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

仪器信息网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专题为您整合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话题讨论。

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相关的资讯

  • 包信和院士被增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p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公布增选荣誉会士名单。经过提名、遴选,2016 年,包括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包信和在内的五位科学家脱颖而出,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orary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称号。包信和是继白春礼之后,第二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 /p p   包信和主要致力于新催化材料和高效能源转化过程研究。其团队将理论计算、模型催化以及技术催化相结合,并因此获得了许多对科学界和工业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突破,为碳资源高效运用的清洁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包信和发表学术文章超过 600 篇,发明专利 130 件,被他人引用次数超过 16000,并被授予了众多奖项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p p   为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设立荣誉会士制度。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需经英国皇家化学会国际委员会正式投票选举产生,并通过著名媒体向全球公示。颁发对象主要包括在化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对化学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以及对化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其它领域的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的皇家宪章规定,在全球范围内颁发的荣誉会士总数不超过 120 人。 /p p /p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当选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继今年4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Elected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UK, FRSC)后,新当选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UK, FRSB)。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致力于推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教育及学术活动、业界发展及生物科技研发,是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物学组织之一,汇聚各地出色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其由多个著名专业学会和学术组织共同组成,是英国皇家特许权威学术组织。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主要经专家推荐,经会士委员会(Fellow Council)选举,在不同学科领域对生物及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成为会士(“Fellowship is the most prestigious grade of RSB membership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 (RSB) have achieved distinction in the field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teaching or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y”)。  吕海涛介绍:https://scsb.sjtu.edu.cn/Professor/11837.html  学习经历  2004年9月-2009年6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生药学(硕博连读) 博士学位  Ph.D., in Pharmacognos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00年9月-2004年7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学士学位  B.SC.,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工作经历  吕海涛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QUT校长特聘教授席,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交通大学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首席专家。2009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生药学博士学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向),师从王喜军教授,2009-2013年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合作导师Peter C. Dedon教授等。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在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Molecular Cellar Proteomics等著名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53篇,论文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Reviews Urology等著名杂志引用1400余次。近五年在国内外一流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5次,大会邀请报告40余场次,被国外著名高校邀请报告6次。Faculty Member-Faculty Opinions (Faculty1000 Prime), 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 任Phytomedicine (Q1, TOP期刊)副主编,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Q1, TOP期刊)Section主编,ACS Pharma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和Proteomics 编委,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Q1, TOP期刊)青年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澳大利亚NHMRC基金会和香港Food and Health Bureau (FHB)基金会评审专家 澳门大学等著名高校Faculty Promotion评审专家。  2021年4月-至今 英国皇家化学会 会士 (FRSC)  Elected Fellow,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in UK  2021年7月-至今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 会士 (FRSB)  Elected Fellow,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 in UK  2016年9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 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Faculty Director, PhD. Supervisor  Laboratory for Functional Metabolomics Science  Shanghai Center for Systems Bio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20年8月-至今 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 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Adjunct Professor, PhD Supervisor  School of Pharmacy,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年7月-2016年7月 QUT 校长特聘教授席 (国际人才基金,Adjunct Faculty)/博士生导师  QUT Vice Chancellor Research Fellow, PhD. Supervisor  2012年9月-2016年9月 重庆大学药学院(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助理  Professor, Assistant Dean,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hD. Supervisor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9年9月-2013年1月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后研究员  Postdoctoral Fellow (Associate),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IT Smart Center/Dept. Biological Engineering  人才奖项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y, FRSC)  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 FRSB)  Faculty Member, Faculty Opinions (Faculty1000 Prime)  QUT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  重庆大学百人计划(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计划(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学会兼职与审稿人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 副秘书长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专委会(青委会)常务理事  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委会 理事  中国药理学学会分析药理学专委会 理事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荣誉会员  国际代谢组学学会 会员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委员会 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生事务委员会 委员  澳门科技大学药学院 兼职教授/博导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客座教授  Phytomedicine (Elsevier) 副主编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Elsevier) Section 主编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副主编  Proteomics (Wiley) 编委  ACS Pharma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编委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Elsevier)青年编委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青年编委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青年编委  《药学学报》青年编委  《色谱》杂志 青年编委  Acupu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青年编委
  •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期刊文献将永久免费开放
    10月26日,英国皇家学会宣布将其世界知名期刊实行永久性免费在线开放。这意味着皇家学会近70年来的六万份科学论文可以完全被免费公开使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也包括牛顿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达尔文年轻时期的科研作品,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报告等等。   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期刊出版者,其第一份刊物《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于1665年首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采用同行评议机制的科学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   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委员会主席、皇家学会会员费里斯(Uta Frith)表示非常高兴能将这一宝贵的资源向全世界开放,这将为人们研究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中机遇,也由助于人们了解皇家学会的发展历史。
  • 大连化物所林励吾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林励吾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收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通知,林励吾院士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历史悠久,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有资格被推选为其会士。 至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已有包括李灿院士、张存浩院士、沙国河院士在内的四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林励吾院士简介: 林励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咨询委员会主任,催化学报主编,“Catalysis Letters”,"Topics in Catalysis”等国际刊物编委。目前结合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需求从事催化剂及催化过程研究,涉及催化反应化学,催化新材料、新工艺,催化剂表面结构和反应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在60年代,林励吾和同事们研制出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及工艺,缓解了当时国内航空煤油短缺的严重问题。70年代与石油部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多金属重整催化剂。80年代研制出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生产洗涤剂原料。这些催化剂都在工业上应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基础研究方面,他和学生们长期从事金属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制备科学、烃类转化、无机膜及催化材料、C1化学、F-T合成,及甲烷转化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概念。从1990年至今,他和合作者先后在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191篇。SCI他人引用757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研究生10多名,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64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二等奖4项,石油部、中石化一等奖各一项。另有2项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得何粱何利基金奖。 更多阅读 沙国河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张存浩院士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 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
    为表彰我国青年化学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化学科学的发展,中国化学会根据“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奖励条例规定,组织了2011年度的推荐、评审工作。根据评审委员会评定,决定授予四名同志为“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人,他们是:   王树,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王鹏,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施章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游书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李静海、张杰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官方网站7月12日公布其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李静海,化学工程专家,亚洲科学院协会主席,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院院士等。他主要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量化设计和放大的研究,提出基于颗粒尺度、颗粒聚团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两相非均匀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 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杰   张杰,光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他还是德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   英国皇家工程院2011年新增选6位外籍院士,另4位院士分别来自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澳大利亚。
  • 英国皇家学会公布2012年奖项得主
    7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官方网站宣布了其2012年度19个奖项的获得者,共计21人。   据了解,获奖的科学家来自各个领域,奖项旨在表彰他们杰出的工作以及对同行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今年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授予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英国MRC线粒体生物中心主任John Walker教授,以表彰他在线粒体ATP合成机制研究方面的开拓性工作。科普利奖章被认为是世界最古老的科学奖项之一,第一次颁发在1731年,比诺贝尔奖早170年。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法拉第、爱因斯坦、霍金等均获过科普利奖章。   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教授Tom Kibble、爱丁堡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Kenneth Murray和墨尔本大学化学系教授Andrew Holmes则获得了皇家学会另一最具声望的奖项——皇家奖章(Royal Medals)。   迈克尔法拉第奖(Michael Faraday Award)授予了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杰出工作的Brian Cox。他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在BBC做过多档科普节目。   “所有获奖者代表了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我们很高兴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认可。”皇家学会会长Paul Nurse如是说。   据悉,颁奖仪式将于11月30日举行。   英国皇家学会各奖项全部获奖名单(英文)
  •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记者5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世界著名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最近公布新当选会员名单,中科院院长、纳米科技研究专家白春礼当选为其外籍会员。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公报说,&ldquo 白春礼是纳米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rdquo ,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2012年,白春礼成功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这是30多年来中国籍科学家首次担任这一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领导人。   白春礼目前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日本化学会荣誉会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德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10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职务。   英国皇家学会此次共选举产生50名会员和10名外籍会员,与白春礼一同当选为外籍会员的科学家还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博士等,他们各自在纳米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等诸多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 纳斯爵士评价称,&ldquo 不论是在学术界、工业界或者政界,这些新当选的科学家都已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dquo 。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且唯一未中断过运行的科学学会,自1915年以来,英国皇家学会的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会员为终身荣誉,分为皇家会员、英籍会员、外籍会员、荣誉会员,通过选举产生,代表英国科学界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社会荣誉,包括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等著名科学家都曾是该学会会员。
  • 林炳承研究员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林炳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研究员于近日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林炳承研究员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以医学诊断和药物筛选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背景,在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发展及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成立于1841年,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根据专家推荐,学会每年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林炳承研究员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李灿院士、张存浩院士、林励吾院士、沙国河院士和包信和院士之后又一位获此荣誉的专家。   附录:在芯片上构建实验室——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教授
  • 秦建华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12月18日,收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席Dominic Tildesley教授来函: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秦建华研究员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秦建华长期从事微流控芯片与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材料制备、组织器官仿生、快速生化检验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功能化微流控芯片系统,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先后担任国际刊物Biomicrofluidics和Lab on a Chip副主编。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之一。根据专家推荐,学会每年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出色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 刘有成院士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日前,中国科大刘有成院士接到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席Jim Feast教授亲笔署名的信件,通知他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英国及国际上一些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被推选为会士。   刘有成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以及辅酶NAD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作为中国科大的资深院士,刘先生心系祖国,心系科大,为激励学生成为栋梁之材,前不久他将自己个人积蓄30万元捐赠给学校,设立了“刘有成奖学金”,作为给中国科大五十华诞的一份贺礼。
  • 清华张新荣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   日前,接到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的通知,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新荣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这是继张希和帅志刚入选后,化学系第三位教授入选。   英国皇家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欧洲最大的化学科学团体。   附录1:张新荣简介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学士)。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硕士)。1997年毕业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1984-1993年在陕西师大化学系工作。1993-1998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工作。1998- 至今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谱 / 质谱分析的方法、仪器和应用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他人引用1700余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等。   附录2:元素形态分析——一个环境与食品安全检测的新领域 ——访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张新荣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21年4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吕海涛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PI/博导,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AAAS荣誉会员等等。被聘为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被昆士兰科技大学授予权威的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QUT Vice Chancellor Research Fellowship (2/10))。长期担任著名SCI检索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Q1 TOP杂志, IF 5.9)Section 主编, Phytomedicine (Q1 TOP杂志,IF 4.3)副主编等。担任澳门大学等著名高校Faculty Promotion 评审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NHMRC基金评审专家。  吕海涛课题组突破传统代谢组学方法的分析精度和应用尺度,一直聚焦于功能代谢组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及其应用于微生物源/中药源功能天然产物的治疗发现研究,和相关挑战性前沿科学问题的原创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人才基金等10余项课题。发表SCI检索权威论文53篇(论文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Protocol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引用1300余次。国内外一流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4次,一流学术大会和海外著名高校邀请报告30余场次。  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和欧洲最大的化学科学团体,也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国际权威学会之一。学会会士(Fellow)中包括近80位诺贝尔奖得主。该学会每年根据专家推荐,增选英国及世界各国在化学领域做出推动学科发展级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 论文歧视事件发酵:16名委员辞职抗议,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呼吁消除歧视(性别歧视、种族主义、LGBTQ+等)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近日,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因在线发表(just accepted)涉及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不当言论的评述性论文,被业界“声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606/540548.shtml" target=" _blank" i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详情回顾:诋毁中国化学家团体?中国化学会官方谴责作者,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主编回应致歉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i /a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论文歧视性”事件持续在发酵,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紧跟事件进展。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id=" 98318" data-tools=" 135编辑器"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5px 13px 0px text-align: left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flex-end " section style=" border: 2px solid rgb(255, 255, 255) border-image: none width: 35px height: 35px box-shadow: 5px 5px 0px rgba(203,49,63,0.5) transform: rotate(0deg) background-color: rgb(203, 49, 63)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oz-transform: rotate(0deg) -o-transform: rotate(0deg) " sectio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bold " 0 span title=" " class=" autonum" data-num=" 2" data-original-title=" " 1 /spa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135brush" style=" color: rgb(51, 51, 51) letter-spacing: 1.5px padding-left: 12px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bold box-sizing: border-box " data-brushtype=" text" 涉事期刊16 名顾问委员辞职抗议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height: 1px overflow: hidden margin-top: 4px margin-left: 5px border-bottom-color: rgb(203, 49, 63) border-bottom-width: 3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x-sizing: border-box " contenteditable=" false"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目前《德国应用化学》16 名顾问委员辞职抗议、涉事编辑被停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下为抗议书原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width=" 531" height=" 554" title=" 16名德国应用化学委员辞职抗议.jpg" style=" width: 531px height: 554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16名德国应用化学委员辞职抗议.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15463e7-e01d-4959-8b9c-c2b90c4c6f8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抗议书原文 /strong /span /p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id=" 98318" data-tools=" 135编辑器" section style=" margin: 10px 5px 13px 0px text-align: left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flex-end " section style=" border: 2px solid rgb(255, 255, 255) border-image: none width: 35px height: 35px box-shadow: 5px 5px 0px rgba(203,49,63,0.5) transform: rotate(0deg) background-color: rgb(203, 49, 63)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oz-transform: rotate(0deg) -o-transform: rotate(0deg) " sectio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bold " 0 span title=" " class=" autonum" data-num=" 3" data-original-title=" " 2 /spa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135brush" style=" text-align: left color: rgb(51, 51, 51) letter-spacing: 1.5px padding-left: 12px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bold box-sizing: border-box " data-brushtype=" text" 英国皇家化学会为平等发声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class=" assistant" style=" height: 1px overflow: hidden margin-top: 4px margin-left: 5px border-bottom-color: rgb(203, 49, 63) border-bottom-width: 3px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box-sizing: border-box " contenteditable=" false"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事件过后,英国皇家化学会第一时间发声呼吁消除歧视和不平等。原文大意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width=" 539" height=" 381" title=" 英国皇家学会 发文谈包容性.png" style=" width: 539px height: 381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英国皇家学会 发文谈包容性.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01e93a27-ce94-4154-b62d-8aa92adce8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对 LGBTQ+ /span 人群的偏见以及许多其它形式的不平等现象也存在于化学科学领域 —— 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机构层面,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我们的某些同行仍然持有过时、冒犯和歧视的态度。我们不应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在工作、文化和更广泛的社会中,多样性和平等性都是振奋人心的强大优势。数十年研究所获得的压倒性证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结论,而且我们也认为这是在道德上唯一可被接受的立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作为专业性的化学学术团体以及为化学科学发声的力量,我们有责任尽一切努力消除化学科学中的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以上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以英文原文为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title=" 英国皇家学会 呼吁消除障碍.pn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英国皇家学会 呼吁消除障碍.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e6f7b178-00e8-4972-85ba-f9a5c69aa5d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strong 消除女性从事科学的障碍(图源:RSC官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很多对科学感兴趣且富有才华的女性不得不因为客观原因而离开科研岗位。许多留在学术界的优秀女科学家们并没有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职业进阶机会。通过大规模的调查、访谈和焦点小组,英国皇家化学会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发表了《Breaking the Barriers》报告,呼吁学术界更好地认识到女性在化学科学领域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并为这些障碍的破除而付出努力。 /p
  • 英国皇家化学会推出开放获取新模式
    近日,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于京举办的化学学术活动上,其推出的&ldquo Gold for Gold&rdquo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受到国内学者关注。   据介绍,这是一种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出版模式。学校图书馆订购了RSC Gold后,会收到一定数量的优惠码,而每个优惠码都可用来免费发表一篇文章。因此,不仅学校能浏览英国皇家化学会的41本国际期刊、数据库和杂志,学校研究人员更可以利用附加的优惠码发表文章,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作为国际化学界领先的组织之一,英国皇家化学会一直致力于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化学领域的国际交流。
  • 新拓仪器祝贺欧阳钢锋教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公布了2014年会士增选名单,新拓公司固相微萃取项目技术顾问欧阳钢锋教授成功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欧阳钢锋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SCI刊物Trends Anal. Chem.的副主编,是国际领先的微萃取及分离技术科学家。 近年来,新拓公司在欧阳教授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固相微萃取研发项目,已经成功开发出固相微萃取探针、MASS-6027固相微萃取仪等产品,并与多个国家的用户和经销商展开合作。欧阳教授参与新拓公司与德国厂商洽谈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术团体和欧洲最大的化学科学团体,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权威学术机构之一。它是由致力于化学科学的人员组成,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性团体。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将所有盈余都重新投入到慈善活动中,比如化学国际交流、主办化学期刊、会议、科学研究、教育以及向公众传播化学科学知识。英国及国际上一些在化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和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被推选为会士。 我们再一次祝贺欧阳教授成功当选!链接:欧阳教师当选RSC会士http://ce.sysu.edu.cn/spme/news/22849.htmlRSC官网http://www.rsc.org/
  • 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交流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经过公开征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共收到与英国皇家学会(RS)合作交流项目191项,经初步审查并与英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11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 序号 学科代码 项目名称 中方申请人 中方申请人单位 英方申请人 英方合作单位 1 A011201 安全约束最优潮流的样本平均近似方法 童小娇 衡阳师范学院 Huifu Xu 南安普敦大学 2 A030101 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分析与研究 李惕碚 清华大学 Tom Shanks 杜伦大学 3 A040403 香蕉形液晶的新型光折变效应 项颖 广东工业大学 Helen Gleeson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4 A050702 短波长超短脉冲辐射自由电子激光研究 邓海啸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Brian McNeil 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物理系 5 A050202 夸克味物理的格点QCD研究 刘朝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Matthew Wingate 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 6 A040409 金属纳米线阵列的亚波长等离子体孤子的形成 叶芳伟 上海交通大学 Nicolae Panoiu 伦敦大学学院 7 A01 交互作用分枝系统与排队网络的随机建模 李俊平 中南大学 Anyue Chen 英国利物浦大学 8 A010103 主动脉夹层的分析方法和并行FEM模拟技术 聂玉峰 西北工业大学 Nicholas Hill 格拉斯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9 A020311 沙质斜坡切向水流-渗流共同作用下的环境水动力研究 谢立全 同济大学 Ya-kun Guo 阿伯丁大学工学院 10 A0108 非线性守恒律及相关问题的分析 张永前 复旦大学 Gui-Qiang Chen 英国牛津大学 11 A050401 多束离子同时辐照/注入和原位表征 郭立平 武汉大学 Nianhua Peng 萨里大学离子束中心 12 A040409 高激光损伤阈值的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计算机辅助设计 林哲帅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Paul Bristowe 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 13 A020314 使用反问题分析方法、波长扫描干涉和磁共振技术研究主动脉根部的性质 周延周 广东工业大学 Ricky Wildman 英国,拉夫堡大学 14 B061201 具有抗生物垢性能的新型纳米氧化镁复合材料制备及评价研究 宁桂玲 大连理工大学 Qi Zhao 邓迪大学 15 B0306 传感和催化中的多界面过程研究 龙亿涛 华东理工大学 Frank Marken 巴斯大学 16 B040308 新型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徐铜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John Robert Varcoe 萨里大学 17 B060306 磷酸促进型掺锆二氧化硅纳米管/聚偏氟乙烯杂化膜的研究 张裕卿 天津大学 Xianfeng Fan 爱丁堡大学 18 B05 新型纳米药物输运的方法学研究 朱俊杰 南京大学 yiming CHAO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19 B0103 卤化多孔超分子有机框架材料:存储与分离 吕健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Martin Schrö der 诺丁汉大学 20 B070302 超声/非均相氧化体系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张晖 武汉大学 David Bremner 阿伯泰邓迪大学 21 B030301 类沸石多级有序骨架结构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唐颐 复旦大学 Yongde Xia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工程,数学和物理科学学院功能材料组 22 B060306 金属有机骨架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手性分子识别和选择性分离研究 金万勤 南京工业大学 Kang Li 帝国理工学院 23 B070302 处理老龄渗滤液的垃圾生物反应器脱氮研究 谢冰 华东师范大学 Jan Dofing 纽卡斯尔大学 24 B040502 仿绿色体树枝状色素分子的光学性能机理 贾欣茹 北京大学 Yanyan Huang 剑桥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系 25 B0405 自组装形成用于靶向药物传输和可控释放纳米粒子的研究 杜建忠 同济大学 Caglar Remzi Becer 华威大学 26 B070403 镉胁迫下植物绕过DNA损伤检验点的研究 刘宛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Dennis Francis 英国卡地夫大学 27 B020104 新型活性分子骨架的催化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研究 邓卫平 华东理工大学 John Fossey 伯明翰大学 28 C010201 Streptomyces jamaicensis的天然产物的化学与生物合成多样性研究虞沂 武汉大学 Hai Deng 阿伯丁大学 29 C1803 猪口蹄疫病毒CTL表位的设计和筛选 高凤山 大连大学 Yanmin Li 英国动物健康研究所Pirbright实验室 30 C040501 中国蚜小蜂科生物系统分类、DNA 条形码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黄建 福建农林大学 Andrew Polaszek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31 C060502 根瘤菌比较基因组与进化 陈文新 中国农业大学 Peter Young 约克大学 32 C0606 群体感应在Serratia plymuthica与植物寄主跨界信号交流中的作用 曹军 江苏大学 Miguel Cámara 英国诺丁汉大学 33 C0402 黑暗中的演化——洞穴鱼类平行辐射的系统演化基因组学分析 赵亚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Bernd Hä nfling 赫尔大学 34 C010702 欧亚大陆两栖动物壶菌的比较种群基因组学 李义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Matthew Fisher 倫敦帝国学院 35 C170202 基于 RNA 测序的植物耐旱性比较研究 王锁民 兰州大学 Anna Amtmann 格拉斯哥大学 36 C180503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IVA基因调节子与疫苗研究 雷连成 吉林大学 PAUL LANGFORD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医学院儿科系分子传染病组 37 C090105 对不公正行为惩罚中的情绪效应 朱莉琪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Michaela Gummerum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院 38 C200103 动物性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代谢研究新技术平台构建 陈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Olena Doran 西英格兰大学 39 C120112 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纺锤体形成检查点的功能研究 那洁 清华大学 Peter Andrews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干细胞中心 40 C1704 华北地区熊蜂鉴定导航系统的构建 安建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Paul Hugh Williams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昆虫系 41 C031201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植物分化与物种共存 黄双全 武汉大学 William Armbruster 英国 普茨茅斯大学 生物科学院 42 C020502 种子发育过程中控制胚乳细胞凋亡基因的鉴定 杨素欣 山东师范大学 Justin Goodrich 爱丁堡大学植物分子科学研究所 43 C040203 青藏高原沙蜥的物种形成 金园庭 中国计量学院 Richard Brown 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 44 C090101 阅读中的字母/汉字位置编码:一项关于汉语和英语的跨语言研究 李兴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Simon Liversedge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院 45 C080105 利用尿细胞和 VHL 基因编辑建立肾癌体外细胞模型 MA Esteban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Patrick Maxwell 伦敦帝国学院医学部肾脏实验室 46 D0207 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成藏流体活动定年 沈传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David Selby 英国杜伦大学地球科学系 47 D0205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热液流体作用与铂族元素活动性比较研究 王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Hazel Prichard 卡地夫大学地球和海洋学院48 D010507 锌镉污染土壤伴矿景天-水稻轮作下的土-植微界面过程研究 吴龙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Hao Zhang 兰卡斯特大学 49 E020803 双层结构超疏水植物叶片上的毛细爬行行为 郭志光 湖北大学 Haifei Zhang 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 50 E070501 高压电磁装备磁化建模的改进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庆民 山东大学 Wah Hoon Siew 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51 E010901 热电磁对流对纯Ni及Cu-Ni二元合金过冷熔体中枝晶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高建荣 东北大学 Koulis Pericleous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数值模拟与过程分析中心 52 E050501 摩擦磨损精密测试技术及设备 杨学锋 济南大学 Mao Ken 英国华威大学 53 E0508 齿轮精密轧制成形理论及工艺研究 王宝雨 北京科技大学 Jianguo LIN 帝国理工大学 54 E0107 热变形对氮化物强化低活化马氏体耐热钢中氮化物析出行为的影响 严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wei sha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55 E060408 高层建筑火灾中外壁面开口火焰溢出行为研究 胡隆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Michael Delichatsios 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火灾安全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 56 E050301 基于数学形态谱的人体功能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阳建宏 北京科技大学 Xianghong Ma 英国艾斯顿大学 57 E060407 固体废物热解碳吸附烟气中单质汞 沈伯雄 南开大学 Williams Paul T. 利兹大学 58 E080701 能源与环境目标下的交通网络设计优化研究 陈群 中南大学 Haibo Chen 利兹大学交通研究所 59 E0605 气力输送中颗粒荷电特性及静电传感器信号失准研究 周宾 东南大学 Jianyong Zhang 蒂赛德大学 60 E051102 金刚石砂轮地貌的精密测量和表征 崔长彩 华侨大学 Xiangqian Jiang 赫德斯菲尔德 61 E050202 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关键技术深入研究 林勇刚 浙江大学 Xiandong Ma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62 E090102 流域汇流模型尺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李致家 河海大学 YI HE 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63 E080506 非一致地震激励作用下近海超长沉管隧道的破坏机理研究 陈之毅 同济大学 Nicholas Alexander 布里斯托尔大学 64 E060502 基于高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新型直接太阳能制氢系统的构建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 Junwang Tang 伦敦大学学院 65 E010503 负泊松比金属橡胶材料形变机理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马艳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Fabrizio Luciano Scarpa 布里斯托尔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66 E060203 涡轮叶顶泄露流中三维涡流结构与激波的互动效应 张强 上海交通大学 Li He 牛津大学 67 E080704 High speed railwayoptimal room layout selection based on environmental noise analysis 吴小萍 中南大学 Benjaming Heydecker 伦敦大学学院 68 E041606 腐蚀与磨损自敏减摩涂层的研究 李文生 兰州理工大学 Shuncai Wang 南安普敦大学, 国家先进摩擦学中心 69 E0503 用‘超模型’定位有限元模型的误差 臧朝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Michael Friswell 斯旺西大学 70 E060605 缸内直喷汽油机喷雾及燃烧可视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王建昕 清华大学 Hongming Xu 英国伯明翰大学 71 E060304 仿生表面微纳米尺度流动与相变传热 徐进良 华北电力大学 Yuying Yan 诺丁汉大学 72 E091001 深海顶张力立管参激—涡激耦合振动研究 唐友刚 天津大学 Nigel Barltrop 英国格拉斯哥市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73 E0509 精密系统表面形貌测量与建模 金鑫 北京理工大学 Paul Scott 哈德斯菲尔德大学 74 E080805 高温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动态抗冲击性能研究 霍静思 湖南大学 Feng Fu 布拉德福德大学 75 E050601 面向创新设计的知识融合与协作通信的联合研究 胡洁 上海交通大学 Xiaohong Peng 阿斯顿大学 76 E080601 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的全比尺试验和DEM模拟 边学成 浙江大学 Jian-Fei Chen 英国爱丁堡大学 77 E051102 用于航空燃油密度检测的乐甫波器件 陈智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McHale Glen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 78 E050902 效率20%以上晶硅太阳电池用纳米硅墨低成本制备基础研究 汪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Qi Zhang 克兰菲尔德大学 79 E090303 鱼类行为对水力特征的响应 石小涛 三峡大学 Paul Kemp 南安普敦大学 80 E080510 地震损伤对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的影响 李胜才 扬州大学 Dina D'Ayala 英国巴斯大学 81 F020508 图像分类中的局部泛化误差SVM 优化方法 吴永贤 华南理工大学 Daming Shi 英国米德萨克斯大学 82 F010705 声表面波驱动碳纳米管生物传感器的构筑及应用研究 胡平安 哈尔滨工业大学 Richard Fu 西苏格兰大学 83 F040306 有机-无机杂化太阳电池异质结的光电性能调控研究 孙宝全 苏州大学 Henning Sirringhaus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84 F010406 基于计算智能技术的集成生物标记识别研究 朱泽轩 深圳大学 Shan He 伯明翰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85 F010104 物联网环境中基于情景感知与规则推理技术的自动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胥正川 复旦大学 Kenneth Turner 斯特灵大学 86 F020502 超窄基线双目图像高精度亚像元匹配研究 刘怡光 四川大学 Jianguo Liu 帝国理工大学 87 F030603 面向野外场景的空中-地面多机器人协作环境探索 庄严 大连理工大学 Huosheng Hu 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学院, 艾塞克斯大学 88 F020202 Measurement-based Approaches to Managing Inconsistency in Software Requirements 牟克典 北京大学 Weiru Liu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89 F030120 分布式环境下多学科CAE异构系统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技术 张和明 清华大学 Hongwei Wang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机械与设计工程系 90 F02 基于隐函数的血管几何建模 田捷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Qingde Li 赫尔大学 91 F010202 逼近理论性能增益的无线网络编码实现方案和先进技术 彭木根 北京邮电大学 zhiguo ding 纽卡斯尔大学 92 F010703 低温下药片的超高分辨率太赫兹时域成像 金飚兵 南京大学 YaoChun Shen 英国利物浦大学 93 F030212 基于智能计算的大规模随机多级库存优化策略研究 宋士吉 清华大学 Kang Li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94 F020701 混沌系统在数字域的动力学退化 李澄清 湘潭大学 Shujun Li 萨里大学 95 F030117 GPS/SINS超紧耦合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 王新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Shaojun Feng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96 F030406 基于稀疏图嵌入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钟德星 西安交通大学 Edwin Hancock 约克大学 97 F010306 集成学习中个体学习器的互补性研究 曾晓勤 河海大学 Shengli Wu 阿尔斯特大学 98 F040403 低比导通电阻的SOI功率MOSFET及其集成技术 罗小蓉 电子科技大学 Florin Udrea 剑桥大学 99 F040302 电泵浦有机半导体激光 赖文勇 南京邮电大学 Ruidong Xia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100 F020809 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支撑的博弈市场模型研究 李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Xiaotie Deng 英国利物浦大学 101 F020106 面向对象程序的模块化验证:理论和技术 裘宗燕 北京大学 Shengchao Qin 英国,提赛得大学,计算学院 102 F010402 基于手背静脉识别的安全认证 王一丁 北方工业大学 Lik-Kwan Shark 英国中兰开夏大学 103 F030511 基于人-机器人协作的智能共享控制 马宏宾 北京理工大学 Phil Culverhouse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机器人及神经系统中心 104 F010102 算术码码谱及其应用研究 方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Xingang Wang 考文垂大学 105 F020208 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可信保障技术研究 李建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Lu Liu 英国德比大学 106 F030116 基于强化学习的风力发电机组浆距角优化控制 秦斌 湖南工业大学 Zi-Qiang Lang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107 F020501 基于不确定性可视分析的流体动画参数控制 杨旭波 上海交通大学 Feng Dong 英国贝德福德大学 108 F030406 复杂场景下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 孙哲南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Norman Poh 英国萨里大学 109 F010404 视频异常排序 姚远 北京大学 Tao Xiang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110 G0312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产业生态系统关键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耿涌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Dabo Guan 英国利兹大学 111 G0110 不确定环境下双边装配线平衡方法研究 胡小锋 上海交通大学 Wenjuan Zhang 华威大学商学院 112 H0507 醛固酮的非基因组作用: 通过ATP自分泌/旁分泌调控肾上皮钠通道活性 张彦军 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Yuri Korchev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113 H1618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线粒体在脑胶质瘤干细胞中抗凋亡作用的研究赵宁辉 昆明医学院 Qian An 朴茨茅斯大学 114 H2708 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谭周进 湖南中医药大学 Niall Logan 英国Glasgow Caledonian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 115 H2201 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性脊髓损伤髓鞘再生作用研究 游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Chao Zhao 剑桥大学 116H1606 Protease Nexin-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徐丹梅 华中科技大学 Ruth Muschel 牛津大学 117 H1204 基因治疗新策略对视网膜神经变性疾病有效性的活体实时评估研究 吴继红 复旦大学 LI Guo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眼科研究所 118 H2819 一种用于从药用植物中获取先导化合物的色谱联用方法研究 张敏 华东理工大学 Svetlana Ignatova 布鲁内尔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联系人:国际合作局西欧处 李文聪 范英杰   电 话:010 6232 7014, 010 6232 5309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liwc@nsfc.gov.cn, fanyj@nsfc.gov.cn
  • 2019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全榜单
    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按照综合化学类、材料类、物理化学类、能源与可持续类、无机化学类、有机与药物化学类、环境科学类、分分析、生物与化学交叉等大类进行划分,在每个大类中按照论文的被引次数进行排序。将 2017、2018 年发表的论文在 2019 年的被引频次在全球排名前 1% 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了通讯作者来自于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后根据通讯作者的信息整理出“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列表。  近日,2019年榜单已陆续发布,仪器信息网将各类榜单进行了汇总,共有415位中国作者入选2019年英国皇家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列表。(以下名单无前后顺序)  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综合化学类 白若鹏重庆大学步文博华东师范大学曹荣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少永四川大学陈浩铭台湾大学陈大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烽西安交通大学陈涛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令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冠英哈尔滨工业大学陈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长伦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成会明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池振国中山大学丁松园厦门大学范壮军哈尔滨工程大学冯玮复旦大学傅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建国武汉理工大学郭新闻大连理工大学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何纯挺中山大学洪学传武汉大学胡文平天津大学黄飞鹤浙江大学黄鹏深圳大学吉岩清华大学姜波江苏师范大学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蓝宇重庆大学雷廷平华侨大学李兴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富友复旦大学李先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剑锋厦门大学李祥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叔全中南大学林伟英济南大学林静深圳大学刘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鸣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凤玉大连理工大学刘进轩大连理工大学刘碧录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鲁统部天津理工大学马凤才辽宁大学潘国庆江苏大学钱国栋浙江大学渠凤丽曲阜师范大学沈明武东华大学石枫江苏师范大学施剑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史向阳东华大学宋术岩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宋春山大连理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孙旭平电子科技大学孙耀华中师范大学孙世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萌涛北京科技大学谭必恩华中科技大学谭平恒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童明良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屠树江江苏师范大学王心晨福州大学王博北京理工大学王成亮华中科技大学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王飞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危岩清华大学闻利平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吴季怀华侨大学吴宇平复旦大学夏吾炯哈尔滨工业大学谢劲南京大学邢华斌浙江大学邢明阳华东理工大学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艺军福州大学许建斌香港中文大学徐建铁华南理工大学严锋苏州大学杨青西安交通大学余孝其四川大学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振涛南京大学喻国灿浙江大学(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法标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俞寿云南京大学曾海波南京理工大学张兵天津大学张志明天津理工大学张洪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亚杰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华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锦北京大学张书圣临沂大学张强清华大学张泽会中南民族大学张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张袁健东南大学张晓兵湖南大学张金龙华东理工大学张新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赵娟中山大学赵勇河南大学郑炎松华中科技大学智林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江中南大学朱宏伟清华大学朱成建南京大学邹志刚南京大学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材料类包西昌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蔡孟秋湖南大学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陈光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玉金哈尔滨工程大学陈海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中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池振国中山大学丁辉中国矿业大学董显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杜淼郑州轻工业学院杜亚平南开大学段炼清华大学段吉安中南大学房晓勇燕山大学顾宏伟苏州大学顾晓重庆大学郭志光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奎华山东大学何农跃东南大学何军中南大学贺艳兵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胡陈果重庆大学姬广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赖跃坤苏州大学李立宏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李东升三峡大学李建丰兰州交通大学李春电子科技大学李越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李春燕哈尔滨工程大学李卫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兴华西北大学梁瑞虹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春森郑州轻工业学院刘生忠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献明洛阳师范学院卢英杰郑州大学马录芳洛阳师范学院马建中陕西科技大学马忠雷陕西科技大学木士春武汉理工大学彭争春深圳大学渠凤丽曲阜师范大学单崇新郑州大学邵路哈尔滨工业大学邵光杰燕山大学邵进军南京工业大学宋延林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宋宏伟吉林大学孙旭平电子科技大学汤龙程杭州师范大学陶凯宁波大学王志飞东南大学汪宏西安交通大学王鸿静浙江工业大学王丽熙南京工业大学王海宇吉林大学王静中山大学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危岩清华大学魏志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吴竹莲西南大学吴明娒中山大学吴伟武汉大学吴兴隆东北师范大学吴昊四川大学谢志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邢宏龙安徽理工大学闫培光深圳大学杨会静唐山师范学院杨志涌中山大学杨栋陕西师范大学易院平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殷小伟西北工业大学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袁杰中央民族大学张小勇南昌大学张楷亮天津理工大学张晗深圳大学张浩力兰州大学张华新加坡赵乃勤天津大学郑敏长春工业大学周子渊中国农业大学周迪西安交通大学朱春玲哈尔滨工程大学朱满洲安徽大学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物理化学类张德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建荣浙江师范大学陈祥树江西师范大学陈红征浙江大学陈建中山东交通学院陈宝玖大连海事大学陈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戴洪兴北京工业大学董红军江苏大学董锦明南京大学高鹏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国华华东师范大学郭强辽宁大学绿源能源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郭三栋西安邮电大学侯廷军浙江大学胡斌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胡文平天津大学黄慧苏州大学黄敏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靳治良北方民族大学康振辉苏州大学李鑫华南农业大学李学兵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李朝晖福州大学李妍北京科技大学李庆忠烟台大学李永庆辽宁大学李先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学锋湖北工业大学刘温霞齐鲁工业大学刘阳苏州大学刘中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治田武汉工程大学卢章辉江西师范大学马宁哈尔滨工程大学牟天成中国人民大学牛晓宇黑龙江大学牛承岗湖南大学潘勇西南石油大学萨百晟福州大学施敏敏浙江大学宋爽浙江工业大学孙志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予罕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孙振宇北京化工大学孙明磊东南大学汤文成东南大学田宝柱华东理工大学王风云南京理工大学王忠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王剑波北京大学王进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现堪萨斯大学)汪萨克金陵科技学院魏迎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波福州大学吴西林浙江师范大学吴再生福州大学徐安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运华天津大学徐赛大连海事大学严凯中山大学杨宗献河南师范大学叶青北京工业大学于雪莲中国地质大学袁忠勇南开大学曾光明湖南大学曾大文华中科技大学张金龙华东理工大学张泽会中南民族大学张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张小涛天津大学张华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赵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赵景祥哈尔滨师范大学朱宇君黑龙江大学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能源与可持续类包信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曹少文武汉理工大学陈军南开大学陈立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煜陕西师范大学党锋山东大学董崇礼淡江大学杜红亮空军工程大学何良年南开大学何卫民湖南科技学院黄飞华南理工大学黄福志武汉理工大学黄洪伟中国地质大学康振辉苏州大学雷永鹏中南大学李福军南京大学李阳光东北师范大学李宝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李亚飞南京师范大学李昌治浙江大学梁叔全中南大学刘生忠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兆清广州大学吕伟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马华空军工程大学南策文
  • 中科大光子学聚合物实验室四维光存储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给予热点评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中科院的资助下,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光子学聚合物实验室与工程科学学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合作,利用偶氮苯聚合物的光响应性,实现了偏振多阶及高密度光信息存储。该项目使用超分子组装的方法制备出了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稳定性、溶解性及可加工性的超分子双偶氮苯作为存储介质,并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实现了相当于传统DVD存储密度20倍的四维信息存储。该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J. Mater. Chem.》期刊上并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hemical Technology作为Highlight(热点评论)论文(5月26日)进行了以“Polymers give DVD upgrade”为题的专题报道, 并将在其电子期刊Chemical World 上进行新闻报道。      A 20-fold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density than that of a conventional DVD was achieved using the azopolymer film   偶氮苯聚合物作为光学各向异性材料及衍射元件等被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存储及光开关中。相比较于传统的偶氮苯染料掺杂聚合物体系而言,偶氮苯聚合物具有高浓度低聚集的优点。但其在实际应中用却受到较差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限制。双偶氮苯聚合物可以克服一些问题,但其本身却存在溶解性及可加工性差的缺陷。因此,如何制备出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加工性能和高稳定性的偶氮苯聚合物材料,并拓展其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工作成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研究工作将进一步设计偶氮苯聚合物的多层次结构,并通过偏振多阶、多元、多维、多层等技术实现超高密度信息存储。
  • 上交大吕海涛研究员受邀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旗下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Subject 副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研究员正式接受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旗下交叉学科综合性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Subject主编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Malcolm White教授邀请, 加盟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编委会,担任"Biochemistr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Subject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是英国皇家学会自2014年9月起出版的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科学期刊。该期刊的化学部分由英国皇家化学会负责管理。 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上的文章定期被主流媒体进行报道。该杂志在客观同行评审的基础上,重点发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杂志的特色之处:(1)采用严格和客观的同行评议制度(致力于发表所有科学合理且对社区有用的文章) (2)审稿人的评审报告、决定书和相关作者的回复可以与文章一同访问,审稿人可以选择性在评审报告书上签名 (3)所有发表文章遵守开放获取的基本原则;(4)每篇发表文章都将接受一套文章评级的客观指标,同时我们鼓励文章发表后再评论;(5)编辑团队完全由执业科学家组成,并将借鉴皇家学会院士群体的专业知识。杂志链接: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journal/rsos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UK),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获得皇家的各种特许状。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到国家科学院的作用。
  • 2017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 2015、2016 年发表的论文在 2017 年的被引次数在全球排名前 1% 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了通讯作者来自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者名单。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排名不分先后 以英文名为准,中文名供参考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Comm)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化学科学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科研快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6.290 * /strong /span /p p   Min Wei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卫敏,北京化工大学 /p p   Jianbo Wa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王剑波,北京大学 /p p   Renjie Chen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陈人杰,北京理工大学 /p p   Feng Wu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吴锋,北京理工大学 /p p   Fei Hua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 /p p   Ruiyong Wa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王睿勇,南京大学 /p p   He-Gen Zhe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郑和根,南京大学 /p p   Gui Yi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 Chang Zhou University /p p   尹桂,南京大学 / 常州大学 /p p   Zhi-Hui Dai /p p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 /p p   Ya-Qian Lan /p p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兰亚乾,南京师范大学 /p p   Yongsheng Chen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永胜,南开大学 /p p   Bin Zhao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赵斌,南开大学 /p p   Bing Yan /p p   Tongji University /p p   闫冰,同济大学 /p p   Hua Wang /p p   Qufu Normal University /p p   王桦,曲阜师范大学 /p p   Chun-Jiang Wa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王春江,武汉大学 /p p   Banglin Chen /p p   ZhejiangUniversity/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p p   陈邦林,浙江大学 /p p   Guodong Qian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钱国栋,浙江大学 /p p   Lei Wang /p p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p p   王磊,淮北师范大学 /p p   Jun Ge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戈钧,清华大学 /p p   Zhiguang Guo /p p   Hubei University /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Shuangyin Wa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王双印,湖南大学 /p p   Xinchen Wa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王心晨,福州大学 /p p   Jianlong Wang /p p   Northwest A& amp F University /p p   王建龙,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p p   Qi Lin /p p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林奇,西北师范大学 /p p   You-Ming Zhang /p p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有明,西北师范大学 /p p   Yonglan Luo /p p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Yonglan Luo,西华师范大学 /p p   Xuping Sun /p p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孙旭平,西华师范大学(现电子科技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Chemical Science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发表化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高影响力研究成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9.063 * /strong /span /p p   Hai-Long Jia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Yi Zhang /p p   Sun Yet-sen University /p p   张艺,中山大学 /p p   Zhenguo Chi /p p   Sun Yet-sen University /p p   池振国,中山大学 /p p   Jiarui Xu /p p   Sun Yet-sen University /p p   许家瑞,中山大学 /p p   Tao Zha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张涛,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Aiqin Wa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王爱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Min Wei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卫敏,北京化工大学 /p p   Mingfei Shao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邵明飞,北京化工大学 /p p   Bo Wang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 /p p   Chunju Li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李春举,华东师范大学 /p p   Wei-Hong Zhu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p p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 /p p   Chunchang Zhao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p p   赵春常,华东理工大学 /p p   Zujin Zhao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赵祖金,华南理工大学 /p p   Ben Zhong Ta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唐本忠,华南理工大学 / 香港科技大学 /p p   Qiang Zhao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赵强,南京邮电大学 /p p   Wei Hua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黄维,南京邮电大学(现西北工业大学) /p p   Long-Wu Ye /p p   Xiamen University /p p   叶龙武,厦门大学 /p p   Xin Lu /p p   Xiamen University /p p   陆鑫,厦门大学 /p p   Ying-Wei Ya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英威,吉林大学 /p p   Fuyou Li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李富友,复旦大学 /p p   Yi Ta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唐颐,复旦大学 /p p   Qingsheng Gao /p p   Jinan University /p p   高庆生,暨南大学 /p p   Xinchen Wa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王心晨,福州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ChemSocRev)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化学科学全领域的高水平、高影响力综述文章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40.182 * /strong /span /p p   Xinyuan Zhu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朱新远,上海交通大学 /p p   Yongfeng Zhou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周永丰,上海交通大学 /p p   Wanbin Zhang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张万斌,上海交通大学 /p p   Xihe Bi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 /p p   毕锡和,东北师范大学 /p p   Ming Zhou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周明,东北师范大学 /p p   Qian Zhang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前,东北师范大学 /p p   Guogang Li /p p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 p   李国岗,中国地质大学 /p p   Yi Xie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Changzheng Wu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Yujie Xi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hu-Li You /p p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CAS /p p   游书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p p   Wenxin Fu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符文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p p   Zhibo Li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李志波,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 青岛科技大学 /p p   Guozhen She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p p   Ping-Heng Ta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AS /p p   谭平恒,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p p   Zhengkun Yu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AS /p p   余正坤,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上海有机所 /p p   Lingxin Chen /p p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AS/Yantai University /p p   陈令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p p   Xuan-Ming Duan /p p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p p   段宣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p p   Xueyuan Chen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陈学元,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p p   Dan Wa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王丹,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p p   Chunxia Li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李春霞,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Jun Lin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林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Xiaogang Q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曲晓刚,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Guobao X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徐国宝,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Dongfeng Xue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薛冬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Chun-Hua Y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严纯华,北京大学 /p p   Ling-Dong Su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孙聆东,北京大学 /p p   Zhongfan Liu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刘忠范,北京大学 /p p   Yanfeng Zha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张艳锋,北京大学 /p p   Shaojun Guo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郭少军,北京大学 /p p   Xiaowei Zh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占肖卫,北京大学 /p p   Jian-Rong Li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李建荣,北京工业大学 /p p   Qing-Zheng Yang /p p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p p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 /p p   Xianran Xi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p p   邢献然,北京科技大学 /p p   Ranbo Yu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p p   于然波,北京科技大学 /p p   Yu Zhang /p p   BeiHang University /p p   张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Hai-Bo Yang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杨海波,华东师范大学 /p p   Lu Liu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刘路,华东师范大学 /p p   Junliang Zhang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 /p p   张俊良,华东师范大学 /p p   Xuhong Qian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钱旭红,华东理工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 /p p   Yongshu Xie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解永树,华东理工大学 /p p   Wen-Jing Xiao /p 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肖文精,华中师范大学 /p p   Jia-Rong Chen /p 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陈加荣,华中师范大学 /p p   Xianluo Hu /p p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胡先罗,华中科技大学 /p p   Yunhui Huang /p p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 /p p   Huanfeng Jia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江焕峰,华南理工大学 /p p   Jianrong Qiu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邱建荣,华南理工大学 /p p   Jing-Juan Xu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徐静娟,南京大学 /p p   Hong-Yuan Che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 /p p   Wangqin Jin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 /p p   Lin-Bing Sun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孙林兵,南京工业大学 /p p   Zongping Shao /p p   Curtin University/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邵宗平,南京工业大学 /p p   Wen-Yong Lai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赖文勇,南京邮电大学 /p p   Wei Hua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黄维,南京邮电大学(现西北工业大学) /p p   Jun Chen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军,南开大学 /p p   Zhiqiang Niu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牛志强,南开大学 /p p   Qingbiao Li /p p   Xiamen University /p p   李请彪,厦门大学 /p p   Jihong Yu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于吉红,吉林大学 /p p   Ying-Wei Ya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英威,吉林大学 /p p   Fan Zha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张凡,复旦大学 /p p   Fuyou Li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李富友,复旦大学 /p p   Yongyao Xia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夏永姚,复旦大学 /p p   Zhaochao Xu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徐兆超,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Xiaojun Peng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 /p p   Jiangli Fan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樊江莉,大连理工大学 /p p   Jianzhang Zhao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赵建章,大连理工大学 /p p   Penglei Chen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陈鹏磊,天津大学 /p p   Yakai Fe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冯亚凯,天津大学 /p p   Jin-Feng Xi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邢金峰,天津大学 /p p   Bin Zha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张兵,天津大学 /p p   Xiaobin Fan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范晓彬,天津大学 /p p   Huan Pang /p p   Yangzhou University /p p   庞欢,扬州大学 /p p   Zhen Li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李振,武汉大学 /p p   Aiwen Lei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雷爱文,武汉大学 /p p   Francis Verpoort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Francis Verpoort,武汉理工大学 /p p   Dapeng Yang /p p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杨大鹏,泉州师范大学 /p p   Weiying Lin /p p   University of Jinan / Hunan University /p p   林伟英,济南大学 / 湖南大学 /p p   Xuzhou Yan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颜徐州,浙江大学 /p p   Feihe Hua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黄飞鹤,浙江大学 /p p   Chao Gao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高超,浙江大学 /p p   Feng-Shou Xiao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肖丰收,浙江大学 /p p   Yadong Li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李亚栋,清华大学 /p p   Dingsheng Wa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王定胜,清华大学 /p p   Xun Wa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王训,清华大学 /p p   Zhiguang Guo /p p   Hubei University /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Anlian Pan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潘安练,湖南大学 /p p   Ruqin Yu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俞汝勤,湖南大学 /p p   Xiangfeng Duan /p 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Hunan University /p p   段镶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湖南大学 /p p   Hsing-Lin Wang /p p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p p   王湘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 南方科技大学 /p p   Jian Liu /p 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p p   刘健,美国西北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p p   Hongqiang Wang /p p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 p   王洪强,西北工业大学 /p p   Wenxin Wang /p p   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p p   王文新,都柏林大学学院 /p p   Zidong Wei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魏子栋,重庆大学 /p p   Li Li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李莉,重庆大学 /p p   Wang Yao /p p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姚望,香港大学 /p p   * 2017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eg (Clarivate Analytics, June 2018)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Energy &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能源转化与存储、替代型燃料技术等能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高影响力、开拓性研究成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30.067 * /strong /span /p p   Fujun Zhang /p p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张福俊,北京交通大学 /p p   Bin Hu /p p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胡斌,北京交通大学 /p p   Can Li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李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Xinhe Bao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包信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Dehui De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邓德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Xinchen Wa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王心晨,福州大学 /p p   Zhuangjun Fan /p p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 p   范壮军,哈尔滨工程大学 /p p   Jun Yan /p p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 p   闫军,哈尔滨工程大学 /p p   Shuangyin Wa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王双印,湖南大学 /p p   Shaojun Guo /p p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p p   郭少军,北京大学(现单位) /p p   Jun Chen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军,南开大学 /p p   Ruqiang Zou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邹如强,北京大学 /p p   Xiaowei Zh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占肖卫,北京大学 /p p   Shengzhong(Frank) Liu /p p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刘生忠,陕西师范大学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Gaoquan Shi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石高全,清华大学 /p p   Minmin Shi,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施敏敏,浙江大学 /p p   Chang-Zhi Li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李昌治,浙江大学 /p p   Hongzheng Chen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陈红征,浙江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与能源储存和转化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各类材料的制造、应用和性质研究,强调化学在这类材料的开发和性能表现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9.931 * /strong /span /p p   Ting-Feng Yi /p p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伊廷锋,安徽工业大学 /p p   Jianning Ding /p p   Changzhou University /p p   丁建宁,常州大学 /p p   Ningyi Yuan /p p   Changzhou University /p p   袁宁一,常州大学 /p p   Quan Xu /p p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 p   徐泉,中国石油大学 /p p   Yu Xin Zhang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张育新,重庆大学 /p p   Ying Xie /p p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p p   谢颖,黑龙江大学 /p p   Lifang Jiao /p p   Nankai Universit /p p   焦丽芳,南开大学 /p p   Yanguang Li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李彦光,苏州大学 /p p   Xin Li /p p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 p   李鑫,华南农业大学 /p p   Liduo Wa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王立铎,清华大学 /p p   Jiaguo Yu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与医疗、生物医药、仿生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各类材料的制造、应用和性质研究,强调化学在这类材料的开发和性能表现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4.776 * /strong /span /p p   Lin Yu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俞麟,复旦大学 /p p   Xiaoyong Zhang /p p   Nanchang University /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张小勇,南昌大学 / 清华大学 /p p   Yen Wei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危岩,清华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与显示技术、光学应用、磁学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储存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各类材料的制造、应用和性质研究,,强调化学在这类材料的开发和性能表现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5.976 * /strong /span /p p   De-Qing Zhang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张德庆,北京理工大学 /p p   Mao-Sheng Cao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 /p p   Wei Chen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陈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p p   Bai Ya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柏,吉林大学 /p p   Qunhui Yuan /p p   Xin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p p   袁群惠,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p p   Jie Yuan /p p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 p   袁杰,中央民族大学 /p p   Wen-Zhong Wang /p p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 p   王文忠,中央民族大学 /p p   Guangbin Ji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 p   姬广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Xinghua Li /p p   Northwest University /p p   李兴华,西北大学 /p p   Hongjing Wu /p p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 p   吴宏景,西北工业大学 /p p   Jianxin Shi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石建新,中山大学 /p p   Mingmei Wu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吴明娒,中山大学 /p p   Guijiang Zhou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周桂江,西安交通大学 /p p   Zhengliang Wang /p p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p p   汪正良,云南民族大学 /p p   Jiu-Ju Feng /p p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冯九菊,浙江师范大学 /p p   Linxiang Shao /p p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邵邻相,浙江师范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Materials Horizons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材料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交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13.183 * /strong /span /p p   Chong-an Di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狄重安,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p p   Daoben Zhu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朱道本,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p p   Limin Qi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齐利民,北京大学 /p p   Xiaowei Zh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占肖卫,北京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Nanoscale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相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F: 7.233 * /strong /span /p p   Wei Chen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陈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p p   Shuyan S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宋术岩,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p p   Lidan Wa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王丽丹,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p p   Xianggui K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AS /p p   孔祥贵,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p p   Xuping Sun /p p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孙旭平,西北师范大学 /p p   Fan Dong /p p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 p   董帆,重庆工商大学 /p p   Chun-Sing Lee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李振声,香港城市大学 /p p   Yongbing Ta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AS /p p   唐永炳,香港城市大学 /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p p   Zisheng S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AS /p p   苏子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p p   Bei Ch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AS /p p   初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p p   Tianxi Liu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刘天西,复旦大学 /p p   Xinchen Wa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王心晨,福州大学 /p p   Caijing Hua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黄彩进,福州大学 /p p   Peng He /p p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何鹏,哈尔滨工业大学 /p p   Fa-tang Li /p p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李发堂,河北科技大学 /p p   Zhiguang Guo /p p   Hubei University /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p p   Zheng Lou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娄正,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p p   Guozhen She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p p   Jimin Xie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谢吉民,江苏大学 /p p   Jiexiang Xia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夏杰祥,江苏大学 /p p   Huaming Li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李华明,江苏大学 /p p   Xiaoyong Zhang /p p   Nanchang University /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张小勇,南昌大学 / 清华大学 /p p   Zhihui Dai /p p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 /p p   Fengwei Huo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霍峰蔚,南京工业大学 /p p   Guangbin Ji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 p   姬广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Shaozhou Li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李绍周,南京邮电大学 /p p   Lifang Jiao /p p   Nankai Universit /p p   焦丽芳,南开大学 /p p   Jun He /p p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p p   Xiaomiao Feng /p p   National Jiangsu Syngerstic Innovation Center for Advanced Materials /p p   冯晓苗,南京邮电大学 /p p   Yanwen Ma /p p   National Jiangsu Syngerstic Innovation Center for Advanced Materials /p p   马延文,南京邮电大学 /p p   Yan Xing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邢艳,东北师范大学 /p p   Liping Guo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郭黎平,东北师范大学 /p p   Zheyu Fa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方哲宇,北京大学 /p p   Qiang Su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孙强,北京大学 /p p   Jiuhui Qu /p p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AS /p p   曲久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p p   Qun Lu /p p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陆群,西南交通大学 /p p   Peng Miao /p p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AS /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p   缪鹏,中科院苏州医工所 / 天津工程技术研究院 /p p   Yuguo Tang /p p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AS /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p   唐玉国,中科院苏州医工所 / 天津工程技术研究院 /p p   Jinghong Li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李景虹,清华大学 /p p   Yen Wei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危岩,清华大学 /p p   Shi Zhang Qiao /p p   University of Adelaide /p p   乔世璋,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p p   Chun Li /p p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李春,电子科技大学 /p p   Qianwang Chen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Science, CAS /p p   陈乾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p p   Min Lin /p p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林敏,西安交通大学 /p p   Feng Xu /p p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徐峰,西安交通大学 /p p   Xi Chen /p p   Xiamen University /p p   陈曦,厦门大学 /p
  •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综合化学领域)
    p   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 2014、2015 年发表的文章在 2016 年的被引次数在所属领域全球排名前1% 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通讯作者第一单位是中国机构的作者名单。 /p p   本次列出在“综合化学”领域被引排名进入全球前 1% 的中国作者名单(包括来自港台地区的作者)。 /p p   作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以英文名为准,中文名供参考 /p p   Dr Ben Zhong Tang /p p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p p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 /p p   Dr Carol Lin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连思琪,香港城市大学 /p p   Dr Cheng-Yong Su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苏成勇,中山大学 /p p   Dr Chen-Sheng Yeh /p p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p p   叶晨圣,成功大学 /p p   Dr Chuluo Ya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杨楚罗,武汉大学 /p p   Dr Chun-Hua Y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严纯华,北京大学 /p p   Dr Dongyuan Zhao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赵东元,复旦大学 /p p   Dr Feihe Hua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黄飞鹤,浙江大学 /p p   Dr Feng Li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李峰,北京化工大学 /p p   Dr Feng Wa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王锋,香港城市大学 /p p   Dr Fuyou Li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李富友,复旦大学 /p p   Dr Guo Zhiguang /p p   Hubei University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p p   Dr Guo-Xin Jin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金国新,复旦大学 /p p   Dr Guozhen She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Dr Hong-Yuan Che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 /p p   Dr Huanfeng Jia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江焕峰,华南理工大学 /p p   Dr J Lin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林 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Dr Jianhui Sun /p p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 p   孙剑辉,河南师范大学 /p p   Dr Jiexiang Xia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夏杰祥,江苏大学 /p p   Dr Jinkui Ta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唐金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Dr Jun Chen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军,南开大学 /p p   Dr Junliang Zhang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俊良,华东师范大学 /p p   Dr Lei Hou /p p   Northwest University /p p   侯磊,西北大学 /p p   Dr Ma Dik-Lu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马迪龙,香港浸会大学 /p p   Dr Prof. Dr. Dan Wa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王丹,中科院过程所 /p p   Dr Qing-Zheng Yang /p p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 /p p   Dr Rong Cao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曹荣,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Dr Shi Lun Qiu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裘式纶,吉林大学 /p p   Dr Suojiang Zha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张锁江,中科院过程所 /p p   Dr Wai-Yeung (Raymond) Wo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黄维扬,香港浸会大学 /p p   Dr Wanqin Jin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 /p p   Dr Wenjie Shen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申文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Dr Xiaojun Peng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 /p p   Dr Xiao-Ming Chen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陈小明,中山大学 /p p   Dr Xueyuan Chen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陈学元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Dr Yanguang Li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李彦光,苏州大学 /p p   Dr Yen-Ju Cheng /p p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 p   鄭彥如,台湾交通大学 /p p   Dr Yi Xie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Dr Yongshu Xie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解永树,华东理工大学 /p p   Dr Yu Zhang /p p   Beihang University /p p   张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Dr Yujie Xi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Dr Yuliang Li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李玉良,中科院化学所 /p p   Dr Zhaohui Wa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朝晖,中科院化学所 /p p   Dr Zhen Li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李振,武汉大学 /p p   Dr Zhen She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沈珍,南京大学 /p p   Dr Zhengkun Yu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余正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Dr Zhong-Min Su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苏忠民,东北师范大学 /p p   Dr Zidong Wei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魏子栋,重庆大学 /p p   Dr Zongping Shao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邵宗平,南京工业大学 /p p   Dr Zujin Zhao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赵祖金,华南理工大学 /p p   Professor Bai Ya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柏,吉林大学 /p p   Professor Bin Zha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张兵,天津大学 /p p   Professor Changle Chen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陈昶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Professor Changzheng Wu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Professor Chengjian Zhu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朱成建,南京大学 /p p   Professor Fengzhi Zha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张逢质,浙江工业大学 /p p   Professor Jinlong G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巩金龙,天津大学 /p p   Professor Lingxin Chen /p p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AS /p p   陈令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 /p p   Professor Shuangyin Wa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王双印,湖南大学 /p p   Professor Shutao Wa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树涛,中科院化学所 /p p   Professor Xiaoming Sun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孙晓明,北京化工大学 /p p   Professor Xuebo Zhao /p p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p p   赵学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 /p p   Professor Yong Mei Chen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陈咏梅,西安交通大学 /p p   Professor Chao Gao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高超,浙江大学 /p p   Professor Dongfeng Xue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薛冬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Professor Francis Verpoort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Francis Verpoort,武汉理工大学 /p p   Professor Guobao X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徐国宝,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Professor Pingheng Ta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AS /p p   谭平恒,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Professor Weihong Zhu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综合化学”领域期刊 /strong /span /p p   以上高引用作者的统计结果,是基于在以下期刊发表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ae0ede1e-1ad9-4e2a-a4bb-6f9b152e471b.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2.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b39313ab-a8b9-45d4-a5b4-8f6afc067558.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3.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7b631aa2-c160-47f5-9e7f-cde799833640.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F(从左至右):6.319、8.668、38.618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519f1842-cb18-4894-a0e1-68edcfd6a968.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5.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b1ae8149-2666-4c9e-99ec-ffc716993084.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6.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8cd753b6-96c6-4bad-ae7c-bf0dcd975c6c.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F(从左至右):3.269、3.588、3.108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完整榜单
    p   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 2014、2015 年发表的文章在 2016 年的被引次数在所属领域全球排名前 1% 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通讯作者第一单位是中国机构的作者名单。 /p p   作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以英文名为准,中文名供参考。 /p p strong   综合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Ben Zhong Tang /strong /p p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p p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 /p p   strong  Dr Carol Lin /stro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连思琪,香港城市大学 /p p    strong Dr Cheng-Yong Su /strong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苏成勇,中山大学 /p p    strong Dr Chen-Sheng Yeh /strong /p p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p p   叶晨圣,成功大学 /p p    strong Dr Chuluo Yang /stro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杨楚罗,武汉大学 /p p    strong Dr Chun-Hua Yan /stro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严纯华,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Dongyuan Zhao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赵东元,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Feihe Huang /stro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黄飞鹤,浙江大学 /p p    strong Dr Feng Li /strong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李峰,北京化工大学 /p p    strong Dr Feng Wang /stro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王锋,香港城市大学 /p p    strong Dr Fuyou Li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李富友,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Guo Zhiguang /strong /p p   Hubei University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p p    strong Dr Guo-Xin Jin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金国新,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Guozhen Shen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strong Dr Hong-Yuan Chen /stro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Huanfeng Jiang /stro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江焕峰,华南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Jun Lin /str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林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strong Dr Jianhui Sun /strong /p p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 p   孙剑辉,河南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Jiexiang Xia /strong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夏杰祥,江苏大学 /p p   strong  Dr Jinkui Tang /str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唐金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strong Dr Jun Chen /strong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军,南开大学 /p p   strong  Dr Junliang Zhang /strong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俊良,华东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Lei Hou /strong /p p   Northwest University /p p   侯磊,西北大学 /p p   strong  Dr Ma Dik-Lung /stro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马迪龙,香港浸会大学 /p p   strong  Dr Dan Wa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王丹,中科院过程所 /p p    strong Dr Qing-Zheng Yang /strong /p p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Rong Cao /strong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曹荣,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strong Dr Shi Lun Qiu /stro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裘式纶,吉林大学 /p p    strong Dr Suojiang Zha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张锁江,中科院过程所 /p p   strong  Dr Wai-Yeung (Raymond) Wong /stro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黄维扬,香港浸会大学 /p p   strong  Dr Wanqin Jin /strong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Wenjie Shen /stro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申文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strong Dr Xiaojun Peng /strong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Xiao-Ming Chen /strong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陈小明,中山大学 /p p    strong Dr Xueyuan Chen /strong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陈学元,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strong Dr Yanguang Li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李彦光,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Yen-Ju Cheng /strong /p p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 p   鄭彥如,台湾交通大学 /p p   strong  Dr Yi Xie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trong Dr Yongshu Xie /strong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解永树,华东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Yu Zhang /strong /p p   Beihang University /p p   张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strong  Dr Yujie Xiong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trong  Dr Yuliang Li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李玉良,中科院化学所 /p p    strong Dr Zhaohui Wa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朝晖,中科院化学所 /p p    strong Dr Zhen Li /stro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李振,武汉大学 /p p    strong Dr Zhen Shen /stro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沈珍,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Zhengkun Yu /stro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余正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strong Dr Zhong-Min Su /strong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苏忠民,东北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Zidong Wei /strong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魏子栋,重庆大学 /p p   strong  Dr Zongping Shao /strong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邵宗平,南京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Zujin Zhao /stro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赵祖金,华南理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Bai Yang /stro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柏,吉林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Bin Zhang /str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张兵,天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hangle Chen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陈昶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hangzheng Wu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hengjian Zhu /stro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朱成建,南京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Fengzhi Zhang /stro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张逢质,浙江工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Jinlong Gong /str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巩金龙,天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Lingxin Chen /strong /p p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AS /p p   陈令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Shuangyin Wang /stro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王双印,湖南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Shutao Wa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树涛,中科院化学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Xiaoming Sun /strong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孙晓明,北京化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uebo Zhao /strong /p p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p p   赵学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Yong Mei Chen /strong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陈咏梅,西安交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hao Gao /stro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高超,浙江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Dongfeng Xue /str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薛冬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Francis Verpoort /strong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Francis Verpoort,武汉理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Guobao Xu /stro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徐国宝,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Pingheng Tan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AS /p p   谭平恒,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Weihong Zhu /strong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 /p p strong   材料科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Baoquan Sun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孙宝全,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Cai-Ling Xu /strong /p p   Lanzhou University /p p   徐彩玲,兰州大学 /p p    strong Dr Chang-Sheng Zhao /strong /p p   Sichuan University /p p   赵长生,四川大学 /p p    strong Dr Cheng Zhi Huang /strong /p p   Southwest University /p p   黄承志,西南大学 /p p   strong  Dr Dechun Zou /stro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邹德春,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Fan Dong /strong /p p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 p   董帆,重庆工商大学 /p p   strong  Dr Guijiang Zhou /strong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周桂江,西安交通大学 /p p strong   Dr Heyou Han /strong /p p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 p   韩鹤友,华中农业大学 /p p strong   Dr Hongjing Wu /strong /p p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 p   吴宏景,西北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Hu Lin /strong /p p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s, CAS /p p   胡林,中科院合肥物质所 /p p strong   Dr Huaming Li /strong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李华明,江苏大学 /p p strong   Dr Huanghao Yang /stro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杨黄浩,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Huan-Ming Xiong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熊焕明,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Hui Xu /strong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许晖,江苏大学 /p p strong   Dr Ji-Jun Zou /str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邹吉军,天津大学 /p p strong   Dr Jinying Yuan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袁金颖,清华大学 /p p strong   Dr Jwo-Huei Jou /strong /p p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p p   周卓煇,清华大学(台湾) /p p strong   Dr Lizhi Zhang /strong /p 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礼知,华中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Ying Huang /strong /p p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 p   黄英,西北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Mao-Sheng Cao /strong /p p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Peng Miao /strong /p p   Suzhou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AS /p p   缪鹏,中科院苏州医工所 /p p strong   Dr Pengfei Wang /strong /p p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p p   汪鹏飞,中科院理化所 /p p    strong Dr Quan-Hong Yang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杨全红,清华大学 /p p strong   Dr Shenglin Xiong /strong /p p   Shandong University /p p   熊胜林,山东大学 /p p strong   Dr Shenmin Zhu /strong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朱申敏,上海交通大学 /p p strong   Dr Tianxi Liu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刘天西,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A L Roy Vellaisamy /stro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華禮生,香港城市大学 /p p strong   Dr Wei Huang, Dr Yanwen Ma /stro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amp Telecommunications /p p   黄维、马延文,南京邮电大学 /p p strong   Dr Wenguang Liu /str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刘文广,天津大学 /p p strong   Dr Xiaowei Zhan /stro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占肖卫,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Xiaoyong Zhang /strong /p p   Nanchang University /p p   张小勇,南昌大学 /p p strong   Dr Xike Gao /strong /p p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AS /p p   高希珂,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p p strong   Dr Yan Yu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strong   Dr Yuanzhi Chen /strong /p p   Xiamen University /p p   陈远志,厦门大学 /p p strong   Dr Zhi Yang /strong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杨志,上海交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Aiguo Hu /strong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胡爱国,华东理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Baibiao Huang /strong /p p   Shandong University /p p   黄柏标,山东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Maochun Hong /strong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洪茂椿,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Shujiang Ding /strong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丁书江,西安交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Tian-Ling Ren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任天令,清华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Wei Jiang /strong /p p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姜炜,南京理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iandeng Hou /strong /p p   Sichuan University /p p   侯贤灯,四川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iang-Ke Wang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王祥科,苏州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iangmin Meng /strong /p p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AS /p p   孟祥敏,中科院理化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Xiao-Chen Dong /strong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uping Sun /strong /p p   Sichuan University* /p p   孙旭平,四川大学(现工作单位)* /p p strong   Professor Xutang Tao /strong /p p   Shandong University /p p   陶绪堂,山东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Yihua Zhu /strong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朱以华,华东理工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Yong Wang /strong /p p   Shanghai University /p p   王勇,上海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Yuan-Hsiang Yu /strong /p p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p p   游源祥,輔仁大學 /p p strong   Professor Yunhui Huang /strong /p p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Zhiyong Tang /strong /p p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p p strong   Professor Zhuang Liu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刘庄,苏州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Guang Hua Cui /strong /p p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p p   崔广华,河北联合大学 /p p strong   分析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Dan Du /strong /p 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杜丹,华中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Hui Feng /strong /p p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丰慧,浙江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Xinhua Zhong /strong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钟新华,华东理工大学 /p p strong   Mrs Guiqiu Chen /stro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陈桂秋,湖南大学 /p p strong   生物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Guowei Le /strong /p p   Jiangnan University /p p   乐国伟,江南大学 /p p strong   Dr Shao Li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李梢,清华大学 /p p strong   Dr Yu-Dong Cai /strong /p p   Shanghai University /p p   蔡煜东,上海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Bin Liu /strong /p p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enZhen) /p p   刘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p p strong   能源与可持续 /strong /p p strong   Dr Baohong Liu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刘宝红,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Dapeng Cao /strong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曹达鹏,北京化工大学 /p p strong   Dr Feng Yan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严锋,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Hui-Ming Che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AS /p p   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 /p p strong   Dr Jiaguo Yu /strong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Jian-Rong Jeff Li /strong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李建荣,北京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Liduo Wang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王立铎,清华大学 /p p strong   Dr Dan Wang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王丹,中科院过程所 /p p strong   Dr Qiang Wang /strong /p p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 p   王强,北京林业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hia-Wen (Kevin) Wu /strong /p 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 p   吳嘉文,台湾大学 /p p   strong  Dr Shihe Yang /strong /p p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杨世和,香港科技大学 /p p strong   Dr Xinhe Bao /strong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包信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strong   Dr Yongfang Li /stro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李永舫,中科院化学所 /p p strong   Dr Yuliang Cao /stro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曹余良,武汉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Lin Feng /strong /p p   Tsinghua University /p p   冯琳,清华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Xinchen Wang /stro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王心晨,福州大学 /p p strong   无机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Xinguo Zhang /strong /p p   Guangxi University /p p   张信果,广西大学 /p p strong   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Feng-Ling Qing /strong /p p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AS /p p   卿凤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p p strong   Dr Guoqiang Feng /strong /p 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冯国强,华中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Jie Wu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吴劼,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Long Yi /strong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易龙,北京化工大学 /p p strong   Dr Renhua Fan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范仁华,复旦大学 /p p    strong Dr Weiping Su /strong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苏伟平,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strong   Dr Wing Yiu Yu /strong /p p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 p   余永耀,香港理工大学 /p p    strong Dr Xiaoming Feng /strong /p p   Sichuan University /p p   冯小明,四川大学 /p p strong   Dr Yuhong Zhang /stro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张玉红,浙江大学 /p p strong   Dr Zhen Yang /strong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杨震,北京大学 /p p strong   Dr Zhiping Li /strong /p p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 p   李志平,中国人民大学 /p p strong   Mr Cai Zhang /strong /p p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itute of Safety & amp Technology /p p   张财,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p p strong   Professor Qilong Shen /strong /p p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AS /p p   沈其龙,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p p strong   Professor You Huang /strong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黄有,南开大学 /p p strong   物理化学 /strong /p p   strong  Dr Dengsong Zhang /strong /p p   Shanghai University /p p   张登松,上海大学 /p p strong   Dr Dennis Y.C. Leung /strong /p p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梁耀彰,香港大学 /p p strong   Dr Deyue Yan /strong /p p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 p   颜德岳,上海交通大学 /p p strong   Dr Jian Li /strong /p p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李健,西北师范大学 /p p strong   Dr Jianmin Sun /strong /p p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p   孙建敏,哈尔滨工业大学 /p p   strong  Dr Liang-Nian He /strong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何良年,南开大学 /p p strong   Dr Minghua Liu /strong /p 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p   刘鸣华,中科院化学所 /p p strong   Dr Ping Liu /stro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刘平,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Tingjun Hou /strong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侯廷军,苏州大学 /p p   strong  Dr Wen-Bin Cai /strong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蔡文斌,复旦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Zhenghua Wang /strong /p p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p p   王正华,安徽师范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Caiting Li /stro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李彩亭,湖南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Gang Su /strong /p p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p   苏刚,中国科学院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Jianchen Li /stro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李建忱,吉林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Rui Zhang /strong /p p   Zhengzhou University /p p   张锐,郑州大学 /p p    strong Professor Yi-Jun Xu /strong /p p   Fuzhou University /p p   徐艺军,福州大学 /p
  • 将质谱用于膜蛋白分析 英皇家学会院士Carol Robinson做客上海交大
    p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候任主席、牛津大学Doctor Lee冠名教授Carol Robinson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客第95期大师讲坛,为交大师生带来题为“Mass spectrometry-from folding proteins to rotating motors”的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50" height=" 473" title=" 001.jpg" style=" width: 350px height: 47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9c5b334e-bdec-4b44-ae4d-2e6ca2dbdf7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质谱分析是目前蛋白质研究的最重要工具之一。Carol Robinson教授介绍了质谱的原理和自己探寻质谱研究的历程,阐述了她领导的团队在 strong 质谱技术优化和应用质谱分析百万道尔顿级膜蛋白研究方面的进展 /strong 。关于质谱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她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 B. Fenn和K. Tanaka做出的贡献。在蛋白质的结构研究方面,她强调了对受体膜蛋白性质的研究在药物设计和研发领域的重要地位。 /p p    strong Carol Robinson教授介绍,她的研究团队将膜蛋白溶入洗涤剂溶液,并通过毫微电喷雾电离汽化质谱技术对膜蛋白与脂类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计量性质和其自身在小分子稳定作用下的折叠过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strong 在结合诸如离子淌度法、核磁共振法等其它技术后,进一步提取出更多关于折叠膜蛋白的拓扑结构信息和性质。Carol Robinson教授团队从1993年开始应用质谱分析证实了蛋白质折叠与伴侣分子稳定效果的关系,并于2008年使用质谱分析研究疏水膜蛋白并取得突破。最近,她的团队对螺旋低聚膜蛋白在界面脂分子作用下的稳定效果进行量化,取得的成果发表在Nature及Science系列期刊上。她展示了原始的质谱分析例图,讲解了如何使用图谱判断样品蛋白是否折叠,并讲解了在旋转马达ATP合成膜蛋白内部的亚单位相互作用及折叠机制。 /p p   Carol Robinson教授总结,质谱分析对膜蛋白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她指出,自己在最初决定进行这方面研究时遇到了很大困难和阻力,并因此鼓励年轻人不必拘泥形式,要敢于设计实验。 /p p   在提问环节中,Carol Robinson教授回答了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质谱与冷冻电镜等分析方法在生物结构研究方面的应用和蛋白质在真空中折叠的机理与现实环境中的区别等问题。Carol Robinson教授还和同学们探讨了如何平衡家庭和学术事业等话题。 /p p   大师讲坛学生组委会向 Carol Robinson教授赠送了精心制作的泥塑人像作为纪念品,以表达交大学子对她到访由的衷感谢和诚挚祝福。 /p p   【嘉宾介绍】 /p p   Carol Robinson,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候任主席。现担任牛津大学化学系Doctor Lee冠名教授,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会员。她1982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基尔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工作。她2001年晋升为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2011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跨领域奖,2013年在新年授勋中被授予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2015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p p   【背景介绍】 /p p   质谱是一种通过ESI和MALDI等方法电离分子并根据其质荷比进行记录的分析方法,在化学及结构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使用质谱法分析膜蛋白质要求电离蛋白质分子,同时不破坏其分子结构。 /p p   Carol Robinson教授长期从事质谱相关领域的研究。她在对生物高分子配合物进行汽化以用于质谱法分析领域进行了大量突破性研究,并在使用质谱研究例如膜蛋白等大配合物结构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Carol Robinson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是质谱在化学、生物等领域研究方面的权威学者。 /p p & nbsp /p
  •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Pawliszyn教授一行参观访问新拓仪器
    2015年11月13日,固相微萃取发明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Pawliszyn教授与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欧阳钢锋教授一行莅临新拓仪器公司参观访问。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Pawliszyn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阳钢锋教授与新拓仪器团队 Pawliszyn教授与张和清总经理合影 Pawliszyn教授一行受到了我司总经理张和清先生的热情接待。Pawlizyn教授一行参观了我司的产品研发、实验室、产品生产等部门。并且对我司的产品,特别是固相微萃取探针和MASS-6027全自动固相微萃取仪表示高度评价。期间,我司张总与Pawliszyn教授,欧阳钢锋教授签署了固相微萃取产品技术支持合作协议;并感谢他们对我司固相微萃取产品的关注与支持。 固相微萃取在国内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固相微萃取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绿色样品前处理技术。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社会发展固相微萃取必定会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
  •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确定今后工作重点
    围绕国家战略 推进认可工作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确定今后工作重点   记者从1月20日召开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第二届专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了解到,今年的认可工作,将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展开。   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车文毅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认可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十一五”时期是认可工作大踏步前进的5年。通过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的有效运作,认可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集中统一的认可体系建成,运作规范有效 认可业务稳步推进,领域不断拓展 工作思路不断创新,认可约束机制得以加强 CNAS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 认可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认可有效性提高 基础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他说,2010认可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突出表现在,质量提升活动取得实效,服务大局作用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委员会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悉,今年我国的认可工作要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战略部署,认真谋划认可工作未来发展 要围绕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快完善国家认可制度 要围绕推动认证认可应用,着力健全认可工作机制 要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目标,努力推动自身建设上水平。   会议听取了CNAS秘书长肖建华的工作报告,以及国际认可最新进展情况报告。肖建华指出,2010年CNAS秘书处在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推进各项认可业务工作、完善认可约束机制、做好认监委委托工作、加强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基础工作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2011年,我国的认可工作要围绕国家战略重点,推动认可工作发展 要完善认可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发挥认可作用 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要提高认可工作水平 提高认可服务能力。   会上,肖建华还通报了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2010年联合年会的重要内容、决定和热点问题,介绍了国际认可发展的趋势。
  • 坚持自主创新 万家乐获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
    近日获悉,万家乐公司中心实验室已正式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评审,获得了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国内燃气具行业通过该认证的第一家企业。   一流实验室是企业自主创新良好平台   目前各个企业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万家乐、海尔、美的等行业知名品牌多年来积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争得在国内外家电市场的话语权。   目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家电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利润薄的像刀尖。而要想转变目前的现状,企业必须要形成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显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家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而建设一流的实验室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据了解,CNAS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有资格颁发国家认可实验室的机构。它按照严格要求对国内检测/校对实验室进行类似于应用在生产和服务的ISO9001认证的一种评审,属于自愿性认证体系。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实验室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将享有国际互认的权利,通过对检测标准的严格执行和检测数据的精确出具,在国际上树立起行业标杆的形象。   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海尔、美的、万家乐等行业知名企业纷纷主动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通过严格的评审,来带动企业质量工作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早在成立之初,万家乐就建立了检测实验室,也就是万家乐公司中心实验室的前身。2008年1月,万家乐中心实验室经万家乐公司批准成立为专门从事产品检测的机构。万家乐中心实验室能独立开展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家用燃气灶、储水式电热水器、吸油烟机、消毒柜、电水壶、电磁灶等产品的检测工作。   为了适应实验室国家认可的要求,万家乐中心实验室对组织结构调整,明确具体分工,又使各个部门的职责分明,且能很好地衔接到位,很好地保证了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通过严格的现场评审,万家乐“中心实验室”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专家组的现场评审,成为国内燃气具行业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现场评审的第一家企业。   随着行业内一批一流实验室的出现,国内企业和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得到强化,行业企业也无需再为核心技术而心存焦虑,民族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将会变得更加稳固。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提供优质满意的产品才是竞争成功的关键,以消费者需求为向导,进行针对性的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为更好为消费者服务。   随着CNAS的不断深入,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平台,万家乐、美的等品牌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不断超越。近年来,万家乐通过以节能、环保、健康产品为发展方向,相继研发出冷凝技术、低氮燃烧技术、集成式家用燃气中央热水系统、双高火技术等前沿技术,使得消费者生活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万家乐公司负责人表示,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应成为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消费需求,不断推出更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以优质的品质回馈广大消费者的厚爱。
  •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全委会换届会议在京举行
    服务大局 扩大影响 提高效能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全委会换届会议在京举行 孙大伟王凤清出席并讲话   4月15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暨第二届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CNAS主任王凤清出席会议并讲话。CNAS全体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人员100余人参加会议。   孙大伟回顾了认可委员会自2006年3月31日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充分肯定了认可工作走出的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认证认可作用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合力进一步增强,认证认可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认证认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认可工作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孙大伟提出,今后我国认可工作的主要任务非常繁重,要放眼长远,服务大局 要坚定目标,提升质量 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 要创新机制,提高效能。   王凤清作第一届全体委员会工作报告,并对今后认可委员会的工作提出要求:要巩固国家统一认可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认可体系的作用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国家认可工作推向新高度 要继续贯彻实施《认证认可条例》,抓住质量生命线,稳步推进认可事业发展 要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拓展新的认可领域 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   第一届全体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选举了CNAS第二届全体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确定了认可委员会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检查机构技术委员会、评定委员会、申诉委员会、最终用户委员会的组成及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本着均衡、延续、适当增补的原则,CNAS第一届全体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全部当选,第二届全体委员会委员新增一名。   在随后召开的第二届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CNAS秘书处及6个专门委员会分别作了2009年工作报告,研究了2010年工作要点。
  • 英国光学活性公司旋光仪产品诚征合作代理商
    OA公司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于英国北部。30年来,OA一直致力于旋光仪的研发和制造,已成长为享誉国际的旋光仪生产专家。从欧洲到美洲,从英国到中国,OA产品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可,客户遍布各行各业。 1981年4月,OA凭借其产品的结实耐用以及高*度得到了英国女皇奖励的科技成果将(Queens Award for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1997年,OA公司成为UKAS(英国皇家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实验室之一,是一家可提供全线产品溯源认证的旋光仪生产商。 产品系列: 1. PolAAr系列高准确度数字式全自动旋光仪; 2. AA-10系列全自动旋光仪; 3. AA-55系列入门级全自动旋光仪; 4. SacchAAr 880糖度仪。 应用范围: OA产品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农产品等行业中。 凯来公司是Optical Activity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总代理,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客户,现面向全国诚征代理商合作。 欢迎有意者来电来函与我司洽谈联系。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刘曙明 ,周江华 Shanghai Chemlab Laboratory Instrument Co., Ltd Tel: +86-(0)20-38013654 Fax: +86-(0)20-38013664 URL: www.chemlabcorp.com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地址: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强路3号富力盈力大厦南塔1502
  • 英国光学活性公司(OA)旋光仪产品诚征合作代理商
    英国光学活性公司(Optical Activity Limited)旋光仪产品诚征合作代理商 OA公司成立于1975年,总部设于英国北部。30年来,OA一直致力于旋光仪的研发和制造,已成长为享誉国际的旋光仪生产专家。从欧洲到美洲,从英国到中国,OA产品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可,客户遍布各行各业。 1981年4月,OA凭借其产品的结实耐用以及高*度得到了英国女皇奖励的科技成果将(Queens Award for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1997年,OA公司成为UKAS(英国皇家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实验室之一,是一家可提供全线产品溯源认证的旋光仪生产商。 产品系列: 1. PolAAr系列高准确度数字式全自动旋光仪; 2. AA-10系列全自动旋光仪; 3. AA-55系列入门级全自动旋光仪; 4. SacchAAr 880糖度仪。 应用范围: OA产品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农产品等行业中。 凯来公司是Optical Activity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总代理,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客户,现面向全国诚征代理商合作。 欢迎有意者来电来函与我司洽谈联系。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刘曙明 ,周江华 Shanghai Chemlab Laboratory Instrument Co., Ltd Tel: +86-(0)20-38013654 Fax: +86-(0)20-38013664 URL: www.chemlabcorp.com 凯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地址:广州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强路3号富力盈力大厦南塔1502

厂商最新资讯

相关方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