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

仪器信息网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专题为您整合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话题讨论。

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相关的论坛

  • 【讨论】REACH论坛的发展方向

    预注册大约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也标志着宽泛的REACH法规宣介活动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但REACH法规的实施却刚刚开始,它的影响也将继续,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逐渐开始显现,因此论坛的使命远未达成。在此情况下,论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成为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为了论坛的更好发展,也为了使得论坛能够发挥其实际用途,请板油广泛发表意见!感谢各位网友对本版发展方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接下来会好好领会大家的建议,并力求满足大家。

  • 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环境监测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会议开始时间 2011-11-16 会议结束时间 2011-11-18 会议地点 深圳(详细地点另行通知)主办单位 国联资源网 承办单位 环境质量与监测网协办单位 《环境质量与监测》传媒事业部 会议概览 关于举办“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环境监测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的邀请函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已从单纯的技术,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成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撑。目前从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环境监测仪器生产行业今后将继续稳定、持续地发展,未来2~3年,整个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的产值和利税总额将会以30%左右的速度加速发展。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我国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环境监测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环境监测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研究和解决环境监测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质量与监测网联合《环境质量与监测》传媒事业部将于2011年11月17—18日在深圳举办“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环境监测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届时我们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代表现场交流。我们将在本次论坛上征集优秀论文,印发论文集,对优秀论文设一、二、三等奖,并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国联资源网环境质量与监测网   承办单位:《环境质量与监测》传媒事业部   北京国联视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环境质量与监测网、国联资源网、环境监测仪器网、中国色谱网、仪器信息网中国分析仪器网、中国化工仪器网等。   独家冠名单位:深圳市华康科仪有限公司   会议时间:2011年11月17—18日   2011年11月17日:全天会议   2011年11月18日:商务考察   报到时间:2011年11月16日(8:00-19:00)   会议地点:深圳(详细地址另行通知)   拟邀请授课老师:行业协会领导、业内专家学者、总站、省站主要负责人。   会议主题内容:   模块一: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论坛   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影响和促进   2、如何建立科学的环境监测体系   3、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恶臭实时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应用   6、氨氮、氮氧化合物监测   7、藻类预警和应急监测   8、持久性有机物(pops)监测   9、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监测   10、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11、饮用水源地预警及在线监测技术   12、生态监测与生物毒性监测技术   模块二:环境监测新产品、新技术、先进解决方案、成果报告   1、水环境与废水在线监测技术   2、烟尘、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3、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环境在线监测软件   5、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水文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7、气象监测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8、污染治理设施监控仪表及技术   9、固体废弃物分析与监测   10、放射性和电磁波监测仪器与相关技术   11、噪声与振动监测仪器与相关技术   12、便携式监测仪   ……   以上会议内容以现场最终发布为准   模块三:优秀论文评选发布会暨颁奖盛典   参会单位: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区各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辐射环境监督站(免会务费和餐费,住宿自理);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系统集成商;各大污染源企业;环境治理设施运营机构;检测机构;水文站(所);环境监测仪器厂家及上下游相关单位;经销商代理商及其他仪器仪表厂商等。 关于征集“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论坛    暨第二届环境监测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优秀论文的通知   一、征文对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区各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辐射环境监督站,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污水处理厂,水文局(所),各大污染源企业以及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厂家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二、征文内容:围绕环境监测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及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具体内容请参考本次论坛议题。本次论坛相关议题请登录环境质量与监测网(http://www.hjjc.ibicn.com)查询,或与组委会联系。   三、征文要求:   1.论文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创新性,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文责自负。   2.论文篇幅需控制在6000字以内。   3.论文后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单位、从事工作,职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和E-mail。   四、征文投递方式及截止日期   1.论文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到:hjjc2008@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发展论坛投稿”,附件请注明“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单位”。   2、截止日期为2011年11月3日前(以发送电子邮件日期为准)。   五、论文评选与奖励办法   1、本届论文评选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成立论文评选专家组,由专家组成员对论文进行甄选,评选出优秀论文。   2、所有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汇编成论文集。   3、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4、为了更好的鼓励优秀者,本次论坛在入选的优秀论文基础上再评选出9篇论文进行奖励。

  • 【转帖】联合国第十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指出 发展绿色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 2008-02-22   本报2月22日讯 2月20~22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李干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摩纳哥召开的联合国环境署第10届特别理事会暨全球环境部长论坛。   本届特理会和部长论坛主要有两个议题,一是全球化与环境: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二是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大会发来贺信,祝贺大会顺利召开,并呼吁各国发展绿色经济,将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主流中,采取战略措施推动巴厘岛路线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发表了政策咨文,就全球环境状况、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推动联合国环境署改革等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联合国环境署中期发展战略,提出了联合国环境署的战略目标、优先领域和战略措施。   2月20日是部长级会议讨论的第一天,主要议题是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特别是国家政策如何促进私营部门的投资。中国代表团在就上述议题作发言时指出,气候变化作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全球性问题,事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应扩大现有资金机制的规模和来源,并按巴厘岛路线图的规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资金支持。政府公共部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投资者,地方企业和金融部门是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促进私营企业为气候变化投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激励机制。   中国代表团还在环境署中期战略、化学品管理、全球环境展望等议题下作了发言,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和所做的努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移动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论坛举办

    2012年10月18日,第六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举办期间,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及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及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协办的“移动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快速、现场、无损检测是分析检测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移动实验室为卫生和质检部门的现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它如环保、农业、大气等领域,对移动实验室也有着大量的需求。此次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详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1019/084019.shtml

  • 先睹为快:2015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日程总表已放出

    先睹为快:2015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日程总表已放出

    先睹为快:2015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日程总表已放出 “第七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暨展览会”以“改革、诚信、创新”为主题,将于2015年9月9日—11日在南京举行。本届论坛报名截止日期临近,请参会代表抓紧时间报名!目前参展商展位仅剩三席,欲订从速! 联系电话:010-85774723与本届论坛同期举办的”2015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将于9月9日举行,本届论坛的参展商、参会代表可免费参会。会议介绍: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是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园地,可增进社会各方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了解和信任,展示检验检测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手段和新型服务业态,为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的积极作用,是面向社会的行业展示平台和推广平台。本届论坛主要由开幕式、行业发展专场、总裁峰会(圆桌讨论)、分论坛、产品展览、实验室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组成。已确定演讲的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随时更新):SGS-CSTC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总裁 申屠献忠欧陆检测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Eurofins Group) 董事长 秦殊涵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万峰DEKRA德凯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总裁 Stan Zurkiewicz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主任 杨金宝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张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博士 王璞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安全监管处 科长 王键北京市海淀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曹红岛津(中国)有限公司 泛环境行业经理 陈志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大中华区战略总监 何峻浙江九安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仲维科杭州测盟科技有限公司 总裁 李聪浙江钛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创始合伙人 潘晶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 部长 张凤霞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 部长 丁罡斗日程概况: 2015国家实验室开放日暨第三方实验室发展论坛安排(初稿)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1507_561981_2648817_3.jpg 参会方式:参展企业、参会人员可在大会官网http://www.cntestlab.com点击“注册入口”进行网上注册报名,并依照参展、参会流程图提示完成参展、参会报名。联系方式:邮箱:dsf@cntestlab.com参会联系电话:010-57510420-801/802/803/805传真:010-85774723参展及赞助联系电话:010-85774723论坛背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参会人数和参展规模不断扩大,第六届论坛共计700余名专业代表出席,并有来自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食品质量报和多家网站、期刊进行新闻报导。 更多会议内容请留意官方微信通知或查看官方网站信息更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1507_561982_2648817_3.jpg

  • 第三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有奖论文征集

    TestLAB 2011有奖论文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作为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首个高峰论坛、检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重要活动之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将于2011年9月7-9日在河北承德举行。  届时将吸引来自质检系统、检测机构、分析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院所、仪器厂商的技术、质量负责人、实验室主任/经理、资深工程师等300余位代表参会,同时将有近10家国内外权威媒体参与报道。  本届论坛主题演讲将分专场进行:  行业发展专场:认监委、CNAS和卫生部等管理部门官员从政府的层面上探讨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  行业管理专场: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总裁的高峰对话;  食品安全专场:《食品安全法》、检测机构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环境专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政策管理、污染控制技术等;  其他专场:根据与会者的涉及行业定制重点话题。  报名参会:http://2011testing.cqiie.com/2011register  有奖征文:  本届论坛特设有奖论文活动,面向全行业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科研成果,所有录用的论文将收录于《2011’第三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论文集》,并推荐至国家级学术期刊《检验检疫学刊》。  奖项设置:  1. 参与论文奖:论文一经录用,即获参与奖,奖品为数码相框(价值700元);  2. 优秀论文奖:三名,奖品为商务平板电脑(价值4000元);  有奖论文征集详情请查看论坛网站。  大会报名/论文征集截止日期:2011年8月15日。  论坛网址: http://2011testing.cqiie.com  会务组联系方式:  王 楠 wangnan@caiqtest.com  电话:010-85780558/85751671-617  010-85773355-2030

  • 【原创】“在线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发展论坛”筹备会议召开

    由中国分析仪器学会主办的“在线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发展国际论坛”筹备会议今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由朱良漪先生亲自主持,来自中石化、环球工程公司、中石化化工研究院、冶金自动化设计研究院等用户单位的多位专家和来自川仪九厂、杭州聚光、南京分析仪器厂、华科仪、上海中环大地环保仪器公司、浙大中控、北京华控等负责同志, 以及分析仪器学会、仪器信息网、弗戈媒体、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等负责同志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朱老向大家介绍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各种问题: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对分析仪器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如:要求能够在线、实时、现场多点测量与控制;另外, 国家目前大力倡导自主创新, 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如石化、钢铁、电力以及农业环保等都应逐步加大国产化仪器仪表的比例,因此, 当前正是大力发展在线分析仪器、特别是国产分析仪器的大好时机。 朱老谈到, 召开这个会议已经是迫在眉睫,这次会议距上次的国际在线仪器论坛已经有十年了, 在这期间, 国外的在线分析仪器及成套技术发展迅速,象艾默生、西门子、ABB、热电、梅特勒、戴安公司等占据了国内主要的在线分析仪器市场。据国外数据统计,近几年世界在线分析仪器市场的增长速度接近30%,因此, 他号召国内相关单位都来关注在线分析仪器的制造和应用, 并在本次会议上(会议拟在今年十月份,北京举行)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以推动我国在线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朱老也提到: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开发在线分析仪器,到文革前,某些在线分析仪器的水平基本与国外的水平是一样的, 后来的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 我们落后了,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相信我们中国的在线分析仪器一定会快速发展起来。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7/015267.shtml

  • “2015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http://www.chinajl.com.cn/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s/095a3c13-e026-4b54-b933-b6ed3b218700.jpg  12月25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5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出席论坛的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在讲话中强调,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走节能绿色发展之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 【会议通知】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暨实验室展览会于2010年8月25-27日在京举行

    【会议通知】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暨实验室展览会于2010年8月25-27日在京举行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7/201007121109_230162_1622715_3.jpg[/img] 为了促进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发展,加强第三方实验室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作为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首个高峰论坛、检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重要活动之一,以“提升检测质量、共创行业品牌”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及实验室展览会将于[b][color=#f10b00]2010年8月25-27日[/color][/b]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b]本届论坛亮点:[/b]  开设专业展区:多家商业检测认证机构、CIQ技术中心和实验室仪器耗材公司用直观有效的方式进行展览展示。  高端学术会议:议题涉及食品、消费品、电子电器、环境等行业,邀请包括国家认监委、认可委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检测认证机构专家、质检系统专家、知名企业质量控制专家等20位左右嘉宾出席会议并作精彩演讲; 丰富的同期活动:高层圆桌会议、论文交流、分会场专题研讨——细分检测领域,分组/分议题/分会场讨论,使主题更突出、讨论更深入。 专业的参会观众:全国质检系统、国内外检测机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和企业质量控制部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资深工程师等。[b]演讲内容或方向: [/b] 中国检测实验室现状与管理体系 国内外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检测实验室的技术能力评审、资质审核和资格认定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数据传输与管理、实验数据风险评估 实验室能力验证、设备认证、方法论证 实验室管理经验分享 食品、电子电器、消费品、环境等行业中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作用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与生产企业的合作 最新检测技术和高端仪器设备应用 环保、电子电器、REACH法规、计量知识[b]展览展示:[/b] 本届论坛特设专业展区,多家商业检测机构、CIQ技术中心和知名仪器公司集中展览展示包括实验室检测服务、分析仪器设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产品。 仪器耗材展区: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 检测机构展区:检测认证机构(食品、电子电器、消费品、环境等行业)服务、实验室展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论文征集 征文范围:围绕“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主题,包括检测行业总体状况的分析、发展状况、管理思路、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检测技术等任何有关第三方检测的内容。 具体要求:论文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篇幅一般宜控制在2000-5000字。 征集方式: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本次论坛会务组。 [b]截止日期:2010年8月9日。[/b] 诚邀您的加入!更多信息请登录[url]http://2010testing.cqiie.com/2010/[/url] 进行查看!

  • 【转帖】中国饮用水发展战略论坛召开

    长期以来,中国饮用水的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饮用水短缺和饮用水综合环境质量水平落后,水危机对经济增长率的负面影响达到1.5%~1.9%,高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外商投资下降的影响。保障饮水与用水安全,协调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饮用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科研和产业三方联动——  3月9日,汇集了政府、科研、产业等全方位声音的“中国饮用水发展战略论坛”在浙江慈溪举行。本次论坛上,在如何更好解决中国饮用水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背景下,饮用水行业的未来发展,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谈到对中国饮用水产业发展的期望,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此次论坛适逢我国两会召开之际,借助对中国饮用水发展在理念、技术、产品、服务上的不断创新,推动中国饮用水产业的发展和民生关怀相结合,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高度匹配,是这次论坛的初衷,也是国家提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致信中国饮用水发展战略论坛,强调把饮用水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进行研讨具有前瞻意义,并希望与会嘉宾共同探索饮用水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为中国饮用水长远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科技日报和慈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宁波沁园集团承办的中国饮用水发展战略论坛在美丽的滨海城市浙江慈溪隆重开幕。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原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潮,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明廷华,北航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陈泉涌,中共慈溪市委书记洪嘉祥,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郑瑜,宁波沁园集团董事长叶建荣等出席论坛。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匮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问题已经越来越尖锐。  马俊如认为,研讨饮用水发展战略问题意义重大。他提出水的问题可以归纳水的数量和质量两个问题。饮用水质量提升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提升水质量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建立一套反映当代科技成就的水质标准;二是要有一套控制和检测水质的标准;三是要有适应老百姓承受能力的合理的价格;四是需要优秀的产品服务系统;五是不断研发,开发出适应不同标准的水。  “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能让利益驾临在人身安全之上。饮用水切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沁园一直以来利用不断的创新研发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这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也关系到沁园的未来。” 面对论坛上大家热议的饮用水水质和饮水安全问题,叶建荣这样表示。  高潮从另一个角度对饮用水质量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许多疾病是由于饮水污染或者是饮水不合格而造成的,在研究饮用水的时候,能不能从医学角度来研究用水治疗疾病的问题。  明廷华认为,从饮用水发展战略或者说战略规划来看,重点要放在使城乡居民能够用到数量足够、质量够好的水上。同时,要对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城市,要在水的深度加工和处理上下功夫,还要特别注重分质用水。  吴季松认为,要用新的理论制订一系列新的标准。他说,在水的战略中一定要考虑供需平衡,从需求角度看主要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方面。而生态方面以往是被忽视的,这是不对的。从供给方来看,除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外,一定要开发新的水源,即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吴季松同时强调,所有这些措施中最重要是节水,必须少用水。他说,多用水,然后修污水处理厂再处理,污水处理厂又占地又耗能,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政府最大的作用是引导老百姓做正确的选择。通过节水,优化配置和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不缺水”,吴季松乐观地说。"要依靠科学技术彻底解决饮用水之忧",陈泉涌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提出,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同大型飞机等被列入未来15年国家实施16个重大专项之一,上个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这充分说明水的洁净和污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大问题。科学技术是人和自然和谐的相处得助手,是改善民生基础性力量。  我国的饮用水资源形势确实十分严峻,急需国家像重视能源和粮食一样,做好饮用水长远规划。全国净水器及其系统国家标准工作组代表、沁园集团董事长叶建荣建议,对我国境内的河流、湖泊和其他水资源进行分区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分地区进行饮用水规划;规划和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制订相应的饮用水管理条例,加快对饮用水管理等。 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当中国面临新的“水质型缺水”困扰时,对中国饮用水产业而言,却意味着遐想无限的市场空间。而中国饮用水产业的纵身一跃,将跳往何处,不仅是产业课题,同时也牵动了政府和学术界的神经。因为,这关系到“水”这个整个社会民生基础的变革。  “水量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困局 “中国不仅要解决‘水量型缺水’,更面临‘水质型缺水’的巨大压力。”中国水务权威、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季松明确指出,这是目前影响中国饮用水战略安全的两大因素。  虽然中国水体总量不低,但地域分配严重缺衡,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北的水体总量分布比例为8:4:2:1,而且由于基数巨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仅为以色列的1/4。这种情况,形成了中国“水量型缺水”的长期基本现实。  而随着中国经济长期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发展,已经事实上同时造成了“水质型缺水”,这是对我国饮用水战略安全威胁的新总结。“水质型缺水”,指的是由于整体饮用水质量达不到使用标准,水生态不协调,而造成的水缺乏。叶建荣在发言中强调,系统的水质改善的急迫性,已经对国家经济、民生的改善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在上海,符合饮用水水源国家标准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质劣于Ⅴ类的却占 到68.6%,黄浦江上的东方明珠,如今却成为了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  “水质型缺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水源地污染,长期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环保相对滞后,造成我国很多水源地面临严重威胁。近几年,我国每年都会发生诸如太湖蓝藻的大规模水源地污染事件。其次,水处理手段滞后。我国饮用水的常规处理方法虽然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细菌,但对各种溶解性化学物质的去除率较低,不能完全消除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最后,是二次污染,长距离管网输送和水箱的二次污染、以及某些低劣的饮水设备产品,都会造成水质的下降。  对我国居民而言,“水量型缺水”是“如何喝到水”的问题;而“水质型缺水”,却是“如何喝到好水”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的80%与水有关。“水”是事关民生的社会课题,具体到每个人,就是事关健康的问题。更何况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对饮用水的需求标准也在提升。

  •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论坛在京召开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78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发展战略”。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由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铎共同担任主席。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为论坛致开幕词时,阐述了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重大意义,强调专项战略研究一定要体现以重大科学目标为导向,突出定位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在论坛上强调了科学仪器研制自主创新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国科学院表态对该专项战略研究的鼎力支持。财政部教科文司宋秋玲、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分别作了发言。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郑永和就重大仪器专项总体工作进展情况向会议作了报告,物理所杨国桢和金铎分别介绍了重大仪器专项战略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杨国桢、杨学明、叶朝辉等分别代表各调研工作组就各学科调研组工作作了进展报告。会议邀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周兴江、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杨理践、国家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等作了特邀报告。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管理、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和对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对专项资助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 论坛勋章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

    看到了老鱼发的帖子,论坛勋章很多,但是一直没有更新,貌似今年的龙年勋章和中秋勋章就没有,说实在的,这些勋章很好,有许多版友的积极性都和这些闪闪发光,熠熠生辉的勋章有关,当他们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枚好看的勋章,他们的动力会明显增加,这些貌似没用的东东,对版友来说是个精神支持,期望官方做进一步调整,也给个明确的说明。我的问题是:1.版主获得五星后是获得五星版主勋章还是五星会员勋章啊?各位有没有对比过自己的勋章呢,也许您是五星版主勋章,但发成了五星会员勋章了??2.元帅好像有个论坛元帅勋章啊,但是看到许多元帅貌似没有佩戴勋章啊?是不是取消了呢??老鱼就佩戴了元帅勋章了!3.论坛元老勋章的获得,看到条件后有许多版友够资格了,咨询了,貌似没有回复啊??到底还有多少勋章没有及时更新,也还有多少勋章没有及时配发?各位版主能否告知呢??4.勋章的帖子都是2007年发的,现在2012年了,五年了,也许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是还是要拉到日程上来的,毕竟这个和论坛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详情参与老鱼帖子: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071127/1072776/

  • 【分享】首届“计量测试与航天发展”论坛召开

    [b]提升计量测试能力 支撑航天事业发展[/b][b]首届“计量测试与航天发展”论坛召开[/b]  以“提升计量测试能力,支撑航天事业发展”为主题的首届“计量测试与航天发展论坛于8月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技术部主办,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承办。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相关单位的代表以及论坛论文作者近200人参加了论坛。  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副司长刘新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方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张良瑞、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技术基础局总师傅兴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顾问张履谦院士等参加了论坛。论坛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锋主持。  刘新民副司长在致辞中对首届“计量测试与航天发展”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50年来中国航天计量人对计量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航天计量是工业计量中的杰出代表,他希望航天计量测试工作根据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深层次的研究,要有原创性的技术作支撑,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应与航天发展同步并有一定的超前性。他预祝航天计量测试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更大的发展。

  • “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与发展 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第二轮通知

    “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与发展 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第二轮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与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第二轮通知各相关单位:仪器仪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分析仪器行业重点是在线分析仪器。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环保、矿业、医药、冶金、电力、钢铁、食品等行业企业正在大力推广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节能降耗,挖潜增效;同时大幅度简化手工化验分析工作量,积极采用在线分析,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此外,我国正在大规模发展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事业,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线分析仪器的需求量和重要性与日俱增,预计到2015年在线分析仪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简称CIOAE)由朱良漪老先生创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联合举办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在线分析仪器行业专业论坛及展览活动,旨在打造中国在线分析仪器权威的学术论坛及展示平台,为政府、学者、用户、仪器制造商提供卓有成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并以此推动国内外在线分析仪器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在线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和应用成果,促进国内外专家的相互交流。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将于2013年11月6~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将继承发扬前五届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围绕“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的主题来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活动。一、上届回顾2012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已成功落下帷幕。学术报告质量、参会人数、参展商规模、大会效果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保持了逐年发展壮大的良好态势。本届大会共收到国内外专家的稿件186余篇,从中选择出高水平论文66篇,其中有42篇学术报告论文和24篇学术交流论文。来自国内外的1532名在线分析仪器行业的专家、学者、用户(分别来自石油、化工、环保、矿业、医药、冶金、电力、钢铁、食品等行业)和厂商代表踊跃参会。同时也吸引了100多家著名在线分析仪器企业和专业出版社参与了仪器设备展览。本届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朱良漪毕生论文选出版筹备”、“在线分析应用技术专家咨询服务台”、“在线分析工程技术名词出版筹备会”、“在线分析仪器稳定性、可靠性研讨”等相关活动。二、大会组织大会顾问:陆婉珍院士、魏复盛院士 闫成德大会主席:关亚风学术委员会:主 任:黄步余副主任:范忠琪 委 员:于宝全 王立奉 王树青 王复兴 王顺昌王 森 尹 洧 邓 勃 乐嘉谦 吕武轩 吕勇哉 刘文清 齐文启 关亚风 江明强 孙 磊 孙丙玥 孙海林 李 冰 李昌厚 李铁军 杨永江 杨金城 杨 凯 吴忠勇邱华云 张振基 张悦崐 张嗣良张新荣 乐家谦 陆德民 武 杰范世福 林 融 金义忠 金钦汉 郑海涛 易 江 赵 捷 赵友全 胡荣宗胡柏顺胡满江 袁洪福 夏德海 郭宝林 符青灵 蒋士强 解怀仁 褚小立 翟家骥 潘再生 戴连奎 滕恩江 艾尔肯•依不拉音 组织委员会:主 任:刘长宽 曹乃玉副主任:郜 武委 员:于 健 王 健 王继付 王清华 王道福 王 强 方培基 边东福 叶华俊 曲 庆 朱卫东 朱玮郁 任 军 刘 骁 刘宇兵 江培刚 李 钧 李 智 李长云 李晓鸥 李曙光 杨 飞 邱彤宇 张新民 罗海涛 金 凌 胡晓光 敖小强 殷传新 顾海涛 高喜奎 曹以刚 曹林辉 程 立 虞 亮 三、大会组织单位、时间和地点

  • 2012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2月19日,由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主办的“2012年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国家科技部工业发展处调研员李治农、国家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管理部副主任沈军、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一部副处长袁晓鹏、北京市质监局总工程师喻红、北京市科委处长许心超出席了会议。本届论坛紧密围绕测试服务业发展在政策需求、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产业链合作和协同、公共平台等方面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10多位来自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发展处调研员李志农说:“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服务业,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布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基础产业的带动,加强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李志农强调说:“科技部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行动纲要》,启动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在国家周计划中部署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项目,累计投入国防经费10多亿元。为促进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科技部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组织编制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多项规划,着力推动生产型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三个重点方向发展,共建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针对测试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测试服务业市场化的进程,积极支持第三方测试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的测试服务机构。二是开展近代服务业的推进和示范,初步形成以示范城市、试点园区、产业化基地和示范企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格局。三是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单独领域,加大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据统计,从去年到今年科技部一共批复科技服务业项目19项,共计3亿元。”更多内容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1221/087510.shtml

  •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推新举措: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污染治理

    3月5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其中提到,优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物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污染治理全过程污染物削减与温室气体减排,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效能。开展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推动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领域单位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鼓励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align=center][b]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b][/align]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部署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结合生态环境部门职能,提出以下具体举措。1.优化“三服务”机制。出台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优化“三服务”机制,践行“一线工作法”,强化一线服务企业、一线服务群众、一线服务地方。创新开展环保服务日活动,每月安排厅领导到地方开展调研服务,送政策、听诉求、解困难、促发展,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部门:办公室、环评处、应急中心)2.严把环评准入关。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办法,完善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大力实施优化环评管理“环十条”,强化生态敏感项目准入把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优化完善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管理,优先保障环保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建设项目。(责任部门:环评处、大气处、水处、综合处)3.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优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物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推进污染治理全过程污染物削减与温室气体减排,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效能。开展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推进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推动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领域单位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鼓励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责任部门:气候处、水处、大气处、固体处、土壤处)4.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碳排放强度目标分析研判,推动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各地加快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逐年编制省、市两级温室气体清单。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研究水泥行业碳排放数据监管方式,为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范围作准备。完善并推进省级碳减排项目库建设,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助力作用。开展各领域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编制出台《江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责任部门:气候处)5.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落实《江西省清洁生产“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深入开展清洁生产整体审核试点,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结果运用,促进相关园区及企业节能减排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责任部门:科财处)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指导企业不断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和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能力,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储备。加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研究,指导我省出口企业做好碳排放核算。深化全省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排污权制度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利用市场化机制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责任部门:气候处、综合处、环评处、大气处、水处、固体处)7.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定期发布生态环境各要素治理技术需求目录。推进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科技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征集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推动市场应用。(责任部门:科财处、省环科规划院)8.创新环保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引导各市(区县)开展EOD、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项目。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项目库。(责任部门:科财处、气候处)9.推动制修订地方标准。组建江西省生态环境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标准制修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江西省工业废水高氯酸盐污染物排放标准》《江西省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大型活动(会议)碳中和实施指南》《江西省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台账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制修订。(责任部门:法规处、水处、气候处)10.推动碳达峰相关试点。持续推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创建、无废创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气候投融资以及低碳社区试点,评估进展成效,以典型案例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试点,持续推广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打造“减排试点项目-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模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渠道。(责任部门:气候处、科财处、生态处、固体处)11.建立与省内智库联系机制。建立与高校、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科院以及企业型研究单位等智库联系机制,在信息交流、联合调研、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合作,发挥智库的纽带作用,提供决策依据。(责任部门:科财处、省环科规划院)12.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运营好微信、微博、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持续落实每月新闻发布工作,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省级主场宣传活动,加强绿色环保信息发布,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b]网友评论[/b]

  • 2013动物疫苗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动物疫苗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治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动物疫苗也是我国落实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环节。为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工作,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制定了《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其中包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4种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规范和计划对当前动物疫苗的新品种的开发,生产质控及免疫计划实施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论坛, 我们将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与企业,关注动物疫苗相关政策,探讨产、学、研合作,新型动物疫苗的创新与开发,工艺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推广。2013动物疫苗发展论坛,将于2013年11月9日-10日在江苏泰州召开,与第四届中国国际医博会同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药城、生物谷联合主办,将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与企业,关注动物疫苗相关政策、法规,探讨产、学、研合作,新型动物疫苗的创新与开发,工艺与质量控制及关键技术推广!有没有做动物疫苗的版友要参加这个论坛会议呢?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list][/list]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讨论】第三届在线分析仪器发展论坛:在线质谱仪技术发展现状

    2010年11月1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煤化工、中化集团等下属企业及市政环保等用户及厂商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过程/在线质谱仪的应用  过程质谱仪根据质谱定性定量的原理对工业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在多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本分会场上,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探讨了过程质谱仪的研发及应用状况。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黄晓晶女士以“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应用”为题,介绍了过程质谱仪应用领域,阐述了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现状。  在报告中,黄晓晶女士通过列举应用实例,阐明过程质谱仪依据其自动化程度高,测量范围广,分析速度快,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好等特点,在石化行业广泛应用,使企业节省了原料及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过程质谱仪在石化行业应用的领域包括:乙烯裂解炉,环氧乙烷/乙二醇,催化剂活性评价,烯烃生产以及合成氨、甲醇装置等一些反应剧烈,需要进行快速在线分析的场合。  关于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状况,她表示,国外过程质谱仪“单机价格昂贵”、“售后服务成本高”、“定制服务可行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为国产过程质谱仪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2009 年,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整合多方技术优势,推出了SHP8400 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该款仪器打破了进口过程质谱仪的市场垄断,填补了我国在该项技术的空白。此仪器一经推向市场,即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该仪器采用多通旋转阀和电磁阀为进样系统,检测系统采用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和电子轰击型离子源,检测器有法拉第筒和电子倍增器两种。该仪器优异的性价比使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极具潜力。  “大力发展过程质谱仪的国产化,努力提升过程质谱仪的性价比,开拓其在石化行业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晓晶女士在其报告最后指出。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11/2010112185823320.jpg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黄晓晶女士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王清华先生则介绍了在线质谱仪的主要应用情况。其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推出的Prima/Sentinel PRO、Prima dB、APIX dB/Quattro系列在线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仪器性能及应用领域。该系列仪器在化工、制药、钢铁冶炼、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011/2010112185839882.jpg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王清华先生详细资讯: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01102/050146.shtml

  • 2013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

    2013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将于2013年8月21-23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届时将有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三方检测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论坛;论坛日程:开幕式、论坛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产品展览、实验室展示、实验室参观等。 本届亮点:1、采纳往届参会嘉宾反馈意见,延长主管机构圆桌讨论和第三方检测行业总裁峰会环节,增加讨论时间,让不同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2、会议第一天为主会场,第二天开设两个分会场,共六个不同专场,从行业管理到行业发展、从食品安全到热点检测领域——乳品检测、从实验室建设到国有检测机构走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探讨检测行业实时性话题;3、“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首次作为协办单位,其百余家成员单位共同参加论坛活动;4、“国家食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联盟”作为支持单位,76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参与论坛,联盟理事会同期举办;5、延续广受好评的实验室参观环节,加强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实验室之间的合作;由本届论坛战略合作媒体“我要测网”(http://www.woyaoce.cn)对此次论坛进行文字直播,并及时将网上讨论内容反馈至会场,增强互动。6、增加微博话题互动,以及更多可以增进沟通与互动的议题、活动……参与群体:政府主管部门、认证机构、国内外检测机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和企业质量控制部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资深工程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成员单位、“国家食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等。论坛背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旨在促进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论坛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参会人数和参展规模不断扩大,第四届论坛共计380余名专业代表出席,并有来自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食品质量报和多家网站、期刊进行新闻报导。第四届论坛视频:http://www.cntestlab.com/2013/video.html新闻报导举例:新华社:《测出的朝阳产业》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09/14/c_12550545.htm往届论坛回顾:http://2012testing.cqiie.com/down/参会方式:大会报告、赞助垂询联系人:王楠电话:010-51316787Email:wangnan@caiqtest.com参展咨询联系人:潘晓凤电话:010-51316787、010-56174408Email:panxiaofeng@caiqtest.com参会咨询联系人:李嫚电话: 010-51316787/89、010-56174409Email:liman@caiqtest.com参展企业、参会人员可在大会官网http://www.cntestlab.com点击“注册入口”进行网上注册报名(已注册会员直接点击登陆即可)并依照参展流程图提示完成参会、参展报名流程。 会议公函:点击下载展位图示:点击下载

  • 介绍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

    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29日在陕西杨凌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席沈跃跃出席并作主旨讲话。[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5/202305300515196186_4491_1642069_3.png[/img]

  • 【讨论】如何从论坛版块的帖子主题数来考虑论坛的发展

    如何从论坛版块的帖子主题数来考虑论坛的发展下面是我2006-8-26日由论坛首页的统计的,排名不分先后。超过3000主题的版块:1.专家咨询(6130主题)2.[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3984主题)3.液相色谱(3910主题)4.[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3413主题)1000-2000主题的版块:1.ICP光谱(1703主题) 2.原子荧光(1147主题)3.红外光谱(1096主题)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353主题)5.核磁共振 实验技术(1862主题)6.电化学技术讨论(1234主题)7.样品前处理技术讨论(1038主题)8.实验室认可(1744主题)9.分析化学(1116主题)10.其他仪器技术讨论(1670主题) 采购交流(1406主题)从论坛版块的帖子主题数来考虑论坛的发展是有根据的,这个数目是很难作假。这些论坛版块中,有大众的,也有小众的,大部分是很专业的,也有稍微综合的,比如专家咨询版。我没有中肯分析的水平和时间,但我认为主题的数目的多少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至少可以说明超过3000主题的这些版块比较活跃,有吸引同行之处,所以大家才来发帖子讨论问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和液相色谱全国的保有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是相当大的。而小众版比如我参与的核磁共振全国约有400多台。人气总是不能与色谱相比,天时地利不如人啊!但我们几位斑竹也是尽力而为了。如何发挥斑竹的作用,不管大众和小众版论坛,都能搞出特色,都能人气旺盛呢?待我想想后继续发言。

  • 2013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第一轮通知

    2013第五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将于2013年8月21-23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办,届时将有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三方检测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论坛;论坛日程:开幕式、论坛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产品展览、实验室展示、实验室参观等。 本届亮点: 采纳往届参会嘉宾反馈意见,延长主管机构圆桌讨论和第三方检测行业总裁峰会环节,增加讨论时间,让不同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会议第一天为主会场,第二天开设两个分会场,共六个不同专场,从行业管理到行业发展、从食品安全到热点检测领域——乳品检测、从实验室建设到国有检测机构走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探讨检测行业实时性话题;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首次作为协办单位,其百余家成员单位共同参加论坛活动; “国家食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联盟”作为支持单位,76家理事会成员单位参与论坛,联盟理事会同期举办; 延续广受好评的实验室参观环节,加强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实验室之间的合作; 由本届论坛战略合作媒体“我要测网”(http://www.woyaoce.cn)对此次论坛进行文字直播,并及时将网上讨论内容反馈至会场,增强互动。 增加微博话题互动,以及更多可以增进沟通与互动的议题、活动…… 参与群体: 政府主管部门、认证机构、国内外检测机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和企业质量控制部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资深工程师;“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成员单位、“国家食品农产品检测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等。 论坛背景: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旨在促进我国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论坛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参会人数和参展规模不断扩大,第四届论坛共计380余名专业代表出席,并有来自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食品质量报和多家网站、期刊进行新闻报导。

  • 【原创】贺新年,发金币,祝福论坛有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论坛从规模到质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朋友都慕名而来,让论坛增添了很多活力!愿论坛在新的一年有更好的发展,大家一起来祝福吧!每人都有金币奖励!呵呵,如果超过1000帖,本版主自掏腰包给每人10金币中国心

  •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开始啦 期待各位大佬精彩观点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开始啦 期待各位大佬精彩观点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企业高峰论坛”开始啦,今年参加论坛的领袖企业家有:沃特世中国北方区总经理薄美萍女士、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化学分析部商务总监胡翔宇先生、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萍女士、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国平先、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泰先生。本次论坛探讨的主要议题有:  1、科学仪器行业是否将进入到“微利”时代?  2、“政府检测机构市场化”将给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带来更多机会还是挑战?  3、2014年哪些领域将是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热点市场?让我们共同期待各位大佬们的精彩观点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7073_1899109_3.jpg

  • 专家解读丨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近日,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印发了《[url=https://www.mee.gov.cn/ywgz/zcghtjdd/ghxx/202206/t20220628_987021.shtml]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url]》(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b]一、新形势下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b]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多次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新的战略高度发出了“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的号召。《规划》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N+X”要求的专项规划,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迫切需要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环境质量。治理黄河是治国兴邦的大事,经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黄河流域依然面临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流域水质和各省区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汾渭平原污染严重;流域土壤污染程度和尾矿库环境风险较高。要以有效解决流域突出环境问题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做好“三个统筹”,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统筹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迫切需要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着沿黄河省区人民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线。同时,黄河水资源极为短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部分支流出现断流,甚至存在挖湖造景的情况。要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力。  迫切需要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渤海的天然生态廊道,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恢复难度极大。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主要目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因地制宜对重要生态系统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实力较强。2020年,沿黄9省区原煤、焦炭、原盐、烧碱、纯碱、农用化肥、粗钢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58%、44%、52%、52%、51%和26%。同时,沿黄河省区产业结构总体偏重,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发展新动能不足。要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抓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产业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b]二、“三个坚持”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线[/b]  《规划》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沿黄河各省区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一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划》坚持“四水四定”,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求,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空间、产业结构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坚持解决流域各省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积重较深。《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矿区等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三是坚持用系统方案解决区域协同的问题。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有机整体,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b]三、全面推进四大类重点任务[/b]  《规划》锚定幸福黄河目标要求,提出通过2030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努力,力争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形成,重现生机盎然、人水和谐的景象,幸福黄河目标全面实现,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围绕实现2030年目标,《规划》提出了七项四大类重点任务。  一是推动绿色产业升级的任务。《规划》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要求科学制定水资源环境承载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推进企业园区化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采,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上任务包含了源头管控、产业调整、绿色转型升级等方面,将有效提升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水平。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任务。在水环境方面,《规划》提出推进三水统筹,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要求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实施深度节水控水,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全面深化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维护干支流重要水体水生态系统,封育保护河源区水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河湖水生态系统;实施水体消劣达标行动,综合整治城乡黑臭水体。在大气环境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区域协作,强化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区域联防联控,分类推进城市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全面达标;强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扎实稳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加强移动源排放管控;有序推动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土壤环境方面,《规划》提出加强管控修复,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与监测,加强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有效落实耕地分类管理制度。以上任务,既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又是实现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重要支撑。  三是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任务。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规划》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系统保护修复,要求构建“一带五区多点”生态保护格局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重点地区风沙和荒漠化治理,创新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有序推进下游滩区生态综合治理;深化“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立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执法机制。在防范环境风险方面,《规划》提出强化源头管控,有效防范重大环境风险,要求加强工业企业和园区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尾矿库环境污染防控,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环境监管;开展流域环境风险调查,加强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监控预警,提升流域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强化次生环境事件风险管控;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补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短板。以上任务,从构建安全格局和严控环境风险角度,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四是不断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任务。《规划》提出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要求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推进流域执法司法联动;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建立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深化黄河流域示范创建,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以上任务,全方位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保障。  [b]四、多措并举保障任务实施[/b]  “十四五”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规划》提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的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特别是落实好中央统筹、省区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跨省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与调度协调和重大工程推进机制。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在出台方案举措、细化目标任务,逐项抓好落实的同时,要加强《规划》实施指导、调度和评估。  三是推进多元投资,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大工程纳入各地区相关规划和投资计划,加大《规划》工程项目资金倾斜和要素保障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黄河生态保护治理。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发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王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赵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