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战略计划

仪器信息网战略计划专题为您整合战略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战略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战略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战略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战略计划话题讨论。

战略计划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先进核能技术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不久前,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先进核能技术是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各类减少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中,核能是令人又爱又惧的存在。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希望,但它也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三英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泄漏,一次次核事故给核电发展蒙上阴影。怎样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同时,让核电技术更安全可靠、更可持续?这是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核裂变能技术:榨净核废料,丰富核燃料2016年,中科院院士詹文龙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州哥伦比亚河畔的汉福德镇参观。那里是美国发展核武器后最大的放射性核废料处理厂区。那里存放着含强化学腐蚀、强放射性核废液的锈迹斑斑的大罐子。詹文龙至今记得当时触目惊心之感:“美国现在一年要用20亿美元去维持那里的安全。”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在我国发展一种能够更安全、更经济地处理核废料的技术。在科学家眼中,核废料并不是“废料”,而是可以继续利用的“乏燃料”。早在2011年,中科院就启动了“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ADS先导专项),目标是利用加速器产生高能质子,驱动乏燃料继续“燃烧”。由于加速器停止运行时,燃料就能停止“燃烧”,这一技术也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前景的利用嬗变安全处置长寿命核废料的技术途径。到2016年詹文龙赴美参观时,科学家们已经突破了一些ADS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且完成了一种新方案的设计,即一种能把乏燃料“吃干榨净”的、具有更高性价比的“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ADANES)。新方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将已有的ADS技术工业化,二是研制乏燃料再生循环利用系统(ADRUF)。前者相当于“造炉子”,后者相当于“造燃料”。詹文龙介绍,根据这一方案,铀资源的利用率将由目前的不到1% 提高到超过95%,最终只需处置少于5%的核废料,其放射性寿命将由数十万年缩短到五百年内,还可燃烧30%的钍资源,这将支撑核电发展成千上万年。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还能产生可用于精准靶向放疗及核移动电源的珍贵同位素。就在ADANES方案如火如荼地推进之时,与ADS先导专项同时启动的“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先导专项也初见成效。“在2011年启动‘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先导专项前已经明确,中科院要做核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我们分析形势之后认为有两个切入点,一个针对核废料安全隐患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发核废料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将需要地质处置的核废料最少化;另一个针对铀—235核燃料匮乏问题,研发将钍—232用作核燃料的技术,以实现核燃料来源的多样化。”中科院重大任务局材料能源处时任处长、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纪委书记彭子龙在回忆先导专项立项经过时对《中国科学报》说。TMSR先导专项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国际上首先实现钍基熔盐堆的应用,同时建立钍基熔盐堆产业链和相应的科技队伍。2017年11月,中科院与甘肃省签署四代先进核能钍基熔盐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2021年5月,TMSR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核聚变能技术:东方超环与神光在发展核裂变能的同时,中科院还有一批科研人员在探索另一类未来先进核能技术——可控的核聚变能技术。“聚变能是核能发展的最终目标,聚变能可以为碳中和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核聚变相当于用力把一堆原子捏到一起,然后释放出能量。核聚变反应条件苛刻,不仅需要达到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的高温,还需要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触发反应,是核聚变能技术的一大难点。彭子龙告诉《中国科学报》,中科院科研人员在核聚变能技术上有两个努力方向,一是磁约束的核聚变,二是惯性约束的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是通过托卡马克装置产生强大的磁场,把等离子体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并将其持续加热并维持在数千万甚至上亿度的高温,以达到核聚变对温度的要求。早在上世纪70年代,位于合肥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就开始了核聚变相关研究,并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磁约束的核聚变能技术——超导托卡马克的研究。2006年,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正式建成,成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同年,以中科院为主导的中国团队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成为全球探索“人造太阳”新能源队伍中的重要一员。2021年12月30日,东方超环实现7000万摄氏度下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持续运行1056秒,这是人类首次实现人造太阳持续脉冲过千秒。惯性约束核聚变,是将聚变材料制成仅约一两个毫米的靶丸,然后从四面八方均匀射入高能激光束以持续压缩并最终引爆小球,形成微型“氢弹”爆炸,产生热能。为了验证这种原理,美国在2009年建成了国家点火装置(NIF)。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启了我国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能的研究历程。上世纪80年代,为了追赶国际研究的步伐,上海光机所开始了大型综合性激光装置——“神光”的预研工作,并于1986年建成,1994年装置退役后被称为“神光—I”。2000年和2015年,我国又先后建成神光—II激光装置和神光—III主机激光装置并投入使用。面向2060:科学家们的梦想从2011年至今的10多年里,“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先导专项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让彭子龙看到了中科院在开展先进核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当初,我们酝酿研讨先导专项的时候,内心瞄准的是30年以后的事情。”彭子龙说,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中科院必须更加前瞻分析需求和挑战,基于科学本源、科学规律思考解决方案。在明确目标之后,中科院动员起了规模大、学科全的综合创新力量。“每个先导专项都是十几个研究所共同参与的。”彭子龙回忆。他感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的使命定位决定着其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欲望。“国家要创新,中科院能创新。”彭子龙说。面向碳中和目标,科研人员又一次鼓足了干劲。作为先进核裂变能的研究者,詹文龙有一个梦想:在广袤无人的沙漠戈壁滩上,建一片清洁能源的绿洲,将太阳能、风能与更安全可靠的核能技术整合在一起,源源不断地向千家万户输出清洁无污染的电力能源。詹文龙介绍,他们已突破ADS关键核心技术,2020~2027年将高标准高质量按计划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针对ADRUF,同期建成模拟燃料示范的乏燃料干式处理生产线。同时,实现ADANES整体方案优化;突破强辐照下稀有同位素量产关键技术与工艺,开展精准放疗同位素的量产。按技术进展,到2032年,他们将突破ADRUF关键核心技术,完成热室系统建设并进行再生核燃料研发,并完成基于CiADS的燃烧示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完成立项,建设超强宽谱辐照设施及相关核材料研发平台。到2035年后,他们将完成ADANES集成优化与工业应用示范,为碳中和提供硬科技支撑,并实现产业化。作为先进核聚变能的研究者,宋云涛也有一个梦想:10年内建成未来核聚变发电站的示范工程,真正实现聚变堆发电。“时间紧迫,中国有自己的‘时间路线图’。按照现有技术,用10年时间建成核聚变发电示范工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用不了多久,人类就可以点燃核聚变这个‘大煤球’。”宋云涛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一直向着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的核能技术努力。正是这些延续了10年、20年、半个多世纪的坚持,让中国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前景有望,让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可期。
  • 天瑞仪器“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重点项目”验收通过
    10月18日,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2015年度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重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验收汇报会现场项目验收专家组包括省、市知识产权局领导、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天瑞仪器知识产权总监周晓辉现场向评审专家介绍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两年的实施周期,开展项目尽职完成调查分析、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和企业专利个性化等一系列工作。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汇报后,对各项工作资料进行核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提问。检查组对项目主要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考核验收。应总经理为项目验收专家组介绍天瑞展厅天瑞仪器总经理应刚先生也出席了本次验收会议,他为专家组深入介绍了未来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情况,并指出知识产权工作为保护公司的研发成果、保障公司的技术战略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公司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重点项目是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表现,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的体现。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培育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基本能力具有推进作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天瑞仪器进一步规范了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公司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得天瑞仪器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方面整体得到了提升。
  •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出台
    4月10日,《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副局长吕志华,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王志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巡视员吴宁燕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黄庆在发布会上介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8家成员单位及国务院相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认真执行并完成2011年各项计划任务,科学规划“十二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加快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全方位加强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战略实施工作取得新成效。   黄庆表示,2012年,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国家中心工作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面临的新形势,共同研究制定了《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经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已于4月6日正式印发实施。   2012年推进计划按照“任务导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务求实效”的制定原则,确定了八方面重点工作,明确了90项具体措施和相应的负责部门。八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改进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管理工作,引导知识产权创造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促进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二是“运用知识产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体系,出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知识产权分析和布局,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导向。三是“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完善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出台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降低维权成本,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五是“发展优势领域知识产权”。通过整理、挖掘我国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优势领域的知识产权资源,研究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相关知识产权立法进程。六是“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科学管理效能,提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七是“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通过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管理,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与有序开放,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地方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发展,加快知识产权服务高端人才培养。八是“培育知识产权文化”。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培育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社会环境。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全文)   为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部署,推动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按照“任务导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务求实效”的原则,制定本计划。   一、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目标任务: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体系,改进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管理工作,引导知识产权创造主体从注重知识产权数量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促进提升知识产权价值。   具体措施:   1.修订国家技术发明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专利质量的评估,加大对通过自主创新做出重大技术发明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奖励力度。(科技部)   2.在产业化专项和技术改造工作中重点安排、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在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   3.构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考核评价体系,并进行指标考核试评价。(知识产权局)   4.完善专利审查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审查业务指导体系,明确审查质量管理职责,完善专利审查质量社会反馈渠道。(知识产权局)   5.完善非正常专利申请的监控和处理,规范地方专利资助工作,适时出台进一步规范专利资助工作的若干意见。(知识产权局)   6.完善商标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放开审查类别,逐步实现全类审查,提高审查结果一致性,提升商标审查质量。(工商总局)   7.抓住重点城市和重点领域,进一步做好作品登记工作 开展作品分类研究,推动作品使用 研究开展作品登记城市排名工作。(版权局)   8.完善植物新品种的审查和管理,制定完善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修订发布植物新品种权审批规则,提高品种授权质量。(农业部、林业局)   9.针对国防重大专项,指导有关承担单位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高专利申报质量 进一步充实国防专利审查员队伍,完善审查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国防专利审批能力。(总装备部)   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目标任务: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体系,出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知识产权分析和布局,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导向。   具体措施:   10.制定发布《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推进工作体系。(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工商总局、版权局、中科院)   11.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指导,支持企业在部分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分析及风险评估,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知识产权局)   12.继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对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生物育种等的专项支持工作。(财政部)   13.支持中央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取特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专利信息分析工作,逐步建立中央企业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机制。(国资委、知识产权局)   14.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联盟建设,指导和建立30家左右产业专利联盟。(知识产权局、科技部)   15.完善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制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获得知识产权的及时性。(知识产权局、科技部)   三、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目标任务: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完善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出台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具体措施:   16.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保护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实施的若干意见》。(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资委、工商总局、版权局、林业局、总装备部)   17.研究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将项目成果保护情况与转移转化成效纳入立项评审及验收指标体系。(科技部)   18.开展标准中知识产权处置政策制定、专利评估与实施,提高国际主要标准中我国知识产权的比例。(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质检总局)   19.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准则体系,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相关业务质量检查,健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机制。(财政部、知识产权局)   20.推进农业领域知识产权转化,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农业部、林业局)   21.筛选能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专利技术,举办林业专利宣传对接活动,为林业科研院所、大学、企业提供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实施林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林业局)   22.起草完成《职务发明条例(草案)》,推动职务发明成果的转化应用。(知识产权局、科技部)   23.推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建立专家支持系统和专利质押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定数量的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单位。(知识产权局)   24.通过信息发布、专利孵化、院地合作、成果展示等多种平台,加强与企业、产业部门、地方、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相关机构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科院)   25.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在国防和民用领域的双向转移机制建设。(总装备部)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目标任务: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降低维权成本,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具体措施:   26.做好《商标法》修订工作。(法制办、工商总局)   27.做好《著作权法》修订工作,重点对作品的范围和分类、著作权权利内容、著作权权利归属、合理使用制度、著作权登记和确认、广播组织的权利保护、侵权救济和损害赔偿标准数额等规定作相应修改和完善。(版权局)   28.做好《专利法》修订工作,完善专利行政执法、侵权赔偿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等相关规定。(知识产权局)   29.出台《关于审理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高法院)   30.起草《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审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加强驰名商标司法保护及遏制恶意抢注、傍名牌行为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审理商标授权确权案件程序问题的指导性意见。(高法院)   31.巩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行动成果,集中优势警力对侵权伪劣犯罪实施“破案会战”,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公安部)   32.改进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制度、行邮渠道侵权货物处置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切实维护权利人和收发货人的合法权益。(海关总署)   33.完善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配合机制,提高打击进出境侵权货物违法活动精准率,加强对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海关总署)   34.以驰名商标、涉外商标为重点,集中打击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 以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擅自使用他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冒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等“傍名牌”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工商总局)   35.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商标授权经营制度和商标备案公示制度,力争在全国31个省会(直辖市、首府)城市的大型百货商场全面推广,倡导市场主办方对进场商品商标进行备案、查验、审核,逐步实现市场监管关口前移。(工商总局)   36.开展第八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行动”,针对网络文学、音乐、视频、游戏、动漫、软件等侵权盗版积极开展专项治理。(版权局、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37.做好对视频网站和手机媒体的主动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网络版权秩序。(版权局、广电总局)   38.办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条约》外交会议,推动《保护音像表演条约》、《广播组织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结。(版权局、广电总局、外交部)   39.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确保省级政府机关、地市级政府机关按时完成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工作。(版权局)   40.启动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大力查处整治群体侵权、反复侵权、假冒专利和涉及专利诈骗的行为。(知识产权局)   41.优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适当增加管辖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数量,鼓励中、基层法院根据工作需要开展跨地区划片集中管辖,合理配置审判资源。(高法院)   42.进一步推进由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试点工作,建立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审判协调机制。(高法院)   43.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商务部、高检院、公安部及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   44.修订《国防专利条例》,发布实施《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起草《军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办法》和《军用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总装备部)   五、发展优势领域知识产权   目标任务:整理、挖掘我国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优势领域的知识产权资源,研究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相关知识产权立法进程。   具体措施:   45.挖掘我国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等传统优势领域的知识产权资源,研究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   46.完善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名录体系,系统整理、文献化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建立国家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图书馆。(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   47.推进建立地理标志部际协调机制,推动《地理标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理标志注册联合认定和保护办法》出台。(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   48.积极挖掘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检测机构和核查员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管追溯模式。(农业部)   49.大力推广“公司+地理标志商标+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继续完善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商标富农”工作机制。(工商总局)   50.有重点、分行业、分类别地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质检总局)   51.牵头组织地理标志双边协定谈判,参加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地理标志和遗传资源保护等议题的谈判。(商务部)   52.组织实施10省(区、市)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和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构建方案与示范研究项目,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探索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卫生部、知识产权局、环境保护部、林业局)   53.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立法进程。(版权局)   54.推动国家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民间文艺作品,建立民间文艺保存人与后续创作人之间的利益合理分享机制。(文化部)   55.组织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艺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以及其他相关议题谈判。(知识产权局、版权局)   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目标任务: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科学管理效能,提高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具体措施:   56.研究制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促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整体管理水平。(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   57.加强对地方战略实施工作的指导,制定出台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要点,启动地方战略实施试评估工作,适时出台《关于开展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   58.深入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地方试点,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知识产权评议指南。(知识产权局)   59.制定发布《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科技部)   60.推动各重大专项根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结合本专项特点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细则。(科技部)   61.研究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部)   62.研究制定文化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加强对全国文化系统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文化部)   63.修改《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指导原则》,补充完善有关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推动专利实施许可,有效保障人民健康权益等方面制度建设相关内容。(卫生部、知识产权局)   64.推动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制定符合各专项特点的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完善重大专项知识产权信息登记、统计和评估制度,加强对各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和指导。(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局)   65.指导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协作网络,引导农业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农业部)   66.指导广播影视版权保护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交流协作,平等保护我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广电总局)   67.推动中央企业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国资委、知识产权局)   68.研究修订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文件,加强对高校职务研究成果、发明成果的管理。(教育部、知识产权局)   69.选取应用类战略先导专项、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作为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制定知识产权产出目标和成果应用指标。(中科院)   七、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   目标任务:制定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管理,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与有序开放,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地方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发展,加快知识产权服务高端人才培养。   具体措施:   70.积极推进《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实施,在2012年拟开展的高技术服务业专项中,将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发展改革委、知识产权局)   71.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商用化服务和培训服务。(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   72.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机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加快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版权局)   73.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创新技术交易服务形式,在技术市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中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能力。(科技部)   74.研究涉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专利,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定期发布专利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局)   75.在产业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跟踪和专利分析等实务支撑与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   76.引导律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面向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知识产权密集的行业、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司法部)   77.推动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实行全国统一登记管理,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培训,引导知识产权鉴定机构做精做强。(司法部、高法院)   78.支持留学人员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层次人才回国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急需紧缺的海外高端留学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79.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作用,加强对企业重大案件的应诉指导,帮助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意识与能力 在境外知名展会上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为中国参展企业提供咨询与调解服务。(商务部)   80.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服务引导与培育项目,培养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实务人才,培育知识产权服务龙头企业,促进地方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发展。(知识产权局)   81.进一步完善专利代理扶持政策,完善专利代理人培训制度,做好代理机构业务能力提升工作。(知识产权局)   82.修订《专利代理条例》。(法制办、知识产权局)   八、培育知识产权文化   目标任务: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培育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社会环境。   具体措施:   83.深入宣传中央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知识产权宣传纳入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主题宣传,充分报道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显著成果。(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   84.开展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高层交往、双边和多边场合与重点国家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外交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   85.修订中小学教材,落实思想品德等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要求 引导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 配合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教育部)   86.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工程,保障公众在文化活动中依法享有合理使用创新成果和信息的权利。(文化部)   87.把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纳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若干培养基地。(教育部)   88.进一步贯彻落实《广播影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提高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的原创能力,发展广播影视新兴业态,促进广播影视知识产权市场化和商品化。(广电总局)   89.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等培养计划和人才工程,选择4-5家高校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知识产权局)   90.组织开展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局、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
  • 聚焦脑科学,973计划召开战略研讨会
    2014年7月15-16日,科技部基础司在北京召开973计划脑科学战略研讨会。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徐冠华及林泉、张先恩、强伯勤、郭雷,973首席科学家代表蒲慕明、郭爱克、程和平、范明、饶毅、汪小京、骆清铭、吴朝晖等2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科技部基础司介绍了推动我国脑科学计划的工作进展及发展思路,与会专家介绍了光学成像、脑功能连接组、人工智能、动物模型、光遗传及脑疾病研究等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探讨了脑科学研究对未来疾病早期诊治和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应紧紧抓住脑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充分发挥我国在非人灵长类资源的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吸纳更多学科人才加入脑科学研究,加强脑科学平台建设和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创我国脑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 2014年973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开始征集
    根据科技部通知,现开始201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研究计划)重大战略需求方向征集工作。   2014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健康、材料、制造与工程、综合交叉和重大科学前沿等9个领域部署重大项目 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继续加强战略性、前瞻性部署。   征集截止日期为11月12日。
  •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
    为积极推进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制订工作,10月26日,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十二五”战略规划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社发司杨哲副司长,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安道昌副主任,以及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   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副院长代表专家组介绍了前期调研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战略调研报告(讨论稿)》进行了专题汇报。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   社发司杨哲副司长对专家组在调研工作中所付出的心血表示感谢,并表示科技部党组和部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希望专家组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通过生物和医药领域科技的发展,着力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探索创新驱动模式,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决定在近期再次召开研讨会,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研讨。
  • 中科院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召开
    3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详细介绍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表示,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中科院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优势,组织院士专家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和凝练,形成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开放性的科技规划,坚持与时俱进,将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丁赤飚介绍了“行动计划”主要内容。“行动计划”以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为抓手,促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积极支撑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系统布局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在能源、碳汇等领域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全链条布局,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任务,在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条件和科普与传播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保障,具体实施18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明确碳汇机理,形成碳源汇监测、核算的科学方案,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突破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等关键技术;推进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综合示范,支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支撑碳中和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储备和解决方案。提出并验证一批原创性新原理和颠覆性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多能融合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体系;形成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为碳中和示范区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碳减排和固碳增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分别围绕“双碳”目标,介绍了能源生产、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工艺、生态系统观测与碳汇等方面的工作基础、研究进展与未来考虑。  中科院前期已在“双碳”领域部署实施了“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先进核能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2021年10月,中科院又专门部署了“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先导专项,旨在通过突破燃煤发电灵活调峰等关键技术,保障我国能源和产业链安全,支撑能源强国战略。  同时,中科院学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于2020年底启动了由丁仲礼、张涛和高鸿钧三位中科院院士牵头,全国百余位院士参加的“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从能源、固碳、政策三方面设立九个专题开展咨询研究,明确“发电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发力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行“控碳-减碳-低碳-中和”的碳中和发展路线图等研究工作。  中科院将基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强统一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资源和优势力量,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组织多学科“双碳”战略研究队伍,持续推进“行动计划”,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战略地位提升 “新上药”启动中药业务新计划
    “新上药” 将充分利用优势,在中药产业发展上大展拳脚。昨日,该公司与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签署了有关服务中医和服务社区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实质性启动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医学术传承工程建设、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等事项。此举被业界视为“新上药”在其未来三年中药业务发展策略初步明朗的前提下已开始有所动作。   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而整合了上实系旗下主要医药资产的“新上药”,其中药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拥有包括“雷氏”、“神象”等在内的富有历史价值的品牌产品,但其年产值目前仅占了“新上药”总产值的10%强,面临着需要进一步壮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上海地区具有良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既拥有包括与中科院共建的上海市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和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级与上海市级的重点研究室,又有一批孕育高级人才摇篮的院所,如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还有包括曙光、龙华、岳阳等以中医治疗为主的三级甲等医院,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都占有重要地位。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对此表示,我们要充分用足这样的社会资源优势,根据现已明确的中药与西药兼顾发展的战略构架,把中药业务提升到“新上药”产业发展重要一翼的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   据了解,“新上药”现已大体确定了未来三年中药业务发展的行动计划,主要思路是在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而提高营运质量的同时,将突出特色,坚持服务中医、服务社区,在中药材基地建设、饮片质量提升和传统经典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并将“雷氏”、“神象”等品牌的中药健康产品通过渠道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据吕明方介绍,“新上药”今后将有一系列加强与上海中医界的密切合作的举措,包括启动实施“中医学术传承工程”,加强中医学术流派的临床研究,积极拯救和保护近现代具有海派特色的优秀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加强经典验方的筛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中成药的研制上台阶。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及优化科研仪器配置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引。发布《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的科学指引,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持续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落实的切实行动。《行动计划》作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核心工具,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广泛涵盖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执法监督、宣传教育、社会参与、调查监测评估、保护恢复、生物安全管理、生物资源可持续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惠益分享、气候与环境治理、投融资、国际履约与合作等内容,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领导下,深入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加强跟踪调查评估,强化对地方的指导,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作出中国贡献。其中,《行动计划》中提到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大型科研仪器等科研设备,完善资源库、样本库、数据中心、观测站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转化应用平台,推动科学数据管理和资源开放共享。优化科研仪器配置,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各类科研仪器。应当重视科研仪器的更新换代,及时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以满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需求。同时,应加强科研仪器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科研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仪器,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附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 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研讨2009年立项和“十二五”战略调研工作
    2008年12月16-17日,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在北京召开第五次会议,研讨973计划2009年立项和“十二五”战略研究等工作。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周光召同志主持会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为做好973计划2009年立项工作,科技部基础司今年10月就开始部署立项准备工作,广泛征求了20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需求,认真整理后转给专家顾问组研究。专家顾问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97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973计划现有布局和结题项目验收情况,以及各部门和专家提出的建议,认真研究后提出了2009年的重要支持方向建议。 会上,专家顾问组各领域召集人分别报告了本领域2009年重要支持方向建议、“十二五”战略调研的情况和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通报了973计划近期工作和2009年申报指南的编制要求,并提出了973计划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考虑。专家顾问组围绕973计划2009年重要支持方向、973计划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下一步工作的考虑和科技评价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已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曹副部长全程参加了会议。他高度肯定专家顾问组的工作,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并不时发言,和专家们交换看法。
  • 863计划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工程技术“十二五”战略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根据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办公室和领域专家组联席会议精神,生物中心于近日在杭州组织召开了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工程技术“十二五”战略研讨会。   与会专家包括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沈心亮研究员、金奇研究员及特邀专家赵铠院士、陈志南院士、魏于全院士等。生物中心马宏建副主任、社发司和生物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与会专家对“十一五”期间疫苗与抗体工程、生物治疗药、生物工程技术专题等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就该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今后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定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和机遇,确定了国家863计划“十二五”战略研究报告生物技术药物与生物工程技术部分的编写提纲、分工以及时间节点。会议议定按863计划“十二五”发展战略工作安排的要求,分阶段组织和征求意见,最终形成战略研究报告,为国家主管部门在制定“十二五”生物和医药领域高技术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2年度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指南
    7月8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service.most.gov.cn)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并附指南要求的有关附件。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8:00至8月26日16:00。申报项目通过首轮评审后,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通知详情如下: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2年度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2〕1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2年度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不设任务(或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2. 聚焦指南任务,整合优势创新团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领衔担纲承担任务,并积极吸纳女性科研人员参与项目攻关。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service.most.gov.cn)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并附指南要求的有关附件。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 ——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项目申报单位及所有参与单位要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杜绝夸大不实,甚至弄虚作假。——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开展首轮评审工作。为确保合理的竞争度,对于非定向申报的单个指南方向,若申报团队数量不多于拟支持的项目数量,该指南方向不启动后续项目评审立项程序,择期重新研究发布指南。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下一轮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申报单位在接到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不少于20天。——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对进入正式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结果,择优立项。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1.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3. 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4. 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且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单位应根据指南的具体要求、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组织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推荐单位名单已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上公开发布。三、申报资格要求1. 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具有良好国际合作基础,运行管理规范。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项目牵头申报单位、项目参与单位以及项目团队成员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信用“黑名单”记录。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2. 项目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2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3. 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4. 项目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和项目骨干只能主持或参与1项本专项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和项目骨干退出项目研发团队后,在原项目执行期内原则上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22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拨经费不超过400万元的项目不在限项范围内。5.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原则上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报送。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8. 项目合作内容和方式应符合我国及各合作机构所在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和科研伦理相关规定。凡开展须事先审查报批的合作活动,例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等,申报单位必须事先依法依规履行国内有关审查报批手续。所有必需的手续完备后,项目才可正式立项。合作各方对未来知识产权归属和成果转化收益归属有明确约定或意向性约定,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知识产权归属和成果转化收益的有关条款(须附知识产权协议或意向性协议、备忘录、证明信或在中外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9. 中方单位务必与外方合作机构和人员明确以下几项要求:外方项目牵头人不得就同一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与国内不同单位合作多头参与申报。已作为受聘于内地的外籍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的,不得再作为外方人员参与申报。其作为外方项目牵头人申报项目和参与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10. 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项目的申报指南。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四、具体申报方式1. 网上填报。本次申报实行无纸化申请,请各申报单位严格遵循国家、地方各项疫情防控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视频会议、线上办公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组建研发团队,减少人员聚集,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填报。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确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提供的,请上传依托单位出具的说明材料扫描件,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将根据情况通知补交。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8:00至8月26日16:00。申报项目通过首轮评审后,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2. 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22年9月2日16:00前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推荐项目,并将推荐函加盖推荐单位公章以电子扫描件形式上传。3. 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010-58882999(中继线),program@istic.ac.cn4. 业务咨询电话及邮箱:“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010-68598075,sisticp@cstec.org.cn请登录系统,在“公开公示-申报指南(2022)”菜单栏中查看申报指南材料。科 技 部2022年7月6日
  • 上海发布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战略科研试剂领域项目指南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3c03ccb-174c-4662-b3f8-8574f220b008.jpg" /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18年度项目指南。 /p p strong   一、征集范围 /strong /p p strong   战略科研试剂研究与开发 /strong /p p strong   方向1、新药开发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面向新药开发产业发展需要,开发新型药用手性化合物试剂,实现高分离度、高纯度的产品化开发和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通过不对称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等手段,制备出高分离度、高纯度的萜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手性彻块化合物等,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方向2、医用仿生材料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针对医用仿生膜的研究和合成,开发一系列关键试剂,实现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制备一系列具有生物相容性、合适泡孔结构、细胞相亲性和低生物排斥性的医用仿生膜材料用科研试剂,建立相关配套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方向3、生命科学领域科研试剂 /strong /p p   研究目标:面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开发一系列成本低、生物活性高、无游离活性成分的血清类生物生化试剂,实现稳定供应。 /p p   研究内容:利用蛋白分离、抗体制备、免疫纯化等技术手段,解决传统血清产品中部分杂质难以清除的问题,提高血清的纯度与活性,开发高品质血清产品的制备工艺,建立高级别血清产品的质量标准。 /p p   执行期限: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 /p p   申报主体要求:企业 /p p strong   二、申报要求 /strong /p p   1、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p p   2、已作为项目责任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责任人申报。 /p p   3、项目责任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不含涉密内容 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p p   4、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等书面材料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 /p p   5、申请承接全部研发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优先支持拥有市场影响力的试剂品牌与电商平台的企业或机构。 /p p   6、申请单个研究方向的企业,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前期研究基础,项目成果必须要形成实物产品与品牌以对接市场,无品牌及相关市场能力的,可以与有相应条件的企业或机构联合申报。 /p p   7、要求企业自筹专项经费与市级财政资助经费之比不低于1:1。 /p p strong   三、申报方式 /strong /p p   1、本指南公开发布。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进入“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网上填报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在线打印书面材料(非由申报系统在线打印的书面材料,或书面材料与网上填报材料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p p   2、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9日9:00,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26日16:30。市科委办事大厅集中接收书面材料时间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每个工作日9:00-16:30。逾期送达的,不予受理。 /p p   所有书面材料采用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一份,须签字盖章齐全。使用普通纸质材料作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p p   市科委办事大厅地址:徐汇区钦州路100号1号楼。 /p p   办事大厅不接收以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书面材料。 /p p   3、网上填报备注: /p p   (1)登陆“中国上海”网站(www.shanghai.gov.cn) /p p   (2)网上政务大厅—审批事项—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图片链接进入申报页面: /p p   -【账户注册】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 /p p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 /p p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p p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p p strong   四、其它说明 /strong /p p   本指南经评审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验收时一并提交《科技报告》和《科技报告收录证书》。 /p p   strong  五、咨询电话 /strong /p p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p p   技术支持:62129099-2257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9日 /p p /p
  • 最高资助金额3000万!仪器企业可申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第一批扶持计划
    p   近期,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第一批扶持计划的通知》,将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 strong 含先进科学仪器 /strong )、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最高资助金额为3000万元。 /p p   在线申报时间:2020年2月4日9:00至2020年3月30日17:00。 /p p   一、资助对象 /p p   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等机构。优先支持2019年9月12日前在项目征集阶段向我委报送的项目。 /p p   二、重点支持领域 /p p   (一)高端装备制造 /p p   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及提升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等扶持计划。 /p p   1.智能装备。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成套设备、高中档数控机床、智能控制及软件、工业芯片与智能模块、智能新型传感器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p p   2.机器人。重点支持机器人本体、高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机器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 /p p   3.航空航天装备。重点支持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专用装备及整机制造等。 /p p   4.精密制造。重点支持精密工具、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智能化成型、3D打印设备、激光制造工艺与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 /p p   (二)海洋经济 /p p   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及提升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等扶持计划。 /p p   1.海洋高端装备。包括海洋监测技术与装备、无人艇、无人航行器、饱和潜水系统与装备等。 /p p   2.海洋电子信息。包括海洋大数据耦合与可视化等。 /p p   3.海洋生物。包括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藻类酶、海洋生物类创新药等。 /p p   4.海水淡化。包括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等。 /p p   (三)生物医药 /p p   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及提升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市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及提升项目)、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国际市场准入认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高端论坛和展会等扶持计划。 /p p   1.医药。药品领域重点支持化学药、生物制品、新型疫苗、中药及天然药物等。 /p p   2.医疗器械。重点支持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成像器械、放射治疗器械、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临床检验器械、植介入器械、医用康复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 /p p   3.精准医疗。重点支持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以及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和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生命信息服务等 支持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个性化用药等个体化治疗服务。 /p p   4.生物制造。重点支持生物化工产品、特殊发酵产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物制品等。 /p p   5.健康管理。重点支持个性化体检、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领域 支持便携式医疗设备、数字化健康管理及设备、照护康复产品和服务信息网络等。 /p p   (四)数字经济 /p p   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提升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等扶持计划。 /p p   1.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重点支持视觉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知识推理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 /p p   2.云计算。重点支持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云安全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 /p p   3.大数据。重点支持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 /p p   4.区块链。重点支持物流、知识产权、信用认证、交通、保险等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项目。 /p p   (五)新材料 /p p   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及提升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等扶持计划。 /p p   1.电子信息材料。重点支持柔性透明电极材料、5G用电路板新材料、光刻胶材料等。 /p p   2.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重点支持碳纳米管薄膜材料、增材制造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p p   3.前沿新材料。重点支持氢燃料膜电极材料、微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 /p p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 /p p   1.5G移动通信+8K超高清视频领域:支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项目)、产业化事后补助、市级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组建项目)、高端论坛和展会等扶持计划。 /p p   1.1.核心技术及部件。包括芯片、面板、数据传输、模组、天线、系统、算法、内容制作,以及其他关键核心部件及组件 /p p   1.2.终端设备。包括摄录机、智能电视、智能监视器、激光投影机、智能机顶盒、VR/AR一体机、测试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典型终端设备 /p p   1.3.产业化应用。包括工业检测、医学诊断、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文教娱乐、智能家居等系统及设备。 /p p   2.集成电路设计:支持集成电路设计流片扶持计划。 /p p   (七)绿色低碳产业 /p p   1.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整车以及关键零部件材料、制造和装备。重点支持电动车用大功率IGBT、碳化硅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芯片、器件、功率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和相关核心材料,车载储氢系统以及氢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氢燃料电池电堆制造、系统集成、动力总成、测试诊断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p p   2.先进核能。核电站及其配套技术及设备。重点支持先进核燃料技术攻关,三代核电装备集成设计提升,四代堆、小型堆关键技术研发,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工艺研究 核辐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p p   3.高效储能。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储能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储能材料与器件测试分析和模拟仿真。 /p p   4.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先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 /p p   5.智慧能源。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智慧能源技术及装备。 /p p   6.高效节能。节能锅炉窑炉、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节能型气体压缩设备、节能风机风扇、高效发电机组、节能电机、节能型变压器、整流器、电感器和电焊机、余热余压余气利用、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绿色建筑材料以及能源计量监测控制等技术和装备。 /p p   7.先进环保。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减振降噪、放射性污染防治、环境污染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等技术和装备。 /p p   8.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道路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及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装备。 /p p   三、扶持内容 /p p   【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1.扶持方式:分阶段资助。 /p p   2.工程研究中心组建项目:综合评审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的,按经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资金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投资。 /p p   3.工程研究中心提升项目:综合评审得分80分以上(含80分)的,按经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资金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投资和研发费用,其中用于建设投资的比例不低于资助金额的50%,研发费用只能用于科研材料及事务费支出。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申报单位须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机构。 /p p   2.企业应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能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应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及管理团队,财务制度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须提供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或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不少于5个(附相关合同或协议)。 /p p   3.申报单位上年度相关领域专项研发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或相关领域专项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 /p p   4.项目扶持分为组建和提升两个阶段。申报提升项目的,须已获批组建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且已于2019年11月30日前获得通过验收的正式通知,项目单位有意愿在原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基础上新增投入进行提升。 /p p   5.项目计划或实施方案切实可行,预期效益或绩效目标清晰、合理、可考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 /p p   6.项目的财务核算、研发、生产和服务等关键环节在深圳本地实施。 /p p   7.项目采用的自主技术成果(包括自主知识产权、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外联合开发的技术等)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拥有相关成果鉴定或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技术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 /p p   8.申报项目须具有相应的基础条件,总人数不少于20人,其中专职研发人数不少于15人,相关研发设备原值不少于500万元,相关研发场地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资金已落实(自有资金证明+银行贷款承诺+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其中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能为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p p   9.申报项目应有新增建设投资,其中组建项目的新增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40%,提升项目的新增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 /p p   10.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和我市产业政策,落实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已按有关规定取得项目备案或核准文件,且时限未超过2年,并已根据需要取得环评批准文件,落实项目建设场地。 /p p   11.工程研究中心应在市发展改革委创新载体管理平台登记,统一管理、开放使用。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等机构产学研合作。 /p p   12.申报单位已经参加我委2020年项目征集的,在本次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 /p p   【市级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1.扶持方式:分阶段资助。 /p p   2.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组建项目:综合评审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的,按经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资金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投资。 /p p   3.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项目:综合评审得分80分以上(含80分)的,按经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资金须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投资和研发费用,其中用于建设投资的比例不低于资助金额的50%,研发费用只能用于科研材料及事务费支出。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申报单位须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等机构。 /p p   2.企业应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能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应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及管理团队,财务制度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p p   3.项目扶持分为组建和提升两个阶段。申报提升项目的,须已获批组建市级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且已于2019年11月30日前获得通过验收的正式通知,项目单位有意愿在原有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新增投入进行提升。 /p p   4. 申报单位上年度相关领域研发经费不低于500万元或相关领域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 /p p   5.申报项目发展思路清晰,任务、目标合理,具有开展基础性、准公益性、开放性和专业性服务的管理机制,专业方向和服务定位明确,服务内容对产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并把以下内容作为其主要任务: /p p   (1)对外提供创新资源共享服务,提供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产业化等环节中的共性、专业性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开展试验验证、检测测试、研究咨询等开放性技术与信息支持服务,实现信息、数据、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共享 /p p   (2)提供技能培训,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p p   (3)建立、完善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开放机制 /p p   (4)平台建成运行后,可以通过开放性服务收入维持日常运行。 /p p   6.申报项目须具有相应的基础条件,已有技术服务团队总人数不少于15人,其中专职研发或技术服务人员不少于10人,相关研发、检测及技术服务设备原值不少于300万元,相关技术服务场地面积不少于300平米,资金已落实(自有资金证明+银行贷款承诺+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其中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能为产业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撑和保障。 /p p   7.申报项目应有新增建设投资,其中组建项目的新增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40%,提升项目的新增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20%,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 /p p   8.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落实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已按有关规定取得项目备案或核准文件,且时限未超过2年,并已根据需要取得环评批准文件,落实项目建设场地。 /p p   9.为提高我市创新载体开放共享能力,待项目批复后,对于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的单台套原值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学仪器、专用软件和实验装置、设施,需在完成安装调试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在深圳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登记,未来统一在平台内实现在线预约、支付、售后等对外开放共享服务,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并将共享服务情况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p p   10.申报单位已经参加我委2020年项目征集的,在本次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 /p p   11.公共服务平台应在市发展改革委创新载体管理平台登记,统一管理。 /p p   【高技术产业化事后补助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综合评审得分60分以上(含60分)且通过现场核查的,市发展改革部门予以批复立项。项目单位须先自行投入资金组织实施项目,待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后,按经专项审计核定项目总投资的20%予以事后资助,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 /p p   2.项目采用的自主技术成果(包括自主知识产权、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外联合开发的技术等)应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拥有有关成果鉴定、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技术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或相关认证和生产许可,知识产权归属明晰。 /p p   3.项目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能力,以及较好的资信等级,资产负债率在合理范围内,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具有开展相关项目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资格和实施条件。 /p p   4.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项目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p p   5.项目已按有关规定完成审批、备案或核准,且时限未超过两年,根据需要取得项目用地、环评、规划等批准文件。应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土建工程、新购置设备等),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 /p p   6. 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500万元,资金已落实(自有资金证明+银行贷款承诺+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其中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建设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40%。 /p p   7.申报单位已经参加我委2020年项目征集的,在本次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 /p p   8.项目投资计算期一般为项目建设周期,计算期最长可以追溯至2019年7月1日,截至本项目申报结束之日,项目已完成投资额占总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0%。 /p p   【集成电路设计流片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对于使用多项目晶圆进行研发的设计企业,给予多项目晶圆直接流片费用最高70%、年度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资助。对于首次完成全掩膜工程产品流片的企业,给予流片费用最高50%、年度总额不超过500万元的资助。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p p   2.项目申报单位上年度营业收入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或研发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 /p p   3.上年度集成电路设计销售(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p p   4.具有与集成电路设计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等开发环境(如EDA工具、服务器或工作站等) /p p   5.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申请项目须拥有产品的布图登记证书或与之相关的授权专利。 /p p   6.申请项目的流片费用与其他财政资金扶持项目不得享受重复资助。 /p p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支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通过仿制药治疗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对于我市企业研制的同品种全国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给予事后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于其他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20%给予事后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 /p p   2.申报项目在指南发布前两年内完成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并已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相关认证文件。 /p p   【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扶持计划】 /p p   (限生物医药领域)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 /p p   1.对第1类化学药、1类生物制品、1类中药及天然药物,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予以资助:取得临床批件的,给予最高不超过800万资助 完成I、II、III期临床试验的,分别最高不超过1000、2000、3000万元 对于委托本地临床试验研发外包机构(CRO)或在本地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的,资助上限再分别提高200万元。 /p p   2.对第2类化学药、2-5类生物制品、2-6类中药及天然药物,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予以资助:取得临床批件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资助 完成I、II、III期临床试验的,分别最高不超过300、800、1500万元 对于委托本地临床试验研发外包机构(CRO)或在本地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的,资助上限再分别提高100万元。 /p p   3.对于医疗器械产品,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给予事后资助,二类医疗器械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三类医疗器械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同一项目单位两年内限申报一次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扶持计划。同一批次扶持计划,项目单位不得同时申报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扶持计划和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扶持计划。 /p p   2.申报项目应在指南发布前两年内进入药品临床试验(I期、Ⅱ期或Ⅲ期)或为取得注册许可并上市销售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p p   3.药品临床注册批件、医疗器械注册证等需为首次取得。 /p p   【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扶持计划】 /p p   (限生物医药领域)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按经专业审计机构审计后确认的费用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通过开展国际联合临床研究取得境外上市的药品,按经项目评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同一项目单位两年内限申报一次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扶持计划。同一批次扶持计划,项目单位不得同时申报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扶持计划和国际市场准入认证扶持计划。 /p p   2. 申报项目在指南发布前两年内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EMA(欧洲药品管理局)、CE(欧洲统一)、PMDA(日本药品医疗器械局)、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认证。 /p p   3.FDA、EMA等国际认证证书需为首次取得。 /p p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扶持计划】 /p p   (一)重点支持领域 /p p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或新增专业资格认定,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的临床医疗机构。 /p p   2、首次通过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FERCAP/SIDCER)等国际知名认证的临床医疗机构。 /p p   (二)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 /p p   1.对首次通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按经项目审计报告核定费用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已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每新增1个专业资格认定,予以额外50万元奖励 每家单位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p p   2.对首次获得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FERCAP/SIDCER)等国际知名认证的,按经项目审计报告核定费用的2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p p   (三)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并按照《深圳市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办法(试行)》通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临床医疗机构。 /p p   2. 申报项目在指南发布前两年内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新增专业资格认定,或首次获得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FERCAP/SIDCER)等国际知名认证。 /p p   【高端论坛和展会扶持计划】 /p p   (一)扶持方式及资助金额 /p p   事后资助。按经现场考察和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及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等机构。 /p p   2.项目单位成功举办市政府交办的国际性会议。 /p p br/ /p
  • 新纪年,新名称,新战略!——《网络讲堂新名启用仪式暨 2023 年年度会议计划发布会》圆满举办!
    网络讲堂自2010年上线,始终不忘初心,以创新、互动、整合为指导,整合各行业专家学者及相关学会、协会和厂商资源,通过互联网不断向用户传递科学仪器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搭建出专家学者、厂商与从业人员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网络讲堂上线12周年之际,为更好地体现栏目定位与文化,增加栏目名称的辨识度,11月09日,成功举办了“网络讲堂新名启用仪式暨 2023 年年度会议计划发布会”活动。现场,6位特邀专家大咖围绕网络会议对行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讨论,并共同揭晓了网络讲堂的新名字——3i讲堂,新名称更好的诠释了信立方的服务理念——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整合科学仪器行业优势资源,行业创新技术,为数十万仪器用户提供互动交流机会,并有效促进用户仪器使用能力的提升。同期信立方副总经理陈艳凤和会议运营总监张小师也为大家介绍了信立方新进展和2023年网络研讨会年度计划。此外还有特邀报告,仪器信息网B2B运营经理曾明泉分享仪器信息网采购大数据剖析采用用户,助力厂商更有效的进行网络营销, 信立方产业研究部主任武自伟首次从科学仪器招中标、海关、上市公司大数据等多维度,全方位剖析解读了科学仪器产业新变化。 现在让我们重回现场精彩瞬间。活动伊始,信立方副总经理陈艳凤女士为《网络讲堂新名启用仪式暨 2023 年年度会议计划发布会》致辞。陈总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和网络讲堂共成长的经历。作为用户,在网络讲堂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的知识;作为合作伙伴,网络讲堂是得力的伙伴,提供适配的解决方案,更好的帮助达成了销售线索和新用户拓展的工作指标;现如今作为网络讲堂业务的管理者,与广大用户、专家学者、协会学会和仪器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服务于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报告题目:《2022信立方新进展发布》报告人:信立方副总经理 陈艳凤回首过去20余载,信立方创造并见证了中国仪器及检测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历史。2022,信立方继续大踏步前进,全新推出仪信通北极星版、开展了2022国产好仪器活动,助力国产仪器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科学仪器招中标数据库、以SaaS服务赋能科学仪器行业的人才发展、加强拓展生命科学、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网络讲堂服务人数再创新高,同比增长50%。新纪年,新战略!信立方将继续以信息化、数字化带动科学仪器及TIC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圆桌讨论环节出席嘉宾:王建波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 (第二行三列)、张金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第二行一列)、王体壮 中国颗粒学会 秘书长 (第三行二列)、袁洪福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 (第二行二列)、张文娟 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 (第一行二列)、姚文清 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 研究员/副主任(第一行三列)主持人:张小师 北京信立方科技公司 会议运营总监 (第一行一列)圆桌环节特邀了6名行业专家,共同讨论疫情之下,网络会议对行业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以及2023 年值得关注的重大政策标准和前沿技术及应用。现场讨论热烈,发言踊跃,也都结合自身领域,对讨论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6名专家和信立方会议运营总监张小师共同揭晓网络讲堂新名——3i讲堂3i讲堂首批用户和专家祝福《2023年网络研讨会年度计划发布》信立方会议运营总监 张小师在3i讲堂排在20位的合作厂商中,有12家是全球市值TOP20,说明网络会议已经是全球标杆仪器厂商的重要推广方式,同时,有4家国产厂商排在前20位,说明国产厂商也在不断加大网络会议的推广力度。2023年,3i讲堂将继续追踪行业热点,紧贴市场前沿,结合用户需求,以专业会议推动行业快速发展。《您真的关注采购用户吗? ——从仪器信息网采购大数据看如何进行网络营销更有效》仪器信息网B2B运营经理曾明泉通过仪器信息网采购大数据剖析了解到,采购用户平均浏览3—5台仪器,就暂时“心有所属”,对于信息发布的质量和自身品牌形象需要尤为注意。与此同时,“搜索”成为增速最快的栏目,在1-10月搜索1228万次,同比增长64%,而移动端增速较快于PC端。《 从行业大数据看科学仪器产业新变化》信立方产业研究部主任武自伟在本次发布会上,信立方产业研究部主任武自伟首次从科学仪器招中标、海关、上市公司大数据等多维度,全方位剖析解读科学仪器产业新变化。整篇报告干货满满,帮助厂商朋友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到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在新名发布会上,不仅少不了有奖互动和纷飞的红包雨。会议运营部总监 张小师和仪器信息网B2B运营经理曾明泉也为厂商朋友们带来了多重优惠,整场活动数千人出席,共同见证了3i讲堂的诞生。至此,《网络讲堂新名启用仪式暨 2023 年年度会议计划发布会》已圆满结束,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多端、各种地缘政治和不确定性存在的VUCA时代,国家大力号召发展科学技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大背景下,3i讲堂更会坚守初心,助力科学仪器行业技术进步和传播分享。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提交合作意向即可获取3i讲堂2023年网络研讨会完整报告计划美好需求,必有回响
  • 关于举办“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解读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专题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将围绕即将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金融危机后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为帮助相关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对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规划精神,抓住发展机遇,更好地理解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加深理解各类科技计划的宗旨、定位、申报要求和程序,编写高质量的申请材料,取得国家的资金资助和享受财税优惠,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工作。我协会定于2010年7月16—1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国家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解读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专题培训班”。   欢迎各地企业、科技管理部门、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服务中心、特色产业基地、科研院所等有关领导和人员积极报名参加。   会议具体内容、授课专家和日程安排及有关事项,详见附件一、附件二。   会务组联系人:李 雪 张志年   联 系 电 话: 010—88691328 58688251   科技部中国高新区协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凤之 武美娟   联系电话: 010—68511563、68511866   协会网站: http://www.chinaastip.org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   2O10年6月3日   附件一:培训内容及拟邀请专家   (一)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及途径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主要精神。   2、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给相关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前瞻。   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相关领导   (二)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理解及操作实务   1、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办法   3、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4、动漫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5、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演讲嘉宾: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财政部税政司的相关领导   (三)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体系介绍   1、科技部科技计划体系   2、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   3、科技部R&D条件建设、产业化和环境建设(火炬、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创新基金等)   4、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与重大装备研制项目   5、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与电子发展专项基金   6、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申请及报告编制要点   演讲嘉宾: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高新区协会的相关领导及评审专家   (四)如何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材料编写   1、技术查新注意事项、技术可行性报告编制、附件的整理及收集   2、申报项目财务报告数据分析、项目验收财务专项审计报告编制   3、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4、针对项目如何编写申报材料   5、项目资金申报成功案例分析   演讲嘉宾: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附件二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科技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科企智辅信息咨询中心   二、参会费用:  会议费1800元/人 (含培训费、资料费、场馆费、专家讲课费、证书费) 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会后自愿参加赴九寨沟考察的,费用自理。   三、会议地点:会前10天内电话或传真通知   四、报名方式:   请将填好的回执表和汇款凭证传真至会议筹备组   传真:010—88691328   汇款方式:报名后5日内电汇到指定帐号   开户名称:北京科企智辅信息咨询中心   开户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马连道支行   账  号:91270154710000055 报名表 单位名称 法人代表 详细地址 邮 编 参会代表 性 别 职 务 电 话 传 真 手 机 金 额 汇款日期 年 月 日 住宿日期 7月 日至 日 标准间□ 单间□ 考察 □ 会务组联系人:李雪 手 机:13522355973 电 话:010-88691328 传 真:010-88691328 (单位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
  • 中科院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p   1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召开2021-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动员会,这标志着中科院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正式启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李静海出席。会议由中科院副秘书长汪克强主持,来自院属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动员会。 /p p   白春礼在动员讲话中指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端科技智库,中科院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一系列重要规划都在社会上和国际科技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组织开展2021-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是中科院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中科院在新时代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确保高质量如期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根本要求 同时要为国家制定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贡献科学思想和建议,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起到先导作用。 /p p   白春礼从三个方面对做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这是统揽各项研究工作的灵魂 二是要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方向,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把重大创新领域的科技布局作为战略研究和规划制定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三是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我院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方位和新任务,确保到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并为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p p   白春礼说:“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面对纷繁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我们要坚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前瞻谋划,进一步提升目标,理清思路,强化重点布局,找准主攻方向,规划好我院未来中长期发展。” /p p   据悉,中科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此前,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批准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战略研究的目标任务、整体框架、重点研究专题、队伍组织、工作安排和协同工作机制等。动员会后,总体研究组和“8+2”领域/平台专题研究组进行了首次分组研讨,重点讨论了各专题组的研究重点、工作机制、后续工作安排等。近期,各专题研究组还将开展后续深入研讨工作。 /p
  • “科学仪器公司2011年战略规划”专题征稿函
    “科学仪器公司“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战略规划”专题征稿通知 各相关仪器厂商:   您们好!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而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必将提升科学仪器行业及科学仪器公司长期发展的空间。   2010年已悄然离去,我们已经走进崭新的2011年。岁未年初,承上启下之时,正是我们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为未来一年的快速发展进行谋划的好时机。   近期,仪器信息网专门制作“科学仪器公司“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战略规划”专题,欢迎各位科学仪器公司的负责人在此畅所欲言,向关心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广大网友们展示贵公司2010年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2011年的战略规划。   此专题(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subject/zhanwwang2011/)2011年2月14日正式上线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科学仪器公司的热情响应,截至目前该专题已有近20家国内外科学仪器公司参与。   鉴于此,仪器信息网计划在此专题基础上撰写稿件,稿件将会在“人物专访(http://www.instrument.com.cn/interview/)”栏目或第38期《仪器快讯》上予以体现,特此再次征集稿件。   征稿要求:内容涉及贵公司2010年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2011年规划与展望等,稿件字数不限;   稿件将在仪器信息网“科学仪器公司2011年展望”专题中署名刊登发布,并请提供:贵公司负责人照片(不小于450像素*300像素)以及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全称。   请各位厂商积极提供稿件,敬请珍视此次免费宣传机会。在此,对于您将要付出的辛苦、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致以郑重的感谢!   截稿日期:2011年3月7日   投稿邮箱:fqliu@instrument.com.cn   咨询电话:010-51654077-8027   仪器信息网 编辑部   2011年3月1日
  • 龛见︱以人为本,共筑长青基业——华龛生物战略落地和组织建设
    五载春秋,华龛生物以奋勇拼搏的创业精神,与全体员工同舟共济,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大潮中闯出新路。一路走来,从十几人到几十人,再到如今百余人的规模,回想每位员工加入时满怀憧憬、斗志昂扬的情形,仍是历历在目......五年建设积累过去的五年里,华龛生物从不同层面着手,以组织规划、人才吸纳、团队成长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实现公司人力资源体系、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完善:① 组织架构方面,完成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运营、人财物管理等重要部门、团队的建设及规划,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人才培养方面,完成了管理力提升及经营沙盘模拟实战等多模式外聘专业讲师的培训、开拓了千余节平台线上专业技能课程分享,并且建立内训机制及考试平台,形成了不断自我成长提升的学习型组织;③ 信息化建设方面,完成了关键ERP业务及人力数字化E-HR系统上线,大幅度提升了业务工作效率,完善精准了人员信息数据分析,为企业及员工搭建了良好的互通平台。五年成长共赢华龛生物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苦付出与无私奉献。取得的成果不仅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员工,可以说是一段双赢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有人从稍显稚嫩的学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科学家,带领团队按时按质完成高难度研发项目;有人从执行力优秀的员工成长为中、高层管理者,带领部门出色完成目标任务;有人从掌握单一业务技能扩展到了多项全能的职场达人,从多个角度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持。过去的一切已成为最坚定的基石,新的征程也已拉开了帷幕。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落地,成为了华龛生物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发展战略落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组织、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基于企业战略的需要,华龛生物将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进一步将分解后的目标,在人力全盘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华龛生物的人力资源工作重点围绕以下5个方向展开:1.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中、长期的组织形态发展规划,结合企业定位,重塑部门、员工的职责同时,增强横向协调职能。通过职位序列,为各类人员规划出各自的多模式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针对核心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的竞争优势。以确保组织结构、人员技能可以承接并完成战略目标的分解任务。2. 在企业高速成长阶段,通过战略推导出的组织结构及调整方案,合理预测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规划和控制企业各业务板块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模。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进行分析,如对人员流失、调动、晋升的预测;从企业外部,可以进行人员补充的预测及招聘市场的行业信息的统筹进行推断。以免组织因目标不清晰而发展,造成人员过剩或不足。3. 根据企业制定的战略任务目标,对已确定组织、人员开展以目标一致性为目的,逐级任务分解及完成任务的实现要素与路径。引导并协助各层级制定出强关联性的分解计划,对相关计划的可实施性、合理性、条件约束性进行分析及问题梳理。最终形成一致约定计入考核、追踪范畴,形成PDCA的复盘模式,以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平稳落地。4. 在实施企业战略战术时对整体的质量提升进行关注,构建人才发展满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管理体系。用企业战略需求,引导并推动个人成长。用个人能力成长,实现个人发展空间提升与物质回报联动。把企业战略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打造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企业长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让人才的发展符合企业的诉求,让企业的发展借助人才的力量。持续双赢的旅程。5. 物质层面的搭建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企业文化将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精神引导。例如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海底捞”。用企业的价值观引导并规范着组织的行为;用企业精神激发出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企业文化将企业中的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稳定性。把停留在纸上的文化融入致工作中,成为习惯,成为行为准则。为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保障员工利益,对于不适用或需要提升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提出修改、并进行完善。在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的同时剔除现有制度存在的风险及安全隐患。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与共同成长的收获。未来展望面对这个多变的时代,还有很多不确定等待我们去挑战,但我们心中已有一份掣画未来的蓝图。真诚地期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所有华龛人一起携手并肩,站在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相信华龛生物会够走得更稳、更远。届时我们还会齐聚一堂庆祝十周年、五十周年、直至壹百周年!
  • 精准医疗战略规划正在制定 利好大数据分析和肿瘤检测市场
    p   国家卫计委11月30日消息,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或将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中。 /p p   精准医疗主要由基因测序等顶尖技术构成,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据透露,我国将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和医疗器械,形成一批我国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制定8-10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p p strong   政府高度重视 /strong /p p   国家卫计委官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本次制定的“精准医疗”战略规划,系国家卫计委会同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中央部委,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研究制定的。 /p p   据透露,国家相关部委获悉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后,很快将这一计划专文上报国家高层,高层随即批示国家科技部牵头调研,国家科技部鼓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在这一领域深入钻研。 /p p   关于这项顶尖的科研计划,今年以来政策方连续推出举措:今年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4月15日,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组织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5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其中第31项是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取消的审批项目包括原来由国家卫计委负责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p p   据介绍,在精准医疗领域行动最快的是英国。英国政府2012年发起大型测序研究项目——“10万基因组计划”,即对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记录(NHS)中的10万名病人的完整基因组进行测序,目标是根据基因组学和临床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癌症和罕见疾病疗法,并使NHS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提供基因组医学作为日常护理一部分的主流健康服务体系”。迄今为止,英国已经对几百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预计2016年测序完成1万个样本,到2017年完成10万个样本。 /p p strong   大数据分析护航 /strong /p p   精准医疗要做到个性、高效及预防,前提是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因此,开展精准医疗,首先是要发展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应用。从精准医疗的过程来看,产业链可以简单分为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诊断过程主要涉及分子诊断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的应用,通过对单个患者相关样本的采集检测,并与数据库中相关疾病的资料进行比对,得出相关诊断结果。在治疗阶段则可以根据诊断的结果实行“量体裁药”。 /p p   大数据分析将在精准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精准治疗实施的前提是基因测序技术,而基因测序后产生的数据则有赖于大数据的比对分析。一个完全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包含100GB-1000GB的数据量,这在解读上有很大困难,需要专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信息的横向与纵向比对分析。国外很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型数据库并开发相关的软件进行快速数据分析。例如Myriad genetics公司拥有专有数据库来进行大数据的一体化分析,可用来解释不确定的遗传检测结果。Illumina公司开发出BaseSpace的云计算与存储平台。SevenBridges Genomics在人类基因组排序和分析中综合应用了云计算和NoSQL数据技术,推出EC2、S3和MongoDB等。 /p p   A股上市公司荣之联(002642,股吧)凭借在高性能计算和大容量存储方面积累的技术优势,为华大基因设计、建设和维护位于深圳和香港的生物信息超算中心,成功地解决了基因测序形成的海量数据在并行计算和存储等方面的难题。目前,华大基因具备了每秒运行15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能力,数据存储量达12.6PB,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 /p p   大数据比对分析后所得到的信息,可为个体化药物设计提供指导,实现“量体裁药”。目前众多预测性基因检测项目中最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是“药物基因型检测”,即针对人体发病基因片段设计靶向药物,并用大数据分析药物将要产生的反应、药效、敏感性以及副作用的情况,从而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法和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量体裁药”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临床用药不当,提高疗效与降低医疗费用,为未来医学指明方向。 /p p   strong  肿瘤检测市场先行 /strong /p p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今年4月公布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意味着肿瘤病种的基因测序得到监管层首肯。 /p p   达安基因控股孙公司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及迪安诊断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单位名单。卫计委指出,将通过试点,做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验证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和管理水平。除上述两家外,入选首批试点的单位还包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圳华大临床检测中心等。 /p p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根据《世界癌症报告》统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 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 /p p   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症”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精准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公认趋向。鉴于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广阔的前景,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国内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检测市场,开始争夺这块大蛋糕。 /p p   此前,肿瘤个体化治疗仅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者皆为政府背景,开展进度缓慢。随着3月底国家卫计委公布了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后,个别公司已先下手为强。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肿瘤检测即华大医学“生死战略”战略中的“死”战略之一。 /p p   华大医学的肿瘤套餐已于近日出炉并正在推向市场,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此套餐涉及肿瘤种类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为全面的。健康、高危人群适用于“遗传性肿瘤筛查”,其中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的筛查,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均在套餐范围内 罹患肿瘤的患者则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套餐,定位于针对性用药、预后复发监控等。 br/ /p
  • “十四五”规划:建设制造强国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月13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修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建设制造强国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谋划布局氢能等未来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
  •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9日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 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加速产业化,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总体部署产业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适时动态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着眼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对重要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财税激励、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   强化政策和标准的驱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 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高效节能产业。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 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 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 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 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2.先进环保产业。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 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 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 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面板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立体(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LED)、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三)生物产业。   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转基因、生物合成、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 加强生物安全研究和管理,建设国家基因资源信息库。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开发医药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1.生物医药产业。提高我国新药创制能力,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 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 开发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发展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合医产学研优势资源,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适合大中型医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诊疗产品 大力开发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产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 发展数字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和家庭监测、社区护理、个人健康维护相关产品等。   3.生物农业产业。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育种科学设施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生物制造产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提升大宗发酵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面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1.航空装备产业。统筹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服务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推进先进支线飞机系列化产业化发展,适时研发新型支线飞机 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 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 促进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发展 提升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2.卫星及应用产业。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气象、海洋、国土、测绘、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环境减灾、广播电视、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健全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产业链。推进极地空间资源开发。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用维护、监测维修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认证认可体系等,提升牵引传动、列车控制、制动等关键系统及装备自主化能力。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向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重点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作业和辅助船舶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工程总包及设备配套能力,积极推动海洋风能利用工程建设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装备产业化。促进产业体系化和规模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先进制造、国防、交通、能源、农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升级。   (五)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   1.核电技术产业。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 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   2.风能产业。加强风电装备研发,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太阳能产业。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 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 建立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体系。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4.生物质能产业。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 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到2020年,关键新材料自给率明显提高。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原子能级锆材、高端钨钼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进高纯硅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扩大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氟硅橡胶、乙丙橡胶等特种橡胶及高端热塑性弹性体生产规模,加快开发高端品种和专用助剂。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材料。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种环氧树脂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和应用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并提高规模化制备水平,重点围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提升,着力实现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以及芳纶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专用助剂和树脂性能,大力开发高比模量、高稳定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品种。积极开发新型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快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 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 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电机系统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领域,实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进高效风机、水泵、变压器、空调机组、内燃机、节能家电等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烧、能源梯级利用、高效蓄能、绿色节能建材、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为重点的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制造骨干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创新能力和装备开发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以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高效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新型反硝化反应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装备,高效垃圾焚烧和烟气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重金属、氨氮在线监测等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应急监测车、阻截式油水分离及回收设备等环境应急装备为重点,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加快高性能膜、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高效滤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产业化。到2015年,培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宏观引导。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各地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定期向社会发布战略性新兴行业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及生产、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等信息。   (三)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区域的比较优势,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四)完善规划体系。   根据本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任务,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及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制定实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机制。鼓励相关省(区、市)联合编制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   (五)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承担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政策工作组,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和监测,加强形势分析,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 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 德国耶拿开启深化本土化战略布局新篇章
    2021年12月10日下午,“德艺华制 融外惠中”— 德国耶拿上海研发生产基地扩建竣工仪式于上海隆重举行,上海市经信委、徐汇区商务委、徐汇区科委、虹梅街道办事处、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市核电办等相关领导嘉宾,以及耶拿中国的各层领导及基地负责人出席本次活动。耶拿上海生产研发基地扩建完工,标致着德国耶拿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开启全新篇章,耶拿中国将更具时效性、灵活性的支持中国广大客户的需求,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德国耶拿中国区总经理赵泰先生发表欢迎致辞,并且对于德国耶拿中国及其本土化之路做了简单的介绍: 德国耶拿中国区总裁 赵泰先生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成立于1990年,是高端分析测量技术、生物分子诊断技术以及高通量液体处理和自动化技术的仪器及服务的供应商,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科研、高校、企业、工矿、环境以及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德国耶拿于2013年加入E+H集团,实现了实验室仪器与过程控制的完美结合。 德国耶拿自2001年进入中国以来始终秉承并坚持“创新、专注、发展”为原则,持续以“品质非凡、技术到位、服务优异”为宗旨服务广大中国区客户,先后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分公司及技术服务及实验中心,其营销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耶拿中国在给用户提供优良的精密仪器同时,更致力于提供和开发各种各样的方法开发和解决方案,同时还大力参与标准制定和认证工作。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耶拿中国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毒胶囊事件开发固体进样测定胶囊中Cr、镉大米事件方法开发、毒跑道POX的检测等,以及针对非洲猪瘟开发了解决方案,并与动物疾控部门合作培训高达500多人次。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在大年三十晚上耶拿中国直接连线德国,跟总部共同快速开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案,该方案在武汉疫情爆发之际就迅速完成并落户火神山医院现场,并广泛应用于国际上很多检测机构,用于新冠病毒的快速完整检测。耶拿中国不仅仅是德国先进技术的传播者,更以专业的知识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选择只是起点,服务永无终点”,耶拿中国非常重视售后服务,在用户的使用方面更注重操作便捷和提升效率, 如在软件部分按照标准的方法直接建立分析程序,帮助用户直接得到分析结锅。除了提供产品本身的优质服务,耶拿中国更是秉承“授之以渔”的理念,不仅仅教会用户如何使用仪器,更注重帮助用户开发方法,甚至协助用户通过考核样的检测。同时针对疑难样品的分析,耶拿中国都有全套的分析方法并免费提供给客户,从而全面地服务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并与用户共同提升。基于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耶拿中国二十年来始终保持高速的发展,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在公司全球整体业绩中占比常年保持在30%以上,已成为德国耶拿全球最大的单个市场。德国耶拿公司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的发展,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上海研发和生产部分仪器,去年提出的2025征程战略规划中,在中国研发生产高端的分析仪器是德国耶拿未来重要布局之一,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高端科研仪器研发制造“这一国家战略高度吻合。这一次扩建工程的竣工,标志着这一战略部署的正式落地实施,实现了从光谱仪器,环境总量分析仪器和生命科学仪器的全面本土化生产。耶拿中国将继续依托在光谱领域170多年的制造经验,秉承“德国工匠”精神,遵从德国严格的生产制造管理体系,保证为中国用户提供品质优异的产品。耶拿中国的本土化建设将以中国的研发生产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推进耶拿高端的科学技术和精密的仪器的发展,更加贴近中国用户,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用户,为国内科学仪器行业技术的提高做出我们的贡献。同时耶拿中国也期望跟国内的广大同行合作,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和传播,为行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做为耶拿中国开启崭新篇章的首航见证者,参会嘉宾代表们也发表了衷心祝福,并对耶拿中国本土化进程提出殷切的期望与寄语。嘉宾代表致辞伴随着美好的展望、殷切的期盼,耶拿上海研发生产基地扩建竣工仪式正式开启!随着热烈的掌声,磅礴的音乐,火红的绣球花也映射着德国耶拿中国在高端科学仪器本土化研发及生产的路上红红火火,虎虎生威!剪彩仪式及参会嘉宾领导合影 做为德国耶拿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耶拿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也是德国耶拿2025征程计划的重要战略之一。上海研发生产基地竣工之际,我们也收到了德国总部对耶拿中国的期望和寄语:“卓越的成功,崭新的篇章”,预祝耶拿中国的风帆之船乘风破浪,再创辉煌!德国耶拿CEO视频致辞最后,德国耶拿中国项目经理王越慜女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耶拿上海生产研发基地的情况,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总装和成品检测区域,以及耶拿上海技术中心,近距离感受耶拿产品。德国耶拿中国项目经理 王越慜女士至此,德国耶拿上海研发生产基地扩建竣工仪式礼成。再次祝贺德国耶拿中国在高端科学仪器本土化研发及生产的道路上开启崭新篇章!
  • ISO将制定2011~2015年战略规划
    12月中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兰布莱登为我国的标准化同行介绍了《2011~2015年ISO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的准备情况。《战略规划》的制定将于2009年年初启动。   据了解,ISO战略规划是规划ISO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文件,由ISO理事会战略常委会负责制定。自2003年起,ISO决定将战略规划的阶段周期由每3年一个阶段变更为每5年一个阶段,目前正在实施的《2005~2010年ISO战略规划》是第一个5年规划。   阿兰布莱登透露,新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与正在实施的5年战略规划的衔接,更广泛地征求各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确保战略规划充分体现各成员国的需求以利于战略规划的实施,同时向相关国际组织开放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   新规划将重新审定ISO的技术领域,强化新兴技术如纳米、生物质新能源、新材料,并加强节能、食品安全等传统领域及服务业中金融、保险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新战略规划还将积极应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面临的挑战,提高认证认可的质量,发展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合作。新规划将考虑ISO与各行业、各协会在标准领域的合作,鼓励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ISO的活动,并将标准的教育和普及作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新规划将对ISO标准制修订程序进行改革,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标准制修订的速度,提高标准制修订的效率。新规划将考虑提高ISO中央秘书处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各成员国服务。   据介绍,从战略上规划ISO的阶段性工作,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国际标准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为应对国际标准需求的不断增长,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应对技术融合所带来的挑战,拟推出全新的对技术进行协调的全球框架。阿兰布莱登认为国际标准需求的增长是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以及原料供应和投资的外包或者海外生产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标准需求主要来自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的响应,消费者和环境保护的公开需求,面对恐怖活动、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时国际性的团结一致以及新技术和创新的扩散。   据统计,2002年,ISO有标准14110项,2005年达到15649项,今年10月已达到17434项。   《战略规划》将于2010年初ISO战略委员会讨论后,提交2010年9月召开的ISO大会通过。
  • 关于招募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的通知
    关于招募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的通知中检协[2022]秘字第21号各无损检测机构及相关单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然而,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数字化转型中普遍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担忧和困扰,也面临资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专业软件缺乏等实际难题。为帮扶协会会员渡过难关,避免重复开发、重复投入。在前期广泛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起建立“全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通过构建“协会引导—平台赋能—共建共享-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持续推出“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以带动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自律和高质量发展。目前,云平台(一期)项目已完成开发和测试工作,即将在全行业推广使用。云平台(一期)项目重点开发无损检测项目管理和报告服务系统,可满足无损检测机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检测记录实时录入、报告自动生成和批量修改、远程审核和签章、数字化存档、记录溯源及报告真伪验证等功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核准规则》《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级别评定准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报告电子化的要求。云平台采用Spring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研发,将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测试,并获得由公安部门核发的备案证明,以确保用户数据相互独立和安全可靠。云平台采用大数据、区块链、电子签章等技术,在行业专有大数据中心部署,确保检测数据加密传输,电子报告签字存证验真及有效追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彻底解决困扰行业多年的“虚假报告”难题,维护使用单位合法权益。系统目前内置包括RT、UT、MT、PT、ECT、TOFD、PA、DR、CR、MFL和AE等11种检测方法的各种常用记录表格、报告模板百余个,满足T/CASEI 004-202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NB/T 47013、SH/T 3543和SY/T 4109等标准要求,未来还将继续增加SH/T 3503、Q/SY 1476等标准模板,完全契合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业务特点及业务流程,是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的专属SAAS平台。数字化转型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和持续发力。为抓住时代机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协会启动“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在全行业公开招募战略合作伙伴,构建行业数字化生态圈,持续推进有关技术研究、产品(平台)研发、供需对接、推广应用等方面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助力无损检测数字化发展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招募条件本次公开招募战略合作伙伴50家左右,其中,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40家;另外,招募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或成果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协同伙伴单位10家。(一) 无损检测机构1、应为经核准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且是协会会员。2、自愿报名申请,有强烈合作意愿。3、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参加云平台(一期)项目测试的;(2)无损检测工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单位;(3)各区域联席会推荐单位的;(4)已缴纳2021年会费的协会会员,并积极参加我协会各类活动。(二) 开发机构1、应为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或成果示范应用的单位。2、自愿报名申请,有强烈合作意愿。3、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的技术实力和实际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且具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2)开展过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成果示范应用或具有成果示范应用潜力的用户单位。二、招募程序1、有意向的单位应于4月29日前,将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见附件)发送到niuyj@casei.org.cn,自愿参与“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计划”。2、协会将根据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遴选,确定意向合作单位,并进行公示。3、公示结束后,协会与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成为“中国特检协会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三、责任与义务1、合作伙伴应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共同构建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生态圈,加快推动我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2、合作伙伴应积极参与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研究、产品(平台)研发、成果推广等方面工作。3、合作伙伴应为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行业数字化项目研究及平台建设分摊部分成本。4、合作伙伴还享有以下权益:(1)云平台(一期)3年免费使用权、终身年费折扣优惠、超大空间容量、专属在线客服等VIP超值特惠大礼包;(2)在云平台主页滚动战略合作伙伴单位名单或LOGO;(3)优先参与云平台项目二期、三期的研发、测试、使用;(4)作为我协会战略合作伙伴,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获得数字化转型有关专家、委员、科技奖项和知识产权奖等推荐资格;(5)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可定期参与有关研讨、交流和成果推介。四、有关说明为便于大家了解云平台(一期)项目的工作进展和基本功能,项目组拟定于4月21日举办在线视频直播,重点对云平台(一期)产品功能进行实操演示,请大家关注我协会有关通知。五、联系方式欲了解其它相关情况者,可按下述方式与我秘书处联系: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6号四层联系人:牛永吉联系电话:010-59068860电子邮箱:niuyj@casei.org.cn附件: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无损检测机构适用).docx无损检测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伙伴申请表(研究开发机构适用).docx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2022年4月13日中检协[2022]秘字第21号文件下载.pdf
  • 我国化学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建议丨战略性基础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原子、分子、纳米等跨尺度、多层次上研究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互作过程和演变规律。化学对整个科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与健康、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均需要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今很多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卡脖子”问题的本质是化学问题,如微纳加工技术、芯片加工技术的光刻胶、特高纯化学试剂等。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注重化学科学的基础研究与重大应用任务相结合,产生了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青蒿素的提取等重大成果,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化学人才队伍和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仍然没有改变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局面。未来,仍需要加强化学的基础研究,加速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的研究,加大化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产出与应用,促进我国化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为此,本文在分析化学科学基本特征和领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化学科学发展的问题与挑战,结合优势与短板,提出我国化学科学的新研究架构,并提出适应新架构的对策与建议。1化学科学的基本特征1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化学不仅是一门理解化学现象、发现化学过程的独立科学,更是一门连接物质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其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之间,以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都需要以化学为中间媒介。例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科学,需要通过化学作为中介,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信息工程也需要将化学的基础性知识与信息传输、转换、存储等材料加工工艺、制造过程等相结合,才能实施高水平建设。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并不是指化学在所有学科中最重要,而是说明化学在社会和科学系统中的多边关系和地位,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2化学是一门既传统又不断发展的基础科学,新的化学交叉分支不断涌现化学是创造新物质、新材料的基础科学,同时也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发展。例如,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科学问题研究一直是当代科学中一个极其重要和备受关注的领域。合成生物学、仿生化学、生物化学、酶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化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又如,纳米科学与技术在纳米尺度研究和精准控制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互作过程和演变规律,是当今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几乎渗透到物质研究的各个方面。3化学是一门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实用科学化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和提高的几乎所有方面,无论是高新尖端技术,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支柱性和支撑性产业,或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休闲、医疗保健,无不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化学塑造了世界,在能源、材料、微电子、环境、化工、医疗等各行业领域的科技支撑作用愈发显著。根据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 2019 年发布的《全球化学工业:催化增长并解决我们的全球可持续性挑战》显示,化学工业几乎涉及所有生产行业,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影响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作出了 7% 的贡献,是全球第 5 大制造业。2主要国家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世界大国正在把构建引领未来的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大国之间争霸的主要领域,全球正面临发展格局的新演变阶段。过去 70 多年,科学及其所服务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安全、气候等全球性问题凸显。化学作为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中心科学,尤其备受关注;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投入,且积极研究化学科研资助形式是否适应当今的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趋势,更新完善化学科学发展政策,不断升级化学科学研究规划。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使得德国化学率先占据领先地位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发轫于 18 世纪的欧洲,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化学的学术中心;从 19 世纪 30—40 年代开始,德国逐渐成为化学的学术中心,直到二战之前德国化学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901—1939 年的共 40 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德国学者有 17 位,远超同期英国和法国诺贝尔化学奖学者的数量。德国化学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长达 1 个世纪之久,除了其先进的教育制度、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优越宽松的科研环境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国非常重视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的结合。以染料工业为例,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于 1877 年成立了德国国立化工研究所;该研究所以有机结构理论为指导,进行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使德国的染料工业及制药、香料工业迅速赶超英国。产业化应用实践及其带来的经济收益使得化学基础研究的课题源源不断,基础研究成果又迅速转化应用,形成正向循环。自 2006 年起,德国政府陆续出台了“高技术战略”(High-tech Strategy),包括“纳米行动计划”“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能源战略 2050”等,聚焦尖端技术发展领域,体现了较强的国家需求导向。在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中,德国采用分类分级管理的方式,对不同的科技计划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德国对化学的支持嵌入在各类科技计划中,很好地体现了化学的中心地位和领域交叉的特征;其分类分级管理方式增加了项目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更多主体纳入管理中来,更好地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长期稳定支持造就了美国成为全球的化学研究中心二战之前,美国一直以应用研究为主,而基础研究主要依靠欧洲。二战以后,美国逐渐认识到,依靠他国输入新知识在科技领域不可能长期发展。以 1945年《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为发端,美国政府一直在有计划、持续、高强度地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由此,美国化学的基础研究在世界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和稳固的地位,逐渐成为全球的化学研究中心。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采用合同制、科研资助制等方式来确定研究方向,从而影响和引导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化学研究的内容,以此来体现国家意志,达到用经济手段控制和指导国家科技发展的目的[8]。美国政府以重大科学项目为依托,遴选最优秀的科研骨干,开展高水平的持续攻关,有效推动了化学的快速崛起。例如,在“曼哈顿计划”的牵引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团队在著名化学家 Glenn Theodore Seaborg 带领下,为制备超铀、分离钚、诱导铀核裂变等提供了决定性的技术支持。过去 80 年,美国及其培养的化学家获得了约 2/3 的诺贝尔化学奖,彰显了美国成为世界化学创新源头的地位。进入 21 世纪前后,美国又密集部署了多项战略性研究计划,如 “国家纳米计划”“材料基因组计划”等,有些通过立法保证稳定支持。例如,2000 年美国开始实施“国家纳米科技行动(NNI)计划”;到 2020 年,美国政府先后 6 次发布“国家纳米科技研究战略”,仅联邦政府就累计投入 280 亿美元。持续的投资反映了美国对创新战略的优先支持,并大力促进了美国化学研究率先进入学科交叉领域并引领全球的发展方向。美国体制决定了其科技计划制定具有如下特点:有效的分权与制衡。各联邦部门以国家目标和优先领域为指导,在白宫的协调下,编制本部门的研发计划。2.科技计划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跨部门研发计划通常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从而确保了联邦研发计划的总体稳定。
  • 英国制定未来科学战略
    英国政府重申了其承诺,即到2027年实现公共和私人研发支出占GDP的2.4%的目标,这是一项旨在加强该国研发体系的新五年战略。近日发布的《2022年至2027年研究和创新战略》包括英国继续成为优秀科学家的首选目的地的目标。随着政府公布其战略,彼得海纳姆(Peter Highnam)周四宣布,他将不再担任英国新成立的高级研究与发明局(ARIA)的首席执行官。该机构是英国创新政策议程中的关键机构,并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蓝本。早在二月份,英国政府就大张旗鼓地宣布招募DARPA副主任海纳姆。英国政府此前曾宣布计划到2024/5年将研发方面的公共投资从149亿英镑增加到200亿英镑,这将利用私营部门的进一步资金。然而,这一目标存在疑问,因为此前承诺预算将在2024年底前达到220亿英镑,但被推迟了两年,到2026/7年。脱离欧盟后,英国希望继续培育优秀的研究机构和基础设施,并加强国际研发合作。但在英国脱欧后建立新的国际科学联系并不容易。英国仍然被排除在欧盟955亿欧元的研究计划"地平线欧洲"之外。布鲁塞尔和伦敦仍在就英国脱欧后贸易协定的条款进行讨价还价,除非僵局被打破,否则英国将无法参与该研究计划。英国已将受该协会传奇影响的研究人员的Horizon资助保证延长至2022年。在新战略中,政府非常重视吸引来自国外的人才,并指出需要在未来八年内"增长和多样化"其研发人员15万人。然而,将英国脱欧后的人才搜寻计划放在一起的首次尝试并不是很成功。旨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着名科学家的签证计划未能吸引申请人。在小字中,政府表示希望改革UKRI,这是指导研究和创新的伞式组织,在未来三年内减少其运营支出。根据该战略,UKRI应实施一个完全数字化的研究资助系统,允许申请人进行协作,获得指导并提交申请。研究委员会也应使他们的工作与战略保持一致,并以更频繁和更有组织的方式相互合作。每个理事会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战略交付计划。
  • 从制造到研发 牛津仪器推进中国本土化战略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6月27日,牛津仪器金属分析论坛石化特检专场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办。为了让业内人士对牛津仪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论坛活动间隙,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亚太区销售和服务总监Adrian Smith,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OES中国区销售经理陈礼云陪同接受采访。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亚太区销售和服务总监Adrian Smith  Instrument:在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的业务中,石化行业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Adrian Smith:石化行业并不是我们最大的业务所在,但却是我们十分重视与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石化行业对我们的仪器产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基于安全需求以及无损检测等,为此,牛津仪器投入大量的研发精力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技术与产品,而这一点恰好与牛津仪器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根本的战略是相符的。  Instrument:目前全球石化行业处于低谷期,这是否影响到了牛津仪器工业部的业务开展?  Adrian Smith:确实有影响,而且两年前我们就察觉到了,但牛津仪器更看重行业的长期发展。从近期来看石化行业发展缓慢,但我们认为未来10年石化行业有望逐渐反弹,所以我们对石化行业始终保持密切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研发精力。另外,牛津仪器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如工业分析部的市场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尽管目前金属行业需求有所下滑,但非金属行业如镀膜测厚等市场的业务量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就整个集团来讲,某个市场的下滑对我们的不利影响会被大大削弱。以中国市场为例,在去年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牛津仪器营业额仍保持增长,并招聘新员工扩充中国团队,这是很难得的。  Instrument:据了解,牛津仪器对移动检测设备十分重视,那么,贵公司移动检测设备在产品应用服务方面有哪些规划布局?  Adrian Smith:牛津仪器拥有业界最为丰富完整的移动检测产品线。以三款移动OES产品为例,其中TEST-MASTER Pro坚固耐用、可靠性高,更适用于应用强度较高的企业 PMI-MASTER Pro的特点则是性价比高 PMI-MASTER Smart重量仅有15Kg,精度高,是现今唯一一款真正的便携式直读光谱仪,可轻松携带到分析现场。  移动式OES的研发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室要足够小,牛津仪器通过大量研发已取得相关技术专利 二是检测设备要足以抵抗各种恶劣工作环境的干扰,牛津仪器在这方面同样做足了工作。如今,牛津仪器将这两方面的优势整合到OES台式设备上,使得台式OES变得更轻巧,更加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Instrument:对许多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从提升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贵公司是否计划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  Adrian Smith:首先,牛津仪器在上海已建有生产基地,并且拥有80多个工人,主要负责生产手持XRF、台式XRF、测厚仪三款产品。此外,牛津仪器在上海还建立了小型研发团队,不过,其职责只是支持生产。  可以明确的是,我们未来在中国将会打造更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将来我们在德国的部分研发、制造业务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这是牛津仪器未来发展的一个整体战略。采访现场
  • 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涉及多项仪器及检测方法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1月公布信息,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项目评审结果已公布。其中战略标准制修订补助资金项目名单中多项涉及仪器及分析检测技术,包括实验室仪器及设备分类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仪器信息网摘录部分如下:标准名称标准号申请单位无损检测 大直径圆棒聚焦超声检测方法GB/T 40324-2021矩阵科工检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实验室仪器及设备 分类方法GB/T 40024-2021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半导体器件 微电子机械器件 第40部分:MEMS 惯性冲击开关阈值测试方法IEC 62047-40:2021 Ed1.0北京智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植物源性食品中10种黄酮类化合物的 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植物源农产品中叶黄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NY/T 3950-2021;NY/T 3948-2021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气相二氧化硅表面硅羟基含量的测定 反应气相色谱法ISO 23157:2021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软体家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GB/T 39764-2021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种养殖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规范RB/T 076-2021北京四良科技有限公司用于高通量测序的核酸类样本质量控制通用要求GB/T 40664-202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杜仲叶提取物中京尼平苷酸的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40644-202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及污染土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GB/T 41058-2021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料中镉的测定GB/T 13082-20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公示原文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京财党政群〔2020〕343号)和《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技术标准领域和重点标准方向(2021版)》(京市监发〔2021〕28号),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了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项目申请与评审工作。此次共计受理243家单位申请的516个项目,经过评审,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最终确定对105家单位的144个项目给予1500万元支持。其中,一是对1个参与国际标准组织项目给予50万元补助;二是对5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给予87万元补助;三是对138项标准制修订项目给予1363万元补助。获得补助资金的项目及单位名单见附件。请获得补助资金的单位严格遵照《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补助资金对标准化工作的促进作用。各单位应重点做好获得补助项目的宣贯工作,关注补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按照经费使用协议要求,提交补助经费实施情况报告,推动标准化工作。附件:1.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参与国际标准组织补助资金项目名单2.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标准化试点示范活动补助资金项目名单3.2022年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标准制修订补助资金项目名单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11月4日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启动21项重大工程
    p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发展总体呈现出“快、活、高、优”的特点。 /p p    strong “快”是指产业规模增长快。 /strong 截至2015年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约8%,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营收增速5年年均超过15%,其中的工业行业2015年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8.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行业5年年均增速超过20%,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 /p p    strong “活”是指创新活跃。 /strong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融合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 /p p    strong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strong 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重点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公司云计算能力居全球前列,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基因测序平台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一大批航空航天、核电高端装备均取得突破。 /p p    strong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 /strong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创造的经济价值大、产品附加值高。2016年10月,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3%,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5%,比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高出3.4个百分点。 /p p   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湖北的集成电路、安徽的新型显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的航空装备、吉林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p p    strong 问:当前阶段制定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当前阶段出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p p    strong 一是有利于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补短板,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做减法也是为了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与“十二五”相比,《规划》适应文化、信息等新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势,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以设计创新引领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行业。同时,《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工作部署,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可以说,出台《规划》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也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p p    strong 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 /strong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力,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亟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既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体现于新的动力和能力储蓄积累的过程。为此,《规划》一方面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四个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新动能必然源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管理创新强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支撑,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p p    strong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strong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strong 统筹提出了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21项重大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 /strong 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掌握了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strong 配合《规划》实施,我们即将发布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的产品和服务,以引导全社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布局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与“十二五”相比,《规划》布局上的新变化主要有五点: /p p   一是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这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是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举措,是通过抓源头设计来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同时,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p p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也是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的调整。主要考虑是,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p p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这是体现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特征。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器件和整机装备的创新,而装备的创新不断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融合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阳能汽车目前也在推出新产品,相关产业领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创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p p   四是全区域的布局,《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进行了全面布局。《规划》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已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进行了引导。 /p p   五是市场化的布局,《规划》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在高端制造领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发展。在生物领域,要求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区发展方面,《规划》要求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动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进行审慎监管,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p p   strong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什么部署?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近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对《规划》落实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p p    strong 一是推动落实重大改革。 /strong 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 /p p    strong 二是制定出台重大政策。 /strong 推动各领域编制和落实好重点专项规划。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税金融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推进相关应用示范,完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等举措。 /p p    strong 三是建立完善重大机制。 /strong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落实《规划》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机制,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我们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新增一批顾问,积极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教育内容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银企对接等。 /p p    strong 四是加快实施重大工程。 /strong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启动实施《规划》提出的21项重大工程。 /p p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各部门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