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数据共享

仪器信息网数据共享专题为您整合数据共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数据共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数据共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数据共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数据共享话题讨论。

数据共享相关的资讯

  • 大样本数据共享视角下对新冠病毒论文的理解
    2020 年 2 月 9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团队、李兰娟院士团队、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黄冈市主要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与治疗学系等一线临床医院和研究机构联合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 发表了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的文章。研究汇总了全国 31 个省市,共 552 家医院的 NCP 患者病例资料,纳入了从发病到 1 月 29 号共计 1099 例确诊的 2019-nCoV 感染 NCP 患者。(文章地址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full.pdf)一线的研究数据、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大规模的共享样本数据分析、及时的信息披露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篇论文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本篇论文得出以下结论:潜伏期最长可达 24 天,尿液、粪便中都能找到新型冠状病毒,初诊时仅有 43.8% 的病人有发热症状……(文字来源于网络资讯)通过对钟院士文章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大样本数据共享和建立数据集在进行疫情精准防控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样本数据共享的价值在于:通过不同机构之间进行样本数据共享,集中形成大样本数据。对大样本数据从不同维度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新冠病毒的统计性信息特点,为公众提供完整、连续、准确、及时的防疫策略,为医护人员提供追溯疾病源头的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传染病发展的有效数据和依据。本论文为回顾性研究,为什么要做回顾性研究?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点:①单一机构样本数据量不足,不能支撑研究需要,所以几家单位联合研究;②无可用数据集,导致数据分析缓慢,结果难汇总。基于以上两点,做了回顾性研究。当然,如果有一个平台,能够实现数据实时共享,那么研究者还可以进行大样本数据的阶段性实时研究,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来源:科技部官方网站)日前,科技部也做出了明确指示:要求科技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大局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有关实验数据、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统计等数据、成果的开放共享,共同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技应对工作。2019年9月4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9(CTS2019)在湖北武汉召开,钟南山院士在全体大会上做了《大数据视角下的呼吸疾病防控》的报告。2020年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流行病学家Maria Van Kerkhove也表示:“共享病毒至关重要。”2020年2月5日,《自然》杂志在评论栏目发表官方声明,呼吁全球的研究者们联合起来,将与疫情相关的所有数据和研究成果及时公开,并承诺将发表的相关研究立即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既然大样本的数据共享对科研价值如此之大,大样本数据共享平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生物样本库行业耕耘已久且青岛市首家科创板上市的物联网生物科技公司,海尔生物医疗生物样本库团队,结合近十余年来全国700余座生物样本库建设运营的实际经验,为解决各生物样本库“信息孤岛”的行业痛点,结合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迭代了BIMS系统(海尔生物样本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采用数据驱动、智能合约保障的模式,打造了具有五大特色的“生物样本信息共享生态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一、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强化数据校验,避免低效数据流转共享。例如,平台通过不同技术手段对样本共享数据进行多方数据校验,从样本源上切实保障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流转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二、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切实加强数据安全和质量保护,提升保护样本源隐私,加强安全规范。坚守两个原则:“脱敏原则”,发布内容要“经过特殊算法处理,脱敏私密信息”,“非必要不公开原则”;三、平台打破样本数据“孤岛”,高效运转数据,加强合作机构之间交流互动,加速数据整合,提升科研产出效率;四、平台拥有样本、数据、物流、检验等多种服务资源,面向医疗、生物、制药、科研、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用户,提供项目合作及生态服务(样本存储、样本转运、样本检测、设备租赁、科研项目合作等),在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成果应用领域提供完整的线上线下支持,打造生物科研领域的生态体系。五、平台提供上亿份级样本资源供广大科研工作者检索,整合国内样本库资源,提供精准检索服务,为科研合作方搭建快速合作桥梁,发挥生物样本资源的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另外还有科研资讯专栏、明星生物样本库展示、权威专家直播、行业通知公告、技术标准展示等功能;平台线下定期举办科研学术沙龙活动,共同探讨生物样本科研应用新方向,加强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交流。面对这场席卷全国疫情风暴,平台将强化跨单位、跨学科的样本数据共享,提升样本数据资源的整合效率,加快样本数据集成分析的速度,形成数据、模型及数据集三维一体化,切实实现数据共享、科研共享、成果共享,为科研加油提速,为人类大健康贡献力量。附:BIMS及样本库示例
  • 2009国际化学品GLP数据共享论坛通知
    欧盟REACH法规注册程序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出口欧盟达1000吨/年以上的化学物质需在2010年完成注册。根据REACH法规要求,注册所需的相关试验数据需符合GLP规范(良好实验室规范)。为帮助各相关方从容应对REACH对GLP数据的要求,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将于2009年3月19-20 日在南京召开“国际化学品GLP数据共享论坛”,并将同期举办展览。 目前我国在化学品检验标准体系、化学品检测能力方面与GHS和REACH法规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化学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及安全性技术标准体系方面还有欠缺。在此种情况下,建立具备相应能力的化学品毒性、生态毒理学检测实验室,实现化学品安全资料数据的互认与共享是中国化学品制造商/出口商与实验检测机构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将邀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国外GLP实验室及国内大型化学品检测机构的各位专家在本次论坛上就上述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深对GLP 规范、稽查与认证的了解,寻求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获取化学品的安全资料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共享与运营,以顺利完成REACH注册和执行GHS。 本届国际化学品GLP数据共享论坛将讨论以下议题: OECD成员国及中国的GLP现状 分析GHS与REACH对GLP数据的要求 讨论中国的GLP监管模式与资质认证 中国GLP符合性研究 世界范围内GLP数据资源 在REACH法规下促进资源共享 建立数据拥有者和化学品制造商的交流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承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化学品HSE事业部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化学品风险评估与实验基地 2009年1月6日 国际化学品GLP数据共享论坛日程安排与报名回执.doc
  • 国内首个高光谱遥感卫星大数据共享平台!我国在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小编从西安发布了解到,中科西光航天发布了包括国内首个高光谱卫星大数据共享平台和国内首颗商业化双碳监测卫星在内的两项科技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中科西光航天将推出自主研发的XIGUANG-004星(甲烷监测卫星)、XIGUANG-005星(精细化农业卫星)、XIGUANG-006星(矿产监测卫星)、XIGUANG-007(高分辨率精准农业卫星)等具备国内同量级最强指标的高光谱遥感卫星,不断突破高光谱遥感卫星在各类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我国高光谱遥感卫星指标的全面突破。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从事星座运营、卫星研制、载荷定制、数据开发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全自主研发高光谱卫星星座的商业航天公司,全力打造我国最大最全、最好用实用、成本最低的高光谱遥感卫星星座,是国内遥感星座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图源西安中科西光航天公司官网公司创造了国内商业航天同时期发展速度最快、同比数据价值最高、同类型应用能力最强的多项奇迹,初步形成了面向环保、农林、海洋、地质、环境、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数据服务能力,是西安市知名的商业航天企业。中科西光航天拥有国内最大、最全的高光谱遥感星座108星遥感星座;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全天候卫星遥感大数据服务和卫星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现已成功发射的两颗高光谱卫星均为国内首次在百公斤级卫星上搭载高光谱成像仪,也是国内率先布局双碳业务板块的商业航天公司。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服务程序发布
    p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了《海洋生态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trong 环境监测 /strong /a 数据共享服务程序(试行)》(以下简称《共享程序》),并在其门户网站——中国海洋信息网(www.coi.gov.cn)上公开了《共享程序》全文。《共享程序》体现了按需申请、公益服务、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展现了监测数据的公益性质,推动了监测数据共享与服务。 /p p    strong 全文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服务程序(试行) /p p   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以下简称“监测数据”)共享管理,规范监测数据共享程序,促进监测数据更好地为海洋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依据《海洋资料使用申请审批管理暂行办法》(海办发〔2012〕15号)、《国家海洋局关于规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环字〔2015〕61号)等文件,制定本程序。 /p p   一、共享服务内容 /p p   共享的监测数据是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专项(项目)产生、获取并已汇交至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记录,以及由这些数据记录加工处理形成的各种统计产品、数据资料清单和元数据。 /p p   二、共享服务范围 /p p   共享用户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 共享申请事项仅限于依法从事海洋行政管理工作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行为,不包括涉外共享。 /p p   三、共享服务程序 /p p   (一)数据分发 /p p   信息中心组织对接收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质控和入库,保障共享监测数据质量 根据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各分局汇交的数据范围,定期将质控后的标准监测数据集分发至各单位,促进监测数据的统一与共享应用。 /p p   (二)申请使用与服务 /p p   1、数据申请 /p p   申请人应根据具体事项,向信息中心提出范围合理的监测数据申请 申请时提交的纸质材料包括:(一)监测数据使用申请表(见附件1)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经批准的申请数据所用项目的任务合同书、实施方案或单位相关证明。 /p p   2、审查审批 /p p   信息中心收到申请材料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技术审查内容包括:(一)监测数据使用目的、使用期限是否合理 (二)监测数据的要素、范围、精度和比例尺等是否客观合理。 /p p   通过技术审查的,信息中心做出同意批准的决定,及时通知申请人。未通过技术审查的,信息中心退还申请材料,并说明未通过原因。 /p p   特定区域长时间序列或者大量监测数据等重大监测数据的使用申请,由信息中心提出处理建议,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p p   3、数据交付 /p p   通过申请审批的,信息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数据交付准备,通知申请人,并与申请人确定监测数据现场交付方式和使用要求,签订监测数据使用许可协议,填写监测数据交付单。 /p p   4、涉密监测数据使用 /p p   涉密监测数据的共享管理执行保密相关规定。 /p p   四、使用监管 /p p   申请人在使用共享监测数据时,要严格遵守签订的监测数据使用许可协议 发现的问题或不明事项,及时反馈信息中心。 /p p   申请人要加强对共享监测数据的使用管理,对数据的安全负责,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p p   申请人不得超越申请用途或范围来使用共享监测数据 不得将共享监测数据进行公开发布、转让和交换等 不得用于盈利性、经营性活动。 /p p   信息中心有权对申请人的共享监测数据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申请人对信息中心的检查工作应予以配合,及时提供数据使用情况。 /p p   五、服务联系方式 /p p   联系人:李雪、王秋璐 /p p   联系电话:022-24010811,022-24306359,15122210439 /p p   传真:022-24010926 /p p   E-mail:747544880@qq.com /p p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93号,邮编:300171 /p p   六、实施时间 /p p   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实施期暂定为一年。 /p
  • 首批《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海洋云”平台正式发布
    6月8日,在第16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上,自然资源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首批《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该目录和平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本次发布的《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是对我国自主获取海洋数据、自主研发海洋信息产品和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整编集成。目录的内容包括海洋7大学科、83类要素,一是中国海洋站、浮标、岸基雷达、志愿船、断面观测和近海海洋综合调查标准数据集。二是中国近海环境统计分析产品,中国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专题产品,全球和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实况分析、海洋再分析和海洋环境图集等产品。三是基于全球Argo等多源数据,通过排重整合、融合分析和精细化质量控制等处理形成的全球海洋温盐、水位、气象、生物、化学、水深地形、底质和地球物理等整合数据集。总体上,国内来源数据时间范围从1942年至今,国际数据从1662年至今,空间覆盖我国近岸近海、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全球海域。《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具有数据类型丰富、时空范围广、时效性强、成谱系化等特点。所有数据都经过精细化处理和深加工,更新频率最高达到分钟级,涵盖标准数据集、整合数据集和统计分析、实况分析、再分析产品,以及图集图件和专题报告等多层级,可以面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为涉海部委、沿海地方、科研院校、涉海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海洋云是国家级海洋数据和信息产品在线服务平台,构建了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数据在线汇聚、涉海部门海洋信息互联互通、公益数据产品集成服务、国际海洋信息资料交换合作的一站式平台。海洋云以国家海洋观测调查的海洋大数据资源为基础,保证上云数据科学可靠、时空连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和模型方法上链服务;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品整合、平台挂载、资源链接等方式,保持云上数据资源的动态更新和生命力;打造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全力保障海洋云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海洋云提供海洋数据免费下载、依申请使用、在线计算分析和数据产品特色定制等服务,极大地提升用户享受数据服务的便利度和权威性,满足各类用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海洋云的上线运行,将为全社会提供科学权威的海洋数据服务,有力推进海洋数字化转型,创新海洋信息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智慧应用的新思路新模式。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聚焦新形势下海洋数据要素保障的新要求,完善海洋数据分类分级、海洋数据要素流通等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加强安全沙箱、智能合约等新技术应用,动态更新海洋数据共享目录和海洋云系统功能,持续推动和加强海洋数据开放共享,为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大助力。仪器人眼中的“赛龙舟”:
  • 专家:保护长江亟待整合多部门监测站网与共享数据
    p   由农业农村部发起、多部门及沿长江流域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参与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11月3日至4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上,多名专家呼吁,长江生物资源保护亟待共同推动监测站网整合,实行数据共享。 /p p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水生生物4300余种,其中170余种为流域特有,系我国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宝库。然而,受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数据显示,“长江女神”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淡水鱼之王”白鲟近十几年未见踪迹 “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每年到达长江的野生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万余尾降至如今的不足百尾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从20世纪90年代的2700余头,降至目前的约1000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p p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等持续开展探索实践。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介绍,长江委通过整合专业监测资源,建立了覆盖4500个监测断面的水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研发了鱼类水声学、环境DNA检测等新技术,提升涉水综合监测能力。目前,长江委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监测站网规划》,正实施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建设。 /p p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也在开展相关监测。”马建华表示,建议共同推动监测站网整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工负责、强化监测。 /p p   “已有的相关监测数据及成果,分散在相关部门。”在马建华看来,需共同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生物调查或水生态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数据和业务信息共享及成果应用,为长江水生态保护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p p   “建设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平台,是保护长江的必然选择。”来自中国工程院相关人士的发言亦称,基于互联网、运用大数据整合各方资源,可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需推动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气象等多部门监测数据的公开、共享。 /p p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戴维· 蒂克纳博士也建议,“加大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资源调查的投入,建立更全面的河湖及湿地保护监测系统”。 /p p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长期关注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河流保护难题。据介绍,密西西比河生态修复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即建立了流域内水质和生态的长期监测体系。2012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监测协作项目设立,已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覆盖12个州48个机构的67万条历史数据,为修复项目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p p   “保护长江,需在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现有监测网络基础上,重新统一布局,建设覆盖多方面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TNC参会代表建议。 /p
  • 跨界联动,数据共享,青吴嘉三地开展联合水环境监测
    太浦河流经苏浙沪三省市,从东太湖延伸至黄浦江。为共同保障太浦河水环境,近年来,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建立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按照“统一断面、统一指标、统一时间、统一频率、统一方法”的基本原则,加强示范区重点跨界区域环境监测联动工作,扎实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9月28日上午,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来到太浦河取水口(嘉善)点位开展水环境手工监测。此次监测包含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指数等10个常规监测指标,同时对特征因子锑进行统一标准方法监测,此外部分检测项目将由三地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监测数据自采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进行数据共享。太浦河链接东太湖和黄浦江,横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太浦河不仅具备泄洪排涝、交通航运的功能,还承载着嘉善和青浦近千万人口的饮用水的功能,加强太浦河水质保障意义深远。此次三地再次联合监测是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境监测联动工作方案》的有效行动,三地环境部门监测部门继续“手牵手”,不断完善多方协同保护机制,持续开展对示范区内重点跨界水体实施联合监测、健全数据共享、联合防控等举措,有效形成示范区水环境监测一张网、一套数据,充分掌握重点跨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确保水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做到从源头出发,让百姓吃上“放心水”;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一体化的发展导向,围绕存在跨界污染风险环境监测领域、跨区域的骨干河流定期进行联合监测,并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协同推进环境的共防、共治、共保,共同落实跨界水体长效管理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及区域河流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 良好实验室规范国家标准及数据共享论坛会议在广东召开
    2009年11月14~15日,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毒性检测分技术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认监委科技与标准部、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共同承办的“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国家标准及数据共享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   论坛由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毒性检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孙国萍研究员主持,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化工、医药、农药、化妆品等相关生产企事业单位以及卫生系统(防疫中心)、检验检疫系统和环保系统的有关人员、高校科研院所12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领导、欧盟资深GLP专家和来自中国毒理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谢澄博士、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廖明阳研究员、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刘纯新副研究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能力验证处何平、沈阳化工研究院安评中心蔡磊明教授级高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曾国驱研究员、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王秀文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于文莲副研究员、欧盟REACH注册唯一代表联合会主席迪特• 德罗曼博士等分别就新发布的15项良好实验室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包括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良好实验室规范监督部门指南),国家认监委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监控体系,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以及REACH法规注册中的技术要求及如何实现GLP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了宣贯和报告。相关管理机构、专家和代表间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进行了检测技术实验室的参观。培训授课后,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毒性检测分技术委员会向学员们颁发了培训证书,良好实验室规范国家标准及数据共享论坛圆满结束。   目前,我国尚无真正意义上从事化学品安全评估且获得欧盟认可的GLP实验室,尽快建立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化学品理化、毒理和生态毒理检测实验室,实现化学品安全评价数据的接轨与互认是广大国内化学品出口企业与实验室机构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该宣贯和培训,有效促进了来自科研单位、企业、高等院校等的相关人员了解REACH等技术法规中对于出口化学品测试数据的具体要求,以及从何种途径获得这些数据并进行数据共享,对于企业降低测试费用,提高综合竞争力,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和化学品的出口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 河北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020年实现各类数据共享
    p   为加快推进全省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trong 生态环境监测 /strong /a 网络建设,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实现互联共享,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p p    strong 建立全省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strong /p p   根据《方案》,河北将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水资源、水土流失、耕地等环境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监测布点和功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p p   方案计划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与评估,强化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应用,加强地面生态监测和卫星、无人机遥感监测。积极推进野外生态监测站、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建设。 /p p   对于重点污染源监测,国家和省、市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县级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根据实际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省级工业园区要建设特征污染物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特征污染物变化情况,并实现与全省污染源监测平台联网。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开展重点监控排污单位的监督性监测,逐步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p p    strong 建立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监测信息 /strong /p p   《方案》提出,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水资源、水土流失、农村饮用水源、地下水、耕地、农田灌溉水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 /p p   同时,《方案》还提出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的数据需求。 /p p   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要建立统一的发布机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p p    strong 率先启动垂直管理制度试点严查数据造假 /strong /p p   为确保监测网络的有效运行,《方案》提出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分步研究提出河北省规范省以下环境监测监察机构职能定位、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垂直管理改革意见及市、县环保部门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稳步推进实施,到2020年全面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 /p p   《方案》要求,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建立部门共同监管、职责分明、同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支撑作用,根据监测结果严格执法。 /p p   对于监测数据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故意违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或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的机构和人员责任。领导干部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p
  • 科技部紧急部署芦山地震灾区遥感数据获取与共享相关工作
    4月20日8点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半小时,科技部领导立即部署指示,紧急启动灾区遥感数据获取与共享工作,为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会同高新司迅速启动国家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应急协同体系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简称蓄水池应急平台)以及科技部与总参谋部军民遥感信息应急交流机制,积极协调相关资源,组织获取灾区遥感数据并汇交至蓄水池应急平台,及时向各部门和地方提供遥感数据支持。为提高地震灾情遥感数据获取与使用效率,建立了面向各有关部委和地方的灾区遥感数据获取工作快讯即时发布制度,及时通报灾区遥感数据获取情况,截止发稿为止已发布了12期快讯,为灾区数据获取及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信息沟通桥梁。   地震灾害发生当天,蓄水池应急平台已经汇聚了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环境卫星、实践九号等卫星的灾区遥感卫星数据和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国家遥感中心按照协调、指挥、分发、汇集原则,协调全国遥感力量投入灾区背景数据获取、灾情监测等有关工作。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空遥感服务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提供了重点区域的灾前遥感数据,并快速获取了灾后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积极参与数据共享服务工作,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为蓄水池应急平台开展了大量技术支撑和服务工作,通过国家遥感中心两小时更新一次的快讯简报,为中央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灾区现有遥感数据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 单车易共享 而科研仪器却为何共享难?
    近年来,财政科技投入日渐增高,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增长,但高校院所中,却有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并不高。一名高校教授向记者吐槽,其所在学院光刻机就有四五台。如果拉通共享,一台足够。  另一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实力有限,难以负担采购先进仪器设备费用,创新能力受限。  2014年以来,“仪器共享”频频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  最近,省内100家科研单位迎来一场“大考”。根据其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接受10位省内外知名仪器设备管理专家评级打分。考核内容是过去一年各单位大型(50万元及以上)科研仪器对外开放共享情况。  这是我省首次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进行评价考核。一名参与考评的专家说,“考核不仅为了看你做得好不好,更要以此为抓手,来促进科研仪器的共享。”  言下之意,考核是倒逼共享的手段。日常生活中,共享之风劲吹,为什么科研设备的共享,还需要倒逼?从平台到真正共享,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徐莉莎 摄  【四川探索】  有省级共享平台在全国率先加入了工业设备  为科研仪器设备扩大“朋友圈”,事实上,四川做了很多工作——省本级建立的“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聚集了省内相关单位207家,整合仪器设备3062台/套;部分单位、区域也积极响应,建设起对外开放共享平台。  成都立鑫新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就通过省级平台找到了一家绵阳的院所,帮公司进行信噪比测试。“公司最大的痛点就是仪器设备。几十万元的仪器尚可承担,但动辄上百万元的频谱分析仪、微波暗室等就只能借用了。”公司分管研发的总裁助理兰鸿说。  据统计,省级平台运行以来,已提供共享服务5000余次,服务金额达2100余万元,为中小型企业节省上千万元资金,减轻了创新主体的负担。今年初,这一经验入选2020年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清单。  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瑞看来,四川的特色,一是家底清、数据详实,在大型科研仪器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加入了工业设备,为盘活存量设备资源、开展共享奠定了基础;二是整合了军工仪器资源。省科技厅、绵阳市共建的“17共享网”,与140余家军工科研单位合作,已累计提供共享服务约2万余次。2020年10月还在重庆建设了分中心。在四川的仪器共享科研单位中,不乏“尖子生”。譬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年来多次在科技部共享工作考核中获优,2019年为西部地区16家高校、研究机构,51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对外服务约占设备使用总机时的20%;四川大学2020年已开放仪器年平均运行机时超过1200小时,平均对外服务近100小时。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引入智能物联网平台,逐步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当年对外服务超过3万小时。  跨区域平台也在不断涌现。近期,省本级平台将与重庆正式启动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布局的成渝地区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也即将挂牌,该中心将统筹光电所、生物所、山地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打造对外共享平台。  【实效测评】  平台重建设轻运营 供需双方存在信息鸿沟  平台建设热热闹闹,但剔除少数“拔尖者”,再看共享实效,会发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如看上去那么美。  一位参与考核的专家估算,其所在小组考核对象中,10%-20%已有完善的机制,取得较好的效果;50%-60%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可能工作已经布置下去,但还没见成效。”其余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没有相应制度,定价、接单、服务则无从谈起。  记者走访了解到,部分平台、制度一应俱全的单位,效果也不理想。某高校试验设备处处长向记者吐槽:“平台、机制一应俱全,我的‘面’煮好了,却没人来吃。”另一位院所共享平台管理人员也苦恼,“不知道目标用户在哪儿。”  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设轻运营、管理粗放是这些平台的主要问题。记者打开某省级综合类共享平台官网,数千台(套)的仪器资源仅按照地区、所属单位、行业领域分类,没有功能性的整合统筹。  检索常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页面显示仅在四川大学有3台,其产地、型号、服务内容不同,但在封面显示的状态却几乎一样,难以区分。甚至部分仪器具体信息都不完整。记者在页面中看到,多数单位预约数为0。 而对比一些市场化、公司化的测试平台,它们以需求为导向找仪器,可提供共性和个性化服务,官网页面常见设备上新、团队服务、拉新活动,仪器的功能介绍、送样须知、测试案例一目了然。一些市场化运营的测试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找仪器。  兰鸿建议官方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她说,如果不是因为此前有过合作,自己可能也不会得知这些共享平台的存在。  这导致供需双方的信息鸿沟依然存在,共享实效不明显。采访中,成都国为生物医药公司研发人员李晶透露,公司苦苦找寻4个月,也没找到一台冷冻电镜。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这样的高端设备。  刘瑞说,平台缺乏宣传是全国共性问题。即便是国家级平台,新闻媒体所做的报道也不多。  【追根溯源】  有观念的问题 更有激励机制的问题  为何运营、推广力度不大?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根源在于“不愿享”。一些科研单位普遍认为,做项目搞科研才是本职工作,对外开放太麻烦。  “别说对外共享,有的学院课题组之间设备共享都成问题。”某高校教授向记者倒苦水,“实验谁来做?用坏了谁来修?收费标准是什么?怎么给人开发票?有没有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 … 这些都成问题。”  一些单位通过制度设计,制定了收费标准和收支体系;将对外开放的部分收入提留,作为维修管理基金;建立统一的分析测试中心,申请CMA认证,为校内外提供共性的服务,解决了部分问题。  除了操作层面,“不愿享”的根源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这一情况在高校尤其突出。高校仪器设备涉及专业面广,分散在各学院、实验室,管理相对松散。一些专家仍有仪器设备“团队化、个人化”的旧观念。“如果校长不重视,光设备处长折腾,大家也可能不配合。”该教授说。  更深层难解的问题体现在激励机制上。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同于共享单车,其本质是为企业提供复杂、非标准化的服务。仪器很重要,操作实验的人更重要。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公共实验技术中心主任周燕介绍,提供对外共享服务时,企业科研基础不一,有时得反复沟通,摸清对方需求;有的客户要求较高,需要设计精密、复杂的实验方案。而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在本单位任务外,额外付出大量心血。因此,激励格外重要。  为调动积极性,四川2018年出台政策明确,管理单位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收取的服务费,应用于科研团队劳动报酬,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政策落地并不理想。科研单位普遍反映,“这是当年四川很大的突破,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下了大力气。政策很明确,但还不够细。”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一名科研人员正在操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徐莉莎 摄特别是中央在川科研单位或其二级单位,还得符合主管部门或本单位的财务、审计制度。院所普遍设置了绩效总额“限高”,对外服务费用纳入绩效总工资,一旦超出限额,就与单位管理体制冲突。  某在川高校曾发文明确,设备实验服务费的70%,按照国家和学校政策规定主要用于共享测试服务绩效奖励。但是面临复杂的财务制度,该校设备处处长也只能摆摆手,“存在政策‘撞车’问题”。  “说白了,还是让大家带着使命感做事。”某院所设备管理人员说。  【对策建议】  行政市场两手抓 为仪器共享探索“四川方案”  多位受访者认为,四川面临的问题与国内大多数地区一致。要实现更好的共享实效,还需从上述问题入手突破。  一方面要借助行政手段。刘瑞认为,要从根本上引起科研单位重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除了落实考核制,还要设立奖惩制。科研单位大多看重声誉。如果光有奖励,没有惩罚措施,很难真正触动到管理层。  同时要把考核结果嫁接到能切实影响科研单位的事情中。比如把仪器共享与单位考核、学科评估、仪器购置、科研项目申请等事宜挂钩。还要通过赋予设备管理部门更多的事权,加强其设备统筹管理话语权。  多位受访者认为,只有提高从机组人员到单位的共享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营不优、推广不力等问题。他们建议,从财务、人事两方面入手, 针对激励机制问题。  刘瑞建议,分配问题上,四川可以向北京学习,细化奖励政策。2016年,北京市十几个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绩效奖励纳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限制”。这样一来,机组人员的对外服务收益不受绩效“天花板”的限制。  人事管理上,两位高校教授建议,理清科研和科研服务的人事管理,建立专职实验技术队伍,为其开辟晋升通道,让专业的人安心做专业的事。“给他们体面待遇、晋升通道,既能对外提供服务,又能培养一批顶尖设备工程师。”  行政化手段之外,也有专家建议,可以探索结合市场化运作。受访教授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探索成立分析测试中心,统一为校内外服务。测试费用一部分用于人员奖励,一部分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形成一个可造血的循环。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就建议,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对接线下服务,实现不同区域平台的仪器设备数据库等优质资源共享对接,建立全国范围内各地市参与的全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联盟,协商制定统一的行业政策、条例法规。  此外,一些大型公共对外共享平台,可以借鉴市场运营经验。目前,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把数据收拢、平台搭建好,但具体怎么收费,怎么对接,怎么把仪器包装成市场能直接理解的服务,怎么开展运营推广活动,可以尝试引进市场化团队,也可多向他们学习借鉴。
  • 安捷伦和SCION色谱数据系统将实现共享
    日前,安捷伦与SCION宣布了一个气相色谱仪器控制协议。此次交易同意安捷伦和SCION的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本公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色谱数据系统。   双方将交换驱动程序软件的开发文档和免税许可书,以方便双方将各自的气相色谱整合到对方的色谱数据系统中。随着驱动程序的发展,两个生产商的气相色谱系统都将被逐步整合到安捷伦的OpenLAB CDS EZChrom Edition和SCION的CompassCDS色谱数据系统中。   使用安捷伦的仪器控制框架和快速控制驱动技术,SCION的3000系列和400系列(包括最新的SCION436和456)色谱能使用安捷伦的OpenLAB CDS软件。同样的,SCION 的CompassCDS也将支持安捷伦6890和7890系列的气相色谱。   安捷伦软件和信息学业务总经理 John Sadler表示:&ldquo 安捷伦在实验室信息学方面追求开放的方式,支持我们的用户将资金用于仪器、工作流程、操作系统、数据和知识。我们正在继续通过与其他分析仪器生产商的合作,来扩大我们OpenLAB CDS软件的多厂商仪器控制能力。并且正在努力通过数据系统来实现分析仪器控制的标准化,从而为我们共同的用户提供最好的工作和测试软件。&rdquo   SCION 总裁Dan Klopp表示:&ldquo SCION致力于为个人用户的需求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包括我们的色谱数据系统可支持多厂商仪器。通过签订此协议,我们的软件和系统将再一次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提升。&rdquo
  • 仪器共享,不仅是“物的共享”,更是“人的共享”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联合报导 /strong  2019年10月16日,2019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合肥召开(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EMS201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点击此文字进入会议专题 /span /a ) 下午,年会策划主办的十个分会悉数登场。今年新增“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分会场”(以下简称:共享实验平台分会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韩玉刚担任分会主席,张文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书胜(郑州大学)、李勇(军事科学院)、李文奇(清华大学)、洪健(浙江大学)、徐信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孟令杰(西安交通大学)、郭振玺(北京大学)担任分会副主席,下设分会组委会,共有委员13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8036470d-14aa-491f-94f1-214b77b2ca61.jpg" title=" 会场.jpg" alt=" 会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分会场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推进仪器开放共享 /strong /p p   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16日下午的分会报告上,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主任刘瑞对该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从报告中看到,已经建设了国家网络管理平台(nrii.org.cn),地方、部门管理平台,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其中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已服务为主。目前,国家平台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23个国务院部门(直属机构)所属的5千多家管理单位,其中20个省级平台和近3000家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系统互联、数据互通。 /p p   此外,对于免税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如何实现开放共享服务方面,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推动海关推出按简易程序办理开放共享有关手续的办法。刘瑞提到,国家管理平台下一步工作主要将围绕3个方面进行:(1)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推动,(2)进一步发挥网络管理平台作用,(3)鼓励先行先试,加强总结宣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2b9d486e-5e74-48cb-b2e7-34712f284032.jpg" title=" 刘瑞.jpg" alt=" 刘瑞.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主任刘瑞作《落实国务院70号文,推进仪器开放共享》报告 /p p   清华大学教授潘勋以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校级平台发展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1)平台技术队伍规范: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规模适当 (2)平台技术队伍建设:领导支持、部门支持、院系支持、平台担当 (3)平台技术队伍管理:注重服务、制度健全、机制创新、激励表彰。潘勋在报告中谈到,科研条件平台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主战场”,特别分享了施一公在平台年度表彰会上的发言:“如果没有公共平台的有力支撑,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就难以实现快速发展,更不会具有目前的学科地位以及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b3355870-ed7b-49dc-ab2b-09dc55166922.jpg" title=" 潘勋.jpg" alt=" 潘勋.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教授潘勋作《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平台技术队伍建设回顾》报告 /p p   西安交通大学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7个校级实体设备共享平台等目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孟令杰以创新港分析测试中心建设历程为例,分享了共享平台的优秀建设经验。在设备购置方面,立项论证时获得校一流大学建设经费5000万元 经过中心的创新建设模式:学科共建、托管共建等,目前中心设备原值已经扩充到1亿元。依托物联共享系统等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努力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自2017年6月中心试运行以来,年均工作机时1907小时,远超学校年1380小时。孟令杰特别强调,分析中心的机时计算口径一律为用户计费机时。 /p p   从现场报告可以看出,自国务院70号文发布以来,虽然还存在问题,但科研设施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5f1b41c0-4fd0-412b-b1c3-e08f933fa552.jpg" title=" 孟令杰.jpg" alt=" 孟令杰.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孟令杰作《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电镜运行情况及开放共享激励机制思考》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仪器共享也是“人的共享” /strong /p p   70号文明确提出6条重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强化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该措施明确指出,管理单位要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培训、薪酬、评价等政策。科学仪器设备集中使用的单位,要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和开放水平。刘瑞在报告中说到,仪器共享,不仅是“物的共享”,更是“人的共享”。各共享平台在实践中也纷纷高度重视平台技术队伍培养、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07637285-4ea0-489c-880e-220c1a6b0117.jpg" title=" 丁明孝.jpg" alt=" 丁明孝.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教授丁明孝作《提高电镜平台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编写生物电镜样品制备一书谈起》报告。 /p p   潘勋认为,高水平技术人才是平台技术队伍的灵魂。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平台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制度 明确平台技术人员休假与薪酬 建立职称评聘与内部职级体系 更是创立700万元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技术发展基金”,重点奖励在平台工作的非事业编制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创新团队。孟令杰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一直坚持每两周举办一期技术论坛,以支持高水平和特色研究;技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知名专家主讲,目前已经举办41期 2018年共安排了46个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128b528f-79a4-434b-bd5b-020cf2dde247.jpg" title=" 徐信兰.jpg" alt=" 徐信兰.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6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教授徐信兰作《“专业规范+特色”浅谈科研服务型基础生物成像平台立足之本》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仪器采购模式升级,设备查重通过率不到50% /strong /p p   潘勋介绍平台技术队伍规划的内容中,提到要注意“整体规模适当”的原则,注意资源配置适度、人员规模适度。西安交通大学在分析中心建设初期,就开展校级统筹论证,以部分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对清华模式(985二期开始设备处对所有设备购置经费统筹论证)、天大模式(专业设备院级统筹论证,通用设备校级统筹论证)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安交大模式:多部门联合统筹论证,校-院-专业三级平台建设,学校主导优先规范校级平台。这些与2019年财政部、科技部下发《中央级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查重评议管理办法》(财科教[2019]1号)精神暗合。 /p p   刘瑞谈到,国家管理平台建设已经开始支撑管理和决策,为财科教[2019]1号文发布提供了必要支持,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评议系统。据介绍,该办法实施以后,当前200万以上设备查重通过率不到50%,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购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购置经费。 /p p   共享实验平台分会场在17日下午、18日全天继续举办,更多精彩报告陆续登场;未来,中国的共享平台建设也将再创佳绩!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EMS2019"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113fde71-a7fd-48a1-a7a1-81a1ce664dc3.jpg" title=" 专题logo.png" alt=" 专题logo.png" / /a /p p br/ /p
  • 开放共享让大型仪器“享”起来
    南开大学仪器管理平台是由校级大型仪器管理平台、院级仪器管理平台和平台管理中心三级构成。   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不仅加强平台建设、制度保障,还配备了数量和素质都合理的大型设备管理团队。   通过将大型仪器与社会单位共享,高校帮助企业等很多社会单位解决了买不起昂贵仪器设备做检测的难题。   华东理工大学的73台大型仪器没有休息日,甚至到晚上12点后,华东理工大学的部分大型仪器依然在忙碌。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华东理工大学推出了大型仪器设备全时段共享机制,这73台大型仪器得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以上场景只是我国很多高校面向校内师生共享大型仪器的缩影,像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面向校外社会单位开放大型仪器,这些高校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校内共享、校外共享等方做了哪些探索?中国教育报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建立统一管理机制搭建共享大平台   &ldquo 高水平的前沿研究离不开尖端科研设备的支持,而这类设备往往耗资巨大,单个课题组难以承担。&rdquo 在中科大副校长张淑林看来,学校为每个课题组单独购买这些尖端设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而且课题组也相对缺乏管理这些设备的专业人才,不利于设备的维护、利用。   为解决这一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从2000年起,中科大就决定建设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的公共实验中心,购置一些各学科急需、通用的大中型实验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逐步建立起资源公用共享系统。   &ldquo 当时正是&lsquo 985工程&rsquo 一期建设时期,我们没有国家重点建设经费&lsquo 撒胡椒面&rsquo ,而是拿出8000万元建了4个公共实验中心,出发点就是希望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最大作用。&rdquo 张淑林介绍说,目前该校已建成理化科学、生命科学等6大公共实验中心,拥有大中型仪器设备280余台套,各类仪器总价值约3.5亿元。   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胡兵介绍说,该中心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化、信息化的实验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用户管理、预约、计费管理、仪器管理等6大功能,使整个中心的管理流程顺畅而高效。   &ldquo 学校对6大中心统一管理,相关学院受学校委托进行协助管理,各分中心又有各自的管理运行制度。&rdquo 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鲁非介绍说,学校&ldquo 搭台&rdquo ,学科群&ldquo 唱戏&rdquo ,这种模式使各个分中心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在设备采购这一公共平台建设最核心的环节上,中科大把自主权下放给各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都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和相关教授组成,在前期广泛征询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由专家委员会对中心的仪器购置、规划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报学校核准。这样的会议平均每2至3年召开一次,能够及时地跟进科研工作者对设备的具体需求。   相比于中科大以6大公共实验中心撬动学校大型仪器共享机制,南开大学在2003年就成立了由主管校长担任主任的学校大型仪器管理委员会,建设了大型科学仪器虚拟管理平台。同时,该校设立大型科学仪器虚拟管理平台开放基金及维修基金。从2003年起,学校每年拨付20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大型科学仪器虚拟管理平台的开放基金及维修基金。   2011年6月,南开大学新的校级大型仪器管理平台在全校试运行,该系统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于一体,实现对平台仪器实时在线管理,可进行系统信息交换和通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及监控。   据南开大学实验室设备管理科科长胡宁介绍,该校仪器管理平台是由校级大型仪器管理平台、院级仪器管理平台和平台管理中心构成。截至目前,校级大型仪器平台接入170台大型仪器,5个院级平台接入85台大型仪器。校级大型仪器平台有效用户人数为3166人,其中教师用户596人,学生用户2570人,课题组476个,3年完成测试收费1135万元。   与南开大学类似,西南石油大学则于2010年在该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下设科级单位&ldquo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心&rdquo ,专门负责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建设,开放共享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中的协调、监管、咨询、有偿使用收入分配、使用效益考评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的调配等工作。   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不仅加强平台建设、制度保障,还配备了数量和素质都合理的大型设备管理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通过实施&ldquo 实验队伍培训计划&rdquo 、&ldquo 实验室中青年骨干培养计划&rdquo 、&ldquo 打通实验队伍职称晋升通道&rdquo 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同时,该校制定了《西南石油大学自研自制项目管理办法》,以项目资助的方式鼓励师生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研制、升级改造、功能开发等。   张淑林也认为,专业化理念不仅应体现在体系以及硬件上,更应体现在队伍建设上。为此,中科大为公共实验中心工作人员量身打造专门的评价体系,单独对其职称与业绩进行考核,激励该中心工作人员专注于对仪器的性能改进和功能开发,从而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目前,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共有专职技术人员126人,62%的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人数分别为15人、25人。   高水平的仪器管理团队,不仅使中科大公共实验平台可为用户提供解析样本数据和结果等专业服务,也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为例,该中心平均每年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仪器使用时间达5万小时。   校内全时段共享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活力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小张之前通过了该校现代仪器分析A、B课程考核,因此他在提前预约成功的情况下,可以在任一天、任一时间进入该校分析测试中心使用大型仪器做实验。   华东理工大学自1998年开始尝试大型仪器向学生开放,该校当时开设了仪器操作的培训课程,该课程结束后,青年教师及学生可以申请参加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颁发仪器上岗证。   2013学年上半年,华东理工大学对此进行了改革,该校面向研究生开设了现代仪器分析A、B课程,同时也向青年教师开放了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现代仪器分析A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所有大型仪器操作的理论知识 而B课程则将仪器分门别类,由仪器管理人员按照仪器类别,先为学生讲授如何制作样品、调试仪器等技巧,随后在仪器前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学生操作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时,由3名专家组成专家考核组,学生上机操作,专家考核组对学生上机操作情况打分,合格的可独立上机操作,获得75分以上成绩的通过考核。   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介绍说,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为32学时,每个教学班班额根据仪器的特点不同而不同,以保证每个学员都有充分的上机时间。为不干扰正常的科研实验,该校将这两门课程安排在晚上,同时按照参加课程人员将来所做实验的轻重缓急,可优先安排上课。   蓝闽波解释说,之所以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所学不同,是因为青年教师基本掌握大型仪器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独立操作仪器的技能。而研究生缺乏操作大型仪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只能先学习A课程再学B课程。   对于为何开设这两门课程,蓝闽波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有时需要自主调节大型仪器参数获得数据,如让仪器管理员用常规参数操作仪器,难以达到实验理想效果 另一方面是因为该校面对全校师生,推出科研仪器全时段共享机制。   据介绍,目前华东理工大学所有单台件价值40万元以上的仪器全部加入全时段共享机制,这73台仪器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提供服务。   &ldquo 管理人员下班,仪器不下班。&rdquo 蓝闽波表示,为解决节假日和夜间开放仪器所导致的管理和安全问题,该校全时段共享操作流程完全实现了自助,无需安排管理人员值班。通过现代仪器分析B课程考核的该校师生,可在全时段共享平台上预约,自行操作仪器完成测试。全时段共享平台会在用户预约的时间,通过校园一卡通自动完成身份认证、打开门禁,并对操作进行全程监控。师生还可根据自身课题需求,自主调节大型仪器参数,及时发现实验现象。   蓝闽波提供的数据显示,自华东理工大学对研究生进行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并推出部分大型仪器全时段共享机制以来,该校大型仪器利用率比之前提升了50%,全时段开放的73台仪器到现在为止,共增加了超过7000小时的使用时间。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部分热门仪器平均每天夜间使用超过4小时,每天的热门时间17:30&mdash 24:00基本被预约满。   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也通过提升该校研究生使用大型仪器的能力,提高大型仪器利用率。据介绍,该校公共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研究生实验训练中心,每年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物质结构分析、工程与材料等多门课程。仅2013年,该校就开设37门课程,选修课程的研究生、本科生总计3092人。   据统计,近5年来,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累计为8万人次研究生提供了测试服务,测试样品数近70万份,支撑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5000余篇,其中三分之一为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中心支持的博士生论文获得&ldquo 全国百篇优博论文&rdquo 23篇、&ldquo 中科院优博论文&rdquo 62篇。   西南石油大学在大型仪器校内共享方面也卓有成效,该校在2008年自主开发了一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学校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大型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共享平台。目前,共享平台中共有166台套、价值达到10146.28万元,按台套数算已占全校仪器的50.46%,按价值算已达65.72%,此项有偿服务收入已达每年120万元。   西南石油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郭平介绍说,近3年来,西南石油大学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近6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60多项,这基本上都是学生们在该校实验室自主实践获得的成果。   为促进大型仪器校内共享,2011年12月,南开大学出台了《南开大学大型仪器管理平台测试收入分配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平台仪器测试收入的10%、10%、1%分别作为仪器组人员的酬金、平台仪器维修基金、平台运行维护费,仪器测试收入的79%返回学院,作为仪器组测试成本、日常运行和维修经费。   对校外单位开放共享换来双赢局面   前不久,中央出台的《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强调要把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对此,张淑林表示赞同,他说:&ldquo 资源说到底是国家给的,理应为社会服务。高校的公共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我们视之为一种责任。&rdquo   据张淑林介绍,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目前已有2个国家级计量认证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信息安全评测中心、1个省级实验动物中心,这标志着该校公共实验中心具备了依法为社会提供公正、科学数据的资质。   据介绍,2009年,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加入&ldquo 中科院合肥战略能源与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rdquo ,积极为安徽省公安厅、交通厅、卫计委、环保厅等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交通事故责任鉴定测试,以及大量的食品、药品质量鉴定、环境安全、高新技术的样品测试,平均每年为外单位提供约3000人次各类测试服务,测试样品2万多份,服务机时3万余小时,。   鲁非以该校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为例介绍说,该中心所属的几何量测量、材料测试与分析、热分析实验室都具备相应的国家级计量检测资质,并面向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检测技术服务。   &ldquo 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于2012年初启动与我们的合作项目,委托我们进行29种主要发动机关键部件的相关性能测试。&rdquo 中科大工程与材料科学中心主任翟超介绍说,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从事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资质,可以满足江淮汽车的测试需求。江汽集团在报告中也表示,在和中科大工程科学中心的合作中收获颇丰,已经预约在后期继续邀请中科大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张淑林认为,该校与企业等社会单位共享该校大型设备是互惠互利的,&ldquo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校公共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升,更有利于中心的长远发展,这无疑营造出一种良性多赢的局面,开放的胸怀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dquo   胡宁介绍说,为方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两校在2013年4月开通了两校大型仪器平台校际互通,凡两校有预约使用对方学校大型仪器平台仪器意向的教师,可在对方学校大型仪器平台申请设立课题组账户。   &ldquo 申请程序很简单。&rdquo 胡宁表示,课题组登录本校大型仪器平台,下载《天南大互通预约共享平台课题组申请表》和《大型仪器平台仪器使用计划表》,由课题组负责人填写后交本校平台管理员审核。课题组申请获得批准后,在对方学校大型仪器平台建立课题组并开通财务账户,再给账户充值就可进行仪器使用的预约。截至目前,天津大学在南开大学大型仪器平台开设57个课题组,南开大学在天津大学大型仪器平台开设63个课题组。   南开大学大型仪器平台还面向天津及周边地区的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共享服务。据胡宁介绍,自2011年9月至今,南开大学大型仪器平台服务校外用户90家。   北京诸多高校为让&ldquo 沉睡&rdquo 的科技创新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积极将大型科研仪器与企业等社会单位共享。北京大学授权具有测试服务资质的北京燕达微构测试中心,作为校内开放资源的专业服务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这一专业化市场运营机构,代表学校统一运营实验检测资源,面向社会提供商业化检测服务。   北京多所高校还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大型科研仪器与校内外机构共享。2009年,清华大学将&ldquo 实验室开放基金&rdquo 资助额度增加到1200万元,并出资8000万元新建高性能计算机平台和电磁实验室平台,完善、增加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资源。北京大学创立了仪器创新研发基金,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申报项目,对项目完成有明确的市场化目标。在北方工业大学,校方将共享服务纳入教师的晋级和职称考评体系,以提高他们服务企业的积极性,扩大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广度。   通过将大型仪器与社会单位共享,高校帮助企业等很多社会单位解决了买不起昂贵仪器设备做检测的难题。例如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仪是抗体筛选的关键设备,重庆大学基因工程中心实验室是西南地区最早购进该设备的科研单位之一,在加入重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后,该实验室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部免疫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为其承担的科技部&ldquo 973&rdquo 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测试并取得成功,为华西医院利用质谱进行膜蛋白鉴定提供了必要条件。   华东理工大学等更多的高校也像重庆大学一样,将学校部分大型科研仪器纳入所在地区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企业等社会单位解决难题。近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正式上线,浙江理工大学就将700多套、总价值5亿多元的仪器设备纳入该平台。娃哈哈等企业可以进入平台网站进行预约,检索到所需仪器后,在该仪器可供开放的时间里选择预约日期,预约成功后,可进入实验室自主测试,也可以送样委托检测。测试完成后,后台会根据测试情况进行费用核定,企业再确认付费,此举减少了企业科研成本投入。   浙江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张瑞林认为此举是互惠互利的,因为高校同样面临仪器设备养护维修成本,而向企业有偿开放共享后,收入部分可以用于维护支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只是北京、上海等多地所搭建的类似平台的缩影,更多类似平台已经运行多年或正在建设,这类平台也正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改造自己的线下服务流程,让企业等社会单位更加便捷地使用大型仪器。例如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该基地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让企业等用户能随时了解该基地研发及实验室资源的变化情况,随时可获得测试服务咨询和研发实验服务。(记者 刘盾 汪瑞林)   【链接】   五措施推进重大科研设施仪器向社会开放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提出,为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将采取五方面措施:   第一,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都纳入统一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各个管理单位都要按统一标准建立在线服务平台,纳入国家管理平台。建立开放记录,对设施和仪器的使用分布和使用情况公开。   第二,实行分类的开放共享。大型科学装置和科学仪器中心要把&ldquo 开放&rdquo 纳入到日常管理 对于科学仪器服务单元和单台(套)5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按照不同专业或仪器功能,打破管理单位界线,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的科研仪器服务机构群。   第三,建立开放共享的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对通用和专用设备分别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结果。   第四,加强开放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用户独立开展的科学实验形成的知识产权由用户自主拥有,论文等要明确标注利用仪器情况 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后,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安全管理。   第五,强化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管理单位法人责任,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等,提高利用效率和开放水平。   高校大型仪器使用情况请见&ldquo 高校大型仪器&ldquo 沉睡&rdquo 之惑&rdquo 。
  • 智慧消防物联网平台,实现消防大数据互通共享保安全
    应急管理部最新统计,截止今年4月25日,2019年全国化工行业发生安全事故60余起,死亡和失联148人。自3.21江苏响水特大爆炸事故后,4.15济南齐鲁天和惠世药业火灾中毒事故、4.23陕西榆林化工园区停车场油罐车爆炸事故、4.24内蒙古乌兰察布化工厂爆炸事故… 消防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由智慧消防管理平台和三大保障体系构成,智慧消防管理平台由基础层,应用数据层、业务支撑层、应用管理层和综合展示层构成,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实时监测、智慧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通过消防标准化规范体系、消防信息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保障平台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 消防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图首页“一张图”消防物联网监管平台首页展示“一张图”功能,地图展示系统联网单位及相关的数据统计、报警数据、设备情况等信息,直观了解辖区内消防监控的基本情况。火灾报警联网监控系统实时采集联网单位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报警信息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实现对联网单位自动报警系统的全方位感知、全过程监控。能够提前发现各种故障隐患,保障自动报警系统各项设施正常运行。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化工园区的生产型企业多涉及各类易燃易爆的气体,根据《GB50493-200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由可燃气体探测器(聚光科技GT系列产品)和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构成(聚光科技GC系列产品),可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区域可燃气体进行实时的监测预警,及时的发现存在的泄露隐患,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电气火灾远程监控重点部位实时检测工作电流状态,当工作电流发生异常时,立即发出报警,及早发现火灾隐患,从根本上避免因为电气短路或过载而引发的火灾危险。消防用水远程监控  实现对消防水源管网水压的准确、实时多点并发监测,通过对水压值动态分析,保证消防水箱和消防水池的水位处于正常水平范围内,保证消防管网系统通畅。消防栓可视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智能检测和RFID技术等,实时监测分布市政消火栓水压,保障设备运行良好,当出现故障或水压波动较大时,及时进行平台预警及通知。总结聚光科技智慧消防以物联网为基础,信息化为抓手,从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消防技术服务监管与业务规范化,单位自主管理能力出发,形成了“智慧消防防消互联”的创新性消防管理生态模式,明显提升预警报警效能和实战能力。
  • 设备共享如何走得更远——株洲高新区仪器设备共享调研
    【调研主题】产品研发、创新实验,离不开高端仪器设备。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大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买不起”高端仪器设备。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重要议题。黎朝晖带领团队在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实验室对产品进行耐压测试。通讯员 摄株洲高新区创新作为,整合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企业等单位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搭建高端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切实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有效提高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有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调研内容】设备共享迈开步子8月7日,株洲高新区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黎朝晖刚完成一项电路板耐压、兼容实验。此次实验,黎朝晖是“借用”众普森科技(株洲)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完成的。黎朝晖的工作室距离众普森公司1.6公里,车程5分钟。相关实验,他已完成7次。按照实验取得的相关数据,他牵头孵化的新能源电池项目有望更快完成研发。“不然的话,就要自己购置实验设备,或者去长沙做实验,既耽误时间,效率也不高。”黎朝晖说,新产品研发需反复实验,就近实验带来诸多便利,让他和团队腾出精力专注产品研制。对于这种“出借”实验室的方式,“出借方”众普森公司也很乐意。“我们自己一个新项目,实验做下来大概1个多月。有的实验设备不用后,经过沟通衔接,完全可以给其他单位用,不会影响自己的实验和生产。”该公司实验室负责人郭建湘说,受限于自有设备不足,公司有时也要“借用”其他单位的实验室。改买设备为“借”设备,企业受益匪浅。不久前,湖南英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借”设备完成新产品控制器温升实验。该公司项目总监赵斌说,如果自购一台热成像仪,需10万余元。共享仪器设备,企业愿意,政府积极作为。株洲高新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邱彬介绍,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激情,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去年3月,株洲高新区经过调研决定搭建平台,“撮合”供需双方,解决大中型企业仪器设备闲置、中小企业无力购置和维护仪器设备的问题。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目前累计上线仪器、设备471台(套),可对1000余项技术指标开展检验检测。截至7月底,已服务企业85家,提供服务106次。“试着走”的“小程序”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由该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牵头建设。中心工作人员廖婧点开微信小程序“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界面出现“首页”“分类”“其他需求”“我的预约”4个板块。其中,“分类”涵盖环境科学仪器设备、工艺实验设备、特种检测仪器设备等20个类别的各种仪器、设备 若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不在“分类”中,进入“其他需求”板块,按提示输入诉求 “我的预约”可实时查询预约情况。“当日订单当日反馈。”廖婧介绍,设备需求方提交订单后,该中心将安排工作人员线下联系供需双方,商定“借用”设备的具体时间。进入平台后台,记者看到,有的设备标注“借用”预估价格,少则数十元,多则上千元。“有价值的服务,能确保平台更好运行。”株洲高新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总工程师罗双峰解释,出借双方谈妥后,一般会签订共享协议。该中心原则上建议“出借方”按不超过一般市场行情价格的50%收取费用。“如果费用收高了,我们会做企业工作,要求适当降低收费。”罗双峰说,从平台运行1年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通用设备共享较多,客户忠诚度较高,一些中小企业不再舍近求远找设备。目前,“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注册用户1235个。记者发现,点击登录“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响应时间较长,进入板块较慢。罗双峰坦言,受限于经费,中心放弃最初开发APP的设想,最终选择开发微信小程序,只花了3万余元。“现在主要上一些关键设备,上多了小程序运行不了。”“先试着走,再慢慢推广。”罗双峰说,设备共享空间巨大、前景光明,株洲高新区正计划链接更多资源,推动平台按“政企共建”模式做大做强。设备共享难在哪设备共享并非新鲜事。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早有部分省、市推出类似平台,予以相应财政补贴。但即便如此,平台上完成服务的次数寥寥。设备共享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不多。设备共享存在什么困难?“部分科研仪器设备拥有单位,对仪器开放共享的意愿不强,特别是大企业。”罗双峰说,主要原因是企业出于研发需要、技术保密、设备管理维护等考虑,不愿开放仪器设备。株洲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不多的财政补贴金额和有限的设备“出借”费用,相比企业主营收入,实在太少。而设备共享要安排专人、投入力量,大企业对设备共享很难有较高的热情。“株洲高新区设备共享平台”采取线上提交订单,线下安排专人对接,提供“一站式”共享服务,为供需双方定制服务,解决了繁杂的沟通难题。但大多数平台定位公益平台,只是简单提供信息,并未打通设备共享服务最后环节。当然,对设备“出借”后的服务等后续情况更无法掌握。“高兴了接待,不高兴了拒之门外。”一位业内人士说,缺少激励机制,缺乏服务意识,导致设备共享没有“客户黏性”。株洲高新区动力谷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邱彬认为,设备共享不仅在降本增效方面成效明显,还对增强企业互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意义重大。该中心将优化共享服务模式和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将共享服务拓展覆盖到全市范围。【调研感言】打通设备共享“任督二脉”李永亮科技创新,必须先经过实验验证。对于一些缺资金、无实力的创业团队、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难以跨过的门槛。设备共享,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无疑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题中之义。株洲高新区搭建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线上线下服务,走出了区域设备共享新路子。大企业实验经验丰富、技术领先,中小企业“借用”设备可事半功倍。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做法值得肯定。目前,仪器设备借用方意愿较强,而出借方并不太积极。开放实验室,无疑需要大企业树立大局意识,为区域科技创新作奉献、当“基石”。但换位思考,大企业购置仪器、维护设备要支付巨额费用,设备共享或多或少要牵涉人力物力,出借设备收益并不多,还存在技术泄密风险,大企业缺乏共享意愿也是情理之中。为推动仪器设备共享走得更远,各地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从中“切一块”补贴“出借”仪器设备的大企业,未尝不可。仪器设备共享动力不足,地方政府要担当作为。找准症结所在,出台激励措施,开展“政企共建”,打通制约设备共享的“任督二脉”,搭建一个运营高效、各方认可的共享平台,为科技创新升温加一把火。
  • 天开高教科创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为深入挖掘全市科教资源,瞄准天开园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即将开园之际,记者采访到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科技服务机构,他们将在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上,发挥自身作用,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据悉,天开园将设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室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对园区的开放共享。截至目前,天开实验室联盟吸纳全市447家实验室和服务机构,包括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在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的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结构生物学科研仪器平台影像室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正在运行工作中。作为天津首台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即将入驻天开园,依托天开园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据了解,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尖端设备,可完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及结构解析。精准的结构解析是在分子层面认识生命过程、破解重大疾病、辅助药物开发的重要支撑。据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李昂介绍,自仪器投入运行以来,以仪器共享服务为契机,南开大学为校外科研单位、医院、医药企业提供长期技术服务。“在对校外单位与机构提供共享服务中,生物医药企业与医院占多数,我们会提供仪器平台与技术服务,为项目做些初步分析。”李昂说。“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立之时,就按照仪器运行所需的环境指标打造了专用的电镜室。比如,考虑仪器对精准度的高要求,设置了磁屏蔽、气垫减震功能以及室内恒温等。另外,在操作技术上,我们也经过了非常专业的培训,科研院所或者是企业提供样本之后,需要我们来进行专业操作,这样可以使测试工作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李昂说。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是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孵育培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质量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提供预防传染病和感染病的解决方案。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平台实验师卢静说:“利用这台仪器,对样本进行负染色、快速冷冻、数据收集、三维重构等,对相关生物样本进行筛选与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结果为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在疾病机制研究、针对性疫苗开发、载体与药物分子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作为天开园其中的一项基础设施,为科研提供技术服务,不断为创新型企业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即将入驻天开园的‘绿色合成多孔材料制备高效催化剂和生物制剂’项目中电子显微相关工作均在本机组完成。”李昂说。
  • 军民融合&仪器共享!
    p & nbsp & nbsp 过去一项检验检测要把零部件快递到广州、上海等地,需要15天左右。”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的上市企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他们通过平台在绵阳本地对接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只需2至3天就能完成相关检测服务,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p p   这个平台,就是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p p   位于我国西南的四川绵阳,拥有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以神光三、亚洲最大风洞群、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实验台等为代表的重大科学装置汇聚于此。 /p p   然而,多年以来,这些科学仪器装置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量科研资源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众多企业创新研发往往缺乏特定的试验设备。 /p p   近年来,我国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利用率,释放科研资源潜能。2017年1月,由四川省科技厅、绵阳市政府共建的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揭牌运营,促进军工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军民互动、共享共赢。 /p p   绵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刘青川介绍,共享平台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集合仪器共享方、设备销售方、检测服务方、数据服务方、物流服务方、科技金融机构等,形成了涵盖全部线上服务功能的仪器共享网;业务资源库、运营数据库、专业报告库3个数据库;仪器共享、仪器金融、仪器研发、仪器首发、报告溯源、认证培训等六大服务功能。 /p p   在共享平台现场,各式各样大型科学仪器通过荧屏、展板、实物等方式呈现,琳琅满目。“通过这个平台,很容易找到某项服务哪个单位能够提供,价格是多少,地点在哪里等。”刘青川说。 /p p   目前,共享平台囊括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30余家军工院所、以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为代表的20余家服务平台;整合了以风洞设备、核测试相关设备、物理性能测试仪器为代表的15个大类4316台套、总价值超40亿元的仪器设备;聚集了以3位院士为代表的各类专家215人,专业领域涵盖材料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等多个领域,形成1万余项指标的检测能力。 /p p   中物院某研究所拥有一大批先进大型科研仪器。尽管过去该所的部分仪器也对外开放,但只是等客上门,业务量很少,每年检测费收入只有10余万元。通过共享平台,2017年该所的仪器利用率提高了3倍,检测费收入达到近100万元。 /p p   绵阳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昆明说,公司的直驱电机与控制系统研发需要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若要自建实验室,至少需投入120万元。公司通过共享平台联系到了本地某研究所的电磁兼容实验室,顺利完成了相关测试,节约了资金,加速了研发。 /p p   共享平台坚持需求引领,聚焦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掌握产业链条各阶段的创新服务需求,加强信息沟通对接,从需求领域、时间要求、检测指标、资金成本等方面,运用已整合的军地资源和信息,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p p   目前,共享平台累计对外提供服务达3000多次,服务用户1000多家,合同服务金额达1300余万元。 /p
  • 开放共享,让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端电子显微镜50%以上的机时由青年科学家使用。通过高端电子显微镜服务,该所2021年度取得26篇SCI论文成果,其中16篇由青年科学家完成,占60%以上。这不是个例。如今,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中科院1万多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的主要用户。“通过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破除稀缺资源垄断,让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尽快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科研行动,进而形成科研成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苏靖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公共财政投资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取得积极进展。不仅在支撑保障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方面收获颇丰,高校院所还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仪器中心,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就在不久前,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出炉:参评的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总体较好,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保障。持续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意义重大。近年来,高校院所对开放共享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从注重“为我所有”到注重“为我所用”,从“重建设轻管理”到“重统筹看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蜕变源于激励约束并重的“年度大考”。自2018年起,科技部、财政部每年组织对近350家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18年—2022年共奖补692家(次)高校院所,拨付经费6.75亿元,通报并督促整改60家。说到仪器开放程度和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就不能不提到河海大学。该校2018年参加评价考核时,大型科研仪器的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只有556小时,被评为“较差”。这个结果让刚刚分管实验室的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感到“压力山大”。该校并非不重视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工作,也出台了《河海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建立了仪器购置论证和开放共享管理体系,怎么还会出现这种结果?究其原因,是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比如,“学校仪器购置缺乏统筹,存在因引进人才购买大型科研仪器,事后仪器闲置的情况。一台气质联用仪全年只开机3次,一台制备液相色谱仪全年未使用”。郑金海和同事调研走访后还发现,学校部分仪器专业性较强,开放共享程度低;部分大型仪器精密程度高,使用效率高会引发较高的维护维修成本。直面问题,河海大学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推进评价考核、创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专项活动等措施,创造性提出“推、保、考、提、拉、改”6字工作法,大力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仅2020年度,通过校内论证削减1/3以上的仪器购置,节省购置金额1136万元;共享基金、维修基金的建立,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解了后顾之忧;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对外服务、科研成果等被纳入绩效考核……一系列“组合拳”接连出击,河海大学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仪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机时达到1223小时。2022年,河海大学在开放共享“年度大考”中获得“优秀”。而这,只是新的开始。奖惩并重提升共享效能2015年至今,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原值50万元及以上大型科研仪器数量从3.6万台(套)增至13.3万台(套);参加评价考核的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开放率从50%达到100%。中央级高校院所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从2015年的500多小时提高到2021年的1351小时;平均对外服务机时从不足50小时增至231小时。数字跃升的背后,离不开日渐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支撑,以及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2017年,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明确了开放共享相关主体的责任和重点任务。此后,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制定2200多项开放制度,在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制度予以激励和保障。“科技部还建立了集仪器预约、评价考核、资源调查、购置评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互通互用,指导推动20多个省区市和300多家中央级高校院所建立了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互联对接。”苏靖介绍,覆盖全国的跨部门、跨领域、多层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21年,针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申请的2.8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进行查重评议,7年来共减少重复购置4900多台(套)。一方面,从购置源头避免仪器重复浪费,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通过“奖优惩劣”,对仪器利用水平高、开放效果好的单位给予后补助奖励,对仪器闲置浪费严重、开放效果差的单位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连续5年荣获第一名。2003年以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为全国956个单位提供了2.1万次分析测试及技术服务,总使用机时达到42万小时。“为加强与所外单位科研合作,提升实验技术水平,即便对于机时特别紧张的高端透射电子显微镜,也确保总机时的20%对所外用户开放共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表示。技术支撑人才是高端仪器高效运转的关键。“平台建立了以首席技术专家为引领,以高级技术主管为骨干的专职技术支撑队伍,平台工程师的平均薪酬要比研究和管理系列人员高20%。”韩玉刚说,平台还将争取和完成仪器研制、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列为岗位等级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台自己研发的HOPE-SIM光电关联成像技术、时间分辨率样品快速冷冻技术已完成技术授权和转化。让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从中受益当前,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方面表现亮眼。比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市推出“互联网+仪器检测服务+创新券”模式,鼓励研发企业使用创新券获得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2022年度,浙江省为企业提供创新券服务2.5万次,使用创新券3.8亿元,带动企业相应研发投入11.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从购置评议—仪器入网—开放共享—运行监测—绩效评价的全周期管理“一网办”,从智能搜索—实时预约—费用支付(创新券抵扣)—结果反馈—服务评价的全流程服务“一指办”。“针对大型科研仪器评议不够科学精准的问题,平台上线智能模块,大型科研仪器购置评议从专家凭经验判断,转变为根据同单位、同型号、同功能仪器数据分析后的客观判断。”浙江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夏昶祺说,平台还安装了近1万台大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分析每台仪器的开机、运行状态,有效提高大型科研仪器使用率20%以上。开放共享,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大型科研仪器“忙”起来。不过,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大型科研仪器管理和开放共享仍有难题待解。比如,部分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与开放共享工作尚不相适,资产管理制度侧重于“管住”而非“用好”,未建立有效的开放服务收入分配机制等。“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升级版’,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苏靖透露,具体举措包括推进科研仪器购置、管理、服务、评价的全链条管理,引导高校院所进一步完善科研仪器管理制度,鼓励高校院所与仪器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深化新购科研仪器查重评议,促进国产仪器应用推广,等等。记者了解到,未来,科技部还将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打通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生物资源库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科技资源共享合力,全力保障重大科技创新。
  • 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共享经济与仪器设备携手寻找最佳出路
    p   2016年,随着Airbnb,摩拜,OFO的出现,共享经济的概念深入百姓的心中。如今,虽然共享单车行业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众多共享经济的发展项目遭遇阻碍,但共享经济的概念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其背后的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一定意义上促进资源的公平平等享用都是在当今社会值得推广和提倡的。 /p p   实际上,国务院在2014年底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意在解决科研设施与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等问题,提升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利用率。 /p p   目前,国内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发主要包括涉及设备租赁的科技服务电商平台,省市级机构建立的共享平台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共享平台。其中,后两类共享平台数量最多,设备仪器种类齐全。 /p p   我们这里列举了目前国内部分已建立了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科研院所和省市级服务平台。方便相关用户查找使用。 br/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科研院所类共享平台 /strong /span /p p   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samp.cas.cn/ /p p   清华大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yqgx.tsinghua.edu.cn/webSite/websiteAction.do?ms=goToIndex /p p   北京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sbgx.ustb.edu.cn/ /p p   复旦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p p   http://yqgx.fudan.edu.cn/yqgxqt.do /p p   中国药科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p p   http://sklnmggpt.cpu.edu.cn/Home/Index?XPath=000 /p p   暨南大学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s://lims.jnu.edu.cn/ /p p   湖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sbgx.hnu.edu.cn/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综合科研仪器共享中心 /p p   http://yqzx.ustc.edu.cn/ /p p   湖北省农科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p p   http://yiqi.hbaas.com/index.html /p p   深圳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gxpt.szu.edu.cn/Home/Default /p p   福建农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labshare.fafu.edu.cn/ /p p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省市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strong /span /p p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p p   http://www.sdtjpt.cn/ /p p   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 /p p   http://www.sstir.cn/ /p p   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www.yqgx.org:8081/ /p p   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p p   http://www.sdkxyq.com/ /p p   湖南省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 /p p   http://www.hnkxyq.com/ /p p   湖北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p p   http://www.hbsis.org.cn/said/42/index.html /p p   天津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 /p p   http://www.tjlab.com/ /p p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 /p p   http://www.dxyq.zj.cn/ /p p   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www.hebyqlm.cn/index.do /p p   贵州省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www.gzyiqi.cn/index.aspx?time=0780FFF5440B63E2BFFCE12473F0B17A /p p   吉林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p p   http://www.dbi.com.cn/ /p p   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www.ahky.cn/ahkxyq/ /p p   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p p   http://www.hniss.cn/web/index.x /p p   冉胜网(广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p p   http://www.gdkjfw.com/ /p p br/ /p
  • 仪器共享新模式:实验仪器共享网站正逐步兴起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需要实验 span class=" hrefStyle" a title=" 仪器" href=" http://instrument.ofweek.com/" target=" _blank" 仪器 /a /span 的单位,找不到设备;有实验仪器的单位,仪器却使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实验仪器资源共享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实验仪器设备的闲置率达20%。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来,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仪器共享网站正在兴起,互联网为媒介,营造仪器共享生态,真能为中国科研提速吗?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靠什么盈利?佣金和数据价值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不久前,一位年轻创业小伙魏佳星,将他的公司落户在了江苏南京,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实验仪器设备的高效共享。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为何涉足这一领域?当问起他创业的初衷时,魏佳星说:“当科学家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但长大后,有了学习经历后才发现,想用科研产品去改变一个领域很难,如果通过互联平台的整合,就很有可能从另一个侧面为中国科研速度提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仪器共享新模式:实验仪器共享网站正逐步兴起" alt=" 仪器共享新模式:实验仪器共享网站正逐步兴起" src=" http://images.ofweek.com/Upload/News/2017-04/17/nick/1492399007200025301.jpg" / /p p “我们现在主推的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互联网’,解决的是实验仪器共享问题。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闲置的实验仪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租赁,这样既防止仪器的闲置,又可以让做实验者省下了一大笔费用。”他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什么是实验仪器互利网共享?这些困扰科研界多年的“难题”,真能通过互联网,轻而易举地解决?它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赢利点又在哪?人们的疑惑,也正是他遇到的投资人问过无数遍的问题,想法是好的,但会不会照不进现实呢?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创业时就一个想法,将政府职能转移给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让平台精准找到它的盈利点。”魏佳星说。据魏佳星介绍,公司将盈利点瞄准了广告费和佣金两种形式。“如今线上的400家供应商,每家会收取5000元或以上的保障金,仪器方可以在网站上做广告,租赁仪器的单位费用中,也有小部分作为平台费。”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不仅如此,他们还想到了另一个赢利点,即仪器需求方在网站上搜索的大数据,也能被收集为资源,向设备提供商提供市场参考,这样的有偿服务价格虽然不高,但很受市场欢迎。“如此,仪器市场就能精准地知道诸如二手设备回收、市场需求等有效信息了。”魏佳星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trong 做什么服务?小到报销大到孵化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pan class=" hrefStyle" a title=" 仪器" href=" http://instrument.ofweek.com/" target=" _blank" 仪器 /a /span 共享,其实不仅是互联网租赁这么简单,单一的形式很容易被复制。魏佳星说,现在这只是个切口,未来我们还要拓展延伸服务,既有主业,又有一条龙服务,才能在市场中对抗竞争。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生物医药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实验,也要买很多的试剂,我们先做平台采购试剂服务,再涉入仪器租赁技术服务。”这个市场在魏佳星看来,空间很大。他说,从高校研究所再到企业,一项科研成果从设计到决策,再到形成产品,整个过程中仪器共享都是存在的。“有人做过统计,大约国内市场拥有3000亿份额,国外在7000亿左右。”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如今,公司还计划着与省市相关部门、高校和开发区开展平台合作。“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平台,更重要的是希望未来能够开展线下孵化服务,为政府减轻负担,比如当线上交易的企业多了,就可以促成百家企业的落户,承办孵化器开展运营,开展线下孵化。”魏佳星说。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以前科研人员报销,要先去后勤集团报备,领单找领导签字,再将单子拿到财务处报销,一个科研人员可能每天有四分之一时间花在走程序上。”如今,在系统平台上买耗材或者租赁仪器,直接线上下单后将发票递至财务处就可以完成,此外,公司还可以做实验室管理系统,即针对每个实验室做管理,这样有助于提高用户的黏性。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trong 有什么困难?打破老用户习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做实验仪器共享的平台并不少,且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模式,行业前景很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软件行业不同其他,除了面临不断涌现的同行竞争外,还要面临一些打一枪换一地的“游击队”的“侵袭”。软件对用户具有一定“黏性”,一些客户对之前搭建的网站平台已经习惯了,再加之已经付出开发费用,就不愿意用新系统,这部分市场在魏佳星等创业者看来,是最难攻克的。“如何说服别人?即使你和客户都知道老系统已经很落后,且卖软件的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后续升级服务了,但就是换不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再有就是资源调配和融资的困难。不少大型仪器都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牵线搭桥,让其将“宝贝”拿出来实现共享,也不是一场小工程。融资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对初创的企业来说,一般账面流水只能撑三个月,没有资金,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扛不住’的危险。”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人才问题也被提上日程。魏佳星说,如今每次招聘,应聘的人很多,但能看中的屈指可数,他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工作经验不说,要马上就能上手,上岗就能用”,而且,他最看重的一点是,能否与科研人员做朋友。“一定要能有足够的耐心走进实验室,倾听科研人员对平台使用后的意见,如何让他们能有最好的使用体验,是最需要思考的事情。” /p
  • 辽宁7857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享
    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全省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网员单位216家,覆盖省属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入网大型仪器设备数量达7857台(套)。  2013年,共享平台建立,由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具体实施并管理,一直致力于将省财政经费支持购买的价值3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进行整合,任何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团体均可通过平台申请使用,实现我省可共享科研设施和仪器网上沟通、网上填报、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的全流程服务,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的目的,为我省技术创新和科研提供保障。  2022年,共享平台对外共享服务单位3014家,对外共享服务批次26.13万次,共享总机时53.63万小时,对外共享服务金额2.24亿元。已顺利完成与国家平台后台数据接口的汇通工作,目前仪器设备数据能够实时上报国家平台,并与国家平台中心及省内各市创研中心建立沟通渠道和线下共享服务网络,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制定统一的平台数据共享服务模式。  据介绍,今年5月至6月,我省还组织开展2022年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数据收集、绩效考评、现场抽查、后补助发放等工作。通过专家盲评,最终确定优秀、良好、较好三个等次的管理单位分别为8家、13家、19家,总计发放共享服务后补助资金319万元。为充实和优化大型科学仪器应用和管理领域专家队伍,提升辽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水平,我省还初步搭建共享平台专家库,涵盖化工、环境、材料、食品、药品等相关领域专家信息175条。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共享体系,提炼地方特色科技资源服务,充分发挥科研设施与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在辽宁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 辽宁7857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享
    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服务全省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网员单位216家,覆盖省属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入网大型仪器设备数量达7857台(套)。  2013年,共享平台建立,由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具体实施并管理,一直致力于将省财政经费支持购买的价值3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进行整合,任何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团体均可通过平台申请使用,实现我省可共享科研设施和仪器网上沟通、网上填报、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的全流程服务,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的目的,为我省技术创新和科研提供保障。  2022年,共享平台对外共享服务单位3014家,对外共享服务批次26.13万次,共享总机时53.63万小时,对外共享服务金额2.24亿元。已顺利完成与国家平台后台数据接口的汇通工作,目前仪器设备数据能够实时上报国家平台,并与国家平台中心及省内各市创研中心建立沟通渠道和线下共享服务网络,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制定统一的平台数据共享服务模式。  据介绍,今年5月至6月,我省还组织开展2022年度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数据收集、绩效考评、现场抽查、后补助发放等工作。通过专家盲评,最终确定优秀、良好、较好三个等次的管理单位分别为8家、13家、19家,总计发放共享服务后补助资金319万元。为充实和优化大型科学仪器应用和管理领域专家队伍,提升辽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水平,我省还初步搭建共享平台专家库,涵盖化工、环境、材料、食品、药品等相关领域专家信息175条。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共享体系,提炼地方特色科技资源服务,充分发挥科研设施与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在辽宁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 气象局5所274台(套)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p   2月17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有关科研院所已完成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企业和公众可根据需求登录平台查询使用气象设备数据。 /p p   国务院在2015年初印发意见,要求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启动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管理、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单位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三步走”,实现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等8个专业气象研究所,以及安徽气象科学研究所等5个省级气象科研所,按照要求制定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制度,完成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据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气象局共提交了274台(套)仪器设备基本信息,这些设备主要是气象观测类和分析类仪器,企业和公众通过登录共享服务平台即可共享服务。 /span /p p   中国气象局也在稳步推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共享。去年,中国气象数据网迁址“阿里云”,通过利用公有云的计算、存储与网络服务资源,进一步提高中国气象数据网高可靠、高并发服务能力,向公众发布包含“风云”系列等共计960种卫星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并提供服务。 /p p   截至2016年底,中国气象数据网新增用户注册数47327个,访问量近5800万人次,数据订单数51.3万个,数据服务量约9.6T 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4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共690项,用户应用气象数据发表论文超过400篇 为环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国防和经济等领域业务发展,特别是针对水利、航空等行业用户需求,开放共享主要省会城市、江河流域、机场周边天气雷达基数据,促进了各行业共同挖掘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效益。 /p p   据悉,2016年中国气象局出台《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管理办法》,规定野外基地价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必须向部门内外开放共享 将仪器共享工作纳入省级气象部门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综合工作目标考核。 /p
  • 近红外:“开放”的技术,共享的应用
    原想绞尽脑汁写些与众不同的词作为开场白,但在拜读了群里几位近红外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师的关于“我与近红外的故事”的文章后突有感悟,近红外技术作为一项实用的检测技术,无需堆砌华丽的辞藻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只需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朴实无华的娓娓道来,其独特魅力已然跃然纸上。循此思路,我也讲讲我在近红外技术领域学习、工作与应用的经历和感受。  和很多从事近红外领域研究的老师一样,我是从读博士开始接触近红外的。所不同的是,我是因为导师有近红外方向研究的课题才读的博士,并且很幸运一开始就从导师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起步,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博士课题。2000年,我的导师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徐可欣教授刚从国外作为“长江学者”引进人才回到母校,需要博士硕士与其共同开始课题的研究,而我刚好硕士毕业,作为导师回国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当时课题组只有我和李庆波2名博士)进入课题组开始工作,也算近红外研究领域的“科班”出身吧。当时的研究课题是“人体无创血糖检测”。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这是近红外应用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可以说对影响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的难点该课题都有涉及,如光在人体中行进的光程不确定性,占人体大部分组成的水分、蛋白、脂肪的吸收对含量相对较低的血糖的吸收的干扰,人体结构的差异和不同个体不同部位的差异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由于不能对检测对象(人体)做任何样品前处理,解决手段受到很大限制。所涉及到的学科除了属于物理学的近红外,数学的化学计量学,还涉及到医学等其他领域,导师把这一课题作为其终生研究的主方向,也直接影响了我直到现在仍然从事与近红外应用相关的工作。徐老师在课题研究上的两个“态度”使我印象深刻并受益匪浅。一是“开放”的态度,刚回国时,徐老师在无创血糖检测研究上已经处于世界上比较前沿的水平,但在科研领域并不墨守陈规闭门造车,就像现在很多不同领域的近红外专家一样,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取长补短,并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如OCT研究的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使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开拓眼界。除了每人发一本陆婉珍院士的红宝书《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入门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料外,徐老师还把在国外带回的十几箱研究资料提供我们学习,使我们很快跨过了入门的阶段。另外,虽然以近红外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但并不排斥其他的可能解决方案如紫外、红外、微创、拉曼等等,这也为这些技术在课题组后来的其他检测研究上的良好应用打下了基础。他也始终坚持“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的解决才是目的”。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既是天津大学的校训,也是徐老师从事科研工作一直坚持的态度,这点从其报告中会深有体会。他经常强调“失败并不可怕也并非一无所用,至少别人会从你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为了成功去编造结果或数据是绝对不允许的”。对我们所从事的研究都要求尽可能的有实验数据支持,并且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具有复制性和可再现性,这可以说切中了近红外技术应用与推广的要点。这一思想对我影响深远,现在我和客户交流时还时不时冒出“我们用数据说话”的口头禅。为此,实验室把大部分经费都用在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耗材上,先后购买了PKI公司的傅立叶变换光谱仪,BRIMROSE公司的AOTF光谱仪,布鲁克公司和尼高力公司的光谱仪。对这些仪器的实际操作与理解,对于我现在从事的近红外仪器销售与推广应用工作可以说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为了得到实际的无创血糖近红外检测数据,我们实验室成员大部分都做过光谱采样的血糖抽血检测(连续糖代谢变化检测)的实验,可以说为科研工作真的付出过“血”的代价。我从事的课题是光子在组织中行进路线的蒙特卡罗仿真研究,除了计算机仿真外,实验室还搭建了不同光程半径的同心光纤环采样实验光谱仪,以及营养液和牛奶的激光穿透组织的模拟实验平台,以至于其他课题组的同期同学不无羡慕的说“你读个博士可真没少花老师的钱”。下图为当时的实验装置:  2003年博士毕业后,我就进入了瑞典波通仪器公司一直工作至今。我们公司早期生产滤光片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在面粉检测领域占领了80%以上的市场,但在其他领域鲜有建树。进公司的当年正好赶上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固定光栅二极管阵列的DA7200近红外光谱仪,其最大的卖点是“开放式”检测,即光从上向下直接照射样品,不通过任何石英介质直接照到样品上。当年只卖出了4台,习惯于在面粉这一狭窄的应用领域应用的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的销售对象在哪,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这一卖点。第二年,在逐渐熟悉了我们服务的农业领域以后,我在学校时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对近红外的扩展应用不应仅仅拘泥于理论,而是从整体上消除影响近红外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去适应样品的原生状态和客户的需求。而DA7200“开放式”检测设计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为此,我们开发了适合于液体,尤其是浑浊有沉淀或分层液体的连续流动椭圆石英样品池,采用后样冲前样的方式解决样品冲洗和交叉污染的问题,一下子在油脂和发酵行业打开了市场。针对单粒谷物漫反射信号微弱,谷物颗粒形状不规则导致静态检测时漫反射光各向异性无规律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凹面镜聚焦透反射增强信号并自旋转的微量样品检测附件,这又帮助解决了近红外在育种和农业科研领域应用的一些问题,对于象酱料、肉、蚝油等难清洗的样品,我们开发了成本极其低廉的抛弃型样品杯,对于象奶粉、面粉等因内部空气影响样品密度进而影响检测准确度的样品,我们开发了弹性压紧杯。这些改进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解决了影响近红外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样品形态或样品前处理因素。瑞典总部也对波通中国公司采取开放交流的态度,这些附件很多也在其他国家得到了应用。后来,DA7200的销售量逐渐上升,我们也达到了年销售过百台,现在中国市场DA存量过700台的业绩。虽然没法和布鲁克公司那300台的一单相比,但也踏踏实实的对近红外的应用与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下图是国内开发的部分检测附件:  从事近红外仪器的应用与推广工作,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客户,这也是我从事这一工作的另外一大动力源。记得刚到公司不久,我接待一个私人油脂公司的老板,我觉得这是展示我知识和能力的机会,我从横向比较讲我们仪器相对于其他如光栅、傅立叶变换等光谱仪的优势,纵向讲我们公司在粮油加工领域应用的历史和经验、业绩,为保险起见还增加了近红外原理等基础知识,以及近红外检测结果和化学值的关系,系统偏差,绝对误差,仪器重复性,误差的正态分布等等相关知识,足有1个多小时,听得我们公司经理频频点头,老板一个问题也没问,我也得意的想:这下把你老板镇住了吧。这时,一脸茫然的公司老板从包里拿出了两个棉籽样品(上图仪器左脚盘子里那样),说:“你说了半天,我几乎一句不懂,也不关心,你测测这俩样品的水分和含油,测准了我就买,测不准就拉倒”。我只好硬着头皮忐忑的开始安装曲线,检测样品,老板也拿着一张纸条不停的瞄着屏幕,应该是在对比检测结果。至今我也不知道检测结果到底准确度如何,只是老板随后的一句话让我如释重负:“我们谈谈合同细节和价格吧”。这件事后我感触良多,对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任何理论和分光原理都不是他们关心的,或者说不是最关心的,能够直接反映仪器应用效果的“稳不稳(重复性),准不准(准确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后者,前面我1个多小时的介绍基本清零。最终用户能够购买,另外一个因素是我刚刚得到了一个棉籽用户的数据库和曲线,至少仪器可以直观的显示检测结果,这对很多基础的应用用户是最有说服力的。由此后我们公司制定了政策:鼓励用户收集并提供数据库,而我们也把整合后通用的数据库终身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这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红外的应用与推广。所以我认为近红外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数据库的“共享”,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约10年前我去一个黑龙江油脂用户那回访,当时厂子的董事长指着院子里的帕萨特对我说:“我原计划要换车的,现在我的奥迪A6变成了DA7200,你们可要让我用好呀”。我顿感压力很大。今年开培训班时,该董事长特别让他们厂的化验室主任对我们公司表示感谢:“近些年国产大豆油脂行业受进口大豆的冲击,我们周边的几个厂都倒闭了,我们及时转型代中储粮做玉米收购,同时改为加工生产米糠油,在此过程中近红外分析仪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给我们带来了不知几个奥迪A6的收益。”我也很受感动,在培训班上以此为案例说明近红外模型共享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直接收益,客户都很认可。从事近红外应用工作带来的酸甜苦辣不胜枚举,但解决实际问题后得到客户肯定带来的喜悦完全抵消了过程的辛劳,相信很多近红外同仁都有同感。  谈近红外的基础理论知识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在此我只结合自己实际经历谈个人对近红外应用的几点感受。  1、很多近红外的检测问题并不是分光方法和光谱仪自身的问题,同一个外壳可以装入光栅、AOTF、傅立叶变换等不同的分光系统,不同品牌的近红外仪器也可以使用同一厂家的光谱仪。单纯追求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并不会解决本质的问题,因为检测对象和周边环境或者安装点位置(对于在线)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仪器自身的误差或热噪声,往往进样方式是否合理就已经决定了一个应用的成败。  2、近红外的普及应用是近红外发展的源动力,近红外未来大量的使用还是在生产或贸易环节,只有把科研的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解决现在生产环节的问题并产生经济效益,近红外技术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和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我们有用户购买了一台实验室近红外分析仪,却购买了8台在线分析仪,其需求比例决定了在线仪器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再如我们公司的IM8800便携式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因其检测结果准确,操作方便,在谷物贸易应用中很有市场,很长一段时间用户需要按交钱顺序排期等货,现在用户都直接称呼8800为“快速蛋白机”,以至于其他厂家推出类似功能仪器时直接介绍为“蛋白机”。如果在线仪器能进一步提高性价比,便携仪器能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前景会更光明。  4、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化学计量学如果解决了实验室来源不同的同类样品的数据库合并建模问题,无论使用线性还是非线性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将对近红外数据库的真正共享起到决定性作用。  再次感谢我的导师,近红外光谱协会的各位专家对我近红外应用工作的支持,也感谢那些与我们共同开发,数据共享的用户们!
  • 3031台套共计15亿元仪器设备将共享
    日前,重庆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物价局,制定了《重庆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完成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升级改造。今(8)日,该平台正式上线,《办法》也正式印发成文件下发给各相关部门。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有效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等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据重庆市市科委相关负责人称,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市高校、院所和企业106家单位,总价值15亿元仪器设备3031台套,聚集科技人才11万多人,521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团队资源,都实现开放共享,开辟在线众创空间服务。  搭建共享平台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其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部分科研设施与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涵盖科研仪器、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体系”,“有效解决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等问题”,“加快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此,市科委在充分调研和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会同相关市级部门经过反复讨论、多次磋商和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区县、高校、院所、企业等相关单位意见,形成了本《办法》。  据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为重点,整合全市科技人力、物力、财力和成果等资源,采用“互联网+”的模式,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各类科技资源“一网打尽”、创新创业服务“一键联通”、科技政务“一站式服务”,打造线上与线下结合、展示与交易结合的“科技服务云+科技政务云”。  “平台与以往相比,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着力打破信息孤岛、资源壁垒,为创新创业主体解决找资源难、选资源难、用资源难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科技资源如不拿出共享 有可能会被列入“黑名单”  据悉,该《办法》既有激励政策,也有约束措施。  其中,激励政策3条,分别针对三类主体。第一类主体是用户,符合条件的用户最多可以申领52万元科技创新券(电子券),并且可以通过共享平台使用科技创新券,抵扣资源单位和服务机构收取的服务费用。第二类主体是资源单位,市科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用户为主、用户参与的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主要根据科技资源开放情况、共享服务收入及科技创新券兑现情况、用户满意度等对资源单位或者服务机构实施评价考核,择优给予奖励性后补助。第三类主体是共享服务人员,资源单位或者服务机构依托共享平台开展科技服务所得收入,重点用于共享服务人员(包括辅助管理人员)的激励支出。  约束措施2条。本《办法》总则中明确提出,各级财政资金资助建设或者形成的科技资源,除涉密和特殊规定限制外,必须纳入共享平台开放共享。  同时规定,对于应纳入而未纳入开放共享的资源单位,以及不按规定如实上报数据、开放效果与服务质量差、使用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低的资源单位或者服务机构,予以网上通报,并且纳入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一旦进入“黑名单”,将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不能申请新购科技资源、不能申请科技平台资助、不能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不能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等。
  • 宁波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民以食为天,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控上,宁波作出了一次全国表率。   来自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消息,国内首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在宁波正式运行。   “这意味着今后只要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企业和相关管理机构,都可以通过共享系统对进出宁波的食品建立起有效的监控。”昨天,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定义。   全国第一的背后   作为食品输入大市的宁波,约有75%的食品来自外地,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而言,加强食品源头控制和市场准入管理势在必然。   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被列入宁波市政府实事工程后,今年宁波的食品抽检将达到3.77万批次,投入检验检测费用3000多万元。   “按照宁波本市人口和外来人口计算,食品抽检率达到了每千人4个批次,这个频率在全国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宁波市食品安全协调监察处副处长邓封伟说。   而正是因为宁波大宗食品主要以外供为主的特点,各个监管部门平时累计下来的检测数据就显得非常庞大。这也正是共享系统出台的背景之一。   以市民每天必需食品之一的生猪为例,据统计,宁波城区年生猪消费总量为110万头左右,其中55%来自河南。   “那如何知道这些来自河南生猪的质量如何?”邓封伟说,只要打开宁波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系统,点击报告查询中心,选择生产单位区域,输入产品类别条件(河南生猪),所有从河南输入宁波的生猪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就会清晰地显示在页面上。   用1元钱做出10元钱的效果   食品安全数据共享,实现哪些目标?   邓封伟介绍,整个系统具有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统计分析、安全预警、广覆盖等原来检验检测系统所无法实现的特点。   以标准化为例,原先每一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检测数据格式,相互之间无法通用。有了共享系统后,无论是工商、质监还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监测数据,都能在系统中转换成统一格式,方便各部门查询和分析。   “全市100多个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30多家的检验检测机构的信息,都能在平台上得以体现。”邓封伟说,这就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效果:让宁波的食品监管部门运作更加高效。“这是用1元钱,做出了以前要用10元钱才能达到的效果。”
  • 科研仪器共享如何实现双赢
    p   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是很高,存在科研仪器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 /p p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科技资源相比过去有了更多共享利用的可能性。 /p p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为优化“双创”服务,再一次明确提出“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由于早期资金实力有限,难以自行购买研发创新所必需的先进仪器设备,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购置的很多仪器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浪费现象。 /p p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仪器共享”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为解决科研仪器闲置问题、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提供支撑,近年来国家对“仪器共享”工作越来越重视,连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 /p p   strong  现状不容乐观 /strong /p p   “从我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是很高,存在科研仪器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p p   根据相关数据,65.9%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小于标准机时,其中又有60.8%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不到标准机时的1/2。 /p p   很多学者和决策部门将共享作为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仪器的重复购置,降低仪器购置增量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现有仪器的使用范围,提高存量仪器的使用率。 /p p   基于此种考虑,2004年国家启动“科技基础体系平台”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为代表的通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为代表的中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尖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合作研究体系等四种框架模式。 /p p   不过遗憾的是相关研究显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情况仍不容乐观。只有43%的大型科研仪器提供对外服务,其中27.9%的大型科研仪器对外服务机时超过标准机时的1/10。 /p p    strong 助推共享经济 /strong /p p   随着“互联网+”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经济成为近两年的热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科技资源相比过去有了更大共享利用的可能性。以“易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仪器共享与研发服务互联网平台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服务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 /p p   “目前,我国大型仪器的共享主要还是体现在课题组或者是熟人之间的共享,呈体系化的共享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许多科研仪器共享平台都是本单位内的区域性的共享。”易科学创始人孙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易科学所从事的仪器共享服务是跨地域的,“各个学校的平台提供的服务是比较有限的,易科学除了帮需要科研仪器做实验的人找到仪器以外,还有很多市场和销售的增值服务,这是前者所不具备的。” /p p   杨国梁也认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大学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或者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共享企业等。 /p p   “从设备持有方来说,应该更多、更好地去宣传自己的仪器,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本身及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共享,共享之后有什么权责利,使用仪器后产生的成果如何体现科研仪器在其中的贡献等。”杨国梁提示,随着“双创”的不断推进深入,很多科技型初创企业有对大型科研仪器或仪器共享平台的需求,但未必了解相关的信息。“所以通过‘互联网+’搭建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是与广泛的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接口,制度建设和政策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 /p p   strong  尚有制约因素 /strong /p p   孙磊坦言,现在制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因素还是在制度方面,“缺乏好的利益分配方式”。 /p p   “大型科研仪器的所有权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但使用权和管理权在具体的课题组。”杨国梁解释道,这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产生仪器共享过程中的成果分配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成果分配的机制,从课题组的角度来讲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 /p p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有专门针对大型科研仪器的资助基金,有些仪器资助项目为提高共享,还特别规定需要2~3名得到研究资助的学者共同发起才具有申请资格。 /p p   “国外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好的经验,从仪器专项资金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共享的问题,比如大致有多少共享的用户,才可以去购置。”杨国梁认为,设立专项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有一些课题组为了把项目预算中购置科研仪器的经费花掉,买的科研仪器放在楼道里长期闲置,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 /p p   孙磊相信,未来大型仪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很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这样对科研仪器的共享,特别是作为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大型科研仪器的盘活产生积极作用”。 /p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迈向聚合发展
    p   “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聚焦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多方征求相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 /p p   针对新近公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p p   近两年,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对现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进行优化调整。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国家平台主要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两大类。 /p p   “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有效支撑,很多领域研究取得突破和发现依靠对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全面掌握与深入挖掘分析。”叶玉江说,目前天文、高能物理、基因组学等领域数据呈爆发式增长,作物种质、人类生物样本、实验动物等资源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既是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需求,又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培育的重要增长点。 /p p   不仅如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支持依托相关机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以及构建包括资源收集整理、研发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资源库(馆)。如美国联邦政府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投资建设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支持建设了模式培养物集存库等生物资源库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在海洋、环境等领域建立数据中心网络,建立水生种质资源库& #8230 & #8230 /p p   “现有国家平台是基于‘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项目成果而成,部分平台资源范围过大,资源主体不够突出,并且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热点和重大科研项目工作部署衔接不够紧密。”叶玉江坦承,国家平台还面临组织结构复杂、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如原某平台由近百家单位组成,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够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薄弱等。 /p p   为此,《通知》提出将原有28个国家平台优化调整为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p p   “根据数据规模、运行管理和服务成效等情况,在资源环境、生命科学、基础前沿、农林科学、工程材料5个领域,将原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10个科学数据类平台,优化调整形成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 科技部基础司条件平台处负责人任家荣介绍,为突出国家平台科技资源主体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在生物种质资源、人类样本资源、标本资源、实验材料资源等4个领域,将原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11个资源库类平台优化调整为30个国家资源库。 /p p   叶玉江透露,过去十年间,我国对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学数据 /span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的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投入不够 /span ,相对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尤显薄弱,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利用,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p p br/ /p
  • 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牵头组织,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作为承担单位的“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条财司专家组的验收和项目总结。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3年建设,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全部任务,包括国家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检测资源共享中心平台及数据汇交系统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检测资源管理规范、相应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整合了国家检测资源信息,初步形成了检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体系,为社会多个领域的重要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支撑。   据了解,国家检测资源平台建设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的高度重视。2007年11月,平台网站开通。目前,该平台已建成了平台组织管理系统、平台制度和标准体系、平台综合服务系统和平台数据录入系统,汇集了2.4万多家检测实验室,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数据保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