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国计量工作会

仪器信息网全国计量工作会专题为您整合全国计量工作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国计量工作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国计量工作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国计量工作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国计量工作会话题讨论。

全国计量工作会相关的资讯

  • 2019年全国计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月24日,全国计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部长级)秦宜智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副省长王文序、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李建波、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田玉龙、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韩君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作工作报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秦宜智对近年来计量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计量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的战略定位,深入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蹄疾步稳、扎实有序推进改革创新。要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坚持市场化方向,着力健全完善充满活力的计量工作体系。要强化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手段,盯住监管重点,增强人民群众从计量工作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优化服务,不断提升计量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他要求,计量工作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计量共治,加强国际交流,加强调查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讨论了会议文件,交流了工作经验和体会,对做好2019年计量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明确,2019年计量工作要认真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深化改革,着力优化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改革和完善国家计量基准标准、标准物质体系和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计量技术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计量技术机构建设管理;围绕强化监管,着力改革和完善计量强制管理制度,加强“双随机、一公开”计量监督检查,加强行业计量监督管理;围绕优化服务,着力健全计量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先进测量技术和设备研究,提升计量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不断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计量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中央直属企业代表,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代表,部分总局机关和直属挂靠单位代表约200人参加会议。 /p
  • 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近日,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院长,副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董红芳副主任、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张铁犁主任,秘书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崔伟群等共39名委员出席会议。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管理与规范处郑华欣出席会议并讲话。郑华欣对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充分肯定委员会秘书处的前期工作,并对委员会未来工作冀于期许。她指出,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的计量支撑工作,成立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是加快数字计量量传溯源体系建设,推动数字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委员会的工作,郑华欣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专注计量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委员会多学科、多领域人才集聚的优势,形成理论统一的学术权威,做好计量技术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要扎实履行职责,厘清“计量数字化转型”与“计量数字化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三是要主动对接国家、行业、企业需求,掌握数字计量领域国际发展动态,加强与各专业技术委员会沟通协调。四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全方位、多渠道传播数字计量知识,充分发挥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方向致词强调,数字时代对计量技术提出新的需求,委员会将加强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推动数字计量化成果落地,加快形成完备的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数字计量技术理论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作为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将全面支持委员会的发展。   会议确定了今年工作重点,审定《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2项工作制度文件,审定《声级计软件可信度测评方法》1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预审《数字计量体系框架及名词术语》《行人重识别算法(Re-ID)测评方法 》《检验医学定量检测项目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实时质量控制算法溯源方法》3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草案。   全国数字计量技术委员会经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于2022年5月10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该委员会负责组织制修定和宣贯计量数字化、数字计量化过程中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主要涉及基础通用、计量器具软件、云服务、基础网络、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相关政策和战略研究,参加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数字计量领域技术活动,跟踪研究计量领域数字化转型国际规则和规范制定,开展数字国际单位制和数字校准证书的技术研究等。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数字计量技术规范体系,保障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和算法所涉及量值的统一准确可靠,为建设数字中国并保障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的通知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办公厅(办公室、综合司),中国铁路、中核集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业、中船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中国航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铝集团、中国商飞、中国钢研、中国中车集团、中国航油、中国广核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各国家专业计量站及分站,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协会,中国计量大学:现将《2023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2023年2月13日全文如下:2023 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深入实施《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加快实施“计量强基工程”,积极引领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完善以《计量法》为根本的计量制度,提升计量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的能力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形成推动计量改革创新发展的合力(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推进计量改革创新发展。全国计量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计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计量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计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找准新征程上推动计量改革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更好发挥计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功能作用。(二)推进《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贯彻落实。印发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阶段性行动计划,启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有关制度性安排的政策研究工作,持续加强对《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贯彻执行的督促调度和宣传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在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落细落地落实。(三)推动我国计量发展更加开放、更聚合力。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为主线,进一步发挥好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的计量工作议事协调机制的作用,适时组织召开全国计量工作会议,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计量合作,加快提升我国计量整体实力。(四)做好计量一体化发展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军地合作,协力做好计量一体化发展有关规划、工程等重点工作任务的细化落实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不断提升计量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能力。(五)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计量意识。适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督促指导首批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更好发挥在计量大众化通俗化宣传中的作用。推动成立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联盟,研究制定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云建设方案,形成计量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合力。(六)组织开展好2023 年“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在湖北武汉举办2023 年“世界计量日”中国主场活动。设计制作“世界计量日”中国版主题海报,编制“世界计量日”主题宣传片,并公开发布。各地围绕主题、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二、紧跟计量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完善计量制度性安排(七)加强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积极做好计量法修订相关工作,深化计量立法实践,补充完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相关计量监管制度和要求,积极做好地方性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和部门、行业计量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八)健全我国计量单位制度。组织制定《非法定计量单位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持续开展计量单位使用情况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计量单位的使用和管理。深入开展计量单位制数字化基础科学研究,加快量和单位国际标准规范的转化应用。加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宣传推广,提高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社会认知度和规范使用程度。(九)深化计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规范计量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计量器具型式批准、承担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任务授权等审批事项实施告知性承诺、自贸区试点取消等改革试点工作,不断优化审批程序。深入推进江西、广西计量标准复查考核告知承诺制改革。组织开展6 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改革评估及经验总结。推进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改革,探索开展国家计量标准制度研究。(十)推进工作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摸底调查,从薄弱环节入手,切实提升检定能力,筑牢强制检定之基,通过推广多元化的检定方式,增强对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智慧监管能力和水平。(十一)不断完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重点领域科学规划计量技术委员会布局。组织修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章程》,加强技术委员会管理,提升计量技术规范供给能力和质量。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制定一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加强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建设管理。(十二)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标准参考数据管理制度研究,在部分重点领域启动标准参考数据库建设。征集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领域方向建议,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领域培育建立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遴选推广一批计量数据应用案例。三、围绕高质量发展计量需求,不断提升计量基础保障能力(十三)引领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推动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建设。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先进测量能力调研,梳理测量需求和重点。(十四)实施国家计量基准强基工程。开展“量子度量衡”政策研究,推动国家计量基准与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增强国家计量基准自主可控能力。新建一批高准确性国家计量基准,实施一批国家计量基准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国家计量基准能力水平。研究制定国家计量基准评审规范,提升计量基准管理效能。(十五)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动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在先进制造、安全生产、公平贸易、环境监测等领域新建一批计量标准。加强地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保障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完整和有效运行。(十六)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标准物质技术攻关,加快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的新型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组织修订《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制定标准物质定级鉴定规范,优化完善标准物质审评工作流程。(十七)积极推动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发展。出台基层计量技术机构能力建设指南,实施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推动解决计量技术机构有关财政保障政策问题。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开展计量基础和前沿、通用科学技术研究,争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动和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计量技术机构积极对接地方、部门和行业计量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做好全方位、全链条的计量保障服务。(十八)加强计量人才培养。落实中央有关人才规划,加强计量人才专题调研,研究制定计量人才培养支持方案,加大计量科技人才、计量管理人才、计量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计量技术机构、企业、高等院校等优质资源,建立国家计量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推动地方开展计量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十九)加强注册计量师队伍建设。组织做好全国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工作,加强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考试风险防控,规范注册计量师从业行为,不断扩大注册计量师人员规模。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四、聚焦民生急需,全面履行计量监督管理职能(二十)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依法认真落实计量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计量合法合规主体责任。协助地方政府依法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地方基本计量量值传递和法制监管需要。督促指导有关生产经营单位严格遵守《计量法》等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依规经营。(二十一)聚焦“三个监管”推动计量监管工作改革创新。坚持人民至上,鼓励和支持地方以法治为根本、以信用为基础、以智慧为手段,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计量监管的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保障计量监管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二十二)持续强化民生计量工作。紧盯集贸市场、加油站等民生重点领域,加大重点民生计量器具的计量监管力度。加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专项检查范围,严厉打击缺斤短两、计量作弊等行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十三)不断加强计量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监督检查,持续推进标准物质量值核查和现场检查。部署实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检查,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二十四)积极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落实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在全国征集诚信计量典型案例,树立诚信计量品牌,营造诚信计量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诚信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二十五)大力实施计量比对。推动修订出台《计量比对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一批国家计量比对、大区计量比对和地方计量比对,向社会公开一批计量比对结果。结合计量比对工作,探索开展中国校准测量能力承认制度研究。五、紧跟国家重大战略,更好发挥计量服务保障作用(二十六)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建设。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计量需求,持续做好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批准筹建和验收工作,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强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规范管理,推动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成果库,加大对产业计量测试技术、装备和方法的成果共享。(二十七)积极推进计量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对接区域发展计量需求,积极发挥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和相关地区市场监管部门作用,探索推进计量区域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关于京津冀计量协同发展的意见》。继续做好计量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二十八)不断深化企业计量工作。常态化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及欠发达地区企业计量服务供给。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的计量支持。推动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搭建企业计量能力交流与技术服务共享平台。推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配合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监督检查。(二十九)稳步促进仪器仪表产业质量提升。在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仪器仪表计量调查研究,研究制定计量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的若干措施。推动地方开展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仪器仪表测试评价等试点。(三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开展碳计量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明确碳计量工作重点和方向。研究制定碳计量相关技术规范,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要求,组织部分地方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试点。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要求。(三十一)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工作。进一步发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作用,开展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阶段性评价,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组织地方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和能效、水效计量监督检查。(三十二)加强计量领域多双边计量合作。深入参与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活动,积极承担国际组织管理职务和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充分利用澜湄、金砖、上合等合作机制,在健康、绿色、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计量合作,推进计量基础设施联互通。组织开展“一带一路”计量合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编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制度汇编》。(三十三)推进计量国际互认。加快实施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不断扩大互认范围,增加OIML 证书指定实验室。积极主导和参与计量国际建议制修订、国际计量比对等,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与测量能力,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加强WTO/TBT 计量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体系建设,推进“计量服务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走出去”。(此件公开发布)附件:2023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 解读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奋发进取 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质检工作迈上新台阶   ——解读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带来可喜变化   2009年,全国质检系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广泛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全国有65万家企业参与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有14个省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全年新增5个 有2024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全年新增409个。21个省(区、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有17个省以政府名义召开了质量兴省、标准化等质检工作专项会议。   通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营造了质量工作良好氛围,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得到了落实,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没有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我国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各地质检部门在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了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质量安全,社会各界更加支持质量监管,质量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据了解,一年来,全国质检系统各单位都成立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质检总局加强了对全系统的指导和督查,有力推动了各地“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开展。同时,质检总局加强与国资委、工信部、商务部等10个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联络员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开展了16项专项整治和质量提升工作。各地两局也都切实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开展有关活动,通过部门联动,形成了工作合力。   一年来,质检总局部署了33项重大活动,确定了119项重点工作。开展了食品安全整顿,组织专项执法打假行动,加快重要标准制修订速度,加强计量和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开展国外技术性措施专题研讨,出台服务外贸稳定发展的10条措施,加大服务企业发展的力度,推进质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举办了质量高层论坛、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论坛、网上系列在线访谈等主题活动,取到了良好效果。   为了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安全的浓厚氛围,质检系统加强与新闻媒体的紧密合作,开辟宣传专栏5300多个,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报道8700多次、系列专题访谈6700多次,地方媒体报道9.1万次。全系统广泛组织了质量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宣传、咨询活动2万多次,发放资料1000多万份,104万人参加了质检总局举办的“质量知识竞赛”。   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5654家企业的604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被注销 127家违规出口食品企业列入违规名单并上网公布   从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质检系统以“四查、四建、四落实”为主要内容,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环节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促进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2009年,全国共有5654家违规企业的604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书被注销,127家违规出口食品企业被列入违规名单上网公布。   质检总局局长王勇说,一年来,全国质检系统认真查找影响食品安全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监管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加工单位107万家(次),发现并督促生产者整改问题14万个。针对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组织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开展专项整治,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区域性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4.3万起,查获货值6.5亿元。同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清查10640家出口食品企业,注销706家、暂停361家企业相关资质,出口食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验监管,共检出并依法处理了85个国家和地区33类、9755批次不合格食品。   一年来,全国质检系统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妥善应对和处理食品安全突发性问题。质检总局建立了定期分析例会制度,对70种食品、172个项目、14000多个样品组织开展了风险监测,对83类、536种指标、4.6万批次的进出口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实施风险监控。经过努力,促进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有效改善,全年没有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特种设备事故继续保持稳定下降态势   全国万台设备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低于控制考核指标   2009年,全国质检系统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国万台设备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低于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继续保持稳定下降态势。   据介绍,2009年,全国质检系统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大型企业,开展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专项整治,加强监督检查,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共排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23万家,检查设备62.9万台,发现各类安全隐患9.6万个,已督促整改7.8万个。   对于今年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使用环节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基于风险的分类监管方式,开展设备和企业分类监管试点,进一步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同时,全面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工作,促进节能降耗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改革,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优化检验资源配置,实现压力管道和起重机械区域内检验资源共享。   2009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疫病阻击战   各口岸查验入境人员1.1亿人次   2009年,全国质检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把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作为压倒一切的突出任务,全力以赴,采取一系列从严从紧从细的检疫措施,严防疫情传入。   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局长王勇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全国质检系统迅速行动,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进入防控应急状态。采取八项防控措施,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口岸、重点途径和重点环节的防控,防范疫情通过动物及其产品传播,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口岸检疫防控措施。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珠海、福建、厦门、辽宁、山东等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在人手紧缺、入境人员多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尽职尽责,严格口岸查验。全系统团结一心,互相支持,紧急抽调4000多人赴口岸一线协助开展工作。   检验检疫部门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口岸组组长单位的职能作用,积极协调公安、海关、卫生、农业、铁道、交通、民航、旅游等有关部门落实联防联控各项工作措施。截至12月31日,各口岸查验入境人员1.1亿人次,发现发热或有症状人员2.3万人次,口岸截获的患者占输入性病例的45%左右。口岸防控工作始终有序、有力、有效,为延缓疫情传入扩散、削低流行高峰、降低疫情对内危害性冲击以及药品准备、疫苗生产争取了时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再上台阶   实施电子监管的企业达4.6万家   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指出,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有效性大大提高。通过改革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适时调整法检目录,对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实施以企业质量信用、产品风险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完善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了检验监管的有效性。实施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初步建立了进出口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强重点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全年检出不合格进出境货物1.4亿批,批次不合格率达0.76%。推进电子检验检疫建设,上线运行电子检验检疫应用系统28个,实施电子监管的企业达4.6万家。   同时,边贸和市场采购出口商品的检验监管进一步规范。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边境贸易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办法,黑龙江、广西等检验检疫局加强对边贸商品质量的监管,浙江检验检疫局对出口小商品质量安全实施区域化管理。在严厉打击非法进出口行为方面,完善通关单联网核查机制,发挥口岸“一机两屏”的作用,防范假冒伪劣商品出口和逃漏检行为。   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措施得力   980多项措施服务“一揽子计划”   记者从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来,全国质检系统围绕中央提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980多项服务措施,积极服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揽子计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振兴。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年来,全国质检系统采取一系列举措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其中,优先安排产业振兴急需的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803项 积极推动节能认证等工作,指导千家重点企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 提高水泥、钢筋等生产准入门槛,对217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不予许可,促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工艺装备 采取检验检疫措施,促进原油、铁矿石、原木等资源性产品进口,加严乳制品、肉类、大豆、油菜籽、棉花等重点敏感进口产品的监管。   同时,采取措施服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质检总局制定了服务海西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措施,加大了扶持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河北曹妃甸港区发展的力度,与8个省(市)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质检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开展定期磋商,加强协作配合。24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28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广东、四川等地质检部门围绕花博会、世博会、全运会、大冬会、亚运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质检服务。全系统共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566个,地理标志产品达到947个,建成化肥等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提升质量水平,全系统广泛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产品质量状况,采取各种帮扶措施。例如,加大质量管理、原产地证优惠政策、检验检测等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计量能源审计、能效测试和特种设备等节能服务。江苏、湖南、河南、重庆、河北、云南、贵州等地质检部门通过开展专项服务行动,有针对性地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湖北、山西、安徽、天津、内蒙古、江西、青海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取了减免检测费用等措施,浙江、辽宁等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扎实开展特种设备节能工作,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在服务外贸发展、稳定出口方面,质检总局扩大直通放行、绿色通道、出口免验的范围,全年新增绿色通道企业706家,实施直通放行的企业增至10000家,通关时间平均缩短1天以上。对新调入法检目录的商品实行宽限期制度,不收取检验费。继续对出口农产品减免收费,对出口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收费降低30%,全年减免检验检疫收费约15亿元。利用优惠原产地证帮助出口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44.7亿美元。推广山东检验检疫局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全国共建立示范区108个。充分发挥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积极参加WTO贸易政策审议,认真做好通报咨询评议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发挥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推动认证结果采信和认证认可行业管理。组织开展检验检疫业务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外贸企业妥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22个国家32位驻华使节考察我出口企业,加强对外谈判和交涉,促进13个国家和地区解除对我30多种出口食品农产品的限制。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外贸大局,加强质检国际交流合作,配合高访9次,签署合作协议50份,参与9个自贸区协定谈判与执行。建立了海峡两岸标准化、认证认可、计量、检验、消费品安全及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框架。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创新涉台检验检疫工作机制,促进了两岸食品农产品贸易发展。   2010年全国认证认可工作明确思路   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成工作重点   记者从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将围绕低碳经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大力加强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建立认证认可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努力推动认证认可多边和双边国际互认,积极服务贸易便利化。   2009年,我国认证认可工作不断加强。国家信息安全、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认证取得突破,21家乳制品生产厂纳入乳制品认证试点计划。强制性产品认证从19大类132种扩展到23大类172种。2000多个行政部门、50多家司法鉴定机构通过认证或国家认可。同时,深入开展专项认证监督检查,重点对10家3C认证指定机构、67家指定实验室和139家认证企业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法处理。   据介绍,2010年,我国还将强化各类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能力验证,加快实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制度。继续开展认证市场整顿,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及时查处认证认可违规行为,完善认证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加强认证人员执业资格和认证机构分类管理,提高认证认可工作质量。加强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推广监管试点经验,鼓励各地检验检疫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联合开展认证执法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认证抽查与质量监督抽查、卫生注册备案与食品监督管理、实验室资质评定与实验室建设管理等联动机制。充分利用部际联席会议平台,共同推动认证认可工作。   我国将建立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   记者从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质检部门将加强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新一代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推动国家计量基标准的国际等效和计量校准、测量能力的互认。   2009年,质检部门扎实开展计量工作,完成计量标准建标考核109项、计量标准复查考核457项 审查报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71种、二级标准物质425种。“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共检查计量器具236万台(件),免费为居民检测计量器具20余万次。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说,2010年,全国质检部门还将广泛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使民生计量惠及更多群众。推动能源计量中心建设,积极为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节能行业提供计量服务。加快建立能效评价制度,加强能效标识产品管理。加强重点计量器具专项整治,规范市场计量行为。   全国质检系统将探索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   “全系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   王勇说,全系统要加快建立以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大质量工作机制。一是要充分依靠地方政府,发挥其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的作用,把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责任,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质检总局要总结省部合作成功经验,加强与各省(区、市)政府的沟通,加强条块合作,抓好《合作备忘录》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既各负其责,又密切协作,促进形成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三是要紧紧抓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严格遵守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自觉做到诚信自律、守法生产,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四是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转变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措施,特别是要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在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执法打假、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口岸卫生检疫、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监管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要大力推进大质检文化建设。王勇要求,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通过加强“融合、整合、联合”,加快大质检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合心、合力、合作的局面。一是促进队伍融合。加大各地两局干部交流和联合培训的力度。从今年起,每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检验检疫局拿出一个副局级和一到两个处级岗位,互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增进了解,促进融合。各地两局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和睦的大质检文化氛围。二是加强资源整合。要加强技术机构建设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统一检测方法、推广先进检测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认。三是实现工作联合。国家质检总局要加大职能整合力度,在进出口食品监管与国内食品监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进出口商品检验、质量管理与通关业务等方面,实施统筹管理,加强工作联合。各地两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合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在质量状况分析、监督抽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检验业务委托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全系统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主动融入到质检工作大局之中。   质量管理体系在机关中全面推行   全国质检系统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努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机关和标准委、认监委机关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今年1月1日起已经正式运行。2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和11个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机关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行政效能。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要求,2010年,全系统要高度重视机关建设,按照建设大质检文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团结融合,努力增强工作合力,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整体效能。要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力推进效能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王勇说:“今年全系统都要在机关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落实岗位职责,提高机关管理水平。”   国家质检总局再出“惠企”新举措   1月7日,记者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在国家质检总局新一年的工作部署中,将“惠企”二字放在了首要位置。其中包括: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大力推动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对外贸易便利化和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等让企业实实在在得实惠的新举措。   据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介绍,今年质检部门将把服务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运用质量监督抽查、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手段,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技术专家深入企业,查找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开展技术培训,为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实现节能降耗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面向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紧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为了服务对外贸易便利化,将进一步扩大出口企业绿色通道、直通放行范围,为优秀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完善口岸与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协作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产地检验、口岸出单”的出口通关模式和“口岸转检、属地报检”的进口通关模式,进一步减少中间验放环节。全面参与地方口岸电子平台建设,围绕口岸物流便利化建设,强化与港务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进一步加快以电子申报、电子监管、电子放行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电子检验检疫建设,积极探索录入申报方式改革,减少企业申报程序,提高验放效率。落实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提高原产地签证质量和效率。积极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证书核查机制,保障出口商品在国外顺利通关。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全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出口农产品、纺织品减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对规模较大、质量长期稳定、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出口企业,采用验证监管和信用监管的方式,减少重复检测和收费。加强对报检报验中介机构的监管,坚决防止借检验检疫之名搭车收费。推广口岸区域集中查验模式,减少企业中间作业费用。完善检疫处理单位管理办法,严格准入,规范收费。加强实验室检测管理,严禁违规强制检测。加强检验检疫与质量技术监督的协调配合,通过互认检测结果,降低收费总额。   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将实施   记者从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大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质量安全信息资源,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健全信用评价和信息发布机制。积极探索生产许可证管理、监督抽查、执法打假与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联动机制,全面实施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质量失信行为,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指出,要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法制观念,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要研究对不同产品、不同规模的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制定有效的办法,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据了解,2010年,全国质检系统将采取一系列举措认真履行质量综合管理职能,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大力推进质量振兴,努力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这些措施包括:制定质量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的经验,分析质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紧起草质量发展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抓紧编制质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争取质检工作在国家和地方的规划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将制定质量兴省工作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质量兴省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争取各个省(区、市)都开展质量兴省工作,使开展质量兴市(县)工作的比例达到80%以上。已经开展质量兴省工作的省(区),国家质检总局要求要在巩固、深化、提高上下工夫,不断创新方式,丰富内容,扩大影响 还没有开展质量兴省工作的,各地质检部门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和推进,积极推动质检兴省工作尽早开展。   建立完善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将每季度召开质量状况分析会,定期向国务院提交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各地两局也将定期开展质量状况分析,向地方政府提交分析报告。要进一步做好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与测评工作,抓紧研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力争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 四川省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会在遂宁召开
    4月8日,2011年度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工作会议在遂宁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检查2009年度各大区中心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下达2010年度各大区工作任务。研究制定2011年度各大区中心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布置“十二五”计量技术机构发展规划起草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副巡视员马素林主持会议。   四川省质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光伟到会致词,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等领导及来自全国七大区相关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刘新民在会议中对各大区2009年度的中心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听取了华北、西北、中南、东北、华南、华东、西南七大区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之后,他分别指出各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方案和建议。各大区代表从量值传递能力、检验规程的调整、量值比对、计量标准考核、计量基准标准能力建设等方面总结工作,提出计划。   为全面做好“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大区中心的作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司要求各大区要直面困难和正视问题,因地制宜寻求解决措施。大家拧成一股绳,同树一条心,将大区中心计量测试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
  • 全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即将召开
    关于召开全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国家计量认证各行业评审组:   2006年,质检总局发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并实施了统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制度。为了总结资质认定工作开展五年来的经验,分析资质认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式和新任务,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资质认定制度和工作机制,同时也为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统一部署全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认监委决定于10月29-30日在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资质认定工作会议”。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会议代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   2.国家计量认证各行业评审组代表   3.认监委下属单位领导   4.有关食品检验机构的代表。   二、会议内容   1.全面总结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分析研究资质认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分析当前资质认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讨完善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和工作机制的相关政策措施   3.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法定要求,宣贯《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4.部署全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明确有关政策及管理要求。   三、其他事宜   会议由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承办,具体开会地点将另行通知。请于10月18号之前通过传真方式上报参会人员名单(报名表见附件),以便安排食宿。   联系人:周刚 李文龙   电话:010-82262770 82262769,   传真:010-82260761。   Email:zhoug@cnca.gov.cn   附件:第二次全国资质认定工作会议报名表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
  • 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证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09年2月12日, 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文缩写CQC)组织的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1)认证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国家认监委、CQC等成员单位的共15位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介绍了认证认可标准发展的情况以及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的最新动态。CQC作为认证组召集单位向与会代表做总结汇报,并对2009年工作提出几点设想。   据悉,2008年TC261认证组共完成GB/T 27023-2008《第三方认证制度中标准符合性的表示方法》等四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对国际标准转化率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为配合标准实施编写了《合格评定系列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三)》,并已正式出版。由认证组承担的科技部“十五”课题成果《消费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实验室技术规范》已顺利通过标准立项,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期间,TC261归口的GB/T 27030-2006《合格评定 第三方符合性标志的通用要求》还荣获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
  • 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深化改革 完善机制 强化管理 王勇讲话 纪正昆作报告 李小敏致辞   1月13日至14日,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到会讲话,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作工作报告,江苏省副省长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勇在充分肯定一年来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所取得成效的同时,要求质检系统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 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 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使命感。   王勇对质检部门做好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一是要切实提高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政治意识。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找准定位、增强责任意识,把标准化工作同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标准化各项工作。二是要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标准化工作新机制。要在全面改革标准化运行机制、提高标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加紧研究和出台标准化相关政策法规、做好标准化信息服务上下功夫。三是要切实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要用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健全标准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树立大质量观念,把标准化工作和质检工作有机地融合,特别是要融入到各地质量兴省的规划和方案当中,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加强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管理严的标准化专业队伍。   王勇指出,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开展标准化工作。一是突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推动地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覆盖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和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工作。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标准化工作新机制。   纪正昆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09年的标准化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并提出2010年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方针,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观念,在“调结构、健全标准体系 保质量、着力提升水平 提速度、适应发展需求 增效益、讲求工作有效 强管理、建立法治机制”5个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深入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着力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纪正昆要求,全国标准化战线要紧紧围绕质检总局关于质量提升活动等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着力从农业强基础、工业上水平、服务拓领域、国际谋突破4个方面扎实工作,开创新局面。一是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是促进工业标准水平再上新台阶,满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三是大力拓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四是扩展国际标准化工作领域,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   会上颁发了2008至2009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广东省广州市等6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就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经验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还现场考察了江苏省句容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圆满闭幕
    周生贤强调,要坚定信心,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为期两天的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今日在京圆满闭幕。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主持会议并强调,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环保事业迈上新台阶。   周生贤说,今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环保事业取得明显进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周生贤指出,今年是实施“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最后一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还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减排基础仍不稳固,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保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既要增强打好决胜战的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好。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握精神实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和环境形势的分析判断及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对今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主动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实践者。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工作重点。要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同时,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强化环评管理,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做好环境科技、监测、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谋划好“十二五”环保规划,加强县级环保能力建设,以及各级环保机关的自身建设。三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执行力。扎实推进“五大建设”和“六型机关”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和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让实干成为最硬的功夫。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杜绝“花拳绣腿”。整治文风会风,把心常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工作落在求真务实上,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各项环保工作任务的完成。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抓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查,严格考核,确保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协调机制,积极协调和调动各有关方面力量,形成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合力。五要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通过继承创新,科学总结,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和现实的把握中,深化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形成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经验和新的成效,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制度和措施保障。   会上,河北、辽宁、吉林、湖北、广东、陕西、宁夏七省(区)代表围绕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推进松花江休养生息、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保障核与辐射安全、推进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抓好农村环保等方面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各地环境保护的做法和经验。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张力军、吴晓青、周建、李干杰,纪检组长傅雯娟,党组成员胡保林,总工程师万本太,核安全总工程师陆新元出席了会议。
  • 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内容解读
    把科技兴检口号喊得更响 把科技兴检旗帜举得更高 ——支树平在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的新闻解读   解读之一   质检系统五年共获   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荣获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的消息。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使我国时间频率计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由该院完成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电阻计量领域从此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小型质谱仪关键技术创新及整机研制”、“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建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完成的“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完成的“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37项国际国家标准研究”,湖南出入境检验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商品包装、储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金属压力容器和常压储罐声发射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000多项,其中组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项目5项,承担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000余项,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605项,省部级课题4400多项。422个项目获得总局“科技兴检奖”,130个项目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04个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科技专项研究,开展了2000多项重要标准研究,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比率达到68%。我国主导制定国际计量标准345项,参加计量国际关键比对231项,获得国际互认测量能力735项。   近年来,质检系统在“科技兴检、人才兴检”战略推动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凝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解读之二   能耗限额标准为我国   淘汰20%落后产能奠定基础   记者从支树平的讲话中获悉,22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淘汰20%落后产能奠定了基础。   22项能耗限额标准包括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涉及粗钢、焦炭、烧碱、玻璃、水泥、常规燃煤发电机组等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了高耗能行业企业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并为企业节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参数,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十一五”时期,质检系统启动实施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科技项目,质检科技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能源效率标识研究,推动我国节能技术进步 通过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标准研究,为第三代通信产业规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钢铁、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振兴提供支持 通过创新风电设备认证模式,有效发挥认证认可科技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通过节能量评价课题成果应用,实现2789个项目的节能量第三方审核,为发放100多亿元财政节能奖励资金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读之三   国家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目前已达389个   支树平在讲话中透露,目前,我国国家质检中心已经达到180个,其中在建148个,建成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09个、在建100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机构,不断增加的技术装备,有效提高的检测手段,使质检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这些国家质检中心由国家授权、具有第三方公正性地位,承担国家各类产品质量检验任务,向社会提供公正检验测试服务,开展检测技术研究开发,承担有关标准规程的试验验证及制修订等工作。另外,全系统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提升了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技术支撑水平,增强了把关能力,对促进国家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产业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产业健康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质检系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检测仪器设备价值140多亿元。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线性离子阱/电场回旋轨道组合质谱系统、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   据了解,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整合资源,质检系统初步形成了以质检总局直属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市级技术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为骨干,以县级技术机构和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质检技术机构网络体系。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筹规划,建立了科研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等基本管理制度,强化了科技管理信息化手段。在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食品检测能力提升、重点产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到了科学有序、推进有力。同时,积极开展检测技术机构外引内联,构建技术服务平台,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实验室能力国际比对、国际标准制修订、实验室互认等活动,质检科技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解读之四   在突发事件和国家重大项目中   质检科技发挥保障作用   支树平在讲话中披露,“十一五”期间,质检科技在突发事件和国家重大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一五”时期,依靠科技严把国门,不合格进出口商品检出率、疫病疫情检出率、有害生物截获率明显提高。江苏检验检疫局以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准确有力地驳斥了光星肩天牛来源于中国的不实论调 中国检科院开展风险分析、疫情监测研究,为防控非洲猪瘟、舞毒蛾等外来疫病疫情传入提供了技术支撑 北京检验检疫局研发的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为我国活禽和禽肉顺利出口提供了保障。   在应对非典重大疫情、参与抗震救灾伟大斗争、处置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防控甲型H1N1流感以及处理禽流感、苏丹红、二甘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质检科技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质检部门应急反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国家重大项目工程中,质检科技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质检科技为北京奥运会深入开展计量测试、食品检测、动植物疫病检测、信息导向标准研究和检测兴奋剂用标准物质研究 为三峡工程准确测定水流量及发电量 为西气东输工程流量计进行准确标定 为神舟飞船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进行最终测试 为嫦娥奔月计划中运载火箭推力测量装置中的容量标准器进行量值传递 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新一代航天服材料提供测试数据 为我国载人飞船的空间辐射测试仪器检定校准提供关键技术服务。   解读之五   支树平提出质检科技的职责定位   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支树平在讲话中提出,质检科技要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保障,为履行质检职能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在6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要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作用。支树平要求质检科技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科研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着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技术、质谱技术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等方面,真正有所作为 切实加快国产检测设备研发,让品质卓越、功能齐全、性能先进的国字号科技设备和检测仪器早日问世、多多问世。   其次,要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质检科技要紧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工作大局,努力发挥作用。要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和质检科技措施 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优势领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围绕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提高对高耗能产品和特种设备节能监管的技术措施。   第三,要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指出,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维护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依靠科技。他要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技术研究,增加质量监管的科技含量 加强执法打假科技运用,特别是要真正把12365举报投诉系统建成功能完善、作用多元、科技含量高、富有生命力的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一个品牌 加强质量监管软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质量安全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四,要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建设质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质检科技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民生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在建设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充分发挥质检技术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方面,促进质检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成果转化,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 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紧密跟踪国内外前沿科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质检科技的需求,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第五,要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作用。支树平要求,大力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电子检验检疫平台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增强贸易壁垒的技术应对能力 积极开展质检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战略,加强质检国际合作,积极开展检测结果比对试验,增强质检科技国际话语权。   第六,要在提升质检工作效能中发挥作用。支树平提出,加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仪器的研制,研制一批快速检测仪器,推出一批快速检测方法,满足质检一线行政执法的迫切需要 加强质检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息化综合运用系统建设,提高质检工作效能。   解读之六   支树平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新标准   能力过硬 特色突出 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   支树平在讲话中提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新标准,即能力过硬、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他要求全系统按照四条标准,大力加强科技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强总局直属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为代表的总局直属科研机构,是带动质检科技进步的“火车头”,“四大院”和其他承担全系统科技任务的单位,要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 面向国家科技需求,紧跟国际科技前沿,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 着力构建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带动全系统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着力加快实验基地建设进度,提升实验环境条件水平。   其次要加强系统内国家级技术机构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着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 着重在食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机械电器、轻工产品、纺织与原料、化工矿产、金属材料、危险货物与包装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 着重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质检工作需求,积极承担具有实用性、应急性和培育性科研项目,加快培养质检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加强一线执法技术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着眼于提高一线执法部门履职把关能力,大力加强省、市、县质监局技术机构和检验检疫区域、常规实验室的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在“十二五”期末,形成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服务质检一线执法的检验检测网络,充分发挥质检执法的技术保障作用。   支树平还要求质检科技围绕基础性、突破性、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实现“八个创新突破”:   一是在计量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开展计量研究,实现计量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和计量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   二是在标准化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推动我国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在以我为主制定国际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三是在认证认可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我国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在国家重点领域实现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突破。   四是在进出口商品检验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完善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分类分级管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实现进出口商品检验关键支撑技术突破。   五是在出入境检疫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加快口岸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构建功能齐全、科学有效、国际先进的口岸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国家生物安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六是在食品安全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重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干预和快速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按国家统一规划,参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形成完善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突破。   七是在质量检测和质量管理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重点开展产品质量控制与可靠性、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质量信用监管与评价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宏观质量管理、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与预警、检测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八是在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监管科技方面实现创新突破。在特种设备诊断评价、检测监测、应急救援、节能降耗、法规标准支撑和科学监管方面实现突破。   解读之七   支树平强调推动科技兴检必须抓好落实   重点突出五个关键环节   支树平在讲话中强调,质检系统进一步推动科技兴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支树平要求首先必须落实领导责任。他说,抓好质检科技工作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应尽职责,领导的思想必须重视。不重视科技工作、不抓科技工作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抓科技工作还必须责任明确,必须有人抓、有人管,而且要有重要的人来抓、来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领导抓科技,措施要到位,着重是要出思路、出政策、出人、出钱、出力、创造环境,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其次是要落实科技管理。要抓好规划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地方两局要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使规划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力争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支持。规划一旦确定,全系统都要全力以赴地加快实施 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科技管理机制。在技术机构运转、科技人员管理、检测仪器设备使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绩效考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成龙配套的一系列科技管理规章制度 要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狠抓关键技术、实用技术、应急技术研究,一方面要加快做好成果转化的对接工作,切实做到为用而研、以用促研。   第三,要落实技术机构改革。支树平要求总局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研究技术机构改革的问题。要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质检技术机构的定位,优化质检技术机构的资源配置。鼓励技术机构在完成法定检测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同时,技术机构要深化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技术机构的生机与活力。鼓励有条件的技术机构整合资源,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形成品牌。鼓励地方两局建立技术机构交流协作机制,做到工作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互认。   第四,要落实科技投入。支树平要求,多方努力,调动多方积极性,形成国家、地方、联营、自有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同时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制度,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他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保证“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要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联合攻关,引导社会资金有效进入质检科技领域。   第五,要落实科技队伍建设。支树平指出,要加强对技术机构的管理,加强对科技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他还提出,总局将研究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启动海外人才培养计划。要在全系统努力形成科技要素有效整合、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   解读之八   支树平希望质检科技工作者做到“四有”   高尚品格 创新勇气 扎实作风 合作精神   支树平在讲话中要求质检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望,自强不息,努力做到“四有”。   首先要有高尚的品格。支树平说,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报效祖国、献身质检事业的理想抱负,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成就和工作业绩,在为祖国质检事业拼搏的实践中书写瑰丽的人生。   其次,要有创新的勇气。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站在创新第一线,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要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第三,要有扎实的作风。支树平指出,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既来不得半点虚假,也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希望质检科技工作者要弘扬务实求真的作风,培养执著专注的韧性,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潜心钻研,修成正果。   第四,要有合作的精神。支树平要求广大质检科技工作者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以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建设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系统内外、质量监督与检验检疫之间、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课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 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2013年11月19日,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CNAS主任王凤清出席会议并讲话。CNAS秘书长肖建华作工作报告。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领导,CNAS部分执委出席会议。   孙大伟在讲话中指出,认可委员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质量发展纲要》要求,以质检“十二字”方针和支树平局长提出的“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完善制度、凸显作用”、“公正认可,赢得认可”要求为指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   孙大伟强调,随着国家加快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认证认可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牢牢把握。要把握国家宏观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把握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机遇,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在四个方面着力推进认可工作。他要求,一要完善认可制度体系,促进合格评定工作健康发展。二要凸显认可功能作用,推进合格评定结果广泛应用。三要强化认可约束机制,引导合格评定机构规范运作。   王凤清回顾了一年来认可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她指出,一年来,认可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和战略方面的研究,理论与战略自信更加坚定 积极推动认可制度创新,持续扩大认可的服务领域,制度自信更加坚定 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认可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中国认可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道路自信更加坚定。   王凤清要求,今后一段时期,认可委员会及广大合格评定机构要提升服务水平,在“新”字上下功夫,要改进工作作风,在“严”字上下功夫,要加强采信建设,在“信”字上下功夫,要深化基础建设,在“实”字上下功夫。   肖建华在工作报告中通报了当前认可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全面介绍了我国认证机构认可、实验室及相关机构认可、检查机构认可三大门类认可制度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认证认可发展的最新情况。他提出,认可工作2014年的总体思路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公正认可,赢得认可”总要求,以“夯实基础,创新发展”为认可工作主线,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提升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   第二届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议为期两天。会议以“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为主题,通报了认可业务发展、认可管理的有关情况,探讨了新形势下认可工作的发展。会议还邀请相关机构进行了经验交流。来自全国250余家合格评定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 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10日,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闭幕。这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08年科技工作,研究部署了2009年科技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科技部部长万钢做了工作报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做了会议总结讲话。与会代表们认真学习了《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交流了工作心得和体会,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总结了经验,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会议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万钢在工作报告中对2008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万钢强调,要把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主线,深入落实《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驱动经济发展。2009年科技工作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进度,瞄准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基础好、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有效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攻关任务,加大投入,力争快见成效。二是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三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强化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五是加快实施民生科技工程,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使科技惠及千百大众。六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七是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服务企业。八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九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十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成效。 李学勇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对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他指出,要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把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的需求,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与调结构、上水平相结合,与抓改革、增活力相结合,与惠民生、促和谐相结合,拿出有份量的对策和措施。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部署,积极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科研机构的开放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力度。 李学勇指出,要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握好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把握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好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自身能力建设的关系,把握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的关系。他指出,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以良好的作风抓落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落实,以科学管理方式抓落实,以强化责任监督抓落实,以联合协作抓落实。 会议表彰了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国家高新区,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 2010年全国兽药监察工作会议在武汉举行
    3月27日~28日,全国兽药监察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举行。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全国兽药监察系统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措施办法,狠抓2010年工作落实,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部高鸿宾副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到会致辞。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农业部兽医局李金祥局长,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冯忠武,党委书记李向东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指出,2009年各级兽药监察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提高兽药产品质量,满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为载体,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和确保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成效显著,亮点突出。   高鸿宾在讲话中对全国兽药监察系统在2009年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2009年各级兽药监察机构在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事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农业部的决策部署,讲政治、顾大局,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取得了重大动物疫情连续3年大幅下降,兽药抽检合格率连续4年稳步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加强等良好工作成效,把握形势和驾驭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升,技术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鸿宾强调,2010年各级兽药监察机构要准确把握形势,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一要努力提高应急能力,切实抓好兽药质量监督,积极承办各项委托事项,做到反应迅速、工作到位 二要强化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联合作战,加强全国兽药监察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体系和能力建设 三要更勤奋、更敬业,健全完善兽药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将履职能力提高到新水平,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顺利召开做出积极贡献。   李金祥就贯彻落实高鸿宾副部长讲话精神,扎实推进2010年兽药监管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2010年要以全国兽药经营规范年行动为抓手,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监管、兽药残留监控、兽药质量监督抽检等6方面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夯实兽药行业监管队伍体系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全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冯忠武在主题报告中系统回顾了2009年全国兽药监察工作取得的成绩,提出了2010年兽药监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中心任务。他强调,全国兽药监察系统要正确对待、科学分析兽药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旺盛的斗志、扎实的作风、过硬的措施,全面抓好2010年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巩固重大动物疫病疫苗质量监督成果,促进疫苗质量持续提高,二是扎实开展动物产品检测,充分发挥安全预警作用,三是继续完善兽药抽检机制,促进兽药质量稳步提高,四是积极配合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行业准入工作,五是健全注册评审制度,不断提高评审工作水平,六是继续探索新机制,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七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兽药行业信息平台,八是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和行风建设,全面提升行业综合实力,为实现农业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对在2009年度兽药监察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会议期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副所长杨劲松、冯忠泽,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梅祖恩、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和畜牧兽医局局长万卫东,农业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兽药监察机构负责人,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负责人等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4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系列重要讲话,总结2013年工作,部署2014年任务。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周生贤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部署。总的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决策和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环境保护新路。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二是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三是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环境保护税立法,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四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要贯彻落实《大气十条》,采取稳、准、狠的措施,重拳出击、重点治污,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五是狠抓节能减排。要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节能、循环经济、环境治理三大类重点工程,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要注重运用价格机制和市场办法推进节能减排。六是严格考核问责。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   周生贤指出,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化认识、全面把握、狠抓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尤其要集中智慧和力量,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落实《决定》提出的有关制度入手,破除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大生态环保职能和相关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严格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严格的环境执法体制,以及严格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   周生贤说,全面落实改革任务,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必须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大胆探索实践。对于方向明确又立即可行的改革事项,要加快推进。一是制定实施包括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力争今年上半年报国务院审议。二是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研究编制关于构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抓紧推进试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提出城市之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三是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审批流程。研究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环保系统事业单位环评机构脱钩改制的目标,倒排时限,着力形成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环评机构。四是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修改有关法律法规等程序,取消一批审批事项,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五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启动东江流域等生态补偿试点。六是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研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加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研究成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七是完善环境政策法规,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强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职能,开展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绿色保险,深化环境健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研究制定非电行业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要加强调查研究,在研究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为全面推进创造条件。一是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研究构建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改进总量减排工作方式和方法。二是发挥市场机制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搭建环保投融资管理平台,吸引银行等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研究建立环保基金。统筹推进环境税费体制改革。三是强化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积极探索编制国家环境资产负债表,研究推行环境审计制度,尤其是溯源审计,落实排污者责任。   对于涉及面广、基础又很薄弱,需要中央决策的,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思路。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执法体系。   在总结回顾2013年工作时,周生贤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国环保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创造亮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环保工作会议部署的十项重点任务。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35项具体措施,强化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文件出台后,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与31个省(区、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同时,认真细化配套政策标准, 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加强大气环境执法监管,推进区域协作机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启动《清洁水行动计划》和《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二是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对未通过减排上年度考核或目标责任书重点项目未落实的地区和企业集团实行环评限批或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强力推进工程减排,全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400万吨,1.9亿千瓦燃煤机组建成脱硝设施,500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实施增容改造,1.5亿千瓦现役机组拆除烟气旁路,新型干法水泥脱硝比例达60%。同时积极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减排合力。预计年度减排任务可以全面完成。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示范和宣传工作取得新进展。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全面完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水安全战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三大课题研究。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同呼吸 共奋斗”行为准则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四是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启动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对不符合政策和环保要求的32个项目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184亿元。积极推进环评审批改革,不断完善环境标准体系。五是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和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开展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试点,启动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加强水质良好湖泊保护,新增试点湖泊27个。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全年新建国家自然保护区21处。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达423亿元。六是强化执法监管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83万余人(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6499件,挂牌督办1523件。对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58件。严格环境应急管理,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达192起,发现重大环境风险隐患3700多个。   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重金属、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新处置铬渣30余万吨,阻止17批次固体废物向我国非法出口。大力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出台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实时发布74个城市PM2.5等六项污染物监测数据,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七是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海域和农村污染防治。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考核,督促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措施。八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东北边境朝核试验和四川芦山7.0级地震辐射应急响应任务,全国运行的核电机组、研究堆安全状况良好,在建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加大放射性废物治理力度,优化铀矿冶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模式。九是环保投入继续增加,机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十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党组把群众路线作为政治素养来秉持,把八项规定作为廉政底线来坚守,把反对“四风”作为规范来约束,把服务群众作为职业操守来践行,精心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入学习、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查找出班子存在的17个“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8项34条整改措施,召开了高质量的部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立行立改、边整边改,积极帮助格林美(武汉)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解决政策扶持问题。狠抓建章立制工作,在部层面制定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达106项。集中开展的改进文风、会风和检查评比工作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贯彻落实两项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政策法制、科技支撑、环境监测、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全面推进,成功举办了国合会2013年年会。   在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时,周生贤指出,今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系列重要讲话,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全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深入落实《大气十条》各项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出台考核办法,开展实施情况年度考核。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组织实施第三阶段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抓好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应急管理措施。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快编制《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有序推进湖泊休养生息。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深化农村“以奖促治”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二要毫不放松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与2013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要分别减少2%,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5%。要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2014年度减排任务和“六厂(场)一车”重点工程措施,加快出台《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及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办法》、《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重点行业排放标准。要继续改进污染减排工作方式和方法,改进重点核查内容,改进减排量核定方式。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优化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规划环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能源、城镇化等政策环评试点,扎实推进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等领域规划环评。继续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从紧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积极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健全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引导环保技术示范推广和应用。加强行业环保核查,持续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四要深化生态保护。加快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推动建立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开展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评估试点。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研究启动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估。   五要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强化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动流域上下游间建立健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监管,推进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探索化学品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管理模式,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能力。   六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运行核电厂日常核安全监管,强化建造和调试阶段控制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核安全设备监管。加大核燃料循环设施、铀矿冶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   七要全面强化保障措施。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做好《环保法》修改的调研、审查、论证工作,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核安全、环境监测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修订。深化环境经济政策,继续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强化部门预算项目、重大专项绩效评价,加强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全力推进水专项和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实施,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试点。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继续推进环境报刊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环保宣传合力,全面拓展多边、双边、区域环境、核安全国际合作。   八要开展“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启动“十二五”环保规划以及核安全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提出后两年工作重点和思路。研究编制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九要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干部交流机制,推动干部多岗位锻炼,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和社团脱钩改革工作,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部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十要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和廉政建设。认真实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着力构建改进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贯彻落实,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环保违纪违法案件查办的力度,努力为环保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会议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主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李干杰、翟青,纪检组长周英,党组成员何捷,总工程师万本太、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以及近期退下来的老领导出席了会议。   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司局、中央第30督导组的同志,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市、解放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负责人,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文章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闭幕
    为期两天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月14日在京圆满闭幕。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新要求,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十二五”环保事业发展良好开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环保事业再上新台阶。   周生贤说,今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十一五”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对新形势下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期间,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讨论了工作报告、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有关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大家集中精力,集思广益,认真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经验,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目的,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周生贤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看到,做好今年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我国宏观经济仍呈快速发展态势,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趋势仍未改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任务艰巨 建立实现四项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的目标责任考核和评价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减排内生动力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全局意识、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切实抓住和用好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真正在发挥环境保护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促进和优化的综合作用上,在推进减排目标的完成上,研究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着重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全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要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目标指向和实践要求,把探索环保新道路与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要把每项工作的创新,每项难点的突破,每项任务的完成,都看作是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贡献。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项事业奋力推向前进。二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努力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必然选择。必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主动参与宏观调控,把倒逼效应持续传导到经济结构调整上来,从国家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来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水、空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积极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经济和环境安全,使广大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四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环保体制机制。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监管有力、富有成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切实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深化环境经济政策,协调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形成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五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务求开局之年首战告捷。要善于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倾力做好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占据事态主动,夯实成功基础。要坚决落实污染减排四项约束性指标,务求措施有力,首战告捷。   周生贤强调,今年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各级环保部门要在统一思想认识上抓落实,在更新观念上抓落实,在完成指标任务上抓落实,在应对环境风险上抓落实,在转变作风上抓落实,在廉政建设上抓落实,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努力把今年的工作做到更好,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吴晓青、周建、李干杰,纪检组长傅雯娟,党组成员胡保林,总工程师万本太,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出席了会议。
  • 2024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召开
    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1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认监委)在北京召开2024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认监委主任蒲淳出席并作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2024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体系。健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质量认证“六大行动”,完善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统一管理。二是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健全完善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格局,提升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效能,打造合格评定国际品牌。三是积极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强企强链强县。优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服务企业降本增效提质、产业建圈强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持续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效能。夯实监管制度基础,提高智慧监管能力,压实从业机构主体责任,建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长效机制,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五是不断提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专业化水平。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促进从业机构和从业队伍能力提升,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六是大力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价值转化。健全采信推广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七是全面加强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纪律防线,深化作风建设。  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四川等8个省(市)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大会发言经验交流,北京、浙江、福建、新疆等4个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书面经验交流。总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特邀单位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 全国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工作会召开
    5月5日,“全国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条财司、计划司、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教育部科技司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总项目负责人吴澄院士及项目总体组,各区域协作共用网及各子项目负责人和部分参建人员共近5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总项目负责人吴澄院士主持。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在取得成就与进展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他强调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要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出贡献,同时还要认真探讨平台将来的运行服务模式,为平台转入运行服务阶段做好准备。   会议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部署。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技术支撑建设,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资源,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服务企业、服务自主创新,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 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召开 将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1月25日,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亚京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周文颖 1月25日北京报道 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今日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新的一年,全国环保系统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为目标,努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中不断前进,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周生贤回顾了过去一年环保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取得的新进展。他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党和国家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国环保系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以做好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服务大局、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为保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严把项目环评关,全年共批复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多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4.8亿元的49个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作出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发布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组织开展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江苏沿海地区及广东横琴重点开发区域规划环评和上海等30个重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完成了沿海10个主要港口的规划环评。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认真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2617万千瓦。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据初步测算,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全国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召开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暨松花江、淮河及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全面建立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完成九大湖库生态安全评估,开展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深入总结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成功经验,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工作做出部署,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   四是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扎实开展。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推广总结“锰三角”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追究责任人119名。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扩内需保增长建设项目专项检查、长江环保执法行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执法检查、尾矿库安全隐患排查,以及组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环境安全大检查,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加强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五是农村环保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不断深化“以奖促治”重大政策措施,支持14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9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许多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组织编制《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完成了全国50个自然保护区的评估工作,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处,物种资源调查和监管得到加强。   六是三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环保规划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污染源普查摸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顺利完成既定任务,提出了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新命题和新形势新阶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措施。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召开“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会议,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工程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基本思路。   七是政策法制和基础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绿色信贷政策不断深化,4万多条环保信息进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环境税费政策改革稳步推进。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化工、制药、冶金和化纤等行业污染减排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境监测转型加快推进,国控废水和废气排放企业年平均达标率同比增长12和1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厂年平均达标率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不断扩大,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   八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向国家提出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严格核技术应用的安全监管,放射源各类事故呈下降态势,核电机组安全运行,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未发生对环境有影响的安全事件。   九是环境保护队伍和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训力度不断加大。部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当作科学真理来坚持、当作行动指南来践行,已成为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广泛共识。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迈出新步伐,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周生贤指出,一年来,环保工作的最大亮点就是对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极大增强,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手段更加有力,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路子越走越宽。   周生贤说,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30多年,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摸索前行,不动摇不懈怠,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要求我们对探索新道路必然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更加深化,对探索新道路方向和原则的认识要更加深化,对探索新道路框架体系的认识要更加深化。在探索过程中,必须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必须坚持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尽早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与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正确处理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正确处理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正确处理规范引导与自觉自律的关系,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   周生贤强调,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环保任务的决战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关键年,做好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坚决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加大基础能力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流域区域和农村污染防治,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着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部署,抢抓机遇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和环境形势,充分利用各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支持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项建设规划和实施规划,推动环境组织机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基层环保执法和监测等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积极筹备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   二、在确保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上争取污染减排取得更大成绩。切实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国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系统的联网工作,组织开展好污染减排核查工作。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分别淘汰炼铁、电力、水泥、焦化和造纸落后生产能力2000万吨、1000万千瓦、5000万吨、2000万吨和52万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立方米以上,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要大力削减钢铁、有色及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及印染行业水污染物削减工作,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脱硫效率,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建设,狠抓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火电厂脱硫设施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力争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再削减20万吨以上。   三、强化环评制度,健全环境标准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条例,加快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环评指导意见,以及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规划环评规范性文件,重点抓好“两高一资”行业、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环评,继续推进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深化建设项目环评,对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有利于保民生、调结构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进度,简化环评程序 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 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以及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受理。专项治理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整改突出问题。健全环境标准体系,构建新时期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   四、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抓紧编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综合治理重金属超标土地。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调整工作,制定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办法,加快出台《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发布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危险化学品准入制度。   五、以考核问责为抓手,深入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严格按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加大考核力度。抓紧制定实施九大重点湖泊水库“一湖一策”污染防治方案。落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继续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深化对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的控制,确保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达标。以火电行业和机动车为重点,开展工业及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全过程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完成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污染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   六、深化“以奖促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优先支持重点流域、区域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内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在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边远地区的村庄,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开展生态系统功能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和评估,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继续做好城市创模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   七、严守环境安全红线,强化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全面启动环境执法稽查试点工作,健全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着重抓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及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抓紧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完善与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运行核设施的监管,积极推动历史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严格核技术利用和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八、进一步做好环境科技、监测、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积极推动环保立法工作进程,加快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绿色信贷、保险、税收、采购及贸易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推进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做好环保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深化环境质量监测,拓展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应用范围,推进“天地一体化”进程,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完善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加强环境宣传主题策划,创新方法,健全机制,积极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为环保工作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环境公约谈判和国内履约工作。   九、用好用足已有成果,全面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充分吸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污染源普查和水专项成果,深化重大专题研究,细化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启动“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抓紧编制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及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前期研究试点方案,探索“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新思路。   十、深入推进“五大建设”,继续抓好环保系统自身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系统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建设,提高环保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加大优秀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切实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扎实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周生贤强调,新的一年航程已经开启,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打好决胜战,谋划新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会议由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主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吴晓青、李干杰,纪检组长傅雯娟,党组成员胡保林,总工程师万本太、核安全总工程师陆新元,以及环境保护部老领导祝光耀、王心芳、王玉庆出席了会议。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真功见实效,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任务,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更加自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去考量,更加自觉投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会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光辉旗帜。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会议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顾大局、懂全局、干本职、悟本行,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思考研究生态环境部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切入口和主要抓手,在落实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要求中把牢绿色发展方向不偏航,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中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解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会议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要强化理论武装,更加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胸中有“数”,牢记“国之大者”,对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情况、生态环境领域各类风险及其成因做到了然于胸。要努力使工作接地气、通俗化,让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更好为群众所掌握、为基层所掌握。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工作,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要学会做群众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调研,把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会议认为,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国内外形势以及疫情持续反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效。一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阐释,稳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与中宣部共同编写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有力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多措并举支撑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出台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细则,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审批,建立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机制。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落地,严格“两高一低”项目环评审批,着力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路径。扎实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推动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继续牵头摄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引领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推动大会通过历史性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全力防范与化解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风险集中治理,完成全国1万余座尾矿库环境风险排查,积极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有力保障核与辐射安全,完成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颁发6台核电机组建造许可证、2台核电机组运行许可证,批准核电废物近地表集中处置场运行,持续推动电子辐照加速器专项监督检查,组织完成国内首批乏燃料公海铁联运,完成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等电磁辐射项目环评审批。二是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新增25个城市纳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支持范围,累计完成2.1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4.6万余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印发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黄河、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启动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推进县城及县级市黑臭水体整治,划定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全国新增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将14种新污染物纳入重点管控清单。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认真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加大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及督办问题整改力度,组织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取得于我有利成果。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累计将344余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范围,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配合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发布80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印发“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连续3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一批涉嫌环评造假案件,持续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成功发射三颗生态环境卫星,稳步推进碳监测评估试点,组织开展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试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试点。着力强化资金支撑保障能力,建成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开展中央财政资金项目监督帮扶。深入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不断完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持续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合作平台,成功举办国合会年会暨3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第三次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等活动,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会议指出,新时代1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力彰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环境领域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会议强调,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从经济发展态势、气候条件、工作基础和国际形势看,2023年及未来几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践行“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做好“六个统筹”(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陆域与海洋,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监管,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各项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保障。会议确定,2023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谋划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二是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健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着力推动天然气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综合治理,开展VOCs深度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消劣整治,组织开展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加强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海洋垃圾监管。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成效,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启动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程,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四是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推动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强化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健全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五是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监测网络建设。加强运行核动力厂、研究堆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新建核电机组、研究堆许可申请审批和建造、调试活动监督,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监督、核安全设备活动现场监督。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以及运输活动、铀矿冶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监督检查,加强核技术利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监管,继续推进放射性废物治理、伴生矿废渣处置和老旧设施退役。六是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构建远程监督帮扶新体系,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有序、高效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强化监督。继续推进长江、黄河、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深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持续打击危险废物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七是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政策标准,继续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推动研究出台绿色金融、贸易和行业发展政策。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基准数据库。组织实施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推动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完成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建设,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和质量核查工作。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地方监测数据与国家联网共享。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项目立项,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入做好例行新闻发布工作,继续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深入参与气候变化主渠道国际谈判进程,履行好COP15主席国职责,推动“框架”实施,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会上,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河北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作书面交流。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主持开幕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廖西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保同,核安全总工程师田为勇,部分老领导、老干部出席会议。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主要负责同志;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部机关各部门正处级(含)以上干部列席会议。
  • 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摘自支树平在2014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月6日,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在天津天宝会议中心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传达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并作报告,他要求,全系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深入探索质检改革路,奋力实现质量强国梦,把中国特色质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国务委员王勇关于质检工作的重要批示。会议指出,两个批示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质检工作取得的成绩,强调了质检工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对新年度质检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给了质检系统巨大的鼓舞和及时有力的指导。全系统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以此为动力,不断开创质检事业新局面。   支树平在报告中对2013年质检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过去一年全国质检系统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了质量保障。2013年围绕质量和效益中心,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围绕保障安全,监督管理和检验检疫进一步强化 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质检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围绕转变作风联系群众,“三个质检”建设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为民务实清廉。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推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质检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直接的要求。会议确定了今年全国质检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要求质检系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新年度质检工作。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质量。要抓宣传发动,在推动质量共治上下功夫,推动政府、企业、全社会抓质量。要抓管理创新,在改善质量宏观管理上下功夫,加强质量统计分析,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完善质量激励制度,夯实质量发展基础。要抓提档升级,在提升质量发展水平上下功夫,推动重点产品质量、制造业质量和服务业质量提升。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保安全。在突出强调严格风险分析、严格准入制度、严格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六个严格”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国门安全“三大安全”的监管。要更加注重安全风险的防控,全面建立口岸疫病疫情、进出口商品、国内产品风险监测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要更加注重监管制度的完善,加快完善分类监管、质量监督抽查、缺陷产品召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特殊区域检验检疫监管制度。要更加注重大案要案的查处,继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和汽车产品打假治劣专项行动,加大对不合格进口商品的通报召回力度。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发展。要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努力净化市场环境,大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促进转型升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低碳清洁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发展发挥作用。要服务开放战略,提高进出口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深化质检国际交流合作,服务“走出去”战略。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强质检。要强化理论政策研究,破解质检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要强化法治建设,抓好顶层设计,强化执行与监督。要强化科技创新,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技术机构活力。要强化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和廉政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和机关内部建设。   会议强调,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冲锋号,质检改革也到了奋力攻坚的关键时刻,全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质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对于质监系统分级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完善指导意见,建立分级管理后质监工作新秩序。对于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机制,要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创新法定检验检疫目录管理机制,创新目录外商品监管方式。对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总的思路是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大做强,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基本到位。对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要加强强制性标准管理,完善推荐性标准体系,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改革企业标准备案制度。对于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要健全覆盖所有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稳定且唯一的统一代码制度,实现管理从多头到统一、资源从分散到统筹、流程从脱节到衔接的转变。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创新和实行差别化、不同方式的管理体制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财政投入制度、监督管理机制等,真正体现分类管理。会议要求,质检系统要更加主动、更加团结、更加沉着、更加扎实、更加严格,牢牢抓住改革机遇,大胆革故鼎新、清除痼疾顽症,推动质检事业发展有所突破、不断前进。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梅克保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和总局安排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过去一年质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新一年度质检工作的整体安排、质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任务要求。二要用科学的方法全面推进质检改革发展,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三要认真统筹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努力维护好和谐稳定大局,切实保障好职工节日生活,认真落实好廉政各项规定。   会议还表彰了全国质检系统道德模范。质检总局党组成员,总师,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全国直属和副厅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质监局,以及总局各司局和在京直属挂靠单位主要负责人,总局部分老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有关部委的代表也受邀参加了会议。 文章转载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鞋类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工作会议召开
    2010年6月28日至29日,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浙江省温州市分别召开了ISO/NP16177《鞋类抗弯曲性能 传送带耐折试验方法》、ISO/NP16181《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 邻苯二甲酸盐的测定》、ISO/NP16178《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ISO/NP16179《鞋类和鞋类部件中存在的限量物质有机锡的测定》等四项ISO 216国际标准的国内工作组工作会议,来自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石狮市富贵鸟鞋业发展有限公司、美丽华企业(南京)有限公司、温州泰马鞋业有限公司、广东省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浙江红蜻蜓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研究所等相关国内工作组单位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主持,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高级顾问严怀道认为,中国参与国际鞋类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我国作为全球制鞋大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维护我国制鞋行业的合法利益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作为ISO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的成员,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时要秉持着严格、严谨、严肃的态度,认真落实工作方案,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努力完成ISO鞋类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   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张伟娟秘书对制鞋标委会主要工作、ISO出版物类型、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等进行了介绍,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作为组长单位。与会专家在会议中对制定国际标准的任务分工、工作进度等进行详细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会上,严怀道院长和戚晓霞秘书长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企业和专家颁发了参与ISO/TC216国际标准的牌匾和证书并合影留念。这四个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会议的召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今后将根据工作需要以会议、电话会议、邮件等多种形式继续沟通,从而利于工作小组开展工作,使ISO鞋类标准制修订工作得以成功、优质的完成。
  • 生态环境部部长在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4a16bfdb-a99e-4090-98a4-399464794675.jpg" title="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jpg" alt="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jpg" / /p p 同志们: /p p   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进展,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 /p p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 /span /p p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p p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四个一”“三个体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用“四个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4月22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4月28日,出席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明确提出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五点主张。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0月28日至31日,出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并作重要讲话,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系统部署安排。11月2日至3日,在上海考察时,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涵定位、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12月10日至12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除了这七次重要讲话和指示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其他多个场合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拓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执着深邃的战略思考。 /p p   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聚焦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韩正副总理多次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p p   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其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p p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生态环境保护既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也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必须不断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p p   生态环境部门做到“两个维护”,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重要的价值观又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做好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金钥匙。要坚持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尤其是在遇到问题、困难和矛盾时,要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校偏差、寻路径、找答案。 /p p   (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9年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 /p p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擦亮国家发展的绿色底色,绝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的老路上去,绝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p p   (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p p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生态环境部门作为主责部门,要保持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拼劲,保持钉钉子、久久为功的韧劲,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p p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p p   我们要以解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为重点,加快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坚持巩固、完善发展、遵守执行生态文明制度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p p   (五)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管党治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昭示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p p   当前,政治意识淡化、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工作虚化、责任落实软化等党建“灯下黑”问题在生态环境系统依然存在,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万本太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再次警醒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在新时代将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要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管就是厚爱,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以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二、2019年重点工作进展与主要经验做法 /span /p p   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p p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断面比例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其中,渤海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同比上升12.5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p p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4%。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7% 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42微克/立方米。 /p p   在减排方面。2019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4.4%、3.5%、3.2%、3.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预计能完成下降3.6%的年度目标。 /p p   “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有7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 /p p   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取得了六条成功经验。 /p p   (一)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p p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实施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完成散煤治理700余万户。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8.9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86% 23个省份324家钢铁企业7.8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公转铁”,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2%,其中,京津冀增长26.2%。严厉打击非法黑加油站点和劣质油品,在31个城市开展清洁车用油品专项行动,1466个黑加油站点和644个柴油超标加油站被依法查处。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对重点行业按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面对连续8天不利气象条件,组织积极应对,确保10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对11个省(市)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专项执法检查,严打非法生产和非法使用。吉林、黑龙江等省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摸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来源与形成机理。 /p p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899个县级水源地3626个问题整治完成3624个,3年多来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改,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有力提升。湖北等11省份基本完成“千吨万人”农村(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2513个,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黑臭水体消除96.2%,其他地级市消除81.2%。全面完成长江流域2.4万公里岸线、环渤海3600公里岸线及沿岸2公里区域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其中,长江入河排污口60292个、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与之前各地及各有关部门掌握的排污口数量相比分别增加约30倍、25倍。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分别由12个、10个降至3个、2个。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水整治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95%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建成5.56万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29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45亿吨/日。推进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存在问题的281家企业(矿、库)中172家完成整治,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断面个数同比下降40.7%。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会同农业农村部组织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1.4万个无法律法规依据划定的禁养区全部取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完成2.5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p p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新核定各省(区、市)污染耕地治理目标任务。稳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明确1938家需要整治企业。30个省份初步建立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机制。21个省份公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11部委签署土壤环境数据资源共享协议。坚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量1348万吨,同比减少40.4%。筛选确定深圳市等“11+5”个城市和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浙江全省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聚焦长江经济带开展“清废行动2019”,发现的1254个问题中1163个完成整改。深化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行动,201家企业向社会作出守法承诺,405家企业完成“装、树、联”,从2020年开始公开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全国8276万台废弃电器产品进入正规拆解企业规范处理。制定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第二批)。全国累计排查涉重金属企业13994家,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261个。长江经济带1105个尾矿库制定实施污染防治方案。 /p p   大力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和勘界定标。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3年累计发现34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重点问题5740个,已完成整改3986个。命名表彰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35个先进集体和54名先进个人、第三批8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陕西省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p p   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高效运转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省级核安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首次发布《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一期工程。47台运行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15台在建机组质量受控,19座民用研究堆(临界装置)安全运行。依法严肃处理防城港核电厂3号机组违规事件。加强放射源安全监管,规范放射性物品运输管理工作。推进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和核设施退役治理。 /p p   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印发加强“邻避”问题防范与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推广宁波破解“一闹就停”困局经验。会同水利部制定的《关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已经同意,即将由两部门联合印发实施。40余个重点化工园区开展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全国“12369”环保举报平台接到举报53.1万件,基本做到按期办结。生态环境部直接调度处置84起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江苏响水“3· 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积极协调各方科学开展应急处置,累计处理污水约47.58万立方米,有效维护了周边生态环境安全。 /p p   (二)积极主动服务“六稳” /p p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开始实施,19省(区、市)“三线一单”编制形成初步成果。 /p p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取消环评单位资质许可,印发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监督管理办法和3个配套文件,创新信用监管体系。国务院同意取消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审批。发布《生态环境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9年本)》,下放运输机场等9类项目环评审批权。动态调整并持续调度国家、地方、利用外资重大项目“三本台账”。开辟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即到即受理评估即审查批复。全国审批环评报告书(表)项目22万个,审批时间总体压缩至法定时限一半左右。在线备案登记表项目116.5万个,平均用时仅需10分钟。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区块环评”替代“单井环评”,在生猪养殖领域出台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文件。山东省、安徽省等实施并联审批、首问负责等制度。 /p p   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对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39个城市和雄安新区大气治理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向长江沿线有关城市派驻58个专家团队进行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启用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集科技成果4000多项,累计推介先进污染治理技术1000余项。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2019年1-11月,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36.3%,远高于5.2%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环保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1%。河北省开展“万名环保干部进万企、助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活动,帮扶包联企业1.12万家。江苏省出台环保应急管控豁免“十一条”,广东省加强环保与金融融合,山西省、福建省建立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贵州省出台十大千亿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服务指南。 /p p   加大生态环保扶贫力度。落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协同打赢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推进河北省围场县、隆化县定点扶贫工作,制定实施《生态环境部2019年定点扶贫工作要点》,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开展“一对一”党支部共建,加大中央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及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探索农产品有机认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等特色做法和模式,超额完成2019年定点扶贫年度量化指标任务。各省(区、市)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生态环保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p p   (三)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 p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机构改革。组建7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及其监测科研中心。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并报党中央、国务院。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执法改革实施方案。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总编制数增长50%。湖南省市州级生态环境部门新增机构43个。 /p p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长江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启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订。完成《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正待国务院审议。完成21项部门规章立改废工作。制修订96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和相关案件办理。四川省出台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 /p p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6个省(市)和2家中央企业开展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举报问题1.89万件,已办结或基本办结1.6万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和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工作,启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坚决推进督察整改,通报曝光38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典型案例,坚决整治问责泛化简单化。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3294项整改任务中1723项已整改到位,1428项达到序时进度。开展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海南省东方市等7起环保“一刀切”行为。深入11省(市)开展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历时8个月,行程近14万公里,制作形成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163个问题整改完成134个。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履职不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对13个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公开约谈。吉林、安徽、重庆等省份点面结合大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各地积极开展省级督察。 /p p   严格依法依规监管。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发证、后到位”的思路,对8个试点省(市)24个重点行业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试点,排查梳理固定污染源企业7.6万余家。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累计发证15.7万余张。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努力下,全年压茬完成24轮次,抽调2.07万人次,现场检查点位92.5万个,向地方交办涉气问题6.5万个。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信访投诉工作机制推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意见》,规范信访线索转交办理。积极开展海洋倾废活动非现场监管。推动全国所有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在生态环境系统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2019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6.29万件,罚款金额119.18亿元 按日连续处罚等五类案件达2.87万件。组织开展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会同最高检等部门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等文件。 /p p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印发《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完成“十四五”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其中,空气站点从1436个增加至近1800个,填平补齐城市站点 地表水断面从1940个增加至近3700个,实现十大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 海洋监测点位整合优化到1400个,实现近岸与近海统筹。按月发布空气质量及改善幅度相对较好和较差城市名单。按季度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评选100个最美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对30余起以喷淋等方式干扰国控站点案件进行严肃查处。举办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山西省实现跨县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 /p p   强化宣传引导。落实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组织开展督察整改看成效、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经常性组织伴随式采访。举办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宣传活动。配合制作《美丽中国》专题片。推选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和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动四类设施向公众开放。中央主流媒体、生态环境系统政务媒体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与成效,专家学者积极做好政策文件的解读,营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良好氛围。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和中国环境报等部属报刊影响力不断扩大。 /p p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浙江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成功举办国合会2019年年会。积极倡导推动各方旗帜鲜明反对生态环境领域以及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牵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领域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果。组织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马德里大会,推动大会取得于我有利成果。推动成立全球适应中心中国办公室。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取得新成效。会同云南省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立筹备工作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发布会议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稳步推进消耗臭氧层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国际公约履约工作,加强国内履约能力建设。 /p p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成立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和统一集中管理。顺利完成全国固定污染源统一数据库、“互联网+监管”、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办公系统应用等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任务。 /p p   持续推进基础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分别安排250、190、50、42亿元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会同财政部、上海市推动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河南省设立160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357.97万个普查对象开展入户调查,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状况以及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编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p p   (四)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p p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召开8次推进会,组建19个指导组,推动主题教育在生态环境部系统取得扎实成效。扎实开展整改落实“回头看”和8个专项整治。部党组确定的48项整改措施已经完成过半。 /p p   切实为基层减负。出台贯彻落实《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20条举措。生态环境部印发三类文件比核定指标减少36.7%,同比减少57.8% 召开全国性工作会议比核定指标减少26.2%,同比减少48.3%。出台统筹规范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将原有26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合并为强化监督一项。开展两次统筹强化监督,区县监督频次减少60%,监督人员总数减少70%,地方进驻时间减少80%。 /p p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部机关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印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件办理情况考核办法,修订《生态环境部机关党建考评办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制度。部党组每半年听取“两委书记”述职。分两轮完成对7个部机关司局和9家部属单位的巡视。印发生态环境部内部审计工作方案、工作规定和工作规程,强化审计监督结果运用。 /p p   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印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意见。在部系统开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该怎么做”主题活动,继续打造“家风故事”“一图一故事”等宣传品牌,开展“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担当不作为”等专项整治,大力弘扬铁军精神。紧盯重要节点进行廉洁教育提醒,加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执行和督促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辽宁省扎实开展定岗、定责、定流程工作,着力破解责任边界不清的难题。 /p p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驻部纪检监察组坚守政治监督的职责定位,发挥“派”的权威,突出“驻”的优势,在坚持政治与业务结合,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同时也是各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推进落实的结果,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部党组和部领导班子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代表、老领导们,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向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p p   近年来,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我们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和成效,充分说明污染治理的方向和路子是正确的。按照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效。 /p p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长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p p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依靠人民,仰仗人民,将人民信访投诉作为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的“金矿”,让老百姓成为我们的帮手、同盟军,打污染防治的人民战争。 /p p   三是坚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党的领导,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 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都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管好环保,将“小环保”真正转变为“大环保”。 /p p   四是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有利于更好调动地方积极性,让环境治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使环境治理成效与老百姓的感受更加贴近,让人民群众有明显的获得感。 /p p   五是坚持落实“六个做到”。即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 /p p   六是坚持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机构、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三、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2020年工作总体思路 /span /p p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增添了强大动力。同时,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p p   从国内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更多挑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高,推动绿色发展的能力不强、行动不实,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传统高耗能行业规模扩张较为明显。2019年1-11月,全国粗钢、乙烯、水泥、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0%、9.3%、6.1%、6.9%,重点区域高耗能行业增长势头更明显,增加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难度。 /p p   二是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市污水管网不配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和渠道单一等问题突出。 /p p   三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艰巨。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2020年气象条件预测整体偏差,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的任务必须持续发力。水环境质量虽总体改善,但地区间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突出,少数地区劣Ⅴ类水体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指标改善程度不高。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个90%的目标面临很大挑战。 /p p   四是生态环保队伍的工作能力和作风仍待加强。生态环境系统队伍能力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需求不匹配。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不思进取、不接地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等作风痼疾,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存在自满松懈、畏难退缩、简单浮躁、与己无关等四种消极情绪和心态。 /p p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关联,对预期管理、政策实施带来影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违背历史潮流,不仅不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还会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p p   面对机遇与挑战,做好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做到“六个坚持”,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谋划“十四五”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p p   根据上述要求,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其中,“十三五”规划明确的9项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也就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核心阶段性目标,必须要确保完成,并且还要做到环境质量只能持续改善,不能倒退变差。同时,对于近岸海域优良水质、自然生态保护、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核与辐射安全等其他指标,也要力保如期实现目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完成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五点。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一是坚定必胜信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span 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只要坚定决心和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正确的策略方法,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二是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span 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下谋划工作,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之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三是注重方式方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span 要精准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流域区域、分行业企业、分污染源对症下药,实施精细化管理。要遵循客观规律,以科学方法、科研数据、科技成果为依据,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切实提高环境治理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禁止“一刀切”,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span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是约束性指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立足于最不利的情形做好工作安排部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实现没有“水分”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五是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span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及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是生态环境领域的“黑天鹅”和“灰犀牛”。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安全保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四、2020年工作安排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做好2020年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span /p p   (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各方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支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支持雄安新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制定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或方案,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第二批相关省份发布“三线一单”成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各项举措。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主动加强环境治理服务,大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协同打赢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 /p p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持续开展预警、约谈、问责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扩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规模,深化工业炉窑、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积极推动“公转铁”。强化重点区域联合防治,推进苏皖鲁豫交界地区联防联控工作。其他非重点区域也要对标重点区域要求,进一步加大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绩效分级,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落实差异化减排措施。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管理。 /p p   (三)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巩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成效,继续推动农村“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定。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和“三磷”专项排查整治,基本消除长江流域劣V类国控断面。启动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三五”建制村环境整治目标任务。持续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深入开展渤海陆源污染治理、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等工作,推进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基本消除环渤海主要入海河流劣V类国控断面。 /p p   (四)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工作。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复试点,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组织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排查整治。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铅蓄电池、废塑料、医疗废物等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与减排。加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和高风险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 /p p   (五)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与监管。协调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和勘界定标,加快监管平台建设。开展全国生态状况2015-2020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对各地排查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情况进行检查。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全力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圆满成功。开展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 /p p   (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在部分地区和重点行业启动二氧化碳达峰行动。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推动各类低碳试点示范。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建设性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谈判。按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报告和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p p   (七)确保核与辐射安全。进一步强化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持续完善核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核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核电厂、研究堆与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监管。加强放射性物品运输管理,建成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推动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保水平提升,推进历史遗留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治理。完成国控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健全海洋环境辐射监测管理体系。 /p p   (八)依法推进生态环境督察执法。积极配合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推动长江保护、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等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借助刑法修订契机,推动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入刑。继续组织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继续制作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并督促问题整改。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他重点领域,开展统筹强化监督工作。 /p p   (九)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组织做好国家空气、地表水、海洋监测网络的并行衔接,为“十三五”环境质量考核收官,确定“十四五”考核基数奠定基础。加快推进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研究构建生态状况监测框架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法监测,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建立健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量值溯源体系,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推动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p p   (十)着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加快排污许可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工作机制。制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改革方案。加强中央环保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支持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启动运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不断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好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不断扩大政务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加强网络安全预警防护。凝练水专项和大气攻关项目成果并加大推广应用。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总结及开发应用。指导有关地方建立完善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应急值守,快速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化解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风险。加强国际交流和履约能力建设。 /p p   (十一)统筹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节点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 /p p   (十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管党治党意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决整治机关党建“灯下黑”现象,推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抓好整改落实和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和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党的好干部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p p   同志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全面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p
  •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在西安召开
    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2月22日 —23日在西安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主持会议,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明远代表陕西省政府致辞。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研究部署环境监测重点工作。   吴晓青在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建成了覆盖各环境要素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地方环境监测网,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国家空气背景站、农村区域站、温室气体监测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卫星成功发射,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吴晓青要求,“十二五”国家环境监测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一是要监督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十二五”环境质量目标达到与否 二是要确保完成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三是要大幅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努力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区域能预警,国家能监督”的设想。
  • 《气液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会召开
    9月27至28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与的国家标准《气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和《液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起草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主办、兰州化物所协办。会议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所长郑德增高级工程师主持。   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中科凯迪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基团)有限公司、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分析仪器研究所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兰州化物所所长助理、甘肃省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师彦平研究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兰州化物所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尤其是分离分析学科和色谱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研究成果。会议通报了《气、液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国家标准讨论稿的内容,并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与会代表就标准讨论稿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补充和修改意见。   郑德增说,标准一定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参加标准起草的单位,在产品 质量上要率先带头,带动整个行业依照标准规范生产。   会后,与会代表来到兰州化物所,参观了研究所科技展览室和相关实验室,进一步了解了研究所色谱分析学的发展。
  • 2011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将召开
    关于召开2011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的通知   食药监办安[2011]1号   2011年01月04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定于2011年1月24日至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一)学习贯彻2011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   (二)总结2010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   (三)研究落实药品电子监管相关工作   (四)宣传贯彻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   二、参加人员   (一)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药品安全监管处、药品经营监管处负责人(各1人)   (二)国家局办公室(规财司)、政策法规司、注册司、稽查局、人事司、国合司、驻局纪检组监察局各1人   (三)中检院,药典委、国家局药审中心、认证管理中心、评价中心、培训中心,医药报社,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各1人。   (四)总后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   三、会议时间   2011年1月23日报到,1月24日至25日开会。   四、会议地点   青岛黄海饭店(地址:青岛市南区延安一路75号)   五、其他事项   (一)本次会议由国家局安监司主办,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办会务。   (二)与会代表交通费用自理,食宿费由会议承担。请各参会单位将会议回执(见附件)于2011年1月18日前传真至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需要接站的代表请直接与青岛市局联系。   联系人:刘丽军   电 话:0532-82870215 13805323650   传 真:0532-85916810   邮 编:266003   国家局药品安全监管司   联系人:巩建平   电 话:010-88330865   传 真:010-88372766   附件:2011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回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二○一一年一月四日
  • 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召开
    2010年8月26日~29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有色金属标准工作会,参会的有来自全国50多家单位的近100名代表。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总结了有色标委会“十一五”所做的主要工作,“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将围绕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新材料和国际标准开展。   会议讨论和审定了《导电用铜及铜合金型材》《钴化学分析方法》60项有色金属产品和分析方法标准。
  • 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p   1月29-30日,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管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布置2018年食品生产监管重点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战略思想,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必须坚持”。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食品生产监管面临的新要求,推进食品生产监管理念实现“五个转变”,在四条“线”同向发力。 /p p   会议指出,过去五年来,食品生产监管工作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要求,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体系检查、食品生产日常现场检查力度明显加大,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家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9.5%,大型食品企业抽检合格率达到99.6% “一证一企”全面实施,部分省份实现许可全程电子化,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截至2017年底,累计对89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组织修订许可审查细则27个,全国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4.46万家。2017年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48.8万家次,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又有新成效。 /p p   会议要求,2018年全国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落实“四个最严”,认真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重点落实以下任务。一要用好检查手段,开展飞行检查、体系检查,推行“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实现检查电子化管理。二要从严抓好特殊食品监管,做好特殊食品产品(配方)注册与监管工作的衔接。三要聚焦高风险食品,针对共性问题、记录问题、原料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四要抓好大型企业监管,落实全生命周期监管措施,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五要规范引导小作坊食品安全工作,开展全国小作坊基本情况调查,推进实施小作坊食品目录管理。六要加快修订审查许可细则,全面实施核查人员分级管理,全面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电子化。 /p p   会议强调,食品生产监管人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努力开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新局面。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清正廉洁、担当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食药监人的精神品格。 /p p   会议对保障春节食品安全作出部署要求,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做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督查工作,排查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底线。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司长张靖作了2017年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总结报告。各省(区、市)及新疆建设兵团、部分副省级城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代表,总局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p p /p
  • 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p   1月31日~2月1日,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布置2018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孙梅君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会议强调,做好新时代食品经营监管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战略思想,牢牢把握食品安全是重大政治任务的基本要求,坚持党政同责,遵循“四个最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要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必须坚持”工作新思路,推进食品经营监管做到“七个强化”的新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为主、强化风险管理、强化处罚到人、强化监管者职责定位、强化阳光监管、强化创新监管,高质量完成各项新任务。 /p p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凝聚着食品经营监管战线同志们的无私奉献。2017年,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面启动,示范超市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网络食品经营监管取得突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又有新成效。全国有28个省份印发了《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具体实施办法和行动计划 有67个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629家超市参与“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 对2181家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了规范治理 检查食品经营主体2168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8.4万件,有力保证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p p   会议要求,2018年全国食品经营监管工作要重点抓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程、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工程三大工程,以及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狠抓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加大网络食品经营监管力度、加强规范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加强食品经营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升社会共治共享水平八项重点工作。 /p p   会议强调,食品经营监管战线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努力为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把好关。要锤炼扎实作风,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廉政建设,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不负人民期待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p p   会议还对加强春节期间食品经营监管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相关协会负责人,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p p /p
  • 2024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国产化替代
    1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2024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并从四个方面对全国计量工作要点予以明确。2024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二、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实施计量强基工程;三、紧跟社会热点、民生关切,全面高效加强计量监管;四、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做好计量支撑服务保障。围绕上述四方面,《要点》进一步提出三十四条具体工作要求,包括建设国家测量实验室、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实验室、国家碳计量中心、“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等,本文摘录如下:推进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建设。启动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建设,研究制定《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暂行规定》,在量子传感、人工智能、太赫兹、芯片测量等前沿领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批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筹建单位。规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规划布局,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氢能、庶糖等领域批准筹建和验收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大对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产业计量的服务效能和品质影响力。加强产业计量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启动产业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创新攻关计划,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 “ 卡脖子 " 瓶颈问题加大产业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 组织开展产业计量需求"揭榜挂帅 ”活动,推动一批计量测试需求与技术方案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产业测量难题,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仪器仪表产业质量提升。 探索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鼓励有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在重点领域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实验室,围绕仪器仪表性能参数、计量指标、稳定性、可靠性等进行综合计量测试评价,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国产化替代。继续做好能源资源计量工作。 开展2024年全国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组织地方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和能效、水效计量监督检查,服务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碳计量体系建立完善。 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碳达蜂碳中和计量能力建设指南。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分行业、分领域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开展碳计量审查和碳计量管理体系认证试点。推进计量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深度参与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活动,提升我国计量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 深化与共建“一 带 一路 “国家计量交流合作。 指导 “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建设。《要点》附2024年全国计量工作预期成果清单。包括批准建立全国航空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全国轨道 交通装备专用计量测试分技术委员会等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批准筹建钢铁材料、水资源、水文等国家专业计量站,批准筹建烟尘粉尘测量仪、颗粒物采样器、大气采样器等计量器具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等。全文下载:2024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pdf
  • 全国烟草标委会信息分委会第二届第二次工作会议在渝召开
    近日,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信息分标委)第二届第二次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信息分标委委员,国家局信息中心、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和标准项目承担单位相关人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传达了张保振副局长在全国卷烟生产企业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听取了分标委秘书处的工作报告 审查通过了《烟草机械 产品制造用工艺装备代码编制方法》等5项标准 研讨了《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等3项标准。会议还对今后如何适应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效推进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与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的标准推进工作。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标准推进工作的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行业工作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在全面构建行业“基础性、前沿性、前瞻性”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提高标准的编制水平,强化贯标的技术手段,加快当前行业信息化工作急需标准的编制速度,以标准化为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设依据与执行标准,以标准化支撑“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实现,以标准化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上水平。下一步,按照“强基础、抓急需、引方向、成体系”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以修订信息化标准体系为起点,梳理行业信息化标准架构,制定下一步标准化工作方案。二是以数据标准为重点,制定数据资源规划。三是以探索代码中心的建设为试点,逐步建立标准动态维护机制。四是以发挥分标委委员的作用为出发点,加速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五是以完成几项具体工作为立足点,切实做好分标委秘书处日常工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