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

仪器信息网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专题为您整合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话题讨论。

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相关的资讯

  • 通用实验获“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荣誉资质
    2016年11月14日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主办的“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举行。  留学生代表交流实习心得  此次活动出席的嘉宾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处长沈强、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副局长郑宇、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委员会会长金伟国等,本市20余所高校外国留学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及其代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国日报社等10余家在沪主要媒体单位也参与了此次活动。各方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推进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  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女士(前排右四)接受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等领导授牌  作为一家国际化企业,“通用实验”海纳百川,多元文化在此交汇 作为一家上海大学校友企业,“通用实验”致力于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此次,“通用实验”参加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获得“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这一殊荣,这将激励“通用实验”继续为推进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出一份力。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丽娜老师与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国际事业部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女士、人事经理程鑫女士
  • 海纳百川,美美与共 ——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获“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荣誉资质
    摘要:2016年11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学优秀校友企业——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由上海大学推荐,参加“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并在“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这一环节中,接受了来自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等领导的授牌,这标志着通用实验科技(中国)公司正式成为“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 2016年11月14日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主办的“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举行。留学生代表交流实习心得此次活动出席的嘉宾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处长沈强、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副局长郑宇、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委员会会长金伟国等,本市20余所高校外国留学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及其代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国日报社等10余家在沪主要媒体单位也参与了此次活动。各方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推进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这一环节中,会议公布了2016年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名单。“通用实验”是一家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拼博开创精神的杰出校友企业,也是上海大学推荐的唯一一家企业。作为参加此次活动的沪上26家代表企业之一,“通用实验”企业代表,国际事业部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女士接受了来自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等领导的授牌,这标志着通用实验科技(中国)公司正式成为“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会议指出,授牌企业可定期设置实习岗位,面向上海市所有高校招收实习生。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代表,国际事业部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女士(前排右四)接受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等领导授牌作为一家国际化企业,“通用实验”海纳百川,拥有国际化团队,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作为一家上海大学校友企业,“通用实验”致力于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此次,“通用实验”参加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获得“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这一殊荣,这将激励“通用实验”继续为推进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出一份力。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丽娜老师与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代表,国际事业部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女士、人事经理程鑫女士
  • 人和科仪联合复旦大学建立留学生实践基地
    近期,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联合复旦大学建立了留学生实践交流基地。首批2名外籍留学生入驻人和科仪,开展了为期16周的实习。 为此,人和科仪选派了多位优秀员工作为实习生的带教老师,帮助他们熟悉公司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并参与到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从拜访客户、商务谈判到采购订货、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让他们详细了解从采购到销售的各项运作,每一位员工的热情友善使他们充分融入了人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之中。 人和科仪在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同时,更不忘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是嘉定区的先进民营企业,复旦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该实践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人和科仪与高校间产学研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在校留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和交流平台,与此同时,也为人和在选拔优秀人才、企业创新优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必将促进今后双方更全面的合作,实现双赢! 更多详情欢迎来电咨询:400 820 0117 同时欢迎点击我司网站 www.renhe.net 查询更多产品优惠信息。 上海人和科仪欢迎经销商合作洽谈!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虹漕路39号怡虹科技园区B座四楼(200233) 电话:021-6485 0099 传真:021-6485 7990 公司网址: www.renhe.net E-mail:info@renhesci.com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十数年一直致力于提升中国实验室生产力水平,从提供全球一流品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到为客户度身定制系统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专业、细致和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实现&ldquo 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rdquo 的承诺。主要代理品牌:IKA、BROOKFIELD、GRABNER、ILMVAC、MIELE、MEMMERT、KOEHLER、SIEMENS、EXAKT、COLE-PARMER、ATAGO、YAMATO、ESPEC等。】
  • 中国数所大学违规招收留学生 所授文凭不被认可
    “从长沙到香港只有3小时车程,到中国去学医比巴基斯坦还便宜。”巴基斯坦青年奥弗尔被招生中介的说辞吸引,兴冲冲到中国长沙的一家医学院去留学,结果发现的是一个个骗局……3月17日,奥弗尔被学校开除了。   长沙医学院的外国留学生。长沙医学院不属于教育部规定的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MBBS项目资格的学校。(长沙医学院网站/图)   这名来中国读书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被开除前在长沙医学院MBBS(英语授课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班读大二。学校在开除通知上给出的理由是:有8门功课不及格,且多次违反校规,包括煽动其他学生转学、未经批准联系转学等。但奥弗尔认为这些都是借口,学校开除他的最大原因是:希望杀鸡儆猴,让其他学生不敢再考虑转学的事情。   在奥弗尔的留学生同学中不少人有转学念头,原因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令他们不满。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国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长沙医学院并无招生资格,留学生们是被招生中介“骗”到中国的。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调查,像长沙医学院一样违规开班,招收MBBS留学生的中国高校不下6所。这6所学校都不在教育部圈定的49所具有相关招生资格的学校内。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这些违规招生的学校虽然都是正规高校,但所开设的MBBS留学生班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野鸡”班,它们的实际资质与招生宣传不符,所颁发的学位并不被中国、印度等国承认。   国外招生连蒙带骗   家住巴基斯坦东北部城市拉瓦尔品第的奥弗尔从小立志学医。2009年10月的一天,他在该国最大的乌尔都语日报《战斗报》(Jang)看到一家中介公司的广告:如果你想去中国学医,这里有最便宜的MBBS项目。   报纸上类似的广告很多。在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到中国读医学本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学医甚至比在巴基斯坦的许多学校更便宜。”奥弗尔说。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在来华留学生的选择中,医学类是仅次于语言类的第二大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连年攀高。《印度时报》甚至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医生中国制造》的文章,报道这一现象,不过文中也流露出怀疑:部分学校是否在降低门槛,在大量招生的同时损害教学质量?   奥弗尔的经历不幸印证了这种疑虑。在他去那家中介公司报名的第二天,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不需要汉语水平证明,也不需要英语水平证明——尽管录取他的项目是以英语授课的。   奥弗尔事后认为中介公司的招摇撞骗令他深受伤害,比如没有告知他长沙医学院是民办院校。更离奇的是,中介居然在广告中宣称,从长沙到香港只有3小时的车程。   欺骗还发生在一些更关键的问题上,比如长沙医学院的招生资格。   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曾出手干预全国各校的MBBS项目,力图终结泥沙俱下的乱象。根据相关法规,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审批权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但教育部出台规定,对MBBS的招生权进行了特别“关照”,以计划管理的方式圈定了约30所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并严格规定了招生人数。最新发布的2011/2012学年招生名单中的高校已经增至49所,但长沙医学院始终不在名单上。   对于学校的招生资格,长沙医学院国际交流处杨科长称:招收留学生是经过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的,而MBBS项目是以中文授课的,“但不可能100%用中文,毕竟是外国学生嘛。”   南方周末记者接触的该校留学生则告知:所有的医学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的。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名单之外的学校不得招收MBBS学生,但可招收汉语授课的医学专业留学生。在招生宣传时,不得使用“双语教学”之类的模糊表述打擦边球。   但在巴基斯坦,大量存在的中介正堂而皇之地为长沙医学院等学校开设的这种身份模糊的MBBS班招揽生意,欺骗不了解中国教育政策的学生。   奥弗尔是中介为长沙医学院招到的第一批学生之一,这个事实他直到入学时才了解。报名时,中介曾经让他给长沙医学院学生打过一个电话。那边的巴基斯坦留学生说:“我是这里的大四学生了,这里很好。”到了长沙,奥弗尔才发现该“大四师兄”居然只是比自己先到几步的同班同学而已。他愤怒地问道:为什么要在电话里骗我?   “要是不骗,你们怎么会来?”那位已经成为中介眼线的同学这样回答。   荒唐事一大串   自从奥弗尔被录取开始,荒唐的事情就一件件地接连发生。   作为2009级学生,他实际抵达长沙的日期却是2010年1月1日。由于签证等手续花去太长时间,他错过了绝大部分课程。中介却说没问题。结果,奥弗尔在上过三五堂课之后就迎来了期末考试,他4门功课挂科两门。   有一个同学甚至比奥弗尔到得更晚,而他们的许多同学都是在11、12月间陆续抵达的。   到学校报到后,奥弗尔被要求交齐一年的费用——4600美元。“他们在招生宣传时明明说学费是2000美元。”奥弗尔抱怨说,正是这相对最为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他,但如今他的实际花费已经超出了预期的两倍。   这4600美元都直接交给了一位名叫Raheel的巴基斯坦中介。许多迹象表明:Raheel和长沙医学院国际交流处的关系比普通的招生代理更为亲密。在长沙医学院网站的英文版中,Raheel以“协调人(Coordinator)”的身份出现。   有学生说,曾经看到学校与Raheel的协议,前者向后者支付学费的10%作为佣金。   实际上,这些违规招生的院校大多紧密依靠国外招生中介。由于地方院校多是通过国外招生中介进行招生,泸州医学院院办主任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直言不讳地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借助国外招生中介来协助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非常必要和有效”。   奥弗尔回忆,在长沙医学院的第二个学期,生理学老师是一位自称“Dr.Sunny”的中国女士。第三学期,他发现Sunny老师出现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和临床解剖学四门课的课堂上。到了第四学期,Sunny老师又在教病理学,她还会继续教病理生理学——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至少承担了七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同时带这些课程的实验课。   “这是拿学生的未来当儿戏!”奥弗尔认为。   长沙医学院国际交流处的杨科长对一个老师带7门课的情况予以否认,但拒绝提供教师名单。   出于对学校的不满,奥弗尔希望转学。他联系了在教育部认可名单上的中南大学,但长沙医学院以奥弗尔“未经批准擅自联系转学”为由,给予了他留校察看的处分,并要求奥弗尔保证:不再考虑转学。   第三学期,奥弗尔的父亲患病需要陪护,于是他请了事假回到巴基斯坦。然而,当他回到长沙之后,学校以他缺席太多课程为由,拒绝批阅奥弗尔的期末试卷,并宣布这些课程为不及格。   开除奥弗尔后,学校召集了所有留学生开会,宣称:“他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开除的。”该校国际交流处杨科长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批巴基斯坦学生不是很好管,开除奥弗尔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为了教育今后的学生。”   来华留学的监管缺位   奥弗尔的遭遇并非孤例。作为官方认可的留学服务网站,来华留学服务网曾经接到许多来自 “野鸡”MBBS班学生的投诉。“有的学生回国之后发现文凭不被认可,有的则是在这边读了一两年之后,发现所在的学校其实并没有招收MBBS的资格,于是他们联系我们要求协助转学。但在中国,转学是很难的。”该网站的咨询顾问刘小姐介绍。   南方周末记者以咨询的名义致电有MBBS招生宣传的多所高校,发现不在教育部批准名单上的高校,如河北北方学院、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长江大学、泸州医学院等,均在2007年之后招收了英语授课的MBBS留学生,每届少则二三十人,多则逾百人。   对于这些学校而言,违规招收留学生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有助于学校的“国际化品牌”推广。   在巴基斯坦时,奥弗尔也曾问过中介:学校的文凭会被认可吗?中介的回答是:会,因为它在WHO(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医学院校名单上。   但WHO在官网上声明:本组织没有以任何形式认可医学院校的权力,这种权力只属于相关国家的政府。   中国政府每年都将教育部发布的MBBS招生院校名单发送至各驻外使领馆,印度医疗委员会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只批准被名单中院校录取的学生到中国学习MBBS项目。   但在巴基斯坦等国,尚无类似强制规定。这也导致目前国内违规招生的“野鸡”班大多针对巴基斯坦学生,此外还有少量学生来自喀麦隆、苏丹、布隆迪、阿富汗等亚非国家。   “这些学生在中国无疑是弱势群体。”来华留学服务网负责人郑天盈认为,他们来自不发达国家,所交的学费也是很大一笔负担,发现受骗后获得解决者少。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教育部门有帮助中国学生甄别国外院校合法性的机构,但在来华留学业务的监管上,则依然存在很大的空白,驻外使领馆并不需要负责审核留学生所学专业、学位是否有教育部授权。   被开除后,奥弗尔的签证也被取消了,他不得不返回巴基斯坦,这令他十分不舍,但他安慰自己:被开除也是一种幸运——如果继续读下去,天知道能拿到什么样的文凭?   “中国很好,中国人很好,我希望再回来。”奥弗尔说,“但再也不通过骗人的中介,再也不来这种学校了。”
  • 报告称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8px" title=" faedab64034f78f09dee28097c310a55b2191c66.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cd804988-4e65-45eb-a783-0865a547157d.jpg" width=" 600" height=" 408"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京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创业比例为国内同届生的3.3倍 /strong /p p   10月21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 /p p   报告显示,中国已跃升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国。2014年,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国拥有的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比例,美国排名第一(20%),英国排名第二(11%),中国排名第三(8%)。接下来依次为: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 /p p   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45.98万人。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351.84万人次。 /p p   低龄留学逐渐成为全球性现象,中国的留学低龄化更为明显。中国是全球低领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在美国的低龄留学生来源国中,中国排在首位(32.3%)。在英国的低龄留学生来源国中,中国排在第二位(15%)。 /p p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麦可思联合调查显示,2015年高中生选择出国留学就读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显增加。在国内读完高中课程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27%。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计划出国读高中、预科或语言学校。 /p p   从2014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专业分布来看,中国留学生的专业分布以商科、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工商管理”排在首位(22.19%),其次是“工程”(15.66%),“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三(8.57%)。其他还包括:社会科学(8.04%)、医学(7.62%)、生命科学(6.66%)、艺术与应用艺术(5.66%)等。 /p p   近年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占全体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10届的45.1%下降到2014届的25.5%,下降近20%。而选择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2014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近半数(48.6%)的学生选择就读STEM类专业。 /p p   报告显示,留学回国人数趋于稳定,增速平稳。2013年留学回国人数为35.35万人,2014年留学回国人数为36.48万人。 /p p   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现状分析发现,62%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已回国。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创业的比例(2.3%)明显高于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0.7%),约为同届国内读研毕业生的3.3倍。 /p p   国外读研毕业生3年后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66%)也明显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63%)和本科毕业生(52%)。 /p
  • 中国留学生购传感器回国被捕
    &ldquo 美国逮捕两名中国公民,指控其涉嫌走私军用传感器&rdquo ,美联社16日报道称,29岁的中国留学生蔡文通(音译,下同)及28岁的中国人蔡博(音译)因涉嫌企图购买20台ARS-14军事级传感器而被捕。诉讼文件详细讲述了美国国家安全部特工伪装成商人接近蔡文通、取得其信任并出售传感器的过程。美联社称,两人将面临最高20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蔡文通称,自己购买传感器是为了研究。   据了解,蔡文通就读于爱荷华州立大学,曾是该校兽医微生物与预防医学部的一名博士生。美联社称,去年10月,蔡文通和蔡博与伪装成一名传感器经销商的美国特工碰面,因蔡文通酷爱美剧《绝命毒师》,为了取得其信任,该特工还带他去游览了该剧的拍摄地。   美联社称,在&ldquo 多次交流&rdquo 中,卧底特工告诉蔡文通,他可以拿到传感器,但拿不到可靠的出口许可证,虽能通过&ldquo 被证实的途径&rdquo 运往中国,但要冒被逮捕的风险。蔡博最终向该特工支付了3台传感器的订金2.7万美元。报道称,蔡博在带着传感器欲飞往中国时被捕,蔡文通随后被捕。   关于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国家当然不应该惩罚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如果运用不当将致人犯罪,诱发严重社会问题。钓鱼执法是政德摧毁道德的必然表现。
  • 陕科大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大气环境领域发表成果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庆彩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自然指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11.357)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西北大型城市大气颗粒物环境暴露风险”的研究论文。陈庆彩教授为通讯作者,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博士留学生Dyussenova Ainur为第一作者,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研究指出,西安作为中国西北最大的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随着步入大气污染治理新阶段、也正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该项研究发现西安地区大气PM2.5中含有除重金属、碳质组分等常规健康风险物质外,还含有新型健康风险物质长寿命自由基,它们共同对空气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该地区显著的一个污染特征是大气PM2.5在夜晚绝对浓度和绝对健康风险都较白天显著升高,这个现象归因于昼夜变化的气象条件和污染来源的改变,夜晚应该针对性的进行源头管控。沙尘暴对西安市空气质量和呼吸健康造成骤然影响,健康风险可以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沙尘天气的危害可能比冬季雾霾时期更值得人们注意。研究最后对大气PM2.5以及健康风险物质的来源进行了详细解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了针对西安地区空气健康危害消减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大气PM2.5在夜晚绝对浓度和绝对健康风险都较白天显著升高。(陕西科技大学供图)这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大气污染健康危害、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以及西安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本项成果外,留学生Ainur前不久还在环境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IF=8.431)上发表了关于“管控措施对西安空气质量影响”的成果。该项成果的形成也标志着陕西科技大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环保领域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为将来与中亚国家开展更深入和广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 留学生向母校捐赠实验仪器 呼吁大众关注环境
    1月4日下午,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留美学子刘俊仪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购买价值6000元的化学实验仪器,代表“爱绿”科学社团捐赠给母校,勉励学弟学妹继续从事环保、雾霾等方面的研究。  刘俊仪现在是美国一所高中的学生,这不是她第一次向母校捐赠。去年,由她发起成立的“爱绿”科学社团,就向母校捐赠了一批价值两万余元的化学实验仪器。  “环境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个17岁的小姑娘说,“爱绿”科学社团致力于保护环境,研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作为社团团长,她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关注。  今年以来,在学校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对环境保护和雾霾研究感兴趣的初中生加入社团。团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独立开展多项科学实验,发表科研论文。  虽然远在大洋彼岸,刘俊仪仍定期与团员保持联系。她通过QQ和微信,每周和团员开展讨论,每两周指导团员进行一次实验。为拓宽社团的视野和领域,她在美国就读的高中宣传演讲,结实许多志同道合的异国朋友,并设立“爱绿”科学社团美国分团。  目前,刘俊仪已被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为美国政府资助的高中生科学人才志愿者,将于今年夏天进入这所顶尖私立高校的实验室,参与相关科学研究。
  • 中国科技进步靠什么?靠外国科学仪器!?
    7月6日,一个关于似乎早在意料之中的消息刷屏了:  美国拒签5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  理工科教育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这500多名申请赴美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学习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理工类专业。其中绝大多数办理签证的时间是在美新政府上台后,也就是今年甚至最近刚刚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是意料之中呢?  因为美国对于中国留学生的打压也不是一两年了,有人甚至因此被美国安上“间谍”罪名遭受牢狱之灾。特别是懂王在任时,直接点名出了一个 《禁止特定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禁令》(1104号禁令),简直就是学术界的《排华法案》。  拜登政府虽然名义上推翻了懂王的很多具体政策,但打压中国科学技术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动摇,拒签留学生算是一脉相承了。  而根据美国一学术机构的统计,如果拜登政府死咬着不松,那么大约每年有3000至5000名理工科中国研究生以及理工科访美学者赴美签证将受到影响。  但对于普通中国老百姓而言,这事又有点出人意料。  留学,曾经是独一无二的镀金利器,海归更是精英的代称。《北京人在纽约》一代人的留学梦  但多年之后,在中美关系如此剑拔弩张,政策歧视如此严重,疫情又如此严峻的当下,不但海归们风光不再,甚至留学热本身都成了反思的素材。  有的人甚至对这次事件表示:拒了正好,就不该去!  然而现实是,目前中国的理工科教育依旧需要从西方“取经”,大量中国留学生与学者依旧需要冒着“生物病毒”与“政治病毒”的危险踏上大洋彼岸。  这是一个从“科学仪器”开始的长期历史疑难杂症。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科研的竞争,往往也是科学仪器的竞争。  2017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来自英国、美国、瑞士的三位科学家,理由是 “研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直接开启了生物化学的革命。  据统计,到2017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因发明科学仪器而直接获奖的项目占11%。而且72%的物理学奖、81%的化学奖、9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都是借助尖端科学仪器来完成的。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同时召开。  会上,国家领导人特别指出,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这里点出的领域,很多都上过无数次的热门了,而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似乎打中了人们的认知盲点。  其实,无论是长远的芯片等高科技产业,还是最急迫的医疗行业,都离不开科学仪器的支持。  也恰恰是这个领域,中国确实被卡脖子到离开国外供应,就寸步难行的境地。  6月下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说,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惨淡——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在医院设备里,广为人知的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等等高端设备,基本被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瓜分。  科研领域,比如,核磁波谱仪,是分析各种无机物有机物成分结构的神器,国产仅0.99% 液质联用仪,用于药物开发、食品分析、环境检测,国产占1.19% X射线衍射仪,化学,化工,材料,冶金,石油等领域必不可少,国产1.32%… …   人民日报曾走访了上百家企业发现,生产线和研发中心里的科学仪器,统统都是“美械师”、“德械师”甚至“日械师”。  大众很难相信,今天的中国科研装备现状,居然凄惨到了百年前“万国造”的时代。  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显示,在单价超过50万元的大型仪器中,国产品占有率为13.4%左右。  据海关统计,2016年进口仪器仪表449.6亿美元,仅次于石油和电子器件,是第三大进口产品。随着中国尖端科技研发的井喷,基础的科学仪器进口需求反而越来越高,在2019年已经高达519.93亿美元,逆差接近200亿美元,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自主研发,但当前成果还是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领域,越高端依赖性越严重。  2021年,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化学与工程新闻(C&EN)》评选的国际排名前20名科学仪器公司中,美国上榜8家顶尖科研仪器厂商,日本上榜5家,德国和瑞士各上榜3家,英国上榜1家。  中国作为GDP排名第二,工业总产值独霸全球的国家,没有一家。  如果说有些行业中国是大而不强,科学仪器这里真是的连大都谈不上,把国内头部厂家捆在一起都不如人家一个,很多高精尖仪器甚至连山寨都搞不出来。  重点!有些连TM山寨都搞不出来!  有人说,半导体领域最难的是光刻机,可在“科学仪器”这里,似乎到处都是“光刻机”。  如果说中国产品垄断了全球的货架,那么日德产品就占据了中国的流水线,而美国产品则充斥着中国的实验室。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出过一份报告: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  也正是美国,控制了今天全球科学仪器的高端市场。  在激烈的贸易战中,美国商务部就曾起草一份法规,扩大对华禁售范围,把任何他们认为有可能涉及军用的东西,即便是民间购买、医疗用途,统统一刀切,其中就包括了数字示波器这样科学仪器。  这是中美贸易战的火花第一次溅到“科学仪器”这个小众领域,也再次敲响了一记“卡脖子”的警钟。  而尴尬的是,即便美国不屑于卡这块的脖子,在国产科学仪器凄惨的现状下,相关的科研环境也饱受折磨、苦不堪言。2  2018年12月5日深夜,北京大学核磁中心地下一层,10台价值20亿元的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满负荷运转。  突然间,一团白雾喷出,尖锐的声音随之响起。  研究人员赶来发现,仪器发生了严重故障,而且一时间无法逆转,随即联系仪器制造商布鲁克公司,要求其在调查清楚仪器失超原因后,尽快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时刻,布鲁克公司却把手一伸,“先拿23万人工费出来”,闭口不谈造成故障的原因。  要是维修失败,这23万科研经费等于扔水里了。  核磁中心不答应这种明显有违市场公平的条件,要求对方在一个星期之内给出方案,然而十天之后,对方毫无动静。  北大核磁中心算是同类型实验室中数一数二的存在,从布鲁克购买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也是全国最多,妥妥VVVIP。  无奈,德国布鲁克公司更是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如果说其他高端仪器设备,虽然也差不多100%进口,但好歹还有几个外国品牌竞争,而核磁可就布鲁克一家独大。  作为一家初创于德国的高端分析仪器制造商,布鲁克公司的核磁共振部门BioSpin于2008年在美国上市,其最大竞争对手安捷伦公司于2014年退出核磁市场后,完全垄断了市场。  据有关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市场保有量约为1800台,美国瓦里安(Varian)占有量约为300台,日本电子(JEOL) 50台,武汉中科牛津波谱50台,剩下1400台基本由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行为,就是欺负你怎么滴?  但如果连北大核磁中心都可以欺负,全国103所大学、190多家布鲁克公司设备的用户那不就是任其揉捏?  北大核磁中心怒了,决定带着大家一起维权!  2018年12月23日,经有关单位核准,布鲁克核磁用户维权特别委员会临时成立,全国各路受害者齐聚一堂,调查取证,对布鲁克公司喊话,要求解决整个中国区的售后维修问题。  面对这样的阵势,布鲁克公司依旧态度强硬,反而要求一对一解决问题,而且第一次谈判时避重就轻、把整体问题代换成偶然失误,谈判仅仅20分钟就不欢而散。  为什么布鲁克为什么如此嚣张?无他,其中利润实在太丰厚了。  2016年,中科院某实验室的一台室外机出现故障,报修后,布鲁克借口保修期已过,直接要求花20多万元重新购买。  研究人员感觉不对,就另找了一个厂家修好,只花1万多。没想到,布鲁克听说此事,竟然直接威胁这家公司立刻中止与中科院的这个实验室的合作。  中科院该实验室、北大核磁中心的遭遇不是孤例。布鲁克报价2.2万元的交换机,与淘宝200多元的是同款,布鲁克报价20万元的配件单元,其他公司报价2万元就能搞定。  巨头们在华肆无忌惮的背后,是全球科学仪器行业进入"一超多强"的大垄断时代。  所谓一超,便是科学仪器行业的超级霸主,赛默飞世尔。  2006年,英国Thermo (赛默)和美国Fisher(飞世尔)合并后,就开始了持续20年的并购狂潮,让很多独立品牌从市场消失。  通过200多次并购,Thermo Fisher不断完善在各个行业领域的产品线,控制了很多品牌成为行业老大,形成了科学仪器领域航母战斗群般的存在。  与此同时,在特定领域也形成了一个个占山为王与赛默飞世尔抗衡的强者,比如核磁领域的布鲁克,比如病理领域的德国徕卡。  赛默飞世尔旗下有个病理品牌Shandon珊顿,2008年又并购了德国知名病理品牌Microm美康。放眼全球,对手只剩下德国徕卡和日本樱花。  其中,德国徕卡早已经占据先机。它在1995年就在华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在很多省份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最高做到了90%以上,一度成为组织病理切片机的代名词!  赛默飞世尔重金砸了十年,也没有把徕卡从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上拉下来,最终以约11.4亿美元的现金出售解剖病理学业务。  为什么国外科学仪器企业要如此追求各种形式的垄断?  因为科学仪器行业的最典型特征——体量小,投入大,但一个赛道利润市场就那么多。正因为体量小、利润空间有限,所以赛默飞世尔才需要不断扩张、垄断,从而攫取更多利润。  一旦垄断形成,巨头们哪怕不用一分钱研发,也能躺着赚钱,后来者就要承受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的艰难考验。  “请您多用、狠用,不嫌弃地用我们的国产仪器,多给我们使用反馈,帮我们逐步提升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力。”  在2021年6月,由中国农科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在成立仪式上,面对国内科研单位代表,一位仪器行业的老兵几乎用上了恳求的口吻。3  现代科学经过几百年发展,早就过了靠烧杯和试管就能开创一个学科、掀起一次革命的时代。没有高端科学仪器,再先进的理论都只能是瞎子手里的枪。  2013年,清华为了在生命科学领域“赶英超美”,以3000万一台的价格从美国FEI公司进口了全套冷冻电镜设备。  为了讲价,负责清华生命科学研究的施一公教授整整与美国人磨了两个星期,最后效果是其团队如开挂一般,频频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上发文。  由于施一公团队总是依靠依赖冷冻电镜的成果发文,还被扣上了“水”顶级期刊的大帽子。  水不水这里无法评价,但这种“神器在手,立马飞升”的现象至少反映出,中国的科研前沿领域的的确确受制于高端仪器设备的滞后,更反映出对于科学仪器需求的迫切性。  然而越急,越容易出事。  为了在科技树上赶超式追赶欧美,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多年激增,高居全球第二,成了全球科研仪器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  面对这么一块大蛋糕,国际仪器巨头们绞尽了脑汁,不惜用上灰色甚至黑色手法。  中国法院网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揭秘科研经费腐败黑洞:一人搞科研全家随便吃》就指出,很多科研项目在涉及仪器设备时,能用进口通通都按进口的、最贵的价格申报。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便会盯上项目负责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购买他们的设备。  比如,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  此前,相关案件曾披露,国内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一次就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  这种现象司空见惯,防不胜防,让本就处于落后追赶的国产仪器行业进入了恶性循环,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  国家砸钱越多,国产科学仪器行业越惨,因为连低端市场都没了。  “我们现在的处境比以前更恶劣了。过去是省一级,现在连县一级都开始大规模要求采购进口仪器。”2015年,国产仪器行业在长春的一次沙龙上,一位从业人员认为,政府采购招标方越来越多通过各种手段采购进口仪器。  2017年在西部某省的教学设备采购清单上,国产仪器干脆全军覆没。  没有市场,就没有反馈和数据,即便拿到投资,也无法改进产品,最后越来越落后,差之千里,甚至陷入了低端产品的恶性竞争中,进一步在圈子里败坏了口碑。  “中国人购买科研仪器的热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国公司!”一位科技部原副部长对此痛心疾首。4  中国人真的做不出高端科学仪器吗?当然不是。  其实,科研实力强,科学仪器必然也不弱,而中国科学家们在创造工具这各事情上并不次于其他国家。  在上个世纪末之前,由于现实条件限制,除了少部分设备能够自己提供外,中国科学家们大多数研究往往不需要仪器或者使用低端仪器就行,甚至很多研究干脆是“有仪器就做,没仪器只能作罢”。  后来情况好点了,也是哪有机器就去跑一跑、测一测,出一点成果。  这是因为高端仪器往往涉及禁运很难买到,即便能买也比国外晚很多,科研创新自然慢人很多拍,最后就算有了仪器,如果没有维护能力,也很难发挥最大作用。  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国外垄断控制仪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原始科研创新,也成了中国人创造新工具的动力。  “多波段脉冲单自旋磁共振谱仪”,是一种能够在不破坏研究对象的前提下,提供微观物质内部结构信息的设备,对前沿基础科学以及我国开展原创性研究能力意义重大。  2013年初,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团队开始了这款高精尖设备的研发。而当时有一个德、美国团队也在走同样的方向,于是就把相关技术和产品对华禁运了。  2016年,等杜江峰团队攻克了技术,连关键传感器的原料都给禁了。但这反而逼着中国的科研人员一步步、全链条掌握了整套核心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国外仪器厂商对我们的态度,经历了几轮反转。” 一位研究人员对当时外国人的心态转变记忆犹新。  “我们实验室有近 40 台装备,除了 2009 年买过一台进口仪器外,这 12 年来没买过成套装备,基本上自己想到的、需要的,都由自己做。”  但杜院士也认为,实验室做出的仪器只要指标上满足就行了,但要变成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零到一突破的确很艰难,但从一到万的市场推广却更加凶险。  1973年,中国就开始了第一台激光测速仪的试验,而且是由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好几个科研单位和院校八仙过海。  两年之后,中国第一台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就下线了,还由银河仪表厂小批量生产了五台,每台5万元,比当时进口一台2~3万美元(汇率八点多)要节省得多,性能同样先进。  可惜,这种小规模生产无法养活银河仪表厂七八百职工,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的产学研合作也只能草草结束。后来,银河仪表厂更是在了市场化的浪潮彻底沉沦了,只能靠生产低端产品续命。  银河仪表厂只是中国国产仪器沦落的一个缩影——不是输给技术竞赛,而是输给了经济规律,失去了发育的土壤,自然连高端仪器的山寨都无能为力,永远被人压着头打。  中国国产“科学仪器”仿佛直接从近三十年的经济狂飙中,直接掉队了。  国际对抗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仪器之痛,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产业的问题,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难题,更是中国科研体系至今要依赖欧美的重要原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仪器设备厂更有。  时至今日,国产仪器行业的惨淡已经证明,市场、资本规律主导下,随着国际垄断巨头的成型,中国科学仪器的境况只能越来越恶化。  长此以往,中国科研体系将永远摆脱不了对国外的依赖。  一百年前,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饱受屈辱,今天,我们已经摸到了人类科技的巅峰,却听任所谓的自由市场行为,结果绊在了几乎无人在意的科学仪器上。  科研领域存在“禁运”问题,涉及到国家战略需求。  “我经常跟年轻人说,要有情怀,高端科学仪器动不动就要上百万上千万,(利润)不像手机产业链,如果没人去做,只靠市场牵引,是做不成的。”  杜江峰院士如是说。
  • “鸿雁归巢,助力母校”—— 聚焦上海大学通用实验国际化人才发展基金捐赠仪式
    2017年1月8日上午,上海大学通用实验国际化人才发展基金捐赠仪式暨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悉尼工商学院与校友企业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在宝山科技园四楼上海大学校友活动中心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对外联络处处长、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许瑞,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姚喜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王丽娜,悉尼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吕康娟等校方领导,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徐新元,高级副总裁Lesley Thomson,高级副总裁蔡建兵,商务总监Jane McClements,董秘、人事行政总监邓彦,公共事务总监朱建忠等企业高管以及来自两家学院的老师、留学生和校友企业代表出席捐赠签约仪式。对外联络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曹俊主持仪式。通用实验执行董事、总裁徐新元在致辞中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愿景。同时,感谢母校对外联络处的牵线以及国际交流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对公司的支持和帮助。本次签约将书写通用实验企业发展华丽的新篇章。作为一家校友企业,通用实验将致力于为母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与母校深度融合,为国际交流合作和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姚喜明与通用实验高级副总裁Lesley Thomson,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吕康娟与通用实验商务总监McClements分别签署院企合作协议。今后,院企各方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留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企业管理案例研发和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等方面启动实质性的合作,探索合作共赢的新路径。 上海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许瑞代表基金会接受企业捐赠。“上海大学通用实验国际化人才发展基金”总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将用于国际交流学院和悉尼工商学院奖励或资助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品学兼优的中外学生,热心中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以及各类文化实践活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向徐新元总裁颁发捐赠证书和纪念盘。上海大学外国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这标志着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与通用实验的战略合作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签约仪式的前一天,恰逢通用实验2017年跨年晚会。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旭等领导莅临校友企业——通用实验,参观了通用实验科技集团全球管理总部,通用实验先进技术中心以及由通用实验投资建设、赞助运营的上海大学校友活动中心,并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共赢进行指导。
  • 全国将建100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 20亿投入
    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20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的安排,我部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二、建设任务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基地应依托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以下统称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并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各实践基地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关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2.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   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各类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3.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各实践基地除承担共建高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外,还应向其他高校开放,主动发布实践基地有关信息,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5.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实践基地应加强对高校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要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三、建设项目   1.项目类别   实践基地分文科实践教育基地、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和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类别。优先支持兼顾其它学科门类、具备多种实践教育形式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优先支持参与各“卓越计划”的高校。   2.项目数额   教育部、财政部共立项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其中,由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由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   3.项目经费   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高校自筹经费共同支持。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建设的500个实践基地,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按每个实践基地200万元经费拨款。地方所属高校建设的500个实践基地,由省级财政支持,支持力度一般不应低于每个实践基地200万元。鼓励共建实践基地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经费支持,通过定向捐赠、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等渠道,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4.经费管理   中央财政支持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经费,要按照财政部与教育部制订的《“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发)进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财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应制订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根据相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具体负责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5.项目管理与评价   承担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的高校,每年需向我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我部将组织年度工作研讨和交流。项目评价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启动2年后陆续开始。由我部组织专家组,依据《“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另发),对照各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组织项目验收。通过验收后,根据所属类别,授予相应称号。   多所高校与同一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由我部指定的牵头高校负责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完成实践基地的申报、建设、检查、验收及经费管理等相关事宜。   四、立项安排   按照安排,2011年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立项建设125个实践基地(名单见附件1),2012年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立项建设90个实践基地(名单见附件2)。承担建设项目的高校应在2012年4月9日前正式行文将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电子版报我部高等教育司。2013-2015年,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的申报及立项事宜另行通知。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建设的500个实践基地,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我部上报推荐公文和申报材料,应优先推荐参加各“卓越计划”的高校,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申报材料为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实践内容、接纳学生数量等)和相关支撑材料(包括企事业单位简介、资质证明、共建协议等)。由我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经我部批准,共建单位即可正式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同时在我部网站上公布。   各高等学校应抓紧开展校级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并向各自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开展省级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向我部报告。省级实践基地的申报和管理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高等教育司联系人:何晋 联系电话:010-66096262 电子邮箱:hejin@moe.edu.cn。   附件:1. 2011年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名单.doc   2. 2012年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名单.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三月二日
  • 2019“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在京举办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7f4a14b-85f8-43c3-b96b-01140aa064f9.jpg" title=" 20191211114398170.jpg" alt=" 20191211114398170.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杨凯处长等6位嘉宾围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引进与落地”分论坛进行分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由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9“聚英”论坛暨环球英才峰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30多个国家的40余个海外人才组织的负责人,100余位海外高端专家和优秀留学人才,众多来华优秀留学生、在华友谊奖专家和国际友人代表,以及各地人才部门、科技园区和企业代表等近600人出席。活动得到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的指导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活动以“聚天下英才,创时代伟业”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思想,立足新时代和改革开放新起点,围绕“三个第一”尤其“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等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活动分为“聚英”论坛、环球英才峰会、环球英才联谊晚会三大环节。在“聚英”论坛环节,国际欧亚科学院副主席、院士、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出席并做了“创新与人才”的重要发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才专家、中国人事科学院前院长吴江做了“牢固确立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主旨演讲。多位人才专家、科创机构负责人和来华优秀留学生代表等围绕三个分论坛:新时代新起点全球才智的交流与合作、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引进与落地、外国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进行了精彩分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之后的环球英才峰会上,主办方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丁志峰作了“搭建全球才智交流的平台”主题报告,举行了“外国院士工作站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外教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发布“行业诚信服务公约”、与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中国战略合作中心)签约等。环球英才联谊晚会上,环球英才促进会为3位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颁发“环球英才交流大使”荣誉证书,为21位外国专家颁发“外国专家咨询委员会特约专家”证书,中国政府友谊奖专家马克?力文等众多国际友人共同唱响《环球英才》之歌,增进了中外友谊与合作。 /p
  • 科技人才短缺影响欧美国家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美国有33%的毕业生选择了金融行业,只有17%的学生选择了科技企业。图为7月8日,在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正在交谈。  欧美国家发布的报告和统计显示,由于本土学生受学科难度大、薪酬较低等因素影响,不爱学习理工科专业,欧美国家的科技人才数量出现下滑,给欧美国家的未来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现状——人才培养跟不上,阻碍高科技行业发展  欧盟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欧洲国家选修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专业课程的学生正在变少,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这将损害欧洲未来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  欧盟委员会数字化单一市场主席安德鲁斯安西普在报告中指出,以欧洲信息技术产业为例,该行业每年新增约12万个工作岗位,由于学生数量跟不上,到2020年相关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80万。缺少充足的技术人员,欧洲将可能错失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对摆脱经济的低迷状态十分不利。  虽然法国近年来颁发的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数量不断增加,但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理工科专业的法国本土博士生总人数下降了15%。“从整体数字上看,在法国学习理工科的学生总人数有所增加,但在这些学生当中,有相当数量是外国学生。”巴黎高等电信学院教授丽瑞达阿尔维斯德巴罗纳维内向记者介绍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今年就驱动美国经济复苏核心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将汽车、航空、能源、软件等50个行业定性为“先进行业”,着力推动科技研发,并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背景从业者。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在先进行业方面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而导致竞争优势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人才供给不足。“美国的教育系统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人才,而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先进行业的人才招聘困难。”  原因——很多理工科学生转行从事金融等行业  欧盟的报告指出,欧洲科技人才不足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主修STEM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许多欧洲学生对枯燥艰深的理工科学习望而却步,纷纷转投于更有“钱景”的金融类专业 另一方面,在其他国家纷纷积极争取人才的同时,欧洲国家总体上缺乏有力措施,以吸引非欧盟国家的高技术移民。  比利时根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本杰明福斯特克告诉本报记者,对于比利时理工科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学习难度大,特别是对于数学和物理理论等基础科学知识,普遍掌握得较差。  工程专业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毕业难度大,很多法国本土学生兴趣不高。“在博士阶段,每年我都能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学生,但法国本土学生人数却没有增长。”丽瑞达告诉记者。  法国科研经费保障不到位也是科研人员减少的原因。2014年10月,法国700多个科研单位负责人联名给法国总统奥朗德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法国一些实验室和研究所因为资金和人才的短缺而难以为继,很多理工科学生在毕业后就转行从事了金融或其他行业。  与欧洲情况相似,美国学生也普遍感到理工科难学,同时还需要考虑学费、薪酬等现实问题。今年27岁的费多拉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学习的是机械工程和纳米生物双专业。她告诉本报记者,理工科专业课程难学是导致选择相关专业人数下降的一大原因。另外,理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并不是特别高,这也使很多优秀学生选择了更有前途的专业。  2015年5月,美国全国教育数据中心向国会提交的《2015年教育状况》报告显示,从全美专科到博士生的专业分布上看,从2002年至2012年间,健康产业相关专业越来越成为受美国学生认可的“香饽饽”,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增长超过一倍。与此相反,在这10年间电脑和信息服务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却总体下降了17%。  在美国,“最好和最聪明”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华尔街一直是一个主流。哈佛商学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有33%的毕业生选择了金融行业,只有17%的学生选择了科技企业。  措施——为理工科高级人才提供更好待遇  为了吸引更多法国学生继续深造并从事科研工作,法国的企业和大学都在进行调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为有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人才提供更高的待遇和薪水,大学也在通过增设奖学金等方式不断突出理工科博士学位的重要性。  美国政府认为,STEM专业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未来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地位。美国总统奥巴马为美国未来10年的STEM教育定下了目标:未来10年,全美招募10万名STEM专业的老师,并且号召美国高等学府在未来10年培养100万名STEM专业的毕业生,把美国在STEM方面的教育提升到全球领先水平。  奥巴马还在2014年11月宣布,在移民改革法案中,将继续扩大和延长国际学生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持有实习工作身份的时间,延续了学习STEM专业外国留学生29个月实习期的政策。但对是否应直接给在美国留学的STEM专业外国留学生绿卡,仍是国会激辩的话题。
  • 施一公、林毅夫等畅言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合作
    12月18日上午,第16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ldquo 留交会&rdquo )开幕论坛&ldquo 首届珠江创新峰会&rdquo 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的峰会以&ldquo 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合作&rdquo 为主题,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美国风险投资公司KPCB管理合伙人雷· 莱恩等学术界和商界明星大腕到场,并做主题演讲。   林毅夫:创新促进中国20年高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发表演讲   &ldquo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像苏联,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那样的困难呢?最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精神,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rdquo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首届珠江峰会上侃侃而谈,在林毅夫看来,这种科学发展观一直指导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也就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7.3%,按照林毅夫的预测,若维持更好的增长,加上人民币升值,中国在202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以达到12700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指标,成为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还指出,中国人口现在是世界人口的19%。如果到2020年,能实现国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成为外国产品最好的销售地,也是外国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而这一切的载体,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创新。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政府治理不断完善,不管是哪方面的持续推进和变化,都是创新的结果。其中,林毅夫还特别强调,中国要以创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带动世界的发展,而创新最关键的就是人才。   与此同时,早在1998年就参加了第一届留交会的林毅夫对于留交会,也满怀感激之情。在他看来,留交会是一个招贤纳士,以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平台。同时,也让留学生们有了归国交流、寻找发展机会的平台,回国贡献自己所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施一公:要在大生命科学与世界竞争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演讲中   &ldquo 创新就是做少数。&rdquo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国际专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随着中国对于科技创新投入的加大、科技的发展以及留学生的不断增长,中国学生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施一公指出,中国的科研投入在过去20年间基本是每3&mdash 5年翻一番,从90年代中期的每年几千万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是97亿人民币。与此同时,我们发表在SCI上的文章无论是数量还是比例都在同步增长。在过去20年也保持了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并在2006年,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ldquo 我们的物质科学极大超过美国,物质科学解决温饱,但是我们在医药、大生命科学方面却严重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世界。&rdquo 施一公表示,如果把世界1998-2008年的发表的SCI文章做一个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大生命科学45%基本代表着世界的趋势,美国的趋势是大生命科学占了50%,而美国的一流大学如斯坦福等甚至达到了60%。但是我们同一时间的大生命科学只达到20%,远远落后于世界。   在施一公看来,要在大生命科学领域追赶美国,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在世界舞台用全球通用的做法培养人才,增加竞争力。与此同时,机制是关键。以清华大学为例,在人才机制上实行了全球化、竞争性的制度,引进"千人计划"的团队,以真正国际化的手段把人才招揽过来。&ldquo 清华大学生物物理在世界上赫赫有名,我相信世界上没有类似的科研机构。几年前我们还没有做感染与免疫的研究,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强大的感染免疫团队,我们有120个实验室,是6年之前的3倍。&rdquo 施一公表示。   雷· 莱恩:跨界合作创新未来   著名投资人雷莱恩演讲中   &ldquo 学科的融合,对于创新至关重要。&rdquo 卡耐基梅隆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管理合伙人雷· 莱恩则在峰会上分享了他对于全球化创新的理解,以我们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例,我们的戏剧学院,还有艺术学院都非常有名。我们把戏剧、设计、软件学科相结合,开创了娱乐技术专业 把计算机、生物、医药学科集合,开创计算机生物学。这样的融合创新在过去20年给科学创新贡献了许多价值和作用。&rdquo   更进一步,跨界合作,融合创新,对全球经济发展来说,同样至关重要。雷· 莱恩指出,包括现在新兴的产业,如互联网、平板技术等,都离不开这种创新融合。   与此同时,雷· 莱恩认为,技术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活动方式。&ldquo 我们现在已经跨过了一个时代的隔阂和界限,新生代,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这代人,他们与技术一起成长,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发展。可以说,技术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想法和生活。&rdquo 雷· 莱恩表示。   &ldquo 当年英特尔创立时,人人都不觉得自己需要电脑。而现在,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家里的标配。而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汽车、可飞行设备等,都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很多技术嵌入到它们之中。&rdquo 雷· 莱恩认为,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技术,在未来,将成为现实。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新一轮全球化竞争大幕正徐徐展开,谁能够拥有更多的高水平人才,谁就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作为第16届留交会开幕论坛,本届珠江创新峰会上三位大家的远见卓识,对于引领广东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都是很有益的启发。大师级专家所散发出来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留交会的平台,也会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创业。
  •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政治级别最高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国际舆论称之为“高瞻远瞩”。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中国有20多万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取得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有1.5万人。他们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创新创业黄金时期。   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国际性人才竞争中,像世界上其他新兴国家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超乎了想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说,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最高,高达92% 位列第二名的印度81% 位列第三的加拿大55%。   美国《科学》杂志称,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一直研究海外人才战略,这位早期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92万人,回国只有63 万人,回归率不足三分之一,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8%。   1996年,作家钱宁在《留学美国》里写道:在美国,留学生见面时,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没有?”但绝不会有人问“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如果你跟别人说,你要回国了。对方在惊奇之外,大半会猜想你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   这种局面,或许是当年中国政府恢复留学制度时未曾料想过的。   10年以后,另一位作家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已是另一番描述:就在几年前,他们中间还流行着“傻瓜才回家”的观点,而现在,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这或有文学加工之嫌,但21世纪的中国确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投向中国,包括那些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们。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的改革仍显缓慢而艰难。对于那些立志于推动它变化的仁人志士,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到底,今后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钱宁在书中说。   他们将迎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   揭秘“千人计划”   2010年7月2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务委员刘延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往看望。   这是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级别政治礼遇之一。此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被邀请参加60周年国庆大典的观礼活动。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以便“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国内的环境。这种努力颇有成效。截止到8月,共有6200人申请加入“千人计划”,入选1510人,其中正教授是前10年引进的20倍。   回国的诱惑   “特殊身份”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还是融资,都能有很多好处”   “这是一种荣耀,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说。王亚雄是“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希望从制度上明确他们的特殊身份,以利于他们回国创新创业,他们觉得这比报酬、福利还重要。”一位中组部官员透露。作为一种“最高规格”的认可,入选“千人计划”当然是一种荣耀,但又不只是荣耀。“这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融资或做其他工作,都能有很多好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这样解读。   “背后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王亚雄进一步解释。但具体到他个人,他倒不愿意透露获得了哪些支持。王亚雄回国之前在美国待了15年,本科学的是化工,博士念的是机械,现在在化工和机械两方面都有事业。此前,王亚雄在戴尔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戴尔高端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虽然王亚雄现在的头衔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但他回国的真正目的是创业。   “千人”的烦恼   “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当然,社会上仍然不乏质疑之声,尤其是在学术界。   “目前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概括“千人计划”人才引进的成果。“确实,并非所有的先进人才都回来了。例如,大量的理工科高端人才和高端管理类人才还是没有回来。”王辉耀坦言。这当然也在决策层的预料之内。还是在那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激起一些大的浪花。但这也是成本。“把他们引回来,当然得要付一点代价。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他说。   国际知名科学家、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2008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他的全职回国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的震动。   他很快被国内树立为典范。受其影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陆续申请到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事实上,回国后,施一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他认为,即使(引进)的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也是不错的人才。“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在一次会议上,他这样反问。   确实,“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到了第三批,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省区仍无入选者。   回到内蒙古的王亚雄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说,“国家层面的推动很有力度,但到了地方缺乏跟踪机制。像内蒙古相对来说滞后一些,跟做得好的地方还是有一点差距。”例如,他的身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落实。王已经入了美国国籍,根据国家政策,应该给发工作居住证,“但内蒙古这边落实得很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落实,每年都要签证,很麻烦。”   另一位“千人计划”引入的人才也向王辉耀抱怨说,他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上下游及助手配合,结果他回来以后,助手和上下游都没有了,各种表格填来填去,反而出不了什么成果。   “无论是回来搞学术的,还是创业的,都有人反映,国内的整套审批系统依然很繁琐,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王辉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科研经费的划拨,很多是凭关系。例如,你去当(科研项目评定)评委,你所评的那些人都给你打电话,各种领导也会打招呼。“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刚回国的人很不适应。”   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科学家饶毅与施一公曾联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了国内学术环境的不端: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已经回来的这批人,都立志想要改变这样一种环境。   5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块海外学人的宣传画十分醒目。   谁最需要国际化人才?   央企的人才困境   全球招聘“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   国资委是实施“千人计划”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在“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大约半年后,中组部领导曾到国资委做过一次动员讲话。   这位领导在这次讲话中表示,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布局,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首先应该在企业,其次应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集中了我国大多数高层次人才,但相比而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少得多、弱得多,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远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   “中央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比较明显的差距在创新、在人才,靠创新才能克服困难,靠人才才能长盛不衰。”他说,中央企业要成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千人计划”调查:归国人才最怕什么?   2011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千人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家属、用人单位、国内人才、公众等。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千人计划”实施成效得到被访者的高度肯定。其中,99%“千人计划”人才、92.1%的用人单位领导、88.2%的国内人才认为有必要实施“千人计划”。   “千人”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中,“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回来发展机会更多”位居前列。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其中,83.2%的创新人才已到岗,67%已开始工作,33%已取得初步成果 86.1%的用人单位对引进的“千人”表示满意 82.8%的创新人才表示国内工作单位适合自己发展。   尽管如此,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也暴露了“千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人才最怕:承诺不兑现   根据受访者反映,创新人才工作条件落实进度较慢。仅17.5%的创新人才表示所在单位已经 “全部落实”,“部分落实”的占40.4%,“正在启动落实”的占32%,还有10.2%表示“落实还有困难”。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人计划”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 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在签约时过高的承诺在后续工作中兑现不了。   与此同时,56.6%的创新人才、36%的用人单位领导、32.8%的国内人才认为“国家没有配套项目和经费,开展工作困难”。 这也是引进人才和用人单位平时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   “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很难兑现”、“待遇落实工作不够得力”也是被访者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才家属对各项特殊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不够满意。其中,“绿卡、签证”、“子女入学”落实情况得分分别为67.3分和65.1分 “工作安排”、“住房(租房)”和“其他”待遇的落实情况得分均在61—64分之间 “医疗待遇”和“保险”的落实情况得分最低,均在60分以下,处于“不到位”水平。   究其原因,该调查报告分析:一是“千人计划”个别政策原则性强,要使其符合每位引进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难度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导致部分人才不太满意 三是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服务意识不够,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的主动性亟待增强。   最多的差评:“研究风气不好”   国内的总体环境一直是“千人”最关心的问题。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并不高。 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64.9%的用人单位领导和55.6%的国内人才也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是国内科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7.6%的创新人才、35.1%的用人单位领导、50.0%的国内人才、36.3%的公众均认为“在当前科研体制下能力发挥有限”。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创新人才而言,“科研团队力量弱”以及“科研经费不足”是他们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 对于创业人才而言,招聘合适人才难以及创业资金来源少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生活上,“空气、水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和“食品安全”是引进人才及其家属担忧的最主要问题,同时,43.7%的创新人才和20.6%的创业人才对自身及配偶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较为担忧。   基于此,65%接受调查的“千人”最后表示,准备长期在国内工作,30.2%的人持观望态度,4.8%的人明确表示准备再次出国。   该报告表示,中组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引才政策、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施“千人计划”。   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岁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少年归国后,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代表人物:严复、刘步蟾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   代表人物:黄兴、宋教仁、廖仲恺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   代表人物: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也人数迅增。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   代表人物:朱光亚、唐敖庆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数千名海外学子慨然归国。   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泽民、李鹏、邹家华、钱其琛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欧美留学生到香港就业。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代表人物: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按照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占企业科技人才总量的5%。“目前是3.1%,缺口约2万人。这2万人短期内很难全部由我们自己来培养,引进是一条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   央企第一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可追溯到国资委成立之前。2001年,中组部首次面向全球招聘神华集团副总经理,被认为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彼时,国资委尚未成立。   2003年9月,挂牌不到半年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发出公告,组织6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会议披露,2001年以来,共8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招聘128名高管和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有媒体统计,2003年以来公示的122名央企高管人选中,51人来自于原企业或原系统内部,占41.8%。57人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外部企业,占46.7%。   “什么叫全球招聘?起码你得有一半人是国际上招来的才叫全球招聘,结果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王辉耀认为,国资委历年的全球招聘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体制上。“在国外待久的人可能会在文化的融入上有问题,不一定能适应国企的文化环境。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不断引入海外人才来改变这个环境。引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地方的争夺   “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地方的人才效应或许更明显些。   王辉耀认为,“最明显的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各地官员更重视人才,这种附加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说到这里,他很激动,因为他写的一本书《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被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专门组织官员进行学习。汪洋说,“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理论。”   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当然很不利。   “中国的大多数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大楼基础设施都很好了,但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行。”王辉耀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亿资金,用于人才发展和引进。全国31个省市区和35 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制订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千人计划”,广东省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事实上,早在2003年以前,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就曾当江苏的形象大使,先后两次率团专门到韩日、北美地区招聘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宣传江苏,而且多次到招聘现场和留学生交谈,鼓励他们回国创业。   王亚雄在江苏设了一个分公司,他明显感觉江苏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以苏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9年保持在1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已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无锡也推出了“530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创业人)。截至去年,无锡已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超过6000名,落户530企业1200多家。   未来10年、20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周围,能不能成为世界上科技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未知数。   凌志军在研究了李彦宏、张朝阳、周云帆等等那些创造了中关村财富神话的案例后,在《中国的新革命》中预言:未来三五十年,中国一定是海归的天下,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都将是海归。   倘若这个预言可以实现,那是海归的幸运,这个国家也必将为之改变。   2006年,他就在内蒙古创建了一个太阳能和节能设备的企业。但直到2009年,他才作为“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真正”回到国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公司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也确实想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从硅谷归国的姚宏宇也是入选第二批“千人计划”的人才,2007年回国创业,创建了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他为了申报“千人计划”去了天津。   “这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能砸到你一块就很不错了。”   但他刚在天津申报成功,北京这边又来找他,“弄得很尴尬。”   在这场人才战略的政治动员中,中央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性,甚至“千人计划”成为地方和部门的政绩工程。   姚宏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为“千人”之后,相关方面经常会关心一下,例如,中秋节被邀请去开个联欢会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给我太太(美籍)解决了五年签证。这样我就不用老跑到旧金山去签证了。”   “但对我创业,没有什么太多特别的好处。”他批评很多人对“千人计划”所持的心态不对,“你本来就是要回来创业的。”   他说,在美国,创业的成本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国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相比美国,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人脉,做生意讲人情。”   王辉耀曾做过调查,那些归国创业成功的海归, 80%的人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等。这是积累人脉的主要方式。   “但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公司,整体面临信用缺乏。”姚宏宇说,他对国内创业环境最不满的是: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源,都倾向于支持大公司,而不是他们这样的小公司。   同在2007年回国创业的陈锡源深以为然。陈锡源是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CEO, 该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业软件供应商。此前,陈锡源是总部在美国硅谷的UT斯达康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   “中组部的承诺都兑现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获得了认可,这很好。   “‘千人计划’的效果很好,现在国外的不少人都想回来,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王辉耀说,国家扶持了一批人,形成一种氛围,“这很重要”。   在他对海归回国创业300个成功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一般三位以上的海归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普遍高学历,其中博士和博士后占了48%,硕士占35%,46%的人为理工专业,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专业,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 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70%来自高科技,20%来自服务业。   “‘千人计划’对国家一定是有好处的。这跟投资一样,投10个有一个成了,那就是成功。引进10个,有1个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成功。因为人才作出的贡献肯定是不能以量来计的。”姚宏宇对“千人计划”给予了高度认可。   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投资人才肯定有投不中的,对投不中的要宽容。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 【安捷伦】重庆医科大学-安捷伦科技母胎医学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2020 年 10 月 10 日,重庆医科大学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安捷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母胎医学“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在重庆医科大学隆重举行。重庆医科大学与安捷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从各自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特决定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并在“第四届 111 计划母胎医学协同创新研讨会”暨“代谢组学与疾病”研讨会中举行揭牌仪式。重庆医科大学母胎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是 2016 年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批准立项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 111 计划”)基地(重庆医科大学为首批十五所地方高校之一)。本次第四届 111 计划母胎医学协同创新研讨会暨代谢组学与疾病研讨会,特邀了具有国际声誉的十余名海外专家,对妊娠相关疾病和代谢组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确定了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的计划。揭牌仪式中,在专家的见证下,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华,安捷伦科技大中华西南区整机销售经理饶晶晶,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生命科学市场经理韩莹等领导共同出席了签约与揭牌仪式。重庆医科大学-安捷伦科技母胎医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重庆医科大学-安捷伦科技母胎医学联合实验室牌匾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希教授表示:“重庆医科大学各学院拥有多台安捷伦高精尖端设备,双方的合作日益紧密和默契。此次,双方以联合实验室为桥梁,共同确定目标,互融优势,不局限于仪器联合,而注重在技术联合、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希望在实现双方互惠共赢的同时,为中国医药领域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技术创新贡献一份力量。联合实验室是学院贯彻教育部“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希望实验室能够探索出适宜的合作模式,真正成为分析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的技术平台,共同促进新技术、新课题、新应用的研发,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开创合作、共享、创新和发展的新局面。”对此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安捷伦科技大中华西南区整机销售经理饶晶晶在致词中对联合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安捷伦作为化学分析领域仪器引领者,秉承信任所托成就所望的理念,一直以来致力于在疾病诊断、新药研发等方向为用户和科学工作者提供创新工具与先进的解决方案。期待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双方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促进创新与发展。祝愿双方携手并进,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签约揭牌仪式上,双方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学校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食品等实验平台的建设努力深化合作,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关于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重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 111 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 1956 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 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2008 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关于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安捷伦现已进入独立运营的第二十年,一直致力于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敏锐洞察和创新经验。安捷伦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2019 财年,安捷伦营业收入为 51.6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6,300 人。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关注安捷伦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市场资讯
  • 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与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落户永清
    1月18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廊坊市人民政府共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和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与永清县人民政府共建高分子、高性能材料研发中心项目共同签约,两个项目同时落户在河北省永清县后奕产业功能区。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家”,拥有深厚的智力资源和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和科技部联合举办“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该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总计入围的918个项目中已经有197个项目在国内启动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位于廊坊市永清县后奕产业功能区内的华茂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就是由2006年首届“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路万里硕士创建的,2010年该公司产值达4500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挂牌后,计划未来3-5年内引进40-50名高层次海归人才到基地内创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据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高分子、高性能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签约后,清华大学化工系新材料实验室将搬迁到该研发中心内,研发新成果将优先应用于廊坊产业发展,争取实现区内就地转化,并且清华大学还将推介本校优先毕业生到廊坊、到永清工作、创业。   中共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出席项目签约仪式,他指出,廊坊市历来十分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科技领军团队,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廊坊创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廊坊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能够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产业化提供优惠政策和场所。今后,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海归创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   据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研发中心之所以选择落户在永清县后奕产业功能区,是因为该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及产业基础。后奕产业功能区位于京津冀核心地带,距北京和天津市区均为60公里,建设中的廊沧高速纵贯功能区,并在区内设有出口,大广高速公路连接线横穿区内,东与廊沧、京台、京沪相连,西与保津、大广、106国道融汇,北与涿密高速贯通,廊泊线、京九铁路津霸联络线近在咫尺,与首都机场、天津新港等重要枢纽形成1小时交通圈 不仅如此,经过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区内已签约高科技项目22个,其中17个项目的领军人才都有出国留学经历,其中高建华博士投资5.8亿元的四环高博制药项目、清华大学化工系胡平教授的新材料项目以及路万里硕士的生物医药项目已经成为区内高层次领军人才创业发展的典范。在他们的引领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已经形成抱团发展、强势崛起之势,有望成为引领廊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教育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和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两大项目花落永清,必将为该县打造人才、产业两大高地,推动县域经济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撑。
  • 成为诺奖热门人选,培养三名院士,他25岁才读研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近,诺奖陆续公布了新一批获奖者名单。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就是一位诺奖级的科学家。 br/ br/ 在央视《开讲了》的舞台上,曾请来了世界著名的光化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提起藤岛昭,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但他却是在光催化领域首屈一指的科学家,每年都是诺奖的热门候选人。& nbsp 藤岛昭虽然是日本人,但他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从40年前与中国结缘以来,他一共培养出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3人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也成为中国科研圈最受尊敬的海外科学家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7px height: 2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56fe04b-a4db-43b0-8fad-872982270e38.jpg" title=" 640.webp.jpg" alt=" 640.webp.jpg" width=" 497" height=" 271"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0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一时的意外发现,改变了世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少年成名,读研究生时就有了光电化学领域的奠基性发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967年,年仅25岁的藤岛昭还只是东京大学的一名研一学生,师从本多健一教授学习应用化学。在本多健一的指导下,藤岛昭开始从事“光贝克勒耳效果”相关主题的研究。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有一次,他在做实验时,用氙气灯对放在水中的二氧化钛光电极进行了照射,结果惊奇地发现水被分别为了氧和氢,这就是著名的“本多-藤岛效应”。这是人类第一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正当信心满满藤岛昭准备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时,却遭到了普遍质疑。因为那时太阳能电池还没有出现,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将光当做能源使用。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无论在任何场合提起自己的研究,藤岛昭总是会受到严厉的指责。甚至在藤岛昭博士论文审查时,5位评审委员中仍有一人坚决反对他的论文。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发现过于超前,直到1972年藤岛昭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论文发表后不久,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人们迫切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文章一出,就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遗憾的是,在试验中利用紫外灯照射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的效率过低,无法实现规模化和经济性,因此还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藤岛昭在后面的实验中又发现,二氧化钛在光的照射下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亲水性,这使得光触媒有很强的抗菌净化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于是,光触媒在生成新能源方面的应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但从他的研究成果衍生出了光电解水、光催化自清洁等多种技术,在环保、空气治理方面得到了光反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国家大剧院所使用的光催化自洁玻璃可以让其表面永远保持清洁。日本新干线的列车上,装了光触媒的空气清新剂,虽然有吸烟车厢,但从来不会有烟味。而光催化最新的应用竟然是用于疾病治疗,并且藤岛昭研发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区开始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9px height: 35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4ac1a09-7f12-4580-8034-b401a4fae120.jpg" title=" 640.webp (1).jpg" alt=" 640.webp (1).jpg" width=" 519" height=" 351" / /p p dir=" lt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国家大剧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最初发现光催化时的不被认可,到现在光催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藤岛昭的目的和动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他的研究,缓解能源问题、洁净空气水质、减少疾病发生,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0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0年,38位留学生,3人已成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与他的科研成就一样,流传久远。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70大寿的时候,他的中国弟子们赠了他一首诗:“藤牵桃李三千树,岛出学海一哲翁。鹤鸣年少惊天下,寿长天马正当红。”这也是40多年来藤岛昭兢兢业业培养人才的真实写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9年。当时他担任东京大学助理教授,在他所在的实验室里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公派访问学者,在即将结束2年的研究回国之时,热忱地邀请藤岛昭能够到中国去,这便是他前往中国的起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来到中国后,藤岛昭便感受到了中国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当时北京的街上鲜有汽车,很多地方都不对外国人开放。中方却为藤岛昭准备了专用汽车,假期里又乘飞机带他去西安参观刚刚公开不久的兵马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这种破格的待遇中,藤岛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于知识的尊重与渴望,但给藤岛昭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优秀的学生们对研究的真挚态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回国后,藤岛昭在东京大学的研究室也开始积极地接收留学生。这种态度在退任东大教授后,至今依然没有改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0年以来,藤岛昭先后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他们中许多人都已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骨干,其中姚建年、刘忠范、江雷是中科院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5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b42f439-4ba7-4247-9787-b2ed6e2ba037.jpg" title=" 640.webp (2).jpg" alt=" 640.webp (2).jpg" width=" 525" height=" 338"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左至右分别为:学生刘忠范、桥本和仁(东大教授)、藤岛昭、学生姚建年、学生江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与很多教授希望学生毕业后留下的做法不同,藤岛昭的留学生们在获得博士学位,结束预定的留学年限后,藤岛昭一定会对他们说:“回国去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6年,藤岛昭对在自己研究室工作5年的张昕彤说:“你该回国了,我这里可以一直给你提供工作,但是保障不了你的发展。从你个人的角度你应该回到祖国进行科研。”张昕彤次年回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如今已经培养了30多名研究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他看来,与留在日本继续研究相比,把在日本学到的东西带回自己国家广泛传播,发展在当地的研究,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正如藤岛昭的这番话,学生们回到中国承担起重要职位,传播藤岛昭的教诲,活跃在科学研究,特别是材料工学等领域里。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03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亲自掏腰包买房,改善留学生居住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留学生们看来,藤岛昭不仅是自己学术上的指路人,更在生活上给予了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居住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很难找到住处,即便是有藤岛昭给担保,但是留学生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住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解决自己研究生的住宿困难的问题,在寸土寸金的东京,藤岛昭竟然靠着自筹的资金,给自己的学生买了4间公寓,并将自己家里的电视、冰箱、洗衣机拉到宿舍,让留学生们可以安心做科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1px height: 34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37cb3e3-1ee3-46de-90b8-da66323cb655.jpg" title=" 640.webp (3).jpg" alt=" 640.webp (3).jpg" width=" 511" height=" 34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与学生姚建年院士(右一)& nbs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虽然最后这4间公寓让这位老教授亏损严重,但即便是这样,藤岛昭也还是希望能够有很多认真从事研究的人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80年代,藤岛昭的第一个博士陈萍回国。为了支持她顺利开展实验,藤岛昭赠送给陈萍一套旋转环盘电极电化学装置,这套价值100多万日元的装备对于刚评上教授的藤岛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受教于藤岛昭、现在已经是国内纳米材料顶尖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1993年离开日本回北京大学时,藤岛昭和另一位日本教授向他赠送了64箱,总共价值上千万日元的仪器设备和材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数量太多刘忠范无法独自运回,在国家教委的协调下,途径日本的中国“向阳红”号科考船将这批设备和材料运回国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些仪器设备和材料一到位,刘忠范刚刚在北大化学院筹建的实验室立刻成为国内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在大学里和年轻的科研人员们常常一起聚餐,学生也经常邀请他参加他们的手工包饺子宴会。相比于在高档饭店里受请,藤岛昭还是更喜欢学生们的饺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藤岛昭推崇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认为这对现代科研人员有启发意义。虽然是自然科学家,但是藤岛阅读了上百本中国古典书籍。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是藤岛昭最喜爱的《论语》中所述,这也正是他在科研和教育上取得丰硕成果的良好总结。 /p
  • 北京公布“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
    p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三年内将设立不少于30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该项目预计三年最多将吸引900名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1800名高层次研修人员来京学习、交流。 /p p   据了解,该项目从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硕士、博士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和博士后、教育管理专门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交流 支持建设汉语或英文授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非通用语种课程,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特色课程以及沿线国家相关文化、制度研究课程等。 /p p   通过设立该项目,将有利于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来京学习、交流 有利于发挥北京市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配合行业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北京市培养更多急需人才 有利于推动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务实合作与互联互通,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认知,加快提升北京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有利于推动北京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优势互补,扩大教育领域合作交流,形成往来频繁、合作众多、交流活跃、关系密切的携手发展局面,拓展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双多边合作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和人文环境,提升北京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 /p p   附: /p p    strong 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入选学校名单 /strong /p p   北京大学 /p p   清华大学 /p p   中国人民大学 /p p   北京师范大学 /p p   北京交通大学 /p p   北京化工大学 /p p   北京邮电大学 /p p   北京中医药大学 /p p   中国传媒大学 /p p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p p   中国政法大学 /p p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p p   外交学院 /p p   中华女子学院 /p p   北京工业大学 /p p   北方工业大学 /p p   北京印刷学院 /p p   北京建筑大学 /p p   首都医科大学 /p p   首都师范大学 /p p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p p   北京舞蹈学院 /p p   北京联合大学 /p p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p p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p p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潘涛:卅年科学生涯的再历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c7e95be-083a-4de7-95a1-31be2aa1fe9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1122102229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暨南大学& nbsp 潘涛 /p p    strong 人生格言:科学造福人类,创新引领未来! /strong /p p   自“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征稿以来,因才疏文陋,几次拖曳。抱着学习、分享、奉献的心态,鼓起勇气完成了本文。 /p p   1985年,我从四川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分配到广西大学任教,1987年1月发表第一篇论文。不觉间,从事科学工作已满32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先分享一些早年的求学轶事吧。 /p p   1987-88年,我参加了中国科大、苏州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偏微分方程研究班。由姜礼尚教授、张同教授、李大潜院士、洪家兴院士、陈恕行院士等名家讲授。李先生称我们是“八年抗战”:精修八门课,苦读而成效。我庆幸有这样的机缘,学到顶尖的前沿课程。我对张同教授的课程颇感兴趣,学间常请教于他。一年后,张先生邀我去陈景润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访问四个月,跟他研习“高维双曲守恒律”—这个至今仍高难的课题。之后,林龙威教授邀我到中山大学访问一年(教育部立项)。再后,王靖华教授也邀我去中科院数学所访问四个月。方向凝练在“双曲守恒律的边界效应”,背景是超音速气流的边界层。我们的工作在国际上开展较早,论文发表在SIAM J Math Anal、App Math L、Q Appl Math、BVP、JJIAM、JPDE、自然科学进展(英)、数学学报(英)、应用数学学报(英)、数学物理学报(英)等刊物。我们证明的压缩波冲击边界可反射稀疏波的定理,被美国布朗大学数学家C. M. Dafermos撰写的专著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 in Continuum Physics(黄皮书)引用。 /p p   受母校刘应明院士团队在模糊拓扑的知名研究的影响,我回母校拜访胡淑礼老师,学习模糊数学。开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系统及算法设计的应用研究。我主持研发的相关计算机软件成功应用到广西的几十家单位。我至今仍感到:模糊逻辑与模糊评判乃是人工智能的基石之一。1995年,晋升副教授,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计划等项目。获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丘成桐创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客座研究等。 /p p   1998年,日本启动著名的文部省重点课题“E-Cell Project”,國立三重大學副校长T.Kameoka教授主持“代謝通路測定與分析”的子课题,面向全球招聘懂数学和物理的学者。没学过多少英语和日语,也没有出国打算的我,就这么机缘巧合的去了日本,一呆就是六个年头。在循环生物工學系生物信息工學研究室,我的研究方向为“細胞代謝及解离性代謝物分析”,涉及到数、理、化、生、计算机的各方知识。主要工具是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结合衰减全反射(ATR)技术。侧重点是化学计量学,但大量生物光谱实验得自己做。数学出身的我,还要深究“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三大化学,其困难不亚于十年前的那场历练。 /p p   首次接触近红外(NIR)光谱,是参加T.Kameoka先生主持的日本农林水产省重点课题《分散協調型多次元農産物情報センシングシステムの開発》。这个项目将近红外用于田间土壤、农作物(西红柿、葡萄)的实时测定,并将数据返回监测中心。后来,在九州大學出席日本化學工學年會,结识了Y.Ozaki教授,对近红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研究先后发表在Appl Spectros、Bioproc Biosyst Eng、MMAS、JJCE等刊物。赴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短期学术访问,并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与K.Nishihara教授开展合作等。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中国留学基金委、中国大使馆组织评审“首届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在美、日、英、德、法五国的博士留学生中评选100人)。我有幸获选,赴中国大使馆(东京)接受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卫颁发的证书和奖金,我的导师T.Kameoka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 /p p   感念国家的厚爱,蒙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刘太平教授推荐,我于2004年回国,进入暨南大学任教,同年评定为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陈星旦院士,也是这一年到暨大创建“应用光谱”团队。和陈院士的认识,颇有传奇色彩:他让图书馆买了一本英文的近红外光谱学专著,这本书刚上架就被我借走了,他很吃惊,找到我,聊了十来分钟,他说:“你就是搞近红外的,我们一起做吧!”就这样,由校长特批,我从信息学院转入理工学院光电工程系,开启近红外之旅?? /p p    strong (一)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PAT)的探讨 /strong /p p   2005年,陈院士和我到广东湛江、广西宜州的甘蔗糖厂考察近红外在制糖过程的应用。从原料收购的按质论价、工艺质量监控、成品质量分级等环节,依次需要对初压汁、混和汁、清汁、清糖浆、糖蜜、白砂糖等中间及终产物的垂度、蔗糖分、还原糖分、pH值、色值等指标进行实时测定。还关注了制糖废水排放的COD检测、转基因甘蔗叶片的无损判别分析等。我们采集大量样品,通过很多实验,建立了上述各类样品及指标的预测模型。为近红外用于甘蔗制糖过程的在线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和参数,在全国第一届近红外会议做了报道。我的体会是:在过程分析技术(PAT)中,近红外乃是珍贵的一线技术,但尚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问题。如,多过程、多目标、多参数的模型优化及动态维护才是问题的核心。 /p p    strong (二)在土壤、农产品、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 /strong /p p   2006年,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团队合作,研制了分立波长土壤专用近红外分析样机,通过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土壤有机碳、总氮的NIR预测模型,经验证,其预测性能已接近进口的FOSS仪器。后来,与广东省科学院土壤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一步开发仪器通讯端口,实现野外检测和数据传输。通过粤港关键领域招标项目的实施,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农田系统立体污染监测的信息化。为了避免数据过拟合、模型评价失真,实现参数选择稳定性,我们基于随机性、相似性、稳定性提出定标、预测、检验设计的新方法,应用于土壤有机碳、总氮、重金属,废水COD,玉米蛋白质等的检测。还开展了白酒、葡萄酒、奶粉品牌的近红外判别分析等。论文发表在Appl Spectros、Chemom Intell Lab、Spectrochim Acta A、Anal Methods、Infrared Phys Tech、分析化学、光学精密工程等刊物。获评《分析化学》优秀论文(2012-2013年度最高引用率)。近红外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可行性是熟知的,但规模化应用是终极目标。必须解决仪器制造的低成本、小型便携化、一致性与模型传递、数据云平台的快速运算等核心问题。近年来,这些技术发展甚快,已经指日可待。 /p p   strong  (三)在生物、医学、药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strong /p p   2007年,我先后遴选为数学(上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暨南大学)的博导,与陈院士一起,培养了多届博士研究生,侧重于红外(NIR、FTIR/ATR)光谱在生物、医学、药学领域的创新应用。血糖、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蛋白(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血粘度等是医学上诊断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临床指标。地中海贫血是全球性危害严重的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我国广西、广东人群的地贫基因携带率分别高达24.50%和11.07%。我们在上述诸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其中,地贫、糖化血红蛋白、血粘度的研究为本团队首创。在药学方面,还开展了抗生素、中药口服液检测的研究。论文发表在Anal Bioanal Chem、Chemom Intell Lab、Spectrochim Acta A、J Biomed Opt、Anal Methods、Clin Biochem、J Innov Opt Heal Sci、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学精密工程等刊物。地贫近红外研究被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刊物Anal Methods作为封面论文亮点介绍。获评《分析化学》优秀论文(2010-2011年度最高引用率)、第三、五、六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优秀墙报奖等。我相信,近红外在健康、医学领域也有相当的适用性,将从研究殿堂逐步推入实际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RSC.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39fa16a-ba17-41a3-bfa3-bb0186824bf6.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95" border=" 0" / /p p    strong (四)面向仪器设计及应用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strong /p p   近红外分析包含样品、变量和模型三要素。由于近红外的吸收强度弱,通常不需要处理便可直接测量样品,快速简便。这既是优点也是难点:我们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化学计量学是问题的核心。需要解决光谱预处理、波长优选、多变量校正方法等环节的多目标、多参数优化及稳定性。我们提出Savitzky-Golay平滑参数与PLS潜变量数同时优化的算法、基于连续型的移动窗口PLS的模型集群方法等。在变量优化方面,兼顾到参数选择稳定性,我们提出了准连续型的等间隔组合方法(EC-MLR、EC-PLS) 分段连续型的相关系数优化(CCO-PLS)、吸光度值优化(AVO-PLS)方法 离散型的最优伙伴波长组合(OPWC-PLS)、重复率优先(RRPC-PLS)方法等。在复杂样品的光谱分析中取得成功应用,申请了发明专利。对于提高光谱预测能力、降低复杂性和专用仪器设计具有意义。论文发表在Appl Spectrosc、Chemom Intell Lab、Spectrochim Acta A、Anal Methods、Infrared Phys Tech、J Innov Opt Heal Sci、分析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学精密工程等刊物。我在历届国际近红外、亚洲近红外会议上作过六次大会发言,先后介绍了这些工作。最近,国际近红外新闻(NIR news,2015)团队专栏介绍我们的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化学计量学乃是近红外分析的另一个核心。我们面对的是多过程、多目标、多参数的动态数学建模,博大精深。必须融合数、理、化、生、计算机的各方知识,集成创新,攻克难关。 /p p   strong  (五)申办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的点滴感受 /strong /p p   在丹麦举行的2017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团队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拿下2021年ICNIRS大会主办权。领队的刘慧颖老师,要我写写先后两次参与申办活动的体会。几经思考,写下点滴感想。 /p p   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是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最高级学术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十八届,旨在促进各国在近红外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拓展与交流。在近五届的ICNIRS大会:第十四届(泰国,2009)、第十五届(南非,2011)、第十六届(法国,2013)、第十七届(巴西,2015)、第十八届(丹麦),我们团队均有成果展示。其中,大会报告论文3篇,墙报论文7篇。尽管英语仍不流利,我还是刻苦、成效的完成了我的每一次大会口头报告和墙报论文解说。我们的成果,得到一些国际名家的肯定,如,国际近红外光谱杂志(JNIRS)主编、澳大利亚的Graeme D.Batten教授、前亚洲近红外协会主席、日本的Y.Ozaki教授,在会间休息时,来到我的座席表示祝贺。我们感到很荣幸与自豪: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近红外学者的研究,并与很多国际同行增进了交流与友谊,为我国近红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p p   2011年,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十五届ICNIRS大会上,中国第一次申办ICNIRS大会。我出席了这次盛会,我们有两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和展示。袁洪福、刘慧颖、梁逸曾、臧恒昌、赵会娟、戴连奎诸教授也出席了本次大会。梁逸曾教授代表学会做了热情洋溢的申办发言。虽然这次申办失利,但是,我们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教训。我记得,和袁洪福、梁逸增等老师在散步时,我提出了自己看法和建议:我国的近红外学者大多在国内或在日本学成而来,在欧美学习的不多。与欧美学者的学术交流少,沟通理解自然就少了,影响了申办世界大会。另一点,教授、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也有待大幅提高。为此,我们应该首先要得到日本和亚洲学者的支持,同时,加强与欧美学者的联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f66d55e-2943-475d-a583-0450573759b3.jpg" title=" 2017-07-18_174128.jpg" / /p p   这个建议也应该是大家的共识。后来的几年中,学会领导在这两方面做了很多好的组织工作。学会专门聘请了精通日语的王立波老师做秘书,经韩东海老师牵线,多次邀请了日本学者来访交流 同时,学会邀请欧美名家访问交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ICNIRS前任主席Pierre Dardenne、现任主席Tom Fearn等有影响的人物被多次邀请到我国访问、参会等。近几年,不少教授还将自己得意门生派到欧美、日本留学交流,为我们的下一次申办埋下了成功的种子。 /p p   2017年6月11-15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八届ICNIRS大会上,中国第二次申办ICNIRS大会。近红外学会诸领导带领大家做了精心筹备,包括褚小立老师组织大家做好的既精湛又到位的申办视频。中国的申办代表团,包括国内代表19人,中国海外留学生及海外华人12人。其中,有参加过第一次申办活动的刘慧颖老师、臧恒昌老师和我,还有邵学广老师团队等一批中青年近红外学者。有张莉老师、王立波老师,还有从荷兰赶来的英语流利、敢说敢为的龚伟老师的鼎力相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幸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在大会晚宴上,当我们七人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ICNIRS主席Tom Fearn教授宣布中国成功申办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p p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一辈,已经成长起来。看到李连博士在这次大会上的流利、自信的英语发言,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我们的近红外事业后继有人,近红外的星星之火,代代相传!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将于建党100周年的2021年在北京召开,是我们全体近红外人呈给国家的一份厚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3f26816-3c3b-40f7-8c6a-0ce0ce890c18.jpg" title=" 2017-07-18_174148.jpg" / /p p   从第一届全国近红外会议开始,我出席了几乎每一届的中国、亚洲、世界近红外学术盛会,关联的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CAC),以及我们近红外理事会的活动,堪称近红外的铁杆粉丝,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的强大生命力。近红外学会也一直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早在2010年,学会的袁洪福、韩东海、刘慧颖、梁逸曾诸领导就到暨南大学考察、指导。另一方,业界的朋友也找上门来,精诚合作,成立“智能检测网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商近红外规模化应用之大计。现今的近红外已经是云仪器、云计算的触角和纽带,连接物联网、大数据。并将伴随着人工智能一道步入新时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奋斗,攻克难关,为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合影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05aa7deb-94c8-402c-be70-3d70e5bfe25a.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00" border=" 0" / img title=" 合影2.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71b8f90a-4669-40a0-b387-acaccccf4bb1.jpg" width=" 3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00" border=" 0" / /p p   感谢多年来给予我关心、帮助、指导的家人、师长、同事、学生、朋友!感谢陈星旦院士的关心、指导! /p p   并以此文纪念已故的陆婉珍院士和梁逸曾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潘涛 2017年7月18日修改稿,于广州· 暨南大学 /strong br/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潘涛 日本生物信息工学博士。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系教授、博导。在光谱分析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化学计量学、模式识别、偏微分方程等方向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80篇、发明专利10件。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二、三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获省部级成果二等奖2项。国际近红外新闻(NIR news)团队专栏、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物封面亮点介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span /p
  • 香港南华早报: “千人计划”的成功与失败
    中国是智力流出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政府的&ldquo 千人计划&rdquo 试图把外国大学培养好的中国高端人才引入国内。在数量上,&ldquo 千人计划&rdquo 5年内已经引入了3000人,大大超过原来10年引入2千人的预期。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实施效果并不乐观。   日前,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曹聪在香港《南华早报》发表了题为《中国不改进科研文化就无法遏止人才流失》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的主要问题在哪?简要如下:   1、真正高质量的人才,绝大多数不愿意回国,或者,没有被体制看好,尤其是社会科学家,也包括经济学家。   2、高薪和国内人才&ldquo 低薪&rdquo 的矛盾。例如,国外引进的人才,很难当上院士,或者担任主要领导职务。而国内人才,也感到受到不合理的排挤和待遇。   3、大多数&ldquo 千人&rdquo 基本不在国内工作,属于&ldquo 挂羊头卖狗肉&rdquo 的主。这种现象迎合国内单位只求&ldquo 虚名&rdquo ,和快速生产&ldquo 文章&rdquo 及&ldquo 成果&rdquo 的欲望。大家并没有把团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管理,建立长效创新机制,当成引进人才的主要目标。   4、学术环境恶劣,凡事急于求成,行政化性质严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   5、要改变目前人才外流,以及人才不愿意回归的被动局面,除了引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改革科研体制,改变人才观念,改变用人和考查人才制度,防范学术腐败。   附全文:一流学者为何不愿回到中国?   中国政府在2008年开始,为了吸引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最聪明、最优秀的中国人返回祖国,启动了&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物色人才。从&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实施至今,这项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有3300名海归回国,不乏某些最优秀的学者也返回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年仅41岁就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生命科学家王晓东。但同时,该项计划从另一方面来看,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中国最杰出的一批人才仍渴望到国外生活。经历了国外的生活后,他们很少选择回国。   一方面,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过去30年中,外国人中获得美国大学颁发的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是中国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表示他们打算留在美国,并且90%以上成功了。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着国内最优秀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出国却束手无策。2006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超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拿到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最多的两家学士生源机构。   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更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但这并不等于精英们的大量回归。杜克大学2008年对637名中国海归所做的调查显示,半数的人只有5年或更短的美国经历。换句话说,这些海归在美国的经历是有限的。而围绕&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争论的根源就在于此,&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激发了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普遍不满。千人计划的初衷是招募有留学经历和国外学位的学者,但这同时损害了国内培养的科学家的利益,更何况不是每个海归都可以归为&ldquo 高级人才&rdquo 。许多较年轻的学者只有几年的博士后经历,就能返回中国当正教授,全部薪酬加起来比同级别的新雇员高好几倍。据报道,一些海归利用这种盲目崇拜留学经历的风气,美化自己的留学文凭悄悄挤进了该计划。   同时,计划中那些名气很高,资历较老,在国外就已经担任正教授的精英们,很少在自己所在的中国机构承担全职工作。有些人一年只在中国待两个月。许多人同时有两个职位:中国机构一个,国外机构一个,这是公开的秘密。正因为如此,&ldquo 千人计划&rdquo 成员的完整名单从未公开过。为何中国的一流学者不愿回国?第一点,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外的这些学者,他们不太可能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中维持一个稳固的个人业务关系网,这继而会减少他们研究资金来源的渠道。第二点,由于许多中国科学家没有在国际环境中开展研究的经验,海归们可能会遭遇另一重文化冲击:他们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事。最后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抄袭、造假和操控数据已与中国整个科研进程交织在一起。科学界没有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可能回国的人不愿进入这样的环境。   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努力吸引能引领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才,但是这种努力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海归的人数,而是政府能否创造新型科研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每个科学家,不管是留学的还是国内培养的,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 感谢南京大学对我司照明护照Pro的认可
    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 ,位列“ 世界yi流大学建设高校 A类”、“ 211工程 ”、“ 985工程 ”,为 九校联盟 、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 、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 21世纪学术联盟 、 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 、 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 、 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 、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 成员,入选 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 珠峰计划 ”、“ 强基计划 ”、“ 111计划 ”、“ 2011计划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 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 国家ji双创示范基地 。感谢南京大学对我司照明护照Pro的认可照明护照-旗舰Pro
  • 海外专家热议我国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p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引起了国外的积极反响,外国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必将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p p    strong 美国:科技创新将有力推进国家战略 /strong /p p   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长期致力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该基金会总裁何平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最大亮点在于:中国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从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会有力推进国家创新战略的任务落实,而且将加快解决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合理的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个人和私营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等。 /p p   他还指出,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涉及环保和绿色发展的内容有很多,如要求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生态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等。“绿色发展是世界许多国家在寻求的社会发展之路。中国正历经发展模式的变革,把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不仅有利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而且符合绿色发展规律。” /p p    strong 英国: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主动力 /strong /p p   英国牛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业务发展主管、高级咨询师季文明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其核心就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主要因素要处于相对动态平衡,科技创新就会源自其内在的动力,不断地、可持续地发展起来。 /p p   季博士认为,从这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可以了解到:第一,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吸引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第二,发展科技创新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从法律、制度改革入手营造一个健康生态环境,这为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提供法律保障,积极鼓励以科技创新为社会和个人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引导并弘扬社会正能量 第三,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它包括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科研成果转化、投资、产业以及各项专业服务等不同行业和部门,各地方和单位要全面、系统性地深化改革有关制度和政策 第四,科技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常态化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p p    strong 加拿大:科技创新带给创新人才福音 /strong /p p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研究主席张丹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许多产业急需升级换代,而科技创新是能否成功实现转型的关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无疑将全面提升全国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技软实力,从而带动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一流基地,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释放科技创新潜力。 /p p   加中科技联盟共同主席、加拿大华人IT资深人协会常务理事管炼博士认为,大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在适应发展环境变化、破解深层产业矛盾、提高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放到了突出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用相当篇幅阐述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立,这对有志于回国工作的海外科技从业者也是一个福音。 /p p   加拿大著名低碳经济领军人物、华裔环保科学家汤友志博士表示,期待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齐头并进。同时,也要加强科技发展与人文及社会进步相关性的研究,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也要获得社会和业界的关注和参与。 /p p    strong 以色列:国际合作是创新发展重要途径 /strong /p p   推动并见证中以创新合作历史的原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阿维· 哈松,在“中国即将迎来科技革命”的博文中称,“中国正在大刀阔斧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其经济大国和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地位”。他认为,“促进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创新大国”有多个因素,如:中国企业家可利用充足、低成本和高质量劳动力,完成从制造到发展再到基础研究等所有工作 中国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可让创新者迅速以最低成本把他们的发明商业化 中国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和企业间电子商务(B2B)市场使得企业迅速扩张 中国迅速及大规模创新的能力可帮助企业在新兴市场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这些因素有助于把全球创新重心转向中国。 /p p   他认为,国际合作是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在不断加强与其他创新型国家的合作,如以色列,从而有效实现其目标。过去几年来,中以两国的研发合作项目、创新技术战略投资和并购交易出现了喜人增长”。他期待“创业国度”能继续与中国等全球创新主力国家合作,把世界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p p    strong 日本:希望留学生为科技合作作贡献 /strong /p p   日本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负责人之一、文部科学省官房审议官松尾泰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近几年快速提升。其中大学排名、论文数量、论文被引用数量等标志科技进步水平的指标都在上升。他认为,虽然大学排名以及论文引用数量等标准还有待完善,但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国际共同研究增加也佐证了这一判断。中国学生热心留学欧美,这些留学人才对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作出很大贡献。 /p p   松尾泰树认为,有必要以日本的强项领域和中国强项领域互相合作,以应对环境、粮食、能源等全球规模的课题。两国今后还需要构建一个成熟的合作互惠关系,即以互相的强项补足双方的弱项,因此需要了解两国国情的留学生们作出更多努力。 /p p   韩国:中国强调以创新实现“科技崛起” /p p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阐明了加强创新实现“科技崛起”的发展战略。报道称,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或者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将中国建设成科学技术先导国家。科学技术是塑造国家实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勉励科技界拿出新理念、新设计和新战略。李克强总理提出,到2020年,中国研发投资将在目前占GDP2.1%的基础上提升至2.5%。 /p p    strong 俄罗斯:关注中国科技创新目标与成就 /strong /p p   俄塔斯社对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进行了详细报道,重点关注了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由及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建议。 /p p   俄塔斯社还在报道中简要介绍了中国目前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现状和成果,包括正在建设24座核电站并在着手建设自己的浮动核电站 北斗导航系统不断完善,2020年左右将拥有24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 航空方面,C919窄体支线客机正处于试飞阶段,国产大型宽体客机C929已进入关键技术研究阶段 航天方面,中国将于2020年推出火星探测任务,2036年前完成载人登月计划。 /p p    strong 巴西:自主创新对中国经济贡献超预期 /strong /p p   巴西圣保罗州支持创新基金会理事费尔南多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正在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中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这是创新的主要指标,美国和欧洲则随之下降。” /p p   费尔南多相信,到2022年,中国科技研发支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首位。他还指出,科技创新不应局限在研究所的实验室中,随着政府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中国国内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成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手段。他感叹说:“自主创新对于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所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我的预期。” /p
  • ICNIRS2021申办纪实与感受——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
    p   2017年6月10-16日参加了于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2017),除学术交流外,中国代表团还承担着争取ICNIRS2021举办权的任务。经过为期四天的共同努力,2017年6月14日晚成功完成了任务。四天的时间里,有工作上的艰辛和快乐,也有情绪上的低落与兴奋。 /p p   出发前虽然接到“协助申办”的通知,但对申办的程序及需要开展的工作并不了解,更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只是简单查看了代表名录,重点整理了海外代表团中的华人代表名单,也许他们可以在申办中发挥作用。 /p p   11日,大会开幕式前,在刘慧颖和王立波两位领队的组织下召开了中国代表团申办启动会,并邀请了部分海外留学生和华人代表参加。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明确了工作内容和方式。志愿者负责会议期间的“造势”,在中场休息期间分发纪念品。充分发挥海外留学生和华人的作用,奠定中国的基本得票数。启动会期间虽然情绪激昂,但心里的底气仍有些不足。毕竟申办的经验很少,中国代表团的人数不占优势,而另一申办国奥地利则具有天时与地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677fdcd-89b7-454c-a2e9-21dbf082cfaa.jpg" title=" 图1_副本.jpg" / /p p   12日的第一个中场休息,“美女志愿团”(并非都是美女,也有帅哥)开始行动,为申办活动打响了第一枪,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与日本友人和理事会主席的对话中,被问到“准备得如何?申办宣讲人是谁?”等问题时,还是显得准备不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cb9a36e-4299-4e94-bf9a-6559439af7e1.jpg" title=" 2017-06-21_100156.jpg" / /p p   13日下午,会员领取选票。由于担心“宣传过度”临时决定在投票前不再发放纪念品。17时许,General Council会议开始,气氛凝重、紧张、沉闷。无暇关心会议的其他日程,一直等待申办国的投票环节。当听说“投票人数从往常的70余人变为100余人”时,紧张程度进一步上升。 /p p   按照抽签顺序,第一个上台宣讲的申办国是占据天时地利的奥地利,流利的语言,自信的表情,讲述了选择奥地利的“独特”优势。中国队上场了,优雅知性的张莉女士上台宣布:“我们准备了录像片,请欣赏。”画面启动,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发展历程、近红外在中国的发展及远景、......,一一展现在面前。近7分钟的宣传片充分体现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从吃、住、行、游到会议场所、会议组织都做了生动的阐述,画面宏伟、大气,震惊全场!“中国是唯一的选择!”随后,加拿大也上台宣讲并播放了录像片。 /p p   接下来,投票,会议结束。第二天宴会时宣布结果。 /p p   等待是漫长的。晚上,刘慧颖老师让我准备发言稿,“万一申办成功呢!” /p p   14日早上,我准备了第一稿,在很小的范围内征求了意见。后来大家在微信群里看到了。那是第一稿,稿中还有拼写错误。第二稿、第三稿、......、英文稿。找岳海波老师润色英文。岳老师说,有点长。我减了两句。蔡老师说,还有点长。我又减了两句。 /p p   晚宴开始了。第一道菜,不太好吃。第二道菜,也不太好吃。每上一道菜总是那么慢。焦急、沉闷地等待了近两个小时。突然,主席台上有人了,发poster奖和travel award。国际近红外光谱理事会主席上台了,直接宣布,继任主席的选举结果是欧洲代表,哥本哈根大学Soren Balling Engelsen先生。Engelsen先生上台发言,大家鼓掌、欢笑。另一位亚洲(日本)候选人落选!此时,主席已经开始宣布,ICNIRS2021的主办国是:China。站立,欢呼。这时主席说,请中国代表团成员上台发言。我们的餐桌离主席台较远,飞奔过去。我实在记不清我用了什么词汇和句型,讲了四句话:非常高兴得知中国获得主办权 非常感谢每一位ICNIRS成员 我们将努力把会议办好 最后一句记得很清楚,“Welcome to Beijing!” /p p   回到餐桌,第三道菜已经上来了。“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0d45646-f510-452c-bf80-7e5ed9698217.jpg" style=" " title=" 图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f435863-262f-4171-8051-d903dad3d1a8.jpg" style=" " title=" 图4.jpg" / /p p   成功了!微信群里沸腾了!“我们申办成功了!”“We win”、“We got it”、“Congratulations”、“ ”、“ ”、“ ”......。褚小立秘书长第一位从国内表示感谢和祝贺,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发表了长篇感言。不眠之夜! /p p   成功了!不容易!要感谢的人和事很多。这次申办成功充分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领导的重视,近红外光谱分会成员的内部交流与对外交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特别是宣传片的录制,在整个申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领导亲临现场,近红外光谱分会进行了组织协调,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海外留学生、海外华人开展了统一行动,分工有序,积极努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参会的学生代表和海外留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表现非凡,每个人都极力向外国友人展示着近红外在中国的发展。还要特别感谢国际同行的鼎立支持,包括ICNIRS现任主席Tom Fearn教授、日本友人土川教授、ICNIRS秘书Mui 女士等。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本文作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邵学广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相关新闻: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15/222094.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喜讯!中国成功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喜讯!中国成功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621/222563.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ICNIRS2017)在丹麦召开"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ICNIRS2017)在丹麦召开 /span /a /p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微流控探针诱导化学质膜穿孔用于单细胞蛋白质递送
    将小分子、核酸、蛋白质和药物导入细胞是监测和了解细胞行为以及生物功能的重要途径。然而,质膜是阻止外源分子进入细胞的生物屏障。因此,如何在保持细胞活力的同时高效地将外源分子递送到细胞中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克服现有大规模细胞内递送方法的弱点,例如细胞活性和递送效率不一致,主要基于膜破坏介导机制的微技术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利用化学质膜穿孔进行单细胞递送的尚未得到广泛研究。2024年4月2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emical Plasma Membrane Perforation Generated by a Microfluidic Probe for Single-Cell Intracellular Protein Delivery”的工作。该研究使用微流控探针将含有毛地黄皂苷和货物的溶液精确地作用到单细胞上。毛地黄皂苷与质膜中的胆固醇结合诱导质膜穿孔,货物通过孔进入细胞。碘化丙啶 (0.67 kDa) 和 FITC-葡聚糖 (10、40 和 150 kDa) 可以在3分钟内成功引入单细胞,同时保持细胞活力。两种蛋白质(细胞色素C和亲环素A)被递送进入细胞,并观察到它们在细胞中得生理功能。图1. 微流控探针诱导单细胞化学质膜穿孔首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微流控探针形成的微区域进行数值模拟。使用荧光素(扩散系数=500 μm2 /s)来指示溶质扩散。结果表明,注入的溶液可以被完全吸出,并且溶质被限制在液滴状微区域内而不会扩散。微区内溶质浓度分布均匀。计算了基质上的剪切应力,低剪切应力不会对细胞造成额外的机械损伤。实验在与模拟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使用荧光素显示微流控探针产生的微区域,与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一致。溶液的连续流动使微区中毛地黄皂苷和货物的浓度几乎恒定,有利于维持递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图2. 流体的数值模拟通过微流控探针进行碘化丙啶(PI)的细胞内递送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优化递送条件。尝试使用 20-100 μg/mL 毛地黄皂苷将 PI 递送至U87细胞。随着毛地黄皂苷浓度的增加,ts(PI开始进入时间)和tm(PI进入速度最大时间)逐渐减少,表明细胞穿孔加速。当毛地黄皂苷浓度为60 μg/mL时,ts约为20 s,1 min内即可观察到清晰的荧光。此外,还尝试了不同的PI浓度进行细胞内递送,较高的PI浓度也使得PI能够更快地进入细胞。还测试了流速对递送结果的影响。注入流量保持2 μL/min,抽出流量在6~14 μL/min之间调整。当抽吸流速大于8 μL/min时,进入细胞的PI量随着流速的增长而显着增加。图3. 毛地黄皂苷浓度、PI浓度和流速对细胞内递送的影响为了证明该方法的效率和通用性,使用该方法将PI递送至U87、HUVEC和A549细胞。当递送时间为20秒时,三种类型的细胞几乎不发出荧光。随着递送时间逐渐增加,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显着增加,递送处理50 s后观察到强烈的红色荧光。由于洋地黄皂苷的作用,质膜逐渐透化,PI通过质膜上形成的孔继续进入细胞。还检查了该方法递送大分子的能力,使用不同分子量(10、40和150 kDa)的 FITC-葡聚糖作为货物。FITC-葡聚糖可以在3min内进入细胞,并且FITC-葡聚糖进入的量随着递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图4. PI和FITC-葡聚糖递送的结果在验证了这种方法用于单细胞胞内递送的可行性后,作者尝试了细胞内蛋白质递送。Cyt C ( Mw = 13 kDa) 是线粒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可将电子转移到呼吸链以维持ATP的产生。当cyt C释放到细胞质中时,它会引发细胞凋亡。由于外源cyt C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细胞,利用微流控探针将cyt C递送至A549中作为抗肿瘤药物以诱导细胞凋亡。对照组和仅用毛地黄皂苷或cyt C处理的细胞之间未观察到caspase-3水平和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的显着差异。毛地黄皂苷诱导的质膜穿孔不会引起细胞凋亡。仅用cyt C处理的细胞中caspase-3的水平也没有增加,表明正常情况下cyt C不能穿过质膜进入细胞激活凋亡途径。然而,在进行毛地黄皂苷介导的cyt C递送的细胞中,caspase-3水平显著增加,蓝色荧光显著增强。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体积缩小,并形成凋亡小体。这些结果表明,递送的cyt C成功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外源蛋白可以通过微流控探针有效地引入细胞内并发挥作用。图5. Cyt C被递送至A549以诱导细胞凋亡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方法在细胞研究中的潜力,作者利用它来研究肿瘤耐药性。CypA (M w = 18 kDa) 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胞内蛋白质,可充当抗氧化剂。最近有报道称CypA通过重塑细胞氧化状态介导结直肠癌耐药。BCNU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诱导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抑制导致ROS的积累。利用微流控探针将CypA递送到U87中,研究CypA对胶质瘤耐药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未经CypA递送的细胞经BCNU处理1小时后ROS水平显着升高,并且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对于递送CypA的细胞,ROS含量显着低于未递送细胞,并且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结果表明,递送的CypA在细胞中具有抗氧化作用,这可能增强U87对BCNU的耐药性。抑制CypA表达可能是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潜在方法。图6. CypA对胶质瘤耐药性的影响总结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开放式微流控探针的方法,以方便高效地实现单细胞递送。该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对单个细胞进行质膜穿孔,将最大分子量为150 kDa 的外源货物递送到细胞中。与载体介导或场辅助递送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对货物进行额外处理,无需物理场辅助的温和递送条件也避免了对货物和细胞的额外损伤。作者展示了使用微流控探针进行cyt C和CypA的细胞内递送,证明了该方法能够研究外源蛋白质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未来,各种货物(肽、蛋白质、mRNA、DNA、质粒、细胞器等)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导入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命运。而且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有望成为单细胞递送的一种理想方法。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化学系2022级博士生宋扬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C34007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2034005)的支持。关于林金明教授工学博士,分析化学专业。1984年福州大学毕业,1992年在日本昭和大学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下前往该大学药学部从事访问研究。1994年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转入东京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3月底回国工作,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化学发光/荧光免疫分析、复杂样品前处理分析、空气负离子检测与健康评估等研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3名(含联合培养,其中留学生2名)、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后11名(其中留学生3名)、访问学者10名(其中外国访问学者1名)。
  • 国务院发文支持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
    p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通知》提出,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创新的力度,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将在全国或京津冀、上海、广东(珠三角)、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湖北武汉、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内,推广涉及四个方面共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 /p p   军民融合创新方面3项,包括“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等。 /p p   其中,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改革转型责任部门为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财政部,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一定区域内大型国防科研设施与高校、科研院所仪器设备,逐步实现开放共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推广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table width=" 600" align=" center"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序号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改革举措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主要内容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责任部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推广范围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在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依托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知识产权局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以关联企业从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服务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以从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为关联产业链大企业、供应商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构建物理载体和信息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搭建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增值服务三大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4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依法按市场化方式自主选择建立& amp ldquo 贷款+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 amp rdquo 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专利贷款提供保证保险服务。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民银行、国家知识产权局、银监会、保监会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5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强化创新导向的国有企业考核与激励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完善对地方国有企业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容错机制,引入领导人员任期激励等创新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方式。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务院国资委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6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事业单位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紧缺或高层次人才。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7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事业单位编制省内统筹使用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建立& amp ldquo 动态调整、周转使用& amp rdquo 的事业单位编制省内统筹调剂使用制度,形成需求引领、基数不变、存量整合、动态供给的编制管理新模式。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8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税地税联合办税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税、地税合作共建办税服务厅,统筹整合双方办税资源,实现& amp ldquo 进一家门、办两家事& amp rdquo 的目标。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税务总局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9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建立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一定区域内大型国防科研设施与高校、科研院所仪器设备,逐步实现开放共享。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财政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0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联盟成员单位通过股权合作,构建紧密的组织形式和成果分享机制,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研发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1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在军工企业中确定可面向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准入标准,形成军工企业与民口企业分工协作的合作模式。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rowspan=" 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2 /p /td td width=" 177" rowspan=" 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鼓励引导优秀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申请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外国留学生凭国内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加注& amp ldquo 创业& amp rdquo 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注册企业的,凭国内高校毕业证书和企业注册证明等材料,可申请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外专局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符合一定条件的,可直接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外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66" rowspan=" 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3 /p /td td width=" 177" rowspan=" 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积极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简化来华工作手续办理流程,新增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的申请渠道 /p /td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整合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发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家外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全国 /p /td /tr tr td width=" 39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在原有永久居留政策基础上,新增与工资和税收挂钩的市场化渠道,外籍人员达到工资、缴税、工作年限等方面规定标准后,即可申请永久居留。 /p /td td width=" 15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公安部、国家外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p /td td width=" 1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8个改革试验区域 /p /td /tr /tbody /table p /p p & nbsp /p /p
  • 学科嬗变30年:中国生命科学学科在走向世界前沿的路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研的巨大进步,生命学科成为各大高校的宠儿   引言   2005年7月,《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这份爱迪生创办的、目前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刊物之一,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杂志编委会挑选了125个科学“大问题”作为纪念文章。杂志总编唐纳德肯尼迪在一份声明中强调,这些“大问题”中有一些可能永远得不到答案,但它们指明了科学家前进的方向,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也将丰富人类的知识。在这125个科学难题中,最重要也最有希望解决的问题有25个,这其中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的问题就有15个。   从1953年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到20世纪末的人类基因组的测定,20世纪下半叶生命科学走过了它的黄金年代,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却错过了近一半的时间。   目前,生命科学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前沿最活跃的学科,也是代表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科之一。   因为生命科学学科在当今世界科学界的特殊地位,在回顾生命科学30年的过程中,其作为尖端科学研究的代表性不可忽视,这也是采访对象如此强调他们的研究背景的原因,他们的经历既代表了过去的学生,也代表了现在的教师。毕竟,对生命科学学科来说,只有借助高水平的科研才有可能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然而,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之下,生物产业并未实现的异军突起,也给那些冲向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开了一个错位的玩笑。应该说,生命科学学科在为生物产业有一天真正进入个人和家庭作着准备。   科学研究:新时代的“西学东渐”   一年也未必算出一个结果   “我1960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学习,1965年毕业,紧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施蕴渝说。   建国后到“文革”前大部分时间里,国内的政治运动一直不断,但科学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标志性的成果是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文革”期间,虽然科学家们顶住政治压力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成功测定了胰岛素的三维晶体结构,但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生命科学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跟其他学科一样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绝大多数的工作陷入停顿。   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并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文革”后第一届高校招生考试开始。   为了解决极度短缺的师资问题,当时的中国科技大学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召回“文革”前入学、因“文革”未完成学业并被“发配”到各地工厂、矿山、军马场等单位参加劳动的“老五届”学生进行培训,办“回炉班”。第二项工作便是选派年轻教员赴国外访问学习。   1979年,施蕴渝作为当时中科大第一批选派的年轻教员,在中美还未正式建交之前,走出刚刚打开不久的国门,前往意大利的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当时出国人员可以免费定做三件衬衫和一件大衣,大衣是统一制式的,衬衫则可以自选花色。当施蕴渝和另外一位女同事兴冲冲地赶到出国人员服务社挑选布料时,她们发现服务社里的布料花色一共只有三种。“也没什么可挑的,我们的衬衫花色还是完全一样。”施蕴渝说。   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成长并工作的施蕴渝,形容自己出国时是“两眼一抹黑”,不仅对国外同行所做的工作一无所知,就是对资本主义本身也有着天然的“警惕”。“那时候都讲资本主义制度是‘罪恶’的、‘落后’的,但出去一看,发现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他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施蕴渝说。   初次踏上异国的施蕴渝对罗马满大街的新鲜水果感到非常惊讶,在当时物质还非常匮乏的国内,冬天除了烂苹果以外根本看不到其他的水果。“在国外的两年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我们知道了中国跟世界上有多大的差距,我们知道了为什么需要改革开放,我们知道了应该如何搞科研。”施蕴渝说:“现在我们都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不等于落后。”   除了生活,工作上的差距更是让施蕴渝“震撼”,国外同行所做的工作对她来说从头到脚都是全新的。在意大利,施蕴渝主要做计算机生物学和核磁共振波谱两项工作,需要大规模的计算,而其时国内可以作大规模科学计算用的计算机都很少见。   “我1981年回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验室里只有一台PC机,一年都未必算得出一个结果。”施蕴渝说。回国后,工作条件的艰苦让人难以想象。   “科学爱我了”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界与国际扩大了交流范围,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和学生出国访问学习,形成了第一次出国潮,也有不少国外的科学家被请进来讲学,中国的科学家们开始接触到国外最新的科研资讯。   同样是1979年,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的饶子和已经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并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工作,他考取了所里的硕士研究生,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所在的、从事胰岛素结构研究的小组,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做着一流的工作。   “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饶子和说:“我们都没有其他的想法,学习和工作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这段时期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当时的研究经费很紧张,也根本没想过要钱。”饶子和说。他所在的实验室在一个地下室里,下雨容易进水,晚上也没有灯,只能抹黑趟水进去。仪器设备也很简陋,为了拍一套X光衍射照片,饶子和和同事们要几十个小时不睡觉才能完成。   即使条件如此,在那段时间里,饶子和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药学学报》上一口气发表了5篇论文,在当时这些国内最顶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还只是在读硕士生的饶子和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1982年,墨尔本大学的一位导师邀请面临毕业的饶子和到澳大利亚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博士学位,饶子和说,那我去读个博士学位吧!谁知这个“要求”竟然让导师感到“吃惊”:“以你所做的工作,还需要这个学位吗?”   1983年,饶子和顺利获得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全额奖学金,这是该校历史上第一次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一直到1985年,饶子和才最终成行。   4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饶子和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由诺贝尔奖得主霍奇金领衔的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工作。“在这8年的时间里,我做出了可以说在我科研生涯中里程碑式的工作。”饶子和说。   在牛津大学,饶子和做着难度极高的课题,在最初的两年,饶子和的工作没有明显进展,这让他备受煎熬,但他坚持了下来。最终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第一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文章为饶子和的科研生涯树立了第一块里程碑,紧接着,又一篇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暂时还没做出结果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开玩笑说:‘我爱科学,但是科学不爱我呀’,但坚持下来,成果出来了,科学爱我的那种感觉特别好!”饶子和说。   几乎是出自天然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之情,已经“功成名就”的饶子和开始考虑回国工作。“没有做出成果时总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做出了成果就想回来报效国家,这是很自然的想法。”饶子和说:“当时也正好赶上国家科教兴国大发展,整个形势大好,在国内我同样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   1996年,饶子和回到国内,就任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我们要比国外做得还好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教兴国”也逐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在高等教育领域,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一期确定了34所高校进行重点建设。   在科学研究领域,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中科院报送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同年6月,中科院知识创新的试点工作获得批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拉开序幕。   “90年代后期,这些工程的开始运作,对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在物质上有了极大的推动,科研和教学的硬件有了明显的提高。”施蕴瑜说。   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有不少在国外做出一流工作的科学家回国,随后的10年也成为生命科学学科的大发展时期,国内的科研工作快速发展起来,做出了一些令世界惊叹的成果。   2003年SARS暴发期间,在饶子和的主持下,我国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饶子和回国十余年以来,研究工作硕果累累,最近,他的研究组在禽流感合作研究课题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自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我回国后,有外国同行到实验室访问,说我们现在的工作已经与国外做得一样好了。但我对同事和学生说,如果我们只是要做得‘一样好’,那我们出国留学这十几年来不是白学了?我们一定要比国外的工作做得还要好才行!”饶子和说。   人才培养:生物产业开了一个“玩笑”   随着生命科学逐渐成为世界科学前沿最活跃的部分,作为与人类健康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生物技术所主导的BT产业,与计算机技术所主导的IT产业一起,将成为21世纪主导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许崇任,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他当时实验计算中使用的是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算是国内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了。就是这样一台最先进的计算机,要用一二百平方米的大房间才装得下。当时的计算机还是用纸带打孔来输入数据,一旦打错孔,就要重新开始或者把错误的纸带剪掉再粘贴上正确打孔的纸带。   “现在呢,只要按一下delete键就完成了。”许崇任说:“那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比不上现在大家常用的一台小小的笔记本电脑的计算能力。”当年许崇任所用的计算机全国也没几台。而现在电脑的应用已经深入家庭,十分普及了。   “这种发展速度是最开始所不可想象的,这也说明,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进入家庭才会形成强大推动力。”许崇任说。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生命科学学科研领域的巨大进步,以及对生物产业的共识性想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成为高考考生的一项时髦选择,高考录取成绩也水涨船高。不断合并、升级、扩大规模的地方高校,也乐于兴办这样的专业以争取更多的生源和发展动力。特别是1999年国内高校大规模扩招,更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科人才培养的膨胀。   据许崇任介绍,2000~2006年,国内高校本科生物学类中的生物科学专业从130个增加到221个、生物技术专业从122个增长248个、生物工程专业从105个增长到234个。生物学类本科专业办学点共增长了91%。2001~2005年,其中生物学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从4.6万多人增长到6.2万多人、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从2.9万多人增长到6.2万多人、生物工程专业从2.2万多人增长到8.8万多人。   “在这个时期,大体上每10个大学本科理科学生中就有1个学习生命科学。”许崇任说:“在不少不断扩大规模的高校中,兴办生命科学学科是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一时创造不出条件来也要办。”   在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学科内部的重要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当下,昂贵的仪器、设备、试剂使得生物学科的教学成本相对较高,进入21世纪前后,各重点高校才有条件逐步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而那些普通本科和地方院校,要实现这些条件并不容易,但规模的扩大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像一个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引导”着它们进入了兴办专业——扩大招生——难就业——继续兴办——继续招生的恶性循环。   “在我看来,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推动力,一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二是产业的推动。”许崇任说:“生物产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目前都还没有达到人们曾预想的规模。这样就造成了生物学科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暂时脱节,成为导致该学科出现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目前生物产业发展的速度尚没有预期得快,但现在已呈现加速端倪。10年前开始进行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很多科学家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但现在已有商业机构针对个人开展这项服务。付出百万元水平的费用,这些机构即可针对个人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明确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发展、成本降低,人们收入的增加,生物产业就有可能进入到家庭和个人的层面,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会对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许崇任说:“但是现在,从全国范围来看,该学科的招生还没有明显减少,调整还需要时间。”   生命学科三十年大事记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谈到派遣留学生问题时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此开始,大量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走出国门重新接触到世界科学前沿。   20世纪80年代,依照苏联式的专才教育模式,我国《普通高等学科理科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当时的生物类专业11个。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试办)、微生物工程学(试办)。   1992年,依照强调本科阶段宽口径培养,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缩减专业数量,1993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生物类专业6个,即生物科学类、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学教育。   1997年,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威海的会议上,提出将生物类本科专业调整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   1998年《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在“生物科学类”和“生物工程类”下规定了3个相关专业,生物科学类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生物工程类包括生物工程一个专业,该学科设置一直保持到现在。
  • 常州外国语化工污染地建校,致133人体检异常
    p   一边是7年前三座化工厂污染后的地块,面积有数个足球场大小 一边是刚入驻不久的学校,时时闻到刺鼻的气味,两者只有一路之隔。 /p p   本该是安全的学习场所,学校选址却建在“有毒地块”旁 本应是健康的少男少女,却身体出现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连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500在校生疑似因化工厂污染地块中毒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p p   环境敏感区建学校,本应慎之又慎,但为何学校要建在距“毒地”仅100米的地方?环评警示为何没有得到重视?自发体检与组织体检结果为何差异这么大?新华社记者赶赴当地展开调查。 /p p    strong 选址之祸:7年前埋下的“定时炸弹” /strong /p p   既然地块“有毒”,常州外国语学校为何在此选址? /p p   记者了解到,常外因为教学水平高,是当地不少家长择校的首选。2015年搬迁前,常外因学生数不断增加,教辅资源不足,原校址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且房屋防震系数较低,需要进行改造建设。 /p p   而这个问题,常州市“颇费了一番脑筋”。常州市政府透露,近年来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常州高新区、产业园区集聚,新北区也急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异地重建和搬迁,不仅可缓解学校原处区域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也可以大大提升北部新城教育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p p   根据常州市新北区所做的规划,常外新校区位于通江路以西、辽河路以南、千岛湖路(龙虎大街)以北,该地块原系太平洋电力机械厂及自然村,虽非原化工厂地块,但离原化工地块不足100米,“定时炸弹”就此埋下。 /p p   记者调查了解到,受污染的原化工厂地块,包括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原厂址,地块总 面积约26.2公顷。由于化工厂有污染、气味太大,周围居民反映强烈。于是,政府便下令要求企业搬迁入新区。此后,这一地块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p p   2009年5月,该地块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启动。2011年6月前完成原常隆化工等企业搬迁。2013年立项、2014年3月份正式实施该地块修复工程。 /p p   根据当地早前的相关规划,受污染原化工厂地块原计划在修复后将用于商业开发,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而作为相关地块土壤修复 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常州市环科院原本预设去年6月完成土壤修复,但由于接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水泥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修复没有明确时间,但相关 部门并未就这一变化做相应预案。 /p p   问题还不止于此。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 /p p    strong 生态风险:有毒地块未修复学校就开建 /strong /p p   既然是“有毒地块”,该校新址环评结果如何? /p p   记者调查,作为建校依据的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这被质疑为未批先建。 /p p   对此,当地相关部门回应称,环评前先行奠基但并未正式开建,具体开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设,此后学校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达标后,于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p p   常州市环保研究所出具的《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新北校区新建工程》的环评报告显示,周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成为学校环境的重要隐患。 /p p   报告称,该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同时提示,常隆等化工厂原 厂址地块开展修复后,会产生空气污染,学校如在地块修复验收前投入使用,就会对在校师生的健康产生影响。常州市也政府表示,2015年12月下旬以来,常 州外国语学校北侧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 /p p   而事实是,早在2013年10月学校就已开工,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表明,地块未修复学校选址建设就先行,相关部门对可能造成的污 染没有重视 原本应在学校开学前完成的污染地块修复意外延期,学校搬迁计划却不调整,依然照常投入使用,致使环境风险不断加重。 /p p   健康之争:自发体检与组织体检结果差异咋这么大? /p p   常州外国语学校因为教学水平高,是当地不少家长择校的首选。但去年底以来,这所学校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噩梦。 /p p   “每天都很担心,女儿检查出了淋巴肿大。”一位秦姓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去年12月,周边的原化工厂地块翻土修复,刺鼻味道越来越重,孩子出现嗜 睡、头皮屑多等症状。1月10日左右,他的女儿被检查出淋巴结肿大,一个多月后再次检查,有一侧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另外一半没变。 /p p   学生家长提供的一份有常州外国语学校董事长、江苏省常州中学校长史品南签收于3月11日的“常州外国语学校七至八年级学生自发体检并自愿提供体检结果的汇总表”显示,641份样本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 /p p   针对学生检查指标异常情况,常州市政府表示,组织专家组进行了专门分析,相关检测数据与家长提供的差别较大,但指标异常者也超过百人。据常州市卫计委组织成立的医学专家组提出的数据,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133人,其 中:甲状腺结节71人、颈部淋巴结肿大22人、甲状腺结节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7人、肝功能异常5人、肾功能异常8人、支气管炎3人、甲状腺炎2人、左侧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1人、白细胞异常的4人。 /p p   针对家长反映的有学生受污染土地危害罹患淋巴癌,常州市卫计委医学专家组组长、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华飞说,有一个病例在学校搬迁之前就已确诊,目前正在治疗。 /p p   在一封“常州外国语学校全体家长”1月8日写给“各级政府、环保、教育、信访部门领导”的联名信中,家长质疑“是孩子健康重要还是项目发展重要”。 /p p   教育部、环保部对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将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 员会办公室已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由国家督学牵头赴当地进行专项督导。环保部表示,将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教育部表示, 督导组将及时公布有关督查情况,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p p   对于常州学校化工污染事件的有关进展,记者将进一步追踪。 /p
  • 前进两名 中国创新排名上升的推动力从何而来
    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第12位,处于全球创新领先集团,仍然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并且排名首次进入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前三甲。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云杰说,中国创新排名由第14位升至第12位,超过了中国香港(第14位)和以色列(第15位),进一步巩固了创新领先者地位。其中,中国“创新产出”指标排名第7位,“创新投入”指标排名第25位。  创新排名提升为哪般  “中国创新排名的提升,得益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集群发展、知识传播等方面创新排名的迅速提升。”孙云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具体到中国的创新优势,她分析说,在创新投入方面,中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位居世界第13位,企业R&D经费在全社会R&D经费中的占比、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前三位中国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额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在人才培养方面,表征基础教育质量的“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国际评估量表得分”指标排名连年位居世界首位。  不仅如此,中国在知识创造能力、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指标排名均居前列,单位GDP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集群发展、知识传播等方面的创新排名提升迅速,成为《报告》的一大亮点。比如,信息通信技术排名提升11个位次,政府网络服务提升22个位次。知识传播指标排名提升12个位次,主要得益于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占比指标的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新集群发展状况指标排名由去年第25位大幅提升至第3位。“从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百强榜单来看,中国有19个创新集群入围,数量较上年增加2个,仅次于美国(24个)。”孙云杰说,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稳居世界第2位,北京上升1个位次至第3位,超过了首尔。此外,青岛、沈阳和大连创新集群排名提升迅速。  但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中国在海外创新资源吸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研发投入中海外资金占比、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生占比等指标排名较为靠后。  世界创新格局稳中有变  《报告》显示,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依次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韩国、荷兰、芬兰、新加坡、丹麦和德国。其中,瑞士自2011年以来稳居榜首。  “世界创新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北美洲、欧洲仍是全球主要的创新聚集区域。”孙云杰指出,亚洲经济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世界创新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与去年排名相比,韩国排名从第10位大幅提升至第5位,主要得益于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排名的提升。中国排名从第14位提升至第12位,日本排名从第16位提升至第13位,新加坡则保持在第8位。  谈及中美创新表现的异同,在孙云杰看来,美国在人力资本、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三个方面更具创新优势。同时,美国在高等教育、研发、信息通信技术、信贷、投资、创新集群、网络创意等方面较中国有显著领先优势。
  • 华中农业大学电子拉力试验机安装调试完毕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华中农业大学选购我司电子拉力试验机,现已安装调试完毕。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和晟 HS-3004B-S 电子拉力试验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