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国科学院联盟

仪器信息网全国科学院联盟专题为您整合全国科学院联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国科学院联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国科学院联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国科学院联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国科学院联盟话题讨论。

全国科学院联盟相关的资讯

  • 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成立
    8月29日,由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地方科学院所属相关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在长春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并于同日召开了光学与精密机械领域战略研讨会和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第一期培训进修班开班仪式。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地方科学院研究所及企业共58家单位成为该分会的首批成员单位。 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旨在进一步发挥长春光机所在国家光学与精密机械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聚集国内相关行业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努力攻克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等问题,探索和实践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机制,推动我国光学与精密机械自主创新和国产化进程,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基础、发展动力和科技支撑。 会上,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陈文开介绍了全国科学院联盟筹建情况。她指出,建立全国科学院联盟是中国科学院根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关于加强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为加强与地方科学院的合作做出的有益探索,本次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成立更具特色,不仅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和地方科学院所属单位参加,还吸引了多家地方企业参与,相信未来各方科技实力强强联合,将对推动加强光学和精密机械领域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切实从源头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长春光机所的发展情况及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筹建情况,他对各科学院研究所和企业加入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各成员单位在加强交流和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发现合作机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创新,共赢共荣。 会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分别与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就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会人员针对如何加强光学仪器研制科研机构与全国光学仪器生产制造企业及各分析测试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我国光学仪器创新开发合作推广体系,提高我国光学仪器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讨。 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对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提出三点要求:一要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合作共赢,切实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二要敢于和善于做小事,多做举办培训进修班这样为国家和地方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的实事、好事;三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光学仪器研制开发、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长春光机所发光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中心、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电研发中心,以及所投资企业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宣告成立
    12月3日,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领域战略合作研讨会暨地理资源分会成立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据介绍,中科院与相关地方政府已达成了进一步加强与省级科学院合作的共识,拟共同组建全国科学院联盟,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省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平台和支撑。   以此为背景,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的倡议和指导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联合中科院、省科学院与地方所属有关研发和应用机构,组建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   地理资源分会首批成员单位共26家,其中,中科院属研究机构6家,省属科研机构10家,企业7家,行业部门研究机构1家,学会机构2家。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表示,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成立地理资源分会恰逢其时,地理资源分会能团结凝聚全国地理研究的相关单位,比单个研究所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关工作已启动一年,多方合作交流联系工作正在进行。”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孙殿义在会上表示,这是对中科院党组“开放兴院”战略的一个落实,是推动地理科技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行动。
  • 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仪器合作意向研讨会召开
    5月8日,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仪器领域合作意向研讨会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的10个地方科学院研究所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由中科院院地合作局主办,长春光机所承办,院地合作局局长戚强主持。是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仪器分会成立大会的预备会议,主要研讨如何发挥长春光机所在国家光学仪器领域的研发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聚集国内光学仪器行业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努力攻克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等问题和建立全国光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   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长春光机所的发展情况及光学仪器分会筹建情况,并诚挚邀请各科学院研究所加入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仪器分会。   河北省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何谓、河北省激光研究所副所长孙振路、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副所长王昌等就各自研究所的情况作了介绍,并针对希望开展合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交流。   会上就具体合作方式达成了共识:1. 举办短期培训班,各地方研究所派科技人员来长光所进修、到实验室做实验 2. 根据具体合作项目,双方互派科技人员到对口研究室工作 3.优势互补,各研究所联合申请国家、地方等科技项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新产业公司、希达公司、发光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中心。   长春分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 2023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第二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3年12月22-24日,2023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第二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12月22日下午,马秀良研究员主持召开了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决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担任联盟的首届理事长单位,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常务理事单位,松山湖管委会为指导单位。会上各理事单位成员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纷纷提出了针对联盟发展的宝贵意见。12月23日上午,2023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第二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正式开幕。松山湖科创局局长任耀新,中国科学院电镜联盟理事长白雪冬,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电镜联盟理事单位、大湾区电镜联盟理事单位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电镜中心负责人暨大湾区电镜联盟理事长马秀良研究员主持。松山湖科创局局长任耀新表示,电镜技术成为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发展十分迅速,且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先进应用研究。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大湾区电镜联盟的成立,使粤港澳大湾区一带关于电镜技术的交流愈加频繁和密切,有利于大湾区电镜设备共享与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中国科学院电镜联盟理事长白雪冬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电镜联盟于2018年成立,成立缘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共同热爱的电镜技术而走到一起。用好电镜、技术研发、传播电镜先进知识及技术是电镜联盟一直以来在坚持做的三件事。相信大湾区电镜联盟的成立一定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电镜技术的传播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同时,作为兄弟单位,中国科学院电镜联盟未来一定会对大湾区电镜联盟全力支持,共同加强双联盟的合作及交流。马秀良研究员介绍了大湾区电镜联盟的成立背景和意义。在他看来,联盟不仅仅是粤港澳交叉开放的一个新窗口,更是深入探索一国两制条件下科教融合及创新发展的新范式,有利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领域资源的共享,推进大湾区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显微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和显微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本届研讨会上,共有来自高校、研究所及电镜厂商的19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20余家电子显微学的相关厂商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了产品和技术推介。本次会议旨在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推广,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电镜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本次会议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在与专家及知名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夯实了电子显微学专业知识技术,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品位。会议于2023年12月24日圆满闭幕。
  • 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第二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近年来,随着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及相关部件,特别是像差校正技术及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及相关附件的不断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功能日渐强大、性能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也更加宽广、应用深度也更加深入。为加强技术交流,12月23日-24日,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第二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围绕三个主题展开,分别为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软物质与冷冻电镜技术。本届会议,领拓仪器携带了徕卡超景深视频显微镜DVM6、鼎竑GU-AI9000离子束减薄仪等相关设备亮相现场,并提供了形貌观察与测量、金相测试、光学测试、电镜制样前处理等解决方案,吸引参会人员的驻足观看,咨询交流。 参会设备01 DVM6 超景深数码3D视频显微镜一款多功能视频显微镜,可以用在检测分析,质量控制,失效分析,研发产品等领域的测量分析。集成的照明和复消色差物镜确保了高品质的图像。徕卡多年的光学显微镜制备经验,赋予了超景深视频显微镜DVM6更真实的色彩还原度,图像与眼镜所见之物保持一致。02 GU-AI9000离子束减薄仪GU-AI9000离子减薄仪可获得高质量平整面及纳米级别薄片,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微纳加工仪器,可将大部分金属、陶瓷、涂镀层等材料加工成厚度小于200m的薄片。
  • 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第一轮通知
    一、会议背景近年来,我国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领域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处于 国际前沿。但在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高端光学显微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为推动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 加强技术交流,拟成立“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联盟 以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为切入点,联合中科院内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 优势单位,加强技术交流,开展创新性研究,形成技术合力,开发新技术、 突破核心关键部件、提升高端设备的使用潜能、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技术 智库; 加强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合作交流, 促进研用结合, 加快推进高 端光学显微成像设备国产化。联盟拟于 11 月 10-11 号召开“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 盟成立大会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届时将邀请中科院条财 局领导参会。二、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筹)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三、 会议日程(详见附件)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的形式。国内专家现场参加会议,国外专家 视频参加。会议同期召开“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和“光学显微成像 创新思维大赛”现场评选。四、会议时间:11 月 9 日:报到11 月 10 日: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11 月 11 日: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大会11 月 12 日:离会五、会议地点:苏州市高新区清山会议中心六、会议注册1)注册费:会议免收注册费。会务组协助预定清山会议中心住宿。2 ) 会 议 注 册 : 请 拟 参 会 人 员 发 送 参 会 回 执 到 邮 箱 aomu- cas@sibet.ac.cn。截止日期10月31日。回执附件:附2.参会回执-final.docx线上参会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asgxxw20221109/3)会务联络人: 李雨蒙 18306375116;孙玮 15652586621。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日程 (暂定)第一天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 (11.10)时 间内 容主持人09:00-09:30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培训讲座09:30-10:00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培训讲座10:00-10:30茶歇10:00-12:00光学显微成像仪器示范12:00-14:00午餐14:00-14:30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培训讲座14:30-15:00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培训讲座15:00-15:30茶歇15:00-17:00光学显微成像仪器示范18:00-21:00自助餐第二天:中科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大会 (11.11)时 间内 容主持人09:00-09:10介绍会议背景及参会人员09:10-09:20局领导讲话,宣布常务理事单位09:20-09:30常务理事单位代表致辞09:30-10:00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 联盟成立总体情况报告10:10-10:30休 息10:30-11:00大会邀请报告一11:00-11:30大会邀请报告二11:30-12:00大会邀请报告三12:00-14:00午 餐14:00-14:20主题报告一14:20-14:40主题报告二14:40-15:00主题报告三15:00-15:20主题报告四15:20-15:40茶 歇15:30-17:00创新思维大赛评选14:00-15:00第一届理事会 (闭门会议)18:00-20:00晚 餐光学显微成像创新思维大赛项目征集一、 大赛意义高端光学显微成像装备需要在应用需求的牵引下,不断创新光学成像 技术、核心器件和应用方案,才能实现创新发展。 为了突出本联盟的创新 优势、提高各单位仪器研制和应用水平, 本联盟拟开展“光学显微成像创 新思维大赛”活动,征集应用场景、 应用方案、成像技术、核心器件方面 的新创意。对于获奖项目,本联盟后续拟通过自设项目、争取其他渠道资源联合 设置项目,开展仪器研制、应用技术方案等方式进一步支持。本次大赛获 奖项目如果后期进行成果转化,参赛者作为创意提出方将享有转化过程中 无形资产的固定比例(暂定 15%)。二、大赛组织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筹)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三、 大赛形式1. 项目征集: 面向中科院内单位的研究人员以个人(或若干人组成的团队) 名义申报。每个参赛项目用不超过 1000 字的文字和不超 过 2 个图来说明在光学成像技术、成像器件、应用需求或应用方 案方面的创新思想。参赛项目内容不包括实施方案、研究基础等。2. 初评: 评审组根据征集的参赛项目,评选出 10 项进入第二轮现场评选。 评审重点考核创新性和科学性。3. 现场评选:入选的 10 个项目在联盟大会期间进行公开答辩,每个参赛项目做 3 分钟的 PPT 汇报,评审组进行 2 分钟提问。重点汇 报创新性和科学性。四、大赛奖励1.拟评出特等奖 1 名、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3 名、三等奖 4 名。 2.对获奖者个人(或团队) 发放现金奖励 (税前) 。特等奖 3 万元, 一等奖 2 万元,二等奖 1 万元,三等奖 5000 元。五、参赛方式填写创新思维大赛申请书电子版 (电子签名 pdf 文件) 发送到邮箱 aomu-cas@sibet.ac.c n , 邮件名称:光学显微成像创新思维大赛+ (参赛人项目) + (参赛项目名称),征集期限为 10.31日。后续提供签字的纸质版。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2022.9.30附件:附3.创新思维大赛征集-final.docx
  • 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一、会议背景近年来,我国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领域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前沿。但在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高端光学显微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为推动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加强技术交流,拟成立“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联盟以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为切入点,联合中科院内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优势单位,加强技术交流,开展创新性研究,形成技术合力,开发新技术、突破核心关键部件、提升高端设备的使用潜能、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技术智库;加强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合作交流, 促进研用结合, 加快推进高端光学显微成像设备国产化。联盟拟于11月10-11号召开“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 盟成立大会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届时将邀请中科院条财局领导参会。二、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三、 会议日程(详见附件)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的形式。国内专家现场参加会议,国外专家视频参加。会议同期召开“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和“光学显微成像 创新思维大赛”现场评选。四、会议时间:11 月 9 日:报到11 月 10 日: 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主题培训11 月 11 日: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报告11 月 12 日:离会五、会议地点:苏州市高新区清山会议中心六、会议注册1)注册费:会议免收注册费。会务组协助预定清山会议中心住宿。2 ) 会 议 注 册 : 请 拟 参 会 人 员 发 送 参 会 回 执 到 邮 箱 aomu- cas@sibet.ac.cn。截止日期10月31日。回执附件:附2.参会回执-final.docx线上参会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asgxxw20221109/点击图片参会3)会务联络人: 李雨蒙 18306375116;孙玮 15652586621。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附件1: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交流研讨会会议日程(暂定)第一天 成像技术交流培训(11.10)时 间单位报告人职称/职位报告题目主持人09:00-09:30仪景通光学(evident)(上海)有限公司袁振环博 士多维度显微成像方案技术李辉09:30-10:0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张运海研究员双光子-受激发射损耗(STED)复合显微成像技术集成及应用10:00-10:30中科院化学所袁景和研究员三态弛豫超分辨STED光学显微镜原理及应用10:00-11:0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文 刚副研究员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成像技术新进展11:00-12:00光学显微成像仪器示范12:00-14:00自 助 午 餐14:00-14:3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巩 岩研究员显微物镜与显微光学袁景和14:30-15:00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杨 光副研究员光片照明三维成像的“万花筒”15:00-15:30中科微星郑 驰高工显微利器--空间光调制器15:30-16:00宁波舜宇黄杰博高工科研级显微镜的国产化途径思考16:00-17:00光学显微成像仪器示范18:00-21:00晚 宴第二天:联盟成立仪式及主题研讨(11.11)时 间内 容主持人09:00-09:10介绍会议背景及参会人员09:10-09:20宣布常务理事单位09:20-09:30相关单位代表致辞09:30-10:00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成立总体情况报告10:10-10:30茶歇单位报告人职称报告题目主持人10:30-11: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金刚石量子磁显微术11:00-11:30待 定待定12:00-13:30自 助 午 餐13:30-14:00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 涛院士超分辨光学-电子关联成像技术(线上)14:00-14:20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多模态跨尺度大科学装置与成像组学14:20-14:40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穆 宇研究员光学成像:整合神经科学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钥匙14:40-15:00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红菊研究员显微成像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15:00-15:20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姚保利研究员基于光场调控的三维显微成像 15:20-15:40哈尔滨工业大学刘 俭教授高精度三维显微测量的国际标准化技术15:40-16:00茶歇16:00-17:30创新思维大赛评选14:00-15:00第一届理事会(闭门会议)18:00-20:00自助晚 餐
  • “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筹备建立
    p   8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主办,西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致词。 /p p   此次会议以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发展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170多家单位的600余名代表参会。并特别邀请到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戴金星、王铁冠、赖远明等数十位知名专家参会。会议内容涉及天体化学、油气地质学、冰冻圈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全球变化研究、农业科学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新方法等学科领域。会议规模大、规格高、跨学科领域广。 /p p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回顾了世界各国探索月球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月球探测、空间探测和太阳系探测方面的思路及进展。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为揭开月球、太阳系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欧阳自远提到,“搞探月工程、搞航天事业,我们国家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也只能自力更生,我们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搞好中国的探月工程”。 /p p   世界著名同位素地质研究专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丁悌平作了“气体同位素与地球科学的发展”的发言。他指出,气体同位素的技术是自然科学院领域研究中强有力的工具,在解决地球各大圈层物质的形成、演化和迁移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中国质谱学会秘书长谢孟峡作了“跨学科交流与气体同位素科学研究的未来”的报告。他强调,实验室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进行高水平研究及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而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他指出,气体同位素研究有关的跨学科领域交流内在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p p   为更好地加强国内气体同位素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更多地为科研提供技术支撑,本次会议期间将正式开始筹备建立“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表示,西北研究院将对筹建的“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给予大力支持。 /p p   “全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气体同位素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促进我国气体同位素实验技术跨越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紧密融合,为不断开拓学科前沿领域,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和突破做出贡献。该联盟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改革之路和发展模式。 /p p   本届研讨会为期三天。期间,将举办多个分论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5c69fdf-2f35-4e8f-b9cb-d79283832c02.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7225e4d-433e-4802-82be-d7f240cf0749.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欧阳自远作报告 /p
  • “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成立预备会在北京怀柔召开
    9月18日下午,“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成立预备会在北京怀柔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建设指挥部隆重举行,有近70家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科研单位、医疗机构、企业等的代表参加。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怀柔区政协副主席、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创新服务处处长杨昊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副总工程师孙育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装置一负责人高家红,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北京大学怀柔科学城校区筹建办公室、科技开发部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大会。会议由孙育杰主持。程和平在致辞中向莅临预备会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成立联盟的构想等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成像设施作为国家平台,为充分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北京大学等单位倡议发起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构建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生态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于提升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促进行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他表示,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成像设施要托举怀柔科学城成为中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科技重镇,要产生引领未来十年、二十年生命科学发展的生物医学成像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程和平致辞杨昊天代表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对科学城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怀柔科学城定位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至2050年,怀柔科学城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和国家科学中心,并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怀柔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平台集群已初步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配套保障体系也在同步建设中,“科学+城”的新型城市形态正在日趋完善,期待成像设施早日建成、创新联盟早日成立并显现成效。杨昊天介绍怀柔科学城规划等情况孙育杰介绍了成像设施及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的建设情况。成像设施通过建设四大科学装置及辅助平台设施,构建“从分子到人”的全景式结构和功能成像系统。科学中心是成像设施建设及运行的主体单位,大力发展基于大科学设施的科研,培养大科学创新人才,推动成像组学建设,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致力于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孙育杰介绍成像设施和科学中心情况高家红介绍了联盟的设想等相关情况。联盟以“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推动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成为生物医学成像装备的领航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为目标,积极吸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公司、科技支撑及服务等单位参加,共同协力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类任务。高家红介绍联盟相关情况参会代表就成立联盟的相关事项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热切期盼,并就联盟的发展形式、合作内容、工作任务、人才培养等具体事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联盟章程(草案)也进行了交流讨论。此次预备会取得了显著成效,达成了联盟建设与发展共识,为11月3-4日计划在第二届“怀柔论坛”上举行的联盟成立大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参会代表讨论发言参会代表讨论发言最后,程和平总结强调,成像设施是国家设施,共建共享,开放包容。以成像设施为核心,构建生命科技的良好创新生态圈,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成像设施建设好,把联盟设计好,共同为生物医学影像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此次联盟成立预备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线下参会代表还参观了怀柔科学城创新展示中心,实地考察调研了怀柔科学城整体布局以及成像设施的建设情况。与会代表参观怀柔科学城创新展示中心参会代表考察怀柔科学城建设布局参会代表考察成像设施建设
  • 全国首个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在浙江杭州成立
    10月24日,全国首个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联合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和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郭瑞、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4位材料与焊接领域知名专家,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学者、技术专家,以及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领军人物齐聚浙江杭州钱塘区,共同交流探讨我国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发展。该联盟由冯长根院士和郭瑞弗拉基米尔院士领衔,首批入盟单位汇集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所高等院校以及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等3家科研院所,由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据了解,联盟将以打造改善科技创新生态高地为引领,瞄准我国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领域科技难点,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定制实验室,启动“成果转化优先”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共建共享。将以打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地为目标,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采取召开产业发展峰会、分领域研讨会、专题展览、国际培训认证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国际水平的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将以打造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为主旨,围绕航空航天、特种设备、核能核电等高端制造领域的金属材料及焊接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针对我国高端轴承钢、高端焊接电源、超精密抛光工艺、高强度不锈钢等“卡脖子”技术,开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研究核心技术,研制新装备,研发新工艺,建立行业技术标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去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高端装备产品及零部件的生产仍长期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其中被誉为“工业骨骼”的金属材料与被誉为工业制造“缝纫机”的焊接技术,相较于日本、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诸多瓶颈和掣肘,例如焊接技术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焊接行业市场竞争力偏弱、高端核心技术能力不足、认证门槛高等。目前我国焊接行业企业近700家,但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的仅50余家,超过2亿的仅20余家,多数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技术良莠不齐,还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地域性。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内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一些高端装备尤其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以国产C919为例,原材料的国产化程度不到5%。为着力破解我国焊接技术自动化程度偏低、焊接行业市场竞争力偏弱、认证门槛高等难题,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汇聚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及优势,由其下属浙江省特科院牵头成立金属材料与焊接高端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搭建一个集设计、产品中试、验证检验、技术咨询、科研攻关为一体的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产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推动特种设备、核能核电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关键金属材料和焊接技术发展及其成果转化,提升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打破金属材料与焊接技术壁垒,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
    p   11月4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来自4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700余名科研机构及大学负责人、国际组织代表、国际知名专家等出席开幕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商“一带一路”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事宜。本届会议主题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81152120221640.jpg" alt=" 2018115212022164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eb14ce0-cebc-4a4d-8c60-29fa2564155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到会各国嘉宾合影 /p p   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发来贺信。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欢迎。与相关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希望各国科学界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发挥好“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开展重大科技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设绿色之路、创新之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大会并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刘鹤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和相互科技合作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刘鹤表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但它的发展机遇属于整个世界。五年来,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目前,这个倡议已经对拉动投资、贸易增长,促进就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p p   刘鹤强调,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命健康等共同挑战,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p p   刘鹤指出,中国科学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有利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有利于推动建设科技共同体。 /p p   刘鹤希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能够把科学精神和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共同应对挑战,加强有针对性的合作和研究,向跨国高端智库的方向稳步发展,并且在加强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各国科教机构和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定可以也完全应该大有作为。 /p p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科技创新对“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指出,科技创新与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人口过快增长、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等共同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春礼回顾了2016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取得的成果与两年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筹建准备工作,介绍了联盟未来在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实施科学计划、开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方向,并表达了中科院与联盟其它成员单位携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科技合作的共同意愿。 /p p   大会宣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巴西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匈牙利科学院等37家科研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单位加入联盟。在联盟执行理事会与联盟大会上,各科研机构代表通过了联盟的任职人选和章程,商定了联盟的未来发展规划等事宜。联盟设主席1名,副主席2名和理事若干。联盟秘书处将设在中科院。 /p p   联盟将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为沿线各国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机制性、保障性的平台。 /p p   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穆罕默德?卡西姆?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史凤雅、巴西科学院院长路易斯?大卫德维奇、中科院院士高福、中科院院士姚檀栋等发表演讲,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地区的科技合作、南南合作等议题。 /p p   大会期间召开了联盟新闻发布会,白春礼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科院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与联盟框架、未来发展方向等,谢尔盖耶夫等人出席并回答相关记者提问。 /p p   与此同时,大会围绕“绿色发展”、“信息与数据”、“政策与战略”、“基础研究与教育”等议题召开了7个科学分会,与会人员进一步总结了合作成果与经验,探讨了未来合作重点。大会期间也举办了中科院“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 /p p /p
  • 喜讯!三位中国科学家成功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日前,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公布了国际食品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新增院士名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推荐的三名中国杰出科学家——孙宝国、郜海燕、陈历俊成功当选。孙宝国 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原校长,现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国酒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食品香料香精和风味化学研究,致力于通过改善食品风味、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推动食品产业发展。构建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研发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味料同源”中国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新理念,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倡导白酒、黄酒是中国的国酒,英文翻译是“baijiu、huangjiu”。提出了白酒“健康、风味双导向”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白酒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致力于食品科普工作,主编的酒类综合科普书《国酒》获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7项。主编学术著作1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1年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酒业重大科技贡献人物”。郜海燕 研究员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郜海燕,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国家浆果保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农业农村部果品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负责人。国家农产品加工果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标准委员会专家,国际食物营养与安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食品物流保鲜加工与品质控制、生鲜食品未来采后与营养健康、植物源食品功能挖掘与综合利用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基金、科技支撑、重大国合和省重大攻关等各级项目7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励23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25篇,出版著作3部;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60件,制定行业标准7项。陈历俊 教授级高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历俊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副总经理、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入选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北京学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等,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杰出质量人、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劳模、北京市劳模与北京市突出贡献奖等30余项荣誉称号。主持/参与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9项,核心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国际专利62项,制修订国标6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著19部。国际食品科学院(International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成立于1997年,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设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专家组成的学术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由在全球食品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杰出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代表全球食品科技专家的最高荣誉。国际食品科学院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每次增选新院士不超过30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为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中国的唯一代表,可推荐优秀科学家参与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的评选。
  • 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联盟成立
    7月16日,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浙江省集成电路战略布局又迈出坚实一步。联盟由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等150余家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机构和企业发起成立。“联盟的成立将助力打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到市场应用全链条。”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表示。据介绍,联盟将联动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资源,解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脱节难题,打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联动投融资机构资源,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联动上下游产业资源,吸引市场科技中介参与共建转化推广体系,协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及创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值得关注的是,联盟将依托位于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建设区块的“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共同建设全国唯一的12英寸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今年6月,平台超净间大楼和中央动力站结构已封顶,预计2021年11月设备搬入。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江实验室主任李儒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领域首席科学家、联盟理事长吴汉明等院士,以及来自产业界、教育界和投资界等代表共300余人参加活动。李儒新院士表示,联盟的成立将发挥“大兵团作战”组织优势和长三角区域优势,对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国内芯片自主可控有重要意义。省经信厅副厅长吴君青表示,联盟的成立是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迈上新发展征程的需要,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需要,更是支撑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链协同创新论坛环节在大会后举行。吴汉明院士、杨德仁院士、毛军发院士分别围绕“后摩尔时代催生高端产教融合平台”“硅基光电子发光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异质集成电路”等作主题报告。圆桌论坛围绕“深化产学研用联动,助推产业创新发展”主题,邀请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分享精彩观点。
  • 2013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名单公布 聚光在列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根据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在地方和部门等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经综合评估,同意将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5家联盟作为第三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名单见附件1),试点期2年 将日用及建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41家联盟作为重点培育联盟(名单见附件2),待进一步完善并具备条件后优先纳入后续批次国家试点联盟。   各国家试点联盟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扩散,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各重点培育联盟要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任务,继续加强联盟组织和机制建设,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创新资源共享,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科技部将完善政策措施,对联盟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加大科技计划、平台基地等对联盟的支持力度。对国家试点联盟建立定期评估考核和淘汰机制,联盟试点期满后按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组织评估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各地方科技厅(委、局)、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等要加强对联盟的联系和支持,进一步完善联盟发展环境,帮助其完善组织机制,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促进联盟健康发展。联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部。   联系方式: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 010-58881762   附件:1. 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名单 序号 联盟名称 责任主体单位 1 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 安全自主软硬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3 高档数控系统及其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4 航天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 5 膜生物反应器(MB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水环境监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7 科研用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8 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9 先进稀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10 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圣泓工业设计创意有限公司 11 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2 高速列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13 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4 磁电与低温超导磁体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 极端环境重大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16 射频识别(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华虹计通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7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 18石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黑龙江奥宇石墨集团有限公司 19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 20 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钢铁研究总院 21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22 智能电网终端用户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23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同济大学 24 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 25 贵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 26 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7 特种分离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 28 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武汉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29 快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30 设施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31 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3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33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冠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4 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大学 35 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6 兽用化学药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7 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 38 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 39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40 冷水性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41 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林业大学 42 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 43 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44 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昭苏县西域马业有限责任公司 45 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46 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47 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兴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48 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 49 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50 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海城市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51 工业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52 深部地质矿产勘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 53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54 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55 公共体育设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2. 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名单 序号 联盟名称 责任主体单位 1 日用及建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2 无人机遥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3 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毕升新技术开发中心 4 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5 电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浙江联合应用科学研究院 6 重载机车车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7 不锈钢长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永兴特种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8 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9 汽车电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0 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1 兰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2 轻工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汕头市华鹰软包装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13 地热能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天津大学 14 数字与新媒体出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5 城市轨道客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16 果蔬及制品流通与安全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 17 速生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江苏东盾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18 生物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19 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 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 21 椰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22 热带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23 蛋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北凯特饲料有限公司 24 林木种苗与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浙江省花卉协会 25 桉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26 甘薯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7 葡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8 罗非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百洋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 枸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 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内蒙古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32 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湖北中医药大学 33 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4 特色药物(维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疆华世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35 南药黎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海南医学院 36 电解锰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37 人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长白山皇封参业有限公司 38 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南开大学 39 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0 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文山市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 41 黄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成立 带动“丝绸之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
    p   2005—2015年,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组织了近10次跨国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沿线多国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合作基础,联合产出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并与参会的 “一带一路”沿线30多家科研机构的百余位科学家代表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 /p p   科学家联盟成立后陆续取得了多项科技合作成果,其中包括开展系列国际科学考察,建立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区域基础地理与资源环境数据库。同时,联盟还首次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以及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九大国际科学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及“一带一路”跨国沙漠化、干旱、水土流失和颠覆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治理科学技术问题。而这些都将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与合作。 /p p   据悉,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能力相对偏弱,需要我国环保产业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部分污水和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已经在像国际输出方面走到了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监测仪器也因质优价廉,远销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一些环保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或引入国外资本,实现了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的国际输出。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表示:“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国家多,存在众多跨国、跨境重大科技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的作用,首先要发挥科技智库的作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智库网络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人文交流科技支撑计划。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一带一路”相关国际间科学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一带一路”国立科研机构及科学家联盟正在实施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专项重点项目“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东北振兴战略研究”,同时科技部立项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项目,这些项目均为“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和国家治理提供高端国际智库和科技战略咨询支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相关新闻 /strong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mp.weixin.qq.com/s/P0FvMPpoLPwhoMA_eN1DfQ"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带一路”科学家联盟——中科院院刊 /strong /span /a /p p & nbsp /p
  • 上海新仪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建立联盟
    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位于漕河泾开发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多所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盟计划,近期新仪公司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缔结了校企联盟合作计划,新仪公司将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与课题定点协作单位,每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将委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到新仪公司开展毕业课题与论文的实验与实习工作。由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担任毕业课题设计的辅导老师,课题的设计将围绕着新仪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来编排,新仪公司也将优先从这些学生中挑选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后备力量。另外在上海市科学技术促进会的牵头下,新仪公司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工系和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合作研发分析测试仪器的课题立项,本次合作的课题是: 便携式COD快速测定仪,该项目产品已通过课题项目评审,项目产品即将投放市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前身是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较高的化学化工学术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师生在新仪公司开展毕业课题设计研讨会
  • 北京公布拟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项目
    各有关单位:   依据《北京市关于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经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北京市2012年度拟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联盟成员承担项目名单。单位和个人对名单中联盟或项目有异议的,请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提出。提出异议应以事实为依据,内容具体详细,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异议材料请签署联系人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   特此通知。   附件:1. 拟支持联盟名单 序号 联盟名称 1 TD产业联盟 2 北京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创新联盟 3 WAPI产业联盟 4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 5 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 6 闪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7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 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9 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 10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11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 12 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3 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4 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 15 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6 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 17 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8 互动媒体产业联盟 19 音视频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简称AVS产业联盟) 20 中关村宽带无线专网应用产业联盟 21 非晶节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2 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3 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24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5 中关村空间信息技术产业联盟 26 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27 先进稀土材料与清洁平衡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8 电子贸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9 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联盟) 30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 31 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2 首都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33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34 首都生物饲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35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36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7 云计算知识产权创新联盟   2. 拟支持联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联盟名称 1 北京市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测试验证技术服务平台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中关村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 LTE/LTE-Advanced关键技术和产品公共试验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北京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创新联盟 3 首都“材料检测”业务集成服务平台一期建设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 4 重金属污染场地淋洗关键技术及工艺集成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联盟 5 北京市宜居型住宅产业化信息交换标准与一站式交易平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集智慧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 基于IPv6的SDN和HTML5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 7 数字媒体内容技术标准符合性检测与服务平台 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中关村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8 音视频(AVS)产品与技术检测检验服务平台 北京博雅华录视听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音视频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简称AVS产业联盟) 9 半导体照明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0 柔性电子产品印刷及封装关键技术研发 北京印刷学院 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 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成立:多校联合发起,聚焦电子显微技术
    2023年9月26-27日,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启动会暨首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电镜中心负责人马秀良,以及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联盟启动仪式,仪式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冯稷主持。会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以显微技术(尤其是电子显微技术)为切入点,联合大湾区电子显微领域中的优势单位,培养电子显微学领域的人才队伍,建立电镜技术智库,促进电镜技术发展,支撑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致辞中说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是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平台之一,于2022年7月开启高端设备开放共享。实验室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自愿发起成立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有利于整合粤港澳显微科学与技术相关创新资源,加强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设备共享与交流合作。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驱动的源头,希望以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的成立为契机,大学、科研院所、产业界更多更紧密地联合起来,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加强合作交流,开展更为活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马秀良介绍了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的成立背景和意义。在他看来,联盟不仅仅是粤港澳交叉开放的一个新窗口,而是一个新的范式,一个大的平台,有利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显微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和显微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上,共有来自17家高校研究所及电镜厂商的20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20余家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厂商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了产品和技术推介。本次会议旨在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推广,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省电镜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本次会议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在与专家及知名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夯实了电子显微学专业知识技术、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品位。会议于2023年9月27日圆满闭幕。
  • 【新闻资讯】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启动会 暨首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9月26日—27日,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启动会暨首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电镜中心负责人马秀良,以及来自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联盟启动仪式。 仪式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冯稷主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分别致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马秀良介绍了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的成立背景和意义,并对所有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会上,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以显微技术(尤其是电子显微技术)为切入点,联合大湾区电子显微领域中的优势单位,培养电子显微学领域的人才队伍,建立电镜技术智库,促进电镜技术发展,支撑相关领域科技创新。首届学术与技术研讨会上,共有来自17家高校研究所及电镜厂商的20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作为电镜耗材专业供应商,中镜科仪积极参加了本次盛会并做了产品和技术推介。会议期间,众多专家学者在中镜科仪展台前驻足观看,对中镜科仪的产品和服务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与工作人员展开交流。中镜科仪近年来一直注重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在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未来,中镜科仪将始终密切关注前沿应用技术,专注产品性能优势的提升,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助力各领域科研实验工作。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厂家与学者的互动和交流,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推广,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广东省电镜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有效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健康发展。
  • 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
    6月1日,由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江苏、上海、浙江和安徽种业领域实验室共同组建的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首批联盟成员由长三角三省一市的28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包括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江苏)、中国科学院植物性状形成与塑造重点实验室(上海)、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担任联盟理事长。生物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农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种业进入育种“4.0时代”,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如何通过生物育种升级换代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种业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IT(信息技术)和BT(生物技术)。”万建民院士表示,联盟应朝着育种技术精准化、种质创新规模化、品种创智多元化的方向努力。比如,通过多基因聚合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功能型升级的优质良种,让一种品种兼具多种优点。除了紧盯科技前沿,企业生产端也是联盟的关注重点。万建民院士介绍,当前,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虽多,但研发投入低,创新努力弱,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因此,除了各实验室成员间协同创新,联盟背负着促进科企业融合、提升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使命。各单位将携手将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联盟将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总目标,聚焦种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积极衔接国家战略任务及产业重大需求,着力构建种业领域实验室跨区域、跨学科、大协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助力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种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资料来源:28家实验室同心育“芯”!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成立,微讯江苏,2024年6月2日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在南京成立,新华日报,2024年6月2日
  •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宣讲暨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推介活动在徐州举办
    p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统筹集成与开放服务,构建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10月17日,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联合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宣讲暨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推介活动。江苏省及设区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责任处室(部门)负责人、高校院所及市场化服务机构代表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a1d5545-010c-44d8-91f5-05303f117bb6.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政策宣讲暨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推介活动在徐州举办 /p p   江苏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处长万发苗致辞。他表示,科技资源特别是科研仪器与设施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近年来,科技部会同财政部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评价考核、督查落实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本次大型仪器共享界的国家级专家、联盟专业机构、江苏高校院所及地区职能部门齐聚一堂分享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典型经验、交流研讨科研仪器市场化路径,对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c74db5a-3c81-4464-a3aa-efb183368510.jpg" title=" 2_副本.jpg" alt="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苏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处长万发苗致辞 /p p   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农致欢迎词,对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开放实验室建设情况。他表示“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近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在实验室建设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2019年我校获批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项目,成为首批立项的3家试点建设单位之一。围绕开放共享工作,我们先后出台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收费结算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评价办法等7个制度文件,完成全校大型仪器有偿使用服务价格认定,目前正在抓紧推进CMA相关资质认证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d0c6cfd-4914-4125-aa6c-b565ab4fc2dd.jpg" title=" 3_副本.jpg" alt="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农致欢迎词 /p p   活动现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瑞、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尤琛辉、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秘书长梁玉敏、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分别就“落实国务院70号文,推进仪器开放共享”“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的起源与使命”“加强技术职称队伍建设,全面服务研究所科技创新”进行政策解读和经验分享,江苏师范大学及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围绕大型仪器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共享市场化机制等开展交流研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a2a26d5-cd25-4afe-8bcf-af93ee4d8525.jpg" title=" 4_副本.jpg" alt="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嘉宾做主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6be0dec-8691-468c-9130-ad184c48e189.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市场化机构代表做主题报告 /p p   活动期间,徐州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联盟正式揭牌。该联盟由江苏师范大学主发起,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等4家单位积极响应参与共同发起。根据《徐州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联盟倡议书》,联盟将充分发挥在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大型科学仪器在支撑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运行情况适时吸引江苏省、淮海经济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入,搭建徐州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构建服务共同体,建立共享服务新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99e4ff6-d532-4a64-b055-b42b667fd6c3.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09653b5-072f-4837-bb5b-4673528bc639.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州大型科学仪器共享联盟揭牌仪式 /p p   活动中,与会人员还就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市场化机制开展了交流与探讨,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与体会。 /p
  • 喜讯!我国两位科学家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日前,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公布了国际食品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新增院士名单,两名中国杰出科学家——江连洲、陈建设成功当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国际食品科学院成立于1997年,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设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专家组成的学术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代表全球食品科技专家的最高荣誉。目前,国际食品科学院拥有院士210名,由在全球食品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杰出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国际食品科学院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每次增选新院士不超过30名。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江连洲教授简介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28dfdf2c-cb8b-4847-b214-3c17c738a8dd.jpg" title=" 1院士_副本.jpg" alt=" 1院士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江连洲,历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AOCS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荣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江连洲教授近40年来致力于大豆加工理论和技术研究,率先提出植物蛋白柔性化加工理论,主导创建了以产品高端化、生产高效化、资源高值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大豆精深加工技术体系。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0项,发表SCI/EI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11部;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科技奖励等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经济效益达100亿元。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主要获奖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4年,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构建“四元一体”教学平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植物油脂生物解离及精炼关键技术和设备创新与应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0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与开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3年,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排名第一)——大豆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开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07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大豆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6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生物酶法联产植物油脂及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创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排名第一)。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1年,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发明展览会奖金奖(排名第一)——一种用超临界CO2为溶解剂氢化大豆磷脂的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8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植物油料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8年,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奖(排名第一)——植物油料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陈建设教授简介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8134d00-1945-4e64-bd28-6e43037a2561.jpg" title=" 2院士_副本.jpg" alt=" 2院士_副本.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陈建设,博士,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食品学院特聘副院长。英国食品科技学院院士,ISO食品感官分析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食品委员会委员。2014年在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食品口腔加工实验室,并于2016年与英国利兹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陈建设教授在诸如人类唾液、口腔生理与饮食能力、食品质构的设计与调整、食品质构感官、老年特殊食品等领域开展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研究,六年中共发表原创性学术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发表的有40余篇,和多篇SCI高被引论文。根据Mendeley等数据库的统计,陈建设教授的论文总被阅次数已超过14万次,总被引超过3400余次,h值已达31。主编出版的英语学术著作2部,同时参与多本英语学术著作的章节编写,参与制定国际吞咽障碍者食品质构国际标准1项。陈建设教授荣获2016年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学会颁发的年度国际杰出成就奖,2019年当选全球10万名(1.5%)最有影响力科学家。 /span /p p br/ /p
  • 2018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揭晓,6位华人当选!
    p   昨天(4月18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18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77位院士和36位外籍院士当选,其中华人学者共有6位。 /p p   据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官网介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1780年5月4日由马萨诸塞州立法机构批准成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 亚当斯。 /p p   1780年的建院章程规定了其宗旨:“弘扬学术,以增进自由、独立、良善之公民德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长期从事广泛的、跨学科政策研究,主要关注领域有科学、技术、全球能源与安全、社会政策与美国制度、人文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荣誉院士600多名。他们中有25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 /p p   本年度共有6位华人当选2018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包括2位外籍院士和4位院士。这6位知名专家除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基因编辑专家张锋外,均有中国高校的求学经历,详细名单如下: /p p   外籍院士: /p p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p p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 /p p   院士: /p p   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基因编辑专家张锋 /p p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纳米技术和能源转换专家陈刚 /p p   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干细胞专家林海帆 /p p   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席教授、生态学专家刘建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44690b9f-c1e1-4422-b5cd-356604a7957a.jpg" title=" 曹雪涛.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span /p p   曹雪涛院士出生于1964年,1986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并于199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2005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1岁)。201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2015年兼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2017年底任南开大学校长。曾先后当选为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p p   曹雪涛长期从事抗感染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转化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40余篇,近五年在《细胞》《自然》《科学》《自然—免疫学》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研制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临床试治晚期肿瘤患者完成了I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批文开展III期临床试验。他曾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2005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2012)、中科院陈嘉庚生命科学奖(2016)。他培养的12名博士的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他也因此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和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由他于2006年创建并担任主任的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十大团队奖牌。他担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秘书长12年,曾任亚太地区免疫学会联盟主席、全球慢性疾病防控联盟主席等学术职务,为我国免疫学与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84d3d152-9f8f-4e5b-847b-9c8d0699b011.jpg" title=" 袁行霈.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 /p p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学研究》主编,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九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p p   袁行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日文、韩文译本)、《中国文学概论》(有韩文译本)、《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影像》(有韩文译本)、《唐诗风神及其他》《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 袁行霈卷》《学问的气象》《愈庐集》《古韵新风》(袁行霈卷)、《论诗绝句一百首》。另有《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主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有英文、日文、塞尔维亚文、韩文译本)、《盛唐诗坛研究》(合著)、《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eb9376f4-301b-4460-bc10-d2fe9fe71453.jpg" title=" 张锋.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 /span /p p   张锋,男,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是当今最为人所关注的华人生物学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饰技术CRISPR-Cas9的发展和应用,率先获得了美国专利,并被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p p   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 200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2011年他加入MIT,同时在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脑与认知科学部门,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从事科研工作 /p p   2013年,他的实验室开发出创新性CRISPR/Cas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编辑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国际关注和并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获得各种荣誉 2014年,被《自然》杂志评选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 2015年,获得“年度波士顿人”提名 2016年1月,被汤森路透评为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他是名单中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学者,也是最年轻的科学家 2016年3月,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 2016年9月21日,入围汤森路透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 /p p   2017年晋升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院终身教授 。2017年8月15日,张锋获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二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学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a56ee4a8-0047-47fe-b3db-5ec75a27bd37.jpg" title=" 陈刚.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 /span /p p   陈刚,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 /p p   1980年陈刚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1987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 2004年担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 。 /p p   陈刚的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量转换,主要包括微米和纳米尺度能量转换与传输机理的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2da67825-f231-40ff-99d1-f53595ec2268.jpg" title=" 林海帆.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 /span /p p   林海帆,生物学家,浙江温州洞头人。美国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讲席教授(终身)、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学系、妇产科与生殖科学系教授。 /p p   林海帆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0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0-1994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做博士后 1994-200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和教授 2006年至今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遗传系教授、妇产科系教授、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 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 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p p   林海帆长期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并对这些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了第一个控制胚胎细胞分裂的母体效应基因,证明了干细胞非对称性分裂的自我更新的理论与干细胞微环境假说,发现并命名了多种在人类与动、植物界共有的干细胞基因,包括著名的Argonaute基因家系。发现并命名新的一类遗传调控分子piRNA,(piRNA几乎同时也被其他三个实验室发现),此发现被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评为2006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noimg/2a5be2a4-5965-4e12-b120-5ee0924a769a.jpg" title=" 刘建国.webp.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刘建国 /span /p p   刘建国博士是世界著名生态学家,可持续发展科学家,和中国环境问题专家。他1983年湖南农业大学毕业,1986年中国科学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赴美留学,1992年乔治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2-199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2001–2002年)、哈佛大学(2008年)、和普林斯顿大学(2009年)做访问学者 曾服务于多个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和专家组。 /p p   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鱼类和野生动物系蕾切尔· 卡逊讲席教授(Rachel Carson Chair),大学杰出教授,系统综合与可持续性发展中心主任。创建并领导国际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网,主持完成了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健康研究所等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资助的数十项跨学科综合研究项目,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Ecology and Society、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Ecosystems、《cological Modeling、《生态学报》等编委。 /p
  •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试点联盟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次全国共20家联盟获批,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浙江省第一家获得国家六部委批准的试点联盟。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群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科学仪器销售规模和民间资本规模均居国内榜首。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2月组建,联盟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由11名两院院士带头指导联盟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长三角地区1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8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和2家行业学会为核心,形成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加速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运用,并带动区域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被国家六部委批准为试点联盟后,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不断完善和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机制 积极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广大中小企业 积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发挥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长三角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 中医药标准国际联盟在成都宣布成立
    p   无统一标准的“个性化”诊疗,是中国传统医药区别于西医的特点,也成为中医药国际化路上公认的“绊脚石”。10月24日,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政府论坛上传来消息,中医药标准国际联盟于当日在成都成立,将致力于建立国际普遍认同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p p   在中医药领域,不同的医生,面对同一个患者可能开出不同药方 同一个医生,对患有同类病症的不同病人也会开出不同药方 而同一服中药,不同的医生可能给出不一样的煎煮方式建议。“中医遵循特有的一套哲学,但对西方人来讲确实难以想象。”本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由于中医药和西药的标准体系完全不同,语言体系也不一样,自己跟外国朋友在有关中医药的交流上,很长时间里都“仅限于聊聊天”。 /p p   最近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从235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7867亿元,增长了30多倍,跻身增长最快速的产业之一。 /p p   在张伯礼看来,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举例来讲,20年前分析一个中药里面的成分,可能需要一整年,如今随着实验室条件越来越先进,再加上全国联网分析,很快便可以拿到数据。 /p p   随着科技实力增长和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以及治未病方面的价值也越来越被国外理论界和用户所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际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在500亿美元左右,但2015年中国中药出口额仅37.7亿美元,成长空间巨大。 /p p   当天的政府论坛上,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与会代表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成都宣言》:未来将广泛联合相关国际组织、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联盟建设。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教授、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果德安认为,宣言释放的信息非常清楚:一个由中国主导或牵头,国际各方广泛参与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是中医药产业真正走向世界的大前提。 /p p   与会专家建议,基于联盟,我国可以牵头开展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建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创新网络。 /p p br/ /p
  • 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在京正式成立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精神,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2019年12月20日,在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和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支持指导下,“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在京成立。近40位来自仪器共享专业化服务机构和地方仪器共享平台的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井巍巍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786a412e-7ca4-4afb-bc5b-b06a56f2a0eb.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成立大会 /strong /p p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处李建玲处长、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主任刘瑞到会讲话。科研仪器作为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规模、质量和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近几年,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地方和管理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形成了开创性的工作格局。但相对于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旺盛需求,仍存在仪器资源供给不足、用户需求对接不顺畅、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成立服务联盟,鼓励、培育一批以开放服务为核心的专业化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和手段,完善服务标准和流程,解决供需矛盾,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探索出一种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新路径、新模式,促进我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80f9749d-3333-4a41-932a-28467487e6de.jpg" title=" 2_副本.jpg" alt="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致辞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2dc77e09-0e02-4dea-a565-b29b51b3638c.jpg" title=" 3_副本.jpg" alt="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处李建玲处长致辞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1f3cd588-cd17-499f-a1a2-102fc6e9e3ca.jpg" title=" 4_副本.jpg" alt="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主任刘瑞致辞 /strong /p p   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秘书长梁玉敏宣读了联盟章程并介绍了联盟发展规划。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将联合全国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机构、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相关机构,遵循开放融合、协同赋能、创新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市场”双引擎驱动,有效整合联盟内外部各类优质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与共享机制,深度挖掘仪器的应用价值和服务潜能,构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全息生态体系,支撑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同时,探索以市场化方式配置仪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推动区域和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仪器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完善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差异化管理模式和交易机制,引领我国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617f9d21-ed79-449d-bdb5-247827c172c7.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秘书长梁玉敏讲话 /strong /p p   与会领导为联盟揭牌并为联盟首批理事长单位、副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及特别会员单位颁发了证书。这些单位中,既有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地方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也有致力于科研仪器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企业。大家一致表示,联盟的成立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作为首批会员能为联盟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十分荣幸。同时,也希望联盟能够成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润滑剂”,技术和服务间的“催化剂”,带领大家共同为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52c944de-f78c-4db4-8c0b-3a3a4c49fbe1.jpg" title=" 6_副本.jpg" alt=" 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处李建玲处长和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刘瑞主任为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揭牌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c226381a-db92-4067-bcdd-38af4e118fb2.jpg" title=" 7_副本.jpg" alt=" 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为副理事长单位颁发证书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7aad85f1-7bf1-4a51-a779-00b1c00ac088.jpg" title=" 8_副本.jpg" alt=" 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和北京市科委科技服务业与文化科技处李建玲处长为理事单位颁发证书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6e94c96b-08ff-478d-9930-0cb2c7294ccf.jpg" title=" 9_副本.jpg" alt=" 9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晋处长和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刘瑞主任为特别会员单位颁发证书 /strong /p p   随后,还举行了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个会员单位代表就目前的科研仪器共享现状与问题畅谈心得体会,并就仪器共享中的管理与服务数据标准化、服务的专业化、资源的合作共享、服务收费定价标准、市场化收益分配机制、技术人才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对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65f7bfc2-01a9-4c8e-b10c-ab4f95c34848.jpg" title=" 10_副本.jpg" alt=" 1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座谈会现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40ad22c6-7992-414a-af16-4797d90c638f.jpg" title=" 11_副本.jpg" alt=" 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会全体人员合影 /strong /p p    strong 附会员单位名单: /strong /p p strong   副理事长单位: /strong /p p   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 p   杭州研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p p   上海聚仪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p p   无锡开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p p   人人实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rong  理事单位: /strong /p p   四川中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 /p p   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p p   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p p   沈阳共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 p   广州市科颐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p p   陕西奥普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p p   西安锐思博创应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p p   维科托(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p p   北京金码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p p    strong 特别会员单位: /strong /p p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p p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 /p p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p p   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 /p p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 /p p   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p p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p
  • 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
    132个省级以上检测与认证平台“抱团”、总价值超10亿元的19812台(套)检测仪器设备支撑、近50家门类齐全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参与……日前,华南首家区域性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首届“联盟”理事长透露,将着力建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使公众能够免费实时查阅日用品、食品、医药等方面的检测报告,了解相关产品是否安全、合格 同时,也将立足海珠区的会展名片,为各大展会的参展产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服务。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在海珠区成立。   近50家检测认证机构强强联合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海珠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退二进三”的产业发展战略初现成效,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并基本完成服务业布局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已步入以会展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海珠区委、区政府决定,利用本地优势,推动组建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聚集高端产业,引领创新发展。同时也为解决近期社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问题比较多,检测缺位、标准缺失的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据了解,海珠区新港路两侧聚集了近50家认证、检验、检测和校正试验机构,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了检测与认证的高端产业集群。   其中,首届“联盟”的七家理事单位共具备省级以上资质平台132个(含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试验机构等),包括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检验机构、国家广州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海洋专项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化学品毒性鉴定甲级资质等71个国家级平台,省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省电线电缆等31个省级平台 同时,理事单位共获得552项认证认可,其中包括国际AAALAC认证1家、国际CAP认证1家、国际IECEE-CB认可4家、德国DAKKS、英国FEPAS、美国CPSC等各1家、CANS认可6家以及CAL、CMA、CCC、CNCA和CQC认可多家等。   在海珠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域内的检测与认证骨干机构广州医药集团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了“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   服务公众、政府、会展业   “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广州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应军表示,“联盟”成立后,将在成员的发展、业务范围、产业影响力等方面立足海珠、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同时,“联盟”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整合资源,搭建交流服务平台,建立联盟网站及“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   他说,“检测与认证电子商务平台”中将设“检测与认证电子检测报告查询平台”,由“联盟”提供检测、认证的第一手资料,供公众免费查询。根据“联盟”成员业务门类,可提供的检测认证信息包括食品、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通讯产品、医药等,“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社会公信力、为公众免费开放的产品检测报告公开查询平台,使公众能方便获得所使用产品是否安全、合格的第一手资料。”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海珠区是中国会展名区,“海珠检测与认证联盟”的成立,弥补了为会展经济服务的科技配套。“现在很多采购商来展会找产品,但产品的质量信息必须要经过第三方检测认证。”下一步,“联盟”有望走进展会,为会展的供应、采购商家提供权威的检测认证服务,“以‘联盟’的实力,可以出具多个门类产品的权威检测认证报告。”   据了解,“联盟”还将对能耗、环保、医疗卫生、医药等方面的多项标准进行探索,为政府部门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而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维护方面“联盟”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撑。   广州高端服务业又一名片   “联盟”成立后,将以“产业集聚、树立品牌、形成特色、拉动经济”为整体目标,以检测与认证关键技术、系统技术、标准研究为支撑,以国际化检测与认证服务为核心,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完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联合区内数十家检测与认证机构共同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广州市科信局局长谢学宁表示,“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成立是探索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有利于整合区域产学研优势资源,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发挥“会展名区”优势,打造“海珠名片”。他希望,“联盟”积极探索联盟运作机制,加强服务,坚持市场为导向,大力探索承接高端国际服务外包,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国际合作。   记者注意到,“联盟”虽由海珠区委、区政府推动组建,全名却是“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而非“海珠区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对此,海珠区科信局解释说,尽管海珠区辖内的检测认证机构众多,产业集群明显,但组建“联盟”只是海珠区委、区政府探索的第一步,对于将来的发展,“联盟”希望广州市、广东省更多的相关机构加入,使检测认证产业在全市、全省形成集群,进而在全国抢占行业高端。   据了解,广州拥有全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院所,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以中山大学为例,2010年底,该校共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这些都为检测认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珠区科信局介绍,随着业务拓展、更多新成员加入,“海珠检测与认证产业联盟”有望树立品牌、形成特色,做大做强检测与认证产业,成为广州市高端服务业中具有品牌特色的又一支柱产业。
  • 喜讯!李宁、王强研究员成功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日前,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公布了国际食品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新增院士名单,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推荐的两名中国杰出科学家——李宁、王强成功当选。截至目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推荐并成功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家共计16名。李 宁 研究员  毒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食品安全性评价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并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交流。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部、原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先后获中华预防医学二等奖一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三等奖各一项,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参加了《功能性食品的科学》、《食品毒理学》等多部专著的编写。王 强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植物蛋白与功能调控团队首席专家,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  长期从事粮油加工与营养健康领域科学研究。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础研究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和2019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类”、2012年ICC最高学术奖、2014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装备,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9项),软著12项,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项,出版著作12部(英文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 120篇、JCR一区57篇,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国际食品科学院 国际食品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AFoST)成立于1997年,是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UFoST)设立的由杰出食品科技专家组成的学术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由在全球食品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杰出专家学者中选举产生,代表全球食品科技专家的最高荣誉。国际食品科学院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每次增选新院士不超过30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为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中国的唯一代表,可推荐优秀科学家参与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的评选。
  • 2022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公布!6位华人学者当选
    5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22年新当选的院士(120人)和外籍院士(30人)名单,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持续、杰出的成就。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生态学家欧阳志云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5位华裔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为崔屹、金亦石、马中珮、Ting Jenny和张启敬。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致力于为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NAS Member)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当选者均是在科技和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截止2022年5月3日,美国科学院有院士2512名、外籍院士517名,其中约200位院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欧阳志云 欧阳志云,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生态学协会执行理事。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分别于1990年与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1993年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崔屹 崔屹,现任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崔屹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跟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ul Alivisatos教授开展博士后工作,并在2005年成为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擢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2016年,崔屹晋升正教授。主要致力于用于新材料用于可持续发展,包括能源和环境。他是《纳米学报》(《Nano Letters》)执行主编,同时也是由美国能源部投资二千五百万美金的湾区光伏联盟的联合主任,投资五千万美元的电池500联盟的联合主任,崔屹教授曾荣获2001年纳米技术卓越毕业生奖、2003年米勒研究奖、2004年《MIT技术评论》杂志评选100位“世界顶尖青年发明家”、2010年斯隆研究奖、2013年IUPAC新型材料及其合成杰出奖、2017年Blavatnik青年科学大奖之工程技术奖。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0)、美国材料学会会士(2016)、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5)、电化学学会会士(2018)。 金亦石 金亦石,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学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199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专业,1991-1995年间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入选为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士。马中珮 马中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系 Judy Chandler Webb 物理学教授。1987年和1993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专业的学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6年间在加州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获得1997年美国天文学会颁发的安妮坎农天文奖,2003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Maria Goeppert-Mayer奖。Ting Jenny Ting Jenny,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微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系教授。1975年本科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医疗技术专业,197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1979-1981年间在洛杉矶县+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 年入选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名人堂。2019 年至 2020 年担任美国免疫学家协会副主席,次年担任主席,是第一位担任该组织主席的有色人种女性。张启敬 张启敬,爱荷华州立大学兽医学院Clarence Hartley Covault杰出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199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免疫生物学专业,1994-1997年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开展分子微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当选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 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成立
    3月26日上午,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的“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成立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在西安光机所隆重举行。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崔林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以及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该产业联盟所有成员单位代表等共400余人出席了揭牌暨项目签约仪式。   为了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建设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契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陕西大功率激光器及其应用产业联盟的倡议。倡议指出,陕西在大功率激光器产业的技术和产业配套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为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还存在着产业分散、关联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大功率激光器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大力促进我国大功率激光器产业快速发展,组建陕西大功率激光器及其应用产业联盟将刻不容缓。   在陕西省发改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目前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已集合了全省在该领域中的近20家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入盟。通过整合资源,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和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技术、人才和产业等优势,建设陕西省激光产业集群,打造一条技术领先、产业集聚、竞争力强的全新的产业链,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本次签约仪式上,西安炬光科技公司与国投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 与美国知名的激光器制造企业阿波罗公司(Apollo Instruments)签署了“光学整形与光纤耦合业务收购协议” 与西安光机所签署了“激光投影仪项目协议”,同时还与在陕的工业加工、医疗设备、科学研究等十余个激光器应用企事业单位签约了投融资项目和产品研发项目,总额近2亿元。   大会期间,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张振红代表省发改委宣读了“关于成立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的复函”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所长赵卫代表陕西省高功率激光器及应用产业联盟在大会讲话 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崔林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为联盟的成立共同揭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