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仪器信息网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专题为您整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话题讨论。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相关的资讯

  • 工信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附汽车测试技术网络大会)
    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含五大方面,15项内容。全文如下: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紧贴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践行使命担当,奋力开创汽车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持续完善标准顶层设计,加强各方统筹协调1.健全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汽车行业“十四五”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备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汽车芯片标准体系。2.统筹推进汽车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汽车标准的交叉融合问题,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协同、上下联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统筹协调,不断提升标准工作开放性和透明度。3.强化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技术来源和行业需求研究,鼓励行业机构、业界企业、社会公众等提出标准需要和意见建议;持续加大标准宣贯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深度解读标准内容和要求支撑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开展重点标准实施效果阶段性评估,立足我国政府管理及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标准质量水平。二、加快新兴领域标准研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4.新能源汽车领域。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升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推进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最大功率测试方法标准预研,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驱动电机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标准体系。开展动力蓄电池耐久性标准预研,推进动力蓄电池电性能、热管理系统、排气试验方法及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管理规范等标准研究,促进动力蓄电池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起动性能、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整车标准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关键系统部件标准研究,支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及示范运行。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和验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等系列标准修订发布。5.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试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试行验证,完成软件升级、整车信息安全和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审查与报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要求、设计运行条件及车载定位系统等L3及以上通用要求类标准草案编制,完成封闭场地、实际道路及模拟仿真等试验方法类标准的制定发布,面向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开展标准验证试验,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工程、应急响应、数据通用要求、车载诊断接口、数字证书及密码应用等安全保障类重点标准制定,进一步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车辆网联功能技术标准子体系,推进基于LTE-V2X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基于网联功能的汽车安全预警场景应用以及相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协同推动智慧城市网联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等的互通互联。分阶段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开展符合我国交通特征的测试设备等标准研制工作。6.汽车电子领域。完成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主/被动红外等关键系统部件标准审查和报批,加快推进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标准制定,启动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抬头显示系统、激光雷达等标准研制立项,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载电子系统标准需求。推进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基础通用标准修订立项,启动整车天线系统射频性能评价、整车辐射发射限值、人体电磁曝露、车辆雷电效应和整车天线系统通信性能等标准预研。完成车辆预期功能安全、车辆功能安全审核及评估方法、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功能安全等标准制定,进一步完善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7.汽车芯片领域。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及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调研,联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进MCU控制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等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通用规范标准预研。三、强化绿色技术标准引领,支撑双碳目标实现8.能源消耗量领域。完成轻型、重型商用车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征求意见,加快推进乘用车第六阶段燃料消耗量、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开展高效电机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标准研究,启动乘用车道路行驶能源消耗量监测规范标准预研。完成轻型汽柴油车、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标准审查和报批。9.碳排放领域。开展道路车辆温室气体管理通用要求、术语定义、碳中和实施指南等基础通用标准研究和立项。推进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相关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电动汽车行驶条件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估方法标准预研。四、完善整车基础相关标准,夯实质量提升基础10.汽车安全领域。推动燃气汽车燃气系统安装规范、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等标准发布,加快灯光系列标准整合以及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及固定点、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等标准修订。推进乘用车制动系统、前后端防护装置、顶部抗压强度、行人碰撞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防盗装置等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强化乘用车安全要求。做好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标准宣贯实施,推动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标准发布,加快商用车驾驶室外部凸出物标准、专用校车安全、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等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等危化品运输车辆标准整合,开展轻型汽车/商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标准实施评估及强制性实施的可行性分析,不断提高商用车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车辆事故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汽车故障模式和事故分类等标准预研。11.传统整车领域。围绕自卸半挂车栏板高度、45英尺集装箱列车长度等内容进行调研,适时启动GB 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修订工作。配合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标准修订,启动空气悬架车辆评价、提升桥车辆技术要求等支撑性标准的研制。加快推进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修订,开展主挂自动连接、连接装置强度、货物隔离装置及系固点等标准预研。开展3.5t以下轻型挂车标准体系研究,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推进车辆操控、主动降噪、结构耐久、车内外提示音等方面标准预研。12.零部件领域。推进空气悬架、推力杆、高度控制阀、自动变速器、电子辅助转向系统(EPS)、多种类型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开展新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车辆零部件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压缩天然气(CNG)汽车35MPa压力关键部件等标准升级。五、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3.加强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协调。全面跟踪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动态及趋势,切实履行《1998年协定书》缔约国义务及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组、电动汽车安全工作小组副主席等职责,牵头先进驾驶辅助系统部件、自动驾驶功能要求、自动驾驶测评方法、数据记录系统、电动汽车安全、氢燃料电池车辆安全、车载电池耐久性等重点法规项目规划与研制工作,适时提出中国提案。推动1-2项中国标准进入全球技术法规候选纲要,持续提升国际法规协调工作的参与度与贡献度。14.深度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切实履行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雷达特别工作组召集人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车辆电能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等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职责,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评价、动力蓄电池系统功能安全、汽车电子/电气部件传导骚扰试验方法等国际标准研究,重点推动乘用车外部保护、负压救护车、安全玻璃、燃料电池汽车低温冷启动及最高速度等国际标准立项并新建1-2个国际标准工作组,持续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影响力。15.务实推进中外标准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与平台,巩固并扩大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和法规协调工作成果,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提案,联合开展相关标准法规制定活动,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化共识。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重点沿线国家开展汽车标准化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标准化机构间的对话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汇集行业多方资源力量,不断扩充国际协调专家队伍,实现国际协调资源共享和专家有序管理。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我国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据中汽协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与之相对应的汽车召回量也有所增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1年国内乘用车企召回缺陷汽车851.91万辆。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主机厂和零部件厂高度重视整车品质的提升。针对整车和组件的测试及质量监控,已经贯穿汽车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将于4月13-14日组织举办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为汽车产业链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我国汽车测试行业健康发展,助力汽车产业持续提升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及高质量制造。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2/扫码免费报名参会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4月13日上午 零部件失效分析09:00-09:30机械传动零部件失效诊断技术研究及其制造设计的改进应用潘安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09:30-10:00更新中欧波同10:00-10:30高强度零部件延迟开裂问题探讨唐刚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0:30-11:00电子探针在汽车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岛津11:00-11:30检验分析报告中的图片表达问题探讨刘柯军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化及失效专业委员会4月13日下午 零部件测试技术14:00-14:30汽车橡胶材料测试(拟)苍飞飞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4:30-15:00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技术谢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15:00-15:30赞助席位15:30-16:00汽车几何尺寸测量(拟)邵双运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16:00-16:30赞助席位16:30-17:00更新中冯继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17:00-17:30车内空气污染检测技术胡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4月14日上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09:00-9:30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技术研究谢先宇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9:30-10:00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技术马天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0-10:30更新中基恩士10:30-11:00驱动电机测试技术与研究(拟)吴诗宇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11:00-11:30赞助席位11:30-12:00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与充电桩电源新技术王正仕浙江大学4月14日下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14:00-14:30数字射线成像(DR)及工业CT检测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上的应用郑小康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14:00-16:30更新中
  • 工信部发布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要求,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应用牵引,持续健全完善汽车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1.加快“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战略规划和汽车专项规划要求,完成汽车行业“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十四五”标准体系,并明确分阶段具体建设目标。2.完善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发布《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第三版),并做好宣贯和实施工作;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情况,启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制定路线图(第二版)修订工作。3.研究建立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总体建设规划部署,构建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细分应用等具体领域的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标准供给(一)加快战略性新兴领域汽车标准研制1.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换电等安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推动传导充电安全要求、碰撞后安全要求等标准发布实施。注重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性能提升,加快电动汽车动力性、远程服务与管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等标准制修订。聚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使用环节,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冷启动、动力性能、车载氢系统、加氢枪等标准制修订。加快关键部件创新突破,开展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驱动电机系统、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等标准制修订。支撑换电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换电车辆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及其附件、电池包与车辆和换电站通信等标准预研。支撑电动汽车绿色发展,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等标准预研,完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标准制定。2.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强化基础性标准支撑,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推荐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启动并持续推进信息安全工程、操作系统等基础类标准制定工作;紧跟行业技术应用情况,完成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车门开启提醒等辅助驾驶系统的审查和报批工作,推动组合驾驶辅助、自动泊车等重点功能标准制定工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加快自动驾驶应用功能要求和场地、道路试验方法等标准的制定出台,研究港口、配送等特定应用需求相关标准;针对自动驾驶功能使用差异性,开展自动驾驶功能产品说明书、自动驾驶使用者培训等方面的标准化需求探索与研究。3.汽车电子领域。重点推进车载事故紧急呼叫、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免提通话及语音交互等标准的立项及研制工作,加快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主/被动红外探测系统等关键通信及感知部件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深入开展车用芯片、车用存储器、车用传感器等核心半导体和元器件标准研究;统筹推进基础通用类电磁兼容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整车天线系统性能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预研;有序推进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功能安全审核评估方法、ASIL等级确定方法等基础支撑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车载以太网标准体系建设及标准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电驱动系统车规环境评价、48V供电系统电气要求等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二)持续完善传统汽车与基础领域标准4.汽车节能领域。启动下一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的预研及立项;持续推进轻型、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修订,完成重型商用车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标准的审查和报批;开展高效电机、停缸技术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标准的预研;完成轻型汽柴油车、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标准的制定。5.传统整车领域。协调推进整车定义、分类相关标准研究,完成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修订。对标国际标准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整车性能测试、参数测量、驾乘操控舒适性等标准预研。立足汽车车外噪声污染控制,积极推进整车异响、主动降噪、倒车提示音等标准研究。围绕货运设备和运输模式转型发展,修订完善半挂车、主挂连接互换性等相关标准。加强高压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标准研究,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6.汽车安全领域。重点开展行人保护、汽车前后端保护、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侧面碰撞保护、后碰撞安全要求、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外部凸出物、客/校车座椅强度等整车及零部件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完善,推进被动安全标准要求升级。开展驾驶员前方视野、防盗装置、乘用车外部防护、车辆事故救援指南等标准预研及制修订,提升一般安全标准要求。聚焦行业痛点和管理需要,推动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评估修订,开展牵引车和汽车列车匹配性相关标准预研,稳步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标准修订,加快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修订,开展悬架V形推力杆、高度控制阀、乘用车空气悬架等关键部件标准研究。(三)开展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研究7.绿色低碳领域。完善汽车生产过程清洁化、生命周期能源低碳化、产品设计绿色化标准子体系,汽车再制造及再利用标准子体系,车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开展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系列标准的研究,推动汽车清洁化生产和使用。8.智能制造领域。以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为重点,研究制定汽车行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术语和定义、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要求、汽车行业标识应用指南等基础标准,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车间、汽车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等关键技术相关标准;考虑标准化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需求,开展数据采集流转和分析、生产工艺及工序、虚拟仿真、数字化系统、规模化定制等相关标准研究。(四)研究制定摩托车领域技术标准9.摩托车领域。根据摩托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摩托车联网及电子防盗相关标准研究;完善摩托车轮毂电机标准体系,开展高速电机系统标准研制;加快电动摩托车与外部电源传导连接安全要求标准制定立项;组织电动摩托车充换电系统系列标准研究。三、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标准法规协调1.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组织标准化路线图合作研究,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提案,联合开展相关测试验证活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建专家组、开展系列培训等方式,促进国内外标准化机构间的对话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2.深度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切实履行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框架下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组副主席以及自动驾驶功能要求、电动汽车安全、电动汽车与环境、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噪声等非正式工作组联合主席及副主席职责,深入参与各工作组框架下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协调,推动电动汽车安全第二阶段全球法规发布实施,全面参与动力电池耐久性、燃料电池安全等全球技术法规的研究制定;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框架完善和具体技术法规制定,深入参与自动驾驶验证方法(VMAD)、数据记录系统(EDR/DSSAD)、信息安全和软件升级 (TFCS/OTA)、自动转向功能(ACSF)等国际法规协调;深度参与联合国法规UN R117(轮胎滚动噪声、滚阻和湿抓地)修订工作,积极贡献“中国方案”。3.加强国际国外标准协同。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车辆电能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及其下属工作组的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完成IEC/SMB/SEG11未来可持续交通系统评估组研究任务。履行ISO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工作组召集人职责,推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系列标准制定工作,明确测试场景标准后续工作计划,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标准立项和制定工作。加快汽车外部灯具防雾涂层应用和安全玻璃材料透光度确定方法两项国际标准工作进程,重点推进整车及零部件EMC测试、乘用车外部保护、负压救护车等中国牵头的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
  • 2022年实施的汽车标准清单
    自2022年1月1日起,14项强检汽车标准和57项非强检汽车标准开始实施。现对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汽车标准进行了整理汇编,供大家参考。(蓝色标注为14项强检汽车标准,非蓝色标注为57项非强检汽车标准)具体标准名单如下图:
  • 湖北省规划建设激光雷达计量检测能力,助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
    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逐的新浪潮中,湖北正抢立潮头——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9月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3.2万辆,相当于2020年全年产量,产量占全国的4.2%;今年5月在汉举行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对接会上,总金额661.73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花落湖北……科技赋能,让汽车变得“清洁”又“聪慧”;质量护航,使产业发展高效又安心。近年来,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为代表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先行先试,助力湖北抢抓新机遇,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建成电波暗室服务矩阵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十米法电磁兼容实验室内。随着大门缓缓打开,一辆新能源汽车驶入实验室内。停入待检区域,车辆正对的是远处两根形状奇异的“天线”……这些试验是用来检验汽车对外界电磁辐射信号强弱以及对外界电磁辐射的抗干扰能力的,通常在电波暗室内进行。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芯片和电子零部件,其电磁辐射信号强度直接关系到驾驶人及乘客的身体健康,以及汽车电子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需要按相关标准进行检测,确保质量合格,方可通行市场。据了解,省计量院已构建起“十米法、三米法、一米法”电波暗室服务矩阵,建立覆盖世界主流标准的整车、汽车电子零部件全项电磁兼容测试服务能力。近年来,先后为极目电子、海微科技等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的中控、显示屏等产品提供测试服务。同时,该院还承担着定期为全省充电桩定期“做体检”的任务。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离不开该院可靠的计量检测技术支撑。去年12月,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正式在襄阳挂牌落成。该中心已建成覆盖充电桩计量检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计量检测、铅酸蓄电池检测、金属材料元素分析等全产业链计量测试和科技创新能力;湖北省汽车电子产品安全质量检验中心助力区域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在本地实现了研发验证、产品检测、整改咨询;以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数字化转型、驾驶场景试验场、移动污染源防治等领域具备行业领先优势……计量与检验检测,正全方位承托新能源汽车产业跃升之路。据省市场监管局统计,近年来,为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我省共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8家国家质检中心;建设湖北省氢燃料电池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7家省级质检中心,形成了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检验检测需求的全覆盖网络。建立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标准高地”在钢缆牵引下,一辆车疾速撞向障碍物,随着一声巨响,车头瞬间变形……这样的硬核又刺激的碰撞试验,几乎每天都在位于襄阳的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新能源碰撞线频繁上演。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燃料电池汽车——污染极少、经济性强的新能源车“新宠”,通过催化剂作用,使氢氧在燃料电池中产生电化学反应而获得电能。想要保障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就要对其进行完善的测试评价。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主体、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安中心”),完成了国内首次带氢碰撞试验及车载氢系统检测,开发完成国内首套氢燃料电池汽车碰撞试验后氢泄漏量采集与计算系统。目前,达安中心正在牵头制定《氢燃料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团体标准,将填补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碰撞相关标准的空白。随着一个个填补行业空白的标准出台,湖北正在探索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高地”。2019年,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标准创新联盟成立,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作为68家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该联盟明确了今后湖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以标准之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标准化、技术化和产业化。打造北斗应用产业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借”给智能汽车一双“慧眼”,用来“看清”路况——智能驾驶需要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可以说,定位导航技术决定着车辆高精度位置和姿态感知。实现雨雾极端天气驾驶情况监测、利用“高精地图采集+北斗系统”确保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实现厘米级精度定位、利用激光雷达系统进行无人驾驶的汽车的360度检测……这些都离不开“北斗星”的指引。眼下,省计量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国家北斗应用产品质检中心的申建工作。该院还将在“十四五”期间申建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湖北应用中心,建立高水平卫星导航北斗/GNSS高精度计量实验室。全力打造北斗应用产业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领域计量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开展北斗应用产品的质量检测、入网认证等工作,推动湖北以北斗芯片、北斗终端、北斗智慧应用等为代表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集群加速发展,这一举措将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添上强大助翼。加强激光雷达检测技术研究为更好服务新能源车、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未来我省还将建设新能源车电磁兼容检测系统、车规芯片可靠性检测平台等技术基础项目,并加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设备及零部件全寿命周期质量技术研究,吸引新能源车电动系统、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向湖北集聚。眼下,省计量院正在加强激光雷达检测技术研究,规划建设激光雷达相关计量检测能力资质。激光雷达被广泛用于无人驾驶和机器人领域,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精确距离,L4/L5级新能源车(安装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或实现全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上少不了它的身影。待建成相关计量检测资质后,将进一步推动激光雷达设备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湖北造”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越来越“灵敏”。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省正在以更集约、更强大的检验检测实力,建成辐射面广、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认证检验检测聚集区,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标准制修订、人才培养等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绿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 我国成立汽车标准化研究院 聚焦汽车前瞻技术标准化研究
    11月28日,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在天津成立,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专业从事汽车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机构。据了解,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将负责汽车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管理,对外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汽车标准的法规协调及制定。未来将聚焦10余项汽车前瞻技术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制定80余项新标准项目。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国际汽车标准制定达到15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 安铁成:我们将强化前瞻技术及标准化基础研究,围绕自动驾驶、网络安全以及电动汽车安全、燃料电池等汽车重点领域,加快新标准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动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累计发布实施了1400多项汽车产业标准,并在国际标准法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郭守刚: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汽车与5G、大数据、信息通信等跨领域标准协同,推动形成汽车与相关产业统筹推进的标准化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推进中国汽车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贡献中国方案。
  • 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p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是我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已发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现行有效标准100多项,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健康发展。2018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出发,突出抓好重点标准领域和关键标准项目,着力优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标准法规的参与和协调,支撑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p p strong   一、开展重点标准研究,优化体系建设 /strong /p p   1.基础通用领域:完成电动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报批工作,完成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标准起草,开展碰撞后安全和电子电器环境适应性标准预研。 /p p   2.整车领域:完成电动客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报批工作,完成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标准审查和报批,推进四轮低速电动车标准制定,推动纯电动汽车、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测试标准修订。 /p p   3.关键系统部件领域: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审查和报批,完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卸要求、包装运输和材料回收标准审查和报批,完成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载充电机标准起草,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燃料电池发动机耐久、燃料电池堆性能、轮毂电机、高压熔断器及高压接触器标准预研。 /p p   4.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现行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探索研究大功率传导充电技术方案,开展无线充电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和标准预研,推进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系统标准制定,推动传导放电、充电信息安全、加氢通信协议及加氢口标准预研与立项。 /p p   5.标准体系优化完善: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组织开展《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修订,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子体系的建立,有序、协调、科学地推进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 /p p strong   二、加强国际交流协调,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strong /p p   1.进一步发挥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电动汽车安全(EVS)、电动汽车与环境(EVE)及燃料电池汽车(GTR13)技术法规制定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参与EVS第二阶段法规的研究和协调工作。 /p p   2.全面参与ISO/TC22/SC37和IEC/TC69电动汽车国际标准活动,在动力电池及充电等重点领域积极提出中国提案,积极担任国际标准的召集人与牵头方,发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效应优势。 /p p   3.密切跟踪研究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积极利用好中德、中欧、中美、中日、APEC汽车对话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兼容与开放。 /p p strong   三、强化组织保障,积极发挥行业力量 /strong /p p   1.进一步优化标准组织建设,完成新一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4/SC27)的换届工作,强化与相关标准化委员会的沟通,促进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统筹协调。 /p p   2.充分调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依托行业组织、检测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行业力量,保障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p p   3.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提升企业标准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形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 /p p br/ /p
  •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公示
    根据工作需要,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对委员进行调整。为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现将委员调整信息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2年2月26日。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将意见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版请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标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公示反馈)。联系电话:010-68205261公示时间:2022年1月26日-2022年2月26日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邮编:100804附件: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信息汇总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2年1月26日 附件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信息汇总表序号本会职务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调整信息备注1主任委员王卫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更换取代原主任委员罗俊杰2副主任委员刘宇鹏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更换取代原副主任委员王强3委员兼秘书长王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所长更换取代原委员兼秘书长冯屹4委员芦勇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常务副主任更换取代原委员徐平5委员康国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集团副总/中央研究院院长更换取代原委员冯擎峰6委员王新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部门经理更换取代原委员肖利萍7委员习纲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首席专家更换取代原委员陈宇清8委员张龙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总工更换取代原委员高国有9主任委员罗俊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不再担任/10副主任委员王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原副局长不再担任/11委员兼秘书长冯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标准化研究所所长不再担任/12委员徐平上海汽车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原副主任不再担任/13委员冯擎峰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不再担任/14委员肖利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原主任不再担任/15委员陈宇清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原动力系统开发高级经理不再担任/16委员高国有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原所长不再担任/
  • 深圳坪山与中汽中心签约合作 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检验检测中心
    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18日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开展多方面务实合作,共同举办世界汽车标准创新大会、投资设立企业法人主体、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检验检测中心、设立标准化业务应用促进中心、高质量运营智能网联测试场等。  坪山区是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的全球总部所在地。近年来,比亚迪带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产业链20余家企业在坪山重点布局,辖区相关产业的规上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22家增至目前的95家,2022年度产值超1551亿元、同比增速达139%,产业增加值达255亿元,占全市近50%,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坪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坪山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坪山区是深圳唯一兼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功能的行政区,是全市率先开展“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先后出台了全市首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布局建设了粤港澳唯一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落户了总规模达50亿元的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基金,引进了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产业服务平台,出台了全国首份有立法支撑的智能网联汽车全域开放和商业化试点政策。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说,合作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行业服务质量,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汽车产业发展。
  • 新能源汽车引领下年更新159条标准——2021汽车材料及零部件测试标准盘点
    2021年可谓标准“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我国是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已成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回顾过去这一年,我国批准发布大量汽车标准,本文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主流团体标准进行了简要盘点,以飨读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汽车的安全性标准、汽车排放物的控制标准、汽车操声限制标准、汽车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等。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共58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GB 17675-2021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2021/2/202022/1/12GB 19578-202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21/2/202021/7/13GB 26512-202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2021/2/202022/1/14GB/T 39851.2-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2部分:传输层协议和网络层服务2021/3/92021/10/15GB/T 39895-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标识规范2021/3/92021/10/16GB/T 39897-2021车内非金属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2021/3/92021/10/17GB/T 39896-2021厢式货车系列型谱2021/3/92021/10/18GB/T 32694-2021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2021/3/92021/10/19GB/T 26779-202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2021/3/92021/10/110GB/T 19753-202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1GB/T 19237-2021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2021/3/92021/10/112GB/T 18386.1-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2021/3/92021/10/113GB/T 39901-2021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4GB/T 39899-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自动变速器2021/3/92021/10/115GB 9656-2021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2021/4/302023/1/116GB 40164-2021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4/302022/1/117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2021/4/302021/11/118GB/T 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2021/8/192022/3/119GB/T 40432-2021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2021/8/192022/3/120GB/T 40494-2021机动车产品使用说明书2021/8/192022/3/121GB/T 40499-2021重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2GB/T 40501-2021轻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3GB/T 40509-2021汽车转向中心区操纵性过渡特性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4GB/T 40507-2021乘用车 自由转向特性 转向脉冲开环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5GB/T 40512-2021汽车整车大气暴露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6GB/T 40521.1-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1部分:双移线2021/8/192022/3/127GB/T 40521.2-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2部分:避障2021/8/192022/3/128GB/T 38146.3-2021中国汽车行驶工况 第3部分:发动机2021/8/192022/3/129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2021/8/192022/3/130GB/T 24347-2021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2021/8/192022/3/131GB/T 40428-202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2GB/T 34015.4-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4部分:梯次利用产品标识2021/8/192022/3/133GB/T 40433-2021电动汽车用混合电源技术要求2021/8/192022/3/134GB/T 40430-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符号集2021/8/192022/3/135GB/T 34015.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3部分:梯次利用要求2021/8/192022/3/136GB/T 14172-2021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静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7GB/T 40822-2021道路车辆 统一的诊断服务2021/10/112022/5/138GB/T 40861-2021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2021/10/112022/5/139GB/T 5334-2021乘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0GB/T 39851.3-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3部分:排放相关系统的需求2021/10/112022/5/141GB/T 33598.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3部分:放电规范2021/10/112022/5/142GB/T 38775.7-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7部分: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 车辆端2021/10/112022/5/143GB/T 12678-2021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4GB/T 27840-202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45GB/T 19754-2021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6GB/T 40712-2021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2021/10/112022/5/147GB/T 40711.2-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2021/10/112022/5/148GB/T 38775.5-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9GB/T 40578-2021轻型汽车多工况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0GB/T 12535-2021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1GB/T 40625-2021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室内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2GB/T 5909-2021商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3GB/T 40711.3-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3部分:汽车空调2021/10/112022/5/154GB/T 39037.1-2021用于海上滚装船运输的道路车辆的系固点与系固设施布置 通用要求 第1部分:商用车和汽车列车(不包括半挂车)2021/10/112022/5/155GB/T 40711.4-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4部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2021/10/112022/5/156GB/T 40855-2021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7GB/T 40857-2021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8GB/T 40856-2021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发动机及各大总成的性能要求、技术条件等表明产品本身质量水平的标准。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行业标准共9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QC/T 1149-2021大件运输专用车辆2021/5/172021/10/11QC/T 1152-2021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DC/DC变换器技术条件2021/8/212022/2/12QC/T 1153-2021汽车紧固连接螺栓轴力测试 超声波压电陶瓷片法2021/8/212022/2/13QC/T 1154-2021汽车微电机用换向器2021/8/212022/2/14QC/T 1155-2021汽车用USB功率电源适配器2021/8/212022/2/15QC/T 1156-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单体拆解技术规范2021/8/212022/2/16QC/T 271-2021微型货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2021/8/212022/2/17QC/T 550-2021汽车用蜂鸣器2021/8/212022/2/18QC/T 62-202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减震器2021/8/212022/2/19QC/T 942-2021汽车材料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2021/8/212022/2/1团体标准本文仅整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批准发布的团体标准,共92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最早始于2006年,2014年入选首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以下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1T/CSAE 172-2021电动乘用车剩余里程准确度评价试验方法2021/2/262T/CSAE 173-2021基于道路载荷谱的汽车用户使用与试验场试验相关性分析评价规程2021/3/293T/CSAE 174-2021汽车产品可靠性增长开发指南2021/3/294T/CSAE 175-2021汽车可靠性设计的用户定义方法2021/3/295T/CSAE 176-2021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噪声品质测试评价规范2021/3/296T/CSAE 177-2021电动汽车车载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规范2021/4/127T/CSAE 179-2021汽车用高韧性热镀铝硅合金镀层热冲压钢板技术要求2021/4/128T/CSAE 180-2021轻型汽车道路行驶工况2021/4/129T/CSAE 40-2021乘用车塑料前端框架技术条件2021/4/1210T/CSAE 178-2021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2021/5/1311T/CSAE 181-2021汽车室内润滑脂气味测试及评价方法2021/5/1312T/CSAE 182-2021汽油机油低速早燃性能测试方法2021/5/1313T/CSAE 184-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价指标及估算误差试验方法2021/5/1314T/CSAE 185-2021自动驾驶地图采集要素模型与交换格式2021/5/1315T/CSAE 186-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箱火灾用气体防控装置2021/5/1316T/CSAE 183-2021燃料电池堆及系统基本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17T/CSAE 75.2-2021汽车防锈包装规程 第2部分:动力总成及其主要零部件2021/6/1118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2021/6/1119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0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30T/CSAE 199-2021汽车用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技术条件2021/6/3031T/CSAE 200-2021汽车用铝合金直锻工艺轮毂技术条件2021/6/3032T/CSAE 201-2021汽车用薄钢板冲压极限减薄率测试方法
  • 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22—2030年)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渝府发〔2022〕3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30年。一、发展趋势和现状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驱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转变,促使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信息通信、能源等行业深度融合,并加速向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从发展趋势来看,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是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技术路线。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和价值将越来越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单车智能实现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将逐步向“车、路、网、云、图”一体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智能网联化的重要基础,智能网联将赋能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从国内形势来看,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等资源正加速向国内集聚,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市场渗透率持续快速攀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0%以上;到2030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从我市形势来看,重庆是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传统汽车产业已形成“1+10+1000”优势集群,正加快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增长迅速,“大小三电”(电控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电制动、电转向、电空调)等核心配套已有较好基础,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市拥有复杂的山地地形交通场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测试、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正加快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三大应用场景建设。在机械、电子、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备较好产业基础和丰富资源。拥有适合于人才宜居宜业的产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支持政策。总体看,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档次不高、规模不大、配套不强等问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网联创新应用、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服务等核心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关键技术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努力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完善产业政策,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管理、体制和模式等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发展。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推动汽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等领域跨界融合,推进研发、制造和服务一体化发展,注重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业态模式,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统筹布局,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布局,构建市级层面统筹推进、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着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向集群发展转型提升。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促进国际国内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绿色转型,低碳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探索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路径,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发展愿景。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品牌、引育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创建一批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搭建一批应用场景,基本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全国,并具有一定国际辐射能力。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打造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聚集一批先进的零部件企业,形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引育一批具有突出创新实力的研发机构,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宜居宜业环境,建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全球一流的基础设施,打造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体验之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具备较强的国际辐射能力。三、重点任务(一)提升整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水平。1.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继续加强优质项目招商引资,聚集更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支持我市整车企业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推动新项目建成投产、新产品投放上量、新品牌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持续扩大产销规模。2.全面加快向新能源动力转型。加快推动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传统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落实国家汽车新能源化的相关技术路线。乘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商用车重点发展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3.提升汽车智能网联水平。推动整车企业坚持软硬件协同攻关,提升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实现组合驾驶辅助、有条件自动驾驶向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升级。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发展飞行汽车。4.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整车企业实施软件定义汽车研发策略,与信息通讯技术(ICT)、互联网等行业公司跨界协同,大力提升集成控制水平和正向开发能力。鼓励整车企业研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关键技术,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投入达到全国领先水平。5.强化标准引领作用。支持整车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自主的研发、制造、质量、服务等技术和管理标准,打造企业标准竞争优势。支持整车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制定,争取将企业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6.建立新型“整车—零部件”合作关系。发挥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推动零部件企业根据整车企业需求,提升同步开发能力,积极开展超前研发。支持整车企业深化与核心供应商在研发、技术、产品、资本等层面的协同,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全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平台和品牌。专栏1 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技术新能源方向。以纯电动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技术创新方向,加快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轻量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提升电池管理、充电连接、结构设计等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智能网联方向。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二)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1.壮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聚焦“大小三电”关键零部件及基础原材料,加快重大项目引育、产业化落地,做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构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2.培育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引育车规级芯片、传感器、雷达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升感知、决策、交互、执行等关键总成配套能力,形成可满足高度自动驾驶需求的零部件供应链。支持ICT零部件企业积极融入汽车行业,发展“汽车+信息通讯”融通的新型零部件企业。3.推动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传统零部件体系再造工程,支持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转型生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支持重点零部件企业申报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称号,打造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专栏2加快突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突破高集成度电池、电池包封装、电池管理控制等技术,加快下一代电芯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研发高效高密度、多合一电驱电机等技术及产品,突破高压平台架构关键技术。加强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攻关,加快高可靠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关键材料研发。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突破高算力车载芯片、低成本高性能激光雷达、4D成像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复杂环境感知产品技术,加强车机系统、车载大屏、抬头显示等技术研究,推进车载网关、车载智能网联终端(T—BOX)等车用通信产品研发。传统零部件转型升级。加快高效增程式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以及高效率集成电驱动系统研发,突破高效节能热管理、电制动、电转向等技术,开展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复材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突破热成形、激光拼焊、边缘软化等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三)加快推进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创新应用。1.建设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加快基础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突破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车联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打造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技术支撑体系,推进智能化与网联化深度融合,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2.推动自动驾驶及车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应用场景统一规划、建设、运营。持续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打造车路云协同创新样板区。统筹推进全市自动驾驶政策先行区建设,率先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支持在渝开展首创性、全球化、特色鲜明的运营示范项目,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和车联网场景大规模应用,打造全球领先的应用示范区。3.推进自动驾驶及车联网数据应用。支持建设和扩容各类综合、专业车路云网图数据中心,促进各类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推动道路基础设施、通信基站、车联网平台和应用服务等信息交互与数据共享。推进智慧出行、智能调度、先进感知监测等系统综合应用,探索数据商业化应用模式,提升智慧交通建设管理水平。引育一批高精度地图、数据分析、出行服务、金融保险等领域数据服务企业,持续提升数据应用和增值服务能力。专栏3 加快突破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车型适配的标准化硬件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算法、智能座舱等车端关键技术。突破高可靠、低时延的多源信息融合边缘计算技术,长时域、高可信的多目标识别与跟踪等路端关键技术,以及混合交通情况下的多层级群智决策与控制等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强化边云协同与动态交通大数据赋能研究,保障基础平台充分发挥跨域融合、分层解耦、分级共享的支撑作用。重点突破蜂窝车联网(C—V2X)单播组播、业务连续性、规模化运维等关键技术。推进高精度地图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超宽带室内定位及相关新型定位定姿技术深度融合。(四)加快培育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产业。1.积极培育关键软件。鼓励整车企业承担汽车软件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强智能座舱、视觉算法、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等技术研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整车企业打造应用生态,推进定位导航、远程车控等车载应用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空中下载技术(OTA)的增值服务。发展工业软件,提升汽车智能制造水平。2.推动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应用。鼓励加强算法研究,建设公共算法服务平台,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算法生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实现人、车、路、环境的数据融合,提升车辆对动态交通环境的数据感知能力。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数据互联与协同,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行车策略优化。3.加快基础硬件产业化突破。以整车需求为牵引,聚焦车规级芯片,重点支持设计、制造、封装和材料项目建设。加快高算力车规级芯片的研发、应用,推动高性能车载计算平台发展。积极引育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大力发展T—BOX项目,推进T—BOX装配应用。专栏4 加快突破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汽车软件。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整车分布式硬件抽象与虚拟化、高可信运行环境、编译工具、车载容器、中间件等底层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云控平台、OTA等关键软件产品研发,突破汽车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技术。汽车人工智能。加快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毫米波雷达、微波雷达、激光传感器、导航传感器等基础硬件研发,推进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类脑智能计算、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智能视觉感知、多传感器融合、决策规划及控制等技术突破。(五)加快打造体验之都。1.丰富试车场测试体验。提升现有汽车试验场在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测试水平,支持新建汽车试验场按照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地的有关标准开展建设,为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开发、测试、验证提供全面服务。2.提升道路智能化体验。基于重庆复杂山地、高温气候的条件特征,在主要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部署感知、联网、交互、计算设备,加快现有道路网联化改造,实现蜂窝车联网基本覆盖,形成城市级的智能化道路环境,打造全国最具特色、最为丰富的车路协同体验场景。3.打造汽车文化赛事体验。整合汽车消费、试乘试驾汽车服务等主要功能,融合旅游地产、商务办公、文化体验、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配套服务,建设汽车主题公园。支持举办国际汽车论坛、国际汽车赛事等,提升产业发展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4.提升充换电加氢服务体验。推动充换电加氢综合能源站与新零售业态融合共建,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及充换电加氢生态,打造多元化服务业态共生的充换电加氢服务生态圈。5.优化新兴技术应用体验。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深度融合,提升汽车改装、二手车交易等传统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数字化水平,发展汽车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构建模式创新的体验场景。专栏5 加快突破各类场景体验支撑技术充分依托现有数字经济产业园、协同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坚持软硬件协同攻关,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等共性交叉技术,持续加强自主学习控制、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类脑计算、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研究与攻关。(六)加快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1.加强规划布局。加快制定完善充换电站、加氢站、储能设施、泊车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意见,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推进“三网”融合。通过在能源互联、交通电气化及数字化等方面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和高效运营,推动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平台融合、数据互通,形成广泛互联、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体系。3.加快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高速公路、乡村场镇、停车场站、居民小区等区域充电设施全覆盖。鼓励建设综合能源站,布局新一代800伏以上大功率高压充电站,持续提升成渝“电走廊”充电能力,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服务网络。推进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建设,加速换电站布局,推动换电标准化、共享化,形成与换电汽车推广应用相匹配、适度超前、区县全覆盖的换电网络。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支持重点区县在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等示范区域布局建设加氢站,扩容成渝“氢走廊”,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的支撑能力。专栏6 加快突破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加快有序充电、反向补能、化工余热与废气资源高效制氢等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优化大功率充电,储氢、运氢与加氢,一体化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开展新一代废旧动力电池自动智能化拆解技术研发。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发展车网互动等储能技术。加快智慧车库系统改造建设,推广代客泊车技术应用。(七)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1.强化安全监管。全面落实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机制,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对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建设和运营单位的安全监管。支持汽车整车和汽车软件企业提升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鼓励行业组织加强技术交流,指导企业不断提升安全水平。2.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聚焦车规级芯片、应用开发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加快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支持整车企业加强与核心供应商的利益协同,加快零部件配套体系集聚发展,适当扩大核心零部件的应急仓储规模,建立极端情况下供应链备份预案,确保维持正常生产能力。四、重点工程(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1.打造重要创新载体。引导重点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完善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氢能动力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5G融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2.加强关键人才引育。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软件架构师、车规级芯片设计师、卓越工程师等紧缺高级人才,以及汽车软件、轻量化和电池原材料等基础研发人才。鼓励高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汽车与计算机、软件、新材料等跨学科建设,加快建设重庆高等工程师学院。孵化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团队,培育领军型、成长型、初创型企业家。3.提升创新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创新关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运作机制。完善市、区两级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发展企业与科技创新机构的融合发展平台,提升专项服务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精准高效服务。(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1.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基础能力。加快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大数字化装备应用力度,提升企业关键环节数字化水平。支持整车企业搭建智能制造平台,助推企业间产能共享,提升全市汽车整车产能利用率。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动企业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互联互通,开展系统间集成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链一网一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据协同网络,建设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服务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5G+”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等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创建全球灯塔工厂,打造创新示范标杆。(三)实施质量提升工程。1.提升质量控制能力。推进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质量监测、成本控制、营销服务等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汽车质量评估体系,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2.加强品牌培育和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内涵设计和推广工作,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违法侵权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正向引导作用,助力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3.增强质量服务能力。发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在测试评价、研发验证等领域的技术资源优势,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四)实施绿色低碳工程。1.打造标杆示范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标准制定。在汽车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示范企业。2.加快建设零碳工厂。支持企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工厂储能、利用的内循环体系,加快低碳工艺应用,严格污染物排放管控,提升污水、废气、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水平,建设零碳工厂。3.开展产品再制造。支持企业围绕车辆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扩大可再生、轻量化材料使用规模。采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开展零部件再制造示范试点。加强旧件回收、制造及检测管控,建立循环再生体系。4.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鼓励开展废旧动力电池安全梯次利用。支持电池产业链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开展新一代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自动智能化拆解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五)实施融合发展工程。1.推动与物流运输业加快融合。支持整车企业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物流需求,进一步优化提升运输效率,与物流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双方设施设备衔接、业务流程协同,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关键环节深度融合。2.推动国内国际市场加快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引进优质整车、零部件、研发、测试、应用、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企业。支持企业利用市外优质人才资源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出口目标国相关标准、认证、检验监管等制度研究,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品出口逐步向品牌及技术输出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移。3.推动与智慧出行加快融合。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构建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全程电子化、智能化的出行服务体系,探索推进自动驾驶客运出行服务,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慧出行服务生态。4.推动与金融保险业加快融合。支持整车企业抢抓市场机遇,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购车、用车、修车、卖车等环节,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保险等业务。加快扩大市场参与主体范围,推动绿色信贷创新,鼓励企业持有电池、储能设施、充电桩等资产,探索绿色资产融资新模式。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建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的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定期向市政府专题汇报。市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工作专班负责统筹相关单位,推动落实具体工作。(二)加强人才保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服务保障,用好用实“鸿雁计划”“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研究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专项政策。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学科调整和新工科建设,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急需人才。(三)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政银企合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介机制,做大直接融资规模。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设立汽车行业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额度。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四)加大政策扶持。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委、市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要从部门专项资金中安排预算,支持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市经济信息委加强政策统筹,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按照“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政策”给予支持。鼓励重点区县制定相应的专项支持政策。(五)打造宣传平台。持续办好重庆国际车展、自动驾驶挑战赛等品牌活动,策划举办全球性、全国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会议。围绕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成果等,积极开展新闻发布、企业走访等宣传活动,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发布、试乘试驾等推广活动,积极营造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六)加强招商引资。市经济信息委加强招商统筹,市招商投资局做好招商服务协调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按职能分工加快推动落实。重点区县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情况,建立专业招商团队,全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市、区两级加强联动,提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招商引资效率和水平。(七)创建特色园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开发区积极创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形成“1”个整车、“N”个配套的“1+N”园区体系,强化示范带动,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于长沙揭牌
    作为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的重磅主题论坛之一,“AI驱动 数实融合”大模型赋能数字经济论坛9日在长沙举行。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在论坛现场揭牌,成为中南地区第一个、全国第四个智能网联国检中心。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AI驱动 数实融合”大模型赋能数字经济论坛9日在长沙举行。 张雪盈 摄此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与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均已落户长沙。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的揭牌,标志着长沙已经有资质有能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关企业提供全流程智能网联测试检验和研发验证服务,将加速推动区域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据了解,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占地409亩,拥有直径300米的淋雨动态广场、长1.5公里的直线性能路、4种坡度(10%、20%、30%、60%)的标准坡道、长186米的涉水池、长300米的ABS试验路、长520米的车外噪声试验路等试验道路,还能模拟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多国海外道路测试场景,是场景齐全、功能完善、试验道路性能优秀的国内一流试验场,可支持开展各级别智驾研发测试、全球各国NCAP主动安全摸底测试、ECE法规测试、自动驾驶准入测试等服务。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介绍,本次将国检中心布局在湖南湘江新区,是长沙抓住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机遇、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关键一子,能助推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国汽研也将进一步丰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加强与各生态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邀请更多生态企业汇聚湘江,支撑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周玉林说。论坛上,湖南省数据标注产业联盟也正式宣告成立。首批成员包括24家行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旨在推动数据标注服务的标准化、高效化,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联盟筹备期间已促成5项合作意向,合同总金额高达3.9亿元。
  • 国内首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落地!四川工作部揭牌
    p   6月29日, 成都,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暨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四川工作部(以下简称“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正式揭牌。据悉,襄阳检验中心是国内首家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也是目前唯一一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aadb664-8025-45ca-8517-f3d71ab0ba1a.jpg" title=" 0.jpg" height=" 33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襄阳检验中心是国内检测设施及功能最完善、测试技术最先进、测试环境最优越的国际化汽车测试基地。该中心成立于1995年10月,是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政府主管部门授权,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第三方综合性汽车检测及技术服务机构。 /p p   目前,该中心具备77大类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共计690项标准的国家授权的检测能力、13项汽车专用测试仪器的校准能力及16项汽车产品工厂审查能力,还具有90项欧盟法规、66项欧盟指令、20项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拥有41项国家专利,荣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p p   据了解,作为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布局,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将肩负着襄阳检验中心业务和服务区域协同、全面辐射、纵横联合的重要使命,将成为与市场客户业务联系、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阵地。 /p p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暨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彬表示:“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将以襄阳本部全面、高集中度的检测试验能力与优势为依托,进一步激发四川汽车产业集聚区域及汽车产业链优势,拓展为西南地区汽车产业及其上下游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的能力,更好地为西南地区的汽车产业服务。” /p p   汽车试验检测是汽车研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汽车产业链中处于微笑曲线高端。但多年来我省在汽车试验、测试、检测方面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国家级检验机构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p p   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入驻四川。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郝世强表示,这必将大大提升我省汽车检测、试验能力,助力我省汽车和零部件研发,为我省汽车产业腾飞、产业链集聚注入了新的能量元素。 /p p   他同时还表示,“希望襄阳检验中心利用好国内首家(目前唯一)智能网联汽车质检中心的牌照,做到传统业务和智能网联业务同步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p p   “汽车产业是我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会长、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洪涛表示:“野马汽车作为四川省本土汽车品牌,将大力支持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的各项工作。” /p p   川报观察记者还了解到,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将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协助推动襄阳检验中心四川工作部业务的开展,按照《四川省“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推动专项资金用于汽车试验相关能力建设。 /p p   此次活动上,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四川省汽车产业协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以及省内主要的整车、动力电池、智能网联企业、产业园区、领航股权投资基金等相关单位代表共5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 /p
  • 我国电动车标准将成国际标准参考
    记者近日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项标准,前不久顺利通过审查成为电动车国家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制定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42项,其中22项已列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的专项检验标准。   据专家介绍,继上述4项标准成为国家标准之后,不久我国还将有《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氢消耗量测量方法》等新能源汽车标准陆续出台。专家表示,关于电动车的充电站、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目前国际标准也在制定当中,但由于进程比中国国家标准速度慢,中国国标将成为相关国际标准的重要参考。
  • 李强总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促进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新时代 新汽车”为主题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李强来到展馆,参观了东风、比亚迪、智己、极越、宝马、吉利、小米、赛力斯、小鹏等多家汽车品牌展区,察看参展车型和技术展示,与相关企业负责人交流,详细询问研发、生产、销售等情况。李强表示,看了车展感到很受鼓舞,我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依托完备的产业体系、持续的创新投入,在市场竞争、开放合作中形成了领先优势,要继续努力,把这一优势保持住、发展好。他指出,当今的汽车产品与过去已大不一样,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各种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系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堪称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视听、储能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大号终端”,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广大车企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品质为根本,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同时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布局,推动汽车产业不断提质升级,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李强强调,当前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在持续增长,具有巨大的需求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产业合作的产物,未来发展更加需要各方发挥优势、深化分工协作。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视同仁对待内外资企业,促进中外车企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更广泛交流合作,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李强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更好发挥汽车产业在扩投资、促消费方面的带动作用,让更多优质汽车产品进入居民生活。要落实好支持购买使用政策,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多措并举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热情,更大程度释放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潜力。
  • 48项电动车标准未来两年发布
    7月8日,首届中国汽车传媒大会暨“新动2010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在上海嘉定举行,与会业内人士再次聚焦中国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话题。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透露,未来两年将有48项新的电动车标准发布实施。   赵航表示,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已经完成了42项,予以发布,未来两年也将有48项新的电动车标准发布实施。而中国的汽车排放控制和节能降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按照新标准要求,今年7月1日应该实施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而有关部门现在正在着手制定国Ⅴ的标准,计划2012年全面实施。   汽车业人士在论坛上表示,国Ⅴ标准实施时间表的确定,给予汽车制造企业很大的压力,排放控制升级的时间非常紧迫。据记者了解,目前广州地区已有九成多的车型都能够达到国IV标准,但能达到欧Ⅴ标准的则屈指可数。   发展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当前中国汽车业的焦点话题。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邵奇惠对企业投资和政策鼓励表示肯定。他认为,中国应该在这一轮汽车工业转型中抓住机遇,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早日跨入汽车强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区域差异化之大是欧、美、日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这就决定了汽车发展的路线必须要适应市场,要多元化、多样化。
  • 全国汽车标委会基础、仪表、等4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方案公示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复,有关单位提出了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仪表、活塞组件、燃气汽车4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方案。为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现将有关委员名单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1年8月27日。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将意见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仪表、活塞组件、燃气汽车4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公示反馈)。联系电话:010-68205240公示时间:2021年7月27日-2021年8月27日附件:1.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名单.docx 2.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仪表分技术委员第四届委员名单.docx 3.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活塞组件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名单.docx 4.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燃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名单.doc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1年7月27日附件1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分技术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名单技术委员会编号:SAC/TC114/SC3序号姓名委员会职务工作单位职务/职称1郑贺悦主任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孔晓霜副主任委员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任/高级工程师3孙正良副主任委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4方衍副主任委员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5朱彤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室主任/高级工程师6李燕委员副秘书长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7张丽丽委员副秘书长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8李晓培委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标准法规部部长/工程师9邓倩委员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10贾美霞委员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高级工程师11王新委员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科长12胡彩霞委员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紧固件分公司高级工程师13梁宏钦委员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标准主管/工程师14牛西友委员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科长15刘树生委员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高级工程师16尹丽华委员一汽丰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高级主管/工程师17谢福俊委员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工程师18李雪梅委员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经理19曹玉萍委员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师20李昌委员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科长21万为委员总经理/研究员
  • 创远信科与长检中心合作成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联合实验室
    9月13日,由创远信科(上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双方将围绕汽车通信网络、应用仿真、电磁环境等方向提供合规检测、咨询服务、设备开发等相关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智能网联与电磁兼容部部长吕刚与创远信科总经理陈向民签署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总经理郑虹与创远信科董事长冯跃军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郑虹表示,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极大促进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网络通信性能、汽车终端网络性能、汽车应用场景仿真、以及复杂电磁环境对道路车辆的影响等领域方面的合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坚实的支撑。   冯跃军表示,双方将携手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国产化自研的测试系统和方案应用到实际行业中,共建汽车网联相应测试体系,将联合实验室建设成集科技创新、测试技术服务、测试成果转化为一体,通信网络和复杂电磁环境相关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长春汽车检测中心将凭借其覆盖北方、华北(华东)、华南的“一中心三基地”全国布局和丰富经验,持续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测试领域,与创远信科携手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网络及电磁环境相关测试平台,推动技术发展和创新。
  • 海克斯康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3月28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与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克斯康) 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常务副主任郑继虎,海克斯康集团总裁 Paolo Guglielmini 、总法律顾问兼首席合规官 Anthony Zana 、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大中华区智研院执行院长隋占疆、方案应用与系统集成副总经理袁辉 等 领导共同 出席了 本 次签约仪式。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进华首先对海克斯康集团各位领导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海克斯康的长久以来的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创新中心已经聚集了千余人的专业团队,完成了一阶段能力建设,取得如今的成绩是离不开股东单位的大力支持,期待双方协同优势资源,共同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海克斯康集团总裁Paolo Guglielmini对创新中心能在五年的建设期中取得如此高质量的发展表示赞许,希望双方能够互相赋能,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行业生态建设。海克斯康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洪全对创新中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丰硕成果表示认可,并希望双方进一步在“研发、测试、仿真、实车、上路”等关键环节开展紧密合作,以国内外先进技术赋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共同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2023年,双方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数云平台、工业软件及工业APP、仿真云平台VTD、高精动态地图、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及行业活动举办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业务合作,助力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重庆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认定启动 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和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将发挥大作用。3月4日,市经信委消息称,即日起我市启动2023年度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下称工信化重点实验室)申报认定,重点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和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领域进行培育,合规企业可在4月15日前向市经信委申报。按照认定要求,企业申报应具备条件包括:依托单位在重庆市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明确的建设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符合全市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目标,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实验室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有与研究方向相匹配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仪器设备,其价值不低于1000万元;有技术带头人和研发团队;取得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果和经济效益,具备承担省部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能力和条件;依托单位有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优先支持申报。“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是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也是全市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支撑力量。”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我市自2015年开展此项评定活动以来,先后培育认定100多个重点实验室,对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等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上年度我市评选出的13个工信化重点实验室中,包括青山工业新能源乘用车变速器实验室、博腾制药小分子抗病毒原药料工艺实验室等一批涉及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实验室,在创新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而入选企业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亦成为近年全市工信化重点实验室创建的一大亮点。届时,市经信委将与市财政局共同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答辩评审和现场核查,择优确定认定名单并进行公示和授牌,并协助入选企业推动其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持续进行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 亮剑雾霾 环保部加速机动车标准实施
    p   近日,环保部发布了《2015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2014年全国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5-T000-1-1-1.html" strong 机动车污染 /strong /a 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p p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键介绍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仍持续增长。2014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372.3万辆和2349.2万辆。按排放标准分类,达到国Ⅳ及以上标准的汽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2.7%,国Ⅲ标准的汽车占52.5%,国Ⅱ标准的汽车占10.4%,国Ⅰ标准的汽车占10.6%,其余3.8%的汽车还达不到国Ⅰ标准。按环保标志分类,“绿标车”占93.2%,高排放的“黄标车”仍占6.8%。 /p p   汪键说,监测表明,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直接影响群众健康。2014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547.3万吨,比2013年削减0.5%,其中氮氧化物(NOx)627.8万吨,颗粒物(PM)57.4万吨,碳氢化合物(HC)428.4万吨,一氧化碳(CO)3433.7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80%。按车型分类,全国货车排放的NOx和PM明显高于客车,其中重型货车是主要贡献者 而客车CO和HC排放量则明显高于货车。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 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70%,PM超过90% 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3.8%的国I 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四种主要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30.0%以上 而占保有量75.2%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还不到排放总量的40.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6.8%的“黄标车”却排放了45.4%的NOx、74.6%的PM、47.4%的CO和49.1%的HC。 /p p   为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环保部近日特将我国两项机动车标准的实施日期提前。 /p p   根据油品升级进程,将分区域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和《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中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简称国五标准)。(一)东部11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客车、重型柴油车(仅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二)全国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三)全国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四)全国自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柴油车,须符合国五标准要求。 /p p   分布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以下简称《非道路标准》)。(一)自2015年10月1日起,所有制造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其排气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本标准第三阶段要求。(二)自2016年4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非道路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农用机械除外)。(三)自2016年12月1日起,所有制造、进口和销售的农用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非道路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 /p p   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监测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定期对在用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 二是环保主管部门对停放地、维修地和道路上机动车进行监督抽测。目前,检验机构检验体系已比较成熟,虽然有众多数据造假新闻爆出,但各地已纷纷加强监管,如山东省正式启动机动车排放云检测,由传统黄绿标志管理转向数据管理。环保主管部门的抽查工作也在加强,多地区购买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 /p
  • 中国电动汽车检测标准进展靠前
    科技日报讯 2013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近日在天津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汽中心主办,中汽中心试验所、情报所合作承办。共有来自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150家,共计400余名代表参会。   本次会议围绕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品在研发、生产和认证过程中的测试评价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对电动汽车管理规则、电动汽车EMC(电磁兼容性),测评技术、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测评技术、车用动力电池测评技术、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测评技术等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旨在为促进中国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规范化运作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主办方中汽中心正打造“国际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与测评项目”和“动力电池测评联盟项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说:“目前国家标委会正在制定一个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发展路线图,可能会将标准路线规划到2020年,跟技术和产业的进步协调起来。”   吴志新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个新兴产业,标准还很不完善,而且,也不可能短期内出台完善的标准体系,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人说标准要先行,但对于这个新的产业来说,由于技术达不到,标准很难先行。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从数量等方面,在国际上走得还算比较靠前。”
  • 第七届中国(广州)汽车零部件论坛成功举办
    新能源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   第七届中国(广州)汽车零部件论坛成功举办   2014年11月20日,由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广州)出口基地技术服务平台主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ldquo 第七届中国(广州)汽车零部件论坛&mdash Hi Tech 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rdquo 在广州拉开帷幕。广东省商务厅、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诸位领导、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陈伟升副总经理、薛守仁副总工程师、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谢浩江总经理、杨春荣副总经理,以及包括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乘用车、广汽研究院、福迪汽车、广汽零部件、德赛西威、华为终端、马瑞利、铁将军、索哥波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广州市汽车行业协会、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协会与高校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随着&ldquo 智能&rdquo 、&ldquo 互联&rdquo 、环保&rdquo 等概念的推出,高科技加快了植入汽车的脚步,这对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会上业内专家从&ldquo Hi Tech 对汽车安全性的影响&rdquo 的角度出发,与参会代表共同分享了汽车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与质量保证最新要求。丰富的主题和专家们高水平的阐释,引发了企业代表的深入讨论和热烈交流。   今年下半年将迎来汽车市场高峰期   据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罗兴安介绍,今年1-9月份,全省汽车生产156.49万辆,同比增长10.48%,出口持续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9月累计出口35051辆,同比下降4.99%。但罗秘书长同时表示,今年10月份到明年1月份是乘用车持续时间最长的市场高峰期,预计全年将完成汽车产销量230万,将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方面,广东省已经建立起包括从整车到零部件,涵盖了所有电动汽车品种的完整产业链以及相应的充换电设施、重点实验室、检测试验机构以及标准化委员会,关键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中国汽车技术、汽车电商发展趋势   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两大发展趋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会秘书长周荣先生判断,21世纪将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纪,未来,汽车将通过智能交通系统(ITS)实现互联互通、综合管理,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使,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到最佳状态,借助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对道路、车辆的行踪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汽车空调系统、电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三者之间独立运行与汽车在节能及安全性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也已被国家列入重点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华南理工大学李礼夫教授在会上提出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控制方法,通过集成控制三大耗电系统将有望实现汽车节能及提高汽车安全性的目标。   广汽集团一直走在汽车技术发展的前端,本届论坛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首席专业总师黄少堂先生在其发表的&ldquo 车联网 VS 智能驾驶和智能电商&rdquo 的主题演讲中首次提出汽车集成电商的概念,他认为汽车是一个个性化的产品,如果通过电商将汽车零部件企业、整车企业、汽车保险、汽车后市场全部链接起来,线上定制、线下跟进,整合全产业链的商家,从而实现合理采购、阳光报价、检测透明、售后便捷,给用户一个价值打包,将会是汽车电商未来的发展之路。   广东电动汽车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广东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截止2014年10月份,广东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0000辆。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广东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广东省电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益群博士在会上介绍,到目前为止,广东已经编制了41项电动汽车地方标准,其中17项已经颁布,24项已经完成报批工作,还有35项预计将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将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   广东省已经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近期重点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今年在广东省发改委的支持下,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CVC威凯)建成了华南地区首个带运行工况的第三方整车EMC测试实验室。CVC威凯汽车事业部经理林青在会上指出,汽车零部件集成在一起,容易相互干扰,这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上尤为凸显。国家标准GB14023 CISPR12已经强制要求整车必须进行EMC测试,以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能。本次整车EMC测试实验室的建成,将有利于解决了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广东及周边地区企业产品送检成本高的难题。   广东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系统开发部部长陈文进同时表示,目前市场上各充电器对GB/T的满足程度表现不一,各车企为推广电动车,保障用户充电安全,在与各充电机厂家进行对接联调工作中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非车载交直流充电机产品进入强制性认证制度建设刻不容缓。他建议,未来可以由车厂和电网联合成立充电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从软件、硬件和管理三个层面上共同推动建设健康、良性、循环的新能源汽车局面。   作为广州国际汽车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州)汽车零部件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已经发展成为华南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行业盛会之一。本届论坛,主办方除了继续保持往届&ldquo 汇多方力量,促广泛交流,切实提升汽车零部件质量水平&rdquo 的一贯原则外,还紧扣汽车及其零部件领域的趋势和热点,邀请高水平的嘉宾进行技术分享,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头脑风暴,为与会代表和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将持续发挥作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广州)出口基地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和意义,继续为推动全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3项标准立项,涉及新能源汽车等
    2022年6月9日-1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部组织了本年度第二次标准集中审查系列会议。本次审查会按照专业方向分10个会场进行,对32项标准项目提案进行了立项论证,来自行业企业320名技术专家参与研讨。最终23项标准项目通过审查,列入2022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研制计划。通过立项审查的标准项目清单序号标准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技术领域1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全链数据采集技术规范》金振华新能源汽车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堆耐久性试验方法》王晓兵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堆台架试验方法》冀雪峰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郭 婷王 丹5  《纯电动汽车热系统高低温能量消耗 台架试验方法》付 宇6  《车载时间敏感网络通讯芯片功能和性能要求》王小兴智能网联汽车7  《车载时间敏感网络中间件通用要求》朱海龙8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总体技术要求》王井伟9  《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王井伟王翔宇10  《智能网联汽车 城市道路场景无人化测试 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王井伟孙宫昊11  《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移动通信性能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郭迪军邓文山12  《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李晓龙13  《车路协同 智能决策道路 第1部分:定义与分级标准》郝若辰14  《车路协同 智能决策道路 第2部分:系统总体架构及应用》郝若辰15  《重型车OBD和NOx控制系统整车检验方法》任烁今汽车整车试验16  《越野汽车高温地区适应性试验方法》龙孝康17  《乘用车越野性能评测方法》郭 强18  《汽车用金属材料断裂应变测试方法》张钧萍汽车材料应用及轻量化19  《乘用车车身用铝合金挤压型材》韩志勇20  《汽车用2000MPa级热成形钢质量评价指南》季春红21  《汽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高 聪22  《乘用车典型零部件轻量化系数计算方法》刘 波23  《乘用车电动尾翼》车全武汽车零部件接下来,牵头单位将在CSAE标准信息平台正式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欢迎大家加入!
  • 多家红外热成像企业参与编制,推动国家标准《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发布实施
    近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国家标准《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GB/T 43249-2023),该标准自2018年开始历经5年时间,在各方组织的联合推动下,终于成功面世发布。众多红外热成像企业包括海康微影、睿创微纳、高德红外、飒特红外、轩辕智驾等,依托公司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多年红外技术的沉淀,全程参与并大力支持该国标实施发行,推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什么是被动红外技术被动红外技术简单理解就是红外热成像技术,该技术最先在军事上应用,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更多资本的投入,热成像技术逐渐扩展到预防检测、消防、制程控制、安防、汽车、环境监测等民用领域。被动式红外技术是利用大于绝对温度的物体自身会向外发射一定波长的红外光束的原理,并利用红外图像传感器来感知目标物,也就是热成像技术。其探测范围广、距离远、穿透性强、防强光照射。在汽车领域里,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夜视系统可以大幅提升汽车夜间视觉感知能力。这一功能前些年由国外垄断与技术封锁,原本只在高端进口车型才有配置。近年来随着软硬件实现国产化,红外热成像夜视系统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然“飞入”更多的寻常车型,并成为前装后装市场新的增长点。左图为可见光,右图为远红外《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标准实施的意义《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行业内的权威认可。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高铁和轨道交通的前装、后装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能解决雾霾雨雪等恶劣天气环境、夜间光照不良、眩光视线不佳等影响安全驾驶的重点问题,结合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多维感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红外热成像的加速“上车”,将开启智能驾驶的新蓝海。
  • 汽车国Ⅴ标准下半年实施 北京排放污染物将降10%
    汽车国Ⅴ标准下半年实施   北京正在制订油品和新车标准,实施后汽车排放污染物将降10%   本报讯 (记者金煜)记者昨日从市环保局核实,讨论中的汽车国V标准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目前正在制订汽油标准和汽车标准过程中。据了解,进入国V标准后,北京市在用车氮氧化物排放将总体下降10%。   新标准可能年底前实施   记者向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和大气处处长李昆生核实,根据计划,今年之内将实施国V标准油品。杜少中表示,现在正在制订汽油标准,接下来,要制订新车标准,这需要和各个厂家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生产,两个标准的制订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也就是说,要到下半年才能实施。   “实际今年第三季度实施都有困难,最有可能是四季度。”杜少中说。   目前,北京市环保局正与多家研究机构进行国V机动车排放标准及燃油示范项目试验,据参与该试验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方茂东介绍,目前他们所做的北京地方油品标准适应性试验都通过了,这些国V油品,国Ⅲ车、国Ⅳ车使用都没问题,使用国V油的车辆,出京短期用外地国Ⅳ的油,实验证明也都没有问题。   方茂东表示,国V标准的油是低硫油,硫含量在10PPM以下,其他各项指标更严格,总体与发达国家实施的欧五标准一致,因此会给石化企业带来投资和生产压力,“但现在石化行业也都在为国V做准备了。”他说。   此前,北京已经先于全国提前实施汽车国Ⅲ、国Ⅳ标准,今年之前,根据计划,届时北京市加油站提供的油将是国V标准油,销售的汽车都将是国V标准车。   新油品减少10%汽车污染   可以确定的是,国V标准出台后,北京市汽车尾气排放会减少,给大气环境带来显著改变。   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李昆生介绍,汽车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有一半的氮氧化物污染都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   氮氧化物是和城市大气中导致灰霾的细颗粒物(PM2.5)关联密切的气体,其本身就是污染气体,此后在大气中和其他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发生二次污染,变成带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细小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和城市能见度。   李昆生介绍,一辆实施国V标准的轻型车,比国Ⅳ标准时减少25%的氮氧化物排放。而国V供油后,北京市所有在用汽油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将下降10%。   对于去年开始实施的老旧机动车更新淘汰政策,李昆生表示,该政策会继续下去,在今年年底前力争再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新车采用国V标准后,老车就会因过高排放而受到影响。
  •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强制认证执行标准发布
    为保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实施,现就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强制性认证执行标准的有关要求公告如下:   一、新申请认证的产品需按照附表中所列标准要求(含实施日期要求)进行认证。   二、对于标准修订的情况,如果无新增试验项目,已获证产品无须再进行实验,可直接换发新版认证证书 对于新版标准实施前已经出厂、投放市场并且已经不再生产的获证产品,无需按新版标准重新进行确认和换发新版认证证书。   三、对于已获证产品,如标准已明确规定在生产产品实施过渡期的,持证人应在标准规定的日期前,依据相应标准完成认证证书的变更、换版工作 如标准规定的实施过渡期不足本公告发布后12个月的,持证人应在本公告发布后12个月内依据相应标准完成认证证书的变更、换版工作。   四、对于在本公告规定的各标准换版截止日期后,仍未完成证书换版工作的,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应产品的认证证书,逾期三个月仍未完成证书换版工作的,认证机构应撤销相应产品的认证证书。   五、各相关指定实验室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向我委认证监管部上报依据附表中所列标准检测能力情况,以及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认可的情况。   表1.新修订的标准 序号 标准号及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认证标准执行日期规定 1 GB 11555-2009《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6,01-07) 2009.09.30 2011.01.01 无 2 GB 11550-2009 《汽车座椅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4) 2009.09.30 2011.01.01 新认证的M1类车型,自2011年1月1日实施,新认证的M1类外的车型,本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在生产M1类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的M1类外的车型,本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 3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7)2009.09.30 2011.01.01 新认证车型,自2011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 4 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8) 2009.09.30 2012.01.01 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在生产车型,自2013年1月1日实施。 5 GB 16897-2010《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6-03) 2010.01.10 2011.07.01 无 6 GB/T 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 2009.05.06 2009.11.01 无 7 GB 7063-2011《汽车护轮板》(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10) 2011.05.12 2012.01.01 对于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车,自2014年1月1日实施。 8 GB 11557-2011《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14) 2011.05.12 2012.01.01 对于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产品,自2013年1月1日实施。 9 GB 11568-2011《汽车罩(盖)锁系统》(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5) 2011.05.12 2012.01.01 无 10 GB14023-2011《车辆、船和自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3-06) 2011.07.29 2012.01.01 无   表2.新增的标准 序号 标准号及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认证标准执行日期规定 1 GB 26134-2010《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21) 2011.01.14 2012.01.01 无 2 GB/T 14172-2009《汽车静倾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3) 2009.03.23 2010.01.01 无 3 GB24315-2009《校车标识》(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1-01) 2009.09.30 2010.01.01 无 4 GB 24406-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3) 2009.09.30 2010.07.01 无 5 GB 24407-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8) 2009.09.30 2010.07.01 新认证车型自2010年7月1日实施,其中第4.2条2012年1月1日实施。 6 GB 25990-2010《车辆尾部标志板》(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4-15) 2011.01.10 2012.01.01 无 7 GB 25991-2010《汽车用LED前照灯》(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4-02) 2011.01.10 2012.01.01 无 8 GB/T 24552-2009《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6/07) 2009.10.30 2010.07.01 无 9 GB/T 24549-200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 2009.10.30 2010.07.01 无 10 GB/T 4094.2-2005《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2) 2005.07.13 2006.02.01 无 11 GB 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2) 2011.05.12 2013.01.01 对新认证车型自2013年1月1日实施,对在生产产品自2015年1月1日实施。 12 GB 26512-201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3) 2012.01.01 2012.01.01 无 13 GB/T 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 2001.11.02 2002.05.01 无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20项汽车行业试验及检测方法标准公示
    根据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我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完成了《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等20项汽车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见附件)。在以上标准批准公布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10年6月10日。   联 系 人:盛喜军   电 话:010-68205253   电子邮件:KJBZ@miit.gov.cn   附件:20项汽车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标准主要内容 代替标准 采标情况 1 QC/T 560-2010 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散装水泥车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和随车文件,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散装水泥车,以及由牵引车拖挂的散装水泥半挂车。 QC/T 560-1999 QC/T 561-1999 2 QC/T 223-2010 自卸汽车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自卸汽车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按QC/T 222的规定制造的自卸汽车的试验方法。其它类型的具有自卸功能的机动车参照执行。 QC/T 223-1997 3 QC/T 825-2010 自卸汽车液压系统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自卸汽车液压系统的要求、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随机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自卸汽车的液压系统,其它专用汽车液压系统参照执行。 4 QC/T 460-2010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自卸汽车液压缸产品型号的编制方法、基本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产品标牌、使用说明书、附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液压油为工作介质的自卸汽车举升系统用单作用活塞式液压缸、双作用单活塞杆液压缸、单作用柱塞式液压缸、单作用伸缩式套筒液压缸、末级双作用伸缩式套筒液压缸。 QC/T 460-1999 5 QC/T 222-2010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自卸汽车的要求、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随车文件、运输、贮存及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定型汽车二类底盘、以液压倾卸的自卸汽车(包括后卸自卸汽车、侧卸自卸汽车和三面自卸汽车)。其它类型的具有自卸功能的机动车参照执行。 QC/T 222-1997 6 QC/T 826-2010 桥梁检测车 标准规定了桥梁检测车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格、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随车文件、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折叠式、桁架式、混合式桥梁检测车。其它型式和有特殊要求的桥梁检测车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7 QC/T 667-2010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及随车文件、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斜筒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后端卸料式),以及由牵引车拖挂的斜筒式混凝土搅拌运输半挂车(后端卸料式)。QC/T 667-2000 QC/T 668-2000 8 QC/T 827-2010 通信车 标准规定了通信车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随车文件、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车二类底盘或整车改装的通信车,其他类型的通信车参照执行。 9 QC/T 449-201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保温车、冷藏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随车文件、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保温车、冷藏车和保温半挂车、冷藏半挂车,其它型式的保温车、冷藏车亦可参照执行。 QC/T 449-2000 QC/T 450-2000 参考ECE/TRANS/165、JIS D 4001-1995 10 QC/T 828-2010 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汽车空-空中冷器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空中冷器 11 QC/T 468-2010 汽车散热器 标准规定了汽车散热器总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与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散热器。 QC/T 468-1999 12 QC/T 829-2010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 标准规定了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包括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颗粒过滤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由以上基本后处理装置单元衍生组合的系统参照本标准执行。 13 QC/T 830-2010 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 标准规定了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 14 QC/T 831-2010 乘用车座椅用电动滑轨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座椅用电动滑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辆的座椅用电动滑轨, M2和M3类车辆的座椅用电动滑轨可参照执行。 15 QC/T 832-2010 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 标准规定了汽车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 16 QC/T 666-201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密封件 第1部分 O形橡胶密封圈 本部分规定了使用制冷剂(HFC-134a)的汽车空调用O形橡胶密封圈(以下简称O形圈)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管路系统和压缩机系统用橡胶O形圈。 QC/T 666-2000 17 QC/T 833-2010 汽车空调用压力安全阀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用压力安全阀的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HFC-134a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系统。 18 QC/T 834-2010 汽车空调斜板式变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斜板式变排量压缩机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HFC-134a制冷剂的汽车空调斜板式变排量,最大排量≤200cm3/r的压缩机。 19 QC/T 835-2010 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 标准规定了所有定排量双向斜板式汽车空调压缩机总成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压缩机排量≤200cm3/r,采用HFC-134a制冷剂的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 20 QC/T 836-2010 专用汽车类别及代码 本标准根据专用汽车的结构和技术特性,规定了专用汽车的类别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GB/T 3730.1-2001中2.1.1.11和2.1.2.1.8条和GB/T 17350-2010规定的车辆。
  • 2021上半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标准立项和发布清单
    2021年(1-6月)标准立项清单序号任务书号立项标准名称技术领域12021-05基于公用通信网络的C-V2X车联网区域应用云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22021-06辅助驾驶前向视觉感知性能测评方法及要求32021-14车控操作系统功能软件架构及接口要求42021-15智能网联汽车视觉感知计算芯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52021-20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驾驶员能力要求62021-23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信号预警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72021-24乘用车倒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82021-25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测试用路测目标物技术要求第1部分:波形梁金属护栏目标物92021-27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感知系统测评要求及方法102021-28智能网联汽车自然驾驶场景提取要求及方法112021-01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 台架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122021-02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寿命强化试验方法132021-09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安全风险监测及故障预警规范:运行过程142021-10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安全风险监测及故障预警规范:充电过程152021-1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质量通用规范162021-12纯电动乘用车整车下落试验评价规范172021-13纯电动乘用车底部抗碰撞能力要求及试验方法182021-16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B类设备的通信协议一致性要求及测试192021-29电动汽车60~1000V部件电源端口瞬态现象测试要求及方法202021-17乘用车轮胎干地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主观评价方法传统汽车系统/零部件212021-18乘用车轮胎冰面抓着性能试验方法222021-19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232021-26汽车液压制动系统ABS/ESC电磁阀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242021-21商用车后处理系统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252021-22汽车低压线束设计验证测试规范262021-0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刮水电动机汽车再制造272021-04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液压制动钳282021-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箱和燃油供给系统渗透排放测量方法摩托车292021-08方向盘式正三轮摩托车座椅、脚踏板和方向盘中心位置尺寸要求及测量方法2021年(1-6月)标准发布清单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技术领域1T/CSAE 172-2021电动乘用车剩余里程准确度评价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2T/CSAE 176-2021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噪声品质测试评价规范3T/CSAE 177-2021电动汽车车载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规范4T/CSAE 178-2021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5T/CSAE 202-2021汽车用铝及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条件
  • 国家标准委回应塑胶跑道和快递三轮车标准制定进展情况
    p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近日表示,正在就塑胶跑道相关标准进行修订,同时组织专家对快递电动三轮车标准征求意见进行论证完善。 /p p   近些年出现的塑胶跑道和快递三轮车威胁校园和公共安全新闻,常常引发大家对于标准缺失和滞后的讨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近日表示,塑胶跑道标准正在加紧修订,进展顺利。目前有《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合成材料跑道层面》《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等三项标准,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教育部、中国石化联合会、体育总局正在修订这三项标准,修订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标准委对这几个标准的修订工作开设了绿色通道,国家标准为会在征求协调各方意见以后,尽快颁布实施。 /p p   关于快递电动三轮车标准,田世宏介绍,正在组织专家对快递电动三轮车标准征求意见进行论证完善。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国家邮政局在组织起草《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技术要求》,现在这个标准已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下一步将组织专家论证完善,并根据《快递暂行条例》制定进展,进一步协调有关方面推进标准的制定。 /p p /p
  • 首批国家标准验证点发布,包括天然气、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2023年12月28日,为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38个国家标准验证点。具体名单如下表。标准验证点是对标准技术要求、核心指标、试验和检验方法等开展验证,提高标准科学性、合理性及适用性的标准验证机构,是标准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批设立的天然气专业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是石油天然气行业唯一获批单位,可为天然气全产业链制定的标准是否达到国家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专业判断,助力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引领天然气行业技术发展,促进天然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未来,西南油气田公司将持续集聚高级别平台、科技研发、测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资源,全力支撑天然气领域标准验证技术体系完善,推动标准验证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标准化科技支撑力量,支撑建设高质量的天然气工业体系,推进国家能源环保低碳发展。国家标准验证点名单(第一批)序号名称承担单位1国家标准验证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国家标准验证点(机器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3国家标准验证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4国家标准验证点(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5国家标准验证点(数控机床)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6国家标准验证点(航空核心基础零部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7国家标准验证点(航天器总装与试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8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9国家标准验证点(稀土材料)包头稀土研究院10国家标准验证点(网络安全)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11国家标准验证点(物联网)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12国家标准验证点(能效水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13国家标准验证点(信息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4国家标准验证点(工控安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15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交通)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6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家电)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17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家居)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18国家标准验证点(钢铁新材料)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9国家标准验证点(有色金属新材料)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20国家标准验证点(硅基新材料)新疆新特新能材料检测中心有限公司21国家标准验证点(轨道交通车辆装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2国家标准验证点(承压设备及流体机械)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23国家标准验证点(桥梁智能建造)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联合)24国家标准验证点(疏浚工程装备)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国家标准验证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机电装备)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26国家标准验证点(机械核心基础零部件)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27国家标准验证点(大型铸锻件)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28国家标准验证点(输配电装备)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9国家标准验证点(风电)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国家标准验证点(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31国家标准验证点(新能源汽车)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32国家标准验证点(绿色低碳建材)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国家标准验证点(建筑用钢铁环保低碳)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34国家标准验证点(固体燃料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35国家标准验证点(制冷设备节能)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36国家标准验证点(火电机组)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37国家标准验证点(天然气)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38国家标准综合实验验证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单位)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共建单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