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仪器信息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专题为您整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话题讨论。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相关的论坛

  • 【转帖】中国科学家陈焕文荣获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

    日前,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因发明EESI-MS技术并开创EESI-MS活体分析的杰出贡献,被瑞士分析化学杰出人才中心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授予“杰出贡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陈焕文博士现年34岁,他所在的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学院有机质谱研究室,现有包括5名教授在内的12人的团队,在质谱研究方面异军突起,从2005年起,就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基金、国防科工委航天科技项目、欧洲Simon基金、瑞士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资助,2006年,课题组发表论文57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所谓MS是质谱的简称,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和科学。而EESI-MS技术是指现代质谱中的萃取电喷雾电离技术,这是陈焕文博士于2003至2005年在美国普度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发明的一种质谱技术。(来源:国防科工委 杨章跃殷学军江光亮)

  • 科研周报速读|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

    5月29日~6月4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1[b]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b]2017年度德国最高资助金额的“亚历山大冯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简称洪堡教席奖)于5月16日在柏林举办颁奖典礼,六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柴继杰教授。柴继杰教授是自2009年该奖设立后58位获奖者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研究蛋白质以及特定受体结构构成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2[b]浙大与耶鲁大学联手培育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人才[/b]5月31日,浙江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学位项目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举行,浙大与耶鲁大学达成校际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备忘录的框架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率先开展“3+2”联合学位项目,强强联手,合作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该项目落地之后,浙大学生最早有望在2018年去耶鲁大学学习。3[b]Nature:抗生素重大突破!新法战胜革兰氏阴性菌[/b]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如今知道如何构建一种能够穿透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子特洛伊木马,从而解决了一个几十年来一直阻止着为越来越有耐药性的细菌开发有效的新的抗生素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dictive compound accumulation rules yield a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4[b]Cell重要发现:一种常见化学物质会“增加癌症风险”[/b]6月1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题为“A Class of Environmental and Endogenous Toxins Induces BRCA2 Haploinsufficiency and Genome Instability”的研究证实,一种随处可见的化学物质能够增加癌症风险。这类化学物质存在于汽车尾气、烟、建筑材料、家具、化妆品和洗发精中,具有破坏DNA修复机制的能力。5[b] 肿瘤新疗法:病毒介导的免疫细胞毒杀作用[/b]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报道他们设计了一种可以靶向癌细胞的病毒。这种病毒能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可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这篇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 的报道为临床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可能。6[b]日本推出能检测上千遗传病的夫妇孕前基因检测[/b]日本的GenesisHealthcare公司和美国的基因检测公司GenePeeks合作,于上个月向日本市场推出了针对非患病人群的夫妇基因检测。这是日本首次推出能检测1050种遗传病患的、多项目夫妇基因筛查。公司方面从4月18日就能开始接受委托进行筛查分析。7[b]青年科研人员生存现状:超6成每周工作50+小时,最大压力来自跑项目,女性难登“金字塔尖”[/b]今年5月30日,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中,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调查还发现,尽管如今女硕士女博士数量比之男性已不占少数,但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人数却越来越少,科学“金字塔顶尖”为人所熟知的女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8[b]刘强东宣布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b]近日,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宣布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京东基金。此次捐赠金额也创下了人民大学建校以来的最高捐赠纪录。[color=#222222]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color]

  • 科学家发现南极2400米深处“消失的世界”

    科学家发现南极2400米深处“消失的世界”http://pic.people.com.cn/mediafile/201201/05/F201201050818094332362321.jpg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3日报道,英国科学家震惊地发现,在南极沿海2400米深完全见不到光亮的地方隐藏着一个“消失的世界”。那里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科学界还未发现过的蟹类、章鱼类和海星类等物种。

  • 科学家称实验室合成肉类将变现实

    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在实验室中合成肉类的技术已经完全掌握,目前正在研究的只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其成本以便实现盈利。目前全世界共有大约30支研究小组正致力于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肉类产品,随着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此项技术将有望帮助解决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  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少量的肌肉细胞制造出大量的肉类,因此这是一项对于生态而言更加友好的技术,并且可以大幅减少对动物的杀戮。动物福利组织“Peta”已经允诺100万美元,奖励给任何能够在2016年之前证明实验室培育的肌肉能够投入商业销售的科学家。  而现在,根据《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有关实验室培育肉类方面的这项突破或许在2012年便将提前到来。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他近日宣称实验室合成肉类不久之后就将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生产。  他的研究得到了荷兰政府的资助,此外还有一位匿名的捐赠者的资金支持。这位匿名人士向波斯特教授捐助了30万欧元用于此项研究。不过可惜的是波斯特教授的研究工作并不符合Peta组织开出的悬赏金评选条件,因为他培育的是牛肉而非鸡肉。  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在为尼古拉斯·吉诺维斯(Nicholas Genovese)教授提供资金,以支持他与另一位教授麦克·罗伯茨(Michael Roberts)合作开展有关研究工作,这两位都是美国国内在干细胞和牲畜培育方面的顶级科学家。此前,吉诺维斯教授已经和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弗拉迪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米罗诺夫教授现在已经将他的研究工作转移至巴西境内,巴西政府近期也正致力于人工肉类合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一旦科学家们实现突破,找到一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方法,那么这种“试管肉”的价格将有望下降到比传统肉类更加便宜的水平。不过这一设想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关,那就是试管肉是否能为广大的消费者们所接受。公众是否仍然会倾向于希望他们所吃的牛排,肉类都是自然界生长的,而非来自试管之中?  除此之外,天然肉类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纹理是所有肉类特征中最难以模仿的一个,因此预计首批上市的合成肉类将很难具备天然肉类的这些细微特征,看起来可能更像是处理过的肉类产品,如肉饼或是腊肠。  为了制作这种试管肉,科学家们首先从动物体内取出肌肉细胞,并将其置于蛋白质营养液中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原先需要依靠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开始形成组织,就像一颗卵的孵化过程。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只要使用恰当的原始培养细胞以及正确的方法,只需10个猪肉细胞就可以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培养出5万吨猪肉。  而Peta组织声称,该组织之所以悬赏推动实验室生产肉类的研究工作,是因为很多人“无法戒除他们对食用肉类的嗜好”。根据该组织提出的悬赏通告,全世界任何科学家,只要成功开发出和天然鸡肉拥有相同口味和纹理的合成鸡肉,并且在2016年年初之前至少在美国10个州的市场上售出2000磅(约合907公斤),便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悬赏金。

  • 【分享】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快相机

    【分享】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快相机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快相机[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5/200905051414_148277_1644912_3.jpg[/img]新相机每163纳秒就能拍一幅图像[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5/200905051415_148278_1644912_3.jpg[/img]世界最快相机每秒拍610万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30日消息,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光学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一种利用红外激光器反射物体上的光线的照相机,他们表示,这项发明将使摄影爱好者不再有技术差异。他们发明的这种照相机,一秒钟内可拍摄610万张照片,快门速度是四点四亿兆分之一秒。在这段时间里,光仅能前进不到一厘米。论文联合作者本田惠介(Keisuke Goda)说:“这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照相机。” 常规数码相机利用电荷耦合器(CCD)拍照。电荷耦合器里的半导体芯片在与光线发生反应时,会产生电子。电子读出芯片上的内容后,把它们转变成电子信号,然后通过电子放大,把这些信号编码成数码图像。但是常规数码相机的这个过程存在很大限制。最好的传统相机的最大相速大约是每秒30帧,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大约可以达到每秒100万帧。对本田惠介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种速度还不够高。 为了制造这种连续时间编码放大显微镜(serial time-encoded amplified microscopy,STEAM)照相机,这些研究人员发射一束红外激光,来扩大光脉冲,形成光谱图像。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通过视频进行演示,解释了STEAM是如何产生作用的。然后这些研究人员把这种光线照在他们想拍照的物体上。这意味着物体的不同部位被不同波长的光照亮。发射光经过一个特殊的纤维光学电缆,使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速度传输。波长较长的光走在前面,而波长较短的光则落在后面。光束被放大后,由一个光电探测器读出来。这个光电探测器记录每种波长的光的到达时间,这种简单数据将被用来重新修改物体的图像。 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照相机研究燃烧、激光切割和任何改变迅速及无法预测的系统。本田惠介说:“我认为以后每个科学家都会利用这种照相机。” (来源:新浪科技 孝文)

  • 【简讯】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薄材料将成科技新宠

    20万层叠加才一根头发厚  英国媒体3月1日报道说,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20万分之一。这种新材料的问世有望在电子计算机和医学等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说,这种膜片由碳原子六边形连接而成,状如蜂巢,但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如果层层叠加,需要20万层才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厚度。   如今,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利用纳米级的金制架台将这种膜片悬挂起来。二维碳原子膜片已经被证明可以稳定存在于室温真空中。所有其他物质薄到这种膜片10倍厚度时,就会发生氧晶体管化分解,不能稳定存在。  这种新型材料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手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制而成。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科斯佳诺沃肖洛夫说,这种膜片将主要应用于大幅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和研制新药物。  在医学领域,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时如果用碳原子膜片作为载体,可使观察者获得更清晰的分子结构图像。在电子领域,二维碳原子膜片可能最终取代硅,成为更加有效的晶体管。

  •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1/201001071611_194887_2961690_3.jpg[/img][/center] 近日,《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推出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In China),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现状。 专刊中包括了Zhu Shen撰写的2篇长篇评论文章——《生命科学繁盛》(Life Science Blossoms)和《全民医保》(Healthcare For All)。 《生命科学繁盛》一文开篇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着巨大的生物学实验,回国的“海龟”能否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生命科学强国甚至是世界强国,值得期待。在《全民医保》一文中,Zhu Shen从医改的益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医改政策。 [URL=http://www.the-scientist.com/supplements/china/toc.jsp]《科学家》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英文)[/URL] [B][color=#DC143C]中国的生命科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作为生命科学人,您又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畅谈感想!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者给予5—10分积分奖励![/color][/B][em09505][em09505]

  • 十一位科学家获生命科学巨奖

    据《自然》网站消息,来自美国、荷兰和日本的11位科学家获得了首届生命科学大奖——“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他们分别获得该奖的五个奖项,每个得奖人将获奖金300万美元,该数目是诺贝尔奖单项奖金(2012年为120万美元)的2.5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Botstein和哈佛大学教授Eric S. Lander获得基因组学奖;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Lewis C. Cantley、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Hubrecht研究所教授Hans Clevers、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Napoleone Ferrara、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教授Charles L. Sawyer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Bert Vogel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A. Weinberg获得癌症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Titia de Lange获得端粒奖;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得干细胞奖;神经生物学奖则授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nelia I. Bargmann。 “生命科学突破奖”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等企业家共同设立。去年,Milner曾设立同样奖金的“基础物理学奖”,授予了霍金等九位理论物理学家。此次,他联合的企业家有美国遗传技术公司前CEO Art Levinson、谷歌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23andMe公司创立者Anne Wojcicki,以及Facebook创立者Mark Zuckerberg及其夫人Priscilla Chan。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获得者将加入评选委员会,参与下一届获奖者的评选。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提名获奖候选人。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和个人获奖次数也没有限制。 “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联合谷歌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俄罗斯风险投资家尤里·米尔纳20日宣布共同设立“生命科学突破奖”,专门激励那些致力于治疗顽疾和延长人类寿命的科学家。由于每名获奖者将得到高达300万美元的奖金,该奖被称为豪华版“诺贝尔奖(127万美元)”。 每年选出5位获奖者除今年首批获奖的11位科学家,今后每年将有5位科研人员有机会获得这一大奖。奖金捐助来自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其妻子安妮·武伊齐茨基、脸谱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及其妻子普丽西拉·陈,和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来自俄罗斯的尤里·米尔纳。 科学界奖金最丰厚的奖项该基金会的设立旨在激励那些资金不足却仍默默无闻从事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科学家,是科学界奖金最丰厚的奖项。 米尔纳表示,5位发起人决定将奖励研究5种特定疾病的科学家,布林的妻子武伊齐茨基已决定将其捐赠奖励帕金森氏症研究人员,其他4种疾病还未最终敲定。 然而这一奖项也招致一些批评。生物学者论坛node载文说,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通常来自多位科研人员的合作,而不是在某个领域已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奖励应当注重保持研究人员间的合作关系。 研究者可以多次获奖这一奖项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几乎没有任何参选规则,完全靠研究的质量。任何人都可以提名候选人,获奖者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另外,只要研究做得好,研究者可以多次获奖。“如果你是爱因斯坦,你可以连获三次。”米尔纳称。该奖项本着公开透明的选拔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在基金会官方网站提名候选人进行评审。组织者希望获奖者是仍在全盛时期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不同的是,“生命科学突破奖”并不限制分享奖项的人数,此外,该奖每年的得奖者都将加入评审委员会,匿名投票选出下一年的获奖者。 获奖者不敢相信以为是骗局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荷兰的获奖者们在获悉自己得奖时都感到震惊。 51岁的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学科学家科妮莉亚·巴格曼说:“我当时在地上坐了一会儿。我觉得这肯定是个恶作剧或骗局。”当被问到将如何使用300万美元的奖金时,她犹豫了一下说:“我还不知道怎么花,先把车修了?” 荷兰分子遗传学教授克莱弗斯上周就已经接到了列文森的通知,他将拿出一部分奖金请大约150名合作伙伴到阿姆斯特丹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 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癌症中心主任路易斯·坎特利得知该消息时差点摔一跤,“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奖的存在。”坎特利20日刚刚度过64岁生日,他因发现参与癌症代谢过程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而获得300万美元大奖。 据新华社“我的两个近亲都不幸患上了非常糟糕的疾病,其中一人得了癌症。所以我成立这个奖项也有一点私心。”“我认为,未来拥有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和有生命科学技能的人才将有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俄罗斯风险投资家米尔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英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该奖项不仅是为了奖励一个领域最顶级的研究人员,也是为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的成长。”

  • 【分享】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或10年内试验成功在世界各地,少数科学家在尝试从无到有创造生命。专家们期待,在3至10年内,现在几乎不为人知的“湿人工生命”领域会有人宣布试验成功。 据美联社20日报道,加入该领域竞争的意大利威尼斯原始生命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贝多说:“这将是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将知道。我们谈论 的是一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技术——事实上,以一种无法预言的方式改变世界。”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造生命形式有朝一日将提供解决各类问题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包括与疾病作斗争、锁定温室气体以及吞噬有毒废料等。 不过,贝多认为,创造合成生命有三大难关。首先,需要创造细胞容器(即细胞膜),以使细胞可以将坏分子阻挡在细胞外,允许好分子进入,并拥有繁殖能力。其次需要可以控制细胞各项功能的基因系统,使其可以繁殖并针对环境变化产生变异。另外,需要让合成生命拥有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作为食物,然后将其转换为能量的新陈代谢功能。 合成生命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预计,未来6个月内,科学家们将提出证据,证明第一步——即创造细胞膜———“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使用脂肪酸解决这一问题。 绍斯塔克对第二步骤也表示乐观。第二步是取得核苷酸,建立DNA组,以形成可以起作用的基因系统。绍斯塔克认为,一旦细胞容器造成,如果科学家们加入适当比例的核苷酸,那么接下来自然会发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过程。 绍斯塔克说:“我们没有聪明到可以设计一切,我们只是让进化过程完成困难的部分,然后我们推算出发生了什么。”

  • 【分享】科学家首次计算出霍伊尔状态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及生命的起源2011年05月1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霞  本报讯 碳是宇宙形成的基石,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碳核的某种状态——霍伊尔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4年,科学家在实验中观测到了这种状态,但一直未曾计算出这种状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9日报道,德国、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计算出了碳核的这种状态,新进展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   霍伊尔状态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提出,其是一种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对生命以及宇宙的形成至关重要。霍伊尔认为,3个氦原子核(α粒子)在恒星温度下发生聚变反应形成一个碳核时(该反应发生在重星球炽热的内部)必须经过该状态。如果该状态不存在,宇宙只会形成很少量的碳或氧、氮、铁等其他更高级元素。如果没有这种碳核,生命或许不会存在。  早在1954年,科学家就通过实验证实了霍伊尔状态确实存在,但一直无法计算出这种状态。因为这种形式的碳仅包含三个连接非常松散的氦核,它也从不单独“现身”,只同碳的其他形式结伴而行。  科学家使用一种新的、经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利用当今欧洲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巨人”(JUGENE),耗时一周精确地计算出几个核粒子之间的作用力,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完美匹配。因此,科学家确信,他们计算出了这种霍伊尔状态。  德国波恩大学亥姆霍兹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乌尔夫·梅贝勒表示,有了该计算结果,科学家就能分析这种不稳定的、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的每个细节,最终知道它多大、结构是什么,这也意味着科学家能深入了解宇宙中各种元素如何形成的整个链条。  未来,科学家甚至能用该最新进展回答哲学问题。几十年来,人择原理一直认为,自然常数必须毫无例外地拥有确定值,否则,我们就无法观测宇宙。拥护该理论的科学家一直以霍伊尔状态为首要例子。  梅贝勒表示,将这种理论应用在霍伊尔状态,就意味着其必须精确地拥有它应该拥有的能量数量,否则,人类就不会存在。现在,我们能在一个拥有其他参数的变化了的世界中,计算出霍伊尔状态是否确实拥有不同的能量值,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就证实人择原理是正确的。(刘霞)

  • 【转帖】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这三位科学家为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1952年出生于印度的Chidambaram,美国公民。1976年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研究部资深科学家和团队领导人。Thomas A. Steitz,1940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美国公民。1966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Sterling Professor)及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Ada E. Yonath,1939年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公民。1968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X射线结晶学博士学位。现为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及生物分子结构与装配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三位科学家将各获得三分之一的奖金。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活有机体内的化学。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Ada E. Yonath这三位科学家,他们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三位科学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标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无数个原子每个所在的位置。  在所有有机体的每个细胞内都存在DNA分子,它们包含的蓝图决定着一个人、一棵植物或一个细菌的外形和功能。但是DNA分子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其他东西存在,就不会有生命。  这些蓝图通过核糖体的作用被转变成活物质。依据DNA内的信息,核糖体制造蛋白质——运输氧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胶原质或分解糖的酶等。身体内存在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它们在化学水平上构造并控制着生命。  理解核糖体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对于科学地理解生命是重要的。这一知识可被直接应用于实践,比如,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没有起作用的核糖体,细菌就无法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核糖体对于新抗生素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靶标。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均制造了3D模型,展示了不同的抗生素如何绑定到核糖体。这些模型如今被科学家们所应用以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   诺贝尔奖得主感言: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科学是高度合作的事业,”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说,“很多人对核糖体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吗,”拉马克里希南在确认获奖后对媒体说,“我接到获奖通知电话时的第一反应还认为这是个玩笑,我有个朋友经常和我开玩笑,我还夸奖他说话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兴!”年届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学家阿达约纳特在接到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主编的获奖通知电话时,虽然语调平静,但言语之中却充满了喜悦,“这么说,我是继居里夫人、约里奥-居里、霍奇金之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第四位女科学家了?”  “当年我们取得那些发现的时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这位被拉马克里希南称为核糖体研究“先锋”的女科学家回忆说,“那些发现实际上是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尽管我们现在还没弄清楚所有核糖体的秘密,但已经取得许多进展。”  接到来自瑞典的电话时,托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体育馆健身。“电话那头建议我别去了,因为接下来会有不少电话找我。”施泰茨解释说,有关核糖体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发新型抗生素。

  • 【分享】英国科学家在黑海下发现世界第6大河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8/201008030947_233876_1611705_3.gif[/img][align=center]3D影像下的黑海水下河[/align]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1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在黑海下发现一条巨大水下河,深达38米,宽达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地下大河堪称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陆地上的河流一样,地下河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甚至瀑布。  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日前使用遥控潜艇对土耳其附近海床进行扫描,发现了这条大河。这条河的流速为每小时6.4公里,河水流量每秒钟高达2.2万立方米。按照流量计算,这条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比欧洲最大河流莱茵河大10倍。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条活跃的海下河流。其河水来自地中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后进入黑海。  领导这个研究团队的丹帕尔森博士说,深海河流也像陆地上的河流一样,能够冲出深海平原。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这些海下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  科学家们很久以前就怀疑存在海底河流,经过声纳探测已经在全世界大洋下发现许多河渠。但是至今没有发现有河水通过这些河渠的迹象。这些河渠中规模最大的位于巴西沿岸,那里是亚马孙河进入大西洋的河口,河渠长达4000公里,数千米宽。[color=#013add][size=4][b]水资源看样子还是有的啊,有待于开发啊~[/b][/size][/color]

  • 加拿大CIC “迪马环境研发奖” 首次花落华裔女科学家

    加拿大CIC “迪马环境研发奖” 首次花落华裔女科学家

    近日,加拿大化学学会(CSC)主办的第100届加拿大化学会议与展览会 (100th Canadian Chemistr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 Exposition) 在加拿大 多伦多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re (North Building)隆重召开。加拿大化学学会 (CSC)是一个国家性质、非营利性的专业学术机构,汇集了一大批在化学行业、学术科研机构和政府工作的化学人士和专家,被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认可为加拿大化学会的技术组织。加拿大化学学会 (CSC) 同时也是加拿大化学研究所 (CIC) 三大组成成员之一。 加拿大化学研究所 (CIC) 每年授予奖项、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以奖励为化学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align=center][img=,690,17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6/201706271411_01_1610895_3.jpg[/img][/align][align=center]100th Canadian Chemistr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 Exposition[/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迪马环境研发奖”(Environment Divis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ma Award)旨在奖励在加拿大为环境化学或环境化学工程研究和发展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一次。[/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2017年CIC “迪马环境研发奖”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由阿尔伯塔大学 Xing-Fang Li, FCIC获得。她也是自奖项设立近20年来首位获此奖项的女性研究员,同时也是一位华裔学者。[/align][align=center][img=,600,6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6/201706271411_02_1610895_3.jpg[/img][/align][align=center]迪马科技全球总裁马国辉先生为获奖者Xing-Fang Li, FCIC颁奖[/align][b]Xing-Fang Li, FCIC个人简介[/b] 198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学位。抵达加拿大之后,于1989年在布鲁克大学获得第二个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质谱公司研究科学家、生物制药公司分析部主任等职务。2001年,任职于阿尔伯塔大学,并于2010年晋升为正教授。她曾获得CSC McBryde勋章,Killiam年度教授奖和阿尔伯塔大学卓越导师奖。 “迪马环境研发奖”(Environment Divis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ma Award)已连续颁出多届。今年恰逢加拿大化学学会(CSC)100周年,迪马科技全球总裁马国辉先生特别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奖励其在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b]近五年获奖名单2016年获奖者——[/b]Allan Bertram,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b]2015年获奖者——[/b]Frank Wania, University of Toronto[b]2014年获得者——[/b]William R. Culle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b]2013年获得者——[/b]Janusz Pawliszyn, University of Waterloo……[align=center][img=,690,5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6/201706271412_01_1610895_3.jpg[/img][/align] 会议期间,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 Charles Polanyi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杰出教授Chris Le与迪马科技全球总裁马国辉先生亲切交流,就分离科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迪马科技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 抵制学术期刊,青年科学家的“冒险”行为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2/27/A1393487876_small.png2013年12月, Randy Schekman 赴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同时向公众宣告了决定抵制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三大科学类期刊:《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他指控这些“顶级期刊”对科学研究施以暴政。与此同时, Schekman 邀请其他科学家加入自己领导的抵制行为。Schekman 暗示,这些顶级期刊出版或者不出版著作的决定,只是基于该研究有多流行,而不是根据研究的学术价值。他指出,这也是这些期刊的影响所在,它们实际上引导了进展中科研工作的类型。通过坚持它们自己的日程,发表那些将会被引用的著作,这些期刊鼓励在流行的学术领域内不成比例的资源投入。Schekman 不是第一个说出这些观点的人,但他是向公众如此表态的人里最著名的一个。他这样做的时候,仅仅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周之前。这也不是学术界第一次号召抵制这些权威期刊。在 2012 年,英国数学家 Timothy Gowers 组织了一场针对荷兰出版公司爱思唯尔——《细胞》杂志出版商的抵制运功。事件起因是该出版商向大学以高昂的价格出售大量期刊。关于 Schekman ,许多科学家都赞成他的观点——《自然》、《细胞》和《科学》的编辑们过于有影响力了。该意见被如此卓越的同僚又一次大声疾呼出来,自然更受欢迎。对于 Schekman 的公正,人们赞誉很多,人们常说的评价是:“对于他来说,这么说很容易,他可是刚获得了诺贝尔奖啊。”Schekman 坦率地承认,他的职业生涯和许多其他科学家们一样,因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而受益良多。但成功后,他发现自己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以他的地位,可以从他谴责的暴政中要求一定的自由。因此,他号召其他人加入他领导的抗议行为。然而我怀疑,还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轻研究者们能响应他的号召吗?对于我的许多同辈来说——比如博士在读研究生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自然》、《科学》和《细胞》一直代表了主要的职业目标,这些期刊能够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肯定,并使之曝光。毕竟,世界第一次知道中子的存在、DNA的结构以及人类基因组的排序,都通过了这些期刊、杂志。尽管有抗议和抵制行为,这些令人敬仰的版面诱惑力依然强大。但是,不仅仅是自私的个人满足驱使年轻科学家在这些期刊发表文章。科学家申请研究经费和职位的时候,被考量的不仅包括他们研究本身的质量,还包括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何处。拥有一篇发表于顶级权威期刊的独立署名的文章,能够给职业生涯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如果出版方需要在热门领域的光鲜成果,那这就是最可靠的获取经费和永久性职位的途径。这种现状一直在加强。这就解释了顶级期刊难以处理的影响力以及它们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影响。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即使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支持抵制行为,却在行动上依然觉得无法加入其中。年轻科学家对于从事这种行动感到不安,因为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无法带来任何积极影响。每个加入抵制的决定都是单独作出的,并且每个加入的个体背后,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人不会加入——要冒的职业风险太大了。申请者在哪里发表文章比发表了什么内容更重要,只要这种懒惰的简单分析依然是决定经费和职位分配的依据,年轻学者就会依然不敢加入这次或者以后的抵制。即使对于那些学生和博士而言,情况也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要在哪里发表,尤其是当研究成果被视为有潜质“去更好的地方发表”时,往往最终就会与参与工作的资深科学家密切相关。在这个阶段,分歧很常见,许多年轻学生和博士的话语权很小,也就无法贯彻他们想要抵制权威期刊的想法。我同意 Schekman 所说的,这个体系需要变革,而且我也为他能够如此强硬地站出来而喝彩。这一抵制行为引发了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在科学家对问题的解决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战线正在铺开。只是对于那些年轻的、尚未证明自己的学者来说,他们只好站在中间地带。

  • 【分享】瑞典科学家宣称两年内实施首例子宫移植术

    据英国《星期日快报》10日报道,日前,瑞典哥德堡大学产科和妇科系主任马茨布兰斯特罗姆教授宣称,已经找到了成功移植子宫的奥秘,并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计划在两年之内为不孕妇女实施世界首例成功的人体“子宫移植手术”,从而给无数不孕妇女带来生儿育女的福音! [b] 已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b]  据报道,子宫移植手术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最大挑战之一,日前,瑞典科学家先是对一些实验鼠进行了子宫移植手术,移植新子宫的实验鼠不仅通过自然交配怀孕,并且还顺利产下了幼仔。研究人员还对羊和猪进行了子宫移植实验,效果也相当理想。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是和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取得这一惊人突破的,他们将在下周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向世人宣布他们的惊人研究成果。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将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斯堪的纳维亚产科和妇科学杂志》上。  据瑞典研究专家称,他们计划在两年之内为不孕妇女实施世界首例成功的人体“子宫移植手术”! [b] 剖腹产后须摘除受赠子宫[/b]  据悉,人体子宫移植手术,捐赠子宫可以来自那些脑死亡患者、活着的捐赠人甚至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因为近亲移植可以最大化减少排异的风险。捐赠子宫和移植受体应该在基因上相匹配,所以最理想的子宫捐赠者应该是与子宫移植受体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包括母亲或姐妹。  由于捐赠子宫不能承受自然分娩时肌肉自然收缩等相关压力,所以通过移植的捐赠子宫孕育的婴儿,都必须通过剖腹产手术接生出来。由于子宫移植妇女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所以她一旦通过移植子宫生儿育女后,捐赠子宫必须在接受剖腹产的同时被摘除,从而降低她由于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其他风险。 [b] 引发伦理争议[/b]  然而,子宫移植手术也在伦理学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这一手术若能取得成功,意味着一个男人理论上也能移植一名女性捐赠者的子宫,从而令男人也能怀上身孕!一些医学专家称,将子宫移植进男人的体内,借助注射激素使他怀孕,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英国“不孕网络”组织发言人苏珊茜南说:“对于一些没有任何其他希望生儿育女的不孕妇女来说,这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然而,这一手术也将引发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  不过,瑞典研究专家迪亚兹加西亚博士称,他们研究“子宫移植手术”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成千上万不孕妇女带来福音,绝不会尝试让男性接受子宫移植手术并怀上身孕。加西亚博士坚持说:“我们绝不会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

  • 《科学》杂志:万人审稿,科学家唱主角

    美国的《科学》杂志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然而在它131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学》遭遇了种种困难,曾两度停刊。但在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1880年,来自美国纽约的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一本名叫《科学》的杂志,这份杂志创立伊始,就先后得到了两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亚历山大·贝尔的资助。然而,名人的青睐并没有给杂志带来好运,《科学》经营得并不顺利。在此后的131年中,《科学》遭遇了其他困难,曾两度停刊。尽管如此,在那些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心血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今天,《科学》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与爱迪生不欢而散1880年,在纽约记者圈小有名气的记者麦克尔决定和大发明家爱迪生联手合办一份科学杂志。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重要成员,爱迪生欣然投资1万美元,让麦克尔担任主编,兼管发行。这一年的6月3日,第一期《科学》杂志出版了。一开始,《科学》杂志由于缺少可供稿的科学家,订阅者寥寥,根本无法和同类型的科学期刊竞争。爱迪生给麦克尔开的周薪也只有区区30美元。面对无法支撑的局面,麦克尔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比如增加副总编、设立编委会等等,但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在杂志出版18个月后,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爱迪生撤出所有经济支持,把杂志推给了麦克尔一个人。麦克尔没有放弃,1881年底,他通过努力又获得了另外一名大发明家贝尔的支持。然而没过多久,两人的办刊理念再度发生冲突。1882年3月,苦苦支撑了3期的《科学》因为财政问题停刊,麦克尔被迫转让杂志。只值500美元一年后,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接管杂志,并使《科学》一度取得不错成绩。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和资助人贝尔在管理上又出现矛盾,加上印刷公司不合作,斯卡德最终被迫辞职,助手霍奇斯担任主编。霍奇斯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科学》的发行和广告,却没有得到资助人贝尔等人的支持。加之当年的印刷质量糟糕,《科学》举步维艰。贝尔等人撤资以后,霍奇斯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单干,1894年,《科学》杂志再度停刊。同一年,《科学》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詹姆斯·卡特尔。卡特尔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命运。他接手后,将1894年1月4日重新出版的第一本杂志,重新编号为“新卷”第一期。卡特尔重新对《科学》进行了定位,他明确了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应该是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有一定科技知识背景对科技进展感兴趣的人们。他的办刊方针、编辑思想至今对《科学》杂志影响至深。在卡特尔担任杂志总编的50余年间,在《科学》上发表重要论文的科学家们包括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托马斯·亨特·摩根,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以及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0年,卡特尔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利兰·霍华德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卡特尔辞世后,《科学》杂志被转让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但今天的《科学》杂志仍在延续卡特尔的编号,以表明原先的办刊原则不变。审稿人有万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美国科学界都面临重整旗鼓的局面,《科学》杂志在这期间先后匆匆经历了6位主编。195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戴尔·沃尔夫担任《科学》总编,他在危难之际采取了避免刊物继续滑坡的措施。1956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厄姆·杜沙恩任总编。《科学》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1962~1984年间,錼的发现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埃布尔森担任杂志主编。在他的任期内,《科学》的论文审核程序得以极大改进。埃布尔森首先建立了审稿人制度,他的审稿人人数一度达一万人之多。《科学》上刊登的论文由审稿人决定优劣,决定取用还是退稿。这一严格的审核方法,也是现在《科学》杂志审核制度的雏形。此后,担任《科学》杂志的主编均为在各科学领域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其中包括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和生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特等人。PK《自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来自英国的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一直被视为《科学》的最大竞争对手,两本杂志竞相刊登最新的科学成果与报道。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度见证了这两本杂志的竞争与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科学史上的又一伟大工程。有趣的是,2001年2月15日,《自然》率先发表HGP(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的最初测序和分析”;第二天,《科学》杂志不甘示弱,发表了Celera(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其中,由HGP和Celera相互竞争而又各自独立完成的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里程碑。这两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成为当年最火的科学论文,《科学》与《自然》杂志也因为发表人类基因组草图,同时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传播与人文奖。来稿审核严格《科学》杂志对来稿的审核平台非常严格,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参与整个审核过程,来自中科院的卢柯也是编辑之一。2010年,《科学》收到了全世界大约1.25万篇科学论文,不过最后只有7%的论文可以发表。对于有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被拒率高达98%的说法,《科学》表示,它也刊登过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论文。作为全球性的科学平台,《科学》希望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学论文。事实上,其最近发表的论***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

  • 【分享】华人科学家高锟等3人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新网10月6日电 据诺贝尔委员会网站6日报道,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高锟(Charles Kao), 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分享。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高锟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另外两名获奖者平分另外一半奖金。另据新华网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高锟以及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名得主的成就分别是发明光纤电缆和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高锟简介:(1933年11月4日-),英国华裔科学家,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光纤之父,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学就读于香港圣若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 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他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和光电子学奖金等。 博伊尔简介: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阿默斯特,3岁时随家人搬迁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尔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博伊尔高中时代在蒙特利尔的一家私立学校度过,高中毕业后即加入加拿大海军,成为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久二战就结束了,博伊尔从没参与过真正的战斗。1950年,博伊尔又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3年后他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今天,提起博伊尔,人们知道他是CCD图像传感器两名发明者之一,但实际上他作出的贡献很多,包括1962年与他人合作发明第一台红宝石连续激光器等。博伊尔还与另一名科学家获得了有关半导体注入式激光器设想的第一个专利。今天,光碟(CD)录制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史密斯简介: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由于史密斯作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奖项。

  • 安捷伦荣获可持续发展科学家选择奖

    2024年4月17日,安捷伦宣布荣获两项 “2023 年可持续发展科学家选择奖”,分别为“年度可持续供应商”与“年度可持续产品“。两大奖项表明安捷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已跻身前列。“年度可持续供应商奖”旨在表彰安捷伦持续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亦认可安捷伦通过精良产品减少环境影响、推广环境友好实践和积极促进更可持续未来所做的贡献。安捷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项目负责人Neil Rees表示:“能获此殊荣,安捷伦倍感荣幸。过去二十年来,无论是日常运营还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我们都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也将继续与客户携手前行,共创更美好的地球。”凭借在减少所用消耗品和试剂类别中的优势,Agilent Cary 3500 多功能紫外 - 可 见 分光光度计 荣获年度可持续产品。Cary 3500多功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款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其光度测量性能极为出色,只需极少的样品前处理,即可实现具挑战性的测量,适合部署在受监管的环境中。该系统提供了独特的大样品室,适用于分析需要长光程比色皿的液体样品,也适用于表征固体样品。安捷伦副总裁兼分子光谱事业部总经理Geoff Winkett表示:“设计注重环保的产品,是安捷伦业务的核心特征。安捷伦的仪器设计力图全面提高可持续性,涵盖从产品设计和制造到使用和处置。Agilent Cary 35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已获得ACT标签认证,展现出安捷伦始终遵守可持续发展标准,并积极采取对环境负责的切实行动。My Green Lab(MGL)颁发的ACT标签认证可帮助客户了解其购买产品的环境足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这一奖项表彰了安捷伦为帮助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的卓越贡献。”安捷伦的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为此,安捷伦专门制定与《科学碳目标倡议》一致且定义明确的中期目标。安捷伦正积极通过各种能源项目来抵消碳排放,同时启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以期持续减少碳足迹。此外,安捷伦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亦兼顾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安捷伦正是借由诸如此类的努力来履行自身的伦理责任,并致力于打造更加绿色环保的地球。“科学家选择奖”由科学家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进行评选,在行业内具有独特地位。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该奖项现也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类别,专门表彰为减少科学研究对环境影响做出积极贡献的公司、实验室产品或服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会通过提名、评审和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对其工作影响最大的实验室产品和公司。[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科学家提出未来20年粒子物理学研究框架

    追寻隐藏在物质、能量、空间与时间背后的秘密2013年08月10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常丽君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8日报道,由美国物理协会组织的斯诺马斯夏季研究会于7月28日到8月6日召开,会上来自100所大学和实验室的近700位粒子物理学家经过9天的密集讨论,最后以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总结。这一框架规划了物理学家如何在未来20年里揭示隐藏在物质、能量、空间与时间背后的秘密。 在过去两年中,物理学家在理解宇宙基本法则方面取得了非凡进步,但在有关宇宙性质的很多方面依然觉得困惑。比如中微子的基本属性、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所有性质等等问题至今仍保持神秘。而在去年7月发现与希格斯玻色子高度近似的新粒子并不断加深确认后,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粒子物理学未来研究工作的20年展望,包括了今后要研究的宇宙问题框架。 以下是问题简述: (1)希格斯粒子与人们迄今为止所遇到的任何其他粒子都不同,它为何会不同?还有更多的不同之处吗? (2)中微子非常轻、难以捉摸而且会在飞行中改变身份。怎样使这些特性符合我们对自然性质的理解? (3)已知粒子占了宇宙中所有物质的1/6,剩下来的是暗物质。但它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在实验室里探测到这些粒子吗?自然界还有其他未发现的粒子吗? (4)自然界已知有四种力,它们能否统一成一种力的形式?还有其他科学家未曾预料的新力吗? (5)时空中是否存在隐藏的新维度? (6)大爆炸产生了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今天的世界只由物质组成,为什么? (7)宇宙的膨胀为何会加速? “在粒子物理学领域有许多能量,也有大量的观点,”美国物理协会粒子与场分部主席乔纳森·罗斯纳说,“在过去的一年来,我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在研究中微子行为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还有更多秘密等着发现。我们对宇宙物质和能量掌握的还不到5%,而在未来20年里,将有什么实验来帮助我们拓展这些知识呢?” 此外,会议报告也反映了科学家们的下一代观念,包括了对研究生、博士生和该领域年轻科研成员的调查结果,而他们将成为粒子物理学界的中流砥柱。“我们对近1000名年轻科学家进行了调查。”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研究人员乔纳森·阿萨迪说,“斯诺马斯进程还在计划下一代实验,其中许多长达10年之久。今天的决定将造就未来年轻科学家的职业,从现在开始他们将执行这些实验。” 最终报告将于今年秋季公布,将详细解释每个问题的科学重要性,以及探索这些问题所需的科学仪器。会议报告将为粒子物理学项目优选小组(P5)提供决策参考,开发战略性计划并为美国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建议。(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3-08-10 二版)

  • 【转帖】科学家解开“水之谜”

    科学家解开“水之谜”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众所周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最近,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了可证明这一理论的依据: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 据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公斤,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但十分令人遗憾的是,利内亚尔彗星在炽烈的阳光下蒸发成了蒸气。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都观察到了这一过程。那么,这颗彗星携带的水与地球上的水相似吗?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从“木星区域”落到地球上。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约翰玛玛说:“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 (人民网)

  • 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

    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211155_325497_2348170_3.jpg这张显微镜图像展示了从一个单一生物细胞中释放的绿色激光。作为光通信、数据存储,以及其他许多现代技术的核心,激光通常是由无生命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所产生的。如今,两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以一个单细胞为基础,有朝一日,生物激光或许能够用于光基疗法,进而杀死位于身体内部的癌细胞。50多年前发明的激光在本质上是一个光放大器。它通过用电、化学方法或另一束激光将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到一个更高的能级来进行操作。一旦激发,“受激”原子中的一个将最终衰变并释放出一个光子,而这个光子将开始撞击其他激发态的原子,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新光子的“洪流”。这些光子通过在两个镜面之间来回反弹而进一步放大它们的数量。其中一个镜面只有部分镀银,以便让一些光线能够以典型的聚焦束的形式释放出去。美国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物理学家Malte Gather和Seok-Hyun Yun如今解决了如何在一个活体细胞中复制这一过程的问题。“我们在工作的开始着眼于生物激光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科学好奇心。”Gather说,“去年恰逢激光诞生50周年。我们意识到,尽管人们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制造激光,但生物学物质却从未扮演过一个重要角色。”Gather和Yun的生物激光的关键是绿色荧光蛋白(GFP)——自从这种分子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在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被发现以来,它不断被证明对生物学家是非常有用的,这部分缘于活体细胞通过生物程序能够很容易地合成这种分子。Gather和Yun用源自人体肾脏的细胞完成了这一过程,并加入了用于编码GFP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人员随后将一些产生了GFP的细胞置于两面镜子之间——它们的距离仅仅相当于一个细胞的宽度,即只有约20微米。为了发出激光,细胞中的GFP需要被另一束激光——约1毫微焦耳的低能蓝光脉冲——所激发。通常情况下,蓝光只能够使GFP在细胞中发出荧光,也就是说,随机向所有方向发光。但是在紧密的光学共振腔内,光线被来回反弹,将GFP的发射放大为一束连贯的绿光。虽然这种激光很微弱,但能被清晰地探测到,而用于生成激光的这个细胞仍然存活。研究人员在6月12日的《自然—光子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Qingdong Zheng推测,这种生物激光能够在新型传感器或光基治疗中找到应用,例如,这种激光的使用通过使已有药物产生反应从而杀死癌细胞。他说:“这是一项很棒的工作。”Gather和Yun也对自己的这种装置在治疗上的发展潜力很感兴趣。尽管生物激光尚处于研发的最早期阶段,但他们预测,从长远来看,它可能有助于光通信的主干从无生命的电子设备向生物技术转移。Gather表示,这将使开发直接的人机界面变得更为容易——即大脑的神经细胞用闪烁的激光作为其运作信号,从而能够被一个外部设备捕捉到。例如,这样的装置将使得残疾人能够在没有鼠标或键盘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

  • 女神集结号:全球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界50位女性科学家”榜单华丽来袭!

    女神集结号:全球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界50位女性科学家”榜单华丽来袭!

    据悉, 2015年5月份, 李攻科教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次颁发的“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12_615283_0_3.jpg据悉, 2015年5月份, 李攻科教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次颁发的“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院士等14位女性分析化学学者。此次李攻科教授再次入选“the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the analytical sciences”,可谓更进一步为中国女科学家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14_615284_0_3.jpg李攻科教授获选图片 李攻科教授获选介绍: “兴趣:凭借色谱和光谱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我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现代样品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复杂系统,特别是食品,环境和生物样品的痕量分析的应用。我也研究天然产物的制备规模分离方法。最近,我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成像分析非常感兴趣。重要时刻:在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开始从原子光谱分析向色谱分析的研究领域变化,然后建立我的分离和分析复杂系统研究小组。预测:原位、体内和在线样品制备技术是一个有前景的领域;与纳米技术和拉曼成像结合的矫正术将会快速发展;现场分析的研究将倍受关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将更加集中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同样,作为华裔女科学家,李灵军教授于2014年在美国质谱年会(ASMS 2014)召开期间,获得了美国质谱学会2014年BiemannMedal奖。2011年3月份,还获得2011年匹兹堡会议成就奖等荣誉奖项。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14_615285_0_3.jpg 李灵军教授获选介绍: “兴趣:我最热衷于开发新型分析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生物问题。我们很高兴开发一套用于发现神经肽功能的多功能质谱工具,并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的理解。最近,我们正致力于开发用于定量MS分析和系统生物学中高通量测量的新型化学标签。我也热爱培训和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帮助他们过渡到成功的职业生涯的这个过程。 重要时刻: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特别是当我们发现以前没有报告过的神经肽,并解密他们的功能时。从美国质谱学会获得着名的Biemann奖章,并向数千名同事和朋友提供颁奖讲座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另一个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所有这些在我个人职业阶段类似的精彩时刻都为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预测:我期望看到单细胞组学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发展,从而在面对健康和疾病问题时,对细胞生物化学变化实现实时的原位测量。这种技术也将大大加快我们对个性化精密医学的步伐。”以下为获选的完整名单(排序不分先后)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86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87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88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89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90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91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92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3_615293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4_615294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4_615295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4_615296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4_615297_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281024_615298_0_3.jpg

  • 奇闻:意大利7名科学家因未能预报地震将出庭受审!!!

    中新网9月20日电 据外电报道,意大利7名科学家及其他几名地震学家将在20日出庭接受审判。他们因为没能在2009年发生在意大利中部地区的一场地震前做出有效预警而面临过失杀人罪的指控。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超过300人死亡。这一事态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地震学家们坚持认为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而且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成功预报大地震的案例。去年,有约52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签署请愿书,对他们的这些意大利同行表示支持。拉奎拉地区的民众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曾感受到地面的轻微震动。这7名被告被指控“向当地民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以及错误的信息,未能对地震的发生提出警告。” 据美联社5月26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在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科学家们的辩护律师称,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次大地震曾被预报。意大利媒体援引法官的话称,“拉奎拉地区的民众早在地震发生前6个月就感受到了地面的轻微震动,然而,被告却向当地民众传递了不准确、不完全以及错误的信息,未能对地震的发生提出警告。”检方还拿出一份2009年3月31日地震专家召开会议时的备忘录。这次会议就是针对当时拉奎拉地区民众担心会发生地震而召开的。根据这份地震前一周公开的备忘录,当时的各位专家认为,拉奎拉地区不太可能发生大地震,虽然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随后,这些地震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打消了人们对地震的担忧,并强调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他们还说,对于拉奎拉这样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区来说,连续6个月发生轻微地质活动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意味着就会发生大地震。另外,检方还引用了当时一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当被问到拉奎拉地区的居民是否应该待在家中,喝杯红酒的时候,这名专家称:“当然,当然要喝一杯卓林普乐怡诺红葡萄酒。”意大利媒体评价称,这样轻松的表态无异于劝说那些后来的受害者们待在家中。2009年4月6日,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古城拉奎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城内有很多建造于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古建筑物都在此次大地震中倒塌。地震共造成308人死亡,数千名幸存者不得不在帐篷中生活数月。

  • 【分享】H著名科学家 史蒂芬.霍金

    中文名称: 史蒂芬.霍金   外文名: Hawking Stephen   生卒年: 公元1942年-?   洲: 欧洲   国别: 英国   省: 牛津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当代享有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今的爱因斯坦。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号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決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大学毕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霍金被诊断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1965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所指的辐射被称为霍金辐射)。他的新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该论文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同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5—1976年间,获得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6项大奖中。1978年他获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9年,被任命为著名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既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1979年出版了《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1988年,霍金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解答了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这是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了1000余万册,至今已经销售2500万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讲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书籍和通俗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它论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国白宫做了演讲,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动的一部分,克林顿总统亲切会见他并向他表示祝贺。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发行。该书是《时间简史》的姐妹篇。在该书中,霍金揭示了自《时间简史》发表以来,理论物理学的伟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学:70年代霍金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作品: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1988年)2、《时间简史续篇》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4、《时空本性》5、《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2001年10月)奖项:1、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2、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3、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4、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5、霍普金斯奖6、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7、马克斯韦奖8、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9、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0、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11、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 【转帖】美国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   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首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奖项。  三人共享千万瑞典克朗  今年的揭晓仪式按惯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举行,可容纳200人的大厅同往年一样座无虚席。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松用不同语种宣读了获奖者名单。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但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萝尔格雷德都是女性科学家。两位女性同获一个奖项在诺贝尔奖历史上非常罕见。  因战争等原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9次空缺。今年是这一奖项自1901年以来第100次确定获奖人选。按照惯例,一项诺贝尔奖最多由3人共享。3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2.7万美元)奖金。  实际上,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来,这已是第30次三人共享该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同时让多人平分一奖解释说,有时一年有两类研究项目同时获得评委的认可,因此有必要向两类项目同时颁奖,而有时被认可的研究项目中又有一位以上的杰出科学家。  每年诺奖揭晓前总有不少获奖热门人选的猜测,这次3名获奖者皆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布莱克本、格雷德和绍斯塔克2006年共同摘取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即美国医学界最高奖项。不少艾伯特拉斯克奖获得者日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端粒长短影响细胞寿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般颁给在相关领域实现特定突破的研究人员。汉松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而不至于发生降解。  发现“长生不老”钥匙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鲁内托夫特戈德说,端粒和端粒酶研究有助于攻克医学领域3方面难题,即“癌症、特定遗传病和衰老”。  他说,布莱克本和绍斯塔克于1982年发表论文,阐述了在端粒中有一个特定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而布莱克本又在1984年与当时是其学生的格雷德共同发现了端粒酶及其作用。端粒酶在细胞老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也是“长生不老”的钥匙,在细胞癌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它们被称为“染色体”。在染色体末端部分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端粒经常被比作鞋带头上包裹的、用于防止鞋带头散开的塑料片,它就像这个塑料片保护鞋带一样保护染色体。  评选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所做研究“解决了生物学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如今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  简单地说,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染色体携有遗传信息。端粒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它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损时能够恢复其长度。”获奖者之一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介绍说。  研究成果有助于攻克癌症  评选委员会说,3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为世人理解细胞(运行机制)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摸清疾病原理,促进开发潜在新疗法”。  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癌症细胞利用端粒酶支撑自己无控制的“疯长”。科学家正在研究是否能用药物遏制端粒酶,从而治疗癌症。评奖委员汉松说,以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有关血液、皮肤和肺部疾病的疗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表示,端粒酶在许多癌细胞中非常活跃,“如果能够摧毁具有这么高活动性的细胞,那就可能能够治疗癌症”。端粒酶缺陷可以引起某些遗传性的皮肤病、肺病和某种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谈及研究成果对攻克癌症所作的贡献,格雷德说,“刚开始这项研究时,我们丝毫不知端粒酶与癌症存在关联,只是对染色体如何保持完整无损感到好奇……我们所用方法表明,既可以针对特定疑问展开研究,也可以凭本能做事”。  两位女科学家曾是师生  两名女性科学家布莱克本和格雷德同时获奖引起广泛关注。当发布会现场记者询问这是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首次由两名女性分享这一奖项时,评选委员会回答:“是的。”  布莱克本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她1948年生于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布莱克本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甚至唱歌给动物听。  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把布莱克本列入“世界上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但错把她的年龄写为44岁。谈及这件事,时年58岁的布莱克本告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我可不会要求纠正。如果他们想把时钟往回拨,挺好。”  另一位女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美国人。她于1961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先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正是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格雷德曾在美国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从1997年起她开始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  杰克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英国首都伦敦,本科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自己的实验室,现为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他首次成功制成酵母人造染色体,为后人绘制哺乳动物基因图和操纵基因创造了条件。  带着睡意得知获得诺贝尔奖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约兰汉松负责通知身处大洋彼岸的获奖者。“他们都在家,我幸运地找到他们所有人。接电话时,他们略带睡意,但挺开心,”汉松告诉路透社记者。  凌晨2点接到电话  布莱克本凌晨2时左右在电话铃声中醒来。“获奖总是件好事,”她告诉美联社记者,“与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分享这一奖项挺不错。”  布莱克本说,早在她当年获得有关端粒和染色体的研究成果时,就意识到这些成果非常重要,她在“做大事”。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传来时她依然十分兴奋,“我感到如此的激动……我想,这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布莱克本评价说,她的发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你并不总会对一项成果有这样特殊的感受”。  “我们对布莱克本获得诺贝尔奖感到非常激动。”尽管消息传来时当地正是午夜时分,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新闻发言人科琳娜卡莱拉依然十分兴奋。她对记者说:“我们正在为此准备一个新闻发布会。”  得知获奖时正在洗熨衣服  格雷德清晨将近5时得知自己获奖。  “我感到有些颤抖,我在想,这种荣誉的认可对于由求知欲驱动的基础科研是多么多么的美妙……”接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来自瑞典的获奖电话通知时,美国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刚刚起床,正在忙着洗熨衣服。  帮几名子女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后,格雷德发表声明:“令像我这样的基础科学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每当我们完成一系列实验、以为解答了一个问题时,又会冒出3个或4个新问题。”  格雷德表示,这项研究一开始是为了弄清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并没有想着某种医疗用途。她为此认为:“为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提供资金是重要的。以治病为方向的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两者相互促进。”  铃声响起时猜到获奖了  接到汉松来电后,绍斯塔克告诉美联社记者:“总有发生这类事情的细微可能。所以,当电话铃响起时,我想,也许就是它了。”绍斯塔克说:“我期待能举办一个大型的聚会,来庆祝获得这一声望很高的奖项。”  绍斯塔克说,自己出于对脱氧核糖核酸(DNA)如何实现复制感兴趣而展开研究,“当时并不知道后来会发现那许多关联”。

  • 科学家克服核聚变障碍 “人造太阳”或将升起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430/Img342035187.jpg这是利用磁场对等离子进行约束的“托克马克”(Tokamak)装置http://photocdn.sohu.com/20120430/Img342035188.jpg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ITER)与人大小比较http://photocdn.sohu.com/20120430/Img342035189.jpg正在法国卡达拉什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ITER)的工地。该装置预计耗资达200亿美元。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核聚变”是驱动宇宙运行的能源,在每一颗燃烧的恒星的核心都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如果想要在地球上人工创造一颗“人造小太阳”,那么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使相互排斥的带同种电荷的原子核靠近并发生融合需要很大的能量。更麻烦的是,如果进一步给核聚变等离子体增加能量,那么就会导致整个核反应过程崩溃而停止。现在,来自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或已经为该问题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人工可控核聚变有多种方式,但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磁场进行约束的“托克马克”(Tokamak)装置,这种装置是把炽热的等离子体用磁场约束在反应器内部。不幸的是,有一种叫做“密度极限”(Density limit)的内在机制制约着等离子体密度的进一步升高,如果等离子体在临近达到这个极限的时候,再继续为其输入能量,那么就会导致等离子体的崩溃。现在,等离子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等离子体的这种行为。他们的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了著名的《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  在等离子体内部可形成一种“岛”(islands)状结构,由于其中含有杂质,导致在聚变反应中它能带走等离子体的一些热量。虽然科学家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些岛状结构的存在,但是一直没有人深入的分析它是如何对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产生存在密度极限的。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还没有完全能够对这些岛状结构进行完整数学描述之前,就已经发现了导致出现密度极限的数学方程。  基于这个认识,科学家正准备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lcator C-Mod托克马克装置和通用原子公司的DIII-D托克马克装置上进行检验他们的理论。如果该理论最终通过了实验验证,那么就会指导科学家们进一步提高等离子体密度极限,实现自持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并最终实现核聚变发电。现在欧盟、美国以及其他的5个国家正在法国卡达拉什建设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该装置预计耗资达200亿美元。(编译:双螺旋)

  •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近30年前,谢赫特曼的这一发现曾“极具争议”,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奖金。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5日认定,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态物质的构想”。  准晶体,或称准结晶体,异于常规晶体。准晶体是一类不具备晶格周期性、却显现长程有序性的固体材料。所谓长程有序性,在某个方向上往往以无理数序列的方式表达,而序列则像无理数一样无限不循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瑞典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获奖者之际,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作出解释:“在准晶体内,我们发现,阿拉伯世界令人着迷的马赛克装饰得以在原子层面复制,即常规图案永远不会重复。”  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独缺”诺贝尔奖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  他当时从事航空高强度铝合金研究,而新发现有悖原子在晶体内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常识”,因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为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 。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据先前媒体报道,从此,谢赫特曼先后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似乎“独缺”诺贝尔奖。  迫使同行重新认识固体材料  据新华社电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  如今,他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  他当年的发现和坚持,迫使同行重新考虑并认识固体材料。  科学界对准晶体的理解和描述,需要借助数学,同时从中世纪阿拉伯风格马赛克镶嵌装饰艺术中汲取灵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62241_321558_1645275_3.jpg  自然环境中,人们后来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工业环境下,瑞典一家企业在某一种钢质材料中发现准晶体,而准晶体在材料中所起的强化作用,相当于“装甲”。  或用于柴油机和不粘锅涂层  如今,科学家正尝试将准晶体应用于其他产品,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

  • 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生命科学逐渐取代物理学而成为世界的主导科学,预计今后1-2个世纪多半还会是生命科学主导的世纪。由于物理学占据头把交椅的时间最长,在科学史中所占的份量最重,再加上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也多以物理学为案例基础,所以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在生命科学领域,除了达尔文等极个别妇孺皆知的牛人外,大多数生物学家并不像物理学家那样出名。今夜无眠,顺便排一下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生命科学领域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很多,要列出十大科学家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要排出座次。本文不以诺贝尔奖为参照,主要依据候选者的学术贡献对生命科学的宏观影响与实际推动作用,如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关键节点性作用、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等。(一)达尔文之所以将大家最为熟悉的达尔文排在第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最大。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是“生命科学的最高理论”。仅此一点,其他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逾越老达的历史高度,达尔文在生命科学领域排第一应该没有悬念,即使在整个科学界,能与他争第一的也不多。事实上,除了进化论,达尔文在其他领域也有一系列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在他所处的时代也基本算得上最顶级的成果,但这些贡献往往不为专业外的人所熟知。达尔文曾提出多个超越时代的学术观点,比如他准确地预测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等。将达尔文排第一,主要是根据他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人类思维变革的巨大影响作用。(二)孟德尔这个科学史上最悲摧、也最成功的“民科”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和尊敬。将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孟德尔排在第二位,主要是根据现代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孟德尔在现代遗传学中的鼻祖地位而综合评价的。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中,孟德尔解决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两个,您说他牛不牛?鼻祖的地位是其他生物学家难以撼动的,排第二,没问题,要说有问题,也是要不要排第一的问题!(三)沃森与克里克这两个算作半路出家的愣头青打败了若干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竞争者而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模型。您可别小看两条“绳子”相互缠绕的螺旋,它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对于当代生命科学的意义怎么夸大也不为过,可以这么说,没有分子生物学,也就没有目前生命科学的一切。所以,将沃森与克里克这一组合排进前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们的学术贡献远不止DNA双螺旋结构,还包括DNA复制的原始模型、中心法则等,而这些都成了全世界教科书的经典内容。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沃森被推举为首任牵头人可以看出,沃森与克里克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绝对是领袖级的!(四)摩尔根在摩尔根与沃森组合之间,谁排第三真的很难取舍,将摩尔根排第四并不意味着摩尔根的地位绝对要逊于沃森组合。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遗传理论中,摩尔根完成了其中最难、最复杂的第三大遗传规律,他是现代遗传基本理论大厦的完成者。摩尔根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伴性遗传、连锁定位等方面有诸多理论和发现,其中遗传距离的度量单位就以摩尔根命名。摩尔根不仅是最富盛名的遗传学家,他还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果蝇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最广的模式动物。事实上,虽然分子生物学的建立直接归功于沃森、克里克的双螺旋理论,但也同样离不开摩尔根在前面的学术贡献。摩尔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除了他自己属于超一流的泰山北斗之外,他的弟子也是牛人成群,摩尔根学派先后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某些学者为了显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血缘的正统性,往往以摩尔根的第几代弟子的弟子为荣,甚至以在摩尔根第几代弟子的实验室工作过为炫耀资本。由此可见,摩尔根的学术影响力是多么的恐怖,稍微夸张一点,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无第二人能及其左右!(五)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免疫学家,他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巴斯德是理论、实践并重的伟大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创立了一整套细菌理论,他建立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针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人体免疫法等方法至今仍在造福于人类。在科学方法论上,他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等一整套方法。巴斯德的科学贡献推动了整个医学的空前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仅此一点,将巴斯德排进前五位一点也不为过。(六)施莱登与施旺非组合,他俩是细胞学说的独立创立者!但凡上过中学《生物》课的人,都能大致判断细胞学说的价值,细胞学说的学术影响或重要性不言而喻!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生命体的一般性构造,也是探索生命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在宏观影响上,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后面的染色体(遗传学)、生物分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堪与化学上的原子理论相提并论。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加速器,没有细胞学说,也就没有后面生物学一系列的高速发展。细胞首先由胡克提出,随后也有不少学者对动植物细胞进行过观察性描述,但这些人没有理论贡献,只能算作匠人,不能算作科学家,而将其一般化,首先建立规律性的概念和学说,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只有施莱登与施旺。(七)高尔顿与皮尔逊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挤掉林奈、巴甫洛夫等牛人而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可能颇具争议。虽然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倚重于实验生物学,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实验生物学。从最早高尔顿开展的人类学研究开始,历经群体遗传学、生物进化、数量遗传学、生态学、统计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到最新的系统生物学,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至今,面对高通量数据,离开了统计学更是寸步难行!今后,统计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从对生命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来看,既然统计的作用平行于实验生物学,那么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还是可以的。需要说明的是,统计学的先驱如高斯、凯特勒等很多,但将生物学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早的关键人物是高尔顿与皮尔逊。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他是最早开展生物统计研究的人,算作生物统计学派的奠基人。但作为一门显化的学科,对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建立和发展作出系统贡献的人是皮尔逊,所以皮尔逊被誉为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皮尔逊后期主攻生物统计问题直接受到了高尔顿的影响。皮尔逊39岁就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长期兼任《生物统计学杂志》和《优生学年刊》的编辑,他于1900年创办的《生物计量学杂志》,对推动生物统计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皮尔逊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数理统计学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数理统计学家,推动了生物统计学科的发展。国内了解皮尔逊的人不多,皮尔逊先后师从劳思、斯托克斯、麦克斯韦、凯利等名师,是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型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民俗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者、律师、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优生学家、弹性和工程问题专家、教育改革家、伦理学家、作家等。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费歇尔,从具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费歇尔在数理统计、统计遗传、进化等方面的实际贡献比皮尔逊还要大,但费歇尔比皮尔逊要出道晚,在学科发展的节点性作用上不及皮尔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