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国科技工作会

仪器信息网全国科技工作会专题为您整合全国科技工作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国科技工作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国科技工作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国科技工作会话题讨论。

全国科技工作会相关的资讯

  • 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10日,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闭幕。这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08年科技工作,研究部署了2009年科技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科技部部长万钢做了工作报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做了会议总结讲话。与会代表们认真学习了《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交流了工作心得和体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总结了经验,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会议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万钢在工作报告中对2008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万钢强调,要把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主线,深入落实《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驱动经济发展。2009年科技工作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进度,瞄准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基础好、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有效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攻关任务,加大投入,力争快见成效。二是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三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强化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五是加快实施民生科技工程,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使科技惠及千百大众。六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七是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服务企业。八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九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十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成效。 李学勇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对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他指出,要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把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的需求,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与调结构、上水平相结合,与抓改革、增活力相结合,与惠民生、促和谐相结合,拿出有份量的对策和措施。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部署,积极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科研机构的开放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力度。 李学勇指出,要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握好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好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能力建设的关系,把握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的关系。他指出,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以良好的作风抓落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落实,以科学管理方式抓落实,以强化责任监督抓落实,以联合协作抓落实。 会议表彰了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国家高新区,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 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内容解读
    把科技兴检口号喊得更响 把科技兴检旗帜举得更高 ——支树平在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新闻解读   解读之一   质检系统五年共获   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荣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的消息。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使我国时间频率计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由该院完成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电阻计量领域从此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完成的“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湖南出入境检验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00多项,其中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项目5项,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000余项,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605项,省部级课题4400多项。422个项目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130个项目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4个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科技专项研究,开展了2000多项重要标准研究,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到68%。我国主导制定国际计量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   近年来,质检系统在“科技兴检、人才兴检”战略推动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凝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解读之二   能耗限额标准为我国   淘汰20%落后产能奠定基础   记者从支树平的讲话中获悉,22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淘汰20%落后产能奠定了基础。   22项能耗限额标准包括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涉及粗钢、焦炭、烧碱、玻璃、水泥、常规燃煤发电机组等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了高耗能行业企业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并为企业节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参数,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十一五”时期,质检系统启动实施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科技项目,质检科技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能源效率标识研究,推动我国节能技术进步 通过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标准研究,为第三代通信产业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钢铁、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振兴提供支持 通过创新风电设备认证模式,有效发挥认证认可科技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通过节能量评价课题成果应用,实现2789个项目的节能量第三方审核,为发放100多亿元财政节能奖励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读之三   国家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目前已达389个   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目前,我国国家质检中心已经达到180个,其中在建148个,建成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09个、在建100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机构,不断增加的技术装备,有效提高的检测手段,使质检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这些国家质检中心由国家授权、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承担国家各类产品质量检验任务,向社会提供公正检验测试服务,开展检测技术研究开发,承担有关标准规程的试验验证及制修订等工作。另外,全系统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提升了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技术支撑水平,增强了把关能力,对促进国家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产业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产业健康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质检系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价值140多亿元。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线性离子阱/电场回旋轨道组合质谱系统、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   据了解,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整合资源,质检系统初步形成了以质检总局直属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市级技术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为骨干,以县级技术机构和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质检技术机构网络体系。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筹规划,建立了科研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等基本管理制度,强化了科技管理信息化手段。在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食品检测能力提升、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到了科学有序、推进有力。同时,积极开展检测技术机构外引内联,构建技术服务平台,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实验室能力国际比对、国际标准制修订、实验室互认等活动,质检科技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解读之四   在突发事件和国家重大项目中   质检科技发挥保障作用   支树平在讲话中披露,“十一五”期间,质检科技在突发事件和国家重大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一五”时期,依靠科技严把国门,不合格进出口商品检出率、疫病疫情检出率、有害生物截获率明显提高。江苏检验检疫局以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准确有力地驳斥了光星肩天牛来源于中国的不实论调 中国检科院开展风险分析、疫情监测研究,为防控非洲猪瘟、舞毒蛾等外来疫病疫情传入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检验检疫局研发的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为我国活禽和禽肉顺利出口提供了保障。   在应对非典重大疫情、参与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处置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防控甲型H1N1流感以及处理禽流感、苏丹红、二甘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质检科技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质检部门应急反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国家重大项目工程中,质检科技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质检科技为北京奥运会深入开展计量测试、食品检测、动植物疫病检测、信息导向标准研究和检测兴奋剂用标准物质研究 为三峡工程准确测定水流量及发电量 为西气东输工程流量计进行准确标定 为神舟飞船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进行最终测试 为嫦娥奔月计划中运载火箭推力测量装置中的容量标准器进行量值传递 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新一代航天服材料提供测试数据 为我国载人飞船的空间辐射测试仪器检定校准提供关键技术服务。   解读之五   支树平提出质检科技的职责定位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支树平在讲话中提出,质检科技要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保障,为履行质检职能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在6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要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作用。支树平要求质检科技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科研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技术、质谱技术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等方面,真正有所作为 切实加快国产检测设备研发,让品质卓越、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国字号科技设备和检测仪器早日问世、多多问世。   其次,要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质检科技要紧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工作大局,努力发挥作用。要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和质检科技措施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优势领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围绕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提高对高耗能产品和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的技术措施。   第三,要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指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依靠科技。他要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技术研究,增加质量监管的科技含量 加强执法打假科技运用,特别是要真正把12365举报投诉系统建成功能完善、作用多元、科技含量高、富有生命力的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一个品牌 加强质量监管软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四,要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建设质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质检科技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在建设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充分发挥质检技术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方面,促进质检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成果转化,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 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紧密跟踪国内外前沿科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质检科技的需求,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第五,要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作用。支树平要求,大力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电子检验检疫平台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增强贸易壁垒的技术应对能力 积极开展质检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战略,加强质检国际合作,积极开展检测结果比对试验,增强质检科技国际话语权。   第六,要在提升质检工作效能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仪器的研制,研制一批快速检测仪器,推出一批快速检测方法,满足质检一线行政执法的迫切需要 加强质检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息化综合运用系统建设,提高质检工作效能。   解读之六   支树平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新标准   能力过硬 特色突出 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   支树平在讲话中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新标准,即能力过硬、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他要求全系统按照四条标准,大力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强总局直属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为代表的总局直属科研机构,是带动质检科技进步的“火车头”,“四大院”和其他承担全系统科技任务的单位,要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面向国家科技需求,紧跟国际科技前沿,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 着力构建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带动全系统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着力加快实验基地建设进度,提升实验环境条件水平。   其次要加强系统内国家级技术机构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着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 着重在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机械电器、轻工产品、纺织与原料、化工矿产、金属材料、危险货物与包装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 着重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质检工作需求,积极承担具有实用性、应急性和培育性科研项目,加快培养质检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加强一线执法技术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着眼于提高一线执法部门履职把关能力,大力加强省、市、县质监局技术机构和检验检疫区域、常规实验室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在“十二五”期末,形成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服务质检一线执法的检验检测网络,充分发挥质检执法的技术保障作用。   支树平还要求质检科技围绕基础性、突破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实现“八个创新突破”:   一是在计量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开展计量研究,实现计量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和计量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   二是在标准化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推动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在以我为主制定国际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三是在认证认可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我国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在国家重点领域实现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突破。   四是在进出口商品检验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分类分级管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实现进出口商品检验关键支撑技术突破。   五是在出入境检疫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加快口岸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构建功能齐全、科学有效、国际先进的口岸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国家生物安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六是在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重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干预和快速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按国家统一规划,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突破。   七是在质量检测和质量管理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重点开展产品质量控制与可靠性、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质量信用监管与评价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宏观质量管理、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与预警、检测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八是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监管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在特种设备诊断评价、检测监测、应急救援、节能降耗、法规标准支撑和科学监管方面实现突破。   解读之七   支树平强调推动科技兴检必须抓好落实   重点突出五个关键环节   支树平在讲话中强调,质检系统进一步推动科技兴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支树平要求首先必须落实领导责任。他说,抓好质检科技工作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应尽职责,领导的思想必须重视。不重视科技工作、不抓科技工作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抓科技工作还必须责任明确,必须有人抓、有人管,而且要有重要的人来抓、来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领导抓科技,措施要到位,着重是要出思路、出政策、出人、出钱、出力、创造环境,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其次是要落实科技管理。要抓好规划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地方两局要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使规划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力争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支持。规划一旦确定,全系统都要全力以赴地加快实施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科技管理机制。在技术机构运转、科技人员管理、检测仪器设备使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绩效考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成龙配套的一系列科技管理规章制度 要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狠抓关键技术、实用技术、应急技术研究,一方面要加快做好成果转化的对接工作,切实做到为用而研、以用促研。   第三,要落实技术机构改革。支树平要求总局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技术机构改革的问题。要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质检技术机构的定位,优化质检技术机构的资源配置。鼓励技术机构在完成法定检测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同时,技术机构要深化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技术机构的生机与活力。鼓励有条件的技术机构整合资源,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鼓励地方两局建立技术机构交流协作机制,做到工作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互认。   第四,要落实科技投入。支树平要求,多方努力,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国家、地方、联营、自有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同时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制度,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他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保证“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要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   第五,要落实科技队伍建设。支树平指出,要加强对技术机构的管理,加强对科技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他还提出,总局将研究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启动海外人才培养计划。要在全系统努力形成科技要素有效整合、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解读之八   支树平希望质检科技工作者做到“四有”   高尚品格 创新勇气 扎实作风 合作精神   支树平在讲话中要求质检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望,自强不息,努力做到“四有”。   首先要有高尚的品格。支树平说,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报效祖国、献身质检事业的理想抱负,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成就和工作业绩,在为祖国质检事业拼搏的实践中书写瑰丽的人生。   其次,要有创新的勇气。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要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第三,要有扎实的作风。支树平指出,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既来不得半点虚假,也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希望质检科技工作者要弘扬务实求真的作风,培养执著专注的韧性,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潜心钻研,修成正果。   第四,要有合作的精神。支树平要求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以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系统内外、质量监督与检验检疫之间、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课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1亿科技工作者想说点啥
    p   2017年5月30日,端午佳节,全国1亿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喜悦,是激动,是昂扬,是奋进……且听他们一诉衷肠。 /p p   火箭弹道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研究员余梦伦院士: /p p   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把科技事业和祖国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为自己能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作用而感到自豪。献身航天科技,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又能得到无穷的成功欢乐。 /p p   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杨宇光: /p p   航天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航天,同时也请大家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大部分回报都是间接的,需要很长的周期。这也是我们希望得到全社会理解的重要原因,但请相信,航天一定是高回报的。 /p p   行星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首位卡尔· 萨根奖得主郑永春: /p p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很高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我希望,这个节日是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的契机,让公众和青少年见到教科书外”活的“科学家,让科学的声音在全社会更加响亮。 /p p   科普达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 /p p   我们身处一个科学无所不在的环境中,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都离不开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也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关注科学,让科学真正地致力于人类的福祉,让科普更有趣、有料、有生活。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邓中翰: /p p   生逢盛世,与有荣焉。今天,科技工作者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肩负责任、承载荣光、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留学归国、矢志创新的青年院士,我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探索前沿科技实现更多原创突破,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为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不懈奋斗。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十一: /p p   从事科技工作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很感念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信任。这个节日提醒我们,科技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对知识怀有炽热之心,对民族怀有赤诚之意,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做得人民之尊重,为国家所器重,为事业能承重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p p   计算机专家、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鑫: /p p   看了新闻才知道,到2016年底全国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1个亿,很吃惊,我没有想到全国有这么多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工作者日,祝全国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我想说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更加地解放思想,尤其是把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去掉,比如像最近斯普林格撤稿事件。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科技工作跟世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核心的、高端的,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软件等,怎么把它弥补上,这是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p p   水资源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 /p p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是创新的助推剂,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必将鼓舞科技工作者的斗志,为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材料物理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 /p p   中国的科研环境不仅空气新鲜,还是非常温暖,健康的。站在国际舞台上去代表中国人的青年科学家们,希望你们伸开双手,大口呼吸中国的新鲜空气,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海归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李序文: /p p   希望自己能够在我的药物研发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为我们国家以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一份贡献。也勉励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地把科研工作做好,做精、做强、做大。 /p p   网络大V、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副研究员袁岚峰: /p p   这一天可以办成公共科普日,让公众和科技人员接触。祝贺! /p p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李新荣: /p p   刻苦钻研、乐观向上、精益求精、爱国敬业,谦虚做人、严谨做事。认认真真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铺路石。 /p p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副研高工王剑琼: /p p   基层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业的基石。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这项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静的下心,吃得了苦,才能将这份看起简单的工作做好。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 /p p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p p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全社会要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作为科技工作者,自身要淡泊名利,潜心科研。要以“板凳甘做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决心,探究新知,追求真理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p p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伯强: /p p   今天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一直是做湖泊、水环境与水生态,特别是太湖的水环境、水生态工作,这么多年下来,我感觉我们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在越来越严重。在此,我想呼吁一下,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大家来支持和关心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p p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唐菊兴: /p p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对长期战斗在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向千千万万地质找矿的先辈致敬!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成绩写在祖国大地上,才是地质科技创新的根本。 /p p   北京市交叉学科生态环境地理学科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清科: /p p   科技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非常感谢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营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强科技成果宣传,实事求是地评价科技成果,使科技工作者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p p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玉遂: /p p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坚守,开发无氯氟烃泡沫材料新技术 以大国工匠精神,提供中国方案,争取国际话语权 为世界各国落实《巴黎协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p p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姜耀东: /p p   即将到来的5月30日是我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为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据我了解这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先例,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只有科技强大国家才会强大,真诚希望科技工作者能肩负起时代和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衷心希望以首个& quot 科技工作者日& quot 为契机,让全社会形成共识,增强科技意识,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工作 也希望我们的管理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科技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真正让科技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p p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研究员陈颖为: /p p   作为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天文工作者,希望更多网友有天文兴趣。希望更多的人来兴隆观测基地看看我国的科学成就,参观我国最大最先进的郭守敬望远镜。 /p p /p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听听1亿科技工作者想说点啥
    p   2017年5月30日,端午佳节,全国1亿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喜悦,是激动,是昂扬,是奋进……且听他们一诉衷肠 /p p    strong 火箭弹道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研究员余梦伦院士: /strong /p p   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把科技事业和祖国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为自己能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作用而感到自豪。献身航天科技,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又能得到无穷的成功欢乐。 /p p    strong 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研究员杨宇光: /strong /p p   航天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航天,同时也请大家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大部分回报都是间接的,需要很长的周期。这也是我们希望得到全社会理解的重要原因,但请相信,航天一定是高回报的。 /p p   strong  行星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首位卡尔· 萨根奖得主郑永春: /strong /p p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很高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我希望,这个节日是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的契机,让公众和青少年见到教科书外”活的“科学家,让科学的声音在全社会更加响亮。 /p p    strong 科普达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 /strong /p p   我们身处一个科学无所不在的环境中,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再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都离不开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也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关注科学,让科学真正地致力于人类的福祉,让科普更有趣、有料、有生活。 /p p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邓中翰: /strong /p p   生逢盛世,与有荣焉。今天,科技工作者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肩负责任、承载荣光、大有可为的时代。作为留学归国、矢志创新的青年院士,我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探索前沿科技实现更多原创突破,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为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不懈奋斗。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十一: /strong /p p   从事科技工作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很感念党中央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信任。这个节日提醒我们,科技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对知识怀有炽热之心,对民族怀有赤诚之意,对祖国怀有赤子之情,做得人民之尊重,为国家所器重,为事业能承重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p p    strong 计算机专家、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王鑫: /strong /p p   看了新闻才知道,到2016年底全国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1个亿,很吃惊,我没有想到全国有这么多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工作者日,祝全国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我想说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更加地解放思想,尤其是把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去掉,比如像最近斯普林格撤稿事件。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科技工作跟世界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核心的、高端的,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软件等,怎么把它弥补上,这是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p p    strong 水资源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 /strong /p p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是创新的助推剂,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必将鼓舞科技工作者的斗志,为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strong 材料物理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 /strong /p p   中国的科研环境不仅空气新鲜,还是非常温暖,健康的。站在国际舞台上去代表中国人的青年科学家们,希望你们伸开双手,大口呼吸中国的新鲜空气,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strong 海归博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李序文: /strong /p p   希望自己能够在我的药物研发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为我们国家以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一份贡献。也勉励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地把科研工作做好,做精、做强、做大。 /p p   strong  网络大V、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副研究员袁岚峰: /strong /p p   这一天可以办成公共科普日,让公众和科技人员接触。祝贺!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李新荣: /strong /p p   刻苦钻研、乐观向上、精益求精、爱国敬业,谦虚做人、严谨做事。认认真真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铺路石。 /p p   strong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副研高工王剑琼: /strong /p p   基层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业的基石。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这项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静的下心,吃得了苦,才能将这份看起简单的工作做好。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 /p p   strong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strong /p p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全社会要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作为科技工作者,自身要淡泊名利,潜心科研。要以“板凳甘做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决心,探究新知,追求真理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伯强: /strong /p p   今天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一直是做湖泊、水环境与水生态,特别是太湖的水环境、水生态工作,这么多年下来,我感觉我们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在越来越严重。在此,我想呼吁一下,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请大家来支持和关心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p p    strong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唐菊兴 /strong : /p p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对长期战斗在一线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向千千万万地质找矿的先辈致敬!坚定不移地践行科学研究“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成绩写在祖国大地上,才是地质科技创新的根本。 /p p    strong 北京市交叉学科生态环境地理学科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清科: /strong /p p   科技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非常感谢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营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强科技成果宣传,实事求是地评价科技成果,使科技工作者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p p   strong  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玉遂: /strong /p p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坚守,开发无氯氟烃泡沫材料新技术 以大国工匠精神,提供中国方案,争取国际话语权 为世界各国落实《巴黎协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p p    strong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姜耀东: /strong /p p   即将到来的5月30日是我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为拥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据我了解这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先例,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只有科技强大国家才会强大,真诚希望科技工作者能肩负起时代和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衷心希望以首个& quot 科技工作者日& quot 为契机,让全社会形成共识,增强科技意识,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工作 也希望我们的管理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科技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真正让科技工作者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p p    strong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研究员陈颖为: /strong /p p   作为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天文工作者,希望更多网友有天文兴趣。希望更多的人来兴隆观测基地看看我国的科学成就,参观我国最大最先进的郭守敬望远镜。 /p
  • 今年宁波科技工作“重头戏”建设新材料科技城
    今年宁波科技工作有何“重头戏”?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将规划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大平台。这个科技城将集研发、设计、中试、服务、产业化于一体,初步选址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北高教园区这一带区域。   科技城将重点突出海洋科技、生命健康、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惠民等方面,将集聚研发人才和孵化机构。孵化出来的企业,逐步走向各县(市)区。   在昨天的会议上,还颁发了一系列科技奖项。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励行根获得2012年度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他是“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另外,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了“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榜单。宁波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城市第八、计划单列市第二。这“创新指数”的算法包括了新申请专利数量、科技三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新增加的专利授权量。据统计,去年宁波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了73647件和5917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达到了2065件,比上一年增长了27.1%。
  • 质检总局印发《2018年质检科技工作要点》
    p 近日,质检总局印发《2018年质检科技工作要点》《2018年质检科技工作要点》要求,坚持协同创新,全方位推进质量基础科研攻关。强化能力建设,多举措支持产业质量提升。加强平台建设,多维度营造质检科技创新环境。突出技术优势,强有力扩大质检技术服务供给。完善工作体系,整体性释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效能。贯彻从严治党,高标准打造质检科技人才队伍。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2018年质检科技工作要点 /span /strong /p p 2018年质检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着力提升质检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一、坚持协同创新,全方位推进质量基础科研攻关 /span /strong /p p 1. 扎实做好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加强NQI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研究,谋划新的重点专项,深入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科学研究。组织实施好NQI重点专项,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和专项产出成果质量,加强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宣传。 /p p 2. 积极推动地方开展NQI科技创新。抓好《质检总局 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加强工作督导;各地要积极争取科技部门支持,出台相应措施,明确支持重点,促进地方加强NQI统筹建设与综合应用,构建中央和地方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的新格局。 /p p 3. 持续抓好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组织实施2018年度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和应急技术保障专项项目。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在研项目的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 /p p 4. 认真开展质检科研成果评定。做好全国质检系统科研成果评定工作,集中宣传展示一批优秀质检科研成果,推荐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充分调动质检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二、强化能力建设,多举措支持产业质量提升 /span /strong /p p 5. 深入推进国家质检中心创新发展。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做好质量技术监督能力提升专项组织实施。加强国家质检中心动态管理,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管理的意见,更好地发挥国家质检中心支撑履职把关和加强公共技术服务的作用。 /p p 6. 持续优化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布局。围绕保障国门安全的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区域性中心实验室。根据检验检疫业务改革,动态调整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抓好《检验检疫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更好地支撑质检履职把关和服务新兴产业发展。 /p p 7. 努力打造数字化实验室。推进智慧实验室建设,继续完善e-CIQ Lab系统,促进检验检疫实验室检测数据大集中,提升检验检疫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p p 8. 继续推进口岸技术查验设施能力建设。进一步落实《口岸技术查验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加强航空、水运、公路、铁路和寄递物五类口岸检验检疫技术能力建设,加大重点设备设施投入,带动口岸快速查验和安全把关能力的整体提升。 /p p 9. 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家质检中心技术联盟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检测联盟建设。依托联盟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采用飞行检查等方式进行实验室检测数据比对,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校准管理,提升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的能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三、加强平台建设,多维度营造质检科技创新环境 /span /strong /p p 10. 全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质量基础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加强质检系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质检系统公益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p p 11. 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平台。推动《质检总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落实,继续加强质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家各类成果转化基金的对接,促进更多优秀的质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p p 12. 不断加大质检科普宣传力度。举办第五届质检科技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大力推进质检科普基地建设,推出一批优秀质检科普作品,培养一支专业化科普队伍,打造具有质检特色的科普品牌。 /p p 13. 继续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中国计量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部际协调机制,拓展质检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NQI技术交流。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四、突出技术优势,强有力扩大质检技术服务供给 /span /strong /p p 14. 深入开展“双零”活动。围绕“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主题,持续推动质检技术机构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树立服务典型,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委专家企业行活动常态化,更好地服务“双创”。 /p p 15. 稳步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配合中央编办加强工作调研,研究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做好协调推动,进一步推进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 /p p 16. 积极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质检总局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支持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通知》要求,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服务区域质量提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五、完善工作体系,整体性释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效能 /strong /span /p p 17. 不断提高保护水平。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保护一批地理特征明显、人文特色鲜明、质量特性突出的重点产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 br/ /p p 18. 积极助力扶贫攻坚。推动贫困地区挖掘地理标志产品潜在资源,加强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和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增加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 /p p 19. 持续推动地理标志国际合作。继续推进“中欧100+100”、“中日10+10”、“中泰3+3”等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互认互保。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更多优秀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六、贯彻从严治党,高标准打造质检科技人才队伍 /strong /span /p p 2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要求和总局党组部署,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努力增强“四个自信”,自觉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br/ /p p 21.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两个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廉洁自律,深化作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推进党建与科技工作紧密结合。 /p p 22. 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总局科技委作用,开展战略性研究,提出咨询建议。培育质检科技创新团队,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举办质检科技创新培训班,切实提高质检科技人员能力和水平。加强质检科技统计工作。 /p
  • 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空中建楼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建言献策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一个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创新争先,自立自强。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座谈会,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心声,为科技强国建言献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空中建楼阁我特别想提出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我国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多次强调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对此我体会很深。2018年,由于进口科学仪器无法顺利采购,我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实验室停滞超过半年以上,每天都有进口设备订单被取消,试验设备被卡在各国海关,供应商漫天要价等问题,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科学仪器自主可控,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我们争分夺秒,终于自主研制成功了对我们最重要的、被卡得最严重的磁光克尔仪器,现在不但我们在使用这个仪器,还给其他科研院所供货,帮他们解决仪器问题。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个倡议:把国产设备使用率作为申请国家项目的一个核心申请指标。这是因为,今天我们依赖进口设备其实就是在空中建楼阁,随时都可能坍塌。我建议,以全社会力量推进国产科研仪器的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创新很难,但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对难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或方案,这是非常艰难艰苦的工作。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最初学地质,毕业后想去找矿,学校却要我做苏联专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共产党员,服从国家分配。可是我的苏联导师要回国,我只能再次参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试,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录取。我那时研究铁矿、铜矿,可所长说:“你跟我一块搞核子地质吧。”但我没有任何基础,不懂得原子核。从本科的基础课学起,两年以后我回到地质研究所,马上又被安排去找适合做地下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我当时心里真没底:“这个没干过呀!”但一位领导说:“中国没人干过,你们年轻人就不知道边干边学,把它完成吗?”好像有一股热流冲进我的脑袋,一股强劲的动力在推动我。我立即带着16个人出野外,历尽艰难,成功完成了任务。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这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我们中国也一定会实现,我们要造火箭、导弹、飞船、卫星。但是到月亮干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去研究,火星呢?这些没人搞。“那我来搞!”从研究各种陨石开始,我慢慢培养了一支队伍,建立了实验室。在月球探测领域,我们一共做了35年基础准备,又通过10年论证,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探月计划,我担任首席科学家。创新很难,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哪怕耗费五六十年,我们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创新争先,去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价值观多元化更要传承弘扬家国情怀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谈一点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成就了“两弹一星”事业,由此我们凝练了10个字:“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个脊梁并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大家,成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实际上,正在成为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经做出创新的成果,践行了新一代的家国情怀。例如,位于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地的气象团队,他们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而且以几十年的坚持,显示了科学精神的基准。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距离。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国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实现科技强国的历史性目标,并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闯劲和动力来自农田和棉农我主要从事棉花害虫防控研究。团队的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连续60多年扎根华北农村,先后攻克了棉花害虫化学防控、棉铃虫综合治理等核心技术,为保障我国不同时期棉花种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用实践回答了农业科研为了谁,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从研究生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更让我建立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破解产业科技瓶颈、支撑农业持续发展的初心使命。进入21世纪,随着棉花种植布局的战略调整,新疆逐步成为我国棉花产业的主战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实验室,带领团队和学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瓶颈,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12年来,我对新疆由陌生到熟悉,虽然经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每当面对广袤的农田和勤劳的棉农,油然而生的是责任与担当,坚强与坚韧,还有源源不断的闯劲和动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一定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在航天领域,我们要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战线上,我们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航天领域我们有“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传承,我们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这样的使命感召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现在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这不仅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还需要我们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能有机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以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 袁隆平等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2月14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今天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袁隆平等10人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分别是:王岩(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骨科)、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杨蓉娅(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赵忠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聂海涛(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徐銤(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快堆核电站)、徐芑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此外,根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的规定,经推荐单位评选推荐、公众投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协还授予丁建生等45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授予巩馥洲等97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的本报记者尹传红也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
    12月6日,中国科协公布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马伟明、王恩哥、尼玛卓玛(女,藏族)、杨宝峰、张喜刚、张新友、张曙光、陈进、易小刚、钟南山十人获此殊荣。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介绍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有关情况。   据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于1997年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2009年经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保留。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协对原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9月30日至10月14日期间,中国科协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农民日报、健康报、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科协网、中国公众科技网等11家媒体,开展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公众投票活动,共有448.3万人参与投票,有效选票341.1万张。10月25日,评审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终评。10月31日,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了审议。经上述程序,评选产生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0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977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据了解,此次评选产生的10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为53岁,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布在科研(含国防科技)、企业、农业、卫生医疗、科普等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2017科技工作新坐标
    p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党的十九大将隆重召开,“十三五”规划将进入关键性的第二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深化。 /p p   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这也是一个“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年份,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将如何发挥?哪些工作将成为重中之重?全国科技工作会召开前夕,记者探访科技部相关司局,梳理了这一年的科技工作新坐标,以飨读者。 /p p    strong 1 /strong /p p strong   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 /strong /p p strong   国家实验室, /strong /p p strong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战略科技力量, /strong /p p strong   夯实引领型发展的科技基础 /strong /p p   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强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全面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坚持“一项一策”,强化企业主体,创新组织方式,鼓励地方和社会力量等参与。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标志性成果抓好任务部署,运用成果转化基金等加快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p p   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新机制,启动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统筹推进国家科研基地优化整合。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一批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和试验生物资源库(馆)。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健康发展,试点建设一批战略性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p p   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围绕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组织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继续实施干细胞和转化研究、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机器等重点专项,推动合成生物学、发育编程等研究布局。在微生物组、人工智能、深地等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 /p p    strong 2 /strong /p p strong   加快关键共性 /strong /p p strong   技术突破, /strong /p p strong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strong /p p strong   促进民生改善和 /strong /p p strong   可持续发展 /strong /p p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组织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推进第二粮仓、蓝色粮仓、设施农业等科技工程,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农业、加工业、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 /p p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在信息网络、现代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重要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和技术系统。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和工业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园区,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支持增材制造、激光制造、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开发,打造智能化装备和智慧型企业。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文化科技融合服务业,试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 /p p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增强群众对科技的“获得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加快绿色技术银行建设运行,强化生态环境核心瓶颈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完善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布局,加大重点疾病防控及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技术攻关,通过协同创新网络等将大医院先进技术传到基层。开展新型城镇化技术创新,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系统布局“智慧法院”人工智能系统研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科技创新。 /p p    strong 3 /strong /p p strong   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strong /p p strong   推进科技型创新创业, /strong /p p strong   厚植创新发展后劲 /strong /p p   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和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发布成果包。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年度报告制度。继续推动数控一代等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制定技术市场发展意见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推动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枢纽型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布局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区。 /p p   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持续推进龙头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鼓励国有、民营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推动专业化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创新孵化链条。引导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创业与服务。 /p p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财政科技投入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引导机制、金融机构早期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激励机制、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应用示范工程PPP机制。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支持地方科技部门、国家高新区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部署等设立一批子基金。 /p p    strong 4 /strong /p p strong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strong /p p strong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strong /p p strong   促进全国创新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strong /p p   加快区域创新高地培育,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若干省市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研究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探索实施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p p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尖点”。按照“东转西进”思路,继续布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国家高新区引领辐射功能。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监测评价。加强国家高新区分类建设。以升促建,指导省级高新区升级。 /p p   聚焦县域创新发展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增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推动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开展县(市)创新能力监测,推动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着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专项行动,强化定点扶贫和片区扶贫。 /p p    strong 5 /strong /p p strong   深化改革攻坚和 /strong /p p strong   任务落实, /strong /p p strong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strong /p p strong   激发科技人才和 /strong /p p strong   全社会创新积极性 /strong /p p   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科技监督管理改革。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国家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统计体系和技术预测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完善新五类科技计划的管理制度,全面按照新计划体系运行,推动实施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细化制定科技监督相关细则和科技评估工作规范,强化信用管理,加强监督问责和责任倒查。 /p p   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对创新型企业服务,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推动发布实施科研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制定办法。开展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和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 /p p   加快科技评价奖励、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改革,营造更加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创新文化。深入推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制度改革,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推动出台配套措施,加强试点示范,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成人才专项的优化组合,启动实施科技人才专项。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为创新营造更好舆论氛围。 /p p    strong 6 /strong /p p strong   深度参与全球 /strong /p p strong   创新治理, /strong /p p strong   提升科技创新 /strong /p p strong   国际化水平, /strong /p p strong   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能力 /strong /p p   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结合我国战略需求、现实基础和优势特色,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顶层设计,适时发起和牵头组织若干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p p   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展与沿线国家政策规划对接,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平台以及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适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行动计划、技术转移合作行动计划、联合实验室行动计划。 /p p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设置全球议题,深入推进“创新对话”,促进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科技合作。推进“科技伙伴计划”,推动南南合作。支持科技园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器和企业的合作对接,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 /p p   附件: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target=" _blank"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113/211132.s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span /a /p p br/ /p
  • 科技工作者日|网络讲堂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5月30日,恰逢仲夏之始,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科技工作者日,专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设立,旨在鞭策其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回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这几年,一代代科技工作人才涌现,成为21世纪的最美“弄潮儿”——正是这样一群人,帮助我们的国家摆脱了世界眼中的“落后”、“缺少核心技术”等刻板印象;并且成功树立“科技强国”、“科技大国”等新的形象,一批批具有自主研发主权的高精尖科学仪器应运而生!薪火相传,网络讲堂在行动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自创办之初,一直立足科学仪器行业的百家讲堂定位,全心全意为科学仪器行业和科技工作者服务!自2010年以来,一共有10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借助网络讲堂,向社会源源不断输出科研、技术成果,实现成果转化;为60万科技类听众,带去近万场专业报告!并在专家、听众、厂商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不忘初心,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仪器行业内最大的门户网站,网络讲堂将继续深耕科学仪器行业,与此同时,将全面渗透环境、材料、生科、制药、能源、半导体等热门领域。为此,我们面向全球科技人才,广撒英雄帖!如果您有待分享的技术成果、论文成果以及新书著作等,可随时向网络讲堂投稿,进行报告直播!专家自荐报告须知:自荐后,须经专家委员组审核,审核周期7个工作日。入选的报告,将有工作人员联系通知您网络报告事宜;如未入选,则不予单独通知,望您见谅。您的投稿资料将被严格保密,请您放心。报告内容请发邮箱:liuh@instrument.com.cn联系电话:13717560883 刘老师(微信同号)本活动长期有效。
  • 中科院化学所张德清研究员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0年12月14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经过评选推荐、公众投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常委会批准,共产生977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经中国化学会推荐,化学所张德清研究员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中国化学会   2010年12月23日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
    2020年12月29日上午,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企工委”)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副会长武毅、秘书长许爱东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以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投集团、机械研究总院集团、中石化集团、同方股份等单位为首的25家单位代表参与了本次会议,并投票选举产生了企工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会议现场会议全票通过了企工委第一届委员候选人名单,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质量与信息部主任钱天林担任企工委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兵、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创新部总监樊胜、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燕宪文、国科华创认证(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西担任副主任,中自联(北京)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哲鸣担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质量与信息部主任 钱天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是国家科技部为业务指导单位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进现代技术市场法制建设,规范交易行为,维护技术市场运行秩序的重要社会力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市场的核心要素。目前,由于企业发展的情况不同,企业科技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存在缺乏对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缺少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政策、科技发展规划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企业间也缺少针对科技工作的横向交流,合作不足。为推动企业间科技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科技研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进展,解决企业间科技工作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问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批准筹备成立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并于2020年3月成立筹备组,启动筹备工作。企工委的宗旨是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部署,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企业间科技工作交流等工作,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许爱东主持,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的批复决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许爱东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素荣宣读批复决定随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为第一任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钱天林授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为企工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颁发证书。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陶元兴为企工委授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颁发任命文件会议第二阶段召开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一届一次委员会,会议由企工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哲鸣主持,企工委主任委员钱天林宣读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2020—2025)工作计划》,全体委员讨论了企工委2021年工作计划。会议上,多位委员积极发言,介绍了目前技术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希望通过企工委平台为中国技术市场的良好、有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刘哲鸣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钱天林委员代表及协会领导参与讨论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海霞一行应邀参与了本次会议,唐海霞女士被选举成为企工委副秘书长并在大会讨论中积极发言。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仪器仪表行业面临多项卡脖子问题,希望通过企工委平台推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并将全力支持企工委的相关工作。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唐海霞
  • 两会之声:加大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专项政策力度
    2022年全国两会在即,即将赴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这次带来了《关于强化科创女性力量,推动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建议案提及,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保障女性获得平等、合理的发展机会,减少科技领域的性别偏见,促进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根据中国科协统计,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占40%,在互联网、生物医学等领域更是占比过半。尤其在疫情防控局势下,上海、山东等多个地区妇联数据显示,国内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有50%以上为女性。”于欣伟在建议中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在各层面各领域各阶段,女性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庭角色等因素影响,男女权利、机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建议阐述道,社会对妇女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仍不充分,针对妇女的歧视也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于欣伟认为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体系刻不容缓。2021年6月,科技部等十三部门曾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要求“在若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在此基础上,于欣伟建议加大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专项政策力度,建立提升女性对科技创新贡献的机制。包括学习其他国家经验,比如欧盟“地平线计划”要求参加项目的女性学者达30%。对于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女科学家,“女科学家工作室”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逐步提高女性科技人才的话语权同样重要。于欣伟建议加大政府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比例,发展“科技女性后备人才的专项成才计划”。科技相关部门也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管理和决策,各类学术组织、社会团体、学术委员会需增加女性理事、会员或委员比例,全面提升女性科技人才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此外,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各种保障也需要完善补全。比如,于欣伟建议科研用人单位增设专门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项目申请渠道,鼓励更多财政项目放宽女性申请者的年龄限制。针对孕哺期问题,于欣伟也建议用人单位延长孕哺期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项目周期,调整其工作制度、聘期评价和绩效考核办法。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督,鼓励用人单位为其配备科研辅助人员及社会化家政服务,适当放宽项目研究、课题申请等方面的年龄限制,切实帮助女性生育后重返科学阵地。最后,于欣伟表示科技界、社会大众及媒体应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重视,扩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奖项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
  • 科技工作十大重点:全面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1月10日,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2017年科技发展改革工作的重点。  第一,加快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必争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其中,一是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如人工智能、深地探测等重大项目 二是继续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推动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第二,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建设国家实验室 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优化整合为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并形成体系 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如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的管理、创新券的运用、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等。  第三,持续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科学家攻克前沿科学难题 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部署,如干细胞及转化、纳米、量子调控、蛋白质机器、全球变化、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等。  第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深化政府间科技与创新合作 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适时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等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搭建高水平双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支撑 加快培育发展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中国制造2025”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第六,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强化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  第七,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发布体系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引导创新创业人才与单位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创业服务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扩大区域性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  第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按照“东转西进”布局设想,发挥国家自创区、高新区辐射带作用 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支撑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增强基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第九,深化改革攻坚,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统筹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 深入推进监督管理改革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新一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推进军民科技融合深入发展。  第十,健全激励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和全社会创新积极性。改革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 推动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深入推进“三评”制度改革 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举措 优化重大人才计划组织实施机制 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附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 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p & nbsp & nbsp & nbsp 今年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而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对中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关心与致敬。 /p p   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迎来新一轮科研成果的“井喷”: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型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去年“科技三会”以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科研突破的集中亮相不仅极大提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令全世界投来注视的目光。 /p p   对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评价说,这是中国航天向建设轨道空间站迈出的“巨大一步”,这在国际航天界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我们见证了另一位重要选手的崛起”。 /p p   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六千米处,世界第一个下潜到地球最低点的美国海洋学家沃尔什表示,中国的深海探索正在推进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认知,这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特别称赞了由中国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打造的万米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项目。 /p p   沃尔什说:“他们的工作相当脚踏实地,先设计建造最有利于现阶段科研的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然后才是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我希望他们的探索工作富有成效,并预祝他们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p p   对于中国大客机C919首飞成功,美国研究航空市场的国际预测公司航空专家道格拉斯· 罗伊斯说:“中国希望在商用飞机领域追赶欧洲、美国,这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他还指出,如果C919能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盟航空安全局的适航认证,将是该项目的“巨大胜利”,也表明“中国的民航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p p   对于中国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南海蕴藏的可燃冰被认为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而中国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迈出的第一步。墨西哥经济研究和教育中心能源问题专家胡安· 卡洛斯· 莫雷诺—布里德则认为,中国对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在能源领域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突破显示出中国在科技进步领域的巨大投入。 /p p   随着走到世界前端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日益令人瞩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将国际合作与竞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将上述科研成果辐射至更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p p   根据本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7中国自然指数”,中国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总量在不断增加,由中国与国际学者合著的论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到2016年,自然指数追踪的中国论文中,超过50%是由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 /p p   德新社在题为《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的报道中援引澳大利亚航天专家莫里斯· 琼斯的话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的欧洲国家带来了新机会。他形容中德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强劲和富有成效的”,并相信这种合作在未来还会加强。 /p p   在能源方面,面对世界环境恶化和部分新能源开发成本高昂等情况,莫雷诺—布里德指出,可燃冰开采未来或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新的清洁能源选择,为一些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带去福音。对拉美国家和地区来说,这次试采成功在创新能源开发和打破技术壁垒等方面可能预示着良好前景。 /p
  • 调查: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是高还是低?
    本次调查中,收入待遇差、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和工作压力大成为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   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是在有关人力资源的研究中频频被提到的词。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却与一个职业最大的优势和潜藏的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科技工作,这个在普通人眼中拥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很强职业吸引力的工作,其从业者的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又如何呢?   ————数据回放————   青年科技工作者职业忠诚度应引起重视   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队伍总体稳定,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较高。近半数(48.7%)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不到一成。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30.3%的科技工作者最愿意从事的仍是目前的职业,加上选择大学教师(10.5%)、工程师(7.6%)、医生(4.5%)和科学家(3.2%)等科技相关职业的人,选择科技工作作为理想职业的人仍在半数以上。在可能选择的其他职业中,选择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15.3%)和官员/公务员(14.3%)的比例最高。调查发现,75.2%的科技工作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仅23.8%换过工作,职业流动率低于2003年调查时的34.4%。从流动意愿看,32%的科技工作者有职业流动意向。报告特别提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度下降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一线声音————   “不一定”会一直从事科研事业   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怎样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呢?他们会将其作为毕生的职业吗?   小安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进入目前的专业领域已超过十年。虽然从小就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在回答是否会一直从事科研事业这个问题时,却出人意料地说:“不一定。”“如果一项事业让你看不到希望,为什么要一直身陷其中呢?如果你总是看到论资排辈,看到正在扛起科研大旗的人只关心自己狭窄的领域,看到一个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你还会死心塌地地喜欢这个职业吗?”   而在武汉某航天企业工作的小徐则坦言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精神压力比较大,虽然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不止一次感觉到年轻人的想法常常被权威压抑。“身边的同事也有背着单位考公务员或者另谋高就的,对我来说,武汉这个城市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原因分析————   收入、发展前景和工作压力是最重要因素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是负责组织这次调查的部门,该部调查研究处处长张小梅介绍,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和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工作收入待遇差(51.8%),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41.4%),工作压力大(33.5%)。其他次要原因依次是缺乏成就感(31.5%)、工作太辛苦(27.6%)、工作枯燥(22.7%)、住房问题(21.5%)、不能发挥专业特长(17.4%)、工作设施条件差(14.3%)、职称问题(8.9%)、家庭问题(7.7%)、单位人际关系紧张(6.2%)、工作不稳定(4.0%)等。根据调查显示,3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收入(33654元)比35岁以上者(43638元)低近万元。   不同职业科技工作者想更换职业的原因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农技推广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收入待遇差,这一因素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工程技术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主要考虑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在各职业类型中最高,同时因为“缺乏成就感”想流动的比例也较其他群体高。   卫生技术人员想换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太辛苦”,在各职业类型中比例最高。   城市:现实职业认同度不高   2007年,中国科协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沈阳、青岛1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了“十城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我们从这个调查中看出,城市科技工作者在理想层面上的职业认同度较高,大多数人觉得科技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崔建平谈道,“但是,其中三成以上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持消极评价,六成人认为敬业精神不佳,近四成人认为自身一半以上能力不能发挥。”   “如果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不满意,认同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下降,就很容易影响到职业忠诚度。”张小梅补充说。   农村:机会与评价的不公   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相比,农村的科技工作者又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从2006年下半年起,中国科协开展了“全国县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3个样本县的2万多名农业、卫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其中最困难的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乡补贴、电脑和基本的交通工具往往都难以满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对论文和外语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有脱节的问题,所以和省、市农业部门的同行比起来,收入和职称方面都比较吃亏。”崔建平感慨地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基层科技工作者表达了调动工作的愿望,但稀缺的机会也导致了实际流动率较低。   ————现状反思————   流动障碍客观存在   这些数据,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科技工作者在职业忠诚度方面存在的种种潜在问题。但是,调查报告特别提出,在整体社会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内部职业流动比例反而比2003年有所下降,说明科技工作相关职业保持了较高的吸引力。   “当然,这和流动阻力也有一定关系。近九成的人认为存在流动障碍,其中超过1/3认为受制于人事档案,约1/4担心流动之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另有近1/5担心单位领导不放。”崔建平说。   现有条件还不够好么?   条件待遇不够好,是造成职业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今天,应该怎样看待科技工作者的条件环境待遇问题?   张小梅告诉记者,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院士曾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研创新的硬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研经费也有大幅度提高。当前,需要特别重视建设创新的软环境和集聚优秀人才的团队。在1999年中国科协首届年会上,周光召主席以“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为题作大会报告,分析了重大科学发现的8个产生条件,得出了物质条件在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科学工程实现上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结论。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科学家谈到,他从美国做过学术报告回来,下了飞机第一件事就是蹬着板车去拉蜂窝煤,没有因为这样的事影响到工作。虽然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要求现在的科技工作者,但是老科学家的态度仍然不失为年轻一代的镜鉴。   需要开辟合理的提升途径   “不够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过于频繁的评估,给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崔建平说,“如何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即使讨论到提高待遇,也不是简单地加工资,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提升途径。”   ■ 相关背景   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209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点进行,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从从事职业看:科学研究人员占8.1%,工程技术人员占30.6%,卫生技术人员占19.2%,农技推广人员占5.2%,自然科学教学人员占21.2%,科技管理人员占11.3%,其他占4.3% 从所在单位类型来看,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占13.7%,高等院校占18.8%,中学和技校占6.9%,医疗卫生机构占19.1%,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占6.9%,大型企业占25.8%,中小企业占6.4%,其他占2.3% 从所在单位行业看,教育占24.3%,制造业占23.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0.2%,农、林、牧、渔业占10.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占9.1%,其他合计占13%。
  • 安光所桂华侨研究员荣获2022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安徽省主场活动暨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全省巡展启动仪式上,安徽光机所桂华侨研究员作为2022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   桂华侨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重要指示精神,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以身作则坚守科研岗位,潜心钻研甘于奉献。桂华侨现任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副主任,组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移动源污染防控、北京APEC空气质量保障以及新冠疫情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桂华侨长期从事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研究工作,自主研制了环境空气和移动源排放颗粒物在线监测装备,技术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并获得认证,批量应用于国家PM2.5和大气能见度监测网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9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20年初,桂华侨作为团队骨干积极参与武汉疫情防控,利用自主研发仪器分析了武汉重点场所周边的气溶胶数据,连续工作数月未休。同时,桂华侨带领团队成功获得科技部的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现场测试与示范应用,自主研制出机动车排放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及粒径谱监测仪,为国家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 一届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召开
    2022年12月29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用腾讯会议方式组织召开一届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秘书长许爱东以及企工委25位委员及被委托人出席会议,部分会员单位代表列席会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樊胜主持会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武毅、秘书长许爱东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企工委2022年的工作,对2023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并对全体与会代表送上了新年的问候。本届会议增补北京惠尔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曙光、北京智慧云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周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蒋刚为企工委委员,通过了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委员季启正变更为高志良,中国石油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委员布志捷变更为刘方涛,李功越委员后续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担任委员等事项。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哲鸣所做的“企工委2022年度工作总结及2023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杜兵、副秘书长唐海霞及其他委员还就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加强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梳理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集中发布新成果新技术、聚焦特定领域开展工作、组织科学仪器企业与企业实验室对接、推动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钱天林做会议总结。钱天林主任充分肯定了2022年度企工委的工作,肯定了全体委员对委员会工作的支持和付出,回顾了企工委成立和发展的历程,再次明确了企工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工作定位,并提出了聚焦、合力、精准、协作等具体工作思路,同时对2023年度工作提出了遵循组织领导、群策群力、细化工作、提升能力等具体要求。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企业科技工作委员会一届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完成了既定议程,布置了下阶段工作,凝聚了委员的共识,达成了会议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企工委2023年度及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食药监总局要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的各项部署,不断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监管效能,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   通知指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将科技工作作为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能,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统筹规划。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实施。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把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跟踪和再评价作为重点。   通知强调,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制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加强食品药品检验关键技术研究 要统筹规划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要通过协作攻关,集中力量解决中成药、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等的检测鉴别技术 省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要加强对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的评价和应用推广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射频、生物信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 要结合国家信息化工作总体部署,搭建食品药品安全公共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力度,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多层次科技培训,树立&ldquo 科研先行&rdquo 的战略,理清当前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通知还强调,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以监管机构改革为契机,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保障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主动与当地科技主管部门沟通联系,提早介入重大科技项目前期工作。总局将统筹考虑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科技工作方向和目标,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发展战略。总局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工作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编制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科技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申报工作。
  • 52名科技工作者获何梁何利奖
    上图 七位女性获奖者和何梁何利基金募捐人梁洁华(右三)合影留念。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陈磊)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52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陈恕行等36人获&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李劲松等14人获&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人颁奖。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ldquo 含金量&rdquo 最高的科技大奖&mdash &mdash &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的两位得主,都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赵忠贤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做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走在国际前列 薛其坤是海外学成回国,在凝聚态物理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拓了界面高温超导研究的新方向,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水平来看,国际领先水平占84.6%,其余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今年有7位女性获奖科学家,占总人数13.5%,是20年来女性获奖比例最高的一年。进步奖和创新奖共50位获奖人拥有发明专利1364项,总平均每人27.3项,比去年每人平均19.2项有较大提升。   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20年来,该基金共表彰和奖励了1100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其中,&ldquo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rdquo 32位,&ldquo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dquo 920位,&ldquo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rdquo 148位。
  • 2008年度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座谈会顺利召开
    近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座谈会。社发司马燕合司长、杨哲副司长、闫金副巡视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周元副主任、生物中心安道昌副主任等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发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杨哲副司长首先介绍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职能和定位、总体发展思路和基本任务,重点回顾了2008年工作进展,并介绍了2009年工作重点:一是深入调研,全面做好“十二五”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规划;二是统筹资源,着力布局民生科技工作;三是拉动内需,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科技产业发展。同时,杨哲副司长对地方科技厅局的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要抓住发展机遇,善于谋划,做好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省部会商机制,扩大影响;三是要严格管理,做好已立项地方支撑计划的过程管理工作;四是要找准抓手,做好中药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设工作;五是要夯实基础,加强对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基地的有效指导和监督。 随后,地方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当地社发工作的主要成效积极发言,并就实施民生科技行动、加强社发板块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议。一年来,各地方科技厅局分管社发工作的同志工作积极主动,大胆开拓,立足地方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抗震救灾、生物医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马燕合司长充分肯定了各地开展的开创性工作。当前,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从规划部署、资源配置还是从各级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看,社发工作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要认清新形势,贯彻新要求,一是要强化学习,加强管理队伍自身建设;二是要加大社发科技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确保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投入;三是要围绕节能减排、扩大内需等重点工作提前有所准备;四是要把握主动,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策划工作。 最后,马司长表示,社发司将根据新的职能要求,积极推进民生科技行动等工作。同时,将通过区域性“片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社发板块的上下沟通和联动。
  • 中国科学院9名科技工作者获2010年何梁何利奖
    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201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共有51人,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人,“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3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7人。中科院共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得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详见名单)。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由香港爱国人士何善衡、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博士共同捐款成立,是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进步、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因其规范的运作、严格的标准,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评选记录,赢得了国内外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普遍认同。成立十六年来,基金会累计奖励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901名,其中中科院共有236名科学家获得嘉奖。   中国科学院获2010年度何梁何利奖名单 序号   姓名   奖励类别   工作单位   1   李邦河   数学力学奖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   赵 刚   天文学奖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3   洪茂椿   化学奖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4   穆 穆   气象学奖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   周 琪   生命科学奖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6   林鸿宣   生命科学奖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   成会明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8   高 濂   冶金材料技术奖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9   陈 曦   资源环保技术奖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关于推荐宣传创新争先行动中成就突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关于推荐宣传创新争先行动中成就突出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各位理事: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国科协“九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在前沿探索、短板攻坚、转移转化、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贡献卓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在 strong 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strong 到来之际,中国科协决定组织开展先进科技人物宣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举荐、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请举荐在创新争先行动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纳入中国科协宣传计划,由中国科协组织中央媒体进行宣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推荐对象 /strong /p p   具有中国国籍、政治立场坚定、在职在岗并在前沿突破、短板攻坚、转移转化、科普以及社会服务任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或创新团队: /p p   1.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或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 /p p   2.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或显著提升国内技术水平 /p p   3.推动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创造出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p p   4.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科普及社会服务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并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 /p p   strong  二、推荐方式 /strong /p p   请各单位认真填写《创新争先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推荐表》(见附件),于2017年4月7日前报送电子版材料。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p p   推荐人选经学会初选后,可推荐3名科技工作者,报送中国科协。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联 系 人: 杨 娟、张 莉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联系方式:010-82800700、010-82800752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邮 箱:yangj@cis.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3月31日&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4/ueattachment/495637f3-26d9-44cb-991a-a1e7dbdec11d.docx"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创新争先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推荐表.docx /a /p p br/ /p
  • 全国食品药品科技标准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全国食品药品科技标准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孙咸泽出席会议并讲话。孙咸泽回顾2013年工作成果,在检验检测领域,提出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主体框架方案,组织开展了乳制品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培训和监督抽查 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推动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等重点项目建设。   全文如下:   2014年2月26~27日,全国食品药品科技标准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孙咸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科技标准工作是做好食品药品监管的重要基础保障,是实现科学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要抓住体制改革机遇,把科技标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抓住提升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监管科学性和监管效能。   总局成立后,组建了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标准工作,业务范围涉及食品、药品、器械和化妆品等多个监管领域的保障支持,工作任务涉及科技创新、标准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四大体系。   孙咸泽指出,2013年科技标准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科技创新领域,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科技工作的通知,协调争取了5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和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标准管理领域,制定了总局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建立了与卫生计生委的食品标准相关合作机制 三是检验检测领域,提出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主体框架方案,组织开展了乳制品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培训和监督抽查,制定了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可流程 四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组建了总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药品电子监管试点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孙咸泽强调,科技标准工作要抓住食品药品监管能力提升这一有利契机,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总局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努力在推动监管科技创新、完善标准管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对于2014年科技标准工作安排和部署,孙咸泽要求,要注重统筹安排,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要上下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明确四大体系各项工作的层级分工,建立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要强化督导检查,抓好工作落实,把督导检查作为调查研究、完善决策的重要渠道 要加强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从基础工作抓起,从调查研究入手。   会上,总局科技标准司主要负责人做科技标准工作报告,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科技、标准管理、检验机构指导、信息化四大体系工作情况。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总局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2022年最美女科技工作者|颜晓梅: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刻下“中国印记”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团结凝聚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省科协、省妇联共同开展2022年福建省“最美女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生动讲述我省女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动人故事,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自觉肩负科技创新历史使命,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巾帼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科学仪器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有这样一位女科技工作者,她潜心原创仪器研制和应用开发,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基于这一科研成果生产的仪器,出口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在高端科研仪器制造领域增添了一抹鲜艳的“中国色彩”。她就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颜晓梅。勇攀高峰 填补国际空白“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和环境、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仪器需求是高速增长的,但是国产仪器的技术水平却比较落后,一些高端仪器设备甚至100%依赖进口。”颜晓梅介绍,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对纳米生物表征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颜晓梅长期致力于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研究。面对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高端仪器设备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2006年,颜晓梅带领团队开始向这一难题进军。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她首创性地结合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这项检测技术让研究人员可以对细菌、病毒、亚细胞器、外泌体、纳米药物、功能化纳米颗粒等在单颗粒水平进行高通量、多参数定量分析。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粒径分辨率媲美透射电镜,检测速率高达每分钟上万个颗粒,仅需2-3分钟即可获得透射电镜或冷冻透射电镜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得到的粒径表征结果,同时兼备电子显微镜难以实现的生物化学性状分析功能。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了中国、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授权,更在生命科学研究、疾病诊断、纳米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2014年,颜晓梅应邀参加在美国佛罗里达举行的第29届国际流式细胞大会并作开场“State-of-the-Art Lecture”大会报告,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引起会场轰动,被誉为“惊人的成就和颠覆性技术”。全力转化 科技成果成为“中国智造”2014年,颜晓梅团队创办了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产业化之路并不平坦。“这是一个流动检测的方法,流体的稳定性决定着设备的稳定性。光流体的设计我们就改了20多个方案,通过不断地尝试和试用,进行再修正和升级。”课题组毕业生、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朱少彬介绍,团队成员仅用2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商品化纳米流式检测仪。2018年4月带领团队赴捷克布拉格参加国际流式细胞大会并展示纳米流式检测仪2016年6月,第一代商品化的纳米流式检测仪惊艳亮相国际流式细胞大会。这台检测仪可实现发光能力低于单分子荧光的单个纳米颗粒散射光信号的直接检测,较传统流式细胞仪的散射检测灵敏度提升4-6个数量级。“比如,癌细胞会吐出一种胞外基质的膜性小囊泡,来逃避机体免疫的识别和攻击。我们的检测仪就可以精准识别并调控这些小囊泡,这在癌症早期诊断、预测癌症转移、新型治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又比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的检测仪可以快速鉴别致病菌,让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生物无处遁形。”朱少彬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这台凝聚了团队无数心血的仪器。检测仪面市后供不应求,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智造”高端科研仪器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梅奥诊所、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牛津大学等全球最顶尖研究机构和阿斯利康、诺和诺德、ModeRNA等多家高科技生物制药公司都成为公司客户。矢志教研 力促学科建设与传承如果说实验室是颜晓梅的战场,那么三尺讲台就是她的舞台。在科研与教学岗位上,她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学科的发展与传承倾注了无数心血。颜晓梅的科研团队自2006年4月起,颜晓梅积极投身于全国重点高校首个“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的建设,担任“化学生物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等新课程的开设和“化学生物学基础教学实验室”的建设。2008年6月,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系正式成立,颜晓梅担任首届系主任,负责系里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在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她积极引进优秀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有力促进了化学生物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颜晓梅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在她的学生心中,颜晓梅不仅是良师益友,更是人生榜样。“颜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注重细节的老师,教导我们对待科研要认真负责。在颜晓梅教授课题组学习的六年时光,是我学识成长中最关键的阶段。在这里,我学到如何去做好一件事情,明白今日的成绩都是过去点滴的累积。”朱少彬感慨道。她的学生田野则回忆起他在初入实验室时,颜教授以一篇文献为例,一字一句地教他如何阅读文献。“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提炼文章核心、捕捉重要信息、做上适当的标记,现在想来还是历历在目。”2020年10月应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多年来,颜晓梅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大会报告等80余次。“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颜晓梅表示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在这条崎岖又充满着无限可能的路上她将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不断攀登、前行【行业征稿】若您有生命科学、医药、临床等行业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管理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自荐或引荐投稿联系人:刘编辑word图文投稿邮箱:liuld@instrument.com.cn
  • 《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满意度略有提升 超时工作情况严重 平均年收入仅为9万元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74.7%的研发人员近三年内承担过研究或开发项目,略低于2013年的76.6%;64.4%的人认为预算编制时要求过细过严;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景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从2003年起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每五年一次。”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大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本次调查依托全国516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完成有效问卷48099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研项目管理上繁文缛节仍较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近三年承担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员比例和项目资源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74.7%的研发人员近三年内承担过研究或开发项目,略低于2013年的76.6%。从主持项目的研发人员获得的资源看,近三年平均主持项目1.5项,经费总额平均为100.1万元,低于2013年的1.7项和138.4万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时,人均专利数有所上升,但成果与市场脱节仍比较突出。近三年中,获得专利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18.4%,平均2.8件,高于2013年的14.1%、2.4件,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中,38.1%有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生活,高于2013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51.7%,较2013年略有下降。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科研人员收益作用不大、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难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反映出,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不合理问题依旧突出。近三年,42.4%的研发人员曾作为项目主持人申请过财政支持的研究开发项目,平均申报2.7项,申报成功1.1项,均低于2013年的6.6%、2.8项、1.3项。63.4%的科研人员认为项目预算执行时不能根据科研实际需要自主调剂、62.8%的人认为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疲于应付经费审计等新问题突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3年调查中反映的申报周期过长、审批程序不透明、申报手续复杂问题有所好转,但是科研人员反映项目限定人员费比例过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邓大胜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45.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与2013年相比有较大改善,反映不合理问题突出的比例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但论文仍是科技评价的最主要手段,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90.4%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科教辅助人员为达到职称晋升要求而发论文的比例达到96.2%。62.1%的大学教师、44.9%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论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工作满意度提升但超时工作情况加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体而言,56.6%的科技工作者对工作很满意或比较满意,高于2013年的54.9%和2008年的48.3%。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研人员认为科研自主权有较大提高。调查显示,6.2%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工作的具体方式,52.3%可以基本自主决定,相比2013年来有较大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同时,超时工作情况有所加剧。科技工作者总体平均每周工作49.7小时,比法定劳动时间多24.3%,比2008的47.3小时和2013年的48.8小时有所增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反映科研人员创业意愿有所提升。33.1%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三年内考虑过自己创业,其中1.9%已经开始创业,相比2013年有所提升。科技工作者反映自主创业面临的障碍或困难主要有,缺乏资金、缺乏好项目、缺乏管理经验、风险大/没有安全感等。这些困难与2013年相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万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收入待遇和生活状况方面, 45.9%的科技工作者感觉生活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比上次调查增加8.4个百分点。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与2008年、2013年相比也有所提高。影响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低、工作忙无法照顾家庭、照顾老人有困难、空气质量差(19.1%)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数据显示,科研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减缓,在过去一个月里,5.4%的人总是或经常出现心情抑郁或情绪不好,并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2013年该比例为6.9%。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几年,科研人员收入增加但收入满意度持续下降。2016年科技工作者平均年收入为90985.5元,比2012年增长了22.7%。但科技工作者对自身收入在当地相对地位的判断呈现持续下降趋势。33.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身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收入。“主要原因或是收入增长率不及同期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邓大胜分析。 /p
  • 赞!天隆科技创始人彭年才教授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2021年1月20日,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及各区县政府官员、获奖单位代表等上百人参会。天隆科技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彭年才教授喜获“2020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并受邀做专题报告。“2020年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由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及宣传部、陕西科技厅、陕西科协共同参与评定。该奖旨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归属感及荣誉感。此次共有51位扎根陕西、事迹突出的科技工作者获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也在积极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彭年才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方向的仪器及试剂研究,在1997年创立西安天隆公司。经过数年耕耘,彭教授已带领团队开发了数百个核酸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内外疫情防控贡献重要力量。获得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是政府对彭教授数年如一日坚守的肯定,也是对天隆科技坚持自主创新的认可。未来,我们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迎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不断开拓创新,为大陕西的发展及超越贡献智慧和力量!
  • 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情况调查
    为做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工作,全面了解广大科学仪器及测试领域工作者对政策措施的认知,感受和意见建议,全面调查科学仪器及测试领域工作者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和障碍,及时掌握创新创业中涌现的新业态、新规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为了准确反映突出问题,归纳总结实践经验,提出进一步促进政策落实的建议,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疏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大通道“和”微循环“,推动营造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改善民生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对科学仪器和分析测试行业展开调查,希望了解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态度、意愿、需求和建议。 现诚邀您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问卷调研,为政府在科学仪器及测试行业相关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贡献出您的一份力量。 相关链接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market/onlineInvestInfo.aspx?tid=304
  • 2007 Buchi青年科技工作者近红外奖出炉
    每年一次的Buchi青年科技工作者近红外奖新鲜出炉,获奖者为美国匹兹堡杜肯大学的Steven Short先生。他的获奖文章为“Determination of Figures of Merit for Near-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 by Net Analyte Signal Analysis for a Four Component Solid Dosage System”。 Buchi青年科技工作者近红外奖授予在毕业论文或博士论文攻读过程中在近红外光谱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年青科学家。它由国际近红外委员会公认的评审团在报名文章中评选出,每年一届。获奖者除了获相应的奖金外,将有机会由Buchi公司资助,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近红外大会,并宣读论文。我国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去年有幸获此殊荣,并由Buchi公司资助参加了今年在瑞典于默奥举行的世界近红外大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