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机器人检测认证

仪器信息网机器人检测认证专题为您整合机器人检测认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机器人检测认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机器人检测认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机器人检测认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机器人检测认证话题讨论。

机器人检测认证相关的资讯

  • 天远三维携手大族机器人,打造国产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
    4月1日,深圳,先临三维旗下子公司天远三维与大族机器人联合发布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在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自主品牌的发展中迈出重要一步,降低国外品牌的技术掣肘。 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每项核心组件皆为国内自主研发,包括天远三维自主研发的高精度三维扫描仪、EINSENSE Q 3D数字化全尺寸检测软件以及大族机器人机械臂。该项系统方案可实现机器人全自动、标准化三维扫描并实时进行在线检测与报告传输,同时可根据实际检测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为国内自动化检测领域提供一项强大的自主品牌解决方案。 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研发背景 随着高精度三维扫描与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三维扫描高效、高精度的应用特征,逐渐为检测行业所认可。天远三维也不断深化三维扫描检测的场景应用,特别是在现代化工厂的检验领域。 传统方式下,以人工进行三维数据获取,扫描角度、过程难以实现标准化,虽然这并不影响后续的检测环节,但是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下,数据获取的“随意性”将隐藏部分的数据信息,从而产生数据噪音。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排躁性愈发重要,自动化扫描检测解决方案因时而生,天远三维在此领域内已进行大量研发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标准化的三维扫描检测,天远三维与大族机器人合作,以机器代替人工,打造高效、标准化的全自动三维扫描检测系统。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优势特点 1.全自动、标准化三维扫描检测,适用现代化工业生产环境2.各核心组件均为国内自主研发,降低国外品牌的技术掣肘3.支持蓝色激光或蓝色结构光,可根据不同的检测场景选择不同光源4.检测软件通过德国PTB认证,数据处理高效可靠,支持定制化开发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首发展示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于2021深圳国际工业零件展览会SIMM(ITES)上进行首次亮相,众多观展人员也在4馆H45展位见证了RobotScan UE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的高效、高精度以及标准化检测方式。 RobotScan UE 机器人全自动三维检测系统,搭载EINSENSE Q 工业级高精度检测内核,实现智能检测。 此项合作,是国内机器人和三维扫描领域重点企业的强强联合,大族机器人拥有多年的电机、伺服驱动和运动控制经验,掌握先进的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天远三维专注于高精度3D视觉检测技术,为国家白光三维测量系统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此次合作,通过国内高新技术的集成,推进了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工业场景自动化三维检测的应用深化,对于机器人技术普及和三维扫描检测的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天远三维简介 先临三维旗下子公司天远三维专注于高精度3D视觉检测技术,基于多年计量行业的实践经验与技术积累,研发了激光手持三维扫描检测、高精度三维检测扫描检测、无线跟踪式扫描检测以及多机联动3D视觉检测等一系列高精度3D视觉检测方案,并自主研发3D数字化检测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交通、航空航天、铸造模具、电力、军工等专业领域。 大族机器人简介 深圳市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是由上市公司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组建,在大族电机机器人研究院100多人的团队基础上孵化而成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宝安区大族激光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并于德国、天津设有子公司,团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顶尖的机器人行业专家,助力大族机器人成为世界领先的机器人行业标杆。
  •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在检验检测行业中的应用
    p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人类社会也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科技革命,逐渐迈向更为智能化的时代。在检验检测行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同样是促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推动力。 /p p   近年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突破明显。以往,传统工业机器人主要依从一系列控制指令完成任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感知、人机交互、行动控制、智能决策等领域的发展,机器人在也逐步升级。例如通过机器人视觉能够让分拣机器人更精确的识别,传感系统可以感知周边环境等。 /p p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7.4万套,同比增长23.9%。自2013年以来,我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OFR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8.7万台,同比增长31%,其中中国销量13.8万台,同比增长58%,较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绝对值中,一半的增长来自中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随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迅速从工业领域向服务行业渗透,服务机器人展现出比工业机器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p p   此外,人工智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全球顶尖的IT和互联网公司都加大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报告Google、FaceBook、微软等跨国企业。我国把“人工智能”一词也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拐点。 /p p   那么,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与检验检测行业有什么必然联系呢?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检验检测市场化机制正在形成,国内第三方检测也逐步放开,一切都呈现出渐入佳境的趋势。但与此同时,相关人士也发现,检验检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国有、外资、民营检测机构三分市场,检验检测行业亟需通过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进行资源整合,劳动密集型、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p p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同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导致“机器”成本逐渐降低,“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SGS等知名检测机构已经陆续开发了基于机器人的智能化检测系统。例如在集装箱检验检疫熏蒸处理上,基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平台能够取代人力完成溴甲烷、磷化氢、乙酸乙酯等熏蒸剂的投放、浓度检测、环境残留检测等工作,把作业人员从有毒有害危险及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p p   在人工智能与检验检测行业的结合上,人们利用VR、AR、MR等技术形成全新的检验检测培训认证体系。基于人工智能全新模式的检验检测培训认证模式将为检验检测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观察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立深度学习,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提高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区块链+检验检测”技术,进一步深化检验检测监管模式,节约信息传递成本,提升检验检测公信力。2018年,中国检科院与京东集团联合打造区块链防伪平台,用技术对燕窝实施全面流程追溯,实现进口燕窝产品从源头到国内经销环节的全流程可追溯。同年,上海机场检验检疫局为推动进口消费品检验监管模式创新,构建的区块链数据平台成功落地,通过区块链数据平台,工作时间至少可以缩短3天。 /p p   据IHS预测,2020年全球潜在检验检测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欧元。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凸显了引领行业走向智能化的必要性。通过机器人操作提高检测准确度和效率,借助智能化延伸第三方检测的价值链条,为相关行业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都将有力促进行业的变革和崛起。 /p
  • 国家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建)通过能力验收
    5月18日至22日,福建省特检院所属国家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建)(以下简称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专家组在技术能力、团队建设、科研能力、运行状况、影响力和权威性以及地方政府支持六个维度严格细致评审,高分通过验收。据悉,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由福建省特检院于2016年提出建设规划,2018年3月经原国家质检总局批筹,是国内首个批筹的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2021年该中心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可证书,能力涉及14个领域的32个产品,295项检测参数和477项引用标准,建成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制修订、科技研发和人才应用技能提升等四大功能板块。作为全国机器人标委会特种设备用机器人分委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近年来,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牵头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6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10项。推动申报国家标准40余个,立项7个,发布5个。承担了包括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科技部质检公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各级高水平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市场和业务需要,适时开展CMA、CNAS扩项,参与各项国家级、国际级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工作。围绕检测设备国产化,吸收、消化、转化国际先进检测技术,重点开展特种设备智能化终端评价、特种设备用机器人检验检测以及智能化设备性能测试,树立福建的“智能特检”品牌,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和“精品化”的服务项目。同时,牵头开展特种机器人国家标准制修订,大力开展机器人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特种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研发“特种设备+”智能化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福建省乃至全国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检验检测机构。
  • “一个顶十个”!合肥造出土壤检测机器人
    在合肥智慧农业谷的实验室内,土壤检测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刘宜正在分析数据。土壤检测一般包括检测土壤的酸碱性、大量元素含量、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多项指标。往常,这些检测工作需要多名实验员协作完成。3月4日,在合肥智慧农业谷的实验室内,记者见到一台给土壤做全面“体检”的机器人正在分析土壤的多项数值。这就是全国首台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由合肥科研团队研发,工作效率“一个顶十个”,目前正助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一台土壤检测机器人 顶12个实验员外表方方正正、通体半透明——走进合肥智慧农业谷的实验室,眼前的白色“大集装箱”正在作业。经仔细观察,记者才发现“集装箱”内大有玄机,一台橘黄色的机械臂正在里面往一座座实验台上运送检测样品。而在每个实验台上,还有小型机械臂和智能“眼睛”各司其职。“传统土壤检测以人工为主,周期长、成本高,且对实验人员技术要求高,人为因素容易导致检测结果误差大,这台机器人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合肥智慧农业谷土壤检测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刘宜介绍,土壤检测对掌握耕地情况、提高耕地肥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借助这台全国首台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每天能够完成1500个指标的检测通量,相当于12个实验员的工作量。此外,这台机器人通过机器视觉、多臂协同、优化调度算法等多项技术加持,能够精准识别检测过程中的颜色等反应状态信息并自动准确判读,还可以处理摇匀、开关瓶盖、倾倒、移液、定容等各种复杂动作。实验员只需将待检测样品摆放整齐,剩下的检测工作就可以交给机器人了。通过土壤检测指标的并行操作,这台机器人能够同时处理大量土壤样品,24小时不间断,从而实现单日检测的高通量和短周期。“它还具备自我学习的功能,对几十项指标调度流程进行自动优化,对称量以及pH值、速效钾等不同指标的前处理及检测流程步骤进行统筹调度,建立AI智能决策模型。”刘宜告诉记者,这台“合肥造”的机器人诞生后,我国土壤检测形成了机器人代人稳定、准确、高效的土壤检测新模式,实现土壤检测主要流程自动化连续运行。目前,这台机器人已经通过了多次的测试与应用,累计处理了上万个土壤样品指标,陆续参与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大面积监测等项目,现在正助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12年研发 历经7次技术迭代功能如此强大的机器人,它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合肥智慧农业谷研究团队投入了12年的研发时间,先后完成了7代样机的研发迭代与更新,才让它在土壤检测中一次比一次更加出色。刘宜表示,在研发迭代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针对土壤养分检测的13项指标,先后历经了4代样机的更新迭代,完成了功能化模块研制与验证、基本功能原理样机研制与验证、关键算法开发与验证、指标流程优化设计,以及单平台样机研制与测试。在完善这些功能后,这台机器人又历经了3代样机的更新迭代,陆续新增了20多项检测指标功能化的研制与验证,以及整个土壤检测机器人的智能化、信息化改进。现在已经通过专家鉴定,进入投产阶段。虽然耗时长,但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原创性、创新性的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50项。刘宜告诉记者,土壤样品精确定量自动取样及称量技术、基于多传感融合的精准浸提技术是其中极具原创性的两个成果。土壤样品精确定量自动取样及称量技术通过研发的高频振动发生器,可以实现土壤样品的高精度、可控自动进样。基于多传感融合的精准浸提技术是融合高精度传感器、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对土样前处理过程进行精确操作及判读,实现土样的多指标精准浸提前处理作业。未来将面向农产品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检测与大气、水环境污染检测的需求,研发与设计新产品,实现对农产品与农业生产环境的一站式自动化检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进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辐射检测机器人
    在遭遇核泄漏事故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抢险中,机器人被用来送往高辐射区域进行监控和辐射水平检测,目前日本已经向事故区域投放了高辐射专用的Monirobo机器人。   这种Monirobo机器人主要是针对高辐射地区作业进行设计,由日本核安全技术中心进行设计生产。单个机器人体积为800×1500×1500mm,重量约为600Kg,双履带每分钟可以行进40米,配有可移除障碍和收集样品的机械臂。使用无线中继器可以从1.1公里之外进行远程控制。   防辐射机器人必须携带沉重的屏蔽罩,很多电子产品都很容易受到辐射影响,尤其是照相机。   先期投入使用的红色版机器人支持辐射探测、叁维摄像、温度湿度传感等,另外还有一款黄色Monirobo机器人可以用于收集粉尘样品和检测可燃气体。   与此同时,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已经成为载人飞机禁飞区,提供空中航拍支持的是来自美国关岛空军基地的一架全球鹰无人机,配有摄像机、热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等装备,可以提供全天候所有气象条件下的航拍支援。
  • 扬州大学成功研制环境监测机器人
    7月8日,扬州大学能动学院研制成功车型移动式环境监测机器人。   该型机器人能够通过车载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及环境参数监测设备,回传现场视频影像、超声波雷达图像等信号,且能对目标环境进行温度、湿度、烟雾等参数采集,可用于复杂环境下的环保工作作业。目前,相关技术创新已申请国家专利。   另据扬州时报报道,记者从扬州大学能动学院了解到,该院智能机器人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出一款无线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能够对一些要求严苛的特殊环境进行巡视、监控、数据采集、自动分析等工作。   软件部分是机器人能够按照计算机远程操控的核心。而负责开发环境监测机器人“大脑”的是一群大学生,据了解,为了使系统可以移动监测环境参数,大学生们采用无线控制方案,可完成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危险区域或情况未知区域的环境监测,监测车上载有的摄像头和超声波测障模块,可以精准控制监测机器人的行驶方向、监测目标,准确获取目标位置的环境参数。监测机器人有自动循迹行驶的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沿既定路线完成各项监测任务。   “我从大二开始加入这个团队,为了顺利完成这一程序开发,整整用了两年时间。”现在刚刚毕业,即将奔赴国外工作的毕业生陈浩告诉记者,“别看这个机器人外表简单,他的控制部分却是异常复杂,能够完成从目标监测到最终数据分析等所有任务。这只是一个初期产品,后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机器人监测车载有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以及各种环境参数传感器。实验表明监测机器人车身小巧灵活,适于完成机舱、管道等狭窄区域的环境监测工作。   国内研发的移动智能小车,一般都是定点安装监测器件或大型移动车载监测器件,而这款无线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则具备无线遥控的优势,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危险区域或情况未知区域的环境监测场所。   该课题小组负责人郑洁教授表示,机器人上的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复杂环境中的重要信息以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针对目前特殊环境的监测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具有运行成本高及信息反馈滞后等不足的情况,他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特殊环境监测的能实时提取目标环境重要参数的智能机器人,弥补了传统监测方式的不足。   据了解,国内在移动监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线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复杂环境下环境监控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该设备的相关技术创新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 “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装备”项目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2月7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与中科合肥智慧农业谷公司合作完成的“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装备”项目通过了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成果鉴定。   由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全国土壤普查办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一致同意该项目成果通过鉴定,并建议在我国土壤检测实验室推广应用。   长丰县党委书记李命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出席此次会议并致辞讲话。本次会议由智能所党委书记吴丽芳主持。   项目负责人王儒敬研究员从系统总体方案、主要功能平台、测试与验证、产品创新与优势等几个方面对高通量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装备进行了详细汇报。在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项目研制成功国内首个高通量、低成本、自动化、快速土壤成分智能检测机器人装备,融合了机器视觉、多臂协同以及优化调度算法等核心控制技术,构建了一整套覆盖土壤检测过程的检测方法体系,实现了对土壤样本42项指标(涵盖35项“三普”项目)的全流程自动化检测。   目前,该装备已通过第三方检测测试,结果重复性较好,准确度较高,满足国家及部委标准对土壤养分、重金属检测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以张福锁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实地观看了成果演示、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创制了土壤样本自动化加热、浸提、消解、定容、移液、滴定等系列核心元器件,研制完成整装装备,并定型量产;突破了机器人代人实现复杂测土工作的核心控制算法,形成机器人代人稳定、准确、高效的土壤检测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壤检测全程周期长、易受人工操作误差影响等难题。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在我国土壤检测实验室推广应用。   长丰县委常委方捷、县科技局领导,合肥研究院相关处室领导、智能所及农业谷相关科研骨干测试与用户单位代表等参会。
  • 仪器检测人机大战 机器人“晶晶”完胜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A15_5526438_kmgwhy_1471361493065_s.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411c0a57-2465-473e-b248-724c8a7b513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检测员与“晶晶”紧张对决中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昨日,广州供电局自主研发的“晶晶”亮相,与三个选手比赛检验电表,机器人“晶晶”完胜,快了近一半时间。 /p p   昨日,人机大战仪器检测,机器人完胜三人。上午9时40分,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POWER X”杯计量仪表校验“人机大战”比赛在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火热开战。比赛参赛的一方是广东省计量行业挑选出的优秀的国家计量检定员,另一方是电力试验研究院理化部研发的仪表校验机器人“晶晶”。各位选手的检定对象是一只0.5级带有反光镜的指针式直流伏安表,校验项目是直流电压150V全检量程。三位参赛选手在放大镜下紧张地比对,“晶晶”则显得淡定很多。按照程序一步一步。9分22秒后,“晶晶”率先完成了比赛。十几分钟后,三位选手才相继完成比赛。 /p p   “完整的校验一只这样的仪表需要近60分钟,一个计量检定员连续忙活一天也就能校验5台仪表,而且因视觉疲劳还会产生读取误差。”广州供电局项目负责人介绍说。从2014年至今,整整历时3年,在15位技术人员经历无数次的讨论、改进、调试、校验后,零差错的“晶晶”终于诞生了,一天就能校验24台仪表。 br/ /p
  • 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 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为提升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筹建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目前,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计量测试基础薄弱,现有计量测试技术能力满足不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产业计量未与产品研发制造深度融合,存在“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如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存在着加速疲劳测试、装配公差在线检测技术以及综合性能“参数壁垒”分析等计量测试难题。  常州是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集聚地,机器人销量占全国1/4,产业链相对完善。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已建成全国第一家获得CNAS认可及CMA资质认定的机器人检测实验室、获批筹建江苏省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与江苏省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安全及可靠性)。依托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建设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从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研发和应用需求追溯,梳理全产业链的计量测试需求,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补齐计量测试短板,解决产业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计量测试难题,建成“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具有前瞻性”的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体系,保障智能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助推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武汉核酸检测车上路 机器人采样45分钟出结果
    外形如同一辆轻型客车,内部搭载核酸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快速灭活仪和5G检测直报系统等全自动、便携式一体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备,通过人工+机械两种方式取样,在45分钟内就能得出核酸检测结果… … 8月5日,湖北省首辆移动核酸检测车驶入武昌区东湖路社区,为居民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助力武汉全员核酸检测。检测车外观。(本文图片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李晗 摄)  5日上午11时,这辆拥有亮黄色“外衣”的移动核酸检测车在东湖路社区空地上停好后,工作人员便紧锣密鼓地调试。半小时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前来参与核酸检测的居民在车辆前有序排队,依次在车外完成核酸检测。市民体验“机器人采样”。  36岁的吴女士是第一位完成核酸检测的社区居民,她来到机械采样窗口前,含住一次性检测嘴,只见车厢内一台采样机器人的机械臂伸出,将咽拭子精准地伸入吴女士口中采样。半分钟后,机械臂从窗口“收回”车内,把取得的咽拭子样本快速灭活后,将样本置入全集成检测芯片。车内一名工作人员将芯片放入“盒子”一样的检测仪中,自动完成扩增、检测等步骤。不久,检测结果就在电脑上读取出来。“阴性的,我放心了!”45分钟后,拿到自己检测结果的吴女士开心地表示,第一次接触机械采样,感觉比人工采样的过程更舒适,检测结果立等可取,这种体验很棒。吴女士45分钟拿到了检测结果。  中南医院检验科主任李一荣介绍,这辆价值340万元的移动核酸检测车全称是“新冠检测移动实验室”,搭载全自动、便携式一体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将全部实验步骤集成到全封闭的芯片实验室中,同时搭载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快速灭活仪和5G检测直报系统,从开始检测到结果出炉只需要45分钟,市民可以随到随检。车辆为市民完成检测后,检测结果通过5G通信系统实时传到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审核后上报武汉市卫健委的核酸检测系统。检测车内部。机械臂进行全自动采样标本“灭活”程序。  “这辆车可以让核酸检测更加准确便捷,安全快速。特别适合在社区发生聚集性疫情和县乡村等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场景下发挥作用。”李一荣表示,车厢内可以由机器人完成咽拭子采样,机械臂通过红外线精准定位口腔内的采样区域,采样样本通过快速灭活处理后直接加入芯片,最大程度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感染风险及样本间发生交叉污染的风险。  目前,移动核酸检测车每天可以完成600人次的检测。
  • 国内首套可在水深500米工作的海洋结构物无损检测机器人通过验收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发了国内首套海洋结构物水下无损检测机器人,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国内水下无损检测的工程化示范应用。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该水下检测机器人可在水下500米完成各类海洋结构物的无损检测,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国内首套海洋结构物水下无损检测机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机器人可在水深500米内的海洋结构物上稳定精准操作海洋钻井船、海洋钻井、采油平台、海上风电塔桩等海洋装备大都采用钢结构桁架式结构,钢管对接、相贯线焊缝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而受到风浪水流冲击和长年累月海水侵蚀等因素作用,结构物会形成裂纹,为了避免构件断裂,影响海洋装备的运营安全,就需要进行周期性的焊缝检测,提前发现潜在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上风电塔有4300个,但能完成60米以下的专业水下结构物检测人员却不到200人。作业水域较深时,人工下水检测过于危险且成本过高,许多因素取决于探伤人员的经验和技术。国外已经研制了一系列的水下检测机器人,然而国内在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这一痛点,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刚带领学生们在5年前开展水下检测机器人的研发任务。水下作业不同于陆地,不仅面临水深的影响,而且存在扰流复杂,如何保证检测过程中机器人和探头的稳定,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机器人下水操控检测。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王刚称,该校船舶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行业创新型新工科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大二的学生研发的相关技术已经运用于水下检测机器人。“目前,市场上运用的检测工具需要两位检测人员分别在水上和水下密切配合,而我们的技术给机器人增加了辅助定位系统,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操作复杂度,从而使其能够更专注于检测数据的判断,提高作业效率,整个操作过程岸上一人就可以完成。”来自研发团队的陈思文表示。据介绍,水下焊缝辅助定位系统已经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该技术也让研发团队的陈思文与其同学赢得了“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机器人检测信号图像。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机器人可自主跟踪焊缝,简化检测人员操作据了解,团队通过多年攻关,还相继突破了水下扰流环境下可靠吸附、海洋结构物构型差异大、TKY型节点焊缝不易检测等难题。检测作业过程中水流扰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保证机器人的稳定吸附与灵活运动是一大挑战。对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吸附系统,通过流速计感知检测机器人的流场情况,进而实时调整吸附力大小,找到检测过程中吸附牢靠与灵活运动之间的平衡点。此外,海洋结构物管径最小是0.5米,而最大的可达8米左右,面对管径差距如此悬殊的海洋结构物钢桩,如何兼容各种形式的海洋结构物的管径也是一大难题。团队成员巧妙地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成可重构的三段铰接形状,通过改变铰接处的角度即可调整内切圆直径,满足了机器人兼容不同管径的检测任务。机器人进行小管径检测。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为了把岸上检测人员从复杂的空间相贯焊缝操作中解放出来,团队研究开发了人在环中的半自主检测技术,机器人可以自主跟踪焊缝,在检测到疑似缺陷时,操作人员可以专注操作探头角度,其他的运动操作则由机器人自动解算完成,极大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操作难度。去年,团队携带机器人先后在渤海锦州25-1油气田和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场进行了实际检测,机器人表现出色,完成了国内的首次风电塔桩水下机器人无损检测示范应用。海洋结构物水下机器人检测,不但避免了人工潜水检测的安全风险,还能提高检测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有利于海洋各类资源的高效开发,为我国海洋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悉,该团队还将继续改善水下检测机器人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为水下机器人全自主作业技术贡献力量。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越
  • 生命至上,汇像战“疫”:上海汇像研发全自动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
    2019年新春佳节,本应是所有中国人团聚祈福的日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却在这个冬季无情地席卷全国,让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新春佳节蒙上阴影,也给本应活力四射的中国蒙上阴影。李文亮医生的去世,令所有人心情沉重,而追着妈妈的遗体,哭喊着希望唤醒妈妈的孩童,更令所有人心碎。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全国所有的大中小企业、所有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问诊、消毒、送餐、测温、检测……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众多机器人“战士”登上战场,组建成机器人杀毒灭菌大军、机器人服务送餐大军,助力疫情预警与防治,给人类同疫情的战斗增添了无尽的力量。  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专业为检验检测、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行业提供行业人工智能无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在疫情开始之前,就一直致力于全自动化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的开发。  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大量假阴性的困难,以及样本的采集规范化、核酸提取的产率与纯度、试剂盒检测体系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人工操作的重复性和人为错误等因素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强大的传染及可扩散性,使得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样本,更增添了检验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  在此情况下,上海汇像研发了可以在无人的操作下,完全自动智能的实现高通量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的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能够完成整的实现微生物样本前处理的所有关键步骤,包括接种划线、革兰氏玻片制备、增菌肉汤接种以及药敏纸片分配等实现多种细菌病毒的检测培养。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  配合上海汇像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使得微生物及细菌能够更好更快得到检测。同时可以对能对培养皿进行三维图像采集。用户亦可以自定义时间间隔进行图像采集,系统能自动分析间隔前后图片,系统会自动处理不同时间间隔扫描的图像信息,根据平皿成像分析,形成完整的平皿生长记录。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  随着疫情的发展,全体汇像人较大程度在家里办公工作的情况下,保持最精干的研发队伍,全力开发全自动化的智能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为加速实验进程、保证人员安全、避免人为错误,为病毒的准确检测保驾护航。  伟大的武汉必胜,英雄的中国人必胜,强大的机器人军团必胜。  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致力于为生命科学、诊断及应用化学提供领先的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产品涵盖各类型机器人自动化检测系统,如自动化液体配置机器人,自动化样品处理机器人,自动化有害限用化学物质检测机器人,机器人检测云平台等。同时公司亦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及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实验室智能化解决方案设计,希望将机器人、自动化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分析、化学检测分析,使人体真正远离微生物病毒的侵染,远离有害化学试剂的侵蚀,使每个人真正享受健康品质的生活。  在微生物领域,所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与微生物是共生体,人体身上有超过100万亿的微生物、有大约25000个人类基因,但却有1000多万个细菌基因,血液中有三分之一的分子都来自肠道细菌。  目前文献中有超过3万种科研刊物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各种疾病,包括胃肠,新陈代谢,肝脏,自身免疫,肿瘤,神经和心血管等病种联系起来。全球不少公司也基于大量研究,提出微生物制药、辅助治疗并推出产品,表明微生物作为“人体第二大基因组” 已踏上工业化征程,成为新型治疗药物的丰富来源,为全人类健康带来福祉和希望。  正由于微生物在疾病治疗、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国纷纷开展微生物组计划。包括欧盟“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美国 “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等。  中国于2017年底也陆续启动微生物计划。10月12日,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宣布共同发起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该计划将覆盖超过目前已知90%的细菌模式菌株,完成超过1000个微生物组样本测序。  2017年10月26日,微生物组创新创业者协会倡议发起中国肠道宏基因组计划(Chinese Gut Metagenomics Project),以推动我国在人体微生物组领域的发展。不久,2017年12月20日,中科院牵头启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该计划整合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院14家机构,联手攻关“人体与环境健康的微生物组共性技术研究”。  从上而下的大国计划催生了微生物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大量应用成果的转化。从全球微生物产业格局来看,产业链上游以技术服务公司为主,包括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检测、鉴定与分析、临床诊断等技术服务,为行业提供产品研发支持 中下游公司以具体应用化场景为主,涉及人体健康的领域有微生物科研、微生物治疗与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  在微生物领域,上海汇像将全力结合其在影像处理分析技术以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优势,致力于微生物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及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
  • 生命至上,汇像战“疫”:上海汇像研发全自动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
    2019年新春佳节,本应是所有中国人团聚祈福的日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情的在这个冬季席卷全国,让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新春佳节蒙上阴影,也给节后本应活力四射的中国蒙上阴影。李文亮医生的去世,令所有人心情沉重,而追着妈妈的遗体,哭喊着希望唤醒妈妈的孩童,更令所有人心碎。在疫情前期,更有多名检测人员在检测的过程中,不幸被病毒感染。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全国所有的大中小企业、所有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各自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机器人杀毒灭菌大军,机器人服务送餐大军,更给我们人类同疫情的战斗中,增添了无尽的力量。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为检验检测、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行业提供行业人工智能无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在疫情开始之前,就一直致力于全自动化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的开发。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大量假阴性的困难,以及样本的采集规范化、核酸提取的产率与纯度、试剂盒检测体系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人工操作的重复性和人为错误等因素都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强大的传染及可扩散性,使得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样本,更增添了检验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在此情况下,上海汇像研发了可以在无人的操作下,完全自动智能的实现高通量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的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能够完成整的实现微生物样本前处理的所有关键步骤,包括接种划线、革兰氏玻片制备、增菌肉汤接种以及药敏纸片分配等实现多种细菌病毒的检测培养。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配合上海汇像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使得微生物及细菌能够更好更快得到检测。同时可以对能对培养皿进行三维图像采集。用户亦可以自定义时间间隔进行图像采集,系统能自动分析间隔前后图片,系统会自动处理不同时间间隔扫描的图像信息,根据平皿成像分析,形成完整的平皿生长记录。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上海汇像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机器人系统随着疫情的发展,在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在病人数目持续增加,检验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人力和通量难以平衡,影响确诊救治以及疫情防控,全体汇像人zuì大程度在家里办公工作的情况下,保持zuì精干的研发队伍,全力开发全自动化的智能微生物细菌病毒检测机器人。为加速实验进程、保证人员安全、避免人为错误,为病毒的准确检测保驾护航。伟大的武汉必胜英雄的中国人必胜强大的机器人军团必胜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致力于为生命科学、诊断及应用化学提供领先的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产品涵盖各类型机器人自动化检测系统,如自动化液体配置机器人,自动化样品处理机器人,自动化有害限用化学物质检测机器人,机器人检测云平台等。同时公司亦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及检验检测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实验室智能化解决方案设计,希望将机器人、自动化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分析、化学检测分析,使人体真正远离微生物病毒的侵染,远离有害化学试剂的侵蚀,使每个人真正享受健康品质的生活。在微生物领域,我们知道,所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与微生物是共生体,人体身上有超过100万亿的微生物、有大约25000个人类基因,但却有1000多万个细菌基因,血液中有三分之一的分子都来自肠道细菌。目前文献中有超过3万种科研刊物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各种疾病,包括胃肠,新陈代谢,肝脏,自身免疫,肿瘤,神经和心血管等病种联系起来。全球不少公司也基于大量研究,提出微生物制药、辅助治疗并推出产品,表明微生物作为“人体第二大基因组”已踏上工业化征程,成为新型治疗药物的丰富来源,为全人类健康带来福祉和希望。正由于微生物在疾病治疗、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国纷纷开展微生物组计划。包括欧盟“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美国“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等。中国于2017年底也陆续启动微生物计划。10月12日,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宣布共同发起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该计划将覆盖超过目前已知90%的细菌模式菌株,完成超过1000个微生物组样本测序。2017年10月26日,微生物组创新创业者协会倡议发起中国肠道宏基因组计划(ChineseGutMetagenomicsProject),以推动我国在人体微生物组领域的发展。不久,2017年12月20日,中科院牵头启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组计划”,该计划整合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院14家机构,联手攻关“人体与环境健康的微生物组共性技术研究”。从上而下的大国计划催生了微生物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大量应用成果的转化。从全球微生物产业格局来看,产业链上游以技术服务公司为主,包括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检测、鉴定与分析、临床诊断等技术服务,为行业提供产品研发支持;中下游公司以具体应用化场景为主,涉及人体健康的领域有微生物科研、微生物治疗与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在微生物领域,上海汇像将全力结合其在影像处理分析技术以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领域的优势,致力于微生物在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及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
  • 中科院智能所研发水面机器人 实现水质立体断面原位检测
    p   日前,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获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研究所“973”首席科学家刘锦淮研究员课题组研发出“风光互补”自主式水面机器人。这款水面自动清洁机器人由水面漂浮物自动回收装置和水面机器人组成,类似于家庭清洁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各种海洋、湖泊、河道、滩涂及景区内的湖泊、池塘的固体垃圾、浮萍等清理,以及危险区域进行远程作业,提高安全性和高效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width=" 250" height=" 333" title=" 风光互补水面机器人.JPG" style=" width: 250px height: 33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0c277c09-0e58-48a5-9415-05a96aee0ab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img width=" 250" height=" 250" title=" 02.png" style=" width: 250px height: 25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7fcca8d7-72b0-4a3b-bb84-7059f2ebb0ab.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风光互补水面机器人通用平台 /strong /p p   据介绍,该水面机器人相对于现有水面无人船具有独特优势:动力来源于大容量电池、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源系统,解决了水面机器人长时间持续巡航的动力问题 采用视觉和雷达双模目标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水面目标的路径优化和自主壁障等智能算法,解决了水面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实时避障问题 融合了多模导航系统、三维电子罗盘、驱动器自动调速控制技术、高带宽无线数据实时传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了水面目标自动控制问题 /p p   此外,该项目研究成果以水面机器人为通用平台,可搭建多种自主研制的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水质监测仪器并小型化后集成到水面机器人平台之中,形成水质监测移动实验室,取代目前常用的水质固定监测站或者监测浮标,实现任意水域、全天候、原位和低成本水质监测与预警。 /p p   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国内现有的水面机器人水质检测与采样技术一般只能在线检测常规的水质五参数指标,很难全面的检测水中有机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只能采取把水样采集好后再到实验室去检测,因此无法实现水中重金属等重要污染物的原位和实时检测。另外,现有技术一般只能检测水域的浅层水,无法检测水域中不同深度层面的水质立体断面污染分布状况。本项目以水面机器人为平台,结合研制的新型小型化重金属检测仪器、不同深度水质自动采样装置以及水质原位在线检测装置,实现了水质立体断面的原位和实时检测与污染状态分析。 /p p   目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已形成样机,并正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br/ /p
  • 航天科工自主研制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
    近日,在技术人员控制、遥测设备的保障下,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自主研发的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走出试验室开始了&ldquo 踏青&rdquo 之行。   众所周知,核电站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事故,现场的强辐射等环境将给人员勘察和处置带来极大困难。针对此种情况,33所自主研制成功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目前已通过性能测试和验收,即将交付客户。   核电站环境监测机器人系统由机器人和控制终端组成。其显著特点是车前带有一对有力的双手&mdash &mdash 机械摆臂,别看个头不大,依靠双手它能翻越比自身高很多的障碍物。配备的高功率密度电机,使其上下楼梯轻松自如。加上360° 旋转的眼睛&mdash &mdash 全景红外摄像机,使&ldquo 小家伙&rdquo 能把远处目标拉近观察,前后行走摄像机作为辅助视觉系统,更使其实现了&ldquo 无死角&rdquo 观看。这多双&ldquo 眼睛&rdquo 捕捉的画面可实时传回至控制终端,操作者即使是远程遥控机器人作业也如同身临其境。控制终端还综合考虑了人机工程和外形美观,使操作者长时间控制机器人也不会觉得疲劳。   后续,33所还将研制强辐射环境下核事故处置机器人,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结构,完善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实现机器人半自主导航和失控后自主返回,提升我国在核电机器人装备领域的技术水平。
  • 清华大学研发微小型检测机器人,实现亚厘米级管道高效探测
    近日,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化装备实验室研发了一种可在亚厘米级管道中高效运动的管道探测机器人。在航空发动机和炼油机等复杂系统中,有大量用于输送水、气体和油的管道。通常,这些管道具有各种直径、变化的曲率,并覆盖较长的距离。为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定期从外部和内部进行管道检修。目前已开发的各种管道巡检机器人包括轮式、腿足式、履带式等运动机构,多采用电磁电机驱动,适用于大口径管道的检测。当涉及到直径小于一厘米的微细管道时,机器人的尺寸很难按比例缩小。微型管道机器人在弯曲管道中行进本项工作提出了一种智能材料驱动的微型管道检测机器人(重量 2.2 克,长度 47 毫米,直径管道机器人在多介质、多材质、变管径的复杂管道中行进和探测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汤超,通讯作者为机械工程系副教授赵慧婵,其他作者包括机械工程系教授刘辛军和2021级博士生杜伯源、2018级博士生姜淞文、2019级硕士生邵琦、2019级博士生东旭光。该团队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相关研究。本项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bm8597
  • 环境监测行业首台智能机器人腾空出世
    2015年5月8日,崂应与容广共同合作研制的崂应8060型 滤膜/滤筒称重机器人出现在环境监测仪器的行列,开创了环境监测行业机器人的先例。 崂应8060型滤膜/滤筒称重机器人是在恒温恒湿箱内,将采样后的滤筒或者滤膜进行自动取放、去静电、称重、记录等的全自动智能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人工操作的繁琐与人为误差,可用于环境空气中颗粒物采样滤膜、污染源颗粒物采样滤筒及需要源解析分析项目的高精度称量。 本系统优势就是自动平衡系统温度湿度,设计滤膜传送防滑落及条形码滤膜专利,便于机械手操作及自动记录数据,准确称量系统,自动识别两次称量误差,超过误差标准将进行第三次称量,停电记忆,自动生成历史数据和报表。 崂应机器人解决了称重手工监测的不足和难点,节省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 挪威教授利用机器人监测土壤气体排放
    田野机器人和配上基于平面的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观测地球和大气层来监测影响气候变化的气体。  深入土壤的监测  这款拥有三个大轮子,不会陷入泥土里的Field Flux机器人可以将用放置在它的大臂上的采样器,监测土壤中少量的一氧化二氮(N2O)含量,完成监测环境污染的工作。  尽管人们更熟悉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中的影响,但其实N2O使全球变暖的潜力比二氧化碳高300倍。换句话说,一分子N2O的破坏能力与300分子的CO2相当。  来自挪威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微生物生态学家Lars Bakken教授说:“对N2O排放的量化有一个巨大困难在于,其数值会因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变化。”目前,Bakken教授正在与挪威一家名叫Adigo的公司合作,为NORA项目尝试找到一个监测土壤中N2O排放量的方法,并降低其排放。  教授表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做田野机器人的原因。如果你想要在一片试验田中量化N?O的排放量,你必须在一块地上反复不断地测量。”(图为Field Flux机器人样机,图片来源:NORA)  使用田野机器人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一个本来需要27个小时手工检测的土地只需要1小时就能完成测试。这种方法在控制 N2O 方面非常重要,因为它使得农民可以在必要时进行翻土工作。在土壤没有较好地暴露在空气中时(比如下大雨或者土壤非常紧实时),一些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数是细菌)就会使用氮氧化物而不是氧化物来进行呼吸,从而产生 N2O。但是还有少量细菌可以进行 N2O 的呼吸作用来吸收掉,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酶——N2O还原酶。NORA 项目的研究员们发现,这种酶会因土壤的酸性过大或土壤中铜离子的不足而消失。  挪威大学生命学院的另一位教授,同时也是 Marie Sk?odowska -Curie Actions项目的合作者 Asa Frostegard 说道:“我们探究了这些微生物的生物活动,研究它们产生 N2O 的生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之间的作用方式有着很大差别。”(图片来源:ADIGO)  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可以帮助农民通过改变土壤酸性或土壤铜离子的含量来减少 N2O 污染。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耕作中使用富含铁镁的岩石或矿物质来中和土壤酸性,而不是使用传统的会导致 N2O 污染的撒石灰方法。
  • 大三学生发明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桥底工作 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在桥墩下工作   12月2日,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南京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王倩舒等三人参与研制了为桥梁准确把脉“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这也是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这是一个长宽都在20厘米左右的“丑”家伙,体重也不到1.5公斤。它带着一对长长的“大触角”,拖着四个轮子,通过无线控制设备,以每分钟8米的速度在二桥拉索的高塔上慢慢爬行,甚至调皮地来了个180度大翻转,一会干脆钻到大桥的桥墩间,在这个人无法涉及的部位,继续慢慢地细细巡查。   这个看着很轻松的过程可不简单,那对“大触角”已经对行进过程进行拍照或者是录像,技术人员则通过地面监控设备,对桥梁,桥梁的拉索、甚至是不容易抵达的桥墩有无裂缝、破损、老化、划痕、腐蚀等现象都一目了然。等它工作完,一份清晰、精准的影像资料即时传到了技术人员手中的仪器上,细到表面裂缝只有0.5mm的细小裂缝都能被准确捕捉到,并标注准确位置,提供给桥梁维修部门。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刘永是桥梁爬壁机器人的指导老师,他介绍,在国内,桥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桥梁常常会出现一些机构变化引起破损、裂纹、老化等病害,这些外观病害检查传统都采用人工方法。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增加了检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斜拉或悬索桥的高塔,以及高墩柱的外观检测更是个大难点。以桥梁支座的检查为例,梁底面与墩台帽间的距离小,人往往不能到达,无法提供全方位检查。利用这个小机器人,可灵活进入狭小的空间,仔细观察支座的情况。这样的检查不仅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十倍,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封路的时间,还使安全风险大为下降。桥梁现场以视频或照片保存的信息,可作历史数据和专家分析的原始依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更多“桥脆脆”事件的发生。   刘永说,别看它个头小,功能却一点都不少,它具有密封吸附装置、移动机构、通讯控制和病害检测四个子系统。其中密封吸附是关键技术,通过地面遥控装置发送的指令,小家伙内的离心泵体高速旋转,排出密封腔的气体,外界的大气压强大于密封腔内压强后就让它能紧紧压在桥梁壁面上。它的“大触角”,就是病害检测系统,让它能时刻注视搜寻着桥梁上任何有潜在危险的地方,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检测图像传输至地面,给工作人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据了解,这个项目也是在江苏省重点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由南理工计算机学院与宁沪高速公路公司合作研制高架桥壁面缺陷检测机器人的一部分。
  • 核酸检测“新利器”|卡尤迪Flash10全自动核酸检测机器人获批上市
    11月3日,卡尤迪潜心智造的全新一代闪测新品——Flash10全自动核酸检测机器人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23221468),正式上市。卡尤迪自研闪测新一代核酸检测平台——闪测精灵Flash10全自动核酸检测机器人(简称“闪测精灵Flash10”),总结一线抗疫工作经验,探索核酸检测技术发展,实现核酸检测全自动智能化技术升级,打造出这款集样本信息录入、进样、核酸提取、扩增检测、数据分析、自动化报告全流程一体化的封闭式检测设备,满足无需标准实验室、无需人工处理样本、无需人工配制试剂、只需极简的样本进-结果出、既快又准的即时检验(POCT)的所有要求,使核酸检测更省时、省力、省地、省钱。闪测精灵Flash10特点如下极简操作:样本进、结果出,检测过程全自动;极致快速:搭配小闪舱,单样本检测20分钟即可完成,结果立等可取;更准确:磁珠提取+荧光PCR技术,达到检测“金标准”;随到随检:4个独立反应模块,独立运行,互不干扰,杜绝样本交叉污染,可同时检测4个不同检测项目。关于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卡尤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在分子诊断领域深耕10余年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专注于即时检验领域,尤其擅长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快速检测技术。卡尤迪总部及研发中心位于北京,先后成立了江苏宜兴生产基地、美国研发中心、卡尤迪医学检验实验室,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检测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
  • 扬州将研发水质监测机器人 院士团队拟合建激光产业园
    p   近日,2018“智汇开发区· 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在扬州举行。中科院院士王立军等40位国内高校专家教授会聚扬州,共同为扬州经济把脉支招。现场,水质监测机器人、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汽车刹车片等11个项目集中签约。 /p p   11个项目集中签约 /p p   扬州将研发水质监测机器人 /p p   近年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秉承“兴城先兴人”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实施“顶尖科学家引进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工程,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的良好局面。此次,开发区希望通过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借助高校院所的资源优势,搭建“政府-高校-企业”的沟通之桥,希望更多专家为开发区多把脉支招、多提宝贵意见、多推荐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多推动科研成果来区转化落地,为加快提升开发区创新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 /p p   活动现场,进行了水质监测机器人项目、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汽车刹车片项目等11个项目的签约仪式。“目前市场上的刹车片主要以金属和陶瓷为主,而采用碳纤维复合摩擦材料制作的汽车刹车片,性能更优越,无振动,噪音小,摩擦系数更稳定。”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汽车刹车片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发展趋势顺应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p p   “水质监测机器人主要可以应用在河道巡航、河道扫描、清淤等领域。”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质监测机器人项目具有水下无人驾驶、自动避障、防搁浅以及高清视频等技术性能,可以广泛应用到河道巡航、河道扫描、清淤等领域。 /p p   与院士团队合作 /p p   拟共建扬州激光产业园 /p p   除了这11个项目签约落户之外,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与中科院王立军院士团队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拟在激光产业全面合作,共同建立扬州激光产业园。 /p p   王立军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及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并率先开展了无铝量子阱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突破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 /p p   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团队所在的单位激光技术及应用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是国内最早研制出半导体激光器的单位,也是国内最早开发出半导体激光加工设备、半导体激光医疗产品和激光显示样机的单位之一。 /p p   扬州激光产业园项目落户地点暂定开发区西安交大科技园,将以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激光照明产业化为首期建设目标,并分批次建设涵盖固态激光雷达、激光医疗、激光照明和显示、激光检测等8个研发实验室。与企业共建成立涵盖半导体激光光源、智能制造、激光医疗仪器和监控成像的4个产业研发中心。 /p p   筹建绿色光电研究院 /p p   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很广泛 /p p   此外,市开发区将筹建绿色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拟邀请王立军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 /p p   近年来,扬州光电产业发展势头很好,LED、太阳能电池都是朝阳产业,特别是筹建绿色光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设想,很有创意,我研究的是光电领域,对此很感兴趣,与扬州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将我们研究所的成果在扬州转化。”在谈及扬州的光电产业时,王立军表示,希望与扬州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也希望有机会在激光检测、激光医学、激光照明领域和扬州企业对接。 /p p   对方介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激光雷达技术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激光技术的应用很广泛,现在新款手机基本都采用激光技术,使图像采集更逼真 此外,激光无线传能技术还能解决无人机充电续航的问题。 /p
  • 核酸检测再添“新利器”|卡尤迪FlashDetect Robo全自动核酸检测机器人获批上市
    卡尤迪全新一代闪测新品——闪测英雄FlashDetect Robo全自动核酸检测机器人已于11月25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23221565),获批上市!延续闪测基因,锐意突破创新,实现迭代升级。卡尤迪闪测英雄FlashDetect Robo—16/32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以下简称“闪测英雄Robo”)通过自动化机器人手臂及信息化管理软件与核酸检测技术的有机融合,提供更快、更准、更省力、更高效的核酸检测新方案。闪测英雄Robo主要由一体化模块、检测墙、机械臂、进样盘、出样盘、回收箱、机壳、触摸屏和软件组成;机械臂用于试验过程中自动抓取、放置检测盒。闪测英雄Robo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核酸提取、试剂混匀、温度控制及荧光检测部件,搭配不同的一次性特异性检测盒使用。一次性特异性检测盒内预先放置可常温储存的试剂,省去了传统的样本处理和试剂配制步骤,尽可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将有效降低人工强度和人为失误,提高作业效率。闪测英雄Robo产品特点1 ► 操作再精减仅需将样本摆盘入仓,「智能机械手臂」自动上样、检测;样本批量上、结果批量出;2 ► 速度再提升搭配小闪舱,单样本检测20分钟即可完成,结果立等可取;3 ► 多功能智控屏幕实时显示样本运行及检测结果,并可实时查看综合检测统计情况;4 ► 随到随检兼具批量检测16/32个独立反应模块,无需攒样、无需等待,时刻急诊优先;并可同时检测32个不同检测项目,24小时可处理2300个样本 5 ► 结果准确磁珠提取+荧光PCR技术,达到检测“金标准”;6 ► 生物无污染搭配全封闭、集成化小闪舱,安全无污染,降低对实验室环境和操作人员要求。闪测英雄Robo通过打造高通量、全自动、全封闭、随来随检的优越性能,颠覆了标准PCR实验室多分区样本多次传递、人员密集高强度工作的传统模式。适用于包括检验科、中心/分子实验室、门诊实验室在内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实验室及海关/机场实验室等检测场景,为推动核酸检测“走进”一线检测场景提供了创新技术支持。
  • 大力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政策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个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决定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重点领域主要涉及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pdf
  • 科技冬奥:“机器人+安检”实现智能巡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成功闭幕,这场运动盛会不仅呈现了精彩绝伦的比赛,也让全世界领略了“科技冬奥”的各项黑科技。针对冬奥会期间安检查验的需求,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口岸入境旅客风险因子智能监测技术及装备”课题,通过“机器人+安检”模式,将多种尖端查验技术装备与机器人结合,成功研发具备辐射、毒、爆等多种危险品查验的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满足重点区域无感查验需求的同时,展现口岸科技魅力。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是一款专门结合冬奥会查验需求,深度融合机器人技术及先进查验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该机器人融合了智能导航技术、全景核辐射探测技术、痕量毒品和爆炸物检测技术,是“核生化爆毒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为现有查验手段提供重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作为智能机器人,可提供自主移动、人机交互、政策宣传等服务。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融合威视独有电子鼻技术,实现毒品、爆炸物、危化品检测。该技术基于痕量检测技术,无需接触物体,通过收集物质挥发的气味分子,采用离子迁移谱进行检测,可以一次检测出上百种成分,几乎涵盖大部分生化成分,具有速度快、灵敏的优势,可以对复杂成分分辨并进行检测,在识别毒品、爆炸物、危化品的优势尤为突出。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携带核因子全息定位系统,实现对核因子的广域定位追踪,可以对旅客、行包、货物及周边环境进行辐射的实时监测,当发现异常后可以实现超标快速报警,精准识别核因子种类,并以动态成像方式实现可视化追踪监控,引导机器人抵近核因子进行精准定位和精准查验。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将辐射探测定位技术与机器人智能导航技术深度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让核恐因子无所遁形。为了满足冬奥会等大型国际活动需求,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定制化语义库的语音交互功能,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定制超过2万余条素材语音库,并特别加入法、日、俄、西等多种小语种翻译,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法规宣传、路线指引,可以使语音更专业、更正式,降低查验人员工作难度。通过装备PR1000智能巡检机器人可实现现场查验和应急事件灵活部署、一站式服务,减少重复劳动,保障人员安全,是查验人员的好帮手,补足效率和查验全面性这一矛盾,切实解决一线查验工作痛点和难点。
  • 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检查机器人问世
    日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光电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资金及相关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电所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完成。   与其他水下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此智能检查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辐射环境中,从事核电水下探测、堤坝检查、管道检测、异物水下打捞等工作。验收组专家一致评价,该机器人在水下动密封技术、水下姿态检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图像识别、水下测量等关键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据了解,该智能机器人与光电所先期研发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螺栓孔自动检查机器人、CRDM钩爪检查机器人、水下异物打捞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形成的系列产品被核电用户评为首选产品。
  • 赋能工厂智能升级 | 谱育科技荣获 浙江省“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称号
    6月26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名单。谱育科技凭借智能化在线监测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获得了2023年浙江省“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称号。在智能监测领域,谱育科技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为推进智能在线监测应用、实现工业生产及过程分析高质量发展,谱育科技通过创新体系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推出了FAAS 8000 工厂自动化分析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测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核心设备),FAAS 8000已通过行业认证与市场检验,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产品以及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对工业过程成分智能在线分析系统进行成果评价,经清华大学、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多名论证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自上市以来,FAAS 8000不断发挥着其优越的性能和创新应用模式,目前已在化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新能源、核工业及先进半导体行业等行业投入使用,且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FAAS 8000 以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工取样、送样、样品处理,上机检测等工作模式,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保证在线监测生产工艺的自动优化控制,提高数据检测的实效性、准确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减少过程物料损耗优化生产工艺。谱育科技该系统可为国内在线分析仪器行业提供新的方向,解决工业过程在线监测难题,为工业过程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质量控制,给工业过程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逐步实现制程工艺自主国产化,有力保障国内工业过程生产行业的高效发展。系统特点简介【原位分布式采样+中心分析服务器】一套系统支持多达24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基于实验室ICP-OES、ICP-MS、IC等分析方法,实现实验室级分析水平的工业现场在线化监测。【全量程多元素同步分析】实现90余种痕量到常量元素及其它组分的在线监测,解决行业无法多元素同时监测的难题。【全流程自动化】系统实现采样、预处理、传输、分析、质控、报表全流程自动化,提升过程质控水平。【无损快速样品传输】系统通过创新的样品远程传输技术,实现300米范围内最短20min的样品传输分析,提高生产效益。
  • 深度剖析:何为机器人自动制样?
    机器人自动制样,按字面意思,就是用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制样工作,通过机器人进行破碎、缩分、干燥及制粉等操作,由一个机器人完成全部的制样工作。实则不然,三德科技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里的“机器人”,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是一个用机器组装成的“人”,它指的是一个机械臂,由电脑控制,可灵活运动(目前在工业领域,机械臂技术已被成熟、广泛地应用,如无人化工厂已大量应用机械臂进行焊接、装配、加工等工作)。但它并不进行实际的破碎、缩分干燥及制粉等操作,只负责样品的转运与传输。该系统于2019年上市,并非全新设计的产品,而是在我司获市场好评、经市场验证的SDPS全通制样系统(往期推荐:盘一盘,那些年,三德科技建设的全自动制样系统)基础上保留核心的风透® 、伞旋® 、自沉集® 等制样技术,只将煤样转运的方式更改为机械臂执行的升级产品。它具备此前制样系统运行通畅、不粘不堵、样品代表性好的所有特点,并且运行更加稳定、检修方便。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中采用的机械臂传统的全通制样系统,采用“链斗提+皮带”的样品转运方式,存在漏煤、混样、故障率较高的问题。机器人制样系统直接采用机器臂进行样品的转运,结构简化,整体可靠性显著提升。再辅以转运容器专用清扫装置,可有效避免煤样在转运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多方位保证制样精密度。除此之外,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还具备较强的扩展性。用户可根据需要,增配风透® 式前级干燥功能,在制样之前去除煤样表面水分,降低样品粘性,且具备水分差值补偿功能,以进一步提高煤样的水分适应性(试验表明:相同样重、水分含量的煤样,风透干燥效率比传统烘箱干燥方式,效率提升6倍以上)。同时,系统还可利用一级缩分装置将进料质量为100kg-600kg的煤样缩分成100kg以下,随后缩分接样可由机器人二次操作入料一级缩分装置,从而使机器人制样系统入料量达15kg-600kg,大大提高了入料质量的适应性。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三维效果图随着我国工业4.0及智能制造进程逐步推进,机器人技术亦将不断应用于燃料智能化领域中的自动制样及自动化验,这是燃料智能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三德科技作为专业从事仪器及自动化/无人化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实施及运维供应商,期待以仪器及自动化/无人化系统的专业、引领能力,成就客户,做值得客户信赖的长期伙伴。截至2021年5月20日,已与20余家企业成功签订机器人制样系统合同,助力其有效实现燃料智能化的建设,其中,格盟国际宏光、华能沁北、华能珞璜、国电宝庆、国神神二等电厂已稳定投运。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部分业绩机器人制样系统与传统自动制样系统优劣对比对比项机器人制样系统传统自动制样系统(斗提+皮带的转运方式)制样结果制样全环节监测重量数据,实时计算各环节样品损失率,分析样品稳定性,检测样品重量是否达标,达到对各环节精确调试校验,制样结果精准。只称入料重量和制样后样品的重量,无全过程重量监控数据,制样结果精度有限。投运率1、机器人转运,结构简化,整体可靠性高;2、全环节透明化设计,检修便捷,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大增加,设备投运率高。1、链斗提升+皮带 转运,转运环节较多,易出故障,稳定性相对不足。2、全封闭覆盖件,维修不便,设备数量及动作较多,故障率相对偏高,从而导致投运率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单套系统采购价格高,但后期运维成本低,未来系统扩展性强,加之投运率高带来的收益,总体拥有成本低。单套系统采购价格低,但后期运维成本高,未来系统扩展性有限,加之投运率没有机器人制样系统高,总体拥有成本高。扩展性可根据不同需求适当调整制样流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制样流程一旦确定不能更改,可满足的需求有限。煤种适应性可选配前级干燥系统,以适应湿煤及黏性较大的煤种,煤种适应性强。无原生的前级干燥系统,若使用前级干燥需进行改造,增加设备,总体费用高,且改造后的整体效果低于机器人制样系统。混样概率转运煤样的不锈桶及煤样瓶均采用通热风毛刷清扫,尤其对于装过湿煤的容器清扫效果好,杜绝了煤样残留导致的混样情况。斗提机及皮带转运的方式虽然有清扫机构,但清扫效果没有机器人清扫彻底。漏煤概率煤样的转运采用机器人夹持不锈钢桶模拟人工倒样的方式,不会产生转运过程中漏煤问题。单斗提或者皮带的转运方式,在转运过程中会有漏煤及水分损失的情况。来源: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编辑: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消防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学科实验室通过论证
    5月28日下午,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与安徽相品智能科技公司联合共建的“智能消防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方案论证会在合肥召开。由中国科大、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论证组一致同意通过建设方案论证。   实验室负责人从研究方向与主要内容、组织架构与共建机制、建设预期成果等方面汇报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实验室面向安徽省战新产业,在端到端人工智能赋能的消防机器人感知、决策、控制等方向深入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制约智能消防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以孙怡宁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方案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实验室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清晰,研究方向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研究内容具体、学科定位准确,有利于促进重点学科和相关专业领域优化发展,一致同意通过论证。同时,专家组从战略目标规划、运行机制、团队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安徽相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是由安徽申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大机器人研究中心、哈尔滨机器人研究中心等共同组建成立,是专门研究制造各类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研发制造了储罐智能爬壁机器人、变电站智能检修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光伏面板清扫机器人等系列产品。
  • 分场活动 | 专家学者聚焦传感,各抒己见——先进传感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专场成功召开!
    分场活动 | 专家学者聚焦传感,各抒己见——先进传感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专场成功召开! 11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分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承办,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技术研究所、重庆金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西谷曙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分场活动之先进传感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专场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士(CIS Fellow)、重庆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主任研究员石为人主持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房卫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院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院倪光南的主题报告是《拥抱RISC-V开源芯片新潮流》。倪光南院士首先概述了CPU价格对芯片产业的影响,并且指出CPU价格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使得小型公司难以形成大众化的趋势,而现存的CPU价格格局又难以支撑,针对这一现状,倪光南院士指出新兴的开源芯片CPU不仅成本低,还可以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另外,倪光南院士提到构建环境感知、芯片研制的重要性,希望可以以开通中国产业发展为目标,共同为人类科技共同体做出贡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丁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丁宁的主题报告是《仿生攀爬式桥梁缆索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丁宁院长研究的对象是超长的悬索桥主缆、悬索与斜拉桥缆索,研究的目标是大跨度拉索类桥梁(200米以上超长斜拉索、悬索)保护层的表现损伤检测与维修,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构型分析、本体构型和关键部件,并且还展示了相关论文专利,研制技术具有高速度、高载荷、可越障、高可靠、全覆盖自主检测、可自主局部维修特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李波的主题报告是《监控视频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介绍到目前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视频清晰成像问题依然是一个挑战,而李教授在监控视频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绩,整个报告围绕满足公安全天候+全天时清晰成像需求展开,并且对小区范围和城域范围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概述,在最后通过新冠为例,讲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技术是将视频与物联信息融合的大范围目标关联。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波  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波的主题报告是《翼辉操作系统工业与智慧互联技术展望》。曾总对翼辉公司简介、历程、行业客户及涉足行业进行了简短的介绍,着重介绍翼辉操作系统中的SYlixOS嵌入式大型实时操作系统和MS-RTOS新一代小型物联网操作系统,曾总提到SYlixOS系统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获得SIL安全认证的多核64位大型操作系统,同时展示翼辉公司的标准产品,表达了公司意愿,在未来的道路上,会把这条路走好,走踏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杰青吴新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集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杰青吴新宇的主题报告是《人机融合外骨骼机器人》。外骨骼已经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国外研究外骨骼的现状,提出外骨骼应用发展趋势是自然、安全、高效,并指出外骨骼应用面临的挑战是运动意图识别与人机融合与协同控制。吴新宇先生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向我们展示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腰部阻力外骨骼机器人、柔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视频,在最后,吴新宇先生提出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趋势是面向护工服务,是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是横向行走锻炼外骨骼,是体表超贴附式柔性传感,是柔性应变姿态传感,会中,石教授说到人机融合外骨骼机器人技术也是我国最急需的人机协同方向。重庆大学教授、CIS Fellow石为人重庆大学教授、CIS Fellow石为人的主题报告是《人与环境感知思考》。石为人教授现场重点讨论人的智慧与机器的智能融合,提到采用先进传感和数据分析理论及技术,多维特征参数获取,学习网络训练,构建关联映射模型,以及先进感知与数据驱动智能软件先进技术,建立人与环境感知机器智能系统。现场展示人与环境感知数据驱动智能框架图、原理图和模型图,石为人教授表示环境感知为我们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可以让机器更智能,让人更聪明,进而影响人与机器的协同。成都西谷曙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应成成都西谷曙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应成的主题报告是《LDSW统一技术标准与规划中的新型基础物联网》。万物智联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廖董指出物联网难于落地的原因是急需关键技术突破,并且市场与落地现实的巨大反差,而LDSW技术是颠覆传统的科技创新,针对LDSW技术展开讨论,提到LDSW技术突破在于DNA检测技术、多频道协同半双工变“潜双工”准多工、双向通讯,廖董表示LDSW标准还是国家新型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有力支撑。 重庆金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东重庆金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东的主题报告是《APCOS万物互联智慧操作系统》。杨董围绕操作系统、畅想未来、APCOS万物互联智慧操作系统三个话题展开讨论,说到智慧时代的万事万物之间操作系统面临着不确定性的计算和缺乏颠覆性创新技术问题,而引入的普适计算概念可以在适当的地点、时间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人,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接下来又对APCOS操作系统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操作展示,更有院士评价APCOS操作系统让物联网大规模、超大规模、全产业链成为可能,它是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解决了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性世界难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委副总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张利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委副总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张利剑的主题报告是《外骨骼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研究》。张利剑先生分别从领域概况、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展开介绍,着重介绍了六个关键技术:助力方法与工况适配研究、人机交互界面力学设计、人机耦合动力学参数预测、人机耦合运动特征分析、超韧性材料成型结构优化设计、人机耦合过程评效方法,最后提出三项指导意见,引进新理念;发展新范式,建立闭环设计方法;发展新器件,突破人机交互带宽。会中石为人教授评价这项技术也是一个典型的颠覆性技术。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勃生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勃生的主题报告是《自主创新的3D打印赋能智能制造》。陈总对主流增材制造技术进行详细的概述并展示应用范围,同时介绍到华曙高科相关产品:如Flight SS/HT 403p-2激光高分子烧结系统等,陈总对403p系列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对3D打印传感器设备类型、工作环境进行具体分析,陈总表示华曙高科将助力中国制造迈入世界一流。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宋仲康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宋仲康的主题报告是《协作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宋仲康院长表示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发展迅速,并且遨博协作机器人自主研发,核心部件已全国产化,它的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第一。介绍到协作机器人安全性好、运动灵活、图形化编程、模块化设计的特点,并且展示协作机器人在3C、工业、汽车、机械、服务业的应用,宋仲康院长提到全球第一个量产的智能理疗机器人,指出协作机器人面临着速度慢、负载小、智能化程度不够、系统集成人才缺乏、大规模应用场景落地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阐述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提高智能感知,提高功率密度,提高负载自比重,更小自重,更大负载,更加重视安全,复合机器人,建立生态系统。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宏宇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宏宇的主题报告是《数据网络技术及其在智能系统中的应用思考》。姚董介绍到智能无人系统和数据网络两种技术。智能无人系统在2017年首次提出,并且呈现出螺旋式发展,姚董事长指出当下智能无人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感知交互、自主决策和群体协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并且详细阐述数据网络技术,认为数据网络技术在智能系统中将会是很好的支撑。上海大学教授徐国卿上海大学教授徐国卿的主题报告是《面向故障预诊断与健康管理的智能感知与数据混合驱动新技术》。徐国卿教授提到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且在报告中多次提到可靠性问题,如电气装备可靠性状态监测技术的现状、电气设备可靠性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还提到电机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挑战是老化演进体系化表征和检测的高动态高安全性,并且对电机健康在线监测感知技术、数据驱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徐国卿教授表示电气装备的预诊断与健康管理的核心技术包括智能感知和大数据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电气装备运行过程中的大数据与机理模型结合,可大大提高预测效率和置信度。至此,先进传感系统与智能机器人会议圆满结束。先进传感系统已成为未来物联网、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能机器人是人类科学探索和研究智能的成果。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内合作,共同打造先进传感与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竞争能力,相信在工业、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家用服务、社会服务、军事等领域会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 中科院光电所成功研制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   近日,由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通过了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机器人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在水下动密封技术、水下姿态检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图像识别、水下测量等关键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是在中科院“西部之光”资金及所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由光电所四室科研团队历时2年完成。与其他水下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光电所研制的智能检查机器人可以在水下高辐射环境中,从事核电水下探测、堤坝检查、管道检测、异物水下打捞等工作。目前,光电所四室已先后为秦山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广东核电集团等多家单位提供了定制设备,产品应用后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水下智能检查机器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核电智能机器人的空白,也为光电所承担的2013年国家973计划“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前期研发经验。 产品化的机器人检查设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