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仪器信息网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题为您整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话题讨论。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的论坛

  •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关于《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归口,相关企业、社会团体、技术研究机构等单位联合起草的《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及《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适用性,现就该项团体标准面向全行业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11日,逾期未回复,视为认可征求意见稿中相关内容。反馈意见请填写《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并反馈至电子邮箱mtx4000@163.com。附件:1、《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2、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2023年7月10日关于《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pdf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pdf征求意见反馈表.doc

  • 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关于2023年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技术规范立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根据《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省碳促会函[2018] 7号)的相关规定,经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对《石化化工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造纸及纸制品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等9个团体标准进行立项审查,所申报的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予批准立项。标准编制工作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如有单位或个人对该标准项目存在异议,请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反馈至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处。特此公告。附件:团体标准立项名单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联系人:谢燕君 电话:020-83841623邮箱:gdlc.giec@qq.com 传真:020-38455701[align=right]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align][align=right]2023年3月30日[/align][url=http://file2.foodmate.net/wenku2023/wfx202304041146.pdf]关于2023年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团体标准立项通知.pdf[/url][font=Verdana, Arial][color=#333333]相关标准如下:[/color][/font][font=Verdana, Arial][color=#333333]家用电冰箱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color][/font]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list][/list]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b]网友评论[/b]

  • 【转帖】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 一、竞赛主题: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二、竞赛组织: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承办:(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协办:《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中国食品质量报》、国家食品安全网、(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网、新浪网(健康频道)、食品伙伴网、第一食品网。 三、竞赛时间: 2009年1月6日-2009年2月28日。 http://www.foodmate.net/exam/这里可以网上答题朋友们可以试试

  • 【讨论】我国冰酒标准的建立 有力促进冰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就在不停的探索高端甜型酒——冰葡萄酒的从种植、采摘、加工以及生产工艺的可行性。研究引进葡萄品种的适应性和本土葡萄生产冰酒的可操作性。通过多年的摸索,终于在2002年研制开发并成功上市了冰酒。成为最早在国内将冰酒推向市场的厂家之一。几年来,冰酒以其馥郁芳香,甜蜜优美的独特品质,成为了冰酒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  冰酒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对冰葡萄酒的研制开发、生产投入的热情。2005年公司又开发了利用本地资源和外埠资源相结合的宝石红冰酒、珍珠白冰酒。以下内容,有很多是我们在冰酒酿造实践中的一些总结和看法,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冰酒标准建立的紧迫性  1、 市场发展的需要  冰酒的生产近十年内陆续出现的,并且于近几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打着冰酒幌子低档甜酒充斥在市场,严重的影响了冰酒的市场的定位和形象。面对这种不规范的、甚至是混乱的市场秩序。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  消费者以及相应得检测机构相对来讲更信任国家标准。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冰酒标准的早日出台也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QS认证过程当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对于特种葡萄酒产品标准的认识产生分歧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异性的指标由于没有国家标准这些特定的法律文本的支持,而使得认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二、 冰酒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地域的特色和差异性  在标准的制定中要正确处理好规范和特色的辩证关系。既要按照科学、严格地制定严谨的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应的酿制规范;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地域的特点,保留相应的特色,而不是生搬硬套。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葡萄种植区包括加拿大、德国、和中国,是很难使用统一的生产标准的。葡萄品种的差异、葡萄的含糖量、浓缩度、浆果成熟度、风味物质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比如:加拿大VQA要求最低采摘糖份是35度,而在德国则要求的最低采摘浓度是25.3度。而其他规定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葡萄酒产区一定要基于自身的现状,制订了不同的葡萄酒生产标准。这样就会使冰酒的生产在一定的严谨、规范的高度上 ,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 VQA、国标、企标三者的对比  在冰酒开发的同时,我们根据加拿大VQA的冰酒标准以及OIV的有关规定和规范,制定了企业标准Q/TPGY03-2002;VQA加拿大酒商质量联盟,被认为是冰酒界较为完整和严谨的标准系统,世界葡萄酒组织OIV也对冰酒有详尽的规定;它分为葡萄的种植和采摘的规定规范和化学物质限量部分。  在葡萄的种植和采摘规范方面:一会儿我们的加拿大酿酒师还要具体讲到。在这里我就不做详细地介绍了。  以下我就化学限量物质指标方面,将我们目前所执行的企业冰酒标准、国标GB15037、以及加拿大VQA 冰酒标准作一对比分析。来说明冰酒理化指标标准的特异性。2、三标准理化要求对照分析:(见附件)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77840]冰酒.doc[/url]

  • 全国政协委员严建文: 以“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

    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数十载,全国政协委员、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今年两会期间,严建文继续围绕高端制造带来多项提案,为聚变产业、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目前,中国在核聚变科研方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然而,随着发达国家更为先进的聚变装置陆续建设,如日本聚变反应堆(日JT-60SA)的建成,美国正在建设高温超导托卡马克SPARC等,中国聚变能技术领先的优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严建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当前聚变堆建造仍需克服材料、加工、装备、建安、运维等尖端制造技术难题,而国内尚未成立解决聚变制造产业共性问题、服务制造产业发展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限制了聚变产业的发展。鉴于此,严建文建议由中国科协牵头,支持国际化的聚变产业联盟注册,促进国际间聚变技术的交流;由发改委牵头,加大聚变产业经费投入,成立1—2家由国家主导的聚变能开发应用的市场主体;同时由工信部牵头,支持创建聚变尖端制造创新中心并将其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聚变尖端制造万亿产业集群。近年来,合锻智能也在以实际行动助力聚变产业发展。据悉,公司正积极参与聚变堆的关键部件的相关制造,投入了专门团队对聚变堆真空室构件进行预研,并已承接核聚变真空室构件的研制工作。“中国制造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底蕴不足的事实,人才技术能力与基础制造能力均有待提升。”严建文表示,除关键零部件及高端装备与国外发达工业强国还存在差距外,我国在高端机器操作系统、智能装备管理运维系统等软件能力上也亟待完善。对此,严建文建议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做调研普查,重点对标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尽快制定中国工业发展路线图,落实短缺技术能力建设的路线和方向,安排科学的赶超时间表,并根据各行业、领域的特点,注重并务实推进中国工程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隐形领军企业。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人工智能赋能下,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倍增器”。 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铁、建材、民爆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减少约12%。不过,在严建文看来,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的供给支撑能力、应用推广水平仍待提升,关键标准仍存在缺失或适应性不强等情况,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建议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重大专项(2030)立项实施,同时加快智能制造普及应用,支持工业大省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未来工厂’,在中小企业层面构建一批企业数智化转型样板并加强复制推广。”严建文表示,除此之外,加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和评价体系也是当务之急。[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证券时报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仪器行业如何赋能?

    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全民热词,与此同时,各方对“创新”、“产业”、“高科技”、“数字化”、“大数据”等耳熟能详的词语,再次有了新的解读。[b][color=#0070c0]多角度,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color][/b]回顾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原文如下:[size=14px][i](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i][/size][size=14px][i]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i][/size]这意味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优质”,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征则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举措:[img=image.png,666,27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6d14ebab-bda6-4879-a426-ac02d6353197.jpg[/img]此外, “科技、教育、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环,也将促进生产力的跃迁,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color=#0070c0][b]主力军,新质生产力重点行业凸显[/b][/color]《报告》中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已经被划分了明确的行业分类,一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是未来产业。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所包含的行业领域,国家文件是有明确规定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b]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b]等。关于未来产业,2024年初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指未来制造、[b]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b]六大产业发展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技术已经长成,且拥有了大规模的产品市场。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十多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三五”初期的8%左右,提高到“十四五”中期超13%,数字的背后正是新质生产力所孕育的巨大市场机会。相较于耳熟能详的“新三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虽然陌生,却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诸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未来显示等常被视为典型的“未来产业”。[color=#0070c0][b]谋出路,ACCSI2024 重启增长[/b][/color]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以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离不开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人才支撑、资金加持的推动,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快慢。众所周知,科学仪器作为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硬件”,对科研成果的产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发展,这就对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b]为此,我们大胆发问[/b]:[i]“新质生产力”与科学仪器行业的每个企业、每个人到底有什么关系?科学仪器传统企业群体又当如何用好新质生产力,破壁融合?龙头企业、大企业、小企业各自如何抓住“新质生产力”机遇,突破增长?民营企业如何承担起基础科技研发和创新突破的“卡脖子”任务?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应如何把握新一轮仪器市场机会?......[/i][b]问题在哪里,出路就在那里![/b]2024《政府工作报告》为科学仪器行业指明了今年的工作方向,但如何破壁融合,重启新一轮增长,还需科学仪器产业深入研讨。2024年4月17-19日,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在苏州召开。   本届ACCSI以“破壁融合,重启增长”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人士,力争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热点的市场需求信息、最新的技术进展及成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颁发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欢迎报名参会[b]部分分论坛:[/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第六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分析仪器创新应用场景探索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科学仪器人才发展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第六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人工智能赋能光谱仪器新产业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第八届中国质谱产业化发展论坛[/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科学仪器投融资论坛[/url][color=#ff0000]全部会议日程,请点击下方官网链接:[/color][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url][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山西: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align=center][im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dabab9a9-04a9-4270-a09b-cb26e56927f2.jpg[/img][/align]《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来源:高新处][align=right][/align]

  • 【分享】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仪器展示

    【分享】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仪器展示

    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山西省煤炭转化技术中心、山西省洁净能源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1981年,是山西省科技厅直属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中心占地面积15000m2,实验大楼建筑面积6000m2,有各种检测仪器设备200余台/套,技术力量雄厚,是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素质精良的专业技术队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开展分析测试业务,为第三方提供公共数据同时开展分析测试方法及技术研究。中心以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测试为主,多门类常规化学分析并举。主要从事食品、化工、节能、煤炭、环境、农业、冶金、地矿、油品、金银珠宝等领域的分析测试工作。中心在2005年9月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号No.CNASL2331);2006年7月通过了省计量认证复评审(证书号:2006040410Z);从1990年起多次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证书编号:(2006040410Z);具有环境质量乙级资质证书(晋环科资证字第0027号、晋环科资证字第0022号)。1994年经山西省技术监督局授权,成立了“山西省贵金属首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2000年经山西省经贸委考核批准,成立了“山西省节能检测中心第二检测站” ;2000年经山西省工商局考核,成为其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定点单位;2003年经山西省司法厅认证,中心取得了综合商品检测检验司法鉴定资格,并成立了“山西省商品检测司法鉴定中心” 。受科技厅委托,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负责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的管理工作,是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基础科研条件平台建设的组织和牵头单位。从2006年起省财政厅、省科技厅投资上千万元联合在山西省分析测试中心建立“山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应用公共实验室”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6/200906301630_157860_1622715_3.jpg[/img]

  •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政策解读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2年6月24日经省政府第10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的出台,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普及和加强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制度举措,对推动构建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更好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立法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2020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强化宣传引导,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依然较大、矛盾依然突出、形势依然严峻。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广泛传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和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省生态文明教育长期位于全国前列。通过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规范化法治化打下了良好基础。2019年3月,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共同签署《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制定出台我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对于发挥我省生态文明教育既有优势,推动构建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二、基本内容《办法》包括总则、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激励措施、附则,共六章四十条。(一)明确生态文明教育是全社会责任。《办法》规定,普及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组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权利。为落实这一共同责任,《办法》规定了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全民参与的原则。(二)规定政府生态文明教育职责。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涉及全体公民的事业,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相关专项规划,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生态文明教育重大问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生态文明教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行动。(三)细化社会各方面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办法》从江苏实际情况出发,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特别是学校、家庭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作出规定。同时提出了行业协会、商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此外,对生态文明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专门明确。(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多元化。《办法》规定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明确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学习课程;鼓励和支持动植物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公共文化设施等向公众优惠或者免费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环境保护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免费向社会开放。《办法》还把每年6月5日环境日所在的周,确定为江苏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周。三、主要特点(一)基本确立了组织实施体系。《办法》在明确政府生态文明教育职责基础上,具体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指导、规范、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网信以及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广电、林业、地震、气象、邮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等的生态文明教育职责作出规定,对行业协会、商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明确。(二)初步构筑了支撑保障机制。《办法》明确将生态文明教育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推选活动的评价标准,使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有了很好的抓手。《办法》还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的经费由本单位承担,生态文明教育中涉及清洁生产培训的费用可以依法列入企业经营成本。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应当建立激励评价机制,采取典型示范、基地建设、警示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检查评估等措施,从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社会行动等方面搭建了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三)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办法》注重与时俱进,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吸收了法规政策的最新成果,如长江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等。(四)提出了具有引领性的创新举措。《办法》在借鉴部分地方早期立法的基础上,对我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提炼,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和时代要求创新提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制度措施。比如,专章明确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责任,提出并明确“将青少年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带头履行生态文明教育责任”“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组织、指导、支持会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生态文明教育责任的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范围,依法实施信用激励等措施”等等。[align=center][b]江苏省人民政府令[/b][/align][align=center][b]第 157 号[/b][/align]《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已于2022年6月2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0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align=center]省长:许昆林[/align][align=center]2022年6月28日[/align][align=center][b]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b][/align][b]第一章 总 则[/b]第一条 为了普及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推动构建生态环境社会行动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传承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等方式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第三条 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全民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相关专项规划,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生态文明教育重大问题。第五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指导、规范、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网信以及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广电、林业、地震、气象、邮政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第六条 普及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组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权利,将青少年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对象,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带头履行生态文明教育责任。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情况作为重要内容。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依法开展、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第七条 每年6月5日环境日所在的周为本省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应当集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第八条 对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b]第二章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b]第九条 学校应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规定组织落实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要求,充实、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和课外辅导员,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师业务培训内容。鼓励学校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融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十条 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启蒙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培养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生活习惯。第十一条 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第十二条 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开展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发挥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培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第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督促学校将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教学活动安排,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和课时,激励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创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指导做好授课教师和课外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应当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b]第三章 家庭生态文明教育[/b]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培育、引导和影响未成年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未成年人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协助和配合。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提高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学校、社区等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公益性生态文明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生态文明意识和技能培育。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应当为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公益性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服务活动。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推选活动,应当将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情况纳入评价标准。[b]第四章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b]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单位文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并支持职工参加生态文明教育。第二十一条 本省建立国家机关主要负责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当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第二十二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机构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应当结合实际,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教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二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并结合实际以管理人员、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操作维护人员等为重点对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二十四条 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组织、指导、支持会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行业、本领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应当利用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公益性生态文明教育。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纳入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面向村(居)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鼓励通过制定村(居)民生态文明公约、推广垃圾分类、促进节能减排、厉行节约用水、杜绝餐饮浪费、举办生态文明讲座等形式,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第二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参与公益性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和支持动植物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公共文化设施等向公众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在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周免费开放,提供生态文明教育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环境保护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免费向社会开放,接受公众参观。国家和本省对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第二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法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生态文明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指导服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面向志愿者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第二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大生态文明教育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力度,刊播生态文明公益广告,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对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舆论监督。[b]第五章 保障激励措施[/b]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引导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经费在本单位预算经费内列支。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所需的经费由本单位承担,生态文明教育中涉及清洁生产培训的费用可以依法列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投入。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应当推动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激励评价机制,采取典型示范、基地建设、警示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检查评估等措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行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和支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并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和支持具备场馆设施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开放清单。第三十五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学习课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写面向不同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读本,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资源、指导和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会同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整合社会资源,指导支持学校建设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库,完善校本课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鼓励有条件的生态文明教育机构和人员通过课堂授课、讲座、现场体验、网络课程等方式向公众提供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第三十六条 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按照规定实施督导评估。第三十七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范围,依法实施信用激励等措施。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负责人、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以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部门的责任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将重点排污单位、因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排污单位和新建项目单位的上述人员等列为重点培训对象。具体培训对象、内容和学时由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导确定。第三十八条 有关组织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未依法履行生态文明教育责任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可以给予通报批评。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职责的,由有权机关依法追究责任。[b]第六章 附 则[/b]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

  • 【原创】关于内审员培训班的消息

    在内审员版块上看到有人在问关于实验室内审员培训班的事情,这里推荐给大家一个,我单位8月14号刚上过,挺好的,当时的老师是 全国电动工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黄涛老师,希望大家有用。网址: http://www.bjlab.net/ 点击 培训计划

  • 紫外线能够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紫外线能够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且人体90%的维生素D是通过晒太阳获取的,它能促进钙吸收、骨钙沉积。注意: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所以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建议早上10点、下午4点时晒10分钟左右。

  • 奶粉又爆双氰胺,月旭准备好了吗

    新西兰出产的部分牛奶和奶粉中被曝检测出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洋奶粉也成“问题奶粉”。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新华社特约分析师宋亮上午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包括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为何奶粉频频出事?

  • 32万!2023年泸县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动物疫病监测试剂采购

    [b][font=inherit]一、项目基本情况[/font][/b]项目编号:N5105212024000026项目名称:2023年泸县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动物疫病监测试剂采购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323,100.00元采购需求:详见采购需求附件合同履行期限:采购包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采购包1:不接受联合体投标[b][font=inherit]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font][/b]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采购包1:本项目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个体工商户视同中小企业;监狱企业和残疾人福利性单位视同小型、微型企业)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采购包1:(1)投标人为生产厂家的须提供有效的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2)投标人为经销商的须提供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效的《兽药经营许可证》(兽药以及生物制品)复印件,并同时提供产品生产厂家的《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b][font=inherit]三、获取招标文件[/font][/b]时间:2024年02月05日至2024年02月09日,每天上午00:00:00至12:00:00,下午12:00:00至23:59:59(北京时间)途径:项目电子化交易系统-投标(响应)管理-未获取采购文件中选择本项目获取招标文件方式:在线获取售价:0元[b][font=inherit]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font][/b]时间:2024年02月26日 09时30分00秒(北京时间)提交投标文件地点:四川德才汇招标代理有限公司(泸州市龙马潭区云台路69号城北公交枢纽站底楼)开标地点:四川德才汇招标代理有限公司(泸州市龙马潭区云台路69号城北公交枢纽站底楼)[b][font=inherit]五、公告期限[/font][/b]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b][font=inherit]六、其他补充事宜[/font][/b][font=inherit]根据《四川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四川省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融资工作的通知》(川财采[2018]123号)文件要求,为助力解决政府采购中标、成交供应商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促进供应商依法诚信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有融资需求的供应商可根据四川政府采购网公示的银行及其“政采贷”产品,自行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政采贷”银行及其产品,凭中标(成交)通知书向银行提出贷款意向申请,并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和贷款流程申请信用融资贷款。相关政策规定内容请在“四川政府采购网”查询。[/font][b][font=inherit]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font]1.采购人信息[/b]名称:泸县农业农村局地址:泸县玉蟾大道444号联系方式:0830-8181237[b]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b]名称:四川德才汇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地址:泸州市龙马潭区云台路69号城北公交枢纽站底楼联系方式:0830-3198806[b]3.项目联系方式[/b]项目联系人:潘女士电话:0830-3198806

  • 【转帖】四家协会联合发出促进月饼市场的倡议书!

    四家协会联合发出促进月饼市场的倡议书 发布来源: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时间:2008-07-28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出“落实国家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月饼市场健康发展”的倡议  根据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统一部署,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促进月饼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摒弃生产陋习,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月饼市场供应,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日前联合向月饼生产、经营企业发出“落实国家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月饼市场健康发展”的倡议,号召广大月饼生产和经营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月饼生产的规定,对月饼生产、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合理设计和使用月饼包装,所有经销单位杜绝月饼搭售,不销售无QS标识的产品,共同促进月饼市场的健康发展。  落实国家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 促进月饼市场健康发展倡议书 各月饼生产经营企业及相关行业:   中秋节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其节日氛围与文化内涵相互交融,越发深入民心。   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标志。《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自发布实施以来,焙烤食品行业的企业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月饼市场整体运行良好,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抽检合格率较高,食品安全得到保证;月饼价格整体回落,天价月饼基本消失;企业注重新工艺、新技艺、新品种的研发,月饼品种日益丰富;过度包装得到有效遏制,包材设计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和节日气氛。月饼作为传统节日食品的真实属性已然回归。   为促进月饼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摒弃生产陋习,强化食品安全,为奥运做出贡献,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我们四个行业协会联合发出以下倡议:   一、各生产和销售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食品馅料》、《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新的政府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发布,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重视食品安全,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月饼产品。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严格执行GB 19855《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月饼生产、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   三、重视节约资源,合理设计和使用月饼包装,提倡有限资源的可重复利用。   四、进一步规范月饼销售行为,所有经销单位杜绝月饼搭售;不销售无QS标识的产品;委托加工企业,应按相关要求,在包装的标签标识上标注可追溯性的信息。   五、密切关注月饼市场动态,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注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各知名品牌及骨干企业应带头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发挥在市场中的示范与主导作用。   六、提倡企业诚信经营,各月饼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应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适度的包装,丰富的花色品种,进一步繁荣月饼市场。   共同促进月饼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共同责任,我们将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烹饪协会                     中国饭店协会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                     七月二十二日

  • 锌是促进味蕾生长的重要物质

    锌是促进味蕾生长的重要物质,锌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有贝类海产品、动物肝脏、瘦肉等,大概2个生蚝就能满足每日锌的摄入量。

  • 青岛啤酒、好想你等企业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size=18px]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食品工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手工制作、机械生产、产业化的“三级跳”,当前,正在向全营养、高科技、数字化的方向迅猛发展。[/size][size=18px]在青岛,青岛啤酒、诺森生物正通过引进前沿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产业的高品质跃进。青岛啤酒,这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端特色啤酒基地的翘楚,正在通过[b]解码工业拉格酵母的生物信息,源源不断地培育新的发展潜力[/b],引领食品产业的高品质飞跃。而诺森生物,则专注于益生菌、乳酸菌等功能性工业菌种的研发生产,为市场带来更健康、更高品质的产品。[/size][size=18px]作为中国著名的食品企业,好想你主要以生产和销售红枣、核桃等健康食品为主。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出,食品工业企业需要培养和发展符合食品工业高品质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从而构建出食品工业产业设计健康功能产品、打造健康生产工厂、做好健康食品供应链。[/size][size=18px]“[b]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b]。”在石聚彬代表看来,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市场迅速崛起,有机食品、无添加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从销售端来看,“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b]产品多元化、即食化成为新主流。[/b]从生产端来看,高品质食品需要全生态链的聚能打造,健康食品产业体系亟待加速打造。[/size][size=18px]石聚彬代表介绍,他们已主导制定3项红枣行业国家标准,打造了1个省级果蔬创新中心,获得授权专利60余件,创造了行业内50余个第一,为发展食品工业新质生产力积累了经验。“比如,我们围绕FD冻干技术进行了食品智造深度布局,投建了18条先进生产线,让健康食品保鲜方式从‘生鲜’‘冷鲜’到‘锁鲜’的创新升级。”[/size][b][size=18px]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size][/b][size=18px]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size][size=18px]传统产业并不“传统”,注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也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新质生产力。[/size][size=18px]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size][b][size=18px]参考资料:[/size][/b][size=18px]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大市的路径选择.第一风口.2024.3.13[/size][size=18px]石聚彬:培育食品工业新质生产力,以“三新三品”构建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光明日报.2024.3.11[/size][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转帖】加强环境监管 促进污染减排

    加强环境监管 促进污染减排 节能减排工作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工作之一,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会力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做好污染减排是环保部门的职责,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做好污染减排谈谈自己的观点。摸清底数、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计划是做好减排工作的前提  节能与减排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排污单位的节能减排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做到了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无形中也促进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企业从被动减排变为主动减排,为我们顺利开展减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证我们彻底搞好减排工作。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媒体对造纸业的“零排放”工程进行大力宣传,这是节能减排的很好事例。多措并举、加强监管是做好减排工作的保障  要做好减排工作首先必须摸清辖区排污底数,找到辖区主要污染行业或企业,再次要根据行业特点、国家标准并考虑技术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这样才能使减排工作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制定减排计划时,突出重点行业,综合考虑行业工艺特点、国家标准、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这个区的首要污染行业为造纸业,其次为化工业,再次为乳制品业和果汁行业。这个区的造纸行业年COD排放量占全区总排放量的99%,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区总排放量的96%。因此,临潼区在制定减排计划时将减排的重点放在造纸行业、化工业和乳制品业及果汁行业,只有这些行业实现了减排才能大大减轻环境压力,才能使这一区域收到较为明显的环境效益;临潼区在确定造纸业的减排目标时,根据工艺特点,对规模较大的造纸业依据陕西省造纸行业地方标准计算出其排污量的高限值,结合当前国内先进水平造纸行业的吨纸排污量,将此高限值适当降低到企业当前技术水平能够达到的程度,然后逐步改善,这样使企业主觉得减排并不是不可及的,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完成减排任务。对规模较小、处理成本相对较大的造纸业,因其现有状况不能保证稳定达标排放,对其采取了关闭或拆除化学制浆工艺的措施。  在监管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把好源头、中端和末端3个环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从源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严格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落实“三同时”制度,做到不欠新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把住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变重批轻管为慎批重管。要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提高准入门槛。坚持区域增减平衡原则,严格新增二氧化硫、COD排放量项目的审批管理。大力鼓励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严格审查、审批环评文件,把住环境准入的第一道门槛。所有新、扩、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按照国家、省有关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环评审批手续。严格实行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审批的情况,坚决严厉查处。  加强对已审批项目的清理和检查,严把项目“三同时”验收关,对未严格执行“三同时”验收的项目,该停的即停,该关的就关。对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管,做好技术方案的审查及技术服务工作,确保治污措施规范、可行。项目建设单位正式投产前,必须按规定向环保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凡未经环保部门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运行)。严厉打击“三同时”违法行为,对业主单位没有落实“三同时”的,一经发现,从严、从快处理,使企业打消侥幸心理,真正把“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2)结合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关停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2.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全过程中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料、工艺路线和设备以及废物利用、运行管理的各环节,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环境战略。国内外污染防治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推行清洁生产也是搞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必然选择。  在重点污染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要求企业在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排污大户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没有执行清洁生产审计的原则上对其新增排污总量项目不予审批。  3.强化监管,做好末端减排工作  (1)加大对限期治理的督察力度,保证其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做到多还旧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限期治理项目的环境监管。限期治理期间实行限产、限排。对限期治理项目进行挂牌督办,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其治理进度。  (2)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3)对国控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杜绝偷排现象。对其他重点污染源加强监督性监测频次,及时掌握其排污状况,为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4)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和处罚力度,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污染减排。对屡查屡犯的违法排污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给予高限处罚,并依法足额追缴排污费。  (5)建立污染源台账,及时掌握老污染源削减和新污染源增加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

  • 【转帖】自噬促进肿瘤形成:一种新观点

    自噬促进肿瘤形成:一种新观点Tangdl2000点评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基本的细胞应激调控机制,细胞可以通过自噬和溶酶体,消除、降解和消化受损、变性、衰老和失去功能的细胞、细胞器和变性蛋白质与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细胞的重建、再生和修复提供必须原料,实现细胞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它既是体内的“垃圾处理厂”,也是“废品回收站”;它既可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又可保卫细胞免受细胞内毒物的损伤。  自噬与肿瘤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调控肿瘤发生,2)影响肿瘤治疗疗效。过去传统的观点是认为自噬抑制了肿瘤形成,主要证据有:1)很多人类肿瘤在遗传学上出现自噬基因的缺失;2)自噬基因敲除老鼠(例如Beclin1, UVRAG等)出现自发性肿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2010年12月13日,《Oncogene》杂志在线发表了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自噬不但能够肿瘤形成,而且也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的形成,这无疑是对现有理论体系的补充和挑战。也再次提醒人们重视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即事物具有双面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生物是多样性的,肿瘤也不例外,每种肿瘤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一样。  杜克大学的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有:利用一种条件性Atg3自噬基因敲除老鼠体内外证实了抑制自噬防治了BCR-Abl融合基因介导的白血病发生。BCR-Abl融合基因是人体细胞第9号染色体上的Abl原癌基因与第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可引起蛋白激酶持续性激活,使白细胞过分增殖而出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外,作者发现抑制自噬后增加了细胞凋亡(apoptosis),包括p53磷酸化,上调p21和PUMA等促凋亡通路。  值得注意的事,近年来也出现了有关细胞凋亡促进肿瘤发生的研究报告。例如CD95促进了肝癌以及卵巢癌肿瘤的发生,PUMA促进了淋巴瘤的发生。这一系列研究清楚的表明自噬或者凋亡促进或者抑制肿瘤发生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总之我们在关注这些基本细胞机制和通路的“主要角色”的同时,要注意其“次要角色”,关注“阴阳”。

  • 天津奶制品准备提价 乳制品或将全面涨价

    “面对以奶源为主的综合成本上涨,乳企通常会优先选择优化供应链,内部消化部分上涨成本,但如果上涨压力过大,乳企则不得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价格调整。”食品产业研究员边晨光表示,除了成本上涨外,奶荒也成为了乳企提价的关键原因。事实上,自去年,国家开始鼓励奶牛养殖业兼并重组,鼓励规模化发展。而在规模养殖还未成熟,个人养殖不被提倡,新西兰等进口奶制品部分被禁的三重压力,导致了国内奶源的紧缺。国内奶源吃紧,乳企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始重点生产高端乳制品,中低端液态奶的产量下降,最终推升了价格。  “价格居高不下的进口奶源,也将给整个中国乳制品市场蒙上‘阴霾’。”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除了液体乳制品面临涨价外,固态乳制品也难逃涨价风波。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是进口原料奶粉,进口奶粉的上涨速度仍然很快,居高不下的饲料价格使欧美等地对奶牛养殖业进行了调整,国际价格在下半年已经进入拐点,预计明年进口奶粉的价格还将会呈上升趋势,像婴幼儿奶粉这类采用进口原料的乳制品涨价也或将在所难免,乳制品全面涨价难以避免。

  • 上海拟立法促进商品包装减量 强调全程统一监管

    上海拟立法促进商品包装减量突出企业自我约束 强调全程统一监管近日,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五次会议对《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一审。这标志着上海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促进商品包装减量。《草案》明确,该规定适用全市行政区域内生产及销售的所有商品,由质监系统承担全部监管责任。 商品包装涉及的内容很广,管理工作涉及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府“三定方案”,都没有明确该项工作的主管部门,现实中这项工作职责分工不清,管理界面模糊。《草案》明确由质监部门全程负责商品包装物减量的监管工作,即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包装物减量均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管。 记者在此次审议中了解到,目前,商品包装主要产生于生产环节,从生产源头来规范包装行为最为有效。上海是个开放性的大市场,非本地生产的商品占很大比重,因此,只有通过销售环节的监管并向生产环节传导,才能对源头起到有效的管控作用。为了避免分段管理的弊端,让监管责任更加清晰,从标准管理的角度,质监部门相比其他部门技术手段支撑力度更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虽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但缺乏相应罚则,因此,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往往难以奏效。对过度包装设定法律责任,是当前管理部门处置违法行为急需突破的问题。 由于《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上位法对生产环节的过度包装行为未规定相应处罚,按照《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地方立法对此不宜设定罚则。因此,《草案》厘清了有关法律责任问题,对生产者违反强制性规定进行商品包装的,只作“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的规定。但考虑到本次立法将监管重点设定在销售环节,而上位法未对“销售违反国家强制性包装规定的商品”这一行为做规定,因此,地方立法存在设立罚则的空间。本着“过罚相当”的原则,《草案》规定销售者销售违反强制性规定商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拒不停止销售的,处2000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两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记者注意到,《草案》对已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的行业和产品做了约束性规定,明确生产者和销售者不得违反国家限制过度包装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销售者不得销售过度包装商品,同时对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规定生产或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规定了停止生产或销售及处相应的罚款,对于国家尚未出台限制过度包装标准的,《草案》应从政府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引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作出规定。 记者在调研时,有关人士表示,基于目前行政架构和资源配置,如果监管由质监部门负责牵头,作为管理抓手,质监部门有能力在统筹引领技术标准规范、对相关标准进行判定方面提供技术手段支撑,但《草案》还应当明确相关部门在包装物减量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职责,应要求工商、食药监、发改、商务、经信、环保等部门加强工作协同,形成政府各部门的合力,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包装物减量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草案》确立了“企业自我约束、政府管理引导、行业规范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原则。其中,重点强调的是企业的主体责任。《草案》关于包装要求、生产者和销售者义务及减量措施的规定,其核心都是突出企业的自我约束。 此外,《草案》将激励引导措施与约束性措施并重,目的在于除了发挥规范、惩戒作用外,充分发挥其宣示、引导作用,不仅仅是制约商品过度包装行为,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传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公众建立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转自《中国质量新闻网》

  • 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新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验室体系建设

    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围绕如何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表示,省财政今年新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24.8亿元,重点支持江苏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开展一些重大基础研究。目前,江苏省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达35家,今年争取突破40家。[align=center][img=发布会现场.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wycimg/da6a4235-1787-438c-ad93-699c08ed6734.jpg[/img][/align][align=center]发布会现场[/align]在抓基础研究方面,许昆林说,江苏将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今年将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高水平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三个研究中心,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策源力。在抓产业升级方面,许昆林表示,江苏一方面将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未来产业体系,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抢占制高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着力巩固扩大传统产业优势。许昆林举例说,苏州有一家传统的铸造企业,通过大数据决策分析、智能化改造等,智能铸造示范车间自动化程度超过90%,产品定制周期从7天减少到半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221%,同时还牵头建立了铸造产业园,引领链上中小型传统铸造企业绿色化转型。另外,江苏还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据许昆林介绍,江苏将研究出台一批增量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能够达到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万家。“只有企业创新抓好了,全要素生产率才会大幅度提升,才能够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许昆林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就江苏而言,其有轻工、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升级上也面临体量大、转型难度高等各方面挑战。如何统筹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江苏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发布会上,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表示,首先让传统产业“发新芽”,以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通过财政奖补资金、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提升。其次让新兴产业“长成林”,发挥总规模超千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引导作用,努力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再次就是让未来产业“快生根”,江苏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初具规模,下一步将积极开拓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建立“前沿技术-场景应用-先导区”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现代实验室装备与技术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i][/color][/size]

  • 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回复

    关于《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的实施要求总局领导好:请问《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对于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负责其产品销售的企业(进口产品经销商)位于我国境内的情形是否需要满足该管理办法?如果需要,负责制定企业标准和公示的主体是谁?[align=center][img]https://xgzlyhd.samr.gov.cn/gjjly/img/fd-a-avator.png[/img][/align][b]回复部门: 标准创新管理司[/b][color=#999999][back=transparent]时间:2023-10-16[/back][/color]进口产品不实施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 卫生部:婴儿配方食品禁止“促进大脑发育”标签

    关键词: 婴儿配方食品婴儿食品 “促进大脑发育”“有益视力”……婴儿配方食品标签中这类常见字眼或将被禁止。卫生部9月4日公布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征求意见稿)》强调,不应对0至6月龄的婴儿配方食品中必需成分进行含量声称、比较声称及功能声称。 特殊膳食用食品,指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或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定膳食需求而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主要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低能量配方食品等。这类食品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可类比的普通食品有显著不同。 征求意见稿称,符合条件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可以对能量或营养成分进行含量声称、比较声称或功能声称。但是,0-6月龄的婴儿配方食品中必需成分除外。据参与起草工作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韩军花介绍,该要求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的要求。我国发布的系列婴幼儿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对产品中必需成分的含量值都有明确的要求,只有符合含量要求的产品才是合格的产品。同时,0-6月龄婴儿需要全面、平衡的营养,因此对其必需成分的声称是不必要的。对一些允许添加的可选择性成分,则可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声称。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征求意见稿)》即日起公开征求各界意见。据介绍,修订完成后,该标准将和预包装食品营养通则、营养标签标准一起组成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标签方面的标准体系。届时,我国的标签标准体系将相对完善,接近于国际食品法典中的标签体系

  • 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咨询?市场监管总局回复

    您好,关于2023年8月31日颁布的《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第十五条,想咨询一下:【委托加工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由委托方完成执行标准信息的自我声明公开。】我司向A公司采购商品,A公司向C工厂采购商品,合同是A公司与C工厂签订的委托生产合同,我司与A公司签订商品买卖合同,但实际产生委托行为的是我司,且标签上委托方也是我司,请问我司需要完成自我声明公开吗?还是只由A公司完成自我声明公开即可?盼复,谢谢。[align=center][img]https://xgzlyhd.samr.gov.cn/gjjly/img/fd-a-avator.png[/img][/align][b]回复部门: 标准创新管理司[/b][color=#999999][back=transparent]时间:2023-11-09[/back][/color]按照《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委托加工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由委托方完成执行标准信息的自我声明公开”。实际产生委托行为的是贵司,委托方也是贵司,应当由贵司完成执行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