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创新性产业集群

仪器信息网创新性产业集群专题为您整合创新性产业集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创新性产业集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创新性产业集群话题讨论。

创新性产业集群相关的资讯

  • 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1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9月25日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充分发挥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顶尖人才集聚、科研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供应链配套齐全等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上海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全力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变革新浪潮,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把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生物经济产业合作与竞争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构建基础研发领先、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新发展格局。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进入全球创新策源技术前列 开发面向基因编辑、合成与组装、线路设计与构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有产业应用价值的国际合作项目,培育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吸引5家以上企业建设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培育1至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设3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重点  ——基础层聚焦创新引领突破。阐明生物系统运行的规律和机制,重点开展人工生命元器件、人工基因组设计合成、生物体系设计再造等基础研究 加快基因编辑与检测、基因组合成、生物元器件设计与组装、底盘细胞构建和定向进化等底层技术突破 推动对生物元件进行标准化表征和标准化高能级元器件库的构建。  ——平台层运用工具赋能转化。运用精密工程、自动化、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由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应用集成的合成生物规模化制造系统 开发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辅助工业软件工具包 支持生物信息数据库建立、挖掘、共享和运用,加速底盘改造与筛选、元件优化与适配等一批产业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应用层强化产业转型发展。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制造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原料药及中间体、微生物疗法、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医用材料等细分领域。在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基材料、未来材料等细分赛道。在消费品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新型动物饲料、人造肉和乳制品、特医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细分赛道。在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在环保领域,重点发展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吸附制剂等细分赛道。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能级。强化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转化医学设施等本市已有大科学装置功能,形成支撑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高效使用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创新型企业充分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支持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争创合成生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和本市合成生物领域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强化功能互补与协作。  (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按照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国际化、研发转化一体化的模式,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搭建研发、转化、孵化平台,开展短流程技术和商业价值验证,高效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建设工程细胞数据、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平台。支持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等各类主体,面向合成生物学前沿突破和未来应用,建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平台,拓展合成生物学未来研究与应用方向。链接本市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在沪研究所、重点高校、顶级科学家团队等各领域资源,强化协同合作,形成合成生物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和高端人才网络。  (三)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依托在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理论探索,加强DNA分子器件和DNA存储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构建底层技术,发展高通量、高精度、长序列核酸合成新技术,高效精准的大片段(兆级)核酸组装技术,可精准控制的遗传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技术等,为合成生物构建提供支撑。推进有组织科研,面向重点领域产业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合作,推动多酶催化体系、生物与化学兼容的合成技术、微流控生物检测、发酵工艺放大与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根本性突破。加快建设微生物遗传信息、蛋白质结构功能信息等基础生物信息数据库。  (四)组织攻关生物设计自动化工具。聚焦基因检测、生物元器件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代谢分析与模拟、实验室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开发迭代合成生物技术亟需的生物设计自动化(BDA)工具。支持建设干湿结合AI生物大模型,包括AI蛋白质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多层次大数据和验证平台等。支持基因序列和注释的可视化编辑软件、基因序列数据库、代谢分析与模拟、全细胞模拟与可视化、生物功能模块、数据统计分析和图形绘制软件等工具包开发和运用。  (五)建设高能级生物铸造厂。围绕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若干个“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高通量、自动化、开放式生物铸造厂。围绕天然产物合成、新型生物基材料、化妆品功能性原料、合成食用蛋白、新型能源、环境污染物生物修复等细分领域,推进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合同研究外包、合同外包生产机构和产品定制研发生产等服务模式,提升生物制造能级。  (六)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根据各区产业发展基础与细分领域特色,以浦东新区创新突破为核心,以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承载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空间布局。浦东新区重点布局原始创新、底层技术、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和总部 金山区依托湾区生物医药港、碳谷绿湾等,重点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宝山区依托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等,重点推进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临港生命蓝湾、闵行大零号湾、奉贤东方美谷、上海化工区等特色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畅通发现、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  (七)推动产业项目差异化落地。对于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和蛋白等大分子类产品,推动“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布局。对于大化工、精细化工等小分子类产品,引育企业研发中心、运营总部、结算中心和上市主体,推动一批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能级生物制造项目落地。  (八)赋能优质企业梯队成长。支持引进国内外合成生物领域头部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和产业链并购整合,发挥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促进合成生物产业链融通创新和做大做强。加强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的培育扶持,鼓励创新型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厚植,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九)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联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强链、补链、固链”行动,推动高效智能化生物反应器等仪器设备和先进膜分离材料、新型层析填料等耗材研制,攻关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控制软件与系统,保障供应安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多元化资金保障。统筹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计划、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等专项资金,研究部署相关重大科技专项,保障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成立市场化的上海合成生物产业引导基金,精准实现“拨投结合”“招投联动”。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作用,在知识产权抵押、产品责任保险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二)探索监管政策创新。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快相关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合成生物领域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依托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深耕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优化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和规范。  (三)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搭建与客户端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产用联合体,协同开展合成生物产品性能测试评价。对首次实现产业化应用的自主创新产品按照规定予以支持。加强对合成生物优质产品和技术方案的宣传示范和科普,提升公众认知度,提高市场认可度。鼓励对生物基、可回收、可再循环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探索生物制造领域的碳交易税政策。  (四)加大多层次人才引培力度。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引进顶尖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建立专人负责落实的高效引进和服务保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纳入“产业菁英”等,将符合条件的合成生物领域重点企业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相关企业人才纳入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奖励范围。加强合成生物学科建设,鼓励在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型、交叉学科型和紧缺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工匠队伍。  (五)建立专业化服务矩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监管服务队伍,开展合成生物领域的生物安全、伦理监管、标准执行、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方面培训。提升合成生物招商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熟悉区域政策、投资金融和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复合型招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精准对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  (六)组建产业高端智库。建立上海市合成生物战略专家委员会,成立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协同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力量,在编制产业规划与技术路线图、开展产业专项研究、制定规范标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合成生物领域专题政策法规、监管科学、知识产权、生物安全、伦理问题等方向提供专项研究及咨询意见。扩大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力。举办上海(国际)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峰会、项目投融资路演、创新大赛等活动。
  • 科技部发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这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列
    近期,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通知》,共有46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包括6个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分别是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详情如下: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科火字〔2020〕85号),引导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参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的有关要求,经建设主体申请、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专家评议论证、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等46家集群确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名单见附件)。各有关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服务与监督管理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集群建设单位要积极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对标对表完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任务。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序号集群名称建设单位推荐单位1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滨海新区科技局天津市科技局2石家庄市鹿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石家庄市科技局河北省科技厅3保定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4承德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承德高新区5锦州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锦州市科技局辽宁省科技厅6大连市金普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金普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大连市科技局7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春高新区吉林省科技厅8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哈尔滨市科技局黑龙江省科技厅9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苏省科技厅10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11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12宿迁高新区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宿迁高新区13萧山临江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萧山临江高新区浙江省科技厅14宁波市江北区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江北区科技局宁波市科技局15滁州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滁州高新区安徽省科技厅16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马鞍山慈湖高新区17芜湖市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芜湖市科技局18南昌高新区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昌高新区江西省科技厅19赣州高新区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赣州高新区20青岛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青岛高新区青岛市科技局21安阳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安阳高新区河南省科技厅22焦作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焦作高新区23平顶山高新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平顶山高新区24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省科技厅25黄石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黄石大冶湖高新区26荆州高新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荆州高新区27咸宁高新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咸宁高新区28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29孝感高新区(应城)生物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孝感高新区30长沙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湖南省科技厅31郴州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郴州高新区32衡阳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衡阳高新区33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科技厅34惠州仲恺高新区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惠州仲恺高新区35深圳市福田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福田区科技创新局深圳市科创委36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四川省科技厅37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巴南区科技局重庆市科技局38重庆市大足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大足区科技局39重庆市涪陵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涪陵区科技局40重庆市九龙坡区铝及铝合金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九龙坡区科技局41重庆市綦江区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綦江区科技局42宝鸡市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宝鸡市科技局陕西省科技厅43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44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科技局45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甘肃省科技厅46昌吉高新区智能电力控制设备及电缆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昌吉高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  附件: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docx                                                             科技部火炬中心2023年2月17日
  • 科技部认定第一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日前,科技部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本溪制药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智能传感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温州激光与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潍坊半导体发光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圳高新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科技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   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经审核,现认定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等10个产业集群(详见附件)为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希望你们继续加强对辖区内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进一步完善集群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集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好支撑和示范。   附件: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doc 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科技部   2013年6月24日
  • 创想仪器携直读光谱仪在溧阳参加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年会
    2020年11月12日,创想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华东办事处带上我们的CX-9800型直读光谱仪来到了江苏溧阳,参加在此地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铸造产业集群年会暨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公司在展台摆放的光谱分析仪,受到到场嘉宾的热烈咨询。此次会议同样由中国铸造协会举办,以“绿色小镇、产城融合、生态发展”为主题,旨在为更好的服务地方政府和相关会员单位,学习特色集群转型发展经验,推动全国铸造产业集群创先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铸造业目前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并加快复苏,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此次同样的邀请了行业的专家对铸造行业产业政策、集群发展等作主题报告,并分享各集群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健康课持续、高质量发展经验。创想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目前生产在售的各光谱分析仪器被广泛的应用于铸造行业的检验检测中,在炉前化验、产成品检测、冶炼冶金行业都有着不错的应用。科学使用分析检测仪器能有效的降低再次生产,回炉重造的概率,进一步降低了铸造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在实现本次会议主题“绿色生态”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除了直读光谱仪的应用,像其他产品碳硫分析仪可在铸造产业中检测低碳、低硫,X荧光光谱仪系列可检测合金、矿石。都是很不错的产品。文章来源:创想仪器
  • 科技部等六部门公布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将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4月1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印发《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公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据了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方案》要求,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政策制度协同实施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集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显著增加。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方案》提出,要打造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未来产业。在研发基地建设方面,《方案》强调,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支持企业建设应用导向型基础研发机构。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市场化协同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培育壮大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设立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奖,发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作用。此外,《方案》提出,共同建设重大研发平台,加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作物种质创新与保藏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鼓励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设立研发基地。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领域,探索建立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技术攻关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国家科技计划优先考虑区域内优质科研机构参加。组织实施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项目,促进央地联动和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协同攻关重大装备、关键环节,吸引和培养关键人才,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国际领先的技术集群,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国产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方案》提出,有效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深化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加快建设和优化“G60科创云”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双轮驱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技计划项目信息一体化发布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打造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建立全球专家资源库。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制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资源服务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拍卖会、两院院士走进G60等活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附件: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的通知.doc
  • 深圳市:发展壮大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旨在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意见》明确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以及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6条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本文特摘录精密仪器设备及相关应用领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保障措施。一、发展重点(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2.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3.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4.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5.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6.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7.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8.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9.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10.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1.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12.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1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14.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现代农产品、医疗美容、化妆品等行业,扩大健康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攻关,建设精准营养研发与应用平台、健康设备计量测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罗湖、盐田、宝安、坪山、大鹏等区建设集聚区,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15.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1.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2.细胞与基因。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完善细胞和基因药品审批机制、监管体系、临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建设细胞与基因产业先导区。3.空天技术。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4.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类脑算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抢占脑科学领域发展制高点。5.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领域,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6.量子信息。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二、保障措施(一)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二)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三)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五)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六)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每半年滚动更新反映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推进成效的产业报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 党建引领,做强产业链 为科学仪器集群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7月30日下午,“做强产业链 为集群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党建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活动在上海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本次活动得到上海市海关各检测技术中心、松江区疾控中心、区食药检所、区公安物证鉴定中心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包括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企业代表等80多人出席活动。中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胡文辉出席并为活动致辞,她强调,为建设好松江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一是要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以强大的组织优势促进企业“同向发力”。要发挥好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让党建成为助力企业发展、行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红色动能。二是抓实“店小二”服务,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企业“破壁增能”。要切实以精准的政策、优越的环境、贴心的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质的服务生态。三是聚焦人才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构筑企业“发展潜能”。要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构筑人才软实力,激发企业发展强劲动能。▲中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胡文辉▲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为推动科学仪器产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创新链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松江中山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党总支书记、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发布“2024年度松江区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产品、服务、合作清单”。为强化集群企业与行业部门单位之间的联动效应,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松江区中山科学仪器产业集群党总支与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党支部、松江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党总支第四党支部、松江海关物控查检二科党支部、松江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山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签约。▲松江食药检所党支部书记陈睿▲上海仪电分析党总支代表松江食药检所党支部书记陈睿、上海仪电分析党总支代表分别进行交流发言。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汪曣以“党建引领科学仪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与集群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下的科学仪器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在圆桌论坛环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汪曣、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亮和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钧分别就科学仪器产业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并有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等各方如何助力中国分析仪器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对政府政策支持、产业链集群服务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推动科学仪器集群企业与各政府背景的检测机构的深度合作,还在活动现场设置对接环节,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上海海关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松江食品药品检验所、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物证鉴定中心等部门与集群企业现场互动交流,探讨业务合作。
  • 仪器制造: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擎
    仪器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实验室应用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科研领域的仪器用于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而工业仪器则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我国整体高端科学仪器产品进口率超过70%。随着一批核心技术、科研院所被美国列入管制名单,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亟需加快推进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例如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框架下,明确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关键目标,而科学仪器产业则是这一战略中的关键领域。为了贯彻这一战略,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仪器产业集群的扩建和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政府贯彻这一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2023年12月12日-13日,仪器信息网走进位于昆山的仪器产业集群,并通过直播云参观工厂的形式,特别走访江苏炫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领略专注于自主研发高端色谱分析仪的智能化智慧化生产基地,一站式打卡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者的硬实力。诚邀各界人士观看直播,共同定义科学仪器设备的“制造”品质,绘写中国高精尖技术的“智造”进程!▼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预约直播~(或打开微信扫一扫)仪器产业园区的扩建与投入不仅是为了贯彻国家战略,更是为了实现多重战略目标。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设立、扩建仪器制造工厂,以促进产业链资源的集聚,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地方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多项激励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支持等,旨在加速仪器制造业在各地的产业升级,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并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和应用。另外,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地方政策大力支持仪器产业,加上国产仪器采购的倾斜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已将中国视为仪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旨在加速仪器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并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科学仪器是“大国崛起之基石,科技创新之关键”。科学仪器领域具备“多对多”特征,一方面,科学仪器的细分应用领域往往需要多种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细分领域。在生产制造环节,由于仪器通常用于科学实验、精密测量等重要领域,因而与其他制造业工厂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具有高度专业化、精密和高技术要求、生产流程的复杂性等特点,且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精度要求更高,因此仪器企业通常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这些差异使得每种类型的工厂在满足不同领域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仪器企业的发展动向,仪器信息网倾力打造了《仪器超级工厂》系列主题IP项目。《仪器超级工厂》项目以深度挖掘本土制造实力为出发点,通过微纪录片、云参观直播、专家委走访等多种形式,为仪器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和展示平台。节目定位:关注仪器生产制造和技术应用 共同见证仪器制造的高速发展项目优势及特点a) 夯实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实力近年来,国产仪器行业在有利的宏观环境下蓬勃发展,政府、市场和公众对支持国产仪器的态度愈发一致。在这个大势下,《仪器超级工厂》项目通过专家委员走访等方式,为国内外仪器厂商提供了一个快速打响品牌声量和树立产品口碑的平台。通过实际行动,该项目旨在切实改善国产科学仪器在推广和信任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难题。b) 推动国外科学仪器企业的“本土化”战略随着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不断升温,以及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资企业正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在这个关键时刻,《仪器超级工厂》项目借助高度关注度和行业头部媒体的支持,成为外企传递发展战略和理念的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外资企业得以将本土化产品融入市场,实现业绩的新突破,创造本土化进程新里程碑。c) 拉近仪器用户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口碑转化《仪器超级工厂日》项目引领业内观众360°沉浸式体验仪器企业的工厂生产过程。聚焦于工厂管理、产品线布局、品控管理、物流作业等多维度内容,项目旨在通过直播推广结合全渠道、全链路的营销路径,实现用户与企业发展理念的共振。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推动口碑的转化,实现“品效”合一的转化目标。项目特色:独特性—业内首项重点聚焦科学仪器制造领域的IP项目专业性—贴合企业发展战略与产品优势,协助策划直播内容高品质—业内头部媒体重磅打造,方案结合定制化内容与标准化营销执行高曝光—站内、APP、微信、抖音等多平台矩阵联动推广高精准—向目标领域、受众群体定向传播,提高曝光流量转化率高互动—策划设计直播观众互动,增强线上观众云参观体验感高价值—项目具有高复用性,可适用于各类市场活动的宣传推广中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将为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我们期待与更多仪器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向前发展。《仪器超级工厂》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助力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加辉煌的业绩。
  • 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的名单。  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45个国家级集群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国家级集群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围绕集群培育目标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创新思路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央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集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序号集群名称1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2无锡市物联网集群3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4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5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6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7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8杭州市数字安防集群9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10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11武汉市光电子信息集群12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13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14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15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16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17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18西安市航空集群19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20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21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22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23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24潍坊市动力装备集群25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26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27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28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汽车集群29长春市汽车集群30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31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32宁波市磁性材料集群33常州市新型碳材料集群34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35宁波市绿色石化集群36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37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38深圳市、广州市高端医疗器械集群39苏州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40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41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42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43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44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45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里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密切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共生的网络化产业组织形态,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 以创新驱动助力医疗器械产业“加速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翻开长春经开区近年来工业经济版图的扩张历程,医疗器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长春经开区高端制造业产业带逆势中,破浪前行。2020年,长春市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5%,其中经开区实现100亿元,占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的15%,近年来具备了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先决条件。变局中,大展宏图。长春经开区与吉林省药监局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联手打造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未来将积极引入头部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规模效应,为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格局贡献力量。“十四五”开局,经开区积极参与《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共同谋划产业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示范园也将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税收10亿元以上,引进企业200户以上,就业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风起潮涌好扬帆。经开区正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向着全力构建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阔步向前,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将示范园打造成为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大力推进光电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精耕细作激活创新驱动引擎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进入门槛较高,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医疗器械产业的承载力和支撑力得到全面提升。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尤其是近两年来长春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医疗器械方面十分突出。目前,吉林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50家,产值约50亿元,长春市280家,产值33亿元,虽然体量不大,但在国家政策、监管环境、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即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2015年5月,高端医疗器械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9年8月“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落地吉林省,“松绑”研发与生产,2020年11月,国家药监局授权吉林省设立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将大大加快二、三类医疗器械上市步伐。眼下,医疗器械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从发展速度看,医疗器械的未来向好。经开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口岸经济粗具规模,成为我省“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阵地。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服务“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开区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作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经开区经济规模占长春市的十分之一,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IT、生物及医药三大主导产业。2019年,生物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15%。经开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主要涵盖医药、医疗器械、医药冷链物流、医疗用品、生物健康、医药第三方检测平台等多个领域,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医药领域以吴太感康药业、人民药业、长庆药业等规上医药企业为代表;医疗器械领域以华大基因测序仪、长光辰英生命科学仪器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药冷链物流领域以华润医药、龙德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疗用品领域以鑫辰医疗、恒通医院医疗用品生产基地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生物健康和医药第三方检测平台以英糖生物科技糖蜜加工、泽葳医疗器械生产及生产基地、多维医药等重点企业为代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在“质的稳步提升”上。唯有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目前,经开区按照“一园、一会、两平台、三中心”进行总体布局,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其中,“一园”即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一会”即吉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两平台”即重点培育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和综保区进出口及展示交易平台,充分汇聚人才、资金、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三中心”即院士团队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应化所医用高分子材料深加工中心和示范园医疗器械研发检验中心。同时,重点培育2个以上国家级研发中心,形成经开南北呼应、软硬兼具的医疗器械产业引领区和创新资源集聚区。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鸟瞰图多重优势集聚为产业发展搭建温床在长春兴隆综保区,总投资50亿元的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作为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园区,这里将建成全省最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项目一期建设双创中心和产业孵化器,主要承载研发和中试类项目,已有部分功能投入使用。从6月末起,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产业放大器,主要承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年底实现冷封闭,三期为提升发展预留地。”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示范园已引进第一批10个优质医疗器械项目,还有20余个省内外项目正在接洽中。围网内已落位夏兰生物非洲猪瘟试剂出口加工项目,企业同时计划在网内建设一座P2生物实验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良好平台。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吸引众多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入驻,它的底气何在?究根结底,经开区有一定的优势和产业基础。经开区还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产学研结出累累硕果。依托生物化工产业优势,经开区携手应化所、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量身定制的应用化学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计划年底竣工。不仅如此,为了让企业在经开落户安心、发展顺心,企业围墙外的事情由政府包办,围墙内的事情则是政府帮办。医疗器械是一个多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复杂产业,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交叉融合促发了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开区倾力打造院士团队,助力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团队开发出的“固态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系统”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计划》,研制出激光美牙仪、激光美颜仪、激光祛痘仪、激光前列腺治疗仪、激光呼吸系统肿瘤切除仪等多项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销售;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会林团队项目2020年新增合同额3000万元、新增知识产权专利数量10余项,正在谋划创办国家激光通信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团队成功将稀土元素应用在隔热保温涂料中,在新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助推经开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经开区进出口优势得天独厚,借助长春兴隆综保区作为吉林省首个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了一类铁路口岸、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和冰鲜水产品“四大口岸”,其中长春药品进口口岸的获批,为医药企业提供药品通关、保税仓储等相关业务,享受医药品进口环节税费减免政策。开通了“长满欧”中欧班列、至韩国跨境货运包机航线,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落位综保区的药械类企业还将享受进口物品在免于提交许可证件基础上,研发使用的耗材按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核销,免征税费。综保区内企业进口的医疗器械用于研发、展示的,可不办理相关注册或备案手续。在综保区内使用进口设备不需要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同时在水、电等费用方面,也可退税。一切的优惠政策,都在为培育医疗器械产业提供发展的温床。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特有的功能,为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紧追发展机遇聚力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高地在良好的城市基因上,通过不断地优化示范园区的规划,经开区将打造出智造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并以此为核心逐渐走向医疗器械舞台的中央。在发展方向方面,重点发挥光电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优势,注重生命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和国产替代需求,重点发展高端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美设备和智能康复设备等领域。为了进一步发展,经开区依托兴隆综保区“一带一路”便利条件及“全牌照”的口岸功能,建设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国际采购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大功能平台,鼓励全省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展示交易、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研发等业务,建成我省首个医疗器械产业进出口基地。经开区大力建设中国北方光谷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以中科院长春光机物流研究所总部为核心,发挥国家队人才、技术、支撑要素集中的优势,着力打造“中国北方光谷”,并把光电医疗仪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重点推进光电子技术与医学诊断治疗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的交叉创新和应用集成,打造以医疗器械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仪器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经开区建设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以“院士长春创业园”为中心,高标准建设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重点发展以激光等核心技术为核心的医美和诊疗类设备;面向结合北京301医院、吉林大学医院、华西医科大等国内著名医院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打造我国医美业知名品牌。依托专业机构组建吉林省首家医疗器械第三方检测中心,围绕防疫产品、有源植入医产品,及无源植入产品开展快速检测。规划建设检测事业部、注册认证事业部、产品设计部、模拟分析事业部等功能中心,面向社会提供医疗器械产品设计、研发、模拟分析以及检测、注册认证、专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提升医疗器械行业从研发到注册、从检测到认证的能力,提升全省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风云变幻,行远自迩,方知踏平坎坷成大道。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作为全省首个专业化医疗器械产业示范产业园,未来将立足吉林、放眼全国、展望世界,积极促进全省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回归。毋庸置疑,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
  • 献县将建“省建筑仪器产业计量科技创新基地”
    日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献县筹建“河北省建筑仪器产业计量科技创新基地”,这也是全省获批筹建的首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筑仪器产业是献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现有建筑仪器经营主体130余家,生产销售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30多亿元,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围绕建筑仪器产业,献县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经过深入分析研判,确定了创建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提升建筑仪器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动建筑仪器产业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甚至产业发展的思路。据悉,“创新基地”主要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吸纳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载体共同参与,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建立计量科技创新经费保障机制、打造人才高地的人才保障机制和建立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利用“互联网+计量科技创新”,构建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产学研创新合作,共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目前,献县推动组建了计量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并组织了以沧州航天科宇测试仪器有限公司、河北天辰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主的建筑仪器创新基地,将通过三年的创新基地建设,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构建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建筑仪器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力求为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发展提供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 安徽拟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建设50个技术创新平台
    p   3月28日,安徽省发改委发布《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获悉,未来几年,安徽省将把合肥建设成全省新材料产业策源地和集聚核,打造成重要的全国性创新中心和新材料制造基地。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目标 形成5个左右“国际范”创新集群 /strong /p p   按照《规划》,未来几年,安徽省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三类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初步形成5个左右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集群,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型无机非金属硅新材料、先进碳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p p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5%左右,销售产值超百亿元企业累计达30家左右,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p p   此外,未来几年,安徽省将面向新材料领域整合构建30个左右产业协同创新载体平台,10个左右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培育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平台50个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现状 一大批产品在国际或国内“领先” /strong /p p   新材料产业是安徽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相对于传统材料来说,新材料在性能、成本以及节能环保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产业集群。 /p p   2016年底,全省共有新材料企业600余家,2016年实现产业产值超两千亿元。国轩高科的锂电池材料、彩虹的液晶基板玻璃、合肥杰事杰、合肥会通以及国风塑业的改性高分子材料……一大批新材料产品具备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p p   不过,与产业基础较好的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规模差距明显。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对不平衡。另外,产业链条配套尚需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布局 把合肥打造成重要的全国性创新中心 /strong /p p   未来几年,安徽省将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一核两带”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即以合肥市为核心,“两带”分别指新材料产业拓展带和新材料产业培育带。 /p p   《规划》提出,依托合肥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以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为主导,积极培育发展石墨烯、先进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同时,聚集中高端发展,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把合肥打造建设成全省新材料产业策源地和集聚核,重要的全国性创新中心和新材料制造基地。 /p p   围绕合肥核心极,贯穿淮北、蚌埠、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地,打造全省新材料产业拓展带,重点发展铁、铜、铝先进高端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硅材料,先进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 在宿州、亳州、阜阳、淮南和六安市等区域,重点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金属先进结构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打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带。 /p p br/ /p
  • 两会观点:多肽创新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 大力推广国产研究型设备及生产化产业性设备
    生物医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且十分依赖基础研究的特点。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创新药发展上仍有各方面的不足。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重点关注多肽创新药产业发展,他建议国家层面将多肽创新药产业发展纳入医药产业重大发展战略。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唐岳认为,多肽在医药、化妆品、营养品等领域应用广泛,推动我国多肽创新药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其研发新药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而且国内多肽医药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制备多肽的合成设备及分离纯化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亟待在基础的制备及纯化设备研究上开辟一条新路。为此,唐岳提了四点建议:一是将多肽创新药产业整体发展纳入国家医药产业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十四五”发展规划专项战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资本市场等多方面支持政策,从解决基础卡脖子项目开始,重点扶持,实现多肽药物创新的阶段性突破。二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遴选若干具备多肽新药研发创新能力的企业(项目)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优先推广国产多肽合成设备、纯化设备与国产填料的使用,使多肽研究真正意义上实现国产化。三是制定相关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围绕多肽创新药发展的专业领军人才,通过制定多肽发展产业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培育政策,鼓励并倡导大量使用国产关键设备等解决多肽产业发展人才瓶颈。四是集中力量打造若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多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大力推广国产研究型设备及生产化产业性设备。
  • 安徽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跻身“国字号”产业集群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2022年度)100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安徽省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榜上有名,跻身“国字号”产业集群,是滁州市首家,全省仅有5家获评。据了解,仪器仪表产业是天长市“3+3”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几年,天长市强化项目支撑,围绕补链延链,积极对接沪苏浙优质企业,加强业务协同和产业配套,深化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融合。该市相继引进产业链高端企业近20家,其中德国普力斯特公司投入2亿元,打造智能传感器、变送器研发与制造基地。同时,积极打造产业联盟。该市30余家仪器仪表骨干企业与5家省内外高校院所、10余家沪苏浙知名企业共同组建仪器仪表产业技术联盟,设立联盟基金1亿元,并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目前20多家重点企业已涉足石油化工等市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达国内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激活创新潜能,天长市还成立了省内首家县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天长市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每年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吸引了南京大学、中科院、合工大等14家院所入驻,其中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已获批设立为事业单位。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取得2021年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全省第5的佳绩。截至目前,天长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72家,2022年实现产值逾600亿元,2023年可望突破700亿元,是该市工业经济“挑大梁”的首位产业。
  • 谱育科技质谱创新中心正式建设运营 打造精密仪器产业基地
    由聚光科技旗下谱育科技牵头设立的浙江省质谱仪器创新中心(浙江青科质谱仪器创新有限公司)已于近日完成注册,正式进入建设运营阶段。该中心联合高校、研究所和质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针对高端质谱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并打造创新企业孵化基地。中心目标至2024年孵化培育创新性企业5家以上,带动产业规模10亿元。谱育科技是聚光科技于2015年自孵化成立的子公司,已完成近二十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和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积累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在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的同时,公司通过产业投资、协同研发、项目孵化等方式,加速产业布局,打造精密分析仪器行业“链主型”企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眼查资料显示,浙江省质谱仪器创新中心(浙江青科质谱仪器创新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21日,由谱育科技直接及间接持股51.85%,浙江盛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棱镜智能有限公司等公司参股。公开资料显示,该中心于2021年12月8日入选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拟创建名单。据《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方案》),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以独立法人形式创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打通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全链条。质谱、光谱、色谱分析仪器领域是《方案》列举的15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谱育科技作为在质谱领域具备显著发展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企业,牵头设立了浙江省质谱仪器创新中心。据质谱创新中心官网介绍,中心将面向工业过程分析、环境监测、应急安全等领域的质谱仪器需求,致力于实现高端质谱仪器关键零部件、核心主机及专用分析系统共性技术的突破,并通过“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据了解,质谱仪相对传统分析仪器具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率等优势,在制药、食品、科研、环保、医疗、半导体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质谱仪市场规模约150亿元,而国产化率仅约10%,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突出。民生证券分析称,质谱产业链上游本土化,可大幅降低国产质谱仪零部件采购成本,有效提升下游市场国产化率;国产质谱市场增长,则推进上游零部件研发生产投入,形成质谱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质谱创新中心表示,公司目标在2024年建成人员规模达100人的团队,形成共性技术成果10项以上,申请专利20项以上,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5项,孵化培育创新性企业5家以上,带动产业规模10亿元,力争在杭州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质谱仪器创新策源地。打造精密仪器产业集群据了解,谱育科技自2015年成立以来,先后积累了二十余项新型技术平台,在高端质谱技术质量分析器领域掌握了离子阱、四极杆、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等质谱技术。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三重四极杆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在此基础上迭代升级,推出了质谱流式细胞仪、12寸晶元杂质成分检测专用质谱仪器等产品。此外,公司先后量产了国内首台商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首台可车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产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资料显示,谱育科技在“协同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上早有布局。2020年底,谱育科技与青山湖科技城共同搭建“一平台两中心”--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质谱仪器创新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形成仪器整机、核心零部件、试剂耗材、技术服务、高端专用仪器与系统五位一体的产业集群。2021年,谱育科技作为精密仪器产业的“链主型”企业,与青山湖科技园合作成立了2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扶持谱育科技招引上下游企业,入驻青山湖科技城。目前,聚光科技旗下已有谱聚医疗、谱康医学、艾思睿等7个项目签约落地青山湖科技城,产业产品应用覆盖了环境监测、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医疗检测等十多个领域。其中,谱聚医疗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山东齐鲁医院、山东大学、浙江省医疗器械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在临床质谱领域进行了多项 “产学研用”一站式产业化合作。公司目前已实现质谱分析检测系统的国产化,离子源、离子传输系统、电控模块、碰撞反应池等质谱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谱育科技表示,这些项目的落地、孵化和产业化,将积极提升我国精密仪器在质谱、色谱、光谱等技术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国产化水平,告别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
  •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举办“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论坛
    p   11月16日,由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与上海分析技术产业院主办的”创新分析技术产业生态链”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论坛正值慕尼黑上海生化展首日开幕,吸引了六十余名企业与学界代表前来聆听。论坛邀请市科委、清华大学药学院等领导和专家做了专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082708a-d48f-4d31-aa0a-52fafab0d11f.jpg" title=" 0张延军.jpg" alt=" 0张延军.jpg" / /p p   论坛伊始,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副总经理张延军致辞。他表示,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政策和创新为驱动力,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汇聚龙头企业,打造分析技术产业创新高地。G60科创走廊建设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和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将把握机遇,努力把上海松江建设成为分析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打造世界一流的分析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国产科学仪器与分析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6acda0e-1ccb-47e5-91ec-8a4fd7ee22ba.jpg" title=" 1张露璐.jpg" alt=" 1张露璐.jpg" / /p p   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张露璐带来“上海科学仪器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科学仪器发展的研发生产情况,并从上海科学仪器的现状和优势领域出发,提出上海科学仪器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规划。他表示上海科学仪器将重点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原创性科研仪器和大科学设施核心部件研制以及面向应用的科学仪器开发,实现我国仪器研发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2364602-5b4a-4472-a4b8-dd9bc806d1b7.jpg" title=" 2尹航.jpg" alt=" 2尹航.jpg" / /p p   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尹航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药学院在科研方面的布局,以及分析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cbb69f0-d7d0-4399-b5b3-fabf69d789fe.jpg" title=" 3吴余阳.jpg" alt=" 3吴余阳.jpg" / /p p   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项目总监吴余阳介绍了研究院在搭建产业专业平台,为分析技术领域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推动分析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目前,松江区已聚集60余家分析技术领域企业,引进多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松江区分析技术产业集群已初步建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9e6c48d-98ef-4abf-94f6-1b44b71acfa1.jpg" title=" 4闫帅帅.jpg" alt=" 4闫帅帅.jpg" / /p p   上海理工大学刘箐教授课题组闫帅帅带来“拉曼光谱结合机器学习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的主题报告,课题组将传统分析技术与新兴技术创新的结合,应用于快检领域,建立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拉曼指纹图谱数据库。分析技术行业与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将成为未来推动行业向外拓展的新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7421afa-1f14-48ac-9d3f-c18ff87e9b28.jpg" title=" 5任兴发.jpg" alt=" 5任兴发.jpg" / /p p   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兴发带来“新冠后疫情时代液相色谱技术的市场机会”的主题报告。报告以液相色谱技术为观察点,介绍此项分析技术的现状,阐述技术未来发展的动力将来自材料学的发展和应用开发研究领域的拓展。在新冠后疫情时代下,月旭科技在实验室分析检测、制备分离纯化、医疗体外诊断三大领域积极布局,已经推出色谱柱、色谱仪器的部分产品,未来将向工业规模制备色谱的目标发展。 /p p   本次论坛是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第二次参加慕尼黑上海生化展。研究院持续参加行业高端展会活动,与行业企业和业内人士保持沟通联系,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 /p
  • 中科科仪正在筹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27日,受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科仪”)之约,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一行拜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中科科仪公司,中科科仪董事长张永明先生、园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助理梅齐女士热情接待了到访人员。   张永明董事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发展情况,对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的建设思路、原则、目标,发展重点与建设内容,以及目前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悉,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创新园项目已于2012年3月与北京市政府签约。目前,园区建设正在进行中,据张永明董事长介绍,通过分阶段拆除中科科仪位于中关村核心区占地面积33100㎡用地内的现有建筑物,分两期建设研发创新基地,预期完成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使其成为创新园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载体。 签约仪式现场   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以“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以建设“两基地六平台”为核心,以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聚集国内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构建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体系。其发展原则是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科学仪器公司加盟,实现规范运作、合作共赢。   创新园发展重点与建设内容可用“两基地六平台”概括:“两基地”即“研发创新基地”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 “六平台”即“科学仪器研发平台,侧重于基础研究 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平台,侧重于成果转化 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孵化平台,侧重于企业或业务的孵化 国际同业技术及产品交流展示平台,侧重于展示交流和技术推广 国内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服务平台,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 国际标准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评测实验室平台,侧重于高端技术测评服务”。 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架构图   创新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创新研发,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在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等产业领域,突破一批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并制约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2)抢占高端,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细类:培育和发展电镜、质谱仪、离子探针产品、真空、超高真空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学仪器产业细类。   (3)营造氛围,孵化百个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吸引至少10家国内外科学仪器高端企业入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00家,形成能够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4)探索开放,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搭建科学仪器产、学、研、用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
  • 重磅!广东省将培育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结合本省实际,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其中包括打造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p p   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包括: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p p   全文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一、发展基础 /span /strong /p p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经济发展先行一步,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市场消费规模巨大,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但也存在发展支撑点不多、新兴产业支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供给不够、发展载体整体水平不高、稳产业链供应链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在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自主知名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急需攻坚克难不断突破。 /p p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具有坚实发展基础和增长趋势,是广东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达1.5万亿元,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增长潜力巨大,对广东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广东实际,谋划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简称“战略性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突出“稳”,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现“进”,对推动我省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贯通,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发展思路及基本原则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发展思路。 /strong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机遇,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实现集群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p p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p p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p p   目标导向,分类施策。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聚焦产业共性短板,因地制宜,采取“一群一策”方式,分行业、分步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p p   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优势,着力推进“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协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span /p p   到2025年,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落实“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等六大工程,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p p    strong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不断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分工合理、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p p    strong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strong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提升,集群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学,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p p    strong (三)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strong 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大部分产业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世界顶尖产品。集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集群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更加开放包容。 /p p    strong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strong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效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 /p p   strong  (五)质量、品牌与标准化水平持续进步与提升。 /strong 集群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集群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各集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部分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标准。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四、发展重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一)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基本解决“缺芯少核”问题。继续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广东创造”转变,形成世界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p p    strong 2.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strong 充分发挥广东沿海“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势,扩大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提升有机原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高性能合成材料、功能性材料、可降解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占比,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安全环保水平。打造以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揭阳等为核心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一带、两翼、五基地、多园区协同发展”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p p    strong 3.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strong 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世界领先地位,做优做强电视机、照明灯饰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以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湛江等为核心的制造网络。形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p p   strong  4.汽车产业集群。 /strong 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p p    strong 5.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现代建筑材料、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材料、稀土材料等先进材料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高端产品。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惠州、东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云浮等地形成若干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巩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力争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p p    strong 6.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纺织服装、塑料、皮革、日化、五金、家具、造纸、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创新创意中心,以沿海经济带、各特色产业集聚地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网络。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strong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CAD、EDA等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实现突破和创新应用。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云浮等地市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 /p p    strong 8.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strong 支持发展OLED、AMOLED、MicroLED、QLED、印刷显示、量子点、柔性显示、石墨烯显示等新型显示产业。推进摄录设备、核心芯片、内容制作、编解码、信号传输、终端显示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促进珠三角核心区超高清视频产业各有侧重、紧密协作,带动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巩固国内领先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p p    strong 9.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 /strong 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海洋医药、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在岭南中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在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创新集聚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料产业基地。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p p    strong 10.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粮食、岭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南药、饲料、特色食品及饮料、花卉、茶叶、现代种业、调味品等产业。聚焦菠萝、荔枝、茶叶、柚子、生猪、深海网箱养殖等优势产业区(带),推动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聚力发展烘焙、凉果、糖果、腊味、特殊膳食用等特色食品,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科学布局“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数字农业试验区等“三个创建”,推动数字农业产业园区等“八个一批培育”,打造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strong /p p    strong 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strong 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加快推进EDA软件国产化,布局建设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制程生产线,积极发展先进封装测试。着重解决“缺芯少核”问题,保持芯片设计领先地位,补齐芯片制造短板。以广州、深圳、珠海等为核心形成两千亿级芯片设计产业集群,做强广州、深圳特色工艺制造,加快深圳、珠海、东莞等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p p    strong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广东应用市场规模大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推动集群企业与科研单位、用户单位协同创新,着力突破机床整机及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等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阳江等地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突出的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重要基地。 /p p   strong  3.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strong 以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深度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产业,集中力量突破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其它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p p    strong 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 /strong 突破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加密算法、跨链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架构,推进可信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自主可控和互联互通等关键要素,完善标准体系 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 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集聚区、创新引领区、应用先行区,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打造全国量子信息产业高地。 /p p    strong 5.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低维及纳米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加快先进研发、测试和验证等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高关键原材料、高端装备、先进仪器设备等的支撑保障,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东莞、湛江、清远、潮州等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前沿新材料集聚区,巩固综合实力全国前列地位,在若干领域实现引领全国发展。 /p p    strong 6.新能源产业集群。 /strong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保持非化石能源消费全国领先地位,逐步建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重点打造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建设珠三角太阳能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云浮等地市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p p    strong 7.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发展前沿/领先原创性技术、高性能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技术与服务等,突破基础与专用材料、关键器件、装备与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地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核电、模具、新能源、量子信息、医疗器械、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产业创新应用与融合。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 /p p    strong 8.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strong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VR/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巩固提升游戏、动漫、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提速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高标准建设一批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园等发展载体,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引擎,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等地特色集聚的“双核多点”发展格局,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p p    strong 9.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 /strong 重点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警设备、救援特种装备、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高效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材、环境保护监测处理设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服务等跨行业、多领域协同发展。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安全应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建成国内先进的产业集群。 /p p    strong 10.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取得传感、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等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珠三角为核心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辐射带动粤东、粤北错位有序发展,形成高中低端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主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产品,基本建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重点领域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改革创新治理方式。 /strong 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全局性工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力度,分别制订出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对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市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深化“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集群内率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调整优化集群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集群发展协同匹配。鼓励各地区培育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集群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加大产业集群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试点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探索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分析指标,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p p    strong (二)有效提升创新水平。 /strong 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围绕集群需求,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球布局研发网络,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集群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持续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加速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树立质量标杆,推动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推行“先进标准+”工程,支持集群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 /p p    strong (三)全面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strong 各地各部门要聚焦政策资源协同支持集群发展,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集群发展需要配置要素资源。充分发挥省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等政策性基金作用,省财政结合财力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集群建设能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支持集群中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挂牌,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将产业集群建设内容纳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用地、用海、用能和交通设施保障。实施产业人才专项工程,依托“双区”面向全球汇聚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围绕集群高质量发展布局,建立紧密对接的职业技能发展体系。 /p p    strong (四)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strong 深入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培育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集群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集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推动集群企业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集群产业价值链。 /p p   strong  (五)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 /strong 整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合作供需信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集群联动发展。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构建招商网络,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支持集群企业开拓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出口市场多元化和资产组合多元化布局。鼓励优势企业海外并购重组,推动研发技术的国际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p p br/ /p
  • 这些城市抢先培育国产仪器产业集群
    2021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入其中,标志着国产科学仪器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此后,多个省份发布了扶持国产仪器发展的新政策,而“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这一概念也被密集提出,截至目前,这些城市已抢占高地。  北京:加速构建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集群  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29个高精尖产业之一。怀柔区正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着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致力于将怀柔科学城的建设过程转化为仪器装备的创新研发过程。2021年10月18日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京政发〔2021〕31号)。此次发布的《细则》是具体细化措施,是为了配套产业发展资金,提高产业吸引力和区域招商力度,全链条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集群。  具体看来,在鼓励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支持企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揭榜攻关、样机研发、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以及建设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支持承接项目设备集成、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在怀柔布局,鼓励创业服务机构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领域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在吸引创新人才集聚方面,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对紧缺型人才及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支持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紧缺型人才办理落户 在加速布局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集聚方面,注重顶层设计,面向全球合作,在怀柔重点建设MEMS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研发平台,集聚一批研发设计、封装测试企业。  深圳: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2022年6月6日,《深圳市培育发展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  基于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计划》制定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深圳市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增加值达到百亿级规模,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及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实现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10家以上。  健全精密仪器设备检测、认证和计量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体系完整、优势明显的产业生态。培育3-5家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新增1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电工仪器仪表、供应用仪器仪表、导航系统仪器等领域实现国际领先,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广东: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
  • 展示硬核成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产业集群亮相中国质量大会
    9月1日上午,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在成都举行。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组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参会,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集群展览专区,集中展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聚焦国家战略,以质量强国方针为引导,加强科学仪器质量攻关,在促进科学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实现“进口替代”所取得的成果。目前,松江区已形成以分析仪器为主,涵盖计量仪器、医学诊断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和特种检测仪器的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集聚了包括上海仪电分析、上海天美、舜宇恒平、莱伯泰科、仪电物光、创远仪器、睿钰生物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他城市还集聚了聚光科技、天瑞仪器、皖仪科技、国仪量子、纽迈仪器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无论从科学仪器企业数量、质量还是产值来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成为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重要聚集区。作为首批上海市级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之一,由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牵头建设的科学仪器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以启迪漕河泾科技园为科学仪器领域企业提供的检验检测服务和创新服务为基础,叠加松江区市场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等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政企联动,着力打造“六个一”服务体系,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大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共同促进科学仪器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 2023年广东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推进会在广州举行
    9月2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省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广东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推进会”在广州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裕跃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市管)粟新辉以及装备工业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王卫明强调,智能检测装备作为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其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希望广东充分发挥制造强省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融合、协同发展道路,为支撑我国智能检测装备产业以及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磊指出,智能检测装备对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支撑广东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和数字广东具有重要意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各类支持政策,加强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生物医药等行业专用检测装备研制,提升智能检测装备供给能力。  高裕跃表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资源丰富,具有支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来,广州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坚持实体优先、创新引领,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端装备产业体系,涵盖高端数控机床、智能装备及系统集成、海洋工程、电力能源、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其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同比增长4.3%,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今年以来,广州开展“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通过系列措施,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智能检测装备需求,培育一批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企业,壮大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贡献更大力量。  大会同期举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广东分盟成立仪式,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第三批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名单。
  • 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年会暨推动科学产业发展创新大会
    大会背景响应号召 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第一〇三号主席令所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是为了全面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科学仪器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我国仪器企业布局散,规模小。很难实现聚力,也难以打造产业集群,但是科学仪器涉及领域太广,可以说到处都是卡脖子工程,我们希望去影响和推动行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将来有一天减少被卡脖子的可能性去推动科技以及社会的进步。大会介绍主题: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年会暨推动科学产业发展创新大会时间:2022 年 6 月 11 日(星期六)地点:广州颐和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会议规模: 超大参会人员:仪器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协会网站:http://www.gizza.cn大会议题将涵盖政策研讨&产业投资食品包装、环境检测高校成果转化、医院等第三方仪器行业法律、知产、财务、银行贷款、团标热点话题化妆品仪器需求影响与解读仪器贸易&平台会议主办方介绍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英文名:Guangzhou Instru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是由广州市内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生产、代理、销售、技术服务、进出口等企业自愿组成的地方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目前,协会拥有一百余家企业会员单位,能充分代表广州市,乃至华南地区仪器行业。协会宗旨:“为会员谋福利,为行业谋发展”会议议程会议参展范围国内、外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制造商或代理商 有意借助当地代理商力量开拓华南区市场的厂商有意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厂商(检测分析、生物工艺、智能自动化等)参加大会代表构成大会联系陈思韵 13719324461(微信)梁美欢 13250252086(微信) 邮箱: Gziia_dos@163.com防疫安全:参加人员务必严格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自觉佩戴口罩,活动前 14 天内如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疫情中高风险地区驻留史及其人员接触史、或其他任何疑似情况,请及时更换人员参加。上届大会回顾大会主题:科学仪器产业学院成立大会暨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年会参会人员:800 人+展商人员:80 人+科学仪器产业学院,是在广东省教育厅主持下,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全国首家由仪器行业协会成立的科学仪器领域的职业教育学院,现正申报两个大专学位的专业:科学仪器应用与开发、生物产品检验检疫。拟定 2021 年 3 月开始招生,9 月入学,为期三年。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具有两个约四百 平方的教学实验室,由协会成员企业提供专业的仪器设备,并设计科 学仪器相关专业课程,锻炼学生具备更适合协会成员企业所需的能力。
  • 广州将打造千亿级检验产业集群
    广州市关于加快推动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一、 发展基础广州市医学检验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涌现出以金域医学、达安基因、万孚生物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创新载体,以及丰富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以医学检验服务为主导,汇聚体外诊断试剂设备研发制造、病理诊断、物理治疗、数据服务、冷链服务等上下游关联市场主体的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医学检验产业规模超过450亿元,近年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技术研发能力、经营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快构建支撑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通过强化要素支撑、调整产业结构、规范行业标准、优化应用场景,激发医学检验产业创新活力,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释放生物经济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千亿级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培育3—5家百亿级创新型龙头企业及一批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全面提高体外诊断产品的创新研发水平与医学检验服务水平,建设医学检验产业高地,打造成为广州产业“新名片”。三、主要任务(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实验室耗材、功能性蛋白、培养基等关键原材料的研发生产,加快光学传感器、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智慧生物芯片等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实施重点工程为目标,争取组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创新突破,研发高技术含量的体外诊断试剂、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建设医疗样本资源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盘活科研创新资源。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医疗健康数据,推动行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三)发展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项目。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LDT项目业务,探索形成有关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通过医疗机构试点、项目备案等措施,有条件允许自主创新、已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四)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医院的临床检验、病理诊断等业务对外合作并参与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支持医院的医学检验、病理、影像等科室与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合规共建。推进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把控和同质化水平,实现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服务、资料和信息的共享。(五)建立第三方“亚专科”体系。发挥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优势,开展全面优质专科特检服务;推动诊疗一体化,打造第三方“亚专科”服务生态;协同医院共同进行专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辅助医院科研机构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六)深化推广医学检验项目。鼓励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联合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的新项目,提出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请。支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推进医保覆盖更多的医学检验项目。(七)拓宽医学检验的应用场景。将专业化、规模化的“平战结合”抗疫模式应用于重大公共卫生、公共健康的实践,做好大规模检测能力储备。拓展即时检验(POCT)、家庭自检应用场景,提升医学检验的覆盖范围、提高医学检验应急、快速调集能力。探索开展“护士银行”服务,鼓励广州地区医护人员提供互联网+护理、居家护理、社区康复护理、慢病管理等服务。(八)打造智慧医学检验产业新生态。推动“检、诊、疗”各环节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领域的产学研机构共同参与,开发智能化医疗设备诊疗系统,打造智慧医学检验和医疗产业生态,大力支持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九)完善医学检验行业标准。建立医学检验诊断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使用规范及管理细则。提高地方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引领全行业标准制定。(十)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规模。以产业链整合为导向,鼓励龙头企业跨领域、跨区域对外投资、交叉持股、兼并重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快推行“链长制”,依托广州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医疗与健康产业链,市领导挂帅统筹全局性工作,研究需市级层面综合协调解决的重大事项,督导区级链长开展工作。二是强化市、区联动,完善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医学检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机制。三是组建工作专班,通过“链主(分链主)企业+产业联盟”,在关键领域率先建立行业标准,联合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协同攻关。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落实主体责任,协同推动重大规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壮大人才队伍。(三)优化产业生态。
  • 创建军民深度融合的西安模式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3_attpic_brief.jpg" height=" 272" width=" 400" / /center p   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565px " title=" " alt=" " src=" 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res/2018-03/02/07/res07_attpic_brief.jpg" height=" 56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0"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漫画中国/东方IC /strong /p p   春节期间一部《红海行动》在全国燃爆,热爱军事的影迷们更是从影片中领略到了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上的风采。我市的潘祈帆是一名90后小伙子,受到不少军迷们的询问,因为他的公司曾参与了我军几款无人机的研发工作。“不能泄密是前提,但无人机作战的基本原理还是能给朋友们分享的。” /p p   我市80后的女创业者刘晓雅则早在2015年的九三阅兵时便激动地拍下阅兵视频发了朋友圈:“我们做的,我骄傲。”她作为联合创始人的诺维北斗,早已成为我市“民参军”企业的代表之一。 /p p   西安,这座军工实力雄厚的城市,如今不仅拥有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优势军工主导产业,“军转民”、“民参军”也逐渐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西安模式”正在加速成型。 /p p   随着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化军民融合,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西安的新使命,也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strong 勇担国家使命 军民融合的西安实践 /strong /p p   早在2015年,西安就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这为我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相关重点任务就包括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p p   肩负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使命,西安的确有着自身的先天优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就认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高地”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因为从发展基础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而西安更是其中的龙头。 /p p   综观西安发展的诸多重大机遇,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我市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为不辱使命,将先天优势转化为现实动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p p   为统筹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市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并出台了《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西安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开展与本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交流。事实证明,人才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融合和项目合作,为全市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p p   为鼓励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在空间承载上,我市构建以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园、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为基础的“两园四基地”。在公共服务上,西安科技大市场搭建了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了各类军工和国防类科技资源,吸收“军转民”“民参军”等企业超过350家,吸纳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配套。在政府综合配套支持上,我市试行军品研制生产单位政策普惠,帮助“民参军”企业申请预研资金、科研经费,以及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 /p p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西安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承载空间、公共服务、政府配套和主体活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优化。在军民深度融合的多个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培育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工程、创新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 /p p    strong 发挥三大基地优势 军民融合引领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strong /p p   “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盘点西安在军民融合行业中的产业亮点,西安依托西安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优势,不断深化军转民与民参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基本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创新引领着大西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据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我市民参军企业达到400家,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p p   在以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汽车产业迈入千亿级。百亿级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1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3167.7亿元、增长20.6%。我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国家评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已经获批。特别是在航空制造业领域,我市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新舟系列飞机、无人机等整机制造 在航天领域,将加紧实施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测控等重大项目 在兵器领域,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在电子信息领域,将重点发展通信、集成电路等产业 在船舶领域,将重点发展水中兵器、舰船动力等产业 在核技术领域,将重点发展民用核技术、核燃料、核电设备等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等为主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正在积极构建。 /p p   我市提出的重点打造“3+1”万亿级支柱性产业,除上述万亿级先进制造业,还包括“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的也正是西安的科教资源优势和国防科技产业优势。 /p p   科教资源优势,历来是西安的重大优势,据统计陕西和西安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等。其中大量为国防科工院所。国防科技产业更是西安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市已经云集军工单位超过11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核技术6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其中,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占全国近1/3,航空产业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占全国近1/4,被称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和“航空城”,拥有集科研、试验、生产于一体的完整军工产业链,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先天优势”。“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被写入了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量科技创业者在西安的开放沃土上耕耘收获。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八路军”在我市蓬勃兴起,这些既是优势产业关键领域的创新方向,也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产业领域。 /p p   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正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大西安乃至关中平原城市群追赶超越夯实产业基础。 /p p    strong 新使命新征程 军民融合发展的 西安模式正在推向深入 /strong /p 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p p   要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先要做强自身。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扛在肩上的西安,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上加快了脚步。 /p p   前不久,《西安市军民融合补短板促发展实施方案》出台,从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军转民”步伐、支持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培育军民融合人才等9个方面发力。 /p p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两区”建设。聚焦统筹科技资源、深化军民融合两大改革任务,坚持复制推广改革经验与深化提升创新成果同步推进,体现西安特色,形成“西安模式”,2018年我市将积极拓展科技大市场功能,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改革经验,实现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850亿元,就地转化率超过30%,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以上的目标。同时,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运营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建好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运营平台和中国(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保护中心。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军工科研院所事转企改革,统筹抓好军民融合“两园三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年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民参军企业数达到430家以上。支持高新区自创、自贸“双自联动”发展,打造引领创新发展、支撑开放合作的“双示范”样板区。 /p p   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我市计划在金融服务领域,围绕打造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科技、文化、军民融合3个金融示范区的建设,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吸引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高层次金融人才向西安聚集。在空间聚集上,坚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重点围绕硬科技、文化旅游、军民融合等优势资源,重点加快建设50个左右特色小镇。在产业规划上,推动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大数据等新产业聚集发展。 /p p   深化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五大产业,搭建军民深度融合新平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 /p p   面对国家赋予西安的新使命,如今的西安已经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勇敢前行! /p
  • 广东省“十四五”战略:在18城建设精密仪器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产业进入全面工业化的攻坚期、深度工业化的攻关期。广东省从2019年12月开始,组织省有关单位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调查、研究、论证,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性文件。本《规划》纳入广东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制造业领域唯一的一个“十四五”省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立足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趋势,继续做强做优战略性支柱产业,高起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一是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广东制造稳定器,具体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二是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推进器,具体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三是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聚焦发展前沿领域,立足全省技术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积极谋划培育卫星互联网、光通信与太赫兹、干细胞、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等若干未来产业领域。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纳入广东省“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之一。《规划》指出,未来将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湛江、茂名、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8个城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广东省各城市仪器产业发展布局城市仪器发展布局广州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深圳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珠海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佛山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东莞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中山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江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肇庆数控设备精密仪器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汕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阳江数控设备精密仪器韶关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河源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核心城市,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韶关、河源八大城市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城市,潮州、湛江、茂名、梅州、清远、云浮六城被纳入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布局一般城市。“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总体空间布局图(说明:产业集群区域布局的重要程度用★的数量表示,其中★★★标注核心城市,★★标注重点城市,★标注一般城市;未标星的地市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具有布局该集群的地市数量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梅州河源清远云浮(个)11.半导体与集成电路★★★★★★★★★★★★★★★★★★★★1112.高端装备制造★★★★★★★★★★★★★★★★★★★★★★★★★★★★★★1513.智能机器人★★★★★★★★★★★★★★★★★★★★★★★★1314.区块链与量子信息★★★★★★★★★★★★★★★815.前沿新材料★★★★★★★★★★★★★★★★★★★★★★★★★★★★★★★★★★1616.新能源★★★★★★★★★★★★★★★★★★★★★★★★★★★★★★★1417.激光与增材制造★★★★★★★★★★★★★★★★★★★★★★★1318.数字创意★★★★★★★★★★★★★★★★819.安全应急与环保★★★★★★★★★★★★★★★★★★★★★★★★★★★★★★★1820.精密仪器设备★★★★★★★★★★★★★★★★★★★★★★★★★★★★★★★★★★18各地市布局的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个)101010101089107844562443532此外,在广东省多个重点领域发展布局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科学仪器:(一)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健康监测仪器和检测设备、智能水电气表和智能传感器。(二)现代轻工纺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钟表与计时仪器产品。(三)生物医药与健康重点细分领域发展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先进医疗设备、医学影像诊断类、放射治疗类、医用电子仪器类、基因测序等。(四)高端装备制造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智能化数控设备精密仪器、激光装备、高端医疗设备装备与精密制造、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专用智能检测设备、专用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零部件等。(五)区块链与量子信息领域,开展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与计量、量子网络等新兴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先进科学仪器与“卡脖子”设备研发平台。(六)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发高端测试仪器设备,突破材料基因工程的高通量计算/实验/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促进平台融合和协同。(七)精密仪器设备领域,巩固提升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国内国际领先优势。重点突破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新型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计量测量技术、功能安全控制技术等共性核心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到2025年,精密仪器设备产业规模达到约3000亿元,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1.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重点支持广州、深圳开展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制造,广州加快推进面向消费电子产线的模块化嵌入式仪器平台、基于AI的产线视觉测试平台、面向自动化产线的模块化夹具与载板平台等研制工作。深圳加快OCA(光学胶)自动全贴合设备研发。中山加快“超精密仪器技术与工程产业化及研发中心”建设,研发共焦显微仪器、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等。2.大型精密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支持东莞、佛山、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汕头等市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市做好产业配套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市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精密仪器设备检测创新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解决精密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实现精密仪器设备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突破和进口替代。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创新中心,以质谱仪器开发为主线,重点攻克激光器、离子源、真空系统、数据采集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市布局建设精密仪器设备科技产业园区,支持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各类专业园区(中心)建设。3.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加快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研发创新,支持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强化、产品寿命等可靠性工程试验、产品可靠性检验检测等应用。支持佛山加快红外光谱仪等测量仪器研发创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取得战略性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展望2035年,制造强省地位更加巩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区和主阵地。全文如下: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录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第一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7第一节发展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7第二节发展趋势… … … … … … … … … … … … … … … … … … 11第二章总体要求… … … … … … … … … … … … … … … … … … 13第一节指导思想… … … … … … … … … … … … … … … … … … 14第二节基本原则… … … … … … … … … … … … … … … … … … 14第三节发展定位… … … … … … … … … … … … … … … … … … 16第四节主要发展目标… … … … … … … … … … … … … … … … 17第三章发展重点方向… … … … … … … … … … … … … … … … 20第一节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 … … … … … … … … … … 20第二节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 … … … … … … … … … 39第三节谋划发展未来产业… … … … … … … … … … … … … … 54第四章重大工程… … … … … … … … … … … … … … … … … … 55第一节实施强核工程,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 … … … 55第二节实施立柱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第三节实施强链工程,
  • “科技创新金融赋能”—首都临空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5月9日,为推动北京市临空经济区科学仪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精准施策, “科技创新金融赋能”为主题的首都临空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市顺义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顺义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顺义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作为支持单位。论坛特邀请顺义区领导、委办局、科研/检测机构、科学仪器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单位代表就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现状及如何助推临空经济区仪器产业健康有序集群式发展进行探讨与交流。“科技创新金融赋能”—首都临空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论坛临空管委会科技产业处处长林冬宁主持论坛现场参会代表临空管委会副主任王卿致辞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 张晓晖顺义区经信局副局长张晓晖表示,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顺义区高端制造走在全市前列的发展要求,推动顺义区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未来将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科技创新型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三大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推动制造业项目落地投产,鼓励骨干企业稳产扩产,加快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软件信息业稳步发展,提供产业金融服务支持等方式加速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顺义区科委创新创业科技科 金鑫顺义区科委创新创业科技科金鑫表示,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义区未来将打造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平台,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专业化孵化服务平台体系,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鼓励顺义区企事业单位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综合性研究水平,促进技术市场发展,鼓励企业申请首都科技创新券,支持领军企业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优秀技术经纪人,支持科普基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区发展,支持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引导科技资源在顺义布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应用,支持技术交易机构在顺义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 吴爱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吴爱华表示,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自90年代起开启了崛起之路。到目前基本实现了中低端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然而在高端分析仪器方面,国产分析仪器仍处于起步期,少部分的高端国产分析仪器仍亟待填补空白,同时部分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同时研发投入方面相比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当前增速快于全球整体水平,在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国产分析仪器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分析仪器厂商,相信国产分析仪器未来可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 韩玉刚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表示,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更是重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是国家战略核心科技资源。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必须成为仪器强国。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科学仪器产业,未来10-20年是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应在相关科学问题、基础理论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关键部件、工业软件、维修维护等产业基础配套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国产仪器文化自信,引导科研用户使用国产仪器。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 宋彦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宋彦彦表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当前面临研发投入强度不足、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受质疑、龙头企业较少、行业高端人才缺乏、应用开发匮乏等问题,需要通过政策体系、行业管理、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等多方合力,加速推动我国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产设备的自主可用。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孙欢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孙欢表示,国内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机构数量和行业收入屡创新高,国产仪器设备数量在国内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占据明显优势。与此同时,第三方检测市场面临激烈竞争,检测行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我要测网站于2010年成立,是面向第三方检测行业的B2B检测平台,目前已通过订单系统、多方合作推动检验检测营销模式和业态创新、评选活动塑造行业品牌、仪器采购创新等多种途径推动检测行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海光仪器副总经理 赵慷海光仪器副总经理赵慷表示,海光仪器经历了国产仪器必然面临的四个阶段:用户试着用,到可以用,再到放心用,最后到喜欢用四个阶段。国产仪器走向市场必然遭遇成果转化难、市场认可度低、市场推广见效慢等问题,海光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了在国家支持、企业坚持下,如何通过逐步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渐获取用户的信任,最终海光仪器获得了多方的认可。英大证券研究所讲师 刘磊英大证券研究所讲师刘磊表示,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内部结构不完善、无商业信誉、信息不对称、财务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变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原因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体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具备的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以及高成长的特点,因此股权融资是当前较为合适的融资方式,同时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为投资人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和退出渠道。通过股权融资并最终登陆资本市场,是当前较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首要举措。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与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厚礼博精密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战略签约仪式座谈交流
  • 武汉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等领域!
    据央视新闻消息,目前武汉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积极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8月1日,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创新发展未来产业的情况。武汉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武汉将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武汉将力争到2027年,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5个以上、力争10个以上1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到2035年,力争未来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万亿级,打造2-3个千亿级产业、若干个500亿级产业。在未来制造方向上,重点发展未来显示和人形机器人2个细分领域。人形机器人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江汉区等区,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及“肢体”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攻关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等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拓展人形机器人在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未来信息方向,重点发展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先进半导体5个细分领域。元宇宙依托东湖高新区、江汉区、汉阳区、武昌区等区,组织实施扩展现实、第三代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构建元宇宙开发平台。拓展元宇宙在工业生产、文旅相结合的科技+文化的应用场景。未来网络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洪山区等区,开展增强型无线空口技术、感知与通信融合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芯片、终端基站等网络设备以及测试仪器仪表等产品研发和测试。围绕6G等技术前瞻布局,重点发展全息通信、智慧交互等应用场景。量子科技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武昌区等区,重点在量子芯片、量子通信、量子激光雷达、精密光谱测量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推动量子科技在金融、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试点应用。通用人工智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E级算力),面向智能芯片、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开展大模型创新算法开发及开源开放。拓展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先进半导体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等区,加快第三代、第四代半导体等材料制造技术研究,布局先进电子材料及电子级化学材料,发展功率半导体、硅光半导体前沿技术,推动先进封装技术及应用。拓展半导体材料在移动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材料方向,重点发展未来新材料。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青山区等区,加强新型光电存储材料、石墨烯材料、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拓展未来新材料在光电子信息、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在未来能源方向,重点发展电磁能、新型储能2个细分领域。新型储能依托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江新区、江夏区、黄陂区等区,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在极限条件下的超长期待机,推动新型储能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推动新型储能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同时,为提升产业基金引导服务效应,武汉市将发挥江城基金、武汉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组建未来产业基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专门出台了组建10个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目前10个实验室已陆续挂牌,加大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其中,江城基金重点聚焦泛半导体领域,围绕武汉集成电路产业补链强链拓链。将力争用3-5年时间将江城基金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形成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集群。
  • 习近平:加快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p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12日上午在上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br/ /p p 习近平指出,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确保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 /p p 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要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科技协同创新。 /p
  • 深圳: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近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和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分别为全力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着力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条,聚力增强产业协作优势,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和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行动计划》明确了九项重点工程,分别为EDA工具软件培育工程、材料装备配套工程、高端芯片突破工程、先进制造补链工程、先进封测提升工程、化合物半导体赶超工程、产业平台强基工程、人才引育聚力工程和产业园区固基工程。《行动计划》原文如下: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精神,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一)发展现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关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零部件等。深圳是我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之一,近年来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21年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00亿元,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二)存在问题。一是集成电路制造业规模有待提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工业软件、生产设备和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三是重大功能型平台布局有待强化,产业共性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四是专业规划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区还不够。  (三)优势与机遇。一是深圳拥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优势,上游设计能力突出,下游应用场景广泛;二是深圳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高、选人用人机制灵活,便于汇聚高端人才,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三是国家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支持力度,为深圳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设计水平整体进入领军阵营,制造能力具备领先竞争力,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能力对关键应用领域形成有力支撑。到2025年,设计行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10%,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国产EDA软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实现一批关键技术转化和批量应用,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成5个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建成较大规模生产线,设备、材料、先进封测等上下游环节配套完善,形成从衬底、外延到芯片制造到器件应用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到2025年,产业链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和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到2025年,规划建设4个以上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推进关键领域研发计划,围绕关键材料、核心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支持EDA全流程设计工具系统开发,实现核心芯片产品突破,提升高端芯片市场占比,探索新型架构芯片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承担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条。落实强链稳链补链,支持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各环节突破短板、优化提质,显著增强产业链竞争力。鼓励技术先进的IDM企业和晶圆代工企业新建或扩建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点布局12英寸硅基和6英寸及以上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大力引进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力增强产业协作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做大产业服务平台,建成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完善投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国有资本产业引领带动作用,设立市级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全市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重大项目的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新锐企业上市,形成产业发展强大合力。(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并举,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政产学研联动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规划建设半导体领域专业院所和培训机构,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打造集成电路人才集聚高地。(市人才工作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加大产业土地整备力度,提高土地出让审批效率,提供专业化产业空间,基于我市各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结合产业趋势与各区战略定位,在重点片区着力打造一批要素集聚、配套完善、创新活跃的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一)EDA工具软件培育工程。集聚一批EDA工具开发企业和专业团队,加强EDA工具软件核心技术攻关,推动EDA工具软件实现全流程国产化。支持开展先进工艺制程、新一代智能、超低功耗等EDA技术的研发。加大国产EDA工具推广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购买或租用国产EDA工具软件,推动国产EDA工具进入高校课程教学。(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材料装备配套工程。开展聚酰亚胺、环氧树脂等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光掩模、电子气体等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大力引进技术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企业,推进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高端设备部件和系统集成开展持续研发和技术攻关,支持探索行业前沿技术。对进入知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供应链,进行量产应用的国产半导体材料、设备及零部件给予支持。(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高端芯片突破工程。重点突破CPU、GPU、DSP、FPGA等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布局人工智能芯片、边缘计算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开发。以5G通信产业为牵引,全面突破射频前端芯片、基带芯片、光电子芯片等核心芯片。聚焦智能“终端”等泛物联网应用,推动超低功耗专用芯片、NB-IoT芯片的快速产业化。围绕智能汽车等新兴业态,积极培育激光雷达等上游芯片供应链。加强对设计企业流片支持。(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先进制造补链工程。加强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合作,规划建设28纳米及以上工艺制程晶圆代工厂,规划建设BCD、半导体激光器等高端特色工艺生产线。支持建设高端片式电容器、电感器、电阻器等电子元器件生产线。支持代表新发展方向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制造重大项目落户,引导国有产业集团、社会资本对项目进行股权投资。鼓励既有集成电路生产线改造升级。(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先进封测提升工程。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形成与设计、制造相匹配的封测能力。加快大功率MOSFET器件和高密度存储器件封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晶圆级、系统级等先进封装核心技术,以及脉冲序列测试、IC集成探针卡等先进晶圆级测试技术。支持独立测试分析服务企业或机构做大做强,与大型封装测试企业形成互补。(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化合物半导体赶超工程。提升氮化镓和碳化硅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发生产水平,加速器件制造技术开发、转化和首批次应用。面向5G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新兴应用市场,大力引进技术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企业。引导企业参与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制定,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产品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加速产品验证应用,鼓励企业推广试用化合物半导体产品,提升系统和整机产品的竞争力。(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产业平台强基工程。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IC设计平台、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平台提供EDA工具租赁、试用验证、集成电路设计培训、公共软硬件环境、仿真和测试、多项目晶圆加工、先进封测、创新应用推广等服务。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人才引育聚力工程。构建市场主导的人才认定体系和分级分类的人才专项扶持计划。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大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政产学研联动合力打造覆盖高、中、低各层级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梯队。加强现有高校的教育研发环境建设,扩大半导体专业招生规模,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人才工作局、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产业园区固基工程。加强集成电路产业用地供给,贯彻落实我市产业用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供应方式、出让年期、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示范集成电路产业园,为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落地提供空间基础,为集聚高端人才和企业创造良好条件。统筹建设若干专业产业园区,形成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产业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空间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形成“东部硅基、西部化合物、中部设计”全市一盘棋的空间布局。以南山、福田、宝安、龙华、龙岗、坪山6个区为重点发展对象,其中龙岗兼具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功能,南山、福田为研发设计,宝安、龙华、坪山为生产制造。南山和福田区定位为设计企业集聚区,重点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巩固深圳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宝安和龙华区定位为化合物半导体集聚区,打造从材料到芯片制造到器件应用完整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条。龙岗和坪山区定位为硅基半导体集聚区,重点推进一系列硅基集成电路重大项目落地,布局从前端研发到芯片制造的产业链条。(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机制保障。强化统筹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和快速落地联动响应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发挥行业专家和智库机构专业作用,对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咨询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向集成电路产业倾斜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集成电路产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市财政局、科技创新委、深圳市税务局、深圳海关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环保配套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创新委等部门及各区,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加快办理集成电路项目环评手续。督促集成电路项目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满足环保要求。支持集成电路制造类企业形成区域产业集聚,推动污染集中治理,在集聚区高标准、严要求配套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收集、贮存等园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研究设立市级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为集成电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深圳设立总部基地,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市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及相关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 未来五年粮油加工业产业集群地区公布
    近日,国家粮食局发布《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粮油加工产业将重点打造产业集群,加大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油加工产品结构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制修订了一批粮油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技术标准体系。依据规划内容,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及主食等重要产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加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力度,开展团体标准研制试点。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定制标准,引导建立标准自我声明制度,试点建立优质粮油产品标准领跑者制度。总体上,“十三五”期间,我国预计制修订的粮油加工业标准累计增加118项,到2020年,粮油加工业标准将达到312项。  除标准制修订工作外,“十三五”期间,粮油加工业还将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加强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按照食品安全、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等要求,完善原料检验、在线检测、成品质量等检测功能。  在科技创新方面,规划内容显示,未来五年,支持在特色和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和众创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示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或产业联盟、“米袋子”众创空间等建设。  此外,依据规划内容,“十三五”期间,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国家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转化,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哈尔滨、长春、大连、济南、郑州、合肥、长沙、成都、西安、天津滨海新区临港、江苏张家港、浙江舟山、广东东莞麻涌、广西防城港等现代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  附件:《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