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肝癌患者检出率

仪器信息网肝癌患者检出率专题为您整合肝癌患者检出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肝癌患者检出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肝癌患者检出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肝癌患者检出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肝癌患者检出率话题讨论。

肝癌患者检出率相关的资讯

  • 雅培推出新临床诊断策略 中国肝癌患者检出率提高27.2%
    p   · 雅培首个PIVKA-II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公布结果 /p p   · 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本土化的诊断模型,为中国的肝病健康管理设定新标杆 /p p   · 开创肝癌精准诊断新征程 /p p   (2017年12月7日,上海) –中国是肝癌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由雅培支持的PIVKA-II(又称“异常凝血酶原”)中国人群肝癌临床诊断路径多中心研究今日公布了结果,其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诊断方法,一项创新的临床诊断模型能够能提高检出率达27.2%。 /p p   AFP(甲胎蛋白)是传统的肝癌标记物,但在临床使用中、特别是肝癌的早期阶段可能发生漏检。在而此PIVKA-II多中心研究中,来自临床、检验及健康管理的专家们则尝试将PIVKA-II和AFP进行联合,建立新模型和策略,提高了肝癌的早期筛查率,并帮助高风险人群改善了风险管理。此次研究是中国及亚太地区的首次综合了PIVKA-II和AFP之创新诊断模型的本土研究。该研究结果能提高高危人群在肝癌早期阶段的检出率,帮助肝癌患者进行预后和复发的监测。 /p p   “与传统单独使用AFP相比,将肝癌的检出率提高27.2%,表明此项创新的临床诊断策略能有效帮助中国的肝癌患者改善其诊疗效果。”本次研究课题组长、亚太肝胆胰协会秘书长、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沈锋教授指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234ee2b-0b6b-4a65-afe8-c5a073c5999f.jpg" title=" 新闻稿图片_Agim博士向沈锋教授颁发奖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Agim博士向沈锋教授颁发奖牌 /strong /span /p p   亚太肝病学会和日本肝病学会均推荐将PIVKA-II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辅助诊断。在中国,最新版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也把PIVKA-II 列为肝癌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国肝癌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早期诊断率低是主要原因 /strong /span /p p   《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中国的肝癌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拥有全球将近50%的肝癌患者人口,肝脏健康管理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课题。 /p p   “早期诊断率低是造成我国肝癌患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急需制定一个更有效的肝癌诊断策略,以提升其早期检出率。”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北院副院长张欣欣教授指出,中国的肝癌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这是因为目前常用的肝癌诊断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传统的超声检测容易造成漏诊, CT/ MRI 或其他更为灵敏的影像学检查由于条件及经济限制,仍难以成为常规筛选手段。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陈葳教授补充到,血清标志物 AFP对于肝癌检测的特异性及早期检出率方面也存在一些受限的情形。 /p p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更早的诊断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此次研究的数据显示,雅培的PIVKA-II检测产品帮广大的中国肝癌患者达成治疗效果的改善,帮有肝炎史、家族史等罹患肝癌的高危人群实现更有效的筛查。此本土化、多中心研究的结果,更有助于新型生物标志物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创新临床诊断方法。”雅培诊断全球医学科学事务部高级医学总监Agim BESHIRI博士表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为中国提供更好的肝癌诊断方案,实现肝病健康管理 /strong /span /p p   作为体外诊断和肝炎相关疾病检测领域的领导者,雅培是第一家为临床实验研究室以及专业医疗服务人员,提供PIVKA-II产品和方案的大型生产企业。 /p p   雅培中国诊断业务副总裁屠光明先生表示:“作为一家全球性医疗保健公司,雅培一直专注于用创新的方式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此次PIVKA-II研究项目就是我们践行承诺的最好例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bbefd4f-2f7e-4e16-92b4-8f53593985e7.jpg" title=" 新闻稿图片_沈峰教授与全体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沈峰教授与全体合影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关于PIVKA-II多中心研究 /strong /span /p p   2016年,雅培在中国上市肝癌诊断标志物PIVKA-II的同时,携手国内11家知名医院和医疗机构,共同发起了PIVKA-II中国人群肝癌临床诊断路径多中心研究。 PIVKA-II试剂为关注罹患肝细胞癌(HCC,又称原发性肝癌,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肝癌病种)的高危人群和肝癌的主治医生们额外提供一个诊断工具。 /p p   该研究历经18个月,覆盖了来自全中国的4,000多名患者。今日公布的研究结果还包括了PIVKA-II的临床应用参考值,及其合理的临床使用推荐。 /p p   除了在PIVKA-II上的投入,雅培诊断于2016年正式启用了其中国本土研发中心,並于近期在上海成立了全球诊断行业首个一体化客户体验中心——雅培创跃中心。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突破性技术解决方案,以及世界一流的设备来为病理学家和实验室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与医学培训,雅培持续助力“健康中国”事业并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关于雅培 /strong /span /p p   雅培,致力于帮助人们获得健康,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近130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探索改善健康的解决方案——从营养品,诊断,医疗器械,到药品——涵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为人生创造更多可能。雅培全球94,000多名员工,助力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实现健康美好的生活。 /p p   雅培在中国运营近30年,总部位于上海,目前拥有超过6,000多名员工。了解更多雅培公司信息,敬请登录公司网站www.abbott.com.cn和www.abbott.com查询 /p p br/ /p
  • 我国检出三例超级细菌病例 一患者因肺癌死亡
    我国检出3例超级细菌病例 一患者死亡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和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在对既往收集保存的菌株进行检测时,检出三株NDM1基因阳性细菌,也就是俗称的超级细菌。其中,两株细菌是由宁夏自治区疾控中心送检,菌株分离自该区某医院的两名新生儿粪便标本 另一株由福建省某医院送检,菌株分离自该院一名住院老年患者的标本。   宁夏的两名新生儿都是低体重儿,两名患儿在出生两三天之后出现了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目前经过治疗后已经痊愈出院,现在健康状况良好,福建省的老年患者已于6月11号死亡,主要死亡的原因是肺癌晚期,超级细菌在这个患者的病程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明确。   关于超级细菌:   性质:一种带有NDM-1基因的大肠杆菌   病理:具有强大的抗药性,能够分解绝大多数的抗生素。能潜入其他种类的病菌并互相传递蔓延   起源地:源自印度、巴基斯坦,已在16个国家或地区,造成至少200起病例   感染途径:现在还是在医院内感染为主,没到印度医院接受侵入性治疗,不会感染   预防:目前不知有何特效预防方法,但做好勤洗手等个人卫生防护很有必要。
  • 全球首创:更早更灵敏 肝癌检测有了新手段
    灵敏度92.6%!肝癌检测有了新手段,比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了近30%。 日前,由武汉企业自主研发的肝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艾馨甘)完成第三方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正式进入注册审批阶段。据了解,该产品为全球首个肝癌基因甲基化荧光PCR检测产品,核心检测靶点已申请全球专利。 目前全球有多个已知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靶点,多数企业倾向于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做加法,针对已发现的靶点研发产品,很少有人愿意从零开始,真正去实现标志物的源头性发现。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禄介绍,此项工作投入产出比很低,甚至有可能空手而归,但总要有人沉下心去做基础研究,不惧啃“硬骨头”,才能向“新”而行。 ■ 肝癌检测新产品 最快今年七八月份上市 我国是肝癌高负担国家。根据2020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中国肝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死亡率排名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12.1%,显著低于所有恶性肿瘤合计五年相对生存率40.5%。 “早发现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筛查手段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不高。”张良禄介绍,目前广泛采用的肝癌筛查方法是超声检查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甲胎蛋白是肿瘤标志物的一种,可检出约60%的肝癌患者,而超声对早期肝癌诊断灵敏度仅47%,即使两种检测手段联合应用,也只能识别63%的早期肝癌。 “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全力研发一款可以与现有技术手段有效互补,甚至能够替代现有筛查手段的检测产品。”张良禄透露,目前,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肝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艾馨甘)已完成临床试验,进入注册审批阶段,最快今年7月、8月份即可上市。 他介绍,这款检测试剂可通过分析血液中循环肿瘤DNA的特异性基因甲基化改变,更早、更灵敏、更准确地识别肝癌,在上千例样本中进行的注册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肝癌检测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95.5%,意味着该产品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早期肝癌患者,同时减少误报的可能性。 作为临床医生出身的创业者,张良禄坚持“医者情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患者的痛点,从患者角度出发,提供更贴心、更实用的产品和服务”。 ■ 45万条探针“投石问路” 精化出两个优秀“靶点”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产生的有别于正常细胞的物质,存在于患者血液、尿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中。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具备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标志物,是确保肝癌早期检测准确性的关键。 张良禄介绍,人的基因组由大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但只有2万多个能被有效识别。艾米森采用甲基化芯片技术,利用45万条探针来覆盖整个人类基因组上与癌症相关的甲基化位点,通过比较肿瘤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数百个“种子选手”。接着,团队对这些“种子选手”进行临床验证,将入围对象从几百个缩小到几十个,再从几十个缩小到几个,最终锁定为两个! 找到了最理想的两个“靶点”,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有效检出它。张良禄介绍,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3500—5000毫升,体检只能抽取约10毫升血样,循环肿瘤DNA在其中的含量极低,“好比一撮盐撒进了一缸水,我们要通过取一勺水识别出盐的存在”。 “我们尝试了很多技术革新,通过扩增放大循环肿瘤DNA信号,同时提高提取回收率。有了这些技术铺垫,才能将优秀的靶点转化为优秀的产品。”张良禄说,公司成功研发出循环肿瘤DNA高效提取转化一体化试剂盒,并配套全自动化的设备,不仅确保了检测的稳定,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试剂成本和检测成本。 谈及研发初衷,张良禄坦言,当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产业链,但研发源头创新仍存在短板,制约着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在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准确率突破90%|梁廷波团队利用质谱流式开发胰腺癌和肝癌早筛模型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尤其是肝癌和胰腺癌,有着起病隐匿和进展迅速的特点,而进展期肝癌和胰腺癌大多数已丧失手术机会,导致患者预后极差[1]。因此,早筛对于肝癌和胰腺癌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肝癌和胰腺癌血清标志物分别为甲胎蛋白(AFP)和癌抗原19-9(CA19-9),但这两个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满足早筛的需求[2,3]。近年来,基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DNA和外泌体等指标的液体活检技术成功被用于癌症检测,但仍没有一项指标可应用于临床早筛[4]。于是科学界想到了检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反应,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发生和进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免疫细胞数量和组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体现为全身免疫紊乱和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改变[4,5]。因此,通过外周血检测免疫细胞的组成和数量,或许可成为新的癌症早筛方法。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消化病顶级期刊Gut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检测了肝癌、胰腺癌患者及健康人的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和数量,确定肝癌和胰腺癌中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改变,并基于此构建了肝癌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都高达90%以上,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7],从而为肝癌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了全新的策略。为获得精确且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了15个中心的2348个受试者的样本,其中健康人对照633例,肝病患者1131例(良性肝病341例,肝癌790例),胰腺病患者584例(良性胰腺疾病208例,胰腺癌376例),在完成样本质控后,对所有样本进行了CyTOF检测,对32种主要的免疫细胞进行鉴定(见图1),并分析癌症患者与健康人或良性疾病患者这些免疫细胞组成和数量的区别。图1.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鉴定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健康人和良性疾病患者,肝癌和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有着明显区别:肝癌患者的幼稚CD4 T细胞、幼稚CD8 T细胞和效应CD8 T细胞等比例降低,而浆细胞、中央记忆性CD4 T细胞单核细胞等比例升高,且以NK细胞为代表的一些亚群会出现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而比例增加的现象,在胰腺癌患者样本中这些现象同样存在。也就是说,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确实存在着与健康人和良性疾病患者不同的免疫细胞亚群。为合理构建预测模型,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模型构建组和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3组,通过随机森林算法鉴定出诊断肝癌的7个标志物和16个细胞亚群,以及诊断胰腺癌的8个标志物和11个细胞亚群,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模型,得到了外周血免疫评分(PBIScore)这个诊断指标。PBIScore反应了人外周血中与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亚群比例的改变,且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AFP和CA19-9类似,PBIScore同样属于血液无创检测。那么与“前浪”相比,PBIScore这个“后浪”能否堪当大任呢?研究人员发现,PBIScore在肝癌诊断模型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中的AUC值(反应诊断效能)分别达到了0.98、0.91和0.85;在胰腺癌诊断模型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AUC值分别为0.98、0.89、0.89。也就是说,PBIScore的AUC值高于AFP和CA19-9这两个传统指标,但优势还不是十分显著。为了进一步增强PBIScore的诊断效能,研究者们将它与AFP或CA19-9联合,构建了新的评分模型——iPBIscore,使其诊断效能进一步增强:iPBIscore在肝癌诊断模型组、内部验证组和外部验证组的AUC值分别高达0.99、0.97、0.96,胰腺癌诊断的AUC值更是达到了0.99、0.98及0.97,均明显高于PBIScore或AFP/CA19-9单独使用(图2)。图2.基于PBIScore构建的肝癌和胰腺癌诊断模型的效能大多数标志物在进展期或晚期肿瘤诊断时都能发挥出不俗的作用,但是一到早期肿瘤诊断往往会“折戟”,而对于癌症筛查来说,早期诊断才是重中之重。因此,研究人员检测了这种基于PBIScore的模型对早期肝癌和胰腺癌的诊断效果。结果表明,AFP/CA19-9、PBIScore模型和iPBIScore模型诊断早期肝癌的AUC值分别为0.81、0.90和0.96,诊断早期胰腺癌的AUC值分别为0.88、0.89和0.95(图3)。由此可见,PBIScore模型对早期胰腺癌和肝癌具有很强的诊断能力,而且对于传统肿瘤标志物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两者结合之后可大幅度提高肝癌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图3. 基于PBIScore的模型对早期肝癌和胰腺癌的诊断效果基于PBIScore模型良好的诊断效果,研究人员推测,模型中纳入的免疫细胞亚群和肿瘤标志物、分化程度及分期等病理特征有潜在相关性。经验证,肝癌患者中,AFP阳性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中央记忆性CD8 T细胞显著低于AFP阴性患者,中分化和高分化肝癌患者的中央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远高于低分化患者(图4A)。此外,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和胰腺癌肿瘤位置、疾病分期也具有显著相关性(图4B)。因此,这些外周免疫细胞亚群的失衡对于肿瘤发生、进展都有重要影响。图4.PBIScore模型中免疫细胞亚群和胰腺癌肝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总之,这项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揭示了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紊乱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开发了一种可早期高效诊断肝癌和胰腺癌的早筛模型,为癌症早筛提出了一个新策略和新方向。参考文献:[1] Sharma P, Hassan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Deep Learning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ia. Gastroenterology. 2022 Apr 162(4):1056-1066. doi: 10.1053/j.gastro.2021.11.040.[2] Melbye M, Wohlfahrt J, Lei U, et al. Alpha-Fetoprotein levels in maternal serum during pregnancy and maternal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J Natl Cancer Inst 2000 92:1001–5.doi:10.1093/jnci/92.12.1001 [3] Ballehaninna UK, Chamberlain RS.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serum CA 19-9 in the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n evidence based appraisal.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2 Jun 3(2):105-19. doi: 10.3978/j.issn.2078-6891.2011.021.[6] Zhang Q, Mao Y, Lin C, et al. Mass cytometry-based peripheral blood analysis as a novel tool for early detection of solid tumours: a multicentre study. Gut. 2022 Sep 16:gutjnl-2022-327496. doi: 10.1136/gutjnl-2022-327496.
  • 我国科学家绘制原发性肝癌高分辨率空间分子图谱
    异质性是癌症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挑战。近日,我国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atial architecture in primary liver cancer”的文章。  研究人员对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1个组织样本进行空间转录组学测序,得到84823个位点信息。通过将空间肿瘤微环境特征从非肿瘤区、边界区到肿瘤区进行渐进式比较,发现肿瘤包膜可能影响肿瘤内空间簇连续性、转录组多样性和免疫细胞浸润,并且发现肿瘤内部不同细胞亚群具有不同优势基因表达、细胞功能、预后以及克隆来源,且肿瘤细胞内部亚群并不独立,在彼此接触的范围(100 μm宽交界区)会发生广泛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同时发现肿瘤干细胞的富集与原发性肝癌的肿瘤侵袭和迁移呈正相关。通过开发一个新的用于鉴定三级淋巴结构的基因集,他们发现其高评分与原发性肝癌的较好预后显著相关。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或亚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绘制了原发性肝癌的高分辨率空间分子图谱。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g3750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肝癌特异性筛查的全基因组cfDNA片段化特征检测方法
    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癌症中位居前列,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90万,死亡病例超80万。在所有肝癌病例中,肝细胞癌 (HCC)占比约90%,对肝细胞癌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高灵敏度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肝癌高危人群早筛的方法是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监测,其筛查灵敏度从47%-84%不等,特异性在67%-90%之间。因此,当前急需开发灵敏、高效的非侵入性肝细胞癌筛查方法。  近期,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题为“Detecting liver cancer using cell-free DNA fragmentomes”的文章。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血液的全基因组cfDNA片段化检测方法(DELFI),为HCC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性能、具有成本效益的新选择。  研究人员检测了501名训练队列个体的血浆样本,对cfDNA片段进行低覆盖率基因组测序,分析HCC患者中cfDNA的分子来源,并确定了与片段化变化相关的基因组和染色质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DELFI模型。结果显示,在平均风险人群中,DELFI模型对HCC检测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8%;在高危人群中,DELFI模型对HCC检测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80%。此外,研究人员将来自223名香港患者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作为验证队列进行检测。在验证队列中,DELFI模型可将AUC为0.97的HCC患者与高危个体区分开来,有效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该研究开发的全基因组cfDNA片段化特征检测方法对HCC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弥补了血清甲胎蛋白监测敏感性低、准确率差的不足,有望为肝癌高危人群提供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筛查方式。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Cancer Discovery》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从肝癌突发事件浅谈HCC早期预防与实验室标志物检测
    突发事件2月3日,内地音乐人赵英俊家人发布讣告,赵英俊于下午因病离世,享年43岁,消息来得太突然,不少人都表示不愿意相信。据其好友透露,赵英俊于一年前患上肝癌,又因为常年熬夜,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近日,最佳喜剧配角,陪伴70、80年代一群人长大的“达叔”也因为肝癌扩散而不幸离世,享年68岁。这让众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悲痛之余,也让大家再次重视起肝癌这一疾病。原发性肝癌(HCC)HCC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尚未确定,目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而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都有可能增加患肝癌的几率。除此之外,长期接触氯乙烯、吃发霉的食物、长期服用合成类固醇药物等也会诱发肝癌。早期肝癌一般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患者常表现为腹胀、乏力、腹部疼痛、消瘦、肝脏进行性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脏破裂出血等。所以肝癌患者经常出现这些症状时,却已属晚期,这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少负担。因此,肝癌的早期预防及检测对控制肝癌的病死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肝癌的早期预防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90万例。其中,中国占了45.3%。而在全球肝癌83万例的死亡病例中,中国占47.1%。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肝癌患者中,71%患者为中晚期。那么,如何在早期预防肝癌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建议。(1)远离脂肪肝,合理控制饮食,每天保证适当运动(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不熬夜、不滥用药物(一些药物能够导致肝损伤)、不吃霉变食物,切菜板和木筷子应定期更换和消毒(3)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属于乙肝高风险人群,注意监测乙肝抗体,必要时补充接种疫苗(4)肝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而肝硬化又和病毒性肝炎相关,所以有乙肝或丙肝肝炎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抗病毒治疗,别因为“没感觉”就忽略它(5)做好预防的同时,还应警惕健康信号。当出现肝区疼痛(上腹部)、腹部肿块、消瘦、黄疸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6)定期体检,尤其是肝癌的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针对性体检。肝癌标志物检测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检测和辅助诊断HCC 的血清学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等,其中AFP 是HCC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中最常用的标志物。1.AFPAFP是最早用来辅助诊断HCC的血清学指标,也是主要由胚胎肝脏、卵巢产生和分泌的一种胚胎特异性糖类蛋白,参与分子转运过程。妊娠期妇女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但健康成人血清AFP水平极低。血清AFP≥400 ng/mL超过1个月,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其他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HCC,联合影像学检查,对HCC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FP水平轻度升高患者,应进行动态观察 AFP阴性患者,需借助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或穿刺活检等手段明确诊断。目前检测AFP的常用方法包括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等。2. AFP-L3AFP-L3主要是由肝癌细胞产生,其与肿瘤组织的大小、分化、恶性程度密切相关,特异度高于AFP。血清高水平AFP-L3%与肿瘤增殖快、侵袭性高和预后不良明显相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高危人群中,AFP-L3%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可提前预警患者是否存在HCC。在HCC根治术后,若AFP-L3%降低不明显,提示存在转移灶或残余癌。因此,AFPL3%检测可作为HCC 复发及预后判断指标。目前,AFP-L3的检测方法包括亲和吸附离心法、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微流控免疫荧光法等。亲和吸附离心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依托实验室定量检测AFP的设备完成检测,缺点是需要手工操作、步骤多、耗时长,结果重复性欠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微流控免疫荧光法可实现自动化检测,结果更稳定。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在采用不同方法学时可依据临床自建临界值。3.DCP DCP是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又称PIVKA-Ⅱ,是凝血酶原的一种异常形式。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凝血酶原前体羧化不全,从而产生大量异常凝血酶原(DCP)。在HCC患者中,血清DCP水平与HCC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复发高度相关,可单独作为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在鉴别肝硬化、慢性肝炎和HCC能力方面,DCP 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FP。DCP和AFP作为两个独立的生物标志物,二者对HCC 诊断具有互补作用,AFP+AFPL3%和AFP+AFP-L3%+DCP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更高。目前国内DCP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微流控免疫荧光法。
  • 液体活检有望应用肝癌诊断,临床产业化为时尚早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968e5e3-c797-4ffd-afcc-f2175fb2e23d.jpg" / /p p   “已着手试剂盒产业化生产,预计10月中旬开始在我院防癌体检中心临床使用,重点检测对象是肝癌高危人群。” /p p    strong 资本、企业、科研界“垂涎”已久的液体活检,在肝癌早期诊断上小试牛刀。 /strong /p p   10月10日,国际学术顶尖杂志《自然材料》发表了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预后预测的新方法——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又称ctDNA)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帮助医生发现更多早期肝癌患者。 /p p   这一技术属于液体活检,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张康共同带领的中美科学家团队历时5年完成。 /p p   徐瑞华表示:“我们已经着手肝癌甲基化试剂盒的产业化生产,预计10月中旬开始在我院防癌体检中心临床使用。重点检测对象是肝癌高危人群,如既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癌家族史、罹患肝癌接受了手术等治疗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到常规防癌体检人群。” /p p   除了肝癌,液体活检在过去数年里吸引了大大小小的资本、企业关注。各家企业或从海外引入技术,或自主研发,涉及的癌症种类繁多,发布的平台各式各样,已出现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格局。 /p p   同时,作为新生事物,国内外获批的液体活检产品寥寥无几,在全球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产业整体处于科研探索、验证阶段。更关键的是,它随时可能被叫停,就像三年前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突然被叫停一样。 /p p strong   早期发现新方法 /strong /p p   “肿瘤液体活检技术将迎来一个全新时代。”《自然材料》的审稿专家如此总结此次科研成果。 /p p   裕策生物CEO高志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液体活检的主要商业应用在产前医学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靶向用药指导和复发监控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甚至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ctDNA-TMB检测也逐步兴起。” /p p   液体活检是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按照检测样本不同,肿瘤分子诊断分为传统的组织活检和新型的液体活检。 /p p   相比之下,组织活检需要通过手术或者穿刺,获取肿瘤最有代表性部位的组织作为检测样本,这种获取组织样本的方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且有些患者的病情并不适合组织活检,因为有些肿瘤在受到手术扰动后,存在加速转移风险。该技术取样不易,也导致不能多次取样进行动态检测。 /p p   液体活检的出现让患者看到了曙光。其通过血液或尿液等对癌症做出诊断,优势在于能通过非侵入性取样,降低活检危害,甚至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液体活检的主要检测物包括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ctDNA碎片,循环RNA和外泌体。 /p p   其中,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后释放到血液中的游离DNA片段称为ctDNA。由于其携带与原发肿瘤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 /p p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液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大量正常游离DNA中。如何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一直是困扰科研界的难题。 /p p   徐瑞华总结了科研取得突破的关键性实验技术:从少量外周血中稳定提取微量ctDNA的手段,提高甲基化检测必需的重亚硫酸盐的转化效率,甲基化探针设计使得高通量扩增和测序成为可能等。 /p p   另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具有丰富的肝癌病例来源。张康表示:“这个项目对1983例临床样本进行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临床样本量用于肝癌甲基化模型的研究。” /p p   该研发成果应用于临床后,或许能降低肝癌早期诊断的误诊、漏诊率。 /p p   据了解,传统的AFP(甲胎蛋白检测)早期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在60%左右,这意味着单纯依靠AFP检测只能发现60%左右真正的肝癌患者,漏诊率为40% 此外,AFP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在80%左右,这意味着有20%左右的非肝癌患者会由于其他原因,如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等引起AFP升高,即对肝癌的误诊率为20%。 /p p   “甲基化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4.9%, & nbsp 特异性为93.1%,这意味着漏诊率降至15%左右,误诊率更是降至7%左右,”徐瑞华指出,“我们的甲基化诊断模型还与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反应和复发密切相关,有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p p   在此次研究基础上,徐瑞华和张康所在的团队已开始收集临床上接受靶向治疗的肝癌患者标本,希望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具有疗效预测价值的甲基化位点,预测患者对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继续研究ctDNA甲基化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见肿瘤中的应用。 /p p strong   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strong /p p   虽然研发取得突破,但“准生证”还在路上。 /p p   徐瑞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该肝癌甲基化试剂盒已经获得3个国家医疗器械备案证,另外一个正在申报中。其团队的研究合作方也在广州科学城建立了符合GMP标准的试剂盒生产车间,并完成了中试生产,预计今年12月大规模生产,届时年供应试剂盒100万人份。 /p p   产品刚刚取得科研突破、走在申报的路上、还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应用数据,这是液体活检从业者的常态。 /p p   四年前,液体活检伴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国外有Guardant Health、Foundation & nbsp Medicine、Pathway & nbsp Genomics、Grail投身其中,中国有华大基因、吉因加、泛生子、燃石、海普洛斯等公司纷纷涉足。2015年,液体活检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十大突破技术”。 /p p   高志博坦言:“液体活检在不同方向上的成熟度不同,靶向用药指导较为成熟,也是基因检测公司争夺的热点。在资本的大力推动下,众多公司迅速推广检测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获得临床监管许可证之后,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p p   参与者众多,但正式获批的产品只有6个,包括FDA批准的三款液态活检相关的产品:杨森诊断公司的CellSearch、Epigenomics公司的EpiproColon技术和罗氏的cobas & nbsp EGFR突变检测试剂盒v2 CFDA批准的三款:杨森诊断公司的CellSearch,格诺思博公司的叶酸受体阳性CTC检测试剂盒、友芝友公司的循环肿瘤细胞快速染色液。 /p p   “液体活检技术本身面临一些困难,实现产业化之前先要解决基础研究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像是假阳性率、ctDNA的来源鉴别、不同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如何确定拥有临床意义的‘阈值问题’等。另外,检测标准和监管也是很大挑战。”高志博说。 /p p   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则认为:“产业化难题主要是产品本身的标准和临床对产品的认可,是否可以进入临床路径和指南中。临床应用现在处于各个医疗机构的个性化应用阶段,没有形成共识。” /p p   另外,产业链上游也面临技术壁垒。液体活检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捕获、基因扩增、试剂以及仪器市场,中游是检测服务市场,下游数据市场。根据动脉网统计,目前国内涉足上游捕获市场的企业有13家,基因扩增相关企业6家,中游环节布局企业37家。 /p p   高志博告诉记者:“相比上游市场被国内外巨头企业垄断之外,中下游应用是个新兴市场,细分方向也很多。除特有的技术和数据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终端服务。” /p p   即便是攻克了技术关卡获批,临床应用的挑战也不小。根据2015年中国卫计委批准的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国内有临床应用资质的企业只有五家,其余皆为公立医院。 /p p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技师雷秀霞指出,液体活检的应用不仅面临技术考验,价格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很多项目因为成本原因无法开展,而且富集技术还需要临床研究积累,纳米技术、肿瘤细胞标记技术也还不完善。” /p p   即便如此,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还是让资本、企业趋之若鹜,投资额也屡刷新高。证券公司Piper & nbsp Jaffray测算,预计2026年液体活检市场容量将达到326亿美元,其中癌症领域286亿美元,未来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保持在21.7%。 /p p   “行业还处于初创、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行业龙头。因为是热点,现在标的估值很高。”王海蛟说。 /p p & nbsp /p p & nbsp /p
  • 院士领衔 全球首个肝癌诊断试剂盒在沪问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95c08ff1-ec58-45b5-8879-8c51883632e9.jpg" / /p p   1月26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的“中山-顿慧诊疗新技术转化中心‘医-研-产’创新模式论坛”上传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副院长周俭教授领衔团队,在肝癌诊治领域实现两项重大研发成果。团队研发“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采集0.2毫升血浆可提升肝癌早期诊断率;团队研制“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可提升肝癌复发转移、诊治疗效预测效果。据悉,这两项成果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转让,或将有望开创肝癌诊治新篇章。 /p p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诊断肝癌占全世界55%,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二位。现有数据统计显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可现实非常残酷: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成患者首诊已进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 即便实施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内仍有60%至70%患者出现转移复发 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7%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29c732d7-783f-4403-8309-5262516871ce.jpg" / /p p   突破早期诊断大关,对肝癌诊治的提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樊嘉领衔团队历经9年攻关,在患者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试剂盒仅需采集0.2ml血浆,通过对其中7个肝癌相关微小核糖核酸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可准确诊断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 /p p   樊嘉告诉记者,临床约30%至40%的甲胎蛋白阴性(简称“AFP”)患者,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发现肝内肿瘤。试剂盒突破了这一盲区,用84%的灵敏度、88%的特异性,可筛查出AFP阴性肝癌患者。应用试剂盒,进行血液检测同时配合影像学检查,还能显著提高对包括小于2厘米小肝癌在内的各种临床分型肝癌诊断效能,以此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试剂盒实时动态监测肝癌治疗效果,及时预警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发生,性能超出传统甲胎蛋白检测约35%。至于便捷的采集方式,将在患者整个治疗随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可通过多次血液检测及时反映治疗效果、预警肿瘤进展,减少患者对传统影像学检查的依赖。 /p p   据悉,应用试剂盒已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2017年8月获得CFDA的三类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今年起将通过全国20个省多中心临床使用推广,成为临床医生肝癌诊断、患者预后疗效监测更有效的工具。 /p p   专家表示,随着试剂盒的普及,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切实降低死亡率。 /p p   肝癌病人之所以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是关键症结。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CTC分选检测技术,同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 “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相关核心技术已获3项发明专利,并申请发明专利5项。该系统可实现从全血标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CTC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 捕获CTC的灵敏度可达到90%以上,8小时可处理24个样本,捕获的CTC细胞还可用于下游的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一个CTC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为临床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有效预测复发、疗效监测以及干细胞研究建立了良好平台。 /p p   在当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顿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和《技术专利许可协议》,以3000万人民币将研发过程中产生的8项核心发明专利授权转让或许可。该系统衍生产品“ChimeraX-120TM 循环肿瘤细胞全自动样本处理和检测系统”正在作CFDA注册申报准备工作。据悉,目前仅有美国CellSearchTM系统获得监管部门注册上市许可,是CTC检测的国际金标准。本系统与CellSearchTM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更多的CTC分选模式以及更好的CTC下游分析兼容性等优势。 /p p   樊嘉院士在论坛上介绍了打通“医-研-产”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中山智造”的经验。据了解,中山医院通过与创新医疗企业上海顿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山-顿慧诊疗新技术转化中心,实现了从医院-转化平台研发-企业生产-实验室应用四点一线高度统一的协作模式,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新技术。通过创立“医-研-产”新模式,打通医学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整合。这一新模式不仅将加快我国先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更能有效提升我国国产诊疗新技术核心竞争力至国际先进行列。“医-研-产”的中山创新模式,为将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应用于疾病本质的研究,探索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并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可应用于临床、服务广大病人的医疗产品提供了有益经验。 /p
  • 治病良药还是癌症元凶?马兜铃酸致肝癌调查
    p   一篇马兜铃酸的重磅论文,近日登上权威医学期刊《科学—转化医学》封面。论文称,在中成药里广泛存在的马兜铃酸成分和亚洲人的肝癌相关。与此同时,一份含马兜铃属药材的药品名单在坊间流传。马兜铃酸真的会导致肝癌?含马兜铃酸的药是否都不能吃了?我们的传统中药又是否安全?记者进行了调查。 br/ /p p    strong “一种草药的黑暗面”——马兜铃酸有可能导致肝癌? /strong /p p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10月中旬发表一篇封面论文,题为《台湾及更广亚洲地区的肝癌与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广泛相关》,杂志编辑以“一种草药的黑暗面”为题推荐了这篇论文。而这篇论文的结论是:马兜铃酸与肝癌之间存在“决定性关联”。 /p p   基于对全世界共计1400多个肝癌样本的分析,论文指出,含马兜铃酸的草药在亚洲尤其中国台湾被广泛使用,但并没有直接说马兜铃酸是当地肝癌高发的原因。 /p p   针对这篇论文的内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回应称,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 /p p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詹思延认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讲,这篇论文指出的“决定性关联”并不能证明马兜铃酸和肝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关联’和‘因果’是两个概念,如果要证实二者的因果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包括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的前瞻性或历史性队列研究,并采用病因推断准则进行因果推断”。 /p p   “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假设的链条,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詹思延说。 /p p   藿香正气口服液“被黑”——如何正确认识马兜铃酸毒性? /p p   一份“含马兜铃属药材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名单”正在朋友圈疯传,藿香正气口服液等常用药赫然在列。有业内人士指出,藿香正气口服液中有一味厚朴,而厚朴作为一味含马兜铃酸的药材,正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非处方中成药中。 /p p    strong 有网友留言:“难道名单上的这些药都不能吃了?” /strong /p p   专家就此指出,首先,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 其次,不是所有马兜铃科植物都含马兜铃酸 再次,我国已调整药材使用部位,将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改为根和根茎,根和根茎几乎不含马兜铃酸。 /p p   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指出,虽然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直接相关性尚无直接有力数据支撑,但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可造成肾小管功能受损,甚至存在引发肾癌的风险。 /p p   该发言人指出,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中成药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马兜铃酸肾损害病例数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发肾癌报告。 /p p   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提醒患者,药品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和医嘱使用,注意含马兜铃属药品的肾毒性、致癌性的风险。任何药品都不能大剂量、长时间服用。 /p p    strong 马兜铃酸的“黑历史”——我们的中药是否安全? /strong /p p   马兜铃酸曾两次引起对中医药的争论。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比利时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减肥药导致女性肾损害,被称为“中草药肾病”,引起世界关注 另一次是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媒体披露中药中的关木通成分含马兜铃酸导致肾病。随后,有关部门取消了关木通药用标准,并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制剂列为处方药。 /p p   近年来,我国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数增加,又有外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也引发舆论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与讨论。 /p p   专家指出,首先要明确的是,中药毒副作用始终存在。“中药没有毒的说法害惨了中药,其实它的毒副作用既不比西药轻,也不比西药更严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李平说。 /p p   詹思延指出,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首先是要承认中药的毒副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规范使用。而对于患者来讲,要加强宣传和科普,消除患者对服用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等无毒的错误认识。 /p p   对于中医药近年来出现的安全性和信任“危机”,专家指出,其原因并非中医理论和药材本身出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使其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p p   詹思延指出,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对各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病历、各医保报销数据库、药品监管数据库进行统一与标准化,转化为通用数据模型,指导合理用药,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p p   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强调,所有把含马兜铃酸药材作为原料生产制剂的企业,都要对其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限期提供评估结论,逾期未能提供评估结论,要停止生产,注销药品批准文号 有评估结论的,要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经药品审评中心审评后,对获益大于风险的修改完善说明书,对风险大于获益的予以淘汰。 /p p br/ /p
  • 马兜铃酸与肝癌有关吗 食药监总局回应
    p   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对防范相关风险已采取措施 br/ /p 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和亚洲其他地区肝癌相关》做出回应。 /p p   此次马兜铃酸引发热议,主要是文章将其与肝癌关联,在科学界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它究竟与我国肝癌患者的发病有关系吗?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介绍,根据流行病学大样本、大数据分析,我国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与马兜铃酸有直接关系,尚无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撑。 /p p   马兜铃酸具有明显肾毒性,可造成肾小管功能受损,甚至存在引发肾癌的风险。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马兜铃酸列为潜在致癌物质,2012年将其列入Ⅰ类致癌物质,截至目前列入Ⅰ类致癌物质的还有黄曲霉毒素、烟草、酒精饮料等共116种。 /p p   在古籍中,就有马兜铃科药材的入药记录,有“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的功效。目前,收载于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地方药材标准的马兜铃科药材有24种,含马兜铃属药材的中成药口服制剂有47种。食药监总局提醒患者,药品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和医嘱使用,注意含马兜铃属药品的肾毒性、致癌性的风险。任何药品都不能大剂量、长时间服用。 /p p   目前,我国对防范含马兜铃酸药物风险已采取措施。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不是所有马兜铃科植物都含马兜铃酸。我国自2003年以来,已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及中成药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马兜铃酸含量高的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 调整药材使用部位,将马兜铃科植物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改为根和根茎,根和根茎几乎不含马兜铃酸 明确安全警示,对含马兜铃属药材的口服中成药品种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制定《含毒性药材及其他安全性问题中药品种的处理原则》。采取上述措施后,马兜铃酸肾损害病例数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发肾癌报告。 /p p   下一步食药监总局要对上市的含马兜铃酸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并组织技术机构和专家对含马兜铃酸药材和中成药进行风险评估。 /p p br/ /p
  • 北大-清华汤富酬和黄岩谊与合作者发布肝癌无创早期诊断新技术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汤富酬、黄岩谊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无创早期诊断新技术——甲基化CpG短串联扩增与测序(MCTA-Seq)。该项技术是通过对患者血浆游离DNA中异常高甲基化CpG岛进行全面测序分析,来实现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是癌症诊断方法上的一个突破。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10月3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C)被加上一个甲基而形成甲基胞嘧啶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发生于CpG二核苷酸。CpG二核苷酸高度聚集于被称为CpG岛的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位于基因转录起始处,具有重要的转录调控功能。CpG岛在正常细胞中大多处于去甲基化状态,但在肿瘤细胞中,大量CpG岛会发生异常高甲基化。CpG岛异常高甲基化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肿瘤标志物。  坏死的癌细胞会将DNA释放到血液中成为循环游离DNA,能否通过检测血液中携带异常高甲基化CpG岛的游离DNA而发现早期癌症呢?虽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这种尝试,但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的瓶颈是缺乏能够同时检测大量CpG岛的高通量技术。早期肿瘤释放到外周血中的游离DNA极其微量且呈高度片段化,目前已有的DNA甲基化组检测技术灵敏度均较低,无法满足对其进行高通量检测的要求。  MCTA-Seq技术巧妙地突破了这一瓶颈。通过选择性扩增甲基化CpG短串联CGCGCGG序列和随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MCTA-Seq可以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到近九千个CpG岛 检测下限可低至1~2个细胞的基因组DNA。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  研究者采用MCTA-Seq技术共分析了151份临床样本,包括57份癌与癌旁组织样本和94份来自肝细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个体的血浆样本。在肝癌组织中,他们发现有近九百个CpG岛发生了异常高甲基化。而在小肝癌(≤ 3cm)患者血浆样本中,则鉴定出近四百个甲基化水平显著增高的CpG岛 进一步提高筛选标准后,获得了四十多个表现最佳的血浆CpG岛标记物。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浆CpG岛标记物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部分直接来自肝癌组织,而另一类则由肝癌组织与非癌肝组织共同释放。在小肝癌(≤ 3cm)患者的血浆中,后一类标记物上升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前一类。肿瘤手术切除后,两类标记物均显著下降,表明它们都与肿瘤密切相关。后一组新型血浆CpG岛标记物的发现展示了MCTA-Seq技术无偏见筛选的优势。  通过联合两类血浆CpG岛标记物,MCTA-Seq技术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89%。尤为重要的是,MCTA-Seq成功地对本研究中全部15例AFP呈现假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做出了正确的诊断。  鉴于大多数类型的肿瘤都会发生CpG岛异常高甲基化,MCTA-Seq技术还有望用于其它类型癌症的无创性早期筛查。另外,由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独特的甲基化图谱,MCTA-Seq同时还具有识别肿瘤组织来源的潜力。MCTA-Seq的三步建库反应在一个PCR管中即可完成,仅需浅度测序,是一种简便、经济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游离DNA测序新技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博士文路,博士研究生李静宜、刘晓萌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郭化虎是这篇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汤富酬、黄岩谊和北京世纪坛医院胰外科教授彭吉润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赋能肝癌精准诊疗,罗氏诊断全新检测及数字化算法亮相进博会
    11月6日,罗氏诊断中国携肝癌领域重磅创新产品Elecsys PIVKA-II检测以及数字化算法Elecsys GAAD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将近一半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都来自于中国。中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和第二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肝细胞癌(HCC)在原发性肝癌中占比75%-85%,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往往即为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晚期生存率低束缚着众多的肝癌患者。作为境内首个批准用于HCC辅助诊断的PIVKA-II检测,Elecsys PIVKA-II具有高医疗价值,联合Elecsys AFP检测对早期HCC的灵敏度高达87%,可有效改善大部分初诊患者已是中晚期的现状。此外,在Elecsys PIVKA-II与Elecsys AFP联合检测的基础上,搭载数字化算法Elecsys GAAD,可以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参数建立数字算法模型,其评分随着HCC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可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为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体外诊断影响超过70%的临床决策,却仅占卫生总支出的2%,可以在改善健康结局的同时合理化医疗费用。卫生经济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估工具,研究比较各种可选的疾病干预措施在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投入和健康产出,为医疗卫生决策者提供循证依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璐莹表示,目前,卫生经济学评价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医保谈判、卫生管理决策等领域。体外诊断的经济价值在医疗技术遴选决策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体外诊断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早期筛查、精准诊断、辅助及时的临床决策、指导正确的治疗选择和持续的病情监测等方面。相应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避免误诊和漏诊导致的病情延误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避免不必要的诊疗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长。研究显示,使用Elecsys GAAD可以减少HCC错误诊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使用和诊疗费用;并且还可以减少HCC的漏诊,增加患者进行根治性治疗的可能性,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从而降低治疗成本。罗氏诊断中国副总裁-战略与创新部沈宝璐表示,数字化解决方案是撬动“未来医疗”的支点。罗氏诊断致力于以全面的数字化诊疗方案,引领健康管理生态系统。面对快速迭代的产业趋势,还将持续打造更多前沿、全面且可落地的数字成果,优化临床决策,继续深耕中国,服务更多的中国患者。
  • 胃癌患者宜做基因检测 或有特效药可用
    胃癌患者从今起应检测HER2  先播报一条消息:2016年5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每一例病理确诊胃癌的患者均需接受HER2检测,并指出必要时需重复活检。  并写入了治疗指南:第二版《HER2阳性晚期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和《NCCN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实践指南》(《NCCN指南》中文版。)  什么是HER2  HER2指的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普通百姓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名叫HER2的蛋白。  如果癌细胞表达过多HER2蛋白,称其为HER2阳性,该患者的癌细胞增长更快、侵袭性更强,这类患者病情也相对更容易恶化。  但同样是胃癌,每个人的特点却不同,有些人的胃癌HER2蛋白含量高,有些人HER2蛋白含量低。  为什么要检测呢  胃癌在过去没有很好的靶向药物,全靠“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细胞毒药物,副作用较大,而靶向药物顾名思义,精确制导杀伤肿瘤细胞。  HER2就像癌细胞表面的一个标签,靶向药物进入体内后,就会针对这些带标签的癌细胞,而不针对正常的细胞。  专门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叫曲妥珠单抗(赫赛汀),这种药物最初是用于乳腺癌,发现该药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于是人们尝试用这种药在胃癌患者中治疗。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人们肯定了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在HER2阳性胃癌一线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全球多中心临床III期实验TOGA数据结果显示,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可降低35%的死亡风险,生存期可提高4.2个月,总生存期可延长达到16个月。  HER2阳性患者可明确获益  胃癌和乳腺癌一样,按HER2表达量也有阴性和阳性之分。  如果HER2是阳性,就可以应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如果HER2是阴性的用这种要是无效的,这就是所谓的精准医疗。  会议了明确所有胃癌患者都应检测HER2  根据ToGA大数据研究显示,在胃癌患者中,约有16%的患者为HER2阳性,意味着每6名左右胃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是HER2阳性患者。  胃癌患者越早明确HER2的阳性状态,就能越早得到精准治疗,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遗憾的是,国外的HER2阳性检出率在20%左右,而在我国有的只有5%,意味着有很多患者本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由于我国胃癌患者对HER2检测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加上之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南规定,因此总体上HER2检测低率。  所以从该治疗规范出台后,将会有很大一部分的胃癌患者因此而获益(指之前可能不会被检测到的HER2阳性患者,据估计这样的比例约占15%)。  如何检测  检测的方法两种,国际上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免疫组化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基因检测的方法。  两种方法在技术上是互补的,特别是如果两种方法都是阳性的话,那么病人接受分子靶向治疗,赫赛汀治疗的指征更强。  HER2在我国报告阳性率较低还与另一方面还与检测水平和技术有关。(取材应不少于6块组织,建议取6-8块。)  在很多大医院,HER2检测已经属于常规检测项目,如果患者需要进行HER2检测最好选择有经验的大医院。  总之记住一句话,如果被诊断了胃癌,别沮丧,记得检测HER2表达水平,胃癌患者中有20%左右的概率,能有特效药(靶向药物)使用。  胃癌患者宜做基因检测 或能筛出特效药---消化病公益科普0660贴
  • 曹雪涛小组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曹雪涛小组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为进一步研究mRNA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最新一期(当地时间2月15日)《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   肝癌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对于晚期肝癌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肝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研究并结合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寻找新的预后判断标志物与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microRNA与多种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界的前沿热点课题。为了探求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哪些microRNA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曹雪涛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免疫所、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广西肿瘤医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华大基因、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联合攻关,先通过深度测序技术首次获得了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组织的microRNA组数据,了解到肝癌与正常肝脏microRNA的差别,通过4个独立的肝癌患者临床队列分析,发现人正常肝脏高丰度表达的microRNA-199在人肝癌中普遍性显著降低,并且microRNA-199的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发现肝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改变导致了microRNA-199表达降低,microRNA-199能够靶向抑制PAK4进而抑制下游的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通过肝靶向性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microRNA-199基因治疗,显著延长了肝癌裸鼠生存期。由此证明microRNA-199是肝癌预防判断与治疗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该工作是面向我国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和医学界目前普遍重视的转化医学研究,在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下,集基础研究、生物技术与临床标本和病人资料分析等多家单位和学科交叉合作的成果。有关专家认为,该工作揭示的正常与疾病肝脏microRNA组数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文献速递ㅣ多模式活体成像系统在肝癌药物载体研究中的应用
    肝癌是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癌变肝组织,同时以化疗、放疗等方式阻止正常肝细胞被感染恶化来治疗肝癌;但是,化疗会滥杀滥伤各组织的正常细胞,并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而且在肝癌细胞发生转移或再生后也难以治愈。因此,设计与制造出更好的用于肝癌治疗的药物,是医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提高药物疗效,不仅可以从药物结构本身出发,而且可以从药物载体入手。选择新型药物载体或靶向基团,可以使有效药物分子直接作用于癌症患处,提高药物靶向性,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减轻患者的疼痛。近日,辽宁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李丽教授课题组成功构建并制备了两种甘草次酸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药物载体,并通过组织分布和活体成像实验,验证载体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该成果已发表在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anotechnology》。1. 甘草次酸(GA)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nc Acid,GA)是从中草药甘草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具有抗炎、抗病毒、抗溃疡等多种药理活性的甘草酸苷元。近期研究发现,在肝细胞膜上镶嵌着许多GA特异性受体,可与GA特异性结合,因此,GA作为药物靶向分子进行修饰的药物载体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一种新的靶向性治疗肝癌的有效途径。2. 金属有机框架(MOFs)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通过组装无机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的具有多孔隙、高比表面积的新型材料。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会在体内特定环境中自行分解,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降低耐药性,提高药物治疗效率。通过在MOFs表面修饰GA,可以实现MOFs的肝靶向性,并且MOFs的孔隙率高,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可以有效装载药物,提高载药能力。两种MOFs载体:Uio-66-COOH-1,4-丁二胺-GA与UiO-66-NH2-GA。3. 小鼠体内靶向性研究DiR荧光染料,DiR@Uio-66-COOH-1,4-丁二胺-GA和DiR@Uio-66-NH2-GA 在小鼠体内不同时间段的荧光成像图DiR荧光染料,DiR@Uio-66-COOH-1,4-丁二胺-GA和DiR@Uio-66-NH2-GA 在心、肝、脾、肺、肾的荧光成像图关于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AniView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是广州博鹭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新推出的高灵敏度、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其采用一级背部薄化、背部感光超低温CCD相机,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大功率全波长卤素灯激发光源配合精密复杂的全局光源和万向鹅颈管点状光源光路系统,再加上顶级的光谱转换能力和多组滤光片组合,极大的提高了荧光信号的特异性,并大大缩短曝光时间。
  • 核苷类似物可降低HBV相关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11月14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调查了核苷类似物的使用和乙肝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肝切除后复发风险。   对HBV相关肝癌肝脏切除后的病人来说,肿瘤复发是主要问题。   中国台湾的Chun-Ying Wu医生和同事研究了核苷类似物的使用和HBV相关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风险。   研究者对2003年和2010年之间台湾省内(病例)进行队列/群组研究。资料来自于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   在近期被诊断为肝细胞癌的100938例患者中,研究小组选取了2003至2010年之间4569例进行了根治性肝切除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   小组研究成果主要比较了未使用和使用核苷类似物的病人第一次肿瘤复发风险。   研究小组发现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有更高的肝硬化的发病率。但其肝细胞癌复发风险和整体死亡(率)较低。   研究小组总结道:&ldquo 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后,使用核苷类似物与更低的肝细胞癌复发风险相关。&rdquo
  • 专家共识!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为难治性肺癌患者用药提供参考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难治性肺癌指对标准治疗反应低,或尚无标准治疗,缺乏高效低毒治疗方案的肺癌。目前对于难治性肺癌尚缺乏明确定义及治疗相关共识。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肺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的专家,针对我国肺癌实际诊疗情况,参考了国内外新研究数据、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本共识。 共识围绕难治性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阳性N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阴性NSCLC、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推荐意见,为我国医师提供难治性肺癌的用药建议和参考。 难治性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难治性肺癌患者会面临多重耐药等复杂情况,临床医师可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人源肿瘤异体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及MiniPDX技术开展药物敏感性检测,结合基因测序,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推荐如表6。 其中,多数专家(64%)推荐,难治性肺癌患者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高通量药物筛选,为后续用药提供参考(证据水平:Ⅱ级)。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PDO)在新药靶点发现和验证、肿瘤药物筛选、个体化治疗和转化医学等临床癌症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选择性建议其进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为后续用药选择提供参考。一项合并17项肿瘤类器官药物性敏感检测的临床疗效预测结果显示,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总体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81%)。 此外,利用胸腔恶性积液构建肺癌类器官、进行个体化药敏检测取得了积极进展,可用于记录肿瘤类器官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以预测体内药物反应。因此,利用肺癌类器官进行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可行的。 艾玮得类器官药物敏感性分析服务肿瘤患者的是试药替身艾玮得生物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配套生命科学设备的创新研发。艾玮得药敏分析方案以器官芯片为核心,类器官+微环境实现人体高仿真模拟,构建出临床治疗有效性评估理想的预测模型,为医生与患者的治疗提高效率和有效性。 艾玮得药敏分析服务通过仿真的体外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更准确呈现药敏反应。利用摇摆灌注仪提供动力系统,实现自动化、高通量样本动态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智能成像分析系统配备智能实时拍摄、智能定位、智能AI图像处理及分析功能,数据结果更客观,节约人力的同时提升效率。所有实验操作均在智能类器官培养工作站中进行,减少污染风险,降低人员操作的批次间差异。
  • 岛津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肝癌的论文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由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与株式会社岛津公司编写的题为“基于患者数据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肝癌”的论文已于5月30日在英国学术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2. 发表的要点l 开发了基于患者数据使预测能力最大化、最佳的机械学习算法和学习参数以及自动提取架构。l 根据本研究成果,可综合脏器的炎症及患者背景等信息预测癌症,而非像传统的根据肿瘤标志物来判断。l 期待今后应用于日常诊疗所中收集患者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患者信息支持诊断。
  • 同济大学团队首创新型检测技术 为肿瘤患者检诊治养带来福音
    与传统的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不同,针对CTC捕获效率低的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糖代谢差异的全新靶点,设计仿生多功能纳米探针,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法磁富集肿瘤细胞,独创了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使CTC捕获效率提升10倍多。这是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陈炳地博士及其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与临床验证,全球首创的新型循环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引领了液体活检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新突破。自2010年进入该领域以来,陈炳地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出发展开了产业化探索,成立了致慧医疗,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这项PETCTC®技术无须生物标记物,采用非抗体依赖原理,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可以保证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活性,并且使检测结果可视化,供病理医生进行“金标准”诊断。同时,这项技术已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立项团体标准并即将发布,为建立癌细胞检测与鉴定的国际金标准迈出坚实的一步。PETCTC®技术属于医工交叉创新领域,可以有效带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大健康、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作为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致慧医疗还成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了设备和试剂,一并亮相今年第二十三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同济大学展台。液体活检是目前肿瘤早筛和治疗的关键技术。液体活检CTC技术也经历多次技术变迁,PETCTC开创了“第5代CTC富集PET技术”。PETCTC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本土自研技术,创新研发的无标记纳米捕手可实现对外周血中不同分型异常循环异常细胞的特异高效捕获,并富集量化。本技术已经过多中心临床验证,技术总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都达到了90%以上,临床样本涵盖了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多个常见癌种,包含了Ⅰ-Ⅳ的不同分期类型。2016年,陈炳地团队立足以往抗癌新疗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有代谢活性的癌细胞,都具有超高度使用葡萄糖且通过无氧酵解产能等特点。而由此产生的癌细胞表面生理特性的特殊变化,是导致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基于该广谱性的特异性变化,并依托团队多年开发成熟的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技术平台,陈炳地成功设计出全新的多功能纳米探针。经过大量系统性细胞学实验验证,该纳米探针对不同种类的癌细胞都有超高效的特异性的吸附力,同时又有极强的富集作用、细胞荧光成像及量化能力,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的诞生提供了有力支撑。“将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早筛查、早诊断,帮助患者更快确定治疗癌症的方法。在治疗结束后的长期康复中,我们计划通过精准的营养管理指导肿瘤病患进行长期的营养康复。”陈炳地说,这样就有可能把肿瘤变成“慢病管理”模式,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长期跟踪康复,做成一个“检诊治养”的闭环,当好抗癌卫士。
  • 全球首个针对肝癌的PD-1抗体获FDA批准,奋起直追,国产PD-1抗体顺利进入三期临床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52885d9-2301-4ff1-ac0d-70f3df1e9f8d.jpg" / /p p   作为一项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肝癌(HCC)是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肝癌(HCC)难治已是众所周知!全球每年约有782,000例新发病例,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746,000例。而中国约占全球新发HCC病例和HCC相关死亡人数的50%。 /p p   也就是说,全世界几乎一半的肝癌患者都在中国。此外,国内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发现就是晚期,没有了手术的机会。 /p p   但就目前来看,治疗晚期肝癌的药物并不多,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介入、射频等局部治疗和化疗、靶向等全身治疗为主。FDA唯一批准的肝癌靶向药-多吉美,却只能使2%的肝癌患者肿瘤缩小30%。不少医生和患者都反应多吉美的效果并不好,副作用还不小。另外,瑞戈非尼和乐伐替尼(E7080)目前也已经有不错的临床数据,但耐药非常快。 /p p    strong 首个且唯一一个在肝癌适应症上获FDA批准的免疫肿瘤药物 /strong /p p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最近几年PD-1/PD-L1单抗药物的热度持续升高,肝癌患者们迎来了新的、更加充满希望的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62650f3-5860-4e22-ac63-3e8b223ad84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PD-1抗体Opdivo获批适应症(图片来源 opdivo.com) /strong /p p   目前全球共有5个PD-1/PD-L1类抗体药物获批上市,被批准用于包括恶性黑色素瘤、肾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膀胱癌和肠癌等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但百时美的PD-1抗体Opdivo(Nivolumab)是首个且唯一一个在肝癌适应症上获FDA批准的免疫肿瘤药物。 /p p   当地时间2017年9月22日,基于一项214人的2期临床试验Checkmate-040,美国FDA批准了PD-1抗体Opdivo用于多吉美耐药的晚期肝癌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34c2fd6-0c71-40d9-ba07-485dbd4e9b3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Checkmate-040 (图片来源柳叶刀) /strong /p p   临床结果表明:43名患者的肿瘤缩小至少30%,客观有效率20%,中位持续有效时间9.9个月 可使另外64名患者的肿瘤稳定不进展,疾病控制率高达64%,9个月生存率为74%。 /p p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PD-1/PD-L1单抗药物的研发也在如荼如火的开展,众多优秀的企业奋起直追。目前,国内PD-1/PD-L1抗体药在研的企业超过10家,其中进展较快的企业包括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宏汉霖、君实生物、思路迪以及基石药业等。 /p
  • 基因组检测让乳腺癌患者术后无需化疗
    p   美欧多国研究人员日前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基因组测试可以识别出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低,术后无需化疗。这一方法可用来预测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为医生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br/ /p p   欧洲9国近6700名乳腺癌早期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名为MammaPrint的方法来检测被切除肿瘤样本的标志性基因,分析癌症复发风险。研究人员还用肿瘤大小、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常规指标评估了患者的临床风险。临床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在手术后还需要接受化疗,但化疗有严重毒副作用。 /p p   研究人员筛查出1550名临床风险较高但基因组风险较低的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术后接受化疗,另一组术后放弃化疗。术后5年,研究人员发现,约95%没有接受化疗的患者依然活着,5年生存率仅比接受化疗的患者低1.5%,也没有发生距离原发肿瘤较远部位的转移。 /p p   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临床风险较高、基因组风险较低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放弃术后化疗是安全可行的。 /p p   报告主要作者、MammaPrint基因组检测方法发明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劳拉· 范· 特费勒说,这是第一次通过随机试验证明,基因组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就是否化疗做出明智的选择,这项研究结果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p p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癌症。美国癌症学会估计,2012年全球范围有近170万新增乳腺癌病例,占女性所有新增癌症病例的四分之一。 /p p br/ /p
  • 罗氏宫颈癌细胞学检测术获CFDA批准 可区分自愈患者和治疗患者
    罗氏宫颈癌细胞学检测术获CFDA批准 可区分自愈患者和治疗患者昨日,罗氏宣布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CFDA)批准该公司的CINtec PLUS细胞学检测术。这项技术旨在改善宫颈癌前病变的检测和早期措施。与传统的Pap等检测手段相比,CINtec PLUS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有所提高,这也是它获得批准的一大原因。中国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约6万2千例,每年约3万的中国女性死于该疾病。几乎所有的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造成的,但只有那些有持续HPV感染,并出现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才需要接受治疗,而剩下的患者主要依靠自愈能力。罗氏的这项CINtec PLUS技术能检测到HPV持续感染患者中的两个可致癌生物标志物, 因此可以区分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和那些可以自我康复的患者。“这项全自动的CINtec PLUS细胞学检测手段将向中国妇女提供行业内最全面的宫颈癌筛查,从而落实我们预防妇女患子宫颈癌的承诺。”中国罗氏诊断总经理Wong Fatt Heng先生说道,“ 该细胞学检测有助于减少过度诊断,提高癌前宫颈疾病的检测,使患者能够采取早期措施。”罗氏在中国、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等各地安装了数万台诊断仪器,患者能在这些地方接受该项全自动的CINtec PLUS 细胞学检测服务。
  • 代谢组学揭示肠癌患者临床诊断依据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日趋系统化和多学科交叉,系统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翻开了临床实践、药物研发的新篇章。作为国内较早涉足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贾伟教授研究团队,近年来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各种临床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以结直肠癌的系列研究为例介绍我们的研究进展。  研究团队首先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结合单维统计、多维统计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对I-IV期的64名肠癌患者和6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了血清和尿液代谢标志物的筛查,并进一步在扩大的研究对象101名肠癌患者和103名健康人中对所发现的潜在代谢标志物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显示,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的血清代谢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肠癌患者的糖酵解通路中的两个代谢产物丙酮酸和乳酸在血清中呈显著性升高,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异柠檬酸、柠檬酸中间产物呈下降趋势 油胺在肠癌病人血清中的含量也有显著性降低 尿素循环代谢物精氨酸、鸟氨酸和瓜氨酸在病人血清中均显著降低,脯氨酸、羟基脯氨酸和谷氨酸也显著下降 另外,色氨酸及其相关的代谢物5-羟基色氨酸和5-羟基吲哚乙酸在肠癌组和正常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与5-羟色胺的代谢相关。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代谢产物不仅可以将肠癌Ⅱ-Ⅳ期的患者与健康人明显区分开,还能将Ⅰ期的早期肠癌患者与健康人也区分开来。我们的相关研究结果从2009年开始陆续发表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9和2013)上。  尿液代谢组学结果同样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的代谢谱亦呈显著差异。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色氨酸代谢上调,组胺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和肠道菌群代谢紊乱。另外,结直肠癌病人中紊乱的代谢谱,如5-羟色氨酸代谢物、三羧酸循环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在手术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进而开展了二甲肼(DMH)所致结肠癌早期病变的SD大鼠模型的研究,同样发现这些代谢物的波动和紊乱。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0和2012)上,并得到美国ACS和TIME(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多家权威媒体的重点报道和关注,对该研究结果和前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结直肠癌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基础上,我们对肠癌的组织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组织的研究可以有效规避血清、尿研究中由于饮食差异等外界因素对体内代谢物的影响带来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团队首先对来自上海地区的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组在癌和癌旁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物。进而对来自北京、浙江和美国加州另外3个不同地区的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肠癌组织中总的代谢物变化趋势在4个不同地区的样本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的15个代谢分子呈现出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差异性代谢物的变化与所在的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呈高度的一致性。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上调的犬尿氨酸、b-丙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2-氨基丁酸、棕榈油酸、焦谷氨酸、天冬氨酸、次黄嘌呤、乳酸、豆蔻酸、甘油、尿嘧啶、腐胺,以及下调的肌醇。差异表达性的基因包括LDHA、TALDO1、GOT2、MDH2、ME1、GAD1、ABAT、PANK1、DPYD、ACLY、FASN、SCD、IDO1、GPX1、GSTP1、GSR、GSS、GGCT、ANPEP、CAT、ERCC2。结合代谢物和基因表达变化发现的结直肠癌的代谢物模式和基因表达模式特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阐释其生物特性:1)“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这是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大量地摄取葡萄糖进行有氧糖酵解,生成大量的乳酸,同时为不断生长的肿瘤细胞提供生物合成原料 2)伴随着糖酵解的上升,用于大分子物质合成的代谢中间体显著上升:肿瘤细胞的代谢会产生大分子中间体来支持细胞生长,导致某些特定的游离脂肪酸(豆蔻酸、棕榈油酸)和核酸(次黄嘌呤)的浓度上升。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ACLY、 FASN和SCD同样提示了脂肪酸合成的增强。而b-丙氨酸在肿瘤细胞生长中明显的变化可能与脂肪酸合成中的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辅酶A有着密切的联系,提示这种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代谢有相关性 3)肿瘤细胞内维持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我们发现肿瘤组织内具有抗氧化活性代谢物的浓度显著上升。由于肿瘤细胞加速合成代谢而产生较高的活性氧,从而使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上升。所发现的这些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代谢产物在肿瘤组织中被大量的合成,提示肿瘤细胞通过改变代谢模式,用还原性的分子来平衡活性氧,从而在较高的氧化应激水平下维系其生理和代谢功能。实验中发现,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视晶酸、2-氨基丁酸在肿瘤细胞中上升。同时,与谷胱甘肽相关的基因包括GPX1、GSR、GGCT、GSTP1也在肿瘤组织中显著升高。该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的癌症研究期刊ClinicalCancer Research(2014)。  我们相信对结直肠癌的系统性的代谢研究,对寻找和发现具有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为未来的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文出处:  1.Qiu, Y. Cai, G. Su, M. Chen,T. Zheng, X. Xu, Y. Ni, Y. Zhao, A. Xu, L. X. Cai, S. Jia, W., Serummetabolite profiling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GC-TOFMS and UPLC-QTOFMS.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09, 8, 4844–4850.  2.Qiu, Y. Cai, G Su, M. Chen, T. Liu, Y. Xu, Y. Ni, Y. Zhao, A. Cai, S. Xu, L. X. Jia, W.,Urinary Metabonomic Study on Colorectal Cancer.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10, 9, 1627–1634.  3.Cheng, Y., Xie, G., Chen, T., Qiu, Y., Zou,X., Zheng, M., Tan, B., Feng, B., Dong, T., He, P., Zhao, L., Zhao, A., Xu,LX., Zhan,g Y., Jia, W. Distinct urinary metabolic profile of human colorectalcancer. Journal of ProteomeResearch. 2012, 11(2):1354-63.  4.Tan, B, Qiu,Y, Zou, X, Chen, T, Xie, G, Cheng, Y, Dong, T, Zhao, L, Feng, B, Hu, X, Xu, L.X, Zhao, A, Zhang, M, Cai, G, Cai, S, Zhou, Z, Zheng, M, Zhang, Y & Jia, W.Metabonomics identifies serum metabolite markers of colorectal cancer. Journalof Proteome Research 2013, 12, 1354?1363.  5.Qiu, Y. Cai,G. Zhou, B. Li, D. Zhao, A. Xie, G. Li, H. Cai, S. Xie, D. Huang,C. Ge, W., Zhou,Z. Xu, L. Jia, Weiping Zheng, S. Yen, Y. Jia, W. Metabonomics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new approache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biomarkerdiscover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4, 20(8):15.
  • 拉曼光谱成像技术获突破 肝癌早期检测成可能
    据媒体报道,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领衔的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小组,在高分辨率化学识别与成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项研究结果突破了光学成像手段中衍射极限的瓶颈,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的分辨率提高到一个纳米以下,这对了解微观世界,特别是微观催化反应机制、分子纳米器件的微观构造,以及包括DNA测序在内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为研究单分子非线性光学和光化学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据悉,该研究工作是在科技部、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完成的,是该研究团队继2005年实现单分子磁性调控(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后在单分子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进展。   据文章通信作者之一董振超教授介绍,印度科学家拉曼于1928年发现了光子被物质分子散射后能量发生变化的光散射现象,并在两年后因此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拉曼散射中光子的能量变化通常起源于分子振动能量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叠加,因此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的信息。而由于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谱的谱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可作为分子识别的&ldquo 指纹&rdquo 光谱,就像人的指纹可以用来识别人的身份一样。如今,拉曼光谱已经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据介绍,激光光镊拉曼光谱技术是将激光光学囚禁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悬浮细胞、生物大分子等进行研究的一种光子技术,更是一种无损、快速、灵敏的光谱学的检测方法。   专业人士表示,鉴于水的拉曼散射非常微弱,该技术适合于对水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细胞等进行研究。该技术应用光镊把细胞俘获或囚禁在玻片上方10微米左右的位置,可以消除其他拉曼光谱技术将细胞囚禁在溶液中和玻片上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并且光镊将细胞长时间囚禁在激光的焦点附近,在优化了散射光的收集光路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更高信噪比的光谱。虽然激光光镊拉曼光谱技术已经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这种技术只是对直径较小的细胞有很好的针对性,对像肝癌细胞这样直径较大的细胞并不能全部获取其中的光谱信息。   目前肝癌已经成为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但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对肝癌的检测就成为了目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拉曼光谱成像可以在降低分子成像成本的同时,提供更高的图像敏感度、还有更强的空间分辨率以及更完善的浏览多重信号的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拉曼光谱成像已经成为当前所有成像技术中较为优越的一种技术。这种重构的激光拉曼光谱成像系统对肝癌细胞进行了成像研究,获得了单个肝癌细胞微区的拉曼光谱图谱,同时计算出786cm-1、1450cm-1和1658cm-1等特征峰的峰面积,这些特征峰分别归属于DNA、脂类和蛋白质,并根据归一化后的数值在相应的细胞扫描位置给出不同颜色值成像,进而重构出这些物质的拉曼特征峰在肝癌细胞中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明确的看到DNA、脂类及蛋白质特征峰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并且通过荧光染色验证了成像系统的可靠性。因此通过特征峰的成像图确定物质在细胞中的微区分布情况,为拉曼方法检测和诊断肝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 乳腺癌8年数据 基因测序受患者青睐
    p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成本不断降低,活跃在市场上的乳腺癌基因测序产品也越来越多。然而,患者对乳腺癌BRCA测序持何态度?BRCA基因测序是否对患者的治疗决策有影响?2016年2月11日,《JAMA Oncology》杂志报道了年轻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检测的调查报告,经调查发现,近年来乳腺癌年轻患者接受BRCA检测的概率在不断增加。 /p p   被诊断有乳腺癌的年轻女性通常被建议进行BRCA检测,但测试结果对医疗决定和患者的影响却有很大的未知。为了描述乳腺癌年轻患者的BRCA检测情况,评估遗传风险以及判断基因信息对治疗决定的影响,研究人员对11个学术社区医疗中心的897名4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指标为BRCA检测的使用频率及趋势、如何利用基因信息对BRCA突变检测为阳性及阴性的女性进行治疗决策。 /p p   大约有87%(780名)的女性在乳腺癌诊断一年后接受了BRCA检测。从2006年至2013年,BRCA检测率持续上升,2006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39名女性中有30名接受了BRCA检测(76.9%),2007年接受BRCA检测的比例略有降低,为70.2%,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BRCA检测的频率持续上升,2012年和2013年BRCA的检测率分别为96.6%和95.3%。在未接受BRCA检测的女性中,31.6%的患者病史中未涉及突变话题,然而有43%的患者考虑将来接受BRCA检测。 /p p   在831名女性中,其中248名(29.8%)担心遗传风险信息会对手术治疗决策有影响,在这些女性中,86.4%的突变携带者和51.2%的非突变携带者选择了双侧乳房切除术 很少有女性担心系统性治疗决策受遗传风险的影响。 /p p   作者最后得出结论:BRCA1和BRCA2突变检测在乳腺癌年轻患者中不断增加。鉴于对遗传风险影响手术决策的担忧,应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对所有乳腺癌患者进行指导并提供基因检测。 /p
  • 突破!无需手术和放疗,14名癌症实验患者康复
    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的一项小型临床试验发现,14名接受实验性免疫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全部康复。所有这些受试者均患有带有罕见突变(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局部晚期直肠癌。研究人员称,这是癌症治疗史上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四名患者和两名试验研究人员患者接受了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一种免疫治疗药物dostarlimab的治疗。研究人员说,每位患者的癌症都神奇地消失了,体检、内窥镜检查、PET扫描或MRI扫描都无法检测到癌症。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药物每剂成本约为11000美元。每3周给患者服用一次,持续6个月。研究人员说,人体的免疫细胞包含一种称为“检查点”的保护措施,以防止它们攻击正常细胞。但是癌细胞可以影响这种保护并关闭免疫细胞,从而使肿瘤得以隐藏生长。此次这种新方法是一种免疫疗法,通过阻断癌细胞“不要吃我”信号,使免疫系统能够消除它们。该治疗方法针对的是DNA修复系统不起作用的直肠癌亚型。当修复系统不起作用时,蛋白质中会产生更多错误,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错误并杀死癌细胞。经过实验结束后6个月至25个月的随访,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都没有癌症复发的迹象,无需再进行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标准治疗。该研究的另一个惊喜是,没有一个患者遭受严重的副作用。研究人员表示,结果令人惊讶,临床试验中的每个患者都对一种药物有反应,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他们为这种单独使用免疫疗法靶向特定肿瘤的方法创造了一个术语“免疫消融”,意味着使用“免疫疗法代替手术、化疗和放疗来消除癌症”。研究人员称,直肠癌手术和放疗对生育能力、性健康、肠道和膀胱功能有永久性的影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巨大。随着年轻人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新方法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这项试验现在需要在更大的研究中重复进行,并指出该小型研究只关注肿瘤中具有罕见遗传特征的患者。但他们说,在100%的受试患者中看到完全缓解,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早期信号。
  • 广东紫金丙肝患者已确诊123例
    2月28日,河源市紫金县新闻办公室向新闻媒体通报,在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专家的具体指导下,该县卫生部门对疑似丙肝患者进行复检采血,经省疾控中心核糖核酸检测,确诊丙肝患者123例。   该县将检测结果由县疾控中心告知复检者,已确诊的患者由指定治疗单位同步发出治疗告知书。据了解,紫金县人民医院治疗丙肝的干扰素等药品储备充足。目前,丙肝确诊患者开始接受规范化治疗,医疗费用将按有关规定解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 合肥研究院发现脂肪肝发展成肝癌的代谢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武林课题组在肿瘤发生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恶性转变的代谢调控机制。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常见肝脏病理改变。脂肪肝病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类。由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逐渐成为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形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有多个阶段,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阶段是疾病不良发展的关键阶段,或直接进展为肝癌。  课题组从模拟人脂肪肝病演化的STAM小鼠模型出发,分析病变各阶段的基因表达模式和基因集变异,发现NASH阶段发生致癌信号的广泛激活,同时伴随有调控脂肪酸代谢的LPL/FABP4/CPT1信号轴的特异上调。二者协同作用将利于肿瘤起始细胞的发生,促进恶性转变。体内实验表明,对LPL/FABP4/CPT1信号轴的抑制可有效延缓STAM小鼠的肝肿瘤生长。细胞试验显示,靶向代谢轴的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  该研究提示脂肪酸代谢信号轴的激活是肝癌起始细胞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而靶向此信号轴可能为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预防提供一个潜在方向。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医学物理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 全球首位女性艾滋治愈者出现|ddPCR确认病毒载量极低不可检出
    2023年3月,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ell 期刊上发表" HIV-1 remission and possible cure in a woman after haplo-cord blood transplant "的论文。研究显示,一名混血女性艾滋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37个月后,停止了抗艾滋病毒治疗,之后她的体内连续18个月没有检测到HIV-1。根据伯乐生命科学公众号发文表示,在接受 CCR5Δ32/Δ32 单倍相合脐带移植(脐带血细胞结合成人单倍干细胞)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后,经 ddPCR 确认血液中 HIV 载量极低不可检出,艾滋病可能得到了治愈。该患者成为继“柏林病人”、“伦敦病人”、“杜塞尔多夫病人”之后,第四例经发表的艾滋病治愈病例,被称为“纽约病人”。同时,也是全球首次成功治疗的女性艾滋病患者。此前,有两名男子通过 CCR5 Δ 32 纯合子突变异体成体干细胞移植治愈了艾滋(注:作者投稿时为 2 名男子治愈者,现为 3 名)。但是,CCR5Δ32 纯合子突变在人群中十分罕见,这严重限制了干细胞移植治愈 HIV 的可行性。Hsu Jingmei 团队将 CCR5Δ32/Δ32 脐带血细胞结合病人亲属的干细胞进行移植,同时解决 CCR5 Δ 32 纯合突变和 HLA 配型的难题,使患者的肿瘤和艾滋病都得到了缓解,目前缓解已持续 4.8 年。移植后 37 个月,患者停止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ATI),停药后超过 18 个月,病人血液中仍然没有出现 HIV-1 载量反弹。Hsu Jingmei 团队曾在2021年开发了基于 Bio-Rad QX200 平台的 ddPCR HIV-1 检测 assay,用于检测和监测隐匿性 HIV-1 感染。经过实验室和临床评估,该 assay 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表现出非常高的分析特异性和接近单拷贝水平的检测灵敏度,检测下限(LoD)为 4.09 拷贝/百万外周血单核细胞(4.09 copies/million PBMCs)。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