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仪器信息网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为您整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话题讨论。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的资讯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度报告出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于1986年正式设立,是中央财政经费资助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管理机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目前形成了包括多种项目类型的资助格局。2022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印发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自然科学基金治理体系为目标,持续部署推进自然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着力完善多项管理机制,优化资助计划,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队伍高水平建设。财政预算及总体资助情况各类项目申请与资助统计6月份,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形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绩效评价综合报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公开发布。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评估中心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重点对纳入2022年度绩效评价范围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的资助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实地调研、满意度调查、典型成果调查、文献计量、项目抽样评价、依托单位绩效评价、专题访谈、专家评价等渠道广泛收集各类绩效证据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类型项目年度绩效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围绕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资助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研判,总结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主要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绩效的意见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绩效评价综合报告.pdf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召开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于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召开。   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同志出席并主持了相关会议,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宝凤同志、李锦涛同志等22名委员和顾问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37名市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人的答辩,听取了市基金办关于201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等相关工作的汇报,讨论了市基金发展的相关事宜。   委员会审议并确定了201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资助项目共620项,其中重点项目37项,面上项目507项,预探索项目76项 审议并确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B类项目暨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35项。
  • 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
    9月25日,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北京市副市长苟忠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出席会议。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主持会议。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第四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代表、市科委有关处室领导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6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会议现场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宝凤会长在第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完成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修订,协助市政府开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立法工作;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了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市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探索与实践总结、宣传工作;积极营造良好、宽松的基础研究环境;启动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朱宝凤会长指出,结合首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支持了一批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管理上不断地探索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涵养和活跃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目前,市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最受关注的北京市科技计划之一。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朱宝凤会长   北京市科委主任、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闫傲霜宣布了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成名单。闫傲霜在讲话中表示,新一届委员会要正确认识形势,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担负起繁荣发展首都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将着力于满足首都需求,解决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促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着力于推动基础知识与新兴产业技术链的结合,促进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于促进首都特色学科建设和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着力于发现、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要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储备,创新基金经费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基金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自然科学基金文化建设,打造基金品牌。   孙家广副主任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充分肯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取得的成绩,并预祝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事业蒸蒸日盛,为创新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颁发聘书   苟仲文副市长向第五届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顾问颁发聘书。他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的繁荣发展将更加有力的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北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基础研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规划布局,选择重点科学领域加强支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强化学科建设基础地位,加强研究能力建设,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体系。苟仲文希望新一届顾问、委员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在基金管理、学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作用,使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影留念   附:第五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成名单   名誉主任:苟仲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  任:闫傲霜   副 主 任:杨伟光 朱宝凤 李锦涛 李云伏 付小兵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 辉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于 全   解放军总参谋部第61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文 兰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卫东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付小兵   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付志峰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刘宇凌   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宝国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闫傲霜(女)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朱宝凤(女) 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锦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 宁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云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吴素芳(女)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   杨伟光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爱林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力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孟安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孟宪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局长,研究员   岳光溪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郜春海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教授   蒋建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管弦悦(女)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魏一鸣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   曲久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倍奋(女)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 淼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郑玉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   解思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薄贵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秘书长:管弦悦   副秘书长:黄宇平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可持续区域系统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达成的共识,双方将于2022年开展“可持续区域系统 (SRS)”领域合作研究项目的征集与资助,以进一步推动中美环境可持续领域合作。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经双方协商,2022年NSFC与NSF将在可持续区域系统(SRS)相关领域开展联合资助。SRS是指相互连接的城市和农村系统,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所有系统。本合作研究项目旨在资助具有显著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的应用导向交叉研究,加深对社会-环境-技术系统的认知,推动可持续区域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从而促进当前区域系统的转型,提高可持续性。SRS研究应具备跨学科深度融合的特点,且由引发关注的具体问题驱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研究单一的城市系统/大都市区域及其相连的农村系统,综合考虑家庭、企业和社区的多重错综复杂关系,从多尺度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成果。  2.研究多个城市系统及其相连的农村系统,探索城乡系统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城乡类型,分析其组成并进行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研究。  3.研究互联互通的城乡系统组成的超级集合,例如,研究某个电网区域、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甚至全球所有的城乡系统,以评估城乡变化对地球和人类发展造成的影响。  美方征集指南请见:https://www.nsf.gov/pubs/2021/nsf21103/nsf21103.jsp  (二)受理代码和申请代码  中方申请人请首先选择交叉科学部受理代码T04(融合科学领域),其后根据研究内容,从A-H中选择不少于2个科学部的申请代码填写中文申请书。申请代码详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部分。特别注意:  1. 选择申请代码时,尽量选择到二级申请代码(4位数字)   2. 填写申请书简表时,请准确填写“研究方向”和“关键词”。  (三)资助规模  拟资助项目数量为不超过6项。  (四)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30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用。美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50万美元/项。  (五)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2年10月1日至2026年9月30日。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与国外(地区)合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如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条件有重大调整,将另行通知。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指南所列合作研究项目,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总数限2项的范围(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承担的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除外)。  (四)《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如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规定有重大调整,将另行通知。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是: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 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交叉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请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SF(中美)”,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实行定额补助的资助方式。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1)美方合作者向NSF提交的英文申请书全文副本。  (2)合作确认函。美方申请人须提供一份签名的合作确认函。  5.中文申请书填写的本合作研究项目英文名称须与美方合作者向NSF提交的英文项目名称完全一致。为便于项目管理部门辨识,申请人在填写中文项目名称时应在具体合作研究题目之前注明“SRS: US-China”。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项目获批准后,需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三)项目申请接收  ISIS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2年1月15日至2022年1月24日16时(美方截止时间为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1月17日17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拟批结果公布  拟批准资助通知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  六、联系方式  (一)中方联系人  唐荣达、陈婧  电话:010-62327145,010-62326877  Email: tangrd@nsfc.gov.cn  中方申请人在线填写申请书过程中如遇技术问题,可联系我委ISIS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10-62317474。  (二)美方联系人  Bruce Hamilton  Email: bhamilto@nsf.gov  Brandi Schottel  Email: bschotte@nsf.gov 附件:中文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do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2021年8月17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14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月14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2014项目指南》,包括:前言、申请须知、限项申请规定、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附录。   前言如下: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也是&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执行的第三年。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对基础研究的新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科学基金)&ldquo 十二五&rdquo 发展规划,准确把握&ldquo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rdquo 的战略定位,认真落实&ldquo 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rdquo 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ldquo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rdquo 的评审原则,稳中求进,着力培育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对科研工具研制的支持,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包含了研究类、人才类和环境条件类3个项目系列,其定位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构成了科学基金资助格局。其中,研究项目系列以获得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主要目的,着眼于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从而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人才项目系列立足于提高未来科技竞争力,着力支持青年学者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扶植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的科研人才,培养领军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 环境条件项目系列主要着眼于加强科研条件支撑,特别是加强对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的支持并促进资源共享,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   科学基金大部分项目类型采取每年集中接收的方式受理申请。201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157 986项,比2012年同期减少12 806项,减幅7.50%。其中面上项目申请量较2012年减少了13 932项,降幅16.19%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较2012年减少630项,降幅17.56%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申请量减少67项,降幅为21.34%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137项,增幅为28.48% 与2012年相比,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申请量略有提高,分别增加1 184项和580项,增幅分别为1.98%和5.15% 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等项目申请量较为稳定,没有大幅度的变化。   经初步审查后,不予受理项目申请共4 461项,占申请总数的2.8%,略低于2012年的3.0%。在规定期限内,共收到正式提交的复审申请574项。经审核,受理复审申请431项,由于手续不全等原因不予受理复审申请143项。复审结果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符合事实、予以维持的394项,认为原不予受理决定有误、重新进行评审的37项,占全部不予受理项目的0.8%。   经过规定的评审程序,自然科学基金委2013年度批准资助研究项目系列的面上项目(包括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16 194项,重点项目564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8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9项 人才项目系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98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9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 367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 497项,创新研究群体29个,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40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52项 环境条件项目系列的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50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40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门推荐项目9项,联合基金项目495项,科普项目27项,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01项,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25项,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16项,有关类型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详见本书相关部分的介绍。   2014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根据科学基金&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的总体部署,继续坚持&ldquo 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rdquo 的战略导向,进一步优化资助模式,整合资助结构,为实现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的科学基金愿景目标,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若干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前列,推动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显著增强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资助原则,使依托单位和申请人更好地了解科学基金的资助政策,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发布《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简称《指南》),以引导申请人正确选择项目类型、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自主选题,申请科学基金的资助。   本《指南》主要针对2014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受理的各类型项目申请进行介绍。在前言之后,集中介绍各类型项目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希望申请人认真阅读。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按科学部顺序介绍项目的总体资助情况及优先资助范围。其中面上项目指南部分,科学部在介绍资助概况之外,还涉及该科学部总体资助原则与要求以及申请注意事项,然后以科学处为单位分别介绍学科发展趋势或资助范围和要求 其他项目类型进行整体介绍。各类型项目对申请人有特殊要求的,将在本《指南》正文中加以叙述。   不在集中接收期间受理的其他项目,将另行在自然科学基金委门户网站(http://www.nsfc.gov.cn)发布指南,请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及时关注。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项目申请受理、评审和管理过程中,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简称《条例》)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完善同行评审机制 积极鼓励源头创新,强调科学研究价值理念,营造宽松学术环境,支持不同学术思想的交叉与包容 严格执行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接受科技界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欢迎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提出高水准的项目申请。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合作正式启动
    2016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杨卫主任和高瑞平副主任参加签字仪式。该协议旨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军民融合。根据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全面合作,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平台作用,促进军民协同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机制及新途径。
  • 国务院任命窦贤康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张学敏等为副主任
    4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包括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消息显示,任命窦贤康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任命陆建华、张学敏、江松、于吉红(女)、韩宇、兰玉杰为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在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班子中,窦贤康、陆建华、张学敏、江松、于吉红同志均为院士。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图片来源于网络)窦贤康,男,汉族,1966年出生,安徽泗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理学博士。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湖北省科协主席。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主要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其中,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其他任命:任命何洋为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命唐芳林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命罗永强、周天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副局长;免去任志武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职务;免去段铁力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职务。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收回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各依托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和《财政部 科技部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19年开展对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收回工作。现就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一、收回范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2015年度结题项目是指资助期限届满日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且2016年度准予结题的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收回资金范围是指截至2018年12月31日仍未使用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2015年度结题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和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题项目不在此次收回范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二、工作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清理收回结余资金的直接责任,应按照有关要求将本单位所有的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清理范围。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对相关资金进行催缴。依托单位需积极组织协调,按时、真实、准确、全面报送数据,及时足额上缴结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三、工作步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依托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确认实际支出,厘清结余资金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2019年1月15日—4月5日,依托单位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https://isisn.nsfc.gov.cn/)在线填报“2015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情况表”),同时报送一份纸质版(需加盖依托单位公章)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应退结余情况表”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2019年4月5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寄出,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4月6日—5月31日,依托单位将应退结余资金及时足额退回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5.结余资金退回收款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支行,开户账号:75080188000094627,开户银行行号:303100000135。同时在附言上注明“结余资金退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四、其他事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合作研究单位结余资金的退回,原则上由合作研究单位自行上缴。项目承担单位有责任进行催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对于有2015年度结题项目但已合并注销的依托单位,其结余资金应由合并后的依托单位退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延期项目以批准延期的截止日期作为资助期限届满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应退结余数”以实际支出数为基础,不考虑应付未付、暂付款、预付款等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5.依托单位以本通知和银行回单作为退款和账务处理的依据,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再出具单独的收款确认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6.依托单位应严格按照上报的“应退结余数”退回结余资金。对于多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予返还;未上报、上报不及时、上报不准确、清缴金额不足等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并视情况按照《预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7.咨询电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财务局经费管理处:010-62327225/9112/676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信息中心:010-6231747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8.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邮政编码:10008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p
  • 8618万!陈大可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消息,陈大可院士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直接经费为8618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共同申报和实施。该项目针对目前已有的海洋观测仪器在智能化、机动性、适应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海洋复杂观测任务的迫切需求,提出以全球首艘智能母船“珠海云”号为支撑载体,通过空、海、潜无人平台跨域协同组网,打造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开展组网协同控制、通信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功能部件研制,并设计可潜艇、双模水下潜器、可拖曳无人艇等观测节点,构建空、海、潜跨域无人节点组网观测仪实现复杂海洋环境和多样海洋任务下的智能、快速、同步、立体观测。该仪器研制成功后,有助于刻画海洋次中尺度过程的立体图像,揭示其在海洋能量传递、物质平衡和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阐明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过程和反馈机理,提高对台风强度和台风过程中海洋环境的预报能力;提升高精度海底地形地貌制图效率,为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障、防灾减灾等提供关键基础数据;科学与工程应用意义重大。项目可充分发挥我国在无人机、无人艇等领域的优势,研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海洋仪器部件,有助于提升我国在海洋高端仪器研发领域的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健康发展,推动海洋仪器产业的国产化进程,抢占国际海洋智能仪器制造的制高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是基金委资助额度最大、申请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支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该项目是地球科学部时隔五年来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制项目,是我实验室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创新团队目标推进的标志性成果。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官网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旨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0a18df9-6c30-4a31-bafb-9843cfaf00a5.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width=" 562" height=" 248" style=" width: 562px height: 24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size: 14px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截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各方严肃履行承诺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评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科学性和公正性是评审工作最基本的原则。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生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年实行了评审工作有关各方(申请人、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基金工作人员)的公正性承诺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响应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树立优良学风作风,进一步加强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9年的评审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承诺制度。对各方承诺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申请人和参与者在提交项目申请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和参与者公正性承诺书》,承诺不以任何形式探听尚未公布的评审专家信息和未经公开的评审信息,不以任何形式联系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请托或游说,不以任何形式干扰评审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二、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在提交项目申请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单位公正性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近期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主体责任,教育和要求本单位项目申请人、参与者、评审专家和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办法和规定,不从事或参与任何影响项目评审公正性的活动。坚决防范和遏制干扰及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责任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三、评审专家在开展评审工作前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公正性承诺书》,承诺科学、客观、公正地完成评审工作,不违规与被评审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员联系,不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请托,坚决抵制任何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不良行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兼职人员和流动编制人员)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承诺书》,承诺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履职,严格执行评审过程的保密规定,不泄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相关情况和项目评审的有关信息,不干扰评审专家独立作出学术判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相互理解与支持,严肃履行承诺,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规定,坚决杜绝“打招呼、请托、围会”以及“跑风漏气”等各种干扰评审工作的不端行为。对于发现和收到的涉及违背承诺的违纪违规线索和举报,我们将按照管理权限移交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确保项目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p
  • 3月1日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3〕1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立足自身定位,着力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对基础研究的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基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实现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3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2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项目申请(一) 项目申请接收。1. 2023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2023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尽量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二) 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2.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项目申请中有合作研究单位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主要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3. 申请人应提前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应上传公开发表的全文PDF电子版;代表性专著应上传著作封面、摘要、目录、版权页等PDF扫描件。4. 主要参与者中如有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其所在境内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境外单位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应在线选择或准确填写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信息。5. 2023年,对于非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项目,其研究期限由信息系统结合项目类型自动生成,申请人不可更改。6.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指南》中限项申请规定。2023年,对于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调整其限项申请规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联合限项。具体政策变化请参照《指南》限项申请规定。7. 申请人在提交项目申请前,应就申请材料全部内容征得主要参与者和合作研究单位同意。8.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三) 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1. 依托单位应确保本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不在限制申报、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的期限内。2. 依托单位应注重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设置硬性指标、实施与是否申请项目挂钩的奖惩措施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3.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4.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5. 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伦理审查机制,防范伦理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建立健全科技伦理管理制度;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和过程监管;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伦理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四) 申请材料提交方式。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2. 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需补交申请书纸质签字盖章页,并将其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电子版申请书保持一致。对于未按照上述要求提供签字盖章材料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有关要求处理。(五) 初审结果公布。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3年4月28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二、项目结题(一)项目负责人事项。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不得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得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不得将早于项目资助开始时间的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按照相关规定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存储到信息系统。(二)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管理,认真履行项目管理主体责任,督促指导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1. 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2. 依托单位应于2023年2月24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月10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一)项目进展报告。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3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二)年度管理报告。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3年4月1日—4月15日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三)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对于新获批包干制项目但尚未完成备案的依托单位应于2023年6月30日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请参照《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的通知》(国科金财函〔2021〕27号)。四、材料接收(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材料,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五、其他注意事项(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二)《指南》拟于2023年1月中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三)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六、咨询与联系方式(一)各类事项咨询电话。(二)各部门咨询电话。(三)相关网站地址。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https://www.nsfc.gov.cn/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https://grant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gov.cn/(四)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邮政编码:100085联系电话:010-623285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1月9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双碳”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变革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理性,依靠科技进步,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双碳”战略,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在最大化发展和最小化排放两个临界点之间实现各要素全方位平衡和协调;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个基本关系;需要厘清气候-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网络关系,优化“双碳”战略布局,重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优化能力。  实施“双碳”战略,迫切需要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支撑。其中,当前面临的基础科学挑战与关键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图1所示的六个方面:具有顶层战略意义的“双碳”路径选择和优化;支撑顶层战略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构建;支撑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数据;具有核心地位的能源结构重塑;基于新型能源体系的产业结构重构;适应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优化。  为应对以上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特制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旨在加强上述六方面的基础研究(图1),为优化完善“双碳”战略路径、全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支撑。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完成的,旨在统筹全委前期和未来的资助布局,引导各科学部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学遴选优先资助方向,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为今后的项目资助提供方向性指导。该指导纲要也可能会随着环境目标的推进和技术路径的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  一、“双碳”战略路径选择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健全全球-全国-区域-地方多层次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战略路径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升随时可根据技术和资源可及性科学优化“双碳”战略路径的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全球视野下的“双碳”目标与路径措施: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最佳路径;因地制宜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双碳”现实路径分析等。  (2)现有能源结构、科技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潜在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各主要路径的碳足迹、碳成本和碳效应评价模型构建;高碳领域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领域碳排近零发展路径;固碳端负碳化发展路径;多路径耦合的储能技术路径量化调控研究等。  (3)“双碳”目标变革性技术与发展路径:面向“双碳”目标的现实综合路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变革性技术路径;各种先进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比较等。  (4)“双碳”路径预测与动态优化:“双碳”路径新研究范式的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相互作用复杂网络构筑;预测系统与路径动态优化研究。  二、“双碳”政策与管理  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效益、风险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不同“双碳”战略路径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探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基础治理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综合影响评估与数值模拟:碳排放与社会经济互馈机理;碳减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候-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估建模及数值模拟等。  (2)碳中和经济政策与管理:碳社会成本评估;碳定价及监管机制设计;碳减排产业组织;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宏观经济周期与碳减排协同管理;碳减排中的社会公正等。  (3)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碳移除技术政策;商业模式与监管机制;颠覆性能源技术政策;碳中和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  (4)碳中和实施方案设计:区域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重点行业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方案;碳减排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协同等。  (5)气候适应策略研究:气候适应能力评估和宏观策略;企业和居民适应行为及策略;气候适应技术与政策管理等。  (6)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国际碳泄露评估及对策;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政策;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  三、科学原理与数据  总体目标:  围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的互馈机制及气候变化的敏感度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双碳”观测与数据系统,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准确预估,为“双碳”战略路径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支撑。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双碳”背景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气候弹性与阈值;碳中和措施的气候效应;“双碳”路径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等。  (2)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自然碳汇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理;不同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不同温控目标的排放空间评估等。  (3)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基于多层次复杂结构网络的新一代全球及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关键子系统研发;数据同化方法与相关技术研发;通用支撑技术研发等。  (4)观测与数据:陆地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海洋和近海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温室气体观测与反演;排放因子数据库及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等。  四、能源结构重塑  总体目标:  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核电安全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调控、各类储能等关键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瓶颈,研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量储存和转换特性的材料与器件,支撑从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高效生产及大规模并网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滤储、电网智能高效调控体系构建;多能互补模块化体系构建;多能多附加值利用原理;地热资源高效利用原理等。  (2)核电共性关键技术:低品位核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高性价比核安全体系构建;利用可控高反应性快中子干式核嬗变-增殖-产能的可调燃烧机制;核燃料全闭环循环体系构建;抗快中子辐照材料研制;可控热核聚变机制;高效热发电原理等。  (3)氢能等二次能源与低碳化工协同体系构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制氢原理;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体系构建及关键材料研制;高效经济的氢燃料电池的过程机理;高值流程制造业体系构建等。  (4)电网调控及储能配套理论:水力智能电网调控原理;水电快速启动、经济长寿固定电池机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智慧调配机制;电热氢多源储能系统构建理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途径等。  (5)移动储能电源及交通应用:移动电池的高效安全利用原理;锂资源高效开采理论;高效储能材料研制;高效相变储热材料研制等。  (6)能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固碳:陆相油气等能源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原理;煤炭清洁化利用机制;二氧化碳高效驱油机制;地质碳捕获与碳封存原理;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原理等。  (7)碳中和能源结构动态优化:重大变革性技术预判;能源革命关键技术评估;转型风险评估与关键环节优化等。  五、产业结构重构  总体目标:  围绕碳氢氧化学键重构、工艺过程与系统、材料结构调控、电气化流程、智能化管控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绿色碳科学理念及多层次、多尺度研究范式,探索石化、冶金、建材、交通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与转型路径,实现基于未来能源结构和供给方式的产业重构与技术突破。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低碳流程工业:低碳化学化工过程耦合机制;绿氢炼化流程调控机制;碳基资源催化转化机理;电化学零碳负碳机制;全废钢电炉流程高能效与品质耦合原理;低碳流程再造的物化原理与调控机制等。  (2)低碳建筑体系:碳酸盐分解耦合原位还原机制;绿氢及生物质燃料替代过程机制;冶金废渣利用机理;柔性智能碳中和建筑设计与运行维护机制等。  (3)绿色交通体系:车辆体系能效提升与减排策略;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与系统优化机制;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运输结构优化机制等。  (4)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产业低碳转型新技术路径选择策略;氢基流程与电气化流程变革路径;智能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生态系统等。  (5)碳化工与碳利用:基于绿色合成理念的人工光合作用机制;二氧化碳化工转化途径机制;生物质碳氧结构联用高效定向转化;熔盐电解耦合固碳机制等。  (6)低碳工业智能化:大数据和机理分析相结合的工业碳排放智能预测与溯源;生产全流程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工业低碳制造的协同优化机制;重大耗能设备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等。  六、生态环境优化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系统碳汇巩固和提升的科学原理及适应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措施,评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人群健康效益等。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准计算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灌丛)全组分碳源汇的精准评估与比较;人为管理措施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等。  (2)陆海生态系统碳汇稳固: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及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与驱动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巩固协同的理论与技术原理等。  (3)陆海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物和生态系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前沿技术;区域生态工程增汇原理与效应;生态工程增汇技术的模式系统集成;生态工程增汇效益及区域示范;碳汇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基础等。  (4)治污增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固碳减污微生物分子机制及应用设计;农业“双减”与“双碳”关系;农业种植系统减排增汇与粮食安全;海洋污染防治与蓝碳增汇原理与技术;城市污染防治与降碳增汇等。  (5)“双碳”目标与生物安全:植物高效光合固碳机制与分子设计;新型高光效生物碳捕获与利用;生物入侵和迁移与碳汇;有害生物流行与碳汇;“双碳”目标下的生物安全评估等。  (6)“双碳”目标与人类健康: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 图1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重点研究方向概览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实现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措施、政府与市场等多层次复杂网络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 基金委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
    基金委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个项目管理办法   12月1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六个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业经2009年9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详情请见: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 中俄继续合作!《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发布
    今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RSF)2023年度将继续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以促进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资助领域包括化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医学四大领域,拟资助的项目数量约50项,中方资助强度为直接费用不超过150万元/项(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等),资助期限为3年。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俄方合作者应符合RSF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RSF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本项目鼓励45岁及以下青年研究人员申请;更多关于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项目指南全文如下: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科学基金会(RSF)双边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23年度双方将继续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以促进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和申请代码  1. 化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B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2. 生命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C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3. 管理科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G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4. 医学(申请代码1须选择H下属申请代码,建议选择到最后一级)。  未按要求填写指定申请代码1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  (二)资助规模  拟资助的项目数量为50项左右。  (三)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50万元/项(直接费用),包括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等。RSF向俄方科学家提供相应资助经费。  (四)资助期限  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  二、申请人条件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双方达成的共识,申请本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中方申请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俄方合作者应符合RSF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并按照要求向RSF提交申请。单方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合作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合作和优势互补。  (四)本项目鼓励45岁及以下青年研究人员申请。  (五)更多关于申请人条件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本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一)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二)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项目。  (三)本合作研究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合计限2项的范围。  (四)《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申报说明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RSF(中俄)”,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中文申请书填写界面。  3. 预算编报要求。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附件材料包括:  (1)合作双方共同撰写的英文申请书(英文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  (2)合作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2)。中俄双方申请人须就合作研究内容、交流互访计划及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合作协议。  未按要求提交以上附件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请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无需提供纸质版。  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  (三)项目申请接收  中方网络信息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4月24日16时。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拟批结果公布  2023年12月将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通知资助结果。  六、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申洁  电话:+86-10-62327017  邮箱: shenjie@nsfc.gov.cn  网络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86-10-62317474  (二)俄方联系人  Sergey Konovalov  邮箱: konovalov@rscf.ru   附件:1.英文申请书模板     2.合作协议参考范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   2023年2月1日
  • 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公开论文超58万篇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自然》在题为“中国支持拆除‘收费墙’大胆计划”的新闻(以下简称新闻)中报道,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研及资助机构将大力支持论文开放获取。新闻评价:“这将是‘开放获取’运动的强心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刚刚召开的第14届柏林开放获取会议上,上述三家中国机构分别发布三份立场文件,均表示将支持以论文开放获取为目标的“S计划”和“开放获取2020倡议”,称将推动公共资助的研究项目论文发表后尽快实现开放获取,同时强调“我们将采取灵活的措施达成这一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对此,该新闻报道,“S计划”主要发起者Robert-Jan Smits表示:“中国快速果断的加入给了我们惊喜,这将是迈向全球开放获取运动至关重要的一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次会议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张晓林指出,事实上,中国科研及支撑机构自2014年起就鼓励并资助科学家以开放获取的方式出版论文,并在网上公开手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大约70%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都受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但按当前的订购模式,中国学者和科研机构必须重新以高价买回这些论文。”张晓林补充道,“这不合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早在2014年,中科院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正式启动,规定受资助项目发表的研究论文作者应将已发表论文存储到该知识库,并在论文发表一年内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了解,该知识库刚刚完成了2018年度的数据更新工作,共计更新成果全文68710篇,其中期刊论文全文61083篇。截至12月8日,该知识库已公开自2000年到2018年度共计587234篇研究论文全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新闻最后指出,施普林格· 自然集团首席执行官Daniel Ropers表示,对于中国支持论文开放获取这一“清晰的信号”,“愿与中方愉快地开展进一步交流”。 /p
  • 投入12.7和5.5亿元!四省三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p   12月16日,四川省、湖南省、安徽省、吉林省等四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p p   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地区的特色和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这次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四个省共投入经费12.75亿元,基金委匹配4.25亿元,合计17亿元,围绕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p p   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则主要服务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这次加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三家企业共投入经费5.5亿元,基金委匹配1.375亿元,合计6.875亿元。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介绍,这次签约仪式是科学基金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投入结构,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的具体举措。 /p p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希望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反馈和迭代作用,进一步加强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发挥联合基金的平台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多元投入,共同谱写好科技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p p /p
  • 安徽理工大学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正式立项
    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消息,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主持申报的“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正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523.1万元,项目周期为5年(2023-2027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该项目由安徽理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申报和实施,项目依托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组汇聚了动力灾害防控与仪器研制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形成了由院士和国家级人才组成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能源资源保障难度凸显,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岩爆等动力灾害严重制约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安全。项目聚焦于深部采动煤岩体响应关键理论和多场耦合致灾机制,围绕深部工程岩体灾害动力学行为与演化规律关键科学问题,加强深部采动多物理化学场耦合灾变机理、深地资源地质精准勘探和三维地质可视化技术、采动灾害风险判识及合理性评价模型、多参量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和装备研究,拟突破深地工程多场耦合环境原态模拟、深部地层相似原性重构、动态多元信息原值测定和动力灾变演化原场再现等原理与技术。项目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创新成果,研制出自主原创、世界领先的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为深地工程多场多相岩体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多场耦合致灾动力学理论、动力灾害演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动力灾害预警防控技术体系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仪器支撑。助力实现深地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力求建立完善的深部采动灾害防控技术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体系,实现对灾害的有效预警和精准防控。该项目有望将引领世界深地工程岩体致灾动力学理论和科技前沿发展,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灾害动力学、工程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据悉,2015年,袁亮院士获批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实现了全球首次大尺度真三维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填补了吸附瓦斯煤岩特性试验与突出全过程真实模拟的技术空白,并被评级为A。本项目是袁亮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之后的又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 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间项目相关工作进程表发布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发布组织间项目相关工作进程表(见附表),供有意申请者参考并据此准备申请工作。   “十二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制定了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鼓励广大科学家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继续推进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促进我国更多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前沿 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家筹划和参与双(多)边科学合作,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加强中国科学界驾驭区域和全球科学合作的能力建设,推动战略性合作,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根据与对口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双边协议,共同组织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并逐步规范和完善联合资助、联合评审、联合结题的管理模式。   鉴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协议的对口基金组织或学术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的不同,其财政年度、项目接收时间、申报要求均不尽相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针对某一组织间合作项目发布具体申报要求,请申请者参照不定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发布的《组织间合作项目指南》。(柯旺)
  • 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规出台: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今天1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若干意见》。 /span /p p   针对当前依托单位项目实施管理不力、资助经费管理不严、科研诚信管理不实等现象,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加强对科学基金资助的监督管理,严厉惩处违规行为,加强依托单位退出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e4cee4f-70f6-4ba3-afa7-e213b03ba07f.jpg" title=" 0.jpeg" alt=" 0.jpeg" width=" 416" height=" 260" style=" width: 416px height: 26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要点速览 /strong /span /p p   严格执行惩处决定。依托单位不依法履行科学基金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给予通报批评,3至5年内不得作为依托单位。 /p p   完善定期抽查制度,建立依托单位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按照信用评级对依托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信用评价结果与间接费用核定及奖惩挂钩。 /p p   优化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依托单位应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减轻科研人员不必要的负担。 /p p   建立完善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审查机制,防范伦理和安全风险,尤其是加强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科技安全责任制。 /p p   依托单位应切实履行科研诚信建设第一主体责任,禁止处于失信惩罚期的科研人员申请或者参与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积极配合调查。 /p p   依托单位应加强基金项目申请、实施、结题等各个阶段的工作,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管理”“重立项,轻结题”的情形。 /p p   加强和优化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加强对项目预算审核把关 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结题2年后仍有剩余的结余资金,应按有关规定原渠道退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通知及附件全文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国科金发计〔2018〕105号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strong /p p   各依托单位: /p p   自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依托单位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形成科学有效的依托单位管理模式。依托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工作中发挥了支撑、协调、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管理中仍存在着项目实施管理不力、资助经费管理不严、科研诚信管理不实等现象。 /p p   为更好地发挥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和规范依托单位的科学基金管理,推进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等文件精神,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审议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现将该意见印发给你单位,请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p p   附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2月4日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strong /p p   自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依托单位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了目前科学有效的依托单位管理模式。依托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工作中发挥了支撑、协调、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管理中仍存在着项目实施管理不力、资助经费管理不严、科研诚信管理不实等现象。 /p p   为了更好地发挥依托单位在科学基金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和规范依托单位的科学基金管理,推进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等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p p   一、充分认识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重要意义 /p p   (一)重视和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是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深入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依托单位的科学有效管理,适应科学基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p p   (二)依托单位是科学基金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主体责任。依托单位应当按照《条例》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负责任地管理本单位科学基金工作。 /p p   二、认真履行管理主体责任, 积极优化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服务 /p p   (三)强化法人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履行科学基金管理职责。依托单位是本单位科学基金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 加强监督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履行好项目申请、组织实施、验收结题、资金使用、成果管理和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法人管理职责。 /p p   (四)充分尊重科研自主权,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及科学基金工作的有关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合理安排工作和分配资源,减轻科研人员不必要的负担 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p p   (五)建立完善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审查机制,防范伦理和安全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和过程监管,加强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科技安全责任制 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伦理、科技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p p   (六)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服务、管理与监督并重。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科研人员遵规守纪方面的宣传和培训,强化科研人员自律意识和科研诚信 通过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跟踪资助项目实施,监督资助资金使用,避免本单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p p   三、加强科学基金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组织制度保障体系 /p p   (七)完善科学基金工作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本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体制,明确本单位与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相关的工作职责,加强内部统筹协调,确保科学基金项目顺利实施。 /p p   (八)完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规范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基金工作有关要求与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及内控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的问责问效机制。 /p p   (九)加强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能力与服务效能。应当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热心服务于科学家的管理人员从事本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并保障管理人员相对稳定和人员变动时的工作衔接。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培训和地区联络网活动,理解掌握最新政策动态和规定要求,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使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 /p p   四、加强和优化科学基金项目管理,保障基金项目顺利实施 /p p   (十)加强基金项目申请阶段组织和管理,提高项目申请质量。认真宣传和贯彻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申报有关规定和项目指南要求,为申请人提供指导和服务 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对申请书质量认真审核把关,避免出现项目申请“重数量、轻质量”状况。 /p p   (十一)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促进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按照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程序要求,对项目实施进行严格管理,按时提交各项报告,协助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资助项目原始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存在“重申请、轻管理”现象。 /p p   (十二)加强项目结题管理。组织协助项目承担人完成结题、验收等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项目结题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经费决算报告等,认真审核验收材料,保证信息真实准确,避免产生“重立项,轻结题”情形。 /p p   (十三)强化依托单位年度管理报告制度。依托单位应当认真总结本单位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成果管理等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项目资助率过低、组织申请中依托单位出现的失误等,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要重视年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报告的填报工作,按时报送。 /p p   五、加强和优化资助项目资金管理,保障科学基金安全高效使用 /p p   (十四)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内部报销规定,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及时为科研人员办理预算调整手续。 /p p   (十五)加强项目资金全面管理。依照资助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项目预算审核把关 规范科学基金财务支出行为,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加强决算审核把关,确保各项支出真实、合法、有效。 /p p   (十六)加强终止撤销项目退款管理。终止撤销项目及时清理账目,按要求主动向自然科学基金委退回相关款项。因故终止的项目,其结余资金应当退回 因故撤销的项目,其已拨付资金应当退回。 /p p   (十七)加强结余资金留用和退回管理。制定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结余资金使用管理,专门用于基础研究的直接费用支出。结题2年后仍有剩余的结余资金,应按有关规定原渠道退回。 /p p   (十八)加强合作研究转拨资金管理。认真审核有合作研究单位参与的项目预算,及时转拨合作研究单位资金,加强对转拨资金的监督管理。 /p p   (十九)加强间接费用统筹管理使用。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结合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向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 /p p   六、加强科学基金成果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p p   (二十)加强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登记项目研究成果,在项目承担人发表研究成果时按规定标注受资助信息,及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报送项目取得的成果 完善项目结题的后期跟踪管理制度与程序 抓好项目成果的集成和宣传工作,大力展示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p p   (二十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共享。鼓励积极利用专利等手段,加强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 /p p   (二十二)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科学普及与转移转化。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推广普及和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p p   七、加强科学基金科研诚信管理,有效防范和严肃惩戒科研不端行为 /p p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管理监督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规律、适应科学发展、体现本单位科研特色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涵盖教育、预防、科研活动记录、科研档案保存等各环节 建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基础的科研诚信监督机制。 /p p   (二十四)切实履行科研诚信建设第一主体责任。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要作出具体安排,将科研诚信纳入常态化管理 遵守相关科研诚信承诺,禁止处于失信惩罚期的科研人员申请或者参与申请科学基金项目 积极配合以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主针对科研不端行为案件的调查,并及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本单位发现和查处的与科学基金项目有关的科研不端行为。 /p p   (二十五)加强项目评审阶段诚信管理,维护评审公平公正。不得从事或者参与任何影响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公正性的行为,并应教育管理本单位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负责人及参与者、评审专家、管理人员以及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派出的流动编制和兼聘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回避和保密等有关规定,坚决防范和遏制干扰及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不良行为,认真查处相关责任人。 /p p   (二十六)完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切实履行调查处理责任。制定本单位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办法,明确本单位科研诚信机构、人事管理机构及监察审计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公正公平开展调查处理。 /p p   (二十七)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教育和鼓励科研人员坚守学术本心,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自律与监督并重 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坚持对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执行全过程覆盖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各种科研不端行为。 /p p   八、加强科学基金资助监督管理,加大违规行为惩处力度 /p p   (二十八)完善定期抽查制度,建立依托单位信用管理机制。自然科学基金委定期抽查依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抽查结果纳入依托单位信用记录 建立依托单位综合信用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按照信用评级对依托单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信用评价结果与间接费用核定及奖惩挂钩。 /p p   (二十九)严厉惩处违规行为,加强依托单位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项目申请人、负责人、参与者因违反《条例》及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规定作出的惩处决定。依托单位存在《条例》规定情形,不依法履行科学基金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给予通报批评,3至5年内不得作为依托单位。 /p p   坚定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是包括依托单位在内的科学基金共同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依托单位应学习领会国家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实质,贯彻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措施,辨证处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者的关系,强化责任担当。要广泛听取和反映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意见,及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加强和改进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对依托单位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与依托单位一道共同为全面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p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班子换届
    2013年2月22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同志受中央委派,在会上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金委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决定:杨卫同志任基金委第七届主任,沈岩、姚建年、何鸣鸿、刘丛强、高文、高瑞平同志任基金委副主任 同时,杨卫同志任基金委党组书记,沈岩、何鸣鸿、刘丛强、高文、高瑞平同志任党组成员。   王尔乘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基金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调整,是中央根据工作需要和基金委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经过通盘考虑、反复调研、充分征求科技界各方意见后决定的。他对基金委第六届领导班子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陈宜瑜同志担任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9年时间里的工作。他指出,陈宜瑜同志团结带领基金委一班人,勤奋敬业,扎实工作,为完善基金资助格局、加强基金立法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推进我国基础研究事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时对第七届领导班子中的新成员作了简要介绍,指出新班子成员来自大学、中科院、工程院等科技界,专业结构和性别比例更加合理,而且更加年轻化。   第七届党组书记、主任杨卫同志在讲话中表示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到基金委工作,他简要回顾了基金委的发展历程,对陈宜瑜同志所带领的第六届领导班子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指出基金委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工作机制和程序使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学界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提出了基金委未来工作的七个发展方向。   第六届党组书记、主任陈宜瑜同志主持会议。他在讲话中表示,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完全拥护王尔乘同志代表中央所作的重要讲话。相信杨卫同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带着他以往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在大家的支持下,一定能够把基金委的事情办得更好,为支持和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四局局长夏崇源同志、干部四局二处汤晔、林丽君同志出席了会议,基金委新老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打造人才资助培养链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六届五次全委会获悉,为了在竞争中体现稳定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将优化人才资助格局,通过重点启动青年基金项目的renew机制,打造完整的人才资助培养链。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介绍,这种renew资助模式的规模将控制在青年基金资助规模的5%以内,旨在让研究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快车道直接获得面上基金资助,从而实现起步阶段的连续稳定支持。   据悉,目前的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包括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以及引进国际人才的海外青年学者基金和稳定西部人才的地区基金。今年,自然基金委还将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并完善对博士后的资助机制。其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计划每年资助400人,强度为100万元/3年,申请资格要求男性未满38岁,女性未满40岁,具备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召开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2018年及以前基础科学领域准予结题的8个项目进行了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谢心澄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研究员出席会议。评估专家组由来自数理、化学、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18位专家组成。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谢心澄副主任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即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强调了本次后评估会议要重点考察项目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运行使用与开放共享、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情况。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根据本次评估结果,针对相关人员再次申请仪器类项目、推进重大科研仪器工程化以及开展后续支持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基础科学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后评估工作背景、工作流程、前期会议准备及项目后评估现场考察等相关情况,并说明了本次后评估会议的安排和要求。  专家组认真查阅了会议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报告和现场考察专家组仪器运行状况的现场考察报告,并进行了提问和讨论。通过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评议,确定了评估等级,并给出了评估意见,顺利完成后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听取了专家组对仪器项目后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主办,是首次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开展后评估。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 南京理工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
    2023年12月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副主任何杰、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副处长张丽佳主持开幕式。李强指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着力支持科学家开展原创性科研仪器及核心部件的研制,对加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的要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他希望与会专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共同推进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工作高质量发展。刘克表示,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高端科研仪器是催生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科学进步离不开科研仪器的发展和进步。本次会议是一次回望项目初心、检试项目进展的契机,也是一次拓展视野、分享经验的活动,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本次会议共邀请了17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负责人作特邀报告,报告人围绕“仪器现状和发展动态”“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仪器项目管理制度建议”等方面进行汇报。报告后,与会专家进行了集中研讨。信息科学部副主任何杰作总结讲话。他对如何做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经费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开放共享进行了归纳总结。他指出,项目负责人要转变项目执行以及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效能,共同推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高质量发展。
  • 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5个2022年度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10月27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指南随着气象卫星等遥感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同化方法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融合数值模型与观测资料,数据同化可反演无法直接测量的关键变量和未知参数,从而显著提高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能力。观测数据的多源异构性以及地球系统多圈层耦合建模给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传统的数据同化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亟待从基础理论、新型算法层面实现新突破和给出新的指引。为此,应集中研究数据同化方法的多误差分析理论,建立观测资料的敏感性、不确定性量化理论,构造基于粒子型或混合型的新型滤波算法,发展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究模式,面向我国气象卫星等观测系统以及高性能计算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气、气候数据同化新原理和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专项项目,将围绕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相关领域学科交叉。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旨在围绕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方法,聚焦并发展相关的数学理论及其计算方法。拟突破数据同化方法线性化或观测量假设的局限,建立同化滤波方法的非线性渐近性分析以及数据敏感性分析理论框架;面向中小尺度、快变灾害性天气和云雨变量同化,发展针对特征反演的新型高效同化算法;聚焦超大规模的反演计算问题,研究适合E级超级计算机的高可扩展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数据同化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提升多尺度、多场景下的可预报能力。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数据同化方法的渐近性与敏感性分析及新型滤波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围绕时序观测数据反演的数据同化方法,发展正则化收敛性分析研究新手段,建立滤波方法的渐近性、敏感性分析理论;面向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系统,提出相关科学问题及其新型同化方法,例如建立卫星参数在轨辨识、修正的反演理论,局部尺度模式的新型观测方式及其预报等。(二)数据同化中模式误差分析与观测信息补足(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研究变分同化模式误差的产生以及对模式误差进行时时修订的新型同化算法,探索集合同化或混合同化模式误差的表达及影响;针对无法直接观测的物理变量,研究是否可以通过卫星等可观测的数据进行重构,提高在局部可观测情况下全球天气预报结果的准确性等。(三)集合滤波和变分同化的数学分析和高效算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针对数据同化高计算成本和复杂大气参数反演的若干难点,构造基于集合滤波和变分同化的高效计算方法,建立其具有严格数学表征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模式空间的降维,实现混沌多项式与降阶集合滤波的有效结合,建立最优性分析;针对具有剧变特征、大噪音的天气现象,构造复杂大气参数的新型正则化反演算法;发展适用于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变分同化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提高同化算法的泛化性和可解释性。(四)气象预报区域尺度的新型模式及融合人工智能的同化算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天气现象及地理特征,建立多个面向特殊场景、局部区域尺度的气象预报新型模式,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估计模式误差;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小尺度高频观测数据与大中尺度气象预报信息的有效融合,提升局地高分辨率预报准确率;通过数据同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对接小尺度、精细化的预报需求,实现智能天气会商功能。(五)面向多尺度、多源、多模式的新型变分同化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地球科学部D04、D05下属代码)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多尺度、多源观测数据或多模式系统模型,研发新型变分同化方法。对于多尺度资料,通过尺度质量控制、背景误差协方差尺度分离等方式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率;针对云雨区模式变量的强非高斯性,构造控制变量高斯转化方法及同化模型;针对临近空间天气跨尺度与跨层性,构造同化过程中的多增量方法以提高迭代效率;建立描述例如大气、海洋与海冰等系统的多模式耦合模型,开展耦合同化方法的研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六)面向E级计算机的数据同化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地球科学部D04、D05下属代码)数据同化中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描述误差的空间相关性,决定了同化观测时如何协同更新相关的空间点和变量,因此在同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超大规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降维近似及其逆矩阵的稀疏表达,研究最优的降维维数和稀疏度使得近似矩阵最大化保留原始矩阵的信息。研究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的同步同化收敛性,与顺序同化进行比较,完善和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理论。三、资助计划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不超过5项,资助强度不超过250万元/项。申请项目应在理论上提出明确的创新点,在成果应用方面提出可以核查的考核指标。项目研究团队须由包含数学、地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从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三)申请注意事项1.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2年11月21日~11月27日16时。2.申请人注意事项(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代码要求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和地球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5)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之研究方向:XXX(按照上述6个研究方向之一填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3.依托单位注意事项(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2)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3)如依托单位在2022年度未上传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联系人:赵桂萍联系电话:010-623271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联系人:刘哲 联系电话:010-62328511(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指南物质输运,特别是微纳多孔介质中的输运问题,不仅是力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而且是化工领域高新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微纳受限空间内化工过程的特征与规律,实现高效、安全、可控的化工过程,有望为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驱动力。各种微纳化工过程都需要通过界面和流动来实现。近年来,力学研究已逐步拓展到微纳米尺度;微纳化工过程的技术创新对微纳米尺度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复杂化学环境下的固液界面力学、多相流动、传质传热机理、界面反应电荷转移规律等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成为瓶颈难题。为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的支撑作用,针对典型微纳化工过程中反应流动等共性基础科学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专项项目,将围绕微纳化工领域微纳米尺度下多相界面处力化强耦合作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旨在深入探索空间、时间、能量多尺度层次的力化耦合作用,实现微纳米尺度化工材料的精准合成,开展物质输运实验并构建限域传质的力学理论,揭示固体表面化学不均匀特性对动态润湿和微流动的影响,阐明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发展适用于微纳尺度表界面体系和相关化学过程的新理论和新实验方法,突破微纳化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瓶颈,推动微纳米力学的跨越式发展,为微纳化工过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化学不均匀表面的动态润湿及微流动(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9下属代码)固液界面和流动是微纳化工过程中高效传质传热的关键,固体表面化学特性与流体界面相互耦合,产生复杂的动态润湿及微流动行为。开展表面化学特性与流体动力学耦合作用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建立高精度的界面间断模型和高分辨率的守恒清晰界面方法,实现对化学不均匀性表面上动态润湿和微流动的精确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引入分子涨落效应揭示微米尺度界面流动的力学机理,开发微流体混合增强的实验新方法,基于表面化学不均匀性实现反应流体调控的新技术,为强化物质和能量传输及相关化工过程的优化提供支持。(二)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8下属代码)力化电多场耦合下的复杂流动是一种强耦合、强非线性、跨尺度的力学行为,也是控制微纳化工过程的关键。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对纳微流动与输运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力化电耦合流动与输运的跨尺度实验和计算方法,自下而上地从分子间和界面作用出发探索移动接触线跨尺度行为的复杂性根源,揭示溶解输运、黏性失稳、力化电润湿等的多阶涌现行为,研究应力、反应、电场、界面等多效应耦合对移动接触线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从量子尺度出发逐层级地揭示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跨尺度行为及动力学机理,为微纳化工流动的过程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三)微纳尺度限域反应流动的力学理论及跨尺度关联(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8下属代码)微纳尺度下的固液气界面分子间力、流体相态和反应规律是理解微纳化工过程内在机理的前提和关键。开展限域传质的精准实验表征及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模拟,获取微纳尺度固液气界面的微观力学信息和界面反应电荷转移规律,明确限域反应流动的驱动机制和边界条件,构建限域传质的力学理论模型,揭示限域效应、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界面化学过程等对微纳尺度反应流动规律的影响机制,探索电子尺度、分子尺度和微纳尺度直至宏观尺度力学模型的关联,为限域反应流动的优化设计提供跨尺度力学理论描述。(四)多孔介质内反应流动机制与材料设计制备(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B08下属代码)多孔材料孔道的多尺度精准调控直接决定微纳化工过程效率。开展适用于微纳化工过程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明晰客体反应介质的微观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对反应流动的影响机制,形成微纳多孔材料的输运与反应理论,揭示孔道微环境、尺度、构型等与微纳化工过程效能的关联规律。发展微观形貌、孔径尺寸、孔道构型、孔壁化学性质协同调控策略;强化超微孔内分子扩散,提高孔内活性位点的利用率;在适配的多级孔道内定向引入功能组分,调控其空间落位密度与分布。三、资助计划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4项,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三)申请注意事项1.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1年11月21日~11月27日16时。2.申请人注意事项(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代码要求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5)请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之研究方向:XXX(按照上述4个研究方向之一填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3.依托单位注意事项(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2)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3)如依托单位在2022年度未上传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联系人:张攀峰 联系电话:010-623271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联系人:黄艳 联系电话:010-62329320(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指南自由电子激光具有高亮度、短脉冲、强相干、窄带宽、波长连续可调且范围广等突出优点,是目前性能最为优异的先进光源之一。与同步辐射相比,自由电子激光在峰值亮度、相干性、时间结构上优势明显,非常适合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材料结构演变和化学反应动态过程。碳基能源转换、芯片制造等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尽管国内外开展了有成效的相关研究,但仍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探索和澄清。复杂体系材料结构和反应研究涉及原子分子、微纳等多尺度结构表征以及能量、时间、空间等多维度方法学研究。发展基于宽波段、高强度、超短脉冲先进红外光源的振动光谱技术,从能量、空间、时间等维度上对小分子催化转化和芯片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高效CO/CO2加氢、CO2电化学还原、铜互连电化学、热诱导铜-树脂键合等关键基础/应用科学问题,开展原位动态表征,探索材料结构特性和反应过程,将为能源材料化学和芯片制造化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专项项目,将利用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平台,开展先进实验方法和应用研究,推动自由电子激光相关技术发展和应用机制创新。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针对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基于先进红外光源发展原位实验技术和装置,提升光源性能,实现在中、远红外波段对固气、固液等复杂体系结构和反应动力学过程的高灵敏、高时空分辨原位探测与解析,重点开展小分子碳循环转化和芯片制造化学与材料相关研究,揭示活性位结构和复杂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材料微结构特性对分子反应性的调控方法,为催化剂和芯片制造中关键化学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超短脉冲振荡器自由电子激光的物理与实验研究(申请代码 1 选择 A30 下属代码)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立和发展振荡器型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物理演化模型。基于电子束操控技术、谐振腔调谐以及波荡器参数优化,在抑制边带和获得足够高输出功率的前提下,提出若干个可行性好的振荡器型超短脉冲实现方案,在装置上开展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的实验研究,将现有自由电子激光皮秒级脉冲宽度压缩一个数量级,实现中、远红外波段(10-50 mm)百飞秒量级的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同时提升装置运行稳定性,实现宏脉冲能量波动均方根值小于5%,为超快化学、催化科学、芯片制造等领域提供高亮度、可调谐、单色性优异的中、远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光源。(二)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复杂体系原位谱学方法研究(申请代码 1选择 A30 下属代码)针对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相关化学与材料体系,发展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固气、固液等体系宽波段原位谱学实验方法,特别是针对10-50 mm中远红外区的金属-氧键合动态机制、分子弱吸附作用和材料微区结构特性的谱学表征技术,包括亚单分子层灵敏度探测、百飞秒量级时间分辨、十纳米量级空间分辨实验技术和装置,实现多维度下对复杂体系微区结构和反应过程的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探测,揭示复杂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材料微尺度结构对分子反应性的调控方法。(三)小分子碳循环界面过程谱学研究(申请代码 1 选择 B02 下属代码)高效CO/CO2加氢、CO2电化学还原等是实现闭环碳循环的关键,其中催化剂起着决定性作用。构建不同结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界面,依托先进红外光源发展的高灵敏和高时间分辨谱学方法,通过检测反映表面物种与活性位点相互作用的中、远红外谱学信息,原位表征催化剂话:010-62329320(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 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21个重大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ldquo 十二五&rdquo 第四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14〕45号   重大项目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新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重大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批立项的方式,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重大项目立项领域。侧重支持在科学基金长期资助基础上产生的&ldquo 生长点&rdquo ,期望通过较高强度的支持,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第四批21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重大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均不得作为申请人(即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者参与申请本批重大项目与处于评审阶段(申请和参与申请的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2. 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再申请重大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与受理。   1. 本次公布的21个重大项目申请报送日期为2014年8月25日至29日16时。由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请书(联系电话:010-6232859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2. 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ldquo 2015年1月-2019年12月&rdquo 。   3.&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要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不受理针对某个项目指南的部分研究内容或一个课题的申请。   每个项目课题设置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一般由1个单位承担,最多不超过2个,项目承担单位数合计不超过5个(部分重大项目的课题设置和承担单位数有具体要求,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项目主持人必须是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二)申请人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通告和项目指南,不符合通告和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 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须先在系统中填写&ldquo 项目申请书&rdquo ,并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3. 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ldquo 重大项目&rdquo ,亚类说明选择&ldquo 项目申请书&rdquo 或&ldquo 课题申请书&rdquo ,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4.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项目正文提纲撰写。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ldquo 研究基础&rdquo 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ldquo 项目申请书&rdquo 中的&ldquo 主要参与者&rdquo 只填写各课题&ldquo 申请人&rdquo 相关信息 &ldquo 签字和盖章页&rdquo (可根据需求增加)中&ldquo 依托单位公章&rdquo 须加盖&ldquo 项目申请人&rdquo 所属依托单位公章,&ldquo 合作研究单位公章&rdquo 须加盖&ldquo 课题申请人&rdquo 所属依托单位公章。   &ldquo 课题申请书&rdquo 中的&ldquo 主要参与者&rdquo 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ldquo 签字和盖章页&rdquo 中&ldquo 依托单位公章&rdquo :须加盖&ldquo 课题申请人&rdquo 所属依托单位公章 &ldquo 签字和盖章页&rdquo 中&ldquo 合作研究单位公章&rdquo :已经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单位注册公章,没有注册的合作研究单位,须加盖该法人单位公章。   &ldquo 项目申请书&rdquo 和&ldquo 课题申请书&rdquo 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   5.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6. 申请人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8月29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1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 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 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应通过ISIS系统逐项确认。   4.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书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ldquo 重大项目申请材料&rdquo 。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附件:1.&ldquo 风沙环境下高雷诺数壁湍流结构及其演化机理研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2.&ldquo 基于锦屏深地实验室的核天体物理关键科学问题研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3.&ldquo 基于三键化学的高分子合成&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4.&ldquo 基于限域传质机制的分离膜精密构筑与高效过程&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5.&ldquo 神经元形态发生和功能成熟的分子细胞机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6.&ldquo 畜禽重要病原的致病机理研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7.&ldquo 喜马拉雅山构造结碰撞变形过程&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8.&ldquo 地球内部水的分布和效应&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9.&ldquo 月球早期(45-30亿年)的地质演化&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0.&ldquo 黑潮及延伸体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气候效应&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1.&ldquo 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2.&ldquo 功能形面精确设计与性能保障的科学基础&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3.&ldquo 大容量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多时间尺度动力学表征与运行机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4.&ldquo 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5.&ldquo 雷达极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6.&ldquo 高速列车信息控制系统实时故障诊断与应用验证&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7.&ldquo 光学旋涡光场调控基础科学问题及应用技术研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8.&ldquo 大数据环境下的商务管理&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19.&ldquo 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20.&ldquo 母胎相互作用与妊娠相关疾病&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21.&ldquo 长非编码RNA调控网络在恶性肿瘤中的功能与机制&rdquo 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6月19日
  • 14项、16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0年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决定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查处的第二批次不断行为案件的处理决定,共涉及十四项,包括论文抄袭剽窃、操纵作者署名、操纵同行评议、数据造假、擅标他人基金项目等诸多学术不端问题。完整内容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对自然科学基金领域科研不端行为严肃查处。2020年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持续深入开展科研诚信建设与案件查处工作,多次召开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对若干科研诚信案件进行了审议,并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定。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和程序要求,对相关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现将第二批(14份)给予通报批评处理的处理决定书(网络发布版)予以公布。 关于对郑永军发表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署名不实、操作同行评议问题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51号中国计量大学郑永军为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1“Yongjun Zheng*, Yinjie Wei, Weijun Li, Yi Lu. Utilizing a deep learning model to enhance video credibility verification system.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7, 79, 9707.”(标注基金号51775530)和论文2“Yongjun Zheng*, Weiyu Di, Shen Jiang. Flickr image quality evaluation by deeply fusing heterogeneous visual cues.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2017, 44, 189.”(标注基金号51775530)因存在学术不端被施普林格(Springer)集团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撤稿。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社发布撤稿声明,称论文1存在操纵作者署名和试图颠覆同行评议过程的问题,论文2存在抄袭他人未发表手稿、抄袭他人已发表论文、操纵作者署名和试图颠覆同行评议过程的问题。经调查,郑永军承认存在撤稿声明中指出的问题。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第二条、第三十三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撤销郑永军2017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基于分数阶随机共振的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诊断机理研究”(批准号51775530),追回已拨资金,取消郑永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郑永军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檀亦丽委托代投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署名不实、操纵同行评议问题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处〔2020〕55号   华北理工大学檀亦丽等发表的论文“Yili Tan, Yongli An, Hong Wang, Jing Liu*. A sharp trudinger type inequality for harmonic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2017, 250.”(标注基金号11401160)因学术不端被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社撤稿。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杂志社发布撤稿声明,称该论文与湖南农业大学杨威、段建南等发表的论文“Wei Yang, Jiannan Duan, Wenmin Hu, Jing Zhang*. New riesz representations of linear map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2017, 165.”明显重复,并存在操纵作者署名和试图颠覆同行评议过程的问题。经调查,该论文为第一作者檀亦丽通过微信联系第三方机构代投,与湖南农业大学杨威、段建南等通过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的论文明显重复,但两篇论文作者互不认识。檀亦丽及其他论文作者也不认识被署为通讯作者的Liu Jing,其姓名系投稿过程中被第三方机构添加上的,该人现已失联,檀亦丽等知情后亦未作任何处理。檀亦丽虽为所标基金项目(批准号11401160)课题组成员,但标注一事未经项目负责人知情同意。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第二条、第三十三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取消檀亦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檀亦丽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杨威、段建南代写代投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署名不实、操纵同行评议问题的处理决定 国科金监处〔2020〕56号 湖南农业大学杨威(现任职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段建南等发表的论文“Wei Yang, Jiannan Duan, Wenmin Hu, Jing Zhang*. New riesz representations of linear map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2017, 165.”(标注基金号41171176)因学术不端被Boundary Value Problems杂志社撤稿。Boundary Value Problems杂志社发布撤稿声明,称该论文与华北理工大学檀亦丽等发表的论文“Yili Tan, Yongli An, Hong Wang, Jing Liu*. A sharp trudinger type inequality for harmonic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 2017, 250.”重复率较高,并存在操纵作者署名和试图颠覆同行评议过程的问题。经调查,该论文为第一作者杨威委托Jing Zhang(现已失联)代写代投,与华北理工大学檀亦丽委托第三方公司代投的论文重复率较高,但两篇论文作者互不认识。段建南作为论文的第二作者及第一作者杨威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论文所标注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1176)的负责人,在研究生培养和基金项目管理方面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第二条、第三十三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取消杨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杨威通报批评;撤销段建南2011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土地利用功能的系统分类研究”(批准号41171176),追回已拨资金,取消段建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段建南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童东革发表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问题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58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成都理工大学童东革等发表的5篇论文存在造假的问题,涉事论文如下:论文1:Xue Miao, Mingming Chen, Wei Chu*, Ping Wu, Dongge Tong*. Mesoporous face-centered-cubic In4Ni alloy nanorices: superior catalysts for hydrazine dehydrogen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5268-25278.(标注基金号21376033)论文2:Mingning Cheng, Da Wei, Wei Chu, Liping Hou, Dongge Tong*. Novel mesoporous amorphous B-N-O-H nanofoam as electrode for capacitive dye removal from water.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7, 5, 21400-21413.(标注基金号21376033)论文3:Chun Li, Tao Wang, Wei Chu, Ping Wu, Dongge Tong*. Synthesis of octahedral, truncated octahedral, and cubic Rh2Ni nanocrystals and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azine in aqueous solution to hydrogen. Nanoscale, 2016, 8, 7043-7055.(标注基金号21376033)论文4:Chun Li, Xue Miao, Wei Chu, Ping Wu, Dongge Tong*. Hollow amorphous NaFePO4 nanospheres as a high-capacity and high-rate cath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8265-8271.论文5:Fang Luo, Xue Miao, Wei Chu, Ping Wu, Dongge Tong*. Preparation of face-centered-cubic indium nanocubesand their superior dehydrogenation activity towards aqueous hydrazin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light.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6, 4, 17665-17672.(标注基金号21376033)其中论文4列入童东革2013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21376033)进展报告,论文1、2、3、5列入该项目结题报告。经调查,童东革等发表论文中的图片/谱图(含电镜图片、XRD谱图)存在抠图、复制粘贴、旋转、缩放、图形拼接及涂抹等造假问题。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三项的规定,撤销童东革2013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水合肼制氢镍基双金属纳米晶催化剂的构效关系”(批准号21376033),追回已拨资金,取消童东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童东革通报批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刘运城发表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署名不实、擅标他人基金项目问题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59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东莞理工学院刘运城等发表的论文“刘运城, 孙兴春, 陈安. 基于低复杂度最大空闲矩形的非线性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 34(012): 3730-3734.”(标注基金号51305084)因抄袭剽窃他人已发表英文论文“Chun Lo*, Jerome P. Lynch*, Mingyan Liu*. Distributed model-based nonlinear sensor fault diagnosi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6, 66-67: 470-484.”被撤稿。  经调查,刘运城等发表的论文使用了他人已发表英文论文中的算法和仿真数据,而未在文中予以标注引用,还擅自标注他人基金项目(批准号51305084),存在抄袭剽窃和擅标他人基金号的问题。刘运城等也不认识该论文第三作者,因此还存在署名不实的问题。  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取消刘运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4年11月2日),给予刘运城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赵增顺发表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署名不实、擅标他人基金项目问题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6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山东科技大学赵增顺等人发表的论文“赵增顺, 孙骞, 杨皓然, 滕升华, 常发亮. 基于指针生成网络的自动摘要.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9, 40(9): 2692-2696.”(标注基金号61403281)涉嫌抄袭剽窃他人已发表论文“Abigail See, Peter J. Liu, Christopher D. Manning. Get To The Point: Summarization with Pointer-Generator Networks.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17, 1073-1083.”。  经调查,赵增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肖某某在其毕业论文中采用他人论文中的方法、图和公式而未标注引用,存在抄袭剽窃的问题;而赵增顺自认为肖某某的论文系原创,在未经肖某某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其另一名硕士研究生孙某将肖某某的毕业论文按照期刊格式修改后用于发表。另外,赵增顺未将肖某某署为论文作者,而是将未作任何贡献的杨某某、滕某某、常某某(对论文发表均不知情)署为论文作者,存在署名不实的问题;赵增顺还擅自标注他人基金项目(批准号61403281)。  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取消赵增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5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5年11月2日),给予赵增顺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对来风兵抄袭剽窃他人基金项目申请书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61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新疆师范大学来风兵2016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41661002)申请书涉嫌抄袭剽窃他人基金项目(批准号40761004)申请书内容。  经调查,来风兵2016年度获资助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塔克拉玛干西部别里库姆沙漠胡杨沙堆发育模式及其在荒漠监测中的作用”(批准号41661002)申请书在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特色创新等方面均抄袭剽窃了他人获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40761004)申请书内容。  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三项的规定,撤销来风兵2016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塔克拉玛干西部别里库姆沙漠胡杨沙堆发育模式及其在荒漠监测中的作用”(批准号41661002),追回已拨资金,取消来风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4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4年11月2日),给予来风兵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11月30日   关于对张雷在基金项目申请书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理决定国科金监处〔2020〕6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收到举报,反映北京建筑大学张雷列入其2014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3027)申请书中的2项专利及5篇论文存在捏造、作者身份标注不实和一稿多投等问题。具体专利及论文如下:  专利1:张雷、蒋志坚、严诗恬. 摄像机承载机器人末端姿态稳定性控制方法,2012.5,中国,ZL201210045362.0(发明专利)。  专利2:张雷、严诗恬、蒋志坚、廖春成. 仿人型机器人双臂协调捧取作业控制方法,2013.5,中国,ZL201310075101.1(发明专利)。  论文1:Lei Zhang, Yan Shitian, Wang Su. Pushing Manipulation of Humanoid Robot Based on Force Sensor. The 4th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iami USA, 2011, 7: 227-231.  论文2:Zhijian Jiang,Lei Zhang, Xueshan Gao, A Teleoperation System for Mobile Robot BCAR-01 with Multiple Viewpoints Virtual Scene. 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2009.02.21-26, 621-626, Bangkok Thailand, 2009(EI).  论文3:Zhixin Chen, Lei Zhang, Peihua Zhang, Yuepin Lu, A Networked Teleoperation System for a Mobile Robot with Multiple Viewpoints Virtual Scene.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8.09, 2380-2385, Qingdao China, 2008(EI).  论文4:Yuepin Lu, Qiang Huang, Lei Zhang, Shusheng Lv, Jiapeng Yang, Muhammadusman Keerio. Software Architecture for a Humanoid Robot Teleoperation Based on RT-Linux/Linux/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2006.06.25-28, 324-328, Luoyang China, 2006(EI).  论文5:Lei Zhang*, Zhixin Chen, Jia Wang, Shitian Yan. A Networked Teleoperation System for Mobile Robot with Wireless Serial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Guilin China, 2009, 12(19-23): 2227-2231.  经调查,张雷列入其2014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申请书中的2项专利未获授权,但均标注为已获授权。论文1系张雷捏造,张雷还将自己篡改为论文2、3、4的第一作者,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但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实论文5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经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综合专业委员会)审议、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二十二次委务会议审定,决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撤销张雷2014年度获资助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3027),追回已拨资金,取消张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3年(2020年11月3日至2023年11月2日),给予张雷通报批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三个联合资助研究项目开始申请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报道,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合作研究项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以及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协议项目现已开始申请。   详情请见: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指南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协议项目指南
  • 基金委发布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结题有关通知
    日前,为做好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申请和2013年应结题项目结题等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通告如下:   一、资助结构与资助政策调整和规定   自2014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构和资助政策做部分调整和规定,详细内容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一)取消部分项目类型。   取消的项目类型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科普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和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二)合并与调整部分项目类型。   1.不再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允许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当年申请面上项目。   2.原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合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3.原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更名为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4.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不再实行部门推荐申请方式,改为申请人通过依托单位直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申请。   (三)上两年(本次指2012年和2013年)连续申请面上项目未获得资助(包括初审不予受理的项目)的申请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   (四)上年度获得面上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一年期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当年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同类型项目。   (五)避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复资助。   1.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已经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应当提交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复印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2.同一年度内,已经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二、项目申请   (一)项目申请接收。   1.自然科学基金委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集中接收工作自2014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法定节假日不办公,3月16日除外)。   2.2014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   3.不在集中接收申请范围的项目类型,其申请接收时间将另行公布。对于随时受理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二)申请书撰写方式。   除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书采用离线方式撰写外,其他各类型项目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   (三)申请人事项。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撰写申请书,并应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具体要求如下:   1.采用离线方式撰写申请书的申请人于2014年1月15日后访问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2014版申请书,不得使用以前版本的申请书。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向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和电子附件材料,以及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及附件材料。   2.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的申请人于2014年1月15日后登录ISIS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联系人申请开户),准确选择相应申请项目的资助类别和亚类说明,根据《指南》要求选择或填写附注说明,按照各类型项目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并将申请书附件材料电子化。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有关证明信、推荐信、承诺函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   (四)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鉴于有较多类型项目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并提交申请书,ISIS系统需要一定处理时间,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2.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对离线撰写的申请书可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MiniIRIS系统)打包上传或通过ISIS系统逐项提交 对在线撰写的申请书需通过ISIS系统逐项确认。   3.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ldquo 申请材料&rdquo 。请勿使用邮政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五)受理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4年5月5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   三、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条例》和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在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   1.项目负责人登录ISIS系统,按要求撰写结题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 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报告原件。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报告内容与电子版一致。   2.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应当使用&ldquo 成果在线&rdquo 方式收集本项目发表的论文。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报告 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报告内容。   3.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书摘要,请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注意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二)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于2014年2月21日至3月1日(16时以前)期间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通过ISIS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在规定的结题材料报送时间内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报告原件(一式一份)。   2.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结题材料时,还应报送本单位公函、结题项目清单及经单位审核签章的《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3.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结题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结题材料报送截止日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ldquo 结题材料&rdquo 。   四、项目材料接收   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申请书和结题报告,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项目材料。   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2014年3月16-20日期间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集中办公。   五、其他   (一)为保证2014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正常进行,ISIS系统联络网平台为依托单位提供的&ldquo 申请与在研项目检索&rdquo 功能于2014年3月10日停止服务。   (二)若依托单位名称等注册信息发生变化,应及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信息变更申请,以避免影响项目申请、拨款及联系工作。   (三)《指南》于2014年1月中旬发行,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四)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随时公布新的项目指南、通知通告和工作动态,并提供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申请书表格、项目指南等电子文件和有关操作说明,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及时访问、查询或下载相关文件。   (五)对ISIS系统操作和电子文件下载、录入、上传有困难的依托单位或申请人,请向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或各地区联络网组长单位咨询。   (六)申请书、结题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六、电话、网址和通讯地址   (一)咨询电话。   1.材料接收组电话 010-62328591   2.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电话 010-62317474   3.各项目类型咨询电话   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 010-62327230,010-62325557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等 010-62326872,010-62325562   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NSFC-新疆联合基金、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等 010-62328484   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 010-62327001   (二)各部门咨询电话。   数理科学部   62326910   62326911   化学科学部   62326902   62326906   生命科学部   62329190   地球科学部   62327157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62326887   信息科学部   62327929   管理科学部   62326898   医学科学部   62328952   62328941   办公室   62326883   计划局   62326980   政策局   62326986   财务局   62326760   62327016   国际合作局   62327001   纪检监察审计局   62327092   机关服务中心   62326949   (三)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http://www.nsfc.gov.cn/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系统)网址 https://isisn.nsfc.gov.cn/   (四)材料接收组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1月7日
  • 自然科学基金委:鼓励新范式科学研究,从0到1的突破
    自然科学基金委 医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020年12月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福院士出席会议。医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医学科学部主任张学敏院士主持会议。  高福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保障科学部资助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解决制约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张学敏院士就如何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作了说明,提出要鼓励新范式科学研究,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会议对医学科学部2017年度以及2014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分别进行了中期检查和结题审查,并对2021年度医学领域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拟立项领域进行了论证。会议期间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孙瑞娟研究员介绍了2020年度医学科学领域基金项目申请、受理与资助情况,同时,对医学科学部“十四五”暨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优化学科布局的情况作了说明。与会专家还对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医学领域战略调研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建议。  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特邀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事局相关负责人及医学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发布2个关于专项项目的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关于2022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交叉科学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交叉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等活动,交叉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2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一、定位、资助范围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科学传播和科普平台建设等活动。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包括以下3种类型:(一)交叉科学领域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下文简称“战略研究类”项目);(二)对交叉科学发展有益的专题研讨会议(下文简称“专题研讨类”项目);(三)对交叉科学领域发展发挥正向宣传作用的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下文简称“科学传播类”项目)。二、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专项项目。(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7日16:00时。2.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进行项目申报。3. 申请代码1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交叉科学部相应代码(T01:物质科学领域,T02:生命与健康科学领域,T03:智能与智造科学领域,T04:融合科学领域),申请代码2不填写。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进行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4. 项目资助额度为8~10万元/项,研究期限统一填写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5. 申请人应在项目名称中明确申请的科技活动类型,采用“XXX类:XXX(项目名称)”的结构。申请书正文应与所申请的类型相对应。“战略研究类”项目应包括:发展背景、发展规律与态势、发展目标、发展现状、优化布局、学科交叉与优先资助领域、核心科学问题、组织保障以及政策措施等。“专题研讨类”项目应包括:研讨主题的背景和意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专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科学传播类”项目应包括:科学传播及科普活动的必要性与需求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有效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对科学基金管理及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等。项目选题应与交叉科学部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及管理需求相匹配。科技活动项目预期成果中必须包括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活动总结/出版物/软件等;若申请获得资助,上述成果将是结题审查的重要依据。6. 本次申请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申请材料与预算编报要求的有关规定。7.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8.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1)本专项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2)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27日16:00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完成审核、确认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须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9.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本通知的相关内容。不符合管理办法、项目指南和本通告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三、咨询联系方式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话:010-62328382,Email:interdi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9月21日关于发布交叉科学部“自然科学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更好地揭示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促进对交叉科学的深入理解,加强顶层设计能力,交叉科学部现发布“自然科学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专项项目指南。一、拟资助方向拟资助项目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系统梳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脉络体系,阐释自然科学发展的逻辑与规律,提升对交叉科学的理解与认知;(二)通过对科学发展史中典型案例的剖析,阐释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学术思想来源和科学范式变革,重点阐述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科学家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三)通过对知识结构和逻辑的梳理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出版系列教材及科普著作,促进我国教育及科普事业的发展。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1年,项目执行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平均资助强度为50万元/项,拟资助1~2项。三、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资格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2. 申请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 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 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2022年10月27日16:00时。3.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专项项目”—“研究项目”进行项目申报。申请代码1选择T01,申请代码2不填写,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进行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4. 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27日16:00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并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四、咨询联系方式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电话:010-62328382;Email:interdi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9月21日

厂商最新资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