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精尖创新中心

仪器信息网高精尖创新中心专题为您整合高精尖创新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精尖创新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精尖创新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精尖创新中心话题讨论。

高精尖创新中心相关的资讯

  • 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京成立,下一步将布局建设10个左右高精尖中心
    2月20日消息 2月19日,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设立,联合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是北京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集成电路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按照新一期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要求,该中心将凝聚清华、北大两校的精锐力量和资源,联合北京集成电路产业相关单位,建立跨校际、产学研贯通的新型创新载体;重点突破产研壁垒,发挥高校和产业的两个积极性,加速推动技术链的垂直整合和协同创新;引入产业代表,参与立项与评估环节,确保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实现路径和实际产业价值;设立项目经理人机制,紧密衔接项目管理流程中的产业需求。据了解,2015年,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近期,北京市教委启动该计划新一期建设工作,旨在引导高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加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的一体化创新,推动实现创新链上下游贯通发展,加速产出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实质性科技成果。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依托北京高校,重点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营养健康、碳达峰与碳中和、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统筹布局建设10个左右高精尖中心,支撑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首都高质量发展。
  •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招聘岗位通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胡名旭博士团队招聘软件工程师1人,助研/算法工程师1-2人,具体岗位信息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招聘岗位1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名称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软件工程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数量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团队介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协助胡名旭博士开发和维护一个基于CUDA C加速、Python语言实现的冷冻电镜图像处理软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职责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 nbsp & nbsp 根据编程说明,编写以及优化各个相互基本独立的CUDA C kernel。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 nbsp & nbsp 组织此Python语言实现的软件,负责打包和发布流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 nbsp & nbsp 若应聘者有图像处理的相关背景,可共同进行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和开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任职必备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 nbsp 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学/电子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 nbsp 精通Python编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 nbsp 熟悉GPU计算概念,精通CUDA C kernel的编写和优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nbsp & nbsp 熟悉CuPy的使用,以及使用其封装CUDA C kernel的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 nbsp & nbsp 精通pip或conda的打包和发布流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 nbsp & nbsp 熟悉版本控制软件git。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任职优先考虑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 nbsp & nbsp 有图像处理相关研究经验,熟悉信号处理中常用算法和原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 nbsp & nbsp 熟悉Docker等容器工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 nbsp & nbsp 熟悉Numpy,SciPy以及Matplotlib等数据处理以及可视化库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nbsp & nbsp & nbsp 熟练使用pytorch。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亮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接触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前沿动态,收入丰厚。在校园环境以及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之中学习并发挥创造性,推动人类知识前沿的拓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 nbsp 招聘岗位2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名称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助研/算法工程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数量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人至两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团队介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协助胡名旭博士开发冷冻电镜图像处理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职责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 nbsp & nbsp 参与实验室算法方面的讨论会,协助设计图像处理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 nbsp & nbsp 分析和测试图像处理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任职必备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 nbsp 数学/电子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清华在校本科生可兼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 nbsp 已修泛函分析课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 nbsp 对图像分析有浓厚兴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任职优先考虑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nbsp 有图像处理相关研究经验,熟悉信号处理中常用算法和原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nbsp 已修近世代数课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nbsp 熟悉Numpy,SciPy以及Matplotlib等数据处理以及可视化库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nbsp 熟悉LaTeX。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岗位亮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接触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前沿动态,收入丰厚。在校园环境以及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之中学习并发挥创造性,推动人类知识前沿的拓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可推荐就读CLS或PTN生命科学院/医学院博士生项目(无需保研名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联系人: /strong /span 胡老师,E-mail: humingxu@mail.tsinghua.edu.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br/ /p
  • 买不起高精尖仪器?“创新券”成山东中小微企业助推器
    p   花点小钱就可使用买不起的高精尖仪器,足不出户就可预约千里之外的科研设备……山东推广使用的科技“创新券”政策,正成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p p   近日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山东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创新券”政策加快推进全省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提供服务量大、用户评价高、综合效益突出的设施仪器供给方单位,给予其服务总额的10%至30%的后补助,对小微企业使用仪器设备发生的费用,给予40%至60%的补助。 /p p   2016年山东省“创新券”使用量达到15773次,涉及1958家中小微企业,补助金额达48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共有895家小微企业使用“创新券”5700余次,预计补助金额1610万元。 /p
  •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将举行 集中展现高精尖重大科技成果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将于10月21日至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据悉,本次展览总面积21834 m2,共设展项1740项,展出实物1347件、模型277件、展板933块,视频383个。现场共分12个展区,分别是总序、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区域创新、改革(人才)、开放合作、科普等展区。  总体来看,展览既展现了一大批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又体现了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既有实物、沙盘和模型,又采用了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颖的互动展示方式。  本次展览的重点是“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社会民生领域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展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解密衰老”、“天机”类脑芯片等基础前沿的重大突破,以及散裂中子源、“慧眼”望远镜卫星等科学装置。面向经济主战场,重点展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煤经合成气直接制高值化学品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展示中国空间站模型、火星车、“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展示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装备(PET/MR),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以及“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的最新成果。  此外,本次展览还展示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成效,科技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开放合作和科普工作等的最新进展。  据悉,展览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时停止入馆),观众需提前2天通过手机微信预约参观。每天预约限额为10000人,上午、下午各5000人。
  • 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口高精尖仪器实现高效通关
    高精尖仪器对于科研机构来说至关重要,海淀海关通过“一站式”作业、集中监管、“7×24小时”预约查验等系列举措,充分保障进口高精尖仪器顺利通关。记者获悉,今年1至11月,海淀海关共验放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进口科研设备263批次,货值约1840万美元。海淀海关关员对进口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目的地检验。摄影:何佳慧近日,在中科科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台价值18.5万美元的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北京海关所属海淀海关关员的监管下,仅耗时2小时就完成了查检工作,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这台精密仪器可以对金属的性能进行检测,现在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和高校重点科研课题急需用它出具金属性能检测报告。”中科科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春说,“多亏海淀海关关员上门查检,才确保了这台仪器能够快速完成安装调试、如期交付,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海淀海关关员对进口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目的地检验。摄影:何佳慧据悉,这台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运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基础医学、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析仪器,对探究材料微观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避免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因道路颠簸、木箱碰撞等外部因素造成损坏,代理公司采用了“气垫车+空运”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耗时长,仪器安装调试程序也很繁琐,如果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交付,将会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展。”回想起当时情景,刘小春仍然记忆犹新。在接到求助电话后,海淀海关针对货物特殊性和企业诉求,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派员上门服务,“手把手”指导企业以最快速度完成报关工作,并结合仪器特点提前进场,采取拆包装与安装调试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确保严密监管的前提下,快速完成查检工作。据了解,为充分保障进口高精尖仪器顺利通关,海淀海关持续推进“四优四提促五子”服务工程落地见效,一方面通过“一站式”作业、集中监管、“7×24小时”预约查验等举措,确保进口产品以最快速度投入科研、教学和生产,使企业切实感受到海关政策改革的“减负提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海关政策进万家”活动,面向企业全方位宣讲政策、解读法规,帮助企业用足政策、尽享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海淀海关将持续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和‘急难愁盼’,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等扩大进口,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海关力量。”海淀海关副关长周骏表示。
  • 海光获评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及复核结果,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简称“海光公司”)榜上有名,被认定为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  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是指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具有较强的产业资源要素集聚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鲜明的发展特色,创新模式先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业绩显著的企业,包含已经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及专业从事工业设计的企业。  海光公司具有40余年光谱类分析仪器开发和无机元素检测服务经验,是商用原子荧光光度计的诞生地,也是原子荧光技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推出的V系列原子荧光产品集成了4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10余项专利技术,聚焦于打造高可靠性、智能化、自动化、免维护人机交互设计的产品,在国内开启了原子荧光4.0新时代。同时原子吸收、测汞仪、流动分析、快速溶剂萃取、石墨消解机器人、ICP-MS等产品线不断扩充,根据行业需求加快国产化进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和技术转化。  海光公司获评“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是北京市对海光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与鼓励。未来,海光公司将不断推进创新研发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公司在行业领域内的优势,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每年一亿元经费!第二批高校高精尖中心公布
    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第二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名单,此次名单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音乐学院等六所高校,加上去年公布的首批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19个。  北京市高精尖计划是将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院校与市属院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该计划目标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问题等。高精尖中心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将集中优势力量,突破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同时,高精尖中心也将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国家和北京市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高精尖中心作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平台,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考核方式都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模式。据介绍,市财政对高精尖中心按照项目建设周期给予支持,五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人文社科类中心每年5000万元,自然科学类中心每年1亿元经费)。除了一般的专项经费支出范围外,增加了列支人员聘任费和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费。经费额度原则上不低于70%要用于国际创新人才的聘用、国内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其中不低于50%的人员聘任费要用于国际人才的聘用,不低于20%的人员聘任费要用于京外人才的聘用,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中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可见,北京市对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投入真可谓是“大手笔”。  以下为两批总计19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名单。  两批19个高精尖中心中,自然科学类中心占大多数,而且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成为最大的赢家,这三所名校均拥有两个高精尖创新中心。
  • 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9月6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是在中央明确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北京市对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员和部署。  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会议认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部署,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北京市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是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紧贴国家战略,注重搞好服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北京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要在三个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在深化科技改革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二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介绍,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第一,积极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第二,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第三,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第四,深入抓好中关村示范区建设。  从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政策例行吹风会获悉,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将分“三步走”: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2020年,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 2030年,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也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聚焦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大会期间,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取消预算财政评审环节,提高人员激励支出,松绑科研类差旅、会议、出国经费限制,保障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大项目配套资金,扩大市属公益性院所、高衅研定额经费支持规模,拓展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增强科研结余结转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下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权”等八个方面推出“松绑+激励”的科技经费管理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郭金龙指出,要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规律,给予广大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给予他们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决定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自由探索、专心攻关。要深入推进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各项改革举措,真正做到让科研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大会全体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着力构筑开放创新新格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来自北京市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人员代表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了交流发言。在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畅谈认识体会。
  •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以高精尖技术贴近民生
    提起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专业性强、技术性强,与百姓生活似乎很远很远……然而,百度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听上去冷门、高端的科研院所,所做的分析测试却是一次性餐盒、假羊肉、大米、鸡蛋、医疗垃圾、汽车、美白霜等等百姓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   “用高精尖的技术做贴近民生的分析测试,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事情。”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刘清珺主任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   事实上,成立于1979年的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历经坎坷,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清晰的定位,以分析测试为核心,以公益技术支撑、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为立足点。   刘清珺介绍说:“中心刚成立时,是为北京市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分析测试仪器和服务,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各个大学对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仪器设备都比较先进,而企业的创新活动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业务量一下子萎缩了。很多人才也流失了,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从二百人左右变成了四五十人。”   穷则生变。变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将眼光瞄向了民生领域,分析测试不能只是面向研发,而要面向各种产品质量的测试。他们开始与北京市海淀质检所合作,成为全国最早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科研机构之一。2003年,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又开始寻求企业合作,进行电子产品污染控制检测。2005年,又成立中心实验室,把发展好的增长点集中起来,进行食品安全、环境检测、材料检测三大块业务。   为了有效监督北京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供应,理化中心积极发挥分析检测方面的技术优势,从2006年起,积极与北京市工商局、发改委等部门联系,不断推进“实验室前移”,在大洋路、新发地、石门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分析测试实验室,为北京食品安全把好第一关。   2007年4月,北京市海淀、东城、大兴区连续发生4起居民由于食用了海南产西瓜引起的中毒现象。当时,医生怀疑是有机磷农药中毒,但在患者的呕吐物里又查不出常见的13种有机磷物质。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接下了这个任务,坚持进行广谱查毒,技术人员连续作战52小时,终于检测出是甲胺磷中毒。   在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共参与抽检奥运食品及商品5000多个。在奥运准备阶段,实验室派出大量的技术人员,对北京市各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的食品和商品进行密集抽检,严控不能出现食品中的添加剂 在2008年3月份到6月份期间,对奥运会供货商、奥运场馆周边及奥运定点酒店的食品、环境水质等进行抽检,最终排查了36种食品中残留的兽药和其他有兴奋剂作用的添加剂。   汶川地震发生后,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第一时间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的编写 作为主要参加单位积极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赴灾区“国家科技部抗震救灾应急分析专家组”工作 通过科技部提出的“堰塞湖水质监测”和“改善居民点室内空气质量”两个建议被中央决策机构采纳 对什邡市分析测试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累计派出20多人次轮流驻守什邡市疾控中心帐篷实验室,承担分析测试任务并提供技术支持 捐赠26万余元的救灾资金和快速检测仪器设备。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除了做这些公益性的分析检测之外,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将重头还是放在了技术创新上。“‘十一五’之前,我们中心几乎没有什么科研项目,‘十一五’期间,承担的课题和科研项目年年增加,去年承担的课题经费达到700多万元。近几年的发展使得2009年获得了小丰收。我们中心获得了两个省部级奖项,申报了4项专利。我希望今后每年都能研发出几十种新的分析测试方法,每年都有科研成果奖励的人才产生,比如每年都能拿到两个以上的省部级奖项,申报5个以上的专利……”刘清珺希望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但从整体上看,国产科学仪器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及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产科学分析仪器仅占国内市场的14%。2008年,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这是我国首个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推广平台。该中心面积近1000平方米,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专业测试队伍,目前配备有东西电子、北分瑞利、普析通用、科创海光、长春吉大小天鹅、青岛盛瀚、莱伯泰科仪等国产品牌仪器,致力于国产科学仪器设备的应用方法研究、展示宣传、培训推广等工作。“作为一个地方科研院所,能够跻身到国家科研示范层面,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刘清珺说。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刘清珺并不满足。他希望,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能够逐步成为分析测试方法的技术策源地,分析测试类的人才高地,分析测试类产品技术应用和转化的平台……(管晶晶)
  • 6184万,河南农业大学先进农业技术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需购入多款高精尖仪器
    河南农业大学的先进农业技术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是一个旨在提升学校科研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在2024年的10月期间,计划采购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冷冻真空传输制备系统、全自动临界点干燥仪、超高分辨率成像镀膜仪、超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多光子激光共聚焦系统等高精尖设备。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的通知》(豫财购【2020】8号)等有关规定,现将河南农业大学先进农业技术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设备采购一期项目 2024年9(至)11月采购意向公开如下:序号采购单位名称采购项目名称采购需求概况预算金额(万元)预计采购时间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先进农业技术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设备采购一期项目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1台(套)、冷冻真空传输制备系统1台(套)、全自动临界点干燥仪1台(套)、超高分辨率成像镀膜仪1台(套)、超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套)、多光子激光共聚焦系统1台(套)、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台(套)、高分辨率X射线显微镜1台(套)、荧光活细胞工作站2台(套)、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1台(套)、离子色谱1台(套)、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1台(套)、大流速液相色谱仪1台(套)、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1台(套)、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1台(套)、液相色谱多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系统1台(套)、原子吸收光谱仪2台(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2台(套)、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形态分析仪1台(套)、高精度气体浓度分析仪1台(套)、杜马斯定氮仪1台(套)、连续流动分析仪2台(套)等6,184.002024年10月本次公开的采购意向是本单位政府采购工作的初步安排,具体采购项目情况以相关采购公告和采购文件为准。 河南农业大学先进农业技术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设备采购一期项目 2024年08月09日
  • 产业计量体系再添翼,服务高精尖产业新发展——北京批准新建2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新建2家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其中,依托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设北京市航空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依托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建设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聚焦航空、有色金属领域新材料计量测试需求,聚力研究开发计量测试新技术、新能力,推动本领域计量测试标准应用,助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航空材料产业是工业制造能力的基础,“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航空材料测量参数种类多、数量大,要求数据准、精度高,直接影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从事航空先进材料研制与应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具备200余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建有“超高温测量校准装置”“真空检定校准装置”等重要检测能力和计量数据应用平台,专业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突出,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先进航空材料产业发展计量测试需求,建立健全航空材料产业参数量值溯源体系,研发航空材料产业计量测试技术与装备,为航空材料应用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保驾护航,更好服务航空材料产业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不可或缺,在国民经济、现代工业、日常生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成本高、更新迭代快,测量精度要求高。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具备该领域千余项计量测试技术能力,牵头制定有色金属行业计量校准规范40余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重点开展计量测试技术创新,整合产业计量测试资源,建设基础共性和特色优势计量测试能力,推动计量测试标准规范应用,培养计量测试高端技术人才,为有色金属新材料自主可控和前沿技术突破提供重要支撑,有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中央在京和北京市单位已在航空航天、卫星导航、智能电网、原子能、先进钢铁材料、石墨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领域建有国家级或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支撑和服务,夯实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基础。市市场监管局将通过加强建设产业计量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计量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让计量测试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创新力。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以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计量测试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 2020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公布 海光仪器入选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及复核结果的通知。  根据《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开展了第一批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2018年度)的复核和2020年度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共计22家,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项目名单如下: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认定名单序号企业名称1北京江河幕墙系统工程有限公司2北京佳讯飞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3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4曲美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北京格雷时尚科技有限公司6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8特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9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2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4北京世纪东方通讯设备有限公司15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16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9奥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北京阳光鸿志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1北京旷视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22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 加快推进“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壮大实体经济,就要努力发展好“高精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价值链升级。加快“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传统产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的过渡阶段,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仍存在结构优化不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特别是在欧盟首个全球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国将面临企业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绿色贸易壁垒、制造业发展受限和引起新的贸易摩擦等方面的巨大影响,加快“高精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迫在眉睫。CBAM机制将于202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欧盟CBAM机制下,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重构的迫切需求,为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市场和政策发展机遇。但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仍存在减碳压力巨大、出口产品纳入CBAM的比例较高、“高精尖”企业碳关税负担较重的风险。把握机遇,加快我国“高精尖”产业稳定持续转型2023年—2025年是欧盟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和重要窗口期,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抉择期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把握CBAM机制过渡期的重要机遇,从技术创新、完善碳税市场等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我国“高精尖”产业稳定持续地向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技术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迈向价值链高端。围绕“高精尖”产业“卡脖子”技术领域,特别是针对制造业产业链研发设计环节、工业互联网原创技术、医药制造技术和化学材料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二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围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薄弱环节开展创新研究,突破技术堵点,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涉及纳入CBAM机制中的产品相关生产企业,广泛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完善碳市场机制,引领绿色贸易发展。我国国家级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21年启动,是全球新增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约覆盖我国30%的碳排放量(近40亿吨温室气体)。市场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可以使面临CBAM挑战的企业提前做好准备。一是通过碳税机制建立清晰的碳定价路线图,理清我国不同区域能源定价规则,积极探索适用于各区域“高精尖”产业的应对碳关税路线图,稳步将涉及能源密集型和高耗能的行业逐步纳入碳市场交易,分领域制定完备的低碳解决方案。二是利用好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尽快构建和完善科学透明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包括碳排放监测核查报告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有偿配额比例和缩小中欧碳价差距,积极探索与国外碳市场协调对接机制,推动碳市场项目与欧盟CBAM项目互认,提升碳价机制的国际认可度。三是加快研究科学的碳税开征方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明确分阶段实施税率表,采用递进式分阶段提高税率;明确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碳减排、发展新能源、创新碳吸收等活动和受影响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等。引导企业主动作为,逐步融入国际化碳交易体系。一是建议出口行业、企业密切追踪欧盟政策变化趋势,做好CBAM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影响的分析评估,并加强对欧盟碳关税条款的合规性应对。二是促进“高精尖”企业“走出去”,鼓励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不仅可有效规避碳关税,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受欧盟碳关税影响的产品进行碳盘查,及时测算出口产品全口径碳排放量,并根据产品现有的碳排放来源,通过多种减排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建立内部碳价风险应对机制,评估碳价成本上涨对整体经营成本的影响,提前做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四是鼓励企业尽早设立CBAM业务职能,建立计算产品碳足迹的管理系统(既包含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也包括供应链端),以满足CBAM提出的信息披露和报告责任要求。发挥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应对国际碳税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配套政策。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和绿色关税的导向作用,优化绿色贸易结构;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资源、服务的出口贸易,降低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建立出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评价体系,完善出口产品碳记录,为准确核算出口产品碳强度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发挥中国自贸试验区核心承载区优势,依托区块链技术,整合“高精尖”产业企业信息和信用数据,建立碳税监管机制,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模式。三是建立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引导区域“高精尖”产业合理布局,探索完善“高精尖”产业出口产品碳税补偿机制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低碳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四是实现中国自贸试验区与发展中国家重点贸易区的联动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引导部分“高精尖”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合作,转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赛默飞三方共建“冷冻电镜与药物发现创新中心”
    p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三方将共建“冷冻电镜与药物发现创新中心”(Global Innovation Institute of Cryo-EM for Drug Discovery, CDD)。该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开放式服务平台,重点研究运用冷冻电镜、高性能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球领先的蛋白质结构检测、分析和合作研究创新平台,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研究支撑。 /p p   此次三方建立合作,正值美国商务部代表团随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际,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共建三方将依托各方优势资源,为北京乃至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北京生命科学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国际影响力。 /p p    strong 合作方简介 /strong /p p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生命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高校,先后建设了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生物学研究平台,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5年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与赛默飞世尔公司共建“清华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分析实验室”。 /p p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科学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全球最大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制造商和科研服务提供商,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公司在结构生物学与蛋白质分析领域的仪器设备研发与生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p p   10月4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对冷冻电镜技术有着突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瑞士洛桑大学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Jacques Dubochet、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achim Frank以及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项目主任Richard Henderson。 /p
  • 东莞上线“设备超市”,高精尖仪器也可以共享!
    东莞阳光网3月10日讯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企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设备的支撑。为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研发成本,2020年11月,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开放。截至目前,已有5200余台套科研设备上线“设备超市”,有力地推动了东莞产学研的深度合作。“莞仪在线”满足中小企业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独立的第三方产品检测与认证服务。作为管理单位加入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后,该公司为上百家莞企提供了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不仅有效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建设,还降低用户单位新产品的测试成本。“如果企业有检测的需求,需要用到各种设备仪器,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莞仪在线’平台上搜索设备的名称或是检测的类型,查看东莞有没有这样的仪器设备资源。”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江说。由于隶属东莞电研院,该公司本身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通过“设备超市”进一步帮助企业打通了产研学通道,充分激发了创新软硬件资源流动的活力。同时,企业每年可节约三十至五十万的产品测试费用。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诗雨表示,政府还为企业提供了20%的科研费用补贴,让企业能通过较低成本使用“高精尖”设备。“对于我们这种专注轻量型高端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来说,很多测试设备都是非常昂贵的,也需要大量的人员和场地去维护,所以我们很难承担这样的成本支出。但现在,我们作为用户单位通过‘莞仪在线’这个平台与管理单位建立联系,使用他们的场地和仪器来测试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每年花几十万的测试费用就能满足大量的测试需求。”搭建共享桥梁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据介绍,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由东莞市科技局主管,采用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市场化运作原则,搭建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开展多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为东莞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平台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查询、预约、使用、管理等一系列业务流程,使科研仪器共享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开放、科学。平台坚持需求引领,聚焦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掌握产业链条各阶段的创新服务需求,加强信息沟通对接,从需求领域、时间要求、检测指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整合全市科技资源,目前已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单位,科研仪器设备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21个行业领域,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大型热真空试验系统、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业CT等一批高精尖仪器。随着平台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平台的运作与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如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推动平台跨区域联动,企业也提出了相关建议。“目前来说,这个平台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优化。”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江表示,“由于平台仪器设备类型多样,每一种设备的使用方式、客户的使用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让客户更快更精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设备。”
  • 生物材料创新合作平台成立
    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等21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生物材料创新合作平台”,1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生物材料是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的高精尖材料,其作用药物不可替代。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生物材料包括医用金属材料、生物陶瓷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等。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将通过协调各方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生物材料相关的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形成服务于医疗器械科学监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业自律的良好互动局面。  他说,平台将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我国生物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与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领跑类创新产品不断增加,监管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 重磅!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发布 奖励丰厚
    2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官方网站发布《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第一批)》的通知》,将重点支持集成电路首流片、新材料首批次、医药产业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方向,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高精尖项目投资落地、提升产业智能绿色发展水平、着力保持高精尖产业平稳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奖励,奖励金额从数万元到数千万元,甚至可近亿元。详情如下: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高精尖资金”)年度重点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加大普惠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提升资金兑现效率,根据《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发布《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第一批)》。一、重点方向2023年高精尖资金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瞄准高精尖产业发展各项要素精准施策,促进本市高精尖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升级,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度高精尖资金第一批重点支持方向如下。(一)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坚持分类分层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集成电路首流片、新材料首批次、医药产业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方向,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方向1 集成电路设计产品首轮流片奖励。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多项目晶圆(MPW)或工程产品首轮流片(全掩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流片费用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单个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详见附件1)方向2 集成电路企业EDA采购奖励。支持高精尖中关村创新企业开展研发的集成电路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EDA设计工具软件(含软件升级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采购费用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详见附件2)方向3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对符合《北京市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2年版)》(另行发布)中的新材料产品应用示范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分档奖励,单个产品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个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详见附件3)方向4 医药创新品种首试产奖励。对2022年以来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及以后阶段的1类/2类药品和新冠治疗药物,以及进入国家和本市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优先审查程序或在本市获批注册的应急审批/工信部揭榜挂帅入围医疗器械,且确定在本市产业化的给予奖励,单个药品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个医疗器械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2022年以来国内首仿、前三个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中新上市的本市注册药品,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对2022年以来通过FDA、EMA、PMDA、WHO等权威国际机构注册,并在相应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国内注册上市创新药品和三类医疗器械,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励。对合同生产组织(C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平台企业为药品、医疗器械提供生产服务 ,2022年首次交易且当年累计履约金额(不含税)不低于1000万元的,按照累计履约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引进国外在研或上市品种在京生产并形成销售,且2022年累计销售额(不含税)不低于2000万元的本市企业,按照销售金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品种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详见附件4)方向5 高精尖创新产品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商业航天、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投保企业按照不超过相关保费的50%给予补贴。其中,商业航天单发(颗)产品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汽车芯片单笔保单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智能网联汽车单车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1.5万元,单个企业年度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详见附件5)方向6 新基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奖励。对创新体验中心和场景实验室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小批量验证项目、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推广应用投资,按照不超过相关投资额的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详见附件6)(二)推动高精尖项目投资落地鼓励支撑构建具有首都特色、高端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精尖项目落地投资,提高产业要素更新利用,持续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后劲。方向7 重点投资项目贷款贴息。对2022年在京工业重点产业或软件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纳统500万元(含)以上,且获得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研发贷款等中长期贷款的工业重点产业或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按照不超过2%的贴息率给予普惠性贴息。对获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且已制定强链补链方案通过审核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按不超过1%的贴息率给予贴息。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总投资10亿元(含)以上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且获得项目贷款的建设类重大项目给予贴息,贴息率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中长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单个企业原则上年度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详见附件7)方向8 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租赁研发、建设、生产环节中需要的关键设备和产线,单个企业申报融资租赁合同额不低于1000万元,按照不超过5%的费率分年度补贴,最高不超过3年,单个企业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对通过“回租”方式租赁设备的承租人,应明确将资金用于在京项目的研发、建设、生产等方面。(详见附件8)方向9 老旧厂房更新利用奖励。支持在京企业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利用工业腾退空间、老旧厂房开展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对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竣工的纳入《北京市老旧厂房改造再利用台账》且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0%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详见附件9)(三)提升产业智能绿色发展水平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推进智能生产力提升,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10 “新智造100”项目奖励。对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且已投入运行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的智能制造项目,按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分档奖励。其中,实施效果满足《北京市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绩效要求》的一般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0%;申报主体获评北京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或为制定强链补链方案且通过审核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其在京配套企业实施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5%;达到北京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标准的新建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5%;申报主体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或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施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30%,单个项目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详见附件10)方向11 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对本市注册的制造业企业在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万元,在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利用、高效节能设备利用、低碳发展、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专项提升,或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碳减排等方向实现绩效提升的项目,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5%给予奖励;实施主体达到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含下属企业)标准、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评价B级以上(含绩效引领),或项目实施后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先进值的,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对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的,旨在促进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算力提升而实施的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项目进行奖励。对于改造后PUE达到地方标准《数据中心能源效率限额》(DB11/T1139)规定的准入值且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的数据(算力)中心,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5%给予奖励;项目涉及余热回收、液冷、光伏或氢能应用、国产化人工智能算力的建设部分,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详见附件11)(四)着力保持高精尖产业平稳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重点支持做优做强高精尖企业和推动高精尖产业强链补链。方向12 升规稳规创新奖励。对2022年度由规模以下转为规模以上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首次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2023年度新建投产(开工)且当年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获评“专精特新”的,再增加奖励20万元,已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予奖励。对2022年度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含)且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先进制造业企业,2022年度首次纳入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范围且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含)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代码64、65),一次性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获评“专精特新”的,再增加奖励20万元,已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予奖励。对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GB/T36073-2018)认证或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防护相关规范且达到一定安全能力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再增加奖励10万元。(详见附件12)方向13 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奖励。对制定强链补链方案且通过审核的产业链龙头企业,首次签订(2021年1月1日后)采购合同后,实际累计履约金额(不含税)在300万元(含)以上的,按实际履约金额的5%对产业链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针对非汽车整车企业,对应每家供应链配套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个产业链龙头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针对汽车整车企业,对应每家供应链配套企业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单个产业链龙头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亿元。(详见附件13)方向14 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一季度稳运行奖励。(1)工业企业稳运行奖励。对2023年一季度产值净增量2亿元(含)以上,且增速不低于10%的工业企业分档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600万元。(2)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稳运行奖励。对2023年1-2月营业收入净增量6亿元(含)以上,且增速不低于15%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分档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600万元。(详见附件14)二、申报要求与说明(一)申报条件与要求1.申请高精尖资金的企业应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近3年无严重失信记录。2.同一企业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方向,方向14可与其他方向同时申报,且申报项目应未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属市级重大项目或重点机构,可不受上述限制,报市政府审议后执行。 3.对有地方配套要求且在京产业化的项目,可按国家要求配套,具体参照《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执行。4.申报单位自愿填写相关材料,承诺相关事项,并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具体申报说明(申报条件、支持标准等内容)详见附件。(二)申报时间与流程1.2023年高精尖资金采取“敞口申报方式”,本批申报时间为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4月15日。2.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可在指南发布当日至4月15日登录“北京通企服版APP-一体化申报平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发布《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第一批)》的通知-立即申报”入口填写,按照填报指引对相关企业信息及对应材料进行申报(详见附件15)。申请方向6、方向7中的建设类重大项目贷款贴息、方向9、方向10、方向11的项目,先通过“高精尖产业项目库”中填报(企业可通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网站“政务服务”-“办事入口”进入高精尖产业项目库进行填报)。3.申报方向1、方向2、方向3、方向4、方向5、方向6、方向8、方向9、方向10、方向11、方向12的企业,须经所在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三)其他事项1.项目单位应按照《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接受市区经信、财政等相关部门跟踪检查和绩效监督。若存在隐报、瞒报和弄虚作假或违背承诺事项等行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权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并追回资金,同时将项目单位的失信信息纳入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惩戒。2.政策咨询联系人:规划处:梁倩倩, 55578183 申 宸, 64019721李 丹, 64019717技术支持:北京通企服版APP客服人员,82176966,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系统运维人员,555785553.各领域联系方式详见下表:序号支持方向业务咨询处室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1集成电路设计产品首轮流片奖励电子信息处王安然85235681wanganran@jxj.beijing.gov.cn2集成电路企业EDA采购奖励电子信息处丰 慧 85235681 fenghui@jxj.beijing.gov.cn3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材料产业处魏媛媛85235079weiyuanyuan@jxj.beijing.gov.cn4医药创新品种首试产奖励生物医药处刘端木64019719yiyao@jxj.beijing.gov.cn5高精尖创新产品保险补贴商业航天保险军民融合处荆卫平85235013jingweiping@jxj.beijing.gov.cn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保险汽车产业处杨柏林55578496yangbolin@jxj.beijing.gov.cn汽车芯片保险电子信息处梁洪郡55578387lianghongjun@jxj.beijing.gov.cn6新基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奖励规划处徐克举55578166xukeju@jxj.beijing.gov.cn7重点投资项目贷款贴息规划处梁倩倩55578183liangqianqian@jxj.beijing.gov.cn8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规划处梁倩倩55578183liangqianqian@jxj.beijing.gov.cn9老旧厂房更新利用奖励规划处宗志刚55578586zongzhigang@jxj.beijing.gov.cn10“新智造100”项目奖励智能装备处杨春辉55578393yangchunhui@jxj.beijing.gov.cn11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节能综合处崔 越84045670gengenze@jxj.beijing.gov.cn信息化与软件服务业处高郑州82661087gaozhengzhou@jxj.beijing.gov.cn12升规稳规创新奖励经济运行处李子涛64021797lizitao@jxj.beijing.gov.cn13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奖励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奖励经济运行处刘 晗55578191liuhan@jxj.beijing.gov.cn其中: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处李 欣55578399lixin@jxj.beijing.gov.cn集成电路产业链电子信息处张亚楠85235681zhangyanan@jxj.beijing.gov.cn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材料产业处 李京龙55578308lijinglong@jxj.beijing.gov.cn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链智能装备处高少雄55578307gaoshaoxiong@jxj.beijing.gov.cn医药健康产业链生物医药处刘端木64019719yiyao@jxj.beijing.gov.cn汽车整车产业链协同奖励汽车产业处李 欣55578399lixin@jxj.beijing.gov.cn14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一季度稳运行奖励经济运 行处刘 晗55578191liuhan@jxj.beijing.gov.cn4. 各区联系方式详见下表:序号所属区科室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1东城区科信局产业发展科张 静64009160dcxxbdzzwk@bjdch.gov.cn2西城区西城发改委环境资源科薛传庆 83926736xchz707@bjxch.gov.cn3朝阳区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朝阳区科信局)张中来(工业)付然(软件信息服务业)1346633984865099904fgwzhangzhonglai@bjchy.gov.cnxxbcyk@bjchy.gov.cn4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一处产业促进二处产业空间处规划发展处 石钟山韩焱淼何 欢张 静 88499349884948998849941588497135zhangjing018@mail.bjhd.gov.cn5丰台区科信局产业科王 蕾83656341kxjcyk@mail.bjft.gov.cn6石景山经信局产业科金明东88699222jxjcyk@bjsjs.gov.cn7门头沟科信局产业和信息化科刘 力李 昂 6984259269854940@163.com8房山区经信局任会敏81312752 F81312975@126.com9通州区经信局布局规划科雷东哲69545460jxwbjk@163.com10顺义区规划科孟秀娟69444379syjxw@163.com11大兴区产业规划科李淑敏89292030jxjghk@bjdx.gov.cn12昌平区经信局规划发展科魏 嘉69746648weij@bjchp.gov.cn 13平谷区经信局产业促进科刘小亮69986796cyspk@bjpg.gov.cn 14怀柔区经信局规划科 企业服务中心杜艳丽69644007cyk69644007@126.com15密云区经信局产业促进科宋 哲 69043927 jxjcyk@bjmy.gov.cn16延庆区经信局产业发展科 促进中心李 丹吴 桐6910317869177619jxwfzghk@163.com17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营商合作局经开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 苏老师张晨曦6787019567887557xinxbs@163.com商业航天领域企业联系邮箱zcx18811430691@163.com附件详见官网:http://jxj.beijing.gov.cn/jxdt/tzgg/202302/t20230224_2923839.html 附件说明:1.集成电路设计产品首轮流片奖励申报说明 2.集成电路企业EDA采购奖励申报说明 3.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申报说明 4.医药创新品种首试产奖励申报说明 5.高精尖创新产品保险补贴申报说明 6.新基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奖励申报说明 7.重点投资项目贷款贴息申报说明 8.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租赁补贴申报说明 9.老旧厂房更新利用奖励申报说明 10.“新智造100”项目奖励申报说明 11.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申报说明 12.升规稳规创新奖励申报说明 13.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奖励申报说明 14.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一季度稳运行奖励申报说明 15. 一体化申报平台高精尖资金申报操作流程 16. 项目入库操作流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财政局2023年2月24日
  • 北京3370家“专精特新”企业亮出硬实力,近六成集中在仪器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领域
    低成本替代人手去工作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的难题;仅用10天便开发出奥密克戎变异株重组蛋白全系列产品;七年磨一剑,填补我国主机安全防护为“零”的空白… … 这些都彰显了北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硬核实力。据悉,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7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中,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构建“专精特新”梯队培育体系7年多,300万行自研代码、300个版本、600万台核心服务器安全防护,一家名为青藤云安全的中小企业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主机植入安全检测系统,通过在主机上部署探针,帮助用户构建起集预测、防御、监控、响应于一体的自适应安全闭环。”青藤云安全公司创始人张福说。主机安全防护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青藤万相”主机自适应安全平台,经过一次次迭代,填补了我国主机安全防护为“零”的空白。这是北京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的缩影。“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硬核”部分。“北京市的‘专精特新’企业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这些企业总体上经营表现优异、创新能力显著,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已构建“专精特新”企业“金字塔形”梯队培育体系,形成滚动发展、梯队培养格局。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7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精准服务打造一揽子专属政策今年以来,“专精特新”成为被反复提及的热词。创新力量最为蓬勃的北京,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北京市从政策、服务、资金、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已经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的一揽子专属政策,制定形成64项任务清单。值得一提的是,“专精特新”企业也纳入市、区“服务包”机制,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及时掌握并推动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体到服务上,专业服务机构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属服务产品,目前已上线产品137款;一批工业互联网优秀服务商、数字化标杆企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免费开展智能化绿色化诊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 “北京市已有10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入库‘小巨人’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产业链配套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提升等项目共计60项。”相关负责人说。为北交所贡献超1/8上市企业北京的“专精特新”企业聚焦高精尖领域,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更强的研发力量。去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登上北交所的舞台,获得上市融资的新渠道。“北京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拟上市服务库,发挥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晋层、挂牌和储备‘四大工程’,畅通企业上市渠道,已为北交所贡献了超过八分之一的上市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市还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信贷绿色通道,联合六家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截至2022年3月底,一年期以下产品累计放款1336笔,金额50亿元,平均利率低至3.6%。同时,北京市还正在研究为企业量身定制“专精特新保、专精特新险”的金融服务产品。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加强精准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强化信贷融资、做好上市培育,引导企业聚焦创新,沿着硬科技、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 GE医疗携多款高精尖科技,以双展联动亮相第三届进博会
    GE医疗携多款高精尖科技,以双展联动亮相第三届进博会 2020年11月6日,上海——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GE医疗携多款集全球创新智慧的高精尖医疗技术、新冠疫情防控利器及数字医疗解决方案,与GE在燃气发电、可再生能源和工业数字化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产品共同亮相4.1H智造及解决方案展区,集中展示了GE基于全球智慧和深厚的工业积淀。作为 GE 核心业务板块之一,GE 医疗还将首次亮相8.1H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馆,在“公共卫生防疫展区”设置独立展台,与 GE 中国实现双展台联动,全方位体现关爱每个中国人生命重要时刻之中国使命和中国承诺。 依托全球研发资源,GE 医疗在本次进博会上展示的一系列智能化、精准化的顶尖技术和解决方案,包括此次首次在中国展出的“极T”代谢磁共振精准医疗影像解决方案、可应用于 ICU 中的全新“妙如”虚拟临床指挥中心(Mural)解决方案、全球领先超高端的人工智能APEX CT,以及基于 Edison 数字智能平台的多款数字医疗应用等,全面讲述 GE 医疗如何集合全球创新,满足中国在公卫防疫常态化、重大疾病精准诊治、可及医疗和基层普惠医疗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助力健康中国 2030 战略推进。 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新冠疫情防控带来很多变化和挑战,在中国,无论是紧急防控时期,还是进入到比较常态化的防控时期,公卫防疫都在加速中国分级诊疗和智慧医疗进程。依托全球创新智慧和供应链资源,GE一方面把全球顶尖的前沿科技引入中国,同步惠及中国临床和医患;同时,继续全速推进全系列全线产品的全面国产,用更加有针对性的产品服务中国医患,用数字赋能提升医疗可及性,构建智慧医疗生态,与医疗行业并肩发展合作共赢,协助行业应对公卫防疫体系建设、重疾防控、分级诊疗等挑战。” 多款全球高精尖产品中国首发/首展,提升重疾高效精准诊疗 借助今年进博会,GE医疗中国首次把其最新的全球智慧创新成果——“极T”磁共振精准医疗影像解决方案介绍到中国,并展示了方案中的核心设备,后超高端磁共振平台SIGNATM Premier和13C超极化仪SPINLab 。该方案首次实现了通过磁共振对活体细胞实时代谢情况进行成像,将磁共振临床及科研实践从传统的功能、形态等相对宏观的层面带入到细胞代谢动态观察的微观世界。“极T”磁共振精准医疗影像解决方案无论是对基础医学研究,还是对临床实践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引领磁共振成像技术向纵深发展,开启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的精准医疗实践。GE医疗希望凭借该创新性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科研型医疗机构搭建国际顶级的转化医学中心。 基于对中国 ICU新基建、跨院区病房管理和区域医疗提质需求的深度洞察,GE医疗中国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在此次进博会上发布了远程临床信息监测管理应用软件——“妙如”(Mural)虚拟临床指挥中心。妙如可视为ICU的虚拟大脑,基于“云”端,让临床医生在ICU病人数量激增的前提下,同时远程监测大量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并根据医院定义的参数,帮助识别那些病情有可能恶化的患者,安全地监测并护理危重患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美国俄勒冈州的64家医院(约占全州床位的90%)在疫情期间已经部署了该解决方案,以便最大限度利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和负压床等医疗资源。 大型医院每天需要接待超千人次的影像扫描,如何保证多院区、跨区域拍摄图像质量符合质控要求,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是放射科的核心难题。此次进博会,GE医疗发布首创的IPM影像扫描序列管理平台,让医生仅仅输入患者的病例和基本信息,系统即可自动设定标准化的扫描序列,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安全存储。系统支持推送序列到基层医院,助力分级诊疗。 助建预防性公卫防疫体系,提升智慧医疗可及性 本次参展进博会,GE 医疗还首次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馆“公共卫生防疫专区”设立专门的展台,展出全面应对常态化防控和医疗新基建需求的“诺亚发热门诊解决方案”、“妙如”虚拟临床指挥中心、急重症专用超声、呼吸机、监护仪、心电设备以及基于 CT 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分析平台 LK 3.0 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以及GE 医疗支持全球抗疫的经验,还将邀请雷神山影像专家分享战疫经历、共话疫情常态防控建议。 5G时代下的远程医疗、数字医疗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在本次展会上,GE医疗还在4.1馆的展台全面展示基于Edison数字智能平台的多款应用,覆盖重症ICU临床管理、放射影像科指挥中心、数字化医疗资产管家等,如指导冠心病手术介入的CT冠状动脉图像分析软件、5G远程扫描指导平台、IPM影像扫描序列管理平台、升级版APM资产云管家。 此次展会期间,GE医疗隆重展出的全球最领先的人工智能 CT APEX也成为吸引观众驻足的一大亮点。作为业界首个获美国 FDA认证、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人工智能 CT系统,APEX CT颠覆了传统 CT的迭代重建算法,开启了医学影像设备重建技术的人工智能元年,解决了十年来迭代重建的图像过度平滑问题,扫描成像好比千万像素摄像头捕捉到的、极其还原真实的效果,为医生提供更有利于精准诊断的信息。对患者而言,可实现更低射线剂量的精准诊断,减少漏诊的可能性。目前, APEX CT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用于科研,双方合作开展针对心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研课题。
  • 打造一流分测能力,助力顶尖科研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40周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好比科学家的“千里眼、顺风耳”,现代科技前沿探索,越来越离不开高端仪器设备的帮助,没有它们,科研探索将会变得寸步难行。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医学、先进制造等科研领域不断涌现出重大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几乎都有着分析测试中心的重要贡献。这个拥有300kV冷冻电镜、双球差透射电镜、700M液体核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等高端精密仪器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正在校内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科研支撑作用。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迎来成立40周年。成立于198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先后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等的连续大力投入,已成为国内高校一流的,一所集科研支撑、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分析测试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的部分设备顶尖装备助力重大科学问题探索顶尖实验能力与顶尖实验设备,是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服务平台的硬实力。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级大型仪器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下设五个仪器平台(电镜-影像中心,表面与性能分析平台,光谱、波谱、质谱平台,元素分析平台,冷冻电镜中心)、三个技术中心(新药创制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影像技术中心,模式动物技术中心),以及实验动物中心、张江公共仪器平台和病原微生物P2实验室。中心具备从皮米到厘米、从二维到四维的跨尺度多维度微区综合表征分析能力;具备材料应力及颗粒度分析、原子尺度的材料结构分析、生命及材料复杂样品制备等全流程的一站式技术服务能力;具备全面的多组学分析能力,可全面系统研究疾病、生理、微生物代谢、动植物代谢等生命活动发生发展规律,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具备分析气体、液体、固体、聚合物等各种类型样本中目标有机物含量及纯度、表征有机物结构、分析未知物结构等分析能力;具备检出范围从超痕量至主含量的成分定量分析能力;具备空间分辨率从原子级到微米级的成分原位分析及成像能力。顶尖的分析测试能力极大地帮助了科研人员的前沿探索工作。一项又一项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在这里获得重要突破。化学化工学院崔勇教授团队完成的“手性金属-有机多孔固体的设计构筑及性能研究”项目,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项成果的获取离不开分析测试中心的单晶解析技术支持。化学化工学院邱惠斌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在材料表面活性生长嵌段共聚物胶束刷的方法,其密度、长度和壳层化学等均能被精确调控,通过后修饰还能引入各种功能分子或纳米粒子,在催化和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成果2019年发表于Science杂志。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影像中心的技术团队为他们实现胶束刷定量设计和控制优化提供了关键数据。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前瞻交叉研究中心钱小石教授是颠覆性制冷技术“电卡制冷”专家,这项新的制冷技术其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为零,有望发展为低碳高效的下一代制冷技术,是全球科研的一个热点。分析测试中心为钱小石团队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助力。分析测试中心的电镜表征技术团队与钱小石团队的师生们利用冷冻超薄切片技术、低温透射电镜成像技术和高通量扫描电镜极高清成像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样品的辐照损伤问题,获得了高质量的原位结构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两年,他们的研究工作发表于Nature(2篇)、Science(2篇)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并获多项国家专利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立40周年暨高校公共仪器平台战略发展研讨会现场 (胡思华摄)锚定三个“第一”,提供“分析测试—交大方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中心秉持“质量第一、技术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中心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为复杂交叉的综合性科研问题与极具成果转化前景的科研项目提供可靠的“分析测试—交大方案”。中心有一批学历背景好的实验技术人员,他们不断开发新方法,解决测试难点,为科研项目提供了更优质的“全过程”解决方案、更高效的“一站式”科研服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韩礼元、杨旭东两位教授是研究太阳能电池的专家,2019年至2022年,他们连续入选了科睿唯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他们的科研团队是分析测试中心的“老用户”,长期使用中心的固体、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光谱和显微红外等设备,团队分析测试需求量大,技术要求复杂。为了解决钙钛矿材料空气敏感、测试过程中易变质、光密度对载流子有影响等技术难题,光谱技术团队对样品仓支架进行设计、改造、反复优化条件,建立了光通量/光强衰减与光密度关系曲线等测试方法,成功用于分析载流子动力学相关的载流子寿命、载流子迁移率研究。由于制备钙钛矿薄膜材料的前驱体反应活性高,结构复杂,对其进行分子级别的结构分析较为困难,核磁机组团队为他们制定了综合测试方案,为课题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关键的分析技术支持。近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科学性的保护与修复干预必不可少。设计学院杜骞老师团队经常使用分析测试中心多种仪器对历史建筑材料进行表征、解析,研究对象包含了张园、上海音乐厅、上海市工部局等历史建筑。但在分析混凝土构件中,研究团队遇到了混合材料难以直接分析的困难。分析测试中心元素分析平台的老师向他们推荐了最新的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并制定了局部原位定量加高分辨成像扫描的分析方案,克服了常规分析方法不能直接分析混合物的难点,便捷高效地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元素定性、定量分析和成像分布分析,为历史建筑修缮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是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疾病的治疗用药,曾经主要依靠进口,每支售价约6000元人民币。国内某著名制药企业在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的帮助下,成功仿制出这款药品,售价仅为每支780元。最初,药企提供的测试样品为液体,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分析测试中心电镜-影像中心TEM机组团队用辉光放电仪对普通碳支持膜进行表面处理后,成功地解决了该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形成了稳定的制样方案。然后利用透射电镜成像技术,得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仿制药颗粒内部的载药情况。最终,中心为该药企的仿制药出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CMA检测报告,为其产品上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近年来,分析测试中心围绕测试技术方法创新和仪器功能开发等方面主动开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30余项,其他类型项目13项(校外),校内项目40余项(决策咨询课题31项,校内其他项目17项),参与制定标准7项,授权专利7项,并获得了多项国家或地方奖项。这些成果既是对中心发展的见证,又是对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回报。信息化赋能高效共享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一直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信息化管理作为支持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既可以让全校师生能更公平、便捷地使用仪器,也让仪器运维变得更有效率。师生用户可以通过中心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交我办APP等入口进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便捷地进行仪器预约。在优先保证校内师生使用的前提下,仪器设备设施也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共享系统的服务数据显示,目前分析测试中心已服务全校理、工、农、医等20个学院、11个研究院、12家附属医院,近900个主账户;还吸引了包括中石化、上海医药集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光明乳业、强生公司等校外注册用户超9000个,注册用户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三年,中心共服务超15万人次,73万机时,测试分析54万个样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中心坚持三个导向。一是服务导向,实施业务电子化。中心作为校级仪器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服务用户为导向,突出展示优质资源和检测实力。门户网站包括新闻、通知和用户指南、资质认定、交流讲座、技术培训和联系我们等栏目,以及检测项目导航和仪器关键词搜索栏,方便查找设备和预约测试。信息化系统不断完善,实现线上委托、在线支付、结果下载和培训考核管理等功能,持续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二是深化应用,推进系统集成化。基于测试工作流程,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设备、审批耗材、门禁绑定等多种功能的开发,拓展了信息化系统的覆盖面;通过设备预约系统和门禁系统的绑定,确保了非工作时段的校内师生自主测试便捷实施;通过与学校云计算平台和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对接,方便了测试结果的下载和数据结果的进一步分析;通过电子标签和条码打印、读写器等设备的配套和用户预约一体式打印机、自助样品柜,耗材智能柜等设施的定制,深度整合门户网站、业务系统和配套设施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地实现从数字化网站到集成化系统的升级。三是数据引导,推动管理精细化。在信息化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分析测试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融为一体。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指导设备采购,优化测试流程,监控测试质量。从以往的经验主导模式的实验室管理决策转变为数据驱动模式的精准施策,不断开发设备服务潜能,实现了设备使用机时和样品数的连年提升,切实提升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效能。助力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助力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是分析测试中心服务科研的内在要求。中心充分利用高、精、尖大型精密仪器和实验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为研究生普及仪器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的前沿技术进展与应用动态。同时,中心在校内积极举办仪器新方法、新进展、新应用技术讲座,邀请国内外仪器分析技术专家作专题报告等系列学术活动,助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峰作40周年发展情况报告 (胡思华摄)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仪器自主操作培训,通过安全教育、理论培训、上机操作培训、考核等多个环节确保学生充分掌握仪器操作技能,获得初、中、高级上岗证。中心开展自主操作培训五年年来,已有3000余人获得培训上岗证书,学生可利用仪器非繁忙时段持证上岗,实现了仪器资源的充分利用。此外,中心还拥有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考核基地和培训基地资质,可开展14项分析技术培训。现已开展21场培训,200余人获得证书。中心充分运用资源优势,打造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方式的科普实践基地,结合科普讲座、高精尖设备参观和实践观察等方式,宣传普及高端仪器设备和前沿分析测试技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中心自2009年起,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式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测试技术能力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队伍,通过研究性测试拓展和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生培养。现有博导2名,硕导10名,已培养博士生4名,学术型硕士51名。实验人员在电镜-影像中心做实验 (胡思华摄)中心以仪器分析新方法和仪器研究最新进展为主要讲授内容,加强研究生在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之前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先后开设多门分析测试相关研究生课程,其中包括表面分析技术、现代元素分析技术与应用、X射线表征技术、现代色谱-质谱前沿技术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及应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及应用、实验动物学;同时面向物理与天文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生专门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如固体物理实验方法、现代材料科学实验方法、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等。中心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本科生的学科交叉意识,拓宽原有的知识面,开阔科学研究的思路,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方式培养本科生自主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校本科通识课程教学,先后开设新生研讨课《探测微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现代先进仪器分析与实践课程》,以及通识课《探索微观物质世界》《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探究》。至今已承担本科实习近500人、本科生研究计划(PRP)48项、本科毕业设计4项。2023年10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冠军,第六次捧得赛事最高荣誉“挑战杯”。分析测试中心为上海交通大学“特等奖”项目“基于刻蚀坑可控生长的极紫外反射元件原子级抛光系统”中相关指标的表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再一次显示了中心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放大百万倍!龙门实验室引入高精尖仪器预计将填补省内空白
    在龙门实验室,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位于河南科技大学的龙门实验室先进材料制备与分析测试实验室,新引进的一台方形温控柜内,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链接测试线的圆形锂电池。通过观察电池表现,科研人员在电脑中输入一组组崭新的研发数据。科学仪器,创新研发的核心要素。有了仪器,科学研究才有数据积累,才“有米下炊”。这台新引进的温控设备,可精确模拟零下20℃到60℃的自然环境,检测锂电池在赤道、寒带等不同地区气候下的表现,大大缩短了锂电池材料研发周期。  “这还只是‘开胃菜’。”龙门实验室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科创中心主任助理任永鹏说,“还有多台高精尖制备和表征仪器将在半年内到货。”  任永鹏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台价值1100多万的高分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这台仪器的引入,预计将填补河南原子级表征高端实验仪器的空白。在它百万倍级的显微镜头下,实验材料在电、热、力等多物理场条件下的原子级变化将一览无余,更多前沿探索研发课题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就拿‘含硅副产物制备高性能硅基电池负极材料’研发项目为例,有了这样的高端仪器,负极材料原子在充放电条件下膨胀收缩过程可以肉眼实时看到,这是我们现有十万倍级非原位电子显微镜所无法实现的。”任永鹏说,“这使得我们研发高密度、长寿命锂电池从此‘眼前一亮’,研究深度和效率均不可同日而语。”时下,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仅仅是一台台高端实验设备,更是系统化的创新加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门实验室主任樊会涛介绍,去年以来,龙门实验室建立起智能系统、智能装备先进材料、成套装备等五个科创中心,成立了科研发展部、人力资源部、成果转移转化部等服务机构,瞄准省内独有、国内一流,购置一批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射线衍射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为实验室诞生先进研发成果提供了扎实硬件支持。  依托郑州大学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44间专业实验室、152台(套)设备投入使用;在伊滨区,16万平方米的总部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已接近完工,4月底将实现搬迁入驻;极端智能制造与服役可靠性实验室等5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已经启动,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以伊滨区总部基地为中心,以河南科技大学和郑州大学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为支撑,以洛阳大院大所大企业和省内其他研究机构为支点,龙门实验室正着力打造“一总部两基地多支点”网络架构,在更大范围内聚合创新资源,一个一流高质量的创新高地正加速隆起!
  • 打通创新堵点,东莞4700余台科研仪器上线“设备超市”
    多层次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搭建起产学研合作新桥梁9月28日,一场特别宣讲会在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举办,参会方包括凯金新能源、科隆威智能装备、华技达精密机械等20多家企业,其中东莞倍增计划企业10家,上市后备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企业实力突出。会议主要宣讲东莞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解读相关业务流程及“莞仪在线”平台操作,推动高校与企业共享设备、培养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攻关等合作方向。近期,这样的培训会密集举行,背后是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加速搭建和使用。“这就像一个‘设备超市’,或者说‘电商平台’,将全市科研设备资源集中到一起,企业可以根据不同设备需求自主下单,打通设备资源共享的堵点。”东莞市科技局实验室与平台基地科科长盛永介绍,目前该共享平台已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以及众多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等79个单位,约4700多台套科研仪器设备。设备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大型热真空试验系统、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业CT等一批高精尖仪器。该平台采用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市场化运作原则,搭建起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开展多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为东莞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提供共享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平台已经累计为各类用户完成679次服务。近期,东莞又出台了《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助管理办法》等一揽子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政策,从创新链条各环节入手,解决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痛点、难点问题。李群自动化总经理助理陈诗雨就表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很多测试设备非常昂贵,是中小企业无法单独承担的。”为此,上述《管理办法》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共享”模式,让有限的仪器设备发挥最大效益。“高精尖”设备挂上网真金白银降低创新成本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借助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与越来越多莞企建立联系。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是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试、模拟,建设的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可为粤港澳周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我们将实验室的高精尖设备挂在‘莞仪在线’平台上,东莞企业就像逛超市的客人,可以在付费前提下向我们提出使用申请,如此一来,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就惠及了全东莞市的科技企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研究员胡伟说。此次出台的政策之一《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资助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释放“莞仪在线”平台的活力,给予绩效评价良好及以上的管理单位奖励,给予符合要求的用户单位科研经费方面的补贴。胡伟表示,上述管理办法是一项惠及管理单位和用户单位双方的政策,对管理单位来说,政府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管理单位年度奖励,优秀为100万元/年,良好为50万元/年,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而对用户单位而言,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减轻科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不仅如此,对于符合要求的用户单位,政府还将给予科研活动实际产生费用20%的资助,同一单位年度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该政策的受益者,自开始使用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之后,拓斯达每年在购置科研设备的支出上减少1000万元开销,且能用较少资金撬动使用高精尖设备。“东莞此次出台的科创相关政策力度很大,措施很实。”胡伟表示,在政策出台之前,东莞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多次来科研机构和企业走访,了解科创一线的声音,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惠及科创一线,胡伟认为,政府需要为设备管理单位和用户单位更频繁的牵线搭桥,促使双方深度合作交流。优势科研力量对接知名企业带来更多产学研合作机会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是东莞理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项目范围覆盖智能制造、中子散射、微纳技术、食品工程与大健康、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装备、3D打印、激光应用等前沿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院购置了价值4.3亿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单价10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仪器52台套,10万-100万元的重大设备仪器162台套,并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世界第四条多物理谱仪,已于2021年下半年开放运行,正面向全球用户征集课题。过去,研究院的仪器设备主要面向东莞理工学院的校内科研教师、相关合作企业开放和使用。随着今年东莞市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正式上线,研究院内大量高精尖设备广泛向社会开放,华为、长盈精密、拓斯达等东莞市知名企业、规上企业均是平台服务的受益者。“过去我们也为校内产学研项目合作企业开放设备,如今能借助政策利好来推动全市仪器共享,这件事会变得更有意义,影响覆盖面也会扩大。”东莞理工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亚东表示,研究院内众多共享检测设备价格及后续维护使用和保养成本都很高,对企业而言,仪器共享将极大降低研发和验证成本。研究院设备主要聚焦智能制造领域,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及应用全链条环节。同时,研究院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的科研师资力量支撑,设备配有专业检测人员,协助使用单位深入分析检测数据。另一方面,研究院既是共享仪器平台的设备管理方,同时也是设备使用方,双重角色让该院更深切体会到仪器共享的巨大优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在研究院附近,如今在线上便能查找那里有哪些我们需要的设备,预定和使用都很方便。”魏亚东表示,以往东莞理工学院校内教师由于在东莞周边找不到、不知如何向相关单位申请设备,需奔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完成实验。如今在平台上可直接查找和预定东莞市内共享设备,大大降低实验成本。同时,线上平台也为研究院带来更多产学研项目的合作机会。以硬件为媒拓展技术服务让创新资源充分流动实际上,对于这个庞大的设备共享平台来说,其意义并不仅限于仪器设备的对接使用。设备管理方,通常也是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通过硬件设备的需求产生链接,从而将相似领域的创新难题与创新资源实现对接,在更高层次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是该平台更大作用的体现。“以设备共享为引,从平台设备服务,延展到科研课题攻关的技术服务,就可以构建起一个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之间的快速创新圈,让创新软硬件资源充分流动起来。”盛永明表示,这对于设备管理方与使用方来说可以实现双赢。“东莞全市有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有庞大的科研设备需求,然而目前平台注册用户仅100多家,还有很大推广空间。”盛永明表示,近期他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全市32个镇街(园区)高新企业进行地毯式培训推广,让更多企业能够了解到共享平台的运作模式及优势。用户的扩大,可以为共享平台发展提供更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平台使用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对平台设备的不断扩容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广深两地都有大量的科研仪器资源,并且在管理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未来条件进一步成熟,我们也考虑推动实现平台跨区域联动,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用户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盛永明表示,未来平台还可能引入市场化第三方机构,借鉴吸收其成熟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为设备管理方及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体验。
  • 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的系列创新——访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郇庆
    p   2018年8月8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年会”(ACAIC 2018)在苏州召开。主办方于当晚颁发2018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郇庆博士荣获“青年创新奖”。仪器信息网于次日采访了郇庆博士,介绍其在扫描探针显微镜研制及产业化的创新成果。 /p p   “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评审组认为:郇庆在超高真空高精尖仪器的研发方向做出了国际前沿水平的工作。从科学研究读对高精尖科学仪器的需求出发,针对进口科研仪器性能上的不完全匹配,通过一系列核心原理及器件的创新,不仅研制了高性能的仪器并在多家科研单位推广,且以仪器为依托支撑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p p   团队在高精尖仪器的研发上取得了多项成就,如对扫描探针显微镜成套系统进行改进和研制,研发了电子束加热蒸发源在内的多项关键部件,扩展了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的等。据了解,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今年也将成立专门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以更商业化的模式来推广这些研究成果。 /p p   更多详情,点击视频查看: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1C812ECDD29A5952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康斯特、北京京仪、七星华创等企业新入选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1月2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第一批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创建名单的通知》,经严格核查、评审和网上公示,共计104家企业被评定为“2021年度第一批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北京七星华创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仪器设备企业入选。为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贯彻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精尖新标准,北京市政府对全市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成效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予以认定,鼓励引导企业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本次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金电联行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等综合实力的全面肯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2021版)》明确指出,企业技术中心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根据《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办法(2021版)》,鼓励入选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新产品产出,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集聚企业优势资源开展中试制造、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对于能够保持较高增速、注重创新能力建设投资、具备较强的标准和知识产权创制能力的企业,择优给予支持。同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可在项目申报、人才引进与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此外,各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对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和支持。
  • 仪器共享应进入“第二阶段”,实现技术人才共享是关键——访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张文娟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2019年获批事业单位法人,前身是原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是代表我国生命科学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之一。先后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和改善民生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心共有5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承担完成中科院A类先导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牵头建设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6年评估中双双获得“优秀”;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Cell Research (2020年影响因子为20.507)等4份英文学术期刊和2份中文期刊。研究所非常重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于2008年成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是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仪器开放共享、高水平技术服务的标杆型平台,2014年获得中科院择优支持。2018年、2019年该中心连续两年在“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分别排名全国第2和第8。曾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券优秀服务机构,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大型仪器设施共享服务中获得“先进集体”。那么,在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建设方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拥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与亮点呢?近日,仪器信息网在ACCSI2021现场特别采访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文娟,请她分享大型科研平台单位采购仪器的流程和特点、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以及对国产仪器发展的评价与期许。从分子、细胞和模式动物三维布局生命科学研究技术平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使命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目标,致力于分子细胞科学的前沿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凝聚与培养相关学科高端人才,为生命与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源头创新成果,为推动生命科学发展、实现我国科技强国之梦做出重大贡献。为保障这一目标的达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从分子、细胞和模式动物这三个贯穿了生命科学研究过程的不同层面来布局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蓝图。根据 “成熟一个进入一个”的原则,纳入所级中心的平台为七个,分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分子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以下简称细胞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化学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动物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果蝇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斑马鱼平台)和细胞库/干细胞技术平台(以下简称细胞库/干细胞平台)。其中,分子平台和化学平台,致力于所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强调“全覆盖”和“高通量”;细胞平台和细胞库/干细胞平台提供流式细胞分析分选、成像分析及细胞资源与相关技术服务,侧重于仪器设备共享和新技术开发,强调“高精尖”;模式生物平台包含小鼠、大鼠、果蝇、斑马鱼等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维护,侧重于饲养管理、设施保障和转基因等实验开展,强调“标准化”。七个平台同为一体、互相支撑、互为印证,有利于高水准科研工作顺畅进行,保障了重大科研任务顺利完成。所级中心提供的技术服务有力支撑了包含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上海市重点项目等数百项重大科研任务的顺利开展。采购前市场调研必不可少,从仪器共享到人才共享值得探讨关于中心的科学仪器采购,张文娟表示,在采购设备前夕,会根据研究所和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规划布局,辅以科研方向差异化特点来决定当下以及未来需要采购何种设备。在上述基础上,还会去盘点科研平台现有的科学仪器,希望能够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她表示,仪器采购前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透彻且深入的3-5年规划为大前提,对符合科研需求的科学仪器设备,不光是走访其他已采购该设备的用户来了解其技术性能、运行效果和潜在问题,而且通过科学的横向对比实验测试,即多个研究组分别采用其同一样品在不同设备上试用来进行性能比对,为采购到满意的仪器提供充分的技术参考依据。在此过程中,参与调研选型的科学家们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会特别注重仪器实际呈现的真实效果,对所调研设备的优缺点评价必须经得起推敲和同行评议。而后就是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是竞争性磋商等规范流程。在今年的两会中,有不少专家委员已经提出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资源的高效利用相关提案,引发行业内的共鸣。张文娟表示,近年来国家在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方面成效显著,设备要用得好,关键是操作设备的技术人才队伍能力要强,服务态度要端正。现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应逐步发展到“第二阶段”—— 技术支撑人才的经验共享。如何实现科研平台高技术人才有效流动值得进一步探讨。从中低端重复走向高端制造,国科学仪器标准化之路漫长谈到国产仪器技术发展,张文娟表示明显感受到国产仪器厂商近些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从中低端设备的制造逐渐走向了可以PK进口的高端设备制造之路。就高端设备而言,目前不少设备在某些指标其实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同类进口产品。但是由于缺乏标准化,一些设备整体性能的长期稳定性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产仪器设备还是存在着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象,有些设备依旧处于一种“组装”的状态,创新性和自主性不足。所以在国产高端仪器核心器件的开发、工艺优化以及新功能的拓展方面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重要的是,国产高端仪器制造通过基础研究应用和产业标准化结合,应是突破“卡脖子”的破解之道,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 北京怀柔集中发布促进科学仪器等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
    北京市怀柔区举办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补贴办法新闻发布会。记者 富田 摄中新网北京新闻1月13日电 北京市怀柔区12日举办的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补贴办法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北京市长城伟业投资开发总公司、北京怀胜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怀柔区属国有企业,集中发布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2024年,怀柔科学城城市客厅将全面运行。“城市客厅项目位于怀柔科学城起步区中心位置,这里是科学设施平台和创新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目前有23个科学设施平台在周边布局,未来约有3万名科学家在起步区工作。”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晋凯介绍,项目融合打造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文化与商业配套、高端酒店与公寓、研究型学院等功能。其中,规划建设22.4万平方米产业空间,重点突出科研办公及成果转化功能。城市客厅A地块,重点聚焦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城市客厅B地块,重点聚焦以脑科学和干细胞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产业及科技服务业。“依据《北京市怀柔区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补贴办法》,我们将重点在空间租赁、住房保障两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城市客厅项目建设专家公寓、人才公寓共计1050套。此外,在城市客厅西侧1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雁栖小镇项目,布局高端住宅、办公、配套酒店、商业等功能。”郝晋凯说。“我们诚挚欢迎仪器装备与传感器,包括硅光、功率器件、先进封装、半导体设备、物联网等泛半导体产业的研发设计与生产企业。”北京怀胜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淼介绍,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是怀柔核心城区范围内唯一的硬科技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一期起步区约30万平方米,上半年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朱淼介绍,园区聚焦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中试生产,高度适配科学仪器、传感器等泛半导、电子类产业需求。“园区搭建两大公共中试平台。我们与赛微电子合作,共同打造6/8英寸MEMS公共中试平台;同时在园区内建设有8英寸微纳系统加工与封测平台。”朱淼介绍,目前园区已集聚国科光芯等科技类企业170余家,与12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与中国电子院等达成深度合作,与北工投联合发起设立北京首只仪器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建设有先进MEMS工艺设计与服务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研试产用服五位一体的良好产业生态。朱淼说:“园区所有厂房均考虑微纳工艺的防微震设计;厂房层高六米到八米,承重一吨至五吨,可适配万级、千级、百级,以及部分可达十级的洁净空间,全方位满足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等泛半导体产业对研发、中小试、孵化的空间需求。”“我们统筹构建了包括小批量定制加工、性能测试与验证、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在内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体系。”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光介绍,“产业空间格局层级递进、特色突出。比如,北科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众创空间为依托,已入驻20余个高校院所孵化的硬科技项目。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聚焦科学仪器细分中的光电领域,已入驻20余个优质成长型企业。雁栖湾相关园区以布局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打造平台生态企业聚集的特色硬科技产业园区,目前正在进行场地装修改造,预计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张红光说。“我们从用地、厂房、科技园区、配套设施,能够为各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北京市长城伟业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杨松说,“我们可以提供约40万平方米的厂房,层高8米以上;主要集中在雁栖湾硬科技智造园区和海纳硬科技园区这1.5平方公里范围内。单个厂房面积在3000至5000平米之间,层高7米至12米之间。既欢迎生产制造类的科技企业,也欢迎具有中试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杨松介绍,“重点打造3个科技企业孵化和加速园区,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创新小镇孵化园区为研发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创业环境;长城海纳硬科技加速园区为加速期企业提供空间;国家级高端仪器装备产业基地一期重点聚焦科学仪器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和整机,国科科仪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入驻。“此外,我们还有凯利特公寓和栖美园公寓两个高标准专家公寓,提供约500套房间,可拎包入住,并提供管家式服务。”杨松说。
  • 2017中国(苏州)创新医疗与大健康产业国际博览会即将开幕
    p strong   【官方网站】 /strong /p p   第十四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p p   http://www.csoe.org.cn/meeting/PIBM2017/ /p p   2017中国(苏州)创新医疗与大健康产业国际博览会 /p p   http://www.cimhiexpo.com/ /p p strong   【活动时间及地点】 /strong /p p   2017年9月26-28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p p    strong 【展览总面积】 /strong /p p   10000平米总面积,400余家参展单位,20000余位观众与会 /p p   2017中国(苏州)国际创新医疗与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是由工信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十余家国家级学会、协会单位联办的我国创新医疗与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型博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4" height=" 364" title=" 112.jpg" style=" width: 430px height: 26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112d8bd-9ce6-4c0a-b8a6-84fae0d78b94.jpg" / /p p strong   10大展区,等你来看 /strong /p p   博览会围绕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医学光子学、精准医疗、光电医疗、健康大数据、智慧医疗、养老保健、康复以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呈现国内外前沿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搭建学术峰会、产业高端论坛、采购对接、展览展示、质检解读、投融资对接等全方位的合作平台。50余家投融资机构现场助力智慧医疗、养老保健、新型医疗仪器等热点领域,100余家三甲医院、养老机构、健康查体中心、健康管理公司等专业单位、机构现场采购对接、洽谈合作。 /p p    strong 国际高端学术峰会领跑生命科学与生物医用光子学技术前沿 /strong /p p   生物医学光子学与成像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PIBM)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生物医学光子学国际盛会之一。1999年由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创办,每两年一届,2017年已连续召开第十四届了。本届盛会首次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联合主办。会议范围涵盖基础研究到仪器研发、生物学到临床应用。PIBM一向致力于邀请世界顶级科学家参会,为与会者奉献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被公认为在中国举办的较高质量的国际会议之一。 /p p    strong 热点论坛探讨国内外生物医学与器械前沿科学与临床应用发展与挑战 /strong /p p   此届盛会设立4个生物光学与健康医疗国际热点产业化论坛,同时分立10个专业分论坛,将有5000多位专业人士参会,探讨国内外生物医学与器械前沿科学与临床应用的发展与挑战。 /p p   ● 苏州首届脑联接图谱与类脑智能发展论坛 /p p   ● 国产医疗仪器“破冰之役”高峰论坛——高端数字诊疗仪器与设备 /p p   ● 纳米生物光子学创新发展专家论坛 /p p   ● 智慧医疗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p p   strong  跨领域主席团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领略专家风采 /strong /p p   组委会大力邀请光学及医疗领域知名院士如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俞梦孙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清华大学程京院士、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组建顶层构架智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国产医疗仪器与国内高精尖技术对接,助推国产仪器“破冰之役”。 /p p   诚邀企业代表和专家参与交流,欢迎社会各界参观此次盛会! /p p   组委会联系方式: /p p   陈老师 022-59013419,andrea_ct@126.com /p p & nbsp /p
  • 通用电气首个创新中心在成都筹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成都的创新能力再度受到全球500强企业的认可。1月17日,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全球最大的多元化公司通用电气中国区副总裁马加宁、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以及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程静在蓉宣布,通用电气创新中心筹建工作正式在蓉启动,该中心是通用电气全球创新中心中首个开始筹建的。与传统的研发中心不同,创新中心的研发工作将更贴近市场,为客户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据悉,成都创新中心的业务领域将覆盖医疗设备、石油天然气和智能平台的研发。   选择成都   成都创新动力强   全球创新中心筹建首选这里   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的筹建是继2010年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宣布对中国的20亿美元投资战略后,率先迈出的实质性战略步伐。其中国区副总裁马加宁告诉记者,通用电气在3年内将投资5亿美元用于中国市场研发投入、新建创新中心、新增科研人员的费用支出。第一期创新中心的建设是在走访中国10多个城市后做出的慎重选择,其中第一个城市是成都,之后将是西安与沈阳。   马加宁说:“首个通用电气创新中心在成都筹建,是通用电气‘第二故乡战略’和‘西部战略’的进一步延伸。通用电气将与成都政府以及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为成都以及西南地区的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持。成都有着良好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有IT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基础,通用电气希望能在医疗、能源、生命科学等方面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   据记者了解,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的业务重点是支持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战略,研发适合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方案,推进通用电气“健康创想”战略在中国市场的实施。同时,成都创新中心也将涉及石油天然气和智能平台等其他业务领域,把通用电气“绿色创想”环保技术带到成都。据悉,成都创新中心还将与通用电气在上海、北京和无锡的研发机构,以及沈阳、西安等城市的创新中心形成协同效应,将研发出的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范围内予以使用推广。   选择领域   计划年内投入运营   希望参与城乡统筹医疗项目研究   马加宁告诉记者,成都创新中心是通用电气全球首个开始筹建的创新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人才招聘、预算总额的确定以及落户选址的工作,计划于年内投入运营。   通用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告诉记者:“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研发,但是与传统的研发不同,我们的创新中心会更加注重贴近市场,与客户的沟通,研发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两台机器。成都的创新中心将包含通用电气高新技术的互动展示中心、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以及激发创意的人性化工作环境,希望借助公司全球化研发资源,促进本地化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据透露,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将积极参与成都城乡统筹项目中涉及医疗设备以及医疗普及的项目。马加宁表示:“希望能够在成都城乡统筹过程中,针对医疗设施、医疗资源的普及、医疗水平发展的提升以及社保医保的覆盖研发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选择人才   招聘380名人才   应届生要求硕士学历   据了解,通用电气最终在全国的多个创新中心将一共招聘科研人员1000人,其中成都目前确定为380人。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程静表示,该招聘数字可能会根据具体筹备情况有所增加。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罗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科技人才规模占全国第四位,能够完全符合通用电气此次在蓉招聘的人才要求。   程静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已经在成都的多所高校进行了先期招聘,招聘了50名应届毕业生。她说:“我们在成都的创新中心将会建立一个梯队式的研发团队,会有非常有研发经验的科学家、研发主力人员,也会有负责基础研发任务的员工。研发人员将占总人数的80%,而主要进行市场调查、客户沟通的人员将占20%。”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招聘的5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主要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大部分人的学历在硕士水平以上。程静表示:“此次在蓉招聘将是一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招聘,针对应届毕业生,我们对学历的要求在硕士以上,但是针对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士,我们将放宽要求,本科学历也可。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吸纳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人才,来到成都创新中心。而我们也将提供在行业内具有竞争性的薪资水平。”   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本次在蓉招聘职位包括系统工程师、 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应用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 安捷伦$2500万建光谱技术创新中心(图)
    2013年8月30日,安捷伦科技宣布其位于澳大利亚马尔格雷夫的光谱技术创新中心开幕。这个耗资2500万美元的光谱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尖端研究和测试实验室、客户演示和培训设施。 安捷伦光谱技术创新中心外景 安捷伦光谱技术创新中心内景 安捷伦光谱技术创新中心内景   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集团总裁Mike McMullen说到:&ldquo 这家光谱技术创新中心是安捷伦开发世界领先光谱产品的又一个大的飞跃。项目团队的开放式办公区设计是为了促进互动以及帮助改善客户与现场的联系。最重要的是,由于我们在选择性市场的目标追求是有明确领导的,我们的新产品上市时间将有所改善。&rdquo   目前光谱仪器被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选用,例如,安捷伦业界领先的原子吸收光谱仪是各种应用中的重要测量工具,在食品、环境和医药市场质控测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编译:刘玉兰)
  • 重庆谋建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
    日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谋求5年内建成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技术创新中心。   从明年开始到“十二五”末,重庆将进入人均GDP5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意见》提出,到2015年,重庆全社会研发投入将达400亿元,占GDP的2.2%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达40%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要达10000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达2500亿元 发明专利总量要达8000件 全社会研发人员数量要达12万人。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表示,重庆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在四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整个城市创新建设奠定基础。   一是建立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五年内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将投入1000亿元,占累计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达到80%?熏培育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重点建设100家面向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熏 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到2015年达100亿元。   二是培育和发展独立研发公司,建设内陆地区最大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和培育10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差距缩短为5年,十大战略新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列前三位,十大关键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创新建立新的机制和平台,破除产学研合作的瓶颈。跨国别、跨地区组建十大国际产学研联盟和十大成果中试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科研资源的风险担保机制。联合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工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实施战略技术突破工程,争取在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创新科研成果评估和产业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并带动形成重大产业,或以占领产业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导向,采取多渠道设奖、多样化资金来源方式,对在国家级战略性新产品、新工艺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由市政府主管部门予以重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