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技术检测基地

仪器信息网高技术检测基地专题为您整合高技术检测基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技术检测基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技术检测基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技术检测基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技术检测基地话题讨论。

高技术检测基地相关的资讯

  • 华盛检测入驻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
    近日,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检测)总部搬迁至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并正式对外开展检验检测业务。检验检测产业再添新引擎据了解,华盛检测是一家具有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资质、建筑工程质量专项检测资质、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甲级资质和桥梁隧道专项检测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城总部。华盛检测供图华盛检测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检测和交通工程检测等领域。华盛检测总经理张雪松表示,企业在大中型桥梁、隧道相关的检测,钢结构、道路检测等相关领域具有行业优势,在企业资质、仪器设备、实操项目经验等方面,华盛检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松。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重庆市仅有6家企业拥有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综合甲级资质,华盛检测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至2023年,华盛检测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建筑类AAA企业”。企业拥有包括机器人全自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微机控制电子环刚度试验机、26m工作平台桥梁检测车等多项先进智能检测设备,总投入超过千万元。目前,企业经营项目1000余个,其中包含桥梁及相关类103个、隧道及相关类28个。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据悉,郭家沱长江大桥建筑材料的交工验收、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及成桥荷载试验、白沙长江大桥健康监测、同茂隧道定期检查等项目检测工作均由华盛检测承担。搬迁至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后,华盛检测科学城总部办公场地和检测区域达9000平方米,在重庆市同类检测企业中集中面积最大。重庆华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华盛检测供图检验检测产业加快集聚按照《重庆市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加快培育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地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核心区,以国家质检基地为核心,集聚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国家电梯、升降机质检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检测中心,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国家客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16个国家级质量基础服务平台,技术能力覆盖相应产业90%以上的产品或参数,汽摩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车路协同及自动驾驶、能效测试等多个项目检测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质量技术基础的内涵集成,有效助推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质检基地。华盛检测供图据重庆科学城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集聚了国际国内众多知名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和检验检测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据悉,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专门出台了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对落户集聚区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支持企业购置和租用重大设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检验检测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按照重庆市检测检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接下来我们也会朝着横向和纵向进行发展,横向包括开拓水利、铁路、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检测;纵向包括参与检测仪器设备、软件的研发等。”说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张雪松满怀信心。
  • 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获批
    记者近日从广州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和质检总局已批复广州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ldquo 集聚区&rdquo )。集聚区将在番禺、南沙和萝岗分别建设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和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函,同意广州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要求按照&ldquo 立足广州、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rdquo 的定位要求,在番禺、南沙、萝岗分别建设主要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成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据介绍,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对于促进检验检测领域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将协助研究集聚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在政策试点、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广州市发改委表示,集聚区获批将全面提升广州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市场化、品牌化、多元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该集聚区是广州继国家批复认定为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后,获得的又一重大国家政策支持,是广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广州在检验检测领域的改革创新被正式纳入国家规划战略布局,将在全国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对广州今后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 “高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课题预研会召开
    12月21日,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秘书处在京召开了“高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标准化体系课题预研会。会议深入探讨了检验检测标准化体系的框架结构,明确了相关研究课题的申报内容。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秘书长赵宗勃,国家认监委科标部、实验室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参加了研讨。来自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 我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获批建设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函,同意广州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要求按照&ldquo 立足广州、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rdquo 的定位要求,在番禺、南沙、萝岗分别建设主要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合作、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集聚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成为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检验检测领域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试点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将协助研究集聚区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在政策试点、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据悉,广州市政府决定以&ldquo 一区三园&rdquo 模式建设&ldquo 集聚区&rdquo 。据介绍,&ldquo 一区三园&rdquo 即集聚区由传统优势产业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番禺园区(约0.13平方公里)、粤港澳检验检测与认证全面合作示范南沙园区(位于南沙岛&ldquo 慧谷&rdquo 地块,约1平方公里)、现代高端制造业检验检测与认证服务萝岗园区(主区位于萝岗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部地块,约1平方公里)三部分构成。广州市政府力争通过7年时间,建好这个服务平台。
  • 一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项目启动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设立,湖北省采取武汉园区和鄂州园区“一区两园”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由武汉经开区承建,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根据规划,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分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沌阳街民营工业园(核心区)两大区域,着力打造中国中部检验检测机构聚集高地。其中,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总占地面积1312亩,可组合形成130余种测试场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检测、认证等服务,已于去年8月全面竣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核心区位于武汉经开区沌阳街民营科技工业园,1月31日,核心区二期项目启动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计划2024年6月竣工。此前,核心区一期已建成8万平方米,企业入驻率达95%,配套生活设施也已投入使用。据介绍,自国家批复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以来,武汉经开区稳步推进武汉园区建设,高标准编制了产业规划,制定了检验检测专项优惠政策,成立检验检测联盟,集聚和整合检验检测行业和产业相关资源,拓展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业务市场。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引进了2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筹建了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全区检验检测业产值达30亿元。
  •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通过“内育、外引、转化、改制”4 个路径 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近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推进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从会上了解到,按照“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引领区、高端发展示范区和创新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安徽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从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品牌建设、强化目标考核等方面,着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合肥、芜湖、蚌埠等市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出台针对检验检测行业的扶持政策,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建设按下“快进键”。合肥市区两级不断完善优化政策引导,出台《合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产能增长、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互认等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今年新(扩)建机构的奖励总额达到1800万元。高新区引进检验检测机构7家,总投资额10.3亿元,涵盖了生物医药、环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检验检测领域。包河经开区为服务园区汽车产业发展,与全球知名检验认证集团法国必维中国区域总部达成投资意向,拟投资4.5亿元设立必维安徽区域总部;与中国汽研院(重庆院)达成合作意向,拟投资3.06亿元共建合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检测中心、封闭测试场等项目,以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检验检测产业协同发展。芜湖园区加大检验检测机构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兑现检验检测机构奖补资金1336万元。推动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与奇瑞汽车测试中心合作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支持海螺集团企业实验室注册成立安徽精公检测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奇瑞集团注册成立安徽普思技术标准有限公司、三只松鼠注册成立安徽中创食品检测有限公司,为建材、汽车零部件和食品产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检测认证服务。目前已引进芜湖中一检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芜湖国泰数字检测认证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5家检测认证机构,多次赴上海电缆研究所开展招商,该所拟与芜湖市政府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投资1亿元提升芜湖电线电缆检测和研发能力。蚌埠园区围绕“双基”产业发展,以“双招双引”为路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集聚区建设,切实把集聚区这块“国”字号招牌变为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蚌埠市政府出台《2021年蚌埠市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办法》《蚌埠市驻外招商小分队考核管理办法》,将检验检测机构纳入“双招双引”考核范围,统一部署。在出台《关于大力支持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蚌埠园区建设的十四条意见》基础上,又出台含金量更高的“蚌十条”,目前该市兑现检验检测机构奖补资金660万元。据悉,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将瞄准目标任务,通过“内育、外引、转化、改制”4个路径,加快推进集聚区建设。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业。通过新上项目、增加装备、引进人才、科技创新等手段,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能力,做到检得出、检得快、检得准、服务优。支持机构整合资源,围绕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产品认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加强与发达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交流合作,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二是抢抓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明确产业方向,突出发展重点,发布一批“双招双引”项目和需求人才目录,优化招商路径。吸引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在集聚区落地发展,合作共建十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部件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突出“高精尖”导向,重点引进检验检测高层次领军人才或紧缺急需人才。三是挖掘内部潜力,充分释放企业检验检测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实验室转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四是着力深化改革,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科学界定检验检测机构功能定位,推动集聚区检验检测机构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
  •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艳阳高照到电闪雷鸣再到暴雨倾盆,车窗外“天气”瞬间变换;上山坡、走高架、穿涵洞,不同行驶场景“无缝衔接”;碎石路、积水路、无标识道路,多种“奇葩”路况接踵而至——近日,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记者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体验了一次“极限挑战”。据悉,该测试场是目前国内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完备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可以满足世界最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要求,全程启用“智能考场”模式,汽车“跑”完一圈,系统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如“极端天气环境仓”可测试智能网联汽车在雨、雾、雷、电等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信号屏蔽仓”则可精准评估智能网联汽车在弱信号情况下的控制和运行状态。在武汉经开区,除了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还有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字号”检测中心,以及SGS、威凯等数十家中外知名的汽车检验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认证等全方位服务。正如武汉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鄢卫华所说,作为湖北汽车工业的主战场,武汉经开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车谷”,这背后离不开众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机构扎堆落户经开区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聚集区是武汉经开区全力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以下简称“集聚区”)结出的硕果之一。自2018年11月获批筹建集聚区以来,武汉经开区将检验检测服务业作为质量强区的基础支撑,围绕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桥梁钢结构、电子电器、标准认证、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以产业发展吸引检测机构,以检测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先后形成电子电器特色园区、智能制造特色园区、汽车零部件特色园区等7个特色园区。根据产业规划,集聚区将建成立足武汉、辐射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中部检验检测服务业中心,打造集研发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制修订、培训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全产业链,带动武汉市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整体提质升级,使“武汉检测”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武汉经开区市场监管局作为集聚区建设的牵头单位,在区委区政府和省市两级市场监管局的共同指导下,高站位统筹推进集聚区建设,结合产业特点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牵头制定促进集聚区发展办法,推动出台进行土地、财政、金融等各项要素资源支持政策;协调成立检验检测联盟,聘请第三方参与区级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净化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市场;集聚整合相关资源,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检验检测联盟会员单位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入驻集聚区以来,积极响应武汉市质量发展政策,建设武汉经开区威凯质量服务站,链接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科研院校专家、企业高管等,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举办技术研讨会、医疗注册员技术培训、公益宣传等活动10余场次,惠及企业200多家,为企业节约费用百余万元。据统计,目前武汉经开区检验检测业产值已近30亿元,集聚区相关机构和企业已完成和正在申报的政策奖励兑现金额超2300万元。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潘年松表示,接下来在集聚区建设中,市场监管部门将全力集聚和整合检验检测行业和产业相关资源,推动形成检验检测整体性竞争优势,并最终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
  • 河南郑州创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工作成效显著
    “到2025年,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一区四园、全域多点’全面建成,产业规模超65亿元,参与制定100项以上国际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发展15家以上规模超亿元机构,使‘郑州检测’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在近日召开的河南省郑州市2023年检验检测监管暨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会议上,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为未来两年检验检测工作定下宏大目标。据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传建介绍,2022年,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全面从严抓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检验检测机构部门联查共治,组织检验检测职业技能大赛、郑州市检验检测机构知识竞赛,全市检验检测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755家,拥有1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48个省级质检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22年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约490万份;全市获证检验检测机构数占河南省1/4,位居全省第一,中部6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省会城市第一。这份亮眼成绩单,正是郑州创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底气。据介绍,河南省、郑州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郑州市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郑州园区发展规划(2023—2025)》及建设方案,深度调查648家检验检测机构,征集16个县市区、5个主要部门的相关材料,为后期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陈传建表示,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以打造中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高地为目标,着力凸显郑州市区域优势和特色亮点,全力配合做好创建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加快推动多方资源整合,确保创建工作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在服务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全面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
    11月2日凌晨,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武汉园区项目4号厂房成功冲出正负零。至此,该项目所有楼栋全部冲出正负零,全面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在湖北设武汉、鄂州两个园区,分别位于武汉市经开区和鄂州市葛店经开区,这也是国家批复的第三批检验检测集聚区。其中,武汉园区由武汉经开区承建,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共同推进。项目鸟瞰根据规划,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分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沌阳街民营工业园(核心区)两大区域,着力打造中国中部检验检测机构聚集高地。其中,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总占地面积1312亩,可组合形成130余种测试场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检测、认证等服务。据项目常务副经理朱军介绍,正在建设的集聚区毗邻武汉绕城高速和东风大道,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双层厂房、多层厂房、综合楼以及地上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共分为10个单体,最高楼为综合楼,地上15层,高61.8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项目鸟瞰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检验检测、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园区,主要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等提供高技术检验检测,有利于武汉检验检测业态发展壮大,推动更多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加速集聚,并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城市发展新格局,助推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1月19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项目综合楼主体结构喜封金顶,这标志着该项目土建工程实现全面封顶,项目建设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园区项目位于武汉经开区沌阳街道,毗邻后官湖大道,临近绕城高速和东风大道,周边产业以汽车、家电、建材、医药、化工等为主。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双层厂房、多层厂房、综合楼以及地上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共分为10个单体,最高楼为综合楼,地上15层,高61.8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项目常务副经理朱军介绍,该项目于2023年3月31日开工。项目各方成员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全力推进项目施工建设,从项目开工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仅历时294天。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检验检测、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专业园区,主要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等提供高技术检验检测,有利于武汉检验检测业态发展壮大,推动更多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加速集聚,并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城市发展新格局,助推武汉经开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 国家发改委: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时不我待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具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等特点。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是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是科技与经济有机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高技术服务业做出了明确部署。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一是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制定软件产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高技术服务业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先行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发展新兴业态,不断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发展能力。三是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务求通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11年底颁布实施了《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   《指导意见》立足于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支持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相关领域正在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业发展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高技术延伸服务和相关科技支撑服务,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坚持“分类指导、市场驱动、创新发展、开放合作”16字发展原则。“分类指导”就是要按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针对性地采取推动相关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打破市场垄断等措施,着力培育服务企业,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市场化发展。“市场驱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兴业态,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各类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企业,促进高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创新发展”就是要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引导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开放合作”就是要进一步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指导意见》从高技术的延伸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两个方面,明确了当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8大重点领域,即: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提出了各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研发设计服务领域,要着力发展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企业,支持工业设计高端化服务发展 知识产权服务领域,要重点构建功能齐全、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检验检测服务领域,要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要重点构建市场化的综合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加强软件和支撑工具的研发,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信息服务,提升服务外包水平 数字内容服务领域,要重点推进数字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电子商务服务领域,要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在线信用评估、电子支付、电子认证等技术服务体系 生物技术服务领域,要重点在医药、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提升生物技术服务水平。   高技术服务业工作涉及行业广、改革难度大、创新性强,需要国家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指导意见》有关精神,研究完善相关工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 第二届环境高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
    为加强我国环境高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环保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配合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的举办,以“环境高技术与污染减排”为主题的第二届环境高技术论坛于2009年3月20-22日在北京召开。论坛由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主办,包括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企业论坛三个单元,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有关部门协会的近百家单位的38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马燕合司长代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做了发言。他简要介绍了863计划在环境高技术方面的部署情况和工作进展,并就863计划资环领域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强化产学研结合、立足国情选择创新方向、加强多学科交叉、提升环境高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郝吉明院士、钱易院士、金涌院士、曲久辉研究员、刘文清研究员分别作了“中国大气污染特征、控制战略与技术需求”等大会特邀报告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余刚教授受领域办委托,代表领域专家组作了“‘十一五’863计划环境技术发展战略及执行情况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环境污染控制、低碳经济发展、环境风险管理与环境监测的重大技术需求和技术现状,以及今后环境科技发展重点进行了精辟阐述和深入分析。   会议还同时举办了“水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土壤修复及环境材料技术”和“环境监测及应急技术”5个分论坛。各分论坛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共安排了150余项报告和交流。参会代表积极参加各分论坛活动,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研讨,对环境领域技术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本次论坛还专门设立了企业分论坛,旨在推动高技术对环保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这次论坛是我国环境高技术领域的一次盛会,代表了当前我国环境高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成功举办为我国资源技术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并将对我国环境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发改委启动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
    为推动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近期,发改委将组织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具体内容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 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2]3387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大连市发展改革委:   为推动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有关工作部署,2012年我委将组织实施高技术服务业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目标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任务目标,以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创新能力为主线,强化关键技术支撑,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市场化服务,在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相关数字内容服务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2015年前3大领域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我国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相关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二、支持重点和要求   (一)研发设计服务   1、骨干工业设计企业条件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家左右骨干工业设计企业,支持其研发开发产品数字化建模技术、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建模等关键技术,提升设计水平,并创新服务模式,从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向产品发展策略咨询等综合性服务转变。   2、仿真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和城市交通系统、工业系统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和综合性仿真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二)信息技术服务   1、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和服务创新。面向生物及医疗卫生、地理地质、交通、能源、气象、基础研究、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拥有海量数据的领域,为提高从海量复杂数据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支持突破多源异构信息融合、海量异构数据并行挖掘和在线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发分析数据总量达PB级、非结构化数据(视频、音频等数据)不少于25%、可实现大数据实时处理的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软件,以及相关服务模式创新。鼓励上述领域相关机构向全社会开放数据,与申报企业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共同发展相关服务业务。   2、复杂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营维护软件开发和服务创新。支持企业突破复杂IT系统智能监控、智能诊断和自动化处理技术,提升复杂信息系统运营维护能力。   3、工业软件开发和服务创新。重点支持面向石化、冶金等流程行业生产执行系统和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优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军工生产、装备制造等离散制造行业生产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复杂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开发类工业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工业软件在协同开发、协同制造与管理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4、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开发和服务创新。支持面向能源、气象、地理地质、航空航天、生物和基础研究等关键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和服务创新。此领域申报企业应与相关应用单位联合申报。   (三)数字内容相关服务。面向网络视频服务、数字出版(数字报刊图书、网络教育出版)等新兴业态,支持数字内容制作、管理、传播、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关键设备与集成系统研制,以及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动漫游戏相关工作由文化部统筹。   三、申报要求   (一)本专项实施三年。请你们针对上述三个支持领域和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工作三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支持领域现状分析,未来三年相关领域工作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和2013年拟重点支持项目(原则上每省市限报10个项目)。   (二)请你们根据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项目备案和申报工作,组织编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见附件1)并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环保、土地、规划、节能等相关建设条件。地方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三)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应为企业法人,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 在制定建设方案时,严格控制征地、新增建筑面积和投资规模。   (四)知识产权局、质检总局、文化部分别负责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和数字内容中动漫游戏服务领域重点项目申报,请你们对其遴选的地方企业申报项目做好组织申报工作,并于2013年1月25日前,将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及所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含有关附件)、项目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见附件2)、项目的备案材料等一式两份(同时须附各项目简介及所有项目汇总表的电子文本)报送我委(高技术产业司)。   (五)我委将根据你们制定的实施方案和2013年拟重点支持项目,并依据知识产权局、质检总局和文化部意见,初步遴选出2013年拟支持项目(不再组织答辩评审)。2013年上半年我们将组织专家跟踪评估项目进展情况,择优给予资金支持。   特此通知。   附件:1、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pdf   2、项目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xls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12年11月29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文:支持在这一地区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分涉及检测、认证内容,认证君为您摘编如下: 依托优势企业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中心,支持食品药品检测基地、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等建设。支持在成渝地区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巴味渝珍、天府龙芽等特色品牌,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 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 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布行业优质企业名录,鼓励企业开展消费体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建设针对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的溯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溯源信息资源稳妥有序向社会开放。 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文如下:前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日渐完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对外交往功能进一步强化。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铁路密度达3.5公里/百平方公里,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呈现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第二章 总体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与沿海地区协作互动新局面,加快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第二节 主要原则——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强化体制创新,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第三节 战略定位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第四节 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显著突破,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左右。——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庆、成都间1小时可达,铁路网总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网络实现城镇和重点场景全覆盖,新型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呈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协同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基本建成,对共建“一带一路”支撑作用显著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和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8%,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5%,河流主要断面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达到90%以上,城市开发模式更加集约高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第三章 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第一节 提升双城发展能级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重庆。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沿三大平行槽谷组团式发展,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发展新格局。第二节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重庆都市圈。梯次推动重庆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畅通璧山、江津、长寿、南川联系中心城区通道,率先实现同城化。强化涪陵对渝东北、渝东南带动功能,支持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支持合川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推动建成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推进綦江、万盛一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打造重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的战略支点。推进重庆向西发展,提升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特色化功能,建设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
  • 两会之声:建议国家制定政策限制“贴牌”,鼓励使用国产高技术产品
    “目前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营销各个环节存在着许多“不自信”的严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表示,以我比较熟悉的光学产业为例,10年前,中国的光学上市公司只有少数几家,现在每年新增的光学上市公司都有2、3家,体现出世界光学产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明显趋势。但是国内一些企业和单位表现出来的创新自信的极度匮乏,会延缓或阻碍这种趋势。王涌天指出,我国是智能手机生产和消费大国,国产智能手机上使用的相机明明完全是国内光学企业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却被手机厂商要求贴上欧洲名厂的标签。这种代价高昂的“贴牌”不能带来任何技术进步或服务,只是换来国外厂商对我国光学企业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否引领今后发展潮流的“咨询”、“鉴定”,而这种咨询鉴定国内专家完全有能力自行完成。如果为了打开国外市场,在出口产品上采用这种贴牌手段还情有可原的话,在内销产品上增加不必要的贴牌成本就完全违背了“创新自信”的要求。王涌天认为,贴牌这种做法把国产产品贴上国外品牌,不仅是缺乏创新自信,实际上就是误导消费者,建议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予以限制。“我国高端医疗显微镜等多种医疗仪器的性能和质量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且售价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但国内很多医院的首选仍为进口产品。”王涌天表示。为此,王涌天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设立品牌创新扶植基金,鼓励高技术企业从设计、工艺、性能、质量、服务等环节全面创新,创立自有高端品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增强上下游产品适配性和产业链话语权。此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关注国产品牌,改变崇尚国外产品的社会氛围。从税收优惠、采购限定等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使用国产高技术产品。他建议,科技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逐渐形成“有自主技术可用,国产高技术产品用得好”的良好科研和市场环境;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同时,研制生产更优性能、更好可靠性的高技术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应用需求。
  • 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p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3万亿元,占制造业比重达到14.1%。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不同行业间差异显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以东部地区为主,高技术产业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内资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继续稳步上升,己达到51%,比上年度提升了4.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继续提升,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的29.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9%,地区研发投入差异明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增长,占制造业比重继续回升 /strong /span br/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增长,突破13万亿、达到近14万亿元。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继续保持近年来的波动态势。2015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0.4%(按可比价计算),与上年相比提高1.5个百分点。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d91b812-2b81-4d44-85a9-fc22dff6a975.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58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58"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1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速度(2004-2014年)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继续保持了近几年来的回升态势,达到14.1%。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e8dbc84-2bd6-4ea6-ba1c-fcc0cddbcc0d.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9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0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2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2004-2015年) /strong /span & nbsp br/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二、行业规模差异明显,部分产业地理集中度高 /span /strong br/   从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业分布看,201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为56.0%,比去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比为13.9%,比去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18.4%,与去年基本持平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7.5 %,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比与去年持平,为2.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8e084b7-3f38-4bf9-92f4-74f52bc0ee9d.jpg" title=" 3.jpg" style=" width: 572px height: 335px " width=" 572"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5"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按行业分布(2015年) /strong /p p   从产业的区域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1.4%,特别是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44.2%。 /p p   从各行业的地区分布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在该领域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52.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省份也表现出极高的集聚度,其收入占到了全国总收入的78.5%,其中仅广东、江苏两省在全国的占比即达54.6% 江苏省继续领跑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比与去年持平,为37% 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领域,陕西和天津表现突出,继续占据全国前两位,第三至五位依然是江苏、辽宁和四川,这五省市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1% 医药制造业的地区分布依然保持去年的格局,山东、江苏两省的占比分别超过16.2%和13.5%,但相对其它4个行业,其地区分布较为均衡。 b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三、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在部分行业仍是主力军 /span /strong br/   随着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内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内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占比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达到51.0%,比去年又提升了4.4个百分点。同时三资企业所占比例继续下降,为49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内资企业占比第一次达到一半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1a91a72-12f2-4d62-9e7f-723e9765aca7.jpg" title=" 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42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4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2008-2015年) /strong /p p   分行业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之间,表现出较明显差异。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的比重达到82.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三资企业占比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下降态势,2015年降至54.9%。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内资企业占比为78.3%,占据绝对优内资企业占比达79.7%。 br/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地区全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5.4% 东北地区的三资企业占比则较低,为22.6%。上海的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85% 山西的三资企业占比超过70% 天津、福建、北京和江苏的三资企业占比均超过60% 。 br/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产业研发经费持续增长,区域研发投入差异显著 /strong /span br/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 amp D经费持续增长。2015年,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R& amp D经费达到2219.7亿元,占大中型制造业R& amp D经费的29.7%。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为1.59%,比去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为4.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为0.82%。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2e84a2a-82b4-4e36-b589-8672657470eb.jpg" title=" 5.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9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9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图5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按行业分布(2015年) /strong /span /p p   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占到全国高技术产业R& amp D经费的78.2%,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广东、江苏两省占全国比重最高,分别达到34.7%和12.1%,其余省份均不超过10%。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的地区是东部地区,达到1.74%,西部地区为1.38%,东北及中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07 %。 /p p br/ /p p 附件(来源:科技部)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9/ueattachment/e4991197-dfde-40ac-85e8-590cdae0fcf4.pdf"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pdf /a /p p br/ /p
  • 中科院发布2017年科学和高技术发展报告
    p   中国科学院《2017科学发展报告》《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今天(9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举行。会上发布的《2017科学发展报告》《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年度报告系列,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以《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题为报告作序。 /p p   《科学发展报告》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科学家将此报告誉为我国唯一一部权威性年度科学发展要览报告。《2017科学发展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20部,主要包括科学展望、科学前沿、2016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科技领域发展观察、中国科学发展概览和中国科学发展建议等六大部分。各年度的《科学发展报告》采取框架相对稳定的逻辑结构,以期连续反映国际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和总体趋势,以及我国科学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在其中的位置。 /p p   《2017科学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志强表示,连续20年系统全面报道科学研究进展,有助于对世界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和趋势的把握,对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布局,促进和提高国家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 /p p   《高技术发展报告》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以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以“生物技术”为主题,综述2016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评价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探讨基因编辑、科学同行争议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高新区转型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等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p p   《2017高技术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党委书记穆荣平表示,高技术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建设。该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p p   《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系列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和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编纂,旨在使国家决策层和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服务国家发展的科学决策。 /p p /p
  • 商务部:前十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0037.6亿元人民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9%
    今年前十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898.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11月10日落幕的第五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35.2亿美元,实现四连增。  与亮眼数据相呼应的是,外资企业加码中国的坚定步伐:化妆品企业资生堂将在中国打造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跨国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宣布投资4亿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投资公司,升级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领先企业蔡司的研发生产新基地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  “尽管全球跨国投资前景不容乐观,今年前十月,在去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的高基数基础上,中国吸引外资依然实现稳中有增、量质齐升,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说,“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市场对跨国投资的强劲吸引力。”近期据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介绍,2022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下同),折合1553亿美元,增长18.9%。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14.3亿元人民币,增长6.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8.6%,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7.9%。  从来源地看,德国、韩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14.3%、90.7%、39.5%和22.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3.3%、34.8%和33%。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增长新动能  中国市场的强劲吸引力,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激发出的增长新动能。  林梦分析,从结构看,前十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7.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5%,这说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已形成与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绿色经济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跨国公司希望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仪器信息网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首家门户网站,特发起“外资企业本土化”活动,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 1794.67万元!厦门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预购入液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等多台仪器
    3月29日,厦门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创业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室公开招标,购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多台/套设备,预算1794.67万元。  项目编号:[350200]XC[GK]2020033  项目名称:厦门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创业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包1:  合同包预算金额:17946700元  投标保证金:0元  采购需求:品目号品目编码及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允许进口简要需求或要求品目预算(元)1-1A02100407-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6500001-2A031905-药用干燥设备真空干燥机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70001-3A02100407-质谱仪质谱仪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6000001-4A02100303-物理光学仪器荧光光谱仪(荧光光度计)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001-5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50001-6A02061805-烹调电器电磁炉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1-7A02053109-容器清洗机械超声波清洗器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1-8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超级恒温水浴槽3(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20001-9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数显电热恒温水浴锅4(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6001-10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台式高速离心机2(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700001-11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超高速冷冻离心机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700001-12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微型离心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01-13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超高速冷冻离心机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001-14A02100304-光学测试仪器色差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400001-15A02100402-物理特性分析仪器及校准仪器凝胶强度测定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700001-16A02100402-物理特性分析仪器及校准仪器澄明度检查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1-17A02100411-蒸馏及分离式分析仪大型旋转蒸发器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01-18A021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漩涡混合器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1-19A02100401-电化学分析仪器ph计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4001-20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5(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01-21A02100601-分析天平及专用天平电子天平3(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6001-22A02100601-分析天平及专用天平电子天平3(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1-23A02100601-分析天平及专用天平电子天平(注:十万分之一以上)3(台)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480001-24A02100601-分析天平及专用天平电子天平(注:十万分之一以上)1(台)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450001-25A02100416-分析仪器辅助装置移液器(枪)5(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00001-26A02100416-分析仪器辅助装置移液器(枪)2(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30001-27A02100416-分析仪器辅助装置微波消解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700001-28A02052504-萃取机固相萃取正压多管装置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01-29A02061806-食品制备电器搅拌机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6001-30A02100402-物理特性分析仪器及校准仪器水分测定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80001-31A02100499-其他分析仪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80001-32A021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恒温摇床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1-33A021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摇床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0001-34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酶标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80001-35A02100699-其他试验仪器及装置摇床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80001-36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超净工作台3(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10001-37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生物安全柜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60001-38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电热恒温培养箱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1-39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生化培养箱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20001-40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霉菌培养箱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1-41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二氧化碳培养箱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420001-42A02100499-其他分析仪器全自动旋光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50001-43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恒温水浴槽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0001-44A0206180102-冷藏柜冰箱4(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40001-45A0206180102-冷藏柜冰柜4(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40001-46A0206180102-冷藏柜超低温冰箱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01-47A02061806-食品制备电器绞肉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001-48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高速组织捣碎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70001-49A02061806-食品制备电器搅拌机2(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1-50A02053201-粉碎机粉碎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1-51A02053201-粉碎机超微粉碎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0001-52A02061806-食品制备电器果汁机3(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1-53A02100604-生物、医学样品制备设备组织破碎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0001-54A032017-临床检验设备蛋白测定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50001-55A0206180208-调湿调温机调湿调温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0001-56A02100499-其他分析仪器氨基酸测定仪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001-57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96孔PCR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01-58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PCR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01-59A032025-消毒灭菌设备及器具高压蒸汽灭菌锅2(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01-60A031207-食品均质机均质机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80001-61A032402-水质污染防治设备超滤膜设备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1-62A032004-医用光学仪器倒置荧光显微镜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500001-63A032004-医用光学仪器生物显微镜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800001-64A031207-食品均质机均质机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60001-65A031908-粉碎、筛粉设备分析筛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0001-66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梯度PCR扩增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01-67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台式震荡培养箱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00001-68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三层组合式振荡培养箱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00001-69A02100603-试验箱及气候环境试验设备恒温恒湿培养箱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200001-70A02100404-光学式分析仪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200001-71A02100401-电化学分析仪器电泳仪1(台)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450001-72A02100401-电化学分析仪器转印系统(包括半干转印系统)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01-73A032017-临床检验设备核酸蛋白质测定仪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01-74A031901-化学原料药加工机械发酵罐系统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36000001-75A02100407-质谱仪质谱仪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6500001-76A02100407-质谱仪超高压液相色谱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900001-77A02100401-电化学分析仪器凝胶电泳成像系统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80001-78A02100416-分析仪器辅助装置电穿孔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980001-79A02100407-质谱仪超高压液相色谱1(套)是具体详见招标文件5700001-80A02100408-色谱仪气相色谱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11500001-81A02100408-色谱仪离子色谱仪1(套)否具体详见招标文件600000  合同履行期限: 详见招标文件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开标时间:2021-04-19 09:30(北京时间)
  • 航天科工太赫兹高技术课题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顺利完成了太赫兹高技术课题的年度研究任务,通过了项目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一致好评。该课题填补了国内太赫兹波散射研究的空白,为以后太赫兹波散射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红外光和微波之间、有着独特优点的电磁波段,在通信、雷达、医学成像、安全检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被国外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但由于技术、材料等限制,国内外涉及太赫兹波段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并不多。二院瞄准这一领域,利用自身优势,从2008年开始对太赫兹领域进行研究,终于在近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作为后续,该院还将搭建首套太赫兹波安全监测测试系统,为太赫兹在安检等领域的产品开发提供基础。
  • 2018年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2018年中国科学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达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继续当好战略高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国家队”,全面推进实施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工作跨越发展,紧紧抓住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核心关键难题,进一步明确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下一阶段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和改革举措,确保实现“十三五”战略高技术领域重大产出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会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于英杰做了《当好“主力军”“国家队”,勇担新时代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重任》的工作报告。有关同志分别就战略高技术知识产权工作、中科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情况、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概况及建设构想作了专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相里斌在总结讲话中指出,2018年以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事业日新月异,领域专家组完成换届,青年人才项目、创新特区等改革举措正在推动,战略高技术项目经费不断增加,重大产出持续推进,中科院作为战略高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国家队”的重要作用正不断彰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相里斌强调,围绕当前国家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中科院要抓好七项工作:一是责无旁贷,勇担重任,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坚决贯彻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战略高技术创新工作;二是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组织优势力量、选择重点目标,打好自主创新攻坚战,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创新环境;四是创新特区,先行先试,加快推动管理创新,选取一批优势单位进行创新特区试点;五是凝神聚力,狠抓产出,重大任务要签订责任状,确保“十三五”重大产出目标的圆满实现;六是装备质量,常抓不怠,努力实现质量强院;七是科研安全,警钟长鸣,保障科研生产工作安全稳定有序推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相里斌最后强调,我们要勇挑新时代战略高技术创新“主力军”“国家队”的重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到战略高技术创新工作中去,深刻认识到我们肩负责任的重要性和任务的紧迫性,深刻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科院办公厅、学部工作局、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国际合作局、科学传播局、监督与审计局、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监理部以及院属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会议。 /p p br/ /p
  • 工信部发布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2年度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船舶工业科技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2年度指南。   本指南着眼于船舶科技在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等方面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突破船舶及船舶配套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同时注重全面夯实创新基础,建立健全船舶工业标准体系。   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doc
  • 2017年度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p   2月5日,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战略高技术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p p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总结2017年主要工作进展,部署2018年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十三五”战略高技术规划,确保“三重大”产出目标,全力推进院战略高技术工作迈入新时代。 /p p   在上午的全体会议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于英杰作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力推进战略高技术工作迈入新时代》的工作报告。有关人员分别就国家战略高技术奖励、质量及中科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等作了专题报告。会议成立了院战略高技术第二届领域专家组,相里斌向第一届专家组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向第二届专家组专家颁发了聘书。 /p p   下午,会议代表围绕会议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相里斌与部分研究所法人代表签署了保密责任书。 /p p   相里斌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全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院党组正确领导下,战略高技术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一年来,全院战略高技术领域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三个面向”,坚守“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奉献、攻坚克难,产出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p p   相里斌强调,围绕战略高技术的发展,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苦练内功、超前一代,着力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认真组织开展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 二是聚焦重大、谋篇布局,着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务和“三重大”成果产出 三是培塑人才、不拘一格,多措并举实现战略高技术领域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四是军民融合、倍增双赢,推进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五是强化管理、质量第一,确保圆满完成重大任务 六是安全保密、万无一失,保障科研生产工作安全稳定有序推进。 /p p   相里斌最后强调,2018年是中科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决胜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按照院党组的决策部署和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院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肩负起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创新时代中科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不断产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创新思想,为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重大创新贡献。 /p p   中科院办公厅、重大任务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监理部以及院属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参加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99ccea5f-1f53-4255-8838-645243ede59c.jpg" title=" 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相里斌讲话 /strong /p
  • 关于编报2009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于编报2009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财务决算报告的通知   各课题承担单位:   根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真实、全面、客观地掌握科技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就开展2009年度 863计划课题财务决算报告编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决算编报范围   2006年至2009年度已立项下达预算,且尚未验收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及专题的课题。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2009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课题,不编报2009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2010年的决算报告中编制反映。   二、决算编报要求   1. 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是课题经费使用的客观反映,也是课题经费财务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各课题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年度决算编报的各项工作。   2. 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的编报主体。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要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做到账表一致、账实相符。课题承担单位应认真编写决算编制说明,全面分析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由课题第一承担单位汇总所有承担单位收支情况后填报。   三、决算编报程序   1.课题承担单位登录(http://program.most.gov.cn或http://finance.most.gov.cn/)下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决算填报系统”,填报课题年度财务决算相关报表并编写说明,审核后上报。   2. 课题承担单位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及密码为填报课题任务合同书时所使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如相关信息遗失,请联系本单位管理员登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查询重置。涉密课题使用单机版软件报送。   3. 书面决算报告必须通过软件系统打印生成,保证与网上正式提交的数据完全一致。   4. 科技部相关管理中心负责收集汇总分管领域课题年度财务决算报告。   四、报送时间及地点   报送时间安排:   2010年4月5日前,各课题承担单位将年度财务决算资料按所属领域报送我部各相关管理中心。   2010年4月20日前,各相关管理中心将课题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一份)报送我司。   报送地点: 领 域 报送地点 邮编 地址 联系电话 现代农业技术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68529088 生物与医药技术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D座 88225163 资源环境、海洋技术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100038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资环:58884862 海洋:58884876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现代交通技术 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100044 北京市三里河路1号9号楼 信息: 88361163 新材料: 68338921 先进制造:68338932 先进能源:68338997 现代交通:68319367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国家遥感中心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柳林馆南里甲8号楼西楼 68529094   软件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   软件技术支持电子邮箱:finance@most.gov.cn program@most.gov.cn    二0一0年二月二十六日
  • 高技术中心组织召开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实施部署动员会
    p   8月29日,高技术中心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实施部署动员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各专项相关项目负责人及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相关司局领导、地方科技主管部门领导、专项专家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br/ /p p   会议对新能源汽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全球变化与应对、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高性能计算、地球观测与导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先进轨道交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1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年度立项项目的实施工作进行了部署。 /p p   会上,高技术中心副主任袁建湘围绕2017年项目立项情况、项目管理过程、加强项目管理的考虑三个方面做了报告。报告指出,为确保评审立项过程公平公正,高技术中心通过构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核心专家库,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强化信息公开和加强对任务书的审核把关等措施,切实促进立项过程科学合理。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从监督评估角度指出,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现代治理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增强对科技监督和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谁主责、谁接受监督”的总体要求,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既要管好自己,又要带好团队,强化自律意识。同时,要强化合同管理,做到合规性监督和绩效评估并重,切实履行好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建立健全财务、诚信等制度建设。 /p p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介绍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相关情况,提出要切实发挥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作用,既要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的融通,又要实现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的融通,充分发挥项目牵头单位的作用,真正做到融通创新。 /p p   高技术中心主任刘敏在总结讲话中要求项目负责人在做好政策学习、项目实施、角色转变等三个准备的基础上,做到“三个切实”:一是切实强化责任意识,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意味着肩负国家使命和沉甸甸责任,如何在规定期限内交出成绩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二是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围绕项目任务落实好责任,切实体现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把握好关键节点,在加强一体化实施上下功夫 三是切实尽职履职,项目负责人需要同时承担科研责任、管理责任和社会责任,既要产出创新成果,又要培养人才和团队,同时还应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负有责任。 /p p   动员会上,北京大学、中车公司等单位分享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等内容,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借鉴。下午,14个重点专项分别召开了专项分组座谈会,根据各专项实际情况,部署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专项工作顺利开展。 /p p br/ /p
  • 美国拟管制新兴高技术出口 业界专家忧心忡忡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商务部日前宣布,拟将人工智能等新兴高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给美国一些科技公司的前景蒙上阴影,让多位业界专家忧心忡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19日列出了美国政府拟议进行管制的14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清单,涵盖人工智能、微处理器技术、先进计算技术、机器人、3D打印、量子信息、先进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目前,这份清单已开始接受为期30天的公众评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文件称,工业和安全局对军民两用和较为不敏感的军品出口进行监管,主要甄别涉及国家安全和高技术范畴的出口,但此前许多新兴技术并未列入其中,上述清单旨在确定“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新兴技术和基础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业界人士认为,如果按这一清单进行管制,一大批美国科技企业将受到不利影响。例如,苹果公司产品中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Siri、人脸识别等所用的相关技术都在清单管控范围之内。清单公布后,多家美国科技企业股价下跌。20日,苹果公司收跌4.78%,内存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下跌约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盛顿高赢律师事务所律师理查德· 马西尼三世对媒体说,新的出口管制将给技术领域带来巨大改变,许多历史上从未受到类似管制的科技公司如生物技术公司等,以后将在融资、对外技术合作和产品出口等方面被束缚手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副主席丹尼尔· 卡斯特罗说,如美国禁止出口人工智能技术,其他国家会反制,这意味着美国公司无法进入某些市场,反倒会让其他国家的公司畅通无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新措施旨在严格限制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获取美国新兴和关键的技术,以维护美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但卡斯特罗认为,实施该措施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将阻碍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发所需的国际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美国戴尔公司人工智能研究员卢卡斯· 威尔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依赖开源研究,对此进行出口管制只会使美国放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弗吉尼亚州一家人工智能公司Deepsig的研究人员本· 希尔伯恩将这一政策称为“人工智能民族主义”,他认为,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基本不懂技术也不尊重科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希尔伯恩说,出口管制“错误且无效”,会严重损害美国本土研究人员的能力,对保护美国利益也没有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布兰登· 多兰-加维特同意上述看法,他认为,这种做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出奇地愚蠢”,这一次也没好到哪里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曾为奥巴马政府担任数字媒体高级顾问的视频游戏专家马克· 德洛拉打趣说,自己的游戏手柄上都能碰到加密和高性能计算出口限制,这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p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须知
    一、序言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仅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考虑,863计划以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任务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为重点,以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积极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制高点,大力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   863计划选择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安排若干主题项目和重大项目。   主题项目以抢占高技术发展的前沿制高点为导向,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性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重大项目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为导向,以形成原型样机(品)、技术系统或示范系统为目标。   项目下设课题,课题为计划任务实施的基本单元。   项目分批启动,项目任务通过公开(定向)发布指南、招标(邀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落实。   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申请须知,本申请须知适用于公开和定向发布指南的主题项目和重大项目。   二、申请程序   (一)了解申请信息   863计划项目和课题申请采取网上申报方式,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以下简称申报中心,访问网址为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   拟申请863计划项目或课题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之前,首先需要认真阅读863计划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和与申请工作有关的通告、通知,从而了解863计划的性质、申请资格要求等事项。   拟申请者可登陆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或863计划网站(http://www.863.gov.cn/)查阅有关办法、规定和申请指南信息。   (二)申请单位注册   申请者的申请单位和协作单位均需在申报中心进行注册,有关注册程序和要求详见申报中心的网上说明,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注册成功后,申请单位对课题申请者授予申报用户权限。鉴于注册需要一定时间,申请者的申请单位和协作单位应提前在网上进行注册。   (三)撰写申请书   申请者在确定本人符合863计划项目/课题的申请资格后,应浏览发布的项目/课题申请指南,选择合适的技术领域和项目,确定申请的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撰写申请书。   涉密项目/课题的申请不采取网上申报方式,申请者应从申报中心下载申请书模板进行离线填写,并经与相关领域联系后,按照要求将审核签章后的申请书报送至指定的地址。   (四)申请单位审核申请书   申请书撰写完毕后,申请单位须对申请书的真实性等进行审核,并在受理期限内通过网络提交申报中心。   三、申请者要求   (一)申请者资格   863计划课题任务实行法人责任制。课题由法人申请,并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每个项目/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申请单位(或项目牵头申请单位)和一个申请负责人。   1、申请单位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2、申请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对于中国大陆公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照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对于港澳台的科技人员,在满足上述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正式的合作协议或受聘于课题申请单位,合作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且每年在课题申请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可提出项目/课题申请,并由课题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海外华人科技人员,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上述2-5项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申请单位,且聘任期覆盖课题的执行期,每年在课题申请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可提出项目/课题申请,并由课题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以下人员不能参与申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工作时间已达到满负荷的人员 因违规被取消申报资格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者。   (二)限项申请规定   为保证科研人员能够高质量地开展研究工作,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实行限制申请及承担课题数量规定。每个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在研课题(不包括申请指南发布日之前提出验收申请的课题)的负责人不能作为申请负责人申报新项目/课题。每个申请负责人在同一批发布的申请指南中只能申请1项863计划项目或课题。863计划在研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课题。   课题申请负责人每年投入课题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其他参加人员每年投入课题的工作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   (三)申请者的责任与义务   1、申请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   申请负责人要按照项目/课题申请指南的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并保证所有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申请者在申请项目/课题时,应坚持诚信原则,不得弄虚作假,违背科学道德,不得将已经获得其他经费支持的,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课题向863计划再次进行申请。对于故意在项目/课题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将被记入信用档案,并在三年内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课题申请。   2、申请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申请单位须具备开展863计划课题研究所必要的条件,并应设有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申请单位需要按照要求在课题申请书受理截止前的规定时间内向申报中心进行注册,不受理没有核准注册的单位的课题申请。申请单位负责认真审核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和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承诺在人员和条件上给予保障,并按照规定的受理时间和要求通过网上报送申请书。863计划对申请单位实行信用管理,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单位,在两年内不受理其提交的任何课题申请。   四、申请书撰写要求   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请书格式类型包括主题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最新版本申请书可从科技部网站的申报中心中下载。   申请者登录申报中心,点击进入863计划申报界面,根据申请项目/课题的类型选择申请书进行在线填写,也可先下载申请书模板离线填写,再逐项填写至网上申报系统。申请主题项目时需确定申请的主题项目名称,填写主题项目申请书 申请重大项目课题时需确定申请的重大项目及课题名称,填写课题申请书。   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人员情况、项目/课题情况、协作单位(联合申请单位)情况、附件、审核意见和声明等。课题申请书的内容还包括课题预算情况和预算说明书。主题项目申请书需填写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任务分解情况等),并同时填写项目拟下设课题的课题申请书。   申请者应按照申请书中的填写说明和网上申报系统的提示填写。申请书附件中的相关材料需要以电子文档方式进行上传,上传的具体格式和要求详见申报中心的863计划申报用户手册。   课题申请单位的管理员用户在申报中心审核申请书填写无误后,需在审核意见中填写申请单位负责人姓名,并经征求协作单位意见后填写协作单位负责人姓名,即可提交申报中心,视为审核意见有效。   五、申请咨询   在申请过程中,如有关于网上申报方面的技术问题,请咨询科技部信息中心,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如对申请程序及申请指南要求有疑问,请咨询863计划相关领域。如有进一步问题,请将联系方式留给相关领域联系人,我们及时研究后予以答复。各领域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如下: 领域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E-mail 信息技术领域 嵇智源 010-88364080 jzy@htrdc.com 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 邱宏伟 010-88225161 qiuhw@cncbd.org.cn 新材料技术领域 史冬梅 010-88372105 68338939 shidm@htrdc.com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盛延林 010-68338942 shengyl@htrdc.com 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陈硕翼 010-68354207 chenshuoyi@htrdc.com 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王 磊 010-58884869 wanglei@acca21.org.cn 海洋技术领域孙 清 010-58884871 sunqing@acca21.org.cn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 葛毅强 010-68529088 gyq@crtdc.org.cn 现代交通技术领域 金茂菁 010-68343411 jin@htrdc.com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 李加洪 010-68529094 lijiahong@nrscc.gov.cn 科学技术部863计划联合办公室 二0一0年十月
  • 青海三个工程研究中心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
    记者从青海省发改委了解到,青海省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近日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并被命名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2009年拟在西部地区试点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选择若干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给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命名和项目支持。   青海省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的三个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分别是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藏高原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青海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研院所研发、工程化验证条件,推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步伐,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 五部委发布137项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领域指南(2011年度)
    发改委网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研究审议的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现予以发布。《指南》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海洋、高技术服务十大产业中的137 项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   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 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 年第6 号公告,以下简称《指南(2007 年度)》),对指导各部门、各地方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进一步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在充分分析国内外高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以下简称《指南(2011 年度)》)。   《指南(2011 年度)》确定了当前优先发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海洋、高技术服务十大产业中的137 项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其中,信息15 项,生物17 项,航空航天6 项,新材料24 项,先进能源13 项,现代农业18 项,先进制造21 项,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9 项,海洋6项,高技术服务8 项。重点内容体现了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需求。与《指南(2007 年度)》相比,《指南(2011年度)》新增了高技术服务产业和15 项重点领域,删除了8 项已基本实现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并对各领域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调整。   一、信息   1、网络设备(略)   2、光传输设备(略)   3、接入网系统设备(略)   4、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略)   5、数字音视频产品(略)   6、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略)   7、软件及应用系统(略)   8、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略)   9、集成电路(略)   10、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以氮化镓、碳化硅、氮化铝为代表的第三代(高温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蓝宝石晶片、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混合材料,高k 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材料,新型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光子晶体材料与器件,硅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光传感用光电子材料与高端核心器件,轧制印刷电路板及锂电池用高性能、低轮廓电子铜箔、IC引线框架铜带、封装基板材料、高频、高耐热性覆铜板、无铅焊料,高性能永磁软磁铁氧体材料与器件、低损耗电容器纸、8-12 吋硅片生产设备的配套材料(超高纯石英材料)。   11、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   8-12 英吋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封装测试设备,无线射频(RFID)封装设备,化合物半导体生产设备,碳化硅单晶材料生长设备,片式元件生产设备,半导体照明设备、光伏太阳能设备、新型显示专用设备、敏感元器件/传感器件生产设备,高频率器件生产设备,电力电子器件生产设备,超净设备,环境试验设备,高精度电子专用模具,终测仪、路测仪等电子专用测试仪器。   12、新型显示器件(略)   13、新型元器件(略)   14、汽车电子(略)   15、民用雷达(略)   二、生物   16、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高效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技术,佐剂、悬浮培养、发酵培养等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大规模高效分离技术、介质和设备,大型分离系统及在线检测控制装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产品专用分离设备,生物过程参数传感器和自控系统。   17、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   新型高效工业、食品、医药和环保等专用酶制剂,酶制剂质量评价技术及标准,以动植物为原料深加工药物中间体,功能性淀粉糖(醇),小品种高附加值的氨基酸和有机酸、生物防腐剂、生物絮凝剂等新型微生物制造的食品和大宗发酵制品,生物反应废液生物酶分解技术,抗生素和维生素的绿色生产技术。   18、新型疫苗   预防流行性呼吸系统疾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布氏菌病、出血热、疟疾、钩虫病、血吸虫病、手足口病、肠道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传染病和治疗肿瘤等慢病的联合疫苗、治疗性疫苗、口服疫苗、新型佐剂等,疫苗生产用清洁动物、细胞基质。   19、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及关键技术   新型抗恶性肿瘤疾病、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抗肝炎、艾滋、结核等抗感染类疾病,抗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精神类疾病、非成瘾性镇痛、戒毒类等的创新药物、通用名大品种药物、特色药物。药物生产的绿色合成、手性拆分、晶型制备技术,药物生产在线质量控制技术,药物信息技术。   20、生物技术药物及关键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多肽药物、核酸药物等的规模化制备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聚乙二醇化学修饰技术,干细胞治疗相关技术,多肽药物大规模合成技术,治疗性抗体生产技术,科研用试剂关键技术及产品,医学实验动物。   21、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   传染病早期检测诊断试剂及试剂盒,病毒细菌感染鉴别诊断试剂及试剂盒,新型系列肿瘤标记物检测试剂及试剂盒,出生缺陷早期筛查试剂及试剂盒,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及试剂盒,动植物疫病检测试剂及试剂盒。   22、新型给药技术及药物新剂型   新型释药系统,包括缓释、控释、靶向给药技术,蛋白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技术及制剂,药物控释纳米材料和药物新晶型制备技术,新型给药技术、装备和辅料,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   23、计划生育药具(略)   24、中药材及饮片(略)   25、中药制品(略)   26、中药制药工艺及设备(略)   27、生物医学材料(略)   28、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   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诊疗设备,新型便携式诊疗设备,新型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介入治疗设备,CT、彩超、磁共振、X 射线等大型设备及成像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新型血液净化处理设备,新型急救、诊断、康复设备。   29、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略)   30、生物芯片   重大疾病、传染病、遗传病、地方病等诊断用芯片,食品安全、生物安全检测用芯片,研究用芯片,生物芯片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设备及软件。   31、生物材料及产品   利用生物质生产聚乳酸、聚羟基烷酸、聚氨基酸和聚有机酸等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聚酯,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淀粉共混的环境友好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新型绿色生态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多元醇纤维,生物乙烯、1,3-丙二醇、丁醇系列产品,乳酸、丁二酸、琥珀酸以及各种具有特定性能的有机酸产品和医药中间体。   32、功能性食品   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功能食品,抗氧化与抗缺氧功能食品,减肥功能食品,特殊人群功能食品等,功能因子的绿色高效制备技术及生物活性稳态化加工技术 功能性食品有效成分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   三、航空航天   33、民用飞机(略)   34、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略)   35、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略)   36、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略)   37、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略)   38、卫星遥感应用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综合应用平台,形成基于自主数据源的高速全交换式地面接收系统、基于网格架构的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像素工厂、面向服务的分发系统、模式类应用系统等共享平台,在国土测绘与监测、气象观测与服务、资源考察、城市规划管理与监测、交通运输、农林监测、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城市空间信息服务 有效载荷国产化。   四、新材料   39、纳米材料   纳米钨粉及纳米硬质合金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催化材料和纳米晶金属材料,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纳米能源材料与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包括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纳米多孔气凝胶材料,纳米电子、光子、传感材料及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加工、计量、评价技术与装备。   40、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   超细组织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先进微合金化、高均质连铸坯及高洁净的冶炼工艺,高强度耐热合金钢及铸锻工艺和焊接技术,高强度轿车用钢、超超临界机组用钢、高性能工模具钢、960MPa 以上高韧性工程机械用钢、耐腐蚀及耐高温、高压高强钢,经济型奥氏体及铁素体不锈钢,高质量大型轴承钢,高速铁路用钢,特殊品质高级无缝管。   41、高性能镁、铝、钛合金材料   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钨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钛合金及铝合金大型宽厚板,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镁、铝、钛、钨合金的线、棒、板、带、薄板、铸件、锻件、异型材等系列化产品的加工与焊接技术,大型复杂构件成形技术,着色、防腐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   42、特种功能材料   特种功能焊接材料、特种功能喷涂材料、特种功能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功能陶瓷、功能薄膜,气敏、湿敏、磁性液体、光敏材料、巨磁阻抗等传感材料,氢的制备及分离、储氢合金和储氢容器、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烯烃等聚合物及清洁生产所需催化材料,稀贵金属高纯材料,非晶材料,特种阳极材料,稀有金属粉末及制品,多孔材料及元器件,特种功能金属纤维及其制品,新型超硬材料及设备,贵金属催化剂。   43、稀土材料   高纯度稀土氧化物和稀土单质的分离、提取技术,高性能稀土(永)磁性材料及其制品,稀土催化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转换膜,超磁致伸缩材料,稀土光导纤维,稀土激光晶体和玻璃,稀土精密陶瓷材料,高性能稀土抛光材料,稀土磁光存储材料,稀土磁致冷材料,稀土生物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合金材料。   44、高温结构材料   陶瓷-金属复合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连续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细晶氧化铝产品,低温烧结复相陶瓷、碳化硅陶瓷产品,单晶高温合金低成本制备技术,TiAl 基和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粉末高温合金成型产品、复杂高温合金铸件。   45、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高性能外墙自保温墙体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相变储能材料、外墙隔火防热材料,高效屋面保温材料,楼地面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节能玻璃和门窗,低辐射玻璃。   46、重交通道路沥青   利用环烷基原油资源生产重交通道路沥青,用重油和含硫原油生产高质量的AH-70、AH-90 等牌号的重交通道路沥青,抗紫外线、防冻道路改性沥青,路面再生及有机大分子废弃物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   47、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催化剂   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新型特种工程塑料,阻燃改性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汽车轻量化热塑性复合材料,农林等纤维素原料提取高分子材料-酶解木质素技术,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聚烯烃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及原位聚合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催化剂,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高性能聚芳醚酮类树脂材料,硅树脂、异戊橡胶、乙丙橡胶、硅橡胶材料及改性技术,邻甲酚环氧树脂,万吨级聚碳酸酯塑料、千吨级尼龙11 塑料、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用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生产技术及设备,超低密度材料。   48、复合材料   双金属材料及多金属复合材料,高性能铜合金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新型特殊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输气管道、轴承、渔船、汽车覆盖件用玻璃钢。高强高导铜基纳米陶瓷弥散增强复合材料。   49、特种纤维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无碱玻璃纤维、氨纶纤维、芳纶纤维、芳砜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酞亚胺纤维,陶瓷纤维,高性能、高感性、高功能和环保型纤维,晶须材料,低成本、高性能、特种用途玻璃纤维及其制品。   50、环境友好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友好及特殊用途光学玻璃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工程环保涂料,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电子电器产品限用物质替代材料,可降解汽车内饰材料技术,材料的可循环回收技术,高分子材料环境友好技术,低碳型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和方法及标准物质。   51、膜材料及组件   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置,均相系列荷电膜及装备,聚烯烃类微滤膜及应用,纳米结构敏感膜、液体脱气膜、汽液相分离膜材料,模内转印(IMD)用膜材料,氯碱用膜材料,高性能复合纳米滤膜材料,无机分离催化膜材料,生物功能和仿生分离膜材料,海水、苦咸水及中水处理用反渗透膜材料及组件,陶瓷分离膜材料与技术,渗透气化和蒸汽渗透分离膜材料与技术。   52、金属粉体材料及粉末冶金技术   超高温、高压惰性气体雾化制粉技术,超声振动雾化制粉技术,注射成形、温压成形、喷射成形等先进粉末冶金技术,系列化高性能粉末冶金产品,纳米粉末冶金材料,低成本触点材料,复合粉体材料,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粉体材料。   53、表面涂、镀层材料   环保型防腐涂料,环保型高性能工业涂料,高温陶瓷涂敷材料,高档汽车用金属颜料,水性重防腐涂料,耐高温抗强碱涂料,防火阻燃涂料,磁性热敏涂层材料,先进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复合表面技术,锡系无铅可焊性电沉积环保工艺材料,超低表面能含氟表面保护材料与技术。   54、盐湖及海水提锂、提镁技术(略)   55、新型纺织材料及印染后整理技术(略)   56、高性能密封材料   轿车及中高档轻型车覆盖件、结构件及动力传动、减振、制动系统用密封材料,大型成套设备高压、液压、气动系统用密封件,电力设备高温、高压机械用密封件,石油化学工业用高速透平压缩机的非接触气膜密封件,金属磁流体密封件,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高性能碳石墨密封材料,高性能无压烧结碳化硅材料,航空航天用聚硫密封剂材料。   57、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和关键原材料   低碳、节能、安全、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异戊橡胶、杜仲橡胶生产技术及装备,新型环保、节能、高性能纤维(金属)骨架材料,5 万吨/年节能、低耗、环保、高性能软质新工艺炭黑,高性能、低能耗特种炭黑,低耗、低排、绿色、高性能橡胶助剂。   58、金属、无机非金属多孔复合催化材料   能源工业净化燃煤烟气用金属催化过滤材料,多孔过滤催化材料,金属多孔材料表面预处理技术,载体复合、催化剂活性组分附着等表面技术,金属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技术,催化过滤材料的制备技术,催化反应膜技术。   59、油田用助剂   万吨级耐高温、耐盐聚合物驱油剂,驱油表面活性剂,万吨级钻井液用化学品,万吨级高效清防蜡剂和降凝降粘剂,千吨级高温原油破乳剂,千吨级石油压裂液增稠剂、采油和炼油缓蚀剂,千吨级采油用稠油降粘剂,千吨级高效杀菌剂,石油开采中的环境友好型高分子驱油材料,原油脱硫化氢剂。   60、造纸用助剂   2 万吨/年造纸专用增强剂,万吨级涂布纸用专用化学品,万吨级造纸用树脂障碍控制剂,2 万吨/年高留着型淀粉表面施胶剂,5 千吨级印刷适应性改进剂,万吨级造纸增强填料石膏晶须产品,新型功能表面活性剂。   61、新型选矿设备及药剂   铜矿、铁矿等大型金属矿山和铝土矿、钨矿、锡矿、钛矿及低品位的氧化锌矿、锶矿等难处理矿成套选矿设备,大型选矿、冶炼自动控制技术与装备,千米深井采矿技术与装备,大深度精细勘查技术与装备,数字矿山关键技术,高效低毒的捕收剂、调整剂、起泡剂等选矿药剂。   62、核工程用特种材料   高纯海绵锆及核级锆与锆合金、锆合金的表面改性,核级不锈钢,耐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的镍基合金,抗液体钠腐蚀材料,抗氢脆材料,抗高温热腐蚀低合金钢,高纯、抗辐照各向同性石墨,中子屏蔽用石墨,耐腐蚀、抗辐照脆化、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高强度压力壳体钢,核二、核三级设备超厚超宽钢板和锻件,安全运行监测控制用低熔点材料。   五、先进能源   63、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略)   64、氢开发与利用(略)   65、风能(略)   66、太阳能(略)   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太阳能晶硅冶炼用长寿命石墨材料,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及装备,太阳能电池非玻璃封装技术,中、高温太阳能发电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储热材料,光伏逆变并网系统技术,兆瓦级以上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大规模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系统,风/光及其他能源互补发电系统,太阳能采暖与制冷系统与设备,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聚光、柔性等新型太阳电池技术及装备。   67、生物质能   非粮作物生物燃料乙醇及副产品联产技术,农林生物质能源原料新品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生产高值生物燃气技术,绿色生物柴油精制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燃料技术,生物航煤生产技术,生物质直燃、混燃和气化供热/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垃圾、垃圾填埋气和沼气发电技术,油料植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秸杆、芦苇、麻类高效降解与转化技术和设备,二氧化碳(CO2)藻类转化技术。   68、地热能与海洋能(略)   69、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设备(略)   70、油品加工技术及设备(略)   71、长距离高压油气输送设备(略)   72、煤炭高效安全生产、开发与转化利用(略)   73、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及水电技术系统(略)   74、核电及核燃料循环(略)   75、电网输送及安全保障技术(略)   六、现代农业   76、农作物新品种(略)   77、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新品种(略)   78、林木、花卉新品种(略)   79、畜禽水产新品种(略)   80、新型设施农业技术(略)   81、安全高效、规模化畜禽清洁养殖技术(略)   82、安全高效淡水产品清洁养殖技术(略)   83、农林节水技术与设备(略)   84、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略)   85、新型安全饲料(略)   86、农业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   预防控制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猪蓝耳病、新城疫、布氏杆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及人兽共患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快速检测试剂盒、免疫增强剂以及消毒药物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的检测与风险分析技术,经济动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环境融合型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高效、低毒、使用安全的新型兽医专用药物、中兽药(制剂)生产技术、兽用标准物质制备技术,兽药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耐药性监控技术,佐剂、悬浮培养、发酵培养等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   87、水产疫病预防控制   水产养殖生物主要疫病快速诊断与检疫试剂盒、免疫增强剂、抗病微生物制剂、病原感染阻断剂、非特异性免疫制剂,口服、浸泡型和注射型渔用疫苗,高效、低残留渔用药物新剂型、新制剂,禁用渔药替代药物。   88、农林植物有害生物检疫、预防、控制   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新产品(制剂)生产技术,智能施药、施肥技术及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农林作物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生物检疫、监测、检测、快速鉴定、预警、预防和长效控制技术与产品,物种资源出入境快速查验及快速鉴定技术及装备,检疫检验隔离新技术与设施,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疫检验、预防和控制技术与装备。   89、数字化农林技术与装备(略)   90、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略)   91、农林业生物质材料精深加工与利用(略)   92、农林业机械(略)   93、粮食储藏与流通(略)   七、先进制造   94、工业自动化(略)   95、网络化制造(略)   96、现代科学仪器设备   近红外光谱仪、等离子体光谱仪、金属原位分析仪、辉光光谱仪、激光光谱仪等光谱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色谱分析仪器,等离子体质谱仪、质谱联用仪等质谱分析仪器,新型pH 计、电导仪、离子计、电位滴定仪等电化学分析仪器,微机控制材料试验机、材料图像分析仪、智能化电磁超声探伤仪等材料性能检测仪器,高性能工业X 射线CT 装置,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应急检测仪器和系统,全自动气象测量系统,二维色谱、阵列毛细管电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 年度)
  • 为西部检验检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中检西南区域重庆检测技术基地在两江新区揭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4月24日,中国中检西南区域重庆检测技术基地在两江新区南山工业园区正式揭牌,标志着两江新区与中国中检西南区域的合作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将为中国西部检验检测发展注入新动力。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斌,中国中检西南区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汉君出席活动。揭牌仪式。(宋丹蕾 摄)张斌表示,新区正以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示范聚集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新区共有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89家,2023年实现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收入约46.94亿元,同比增长24.87%,产业规模全市第一。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简称中国中检)创建于1980年,是央企中唯一以“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为主业的综合性质量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广泛覆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国计民生方方面面。中国中检西南区域是中国中检八大区域之一,区域总部设在广西南宁,由广西、云南、重庆、四川、贵州五地的公司共同组成。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国中检西南区域在重庆两江新区设立了检测技术基地,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据悉,重庆检测技术基地实验场地面积约2500m²,仪器设备约2500万元。实验室检测能力涵盖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等领域300多个参数。检测员正在用气相测谱仪展开检测。(宋丹蕾 摄)记者在现场看到,检验员通过手机扫码登陆e-lab home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物品查询、远程开门及出库,同时可以查看实验室试剂耗材采购、售后、管理等情况,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了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检测员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物品查询。(宋丹蕾 摄)同时,基地通过引进一批高端自动化仪器设备,实现了部分项目全自动化检测。以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为例,通过流动注射技术实现样品的自动进样、处理和检测,“使用流动注射仪后,原来一个分析项目需要花费一两天的检测时间,现在数分钟内就能自动完成五个项目检测,极大缩短了检测周期,提高检测效率。”实验室检测员谭宇告诉记者。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宋丹蕾 摄)检验检测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技术基础。中国中检西南区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汉君表示,中国中检西南区域将持续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新污染物和检验检测前沿技术研究活动,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以区域“1+N”个技术中心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环境监测、食品检测、计量、材料金属检测等检验检测能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实验室,提升技术数据应用水平,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此外,企业将积极参与新区产业链标准化制定和支撑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表征-标准”服务体系的建立,聚焦新区产业特色,参与产业创新联合体,助力新区企业减污降碳,开展新污染物及汽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重大技术攻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