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科院院士工作室

仪器信息网中科院院士工作室专题为您整合中科院院士工作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科院院士工作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科院院士工作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科院院士工作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科院院士工作室话题讨论。

中科院院士工作室相关的论坛

  • 国外院士与我们的中科院院士有何区别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220/119720.shtml?ref=1.hp.7.52&tab=3首页上看到以上新闻,很好奇,经常会听到新闻讲哪个国家的皇家院士什么的。特想知道每个国家的院士都是怎么评选出来的,所谓皇家院士与我们的中科院院士算是一个界别的吗?有没有世界公认的某种机构院士呢?

  • 【转帖】基础科学是科学更是文化――中科院院士杨玉良

    基础科学是科学更是文化――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做课题研究,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我的学生,我的要求是要从理论到实验都要关注,而且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2003年刚刚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杨玉良教授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复旦大学副校长。而且他也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杨玉良教授在高分子链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和有序度及分子运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液晶的分子场理论和PDLC材料、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成就。曾获霍英东研究类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求是青年学者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是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复旦大学另两位新院士一样,他也是复旦大学“土生土长”的博士。  作为复旦大学副校长,他更关注学校的发展。他认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才能够真正使学校实力增强,使国力增强。在他眼里,基础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为基础科学会给学校或者国家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他打了个比方,基础科学就像是一只“母鸡”,如果生长发展得好,那就会不断派生出新的学科,并且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能源”。  同样,在杨玉良教授看来,一个人要取得一点成绩,要有扎实的基础非常重要。2003年刚刚52岁的杨玉良教授坦言,他初一刚刚读完就赶上了上山下乡,劳动6年后才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然后在复旦读到了博士。而且本科三年中上课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从形式上看,他的教育基础并不扎实,这使他在今后获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杨玉良教授现在带研究生的时候更注重对学生的规范培训。2002年,他有三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理论和应用实验要同样关注。他说,自己首先是导师,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让学生介入到导师的课题中是个好的办法,但是不能把学生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变成导师思想结果的执行者,那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所以,作为教师,他关注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  谈到自己从事科研的经验,他坦率地说,我现在还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搞科研没有秘诀,也没有捷径,如果能够总结成秘诀的话,大家都可以做科学家了。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方式是不是正确。而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3C”的能力,就是自信心(confidence),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

  • 【建设新闻】中科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

    [color=#ff0000][size=4][b]中科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b][color=#000000]来源:生物物理研究所 摘自《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colo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141004_218218_1610969_3.gif[/img][color=#000000]5[/color][size=4]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启动仪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武维华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副院长高福,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王丽萍处长、刘杰处长,计划局侯宏飞副处长,以及研究所赫荣乔、朱美玉、许瑞明副所长,所长助理孙命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长期以来关心和指导感染与免疫实验室的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老局长王贵海研究员以及全体师生一百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size][color=#000000]启动会由许瑞明主持。康乐宣读了中科院关于成立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的通知。赫荣乔代表依托单位宣读了关于聘任饶子和院士为主任,王大成院士、曹雪涛院士、陈志南院士等15名专家为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决定。朱美玉宣布了唐宏研究员,范祖森、王盛典研究员为实验室正、副主任的决定。康乐、高福分别向与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实验室主任颁发了聘书。[/color][color=#000000] [/color][/size][/color]

  • 【分享】一则笑话 中科院院士:牛羊放屁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中科院院士:发展畜牧业要管好牛羊排放废气 昨天上午,由中国老科协和河南省科协联合举办的科技报告周启动仪式暨院士报告会在郑 州举行。 在河南人民会堂,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作了关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专题 报告。 他说,“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2007年2月2日,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报告指出:近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 增加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在谈到“河南要建设成为畜牧强省”时,张新时院士说:“要建畜牧强省,首先要管好‘ 牛羊放屁’。”他说,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 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 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 烷排放量的1/3。联合国FAO报告称: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 张新时解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甲烷,通过打嗝、 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 种污染气体。而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 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称,饲养业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报告指出,一头 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可形成烟雾的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张新时等专家将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就“中国油气资源 的二次创业”、“空间信息技术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学术问题在郑州、洛阳、安阳等地 巡回作科技报告。 新西兰征收“放屁税” 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 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 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 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 【转帖】袁隆平不能成为中科院院士的真正原因(zt)

    袁隆平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人类的生存作出杰出的贡献,为此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了国际上许多国家院士称号。但袁却始终成不了代表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原因主要在于:中科院里有某些院士坚决反对其当选,他们反对的主要理由如下: 1. 袁是大专毕业(可能还是中专毕业),农校中专教师,身份不够硬,没有资格当选; 2. 袁几乎没有什么论文,因为英文不行,开始的时候国际刊物上一篇文章也没有;论文没有也不行;没有论文不能反应成果的国际水平,而且在国内刊物的论文也很少。 3.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他得罪了北京和南京两所著名的高校科学研究所的2位所谓的权威老院士。他们一直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还发了不少论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在当初是大成果。那知道袁隆平这个楞小子偏要做试验来验证他们的错误。后来院士的学生也是院士了,一连手。呵呵,袁隆平水平再高也当不上了,而且又有上面的这两个缺点被他们抓住了。这辈子是休想了! 后来成立中国工程院。国家特别是湖南省有意让袁当选工程院院士,那些反对袁进科学院的院士们又硬掐了他5次才终于获得通过。这对袁本人来说是无所谓的,这时候他早已功成名就、声名远扬了,但湖南省却因此而气得吐血。政府某大员专门为此跑到中央告状。后来据说在老朱的关心之下,袁终于历尽艰辛,当上了工程院院士了,但从此以后,再也未见袁隆平去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了。

  • 【转帖】中科院院士--黄本立

    中科院院士--黄本立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黄本立原本预计自己只能活50岁,因为他自幼体弱,所以,他25岁参加工作时,黄本立认为,自己揭开了后半辈子的序幕。 幸好,这一预计并未像他的科研猜想那样总能得到验证——昨日,黄本立在厦大度过了自己80周岁和从事科研教育工作55年庆典。他不仅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目标,而且,他的后半辈子过得如同他毕生所爱的原子光谱那样绚烂多彩——在术上,他确立了自己在新中国原子光谱奠基人之一的地位,成为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院士;在人才培养上,中国一大批光谱分析的骨干出自于他手下;然而,对于像我们这类的平常人来说,他充满魅力的一点是:这位通常表情严肃的院士对生活的热忱。 他想当摄影师,命运的安排使他成为化学家 黄本立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摄影师,虽然他最终成了化学家。从现在看,他对成为摄影家的理想,仍然矢志不移。 证据是显而易见的,昨日出版的图片集里,照片上的黄本立,胸前总是挂着照相机。 他和本报摄影记者姚凡的友谊,也是一个证明。在一次对他的采访中,他结识姚凡。姚凡说,很快的,他的电子信箱就塞进了黄本立寄来的摄影作品。这位院士谦虚地称呼姚凡为“师傅”,向他讨教光圈、快门等问题。 他对摄影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在1945年上大学时,当时,他还组织了摄影小组。1949年从广州岭南大学毕业后,黄本立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出国留学,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一直拿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国际学生奖学金,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几率很大,第二条路是在新中国工作,当时称“参加革命”。 黄本立最终决定选择北上“革命”,多年以后,他直言不讳地说,当时,他是冲着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而去的。 但是,命运为他做了另外的安排,他被安排在东北科学研究所,也就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即使是这样,黄本立的摄影家之梦还没有醒——他幻想报到之后再调入东影。 然而,黄本立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专业搞摄影的想法,而投入到原子光谱分析研究中去。黄本立在解释自己“移情别恋”的理由时说,当时,东北是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基地,急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技术,而在国内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几乎都已转行。 他通过修理废旧仪器,创立了“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光谱分析是一种技术,它可测出任何物质的组成,黄本立是从一台日本人留下来的废旧小型摄谱仪,开始自己成为新中国原子光谱泰斗之路的,他在大学所学的物理、光学这时开始发挥作用。 他的成名之举是清理修复、调整了这台破旧的仪器,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居然完成了一些样品的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位“魔术师”对一台原用于加工塑料皮的机器进行改装,将其用于当时国际上刚刚出现一种新型光源的研究。 昨天,黄本立的“老东家”——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曾宪津说,黄本立当初研制的一些机器,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要知道,当时新中国没有途径进口机器。 他说,黄本立并不是“魔术师”,他具有的是奋斗开拓的精神。 行家们说,黄本立对原子光谱的一大贡献是他建立一些分析方法。例如,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发展并改善国外常见的一种矿石矿物的分析方法。 最终确定黄本立学术地位的是他在1957年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他在动乱年代被打成“九国特务”,挨批斗之余仍在琢磨光谱 然而,成功到来时,一场个人灾难也开始了。在“文革”期间,在香港出生的黄本立被怀疑为“九国特务”,被隔离审查。 黄本立让自己的苦闷在工作中升华。在写“交代”的间隙,他想家和光谱分析。黄本立得意地说,每当“群专”透过门上小洞往里看他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挥笔疾书,还以为我是在想问题写交代呢,事实上我是在琢磨光栅公式,考虑“光量计”用的双金属温度补偿的设计。 没有三角函数表,黄本立就在隔离室的旮旯里找到一片有机玻璃薄片、一枚大头针,再加上他写交代用的上下带有等距墨点的日式稿纸和一块塑料板,研制出一块带有曲线伴的0度至90度的量角器,用它算出一个有三位数的三角函数表。利用这个表,黄本立把所有需要的数据都计算出来了。 他61岁来到厦大,利用向企业借来的机器打开光谱研究局面 黄本立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33年后调入厦门大学。当时,他已经61岁了,他在厦大参加的第一个会,是作为离退休对象,听取有关离退休政策。 当然,对于科学家来说,没有仪器和经费才是最致命的。黄本立在厦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他要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 他当时的学生说,我们一无所有,但是,黄本立“整”出了不少仪器和人才。他从熟悉的仪器厂商要了一台别人退货的仪器,修好了让学生用。在1988年和1989年期间,厦大接收了第一批以原子谱学为研究方向的从美国回来的博士后——王小如,杨芃原和袁东星,引起轰动。 那段时间,黄本立和他的学生还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向国内和国外公司“借”机器,条件是负责对仪器进行推广和改造。利用这些仪器,他们采用创新的技术,增加物质瞬时的发射强度,后来,这一技术被国际上许多科学家采用。厦大光谱分析研究,从此打开局面。 他在论文发表五年之后,仍然不忘作出一个更正 昨天在庆典上发言的那些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学生说,先生不仅是在学术上和培养人才上的贡献,他严谨的学风也令我们受益匪浅。 黄本立在长春的学生说,黄本立最著名的一点是:他要求实验的每个重要步骤要经得起重复,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条件下,再次重复实验,要得出相同的结果。 现在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杨芃原说,当时他们写文章初稿时,经常会用些夸张的形容词,但是,黄先生总是把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词全部删掉,“毫不客气”。 黄本立昨天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曾经在论文发表了五年之后,请求学术刊物再发表一份更正,虽然错误是无伤大雅的。黄本立说,文章千古事,白纸黑字,马虎不得。 他挚爱的名言之一是那位刺杀了凯撒大帝的罗马人说的话,大意是:我不是爱凯撒爱得少,而是我爱罗马爱得深。 这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影响了黄本立的一生。黄本立一直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不管你在哪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都要想方设法去验证,包括我讲的课。

  • 【分享】【实验室动态】中科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

    [color=#ff0000][size=4][b]中科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b][/size][/color][color=#000000][font=宋体]来源[/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生物物理研究所[/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摘自《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font][font=Times New Roman]链接地址:[url]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78562[/url]5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成立启动仪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武维华院士,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康乐、副院长高福,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王丽萍处长、刘杰处长,计划局侯宏飞副处长,以及研究所赫荣乔、朱美玉、许瑞明副所长,所长助理孙命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长期以来关心和指导感染与免疫实验室的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老局长王贵海研究员以及全体师生一百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会由许瑞明主持。康乐宣读了中科院关于成立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的通知。赫荣乔代表依托单位宣读了关于聘任饶子和院士为主任,王大成院士、曹雪涛院士、陈志南院士等15名专家为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决定。朱美玉宣布了唐宏研究员,范祖森、王盛典研究员为实验室正、副主任的决定。康乐、高福分别向与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实验室主任颁发了聘书。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5/201005141002_218217_1610969_3.gif[/img][/font][/color]

  • 【仪器专家】色谱专家——中科院院士张玉奎

    姓名:张玉奎----中科院院士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色谱分析研究中心内容: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今。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德国吐宾根大学生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研究中心访问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色谱杂志主编,分析化学、J. Chromatography A杂志编委等职。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等项目。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专著七部,专利十余项。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作,包括[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径向膜色谱以及与US-EPA合作开展GC-FTIR法测定大气中有机毒物等研究。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柱"、"柱色谱多元分离理论"、"智能色谱仪"、"径向色谱柱"等七项成果获中科院、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开展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研究。作为973“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蛋白质高效分离规模鉴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课题负责人之一。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发展多维分离体系,包括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多维微流控芯片以及它们与质谱的联用等。为获得分离组分的高灵敏检测,柱上富集技术和新型衍生化试剂也在发展中。此外,还开展了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原的基因表达与分离纯化、人肝癌细胞cDNA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的构建、脑中风临床早期诊断试剂盒等基因工程项目。目前已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已培养毕业博士10余人,硕士10余人,博士后4人,在读研究生十余名。代表性文章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1. 张玉奎 等编著,现代生物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 ISBN 7-03-011117-6 2. Jicheng Duan, Zhen Liang, Chun Yang, Jie Zhang, Lihua Zhang, Weibing Zhang, Yukui Zhang, Rapid protein identification using monolithic enzymatic microreactor and LC-ESI-MS/MS, Proteomics, 6, 412-419, 20063. Zhen Liang, Lihua Zhang, Jicheng Duan, Weibing Zhang, Chao Yan, Yukui Zhang, On-line concentration of proteins in 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phoresis, 26(7-8)1398-1405, 20054. Zhen Liang, Lihua Zhang, Jicheng Duan, Chao Yan, Weibing Zhang, Yukui Zhang, Pressurized Electro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Analysis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Anal. Chem. 76, 6935-6940, 20045. Chun Yang, Hechun Yang, Qing Yang, Yiling Zhang, Weibing Zhang, Yukui Zhang, On-line Hyphenation of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and 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 by a Dialysis Interface, Anal. Chem. 75, 215-218, 2003

  • 【简讯】陈晓亚院士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日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陈晓亚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陈晓亚,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在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ICGI)委员等职。 陈晓亚同志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克隆鉴定了棉酚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来源:中科院上海分院

  • 【缅怀】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黄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3月6日2时07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黄宪同志遗体告别会定于3月10日上午9时30分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align=center][img=221,300]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3/201031194734338.jpg[/img][/align][align=center]我国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align][align=left][color=#0000ff]  [b]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国家领导人表示悼念[/b][/color][/align]  [b]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张德江、刘延东、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b]  浙江日报杭州3月10日讯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3月10日上午在杭州举行。  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领导沈跃跃、袁贵仁、白春礼、潘云鹤、李静海,省领导赵洪祝、吕祖善、蔡奇、陈加元、金德水、郑继伟、徐辉、姚克、冯明光,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老同志郑树、毛昭晰、杨士林、王承绪、薛艳庄、丁德云、阙端麟、汪希萱、陈昭典、冯培恩等以及40余名两院院士以不同形式对黄宪院士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送了花圈。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老同志张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院士工作局,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科技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黄宪院士家乡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送了花圈、花篮或发来唁电、唁函。[b][color=#0000ff]  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color][/b]  杭州殡仪馆一号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入口两侧:“勤勉三日易,先生守拙五十载 躬聆半刻难,学生奢望一百年”的挽联,道出了海内外学子对恩师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哀思。大厅正中,黄宪院士的遗像两侧:“艰苦岁月启科研育人才,腾飞年代结硕果品芬芳”的挽幛,则是黄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上午9:30,浙江省领导茅临生,浙大校领导张曦、张浚生、陈子辰、王玉芝、郑强、任少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向静卧在鲜花和翠柏丛中的黄宪院士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 【转帖】远与时间赛跑的科研女杰———访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

    远与时间赛跑的科研女杰———访中科院女院士郑儒永74岁高龄的她,因为患病做手术,脊柱铆上了10颗钢钉,两年内不能像常人一样长时间地安稳坐着。她于是全凭双腿支撑,每天站着工作7个多小时。“研究要做到让外国人没法再做的地步,只能在你的基础上再去发现。”她是系统真菌学家,对科研工作的要求近乎苛刻,写作一篇论文往往“数年磨一剑”。为探寻科学的奥秘而深深快乐着,这就是她忘我付出的最大回报。 她以强烈的开拓精神在科研道路上奋进,1985年所提出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保持了多年的国际领先地位;1987年与同事合作并主编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完全经过直接研究写成的真菌志———《中国白粉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得到了国际著名专家的广泛赞誉,并在多年的毛霉目分类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毅力:每天站着工作近8小时“2004年的一天早上,我躺在床上突然起不来,心里想:糟了,‘定时炸弹’终于爆炸了。医生曾经预言,10年内我的病会发作,不做手术就会瘫痪。实际上过了15年才发作,推迟了那么多年,我也觉得挺满意的。” 今年11月5日上午,在北京北郊郑老的家中,记者怀着敬意拜会这位当前唯一的一位潮籍女院士。慈祥和蔼的郑儒永女士,满头华发,精神健旺,微笑谈起这段经历,语调轻松而平和。“工作太玩命了!”这是同事和亲人们对郑儒永院士的评价,话里透着爱惜和敬佩。自从参加工作以来,郑儒永总是夜以继日地忙着科研,“一天坐十几小时,晚上也不太睡得着觉,觉得时间太浪费了,半夜爬起来做点事。”长期坐在实验室和家里工作,“磨”出了职业病,郑儒永在16年前患上骨质疏松症和腰椎半滑脱的脊柱病。“一天在街上走,遇到中学生们骑自行车,我往后一躲,坏了,膝盖骨折。后来在医院检查,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脊柱的两块骨头半滑脱,离开韧带1厘米,医生采取了保守疗法,说不能再从事繁重工作,干脆建议我:你赶紧退休得了!。”“我想我工作正干在兴头上,哪能这么早就退休啊!”郑儒永笑起来,“就没管它,照样看显微镜,出差,爬山。”直至去年,病情突发,郑老在北京人民医院治疗,才知道自己脊柱侧弯、腰椎滑脱、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医生问她:“人家的椎间盘突出一块就疼得不得了,您这么严重觉得怎样啊?”郑老爽快地答道:“怪了,好像不怎么疼,一工作起来就全忘了啊!” 开刀治疗,医生在郑儒永脊柱“钉上”了2根钢柱,并“铆上”了10颗钢钉。她幽默地说:“这是位名医,替2000多个病人治疗过,最多的钉过11颗钢钉,我算排第二。” 医生紧紧地叮嘱郑儒永,手术后为了让自己的骨头和植入的异体骨头充分融合,今后2年内不能老坐着,每天坐的时间只能是一到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就得站、躺或走。郑老说:“往后不能再那么拼了,但是做研究一两个小时哪够啊,刚有点味道就打断了。不能坐,那我就站着。” 每天早晨,郑老搭上前往研究所的班车。除了吃饭,她把每天可以坐的一两个小时“慷慨”地花在乘车上班。到了实验室,她一如既往地看显微镜、绘图,打开电脑写东西以及和国内外的科研专家联络,上午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下午又是3个多小时。回家了,想起什么,就靠着客厅一个高高的柜子上写起来,全凭双腿支撑着工作。“站站就习惯了,一开始腿肿,静脉曲张啊,听朋友建议穿静脉曲张袜子,真不肿了。我也知道,人不是铁打金刚,很多工作得让年轻人去干,但是只要站得动,我还干!”郑儒永笑了。 巾帼不让须眉。1983年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郑儒永工作勤奋惊人。她似乎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人的一辈子不能白活,总要有点贡献,起码也要做到问心无愧。”

  • 【转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爆炸

    中新网大连6月9日电 (赵媛 张彦琴 谭硕)9日13时40分左右,位于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连环爆炸事件。据知情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人员说,爆炸地点为该所第七研究室,爆炸化学物品为双氧水。

  • 【转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爆炸

    中新网大连6月9日电 (赵媛 张彦琴 谭硕)9日13时40分左右,位于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连环爆炸事件。据知情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人员说,爆炸地点为该所第七研究室,爆炸化学物品为双氧水。我们应该进行实验室安全大检查了。

  • 【分享】压电液相振荡理论的开拓者--中科院院士姚守拙

    压电液相振荡理论的开拓者--中科院院士姚守拙在湘雅一医院生化分析室里,短短几分钟,分析结果便在一种全新的生化分析仪上显示出来,而以前进行同样 的检测需要三四天时间。这一不久前刚刚通过鉴定的新型生化分析仪,便是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守拙创立的压电液相振荡理论研制的。   姚守拙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1962年从清华大学调入湖南大学。姚守拙长期从事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在发展交叉学科并应用于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尤其是压电液相振荡理论的创立,在国际上具有奠基意义。   某些晶体在受到外界压力作用时,表面会产生电荷,这叫压电效应。利用压电原理做成的传感器叫做压电传感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公认压电传感器只能用于检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不能检测液相。但在生活中,迫切需要用于液相检测的压电传感器,因为许多检测工作,如医学上的临床化验、化学中的各种研究、环保中的水质监测等都需要进行液相检测。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姚守拙独辟蹊径,创立了压电液相振荡的系统理论,并与他的博士生周铁安等在学术界首先提出了完整的压电液相振荡性能定量关系公式,这就是著名的“姚-周公式”,根据这一公式可以精细地测定某种液体的质量、浓度、密度、电导率、介电率等。根据这一理论研制的压电液相振荡传感器灵敏度高,应用广泛。此外,他将压电传感与光谱电化学结合,创立了压电光谱电化学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化学过程的研究,可同时提供电化学、质量、光谱等多维信息,是目前研究液体、固体界面过程的最有效方法。他还提出了非质量效应压电/体声波传感原理和多种新型压电传感装置,发展了多种微/痕量化学与生物传感技术,成功研制了磺胺类药物电极和抗菌类药物电极。   如今,姚守拙正致力于中草药标准体系的建立,已经研制出几十种标准品,建立了4个部颁标准方法,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 中科院新增院士初选入围人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22位,化学部23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位,地学部25位,信息技术科学部18位,技术科学部27位。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公布的名单中,每个学部都出现了多位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候选人。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届院士增选有助于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和年龄结构,院士们和各归口初选部门都更加关注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学风正派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据了解,这是自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的第九次院士增选。与往年相比,本次院士增选作了一些修订,要求各部门在推荐院士时进一步客观公正地反映候选人的实质性科技成就和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关注获奖次数、等级和文章数目。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院士增选过程包括推荐候选人、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选举等环节,有效候选人和初步候选人名单要向全社会公布,有效候选人的相关材料都要进行公示,全部过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align=center][b]数学物理学部(共22位)[/b][/align][table][tr][td]序号[/td][td]姓名[/td][td]年龄[/td][td]专业[/td][td]工作单位[/td][/tr][tr][td]1[/td][td]王广厚[/td][td]69[/td][td]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td][td]南京大学[/td][/tr][tr][td]2[/td][td]王顺金[/td][td]71[/td][td]核物理、理论物理[/td][td]四川大学[/td][/tr][tr][td]3[/td][td]孙 鑫[/td][td]70[/td][td]凝聚态物理[/td][td]复旦大学[/td][/tr][tr][td]4[/td][td]孙昌璞[/td][td]46[/td][td]理论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td][/tr][tr][td]5[/td][td]张继平[/td][td]50[/td][td]数学[/td][td]北京大学[/td][/tr][tr][td]6[/td][td]李安民[/td][td]62[/td][td]数学[/td][td]四川大学[/td][/tr][tr][td]7[/td][td]杜东生[/td][td]69[/td][td]理论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td][/tr][tr][td]8[/td][td]陆坤权[/td][td]69[/td][td]凝聚态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td][/tr][tr][td]9[/td][td]陈永寿[/td][td]70[/td][td]理论物理、核物理[/td][t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td][/tr][tr][td]10[/td][td]欧阳颀[/td][td]53[/td][td]凝聚态物理[/td][td]北京大学[/td][/tr][tr][td]11[/td][td]武向平[/td][td]48[/td][td]天体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td][/tr][tr][td]12[/td][td]罗 俊[/td][td]52[/td][td]引力物理[/td][td]华中科技大学[/td][/tr][tr][td]13[/td][td]郑泉水[/td][td]48[/td][td]力学[/td][td]清华大学[/td][/tr][tr][td]14[/td][td]郑晓静(女)[/td][td]51[/td][td]力学[/td][td]兰州大学[/td][/tr][tr][td]15[/td][td]赵政国[/td][td]52[/td][td]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td][t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td][/tr][tr][td]16[/td][td]席南华[/td][td]46[/td][td]数学[/td][td]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td][/tr][tr][td]17[/td][td]莫毅明[/td][td]53[/td][td]数学[/td][td]香港大学[/td][/tr][tr][td]18[/td][td]袁亚湘[/td][td]49[/td][td]运筹学[/td][td]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td][/tr][tr][td]19[/td][td]高鸿钧[/td][td]45[/td][td]凝聚态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td][/tr][tr][td]20[/td][td]崔向群(女)[/td][td]57[/td][td]天体物理[/td][td]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td][/tr][tr][td]21[/td][td]鄂维南[/td][td]45[/td][td]数学[/td][td]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td][/tr][tr][td]22[/td][td]潘建伟[/td][td]39[/td][td]原子分子与光物理[/td][t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td][/tr][/table][table=368][tr][td][/td][/tr][/table]

  •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招聘同位素质谱工作人员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招聘同位素质谱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同位素质谱的日常运行,方法开发,样品测试,以及围绕同位素质谱的相关研究工作。学历要求:硕士学历及以上;专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专业,最好有使用同位素质谱的经验待遇:面议英语:六级希望最好应聘者有长期扎根成都的愿望。应聘者请将简历发送至:chenjz@cib.ac.cn

  • 【分享】中科院石墨烯

    [size=4]中科院煤化所成立于1954年,是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三大领域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成为从基础研究到工艺过程开发直至产业化的体系较为完备的国立研究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级科技人员131人。山西煤化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共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杰出成就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180余项,获准国家授权专利340多项。山西煤化所在我国的煤炭能源转化、先进材料和绿色化工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视察我所时欣然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我国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技术与产业作出战略性贡献。中科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从事新型炭材料研发的机构之一。重点研究新型炭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相关科学基础问题、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验室也注重对新型炭材料应用工程技术的研发。目前研究领域覆盖了高性能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极端环境下高性能和多功能特种炭材料、炭质多孔功能材料、纳米炭材料等。近年来,炭材料实验室共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20余项,在一些重要研究方向已居国内领先的水平,如高性能炭纤维、高导热炭基材料、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碳和石墨烯等。同时,一批研制成果已获得实用化。自2006年以来,本实验室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如中科院金属所等合作,重点开展了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及批产放大化攻关。经过4年多摸索,已在氧化石墨可控合成、氧化石墨烯及热还原石墨烯制备、石墨烯/氧化石墨烯自组装薄膜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本实验室制备的石墨烯具有比表面积大(500m2/g)、电导率高(300s/cm)、纯度高(98.3%)等优点,并已达克级规模。除可满足实验室内及所内各课题组日常科研需求外,还可少量供应给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所及院校供科学研究及产业化探索性试验。[color=#ff7a4e]引用链接[url]http://www.sinocarbon-cas.com/[/url][/color][/size]

  • 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

    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

    [b]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有的单位已现“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人奖励[/b][size=15px]邂逅SCI[/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1-15 06:00[/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江苏[/color][/size]文章来源:SCI快审[b][size=15px][color=#000000]“现在社会上经常说青年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还没拿出来,‘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学家想坐‘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没得坐。”[/color][/size][size=15px][color=#ab1942]两院院士卢耀如、金振民[/color][/size][/b][size=15px],以及专家代表在浙江省温州市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系列活动时,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曾对构建青年科学家成长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size][img=,612,6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1/202301232105395614_6218_1626275_3.png!w612x693.jpg[/img][size=13px][color=#88888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金振民接受采访[/color][/size][b][size=15px] 不少青年科学家手头没有过多资金,只有一些研究成果;还有的青年科学家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现在有些政策导向与评价机制不是十分有利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与成才。[/size][/b][size=15px]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size][b][size=15px][color=#ab1942]金振民教授说[/color][/size][/b][size=15px],[/size][b][size=15px][color=#0248a3]有的单位对青年科学家在5年内拿不出成果或晋升不了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单位出现个别奖励的“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个人奖励,[/color][/size][/b][size=15px][color=#0248a3]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color][/size][size=15px]金振民院士建议,[/size][b][size=15px][color=#000000]社会应该多摆凳子、多搭台子、多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培养青年科学家有科学精神,[/color][/size][/b][size=15px]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壮志和理想力量,有脚踏实地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工作作风和创造能力,不迷信书本与权威,此外就是勤奋学习有修养。[/size][size=15px]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介绍,他年轻时做技术员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挫折。在院士评审环节,有关部门向他所在的单位征求意见时,参加座谈会的同事说,卢耀如受这么大的挫折还能当院士,完全得益于在他在贫困地区不计较名利,坚持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让他跨过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size][img=,526,5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1/202301232106320019_6522_1626275_3.png!w526x566.jpg[/img][size=13px][color=#888888]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接受采访[/color][/size][size=15px] 卢耀如年近九旬,他只有贵州省提供的一套住房,且自己没有去住,平时在北京、上海生活都是租公寓住。他把担任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同济大学教授的工资收入和津贴共360万元,设立了卢耀如生态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用于奖励、资助贫困学生和博士研究生,让他们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而不是当大官和捞取名利。[/size][size=15px] 卢耀如院士认为,[/size][b][size=15px][color=#0248a3]当前,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才华,就是不会“拍马屁”。如何激励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和“补短板”。[/color][/size][/b][size=15px]比如,有的科研院所领导不是从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来选人用人,重用的人不一定成才,相反,有一些人才被埋没了。[/size][size=15px]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从延安来的老干部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不怎么高,国家建设需要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他们很尊重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给青年人才去做。”卢耀如院士在淮河、新安江、海河、长江、黄河、珠江及其它流域,曾负责及指导北京官厅水库、新安江水电站、三峡(石灰岩坝区)、乌江渡等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的勘测与研究工作。他建议,当下一些单位的领导在发现、培养和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多学习一下“老干部”们的传统优良做法。[/size]

  • 【转帖】中科院动物所建成首个大动物研究基地

    【科学时报】中科院动物所建成首个大动物研究基地 作者:潘锋 孙忻 来源:科学时报“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日前在北京昌平区燕岭农业生态园举行,该基地是中科院动物所着眼我国畜牧业和人类医学未来发展需要而筹建的一个战略研究基地。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等出席仪式。李家洋希望研究人员能借助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在猪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人类重大疾病研究模型的创制、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为解决农业和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作出贡献。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吴学梯表示,科技部在发育与生殖重大研究计划和新近启动的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中,已经把大动物特别是猪和猴的研究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基地将为我国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条件保障。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包括大型SPF猪舍、GMP车间、GLP实验室和诱变育种隔离间等。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通过随机诱变、进化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方法,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并集成现有的育种技术,结合前瞻性的动物育种和转基因新技术研发,创建新的用于人类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为再生医学最终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潘锋 孙忻)《科学时报》 (2010-12-7 A1 要闻)

  • 帮忙下载中科院博硕论文

    【序号】 1【题名】:高均匀复杂光刻照明系统技术研究【作者】:林妩媚【日期】2011【作者单位】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链接】http://search.gucas.ac.cn/PaperDetailInformation.aspx?xh=200418015120010【序号】2【题名】光学椭偏超薄膜测量方法研究【作者】陈艳艳 【作者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日期】2007.03.30, 81P 【链接】http://dspace.imech.ac.cn/old/handle/311007/22865?mode=full【序号】3【题名】 光谱椭偏成像系统研究 【作者] 孟永宏 【作者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日期] , 2007.03.30, 108P 【链接】http://dspace.imech.ac.cn/old/handle/311007/23587

  • 中科院化学试题

    中科院化学试题连接http://www.sioc.ac.cn/yjs/jianz/test.htmhttp://ggen.ys168.com/[em17] [em17] [em17]

  •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招聘电镜工程师

    [align=center][b]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招聘电镜工程师[/b][/align]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微观重建与智能分析平台于2015年8月1日成立,包括脑微观重建与分析研究组、显微分析技术中心和超高速电镜成像与智能分析联合实验室。现因工作需求,招聘生物学或医学工程师1名,以及化学或材料学工程师1名。具体内容如下:[b]1. 招聘岗位:工程师2. 工作地点:北京3.需求人数:[/b]生物学或医学专业工程师1名,以及化学或材料学专业工程师1名,[b]共2人[/b]。[b]4. 应聘基本条件:[/b] 1).具有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2).有电镜样品制备、超薄切片等相关实验技术经验者优先考虑;3).善于沟通、工作认真、为人踏实,具备较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5).能够尽快到实验室实习者优先。[b]5. 工作职责:[/b]1).电镜相关管理、技术服务和样品制备工作,进行电镜样品观察和数据收集;2).参与电镜系统配套技术、公共仪器平台日常管理、维护、用户培训及技术支持;3).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电镜技术开发和推广。[b]6. 相关待遇 [/b] 1).此岗位为项目聘用;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3).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员工食堂(工作餐补助)、员工宿舍、带薪年假、年度健康体检、各类福利津贴等。 有意者请点击此处投递简历 [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8566[/url]

  • 中科院明确“仪器设备采购”为反腐重点领域之一

    中科院今日在其官网发布《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中央专项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中科院27名局处级以上干部违规领取津贴被查,违规所得已全部清退,3人进行立案处理。  中科院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了反腐倡廉的七个重点领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仪器设备与材料采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院所投资控股企业“三重一大”、科研道德与作风建设、领导干部选任与人员聘用晋级。《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中央专项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全文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4年7月31日至9月5日,中央第十巡视组对中科院进行了专项巡视。11月3日,中央第十巡视组向中科院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白春礼院长先后主持召开6次党组会议研究部署,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工作。根据党务公开原则和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情况予以公布。  一、把巡视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统一思想,坚决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后,院党组随即召开专题党组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整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抓好整改落实的各项要求上来,把巡视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折不扣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二是对照检查,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针对巡视反馈意见,院党组认真讨论研究,逐一梳理指出的问题,逐一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形成了《关于落实中央第十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方案》和责任分工表,细化分解为5个方面、42项整改措施、95条具体整改任务,明确了每项整改任务的牵头和协助领导、部门、责任处室和整改时限,要求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逐一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三是强化责任,积极推进各项整改落实。院党组将巡视整改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党组书记是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党组成员根据分工,主动认领问题,主动抓好整改。各责任部门按照整改任务分工,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责任到处、责任到人,逐项对账销号。院党组多次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问题,加强工作督查,保证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和落实。  四是自查自纠,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院党组明确要求巡视整改要将解决具体问题与普遍性问题、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紧密结合,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对巡视指出的问题彻底整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院开展自查自纠,举一反三、全面整改。注重查找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  (一)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1.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院党组通过健全完善制度、细化明确责任、狠抓责任落实等措施,努力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将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纳入制度规定。制定了《中科院党建工作规则》,修订了《中科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关于加强研究所所长任期目标管理的实施办法》等,明确院所两级党建工作责任,将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纳入院党组、各部门各单位发展规划,纳入研究所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从制度上保证院党组和各部门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落实。  二是细化明确责任。修订了《中科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暂行)》。根据中科院实行所长负责制的体制特点,除明确各级领导班子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承担主要责任、纪委书记承担监督责任外,强调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科研团队负责人承担监管责任,并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细化分解为36项具体内容,其中院党组和各级领导班子的主体责任7项、院长和各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第一责任人责任5项、党组(党委)书记5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5项、职能部门负责人4项、科研团队负责人4项,各级纪监审部门的监督责任6项。提出了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10项具体工作措施,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保障两个责任的落实。  三是狠抓责任落实。召开了全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视频会议,对落实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进行部署安排。院党组书记白春礼院长与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逐一签订了个性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院5000余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在130个视频点参加会议。  全院层层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工作已全面启动,并将签订范围扩大到科研团队负责人,做到全覆盖。近期,院党组将和各分院、中国科大、合肥研究院、院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个性化责任书,此项工作将在201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就是根据每个责任人的岗位职责明确具体责任内容,把惩防体系工作规划的任务分工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研究制定的个性化责任书,分别征求责任人意见建议,并达成共识,以促进责任人认识责任、认领责任,提高履责的主动性,切实将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针对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的问题,院党组、驻院纪检组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预防监督、加强纪监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中央巡视组向驻院纪检组、院监察审计局(以下简称组局)移交信访举报157件、专项任务11个、问题线索50件,共计218件。  院党组、驻院纪检组高度重视中央巡视组移交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的核查。白春礼院长亲自领导和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指导对重要问题线索的核查,先后4次和相关院领导听取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的处理和核查进展情况汇报。驻院纪检组组长主持召开了10余次组局专题会议,梳理分析问题线索,研究制定核查方案,审议核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组局坚持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整合力量、确保质量的工作思路,按照信访举报反映问题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查核实意见,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骨干力量进行认真核查。核查工作实行下沉一级督导机制和分管领导负责制,核查报告实行集体研判、审核把关机制,确保按时限、高质量完成核查工作。  中央巡视组移交组局的157件信访举报信,扣除重复件和已处理件,实际需要处理137件,其中了结(无具体违规违纪线索)或转办酌处(批评建议及职工利益诉求等方面问题)68件,有一定线索需要核查的69件,合并后63件,已完成核查52件,11件正在核查中。中央巡视组移交的11个专项任务,已完成核查9个,2个正在核查中。中央巡视组移交的50件问题线索,已完成核查22件,28件正在核查中。  截至2014年底,中央巡视组移交组局的总计218件信访举报、专项任务和问题线索已办结177件。发现违纪问题已经立案8件10人(局级4件),已经给予6人(局级1人)政纪处分、2人党纪处分、2人组织处理,对3个单位和2名个人给予全院点名通报批评。  2014年组局共收到信访举报574件(含中央巡视组交办件、中央纪委转办件),初核187件,已核查完成146件,其中转立案11人。2014年,全院共立案19件21人(局级5件5人)。已经给予党纪处分8人(开除党籍2人、撤销党内职务1人、严重警告3人、警告2人),其中局级2人;政纪处分25人(警告11人、记过3人、撤职3人、开除8人),其中局级3人;组织处理和诫勉谈话等58人次,其中局级21人。被判刑4人(局级1人),涉嫌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7人(局级2人)。  二是进一步规范信访、案件办理和管理工作。组局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问题,认真整改,进一步规范信访处置和案件查办工作,严格按照中央纪委关于问题线索“拟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和了结”的五类方式进行处置,出台了中科院《行政纪律处分暂行办法》、《查办行政纪律案件暂行办法》,编印了组局和研究所《纪检监察信访处理和案件查办工作手册》,制订了组局《信访件处置程序规范》、《信访件处置审批权限》、《重要信访处置和案件查办议事规则》,建立了纪检监察室每周业务工作例会、组局重要信访处置和案件查办专题会议两级集体研判、审核把关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审计和巡视发现问题线索共享和查处机制。进一步抓好案件查办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了信访问题线索清理工作,建立完善了2007-2014年信访和初核数据库、违法违纪案例数据库和廉政鉴定意见数据库,做好数据分析和相关材料的存档工作,为案件查办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是进一步加强监督。在深入分析中科院特点及面临主要问题基础上,明确了反腐倡廉的七个重点领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仪器设备与材料采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院所投资控股企业“三重一大”、科研道德与作风建设、领导干部选任与人员聘用晋级。  围绕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全院已梳理风险点4428个、优化管理流程2121项、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111项,试运行或正式运行管理流程1993个,开发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82个,努力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争取到2017年使风险防控领域逐步覆盖重大决策、科研管理、基本建设、财务资产、人事教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道德建设等主要业务领域和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隐患。  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工作力度,2014年全院共开展经济责任审计46项、专项审计52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在完成第一轮122个院属单位巡视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中央新部署新要求,调整重点、改进方法

  • 史无前例!杨振宁、姚期智两教授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这事您怎么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noimg/8aa4d8bd-0986-43a9-938c-2d23dcdb680d.jpg杨振宁 资料图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noimg/08d68ef6-2256-4d52-8703-2f9e3fe28b03.jpg姚期智 资料图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杨振宁  杨振宁,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至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洛克菲勒大学董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  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姚期智  姚期智,计算机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46年12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湖北省孝感市。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2年在哈佛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在三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1)创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次领域: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  (2)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  (3)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  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及国际密码协会会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央视记者 帅俊全)整件事情您怎么看?

  • 【资料】中科院化学部院士——白春礼

    白春礼 纳米科技研究专家 满族,1953年9月生于辽宁丹东。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198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纳米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由德国Springer出版公司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 曾获国际化工协会授予的国际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 【转帖】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爆炸 所方称未造成伤亡

    中新网大连6月9日电 (赵媛 张彦琴 谭硕)9日13时40分左右,位于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生连环爆炸事件。据知情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人员说,爆炸地点为该所第七研究室,爆炸化学物品为双氧水。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爆炸现场附近的居民描述说,下午13点40分左右,听到连续十几次爆炸声,附近有住户家里玻璃被震碎,当时还以为是居民楼的煤气爆了,紧接着就听到消防车疾驰而来的声音。  现场有居民称,爆炸发生后,有部分轻伤人员被送到医院救治。  记者随即赶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受伤人员,但却遇见了两位居住在爆炸现场附近、因受惊吓过度而前来就诊的老人,两位老人的年龄分别为70岁左右和60岁左右,60岁左右的老人精神状况恢复良好,70岁左右的身体状况较差,医生说需要继续观察。  17时30分左右,记者在医院看到了前来探望两位老人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会工作人员。  约18时40分,记者得到了来自化物所的官方消息。消息称:“今天下午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事故本身并不严重,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环境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网络上现在有很多新闻把此事故夸大甚至扭曲,所以我所发出此通稿。”

  • 【转】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这是一篇点击量非常高的热帖,其中的很多说法发人深省。CE版的很多版友大多正在或者曾经至少接触过科研工作,所以转载跟大家一起分享。也许有些网友会觉得自己不是从事科研工作,不关心这些。其实,科研无处不在,并非科研工作者才是真真正正的在科研,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发现小创新,也可以是研究工作的一种。所以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anyway,大家自己看吧。。。。。。----------------------------------------------------------------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