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仪器信息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专题为您整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话题讨论。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学家胡海岚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新华社巴黎6月23日电(记者陈晨)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中国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与另外4名女科学家获颁本年度这一奖项。2022年6月23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胡海岚(中)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新华社记者高静摄)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胡海岚21日在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体现了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女性通过该奖项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成为女科学家中的一员。胡海岚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社会竞争中“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这一重大疾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另外4位获颁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分别是古巴传染病学家玛利亚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卢旺达公共卫生专家阿涅丝比纳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学家安赫拉涅托。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邀请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共10位该奖项获奖者到场并为她们颁奖。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年度未举办线下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颁奖仪式上致辞说,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科学必须从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更多、更好地向女性开放。“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科学家,旨在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9日公布了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来自尼日利亚、英国、日本、巴西和美国的5位女科学家获奖。   此次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是尼日利亚大学教授弗朗西丝卡妮卡奥克克、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普拉蒂巴盖、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黑田玲子、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教授马西娅巴尔博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德博拉金。她们因在气候变化、电子显微镜、神经组织退化疾病、水的特性和冷却分子等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公报中说,这5位杰出女科学家让世界能更好地了解自然,她们开创性的研究与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科学许多领域的思考方式,为科学与技术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于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   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2013年3月28日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日公布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获奖5位女科学家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为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化学教授娜贾特· 奥恩· 萨利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川合真纪,阿根廷巴尔塞罗研究所物理教授卡伦· 哈尔伯格,美国杜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数学教授英格丽德· 多贝希和法国法兰西公学院代数几何学、数学教授克莱尔· 瓦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评审委员会还选出15名来自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年轻学者,她们将获得一定数额的科学奖学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 阿祖莱表示:“解决科学领域中性别不平等问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消除妇女和女童所面临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态度,挑战成见。我们需要纠正在教师、雇主、同龄人和家人中存在的关于女孩和年轻女性是否适合学习科学或是否适合求学的固有偏见,鼓励她们追求科学事业或在学术领域中扮演领导和管理者角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3月14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p
  • 张弥曼院士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p   11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来自中国、阿根廷、加拿大、南非和英国的五位优秀女科学家获得了2018年度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因其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给全球带来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洞见而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429" title=" timg (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2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13b16f93-10f9-4c2e-bf91-974f10cbc47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院士 张弥曼( /strong strong 照片来自于网络 /strong strong ) /strong /p p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L’Oré 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设立,每年授予各大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科学领域推动性别平等。该奖在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领域隔年交替评选,2018年度评选领域是生命科学。独立评审团由国际科学界10位知名人士组成,今年的评审团主席是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 /p p   张弥曼曾任古脊椎所第三、四任所长,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她是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张弥曼是继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3)、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04)、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2011)、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谢毅(2015)后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她将于明年3月22日在巴黎获颁此奖,并庆祝该奖项设立20周年。 /p p /p
  • 中国香港任咏华教授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9日公布了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中国香港的任咏华教授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据介绍,任咏华现为香港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荣获该奖。   另外4位获奖女科学家分别是科威特大学教授法伊扎哈拉菲、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西尔维娅托雷斯-潘贝尔特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吉莉恩班菲尔德。她们分别在腐蚀科学、高速相机、星云化学成分和极端条件下的细菌活动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公报中指出,2011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因此“妇女与化学”是此次评选的主题。评委会由16位全球知名科学家组成,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担任主席,颁奖仪式将于明年3月3日举行。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于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女科学家,以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作出的贡献。这一奖项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该奖评选范围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
  • 颜宁获欧莱雅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当地时间5月14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5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颜宁是获奖者之一。颁奖仪式将于5月28日举行。图源:中国新闻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现了多种介导离子和糖跨细胞膜运输的膜蛋白原子结构,揭示了跨膜转运的原理。她的卓越研究推进了癫痫和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相关研究,并指导了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为该领域的权威,颜宁“激励着全球的女科学家,她还大力倡导研究和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表彰的5位杰出女科学家分别来自5大地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欧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美洲。获奖者由独立的国际评委会从全球350名候选人中选出。评委会主席为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主任兼法国科学院院士、“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基弗(Brigitte L. Kieffer)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获奖者的出色成就证明,科学界现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女性的参与,以应对重大问题挑战。在过去26年间,欧莱雅基金会和教科文组织携手合作,通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和“青年人才计划”在140多国推促进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使女性科学家获得关注,协助打破科学领域的“玻璃天花板”。
  • 喜讯:华人教授鲍哲南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23日晚在巴黎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鲍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每一位获奖者都激励我们加倍努力去推动女性对科学做出贡献,她们证明人类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男性,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女性能够在研究、行政、教学以及所有科学学科领域都自主独立工作。”  鲍哲南长期致力于研究柔性电子,2015年她被《自然》杂志评为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消息说,这一奖项是为表彰她在开发人造皮肤领域做出的贡献。她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感知压力并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也许有一天会帮助用假肢生活的人获得真实触感。  鲍哲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希望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帮助人类”,理想的人造皮肤既需要开发触觉、温度传感等功能,也面临着现有材料局限的挑战,目前已开发出部分电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但模拟人类复杂的触觉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克服。她说接下来将利用有灵敏传感性能的人造皮肤开发血压测量仪器,中期开发是计划应用于机器人让其更加灵敏,长远目标则是开发可穿戴电子器件,并帮助利用假肢生活的人们获得触感等。  她告诉记者,有意义、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离不开跨学科合作和研究,“目前中国科研发展速度飞快,正迎来大突破时期,希望中国科学家进行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实现更多突破”。  其他荣获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学者分别是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有机化学专家尼雯哈沙卜、澳大利亚量子计算专家米歇尔西蒙斯、瑞士材料科学专家尼古拉斯波尔丁和智利天体物理学家玛丽亚特雷莎鲁伊斯。  此外,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龙冉凭借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其他14名学者一起荣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龙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她和所在团队致力于碳能源转化中的催化剂研发,对解决目前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她表示:“目前中国的科研平台不断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获得世界级科研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在1998年联合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奖项最初评选只限于生命科学领域,2003年起扩展至基础科学领域。
  • 任咏华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刚刚在法国荣获第1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亚太区获奖者、香港大学化学与能源系讲座教授任詠华4月8日来到北京,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赵东花,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等领导的接见。与会各方就中国科学界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女性科技人才培养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向任詠华教授致欢迎辞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这是对全球范围内的化学成就及化学对人类贡献的庆祝。第13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获得者,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的教授任詠华便是在化学领取得突出成就的女科学家。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转化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致辞并介绍项目背景   任詠华拥有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曾于38岁时就获得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的头衔。在追逐自己化学梦想的过程中,任教授一直坚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地球正面临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机,研发出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当务之急 。因此,在过去多年的科研道路上,任教授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名为有机金属化合物这一类用途广泛的光敏材料上。依托核心的金属类型和周围有机分子的性质,光敏材料能以各种不同的波长和效率吸光和发光,她的研究发现了具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的几种物质,可能有助于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接见仪式上,任詠华教授向在座的领导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巴黎的获奖感受。    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_ 2011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者任詠华教授发表演讲   让更多中国科学家的面孔出现在世界舞台,树立中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权威和地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努力方向。中国科学院院长、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2009/2010国际评审委员会成员、国际知名化学家白春礼教授在接见仪式上表示:“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 计划很有意义,这个项目可以鼓励更多女性持续开展科研工作,并向广大普通民众展示她们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及价值。今年,任詠华教授能够获此殊荣,显示了中国化学界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我也是从事化学研究的,化学其实在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将继续为人类解决各种挑战。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证明中国的科技实力。”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先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先生,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先生与任詠华教授合影留念   任詠华教授与出席接见仪式的各级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自1998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以来,欧莱雅一直持续关注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女科学家,并给予她们资助和支持。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表示:“102年前,欧莱雅由一位化学家创立,从一只染发剂开始发展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因此,欧莱雅始终把创新与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欧莱雅选择持续支持‘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初衷。自2004年,欧莱雅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引入中国,并与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启动‘中国青年女科学奖’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认可,中国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任詠华教授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接见仪式的最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委会的领导也都纷纷向任詠华教授表示祝贺,并希望在未来,可以看到更多像任教授一样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走上世界舞台。   接见仪式结束后,任教授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各主办方领导一同走进北京大学,共同启动了“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天花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对中国的女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女科研人员的比例在持续上升,但拔尖人才还需要更多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1272f628-6507-43d4-a046-51e1f863957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18年2月27日,张弥曼在北京的办公室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屈婷 摄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日在巴黎颁授的这一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1998年设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82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0bdcb8f8-a274-436b-bb8d-6381a2cb543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11年,张弥曼在新疆进行野外勘探。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弥曼的同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23日对新华社记者说,该奖项是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这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发展,甚至对全世界的古生物学领域来说,都有深远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先生的为人品德和学术造诣都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周忠和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弥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约3.8亿年前,究竟哪一条鱼走上陆地,最终演化成四足动物?古生物学家为此进行了数百年的寻找和研究。其中,鱼何时学会呼吸,何时有了内鼻孔,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80年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17"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7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cfee7f74-e1c4-4219-a43d-fbb361ee1ee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张弥曼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杨氏鱼化石等比例放大标本。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的学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鱼类登陆的关键环节发生在中国云南,而张先生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6年,张弥曼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令人尊敬的是,张弥曼主动将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学者,自己转而投身少有人关注的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她解释说,新生代鱼类化石反映了近年来地球的变化,未来还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可能会诞生新的大发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 /p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月3日晚在其位于巴黎的总部举行201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来自中国香港的任咏华教授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据介绍,任咏华现为香港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她因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创新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获奖。   另外4名获奖的女科学家分别是科威特大学教授法伊扎哈拉菲、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西尔维娅托雷斯-潘贝尔特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吉莉恩班菲尔德。她们分别在腐蚀科学、高速相机、星云化学成分和极端条件下的细菌活动等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因此获奖。   在颁奖仪式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向获奖者表示了敬意。她说,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也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因此“妇女与化学”是此次评选的主题。这5位杰出女性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让全人类为之受益。“在以男性为主的科学世界里,她们凭借勇气和努力,让我们了解并爱上了科学,谢谢你们!”   随后,在评委会主席、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哈迈德泽维尔的介绍下,5位获奖者先后上台,向在场嘉宾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科学的不解之缘。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吕利耶表示,在北欧国家的大学里,担任理科教授的女性仍很少,她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因为“科学属于每一个人”。   任咏华则对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家人、学生、学校和政府表示了感谢。她说,男性和女性在科研方面没有差别,只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肯奉献、有决心,就能获得成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教授和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获得这一奖项。
  • 杰出女科学家是科学界的珍稀品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12776P1T940D4676F24202DT2015101016215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4935cd3e-8fc4-4ce3-9ff6-2a65287d6b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资料图 br/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一百多年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能说没有改善。但是,她们在科学界的状况可以乐观吗? /p p   因为居里夫人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使世人趋向于高估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低估了女性在科学界面临的困境。事实上,虽然居里夫人一百年前就获得诺贝尔奖,但全世界迄今女性只有12人获13次诺贝尔科学奖。居里夫人一人获得两次(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她女儿获1935年的化学奖。而全世界其他女性仅获一次物理奖(德裔美国物理学家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1963)、一次化学奖(英国化学家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1964)。其后迄今近半个世纪,女性获10次科学奖皆在生理医学。 /p p   1963年至今,女性没有问津诺贝尔物理奖,1964年至今女性未再获化学奖。自然提醒人们:这些现象是否反映在物理和化学界女性的境遇有待较大改善? /p p   女性在20世纪大量接触科学、进入科学界。女性在科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除13位诺贝尔奖得主外,数学的Emmy Noether、 物理的Lisa Meisner和吴健雄、生物的Rosalind Franklin都有杰出的贡献。但是,虽然很多专业大学本科生男女数量相似,研究生常常也接近,但是越到后来女性越少。国外到助理教授时,女性比例出现低于男性的现象,国内外科学界正教授女性常常明显少于男性。而女性仅占诺贝尔获奖总数的2%。1999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女性占6.2%,日本学士院0.8%,英国皇家学会3.6%,瑞典皇家科学院5.5%,土耳其科学院14.6%,荷兰艺术与科学院0.4%。2007年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不到5.5%。与此同时,科学界的组织领导职位仍以男性占绝大多数。无论是中国科学院、还是德国马普学会,都很少女性研究所所长。 /p p   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本文撷取几个与诺贝尔奖有关联的女科学家,从科学上成功的女科学家之历程,看她们的异同、做科学的动力,也涉及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希望本文能起激励华裔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突破女性在科学界发展的社会藩篱。 /p p strong   单身女性,情有独钟 /strong /p p   1902年6月16日出生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是遗传学家。1983年她81岁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肯定她30多年前发现的基因跳跃现象(转座子)。 /p p   麦克林托克是由好奇心驱动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典型。 /p p   终生致力于研究艺术创造原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斯?格里纳克认为,巨大的才能或天才之花的必要条件是:在幼儿中发展 “对世界的强烈爱好。”幼年时代的麦克林托克有类似特质。她常对独特的事物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她对科学的热爱达到入迷的程度。她自述,在孩提时代,没有感到需要和任何人有感情上亲密的必要。自然世界成了她智力和感情活力的主要中心。通过阅读自然教课书,她获得了其他人从个人的亲密交往中所得到的某种了解和满足。青春期过后,她越来越明显有冲动要干“那种姑娘们不该干的事情”。对体育的爱好让路给对知识的爱好。“我喜爱知识,”她回忆道。“我爱知道各种事物。”在高中,她发现了科学。解答科学难题开始使她滋长着一种快乐。“我解答问题的方法常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 amp #823& amp #823我请求教师,‘请允许我& amp #823& amp #823看我能不能找到标准答案,’而我找到了。那真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啊,寻找答案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虽然她的母亲不支持她上大学,怕她嫁不出去,她坚持己见,其后也得到复员回家的父亲的支持。而她一生从来没有要结婚的感觉。 /p p   麦克林托克在大学期间的一些经历进一步激励、诱发了她的好奇心。1919年,麦克林托克入读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1年秋,她上大学三年级的期中,选修了一门唯一向本科生开放的、她认为特别兴奋的研究生课程《遗传学》。当时很少同学感兴趣遗传学,他们大多热衷于农业学,并以此顺利就业。但麦克林托克却对遗传课很有兴趣,引起了主讲教师赫丘逊(CB Hutchuson)的注意。课程结束后,赫丘逊打电话给她说,我们还有专为研究生开设的其它遗传学课程,你要不要来选修。她知道作为一个学生,不仅自己感兴趣,老师也开始欣赏她了。老师的邀请进一步强化了她的兴趣。麦克林托克欣然接受了邀请,从此就非正式地获得了研究生的身份,并踏上遗传研究的道路。在大学三年级末,就完全走上了成为一个职业科学家的道路。 后来,她在康奈尔大学植物学系注册正式为研究生,主修细胞学,副修遗传学和动物学。细胞学的染色体和遗传学的交叉研究就成为她研究的方向。 /p p   获得博士学位后,麦克林托克在康内尔大学农学院的试验地里种下第一畦玉米,开始进行基因研究。她没和人结婚,但是和玉米是终身相守。她用玉米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她42岁时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她经过对玉米进行交配实验和实地观察,发现了“转座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可是,麦克林托克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起舞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transposon)。20世纪50年代她把这个发现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认为转座是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机理之一。当时的科学界没有接受她的理论,对转座现象的重要性也没有很快意识到。有人嘲笑“她一定是发疯了”。在遭受冷遇的30多年时间里,她虽然为人们不接受她的理论而不高兴,并在1951年后她拒绝在工作单位冷泉港实验室作学术报告,但是她继续开展自己的研究。 当动物中也发现转座现象后,科学界认可了她对DNA跳跃现象的发现,虽然她的基因表达调控理论不重要、也没有普遍意义。 /p p   麦克林托克“对生物的钟情”是她创造力的主要源泉。驱动她一生在生物学世界孜孜以求的主要力量,是她对自然科学、生命世界的巨大好奇心。她曾说过,“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去发现一个异乎寻常的籽粒并使它可以被理解”,“如果(有什么事情)出了格,那必定有个原因,你就得查明这是怎么回事”。 /p p   strong  “做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strong /p p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12位女科学家中,有几位终身未婚(麦克林托克、萝莎琳?雅洛、乐薇?芒塔琪妮),还有长期单身的。有的是性格所致,有的是因为女科学家受家庭和社会压力,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用一位女生物学家的话说“(对女科学家来说)婚姻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事情。你若要献身于科学,那么你就要伪装起来,不能正常地装束打扮& amp #823& amp #823你不能结婚 你不能有孩子。” /p p   但这并不是做杰出女科学家的必要牺牲。居里夫人对家庭非常照顾。她结婚后一直给家里记账,为了长女的教育,她和朋友给一群小孩开了两年的课。她也讲究休闲。 /p p   科学与家庭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J?R?科尔和 H?朱克曼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妇女而言,科学与做母亲可二者兼得。” 居里夫人、迈耶、霍奇金的故事表明,科学研究与婚姻家庭呈互补关系,而且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可以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形成科学家家族。有趣的是,获物理学和化学奖的4个女性科学家,都有科学家族。 /p p   马丽亚?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是物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是通常是少年儿童版。她最早的流行传记是次女写的,一些艰难的、当时认为不利于科学家形象的材料给省略了,而有些特殊情况,当时没有看清,事后才清楚。居里夫人在巴黎的索邦念研究生第一年(1897到1898)非常有运气。这年她的研究奠定了自己两度诺贝尔奖,而且还生了一个三十年后会获诺贝尔奖的长女。有这样运气的人,世上不多见。她的课题是步发现X射线的伦琴和发现放射性现象的贝克勒尔后尘。居里夫人开始并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课题原创性不高。她到丈夫皮埃尔所在的巴黎市立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拿到片子在全校找可以有放射性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钋和镭的原材料。她和皮埃尔两人的共同实验记录从1897年12月6号开始,到1898年2月17号就发现了钋的原材料。时间跨度一共只有两个月。1898年7月18号,居里夫妇的工作正式在法国科学院宣读,发现了钋,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1903年,她获索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7月中旬,得知他们夫妇俩和贝克勒尔因为放射性而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奖。 /p p   居里夫人在研究生期间特别顺利,但她的一生却颇坎坷。她第一个恋人(Kazimierz Zorawski)的家长嫌她家穷不许他们结婚(她等待不成后去巴黎,他以后成为波兰著名数学家,一生后悔自己听了家长的话)。1903年诺贝尔颁奖时只请了皮埃尔演讲,没请居里夫人。1905年,皮埃尔出车祸去世对居里夫人是很大的打击,她曾有一年每天给去世的丈夫发寄不出去的信。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镭和钋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同年她和物理学家朗之万的恋情被曝光,化学奖委员会主席建议她写信表示“自愿”不领奖。她虽然坚持领奖,但其后因抑郁症,领奖后没有回法国而是到英国朋友家休养了约一年。1934年67岁的居里夫人去世逝于长期无防护地接触放射性物质导致的白血病。1935年她的长女爱琳和女婿获奖,爱琳先和外祖母一样患结核、59岁和母亲一样逝于白血病。居里夫人的次女伊婺是钢琴家、记者。1937年伊婺出版《居里夫人》一书,她丈夫曾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和她父母、姐姐、姐夫不同,她到2007年以102高龄去世。居里的科学家族通过长女的后代延续至今:外孙女Hé lè ne Langevin-Joliot是物理学家(而且和朗之万的孙子结婚)、外孙Pierre Joliot是生化学家。 /p p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玛丽亚?苟帕?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是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她父亲是德国哥廷根的教授,她是家族第七代教授,她父亲从来不愿她做家庭妇女。哥廷根大学在20世纪初数学和物理都非常好,座右铭是哥廷根外无生活。玛丽亚?苟帕聪明、漂亮,从小在教授堆里长大,邻居里有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她的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哥廷根,起初喜欢数学后来转成理论物理。她的博士论文委员会有三个诺贝尔奖得主。1930年获博士,并和美国人迈耶结婚后到美国定居。丈夫在大学做教授、系主任,而她三十年没有正规教职,只能兼职。但她喜欢科学,长期坚持研究,她说,“我工作多年,没有丝毫报酬,只是为了研究物理学时有着无穷的乐趣” 。她和多位教授合作,最初包括丈夫迈耶。四十年代她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詹森等分别提出“核壳层结构”的解释,她写好文章以后,听说詹森等也有文章,要求编辑等詹森的文章到一道发表。其后,她和詹森联系,继续合作,1955年共同出版“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一书。1963年他们共同获奖。 /p p   英国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朶萝西?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手足受严重影响。她凭着毅力,克服了病痛的折磨。1964年,她因解开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对中国很好,她自己是第一个解胰岛素结晶的专家,但是当她看到中国的研究结果后,向世界上热情介绍中国科学家的工作,说中国的胰岛素结晶是最漂亮的结晶,分辨率比她的还要高。霍奇金也和科学家族有关:丈夫家多年有很多科学家。祖先Thomas Hodgkin(1798-1866)于1832年发现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在她本人得化学奖奖的1964年前后几年内,家族还有两个获奖者:1963年获生理奖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Alan Hodgkin是她丈夫的堂兄弟,1966年获医学奖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劳斯(Peyton Rous)是Alan Hodgkin的岳父。他们家族现在还有科学家:Alan Hodgkin的儿子Jonathan Hodgkin是剑桥大学研究线虫的发育生物学家。朶萝西?霍奇金不仅热爱科学,而且关心公益,政治左派,丈夫和老师都曾为英国共产党党员,而她也到越南抗议美国,并曾十多年担任国际科学家反战组织Pugwash的主席。 /p p   家庭对于这些女科学家不是累赘,而可以并存,或相得益彰。 /p p   strong  合作的伙伴和友好的环境 /strong /p p   女科学家和夫妻关系以外的科学家合作不如男科学家常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历史上男子相对长期习惯形成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在科学家年富力强的时期,男女之间易于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科研合作关系和情爱关系之间的尺度有时难以把握,对科学合作关系的影响有时是正性、有时是负性。 /p p   犹太裔英国科学家萝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孤军奋战,而与她竞争的沃森和克里克却紧密合作。 /p 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这篇简短的文章从开头、结尾和致谢总共不到一页。但这篇划时代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意思是说,我们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对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只是模糊地知道一点。这句话是一个谎言,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对富兰克林的成果不是模糊的知道,而是知道的很清楚。 /p p   富兰克林1921年生于伦敦,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此时,人们已经知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1951年,富兰克林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John Randall之聘任,与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进行DNA的X-光分析。富兰克林以前研究煤和其它无机物的机构,回英国后做DNA是分派的工作,并不完全清楚DNA的重要性。 /p p   富兰克林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她也知道碱基在里面,磷酸在外面。1954年因为发现蛋白质& amp #945 螺旋结构而获诺贝尔奖的Linus Pauling,曾在1953年提出一个DNA核酸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Pauling错误地认为DNA是三螺旋结构,而且碱基是在外面。沃森和克里克也曾犯同样的错误,但他们和富兰克林讨论时,富兰克林纠正了碱基在外的错误。如果她不指出碱基在内,沃森和克里克就缺乏提出碱基配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基础。富兰克林后来在伦敦伯贝克学院的合作伙伴克卢格(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看了她的笔记和论文打字稿,证明她独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但是她没有提出碱基配对。 /p p   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与世长辞。“如果她还活着或者诺贝尔奖早些授予双螺旋的话,获奖名单将不是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而是克里克、富兰克林和沃森”。 这是很多人的共识。美国作家Anne Sayre 于1975年出版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DNA》一书中,全面记述了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 /p p   富兰克林是被人叫去做DNA结构,她没有意识到DNA的重要性,她对解DNA结构的兴趣是有的,是因为工作要好好做。而沃森知道DNA的重要性,当时老想着做了可以拿诺贝尔奖。富兰克林工作环境对她很不友好,她也没有平等的合作者,而沃森和克里克有非常紧密的合作。 /p p   诺奖对科学发现的眷顾,时间常常难预计。有人在做出成果的次年就被授予诺奖,而有人等了30甚至40年才被授予诺奖——如果科学家活得足够长,直到诺贝尔奖评委醒过来。麦克林托克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而富兰克林是一个反例。“长寿是坚守的一种形式,对于诺贝尔奖来说,它就象别的因素一样必需” 。另外一方面,诺贝尔奖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莎琳德?富兰克林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p p strong   作为科学家的女性 /strong /p p   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挑战了传统分工。原有的分工让男性控制所有的公共领域——工作、运动、战争、政府,有时使女性成为家庭中没有报酬的工人。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挑战男女不平等关系,挑战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 。20世纪后半叶, 女权主义思潮从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向文化界、学术界弥漫,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女权主义也从寻找“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 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p p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科学界的女性数量递增,有人崭露头角。但女科学家在迈向科学之巅的征途上,仍面临艰难险阻。在20世纪上半叶,首要的险阻是女性应固守在家庭支持男人事业的观念。幸运的是,居里、迈耶、霍奇金和富兰克林都有较为开明的父母。家庭环境为她们在科学界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p p   在科学女性们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选择了婚姻,有人选择了终身以科学为伴。迈入婚姻殿堂的科学女性,有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家庭方面 也有人同丈夫进行科学合作。迄今为止,夫妻携手共同摘取诺贝尔奖的例子至少有三个:居里和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夫妇、科里夫妇(Gerty and Carl Cori)。 /p p   制约女性科学家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工作场所、环境及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教育和科研机构对女性的入学、工作都有性别限制,对女性予以平等对待甚至优厚待遇的机构就更少。“自由、平等和不拘礼节的交流,都是一个好场所的财富” ,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六位女性中,四位科学家与纽约的汉特学院或者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有关。埃里昂和雅洛是汉特大学的毕业生,捷克裔的科里夫人和意大利人蒙塔尔西尼的获奖研究都在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做出。居里夫人一家创了诺贝尔奖记录,科里夫人与她丈夫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一共培养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能创了实验室记录。著名女科学家如此不随机的分布,也许说明有一些场所的差别。 /p p   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曾把女性在科学领域成功的几率比男子低的原因归咎于男女先天的性别差异,“尽管人们更愿意相信男女表现上的不同取决于社会因素,但是,我觉得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尽管他陈述的是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他以哈佛校长的身份参与到一场历时已久的话题、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抛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是他最后逼迫辞职的原因之一。男女先天性别差异是否导致在他们才能不同,是不容易明确解答的科学问题。它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原因和结果。对女性不平等对待、缺少机遇、缺少支持体系,使女性难以获得男性的平等机会。,在社会因素不能排除以前,谈自然因素,引起人们怀疑是否故意延续歧视女性的传统。 /p p   另外,也可以听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耶洛在斯德哥尔摩宴会的演讲,她说,“我们不可能期待在短期的未来,所有追求的女性都将获得平等的机会。但是如果女性开始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否则其他人不会相信我们。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渴望与我们获得成功的能力、勇气与决心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懂得,使那些后来的女性的道路宽松一些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如果我们去解决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这个世界就不会承受人类一半智力的损失。” /p p   我们希望本文说明著名女科学家和男科学家一样,不是刻板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她们有着各异的背景和生活,有科学才能、有一定机遇、遇到和克服了不同的问题,在科学上作出了影响人类的工作。 /p p   我们祝愿更多热爱科学的女性,突破现实中不尽人意的限制和不便,以敏锐的触角探索世界万象,使科学之花结出更多的芳香之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文/贾宝余 饶毅 br/ /p p /p /p
  • “流感侦探”陈化兰获世界女科学家奖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近日宣布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教授将与其他国家的4名女性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教科文组织说,这一奖项是为表彰陈化兰为对抗禽流感病毒所作出的贡献,她对于禽流感病毒进行的杰出生物学研究,为研发和使用有效疫苗提供了帮助。  颁奖仪式定于2016年3月24日举行。  陈化兰将成为第五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人。与她同获此奖的其他4人是德国分子生物学专家埃玛努埃勒沙彭蒂耶,美国分子生物学专家珍妮弗道德纳,南非女性健康专家卡拉伊莎阿卜杜勒卡里姆以及阿根廷病毒学专家安德烈娅加马尔尼克。  2013年,身为中国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的陈化兰曾入选科学界著名刊物《自然》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她的获选理由是“帮助平息H7N9禽流感疫情”,《自然》把她称为“战斗在前线的‘流感侦探’”。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创立于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每年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  奖项最初评选只限于生命科学领域,2003年起扩展至基础科学领域。
  • 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因在人造皮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华裔女科学家鲍哲楠,近日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鲍哲楠教授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完成三年本科课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1995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职,从2004年起,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该系副教授。这期间,她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   2010年9月,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材料学》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公布了鲍哲楠和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造皮肤,这让同领域的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都觉得耳目一新。鲍哲楠和小组共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实验,最终使用一种称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弹性物质研制出了具有超强灵敏度的人造皮肤,经实际测试表明,这种材料能清晰地感知一只苍蝇或蝴蝶停留在其表面所造成的“触觉”,而且作出感应的速度极快。   有研究者表示,鲍教授领导研制的“灵敏”人造皮肤对机器人科学来说是一大迈进,同时这对人类皮肤移植术以及假肢感知力的改进也有很大帮助。鲍哲楠在接受采访时说,“人造皮肤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前景非常广阔。一开始,我们是希望使机器人有触觉,比如机器人去扶一个人的时候,它会知道手要抓多紧 去拿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会知道需要多大的力气,但这只是其应用的一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触觉的传感器,可应用的方面也有很多。比如,人造皮肤的灵敏传感器,可以用在手机和显示屏幕上,还有以后烧伤的病人,在皮肤移植之后,也能恢复触觉 还有一个可能的地方,就是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驾驶员的非正常行驶,然后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是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北京大学等共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华人盛典由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出本年度,身处新闻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10余位杰出华人,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大奖分为科学研究、公共事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和希望之星五个类别,鲍哲楠获得的是科学研究类“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4月2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 七个改变世界的才貌双全的女科学家
    除了玛丽· 居里,你还能说出多少个女性科学家?时至今日,科学界对女性的歧视尚存,但是本文所列的每个女性都对现代生活这部辞典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无名女科学家之:艾达· 金,拉芙蕾丝伯爵夫人   作为以荒淫无度而臭名昭著的拜伦勋爵的唯一合法子女,艾达· 金由其母亲安妮抚养长大,而其父亲在她刚满一个月时抛弃了她们母女。安妮不想让艾达遗传她诗人父亲的放荡性格,为了压制任何可能潜在的放荡因子,她使女儿全身心投入到逻辑学及数学学习中去。艾达自幼便天资聪明,查尔斯· 巴贝奇从她的名师处得知其才能后,成为了她的亲密同事。   打孔卡和计算机器在19世纪初便已出现,不过1842年之前,它们都很笨重,算术计算机尤其如此。彼时,巴贝奇正在研究需调用不同发动机的计算机器,而他刚刚使用了一种新的引擎,名为分析机。拉芙蕾丝意识到巴贝奇的这一引擎不仅仅在于解决任何简单甚至复杂的数学运算,还有更大的潜力,因此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增进巴贝奇研究的工作中去。当她在意大利的一篇文章中翻译并外推这一分析机时,她写下了世上首个被公认为计算机程序的算法。   直到一个世纪过后,人们才意识到她的笔记为何物,而拉芙蕾丝有多伟大:世界上首位计算机程序员。1953年,当现代计算机科学仍在襁褓阶段时,为了纪念这一领域的进步,也为了表达其对该领域所作贡献的敬意,拉芙蕾丝的笔记被再次发表了。   无名女科学家之:埃米· 诺特   通过埃米· 诺特的一系列成果解释清楚其重要地位并非易事,因为若想真正理解她有多么具有革命性,你可能得先获得几个数学博士学位才行。埃米· 诺特被爱因斯坦及其同时代的人誉为数学界的雅典娜,如果没有这名女性,现代数学及教学将会完全不同。   抽象代数的建立得益于她。她彻底改写了众多关于数学概念的书籍,以至于在数学界的不同专业领域都可见到&ldquo Noetherian&rdquo 这一形容词。很多诸如线性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各领域的基本定理的提出,都要归功于她的原理,人们恰如其分地称之为&ldquo 诺特定理&rdquo 。时至今日,诺特的成果还被应用在黑洞的研究中,这种天体在她死后的几十年间都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诺特之所以为现代数学之母不仅仅只是因为她在该领域是个多产的革命家。她是数学家们的&ldquo 奉献树&rdquo ,因为她允许其他学者免费引用其成果。还由于她在学术上的慷慨,很多当代数学论文都将其尊为合著者,尽管通常这些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与她的作品仅有粗略的相关性。月球阴暗面的一个陨石坑,和太阳系主小行星带中的一个小行星便以她命名。   无名女科学家之:玛丽· 安妮   玛丽· 安妮于1799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工薪阶层家庭。她的名字来源于她死于火灾的姐姐,而且她还是一次奇特的雷击事件的唯一幸存者,这次事件中有三名溺爱她的女性被雷击而亡。她的父亲是名木匠,在闲暇时采集化石卖给观光者。他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搜寻化石。虽然人们期望她能以农民为职业,但她受其公理会部长对地理的着迷的鼓舞,决心从化石挖掘中成就一番事业。   在19世纪早期,安妮有了一系列的革命性发现,在1809年至1829年,相继挖掘出鱼龙,蛇颈龙,翼手龙等的巨大骨骼块。这些古老恐龙的化石之前就曾被发掘过,然而由于当时圣经直译主义广为流传&mdash &mdash 受众甚至包括受过教育的精英们,对于它们究竟为何物一直未曾达到一致意见。安妮及其同辈人断言的&ldquo 绝种论&rdquo 既激进又令人难以接受。。然而,安妮仍然可以通过她的化石挖掘声名鹊起,她因发掘的海洋化石而名声在外,甚至人们认为绕口令&ldquo she sells seashells&hellip &hellip &rdquo 指的就是她。当她年仅12岁时,就发现了第一个鱼龙,当时她的哥哥发现了一个跟她身高高度差不多的头骨,安妮把骨架剩余部分都挖出来了。   安妮的贡献有效地解决了了灭绝论争论,而且成为蓬勃发展的考古学的创始观念。她的异端家庭贫苦女儿的身份严重阻碍了她被科学界认可,另外,虽然她是很多少见而完整化石的主要来源,地质学家们在发表有关安妮的发现的报告时却从未提及她。自她死后,有几个物种以她命名,以对她在考古学范例转变中的重要性表示敬意。   无名女科学家之:丽斯· 梅特纳   另一名被爱因斯坦赞誉为&ldquo 德国的居里夫人&rdquo 的女性,丽斯· 梅特纳的故事却是一个悲剧。如埃米· 诺特一样,梅特纳所出生的年代,女性被明令禁止接受高等教育。梅特纳是史上第二名获得维也纳大学学位的女性,于190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梅特纳的父亲鼓励其雄心壮志,资助她在柏林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了物理学巨子马克斯· 普朗克。   普朗克因其驱逐女学生而声名狼藉,但这次他勉强地允许梅特纳进入她的课堂。一年之后,他让她做化学家奥托· 汉恩的研究助手,随后,她与奥托· 汉恩取得了几项开创性的发现。汉恩-梅特纳组合就是20世纪早期原子核物理学家中的列侬-麦卡特尼组合((Lennon/McCartney)),他们联合发表了几篇关于辐射和俄歇效应((Auger Effect))的文章,都由梅特纳个人推理出来。   20世纪30年代,当纳粹控制德国之后,梅特纳的犹太血统在其职业及生活中成为了不利因素,她被迫逃往荷兰。尽管是由于她的独特见解,才使世人知道核能并非原子聚变,而是她所命名的&ldquo 裂变&rdquo ,但她被禁止在汉恩的文章中被授予名誉。汉恩因这一发现于1944年被授予诺贝尔奖,不过梅特纳确实获得了几项殊荣,而且如诺特一样,为了纪念她,有几个天体以她的名字命名。   无名女科学家之:芭芭拉· 麦克琳托克   1921年,当芭芭拉· 麦克琳托克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成为一名植物学家,她在遗传学课程,这个当时尚未成熟的领域上了一堂课。她的教授对她课程上的表现影响深刻,因此邀请麦克琳托克注册加入康奈尔大学的遗传学计划,这在当时女性不可参加。在康奈尔大学,她将被介绍到她所有主要成就中的主角,玉米。   麦克琳托克主要研究对象是染色体,尤其是每对染色体的作用,通过监测玉米的后代,她将某些染色体与生理指标联系起来。确定细胞繁殖中着丝点作用时也与她息息相关,她还准确地预测到端粒是所有染色体末端有保护性的垃圾信息。   麦克琳托克最为重要的成就为1948年,她关于玉米籽粒胚芽颜色的研究。出乎所有的意料,她发现负责基因激活的遗传基因座不仅仅可以打开,关闭基因,而且事实上,可以再染色体上游走。她的成果及结论在当时实在是太过超前,以至于无人理解,也就无人关注。直到遗传学发生过几次跳跃式进步后,她终于在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无名女科学家之:多萝西· 霍奇金   多萝西· 霍奇金出生于埃及,与她的考古学家父母居住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奇金回到英国,开始读书。霍奇金在她幼年时就表现出化学方面奇高的天赋,尽管她对拉丁语知之甚少,仍然被萨默维尔学院录取了。在那儿,她了解了X-射线晶体照像术,它引领她走向了她那些伟大的发现。   她于1945年成功构建了类固醇后,她发表了青霉素的相关发现。9年后,霍奇金及其团队发表了关于维生素B12 结构的相关发现,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继而,她又绘制了几个关键有机分子结构图,以判定他们在生物体及实验室人造产物中的功能。
  • 周卫健院士:世界加速器质谱领域少有的女科学家
    周卫健院士周卫健在实验室工作 周卫健在黄土10Be国际合作项目的宝鸡野外地质考察中,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Warren Beck教授介绍黄土地层  周卫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会议厅作“放射性碳学术报告”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院士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会士。她是2016年度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籍科学家,在目前我国当选的6名科学家中,她还是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周卫健,挑战地球科学难题的女科学家。  1953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祖籍河南南乐县的周卫健院士,4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爱学英语的女生,也曾下乡当过知青,那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会从事地球科学这样高端的研究,并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这是一条多么传奇的人生路啊!  8月2日的西安烈日炎炎,记者怀着比当日最高温度38℃还高的火热心情,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幸运地采访到了周卫健院士。这一天的访谈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周院士对地球科学事业的执着与拼搏精神,受益匪浅!  “真的没想到能当选AGU会士。”  身高足有一米七的周院士,衣着朴素,上身一件蓝白红小圈跳跃相间的衬衫,下身藏蓝色长裤,给人一种昂扬气质。谈话间神采奕奕,总是微笑着,和蔼可亲,尽管今年63岁了,但是面颊红润,眼角纹滚动的是坚毅和智慧。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为表彰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AGU每年从现有会员中选出不超过注册会员总数千分之一的优秀科学家为AGU Fellow(会士)。  据了解,周院士入选AGU会士,并不是由我国科研单位报送材料,而是AGU公开发布会士遴选通知,接受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内国际知名科学家提名,经过国际同行评议、AGU会士评选委员会评审,确定最终当选名单,每年只选出大约60位会士。遴选的原则是:比较被提名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仪器研发、方法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创新和突破,以及在国际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条件,综合考量他们对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周院士告诉记者:“我根本不知道,也真的没想到能当选AGU会士。”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工程师”。  周卫健出生于干部家庭,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尽管那时她并不确切工程师是怎样的概念。  1968年12月至1970年3月,她在贵州省罗甸县下乡当知青 1970年3月至1972年3月,在贵阳一中进行高中学习,1972年3月至1973年9月,留在贵阳市第一中学任教 1973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  贵州大学创始于1902年,当年外语系有很多老师曾在国外留学。周卫健聪颖好学,勤奋刻苦,被任命为班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6年7月毕业时,正好遇到贵州从美国凯洛格公司引进一套天然气化肥生产项目。这个项目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当时急需翻译人才,贵州省外办就在贵州大学选拔了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翻译,她便是其中一员。  就当时的国内产业发展水平而言,这个项目堪称庞大,涉及技术、生产等不同专业,进行科技翻译的难度很大,她迎难而上,下苦功钻研科技英语。通过提前认真查阅相关英文技术文档、和国外技术专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做好功课,参与技术安装、试车运行以及各种谈判等工作翻译。这一系列艰涩的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历练。两年后,工厂建成,她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从翻译家到地质学家  有才华、敬业、勤奋的人往往能抓住机遇。在上面文中所提项目的建设时期,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恰好正物色国际学术交流管理人才,就这样机缘巧合,周卫健被地化所选中。  之后她在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中,不仅翻译水平经常赢得赞誉,而且在科研方面的天资也逐渐显露。中科院地化所一位领导,希望她一边做科技翻译、一边给科研人员教授英文:“你若从文科转到理科,进行专业‘交叉’研究就会有新突破”。  当时与地化所合作的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提出推荐她赴美留学,并提供奖学金。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对外开放,外语人才匮乏,单位需要她。她就放弃了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留在云贵高原。  “你英语学得这么好,又这么年轻,现在转行还来得及。”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明镇也向她建议。  伯乐的赏识让周卫健“受宠若惊”,增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在地化所浓厚的科研氛围熏陶中,她越来越喜欢地球科学,对地球化学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一边兢兢业业工作,一边抓住一切业余时间,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知识。  从人文学科跳跃到自然学科,可想难度之大,通过不懈努力,她实现了由翻译家到科学家的精彩转身。  中国黄土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佼佼者  研究第四纪地质的意义是什么?周院士介绍,6500万年前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这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60万年。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各国科学家争相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地质载体中的各种环境指标记录,恢复过去几个百万年或更长时间尺度地球环境演化的历史,探求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搞清地球环境自然演化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预测今后环境演化的可能趋势。  遥想1985年,中科院决定在西北黄土高原建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时,当时大西北条件艰苦,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建设,但她的思考是:中国的黄土里记录着大量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西北是从事黄土研究的最理想之地,那里有机遇,也有自己向往的科研乐趣。于是在中科院院士安芷生的带领下,周卫健来到西安参与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的建设。此后,她与这个实验室一起成长。30多年来,黄土室人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已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8年黄土室升格为地球环境研究所。如今,周卫健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4C定年是考古学与地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测年手段,获得样品准确的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的年代标尺,对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对短期突发事件时空分布与变化历史的讨论十分关键。周卫健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  1987年,她被派往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国黄土高原的14C年代学。在此期间,她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除了学习和掌握14C测年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外,还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完成了硕士课程的学习,成绩排名班上第一。导师建议她硕博连读,可单位函告她马上回国,参加实验室的建设及评审工作,“尽管我在国外边研究边学习,可心里总惦记着国内单位的研究项目,所以单位一召唤,马上就回去了”,她对记者笑言。  1988年8月,周卫健毅然归国。在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积极争取,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将国外学习到的14C制样技术应用于黄土室年代学实验室,在西安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国际水准的14C制样系统,并开展了不同类型样品的制样方法研究,在建立14C测年手段和提高测年可靠性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储备,始终不满足的周卫健,于 1992年考取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研究生,围绕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季风气候变迁及14C年代学开展深入研究。她首先在黄土和泥炭中检出了“新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简称YD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她指出,该事件具有百年尺度干冷-湿冷-干冷的季风气候波动特征和半球的寒冷性质,纠正了东亚YD事件以暖湿气候为特征的认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乃至东亚气候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历史相似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5年,她的博士论文以高质量通过答辩,并于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多核素分析加速器质谱中心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可靠年代标尺的建立和环境过程的示踪,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面。加速器质谱(AMS)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为有利的先进仪器,但是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AMS设备还远不能满足地球环境科学研究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周卫健率先提出并于2006年主持建成了由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多核素分析“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AMS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十大科学仪器中心之一,她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女负责人。  近年来,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开展了14C、10Be、26Al和129I等核素年代学和环境示踪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多次参加国际放射性核素测试比对并取得优秀成绩,建立了14C样品前处理新方法,提高了测年的可靠性 成功开展了微克级14C测年,提出研究碳库效应的“平均值概念法”,在湖泊沉积物定年和环境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 建立了10Be/26Al暴露/埋藏年代学测试方法,可作为百年-数百万年区间一种重要定年手段,可靠的测年技术为地球环境过程示踪、可靠年代标尺的建立及环境考古研究等提供了保障。运用宇宙成因核素示踪现代环境过程,服务于国家需求,周卫健带领团队拓展了大气化石源CO2排放的14C示踪和核环境安全的129I示踪等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加速器质谱应用研究学科的发展。  攻克黄土10Be研究地磁场强度变化的世界难题  揭开地球科学的未知奥秘,这是周卫健的永恒追求。在14C测年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跋涉了20多年后,她又将目光瞄准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环境示踪研究,再一次取得了系统创新的辉煌成果。  中国黄土不仅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东亚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也记录了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信息,是地球环境研究的理想对象。基于古地磁手段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发现,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的记录与全球不同步,由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主要是基于磁性地层所建立的,这使得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事件的全球对比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地磁场演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捕获地磁场变化的微弱信号,通过分析与地球磁场强度相关的核素产率变化信息,可以示踪古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历史。然而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土10Be进行古气候研究,因黄土10Be中的地磁场信号受不均匀季风降水及粉尘通量变化影响,无法直接显示地磁场的变化,因此利用黄土10Be研究地磁场强度变化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难题。  如果能攻克这一难题,就可以为研究更长尺度的环境变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周卫健的兴趣来了,就一发不可收拾。还在西安加速器质谱的建设期间,她就与国际高水平加速器实验室开展了黄土10Be样品分析与方法探索的合作,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变量地学系统的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平均值概念”,将黄土10Be浓度中受地磁场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同组分相分离的创新思路。  随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建立,由于拥有优越的设备条件以及前期方法摸索的基础,黄土10Be地球环境示踪研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相继建立了高水平的10Be分析实验室,成功开展了黄土10Be记录的地磁场强度和古季风降水变化历史的研究,通过10Be示踪明确了B/M界限位于S7(第七层古土壤),证明了B/M地磁极性倒转界线在黄土和海洋记录中是同步的,解决了黄土磁性地层学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为建立中国黄土可靠年代标尺和古气候记录的全球对比研究做出了贡献,开拓了黄土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和重建古降水的新方向。  积极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007年7月以后,周卫健被选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2008年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还是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利用参政议政机会,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急迫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围绕低碳经济与环境、资源、能源、气候变化,她组织研究所的专家、九三学社会员,开展低碳经济专题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针对西安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PM2.5浓度偏高这一问题,她以研究所在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分析与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研究所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在大气颗粒物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应邀在陕西省委中心组、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围绕西安大气环境污染物治理及对策建议作专题报告。2011年4月,与安芷生院士等6名陕西省决咨委的专家提出了“开展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项的建议”,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题会议,时任副省长江泽林对报告高度评价 2014年陕西省投资10亿元用于大气污染专项治理,随后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采纳了所提出的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讨论会上,她建议,陕西要以设立自贸区为核心举措,仍要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2007年她被聘为西安交大双聘教授,以此促进双方实质性的合作共建,重点发展环境科学学科,由科研深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她希望青年人摒弃浮躁、急于求成的学术风气,安安静静地做学问、搞科研。  她的学生告诉记者:单位开始放新年假了,周院士却还在实验室工作,别人忙着采购年货,她却不知道要过年了,她女儿经常抱怨“咱们家还是搬到实验室吧”!而对于记者的问题“您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周院士的回答轻松简单:“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 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通知
    12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通知,启动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根据通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个人奖候选人应为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应为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一、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负责人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2.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评选条件,为业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对团队的学术方向、成果产出、队伍建设、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决定性领导作用。(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应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团队成立时间不少于3年。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备较强的内部协作关系,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4)团队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得到同行公认。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三)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2. 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4.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四)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或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 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 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 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2. 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6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6名。3. 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4. 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三)专家提名1. 提名规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2. 责任与义务(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三、提名工作要求1.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扩大人才发现和举荐视野,注重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名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优先提名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2. 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要求提供论文影响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等是评价的重要参考,应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中的有关内容对应。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3. 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提名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决”。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4. 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5. 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候选团队须提供依托项目的佐证材料、代表性成果,以及反映团队建设水平、影响力、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实际贡献等有关内容。6.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7. 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个人奖被提名人不得作为团队奖成员参评。每位被提名人(团队)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渠道提名。8.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9. 港澳地区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港澳办统一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10. 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11. 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考察、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填报要求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无须提交纸质材料。提名单位(专家)请于2024年4月30日17:00前在线完成提名工作。候选人提交截止时间以提名单位(专家)要求为准。1. 候选人填报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附件材料等,进行STID认证,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单位(专家)。STID(Science & Technology ID)作为科技人才身份标识,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通过STID可为科技人才提供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场景服务。“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由提名单位(专家)发放给候选人。《提名表》(附件1、2、3)仅供参考,具体填写信息以系统为准。请对应上传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重要奖项等附件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无固定模板,加盖公章)、征求意见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须上传依托项目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5)。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的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2. 提名单位(专家)提名单位(专家)登录系统(提名单位沿用“单位账号+密码”、提名专家凭“手机号+验证码”方式登录),在线审核候选人材料。根据分配名额确定正式提名人选,为提名人选填写提名意见,上传签字(盖章)的提名意见页、《提名报告》(仅限提名单位),完成提名。《提名报告》须加盖公章,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加盖省级妇联或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报告。五、联系方式1.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系人:赵鹏 陈偲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2.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人:李杨锦钰 常铖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2165291附件:1、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样表).doc2、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样表).doc3、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样表).doc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揭晓
    欧莱雅企业基金 (L' Oreal Foundation)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于3月19日向五位杰出女科学家颁发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L' Ore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在科研这一至今仍被男性所主导的领域,每一位获奖的女科学家都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对科学事业的坚定承诺及非凡的勇气,演绎出她们各自独一无二的职业发展之路。   新闻发布会将于3月19日在巴黎举行。五位本届 &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获奖者和十五位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rdquo 获得者都将出席本次发布会。发布会还将公布由波士顿咨询公司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专为欧莱雅企业基金编撰的关于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现状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投身科研事业的女性人数不足这一全球社会现实,并强调该状况在过去十年仅有轻微改观。   3月19日晚,欧莱雅集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巴黎索邦大学为五位&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和十五位&ldquo 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rdquo 获得者颁奖。颁奖典礼将由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古特-布洛伯尔(Gü nter Blobel)教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欧莱雅企业基金主席安巩(Jean-Paul Agon)将出席颁奖典礼。   &ldquo 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rdquo 计划创立十六年以来,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该计划每年都会表彰为改变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科学家。1998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有2000多名女性获此殊荣,包括82位&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和1920位奖学金获得者,其中两位&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后来赢得了诺贝尔奖。   今年的获奖者因推动重要科学进步而获得表彰,这些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当今社会中一些最为艰巨的挑战,包括癌症、抑郁症和药物成瘾。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的候选人由全球1000多位科学家提名。由古特-布洛伯尔教授担任主席,并由12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最终由他们选出五位获奖者。   第十六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   欧洲   布里奇特-齐弗(Brigitte Kieffer)教授   神经生物学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教授   法国伊尔基希遗传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 de Genetique et de Biologie Moleculaire et Cellulaire ,Illkrich, France) 研究总监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道格拉斯学院研究中心(Douglas Institute Research Center,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科研主任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疼痛,怎样减轻这种感觉?齐弗教授在与疼痛、精神疾病和药物依赖相关的脑机制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杰出成就。1992年,她成为首位克隆和分离脑部阿片受体基因的科学家,而大脑内的阿片受体对感知疼痛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课题在过去15年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科学家。她的研究发现为开发治疗疼痛的新方法开辟了道路。   北美洲   劳莉-葛礼谦(Laurie Glimcher) 教授   免疫学和医学   美国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斯蒂芬及苏珊娜韦斯 院长   美国伊萨卡康奈尔大学 医学事务教务长   作为纽约第一位女性医学院院长,葛礼谦教授是免疫学领域的全球先锋和领导者。她因在过敏中的控制免疫应答(T-bet)及自体免疫、传染性及恶性疾病中的关键性发现而获得表彰。她的科学发现为开发治疗红斑狼疮、儿童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病和多发性硬化症,以及过敏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   拉丁美洲   塞西莉亚-博赞(Cecilia Bouzat)教授   生物物理学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科学和技术研究委员会(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uncil) 委员   阿根廷国立南方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Sur) 教授   阿根廷布兰卡港生物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Research of Bahia Bianca, Argentina) 副主任   博赞教授于2007年7月获得了阿根廷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rdquo 项目奖学金,目前是神经递质药理学的国际性领头人。关于大脑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科学的最前沿,而博赞教授就战斗在这个最前沿的阵地。作为神经递质药理学的国际性领头人,她在脑细胞之间如何在分子水平联系,以及脑细胞如何联系与控制肌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进展。她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阿尔茨海默氏症、抑郁症和成瘾行为的新疗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亚太   贺夜-伊奈宝(Kayo Inaba)教授   免疫学和医学   日本京都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School of Bio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Japan) 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性别平等协会副会长、女性研究中心( Gender Equalit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 Researchers, Kyoto University, Japan)主任   作为京都大学科学院系的第一位女性副教授,伊奈宝教授致力于引领更多女性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她获表彰的科学发现涉及免疫系统在面临病毒、细菌或异常细胞(例如癌细胞)威胁时的触发机制这一领域。专攻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伊奈宝教授还是首位证明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治疗,然后再引入到生物体以刺激免疫系统应答的科学家。她的发现标志着细胞治疗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促成了一种新型抗癌疗法的诞生。   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赛格娜特-科勒姆(Segenet Kelemu)博士   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   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昆虫生理学及生态学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Nairobi, Kenya)主任   作为所在地区第一位进入埃塞俄比亚曾经唯一一所大学的女性,赛格娜特· 科勒姆博士为研究与牧草共生的微生物如何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并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受到表彰。她的成果为生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作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对当地小农户来说尤为重要。她之前在美国进行研究,并在哥伦比亚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回到了非洲,现在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科研网络的核心人物。
  •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京揭晓
    第十届&ldquo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dquo 颁奖仪式17日在北京举行。图为获得此项殊荣的十位青年女科学家。   &ldquo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科研来说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付出。&rdquo 一位女科学家在今日举行的第十届&ldquo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dquo 颁奖仪式上感叹道。   有着中国青年科技女性&ldquo 诺贝尔奖&rdquo 之称的&ldquo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dquo 在2013年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十周年。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由36位院士组成,共有114个单位和22名专家推荐有效候选人192人。最终,来自全国6所高校和4所科学研究院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她们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杜世萱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徐静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研究员 孟智勇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教授 曾璇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教授 雷群英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 许凤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谢欣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院长 于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王慧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王晓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的女科学家颁奖。   大会现场还特别邀请了&ldquo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dquo 往届的优秀女科学家代表,携手青少年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ldquo 科学公开课&rdquo ,为青少年答疑解惑、指导方向,共同探讨科学的奥妙。青少年获得了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活力也同时感染了在场的女科学家,开启了一场极具能量的&ldquo 科学风暴&rdquo 。   &ldquo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rdquo 是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rdquo 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以及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迄今为止,共有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86位女性获得此项殊荣。
  • 女科学家“漏油的管道”现象再引热议
    “中国到底有多少女性院士?”  “科学界的女性领导者又是多少?”  “科学共同体中的女性数量到底是多少?  在11月初举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生命科学中的女性”论坛上,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长程东红在演讲开篇连续抛出的几个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科协的所属学会的女性会员占比21%,其中理事占比13%,主席和副主席占比8%。这表明,尽管女性会员的占比逐年增高,但理事、副主席、主席等领导岗位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  不仅如此,在我国科技界拥有最高学术荣誉称号的院士群体中,也存在这一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只占6%和4%。  程东红把这种现象称作“漏油的管道”,即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的人数却越来越少。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根据201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统计,2013年,女学士占比53%、女硕士生也是53%、女博士生是43%,而到了女研究者这个比例仅剩下28%。  既然是世界性问题,难道真的是因女性自身的性别问题,比如人们常说的“女性真的不如男性聪明”,抑或“家庭和孕期拖住女性成才后腿”?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教授Alice Huang并不这么认为,她总是习惯性地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名女科学家。”当天,她的主题报告“女性的新世界——科学生活中的女性未来”,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立场,向外界展示了一个“打破传统,创造女性规则”的女权形象,希望让更多的人培养尊重女性的能力。  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也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篇学术论文说过女性智商低于男性,而且我们还可以昂首挺胸地说,从某种意义上,女性的情商还高于男性。  当天,王志珍说,一些事例也证明,许多女性科学家的确在她们的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因其在禽流感病毒领域的研究两次蝉联素有“女性诺贝尔”美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但她也承认,男女科学家的科研前途差距是在30岁左右拉开的。很重要的一点,女性一旦有了孩子,可能导致她的兴奋点有所转移。所谓在28岁~35岁这个科研工作的黄金年龄段,女性虽正值青春年华,但不得不为家庭和子女作出牺牲。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国家、区域甚至全球等各个领域去调解这种不平衡、去承认女性科学家的进步,甚至会针对年轻女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如何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如何面对科研工作中的挑战、如何发挥女性优势和创新潜能等进行讨论。  在当天论坛报告的结尾,程东红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一段格言“我们这一代人是有可能结束贫困的第一代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这一目标密切相关的是,这一代人有能力改变性别关系,赋予妇女和女童同等的权利。
  •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家奖"揭晓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表彰为改变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科学家的第十六届&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将于3月19日将出席颁奖典礼。今年的获奖者因推动重要科学进步而获得表彰。   欧莱雅企业基金 (L' Oreal Foundation) 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于3月19日向五位杰出女科学家颁发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在科研这一至今仍被男性所主导的领域,每一位获奖的女科学家 都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对科学事业的坚定承诺及非凡的勇气,演绎出她们各自独一无二的职业发展之路。   &ldquo 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rdquo 计划创立十六年 以来,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该计划每年都会表彰为改变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科学家。1998年至今,全球范围 内已有2000多名女性获此殊荣,包括82位&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和1920位奖学金获得者,其中两位&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后来赢得 了诺贝尔奖。   今年的获奖者因推动重要科学进步而获得表彰,这些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当今社会中一些最为艰巨的挑战,包括癌症、抑郁症和药物成瘾。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的候选人由全球1000多位科学家提名。由古特-布洛伯尔教授担任主席,并由12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最终由他们选出五位获奖者。   第十六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rdquo 得主:   欧洲   布里奇特-齐弗(Brigitte Kieffer)教授   神经生物学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教授   法国伊尔基希遗传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 de Genetique et de Biologie Moleculaire et Cellulaire ,Illkrich, France)研究总监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道格拉斯学院研究中心(Douglas Institute Research Center,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科研主任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疼痛,怎样减轻这种感觉?齐弗教授在与疼痛、精神疾病和药物依赖相关的脑机制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杰出成就。1992年,她成为首位克隆和分离脑部阿片受体基因的科学家,而大脑内的阿片受体对感知疼痛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课题在过去15年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科学家。她的研究发现为开发治疗疼痛的新方法开辟了道路。   北美洲   劳莉-葛礼谦(Laurie Glimcher) 教授   免疫学和医学   美国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斯蒂芬及苏珊娜韦斯 院长   美国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医学事务教务长   作为纽约第一位女性医学院院长,葛礼谦教授是免疫学领域的全球先锋和领导者。她因在过敏中的控制免疫应答(T-bet)及自体免疫、传染性及恶性疾病中的关键性发现而获得表彰。她的科学发现为开发治疗红斑狼疮、儿童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病和多发性硬化症,以及过敏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   拉丁美洲   塞西莉亚-博赞(Cecilia Bouzat)教授   生物物理学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9.13, -0.04, -0.14%)国家科学和技术研究委员会(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uncil)委员   阿根廷国立南方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Sur) 教授   阿根廷布兰卡港生物化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chemical Research of Bahia Bianca, Argentina)副主任   博赞教授于2007年7月获得了阿根廷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rdquo 项目奖学金,目前是神经递质药理学的国际性领头人。关于大脑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科学的最前沿,而博赞教授就战斗在这个最前沿的阵地。作为神经递质药理学的国际性领头人,她在脑细胞之间如何在分子水平联系,以及脑细胞如何联系与控制肌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进展。她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阿尔茨海默氏症、抑郁症和成瘾行为的新疗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亚太   贺夜-伊奈宝(Kayo Inaba)教授   免疫学和医学   日本京都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School of Bio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Japan)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性别平等协会副会长、女性研究中心( Gender Equalit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 Researchers, Kyoto University, Japan)主任   作为京都大学科学院系的第一位女性副教授,伊奈宝教授致力于引领更多女性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她获表彰的科学发现涉及免疫系统在面临病毒、细菌或异常细胞(例如癌细胞)威胁时的触发机制这一领域。专攻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伊奈宝教授还是首位证明这些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治疗,然后再引入到生物体以刺激免疫系统应答的科学家。她的发现标志着细胞治疗的一个转折点,并且促成了一种新型抗癌疗法的诞生。   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赛格娜特-科勒姆(Segenet Kelemu)博士   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   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昆虫生理学及生态学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Nairobi, Kenya)主任   作为所在地区第一位进入埃塞俄比亚曾经唯一一所大学的女性,赛格娜特· 科勒姆博士为研究与牧草共生的微生物如何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并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受到表彰。她的成果为生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作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对当地小农户来说尤为重要。她之前在美国进行研究,并在哥伦比亚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回到了非洲,现在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国际科研网络的核心人物。
  • 2011国际化学年 "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启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妇女研究中心主任,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岳素兰致欢迎辞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主办方与任詠华教授、吴骊珠研究员共同启动“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   4月7日,由中华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办公室、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女科学家校园行”活动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该活动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青年群体中的延伸,旨在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方茂田、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岳素兰、欧莱雅(香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牟鹏华,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第13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任詠华及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吴骊珠共同开启了“女科学家校园行”之旅。   2011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国际化学年”,以纪念化学学科对知识进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各主办方联合启动“女科学家校园行”,并特意邀请任詠华、吴骊珠这两位在化学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走入校园与400名大学生及媒体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她们在科研道路上坚韧、执着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的年轻人,并赋予“化学”这样一个在常人眼中晦涩、高不可攀的学科更加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创始人之一,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为年轻群体和优秀女科学家搭建交流的平台,用获奖者的成功经验和人生经历鼓励年轻人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坚持自己的科学道路一直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目标。而‘女科学家校园行’就是对这一长远目标的最好实践。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真正为年轻人的未来指明方向,成为她们坚持梦想的动力。”   化学的力量改变世界   说到化学,许多人都会认为事不关己。但实际上,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合成的物质通过不同的形态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我们熟悉的化妆品、塑料、衣服的面料、各式各样的橡胶用品、食品添加剂、汽车的燃料等等都是应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我们的生活一天都不能缺少化学品,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及在应对人类发展挑战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此次参与“女科学家校园行”的任詠华和吴骊珠正是在利用化学应对能源危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共同打开了新能源—太阳能应用的新方向。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方案能够提供源源不尽的能源。然而,距离全面采用太阳能仍有一些障碍须加以解决,例如太阳能电池效率低,成本高。当今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电池由硅晶体制成,可是制作成本非常昂贵,太阳能转化率约30%。显然,这对于我们未来的科技和工业发展,以致人类生存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任詠华教授凭借她在发光材料和太阳能转化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获得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认可,她发现了具有独特的光吸收性能的几种物质,有助于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 而吴骊珠致力于研究超分子体系中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在微反应器控制的光化学反应、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以及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任詠华教授坦言自己是离不开化学品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化学堪比艺术,这样的观点让在座的刚刚跨进化学研究领域的大学生们深受鼓舞。她讲到,“我一直将化学家比喻为艺术家,以创新意念创造新事物。我总是因自己是一名化学家而感到幸运和骄傲, 因为化学是一门旨在创造新的化合物的主要学科。作为一名化学家,我们可以将化学和物理的领域结合以发展新的材料并解决能源的相关问题。或者,我们也可以结合化学与生物学或医药学来解决疾病和健康的相关问题。”实际上,任詠华教授所研发的光敏材料的应用远超太阳能,由于接触到油或重金属离子时会发光,这种材料还可应用于探测石油泄漏或放射污染等环境灾害。在医疗保健方面,光敏材料也可作为化学传感器,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或恶性细胞。   对于吴骊珠教授来说,做“有用”的化学一直是她的梦想,她一直探索通过光化学的手段创造可应用的清洁能源、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模拟光合作用的仿生研究,吴骊珠不断探索光合作用中心的工作原理,将氢化酶的活性反应中心运用到实验室的人工反应器,实现了从水中制备氢气的反应。进一步运用的前景广泛:可以将氢气储存起来,用作氢燃料电池,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可以利用氢气的高还原活性,发生原位的还原反应,作为新型的还原体系,以此来活化许多原本低活性的反应,实现高效太阳能的光化学转化。   活动现场,两位女科学家用平实的语言让原本深奥的化学平添了人性化的色彩,化学似乎也开始有魅力起来。“听了两位女科学家的演讲,深刻地感知到化学改变世界的力量。非常自豪我能够选择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专业,未来也会在化学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一位化学专业的学生在会后这样感慨到。   坚持成就科学信仰   在一个纷繁的世界里,能够拥有理想,并能持之以恒的为之而努力,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能够耐得住寂寞,不随波逐流,坚守理想和信仰,成功就离你不远了。科学更是如此,搞科研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往往需要付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女性从事科研,想要获得成功则需要更多的坚持,她们必须直面社会舆论的压力、兼顾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平衡更多的社会关系。但正如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所倡导的,“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否则人类就浪费掉了50%的智慧。   谈到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任詠华和吴骊珠都认为女性的情商较高,面对挫折会更加乐观并更加坚韧,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女性做事一般都更有耐心,观察力也更为敏锐。而且我觉得在很多情况下,女性工作要更为努力,做事也更加专注。而且我觉得作为一名化学家,坚定的信念是应该具备的关键素质。我觉得一旦女性下定了决心,她们会非常专注”,任詠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说到。   吴骊珠号召在座的大学生,“如果选择科学作为事业,就坚持下去,积极的投身于科学实践中,不放弃就一定会有结果。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挫折,只要不轻言放弃,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收获成功。”两位科学家的箴言和鼓励让大学生们深受鼓舞,“我会以她们为榜样,坚定不移地实现我的科学理想。她们让我们相信科学没有性别,女性同样可以走上诺贝尔奖的舞台”,一名女大学生在活动后激动地表示。   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表示:“ 经过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科学界发生的变化。很多女科学家,特别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女性科学家的名字已经开始为人们所知。另一方面,科技新生代的力量也在逐年加大,我们不再感慨中国的科学领域后继无人,而是赞叹后生可畏。这些都证明,让科学走近公众的视野,欧莱雅的付出已经开始获得回报。”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学风正派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3.不超过45周岁(197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二)奖励人数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二、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3.不超过35周岁(1981年5月3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   4.目前为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5.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该项目须于2017年开始研究,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支持人数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并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名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2-3名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  三、推荐工作要求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两个项目同时参与评选。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项目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出具候选人所在单位关于非涉密的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推荐工作材料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邮箱。  (二)候选人材料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1.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陆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陆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1)《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10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9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非涉密证明。  请于2016年8月15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收到为准,请留出足够的寄送时间。  五、联系方式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具体负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选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网上填报和上传信息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张玮琳 石 敏  联系电话:(010)68788768  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技会堂404室  电子邮箱:qnnkxjj@cast.org.cn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 系 人:刘 洋 姚振清  联系电话:(010)68526144 68578091  附件:1.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x   2.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x   3.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docx  中国科协  2016年6月7日
  •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者名单公示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和创新性成果的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获奖者年龄不超过45周岁,评选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共有114个单位和22名专家推荐有效候选人192人。经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产生了10名入选者。现将入选者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13年9月27日&mdash 10月6日。公示期间,如对入选者有异议,可向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书面材料。异议者身份予以保密。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邮政编码:100863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者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姓 名 工作单位 推荐渠道   于 黎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省科协   王晓晨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专家提名   王 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营养学会   许 凤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物理学会   孟智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国气象学会   徐静娟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家提名   曾 璇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家提名   谢 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市科协   雷群英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开始推荐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等院校科协: /p p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领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同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并实施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及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的推荐工作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具有良好学风,恪守科学道德 /p p   2.在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 /p p   3.不超过45周岁(197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评选范围不含工程技术领域及涉密领域。 /p p   (二)奖励人数 /p p   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其中至少1名在西部地区工作。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2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3-5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5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二、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2.从事基础科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3.不超过35周岁(1982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 /p p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二)支持人数和金额 /p p   本次支持人数不超过5名,每人提供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择优推荐其中1名参加“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项目评选 符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条件的入选者拟推荐至该项目。 /p p   (三)推荐渠道及推荐名额 /p p   1.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1名 /p p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可推荐本地区的候选人1-2名 /p p   3.各有关高校科协可推荐本校候选人1-2名 /p p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候选人由有关机构各推荐3名 /p p   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候选人1名。 /p p   三、推荐工作要求 /p p   (一)每位被推荐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不得同时参评两个项目。 /p p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p p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成果贡献以在国内作出的为主,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推荐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更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评审的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网络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非学术任(兼)职、非科技类奖项不得填入推荐表相关栏目。电子版材料与相应的纸质版材料必须保持一致。 /p p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填报不实和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并记录在案。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推荐资格。 /p p   四、报送材料要求 /p p   (一)推荐工作材料 /p p   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单位负责同志签字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同时电子版发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二)候选人材料 /p p   报送的推荐材料包括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 /p p   1.电子材料 /p p   电子材料通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http://qnnkxjj.cast.org.cn)报送。请各推荐单位用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进行网络填报,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推荐的类别。“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请于2017年8月31日前完成网络填报工作。 /p p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以及被引用、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3.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书面材料 /p p   (1)《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一式5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4份,请勿另附封面。使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将电子材料报送成功后,继续使用该系统打印《推荐表》。 /p p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请于2017年9月4日前完成书面材料报送,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委托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 /p p   五、联系方式 /p p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联 系 人:马文斌 赵崇海 /p p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p p   (二)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1.材料报送 /p p   联 系 人:高文洋 岳文彬 /p p   联系电话:(010)68586625 /p p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604室 /p p   邮 编:100081 /p p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2.技术支持 /p p   联 系 人:常 建 /p p   联系电话:(010)64391686 /p p   附件:1.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7.doc" target=" _blank"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2. a title=" " href=" http://www.cast.org.cn/n17040442/n17041423/n17052319/n17748026.files/n17748028.doc" target=" _blank" 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表.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协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6月20日 /p p /p
  • 致敬科研女神——盘点国内外三大女科学家奖历届获奖者
    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呈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女科学家凭借着她们吃苦耐劳、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细致严谨、踏实朴素的作风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成果,代表中国走向了世界前沿。科研界也拥有专属于女性科学家的荣誉,本文将盘点历年来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杰出女性科学家和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奖项介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L' 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设立于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表彰她们通过开创性工作,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并为其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每年评选一次,每年授予各大洲(非洲及阿拉伯国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共5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该奖项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侧重于对科学家整个学术生涯的评价,兼顾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公共服务3方面的贡献。近年来,李方华、叶玉如、任咏华、谢毅、陈化兰、张弥曼、胡海岚7人先后获得该奖项,展现了中国女科学家的风采,有力提升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历届获奖者:1998-2021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时间获奖者国籍研究领域2021年玛丽亚瓜达卢佩古兹曼提拉多(Maria Guadalupe Guzmán Tirado)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传染性疾病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北美洲生物化学胡海岚教授(Hailan Hu)中国神经科学阿格尼斯比纳格瓦霍教授(Agnès Binagwaho)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公共卫生安吉拉涅托教授(Ángela Nieto)欧洲胚胎学2020年凯瑟琳尼吉拉(Catherine NGILA)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化学野崎京子(Kyoko NOZAKI)亚太地区化学莎菲戈德瓦塞尔(Shafi GOLDWASSER)北美计算机科学弗朗索瓦丝孔布(Franoise COMBES)欧洲天体物理学艾丽西亚迪肯斯坦(Alicia DICKENSTEIN)拉丁美洲数学2019年娜贾特奥恩萨利巴黎巴嫩川合真纪日本卡伦哈尔伯格阿根廷英格丽德多贝希美国克莱尔瓦赞法国2018年珍妮特罗森特加拿大发育生物学艾米T奥斯汀(Amy T. Austin)阿根廷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卡洛琳迪恩英国分子生物学张弥曼中国古生物学希瑟扎尔南非儿科学2017年Maria Teresa Ruiz智利鲍哲南美国Nicola Spaldin瑞士Michelle Simmons澳洲Niveen Khashab沙特阿拉伯2016年Andrea Gamarnik阿根廷分子病毒学陈化兰中国兽医疫苗Quarraisha Abdool Karim南非艾滋病预防詹妮弗杜德纳美国分子生物学Emmanuelle Charpentier德国分子生物学2015年Molly S. Shoichet加拿大激光化学Thaisa Storchi Bergmann巴西黑洞Dame Carol Robinson英国膜蛋白谢毅中国无机化学Rajaâ Cherkaoui El Moursli摩洛哥发现希格斯玻色子2014年Laurie Glimcher美国Cecilia Bouzat阿根廷Brigitte Kieffer法国Kayo Inaba日本Segenet Kelemu肯尼亚2013年Deborah S. Jin美国生物医学Marcia Barbosa巴西地震研究Pratibha Gai英国催化剂黑田玲子日本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Francisca Nneka Okeke尼日利亚高层大气、离子电流2012年邦尼巴斯勒美国细菌Susana López Charretón墨西哥阐明轮状病毒感染机制Frances Ashcroft英国新生儿糖尿病Ingrid Scheffer澳洲基因Jill Farrant南非植物克服干旱2011年Jillian Banfield澳洲细菌Silvia Torres-Peimbert墨西哥星云和宇宙起源Anne L' Huillier法国照相机任咏华中国(香港)发光材料和太阳能Faiza Al-Kharafi科威特水、石油等污染处理2010年伊莱恩富克斯美国皮肤和皮肤干细胞Alejandra Bravo墨西哥细菌Anne Dejean-Assémat法国白血病和肝癌Lourdes J. Cruz美国大脑Rashika El Ridi埃及血吸虫病疫苗2009年Eugenia Kumacheva加拿大癌症治疗Beatriz Barbuy巴西宇宙诞生和恒星Athene Donald英国材料物理学小林昭子日本分子导体Tebello Nyokong不明癌症治疗Marnie Blewitt澳洲基因2008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染色体与癌症和衰老的研究Ana Belén Elgoyhen阿根廷听觉阿达约纳特以色列蛋白质合成系统、抗生素V. Narry Kim韩国基因Lihadh Al-Gazali阿联酋遗传性疾病2007年Tatiana Birshtein俄罗斯分子学Margaret Brimble新西兰贝类毒素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美国固体材料学Ligia Gargallo智利聚合物溶液性能Ameenah Gurib-Fakim毛里求斯植物学和生物医学2006年帕梅拉比约克曼美国免疫系统Esther Orozco墨西哥变形虫研究Christine Van Broeckhoven比利时阿尔茨海默病防治Jenny Graves澳洲进化原理Habiba Bouhamed Chaabouni突尼斯遗传疾病防治2005年Myriam P. Sharachik美国金属和绝缘体的电传导Belita Koiller巴西无序物质Dominique Langevin法国洗涤剂、乳状液和泡沫米泽富美子日本非晶半导体和液态金属计算机模拟Zohra ben Lakhdar突尼斯红外光谱2004年Christine Petit法国耳聋叶玉如中国大脑神经元Philippa Marrack美国淋巴细胞Lúcia Mendonça Previato巴西植物病虫防治珍妮佛汤姆森南非转基因植物学2003年Johanna M.H. Levelt Sengers美国热力学Mariana Weissmann阿根廷凝聚体物理学Ayse Erzan土耳其凝聚体物理学李方华中国电子显微镜Karimat El-Sayed埃及物理学2002年雪莉蒂尔曼加拿大/美国染色体Ana María López Colomé墨西哥眼睛失明Mary Osborn德国细胞学Indira Nath印度麻风病防治Nagwa Meguid埃及精神病防治2001年琼伊莲阿吉特辛格施泰茨美国生命化学Mayana Zatz巴西分子生物学安妮麦克拉伦英国生殖生物学苏珊娜科丽澳洲分子遗传学Adeyinka Gladys Falusi尼日利亚分子遗传学2000年乔安妮秋莉美国分子生物学Eugenia Del Pino厄瓜多尔分子生物学玛格丽特萨拉斯西班牙分子生物学冈崎恒子日本分子生物学Valerie Mizrahi南非分子生物学1998年Gloria Montenegro智利植物学帕斯卡莱科萨尔王艳秀中南大学2邓雨君复旦大学3刘 灿北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提名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关高等学校和企业科协,各有关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现开展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奖励名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励个人名额不超过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区工作;“团队奖”名额不超过5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评选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取得重大发现、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注重提名创新团队中的领军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45周岁(197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条件,团队结构稳定、合理,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领域(不含涉密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团队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提交前需征求中联办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领域研究工作,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不超过35周岁(198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资助人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资助人数不超过5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组织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开展提名工作,在征求妇联意见后,可提名本地区的候选人3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2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提交前需报经中联办审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专家提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规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3名或3名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提名专家不得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责任与义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提名工作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每位被提名人需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保证提名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人选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提名人选在科普、智库、扶贫、民间科技外交等领域的科技服务情况,关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提名表中所列成果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被提名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提名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提名人选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六)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材料不实或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者,经查实,均按程序取消评选资格或撤销获奖和资助资格。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七)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需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拟提名对象个人或团队办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八)提名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各提名单位注册并登录“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https://www.scimall.org.cn/),点击“人才评奖”,使用分配的“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进入“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按照要求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录后,在线填报材料,其中包括提名表和有关附件材料。填报中注意选择拟提名的类别。“提名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码”另行发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专家开展提名工作前可与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联系获取系统用户名、密码。提名专家须在候选人提名表上签署提名意见及签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请于2020年12月13日前填报候选人电子材料。填报成功后,不能更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使用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打印书面材料,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须保持一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材料包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提名工作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名情况报告1份,仅组织提名报送。内容包括提名人选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提名单位公章。提名情况报告电子版通过中国科协专家服务平台与远程评审系统上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包括代表性论文(不超过3篇)、主要科技成果目录、技术鉴定、知识产权、技术应用、所获奖项等相关证明材料。专著(不超过1本)可另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团队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附件材料1套,根据《候选团队提名表》提交“主要成绩和贡献”栏涉及内容相关证明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一式3份,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提供此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候选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020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5份原件(请勿另附封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候选人所在单位(学校)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材料报送截止时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书面纸质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5日前,以接收时间为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材料接收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网上系统填报指导及材料接收工作由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范永健 宫 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材料报送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 系 人:赵 鹏 岳文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62165291 6858662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室(10008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电子邮箱:pjjlc@cast.org.c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18日 /p p br/ /p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关于组织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及个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科协发组字 〔2023〕 52号) 要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开展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具体要求如下:一、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一)奖项设置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二)评选条件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负责人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评选条件,为业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对团队的学术方向、成果产出、队伍建设、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决定性领导作用。(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3)团队应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团队成立时间不少于3年。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备较强的内部协作关系,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4)团队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得到同行公认。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三)组织提名每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及会员单位最多可推荐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候选者1名、团队奖候选团队1个。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一)评选范围和条件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3.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二)组织提名每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所属分支机构及会员单位最多可推荐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者1名。三、提名工作要求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扩大人才发现和举荐视野,注重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名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优先提名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2.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要求提供论文影响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等是评价的重要参考,应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中的有关内容对应。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3.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提名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决”。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4.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5.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候选团队须提供依托项目的佐证材料、代表性成果,以及反映团队建设水平、影响力、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实际贡献等有关内容。6.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7.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个人奖被提名人不得作为团队奖成员参评。每位被提名人(团队)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渠道提名。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9.港澳地区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港澳办统一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10.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11.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考察、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四、材料填报要求1.请各分支机构或单位和个人认真阅读通知及附件文件,根据评选条件和提名工作要求开展工作。2.候选人填报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附件材料等,进行STID认证,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单位(专家)。STID(Science & Technology ID)作为科技人才身份标识,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通过STID可为科技人才提供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场景服务。“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联系学会获取“推荐码”。《提名表》(附件1、2、3)仅供参考,具体填写信息以系统为准。请对应上传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重要奖项等附件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无固定模板,加盖公章)、征求意见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须上传依托项目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5)。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的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 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3.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无须提交纸质材料。候选人请于2024年3月30日17:00前完成在线提交。 4.学会将组织专家对提名人进行评选,择优提名。联系人:王跃超联系电话:010-82800750电子邮箱:wyc@cis.org.cn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A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4年1月2日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附件附件1、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提名表.docx附件2、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候选团队提名表.docx附件3、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表.doc附件4、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doc附件5、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doc
  • 女科学家:我们很强 但非女强人
    上周末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一群女科学家特别打眼。她们互称姐妹,自信满满。相比男科学家,她们更低调神秘。在科学领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南都记者采访了她们中的三位,带你认识女科学家们真实的一面。   陈左宁:女科学家不是另类   1957年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兼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5月23日,早上6点半,陈左宁从北京出发,11点半飞机落地后她直接赶往酒店参加论坛。简单午餐后,她上台开讲《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计算》。   台上的她声音利落有力,语速很快,感叹词很少,20分钟内讲完了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下午5点,论坛还未结束,饭也没吃,她又赶往机场飞杭州。工作在等着她。   手拉行李箱,风风火火赶着早出晚归的飞机,是58岁的陈左宁的生活常态。   在广州的这天,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有一场女科学家的聚会。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前有场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为了能参加论坛,陈左宁还推掉了一项重要的评审。她非常看重这次论坛,因为想和600多名女科学家、女科技工作者、女企业家和女大学生聚聚。   女性思维缜密适合做码农   &ldquo 技术的发展就像流淌的河流。即使暂时形成湖泊,最终还是会突破湖泊的围堰奔流而下直到大海&hellip &hellip &rdquo   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左宁,台下非常低调。她很少接触媒体,几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网上能搜到的关于她的新闻,多是她参加科学论坛。   在女科学家高层论坛现场,南都记者在会议间隙向陈左宁发出采访邀约,出乎意料,她答应了。因为访谈的主题是关注女科学家。或许是因为这暗合了她现在最上心的一件事&mdash &mdash &mdash 为更多女性参与IT工作鼓与呼。   &ldquo 我长期在做IT,而且是做技术。我发现在学生阶段还能见到不少女性的身影,在IT职业道路上就越来越少了。&rdquo 这是她受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中国计算机学会(C C F)是中国IT界最权威的学会,陈左宁担任了学会的副理事长。去年3月,学会下辖的委员会增添新成员&mdash &mdash &mdash 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人称&ldquo 女工委&rdquo 。陈左宁担任女工委主任。   女工委成立后一个月,就牵头组织了&ldquo 优美的计算机,优美的女性&rdquo 的主题沙龙,鼓励女性计算机工作者自强。因为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ldquo 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鼓励女中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rdquo   这场沙龙,选择到清华大学开不无原因。在清华大学工作的朋友告诉陈左宁,近年来,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女孩越来越少。还有朋友分析,女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智力方面看没问题,但报考时更多人愿意学金融、生物、医学而不是计算机。   &ldquo 希望IT队伍能吸收更多女性。&rdquo 陈左宁强调,国外也有人推动女生从事IT工作,美国2011年开始就有个编程女孩(girlsw hocode)计划,吸引女生做&ldquo 码农&rdquo 。然而现在谈到程序员,社会的刻板印象仍是程序员是&ldquo 男性职业&rdquo ,在网络上也被称为&ldquo 程序猿&rdquo 。   陈左宁的看法是,&ldquo 女程序员的优势非常大。我就是资深程序员。女性的特点就是思考特别缜密,是非常适合做码农的。如果我设计一个程序,我考虑问题的系统性、缜密性比他们强。还有非常投入。&rdquo   谈起自己,陈左宁的第一个词就是勤奋,&ldquo 可能有些人&lsquo 玩一玩&rsquo 就能&lsquo 玩&rsquo 成科学家,我不是这样的人&rdquo 。   不加班&mdash &mdash &mdash 只是想的都是计算机   在中国工程院官网、百度上,检索陈左宁的履历,就会知道她有多牛。   2001年,时年44岁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她还是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陈左宁多年同事的印象中,她雷厉风行,非常干练。在陈左宁自己眼里,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强人,&ldquo 只能说是在职业道路上比较执着,你不能说执着就是女强人。&rdquo   &ldquo 我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8-10个小时。&rdquo 陈左宁说   &ldquo 不加班吗?&rdquo 记者追问。与陈左宁一起工作多年的秘书补了一句&mdash &mdash &mdash &ldquo 加很多班&rdquo 。   陈左宁赶紧补充:&ldquo 这不叫加班,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投入以后,实际上无所谓上班或下班。脑子里整天都是计算机。&rdquo   说起科研的吸引力,陈左宁显得特别高兴,&ldquo 你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或者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最大的乐趣。&rdquo   从履历可见,1979年以来,陈左宁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ldquo 解决问题&rdquo 一直是陈左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她说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大庆时,&ldquo 我们做的计算机非常准确地预告了天安门广场的天气情况,非常准确。&rdquo   陈左宁热爱的IT领域是男性扎堆的地方。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中也同样是男性占多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工程院486名院士中,男院士463人,占95%,女性有23名,仅占5%。女院士中,未满60岁的只有3人,今年58岁的陈左宁是最年轻的女院士之一。   而在现任的中国工程院院领导中,陈左宁也是唯一的女性,还是党组成员。   工作和生活在男人之中,陈左宁说没有孤独感,&ldquo 真正工作起来,已经没有性别的感觉了,完全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rdquo   在职场上,陈左宁也没有被歧视的感觉。&ldquo 我觉得受歧视是自己的感受,老是把自己当成弱者。如果你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弱者,你在职场上就不行了。&rdquo   陈左宁不单不喜欢&ldquo 女强人&rdquo 这个称呼,也不喜欢&ldquo 女汉子&rdquo 这个帽子。她更习惯被人称为&ldquo 老师&rdquo 。   当科学家并非儿时梦想   一谈起科学,陈左宁就很来劲。她认为科学最美的地方,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探求。&ldquo 宇宙这么大,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最美的地方。&rdquo   陈左宁说小时候从未对科学感兴趣,也从未想当科学家。只是从小想知道自然界的一些问题,&ldquo 对未知有渴求。一直感兴趣,就这么走下去了。&rdquo   女科学家也是人。陈左宁也有丈夫和孩子。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陈左宁认为得找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伴侣。   常常有人追问女科学家与其他女性有何不同,陈左宁强调,女科学家不是另类,只是对科学感兴趣、走上了科研道路而已。   精力过人的陈左宁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几乎每天都坚持快步走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工作之余看看书,听听音乐。她说自己很普通,从内心到外表。&ldquo 我不会觉得我很美。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颗粒。我只不过比别人更加勤奋点,更加执着点。&rdquo   王红阳:不做科学家不知能做什么   1952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   一头栗色卷发,一身深蓝套装,一副细框眼镜,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在女科学家中显得有些耀眼。在广州开中国科协大会时,王红阳还是忙,马不停蹄从这个会场赶往另一个会场。   居里夫人的粉丝   在王红阳看来,科学最美的地方在于去发现&ldquo 真&rdquo 。   她是中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ldquo 为什么人类会得肿瘤,就非常值得探索,我们探索了几十年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rdquo 王红阳说,特别是当周围的亲人朋友中有人得了肿瘤,就更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原因。   &ldquo 就是这样一种驱动力,让你愿意比别人更辛苦,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客观上的结果,就是你的科学发现会造福于病人。&rdquo   跟不少科学家一样,王红阳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青年时代读了居里夫人自传,深受影响。作为50后的王红阳,也说小时候读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受鼓舞。   &ldquo 我不知道不做科学家我能做什么,我现在既是做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大夫,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工作,我对我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rdquo   女性回到锅台边是荒唐的   和男科学家相比,王红阳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做事认真,静得下心,没有太大野心,能够实现比较长期的目标。&ldquo 有人提出让女性重新回到锅台边,我觉得是荒唐的。&rdquo 王红阳认为时至今日,歧视女性的事情仍然存在。   与陈左宁一样,王红阳也同样感受到了,越往上走女性科研工作者越少,做基层工作的女科技工作者在数量上超过男性,但能够走到更高层级的女性越来越少。&ldquo 这个绝对不是女性能力的问题。当然不完全是歧视的原因。有些女性中途就退出了。&rdquo   王红阳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改善女性工作环境而努力。她和同事们在一个青年项目申请上,对女性的年龄要求比男性延长了两年。这两年恰好可以弥补女性生育哺乳所花的时间。   王红阳给予年轻的女科研工作者的赠言是:&ldquo 应该记住,你和男性有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潜力,绝不要放弃。&rdquo   包饺子做春卷是拿手好戏   闲暇时,王红阳喜欢看书,她喜欢励志书,也喜欢小小说。给她带来快乐的最大爱好非摄影莫属。她出差时经常带着台单反,拍路上的风景。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乐此不疲。   她说自己不单是医生,也是老师,而且非常喜欢当老师。做了教授的她,觉得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王红阳也不闷,她喜欢&ldquo 和学生一块儿去欢乐一下。我们有实验室的小型活动,大家一块儿做点吃的,或者一起去拍拍照&rdquo 。曾经留学国外10年的王红阳独立生活能力很强,她笑说:&ldquo 包饺子、做春卷,我都还可以&rdquo 。   女科学家与闺蜜私聊都聊些什么?王红阳和陈左宁就是好朋友。王红阳笑道,女科学家在一起不是故意要谈工作,只是经常会谈到学术交叉问题。&ldquo 朋友间的聊天,既有生活问题,也会有科技问题。&rdquo   她说,和陈左宁在一起,她们就会问她云计算大数据的问题,&ldquo 属于比较轻松的学术交流,但又不是纯粹的学术交流,但是又有很多科技的含量。&rdquo   陈瑞爱:能拿95分不允许自己拿90分   1970年出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导,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技术与制品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科研首席。   站在记者面前的陈瑞爱安静优雅,44岁的她一袭黑色连衣裙,彩色丝巾上的丝巾结打得一丝不苟,分外精致。不施粉黛的她,一头齐额短发有些可爱。很难想象,她是位总和鸡鸭猪打交道的兽医专家,还是女科学家高峰论坛中不多的&ldquo 学者型商人&rdquo ,穿梭于科研、教授、总裁三个角色之间而游刃有余。   小农场的第一个技术员   1992年,从兽医学专业毕业后,陈瑞爱放弃留校任教和在广州工作的机会,回到粤西山区,在离肇庆新兴县城十多公里远的小农场当起技术员。她是那里的第一个技术人员。   上世纪90年代,畜牧业的科研技术粗犷,很多没有标准,&ldquo 当时养鸡的成活率只有68%。&rdquo 她的兴趣来了,要做科研帮助产业解决问题。   此后6年,她吃住都在养殖场,白天下乡调查研究,到农家给鸡诊病,开处方,晚上就将死鸡带回实验室做临床解剖和实验室诊断,&ldquo 当时住在山脚茅棚里,山后就是坟地,经常深更半夜要起床观察鸡的活动,用药后的现场反应。&rdquo   1999年,陈瑞爱在国内率先推出《家禽安全生物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的动物疫病防疫技术模式,使肉鸡成活上市率从68%提高到96%,该项目成果还获得&ldquo 九五&rdquo 国家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2002年,陈瑞爱牵头组建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ldquo 我们是第一个成功研制禽流感疫苗的民营企业&rdquo 。   2003年亚洲暴发禽流感。大华农为国家提供了防控所需疫苗的60%到70%。&ldquo 当时连续奋战3个月,开头连续七天没睡觉,天天在车间。&rdquo 当时,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温氏集团,存栏8000万只鸡,使用大华农的疫苗后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陈瑞爱和她的同事们创造了&ldquo 奇迹&rdquo 。   平心静气地把事都做了   &ldquo 如果能拿95分,我一定不允许自己拿90分就算了。&rdquo 陈瑞爱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二十多年,她每天的工作时间保持在10到13个小时。每天文件必须当日处理完,每个文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错别字。她注重条理和逻辑,喜欢提前计划,看重流程和制度化。   理性、制度、计划、逻辑,看起来都是&ldquo 男性化&rdquo 的思维惯性。记者问她,女性做科研的优势在哪里?她脱口而出,&ldquo 细心和耐心&rdquo 。   &ldquo 会着眼于科研细节,比方说,从立项开始,就很注意每个细节。&rdquo 在禽流感疫苗研究中,其中一个病毒量的研究数据始终看不到结果。陈瑞爱不用去现场,拿着原始记录、台账对照着看,便瞧出来是因为在病毒稀释过程中漏加了某项数据。   &ldquo 我做事情就是不慌不乱&rdquo ,陈瑞爱笑笑,&ldquo 心比较静,平心静气的,尽管时间紧迫,也是紧而不乱。&rdquo 她略带腼腆地笑,安静而从容。   如今,她所在的大华农已上市,市值达200多个亿。陈瑞爱还在思索,如何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   如果不当兽医专家,陈瑞爱会是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ldquo 我一开始是想学法律的,结果填报志愿出了些差池。&rdquo 她从来都信任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条理。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关注的多个建议、议案都集中在法律领域,算是延续了自己的&ldquo 法律梦&rdquo 。   欣赏生活中的简单和雅致   &ldquo 你是女强人吗?&rdquo 陈瑞爱笑答,别人都说她是拼命三郎,工作狂,空中飞人,&ldquo 我觉得,我只是内心很有韧性和耐力&rdquo 。   她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生活里的她。爬山,弹琴,散步,练字,喝茶,做饭,所到之处,留下不少倩影。因为有个摄影高手丈夫,她因此也有了许多珍贵而美丽的时刻。   陈瑞爱说她欣赏简单的&ldquo 雅&rdquo 。   &ldquo 我穿衣服比较简洁,从来不化妆&rdquo ,生活中的陈瑞爱着装其实很有心思。深蓝碎花衬衣搭褐色喇叭裤,肩搭迷你红色小包 或是民族风白底蓝花绸缎长裙,这些造型&ldquo 没有刻意打扮,但要面对员工、学生,要让他们看到我的风采、活力和激情&rdquo 。   她的办公室、房间甚至卫生间,每样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ldquo 像实验室里的各种试剂器皿一样,要整齐干净。&rdquo 生活里,陈瑞爱热爱文学,对莎士比亚情有独钟。钱学森是她的偶像,&ldquo 科研就应该像钱老,坚忍不拔,平和低调。&rdquo 她说,对失败,不会去抱怨。对收获,从来不主动庆祝。   你眼中的她们是这样的?   忙 宅在实验室,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强 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一贯很高很苛刻,不允许自己有弱点。   闷 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个人和家庭生活极少,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无趣。   其实她们是这样的!   ●低调神秘,很少接触媒体,几乎不接受专访,但也会给你惊喜,允许有特例&mdash &mdash &mdash 只要你聊的话题是她在乎的女科学家群体。   ●勤奋执着,宇宙那么大,她们正在看,未知那么多,她们尽可能提供解决方案。   ●独立自信,野心未必很大,内心必定强大,可以搞科研可以包春卷,有闺蜜有生活,可以私聊还不闷。
  • 对话最具影响力女科学家李灵军: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有着广大的女性从业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3.8女神节将至,仪器信息网将以“我们Women in STEM ——科学仪器行业女性洞察”专题,邀请多位行业女性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点滴故事,解读她们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洞察科学仪器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李灵军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教授您认为过去10年中分析化学领域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李灵军:在过去的 10 年里,分析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在质谱学领域,更灵敏、更高分辨率、更高性能的质谱技术经历了重大创新发展,不仅如此,软件开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基于多组学的系统生物学、单细胞组学和大规模的翻译后修饰分析和结构蛋白质组等研究的进程。您过去 10 年的科研工作中最离不开哪一种分析仪器?李灵军:总的来说,质谱仪一直是我们研究工作开展的主力军。具体而言,在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展中,高度依赖于几款高性能的 Orbitrap质谱仪器,这些仪器对于我们推进高通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糖蛋白组学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此外,MALDI-TOF质谱仪对我们的生物分子成像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及未来,您认为质谱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李灵军:我想说,COVID-19 大流行是该领域和我们的社会在 2021年及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分析科学是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推动发展的,因此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专注于开发改进的病毒感染诊断和病毒结构表征方法,同时也有更多新兴主题的研究被开展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从实际一点的角度来看,这场大流行以多种方式对全世界的分析科学家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的内容包括失去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时间、难以参加线下会议因此难以与世界各地的分析科学家同行面对面建立联系。但是积极的一面是,这场大流行同时也为分析化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继续突破科学研究的界限,以解决社会的紧迫需求。各种形式的网络会议也可以将全球的分析科学家联系在一起。如果您没有成为一名分析科学家,您会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李灵军:我可能会成为一名环境科学家/工程师,因为我的本科的学习集中在该领域。或者我也成为一名中学或小学的教师,因为我喜欢分享知识并喜欢和年轻学生一起工作,激励年幼的孩子对科学的发现感到兴奋,对教师来说,也会受益匪浅。您崇拜的对象和良师益友是谁?李灵军:我很幸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三位出色的导师。他们分别是我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 Jonathan Sweedler教授、Dick Smith 教授和 Eve Marder教授。我不仅钦佩他们的科学成就,他们同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每个人在指导学员、管理研究小组和从事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的风格。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不同的东西,现在我也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三位老师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拥有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且非常支持他们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继续他们的职业发展。除此之外,我还受益于与该领域的许多资深同事的良好互动,我钦佩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年来,我收到了很多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也帮助我不断推进和改进我们的研究计划。对那些追随您的人有什么想说的话?李灵军:追随你的梦想,永不放弃。研究真正让你着迷的东西,然后去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没办法感到乐趣,你就无法对任何事情充满热情。如果你真的热爱你正在做的事情,必要时长的工作时间并不难。坚持和努力会得到回报。不要依靠运气来取得成功——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创造性地思考和跳出框架思考也很重要。分析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中心科学”,它支持并影响多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和进步。它的跨学科性质使分析科学家能够在化学和生物学进行跨界工作,以突破每个领域的界限,同时解决重大的生物医学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求与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研究人员合作的机会。 附:李灵军教授简介:2002年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现任该校药学院和化学系双聘教授,并获该校 Vilas 杰出成就教授称号。200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布兰迪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李灵军先后被授予分析化学个人成就奖(匹兹堡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生涯奖、美国质谱学会研究奖、斯隆基金会研究奖,以及2014年美国质谱学会Biemann Medal,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是美国质谱学会杂志副主编。2016年,李灵军教授入选 the Analytical Scientist "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分析科学家,并于2019年和2021年两次入选该杂志评选的“全球最有影响力分析科学家TOP100"榜单。李灵军教授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并应用这些尖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去解决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关键性问题。李灵军课题组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在构建基于高灵敏度质谱多维分析平台,并应用此平台发现300多个新型神经肽,开发了多重等质量同位素定量 DiLeu 标签试剂等,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受邀学术报告200余场。本文由受访人授权,仪器信息网翻译
  • 哪些女科学家成为了你科研路上的榜样?
    仪器信息网讯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些有力量的女性榜样。她们可能是一个角色,也可能是现实里的优秀女性。  「我希望,这将给那些愿意踏上科学道路的年轻女孩们传递积极的信息,向她们表明,女性科学工作者也能通过她们进行的研究脱颖而出。」  “My wish is that this will provide a positive message to the young girls who would like to follow the path of science, and to show them that women in science can also have an imp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that they are performing.” - 2020 Chemistry Laureate Emmanuelle Charpentier.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mmanuelle Charpentier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前,质谱技术在生物、医药、材料、食品、环境、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学者在质谱领域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并在其各自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资深女工程师……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但是受社会角色影响,女性学者面临工作和生活中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仪器信息网小编收集了一些质谱界优秀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故事,看看她们身上有哪些令我们向往的特质?以及她们如何用智慧和力量探索种种未知和科学真理,希望为更多科学技术行业的女性工作者带来有价值的思考和力量。  01 地地道道的 “质谱人”  (苏焕华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  对于如何选择质谱这一独特领域,苏焕华老师说,“国家需要,组织安排。1972年,我被调到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开始参加大型质谱仪器的引进、安装、调试工作,从此与质谱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质谱人”。  谈及在工作历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时,苏焕华老师说“每个人在工作历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莫过于在接受新任务时要面对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困难和挑战随时都会存在。所谓“最大”有不同的理解。若以付出的代价而论,时间、精力、个人的得失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所有的付出一定要有收获,哪怕是失败也是一种挑战,这种经历会让人受用终生。  ——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  02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钱小红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近30年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之路,也见证了钱小红研究员个人的学术轨迹。从美国NIH实验室一名从事生物质谱研究的访问学者,到回国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副主任,出任基金委蛋白质组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HLPP、HUPO等国际大会也记录下钱小红教授作为秘书长忙碌的身影。  这些年,钱小红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发表的新方法论文被国际化学领域综述杂志Chemical Reviews多次引用,课题组组合肿瘤生物标志物验证策略得到国际认可,并在国际HUPO组织的27个实验室比对评估实验中位列100%准确的“全球6甲”。课题组研究成果获CAIA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钱小红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课题组攻克了“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项目,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贡献1000~3000个新的额外编码基因,领导了由中国人绘制的首个人类肿瘤蛋白质组表达图谱,开启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研究新阶段。  对于留学归国这20多年的研究历程,钱小红研究员表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实验室二十年发展历程最好的注脚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实验室的未来从今天出发!”  ——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资讯栏目  03勇敢面对自己,静心求索问道  (张金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我中学时代,崇尚学习数理化,那时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点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同。科学家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化学家居里夫人是我崇拜的科学家,当时虽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还没有清晰的规划,但是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想法。1987年经过高考,我来到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读本科,在药学院的药学专业学习。1992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我通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攻读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攻读博士学位,并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从事药物分析新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展新药质量分析和代谢研究工作。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对于我来说曾经最大的困难是定位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到底是满足眼前的现实需求,还是长远地从学科发展考虑。作为学科带头人从药物分析专业角度出发,在某些方面支撑单位药物研发总体发展,提供一些关键分析技术。在经过与老一辈科学家交流,与同事进行探讨,以及科学文献的学习之后,我想明白了应该做好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从我的导师周同惠院士身上学到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受益匪浅。在规划好发展方向之后,心静力聚,攻坚克难,努力做好自己承担的项目,以及前瞻性开展的自主项目。  04 方法跟着问题走 用侦探的思维做科研  (黄超兰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有这么一位有个性的科学家,本科毕业她在高中母校当教师,过着稳定又安逸的生活。4年之后的一天,她突然“开窍”,毅然放弃了高薪安稳的工作,重新投入科研的海洋。“港大化学初相见,一遇质谱误终身”,自此找到了一生的“情人”,专攻质谱技术,爱得难舍难分。她早早意识到质谱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潜力,从香港到圣迭戈,从质谱机理到蛋白质组学,她师从蛋白质组学界的泰斗John Yates,从此便在由质谱技术搭建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进行着科研和方法开发。  她就是黄超兰,生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喜欢挑战、爱飙车、染艳紫和亮绿的头发、酷爱推理小说 也爱钻研科研,她沉迷质谱技术本身,也擅长利用质谱技术开发新方法解决生物医学研究的难题。  2013年,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她以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学成归来,投身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她更是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希望将质谱技术真正应用到临床上,服务精准医疗。  ——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  05 跨界要知己知彼  (葛瑛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教授)  2020年,美国质谱学会将质谱界内“最高荣誉”之一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葛瑛教授,以表彰其应用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top-down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心脏疾病研究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葛瑛教授既是该奖项自颁布以来的第七位女性科学家,也是该奖项历史上第三位获得此荣誉的华人学者。  葛瑛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基于top-down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起始于博士求学期间,彼时她师从Fred W. McLafferty,后者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拉弗蒂重排反应,也被喻为质谱界泰斗。葛瑛在博士毕业后做出了一个与多数科研学者不同的抉择,她决定先加入美国惠氏制药(后并入辉瑞制药公司)从事药物研发工作,这段工作经历需要她与不同研究领域的工作者合作完成研究内容,也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更为她日后赴任高校开启交叉学科的研究之路“凿”开了一道光。  葛瑛团队突破了传统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界限,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和top-down方法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并通过新的方法策略获得了对心脏疾病等病理学研究的新颖洞见。  ——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  06 你能做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Anne K Bendt 新加坡国立大学 首席研究员)  I follow my gut feeling. As a kid, I already knew I wanted to be a scientist. I try to stay curious and keep a broad overview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sciences. I also schedule some ‘deep thinking’ time to come up with good projects, and network actively.  It took me a while to understand what my key strengths are. I also felt uncomfortable highlighting my achievements. And it took me a whil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mentorship and to find role models.  07 女性的力量来自坚持和韧劲  (叶慧 中国药科大学 副教授 )  通过本科和博士的学习培养了自己在质谱领域的研究兴趣和专长,这离不开一路走来导师们的悉心教导和支持 在成为高校教师之后,在和药学同行们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愈发明确自己的专长能够带来的价值,对研究方向越发明晰和自信,这离不开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同行们的指点。  障碍总是有的,挑战更多。在研究中涌现的问题不断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出挑战,这需要我们保持学习的状态和激情,还需要健康的身心 在培养学生和课题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团队不断的磨合、共同成长,保持正向和开放的心态 在纷繁的事务中必须养成高效的工作和学习习惯。但是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其实是来自于相信自己可以解决它。  08 培养深植于内心的自信,开阔视野  (李惠琳 中山大学 教授)  我研究方向的选择受个性、教育及科研经历、科研兴趣、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过往与很多优秀科学家的接触中,给我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他们深深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长线思维,会选择少有人走的路。路程也许曲折,但在克服挑战的同时,会不断收获喜悦、成就感和长久坚持的动力。我选择的科研方向既符合我的科研兴趣也充满未知和挑战,可以长久的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持续成长并收获喜悦。  科研之于我本身是充满快乐的,可以探索未知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过程中也会收获点点滴滴的喜悦。但在科研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焦虑。对于我,内心对自己热爱事业的那份笃定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旅行、朋友倾述、留意并创造让自己开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有助于帮我调整心态并继续前行。希望女性多培养深植于内心的自信,开阔视野,保持持续的成长。祝愿大家在各行各业中都闪闪发光,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快乐生活。图源:https://femalesinms.com/  2021年7月22日,仪器信息网与Females in Mass Spectrometry(FeMS)组织即将联合举办“第一届女性质谱学者国际研讨会”,旨在为质谱领域的女性学者从学业生活到个人心路历程等方面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会议日程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报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