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查基因编辑研究

仪器信息网自查基因编辑研究专题为您整合自查基因编辑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查基因编辑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查基因编辑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查基因编辑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查基因编辑研究话题讨论。

自查基因编辑研究相关的论坛

  • 第一批基因编辑猪或流入餐桌!如何正确看待食品合成生物学发展?

    不知道大家能否想象,自家附近的超市上架的不再只有普通的肉类,还有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肉和牛肉?要早个几十年,这一切或许难以想象,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基因编辑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英国的 Genus 公司最近就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将这一幻想推至现实的前沿。他们成功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猪和牛的病毒抗性,这些经过编辑的动物不仅能抵抗某些疾病,还有望在未来减少畜牧业对抗生素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Genus 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前向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申请,一旦获批,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和牛将上市售卖,流向我们的餐桌 ……不只是猪和牛,基因编辑还被用于创制水稻雄不育系。  [color=#0070c0][b] 基因编辑是也是育种利器[/b][/color]   说到基因编辑食物,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是转基因作物。事实上,作物转基因育种的历史已有 20 多年,诸如棉花、大豆、玉米等转基因作物已在多个国家种植。相比于转基因技术,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没有引入外来的基因片段而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逐渐得到了许多育种学家的青睐。基因编辑技术虽然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子育种,主要用于改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作物的抗病和抗逆性。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于降低玉米的植酸含量、增强水稻的抗白叶枯病能力、提升马铃薯的耐冷藏性。除此之外,基因编辑还被用于创制水稻雄不育系。传统的杂交水稻两系法需要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但是培育一个新的不育系需要至少几年时间,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特异性编辑可以很快地创制一批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这对农业生产具有革命性意义。基因编辑不仅是育种的利器也是和医学领域的大热话题。   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其实已经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以 β 地中海贫血为例,这是一种由单一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终身进行血液输注或骨髓移植。然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成功地修改了患者的基因,从而恢复了正常的血红蛋白功能,这一进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可能彻底改变治疗此类遗传疾病的方法。   此外,基因编辑还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敲除猪体内与排斥反应相关的基因位点以及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位点。目前,异种移植治疗公司 eGenesis 已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多个可以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基因编辑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3 月,一位名叫理查德 斯莱曼的肾衰竭患者在麻省总医院进行了一次肾移植手术,而手术的肾脏供体正是异种移植治疗公司 eGenesis 提供的一头经过 69 处基因编辑的猪。就在前两天,猪肾移植又迎来了新突破。继世界首例猪肾活体移植患者出院还不到一个月,第二例也宣告成功!不仅如此,此次手术也是首次在活体中进行猪源胸腺与肾脏联合移植,为异种器官移植和降低人体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截至到目前为止,患者均没有表现出器官排斥的迹象,且肾功能良好。然而,对于这样一柄利剑,怎么让其发挥作用,又不产生负面影响便值得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和深思。   基因编辑的未来:你会接受它吗?再回到前文的话题,如果有一天,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和牛流入了市场,走上了咱们的餐桌,大家会习惯它们的存在,并且毫无顾忌地食用吗?至少对于转基因的动物,市场的接受度并不高。比如,2015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了一种生长快速的转基因三文鱼上市,成为全球首例获批的转基因动物食品,但市场对于这种三文鱼并不买单。   对于基因编辑的动物,比如猪或者牛,想要大众和市场能够接受,就需要让大众对这类技术的优缺点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或许是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让科学界、政策制定者、行业代表及公众可以共同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确保科技进步同时带来社会价值和伦理的提升。此外,建立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同样十分重要。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指导原则。例如,欧洲联盟正在研究如何更新其遗传修饰生物的监管政策,以适应 CRISPR 等新兴技术的特点。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也在审查其政策,确保任何基于基因编辑的产品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可以确定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医疗和农业改进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未来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资讯链接:[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426/715716.shtml[/url]

  • 2011值得关注的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

    《Nature Methods》盘点2011年度技术,选出了最受关注的技术成果: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 with engineered nucleases)技术。除了基因组编辑以外,《Nature Methods》也整理出了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几项技术,分别为:单细胞技术(Single-cell methods)、功能基因组资源(Functional genomic resources)、糖蛋白组学(Glycoproteomics)、单倍体因果突变(Causal mutations in a haploid landscape)、单层光生物成像(Imaging life with thin sheets of light)、非模式生物(Non?model organisms)、光基础电生理学(Light-based electrophysiology)和RNA结构(RNA structures )。其中单细胞或者单分子之类的技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Nature Methods的这一名单中,比如去年的单分子结构分析技术(Single-molecul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所谓单细胞技术很好理解,就是相对于群体细胞研究,针对单个细胞的研究技术,由于培养基或者机体中的细胞存在多样性,或者说是异质性,这为许多实验分析造成了障碍。可以说,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平均值”这个词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我们要了解细胞之间的差异性。然而要进行单细胞分析也困难重重,从技术上说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无论是针对一个特异性大分子,还是在OMIC水平上进行分子分析,都存在单细胞提取物数量少,难以分析的困难,这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增加灵敏度势在必行。除此之外高通量分析也是一个瓶颈,要想获得单细胞分析确切的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必须快速而准确的分析多个细胞,这并不容易。另外单细胞分析也常常需要进行多种方式分析,这不仅是由于细胞存在于一种异质性环境汇总,而且也在同一时间,也需要测量多个参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年在这些方面都不断有好消息传出,比如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了同位素作为抗体标记,替代荧光探针,从而延伸了流式细胞仪的多元分析能力。这篇题为“Single-Cell Mass Cytometry of Differential Immune and Drug Responses Across a Human Hematopoietic Continuum”的文章由多伦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完成,他们采用同位素标记抗体,结合质谱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同时对细胞表面多达一百种标记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的荧光抗体标记细胞表面蛋白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的方法,虽然能实现细胞分选,但只能够同时识别6-10种不同颜色的荧光,且还需尽量避免发生荧光重叠。而这项研究通过这个可以称为大量细胞计数法的方法,观察了人类骨髓产生的不同形态细胞中及表面的34种物质,不但能正确归类10多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还能观察到各类免疫细胞的内部变化,从而预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将有助于更快更广泛的测量处方药对人体细胞的反应及功效,提前发现细胞病变,研发出针对个人的治疗药物。另外在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中,数字逆转录酶PCR(digital reverse-transcriptase)技术,结合微流体设备也帮助实现同时监控上百个单细胞中上百个基因的表达。今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transcriptional heterogeneity in human colon tumors。这项有关肿瘤异质性的研究利用新技术对数百个结肠癌细胞进行了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由此获得了人类结肠癌异质性图谱。随着单细胞分析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解答生物问题,对于灵敏度和高通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大分子分析方面――这比DNA和RNA分析的需求更多,而且商业用途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 《自然-生物技术》首声明可能否定韩春雨基因编辑,大家怎么看?

    《自然-生物技术》首声明否定韩春雨基因编辑,明年1月完成调查,大家怎么看?北京时间11月29日凌晨, 在围绕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上争论达半年之久后, 发表该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NBT)终于发布声明称,其于今日发表的Toni Cathomen及同事(编注:美德韩三国的研究团队)的通信文章,可能会否定韩春雨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NBT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其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对韩春雨NgAgo实验的调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29/207440.shtml

  • 基因编辑大危机?Nature 子刊报道CRISPR小鼠体内出现数百种意外突变!

    [b][b]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遭遇迄今最大安全性质疑,这事您怎么看?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是否存在一个发展的界限?是否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边界?[/b][/b]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站5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引起基因组内大量非靶标区内的基因发生突变,包括1500多种单核苷酸突变和100多种大片段序列的敲入和敲除。发表在《自然方法学》杂志上的这一论文表明,CRISPR的脱靶效应可能远超人们此前的估计。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快速和高精准等特点,成为研究基因与疾病关系的热门之选,并因其能敲入新基因、敲除或修复受损基因,为基因疗法带来了更大希望。但最新论文共同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副教授斯蒂芬曾认为,随着临床试验的相继展开,科学界是时候慎重考虑CRISPR技术脱靶效应的潜在风险了。资讯链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遭遇迄今最大安全性质疑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01/220937.shtml[/url]

  • 基因组编辑工具新星---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

    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112/2011121813583277.gifTALE第171位Ser删除后的三维构象模型也显现出非常类似的球状结构,图片篇来自Biochemical Journal, 2004, 382: 725-731.2011年6月,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市的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市双刀片基金会(Two Blades Foundation)和德国哈雷市马丁-路德大学一组植物学家的独占性许可以便对一种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TALE)进行商业化生产。随着生命科技公司新获得的许可,研究人员可能很快能够从几个设计物TALE商业来源中进行选择。而2011年1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发的类似技术已被许可给法国公司Cellectis,而且该公司已经提供定制的基因特异性的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与此同时,几个研究小组就像学术界之前对ZFN那样正在建立大众都可获取的TALEN来源。当然,现在预测利用只在2007年发现的TALE进行基因组编译的最终影响仍嫌过早。相反,ZFN技术开发了将近15年,并且已经正在人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但是这两种技术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于ZFN---该技术的知识产权是由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和它的商业伙伴Sigma-Aldrich所有,TALE的使用、成本和可获得性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TALEs首先是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Xanthomonas)上发现的,特异性地结合到DNA,在该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对植物基因进行调控。

  • 科研周报速读|中国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

    7月3日~7月9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color=#3e3e3e]中国自主培育出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color][/b][color=#3e3e3e]北京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外宣布,经公安部南昌警犬基地犬DNA实验室鉴定,该公司培育的比格犬“龙龙”与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犬“苹果”同一认定几率大于99.99%,与“代孕犬”排除亲子关系,这证明了“龙龙”就是“苹果”的克隆犬。“龙龙”成为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体细胞克隆犬,这也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color][b]LHCb实验首次发现双粲重子[/b]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LHCb实验组宣布发现双粲重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专门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新闻发布。LHCb国际合作组已将研究论文提交至《物理评论快报》。[b]古线粒体DNA加深对尼安德特人演化认识[/b]一根在德国西南部发现的古人类股骨,被证明携带了大约27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mtDNA)。相关成果7月4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它进一步精确了非洲基因流动至尼安德特人的时间。[b]八巨头受聘哈工大,全球遴选生命科学领域年轻“PI”[/b]近日,中国顶尖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了生命科学前沿研究论坛,论坛上对外公布了该校建设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的“大计划”——该校生命中心特设立科学指导委员会,聘请八位在生命科学领域享有国际声望的知名科学家,开启全球遴选青年“PI”之路。[b]美国2018年科学预算出炉,与特朗普削减成本初衷背道而驰[/b]根据美国众议院支出小组委员会6月28日公布的一项法案,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将略有下降,与此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金将出现小幅增长。该委员会还负责监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预算,它在很大程度上驳回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多个部门大幅削减的诉求。[b][color=#3e3e3e]FDA[/color][color=#3e3e3e]批准扩大冷却帽DigniCap的使用范围[/color][/b][color=#3E3E3E]7[/color][color=#3E3E3E]月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扩大冷却帽DigniCap的使用范围,DigniCap由此成为被FDA批准的首个供实体瘤癌症患者使用的冷却帽。冷却帽的作用机理是:在患者接受化疗时,冷却其头皮,降低化疗药物到达毛囊细胞的水平。FDA相关负责人Binita Ashar表示:“我们很高兴将这种产品用于实体瘤癌症患者,从而潜在地减少化疗引起的脱发。”[/color][b][color=#333333]2017[/color][color=#333333]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公布,液体活检入选[/color][/b][color=#333333]近日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榜单(Top 10 EmergingTechnologies 2017)出炉。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技术、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的“人工树叶”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入选。此榜单由世界经济论坛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家委员会联合选出。能否在解决全球重大挑战中发挥作用被视为评选的首要标准。入选的新型技术均在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评选委员会同时对入选技术的成熟程度进行评估,以期帮助其在今后3至5年内得到推广。[/color][b][color=#333333]中检院发布《2016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血源筛查用体外诊断试剂[/color][/b][color=#333333]7[/color][color=#333333]月4日,CFDA官网公布了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制定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不断完善 制品质量稳定可控——2016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自我国实施批签发制度以来,批签发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批签发制品的生产规范性较好、质量稳定可控。2016年,签发疫苗3949批、约计6.46亿人份;血液制品4025批,约计5927.80万瓶和血筛试剂836批,约计8.78亿人份。[/color]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来围观讨论——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争议始末

    从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研究成果至今,从热捧到争议,波澜起伏...... 时至今日,任没有定论,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2.gif 支持?质疑?或其他高见? 各位一起来回复互动啦

  • 眼见为实:视频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实时CRISPR基因编辑

    自2012年以来,研究人员常用一种叫做CRISPR的强大“基因组编辑”技术对生物的DNA序列进行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CRISPR来自微生物的免疫系统,这种工程编辑系统利用一种酶,能把一段作为引导工具的小RNA切入DNA,就能在此处切断或做其他改变。[align=center][img=,590,130]http://www.qd-china.com/uploads/News%20Pics/201801/1.3-HS-AFM%20newsletter/1-1.jpg[/img][/align] CRISPR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受关注的基因编辑技术,其效果得到大家一致认可。虽然科学家可通过RT-PCR、WB等方法间接证明CRISPR的功能,但仍未有直接的证据来证实。究其原因:一是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速率快,需要高速的成像手段才能捕捉到;二是生物分子比较小,通常为纳米级,普通显微镜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所限不能分辨。最近,日本Kanazawa University的科学家利用[u][b][url=http://www.qd-china.com/products2.aspx?id=456][color=red]视频原子力显微镜HS-AFM[/color][/url][/b][/u] 成功观察到了实时CRISPR基因编辑,为CRISPR技术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HS-AFM视频结果直观显示构象差异:[/b][align=center] [img=,600,190]http://www.qd-china.com/uploads/News%20Pics/201801/1.3-HS-AFM%20newsletter/2-1.jpg[/img][/align][align=center]HS-AFM视频结果显示apo-Cas9为柔性构象(flexible conformations),而Cas9-RNA则为稳定的双叶型构象(stable bilobed architecture)。[/align][b]Cas9-RNA介导的PAM依赖性DNA识别:[/b][align=center][img=,600,249]http://www.qd-china.com/uploads/News%20Pics/201801/1.3-HS-AFM%20newsletter/3-1.jpg[/img] [/align][align=center]Cas9-RNA靶向定位到目的DNA,形成Cas9-RNA-DNA复合体。[/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b]Cas9-RNA对目的DNA进行剪切:[/b][/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600,217]http://www.qd-china.com/uploads/News%20Pics/201801/1.3-HS-AFM%20newsletter/4-1.jpg[/img] [/align][align=center] 在Mg2+存在的条件下,Cas9-RNA对目的DNA进行特异性剪切。[/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 这项工作的完成主要借助了日本RIBM公司研发的超高速视频原子力显微镜HS-AFM,HS-AFM突破了传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速慢”的限制,能够实现在液体环境下超快速动态成像,分辨率为纳米水平。待测样品无需特殊固定,不影响生物分子的活性,尤其适用于生物大分子互作动态观测。推出至今,全球已有80多位用户,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Nature, Cell 等顶级杂志。 [/align]

  • 数千万A轮融资!深耕植物基因研究,伯远生物搭建多组学平台

    近日,综合性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引领者-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伯远生物”)完成数千万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中力资本、武汉农创基金和百赢基金等投资单位联合投资。[color=#0070c0][b]本次融资主要用于公司科研仪器购买以及多组学平台的搭建。[/b][/color]伯远生物成立于2011年,[b][color=#0070c0]深耕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和应用服务13年[/color][/b],在植物遗传转化、基因编辑、规模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沉淀深厚,300多人的科研服务团队长期为6000多家课题组和种业公司提供底层技术服务,近几年在生物产业整体上升的大环境下,每年以50%的速度快速增长。技术和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伯远生物的宗旨是为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靠的技术服务,提高科研成功率和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伯远生物在多种场合明确不做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的竞争者,不会下场去做种业,只做其助力者和支撑者,希望与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一起,推动生物育种的发展,为中国的种业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加速度。2023年公司完成了新总部的装修并成功入驻,为功能基因研究规模化、标准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将为传统的科研速度和效率带来数量级的提升。[b][color=#0070c0]多组学平台的成功搭建,将功能基因研究四个环节“基因克隆-载体构建-功能验证-多组学检测” 形成完整的闭环,可以在半年内批量完成一个博士4到5年的全部工作内容,有望为整个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时代)带来新的科研模式和速度提升![/color][/b][align=center][img=图片]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202179f7-919a-431e-ab69-3155f84bd701.jpg[/img][/align]此次投资领投方毅达资本表示:伯远生物是国内植物基因编辑和遗传转化科研服务的龙头公司,在科研领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帮助众多科研客户加快了科研产出并收获高价值科研成果。未来伯远生物将持续深耕科研市场,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者的多样化诉求,同时抓住植物生物技术的政策风口,服务产业升级,协助客户打造更强的种质资源和商业化品种。[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科学家观察到酶“编辑”DNA过程 有助纠正遗传疾病

    科学家观察到酶是如何“编辑”DNA的 有望用以纠正人类遗传疾病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丹)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了解酶如何“编辑”基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观察到了一类被称为CRISPR的酶绑定并改变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过程。这项发表于5月27日(北京时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研究成果有望为纠正人类的遗传疾病铺平道路。 CRISPR意即“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在上世纪80年代才首次为人们所认知。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已测序细菌和90%已测序古细菌的基因组存在这种重复序列,而且细菌已开发出一套可以探测和切断外来DNA的免疫策略。其机理大致如此:CRISPR序列与很多病毒、噬菌体或者质粒的DNA序列同源,受到攻击的细菌会以相匹配的DNA为目标进行自然防御。它们所采用的手段,就是利用一种名为Cas9的内切酶,裂解外来DNA。 基因工程师们意识到,如果将细菌的CRISPR-Cas9系统插入其它生物体细胞,它们也能够对目标DNA进行切割。就在去年,这一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多个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对人体、小鼠、斑马鱼、大米、小麦等细胞中的基因进行删除、添加、激活或抑制等操作,从而证明该技术的广泛适用性。 不过,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要准确锁定某个目标DNA,工作量大致相当于从一套23卷的《百科全书》中找出一个拼错的单词。因此,研究人员为Cas9这把“基因剪刀”找了一个与目标基因匹配的RNA(核糖核酸)作为“导航仪”。在这个靶向过程中,Cas9拉开DNA链,并插入RNA,使之形成了一个被称为R环的特定序列结构。 在最新研究中,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立陶宛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使用经过特别改装的显微镜对R环模型进行了检测。显微镜下的单个DNA分子被磁场拉伸着,通过改变DNA受到的扭力,他们能够直接观测由单个CRISPR酶介导R环形成的过程。这使得这个过程中以前不为人知的一些步骤毕现无疑,也让研究人员能够探讨DNA碱基对序列对R环形成的影响。 布里斯托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马克·斯兹克泽尔昆说:“我们进行的单分子实验加深了有关DNA序列对R环形成的影响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未来合理地重新设计CRISPR酶,以提高其精确度,将脱靶效应(即在不需要的地方引起基因变异)降至最低。这对我们最终利用这些工具来纠正患者的遗传疾病至关重要。” 总编辑圈点: 不知基因谁裁出,免疫系统似剪刀。Cas9蛋白酶,本来是原始生命用来防御生物入侵的防御性武器,但却被人类变成进攻利器。它在人类手中犹如火箭弹,威力巨大,使用方便。但它精确度有限,容易误切人类不希望影响的基因段。科学家们此次通过改造显微镜,看清了Cas9破拆单个DNA的全过程。这样,人们就能将火箭弹改造成导弹,指哪儿打哪儿。曾经让患者绝望的遗传病,未来或许一针下去就解决了。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陈丹 2014年05月28日

  • 【讨论】基因组越大越容易研究基因的调控机制么?

    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Baylor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期在PloS One上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文章标题为: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该文章解析了基因组大小对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的影响。基因组越大则更容易找出控制基因活性的DNA区域。在小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大基因组上,功能性元件分得比较散,于是也更容易找到控制基因活性的区域。 基因组分为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要从基因组上找到功能元件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因此,对小的基因组来说,紧凑的结构给寻找调控区域带领更多的困难,而相对来说大基因组却容易多了。功能元件散落在基因组上,更便于寻找调控区域。大的基因组更便于研究非编码DNA和RNA,对研究基因调控也更为有利。而目前,研究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科学家一直觉得,基因组越小越受欢迎,因为操作简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在金钱方面也能更节约成本,测序的费用更低。甚至有科学家说,基因组小则基因排列更紧凑,垃圾DNA也越少。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848]Big Genomes Facilitate the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Regulatory Elements[/url]

  • Nature|天津工生所:新一代碱基编辑技术开发获进展

    碱基编辑(base editing,BE)作为前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实现精确、高效的单碱基编辑。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和细胞工厂构建等领域。常用的DNA碱基编辑器主要是通过将可编程的DNA结合蛋白(如Cas9)与碱基脱氨酶融合实现的,包括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以及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GBE)等,可以实现C-to-T、A-to-G以及C-to-G等种类的碱基编辑。然而,这些碱基编辑器是针对C和A碱基的直接编辑,且所包含的脱氨酶可能导致非Cas9依赖的DNA或RNA脱靶。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昌昊带领的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团队,联合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b]开发了不依赖脱氨酶(deaminase-free,DAF)的碱基编辑器DAF-CBE和DAF-TBE,分别在大肠杆菌中实现C-to-A、T-to-A的碱基颠换,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C-to-G、T-to-G的碱基颠换编辑。?[/b]该研究通过定向进化改造了人源尿嘧啶糖基化酶(UNG)的两个突变体UNG(N204D)和UNG (Y147A),获得了两种高活性的DNA糖基化酶,分别可以作用于胞嘧啶碱基的CDG4和胸腺嘧啶碱基的TDG3。进而,研究将这两种DNA糖基化酶与nCas9(Cas9、D10A)融合,构建了CDG4-nCas9和TDG3-nCas9两种碱基编辑器,用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C-to-A和T-to-A的编辑。实验结果显示,CDG4-nCas9和TDG3-nCas9在大肠杆菌中的编辑效率最高分别达到58.7%和54.3%。进一步,研究针对Homo sapiens密码子优化版本的CDG4-nCas9和TDG3-nCas9,在HEK293T细胞中实现了C-to-G和T-to-G的颠换编辑,编辑效率分别达到38.8%和48.7%。这两种编辑器的脱靶效果低于常用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BE4max)和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CGBEs)。因此,研究将这两个编辑器命名为DAF-CBE和DAF-TBE。此外,通过进一步的工程改造,该团队优化了CDG和TDG的空间位置,得到了DAF-CBE2和DAF-TBE2的新版本。它们的编辑窗口从原来的间隔序列(protospacer sequence)5'端移动到中间区域,且C-to-G和T-to-G的编辑效率分别提高了3.5倍和1.2倍。DAF-CBE和DAF-TBE实现了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hiPSC)高效编辑。综上所述,[b]经过定向进化改造,该团队开发的DAF-CBEs和DAF-TBEs碱基编辑器在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了高效的碱基颠换编辑,无需使用脱氨酶。与现有的引导编辑器(prime editing)或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GBEs)相比,DAF-BEs具有相当的编辑效率、更小的尺寸和更低的脱靶率,这扩展了碱基编辑器的编辑类型,为工业菌株铸造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b]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i]Nature Biotechnology[/i])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ur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2050-w][color=#ff0000]论文链接[/color][/url][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ac641426-7515-499c-b780-d1c8c7b21f00.jpg[/img][/align][align=center]DAF-BEs碱基编辑器的设计及进化[/align][来源: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align=right][/align]

  • 【分享】激活古老基因让蚂蚁现百万年前模样

    据美国《科学》杂志、英国每日电讯等媒体1月6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科学家激活了普通大头蚁体内的一种古老基因机制,培育出一种巨大的“超级士兵”蚂蚁,其有着加长的头部和下颌,返回成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祖先的样子。这些蚂蚁祖先当时利用大块头身体的优势,保卫它们的巢穴。 目前,世界上约有1100种大头蚁,它们的基因大多会生成两个亚种:寻找食物的工蚁和保卫蚁巢的兵蚁。但在极罕见情况下,也会生出超级兵蚁,它们有着酒杯一样特别巨大的头部,能挡住蚁巢入口,并以超强战斗技能攻击其它想要侵入的外来蚂蚁。比如在美洲和墨西哥的沙漠中,那里环境恶劣,会出现一些超级兵蚁保卫它们的领地。 为了探索这些超级兵蚁是怎么发育来的,研究人员检查了两种大头蚁的基因组,找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基因机制,它们体内含有发育成“超级士兵”蚂蚁的必需古老基因。研究人员用一种叫做甲氧普烯的生长激素对它们中普通工蚁的幼虫进行了处理,结果幼虫发育出了很像超级兵蚁的巨大头部和无用的翅膀。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表明环境信号驱动了超级兵蚁的发育。因为所有蚂蚁在基因上好像都保留了变成超级兵蚁的能力,这种适应性必定与共同的祖先有关,但后来由于缺乏环境因素,大部分蚂蚁的这种能力都被抑制。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保留下来的古老基因可能发育出一种新的超级兵蚁亚种,而且其是在大约3500万到6000万年前,从超级多样化的蚂蚁基因中被保留下来的。这表明,坚持保留祖先留传下来的进化工具箱,可能对发展出新的生理性状起着重要作用。 总编辑圈点: 环境影响与基因表达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在这项研究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依靠化学物质对古老基因的影响来创造新物种,看起来就像扳动开关那么简单,实际上“基因开关”这个名词也早已出现。“毛孩”的返祖现象说明古老基因在人体内同样存在,只是没有将性状表达出来而已,联想到与人类同根同源却更加魁梧有力的大猩猩,我们有理由不寒而栗:有了大头兵蚁,超级“兵人”还远么?届时,可能不会有科幻电影描述的浪漫。

  • 烟草基因研究是做什么的?

    看了一个招标新闻,中国烟草总公司1022万采购仪器,主要仪器如下:  项目A: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套;正置显微镜1套;倒置显微镜1套;切片机1套;偏光体视显微镜1套。  项目B:超低温冰箱15台。  项目C: 生物分析仪1台。  项目D: 基因芯片分析系统一套。这些仪器应该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吧,用在烟草基因研究,烟草基因研究主要是为了啥?

  • 研究显示男女DNA中或都含有“离婚基因”

    人们过去往往把现代社会不断攀高的离婚率归因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阔,从而对家庭和婚姻的观念逐渐淡漠。科学家们如今通过研究给出了新答案:这有可能因为女性DNA中的“离婚基因”在起作用。  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瑞典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首次鉴定出女性体内的“离婚基因”,拥有该基因的女性在婚姻中更易和伴侣争吵,也较难对另一半保持忠诚。  女性: 或源于催产素变异  本报讯 该项研究由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生物学小组完成,该小组检测了超过1800名女性的DNA,并调查了她们的伴侣。参与研究的情侣或者已婚,或者同居,在一起的时间都超过5年。  研究发现,体内携带“离婚基因”的女性一般较难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较难步入婚姻的殿堂。即使结婚了,她们和那些不携带该基因的女性相比,维持和谐稳定婚姻的可能性少50%,而她们的另一半也通常觉得不幸福。  对此,该研究小组负责人汉斯·瓦伦木解释说,“离婚基因”是催产素受体基因的变异。催产素不仅是女性生产和授乳时分泌的激素,还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的起源,恋人们之所以会渴望拥抱亲吻正是由于催产素在起作用。如果女性不能正常生产催产素,她们也很可能不能和他人,包括父母、伴侣、朋友以及孩子,保持正常的良好的关系,甚至还会导致孤独症。  汉斯说: “我们找到了催产素在影响人类配对规律中的证据,不同的催产素受体会让女性与他人交往中有不同的表现。”  男性: 或因“离婚基因”作祟  本报讯 早在2008年,科学家就在男性身上发现了“离婚基因”,这项研究同样是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完成的。该项研究认为,这种“离婚基因”会影响大脑,增加男人对妻子不忠的倾向,从而大大提高夫妇婚变的风险。  研究发现,其中一种名叫“334”的变异基因,只在男士体内发现。含有这种变异基因的男士,婚姻出现危机的比率比其他男士高出两倍,而他们与另一半维系关系的质量指数也较低。  专家说,每个人的脑部都有一种很活跃的基因,会决定一个人的社交行为、与伴侣维系关系或追求性方面的满足。不过,一些男士体内出现基因变异,令大脑接受错误信息。  这项研究结果的报告发表在《全国科学院期刊》上,报告认为该项研究有助于科学家将来研制出专门针对这种基因的药物,说不定可以挽救很多濒临破裂的婚姻。  “偷情基因”使人外遇?  4年前,英国也有类似研究,认为女性的“红杏出墙”和基因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曾对配偶不忠,另外一个约有55%的几率也有类似情形。不过,这或许是由于都有喜欢冒险性格的基因。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比较过双胞胎的婚姻状况和离婚率。他们通过对8000对男性同卵双胞胎(有相同的基因)与异卵双胞胎的比较,发现前者比后者更可能有相同的婚姻状态。研究者因此怀疑,离婚也许受到基因的影响。  波士顿大学离婚和基因关系研究的主持人雷杨博士解释,基因对离婚的影响,其实是透过某些含有基因的行为或疾病进行的——这些疾病和行为比较容易引起亲密关系的冲突,例如,药物滥用、忧郁和酒瘾,“几乎任何一种心理病态性疾病,都会让婚姻变得更难维持。”

  • 【转帖】英国研究人员确定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基因

    英国研究人员确定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基因 血栓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不同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并不一样。英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找到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基因,这将有助于研发治疗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物。 英国莱斯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血液》杂志上报告说,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为确定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基因,他们进行了一项涉及500名受试者的研究,分析受试者血小板功能与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60多个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的基因,其中一个名为LRRFIP1的基因及其对应的蛋白质,对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影响尤其突出。 参与研究的莱斯特大学教授艾莉森·古多尔说,此前研究已经发现,每个人形成血栓的风险是不同的,这项研究可以在基因层面上确定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这一发现不仅说明可以通过基因测试来筛查血栓高风险者,还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如果能研发出影响相关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药物,将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 【转帖】新的基因组研究提示肥胖基因有多样性

    新的遗传学技术揭示了肥胖基因的变异编译 zfyyzz00字数544 《科学日报.》在2010年11月29日报道 - 肥胖是高度遗传的,但到目前为止遗传关联研究只揭示了这种遗传本质一小部分。现在,在生物医学可以公开获取的杂志《Genome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两个神经系统基因已经证实了DNA的,它们与过高的与体重指数相关。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机构的Kelly Frazer和同事以及Sanofi - Aventis使用了一种新方法,它可能在寻找隐藏的遗传特性成为普及:在一个大量人群中重新对基因组的候选区域进行测序,然后再与该疾病有关基因区域寻找遗传标志物。Frazer说:“我们测序编码酶FAAH和MGLL的两个区间,它们是调节在大脑和周围组织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参与能量平衡和调节食欲。这些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在参与的肥胖患者中具有高水平,这两种酶从而提供了强有力的候选基因,来解释与体重指数相关的遗传特性”。在这两个基因,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四个区域与BMI相关:FAAH启动子,MGLL启动子子,MGLL内含子2和MGLL增强子。这些区域的另一项测试显示,在血浆中存在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升高有关的罕见变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Frazer说:““这是使用新的测序技术首次研究,把诸如肥胖少见的低频变异与复杂的通路相联系,并将特别关注的是要了解更全面的肥胖遗传性的作用,一这是一个在全球日益严重严重的健康问题。”编者按:本文并非旨在提供医疗咨询,诊断或治疗。出处: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11/101129203332.htm

  • 【简讯】“863计划”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

    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在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利用“十五”建立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系统开展水稻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新基因和调控因子,应用芯片技术建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并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和第3、4染色体功能基因的系统鉴定。 利用水稻、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开展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花生、番茄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建立家蚕和家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分离克隆与家蚕丝蛋白质合成、性别决定、发育变态、分子免疫和对微生物抵抗性、鸡的生长、品质、抗性、繁殖等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

  • 关于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

    大家对于基因毒性杂质是怎么做的?对于结构比较明确或者有明确报到的基因毒性杂质,那就华山一条路了,但是对于那些不太确定的基毒杂质,是否有什么好的解决思路。比如说可以先不做研究,等cde审评,发补就做,不发补就不做?

  • 法研究称食用转基因谷物会使实验鼠患肿瘤

    法研究称食用转基因谷物会使实验鼠患肿瘤

    法国研究机构近日公布一项研究成果称,食用常见转基因谷物会使实验鼠患上肿瘤和多种器官损伤。法国农业部长勒弗尔、环境部长黛尔菲那巴多,以及社会事务部部长玛利索尔图雷纳均表示,已要求法国健康安全局对这项研究成果进行调查。法国健康安全局认为,法国政府将敦促欧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和动物健康。实验两年得出研究成果不久前,法国凯恩大学科学家公布的研究结果称,用转基因玉米NK603喂养的实验鼠患上了肿瘤。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种转基因玉米,通过转基因技术,这种玉米对孟山都公司生产的草甘膦除草剂“Round?up”具有抗药性。因此种植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农民可以放心使用“Roundup”,既不会对作物造成影响,又能节省费用。但凯恩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用NK603和被“Roundup”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鼠,罹患肿瘤和其他内脏损伤比例非常高。这一研究成果已刊发在《食品化学毒物学》杂志上,研究强调,这是首次在长达两年以上只吃转基因谷物的实验鼠身上得出的研究成果,而通常在白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往往只持续90天。雌性实验鼠伤害更严重在实验中,200只雄性和雌性实验鼠各自被分成十组,每组十只。其中一组被作为“对比组”,喂食含有33%转基因谷物的普通饲料和白水,另外三组被喂食含有较大剂量草甘膦除草剂的饲料和水,目的是反映除草剂对食物链的影响。而另外六组则被喂食含有不同比例NK603的饲料。经过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发现NK603和草甘膦除草剂对实验鼠的健康造成了相似的危害,尤其在雌性实验鼠中,幼鼠夭折和患病的比例特别高。在实验进行到第14个月时,对照组的实验鼠没有一例发现患癌,而在被喂食含有NK603和草甘膦除草剂饲料的组别中,有10%到30%的实验鼠患上了肿瘤。实验进行到24个月,在所有喂食含有NK603和草甘膦除草剂饲料的组别中,50%到80%的实验鼠长了肿瘤,而且平均每只长的肿瘤多达3个,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0%患病。而在接受实验的雄性实验鼠中,出现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肝脏受损、肾脏和皮肤肿瘤,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欧盟或禁止进口转基因谷物研究结果公布后,孟山都公司法国总部称:“我们还需要请专家对研究结果评估,现在做出评论为时过早。此前所做的超过300多次实验都证明是安全的。”长期以来,欧洲一些环保团体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但一直没有长期的大规模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欧洲,并不种植NK603,只会进口这种转基因玉米作为饲料,这一研究报告可能导致欧盟禁止进口这种转基因谷物。只有孟山都公司研发的MON810型转基因玉米在欧洲获得了种植许可。然而在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法国、希腊、匈牙利、卢森堡和罗马尼亚,已经禁止了种植MON810型转基因玉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9/201209221125_392321_2352694_3.jpg

  • 转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近来小编有幸找到了英格尔检测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的赵老师,跟赵老师讨论了一些关于转基因检测的问题,总结如下:问:转基因食品的现状答:第一例转基因食品要追溯到1983年的转基因烟草。这是一门跨世纪的技术。是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到2009年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已经发展到120多种植物,包括抗虫,抗毒等方面的研究。如今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棉花等,而大豆的转基因作物则领先于其它。 生物技术发展到如今所显示的强大潜力,还在进一步的推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在市场上或者实验室里。到2009年共有25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转基因作物将会在以后获得更多的发展问:转基因食品在我国是什么现状答: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非常重视。我国的基因改良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的技术体系。我国在大田作物的转基因技术中处于世界零线地位,例如棉花和水稻。如今我国正在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基因技术,并获得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其中基因植物达47钟,微生物达31种,动物基因30余种。问: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您怎么看答: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如今没有一个定论。科学界一直也争论不休。同时没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是无法判断其是否安全的。毕竟基因技术是在改变原有作物基因的基础上来实现其作用的。而我们生物体的构成又是以基因为基础的,所以这是个矛盾。它是否有危害需要时间来检验,谁说了都不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问:您觉得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有必要吗答: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证实。那么,普通民众就有权决定自己是否食用。说的简单点是自己选择的问题,说的大一点,隐瞒真相就是侵犯民众权利的问题,这事民权的问题了。因为实验室太忙的原因采访告于段落,后续的采访下次带来。编辑: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发布范围: 微信口 媒体网站口 企业站口 论坛口 周刊 口 其他 口

  • 【分享】研究发现一基因具完全不同功能

    同源染色体基因表达活性不同的现象,称为基因印记。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英国巴斯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与通常的印记基因表达规则不符的是,它从父母双方遗传下来的等位基因作用截然不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每个基因组都是成对出现: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多数情况下这两条基因都是活跃的,但对某些基因而言,其中一条被关闭了,基因仅能表达来自一方的同源基因,而另一方的不表达。巴斯大学研究人员与加地夫大学神经系统科学与精神健康研究院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名为Grb10的基因,其异常之处在于,子代只在大脑中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却在身体其他部位表达来自母方的基因——好像父母双方的印记基因各自在不同部位有一种无意识的优先权:母亲的基因表达涉及胎儿成长、新陈代谢、脂肪储存,而父亲的基因表达调控着成人的社会行为。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对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进行了行为研究。在一项强制遭遇测试中,研究人员将两组小鼠放置在一条狭窄管道的两端,并阻止它们转身,结果发现,Grb10基因在大脑中不活跃的小鼠通常会坚守原地,而其它小鼠则会倒退,并表现顺从。缺乏父方Grb10基因的小鼠更喜欢控制其它小鼠,与脑中父方Grb10基因活跃的小鼠相比,更有可能获得同伴礼貌的待遇,这在小鼠和其它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处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此外,这些小鼠还更有可能扯断同笼的表达等位基因小鼠的胡须。当母方Grb10等位基因表达沉默时,小鼠通常会变得又大又重。巴斯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安德鲁·沃德说:“这是首次,我们证明了同一个基因根据其来自父母双方的不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好像是父母双方以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后代,一方致力于身体,而另一方致力于精神。”研究证明,印记基因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Grb10与胚胎发育有关,而在后期生命中,它对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很重要。“一种基因能影响大脑和肌肉两方面是令人吃惊的。今后我们将研究Grb10基因如何进化出这种双重功能。”(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 【分享】英国研究揭示人类受孕的基因奥秘

    【分享】英国研究揭示人类受孕的基因奥秘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人类精子独特的“基因签名”,对于开启卵子的生育能力和孕育新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将对人们更好地了解受孕的奥秘有帮助。 在英国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资助下,来自利兹大学的大卫米勒和大卫埃尔斯博士与来自布拉德福德大学的马丁布林克沃思博士合作研究,发现精子会写下一种“基因签名”,只能被同物种的卵子所识别。精子的“基因签名”好似钥匙,只有被同物种的卵子识别,才能开启受孕之锁。精子的“基因签名”会促进受精活动发生,也能解释一个物种如何发育出独特的基因特征。埃尔斯博士说,“我们发现哺乳动物精子有‘基因签名’,对卵子的受孕和胚胎的发育至关重要。此前人们并没有发现精子有‘基因签名’,我们认为‘基因签名’存在的时间很久远。” 科研人员认为,假如没有正确的“钥匙”来开启生育能力的“锁”,要么就不能成功受精,要么即使受精,也不会正常发育。人们已经知道人类精子DNA排列组合的紊乱会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受孕失败。而且这种“锁钥”机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不仅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其他方面健康的男性产生的精子却是不育的,也能解释不同的物种是如何进化并保持其特性的。米勒博士说:“直到现在,医学家们还在努力探究先天性男性不育症。我们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为什么有些精子会存在功能障碍或者不能正常授精。” 如果精子细胞携带的DNA没有受伤,而且伸展开的话,那么实际上它会有一米多长。为了适应精子细胞核的微小空间,精子DNA就必须要紧紧地卷到一起或排列在一起。利兹大学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和老鼠的精子中,并不是所有的DNA都按照同样的方式排列。大部分雄性方的DNA是非常紧凑的压缩在一起,同时有些DNA则排列得不那么紧密。 埃尔斯博士说:“精子细胞中有一种特定的DNA排列方式。而且我们发现,即使在不相关的有生育能力的男性中,这种排列方式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这种DNA排列方式与男性生育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精子DNA在空阔的、不太紧密的排列构造下的详细分析显示,这种DNA携带着很多关键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激活导致胚胎发育的重要基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相同的构造存在于几个不相关的捐精者的精子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相似的排列构造存在于老鼠的精子中。 相比于紧密排列的DNA, 空阔构造的DNA或许更容易受到诸如存在于香烟和有些抗癌药物中的破坏性毒素的伤害。正如布林克沃思博士所说:“这也许意味着,那些可能对精子产生基因损害的东西,对于胚胎发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发现还能解释为什么近亲物种繁殖的成功例子会这么少。如果两个物种的“锁”和“钥匙”不相配,无论它们的DNA多么相似,都不会孕育后代。就象马和驴交配,有时候能够产生后代。但是因为精子和卵子无法相配,其胚胎的发育是不正常的,那么其后代几乎都是不育的。 研究小组相信相同的机制一定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类早先的历史中,穴居人与现代人类共存了几千年。不排除曾发生过这两个相似物种间的交配行为,但在我们的DNA中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遗留的痕迹。假如可能孕育了后代的话,那么或者他们没能存活太久,或者即使他们存活了,也不能再繁衍后代。[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8/200908051539_164075_1607864_3.jpg[/img]

  • 【转帖】我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我国科学家将参与全球最大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项目,对来自全球的20万个样本进行环境DNA测序或宏基因组测序,从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基因图谱,并承担核心工作。该项目旨在全方位、系统性研究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群落功能及进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造福社会及人类。与以往的微生物研究有所不同,该项目的研究对象不仅集中于海洋和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还包括土壤、空气、淡水生态系统等整个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群落。华大基因将负责亚洲地区所有样本的收集和鉴定,并对整个项目提供DNA提取、扩增、建库、宏基因组测序以及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所需的计算资源。这些信息学分析流程将为项目研究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一个分析框架。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教授杰克·吉尔伯特博士表示:“华大基因在测序能力、测序技术和信息分析等方面已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此项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基因组测序项目,作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华大基因的参与至关重要。”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表示,微生物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对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征服这个未知的领域非常有必要。华大基因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序平台和强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可以为促进人类对微生物群落重要性的了解贡献力量。(来源:科技日报)

  • 【转帖】我国基因治疗Ⅱ型糖尿病研究取得进展

    [font=宋体]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推算,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近2.5亿人,且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Ⅱ型糖尿病(T2DM)被称作危及人类的“世纪恶魔”,其危害性及蔓延的严重性为世人所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把糖尿病列为世界三大重大疾病之一,并纳入全球高科技攻关项目。[/font][font=宋体]滕晓坤[/font][font=宋体]博士自2006年承担了杭州一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突变性葡萄糖激酶基因治疗Ⅱ型糖尿病”实验课题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所公布的动物实验数据中,使用基因药物后,血糖得到迅速控制和下降直至正常,在11个月内没有出现反弹,研究团队据此对基因治疗提出了“整体激活”的新概念。[/font][font=宋体]传统的基因治疗机制多半是局限在目标细胞局部,而滕晓坤等开展的此项用基因治疗Ⅱ型糖尿病研究,是通过修复并激活胰岛发挥作用环节中的关键基因,从而从源头上起到长久的符合人体生理状态的治疗效果。专家认为,这个项目改变了基因治疗常用的局部用药方法,转而采用全身用药,这是对糖尿病基因治疗的一大突破。[/font]

  • 【分享】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导致皮肤衰老基因

    新浪科技讯 7月21日消息 据《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确定了与皮肤衰老有关的关键性基因,这项发现距离青春永驻的梦想变成现实更进一步。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人类染色体组计划(解密人类DNA的国际性努力)收集的数据,发现1500个控制人类多久不长皱纹的基因。  为化妆品巨头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工作的科学家组还认为,他们已经鉴定出8种导致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化妆品业经过数十年研究,并用数十亿英镑资助,不断研发抗衰老乳霜或洗液。在大部分非常昂贵的抗衰老乳霜中,最好的是那些可以消除皱纹或者使皮肤变丰满的乳霜。  但是在过去几年间,科学家开始根据耗资20亿英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现,寻找导致衰老的遗传因素。宝洁公司化妆品部门(P&G Beauty)的首席科学家杰伊特斯曼博士认为,他们现在正朝着逆转衰老的方向顺利前进。他们发现,在人类的20000到25000个基因中,大约有1500个在皮肤衰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特斯曼说:“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我们可以对衰老过程中发生的数百种遗传变化进行分析。皮肤通过8种不同方法不断衰老,每一种衰老方式都由它自己的基因组控制。无论你是像克利夫理查(Cliff Richard)一样慢慢衰老,还是像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一样长满皱纹,这些都由你的生活方式决定,并由这些基因起着部分作用。”  特斯曼和他的科研组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素就是水合作用,即皮肤收集和保持水分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分子把水分锁在皮肤里。随着皮肤衰老,控制这个过程的基因变得活性越来越小,皮肤锁住的水分也越来越少,因此皮肤开始起皱。特斯曼表示,与皮肤起皱有关的基因达700种之多。  另一种“衰老途径”涉及到胶原蛋白,这是一种构成皮肤的下层结构的蛋白质。衰老过程中,分解胶原蛋白的基因会变的过于活跃,最终导致皮肤上出现更多皱纹。该科研组发现40种可导致胶原蛋白分解的基因。并发现有大约400种基因可导致发炎,另一些基因可影响皮肤对阳光的反应。皮肤对“自由基”的反应,也是导致皮肤衰老的关键。  这些研究人员通过缩小涉及到皮肤衰老的DNA的范围,希望生产出可以对一些基因产生刺激,并对其他基因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和乳霜,以便重现青春容颜。安瑟迪克尔教授在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社会对衰老产生的影响,他说:“老年人跟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对外貌非常在意,她们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非常重要的市场。”  大部分抗皱乳霜根本经不起科学检验。然而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项可靠临床研究显示,博姿No 7修护精华液(Boots No7 Protect and Perfect)确实有效。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使用这种乳霜长达6个月的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皮肤出现了明显改观。这种乳霜显然导致人体生成更多被称作微纤维蛋白-1(Fibrillin-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使皮肤变得更加有弹性。

  • 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被正式撤稿

    来源:财新网字体大小: 2012年9月,国际学术期刊《食品化学毒物学》刊发的一篇关于转基因玉米致癌的文章,引发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也被反转基因人士奉为至宝。但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就遭到科学界质疑。11月29日,这篇研究方法和结论皆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被正式撤稿。11月29日,《食品化学毒物学》的出版商荷兰Elsevier集团正式发布撤稿声明。声明指出,该论文现有数据不足以得出现在的结论,因此并未达到发表的标准。而此前,这篇论文发表后,仅正式提出反对意见并被《食品化学毒物学》当做“读者来信”发表的就有10多篇。2012年9月,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吉利斯·塞拉利尼(Gilles-Eric Seralini)发表题为《农达除草剂和抗农达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大鼠,致癌率大幅度上升。该论文中还附有长有乒乓球般大小肿瘤的大鼠图片。这一研究的特点在于将一般的转基因安全研究从90天延长到了两年,相当于跟踪了大鼠的全生命周期。但是,这篇文章随后不仅被大批科学家质疑,也遭到法国和欧洲食品安全部门的否定。科学界质疑的焦点首先是该实验的样本太少,每组只有10只大鼠。而要在两年时间内进行严肃的肿瘤学研究,需要数个至少包括50只老鼠的小组。而且,吉利斯·塞拉利尼所使用的大鼠本身就是易患癌症,无论是否食用转基因食物,在两年内它们90%都会罹患癌症。对此,塞拉利尼曾经回应说,许多对于毒理学和致癌机理的研究也是用这种大鼠,也是只有10只。但是,批评者指出,他的研究显然是关于大鼠的寿命和致癌几率,并不是做毒理学和致癌机理研究,因此他使用少量的高患癌实验对象并不合适。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塞拉利尼论文中所呈现的患癌率和寿命的变化,更多是自然产生的,但是,作者在结论中却刻意选取了有利于支持转基因致癌的数据。其实,在他的实验数据中,食物中转基因玉米占33%的雄鼠寿命,比食物中转基因玉米占11%的雄鼠和未食用转基因食物的雄鼠寿命都要长。Elsevier出版集团在撤稿声明中指出,上述论文发表后不久,他们就收到大量质疑的信件,对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提出质疑,甚至指出数据造假的可能。出于谨慎的原则,《食品化学毒物学》刊物的总编辑重新审查了整个同行评议的过程,并要求作者提供实验的原始数据。虽然这种事并不经常发生,但这也是作者在向期刊提交论文时必须接受的义务。经过对这个研究原始数据的分析,该刊物总编辑认为,并未发现造假或者有意曲解的痕迹。但是,对论文作者实验中选取大鼠的品种和数量,认为存在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最初的评审过程中也被发现了。但是,当时的评审意见认为,虽然存在缺陷,该研究还是有一定价值。最终,该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论文中的这些数据不足以达到任何关于大鼠寿命和患癌率的确定性的结论。由于样本太少,不能排除实验中数据的变化源于自然变化的可能。撤稿声明最后补充说,目前看来,虽然不能说这篇论文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达到发表的标准。“初始的评审是发挥了作用的,但是不够完美。评审委员会一直希望把评审工作做得更准确和及时,这样对读者和作者都公平。我们将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教训,努力把评审工作做得更好。”这份声明如此说。

  • 【原创大赛】转基因大豆产品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原创大赛】转基因大豆产品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题记:看到大家讨论分辨转基因食物的方法?可信度多大呢?(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902/4943086/),一时兴起,一篇小文,供大家参考!转基因大豆产品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目前,世界黄大豆生产和贸易的总体格 局是面积稳步增加、总产显著提高、贸易日趋活跃,如2004年总产量为2.1332亿t、黄大豆总贸易量(进口)为5,664.7万t、金额123 亿美 元。世界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2003 年5大主产国黄大豆收获面积达到7,60514万hm2,占当年世界黄大豆种植面积的91.0%。美 国孟山都(Monsanto) 公司在1994年研究出商品名为Roundup Ready Soybean (RR黄大豆)的转入抗除草剂 (Roundup,草甘膦)基因的黄大豆新品种,并于1996 年开始大面积商业化生产。此后,由于成本和现代田间操作的需求,转基因黄大豆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全球种植面积已达3,330万hm2,占全世界黄大豆种植面积7,200万hm2的46%。,而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近 年来,中国国内黄大豆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国产黄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时,转基因作物种植大国的黄大豆销售在欧、日、韩等国遇到了阻力,出口市场转向了发展中国家,造成我国进口转基因黄大豆及加工品的数量持续上升。中国2002年进口黄大豆1,131万吨,2003年达2,074万吨,2004 年为2,023万吨,已超过我国的1,600万吨年产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大豆进口国,我国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国。一、黄大豆与转基因黄大豆的发展趋势大 豆的起源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演生而来,中国古名“菽”。(“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到韶山》)。常分为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等。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不含淀粉,大豆是豆科植 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大 豆,隶属于真核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大豆。约10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南北 均产之,其中大豆G.soja(L. )Sieb. etzucc.各地广为栽植,东北尤盛,变种多至30余个,一年生草本,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 物。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051113_462504_1782539_3.jpg大豆是一年生豆科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大家习惯将黄皮黄子叶的黄大豆称为“大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051118_462505_1782539_3.jpg1.1 转基因黄大豆的重点研究领域由 于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转基因黄大豆的重点研究领域为:改良脂肪酸、氨基酸成分,提高营养价值;降低植酸磷含量、降低水苏糖的含量;增加蔗糖含量和甜度,提高可消化性,改善适口性;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价值蛋白药物;对非生物逆境如干旱、盐渍、低温、紫外线辐射、恶劣条件的耐性,抗虫 病害等特性。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已成为黄大豆育种中的重要手段。已在黄大豆的20 个连锁群中发现了1,845 个连锁标记,总遗传距离为2,527cM。主 要方法包括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DNA多态性)、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SSR(简单重复序列)、SNP(单一核甘酸多态性)等。其中,SSR 为广泛采用的遗传标记,SNP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其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MAB) 在黄大豆抗病虫育种上也得到了成功应用。在黄大豆常见的十几种主要等病虫害中均已找到了一些与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运用于抗源筛选及后代选择上。在非生物逆境抗性方面,如抗旱、耐盐碱等的分子标记,产量及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也已取得显著进展。1.3 转基因育种应用前景虽 然目前的转基因黄大豆品种主要是Monsanto公司的RR黄大豆,但AgrEvo公司的抗草丁膦黄大豆等其它品种的转基因黄大豆在国外均已有不同面积商品化种植;在品质改良方面也取得许多新进展,美国已育成了不含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新品种并投入商业化生产,DuPont公司的低水平抗营养因 子、高斑鸠菊酸和蓖麻油酸含量的黄大豆新品系已获得成功;豆油品质改良成功的高酸和低酸转基因品种黄大豆已商业化种植,其中3.5%低棕榈酸转基因黄大豆 油于1997年已获准在美国市场销售;高蛋氨酸转玉米纯溶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黄大豆的实验前景也是乐观的,中国将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导入黄大豆已获成 功。高产育种是最重要的黄大豆育种目标之一。近年来,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广适应性品种选育工作和耐逆育种品种,如耐旱、盐碱、湿、热、低温、缺铁性黄化、耐贮藏性和抗乍荚性、抗种子机械损伤等特性的育种研究获得一定成效。改善皂苷、异黄酮含量的育种和共生固氮也提上日程。[size=12.

  • 【转帖】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转基因食品有害

    4月15日至6月5日,在俄罗斯一年一度的的环境危害防御活动中宣布了一项耸人听闻的独立研究的结果。科学家已经证明:[color=#f10b00]转基因生物对哺乳动物是有害的[/color]。研究人员发现,[color=#0021b0]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动物将失去繁殖能力[/color]。实验选择农业中广泛应用的含有不同比例转基因成分的普通大豆,喂养具有快速繁殖率的坎贝尔仓鼠2年。另外一组比对仓鼠,喂以在塞尔维亚难以发现的纯大豆,因为世界上95%的大豆是转基因大豆。 实验由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联合进行。Alexei Surov博士说:“我们将仓鼠分成若干组,在笼中成对以普通食物喂养。第一组不喂任何东西,另一组喂含不有转基因成分的大豆,第三组的含有一些转基因成分,第四组喂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监控它们的行为、体重变化以及产仔时间。起初,一切顺利。但是当从幼仔中选择了新的并继续按照前述方式进行喂养时,我们注意到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这些子代仓鼠成长缓慢,性成熟缓慢。当他们生出下一代仓鼠时我们称其为第三代。用转基因食品喂养的仓鼠没有生出下一代,这证明它们失去了生育能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