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仪器信息网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专题为您整合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话题讨论。

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相关的论坛

  • 我国自主研制科研装备获重大突破 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唯我独有

    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07/011378496864671_change_hzp3951_b.jpg9月4日,中科院工作人员在检查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光透度。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 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李大庆)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今天在北京通过验收。这个系列科研装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方面实现突破,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并发现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发明了棱镜耦合技术(已获中、美、日三国专利),率先发展出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先进技术,并全面开展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的研制和学科应用研究。 2007年,财政部设立专项,对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予以支持。经过5年多的持续攻关,利用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和棱镜耦合专利技术,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物理所、大连化物所和半导体所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8类8台集实用化、精密化于一体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指标的突破。利用这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了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等8台科学仪器。 据了解,目前这8台仪器已经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一系列重大研究领域中获得了重要结果:证实了Pb、O等原子可通过单层石墨烯岛的开放边界进行插层反应,实现石墨烯与衬底之间去耦合;首次发现拓扑绝缘体Bi2Se3的自旋结构和轨道结构是固定在一起;首次观测到Bi2212能量/动量谱与不同激发光子能量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 今天通过验收的包括两个平台——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平台和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平台,以及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等8台科学仪器。验收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些仪器设备的研制成功及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研究中获得的重要成果,“使我国深紫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等领域开创了一些新的多学科交叉前沿。”“该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原始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继续开拓深紫外激光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的实施,初步打造了我国“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的自主创新链。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科院新启动了深紫外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科院也启动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的二期研制项目。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验收会上说,科研装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仪器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仪器装备的突破,往往催生新的科研领域,产出重大创新成果。迄今为止,至少有1/3的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授予了那些在测试仪器和实验方法方面有重要创新的科学家。所以,我国要实现重大科学突破,不仅要有创新自信,要善于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发展出新的试验手段,研制出新的仪器装备。

  • 国产“独门科研装备”低调问世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系列前沿装备项目的成果很多,包括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平台、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平台,以及基于这两个平台研制的8台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创天、许祖彦都认为,深紫外项目的研制成功,得益于从源头开始的创新。  从2008年3月在财政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设立这个项目,到今年9月通过验收,只有短短5年多时间。然而,如果从源头创新开始计算,已经过去数十年的光阴。  上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院士陈创天的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努力,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KBBF)晶体。在一期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去年中科院理化所联合北京中科科仪等单位,在科技部支持下启动了深紫外仪器设备产业化开发工作,逐步将研制成功的深紫外仪器设备推向市场。目前2毫米以下的KBBF晶体已可小批量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8台科研仪器中,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正在逐步进行产业化尝试。  “未来走产业化道路,要卖成品仪器,不能卖激光源器件。”周兴江说,“前者的利润比后者高得多。”  “我们还将研制更多的深紫外波段仪器。”许祖彦表示,项目二期将从物理、化学、材料拓展到信息、资环、生命等领域,再研制6台国际领先水平的深紫外激光仪器设备。

  • 解读GJB 8113-2013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通用要求

    GJB 8113-2013《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通用要求》规定了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和技术管理过程要求。适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GJB 8113-2013只规定到武器装备完成设计定型并正式交付使用为止。武器装备的生产、使用、维修、退役处理等未纳入标准的内容范围。 系统工程是为向用户提供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在经济上可承受的武器装备解决方案,全面考虑性能、费用、进度、制造、试验、培训、使用、保障、退役等因素,持续开展综合设计与证实的多专业、跨学科方法。它由反映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和决策逻辑顺序的一系列过程构成,包括技术过程和技术管理过程。 GJB 8113-2013规定的技术过程有需求分析、技术要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单元实施、产品集成、验证、移交、确认;技术管理过程有研制策划、需求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接口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风险管理、研制成效评估、决策分析。 GJB 8113-2013对每一个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主要输出均做出了规定。技术过程代表的是研制产品的工程过程。在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过程里,常需研制出不同阶段状态的产品,因此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会出现多次循环应用。技术管理过程具体程序的确定应结合承制方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并考虑承制方在武器装备供应链中的承制方和订购方的双重角色。在武器装备研制中,除了考虑武器装备的专用特性之外,还应考虑武器装备的通用特性和特殊要求。GJB 8113-2013还规定在需求分析过程应说明相关需求;在技术要求分析过程应识别、分析、分解武器装备下列的通用特性和特殊要求: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安全性要求、测试性要求等等。 GJB 8113-2013主要是对武器装备承制方的活动进行规范,同时在局部内容是对订购方的规范。在文字表述里,针对订购方的内容有明确表述。当标准用于武器装备配套产品时,采购配套产品的单位可看作订购方,配套产品单位看作承制方,分别执行标准里所规定的内容。 GJB 8113-2013主要与武器装备研制程序、GJB 2993“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以及对应的配套标准相关。GJB 8113-2013主要指导设计师系统开展系统研制,是设计活动的最顶层标准。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在陕西成功召开

    [color=#3f3f3f]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新型相干色散技术的系外行星探测系统研制》2018年度技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西安光机所等数家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十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color][align=center][color=#3f3f3f][img]http://www.zhaojiliang.cn/data/uploads/bdattachment/image/20180910/1536547479753443.jpg[/img][/color][/align][color=#3f3f3f]光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媒介,利用行星因万有引力对恒星运行造成的微小扰动,通过对遥远恒星光的光谱探测,发现恒星光谱因其运行速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多普勒频移,便可以间接推测出是否有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并可进一步确定该行星的最小质量,这一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称为视向速度法。迄今为止,人类利用视向速度法发现了超过700颗系外行星。利用干涉和色散原理相结合的相干色散技术,是实现视向速度法、提高探测精度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技术途径。通过相干色散仪器(CODES)高精度的测量恒星光谱的频移,达到亚m/s的测量精度,便可能发现宜居/类地系外行星。[/color][color=#3f3f3f]会议期间,项目负责人魏儒义研究员汇报了项目年度总体进展情况及后续研究计划,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参与单位的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执行情况。与会专家就项目研究技术难题、节点安排、沟通对接方式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卓有成效的指导意见。会议还为项目聘用专家顾问代表颁发了聘书。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到光谱室进行了参观。[/color][color=#3f3f3f]通过本次会议,研究团队加深了对研制任务的认识,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各参研单位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项目研究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各参研单位纷纷表示,将严格按项目进度安排,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推进项目研制进展,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目标,为促进我国天文学发展积极贡献力量。[/color]

  • 基金委今年再出2亿,力挺科研仪器研制

    2011年初,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由基金委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据悉,北大、重庆医科大、上海光机所、化学所、大连化物所、生物物理所、大气所、国家授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9个单位获该重大专项支持。目前,已有4家单位公布相关信息。·6000万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落户中科院紫台 ·国家授时中心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获批 ·生物物理所获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支持 ·6000万 重庆医科大入选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2012年2月15日,基金委采取部门限额推荐立项建议和自由申请两种模式受理申请,将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项目指南发布,据悉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2亿元,单项资助强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那么,这些专项资金又将花落何处?大家出来预想一下!

  • 东菱公司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立项结果,由[b]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b]联合申报的[b]“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b]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该项目[b]聚焦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装备对复杂服役环境的地面模拟以及环境-振动一体化综合实验的重大需求,以自主研制的大型电磁振动台为突破口,开展台体优化及改进设计,形成高/太空动力学试验环境模拟装备的整套解决方案[/b],提升我国大型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航空航天装备水平与产业升级发展。[align=center][img=东菱.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06a05829-0205-4c62-9ff4-4bae1cb035c3.jpg[/img][/align]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表示:此次立项不仅是东菱公司“硬核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标志着东菱公司的大型电磁振动台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东菱公司也将以该项目实施为契机,积极践行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瞄准关键“卡脖子”问题,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履行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企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泽攸精密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功研制出电子束光刻系统

    [color=#000000]国产电子束光刻机实现自主可控,是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一环。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联合工程中心产业化项目研发再获新突破: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b]电子束光刻系统[/b],在全自主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的开发与产业化过程中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实现了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的自主可控,标志着[b]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研发与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b][/color][color=#000000]电子束光刻是利用聚焦电子束对某些高分子聚合物(电子束光刻胶)进行曝光并通过显影获得图形的过程,而产生聚焦电子束并让聚焦电子束按照设定的图形扫描的仪器就叫做电子束光刻机。它是推动我们当前新材料、前沿物理研究、半导体、微电子、光子、量子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前,全球电子束光刻机市场高度集中,主要由美日企业垄断,我国尚未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color][color=#000000]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研发团队作为首批入驻实验室的团队之一,专注于材料和半导体领域的精密加工、表征和测量设备研发。团队负责人许智已从事相关研究近20年,参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工作及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近5年带领产业化团队研发的精密仪器成果转化填补多项国产空白,产值超亿元,产品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color][color=#000000]为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精密仪器研发团队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完成一期项目研发并成立产业化公司后,带资回到实验室进入“滚动发展”模式:产业化公司东莞泽攸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实验室共同投资2400万元进行第二阶段研发,目标是打造集科研与产业化为一体的电子束装备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深入开展电子束与新材料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实现关键装备和共性技术的自主可控,切实提升我国在电子束加工与制备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color][color=#000000]目前,东莞泽攸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已基于自主研制的扫描电镜主机,完成电子束光刻机工程样机研制,并开展功能验证工作。通过对测试样片的曝光生产,可以绘制出高分辨率的复杂图形,朝着行业先进水平稳步前进。该成果标志着泽攸科技在电子束光刻机关键技术和整机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重大提升。下一步,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将持续完善电子束光刻机的性能指标,使其达到批量应用及产业化的要求。[/color][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align=right][/align]

  • 光电所“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完成

    近日,由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工作在光电技术研究所顺利完成。该成像仪通过校正人眼像差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视网膜图像,在临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变形镜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其性能决定了成像仪的整机性能。光电所前期研制的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采用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受目前构造工艺的限制,其变形量小、口径大、成本高,难以适应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寻求一种新型的变形镜以突破其临床应用限制已成为成像仪产业化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双压电片变形镜具有构造简单、结构灵活多样且易于小型化等优点,在眼科自适应光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光电所于2010年开展了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新一代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研制。 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人眼像差特性,设计并研制成功35单元双压电片变形镜,其行程达到20微米,而口径仅有原来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口径的一半。在变形镜研制的基础上,先后解决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AO系统优化设计、闭环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首套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其体积仅为原来37单元成像仪的一半,但像差校正性能却得到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对人眼低阶像差预补偿的要求。 通过小规模人眼实验表明,新一代成像仪分辨率高、像差校正范围大、操作简单,这为其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走出重要一步。

  •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铎共同担任主席。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论坛致开幕词时,阐述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重大意义,强调专项战略研究一定要体现以重大科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定位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论坛上强调了科学仪器研制自主创新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科学院表态对该专项战略研究的鼎力支持。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分别作了发言。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郑永和就重大仪器专项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向会议作了报告,物理所杨国桢和金铎分别介绍了重大仪器专项战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杨学明、叶朝辉等分别代表各调研工作组就各学科调研组工作作了进展报告。会议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杨理践、国家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管理、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和对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专项资助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 人民日报:怎样把国产科研仪器用起来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栏目科研仪器重点新闻,高端[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的自主研制水平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除了注重研制,也要注重推广和使用[align=center][img=,400,57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8-05/28/18/rmrb2018052818_b.jpg[/img][/align]  日前,由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条纹相机顺利通过验收。条纹相机是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唯一高端科学测量与诊断仪器。项目团队经过5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条纹相机。  高端[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的研制往往是我国的短板,研发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次高性能条纹相机能够研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高性能条纹相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持续研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正是凭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高性能条纹相机才最终得以研制成功。  另一方面,高性能条纹相机能研制成功,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国从1998年起就开始支持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相继设立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相关计划和专项。“高性能条纹相机研制”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和财政部支持下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不少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提高仪器性能或研制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发现的。我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先生曾经说过,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年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成功研制了一批高端科研仪器,为国家科研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基础仍较为薄弱,高端科研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要尽快补上这块短板,除了在研发上给予稳定支持之外,还应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给予有力扶持。  目前国产[url=http://www.gdkjfw.com/article_cat.php?id=27]科研仪器[/url]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还是会面临一些难题,往往较难得到用户信任。跟已经使用多年的国外成熟仪器相比,新研制的国产仪器也许会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不多加使用,就得不到反馈意见,也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国际上那些先进的科研仪器也都是在多年应用中一代一代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当前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往往意味着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相信在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之路会越走越宽。

  • 东菱公司成功研制世界单体最大推力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

    据苏州高新股份4月15日消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在苏州召开,会议对苏高新股份下属东菱公司自主研制的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等产品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b]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翟婉明领衔的7位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ES-1000型(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已通过计量检定,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单台最大推力的电动振动试验装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装备为全球首台套,总体水平国际领先。[/b][align=center][b][img=东菱.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4/uepic/f8456888-e070-4f7d-8d4b-eaba547ec817.jpg[/img][/b][/align]据悉,此次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成功研制,是东菱公司继2007年研制出世界最大推力35吨振动台、2012年推出世界最大推力50吨振动台后取得的又一个“世界第一”。东菱公司于2021年开始对单体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自主研发。历时2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超大推力高强动圈设计制造技术、动圈自适应高效冷却控制技术,以及超大型功率放大器等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超大推力驱动下动圈设计制造难、导向持续可靠性稳定性差,以及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发热量大、冷却效果差等难题,成功研制出单体10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通过了中国计量院的第三方计量。100吨电动振动试验系统的成功推出,可满足我国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重大部件乃至整机的可行性试验需求,提供可靠的试验保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整机和零部件模拟现实工况提供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冲击、连续碰撞等力学试验,还可与环境试验箱配用进行综合环境的可靠性试验等等,为解决我国重点科研产品进行大推力振动试验的瓶颈问题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国家13亿财政经费力挺仪器仪表研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布局对建议入选项目的考察及评审工作。此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而在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即首年总投入达13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起程。    “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真是赶上了,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殷纯永说。    尽管已退休,但殷纯永仍受邀在中科院一项关于飞秒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研发的项目中担任顾问。他参与的这项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今年作为中科院推荐的10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之一,目前已通过初审作为A类项目上报科技部。    “这对搞科研仪器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赶上这个机会,再做点事,我很高兴。”殷纯永说,“我搞了一辈子仪器研究,从第一个科学基金项目的两万元算起,几十年来所有经费加起来不过300万元。现在一个项目四五千万元,这也会培养出一些科研仪器研制方面的帅才。”    过去经费少时,他也曾勒紧裤带作出不错的成绩,但搞仪器研制,缺乏经费终究不行。虽然只是作为顾问参与项目申请,殷纯永也很振奋:“感到空间大了,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从400万到1.5亿元    10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加速科学仪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但我国在科学仪器研制上相对薄弱,关键的高端精密仪器主要依赖进口。    “我承担过基金委的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也参与了基金委和中科院2009年设立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今年又在德国汉堡DESY进行合作研究,充分认识到科学仪器研制对于科研创新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在经费、专门人才、硬件、软件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蒋世春说。    1998年,为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基金委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从当年资助5个项目、总经费400万元开始,14年间,这一专项已支持数百个项目,有很多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打破了技术封锁,有的在产业化上取得初步成绩,还有些在自行研制仪器的基础上作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009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经费增加到5000万元,2010年资助经费增至1亿元。    “今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将达1.5亿元。”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它和今年启动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5亿元是两回事,国家在仪器研制上投入是很可观的。”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陈洪渊院士认为:科学仪器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基金委设立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是有长远目光的,最重要的是,它为仪器研制培养了一批人才。    重大专项起程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先在推荐单位内部选拔,报上来后我们再请相关专家论证,经过综合评估方可立项。目前推荐单位的项目已报上来了,很快就会立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孙增奇说。    此前,基金委4月份率先启动该专项。9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主持召开该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该专委会由科学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    “今年的立项建议已遴选完毕。”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下一步该专项会在10月份进行现场考察,11月份召开评审会。”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专项为期5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建立查重和协调机制,并与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及其他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等进行衔接。    许多从事或关注仪器研究的人对启动这一专项表示兴奋和认同。    暨南大学教授尹良红表达了愿望:“经费增加是好事,同时也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者权益,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学术地位和权重。”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仪器研制的重要性,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少,这对从事仪器研制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尽管还没有最后立项,但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做了。”殷纯永表示。

  • 用液质来完成的科研项目

    如题,没有办法啊,单位为了提升工作质量,要求我们检测人员要申报二,三个科研项目啊,如题,用液质来完成的,科研课题,给个方向??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超高速离心机”项目正式启动,湘仪牵头!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等科研手段以及方法工具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该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涵盖53种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48种核心关键部件。其中,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中的[b]“超高速离心机”项目[/b]主要是针对病毒、细胞器、核酸、蛋白质、纳米颗粒等物质的分离纯化需求,突破高速高稳定驱动系统设计、高速转头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核心部件国产化的超速离心机,开发相关软件,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实现在生物制药、纳米材料开发、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近日,[color=#ff0000]“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超高速离心机”项目已经正式启动[/color],该项目由[b]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b](以下简称“湘仪”)牵头,联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程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华捷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共九家单位。[align=center][img=,50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b96e351-de79-4b2e-9d0f-050646e1bff2.jpg[/img][/align][align=center]会议现场[/align]在“超高速离心机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牵头单位湘仪总经理武育荣先生向与会领导与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湘仪离心机公司的基本情况与现阶段科研成果,同时感谢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该项目的支持与帮助。武育荣先生表示:“我们研发团队将密切合作、锐意进取,以最高标准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align=center][img=,500,375]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e968365-6e40-4d6b-b1d5-df20147dc6c8.jpg[/img][/align][align=center]湘仪总经理武育荣先生[/align]湖南省科技厅张登处长和项目首席责任专家韩玉刚老师也分别表达了国家对打破超高速离心机被进口品牌垄断的迫切期望和对项目研发团队寄予的厚望。[align=center][img=,350,26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6518f366-5079-4b9e-98fd-e70e249b9489.jpg[/img][img=,350,26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35bcd5cc-2fe3-4d44-8086-953bfe3e137a.jpg[/img][/align][align=center]湖南省科技厅张登处长(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韩玉刚老师(右)[/align]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戴宏亮教授作了项目实施方案汇报,几位项目课题骨干老师分别就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align=center][img=,500,33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76d859cc-843c-4aff-b67f-2e30ab2355aa.jpg[/img][/align][align=center]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戴宏亮教授[/align]超高速离心机是十四五下“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重点专项,是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亟待拓展的版图之一。湘仪在诞生之初就满含国家期盼,从上世纪60年代至如今,高速离心机、非典后成立疾控中心的集采离心机、太空离心机湘仪肩负重任而来,以专心专业做好离心机为己任,相信湘仪可以完成此次超高速离心机的研发挑战,为国家基础科研进步和国产仪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color=#0070c0]关于湘仪:[/color]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制造离心机及实验室仪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离心机已有五十多年,我国超高速冷冻离心机 (55000r/min)和高速冷冻离心机(20000r/min)都诞生于湘仪。湘仪先后通过SGS公司IS09001: 2015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013485: 2016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和国际CE产品认证。质量体系经历15年的有效运行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湘仪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后与日本托弥 (TOMY) 公司,美国贝克曼 (BECKMAN)公司技术合作使湘仪离心机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际水平。湘仪生产的6*1000ml大容量角转子和6*2400ml超大容量水平转子2009年已通过美国权威机构的寿命测试,超过了美国标准的寿命周期,湘仪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离心机制造家。[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市场监管总局紧急立项“红外测温仪校准技术推广应用”科研项目助力疫情防控

    最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市场监管总局对“红外测温仪校准技术推广应用”科研项目予以紧急立项,组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发体温筛检用红外测温仪校准装置的全套加工技术方案,并制作远程培训视频,给予研发技术细节和难点指导,以网络方式免费提供培训服务,有效缓解了各地计量技术机构体温筛检用红外测温仪校准装置短缺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测温是公共场所疫情检测的第一关口,因此红外测温仪必不可少。而这些红外测温仪需要定期“体检”,经过校准后才能准确可靠。 据介绍,该项科技成果包括耳温计、额温计黑体空腔设计加工图纸、工艺要求和装备流程,均免费对地方计量技术机构开放,帮助地方加快建立自己的校准装置,提升红外测温仪校准能力,做好疫情防控计量保障。 截至目前,已有近20家省级计量院所投入装备的加工制作,部分[b][color=#ff0000]装置测试合格后已投入使用[/color][/b]。

  •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align=left][b]科鉴可靠性 高军总经理 原创来源:科鉴可靠性微信公众号[/b][/align][align=center][img=,350,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4/201804081813479561_6346_3368670_3.jpg!w430x430.jpg[/img][/align][align=center]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align][align=center]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顺利开班[/align][align=center] [/align]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办,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高级研修班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顺义宾馆如期开课。此次研修得到了北京市质监局和质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食宿费、培训费和教材等费用全免,旨在提高参加企业的可靠性认识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把可靠性工程的设计思想导入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而使得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市质监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孙宗华、市质检院党总支书记李强、部分授课老师及参加研修的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技术、质量、可靠性检测、研发负责人、骨干等参加了开班仪式。[img=,690,3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5357033_9433_3389662_3.jpg!w690x387.jpg[/img]市质检院李强书记主持开班仪式并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本期高研班,对学员在所从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在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孙宗华处长指出,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紧迫形势,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可靠性工程的导入方式、实施路径、技术体系等,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所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align=center][img=,650,4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7247123_9616_3389662_3.jpg!w650x459.jpg[/img][img=,650,43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0448762_2168_3389662_3.jpg!w650x431.jpg[/img][/align][b]培训教师及其培训内容介绍[/b]1、康 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总工程师,长江学者,国家总装预研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和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基础研究等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2235821_7639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系统工程从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讲起,阐述了可靠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可靠性工作中的八个实施要素的关系和四种应用模式的运用,最后讲述如何科学地进行可靠性能力评价并对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进行了展望。2、唐 翔,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历任空军驻华南地区、湖南地区、广州深圳地区军代表室任军代表和总代表。主要从事军工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和可靠性工作,曾承担多型导弹、通讯、雷达装备研发生产质量监督管理、可靠性试验和软件评测等工作,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与可靠性保障工作。曾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9041083_5128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提高产品可靠性若干问题探讨及对策重点讲述了提供产品可靠性的几个研究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讲述了产品研发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三化设计工作、技术状态管理、可靠性试验、供应商管理和双归零的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3、高 军,高级工程师,科鉴可靠性总经理。曾在中国赛宝实验室从事13年可靠性科研、工程与管理工作,承担总装预研和技术基础、工信部技术基础、科技部和广东省可靠性研究项目十多项。带领科鉴公司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5项可靠性课题研究,为国内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可靠性总体解决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4012213_8533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论证、分配与预计;可靠性试验等结合多年在军工和民用领域总结的丰富经验,详细论述了可靠性工程在项目中如何实施落地等基本问题,围绕着项目策划、管理、执行等多个方面深入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大量的的案例讲解产品预期的可靠性指标如何论证、分配与预计;最后详细阐述了可靠性试验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该技术是产品可靠性的验证与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很多问题都是在可靠性试验中发现并指导解决的。4、谢培龙,资深工程师,科鉴可靠性高级讲师,注册质量工程师、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国家首批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指导老师,工业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赛宝认证中心高级培训讲师、TSQ项目辅导老师。15年松下企业高级管理经营经验,在企业管理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运营控制、企业系统标准化提升等方面积累实际指导能力;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217349_298_3389662_3.jpg!w690x388.jpg[/img]主讲的内容: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FEMA工具是对事前的各项活动进行预防管理,并取得很大的预防效果。该方法是运用了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手法,从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三方面进行量化确立发生原因的优先顺序并提前进行改善。解决了企业在预防问题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参考依据。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和掌握FMEA的根本精神和用意,了解可靠性工程是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可以加以控制和改善的,并辅以实例练习,使学员在实际练习中真正掌握FMEA的精髓。5、叶 涛,高级工程师,北京科鉴总经理。曾就职于航天系统某研究所,拥有16年电路设计方面和可靠性工程经验。主要从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与新型惯性器件测试方法研究。在IMU系统控制电路、算法研究以及控制类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工程技术经验。参与了包括CZ-2F、CZ-7等多个重点型号的火箭与载人、货运飞船等航天器中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的研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450549_5376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设计分析通用方法手段介绍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设计阶段如果采取适当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节约生产制造成本。结合十余年的航天产品的研发经验系统的对各阶段需要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逐一讲述。重点讲解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热设计、三防设计、静电防护、潜通路分析、FTA建立等方面内容。围绕着这些可靠性要求如何提指标、如何完成指标和如何验证指标这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6、邓泽英,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战略规划与技术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具备丰富的检验检测工作经验。承担了国家以及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10项、发表检验检测相关学术论文13篇、获得各种奖励7次、荣立“三等功”一次。食品与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国家级注册审查员、国家认监委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日本岛津分析仪器公司特聘专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009733_4917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介绍北京市质检院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按照北京市质监局关于质量提升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北京市质检院计划在坚持做好生产许可领域产品监督抽查与监测,安规检测与性能检测并重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产品可靠性分析、研究、试验比对以及应用示范等关键技术攻关,从根本上推动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研修班通过授课与交流结合,讲解与案例结合,授课与实践结合,依托北京市质检院现有的实验室,结合培训进行实操,提高受训对象认知和技能。部分课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员的基本需求,了解他们关心的学习内容,这样授课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内容。大部分课程都设立了考试环节,这样能够督促学员充分利用培训时间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考试环节的设立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记笔记和看培训教材要好很多。课程当中设置了大量的交流讨论环节,学员和老师畅所欲言,现场互动场面颇为活跃,一些课程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延长授课。授课专家围绕我国军工行业可靠性工程发展历史与重大作用、管理经验分享;可靠性工程概念与内涵、管理与技术、试验与测试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与交流,为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进而实现高端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为真正实现质量强国迈出坚实、重要的步伐。研修班临近尾声,组织学员到承办单位北京市质检院的多个实验室进行现场参观,帮助学员全面理解可靠性试验如何开展。[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222863_4298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370433_9363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7461873_2288_3389662_3.jpg!w567x376.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8071233_8765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

  • 电子所自主研制的地球磁场传感器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科院电子所第十研究室(中科院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立足国内,找矿增储”等重大战略需求,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SinoProbe计划等项目经费支持下,经过近3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制约我国地球物理电磁勘探仪器装备研发的核心技术——磁场传感器(磁棒)技术,研制出可应用于大地电磁法(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海洋可控源大地电磁法(CSEM)、瞬变电磁法(TEM)、地球物理电磁测井等方法的磁场传感器,最低工作频率可到0.0001Hz(10000s),噪声水平达到皮特斯拉(pT)或飞特斯拉(fT),各项指标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小批量生产的CAS系列磁棒陆续经多个地球物理勘探部门一年多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野外工程应用和测试对比表明,电子所研制的频率域和时间域磁棒与国外同类磁棒的先进技术水平相当,部分指标略高于国外产品;同时,与国外同类磁棒相比,CAS系列磁棒的重量和功耗均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CAS系列磁棒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电法勘探仪器装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CAS系列磁场传感器在海洋探测与监测,尤其在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72295.jpg大雪天气测试传感器性能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82139.jpg夏季测试传感器性能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88957.jpg磁场传感器外观图

  •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

    科技部部长:鼓励科研人员开发仪器“每年我都会去中科院研究所进行考察和调研,也确实感受到,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探索方面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动物所在IPS研究上的突破和化学所在绿色纳米打印等领域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方向是不会变的。”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科院动物所和化学所调研时表示。    据了解,2010年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规划为30亿元,后追加10亿元,财政拨款共4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拨款在2010年也已超过100亿元;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入将近30亿元。    “去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300亿元左右。”万钢说,站在“十二五”起始阶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我国正在从基础研究的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国家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这两个角度说,应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更高效的科研管理思路和体系,以及如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是需要管理部门多加考虑的问题。    “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起始阶段的‘一块木炭’可以燃起熊熊篝火。应该让需要经费的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条件来完成他们的想法,让经费有最好的环境能够花到刀刃上。过去这些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比较好的典范。”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说。    对此,万钢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探索一些规律性问题。基础研究本身就是探索规律,但在部署基础研究方向的时候也需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不同,这三者之间要尊重它们自身的规律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套用,更不能错用。例如,不能拿技术创新的规律去解决基础研究问题。科技管理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能够遵从各自规律去办好事情。现在,基础研究的面越来越广,需要更多的创造,需要多学科交叉,从多方面认识规律。    在产业化方面,技术要通过装备或设备才能成为产品,但这一段过程并不是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特长,就需要学科交叉以及管理部门来考虑如何加强技术转移。其实,一项技术可以用在很多产品上,并不是1∶1的转化关系,认识这个规律很重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让成果被社会所知。今后的科研项目到最后都要形成一篇大众能看懂的科普文章,促进其向产业化转化。    第二,建设科研基地,特别是试验平台和一些重大装备,还包括科研条件等。建设科研基地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建设科研基地会起到一个扩散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创新。科研基地要多组织科普活动,专家们除了参加专业性会议外,还要做好科普。做好科学传播,会提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还是薄弱关节。未来将建立一支专业性队伍在科研基地中从事这方面工作。    第三,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一定是多层次和来源广泛的。千万不能以出成果论人才,不能认为有学历的就是人才。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然会有各种技术性人才,但现在很多人才计划还不能顾及到这批人,需要各个研究所拿出精力来做,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空间,鼓励科研人员自己开发仪器设备。如果某个设备自己研制的价钱低于购买的价钱就可以自己研制,这有利于科研方法的进步,有利于科研仪器的发展。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要倡导自由、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科学家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诚于自律的创新文化。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其中明确的一条就是要宽容失败,国家支持的各领域研究项目,如果通过努力仍没有达到目标,会照样给予肯定,其基础是确实做了工作,并至少告诉人们这样的条件下是达不到目标的。科研就是如此,其中一些一定会达不到目标,或是部分达到目标。因此,宽容失败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认真考虑。此外,对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要严厉惩治,在科研诚信方面绝不让步。    “我国的科技事业对于民族复兴、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过去从来没有得到现在这样的重视,今后会比今天得到更多的重视。”万钢强调。    万钢表示,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使基础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加强,使知识对技术创造能够起到更多的引领作用,使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 “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成功召开

    2024年3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项目牵头单位——浙江祺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祺跃科技)所在地杭州桐庐成功召开。[align=center][img=IMG_2606(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651c042-df17-4add-b4cc-2ac31ea7f98c.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会议现场[/color][/b][/align]会议邀请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院士,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宇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吴爱华秘书长以及同行专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卢焕明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郑遗凡教授和重庆大学辛仁龙教授出席。[align=center][img=IMG_2587(1).jpg,600,4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1f898f6-21ab-42e3-a1a1-8544873e9577.jpg[/img][/align][align=center][b]陈立东院士发表讲话[/b][/align]会议伊始,陈立东院士、祺跃科技张跃飞总经理、桐庐科技局副局长钟罗洪发表讲话,预祝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助力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align=center][img=IMG_263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087c54c-4d83-4e53-9b7b-c0d4850dc470.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曾毅汇报项目总体实施方案[/color][/b][/align]紧接着,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预期成果与指南符合情况、关键技术与实施方案、项目里程碑计划、项目实施机制与经费管理以及项目近期进展。曾毅介绍,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EBSD)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离子束(FIB)的关键部件,可拓其应用范围,实现高精度微区晶体学显微结构分析,广泛应用于材料、地质、冶金和半导体等重要科研和生产领域。然而,目前我国在EBSD技术方面完全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满足纳米尺度晶体信息表征需求,亟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EBSD。该项目由祺跃科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共同承担,集各方优势技术,加快攻克高精度EBSD研制难题。[align=center][img=111.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aca6ecf0-42a9-4ff6-8a98-e511cd4bab80.jpg[/img][/align][align=center][b]各课题负责人汇报[/b][/align]该项目分为三个课题,课题一由空间中心与电工所承担,空间中心副研究员郑福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衍射花样的高灵敏度成像,研制紧凑型、高动态范围sCMOS相机;课题二由上海硅酸盐所独立承担,上海硅酸盐所副研究员王墉哲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研制新型稀土掺杂的高电光转换效率磷屏,研制高精度菊池带边缘识别、增强与取向标定算法,实现探测器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取向精度;课题三由祺跃科技与上海硅酸盐所承担,祺跃科技总经理张跃飞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EBSD与电镜集成,以及性能参数匹配与优化,验证并完整探测器在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形成EBSD探测器工程化生产能力。三个课题紧密联系,互为支撑。课题一与课题二主要聚焦于提高衍射花样标定精度,课题三则致力于实现自动化集成。三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align=center][img=IMG_2612(1).jpg,600,4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e791212-bd5c-433e-91a1-a30f276c8abc.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color][/b][/align]汇报结束后,专家组对项目汇报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质询与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建议通过论证。此外,专家组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即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项目攻关目标的定位与特色。最后,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他强调,EBSD的研制不仅要在“测得准、测得快”这一基础上不断精进,更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如解决高端制造业面临的残余应力测量难题,将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他认为,只有突出特色,国产EBSD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这一重大科研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为EBSD国产化迈出了第一步。[align=center][img=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6106559-2a85-46e3-b37f-e5edf83db7a3.jpg[/img][/align][align=center][b]项目成员合影[/b][/align]22日下午,在张跃飞总经理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了祺跃科技的研发实验室、工程化生产基地等。祺跃科技在前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其原位扫描电镜设计研制能力、扫描电镜成像探测器研制共享平台与技术基础、工程化生产基地与示范应用中心、研发生产与销售服务体系等为项目的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align=center][img=2.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8d53626-d817-48f5-aa1c-5cd3993e9d64.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参观祺跃科技[/color][/b][/align][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转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小型三轴气浮台

    近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加工的高精度小型三轴气浮台研制成功。  该三轴气浮台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精度高、体积小、承载性能好、可靠性高、加工周期短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作为地面全物理仿真实验的核心设备,三轴气浮台将极大促进中科院三期相关创新重点项目的研制进程。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开辟了长春光机所精密机械加工的新领域,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内三轴气浮台只能由少数几家单位研制的格局。  在设备研制过程中,长春光机所新技术室科研人员与加工单位奥普公司工艺人员充分发挥了该所在精密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实现了高效配合,取得了多项工艺创新成果,在第一线加工检测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高精度超半球及球凹的加工检测关键难题,并钻研出使用圆度仪及三坐标测量机精确测量半球球度的新方法,测量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

  • 重庆研究院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研制成功

    日前,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与仪器仪表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了光谱分辨率可达10cm-1的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样机通过了可靠性测试,可应用在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现场监测和样品快速检测。该研究得到了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的支持。拉曼光谱是基于光与物质互相作用发出的带有物质特征信息的散射光谱。它具有非接触性、非破坏性、实时原位和样品用量极少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地分析和鉴别物质(或分子)种类。拉曼光谱应用广泛,具有“以光之名,把握万物之准”的美誉。而小型拉曼光谱仪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可为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现场监测和快速检测,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意义重大。针对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小型化、高分辨和高灵敏度探测等需求,研究人员在新型消彗差交叉c-t光栅光谱仪的光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消彗差条件,采用12度非对称c-t光路,在解决同心及非同心系统的像差问题的同时,保证了长波段的光通量,光谱仪的理论分辨率达到9cm-1;在电学设计中,针对所用ccd型号研制了一种高增益、低噪声的信号处理电路。最后,通过选用光学探头与光栅光谱仪的匹配设计,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实际光谱分辨率可达10cm-1。目前,重庆研究院已完成多种外形尺寸的便携式和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原理样机的研制。这些样机对若干样品的测试结果与标准库数据一致,从原理和技术上证实了小型拉曼光谱仪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可靠性,下一步,团队研究重点将放在体积更小、性能更优的微型拉曼光谱仪上,并开展小型拉曼光谱仪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

  • 【分享】上海光谱“CCD检测器”研制项目通过国家课题验收

    2011年2月22日由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主标,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参标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分辨分光器件及接收部件(器件)的研制与开发—CCD检测器”课题(课题编号2006BAK03A03)顺利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课题验收,各方专家对该课题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 盼科学家用中国制造 退休老人研制新型色谱分析仪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讯:从解放日报获悉,68岁的冯国利把大部分的退休时间,都投入了一个在国内逐渐边缘化甚至快要消失的行业——国产科学仪器的制造。2006年起,他和其他两位老工程师一起,拿出退休金和亲戚朋友资助的几十万元,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仪器,现在已完成实验样机的试制,还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年内将推出正式样机。  “万一失败,我就当用多年的积蓄去旅游了。比起旅游,这项工作的意义总归更大些。”冯国利说。  “科研后勤兵”,曾最引以为豪  冯国利说的“这项工作”,是指科学器材的供应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器材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做好“科研后勤兵”,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  1989年,他来到刚成立的上海科学器材商场,负责采购各种稀缺的科学实验器材。那时没有网络、手机,国际、国内交流远不如现在这么便捷,加之国内对进出口管制较严,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家,经常急缺各种新型实验器材。科学器材商场应运而生,这也是当时国家科委探索科学器材供应市场化的试点。1993年,中科院冶金所承担了一项“863计划”任务,急需进口砷烷、磷烷等高纯度有机化学试剂。由于这些试剂具有高压、剧毒、易燃易爆等特性,一般的进出口公司都不愿冒险进口。冯国利和同事们知道后,主动接下单子,积极联络国外生产厂商。半年后,装满“危险气体”的货船缓缓驶入黄浦江,商场专门派车到码头“迎接”,并小心翼翼一路“护送”到中科院。同年,这项科研任务顺利结题。  那时候,科学器材商场向几大主要科研机构定点发放的“特供卡”,成为科研工作者眼中的抢手货。每当有重要学术会议举办,科学器材商场在会场外设摊接受咨询,总是门庭若市……1994年,国家科委在北京举办科学器材供应服务经验交流会,冯国利代表上海发言。那份用老式中文打字机敲出来的发言稿,他珍藏至今。  50万欧元“图纸费”前,决心自己做  几年后,科学器材商场与上海科学器材公司合并,冯国利继续热心为科研人员解决各种器材问题。不过,时代渐渐和以前“不一样”了。  随着中外科技交流的深入和频繁,进口实验器材变得越来越简单,“科研后勤兵”似乎已无存在必要。带着淡淡失落,冯国利2003年从科学器材公司退休。之后他专门对上海科学仪器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里几乎已成为外国科学仪器公司的天下,有100多家外资公司先后在全市设立经营和生产机构,有的还准备把研发中心搬到上海。而以前经常联系业务的国内器材厂商,几乎被挤到边缘,只能在中低档仪器方面进行低水平重复和低价格恶性竞争。  虽然做了20多年进口器材采购,冯国利始终觉得不妙,科学器材市场,不应全是进口货的天下。曾经有一位法国专家向他介绍过一种新型色谱分析仪器,和传统产品相比,检测效率更高。凭着多年科学器材工作的经验,他判断该仪器特别适用于中药成分的分析和质量控制。国家药监部门的试用效果证实了冯国利的判断。  但这一次,他没有直接进口仪器,而是提出了中法合作加工的设想。一来为降低成本,二来以此提升国内科学仪器行业的制造能力。没想到,谈判还没开始,外商就提出要先收50万欧元的“图纸费”。“难道我们自己就做不出吗?”冯国利越想越不服气,2006年,他拉上两位“30后”、“40后”工程师,准备自己研究一套国产化技术路径。  白手起家做仪器,没有资金、没有工厂。冯国利退休工资一个月才一千多元,手头不宽裕。好在家人和朋友都支持,大家一起凑了几十万元,合作者之一周海舫的儿子免费提供试验场地。考虑到项目的风险性,他坚决不要另外两位老工程师出钱凑份子。“这么大风险,他们比我更承受不起,还是全让我来担。”冯国利说。  这些年来,北京东路和虬江路,是冯国利去得最多的地方。在那里,他总能淘到既便宜又有用的东西。分析试纸需要专门薄膜,他从北京路买下一大卷原材料,拿回家剪开用熨斗一张张熨平;仪器减震需要弹簧,他买回大大小小一堆弹簧,逐一比试……凭着三位工程师多年积累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项目艰难而缓慢地推进着。  孤掌难鸣,盼科学家用“中国制造”  2010年,在市科技创业中心“创业苗圃”的资助下,冯国利的团队获得一笔资助并成立了公司,样机试制得以开展。松江一家工厂的老板,看到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如此执着,感动之下以成本价为他们加工样机。然而,一种孤掌难鸣的无奈情绪始终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许多样机零部件需要拿到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或是工厂委托加工,然而对方一听说加工难度较大,便纷纷摇头,再听到只加工一、两个,就更不乐意了。费尽心力画图纸,又不批量生产,成本高利润小,何苦做赔本买卖?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加工单位,产品拿回来一看,全都不合格。更让他伤心的是,拜访过不少实验室,对方一开口就是,“我们这里200多台色谱仪,都是进口的!”冯国利觉得“道不同,不相与谋”,立即退了出来。他不明白,为什么用进口器材就值得骄傲,国产科学器材,难道真的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冯国利说,历数诺奖历史上诸多获奖项目,都和某个特定的、新型实验仪器息息相关。在科学器材上完全依赖现有、进口的产品,也会对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突破性带来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内科学器材行业,尤其是仪器制造业的萎缩,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还没退休的时候,冯国利曾经考察过美国一家著名的现代化科学器材制造销售公司。那里的产品销售目录比字典还厚,物流配送体系非常先进,供应链遍布全球,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很高。他很想有朝一日,国内也能有这样的公司,把中国设计制造的仪器设备,第一时间送到科学家手上。  不过他也很清楚,对于这支从桑榆之年开始创业的团队来说,很可能等不到这一天的到来。目前他能做的,就是赶紧把正式样机做出来,交给科学家试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产科学器材行业,至少,不要让它真的慢慢“消失”。

  • 【分享】国内首台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研制成功

    日前,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5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技术合作”,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水平,标志着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了解,当今电子装备在结构上强调实现小型化、微型化、模块化,以满足高性能、高可靠、大容量、小薄轻的要求。线路板上元器件组装密度提高,其线宽、间距、焊盘越来越细小,已到微米级,复合层数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目测(MVI)和针床在线测试(ICT)检测因“接触受限”(电气接触受限和视觉接触受限)所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制造技术的发展,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已经成为IC制造业的必然需求,正越来越多地用来代替传统MVI和ICT技术,进行检测,用于监视和保证生产过程的品质。目前,我国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一直被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所垄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5所,与加拿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共同研发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与技术封锁,使进口产品降价30%。

  • 科研周报速读|7大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出炉

    7月10日~7月16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中科院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染色体3D结构重编程规律[/b]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研究组合作,揭示了哺乳动物成熟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3D结构以及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重编程变化,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14日凌晨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b]中欧联合实验室20年,中法荷打造高精尖合作[/b]中欧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简称LIAMA)20周年庆祝活动7月11日在北京开幕。中科院副院长张杰、法国驻华大使黎想、荷兰驻华大使孟纬德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上午,中、法、荷三方续签协议,将继续在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为合作各方提供优势互补的合作机遇,为中欧深度合作提供成熟稳定的平台,打造“高、精、尖”三位一体的合作,实现中欧之间的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交流。[b]个性化癌症疫苗展示成功苗头[/b]两项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为匹配个人特别的癌症突变群而“量身定做”的疫苗似乎可阻止若干名患者的肿瘤。7月5日发表于《自然》的两篇文章描述了这些疫苗,它们是首批报告这种获得学界和业界支持的疗法的研究成果,它可以抵制癌症。研究还显示出通过将疫苗与靶向免疫系统疗法(即免疫疗法)相结合,提高疫苗力量的线索。[b]西工大研发最小病毒检测平台[/b]日前,西北工业大学外专千人计划专家帕维尔• 纽齐尔教授团队研制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成功实现了对由多型禽流感病毒(如H7N9、H5N1)、流感病毒、非典型性肺炎、疟疾、埃博拉病毒的准确、快速检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应用空间。相关成果曾被《科学》报道,并被国际著名基因组专业网站Genomeweb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PCR实时检测平台。据了解,该检测仪仅有普通手机大小,重量约相当于3个鸡蛋,驱动电压12伏,普通医护人员不需专业培训即可掌握使用方法。[b]FDA首次批准用IL-23抑制剂对付银霄病[/b]全球医药巨头强生(J&J)7月13日郑重宣布,其旗下公司 Janssen Biotech所开发的用于对付中度至重度银霄病的新药TREMFYA™ (guselkumab) 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由此成为首个获批的选择性靶向阻断细胞因子IL-23的生物制剂疗法。TREMFYA™ 此次获批,得益于一系列临床试验所取得的积极结果,有超过2000名患者参与了各项试验。[b]国务院: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b]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b]7大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出炉,最新一批申报开始[/b]自1月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已先后公布了16个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共7个,涉及经费超1.7亿元。其中,本周最新公布了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的机制等5个生物医学“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度项目指南。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7年8月21日-25日16时。[b]首个国产PCSK9单抗获批临床[/b]近日,据了解,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CSK9单克隆抗体(JS002)已正式获得CFDA核准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7L04295)。君实是国内首家申报PCSK9单抗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是第一个拿到PCSK9单抗药物临床批件的医药企业。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

  • 【新闻】 海军计量测试中心“自发组合模式”为科研提速 !

    不申请立项不追求获奖不设立组长 海军计量测试中心“自发组合模式”为科研提速 这种被称为“QCC”小组的科研组织5年来研发近20项部队急需成果全部推广应用 编者按:努力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军事科研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海军计量测试中心科技干部从实效出发,直接瞄准部队急需课题,采取灵活组合的形式攻关,取得优质、高效、低耗的显著成果。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打赢是国防科研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把握这个根本,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创新的步子才能走得更好更快。 新年伊始,海军计量测试中心4名科技干部临时组合的攻关小组,成功研制了一种舰船机电电工仪表现场检测试验样机。经试用,舰艇不需进厂维修,舰员就能随时检查机电电工仪表性能,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效率。笔者在该中心获悉,近5年来,中心有近20项课题是由这种临时组合的科研小组自发承担的,所有成果全部推广应用。 这种科研组合模式,被中心科研人员称为“QCC”小组,是一种群众性科研组织。凡是部队急需的课题,不用申请立项,立即由对此课题有专长、感兴趣的科研人员临时组成攻关小组,先行组织攻关,再申请立项。以往,一项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往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程序,部队急需的课题常常难以在短期突破。这一科研组合形式出现后,情况大为改观。一年前,中心承担了海军下达的某项任务,电工计量室的3名科技干部发现,舰艇发电机温度不能现场检定,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需要研制一种便携式检定装置。经研究讨论,他们按照各自专长分工协作,仅仅几天后就形成了研制方案。 这种群众性的科研攻关组合模式,课题全部来自部队最紧迫的需求,成果不追求获奖而注重实用。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课题组长,小组成员不分职务和技术等级高低,全部以平等身份参与科研。5年来,这个中心的科研人员自发组织了数十个“QCC”小组,研制的一批新装置效益显著。10安培直流标准电流源,解决了某新型导弹没有高指标检测设备的难题;某脉冲设备自动检定装置,使单台设备检定周期由16小时缩短为2小时。 笔者了解到,“QCC”小组研制的产品有很多新亮点:由于没有立项和上级专拨经费,因此科研人员在研发中精打细算,产品效益高、成本低;由于课题直接来自一线,因此推广非常顺利,由于不追求获奖、没有课题组长,没有署名的顾虑,因此攻关小组民主气氛浓厚,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毛敬雄)

  • 我国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年初预拨25%

    2012-04-06 22: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 磊 针对科技界强烈反映的年初预算到位率低等“老大难”问题,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出台全面“提速”新举措——“一开年经费就到位,这还是头一遭!”今年年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收到了他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年度的第一笔经费。比起往年,收到这笔经费的时间提前了将近一个季度。“有了经费,心里踏实了,正常开展科研工作有保障了。项目经费到位晚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李建生欣喜地说。有如此反映的科研人员不止一个。“截至目前,所有科技计划(专项)已按要求开展了在研课题经费预拨工作,完成了全年预算25%的经费拨付,在研课题在年初就能用到经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司长戴国庆介绍。在人大批复预算前,可以预拨25%的科研项目经费。这正是针对科技界期待和诉求,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一直以来,年初预算到位率低、年度预算执行慢,是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客观原因。戴国庆解释说,由于中央财政预算必须经过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方可执行,所以等到预算下达就已经到4月中旬了。这意味着,科研经费到位整整延迟了一个季度,就可能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年初拿不到经费,而科研工作不能停止,课题组混用其他项目经费,或拿其他自有资金先行垫付;二是项目支出上半年进度放慢,到下半年加快,经费集中后期下达,人为地造成结余,一些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经费年初不够用,年底赶紧用。“这些现象都不利于统筹科学安排全年工作。”戴国庆说,针对年初项目经费使用问题,财政部积极研究解决办法,经过努力,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委员长会议同意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之前,预拨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按照新的规定,部门预算批复前,列入新年度部门预算的项目,根据项目进度,可以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一下”预算控制数的1/4左右编报用款计划,办理拨款手续。戴国庆特别强调,预拨的是已经批准立项的项目,也就是财政部前一年已经审查通过的具有延续性的科技计划项目,如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经费。即便预算遇到特殊情况有所增减,也不会影响预算调整。“其实,预拨经费是一种正常的机制,例如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就是年初预拨。预算批复前预拨项目经费也是财政预拨范围的一种拓展。”他认为,这项改革将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行,有利于科技计划平稳执行,还将提高科技计划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促进财政支出进度均衡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科研经费预拨制度已经建立,并全面实施。”戴国庆说,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是配套衔接的。近年来,国家科技计划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建立了备选项目库,全面调整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预算管理制度,对科技计划实现提前一个年度细化编制预算,储备项目,为实施经费年初预拨,加快预算执行奠定了基础。建立项目库,就是通过面向全社会和科技界公开征集需求和项目建议,围绕科技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凝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一批,储备一批,实现预算执行和任务安排相互协调的良好机制。这种制度将预算提前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课题和承担单位。彻底改变了先有预算盘子再去安排项目的传统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如此一来,年初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后,就可以立即启动相关计划拨款程序,减少了财政资金在中间环节的停留,大幅提高科技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执行预算的主动性。目前,这已成为科技计划预算管理的基本做法。“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衔接,把推进预算执行进度做得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如加快项目的立项批复、任务书签订,并与预算同步下达等,让钱到位的速度更快。”戴国庆表示,2012年度科技计划预算执行将全面“提速”——2月15日前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25%,4月30日前争取完成90%,11月30日前达到100%。其实,这只是目前进行的科技经费管理改革的诸多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使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更加适应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更加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戴国庆说。

  • 【讨论】科研仪器过度依赖进口拖了创新后腿?

    [color=#f10b00][size=3][b]仪器创新不足,是因为科研仪器基本上都是进口的?仪器质量下降,是因为我们使用进口仪器?国产仪器落后,是因为科研仪器依赖进口?……到底是谁阻碍我们的仪器发展?[/b][/size][/color]===================================================[b]以下是科技日报的一个报道:[/b][font=Verdana][u]去年“两会”期间,“大型科研设备共享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今年记者追踪采访发现,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同样引人深思: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用于设备进口;部分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政协委员忧心——科研仪器过度依赖进口拖了创新后腿。[/u][/font][font=Verdana]  “我们的TD—SCDMA技术发展得不错,但是技术上的制约也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测试的仪器仪表。没有先进的测试仪器,技术和质量就很难保证。”在今天的政协科技界联组会上,列席会议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以这个例子呼应朱星委员关于加强国内科学仪器研发的发言。[/font][font=Verdana]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朱星的发言源于他参与的一项关于国内科学仪器现状的调研。这份调研显示,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是用于进口设备,部分领域的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每年进口仪器总额几十亿美元,并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加。[/font][font=Verdana]  “过去20年来,我国在关键先进仪器的创新方面逐步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在大部分重大先进装备领域的竞争上更处于劣势,关键科学仪器装备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朱星颇为忧虑,“我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逐步拉大,对国外仪器依赖度逐年增高。”[/font][font=Verdana]  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也曾指出,中国人购买科研仪器的热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国公司,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font][font=Verdana]  “那是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研究是跟踪模仿别人,这些研究中使用的仪器都可以从国外买到,根本用不到高精尖、定制的仪器,所以也就没有人去做。”对于这一问题,有政协委员这样认为。[/font][font=Verdana]  而在朱星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目前的科技评估体系侧重快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潜心于系统仪器研发人员的贡献在科技论文、引用率和获得奖项方面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朱星说,由于急功近利的学术环境,很少有人愿意坐冷板凳去从事显示度低的工作,因而很多单位原有的仪器研发人员、配套的辅助人员已经不复存在。[/font][font=Verdana]  此外,近年来迅速增长的科研经费使得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经费购置以前不可想象的昂贵科研仪器,客观上影响了研究人员从事仪器研发的积极性。[/font][font=Verdana]  而对于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大型研究装置合作项目,朱星认为其实也是把双刃剑,这虽然锻炼了国内的仪器研发队伍,但也导致了对国际大型装置项目的依赖性,不利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仪器。[/font][font=Verdana]  “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朱星说。[/font][font=Verdana]  “我从事的纳米光学研究工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有密切联系。”他以STM的开发开辟了纳米技术研究新领域为例说,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在瑞士IBM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这一奖项的颁发震动了科学界:为什么这项仅仅依据量子力学最基本原理的实验观测技术能够在问世仅5年后就获得科学的桂冠?[/font][font=Verdana]  “因为,这项成果的核心部分关键仪器STM的发明,使得科学家用纳米尺度的探针在物体表面扫描时,可以直接‘看’到单个原子,使人们的眼界一下拓展到单个原子、单个分子的水平。20多年来,STM这项创新仪器打开了纳米技术研究新领域,成为纳米显微最关键的表征仪器。”朱星说,“实际上,诺贝尔奖已经数十次授予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研发的科学家。”[/font][font=Verdana]  “所以,加强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纳米技术研究等作为关键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做前沿部署,而要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必须研发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做支撑。”朱星说。[/font][font=Verdana]  他认为,为了提高我国在科学仪器资助研发能力,应当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设立创新型仪器研发专项资助;并明确重点资助方向,针对某一时期的重点资助领域,从关键部件到关键技术再转向整机研制,直到进行集成创新,形成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科学仪器产业。“希望相关政策能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落实。”[/font][font=Verdana]  此外,他还表示,应完善科技评估体系,建立良好的先进科学仪器研发氛围,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具有长远影响的创新型科学仪器装置,建立一支耐得住寂寞的研发队伍,以保证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仪器研制的创新地位。[/fo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