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创新型试点企业

仪器信息网创新型试点企业专题为您整合创新型试点企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创新型试点企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创新型试点企业话题讨论。

创新型试点企业相关的论坛

  • 这家光学显微仪器企业欲打造高端创新型组织病理成像仪器矩阵

    深圳明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明准医疗)于2023年5月完成首轮融,苏州比邻星创投领投了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逾千万元。明准医疗以前沿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首次临床应用为核心使命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明准团队有着丰富的生物光学技术及组织成像应用经验,通过突破性的新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开发国际领先的新型数字病理技术平台,打造高端创新型组织病理成像仪器矩阵。明准医疗将在临床医疗器械、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科研仪器领域布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光学显微仪器企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创中心主任郑海荣院长在签约仪式上曾表示明准医疗是国创中心成功孵化的最有潜力的优质企业之一,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将为明准医疗持续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实现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突破和成长。比邻星创投合伙人李喆指出,比邻星创投持续关注全球创新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明准医疗是比邻星非常重视的交叉学科创新应用,其团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经验,将世界领先前沿的生物医用光学成像技术首次应用于组织病理临床诊断领域,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医疗设备。比邻星坚定看好明准医疗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先布局和突破进展,将为其提供充足的临床和产业资源,给与全面的支持和赋能。[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关于推荐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

    [table=100%][tr][td][table=60%][tr][td=2,1][b][size=18px][color=#ff0000]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color][/size][/b][/td][td][b][size=18px][color=#ff0000]文件[/color][/size][/b][/td][/tr][/table]环办科财函〔2023〕79号[/td][/tr][/table][b]关于推荐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强化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地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需求,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计划开展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目标  以能源、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选取园区、产业集群和重点区域、流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探索若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审核新模式,扩展补充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覆盖范围,产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管理规范和典型案例成果,并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快速有效提升清洁生产覆盖范围和水平,形成对传统行业清洁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效支撑。  二、试点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创新以试点项目的形式开展,时间为1年,分为以下4类:  (一)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以区域内的重点行业企业为试点对象,开展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避免单个企业审核过程简单复制和人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并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充分发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效能,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以园区企业集群为试点对象,充分考虑企业间资源要素配置、物质代谢和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开展集中式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区域内优势互补、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园区层面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园区发展效率效益。  (三)企业简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在非重点行业领域,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情况、技术装备水平、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探索实施差别化、集中连片快速清洁生产审核。  (四)重点区域和流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创新重点区域和流域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协同审核的组织方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区域,重点实施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协同审核,重点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在长江、黄河等流域重点实施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的清洁生产协同审核,重点推进氨氮和磷减排。  三、申报与实施主体  第(一)(二)(三)类试点申报与实施主体为园区管理机构、县级及以上政府或地市级及以上政府组成部门等,且为同一主体。第(四)类试点申报与实施主体为省级政府组成部门。  四、试点要求  (一)本次试点优先支持第一批试点项目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和园区类型,请各省认真对照《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推荐试点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个。  (二)试点对象3年内未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或因环境问题被省级以上媒体曝光。  (三)试点对象、申报与实施主体具有良好的清洁生产工作基础和明确的资金支持。  (四)鼓励省级部门开展省内重点区域和流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  五、政策支持  (一)各地生态环境、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清洁生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中的项目予以奖励和支持。  (二)对于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中的试点对象所属范围内单个企业,视同开展一次清洁生产审核。  (三)试点项目符合有关资金管理要求的,可申请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治理与节能减碳专项资金,或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进行融资。  六、材料报送  请各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请各申报单位认真编制试点实施方案,并于2023年4月7日前将实施方案、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推荐函合订胶装成册,一式两份寄送至生态环境部(逾期不予受理),同时将实施方案材料电子件,打包发送至联系人邮箱,材料电子件总大小不超过50M,邮件题目格式要求为“2023+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  七、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刘元生、陈胜  电话:(010)65645390、65645385  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牛菁菁、蒋靖浩  电话:(010)68505630、68505595  附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发展改革委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3月3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b]附件[/b][align=center]  [b]?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b][/align]  一、试点对象基本概况  (一)试点对象范围与区位  (二)试点对象产业概况  二、试点基础  (一)环境现状与主要问题  (二)清洁生产工作基础  三、试点工作目标  四、试点工作内容  (一)试点内容  (二)试点方法及技术路线  五、试点工作特色及主要创新点  六、试点项目实施计划  七、试点预期产出成果及效益

  • 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落实《“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和《推行清洁生产近期工作要点》,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关于推荐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2〕178号),对各地推荐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进行了审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同意《顺义区汽车制造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等56个项目(名单见附件)开展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工作,期限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  二、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要求。各试点实施单位应依据清洁生产审核总体思路,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工作。通过科学诊断分析、合理确定审核方式方法和技术路线,压缩评估验收时间、提高审核效率、节省审核费用,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覆盖范围、受益行业和企业数量,强化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试点工作组织指导。各省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试点工作进展,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对出现的困难加大协调指导力度,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研究试点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提升试点地区各机构及企业的主动性、参与性和配合度,确保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  四、注重试点工作绩效。各试点单位应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确保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试点过程中,除考核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关注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五、加快试点成果总结。各省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部门应会同试点实施单位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的原则,及时总结试点成果,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可复制、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各试点实施单位应于2023年12月31日前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总结、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其他创新工作成果报经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送至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工作结束后,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试点项目成果开展评估,对创新性强、试点效果好、示范效应显著的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刘元生、陈胜  (010)65645390、65645385  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牛菁菁、蒋靖浩  (010)68505630、68505595  附件:[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12/W020221221655981086175.pdf]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发展改革委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2年12月13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医药行业增速放缓 创新型药企有望走出慢牛格局

    医药产业和每一位国民的健康都息息相关,被认为是最直接的民生产业。看病花钱动辄就是上千,但实际上医药行业不是你想的那样。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变化、价格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尽管如此,医药行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稳定成长型的优质行业。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王威表示:“回顾过去,医药行业永远不缺投资机会,但投什么极其重要,最好的做法是跟着医药产业的周期去投资。”实际上,尽管医药行业相对稳定,但行业的小周期比较明显,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通常是交替进行。另外,医药行业政府监管比较多,会经常对供给和需求造成扰动。王威感慨,回顾医药近10多年的历史,站在现在的时点看,行业未来或以结构性的机会为主。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竞争较激烈的仿制药行业面临长期下行风险,但是国内创新药供给却是严重不足。王威认为,未来创新型企业有望走出长期慢牛格局,伴随着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中国药企才可能出现几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同时国际化的过程也在演变,最初是原料药等出口、逐步到医疗器械和仿制药的出口、未来创新药企业有望逐步走向世界。随着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免疫细胞治疗等技术的发展,行业有望加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调研员、研究员魏际刚也指出,加强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在魏际刚看来,实现医药产业创新首先要认清医药的两种属性,即药品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药品的经济属性可以使其在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行商业化运作;药品的社会属性则体现在消费环节,即它的品质以及价格的可获得性。医药产业是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回报绵长的一个产业领域。实现医药产业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王威特别指出了几个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件,比如国企改革有加速的迹象,以及血液制品等资源性行业因供应短缺,还有提价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宗原料药等行业,年初出现了涨价,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属于周期性的波动,可持续性较差”。

  • 企业如何做好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发展

    [size=14px][b][color=#1e9be8]一是企业主导,政府引导。[/color][/b]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企业开展计量工作的主体地位,健全企业计量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企业计量活动规范化开展。加强企业计量工作顶层制度设计,完善企业计量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size][size=14px][b][color=#1e9be8]二是健全体系,提升能力。[/color][/b]创新企业计量工作理念和模式,建立健全覆盖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和产品全寿命周期需求的企业计量体系,促进企业计量资源优化升级和计量能力提升。[/size][size=14px][b][color=#1e9be8]三是分类指导,逐步推进。[/color][/b]针对不同行业、领域、规模企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分类、分层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科学合理组织试点实施,充分发挥典型经验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先进企业计量理念、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size][size=14px][b][color=#1e9be8]四是协同创新,服务发展。[/color][/b]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学协会等各类社会资源作用,为企业计量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体系认证、人才培养等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size]

  • 生态环境部关于同意实施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

    [b]关于同意实施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发展改革委: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关于推荐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23〕79号),对各地推荐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进行了审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同意《京津冀区域清洁生产协同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等38个项目(名单见附件)开展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工作,期限为2023年8月—2024年8月。  二、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要求。各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应依据清洁生产审核总体思路,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工作。通过科学诊断分析、合理确定审核方式方法和技术路线,压缩评估验收时间、提高审核效率、节省审核费用,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覆盖范围、受益行业和企业数量,强化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试点工作组织指导。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完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试点工作进展,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对出现的困难加大协调指导力度,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研究试点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提升试点地区各机构及企业的主动性、参与性和配合度,确保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  四、注重试点工作绩效。各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应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确保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试点过程中,除考核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关注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五、加快试点成果总结。各省级生态环境、发展改革部门应会同试点实施单位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的原则,及时总结试点成果,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可复制、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各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应于2024年8月31日前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总结、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其他创新工作成果报经省级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送至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工作结束后,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试点项目成果开展评估,对创新性强、试点效果好、示范效应显著的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 刘元生、陈胜  电话:(010)65645390、65645385  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牛菁菁、蒋靖浩  电话:(010)68505630、68505595  附件:[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08/W020230804358409668891.pdf]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7月31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首都科技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福音

    创新、创业将变得更加简单,首都科技创新券的出现将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解决在创新研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color=#000000]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b]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b][/color][color=#000000]2023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下,科技系统重点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积极实施科技“五大标志性工程”和“4+4科创工程”,全省[b]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4.2%[/b],[/color][color=#000000][b]突破1100亿元,[/b][/color][color=#000000][b]研发投入强度达2.41%[/b][/color][color=#000000],排名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9位。[b]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b][/color][color=#00000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湖南科技系统主要目标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b]增长12%以上[/b],突破关键核心技术[/color][color=#000000][b]100项以上[/b][/color][color=#000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color][color=#000000][b]增长10%左右[/b][/color][color=#00000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color][color=#000000][b]超1000家[/b][/color][color=#000000],在湘高校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color][color=#000000][b]50%以上[/b][/color][color=#000000]。[/color][color=#000000]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湖南将重点抓好宏观统筹联动、推进“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一流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施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等九方面工作。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强化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今年,湖南还将展开一批探索和试点等新动作:探索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启动新建首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强力支撑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共建大学科技园;开展企业库扩容试点,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战略研究院,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长沙研发、本地中试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国家创新型县(市)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创新经验。[/color][来源:中国经济网][align=right][/align]

  •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答记者问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12/t20221221_1008421.html]《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url](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主要负责同志就试点工作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记者提问。  [b][color=#0000ff]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color]  [color=#0000ff]答:[/color][/b]清洁生产审核是推动清洁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和重要抓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两部委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模式和路径创新,优化传统审核模式的审核流程、技术方法、评价规则等,有效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制度效力,增强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充分发挥审核的系统性作用,从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层面开展整体性审核,强调源头与过程防控,充分挖掘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潜力,加快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明确要求,选取重点行业或园区等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整体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清洁生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三是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园区化、集约化、产业链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区域化、流域化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传统清洁生产审核模式难以对区域、园区等空间尺度的生产全链条进行评估,无法提出整体的清洁生产优化方案,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顺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切实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的重要探索。  [b][color=#0000ff]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进展和成效如何?[/color][/b]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拓展工作广度,在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制修订了51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35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地方也发布了大量清洁生产相关条例和规章。二是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建立12个省级、19个地市级和15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培育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累计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5万余人。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广度持续拓展。“十三五” 以来,全国共有4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改造资金投入达2700多亿元,提出清洁生产方案超过61万个。四是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削减废水约51.6亿吨、化学需氧量约37.0万吨、氨氮产生量约5.1万吨,削减二氧化硫约68.8万吨、氮氧化物约56.7万吨,通过节约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的使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7亿吨。  [color=#0000ff][b]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传统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成数量级增长,清洁生产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同类型企业单个审核人力财力重复投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走过场、形式化现象,同时还存在审核周期长、程序复杂、不分行业“一刀切”等问题。二是传统清洁生产审核以单一企业为审核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快速有效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水平的现实需要,无法有效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环境管理制度衔接不够,未有效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  [color=#0000ff][b]问: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哪些方面探索创新?预期成果有哪些?[/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是组织方式创新。从针对单一企业开展审核变为由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方式,试点工作可以基于特定区域内相同行业、相同特征污染物等,将企业统一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快速化的新型审核模式。二是方法体系创新。在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审核“7个阶段、35个步骤”的固有流程,在程序、步骤、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大胆创新,继承发展,求真务实,为试点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三是标准规范创新。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一系列适用于园区、行业、产业集群的审核指南、标准规范、指标体系等,形成指导性文件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清洁生产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其他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的机制和路径,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  对于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预期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探索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有效提升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对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以整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预期通过集中人力、物力针对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补齐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短板,提高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优势互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发展效率效益。  [color=#0000ff][b]问: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中应注意哪些方面?[/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试点实施单位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要求,依据清洁生产审核理念,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创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模式、实施方式、技术方法、规范标准等。及时总结试点成果,探索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保障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除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考察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color=#0000ff][b]问:近期两部委将开展哪些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b][/color]  [b][color=#0000ff]答:[/color][/b]一是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帮扶组,定期对创新试点项目进行实地跟踪和技术帮扶指导,适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试点成果。二是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在第一批试点项目基础上,主要针对尚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园区类型以及重点区域流域协同审核等方面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力争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多层次覆盖。三是探索激励措施。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代表性问题,可以在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改造资金中予以支持。

  •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答记者问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212/t20221221_1008421.html]《关于同意实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的通知》[/url](环办科财函[2022]476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主要负责同志就试点工作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等回答记者提问。  [b][color=#0000ff]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color]  [color=#0000ff]答:[/color][/b]清洁生产审核是推动清洁生产最主要的方式和重要抓手。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两部委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通过模式和路径创新,优化传统审核模式的审核流程、技术方法、评价规则等,有效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制度效力,增强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充分发挥审核的系统性作用,从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层面开展整体性审核,强调源头与过程防控,充分挖掘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潜力,加快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二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明确要求,选取重点行业或园区等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整体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清洁生产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三是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园区化、集约化、产业链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区域化、流域化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传统清洁生产审核模式难以对区域、园区等空间尺度的生产全链条进行评估,无法提出整体的清洁生产优化方案,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审核效能。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是顺应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切实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能的重要探索。  [b][color=#0000ff]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进展和成效如何?[/color][/b]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拓展工作广度,在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出台了《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制修订了51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35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地方也发布了大量清洁生产相关条例和规章。二是清洁生产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建立12个省级、19个地市级和15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培育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累计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5万余人。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广度持续拓展。“十三五” 以来,全国共有4万余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改造资金投入达2700多亿元,提出清洁生产方案超过61万个。四是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削减废水约51.6亿吨、化学需氧量约37.0万吨、氨氮产生量约5.1万吨,削减二氧化硫约68.8万吨、氮氧化物约56.7万吨,通过节约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的使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3.7亿吨。  [color=#0000ff][b]问:我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发展,传统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工业企业成数量级增长,清洁生产工作强度不断增大,同类型企业单个审核人力财力重复投入,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走过场、形式化现象,同时还存在审核周期长、程序复杂、不分行业“一刀切”等问题。二是传统清洁生产审核以单一企业为审核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快速有效提升行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水平的现实需要,无法有效支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三是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环境管理制度衔接不够,未有效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  [color=#0000ff][b]问: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哪些方面探索创新?预期成果有哪些?[/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本次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可从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是组织方式创新。从针对单一企业开展审核变为由地方政府、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方式,试点工作可以基于特定区域内相同行业、相同特征污染物等,将企业统一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快速化的新型审核模式。二是方法体系创新。在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审核“7个阶段、35个步骤”的固有流程,在程序、步骤、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大胆创新,继承发展,求真务实,为试点工作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三是标准规范创新。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一系列适用于园区、行业、产业集群的审核指南、标准规范、指标体系等,形成指导性文件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管理制度创新。探索清洁生产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碳排放报告与核查等其他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的机制和路径,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  对于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预期通过开展重点行业生产工艺全过程诊断,梳理行业关键共性问题,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探索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管理,有效提升行业整体清洁生产水平。  对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以整个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作为整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预期通过集中人力、物力针对重点生产环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补齐工业园区清洁生产短板,提高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推动优势互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和发展效率效益。  [color=#0000ff][b]问: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实施中应注意哪些方面?[/b][/color]  [color=#0000ff][b]答:[/b][/color]各试点实施单位应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要求,依据清洁生产审核理念,不限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创新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模式、实施方式、技术方法、规范标准等。及时总结试点成果,探索形成具有一定普适性、易推广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模式。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保障资金投入与审核绩效协调统一。除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考察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  [color=#0000ff][b]问:近期两部委将开展哪些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b][/color]  [b][color=#0000ff]答:[/color][/b]一是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建立清洁生产技术帮扶组,定期对创新试点项目进行实地跟踪和技术帮扶指导,适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交流研讨,总结推广试点成果。二是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在第一批试点项目基础上,主要针对尚未覆盖的重点行业、园区类型以及重点区域流域协同审核等方面征集第二批试点项目,力争实现全行业、全领域、多层次覆盖。三是探索激励措施。针对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代表性问题,可以在各级生态环境资金、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改造资金中予以支持。

  • 201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四家仪器企业入围

    201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已经出炉,多家上市公司上榜。工信部表示,将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对示范企业予以指导和支持。该名单由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认定。其中仪器仪表行业包括4家企业,具体如下:2012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仪器仪表行业)序号所在地区企业名称1天津市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2天津市天津赛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浙江省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浙江省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多内容详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1112/085154.shtml

  • 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_转

    “人本管理”的重点涉及文化、制度与人这三个层面。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通过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管理制度。优秀企业并不片面夸大企业文化的作用。一家企业应通过制度建设的设计与优化,确保高绩效者获得高待遇。而人则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笔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的建议:-企业竞争力=企业资源潜力×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力企业在本质上是一定资源的集合体,正是这一定的资源在时空上按相对一定的规则动态地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企业及其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些的资源及其有序而动态的组合,企业就不可能良好地存在和运作。企业若缺乏优质的人力资源配置力,企业也便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反之,企业资源再雄厚、再优越,人力资源潜力再大,若缺乏足够的资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处于休眠状态,无法形成现实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人力资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发其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不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其结果就不仅仅是资源潜力难以发挥的问题了,它还会因为企业成员之间的有害冲突与矛盾而引起内耗,轻则增加企业的内耗成本,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员工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核心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不少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弥补人才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只有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培训,才能培养与保持企业持续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的后劲。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培训不仅作为一种福利,更作为激励员工、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企业可以着手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同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合作有余而创新不足,所以企业文化的改革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员工的创新潜力,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组织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那就是工会。工会作为员工自己的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协作作用,成为联系职工与企业领导人的桥梁,用一种民主的机制促进职工创新能力的发挥:首先要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有企业自己的口号或精神标语;努力形成企业和员工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紧相连,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管理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企业必须把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相互联结起来,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如分配激励、晋升激励、技术激励、培训激励、岗位轮训、长期工龄激励等。企业要留住人才,当然需要一套完备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随着世界社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显得日趋重要。新经济时期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道理。

  • 【讨论】国产创新型分析仪器需不需要3C认证

    看了huiyuan2006国产创新型分析仪器路在何方?,有感而发,国内很多企业真是有点急功近利。我知道国内某些消费类电子产品有3C认证(这方面资料仪器网都有),但是国内仪器设备生产厂家有几家有,到底需不需要,每个型号都需要吗?会不会流于形式而对根本形势无法进行改变。大家讨论一下。

  • 公司被评上了“科技创新企业”

    公司被评上了“科技创新企业”,,国家给可钱,这下有科研经费 了老板打算买一些好的仪器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就是少了点大家一般会买些啥东西?

  • 不同的创新 满足不同的需求——5款新型流式细胞仪选购比较

    由于近期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的逝世,创新又再次成为了热点,这位梦想家用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重新诠释了创新的涵义,那就是以“用户体验”至上,追求完美。针对更高的需求,才会有更多的创新。创新精神遍及各个行业和各种产品,近年来流式细胞仪研发领域也不乏创新的产品,比如原理创新,操作创新,成像创新等,这些不同的创新,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单个细胞性状的快速测定,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分析系统,使得在短时间内可对大量细胞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但以往进行流式细胞仪操作和分析需要技术熟练的研究团队,而且这一设备价值也不菲——起码也要10万美元,有些甚至达到50万美元,这对于许多实验室来说并不容易负担。近年来一些主流生物技术企业相继推出了新型流式细胞仪,不单将原本需要一支工程师队伍进行安装的大型设备压缩成为可以单人运送的紧凑型仪器,并让这一原本需要专人专业培训才能上手的复杂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操作,而也价格也更加实惠——目前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设置大部分都是自动化的,相关试剂盒也经过了多次验证,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入门门槛。一些大型的公司,比如Sony和BD加大了研发力度,开发出了10万美元以下的流式细胞仪,在美国其客户群开始由中心实验室转向了个人实验室。虽然简化了操作,但是这些新型的流式细胞仪也不是说就能立即上手的,用户在购买之前要弄清楚这一技术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时实验室购买了流式细胞仪后觉得又不适用了,这样即浪费资源,也耽误时间,因此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了解不同仪器的优缺点十分重要。以下是目前市面上较受关注的几个新型流式细胞仪,通过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也许您在选购的时候就更有目的性了。以上为转贴,版主如觉得不妥可删除

  • 谁说中国企业缺乏战略创新?

    《蓝皮书》指出,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天下汇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锐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企业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他讲了一个案例。几乎每家药店都卖一个医疗器械,叫拔罐器,几百块钱一套到几十块一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几十年过去,没有企业做改进和创新。“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性的医疗器械展上去参展,发现国外同行人把这个国内做得最普遍的产品进行小小的改进,它的利润就是成百上千倍增长。这个改进就是把中国的塑胶拔罐器做两个电子片,做成电子拔罐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名字叫做拔火罐,功效不仅活血化淤,还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界深思。”=================================================大家各抒己见,有积分奖励哦

  • 【图】2018年,那些我们参观过的创新仪器企业!

    为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等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已于第十二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8)上正式启动,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带来的走访报道。  当然,如果你的公司也符合“创新100”申报条件,欢迎点击链接报名:[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418/461799.shtml[/url]

  • 喜讯 | 雪迪龙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企业

    [align=center][img=,500,29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11710550-5128-4960-b47d-16154f498090.jpg[/img][/align]2023年12月20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拟认定名单》,旨在积极推进形成一批引领带动作用强的融合型载体,集中发力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两业融合新机制、新模式。凭借出色表现,[b][color=#c0504d]雪迪龙入选领跑型试点企业。[/color][/b][align=center][img=,500,11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1e1c82aa-3479-4723-8269-71a34c10ae69.jpg[/img][/align][color=#76923c][b][i][size=18px]领跑型试点企业[/size][/i][/b][/color]领跑型试点企业指行业优势地位突出、在产业链融合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企业。需满足以下2方面条件:√企业规模—企业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0亿元,或在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前10名;√服务投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数字化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服务投入占总投入比重不低于20%。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雪迪龙长期深耕于生态环境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凭自身优秀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构建了以“端+云+服务”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涉及环境监测、环境大数据、污染治理与节能、环境综合服务、工业过程分析等五大业务版块。成立至今二十余载,雪迪龙不忘初心,始终秉持“致力生态技术,守护绿色家园”的使命,通过不断创新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成就卓越的生态环境企业品牌而努力。此次入选是对雪迪龙多年来不懈努力的肯定。雪迪龙将继续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为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同时,雪迪龙也将继续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align=center][img=,50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8a73e498-affd-4723-ad10-6544c6711fa5.jpg[/img][/align][来源:雪迪龙SDL][align=right][/align]

  • 我国启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

    现在一说到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大家想到的就是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相信用不了多久,首席质量官就会逐渐被人熟知。近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全国开展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 据悉,设立首席质量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首席质量官受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授权,对本企业质量工作全面负责。《通知》强调,首席质量官制度是明确质量责任、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提升企业质量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质量竞争力;有利于明确企业内部关键岗位质量责任,督促企业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有利于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质量工作者履行职责,发挥专长。 《通知》从首席质量官的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权责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岗位设置上,首席质量官作为对企业质量安全工作全面负责的质量主管人员,一般应设在企业决策层,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选拔任命,并授权其开展工作。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检验、质量安全等相关业务工作部门,应当隶属于首席质量官直接领导。 在任职条件上,首席质量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诚实守信、敢于负责;熟悉国家有关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政策;取得中级以上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或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质量工作经历;经过质检部门组织的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并接受年度继续教育。 在工作职责上,首席质量官将负责组织制定企业质量发展战略、年度质量工作计划和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并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加强质量统计分析;开展质量教育培训;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等。 在工作权责上,首席质量官向企业决策层提出加强质量工作的措施建议;组织监督检查本企业各岗位质量工作责任制的贯彻落实;部署对原料进厂、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的检查把关;主持本企业内质量考核,行使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企业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首席质量官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按照《通知》的规定,设立首席质量官,遵循“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由企业自行组织建立实施。各级质检部门应当积极争取本地政府将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质量兴(强)省、市、县的重要举措,出台质量激励政策,为广大企业提供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服务。具体工作包括:积极向本地人民政府汇报,制定首席质量官制度的相关文件,有计划、分阶段地鼓励企业逐步设立首席质量官;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深入宣讲首席质量官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推动大中型企业、出口企业率先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首席质量官制度的目的、作用和工作成效;积极帮助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试点企业构建保障首席质量官职责权利的有效机制,指导首席质量官切实开展工作。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2012年要在部分大中型企业率先试行首席质量官制度。首批试点地区及企业由各地质检部门结合本地重点产业、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需要,自行确定。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将把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作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质量奖评审等工作的鼓励措施。

  • 【原创大赛】北交所为创新仪器企业增强信心,浅谈国产仪器发展问题

    【原创大赛】北交所为创新仪器企业增强信心,浅谈国产仪器发展问题

    [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大家好!我是浙江一家药企研发分析实验室管理者,仪器管理是日常我工作的一小部分。仪器这块主要负责年度仪器预算制定、仪器品牌调研与选型、维修渠道联系、日常仪器维护保养规划与安排、仪器培训选题制定等。[/align][align=left]目前我所在的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为色谱和质谱,这两大块儿我们目前使用的是进口品牌。其他小设备有国产的,例如超声仪、氟离子测定仪、烘箱、马弗炉、冷藏柜、卤素水分测定仪是国产。[/align][align=left]分析仪器设备是各行业检测领域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和分析测试技术支撑条件。 当前我国检测市场应用的分析仪器绝大多数是国外分析仪器, 即便是功能、 参数与国产仪器几乎相同的进口分析仪器设备, 在价格较国产高出近50%的情况下,仍为广大用户所青睐, 成为应用的首选。 特别是高端分析仪器设备( 如色谱-质谱联用仪、 光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仪等)几乎全部被国外厂商垄断。[/align][align=left]本文以本人工作实验室入手的第一个测量性质的仪器为例,谈谈我对国产仪器调研过程及使用心得。2021年4月份我们入手一台国产快速卤素水分测定仪。当时调研参数如下表:[/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0/202110160900267265_1461_3433829_3.png[/img][/align][align=left] 目前此设备硬件上最大区别是加热方式的不同,调研到市面上的仪器主要有金属管加热、红外圈加热、卤素灯加热。准确度和精度主要差距就在内置天平的质量了。通过比较卤素灯加热是三种加热方式中最稳定的方式、于是品牌锁定了梅特勒和国产奥豪斯上。对比所有的参数,同等参数奥豪斯的价格要比梅特勒便宜50%以上。考虑到本公司针对的业务要求选择了性价比相对高一点的奥豪斯MB90.[/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0/202110160900270146_3_3433829_3.png[/img][/align][align=left]目前此仪器我们使用了5个月,仪器运行平稳,数据可靠,仪器没有出现任何故障。相比于进口仪器,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便宜、货期很短、配套的耗材也便宜。目前药企合规化发展要求越来越严格,国产仪器在这方面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正在做数据合规化这方面的努力,用户权限管理基本上能实现,但数据完整性系统依然还是远远不够的。[/align][align=left]目前核心检测国产仪器为什么无法很好地发展,主要原因其一是缺乏建立品牌的紧迫感和长期规划。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分析仪器企业构建知名品牌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 的,需要靠长期的研发投入和 品牌 规划。但由于投入回报期较长,而一般企业却急功 近利,只注重短期的销售业绩与利润,希望通过宣传和广告,或寄托代理国外产品迅速提本升企业的知名度。其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技术、质量支持,产品竞争力弱。目前,我国分析仪器企业技术基础薄、新产品研发力量弱,核心产品主要靠引进获得,高端 分析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与国外知名品牌存在很 大差距。这是造成国产分析仪器品牌在国内、国际 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其三是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品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趋于雷同。对品牌而言,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 极追求,如同灵魂一般,企业所有的产品和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价值展开。国内分析仪器企业品牌 的核心价值多突出仪器对社会进步及国家建设的作 用,缺乏品牌个性及差异,难以打动用户。 其四是对已有品牌维护不当。某些企业在苦心 经营取得品牌优势后,往往忽视对品牌的维护和管理 ,没有及时给予产品和服务新的功能,或急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进行品牌延伸,分散了企业品牌的实力及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align][align=left]随着对国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 ,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不仅是建立管理规程和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如何创建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的品牌(创品牌),如何更进一步的增强综合评价的服务能力 (强服务),如何更广泛的对综合评价服务进行推广(广推介),如何树立综合评价成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树权威 )。最终达到建立一个权威的、可独立运营的第三方性质的检测机构 。验证与综合评,价要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就要完成以下工作 : [/align][align=left]1)创品牌建立一个以政府为导向的,能够出具具有法律 效力的验证报告的,第三方性质、可独立运作的国 产检测仪器设 备验证与综合评价品牌。该品牌将立足于验评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以及权威性,并能够独立承担验评结果的法律责任。[/align][align=left]2)强服务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是一项高科技服务业 ,其存在的根基是专业和公允的技术服务。 因此,验评走向市场化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增强验评服务的专业能力 ,加强验评工作的服务意识 ,努力提高国产仪器产生的参与度 。[/align][align=left]3)广推介利用会议、网络、电视、广播和平面媒体等传播 手段,加大对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成果的 推广。加大验评成果在政府采购、仪器评奖、国家重大专项成果验证等权威评价中的采信度 。[/align][align=left]4)树权威一定要将国产仪器验评工作与法律法规层面 挂钩,将验评体系通过行业标准的形式实现其权威性 。有行业标准做依据 ,就可以进一步推动整个 国 产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工作的发展。[/align][align=left]国内现有的仪器生产厂商可分为两类:自主创新型和仿制型。对于自主创新型仪器生产商,应该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对象,近几年由于国家的支持与鼓励国现在有很多自主创新型仪器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国外研发水平 (如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的原子荧光仪,上海手术器 械厂的离心机,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的超声机, 哈尔滨东联电子的水浴振荡器,上海树立仪器公司 的红外线干燥箱等)。[/align][align=left]现在北京交易所的成立给了创新型仪器企业很大的信心,相信此举一定会有大量的此类型企业涌入这个行列中,因为资本化一定能驱动大量的淘金者。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创新型中小企业,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这项事项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仪器一定能成为全世界的主流!加油国产仪器! [/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参考文献[/align]【1】高越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2年第5期103-106【2】刘来福 《分析仪器》 2015年第1期67-70【3】饶晓露 《分析仪器》 2012年第6期I0007-I0009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公众号“研发分析之路”,欢迎交流!

  • “血肉横飞”的隐形战场——仪器企业创新排行榜TOP10!

    在科学仪器行业,竞争与垄断尤为激烈,仅重视商业价值,而忽视自由产品创新线上的深耕细作,势必会迎来市场“天花板”的出现。在这场无形厮杀中,不乏有慢慢消隐的厂商,但大浪淘沙,定有不断创新突破的企业盘踞王者宝座。  产品的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苹果近年来的创新能力,或者说创新影响力的逐渐减弱,给大众形成一种”换壳不换药,涨价不涨质“的势态,无论是对于手机功能硬性需求还是仅供尝鲜的软性需求,吸引力无可厚非的下滑。同样在科学仪器行业,竞争与垄断尤为激烈,仅重视商业价值,而忽视自由产品创新线上的深耕细作,势必会迎来市场“天花板”的出现。  近年来,国内外仪器厂商开始整合产品线,重视“技术创新”与“市场战略”的双重布局。在这场无形厮杀中,不乏有慢慢消隐的厂商,但大浪淘沙,定有不断创新突破的企业盘踞王者宝座。  1、仪器企业创新排行榜TOP10  “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已举办十届,十年来,申报仪器厂商超过500家,仪器累计发布仪器新品近4000台,获奖仪器仅占申报数量的5%左右。  获奖仪器可侧写出一个企业的强大创新驱动力,凭借技术的成功进而带动市场的风生水起。业内惯称赛默飞为——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的大买家,抛开强大的资本整合能力,赛默飞的创新能力更是不可小觑。产品线的广阔,每年“赛魔“的新产品推出十余台(详见下表),获得”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奖项数量名列榜首。  藉此第十一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入围名单公示之时,我们根据获奖仪器数量,统计一下前十届仪器企业创新排行榜TOP10(国内、国外)。  数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  序号仪器厂商(国外)获奖数量(2004-2016)  1赛默飞世尔科技20  2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10  3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10  4布鲁克集团8  5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Waters)6  6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6  7SCIEX公司6  8HORIBA 科学仪器事业部5  9荷兰帕纳科公司4  10英国马尔文4  数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  序号仪器厂商(国内)获奖数量(2004-2016)  1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10  2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5  3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公司5  4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5  5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4  6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3  7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3  8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  9北京华夏科创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  10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2  11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  主流厂商近三年平均每年推出新品数量  2、并非每台仪器都能称为“优秀新品”  原理、技术、产品构成创新的三个环节。上文中提到,历年获得”优秀新品“的仪器数量,仅不到申报产品的5%——一台“优秀新品“评审,势必要从创新性、水平评价、实用性等多维度评估,且需每年综合近90位专家的各项评分及评价。  从历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可从中窥见近三年来科学仪器优秀新品的申报类别:以化学分析仪器、物性测试、实验室常用设备的申报数量占据前三甲,总占比数已超60%。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精准医疗等概念迸发,引爆了生命科学仪器及设备的创新,或也不乏厂商在蓄力盘踞此点。  近三年申报新品类别统计  近三年来看,科学仪器的技术创新层面多围绕食品、制药、环境、组学研究等热门领域的应用新技术或整体解决方案展开,并不断进行深入的拓展。例如一些仪器企业的新技术不仅仅局限于整机产品,厂商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软件和应用解决方案方面。而仪器性能方面,更呈现出向高通量、模块化、一体化、自动化、便携化和其他仪器联用等方向发展的趋势。那么,一台“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要具备何种特征呢?  优秀新品创新点五大技术特征  举例说明  创新一:分辨率、灵敏度、检测速度不断刷新  创新二:高通量、行业专用类仪器受青睐  创新三:显著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环境友好  创新四:实验室设备安全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创新五:小型化、便携式仪器功能越来越强大  3、仪器信息网助力行业创新驱动  第一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举办于2006年。中国农科院蒋士强研究员曾在会上发表讲话:"希望厂家随着社会发展,对社会热点应用研制出相关的更多仪器。希望科学仪器行业能出现新的春天。"[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color=#cc0000]仪器信息网[/color][/url]亦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评选,助力科学仪器行业的创新驱动!  第十一届“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评选活动于2016年3月份开始筹备,共有256家国内外仪器厂商申报了575台2016年度上市的仪器新品。经过仪器信息网编辑初审、新品评审组常设专家委员会初评,现已确定本届“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的入围名单,共有134台仪器入围。  届时,我们将会在ACCSI 2017上,公布“2016年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获奖名单,同步发表2016年仪器优秀新品手册,并设有新品展示专区,供与会者详询。

  • 【原创】国产创新型分析仪器路在何方?

    本帖引述以下片段:“在我国,受一些名人的影响,人们对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偏见,把分析化学看成一门纯服务的学科,把分析化学定义为“分析和表征的科学”,以致把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局限于具体样品分析方法的研究,更不把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看作是分析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研究管理方面,也把分析仪器仅仅看作是一种科研条件。有的人甚至说,“咱们现在有钱,需要仪器,向国外买好了,何必都自己费事”。好像买来了仪器,我们就能够不断创新,一切也就“搞定”。美国能源部杰出科学家R. F. Hirsch不久前曾经指出“由新工具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远比由新概念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要多得多。由概念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用新概念去阐明旧事物。而由工具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也就是说,在科学创新研究上,新工具很重要,如果把这个新工具比喻成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则新科学仪器(或者装置)就是这样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对于原始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一性”。  许多搞重要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在获得经费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会是让助手们填单子买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而没有认识到要想在你认为重大的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打开你所要研究的未知世界的“钥匙”其实只能由你自己最先研究出来,研究好这把“钥匙”,实际上是研究好你所面对的未知世界的前提,或者说第一步!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否则,难免不陷入捡别人残羹剩饭的处境。因为科研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前者完全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供采用。可惜的是,上述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分析化学界,以致长期来我国在分析仪器的创新方面几乎很少建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之又少。除了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段相对较好的时期外,这种情况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变,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才被相继列入国家各项重要科学研究计划。虽然总的投入仍然不大,但是人们的认识和态度显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带动下,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究已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如果这种状况能够继续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分析仪器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看完后,我们不禁会问:国产分析仪器的未来是什么,中国制造的分析仪器能给建设创新型国家怎样的作为?

  • 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仪器创新活力指数”TOP30企业排行榜公布

    [color=#2d374b] “仪器创新活力指数” TOP30企业排行榜出炉,赛默飞、安捷伦科技、岛津、聚光科技、瑞士万通、珀金埃尔默、安东帕、德国耶拿、马尔文帕纳科、沃特世等位列榜单前十。[/color]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科学仪器行业,创新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源泉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新产品则历来都是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 响应业内呼声,仪器信息网“新品首发”栏目特编制、发布“仪器创新活力指数” TOP30企业排行榜。 “仪器创新活力指数”排行榜汇总了2008年以来1162家企业所发布的6585台仪器新产品统计记录,并结合仪器信息网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年度“优秀新产品”和“绿色仪器”评选结果,编制而成。排行榜综合反映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上市新产品的创新度,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各企业对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重视程度及企业创新能力。[color=#2d374b] 点击“[/colo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410/483293.shtml][color=#3366ff]中国科学仪器市场“仪器创新活力指数”TOP30企业排行榜[/color][/url][color=#2d374b]”,了解完整榜单和各仪器名企创新活力详情。[/color][color=#2d374b][/color]

  •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和《科研机构评估指南》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的《科研机构评估指南》(GB/T 43803—2024)和《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GB/T 43836—2024)两项国家标准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两项标准研制得到了科技部监督司和基础司的大力支持。[b]《科研机构评估指南》[/b]国家标准明确了科研机构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类型、评估依据与基准、评估程序与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提出了科研机构组建期立项评估、验收评估和运行期状态评估、绩效评估的评价内容与重点。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和规范我国科研机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三评”改革落实,优化科研机构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机构创新绩效,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b]《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b]国家标准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提出了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市场竞争、经营体系支撑、数字化提升、外部资源整合等六个能力评价维度。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科技部][align=right][/align]

  • 科学仪器企业创新哪家强?赛魔夺冠,聚光称王

    科学仪器企业创新哪家强?赛魔夺冠,聚光称王

    http://image.135editor.com/files/users/11/112361/201702/YfVZ463b_BQfu.png第十一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入围名单公示之时,仪器信息网小编根据十年获奖仪器数量,统计了前十届仪器企业创新排行榜TOP10(国内、国外)。结果当然——国外赛魔夺冠,国内聚光称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216/213049.shtml且入围厂商90%是或曾是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281816_01_1917139_3.jpg然,并非每台仪器都能称为“优秀新品”,评选入围也需集齐多家评审。来,晒晒你们实验室里“与时俱进”的新产品吧~另外,您认为仪器创新应该怎么“新”?http://pics.sc.chinaz.com/Files/pic/faces/4540/00.gif

  •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font][font=仿宋_GB2312]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黑政办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021[/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3[/font][font=仿宋_GB2312]号)关于支持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有关要求,把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短板,建立规范有序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体系,有效防范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我厅制定《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 [/font][align=right][font=仿宋_GB231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font][/align][align=righ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022[/font][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8[/font][font=仿宋_GB2312]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9[/font][font=仿宋_GB2312]日[/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仿宋_GB2312] [/font][align=center][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 [/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方正小标宋简体]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实施方案[/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仿宋_GB2312]按照国家《关于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的通知》(环办固体函〔[/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022[/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66[/font][font=仿宋_GB231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font][font=黑体]一、工作目标[/font][font=仿宋_GB2312]全面深化危险废物管理制度改革,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分区域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平台,有效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问题,进一步强化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与服务,实现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申报、收集、转运、利用、处置一体化服务,探索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模式,防范化解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font][font=黑体]二、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布局和收集范围[/font][font=楷体](一)收集试点布局。[/font][font=仿宋_GB2312]以设区的市为基本单位布局,独立建设试点收集单位,各市(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内小微企业的分布、产生危险废物的类别、数量及收集能力等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兼顾收集、贮存能力充足和全域全种类全覆盖,确定本地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单位(以下简称试点单位)。列入国家[/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font][font=仿宋_GB2312]十四五[/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font][font=仿宋_GB2312]无废城市[/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font][font=仿宋_GB2312]建设的市应率先开展收集试点工作。[/font][font=楷体](二)危险废物收集范围。[/font][font=仿宋_GB2312]鼓励试点单位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平台,以县(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为基本单元,建立区域收集网格,将危险废物年产生量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0[/font][font=仿宋_GB2312]吨以下(含[/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0[/font][font=仿宋_GB2312]吨)的工业企业,机动车维修、机动车燃油零售等行业,科研机构、学校、检测检验技术服务等行业实验室等社会源危险废物纳入收集范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有色金属矿等危险废物年产生量大于[/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0[/font][font=仿宋_GB2312]吨的大型企业,其年产生[/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5[/font][font=仿宋_GB2312]吨以下的废矿物油或废包装容器及沾染物,可纳入收集范围。试点单位可根据执法部门需求为其收集贮存罚没的危险废物。鼓励废矿物油专业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单位单独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font][font=仿宋_GB2312]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font][font=仿宋_GB2312]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处置的危险废物。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必须单独收集或禁止收集的,从其规定。[/font][font=楷体](三)试点时间。[/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工作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至[/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023[/font][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2[/font][font=仿宋_GB2312]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31[/font][font=仿宋_GB2312]日止。试点结束后执行国家新的管理规定。[/font][font=黑体]三、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环境管理[/font][font=楷体](一)试点单位准入。[/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鼓励依托小微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开展试点,引导和支持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单位积极参与集中收集试点。试点单位要依法申领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按照核发的许可证及许可条件开展收集经营活动。鼓励废矿物油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许可证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贮存设施必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并报属地市级生态环境局备案。[/font][font=楷体](二)试点单位日常管理。[/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font][font=仿宋_GB2312]应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全职技术人员,具有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的包装工具、贮存场所和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具有防范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管理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应急预案等;应具有与所收集的危险废物相适应的分析检测能力,不具备相关分析检测能力的,应委托具备相关能力单位开展分析检测工作;[/font][font=仿宋_GB2312]要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鼓励收集后直接转运至利用处置单位,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环境安全。[/font][font=楷体_GB2312](三)试点单位信息化管理要求。[/font][font=仿宋_GB2312]收集单位应依法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通过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如实申报试点过程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和转移等情况,并运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鼓励试点单位建设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所收集危险废物的种类、来源、数量、贮存和去向等信息。鼓励采用电子地磅、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推动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和信息化追溯。[/font][font=楷体](四)拓展试点服务功能。[/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要与小微企业签定收集协议,严格按照收集协议提供收集、运输和利用处置等一体化服务,不得超范围或委托第三方收集危险废物。[/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可拓展延伸环保管家式服务,将危险废物管理等业务指导纳入集中收集的服务内容,协助小微企业在国家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申报,记录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提升产废单位管理水平。[/font][font=楷体](五)强化环境监督管理。[/font][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应依法加强对试点单位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移等过程的环境监管,将试点单位作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重点,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font][font=楷体_GB2312](六)建立试点单位退出机制。[/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主动退出试点的,应至少提前1个月告知属地生态环境局和服务的小微企业,并依法对收集贮存设施、场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对未处理的危险废物作出妥善处理,按要求开展场地调查评估、消除环境污染等。对于在执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等监督检查中发现试点单位违反试点要求、存在重大环境违法问题或试点期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终止其试点工作。[/font][font=黑体]四、组织实施[/font][font=楷体](一)前期准备。[/font][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要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探索不同的试点模式,及时组织对辖区小微企业及危险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底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制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准入要求和申请条件,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政策宣贯和业务培训。[/font][font=楷体](二)试点申请。[/font][font=仿宋_GB2312]自市级工作方案发布之日起至[/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022[/font][font=仿宋_GB2312]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2[/font][font=仿宋_GB2312]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30[/font][font=仿宋_GB2312]日前,有参与试点意向的单位可向各市(地)生态环境局申请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按照各市(地)小微企业试点准入要求,提出试点申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font][font=楷体](三)初步审查。[/font][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应根据试点单位申请,组织专人对试点申请资料和现场进行核查,确定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出具初审意见。[/font][font=楷体](四)复核审查[/font][font=宋体]。[/font][font=仿宋_GB2312]试点单位具备危险废物收集条件后,由各市(地)生态环境局进行复核审批,将审批结果报省厅备案,并进行公示。[/font][font=黑体]五、保障措施[/font][font=楷体](一)加强组织领导。[/font][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工作,加强统筹谋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将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统筹推进,实现辖区内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区域和种类全覆盖。每季度向省厅报送收集试点进展情况,省厅视情将各地集中收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地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font][font=楷体](二)强化试点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font][font=仿宋_GB2312]各市(地)生态环境局要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本地区试点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督促试点单位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包括企业基础信息、排污信息、环评和其它行政信息、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内容),接受公众监督。鼓励公众通过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平台或有奖举报等途径,对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过程中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font][font=楷体_GB2312](三)推进危险废物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和第三方支付试点。[/font][font=仿宋_GB2312]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部分废物类别开展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网上交易平台和第三方支付试点,支持建立危险废物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font]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

    [align=center][b][size=16px]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size][/b][/align][size=15px]沅简计量科技有限公司[/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10-17 06:00[/color][/size] [size=15px][color=rgba(0, 0, 0, 0)]发表于江苏[/color][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6px] 为不断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在重庆市、四川省开展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充分发挥计量职能和技术优势帮扶企业纾困解难。[b]通知中提到[/b] 鼓励企业中考取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愿申请注册计量师注册,支持企业强化计量人才能力提升,引导企业培育一批专业知识精、业务能力强的高层次注册计量师队伍,从而推动助力解决计量测试技术难题,通过精准计量打造“精品”工程。注册实施机构通过建立企业注册计量师“问诊”工作机制、专家联系制度、成立专家服务队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计量体系和计量能力建设的指导和帮扶。[b]通知要求[/b] 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督促注册实施机构严格遵守计量、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参照《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注册计量师注册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确保试点工作合法合规、可持续发展。不定期对注册实施机构进行监督抽查和明察暗访,采用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电话问询、匿名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监督,强化计量专业项目考核监管约束,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size][/font][/size]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请开展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试点的请示》(渝市监文〔2023〕35号)、《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请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试点的请示》(川市监〔2023〕42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的方案,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二、试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参照《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注册计量师注册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为充分发挥计量职能和技术优势帮扶企业发展,完善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制度提供实践经验。三、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引导、行业自治、企业自愿参与的工作机制,督促企业注册计量师实施机构严格遵守计量、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试点工作合法合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企业计量需求,促进企业计量人才作用有效发挥,完善企业计量体系,提升企业计量能力提供计量人才政策供给。四、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确定与计量相关的学协会作为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试点实施机构,同时强化计量专业项目考核监管约束,加强对获得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证人员和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避免出现只“放”不“管”。要有效控制廉政风险,不得收取或变相向企业收取注册费用,注册对象范围要面向社会放开,不能仅限于注册实施机构的会员单位。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证书名称为“企业注册计量师注册证”。五、重庆市、四川省市场监管局要尽快建立完善防范化解风险机制,及时加强试点政策解读,注重舆论引导,及时解决注册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场监管总局请示报告。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相关试点工作情况每半年报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align=right]市场监管总局[/align]

  • 【分享】成思危:制造业应以持续创新突围.

    简要内容:对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在论坛发言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 首次国产化开发的五行自走式新型采棉机、世界第一的7500吨全回转自航浮吊、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昨天开幕的“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竞相亮相的技术装备创新水平已居历届之最,然而,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被业界专家所担忧。昨天,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主题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吕政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自主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全国整体来看,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只有不到1%,很大一部分是以政府鼓励科研的方式进行投入。”吕政说。“目前,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Arthur D. Little)全球总裁迈克尔(Michael Traem)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但是,长期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担忧,技术创新会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这一问题,迈克尔指出,事实上,企业可以做到在创新与成本管理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当然,如果仅仅是直接投入资金进行研发,会增加成本,但是,创新的意义并不仅是如此,如果在采购部门也进行创新,也许就可以节约更多成本,”迈克尔说,“这些节约的资金,就能够应用于投资研发部门,或者进行更多创新技术的投资,企业的未来就会更好。”对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在论坛发言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成思危进一步表示,除了宏观政策扶持之外,企业自身进行创新,尤其是持续进行管理创新更为重要,这才是生产力中的“软件”,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在迈克尔看来,由于全球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并且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依然坚持鼓励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迈克尔认为,政府的鼓励,不仅包括对企业创新有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更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在没有良好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对技术创新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因此,严格执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