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仪器信息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专题为您整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话题讨论。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相关的论坛

  • 迪马科技创新成果闪耀第二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

    迪马科技创新成果闪耀第二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

    2015年8月14-1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样品制备专业委员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样品制备学术报告会”在贵阳市林城万宜大酒店举行,大会名誉主席:张玉奎院士;会议主席:关亚风研究员。委员包括陈洪渊(南京大学)、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钱小红(军事医学科学院)、冯钰锜(武汉大学)等多位行业专家、学者。本次大会重点关注样品制备技术的最新学术和科研成果、最新产品与应用成果,推动我国样品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537_561419_1610895_3.jpg 迪马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色谱消耗品制造商,在样品制备领域有着丰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此次会议上,迪马科技做了《迪马科技样品前处理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的创新》报告,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食品基质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兽药等样品前处理的创新技术。食品基质中的苯并芘样品前处理,迪马科技使用商品化固相萃取柱ProElut BaP 22 g/60 mL代替国标手工氧化铝层析柱的填装;且优化的氧化铝填料,活度已调整为Brockmann活度 IV级,大大简化前处理步骤,操作更简便;净化效果优异,回收率结果稳定;可满足多行业用户检测需求。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样品前处理,目前主流的方法是免疫亲和柱法,但此法存在检测成本高、保存条件苛刻、有效期短等不足。迪马科技的创新点在于ProElut AFT-3固相萃取柱一步净化即可完成黄曲霉毒素的净化,操作简便快速;杂质被吸附,分析物通过净化柱,回收率大于90%;单个样品检测成本降低为免疫亲和柱法的1/3。氯霉素类与喹诺酮类兽药残留的检测,迪马科技率先创新性的使用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的前处理,相比国标方法液液萃取及固相萃取净化方式,前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同时节省时间,降低基质效应,方法检出限也优于国标要求。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537_561420_1610895_3.jpg 本次大会由于时间关系,迪马科技仅分享了几个我们在食品样品制备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更多样品制备及检测方法创新应用可在迪马科技官网查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538_561421_1610895_3.jpg 与会专家学者对迪马科技在本届大会上展示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表示赞许,同时也对迪马科技在未来的样品制备领域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这将是迪马科技不断创新研发的动力,未来我们将为广大分析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样品前处理创新技术。

  • 【简讯】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标准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讲话、李长江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突出贡献奖”表彰大会和李传卿书记、刘平均主任在全国标准化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重温李长江局长、李传卿书记等总局和标准委领导自我院成立以来对我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矫正我院的发展思路,推动我院各项工作快速前进,实现跨越式发展,我院于4月3日至4日、4月30日先后两次举办干部学习班,院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了学习和讨论。 为了使学习班收到应有的效果,院领导班子要求参加学习班的人员事先认真自学,并按照总书记讲话、总理报告、总局和标准委领导的讲话精神准备发言提纲。在学习班上,大家进行了深入学习,围绕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的“十一五”规划和总局及标准委领导对我院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我院的发展思路,校准和界定了我院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我院在今后工作中以创新带动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学习班就以下五大方面求得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

  • 【分享】2010年全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b]仪器信息网讯[/b] 2010年3月23日,为了提高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仪器新技术应用与发展,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委员会与中国高教仪器信息网承办的“全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武汉瑞丰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参加了此次研讨会。[align=center][b][img]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3/2010323225714353.jpg[/img][/b][/align][align=center][b]会议现场[/b][/align]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已具备一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但从生产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  本次研讨会以“交流与应用、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就科学仪器产业的新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旨在为广大科学仪器工作者以及从事科学仪器设计与制造的厂商提供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分析仪器研究中心金钦汉教授、山东大学化材学院李清岭教授、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申屠超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 2024年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点发布

    [color=#000000]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24年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列出了5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将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color][color=#000000]根据《要点》,今年武汉科创中心将从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等五大方面发力。[/color][color=#000000]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要点》提出,重点建设[b]高质量实验室体系[/b]、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b]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b]。启动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优做强[b]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b]。[/color][color=#000000]围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点》提出,重点巩固扩大武汉科创中心基础研究优势、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围绕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要点》提出,重点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行,推动科创企业“量质齐升”。其中,实施“世界光谷”建设十大举措,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color][color=#000000]围绕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要点》提出,强化都市圈创新协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创新网络对接融合,推动形成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创新合作格局。[/color][color=#000000]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要点》提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北路径。办好2024东湖论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科普+科创”论坛品牌。[/color][来源:湖北省科技厅][align=right][/align]

  • 创新科技公司欢迎您参加2011年纳米科技大会

    创新科技公司欢迎您参加2011年纳米科技大会2011 年 10 月 23-26日,创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将参加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纳米科技大会。地点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专业纳米科技盛会”。已邀请到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 30 多个国家的院士、知名学者及企业家出席大会并做主题报告。大会瞄准前沿科技和国际热点,设置了十六大分会,包括: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最新突破;量子纳米电子学与半导体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纳米能源;纳米涂层与胶粘剂;纳米印刷及包装;汽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纳米制造;纳米清洁技术,纳米环境等议题,将有400多位演讲人登台报告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创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纳米科技大会上展出有机溶剂纯化系统,小型有机溶剂纯化系统,惰性气体手套箱和色谱仪等产品。届时,我们真诚的邀请您前来参观我们的产品。详情可登录网站:http://www.expo-china.com/pages/exhi/201106/43195/exhi_detail_gaikuang.shtml

  • 【讨论】我国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技术导向多,市场导向少;模仿多,创新少;短平快多,反映积累少

    [table=100%][tr][td]徐冠华:三原因致我国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td][/tr][tr][td][b]技术导向多,市场导向少;模仿多,创新少;短平快多,反映积累少[/b][/td][/tr][/table][font=黑体]2010年3月6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和全国政协委员徐冠华、秦大河、郑新立、王文彪将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font]科技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徐冠华院士的。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超过10万篇,我国的全球专利超过了六千件,与此同时,大家也感觉到,我国的原始创新包括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请问徐委员,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徐冠华:正像你所讲的,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像你说的,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件,也是居世界第六位。而且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比如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像科技人员的从业数,科技论文的引用数,还有世界顶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确实也像你说的,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这些标志的那样居于世界前列。我想,要对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我的感觉,还有几个方面有待于我们改进,有待于提高。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我们研发的一些技术,虽然可能技术指标很先进,但是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比如它的成本很高,卖不出去,再比如,可能做出来了样机,但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方面的问题,我们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专利数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专利比较少。如果我们没有核心专利,我们就很难越过大公司,在一些重要产品上所设置的专利壁垒,成果虽然有了,但是进入不了市场。第三方面的问题,我感觉,我们“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少。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我们的时间还短,科学还要在于积累,但是现在我感觉我们有的同志还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的数量,注意专利的数量。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科学家是很好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做了长期的努力,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说我们的科学技术成果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为什么我们还存在着这些问题?核心是我们政府政策怎么样更好地引导。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重视,引导制定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现在又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我想有些问题是非常明确了。

  • 首都科技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福音

    创新、创业将变得更加简单,首都科技创新券的出现将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解决在创新研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 【资料】优秀科技论文的五要素之一:创新性

    [font=宋体]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 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font]

  • 聚焦“第八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聚焦“第八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环境化学学科不仅面临巨大的挑战,也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加大,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发展迅速,在化学污染物的检测、环境行为、演变趋势、生态效应、毒理与健康风险和控制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永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是环境化学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2年举办一次,本次第八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于 2015 年 11 月 5-8 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将根据环境化学学科的最新进展设置多种议题,举办环保与分析仪器展览、学术论文报展、研究生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做大会和分会报告。会议主题是“环境化学的创新与发展”,将充分体现“创新、参与、合作、前瞻”的会议宗旨,促进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推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合作,加快环境化学的科学建设与人才培养。 安谱公司作为仪器耗材领域领先的供应商,也参与到这次大会中来,带来我们在环境化学领域的相关产品,包括,固相萃取产品,过滤产品,标准品和化学试剂等,本次大会的后续报道会在此帖持续更新!会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1/201511052351_572449_2900665_3.jpg

  •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在南京举办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在南京举办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将于10月23日-25日在中国南京举行。届时,来自医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行业龙头和创新企业将齐聚南京,进一步交流医药创新领域的经验,传播创新意识,整合行业资源,推进产业合作。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由南京生物医药谷,国家“千人计划”官方杂志《千人》联合千人智库共同发起。旨在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各界交流。会议将针对国内外创新药物的最新研发态势,新的政策下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合作等议题,以高峰论坛、圆桌论坛、闭门会议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发挥国内外专家智库的科技咨询作用,有效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言献策。  2017第二届创新药物研发与应用大会诚邀国内外医药创新企业共聚一堂,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成长。  大会官网:http://conf.1000thinktank.com/pharma2017/[align=center][img=,408,2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311351_01_3244603_3.jpg[/img][/align]

  • 湖南:2024年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

    [color=#000000]3月25日,2024年湖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湖南将[b]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总揽,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b][/color][color=#000000]2023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下,科技系统重点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积极实施科技“五大标志性工程”和“4+4科创工程”,全省[b]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4.2%[/b],[/color][color=#000000][b]突破1100亿元,[/b][/color][color=#000000][b]研发投入强度达2.41%[/b][/color][color=#000000],排名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9位。[b]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b][/color][color=#00000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湖南科技系统主要目标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b]增长12%以上[/b],突破关键核心技术[/color][color=#000000][b]100项以上[/b][/color][color=#000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color][color=#000000][b]增长10%左右[/b][/color][color=#00000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color][color=#000000][b]超1000家[/b][/color][color=#000000],在湘高校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color][color=#000000][b]50%以上[/b][/color][color=#000000]。[/color][color=#000000]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湖南将重点抓好宏观统筹联动、推进“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培育一流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施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等九方面工作。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强化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今年,湖南还将展开一批探索和试点等新动作:探索支持“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启动新建首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创新平台;绘制“4×4”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图谱,强力支撑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共建大学科技园;开展企业库扩容试点,探索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试点;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立战略研究院,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探索长沙研发、本地中试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国家创新型县(市)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创新经验。[/color][来源:中国经济网][align=right][/align]

  • 科技创新导报

    今天收到一个这样的邮件:《科 技 创 新 导 报》国家级期刊上知网查询《科技创新导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和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管的国家综合科技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5640/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098X)。邮发代号:(80-542)。》★★★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本刊坚持以传播科技理念、主要刊登我国当前科技及与科技发展有关的经济、教育、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论述文章都可以在我社投稿。本刊现面向各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技企业科研开发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和关心高科技转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学术论文。栏目要求 :工程技术、工业技术、高新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电子商务、资源环境、财会审计、信息科学、学术论坛、教学研究、行业科技纵览、创新与实践、经营与管理、经济综述、图书馆论坛、等相关栏目及内容欢迎个位老师作者优惠发表。《1》优秀稿件我们会提交参选我社论文评优活动,优秀论文可颁布发荣誉证书和录用证明,加盖我刊公章。《2》文章以2500--6800字左右为宜,写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并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文章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欢迎投稿!《3》投稿时一律使用word2003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邮箱》等联系手机电话方式网上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http://www.gapp.gov.cn;北京市新闻出版局:www.bjppb.gov.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壹线国际5-3-603室 邮编:100025联系人:杨编辑 QQ: 1448929980咨询热线:010-57722269//18801403241 投稿信箱: kjcxsgjkwzwcx@sina.com 大家说说这个期刊的质量如何,版面费及稿费呢

  • 【分享】全国热处理大会

    四年一次的全国热处理大会是我国热处理领域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行业盛会之一,已成功举办了10 次。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于2015 年7 月17 日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召开。大会秉承 “团结广大的热处理科技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热处理科技事业”的宗旨,总结交流我国热处理科研和生产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引领热处理科技与行业发展方向。” “中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发展路线图”聚焦12 项关键技术和人才培养,以“精密、清洁、经济、高效、产业”为目标,为我国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围绕“材料?构件? 热处理--创新与超越”主题,明晰路线图提出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大会以主会场报告、分会场专题论坛、热处理技术交流会、全国青年热处理与表面改性学术论坛、以及热处理行业检测仪器展示等多种形式,交流热处理、表层改性技术及相关领域最新进展,部署落实路线图推广与实施措施。 本次大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热处理学会、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办,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全国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就《落实“路线图”实践中国梦》提出了一条到达机械知道强国和材料强国的“捷径”, 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既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热处理赋予材料极限性能, 表层改性赋予关键构建极限服役性能, 热处理与表层改性是开启强国之门的钥匙。 此次热处理大会充分展示了当前热处理界的最高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 2018特医食品注册申报与应用技术创新大会

    [b] 2018特医食品注册申报与应用技术创新大会一、组织机构[/b]主办单位: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赞助单位:黑龙江劳力乳品机械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招募中支持单位: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究院、河北康睿达脂质有限公司、西安朗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媒体支持:特医食品行业标准联盟、特医食品俱乐部、特医食品研发前沿动态《中外食品工业》杂志社、《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营养科技、[b]二、时间地点:[/b]时间:2018年6月23日-25日(23日全天报到)地点:杭州市 (报名后发放第二轮报到通知)[b]三、会议已确定部分出席专家[/b]1、会议已确定部分主讲嘉宾及部分议题(排名不分先后)[b]演讲嘉宾:[/b]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处长 [b]宫国强演讲嘉宾:[/b]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致辞[b]演讲嘉宾:[/b]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标准重要起草人之一、国家营养食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执行理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教授 [b] 杨晓光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家标准体制介绍》演讲嘉宾:[/b]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卫生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学会营养支持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营养学会 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副主任 [b]蔡美琴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配方依据及研发要点》演讲嘉宾:[/b]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营养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b]张片红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点与临床应用》演讲嘉宾:[/b]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杭州站办公室主任、浙江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食品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b]郑 林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法规及其开发思路》演讲嘉宾:[/b]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殊膳食营养食品研发中心主任、 [b]何 梅演讲题目:《特医食品研发与法规及注册申报审批流程》演讲嘉宾:[/b]西安朗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b]佐建锋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工业化研究中的技术探讨》演讲嘉宾:[/b]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教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食品资深专家、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年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国家卫计委营养标准委员会委员、 [b]孙建琴演讲题目:《特医食品/ONS在老年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演讲嘉宾:[/b]黑龙江劳力乳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b] 刘保军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工艺设备的选择》演讲嘉宾:[/b]全国人大代表、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评审专家 [b]王晓洁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国内外现状及国内发展趋势》演讲嘉宾:[/b]浙江省医院消化内科、营养科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分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营养学会老年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b]郑培奋演讲题目:《待定》演讲嘉宾:[/b]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食品药品行业高级经理[b] 姚 亮演讲题目:《PerkinElmer 应对中国特医食品标准检测方案》演讲嘉宾:[/b]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 [b]齐玉梅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临床应用上的探索经验》演讲嘉宾:[/b]河北康睿达脂质有限公司总经理 [b] 苑洪德演讲题目:《口服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质临床优势及产品解读》演讲嘉宾:[/b]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审查技术部部长 [b]吴 磊演讲题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条件概述》备注:以上为部分已确定出席演讲嘉宾及课题,其他嘉宾及课题确定后再更新。2.面对面提问交流 专家对话沙龙[/b]针对特医食品注册申报流程和特医食品生产放大中技术难点,特医食品现场核查与技术评审、生产工艺审评及存在问题、特医食品受理要求与存在问题、特医食品标准要求、特医食品的报要求及实例分析点评、特医食品法规、特医食品配方设计思路等相关问题,安排时间让参会者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特医食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b]主持人:西安朗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佐建锋 嘉 宾:杨晓光 张片红 郑林 蔡美琴 孙建琴 王晓洁 何梅 郑培奋 齐玉梅等。[/b]3. [b]本次会议主要交流内容(部分)[/b]特医食品需要准备的资料及申报流程、特医食品相关政策解读、特医食品适用人群、特医食品注册申请条件及注册程序、特医食品稳定性研究、特医食品发展趋势、特医食品注册申请材料要求、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特医食品现场核查与技术评审、生产工艺审评及存在问题、特特医食品原料制备关键技术、特医食品标准法规、特医食品国内外现状分析、特医食品法规及其开发思路、特医食品技术难点、特医食品包装形式及立项分析、特医食品开发、特医食品应用及生产工艺、特医食品在慢性肾脏病的应用、特医食品原料特性与应用中注意事项、特医食品适应症、特医食品研发流程及配方设计、特医食品配方设计思路及原辅料的选择依据、特医食品注册申报经验分享、特医食品产品特点、特医食品临床应用、特医食品立题及技术探讨、特医食品受理要求与存在问题、特医食品标准要求、特医食品的报要求及实例分析点评;特医食品法规、特医食品配方设计、特医食品检测分析、特医食品名企业案例分析、特医食品企业开发现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名称规范原则、特医食品生产共线时清洁方案制定指导、特医食品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特医食品生产企业门槛分析、马超010-88287870

  • 电子设计创新大会EDICON 2015中技术创新圈点

    电子设计创新大会EDICON 2015中技术创新圈点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3_544082_1611921_3.gif受某仪器产商邀请,有幸得以参加今年的电子设计创新大会Electronic Design Innovation Conference 2015 (EDICON2015),会议结束已有两个星期,今天得以抽空将会上的见闻收获及个人点评整理出来,给感兴趣的同行分享。1. 电子原材料创新原材料方面的创新报告与展览很少,我关注到两个,一是RG公司推出面向高频高集成度设备应用的复合高热导PCB材料;另一个是G公司的线缆。RG公司的报告听后感觉性能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他们新推出一款介电常数6.15、介电损耗0.4%与热导0.75W/m/K,还比不上A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应用多年的一款材料,同样的介电常数6.15,介电损耗0.2%且热导1.1W/m/K。G公司宣讲与展示的线缆质量的确很吸引人,与普通的同轴线缆平均只有4层相比,他们的高质量线缆有9层工艺,我特意取了一段拍了照片如图1所示,外加的五层力学、电学与屏蔽保护可以将线缆在恶劣条件下使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推到极致,他们的线缆声称能在工作时承受卡车碾压仍然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在他们的展示台上有一根正在测试的线缆在不停绞动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对于1米长每套线缆价格一千多元相比普通线缆贵20多倍的情况,G公司的宣讲人强调对不稳定性与非可靠性的线缆带来的时间与精力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这个价格。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6_544083_1611921_3.jpg图1 G公司的9层同轴线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6_544084_1611921_3.jpg图2 G公司的线缆恶劣条件在线测试系统2. 测量设备中的新技术i)无线传输测试(over-the-air test)目前的公知是物理、电子的科学测量为了获得可靠结果,一般都需要尽可能避免噪声抑制干扰,前面已经提到测试线缆的选择甚至都是一门学问。然而在实际应用尤其是在未来无线技术无处不在的情形下,基于线缆传输的测试将与应用需求脱节。我提醒将避免噪声抑制干扰发挥到极致的任性的仪器设备工程师去感受用户与实际需求更加任性:噪声与干扰必须存在,解决不了的工程师请统统滚回技术的历史博物馆中去!虽然目前的无线传输测量的基本知识获取仍然依靠微波暗室,如图3所示,在完全现实条件下的无线传输测试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议中K公司高管就提到他们正在这方面布置人力与技术,然而从K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H公司创始,后改名为A公司,不久前改名K公司),自从测试测量仪器部从H公司出来后几十年未见多大的技术创新,K公司能力挽创新滑坡的趋势在无线传输测试中脱颖而出吗?答案目前未知。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8_544085_1611921_3.jpg图3 微波暗室无线测试间ii)16位垂直分辨率示波器老牌的仪器商R公司在会上宣讲使用数字滤波等技术实现了特定带宽与采样条件下的16位分辨率,声称主要应用于大信号变化背底下的小信号测量。16位分辨率的垂直分辨率潜在应用何止这个?能看出,R公司的创新意识至少比示波器界的大佬T公司强(此次会议未见出席,T公司的所有产品,包括人民币价格7位数以上的高端示波器的垂直分辨率仍然是8位),但与P公司相比仍然不够,P公司在会议上有一个展位,推出性价比超高的20GHz带宽高端示波器(本人刚买了一台,照片如图4,为避广告嫌,ps掉了logo),以及可放在口袋中的200MHz带宽示波器与信号源一体件(如图5,为避广告嫌,ps掉了logo),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示波器标配16位,这些绝对优势让业界横行多年的R公司与T公司相形见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9_544086_1611921_3.jpg图4 P公司的20GHz带宽16位垂直分辨四通道示波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09_544087_1611921_3.jpg图5 P公司的200MHz带宽16位垂直分辨示波器与信号源一体口袋机iii)相位一致性进展R公司不愧为业界大佬,尽管在示波器上稍微逊色P公司,但在信号源的制造上目前仍然领先世界,这次会议上R公司展示他们的两台同步后的信号源在10GHz信号产生条件下漂移小于0.2度每小时(ppt照片如图6),这比同类产品平均指标优两个数量级以上,其原理没有公布,猜测可能是高稳定度振荡器与矢量信号发生技术。高度的相位一致性在合成波束以及相位控制阵列雷达等应用上的效果不言而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11_544088_1611921_3.png图6 R公司信号源的相位一致性测试结果iv)脉冲测量脉冲测量技术是近些年的热点,N公司关注到脉冲测量过程中的带宽截断效应对测量信号的畸变影响,并实现了频域触发(ppt照片如图7),这是我本人几年前在某测量应用中尝试过其基本原理但没有做到实时化。N公司在该领域的软硬件的进展让人对其技术力量不可小觑。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13_544089_1611921_3.png图7 N公司的脉冲测量与频域触发效果演示pptv)噪声测量K公司报告了在噪声测量方面测量的新进展,他们针对传统的冷源与Y-系数法的几点影响噪声系数(noise figure)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假设:阻抗匹配、被测仪器与探测仪器受冷热噪声源变化影响小,通过引入高稳定度与宽范围阻抗匹配的噪声源配件,结合矢量网络算法进行内校正,大大降低了噪声系数测量不确定度,对比ppt如图8。此外,值得一提的是K公式将噪声系数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在网上进行了公开,ppt如图9,供免费下载使用,我下载了其xls计算表,这的确是个研究噪声的好资料。当然,我认为噪声系数测量还有不依赖于K公司的噪声源与矢量网络分析仪软硬件,这是我本人仍然在研究的基础问题。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14_544090_1611921_3.png图8 K公司的噪声测量方案与标准方案对照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14_544091_1611921_3.png图9 K公司的噪声系数不确定度程序vi)非线性测量针对高功率半导体高频应用,K公司在其仪器中集成了名为DynaFET的非线性直流与高频测量分析系统(ppt如图10),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NVNA)是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的关键技术,被K公司先一步做出来让我的想法创新性有些影响,但这也证明NVNA值得去做更多的开发。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4/201504292018_544094_1611921_3.jpg图10 K公司的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方案图示3. 5G专题5G专题讨论那天由于有工作任务,没能参会,不过根据会议摘要册浏览以及网上搜集到的5

  • 中国计量大学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中实现国赛一等奖的突破

    2018年8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举行,来自华东,华北,华南,华西四个赛区的100多支经过选拔的优秀大学生队伍参加了本次决赛。来自中国计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量新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等学院师生组成了3只队伍参加了此次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实现了中国计量大学在智能互联大赛上国奖零的突破。  “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是国家级A类竞赛,是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有关精神,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将联合主办。大赛面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激励智能互联技术创新,是一项非盈利、公益性的科技活动。按照中国计量大学“一专一赛”精神,此项赛事由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组织,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学校、分院高度重视赛事的组织工作,通过竞赛方案研讨和竞赛动员等,帮助竞赛团队提高。中国计量大学肖丙刚、郭风雷、张珂等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在比赛期间充分展现了中国计量大学师生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畏挑战的精神风貌。

  • 【推荐讲座】:9月27日 安捷伦科技气相色谱创新技术研讨会

    【推荐讲座】:9月27日 安捷伦科技气相色谱创新技术研讨会

    讲座名称:安捷伦科技气相色谱创新技术研讨会  主讲老师:石小兵  在安捷伦工作六年,从事气相色谱工作。  主要内容:  半个多世纪以来,安捷伦科技一直在引领气相色谱分析的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从填充色谱柱向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发展;从手动进样向自动进样技术、自动样品制备技术的发展;从手动气路控制到电子流路控制、微板流控制技术的发展;从常规通用型检测器到选择性检测器、超痕量灵敏度检测器技术的发展;从单机版控制软件到网络版控制软件技术的发展;从单一检测应用到联用检测应用技术的发展,安捷伦科技无不走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的最前列。用户从这些技术创新中得到了广泛的收益、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作为气相色谱技术的市场领导者,安捷伦科技应该如何创新才能满足用户的进一步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需求也改变了。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工作更加高效?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梦想! 安捷伦科技公司作为全球领先色谱技术生产商,推出新一代的气相色谱仪应该有什么样的创新?让我们一起共同梦想! 举行时间:2016-9-27 10:00    报名链接: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09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9/201609011013_607809_2507958_3.jpg手机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701_670036_2507958_3.gif

  • 政府大笔资金投入走自主创新

    2011年12月21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要统筹协调推进转型、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将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关键之一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机制创新。 [b]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b] 环保产业是联系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环保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要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8%,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均减排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能耗下降16%,部分地区还将实施重金属限排,都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环保产业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并对钢铁、机械等基础行业发展产生8—10倍放大效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正在编制的《现代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对鼓励第三方环境服务发展作出部署,预计到2015年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2020年规模可达5万亿元。 环保产业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绿色发展被确定为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议题之一。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提振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在环境清洁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望在绿色发展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和全球环保市场竞争的前沿,推动环保产业由要素驱动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b]二、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保产业发展形势[/b] 当前全球环保市场保持年均7.5%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球环保市场总值达1.6万亿美元。欧美等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牢牢占据了环保产业全球市场的主导权,控制了9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兴起,欧美等国家环境保护重心已转向“预防与修复”为主,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已从解决环境问题的需求调整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需求。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扶植政策和引导性投入,更多侧重于支持新能源、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产业链整体竞争,推动绿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环保产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全球环保市场发展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环保产业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是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环保产业正从以公益性为主过渡到经济属性为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次,产业发展要符合国情要求,要具备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统筹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公众意识等驱动因素是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三,环保产业升级转型取决于创新驱动,加快环境技术与信息、生物、制造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多领域团队创新与协同创新,将引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的提前爆发。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发达国家“苹果手机效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决策,然后像在全球推广苹果手机一样,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基本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道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规模保持在20%以上增速,2010年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元,环保企业3.5万家,安排从业人员300多万人。按照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环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由单纯规模扩张、低端数量竞争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统筹传统环保产业与新能源、环境清洁技术、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发展,科学把握环保产业内涵,加快现代环保产业体系发展,提高环保产业对全过程污染控制与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持能力;三是培育以创新型环保企业、环保产业集群、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等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发展主体,引导环保企业按市场规律优化重组,增强产业创新链竞争力,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竞争力传统产业领域,在全球竞争中提升我国传统环保产业的战斗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积极开拓全球新兴环保市场。 [b]三、科技创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b] 自主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我国环保产品已达到3000多个品种,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建设能力,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前期,某些单项技术研发居于世界前列。同时,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环保企业快速发展,环保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环保装备研制及产业发展方面。自“十五”以来,通过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连续3个五年的支持,自主研制的225—500吨/日垃圾焚烧炉排炉实现系列化、成套化,并成为国家垃圾焚烧处理规划推荐的主流装备,处理效率、二次污染控制及自动控制系统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自主研制的电除尘器是我国参与国际环保市场竞争最具实力的环保产品,行业发展集中度高,产业链上的重大设备、自动控制、振打装置等关键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水处理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提升,5—5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常规设备已实现出口。通过“九五”以来持续支持,自主研制的聚合氯化铝净水剂及其复合系列产品,占据国内聚合氯化铝净水剂产量50%以上,成为国内饮用水行业净水剂的主要供应商。 在环境清洁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领域。环境清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对于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自主研发的清洁制革技术已在全行业推广300余家企业,对于皮革行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苎麻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及污染排放,将环洞庭湖区域苎麻行业的环保风险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快速应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多物种生物传感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智能环境感知节点,形成年千台以上产业化能力。总体上,我国环保产业新兴领域技术储备与产业潜力形势喜人,但受到本领域核心技术和环境科学问题研究进展的限制,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征途才刚刚起步。 [b]四、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b]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环境领域提出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工作需要把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与共同创新,催生新兴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环保产业体系从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延伸到具有减少污染和受损环境修复等效应的领域,构建和完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从而为实现“支撑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惠及百姓民生”环境科技发展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新形势下,提高环境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应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研究,把握全球环保产业竞争前移态势,加强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力争重大原始技术创新突破,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格局的有力条件;二是注重促进多学科、科学与技术融合,推动重大需求导向下的多领域共同创新与协调创新,抢占全球环保市场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统筹管理、科研、工程、产业等创新人才培养,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注重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政策及市场模式的融合,缩短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培育期,快速形成生产力;五是注重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高技术转化服务能力。 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安排,实现上述环境科技发展任务,在科技工作管理中应在“六个需要”方面下工夫:一是需要深入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将环境科技重大任务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重大决策与环保产业关键领域;二是需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健全科技立项—后评估—持续支持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效益;三是需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优化环保产业体系布局,实施环境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四是需要创新思维模式,构筑开发共享创新平台,引导新理论、新思想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及再创新,构筑高新技术与环境保护的桥梁;五是需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构筑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六是需要发挥军民科技融合作用,发挥国防科工业在装备、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环境保护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与环保工程精细化水平。 (马燕合 黄圣彪) (作者单位: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

  • 会议通知|中大华工博导确认出席2021 年全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大会(广州站)

    全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大会组委会[img]https://pic1.zhimg.com/80/v2-e618a4f678a6c0329b9bdbba9d2a62fd_720w.png[/img]关于举办“2021 年全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大会(广州站)”的通知“2021年全国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大会(广州站)”将于2021年5月2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本次大会由材料学习网、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表面分析专业委员会以及广州市晟阳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协办,EWG1990仪器学习网、广州贝拓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会议旨在为从事材料科学与分析测试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科研单位及仪器设备厂商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及交流材料分析测试的最新技术、成果与前沿动向,共同推进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厂商参会交流。会议背景回顾“十三五”,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也涌现了一批龙 头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基础材料品质不高、关键战略材料保障不力、前沿新材料创新不足等痛点。目前国内材料相关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这也将不断促进国内材料研发及创新走向良好发展。材料学习网致力于为广大科研 单位、仪器厂商搭建起材料分析测试新仪器、新产品与新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促进国内材料相关科研发展。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材料学习网国高材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表面分析专业委员会广州市晟阳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承办单位:EWG1990 仪器学习网广州贝拓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支持单位: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时间及地点会议时间:2021 年 5 月 28 日 08:30-17:00会议地点:中国广州科学城科丰路33号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会内容1. 材料表面分析技术 ;2. 拉曼光谱在化学及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 钙钛矿单晶材料的合成与光电应用;4. OLED有机电子传输材料;5. 热分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专家介绍(持续更新中……)[img]https://pic4.zhimg.com/80/v2-659d8c2229d1b85e8d8fdb349f7bde0a_720w.png[/img]陈建 现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测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SC 委员、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面化学分析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理事等。截至2017年12月,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与薄膜材料的分子光谱和电子能谱分析以及表面和界面性能研究等)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63篇,被引用超过4000次,h指数为37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获得授权2项 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3项。[img]https://pic2.zhimg.com/80/v2-6b86a507e0fd5dddae28fac0ffb92f9f_720w.png[/img]朱旭辉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安徽大学、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作为博士后,曾在德国、法国、复旦大学学习。2004岁末,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img]https://pic1.zhimg.com/80/v2-459d21f5b6516da95ea5536d896a8c05_720w.png[/img]匡代彬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围绕无机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应用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纳米能源材料、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光催化、光电催化等。2020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聘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img]https://pic2.zhimg.com/80/v2-89eca330af96cf88815e0a1b83ab1702_720w.png[/img]薛锋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改性、结构与性能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市等各级项目的研究:高分子凝聚态基本问题的研究、高分子的溶剂化作用的研究、纳米纤维素/氧化钛核壳复合物可见光催化活性的机理研究、面向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开发的测试关键技术平台、新型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近年从事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解聚及共聚循环利用的研究等。以上部分研究结果在各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约70余篇。同时也承担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剖析与表征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会群体本次大会预计 300 人参加,包括: 1.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领域专家学者;2.实验室设备与技术检测人员;3.高校院所等分析测试人员;4.材料分析设备厂家。会议地点本次会议地点位于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科丰路33号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边企业云集,临近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光正科技产业园、奥特朗科技园、广州科技创新基地、云升科技园等,产业覆盖面广,辐射力度强。[img]https://pic1.zhimg.com/80/v2-fb4f99c3c7fc202c13dbd997c872a715_720w.jpg[/img][img]https://pic2.zhimg.com/80/v2-a2315f8902ca543cd25f16f2e99e0de7_720w.png[/img]会议考察:高分子材料资源高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img]https://pic2.zhimg.com/80/v2-4fc4582deb7e39d54e493b4068279555_720w.webp[/img][img]https://pic1.zhimg.com/80/v2-59e31ec59c7b2da46e5a14da14d4b71e_720w.webp[/img]参会方式实验室技术人员免费参会,如需报名本次会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报名,免费领取会议 相关资料。

  • 【讨论】你认为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

    现在科研机构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高,然学术权力与行政全力区分的越来越混乱,而且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程度低,科技人才激励不足等等这些也许都是导致中国科技创新的绊脚石。中国的科研创新有点类似国产仪器,然而国产仪器与科技创新又紧密联系。恰逢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之际,让我们一起畅谈阻碍中国科技的脚步的石头是什么?阻碍中国科学仪器发展的石头又是什么?

  • 【简讯】报告:美国科技创新能力下滑至第七丹麦夺冠

    据WEF数据显示,美国已经不再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了。由于政治和管理气氛日益恶化,2006年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从2005年的第一名下降至第七名。  相反,丹麦则通过有效的政府领导,科技创新能力从2005年的第三名跃居至第一位。 此外,瑞典从2005年的第八升至第二,而新加坡从2005年的第二降至第三。  以下为2006年全球十大科技创新国家:  1. 丹麦(3)  2. 瑞典(8)  3. 新加坡(2)  4. 芬兰(5)  5. 瑞士(9)  6. 荷兰(12)  7. 美国(1)  8. 冰岛(4)  9. 英国(10)  10. 挪威(13)  注:()内2005年排名(c001)来源:赛迪网

  • 大连中汇达及创新科技首次亮相2011年高分子报告会

    大连中汇达及创新科技首次亮相2011年高分子报告会

    大连中汇达及创新科技首次亮相2011年高分子报告会 金秋九月,恰逢2011年联合国“国际化学年”,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国际化学年在中国”——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已于2011年9月24日-28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这是中国高分子界学者的一次盛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13_322247_2342219_3.jpg 开幕式当天,来自全国上百家高校和企业,近两千名专家和学者齐聚大连,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学术交流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46_322310_2342219_3.jpg 会议上,专家就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性能、天然高分子等十个主题进行了演讲与讨论,大会还专门设有博士生论坛讲座,为众多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21_322267_2342219_3.jpg 借此盛宴,大连中汇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及创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满载着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产品参加了此次展会,现场展示了标准溶剂纯化系统和小型纯化系统等产品。并由专业的技术人员阐述了溶剂纯化系统的性能和特点,可以取代传统的蒸馏方法,可以将有机溶剂当中的水和氧脱除至1ppm级别,能应用到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制药合成等几十个领域。安全简易的操作及多项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及询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25_322275_2342219_3.jpg 在大会参展的四天里,有上百位老师和同学前来咨询和了解溶剂纯化系统的详细情况,很多老师看过我们销售人员的演示之后,都认可纯化系统的性能特点和纯化效果,纷纷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展会之后可以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了解。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27_322276_2342219_3.jpg SPS销售经理马英正在给客户做详细的产品介绍 还有一些高校学生对溶剂纯化系统特别感兴趣,收集了一些产品样本和资料,准备回去给课题组老师推荐并准备计划采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1004_322315_2342219_3.jpg各大高校博士生们正在热烈讨论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路庆华老师有合作意向,提出了很多专业的技术问题,我们的销售经理崔贺民先生耐心地跟他面对面交流,现场演示并解答老师提出的各种疑问和后顾之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0931_322286_2342219_3.jpg 更有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等新老用户慕名前来,对产品给予了最专业最精锐的评价和肯定,分享了溶剂纯化系统在他们科研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真切实际的方便和高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91005_322318_2342219_3.jpg 三十多家参展单位 创新科技公司成立于 1981 年,主要设计、生产和销售溶剂纯化系统、惰性气体手套箱等设备。凭借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多年的生产经验,创新公司已经成为惰性气体设备生产领域的领航者,客户遍及化工、制药研究、焊接、电池等工业企业、实验室和学术机构。 创新科技公司将会一如既往地生产最高端的产品,提供最专业的技术,秉持一颗最真诚的心去服务于客户,相信创新科技在中国的市场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创新科技公司的中国销售代表处——大连中汇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北京中汇达科学仪器分公司,专业从事气相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柱及色谱、光谱等分析仪器的研制、生产及营销的高新技术企业。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同行、用户与我们合作,我公司将竭诚为您的工作贡献力量。

  • 2014多肽药物研发与技术创新研讨会

    多肽作为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默克密理博在多肽合成领域已有30年的历史,其品牌Novabiochem?除了满足多肽合成客户对常规产品的需求外,还不断进行创新,每年都会发布最新的研发产品及应用,并且还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的高效解决方案。为了增进多肽合成领域的技术创新交流,默克密理博在Novabiochem? 创新30年之际,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从事多肽制药领域的多位专家和学者,议题包括:天然、非天然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的合成新方法,多肽、蛋白质的合成新方法,多肽物质分离与分析方法推广应用,多肽合成中因素控制对质量的影响以及多肽纯化和分析的新技术等,针对以上议题,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和巨大反响,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http://blog.milliporechina.com/editor/upload/image/930F7A5B_BF1453AA.png

  • 创新驱动,仍需整体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

    本报记者 陈磊 编者按 2012年年底,由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国家软科学计划资助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正式对外公布,本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2012年12月24日一版)。稿件见报后,有很多读者表示想进一步了解该报告的研究背景、工作重点及分析结果。为此,本报特推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综述》一文,深入解读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变化及特点、创新驱动理论以及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形成与发达国家不同,有着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从1999年开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承担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推出13年。 2012年报告仍延续过去的指标体系,将综合指标分解为实力指标、效率指标和潜力指标三个方面,并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测度。 2012年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与往年相比,增加了对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四地创新能力的10年回顾与分析,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一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提出了创新型地区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区建设创新型地区的进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二是对浙江与意大利的创新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地方推动区域创新提出建议。 区域创新能力领先地区排名稳定 研究显示,2012年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排名稳定。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前8名的地区排名没有任何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辽宁;安徽由2011年的第15名上升到第9名,湖南位列第10名。其中,江苏连续4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创新优势明显。 这些创新能力领先的地区也各有优势,北京的知识创造能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体现了其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上海的知识获取能力排名第一,体现了其开放性、国际化以及长三角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江苏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都排名第一,体现了其良好创新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的创新绩效排名第一,体现其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本次排名结果显示的另一大特点是,与2011年相比,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排名上升的省市较多。相比2011年,2012年排名上升的地区包括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青海、西藏。研究者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创新能力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经济外向程度较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东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创新观念的增强,科技投入加大。 沪京津苏粤浙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成为各地方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有所差异,这一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什么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型?该报告试图作答。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历年报告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同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即创新驱动指数的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个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创新驱动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以竞争优势来考察经济表现,从竞争现象中分析经济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般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个转折点,可能由此开始衰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借鉴了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认为,在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时,既要考虑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还应关注产业结构及其科技内涵。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不同,在要素驱动阶段,以煤炭开采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投资驱动阶段,以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医药、ICT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为此,课题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5个阶段。 课题组通过分析,将各省市分成四类: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5个地区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阶段。 报告认为,我国总体而言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目前,有19个省(区、市)仍然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的阶段,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 该报告借鉴国际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结合中国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模型,并依此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创新驱动水平作出量化分析。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区域创新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科技日报》(2013-02-18 一版)

  • 化妆品原料亟需创新

    “国产化妆品原料整体水平在全球基本处在市场中的价值链低端,且创新性不强。”全国政协委员陈海佳说,由此导致了我国化妆品在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消费成熟的化妆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他认为,需要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监管体制上,对于新原料的监管重事前审批,且申报要求较高、程序复杂、周期较长,压抑了企业创新开发新原料的热情;创新机制上,没有相关扶持政策和经费应用于化妆品原料的科研与应用,化妆品原料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不高。他谈到,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向社会各界征求《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意见建议已过去近4年时间,社会各界关于加快立法修订的呼声越来越大。“建议针对送审稿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集中反映的问题点进行专项立法研讨,广泛听取行业相关协会、商会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推动立法修订,指导行业发展。”另外,他提出,将在国外上市化妆品中已使用的化妆品原料,不列作新原料监管,但可设置一段时间的观察期来保持跟踪和监测,留予企业宽松创新空间的同时控制安全风险。“针对全球化妆品原料研发的热门领域,通过实施一批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研发热情,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在化妆品方面的转化应用。”他建议,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与企业“联姻”的媒介作用,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进企业等方式,为化妆品原料企业提供科技革新等科技资源支持。

  • 第十六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2011.10.13-17

    会议开始时间 2011-10-13 会议结束时间 2011-10-17 会议地点 重庆市重庆大学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会议概览 由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六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10月13-17日在重庆市重庆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重庆大学承办。 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是国内规模化、系列化的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以此推动国内电化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这次会议是我国电化学界的又一次高水平、高信息容量的学术交流。会议将构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电化学和技术发展中的基础问题,提出创新观点,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最新成果。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热诚邀请大陆、港、澳、台地区从事电化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仪器开发以及产业界同仁聚会重庆, 交流和展示最新成果,讨论电化学学科的前沿和基础问题,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电化学科学和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热忱欢迎海外华裔电化学家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13-17日 会议地点:重庆大学 会议主题:电化学研究要为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做贡献 http://www.instrument.com.cn/conference/Detail/index.asp?CName=CONF894

  • 公司被评上了“科技创新企业”

    公司被评上了“科技创新企业”,,国家给可钱,这下有科研经费 了老板打算买一些好的仪器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就是少了点大家一般会买些啥东西?

  • 【原创】关于举办“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的通知

    [b][font=仿宋_GB2312]各有关单位:[/font][/b][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为促进全国同行展示和交流成果,大力推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和中药研发工作的发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西大学和广西中医学院协办的“全国第三届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 定于2010年4月9日-11日在南宁市举行,热情期待各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医药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大力支持,踊跃撰稿与出席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font][/color][b][font=仿宋_GB2312]一、大会形式:[/font][/b][font=仿宋_GB2312]大会报告、专题演讲、学术交流、现场答疑、产品展示[b][/b][/font][b][font=仿宋_GB2312]二、大会研讨及征文内容:[/font][/b][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一)药用植物化学与植物药[/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1.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2.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辅助成分和无效成分分析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3.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的新陈代谢及代谢产物[/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4.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及作用机理的探讨[/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5.[/font][/color][color=black][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现代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建立[/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6.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研究[/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二)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1.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种质)资源开发研究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2.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新药研发多种模式的建立和探讨[/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3.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新药制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4.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5.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新药成品质量控制研究[/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6.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7.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民族药物新药研发新思路、新方法[/font][/color][b][font=仿宋_GB2312]三、会议时间、地点:[/font][/b][font=仿宋_GB2312]时间:2010年4月9日[/font][font=仿宋_GB2312]-11[/font][font=仿宋_GB2312]日(9日全天报到)[/font][font=仿宋_GB2312]地点:广西*南宁市(地点确定直接通知报名者) [/font][b][font=仿宋_GB2312]四[/font][font=仿宋_GB2312]、参会费用: [/font][font=仿宋_GB2312][/font][/b][font=仿宋_GB2312]会务费:980元/人(含论文集、通讯录),食宿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font][b][font=仿宋_GB2312]五、论文征集:[/font][/b][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1.[/font][/color][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清晰,全文控制在2000~5000字.[/font][/color][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文稿请用Word格式,用电子邮件的附件方式发送到yaozhihuiyi2009@126.com。截稿日期:2010年3月31日。[/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2.[/font][/color][font=Times New Roman] [/font][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提供全文和5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各一份,标示主题词(或关键词),并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地址、职称、研究方向及联系方式等。[/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 3. [/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无意参会,请不要邮寄论文。[/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4.[/font][/color][color=black][font=仿宋_GB2312]大会安排发言及申请大会发言材料,请于2010年4月1日之前,以POWERPOINT幻灯片形式提交至电子邮箱yaozhihuiyi2009@126.com,择优统一安排。[/font][/color][b][font=仿宋_GB2312]六、联系方式:[/font][/b][font=仿宋_GB2312](一)“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研讨会”会务组[/font][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仿宋_GB2312]电话/传真:010-52226422[/font][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仿宋_GB2312]联 系 人:张 磊 [/font][font=仿宋_GB2312] [/font][font=仿宋_GB2312]电子邮箱:[email]zhanglei_bj2008@126.com[/email][/font]

  • 香山会议专家探讨中医药科学内涵 组分中药:创新的突破口?

    当前,医学界面临着疾病谱改变带来的巨大挑战,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为代表的多因素复杂疾病成为了主流,这使得研发复方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于是,以复方及综合干预见长的中医药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如何利用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了疗效的中药来研发新药,如何藉着这个契机成全了中药创新,成为了中医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第418次香山科学会议以“组分中药”为主题,希望可以集各方智慧,为中药创新、中药现代化找到突破口。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解析中药复方中蕴涵的‘药物信息’是目前中药行业发展的关键任务,组分中药正是创新中药研究的途径之一。” 力求质量可控、机理清楚 张伯礼介绍说,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传统方剂多由饮片配伍而成,其成分繁杂,质量难以控制,疗效机理很难说清,而方剂作用的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面对双重复杂系统,必须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降维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认为,必须借鉴现代药学的研究方法,发挥中医药理论优势,保持中药方剂的配伍特点,研制创新中药,同时探寻方剂这个复杂体系的科学奥秘。 据介绍,组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吸收现代药物研制方法和技术,由有效组分或有效部位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一种途径。 1999年,以王永炎、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中医药行业的第一个973计划中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研究。迄今,关于组分中药的第三个973计划进展顺利,并形成了组分中药研发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 张伯礼认为,组分中药的特点是“两个基本清楚”: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还具有质量稳定可控、安全性、有效性证据较充分的特征。组分中药的作用模式是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整合调节,既保持了中医配伍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 增效减毒是关键 王永炎指出,中医药传统的方剂配伍是根据“天人相应”等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体现了整体调控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虽然当今物质分离与分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组学资源也不断丰富和融合,但仍不足以全面阐释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的复杂关系。组分中药不能完全代表饮片方剂。 他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中涉及的标准组分、组效关系和组分配伍等等,核心是平衡疗效与毒性的关系,寻求最大可能的增效减毒,也就是不能忽视组分中药向化合物趋同中可能带来的毒性以及丢弃成分可能包含的药效物质,保持与提升组分配伍疗效而不增加用药风险是组分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组分中药研发的技术路径,首先应从经典方、大品种出发,也就是对靶标清楚、效应可客观评价的现代中药和疗效确切的小复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 据介绍,目前针对现代中药大品种群进行系统开发已取得可喜成果。例如,2011年天津市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10个,30个中成药品种合计年销售额达31.5亿元,比2006年提高了2.5倍以上。 阐明重要方剂作用机理是巨大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暨南大学药学院姚新生院士认为,传统中药多系组方使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一定规则配伍组成,讲究君臣佐使,辨证施治。组方配伍不同,不仅作用强度不同,甚至作用性质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故方剂功效不能简单看成是几个单味中药作用的简单相加。目前方剂数量有据可查者约为6万余首,约为传统中药材数量的10倍。因此,阐明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但应当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他认为,正常、健康的人体拥有极其复杂的自身功能调节系统,可以比喻成一个暗箱。中药方剂也是如此。要将两个复杂系统联系起来,全面阐明中药方剂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应的作用物质基础是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只有在中医千百年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及中医方剂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揭示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才可能真正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 姚新生强调,中药研究应把握中医的精髓,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组分中药研究。作为一种药物,组分中药必须符合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他建议,现阶段研究应从功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群出发,建立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控制指标来实现传统药物的质量监控。 与会专家指出,开展中药方剂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揭示方剂科学内涵是推进中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是中药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家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做好长期规划与顶层设计,有计划、分步骤积极推进。(记者 游雪晴) 《科技日报》(2012-04-26 一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