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

仪器信息网特色质检技术体系专题为您整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特色质检技术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特色质检技术体系话题讨论。

特色质检技术体系相关的论坛

  • 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提出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从1月30日召开的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视频会上获悉,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将积极探索,努力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负责人在报告中从工作理论、法律法规、行政监管、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量值传递溯源、产业计量、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保障8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的计量体系进行了阐释。 在计量工作理论体系方面,要加强有中国特色计量工作体制机制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计量发展历史研究、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计量新需求研究、计量基标准覆盖率研究、计量风险预警和评估研究等,从理论基础和战略全局高度研究计量发展问题;在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以修订《计量法》为核心,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及国家计量技术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健全计量行政监管体系方面,要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计量工作的管理体制;在健全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工作中,要继续加强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在健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方面,着重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量和重点对象的量值传递体系的规划、研究与建设;在建立健全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时,要在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其它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动国家产业计量测试平台(中心)建设,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通过平台及时高效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技术保障;围绕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系,研究如何根据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有效整合并科学利用区域内计量资源,从而更加高效地服务区域产业科学发展;关于健全计量技术保障体系,提出要组织制定加强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地(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各地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制检定需要的计量检定测试实验室,增强计量技术机构科技创新、量值传递及计量技术服务能力等。

  • 【转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暨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立大会今日在京召开,分析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成立由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讲话中强调,要切实把环境应急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防范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张力军说,当前,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环境应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已成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任务。各级环保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的职责所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忠实履行环保职能的直接体现。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力军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不完善、体制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突出,应急预案不科学、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防范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与加强环境管理的需要严重不适应,已经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必须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标,以"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建立包括风险防控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指挥协调体系、恢复评估体系在内的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政策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应急资源体系三大保障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在构建这一复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讲求方法,强化措施,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取得突破,带动体系全面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工作转型。要从事后处置为主向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建设完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法制、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二要加强规范管理,落实环保责任。要进一步界定各级环保部门事权,上下互动、形成合力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事先准备不足、应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抓住改革机遇,创新应急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企事业单位落实、公众有序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 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和机构建设,逐步推进环境应急处置的专业化。四要推动部门协作,引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长效机制,完善地区之间信息互通、监测预警、联合执法、协同应对等制度,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平台 积极开展部门合作,落实环保、安监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环保部门与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长效联动机制 要抓紧研究制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五要实施"基础工程",提升应急能力。要以组建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为契机,大力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全国的专家库 要以提高保障工作实效为核心,利用国家、地方和大中型企业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库 要组织开展案例研究,全面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战能力 要重点建好国家、省、市三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网络。 张力军强调,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围绕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全国环境安全大局稳定。具体要抓好7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对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快速反应、科学处置,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二是扎实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从明年开始,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开展环境风险源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制度。三是采取综合措施防控重金属污染事件,毫不松懈地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大气污染应急工作,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环境安全,继续深化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四是突出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尽快发布实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加快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各地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实战能力。五是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要充分评估环境本底、区域容量、人体危害以及污染物富集等问题,对防范环境风险提出明确的要求。实施总量控制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等都要体现应急管理的要求。日常监督要督促企业切实实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开展应急状态下环境标准、监测规范的研究。六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将抓紧制订《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从人、财、物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应急能力建设量化指标,并建立与之对应的考评机制。各地在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基础、保障、人才建设作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的重点,全面落实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求。七是打造"12369"知名环保品牌。要真正落实"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对查处不到位的要严格督办落实,使"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成为解决危害群众环境权益问题的绿色通道。 会上,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以及各行业协会的26位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正式成立。张力军对专家组寄予殷切期望。他说,实践证明,建立环境应急专家组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决策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组成立后,专家们将通过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和参与环境应急日常业务咨询工作,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希望各位专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基础工作研究,积极参与环境应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人、环境应急机构主要负责人,机关各部门、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及所属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检中心,如何填补体系空白?

    国家食品质检中心如何填补体系空白?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近日落户贵州省,该中心在云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全国检测行业领先地位。填补国内食检体系空白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检验检测”和“大数据分析”两项高技术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提供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检验检测信息化管理模式,即通过食品检测仪器物联网化、检测过程标准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实现云技术食品检测的应用。 当前,在食品检测行业云技术应用程度仍然较低,绝大部分食品检测机构在长期的食品检测工作中积累了海量的检测数据,并且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还不断更新和增加,但这些数据除了通过检测报告和统计报表这些简单形式报出外,并没有发挥其他作用。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兴起,云计算应用与大数据分析策略应用是顺应食品检测行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开展食品检测技术推广应用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后,开展食品检测仪器物联网技术、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检验检测云技术应用标准的制定;承担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检测任务;开展食品检测云技术在检验检测机构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培训。  国家食品(云技术应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筹建。目前,贵州省已建立起云集全国2万多家食品企业的大数据平台“食品安全云工程”,在全国食品云技术应用层面处于领先状态。(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 【资料】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思想体系浅谈

    【论文摘要】30多年来,中国形成了以发展论、国策论、避免论、统筹论、全面参与论、生态文明论为主要标志的环境保护思想体系。“六论”以“发展论”为核心,以“国策论”为基础,以“生态文明论”为未来导向,形成了一个以这几个方面互为补充面向未来指导中国环境保护的思想体系框架。[img]http://bbs.instrument.com.cn/images/affix.gif[/img][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download.asp?ID=199945]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思想体系浅谈.rar[/url]

  • 国资委和质检总局共同探讨有效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8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专程来到国家质检总局,就如何借鉴国家质检总局机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在国资委机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座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孙大伟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支树平首先介绍了质检总局的职责。他说,要履行好质检职能,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规范自身管理、提升自身实力。正是有了这样的迫切需要,质检总局才在总局机关推行了质量管理体系。 支树平强调,在质检总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总局党组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从最初的倡导动员到组织体系的建立,从体系文件的编写到体系的正式运行,从政务内网的建立到检查审核后的改进,整个过程都是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实践证明,质量管理体系对质检总局机关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质检总局已在质检系统推广这套体系。 支树平指出,质检总局率先在中央国家机关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希望利用这一科学管理方法加强自身建设;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为国际、国内公共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提供经验,作出贡献。国资委领导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不仅决定要在国资委机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而且要在中央企业推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也促进我们要把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质检总局要努力发挥好主管质量工作的职能作用,全力支持国务院国资委的这项工作。 姜志刚对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当前,国务院国资委正在中央企业和国资委机关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管理提升的有效途径。之前,两部门已就如何在中央国家机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多次交流和研讨。他希望国资委能与质检总局加强联系沟通,从质检总局的实践中学习更多经验。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李元平就质检总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做了具体介绍。他介绍说,从2010年1月至今,质检总局质量管理体系已运行两年半,运行基本平稳,体系文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得到强化,履职效能得到提升,既定质量目标基本实现。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领导重视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方法科学是关键,持续改进是目的。他表示,办公厅将按照支树平局长的指示,全力为国资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做好服务工作。----转自《中国质量新闻网》

  • 农业质检机构质量体系中应包括哪些程序文件?

    农业质检机构质量体系中的程序文件,除了需要满足RB/T 214 的要求外,还应包括以下36个文件或者制度。  1、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  2、质量体系审核程序;  3、管理评审程序;  4、仪器设备计量检定程序;  5、仪器运行检查程序;  6、仪器设备管理程序(包括购置、验收、调试、使用、维护、管理、故障修理、降级和报废);  7、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使用和管理程序;  8、样品抽取、交接、保管和处理程序;  9、检验工作程序;  10、复验与判定程序;  11、委托检验协议(合同)评审程序;  12、采用非标准方法程序;  13、开展检测新项目工作程序;  14、原始记录的填写与校核程序;  15、记录管理控制程序;  16、检验报告的编制、审核与批准程序;  17、原始数据及其他技术资料的档案管理程序;  18、检测事故的报告、分析和处理程序;  19、现场检测程序(如适用);  20、检验分包程序(如需要);  21、抱怨处理程序;  22、外部支撑服务和供应品采购与管理程序;  23、剧毒与危险物品管理程序;  24、检测质量保证与控制程序(含能力验证与比对工作程序);  25、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6、允许偏离控制程序;  27、测量不确定度评价程序(如适用);  28、设施和环境控制程序;  29、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制度;  30、技术文件有效性确认制度;  31、年度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制度;  32、实验室安全卫生等内务管理制度;  33、技术资料信息保密制度;  34、收费管理制度;  35、文书管理制度;  36、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 【转帖】值得一读的文章:健全检验方法标准体系 加快技术法规建设

    现推拵由仪器信息网独家提供的文章,值得大家一读。连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8/020873.shtml 健全检验方法标准体系 加快技术法规建设——访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第一届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纪正昆  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检标委”)将于7月5日成立。近日,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第一届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纪正昆就检标委筹备、建立的有关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成立检标委有什么背景?对于产品质量监督有什么意义?  答:我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标准水平不高,重要产品检验方法存在一定缺失,尤其是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开发存在明显不足,新检验方法的标准化进程较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检验方法标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筹备成立检标委,加强检验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修订,着力解决这些质量监管中的重大问题和急需项目,加快新技术、新方法的标准化进程,争取将更多、更好的快速检测方法实现标准化,使方便、快捷、使用性强的快速检测技术用于质量监管检验,从而提高标准的检验水平和检测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  问:请您简单地介绍一下检标委的组成情况?  答:根据检标委的工作性质和宗旨,检标委由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认证机构、政府组织、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有关方面选派的专家组成,每届委员任期5年。检标委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秘书处设在中国质检协会中检华纳质量技术中心,具体负责检标委的日常工作。第一届委员会由73名委员组成,汇集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检验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很强的权威性。  问:检标委成立之后,将开展哪些工作任务?以何种方式开展工作?  答:按照国家标准委的统一规划,检标委将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大力推进重点监管产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主要将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紧紧围绕涉及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抓紧制定一批目前质量监管工作中缺失和急需的检验方法标准。二是加强科研,不断提高检验方法科学水平,系统分析当前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存在的问题,组织精干力量进行重点攻关,解决目前制约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瓶颈问题。三是积极关注和研究国内和国际产品标准发展趋势和动态,为全面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有力的检验和技术服务。  问:检标委的工作范围覆盖哪些领域的产品?如何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  答:检标委主要负责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的技术归口工作。重点产品主要是指纳入全国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的660多种产品,涵盖了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重大装备等多方面的产品。考虑其量大面广,检标委根据检验标准内在特征和产品检验的具体特点,对其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梳理,有重点地制定、修订一批检验方法标准,形成立体式的检验方法框架结构,使每个检验方法标准在立体框架中都能清晰地找到相应的位置,提高产品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计划性。  问:检标委是否会根据当前质量监管现状和社会需求,来调整工作重点?  答:检标委的中心任务就是为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服务。所以,首先要将一批缺失、急需的产品检验方法标准作为第一届检标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同时,对急需的检验方法标准,检标委将提供一个“快速通道”,迅速组织技术专家展开研究,以最快的速度制定标准,满足质量监管的现实要求。检标委还将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开展标准技术研究工作。  问:检标委工作将遵循怎样的工作原则?  答:检标委所做的各项工作,将遵循“科学、客观、严谨、公正、协调”原则:一要科学,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标准水平,通过科研来形成标准,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保证科研结果的准确率和精确度 二要客观,尊重事实,全面地看待问题,客观地表述专家提出的有效观点 三要严谨,以检测为基础,以数据作判断,运用比较法研究、论证,做到用数据说话 四要公正,首先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是小集团、小部门的利益 五要注意与其他标委会的关系,做到统筹安排、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同时,不搞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注意统一、整合检验方法。

  • 饮用水检测及前处理技术系列讲座:10月28日 水中污染物及其评价体系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7947_2507958_3.gif饮用水检测及前处理技术系列讲座——水中污染物及其评价体系会议时间: 2014年10月28日 10:00讲师: 向华 上海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水质监测站(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海监测站)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质分析工作,主要负责水中有机物的检测、新增检测方法的开发,同时负责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会议介绍:报告主要介绍了水源水特别是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并对水质安全评价体系进行阐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7947_2507958_3.gif-------------------------------------------------------------------------------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10月28日 09:303、报名参会: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226

  • 实验室如何建立技术体系?

    [font=宋体][color=#222222]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是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的通用要求,是实验室证明自身能力并确保数据结果有效的重要保证。但在具体检验检测过程中,实验室不仅应建立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实验室运作的技术体系,形成检验检测的技术能力,为确保数据结果真实、可靠奠定坚实技术基础。[/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1)应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应建立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部门和检测分析部门三级相互链接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对知识点的内涵、意义、原理和方法等理解准确,能够解释、分析、判断并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具备良好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决策能力。技术管理部门,应熟悉技术运作全部内容、流程和方法,编制技术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工作。检测分析部门能够实施相关技术要求,识别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2)应建立技术知识体系。检验检测领域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包含了所属专业技术、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与控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设备工作原理与操作、检测方法原理与使用、数据结果分析与判断等知识,实验室应结合所属领域,搭建起与自身领域紧密相连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应被群体性掌握与应用,为检验检测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3)应建立人员能力体系。人员能力毫无疑问是确保数据结果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实验室应对人员能力的提升和保持创造条件。在对实验室管理方面的要求中,已经提供了多种工具,包括人员培训、人员监督和人员能力监控,实验室应整合运用这些手段,以使人员能力得到提升和保持。但从实验室整体来说,还应建立自身的人员能力体系,比如,人员培训体系,按岗位确定培训目标、分析确定能力需求、建立培训大纲、培养师资力量、有效培训考核等,使实验室能够应对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实验室整体能力的稳定。[/color][/font]

  • 质检中心怎么建立整个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前我们化验室只是负责对来样检测,出具报告;最近董事长要我们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把生产上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我们用什么思路来建这个质量管理体系啊?感觉没有头绪?这个体系不仅仅要对产品的质量控制,还的控制各个环节的进料、产品等等,感觉好麻烦啊!!亚历山大!请高人指点,分享经验!

  • 【资料】熊猫快报--北京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发布时间:2008年8月21日   为进一步加大北京市金融机构对实施《北京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环保局、银监会北京监管局4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支持首都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调节作用,加大金融支持首都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审慎发放贷款,甚至停止贷款。提高对节能减排企业及项目贷款的审办效率,尝试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机制和交流反馈机制,按照融资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大小给予不同的信贷支持。  “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首都金融业的区位优势,构建符合首都特色的“绿色信贷”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切实支持符合首都特色的节能减排产业和技术,大力挖掘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节能减排项目。深入调研和总结节能减排的信贷需求,加强“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及产品创新。借鉴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先进经验,积极创新和推广节能减排信贷管理模式,研发适合节能减排的信贷产品,加强“绿色信贷”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  “意见”强调,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绿色信贷”信息体系,逐步将北京市节能环保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搭建有“绿色信贷”需求的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对接平台,健全“绿色信贷”的担保体系等措施,为“绿色信贷”政策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 【原创】6项环保新标准12.1执行 环境水质检测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批准《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等6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相关标准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此次发布的6项标准的标准名称、编号分别为:《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501-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HJ 502-2009);《水质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 503-2009);《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 506-2009)。以上标准自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5项均为水质检测标准,谱尼专家指出,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包括我国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恶性事件,饮水安全和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饮水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此次多项水质检测标准的出台和执行,无疑将进一步完对中国水质及环境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并逐步缩短中国在该检测领域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 【讨论】两会视点:建立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08年3月6日 为实现健康且安全的供水目标,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团体提案。  2007年7月,国家正式执行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新标准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由原来的35项指标提高为106项,这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水质标准。新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增加的绝大部分指标是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这些物质是由于近年环境污染加剧而进入自来水水源的。根据2005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报告,在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源中检出数10种有机污染物,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人体健康存在长期的潜在危害。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90%以上城镇水域受到污染,大中城市自来水的原水合格率只有约70%,中小城市水源合格率则更低。  面对普遍的水源污染,目前自来水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样令人担忧。我国的自来水厂绝大部分是基于合格原水而设计的传统工艺,难以满足新的水质标准要求。另外,由于水价倒挂,自来水公司几乎失去了水厂工艺升级和老化管网改造的投资能力。  虽然建设部定期公布的36个大城市的自来水合格率都在98%以上,但是这仅是针对原来35项水质标准中几项主要指标的报告,而且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是出自自来水公司的自检自测。另一方面,其取样大部分是水厂的出水水质,而不是老百姓所使用的终端水质。更让人忧虑的是,目前除了北京等个别超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城市没有检测106项指标的能力。  从全球供水行业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居民对自来水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从基本的保障供水到卫生供水再到健康且安全供水转变。关注水质是关注民生、关注国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水质的措施,包括加强水源保护、在经营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严格成本监管等。  提案建议,建立第三方水质检测体系。将各区域重要水质检测中心从自来水公司中彻底分离出来,在财政支出或定价成本中专项列支。水质检测中心应成为第三方的独立监管机构,对行业监管部门负责。加大水质检测财政投入。以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增加水质检测资金投入,保障饮用水安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将饮用水安全与否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推行自来水供应特许经营。以特许经营制度为基础,保留政府对供水设施的最终产权,全面开放供水经营权,推进自来水服务的社会化经营,从而变政府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为监管与被监管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在成本监管的基础上,合理提高自来水服务价格,为提高自来水服务质量留下足够的成本和利润空间。同时,建立科学的水价补贴制度,化解水价提高后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通过调整折旧期限等方式鼓励设施更新,以售水水量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营业收益率,鼓励运营企业加大对水质保障的投资。加强水质安全社会监督。向公众大力宣传国家水质新标准,增强水质检测结果透明度,发动全社会共同监督饮用水水质情况。

  • 【转帖】我国计量检测体系将与国际接轨

    我国计量检测体系将与国际接轨  国家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评价工作将与国际接轨,原由国家质检总局向企业颁发“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的工作将转为由第三方的计量体系认证机构进行。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决定,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牵头组建全国性的“计量体系认证中心”,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行业设立分支机构,统一实施全国的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司长宣湘介绍说,国家对测量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认证制度,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推广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认监委负责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王秦平说,建立科学、完备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加强管理、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实现物料核算、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测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符合国际通行作法,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表现。

  • 【原创大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与运用

    [align=center][b]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与运用[/b][/align][align=center]毛敏明[sup]1[/sup],肖有玉[sup]1[/sup],葛文俊[sup]2[/sup][/align][align=center]1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南京市嘉陵江东街3号南京质监大厦 210019[/align][align=left] 2南京市浦口区市场监管局 浦口区浦珠北路151号 210031[/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b] 摘要:[/b] 食品安全快检成了食品流通各环节及职能部门监管中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引入社会共治理论,充分运用质量管理手段、信息化手段,探索农产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新模式,按照 1+1+5+X的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在南京市浦口区率先实践。1+1+5+X即1个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1个区域性快检中心,5个街道快检实验室,X个农贸市场快检实验室的监管网络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设,旨在打造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区域特色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新路径。[/align][align=left][b] [/b][/align][align=left][b] 关键词[/b]: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 质量 监管 [/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网格化,食品安全快检成了食品流通各环节及职能部门监管中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近两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因其快速、高效、灵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监管之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发现不合格食品的“过滤网”,提升监管水平的“助推器”,增强群众幸福指数的“新引擎”。在紧迫的民生需求面前,在严峻的形势任务面前,整合、构建有力、有效、有果的食品安全快检体系,围绕“舌尖上的安全”打造全覆盖、流转到位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保障体系时不我待、大势所趋[sup][/sup]。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的放心”的号召,提出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NQI)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将食品安全战略工程落到实处,引入社会共治理论,充分运用质量管理及信息化手段,探索农产品质量智慧监管的新模式,搭建起以监管部门、生产经营方、检测技术机构、政府四方共治的质量监管体系,创新了一条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区域特色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智慧监管的新路径。[/align][align=left][b]一、关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b]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筑牢食品安全监管堤坝,用又严又实又细的举措,办好这项贯穿当前、中期、长期的民生大事。NQI按照 1+1+5+X的快检质量体系在南京市浦口区率先实践。1+1+5+X即1个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1个区域性快检中心,5个街道快检实验室,X个农贸市场快检实验室的监管网络体系。通过该质量体系的建设,旨在打造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区域特色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新路径。 1个智慧监管平台,将区域的农产品各快速检测网点串联,构建了浦口区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该监管平台充分整合行政资源、检测资源、标准技术、服务资源与企业信息资源,建立起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建设和运维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和监督管理系统,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全面、及时掌握,做到安全风险的提前预警,安全事件尽在掌控。 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浦口区食品快检信息的统计分析、预警指挥、信息共享和质量追溯,为基层监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为相关部门的执法提供坚实的技术服务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食品安全的实时动态信息。真正实现对全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的质量溯源与长效监管,以及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的科学评估与智能预警,全面提高浦口区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水平,有效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点[sup][/sup]。 1个区域性快检中心,在现有建成的5个街道快检实验室的条件下,选择其中江浦街道快检实验室为基地,加强对现有快检实验室能力建设和装备投入,打造一个具备法检资质的浦口区域性快检中心,以弥补快检结果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的不足。区域快检中心将快检和法检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快检的快筛作用和法检的法定作用,使快检和法检一体化运作,通过广泛筛查,辅以精准检测,大大节省了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sup][/sup]。此外,区域性快检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服务浦口区农贸市场快速检测实验室落实主体责任中,提供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快检方法验证,开展专项快检抽查,重大节日食品安全保障,应急响应,食品安全宣传等方面提供多种技术服务,做好浦口区监管的技术支撑。 5个街道快检实验室,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多方参与;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南京质检院近两年来为浦口区共建成5个街道为中心的快检实验室。街道快速检测实验室全部由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NQI)建设和运营。初步搭建了街道、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农贸市场四方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街道快速检测实验室与农贸市场快速检测实验室在抽检项目及领域上相互补充,更大限度提高了快速检测的覆盖面和监测领域。因其NQI的公益属性其检测数据更具真实可靠,可以作为区域农产品质量水平跟踪监测的重要依据。此外,街道快检实验室在基层执法中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便捷,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X个农贸市场快检实验室,按照南京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整体规划,要求监管部门在浦口区各农贸市场建设快检实验室并按规定批次数开展检测,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的市场主体责任。各农贸市场快检实验室建成后,其快检数据一并纳入浦口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以X个农贸市场为点,收集终端数据,织成一张浦口区农产品监管的网。[/align][align=left][b]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的运用[/b] NQI在浦口区1+1+5+X的快检质量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寻求资源最佳配置。为了避免快检室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避免低标准运行,专业性存疑的问题;避免点位式应用,效费比低的问题,不断适应新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式,避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流于形式,逐步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一是统筹统管,实现统一调度。对五个快检实验室实行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设备管理、统一实验室建设、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信息报送、统一运营模式。实现街道快检实验室和农贸市场快检室的领域、区域衔接互补。聚焦问题易发多发区域、场所、品种和项目,围绕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滥用、农兽药残留超标和掺假用假、微生物等风险问题,统筹制定区域年度快检工作实施方案,提高靶向命准率。将辖区内各农贸市场日常检测数据信息全面接入上传到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大数据归集、管理、公示、查询、分析[sup][/sup]。 二是配套规范,确保一体推进。依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现行规定规范,探索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严密规范、统一认定、通行通用的快速检测程序和产品评价制度,对农贸市场快速检测结果的运用和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的处置等提供操作性遵循指导意见。加大对农贸市场快检室的运营督查、质量控制和快检室人员的定期培训,推进标准化建设,明确买样、送样、检验规范,确保快检工作的正常运转。按照检测快速化、流程标准化、服务按需化、测试自动化、能力专业化五化推进快检体系建设。 三是信息对接,形成一网互通。利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实时掌握检测动态,实时监控快检工作质量,利用大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处置不合格农产品。通过监管信息化实现了辖区各农贸市场信息互享,利用区域性法检中心的优势,及时抽检,第一时间出具不合格法检报告,追溯源头,确保快检处置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快制快[sup][/sup]。 自浦口区食品安全快检监管平台搭建以来,已累计检测13万批次食用农产品,发现近1080批次不合格,销毁了18000吨不合格农产品,移送了3起违法添加案件,在NQI的运营管理下,组建了一支近30人的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职检测队伍,在浦口百姓中展示了“食安浦口”的良好形象。NQI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监管体系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南京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工作中成绩斐然,2016年,原食药监总局领导曾到浦口市场监管局听取基层快检工作报告,并对NQI搭建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给以肯定和赞扬。江苏省食药监局领导曾两次带队参观调研NQI快检实验室运营管理工作,并在全省食品安全会议上给以表扬。[/align][align=left][b]三、该项目的启示[/b] 一是创新了质量监管模式,突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浦口区市场监管局率先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开遴选了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辖区内街道实验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此举解决了长期困扰监管部门无人力、无设备、无技术的难题,监管方式创新,大大提升了监管效力,通过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运作,项目成效显然。 二是扩充了监管力量,通过该模式的构建,使监管部门和技术机构更加紧密结合,形成监管加技术,技术加监管的良好合作氛围。检测机构的技术手段的能更好的应用在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工作中,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能促进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使食品安全快检更能发挥其准、快、狠的特点,监管及检测也更具针对性。 三是提升了市场方管理内涵,有利于倒逼生产经营者切实落实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实施溯源机制。通过规范市场管理,追溯源头,让经营者用心、消费者舒心、监管者省心和政府放心,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四是搭建了重要的食品安全宣传阵地。街道快检实验室作为一个开放透明的实验室为浦口区百姓提供食品安全免费检测和消费者体验。通过“你点我检”、“食品安全周”、“食品安全大讲堂”、“食品安全进校园”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让食品安全快检走进百姓生活,营造了浓厚的食品安全氛围。 五是形成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质量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大数据筛查,实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动态反映区域食品安全状况,为监管部门提供重点监管区域、重点监管品种、重点监管项目的数据支撑,实现农产品风险监控和智慧预警。[/align][align=left][b]四、对未来工作的展望[/b] 开展质量追溯研究,通过对精准溯源的识别与确证快检技术的研究,追溯农产品的产地,识别农产品掺假,打击以假乱真、以此充好的市场乱象,引导消费。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研究。快检在技术标准层面非常薄弱,大力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与研究,通过标准规范抽样、检验、信息上传等相关工作流程,使筛检更加科学规范。 开展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质量安全数据库。通过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更好服务监管。深度开发智慧监管信息化系统,打通食品安全全链条各环节监管盲点,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透明监管、智慧监管[sup][/sup]。 食品安全快检工作既要着力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守好责任田,也要勇做领跑者;既要完成规定动作,也要力求探索突破。在浦口区食品安全快检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实践中,南京质检院将持续保持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工作状态。让食品快检能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尽责尽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b] 参考文献[/b] 韩笑.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31期: 284 卢日刚,陈薇,苏浩.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药品检测数据管理系统构建设想. 中国药事, 2016年7月,30(7): 661-665 尚勇.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广州).(2018-01-09),http://www.nmg.gov.cn/xxgkpt/syjj/xxgkml/201801/t20180117_661100.html 王海军,马福敏,张革新,纪文.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的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年10月,34(19): 118-121 邱金义.食品安全+互联网 透明共治创新路径. 中国食品报, 2016年5月24日,004版 钟攀,葛荣,杨文 , 等 .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分析策略与应用研究 .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5,(4):8-12.[/align]

  • 贵州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改革意见正式发布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保障,改革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检验检测能力逐步提升,为食品安全监管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分散、能力不强、利用率不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贵州省实际,贵州省政府近日制定并下发贵州省关于改革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为指导,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机构改革及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使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更先进,功能更齐全,服务更完善,为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统筹规划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检验检测资源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检验检测整体能力。  (二)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鼓励地方特别是基层积极结合本地区监管工作实际和产业布局情况,根据食品检验检测专业技术特点,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任务,各负其责,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足够的检验检测能力支撑。  (三)规范建设,科学评价。促进检验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科学评价和有效监督,规范检验检测程序,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人才、设施、设备、经费等资源作用,有序高效为食品安全监管服务。  三、工作目标  按照“检测机构要精、检测项目要全、检测能力要强、检测水平要高”的总体目标,整合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构建省级突出“高精尖”、市级满足“全覆盖”、县级达到“最基本”、乡级实现“最快速”的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切实提高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为行政执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工作任务  根据监管需要、服务人口、产业发展、区域设置、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在符合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加强省、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及乡镇快速检测室建设。同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  (一)推进贵州省级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和《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黔府办发〔2013〕40号)等文件精神,将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的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涉及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组建省食品检验检测所(划转省食品药品检验所15名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5名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名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负责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检验检测。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省兽药残留监测中心承担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等检验检测的职责;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担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检测职责;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检测职责;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等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委托、授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二)推进市(州)级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的意见》(黔府发〔2013〕29号),整合市(州)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及相关经费,建立健全综合性的检验检测机构,交由各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三)推进县级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府函〔2015〕235号),组建县(市、区、特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将质监、工商、卫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及相关经费整合,或组建专业优势突出、资源共享共用、可覆盖和服务周边地区的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区域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可作为市(州)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派出机构,或作为县政府或食品药品监管局直属事业单位,接受市(州)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工作指导。具体整合和管理方式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效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需求。  (四)推进乡(镇)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按照便捷高效原则,由县级政府确定在乡(镇、街道、社区)(或按区域)设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接受乡(镇、街道、社区)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  五、功能定位  重点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职能,突出其公益性属性,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保障作用。  (一)省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具备较高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力争优势领域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基础性、关键性检验检测技术以及快速和补充检验检测方法研究,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具备突发事件预警反应能力。能够完成相应的法定检验、监督检验、执法检验、应急检验等任务,指导省内食品相关领域检验检测工作。为政府部门监管和执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具备食品常规检验检测能力,满足批量、快速检验检测和区域监管的技术保障需求。能够完成相应的食品监督执法常规性检验检测任务。能够为政府部门日常监管和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具备对常见食品微生物、重金属、理化指标的实验室检验能力及定性快速检测能力。主要承担对检验检测时限要求较高的技术指标、不适宜长途运输品种以及区域特色食品的检验检测任务。  (四)乡镇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具备相应快速检测能力和预警报告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在以检验检测为核心职能的基础上,扩展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等技术职能,推动建成多职能的综合性技术支撑机构。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事关食品安全监管全局。各级政府要统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二)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各级编办、财政、人事、农业、工商、质监、卫计、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指导和协调,督促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工作。各地要明确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牵头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三)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各职能部门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编制年度监督抽检计划,制定下达全年日常监督抽检计划;根据年度检测计划,各地各职能部门编制检测经费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下达,确保完成年度抽检任务,并向当地食安办报备;各有关部门要把年度抽检计划布置的检测结果及时汇总报送当地食安办,实现检验检测信息共享,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合实际,优化配置。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监管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确保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科学合理。  (五)加强考核,提升水平。各地政府要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工作考评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推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快速发展和检验检测水平不断提升。

  • 【原创】6项环保新标准12.1执行 环境水质检测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批准《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等6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相关标准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此次发布的6项标准的标准名称、编号分别为:《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501-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HJ 502-2009);《水质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 503-2009);《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 506-2009)。[/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以上标准自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5项均为水质检测标准,专家指出,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包括我国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恶性事件,饮水安全和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饮水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此次多项水质检测标准的出台和执行,无疑将进一步完对中国水质及环境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并逐步缩短中国在该检测领域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size][/font][/color]

  • 【原创】6项环保新标准12.1执行 环境水质检测标准体系日益完善

    [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批准《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等6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相关标准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size][/font][/color][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此次发布的6项标准的标准名称、编号分别为:《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HJ 501-2009);《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溴化容量法》(HJ 502-2009);《水质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 503-2009);《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 505-2009);《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 506-2009)。[/font][/color][/size][color=black][font=宋体][size=3]以上标准自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5项均为水质检测标准,谱尼专家指出,饮水安全则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包括我国某些地区,频繁发生恶性事件,饮水安全和卫生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饮水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此次多项水质检测标准的出台和执行,无疑将进一步完对中国水质及环境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并逐步缩短中国在该检测领域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size][/font][/color]

  • 体系监督如何进行?

    ISO17025中,5.2.3条款 有说到“实验室应使用长期雇佣人员或签约人员。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此处的“监督”是指技术监督,那么,如果把此监督拓展到体系监督,该如何进行呢? 你们实验室有做体系监督吗?

  • 资质认定体系换版时间公布

    山东省质监局关于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通知鲁质监认字〔2015〕454号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9日 来源:认证处  点击:546次各市质监局、省审评中心、各有关检验检测机构:  国家认监委新近颁布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了做好我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有关工作,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平稳过渡,现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从2016年1月1日起申请资质认定(包括初次申请、延续换证、扩项、变更)的检验检测机构,一律按照“新准则”要求进行技术评审。  二、2016年1月1日前申请资质认定,已受理尚未开展技术评审的,评审组可与机构沟通,根据机构意愿选择按照原《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新准则”要求进行评审。  三、按原《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评审通过的已获证检验检测机构应于2016年6月30日前按照“新准则”要求补充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换版。各地质监部门在年度监督检查中要对获证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请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确保新准则有效实施。省局将进一步加强对技术评审工作的监督、指导,必要时将对现场评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或核查,确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质量。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年12月28日

  • 县级检测机构资质认证体系文件编写注意事项

    [align=center][b][font=宋体]县级检测机构资质认证体系文件编写注意事项[/font][/b][/align][b][font=宋体]摘要:[/font][/b][font=宋体]县级检测机构一般属于都是原质检系统整合出来的机构,属于小微型单位,但是却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检测职能。由于县级检测机构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有所缺乏,编写体系文件就会与机构正常运行脱节,本文着重来谈编写体系文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更好帮助县级检测机构避免走重复的错误。[/font][b][font=宋体]关键字:[/font][/b][font=宋体][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font] [font=宋体]体系文件[/font] [font=宋体]编写[/font][/font][b][font=宋体]一、前言:[/font][/b][font=宋体]中国目前检测机构共有四万多家,按照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定义,我国大部分检测机构属于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县级检测机构更是在温饱线上挣扎。[/font][font=宋体]检测机构一般都是独立的第三方,承担着政府、企业等的检测任务,具有公平、公正、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特性。[/font][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想要对外公开检测,就必须的通过资质认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省级市场监督部门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计量认证。[/font][font=宋体]检测机构想要通过资质认定就必须要有体系所运行的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格等。[/font][font=宋体]所以说体系文件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检测机构是否能通过资质认定及机构本身运行的效率问题。[/font][b][font=宋体]二、县级检测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font][/b][font=宋体](1) [/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目前人员数量较少。[/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县级检测机构人员总体数量少,大部分机构人员数量都在[/font]30[font=宋体]人以下。人员不但少,而且是人员成分复杂,搞行政的人员数量就占据大多数。领导职位数量也多,一般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员,都会给安排个领导职位,而不管专业与否。这样算下来,机构中真正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到机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font][/font][font=宋体](2) [/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老旧,不齐全。[/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设备一般都是从原来质检系统、农委等单位整合过来的,而这些设备都是多年以前的老旧设备,精密度、准确度等性能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还有好多设备只有主检的仪器,其配套设备不齐全,导致不能正常运行。[/font][font=宋体](3) [/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资金支持不到位。[/font][font=宋体]县级检测机构主要是承担政府的检测职能,额外的营收业务比较少,政府每年给的拨款只够支持正常运行,想要进行扩项,购买新的仪器设备、人员培训等就比较困难。[/font][font=宋体](4) [/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缺少专业培训。[/font][font=宋体]县级检测机构对于人员培训,一是缺少培训的渠道,找不到可以进行正规培训的地方。二是由于资金的限制,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所以人员的专业技能只能靠自己摸索,人员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盲区。[/font][font=宋体](5) [/font][font=宋体]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混乱。[/font][font=宋体]县级经验机构管理层次不明确,科室多,领导多,但是真正做检测技术的人员缺少,而且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技术人员一人身兼数职,且接受多人的领导。这样容易降低工作效率。[/font][b][font=宋体]二、根据这些情况,造就了编写体系文件的困难。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首先要从体系文件的编写上下功夫。编写体系文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font][/b][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有编写计划。[/font][font=宋体]好多机构体系文件的编写没有计划,都是需要什么就直接编写什么。这样就会导致编写的体系文件杂乱无章,或者前后矛盾。编写体系文件,一份好的计划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如何设置体系文件编写计划呢?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体系文件编写时间,在哪一段时间干什么的问题。其次要考虑好体系文件内容先后编写的问题,是先编写质量手册,还是先编写程序文件,还是两者一起进行。最后做好参与人员的安排。什么内容是由哪个科室或者哪个人员来负责。[/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职责科室职责要明确,不能有交叉。[/font][font=宋体]好多机构的体系文件规定的科室、人员职责不明确。这是由于好多单位在编写体系文件时是直接搬运其他机构编写好的文件,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导致编写的体系文件不够全面,科室人员职责不明确。想要编好体系文件,就必须要根据本机构的实际情况,人员、科室职责职能要编写到位,不能有交叉,不能封遗漏,这样才能有效指导机构的实际运行。[/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根据实际情况全机构人员都应配合,而不是由一个人来编写。[/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体系文件的编写不是一个人的事,在编写体系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要找大家来配合,各个人员,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最好由他们自己来编写,这样编写出来的体系文件才能符合实际。体系文件涉及单位的方方面面,只有联动所有人,才能编出好的体系文件来。[/font] [/font][font=宋体](4)[/font][font=宋体]系文件的编写还需要后续的不断改进。[/font][font=宋体]体系文件编好了并不会一劳永逸,在后续的运行中还需要不断持续改进。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人员的变化,组织的变动,体系文件也要不断随之变动。还有在体系文件运行中遇到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改动的。[/font][font=宋体](5)[/font][font=宋体]体系文件编写后要有效管理。[/font][font=宋体]做好体系文件的管理,每一个体系文件都要进行受控,如果有人借阅需要登记。体系文件要进行有效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最适宜的。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批准。文件的批准、修改、发放、回收、编写格式、编号等控制方式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font][b][font=宋体]总结:[/font][/b][font=宋体]体系文件是检测机构运行的灵魂,所以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只有体系文件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机构才能正常运行,就会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促进单位的有效管理。[/font]

  • 公共场所卫生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我是疾控中心的,现在公共场所卫生技术服务(检测及评价)也需要资质,需要在单位的管理体系中增加相应内容,应该增加什么样的内容,请专家指点,谢谢!

  •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 时间:2013-03-12 来源: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 点击量:3http://www.chinajl.com.cn/images/11543.Png 大 | 中 | 小 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以民生计量、能源计量、安全计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能力提升为手段,以完善法制和规范管理为保障,创新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监管机制,提升计量监管水平,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服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围绕提高质量,夯实计量技术基础 1.建立健全计量基标准体系 应对国际单位制中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重大变革,紧密跟踪国际计量科技最新进展,继续加强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加大现有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改造力度,提高测量准确度、扩大测量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国家计量基标准的管理,做好国家计量基准复核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完善计量基准的管理。继续开展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改制工作。 2.建立健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量和重点对象的量值传递体系规划、研究与建设。加强部分重点领域量传溯源体系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结合各地发展特点,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力度以及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填补重点领域量传溯源体系空白,提升技术水平和能力,提高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 3.加强标准物质体系建设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标准物质的需求,针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体系存在的缺项和不足,加快标准物质研制,提高标准物质质量和数量,满足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升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在重点领域的覆盖率。启动《标准物质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组织研究标准物质相关技术规范,按照行政许可要求,进一步完善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提升标准物质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4.加强计量标准考核管理 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以及经济发展领域急需的计量标准建立、考核和管理研究。严格计量标准考评,夯实计量标准考核工作技术基础,做好计量标准命名规范宣贯和实施,分析解决较低准确度等级计量标准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第二批简化考评的计量标准目录,进一步完善次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组织方式。 5.加强计量科技创新研究 指导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结合实验基地或新院区建设,进一步探索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模式与运行机制,加强量子计量基准等基础前沿领域以及环境、能源、材料、生物、医疗、食品安全、航空航天、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急需的计量科学基础研究,加大应用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力度。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以及计量技术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研究建立计量科技创新联盟模式与运行机制。

  • 我国构建藏药整体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破解阻碍藏药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新华社西宁12月7日电 (记者王大千)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藏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6日通过专家评价,专家委员会认为这一项目的研究破解了多年来阻碍藏药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 青藏高原是藏医藏药学发源地,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天然药物资源。随着中药、天然药物等传统药物疗法在世界各地取得明显成效,也为藏药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多年来,涉及质量控制、复杂炮制和安全评价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藏药行业快速发展。 “藏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自1993年启动研究。20年来,研究人员充分结合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的医药古籍理论和实际工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独立研究内容共17项,揭示了藏药特色炮制工艺过程与内涵,共制定藏药炮制规范264项,其中244项列为正式颁布的省级藏药炮制规范。 项目首次建立了复杂生物系统中重金属鉴定技术,验证了藏药佐太及其复方传统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科学性。同时,首次提出了“藏药整体质量控制模式”,建立了药材资源评价、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活性成分分析、制备工艺优化的藏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构建了由20项先进技术组成的藏药整体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并制订藏药国药准字号企业标准46项,制订《中国药典》药材标准2项。 “近三年来,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8家藏药企业,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16亿元,新增利税2.59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研究中心研究员魏立新说。

  • 【求助】氟离子电极检测体系PH值的影响

    最近在做氟化物的检测,使用的是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在试验中遇到一点问题想请教各位大侠:标准中说检测是在体系PH为5.5-6之间进行的,不知道体系中的PH值大小对氟离子浓度的检测有多大影响,如果PH值范围超出了5.5-6之间,氟离子浓度检测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谢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