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端装备制造业

仪器信息网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题为您整合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话题讨论。

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资讯

  •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   做大之后要做强   可以说,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体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装备,在我国均可以找到生产企业,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总量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3万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环节都受制于人,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础配套能力滞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比如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我国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 “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抢占制高点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 “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基石。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才算是真正的制造业强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观全球,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重视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   而且,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中国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   智能化是大方向   那么,哪些产业才算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究竟在哪里?概括专家们的观点,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的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而且都属于新兴产业。而传统产业则不能划入其中。例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虽然也属于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但它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不能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的领域中。   在高端装备制造的各领域中,智能制造装备尚属比较新的概念,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领域,要针对生物、节能环保、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学性能等精密仪器仪表和科学仪器及环境、安全和国防特种检测仪器。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领域,要重点发展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   在智能专用装备领域,要重点发展新一代大型电力和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以及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等。   此外,还要以大飞机、支线飞机及通用飞机为应用对象,采用飞机制造、机床制造和材料生产企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制备装备、自动辅带/辅丝设备、构件加工机床、超声加工/高压水切割设备等。   要避免重复投资   当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周期长,往往需要系统性的整体协作,因此各个国家在重大装备业的发展中往往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推动和扶持。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期待更为细化的扶持政策出台成为业内共同呼声。有媒体披露,后续措施的要点将可能包括:加大研发税前抵扣、解决关税倒挂问题、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设备、配套资金支持,推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的能力等。   还有专家指出,在鼓励装备业向高端进军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走入误区。过去,在搞装备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过度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这种粗放发展方式,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专家强调,发展高端装备业一定要求精求实求稳。   此外,专家认为,发展高端装备业要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有专家还指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是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这一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 工信部:十二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确定
    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1月8日在京举办,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论坛上表示,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将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并实现4大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外金融危机环境的变化,我国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从2006年至2010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发电设备、工程位居全球第一。经过五年努力,我国的装备工业产业体系日益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2010年装备工业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整个工业经济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11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增长21%,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润总额超过九千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7.18%,实现出口1.4万亿,同比增长30%。汽车销售达到1640万辆,造船完工量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2%、52%、42%,电工、电器行业增速超过30%,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以上。2011年全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在15%左右。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高端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具有技术意义,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体来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强国。   要成为装备制造强国,张相木司长认为,“起码的标志是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流的技术装备品种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较强的重大装备技术能力,具有较高的高端装备的占有率”,因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推动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主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七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总的思路是这样考虑的。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做强做大,加快发展航空装备和未经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培育和发展海洋功能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   张相木司长提出要实现以下一些目标:   产业规模跃上新的台阶,销售的产值达到六万亿元以上,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20%以上。增加值年均的增速超过20%   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高端装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和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急需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基础配套能力显著提升。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基础件达到50%,关键自动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是30%,高端装备国内的市场满足率超过25%。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比如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等,考虑到各规划之间的衔接,按照决定明显的高端装备制造的重点方向,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航空装备、海洋装备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航空装备方面,以市场为主线,组织航空研发、产业化、市场服务发展,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重点突破发动机关键技术和装备,空中管理系统和先进发展能力,建立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航空飞机。   卫星以建立我国自主的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点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卫星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大力发生卫星综合应用的产业链,加快我国空间设施的卫星产业的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方面要围绕高速、重点、快捷三个方向,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制度化水平,形成制度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油具开发委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海洋矿产资源装备制造业,围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海上作业辅助、服务等环节的需要,重点发展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   智能制造装备方向,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进智能仪表装备、智能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其中智能专用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智能印刷机械、自动化纺织机械、环保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等各类专用装备,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义化,带动整体智能装备水平的提升。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工程,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首先要以推进高端装备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产业发展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重点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工程,空间工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提升工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功能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发展新优势,其中智能制造产品创新发展工程我们先这么叫,有的叫中国功能制造工程将选择汽车、石化、轨道交通施工、农业机械化、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组织产学研用结合,开发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百万吨以上的宗旨,智能复合型全段面机等典型智能制造装备,并以整机为牵引,发展传感器、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智能设备,发展综合分散性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系统等   智能控制系统,提高精密轴承、高压液晶原件,形成完善的智能装备技术和产业体系。   其次要以推进高端装备应用为目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南海油具应用示范工程,创新模式、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其中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是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重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石化、纺织、冶金、航空、船舶、煤炭开采等重点领域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重点推广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引擎,煤炭生产设备等重大装备上的应用。推广传感器、机器人、专用控制器等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通用飞机、船舶等装备上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高档自动机床和设备等自动生产线上的应用。   高端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投融资政策支持,我们要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完善、鼓励创新、   引导投资和消费的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以持续有效的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
  • 陕西两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1月28日、29日,陕西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在西安闭幕。本次陕西两会中,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图片来源于陕西政协网陕西省政协常委宋杨代表民建陕西省委在政协大会上作《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 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报告时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2023年陕西省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装备制造领域千亿级企业仅2家、百亿级企业15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大企业数量都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配套企业分布较散,工业园区相关配套产业聚集度不高,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为此他们提出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形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二是利用西安获批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支持在西安布局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工业软件等方面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解决一批“卡脖子”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三是高水平谋划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央企与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深化协同发展,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四是积极落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奖励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力度。李宏安建议,落实好国家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公平参与企业招投标有关政策,破除指定进口产品、对国产化设备设置业绩要求等方面的隐形壁垒,逐步提升省内重大项目国产化装备及软件占比。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活力,依托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同时,依托龙头企业的行业经验和运营数据,建立数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连接企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链合作伙伴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加速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数智化技术融合发展。
  • 国仪量子: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月8日,《安徽新闻联播》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关注国仪量子在坚持原始创新基础上实行“沿途下蛋”战略,在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部件产品化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补链强基,助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安徽在建设制造强省的过程中,深入实施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五大制造”工程,努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制造的安徽“升级版”。 今年上半年,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国仪量子公司,一举推出了数字延时脉冲发生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锁相放大器等6款测量与控制系统新产品,可以为半导体、光伏、电力电网、生命健康等众多领域提供更高精度、更高灵敏度的测试解决方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过去我们测不到的一些信号,比如说单个细胞、单个DNA分子,现在有了量子精密测量,我们可以测到了。这种测量不管是从灵敏度还是从精度,都提高了很多。”作为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紧密产学研合作单位,国仪量子一直致力于把学校的领先技术转化成高端装备,不仅推出了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全球首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同时对仪器里的核心关键模块进行孵化,在关键部件产品化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任意序列发生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从今年起,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仪器走向了各行各业,基本上‘四个面向’都有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仪量子科研工作人员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重点表现在元器件、关键软件、高端装备材料等基础方面,高端短缺,低端过剩,产业链还不完整。为了加快补链强基,必须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植根于深厚的科学基础研究,国仪量子以高端仪器装备为发展主航道,提供赋能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活动预告: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2日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携手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2.7万平方米的专业展区,举办开幕式、主旨论坛以及六百项目对接、平行论坛等活动,韩国为大会主宾国,上海、江苏、浙江为大会主宾省。国仪量子将携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QD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100亮相,为高端制造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提供表面形貌观察、材料失效分析、产品缺陷检测等解决方案,更高效地进行新品研发、和品质管控,助力中国制造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在总结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确定了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附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超精密测量对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具有基础支撑作用,并在制造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解决整体测量能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质量问题。激光因其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等特点,具有高准确度、非接触、稳定性好等独特优点,在超精密加工和测量领域应用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激光精密测量系统已作为产品检测的重要环节融入高端装备制造生产线,并已成为大型装备制造业中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包括激光干涉仪、激光跟踪仪等。激光干涉仪以光波为载体,利用激光作为长度基准,是迄今公认的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仪器,广泛应用于材料几何特性表征、精密传感器标定、精密运动测试与高端装备集成等场合;特别是基于激光外差干涉技术的超精密位移测量系统同时具备亚纳米级分辨率、纳米级精度、米级量程和数米每秒的测量速度等优点,是目前唯一能满足光刻机要求的位移测量系统。激光跟踪仪是一种大尺寸空间几何量精密测量仪器,具有测量功能多(三维坐标、尺寸、形状、位置、姿态、动态运动参数等)、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量程大、可现场测量等特点,是大型高端装备制造的核心检测仪器。激光跟踪仪基于球坐标测量系进行测量,主要用于大尺寸坐标测量以及大型构件尺寸及形位误差测量,亦可对运动部件进行动态跟踪测量。为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激光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在高端制造中的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20-21日举办首届“精密测量与先进制造”主题网络研讨会,特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周维虎、清华大学教授张书练、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胡鹏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崔建军分享主题报告。 点击图片直达报名页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周维虎《激光跟踪仪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点击报名)周维虎研究员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测量技术与仪器研究,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防科工局重点预研、装备发展部军用测试仪器、中科院仪器装备项目等50余项精密测量与仪器类课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近200篇,申请专利近50项,编写教材1部,起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规范4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成功研发国际上首台飞秒激光跟踪仪、国内首台三自由度激光跟踪仪和六自由度激光跟踪仪,打破了国外在激光跟踪测量领域的技术垄断。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教授。担任《计测技术》、《测控技术》、《中国测试》和《光电子》期刊编委,《Optical Engineering》、《中国航空学报(中、英文)》等十余份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报告摘要:激光跟踪仪用于超大尺寸空间几何量测量,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范围大,可现场测量等特点。在航空航天、船舶、雷达、高铁、能源设备、汽车、大科学装置等大型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报告重点介绍激光跟踪仪研发技术及相关领域中应用。清华大学教授 张书练《激光回馈精密测量技术新进展》(点击报名)张书练,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和精密测量专家,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技术的国内创建人和国际主要创建人。曾任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广东省计量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电子学会发明一等奖一项等十余次奖项。在ISMTII-2017国际学术会议上被授终身贡献奖。出版专著:唯一作者3部,第一作者1部,主编国际会议专题文集2部,计测技术“教授论精密测量”一期,发表论文360余篇,发明专利权80余项。发明的双折射-双频激光器及干涉仪等纳米测量仪器已经批产。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 胡鹏程《超精密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进展与挑战》(点击报名)胡鹏程,哈工大长聘教授、博导,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校内兼职:第二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校外兼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八届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评审专家;《光学精密工程》编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ISPEMI 2018, Secretary General;IFMI&ISPEMI 2020,Cochair of organizing committee,IFMI&ISPEMI 2022,Cochair of organizing committee 学术研究:围绕超精密激光测量与光电仪器方向,从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仪器研制测试。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技术基础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经费1.2亿余元;发表SCI检索论文60篇,出版编著1部,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52项。 科研成果奖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基础类,202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2013年)等。报告摘要: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与仪器是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的重大核心基础技术,作为光刻机等高端装备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单元,其直接决定了装备所能达到的极限运动精度与整体性能;作为溯源精度最高的长度计量测试仪器,其准确统一全国相关量值,支撑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等前沿研究。随着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的迅猛发展,其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测量需求越加显著,使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开展了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研究,突破了激光稳频、多轴干涉镜组、干涉信号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系列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仪器,测量速度优于5m/s,动态测量分辨力0.077nm,光学非线性误差优于0.02nm,并在微电子光刻机、国家基准装置、德国PTB超测量装备等成功应用,为我国高端装备发展与前沿研究奠定重大共性技术基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副研究员 崔建军《差分珐珀激光干涉微位移计量及应用研究》(点击报名)崔建军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精密几何量测量技术及计量标准研究,主持和参加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项目等30余项精密测量与几何量计量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近40余篇,申请专利近30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正在负责及参加起草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范10余项。主持建立新一代双频激光干涉仪计量标准装置、激光测微仪、光栅式测微仪校准装置、纳米薄膜厚度计量标准装置等多项国家量值最高的计量标准装置。提出了双频差分法布里珀罗激光干涉技术原理,研制了准确度达到数十皮米的微位移及干涉仪非线性计量装置。担任担任全国半导体器件、全国光学和光子学光纤传感、全国试验机等3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技术委员会分工作专家组专家,国家计量标准的一级考评员和一级注册计量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南方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担任《计量学报》、《计量科学与技术》、《中国计量》、《中国激光》,《光学学报》、《sensor review》《measurement》、等十余份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报告摘要:微位移测量是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先进制造急需的应用基础技术,也是几何量计量、微纳制造和光刻技术等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技术。报告针对当前急需的纳米及亚纳米精度的激光干涉仪、亚纳米电容测微仪和纳米位移传感器等难以计量的现状,创造性提出采用固定频差双频激光建立差分珐珀干涉系统的光学理论,并研究基于该理论构建精度达到数十皮米甚至更高量级的位移测量技术实现方法,研制实现皮米级分辨力的高精度位移测量装置,推动国家精密测量、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建立皮米级国家最高微位移计量标准装置提供技术方法。扫码报名抢位指导单位: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协办单位:上海大学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单位职务10月20日上午09:30-10:00工业视觉技术进展及装备应用邾继贵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及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10:00-10:30激光跟踪仪精密测量技术与应用周维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10:30-11:00激光回馈精密测量技术新进展张书练清华大学教授11:00-11:30待定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10月20日下午14:00-14:3020年来齿轮测量技术的发展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30-15:00基于波长移相技术的光学平行平板轮廓和厚度信息测量技术于瀛洁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15:00-15:30视觉在线测量与检测技术卢荣胜合肥工业大学教授15:30-16:00面向智能制造的全过程、全样本、全场景测量李明上海大学教授10月21日上午09:00-09:30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郑顺义武汉大学教授09:30-10:00装备空间运动误差被动跟踪测量方法与仪器娄志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10:00-10:30差分珐珀激光干涉微位移计量及应用研究崔建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副研究员10:30-11:00面向先进制造过程的在线计量技术研究赵子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融智生物入选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名单,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拳头产品“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入选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企业库。“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库”,是山东省为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而建立,通过开展培育工作,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骨干企业,列入领军企业培育库,通过服务“直通车”机制,聚焦重点,强化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拉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力军。本次入选的“质谱分子诊断系列产品”,是融智生物基于2017年推出的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而开发,包括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核酸分析质谱系统、质谱成像系统、糖化血红蛋白定量分析系统等一系列产品。 融智生物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 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搭载了多项核心技术,通过对传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光、机、电、软件等全方位的重新设计与研发,不但具备传统MALDI-TOF MS所拥有的所有能力,同时在定量、大分子检测、宽谱分析以及质谱成像等方面都有质的提升,其灵敏度、超大分子测试能力、测试质量数范围、定量重现性能力等多项质谱核心性能。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为MALDI-TOF MS拓展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满足临床定量分析需求的MALDI-TOF MS。 2018年4月,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QuanTOF被两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以来,QuanTOF平台已经获得“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CISILE2019自主创新金奖和2018年度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产品奖等。 除了医疗领域,QuanTOF还在科学研究、生物制药分析以及公安刑侦等多个领域拥有杰出的应用能力。 此次入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培育)企业,是山东省工信厅对融智生物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发展潜力以及辐射带动作用的高度认可。融智生物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专注于研发创新技术,使高端生命科学技术真正可应用于先进医疗,造福广大人民。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 2021两会提案:进一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申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今年全国两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准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关于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基础申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议》等建议。图片来源:华工科技其中,进一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是连续3年提出。马新强表示,装备制造领域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根据他调研获得的数据,在高端装备领域,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0%的柔性显示屏加工装备仍然依靠进口。马新强在本次两会议案中提出,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并建议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院,统筹协调相关主体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立体化完善促进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中心,促进新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交叉渗透;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打通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行业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印发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装备制造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装备设计、制造、采购、检测、使用和维护的依据,标准的先进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造成装备在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为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  (二)实施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紧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准化和质量的需求,针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部署,集中攻坚,强化标准的研究与验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释放创新活力,加强装备制造业标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大质量工作格局。  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协调推动各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研制一批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统筹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的需求,成套、成体系地推进标准制定,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兼顾工业制造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提高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水平,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高装备质量,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筑牢工业基础。  开放兼容、强化实施。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装备制造业标准实施与工业消费品质量提升的结合,注重标准实施与政策、法规的衔接配套,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质量品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水平,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一)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  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深化国家科技计划与标准化紧密结合机制,在项目设计、立项、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增加对研发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设备可用性及产品寿命等标准化指标因素,通过科研项目促进标准的形成,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快速推广应用,将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围绕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研制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工业基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标准创新基地,聚集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科技部、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加快军用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现有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加强军用和民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动,促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资源共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培育标准化和质量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等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标准的实施,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为契机,统筹建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标准大数据采集,推行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形成标准竞争机制。强化对公开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和依标准开展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推动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汇聚多元共治的合力。(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中国装备走出去,形成持续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需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重大设备,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重大设备监理,保障重大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和项目投资效益。(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装备制造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统一管理,除在危害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止欺诈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应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加强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建立产品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将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对装备制造领域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质检总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提升质量品牌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究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制修订液压件、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 钢材、有色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有机和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特别是耐高温高压、耐寒、耐腐蚀、耐磨材料标准 金属成型、金属加工、热处理、锻压、铸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针对“四基”标准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相关主机企业联合参加的标准推进联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强相关设计方法、检测试验、可靠性验证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支撑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四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鼓励主机企业积极参与“四基”标准制修订,扩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相关标准在主机行业的应用。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装备质量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和重点领域,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标准,构建先进、开放、协调、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对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标准验证等工作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实施应用、意见反馈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实施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和协同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突破。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导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 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以及废弃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废弃机电产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 满足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拆解、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基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与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等工厂建设运营的不同维度,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园区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近零排放等绿色园区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以高效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管理标准的研制,建立高效电机、LED照明、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重要产品标准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综合体。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与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及关键技术、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推动节能量测量与验证、节能服务、能耗在线监测与评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对绿色制造标准、节能环保产业标准等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绿色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依据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过程的流程化再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质量损失,避免低价竞争。(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认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  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消费品需求,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关设备和标准的研制,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服务、远程监控和运行维护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产品回收再制造、金融租赁、知识管理与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制定研发设计、生产设施管理、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委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优质新型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提高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结合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服务标准化“科技研发、转化成果、推广应用”的合作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质量竞争力。(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网络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开展靶材、电子浆料、半导体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等新型电子材料标准研究,研制传感器、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视听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研制第五代移动通
  • 烟台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
    根据规划,烟台将把海洋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集成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海工装备制造能力达到100万吨、船舶550万载重吨,海洋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建成有国际影响的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基地。   首先,优先发展特种船舶。以高新技术、高端产品、高配套率为方向,突破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高档游艇、公务船、LNG船、远洋渔船、化学品船、大型重型运输船等产品。加强与北欧造船强国合作。   其次,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发展自升式和半潜式钻进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多功能供应船、大型起重铺管船、深水系泊系统、自动调压载系统等特色优势产品。   同时,开发高端配套产品。提高舾装件、铝板、管材等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建设船舶中间产品生产中心及船用大宗材料加工配送中心,开发生产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空调、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海上油气开采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发展海洋测绘、海洋物探等精密仪器设备制造业。
  • 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仅一半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为63.5分(满分100分),被调查企业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2.4%。   质量管理不成熟、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依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杨学桐表示,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质量问题仍是时下的主要问题之一,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制造企业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现智能化制造,关键在于落实,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正如报告所建议的那样,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还要在推进智能化制造、实施质量经营等方面倍加努力。   管理成熟度不高   据介绍,本次调研是继2009年之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对装备制造业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七个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样本954家,约占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为63.5分,其中汽车制造业成熟度为67.9分,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成熟度最低,为59.1分。同时,实施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被调查企业比例为58.5%,比2009年提升了21.6%。   卓越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一泓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小型企业管理成熟度偏低。   &ldquo 市场化成熟度越高、社会关注度越高、顾客要求越高、竞争越激烈的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水平也相对较高。&rdquo 段一泓表示,如汽车制造业,公平的市场环境、严苛的顾客要求和激励的市场竞争有助于增加企业提升质量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也相对滞后。仅有不到三成的被调查企业将其重视质量的理念和活动传递给顾客、潜在消费者,以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力。这表明,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还远远不够,仅将质量活动局限在内部,没有将其与品牌和经营活动联系起来。俗话说,&ldquo 酒香也怕巷子深&rdquo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待提高   调研显示,73.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设备和装置&ldquo 能够充分满足产品质量要求&rdquo ,44.9%的企业认为其设备和装备&ldquo 能够满足持续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求&rdquo ,而200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63.7%和16.1%。这表明,我国制造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硬件实力提升较快。   与此同时,调查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国产化率较低就是其中之一。47.6%的被调查企业最重要的关键设备来自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仅为52.4% 其中汽车制造企业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最低,仅为40.2%。   在段一泓看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而这些关键设备实际上占据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若这种状况不能改善,我国装备制造业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升级。   提高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离不开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的情况来看,87.9%的被调查企业能够从长期的角度对待关键技术开发,但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研发出顾客接受的新产品,4.2%的企业能够在技术层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近三年新产品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为33%,新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35.5%。   另据调查显示,66.1%的企业设备管理方式是&ldquo 出现问题时予以处理&rdquo ,仅有10.1%的企业&ldquo 能够系统开展全面生产维护&rdquo 。报告认为,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较高,但对于设备的管理尚处于事后处理阶段,没有从预防和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开展设备保全活动,设备管理能力不足。   向智能化制造迈进   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报告也从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方法等层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尽快制定产品安全、产品担保、产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启动研究制订质量促进法,鼓励优秀企业、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和更新技术标准。   突破制造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质量升级。调查显示,一些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供应链整体协同能力有待加强。建议政府加强在智能化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支持相关专业组织开展&ldquo 智能化制造时代的质量管理&rdquo 等与现代制造相适应的管理基础研究。在杨学桐看来,推进智能化制造,不管是软件实力,先进质量方法的应用,还是管理水平,我国制造企业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倡导现代供应商管理理念,培育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有赖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布局产业基地,积极鼓励主机厂、大企业转变供应商管理理念,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并对率先使用国内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此外,还要深入推广质量方法,促进实施质量经营。质量经营的理念来源于日本,它强调质量与经营的紧密结合,并把质量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而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践行质量经营,要加强对先进质量方法的跟踪、研究和推进,总结提炼和推广如&ldquo 航天质量问题双归零方法&rdquo 和&ldquo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rdquo 等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 同时培育骨干、标杆引领,促进先进质量方法学习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2年开始举办质量标杆活动,建议此项工作常规化,搭建质量标杆交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国内外标杆企业案例库、先进指标数据库。
  • 我国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连续五个季度攀升
    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编制的产业景气指数日前发布。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103点(景气标准为100点),比上季度上升0.9点,呈现连续5个季度持续攀升的态势。   同日发布的家电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经家电产业景气指数为100点,表明家电业景气状况良好,总体运行平稳正常。此外,2010年四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预警指数为113.3点,较上季度上升3.3点,表明装备制造业继续在“绿灯区”偏上位置运行。中经家电产业预警指数为103.3点,较上季度下降6.7点,目前仍处在“绿灯区”区间。   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四季度装备制造业在生产稳定、销售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盈利的快速增加,产品出厂价格温和上涨,出口形势持续好转,企业信心不断增强。报告同时认为,该行业去年四季度景气指数的提升,明显受益于宏观政策的刺激,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努力做好产业布局,避免出现地区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四季度家电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有所加快 家电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基本持平 家电行业从业人员、出口合成指数、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则有所回落。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认为,从2010年全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家电业已经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产量、销量、出口等全面突破原有水平,达到新的历史高点。在新形势下,中国家电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从规模优势、低价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高端转移。
  • 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重点规划将发布
    我国新兴产业规划及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方向规划将于近期发布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参与起草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其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大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发展目标被分别加以明确。目前,五个重点方向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征求各方意见,计划于今年内全部发布。   基于上述《规划》要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四个定位为支柱产业,三个定位为先导产业,前者为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后者即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工信部相关人士透露,从新兴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和推进层次来看,预计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5大重点: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同时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五个重点方向,即航空装备、卫星及其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十一五”以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著,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我国装备产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   据悉,“十一五”期间,装备(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装备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的19.35%。2009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95.65亿元,同比增长36.91% 高于全国同行业9.83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完成销售产值3000.59亿元,同比增长38.12%,高于全国同行业11.39个百分点,排第13位,较2010年同期上升了1位。省机械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3000亿元,产销增速回落幅度已有趋缓迹象。”
  • 南京麒麟入选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
    南京麒麟分析仪器入选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 南京麒麟仪器集团顺利入选“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录”,本公司自主研制的HW2000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顺利入选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目录”。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和支撑,高端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装备制造业。 其中南京麒麟仪器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号ZL200720040313.5),HW2000型高频红外碳分析仪器能快速、准确地测定粉末、稀有金属、铁合金、不锈钢、碳钢、合金钢、铸铁、球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矿石、焦炭、煤,炉渣、陶瓷、催化剂、铸造型芯砂、铁矿、无机物等有机物及其它材料中碳、硫两元素的含量。以其广泛的应用途径,先进的制造技术,精确可靠的检测手段顺利入选,为同行业之最,引领同行业的理化检测设备迈进新领域! 在巩固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开发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火花型光电直读光谱仪”,已申请专利,现已投放市场,该产品的问世必将取代同类产品的国外进品,为提高国内相关行业的分析检测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做大做强的创造条件。投放市场以来,该产品获得广大客户一致好评!
  • 装备制造业运行平稳 仪器仪表投资增速50%以上
    2011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从目前情况预判,拉动行业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下半年明显攀升的概率不大,当前这种平稳趋缓的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在调整和控制产能的同时,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为导向,在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巨大机遇中寻找商机。   效益受上下游影响有所回落   从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报告看,2011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销增长达到27%,增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受近期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和汽车等产品销售下滑影响,产销增速均出现环比下降,增长势头连续回落。   具体来说,上半年机械产品中增长较好的是农业机械中的大、中型拖拉机,以及玉米收获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饲料生产专用机械和棉花加工机械等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产品。工程机械产品产能增长较快,本土品牌挖掘机增势良好,逐步占据了销量领先地位。装载机和混凝土机械生产持续火爆,同比增长均在33%以上。仪器仪表行业中的分析仪器及装置和试验机增长较快。重型装备中矿山专用设备、起重机和输送机械保持稳步增长。电工装备中电源设备增速回落,电网设备增长较快 其中高压开关和互感器1至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33%和70%。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生产915.60万辆,同比增长2.48%,同比增幅下降46个百分点 汽车销售932.52万辆,同比增长3.35%。   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有赖于下游产业的投资规模增长和海外市场需求以及住房、汽车等市场增长,同时,还对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各项基础资源的供求关系反映敏感。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三个月出现回落,6月份工业生产者购入价格指数为10.5,而加工业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只有5.6。景气报告同样反映出这种变化,上半年装备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仅仅上涨1.2%,而产成品资金占用却同比增长24%,说明企业库存增长较快,市场需求力度减弱,而企业提价能力不高。总体看来,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扩张受到一定抑制,而受制于库存增加和竞争加剧,资金占用加大,大多数企业必须面对订单减少、成本增长和市场议价能力降低的局面,行业盈利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出现一定下降。   产业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   从报告反映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200亿元,同比增长40%,较一季度减缓1.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部工业27.1%的平均增长水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达到50%以上,其余3个子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在30%以上。装备制造业普遍将投资重点转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从近期一些骨干企业的动态来看,我国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高端装备、新兴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以及关键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有新进展。   今年3月16日,哈电集团开工制造我国首台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三门2号蒸发器,标志着世界最先进的压水堆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中国制造”。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由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产业资源,自主研发的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国内装备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24.87亿美元的营业额首次入榜,列434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210亿美元名列第462位。这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开始迈上发展的新台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果的标志,将对今后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规模效益方面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企业需调结构练内功   装备制造业是先导产业,其主要需求来自于投资。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整体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投资政策的调整必然会深刻影响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装备制造业增幅缓慢回落将是一种常态,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从目前情况预判,拉动行业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因素在下半年出现明显攀升的概率不大,当前这种平稳趋缓的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仍然处于演进阶段,短期内不能再产生如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车市出现井喷等大规模且相对集中的新增需求,而行业连续两年的新增产能还在寻找释放空间,因此短期内总体供求关系处于相对稳定,但产能陆续增加幅度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部分产品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以工程机械为例,2010年我国挖掘机行业的销量是近18万台 但今年主要企业产能粗算合计将达30万台,不考虑出口因素,如果今年挖掘机市场需求不能达到67%的增长,企业的排产计划就不能完成。而事实是,从今年二季度以来,工程机械主要产品相继出现销量大幅回落,有统计显示,上半年挖掘机累计销量仅仅增长28%。   由此,企业必须调整和控制产能,与此同时,必须要紧紧盯着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导向,在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巨大机遇中寻找商机。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在装备制造领域,主要突出了七项内容:一是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 二是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三是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 四是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 五是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 六是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 七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录》是政府引导投资方向、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是最为重要的投资决策依据。
  • 安徽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农业机械等10个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工业行业第2位。今年1~5月,该省装备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局面,全省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9.79亿元,实现总产值951.22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7.82%和43.89%。   据了解,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装备业调整结构,该省以去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扶持壮大合肥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等六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成套及重大装备行业等6大重点行业,积极培育公共安全装备等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为此,全行业全面推进技术改造,选择一批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到2011年,全行业研发费用将达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5%。   据介绍,去年以来,全省把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节能装备、蚌埠环保装备、淮南煤机装备、芜湖船舶装备、马鞍山冶金装备六大基地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目标是三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55个,总投资171.7亿元。销售收入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力争突破1000亿元。   该省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6大重点行业。   特别是重点发展煤机、节能、煤化工、冶金、环保等成套装备,引导企业向“大型、高端”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基础装备,全力支持合锻集团承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单双动薄板冲压液压机”项目 支持芜湖恒升、安徽晶菱、皖南机床等企业,重点发展各类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大型数控镗铣床 发展新型、多功能小型加工中心,以适应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向食品、医药等方面发展需要 支持发展机电传动、精密金属铸锻件、新型复合材料等基础部件。   该省积极抓住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机遇,加大对农业机械产品的扶持。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复合型耕作机等农业机械,填补省内空白。支持全柴集团,重点发展欧Ⅲ和欧Ⅳ系列车用柴油机,加快发展60千瓦以上多缸柴油机 以安徽神牛机械有限公司为主,大力发展水稻联合收割机等水田机械 依托阜阳拖拉机厂或宿州江淮重工公司布点,生产大中型拖拉机。   在强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该省还积极培育六大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占领行业新的竞争制高点。去年以来,重点发展消防、警用器材、道路交通安全设备等公共安全装备,硅材料生产装备等光伏产业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电子及通信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焊接等自动化生产线,以铜陵三佳公司、扬子模具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模具设备,以及大力扶持民用航空装备。
  • 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根据规划,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  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憧憬“大工程”   编者按: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这两个产业振兴规划,这对两大行业的相关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企业界人士和分析师,对这两个产业振兴规划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寻找产业动向,捕捉投资机会。此外,还对即将提交国务院审议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进行解读。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规划”)昨日下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议,并获原则通过。该规划中,引起业界注意的包括两点:依托大型工程,大力振兴国有自主化工作;推进联合企业重组。   业内人士表示,从规划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决心和行动在加强,不过更希望看到具体的落实细则。   “依托重点工程”   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中联重科(000157.SZ)董秘李建达昨晚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一点就很重要。   “此前我国就有一个产业依托的说法,即某个大型工程直接与所用设备挂钩,而后主管部门(或建造单位)拨钱给设备制造方来做这个项目,但后来没有继续下去。”   他认为,规划鼓励重点工程使用自主产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国内企业已具备了生产和制造大型装备的能力,但还没有参与的机会,而很多项目主管方因看重国际巨头的实力,倾向选择国际产品。如果这次政策能够落实,对企业而言,影响将很大。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平安证券研究员叶国际告诉记者,“补偿机制”的出现,就是政府希望推广国产自主化产品的最好例证。   “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推出,预计今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公路、铁路、能源等都有数千亿的众多项目开工,因此,如果能够多用国产设备,势必会带给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   推进联合重组   规划中还提到,要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这表明了国家对于一些具备实力的企业并购是极其支持的。”平安证券研究员王合绪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道,“在此之前,政府还没有明确的提出过支持装备制造业的重组。”   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如GE、西门子、霍尼韦尔等都具备上述总承包、集成等多个特点,而中国虽拥有很多装备公司,但真正具有跨国型实力的企业凤毛麟角。   “这是由于中国的企业股权结构决定的。比如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如果想收购国有同行,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会反对、被收购方的管理单位——地方国资委同样不会同意,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未来可以通过行政协调的方式来做,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叶国际表示。   建立首台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昨日公布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将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动化,并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而建立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设备的风险补偿机制,也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   “对于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振兴规划的出台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消息。特别是要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程五四说。   不过有专家表示,关于首台(套)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如何建立,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按照北京市目前的做法,主要是对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补偿,但实际上承担首台(套)风险的主体,更多的是集中在使用者一方。   “因为目前大型产业大多是流程化生产,一旦使用首台(套)设备出现问题,整个一套生产线都将无法使用,所以影响特别大。”上述专家说,“在采取政府补贴上应该进一步倾向使用方,另外可引导保险公司建立保险补偿机制。”   此外,规划还提出,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装备产品出口;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部分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业界对于何时出台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抱有更大期待。“此次公布的仅仅是总体纲要,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进一步探讨。”上述专家说。   相关新闻: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出 四子行业受益
  • 工信部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
    p   为加快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规范条件》从基本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要求、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人员培训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六个方面,对固废处理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了要求。 /p p   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 /strong /p p   为加快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制定本规范条件。本规范条件中的固废处理装备是指能够减少固体废物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装备(不包括危险废物处理装备)。本规范条件适用于已建成投产的固废处理装备制造企业,是鼓励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p p    strong 一、基本要求 /strong /p p   (一)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节能、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p p   (二)企业具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等相关资质和能力。生产工艺、设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不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 /p p   (三)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能够出具近三年第三方财务审计报告(经营期不满三年的企业按实际经营期限提供相关材料,下同)。近三年固废处理装备的年销售收入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不低于50%,年利润率平均值不低于6%。 /p p   (四)企业具有良好的资信、公众形象和履约能力,依法纳税,近三年无重大质量、安全、环保等事故,无不正当竞争行为。 /p p    strong 二、技术创新能力 /strong /p p   (五)企业具有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建有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或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在技术研发方面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近三年用于固废处理领域的年研发投入费用占企业销售额比例平均不低于3%或不低于500万元。 /p p   (六)企业固废处理装备的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5%以上或总数不低于3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以上。 /p p   (七)企业近三年获得固废处理领域的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包括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 /p p    strong 三、工艺技术和产品要求 /strong /p p   (八)企业具备产品制造所需的生产加工和检测设备,具备对产品性能、可靠性等准确检测的能力,具备检验外协和外购产品质量的条件和制度。 /p p   (九)企业采用生产效率高、能耗水耗低、环保排放达标的先进工艺,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生产设备。 /p p   (十)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相关标准要求,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p p   (十一)企业建有完善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产品售后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鼓励建立产品使用情况数据跟踪平台,对产品质量、运行状态等进行跟踪。 /p p   (十二)企业应向用户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包括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和执行标准等,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操作培训和维修、保养等服务。 /p p    strong 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strong /p p   (十三)企业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规章制度,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固体废物以及粉尘、噪声、辐射等处理与防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p p   (十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不得产生二次污染。 /p p   (十五)企业具备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保障规章制度,配备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设施。 /p p   (十六)企业应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系列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p p    strong 五、人员培训和社会责任 /strong /p p   (十七)企业应制定各类人员的任职条件和培训计划,定期进行管理、技术、技能、法律等方面的培训。 /p p   (十八)企业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操作等特殊岗位及国家规定的技能职业人员应具有相应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达100%。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与考核制度,并能有效实施。 /p p   (十九)企业用工制度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 /p p    strong 六、监督管理 /strong /p p   (二十)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p p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企业的规范管理,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予以公5告。 /p p   2.企业根据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公告。申请企业须编制《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申请书》(见附1),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对申请材料的完整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p p   3.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本规范条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政策规定,负责本地区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管理工作。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和初审,按规范条件要求对申报企业进行核实,提出推荐意见(格式见附2),连同企业申请材料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p p   4.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组织专家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复核,必要时组织现场审查。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进行公示,无异议的予以公告。 /p p   (二十一)公告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列入公告的规范企业须于每年3月15日前向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上年度信息采集表(见附3),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年度信息采集表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工业和信息化部。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 /p p   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撤销其公告: /p p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p p   2.拒绝开展年度自查、接受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现场核查 /p p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 /p p   4.停产超过1年 /p p   5.发生重大产品质量问题、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重大或特别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社会不稳定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p p   6.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p p   拟撤销公告资格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前告知相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被撤销公告资格的企业,原则上从被撤销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请公告。 /p p   已公告的规范企业如发生重大变化(异地改造,原地改造且主体工艺发生变化)须提出变更申请,重新填报《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申请书》,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变更申请须包含以下申请材料: /p p   1.企业相关条件变化情况 /p p   2.企业变化前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p p   3.其他需要说明的相关情况及佐证材料。 /p p    strong 七、附则 /strong /p p   (二十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标准规范和相关政策按其最新版本执行。 /p p   (二十三)本规范条件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p p   (二十四)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情况进行修订。 /p
  •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纳入中关村建设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与房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关于共同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房山园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正式挂牌。双方将以该基地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战略合作,促进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覆盖落地,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具有研发特质的特色产业基地。   据悉,中关村示范区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将覆盖到房山区。此举将使示范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更大发展空间,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还将吸引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向房山聚集。   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成立于2011年7月,位于房山区窦店镇中部,起步区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核心区12平方公里,扩展区30平方公里。目前,该基地投产、在建、签约和在谈项目约60个,2012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13亿元,3家投产企业实现产值约8亿元,税收3700多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800多个。
  • 海克斯康助力天津超千亿装备制造业基地质量提升,精彩亮相天津工业装备展
    2012年3月8日,2012中国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天津)博览会(CIIF)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展会在第一天吸引了华北及东北地区的用户前来参观。天津市政府规划到2015年,天津将建设5个超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17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ldquo 五基地、多集群&rdquo 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这5个超千亿元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包括临港重装产业基地、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北辰区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和海河下游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基地。 海克斯康携全系列的计量产品、全面的测量解决方案参展,成为展会上技术领先,最吸引眼球的计量厂家。展示产品涵盖了GLOBAL桥式机、ROMER关节臂测量机、OPTIV复合式影像测量系统、TESA量仪量具等产品,并展示了模具、电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全面的计量解决方案。展会现场,测量专家同参观客户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尤其是OPTIV复合式影像测量系统,展示了其在电子、医疗、汽车制造、塑胶等行业的专业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我们坚信,海克斯康的全线计量产品及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将助力天津装备制造基地的质量提升,为行内用户带来更多惊喜。 欢迎访问海克斯康官方了解更多详情,http://www.hexagonmetrology.com.cn
  • 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对大气、水、固废等装备重点攻关
    近日,江苏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方案提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组织实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0项左右。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环保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大减污降碳技术示范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充分发挥我省在污水治理、固废处置、环保功能材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领军企业。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推进技术装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互信互认,助推优势产品全球化布局。方案具体内容如下:江苏省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动发展模式向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制定本工作方案。一、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短板”和“十四五”期间减污降碳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围绕环保装备所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材料与药剂、基础工艺及装备、基础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围绕低碳和资源化导向,推进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城镇污水深度净化与安全回用、深度除氟、超低氮燃烧、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净化处置、机动车污染高效治理、钢渣等固废处置利用、有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动力电池再生利用、高性能膜材料等技术装备研制。围绕新污染物治理、光伏组件、风电叶片回收利用等新兴领域,部署前沿技术装备研究。组织实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项目10项左右。(二)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谋划前沿技术研发,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重点建设高性能膜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技术创新中心、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建设长三角环保产业园,打造全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和标准创新基地。(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单位或园区以突破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为核心,以“工程化”研发和成果快速“产业化”为目标,整合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等创新资源,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力争实现新突破。二、提升先进装备核心竞争力(四)加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按照研发一批示范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加速优势技术的产业化转化,推进先进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环保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工艺路线清晰、节能减排效果突出、推广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大减污降碳技术示范工程。(五)强化重大装备产业化推广。编制发布重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指南,常态化开展环保装备宣传推介、供需对接活动。支持一批新污染物治理、更高排放标准要求的新型环保技术装备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技术先进性产品推广应用。支持省内研发、产业化成果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支持企业和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示范工程为依托,选择一批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潜力较大的技术装备产品,加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承揽国内外环保工程项目,加快国际市场布局,带动省内装备出口,壮大优势装备“走出去”规模,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六)实施“强企壮企”工程。聚焦产业链终端产品特别是整机装备,充分发挥我省在污水治理、固废处置、环保功能材料、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领军企业。围绕基础原材料、核心部件等,精准引进培育一批补强我省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完善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支持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环保装备领域专精特新企业30家以上。以新三板、北交所为突破口,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企业上市挂牌梯次推进格局。(七)打造装备品牌优势。建立环保装备产品质量长期跟踪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完善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提高工业设计自主创新与服务能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将品牌建设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在环保装备领域打造更多的 “江苏精品”“苏地优品”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协会、展会、自媒体、第三方评价对品牌传播的促进作用,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江苏制造”卓越品牌。支持环保装备领域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动态管理,新增符合规范条件企业30家以上。(八)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全省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发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城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南京、无锡、苏州等地产业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南北深度协作,全面提升我省环保装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围绕龙头骨干企业生产需求,加强协作配套,积极参与产业分工,推动装备制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成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的产业本地化配套圈。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规范环保企业经营行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三、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九)加速标准体系构建。指导环保装备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为环保装备领域标准化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环保装备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起草,研制一批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检测验证、应用服务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开展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示范。运用标识解析技术,统一环保装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标准化交换。搭建核心设备标准化生产制造平台,打造标准化示范工厂。(十)深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保装备设计制造、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过程中的应用。对标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提升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装备产品设计向模块化智能化发展、制造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运行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加快环保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环保装备领域,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示范车间。(十一)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支持企业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开发绿色低碳环保装备,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要求,创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创建环保装备领域绿色工厂30家以上。在环保治理过程中,鼓励运用光伏、太阳能、沼气热联发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加强余热余气余压等废能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鼓励环保治理由长流程工艺向短流程工艺改进,推动治理工艺过程药剂减量化,推广磁悬浮风机、水源热泵、高效曝气装置等绿色低碳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二)推行服务型制造。扩大绿色低碳供给,加快发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环境信用评价、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核算等新兴环保服务。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医院、环境管家和环境顾问服务,开展重点行业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一批规模大、技术新、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品牌、人才、市场、资金优势,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发展,从单纯产品供给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十三)加强政策衔接。紧跟国家“十四五”污染防治技术需求,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产品推广、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衔接,强化政策协同,助推政策合力,全面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环保装备供给体系。(十四)优化市场环境。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动态评价和公布制度,建立省级环保装备企业及产品信用数据库。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推进非标产品标准化,充分发挥产品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约束作用。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十五)培育人才队伍。依托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环保装备制造业人才创新实训基地,加快集聚一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高水平技术实干型人才。着力培养一支贯通环保装备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科技转化、应用推广”完整创新链的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十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构建技术研发、采购、制造加工、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售后服务一体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国合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优势,围绕人才培育、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和标准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进技术装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结果国际互信互认,助推优势产品全球化布局。
  • 到2025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由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既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四级调研员王帅在论坛上说,回望新时代十年,我国以每年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达到96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培育。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80年的7.5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9600亿元,提高了约1280倍;1990年到2022年的30多年间,企业数量增长5.2倍,从业人员增长6.3倍,人均产值增长近40倍。《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产值在全行业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大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除此之外,还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王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型服务的供给。
  • 赛恩思参加2022山东潍坊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7月1至3日,四川赛恩思仪器参加了在山东潍坊鲁台会展中心举办的2022第八届山东潍坊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我公司销售人员在展会上展示HCS-808型高频红外碳硫仪和OES-802型直读光谱仪。第八届潍坊铸造工业展览会开幕山东(潍坊)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是以“智能、创新”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盛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七届,成为装备制造业行业有特殊影响力的展会。展会立足山东潍坊汽车制造、内燃机制造及零部件、农业装备、工程机械等处于 地位的产业优势,吸引国内掌握全面、 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前来参展,为机械制造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赛恩思展位展出直读光谱仪和高频红外碳硫仪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在这次展会上展出了HCS-808型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和OES-802型直读光谱仪。作为检测设备生产厂家,公司销售与技术人员与前来参观的客户和经销商进行了交流、洽谈,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展会上也学习和了解了先进企业的产品特点。作为国产仪器的一份子,四川赛恩思始终坚持发扬“超越”、“感恩”、“反思”的企业精神,以“专业”“技术”“服务”为立业之本。我们相信,国产仪器将来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的主流!
  • 工信部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规划目标。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保持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巩固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市场。   3.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   4.基础配套水平提高。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   5.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6.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1.高效清洁发电。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2.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3.煤矿与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白音华、朝阳等十个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酸刺沟等十个深井煤矿,以及大型金属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设备的国内制造。   4.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以浙江、江苏、珠海、青岛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为依托,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设备。   5.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1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6.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7.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8.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空管设备和空管自动化系统、行李和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航显综合系统及设备、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及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场专用装备;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9.生态环境和民生。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   10.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八类主机产品,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的核心技术。   (二)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   1.钢铁产业。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   2.汽车产业。结合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3.石化产业。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对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气输送液化储运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挤压造粒机、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为重点,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   4.船舶工业。结合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5.轻工业。结合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食品机械、制浆造纸机械、塑料成型机械、制革制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制机械、包装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   6.纺织工业。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属产业。结合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高精度轧机、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等为重点,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   8.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及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等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   9.国防军工。结合国防军工发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核工业等需要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为重点,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电动机、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种原材料。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   (四)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3.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7.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文件中须附有设备采购清单,项目咨询评估阶段需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设备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三)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   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   (四)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制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目录内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区域性四大基础工艺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   (五)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   (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八)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2009年先行开展对高效电机推广应用的补贴。抓紧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及早兑现到户。   (九)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进出口、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水平。建设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装备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完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工,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 2013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增长率将超过25%
    日前,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发布了201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13年展望,报告指出,2012年1-12月,进入统计口径的1063个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包括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1913.79亿元和1879.47亿元,同位居机械行业列入统计口径的141个细分行业的第23位。“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未来工作的五个重点之一,预计2013年将有系列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进入实施阶段,环保装备行业战略机遇期突显,预计全行业增长率将超过25%。   201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率和利润率。投资高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出口出现负增长,行业发展不平衡。   一.产销情况   2012年1-12月,进入统计口径的1063个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包括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1913.79亿元和1879.47亿元,同位居机械行业列入统计口径的141个细分行业的第23位,较上月上升了4位。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46%,销售产值增长19.58%,分别较上月微降0.37和0.32个百分点。产销率98.21% ,位居45位,环比持平。   逐月看,12月当月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201.49亿元和199.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和14.18%,比11月有较大的回落,分别下降了3.69和6.54个百分点。   二.进出口情况   出口交货值62.09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11.11%,位居120位,其中专用设备同比减少16.56%,仪表同比增长14.41%,分别位居142个细分行业的第125位和第48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投资情况   1-12月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投资1269.01亿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08.67亿元,本年完成投资726.19亿元,本年新增固定资产468.57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54.6%,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同比增长78.48%,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增长76.67%,本年完成投资同比均增长87.09%。   2.设备、工器具购置情况   1-12月设备工器具购置296.1亿元,同比增长88.43%,其中,用于购置旧设备和用于更新的设备费用分别是1.31亿元和50.16亿元。   3. 资金来源情况   本年1-12月资金来源合计752.14亿元,同比增长84.87%,比1-9月降低2.48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1.86亿元,国内贷款51.51亿元,利用外资8.67亿元,自筹资金664.27亿元,其他资金来源16.88亿元。   其中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入同比增长378.1个百分点,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较去年同期由16992万减少至3587万元,同比减少78.89%。国内贷款同比增长119.55%。   5.环保装备市场情况   2012年1-12月施工项目总计1212个,同比增长64.45%,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35个,同比增长79.12%,1-12月投产项目788个,同比增长76.29%。   四.盈利情况   2012年1-10月利润总额95.82亿元,同比增加10.65%,比去年同期增速减少了近26个百分点,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9%。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92%,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6.4%,管理费用增长14.95%,财务费用增长44.83%,利息支出增长45.4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长13.92%。   二.2013年经济运行预测   近些年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凸显环保装备制造业政策导向性强,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特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未来工作的五个重点之一,预计2013年将有系列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进入实施阶段,环保装备行业战略机遇期突显,预计全行业增长率将超过25%,   201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率和利润率。投资高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出口出现负增长,行业发展不平衡。   一.产销情况   2012年1-12月,进入统计口径的1063个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包括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1913.79亿元和1879.47亿元,同位居机械行业列入统计口径的141个细分行业的第23位,较上月上升了4位。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46%,销售产值增长19.58%,分别较上月微降0.37和0.32个百分点。产销率98.21% ,位居45位,环比持平。   逐月看,12月当月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是201.49亿元和199.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和14.18%,比11月有较大的回落,分别下降了3.69和6.54个百分点。   二.进出口情况   出口交货值62.09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11.11%,位居120位,其中专用设备同比减少16.56%,仪表同比增长14.41%,分别位居142个细分行业的第125位和第48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投资情况   1-12月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投资1269.01亿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08.67亿元,本年完成投资726.19亿元,本年新增固定资产468.57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54.6%,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同比增长78.48%,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增长76.67%,本年完成投资同比均增长87.09%。   2.设备、工器具购置情况   1-12月设备工器具购置296.1亿元,同比增长88.43%,其中,用于购置旧设备和用于更新的设备费用分别是1.31亿元和50.16亿元。   3. 资金来源情况   本年1-12月资金来源合计752.14亿元,同比增长84.87%,比1-9月降低2.48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1.86亿元,国内贷款51.51亿元,利用外资8.67亿元,自筹资金664.27亿元,其他资金来源16.88亿元。   其中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入同比增长378.1个百分点,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较去年同期由16992万减少至3587万元,同比减少78.89%。国内贷款同比增长119.55%。   5.环保装备市场情况   2012年1-12月施工项目总计1212个,同比增长64.45%,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35个,同比增长79.12%,1-12月投产项目788个,同比增长76.29%。   四.盈利情况   2012年1-10月利润总额95.82亿元,同比增加10.65%,比去年同期增速减少了近26个百分点,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9%。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92%,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6.4%,管理费用增长14.95%,财务费用增长44.83%,利息支出增长45.4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长13.92%。   二.2013年经济运行预测   近些年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凸显环保装备制造业政策导向性强,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特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未来工作的五个重点之一,预计2013年将有系列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进入实施阶段,环保装备行业战略机遇期突显,预计全行业增长率将超过25%。
  • 谱育科技高端质谱仪器亮相浙江省制造业首套成果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3月16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同期举办了“浙江制造业首台(套)成果展”,重点展示了浙江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作及成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f84c81f4-43a8-446f-a00d-6ba9d1de483a.jpg" title=" 111.jpg" alt=" 111.jpg" width=" 600" height=" 4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被认定为2020年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以ICP-MS、GC-MS为代表的高端质谱分析仪器整体亮相省人民大会堂,充分展现了中国分析仪器的高端制造,展示了谱育科技在质谱分析领域的自主研发实力和行业竞争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4a36fc09-c0c1-4dfd-8eaf-925261911cb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0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谱育科技研发团队历经13年的高端分析仪器研发积淀,先后承担了10余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成熟掌握了离子阱、四极杆、飞行时间等质谱技术平台;自主研制了GC-MS、ICP-MS、LC-MS/MS等核心质谱分析仪器,涵盖了实验室分析、现场分析(便携、移动、在线)、自动化分析等多模式监测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35ddfb2f-9a63-4e48-875b-e4797a897756.jpg" title=" 33.jpg" alt=" 3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谱育科技自主研制的以质谱技术为核心的国产高端分析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且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分析仪器的自主化、国产化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基于质谱技术的水质移动检测分析系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f2bf3e22-051c-401f-ad2f-35177e2b3e88.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车载专用型& nbsp ICP-MS / GC-MS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983c220a-d5dd-4b36-b20f-f2276751b0a1.jpg" title=" 55.jpg" alt=" 55.jpg" width=" 600" height=" 39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水质应急监测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谱育科技水质应急监测车装载了自主研制的车载专用型 ICP-MS / GC-MS,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具备水质常规、微生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共145项指标的现场检测能力 /strong /span ,基本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等主要水质标准及其它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目前,谱育科技16台水质应急监测车已在“国家供水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八大基地投入运行。 /strong /span 实现多种突发事件下的快速响应,灾后12个小时内到达,服务范围覆盖90万平方公里,能有效实现应急状况下的安全供水,对保障人民生活,开展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p p br/ /p
  • 工信部:高端制造业需攻克化工新材料短板 抢占制高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23号(工交邮电类193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朱建民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现答复如下:化工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我国高度重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一、关于攻克一批短板技术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快突破新材料关键技术,打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总结梳理化工新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弱项,制定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工作方案,多措并举攻克行业短板。将可降解聚合物、特种含氟单体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开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己二腈自主合成等关键技术,支持高性能合成树脂、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产业化。推动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等,支持企业突破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瓶颈。我部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等基础领域金融需求,持续加大对承担“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创新激励等方式,引导化工新材料企业聚焦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攻克补短板技术,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二、关于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科技部在材料领域“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和“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中,部署了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精细化学品等任务方向,并且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论和模式,实现催化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研发向智能模式转变。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启动“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围绕“高端分离膜与催化材料”“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等任务方向,继续支持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研发;在重点化工新材料领域部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全国科技创新力量共同参与该领域技术中心创建,助推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关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发展改革委支持设立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能力平台,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我部利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等支持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14个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遴选了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试验检测、标准验证、成果产业化等能力,夯实产业短板领域技术基础,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5G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对化工基础材料的需求,持续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引导开展联合创新。四、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我部积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一是统筹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加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培育,开展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研究。二是编制出台《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实施方案》,构建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依托产业技术基础平台项目,支持北京、江苏、浙江、重庆、深圳等地开展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支持产业集聚区探索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支持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三是支持相关部属高校参与科研成果“赋权”试点,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联络机制,建设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顶层设计,研究发布《制造业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持续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与协同运用能力;面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分析、预警与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推动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意识;继续实施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区,开展成果产业化中心试点建设,构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感谢您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工信部发布2022年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按照《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有关要求,经企业自愿申报、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符合上述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予以公告。附件:1. 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大气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六批).wps2. 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wps3. 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四批).wps4. 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固废处理装备)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三批).wps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11月28日
  • 耐科装备IPO:实力备受认可,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成立于2005年的安徽耐科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独到的设计理念、成熟的工艺技术、过硬的产品质量、丰富的调试经验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列我国塑料挤出成型模具及下游设备企业出口规模首位,2018年和2021年蝉联工信部颁发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荣誉称号。据了解,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单项”,企业必须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坚持专业化发展,在相关领域“精耕细作”,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工艺;二是“冠军”,要求企业在细分领域有位居全球前列的市场地位。以此为标准,入选企业均为各行业翘楚。自2017年首批名单公布至今,正式确定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耐科装备自成立以来基于对塑料挤出成型原理、塑料熔体流变学理论、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业智能化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大量实际经验、数据积累,掌握了基于Weissenberg-Robinowitsch修正的PowerLaw非牛顿流体模型、多腔高速挤出成型、共挤成型等多项塑料挤出成型核心技术,并不断设计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塑料挤出成型模具、挤出成型装置及下游设备,用于下游厂商生产新型环保节能型塑料型材等产品。目前,耐科装备已成功将塑料挤出成型模具、挤出成型装置及下游设备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服务于德国Profine GmbH、德国Aluplast GmbH、美国Eastern Wholesale Fence LLC、德国Rehau Group、比利时Deceuninck NV等众多全球塑料门窗著名品牌,出口规模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同类产品首位。根据耐科装备IPO上市招股书披露,2018年11月,耐科装备被工信部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19年-2021年)”,2021年11月,公司成为通过工信部复核的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耐科装备将继续秉承“为顾客创造更高价值”的企业使命,坚持“持续、创新、合作、和谐”的企业经营理念,不断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在塑料挤出成型设备制造领域,公司将寻求新发展、新突破,继续不断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进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