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分子特征验证

仪器信息网生物分子特征验证专题为您整合生物分子特征验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分子特征验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分子特征验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分子特征验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分子特征验证话题讨论。

生物分子特征验证相关的资讯

  • “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研究”项目启动
    近日,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以下简称“NQI专项”)“特征生物分子多维数字化表征量值溯源与计量标准研究”实施方案论证暨启动会在中国计量院和平里院区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相关领导,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副院长戴新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各承担单位代表共40余人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施一公,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研究员钱小红等11位专家组成的项目咨询专家组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会上,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对参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强调了国际单位制数字化变革对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变革有助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促进测量结果的国际化和标准化,提高测量效率和安全性,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市场监管总局科财司相关领导对项目实施管理提出明确要求。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副研究员赵洋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技术路线及预期成果等。来自中国计量院、西湖大学等单位的课题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各课题的具体任务和实施方案。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从各自专业角度为项目及课题提出了具体咨询意见。施一公院士认为,引入数字计量科学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赞同中国计量院率先开展数字化计量研究的举措。谭蔚泓院士高度关注生命健康/疾病的计量研究,认为建立精确的度量“标尺”对未来精准医疗领域意义重大。程书钧院士指出,研究生物分子多维数字计量、建立精确的测量方法对生物分子的临床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结合生物测量领域实际需求和计量领域数字化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同时,专家组期望项目团队扎实打好基础,稳步推进研究,取得预期成果。
  • Science子刊| 多色免疫荧光标记联合转录组测序助力解析宫颈癌的单细胞分子特征
    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可造成30多万人死亡。宫颈鳞癌(CESC)作为宫颈癌主要病理类型约占75%,通常经历由正常宫颈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再到CES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然而,CESC进展过程中上皮和微环境细胞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关键分子途径的发展尚不清楚。2023年1月27日,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岳金波教授团队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features underlying human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为宫颈癌的诊疗提供了疾病诊断与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了阐明了宫颈上皮细胞的转录致瘤轨迹并揭示了 CESC 启动和进展中涉及的关键因素,文章作者对来自对四组13例不同病变阶段的宫颈组织(包括NC、CIN、早期CESC和晚期CESC)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上皮细胞、巨噬细胞、NK和T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转录组变化及亚群特征进行了深入探索。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构建了宫颈鳞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特征图谱,发现了大量肿瘤发生和进展相关的新的细胞亚群和分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CESC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尤其是考虑到免疫系统是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简单对于单个细胞亚型的描述不足以展现更大的”全景“。围绕这个目标,在文章中通过大量的转录组数据,研究者发现几个细胞簇的相对丰度显示与较短的存活期显着相关:CCL20 +Mac、APOE+Mac、epi7、CD56+NK、TH17、耗尽的CD8 +T、PODXL+EC、TNFRSF9高Treg和 mCAF。相反,其他细胞簇的丰度与更长的存活率显着相关:pDC、CD16+NK、GZMK+CD8+T、ZNF683+CD8+T、CLEC9A+DC、epi8和肥大细胞。 实验部分除了转录组测序相关之外,作者使用TissueGnostics公司TissueFAXS Plus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获取图像。在长存活率相关的因素中,作者重点提出了CESC中的epi8的高相对丰度可以促进我们观察到的高水平T细胞浸润从而增强与肿瘤细胞的串扰。文中作者表示,尽管对 CESC 进行了大量的转录组分析,但这些方法无法提供对主要细胞参与者、它们的相互作用伙伴以及驱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分子途径的高分辨率洞察,尤其是CAF,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恶性生长和侵袭 ,而且空间 CESC 信息对于理解细胞簇的位置及其相互作用很重要,但在 scRNA-seq 分析的解离过程中存在丢失。多重免疫荧光标记与转录组测序为了揭示了 mCAF 和 vCAF 的两个主要亚群,作者选择使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了,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标记验证了它们在人类 CESC 中的存在,发现 mCAF 表达高水平的与促肿瘤途径相关的基因(主要位于富含胶原蛋白的基质条纹内),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表明,mCAF 可主要通过 NRG1/ERBB3途径促进 CESC 进展,该途径参与抗雄激素对前列腺癌的抗性,在之前的研究中尚未报道。这部分内容也是TissueGnostics公司的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的最新科研进展之一。Fig 1 CESC样本组织切片中的T细胞(PAN-CK(红色)、HLA-DR(蓝色)、IDO1(绿色)和CD3(灰色))的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图像。在较短存活期显著相关的因素中,作者研究了CESC进展过程中基质癌相关的呈现为细胞(mCAF)的亚群特征,发现mCAF可能促进CESC的进展,并进一步发现其作用机制是通过NRG1/ERBB3 通路来实现的。Fig 2 多重免疫荧光CESC组织样本中mCAF和vCAF上的特异性标记物。Fig 3 mCAF肿瘤特异性配体-受体对的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包括NRG1-ERBB3和Wnt5A-FZD6。&bull 单细胞测序技术完成了细胞水平的组学研究,但是获取的信息内缺失了细胞的空间分布信息。如果想要补充细胞的空间位置表型,就需要引入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多色免疫荧光技术通过单细胞分辨率的组织成像,能够多靶点、可视化地描绘细胞的复杂空间位置信息,从而揭示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细化微环境的空间结构。&bull 单细胞测序技术与多重免疫荧光技术的结合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组学地研究肿瘤微环境及免疫微环境,同时获悉胞间联系、基因空间变化等信息,并赋予关键基因的细胞分布信息和组织分布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研究疾病相关分子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同时作者也在讨论部分,使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生成的数据,可以针对人体组织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以回答 scRNA-seq 无法解决特定问题。
  • 我国将成立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将于1月26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国家标准工作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新突破。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热门领域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电脑依赖性的增强,信息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经历了十多年概念和技术发展之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进入稳健发展与应用阶段,并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发和各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众多国际国内电子产品厂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集成商纷纷推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相关工程项目与应用方案也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生产制造、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军事等行业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成为解决当前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电子信息交易认证、IT系统身份验证等难题的有效途径。   据全国信标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近几年也将在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会安全等领域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工作。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将充分凝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产学研用各界力量,根据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国家标准并对口支撑和推动ISO/IEC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   据了解,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作为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秘书处单位,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作组首批成员。截至2010年1月15日,已有29家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内知名高校、国内外企业等表达了参加工作组的意向。
  • 小分子、大分子药物生物分析及表征技术进展
    p   结构确认、生物分析、表征和质量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些研究必须尽可能准确、灵敏且具有选择性。在过去30年里,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LC-MS-MS)技术一直是许多小分子药物分析的首选方法。在此期间,分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灵敏、可靠方法的开发提供了支持。但是当前制药/生物制药行业仍然渴求更强大的工具和更多样的方法,尤其是在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分子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本文讨论了目前小分子及大分子药物生物分析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分析方法开发中的新趋势等。 /p p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即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研发实验室,因为这种技术有能力在含有成百上千种其他物质的样品中快速识别和量化低浓度化合物。LC-MS-MS技术在小分子药物的结构分析、ADME及生物分析研究中尤为重要。在化合物浓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这项应用的难度在于对方法精确性和重现性的高标准要求。近年来,生物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些大分子药物的分析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和方法的新进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 /span /strong /p p   几十年来,药物开发人员一直在样本收集过程中使用生物分析手段来测定给定样本中药物的准确浓度。这些研究的准确性取决于分析方法以及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可靠性,所使用的方法及仪器应能够选择性、特异性地量化目标化合物。由于生物分析样本(如血浆、血液和其他复杂的基质)中经常含有高含量结构相关或非相关化合物,这一分析一直特别具有挑战性。这些因可能会导致亲缘试剂或其他不相关化合物共洗脱的交叉反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p p   多年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人们开发了很多基于LC-MS-MS的方法,改善了药物定量实验的灵敏度、通量、准确性和重现性。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三重四级杆质谱系统中使用多重反应监测(MRM)技术来降低噪声,同时提高量化的选择性与准确性。最近这种方法已经扩展至MRM sup 3 /sup 技术,通过增加碎片化步骤而改善选择性。如今,三重四级杆质谱系统已被用于开发浓度低至pg/ mL的小分子药物的检测方法,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线性范围和信噪比。 /p p   由于基质干扰,某些化合物在生物样品中特别难以分离,这可能会导致出现未分辨的峰或基线噪音过高,从而影响数据重现性、准确性和动态范围。通常,这这类问题可以是通过额外的样本处理过程或使用速度较慢的色谱来解决。然而,由于样品通量所带来的压力,这样的解决方式会为大多数药物开发实验室增加额外的时间、金钱和劳动力成本。过去的几年内,出现了有效的替代技术,即将离子迁移谱与LC-MS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选择性。它可以以离子迁移装置的形式连接到TOF或者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前端,或者也可以直接内置在TOF质谱系统内,但这种方法大都无法满足生物分析实验中速度、选择性和耐用性之间的平衡。最近,在分析的LC和MS阶段之间,已经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的离子迁移分离装置。这些使离子根据迁移轨迹的不同而分开,而不是根据时间而分离,这样就去除了背景化合物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耗费更短MRM周期时间的系统,以便快速准确地检测复杂基质中的低浓度化合物。 /p p   目前,越来越多生物分析实验室采用基于微流LC的方法来分析低浓度水平的化合物。这项技术使用更小的色谱柱(直径小于1mm)和电极,以获得更快速、更灵敏以及更高分辨率的结果,同时将柱后分散降到最低。较低的流速也提高了电离效率、减少了离子抑制,同时大大降低了样品及溶剂的使用量,为制药开发过程带来了经济和环保方面的优势。微流LC所需要的样品体积较低,这也恰好符合制药行业在采用显微取样技术进行毒物学和生物分析研究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微流LC还可以结合不同离子迁移质谱,从而灵敏地对生物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选择性分析。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分子药物生物分析 /span /strong /p p   生物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耐用性和重现性仍然是药物研发人员以及监管部门所关注的关键问题。然而,传统的用于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的LC-MS方法通常并不适用于研究大分子药物,如抗体、生长因子、寡核苷酸和重组肽等。这些分子具有更大的尺寸以及复杂性,这就意味着在分析它们之前通常需要大量的样品制备过程,且它们的吸附特性以及背景蛋白的干扰会进一步影响定量的准确性。 /p p   LC-MS-MS方法经过优化后可直接分析10kDa以下的小肽 而在定量分析之前,通常需要应用免疫反应介导的样本提取和/或样品富集步骤来增强选择性。而对于更大的蛋白质,通常需要更复杂的工作流程,包括在使用LC-MS方法对代表性肽进行分析之前的蛋白质水解。这种间接分析的方法被实验人员广泛采用,但却非常复杂,并会受到诸如可变肽释放等的影响。此外,监管部门也还尚未对这些方法的验证方法发布指导原则。 /p p   如ELISA等的配体结合分析(LBAs)方法是一种成熟的蛋白质定量技术,且对于生物分析来说,它们的优势还在于其有能力同时检测人体循环中的游离药物以及药物的活性结构。然而,LBAs方法也有许多局限性,影响了它们在高通量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LBAs方法与LC-MS方法结合起来。这些方法上的进展得益于三重四级杆及QTRAP质谱系统等技术的改进,包括灵敏度的提高,即可在低至毫克至微克的水平上检测大分子。这些新技术改善了电离与采样效率,增加了动态范围和可切换质量范围,而且允许不同质量的离子通过探测器。因此才开发除了很多经过验证的方法用以测定各类具有分析难度的药物,如细胞因子抑制剂、阿达木单抗、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以及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英夫利昔以及用于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等的抗体治疗药物。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分子表征 /span /strong /p p   多数大分子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序列改变和生物转化不一致的现象。这些改变对于药物的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都会造成影响。因此,药物分析实验室会定期进行蛋白质的表征研究,以监测序列降解和转录后修饰,如氨基酸的改变和糖基化。这些研究通常采用LBAs或毛细管电泳(CE)技术。CE技术是一种强大的、耐用的方法,但在完整的表征过程中却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特别是在处理复杂药物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时,其表征可能需要不同分析方法的反复运行以及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 /p p   近年来,技术的进展引发了几种蛋白质表征方法的改进。另外,CE技术与电喷雾离子化技术(CESI)的整合也促使了CESI-MS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与简化了蛋白质分析。将CE技术的高分离效率与纳流LC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离效率,并减少离子抑制。CESI-MS系统采用开管毛细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死体积,从而提高了灵敏度和峰值效率。同时由于没有固定相,也避免了肽的丢失或过度保留。在最近的一个案例中,在使用单一蛋白酶消化后应用CESI–MS方法的单次运行之后,抗乳腺癌药物曲妥珠单抗被完全表征。该方法包含了100%的序列,而且鉴别了几个关键的氨基酸修饰 在同一分离中还完成了完整的糖肽分析。 /p p   生物转化如脱酰胺、氧化以及结构的改变是LBAs等的传统方法所面临的挑战。曲妥珠单抗结构中的一个关键位置在体内会发生脱酰胺作用,而在经过验证的ELISA方法中并无法识别这种脱酰胺现象。人们最近开了一种LC-MS-MS方法来定量监测这种生物转化作用,采用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使用选择反应监测(SRM)对特征肽进行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同时有效地定量分析脱酰胺信号敏感肽及其脱酰胺产物。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结论 /span /strong /p p   成功的药物开发及药物安全性研究依赖于大分子药物在研发或表征过程中某些步骤,及一系列相关分析测试过程。这些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对工业界以及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由于激烈的竞争形势以及制药行业严格的监管特性,我们看到了分析技术的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仪器本身及方法开发上的一系列进展,帮助人们开发了很多全新的治疗药物及更加复杂的化合物。在未来,这些研究还将需要更多快速的、选择性强的和精准的分析方法。 /p p   strong  注:本文为仪器信息网翻译,原标题为“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Bio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mall and Large Molecule Drugs”,作者为SCIEX全球制药/生物制药高级市场经理Suma Ramagiri博士。 /strong /p p br/ /p
  • 上海药物所等绘制出肝内胆管癌的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是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虎、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高强,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合作,在Cance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对262例iCCA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蛋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度数据,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分子分型、预后监测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人员分析了TP53、KRAS、FGFR2、IDH1/2、BAP1等肝内胆管癌主要驱动突变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人群样本中特异性存在黄曲霉毒素突变指纹,与高肿瘤突变负荷和高NK细胞浸润等显著相关。FGFR2的融合和突变可能通过激活Rho GTPase通路来促进iCCA发展,其部分融合蛋白衍生肽具有较强免疫原性,是潜在免疫抗原靶点。科研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肝内胆管癌染色质拷贝数变异对mRNA及蛋白的顺式和反式调控效应。研究根据蛋白质组数据,将iCCA患者分为炎症(S1)、间质(S2)、代谢(S3)、分化(S4)四种亚型,四种亚型具有差异化的临床特征、突变谱、通路富集以及免疫特征分布,且有显著预后差异。通过降维分析,研究找到了可特异性区分4个亚型的标志物,并验证证实了其用于临床样本分型的可能性。最终,研究确定HKDC1和SLC16A3是iCCA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是在国际癌症蛋白质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Proteogenome Consortium,ICPC)及国际临床肿瘤蛋白质组学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高质量标准框架下,开展的针对肝内胆管癌大队列的蛋白基因组学分析。该研究全面揭示了肝内胆管癌中基因突变和染色质变异对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影响,从蛋白质组层次提出了四个分子分型和生物标志物,为探索肿瘤异质性和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线索。该研究所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继续为肝内胆管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院士贺福初、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博士Henry Rodriguez、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章冰、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研究所教授丁丽、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教授王沛、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Daniel Figeys的支持。  论文链接
  •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年10月1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 (以下简称“验评中心”)牵头组织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咨询部主任杨娟首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自2021年6月开始,联合多家单位着力于国产仪器的验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验评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参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是验评中心继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数字PCR仪之后,启动的第四个验评机种。希望通过学会的验评工作能够帮助国产仪器进入高端市场,助推国产仪器更好地发展。验评中心工程师杨佳莹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方案、工作计划与合作机制。随后,与会专家就验评方案当中的相关问题,从用户最关注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实际样品测试比对、仪器耐用性、综合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此项目是受北京英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由验评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 单细胞测序绘制人类大脑皮层图谱,揭示神经发育中分子动态特征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大脑可以被细分为多个特定区域,包括新皮层(neocortex)。大脑皮层是高级认知的中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中扩张和多样化最多的区域。早期的大脑分区和皮层分区是由形态发生梯度(morphogenetic gradient)引导建立的【1-2】,但随着发育进程的展开,这些早期模式如何产生更加精细更加离散的空间差异目前还不是很清楚【3】。大脑皮层的发育过程已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历史上科学家通过每次只观察一种细胞类型,研究少量的基因,随后逐步拼接整个发育事件来进行探索。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大脑在同一时间并不是只产生一种细胞类型,而是数百种细胞类型一起发生发展,就像交响乐一样美妙且复杂。随着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的出现和发展,结合大数据分析,我们已经能够去探究神经发育这支交响乐中所隐藏的规律。2021年10月6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Arnold R. Kriegstein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atlas of cortical arealization identifies dynamic molecular signatur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研究了神经发育和早期胶质生成阶段10个主要的脑区和6个新皮层区域,揭示了不同皮层区域不同细胞纵向发育的分子图谱。绘制人类大脑发育图谱 为了描绘大脑发育过程中不同脑区及皮质区域的细胞多样性,作者收集了妊娠中期(怀孕3-6个月,神经发育高峰期)的大脑组织,随后进行为分割(大脑细分后的区域称为“regions”,皮层细分后的区域称为“areas”)和单细胞转录测序(图1)。作者从13个个体中拿到了10个脑区(主要是前脑、中脑和后脑)样本及6个新皮层区域样本(prefrontal cortex(PFC), motor, somatosensory, parietal, temporal 和primary visual(V1)皮层),最终获得了698,820个高质量的单细胞数据。通过UMPA(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新的降维技术,用于数据可视化和探索)分析,作者发现了预期的细胞类群(包括excitatory neurons,intermediate progenitor cells(IPCs),radial glia等)。数据表明,在整个大脑中,细胞类型是产生区域分化隔离的主要因素。区域特定基因分析显示,一些区域特异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区域中的多个细胞类型中,说明某些区域性表达基因特征在细胞类型中具有高度渗透性。图1. 测序样本收集示意图新皮质中的细胞类型 已有研究表明新皮质包括几十个专门从事认知过程的功能区【4】。V1和PFC中的神经元在出生后就完全不同【5】,而其他的细胞类型并没有展示出明显的区域特异性差异。为了进一步扩展已有的研究,作者对来自于特定皮层区域的单细胞进行测序分析,获得了387,141个高质量的单细胞数据。通过分析,作者发现了预期的细胞类型,包括Cajal-Retzius neurons, dividing cells, excitatory neurons等。随后,按细胞类型进行分层聚类得到了138个新皮质细胞群,其中104个细胞群是由来自多个皮层区域的细胞组成的。动态区域性基因特征 为了探究新皮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区域性差异,作者在皮质不同区域的兴奋性谱系中(radial glial (RG), IPCs和excitatory neurons)寻找每个细胞类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通过检测已知的区域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来评估皮质区域划分的可靠性。作者构建了星座图来探索不同皮质区域细胞类型之间的关系:RG节点主要在同细胞类型之间相互连接;IPC与兴奋神经元之间存在相互连接;PFC 和 V1 细胞类型节点之间没有连接,说明这两个基因表达模式之间相互排斥。在每一组区域标记基因中,作者鉴定了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这些转录因子在特定区域的细胞中大量富集。其中包括一些在区域化过程中功能已知的转录因子,例如NR2F1和BCL11A,这两个基因都与神经发育疾病相关【6】。作者还发现一些与皮层区域化不相关的转录因子:在V1中,包括NF1A, NF1B和NF1X,它们是大脑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与大头症和认知障碍有关【7】;ZBTB18, 大脑扩张驱动因子,与神经元分化和皮层迁移有关;在PFC中,包括HMGB2和HMGB3,它们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在神经干细胞中差异性表达,是神经分化的关键性调节因子,但它们在皮层区域化的过程中的功能未被研究和报道。原位杂交验证候选标志物 上述单细胞数据揭示了人类大脑发育过程中皮层的6个不同区域内细胞类型的多样性和转录谱。接下来,作者选择了兴奋神经元簇的候选标记基因进行验证,采用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single-molecul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smFISH))量化了20个样本中(来自4个皮质区域)31个RNA转录本的表达情况(图2)。与之前的报道一致,神经基因SATB2和BCL11B呈现区域动态性表达:他们在frontal区域共表达,但在occipital区域相互排斥。通过分析所有的区域,作者找到了新的亚细胞群标志物候选基因:NEFL, SERPINI1和NR4A1。这三个基因在PFC, somatosensory, temporal和V1皮层细胞中的表达量基本相等,但是它们相对的空间位置发生巨大改变:NEFL, SERPINI1和NR4A1在PFC中共表达,但在其他区域中相互排斥;在somatosensory皮层中,这些标记基因主要表达在上层分子层中。图2. 自动化空间RNA转录检测流程综上所述,该研究对新皮质区域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特征提供了细致的理解。作者发现:(1) 在主要的大脑结构中,区域特征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非常普遍;(2) 新皮质中的区域特征非常特殊,受限于单个细胞类型;(3) 除了细胞类型特征外,细胞的发育阶段(即妊娠周)是基因表达特征组合的有力决定因素。这些发现表明,区域特异性基因表达特征的动态变化速度非常快,而且是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图3),这与之前的理论似乎不太一致,在以前认知中,基因表达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旦建立就会持续存在。通过绘制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研究人员对大脑皮层是如何形成有了更好的理解,有助于探索大脑皮层是如何在神经发育疾病中受到影响的。图3. 发育过程中皮层区域化模式图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10-8
  •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京成立
    我国规划制定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近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国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成立,工作组组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赵波担任。   据IBG(国际生物识别集团)发布的《2007至2012年度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报告》预测,到2012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超过74亿美元。如今各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已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赵波表示,作为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标准方面,从2004年就开始了该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的正式国家成员体。目前,工信部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跟踪研究的同时,还申报了2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国标委工业二部副主任戴红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寄予厚望。据她介绍,为了促进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国标委已正式下达了20余项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制定计划,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的术语、数据交换格式、公用数据框架、产品互操作、测试、评价等各个方面,希望通过工作组的建立,充分凝聚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相关的产学研用各界力量。
  • 2017年能力验证项目开始征集(附124项需求汇总)
    日前,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发布征集2017年能力验证项目通知,决定2017年在食品农产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建工建材、电器安全、节能环保等社会关注的检验检测领域继续组织实施能力验证工作,并附上“黄热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法”等124项需求列表。详情如下: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关于征集2017年能力验证项目的通知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行业评审组,各有关检验检测机构:  为了持续加强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建设,保障资质认定获证机构持续满足技术和管理要求,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国家认监委决定2017年继续在社会关注的检验检测领域组织实施能力验证工作。为了保障能力验证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前期征集了有关检验检测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质检部门的能力验证工作需求(见附件1),各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有关技术机构可以参考有关业务部门需求,在食品农产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建工建材、电器安全、节能环保等检验检测领域申报能力验证项目。  一、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必须具有申报项目相关领域的能力验证工作经验,具有相关领域检测技术专家和统计专家,熟悉能力验证工作的操作流程   2.申报单位在该项目相关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具有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经历)   3.项目申报单位应取得该检验检测项目的资质认定(CMA)   4.申报的能力验证项目应科学、可行,有较成熟的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制备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且样品均匀性稳定性能够满足能力验证要求 项目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预计参加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原则上不少于30家   5.为避免项目资源重复,一年内已经由国家认监委或有关行业部门组织过的全国性能力验证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6.2017年,除国家认监委征集、审核、发布的A类、B类能力验证计划外,国家认监委拟继续征集、确定并汇总发布各能力验证组织者组织实施的能力验证(包括实验室间比对)项目,并鼓励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报名参与。能力验证组织者包括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PTP)”,也包括其他具备相关技术能力、具有能力验证组织经验的权威技术机构。  二、申报流程  申报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A类、B类)的单位应如实填写《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项目申报表(A类、B类)》(见附件2),并于2017年1月25日之前将申报表(电子版和纸质版)报送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  有意申报C类能力验证计划的能力验证组织者(含能力验证提供者)可填报《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项目申报表(C类)》(见附件3),并于2017年2月6日前将申报表(电子版和纸质版)报送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  三、项目备案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和有关行业部门、协会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应事先向国家认监委实验室部备案,并在计划结束后将有关结果上报国家认监委。对满足能力验证活动相关要求的,国家认监委将采信相关能力验证结果并纳入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能力验证专栏”和数据库,在资质认定工作中予以应用。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张世鹤、郭栋  联系电话:010-82262767,82262733  电子邮箱:guod@cnca.gov.cn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9号  邮编:100088  附件:  1.国家认监委2017年能力验证计划需求汇总表.docx  2.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项目申报表(A类、B类).docx  3.国家认监委能力验证计划项目申报表(C类).docx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2017年1月3日  附件12017年能力验证项目需求汇总表序号领域项目(领域)名称检测参数1卫生检疫黄热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法黄热病毒核酸2卫生检疫霍乱弧菌检测霍乱弧菌3卫生检疫人禽流感H7N9病毒检测H7N9病毒核酸4卫生检疫诺如病毒检测和分型诺如病毒核酸5卫生检疫裂谷热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法裂谷热病毒核酸6卫生检疫尿中砷含量测定砷7卫生检疫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抗酸杆菌痰涂片中抗酸杆菌的数量8卫生检疫常见蝇类形态学鉴定口岸常见蝇类形态学特征和种属分类9卫生检疫常见医学媒介生物分子鉴定(PCR和序列测定)常见医学媒介生物分子鉴定特征10卫生检疫口岸常见鼠类分子生物学鉴定鼠类分子生物学鉴定11卫生检疫蚊虫携带乙脑病毒检测(RT-PCR检测)蚊虫携带乙脑病毒检测RT-PCR检测特征12卫生检疫口岸常见蚤类形态学鉴定蚤类形态学特征13卫生检疫口岸常见蜚蠊形态学鉴定蜚蠊形态学特征14卫生检疫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核酸检测汉坦病毒15卫生检疫鼠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核酸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6卫生检疫轮状病毒(B组)核酸检测轮状病毒(B组)17卫生检疫西尼罗病毒核酸测定西尼罗病毒18卫生检疫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结核分枝杆菌19卫生检疫尿液化学分析PH、NIT、GLU、SG、BLD、PRO、BIL、URO、KET、WBC20卫生检疫乙型脑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核酸定性检测21卫生检疫手足口病主要病毒(EV71、Cox A16)实验室检测核酸定性检测22卫生检疫炭疽Ascoli试验炭疽Ascoli试验23动植检疫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ELISA检测口蹄疫病毒(FMDV )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24动植检疫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酸检测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核酸25动植检疫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26动植检疫鲑鱼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核酸检测鲑鱼传染性贫血病病毒(ISAV)核酸27动植检疫进口高羊茅种子品质检测水分、发芽率、其他种子数、不完善粒28动植检疫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检测检出/未检出29动植检疫番木瓜中转基因成分检测番木瓜中转基因成分30动植检疫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的鉴定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31动植检疫植物检疫新菠萝灰粉蚧32动植检疫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鉴定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33食品农产品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维生素、脂肪酸、矿物质含量34食品农产品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的测定果糖、葡萄糖、蔗糖35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多氯联苯检测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79总和36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总汞和甲基汞的测定甲基汞、总汞37食品农产品罗非鱼的磺胺类药残检测磺胺嘧啶、甲氧苄啶38食品农产品出口鲴鱼的染料类残留检测孔雀石绿、结晶紫39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甲基睾丸酮的检测甲基睾丸酮40食品农产品虾的辐照鉴别辐照鉴别41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恩诺沙星检测恩诺沙星42食品农产品枸杞干果中二氧化硫的测定二氧化硫43食品农产品大米中重金属砷、铅、镉44食品农产品奶粉营养成分检测蛋白质成分45食品农产品食品中放射性污染核素活度浓度检测铯-137、铯-134、钡-133活度浓度46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磺胺甲恶唑和甲硝唑的测定磺胺甲恶唑、甲硝唑47食品农产品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检测六六六、DDT、五氯硝基苯、氰戊菊酯48食品农产品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测定二氧化硫49食品农产品中药材中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黄曲霉毒素B150食品农产品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测定芍药苷51食品农产品中药材中重金属的测定铅、镉、汞、砷52食品农产品食品用塑料包装膜袋中重金属、蒸发残渣的测定重金属、蒸发残渣53食品农产品果蔬中农残的测定农药残留54食品农产品食品接触材料 塑料杯中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双酚A迁移量55食品农产品白油紫外吸光度 易炭化物56食品农产品粮谷类杂质、容重、异色粒、霉变粒57食品农产品食品用纸包装砷含量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58食品农产品保健食品维生素59食品农产品动物源性食品激素60食品农产品蜂蜜螨61食品农产品泡菜中寄生虫卵检测寄生虫卵62食品农产品食品罐头商业无菌检测商业无菌63食品农产品水产品中亚硫酸盐的检测亚硫酸盐64食品农产品矿泉水溴酸盐、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5食品农产品生活饮用水锰、氟化物、硝酸盐66食品农产品瓶装水亚硝酸盐67食品农产品原料药级中西药制剂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68食品农产品茶叶感官评定感官品质69食品农产品茶叶中草甘膦残留的检测草甘膦70食品农产品药用胶囊的铬含量检测铬71食品农产品一次性卫生用品微生物项目72纺织服装皮革摩擦色牢度摩擦色牢度73纺织服装羽绒羽毛组成成分、透明度、耗氧量、蓬松度74纺织服装纺织品纤维含量分析纤维含量75纺织服装纺织品中游离水解甲醛的测定游离水解甲醛含量76纺织服装羊毛中纤维直径测量纤维直径77纺织服装生丝黑板、外观、强力检验匀度、清洁、洁净;疵点、颜色;强力、伸长78纺织服装服装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检测芳香胺79纺织服装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检测耐干摩擦色牢度80纺织服装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测定燃烧性能81环境环保活性炭管中苯、甲苯、二甲苯含量测定苯、甲苯、二甲苯82环境环保生活饮用水氯酸盐、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镉、苯并(a)芘83环境环保土壤重金属砷、铅、镉、铜等84环境环保电离辐射水中氚、水中钴-6085轻工化矿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化合物结构86轻工化矿未知粉末的物象和微观形貌分析物象和微观形貌87轻工化矿珠宝玉石检测典型指标88轻工化矿工业盐主含量及杂质元素89轻工化矿复合橡胶的胶含量、炭黑含量、灰分、挥发分、密度胶含量、炭黑含量、灰分、挥发分、密度90轻工化矿固体/液体自燃点测试自燃点91轻工化矿塑料包装液压测试液压92轻工化矿铁合金类(钛铁、钒铁等)主含量及杂质元素93轻工化矿铁矿石有害元素检测砷、汞、铅、镉、氟94轻工化矿纸张和包装产品垂直冲击跌落、戳穿强度、边压强度、耐破强度、粘合强度试验95轻工化矿红土镍矿主含量及杂质元素96轻工化矿进口化肥主含量及杂质元素97轻工化矿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单体的特定迁移量三聚氰胺单体特定迁移量98轻工化矿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的含量检测丙烯腈单体含量99轻工化矿复合肥料的矿物/化学分析总氮、有效磷、氧化钾、氯100轻工化矿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锰酸钾消耗量、蒸发残渣、重金属101轻工化矿有机化工产品熔点102轻工化矿氢氧化锂(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化学试剂)主含量103轻工化矿烟花爆竹用烟火药剂中氯酸定性分析和六氯代苯含量氯酸盐定性、六氯代苯含量104轻工化矿煤的常规分析硫分、灰分、砷、磷氯、汞等105轻工化矿儿童推车机械物理性能结构、尺寸、稳定性等106化妆品化妆品糖皮质激素的测定糖皮质激素107化妆品粉类化妆品中铬含量测定铬(总铬)108化妆品粉类化妆品中镉含量测定镉109化妆品化妆品中地塞米松等测定地塞米松110化妆品防晒化妆品中的防晒剂检测防晒剂111化妆品化妆品中雌三醇等七项激素的检测雌三醇、雌酮等七项激素112检验机动车安检机构检验车速表、轴重、制动、前照灯远光发光强度113检验消防设施检测典型指标114建工建材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检测苯、甲苯、二甲苯115建工建材钢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重量偏差116建工建材砂(建筑)氯离子含量117建工建材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壁纸中可溶性金属元素的测定可溶性金属元素118建工建材人造板、纺织品甲醛释放量119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热延伸试验、低温拉伸试验、电缆的单根阻燃试验、烟发散试验、吸水试验120电子电器玩具磁通量指数测定磁通量指数121电子电器锂离子电池容量测试电池容量、充放电性能122电子电器变压器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 、直流泄漏电流、的交流耐压试验等123电子电器继电器、互感器误差测量、测量电流互感器的励磁特性曲线、测量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特性等124电子电器避雷器绝缘电阻、直流参考电压和0 .75倍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漏电流等
  • 采用改进质谱流式|斯坦福大学表征人B细胞特征单细胞图谱
    前言B 细胞具有产生针对多种靶标的抗体的独特能力,可提供针对感染的保护,同时还有助于免疫失调环境中的发病机制。人类 B 细胞分为五个群体:过渡、幼稚、非转换记忆、转换记忆和浆细胞。识别和分类人类 B 细胞的功能亚群,阻碍了作者在自身免疫中选择性靶向致病性 B 细胞和在疫苗接种中诱导记忆反应的能力。为了表征外围成熟的人类 B 细胞,本文作者开发了一种高度复用的单细胞筛选方案,通过使用大规模细胞术来量化 351 个表面分子的共表达。基于作者的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一种分类方案,将来自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扁桃体四个组织的的 B 细胞分为 12 个独特的亚组,并构建了具有表面表型、代谢、生物合成活性和对免疫激活的信号反应特征的广泛单细胞图谱。这个人类 B 细胞身份图谱将使研究能够在稳态、疫苗接种、感染、自身免疫和癌症的背景下进一步确定 B 细胞亚群的功能。本篇为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 Immunity期刊(IF:43.474)发表的题为 “An Integrated Multi-omic Single-Cell Atlas of Human B Cell Identity”的研究成果,采用改进的质谱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术等研究方法,成功量化了百万级人类B 细胞上 351 种表面分子的共表达模式。通过鉴定了差异表达的分子,对比VDJ 序列、代谢谱、生物合成活性和信号反应。提出了新的 B 细胞分类方案:在四种淋巴组织中鉴定出 12 个独特的亚群,包括 CD45RB + CD27 -早期记忆群体、类别转换的 CD39 +扁桃体常驻群体和有效响应免疫激活的 CD19 hi CD11c +记忆群体。该分类框架和基础数据集为进一步研究人类 B 细胞身份和功能提供了资源。技术流程研究结果1.高度多重的单细胞表面筛选揭示了人类 B 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为了识别区分 B 细胞亚群的分子,作者开发了多重筛选的方法,并量化了健康人类 B 细胞上 351 种表面抗原上的共表达模式(图1A)。通过设计了 12 个质谱抗体组,每个组由 9 个用于子集的保守分子和 30 个对每个组独特的可变分子组成。门策略可以实现四个典型 B 细胞亚群:过渡、幼稚、非转换记忆和转换记忆(图1B)。在设置了一个严格的阈值(图 1 C)后,作者确定了 98 个在人类 B 细胞上表达的表面分子(图 1D)。作者的单细胞筛选策略实现了对人类 B 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的可靠鉴定。图1 |高度多重的单细胞表面筛选揭示了人类 B 细胞表面蛋白质组a)实验概述 (n = 2 个捐助者)。b)典型种群的代表性门控。c)屏幕上分子阳性的代表性阈值。d)总 B 细胞(顶行)的百分比阳性和 B 细胞表达的分子子集(底行)的中值表达。2.差异表达分析揭示了幼稚 B 细胞的无反应特性通过规范门控策略识别组织B 细胞的成熟状态:从过渡到幼稚、非切换和切换记忆。为了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蛋白质组学变化,作者评估了所有分子的子集中每个成对组合之间的表达差异。作者绘制了 61 个差异表达分子(图2A )。正如预期的那样,未成熟的同种型 IgD 和 IgM 在过渡和幼稚亚型中富集,而经典记忆分子 CD27 在记忆细胞中富集。CD305在抗原缺乏经验的细胞中比记忆细胞富集, CD45RB (RB) 是 CD45 的同种型,优先在记忆细胞中表达。作者绘制了幼稚细胞与其他子集的比较(图2B),作者发现幼稚细胞表达的与运输相关的分子数量少于任何其他子集,这表明它们对刺激的反应较小。事实上,幼稚细胞对 16 种转运分子的中位表达值最低,在所有 46 种转运分子中平均表达最低(图 2C)。作者探索了这种趋势在 GO 术语中是否一致,并发现幼稚细胞在 30 个术语中的 19 个具有最低的平均表达值(图 2 D)。事实上,当对所有 98 个分子的中位表达值进行平均时,幼稚细胞的平均值最低,这表明它们比其他 B 细胞亚群处于更无反应的状态。这些发现证实了幼稚 B 细胞的无反应特性。图2 | 差异表达分析揭示幼稚 B 细胞a)子集的每个成对比较的中值表达差异。所有非白色瓷砖都是显著的(p 0.005)。b)比较的火山图,与 GO 术语“运输”相关联。框中列出的显著不同的分子按表达差异幅度的递减排序。c)转运分子 (颜色) 的中值表达。所有转运分子的中位表达平均值(黑色)。d)与 GO 术语相关的分子的中值表达平均值 (颜色)。所有分子的中值表达的平均值(黑色)。e)在幼稚细胞中表达更高的六种分子的表达 (p 3.CD45RB 标记人类记忆 B 细胞并识别早期记忆群体为了找到唯一识别不同 B 细胞的标记,作者以无偏方式分析了所有 B 细胞中分子的共表达模式。作者生成了统一UMAP图,通过使用所有 12 个试管的供体汇集数据来展示保守分子的表达(图 3A)。作者绘制了与保守分子相关的分子,并按功能和相关保守标记进行展示(图 3 B)。在 UMAP 坐标上叠加规范门控标签,尽管表型相似,但细胞被规范门控视为不同的子集(图 3C)。大多数 CD27 +细胞也是 RB +,而 RB + CD27-群体包含 25% 未封闭的细胞(图 3 D 和 3E)。鉴于 RB + CD27 -细胞和 CD27 +细胞在 UMAP 上的共定位,作者假设这些细胞代表在当前分类方案下未被识别的记忆细胞群。为了评估 RB 和 CD27的记忆细胞谱,作者前瞻性地从健康的人类 B 细胞(n = 2 个供体)中分离出 CD27 × RB双阳细胞,并通过下一代测序对 IgH 基因座进行测序(图 3 F)。作为抗原暴露的代表,作者测量了互补决定区 3 (CDR3) 之外的 IgH 基因座中核苷酸的供体汇集突变频率(图 3 G)。正如预期的那样,CD27 +细胞具有相对较高的突变负担,在接触抗原后通过体细胞超突变 (SHM) 获得。作者量化了四个种群在一系列多样性顺序中的多样性并发现 RB - CD27 -细胞的多样性最高,而 RB + CD27 +细胞的多样性最低(图 3 H)。作者进一步探索来自一个群体的细胞是否倾向于与来自任何其他群体的细胞克隆相关(图 3 I)。作者发现来自四个群体中的每一个的细胞都更有可能与来自同一群体的细胞共享克隆谱系,而不是来自不同群体的细胞(图 3J)。这表明 RB 和 CD27 的表达在克隆谱系中是高度协调的,正如对响应抗原结合而表达的两种分子所预期的那样。总之,这些发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RB 的表达是外周血记忆 B 细胞的指示,并且与 CD27 的缺失相结合,可用于对早期记忆群体进行分类。图3 | CD45RB 标记人类记忆 B 细胞并识别早期记忆群体4. 将 B 细胞分为表型和同型不同的亚群系统筛选了数十种在 B 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分子,因此作者假设作者可以将 B 细胞分类为更细粒度的亚群。作者对新鲜、健康的人类外周血 B 细胞(n = 3 名供体)进行了染色,细胞降维成十个不同的群体,包括两个幼稚和六个记忆子集(图 4 B)。表面表达谱提示成熟顺序排列(图4B)。七种不同分子的特征表达以手动门控每个群体,因此也用于标记该方案中的群体:CD11c、CD73、CD95、CD27、CD38、RB 和 CD19(图 4 C D)。子集倾向于在图上形成独特的岛屿,为作者的分类方法提供正交验证 (图 4 D)。为了评估子集之间的表型相似性,作者计算了中值表达谱之间的成对欧几里得距离(图 4 E)。对于每个群体,作者量化了表型最相似的子集。RB + CD27 -记忆和 RB + CD27 + CD73 -彼此最相似,进一步验证了 RB + CD27 -细胞作为记忆子集的状态。在汇总数据(图 4 F)中,组织 B 细胞也会导致跨个体供体存在同种型。通过规范门控,30% 的 IgG +细胞和 20% 的 IgA +细胞由于缺乏 CD27,这表明 CD27 单独作为记忆分子的不足(图 4 G)。相比之下,作者的方法正确地将超过 99% 的 IgG +和 98% 的 IgA +细胞分类为记忆细胞。已知 Ig 同种型的使用会影响下游效应器功能和分化模式。因此,作者还在同种型的基础上组织了 B 细胞,并观察到BCR 复合物的两种成分的不同表达模式:表面 Ig 和 CD79b(图4H)。鉴于这些趋势,作者探索表型或同种型是否对预测表面 Ig 和 CD79b 的表达量贡献更大。作者创建了单细胞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细胞的表型标记和同型标记用于预测 CD79b 或表面 Ig 的表达(图4H)。尽管两者都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细胞的同种型对预测两种分子的表达的贡献超过了细胞的表型。总而言之,这些发现表明,作者的高维分类将外周血 B 细胞组织成十个表型不同的亚群,比典型的门控策略更准确地划分细胞。此外,这些表型分区显示出同型限制,这进一步有助于 B 细胞的身份。图4 | 将 B 细胞分为表型和同型不同的亚群5. B 细胞亚群功能的研究提示了不同的代谢、生物合成和免疫信号活性特征为了研究作者改进的 B 细胞分类方案的功能特性,作者探索表面蛋白是否表示其他潜在功能细胞过程的差异。作者对来自其他供体(n = 9 个供体)的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 进行了染色,并使用质谱仪组来探索 B 细胞代谢谱、生物合成活性和免疫信号传导特征(图 5A)。作者量化了与四种代谢途径相关的八种酶的表达:糖酵解或发酵、ATP 感应、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 (图5B )。幼稚细胞在所有亚群中的表达最低,而 RB + CD27 -记忆细胞具有介于幼稚和记忆亚群之间的中间代谢特征。这些通路使用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功能作用,因此不同的代谢需求。通过将 5-溴尿苷 (BRU) 和嘌呤霉素标记与质谱仪相结合,量化从头RNA 和蛋白质合成以及功能和表型特征。作者发现转录活动几乎不能解释在翻译活动中观察到的差异 (图 5 C),突出了这两个过程的差异调节。CD19 hi CD11c +记忆细胞具有最高的中位转录活性,其次是 CD73 +幼稚细胞,其具有最低的中位翻译活性(图 5D)。发现转录活性浆细胞中的翻译活性和 CD184 表达高于转录lo浆细胞(图 5E)。这种转录活跃的群体可能是长寿命的浆细胞,而转录不活跃的群体可能是短寿命的浆细胞。为了评估亚群之间免疫激活敏感性的差异,作者用不同剂量的 BCR 交联剂和 CD40 配体刺激 B 细胞 10 分钟,然后用包含抗B 细胞信号传导固有的磷酸化靶标(图 5A)。作者测量了脾酪氨酸激酶 (pSYK) 和下游磷脂酶 Cγ2 (pPLCγ2) 的磷酸化(图 5F)。作者在双轴等高线图上可视化了 BCR 复合信号级联中两个分子 SYK 和 PLCγ2 的磷酸化状态变化,并发现子集之间的分布变化存在鲜明对比(图 5 H)。为了量化信号响应,作者计算了推土机在基线细胞和受刺激细胞之间的距离,发现这两个记忆群体以及浆细胞比所有其他子集的响应性明显更高(图 5 I)。作者量化了表型和同种型使用的相对贡献,以预测代谢途径表达、生物合成活性和信号响应的表达(图 5J)。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作者的表型分类捕获了代谢途径使用、生物合成活性和对免疫激活的信号反应的功能差异。图5 | B 细胞亚群功能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的代谢、生物合成和免疫信号活性a)实验工作流程 (n = 9 捐助者)。6. 淋巴组织特异性 B 细胞群的表征为了将人类 B 细胞分析的范围扩大到外周血之外,作者分析了来自外周血的骨髓 (n = 3)、扁桃体 (n = 3)、淋巴结 (n = 1) 和其他外周血样本 (n = 4)一个新的健康捐赠者队列(n = 11),通过大规模细胞术(图 6A)。为了探索组织之间 B 细胞表达的整体差异,作者评估了所有分子的供体组织表达差异。作者确定了至少一对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 (p 0.005) 的 21 个分子,并绘制了它们的分布,按功能组织(图 6 B)。淋巴结也明显偏向未成熟同种型(图 6 C)。然而,扁桃体没有富集任何抑制分子(图 6 B),主要由具有记忆表型的细胞组成(图 6 C 和4 G)。为了评估组织内 B 细胞表型的组成,作者绘制了子集比例图,并且根据同种型数据,作者发现淋巴结大量富含 CD73 +幼稚细胞(图 6 D)。为了评估组织的差异性,作者根据子集组成计算了每个组织之间的成对曼哈顿距离(图 6 E)。作者确定了外周血中不存在的两个亚群:生发中心 (GC) B 细胞,存在于扁桃体和淋巴结中,以及一个 CD39 +扁桃体群(图 6 D)。GC 细胞是 CD38 +和 CD32 - (图 6 F)。图6 | 淋巴组织特异性 B 细胞群的表征a)实验工作流程 (n = 11 捐助者)。b)分子的小提琴图在至少两种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 (p 0.005)。研究讨论为了探究原代细胞的深层表型多样性,作者开发了一种高度多重的单细胞表面筛选,并将其应用于识别可以分离人类B 细胞亚群的分子。这种方法使作者能够区分四种淋巴组织中的 12 个 B 细胞亚群并关联它们的功能特征。作者确定了六个记忆群体,证实了先前关于小鼠和人类抗原识别后表型多样化的报道。作者还确定了一个 CD19 hi CD11c +记忆群体,它与在自身免疫、感染和衰老背景下描述的几个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卡内尔等人,2017)。在这个群体中,作者通过 CD27 表达分离细胞,发现 T-bet 和 PD-1 在 CD27 - CD19 hi CD11c +记忆细胞中富集,类似于在 T 细胞中看到的效应记忆表型。在这里,作者通过对健康个体中多组学整合进行的深度表型分析揭示了新的、更细的B群体确定,全面映射了人体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 B 细胞身份。对几个细胞过程中表型与同种型使用的贡献的定量评估突出了对超越谱测序和同种型身份进行分析以了解人类 B 细胞免疫功能的必要性。研究结果作为未来研究在疫苗接种或疾病背景下研究体液免疫反应的资源,描述的群体和分子可能对于理解 B 细胞介导的发病机制或保护至关重要。
  • 科研人员利用红外和拉曼光谱识别赖氨酸乙酰化特征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利用红外和拉曼光谱识别赖氨酸乙酰化特征,为生物系统中蛋白质乙酰化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光谱专业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上。 乙酰化是生物学中常见且极其重要的蛋白质修饰,在细胞代谢中都起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蛋白质乙酰化有两种方式,一是赖氨酸残基特有的乙酰化,二是多种氨基酸残基都可发生的N-末端乙酰化。目前一般用N-末端乙酰转移酶来标记判断赖氨酸残基是否发生乙酰化,但该方法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在分子水平识别蛋白质乙酰化是目前研究挑战之一,其关键是对赖氨酸的乙酰化进行准确定位表征,由此获得清晰和系统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团队通过红外和拉曼光谱实验以及密度函数理论(DFT)计算,系统地研究L-赖氨酸三种乙酰化类型(、和)的结构变化及相应的振动光谱特征,发现酰胺基、羧基等基团的红外和拉曼特征谱带能用于有效识别不同的乙酰化类型。换言之,从红外和拉曼光谱特征即可判断赖氨酸是否乙酰化,也可判断赖氨酸发生了 乙酰化,还是 乙酰化,或者同时乙酰化。同时,研究团队对乙酰化的振动光谱识别策略在多肽模型中也得到验证。基于此,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乙酰化赖氨酸的振动模式解析,并提出赖氨酸乙酰化的光谱识别和新的表征方法,为生物系统中蛋白质乙酰化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赖氨酸和三种乙酰化赖氨酸的分子结构Lys-G4多肽及其赖氨酸残基乙酰化的理论计算红外光谱(红色为乙酰基,蓝色为乙酰基)
  • 北大血液病研究所:通过国际慢性髓性白血病分子检测参比实验室验证
    近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在国内首次通过国际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分子检测参比实验室的验证,获得有效的转换至国际标准的转换系数(CF)。   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CR-ABL mRNA水平已成为CML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不可或缺的指标。由于不同实验室试剂、仪器、实验方案以及操作人员等不同,造成各家的检测结果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影响了其在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通过验证后,国内的CML的疗效评估体系就能实现与国际接轨,为血液病研究所参与国际临床实验及发表高质量的SCI文章奠定基础,最终让CML患者受益。”相关负责人表示。
  • 分析方法验证:在制药行业中采用TOC方法进行清洁验证
    寻求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率的药品生产商对使用Sievers®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进行清洁验证的兴趣越来越浓。大多数制药或生物科技厂家目前都配有TOC分析仪以符合美国药典USP、中国药典ChP的水检测要求,以放行纯化水或注射用水用于清洁或生产过程。因此,大多数厂家已经拥有用于清洁验证的TOC测定方法。TOC是FDA认可的一种方法①,用于评估所给样品中所有含碳的化合物,以确保所有设备的清洁都符合所建立的清洁标准。TOC分析允许开发一种方法,用于检测由化合物、分析物或残留物通过直接(擦拭)或间接(冲洗)取样而形成的碳浓度。潜在目标残留物包括药物活性成分(API)、药品赋形剂、蛋白质、蛋白质副产品和清洁剂或成分。1996年,国际协调会议(ICH)在FDA(CDER & CBER②)的协助下,创建了指导文件《Q2B:分析步骤的验证》。该文档的目的是为制药公司如何考虑清洁验证分析程序的各种验证特征提供参考。本文提供了与下列参数相关的多个实例,这些实例均与TOC方法验证有关,因而此应用说明呼应了Q2B指导文件:检出限和定量限确定分析物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线性和回收百分比分析方法的稳固性③检出限和定量限检出限(LOD)用于评估何时信号是仪器噪音的结果还是化合物的反应。LOD被视为样本中分析物的最低检测量,但没有必要的足够的统计确定性来定量。定量限(LOQ)是对数据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提供指导而建立的值。低于LOQ的仪器反应表示存在有机物,但无法定量实际浓度。分析仪中的读数高于已建立的LOQ则被视为可定量或有意义的数据。为了确定背景TOC的浓度并推导出用于清洁验证方案的LOD和LOQ,必须准备低TOC的水空白或棉签空白(如果适用)来计算实验中水和小瓶的碳成分。一旦已经从这些样本中确定了标准偏差,则通常是将标准偏差分别乘以3和10来获得LOD和LOQ④。确定分析物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了解TOC分析方法验证中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区别非常重要。准确度与测得值和分析物的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相关。通常,准确度是计算仪器验证时测得的标准品的TOC浓度与预期的标准品TOC浓度的差值百分比(即+7%)所得。精确度通过标准偏差或RSD(相对标准偏差)度量。精确度与所给样本的多个分析结果相互之间的接近程度相关。在TOC方法验证期间,通过分析加了(添加)已知浓度的目标残留物的样品可以测定准确度和精确度,并可以评定差值百分比和RSD。ICH文件推荐至少在三个浓度级别上至少进行九次测定来评估准确度和精确度,这三个浓度级别涵盖了仪器的指定范围⑤。线性和回收百分比验证通常,线性测试校验仪器反应值是否与所研究分析物的浓度具有线性关系。图1演示了TOC浓度范围从1.00 ppm到7.50 ppm,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关系,其中含低TOC水的小瓶中加了已知浓度的BSA。这个例子演示了理论浓度(x轴)对所测得的浓度(y轴)作图所得到的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y=(m)x+b。分析仪的反应值与所研究化合物的相关系数(R² )应大于0.97。图1. 数据使用Sievers实验室TOC分析仪获得为了确定TOC方法用于分析目标残留物的适用性,有必要确定分析方法可达到的回收率。以下例子使用CIP-100制备已知TOC度的溶液,并将已知量的样本放到不锈钢片上,演示了直接取样方法。在BSA的例子中,在不锈钢片上添加三个递增浓度的CIP-100清洁液,擦拭不锈钢片,然后将此棉签放到已知量的低TOC水中。表1提供了从不锈钢片表面获得的回收百分比结果。分析方法的稳固性与实际回收率同样重要的是,用于确定所研究化合物回收百分比的TOC分析方法的重现性或稳健性。在清洁验证方法开发中稳固性是指结果不受方法中参数、或样本之间的小而微妙的变化的影响的能力。还提供了正常使用期间的可靠性指示(例如各个分析员的取样方法)。若希望得到高回收率,回收率一直保持可重复性也同等重要或更为重要,并在整个方法开发期间一直需要对回收率进行检测。表1和表2提供了CIP-100棉签回收率分析信息,由两个不同的分析员测试样本间的变化。要考虑的最后几点评估制药产品质量水平的测试步骤要遵从各项要求。具体到清洁验证来说,当前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1 CFR 211.194(a)] 要求,用于评估药品是否符合已建立规范的测试方法必须满足准确度和可靠性的合适标准⑦。同时考虑到分析方法的验证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的过程,本应用说明中说明的(TOC)方法的性能特征满足计划进行的分析应用的某些要求,例如符合药典的水排放和清洁验证。参考文献FDA网站:www.fda.gov/cder/guidance/cGMPs/equipmenthtm。药品评估与研究中心(CDER)和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Guidance for industry Q2B: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Methodology. November 1996. ICH, FDA, CDER, CBER.Taylor, John K. Quality Assurance of Chemical Measurements. Lewis Publishers imprint of CRC Press 1987.USP Validation of Compendial Methods.The Swab Recovery Determination of CIP-100 in Solutions by TOC Analysis Using a Sievers TOC Analyzer, Steris Corporation Analytical Method 1993. 7. 21 CFR 211.194(a) Laboratory Records.21 CFR 211.194(a) Laboratory Records.◆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专刊论文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本期推荐的是发表在《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2020年第3期的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研究员课题组 /strong 原创论文 strong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a08beaa-f9b4-45f6-9d6c-a71acc5cbd5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郭睿,吕海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国内第一本国际性的英文分析化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JOAT) 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作为客座编辑,主持“Metabolomics: state of art in method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专题。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课题组受邀发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的最新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0edb75a-ab8d-4946-845d-843615694741.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生物膜是由多种微生物在外界压力环境下产生,表面被胞外聚合物(EPS)包裹的微生物群落,EPS的存在使细胞对杀虫剂,抗生素以及其他入侵力的抵抗力都明显高于其悬浮细胞。生物膜的形成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包括临床感染,环境污染,农业生产,食品工程和工业污染等。然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并且目前我们还缺乏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破坏生物膜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寻金属锰离子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关键功能代谢产物进而认知其调控生物形成的代谢模式与特征表型,以为后续生物膜形成机制研究奠定靶向调控物质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388cbcf4-2dfb-43a5-9b92-a42f7ac258e2.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本研究初步发现,金属锰离子能够调控大肠杆菌生物模的形成,与作用剂量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且对其微观内质结构具有明显的修饰作用,进而影响稳态生物膜的形成与解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74c56a0-1141-4ad9-9e1d-dbbc853c3ce4.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3fa82ea-6ee5-4c86-8297-1e88465fb16b.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进一步,经过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初步确证锰离子具有调控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特征分子代谢的潜力,而这些代谢直接关联生物膜的形成。由此,我们认为,锰离子或许能够成为抑制和调控生物膜形成的一种生物基质选择,而其靶向调控的功能代谢物,也具备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分子特征。未来可考虑从锰离子靶向调控功能代谢物角度,设计全新策略,清除生物膜的形成,彻底解决上述不同生命科学领域与生物膜相关的有害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f1b30c68-5ce7-44a0-9bf3-b24f437699f4.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9426807-d3b6-47a6-988c-5dd2a5467724.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课题组正在基于上述代谢表型结果,聚焦具体有价值功能代谢物,结合生物合成调控修饰策略,开展相关机理研究,核心目标是从金属调控代谢维度阐明生物膜形成与解离的分子机理,为生物膜相关挑战性科学与转化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共性策略和方法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课题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等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75em "   (感谢吕海涛研究员团队提供论文主要内容翻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下载本文: Guo, R., Lu, H. Targeted Metabolomics Reveale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Manganese on Small-Molecule Metabolism of Biofilm 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J. Anal. Test. (2020). a href="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_src="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7/attachment/73e7f637-5326-4057-aefe-d245e15b3247.pdf" title=" 10.1007@s41664-020-00139-8.pdf" 10.1007@s41664-020-00139-8.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简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c915f0a-4375-4c52-9eaa-b84c216234d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727115812.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7271158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吕海涛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权威的QUT Vice Chancellor’ s Research Fellowship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获得者,交通大学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功能代谢组学科学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009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生药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喜军教授。2009-2013年先后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研究方向为代谢组学、化学生物学和RNA Modifications, 合作导师为Irwin J. Kurland 教授, Jeffrey P. Henderson 教授和Peter C. Dedon 教授。2012年9月-2015年12月,任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院长)助理,功能组学与创新中药研究实验室负责人。2015年12月,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任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领衔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先后在Mass SpectrometryReview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Molecular Cellar Proteomics,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和Liver International 等权威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46篇,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 Chemical Reviews和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 等著名杂志引用1000余次,并发表会议论文3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科研机构特邀学术报告40余次,担任分会主席主持会议5次。目前担任自2013年7月起,兼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世中联网络药理学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委会理事,中国药理学学会分析药理学专委会创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荣誉会员和国际代谢组学学会会员。同时担任著名SCI检索杂志Phytomedicine (JCR 1区,IF 4.2)副主编,Frontiers inMicrobiology(IF 4.1)副主编,以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F 5.57)顾问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IF 4.1)和Proteomics-Clinical Applications (IF 3.5)编委,以及SCI检索杂志Acta PharmaceuticaSinica B (IF 5.7)和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IF 1.9)青年编委。并受邀为Mass SpectrometryReviews, NPJ Systems 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Biomacromolecules 等20余本SCI检索杂志审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澳大利亚NHMRC基金评审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近五年,吕海涛博士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2项,重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QUT Vice Chancellor’s Research Fellowships 1项(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计划项目1项(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重庆大学百人计划项目1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合作发明专利1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联系 Email: haitao.lu@sjtu.edu.cn /p p br/ /p
  • 紫花地丁配方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测定
    紫花地丁性寒味微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 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紫花地丁所含黄酮甙类及有机酸对金色葡萄球菌、猪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素有“解毒草”之称。《本草纲目》中注:苦辛寒,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同时所富集微量元素,对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有作用,对核酸蛋白的合成、免疫过程、细胞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可促进上皮细胞修复,使细胞分裂增加,T细胞增高,活性增加,从而对生物体的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通过酶系统发挥对机体代谢的调节和控制。所含锌可抗病毒,并能刺激抗毒素的合成,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是其:“清热解毒”、“治疽疗毒”的基础。月旭科技推出了该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的测定。 特征图谱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检测波长:260nm;柱温:40℃;流速:0.4mL/min;进样量:1 μl。 谱图和数据结论量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检测波长:260nm;柱温:40℃;流速:0.4mL/min;进样量:1μl。 谱图和数据使用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在此色谱条件下的能满足检测要求。 结论总结综上:使用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符合特征图谱测定要求;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色谱柱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 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缺血性心脏病(IHD)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设计,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级和对治疗的反应。研究招募了1241名欧洲中年人,包括健康个体、有代谢异常疾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但缺乏明显IHD诊断的个体以及处于三个不同临床阶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慢性IHD和伴心力衰竭IHD)的IHD个体。对患者的表型组、肠道宏基因组以及血清和尿液代谢组分析发现,经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将 IHD 个体与健康个体区分开来的约 75% 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存在于表现出代谢障碍的个体中,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重大改变可能在临床发作之前就产生区别了。进一步对与前体代谢异常相关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分类,发现与传统的风险标志物相比,基于特定IHD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的判别分析可以更好地将IHD个体与健康个体或代谢匹配个体区分开。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688-4
  • 清洁验证:微生物总有机碳回收率和线性
    简介在生产消费品时,有效地清洁生产设备对质量控制来说至关重要。清洁工艺的目标是降低产品污染的风险,有效的清洁工艺可以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如果无法衡量和验证清洁工艺的有效性,就无法了解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风险。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2017年食品和饮料行业产品召回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对产品的污染。对于减少和消除微生物污染来说,强有力的清洁工艺至关重要,因此监控清洁工艺有效性的方法同样至关重要。总有机碳(TOC)分析是消费品生产商广泛采用的非专属方法,用于检测产品、清洁剂、以及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残留量。为了证明TOC分析法适用于预期用途,我们对设备清洁之后可能尚存的残留物进行了回收和线性研究。工厂通常会测试化学污染物和化合物,但很少用TOC分析法来测试微生物的回收率。本文旨在探讨对于清洁验证和确认,TOC分析法能否证明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回收率和线性。实验设计和设置我们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合作,用一整夜时间在胰酶大豆肉汤中培养100毫升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4500转/分钟的速度将最终培养物的十毫升等分试样离心分离10分钟,形成细胞沉淀。在每次离心之间,倒出上面的液体,用涡旋混合方法用10毫升超纯水使沉淀细胞重新悬浮。重复此过程7次。设计淋洗循环以除去细胞培养基带来的TOC污染。在第7次淋洗循环后,根据已有的4,6-二氨基-2-苯基吲哚(4,6-diamin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任务来对细胞进行重新悬浮、稀释、计数(见图1)。图 1:枯草芽孢杆菌在细胞计数的荧光显微镜成像确定细胞密度之后,用Sievers® M9 TOC分析仪测量1 ppm确认标样组,然后进行三次细胞浓度稀释。在测量TOC之后,用0.45 μm灭菌过滤器过滤剩余样品,彻底除去细菌(见图2)。然后再次测量TOC以确定每个样品的非细胞背景TOC(见图2)。 图2:枯草芽孢杆菌的过滤过程结果表 1:微生物细胞密度与TOC的相关性结果图 3:微生物细胞密度与TOC的线性关系表1和图3是微生物TOC相关性研究的结果。线性趋势线的R2值为0.9981,表明实测细胞密度有良好的线性趋势。根据图3所示的线性拟合趋势线方程,定义为3倍噪声的检测水平(LOD,Level of Detection)为2.74E+06细胞/mL。此外,根据线性拟合趋势线和M9仪器规格,50 ppm的最大仪器定量限为2.49E+08细胞/mL。在进行微生物TOC定量之后,分别将1毫升的每种细胞密度溶液放在不锈钢试样板上进行试样污染,然后使试样干燥。此试样污染的目的是确定微生TOC相关结果的目视检测限。图4是微生物试样污染图。图 4:微生物试样板污染(A) 5.8E+07细胞/mL(B) 5.8E+06细胞/mL(C) 5.8E+05细胞/mL讨论与结论微生物TOC相关结果和试样污染图都说明了连续监测已有的清洁工艺有效性的重要性。在理想光线下,很容易在试样板上看到最高细胞密度(5.8E+07细胞/mL)的污染斑。而对于较低细胞密度,即使光线很好,也很难在试样板上看到污染斑。这表明除了强有力的清洁工艺之外,还需要用非目测的方法来测试清洁工艺的有效性。根据收集的数据,可以想象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设备上仍有显着微生物污染,却仅凭目视检查就被投放到生产中,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连续监测已有的清洁工艺的有效性,才能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和消费者安全风险。最后,由于微生物分子组成的不确定性,很难确定微生物溶液的回收率。本研究根据先前在确定活性微生物细胞中的碳含量时的发现,旨在确定微生物溶液的理论回收率。图5是理论微生物TOC产出量的计算过程。基于每个细胞的碳原子参考数,5.8E+07细胞/mL的理论TOC浓度为11.6 ppm。图 5:理论微生物 TOC 产出量的维度分析在本文的实验中,测量到5.8E+07细胞/mL的TO实际回收值为9.13 ppm,对挑战性的化合物的回收率为78.7%,从而证明实验方法是成功的。总之,本研究用Sievers M9 TOC分析仪演示了在清洁验证和确认时的细胞密度同目视检测限的关系,成功地证实了微生物TOC回收率。实验数据支持使用Sievers TOC分析仪来确认设备清洁度,同时表明除了目视检查之外还须考虑使用监测微生物污染的定量方法。TOC分析法是测量残留物、监测清洁工艺、降低总体风险的有效方法。Sievers分析仪为您提供能解决您一切清洁验证和确认需求的TOC解决方案、服务、支持。参考文献1. Recall Index and Spotlight. Expert Solutions https://www.stericycleexpertsolutions.com/recall-index/2. DAPI Protocol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 Thermo-Fisher Scientific – US https://www.thermofisher.com/us/en/home/references/protocols/cell-and-tissue-analysis/protocols/dapi-imaging-protocol.html3. Phillips, Rob, and Ron Milo. “A Feeling for the Numbers in Bi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 no. 51 (December 22, 2009): 21465.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7732106.◆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iCIVD 2022精彩预告: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
    仪器信息网将拟定于2022年8月23日-26日举办第五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2),会议将在线上进行,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页面本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大会特别开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主题会场,邀请来自教育部近日公布的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中的9位院长、副院长做报告嘉宾,对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进行讨论,欢迎您的参与!指导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天津预防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参会方式:网络在线报告 免费报名参会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Cua (点击报名)iCIVD2022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8月26日,将进行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专场,会议日程如下:分会场七:大人群队列生物标记物早期发现及验证 -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交流会(7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报告时间报告方向专家单位9:00-9:10致辞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9:10-9:40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缪小平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9:40-10:10基于人群健康效应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精准防控探讨林华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教授10:10-10:40环境暴露与少数民族代谢性疾病关联性初探: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人群队列研究洪峰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10:40-11:10孕期糖尿病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余勇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青年研究员11:10-13:30午休13:30-14:00基于人群-实验室-临床结合的策略研究环境镉暴露长期损害子代发育的胎盘病因机制王华安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14:00-14:30植物化学物暴露测量体系建立与生物学效应的验证马乐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4:30-15:00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席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5:00-15:30从群体遗传到公众健康的思考与探索王超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15:30-16:00妊娠糖尿病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发现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缪小平教授《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个人简介:缪小平,武汉大学公卫学院教授,院长。主要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委员、科技部“十四五规划”常见多发病专项专家组成员。是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2年)和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得者。近5年代表作包括Lancet Oncol(2020年)、Nat Genet(2018年)、Gut(2020年)、Ann Oncol(2018年)、Nat Commun(2018年)、Nucleic Acids Res(2019年、2021年)、Am J Hum Genet(2019年)、Cancer Res(2018年、2020年、2022年)和Eur J Cancer(2018年、2021年)。报告摘要:人类基因组超过98%的DNA序列为非编码区,过去常被称为基因组“暗物质”。近些年发现在这些非编码区中隐藏着多个功能性调控元件和遗传位点,能够控制基因的表达影响疾病的发生,是决定疾病易感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对非编码区的功能解读是肿瘤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缺乏一种可以高通量、系统性地识别这些位点的有效方法。我们围绕“基因组数据分析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研究”这一议题,一方面优先整合表观基因组、三维基因组、转录组和CRISPRi编辑技术高通量系统识别非编码区功能性易感位点,另一方面结合课题组在流行病学人群现场与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优势,系统识别结直肠癌易感位点,在对易感位点/基因进行功能解析的基础上,开展大样本的人群研究,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并应用于高风险人群的识别。本项目有望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为精准预防的实施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 林华亮教授《基于人群健康效应的大气颗粒污染物精准防控探讨》个人简介:林华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担任院长助理、流行病学系主任。先后获得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称号,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榜”。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大气污染及其与基因易感性交互作用在慢性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并提出了大气污染控制浓度阈值的新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项。担任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杂志Editorial board、The Innovation杂志Academic editor、BMC Public Health杂志副主编。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包括在Lancet Public Health、The Innovation、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PLOS Medicine、BMC Medicine、Journal of Allergy & Clinical Immunology、Neurology、Thorax、Strok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第一/通讯作者60余篇;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Top1%),文章被引用超过7000次,H-Index达到46 (Google Scholar)。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报告摘要:空气污染,特别是颗粒污染物是近来年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前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大气颗粒污染物暴露可导致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上升。但是多数研究发现颗粒污染物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中的健康效应和疾病负担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潜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认为不同地区颗粒污染物的特征 (例如粒径大 小、浓度范围、化学组分和来源)的健康效应不同可能是其中的内在原因,并为此进一步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提示颗粒污染物粒径越小其健康危害可能越大,而汽车尾气、二次污染物及船舶污染是重要的具有健康危害的大气污染源。此外,大气PM2.5导致哮喘的主要危害成分是铵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元素碳以及铵盐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研究结果对识别颗粒污染物健康危害的关键粒径、关键化学组分以及重要污染来源就有重要意义,为今后有针对性地、科学高效地开展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精准防控提供新的证据。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 洪峰教授《环境暴露与少数民族代谢性疾病关联性初探: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人群队列研究》个人简介:洪峰,博士,教授,博导,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毒理学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防整合联盟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委员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贰等奖2项、叁等奖1项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9部、副主编专著1部、主译专著1部,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毒理学、环境与遗传流行病学。报告摘要:本研究基于民族人口数超百万、民族汉化程度低、民族特色鲜明等原则选择苗族、布依族和侗族3个少数民族组建队列,探讨少数民族自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发现3个少数民族人群常见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有所差异,为精准防控常见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 余勇夫青年研究员《孕期糖尿病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个人简介:余勇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入选上海市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项目,入围“上海科技青年35 人引领计划”(2021)终评候选对象名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健康医疗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的因果推断方法、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健康发育与生殖流行病学、出生队列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MJ (IF=39.9)、Diabetes Care (IF=19.1)、JAMA Pediatrics (IF=16.2)、PLoS Medicine (IF=11.1,2019&2021)、Diabetologia (IF=10.1,封面文章)、JAMA Network Open (IF=8.5,2021&2022)和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IF=8.1)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目前担任JAMA Network Open Editorial Team成员(统计方法学),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和Frontiers in Psychiatry学术编辑,B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曾被新华社、人民网、英国路透社、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和美国今日新闻等百余家媒体相继报道。报告摘要: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深入探索儿童和青少年的心血管疾病患病升高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儿童和青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以往研究表明育龄妇女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会增加子代肥胖、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血压升高的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孕期糖尿病和子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否存在关联。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出生队列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评估母亲孕期糖尿病与其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母亲心血管疾病史或母亲合并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影响这些关联。安徽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华教授《基于人群-实验室-临床结合的策略研究环境镉暴露长期损害子代发育的胎盘病因机制》个人简介:王华,安徽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攻环境毒理学、发育与生殖毒理学研究,主持国自然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和安徽省杰青,以通讯或一作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获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和安徽青年科技奖,曾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亚洲砷与健康联盟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青委会常务委员和表观遗传毒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畸专委会常务委员和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委会主任委员,Food Chem Toxicol、环境与职业医学和毒理学杂志编委。报告摘要:环境镉暴露对子代发育的长期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不清。中国安徽人群出生队列研究发现孕期母体镉暴露与其胎儿生长受限呈现正向关联;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孕期Cd暴露通过损害胎脑进而诱发成年雄性子代认知功能障碍。通过对孕鼠进行E2补充和去卵巢术,证实妊娠期Cd通过降低胎盘源性E2损害胎脑发育。此外,通过对人胎盘滋养层JEG-3细胞进行GCN2活性抑制剂干预,证实Cd通过激活GCN2信号抑制胎盘滋养层细胞雌激素合成。通过对孕鼠补充抗应激剂NAC,发现NAC能够抑制Cd激活胎盘GCN2信号并逆转镉诱导胎脑发育损伤,进而缓解成年子代小鼠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胎盘雌激素合成抑制与胎儿生长受限呈现正向关联。上述结果提示,胎盘源性雌激素可能是环境毒物诱发成年后代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并发现环境毒物可能通过胎盘-胎脑轴影响胎脑,这为预防和治疗环境毒物相关的胎源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马乐教授《植物化学物暴露测量体系建立与生物学效应的验证》个人简介:马乐,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物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作用与机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9项。在 Circulation、Ophthalmology、Am J Clin Nutr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级“金课”一门。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副主编,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委员、儿少卫生学分会委员、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分会委员。报告摘要:植物性膳食模式在慢非传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植物中特有的生物活性成分,植物化学物种类繁多,进入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明确植物化学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在膳食、体液、作用靶器官的分布特征与关系,已成为慢非传防控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席波教授《儿童肥胖与心血管健康》个人简介:席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儿童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第1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爱思唯尔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肥胖、高血压及心血管流行病学。已主持6项国家级课题;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BMJ、Circulation、JACC、Diabetes Care和Lancet Global Health等。目前担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通讯编委以及多个国际顶尖期刊审稿人(BMJ、Ann Intern Med、JACC和Lancet Public Health)。报告摘要:儿童肥胖不仅增加近期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风险,还会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次报告围绕儿童肥胖与近期及远期心血管健康的关联进行,以期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提供循证依据。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王超龙教授《从群体遗传到公众健康的思考与探索》个人简介:王超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副院长。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2008)、密歇根大学统计学硕士(2011)和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12),曾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博士后(2012-2014)、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2015-2018),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8)、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2018)、湖北省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2021)。围绕疾病精准防控的重大需求,通过群体遗传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揭示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阐明疾病遗传机制和流行特征、优化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等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5年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和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2020全国十大生物信息学进展等荣誉。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房中则教授《妊娠糖尿病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发现》个人简介: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国家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医科大学卓越人才PI。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天津预防医学会毒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组学与精准医学”。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部精准医疗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专项、国家科技部大气专项、国家科技部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专项、国家卫计委肝病和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组织部人才项目基金、天津市科委面上基金、天津市卫计委专项基金等多项基金的资助。已经在Lancet 子刊、Br J Pharmacol., J Lipid Res., Arch Toxicol., 以及Toxicol Appl Toxicol.等国际相关领域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发表论文总引用3000余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两项。
  • 女贞子配方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测定
    女贞子药材的配方颗粒,女贞子性平,味甘、苦,归肝、肾二经,有滋阴益寿、补益肝肾、清热明目、乌须黑发等功效。一般常用于治疗头晕目眩、耳鸣目暗、腰膝酸痛、内热、须发早白等病症。《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女贞子具有“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草本备要》中说女贞子可以“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补风虚,除百病”。《草本经疏》中说:“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这里点明了女贞子擅长补益肾阴,需要补肾又怕上火的人最合适了。月旭科技推出了该颗粒的含量和特征图谱的测定。 特征谱图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Ultimate® AQ-C18 (4.6×250mm,5μm);柱温:30℃;检测波长:224nm;流速:1mL/min;进样量:10 μl。 谱图和数据结论特征谱图色谱条件色谱柱: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柱温:30℃;检测波长:224nm;流速:0.3mL/min;进样量:1μl。 谱图和数据使用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色谱柱,在此条件下,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结论总结综上:月旭Ultimate® AQ-C18 (4.6×250mm,5μm)符合特征谱图测定要求,月旭Xtimate® UHPLC C18 (2.1×100mm,1.8μm)符合含量测定要求。
  • 脑智卓越中心等关于多特征神经元新型标记工具的研究获进展
    6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ntein-split transactivator for intersectional neural imaging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徐春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龙钢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对多特征神经元标记、记录和操控的新型分子工具,揭示了腹侧海马神经元的投射模式与情绪编码的对应关系,为解析复杂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更精细且广泛适用的工具集。大脑神经元具有复杂多样的细胞类型。细胞类型的精确定义对剖析大脑神经环路连接与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探索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神经细胞类型的精确定义往往依赖于多条件交叉的标记技术。然而,目前已有的工具方法复杂繁琐,其标记的特性数量有限,并时常面临无法有效表达光遗传和钙成像相关分子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交叉标记工具的有效性和标记特征的数量仍是领域内的难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利用内含肽介导的蛋白剪接技术,在神经细胞内实现了控制子(tTA)在蛋白水平的组装。该组装具有多条件交叉的特点,并可有效地驱动一系列效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多特征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和功能研究(图1A)。研究人员将该工具称为IBIST(intein-based intersectional synthesis of transactivator)。研究团队在验证IBIST工具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后,在小鼠海马脑区和猕猴视皮层脑区进行多种实例研究展示。研究结合神经环路连接和神经元分子标签等多种特征,在小鼠海马脑区的特定细胞群体中表达光遗传蛋白,实现了光遗传学操控(图1B 、C)。此外,该研究利用5个特征精确定义了海马脑区的多目标投射神经元,并进行了钙成像记录(图1D、E)。该工作开发了新的分子工具,基于分子标签和环路连接等多种特征靶向标记特定细胞类型,并对这些多特征神经细胞进行钙成像记录和光遗传操控。与以往的方法相比,该分子工具可以实现更精细复杂的多特征标记,更高效地驱动效应基因的表达,更简单直接地设计质粒和实验方案,以及更广泛适配于现有常用的工具病毒和小鼠品系(图2)。该研究为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提供了利器,并进一步揭示了海马细胞对情绪信息处理的多样性规律。研究工作得到上海市、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临港实验室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IBIST工具的开发与应用。A、IBIST工具的质粒设计和工作原理;B、利用IBIST工具标记接收背侧海马输入的腹侧海马CA1的SOM+中间神经元,表达光遗传蛋白NpHR;C、黄光操控SOM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D、利用IBIST工具在投射到4个下游脑区的海马兴奋性神经元(CaMKIIα标记)当中表达钙指示蛋白GCaMP6s;E、海马神经元的荧光信号和钙反应。图2.基于多特征标记特定细胞类型的策略与前景。
  • 浅谈微生物检测无菌验证!
    【微生物检测】浅谈无菌验证!无菌验证分为设备检查、烟雾测试和尘埃粒子测试、染色试验、辅助系统测试、正压罩环境预测试、贴片实验、瓶内、外挑战测试、盖内、外挑战测试、LG培养基预测试、产品测试及LG培养基测试十一步。本文会对瓶内、外挑战测试和盖内、外挑战测试及LG培养基测试三大部分重点讨论。试验前准备工作,需确保包装物和产品初始菌含量满足要求:瓶子(新吹的): 包装容器空瓶:保证平均灭菌率为log6,是指在瓶子的内部和瓶盖消毒接种杆状菌作为初始带菌量。整个步骤如下:使用移液枪向130个瓶子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ATCC 9372)孢子悬浮液(载量:每毫升0.1ml/107CFU )并干燥(8到24小时)。注意此处菌体和芽孢数量会随时间和温度损失。120个瓶子由灌装机灌注无菌水瓶并由旋盖机封盖(以下简称“测试样”),10个瓶子用于检测初始带菌量(以下简称“阳性对照样”) (为了防止菌体数量过度损失,建议接种浓度要高1个log)。采用端点方法计算-过膜过滤方法确认枯草芽孢杆菌孢子进行评估。结果只受目标菌影响。瓶内挑战测试:①选取260个以上完好空瓶;②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ATCC 9372)孢子悬浮液接种空瓶:105和106各130瓶,接种位置依瓶型而定,但尽量选择瓶内凹陷不易杀菌的地方,并充分震荡;③空瓶正常风干后准备进行测试,以最高生产速度,确保最短时间也能达到灭菌要求,先低浓度再高浓度,系统需预先调试好,无菌罐中准备好无菌水;④测试前随机抽取105的10个空瓶到实验室进行阳性对照检查,其方法为,到实验室将空瓶灌装100ml无菌水(预先加入吐温80辅助洗脱),盖上无菌瓶盖(预先去除防盗环并用铝箔纸包好的经121℃*15min湿热灭菌后的瓶盖),充分振荡清洗,然后进行梯度稀释,至少稀释5个梯度,取合适浓度的两个梯度样品,各取1ml进行倒平板,每梯度样品做2~3个平行,依GB 4789.2-2016菌落总数混释法进行实验计数,得出空瓶的初始带菌量;⑤将120个105空瓶手动放入输送带进行杀菌、洗瓶、灌装(灌装100ml无菌水,根据瓶型,为维持设备运转稳定性,可以适当提高灌装量)、封盖,另120个106空瓶重复以上操作;⑥将灌装好的产品在实验室充分振荡后进行膜过滤培养48小时后得出空瓶杀菌后残留带菌量,注意跟阳性对照实验室区分开;瓶外挑战测试:①选取130个以上完好空瓶;②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ATCC 9372)孢子悬浮液接种空瓶:104和105各65瓶,接种位置依瓶型而定,但尽量选择瓶外凹陷不易杀菌的地方,接种后用记号笔在接种部位做好标识;③空瓶正常风干后准备进行测试,手动挂到输送带进行测试;④测试前随机抽取104的5个空瓶到实验室进行阳性对照检查,其方法为:到实验室将空瓶接种位置剪开,放入已灭菌好的100ml无菌水的盒子中充分振荡清洗,然后进行梯度稀释,至少稀释4个梯度,得出空瓶外部初始带菌量;⑤将60个104空瓶经过正常的杀菌程序后,灌装出口放置一次性无菌取样袋。取出空瓶后,到实验室将接种标识位置剪出,放入已灭菌的100ml无菌水的盒子中充分振荡清洗后进行膜过滤,或用已灭菌的棉签来涂抹接种标识位置,将棉签放入已灭菌的100ml无菌水的盒子中充分振荡清洗后进行膜过滤,从而得出瓶外杀菌后残留带菌量。另60个105空瓶重复以上操作;验证判定:用阳性对照检测的含菌量与杀菌后残留的菌量进行对照,从而判定杀菌力(衰减计数法),带入以下公式:Log(Rave ) =Log(∑Rc/Nsample)- Log(∑Sc/Ntest)∑Rc:阳性对照样带菌总数;Nsample:阳性对照样数量;∑Sc:测试样残留带菌总数;Ntest:测试样数量;Log(Rmin ) =Log(∑Rc/Nsample)- Log(Sc)Sc:测试样的残留带菌数最大样品的菌落数;Log(Rmin ):最低杀菌能力①选取130个以上完好瓶盖;GB 4789.2-2016菌落总数混释法进行实验计数,得出盖内的初始带菌量;⑤将60个1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1月28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2月12日,修改意见需于2月12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联系方式:jcs_zdxmc@most.cn(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  其中“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 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 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 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专项拟优先支持 19 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 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 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 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 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 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 6 家。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35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 2 家科研任务,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 究内容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1.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 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 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 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 3 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 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 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 膜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 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 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 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 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 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 加工代谢与功能调控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 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 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机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 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 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 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 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 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 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 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相 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展针对结 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 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 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 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 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 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 病的新手段。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 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 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 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 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 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 的实验小鼠等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 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 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 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 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 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 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 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 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 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 RNA 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 态表征技术。 3.3 新型生物大分子统计力场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新型高效能增强取样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发展新型非自然态统计力场、符合统计力学意义分布的蛋白 质非自然态的结构数据库等,研究增强取样算法与统计力场 在重大疾病相关的无定型蛋白结构与功能等研究上的应用。 3.4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 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 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 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 凯普生物:“质谱中心共建项目”正在开展实验室验证工作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2021年年报指出,公司充分运用完善的核酸实验室建设运营管理优势,为各级医院提供全方位PCR实验室运营管理的远程战略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请问公司与各级医院如何合作与服务?是公司直接建设、运营第三方实验室还是公司为各级医院代建代管实验室,实验室产权归属于客户?凯普生物(300639.SZ)5月2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核酸分子诊断产品及服务一体化提供商,主要产品和业务包括核酸分子诊断的试剂和仪器、以及配套耗材、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检验服务等,已构建了“核酸检测产品+医学检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公司充分运用完善的核酸实验室建设运营管理优势,可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提供相关检测产品、医学检验服务或差异化的服务方案。公司与梅州市妇幼保健院联合打造“地中海贫血诊断中心实验室”,成效显著;公司为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筛中心打造的佛山市新筛中心耳聋基因检测项目,该模式获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积极评价,并在全国出生缺陷防控相关会议上得到广泛宣传与推广,在全国已建立耳聋基因检测示范基地超过300家;公司与潮州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建设潮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及产前诊断中心,为粤东地区首家拥有串联质谱检测平台及技术的医疗机构,有力提升了潮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妇幼健康检测服务水平;公司中标佛山市南海区建设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项目投资合作方选取项目,与广东南海安全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佛山凯普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该机构为“平战结合”的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建成后平时检测能力维持在各1万管/天,战时提升至10万管/天,同时承担南海区人民医院10万管/天检测能力所需设备、耗材的储备任务;公司与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的“PCR实验室共建项目”已开展新冠核酸检测项目,“质谱中心共建项目”正在开展实验室验证工作;… … 其他关于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请留意公司公告。关于凯普生物:  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核酸分子诊断产品研发者和供应商,专注于分子诊断试剂、分子诊断配套仪器等核酸诊断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2016年,凯普“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及其基因芯片制备方法(ZL200710030723.6)”荣获第18届中国发明专利金奖,代表中国HPV检测自主创新的先进水平。2017年4月12日,凯普生物(30063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
  • 烟熏液样品气味特征分析方法
    德国AIRSENSE公司的PEN3电子鼻可以对烟熏液样品具有明显的应答,不仅可通过气味对烟熏液进行区分,还可以分析几个样品之间气味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组分上。测试过程非常简单,也很容易操作,每个样品的测试周期大约3-5分钟样品信号采集稳定,结果明显。烟熏液样品的电子鼻主要响应的传感器一致,但各样品在的传感器响应强弱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可将其完全区分开来。此次试验数据清晰直观,具有很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重复性。 通过电子鼻采集样品的气味信息,经过电子鼻自带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本次实验主要做的是样品之间的聚类分析,通过PCA、LDA和Loading来分析样品之间的气味是否存在差异,且判定气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哪类气味成分。德国 AIRSENSE PEN3 型电子鼻数据处理方法1、传感器响应值本实验在对每个样品的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查看每个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变化曲线、 每个时间点的信号值及星型雷达图或柱状指纹图,可以清晰考察各个传感器在实验分析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并通过传感器选择设置可以查看在不同数量的传感器情况下的响应情况。2、聚类分析由于每个传感器对某一类特征气体响应剧烈,可以确定样品分析过程中样品主要挥发出了哪一类特征气体。对于样品区分分析,本实验提取10个传感器的特征值,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法(LDA)和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Loadings)作为主要区别分析方法。3、未知样的判定通过区别判定DFA、欧氏距离 EUCLID、马氏距离MAHALANOBIS和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等方法,有效判定未知样归属于哪一类,达到一个用电子鼻验证未知样的实验结果。4、PLS 定量预测PLS运算用来通过传感器信号来计算量化表达式,依据PLS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气味浓度综合值分析模型。应用一个先前训练的模型和一个量化值可以对一个给定的变量计算测量值(向量)。根据使用的需要,可以定义不同的量化变量。例如,在食品分析中定义香气浓郁度、根据气味判定食品的货架期或在环境监管中定义恶臭强度时均十分有用。
  • 科学家揭示两类易恶变的结直肠息肉微生物群特征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结直肠息肉粘膜中的微生物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特征。该研究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题为:Gen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cosal symbiont involved in early-stage colorectal cancer。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通常由肠道息肉恶变所致,其中管状腺瘤性息肉(TAP)和无柄锯齿状息肉(SSP)是易恶变的两种息肉类型。该研究通过基因测序、主成分分析(PCA)检测、活检等方法对40组息肉患者(TAP/SSP)与无息肉对照组(PF)的粘膜组织进行检测,发现TAP/SSP患者的息肉粘膜组织中富含非产毒性脆弱芽孢杆菌(NTBF),其中从TAP和 SSP提取的拟杆菌中NTBF分别占80%和60%以上,而从PF提取的拟杆菌中NTBF仅占25%。该研究还发现息肉患者中提取的NTBF分离株可激活Toll样受体4(TLR4)并表达与脂多糖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诱导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反应,进一步促进息肉的生长或促使肠道内微生物的致癌能力增强。  该研究发现为揭示微生物群诱发结直肠癌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Cell Host & Microbe》,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论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931312821003899
  • 廊坊质检局获得有毒杂草鉴定能力验证
    近日,廊坊检验检疫局获得了国家认监委(CNCA)颁发的“谷物中常见有毒杂草的鉴定能力验证(编号:CNCA-09-A02)”合格证书,这是廊坊检验检疫局首次在植物检疫领域有毒杂草鉴定方面通过的植物检疫工作的能力鉴定验证。   为提高进出境产品检疫执法把关水平,加强进出境植物检验检疫工作的有效性,廊坊检验检疫局于2009年7月参加了国家认监委(CNCA)委托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承担的“谷物中常见有毒杂草的鉴定能力验证”工作。接到上海检验检疫局的样品后,该局组织有关业务人员制定方案,认真查找资料仔细挑选出杂草种子,比对各类杂草种子的生物学特征。经过仔细耐心细致的工作,在所收样品中鉴定出8种杂草种子,包括毒麦、田毒麦、黑麦草、莴苣、毒莴苣、曼陀罗、多刺曼陀罗、毛曼陀罗等的种子,经鉴定所填写的测试结果报告单数量和品种与上海局的标准结果完全一致。   毒麦为禾本科黑麦草属,子实皮下含有一种毒麦碱,能麻痹中枢神经,因而有毒,不但引起人、畜中毒,同时也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并增加了制粉工业清理的困难.毒麦分蘖力强,适应性也较广,能抵抗不良环境,不论旱年或涝年,繁殖力都比小麦大2~3倍。因此,毒麦一旦侵入农田,如得不到及时防治,几年后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曼陀罗为茄科曼陀罗属,为全株有毒杂草,人致死量为40粒,各种家畜都能中毒,种子可入药。毒莴苣为菊科莴苣属,一年生,冬型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以种子繁殖,生长繁茂,抑制作物生长,植株有毒,可直接毒害家畜。种子混杂于谷物、豆类及牧草中,降低品质。   廊坊检验检疫局每年有较大量的粮谷及植物产品进出口,2009年出口杂粮1120余批4万多吨,进口大豆20多万吨。为了把好检疫关,避免有害有毒杂草及有害生物随进出口产品传入传入,廊坊局在该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工作。近几年来,廊坊检验检疫局在进出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中,多次截获检出有害生物,尽到了检疫执法把关的职责。这次有毒有害杂草鉴定能力验证的顺利通过,标志着廊坊局在现场检疫和实验室鉴定方面的能力又有了进一步加强,进出境植物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和人员检疫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 新冠嗅觉丧失症的生物学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由炎症而非病毒本身所致
    虽然新冠介导的嗅觉丧失的破坏性影响众所周知,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然是一个谜。4月18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感染作出反应时,嗅觉丧失很可能是发生炎症的附带后果,而不是病毒的直接作用。 作者表示:“作为一名神经病理学家,我想知道为什么丧失嗅觉是新冠而不是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因此,我们决定对嗅觉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看看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时,在细胞水平上实际发生了什么事。”为了进行研究,研究人员从23名新冠病亡者和一个对照组患者的大脑底部嗅球(传递携带气味信息的神经脉冲的部位)中收集了组织。对照组由14名死于其他原因的人所组成,他们在死亡时体内并没有被检测到新冠病毒。研究人员对所有收集的组织进行了任何可检测到的新冠病毒颗粒的评估,并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其中的细胞、血管和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特征,以及存在的轴突(传递电脉冲的神经元部分)的数量。从3名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其余患者的家庭访谈中获得了有关嗅觉和味觉的信息。23名新冠患者中有3名被确定失去了嗅觉,4名嗅觉能力下降以及2名同时失去嗅觉和味觉。对照组的14名患者中没有人被确定为失去嗅觉或味觉。研究人员想从两组的研究中了解三件事:嗅觉系统中神经元的退化(损伤)水平、嗅觉轴突丢失的数量以及微血管病变(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将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组织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嗅觉减弱或完全丧失嗅觉的患者)的组织进行比较后发现,新冠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更严重,并且嗅球中的轴突量要少得多。该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发现是,尽管神经和血管受损,在大多数新冠患者的嗅球中并未检测到新冠病毒颗粒。作者解释道,依赖于常规病理检查的先前研究推测,嗅觉神经元和嗅球的病毒感染可能在与新冠相关的嗅觉丧失中起作用。然而新研究表明,嗅觉上皮细胞的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元,减少可用于向大脑发送信号的轴突数量,并导致嗅球功能失调。图源:Cheng-Ying Ho,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疗集团图形显示了新冠病毒在鼻腔内的感染如何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减少可用于向嗅球(帮助大脑处理信号)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脉冲传输器)的数量。而这往往导致新冠患者的嗅觉减弱或完全丧失。
  • 【NIFDC文献系列赏析】CE-SDS表征mAbs联合验证
    自1986年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mAb)获批以来,mAbs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药物。超过80种mAb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目前还有更多的mAb正在开发中。对mAbs药物开发至关重要的是对其分子量大小和电荷变异体进行表征。分子的异质性会影响mAb药物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传统方法表征分子量大小异质性是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然而,SDS-PAGE具有操作繁琐和重复性差的缺点。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凝胶电泳(CE-SDS)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精确度和高度自动化的分析方法,在分析mAbs时,其精确度、线性、重复性和分辨率方面远远优于SDS-PAGE。CE-SDS可以实现非糖基化重链(NGHC)的精确定量。抗体药物的NGHC直接影响其生物功能。NGHC含量是抗体药物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指标,CE-SDS方法比SDS-PAGE有更好的分辨率来量化NGHC。 根据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指导原则,2018年,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icIEF)技术已经被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NIFDC)联合国内8家不同公司,共计10个实验室进行了联合验证(Gang, Wu, Chuanfei, et al. Interlaboratory Method Validation of icIEF Methodology for Analysis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J]. Electrophoresis, 2018.),用以定量监测和表征电荷异构体,但CE-SDS尚未进行。为了满足制药行业对CE-SDS方法标准化的需求,并方便不同品牌毛细管电泳设备(CE)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方法转移和方法重现,2021年NIFDC进行CE-SDS方法联合验证,涉及13家公司的13个实验室,使用四种不同型号毛细管电泳设备。该验证遵循ICH指导原则,利用一种商业mAb药物,考察验证仪器的精密度、线性、定量限和准确度等内容。表1. 该项研究参与者和仪器型号 四种类型仪器的电泳图见图1。所有电泳图都含有明确的峰,还原状态下的轻链(LC)、非糖基化重链(NGHC)和重链(HC),同时还观察到五个杂质峰(标记为P1-P5)。在非还原条件下的电泳图中,除主峰外还观察到六个尺寸异构体相对应的峰(标记为P1-P5,在一些运行中还观察到P6)。然而,在四种类型仪器的电泳图中没有观察到比P1-P6更多的杂质峰。杂质的一致性在四种类型的仪器中显现出来。图1. 四种类型仪器电泳图重复性 分为进样精密度和样品制备重复性。进样精密度主要反映了仪器和方法中使用的试剂的变化。而样品制备重复性除了反映仪器的变化外,还反映了操作者误差的差异。如图2和图3所示,当排除CE9这个异常值后,两组数字有相同趋势(95%置信区间)。在进样精密度方面,12台仪器的杂质百分比范围为3.5-4.6%,单体95.5-96.5%,NGHC 1.0-1.3%,LC+HC总计97.5-98.0%;而在样品制备重复性方面,12台仪器的杂质百分比范围为3.4-4.3%,单体95.7-96.6%,NGHC 1.0-1.3%,LC+HC总计97.3%-98%。这些数值表明,在该方法中操作者的误差影响最小。图2左. 13台仪器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的进样精密度;图3右. 13台仪器的样品制备重复性批间精密度 每个实验室进行3天实验。在样品制备后,在不同日期使用不同的毛细管,每天进样一次。结果见图4。该测试反映了仪器在多天内的变化。12台仪器(CE9仍是一个异常值)的测试变化范围与重复性测试相同:在95%的置信区间内,12台仪器的杂质百分比范围为3.5-4.3%,单体95.7-96.7%,NGHC 1.0-1.3%,LC+HC总计97.2-98.0%。图4. 13台仪器的批间精密度准确度 在0.5、0.75、1.00(目标样品浓度)、1.25和1.50 mg/mL五种不同的样品浓度下,测定了四种成分的回收率,即非还原条件下的杂质(P1-P6峰)和单体;还原条件下的NGHC和LC+HC总量。对于所有仪器来说,四种成分的三次进样(N=3)回收率都在预先设定的回收率标准(83-117%)之内,除了CE4,其回收率在总蛋白浓度为0.5mg/mL时为81%,而且只在非还原条件下。该方法对其预期的应用目标来说是准确的。见图5图5. 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13台仪器样品中四种成分的回收率线性 对于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的主要成分(单体和LC+HC总量),所有仪器的R2对于LC+HC来说都0.94,对于单体来说0.96。对于次要成分,它们的R2比主要成分小,这是预料之中的。见表2和表3表2. 单体和杂质(P1-P6)在非还原条件下的线性拟合表3. HC+LC总量和NGHC在还原条件下的线性拟合定量限 13台仪器中每台仪器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的LOQ,如表所示,在非还原CE-SDS中为0.46%,在还原CE-SDS中为0.14%。见表4表4. 13台仪器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的LOQs样品稳定性 样品在非还原和还原条件下被变性,在仪器的样品盘中存放24小时。除了CE4在非还原条件下24小时后显示出较高的杂质峰面积百分比外,所有仪器在0小时和24小时之间的四个组分峰面积百分比的差异都在重复性测试结果的范围内。见图6图6. 样品中四种成分的溶液稳定性结论 研究结果证明,CE-SDS方法符合其预期的应用目的--对于mAb治疗药物的纯度和大小异质性特征检测,该研究的结果减轻了CE-SDS方法开发和方法转移的负担,因为使用任何一种仪器的CE-SDS方法都呈现出预期的重现性、准确性和LOQ。Maurice全自动蛋白质表征系统采用免组装毛细管卡盒设计与创新性实时全柱成像等电聚焦专利技术,同时具备CE-SDS和iCIEF两种检测模式,双模式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ProteinSimple,Meet Maurice | ProteinSimple 全自动蛋白质表征系统--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技术 双模式(CE-SDS&iCIEF) 双通道(紫外&荧光) 免组装毛细管卡盒 快速表征视频号
  • 中国帕金森病遗传因素特征研究,测序技术是关键
    记者2月15日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教授唐北沙科研团队于2月10日在《npj-帕金森病》(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发表原创性论文“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鉴定了中国帕金森病人群的风险基因位点”,这是首个大型中国帕金森病人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中国帕金森病的遗传因素特征。唐北沙和西湖大学教授杨剑为论文并列通讯作者,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潘宏旭、副教授刘振华为共同第一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单位兼第一通讯单位。P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在PD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截至目前,世界上已发表多个PD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果,揭示了90余个风险基因位点;但对人口众多、人口日趋老龄化的中国人群而言,PD人群的遗传背景仍不明确。为系统解析中国PD人群的遗传因素特征,唐北沙牵头联合众多国内专家,构建了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多中心数据及协作网(PD-MDCNC),建立了大型中国PD病例-对照的临床队列;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发现队列完成了首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随后利用多重PCR扩增子捕获测序技术在验证队列进行了验证研究。最终,该团队鉴定了1个新的PD风险基因位点,明确了53个与中国PD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其中12为全基因组显著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5个为中国PD人群特异性风险基因位点;绘制了中国PD人群易感基因变异谱;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发现中国PD人群的遗传度为0.18,稍低于欧洲血统人群(为0.22)。该研究还利用中国PD人群相关风险基因位点构建了多基因风险预测模型,发现携带多个风险基因位点的人群PD发病风险是没有携带风险基因位点的3.9倍,可为PD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提供指导。该研究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陈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刘军、北京医院教授陈海波、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王丽娟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Jia Nee Fo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Andrew B Singleton各团队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PD-MDCNC平台的有力支持,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论文审稿人认为,该研究采用两阶段设计,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了中国PD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研究思路严谨,报告了新的风险基因位点与中国PD人群遗传因素特点,对帕金森病遗传因素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CTI华测携手多宁生物共建一次性使用系统(SUS)检测验证平台
    2021年4月30日,中国第三方检测认证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TI华测)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无血清培养基、一次性产品及生物反应器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上海多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多宁生物) 在沪签订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ISO17025 & cGMP双质量体系运行、高质量合规性的检测验证平台,为客户提供从一次性系统选型、产品质量监控、验证等一站式解决方案。此次一次性使用系统(SUS)检测验证平台的建立汇集了CTI华测与多宁生物双方资深专家团队,将聚焦一次性系统的可提取物浸出物研究、微生物检测、过滤器完整性及除病毒验证等领域的质量检测、产品验证工作。该平台将投入LC-MS,LC-MS/MS, HRLC-MS, GC-MS/FID, HS-GC/MS, ICP-MS, ICP-OES等设备用于开展一次性使用系统的可提取物及浸出物研究;建立符合国际cGMP标准的药品微生物检测洁净室及P2实验室,用于开展微生物及病毒方面的检测;助力企业进行产品的合理、准确选择,将一次性使用系统顺利应用于实际生产。此次合作,CTI华测和多宁生物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紧贴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坚持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研发、质控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共同为推动生物医药的繁荣发展以尽绵薄之力。关于CTI华测检测作为中国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TI华测检测)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检验、测试、计量、认证、培训、审核及技术服务。以“为品质生活传递信任”为使命,CTI华测检测致力于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信任,全面保障品质与安全,推动合规与创新,实现更健康、更安全、更环保的高质量发展。CTI华测检测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深圳,是中国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12)。CTI华测检测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逾1万多名优秀的质量专家,并在70多个城市设立了150间实验室、260多个服务网点,服务能力已全面覆盖到纺织服装及鞋包、婴童玩具及家居生活、电子电器、医学健康、食品及农产品、化妆品及日化用品、石油化工、环境、建材及建筑工程、工业装备及制造、轨道交通、汽车和航空材料、船舶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全面保障品质与安全,推动合规与创新,彰显品牌竞争力。自2012年起,CTI华测检测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等海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持续进行全球性布局。CTI华测检测不仅是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指定认证机构;CNAS(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和CMA(中国计量认证)认证认可机构,也是欧盟NB指定认证机构;新加坡认可国家认证机构。CTI华测检测也先后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墨西哥、德国等海外国家权威机构认可并授权合作。基于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和权威公信力,CTI华测检测每年可出具200多万份检测认证报告,服务全球客户逾十万家。你的生活里,华测无处不在。 关于多宁生物上海多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多宁生物),是国内生物制药行业无血清培养基、一次性产品、生物反应器、过滤器等生物工艺上下游的主要供应商,致力于开发高质、高效的无血清、个性化、化学成分限定细胞培养基及动物细胞培养工艺;研发和生产用于生物制药工艺的一次性产品、生物反应器和过滤分离产品,同时为生物制药行业提供配方生产、工艺优化、工艺验证、技术支持与配套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