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创新性产业集群

仪器信息网创新性产业集群专题为您整合创新性产业集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创新性产业集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创新性产业集群话题讨论。

创新性产业集群相关的论坛

  • 仪器制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擎

    [b][color=#000099]2023年12月12日-13日,仪器信息网走进位于昆山的仪器产业集群,并通过直播云参观工厂的形式,特别走访江苏炫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olor][/b]领略专注于自主研发高端色谱分析仪的智能化智慧化生产基地,一站式打卡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者的硬实力。诚邀各界人士观看直播,共同定义科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质,绘写中国高精尖技术的“智造”进程![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olor=#4f81bd]▼扫一扫二维码一键预约直播~[/color][/font][align=center][img=,690,17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1027111749_4480_5696463_3.jpeg!w690x170.jpg[/img][/align][b][color=#000099]仪器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color][/b]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实验室应用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科研领域的仪器用于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而工业仪器则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整体高端科学仪器产品进口率超过70%。随着一批核心技术、科研院所被美国列入管制名单,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亟需加快推进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例如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框架下,明确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关键目标,而科学仪器产业则是这一战略中的关键领域。为了贯彻这一战略,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仪器产业集群的扩建和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政府贯彻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olor=#000099][b]仪器产业园区的扩建与投入不仅是为了贯彻国家战略,更是为了实现多重战略目标。[/b][/color][/font][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设立、扩建仪器制造工厂,以促进产业链资源的集聚,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多项激励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旨在加速仪器制造业在各地的产业升级,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并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和应用。[/font][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另外,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地方政策大力支持仪器产业,加上国产仪器采购的倾斜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已将中国视为仪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旨在加速仪器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的方向迈进。[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b][color=#000099]科学仪器是“大国崛起之基石,科技创新之关键”。[/color][/b]科学仪器领域具备“多对多”特征,一方面,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往往需要多种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细分领域。在生产制造环节,由于仪器通常用于科学实验、精密测量等重要领域,因而与其他制造业工厂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有高度专业化、精密和高技术要求、生产流程的复杂性等特点,且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精度要求更高,因此仪器企业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这些差异使得每种类型的工厂在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和机遇。[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仪器企业的发展动向,仪器信息网倾力打造了《仪器超级工厂》系列主题IP项目。[color=#000099][b]《仪器超级工厂》项目以深度挖掘本土制造实力为出发点,通过微纪录片、云参观直播、专家委走访等多种形式,为仪器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和展示平台[/b][/color]。[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font][b]节目定位:关注仪器生产制造和技术应用[/b][color=#000099][/color][b] 共同见证仪器制造的高速发展[/b][align=center][b][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color=#4f81bd]▼点击→跳转至专题了解更多~[/color][/font][/b][/align][align=cente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topic/superplant.html][img=,690,18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1029136944_4475_5696463_3.gif!w690x186.jpg[/img][/url][/align][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将为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我们期待与更多仪器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向前发展。《仪器超级工厂》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助力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加辉煌的业绩。[/font]

  • 【转帖】创新生物经济环境 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超超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十五”以来,全省生物产业呈现出加快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色和优势,显示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潜力。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深化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思路和服务措施、突出重点、抓住核心,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创新发展思路 在国家各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上下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住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国际化为目标,以优势资源和技术为依托,着眼于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政策环境,激活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联合,突出抓好“四个一批”,以推动产业重点突破,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打造生物经济强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font]

  • 2024年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点发布

    [color=#000000]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24年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列出了5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将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color][color=#000000]根据《要点》,今年武汉科创中心将从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等五大方面发力。[/color][color=#000000]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要点》提出,重点建设[b]高质量实验室体系[/b]、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b]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b]。启动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优做强[b]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b]。[/color][color=#000000]围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点》提出,重点巩固扩大武汉科创中心基础研究优势、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围绕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要点》提出,重点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行,推动科创企业“量质齐升”。其中,实施“世界光谷”建设十大举措,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color][color=#000000]围绕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要点》提出,强化都市圈创新协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创新网络对接融合,推动形成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创新合作格局。[/color][color=#000000]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要点》提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北路径。办好2024东湖论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科普+科创”论坛品牌。[/color][来源:湖北省科技厅][align=right][/align]

  • 丹东提出加快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平台建设

    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日前丹东市经信委开展党组学习会指出要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研发与服务平台等在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11月13日,丹东市经信委在产品推介洽谈会上指出,明年市经信委将加强工业经济运行“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运行监测、用电监测和生产要素保障,全力保障企业要素需求,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产品推广与市场营销平台”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法律维权、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重点跟踪和服务新启动项目,使之尽快发挥牵动作用,包括加快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研发与服务平台等在建产业集群平台建设,加快筹建汽车增压器服务平台。此外,重点围绕产业和企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经济绿色增长。转自塑料问答

  • 【讨论】如何看待“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

    [color=#DC143C][B]请大家远瞻一下关于“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对国内分析仪器行业乃至国产仪器有何影响呢?[/B][/color]2009年11月25日下午,“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成立大会。[B]联盟的成立战略目标:[/B][U]以满足国家公共安全等领域对科学仪器要求为重点,高效推进科学仪器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创新,进而有效“催化”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实现科学仪器产业对GDP的拉动效应,整体推动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联盟致力于推进成熟技术集成和高端技术两大类创新项目,重点设立和开发用于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环境生物治理等过程的科学仪器于系统集成项目。[/U]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群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科学仪器销售规模和民间资本规模均居国内榜首。“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2月组建,受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江苏省科技厅的指导。联盟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由11名两院院士带头指导联盟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长三角地区11家行业内龙头企业、8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和2家行业学会为核心,形成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 医药产业“十二五”:新药研发需加鞭 创新才能走更远

    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新药加鞭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http://www.bioon.com/industry/UploadFiles/201201/2012010318504982.bmp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仿制必须更好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中药传承固防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传统受热捧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 医疗器械产业面临“十二五”创新大考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  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   14000家生产企业,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及市场增速均在20%以上。在采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时,他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有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数字,由此不难看出,医疗器械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但同时,姜峰还给了另外一个数字: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仅占不足3%的份额。在他看来,这与我国轻工业品生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医疗器械创新问题是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最大的问题。   去年年末,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丰曾透露,医疗器械“十二五”的内容经过两次激烈讨论,已经正式纳入到科技部重点专项的范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是未来若干年医疗企业产业的求解题。   技术创新:兼顾高端和基层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空前膨胀。   业内人士判断,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研发方向将瞄准基层对低端医械的需求,基础装备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医械生产企业还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在若干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以此来改变大型三甲医院的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   张兆丰认为,如果民族医疗企业在高端、高利用率产品上毫无利益的话,产业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形成以高端产品带动低端产品,再辐射到基层产品的模式。如果高端产品没有竞争力,低端产品也就没有还手之力了。   然而,核心部件技术无法掌握,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关之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内企业能迅速仿制国外企业的产品,但却无法仿制核心部件,尤其是占整机成本比较高的核心部件,均依赖国外进口。   搭建战略平台优化产业链   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据张兆丰介绍,真正的产学研结合,企业要成为投入主体,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关系,而相关的核心部件厂商也要能够跟整机厂商形成一种利益关联。   “但是,"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目前在中国尚未真正产生实际作用。”张兆丰认为,在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一结合的难度。要化解瓶颈,首先要成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联盟,这是为了能搭建起有效的公共性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同时也希望这些平台能够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的条件。   技术创新战略平台的搭建,究竟能给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什么?有着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身份的姜峰告诉记者,联盟主要的一项任务是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共同对业内共性零配件和技术以及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   “目前,已经配合科技部对包括中高端影像技术在内的数十个项目课题提供了近10亿元的科研资助。”姜峰告诉记者。   同时,联盟还为有关部委对企业的扶持提供咨询服务,如协助科技部、卫生部推进十百千万工程等,对企业的研发过程及创新产品产业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引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器械领域,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相配合,使创新与资本真正对接。   知识产权布局将是重要增长点   据了解,企业未来在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内容。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是争夺产业制高点的基础。   为了实现研发的管理创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研发绩效,科技部还将组织企业、专家对每一个重大产品进行评估,梳理形成重大产品报告。报告将对产品研发的难点和瓶颈、资金流向进行分析。未来相关部门将采取与产业界更为紧密结合的方式,或者采取联合立项、分段支持的方式,支持医疗器械重大产品的开发。   在目前的环境下,医疗企业厂商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发展思路呢?对此,姜峰认为,首先要明白仿制只能带来一时的利润,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要充分利用我国研发成本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相对欧美市场时间短、产品生产成本低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与院校及临床密切协作积极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合作,使研发平台前移面向临床实际。   “要注意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及科研理念,特别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产品定型后应与渠道商及大型资源性企业合作,必要时要以股权换投资,大力配合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姜峰认为。

  • 【资料】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

    从有关部门获悉,日前正式启动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产业区魅力初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投产。未来3年,滨海高新区还将吸引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200名,支持重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项目100项,带动形成5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   据介绍,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坐落于滨海高新区,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本市共同筹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要求,该产业区共包括技术支撑区、企业孵化区、产业发展区、展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商业配套区6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6大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区内还将建设形成生物技术制药、化学药、中药、诊断试剂、医疗器械5大产业化基地。   目前,入驻该产业区的主要项目进展顺利: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日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今后可为全国各地的企业、科研院所提供全方位的新药安全评价服务;以卫生装备、健康与环境研究、新功能食品、新药开发为基础,为企业中试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服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滨海新区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即将开建;总投资26.3亿元的7个产业化入驻项目,预计明年下半年起将陆续投产,涉及动物保健品、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医疗服务等多个生物医药领域,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70亿元。   按照创新园的长远规划,到2020年,将力争平均每年取得5个一类新药证书、20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促进形成一批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新药物孵化基地,培育和引进10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大企业。届时,创新园将带动滨海新区发展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并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记者张檬)

  • 关于推荐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

    [table=100%][tr][td][table=60%][tr][td=2,1][b][size=18px][color=#ff0000]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color][/size][/b][/td][td][b][size=18px][color=#ff0000]文件[/color][/size][/b][/td][/tr][/table]环办科财函〔2023〕79号[/td][/tr][/table][b]关于推荐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强化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地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需求,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计划开展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目标  以能源、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选取园区、产业集群和重点区域、流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探索若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审核新模式,扩展补充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覆盖范围,产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管理规范和典型案例成果,并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快速有效提升清洁生产覆盖范围和水平,形成对传统行业清洁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效支撑。  二、试点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创新以试点项目的形式开展,时间为1年,分为以下4类:  (一)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以区域内的重点行业企业为试点对象,开展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避免单个企业审核过程简单复制和人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并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充分发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效能,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以园区企业集群为试点对象,充分考虑企业间资源要素配置、物质代谢和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开展集中式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园区层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园区发展效率效益。  (三)企业简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在非重点行业领域,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情况、技术装备水平、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探索实施差别化、集中连片快速清洁生产审核。  (四)重点区域和流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创新重点区域和流域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协同审核的组织方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区域,重点实施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协同审核,重点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在长江、黄河等流域重点实施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协同审核,重点推进氨氮和磷减排。  三、申报与实施主体  第(一)(二)(三)类试点申报与实施主体为园区管理机构、县级及以上政府或地市级及以上政府组成部门等,且为同一主体。第(四)类试点申报与实施主体为省级政府组成部门。  四、试点要求  (一)本次试点优先支持第一批试点项目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和园区类型,请各省认真对照《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推荐试点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个。  (二)试点对象3年内未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或因环境问题被省级以上媒体曝光。  (三)试点对象、申报与实施主体具有良好的清洁生产工作基础和明确的资金支持。  (四)鼓励省级部门开展省内重点区域和流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  五、政策支持  (一)各地生态环境、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清洁生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中的项目予以奖励和支持。  (二)对于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中的试点对象所属范围内单个企业,视同开展一次清洁生产审核。  (三)试点项目符合有关资金管理要求的,可申请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治理与节能减碳专项资金,或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进行融资。  六、材料报送  请各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请各申报单位认真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23年4月7日前将实施方案、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推荐函合订胶装成册,一式两份寄送至生态环境部(逾期不予受理),同时将实施方案材料电子件,打包发送至联系人邮箱,材料电子件总大小不超过50M,邮件题目格式要求为“2023+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  七、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刘元生、陈胜  电话:(010)65645390、65645385  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牛菁菁、蒋靖浩  电话:(010)68505630、68505595  附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发展改革委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3月3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b]附件[/b][align=center]  [b]?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b][/align]  一、试点对象基本概况  (一)试点对象范围与区位  (二)试点对象产业概况  二、试点基础  (一)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二)清洁生产工作基础  三、试点工作目标  四、试点工作内容  (一)试点内容  (二)试点方法及技术路线  五、试点工作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六、试点项目实施计划  七、试点预期产出成果及效益

  • 政府大笔资金投入走自主创新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要统筹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将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关键之一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机制创新。 [b]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b] 环保产业是联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环保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要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8%,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均减排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能耗下降16%,部分地区还将实施重金属限排,都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环保产业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并对钢铁、机械等基础行业发展产生8—10倍放大效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正在编制的《现代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对鼓励第三方环境服务发展作出部署,预计到2015年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2020年规模可达5万亿元。 环保产业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被确定为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议题之一。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提振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环境清洁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在绿色发展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和全球环保市场竞争的前沿,推动环保产业由要素驱动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b]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形势[/b] 当前全球环保市场保持年均7.5%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球环保市场总值达1.6万亿美元。欧美等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牢牢占据了环保产业全球市场的主导权,控制了9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兴起,欧美等国家环境保护重心已转向“预防与修复”为主,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已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调整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需求。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扶植政策和引导性投入,更多侧重于支持新能源、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产业链整体竞争,推动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环保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全球环保市场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环保产业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是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环保产业正从以公益性为主过渡到经济属性为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产业发展要符合国情要求,要具备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公众意识等驱动因素是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三,环保产业升级转型取决于创新驱动,加快环境技术与信息、生物、制造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多领域团队创新与协同创新,将引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提前爆发。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发达国家“苹果手机效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然后像在全球推广苹果手机一样,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规模保持在20%以上增速,2010年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元,环保企业3.5万家,安排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按照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环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由单纯规模扩张、低端数量竞争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统筹传统环保产业与新能源、环境清洁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发展,科学把握环保产业内涵,加快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提高环保产业对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持能力;三是培育以创新型环保企业、环保产业集群、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发展主体,引导环保企业按市场规律优化重组,增强产业创新链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竞争力传统产业领域,在全球竞争中提升我国传统环保产业的战斗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积极开拓全球新兴环保市场。 [b]三、科技创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b] 自主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产品已达到3000多个品种,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建设能力,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前期,某些单项技术研发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环保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环保装备研制及产业发展方面。自“十五”以来,通过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连续3个五年的支持,自主研制的225—500吨/日垃圾焚烧炉排炉实现系列化、成套化,并成为国家垃圾焚烧处理规划推荐的主流装备,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及自动控制系统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自主研制的电除尘器是我国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竞争最具实力的环保产品,行业发展集中度高,产业链上的重大设备、自动控制、振打装置等关键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提升,5—5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常规设备已实现出口。通过“九五”以来持续支持,自主研制的聚合氯化铝净水剂及其复合系列产品,占据国内聚合氯化铝净水剂产量50%以上,成为国内饮用水行业净水剂的主要供应商。 在环境清洁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领域。环境清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对于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自主研发的清洁制革技术已在全行业推广300余家企业,对于皮革行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苎麻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及污染排放,将环洞庭湖区域苎麻行业的环保风险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快速应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多物种生物传感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智能环境感知节点,形成年千台以上产业化能力。总体上,我国环保产业新兴领域技术储备与产业潜力形势喜人,但受到本领域核心技术和环境科学问题研究进展的限制,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征途才刚刚起步。 [b]四、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b]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境领域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需要把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与共同创新,催生新兴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环保产业体系从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延伸到具有减少污染和受损环境修复等效应的领域,构建和完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从而为实现“支撑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惠及百姓民生”环境科技发展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新形势下,提高环境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应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研究,把握全球环保产业竞争前移态势,加强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力争重大原始技术创新突破,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格局的有力条件;二是注重促进多学科、科学与技术融合,推动重大需求导向下的多领域共同创新与协调创新,抢占全球环保市场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统筹管理、科研、工程、产业等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注重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政策及市场模式的融合,缩短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培育期,快速形成生产力;五是注重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技术转化服务能力。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安排,实现上述环境科技发展任务,在科技工作管理中应在“六个需要”方面下工夫:一是需要深入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将环境科技重大任务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与环保产业关键领域;二是需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健全科技立项—后评估—持续支持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效益;三是需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环保产业体系布局,实施环境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四是需要创新思维模式,构筑开发共享创新平台,引导新理论、新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及再创新,构筑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桥梁;五是需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构筑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六是需要发挥军民科技融合作用,发挥国防科工业在装备、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环境保护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与环保工程精细化水平。 (马燕合 黄圣彪) (作者单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答记者问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12/t20221221_1008421.html]《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url](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主要负责同志就试点工作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记者提问。  [b][color=#0000ff]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color]  [color=#0000ff]答:[/color][/b]清洁生产审核是推动清洁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和重要抓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两部委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模式和路径创新,优化传统审核模式的审核流程、技术方法、评价规则等,有效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制度效力,增强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充分发挥审核的系统性作用,从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层面开展整体性审核,强调源头与过程防控,充分挖掘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潜力,加快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明确要求,选取重点行业或园区等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整体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清洁生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三是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园区化、集约化、产业链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区域化、流域化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传统清洁生产审核模式难以对区域、园区等空间尺度的生产全链条进行评估,无法提出整体的清洁生产优化方案,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顺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切实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的重要探索。  [b][color=#0000ff]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进展和成效如何?[/color][/b]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拓展工作广度,在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制修订了51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35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地方也发布了大量清洁生产相关条例和规章。二是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建立12个省级、19个地市级和15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培育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累计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5万余人。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广度持续拓展。“十三五” 以来,全国共有4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改造资金投入达2700多亿元,提出清洁生产方案超过61万个。四是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削减废水约51.6亿吨、化学需氧量约37.0万吨、氨氮产生量约5.1万吨,削减二氧化硫约68.8万吨、氮氧化物约56.7万吨,通过节约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的使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7亿吨。  [color=#0000ff][b]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传统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成数量级增长,清洁生产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同类型企业单个审核人力财力重复投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走过场、形式化现象,同时还存在审核周期长、程序复杂、不分行业“一刀切”等问题。二是传统清洁生产审核以单一企业为审核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快速有效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水平的现实需要,无法有效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环境管理制度衔接不够,未有效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  [color=#0000ff][b]问: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哪些方面探索创新?预期成果有哪些?[/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是组织方式创新。从针对单一企业开展审核变为由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方式,试点工作可以基于特定区域内相同行业、相同特征污染物等,将企业统一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快速化的新型审核模式。二是方法体系创新。在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审核“7个阶段、35个步骤”的固有流程,在程序、步骤、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大胆创新,继承发展,求真务实,为试点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三是标准规范创新。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一系列适用于园区、行业、产业集群的审核指南、标准规范、指标体系等,形成指导性文件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清洁生产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其他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的机制和路径,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  对于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预期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探索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有效提升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对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以整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预期通过集中人力、物力针对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补齐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短板,提高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优势互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发展效率效益。  [color=#0000ff][b]问: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中应注意哪些方面?[/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试点实施单位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要求,依据清洁生产审核理念,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创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模式、实施方式、技术方法、规范标准等。及时总结试点成果,探索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保障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除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考察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color=#0000ff][b]问:近期两部委将开展哪些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b][/color]  [b][color=#0000ff]答:[/color][/b]一是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帮扶组,定期对创新试点项目进行实地跟踪和技术帮扶指导,适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试点成果。二是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在第一批试点项目基础上,主要针对尚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园区类型以及重点区域流域协同审核等方面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力争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多层次覆盖。三是探索激励措施。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代表性问题,可以在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改造资金中予以支持。

  • 多位院士专家提出:石化产业变革离不开材料创新

    在近日举行的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学术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材料革命是[b]新一轮石化产业变革的充要条件,石化产业应结合材料发展格局、短板等,有所侧重地加速材料科技创新。[/b][color=#ff0000][b]科技突破加速产业变革[/b][/color]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新材料“卡脖子”。他认为,[b]针对有机材料,实现材料结构精准调控是重点;针对无机材料,实现材料高性能化是重点[/b]。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国家实验室主任徐南平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期,新材料将成为产业变革的引擎。科技竞争、社会进步等对我国面向未来发展战略的材料提出要求。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洪流中,我国必须把新材料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材料科技的突破加速产业变革。[color=#ff0000][b]产业布局应有所侧重[/b][/color]“目前,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初显,各国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徐南平指出,[b]中国的优势在于稀土功能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先进储能材料[/b]等。对于材料领域未来布局方向,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到本世纪中叶,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国必须解决国家安全(生存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权)、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未来主导权)这“三权”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表示,国内新能源行业高端石化材料涉及50种左右,自给率为60%至70%,需求规模近300万吨。他指出,材料变革重点布局高端高值及其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基材料以及塑料循环。[color=#ff0000][b]需加快相关技术创新[/b][/color]对以上问题,行业该如何做?谢在库建议:对于高分子材料,应注重材料性能、碳基结构、生产工艺,根据市场对材料性能的需求和结构与性能的科学认识,合理设计碳基结构;对于节能分离材料,应通过对材料组成、结构的科学设计与优化,构建快速、精准的传质通道;对于可回收材料循环利用,应加强生态设计、提高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提升合成材料的性能,从而减少塑料使用量或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表示,石科院攻克了功能性尼龙聚合材料等技术,打通了己内酰胺—尼龙6/66、环氧丙烷—聚醚、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产业链,实现了新聚合材料技术、聚合材料新单体的高值化发展。未来,[b]石科院将致力于构建高端碳材料库,打造电化学高端碳材料技术平台,实现国产替代[/b]。[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align=right][/align]

  •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答记者问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12/t20221221_1008421.html]《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url](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主要负责同志就试点工作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记者提问。  [b][color=#0000ff]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color]  [color=#0000ff]答:[/color][/b]清洁生产审核是推动清洁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和重要抓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两部委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模式和路径创新,优化传统审核模式的审核流程、技术方法、评价规则等,有效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制度效力,增强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充分发挥审核的系统性作用,从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层面开展整体性审核,强调源头与过程防控,充分挖掘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潜力,加快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明确要求,选取重点行业或园区等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整体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清洁生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三是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园区化、集约化、产业链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区域化、流域化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传统清洁生产审核模式难以对区域、园区等空间尺度的生产全链条进行评估,无法提出整体的清洁生产优化方案,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顺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切实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的重要探索。  [b][color=#0000ff]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进展和成效如何?[/color][/b]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拓展工作广度,在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制修订了51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35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地方也发布了大量清洁生产相关条例和规章。二是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建立12个省级、19个地市级和15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培育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累计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5万余人。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广度持续拓展。“十三五” 以来,全国共有4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改造资金投入达2700多亿元,提出清洁生产方案超过61万个。四是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削减废水约51.6亿吨、化学需氧量约37.0万吨、氨氮产生量约5.1万吨,削减二氧化硫约68.8万吨、氮氧化物约56.7万吨,通过节约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的使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7亿吨。  [color=#0000ff][b]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传统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成数量级增长,清洁生产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同类型企业单个审核人力财力重复投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走过场、形式化现象,同时还存在审核周期长、程序复杂、不分行业“一刀切”等问题。二是传统清洁生产审核以单一企业为审核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快速有效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水平的现实需要,无法有效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环境管理制度衔接不够,未有效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  [color=#0000ff][b]问: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哪些方面探索创新?预期成果有哪些?[/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是组织方式创新。从针对单一企业开展审核变为由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方式,试点工作可以基于特定区域内相同行业、相同特征污染物等,将企业统一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快速化的新型审核模式。二是方法体系创新。在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审核“7个阶段、35个步骤”的固有流程,在程序、步骤、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大胆创新,继承发展,求真务实,为试点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三是标准规范创新。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一系列适用于园区、行业、产业集群的审核指南、标准规范、指标体系等,形成指导性文件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清洁生产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其他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的机制和路径,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  对于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预期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探索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有效提升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对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以整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预期通过集中人力、物力针对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补齐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短板,提高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优势互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发展效率效益。  [color=#0000ff][b]问: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中应注意哪些方面?[/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试点实施单位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要求,依据清洁生产审核理念,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创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模式、实施方式、技术方法、规范标准等。及时总结试点成果,探索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保障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除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考察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color=#0000ff][b]问:近期两部委将开展哪些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b][/color]  [b][color=#0000ff]答:[/color][/b]一是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帮扶组,定期对创新试点项目进行实地跟踪和技术帮扶指导,适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试点成果。二是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在第一批试点项目基础上,主要针对尚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园区类型以及重点区域流域协同审核等方面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力争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多层次覆盖。三是探索激励措施。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代表性问题,可以在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改造资金中予以支持。

  • 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原始创新的出发点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我国已经明确的有七大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特点?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面临的障碍如何突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特点是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占比很小,截止到去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在4%左右。目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呈现“大而不强”的发展格局,尚不具备引领世界发展新潮流的能力,面对国际市场越来越严峻形势,发达国家领跑在前,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追赶阶段。 据了解,美国在今年最新版的《国家创新战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六个新兴产业,欧盟在2009年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也明确了类似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日本在其《2020迈向光辉日本新增长战略》中,也提出类似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目标。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显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工程机械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支,近几年发展迅猛,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也日渐成熟,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促进了行业不断改革,但仍面临着几个制约点,需要突破。 首先,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很多核心技术依赖国外,这是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遇到最大瓶颈。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走保护发展民族品牌的道路,在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次,体制机制需要改革,目前体制很难适应新兴产业。探索新吉博力中国的产业发展方式,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另外,市场的不畅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点,这是有高端制造业的特点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火电的3—4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不信任。 近日出台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推进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主机产品、基础技术、功能部件的研发与制造体系。中国机械电动葫芦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应着眼于产业优化升级,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夯实产业基础,解决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问题、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由大到强”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持理念,同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只有发挥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的国际化道路。   科技:创新之源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有人说“从挖掘机、装载机到推土机,每一台工程机械设备就是一台超精密的仪器”,因此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原始创新的出发点。  “十几年前我就提出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概念,我们已经为之奋斗了十来年。”谈到科技创新,xx集团董事长詹纯新深有感触。“像混凝土泵车和输送泵技术,过去中国人可以说不敢问津。那时候,一辆钢丝绳葫芦混凝土泵车的制造成本大约在三万美元,而外商则以二三十万美金的高价卖给我们,他们从中国赚了多少钱可想而知。”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xx集团选择混凝土泵车产品作为突破口,并在1993年推出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泵车产品。在xx集团的带动下,国内生产混凝土机械的厂家已达上百家,我国自主品牌产品不仅夺回95%以上的国内市场,而且实现了15%的产品销往海外。  像xx研究混凝土泵车一样,中国的很多工程机械企业都在技术创新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xxxx集团公司从最初引进日本TCB公司的叉车技术,到完全自主制造512个品种叉车产品,靠的是“以我为主,自主开发”;xx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引进日本小松220马力的推土机制造技术,到自主研发出80多种规格和型号的环链葫芦推土机产品,目前山推公司的推土机产销量已位居世界第三;xx集团引进卡特xx公司装载机技术,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装载机产品,2007年中国装载机出口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  “自主创新必须过基础研究这一关,在自己的原创性产品上如果没有很好的投入,没有长期不懈的坚持,这个企业就很难成功。”xx总经理杨安国说,“尤其是企业快速发展,走向国际化的阶段,更会发现欧美社会对环保和能耗的‘软性标准’要求在日益提高,没有现成的能达到这些标准的技术可供你使用,只有自己研究。”

  • 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

    虽然边学边思也能产生创新,但这都是失去了原始主见的跟随性创新,这就是学就不能思的原因,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原始创新,而不是跟随性创新。假如前人的认识要是错误的,也就是所谓根基性错误,这样的学习先人知识还要意义吗?这样的跟随性创新还有意义吗?在物质(宇宙)的认识方面更是如此。

  •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本报记者 陈磊 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 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这些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也各有优势,北京的知识创造能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体现了其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上海的知识获取能力排名第一,体现了其开放性、国际化以及长三角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排名第一,体现了其良好创新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的创新绩效排名第一,体现其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本次排名结果显示的另一大特点是,与2011年相比,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上升的省市较多。相比2011年,2012年排名上升的地区包括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青海、西藏。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创新能力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经济外向程度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东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创新观念的增强,科技投入加大。 沪京津苏粤浙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成为各地方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有所差异,这一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什么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型?该报告试图作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同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即创新驱动指数的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个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认为,在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既要考虑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还应关注产业结构及其科技内涵。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不同,在要素驱动阶段,以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以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医药、ICT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为此,课题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5个阶段。 课题组通过分析,将各省市分成四类: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5个地区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阶段。 报告认为,我国总体而言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目前,有19个省(区、市)仍然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的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 该报告借鉴国际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中国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模型,并依此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驱动水平作出量化分析。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科技日报》(2013-02-18 一版)

  •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color=#000000]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b]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b][/color][color=#000000]2023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下,科技系统重点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积极实施科技“五大标志性工程”和“4+4科创工程”,全省[b]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4.2%[/b],[/color][color=#000000][b]突破1100亿元,[/b][/color][color=#000000][b]研发投入强度达2.41%[/b][/color][color=#000000],排名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9位。[b]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b][/color][color=#00000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湖南科技系统主要目标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b]增长12%以上[/b],突破关键核心技术[/color][color=#000000][b]100项以上[/b][/color][color=#000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color][color=#000000][b]增长10%左右[/b][/color][color=#00000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color][color=#000000][b]超1000家[/b][/color][color=#000000],在湘高校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color][color=#000000][b]50%以上[/b][/color][color=#000000]。[/color][color=#000000]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湖南将重点抓好宏观统筹联动、推进“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一流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施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等九方面工作。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强化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今年,湖南还将展开一批探索和试点等新动作:探索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启动新建首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强力支撑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共建大学科技园;开展企业库扩容试点,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战略研究院,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长沙研发、本地中试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国家创新型县(市)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创新经验。[/color][来源:中国经济网][align=right][/align]

  • 提升环境监测创新能力的新机遇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环保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通知(发改办高技378号)精神,为满足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环保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的突出问题,以及污染防治成套技术、装备和材料的重大需求,按照坚持问题导向、防治结合、全过程控制和协同治理的原则,围绕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修复等环节建设布局相关创新平台,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和工程化,以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推进我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未来2-3年,建成一批环保领域的创新平台,为环保领域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和服务。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通过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支撑。  国家将投资建设一批涉及环境监测创新的专业实验室,可申请的内容和重点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仪器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建设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污染源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氨、重金属(汞等)等连续监测、现场快速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车载、机载和星载等监测,PM2.5、VOCs化学成分快速检测、非CO2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监测等关键共性技术、设备的研发、集成与工程化,提高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装备研发和可靠性试验能力。  2、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先进水环境污染监测仪器稳定性不高、寿命短的问题,建设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水中多种重金属监测、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生物毒素监测、水质毒性监测、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新一代多参数水质和污染源连续监测装备物联化、便携应急监测、连续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等技术、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提升我国水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开展水环境污染监测技术、设备研发和可靠性试验能力。  2、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湖泊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较严重、治理技术装备工程化水平低的问题,建设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湖泊外源污染强化控制、城镇黑臭水体污染治理、滨岸生态治理与修复重建、污染底泥治理及原位修复、蓝藻控制,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置、营养盐调控、水力调控等技术、材料、工艺与装备的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提高我国湖泊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备开展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材料、装备研发与工程化试验能力。  3、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建设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污染源识别、风险评估、农艺调控、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原位钝化/固定/生物阻隔、生态修复等技术、药剂、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保障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申请单位需具有开展规模化农田污染防控修复方案、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能力。  4、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针对我国石油、化工、冶炼、矿山等污染场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影响日益突出的问题,建设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开展污染场地及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强化气相抽提(SVE)、热脱附、等离子体修复、化学淋洗、氧化/还原处理、重金属固化稳定化、重金属电动分离、生物修复、地下水空气注入/多相抽提/渗透反应墙、采样测试、污染监控等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提升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装备水平。申请单位需具有开展典型行业(工业园区)污染场地修复整体解决方案、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化试验能力。  要求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4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主管部门应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和备案工作,并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同一法人单位可选择其中1个实验室方向进行申报;同一主管部门对同一实验室方向,择优选择1个项目单位申报。为构建创新网络,申报单位需承诺,若通过评审成为以上环境保护领域创新平台的承担单位,将参与构建创新网络,以加强创新平台之间的协同,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助开展相关工作。项目申报方案需充分体现产学研用等单位的紧密结合,并进行实质性合作共建,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主管部门在2016年4月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一式2份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以往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大都是环保系统自身计划安排的,如今国家层面发了声音,那各省也许会跟进,建设省(市)级的环境监测专项创新技术实验室,如果是这样,将会为提升各级环境监测的能力带来新机遇。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今日正在招聘,产业服务主管,坐标上海市,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79694.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产业服务主管[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负责策划组织区域分析技术(科学仪器、检验检测)企业的行业活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交流;2.负责分析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3.负责为分析技术企业协调专业服务和资源对接。[b]公司介绍:[/b]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研究院以分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工作中心,设置专业技术平台服务中心、产业研究中心、项目孵化中心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国内外院士、专家成员等高层次人才的力量,集聚国内外一流机构和科研学者共同创新。并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激发科研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以项目为核心的驻院工作机制。未来,研究院将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并为集群...[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79694.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中国化学原料药分析:药物创新才是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化学原料药分析:药物创新才是产业升级之路

    导语: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战略支柱之一。全球医药产业升级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带来机遇。近年来环保、物流、能耗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药物创新和制剂成药成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之路的必然选择。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1/201311061329_475593_2814858_3.jpg  化学原料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医药战略支柱  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工业的战略支柱之一。通过几十年来的发展,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且具有规模大、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随着国际化学原料药产业的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之一。  全球医药产业升级为化学原料药产业带来机遇  1、规模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规模稳定增长,约占整个医药制造业的19%左右。  2、特色化学原料药在国际市场占较大份额: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类、激素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等。  3、全球医药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欧美国家的医药企业为控制成本,积极将生产和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我国化学原料药较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配套水平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界制药跨国公司的眼光。  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近年来面临产业升级压力  近年来,受欧美经济疲软的影响,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增长乏力,行业利润显著下滑。与此同时,国内外环保压力持续加大、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双双面临巨大的挑战。  2012年,我国原料药市场再遇寒冬,产量同比仅增长7.47%,而2011年同期增速为23.3%。初步估计2013年全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至2015年。  化学原料药工业生产工序多,原材料利用率低,能源消耗较高。以青霉素生产为例,每生产青霉素工业盐5吨,需要耗水大约200吨。  据估计,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只占其总成本的25%,而中国企业一般都高于50%。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能源价格、物流成本的不断攀升,也加大了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的趋势。  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应逐步向创新和制剂发拓展  发达国家停止生产的品种,我们也将逐步退出。我们必须在巩固和依托原料药现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加大研发和技术的投入,逐步向创新药物和制剂成药领域拓展。中国的原料药出口将继续增长,我国化学原料药比较优势将继续保持,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结束语:在过去的两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市场增速放缓,有分析表明,2016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增速将逐渐回升至10%左右,据此推断,到2017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或将达到450万吨左右。化学原料药产业中长期市场前景良好。

  • 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丨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在苏州成功举办

    我要测网讯 4月19日,以“融合创新,质领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在苏州市成功举办。本届产业峰会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指导,我要测网、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及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联合举办,来自检验检测的管理者、学者、专家和企业家等400余人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等检验检测关注的话题,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检验检测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本次大会重点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能力验证、半导体、建筑材料、食品等话题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来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align=center][img=会议现场.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d258267e-5655-4703-912e-06801fed9099.jpg[/img][/align][align=center]会议现场[/align][align=center][img=周琦秘书长.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88b9bd6d-58c1-480b-9bf8-c79f1871bb39.jpg[/img][/align]CCAA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兼检测分会副会长周琦先生担任了本次会议上午的主持工作。[align=center][img=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d74837e7-cfac-4995-85b0-da6de8435c58.jpg[/img][/align]会议伊始,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先生作为指导单位致辞。黄秘书长首先代表本次会议的指导单位,对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活动成功。肯定了本次年会和峰会的主题,“融合创新质领未来”,重点关注数字化、智能化等议题,这些话题与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行业焦点紧密结合。同时他回顾了中国检验检测事业的成长历程及其在各个产业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行业协作与自律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检验检测产业的前沿趋势,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产业升级。[align=center][img=南京质检院周院长.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63558419-3280-4fd8-88c0-f4172802d24a.jpg[/img] [/align][align=center]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 周骏贵[/align]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院长周骏贵先生作为主办单位代表以“检测科技融合创新助力机构竞争力提升”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他从行业发展的问题和难点出发,就如何融合创新助力机构竞争力提升这个话题提出了以下四点观点。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增挂科研院所,打造创新高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第二,超前部署,打造软硬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技术引领能力;第三,技术需求驱动,应用场景导向,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标准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产业化能力。他重点就内部、外部、绿色化、数智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融合提升效能的方法路径。最后他表示无论是内部创新,还是外部创新,都要顺应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align=center][img=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贵.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97f63fea-c7b6-42c0-8031-944ec525312a.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检验检测领域的数字化实践及启示[/align][align=center]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永贵[/align]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贵先生在主题为“检验检测领域的数字化实践及启示”的报告中表示从检验检测领域数字化现状来看,在优化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这两个方面,尤其主要聚焦降本增效、管理水平提升、不断在局部扩展应用场景,提升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等。从双碳平台、材料数据库、水泥工厂智能化实验室系统、建筑结构云监测系统、智慧水库信息化系统、入河排口污染溯源及动态管理项目等实践案例进行具体分享,他表示未来国检集团也将把数字化的投入和力量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align=center][img=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晓旻.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af788bc3-b2ce-4847-9b92-583b5149b22f.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半导体分析测试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align][align=center]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晓旻[/align]半导体第三方检测分析市场在半导体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浪潮下应运而生。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旻先生带来了主题为“半导体分析测试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报告,与大家共同研讨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应对策略。重点阐述了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应对策略,深入剖析了半导体产业未来主流发展趋势、Labless商业模式的企业实践与市场验证,并且呼吁半导体企业敬畏行业周期,摒弃行业内卷,聚焦增量市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把握市场先机。他指出,在当前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整个行业正经历着跌宕的周期性调整,谁能从行业周期性规律中提高预见性,聚焦增量市场,谁就能把控新的价值增长点,赢得先机。[align=center][img=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维涛.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672a6d14-413b-436f-9fd1-358521f225bf.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检验检测数字化转型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思考与探索[/align][align=center]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李维涛[/align]在主题为“检验检测数字化转型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思考与探索”的演讲中,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李维涛先生,基于当前工程检测行业的特性和现状,深入探讨了针对建设工程检验检测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策略、手段和途径。他同时还探讨了建立数字化实验室的概念,并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数字化实验室建设规划。此外,他还针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场景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的实际操作分享。[img=上海程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黄华.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1efda85e-db87-4a36-84ec-442076673003.jpg[/img][align=center]报告主题:数智实验室,检测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基座[/align][align=center]上海程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华[/align]上海程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华先生在主题为“数智实验室,检测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基座”的报告中阐述了他对于检测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他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整个检测生态系统的高效协同。黄华先生强调,通过构建中央指挥中心,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实现检测与委托的无缝连接,并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业务扩展能力,还能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为整个产业创造更多价值。黄华先生还指出,当前检测机构的试验设备和信息化进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单设备运行、一体化检测工位、物资质量检测综合管控平台,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特征,而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将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align=center][img=建科股份新经济集团常安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达虎.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1e8e6bd1-5569-4026-9786-3e8cc7ad226b.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智慧化监测赋能城市基础设施检测新航道[/align][align=center]建科股份新经济集团常安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达虎[/align]建科股份新经济集团常安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达虎先生带来主题为“智慧化监测赋能城市基础设施检测新航道”的报告。他表示从检验检测开始开始出发,很多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着风险情况,主要是在于燃气爆炸、房屋倒塌、桥梁、城市内涝等,同事随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年限周期越来越长,这些问题会突出,城市安全发展市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的重点,近两年在燃气跟内涝的事故频发,建立整个城市的安全监测智能化体系非常有必要。[align=center][img=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建筑工程及工业服务事业部总裁曾啸虎.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f51bf185-c941-414b-a838-88a5d7a841f2.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通过华测检测的数字化实践展望TIC机构数字化创新的需求和路径[/align][align=center]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建筑工程及工业服务事业部总裁 曾啸虎[/align]市场环境要求企业采用更高效的生产方式,企业经营要从信息化走向自动化、智能化。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曾啸虎先生在主题为“通过华测检测的数字化实践展望TIC机构数字化创新的需求和路径”的报告中从华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数字化建设、华测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实践、对TIC机构数字化的思考等展开分享。他表示数字化不是一蹴而就,也无法通过一次性购买来实现;数字化需要多种要素的加持、自上而下的规划及自下而上地务实地演进;华测在数字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同时,他强调数字化的成长需要全员创新的环境,以及企业开放透明的氛围,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供业界同仁参考。[align=center][img=中金国际张亮.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8cbe5a0b-b4a5-4e83-a8e7-94e36f8d6c07.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能力验证在行业仪器应用趋势分析、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align][align=center]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张亮[/align]能力验证被广泛认为是证明实验室能力的重要工具,其通过评价参加实验室在实验室间比对过程中的表现,能够证明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也能识别潜在或新出现的问题。北京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亮先生带来主题为“能力验证在行业仪器应用趋势分析、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的报告,他重点分享了中实国金多年参加能力验证检验检测机构的基础数据,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和规律研究,总结和分析出检测机构所使用仪器情况的相关变化趋势,助力更多的检测机构能够利用能力验证结果持续提升机构检验检测水平。[align=center][img=中广测副主任曾莉.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bb236cf6-f3f2-4793-b176-c4b7f27cd0bb.jpg[/img][/align]下午的会议由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副所长(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曾莉女士主持。[align=center][img=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傅博士.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8ea3ea10-a3ef-45d0-92de-16c1a28165d7.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检验检测报告规范性研究[/align][align=center]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技术专家/博士 傅斌友[/align]检验检测是高新技术服务业,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其中检验检测报告于检测机构而言至关重要。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技术专家/博士傅斌友先生在本次会议上作了主题为“检验检测报告规范性研究”的报告,就检验检测报告的规范性研究,从其研究背景、方法以及结果层面展开了详细剖析,并发布了食品行业、建筑材料行业、轻工行业及纺织服装行业的检验检测报告格式模板。同时他表示欢迎检验检测机构同仁能够与协会合作,共同研制制定剩下的其他行业检验检测报告模板,为咱们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共同发力。[align=center][img=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我要测网事业部 李晨晖.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54eaa566-a430-45d6-a3d8-68d07658af61.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从网络大数据看第三方检测市场发展[/align][align=center]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我要测网事业部 李晨晖[/align]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我要测网事业部李晨晖先生作为主办方代表,作了主题为“从网络大数据看第三方检测市场的发展”的报告。李晨晖先生结合官方数据及我要测网平台大数据进行分享,有针对性的提出我要测网的解决方案。在行业新发展机会中,他表示低空经济技术复杂程度高,检测标准更为严格。在此背景下,国内低空经济产业端布局加速,逐渐步入商业化落地阶段,第三方检测行业有望受益。未来,我要测网将继续服务好行业同仁,与第三方优秀的检测机构共同携手助力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align=center][img=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 夏波.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0b0c0846-7204-4aa4-b7a1-451167ee2d5c.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TIC机构助力中国新兴产业跨越“绿色壁垒”[/align][align=center]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 夏波[/align]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夏波先生带来了主题为“TIC机构助力中国新兴产业跨越'绿色壁垒'"的报告中表示”在当今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友好型标准,即所谓的“绿色壁垒”。这些障碍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包括经营复杂性的提升、对技术和创新需求的提升、成本的压力增加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加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必须采取主动策略以改善其产品的环境性能,并在海外建立生产设施以分散风险。德国莱茵TUV,凭借其专业能力和全球资源,为中国企业提供支持,协助它们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国际市场,并加强其国际竞争力,进而成功克服绿色壁垒,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align=center][img=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贾梦虹.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7db191d8-936c-47ae-b221-666b6e352012.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技术型检测机构的发展与实践分享[/align][align=center]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贾梦虹[/align]新材料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位列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中,并且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新材料是十个关键发展方向之一。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贾梦虹先生分享了主题为“技术型检测机构的成长之路与实践经验”的报告,就近年来的公司快速发展经验进行分享。贾梦虹先生主要以微谱的创立及成长历程和实际案例为例,介绍了在新材料和化学品领域提供的技术服务、分析方法的开发、成分分析服务以及失效分析服务等。[align=center][img=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消费品事业部销售运营总监陆欣.jpg,700,466]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81f08b44-0900-420d-9bc4-e0c3194d1c40.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align][align=center]聚焦TIC行业—让设备管理搭乘数字化精益专列[/align][align=center]必维国际检验集团消费品事业部销售运营总监 陆欣[/align]必维国际检验集团消费品事业部销售运营总监陆欣女士在主题为TIC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设备投资的关键问题,需要将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从购买到维护,再到最终的升级或替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设备投资与企业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保持一致。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与设备投资相关的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确保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顺畅。接下来,可以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和方法,利用实时数据监控和分析来优化设备使用效率,预测维护需求,减少故障时间,从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这种整合和数字化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单个设备的性能,还能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实现协同效应,为企业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align=center][img=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数据科学分析与评价事业部总经理 于莉莉.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2f4ccb19-f0df-4a02-b874-b845775cc67a.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以数赋能乘数而上”—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激活数据资产[/align][align=center]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数据科学分析与评价事业部总经理 于莉莉[/align]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数据科学分析与评价事业部总经理于莉莉女士在主题为“'以数赋能乘数而上'—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激活数据资产”的报告中全方位解析了第三方检测行业如何借力数据资产,实现检测效能提升、业务模式创新以及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详尽阐述建立符合行业特性的数据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强调从数据的源头采集开始,通过科学有效地存储、处理和分析,开展数据管理评估与数据安全测试,全面激活沉睡的数据资产,将其转化为提升检测准确率和效率的有力工具,并通过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预见潜在风险,创新个性化服务方案。[align=center][img=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主任高级工程师朱雨田.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6687f6e8-e51c-4924-ae26-bfea833a428a.jpg[/img][/align][align=center]报告主题:食品检测行业现状及智能检测需求思考[/align][align=center]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主任/高级工程师 朱雨田[/align]“食品安全检测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食品检测行业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主任/高级工程师朱雨田先生在主题为“食品检测行业现状及智能检测需求思考”的报告中说道。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市场广阔,行业发展快速,但由于食品检测主要依赖人工,人均产出不高,自动化的水平有限,尽管对检测质量的要求极高,但行业的发展依然受到了阻碍。因此,为了推动食品检测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有必要引入高度集成、可定制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解决方案,这将是提升食品检测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第七届检验检测产业峰会在苏州的成功举办,为检验检测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本次峰会议题围绕着检测认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路径和手段展开,深入分析了在检测认证领域内实施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实际操作案例,并就检测认证机构如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来自政府、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代表们在峰会上互动交流,分享心得,激发灵感,共同努力为检测认证行业的优质发展提供集体的解决方案。在4月18日的举办的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晚会上,2023年度TIC优秀第三方检测机构之“坚如磐石奖”与“行业先锋奖”重磅公布![url=https://www.woyaoce.cn/news/500071.html][color=#c00000]点击查看详情[/color][/url][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我要测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超声波分散仪创新才是发展的方向

    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在这些诶方面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的推动。像超声波分散仪这些产品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创新发展,成功的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动下,如何把握俱佳机遇,乘机扬帆远航,是仪器者的共同目标。就仪器仪表产业而言,一味强调创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才是仪器仪表产业能否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才能为仪器产业创新提供新的增长点。中小微企业地位日益加强,如何推进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稳步发展,打造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格局,让企业更富有活力和竞争力,是摆在创业微型、结构转型企业面前的首要发展问题。正如事物的发展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环保、食品重点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践行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深度和拓展广度。国家在战略制定坚持经济结构转型,尊重市场规律,稳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化工等领域重组整合,提质增效来塑造市场核心竞争力。海尔通过内部“双创”,激发每个员工的创造活力;山西一家制造业企业实行全员“双创”,对技能突出的工匠人才给予高薪重奖,产品实现了100%定制化、个性化生产。同样,仪器仪表行业亦需要对仪器人才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 就是靠着企业的大力鼓励和国家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就是这样才得以成就现在的超声波分散仪,这就是最好的成功案例。

  • 医药产业创新力度亟待加强

    破解新药产业化难题,需要医药企业改变重营销、轻研发的现状,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日前,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陆勇案件,救命真药怎么买?!”,其中提到,一种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药,国内专利药售价两万,印度仿制药售价两百。百倍差价,造成无数个“陆勇案件”产生。陆勇是一名白血病的患者,他在白血病患者中名声不小,这是因为他帮助过很多白血病的病友从印度购买一种仿制的便宜的抗癌药物。而正由于这种举动,他因为涉嫌销售假药罪被逮捕。经过媒体曝光之后,公众了解了陆勇的命运,也知道了他背后这一大批白血病患者的困境,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就在不久前,检察院撤销了对他的起诉。然而,对陆勇和他的病友们来说,往后的日子依旧很难熬。吃进口药太贵,按照陆勇的说法就是,“感觉吞进去的都是钱,一颗就200块钱,一天就吞了800块钱下去。”吃便宜的印度仿制药,又存在法律风险,因为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印度仿制药没有经过我国药监部门审批,在国内属于假药。很多人一定很好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原研药和仿制药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价差。这种药名叫格列卫,1998年进入了临床期的研究,2001年在美国上市后,因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面的显着效果,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奇迹的癌症治疗药物。在研发期间,格列卫的研究经费就达到10亿美金。与此同时,中国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人正以每年大约1万人的速度增长,如今,应该有至少十万计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格列卫,就代表生的希望,只是它太昂贵了。目前,格列卫在国内仍需23500元一盒,而去印度代购,价格已经从2004年的3000多元每盒,直降到了目前的每盒200多元。这样巨大的差价,对于许多艰难求生的白血病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在互联网上检索,很容易找到各种代购格列卫的消息,这些代购的药大部分是来自印度的仿制药。事实上,除了近期引发关注的格列卫外,国内比较受欢迎的印度仿制药还有易瑞沙(主治肺癌)、特罗凯(主治肺癌)、多吉美(主治肝癌、肾癌)、赫赛汀(主治乳腺癌)等药品,这些救命用的抗癌药物,在与原研药高昂的价格对比下,受到国内癌症患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0%的仿制药产自印度,印度仿制药的种类也很齐全,从“伟哥”到抗病毒药物,应有尽有。这些仿制药号称在作用上与原产的专利正版药完全相同,由于无需支付专利费,印度劳动成本又低,因此印度仿制药的平均价格只有原产专利药的20%-40%。按照专家的解释,印度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几个贫穷国家,它没有加入国际的相关公约里,不受约束,可以采取对一个没有过期的药品进行强制仿制,就是所谓的强仿。不过,抛开法律的因素,即使让中国药企仿制,也未必能达到印度仿制药的那种效果。因为,这需要相关的研发、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能力,而这个能力我们跟印度比较起来,从过去很多年的实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相比印度,中国也是不折不扣的仿制药大国,数据显示,国内药品90%都是仿制药,但是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少。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的产值比大概为3∶1,而中国则是1∶3。差距的背后,反映在药品研发方面,是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全世界的靶向治疗药物有150多种,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靶向治疗药物只有两、三种,集中于肺癌及淋巴瘤领域。国内医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研发新药,是由于新药研发和之后的产业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资金投入,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令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医药企业望而却步。于是乎,众多医药企业重金投入到营销领域,而研发被忽视,而这导致医药产业创新活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

  • 【资料】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一:创新性

    [font=宋体]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 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