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

仪器信息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专题为您整合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话题讨论。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的资讯

  • 科技部:华大基因等六单位违反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被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华大基因、阿斯利康、药明康德、上海华山医院等6家公司或机构因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遭科技部处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部分处罚决定是在2015年和2016年作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d9c91d2-d58d-4c5e-bb60-c87b70b32fde.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相关案件的部分细节在处罚决定书中被披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王月丹表示,严厉查处非常有必要。此举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国人基因和遗传信息安全的重视,相信未来我国对人类遗传信息资源的监管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在促进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同时,保障好我国的战略安全和人民健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王月丹表示,前述违反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的案件也反映出个别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国家安全意识淡薄,为了个别公司的私利,随意泄露涉及国家和人民安全的信息,应进一步加大查处和严惩力度,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安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对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遗传资源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处罚决定书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华大基因(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凡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须由中方合作单位办理报批手续。申请单位按隶属关系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正式签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华大基因和上海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未经许可与英国牛津大学开展“中国女性单相抑郁症的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的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702cf32-6c24-4521-bfae-45d5c888f4fd.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5年9月7日,科技部作出处罚决定,要求华山医院及华大基因立即停止前述研究工作;销毁前述研究工作中所有未出境的遗传资源材料及相关研究数据;停止华山医院和华大基因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进行整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将5165份人类遗传资源(人血清)作为犬血浆违规出境。2016年10月21日,科技部对苏州药明康德公司作出警告、没收并销毁该项目中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暂停受理苏州药明康德公司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和出境活动的申请等处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凡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须由中方合作单位办理报批手续。相关单位按隶属关系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正式签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处罚决定书称,阿斯利康(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未经许可将已获批项目的剩余样本转运至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昆皓睿诚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开展超出审批范围的科研活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7月12日,科技部对阿斯利康作出警告、没收并销毁违规利用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撤销已有的两项行政许可等行政处罚;对未经许可接收阿斯利康567管样本并保藏的昆皓睿诚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作出警告、没收并销毁涉案遗传资源材料的处罚决定;对未经许可接收阿斯利康30管样本,拟用于试剂盒研发相关活动的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出警告、没收并销毁涉案遗传资源材料的处罚决定。 /p
  • 华大基因发布关于联合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倡议书
    p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法规政策,加强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提高我国生物企业责任感,促进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筑起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防线,华大基因等数十家生物企业共同倡议: /p p   坚决响应国家和科技部的号召,带头遵守和贯彻执行人类遗传资源各项法规政策,提高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意识与责任感,制定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以身作则,坚定不移按照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开展项目。凡从事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活动,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要求,主动申请行政许可,未经许可,绝不开展相关项目,同时支持和呼吁尽快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p p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生物企业应当切实肩负起保护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使命,认真落实法规政策的各项要求,确保收集、保藏、研究开发、买卖、出入境等各个环节的合法合规 并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推动生物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促进平等互利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并欢迎有责任感的企业一并加入,为全面贯彻落实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法规政策,为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作出积极贡献! /p p   截止目前的联合倡议者(企业排名不分先后,均使用简称) /p p   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吉因加、贝壳社、WeGene、恒创基因、优迅医学、奥维森、锐翌生物、祥音生物、博云华康、云蜂基因、基因慧、瑞奥康晨、弘睿康、基云惠康、誉衡基因、生物医学互助平台、微健康基因、壹基因、美生基因、裕策生物、聚道科技、基因帮、基因启示录、艾吉泰康、精准基因、典明基因、夏娃科技、智葫科技、德诺杰亿、飞朔生物等。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7月21日 /p p br/ /p
  • 清华长庚临床样本资源库获批国家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结果,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库(以下简称“生物样本库”)顺利通过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审批(国科遗办审字[2023]BC0009号)。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转化科学中心执行主任王韫芳的组织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库接受了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评审。评审专家对生物样本库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情况、保藏目的和保藏方案、拟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情况等内容,进行技术评审并予以充分肯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顺利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这为推动医院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生物样本库可支持体液、组织、细胞及其相关衍生物的常温和深低温保藏,拥有-80℃超低温冰箱7台,气相液氮罐1台,小型液氮罐3台,最大储存规模30万份。现已为内分泌与代谢科、肝胆胰外科、心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皮肤科等13个临床科室提供样本存储服务。生物样本库现已配置专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生物样本从采集、运送、接收、登记、制备、出库、质控等样本生命周期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2022年5月,经清华大学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批复,依托临床医学院,以生物样本库为基础,建设校级科研实验平台——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承担清华大学及附属医院临床标本的标准化制备、存储提供技术支撑的任务。医院根据功能目标对中心进行空间改造与重新分配,预计2023年底完成搭建,样本总存储量将达到500万份,同步搭建的高通量测序平台、生物医学信息平台和遗传咨询医疗服务平台等将陆续启用。未来,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将重点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于五年内分阶段完善各功能分区布局,建成多学科、多病种的样本资源管理平台,同时建立区域特色的社区人群队列、专病队列等,充分发挥器官移植特色以及临床数据采集和伦理构架的优势,逐步积累高质量样本和全病程数据,带动医院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向高水平发展。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将进一步发挥生物样本的最大价值,促进临床样本和信息共享,搭建基础科研与临床研究的桥梁,促进清华大学的医学和其他多学科的协同发展。(文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转化科学中心 李迪 阴雯臻)
  • 科技部拟新规:不得随意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
    22日,科学技术部下发关于公开征求《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意见的通知。《实施细则》拟规定,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根据《实施细则》,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人类基因、基因组数据等信息资料。《实施细则》拟规定,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尊重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隐私权,事先取得知情同意,确保提供者健康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并应当遵守科研活动的相关要求及技术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标准、规范、规程等。《实施细则》拟明确主体资格。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和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必须由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 阿斯利康等机构受到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处罚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1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8年07月12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1号 /strong /p p & nbsp /p p 单位名称: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p p 地  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亮景路199号 /p p 法定代表人:冯佶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对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斯利康”)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一案进行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阿斯利康未经许可将已获批项目的剩余样本转运至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昆皓睿诚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开展超出审批范围的科研活动。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现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对阿斯利康进行警告。 /p p 2.没收并销毁违规利用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p p 3. 撤销国科遗办审字〔2015〕83号、〔2016〕837号两项行政许可。 /p p 4.自本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停止受理阿斯利康涉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活动申请,整改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受理。 /p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7月12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2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8年07月12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2号 /strong /p p & nbsp /p p 单位名称: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 p 地  址:厦门市海沧区鼎山路39号 /p p 法定代表人:LI-MOU ZHENG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对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艾德”)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一案进行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厦门艾德未经许可接收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30管样本,拟用于试剂盒研发相关活动。 /p p br/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对厦门艾德进行警告。 /p p 2.没收并销毁违规利用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p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7月12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3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8年07月31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8〕3号 /strong /p p & nbsp /p p 单位名称:昆皓睿诚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 /p p 地  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二街8号院15号楼302 /p p 法定代表人:张艳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对昆皓睿诚医药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皓睿诚”)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一案进行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昆皓睿诚未经许可接收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567管样本并保藏。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对昆皓睿诚进行警告。 /p p 2.没收并销毁违规利用的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p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7月31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6〕1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6年10月21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6〕1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单位名称: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p p 地  址: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大道1318号 /p p 法定代表人:李革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对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药明康德公司)涉嫌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一案进行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苏州药明康德公司未经许可将5165份人类遗传资源(人血清)作为犬血浆违规出境。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十六条规定。现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对苏州药明康德公司进行警告。 /p p 2.没收并销毁该项目中人类遗传资源材料。 /p p 3.自本决定书送达之日起,科技部暂停受理苏州药明康德公司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和出境活动的申请,整改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恢复。 /p 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10月21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5〕1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5年09月07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5〕1号 /strong /p p & nbsp /p p 单位名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p p 地  址:上海乌鲁木齐中路12号 /p p 法定代表人:丁强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遗传办)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开展的“中国女性单相抑郁症的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国际科研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华山医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与英国牛津大学开展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华山医院未经许可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规定。现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你单位应于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立即停止该研究工作的执行。 /p p 2.销毁该研究工作中所有未出境的遗传资源材料及相关研究数据。 /p p 3.自本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停止华山医院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整改验收合格后,再行开展。 /p p br/ /p p 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9月7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5〕2号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日期:2015年09月07日& nbsp & nbsp & nbsp 来源:科技部& nbsp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行政处罚决定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科罚〔2015〕2号 /strong /p p & nbsp /p p 单位名称: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p p 地  址: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综合楼 /p p 法定代表人:刘娜 /p p & nbsp /p p 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1998〕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遗传办)对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科技)执行“中国女性单相抑郁症的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国际科研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已调查终结。经查明,存在以下违法违规行为: /p p br/ /p p 华大科技与华山医院未经许可与英国牛津大学开展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华大科技未经许可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p p 上述行为违反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规定。现根据《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决定处罚如下: /p p br/ /p p 1.你单位应于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立即停止该研究工作的执行。 /p p 2.销毁该研究工作中所有未出境的遗传资源材料及相关研究数据。 /p p 3.自本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停止华大科技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整改验收合格后,再行开展。 /p p br/ /p p 你单位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科技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在6个月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本决定不停止执行。逾期不履行本决定的,本处罚机关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9月7日 /p
  •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延长补报期限有关事项的通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延长补报期限有关事项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办函社〔2019〕7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各有关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技部于2018年7月发布了《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管理专项检查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科办函社〔2018〕267号),要求开展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国际合作、出口出境活动的单位,如存在未经审批擅自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包括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活动),应于2018年10月31日前按有关流程正式办理行政许可补报手续。由于大量项目在10月下旬申报,造成短期内网络拥堵,部分项目未能如期完成补报申请。经研究,现将延长补报期限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2018年10月31日前已在网上申报系统中提交的项目,自即日起予以补报受理,纸质材料受理截止日期为 2019年3月31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二)2018年10月31日前未在网上申报系统中提交的项目,请有关单位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正式来函,说明逾期未报的原因及有关情况,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将研究提出是否受理补报工作的意见。来函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31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专此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科技部办公厅 /p
  • 甘肃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获批国家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中国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事项2022年第10批审批结果,甘肃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获得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审批(国科遗办审字[2022]BC0067号),成为自2019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国令第717号)后,甘肃省首家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工作的法人单位。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的成功获批,标志着甘肃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建设和保藏工作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充分认可,标准化样本保藏将为推动医院科研水平和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甘肃省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旨在整合医院优势学科的临床资源,规范临床标本的收集、储存和使用。2019年获批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大型生物样本库及生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样本库位于医院东区实训楼负1楼,占地面积800 m2,拥有超低温冰箱25台,智能气相液氮罐2台,自动液氮塔1个,初期储存量约120万份。作为我院重要的科研平台,生物样本库已基本完成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建设,下一步将为甘肃人民医院乃至全省相关机构提供规范化的样本存储服务,力求发展成为符合国内、国际标准、一流的临床生物样本资源库。此次获批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是甘肃人民医院样本库建设的新起点。样本库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保藏技术规范的要求,不断提升样本库运行质量管理能力,标准化、规范化、合法化地保藏生物样本资源,助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带动我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为促进多民族地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最终为甘肃地区人民健康福祉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正式启动
    今天上午,&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rdquo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召开第一次工作部署会,国家科技部、总后勤部相关领导、重点专项管理委员会成员及全国40多个科研单位的70余名院士、专家出席,这标志着CNHPP全面启动实施,这是我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生命科学领域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rdquo 正式启动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继基因组计划之后人类全面探索自我奥秘征程中又一伟大科技工程,是新世纪第一个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在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家率先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HLPP),开中国引领国际大型科技合作计划之先河,所形成的理论框架、整体策略和技术标准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应用,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展开发挥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家构建了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图谱,出版人类首个器官蛋白质组&ldquo 百科全书&rdquo ,相关数据得到国际著名专业机构等认同及广泛使用,成为人类蛋白质百科全书主体内容之一,部分工作被《自然》杂志最近发表的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的文章引用。近4年,中国在该领域国际核心刊物发文量直线上升,历史性地达到1000多篇,跃居世界第二。在新的代谢通路调控、炎症诱发肿瘤、骨形成调节、疾病易感性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一流刊物,并被国际同行评述为重大突破性进展。总体来说,我国蛋白质组学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该计划首席科学家贺福初院士介绍说,CNHPP是在系统总结HLPP成功经验基础上,经过4年迭代论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以我国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为牵引,发展蛋白质组研究相关设备及关键技术,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生理和病理精细图谱、构建人类蛋白质组&ldquo 百科全书&rdquo ,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这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973基础研究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再次联手资助的重点专项,也是国家大科学设施与大科学计划的首次会师,将在我国开创大科学设施、大科学计划、大数据产出、大发现孕育的新时代。   当前,全球每年产生的生物数据总量高达EB级,生命科学领域正在爆发一次数据革命。据统计,2000 年以来,国际上共发表2万余篇有关高通量生物数据的文献 近几年,《自然-遗传》近三分之一的论文是介绍关于高通量生物数据的工作。数据已成为矿物或化学元素一样的原始材料,未来可能形成&ldquo 数据探矿&rdquo 、&ldquo 数据化学&rdquo 等新学科和&ldquo 数据驱动&rdquo 的新模式,孕育着科学大发现、大突破和产业大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大数据的产生、管理和利用正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但目前生物大数据的产生和分析还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少数国家所垄断。我国生物数据主权受到严重威胁。从过去来看,生物数据最大的是基因组数据,基因组计划实施和完成后,蛋白质组数据无疑将成为最大、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科学数据。我国已部署建设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这是国际上最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地,将有力支撑和推动CNHPP的实施和大数据的产生,有望迅速改变现有格局,打破垄断,维护国家生物数据主权。   CNHPP产生的大数据将全景式地揭示人体蛋白质组成及其调控规律,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ldquo 天书&rdquo 。构建的人类蛋白质组生理和病理图谱,将呈现多种病理状态下蛋白质组的变化,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系列新型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和创新药物,为全面提高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新策略新手段。   最近英国《自然》杂志同时刊登两篇文章,介绍了美国和德国、印度等合作完成的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说,这是蛋白质组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和人类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要科学贡献,拉开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序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指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科学家在这场新世纪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具代表性的大数据资源争夺中没有犹豫的时间,没有回头的道路,只有勇往直前,直面竞争的选择。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借鉴&ldquo 两弹一星&rdquo 、&ldquo 载人航天&rdquo 等国家重大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赛和资源争夺战。   贺福初院士表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作为六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1%的贡献,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与美英等国首脑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问世 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复兴崛起的大国,将做出不少于30%的贡献,并有望成为最大的贡献国。我们梦想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可以代表主要完成国宣布人类蛋白质组精细图的问世。我们将为实现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中国必须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 三问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前不久,历经多年论证、被誉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程碑事件的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简称CNHPP)正式在京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等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蛋白质组计划和基因组计划有何不同?中国的蛋白质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将如何进行? 围绕上述问题,人民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有关专家。 一问 为什么要搞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生,源于基因组;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从根本上阐释生命 相比&ldquo 蛋白质组&rdquo ,&ldquo 蛋白质&rdquo 一词更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1838年由荷兰科学家格里特首先发现。 基于此,199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率先提出&ldquo 蛋白质组&rdquo ,意指某个时刻,某个组织、器官或个体中所有蛋白质的集合,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蛋白质组产生浓厚兴趣,还得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起。2003年4月,经由6国科学家历时13年奋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画上了句号。 &ldquo 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我们错了。&ldquo 国际蛋白质组组织首任主席萨姆 哈纳什说,事实上,我们只了解10%基因的功能,剩下的90%仍是未知的。 &ldquo 人们总以为蛋白质组计划是基因组计划的附庸或者说是子产品,这也是一个误区。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不像事前所预期的那样,能够逾越蛋白质这一生物功能去揭示人类 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则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rdquo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执委、亚太蛋白质组组织 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说,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好比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 &ldquo 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想要解密基因组,必须先系统认识蛋白质组。&rdquo 贺福初认为。 他举例说,人体各个器官如耳、鼻、喉、心、肝、肺,其基因组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蛋白质组。因此,不同器官形态、功能各异,是蛋白质组在背后&ldquo 操盘&rdquo 。 &ldquo 就 像蛹化蝶,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基因组是不变的。&rdquo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小红这样比喻。在她看来,人的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是特定蛋白 质组在不同时间、空间出现并发挥功能的结果。比如,某些蛋白质表达量偏离常态的高或低,就能够表征人体可能处于某种疾病状态。 &ldquo 生,源于基 因组;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从根本上阐释生命。&rdquo 贺福初进一步解释道,&ldquo 蛋白质组,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新型诊 断标志物、治疗和创新药物,可以全面提高疾病防诊治水平。这个项目如完成,将揭示人体器官蛋白质组的构成,一旦哪一部位出现异常即可实现&lsquo GPS定位&rsquo , 进而找到针对性的诊断措施、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rdquo 二问 中国能搞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吗? 以贺福初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某些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 近代以来,中国先后错过了多次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蛋白质组学研究,恰恰是我国生命科学中少数几个能够始终跻身世界前沿的科学领域。 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事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大型研究基地和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中科院、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军队以及 湖南、广东、重庆、浙江等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已超过10个。由贺福初院士发起,以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北大为代表的7家单位共同筹建的北京蛋白质组 研究中心,于2005年被确立为&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国际执行总部,成为一座世界级的&ldquo 生命之都&rdquo 。 此外,自2000年至2010年,中国累计发表论文2800多篇,位列全球该领域第四。值得一提的是,最近4年,中国在该领域发文量直线上升,历史性地达到1000多篇,年度论文发表数已跃居世界第二(第一为美国),位居全国其他学科前列。 历经十余年的努力,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成功构建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mdash &mdash 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 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首次实现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在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 在药靶、蛋白质药物和生物标志物。如,2008年,张学敏课题组首次发现炎症和免疫的新型调控分子CUEDC2,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新标志物,从而为克服癌 细胞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思路。2010年,周钢桥课题组&ldquo 逮到&rdquo 肝癌的易感基因,为肝癌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生物 标记&hellip &hellip 上述几项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的《科学》《自然》系列杂志。 三问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怎样进行? 将分三个阶段进行,计划产生的大数据将全景式地揭示人体蛋白质组成及其调控规律,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ldquo 天书&rdquo 世界蛋白质组学领域内的新一轮科技竞赛已开始。中科院院士张玉奎指出,虽然中国在蛋白质组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外有些团队如今正快马加鞭。这警醒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否则很快将被甩出第一阵营。 &ldquo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绝不能丧失已经取得的优势。&rdquo 贺福初说。 据悉,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将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全面揭示肝癌、肺癌、白血病、肾病等十大疾病所涉及主要的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了解疾病发生的主要 异常,进而研制诊断试剂、筛选药物,力争2017年左右完成;第二阶段,争取覆盖中国人的其他常见疾病,提升中国人群疾病的防治水平;第三阶段,实现人类 更多疾病的覆盖。 当前,全球每年产生的生物数据总量高达EB级(10的18次方比特),生命科学领域正在爆发数据革命。生物数据最大的是基因组数据,它完成后,蛋白质组数据 无疑将成为更大、更重要和更核心的科学数据。我国已部署建设的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将相继投入运行,这是国际上最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基地,将有力支撑和推动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和大数据的产生。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产生的大数据将全景式地揭示人体蛋白质组成及其调控规律,解读人类基因组这部&ldquo 天书&rdquo 。 &ldquo 这 项计划,是以中国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为牵引,发展蛋白质组研究相关设备及关键技术,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生理和病理精细图谱、构建人类蛋白质组&lsquo 百科全书&rsquo , 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rdquo 贺福初说,&ldquo 我们首先看重科学价值,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因为这是真正的原始创 新,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rdquo
  • 科技部发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将推进保藏基础平台建设
    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第二章总体要求第十六条提到,科技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级科技行政部门推动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工作,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的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基础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开放。相关平台的建设也意味着将有大量低温存储设备和相关服务的采购需求。详情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 21 号《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2023年5月11日科技部第3次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部长 王志刚2023年5月26日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维护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条例》第二条所称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包括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人类基因、基因组数据等信息资料。前款所称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不包括临床数据、影像数据、蛋白质数据和代谢数据。第三条 科学技术部(以下称科技部)负责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管理工作。科技部根据需要依法委托相关组织,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技术评审,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备案、事先报告、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工作。第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局(以下称省级科技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下列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一)人类遗传资源监督检查与日常管理;(二)职权范围内的人类遗传资源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三)根据科技部委托,开展本区域人类遗传资源调查、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人类遗传资源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等工作。第五条 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监管力量,配备行政执法人员,依职权对人类遗传资源活动开展监督检查等工作,依法履行人类遗传资源监督管理职责。第六条 科技部聘请生命科学与技术、医药、卫生、伦理、法律、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第七条 科技部支持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高诊疗技术,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监督,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审批规范化和信息公开,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八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符合伦理原则,通过已在有关管理部门备案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开展伦理审查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第九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尊重和保障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权益,按规定获取书面知情同意,确保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十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遵守科技活动的相关要求及技术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标准、规范、规程等。第十一条 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或者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必须由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或者企业(以下称中方单位)开展。设在港澳的内资实控机构视为中方单位。境外组织及境外组织、个人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以下称外方单位)以及境外个人不得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第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第十一条所称境外组织、个人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包括下列情形:(一)境外组织、个人持有或者间接持有机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股权、表决权、财产份额或者其他类似权益;(二)境外组织、个人持有或者间接持有机构的股份、股权、表决权、财产份额或者其他类似权益不足百分之五十,但其所享有的表决权或者其他权益足以对机构的决策、管理等行为进行支配或者施加重大影响;(三)境外组织、个人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足以对机构的决策、管理等行为进行支配或者施加重大影响;(四)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三条 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单位应当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对涉及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案等事项进行审查,确保人类遗传资源合法使用。第十四条 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应当保证中方单位及其研究人员全过程、实质性地参与研究,依法分享相关权益。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过程中,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产生的所有记录以及数据信息等应当完全向中方单位开放,并向中方单位提供备份。第十五条 科技部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开统一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备案与安全审查工作信息系统平台,为申请人通过互联网办理行政许可、备案等事项提供便利,推进实时动态管理,实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信息可追溯、可查询。第十六条 科技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级科技行政部门推动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工作,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的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基础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企业开放。第十七条 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科技部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加快办理。对实施快速审批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科技部按照统一指挥、高效快速、科学审批的原则,加快组织开展行政许可申请的受理、评审、审查等工作。快速审批的情形、程序、时限、要求等事项由科技部另行规定。第十八条 科技部制定并及时发布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备案等服务指南和示范文本,为申请人办理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备案等事项提供便捷和专业的指导和服务。第十九条 科技部定期对从事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活动的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第二十条 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本机关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第三章 调查与登记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组织开展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工作。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受科技部委托,负责开展本区域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工作。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第二十三条 科技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完成本区域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后,应当将取得的调查数据、信息及时汇总并报送科技部。第二十四条 科技部在全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等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研究,逐步建立我国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清单目录,并适时修订完善。第二十五条 科技部负责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登记工作,制定申报登记管理办法,建立申报登记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第二十六条 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发现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应当及时通过申报登记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申报。第四章 行政许可与备案第一节 采集、保藏行政许可第二十七条 人类遗传资源采集行政许可适用于拟在我国境内开展的下列活动:(1) 重要遗传家系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活动。重要遗传家系是指患有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性特殊体质或者生理特征的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且该群体中患有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性特殊体质或者生理特征的成员涉及三代或者三代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常见疾病不在此列。首次发现的重要遗传家系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及时进行申报。(2) 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活动。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在隔离或者特殊环境下长期生活,并具有特殊体质特征或者在生理特征方面有适应性性状发生的人类遗传资源。特定地区不以是否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划分依据。(三)用于大规模人群研究且人数大于3000例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活动。大规模人群研究包括但不限于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临床研究、体质学研究等。为取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的临床试验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活动不在此列,无需申请人类遗传资源采集行政许可。第二十八条 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平台的活动。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活动是指将有合法来源的人类遗传资源保存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用于未来科学研究的行为,不包括以教学为目的、在实验室检测后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或者临床研究方案约定的临时存储行为。第二十九条 应当申请行政许可的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活动同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的,申请人仅需要申请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无需另行申请人类遗传资源采集行政许可。第三十条 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单位应当依据《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于每年1月31日前向科技部提交上一年度本单位保藏人类遗传资源情况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一)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情况;(二)人类遗传资源来源信息和使用信息;(三)人类遗传资源保藏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四)本单位用于保藏人类遗传资源的场所、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变动情况;(五)本单位负责保藏工作的主要管理人员变动情况。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单位应当加强管理,确保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来源合法。科技部组织各省级科技行政部门每年对本区域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单位的保藏活动进行抽查。第二节 国际合作行政许可与备案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应当通过合作双方各自所在国(地区)的伦理审查。外方单位确无法提供所在国(地区)伦理审查证明材料的,可以提交外方单位认可中方单位伦理审查意见的证明材料。第三十二条 为取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在临床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境的,不需要批准,但应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将拟使用的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及其用途向科技部备案:(一)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检测、分析和剩余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处理等在临床医疗卫生机构内进行;(二)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在临床医疗卫生机构内采集,并由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许可临床试验方案指定的境内单位进行检测、分析和剩余样本处理。前款所称临床医疗卫生机构是指在我国相关部门备案,依法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为取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的临床试验涉及的探索性研究部分,应当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第三十三条 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应当由中方单位和外方单位共同申请。合作各方应当对申请材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承诺。拟开展的人类遗传资源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国际合作临床试验涉及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不得拆分后申请行政许可或者备案。第三十四条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组长单位通过伦理审查后即可由申办方或者组长单位申请行政许可或者备案。申办方或者组长单位取得行政许可或者完成备案后,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将本单位伦理审查批件或者认可组长单位所提供伦理审查批件的证明材料以及本单位出具的承诺书提交科技部,即可开展国际合作临床研究。第三十五条 取得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或者完成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的合作双方,应当在行政许可或者备案有效期限届满后六个月内,共同向科技部提交合作研究情况报告。合作研究情况报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一)研究目的、内容等事项变化情况;(二)研究方案执行情况;(三)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使用、处置情况;(五)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以及数据信息的记录、储存、使用等情况;(六)中方单位及其研究人员全过程、实质性参与研究情况以及外方单位参与研究情况;(七)研究成果产出、归属与权益分配情况;(八)研究涉及的伦理审查情况。第三节 对外提供、开放使用事先报告第三十六条 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的,中方信息所有者应当向科技部事先报告并提交信息备份。向科技部事先报告应当报送下列事项信息:(一)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目的、用途;(二)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及信息备份情况;(三)接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的基本情况;(四)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的潜在风险评估情况。已取得行政许可的国际科学研究合作或者已完成备案的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中方单位向外方单位提供合作产生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如国际合作协议中已约定由合作双方使用,不需要单独事先报告和提交信息备份。第三十七条 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可能影响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安全审查。应当进行安全审查的情形包括:(一)重要遗传家系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二)特定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三)人数大于500例的外显子组测序、基因组测序信息资源;(四)可能影响我国公众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第三十八条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安全审查规则,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安全评估,并根据安全评估意见作出审查决定。人类遗传资源出口过程中如相关物项涉及出口管制范围,须遵守国家出口管制法律法规。第四节 行政许可、备案与事先报告流程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的申请材料齐全、形式符合规定的,科技部应当受理并出具加盖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纸质或者电子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科技部应当在收到正式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第四十条 科技部根据技术评审和安全审查工作需要,组建专家库并建立专家管理制度。科技部按照随机抽取方式从专家库中选取评审专家,对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事项进行技术评审,对应当进行安全审查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或者开放使用事项进行安全评估。技术评审意见、安全评估意见作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者安全审查决定的参考依据。专家参与技术评审和安全审查一般采用网络方式,必要时可以采用会议、现场勘查等方式。第四十一条 科技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对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申请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科技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第四十二条 科技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检疫、鉴定、技术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期限内,但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第四十三条 科技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后,应当将行政许可决定书面告知申请人,并抄送申请人所在地的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在科技部网站予以公开。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第四十四条 取得人类遗传资源采集行政许可后,采集活动参与单位、采集目的、采集方案或者采集内容等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被许可人应当向科技部提出变更申请。第四十五条 取得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后,保藏目的、保藏方案或者保藏内容等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被许可人应当向科技部提出变更申请。第四十六条 取得人类遗传资源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后,开展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过程中,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发生变更,研究方案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用途发生变更,或者申办方、组长单位、合同研究组织、第三方实验室等其他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被许可人应当向科技部提出变更申请。第四十七条 取得人类遗传资源国际科学研究合作行政许可后,出现下列情形的,被许可人不需要提出变更申请,但应当向科技部提交事项变更的书面说明及相应材料:研究内容或者研究方案不变,仅涉及总量累计不超过获批数量10%变更的;本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所列合作单位以外的参与单位发生变更的;合作方法人单位名称发生变更的;研究内容或者研究方案发生变更,但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用途的变化或者变更后内容不超出已批准范围的。第四十八条 被许可人对本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所列事项提出变更申请的,科技部应当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变更的决定。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科技部应当予以变更。变更申请的受理、审查、办理期限、决定、告知等程序参照本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三条有关行政许可申请的规定执行。第四十九条 行政许可决定作出前,申请人书面撤回申请的,科技部终止对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科技部根据利害关系人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一)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科技部应当予以撤销。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第五十一条 申请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的,应当事先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临床试验批件、通知书或者备案登记材料。第五十二条 申请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合作各方基本情况;(二)研究涉及使用的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和用途;(三)研究方案;(四)组长单位伦理审查批件;(五)其他证明材料。第五十三条 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完成备案后,涉及的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用途发生变更,或者合作方、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等重大事项发生变更的,备案人应当及时办理备案变更。研究方案或者研究内容变更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用途变化的,不需要办理备案变更,但应当在变更活动开始前向科技部提交事项变更的书面说明及相应材料。第五十四条 向境外组织、个人及其设立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提供或者开放使用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向科技部事先报告后,用途、接收方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事项实施前向科技部提交事项变更报告。第五十五条 被许可人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限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备案人需要延续备案有效期的,应当在该备案有效期限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应当在该备案有效期限届满前完成延续备案;逾期未完成的,视为已完成延续备案。第五章 监督检查第五十六条 科技部负责全国人类遗传资源监督检查,各省级科技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人类遗传资源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事项主要包括:(一)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有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和执行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二)获批人类遗传资源项目的有关单位采集、保藏、利用人类遗传资源的情况,材料或者信息出境、对外提供、开放使用以及出境后使用情况;(三)利用人类遗传资源的剩余材料处置、知识产权及利益分享等情况;(四)人类遗传资源备案事项的真实性等情况;(五)科技部或者省级科技行政部门认为需要监督检查的其他事项。第五十七条 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风险管理。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应当包括检查事项、检查方式、检查频次以及抽查项目种类、抽查比例等内容。第五十八条 对近三年内因人类遗传资源违法行为被实施过行政处罚、存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风险未及时改正,以及被记入相关失信惩戒名单的单位,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纳入年度日常监督检查计划并开展监督检查。对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明显改进、未再发生违法行为的单位,可以适时减少监督检查频次。第五十九条 对本实施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单位,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可以在该单位人类遗传资源活动范围内随机确定监督检查事项,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实施监督检查。第六十条 遇有严重违法行为或者临时性、突发性任务以及通过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等发现的问题,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可以部署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第六十一条 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记录、汇总人类遗传资源活动日常监督检查信息,完善日常监督检查措施。第六十二条 发现被监督检查对象可能存在违反《条例》有关规定的风险时,科技部或者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进行行政约谈。第六十三条 发现被监督检查对象可能存在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科技部或者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依法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措施;(二)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三)依法对相关物品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鉴定。第六十四条 科技部或者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第六十五条 科技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采取或者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依法实施查封、扣押强制措施的,应当制作并当场向当事人交付查封、,发现相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具备人类遗传资源存储条件的,科技部或者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将其存储的人类遗传资源转移至具备存储条件的单位临时存储。第七十四条 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依法作出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处罚的,应当自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案件处理情况及行政处罚决定书副本报送科技部。第七十五条 科技部有权对省级科技行政部门实施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处罚进行监督,依法对有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为责令改正。第七章 附 则第七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中涉及期限的规定,注明为工作日的,不包含法定节假日;未注明为工作日的,为自然日。第七十七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以上”“不超过”均包含本数,“大于”“不足”不包含本数。第七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自2023年7月1日施行。
  •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精准解密中国人的健康密码
    凤凰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主入口处,一栋由南北双楼组成的银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开。这里是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凤凰中心)的总部大楼,也是“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以下简称CNHPP)的主要研究基地,从2014年6月至今,有关人类蛋白质组的庞大数据在这栋建筑中陆续被测量和解读。 偶尔从门口经过的人也许无法想象,这些数据有一天会完全改变眼前的生活。基于人类基因组这部“天书”而发展起来的精准医疗,将因为人类蛋白质组信息的清晰而变得更加精细和普适。 不久前,凤凰中心主任、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钧在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上对CNHPP作了介绍,《中国科学报》记者就该计划对其进行了专访。 只有蛋白质组才能从根本上阐释生命 《中国科学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对人类23对染色体上全部DNA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人体“天书”已完整地呈现在了人类面前。现在对人类蛋白质组展开研究,其意义是什么? 秦钧: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事实并非如此。 基因是人类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奥秘最原始、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是构成有机体的主要成分,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载体和功能执行者,是细胞执行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等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蛋白质与基因密切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很多变化,造就了生物体不同的形态、形状,或者执行不同的功能。 一个有机体只有一个基因组,但是同一个有机体的不同细胞中的蛋白质的组成和数量却随细胞种类和功能状态的不同各有差异。比如,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组是一样的,但是各个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不完全一样。人和鼠的基因组的差别仅为1%,但是其形态、性状差别非常大,这就是蛋白质组不一样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有一个比喻: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关系就像词典与文章、元素表与化工厂。确实如此,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万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阐释生命,必须从蛋白质组中寻找答案。 《中国科学报》:在CNHPP开展之前,中国科学家已经主导执行过“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和HLPP相比,CNHPP对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秦钧:与前期的HLPP相比,无论从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还是平台和团队,CNHPP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研究范围也显著扩大。特别是对数据质量、数据产出的速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蛋白质组的分析速度、精度以及在定量、可视化等方面要求不断提升。在CNHPP中,我们将对象扩展到心脏、肝脏、胃、肺脏、肾脏等人体器官,获得的实验数据不仅可以在器官内比较,更可以在器官间分析,获得全面的认识。 样本检测效率可提升6倍 《中国科学报》:为了绘制人类蛋白质组的精细图谱,CNHPP都将展开哪些研究?秦钧: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建立样本采集方法标准、样本预处理和生物质谱分析策略;进行含有定量信息的正常组织和疾病、疾病旁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构建;建立临床蛋白质组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知识挖掘,发现若干疾病人群特征性信号通路变化的线索以及它们和病人手术后存活的关系。 这其中包含了很多难题。首先需要攻克的是蛋白质分离鉴定的速度、样本通量,除此之外,还有微量或痕量蛋白质的分析、蛋白质组大数据构建和多维度组学对接、蛋白质组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知识挖掘的方法策略等。 《中国科学报》:CNHPP从2014年6月启动,迄今取得了哪些进展? 秦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进展。 首先,建立了样本采集方法标准,并推广至全体项目团队,各临床团队已完成100组以上的样本,包括正常组织、疾病组织、疾病旁组织的收集。第二,建立了样本预处理和生物质谱分析策略,包括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方法标准。第三,建立了一种新蛋白质组分析策略,可在接近和达到样本蛋白表达数量的水平上,将检测时间缩短至传统蛋白质组技术的1/7左右。该分析策略已作为本项目的技术规范应用在所有样本的检测分析中。第四,通过测定和分析个体的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含有定量信息的正常组织和疾病、疾病旁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磷酸化谱、转录因子谱构建。最后,通过初步数据分析,发现若干疾病人群特征性信号通路变化的线索。 蛋白质是最终解决精准医学问题的出路 《中国科学报》:你刚才提到了对蛋白质组数据的分析,其实将所得到的海量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海量信息才是研究的主要目的,现有的信息分析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吗? 秦钧:我们通过联合相关生物学家、临床学家以及生物分析学家分析海量实验数据,一是通过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努力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二是依靠生物学家、临床学家,从生物学问题,临床问题、临床需求等方面研读数据。 现有的生物信息技术还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和期望分析蛋白组学数据。从规模和深度来看,CNHPP产生的数据对当前生物信息学是个挑战。因此,我们还在不断开发和整合新的生物信息技术,希望构建一个整合、快速、功能强大、完善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以满足不断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分析,这其实也是CNHPP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报》:CNHPP的科学价值如何切实造福人类? 秦钧:从现阶段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造福人类。 一是通过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通路和重要调控蛋白质进行研究,揭示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获得一批重要疾病诊断标志物、药物靶标,从而提高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水平。比如,通过筛选更多更具有诊断和判别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或者为疾病早期预警、健康体检监测等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及其信号通路等的研究,为精准医疗提供判别依据和相应的手段。二是可以通过新的诊断试剂、创新药物以及相关科学仪器、诊疗设备等多种产品的市场化推动生物医药经济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CNHPP如何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 秦钧:我要特别强调CNHPP对目前正在筹划、即将启动的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的启示。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没有包含蛋白组学的内容,是个很大的缺陷。中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在蛋白组学上有考虑和布局,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蛋白质最终会是精准医学的出路。现在蛋白组学刚刚起步,相当于基因组学10~15年前的水平,但其发展势头已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的蛋白组学起步早,进步快,在世界的蛋白质组学领域占有一席阵地。最近建成、投入试运行的国家蛋白质组学大科学设施——凤凰中心已在CNHPP的实施中发挥了作用。其强大的蛋白质组解析能力,正在发展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方法,统一的样本准备流程,均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与临床医生的紧密合作、无缝连接,已对CNHPP高质量数据的产出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海南地区服务中心落成
    由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指导,经海南省科技厅授权,‍6月17日,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海南地区服务中心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落成揭牌,标志着海南省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迈出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对于筑牢海南自贸港生物安全防控底线、推进该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遗传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医学科学研究、控制重大疾病、推动新药创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合理使用与保护成为生物科技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海南地区服务中心落成后将主要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指导业务,包含事前咨询、办理材料形式审查指导、办理材料技术指导、审批结果咨询与跟踪指导等,并配合海南省科技厅开展海南省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精彩会议预告: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西藏拟建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 将在全区采集样本
    基因库  日前,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相关医学领域专家召开了“西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建设”的座谈会。12月28日,自治区科技厅高新处工作人员透露,西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建设方案由自治区科技厅、西藏大学、自治区人民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等单位联合拟定。西藏未来将建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实现样本资源共享。  启动  明确基因库建设意义 在全区范围内采集样本  人类遗传资源是融合生物样本实体、生物分子信息及样本表型数据的综合资源,对于开展人类疾病预测、诊断、治疗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类疾病临床与基础转化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桥梁,是精准医学研究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它既是促进人口健康、维护人口安全、控制重大疾病以及推动医药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全面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  西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建设,具体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人群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形成一套相关的管理体系文书,建立青藏高原人类信息管理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收集、保藏样本时要求原住人群不少于2万,且样本不少于200个家系,迁居西藏2代以上人群不少于5万,且样本不少于500个家系。  自治区科技厅高新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自治区科技厅等多个单位正在联合拟定西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基因库建设方案。同时,西藏大学与青海大学开展合作,拟申报科技部2017年“中国青藏高原人群遗传资源库建设”项目,促进我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对国家生物资源和基因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分析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 样本保存、运输成“难题”  会上,来自医学领域的十多位专家分别就样本的保存、运输、研究及平台建设等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首先,西藏自治区在选取样本时要在全区范围内采集,保证样本的空间地域性 其次,在不同地区抽取血液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最后,要保持血液样本的新鲜、完整性,采集样本之后要做好分子标记族群,并用专门仪器标记基因测序等。  专家分析我区实际情况后指出,目前存在样本保存、运输的问题。“西藏幅员辽阔、地广人稀,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要保持血液样本的新鲜、完整性,就必须解决运输问题。而且样本如何更好地保存也是个问题。”高新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西藏大学有用于血液样本存放的冷冻库,但与全区范围的血液样本数量相比,这个冷冻库的容量太小。座谈会后,专家将就我区存在的问题,逐一商讨解决办法。
  • 重磅!我国首绘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 成果于《Nature》发布
    我国在基因研究方面的新突破日前由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个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绘制出了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族参考图谱。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4日23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自主进行本国人群全景图谱式泛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基因研究是当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人类的基因组包含了3万个以上基因在内的30多亿碱基对,其纷繁复杂的作用关系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科学家联合开展人类基因组研究,但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依据极少个体绘制出一种简单化基因组草图。复旦大学教授 徐书华随着科学进步,泛基因组研究目前成为生命科学的新方向,相比过去片段化、单一维度的局限,它相当于要绘制一幅包含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全景式多维度图谱。我国科学家组团公关力争使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不再落后于人。这次独立进行的本土人群泛基因组参考图谱绘制科研进度基本与国外持平,有利于建立自主可控的人类基因组资源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力量。在第一期参考图谱绘制中,我国科学家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算法选取有代表性和覆盖性的样本,在原有人类基因组的基础上新获取了1.9亿个简基对新序列,包含近600万个变异。对于探究中国人群基因组核心特征具有重大意义。据介绍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华夏文明探源族群遗传演进等研究都有重要价值。而进一步掌握本国人群的遗传密码,则在发展精准医学和前沿生物技术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基础作用和远景意义。
  •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项目立项 钱小红任首席科学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经研究,决定批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ldquo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rdquo (项目编号:2014CBA02000)立项。项目依托部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作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钱小红研究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安排,该项目将于2014年2月启动实施。请有关单位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   科 技 部   2014年1月27日
  • 国内外专家齐呼吁尽快全面启动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在日前结束的第381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国内外众多专家呼吁,在国际蛋白质组计划呼之欲出的之际,应尽快启动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杨晓明介绍,蛋白质组学是一门新兴但发展迅速的学科。1994年,蛋白质组概念的提出加速了蛋白质组学的凝聚和发展,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自此纷纷加大对蛋白质组学的支持力度,蛋白质组学成为各强国科技角力新的“战场”,尤其是2001年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成立之后,蛋白质组研究进展迅速。   10余年来,蛋白质组学无论从技术方法和研究策略,还是研究资源和研究领域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近几年来,在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翻译后修饰研究、规模化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生物标志物的筛选验证、抗体制备、数据标准和数据挖掘等方向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同时,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实现更高通量、定量地分析生物样本中的蛋白质组成和变化。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已逐渐从全蛋白质组学向亚细胞蛋白质组学转变,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描述转变,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拓展,从数据积累向知识挖掘转变。   目前,蛋白质组学已成为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的重要支撑平台,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国际上也先后启动了多种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计划,直接寻找疾病相关特异蛋白质或对疾病相关已知蛋白质进行深入机制分析。   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福初研究员认为,蛋白质组学不仅自身发展迅速,并且作为生命科学与生物高技术的新一代引擎,带动了大量相关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生物技术的应用和人类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革命。通过与基因组研究的对接,极大推动了基因组的全面阐释、“基因组”天书的系统解读 通过其学术与技术的系统性、全息性,全局性地揭示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人类重大疾患(及其病原体)致病的物质基础以及发生与发展的病理分子机制 通过其强大的需求牵引和突出的集成融合,直接推动了分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在生命科学与生物高技术中的深层次应用及其各自的快速发展。   据悉,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和支持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并较早部署和启动蛋白质组学一系列重大项目。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先后启动的十多个国际性蛋白质组计划中,由我国科学家倡导并领衔的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是最早启动的两个蛋白质组计划之一,也是首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成功建立了蛋白质组研究框架、模式和标准,是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各分计划中成就最为显著的核心计划之一。我国科学家无论是在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还是在重要生物学功能和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国际学术界瞩目的重要成就,据统计,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蛋白质组学主要刊物《分子细胞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研究》和《蛋白质组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二位。   据介绍,不久前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蛋白质组大会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宣布全面启动实施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该计划的全面实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纷纷申领任务,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这一宏大计划中发挥主流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与会专家一致呼吁,我国应抓住蛋白质组学发展的新契机,立足国际发展前沿,加强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在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新试剂 充分整合现有蛋白质组研究基础,建立完善国家层面的蛋白质组学协作网络 结合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全面实施,整合国内优势力量,加快启动实施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推进前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使其真正成为重大疾病防诊治和创新药物研发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综合我国产出的海量人类蛋白质组数据,建立以中国为主的蛋白质数据库,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积极推进蛋白质组数据对人类基因组的注释,并全面揭示生理功能调控规律和病理机制 加大蛋白质组学推广和普及的力度,针对不同人群加强蛋白质组学的培训和教育,培养更多的蛋白质组学人才,拓宽其应用领域和方向。同时针对严重制约我国医药、农业、工业、资源环境与能源、国防等行业/产业改造、换代中的蛋白质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实现我国蛋白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原动力和战略性基础性支撑。
  • 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获奖名单揭晓
    6月10日,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此次,共评选出在2010年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年度人物,其中包括刘光鼎、朱清时等知名院士,并颁发四项特别奖。   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科技与经济论坛暨第九届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是为了奖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扬自主创新、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 颁奖现场   获奖名单分列如下:   终身成就奖   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杰出贡献奖   刘新垣: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辉阳生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应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杰出校长奖   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陈会明: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化学品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赵耀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节能减排研究所所长   向 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厂长、高级工程师   刘俊国:北京林业大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   胡 浩: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信息技术与电子   金钦汉: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吉林省光谱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崔 铮: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微纳米技术首席科学家   郝 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郭正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王 钢: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院长   张 岩: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李京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   刘长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李东文:空军驻深圳地区军事代表室总代表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学、生命科学   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郑新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   马淳安: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志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钱坤喜:江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任彩萍: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分子病理室副主任   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鞠熀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殷勤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微纳仿生研究中心主任   许瑞安:国家教育部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分子药物研究所所长   周明祥:草根科学家   管理科学   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邮电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   李书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少将   兰新哲: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机械与运载   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少将、中国潜艇的“心脏”-发动机总设计师   徐芑南: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蛟龙号”总设计师   唐长红: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副院长,“飞豹”系列飞机总设计师   杨德森: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刘文化: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原所长   翟婉明: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严卫生: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控制系主任   张义民: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宝军: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   王 平:西南交通大学道路及铁道工程系主任   盛宏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   陈扬枝: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   能源与矿业 木水利与建筑   李 宁: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琚宜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国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   王 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研究所所长   翟晓先: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   陈明宪:湖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党组书记、教授级高工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刘晓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 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才军: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耀君: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教授   化工、冶金与材料   徐更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   程树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长令:沈阳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刘吉平: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杜长华: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表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傅 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献平: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   潘 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李佐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   邓文礼: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佟伟平: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   石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   史海涛: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秦仲麒: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王跃进: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席专家   赵永志: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党支部书记、站长   张夫道: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吴晓民: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所长   张正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 勇: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张宏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医药卫生   邹德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全军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舒跃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方加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院长、主任   周利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张宗岐: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张洪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干部保健办主任   徐 普:海南省口腔医学中心主任   武华文:北京宽特量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轻纺与环境   汤鸿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   李 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唐丹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态遥感中心负责人   于水利: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   郭怀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科学家、教授   潘 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 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风云三号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何建宗: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院长   向文波: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丁建生: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爱平: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 珂:山东靶点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烟台大学山东省药物筛选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   白先宏: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与会者合影留念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共评选出了袁隆平、钱学森、杨振宁、孙家栋、闵恩泽、师昌绪、刘东生、邓中翰、冯军(微博)、陈光标、白春礼、黄伯云、陈创天、刘东生、邓中翰等200余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科技型企业家。
  • 重磅合作 | 丹纳赫与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江苏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协议
    10月28日上午,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江苏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生医大数据与精准医学”国际高端论坛在南京江北新区举办。由江北科投集团运营的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江苏创新中心及亚洲最大规模的质谱检测与分析中心也在仪式现场隆重揭牌。活动现场,江北科投集团与美国丹纳赫集团及南京师范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丹纳赫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丹纳赫集团中国及北亚区管委会成员、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负责人、亚太区副总裁周祥德先生代表丹纳赫中国出席了签约仪式并签订协议。SCIEX亚太区战略发展总监靳文海先生也陪同出席签约仪式。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负责人、亚太区副总裁周祥德先生(右)、SCIEX亚太区战略发展总监靳文海先生(左)在签约仪式现场  此次战略协议的签署,是丹纳赫中国积极参与到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行动,助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SCIEX作为丹纳赫生命科学战略平台旗下公司也在积极行动。大健康产业、精准医学领域,一直是SCIEX重视关注的行业领域。SCIEX为该领域的客户专门开发了的一系列的多组学研究方案和临床质谱。SCIEX作为领先质谱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推出了基于SWATH-MS技术的“工业化”规模的组学研究流程。从疾病研究、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健康管理四个维度,对精准医学的宏观策略方向的解读。SCIEX的美好愿景是“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我们更期待“让质谱更精准地为健康服务”。  延伸阅读  SCIEX组学应用  SWATH采集技术  了解更多有关应用组学方案,请通过以下二维码联系我们。  关于SCIEX  SCIEX公司帮助科学家和研究员在他们面对的复杂的分析挑战中探索答案,改善我们生活的世界。SCIEX公司在毛细管电泳、液质联用的全球知名地位和领先的技术服务支持下,使它成为了在基础研究、药物开发、食品与环境检测、法医学与临床研究领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伴随着超过40年的成熟创新,SCIEX公司擅长聆听和了解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发可靠、灵敏、直观的解决方案,继续重新定义在常规和复杂分析中可实现的部分。更多信息,请访问sciex.com.cn。
  • Nature长文惹争议:在中国PGD根除遗传病繁荣是必然?
    p   上周,《自然》杂志驻上海记者、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的一篇报道“China’s embrace of embryo selection raises thorny questions”在行业内引起广泛的转发和传播 同样的,这篇报道也引起了海外社交媒体的激烈评论。 /p p   David Cyranoski专访了北医三院乔杰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的遗传学家兼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主席贺林院士、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聋病专家兼“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发起者王秋菊教授等业内专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生殖医学中心正在大力促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普及,目的是根除某些疾病的产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PGD在中国繁荣发展的景象 /strong /span /p p   Nature指出:在中国,患有遗传病容易受到歧视等不公正待遇,家家渴望生育健康宝宝的意愿使得PGD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宗教和伦理方面的阻力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可以做PGD的高龄产妇日益增多 卫计委批准可以进行PGD的医院已经从2004年的4家上升到40家,这一数据将继续增加 获得相关资质的医院拥有设备精良、有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团队正在加大力度改进技术、提高意识和降低成本。 /p p   据Nature报道,乔杰教授所在的医院在2016年进行了约100次胚胎中个体致病基因的筛查,并在另外的670例中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筛查,这一数据比2014年全英国进行的筛查数量还要高(英国全年仅578例) 中国第一例“无癌宝宝”的诞生地中信湘雅的PGD接诊量在两年内增长了277%,从2014年的876例增长到2016年的2,429例,其中700例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检测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聋病专家王秋菊教授发起的“中国聋病基因组计划”项目计划从全国150家医院获取多达200,000个样本来鉴定相关突变 上海交通大学的遗传学家贺林院士发起了一项宏大的工程,旨在将约6,000种已知遗传疾病的所有致病基因的全部突变都找到并集中到一个数据库中,且这些信息将被添加到PGD的筛选清单中…… /p p   面对中国PGD产业的繁荣发展,近日英国的罕见病研究机构Rare Disease Report 官网就对Nature的这一报道提出了点评。James Radke以“Can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 Eradicate Genetic Diseases?”为题撰写了评论,并就中西方在PGD见解上做出了点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1、PGD在英国发展了20余年,竟然被中国“后来居上” /strong /span /p p   Nature指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已经使成千上万对夫妇获益,其推广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很缓慢,而在中国,这一技术开始了爆发式发展。仅乔杰教授的门诊现在每年完成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数量已经超过了全英国的总和。 /p p   Rare Disease Report 认为:PGD的首次出现是20年前的英国,一对拥有X连锁隐形遗传疾病的父母选择女性胚胎植入以避免后代患病(注:这种病传男不传女)。在那个时代,这种技术较全球其他国家的先进性不言而喻,很可惜现在被中国“后来居上”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2、PGD在其他国家遭冷遇,不仅仅是伦理问题 /strong /span /p p   Nature指出:中国具备发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一系列条件:拥有遗传疾病会被认为很丢脸,残疾人获得的相关扶持极少,同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宗教和伦理方面的阻力。中国团队帮助许多夫妇避免了将一系列可能的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如短肋骨多指综合征、骨质疏松症、亨廷顿氏舞蹈症、多囊性肾病和耳聋等。在中国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费用相比之下已经很便宜,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检测费用较低使其更容易被国家保险所覆盖。 /p p   Rare Disease Report 认为:消除遗传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对医疗保健系统的影响深远。以PGD为例,避免后代囊性纤维化的PGD成本高达5万7千美元,不过这相比于囊性纤维化患者一生的治疗费用230万美元如“九牛一毛”。但某些疾病患病人数的减少会使得政府削减对相关研究和治疗的资助,使得生者更加痛苦。此外,使用PGD筛查遗传病是很昂贵的,没有政府的支持,许多诊断治疗非常昂贵,而保险的范围非常少,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拒绝为PGD买单。一句话,更多的是“经济实力”的问题。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3、NIPT在中国广受欢迎,西方人不会因为唐氏综合征而终止妊娠 /span /strong /p p   Nature指出:中国人似乎倾向于认为自己更有责任尽可能生一个最健康的孩子而不是去保护一个胚胎 。中国人利用遗传技术来确保生出健康孩子的渴求,从唐氏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疾病妊娠检测的急剧增长中可见一斑(2013年深圳华大基因研发出唐氏综合征检测试剂盒以来,其销售量已达两百万个,而其中一半都是在去年售出的)。 /p p   针对这一现象,Rare Disease Report也赞成了Nature描述PGD在西方国家的销售量却并不高的说法。原因包括天主教会反对对胚胎进行操控,包括移除细胞进行检测以及破坏胚胎。在西方,总有人会认为科学家在扮演上帝,从而谴责这件事情的大力推广。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4、观念不同:中国人利用PGD“优生优育”,被西方误认为“人种改良” /span /strong /p p   Nature指出:在西方,PGD仍会激起关于创造出“精英基因”的恐惧,批评者还指出PGD可能导致人们滑向“人种改良学”的深渊,而这个词不禁会使人想到德国纳粹的种族清洗政策。 /p p   实际上,PGD在中国的发展是旨在促进“优生优育”,即生出更健康的宝宝,如同在孕期不吸烟产生相似的结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5、相似之处:都担心PGD被滥用 /span /strong /p p   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同样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有严格的规定,将其使用限制于400种情况。但在美国,医院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例如性别选择,美国生殖医学会承认其是有争议的,但伦理委员会却更多地将是否可行的决定权留给了个体医院。 /p p   同样,中国政府和很多西方国家政府一样担忧PGD会被用于体征选择,例如身高或智力。获得PGD资质的机构,仅被允许利用PGD避免严重疾病或者辅助不孕症治疗,不允许使用PGD进行性别选择。 /p p   结语:带着争议继续造福社会 /p p   总之,无论西方怎么质疑,根据领先PGD提供商的评估显示,中国在这项技术上的应用已经超过了美国,在过去一段时间了增长速度提高了五倍。对于许多生育专家来说,中国的PGD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发展速度和组织化,每年增长60-70%,未来几年将会按人均水平继续增加。 /p p   正如乔杰教授接受Nature采访时所言,即使存在伦理争议,但如果可通过PGD终止一些遗传性疾病,这显然是对社会有益处的。 /p
  • “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启动
    中国科学院的重点部署项目“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已于近日正式启动。据披露,该计划将在未来4年内完成4000名志愿者DNA样本和多种表现型数据的采集,并对其中2000人进行深入的精准医学研究,包括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组健康档案和针对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遗传信号开展疾病风险和药物反应的预警和干预研究。  这一计划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牵头,中科院多个院所参加的交叉学科团队具体执行。该团队称,复杂疾病是当前医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我国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被称为“慢性病”的复杂性疾病如肿瘤、代谢性和心脑血管性疾病等成为威胁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极大,使得同一疾患不同病人的病理和疗效有很大差异,导致全球范围存在着治疗低效甚至无效,以及过度治疗等严重问题。  精准医学——这一针对个体的基因组和表型特点进行疾病防治的多学科研究的出现,使得医学工作者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和疾病分子机制进行准确预警和治疗,以及解决治疗低效和降低医疗成本成为可能。2015年初,美国就宣布启动了美国百万人精准医学研究。  2014年,中科院批准了北京基因组所的中科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第一个深入进行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实验室,2015年8月,该实验室首次提出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经过反复修改提炼和专家评审,项目获批实施。  该实验室主任曾长青是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据她介绍,精准医学研究需要在大规模人群的多组数据基础上,针对大量临床表型进行长期动态检测和分析确定相关主要因素,才能使得精准医疗最终实现。考虑到职业人群稳定性强和良好的参与交流条件,中科院这一计划将以该院职业人群为队列研究基础,日前,第一批志愿者的样本和基线数据采集工作已在北京基因组所员工中全面展开。  另根据中科院披露的消息,该院的精准医学项目还将率先对4000名志愿者建立包括基因组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为今后的全民普惠精准医疗奠定基础。
  •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日前在北京揭晓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2009中国科技与经济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为获奖者颁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本届评选以责任感、创新力、推动力为评选标准,历时4个月,历经推举和征集参选人、评选委员会评出年度人物候选人、大众网络投票、最终确定年度人物奖和特别奖人数以及名单、举办颁奖典礼5个阶段。   包括9位院士共36位科技工作者获奖 3人获特别奖   6月20日下午,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包括肖培根、刘兴洲等9位院士在内的36位科技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   此次评选除评选出33位年度人物外,还揭晓了3项特别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戚发轫荣“最受公众关注奖”,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杨伟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共推出了闵恩泽,杨振宁,刘东生,吴文俊,师昌绪,邓中翰等近200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科技型企业家。本届评选以责任感、创新力、推动力为评选标准,历时4个月,历经推举和征集参选人、评选委员会评出年度人物候选人、大众网络投票、最终确定年度人物奖和特别奖人数以及名单、举办颁奖典礼等5个阶段最终出炉。 (《科学中国人》)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揭晓 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   此次评选除评选出33位年度人物外,还揭晓了3项特别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戚发轫荣“最受公众关注奖”,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杨伟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科学网)   附: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最受公众关注奖:戚发轫 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   杰出青年科学家:杨 伟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   年度人物奖:   1、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3、宓传龙 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 总工程师   4、张相洪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技术7级高级工程师、饮食装备研究室主任   5、陈善广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6、郭孔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常委   7、刘兴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   8、李 骏 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兼汽研所所长   9、黄建国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0、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1、王明孝 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大校军衔   12、姚骏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3、景晓军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责任教授、保密处处长、博士生导师   14、翁宇庆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钢铁协会党委常委   15、江风益 南昌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6、李龙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7、胡思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8、李晓红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19、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   20、王仁贵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杭州湾跨海大桥总设计师   21、胡 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2、刘先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23、张友军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4、韩贵清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省农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25、杨学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6、吴以岭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   27、哈木拉提吾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王永钧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顾问、国家中医管理局肾脏病重点专科主任   29、肖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30、马 昕 北京行者集团总裁、博士   31、吴洪流 北京凯悦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32、王品伦 南京品伦砂浆有限公司、南京晶硕石灰精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33、陈光标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科学中国人》)
  • 中国工程院2017医学前沿论坛暨生物医药峰会召开 遗传病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金域检验
    p   由中国工程院、广东院士联谊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和金域检验共同承办的“中国工程院2017医学前沿论坛暨生物医药峰会”近日在广州隆重举行。峰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遗传学家曾溢滔主持,并邀请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家周宏灏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姚新生院士、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刘昌孝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王威琪院士等作主题演讲,系统地介绍生物医药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并探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p p   峰会期间,金域检验与曾溢滔院士团队一同合作组建的“广东省金域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该院士工作站将利用金域检验的网络、技术平台优势,以及曾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中国人群遗传病研究,建立中国人群遗传病数据库并用于诊断。 /p p   strong  院士开讲,带来医学前沿进展 /strong /p p   曾溢滔院士在开幕时介绍,中国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确定举办医学前沿科学论坛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科学技术前沿的发展,并要求会议的主题必须是医学的前沿学科,规定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年科学家参与会议。此次会议,同样是秉承中国工程院最初的宗旨,办成高水平、高层次、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讨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70317b5-0c53-4bdd-a821-60a57dbe0ad2.jpg" title=" 1.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曾溢滔院士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52b2c90-475c-44d4-bb5c-88048997801b.jpg" title=" 2.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传统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 nbsp 姚新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ef44c1e-f62b-480b-b106-71fb9bb759d5.jpg" title=" 3.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从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认识抗癌药物研发的难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nbsp 刘昌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ef8fc78-0efd-43af-beb7-5254814f99a6.jpg" title=" 4.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生物医学工程有关问题的认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药工程研究所所长& nbsp 王威琪 /p p    strong 遗传病院士工作站落户金域 /strong /p p   峰会上,金域检验与曾溢滔院士团队一同合作组建的“广东省金域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 /p p   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每年有90-100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大部分是由于遗传病引起的。遗传病早期诊断及预防对改进和提高总体人口素质、优生优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众多遗传病当中,由于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高和人口基数大,地中海贫血一直是我国南方人口出生缺陷的公共卫生问题。 /p p   院士工作站成立后,将利用金域检验的网络、技术平台优势,以及曾溢滔院士团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中国人群遗传病研究,建立中国人群遗传病数据库并用于诊断。同时,针对广东地区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地中海贫血症,建立基因检测及治疗的研发应用平台,并推动其它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此外,该院士工作站还将培养一批高端创新型研发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发展,助推精准医疗。 /p p    strong 专题报告:从血红蛋白到药物蛋白 /strong /p p   曾溢滔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同时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学术成就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和许多个世界第一,被评为代表中国百年医学发展的100多位医学家之一。 /p p   曾溢滔院士长期从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其主要成就有: /p p   作为血红蛋白病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血红蛋白研究领域,他在珠蛋白化学、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以及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并发现了8种世界新型血红蛋白变种,也是获得美国NIH科学基金(RO1)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 /p p   他开创了中国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先河,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主要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血友病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苯丙酮尿症和血友病B还是国际上首次完成的产前基因诊断病例 /p p   他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有机地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牛类性别决定基因SRY的核心序列,率先实施了通过奶牛胚胎SRY基因来鉴别其性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p p   在利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转基因药物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头乳汁中表达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山羊和整合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这一系列的创新技术连续两年(1998年,1999年)被两院院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p p   在下午的曾溢滔院士专题报告会上,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官于世辉博士带领大家首先一同回顾了曾溢滔院士的学术成就。接着曾溢滔院士跟大家分享了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40年历史里那些令人难忘且珍贵的“小”故事。金域检验集团董事长梁耀铭表示,曾溢滔院士及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团队40年的奋斗,恰恰体现了曾溢滔院士及其团队的情怀、梦想与专注。金域检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了一定的基础,双方在此时搭建院士工作站,相信在曾溢滔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促进产学研的发展,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3b3bbb7-6d0f-4a36-a62d-563188c5b476.jpg" title=" 5.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儿童医院副院长吕志宝发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e78cb01-02eb-429b-a8c4-eac57db687f4.jpg" title=" 6.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于世辉博士以《中国遗传学的传承》为题,带领大家首先一同回顾曾溢滔院士的学术成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cdf1e31-33e6-4c01-a342-c9222f924b41.jpg" title=" 7.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曾溢滔院士作《从血红蛋白到药物蛋白》专题报告,回顾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40年历史 /p p    strong 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 /strong /p p   曾溢滔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同时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首批院士,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学术成就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和许多个世界第一,被评为代表中国百年医学发展的100多位医学家之一。 /p p   曾溢滔院士长期从事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其主要成就有:作为血红蛋白病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血红蛋白研究领域,他在珠蛋白化学、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以及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并发现了8种世界新型血红蛋白变种,也是获得美国NIH科学基金(RO1)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 他开创了中国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先河,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主要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血友病B、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亨廷顿舞蹈病等)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苯丙酮尿症和血友病B还是国际上首次完成的产前基因诊断病例 他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有机地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牛类性别决定基因SRY的核心序列,率先实施了通过奶牛胚胎SRY基因来鉴别其性别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在利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转基因药物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头乳汁中表达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山羊和整合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这一系列的创新技术连续两年(1998年,1999年)被两院院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p p   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官于世辉博士表示,建立广东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依托金域检验的全国网络和技术平台,发挥曾溢滔院士团队的创新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中国人群遗传病研究,促进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发展,助推精准医疗。 /p p    strong 早期诊断、预防遗传病举足轻重 /strong /p p   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国每年有90-100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大部分是由于遗传病引起的。而“全面二孩”政策开闸后,我国进入了新的生育高峰期。目前,在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中,35岁到49岁女性占到了63.8%。高龄产妇导致出生缺陷的几率明显增加。遗传病早期诊断及预防对改进和提高总体人口素质、优生优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p p   而在众多遗传病当中,由于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高和人口基数大,地中海贫血一直是我国南方人口出生缺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2015)》显示,我国重型和中间型地贫患者在30万人左右,“地贫”基因携带者超过3000万人,涉及近3000万家庭1亿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尤以两广地区最为严重,其中广东“地贫”基因携带者超过10%。 /p p   预防“地贫”是中国南方地贫高发区减少出生缺陷的战略需求。检出“地贫”携带者对于避免重症“地贫”患儿的出生尤为重要。如果第一胎是“地贫”患儿,那么第二胎同样是“地贫”患儿的风险就极高。但《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2015)》也同时显示,“地贫”患者父母“地贫”基因检测仅为8.1% “地贫”基因携带者对胎儿的“地贫”基因检测也仅为9.1%。 /p p   由于“地贫”无法用药物根治,因此开展地贫早期诊断、预防,防止地贫患儿尤其是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就成为预防地贫最为有效的方法。而研究“地贫”治疗的新技术也尤为迫切。 /p p    strong 强强联手挑战遗传病难题 /strong /p p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精准医疗”的提出,基因检测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解决遗传病的重要工具。而目前已知有8000种单基因遗传病,大约5000个基因已被发现。相比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医学外显子组测序,数据量和花费都大幅降低,在临床中是更为简便、经济和高效的技术。 /p p   此外,目前基因数据分析和解释所依赖的,是基于白种人的基因组数据库,我国还没有建立中国特色的遗传病基因组数据库。运用从性价比上更适合遗传病患儿诊断的医学外显子测序技术,与此同时,通过数据的积累,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特色的遗传病基因组数据库,未来可为遗传病的孕前、产前诊断和预防等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 /p p   于世辉博士介绍,广东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正是希望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遗传病基因组学数据库,尽早发现疾病相关基因,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和发病,指导优生优育。作为第三方医检行业的标杆,金域检验在我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设立了34家医学检验实验室,年检测标本量超4000万例,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的区域,可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常见或重大遗传病数据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的遗传病基因组学数据库。 /p p   而随着基因修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也为地贫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院士工作站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开展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地中海贫血症治疗中的研究,为地贫患者的移植治疗提供自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基因检测及基因治疗用于遗传病诊疗的技术。 /p p   本院士工作站还将培养一批高端创新型研发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发展,助推精准医疗。 /p p   金域检验董事长梁耀铭表示,金域遗传病基因检测及治疗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发展,同时还将加快建立一种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端创新型研发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造福社会。 /p
  • 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首位
    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首位 实现&ldquo 中国梦&rdquo 急需智力保障 中国科学报:拿什么留住你,我的人才!   实现&ldquo 中国梦&rdquo ,离不开大量有着海外求学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在国家大力推行&ldquo 百人计划&rdquo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当下,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却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滞留率平均达87%。   高端人才为何留不住?海外人才为何不愿&ldquo 凤还巢&rdquo ?中国在引才战略方面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在多名专家的眼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现状固然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过分悲观 然而在完善硬件设施与科研管理体制、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健全人才移民制度等方面,政府尚需更多发力。   人才缘何不归   为什么人才不愿回国?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胡自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同学2006年硕士毕业后,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年下来,研究成果也算同级中的佼佼者。博士毕业后,这名同学并不打算马上归国,&ldquo 现在物价涨得这么厉害,我担心自己都养不了家&rdquo 。   他说,如果回国后在大学或研究所找到合适的岗位,可能年薪也不会超过6万~8万元。去掉夫妻俩的生活费、房租和养育孩子的费用,一年下来,估计攒不下3万元人民币。而他如果在美国做博士后,年薪约在3.5万~4万美元之间,精打细算每年差不多能攒下2万美元。   但在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看来,物质待遇的差别并不是人才不愿归国的唯一因素。常年从事人才战略研究的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从硬件方面说,中国的基础设施环境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综合效益也有待提高。   &ldquo 说到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的问题,其实在深层次上,这反映了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软环境问题。我认为,软环境才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rdquo 王辉耀这样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也不人性化。在中国,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拉课题上,产生了许多无用的、应付性的科研成果,导致了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   从教育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课堂所教与实践脱节,高校存在&ldquo 只进不出&rdquo 的用人制度,留学生难以进入高校任职。   &ldquo 在创业环境方面,国内的公平竞争和融资机制还需要完善。另外,我国生态环境堪忧,也成为人才选择定居国外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生活环境较好,对中国人很有吸引力。&rdquo 王辉耀说。   人才流失影响深远   据美国&ldquo 全国科学理事会&rdquo 统计,2006年美国大约35%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国外出生,而这些外国出生者有22%来自中国大陆,4%来自中国台湾,使中国成为向美国提供科学工程博士的第一大国,而排在第2名的印度,这一数字只有14%。   &ldquo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lsquo 阶梯式&rsquo 的人才外流潮。&rdquo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元介绍,最新一次发生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促成了中国新一轮人才外流高潮。大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到在华拓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或外资企业。   &ldquo 这些人才带走了附加在他们身上的珍贵的知识和技能,对我国科技进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rdquo 王辉耀认为,应重视人才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向记者表示,携带大量资金的人才也纷纷流失海外,带走了大量的资本。海外投资移民使国内资金大规模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主又迁往海外,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造成损害 另外,大批人才流失海外,对我国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将形成一定威胁,不利于我国实现战略转型。&ldquo 年轻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rdquo   &ldquo 凤还巢&rdquo 还需多方合力   王辉耀认为,中国可以从软环境建设、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和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等三个方面遏制人才流失、弥补人才流失带来的危害。   他解释说,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我国仍需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遏制学术腐败和学术垄断,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在人才体制机制完善方面,建议降低人才流动壁垒,使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健全人才移民制度方面,需要通过建立统筹协调的签证制度,出台更为开放的雇佣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制度,签发&ldquo 同胞证&rdquo 或&ldquo 华裔卡&rdquo 等灵活多变的措施,吸引海外人才。   美籍华裔学者、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郭玉贵也认同王辉耀的观点。   他认为,我国的海归政策需要与知识经济时代接轨,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高科技资源的关注,实行普适性的人才制度,&ldquo 我们需要用长远眼光来制定海归人才政策,需要通过真正实现民主、自由和法制化的社会来吸引海外人才&rdquo 。
  • 检验标准化与量值溯源促进精准医学诊断的实现——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颜光涛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精准诊断”成为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特别关注的议题。一方面,国家对“精准医疗”十分重视,所谓 “精准医疗”,即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可以说精准诊断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前提 另一方面,我国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IVD)市场发展迅速,IVD行业逐渐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IVD技术的进步势必会推进精准诊断时代的早日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临床诊断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日,仪器信息网就精准诊断、国内IVD行业发展、检验医学标准化等热点话题采访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颜光涛研究员,旨在帮助广大临床工作者深入了解我国临床诊断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326d877-d0fd-4598-9c95-58e19bfa878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主任 颜光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精准诊断指导个体化治疗,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strong /span /p p   “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颜光涛解释到,“精准医疗的重点在精准,就比如打靶子,精准医疗的目标就是靠近疾病的靶心,提高准确率,降低副反应。对肿瘤患者来说,比经受多重化疗‘瞎子摸象’般地诊疗方式更能燃起对生命的信心,通过精准诊断获得个体化治疗方案,能使患者少受抗癌之苦,甚至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生存时间和治愈机会。” /p p   通过精准诊断,可提升早期肿瘤患者疾病确诊率,获得对病变性质的精准判断,明确良恶性 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对突变基因进行检测,可以确定治疗靶点。医生通过检测结果,为患者量身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同时,也能节约医疗资源。 /p p   对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精准诊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颜光涛讲到,“疾病的预防其实比疾病的治疗更能造福人类,精准诊断技术的长足进步将使某些遗传相关性疾病得到很好的预防。比如:耳聋父母的基因检测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耳聋患儿的出生率,BRCA1/2基因的检测能评估乳腺癌患者的直系女性亲属的乳腺癌发病可能性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全球范围内IVD领域是继临床治疗设备和药物之后技术进步最集中区域 /strong /span /p p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全球多数国家医疗保障政策的完善,全球IVD行业持续发展。2016 年,全球IVD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17亿美元,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IVD行业将以约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在2020 年达到747亿美元。颜光涛指出,“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政策的支持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都推动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p p   海外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家的体外诊断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产品覆盖人群、人均消费水平等方面都大幅领先于我国。因而,通过对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无疑对理解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颜光涛介绍,“由于国外医疗制度较为完善,分级诊疗做得好,使得国外医疗检测机构分布范围广、区域覆盖面大,对先进的诊断产品和技术需求大,因此国外IVD产业发展包括市场、产品、技术都相对成熟。而目前我们国内问诊人群相对比较集中,人们还是倾向于去大医院看病。” /p p   据了解,在我国国产IVD产品的市场份额仅占10%-15%,近90%的市场份额为罗氏、雅培等国外几家跨国公司所占有。对于这一现状,颜光涛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国IVD产业起步晚,市场分散,IVD企业少说上千家,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还有明显差距。而对医院和医生来说,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使得医生必须对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售后服务都有严格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国产IVD企业目前这种处境也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他相信,“随着一批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企业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在医改的大环境及政策推动下,国产化学发光产品将率先在城市三甲医院层面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p p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技术进步始终是国内外IVD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颜光涛讲到,“全球范围内IVD是在临床设备和治疗药物之后非常大的技术进步集中区域。”同时,我国IVD 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竞争激烈,参照海外经验,预计未来国内IVD行业市场集中度将大幅提升,积极实施外延并购的IVD细分龙头将由此受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成为临床免疫理想的检测技术 /span /strong /p p   目前临床开展的免疫检测技术有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检测、免疫比浊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金胶体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均相免疫分析技术。另处还有临床PCR分子诊断、液态活检技术等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颜主任对这些主流技术逐一作了讲解。 /p p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或血清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灵敏的特点,因此已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免疫荧光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抗体,作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p p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具有pg 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p p   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 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以及BAS-ELISA。 /p p   胶体金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p p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化学放光免疫分析仪继承了放射免疫的所有优点,同时克服了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各自的缺点,是临床免疫检测目前较理想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巳取代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成为临床免疫检测常规技术。 /p p   标本中的抗原与试剂抗体反应后,形成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和剩余的游离抗体 测定两者之一即可计算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在一般情况下需将结合的(B)和游离的(F)分离后再进行测定,此为异相。在特殊情况下,B和F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必分离即可进行测定,此为均相。均相酶免疫测定包括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和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两种。 /p p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称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的材料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分子诊断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其核心技术是基因诊断,常规技术包括: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2)DNA测序(DNA sequencing) (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4)DNA印迹技术( DNA blotting ) (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6)连接酶链反应(LCR) (7)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其中,PCR产品占据目前分子诊断的主要市场,基因芯片是分子诊断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PCR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广泛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遗传病基因、肿瘤等,填补了早期免疫检测窗口期的检测空白,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安全用血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基因芯片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结合的结晶,综合了多种现代高精尖技术,被专家誉为诊断行业的终极产品。但其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目前产品种类很少,只用于科研和药物筛选等用途。 /p p   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组织活检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肿瘤具有异质性,对于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而言,仅仅取某个部位的肿瘤组织,并不能反映患者的整体情况,但对所有的肿瘤组织都取样检测又不切实际 某些患者自身的情况决定了他不适合做组织活检 受到手术的扰动之后,有些肿瘤有加速转移的风险 组织活检的滞后性对患者的治疗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癌症的诊断和检测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p p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也提前了癌症的诊断时间。这也是液体活检技术被《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评选为“2015年十大突破技术”的原因。作为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液体活检就是通过血液或者尿液等对癌症等疾病做出诊断。其优势在于能通过非侵入性取样降低活检的危害,而且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性价比高。目前液体活检的主要检测物包括检测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循环RNA(Circulating RNA)和外泌体(携带有细胞来源相关的多种蛋白质,脂类,DNA,RNA等)。其中,ctDNA,RNA和外泌体是肿瘤细胞自身分泌或死亡时释放的物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209c6c5-9c59-4818-9f46-f645eef7dae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亚太地区最大的临床自动化生化免疫检测实验室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标准化与量值溯源是当今检验医学发展的重要议题 /span /strong /p p   标记免疫分析是当前生物检测中最为活跃、覆盖面最广、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领域。是生命科学、基础与临床医学、农业与环境、食品与药物、进出口检疫检定、法医与刑侦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支撑平台。 /p p   标准化与量值溯源是当今检验医学发展的重要议题,涉及IVD行业的各相关领域,包含复杂的技术与管理问题。颜光涛作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致力于推动检验医学标准化与量值溯源工作,他表示,“标准化涉及多个层面,例如设备仪器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产品规格标准化、项目操作标准化、人员培训标准化等等。标准化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要求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推进,这也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局面相当紧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为更好的推动我国检验医学标准化与量值溯源工作,充分发挥本协会专家资源的优势,通过建立基于我国医学参考实验室网络平台的标准化工作专家协作组(以单一项目为单位)和医学参考实验室协同研究组的协同研究方式,探索解决目前我国免疫类项目测量标准化的问题。首先以实现测量标准化为目的之uE3项目的协同研究为例,也希望各领域专家通力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在专委会这个公平、自由、开放的跨界交流平台上碰出火花,引领我国IVD行业大踏步迈向国际。” /p p   对于相关工作进展,颜光涛进一步做介绍,“参考体系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国际的经验是做好一个项目的标准化大约需数年时间。在杨振华教授的带领下我国参考体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生化酶学、小分子代谢物项目的参考体系已经建立并在这些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免疫项目多、作用明确,标准化问题突出,临床需求明确。蛋白类物质很重要,但标准化难度相当大。特别高兴杨主任提出以uE3项目为切入点,大家用心做一定可以实现标准化,临床作用也特别大。陈文祥主任充分肯定了标免专委会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协会的核心工作之一进行重点支持的大局意识。通过‘建立多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对共同性质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的协同研究机制,相信能与当前国家对精准医疗的大力推进相互促进。提高我国精准诊断的水平。” /p p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颜光涛说,“下一步参考实验室的重点要从生化转向免疫项目,要总结参考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从uE3项目开始系统研究免疫项目标准化的路径。希望通过多个医学参考实验室 ‘协同研究’的方式研制我国的参考方法,通过医学参考实验室网络平台为参考物质赋值的方式,把我国的标准物质送进JCTLM列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李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颜光涛简历 /strong /p p   颜光涛,男,1960年9月生,四川宜宾人。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在空军医专微生物免疫教研室任助教,1989年获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1992-1994年曾赴挪威特图姆瑟大学作访问学者。从1993年任解放军第304医院创伤研究室副研究员,已从事生化教学及科研工作20年,研究方向为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创伤后多器官衰竭的发病机理及神经系统损伤保护。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生化研究室主任,军医进修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现任生化科主任,研究员、临床检验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发表SCI收录论著28篇,总影响因子81.7,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6.398,Medline收录论文27篇,在国内统计源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现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作者。1996年获解放军总医院首届杰出青年基金奖,获首届军医进修学院“优秀学员奖学金”,解放军总医院“爱岗敬业优秀青年十佳标兵”并荣立三等功1次,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总医院首届研究型人材,首届解放军总医院十佳教师。 /p p   研究方向: /p p   (1)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p p   已从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研发工作近20年,采用重组、多肽合成等方法制备Leptin、Orexin-A、Ghrelin抗原,免疫获取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高灵敏的Leptin、Orexin-A、Ghrelin等蛋白和多肽的分析方法,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人的系列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2、IL-4、IL-6、IL-8和IL-10)的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并且在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 /p p   (2) 脏器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机制 /p p   在脏器损伤及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到机制的研究方面,在全军处于领先地位。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1997年、2003年及2010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1)“磷脂酶A2激活和脏器功能损伤的机理研究”,证书号:97-2-149-1 2)“磷脂酶A2和炎性细胞因子在全身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证书号:2003-2-72-1 3)“瘦素对创伤感染后多脏器功能的保护及机制研究”,证书号:2010-2-43-1。 /p p   (3) 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再灌注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护及信号机制 /p p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及信号机制的研究方面,正在全力研究当中,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文章4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5.398,主要涉及lept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leptin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及癫痫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后续研究正在进行中。 /p
  • 中国帕金森病遗传因素特征研究,测序技术是关键
    记者2月15日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教授唐北沙科研团队于2月10日在《npj-帕金森病》(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鉴定了中国帕金森病人群的风险基因位点”,这是首个大型中国帕金森病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中国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特征。唐北沙和西湖大学教授杨剑为论文并列通讯作者,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潘宏旭、副教授刘振华为共同第一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单位兼第一通讯单位。P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在PD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截至目前,世界上已发表多个PD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果,揭示了90余个风险基因位点;但对人口众多、人口日趋老龄化的中国人群而言,PD人群的遗传背景仍不明确。为系统解析中国PD人群的遗传因素特征,唐北沙牵头联合众多国内专家,构建了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多中心数据及协作网(PD-MDCNC),建立了大型中国PD病例-对照的临床队列;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发现队列完成了首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随后利用多重PCR扩增子捕获测序技术在验证队列进行了验证研究。最终,该团队鉴定了1个新的PD风险基因位点,明确了53个与中国PD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其中12为全基因组显著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5个为中国PD人群特异性风险基因位点;绘制了中国PD人群易感基因变异谱;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发现中国PD人群的遗传度为0.18,稍低于欧洲血统人群(为0.22)。该研究还利用中国PD人群相关风险基因位点构建了多基因风险预测模型,发现携带多个风险基因位点的人群PD发病风险是没有携带风险基因位点的3.9倍,可为PD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提供指导。该研究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陈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刘军、北京医院教授陈海波、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王丽娟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Jia Nee Fo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Andrew B Singleton各团队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PD-MDCNC平台的有力支持,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论文审稿人认为,该研究采用两阶段设计,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了中国PD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思路严谨,报告了新的风险基因位点与中国PD人群遗传因素特点,对帕金森病遗传因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媒体:中国人有诺奖情结 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p   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p p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p p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获不获诺奖,确实称不上大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药”能够抚平苍生苦痛,才最紧要。 /p p   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但是,在捕捉热点乃至挖掘花絮的同时,是不是更该回到事件原点?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 /p p   不得不说,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比如,无休止的采访,比如奖金能买多大房子,再比如故居如何开发…… /p p   中国人有诺奖情结,屠呦呦是最热的新闻人物,不追逐和追踪屠呦呦身上的故事,显然是舆论的失职,但如果把握不当就成了过度消费。 /p p   对于这位注定彪炳史册的科学家,我们除了抱以由衷的敬意之外,也许还应该把握一些底线。 /p p   其一,能不能少打扰一些屠呦呦?屠呦呦获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这种清醒令人肃然起敬。屠呦呦已是85岁高龄,她希望不要宣传,我们是不是应尊重她的建议,起码不那么狂轰滥炸? /p p   其二,不要造神。据报道,屠呦呦高一高二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这说明屠呦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该还原真实的屠呦呦,不要把她塑造成天纵英才式的人物。 /p p   其三,不要把她打造成道德完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上确实居功至伟,但一路走来也颇受争议,比如有人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还有人认为屠呦呦或有性格弱点。这都很正常,屠呦呦有没有冒功的道德瑕疵,如今已不重要,获奖后她接受采访时已坦承“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就够了。 /p p   截至7日,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天获得诺贝尔奖,使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增至24人。据悉,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正因为如此,请别过度消费屠呦呦,而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p
  • 搞笑诺贝尔获奖名单出炉 中国人团队获神经学奖
    图为&ldquo 物理奖&rdquo 获奖项目:鞋底和香蕉皮之间的摩擦力。   中新网9月19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2014年&ldquo 搞笑诺贝尔&rdquo 奖典礼当地时间19日在哈佛大学举行,以下为全部获奖名单:   物理奖:当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时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间的摩擦力。   神经学奖:获奖者大部分为中国人,研究课题为&ldquo 当人们在烤面包里看到耶稣基督的脸的时候,大脑内会有何种反应&rdquo 。   心理学奖:晚睡的人更加自我欣赏。   公共卫生奖:养猫是否对人心理有影响。   生物学:狗在排便时使自己与地球的磁场相近。   艺术奖:当人们观看拙劣的画作时,用激光照射他们的手部测试人们所感受到痛感程度。   经济学奖:由意大利政府国家统计委员会获奖,理由是&ldquo 通过向自愿交易的色情业、毒品、走私以及其他所有非法交易征税,以满足欧盟增加成员国经济规模&rdquo 。   医学奖:用腌猪肉来治疗小孩子流鼻血。   北极科学奖:驯鹿对人类以及由人类假扮的北极熊的不同反应。   营养奖:使用婴儿粪便中的细菌来制作高质量的香肠。   &ldquo 搞笑诺贝尔&rdquo 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始于1991年,授予&ldquo 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rdquo 的十大成就,颁奖者和一些评委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一般而言获奖者将有1分钟时间发表获奖感言。
  • 华大基因人类遗传与疾病研究技术实现新突破
    中国经济网记者今日从华大基因获悉,华大基因正推出一种新型人类基因组区域捕获技术,即超级序列捕获技术(简称Allinone),该技术主要通过对特定群体设计探针集,从基因组水平上对人类全基因组的外显子区域、群体特异的tagSNP(标签SNP)区域和MHC区域(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实现同步捕获,然后再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 据悉,Allinone所捕获的这些DNA区域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简便、经济、高效、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将成为人类遗传和疾病研究领域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基因组研究工具。 据了解,Allinone探针集将会覆盖整个基因组的5%-10%,不但可以捕获基因编码区域,还可以捕获很多非编码区域。目前广泛应用的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捕获基因编码区,但是基因组中的很多功能区域是非编码的,这些非编码区虽然不能够转录信使RNA,但是能够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所以了解非编码区域的遗传信息将提供更加完整的基因表达控制信息,而Allinone平台可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Allinone探针集覆盖了群体特异的tagSNP区域,所以通过该技术可以高效、快捷的了解群体的特异性变异情况,这对复杂疾病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基因组中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少量的标签SNP(挑选出的SNP集合)就能够提供与全部SNP位点大致相同的图谱信息。由于各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所以每个种群也拥有代表该种群基因图谱的标签SNP,只需通过这些标签SNP便可以对大量样本或整个种群的变异情况进行研究。 Allinone目标捕获区域还整合了华大基因最近研发的MHC区域捕获探针集,即可对人类MHC区域实现高度覆盖及有效富集。MHC区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与已发现包括自身免疫疾病、癌症、多种复杂疾病等至少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由于该区域和多种复杂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免疫系统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因此Allinone对该区域的覆盖无论对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还是药物研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华大基因执行院长王俊称:“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使用中国疾病患者的样本对汉族人群的Allinone捕获技术进行测试评估。只要建立一个‘种群特异性’的参考基因组,就可以应用Allinone捕获技术对其他更多的样本进行重测序研究。除了针对汉族人群的Allinone,华大基因还将针对世界其它主要人群设计及推出相应人群的Allinone研究工具,从而推动全世界的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华大基因研究人员高玉池表示:“目前,我们所研发的Allinone的总体目标区域大小为180M左右,可以广泛应用于以汉族人群或汉族近缘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基因组学研究。”对该技术的测试评估结果表明,目标区域覆盖度达到97%以上,检测的SNP位点与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致性率在99.5%以上。此外,华大基因还在研发更加多样化的高级信息分析内容,以更好的解释基因组数据的生物学意义。高玉池表示:“我们相信Allinone凭借其数据全面性、操作灵活性、高性价比等多方面优势将成为人类疾病基因组学、表型-基因型关联研究及其它人类遗传学研究的最佳工具。”
  • 做质谱仪的中国人:要把质谱做成手机那么大
    北京理工大学坐落在北三环西路,与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彼此相邻。在一个深秋的下午,蝌蚪君来到了北京理工大学。  徐伟老师的实验室就在这个狭长的校园里,这是一个位于延园餐厅附近的小平房,蝌蚪君进入实验室,发现里面宽敞明亮,有研究生正在电脑前做质谱仪中的离子飞行轨迹的模拟计算。徐伟老师在自己搭建的质谱仪器前  徐伟博士毕业于美国的普渡大学——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徐老师的实验室主要是研究开发小型的质谱仪器。  但质谱仪究竟长什么样?是用来干嘛的?可能很多人还不太清楚。  什么是质谱仪?  质谱仪,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检测原子或者分子质量的一种科学仪器,这种仪器通俗的说就好像是体重称——称的是微观世界里的粒子的体重。但是,微观世界里发生的事情比宏观世界要复杂一些。  在宏观世界里,如果一个女生想要知道自己的体重,她可以直接站在体重秤上,就会得到她的受到的重力(其实是质量)。这里面其实是利用的是地球的万有引力,一个50千克的人会受到490牛顿的重力,所以可以通过重力的大小换算出质量来。  但是,在微观世界,因为原子或者分子的质量很小,万有引力(它的大部分产生重力)又是宇宙中最弱的力,所以人类还无法测出原子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的大小(测量误差比较大,而且不容易把微观粒子的重力换算成质量,因为这需要考虑广义相对论效应),因此,人类不能象女生称体重那样通过重力的方法来测量原子或者分子的质量,而需要另辟蹊径,这就是质谱仪的起源。  一般流行的质谱仪,其体积都很大,价格也十分昂贵,动辄需要几百万人民币才能买一台。  质谱仪的种类  徐伟老师告诉蝌蚪君,质谱仪分为很多种类,都不是利用万有引力,而是利用电磁力或者其他别的物理效应来进行质量测量的。  一般来说,质谱仪按照它的“称重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磁质谱、四极杆、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与轨道阱等不同的种类。  磁质谱利用的是磁场对离子的拐弯效果来进行离子质量检测的,不同质量的离子的拐弯半径并不一样。这就好像在学校操场的跑道上,内圈与外圈的拐弯半径是不一样的,不同不同的跑道可以对应不同的赛跑选手。  四极杆质谱利用的是射频电场对离子的参数共振的作用来挑选出各种不同质量的离子,有点象是在荡秋千的过程中把人从秋千上振下来。  离子阱质谱的原理与四极秆是一样的,只不过离子阱可以在空间体积上做得更小一些。  飞行时间质谱是通过在同一电场中,不同质量的离子跑动速度不一样来分辨出各个不同的离子——这就好像汽车与飞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从速度上分辨出汽车与飞机的质量是不同的。  轨道阱利用的原理是不同质量的离子在轨道阱的电场中振动的频率不一样,这就好像是不同摆长的单摆,通过单摆的频率不同,我们可以反推出各个不同的单摆。  在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与企业正在研究开发各种类型的质谱仪,都是一群年轻人奋战在第一线。徐伟老师的实验室主要是集中精力研究开发离子阱质谱仪。  离子阱质谱仪的内部结构是由四块相对放置的带电电极组成,就好像是一个小房子,离子在那个小房子里不断运动,其质量被测出来——有点象是一个监狱里的囚徒,不断在牢笼里跑来跑去的样子。离子阱质谱仪示意图  离子阱质谱仪的应用范围很广。  徐伟说:“它的应用场合很多,比如医院的新生儿筛查,就可以用 比如一个地方发生了炸药爆炸,用质谱仪可以分析出这个炸药是什么种类的,是怎么合成出来的,从而确定这个炸药的来源 再比如瘦肉精的检测这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质谱仪都是可以做的。”  目前正在做放在空间站上的质谱仪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开始把质谱仪放到了太空的卫星里用来检测太空中的各种有机物。在中国,徐伟老师也正在与中国科学院某个研究所合作放在空间站的质谱仪器。  对于放在太空中的质谱仪,蝌蚪君也是非常好奇。  蝌蚪君:“我们国家目前有把质谱仪放到卫星上吗?”  徐伟:“有一个,放在环绕月球的卫星上了,是一个磁质谱。目前我们正在合作做小型的离子阱质谱,将来也会放到空间站上去。”  蝌蚪君:“您提到的那个放到绕月卫星上质谱仪主要是用来测什么?”  徐伟:“它主要用来测氦3,这是一种核聚变的原料。月球上的氦3比较丰富,在月球表面扬起的灰尘中也有氦3,可以用质谱仪测出它的含量有多少。”  还有测神经毒气的质谱仪  徐伟教授还提到,在纽约的地铁站有测神经毒气的质谱仪,这对于反恐是很重要的设备。但目前在北京的地铁站,还没有测神经毒气一类的质谱装置,在中国的地铁安检中多数采用的是灵敏度低一些的光谱仪或者离子迁移谱的方法。  为什么质谱仪没有在地铁安检中大规模推广开来呢?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检测的时间稍长,其次是仪器整机太大,价格太昂贵。  徐伟:“如果我们能把质谱仪做成低成本与小型的,那么也许可以在各个地铁站普及这种小型质谱仪,也可以用来检测各种神经毒气以及其他的危化品。”  蝌蚪君:“你们目前做的小型质谱仪大概有多大?”  徐伟:“目前做到的重量是6公斤,体积大概比一个台式电脑的机箱小一些吧。如果质谱仪可以做得象手机那样大,那么一定会有更多人来使用它!”  研究开发质谱仪有什么困难?  虽然质谱仪用途很广用处很大,但开发出一款方便实用的仪器并非易事。徐伟老师的在读研究生郭丹给蝌蚪君介绍说,开发一款质谱仪,一般一开始是做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徐老师的研究组有自己开发的模拟离子在质谱仪中运动的模拟软件,通过模拟以后,再进行机械结构与电路设计,然后就是采购相关的材料进行加工与组装,最后才是进行整机性能的测试。  而整个流程中,最困难的就是中国国内的材料以及机械加工水平的制约,比如像轨道阱这样的具有不规则几何形状的电极,国内的机床还加工不出来。  徐老师也提到,他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对质谱仪这种高端科学仪器的支持,虽然目前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有一些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的支持,但质谱仪的研究与开发还需要更长时间更大力度的支持。中国人在1970-1980年代曾经做过质谱仪,当时国家还不富裕,支持力度不够,最后整个研究队伍还是散了。所以徐老师更期待到了21世纪的今天,“做质谱仪的中国人”这支队伍能在国家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进步,茁壮成长。
  • 别让铅污染影响中国人智商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渔箭镇等地受铅污染村民经血液化验,发现血铅含量异常49人,其中儿童47人,成人2人。湖南郴州市因铅中毒住院儿童人数已增至29人,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部分家长因为想去外地体检而被嘉禾县公安局抓走。陕西省凤翔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环评范围内两个村庄14岁以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显示,731名接受检测儿童中,血铅含量在100μg/L(微克/升)以下属于相对安全的血液标本只有116份,余下615人为高铅血症或铅中毒……   另外,过去几年早就有报道大城市因为空气污染,住在低层的儿童血铅含量过高,“宝宝血铅过高怎么办”已经成为儿科医生和网上咨询的热点。在国外,也能看到中国因为工业污染严重,沿海地区海产品中铅含量过高的报道。   这样的新闻,我们不知道还要听多久。想想这样下去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铅污染,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问题!   众所周知,血铅过高对儿童危害尤为严重。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智商降低。甚至有历史学家指出,罗马帝国的覆亡,就是铅中毒所致。罗马的富人喜欢在烹调中使用铅锅和掺加糖分,导致了慢性的铅中毒。考古发现证明罗马人的遗体中含铅确实过高,特别是贵族阶层的铅摄入量明显高于平民和奴隶。这就导致了统治阶级健康和智商的下降。总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统治阶层的人口质量)的下降,使罗马帝国在对付内外危机时缺兵少将、领导无方,最终被“野蛮人”所征服。   中国未来几十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严重。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长期维持。这时最需要的,是培养具有创造高附加值能力的下一代,让他们靠着更高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创新社会。而如今铅中毒、铅污染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如果不加遏制,下一代中国人的智商就可能明显降低,以聪明著称的中国人将不再那么聪明。想想看,下一代背着老龄化社会的巨大负担,自己的智能也已经被上一代人创造的污染所损伤,还怎么应付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竞争?   更可怕的是,铅中毒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一代。父母铅中毒,对其生育和孩子的智商都有明显的影响。况且,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铅中毒案例,很可能仅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几起恶性事件绝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大环境恶化的极端例证而已。大城市的污染,食品的污染,都可能在更大的人口范围内累积地导致血铅含量的上升。这也许到不了中毒的标准,但对中国人口的健康、对中国未来几代智力水平的威胁,决不能低估。因此,对铅污染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严密预警系统,对违规的厂家严厉打击。此事如果拖延,整治的机会窗口就可能失去。(薛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