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仪器国产化

仪器信息网科研仪器国产化专题为您整合科研仪器国产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仪器国产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仪器国产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仪器国产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仪器国产化话题讨论。

科研仪器国产化相关的资讯

  • 打破垄断!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值得期待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表明,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谁在科研仪器上率先突破,谁就往往能占据科学研究的先发优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仪器在国产化上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历史积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研仪器特别是高端科研仪器如何尽快实现国产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当前我国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的现状如何?在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进程中还面临哪些困难,今后的路子应该怎么走?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strong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日前,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正面照”发布,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这张“照片”是由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的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拍摄到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黑洞“照片”的成功拍摄,离不开射电望远镜的使用。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表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先导;科学仪器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学前沿的方向,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中,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方法或功能的发展相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肖立业告诉记者:“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向更加微观的时空尺度、更大的宇宙时空尺度和更加极端的物理条件方向发展,传统的科研手段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特别是在偏实验性的研究领域,没有高端科研仪器,要想做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很困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也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举例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之初,曾预计完成测序至少需要15年。随着大规模测序手段特别是毛细管电泳测序仪的发展,使得时间缩短了2—3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此外,高端科研仪器的创新、制造和应用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支撑创新活动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虽然我国的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除核磁共振波谱仪外,常用的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仪器如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冷冻透射电镜等还大量依靠进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在国际上,全球科研仪器市场也基本由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企业主导。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0排位榜中,有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年夫顺说:“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认为:“如果仪器研发硬实力上不去,我们就无法发展自己的高端科研仪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科研仪器,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凤认为。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strong 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设立,分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管理,一个负责原创性的仪器研究,一个负责工程化和产业化。据了解,2011至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来自中央有关部门推荐、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53项,批准资助金额38.14亿元;资助全国科研工作者自由申请、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466项,批准资助金额32.03亿元;两类项目合计资助经费超过70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在这些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以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为例,“十二五”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208个,目前已全面进入验收阶段,有些成果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得到了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142个,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样机研制阶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年夫顺告诉记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科学仪器成果将进入重要的推广应用阶段,将缓解我国对国外高端科研仪器的依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技术成立的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所研制生产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系统整机已成功推向市场。公司CEO魏嘉说:“我们在国内已经成功卖出了70多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国外也卖出了一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在国内核磁共振波谱仪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主导的背景下,70多台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魏嘉说,“这一方面得益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长期在核磁共振波谱仪领域里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则受惠于国家科学仪器研制计划的大力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200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先后获得6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核磁共振主机研发及工程化。经过多年攻关,该所于2014年成功研制出完整的原型样机。之后,该所又成立了公司,将技术转移,由公司进行产业化及市场应用的推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最重要的是一些核磁界的老前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魏嘉说,“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我们的仪器也不差,而且售后维修更方便,于是开始帮我们不断地推荐,慢慢口碑就有了。现在很多国内用户开始了解我们,产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不过也应看到,像中科牛津那样的企业还不够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说,在多数高端科研仪器领域,由于基础薄弱,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改善,研发和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strong 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还需跨越障碍,究竟是什么卡住了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的脖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受访者指出,高端科研仪器的开发往往要依托基础研究上的进步,而前期基础研究不足,是阻碍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重要因素。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PCR技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推动了PCR仪的开发,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高端科研仪器的整体投资强度还不够高。从创意、关键部件开发到搭建第一台样机,再到最终批量生产,高端科研仪器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由于高端科研仪器研制周期长、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多、投资风险高,科研人员往往更愿意购买国外的先进仪器,研发仪器的积极性不高。” 张凤说,“从事仪器研制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徐坚说,高端科研仪器市场被国外大企业主导,留给国内企业的份额本身就已很小,投入大收益小,一些中小企业自然不愿意做这生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曾经发展出一项技术,还与一家仪器企业合作,实现了工程化,生产出四五套,也投入使用了。但是后来这家企业发现市场不大,就不愿意投入很大的力量继续做下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已经研制成功的国产仪器,也多少存在着“空心化”问题。年夫顺说:“关键部件作为仪器设备的‘心脏’,直接决定了仪器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大多数仪器产品所用关键核心器部件,如CPU、光电倍增管、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等,还需要依靠进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受访者认为,关键部件和基础软件国产能力不足,导致仪器整机厂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国产仪器整机技术水平受限,市场认可度不高,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壮大;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压减了关键器部件的采购数量,难以形成产业链上的良性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从需求侧来看,国产高端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往往较难获得用户的信任。一方面,与国外成熟仪器相比,一些国产仪器在性能指标和稳定性、可靠性上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一些科研人员受到研究习惯影响,如出于保持与已有文献一致的实验数据等考虑,往往会选择国外品牌型号的仪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张凤说:“国产高端科研仪器需要被给予更多‘容错’‘试错’的机会,如果国产仪器研发生产的单位得不到反馈,很难继续改进和完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5px " 就像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一样,高端科研仪器的国产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国外的高端科研仪器也是在多年的应用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有关各方携手攻坚、持续努力,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值得期待。 /p p br/ /p
  • 国家应“出牌” 支持国产化仪器科研成果
    安徽省同一研究所的两项“孪生”科研成果,同时开始在各自领域“单挑”国外垄断企业。几年后,一项成果因获得国家支持而成功将国外垄断企业挤出了中国,另一个未获支持的项目被国外垄断企业“绞杀”至生死边缘。不同的结局凸显了外企“集团式”作战而国企缺乏支撑“单兵式”作战这一负多胜少的窘境。   科技成果偶获国家扶持 自主创新反垄断成功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安徽光机所)在2000年左右获得了“化学发光法空气质量氧化氮自动监测仪”等三项科技成果,并和武汉等地三家企业成功进行了转化。当时,国内的这些环境质量监测仪器全部由国外企业垄断,价格高达100多万元一台,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两倍以上。   “国内一打破技术封锁,国外垄断企业的绞杀就随之而来。”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博士刘建国说,“这种绞杀是‘迫击炮’式的打击,一环扣一环,既快又狠,一度把我们打到绝境。” “首先是舆论,国外专业刊物开始说我们的产品技术不行、数据不准等,接着垄断外企又向有关部门游说,说什么还是国外的产品好等,最狠的是提出将国内和国外产品进行野外对比实验,一对比时间就是一年多。”刘建国说,“当时成果刚刚转化,企业投入资金却无法销售,还要花钱到处进行对比。我们就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而对手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人,如果没有奇迹出现,我们真的会被外企拖垮的。”   这个奇迹就是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给予支持。“这给了我们宝贵的喘息时间”,刘建国说。6年之后,凭借价格和质量优势,这些产品已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2/3,当初的三家国外垄断企业已有两家退出中国市场。   “孪生”成果孤身作战 被外企绞杀至生存边缘   “七波段碳黑气溶胶监测技术”同样是安徽光机所的科研成果,和国外产品技术相当,价格只有同类产品一半多,同样对维护国家环境气象数据安全有作用,是该所自主创新成果的“孪生”兄弟,但由于未获支持却被外企绞杀至生存边缘。   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执行院长李季说,目前国内该领域被国外同类仪器长期垄断。在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的服务下,该技术在合肥一企业实现了转化。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售价降低到60%,国产化率达95%。但是该设备在国内的销售一直没有进展,主要原因来自于国外垄断企业的绞杀。   一、由于该设备主要用于大气环境监测,一般用于国家、各省市气象局或环保局,故采购采用政府招标方式,且在招标的过程中采用打包的方式。但在打包过程中,所采购的仪器包含没有实现国产化的仪器,国外的仪器销售代表就会联手取消采用国产化仪器招标商的授权,不提供国外仪器的招标授权,使国产化仪器无法进入招标的门槛。   二、在国内各大学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如采用国产化仪器对项目研究进行试验、分析,并发表文章、科研报告等,一般国外期刊会以国产化仪器不被认可等方式,不承认采用国产化仪器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封杀国内科研人员使用国产化仪器的空间。   三、国外仪器的进口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将国外仪器营销给国内各单位的同时,会鼓动国家各单位搞“生产销售准入证”,来抬高国产仪器的销售门槛。可该准入证从来不对国外仪器使用,国外仪器进入中国不需要任何条件。   同垄断外企作战 国家要出手扶持国产化科技成果   基层科研人员将国外垄断企业对国内自主创新企业的绞杀手段概括为八类:舆论、知识产权、期刊、招标、对比实验、合资、降价、生产销售准入证。刘建国说:“从国外企业的这些手段可以看出,垄断外企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还非常善于利用话语权、渠道权等综合手段进行集团式作战。”   李季认为,扶持自主创新企业反国外垄断,国家要出牌,因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整体胜负,涉及国家重大经济利益、国防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提出三点建议:一、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实现国产化打破垄断的科技成果,政府采用目录的方式,予以公示。二、对进入政府目录的国产化设备,政府应单独招标采购,并在财政拨款比例上给予倾斜。三、对各部门采用的准入制度,严格检查是否对进口仪器采用同样的方式,使国产化仪器和国外仪器处于同一起跑线。
  • 依利特科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助力高校科研创新,推动科研仪器国产化
    2024国产科研仪器进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站)高端论坛于7.19-7.21日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承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协办。旨在通过国产仪器进高校的交流活动,促进国产仪器的发展。会上对国产仪器发展的有关政策、国产仪器研发和解决 “卡脖子” 问题分别进行了相关解读和技术报告。依利特科技参会 依利特科技作为国内液相色谱技术领航者,积极踊跃参加本次大会,向高校老师展示本公司的液相色谱技术和应用。 据专家行业解读,目前,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高度依赖进口。五年间,我国50万以上高端仪器购置总额约为480亿元,其中进口421亿元,占87.7%。高校进口科研仪器购置总额占进口总量的62.9%,是我国购买进口高端科研仪器规模最大的群体。我国50万以上高端仪器进口金额占比各用户群体进口额度占比 2019-2023五年期间,我国科研仪器进口额位于前列的仪器种类分别是光谱仪器、质谱仪器、色谱仪器、环境与农业分析仪器、显微镜及图像分析仪器、X射线仪器、生化分离分析仪器,这七类仪器的进口经费金额占科研仪器总进口额的30%以上。2019-2023年进口仪器购置金额规模TOP7的仪器类别 2023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和高校一起并肩作战,彻底解决我们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我国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国产化替代刻不容缓。液以继日三十载 同心筑梦新征程 依利特科技深耕液相色谱技术30年,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初心,努力实现真正的国产化替代。依利特科技总经理李亚博强调国产替代并非简单的品牌替换,而是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可靠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在分析仪器领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依利特科技坚持自主研发,推动上游供应链国产化,目前已实现设计100%国产,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5%。是国内少有的拥有液相色谱仪及色谱柱批量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除了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依利特科技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生产制造、应用等方面也在逐步实现自立自强。硬件方面,依利特科技30余年专注于液相色谱仪研发和生产,拥有核心专利技术50余项,大部分产品的功能、性能与稳定性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空白,多次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CISILE自主创新金奖。在软件方面,依利特科技已经攻克医药领域仪器间的互通互用难题和合规问题,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推出网络版软件。依利特科技是国内少数能够从硬件到软件全部实现自主研发生产的液相色谱仪厂家。 未来,依利特科技,作为您信赖的伙伴,伴您左右,共赴液相色谱国产化之旅!让我们携手支持国产科研仪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好消息!官方认证的科研仪器国产化在这里!
    牛年尾声好消息!我司明星产品HT8700高精度大气氨分析仪入选2021年宁波市重点自主创新产品名录。该名录的入选条件为在甬企业研究开发,在技术上具有重大突破、在性能上具有重大改进,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HT8700高精度大气氨分析仪基于先进的中红外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其优异的性能有效替代现有传统产品、特别是替代国外同类进口产品,受到国内外科研领域的认可。 在过去的一年中,HT8700同时获得海内外专家青睐,先后展示于国家碳中和北方中心、欧洲地理学会(EGU)年会、世界氮素倡议大会(INI)、亚洲通量观测联盟(AsiaFlux)年会,并参与欧盟科学机构的研究项目。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合作的稻田氨排放通量系统实验位于宁波咸祥,成果发表于世界SCI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作为十四五重点治理标的,氨气为PM2.5的重要源头。整机国产自主研发,HT8700是目前世界先进的商业开路氨气分析仪。我们期待它在氨的治理中发挥作用,带回童年记忆中的蓝天! 图 部署于宁波咸祥的稻田氨排放通量系统 在政府的大力倡议之下,2021年我们走进了“碳中和元年”,中国正式对地球暖化问题宣战,并开启了举国上下对高端仪器国产化的需求与支持。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将以此为起点,推出一系列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分析仪。崭新2022年,海尔欣期待与您携手“以激光之精,见世界之美”。
  • 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攻坚战 目前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国产化空间巨大
    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根据SDI预测,2026年规模可达1020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8%。当前,我国科学仪器仍主要依赖海外品牌,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国产化率较低。此前,教育部等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改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其中对中高职业院校的仪器设备配备(作为重点监测指标之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般中等职业学校: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2500元。高等职业学校:工、农、林、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文、体、艺院校生均仪器设备不低于3000元。券商人士认为,职业院校对科研设备仪器的需求以教学演示为主,科研为辅,购买国产设备仪器的意愿将强于985/211高校。上市公司中,皖仪科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极杆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研制及应用开发”项目属于高端质谱仪。聚光科技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适应于环境检测、医学检测和食品安全等广泛的应用领域。
  • 核磁共振波谱仪出海 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值得期待
    p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 br/ /p p   日前,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正面照”发布,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这张“照片”是由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的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拍摄到的。 /p p   黑洞“照片”的成功拍摄,离不开射电望远镜的使用。现代科技发展实践表明,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先导 科学仪器的进展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学前沿的方向,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p p   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中,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方法或功能的发展相关。 /p p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肖立业告诉记者:“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向更加微观的时空尺度、更大的宇宙时空尺度和更加极端的物理条件方向发展,传统的科研手段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特别是在偏实验性的研究领域,没有高端科研仪器,要想做出重大原始创新科研成果很困难。” /p p   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也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举例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之初,曾预计完成测序至少需要15年。随着大规模测序手段特别是毛细管电泳测序仪的发展,使得时间缩短了2—3年。” /p p   此外,高端科研仪器的创新、制造和应用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支撑创新活动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有较大的作用。 /p p   虽然我国的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除核磁共振波谱仪外,常用的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大部分的生命科学仪器如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冷冻透射电镜等还大量依靠进口。 /p p   在国际上,全球科研仪器市场也基本由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企业主导。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0排位榜中,有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 /p p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年夫顺说:“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认为:“如果仪器研发硬实力上不去,我们就无法发展自己的高端科研仪器,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而且容易受制于人。” /p p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科研仪器,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凤认为。 /p p   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 /p p   高端科研仪器依赖进口的问题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设立,分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管理,一个负责原创性的仪器研究,一个负责工程化和产业化。据了解,2011至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来自中央有关部门推荐、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53项,批准资助金额38.14亿元 资助全国科研工作者自由申请、经费体量在1000万元以下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466项,批准资助金额32.03亿元 两类项目合计资助经费超过70亿元。 /p p   在这些科研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以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为例,“十二五”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208个,目前已全面进入验收阶段,有些成果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得到了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科学仪器专项共安排项目142个,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化样机研制阶段。 /p p   年夫顺告诉记者,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科学仪器成果将进入重要的推广应用阶段,将缓解我国对国外高端科研仪器的依赖。 /p p   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技术成立的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所研制生产的核磁共振波谱仪系统整机已成功推向市场。公司CEO魏嘉说:“我们在国内已经成功卖出了70多台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国外也卖出了一些。” /p p   “在国内核磁共振波谱仪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主导的背景下,70多台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魏嘉说,“这一方面得益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长期在核磁共振波谱仪领域里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则受惠于国家科学仪器研制计划的大力支持。” /p p   2007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先后获得6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核磁共振主机研发及工程化。经过多年攻关,该所于2014年成功研制出完整的原型样机。之后,该所又成立了公司,将技术转移,由公司进行产业化及市场应用的推广。 /p p   “最重要的是一些核磁界的老前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魏嘉说,“在使用过程中,他们发现我们的仪器也不差,而且售后维修更方便,于是开始帮我们不断地推荐,慢慢口碑就有了。现在很多国内用户开始了解我们,产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p p   不过也应看到,像中科牛津那样的企业还不够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说,在多数高端科研仪器领域,由于基础薄弱,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改善,研发和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p p   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还需跨越障碍 /p p   究竟是什么卡住了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的脖子? /p p   受访者指出,高端科研仪器的开发往往要依托基础研究上的进步,而前期基础研究不足,是阻碍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重要因素。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PCR技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推动了PCR仪的开发,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 /p p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高端科研仪器的整体投资强度还不够高。从创意、关键部件开发到搭建第一台样机,再到最终批量生产,高端科研仪器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由于高端科研仪器研制周期长、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多、投资风险高,科研人员往往更愿意购买国外的先进仪器,研发仪器的积极性不高。” 张凤说,“从事仪器研制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 /p p   徐坚说,高端科研仪器市场被国外大企业主导,留给国内企业的份额本身就已很小,投入大收益小,一些中小企业自然不愿意做这生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曾经发展出一项技术,还与一家仪器企业合作,实现了工程化,生产出四五套,也投入使用了。但是后来这家企业发现市场不大,就不愿意投入很大的力量继续做下去。” /p p   已经研制成功的国产仪器,也多少存在着“空心化”问题。年夫顺说:“关键部件作为仪器设备的‘心脏’,直接决定了仪器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大多数仪器产品所用关键核心器部件,如CPU、光电倍增管、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等,还需要依靠进口。” /p p   受访者认为,关键部件和基础软件国产能力不足,导致仪器整机厂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使国产仪器整机技术水平受限,市场认可度不高,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压减了关键器部件的采购数量,难以形成产业链上的良性发展。 /p p   从需求侧来看,国产高端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往往较难获得用户的信任。一方面,与国外成熟仪器相比,一些国产仪器在性能指标和稳定性、可靠性上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一些科研人员受到研究习惯影响,如出于保持与已有文献一致的实验数据等考虑,往往会选择国外品牌型号的仪器。 /p p   张凤说:“国产高端科研仪器需要被给予更多‘容错’‘试错’的机会,如果国产仪器研发生产的单位得不到反馈,很难继续改进和完善。” /p p   就像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一样,高端科研仪器的国产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国外的高端科研仪器也是在多年的应用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有关各方携手攻坚、持续努力,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值得期待。 /p p br/ /p
  • 高端科学仪器及核心部件国产化!西安光机所成功举办首次“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实施方案评审会
    西安光机所依托所级中心部署的“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安光机所时“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重要讲话内容的实际行动,也是积极响应“四个国家”使命责任,坚持“四个面向”“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助推激发创新活力的有力举措。   2022年5月24日,西安光机所首次“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实施方案评审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西安光机所“大型科研装备规划及共享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春光机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及“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等13位专家组成评审组,对12个申报2022年度基金支持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本次会议由所级中心主持。   此次参与申报的12个项目项目负责人均是“院特别研究助理、院/所青促会会员、35岁以下在职博士”这三类人员,此举也是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西安光机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关于“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和支持,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鼓励青年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支持把他们放到重大科技攻坚中、重要岗位上历练”的积极响应。12个项目的研究领域为激光器技术、光学成像技术、探测器技术、质谱技术以及生命医疗领域的仪器,在所内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基础,而且团队具有创新争先精神,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潜力。   项目负责人从项目概况、立项意义、目标任务和内容、技术方案、已有基础条件、进度计划、预期成果、验收指标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评审组针对实施方案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经评审,最终“多通道高分辨大视场智能化三维显微成像仪”“质谱分析仪快响应大面阵阳极探测器”“线性调频窄线宽激光器”和“无创血糖测量的空间外差拉曼光谱仪器研制”四个项目脱颖而出,基金将给予四个项目首批30万元/年的经费支持。待一年执行期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后续支持政策,直至结题验收。为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本次开放基金的经费管理与使用按照研究所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制度执行。未入选项目,所级中心将全部收入至研究所“核心器件及关键技术项目”库,通过与国内相关科学仪器研发机构进行推介,做好“产”“学”“研”“用”的第一班岗。  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多家仪器仪表行业内的骨干企业代表列席会议。会后,代表们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多个项目具备较好的的未来发展前景,他们表达了愿意与项目负责人进一步交流的意愿,通过探索特色合作方式对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给予支持。
  • 西安光机所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
    所属各研究单元:  为落实中科院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进一步支撑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发,推动我所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和创新发展,促进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所级公共技术中心以关键核心部件攻关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工作。经对相关科研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后,现就2022年度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基金申请基本条件  1、申请人应确保有足够精力从事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   2、项目以满足高端科学仪器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应有独到的设计思想、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明确的验收指标,并能产出实用的关键器件或核心技术。  3、重点资助“院特别研究助理、院/所青促会会员、35岁以下在职博士”(女性适当放宽)人员   4、开放基金的经费管理与使用严格按照《西安光机所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西光财资字2020[62]号)。资助经费一次核准分阶段下达。  二、开放基金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国家“高端光电仪器”—国产化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  突破高分辨计算光学成像、多维超快相干光谱技术、皮秒光学精密测量、高效能光子极端制造、极限光制造与测量等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单细胞及分子功能可视化、光电多模态多尺度医学诊断、核磁共振成像等系列光电装备。  2、国家“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计划  (1)高端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详见附件)  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高分辨率二次离子质谱分析仪、单细胞质谱分析仪、高速高空间分辨生物组织成像质谱仪、快速热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仪、高灵敏数字化生物气溶胶直接分析仪、多模态超高分辨率成像仪、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紫外-可见光高分辨率光谱仪、扫描式光场辐射度计、紫外光电子谱分析仪、多自由度非接触三维光学扫描仪、微探头传感器式激光干涉仪、光电集成电路及器件参数综合测试仪、全光纤非线性单光子显微光谱仪、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高分辨地球电磁特性综合测量仪、高精度超导重力仪、形貌动态显微成像仪、三维复杂结构非接触精密测量与无损检测仪、高频阵列超声成像分析仪、超宽带高性能噪声系数分析仪、天线环境效应多参数综合测试仪、毫米波与太赫兹材料电磁特性测试仪、高性能物联网综合测试仪、多通道混合信号示波器、微观电磁物性自旋量子精密测量仪、超导低温电流比较仪、自主创新科学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宽频带取样示波器、高灵敏手性物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联用仪、活细胞超分辨高速全景成像系统关键部件研发及应用等。  (2)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详见附件)  大功率端窗型X射线光管、450kV X射线源、120kV热场发射电子枪、裂解源、宽带半导体增益激光器、1560 nm激光直接激发太赫兹源、高分辨率电源测量模块、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正电子断层成像探测器、抗辐照硅单光子探测器面阵、半导体伽马射线成像探测器、微型非放射离子迁移传感器、二维平面中子探测器、光谱色散式膜厚探测器、光学麦克风、高性能紫外成像探测器、碲镉汞制冷红外探测器、电磁力配衡重量检测器、可转运磁共振成像探测阵列、程控升降温与称重多功能探测器、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微电流计、微型比例阀、抗振动分子泵、微焦点X射线准直装置、宽频带同轴开关、毫米波隔离器、宽频带微型化双定向耦合器、扩口微通道板、热场发射电子源、磁共振成像低温探头、X射线能谱探测器、太赫兹超导混频器。  3、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研制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方向  (1)量子科学、生命医疗、大科学装置用高端科学仪器  (2)仪器研制共性关键技术(详见附件)  探测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激光器技术、质谱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光谱与成像技术、光学成像技术、极低温技术 以及重大设施中的光学仪器及器件、生命医疗领域的仪器及器件、量子科学中的的仪器及器件  4、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头部企业及前沿用户需求  (略)清单可至所级中心查阅  三、受理时间  1、提交《拟申请开放基金汇总表》时间:2022年3月20日~2022年4月5日。  2、开放基金申报受理时间:2022年3月20日~2022年4月20日。  四、评议程序、资助方式、课题及成果管理  1、西安光机所大型科研装备规划及共享管理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前沿”用户专家+头部企事业单位专家   2、每年支持基金4项,每项30万,周期1年(择优后持续支持)   3、标注形式:  (1)资助课题发表论文均需注明“西安光机所所级中心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项目资助”或“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Localization and core components of high-en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Open Research Fund of Institutional Center for Shared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XIOPM, CAS”。  (2)全部经费资助课题,西安光机所所级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 部分经费资助或以基础条件资助课题,西安光机所所级中心至少是第二署名单位。  所级中心联系人:赵阳 029-88887812,13891811660  邮 箱:zhaoyang@opt.ac.cn  所级公共技术中心  2022年3月18日  附件:   1.国家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方向.pdf  2.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研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点方向.docx  3.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及核心部件开放基金实施方案.docx  4.拟申请开放基金项目汇总表.xls  5.开放基金项目所内评审标准.doc
  • 国泰君安证券: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大潮将至
    国产科学仪器龙头已经初步突破光谱、色谱、质谱等高端仪器的技术门槛,结合贴息、退税等政策催化,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大潮将至,推荐技术型科学仪器龙头。摘要投资建议:政策推动国产科学仪器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已经初步突破光谱、色谱、质谱等高端仪器的技术门槛,部分实现国产化替代,结合贴息及增值税优惠催化,高校及科研院所更新仪器,采购国产设备的需求加速释放,国内龙头企业业绩有望爆发。科学仪器作为进口替代,实现自主可控的“硬科技”关键环节,伴随龙头公司业绩爆发,有望获得价值重估的机会。推荐拥有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以及ppb级气相色谱核心技术的雪迪龙 ,受益标的为聚光科技 、禾信仪器 、天瑞仪器 、皖仪科技 。欧美科学仪器龙头发展复盘:积极并购、多点布局,利用宽产品线优势抢占市场。1)光谱、色谱、质谱是技术难度较高的分析仪器:①光谱仪通过吸收、发射、或荧光的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②色谱仪可分析待测物组分,也可对待测物进行净化、分离预处理。③质谱仪通过将待测物离子化,根据不同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例分离得到的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根据SDI预测,2026年规模可达1020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8%。海外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拓展业务条线,并利用宽产品线优势抢占增量市场份额,使得全球科学仪器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2011至2021年,全球科学仪器CR 5由28%增长至36%,其中CR 10已于2021年超50%。以丹纳赫为例,自1984年创建以来,通过收并购进入产品标识、诊断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已拥有20余家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较2016年增长74%。政策加速国产仪器研发进度,国产科学仪器龙头已经初步突破高端仪器的技术门槛。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起步较晚,而海外龙头通过并购和研发多重优势抢占全球科学仪器主要市场份额,我国科学仪器仍主要依赖海外品牌,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国产化率较低。我国通过部署高端科学仪器及核心部件研发专项鼓励高端科学仪器加速国产化。目前国内龙头企业诸如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公司,已在质谱、色谱以及光谱仪产品已经部分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初步完成高端科学仪器产品线布局。贴息政策叠加退税优惠催化高校及科研院所更新仪器,国产仪器采购需求加速释放。1)自2017年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以来,中央级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利用小时数提升,而大型科研仪器拥有量相对稳定,存在仪器更新替换的缺口。2)采购优惠方面,①2022年9月,国常会议提出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②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可全额退还增值税,目前执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风险提示:技术迭代的风险、高校采购需求不及预期。全文1.科学设备:未被充分认知的自主可控核心设备科学仪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实验基地,分析仪器为主要的科学仪器之一。根据国务院统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口径,科学仪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科学仪器设备根据检测领域可分为分析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15类。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完成基础零部件国产替代,是实现自主可控战略的重要技术节点。1)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通过首台(套)装备等示范效应,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2)“十四五”期间,我国再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自主可控的“硬科技”板块中,科学仪器与设备处于估值相对较低水平,仍未被市场充分认知。截至2023年1月底,WIND电子设备和仪器板块 PE TTM 39倍,低于通信设备板块(PE TTM 45倍)、半导体设备(PE TTM 55倍)、数据处理外包服务板块(PE TTM 86倍)。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WIND电子设备和仪器板块 PE TTM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我们认为在实现自主可控战略的“硬科技”行业当中,科学仪器与设备处于估值相对较低的水平,仍未被市场充分认知。2.光谱、色谱、质谱是科学仪器行业的技术高地分析仪器相较化学检测,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更高。仪器分析根据被检测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与化学分析相比,仪器分析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分离过程相对简化,可达到ppb、ppt量级,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光谱、色谱、质谱仪为主要的分析仪器产品,可用于环保、生命科学、材料分析、食品科学等领域。据《实验室分析仪器国产化替代战略思考》,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中,光谱、色谱、质谱仪占37%,为分析仪器主要的产品,其中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光谱:通过检测光作用于物质后,光谱波长和强度变化对被检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色谱:根据混合物中互不相溶的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测定,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质谱:被检测物电离产生的带电离子根据质荷比被分离,形成的质谱图用于定量分析。2.1光谱仪通过电磁辐射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光谱仪通过吸收、发射、或荧光的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根据被测物的辐射发射与吸收方式可分为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原子荧光光谱等,吸收光谱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等。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和信息处理与显示装置组成。原子荧光光谱:待测物转化为原子蒸汽后,由辐射激发后发射的荧光强度,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谱线相对简单,检出限较低等优点。红外光谱:根据待测物对不同波长红外线的吸收特性,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由于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主要应用在定性分析领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待测物在紫外区至可见区光谱区域吸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由于电磁波长较短,可应用于共轭烯烃、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物的定量分析。2.2 色谱检出限介于光谱仪以及质谱仪之间色谱仪可分析待测物组分,也可对待测物进行净化、分离预处理。根据色谱仪流动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色谱仪检出限总体介于光谱仪以及质谱仪之间,其中气相色谱的检出限最低、灵敏度最高,检出限可达10-12。气相色谱:用于分析气体以及易挥发的液体及固体,由于具备分离效率高、分离性能好、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石化、航空、电子等领域。常用的色谱检测仪器包括火焰电离检测器(FID)与热导检测器(TCD)。液相色谱:用于分析沸点较高、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进行分离、分析,与气相色谱相比可检测物质更为广泛。具有分离速度高、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的有点,既可用于分析也可用于物质分离,适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大分子化合物分析。2.3 质谱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质谱仪通过将待测物离子化,根据不同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例分离得到的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质谱仪主要由进样系统、电子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中电子系统核心零部件为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主要离子源包括电子轰击、化学电离、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子转移反应,质量分析器包括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阱、双聚焦、磁场质谱仪等。与光谱、色谱相比,质谱仪检出限最低,因此质谱仪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化工、材料、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四极杆:由四根棒状电极组成,四极场允许符合m/z的离子通过后,形成对应质谱。具有性能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简单、扫描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通常与色谱联用或者与其他质谱串联使用,适用于分子量较小的待测物。飞行时间:根据离子经过离子漂移管到达检测器的速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扫描速度快、质量数测定上限高、不需要额外电磁场的优势,对于定量分析生物大分子具有优势。广泛应用于色谱联用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3.国际龙头发展复盘:积极并购、多点布局,利用产品线优势提升市占率?全球科学仪器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中国,我国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根据SDI统计,2021年,全球生命科学以及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超690亿美元,预计至2026年,全球科学仪器规模可达1020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中国为主要的市场,2019年占全球科学仪器份额达76%。2015至2019年,北美与欧洲占比分别减少2%,而我国占全球分析仪器的比例由10%增长至15%,保持增长的趋势。(《检验检测科学仪器发展现状及建议》)海外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拓展业务条线,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向欧美龙头公司不断集中。1)据中国检验检测学会,2011至2021年,全球科学仪器CR 5由28%增长至36%,其中CR 10已于2021年超50%。全球科学仪器龙头不断通过并购拓展业务条线,因此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2)以丹纳赫为例,由水质分析起家,自1984年创建以来,通过收并购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09年进入产品标识、诊断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目前,丹纳赫集团拥有20余家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29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74%。4.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追赶,国产化替代又获政策东风?4.1 政策鼓励国产分析仪器技术研发,国产化替代超预期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国产化率较低,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专项加速国产仪器研发进度。我国分析仪器较海外龙头起步较晚,而海外龙头通过并购先发优势已抢占全球科学仪器主要市场份额,目前科学仪器仍主要依赖海外品牌。据《高端科研仪器国产替代发展策略研究》,我国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国产化率较低。我国通过部署高端科学仪器及核心部件研发专项鼓励高端科学仪器加速国产化。科技部:自“十二五”起,科技部同财政部部署“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设置专业重大科学仪器、高端通用仪器、关键核心部件三大类,开展高端仪器及零部件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产业化。“十四五”期间,科技部设立“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以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支持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拨付款项资助经审核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原创性仪器研制。2018至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55亿元,共资助510项,2022年资助金额较2018年增长26%。4.2 贴息政策叠加退税优惠成催化剂,短期业绩或爆发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仪器拥有量稳定、利用小时数高,存在更新改造缺口。根据科技部统计,2022年我国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50万元以上仪器拥有量为4.7万台,较2021年仅增加5000台,总工作时长达6350万台*小时。自2017年《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中央级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利用小时数提升,而单台价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拥有量相对稳定,因此高校及科研院所存在仪器更新改造的缺口。贴息政策叠加国产设备退税政策有望加大国产仪器采购力度。1)2022年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2022年9月28日,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2)为鼓励机构采购国产仪器,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可全额退还增值税,目前执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我们认为,在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存在更新改造缺口的背景下,贴息政策叠加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将加大国产仪器的采购力度。5.投资建议政策推动国产科学仪器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已经初步突破光谱、色谱、质谱等高端仪器的技术门槛,部分实现国产化替代,结合贴息及增值税优惠催化,高校及科研院所更新仪器,采购国产设备的需求加速释放,国内龙头企业业绩有望爆发。科学仪器作为进口替代,实现自主可控的“硬科技”关键环节,伴随龙头公司业绩爆发,有望获得价值重估的机会。推荐拥有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以及ppb级气相色谱核心技术的雪迪龙,受益标的为聚光科技、禾信仪器、天瑞仪器、皖仪科技。6.风险提示技术迭代的风险、高校采购需求不及预期。
  • 2022两会之声:支持采购国产仪器设备 助力高端装备国产化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今年向大会提交的建议是:关于进一步支持采购国产设备及仪器。  关于进一步支持采购国产设备及仪器的建议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许多国产设备以及企业逐渐步入正轨,早年间“非进口不要、非进口不用”的状况也不复出现,国产设备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弯道超车,达成了替代进口设备的里程碑式进程。通过鼓励和规范采购国产设备及仪器,既是促进国产品牌自主创新之举,也能避免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加大对国产设备及仪器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让国产设备及仪器有更多“用武之地”。  建议:  1、扩大采购主体范围,除了中央及各省市规定政府采购大力推进采购国产仪器外,医疗机构、国有企业在技术和服务能够满足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产品与服务。  2、将国产采购政策进一步落细落实:包括采购公示、设置最小国产仪器采购比例、明确国产设备及仪器定义范围、采取实质性措施促使“首台(套)政策”落地、建立并定期更新各地及各领域自主创新重点产品目录等。  3、通过制定采购国产设备免税或退税的政策,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便利办理方式,加快办理流程,带动相关设备的国产采购率。  4、通过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缩短创新设备上市时间等形式,打造国产设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相关访谈:  国产创新设备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从原来的鼓励国产到优先国产,再到现在的采购国产。但替代过程缓慢且艰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国产设备的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支持本土企业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强中国本土企业创新建设,为采购国产仪器设备营造公平环境。  闫大鹏说,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企业规模都已经显著提高,甚至在某些应用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少数技术领域外,基本都可以满足企业需求。  闫大鹏进一步表示,企业在结合经营实际,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国产化设备和仪器,能够大大节省成本,比如某个企业需要购买半导体激光自动光束整形和光纤耦合设备,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具备同样性能的进口设备每台需要花费300万元,而国产设备仅需要30万元左右。同时,采购国产化设备和仪器,可以促进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助力我国高端装备国产化。  如何进一步支持采购国产设备及仪器?闫大鹏建议,扩大采购主体范围。除了中央及各省市规定政府采购大力推进采购国产仪器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也应该在今后的技术采购与服务采购中,更积极地选择本土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在技术和服务能够满足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国产产品与服务。  “要将国产采购政策进一步落细落实。”闫大鹏表示,比如,规定凡涉及数据安全的实验室,原则上要使用国产设备和仪器 对于政府资金购置设备仪器的情况,国家技术改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建设、纵向科研项目配套等,设置最小国产仪器采购比例(如20%) 进一步明确国产设备及仪器的定义范围,应该是在核心部件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独立加工制造、独立提供售后服务等。  同时,闫大鹏说,需制定采购国产设备免税或退税的政策,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便利办理方式,加快办理流程,带动相关设备的国产采购率,将返还资金用于技术研发,相当于由市场倒逼企业提升研发投入,这种后补贴方式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国产仪器快速发展。  国产设备的进步,除采购政策的支持外,内驱力也十分重要。闫大鹏表示,政府需牵头打造产业集群,打造设备研发、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 在技术上,应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研发和转化力度,攻克核心技术,打造高端产业品牌 在审批上,应加强审批能力建设,缩短审批流程,缩短产品尤其是创新设备的上市时间,助力相应产品和成果能尽快应用和转化。
  • 永新光学曹其东:加快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
    2024年十大政府工作任务中,把“大力推进现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了第一位,其中专门提到了“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永新光学董事长曹其东提到,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企数量分别超过60%和80%。民营企业也是科学仪器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7万多家科学仪器企业中,民企数量占到90%以上,其中部份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并主导和参与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在核心技术攻关中起到关键作用。“科学仪器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科学仪器的国产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合力。”对此,曹其东针对政策支持、产业化推广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以“点对点”的精准政策,支持“多对多”的科学仪器赛道。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多,涉及的技术也多,产业链上涉及不同体制的主体,既要制定共性的支持政策,也要根据企业诉求和产品的特殊性,“一企一策”、“一仪一策”,制定个性化政策,特别是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要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尽快地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实推动科学仪器国产化落地。科学仪器是用出来的,需要通过用户应用反馈,不断迭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十四五”期间,国家领导强调打好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部分省市亦已推出国产采购优先政策。建议编制国产科学仪器进口替代清单目录,引导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国企优先采购本土企业产品;推行政府首购首用,各地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使用国有资金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应优先采购目录中产品。此外,在加强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主导作用方面,曹其东建议:第一,提前布局和规划,加快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在部署“十五五”科学仪器规划时,对“十三五”“十四五”相关项目的进程和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中甄别出完成得好的承担单位,在申报“十五五”项目时给予优先权。第二,确实加大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权重,而不是仅仅承担成果转化的角色。建议对科学仪器的龙头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摸底,点对点列出每个细分领域的链主企业,由企业牵头形成产品规划,倒逼“卡脖子”基础部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制造商、应用商全产业链,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
  • 进口变"国产"?仪器制造的国产化改革之路
    如何定义“国产”?从前,“国产”就是指本国生产的东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产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在手机业和汽车业,国产是指中国自主研发生产制造,或者零部件半数以上国产化的产品。 而现在,“国产”概念的泛化也延伸到了精密仪器制造行业。近年来,政府一面鼓励发展国产,严格进口仪器审批,一面引入外国资本,推动进口品牌国产化,特别是《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出台,打破了固有的“本土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印象,表明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同样属于“国产”范畴。精密仪器行业发展似乎形成了“掌握核心技术的是国产仪器,拥有国产仪器的却是外资企业”这种奇妙的景象。中国“不差钱”,为啥还要引进外资?全国政协委员、会计审计专家张连起认为,“中国将实施内外联动的高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对利用外资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使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在更高的层次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乘引进外资东风,品牌厂商在中国推进了国产化改革之路。以赛默飞为例:2019年8月21日,赛默飞世尔科技与苏州高新区签署投资备忘录,加码在苏州高新区投资规模,扩建中国制造中心苏州工厂项目。2020年9月,赛默飞投资逾1,000万美元成功扩建了赛默飞中国制造中心苏州工厂,揭幕了其在亚太地区的首条一次性生物工艺容器系列产品生产线以及中国创新中心苏州分部;同时今年4月于同一工厂内增设了液相HPLC装配产线。2021年11月,首台国产气质联用仪在赛默飞苏州工厂下线,至此,赛默飞色谱质谱业务的国产化仪器已多达八款。进口仪器国产化的优、劣势有人盛赞“进口仪器终于有中文说明书了”、“同样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有人痛斥“外国技术在本地借个壳就能叫国产了吗”、“没有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特殊材料,做再大也是任人宰割”。不同的观点正好对应了进口仪器国产化的几个优势和劣势。1. 中文说明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海关在审核确定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申报的商品归类事项时,要求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供必要的样品及相关商品资料,包括外文资料的中文译文并且对译文内容负责。进口精密仪器具有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随附的技术资料和文件应当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其安装及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产品铭牌、安全警示标志及其说明应当采用中文。因此,理论上如果进口设备没有配备中文标签和使用说明书,可以联系生产厂家索要,但在实践中,只有英文或其他语言、没有中文说明书的情况也并非个例,由此催生了一批仪器专家。进口仪器国产化正好完善了中文说明书的一次补充,官方出具的正式中文版翻译出错的几率减少,可以更好地帮助实验员准确理解仪器设备。2.更低的价格可以预见,就地取材和配件组装将有效弥补进口仪器采购成本高、供应风险大、供货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缺点,暂且不论“借壳上市”也存在为减少成本降低配置的可能性,绕开关税更会让仪器价格进一步下降,对于仪器采购方无疑是更实际的选择。3.核心技术不同于核心部件、独立知识产权,也不同于知识产权买断和专利技术转让,《通知》让国产仪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同样属于“国产”范畴,外资得以同等待遇与国货同场竞技,实际上绕开了限制进口、支持国产的相关政策。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初,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走上台前。“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而在新时期,这种思路被自主创新所替代。“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外资进来最多是带来了学习的机会,而利用这种机会学到技术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因此,即使在合资情况下,中国企业也必须保持自主性,即要保持对技术学习及其过程的控制权。”正如业内专家所说“没有国产化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化”。谋发展还是应该减少对进口仪器的依赖度,积极推进国产设备技术水平的发展,全面提升精密仪器走出国门的能力。
  • 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 倡导测绘仪器国产化
    p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6月13日消息,6月12日,回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做好一场报告,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刘先林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f793323-335b-4f6d-8cfc-382fe679756e.jpg" title=" 611_副本.jpg" / /p p   资料显示,刘先林,1939年4月出身于桂林,是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先林说,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p p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刘先林主动请缨,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标法解析辐射三角测量”,解决了原来图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难题。之后的几十年,刘先林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p p   刘先林笑称自己是被“保送”的院士,因为他几乎不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专利。他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我搞的研究都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也这样形容他:“每当国内的测绘业发展到瓶颈阶段,老刘就会跳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p p   几十年来,刘先林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用很少的经费,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 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p p   刘先林始终不渝的自主创新实践,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打破了中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测绘仪器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p p   刘先林从事测绘行业50余年,致力于高端测绘设备的自主研发,近年来总是遇到令人费解的事:国内一些高端测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不比国外大品牌差,价格只卖国外十分之一,可恰恰因为价低卖不动,只能走国际市场。 /p p   “长此以往,浪费国家大量的资金,打击我国科研人员研发高科技设备的积极性,对国家的自主创新很不利。”刘先林曾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表示。 /p p   1962年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毕业后,刘先林一直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工作,亲历了中国测绘设备的更新换代。他介绍,“现在全国测绘单位每年通过政府采购的国外高端设备金额至少10亿元,移动测量车、航空数码相机、高端GPS接收机等设备动辄上千万元一台”。 strong 刘先林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先进的测绘仪器生产技术,国产设备价格比国外便宜得多,性能也不差,“但一些单位采购时还是大手大脚,只买贵的、国外的”。 /strong /p p   “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技术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以武汉大学为例,测绘学科被业界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strong 相关采购单位,要破除对国外高端设备的迷信。对于高端设备国产化,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多扶一扶。 /strong ”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刘先林说。 strong 他表示,只要国产设备能够替代国外设备,采购和使用国产设备节约宝贵资金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并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政府招标要优先采购国货,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还需要制度设计,堵住‘回扣’等灰色利益”。 /strong /p
  • 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自主研发与国产化
    在信息通信测量领域,光学物理量基础测试仪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长期以来被日本等国外厂商把持。近日,这一领域传来好消息,天津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国产化。光谱分析仪利用光学色散原理而设计,它集光、机、电、计算机、算法于一体,需要同时测量波长和功率两个物理量,并表征波长和功率的相互关系。如同时域、频域分析的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一样,光谱分析仪在光学高分辨率光谱检测与分析等领域属于基础性仪器,其水平决定着我国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核心技术主要由日本等国外厂商掌握。其中,某品牌凭借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市场份额超过70%。同时,国外产品关键性能进展缓慢、产品垄断技术设限,国内产业界正同时面临着双重“卡脖子”问题。近年来,在国家诸多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厂商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期”。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国内仪器企业深受鼓舞,斗志昂扬,发展成果备受关注。天津德力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以科技部项目为支撑,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100%国产化。产品性能现已超越大部分国外品牌,正与日本头部品牌比肩而立。公司研发团队在理论、专利方法上,在光栅复用机理下大胆创新,不断突破衍射级数带来的多重技术难点,实现了在超越国外数倍的衍射复用级数下同时获取超高光谱分辨率,实现大扫描范围和超大动态,从而打破国外品牌长期技术垄断。同时相关的光、机、电、软件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国内材料、国内加工或国产配套,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率先解决了国外产品的垄断问题,实现国产替代。在德力仪器第二代光谱分析仪上,已经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等关键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产品完全对齐,并在后续产品上取得了关键性能同步提升、局部性能超出竞品的成绩。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德力光谱仪通过了国内计量、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通信运营商和头部通信制造企业的测试,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评估中心的综合验收。在项目技术验收会上,以邬贺铨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单色器等关键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德力已经与国外领先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精密测量仪器,不难发现,超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通过核心光学设计和精密装调工艺,在紧凑的光路上同时实现波长与功率的大范围、线性和重复性测量技术。分析现有同类国外产品,一方面它们能够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波长精度、测试稳定性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一定技术遮蔽;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受到技术限制,无法在所有关键性能上同步提升,只能采取一定的技术妥协。这实际上是整个光纤光谱分析仪行业的技术瓶颈,制约了光谱分析仪器的水平,进而在超高速光通信、新型光器件、光计算与光存储等未来战略性行业发展中成为应用瓶颈。目前,德力仪器已经摸索到突破技术壁垒的途径,正整装待发,迈向新的高峰。未来,德力仪器将与日本等国外品牌在超高分辨率领域你追我赶,推进向着更宽的波长测量范围、更小的光谱分辨率、更大的动态范围、更快的扫描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全面同步提升的方向发展,不仅解决国外品牌垄断的“卡脖子”问题,还要突破光谱分析仪的固有技术壁垒,为受到制约的行业应用提供可靠保障。国产光纤光谱分析仪的发展,将大幅降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采购成本,加快我国的光子科学基础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光子芯片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 我国或将实现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
    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的测序能够在几天之内完成,近日,&ldquo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rdquo 项目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顺利落幕,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方竞院长的大力支持。   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任务 而2010年代的人类蛋白组计划,则是由中国科学家领军 20年来,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到人类蛋白组计划的领袖全球,证明了中国科学的长足进步,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此次工作会议是科研与产业化结合非常好的范例,由国内蛋白组领域的重要企业参会,并成立了&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计划企业工作组&rdquo ,由知名企业担任企业工作组组长,努力打破生物质谱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迅速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诊断。   &ldquo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rdquo 项目,基于&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rdquo ,项目共分9个课题,其中&ldquo 激光解析基体辅助离子源-蛋白测序仪器&rdquo 课题,是一重点研究方向,将会加大蛋白质组学在临床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快速推动生物质谱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   利用对人体DNA分子的鉴定来辅助诊断的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比如,FISH等核酸杂交技术已经可以进行染色体和基因水平的分析。上世纪90年代,定量PCR技术的兴起大大加快了突变鉴定的速度,可以进行DNA上单个位点突变的鉴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标志着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成熟,对一个或几个基因的测序开始应用在临床上,对基因突变测量的分辨率得以提升,在传染病的鉴定以及癌症等致命性疾病的靶向治疗中应用广泛。   除了精度的提高,基因芯片技术的发明使得同时检测许多基因的变化成为可能。如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展使得大规模测序的速度急剧提高,成本急剧降低,越来越多的疾病找到了可用于诊断或分型的分子标志物,同时检测几十个基因的微小变化也不再困难,对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变得更加快速,许多遗传性疾病都可以实现无创的产前诊断。   科技的进步应用于医疗领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与IT等领域不同,医疗领域是政府监管最为严格的领域,合规性是临床应用上绕不开的问题。一项技术的成熟必须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可才能得到应用,而新技术的批准、质控可溯源体系的建立、收费标准的建立等需要耗费时间。新一代测序的应用涉及到测序仪器、测序试剂、生物信息软件与数据库的相互配合,虽然这项技术在21三体综合症的产前诊断等应用方面展现出了极好的前景,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从基因序列到疾病的探索中,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需要解决。
  • 政协委员:政府采购“扶一把” 提高中高端仪器装备国产化率
    作为落地济南的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之一,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帅磊首次作为市政协委员参会。17日,帅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科研攻关提高中高端仪器装备国产化率的建议》。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希望自主创新的国产化高端装备能获得更大的支持,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提案中,帅磊认为,一大批大型高端装备已实现了自主研制和济南“智造”,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上,高端仪器装备仍然依赖进口,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用户不敢用”的难题,与落实国家推广应用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政策有差距。  基于这样的情况,帅磊建议,希望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政府采购“扶一把”国产化高端设备,比如,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仪器装备,并设置最小国产仪器采购比例。同时,进一步扩大国产设备采购免税、退税、减税范围,倒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 出生在中科院,孵化在松山湖 这个团队在仪器国产化闯出新路
    开篇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南都、N视频携手松山湖管委会,推出“青春闪耀科学城”为主题的“寻找最美松湖人”活动,寻找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当中的“领头雁”。  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最美松湖人》系列报道,展示新时代松山湖人的光荣与梦想,展现松山湖人与科学城共生共荣的故事。  “如果说其他团队研究的是如何 ‘炒菜’,那我们的研究就是怎么做一口 ‘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研发团队负责人许智表示。与材料实验室其他主攻材料研究的创新团队不同,他们的创业方向在于“设备”。  科研的创新往往需要仪器设备创新先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研发团队,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仪器技术产业化为起点,致力于发展材料科学领域的国产高端科研仪器装备。  从台阶仪、压电驱动纳米位移台到桌面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大行程纳米位移台,从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团队已发展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科研仪器和工业自动化设备,填补了国产空白。  实现核心部件自研  2022年11月,松山湖温度舒适,6点左右夜幕已降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内的实验室内仍灯火通明。台阶仪的研究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对仪器进行测试,观察仪器的重复性、稳定性等相关指标。  “我们还在持续开发新型号,优化设备方案,提质降本。”许智表示。  台阶仪(Profiler),又名探针式表面轮廓仪,用于样品表面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轮廓测量,是半导体、高亮度LED、触摸屏、医疗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测量设备。长期以来,此类仪器被美国Bruke、美国KLA、日本Kosaka三家厂商垄断,国内尚无厂商可提供同类产品。  2020年,精密仪器研发团队调研半导体企业的需求后,于当年11月立项台阶仪项目。经过近一年半的攻关,第一台台阶仪在2022年3月出货交付,打破国外厂商垄断的格局。  回忆研发过程,许智坦言“碰到很多困难”。因为台阶仪的精度要求极高,达到纳米量级,从微米到纳米是一个质变。环境的振动、温度的波动、空气扰动、传感器的误差、控制器的噪声、零件的加工工艺甚至是材料型号的选择等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到测量的结果和稳定性。“我们只能逐个因数去分析、测试、解决。”许智表示。  正是精益求精的自我追求,驱动他们成功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避免国外断供停服的风险。许智坦言,其实台阶仪样机的核心部件采自于进口,但是后来进口部件断供,最后团队是被“逼迫”自研。“现在看这也是个好事儿,提高了整机的国产化率。”  设备的开发需要不断的迭代,也就有了上述那一幕。当前,项目组在持续投入升级产品,已研制了三种不同测试需求的型号,签订10台套的订单。相较进口产品,在技术指标方面,国产台阶仪在满量程有同样的测量精度,国外产品只在一个极小的量程内有较高的精度。  “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达到80分,正在往90分努力。”许智表示。  参与重量级项目保持领先力  科研的创新大多来源于仪器的创新。许智分析,测量精度的提升、新测量方法的实现等催生出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如果说其他团队研究的是如何 ‘炒菜’,那我们的研究就是怎么做一口 ‘锅’。”仪器设备对科研的重要性不亚于“一口好锅”。  而如果关键仪器设备实现国产化,那么就可以实现自主可控。“我个人也是为了满足课题组科研需求而建造设备开始的。现在选择精密仪器这个方向是水到渠成。”许智表示。  时间回拨2000年,许智还是一名研究生,导师提出了在观察原子结构的同时进行测量的构想,从而把材料结构和性能完全关联起来。立项之后,他就跟着导师开始相关工作,开发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台原子级别的观察与测量联用的系统。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后,许智全职来到松山湖,专注研究起高端科研设备的产业化。“材料实验室创立创新样板工厂,专注于科研成果转化。我们就意识到,在实验室的这些技术,不光可以自己用,还应该把它产业化,推广给国内外其他研究单位来用,提升国内整体的仪器水平和科研水平。”  许智带领团队瞄准高端仪器国产化全力奔跑。团队产业化公司东莞市卓聚科技在2020年落户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销售额当年破百万元,2021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目前,团队有全职人员22名。核心成员承担和参与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等多个重量级科研项目,紧跟科研前沿,保持领先力。  开启新的研发计划  随着微电子、纳米科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精密定位不仅在实验室用途广泛,工业界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台阶仪只是精密仪器研发团队其中一个国产化成果,桌面式扫描电子显微镜、大行程纳米位移台等产品均实现量产,为国内唯一。另外,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等产品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大多数产品线是国内唯一量产供应商,均是精密设备。”许智表示,从科研界到产业界,大家已经形成了多用国产少用进口,能用国产就不用进口的共识。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国产化设备特别是高精尖设备,总体上还有欠缺,部分高端零部件国产化也欠缺很多。“我们和国内厂商们都在努力。”  他始终强调技术积累的重要性。相关技术的突破并不仅仅用于目前的科研设备,而是通过积累逐渐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遇到新的需求就可以很快实现转移和转化。  谈及在松山湖的研发环境,“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一些人生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请。”许智认为,目前团队发展比较符合预期,下一步精密仪器研发团队除了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在产业化方面也有新的研发计划,瞄准国产空白的关键设备进行攻关,其中一项与光刻机相关。  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我们出生在中科院,孵化在松山湖,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员,科研界和产业界的需求就是我们研发立项的方向。”许智认为,有信心迎难而上,有能力解决问题,有持续的支持,这是团队能把事情做好的关键。
  • 促医疗仪器国产化 医学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建
    p   为提高我国新型医疗技术与装备,推动医疗仪器国产化,促进安徽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该省加大科研投入,先后开展相关实验室建设工作。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公布2017年第一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医学物理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p p   拟建设的医学物理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面向我国重大及常见疾病诊疗和防控需求,以“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系统康复”医疗健康应用为牵引,发展先进物理技术,开展分子影像、粒子医学和健康信息技术等前沿科学研究,探索物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的诊疗机制,开发新型医疗技术与装备,进行医学应用与技术转移转化,推动医疗仪器国产化,促进安徽省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水平的提升。 /p p   实验室近期目标是: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医学物理与技术综合研究平台,形成一支高水平、跨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成为安徽省医学物理与技术研究、开放合作与医学转化、医学物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安徽省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呼气检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c6d0f221-f2a8-48b9-8ca4-2ea5f9d59d57.jpg" / p   4月9日,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顾瑛院士主持召开了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以及合肥研究院等单位的十位专家,通过听取报告、实验室现场考察、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并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可行性论证。 /p p   安徽省科技厅基础奖励处处长李银安,研究院副院长江海河、万宝年,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屈哲,以及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负责人参加了论证会。 /p /p
  • 科学仪器板块拉升背后:国产化浪潮将至 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
    午后,科学仪器板块集体拉升。截至收盘,东方中科涨停,必创科技涨超12%,禾信仪器、莱伯泰科、鼎阳科技等涨超5%。消息面上,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提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据了解,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起步较晚,而海外龙头通过并购和研发多重优势抢占全球科学仪器主要市场份额,因此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仍主要依赖海外品牌。据《高端科研仪器国产替代发展策略研究》,我国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国产化率较低。近年来,科学仪器的研发制造和自主化愈发受到重视。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国务院、央行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在减税、贴息、贷款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扶持举措;教育部等部门将仪器设备列为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重点检测指标之一。中信证券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资金支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叠加此前推出的贴息政策,国产仪器厂商将有望在未来2年受益于该市场的快速放量。政策推动叠加本土化需求,国产科学仪器企业产品研发进度超预期。国泰君安最新研报指出,目前聚光科技、雪迪龙、禾信仪器、力合科技等国内企业已在质谱、色谱以及光谱仪产品实现了部分国产化,初步突破 高端仪器技术门槛,完成产品线的初步布局。资料显示,光谱、色谱、质谱仪为主要的分析仪器产品,可用于环保、生命科学、材料分析、食品科学等领域。据《实验室分析仪器国产化替代战略思考》,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中,光谱、色谱、质谱仪占37%,为分析仪器主要的产品。该机构进一步指出,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电子设备和仪器板块PE TTM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实现本土化战略的“硬科技”行业当中,科学仪器与设备板块估值相对较低。随着政策推动国产科学仪器龙头研发进度超预期,科学仪器有望获得价值重估的机会,国内龙头企业业绩有望爆发。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整理,国内布局科学仪器的企业主要包括:
  • 《求是》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强调推进仪器设备国产化!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文章强调,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基础研究。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了解国外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保持合理投入强度,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2023年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来源:《求是》2023/15
  • 科学仪器行业迎来发展良机,国产化替代大潮将至
    科学仪器是科技自立自强基石,国家多次强调重要地位。近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次强调了要打好科学仪器等国产化攻坚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早日实现用我国得自主研究平台和仪器设备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目前,国内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但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部分品类的国产化率不到10%。政策助力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大国重器,方兴未艾科学仪器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根据国务院统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口径,科学仪器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科学仪器设备根据检测领域可分为分析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15类。科学仪器行业本身体量不大,但却对下游多数行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缺少相关科学仪器,几乎所有科学研究将无法进行。因此,科学仪器的每一次进步往往能够带动下游若干个细分领域的发展。作为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特性的仪器,科学仪器下游应用场景广阔,主要有食品、制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领域。其中,光谱、色谱、质谱仪是主要的分析仪器产品,生命科学以及材料科学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科学仪器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并接连出台多项利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一方面是贴息政策叠加退税优惠,加速消费端设备更替周期。2022年9月,国常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信贷支持,总体规模预估为1.7万亿元;财政部、发改委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对新增10个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2.5%,额度2000亿元以上。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可全额退还增值税,目前执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另一方面是打造高端仪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的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比作出一定要求:一般中职院校要求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工农林医和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生均仪器设备不低于4000元,文科、体育类不低于3000元。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到2023年底达到80%以上,到2025年底达到90%以上。目前,全国约有中职院校1.03万所、高职学生在校人数约为1600万,按照文件要求,分别对应市场空间300亿和640亿元。近年来,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各个国家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识密集型领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动科学仪器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根据SDI测算,2020年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可达74.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0亿元),占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的12%。广发证券(000776)预计,2020-2025年国内科学仪器市场需求复合增速可近9%,2025年可达768亿元,广阔市场空间下亦有希望孕育国际龙头。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旨在打破国外高端分析仪器垄断、提高高端分析仪器国产化率。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学仪器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市场竞争格局较平稳,而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在知识产权产出、产品工艺等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国内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主要被国外知名企业占据,大型科研仪器七成以上为进口产品。根据《2022年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全景图谱》,科学仪器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产品,仅次于石油和电子元器件。回顾2022年全球上市仪器公司营收情况,前20仪器公司平均营收达到70.74亿美元,平均增长9%。20家公司中仅有两家出现下滑;全球仪器龙头赛默飞2022年营收增长15%至339.2亿美元,第二名丹纳赫增长7%至314.7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尚未培育10亿美元以上的仪器公司,最高也在5亿美元左右,差距较为显著。目前国内营收最为领先的上市公司为聚光科技(300203)、东方中科(002819)等,2022年营收在30多亿元(约5亿美元),整体营收和市值上均以中小公司为主,外资优势仍然较为稳固。“十四五”期间,最高层强调打好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部分省市亦已推出国产采购优先政策。此外,科技部设立“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以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支持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随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注重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不断将优质技术商业化,目前已有少数国内领先企业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并且切入部分高端客户,个别产品已经达到/超过国际标准,售前后服务及性价比突出,实现了进口替代,抢占了一部分重点市场份额。中信证券认为,考虑到国内客户对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跨国巨头国内服务能力受限+科研产品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等),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经验,未来国内企业有望通过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
  • 青岛:为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探索突围路径
    为了打破长期使用国外仪器设备形成的“路径依赖”,驻青涉海高校、院所、企业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拓展市场应用青岛:为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探索突围路径在青岛创业5年多,从事海洋仪器设备研发的郭经理有一个烦恼。“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海洋传感器特别是温盐深仪(CTD)的自主研发,相关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国产化率近100%。但国内科研单位在购买CTD时,几乎全部选用代购的美国Sea-bird品牌。国产CTD研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却难获得用户青睐。”进入海洋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但长期以来,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科研成果难以走向市场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记者调查发现,这与我国海洋仪器设备研发较晚、整体水平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有关,也与国内长期使用国外仪器设备形成的“路径依赖”有关,此外,我国科研的考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方面,海洋仪器设备的有无、优劣,极大影响着对海洋的探索开发是否深入。另一方面,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率,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下不受制于人。青岛作为我国海洋仪器设备研发重镇,勇担使命,正在加快探索、布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为海洋仪器设备国产化建言献策,贡献青岛力量。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走向市场步履维艰记者近日走进青岛多家海洋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科考船,发现使用的海洋仪器设备几乎清一色来自国外进口,而国产海洋仪器设备难寻踪迹。多位工作人员评估说,在很多实验室及绝大多数科考船上,至少90%的海洋仪器设备都来自国外进口。在海洋监测领域,我国海洋核心传感器和高端仪器国产化率仅23%,其中深海和高精度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与我国海洋仪器设备研发起步较晚有一定关系。”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目前,美欧等国家研发的诸多海洋仪器设备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和全球性应用,尽管我们采用自主创新等发展模式加快追赶,但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虽然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但还存在原创性不足、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客户不敢贸然使用。一位从事海洋科考船仪器设备采购的负责人进一步作了解释。“科考船上的仪器设备通常较为昂贵,最基本的如CTD、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价格都在百万元左右,因此我们在采购仪器设备时必须十分谨慎。”这位负责人说,海上科考每天的成本动辄需要十余万元。如果科考设备出现故障,不仅极大浪费日常开销,而且直接影响到科考项目进展。应该说,国产海洋仪器设备难以推向市场,与生产方研发的一些海洋仪器设备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产品有关,同时也与海洋仪器设备这个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有关。“海洋仪器设备行业不仅生产投入大、研发周期长,而且除水产养殖等特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产品相对较少。”相关院所负责人说,使用海洋仪器设备一般都是国家行为,民用较少,所以就更加难以市场化。相较而言,西方企业研发的一些海洋仪器设备,不仅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产品较为成熟,同时还在根据客户反馈不断改进。而国产同类产品虽然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但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没有“使用”,也就没有“反馈”,更没有“改进”,在这个生态下,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行业发展陷入“有货无市”的死循环,缺少进一步优化完善,更难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出于稳定性、可靠性等综合考虑,国内长期使用国外海洋仪器设备并形成了“路径依赖”,甚至有的单位在采购海洋仪器设备时出现了“只买进口、不买国产”的现象,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走向市场步履维艰。产品精、满足定制化需求是发展思路作为我国知名的海洋科技城,青岛在海洋仪器设备的诸多细分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并已推出系列化高质量产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作为海洋科考、海洋科研重镇,青岛同时还是海洋仪器设备的重要市场之一,国内众多海洋仪器设备生产商已与青岛院所、高校建立起合作关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青岛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设备更容易销售?青岛敢用愿用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在青岛从事海洋仪器设备研发的单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企业行为,他们有的也是国外海洋仪器设备的代理商,但大多数都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建立品牌,将国外同类产品实现国产化、产业化;另外一类是院校行为,他们以实际使用为目标牵引,研发的海洋仪器设备直接用于自身或国家业务化运行,或者将成果转化给其他院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院校还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和更高能级研发平台,力图做大做强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承认,青岛海洋仪器设备推向市场也面临着行业“有货无市”的普遍难题,但又不尽相同。首先是青岛的研发优势带来的市场优势。例如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旗下全资子公司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自研的HM2000型Argo浮标,是国内唯一获得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已经在Argo计划中得到应用;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填补国内波浪滑翔器应用领域空白,已有几百套产品推向市场;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技术水平先进,市场规模位居国际前列。其次,青岛既是海洋仪器设备的“生产方”又是“使用方”的身份,较为方便将研发优势和使用需求相搭配,从定制化的角度研发、购买海洋仪器设备。青岛从事海洋仪器设备研发的涉海院所、高校就是代表案例。例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按照自身科考、科研需求,既自主研发“中科海”系列取样系统等海洋产品供自己使用,也向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海仪所”)等院所、企业定制海洋浮标等产品,还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将自己的“中科海”海洋产品成果转化给海地所等院所。院所、高校、企业之间定制“需求”,互通有无,推广了国产海洋仪器产品的使用。对于海洋领域的仪器设备,使用方特别看重实际应用。可以看出,“产品精”是赢得市场青睐的关键。同时,相当多应用于海洋中的仪器设备具有产品系列化、需求多样化的特性,昭示着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是未来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发展的一个思路。青岛也在加快布局,例如在水下滑翔器领域,青岛海舟科技有限公司正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更大批量稳定生产,同时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布局“定制”不同的滑翔器型号。布局未来,提高国产海洋仪器使用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研发飞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大幅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一些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关键参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产品水平,一些设备指标很好、应用时却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也变少了。”某科考船上的一位首席科学家说,正因如此,科考船上也开始使用一些定制化国产产品。“一方面,很多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已经可以和国外媲美,只是缺少进一步的优化和客户使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些国产海洋仪器装备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海仪所长期在国家层面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长期保持“四项冠军”:国产海洋监测装备总体市场占有率第一;船舶气象仪国内军用市场占有率100%;海洋资料浮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海洋台站占我国海洋台站观测网的60%以上。海仪所副所长刘岩表示,国家应该不断倡导使用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风气,提高国产海洋仪器设备使用率,培育国产海洋产品发展的蓬勃态势。同样重要的是,生产方要认清差距,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布局未来,实现超越。今年6月底,“中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启动会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青岛举行。“海仪所将牵头评估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发展思路以及技术路线,破题国产海洋监测装备高精尖发展瓶颈。”刘岩展望,预计十年之内,海仪所研发的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将成系列化、体系化、高端化,逐步满足国内的各种海洋监测应用需求。当然,国产海洋仪器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战略格局的推动,也需要项目方的青睐采购。众多专家进一步建议,国家应借鉴已有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或者加强项目立项,对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的采购比例提出具体要求。在同等或接近国外产品的条件下,优先考虑国产装备。在国家重大海洋发展专项中,尽量减少国外仪器进入,给予国内企业产品更多应用机会。“推动国产海洋仪器设备发展,还需要我国在科研考评机制上做出一定改变。”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表示,国内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倾向于使用国外进口产品,不仅是因为其设备的高性能,还因为应用进口设备有利于论文的发表。据介绍,由于国外海洋学科起步较早、研究水平较高,我国的科研人员普遍重视发表国外期刊论文,而国外期刊刊载国内论文,又会关注到论文中使用的海洋仪器设备。如果科研人员是应用国产设备做出的实验,国外期刊编辑有时会对其观测数据准确性等提出质疑,以致影响论文发表;如果是应用了市场认可度高的国外设备,相对论文发表就比较顺利。目前我国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论文。论文发没发、发了多少,特别是发在哪本期刊,都很关键。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我国海洋实力的强大,国内的科研论文不必唯西方SCI马首是瞻。只要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无论论文发表在国外还是国内期刊上,科研考评都应该尽量一致,这样有利于提高国产海洋仪器设备使用率,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
  • 理邦仪器首发i500新品 加速血气分析领域国产化进程
    5月30日,理邦仪器(300206)全新一代湿式血气新品i500全自动血气电解质分析仪在深圳理邦科技园全球首发,实现干式+湿式的高性能全系列血气产品矩阵布局。全线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加速血气分析领域国产化进程。据了解,临床上,特别是面临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的场景,患者血液资源有限或难以找到血管,在保证检测参数全面性和精确性的前提下,血气分析用血量少的需求与医疗效率提升、医疗资源优化、患者体验改善密切相关。i500注重患者体验的舒适度,减少患者身体负担,仅需63μL的微量用血,为临床提供了更人性化和更高价值的血气分析创新方案,并针对40多种干扰物质进行性能验证,结合对危急值、极限样本和科研样本等检测时的性能保障,确保样本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i500从关机状态启动5分钟即可开始检测,无需长时间预热或校准;从吸样到出结果仅需45秒,能够迅速响应紧急情况,指导临床干预;1小时能完成31个标本的检测,减少了患者等待诊断和治疗的时间,改善就医体验。i500延续了理邦血气分析仪内部无液路的设计,免维护免清洗。所有液路位于集成化试剂包中,液路故障可通过更换耗材快速解决,耗材芯片自动识别,无需扫码或人工录入信息,更换耗材最快只需13分钟,简化操作流程的同时减少设备停机时间。耗材支持常温运输及储存,常温储存期限可达6个月,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存储成本,助力医疗机构提质控费增效。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各地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4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各医疗机构配备满足综合重症救治需要的监护与治疗设备,重症医学市场集体扩容将带来血气分析市场新增量。4月19日发布的《手术室医学装备配置标准》,要求三级医院手术室必须标配血气分析仪,释放血气分析仪需求利好信号。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血气分析市场80%左右的市场份额仍被进口品牌占据,i500的上市有利于提升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十年来,理邦血气分析仪累计出货22000多台,持续服务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为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累计诊疗服务达4.25亿次。理邦全面的血气产品布局能覆盖从小标本量到大标本量医院的全方位需求,确保每一种适用场景、每一个适用科室,都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加速血气分析国产化和市场占有率增长。
  • 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集锦
    2023年11月2日-3日,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设置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共有30位领域内相关专家在会议中展开了积极地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直播间互动十分热烈,吸引了700余人报名参与!(点击查看会议报告回放)点击查看会议内容在会议报告正式开始前,清华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为会议致辞。磁共振仪器作为一种高端的大型仪器,国产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国内相关专家及仪器厂商都一直致力于相关仪器的设计研发。他分享道,对于高场核磁谱仪,从1956年日本电子到1960年德国布鲁克,相继研发出了高场核磁设备,国产仪器中科牛津高场核磁在2013年研发成功,目前装机量累计超150台,打破了国外技术及市场垄断;对于低场核磁,纽迈中国装机量累计超1000台,市场占有率75%以上,涵盖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许多的海外市场;对于顺磁谱仪,国产顺磁谱仪全球出货量超100台,以国仪量子为代表,从19年销售量开始逐渐攀升,2022年国内成交数量占比达50%等。整体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国产核磁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开拓中。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会议期间,“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朝阳介绍了磁共振控制系统、探头等相关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工作,包括磁共振波谱、动态核极化增强(DNP)系统等仪器关键部件与整机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魔角旋转条件下的重耦方法,以及结合实际复杂分子体系举例说明其在结构表征、动力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核磁应用专家姜松子介绍了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在磁体和探头等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姚叶锋分享的是代谢组学的分子靶向技术研究;厦门大学教授林雁勤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提出的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NMR谱图处理方法及在非均匀采样重建、去噪、化学位移提取等任务中的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中,太原理工大学研究员王英雄以5-氟尿嘧啶(5-FU)、6-巯基嘌呤(6-MP)、生物素(VB7)等客体小分子为例,展示NMR方法对观察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体系的独到之处;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孔学谦总结了核磁共振原理教学的点滴经验并著书一本,为本领域的师生提供参考;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文祎分享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男介绍了目前比较新颖的HPLC-SPE-NMR/MS的联用技术及应用;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陈春燕介绍了日本电子核磁共振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ECZL系列谱仪的多频驱动系统及用于提高信噪比的PCW测试技术、双通道三共振探头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刘海铭介绍了极高分辨率的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深入研究了MOF中连接体苯环翻转动力学,并揭示了晶格中不等价连接体以及不对称苯环的动态交换特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副教授史祥燕针对生物上面的固体核磁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介绍。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剑峰对近年以血红素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探讨,对当前的一氧化氮、卡宾等轴向配体等研究重点与进展进行了实例分析;南开大学特聘研究员杨茵从生物大分子角度对顺磁共振分享了其课题组对此的一些研究和讨论;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顺磁应用工程师方勇列举了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研究实例,概述了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EPR应用工程师范莹莹着重介绍了其公司自主研发的6k超低温系统;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杜婧雯介绍了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常州大学讲师刘健鹏从未冻水含量、冻土孔径分布、冻土中水分子流动性等方面,介绍NMR在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的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 嘉宾“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陈俊飞主要分享了低场DNP的原理、仪器的设计方案、团队的研制进展及应用情况,展现低场DNP仪器的应用潜力,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应用设想;清华大学助理工程师陈阳介绍了国产化仪器关键耗材转子的实际应用需求等。此专场中,“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十分火热,吸引了众多人员的参与互动。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副处长王钦丽、国仪量子技术总监石致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教授颜贤忠作为此环节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讨论环节中,杨海军向我们介绍了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这两年磁共振领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之前医学的磁共振成像基本上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大公司所垄断,价格十分昂贵,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价格降低,给人民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据不完全统计,医院里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现已有6万台之多,每年有数百台的增量。然而,这6万台设备中,80-90%为进口仪器,除此之外,目前,整个波谱领域,全国高场核磁的数量大概在3000~4000台,顺磁的数量只有300~400台,低场核磁处于发展阶段中,应用都不是很多。对于国内高校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相较于其它分析仪器,波谱的应用同样很少,且几乎没有出现国产核磁仪器的“身影”。杨海军分析道,出现这种现状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国产仪器的一些性能指标,例如稳定性、灵敏度、分辨率等做的没有进口好,进口仪器通过40~50年的原始积累,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稳定,国产仪器的积累时间比较少,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大学里引进的人才,大都是海归人员,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国外仪器,回国后会按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采购进口仪器。这些原因导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很少有国产仪器的使用。王钦丽在会议中表示,通过这次讨论她了解到高校国产仪器的使用状况,也反映出在仪器管理层面上,是需要出台一些相对有引导性的,或者是有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引导高校助推国产化仪器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之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她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实际问题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石致富提出国产核磁仪器的发展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比如电子学、微波、磁体软件等领域人才,这需要我们去及早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些人才发掘出来。年轻人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能够把仪器做得更好、未来拥有更多希望的源泉。颜贤忠分析道:“产品要过硬,才能谈国家的支持和大环境对我们的关注,不能光靠消耗大家的热情和情怀,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提升,能够做出过硬的产品,逐步从低端到高端,不断进行完善,我认为只有这样,一些行业的国产之路才能够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附:会议相关资讯汇总如下1、全日程公布|“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本周四开播2、“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3、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 “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
    作为一种功能强大、非破坏性的结构分析方法,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地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不可获缺的作用。目前,核磁共振不仅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其所应用的学科已经从化学、物理扩展到了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同时,电子顺磁共振也已经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地矿学和年代学等许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科技前沿的探索中,磁共振技术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近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设备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量产,这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应用需求的深入,我国的磁共振技术还将有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磁共振技术将提供更深入、更精确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在能源领域,它将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我国在能源领域的自主权;在工业领域,磁共振技术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然而,尽管国产磁共振仪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科研成果要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成功市场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为此,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3年11月2日-3日联合举办“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此次会议将设置“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将为大家介绍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邀请三位行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 点击免费报名》》》)• 相关议题如下:议题一:您认为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进程走到了哪个阶段?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同时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议题二:为了推进“国产替代”的进程,亟待攻关的技术难题或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聚焦在哪些方面?议题三:从产学研的角度出发,高校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具体到磁共振仪器而言,有哪些需要多方共同推进的工作?• 讨论环节嘉宾简介:杨海军 高工清华大学化学系杨海军,博士,高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有机分析平台负责人。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学。长期致力于开发顺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在国产磁共振仪器应用推广方面展开工作。分别获得: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全国电子顺磁波谱会“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奖”优秀青年奖, 5次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等。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9项。论文它引3100余次,H Index为33。王钦丽 副处长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王钦丽,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目前聚焦高校仪器国产化研究。石致富 副总监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电子学本科,2014年-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顺磁共振谱仪的研制及应用研究。颜贤忠 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理学博士,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应用专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波谱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波谱学杂志》编委。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1989年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应用波谱学硕士,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曾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活体动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动物缺血、缺氧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主要开展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建立了综合性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并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和肿瘤细胞代谢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973子课题、新药创制及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Angew. Chem. Int. Ed,J Biol Chem,J Proteome Res,J Magn Reson, Sci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5名。除此之外,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还将抽取幸运听众免费赠送孔学谦老师著作的《固体磁共振原理》和苏吉虎、杜江峰老师共同著作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应用》。“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点击即可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3/
  •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高端仪器国产化,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链条规模达160亿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仪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改造世界的基础,被誉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不久前,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信息显示,2023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进入万亿元时代。作为我国科学仪器的发源地之一,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产业发展中“显示度”颇高。不久前,市科技局召开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青岛项目启动会上,8个仪器仪表领域“部市联动”项目获支持;7组产学研合作现场签约,其中5个是与北京高校合作的项目。通过部市联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科创资源导入青岛,让北京的“科技之花”在青岛“落地结果”,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注脚。在新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当下,仪器仪表更是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纽带之一。近年来,青岛把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列入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系列“政策组合拳”,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厚植沃土,不断强化着产业链发展优势。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成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挂帅重点推进;在生态培育上,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已集聚海克斯康、鼎信通讯等上下游重点企业26家,正聚力打造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在创新举措上,青岛两年间推动11个仪器仪表项目获部市联动支持,拟支持资金近1.5亿元……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仪器仪表领域规上企业达85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链规模达160亿元。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让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刷新着“显示度”,正以更加强劲的势头,引领着我国仪器仪表国产化、高端化发展进程。这里曾诞生我国首台国产化离子色谱仪仪器仪表有“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之称,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力、轨道交通、导航、测绘、实验分析等领域,是制造业实现突破的基础支撑和核心关键。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发展成为主流的当下,先进仪器仪表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测量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优化生产过程、提高安全性能、提高生产效率。我国首台离子色谱仪鉴定会专家。很少人知晓的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起步,源于一段中国科研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奋斗历程。1981年,戴安公司在天津展出Dionex14型离子色谱仪,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原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研究员刘开禄也在参观者当中。但戴安公司的美籍华人经理傲慢地对中国参展人员说的一句“你们几十年内不会搞出来的”,却刺痛了包括刘开禄在内所有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心。以此为起点,以刘开禄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攻关。实验室装备简陋,买不到特需的化学试剂,就用剧毒的氯甲醚等工业原料;为了寻找国产化配件走遍全国,把所有能找到的国产技术都用上……在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工程师的参与下,1983年,我国首台国产化离子色谱仪在青岛诞生,并在当年投入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那个酸雨严重、粮食歉收的艰苦岁月里,国产化离子色谱仪在水质检测等众多民用和军工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这一年为“起点”,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也不断壮大,逐渐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大湾区创新中心。在离子色谱领域,以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普仁仪器有限公司、青岛埃仑色谱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扎堆”发展,让青岛的离子色谱仪在全国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在高端质谱领域,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了青岛第一台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已经以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获得欧洲市场的认可。在环境科学仪器设备制造领域,海纳光电有限公司、青岛众瑞智能环境有限公司、青岛明华电子有限公司等生产的仪器设备达上百种,产品稳定性、精度等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海洋科学仪器领域,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研制了海洋浮标、海洋监测仪器、海洋调查设备等装备,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在头部企业引领下,青岛仪器仪表制造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8%,连续两年增速超17%。去年,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还入选了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上游有技术支持,下游有应用场景”成为共识产业的发展绝对不是单个企业成长的叠加,而是需要“串珠成链”,提升上下游协同配套能力,通过集聚发展释放动能。在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的指导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正聚焦工业测控系统与装置、实验分析仪器、传感器及核心元器件三个重点方向提速发展。近年来,青岛还支持建设了4个仪器仪表领域专业化科技园区。其中,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打造“园区+协会+产业基金”的运营模式,汇聚109家行业企业,并通过基金投资等方式持续吸引全国研发项目落地青岛。现在,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生态愈发繁盛,形成了“链主”企业引领,各类企业梯次成长的良好趋势。青岛启动一批仪器仪表产业领域部市联动支持项目。作为“链主”企业的海克斯康拥有全球测量精度最高、测量范围最大和产品线最广的计量产品和方案,可面向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29个行业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乾程科技、艾普智能、海研电子、众瑞智能等企业找准赛道,在智能电表、电机检测、海洋监测、口罩检测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也位居全国前列。立足于此,青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迈向产业链最高端。不久前,在市科技局的推动下,青岛一次性启动8个仪器仪表领域部市联动支持项目,促成7组产学研合作签约,为进一步推动关键仪器仪表设备实现国产化提供创新引领。在系列签约中,来自北京的签约项目占比超70%,这是近年来青岛科技创新领域单次签约北京项目最多的一次。两年间,青岛共为仪器仪表产业的11个项目争取到部市联动支持,拟支持财政专项资金近1.5亿元。项目牵引之下,青岛仪器仪表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建立联系,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体化推动了青岛仪器仪表领域重大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再看产业链下游。青岛有600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还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检测中心;作为开放型城市,青岛进出口的数万种农产品、工业品、电子产品等均需要仪器仪表进行检测把关;青岛在海洋领域重点科研项目众多,也需要仪器仪表作为科技工具支撑。整体来看,青岛仪器仪表产业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这也正是青岛吸引全国前沿技术成果落地的底气。在采访中,来自北京大学应用磁学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不断点赞青岛的仪器仪表产业配套能力,“上游有技术支持,下游有应用场景”成为大家的共识。持续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目前,中国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显著;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发展迅猛,呼唤高端科学仪器的支撑;企业强化技术改造升级、节能环保、设备更新和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投入……种种迹象表明,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端仪器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稳定性、智能化、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国产化支撑力不足。面对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青岛仪器仪表产业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引入高能资源、发力高端赛道、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国产仪器自主可控水平。此次北京的科研机构“批量”来青签约,就是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签约合作,来自北京的前沿科技成果将在青岛仪器仪表产业链的配套支持下,加速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其中,小型化飞行时间质谱仪项目依托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郭等柱教授的研发成果,突破了同轴反射式飞行时间质量分析技术、微型溅射离子泵真空技术、多模式阀组控制进样技术等关键技术,可实现所有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制造;北京理工大学小型的POCT质谱仪项目则要打造国际首款大气压连续进样小型质谱仪,经多次对接,该团队将在青联合成立公司,结合青岛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应用场景,推动该项目技术落地转化。进一步推动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还有更多切实可行的路径。例如,围绕青岛仪器仪表协会发布的产业十大“卡脖子”难题,青岛市科技局打造了集智慧管理平台、揭榜挂帅平台、云端研发平台和仪器仪表产业基金为一体的“三平台一基金”,并创新“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持股孵化模式,以金融活水灌溉,着力解决精密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临门一脚”的转化难题。再如,面向仪器仪表产业的高企和拟上市高企,青岛出台园区培育计划,以最高500万元的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按照“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院所解题”的思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攻关快速响应机制,以最高100万元的力度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供应链稳定、要素链完备、创新链活跃,青岛仪器仪表产业持续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面向未来,青岛正进一步强化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推进,不断提升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以引领姿态推动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升级发展。
  • 研发不足依赖进口 仪器仪表行业国产化进程缓慢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学产业博览会系列重要活动之一,&ldquo 2014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rdquo 于5月16日在京同期召开。&ldquo 2013年光学仪器进口约67亿美元,实验分析仪器进口约63亿美元,贸易逆差较大。&rdquo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跃光在会上表示,仪器仪表在国产化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进口情况不容乐观。 在李跃光看来,国产化难还有一个因素来自于&ldquo 产业发展的不公平&rdquo 。&ldquo 同样的形成垄断的设备,国内没有产品的时候是百万级,中国出了产品,有了一定竞争力以后,可能一二十万人民币的级别。实际上在接受的过程中对产业的冲击,包括对用户的冲击都是非常大。&rdquo &ldquo 整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特别是分析测试仪器,90%以上都是进口的仪器,也就是说大型科学仪器里面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是相当不够。&rdquo 此外,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表示,大型科学仪器的利用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中偏下,尤其高校情况普遍。 本届推介会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及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协办,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及仪器与科学仪器行业门户网站&mdash &mdash 仪器信息网承办。 为了推动国产仪器发展,提升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竞争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6月启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已联合中科院、北大、清华、中电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整合首都地区61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186亿元、3.64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了6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内的8700多位专家,形成了仪器设备、科技成果和研发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放的大格局。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是市科委直属事业单位,正在开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组成部分,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建立的面向检测与工具研发的专业服务平台,开展分析测试业和仪器研发服务业相关的服务活动,在政府工作中发挥专业服务能力,在行业发展中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已经整合了71家具有检测和认证资质的成员单位,服务范围涉及食品与农产品、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
  •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工作会议召开
    2014年4月26号,由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计划)、"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生物医药处、国家科技部生物中心、北京市生物促进中心、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等领导出席,军事医学科学院甄蓓处长、"中国人类蛋白质计划"负责人秦军教授、钱小红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生化科主任医师田亚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张曼教授等七十多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方竞院长的大力支持。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基于"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项目共分9个课题,由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的"激光解析基体辅助离子源-蛋白测序仪器"课题,是一重点研究方向,将会加大蛋白质组学在临床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快速推动生物质谱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 19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任务 而2010年代的人类蛋白组计划,则是由中国科学家领军 20年来,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到人类蛋白组计划的领袖全球,证明了中国科学的长足进步,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此次会议也是科研与产业化结合非常好的范例,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蛋白组领域的重要企业参会,并成立了"中国人类蛋白质计划企业工作组",由毅新兴业担任企业工作组组长,努力打破生物质谱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迅速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诊断。 飞行时间质谱既是蛋白质组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将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2013年8月,法国梅里埃公司的用于微生物鉴定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通过FDA注册,2013年11月,德国布鲁克公司的飞行时间质谱也通过FDA注册,2013年10月,美国Sequenom公司用于基因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申请了FDA注册 2013年10月,使用质谱技术检测血液中蛋白标志物进行肺部结节良恶性判断的研究成果被Science转化医学认可,并迅速被众多美国ClinLab认证实验室临床使用。 项目实施工作会议上,各个课题负责人依次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的任务指标、课题的执行进度以及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与汇报。相关领导进行了重要发言,认真地听取了汇报,对课题已经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课题负责人提出的问题做了认真回答。最后,参会代表和科研管理人员就实施工作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交换了课题实施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很多参会代表认为实施工作会议的内容丰富,通过参会提高了课题管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将有利于以后课题的有效管理和顺利实施。
  • 专访禾信仪器董秘陆万里: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是攻坚战,企业要走出象牙塔
    破解微观世界密码的质谱仪,撑起了中国高端科学仪器的领航者。2024年,是禾信仪器(688622.SH)诞生20周年。作为国内质谱仪领域少数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之一,禾信曾经多次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计划,2019年入选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的明星企业。质谱仪,作为分析化学中的“超级侦探”,能够精准识别并测量物质中的微量成分,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但此前质谱仪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内企业难以涉足。20多年前,禾信的创始人周振博士在大学期间接触到质谱仪后,萌生了“做中国人的质谱仪”的念头。在德国吉森大学读应用物理学博士期间,周振成功研制出了分辨率达20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2004年,周振回国后在广州创办禾信仪器,2009年得到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他知名风投机构的投资。经过数十年的深耕与积累,禾信不仅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产品,还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国产化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壁垒。例如,禾信研制出的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了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的国家。今年是科创板设立的5周年,也是禾信仪器上市3周年。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禾信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国产化的道路上,禾信应如何面对挑战,实现技术上的飞跃与突破?近期,时代周报专访了禾信仪器董事、董秘陆万里,共同探讨国产化过程中行业面临的挑战。国产化的长期使命是突破和创新时代周报:质谱仪国产化产业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想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多长时间?陆万里:最大挑战是与国际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首先,差距体现在仪器种类上。国外厂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齐全的产品体系。相比之下,国产质谱仪在种类上尚显匮乏。更关键的是,对于某些质谱仪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尚未完全掌握,这进一步制约了仪器种类的拓展。这背后,高端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次,体现在仪器性能上。仪器性能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两个方面。硬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等,是设备性能的直接体现;而软指标如稳定性、可靠性、重现性等,关乎设备的使用体验和长期价值。进口仪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在这两方面已经具备了显著的优势。最后,体现在应用开发能力上。国外企业在仪器硬件研发的同时,也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形成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要想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我认为中国可能至少还需要三十年的时间。质谱仪器研发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品牌建设,决定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但随着国家不断重视并持续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上企业自身的技术突破、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进程有望加快。时代周报:重研发是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共性。2023年,禾信仪器的研发投入占比达18.45%,高于中位数。但对比2022年,禾信仪器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都有所下调,公司对此有何考虑?作为科创公司,你认为应该怎么保持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陆万里:质谱仪器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却被国外产品高度垄断,主要原因就是质谱仪器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如果国内企业不投入研发、不进行技术创新,想取得竞争优势是不可能的。然而,质谱仪器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又存在投入巨大、产出缓慢的特点,这就给企业的盈利水平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公司上市后,除了企业发展诉求外,还要注重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必须要平衡好长期投入和盈利水平的关系。因此,由于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已基本齐全,已开始逐步调整研发的节奏,更聚焦核心仪器的升级迭代。质谱仪的国产化任重道远,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作为质谱仪器的领军企业,公司将坚持不懈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并根据经营状况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研发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共建:多方参与,多方共赢时代周报:2023年9月,禾信仪器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合作实验室,打通产学研用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合作实验室已经成立接近一年,在产学研共建方面有何经验和成果?陆万里: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品牌建设方面,我们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公司为实验室提供最新产品,科研人员利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加科研人员对国产仪器的了解,从而增强客户对国产品牌的认知度,同时,科研人员也会得到更多的产品支持和更周到的技术服务,也更加容易利用质谱这种分析利器开展科研工作。产学研合作的另一个方面是公司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同进行仪器应用方法的开发,借助他们的应用实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质谱技术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硬件性能会推动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的拓展又反过来推动仪器性能的提升。因此,做好产学研合作,会快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提升科研人员的研发水平,实现多方共赢。留住耐心资本,企业要让投资人实实在在获得收益时代周报:今年是禾信仪器上市三周年,作为十几年的老员工,你对此有何感受?陆万里:首先,禾信能够登陆科创板是幸运的。从长远视角审视,科创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企业可灵活运用资本力量,如融资、并购及股权激励等,推动企业持续进步。其次,通过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指导,我们提升了自我规范水平。上市公司之所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融资渠道拓宽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更为合理的治理结构和更高的规范标准。再次,公司上市让企业家的视野和格局得以拓宽,他们开始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和更宏大的事业。最后,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积累方面,上市公司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技术、人才、市场和并购资源,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深感上市对公司而言是一次重大且积极的变革。时代周报: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耐心资本”。在你看来,科创企业如何留住“耐心资本”?陆万里:要留住“耐心资本”,作为科创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增强长期投资者的信心。信任的建立有很多方式,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自身技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推出新产品,让投资人愿意长期坚守。第二,要真正地把产品变成企业效益。也就是说,要把技术创新转化为利润,变成分红,让投资人实实在在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时代周报:6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宣布,证监会将推出“科创板八条”,进一步突出“硬科技”特色的同时,提高科创企业再融资审核效率。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陆万里:“科创板八条”的推出,对科创企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支持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这一举措,将明显有益于科创板的科研创新。科创板多数是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企业,如果按照目前的再融资要求,募集资金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厂房、设备等资本性支出,这不太符合科创企业的运营模式,如果募集资金大部分用于研发,则可以把宝贵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我们非常期待具体的细则能够尽快出台。此外,政策还提出适当提高科创板企业并购重组的估值包容性,这对我们行业而言尤为重要。科学仪器行业具备产品多样、应用广泛的特点,业内有很多具有某项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小公司,可以通过一个大平台来整合。以行业巨头丹纳赫公司为例,它被誉为“并购之王”,成功整合了众多小公司和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很多初创团队早期盈利困难,按照以往的并购要求,这些公司没有盈利很难进行并购。因此,放宽估值包容性将有助于科学仪器行业实现更高效的并购整合。“科创板八条”将让更多的科创企业收益,我们期待更多细则出台。利好科创型企业,融资能力大大提升时代周报:在科创板上市,对禾信仪器产生了哪些自我提升的要求?陆万里:在科创板设立后,为了能够登陆科创板,禾信有多方面的提升。首先,上市辅导过程中,提升了公司对内控规范性的认知,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内控。内控不是限制企业做事,也不是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是让企业更有效率地做事,同时,也能够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我们董事长是业内著名的科学家,非常尊重客观的规律。他认为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一定是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把监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上市辅导看作是一次难得的管理辅导,并要求企业各部门积极配合,与中介机构充分沟通交流,认真汲取规范内控的逻辑和思路,通过上市辅导来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断完善的内控也确确实实给企业管理水平带来了变化,各个业务模块能够有条不紊地结合在一起,各种经营数据也更加精准和完善,这些对公司战略制定、运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其次,提升了社会责任意识,开阔了企业经营的格局。上市前,公司是少数几位股东的企业,经营情况只要这些股东认可就行。而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不仅需要保持经营稳健,还要不断做大做强;不仅要关注大股东利益,还要积极回报投资者,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满足监管要求。责任的转变,促使企业必须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更加包容,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从而大大地开阔了企业经营的格局。时代周报:你觉得登陆科创板后,对公司的融资能力带来哪些影响?陆万里:上市之后,我们成功筹集了近三亿资金,融资能力大大提升,对企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作用。我们也在尝试利用其他各种工具进行新一轮的融资,如小额快速等方式,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同时,我们也期待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有更多的融资细则出台,这样就能够把更多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时代周报:今年是科创板成立的5周年,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你觉得科创板对于中国科技创新或者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哪些深远的影响?陆万里:科创板设立后,对我们这样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在盈利水平上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从而加快了科创企业上市的速度,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科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快,大大地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资本市场看,更加丰富了上市企业的种类,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以时日和耐心,科创板一定会给耐心资本更高的回报。
  • 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习近平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习近平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习近平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习近平强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要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