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仪器信息网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专题为您整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话题讨论。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相关的论坛

  • 英国皇家学会期刊投稿指南

    英国皇家学会RSC,旗下有诸多期刊可供投稿,其中分析类有个一影响因子1.5左右的Analytical Methods(分析方法)。与国内期刊相比,这些期刊基本都是SCI收录,并且不收版面费,给作者提供自己发表的pdf论文。在看投稿资料时,发现该学会针对非英语母语的中日两国人,专门制作了中文、日文的投稿指南,我把中文的贴在下面,供需要投稿的朋友参考! RSC旗下期刊列表及影响因子:Journal2010 Impact Factor5-Year Impact FactorAnalyst3.9133.843Analytical Methods1.451.45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Comm)5.7875.581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6.58324.641CrystEngComm4.0064.106Dalton Transactions3.6473.654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9.4469.446Faraday Discussions4.5384.267Green Chemistry5.4726.056Integrative Biology4.4394.439JAA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4.3723.48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8102.083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5.0995.441Lab on a Chip6.2606.927Metallomics3.5923.592Molecular BioSystems3.8253.986Nanoscale7.007.00Natural Product Reports8.8818.865New Journal of Chemistry2.6312.792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3.4513.321Photochemical & Photobiological Sciences2.3782.505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PCCP)3.4533.858Soft Matter4.4575.080

  • 化学信息学 7.5.1.2/ .3 英国出版的化学期刊/ 日本期刊

    7.5.1.2 英国出版的化学期刊:1)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英国化学会志):简称 J. Chem. Soc. (再简JCS),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办, 1848 年创刊, 为最老的化学期刊. 1976 年起分成下面几个部分:有JCS (B), (C)2) J. Chem. Soc. Perkin Transactions I: 报导有机和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的合成反应. 文献内容比较长, 本期刊强调不接受明显将完整文章分段投稿的情形. 影响因子 1.6.标题例: Synthesis of (4R, 5R)-(-)-4-Methyl-5-phenyloxazolidine-2-selone.3) J. Chem. Soc. Perkin Transactions II: 物理有机领域, 报导有机, 生物有机, 有机金属化学方面的反应机理, 动力学, 光谱及结构分析等文章. 影响因子 1.7.4) J. Chem. Soc.Faraday Transactions: 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领域, 报导动力学, 热力学文章.5) J. Chem. Soc. Dalton Transactions:无机化学领域.6) J. Chem. Soc. Chemical Communication: 为半月刊, 内容简短, 不超过两页, 没有前言讨论结论, 平铺直叙而简洁的介绍实验新的进展或发现. 影响因子 3.1.标题例: Chiral Silyl Acetals as Convenient Reagents for Determining Enantiomeric Purity of Alcohols.7) Tetrahedron (四面体

  • 【分享】英国小学生的SCI论文,IF=3.5

    【分享】英国小学生的SCI论文,IF=3.5

    英国小学生发表SCI 影响因子3.521 (注:Biology Letters,现在的影响因子为3.521) 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于12月22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据称,这是国际学术刊物第一次正式发表主要由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由来自英国德文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完成,伦敦大学学院的博·洛托博士为他们提供了科学指导。“据我们所知,这是高质量学术刊物首次发表小学生的论文”,英国皇家学会的发言人告诉新华社记者。皇家学会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久负盛名的科学组织,其主办的《生物学通讯》属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篇小学生论文通过了该刊正常的同行评议审稿程序。小学生们观察了大黄蜂在实验装置中觅食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实验充满了乐趣,就像是和大黄蜂之间玩的一场游戏。他们为“游戏”设置了规则,只有在具备某些颜色组合模式的“花朵”上才有糖水,然后观察大黄蜂能否识破这一点。洛托说,他只是帮助培育大黄蜂和提供实验器材,“整个实验都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提出了大黄蜂能否判断颜色模式的问题,并自己记录数据和寻找答案。孩子们最终发现,大黄蜂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却为昆虫视觉辨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美国纽约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两位专家在同期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说,这些小学生的确发现了大人们以前也不知道的事情。布莱克沃顿小学的校长戴夫·斯特拉德威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与论文相比,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学校能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真正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说,有的孩子已经觉得科学是件“很不错的事”,希望能够继续干下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1/201101271228_276207_1709424_3.jpg

  • 【转帖】英国揭开2000年前木乃伊死因 肺结核为罪魁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1825年,科学家格兰维尔向英国皇家学会宣布,他通过尸检发现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的死因:恶性肿瘤。当时格兰维尔的这一发现引起科学界巨大的轰动。不过在格兰维尔宣布这具木乃伊的死因为肿瘤大约200年后,英国科学家推翻了其结论,称真正的死因是肺结核。  据悉,格兰维尔(Augustus Bozzi Granville)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木乃伊尸检,该木乃伊故称“格兰维尔木乃伊”。该具木乃伊的女子生活在大约公元前600年的底比斯,死时大约在50岁左右。底比斯位于尼罗河中游,是古埃及新王国的都城,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在底比斯的大墓地被发现后,“格兰维尔木乃伊”被送到大英博物馆。格兰维尔经过尸检后,宣称这名女子死于恶性卵巢肿瘤。  然而,在格兰维尔宣布这名古埃及女子的死因是肿瘤约两个世纪之后,研究发现尽管这具木乃伊卵巢上有肿瘤,但却是良性的,因此不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英国科学家找到了更可能的死因:肺结核。  肺结核当年在古埃及肆虐。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海伦-多诺霍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格兰维尔木乃伊”体内发现了肺结核遗留下的痕迹。在“格兰维尔木乃伊”的肺部样本发现了由肺结核所导致的炎症和损害,在其肺部和胆囊也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DNA。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肺结核发生的病菌。研究人员还在“格兰维尔木乃伊”肺部组织和大腿骨发现了酸,这也证实了这名古埃及女子确实患上了肺结核,因为这种酸只能来自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  研究人员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称,“这名女子患上了肺结核,而且结核向其他部位扩散。”

  • 【求助】(已应助)求助英文文献一篇

    【序号】: 1【作者】: Brown, D. S. Russell, P. R.【题名】: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biurea【期刊】: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B: Structural Crystallography and Crystal Chemistry 【年、卷、期、起止页码】: (1976), B32(4), 1056-1058【全文链接】: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 【转帖】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黄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黄乃正黄乃正 (1950——) 黄乃正,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11月出生于香港,原籍台山市三八镇六槐村委会南岭村,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妻子是一位精神科顾问医生。少年的黄乃正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中学时,他在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就读,中学会考获得相同的文、理科成绩,而学校却安排他大学预科读理科课程。但黄乃正对中国历史的爱好从未中断,他在闲暇的时候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1969年,黄乃正考入香港中文大学。1973年以一级荣誉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7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1978年在哈佛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1979年再次赴英国进行有机化学研究。1980—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职。后因母亲病重,重返香港,1982—198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讲师。1983年,他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致力于研究有机合成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新亚书院院长。 黄乃正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是一位一直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专长在有机硅、有机硼及有机锡化学、杂环化学、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合成。非天然分子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质研究对科学家来说,是一项富挑战性的工作,这些非天然分子并不存在于自然界。故其合成有助于解决一些物理化学问题。非天然分子更可用于探索一些特定现象或用作模型制备新型化合物。可以说,新型高分子、新型有机导电材料、新药、新催化剂或新燃料,在一定程度上都和非天然分子有关。黄乃正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样重要,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尽管基础研究不能马上在实际上应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其应用可能性将会出现。 黄乃正早期曾参与红霉素的全合成,后从事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及若干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在“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化学”专题研究中作出了贡献,获得了 1997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获奖的研究课题是从1980年开始进行的。黄乃正等经过10多年的研究,在“高张力分子的合成化学”这一研究课题上取得了许多成果,合成了多个在有机化学理论中有极其重要理论意义而难度极高的分子。 在多年的研究中,黄乃正得到了一种稳定的具有环间连接的三苯骈环辛三烯炔。这是全共轭的平面结构,从试验上证明了Hückel关于非芳香性4n的规则。他还合成了一类环番化合物,其中4个苯环处于正交,是经典意义上的共轭而分子轨道并不共轭的化合物,曾被诺贝尔奖得奖者D.J.Cram所著的化学教科书列为尚未合成的有挑战性有机分子之—。另外他合成了含有3个连续双键的五元环化合物,被认为是高张力化合物的一项世界纪录,此外他又合成了多个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黄乃正还证实了烯二快在溶液中的重排反映:烯二快结构存在于许多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中,这重排被视为这类化合物抗癌的可能机理。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被多家国际性科学学报所引述,而在进行上述几项长期的研究期间,他培养了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黄乃正先后在国际化学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80多篇文章,并被邀请在国际及国内各化学研讨会上作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30多次。英国伦敦大学于1994年颁予他科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有机化学方面的成就。他先后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日本合成有机化学学会会员等。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乃正现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以呋喃衍生物为原料全合成天然产物;从事合成手性 Tetraphenylenols,并以之作为极块合成含Ti、Si、Zr等金属中心离子的手性分子组合;合成带手性的硼酸并以此进行不对称合成。 在黄乃正的办公室,存放着许多的证书。他目前在国内外科学界担任许多重要的职务。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和中南民族大学名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五邑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底,黄乃正赴北京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奖。他深深感到,当代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既感到光荣,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 1998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黄乃正担任了管理委员会主席,并招收研究生。他现在每个月都去上海2—3天,有时是一个星期。他对上海情有独钟,早在美国读书时,向往着回香港或内地从事科研工作。1978年,他第一次到上海,就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表示,愿意去那里开展科研项目。尽管当时国内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但他对去内地从事科研工作充满信心。 此外,黄乃正还和内地多家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内地的科学家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目标而努力。他说,在基础研究方面,化学、物理、生命科学是香港比较成熟的学科。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在科研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黄乃正在有机化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他的3位恩师,至今他还珍藏着他和不同时期的3位老师的合影。他说,这3位恩师是他在人生道路上永远难忘的。 第一张照片上的老师是他大学时的指导老师胡沛良。黄乃正进入大学时,胡沛良刚刚从英国深造回来。黄乃正在中文大学期间,一直跟着胡沛良搞科研。后来,又是胡沛良推荐黄乃正去英国,跟他从前的老师攻读研究生。第二张照片上的老师,就是黄乃正攻读研究生时的指导老师,也就是胡沛良的老师 Franz Sondheimer。1979年,黄乃正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位英国教授又推荐黄乃正去美国哈佛大学,师从他从前的老师。黄乃正在哈佛大学从事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他的指导老师是国际著名的有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者Robert B.Woodword教授。也是Franz Sondheimer的老师。第三张照片就是黄乃正和这位美国教授的合影。 黄乃正至今仍满怀感激地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 【分享】F英国细菌学家 亚历山大弗莱明

    中文名称: 亚历山大弗莱明   外文名: Alexander Fleming   生卒年: 公元1881-1955年   洲: 欧洲   国别: 苏格兰   省: 亚尔郡   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1881年生于苏格兰亚尔郡。1908年毕业于英国圣玛丽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和理学学士学位。翌年,他又通过考试,成为皇家外科学会的正式会员。早在1906年,他就开始跟随当时英国著名传染病学家赖特从事传染病的预防研究,并先后发表了很多医学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莱明服兵役并从事创伤病的研究。一战以后,他于1919年又回到了圣玛丽医学院,重新开始了他的细菌研究工作。弗莱明有两次在实验室里获得意外发现的故事已广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找到的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夏季的一天,弗莱明在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时,发现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通过鉴定,弗莱明推断这种霉菌一定产生了某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物质。于是,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这一结果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于是,他又和助手们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和实验性研究,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弗莱明把这一重大发明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29年的英国皇家《实验病理季刊》上,并把这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命名为青霉素。由于当时艾利希的六O六药正名声大噪,多马克的磺胺也举世瞩目,加之弗莱明的实验还没有完结,青霉素还不能大量很快分离出来,所以他的发现被人们忽略了。  1939年,正在牛津工作的德国生化学家钱恩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继续了弗莱明的研究,他们重新研究了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两年后制成首批青霉素。第一个采用此药的病人是个警察,他的头部,脸部,肺部受到严重的细菌感染,接受治疗仅仅5天,病情大为好转,康复之快令人惊异。不幸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青霉素继续治疗,一个月后终于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青霉素大量生产,1943年,已有足够青霉素治疗伤兵,1950年,产量可满足全世界需求。  青霉素的发现与研制成功,成为医学史上一项奇迹。1945年,弗莱明与弗洛里和钱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发展抗菌素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直到今天,它仍是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青霉素能杀灭各种病菌,还可以治疗各种炎症。而且它对人体几乎没有毒性。因此除了极少数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大多数病人都能借助青霉素恢复健康。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55年3月11日逝世,终年74岁。相关研究领域:细菌学医学

  • 文献求助 ScienceDirect

    1,3,4为science direct 数据库,2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1:题目:Laser ablation mass spectrometer (LAMS) as a standoff analyzer in space missions for airless bodies作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年卷:Volumes 323–324, 1 June 2012, Pages 63–67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73806120020352:题目Portable instrument and analytical method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metry for 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speleothems in karstic caves作者: 期刊:J. Anal. At. Spectrom., 2005,20, 295-300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05/ja/b417161f3:Prefocusing inside a linear ion beam guide—A SIMION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Volumes 325–327, 1 July 2012, Pages 25–29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73806120021994Laser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direct elemental analysis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Volume 28, Issue 10, November 2009, Pages 1174–1185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9936090016171,3,4为science direct 数据库,2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 【求助】(已应助)求助两篇文献

    请教同仁,帮忙找两篇文献,写文章等着用,先谢谢了! 【序号】:1 【作者】: V.Hlavatý ,V.Š .Fajnor【题名】:Thermal Stability of Clay/organic Intercalation Complexes 【期刊】: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年、卷、期、起止页码】: 2002,67, (1) :113-118. 【全文链接】:德国SPRINGER公司期刊数据库 【序号】:2 【作者】: Paul R. Russell and Alec N. Strachan【题名】: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biurea【期刊】: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Perkin Transactions 2: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1972-1999) 【年、卷、期、起止页码】: 1978, (4), 323-326 【全文链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 【转帖】我国科学家首创出新型太阳能电池

    日前,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康俊勇教授课题组研发成功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即将氧化锌和硒化锌两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用作太阳能电池,从而大大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并使其寿命延长。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宽带隙半导体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近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材料化学》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所谓宽带隙半导体,一般是指室温下带隙大于2.0电子伏特的半导体材料。从物理学上来讲,带隙越宽,其物理化学性质就越稳定,抗辐射性能越好,寿命也越长;但与此相对应,带隙宽的一个缺点是――这种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较少,光电转换效率低。由于这种“致命性缺陷”,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以往在太阳能电池中不用作发电的关键结构,而仅用作电极。  据介绍,目前,在太阳能电池中,应用较多的是硅太阳能电池,但其寿命有限。针对硅电池“寿命短”的问题,从2005年起,厦门大学半导体光子学中心的专家们将眼光瞄向了具有稳定物理化学性质、抗辐射性能好、“寿命长”的宽带隙半导体,致力于“宽带隙半导体在太阳能电池应用”的研究。

  • 【分享】几个常用查化学方面文献的几个主要数据库网址

    下面3个是化学专业数据库 1. 美国化学会(ACS) http://pubs.acs.org2. 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http://www.rsc.org3. 日本化学会(CSJ) http://www.chemistry.or.jp/index-e.html 同时还有以下两个数据库也有大量的化学类期刊 4.SD http://www.sciencedirect.com 5.Wiley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 http://www.nature.com http://www.science.com http://kluwer.calis.edu.cn http://www.engineeringvillage2.org.cn

  • (剩余2馆藏)文献求助一篇

    作者:Yu-rong Ma, Hong-yun Niu, Xiao-le Zhang and Ya-qi Cai文题: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 in tap water during the synthesis of silver/dopamine nanoparticles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hem. Commun., 2011, Advance Articl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作者:Yu-rong Ma, Hong-yun Niu, Xiao-le Zhang and Ya-qi Cai文题: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 in tap water during the synthesis of silver/dopamine nanoparticles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hem. Commun., 2011, Advance Articl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作者:Blandy JP ,singh M.题目:The case for a aggessive approach to staghon stones.期刊:J Urol 1976,115(3):505

  • 【分享】H著名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

    中文名称: 史蒂芬.霍金   外文名: Hawking Stephen   生卒年: 公元1942年-?   洲: 欧洲   国别: 英国   省: 牛津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当代享有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号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決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大学毕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霍金被诊断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他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同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5—1976年间,获得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6项大奖中。1978年他获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9年,被任命为著名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既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1979年出版了《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这是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万册,至今已经销售2500万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书籍和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它论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国白宫做了演讲,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动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亲切会见他并向他表示祝贺。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在该书中,霍金揭示了自《时间简史》发表以来,理论物理学的伟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学:70年代霍金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作品: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1988年)2、《时间简史续篇》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4、《时空本性》5、《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2001年10月)奖项:1、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2、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3、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4、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5、霍普金斯奖6、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7、马克斯韦奖8、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9、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0、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11、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 【分享】A著名物理学家 奥斯特

    中文名称: 奥斯特   外文名: Hans Christian Oersted   生卒年: 公元1777—1851年   故居: 丹麦兰格朗岛鲁德乔宾   洲: 欧洲   国别: 丹麦   省: 朗格兰德岛   奥斯特,丹麦著名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奥斯特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2岁开始帮助父亲在药房里干活,同时坚持学习化学。由于刻苦攻读,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在学校学习药物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179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00年任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1801~1803年去德国、荷兰、法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2-1813年再出访法国和德国。1822-1823年又到英国访问。回国后,创立了丹麦科学知识振兴学会。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1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2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后来任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会长。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奥斯特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相关研究领域:奥斯特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电流引起的磁效应。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长期从事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早在读大学时奥斯特就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各种自然力都来自同一根源,可以相互转化。富兰克林发现的莱顿瓶放电使钢针磁化的现象启发奥斯特,使他认识到电向磁的转化也是可能的,关键是要找出转化的具体条件。他在1812年出版的《关于化学力和电力的统一性的研究》中,根据电流流经直径较小的导线会发热,推测如果通电导线的直径进一步缩小,那么导线就会发光;使通电导线的直径变得更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流就会产生磁效应。他指出:“我们应该检验电是否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对磁体有所影响.”寻找这两大自然力之间联系的思想,经常盘绕在他的头脑中.  1819年冬,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设了一个讲座,讲授电磁学方面的课题。在备课中,奥斯特分析了前人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磁效应都未成功的事实,想到磁效应可能像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热和光那样是向四周散射的,即是一种横向力,而不是纵向的。1820年春,奥斯特安排了一个这方面的实验,他采用讲演时常用的电池槽,让电流通过一根很细的铂丝,把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放在铂丝下面,实验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讲课快结束时,他说:“让我把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当他接通电源时,发现小磁针微微动了一下。这一现象使奥斯特又惊又喜,他紧紧抓住这一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仅用了4页纸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得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等。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此外,1812年奥斯特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系的思想。1822年采用精致的压力计并确保增加的压力作用于水容器内外两侧,首次得到水具有压缩性的相当精确的数据,对气体的压缩性也进行了相应实验研究。1823年根据对温差电偶接头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这种接头在比伏打电池低得多的电位差下,能产生较高电流。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奥斯特不只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讲课有表演,也有分析,非常重视实验。他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他的作品有:1、《关于化学力和电力的统一性的研究》(1812年)2、《关于化学定律的见解》(1812年)3、《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1820年)曾获奖项:1、1820年因发现电流磁效应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2、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国科学院院士。

  • 【讨论】食品啊,食品--一拨未平、一波又起。

    英国专家警告:[color=#fe2419]不少食品不干胶标签含剧毒[color=#000000]新华网北京5月25日专电英国皇家化学会日前针对食品包装标签的一项检测显示,不少不干胶标签使用的胶中含有剧毒化学物质。 [/color][/color] [color=#0162f4]据英国《每日邮报》24日报道,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少食品包装外的商品标签使用丙烯酸黏合剂,这种黏合剂多数含有剧毒化学物质。 [/color][color=#0162f4] 研究发现,抽查的4种食品标签黏合剂被检查出11种毒素,对人体的伤害不亚于汞或盐酸,其中4种毒素具有渗透性,可渗过外包装污染食品。 [/color][color=#0162f4] 研究没有说明抽检食品的产地,但强调这种有毒标签“使用普遍”。人体摄入这些毒素可能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部分毒素可致癌,导致不孕不育,致使免疫系统紊乱和神经系统病变,大量摄入可直接致人死亡。 [/color][color=#0162f4] 报道说,欧洲现行食品安全条例只是强调这些毒素不可与食品直接接触,但没有禁止它们出现在标签黏合剂中。[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9.gif[/img][/color]

  • 急求RSC上英文文献一篇,多谢

    作者:Zhenghua Wang, Suping Zhao, Shiyu Zhu, Yanling Sun and Mei Fang文题: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of M/Cu2O (M = Ag, Au) heterogeneous nanocrystal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rystEngComm, 2011, 13, 2262-2267全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ce/c0ce00681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文献名称: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of M/Cu2O (M = Ag, Au) heterogeneous nanocrystal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作者:Zhenghua Wang, Suping Zhao, Shiyu Zhu, Yanling Sun and Mei Fang文题:Photocatalytic synthesis of M/Cu2O (M = Ag, Au) heterogeneous nanocrystal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rystEngComm, 2011, 13, 2262-2267全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ce/c0ce00681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作者:Zhenghua Wang, Suping Zhao, Shiyu Zhu, Yanling Sun and Mei Fang期刊名、卷数、页码:CrystEngComm, 2011, 13, 2262-2267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1/ce/c0ce00681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

  • 看看人家的化学实验室

    看看人家的化学实验室

    看看人家的化学实验室——作者:罗民UOB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之一,其化学系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化学系之一,专业学术排名是全英第四。英国著名的“chemlab”化学实验技能仿真实验室就设在UOB化学系,化学系拥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院士十余名之多,很多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最近有人提到央视的广告词中有“我们恨化学”。奇怪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是双刃剑呢?为何单单恨了化学。化学物质原有它正确的用途,用了不该用的地方,得了不好的由头,就如同“刀”杀了人,是该埋怨“刀”,还是“刀”背后的“人”或者“管理体制”呢?如果因为化学物质有害就放弃它,显然我们将退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态。对待事物的方式应该是即能享受它的好处,又能预防和避免它的坏处吧。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化学实验室吧,你也许能领悟一些什么呢?  实验室既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国内高校在化学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实现化学实验室的有效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科研创新平台的共享已经成为实验室能否有效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和对外服务的关键问题。英国的实验室体制完善,管理到位,设计合理,有很多地方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我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UOB)化学系进行了一年的访学交流。UOB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之一,其化学系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化学系之一,专业学术排名是全英第四。英国著名的“chemlab”化学实验技能仿真实验室就设在UOB化学系,化学系拥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院士十余名之多,很多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我访学期间是在Stephene Mann教授的课题组,通过实地感受英国化学实验室管理的严谨和规范,深刻体会到英国人的高度协作和职业意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4_576627_2961690_3.jpg1.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模式  国内的实验室长期忽视实验室安全问题,很多实验室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认真地考虑化学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没有配备基本的安全设施,也缺乏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英国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齐全,实验楼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发生事故后逃生的安全通道。进实验室的第一次培训就是告知实验室的安全措施,防火设备的放置位置,发生意外的逃生通道等信息。系里每个月都要演练一次警报逃生,规定在听到警报声后实验室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第一时间无条件地停止试验, 离开实验楼, 沿安全通道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带,直到警报解除。  尽管国内也反复强调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但多流于形式,难以长久坚持,缺少确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保证安全教育深入人心。Bristol大学化学系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和人身安全,每个实验室都配备喷淋器、洗眼器和急救包。规定每个人在实验室必须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工作服。每学期都会安排系主任作安全知识培训的报告,不仅要求所有的本科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而且要求刚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科研人员必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因故缺席的人员通知参加下一轮的循环培训。  相对于基础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更加复杂,虽然一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但是所做的实验还是千差万别,预防意外是英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大前题,目的是要使每一位工作涉及有害物品和危险工序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对这些危害有一定认识,更懂得按操作安全细节及校方安全管理之要求,保护自己,以免发生意外。为配合此目标,学校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安全措施。英国Bristol大学化学系采用每个学生填写风险评估报告(General Risk Assessment Record)的方法来保证其在做实验前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所用试剂的毒性和安全防护措施,熟练操作大型的测试设备等。在评估报告中要明确实验的主要内容、所使用试剂的特性和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安全培训。通过查阅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来了解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PH值,闪点,易燃度,反应活性等)以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如致癌,致畸等)可能产生的危害,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相关人员签字后提交教授签名确认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如果使用特别危险的试剂的话,还需要专人进行特别的风险评估,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5_576628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5_576629_2961690_3.jpg2 实验室试剂和耗材的管理模式  英国大学并无专门的实验室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但是实验室的管理井然有序。英国高校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对全校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免线路老化,年久失修而造成安全隐患。大型的设备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如电镜室,X射线衍射室,核磁室等。而一般的设备则由各个课题组负责管理和维护。  以笔者访学的Mann教授的课题组为例,该课题组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实行分配协作的体制, 这个方法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效率。由于一个实验室要使用多种不同的仪器和设备,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掌握这些方法。为此课题组把实验室的一些具体工作分配给每位教师和研究生来负责管理。例如购买日用耗材,试剂的订购和管理,测试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任务,让大家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的自豪感,大家的科研环境要大家来维护管理,对实验室的操作不规范的事情及时进行监督和处理。一般指定的负责领域与负责人日常的实验相关,这样负责人很快成为实验或者仪器的专家,他不仅可以教其他的实验室成员使用设备,还可以帮助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国内的课题组在试剂耗材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误区。首先,试剂的管理信息不透明,经常重复性的购买试剂,使用效率不高;其次,试剂的存放不当,发生试剂的污染,分解等造成浪费,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很多学生和教师对试剂的毒性和使用方法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科研的正常开展。  英国大学里试剂耗材的使用和管理充分体现了科学合理、方便使用的原则。Bristol大学采取耗材集中领用制度。化学系有一个材料库(store)来专门负责常规通用试剂和耗材的采购和领用。采购耗材的费用来自于课题组的项目经费,教授们按照获得经费的多少拿出一部分来集中采购耗材, 供整个学院来使用。当需要领用物品时,可以登录网站查找物品清单,选择需要的实验耗材填写耗材领用清单,注明所属的实验室和领用物品的规格型号和物品编号,然后去材料库领用即可。如果属于某一个课题组常用的特殊耗材,也可以通知材料库集中采购,然后课题组派人集中领取,放置在课题组实验室供人自由使用。  规模较大的课题组里会指定专人负责对试剂作登记、注销和分类摆放,及时更新电子版的试剂清单。当开始订购新试剂,要及时将试剂信息发给试剂负责人,以便其随时更新化学品清单。如果试剂需要改放在另外的位置,要通知试剂负责人变更试剂信息。一旦用完一瓶试剂,在试剂登记本上记下相应信息(随后再电子版上作更新),并把空瓶处理掉。试剂的存放位置需要参考具体试剂的保存条件,需要低温保存的试剂分别放置在分离的冷藏或冷冻冰箱中保存;易潮解的试剂专门放置在在玻璃的干燥柜中存放;有毒、易挥发的有机试剂放在通风橱下面的柜子中存放。对于实验室不再需要的试剂,在学校范围内免费转让,不但能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而且也减少了回收处理旧试剂的成本。  国内高校在处理实验废物和废液方面大部分没有设置单独的排污系统,也缺乏统一的处理措施,大部分废液随意倾倒入排水系统,不仅腐蚀排水管道,而且污染了生活用水。在英国大学对实验的废液、耗材的处理有着严格的垃圾分类和专人处理的方法,实验室一般将普通垃圾、玻璃以及有尖锐利器(注射器针头)的废物区分开来,使用颜色鲜明的垃圾桶来进行标示,以避免对清洁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然后统一回收处理。对废液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单独处理。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6_576630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8_576638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6_576631_296169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71636_576632_2961690_3.jpghttp://ng1.17im

  • 第二篇SCI论文修改完毕,期待能录用!

    7月底投稿英国皇家化学会某SCI期刊,影响因子1.5左右。不到二十天收到审稿意见:3位审稿专家,提了总共65条意见,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针对文章内容和语法等的。三位专家都认为我的文章interesting,但是英语比较差,内容需要修改,都给了大修的意见。经过十多天的修改,今天基本修改完毕。这是本人的第二篇关于环境分析方面的SCI论文。期待能录用。与第一篇不同的是,现在这篇我作为通讯作者,也是第二作者。上次的是独著。现在这篇基本是我试验、写作包揽。

  • 三类食品易染标签毒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少食品包装外标签使用的黏合剂中含有剧毒化学物质。这些毒素可能会对人体内脏系统产生影响,部分毒素可致癌或可导致不孕不育、免疫系统紊乱和神经系统病变。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对于食品标签黏合剂没有相关的标准,而且不同的印刷厂家所用黏合剂的材料不尽相同,但大都属于苯类。这类物质价格便宜,却含有毒素。一般超市里卖的水果,表皮上都贴有标签;还有熟食,包装袋上也贴有标签。董金狮表示,这都会让毒素浸入食物。他指出,通常有三种食物容易染上标签上的毒素:首先是含油多的,油脂易将包装材料和黏合剂中的毒素溶解;其次是温度高的,高温下包装材料和黏合剂中的毒素容易挥发;最后是放置时间长的,时间越长毒素浸入就越多。 董金狮提醒消费者,水果、蔬菜等应该认真清洗或削皮后再吃;熟食则应该晾上一段时间再吃,因为包装中许多有毒物质在浸入食品后是可以再挥发出来的。

  • 『光学显微镜知名人士』列文虎克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 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列文• 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列文• 虎克的一生致力于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发表论文402篇,其中《列文• 虎克发现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类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最早专著。

  • 求cc文献一篇

    作者:Min Zhang, Yu-Qiang Liu and Bang-Ce Ye文题:Rapid and sensitive colorimetric visualization of phthalates using UTP-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cross-linked by copper(II)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hem. Commun., 2011, Advance Articl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

  • 【资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简介

    巴 顿已故外籍院士 (D.H.Barton) 有机化学家。英国国籍。1918年9月8日生于英国格雷夫森德。 1998年3月16日卒于美国德克萨斯。 1940年、1942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讲座教授。1957年任英国帝国学院教授。197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迄任美国德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杰出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4),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70),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73)。曾获诺贝尔化学奖(1969),英国女王授予的皇家勋章(1972)等。巴顿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由于在“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所作的贡献”,与挪威的奥德哈塞尔教授共同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其研究成果被认为“是1894年范德华-拉贝尔理论在立体化学中的一个真正的发展”。60年代后,在自由基化学和自然过程中的有机合成这一领域的首要工作使人们认识了许多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中苯酚自由基的偶合作用。引进了新试剂CF3OF,成功地从事了硫、硒、碲和铋化学研究。晚年发现的新反应有自由基的选择性脱氧化反应和酰胺巯基酯断裂产生自由基的反应。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CC文献求助

    作者:Yu-rong Ma, Hong-yun Niu, Xiao-le Zhang and Ya-qi Cai文题: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 in tap water during the synthesis of silver/dopamine nanoparticles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Chem. Commun., 2011, Advance Article数据库名称: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数据库

  • 化学信息学: Chap7/ 7.1 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第七章期刊期刊 (Periodicals) 是周期性出版的刊物. 学术性的期刊, 没有影视杂志那样亮丽的封面, 一般收藏于图书馆. 大多数期刊属于一次文献, 由作者报导研究成果写出的论文. 美国化学文摘等检索类的期刊属于二次文献; 将原始论文数据归纳整理形成综合资料的期刊则属于三次文献, 例如综述、进展报告等,.历史上最早出版的期刊是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于 1665 年出版. 全世界的期刊种类超过五万种, 科技类的期刊大约两万种. 中国的科技类期刊约有五千种, 数量相当可观, 但是有许多还未被 SCI 机构采纳 (例如各高校的学报).7.1 科技期刊的分类科技类期刊, 有以下几种分类法.1) 按报导内容区分:l 学术科技性: 杂志 (journal), 学报 (Acta), 纪事 (Annals), 会刊 (Proceeding), 会刊 (Transaction), 综述 (Reviews), 进展 (Progress)l 快报性: 快报 (Letters), 通讯 (Communications), 快讯 (Bulletin)l 消息性: News, News Lettersl [/

  • 英医学界呼吁禁止在医院出售“垃圾食品”

    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会6月27日发起倡议,要求政府颁布禁令,禁止在医院售卖汉堡、含糖饮料等“垃圾食品”,并呼吁人们重视日常饮食对健康的影响。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306/2013062813431673.jpg作为英国22万名医生的代表,皇家医学院学会在当天举行的英国医学协会年会上呼吁,医院应将公共健康而不是营利放在首位,其所属区域内的自动售卖机不应再有糖果、巧克力、薯片等容易使人发胖的食品或饮料。该机构还指责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长期以来忽视“垃圾食品”对民众健康的影响,助长了当代英国人的“肥胖危机”,甚至该系统内部工作人员的肥胖率都居高不下。

  • 【分享】T著名物理学家 约瑟夫.汤姆孙

    中文名称: 约瑟夫.汤姆孙   外文名: Jospeh John Thomson   生卒年: 公元1857~1940年   故居: 英国,曼彻斯特,齐山姆   洲: 欧洲   国别: 英国   省: 曼彻斯特   约瑟夫.汤姆孙,也译做作约瑟夫.汤姆生,英国物理学家。1856年12月8日生于英格烂曼彻斯特郊区齐山姆的一个书商家庭。他的父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没有知识的苦处,便发誓要教子成材,请了家庭教师指导儿子的学习。14岁进入曼彻斯特大学欧文学院学习。不久父亲病逝,只能靠微薄的奖学金维持学业。1874年,他年方18岁,便在物理学家B.史迪华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绝缘体之间接触电的实验研究》。1876年考试合格,被保送到剑桥大学,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数学研究生,188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并留校,次年便成为三一学院研究员,此后便在剑桥度过一生。由于对完全不同压缩流体中两个闭合旋涡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1883年他获得亚当斯奖金,因而当年升任讲师。1884年春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随后转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1884年12月他完成精确测定电量的静电单位与电磁单位两数值之比(结果为2.997×10-10cm/s)等实验研究,即被剑桥大学评选委员会评选为卡文迪什实验室教授,接替瑞利的主任职位;1905年接替瑞利担任皇家学院自然哲学教授。因为发现了电子,汤姆孙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191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1915~1920年任会长。1918年起担任三一学院院长,1919年他辞去卡文迪什实验室教授的职位,推荐他的学生E.卢瑟福继任,而自己留在实验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指导青年研究生长达21年, 1940年8月30日汤姆孙在剑桥逝世。享年84岁。他的遗体和牛顿、达尔文和开尔文等著名学者一起安放在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研究领域:物理学1、在气体放电领域的研究和发现汤姆孙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电子的存在。1897年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从实验上发现电子的存在,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层次。后来有发现电子的许多性质,指出电子既象气体中的导电体,又像原子中的组分。还同阿斯顿合作,找到有力证据证明元素气体氖至少有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子。1912年,通过对某些元素的极隧射线研究,指出存在同位素。2、发明质谱方法,后经同时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的F.阿斯顿的改造和完善,发展成今天的质谱仪。3、汤姆孙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在带电球的远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带电球可以具有由电荷产生的表现附加质量,其大小与静电能量成正比。这是想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等价定律迈出的第一步。作品:1、《动力学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1886年)2、《电磁学数学理论基础》(1895年)3、《气体导电》(1903年)4、《光结构》(1907年)5、《电子和化学》(1923年)曾获奖项:1、1883年获得亚当斯奖金2、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1908年被封为勋爵4、1912年获梅里特勋章5、此外,还获富兰棵林奖章、道尔顿奖章和法拉第奖章等

  • 【转帖】开天辟地第一次:国际学术刊物首次刊登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

    (转注:文中提到的这个期刊Biology Letters,现在的影响因子为3.521,另外这样的事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断不会出现我河/蟹的天朝,英国这些小学生干的活,在我天朝显然是不务正业,不挨打便挨训,但决不会搞什么科研更不会发表什么学术论文,搞科研所需要的好奇心,在小学阶段遍被无情地扼杀了)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于12月22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据称,这是国际学术刊物第一次正式发表主要由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由来自英国德文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完成,伦敦大学学院的博·洛托博士为他们提供了科学指导。“据我们所知,这是高质量学术刊物首次发表小学生的论文”,英国皇家学会的发言人告诉新华社记者。皇家学会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久负盛名的科学组织,其主办的《生物学通讯》属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篇小学生论文通过了该刊正常的同行评议审稿程序。小学生们观察了大黄蜂在实验装置中觅食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科学实验充满了乐趣,就像是和大黄蜂之间玩的一场游戏。他们为“游戏”设置了规则,只有在具备某些颜色组合模式的“花朵”上才有糖水,然后观察大黄蜂能否识破这一点。洛托说,他只是帮助培育大黄蜂和提供实验器材,“整个实验都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提出了大黄蜂能否判断颜色模式的问题,并自己记录数据和寻找答案。孩子们最终发现,大黄蜂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却为昆虫视觉辨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美国纽约大学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两位专家在同期杂志上撰写评论文章说,这些小学生的确发现了大人们以前也不知道的事情。布莱克沃顿小学的校长戴夫·斯特拉德威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与论文相比,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学校能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真正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说,有的孩子已经觉得科学是件“很不错的事”,希望能够继续干下去。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乐趣,其本质与人类玩耍的天性是一致的,很容易做到寓教于乐。布莱克沃顿小学的学生们就在论文中写到,观察大黄蜂是一场游戏,我们设定规则,看它们能否解开谜题。这种乐趣对于大科学家来说也是一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就以此著称,他曾以“会飞的青蛙”获得“搞笑诺贝尔奖”,并曾表示“做科研的时候既能够玩耍,又能够领工资,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而这样做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掌握结果。探索未知本就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对此有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最终成果的代价。海姆曾表示,他用来“玩耍”的实验有99%都不成功,但荣获诺贝尔奖的成果石墨烯却正出自那1%的实验中。 Nature的相关英文报道:http://blogs.nature.com/news/thegreatbeyond/2010/12/science_really_is_childs_play.html(引文出处: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842.shtm)

  • 【分享】J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吉布斯

    中文名称: 吉布斯   外文名: Josiah Willard Gibbs   生卒年: 公元1839-1903年   故居: 美国康涅狄格州   洲: 北美洲   国别: 美国   省: 康涅狄格州   吉布斯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839年2月11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他的父亲是耶鲁学院教授。1854-1858年在耶鲁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因拉丁语和数学成绩优异曾数度获奖。1863年获耶鲁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讲授拉丁语和自然科学。1866-1868年先后到巴黎、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法、德两国听了不少著名学者的演讲。1869年回国后继续任教。1871年到1903年任耶鲁学院的数学物理教授。189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的科普勒奖章。1903年4月28日在纽黑文逝世,终年64岁。吉布斯从不低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不炫耀自己的工作。他的心灵宁静而恬淡,从不烦躁和恼怒,是笃志于事业而不乞求同时代人承认的罕见伟人。他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世时从未被提名。研究领域:1、化学热力学:吉布斯在1873-1878年发表的三篇论文中,以严密的数学形式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导出了数百个公式,他提出了化学势的概念,特别是引进热力学势处理热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物相变化的规律,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化学,为化学热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为物理化学奠定理论基础。2、1902年,吉布斯把玻尔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理论推广和发展成为系统理论,对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热力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创立了近代物理学的统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同时提出涨落现象的一般理论。3、吉布斯还发表了许多有关矢量分析的论文和著作,把矢量分析用于解决结晶问题和计算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奠定了这个数学分支的基础。他的关于矢量分析的论文虽然未正式发表,但被收入到1901年出版的有关教科书中。此外,他在天文学、光的电磁理论、傅里叶级数等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和著述。作品:《图解方法在流体热力学中的应用》(1873年)《论多相物质的平衡》(1876-1878年)《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1902年)《用平面方法对物质热力学性质进行几何表示》(1873年)获得奖项:1550年被选入纽约大学的美国名人馆,并立半身像以纪念。

  • 【转帖】近50年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者的简介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米伦,EM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1907~ 美国核物理学家  1907年9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洲。1928年在上福尼亚工 学院获学士学位。1932~193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工作,随E• O• 劳伦斯从事加速器的实验研究 1935年起,在该校物理系任教。1946年被聘 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荣誉教授,194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任劳伦斯• 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1958年任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    1938年O哈恩等发现核裂变现象后,麦克米伦用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通过核反 应研究铀的裂变产物时这些产物初始具有很大能量,因此从靶子中逸出而进入贴 近靶子的纸叠层中。但在分析靶子残留的放射性时,除了原来铀的一些同位素外 ,出现了半衰期分别为23分和23天的两种β放射性核素。前一种证明是铀的 一种同位素,后一种由前者生成,因此应该是超铀元素。1940年夏,他和PH艾 贝尔森分离、鉴定了这一新元素,命名为锋 1940年底,他又和G• T• 西博格等人 发现了钚。由于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他和西博格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曾进行雷达、声纳和核武器的研究。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西博格, G. T. 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 美国核化学家  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毕业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 位。他长期以来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1961~1971年,担任美 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大学(包括九个分校)名誉教授 ,兼任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副主任。    1940年他与 E.M.麦克米伦 等人共同发现了94号元素 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 验室, 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 从几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轰击的 铀中分离及制备了二十几微克纯金属钚, 以供对于钚的核性质进行研究。此化学 流程的分离系数达100亿分之一, 在后来大规模的 核燃料后处理 工作中证明基本正确。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战后, 他长期从事 超铀元素 的合成和化学研究, 他 和同事一共发现了9个超铀元素: 95号 镅 、96号 锔 、97号 锫 、98号 锎 、 99号 锿 、100号 镄 、101号HT5”K〗钔 、102号 锘 和106 号元素 。1944年 他根据重元素的电子结构提出了锕系理论, 即在周期表中存在着与镧系元素位置 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内过渡元素—— 锕系元素 。这一理论 使近代周期表趋于完整, 并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 碘131 、 锝 99的同质异能素、钴57、 钴 60、 铁 55、 铁 59、 锌 65、 铯137 、 锰 54、 锑 124、 锎 252、 镅 241、 钚 238,以及易裂变 核素钚239和铀233。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 应研究。 西博格曾经得到过49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 而共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许多其他荣誉奖章,例如1959年获原子能 科学的最高荣誉奖费密奖。他的主要著作有《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化学》等 。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A• J• P 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 英国分析化学家  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32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 936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在剑桥营养学研究所工作时,专门从事食物营养成分的 分析,并于193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维生素E的吸收光谱》一文。1936年任 利兹羊毛工业研究所化学师,从事毛织物的染色研究。1946年在诺丁汉制靴研究 所研究生物化学,发表了论文《复杂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的鉴定》,介绍了利用 电泳和纸色谱鉴别小分子多肽(见肽)。1957年在国家医学研究所任职,1973年任 舒塞克斯大学教授。马丁和R• L• M• 辛格共同发明分配色谱法,用于分离氨基酸 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还用于分离类胡萝卜素。此法操作简便、试样用量少,可用 于分离性质相似的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 研究方法。由于这一贡献,马丁和辛格共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马丁和A• T• 詹姆斯发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利用不同的吸附物质来分离气体,广泛用于各种有 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辛格(Synge,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1914-)英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利物浦。1928-1933年在曼彻斯特学院学习,后转入剑桥大学,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不容产。1941-1943年在利兹羊毛工业研究十佳任生物化学师。1943-1948年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工作。1948-1967年任阿伯丁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研究室主任。1967年后任诺里奇食品研究所生物化学师。曾任英国和平大会副主席。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英国生物化学会、英国营养学会、法国生物化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1949-1955年任《生物化学杂志》编委。辛格主要研究把物理化学方法用于蛋白质及有关物质的离析和分析。与阿切尔.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离法。1952年两人同获诺贝尔 。辛格还对抗菌缩氨酸和较高级植物进行过研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