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港澳高校科研人员

仪器信息网港澳高校科研人员专题为您整合港澳高校科研人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港澳高校科研人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港澳高校科研人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港澳高校科研人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港澳高校科研人员话题讨论。

港澳高校科研人员相关的资讯

  • “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力度创新高,重点覆盖生命健康等领域
    7月15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科技创新联盟成立暨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启动仪式,首次对外公布国家科技计划将进一步扩大对港澳开放。2022年6月30日—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香港期间高度评价25年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的成功,强调"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指出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香港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勉励香港科技工作者继续弘扬爱国爱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近日,科技部公布,面向"十四五",将继续推动国家科技计划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对香港和澳门开放。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通信、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对港澳新增开放15个专项,大力支持更多爱国爱港爱澳科研人员深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香港和澳门科技发展。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校长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勉励澳门高校培养更多爱国爱澳人才,创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出台了针对性举措,助力港澳创科发展,扩大和深化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自2018年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后有17个基础前沿类重点专项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对港澳开放。
  • 加速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夜景卫星图上,粤港澳大湾区的灯光分外璀璨。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000多万人口,2020年创造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在全国经济区域版图中可谓举足轻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要素跨“河”过“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也驶入“快车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渐渐显现。到河套去,到前海去!坐落在深圳河两岸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科技合作的重要缩影。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后,陈岩博士加入学校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福田研究院,担任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关键部件研究项目的项目经理,希望在深圳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从2017年开始研究河套、前海等区域,他介绍,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发布以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香港高校和企业重要科研项目批量签约入驻河套,实质推进和落地的优质科研项目和机构形成集聚态势。在距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公里的前海,“科技+内容创意”公司来画的估值从4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在这家员工平均年龄仅25岁的公司里,总部260名员工里港澳青年占比约1/6。“到前海去”已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和专业人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选择。截至2022年1月,前海已吸引3600余名香港人才,前海梦工场孵化的549家创业团队中,香港团队有266家。科研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在全球科研创新高地中蝉联全球第二。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看来,科研创新和产业结合紧密是这片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原本创新资源突出的几个城市,通过资源共享进一步打开了科研创新的空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建设,深港之间的高校科研合作越发紧密。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圳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家。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表示,通过在深圳建校可以将香港优质的教育和基础研究资源带到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成为大湾区科技发展的一个引擎。香港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聚集了全世界顶尖的科研项目和人才,而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强,与香港高度互补,这也是众多香港高校、人才纷纷在深圳落地科创项目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支持深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深圳拿出“真金白银”,促进科研资金便利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融合。据相关部门透露,深圳2020年起深入实施深港澳科技计划,支持深港澳创新主题联合攻关,累计资助超过2亿元;大型创新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加速构建,共享平台入网仪器10551台(套),总原值为97.21亿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对比全球其他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是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 山西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力争到2025年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
    近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以促进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增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每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方案》提出,山西省将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山西省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0个。加大中试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的中试体系。山西省将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到2025年,建设2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认定新型研发机构500家,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全省博士后“两站”达到100个。《方案》全文如下——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为统筹解决当前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总量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围绕《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规划》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制定如下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倍增、质量提升为目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研发人员队伍建设,聚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二、发展目标在全省大力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促进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增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每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工作任务(一)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党管人才统领作用,深化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制度,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大力开展人才靶向招引,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候鸟”服务等形式,扎实推进省校合作,以建设“12大基地”为抓手,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企业急需紧缺人员的招引力度。面向全球遴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家、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晋创新创业。推进落实“十四五”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加快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一步实施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实现我省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二)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聚焦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项资金,强化创新创业平台的“磁吸效应”,建立对创新团队稳定支持的倾斜政策,鼓励潜心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与探索。通过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分中心、“兼职兼薪”、“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途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汇聚到我省相应的产业技术平台,实现“唯才是用、外才晋用”。引进培育一批服务省内创新需求、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端特色智库。建立全球科技人才库,实时跟踪动态调整。建设山西人才共享云平台,利用互联网高效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求,挖掘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本土人才团队。通过重点培育、重点支持、重点建设,助力人才团队做大做强,到2025年建设2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三)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科研人员优势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331工程”,夯实全省高校学科基础,全面提升基础研究人员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培育高水平的基础科研人员团队。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高级蓝领”实用型人才。有效吸引山西籍人才返晋和省内优秀本硕博毕业生留晋从事科研活动相关工作,努力实现“晋才晋用、晋用晋才”。(四)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0个。加大中试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的中试体系,以一流平台引育一流科研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五)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按照“引进共建、培育新建、整合组建、提升改建”的方式,大力推动将现有研发机构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借鉴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体系,力争到2025年认定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六)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利用智创城、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引导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吸引高水平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打造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更多“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到2025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七)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将各类创新型民营企业家纳入全省人才队伍培养总体规划,深入实施“万名企业家培训计划”。大力培育山西省青年一代民营企业家队伍,积极开展青年一代民营企业家“接力计划”,运用专题培训、考察学习、课题研讨、青年论坛等多种手段,全面拓展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科技创新培训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打造一支具有新晋商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八)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制度,完善我省高层次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体系。支持留学人员来晋(回省)创新创业,选择500项左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到2025年,全省博士后“两站”达到100个。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重点培养25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九)加强卫生医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深入推进“136”兴医工程,持续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拓宽医疗科技人才整合新路径。深化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以山西医学科学院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探索科技资源共享新模式。深入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方案,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倡医工结合、医理结合,鼓励临床应用转化,分层分批挖掘约60名医学科技人才、培养30个左右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30个左右医学重点实验室、开展200项左右重大临床科研项目,大力培育卫生医疗科研人才。(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快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举办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打造一流国家农高区,引导各类农业领域领军人才、一流运营团队向农业产业平台、农业产业示范区等重点人才平台汇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健康有序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团队和技术专家组,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强化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及各类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十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坚持开放导向,持续加强与国外引智渠道的联系,积极对接海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举办海外人才对接活动。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基地,嵌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提升科技开放能级。支持建设国际性科技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挥“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四、保障措施(一)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科研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团队及人员进行大力奖补。支持事业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支持科研机构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设立青年科学家、特别研究员等岗位,在科研条件、收入待遇、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二)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到“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实现倍增。(三)加强归口统计工作加强对科研人员数量的基础数据统计和掌握,明确统计归口范围,及时掌握科研人员数量的递增情况。各单位主管部门科技统计人员要对统计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强化工作落实举措按照我省“十四五”规划部署,结合落实“六新”突破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倍增列为重点工作,明确目标任务。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省、市、县三级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把握时间节点,推动工作落实。对标发达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到2025年科研人员倍增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 我国249位科研人员入选2017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p   2017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17)”名单,本年度名单甄选出了在21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来自900所机构、发表了130,000篇高被引论文的3,000多位科研精英。 /p p   最新发布的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列出了在过去10年间在相应学科领域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最多的科研人员。其中来自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人数最多,达到1,644人,相比2016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增长了12%。英国位居第二,有344位科研人员入选。中国(不含台湾地区)位居第三,249位科研人员入选,实现41%的最高增长。 /p p   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表现优异的机构:美国学术机构拔得头筹,哈佛大学109位入选 斯坦福大学64位入选 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学会47位入选 中国科学院44位入选。 /p p   中国内地高校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表现突出,入选人数在10人以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详细入选数量统计和对应的工作单位,请关注青塔明天的发布。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入选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25284e62-08d1-4821-a481-fc621b683a4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0da2b7b8-29c7-4ed2-8830-9094d22e9c5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e54fe8ef-0997-4508-9da0-5895dab634f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e74a7a57-337f-4512-9d3a-e2a369a2cab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50ef9725-7514-44e2-9c6d-f6500b9c0ae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eec6dfa3-486a-430c-94a1-31a04779e15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2f6a8553-ce2f-4529-a00b-83e38314dbd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7ec4b4d3-8a92-4b47-9b74-060a339040d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0aa5da10-748f-495f-b0ae-3db5b2faddf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666aeddd-165e-4c3b-9fc3-2f167b88f7b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e75880aa-181c-451a-82d8-cc040e7178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noimg/da2364db-744a-4685-ad5e-10fb90014f47.jpg" / /p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科学仪器机遇何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北京时间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p p   两万七千多字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其中多处透露了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机遇,涉及仪器开放、生态文明、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仪器信息网摘录部分内容,略窥商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ec777cea-d742-446f-9650-244e3c3fa1ee.jpg" title=" timg_副本.jpg" alt=" timg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一、科技创新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开放仪器共享 加强产学研融合 /strong /span /p p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 strong 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strong 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将粤港澳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p p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联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strong /span /p p   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p p    strong 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strong 支持 strong 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 /strong 以及 strong 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 /strong 建设。支 strong 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strong 建设。推进 strong 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 /strong 建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二、产业体系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先进制造业 /strong /span /p p   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支持 strong 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家用电器、电子信息 /strong 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推动制造业从加工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环节延伸。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新兴产业 /strong /span /p p   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 strong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 /strong 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 strong 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 /strong 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p p   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生态文明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strong /span /p p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 strong 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 /strong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强东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strong 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 /strong ,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 /p p    strong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 /strong 。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p p    strong 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 /strong ,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强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p p   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医疗卫生 /strong /span /p p   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 strong 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strong 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五、生物医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 /strong /p p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 strong 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 /strong 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p p   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p p    strong 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strong /p p   推进投资便利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 strong 中医药 /strong 、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六、食品安全 /strong /span /p p   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支持港澳参与广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信誉农场”建设,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七、海洋经济 /strong /span /p p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在保障珠江河口水域泄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澳门科学编制实施海域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八、检验检测 /strong /span /p p   深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措施,鼓励粤港澳共建专业服务机构,促进会计审计、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管理咨询、 strong 检验检测认证 /strong 、知识产权、建筑及相关工程等专业服务发展。 strong 支持大湾区企业使用香港的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 /strong /p p   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推进马匹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 strong 加强香港与内地在马匹、饲草饲料、兽药、生物制品等进出境检验检疫和通关等方面的合作。 /strong /p
  • 王文银:建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4日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建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构建以大学为中心的集成电路产研生态圈、职教生态圈和资源生态圈。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资讯、通讯、消费性电子、车用电子、工业用电子与国防用电子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统计,到2022年,全国设计业人才将达到27.04万人,制造业26.43万人,封装测试20.98万人,人才缺口近30万。行业人才结构也正逐步向设计业和制造业“前中端重”、封装测试业“后端轻”调整。王文银介绍,这意味着,一方面,我国高校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另一方面,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外,复合型人才、国际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也将继续面临较大缺口。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标国际先进制造的引领区,具备国内领先的创新机制和政策环境、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和科创企业聚集等显著优势,王文银表示,建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以大学为基地,跨时域、跨地域、跨校企领域、跨专业领域,打造集“大学校区+科研机构+科技园区+居民社区”于一体的产业创新聚集区。王文银进一步展开,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学,有利于探索湾区集成电路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打造产研生态圈;同时,可完善人才育留政策和资金保障措施,打造职教生态圈,资金方面,设立粤港澳集成电路产业大学科学基金,并划拨教研奖励专项资金,着力解决从教师到学生、从进校门到进企业的全流程科研奖励。此外,王文银还建议,成立粤港澳产业发展基金,以大学为基地发挥在财政、科研、资金等方面的互补优势,推动创新资源在大湾区之间的便利使用。(完)
  • 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东莞松山湖成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e7c31f8-7a04-4df1-a94f-4adb92d4665a.jpg" title=" W020181205311361116385.jpg" alt=" W020181205311361116385.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fe77ded-e9a2-4025-a7d2-94729debcc53.jpg" title=" W020181205311361447347.jpg" alt=" W020181205311361447347.jpg"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于今年4月25日揭牌。目前一期的1.7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区正在装修中,进驻的10个团队预计近期就可以在里面开展实验工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聚 焦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11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到场致辞,并为相关专家授聘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院士高鸿钧,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海涛,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少文等出席活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出席活动的还有20多位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国内多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多家研究所所长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专家代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以材料科学为核心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是广东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2018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东莞挂牌成立。实验室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该实验室计划打造公共技术平台、前沿科学研究、创新样板工厂以及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依托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各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吸取国际类似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中长期或短期访问,以持续深入的科学研讨会为主,打造系列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旨在建成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该中心将以材料科学为核心,面向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科学前沿和最新动态,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创新思想和成果源泉。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此外,该中心未来将面向社会开放,宣传和普及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各种成果,锻造先进的科学文化基础,促进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才投身于前沿研究 保持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并引领中国乃至世界交叉学科的发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东莞正加快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致辞时表示,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东莞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一环。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建成挂牌,标志着实验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实验室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肖亚非表示,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行动计划,目前已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共建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中国散裂中子源去年已经开始运营,南方光源也有望落户东莞。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目前东莞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今年有望突破4500家,总数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东莞正加快实现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个转变。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肖亚非表示,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重大战略。广东省对东莞明确提出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大定位。东莞将对照这些目标要求,重点规划建设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全力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更好地发挥对东莞乃至全省、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将为人才开展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珠三角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中心,并聚集了一系列国际知名高校和大批高水平的学者、专家。在东莞建设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正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地区在产业、高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表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揭牌,标志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广大专家的指导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有望成为粤港澳科技领域的亮丽名片。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在科学研究中,人才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的成立,将为人才开展交流和合作搭建平台。王恩哥表示,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通过利用好广东、香港、澳门的高校资源和工业发展等优势,在全国培养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目前建设进展如何?据王恩哥介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4家省级实验室之一。虽然项目启动还不足一年,但各项工作推进非常快,基建设计正在全面开展。同时,今年以来,实验室还吸引了10个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其中4个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6个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来将如何与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进行互动?王恩哥表示,近年来,我国启动建设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这给极端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建设大科学装置只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何用好大科学装置、推动科学研究出成果才是关键。而材料实验室,正是用好大研究成果、推动成果转换的一个平台。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延伸阅读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建设科学中心意义何在?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科学中心的成立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如上个世纪初,丹麦成立了以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玻尔为中心的玻尔研究所,吸引了世界各国最活跃的学者前来访问,大家还聚集到一起讨论最前沿的学术问题。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活跃的交流气氛,使得玻尔研究所成为全球大师云集的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并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产生了一大批划时代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成果,对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量子物理的研究,为世界范围的半导体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p p br/ /p
  • 广东拟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培育期投入300万/年
    昨日获悉,广东拟建设一批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从而加强广东高校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推行双语或外语教学 实验室由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共建,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一个特殊类别。据了解,实验室的建设,在国际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上都有一定标准。如在硬件环境上,如面积不小于3000平米,具备相对独立集中的教学、科研、交流和办公用房,具备开展高水平科研实验的仪器设备,满足实验室发展的需要,网络、图书充分满足联合实验室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需要,有高水平建设的各种资源库和数据库等。 在专项资金投入上,培育期内投入不少于300万元/年,支撑实验室开展高水平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行。课程建设上,要建立双语或外语教学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课程体系。 联合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需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交换访学制度完善,积极吸引港澳地区本科生或研究生访学,逐步增加访学人次。常年在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规模不少于30人,其中博士生不少于6人。实行双方导师联合培养,每年联合培养研究生不少于5人;每年与港澳地区高校交换或访学学生不少于30人次。 遴选优秀学生进入研究团队 省教育厅要求,广东高校要积极加强与港澳地区高校的沟通与协调,并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确定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平台。在组建培育2年以上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可提出立项申请,通过专家论证的确定为建设的实验室。 据悉,立项建设的实验室将主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汇聚高水平学术队伍、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等。如建立定期本科生访问、互换机制,遴选双方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团队。实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双方机构联合培养,联合授予学位。设立奖学金,接受境外学生申请学位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等。
  • 国务院发文:大型仪企迎财政利好 科研人员获双创支持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26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以质量进阶为核心,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出了要求。其中根据《意见》第三部分第(六)条规定: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将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 /span 进一步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研发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型仪器厂商就此迎来了崭新的财政利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技创业也在意见中予以明确的支持。根据《意见》第四部分第(十)条规定,国家将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出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实施细则 /span ,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创业项目参与情况也将成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续签合同等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的重要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意见》还从环境升级、动力升级、就业能力升级、支撑能力升级、平台服务升级、金融服务等维度,深入明确了打造双创高质量升级版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创新创业集聚区不断涌现”、“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价值链有机融合”、“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资源深度融汇” 等六大目标。全文附录如下: br/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发〔2018〕32号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就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提出以下意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总体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多元,各类支撑平台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创新创业国际合作不够深入以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指导思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主要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新创业服务全面升级。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更加完善,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功能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能力显著提升,创业投资持续增长并更加关注早中期科技型企业,新兴创新创业服务业态日趋成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明显提升。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关联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促进就业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型创业加快发展,产学研用更加协同,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高质量创新创业集聚区不断涌现。“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一批可复制的制度性成果加快推广。有效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各类功能区优势,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新高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价值链有机融合。一批高端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专业投资人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大企业、科研院所、中小企业之间创新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动,内部外部、线上线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资源深度融汇。拓展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创业浪潮,推动形成一批国际化创新创业集聚地,将“双创”打造成为我国与包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的亮丽名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着力促进创新创业环境升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简政放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积极推广“区域评估”,由政府组织力量对一定区域内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进行统一评估。推进审查事项、办事流程、数据交换等标准化建设,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建设。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快发布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市场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放管结合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信用分级分类、信用联合奖惩等全流程信用监管机制。修订生物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审查参考标准,激发高技术领域创新活力。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推动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对“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的高效监管机制,严守安全质量和社会稳定底线。(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行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制度,推动数据共享应用典型案例经验复制推广。在市县一级建立农村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窗口。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和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设“网上社保”。积极落实产业用地政策,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用于创新创业。(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减税降费,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对个人在二级市场买卖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对差价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享受的免征房产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至省级,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也可享受。(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七)完善创新创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完善支持创新和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发挥采购政策功能,加大对重大创新产品和服务、核心关键技术的采购力度,扩大首购、订购等非招标方式的应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和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八)加快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建设。编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目录、众创研发指引,制定首台(套)评定办法。依托大型科技企业集团、重点研发机构,设立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究院。建立首台(套)示范应用基地和示范应用联盟。加快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发展和推广应用。发挥众创、众筹、众包和虚拟创新创业社区等多种创新创业模式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加强众创成果与市场有效对接。(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资委、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九)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风险控制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和支持创新主体加强关键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创造,形成一批战略性高价值专利组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知识产权“雷霆”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检查、集中整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工作力度。积极运用在线识别、实时监测、源头追溯等“互联网+”技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局、财政部、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四、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对科教类事业单位实施差异化分类指导,出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完善创新型岗位管理实施细则。健全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参与创业项目的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续签合同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二)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推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进一步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提供金融服务。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共青团中央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三)完善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大退役军人培训力度,依托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培养、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落实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个体特点引导退役军人向科技服务业等新业态转移。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平台不断完善,支持退役军人参加创新创业大会和比赛。(退役军人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四)提升归国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水平。深入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遴选资助一批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项目。健全留学回国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在签证、出入境、社会保险、知识产权保护、落户、永久居留、子女入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公安部、移民局、知识产权局等和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五)推动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巾帼行动,鼓励支持更多女性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制定完善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便利性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创新创业提供便利。积极引导侨资侨智参与创新创业,支持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华侨大数据中心。探索国际柔性引才机制,持续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启动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专项行动,支持西藏、新疆等地区创新创业加快发展。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将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全国妇联、港澳办、台办、侨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五、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六)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资源集聚优势。建设由大中型科技企业牵头,中小企业、科技社团、高校院所等共同参与的科技联合体。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壮大制造业创新集群。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创新创业政策制定机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七)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建立概念验证、孵化育成等面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科技部、教育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渠道。试点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给予奖补。(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六、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十九)提升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建立众创空间质量管理、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鼓励具备一定科研基础的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孵化机构,为初创期、早中期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财税会计、法律政策、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继续推进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生产制造类企业建立工匠工作室,通过技术攻关、破解生产难题、固化创新成果等塑造工匠品牌。加快发展孵化机构联盟,加强与国外孵化机构对接合作,吸引海外人才到国内创新创业。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机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孵化机构税收优惠政策。(科技部、国资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进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制造业“双创”技术转移中心和制造业“双创”服务平台。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供应链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内部创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合规发起或参与设立公益性创业基金,鼓励企业参股、投资内部创业项目。鼓励国有企业探索以子公司等形式设立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财政部、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一)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更好发挥市场力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互促共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财税政策导向作用,持续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加强专业人才支撑,公布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二级学科,鼓励搭建工业互联网学科引智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二)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网”建设,及时发布创新创业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进一步降低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政策信息获取门槛和时间成本。鼓励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本、技术对接的门槛。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使更多优质资源惠及群众。(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三)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展示品牌。继续扎实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办好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拓展“创响中国”系列活动范围,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妇女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作用。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七、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四)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创新创业融资需求。加快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回归服务小微企业等实体的本源,提高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运用科技化等手段,为本地创新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加快推进村镇银行本地化、民营化和专业化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实资本、完善治理的改革,重点服务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落实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支持有条件的银行设立科技信贷专营事业部,提高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提高对创业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水平。(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五)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作用。进一步健全适应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差异化监管体制,按照不溯及既往、确保总体税负不增的原则,抓紧完善进一步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税收政策,营造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规范发展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创业投资母基金。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天使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促进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完善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信用信息登记,开展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税务总局、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六)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发展潜力好但尚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债融资,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债试点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规范发展互联网股权融资,拓宽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者的融资渠道。推动完善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资本市场相关规则,允许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治理结构。(证监会、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民银行、财政部、司法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七)完善创新创业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依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采取股权投资、再担保等方式推进地方有序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构建全国统一的担保行业体系。支持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完善定向降准、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信息合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财政部、银保监会、科技部、知识产权局、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八、加快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夯实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基础,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合作新机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牵头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十九)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型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鼓励国家级新区探索通用航空、体育休闲、养老服务、安全等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推进雄安新区创新发展,打造体制机制新高地和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平台。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园区配套及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集群效应。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依托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探索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和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十)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示范作用。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相关改革举措在“双创”示范基地推广,为示范基地内的项目或企业开通总体规划环评等绿色通道。充分发挥长三角示范基地联盟作用,推动建立京津冀、西部等区域示范基地联盟,促进各类基地融通发展。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十强百佳工程,鼓励示范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财政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银保监会、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十一)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化平台作用,支持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创新创业合作。推动建立政府间创新创业多双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国际合作论坛等重要载体,推动创新创业领域民间务实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基金,促进务实国际合作项目有效落地。(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九、切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十二)强化创新创业政策统筹。完善创新创业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沟通联动。发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统筹作用,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高效协同机制。鼓励各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促进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双创”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统计监测工作。(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等和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十三)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年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定期梳理制约创新创业的痛点堵点问题,开展创新创业痛点堵点疏解行动,督促相关部门和地方限期解决。对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军民融合、人才引进等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评估。(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和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十四)做好创新创业经验推广。建立定期发布创新创业政策信息的制度,做好政策宣讲和落实工作。支持各地积极举办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等,加强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推广应用。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和经验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本意见各项要求,细化政策措施,加强督查,及时总结,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国务院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9月18日 /p p br/ /p
  • 科技部部长万钢:鼓励科研人员自己开发仪器
    “每年我都会去中科院研究所进行考察和调研,也确实感受到,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探索方面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比如,中科院动物所在IPS研究上的突破和化学所在绿色纳米打印等领域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方向是不会变的。”1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科院动物所和化学所调研时表示。   据了解,2010年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科研经费规划为30亿元,后追加10亿元,财政拨款共40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拨款在2010年也已超过100亿元 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入将近30亿元。   “去年,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为300亿元左右。”万钢说,站在“十二五”起始阶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我国正在从基础研究的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表示,基础研究工作是国家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更多要依靠自主创新,从这两个角度说,应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更高效的科研管理思路和体系,以及如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是需要管理部门多加考虑的问题。   “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起始阶段的‘一块木炭’可以燃起熊熊篝火。应该让需要经费的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条件来完成他们的想法,让经费有最好的环境能够花到刀刃上。过去这些年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比较好的典范。”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说。   对此,万钢表示,在基础研究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第一,探索一些规律性问题。基础研究本身就是探索规律,但在部署基础研究方向的时候也需要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不同,这三者之间要尊重它们自身的规律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套用,更不能错用。例如,不能拿技术创新的规律去解决基础研究问题。科技管理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互动,能够遵从各自规律去办好事情。现在,基础研究的面越来越广,需要更多的创造,需要多学科交叉,从多方面认识规律。   在产业化方面,技术要通过装备或设备才能成为产品,但这一段过程并不是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特长,就需要学科交叉以及管理部门来考虑如何加强技术转移。其实,一项技术可以用在很多产品上,并不是1∶1的转化关系,认识这个规律很重要。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让成果被社会所知。今后的科研项目到最后都要形成一篇大众能看懂的科普文章,促进其向产业化转化。   第二,建设科研基地,特别是试验平台和一些重大装备,还包括科研条件等。建设科研基地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建设科研基地会起到一个扩散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创新。科研基地要多组织科普活动,专家们除了参加专业性会议外,还要做好科普。做好科学传播,会提高企业对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目前,这方面还是薄弱关节。未来将建立一支专业性队伍在科研基地中从事这方面工作。   第三,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一定是多层次和来源广泛的。千万不能以出成果论人才,不能认为有学历的就是人才。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必然会有各种技术性人才,但现在很多人才计划还不能顾及到这批人,需要各个研究所拿出精力来做,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的空间,鼓励科研人员自己开发仪器设备。如果某个设备自己研制的价钱低于购买的价钱就可以自己研制,这有利于科研方法的进步,有利于科研仪器的发展。   第四,创新环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要倡导自由、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是一个科学家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诚于自律的创新文化。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其中明确的一条就是要宽容失败,国家支持的各领域研究项目,如果通过努力仍没有达到目标,会照样给予肯定,其基础是确实做了工作,并至少告诉人们这样的条件下是达不到目标的。科研就是如此,其中一些一定会达不到目标,或是部分达到目标。因此,宽容失败将在“十二五”规划中认真考虑。此外,对任何学术造假行为要严厉惩治,在科研诚信方面绝不让步。   “我国的科技事业对于民族复兴、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过去从来没有得到现在这样的重视,今后会比今天得到更多的重视。”万钢强调。   万钢表示,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使基础研究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加强,使知识对技术创造能够起到更多的引领作用,使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成果产业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 数据解读:科研人员都去哪儿了?
    作者:刘之远,系华中科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问题近来引起了国外科学界的关注。《自然》杂志曾对全球2300位读者进行调查,并与专家进行了交流,试图弄清楚科学人才流动的深层趋势,他们到底为什么流动,流动趋势会发生什么变化。2012年底,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一份涉及4个领域(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材料学)内16个国家17000位研究者的迁移调查报告(GlobSci)。那么,科研人员到底去哪儿了?   影响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对科研环境的追求,组织的忠诚,对待遇的要求等等。对个体而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对其流动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当本国的科研人员都流向他国却无法对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产生吸引力时,就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和科研文化正如一个国家科研发展的&ldquo 一体两翼&rdquo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制度与文化相得益彰,制度可以为文化起到正向激励的功能 而在一种消极的文化形态之中,如果仍能得到的制度的庇护和保障,这种文化就被制度所强化,制度也会陷入消极文化的囹圄之中。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是个现象,更是个问题。流动的受益方(西方传统科研列强)尚能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来探索此问题,而我们作为科研后发国家却只顾&ldquo 招贤纳士&rdquo ,引进了人才却不见得能用好人才。如此,&ldquo 后发优势&rdquo 迟早会被&ldquo 后发劣势&rdquo 所取代,制度的红利也会日益衰减。   结合OECD2013年的报告,简要列举科研人员国际流动的事实。(注:统计样本均为有至少两次科研发表的科技人员 部分数据为OECD原始数据,部分数据经计算得出)   (一)科研人员流动基本概况   OECD统计了1996-2011年间至少有两部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流动情况,将这些科研人员分大致为三类:Stayers(不流动),Returnees(回流)和New inflows(新流入)。从图中可以得到几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1、中国香港的回流人员比重第一(11.8%) 而中国大陆倒数第一(2%)。   2、中国香港的不流动人员比重倒数第二(81.8%),仅高于瑞士(80.7%) 而中国大陆第一(96.8%) 除南非之外,所有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的不流动人员比重均为世界前五(包括中国台湾省)。   3、中国大陆和日本的新流入人员占其总科研人员的比重均为倒数第一(1.2%) 除南非之外,所有金砖国家的新流入比重均为倒数后五名。   (二)科研人员净流动次数   1、从1996-2011年科研人员净流动数角度看,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和瑞士居于所有国家前列。   2、在双向流动次数(某国科研人员流入量+科研人员流出量)总计超过2000的国家中,美国流动科研人员最多,达到84028人次。其中来自英国的科研人员最多(12739人),其次为加拿大(10932人)和德国(8042人)。   3、中国和印度流入美国的科研人员总数仅次于英加德,分别为7978人和6550人。在与中国间科研人员流动超过2000人次的国家和地区中间,美国流入中国的科研人员最多,为8537人 其次是中国香港为2965人,日本紧随其后(2418人)。以上为本人结合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三)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   图中给出了1996-2011年间,流动次数大于2000的科研人员国际流动情况。OECD考虑了一下几个指标: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出数(x)、某国科研人员净流入数(y)、双向流动总数(x+y)、净流量差额的绝对值(|x-y)|、净流动比[ |x- y|/(x+ y) ]。   1、从国家间科研人员流动总量来看,有13组国家的科研人员流动总量超过了5000次。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科研人员流动达到了23062次,远高于其他国家间的人员流动。   2、在这13组国家之中,11组与美国相关。可见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学术研究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国家。   3、中美间科研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过去16年中,两国间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共计16515人次。   (四)国家间科技人员净流失   1、从国家间的科技人员净流失统计图可以看出,印度对美国的科研人才流失最为严重,净流失(流出量-流入量)3185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问题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印度仍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人才外流的现象。   2、主要发达国家对美国的科研人员流动值均为负值,可见美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术和人才政策较为开放,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流动。而事实证明,科技强国往往有着较高和较频繁的人员流动。   3、美国对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流动为负值,分别为-1827和-1860。这和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息息相关。美国近年来在东亚地区加大投资,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同时派出各领域专家到该地区从事科研和生产活动。韩国一直是东亚经济发展强劲的一支力量,与美国之间开展广泛博弈,是美国在亚洲不可小觑的新兴经济体。
  •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炉!将重点培育生物医药、基因检测等重大产业项目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5cd61ee5-4884-4d28-bdac-e3d923b22bb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438c0d9c-ef41-4eb6-b7b4-fb75538182a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时间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纲要称,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br/ /p p   两万七千多字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对于 strong 制药相关行业 /strong 的规划,小编归纳起来,共有以下5个方面: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span /strong /p p   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 /p p    strong 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 /strong /p p   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统筹研究旅客往来横琴和澳门的便利措施,允许澳门旅游从业人员到横琴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横琴与珠海保税区、洪湾片区联动发展,建设粤港澳物流园。加快推进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和粤澳合作产业园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建设粤澳信息港。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探索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医务人员直接在横琴执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培育壮大战略性蛋白类等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 /strong /span /p p   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 strong 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 /strong 、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 /strong /span /p p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强化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与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临海石化、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塑造健康湾区 /strong /span /p p   密切医疗卫生合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 /p p    strong 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 /strong /p p   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p p   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p p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开展传染病联合会诊,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到珠三角九市开展学术交流和私人执业医务人员短期执业。 /p p   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推动对港澳在中医药实施特别开放措施 /span /strong /p p   推进投资便利化。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落实CEPA框架下对港澳开放措施。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在CEPA框架下研究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 /p
  • 基因检测成为重大产业项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文中指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创新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知识产权交易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战略产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人才政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健康湾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体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lt span line-height:2 & quot =& quot & quot style=& quo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vertical-align: baseline line-height: 2 & quot & gt 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生物技术及基因检测成为大湾区和战略产业在生物技术及基因检测相关领域,规划纲要多次重点提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并列为四大新支柱产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等与智能机器人、5G和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等并列为重点领域培育的重大产业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3)培育壮大海洋生物产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4)加强香港与内地在生物制品等进出境检验检疫和通关等方面的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5)对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跨境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使用进行优化管理,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6)支持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近日,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项目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召开。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平台建设的预定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据了解,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于2019年12月正式批准运行,是广东省首批建设的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该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大湾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河口与海岸带新污染物风险、城市群环境与健康、土壤复合污染控制与修复、农村垃圾与污水处置等相关领域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合作奖1项,申请/授权专利36项,制定技术标准6项,发表论文168篇、专著2本,引育省级以上人才11人,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该联合实验室在平台建设、科技产出、成果影响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汇报,现场考察了联合实验室的专业技术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粤港合作和成果产出方面的成效,并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验收期间,与会人员还就粤港澳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过程中的定位,粤港合作交流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实验室负责人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
  • 教育部又一政策利好:高校科研人员增收减负可兼职更享科研成果所有权
    p style=" padding-top: 20px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d366690-04a3-4293-97cf-37f7598d447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padding-top: 2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进一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br/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p p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厅字〔2016〕3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2017年5月,我部会同科技部对部分高校落实《意见》情况开展了现场督查。各高校按照《意见》精神和有关要求,完善了相关制度,取得了积极进展,政策落实成效初步显现。督查中也发现有的高校存在落实《意见》不积极主动、对政策理解不深入、推进改革的措施不力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意见》各项任务的落实,针对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现通知如下: /p p   一、加强《意见》精神的宣贯解读。各单位要通过组织开展宣贯解读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央、省市及高校落实《意见》相关精神与要求传达给一线科技人员,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意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营造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良好氛围。 /p p   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保障。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保障机制,加强成果转化部门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 /p p   三、加大对科研辅助人员的激励。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研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健全科研辅助人员激励机制。 /p p   四、完善兼职兼薪管理制度、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各高校要根据《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科研人员兼职兼薪行为,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财务报销负担等。 /p p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认真组织,重点针对以上问题,对照《意见》任务要求,全面梳理相关工作,对本地区(高校)落实《意见》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于2017年10月20日前将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总结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送我部科学技术司,电子版发送gxc7937@moe.edu.cn。 /p p   联系人:吴磊、张建华 /p p   联系电话:010-66097937、66092093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总结报告提纲 /strong /span /p p & nbsp /p p 一、落实《意见》情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本省高校总体落实情况)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一)扩大收入分配自主权政策落实情况 /strong /span /p p 1.结合自身特点出台相关制度情况。 /p p 2.制定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情况。 /p p 3.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合理确定评价时限,形成长期激励导向情况。 /p p 4.对高校教师开展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手段创新等,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倾斜的相关制度情况。 /p p 5.解决部分岗位青年科研人员和教师收入待遇低等问题,加强学术梯队建设情况。 /p p 6.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辅助人员的激励力度情况。高校科研仪器与设施共享收入的使用情况,用于实验室人员的绩效奖励情况。 /p p 7.健全绩效工资内部管理制度情况等。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二)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落实情况 /span /strong /p p 1.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在知识价值分配中的激励作用情况。对不同功能和资金来源的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情况;财政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配情况,重点说明间接经费用于绩效支出在高校及其内设机构、课题组之间的分配比例情况、课题组长对课题组绩效支出的分配自主权和分配方式情况;对实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等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劳务费、间接经费管理方式情况,绩效支出分配比例情况。 /p p 2.完善横向委托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情况。横向项目经费使用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理情况,重点说明允许高校和科研人员通过合同约定知识产权和转化收益,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情况;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科研人员的奖酬金提取,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高校及其内设机构、科研和转化人员、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之间的分配比例情况。 /p p 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项目经费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符合条件的智库项目,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项目资金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服务合同约定管理使用情况。 /p p 4.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情况。重点说明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及减轻科研报销难的具体举措。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三)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落实情况 /strong /span /p p 1.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情况。高校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情况,重点说明科技人员提出成果转化申请后,高校的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及实际执行效果情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收入和奖励情况,重点说明转化收入在高校及其内设机构、科研和转化人员、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之间的分配比例情况;现金奖励纳税情况;高校技术入股情况和对科技人员奖励情况,技术入股确权情况,资产评估和备案情况;高校领导人员获得现金奖励和股权奖励情况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情况。 /p p 2.完善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情况。如采取股权奖励、股权期权等股权方式进行激励的情况。 /p p 3.完善股权激励等相关税收政策落实情况。对符合条件的股票期权、股权期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以及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等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p p 4.典型案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四)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落实情况 /strong /span /p p 1.高校规定或与科研人员约定兼职的权利和义务情况;实行科研人员兼职公示制度情况;兼职取得的报酬归属情况;建立兼职获得股权及红利等收入的报告制度情况。 /p p 2.高校建立教师从事多点教学审批制度情况;报酬归属情况;精品教材和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社会共享后,授课教师按照市场机制取得报酬情况。 /p p 二、创新做法 /p p 本省区(高校)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的创新做法、突出事迹、典型案例,取得的成效。 /p p 三、问题和建议 /p p 本省区(高校)落实《意见》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面临的障碍,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与建议。 /p p 四、各种相关制度目录 /p p 为落实《意见》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目录(包括名称、文号、发布时间、发布形式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只提供本省区高校制定的政策类别及数量,不需提供具体目录。 /p
  • 2018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与协同创新青年论坛顺利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2018年中国科协“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与协同创新青年论坛于2018年8月11~13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集成分会、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广东省科协智能测控装备学会联合体、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国家智能控制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珠海市安粤科技有限公司、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广东省现代几何与力学计量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论坛主要围绕现代传感与智慧物联、精密检测与仪器仪表、光机电一体化信息集成与装备、测试计量与质量保障、检测认证认可与标准化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论坛目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学科优势,推动青年科学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以及人工智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接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开展海峡两岸暨粤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活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技术优秀人才和科技创新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科协边立航处长、广州市科协张勇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常务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王雪教授、中国台湾交通大学郭浩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桂雄教授、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会长马轶超议员、大湾区国际有限公司梁汉泉总经理、香港明晟检测有限公司黄建闽董事长、澳门环科监测检测公司刘家池总经理、澳门发展与质量研究所方绍龙理事长等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粤港澳大湾区的52家(其中科研院所9家、高校19所、企业16家、社会团体5家、政府机构3家)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单位参与,共计超过130名(其中青年科学人才超过70%,港澳台代表超过40%)中、青年科学人才参加会议。论坛期间,还进行了成果展示与交流。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040eed86-d5c0-44ff-b413-607b7ac1ea44.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合影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9976473-8f1d-4774-a443-a6bc83b5f2a7.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张彤常务副秘书长致辞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edf4d73-edb3-470c-92bb-c9fc4e6b478b.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市科协刘桂雄常委介绍筹备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张建副秘书长主持,首先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常务副秘书长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参加本次论坛,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执行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刘桂雄教授代表承办方介绍本次论坛筹备情况,从论坛申请、批复到筹办,整个过程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直接领导,海峡两岸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同行的关心和支持,尤其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的青年科学家们直接参与,深表感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论坛特别邀请清华大学王雪教授、中国台湾交通大学郭浩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桂雄教授、暨南大学李雪教授、广东粤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林凯敏投资总监分别作《智能制造与智能感知》、《Recent progress of VCSEL array application and intelligent detection》、《标准光组件检测数据可溯源技术与智能化检测平台研制》、《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及新应用》、《科技金融新动向》报告。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7e0f077f-3c6f-444a-af56-ca8d6f4830a0.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分论坛一围绕先进传感技术、测试技术及应用进行研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焦海龙高工、吉林大学马志超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卞雷祥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准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正君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王敏庆教授、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盛美萍教授、天津大学胡浩丰教授、天津大学林嘉睿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乐韵博士分别作《Infrared photodetector based on 2D materials: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用于深空探测的MEMS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复合石英晶体谐振式磁场/电压传感器》、《基于非线性频谱的彩色超声成像与检测技术》、《计算机光学成像及其应用》、《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研究进展》、《航空航天船舶领域的振动噪声与测试技术》、《散射环境中的偏振成像去雾技术》、《船舶数字化制造的测量技术创新》、《高速刚性转子用磁悬浮轴承优化设计方法》报告。 /p 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3f89e75-0295-4b53-9f51-84864743b9c5.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分论坛二围绕无损检测技术、新技术与新应用进行研讨,澳门发展与质量研究所方绍龙理事长、台湾万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陈发忠总经理、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珠海检测院陈建勋高工、华南理工大学周建熹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廖普博士、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香港实验室黄志铭高工、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史信荣高工、国家智能控制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刘培高工、澳门环科监测检测公司梁耀明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刘思洋研究生分别作《基于脉冲涡流技术的带包覆层管道焊缝定位研究》、《以數位聚焦相控陣对管道內腐蝕和沉積的检測研究》、《换热压力容器在线能效监测系统的开发》、《基于链式气压传感器的承力索锚结区域损伤超声导波监测方法》、《基于Fast-RCNN与结构光的特种设备纵焊缝二维形态参数检测方法》、《直流偏置磁场对磁纳米温度计的性能改善》、《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broadband EMI filter》、《智能监控系统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澳门控烟环境空气检测》、《基于AlexNet的多光照条件下多类别法定货币识别技术》报告。 /p 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45c503c-ee3b-4886-a647-80063412952d.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次论坛共征集论文91篇(其中现代传感与智慧物联24篇、精密检测与仪器仪表25篇、光机电一体化信息集成与装备15篇、测试计量与质量保障20篇、其它7篇),论坛出版《2018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与协同创新青年论坛》论文集。征集成果38项,出版《2018粤港澳大湾区智能检测与协同创新青年论坛》成果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论坛期间进行粤港澳大湾区部分成果交流与成果对接会,会上华南理工大学与珠海特检院、广东工业大学与上腾电子公司分别签署成果意向合作协议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与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达成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与香港广州创新及科技协会达成关于人才交流机制合作协议。并倡议今年10月~11月期间,在广州召开“智能测控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广东省现代几何与力学计量技术重点实验室设立定向开放基金,支持广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最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张建副秘书长对本次论坛作总结,中国科协边立航处长发表讲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p p /p 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4b7253c-34e5-4925-b041-ca8dd3a5a69e.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7a50254-0721-4e76-9302-ed84e2440d99.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合影 /p p br/ /p
  • 科研人员抑郁了,别赖工作
    p   科研人员处在一个高压的评价系统内,被这个系统筛选后还留下来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义的一些特质,可能更容易焦虑。 /p p   沙龙即将结束,主持人李松蔚手上,还有厚厚一沓提问卡。 /p p   “怎么判断我是不是抑郁了?”“我怀疑身边同学情绪不对劲,我该怎么办?”“抑郁症会传染吗?”……听众的问题各种各样,他们想寻求一个解决方案。 /p p   这是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开讲的知乎盐沙龙,关注的是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 /p p   讲堂几乎被坐满,在线直播也吸引了3万多人参与。面临课业和科研压力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怎么了,也想知道,要怎么办。 /p p strong   “那些评价如鞭子一样抽在我脸上” /strong /p p   虽然已经毕业,也是知乎优秀回答者,但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李松蔚仍能想起读博期间被发表SCI论文支配的恐惧。 /p p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李松蔚说,他满怀期待地投出论文,但审稿人回复的评论,“像鞭子一样抽到我脸上”。“有时候外国人说话真的损,先否定你的文章,最后还要来一句,作者的英文很诡异。”在当下,李松蔚仿佛就真的听到头脑里有一个声音在叫嚣:你是一个失败者,你以为你真的能写出一篇SCI论文吗? /p p   等待论文的审稿结果是一种折磨,而写不出论文,或者明知应该写论文却无法动手去写,则是另一种。 /p p   澳洲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王怡蕊在澳大利亚读的博士,一篇毕业论文拖了三年,实际上,她真正的写作时间不到三个月。 /p p   时间是怎样被拖走的呢?其实就是“摸鱼”。拖地、端茶、倒水……反正做什么都比写论文好。刚到澳大利亚时,王怡蕊英文不好,又需要写大量英语文章,她的焦虑到达顶峰。“焦虑到连电脑里面的纸牌游戏我都要去玩,熬到半夜三更再去写东西。” /p p   对科研人员来说,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对自己有期待,为自己设置了目标 当你发现无法完成目标,你会着急 着急一段时间后,你开始觉得自己没用,情绪低落,如果陷入抑郁,认知功能会下降,记忆力也会减退 但是你要完成的目标依然那么难,更糟糕的是,时间还越来越少 于是你更着急,更着急就更焦虑,抑郁情绪也如影随形,进一步加重…… /p p   这种情绪并非学生专属。实际上,学生的导师们,同样也咬着牙挣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p p   “导师要在高校的科研体制中生存下来,也要发表论文,出成果,才能往上走,才能有‘帽子’。”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说,当人要追求的东西超过自己的负荷,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作为学生,要知道以恰当的方式对导师说不。否则,老师可能也会忽略,他一不小心给学生布置了太多任务。 /p p strong   承认吧,你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完美 /strong /p p   你情绪低落,你自我否定,你觉得论文成为生活不可逾越之重,你没法准确形容,但你知道你心里不舒服。此时,你可能已经处于抑郁情绪的笼罩之下。 /p p   “情绪出现问题,就好像身体感冒了一样。感冒通常是身体免疫力下降的表现,情绪也是一个敏锐的指标,它在提醒你,你在面临压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蔺秀云说。 /p p strong    /strong 情绪是一种温和的提醒。 /p p   她建议,有了抑郁情绪,可以去感受并且接纳它,告诉自己,在面临压力时出现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接纳之后,就要看看,情绪背后的东西是什么,究竟是现实压力,还是你的想法作祟。”蔺秀云进一步解释,通常让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想法,是不合理的想法。“比如你觉得自己没本事,这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打击。” /p p   如果压力来自现实状况,比如你手头的任务超出你的能力范围,那就要学会合作,或者降低期待。 /p p   徐凯文在北大做心理咨询工作,常接触到的案例,就是博士满怀忧虑地来问:我究竟还能不能毕业。 /p p   “我已经帮很多以为自己不能毕业的硕士、博士生毕业了。”徐凯文说,“秘诀就是——先‘完成’再‘完美’。” /p p   不管你能写成啥样,先动笔再说。你可能觉得自己很糟糕,提起笔来都觉得羞耻,但为什么不写下去?“无论多烂,你写出来,然后把论文交给你的导师,焦虑就到他那里去了。”徐凯文说完,在场的学生都会心一笑。“没人期待一个博士生一下子就写出一部惊世之作,完美是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的。” /p p   有意思的是,科研人员群体确实比较容易不快乐。“一方面,科研人员处在一个高压的评价系统内 另一方面,被这个系统筛选后还留下来的人,本身就具有完美主义的一些特质,可能更容易焦虑。”李松蔚说。 /p p strong   不要将痛苦都用“抑郁”去解释 /strong /p p   现在,问题又来了——追求完美的科研人员如果处在负面情绪当中,怎么判断这是暂时的低落,还是被抑郁症找上了? /p p   徐凯文认为,抑郁是现象,而不是原因。有听众在后台提问,说自己的痛苦源于不想做科研,但出于现实考虑又不得不做科研。徐凯文直言,不要将所有的痛苦都用“抑郁”去解释,很难想象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能快乐。 /p p   所以,做科研工作并不是某些科研工作者“抑郁”的根源。 /p p   但更容易焦虑的科研人员群体,却常常在自己陷入焦虑时不知所措。“不管你是不是患有抑郁症,寻求帮助,都是正确的做法。”王怡蕊说。 /p p   专家提醒,对于专注于科研工作、少与外界打交道的人来说,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尤其重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p p   但“抑郁”不能用来解释一切,吃药也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李松蔚举了个例子:一名诊断为抑郁症的妻子向丈夫寻求关心,而丈夫的反应却是——你病了,今天按时吃药了吗?“当走到另外一极,把问题归结为生理性因素,你就失去了对一个人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p p /p
  • 美天旎先进光学成像系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启航
    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揭牌成立,正式入驻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对标一流,建成生命健康创新高地”是深圳湾实验室主任詹启敏院士对深圳湾实验室的定位和愿景。詹院士表示:“深圳湾实验室要突出原始创新,形成国际制高点,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生命信息和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按照规划,深圳湾实验室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优势力量,依托现有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即: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药物筛选平台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攻肿瘤、代谢、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前沿大科学协同攻关,形成涵盖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建设平台型、开放型、自主型新型科研机构。根据规划,5年内将建设150个科研团队,人员规模达2000人,形成包括中外院士在内的各类领军人才梯级队伍。深圳湾实验室大事记2019/4/3正式揭牌2019/11/14深圳湾实验室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2020/1/25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治专项项目2020/06/18驻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3D成像技术应用广泛 大有可为美天旎UltraMicroscope全自动光片成像显微平台进驻深圳湾实验室,致力高分辨率超大样本整体三维显微成像分析,实现了在活体成像、神经环路动态分析、免疫系统支配、胚胎发育及心血管功能等应用中对整体空间分布信息的获取,克服了基于组织切片样本的传统成像方法的技术缺陷,助力科学家推动肿瘤、神经退行疾病及心血管等领域取得突破。顶级学术期刊Cell 于2019年12月刊以当期封面发表了来自德国慕尼黑Helmholtz再生医学中心的研究,报道了利用UltraMicroscope系列光片显微镜获取到完整动物体内所有肿瘤转移灶,包括小至单个肿瘤细胞的极微小转移灶的空间分布信息;并首次观察到单克隆抗体肿瘤药物在体内的系统分布和实际靶向肿瘤实体的情形,为当前肿瘤免疫学基础研究及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及有效性验证开拓了新的视野。美天旎期待随着深圳湾实验室的不断发展,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优势力量,在当前全球聚焦的新冠免疫治疗方案和疫苗开发中取得突破,并以卓越的技术平台实现引领未来的前沿发现。
  • 科研成果要“落地” 应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
    背景导读:   北京工业大学有科技成果的教师可以离岗去创办科技型企业,校方将为他们在最多5年内保留原有身份和职称。学生休学创业的具体规则也开始起草制定。&mdash &mdash 北京青年报   日前,成都市召开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邀请所有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负责人汇聚一堂,目的是,校院地紧密携手,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mdash &mdash 成都日报 本文作者:廖保平   这是政府搭台,撮合&ldquo 产学研&rdquo 结合,值得肯定。多年来,由于陈旧的体制机制阻碍,政府在其中建立平台的作用不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纯粹为了评定职称,大量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需求,被束之高阁,转化率极低。   这些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性,努力唤醒其沉默的价值,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大一部分是靠这个实现的,尤其是在国家提出&ldquo 创新驱动&rdquo 的语境下,变得尤为紧迫。   在转化之路上,人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技术转移、技术购买,但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毕竟是两张皮,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后,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消化,导致转化的成功率比较低,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是必由之路。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说到底,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由研究向应用,由行政向市场迈出坚实步伐,实现&ldquo 产学研&rdquo 无缝对接。在迈进市场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不能置身市场之外,置身市场之外意味着:一者,科研人员不能从市场获得回报,也就缺乏研究市场需要的技术的动力 二者,脱离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不顺畅 三者,科研人员不能从市场需求中迅速作出反应,改进或研发新的科技成果。总之,科研人员不走出书斋,不走进市场,其个人价值和技术价值都难以进行市场定价,给予市场激励,获得市场回报,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是使科研人员直接面对市场、直接进入市场,敏锐地感悟市场、把握市场,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科潜力,有利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有利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有利于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文明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包括高校应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建好平台,完善支撑体系,不仅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流动等方面拿出突破性的举措,还应该在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方面打通关键环节。   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比如,北京高校科技人员经学校同意,可在校际间或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得的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   也可以鼓励科研人员&ldquo 下海&rdquo 独立创办企业,比如四川省允许和鼓励在川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单位批准后到天府新区创新创业,在3-5年内保留其身份和职称,创业所得归个人所有,经考核合格后,在原单位薪级工资按照有关规定晋升。   还可以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同组建科研公司或项目公司,作为独立核算的研发单位,科技研发人员的知识、技术、知识产权作为商品,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协议,或者以技术入股,成果实施转化之后,作为股东他们可以拿到合理的回报。这样,科研人员和企业结合起来,一起实施成果的转化,效率就要高很多。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不应该囿于科研人员就应该安心于做研究,把技术创新当主业,不应该当老板、办企业,这是非其所长。既然要鼓励科研人员进入市场,最重要的是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科研人员办企业、做老板,才会更加用心地将自己技术转化成商品,至于行政、产业、营销等工作,可以交给真正懂得市场、善于管理的人去做。   我所强调的是,要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人员转化,核心是向市场转化,成为市场真正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够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来&ldquo 指挥&rdquo 科研人员研究市场最需要的,也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科研成果,客观上造福全社会。
  •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创建国际科创中心:粤科检测园正式开园,德国耶拿公司实力入驻
    2018年2月18日前,世界上有公认的三大国际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 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这也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跻身世界四大湾区。 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经济增速为7.9%,居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与此同时,其他三大湾区的GDP,纽约湾区为1.4万亿美元,东京湾区为1.8亿万美元,旧金山湾区为0.8万亿美元。 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瞄准5大战略定位: ■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响应国际科创中心的推进:粤科检测园正式开园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粤港澳湾区的战略目标之一是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而通过科研创新,带动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方面,检验检测行业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粤科检测技术装备园应运而生,这也是华南首个汇聚生命科学、第三方检测和科学仪器行业的专业园区。纲要发布后的1周后,2月26日,粤科检测园开园暨中广测海珠基地开业仪式在粤科检测技术装备园圆满举行。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刘敏、中广测主任陈江韩、中广测书记郑健达、海珠区科工商信局总经济师郭翀、粤科产业园董事长王坚、粤科孵化器董事长马挽澜、粤科检测园执行董事徐志文、粤科检测园总经理宋啸亮以及100多位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粤科检测园执行董事徐志文介绍道,检测园辐射华南检验检测全产业链,通过检验检测、科学装备、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集聚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仪器装备、人才培训、企业孵化、科技金融、检测服务等功能,构筑与国内其他检测园区实现差别化发展的新型检验检测与装备创新园区,将成为国内集检测技术、科学装备、科技金融为一体的创新园区,相信未来能向大湾区工业园输送优良的产业服务能力。技术支撑:中广测海珠基地正式开业拥有59年历史的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广测)是本次入驻粤科检测园的核心企业,这是一家专业的分析测试研究和服务机构,也是广东省科学院三大国家级检测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见证并参与了国家分析测试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繁荣的全过程。中广测陈江韩主任希望未来继续与国内外知名科学仪器和分析技术的提供商和服务商,以及专业运营团队共同努力奋斗,集聚产业链创新资源,通过与国内其他检测检验集聚区错位的发展途径,打造依托检测技术装备,服务于检验检测产业链、创新链全过程的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共同推动测试技术学科的进步与繁荣,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广测海珠基地当前主要开展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生态环境检测和监测技术的研究、服务和咨询,致力不断提升在环境检测和食品检测方面的能力。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海珠基地揭牌仪式?中广测陈江韩主任(左)与粤科检测园执行董事徐志文达成签约协议 ?实力入驻:德国耶拿分析仪器公司德国耶拿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元素分析与光谱产品供应商,也积极响应,此次专门迁址入驻检测园。德国耶公司华南区销售经理杨佳霖先生表示:“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区域,这里有充满活力的市场,这里的用户喜欢创新,也愿意接受新技术,新产品,这与德国耶拿一贯追求的技术创新完美契合,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德国耶拿推出全球独家的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contrAA的第一年,就获得众多广东用户的青睐。”“而就在中广测刚开业的实验室中,大家也能看到耶拿最新推出的超高灵敏度ICP-MS,和最新一代contrAA。希望未来能够与中广测继续更加深入的合作,也希望将来持续为华南地区的用户后提供优质的技术和服务。”温馨提示:德国耶拿公司广州代表处及华南区应用中心入驻粤科检测园的新址正在紧急装修中,敬请期待! 德国耶公司华南区销售经理杨嘉霖先生(右)出席仪式中广测实验室中全新安装的德国耶拿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contrAA800 其他入驻企业掠影
  • @江苏省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3.0”请查收
    11月29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财政厅、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简称“减负行动3.0”)的通知。通知内容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减负行动3.0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聚焦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的紧迫需求,坚持减负与激励并重、授权与服务并举,持续深化拓展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减负行动前期已推出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各项举措,转为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不再纳入此次专项行动范围。2022年12月底前,江苏省级层面完成措施办法的制修订工作;2023年3月底前,各地、各单位完成各自措施办法的制修订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全面贯彻、有效落实。二、行动内容1. 更大力度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担纲领衔。鼓励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报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40周岁以下(含)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围绕省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支持1000名左右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研究。省高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每年立项800项左右,主要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报。(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负责)2. 更大力度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省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经费原则上60%以上用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项目。省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精简预算编制科目,按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编制直接费用预算,其中在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和外专百人计划项目中探索实行经费包干制,赋予青年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推动有条件的省属高校院所设立单位内部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稳定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鼓励有条件的省属高校院所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推动省属高校院所积极搭建青年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广泛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沙龙等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各省属高校院所按职责分工负责)3. 更大力度改革青年科研人员考评机制。完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和实施周期三年以下的省科技计划项目,一般不开展过程检查,三年以上的项目原则上只开展一次现场监督检查,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心无旁骛的做好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省属科研院所绩效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大青年科研人员引进培养情况评分权重。推动省属高校院所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省属高校院所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各省属高校院所按职责分工负责)4. 更大力度完善青年科研人员服务保障。鼓励省属高校院所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基地平台,加强科研助理岗位开发落实力度,积极聘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为科研团队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优化升级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在线申报、在线评审、在线管理一站式全流程管理。推动省属高校院所建立统一的内部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加强科研信息共享。(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各省属高校院所按职责分工负责)5. 更大力度优化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环境。推动省属高校院所组织开展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专训班,引导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组织推荐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出国(境)培训, 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拓展国际视野。鼓励省属高校院所面向博士、博士后开展科研职业生涯启蒙培训,配备高水平科研、创业导师,加强科研指导。推动有条件的省属高校院所面向青年科研人员加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组织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各省属高校院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组织实施1. 强化统筹协调。省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行动部署和各方面组织动员,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牵头任务。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沟通配合,做细做实工作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各项行动部署。2. 强化责任落实。各省属高校院所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对照专项行动要求制定本单位落实方案,主动听取青年科研人员意见诉求,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3. 强化跟踪问效。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宣传辅导和工作情况跟踪指导,建立沟通反馈渠道,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发现典型案例,行动过程中有关情况及时报告。
  • 简政放权:给科研人员经费自主权
    做科研就管不明白经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刚认为,这显然&ldquo 不科学&rdquo 。   在牛刚看来,此次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ldquo 很接地气&rdquo ,而&ldquo 简政放权&rdquo 正是它的总体思想。他表示,大纲里面提到的简政放权,一方面是说&ldquo 增加科研人员自主权&rdquo ,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加强经费的预算和管理,&ldquo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需要协调统一&rdquo 。牛刚说:&ldquo 大家经常说,科学家只做科研,不需要成为财务专家。我觉得是否可以改为:科学家不仅要做好科研,也应该了解一些经费的财务管理知识。其实,现在很多的科学家已经是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的高手了。&rdquo   企业的声音代表了市场,而在高校工作的科研人员也有着同样的诉求。一直在科研管理部门做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清华大学科研院科研项目部常务副主任朱付元同样关注到,《意见》中既讲到规范性,也讲到自主放权的问题。他认为,权利和责任是一体的,如果将二者分离,这样的放权显然是不可持续的。&ldquo 光放了权,若大家都不负责任,这个事情最后也会弄不好。只有上下各个部门、环节都管好了,项目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经费才能使用好。&rdquo   &ldquo 下一步,要努力推动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起更完善的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在单位层面应该是公开的。原则上如果项目本身不涉密,只要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公开。&rdquo 朱付元说。   在他看来,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是让简政放权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ldquo 过程管理中发生在经费支出、采购等方面的违规违法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很多不透明的地方,很多管理事务没有形成闭环管理,只管一头,就容易出问题。当然,从管理规范性上来讲,科技部自身也还需继续加强内部管理的透明度和流程的规范化,项目管理过程中很多看似很小的事情,若在流程上没安排好,给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造成的影响可能并不小,反过来也会影响对管理部门的评价。&rdquo   除了监督管理,朱付元认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也很关键,对其他政策能否真正有效起基础性作用。&ldquo 文件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要把间接费用的核定跟承担单位的信用等级挂钩。也希望科技部尽快推动这方面政策的落实,这样的话,对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得好、管理得好的单位,可以给予更多的自主权,这对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环境也很有帮助。&rdquo
  • 上海科研人员有机会获取更多收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4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8家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从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科研项目、科研仪器、科研成果等方面给与科研单位及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公告中强调对科研人员的薪酬管理,劳务费用、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经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酬支出,均不纳入事业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且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提升科研人员收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另一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单位应当通过内部规定或者与科研人员的约定,明确科技成果的归属,可以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交易价格,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方式,进一步从科研成果让科研人员获取更多收入。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具体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沪科规〔2019〕2号 /p p br/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p p br/ /p p 特此通知。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共上海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财政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4月20日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活动自主权的实施办法(试行)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体制改革,制定本实施办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二条 实施章程管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组织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事业单位章程。章程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市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目标,明确规定单位的宗旨目标、功能定位、业务范围、领导体制、运行管理机制等,确保机构运行各项事务有章可循。科研事业单位要按照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开展科研活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主管部门要建立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与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长效机制,综合评价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评估结果作为经费预算、绩效工资、领导干部考核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三条 内部机构设置管理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按照功能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科研事业单位在章程规定的职能范围内,根据国家和本市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趋势,可自主设置、变更和取消专业技术内设机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四条 人事管理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一)自主招录工作人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开展科研活动需要,在编制范围内,自主决定使用编制,制定招聘方案,设置岗位条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公开招聘。科研事业单位可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岗位需求,自主聘用专业技术内设机构负责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二)自主设置岗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科研事业单位可结合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需要,在编制或岗位总量内自主制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对科研实力突出、高层次人才集中、管理制度健全的单位,可在编制内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通过各区或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周转使用事业编制,允许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创新型岗位和流动性岗位,在本单位编制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对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通过调整岗位设置难以满足需求的,经本市人力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同意,设置一定数量的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涉及编制事宜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程序专项审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三)岗位自主聘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科研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同意,开展岗位自主聘任,科研人员职称作为岗位招聘的要素之一,不与岗位聘用直接挂钩,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化。对科研实力突出、高层次人才集中、管理制度健全的单位,经人力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和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同意,试点科研人员职称申报不受岗位缺额限制,单位在岗位设置内开展自主聘任。支持科研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学术休假制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四)优化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流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应持因公护照,出访次数、团组人数、在外停留天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经主管部门推荐,选择管理制度健全、国际合作交流活跃的本市科研单位,对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所需的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实行优化审批流程试点,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加快办理进度,提高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便利性;对科研人员,确因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需要,按本单位规定程序批准后,可持普通护照出国;其中对“双肩挑”科研人员,在确因工作急需并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后,可持普通护照出国;市管干部按有关规定执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学术交流合作主要包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术访问、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执行国际学术组织履职任务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五条 薪酬管理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一)竞争性科研项目中用于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经过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奖酬金提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酬支出,均不纳入事业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二)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可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兼职或离岗创业获得的收入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三)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按照人数一定比例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单位可以自筹经费,自定薪酬,其超过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四)对全时全职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一项一策、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年薪所需经费在项目经费中单独核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六条 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一)对基础前沿类研究机构,按照机构式资助方式进行经费投入试点,由试点机构自主立项、自主管理。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适时开展评估抽查,评估结果作为后期拨款的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二)对于承担财政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在不改变研究方向和降低考核指标的前提下,允许项目负责人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竞争性科研项目直接费用中除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的设备和劳务费总额调增外,预算调整权限全部下放给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基础研究领域,选择部分科研管理规范、科研成效显著、科研信用较好的单位,开展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委托项目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单位内部管理办法可作为审计检查依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七条 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科研事业单位可以直接在本市政府采购平台电子招投标系统进行采购。对于独家代理或生产的仪器设备,可按程序确定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增强采购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采购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由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改为备案制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内控管理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主动公开采购信息,做到采购全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八条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科研事业单位自主转移转化本单位科技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一)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改革试点。科研人员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归单位所有,根据本单位内部规定或者与科研人员的约定,允许科研事业单位以奖励方式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与科研人员共有,或者给予长期使用权。科研人员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单位应当通过内部规定或者与科研人员的约定,明确科技成果的归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二)可以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交易价格,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法规,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奖励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四)科研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技术转移专职机构,落实岗位数量、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服务人员纳入专技岗位;对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优秀团队,可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将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服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重要依据。专职机构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后,可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单位技术转移专职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九条 单位内控制度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科研事业单位要根据章程所赋予的职能权限,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容错机制,确保自主权落实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制度执行不力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对于承担试点任务的单位,视情况督促整改、暂停或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19年4月20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1年4月19日。 /p p br/ /p
  • 岛津质谱技术助力粤港澳“菜篮子”安全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 # 导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是以广州为枢纽,旨在提供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贴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蔬菜与水果,总是更受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这种放心与信赖源自于口口相传的口碑,更源自于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体系。一个标识,为何如此让人安心?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探究“菜篮子”里蔬菜与水果的农药残留话题。 信赖源自最严限值 为何如此信赖和放心?“最严”二字已胜过千言万语。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2020年9月22日发布并实施的3项团体标准:T/GDNB 6.1-2020《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 蔬菜》,T/GDNB 6.2-2020《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 水果》,T/GDNB 7-2020《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使用规范》。 团标写明,贴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标识的蔬菜与水果对农药残留的限制,选用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值》和中国香港《公共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CM章第55(1)条对产品的限值规定中最严格的指标作为限值。 简单来说,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均要求同时符合国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和供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并选取其中的最严格指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 信赖源自精准检测 除了限值要求严格之外,日益先进的科学仪器和分析方法也是让消费者心安的重要因素。污染物的管控越来越严格,限量值越来越低了,那么,仪器的灵敏度水平、分析的稳定性能不能达得到要求呢?小编就蔬菜与水果中消费者比较关心的农药残留分析话题,和大家一探究竟。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选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农残主要依据GB 23200.113-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国家标准进行。标准中QuEChERS前处理法和GC-MS/MS法为分析过程大大减负,定量限可达0.01 mg/kg-0.05 mg/kg。 岛津公司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 NX和GCMS-TQ8050 NX,搭载全新的GC端,不仅拥有维护简洁的ClickTek技术,更引用了最新一代的AFC-2030技术,保留精度达到极致。质谱端搭载全新大容量超高效真空系统,集成专利高辉度离子源和屏蔽板(Shield)技术,突显其超强抗污染性能和超高灵敏度,尤其是GCMS-TQ8050 NX,仪器最低检出限可达阿克级,是食品痕量农残分析的利器。广州海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检测监管平台GCMS-TQ8040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农残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T20769-2008《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它具有应对化合物种类多,分析灵敏度高的特点。 岛津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拥有多款仪器的大家族,在农残检测方面最受用户欢迎的当属LCMS-8045和LCMS-8050,二者结合了世界领先的岛津UHPLC系统的色谱分离能力,并应用岛津独有的超快速技术(UF技术),其中包括超快速MRM采集(最大扫描555ch/s)和超高速正负极切换(5 ms),使得LCMS-8045&50能以超快速的性能获得大幅度的分析通量和超凡的稳定性,在农残分析领域一直崭露头角。 黄埔海关LCMS-8050 结语 因为关心菜篮果篮,所以我们深入探究如何检测农残;助您了解气质液质,您会更加坚信粤港澳品质。岛津GC-MS/MS和LC-MS/MS产品,可以助您轻松应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和水果团体标准的要求,实现农药残留的无忧检测。 供稿人:钟跃汉 余佃宝
  • 2012 屹尧科技港澳五日欢乐游
    2012年7月18日,近50位屹尧科技员工及家属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港澳五日快乐游。2011年屹尧科技再创新高,这与屹尧科技全体员工的努力工作及员工家属的默默支持密不可分。屹尧科技的高层领导为了感谢员工一年来辛勤的工作以及员工家属的大力支持,特意组织了港澳五日欢乐游,共同分享屹尧科技丰硕的果实与快乐的喜悦。   在乘坐港龙航空的飞机飞行了约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了迷人的“东方明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湛蓝的海水,延伸入海的跑道令人印象深刻,耗资千亿的赤腊角机场也让人初次感受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魅力。随着夜幕的逐渐降临,大家游览了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和星光大道,之后又登上太平山,将香港最璀璨的景色一览无余。   维多利亚港夜景   此后两天,大家先是释放了大量的血拼热情,体验了在“购物天堂”消费的快乐,之后在迪士尼看了眼花缭乱的精彩表演和绚烂的烟火,而屹尧员工表现出的团队精神更被导游称之为最有默契的团队。   迪斯尼花车巡游   7月21日,团队离开了香港,坐船来到了亚洲赌城——澳门,虽然澳门以赌博和娱乐业闻名,但大三巴,主教山,还有各类风格不一的教堂却让它平添几分异国风情,而到了晚上各个娱乐场闪烁的霓虹又让你置身另一个世界,尤其以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威尼斯人娱乐城更让人惊叹,以假乱真的蓝天白云屋顶,意大利式的建筑风格,甚至还有逼真水城的河道和船,都让所有人开了眼界。   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合影留念   快乐的时光总是感觉短暂,五天的快乐之旅增加了员工的感情交流,也使员工身心充分放松。让快乐伴随员工成长是屹尧科技的三大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屹尧科技最大的无形资产,全体员工也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努力工作,再创佳绩,当2012年底来临时,既为自己,也为公司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最高检:对关键岗位科研人员尽量不用逮捕等强制措施
    中新网7月14日电 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今日介绍《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时表示,《意见》要求注重改进司法办案方式方法,特别提出慎重选择办案时机和方式,对于关键岗位的涉案科研人员,尽量不使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最高人民检察院今日发布《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肖玮介绍,《意见》强调积极发挥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职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意见》要求,依法惩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职权妨害科技创新发展的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犯罪,特别要重点查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违反科研规律干预科研活动,导致重大科研项目流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失职渎职犯罪,以及泄露国家重大科技秘密的犯罪。  肖玮介绍,《意见》要求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办案中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五个界限”,对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不明确、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罪与非罪界限不清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意见》要求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特别是对于锐意创新探索,但出现决策失误、偏差,造成一定损失的行为,要区分情况慎重对待。对于没有徇私舞弊、中饱私囊,或者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意见》要求注重改进司法办案方式方法,特别提出慎重选择办案时机和方式,对于关键岗位的涉案科研人员,尽量不使用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对于科研单位用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设备、资金和技术资料,一般不予以查封、扣押、冻结。
  • 科技部等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
    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22〕214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科院所属院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18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减负行动1.0)和《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减负行动2.0),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行动,在减表、解决报销繁、检查瘦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欢迎。当前,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求更好发挥青年科技生力军作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任务部署,按照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要求,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现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有关事项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成果,将减负行动3.0作为推动政策扎实落地的重要抓手,坚持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持续深化拓展科研领域“放管服”工作;坚持聚焦痛点、精准施策,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集中的紧迫诉求;坚持上下联动、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各地方和基层科研单位作用,共同推动行动落地、完善制度,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减负行动前期已推出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各项举措,转为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不再纳入此次专项行动范围。专项行动为期1年,分三个阶段展开。2022年9月底前,广泛部署动员,摸排情况,找准卡点堵点;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层面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工作;2023年6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二、行动内容1. 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新立项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比例不低于50%。在中科院新开工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指挥部中新设立副总师岗位,由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开展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前沿,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2. 增机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科研的支持力度,减轻项目申报负担。稳步加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规模,为更多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推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职业早期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研究岗位。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有关部门、地方、科研单位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跨区域、跨学科、跨单位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沙龙等青年交流活动。(部门分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3. 减考核。完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考核评价方式,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简化、淡化平时考核。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对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在科研相关绩效考核评价中,根据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对履行岗位职责、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成果转化成效等情况均作为贡献予以认可,避免仅以有署名的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避免简单强调成果转化数量、金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精简过程检查报告数量和篇幅要求,进一步明确年度报告、总结报告、科技报告等各类报告内容,在保证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等重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合并重复、交叉内容,中期检查年和结题年不再提交年度进展报告,试点成熟后在重点研发计划各类项目中推广。(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保时间。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不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非因专业性、政策性业务必需,原则上不借调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确需借调的不安排青年科研人员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鼓励科研单位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聘用科研助理,为科研团队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将青年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推动科研单位建立“信息只填一次”机制,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多头、临时、重复提交科研成果信息等问题。(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按职责分工负责)5. 强身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专训班,并建立常态化机制;推动科研单位面向博士、博士后开展科研职业生涯启蒙培训,配备高水平科研、创业导师,让青年科研人员少走弯路。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推动科研单位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每天运动1小时”活动,积极配备相应的活动场地和条件。(部门分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组织实施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行动部署和各方面组织动员,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好牵头任务。加强工作跟踪指导,建立沟通反馈渠道,及时听取各方意见,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发现宣传典型案例。行动完成后,组织开展实效评估,推动减负成果制度化、长效化,成效情况及时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各地方要制定落实行动工作计划,细化行动安排和责任分工,根据时间进度安排,做好情况摸排、制度修订和推动落实等工作,并督促指导本部门、本地方所属单位扎实落实专项行动举措。各科研单位是减负行动落地见效的关键一环,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对照专项行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落实方案,主动听取青年科研人员意见诉求,采取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把行动要求落到实处。行动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关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2022年7月28日
  • 盛奥华参加“广西环保产业东融粤港澳大湾区技术交流对接会”
    会议邀请函尊敬的用户、朋友们: 你们好! 为积极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2021 年)》 (桂办发〔2019〕99 号)中的“生态共治共享”精神,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和装备产品的优势以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环保产业联盟的作用,通过高新环保技术引进方式促进广西环保产业发展、推动“帮企减污”和助推非公环保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定于 2019 年 8 月 29 日在广西南宁联合举办“广西环保产业东融粤港澳大湾区技术交流对接会”。 盛奥华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现场设有展位,届时欢迎大家莅临参观交流!江苏盛奥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8月19日会议概况名称 :广西环保产业东融粤港澳大湾区技术交流会时间:2019 年 8 月 29 日,共 1 天地点:广西南宁市邕江宾馆广西南宁市临江路 1号展品推荐
  • 科研人员创业最容易碰到哪些坑?
    科研人员创业在美国早已是家常便饭。光是在旧金山湾区,这样的创业公司就数以千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创业环境的改善,科研人员创业在中国也变得日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理工科高校不再禁止员工在企业兼职,一下子给很多高校科研人员松开了紧箍咒。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理工科水平很高的高校,早已衍生出了许多科技创业公司。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产业升级的压力会捧红新的投资方向,在未来几年内有望促成科研人员的创业高潮。 就整体而言,科研人员创业是好事,因为这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最为直接的推动力。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是个长期以来的难题,否则国家不会年年强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大量经费换来的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并未转化为应有的生产力。举例来说,我国20年前就开发出了抗腐蚀的热管工质溶液,这本来是个基于广泛工业应用的大市场;但是因为推广力度太低,直到这个专利过期,高性能热管工质溶液的年销量都远低于市场容量。如果做出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就会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最了解科研成果的底细,对科研成果也最有感情,这些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都有利于后续技术开发。2016年11月7日,贝达药业正式挂牌上市。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创业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然而,科研人员创业也常遇到一些坑。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深入接触过许多科技创业项目,发现中国和美国科技创业公司有许多高度相似的问题。 科研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曾在企业里积累较多研发工作的经验,至少大致知道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可以称之为“实战派”。另一类任职于高校或研究机构,有了一些想法之后就出来创业,可以称之为“学院派”。因为高校或研究机构相对远离商业环境,“学院派”面临的挑战更多一些。 大坑之一:团队结构不合理 这几乎是科研人员创业最常见的坑。有些科研人员认为凭借技术可以包打天下,并不认为管理科技企业是一门专门的技能。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几个科研人员瓜分了创业公司的所有管理职能,也就为公司的发展埋下了祸根。不客气地说,全靠“学院派”支撑的公司,运营两三年之后多数稀里糊涂地死掉了,侥幸活下来的业务也难有起色。究其原因,“学院派”是在用自己的“短板”做事,焉能不败? 运营科技创业公司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商业事务,例如投资人关系、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合规法务等等。完成这些事务所需的经验往往是科研人员自身不具备的,而且是在学术环境中无法获得的。整天围着实验室和讲坛转悠的理工科教授怎么可能无师自通民商法学和知识产权策略?如果他们非要“霸王硬上弓”、亲自处理这些商业事务,结果一般不会太好:经验不足往往导致低级错误或浪费大量时间。而且繁杂的商业事务会分散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进而影响他们本应做好的研发工作——弄不好就是鸡飞蛋打。 在此列举几个笔者熟悉的业内案例,大家能够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 A公司的CEO是某资深免疫学家、纯种学术男。他平时70%以上时间在实验室,可是公司所有重大决策均需他亲自拍板。这造成公司团队好谋无断、议而不决。而且此人极不喜欢外出,安排他和潜在投资人个见面都很困难。在这位“大老爷”的领导下,公司的成长状况可想而知。 B公司的CEO是位恃才傲物的青年学者,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技巧。有生物企业主动上门探讨合作,按说买卖不成也该有仁义在;结果此君把对方喷了一通,不欢而散。此君后来去找他认为“高大上”的公司谈合作,不出意外地屡屡受挫。 C公司的核心人物是著名大学的教授,此君用自己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甚至技术员充任CEO、CTO、COO。“拉壮丁”的原因无非是“信得过”和“管得住”。可是让这么一帮没有业界经历的“童子军”来管理公司真的好吗?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他们连药物的临床实验设计都说不清楚,和他们打交道的潜在投资人会怎么想? 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创业公司的团队架构对于项目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完全由“学院派”运作的创业公司无异于“裸奔”。科研人员要想让创业公司活下来,首先应该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 一种途径是从内部培养人才。参与创业的科研人员里,推举出一个或几个人来,专门往商务人才的方向去培养。具体手段包括:接受系统的相关教育(例如读个MBA学位),经常参与企业间的交流,在朋友圈拜师学艺,在商务活动中刷经验值等等。笔者熟悉的生物制药领域确实不乏学者转型而来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成功其实建立在两个必要条件的基础上: 一是悟性足够好、底子不错,原本就懂人情练达。参加商务活动需要很高情商,随机应变和情绪控制的能力都很重要。有些人一和陌生人交流就打怵,那还是别勉为其难了; 二是确实对商务活动感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然而,一些客观因素妨碍了这种途径的推广:参与创业的科研人员里不见得总能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人选。即使找到了相对合适的人选,培养过硬的商务才能客观上需要时间,可是创业公司真未必等得起。所以,科技创业公司更多采取另一种途径来解决问题,那就是从外部引入商务人才的“斯坦福模式”。 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培养了协助科研人员创业的大批商务人才,使得“斯坦福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高校中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斯坦福师生在硅谷缔造了大量科技创业公司的成功案例。“斯坦福模式”的特点是,在科技创业公司里形成研发团队和商务团队的合理分工。由专业商务人才组成的的商务团队专门负责科技创业公司的运营保障、投资人关系、市场营销等活动,专注于实现科研成果的变现。商务团队的主要成员拥有在业界积累的丰富实际操作经验,所以足以应付公司运营中的多数问题。由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按照商务团队提出的需求专注于完善产品设计,通过不断制造新的知识产权来构筑应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但他们不会随意插手公司的商务运作。 “斯坦福模式”已经在美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中国尚未得到普遍推广,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支撑科技企业发展的商务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院派”科研人员过于清高,在业界缺少人脉,以致很难找到商务人才来共谋大业。在技术变现和产品商业化的过程中,清高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带来麻烦。有心创业的科研人员平时就应留意结交业内的优秀商务人才。这就好比,你要是平时不交女朋友,最后怎么会有老婆呢? 大坑之二:缺乏时间观念 一般来说,“实战派”科研人员不容易掉到这个坑里。因为他们是在企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而在“学院派”的科研人员中,时间观念差的问题非常突出。其实这源于“学院派”的习惯性思维——很多人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由散漫惯了。 就多数情况而言,高校和科研机构里的实验室就像个体户的作坊,工作安排和时间分配的随意性较大。由于博士后、在校博士生和技术员的工资水平不高,许多导师热衷于让他们尝试五花八门的项目——手上的技术不熟没关系,可以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嘛。这放在学术圈里倒也罢了,毕竟绝大多数科研课题的时间不会卡得太紧。但是松散的时间管理,对于科技创业公司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 因为高等教育已经在发达国家和中国进入普及阶段,这世上的聪明人多得是。你能想得到的点子,别人也可能想得到。所以如今点子不算值钱,率先做出真东西的才是英雄好汉。甚至率先做出真东西,都不能保证胜券在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壁垒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就算你的团队搞出了不错的产品,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雇佣了同样聪明的人、加以更大的投入,有可能很快做出性能差不多的产品来。 在科技领域,后发者颠覆先发者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454生命科学是率先开发出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企业,在2005年推出了GS20测序仪。作为后起之秀的Illumina很快推出一系列测序仪,其测序通量和速度远远超过454生命科学的产品。2012年以后,Illumina成为二代测序领域最大、最耀眼的公司;而454生命科学于2007年被罗氏收购,最后在2013年关门大吉【1】。 毫不夸张地说,科技创业公司在研发中损失的任何时间,都等于给竞争对手创造良机。钱没了可以再弄,但是时间丢掉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科技创业公司必须高度看重时间管理,从企业开始运作的那天起就应该树立这样的文化: 1. 确定下来的事情就一定要执行,没有说说而已; 2. 为所有要做的事情规定一个预定完成的时间; 3. 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人,必须给团队一个说法。 对科技创业公司来说,倒推法是一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先确定推出产品的预期时间,然后倒推三个月前应该做什么,六个月前应该做什么,一年前应该做什么。由此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作为公司上下的指导,坚决消灭游击习气和懒散作风。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可以适当外包一部分工作。其实,让一个生手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既不省钱也不省时间。明智的科技创业公司应该明白通过外包服务“花钱买时间”的重要性。 大坑之三:较少考虑外部需求 有不少科研人员都是直肠子:只要有了一个研发思路,巴不得按照这个思路径直走下去,一口气把产品制造出来。不光是“学院派”科研人员,就连有一定业界经验的“实战派”科研人员也难以摆脱这种“工程师情节”。然而,现实中的产品开发一般都不是这个“一站到底”的路数,往往要根据外部需求多次对设计作出修改。常见的外部需求包括市场趋势、用户偏好和监管环境。 市场趋势反映的是业界的迫切需求。以科技创业公司的小体量,“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不是什么好主意。笔者就见过这样的事情:某美国小型生物公司下大力气开发基于胶体金显色的现场诊断设备(POCT),而且希望研制成功之后推广到中国市场。这家公司一看就没怎么认真做过市场调研。其实中国的现场诊断设备进步很快,胶体金显色在国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基于化学发光的技术才是发展趋势。这家美国公司的想法属于一厢情愿,它的设备刚开发出来就已经落伍了。 用户偏好往往对产品营销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电子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需要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力求直观地展示产品的功能,使得用户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熟练使用产品,而且出现误操作的概率极低。科研人员和用户的视角有很大区别,科研人员认为“很美”的设计在用户看来未必“好用”,用户很可能因为产品使用不够方便而降低购买意愿。所以,明智的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就引入大量测试,包括企业内部模拟用户体验的alpha-test,以及由真实用户参与的beta-test。这些测试能够为产品设计提供非常宝贵的思路。 监管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例如,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都受到药监部门的严格管理,所以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具体的法规要求。在科研人员看来“很酷”的产品设计,在药监审批程序上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麻烦——因为药事管理极为重视产品在使用环境下的安全性,其法规体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很酷”的设计如果引起了药监部门对产品安全性的质疑,就会给产品通过上市审批制造极大困难。所以,科研人员必须足够尊重商务团队的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经常和商务团队坐下来一起商量事情。 煮酒论英雄 成功创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时代大环境,比如Uber和Airbnb等“分享经济”的公司崛起,得益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长期经济低迷——虽然开网约车和出租住宅挣不了几个小钱,但是很多人还真就差这么几个小钱。地利指的是地域性的政策因素,政策可能带来利好,也可能带来利空。例如,国家卫计委于2015年7月发文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恰在其列【2】【3】。于是国内迅速上马了大量免疫细胞治疗的创业项目,让投资人都快看花眼了。不料风向变得很快,2016年爆出了“莆田系”圈钱坑人的“魏泽西事件”,于是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5月紧急叫停了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4】。这导致国内许多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创业公司立刻无法开展工作,至2016年底,死掉的少说也有上百家。 严格来说,天时和地利都是不受创业团队掌控的外部因素,而人和是创业团队的主观因素,是完全可以自行掌控的。科技创业公司的发展受到天时地利的影响,尚有情可原;可是如果因为主观上的低级错误而掉进大坑,那未免太不应该了。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了几个科研人员创业常见的大坑,就是希望有志之士不要在小河沟里翻船、争取早日壮志得筹。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https://en.m.wikipedia.org/wiki/454_Life_Sciences 【2】国家卫计委: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85/201507/c529dd6bb8084e09883ae417256b3c49.shtml 【3】国家卫计委:http://www.nhfpc.gov.cn/zwgkzt/mdml/201306/4d1b9d11323342dcacedd31e893efac0.shtml 【4】金报网:http://www.jinbaonet.com/speciald.php?pid=1211
  • 新版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11月1日起施行
    修订版《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11月1日起施行 对供港澳蔬菜实施全过程监管   本报讯 记者从广东检验检疫局获悉,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国家质检总局对《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并于2009年1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新的供港澳蔬菜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备案管理,备案基地出具供货证明文件制度,标识管理,监装和铅封管理,定点接驳管理,电子监管,企业自检自控制度,实行口岸核查,严格违规处理管理措施。   与之前的供港澳蔬菜管理办法相比,新管理办法重新定位供港澳蔬菜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了三个变化:一是蔬菜基地备案主体范围全面扩大。种植基地、生产加工企业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可以作为申请备案的主体。二是强化出口企业与备案基地的主体责任。要求基地建立供港澳蔬菜生产记录制度,出口企业建立原料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强化对用药的管理和出口企业的溯源和标识管理。三是强化检验检疫抽查监督的责任。细化监管内容,明确对发现问题基地和企业的处理。   据悉,鲜活商品供港澳是广东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之一。广东局对所有供港蔬菜严格实施登记备案制度,目前,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内共有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202家。2009年1月至9月,共检验检疫供港澳蔬菜45184批31.1万吨,货值568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53%、10.44%、11.42% 每天约有1100吨的新鲜蔬菜经检验检疫合格后供应港澳。多年来,经广东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出口港澳的蔬菜安全卫生,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广大蔬菜种植和收购加工企业要及时了解和采取措施,以免在新规实施时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