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析化学研讨会

仪器信息网分析化学研讨会专题为您整合分析化学研讨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析化学研讨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析化学研讨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析化学研讨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析化学研讨会话题讨论。

分析化学研讨会相关的资讯

  • 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年末上线!
    这是一个神奇的领域,仪器设备简单易行,分析过程敏捷高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表面技术,超分子体系以及新材料合成的发展和应用,该领域进一步向微量分析,单细胞水平检测,实时动态分析,无损分析以及超高灵敏和超高选择等方向迈进。这就是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电分析化学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电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分析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酶传感器、电分析化学DNA传感器等。2022年12月21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重磅上线!本次研讨会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会议邀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牛利教授主持。多位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大连化物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的专家进行最新的技术分析与最新结果科研成果的分享。21日上午的会议聚焦电化学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应用。将电化学技术拓展至生物细胞研究等领域,这相比传统的荧光、质谱等手段有着怎样的优势?生物分析的检测范围是否会因此进一步拓宽?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是否会带来一次新的技术变革?数位杰青、长江学者、名校教授、一线研究员将在本次研讨会中深度解读——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单细胞电化学分析》点击参会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单细胞层面,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的变化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单细胞的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荧光和质谱等方法。这些技术中,基于微/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方法以其高灵敏度的特性成为实时定量检测单细胞的重要技术。本次,徐静娟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和离子测量方面的工作。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点击参会刘松琴,2003年6月在南京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分别为德国Potsdam大学和加拿大Lakehead University博士后,2005年被聘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松琴主要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本次,刘松琴将就《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进行经验分享。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点击参会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本次,戴志晖将就《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进行分享:通过界面合成,使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组成、电荷密度;通过表面分子组装改性等方法,建立了从分子到纳米层次的生物电化学界面;对界面电化学性能进行调控,设计合成了新型高灵敏纳米生物探针,提高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发现了生物传感检测中的新原理,发展了新的信号放大分析方法,拓展了生物分析检测范围,为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复杂生命体系的分析检测提供了可能。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点击参会只金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只金芳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本次,只金芳报告题为《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基于超微电极电化学碰撞技术的单粒子和选择性检测,可以提供单细胞代谢活性或单颗粒催化活性,获得待测粒子-电极间相互作用等大电极体系检测所不能分辨的信息,具有研究单个粒子活性的可能性。报告提出以硫堇作为一种带正电的电子介体,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并被微生物还原。当一体化的硫堇-微生物碰撞在电极表面时,还原态的硫堇在电极表面被重新氧化,从而产生尖峰信号。信号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被微生物还原的硫堇的量,从而可以根据尖峰的大小来直接的判定微生物的活性。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通知 (第二轮) (2010年8月19 - 22日,北京)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9-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除有关学术报告外,还将设立几个生命分析化学重大学术问题主题讨论会,如院士论坛、前沿论坛、青年学者论坛、海外学者论坛和技术论坛。   会议所涉及的问题包括: 1)生命分析样品处理方法 2)生物及环境复杂样品分析 3)组学分析方法 4)单细胞、单分子及极端环境样品分析 5)临床、医药与法庭分析 6)化学生物学分析方法 7)生物成像分析 8)新仪器与新技术 (9)食品、药品安全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有意参加研讨会的各方代表请尽快报名并将回执和论文摘要通过会议网站(具体投稿和住宿信息参见如下网站)或者通过E-mail邮件方式直接发送给会议联系人。每个参会论文均需要做墙报(具体要求见会议网站)。   论文摘要格式: 论文摘要篇幅限A4纸1页,打印范围(版芯)15×23 cm。题目用三号黑体 作者姓名用四号宋体、单位及地址以及摘要内容用五号宋体 图标、表及参考文献用小五号宋体。该摘要需要转化为PDF格式后网上提交!   墙报格式:90cm(宽)×120cm(高)。   报名回执和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 2010年6月30日(以收到邮件为准)。也可通过会议网站注册后,直接提交论文。   报到日期:2010年8月19日全天,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   会议时间:2010年8月20-22日,8月22日下午离会   会议具体地点: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第二教学楼   参会费用: 会议交通和食宿自理 会务资料费:普通代表500元/人,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300元/人(报到时出示有效学生证或研究生证)。提前缴费可通过网上平台完成(截至日期2010年7月31日,鉴于报到当天人数较多,建议参会人员尽量选择网上平台支付),平台地址如下: http://www1.beijing.com.cn/user/meeting/meeting_payorder.jsp?mer_id=3998   此次会议将开辟相当规模的仪器及相关展览,热忱欢迎相关仪器厂商及化学试剂公司报名参展。   会议住宿信息将很快在网上发布。   会议网站: http://www.chem.pku.edu.cn/smfxhx/   会议联系人:刘虎威(hwliu@pku.edu.cn, 010-62754976)   邵元华(yhshao@pku.edu.cn, 010-62759394)   朱志伟(zwzhu@pku.edu.cn, 010-627579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2日上午11点30分,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闭幕式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5教室举行。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吸引了400余名业内人参加,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董绍俊院士、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等业内专家出席了本次闭幕式。   闭幕式现场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由“论文颁奖、金牌赞助厂商代表发言、主办方致谢”三个环节组成。首先进行的是本次学术报告与研讨会的颁奖环节。大会主办方特设“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共展示科研报告700余篇,经过专家组评审后,评出了优秀报告共41篇。董绍俊院士、汪尔康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以及赞助商代表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部分“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获奖人员合影 获奖者 单位 题目 崔毅然 北京大学 核壳型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细胞磁性分选中的应用 李元娜 湖南大学 三维荧光光谱法结合二阶校正方法快速测定环境中除草剂敌草胺的含量 何子剑 北京理工大学 多光谱成像技术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刘萍萍 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铁蛋白免疫检测新方法 陈永刚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马会娟 东北大学 半胱氨酸功能化纤维分离富集-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的形态 吴亚锋 东南大学 基于高分子聚合反应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郑珍珠 福州大学 新型核酸探针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朱杰 复旦大学 二氧化硅纳米载体对光动力学药物抗癌毒性的研究 李银辉 湖南大学 设计和合成双功能探针检测葡萄糖苷酶和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苏招红 湖南师范大学 高频石英晶体阻抗技术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赖诺普利的相互作用 杨丽珠 华东师范大学 β-环糊精衍生物重氮化修饰直立碳纳米管及其通过主客体识别在均相溶液的DNA杂交检测重的应用 胡亮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线虫刺激成像的研究 蔡秋莲 兰州大学 环烯烃共聚物芯片微通道固定化蛋白酶的应用 赵倩 聊城大学 血红蛋白在Nafion/Fe3O4杂化膜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其过氧化氢的生物传感 张秋兰 南昌大学 电化学和光谱法结合MCR-ALS研究左旋多巴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刘震 南京大学 新颖硼亲和方法及其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 邹文生 南京大学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基础上的TNT荧光化学传感器与化学剂量测定器 古志远 南开大学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离分析新方法 杜甫佑 北京大学 免疫亲和色谱LC-QTOF MS联用分离分析植物多肽系统素的研究 张立兵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利用DNA保护的银簇和核酸酶荧光检测铅离子 张晶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 活细胞膜上分子相互作用与成像分析研究 张轶鸣 中科院化学所 高通量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仪研制 江迎 中科院化学所 可视化分析新方法及其在脑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熊彩侨 中科院化学所 共振抛出-离子阱颗粒质谱赵超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丙烯醛-DNA加合物损伤位点检测的研究 蒋先旺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 蛋白质芳香基团的1H-13C HSQC信号增强研究 张忠平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所 分子印记复合纳米结构的化学传感器 陈瀑 武汉大学 新型β-胡萝卜素镶嵌的纳米硅共振拉曼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张立春 四川大学 基于Y2O3微纳米材料的催化发光气相色谱检测器 韩国军 清华大学 基于ICP-MS的单细胞金属组学新方法研究 祁媛媛 清华大学 一种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反应模式测雌二醇的含量 陈晓彤 清华大学 对PH和铜离子具有双功能响应的席夫碱介孔硅材料 丁黎娟 山东师范大学 核酸酶双纳米金分子信标用于细胞内成像 邹蕊 陕西师范大学 多负载电化学阻抗ConA传感器的研究 王金和 厦门大学 光谱化学传感中的信号放大:仿生变构作用 兰韬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共振散射光相关光谱的均相免疫分析 韩彬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基于固载PH梯度整体材料的芯片自由流等电聚焦技术 刘跃 西南大学 单粒子光散射分析 黄健祥 中山大学 2,2-联吡啶铜配位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水相中的识别性能研究 林玲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还原法制备Au/CNT复合催化剂及其在气体传感器上的应用 “安捷伦杯”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   颁奖仪式结束后,本次学术报告与研讨会的金牌赞助厂商沃特世、江苏江分、安捷伦科技、岛津、赛默飞世尔科技、日立等公司代表分别发言。他们感谢长期以来广大用户的支持,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并均表示将以优秀的技术与产品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尽绵薄之力。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方区经理薄美萍女士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荣坤先生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命科学部市场部经理庄晨杰先生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曹磊博士   日立高新技术公司北京分公司经理高桥秀明先生   最后,会议主办方代表上台致谢,感谢志愿者、参会人员在会议期间的支持与帮助。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部庄乾坤教授在发言中说到,“本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生物分析化学界的专业人士,大家共同探讨、相互促进,既促进了中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科研的交流,也锻炼了中国分析化学界主办学术交流会的能力。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参会人数越来越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这证明这个会议是有价值的、有前途的,但后期主办方需要做好相关事宜的总结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部庄乾坤教授   会议主办方代表致谢   志愿者合影
  • 第八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10月10日下午,由中国化学会和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分析化学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协办。作为第八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6)的同期会议,会期10—11日。仪器信息网作为唯一支持媒体参加了本次盛会。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近200人会场座无虚席。 会议现场 大会主席兼秘书长林金明致欢迎词(Prof. Jin-ming Lin Tsinghua University) 大会主席Oliver J.Schmitz致欢迎词(Prof. Oliver J.Schmitz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慕尼黑博览集团副总裁Reinhard Pfeiffer致欢迎词(Dr. Reinhard Pfeiffer Deputy CEO Messe München Gmbh)  研讨会自2002年第一届起,已经连续举办十四年。本次研讨会收到近百篇分析化学前沿研究领域的论文摘要,主办方在安排10日半天大会特邀报告、11日全天的4场分会报告以外,还选出多篇论文以墙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许国旺作“精准药物治疗的代谢研究”(Metabolomics for precision medicine),报告中谈到,为面对精准药物治疗带来的挑战,代谢组学技术需要提供丰富的信息、高质量、高通量的代谢组学以表征不同疾病和疾病亚型;基于GC-MS、LC-MS和CE-MS的非靶标方法是基本的需求,但需要有更多的新方法来分析越来越多的代谢产物和适应分析范围不断扩展的状况。同时,许国旺还带来了他实验室基于质谱的代谢研究综合平台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Robert Plumb作“基于LC/MS代谢组学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知”(Understanding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With LC/MS Based Metabolic Phenotyping),为面对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挑战,采用NMR和LC/MS组合;邀请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Janus Pawliszyn作“适于原位和活体检测的新采样/样品前处理技术”(New Sampling/Asmple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Facilitating On-site and In-vivo Determinations),报告内容包含了不同格式的固相微萃取和针式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原位检测、TWA检测、快速扫描和诊断工具、把Bio-SPME作为化学药活组织(切片)检查的工具等丰富内容。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许国旺做特邀报告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Robert Plumb做特邀报告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Janus Pawliszyn做特邀报告  赛默飞世尔科技Alexander Makaov教授带来了“Orbitrap 质谱的尖端科学”(Frontiers of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ry)。赛默飞世尔科技Alexander Makaov教授做报告  当天晚上,研讨会将颁发优秀墙报奖(见报道: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国际研讨会颁发优秀墙报奖)。11日,研讨会安排了4场分会报告:    新技术与新方法    制药和生物分析    食品安全和环境    样品制备  4场分会报告安排了来自中国、德国、荷兰、日本、印度等31个精彩报告。内容涉及质谱、色谱、光谱以及各种样品前处理等各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欢迎业内继续关注研讨会后续精彩内容。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食品分析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前沿论坛、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其中,“食品分析”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现场   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章竹君教授、福州大学陈国南教授联合主持,福州大学张兰教授、苏州大学邓安平教授、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等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章竹君教授 陈国南教授   报告人:福州大学张兰教授:   报告题目:一些实用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张兰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针对样品前处理技术,从新材料的应用、新装置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探讨了各种新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将纳米阵列氧化锌棒、氧化锌管、碳纳米管、分子印迹材料和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用于固相微萃取涂层,对兴奋剂、农药残留、植物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 将水溶性离子液体用于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接受相 合成磁性分子印迹材料,并对尿样中的蛋白同化激素进行富集。   2、搭建了多种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的萃取装置: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与自主装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装置在线联用 发展了中空纤维-自搅拌溶剂棒萃取模式 设计了多滴离子液体-液相微萃取新装置。   3、拓展了一系列样品前处理的新方法:将高富集效率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方法应用于多种植物激素的富集 将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结合原位衍生技术用于阻断剂和激动剂、刺激剂等兴奋剂的前处理 利用液相微萃取技术对尿样中的利尿剂进行富集 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增强的液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尿样中刺激剂的新方法。   报告人:苏州大学邓安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测定不同样品中汞离子(II)的媚免疫分析方法   邓安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测定不同样品中汞离子(II)的酶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选用一种有别于EDTA衍生物的新型配体(L),分别与甲基汞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以所生成的甲基汞-L-BSA结合物为免疫原,以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在细胞筛过程中,分别以甲基汞、汞离子(II)、配体为抑制剂进行筛选,成功地筛选出一株能分泌出特异性识别汞离子(II)mAb的细胞,以此mAb为基础建立了测定Hg(II)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   邓安平教授表示,该研究所建立的基于mAb的酶免疫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简便、价廉、快速测定汞离子(II)的新方法,可望制成免疫分析试剂盒用于大量样品的筛选及现场快速检测。   报告人:武汉大学何治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纳米金的三聚氰胺可视化检测   何治柯教授通过对非标记纳米金用于三聚氰胺检测与标记的纳米金用于三聚氰胺检测两种方法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将寡聚核苷酸和纳米金结合用于三聚氰胺检测,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可快速检测的特点,并且易于推广。   报告人:福州大学付凤富教授   报告题目:海藻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分析与表征   付凤富教授介绍了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最佳微波提取条件和CE-ICP-MS分离检测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最佳参数。在最佳微波提取条件和最佳CE-ICP-MS参数下,测定了福建省五个地区共15个海带样品中各形态砷化合物的含量,并对海带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报告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Masahito Ito博士   报告题目:Up dates on High-Speed and High-Resolution Analyses of Foods by HPLC and UHPLC   对于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等有关化合物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法可很好的进行分离测定。在此方法的基础上,日立公司推出了基于亚2微米颗粒填料的UHPLC,可实现快速高效分析。MasahitoIto博士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不同物质应用UHPLC的实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UHPLC能很好的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很好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此外,来自东北大学的王建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韩鹤友教授分别为大家作了“离子液体在生命物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猪圆环病毒2型的检测新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前沿论坛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前沿论坛 聚焦生命分析化学前沿 把握最新科研动态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前沿论坛”,400余人参加了此论坛。12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报告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及基金申请注意事项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关于项目“超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申请项目评价等内容。   目前分析化学的财政投入已从1996年的570万增加到了2010年的12900万,2009年共有318家单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其中116家单位获得资助。目前自然科学基金的最新动态包括青年基金纳入人才基金板块,资助额度每项会降低18-20万,资助率逐步会提到30% 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会达到40万每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评价将从申请项目的学术价值、申请项目将产生哪些广泛的影响、申请人的研究基础如何等方面来评价。今后的研究创新主要在于引入物理学新概念、新技术,创建分析仪器装置,瞄准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课题等。   报告人:湖南大学 王柯敏教授   报告题目:核酸分子探针和功能化纳米材料在生命体系分析应用中的一些进展   王柯敏教授介绍核酸分子探针与功能纳米材料是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课题组研究了核酸适体的筛选以及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主动靶向检测、针对肿瘤细胞核酸特异性适体的筛选、核酸适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与活体成像。   王柯敏教授还介绍了介电泳技术在纳米组装、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利用介电泳技术可以通过改变频率、介质等参数实现颗粒或生物样品的组装分离和富集。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增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介电场中的正介电泳行为进行纳米组装。基于介电泳技术实现细胞在吞噬纳米颗粒前后区域性可控富集、功能化纳米颗粒标记后的病原菌的免洗脱、高灵敏检测等。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研制   陈义研究员介绍成像分析是化学分析的新前沿。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1987年由Knoll首先提出,是一种新型的有待发展的成像方法,可进行高通量生物微全分析。具有免标记、分析对象可以到200nm、溶剂任选、采用相对信号检测、灵敏度可达nmol/L、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SPRi可应用于蛋白质浓度范围分析、糖蛋白的选择识别、高通量反应等研究。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报告题目:纳米材料辅助热致化学发光传感器阵列识别蛋白质   张新荣教授表示热致化学发光目前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研究领域,至今国内没有一篇相关的论文,全世界也只有二十几篇论文。张新荣教授课题组研究了蛋白质在6种不同的纳米基材料上的热致化学发光指纹图谱,实验发现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热致化学发光指纹图谱,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区分蛋白质混合物。同理,该方法也可用于区分细胞,如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刘买利研究员   报告题目: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从复杂生物体系到复杂生物分子   核磁共振(NMR)是以原子核自旋为探针的波谱学分析技术。NMR是复杂样品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复杂生物样品NMR分析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水信号的抑制、复杂体系中分子的识别和定量,特别是低丰度组分的识别,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高效测定、特别是原位测定技术,多元相互作用——共结合与竞争结合,瞬态结构与瞬态相互作用。   刘买利研究员介绍了利用饱和转移NMR差谱探索特异性检测配体-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动力学的NMR测定方法、蛋白侧链动力学与相互作用、多结构域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等内容。   报告人:南开大学 严秀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离分析新方法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无机金属或金属簇中心与有机官能团通过共价键或者离子-共价键相互结合,共同形成的具有规则孔道或者孔穴结构的晶态多孔材料,是一种颇有发展前景的新颖吸附分离介质。目前,对MOF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的MOFs的制备、表征、基本特性研究,MOFs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将MOFs用于固相微萃取、毛细管GC、HPLC、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等研究。   严秀平教授介绍了以MOFs为吸附剂的固相萃取与HPLC在线联用测定环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不锈钢丝表面原位水热生长MOFs膜及其应用于SPME-GC-FID测定大气中痕量气态苯系物、以MOF-5为吸附剂的实地采样/富集-TD-GC-MS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痕量甲醛等内容。   报告人: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   报告题目:N-糖肽/糖链18O标记的定量糖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糖基化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糖链定量和生理/病理紧密相关。杨芃原教授介绍在糖链标记研究中发现:一类切糖酶-糖苷内切酶可以在切糖链的同时,将18O水中的18O引入糖链的还原末端,实现糖链的18O标记。而标记上的18O非常稳定,即使进一步对糖链进行全甲基化也不受影响。基于该反应,发展出了全新的糖链定量方法——糖链还原末端18O标记技术,并利用两种标准糖蛋白的六种糖链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和重复性,实验发现该方法线性非常好,并且有很高的重复性。接下来将把该技术应用于各种疾病样品的研究以发现更多糖链的定量变化,为找到潜在的疾病糖链标志物打下基础。   报告人: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   鞠熀先教授介绍电化学生物传感具有电子传递的普遍性、界面结构组装的可控性、快速易于微型化与器件化的优势。其研究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电荷活性中心难以打开、研究对象活性不易保持、生物大分子易污染测试探头、传感器的稳定性与灵敏度始终面临挑战。课题组主要研究了高灵敏蛋白质与DNA检测方法、量子点电致发光生物传感、生物纳米新技术与生物分析应用等内容。   报告人:山东师范大学 唐波教授   报告题目:分子与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活性组分的荧光成像研究进展   细胞内活性物质与功能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前沿领域,而活细胞内小分子对细胞功能的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荧光成像是活细胞内分子动态原位分析的有效技术。分子及纳米探针用于活细胞分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唐波教授介绍了基于组氨酸构建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单线态氧的检测及细胞内单线态氧的成像分析。   纳米生物复合体系的应用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纳米结构和生物分子的组装是其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组装的精确控制可以实现多种高级功能。唐波教授介绍双纳米金信标探针能够有效地抑制核酸酶切,在肿瘤细胞分析中能有效的防止假阳性。由于淬灭纳米金拥有高的猝灭效率,发光纳米金量子产率高、抗光漂白能力强,保证了双纳米金信标探针高效率的FRET,从而提高了分析测定的灵敏度。   此外,唐波教授介绍实验室设计搭建了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仪器平台,通过该仪器系统平台,结合实验室设计、合成的系列荧光探针,建立了细胞中O2-、H2O2活性氧自由基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识别与快速检测的新方法。利用FS荧光探针和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系统仪器平台可定量分析单个肝癌细胞内的H2O2。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周明研究员   报告题目:POCT——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   体外诊断技术是建立在各种生物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是目前各热门研究领域,如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光学、电化学、微流控技术等的一个应用指向目标。2009年体外诊断仪器全球市场约400亿美元。   周明研究员介绍POCT是指在医疗服务现场,或者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身边,由未经临床检验医学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或在家中由患者本人进行的医学测试。适用于时效性强或需要多次测量的项目,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综合成本低的特点。POCT是最近十几年在体外诊断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被很多生物分析研究科学家时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POCT的发展经历了由定性到定量,由电解质分析和免疫分析到分子诊断,由单一项目到多个项目联检,检测环境更加多元化,由孤立测试装置到短程、中程到长程通讯及网络连接。目前,POCT可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病、激素、电解质、传染性疾病、药物滥用的检测。   此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功能纳米材料在生物样品分离鉴定方法学研究”的报告,北京大学夏斌教授做了题为“Domain-Swapping asa Mechanism to Lock the Active Conformation of SARS-CoV Main Protease”的报告。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召开 八院士齐聚
    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加深学者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科交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于2010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会议现场   在大会开幕式上,大会组织者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会议的筹办情况,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840余篇,报名参会人数超过1200人,会议规模超过以往。大会得到了安捷伦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岛津、沃特世、大连依利特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仪器厂商的赞助。 刘虎威教授  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庄乾坤教授致开幕词,他表示,与前两届会议的举办宗旨一致,本次会议仍然以自由研讨的形式,让思想撞击出火花,使创造力突涌,集小智为大智,化零散为整体,逐渐形成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独特战略发展思路,壮大具有特殊战斗力的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队伍,开创生动活泼的生命分析化学研究新局面。 庄乾坤教授致开幕词   我国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的八位著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作了重要的大会报告。北京大学庄乾坤教授和邵元华教授主持了院士论坛环节。 邵元华教授主持院士论坛环节   报告题目:生命活体分析-核成像技术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柴之芳院士   柴之芳院士表示,核成像技术就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有力武器之一。用于生命成像研究的核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基于x射线发射的成像技术,以及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成像技术等。   柴之芳院士在报告中重点叙述了以PET为代表的核成像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并结合中科院高能所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性地介绍核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最新进展。   报告题目:细胞图案化、计数及其区分的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   近年来,活体细胞固定化的研究,在涉及生命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受到极大关注,诸如系统生物学、生化分析、毒理监测、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等等。在电化学传感器、微流控技术及细胞图案化等研究领域,构建各种利于细胞粘附的生物界面用于完整活体细胞的研究巳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陈洪渊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其研究组在细胞图案化,细胞计数及其区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1)提出了一种利用化学镀金结合电化学刻蚀构造Au/PDMS图案基底以实现细胞图案化的新方法 此外,结合微流控体系在PDMS基底构建纳米银模板图案,成功地用于有效介导具有时空选择的细胞的固定。(2)基于PDMS-PDDA薄膜和APBA修饰的多壁碳管对细胞的固定作用,我们分别构建了两种细胞电化学传感器。(3)设计并研制成一种用于细胞计数及其区分的芯片装置。   报告题目:生物计算逻辑体系在生命分析化学中应用的前景   报告人:第三世界科学院董绍俊院士   以硅片为基础的计算机因其集成电路的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而妨碍发展。近期科学家们已开始利用DNA计算来创造生物计算机,DNA逻辑门作为DNA计算的基础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分析化学工作者,围绕当前科技发展,从学科交叉角度,不断研发出简单实用的DNA逻辑门,将是进行DNA计算以及未来DNA计算机的最根本前提。   董绍俊院士介绍到,其课题组利用适配体控制生物燃料电池的能量输出,制备出适配体逻辑控制(NAND逻辑门)的生物燃料电池,可作为自我供电的、智能的适配体逻辑传感器。它能逻辑确定样品中两种目标物是否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将生物燃料电池和密码锁相结合,其课题组进一步制备了一种新的生物计算安全体系,它具有模拟密码锁的功能。其特点是,能自我供电,并且可重复利用。这项研究有利于模拟和设计自然信号的传导,新陈代谢和基因调控体系。   报告题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指示物的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江桂斌院士   江桂斌院士在其报告中首先提出,过去 10 年间,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特别是色谱与质谱技术的进步,若干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Emerging Chemical Contaminants)被分离和鉴定出来。这些污染物所导致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新型污染物通常浓度较低、组分复杂,而且干扰物质较多,因此,对分析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发展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离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   近年来,江桂斌院士所在的课题组在新型污染物的筛选及识别技术方面已开展了一些工作,通过三种不同的技术途径筛选到一些新的污染物并开展了有关毒理学的前期研究:(1)基于化合物定量结构-物化性质相关模型(QSPRs) 对环境中新型PBT物质的鉴别。(2)基于质量平衡关系筛选和鉴别新型污染物。(3)生物效应引导的新型污染物识别方法。   江桂斌院士表示,其课题组通过将多维化学分析与毒性测定仪器相结合,已研制出用于EDA 的成组毒理学分析仪(Integrated Toxicology Analyzer),并建立了以发育神经毒性为检测终点,环境样品中溴代阻燃剂等复合有机污染物的毒性筛选及识别方法。   报告题目: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及其分析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   近十年来,科学家发现由几个到几十个贵金属原子构成的纳米簇表现出强的依赖于尺寸的荧光发射,并将其发展为一类新型的荧光物质。这些新型荧光团在很多研究领域如光学分析、单分子研究、纳米器件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汪尔康院士向与会者汇报了其课题组在当前的工作中,发现一种单链寡聚核酸(dC12)保护的荧光银簇,其荧光可被Hg2+离子高选择和灵敏地淬灭。基于此,他们建立了一种简单高效的Hg2+离子检测方法,并尝试在杂交DNA双链里进行银簇合成,设计了包含有一个额外的胞嘧啶环的杂交双链DNA为合成模板进行荧光银纳米簇合成,发现荧光银纳米簇的形成对杂交DNA双链中胞嘧啶环附近碱基序列有高度依赖性,可以识别单碱基的差异,成功识别了一种典型的单碱基突变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联合PCR基因体外扩增方法,有望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另外,汪尔康课题组还尝试利用银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来研究DNA-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几种药物分子(包括抗癌药物、染色剂等)和DNA的相互作用为模型体系,对银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和验证。   报告题目:新仪器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   姚守拙院士向大家介绍了其实验组基于非质量响应液相压电传感理论和技术,开发了压电微生物传感器,用于血液、体液中微生物的快速培养和检测,旨在通过病原体的快速检出,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延缓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针对传统传感器有线有源的缺陷,根据磁致伸缩原理,其实验组研制出无线磁传感测定仪,应用于癌细胞和细菌生长等实时监控。   报告题目:DNA单碱基突变的压电与电化学检测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俞汝勤院士   俞汝勤院士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检测DNA单碱基突变的压电与电化学传感器设计。杂交与等位特异性探针的连接反应可在传感界面或在均匀溶液相中进行。在传感界面上修饰巯基标记的寡核苷酸捕获探针与目标基因突变位一侧互补,与另一侧互补的标记的寡核苷酸检测探针配合,以目标基因为模板,利用连接酶介导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的连接反应,结合热变性处理,是实现目标基因的单碱基变异的区分的最基本途径。   用纳米金标记的检测探针或末端生物素化的检测探针将保留于传感器表面,直接提供质量变化信号或利用亲合素化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产生难溶沉淀,扩增质量变化信号。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杂交与连接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捕获探针,最终借生物亲和配合物的形成将检测探针导向压电传感界面。   采用电化学传感时,以二茂铁标记的寡核苷酸检测探针提供检测信号并设计使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两端序列互补,连接的捕获探针与检测探针将形成分子信标(MB)发夹结构,有效提高二茂铁标记的电化学反应效率改善灵敏度。MB技术亦可直接用于单碱基突变电化学传感器设计。特别是在均相反应中综合运用DNA聚合酶与连接酶完成二步连接反应后,再在界面传感中采用MB技术进一步优化电化学检测。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进展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 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 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多维多模式液相分离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 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质谱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   除八名院士作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举办了分场讨论会,包括“青年论坛、生物纳米技术、食品分析、海外学者论坛、组学分析、临床分析、前沿论坛、生命分析基础理论、药物分析、仪器装置、环境与健康” 等不同主题,多名专家将在不同议题的专场讨论会上发表精彩演讲。此外,大会还设立了优秀论文墙报展以及小型的仪器展览会,多家厂商参展并在大会召开同期举办了技术交流会。 优秀论文墙报展 部分参展厂商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生物纳米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生物纳米技术”系列报告会,300余人参加了此会。会议由厦门大学陈曦教授、郑州大学冶保献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兰群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黄岩谊研究员共同主持,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福州大学 池毓务教授   低毒性纳米电致化学发光体及共反应物的研究   池毓务教授的课题组对低毒性纳米电致化学发光体和纳米共反应物进行了一些研究,从中发现了环境友好、生物低毒性、容易标记、具有良好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的碳量子点(CODs)发光体和SnO纳米颗粒,详细研究了相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它们各自组成的电致发光电致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性能、及其反应机理,并对它们的分析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复旦大学 卢建忠教授   基于金纳米微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特定序列DNA分析   免疫分析和特定序列DNA分析新技术的构建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们的热情,检测方法涵盖了电化学、色谱、质谱、比色、荧光、同位素和化学发光法(CL)等。卢建忠教授课题组以金纳米颗粒为标记物,采用CL分析法,发展了一系列基于金纳米颗粒的CL免疫分析和特定序列DNA分析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绍琴教授   自组装膜纳米结构薄膜的光学性质:从器件到传感器   刘绍琴教授研究小组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筑基于量子点的生物传感系统:(1)将具有可逆光致变色性能的多金属氧酸盐Na-POMs与具有荧光性能的CdSs@CdS量子点有序组装在玻璃、石英或硅基底表面,成功构建了具有可逆光控荧光开关功能的纳米复合薄膜;(2)将量子点与酶进行有序组装,利用量子点光学特性与酶的催化活性和特异性相结合,构建了可直接用于检测血清样品中葡萄糖以及果蔬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光学和光电生物传感器。   华东师范大学 施国跃教授   基于室温离子液体/纳米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对大鼠脑渗析液中谷氨酸的实时在线检测   施国跃教授课题组以功能化的室温离子液体[C3(OH)2][BF4]为模板,采用原位电沉积的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5nm的Au/Pt合金纳米粒子并构筑了GlutaOX-[C3(OH)2 min][ BF4]-Au/Pt-Nafion生物传感器。结合微渗析在线体系,对大鼠纹状体内谷氨酸的含量进行了实时、在线、连续的测定。   西南大学 黄承志教授   长距离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分析化学   黄承志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长距离共振能量转移(LrRET)的研究背景及其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LrRET中供体-受体对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他在报告中对LRET的研究进行了展望:(1)新材料(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供体和受体)的合成及组装技术将会进一步拓展LrRET理论;(2)LrRET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特别是检测距离在10nm以上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LrRET将会在细胞和活体成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提出LrRET的机制。   东南大学 钱卫平教授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新型纳米探针构建及其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   钱卫平教授研究了电子传递介质的金纳米壳生长过程中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谱演变规律,构建了一种用于LSPR生物传感快速检测生物催化反应和抗氧化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等的新型纳米探针,探索了利用LSPR谱变化检测生物体系中有重要生理意义的酶的活性和酶催化反应的底物和产物水平以及抗氧化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等。   吉林大学 宋大千教授   金磁纳米粒子探针在SPR传感器中的应用   宋大千教授首先介绍了SPR技术的检测原理、仪器结构,然后介绍了金纳米粒子和磁纳米粒子在SPR中的应用和优缺点。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组成,对其化学和物理性质进行调节,金磁纳米粒子同时具备了金纳米粒子和磁纳米粒子的优点,与其单组分金属纳米粒子相比,具有独特的光学、催化和电子学性质。   此外,在本次“生物纳米技术”报告会上作报告的还有:(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蒋兴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纳米研究中心 微流控技术在生化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刘松琴 教授 东南大学 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李正平 教授 河北大学 利用恒温指数扩增反应高灵敏度检测microRNA 邱建丁 教授 南昌大学 纳米金/聚多巴胺/四氧化三铁/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免疫传感器研究 汪莉 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 普鲁士蓝-壳聚糖/乙酰胆碱酯酶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西维因的电化学研究 苏星光 教授 吉林大学 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用于马病毒的多元免疫分析与分离 刘继峰 教授 聊城大学 核酸碱基自组装膜表面沉积铂电催化剂以及在H2O2和CH3OH电化学中的应用 毕赛 研究生 青岛科技大学 基于细胞适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循环放大化学发光检测肿瘤细胞的研究 朱玲艳 研究生 青岛大学 电解胶束溶液法制备聚吖啶橙/石墨烯修饰电极及其应用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药物分析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药物分析”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由南昌大学倪永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成孝教授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等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倪永年教授 张成孝教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   报告题目: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新策略与方法   梁鑫淼研究员表示,其课题组将高通量制备、高通量SPE浓缩和正交分离三种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新的分离策略。该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微量化合物和高纯度化合物的制备,对于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通量制备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复杂中药分为大量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使得后续分离较为容易,分离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该课题组以中等极性组分为例,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高效高通量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HPLC的高效性,快速将复杂样品切割为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简化了进一步的纯化分离,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 四通道平行制备色谱的采用,将制备通量提高四倍,在短时间内制备出大量馏分,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制备。   高通量浓缩技术是高通量制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反相液相色谱流动相中水的比例较大,使得这些小组分浓缩十分困难,成为制约整个制备过程的瓶颈问题。该课题组针对大量中药小组分的浓缩问题,通过SPE填料的选择、高通量SPE浓缩仪的设计、回收率的考察发展了基于SPE的高通量浓缩方法。该方法浓缩效率高,可一次实现48个馏分的浓缩,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浓缩。   通过高通量制备获得大量的中药小组分,其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组分可以在不同类型的C18或C8柱上通过二次制备获得纯化合物,但对于较为复杂或含有难分离化合物的组分,这种简单的二次制备很难获得高纯度的化合物。因此,梁鑫淼课题组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正交分离方法,选择与C18正交性好的色谱模式或色谱柱,一方面能够对中药小组分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揭示中药的复杂程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高纯度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   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毛细管电泳作为高效、快速、简单、低成本的微量分子技术在生物体(细胞、微生物)和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研究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潜力。   屈锋课题组近年来进行了以下研究: 1)针对动物细胞的活性分析,建立了单细胞连续流毛细管电泳双波长检测分析方法和基于特异性染料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细胞活性分析法 2)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菌株,探索毛细管电泳在基因突变菌株研究中的新应用 研究了大肠杆菌与核酸适配体库的相互作用,以及毛细管电泳测定微生物表面电荷特征的方法 3)蛋白质与核酸适配体文库的相互作用评价方法,以及多种蛋白质适配体的毛细管电泳筛选方法对比研究 4)离子液与天然核酸和合成核酸的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表征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物化学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具有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功能单元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被认为是本世纪的重要科学技术之一,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多年来,秦建华研究员所领导研究组围绕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系统。   该研究组在已有的玻璃、石英、PDMS 和PMMA 等不同材料芯片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基于水凝胶的液塑PDMS 芯片制备技术,和以蜡疏水隔离及硝酸纤维素膜为特征的纸芯片制备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平台。   据介绍,在发展平台技术的同时,该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分子、细胞甚至动物水平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并逐渐形成系统和特色:1)构建了集成化芯片核酸分析系统 2)构建了规模集成化芯片免疫分析系统 3)构建了微流控芯片细胞学研究平台,包括细胞水平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集成有肝微粒体生物反应器和电泳分离功能的药物代谢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图1)。4)以经典模式生物线虫为对象,建立了基于液滴和微泵阀控制的芯片模式生物药物筛选平台,用于神经退行性变疾病(帕金森病)研究。   报告人:广西师范大学赵书林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检测巯基类药物   赵书林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其课题组采用集成柱前和柱后反应器的微流控芯片,以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和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建立了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测定巯基类药物的新方法。其详细考察了影响在线衍生反应、电泳分离和化学发光检测的各种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化学发光检测四种巯基类药物(硫普罗宁、卡托普利、硫鸟嘌呤、6-巯基嘌呤)的检测限为8.9~13.5 nmol/L。该方法用于人血浆中巯基类药物,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9%,回收率为93.4%~101.6%。   报告人:桂林理工大学李建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酶放大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超微量土霉素   目前,分子印迹传感器由于检测原理限制,灵敏度一直较低,李建平教授将酶放大效应引入其中,制备了一种基于酶放大效应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该实验以土霉素(OTC)作为目标模板分子。分子印迹膜修饰在电极的表面,把土霉素分子通过与孔穴中功能位点的作用连接在分子印迹膜上。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土霉素(OTC-GOD 和OTC-HRP)存在空间位阻效应,部分孔穴只能识别OTC,而不能识别酶标记的OTC,因此李建平教授在检测之前引入了“掩蔽”这一步骤,以使所有的印迹孔穴全部被占据。然后将传感器在高浓度的酶标记的土霉素溶液中进行孵化,使得OTC-GOD(HRP)将OTC从置换出来。随着标记酶减少,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检测体系中的电化学信号将会明显降低。样品中土霉素的浓度与酶对溶液中底物催化反应导致浓度变化产生的电化学信号有直接关系,这就达到了利用酶放大效应提高分子印迹传感器灵敏度的目的。   报告人:兰州大学张海霞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键合型聚赖氨酸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张海霞教授通过表面键合的方式将NCA-赖氨酸单体聚合到氨丙基功能化的硅胶上,合成新型聚赖氨酸固定相,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通过与C18商业柱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评价了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对苯系物,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以及强极性和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的色谱保留行为。并且该实验研究了流动相中水含量,缓冲溶液PH值,离子强度的不同对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赖氨酸固定相是反相和亲水混合作用色谱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来自大同大学的冯锋教授、西南大学的袁若教授分别为大家作了“荧光法研究哮喘病人淋巴细胞膜上钠钙交换的异常表现”、“基于合金功能化的硅纳米纤维和凝集素-糖蛋白为复合固载基质的拟双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的专题报告。
  • 岛津公司成功举办“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
    2010年12月3日至4日,由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和广州市化学化工学会主办、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在广东省恩平锦江温泉隆重召开。来自分析测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16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刑志教授,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等11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 岛津广州分析中心的叶英先生以“GPC-GCMS在线联用系统在农残检测中的应用”为题做了大会报告。GPC-GCMS在线联用分析技术,与传统的GPC方法相比,具有分析速度快、有机溶剂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现在,已有近百家中国用户使用本系统,应用于食品、环境、刑侦等多个领域,博得用户高度评价。 叶英先生的大会报告给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进一步增加与会代表对岛津这个高科技品牌的认可度。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组学分析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组学分析”系列报告会,300余人参加了此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唐惠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共同主持,8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王玉兰研究员   报告题目:代谢组学研究寄生虫疾病   在寄生虫研究方面,代谢组学方法主要研究了宿主感染寄生虫后的代谢应答,如宿主对血吸虫、钩虫、锥虫和虐原虫等感染的代谢应答。其目的首先是进一步了解在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宿主的代谢通路的改变,其次是希望通过代谢通路的改变找到适合早期诊断寄生虫病代谢性标记物。王玉兰研究员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寄生虫病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且展望了代谢组学在寄生虫病早期诊断的潜在应用前景。   厦门大学 张博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液滴接口的二维分离平台   张博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组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迫切需要高分辨率的多维分离技术。他的研究采用微液滴技术,基于其微体积、低扩散、无返混等优点作为二维分离接口的解决方法,耦合毛细管液相色谱与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二维微分离平台。分别通过“T”形芯片与“工”形芯片实现了样品由连续流至液滴以及液滴至连续流的转移,并实现了纳升尺度的全进样。通过简单的多肽混合物,初步验证了全二维分离与目标二维分离在该平台上的可行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 李智立教授   报告题目:糖肽富集分离方法及糖链结构研究   李智立教授在报告中分别介绍糖肽富集分离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围。他着重介绍了通过优化免疫球蛋白G(IgG)分离条件和MALDI-FTICR MS检测条件,对IgG不同糖型的糖链进行了精细结构分析。在m/z2400-3000范围内,发现了GOF、G1F和G2F结构的IgG糖肽,此外还有类似“角平分线”的糖型结构。该研究为IgG糖型结构的高通量研究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姜秀娥研究员   报告题目: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姜秀娥研究员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如何采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光感视紫红C端组氨酸与螯合的赖氨酸的强亲和性将膜蛋白定向组装到电极表面。利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从分子水平上首次研究了跨膜电位是如何调制光感视紫红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当电位逐渐降低时,光激发诱导的红外差谱与溶液PH值逐渐上升时,光激发诱导的红外光谱显示了惊人的相似性。这一现象表明:电位降低驱动的电荷补偿行为改变了双层膜附近局部PH值,从而改变了膜附近质子释放基因的质子化状态,进而影响了光感视紫红蛋白的光循环动力学。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冉小蓉博士   报告题目:安捷伦最新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代谢组学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   冉小蓉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安捷伦科技推出的全新的生物信息学软件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MPP)。该软件是专为质谱工作者设计的,能够通过对质谱数据的分析快速寻找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并进行生理学意义的解释。MPP结合安捷伦优异性能的仪器硬件平台可以为靶标和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最全线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梁玉同学   报告题目:基于新型整体材料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梁玉同学报告中介绍到:在微流控芯片上原位光聚合制备酶反应器、强阳离子交换(SCX)整体材料、反相整体材料,搭建了芯片上酶反应器酶解-C18tip分离-质谱鉴定平台、芯片上SCX-C18tip二维分离-质谱鉴定平台、芯片上反相色谱分离-质谱鉴定平台,并用于蛋白质的分析。通过相关实验,证明了这些平台的潜力与适用性。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戴捷先生   报告题目:赛默飞世尔科技iSRM试验方法和Pinpoint软件运用于大规模的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研究   戴捷先生在报告中对赛默飞世尔iSRM技术工作原理及Pinpoint软件功能在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将iSRM技术及Pinpoint软件二者结合,组成了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的整体工作流程,该工作流程可以在一次LC-MS/MS分析中对大规模的肽段实现同时的验证与定量分析,显示了iSRM技术及Pinpoint软件在目标蛋白质定量分析中的强大的功能。   南开大学 张锴副教授   报告题目:系统分析激酶家族蛋白多种翻译后修饰的研究   张锴副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课题组以激酶中磷酸化和多种低丰度非磷酸化修饰为目标,将蛋白标签融合技术与Shotgun技术相结合,探索系统研究激酶中各种翻译后修饰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联合标签蛋白融合技术与Shotgun策略,他们成功的在激酶上鉴定了未见报道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形式,同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修饰形式。研究结果预示激酶这类重要的蛋白生物酶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修饰形式和生物功能。
  • 美好生活、分析先行 2018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召开
    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建漳州,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日前,由岛津独家赞助的2018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2018 China-Japan-Korea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以下简称2018 CJK)在闽南师范大学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以 “Better life begins from analytical chemistry(美好生活、分析先行)” 为主题,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并由闽南师范大学、厦门华夏学院和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联合承办,一百八十余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分析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大会由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教授主持,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李顺兴教授致开幕辞。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教授、东京首都大学(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Katsumi Uchiyama教授、世界泡菜研究所(World Institute of Kimchi)Jeaho Ha教授和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HASHI Yuki博士等四人受邀发表大会报告,另有四十多位知名学者发表主题报告和口头报告,此外,还有五十余项成果以报展形式参加了会议,交流内容涉及质谱、色谱、光谱、微流控芯片、化学计量、化学传感器等化学分析技术、方法及其在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大会开幕式现场来自中日韩的学者在学术交流中 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HASHI Yuki博士发表大会报告New development of cell microchip mass spectrometer instrument,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岛津细胞微流控芯片质谱设备的创意起源、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最新的研发进展,及其在生命体内单细胞分析方面的应用。在岛津展台的虚拟现实体验区,与会人员纷纷戴上VR设备,体验岛津140余年的创业史、绿色环境经营理念以及未来实验室全新解决方案等多项内容,体会时尚VR带来的奇幻感受,更加立体地触碰分析科学的微妙世界。 CJK会议,作为分析化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学术活动,每年一度在中国、日本和韩国轮流举办,一直由岛津公司独家赞助。历经十几年的岁月,该会议不但已成长为业内的精品系列活动,而且也成为国际区域合作的知名学术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交流,参会人数更是从当初的每届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两百人。众多中日韩科学家在此聚焦前沿,碰撞灵感,跨越国界开展合作,并携手进军国际前沿科技领域。在会议期间举办的“岛津之夜”晚宴上,厦门华夏学院校长杨芃原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盛赞与会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对岛津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席间,多位与会人员纷纷回顾起多年来岛津公司的一路相伴,并真诚希望能够与岛津公司继续合作,使这一承载者分析化学家科学信念的学术活动得以持续发展,最终带动更多的专家学者在亚洲及世界学术活动中崭露头角。 历经两天的学术交流,2018 CJK于12月2日傍晚落下帷幕。会议主办方宣布:2019 CJK将在韩国举办。岛津在2018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岛津助力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创办于1921年的南昌大学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ldquo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rdquo 和&ldquo 英雄城&rdquo 美誉的南昌市。值南昌大学创办90周年之际,由南昌大学承办的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11月17日在前湖校区前湖大厦举行。岛津公司为此次研讨会全面提供了赞助。岛津公司自1875年创立之初一直到1950年,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教育行业,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工具。在成长为世界著名分析测试综合厂家之后,对教育领域的关注依旧。岛津公司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种方式为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中国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来自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等院校的60多位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报告。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庄乾坤教授主持并发表致辞。庄教授一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化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情况和分析化学相关课题的增长趋势,勉励江西省高校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再接再厉,申请更多课题,发表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对当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讲解方法提出真知灼见,寄希望高校广大的分析化学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培育更优秀的学生。 研讨会现场 受南昌大学邀请,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了题为《岛津色谱质谱技术最新进展》的报告。报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岛津公司介绍;岛津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岛津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岛津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产品丰富且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岛津公司的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包括GC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DGC-GCMS多维气相气质联用仪、GC× GC-qMS全二维气质联用仪以及GPC-GCMS在线联机处理系统等。岛津公司的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包括Nexera UHPLC LC-30A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MS-8030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LCMS-IT-TOF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岛津公司始终秉承&ldquo 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rdquo 的创业宗旨和&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经营理念,不断钻研领先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全方位支持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的科研需求。 岛津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报告 此次会议结束之际,南昌大学理学院倪永年教授作总结发言。倪教授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在促进江西省高校分析化学领域学术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衷感谢岛津公司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能为江西分析化学的发展出一份力,岛津公司也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密理博公司将举办分析化学研究中高纯水研讨会
    密理博公司将于2005年4月27日下午2:30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周仁厅举办High Purity Water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研究中的高纯水)研讨会。 由于全世界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实验室中引入了大量的高、精、尖分析仪器和设备,对相关配套使用的设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包括实验室超纯水在内的最基本装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实验室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均倾向于选择先进、现代化的超纯水制备技术和设备,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满足各类分析仪器对水质的要求;(2)运行稳定可靠;(3)节省资源;(4)符合实验室相关法规的要求。 在此次研讨会上,密理博公司实验室纯水部门负责支持全球市场的应用支持经理Stephane Mabic博士将介绍超纯水在理化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HPLC和 LC-MS等方面的应用。会议详情请点击: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003250.shtml
  •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全面支持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
    10月31日-11月2日,2010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2010 China-Japan-Korea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下简称CJK分析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从首届起一直作为会议的主要赞助方在多方面给予会议的全面的支持。本次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的端裕树先生作为会议的执行委员全程参与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陈子林教授主持,本届大会主席林金明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黄泰岩教授、日本代表团主席Hiroshi Nakamura教授、韩国代表团主席Dong Sun Lee教授分别致开幕词。148名分析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中间有来自中国的99名学者,日本的24名学者,韩国的12名学者以及受邀来自美国的3名教授。两天的会议时间虽然短暂,但各国学者带来的最先进的研究课题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会场气氛热烈,交流积极踊跃,相信本次学术研讨会一定会给今后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在分析化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和进一步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CJK分析研讨会发表会场 为了表达对全体参会学者的欢迎和感谢,岛津公司于11月1日晚举行了&ldquo 岛津之夜&rdquo 欢迎晚宴。晚宴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加轻松愉悦的沟通环境,在品尝武汉美食、欣赏各种精彩表演的同时,也增进了参会学者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Shimadzu Night(岛津之夜)晚宴 岛津质谱技术部 平野科长发表演讲 CJK分析化学研讨会不同于一般学术会议,其主要宗旨在于促进中国、日本、韩国大学教授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以往8次的CJK分析研讨会平台,已促成了多个的共同研究项目、交换留学项目等的开展。岛津公司今后仍将继续支持CJK分析研讨会,努力为中国、日本、韩国的分析化学学者做好后援工作。
  • 岛津独家赞助2017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
    9月的日本正值夏秋交替之季,气候十分宜人,在东京理科大学葛饰校区,迎来了由日本分析化学会(Japan Societ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JSAC)和中日韩分析化学研究交流会(China-Japan-Korea Analytical Science Discussion Group)主办的每年一度的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China-Japan-Korea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的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百余位分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出席研讨会。为期两天的会议,共发表大会报告3个、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50多个,报展48个,内容涉及质谱、色谱、光谱、毛细管电泳、化学计量、微流控芯片、纳米技术、化学传感器等技术、方法及其在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大会开幕式现场 作为“日本分析化学会年会(Annual Meeting for Japan Society of Analytical Chemistry)”的一个分会,本届会议的开幕式与JSAC举办的第一届年度峰会融为一体,在会程开端特别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四位知名分析化学家做大会报告,介绍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与会人员带来诸多世界前沿的科研信息。另外,会议组委会还特意将会议时间设在9月9日,因此与9月6-8日在千叶举办的“日本分析和测试仪器展(JASIS)2017”对接,使与会人员可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分析化学领域的体验和收获。 岛津如往届一样继续独家赞助了本次研讨会,同时多方位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岛津近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岛津公司的HASHI Yuki博士发表了主题报告《Developed on-line pre-treatment system with SFE and LC/MS for food analysis》;岛津公司分析中心钟启升博士发表了口头报告《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dilution large volume injection technique for UHPLC-MS/MS with two applications to the analysis of trace analytes in complex matrix》;岛津公司分析中心唐雪发表了报展《Determination of a new polypeptide drug analogous t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in rat plasma by centrifugal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upled with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会研讨会期间,岛津公司在东京湾著名的风景胜地台场特别举办了“岛津之夜”游艇晚会,宴请出席研讨会的新老朋友。晚会由岛津质谱中心的八卷聪先生主持,岛津国际本部的福岛宏郎先生致欢迎辞。他盛赞CJK研讨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融入这一团体,交流互动、彼此促进,并由衷感谢与会嘉宾多年来对岛津成长的支持与关注,期待在今后的岁月里能与各位嘉宾开展更多的合作。晚宴期间,林金明教授(清华大学,中国)、Katsumi UCHIYAMA教授(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日本)和Jeaho HA教授(World Institute of Kimchi, Korea)分别代表中日韩三个代表团互赠了纪念礼品。他们在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感谢岛津公司十几年间对CJK会议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并鼓励与会人员今后借此平台发展更多的合作,并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多的分析化学家参加交流,激发灵感、启迪创新。Shimadzu Night 东京湾游艇晚会传真 夜幕降临,东京湾彩虹桥华灯闪耀。与会嘉宾纷纷来到游艇甲板,畅享海风、欣赏夜色并合影留念,紧张的学术之旅伴随着东京湾的倩影,深深嵌入美好的记忆中。临近晚宴结束,会议组委会宣布CJK 2018将移师中国厦门,由厦门华夏学院承办。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青年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青年论坛”, 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青年学者在本次论坛中做了精彩报告,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四纯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低温等离子体探针的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   张四纯副教授介绍课题组设计了LTP探针离子源。用于字画上印章的质谱成像分析,区分了成分不同的印章。可以进一步将LTP探针成像技术用于生物组织和细胞的分子成像,获得重要生命物质的分布和含量信息。LTP探针作为样品剥蚀手段与ICP-MS结合进行微区原位的元素分析及元素成像分析。   报告人:华中师范大学 钟鸿英教授   报告题目:蛋白质翻译后脂修饰及脂质组学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钟鸿英教授主要报告了利用质谱分析手段研究膜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脂修饰、甘油三酯代谢通路及调控、化学污染物与肝脏脂肪组成、基于脂肪酸的微生物鉴定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聂宗秀研究员   报告题目:硝酸萘乙二胺: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新基质   聂宗秀研究员介绍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可以进行大分子的测定。课题组研究了适用于对小分子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一种新型基质:硝酸萘乙二胺。   报告人:武汉大学 黄卫华教授   报告题目: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细胞培养及检测   黄卫华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实现了细胞的长期自动化灌流培养及胞吐分泌实时监测,为细胞生理状态下的实时探测提供了思路 构建了细胞通讯网络,为后续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提供了基础 多功能集成的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系统可为细胞研究提供了通用的平台技术。   报告人:福州大学 杨黄浩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核酸适体传感器   杨黄浩教授介绍了石墨烯在活细胞mRN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石墨烯保护的信号放大型核酸适体传感器、基于石墨烯的蛋白质水解酶检测方法等内容。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蛋白质印迹材料用于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   张丽华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蛋白质印迹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课题组采用水相体系制备出了对目标蛋白质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印迹材料。张丽华研究员介绍保持模板蛋白质构象稳定是制备印迹材料的前提,建议采用2种以上功能单体,非特异性吸附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部分抑制。蛋白质印迹技术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逯乐慧研究员做了题为“炭疽热标记物的分析”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报告了“A New General Platform for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y”、北京大学赵美萍教授报告了“几种新型分子识别材料的构建及分析应用”、湖南大学李继山副教授报告了“信号放大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浙江大学苏彬研究员报告了“电化学纳米薄膜的量子化充放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徐国宝研究员报告了“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生命分析方法研究”、厦门大学杨朝勇教授报告了“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for Ultrasensitive Bioanalysis”、南京大学刘震教授报告了“新颖硼亲和方法及其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刘笔锋教授报告了“单细胞刺激与分析的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
  • 2010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由武汉大学主办,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本分析化学会、韩国分析化学会及中日韩分析化学恳谈会后援的“2010 China-Japan-Korea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定于2010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武汉召开。会议将邀请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的著名专家参会。会议主题为生物医药分析,会议语言为英语。   凡未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和未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反映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分析应用的论文或综述,均可向本次会议投稿。论文摘要请于2010年8月31日前向本会网站投稿。经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查录用的会议征文,将收入大会论文集。会议英文摘要格式详见会议网站通知。   没有论文只参加会议的各界人士,也请于2010年8月31日前与会务组联系,以便继续为您寄发下一轮通知。本会热诚欢迎国内外分析仪器公司和厂商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有关具体事宜,请与会议秘书组联系。   会议网站: http://zchenlab.whu.edu.cn/cjk2010   会议主席:林金明教授(清华大学)   会议秘书组:陈子林教授, 冯钰锜教授, 刘笔锋教授   联系人:陈子林教授 Email:chenzl@whu.edu.cn, 电话:027-68759893   2010 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组委会
  • 岛津积极参与首届海峡两岸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
    日前,由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台湾环境分析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担任大会主席的第一届海峡两岸环境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隆重召开。该会议旨在为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推进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自台湾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成功大学、正修科技大学、医事科技大学、台湾电力公司等的24名专家学者和来自中国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广州地化所、兰州化物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100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在大会报告环节,江桂斌先生做了题为&ldquo The way to discover new POPs in Chinese Environment&rdquo 的报告,阐述了发现新型POPs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何国荣先生介绍了其研究组在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线上监测和气相层析电喷雾质谱应用方面的工作。 张玉奎先生就定量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和新平台的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介绍。 中央大学的王家麟教授就挥发性有机物的层析技术运用于空气品质检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此外,会议还安排了57个口头报告,30个墙报,内容涉及样品前处理、样品分离、污染物采样技术、新型污染物分析检测、环境监测、环境风险评价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岛津公司积极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在会场以展板方式向与会者介绍了岛津最新色谱质谱联用装置GCMS-TQ8030、LCMS-8040 /8080以及全二维GC等仪器。岛津公司陈志凌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岛津全二维技术在空气中PM2.5分析中相关应用的检测报告。这一新应用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在报告后,仍然纷纷与陈志凌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学者不仅详尽地展示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专题讨论。本次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有力推进了海峡两岸环境分析化学的学术合作,对于今后海峡两岸环境状态的改善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错过直播看这里!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回看视频上线
    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本次网络研讨会共吸引1600人报名,再创新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一些专家的报告内容涉及到还未发表的科研成果,因此不是所有报告都支持回看。可以授权回看的视频目前已全部上线,请点击链接观看视频——报告题目专家姓名专家单位回看链接会议致辞牛利广州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单细胞电化学分析徐静娟南京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张成孝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余氯/总氯电极在自来水监测中的应用纪宗媛赛莱默 应用工程师【点击回看】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只金芳中科院理化技术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刘松琴东南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卓颖西南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活体脑成像分析田阳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周敏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李菲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王凤平辽宁师范大学 教授【点击回看】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秦伟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 研究员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戴宗中山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点击回看】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彭章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研究员【点击回看】固态离子传感甘世宇广州大学 教授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张保华广州大学 教授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生命分析基础理论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大会同期举办了“生命分析基础理论”系列报告会,300余人参加了此会。会议由厦门大学江云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柏林研究员、南京大学徐静娟教授和苏州大学屠一锋教授共同主持,16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湖南大学 杨荣华教授   几种提高核酸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新方法   杨荣华教授课题组围绕核酸探针设计和传感机制做了一系列工作,发展了几种提高核酸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新方法:(1)设计可控核酸二级结构,改变分子内信号报告基因之间距离,降低背景信号;(2)利用金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的强荧光猝灭能力,基于纳米材料/单链DNA自组装原理设计单标记荧光传感平台,降低背景信号;(3)分离分子识别单元与信号转换单元,设计免标记核酸探针、利用滚环放大原理放大检测信号。   大连理工大学 袁景利教授   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以稀土配合物为荧光标记探针的高灵敏度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已经在临床检测与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现有的生物标记用稀土配合物数量十分有限,极大的限制了时间分辨荧光生化分析技术的发展。袁景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课题组设计、合成的一种NO测定用新型铕配合物荧光探针,并探讨了其在生物标记及时间分辨荧光生物成像测定中的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 杨屹教授   微波辅助合成在功能性毛细管制备中的应用   杨屹教授首先介绍了微波在化学中的作用,然后着重介绍了微波在开管毛细管柱制备和酶微反应器制备中的应用。她的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微波辅助下,树枝状大分子的引入可扩大柱容量,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微波辅助合成大大缩短了毛细管和毛细管酶微反应器的制备时间,有望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毛细管内壁修饰或者整柱制备中。   湖南师范大学 谢青季教授   酶催化聚合法用于酶固定和生物传感的研究   谢青季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将酶催化聚合法用于酶固定和生物传感的研究:通过漆酶(Lac)催化聚合法,制备了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聚合物-酶-多壁碳纳米管复合酶膜,研制了安培酶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 采用紫外光谱、循环伏安法(CV),石英晶体微天平等手段,考察了Lac对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催化氧化和聚合,发现中性水溶液中三者的聚合速率满足DANAEP。   同济大学 田阳教授   高选择性的细胞信号分子电化学分析   田阳教授的课题组围绕细胞的分子识别分析这一基础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首先,研究了蛋白质在纳米界面上电子传递的行为,通过纳米界面调控蛋白质电化学电位,提高了细胞信号分子电化学分析的选择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灵敏度,把等离子共振效应产生的电荷分离机理与蛋白质电化学和电化学分析相结合,在提高选择性的同时,提高了电化学分析的灵敏度;再者,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再现性,对仿生酶进行了功能化的设计、合成与表面组装;最后,在前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光电化学的微阵列技术,实现了细胞的阵列式培养、增殖与高选择性电化学分析的一体化。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伟研究员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生物传感新方法   秦伟研究员课题组以酶、核酸适体、仿生分子印迹聚合物等作为分子识别材料,开展了电位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以可卡因、有机磷农药的靶标酶-胆碱酶为模型,基于电极膜相流向样品溶液相的离子通道,构建了丁酰胆碱聚合物离子选择电极;将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信号传导和核酸适体的分子识别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免标记的电位型传感器;发展了一种通用的基于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检测电中性有机分子的新方法,拓宽了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范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于聪研究员   核酸诱导的小分子探针的集聚及自组装   于聪研究员的课题组探索了核酸检测的新方法:利用核酸分子诱导的探针分子的聚集、自组装,和由此引发的探针分子的各种特性的改变,及相对应的分析手段的响应信号的改变,来检测核酸的存在;研究核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含多个鸟嘌呤核苷片段的单链DNA形成四连体结构;利用核酸适配体分子与被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小分子或金属离子等 并研究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例如核酸酶活性的检测。   中南大学 王建秀教授   癌症抑制转录因子p53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癌症抑制转录因子p53是一种隐性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质的突变水平与细胞的癌变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检测p53蛋白质的突变水平对癌症的临床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建秀课题组采用电化学以及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技术研究了p53与DNA的相互作用过程,克服了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操作步骤繁琐、且使用酶标抗体的缺陷。此外,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野生型p53蛋白质与一致性双链DNA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区分正常人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目的。   此外,在本次“生命分析理论基础”报告会上作报告的还有:(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欧阳津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 王雪梅 教授 东南大学 基于符合纳米界面的肿瘤细胞识别与检测 马宏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零背景”免疫分析:基于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的iPDMS的多指标蛋白质微阵列 曹成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移动反应界面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关键聚焦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罗红霞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腺嘌呤/纳米金刚石修饰电极对NADH的传感作用 王振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基于凝集素修饰金纳米粒子的比色法研究抗生素与活细胞的相互作用 聂周 副教授 湖南大学 新型无标记功能酶分析方法 张鹏 博士 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市场部 无鞘液式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HSPS CE-MS)技术
  • 高潮迭起!第三届电分析化学网络研讨会顺利闭幕
    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本次网络研讨会共吸引1600人报名,现场学术讨论氛围热烈。为期两日的会议共计邀请17位专家进行了在线分享,阵容空前强大。不仅如此,在报告结束之后,专家们还就现场的问题一一解答,与听众们保持积极互动,问答环节涵盖实验方法、方法详解、仪器应用、实验数据等多方面。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牛利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牛利教授介绍到:电化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电化学技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包括合成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在内的多个分支领域。自从17世纪,伽伐尼提出生物电概念以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并发展这门学科。从19世纪初的法拉第定律,到19世纪末的能斯特方程,经过百年发展,现代电化学的研究基础被逐渐奠定。牛利教授特别提到,电化学的研究离不开相关科研仪器系统。电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起源于1922年海洛夫斯基发明创立的极谱法,随后在1924年,其与志方益三合作制造了第一台极谱仪,这极大地促进了电化学研究。从最早的示波极谱仪,到后来的脉冲极谱仪、微分极谱仪等,电分析化学仪器结合了电子微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等,逐渐向着自动化方向不断完善。除此以外,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现代技术也在近年来逐渐进入电化学研究者们的视野。牛利教授指出,今天的电分析化学技术除了停留在科研领域,在工业、医疗、环境、军事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之后的专家分享环节,嘉宾们精彩纷呈的各项应用成果无疑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在生物领域,来自南京大学的徐静娟教授报告题为《单细胞电化学分析》,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和离子测量方面的工作,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的研究引发大家热烈讨论;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张成孝教授报告题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简要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展历程,从信号物质、检测物质、识别物质、传感界面构筑等方面,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策略,重点讨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法所面临的挑战;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只金芳研究员报告题为《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提出以硫堇作为一种带正电的电子介体,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并被微生物还原。不止于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在环境领域,电化学技术同样可以创造实际价值。来自赛莱默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纪宗媛应用工程师就凭借其在水质监测领域的丰富经验,详细介绍了一款维护量极低的电极法余氯/总氯分析仪的应用及特点,为电化学在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来自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秦伟研究员报告题为《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海洋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介绍了基于选择性识别新材料及换能新机制的海洋电位型传感器、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环境相容性电化学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医学领域,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田阳教授报告题目为《活体脑成像分析》,讲述了多重识别的探针分子设计新策略,并详细报告了其课题组在设计并合成了系列神经递质等的特异性识别分子方面,基于分子的识别信号与电/光化学信号协同识别建立的模块化、多重识别的高选择性新方法。其他报告还有东南大学刘松琴教授的《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戴志晖教授的《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西南大学卓颖教授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周敏研究员的《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李菲教授的《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王凤平教授的《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中山大学戴宗教授《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彭章泉研究员的《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广州大学甘世宇教授的《固态离子传感》;广州大学张保华教授的《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冬季,参加本次网络研讨会的多位专家都是带病完成直播工作的,伴着声声咳嗽的报告也让每位听众都感受到了专家们的无私奉献与敬业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电化学人的奋斗下,明年的网络研讨会一定会再攀高峰,为学界奉献更具启发性,更有创造力的科研成果!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仪器装置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前沿论坛、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其中,“仪器装置”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现场   会议由湖南大学王玉枝教授、天津大学万谦宏教授联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何品刚教授、厦门大学杭纬教授、浙江大学方群教授等不同领域的仪器研制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王玉枝教授 万谦宏教授   报告人:浙江大学方群教授   题目:微型化和自动化微流控分析仪器的研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微流控分析技术已日趋成熟,它凭借分析速度快、试样消耗少、流体操控自动化、部件微型化等突出优点,在分析仪器微型化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已被众多学者认为是分析仪器微型化最为重要的推进技术。   最近,方群教授所在的研究组研制了一种用于纳升级试样吸光度测定的全集成微型化手持式光度计。光度计所有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光电二极管检测器、液芯波导流通池、微量试样驱动装置、控制电路、液晶显示器和电池均集成于12cm*4.5cm*2.1cm的仪器内。工作中用一根Teflon AF 2400毛细管构建了长光程液芯波导流通池,实现了试样的引入、检测光的耦合、吸光度的长光程检测等功能,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简化了仪器结构,克服了同类微系统存在的灵敏度低、结构复杂和可靠性差等问题。采用两只波长为260nm和280nm的紫外LED为光源,实现了双波长的光度检测。该仪器成功应用于微量DNA试样的纯度和含量测定,以350nL的试样消耗获得了约15mm的有效光程。对比商品化的微消耗光度计,手持式光度计以其1/3的试样消耗量获得了其15倍的检测光程,且价格低廉,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此外,该课题组还将该光度计与缺口管阵列结合,成功用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的快速自动分析。不同样品和试剂装载在缺口管阵列上,通过光度计上的取样探针顺序引入流通池,在流通池内实现在线混合、反应及顺序检测。每个样品分析只需10s,试样和试剂的引入和分析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无需人工介入。   最后,方群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他们研制的一种基于光多次反射毛细管流通池的手持光度计。该光度计由一次性使用光反射式流通池和重复使用的光电检测器构成。反射式流通池由涂覆了反光涂层的毛细管构成,以不到400nL的检测体积获得了近8mm的有效光程。该光度计成本低廉,用一次性毛细管流通池克服了流通池重复使用带来的试样交叉污染问题,用光电检测器实现了高精度的测量,在床边检验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报告人:厦门大学杭纬教授   题目:自制高功率密度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单细胞元素分析   杭纬教授在实验中将激光电离垂直引入飞行时间质谱技术(LI-O-TOFMS)用于单细胞(卵细胞)元素检测。利用高功率密度激光产生20000-50000K高温,将溅射部分的样品彻底原子化和离子化。创新性地将惰性气体充入离子源内,使高价离子产生碰撞复合,有效减少多价离子地干扰 同时辅助气体分子与高能离子发生弹性碰撞,大幅度降低离子动能,从而得到高分辨率谱图。目前每个细胞的检测时间大约位15秒钟,检测限可达10-12g/cell级别。对于ICPMS难以检测的非金属元素如P和S等也能被LI-O-TOFMS定性定量检测。逐个细胞的整体信号变化范围可控制在25%,表明LI-O-TOFMS可以很好的用于单细胞的元素分析。   报告人: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张忠平教授   题目:分子印迹复合纳米结构的化学传感器   张忠平教授表示,化学传感器稳定性高、成本低、可人工设计、可重复使用等技术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印迹效率低,对目标目融合量小,分子识别动力慢 信号输出难,其本身没有信号输出,与其他功能纳米结构及光电器件融合困难。   张忠平教授从“分子印迹的制备原理及其应用、分子印迹纳米结构的合成原理与方法、分子印迹复合纳米结构对环境污染的检测”等几方面对分子印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高的选择性、亲和力和快速结合动力学,可直接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何品刚教授   题目:基于主客体识别技术的DNA均相杂交电化学传感技术   DNA电化学传感技术发展包括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实时PCR,高通量DNA电化学芯片,利用DNA探针构型改变的DNA电化学传感器等。与往常规电化学DNA传感技术相似,都预先在电极表面DNA固定探针,使其与溶液相中目标DNA序列杂交。此传统模式耗时费力,难控制探针固定量,并且杂交发生在固-液两相之间,效率低于均相杂交模式。   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何品刚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主客体识别技术的DNA均相杂交及电化学传感模式”。主客体识别技术是指主体分子和客体分子间的超分子非共价键作用,包括主体和客体分子间的结构互补和分子识别关系。基于主客体识别、DNA分子灯塔结构变化、纳米颗粒标记技术,何品刚课题组巧妙设计了一系列的DNA分子探针,实现了在均相水溶液中的DNA杂交过程和电化学检测。   报告人:四川大学吕弋教授   题目:基于V2O3微纳米材料的催化发光气相色谱检测器   吕弋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介质阻挡放电化学发光气象色谱检测器”和“基于材料表面发光的检测器”,并详细介绍了一款便携式原子光谱仪,该仪器由北京北分瑞利与四川大学联合研制,采用了低功率钨丝原子化器与小型化CCD光谱仪相结合的技术,属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目前已上市。   此外,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中山大学陈缵光教授也分别为大家带来了“微-纳限域空间中酶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生物纳米通道检测单个ATP核酸适配体及其构型变化”、“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磁感应检测器研制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等非常精彩的报告。
  • (第二轮通知)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第二轮通知环境分析化学作为环境化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关键,起到侦察兵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这意味着广大环境分析科研工作者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发展准确可靠、灵敏简便、选择性强的环境污染分析技术和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方法,以期准确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布、解释污染成因和趋势,为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加强我国环境分析化学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分享环境分析方面的学术成果和经验技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进步和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处的支持下,拟定于202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会议将邀请杰出专家、学者、企业嘉宾等聚焦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技术和相关交叉前沿学科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固相微萃取及其它样品前处理技术,色谱分离、质谱和成像、新污染物识别和筛查、环境污染物的行为与效应、环境界面与过程表征、环境分析新仪器与设备研制等。研讨形式包括大会报告、分会专题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快闪报告和墙报展示。会议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及相关人员拨冗参会!01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主任委员江桂斌 李景虹 谭蔚泓 张玉奎 赵进才 庄乾坤委 员蔡宗苇 陈吉平 陈令新 陈卓 董帆 高学云 龚正君 侯贤灯 胡斌 黄承志 黄玉明 蒋健晖 匡华 李东浩 李芳柏 练鸿振 廖春阳 林璋 刘鸿 刘猛 刘倩 刘贤伟 陆克定 卢小泉 栾天罡 吕超 吕弋 毛亮 毛舜 聂舟 牛利 欧阳钢锋 潘丙才 邱建丁 曲广波 宋茂勇 王建华 汪海林 汪夏燕 王宁 王秋泉 王殳凹 王祥科 王亚韡 吴永宁 胥传来 严秀平 袁若 要茂盛 展思辉 张干 曾永平 赵斌 张勇 赵峰 唐波 张书胜 张秀辉 赵书林 郑成斌 郑明辉 朱俊杰 祝凌燕组织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仪器学习网 仪器信息网 青岛理工大学会议主席欧阳钢锋组委会主席曾景斌组委会副主席张龙力 刘芳组委会秘书长孙洪满 王刚 温聪颖组委会委员徐剑桥 郑娟 卢玉坤 李石 董斌 刘振 周亭 马继平 田永 李爽 刘春爽 顾莹莹 孙娟 韩丰磊 陈强 王永强 张格云 王子 陈永栋 毕佳慧 王璞 戚萌 王明02会议赞助为共同办好本次会议,热烈欢迎各企业赞助,如有兴趣请联系会务组。赞助方案可咨询孙洪满老师: 电话:15720395517 邮箱:hongman.sun@upc.edu.cn03会议日程2024年10月10日13:30开始报到2024年10月11日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报告2024年10月12日分会报告、墙报展示2024年10月13日闭幕式、离会会议地点:青岛融创施柏阁酒店(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星海湾路868号)04注册及投稿线上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10月8日现场注册日期:2024年10月10日征稿说明:本次论坛接收摘要投稿(格式要求参见摘要模板)。扫描二维码,选择,进行注册。在拟参会专家江桂斌院士 李景虹院士 赵进才院士鲍恋君 陈吉平 陈建民 陈令新 丁彩凤 董帆 高学云 龚正君 关小红 古志远 侯贤灯 胡斌 黄玉明 匡华 李东浩 李芳柏 李雪梅 练鸿振 刘贤伟 林璋 刘鸿 刘猛 刘倩 刘睿 卢小泉 栾天罡 罗胜联 罗细亮 吕弋 吕超 毛舜 欧阳钢锋 邱洪灯 邱建丁 全燮 桑楠 宋茂勇 唐波 汪海林 王建华 王宁 王鹏 王秋泉 王殳凹 王祥科 王亚韡 韦斯 伍建林 邢明阳 徐剑桥 胥传来 严秀平 杨欣 要茂盛 袁若 占金华 展思辉 张干 张书圣 张书胜 张秀辉 张勇 赵峰 赵书林 郑明辉 郑成斌 朱俊杰 朱芳 祝凌燕 朱文磊 …… (按姓氏排列,持续更新中)06缴费信息1. 缴费标准 代表 类型 2024年9月22日前2024年9月22日后 普通 代表 18002000 学生 代表 12001400 2. 缴费方式01线上注册缴费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完成参会注册、缴费开发票及酒店预定02对公转账银行转账汇款:户 名:青岛耐米特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开户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账 号:8110601014201380700行 号:30245203712003现场缴费POS机刷卡(借记卡、贷记卡) 扫码付款(微信、支付宝)现金支付(仅限人民币)07联系方式负责内容姓名 电话 会议投稿 温聪颖 15692346189 参会注册 王 刚 18810371427 日程安排 王 璞 13199449906 企业赞助 孙洪满 15720395517 酒店预定 王 丽 15965553982 缴费发票 孙美娜 18954130424 参展搭建 苏增刚 15853288023 综合服务 曾景斌 13954252792注:1. 住宿:会议酒店为青岛融创施柏阁酒店,预订房间单间(可含双早)、标间(可含双早)价格均为450元/晚。附近也有其他酒店,请自行预定。2. 墙报报告:请在小程序注册后至-提交,并自行打印带至报到现场。(墙报尺寸:90cm宽x120cm高)
  • 邀请函 | 第三届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九届固相微萃取技术研讨会,德祥与您相约贵阳
    德祥诚邀您莅临会议时间:2021年10月17-20日 会议地点:贵州省贵阳市溪山理酒店 德祥展位号:6号 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的组成、结构、状态以及含量的分析化学一个新分支。近年来,随着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环境分析化学取得快速的发展,使环境污染物质分析水平走向更加微观、快速、准确。尤其是固相微萃取技(SPME),集采样、萃取、浓缩和净化于一体,已经应用于多个环境污染物检测的标准方法中。为加强我国在环境分析化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分享环境分析方面的学术成果和经验技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进步和环境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第三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九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将于2021年10月17日至20日在贵州贵阳举办,交流我国环境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环境分析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为我国环境分析领域的发展建言献策。德祥也受邀参加此次研讨会,期待与与会专家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环境分析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此次研讨会,德祥也带来了薄膜固相微萃取技术,简称TF-SPME或Thin Film SPME, 是以传统Fiber位原型,把吸附相涂在碳网片上的固相微萃取新技术。由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anusz Pawliszyn教授发明,用于分析超痕量的VOSs和SVOCs等挥发性有机物。TF-SPME技术特点 ① 适用于更宽极性和非极性范围的化合物,使得TF-SPME变得更有优势② 相表面积和体积增加,TF-SPME比常规的SPME更为灵敏,可提高分析物的回收率③ 萃取涂层厚度不变,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同样迅速④ 无溶剂萃取,可实现恶劣环境下的现场采样,绿色环保⑤ 三种吸附剂:PDMS、PDMS/DVB和PDMS/HLB德祥自主品牌INNOTEG与薄膜固相微萃取的生产商和*持有者JP Scientific Ltd签订合作生产协议,成为全球指定合作品牌。为庆祝INNOTEG-SPME新品上市,此次会议上 ,现场电商下单,可享低至65折的惊喜优惠,赶快来德祥6号展位获取吧!关于德祥 自1992年创办以来,德祥就一直是科学仪器行业内颇受尊敬的*供应商。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是德祥主营的产品,现已覆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组织、检验机构及工业、企业等客户,涵盖制药、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 我们设有 13个办事处和销售点(含越南),3个维修中心,1个样机实验室,致力于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的服务。 关于INNOTEG 英诺德(INNOTEG)是一家专业从事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是集实验室设备研发生产、方法开发、实验室仪器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厂家。公司以成为一家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产品优异且服务专业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为目标,以“创新改变世界”为使命,致力于满足客户更高的需求,为中国科学仪器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懈努力。更多精彩会议,德祥与您不见不散 10月22-23日 上海 抗体圈金秋十月第四届抗体大会 10月24-26日 沈阳 第十四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 11月2-4日 成都 第61届(2021年秋季)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暨中国制药机械博览会 12月2-3日苏州第五届中国生物药BioCMC国际峰会
  • 2008 年中日韩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2008 年中日韩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厦门,2008 年11 月02-05 日)第一轮通知   由厦门大学主办的“2008 年中日韩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将于2008 年11 月02-05 日在厦门举行。会议由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联合承办,将邀请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的著名专家参会。   会议主题:健康生活-应对环境与食品安全对分析化学的挑战   会议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   会议承办单位及人员:   单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会议主席:黄本立 院士   秘书组:林金明 教授(特邀,清华大学)、陈 曦 教授、杭 纬 教授   会议征稿领域:   (1) 复杂样品前处理技术   (2) 环境、食品安全检测分析新方法研究   (3) 环境、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的研制   会议中方学术委员会:   主任: 黄本立 院士、张玉奎 院士   委员(姓氏笔划为序): 王小如、王春霞、王秋泉、王建华、冯钰锜、刘虎威、刘笔锋、江云宝、江桂斌、庄乾坤、陈义、陈国南、陈曦、李攻科、严秀平、张成孝、张书圣、张新荣、张勇、张玉奎、杭纬、林金明、单孝全、袁东星、袁景利、黄本立、黄承志、蔡宗苇、鞠熀先   会议交流语言:英语   会议形式:大会报告、邀请报告、报展   会议报告安排:大会报告(30 分钟)、邀请报告(20 分钟)   会议日程:   11 月02 日 报到   11 月03-04 日 学术活动   11 月05 日 座谈与考察   会议报到地点: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逸夫楼)   会议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格式:2 页A4 页面(如附件)   论文摘要截至日期:2008 年9 月15 日   E-mail:cjk2008@xmu.edu.cn   会议网址:http://www.cjk2008.org   联系人:会议秘书组 陈 曦 教授   会议费用:注册费800 元(学生减半),旅费以及住宿自理
  • 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全日程公布
    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2022年12月21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主办,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将于线上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17位行业大咖,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旨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特别说明: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免费报名参会,更有机会与大咖现场一对一交流互动!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广州大学协办单位: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免费报名或点击报名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会议日程赞助厂商专家阵容(按照报告顺序排序)牛利 广州大学 教授会议致辞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470余篇,他人引用19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等奖项。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单细胞电化学分析》2006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2007/2008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研究方向:微纳界面光电化学过程测量与成像。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张成孝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面临的挑战》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美国杰克狲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9项,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60余篇。纪宗媛 赛莱默 应用工程师《余氯/总氯电极在自来水监测中的应用》应用工程师,就职于赛莱默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长期从事水质分析仪表的技术支持、产品培训和应用问题解决等工作,在水质监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只金芳研究员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已在包括 Anal. Chem, Chem. Commun., ACS Nano, Small , Chem. Mater., Bioelectric &Biosensor ,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次。授权专利30余项。相关英文论著5章节(Springers等著名出版物)。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相关内容的邀请报告。2010年曾以―金刚石薄膜电极在电分析中的应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已有三项成果成功转让给企业(挥发酚检测技术,淡水体系的水质毒性检测技术,COD检测技术)。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兼任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行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会副理事长。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已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等多个杂志编委。卓颖 西南大学 教授《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性能提升策略研究》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以功能纳米材料及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原理的研究,构建了一系列疾病标志物蛋白、DNA、RNA及活性小分子的高灵敏生物传感器。2019年入选重庆市英才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面上、青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及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6篇,h-index 5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活体脑成像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活体脑与细胞内化学信号分子成像、原位传感研究,在活体脑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定性定量分析、自由移动动物脑的快速、灵敏成像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中国化学会女分析化学家奖;2018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周敏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超分辨电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择优入选国家海外青年人才计划。2020年4月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至今,现为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辨电化学课题组与中科应化(长春)科技有限公司-先进仪器装备事业部负责人。周敏研究员自开展工作以来一直聚焦于基础电化学研究,当前兴趣集中于超分辨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先进仪器装备研制。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发表论文30篇,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J. Am. Chem. Soc. 3篇,Anal. Chem. 6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李菲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物理微环境对细胞生化行为影响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方法与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交叉研究,包括细胞电化学分析与成像和柔性即时芯片的研发与应用。发表论文9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hem Rev、Adv Funct Mater、Adv Sci、Small Metho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7篇,总引5413次。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4项。张学元 美国GAMRY电化学 总经理/高级仪器专家《电分析化学的关键测试技术与实验教学》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然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锂电池的失效分析研究。曾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职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等。现担任Gamry Instruments Inc.高级仪器专家和材料工程师,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电化学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针对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腐蚀,涂层等有关的电化学研究领域与工业领域, 参与并主持ASTM标准工作。秦伟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戴宗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副院长/教授《DNA甲基化修饰的电化学分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04年获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法国南特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Nucleic Acids Res., Anal. Chem.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申请7件。已主持包括国家优青、广东省科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学科布局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方向包括: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体外诊断。彭章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锂电池产气反应的原位质谱分析》武汉大学本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硕士和博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现场光谱/质谱电化学,(2) 计算电化学,(3) 锂-离子/锂-空气电池。在Science, JACS, Angew Chem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英国牛津大学牛顿学者,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洪堡学者;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世宇 广州大学 教授《固态离子传感》甘世宇,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致力于从事固态离子电分析化学传感,从界面电子和离子转移核心基础研究出发,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化学传感器件,应用于水体离子检测、土壤肥效分析和智能可穿戴传感器领域。近年来已在JACS, 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ACS Meas. Sci. Au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引用3000余次,h-指数2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入选2016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9年广州市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张保华 广州大学 教授《新型全激子利用有机电化学发光》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广州市传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当前主要从事有机电化学发光和有机高分子光电器件传感研究。在电化学发光主题,聚焦全激子利用特征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新体系,开辟面向生命分析的水相TADF-ECL新研究方向。在Mater. Sci. Eng. R.-Rep.,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引用约3000次,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基金委面上、青年等国家项目和省市项目共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免费报名或点击报名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 宝特科技助力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江西省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增进各高校分析化学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3-25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本次会议围绕质谱分析、电分析、纳米技术应用、化学计量学等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来自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不同专题进行了讨论。宝特科技作为本次会议的特约仪器厂商,在会议现场以展台方式向与会者展示产品莱弛Emax高能球磨仪,并介绍其他合作厂家的主打产品——Elementar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GE总有机碳测定仪、Frontier热裂解仪、赛默飞分析仪器以及睿科仪器样品前处理产品等,引起众多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关注;宝特现场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对咨询的客户做出热情的回应,对客户所提的疑问之处对答如流,通过实机展示加深客户对仪器的了解。宝特科技和国内外知名的仪器设备厂家建立了长期的代理与合作关系,并不断加强和世界著名的分析仪器公司合作,以专业的知识、快速的反应、有效的沟通来解决您在仪器选型采购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您提供从咨询、选型、定货、安装调试、用户培训、维护保养到维修等一系列的全程服务。我们一直在“成为厂家可靠的合作伙伴,客户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路上不断前行着,拼搏着。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厂商技术交流专场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21日,在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举行期间,沃特世、岛津、赛默飞世尔、安捷伦、日立等多家研讨会的金牌赞助商举办了技术交流专场,为与会者介绍了其主推仪器的基本情况,并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与交流。   一、赛默飞世尔技术交流专场   报告人:赛默飞世尔科技拉曼应用专家 张衍亮先生   报告题目:新型智能DXR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在碳纳米材料与分子生物学的应用简介   赛默飞世尔科技拉曼应用专家张衍亮先生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拉曼光谱的原理及应用领域。赛默飞世尔科技于2008年推出具有革新性的智能模块化研究级拉曼拉光谱仪DXR系列。张衍亮先生介绍到,DXR系列激光拉曼光谱仪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主要是由于采用了以下革新技术:专利光路自动准直技术、专利自动曝光技术、独特荧光背景自动扣除技术、独特激光能量调节技术、独特专利谱仪光学设计、独特模块化高稳定设计、独特自动全光谱多点校标技术、独特明暗场照明技术、独特自动校正光谱响应差异技术。   在报告中,张衍亮先生详细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的唯一专为大样品与批量样品分析而设计的智能DXR拉曼光谱仪。该仪器与DXR 激光拉曼显微拉曼光谱仪可共享激光、光栅、瑞利滤光片与光纤探头,客户可以同时拥有这两部高性能光谱仪,测试范围彻底涵盖微区样品至大样品。其采用的革新技术包括:集成的智能附件,包括激光、光栅和过滤器等 智能的可互换的采样附件,可接受所有样品。此外,张衍亮先生介绍了DXR拉曼光谱仪在纳米金刚石、类金刚石、薄膜富勒烯、石墨稀、单壁碳管检测中的应用实例。   针对氨基酸、蛋白质、RNA 与DNA等分子生物方面的检测,生物分子与生物系统SERS具有检测速度快、需要样品量很少、检测灵敏度高的特点。张衍亮先生在其报告最后为大家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的商业化SERS 工具及其应用实例。   二、岛津技术交流专场   报告人:岛津公司客户支持中心 詹肇骐博士   报告题目:Horizons in TOF MSn biological & Chemical Applications   詹肇骐博士介绍了岛津高性能MALDI TOF-TOF质谱仪和LCMS-IT-TOF质谱仪的技术发展、工作原理、结构性能、软件功能以及相关应用。   岛津LCMS-IT-TOF质谱仪   MALDI TOF-TOF质谱仪无损失的设计保证MS/MS信号不丢失,采用革新的离子门技术获得最佳的木离子选择分辨率,可进行全面蛋白质组学实验,其Intellimarque软件适合自动的基于数据的肽质谱指纹和MS/MS的Mascot数据库检索。而LCMS-IT-TOF质谱仪可以广泛应用在生物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研究,包括多肽的一级从头测序,蛋白质鉴定,转录后修饰,复杂糖蛋白的分析等,其中未知化合物分子式预测是其最有特色的功能。通过对未知化合物的多级高质量精度碎片的解析,可以迅速判断该化合物的元素、化学式,从而得到该化合物的基本信息。   三、沃特世技术交流专场   报告人:沃特世公司 孟颖女士   报告人:沃特世公司 王勇博士   报告题目:最具超高性能的检测分析平台——沃特世代谢分析定性定量一体化解决方案   XevoTM系列质谱是沃特世公司最新推出的液质联用平台,该平台包含三重四极杆质谱和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两大类,应用范围涵盖了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通过硬件上的改进,三重四极杆质谱的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的灵敏度及定性能力也有了极大的突破。性能优异的硬件,结合沃特世针对各个应用领域的不同需要所开发的应用软件,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领域用户的应用需求。   孟颖女士介绍Xevo TQ 质谱系统具有出色的定量和定性性能、拥有优化的气体流路动力学设计、具有专为实验人员设计的操作流程,超出传统四级杆质谱仪定性功能的碰撞池、可实现从MS到MS/MS之间的快速切换等特点。Xevo TQ 质谱系统可以用于临床、精细化工、环境、制药、食品安全等领域。   王勇博士介绍了沃特世Xevo 家族的Q-TOF系列产品,沃特世2010年推出的Xevo G2 Q-Tof,其定位是市场上最高灵敏度的Q-Tof,具有同位素模型匹配(i-Fit)功能。采用Intellistart™ 软件,简化设置,可实现自动化系统控制 LockSprayTM可实现样品的精确的质量测定等。   四、安捷伦技术交流专场   报告人: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液质产品应用工程师冉小蓉博士   报告题目:安捷伦最新QTOF及QQQ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冉小蓉博士在报告中说到:安捷伦6540 Ultra High Definition Q-TOF LC/MS采用独特的高解析度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具有较佳的质量精确度、动态范围、灵敏度,同时不会牺牲扫描速度、质量范围以及分辨率等重要指标。她以实例说明了Q-TOF用于食品筛查分析的技术优势:(1)使用UHPLC可提高方法的容量,在单次进样中可以得到更多结果 (2)简单的鉴别和确认:Q-TOF可提供MS和MS/MS的准确质量、高分辨率 (3)快速筛查与确证Database&Library Search (4)一次运行可以同时筛查多种未知化合物。   安捷伦6540 Ultra High Definition Q-TOF LC/MS   安捷伦的LC/QQQ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采集、适宜复杂基质背景等技术特点,它在农残分析中有高灵敏度、同时检测几百种化合物等优势。   五、日立高新技术交流专场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裁 夏奕生先生   夏奕生先生介绍了天美科技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天美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4年在新加坡主板市场正式挂牌上市,2009年公司的年销售超过1亿美元。公司生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等仪器。   报告人: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专家 石欲容女士   报告题目:氨基酸分析之完全解决方案   石欲容女士介绍了HPLC柱前衍生方法概况、典型衍生谱图以及各种衍生方法比较 LCU柱前衍生法方案、LCU柱前衍生典型谱图及LCU柱前衍生法特点 LCA柱后衍生氨基酸分析方案、典型谱图及LCA柱后衍生方法的特点。   此外石欲容女士还介绍了日立L-890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其具有专利的反应柱技术,保证样品分析的高速、高分辨、高灵敏度,保证保留时间、峰面积重现性及检测限。   报告人: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电镜工程师程路   报告题目:日立TM3000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   电镜工程师程路介绍了台式扫描电镜的发展、日立TM3000的特点和应用实例。   日立TM3000安装要求低、具有电位移功能、可以不喷金直接观察不导电样品。TM3000最大电位移范围在±50μm,可实现观察视野的精确移动,最高放大倍率可达3万倍。日立TM3000还可选配内置电制冷能谱仪。
  • 岛津公司亮相“2019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
    2019年10月12日,在享有“韩国顶级学府之一”盛誉的庆熙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百余位分析化学领域科学家相聚一堂---2019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2019 China-Japan-Korea Symposium on Analytical Chemistry)在位于京畿道龙仁市的国际校区如约而至。会议由庆熙大学、韩国分析科学学会(The Korean Society of Analytical Sciences)和中日韩分析化学研究交流会(China-Japan-Korea Analytical Science Discussion Group)联合承办。大会开幕式上,庆熙大学副校长Wunsik Beak先生、韩国分析科学学会Namjun Cho会长和岛津韩国科学公司Watara Tajima总经理到会致辞,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东京首都大学(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Katsumi Uchiyama教授和世界泡菜研究所(World Institute of Kimchi)Jeaho Ha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的分析化学学者发表了即兴贺辞。大会开幕式现场 在会议的学术交流环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杨秀荣院士等4位知名专家发表大会报告,另有四十余位学者通过主题报告和口头报告分享了各自近期的学术进展,同时有近五十项研究以报展的形式参会。交流内容以“Beyond Limit via Analytical Chemistry”为主题,围绕生命科学、环境、医药、材料等当今世界学术热点,涵盖质谱、色谱、光谱、毛细管电泳、化学计量、微流控芯片、纳米技术、化学传感器等分析化学领域的前沿技术、方法及应用。 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端裕树博士发表主题报告“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percritical extraction-supercritical chromatography (UC) system”, 介绍了岛津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系统在自动萃取目标化合物的同时,还可富集样品以提高浓度等诸多优势,实现了分析速度、灵敏度和的分离度的高度统一;并向参会嘉宾展示了在传统中医药或天然产物等复杂样品分析中,该系统所展现出的卓越的分析能力。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濵田尚樹博士和郭彦丽博士各以一篇报展参加了交流,题目分别为 “Development of on-line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with reverse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determination of capsaicin”和“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o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D in oily samples”。岛津在2019 CJK上的学术交流 就在会议开幕的几天前,庆熙大学刚刚举办了70周年华诞的庆典活动,优雅的校园在秋日的装扮下缤纷而不失宁静。与会人员在紧张的学术交流之余,也充分感受了校园的秋韵和韩国的魅力风情。为期两天的会议在接近尾声之际,会议组委会宣布2020 CJK将在中国举办,无限期待尽在未来…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