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仪器信息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题为您整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话题讨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相关的论坛

  • 【转帖】麻疹疫苗已接种约五千万人 四百多例异常

    9月19日,卫生部网站转发专家接受人民网在线访谈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病毒学专家赵铠说,截至9月14日,麻疹疫苗已接种约5000万人,异常反应为400多例,绝大多数是过敏性皮疹。 9月11日,我国开始在全国对8月—14岁儿童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此次强化免疫儿童约为一亿人。 根据卫生部的答疑,少数人接种麻疹疫苗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和触痛、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 赵铠说,接种麻疹疫苗以后,少数人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他表示,根据统计,此次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发生率只有0.8/10万,而且这些发生过敏性皮疹的孩子很快就恢复。“至少从报告数据看,国产麻疹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数据。”

  •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调剂信息

    一、学院概况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9年,原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划转为北京市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成立最早,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二级学院之一。学院现拥有材料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化学工程五个硕士学科点,其中材料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纺织工程三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及共建了“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已通过CNAS认证),“服装材料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纺织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校本科生588人,硕士研究生121人。在编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师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2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 1人,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 2人,“拔尖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 5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1人,北京市青年优秀人才 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市级先进工作者、市级教育先锋、市级教学名师及市级优秀辅导员各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目前学院拥有北京市级科研团队 2个,校级科研团队 3 个。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2015、2006、2005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共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桑麻纺织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1项,推动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1项。近年来,承担及参加国家973、863、国家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以及相关企业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项目近300项。二、调剂学科与专业目前材料学院各专业接收调剂,欢迎符合国家复试要求的考生调剂到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1)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类的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能与应用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北京服装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在成立于1984年的材料学二级学科基础上发展建成的,是学校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研究条件最完备的学科之一。学科现有成员16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现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获得光华科技青年奖1人,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科平均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25人,除部分考取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外,大多在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知名外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研究方向包括:复合功能与智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聚合物及其纤维;纳米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基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循环再利用技术。(2)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0):北京服装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在本校《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基础上于2011年升级建成,是学校学科中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工作作风扎实,研究条件最完备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已形成有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研究生培养教师2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兼职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北京市拔尖人才1人。本学科具有重视科研与应用的优良传统,已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科研等各类项目累计达130余项,出版自然科学专著10余部,SCI 、EI收录论文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研究方向包括:反应工程;传递工程;功能性材料开发与应用、油田化学品开发与应用、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绿色纺织品助剂与功能精细化学品;现代仪器分析。(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授权资质的“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装(校服)研究中心”和“服装材料与工程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高水平的以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为核心的服装材料研究与检测中心和以现代加工技术为核心的数码印花工作室,拥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析测试仪器和染整加工处理设备,价值超过2千万元,为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有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纺织品检测与评价;新型纺织化学品研发与应用;功能纺织品研发与评价;清洁染整加工新技术。联系方式地址:北京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学院(单位代码:10012),邮政编码:100029; 学院联系人:龚老师电话:13601389783 ,E-mail:2205206742@qq.com

  • 【转帖】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

    [size=6][b]中国科技:论文翻番 经费第三 人才第二[/b][/size]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全面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突出优势与增长趋势,分析对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差距和发展。  瓶颈,有助于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重点跨越的突破。  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效果图。  1月10日,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首批设备在天津投入运行。  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2月26日,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上海出坞。[b]  创新增速——论文、专利翻番 研究触角延展[/b]  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0年新年伊始,英国著名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汤姆森路透集团乔纳森亚当斯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的迅速崛起是近年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十年来中国在新闻头条中出现的频次非常多,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科技的主导。中国作为科学强国的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也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核心。  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收录的全世界10500份期刊的科学论文索引,1998年,中国的研究论文产出为每年2万篇 2006年达到了8.3万篇,超过了传统的科学强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color=#d40a00]2009年,中国科学论文产出超过了12万篇,仅次于美国的35万篇。美国在过去10年中科学论文产出仅增长了30%左右,而中国科学论文产出增长了数倍。[/color]  中国的研究基础也日益多样化,正在迅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出来,转向新兴的领域。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科学(包括矿物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10%。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产出占世界的20%,特别是在复合材料、陶瓷和高分子科学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在结晶学、冶金工程领域也有非凡表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高质量论文产出也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以本国机构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些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于中国未来工业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008年12月,汤姆森路透集团发表题为《中国专利:中国创新现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报告。报告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创新大国,中国的专利总量有望在2011年超过日本,于2012年超过美国。  报告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已发生转变,它正逐渐走出传统农业和制造业,重点转向以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中国政府的政策是中国专利增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b]  投入增加——研发经费第三 人才数量第二[/b]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科技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十分迅速,1981—2007年间的研发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了24.021%,位居OECD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从研发支出的总量上看,2007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1023亿美元,已经超过德国的718.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研发支出国。  中国的研发支出占OECD所监测的39个国家和地区总研发支出的份额增长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10%左右。[b]  [/b]

  • 【原创】南京工业大学-徐南平教授

    徐南平,男,汉族,1961年4月生,安徽桐城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省部共建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4月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并留院工作,1986年2月至1989年12月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化学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3年5月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10月担任研究生处处长,1999年5月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2001年12月起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先后于1994年以客座教授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7年以顾问身份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访问,2002年作为JSPS访问学者访问日本。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院士主要从事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国防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计委产业化专项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等研究项目40余项。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40项,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部刘永龄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先后获得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化工学报》、《水处理技术》等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以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膜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 曹剑波:“身价千万”的电镜工程师

    曹剑波:“身价千万”的电镜工程师

    分享一篇新闻报道,关于电镜人的报道不是很多,偶尔看到一篇。http://upload.hzau.edu.cn/2015/0501/1430427187428.jpg  在华农,有这样一个“不见天日”的人,在漆黑的电镜室里,他不时用手推推架在眼睛上的黑框眼镜,目不转睛地盯着实验样本在电镜下呈现的奇妙景象,双手灵活而细致地进行操作。他是曹剑波,是我校电镜平台的一名青年工程师。  在曹剑波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窥视病毒、线粒体、细胞核等物质空间结构的“真容”。目前,曹剑波与另一名同事共同承担我校价值3000万的电镜设备的运营和维护工作,成为一名“身系千万”的电镜工程师。邂逅华农  2006年是曹剑波与华农相遇的一年。拿到中山大学生物物理硕士学位的他来武汉找工作,恰逢我校电镜平台预备成立并面向社会招聘专门人才。经过重重选拔,专业对口的曹剑波幸运地正式成为一名“华农人”。  刚开始工作时,曹剑波虽然心中有些忐忑,但他始终对工作抱有满满的热情。曹剑波大学专业更加偏重于动物学与物理学的交叉,而我校需要使用电镜平台的相关实验材料主要是植物类,这常常给他日常工作带去许多麻烦。  那时的曹剑波暗下决心,要在工作中不断“充电”,做一个工作中的“老学生”。于是,他一有时间他就扑到书本中。泡图书馆、划重点、记笔记、请教老前辈……有时甚至为一个问题与来做实验的学生争论一整个上午。  有一次,一位学生交来了柑橘样本,需要进行柑橘愈合组织的实验探究。但是曹剑波做过好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做不了呢?”这成了困扰在他心头的一个问题。他带着困惑回到办公室,等不及换下工作服就立即投入到相关文献的查阅工作,最后终于发现,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原来是植物组织由于被空气氧化,产生了“褐化”现象。曹剑波马上与那位学生就此问题深入讨论,最终通过在实验前加入抗氧化药品解决了问题。  水稻的超微结构相关观察实验难度相当高,但此类实验对我校水稻科研必不可少,曹剑波等人没有捷径可走,只好潜心探索此类实验的研究方法。近三年的时间,曹剑波与他的同事开始对不同时期的水稻取样,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不断地改进对超微结构进行实验的技术,终于在去年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校相关课题组还为此专门发表了论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5/201505081520_545330_2086240_3.jpg热心的“大师兄”  “你要做的是哪个实验、用哪台仪器?”“你们是哪个组的,做什么项目?”“你们回去后把相关文献发我邮箱。”这是实验室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多半发自曹剑波。每日工作时间,他总是在实验室帮助同学们选择合适的电镜仪器,与他们探讨项目进程。  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使用电镜观察样本细胞内是否存在纳米颗粒,他将样本放入电镜下看了一次又一次,都不见纳米颗粒的踪影,于是一直拿着资料书查找原因。第二天,这个学生又来了。曹剑波看到他眉头紧蹙,正要进行新一轮“战斗”,于是他就建议这名学生,可以先用化学的方法证明,学生依照曹剑波的建议发现细胞中并不存在纳米粒子,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开展的“微观之美”学术影像展中,很多作品都出自于电镜平台的电镜。研三学生孙婕在鉴定病原菌类型后,想要通过电镜观察到病原菌的孢子侵入寄主细胞的结构中的状态。曹剑波和他的同事也在一直帮助孙婕寻找器械、指导实践操作以及实验观察。几人忙碌了整整一上午,没有一句怨言,终于拍下了孙婕设想中的影像。最后作品展出时,孙婕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曹老师的帮助,我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说不定现在作品还没有完成。”敬业的工程师  “有一次我和同事开玩笑说,我妈妈一天就只能看到我两次,中午吃饭一次,晚上做梦梦到一次,实验室反倒更像我的家了。”曹剑波的工作没有寒暑假,即便是休息日,他也需要每日赶来学校检查仪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在这九年来,他盯着电镜下的影像构想着科学的奇幻世界,寒来暑往,从未后悔过。  由于实验仪器有限,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学生有时候因为仪器或者项目问题在实验室中争吵,每当看到这样的现象,曹剑波总是会很耐心地提醒大家,仪器使用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他知道对于学生来说完成实验项目有多重要,所以他总是很贴心地告诉学生:“如果你们还要加班加点的完成实验,那你们就晚上过来,我陪你们做。”http://upload.hzau.edu.cn/2015/0504/1430698251773.jpg电镜下的微观世界  我校电镜平台及新购进的设备,价值共3000多万元,面向九个学院、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目前电镜平台有了更加完善的设备,实验技术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二维结构到三维结构,即从电镜下普通的平面图像升级为立体构象,这样一来,很多实验现象就能被更形象地演示出来,这项技术在湖北省的科研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应对新设备新技术,电镜平台新增了两名实验技术人员。曹剑波作为一名老工程师,会时常叮嘱新同事:“我们的职责不单单是把仪器操作好,还要了解使用仪器的科研人员的需求,掌握好生物学、材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帮助师生发挥仪器的最大功效,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服务。”  人物简介:曹剑波,男,硕士,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物理专业,主要从事病毒诱发组织病理变化的透视电镜观察和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工作,拥有操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机的技能。现在电镜平台主要负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设备。

  • 大连理工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围绕“三优一新”领域培养人才

    1月16日,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海创(大连)科技交流中心举行。[align=center][img=,600,36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d0f13bc2-11ed-4ad9-83ca-1170e29c17de.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align]学校校长贾振元、辽宁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任忠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等6家副理事长单位代表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align=center][img=,600,39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d5474907-c78e-4b65-a140-9817230915c0.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align]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孙杨,学校副校长王博,校长助理康旭东,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成员单位代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家卓越工程学院建设高校代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大会。大会由副校长张弛主持。据悉,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将[b]把培养卓越工程师战略人才作为发展定位,聚焦航天、航空、航海、石化行业国家战略需求[/b],聚焦东北全面振兴、辽宁全面振兴产业所需,为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围绕[b]“三优一新”领域(高端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科技和新兴学科领域群)[/b],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来源:大连理工大学][align=right][/align]

  • 【转帖】江西鄱阳湖大旱:近千万人面临缺水危机

    【转帖】江西鄱阳湖大旱:近千万人面临缺水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8:13 法制日报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3/200803040945_80427_1632583_3.jpg[/img]本报记者 李青  随着2008年早春的到来,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曾经碧波千里的浩瀚水面消失了。据统计,鄱阳湖大旱,河畔的城市有上千万人遭受了危机。  鄱阳湖喊渴,除了自2006年以来沿湖地区持久干旱、上游来水少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似乎人为的危害更为可怕。  [B]围湖造堰随处可见[/B]  料峭春寒中,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老渔民谭生根坐在干裂的湖边,一脸茫然。一年之初,本想多打几网鱼卖个好价钱,可是几网下去,都是几条小不拉叽的鱼。他介绍,往年大鱼一天能捕上几百斤,鱼是一年比一年难捕,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每年的打鱼旺季是八九月,而2007年很多渔民在八月就收网了。谭根生认为,收网的原因是打鱼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一天的开支,很多渔民准备另谋他业。  记者在走访鄱阳湖周边县时,多位渔政分局局长认为,围堰堑湖是一大原因,鄱阳湖一块块被瓜分干了。  鄱阳湖水域非法围湖造堰不断发生,一些地方形成了一股风潮。一些农民利用旱季湖底裸露时机,在鄱阳湖湖底筑起1米到5米高的围堰,围堵圈占河湖水域,枯水期湖水逐渐退却后,围堰者就“坐收渔利”。  有的20多公里长、二至五米高的围堰,圈占了近五千亩水域。这种情况在2006年底尤甚。  全国政协委员傅琼华说,如今在鄱阳湖围湖造堰与当年围湖造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靠湖吃湖”、破坏生态的做法。非法围堰不仅破坏湖区渔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湖面行洪,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有关水产科研人员也指出,这是违规的“瓮中捉鳖”。围湖造堰是对鄱阳湖野生渔业资源的一种野蛮掠夺,破坏了野生鱼类的正常洄游繁衍和鄱阳湖候鸟的食物源。  [B]速生杨吞食鄱阳湖湿地[/B]  自2000年以来,在招商引资的浪潮中,一场“种杨风波”席卷鄱阳湖区12个县市中的11个,达到19.83万亩。鄱阳湖区的11个县市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鄱阳湖湿地大量种植速生杨。湿地速生杨树疯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种杨后果很快凸显出来。沿湖湿地上有着连绵不断的杨树林,“杨树增多,鸟类明显减少”。其时,反对的声音开始出现,专家指出大量种植杨树会改变湿地性质,使湿地旱化,并且对候鸟安全迁徙不利。  可湖区一些县市对造林商的招商引资兴趣浓厚,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一直在发出反对的声音,该局2004年6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就此上报,省林业厅等部门为此专门下函到当地政府,严禁在鄱阳湖吴淞高程18米以下种植杨树。  2005年的时候,各地基本停止了种植杨树,但到了2006年又开始反弹。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种植杨树的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得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损害的却是鄱阳湖的生态环境。[B]无序采砂加剧湖底沙漠化[/B]  在鄱阳湖蛤蟆石段,记者看到一条条吊砂船、采砂船、运砂船,这些船只堵塞长江江面,有些船只甚至侵入了长江主航道。星子到湖口水道,难以计数的挖砂船穿梭而过。曾经碧波万顷的鄱阳湖被搅成了一锅粥。记者多次路过湖口水道,随处可见“百舸争流”的挖砂场景。  鄱阳湖渔政管理人员分析说:“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层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包括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挖砂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  鄱阳湖无序采砂和监管成为鄱阳湖资源环境的一大“顽症”。记者了解到,沿湖地区的一些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公开拍卖湖区的采砂权,且存在只收钱不管或难管的问题。  据了解,1998年开始至2003年,江西有关部门开始规划治理鄱阳湖,情况有所控制,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无序的状况。  江西省余干县渔政管理分局局长张继林认为,采砂对鱼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影响,吸砂王把整个河床都破坏了,微生物中的螺蛳、小蚌这些鱼类的美味全被吸干净。加之这个场所遭到破坏,鱼类根本没地方产卵。  当地渔政人员介绍,功率达几千马力的大型采砂船,一次作业就可将水深30米、半径60米范围内的砂石吸个精光,形成100米宽的大坑,几百只砂船在鄱阳湖上穿梭往来,马达声日夜响个不停。  江西省鄱阳县渔政分局局长王兴干也认为,无序采砂,对鱼的生长环境破坏确实很大。  鱼少了,湖边竟出现了“人鸟争食”的尴尬。当渔民为生计疯狂捕捞仅剩下的鱼苗时,岸边的候鸟也无食可觅。记者在鄱阳湖湖边看到,大量湖边湿地已完全干涸,甚至干裂变硬。在一些湖边布满了“迷魂阵”———这种专门捕鱼的工具,只要进入,鱼苗也无法逃脱。  “鱼没了,候鸟没了,湿地的生态食物链将被打断。不出几年,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将会消失。”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担忧。  如果说采砂是湖泊受到影响的重大原因之一,那么生态链的平衡发展,更不可忽视。江西湿地管理中心陈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然灾害面前,人为灾害才是最可怕的,需要合力来保护这条生态链。保护这条生态链,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 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拟入选名单

    一、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高 翔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副主任、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高吉喜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郝芳华(女)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黄 霞(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  马 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 桥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研究员  吴丰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夏 光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海根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 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UNEP-POPs区域中心技术负责人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  陈操操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多宏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进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高级工程师  郭观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婉茜(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立环(女)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胡国成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胡京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季苏园(女) 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管理部主任、副编审  蒋洪强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鞠勇明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蓝文陆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李 莉(女)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李 顺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 轶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url=http://rss.mep.gov.cn/rlzy/rcpy/

  • 201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生命科学)

    摘要: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生物类)农业学部(6人)姓名年龄工作单位陈剑平4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康绍忠49中国农业大学李 坚68东北林业大学吴孔明4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喻树迅58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有勇55云南农业大学陈剑平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81.jpg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现任农业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康绍忠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2/1323695298.jpg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康绍忠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康绍忠教授是我校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曾先后获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 428万人饮水困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 428万人饮水困难

    8月1日,国家防总通报,7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伏旱情况并呈发展态势。旱情具体情况如何?呈现哪些特点?各地如何应对,确保旱区人畜饮水安全?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428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8月1日,记者从国家防总获悉:7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部分地区伏旱露头并呈发展态势,特别是贵州、湖南、重庆三省市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七成,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断消耗。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334万亩,其中作物受旱5564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770万亩(水田缺水285万亩,旱田缺墒485万亩),有428万人、38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贵州、湖南、宁夏等省区。   在受旱比较严重的地区中,贵州省耕地受旱面积756万亩,有88万人、52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湖南省耕地受旱面积759万亩,有43万人、3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重庆市作物受旱面积161万亩,有37万人、19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目前,国家防总已派出两个工作组赴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协助指导地方做好抗旱工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031047_308118_1896872_3.jpg

  • 四千万女孩哪去了?充满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

    中国最新的男女出生比例已达到119.92,就是说每100个女婴出生的同时,诞生了将近120个男婴。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比例警戒线107。这种种情况大约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2000年的人口普查情况表明,中国0岁至15岁之间男性总人口比0至15岁女性总人口多了大约1883万。了解到这样严重的情况,大多数人关注的不过是十几二十年后,会有四千万男人找不到老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等。 可是,让我用最最声嘶力竭的声音问一句:“那四千万女孩哪儿去了?!” 她们是作为一个胎儿还是一个婴儿被扼杀了? 她们死于盛满水的大塑料桶,还是马路边的破纸箱?是静悄悄弥漫而来的堕胎药?还是冰冷锋利的手术刀? 四千万啊,要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有大约1400万人,上海大约有1600万人,重庆大约有1200万。也就是说相当于这三个大城市所有女人数量一倍的女婴或女胎被扼杀了,她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告别了即将或刚刚开始的生命。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一个胎儿差不多要到五个月的时候才能被鉴定出性别,孩子在这个时候已经会作一些比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了,他们会吸手指、挥胳膊,转身,踢腿……如果状态好,他们可以对外面的世界做出回应,与母亲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如果这个时候不幸早产,然而加以适当的护理,这个孩子大约有三成多一点的机会可以活下去。 可是我们的社会偏爱男孩,于是这个女孩被她的最亲的亲人放弃(其实说“杀死”更恰当)了,这个过程被称为“引产”,它与妊娠早期的“流产”不同。“流产”通常是用负压吸出胚胎,而“引产”则是阴道扩张之后,用锋利的手术刀将她的身体大卸八块,然后一块一块地取出……整个过程充满了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 虎毒尚且不食子啊! 且不说我们为了科学实验,伤害了多少动物; 且不说我们为了SARS,杀死了多少果子狸; 且不说我们为了治疗癌症,剥光了多少红豆杉。它们死了,但叶子一时不会落下来,它们变成美丽的金黄色,衬着光光的、惨白的树干,就那么悲壮地矗立着。 可曾有人想过,它们都是无辜的生命,它们也会疼。 仅仅为了更加美味,人们不顾驴的哀鸣,生生取出它们的肠子; 仅仅为了拍部电影,人们把活生生的马赶下悬崖; 仅仅为了观赏,人们把出生不久的小猫封在玻璃瓶里,让它在里面慢慢长大变成不能动的“盆景猫”…… 这还不够,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后代下手了。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偏好男孩的国家,女孩在有些地方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她们不用接受学校教育,她们要早早学会处理家务,她们应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兄弟……有些父母为了省一个人的口粮,把她们早早地送去当“童养媳”,这些小“媳妇”大多在婆家受尽虐待——吃的是残羹剩饭,却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还要被动辄打骂。今天这些歧视和虐待有了新的、更隐蔽的形式——被亲生父母“放弃”。她们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权。 在自然界,雄狮、种马等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幼崽,可是那些决定要男孩的父亲不会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亲生骨肉吧。那些堕胎或遗弃女儿的母亲呢?她们不觉得心疼吗?她们的母性被什么东西蒙蔽了,或是一开始就决定只把母爱给儿子? 从天性来说,人们不应舍弃自己的孩子,那么就是社会环境迫使人们选择了这样的行为(唉,又要“骂”社会,社会都快被骂哭了吧,社会也是人构成的啊)。 作为一个个女人,一直关注女性问题。中国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可是女性的地位不升反降。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热,人们生活蒸蒸日上,可是在农,女儿分不到宅基地,即使她招了“上门女婿”,婚后住在娘家;村里的分红没有女儿的份,即使她们的户口还在这里;丈夫外出打工了,妻子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孩子,可是收入少得可怜。农民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当他们老了,不能再劳动了,就只能依靠子女。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别人”的,那么就只好依靠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不该对他们太苛刻,因为毕竟,自身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在城市,女性参与政治的少了,高层领导没几个女性;收入没怎么提高,工资只占男性的七成;找工作总是被拒绝,因为她们将来“会生孩子”。唉!如果女人都不生孩子,社会无以为继,但就因为女人会生孩子,社会拒绝女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生男孩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吧。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仅仅呼吁“关爱女性”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要使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要给她们更公平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做为女性自身,一定要自立自强,与男性比起来,我们的语言能力更强;我们能忍耐更强的痛楚;我们的身体虽柔弱,但韧性和耐力更好;我们生命力更强、更长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感受力更强……

  • 欧洲交通噪声每年致上万人过早死亡

    欧洲环境署近日公布了欧盟首份噪声评估报告,称超过1.25亿欧洲人承受着超过法定指导水平的交通噪声污染,导致每年高达1万人过早死亡。  报告名为《2014欧洲噪声》,分析了欧洲的噪声暴露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公众健康问题,指出了噪声污染的广泛影响,交通噪声困扰着欧盟28个成员国近2000万欧洲民众,影响了800多万居民的睡眠。  此外,报告指出,噪声污染还跟4.3万人的住院、90万人出现高血压以及每年将近1万人的过早死亡有关。长时间处于噪声中,人们可能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易感个体甚至会出现高血压和心脏疾病等严重症状。  报告指出,公路交通是最主要的噪声源、接下来是铁路、机场和工业。噪声污染来源广泛,不仅在繁忙的都市,甚至自然环境也在普遍发生。  报告旨在量化欧盟噪声污染的规模,评估未来如何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报告建议,在规划和新建设施时,应该纳入噪声方面的考虑,安静的地区应该得到保护,野生动物也应该不受噪声打扰。  本次报告在政治方面颇有雄心,在欧盟第七个环境行动计划中,写入了“欧盟的噪声污染在2020年显著下降并更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水平”的目标。  然而,本次报告作者同时也表示,由于缺乏可比性和统一的评估方法,不同国家之间甚至一个国家之内也有评估不一致的情况,报告只收录了预期数据的44%。  2002年6月,欧盟曾公布环境噪声评价与管理指令,要求各成员国要在2007年6月30日前绘制以干线道路、铁路、机场为主要噪声源的大区域策略性噪声地图。该图应描绘出噪声源的噪声传播分布情况,统计不同噪声级下暴露的人口数量,并将此数据及噪声地图报告给欧盟同时向公众公布,同时各成员国须在2008年前拟定相关的缓解噪声的行动计划。(王琳编译)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 河北石家庄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近478万人超546万剂次

    [font=arial][size=16px][color=#333333]从今天召开的石家庄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5月17日24时,全市累计接种546.4938万剂次,477.9392万人。其中仅接种一剂409.3846万人,完成二剂接种68.5546万人。[/color][/size][/font]

  • 2月28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font=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021eaa][b][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国家统计局:[/font][/b][/color][/font][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8px]2月28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国家统计局网站)[/size][/font]

  • 又一液相色谱企业获投 珂睿科技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2轮融资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供应商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珂睿科技 ")近日完成数千万人民币 A2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行资本投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与商业转化。此前珂睿科技已完成数轮融资。2018年年中,公司获得了明势资本的天使轮融资;2019年9月,获得江宁科技创投,动平衡资本千万级Pre-A轮融资;2022年6月,获得拓金资本和安图生物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2022年12月,获得为来资本数千万人民币A1轮融资,主要资金用于推进国产自主研发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发展。[align=center][img=,400,127]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bd3c805c-b97f-4108-b367-3d69f8210e83.jpg[/img][/align][b]坚持 " 做难而正确的事 ",攻关核心零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关键技术的创新型研发[/b]珂睿科技成立于 2016 年,是一家致力于研发智能化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网络化仪器分析软件及高技术附加值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分析仪器制造商。其奉行在分析仪器研发道路上 " 做难而正确的事 ",跨领域吸纳产业机械设计、智能软硬件开发等精英技术团队参与 " 卡脖子 " 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攻关,形成一条足以 " 自给自足 " 的国产化分析仪器生产制造链条。经过近十年底层技术攻坚,其核心零部件及新旗舰产品在 2023 年各类国内外专业产品展览会上赢得了同行的高度关注。摆在他们面前的国产分析仪器不再是结构简单、便于仿制的中低端产品,而是在各性能指标上足以比肩进口同类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产品[b]。2023 年,在整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市场出现增长乏力,同行均出现不同程度业绩下滑的情况下,珂睿科技的销售收入和订单合同较 2022 年均实现了近 100% 的同比逆势增长。[/b]2023 年是珂睿历史以来里程碑事件最多的一年:20 套双鱼系统的成功销售;100 套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产品成功交付;推出 " 天鹅座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 系列产品;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 优秀产品 " 奖;取得 " 专精特新 " 荣誉资质;在研新品完成阶段性验证成果……[align=center][img=,304,3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d5434e1c-94da-447e-a383-7da1b0fa39da.jpg[/img][/align][align=center]珂睿新一代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align][align=center][img=,250,538]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4844201b-3ddb-4f4f-9e1c-80b36dfef724.jpg[/img][/align][b]以 " 珂睿模式 " 应对新一轮产业升级,以差异化发展模式实现逆势增长[/b]2023 年是中国分析仪器销售市场出现巨大变化的一年:临床、制药等领域中[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产品采购增速大幅放缓,众多进口头部厂商均出现业绩下滑的态势,本轮周期性调整也给珂睿科技的市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珂睿科技的市场方案是与国外竞品企业互补的差异化策略,向 " 深水区 " 探索,研究市场特点,深挖新需求以及全新应用方向带来的销售机遇,从 " 双鱼污水中毒品分析系统的成功案例 " 到 " 二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技术在食品中维生素含量测定综合解决方案 " 的问世,展现出珂睿科技差异化市场策略的巨大潜力。[b]珂睿科技曾在 2023 年 7 月发布了其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产品销售突破 100 套的新闻,此 100 套产品的销售累计用时 36 个月;根据珂睿科技的反馈,第二个 100 套的销售累计用时预计仅需 8 个月。[/b]同时,专业化方案成功引导细分领域用户把目光转向国产分析仪器的采购和使用,提升业界专家和同行对珂睿的关注度。根据现有数据预测:[b]2024 年珂睿科技业绩将延续高速增长,并有望实现整体盈利。[/b]市场永远会青睐那些专注于产品研发、改进,同时敬畏科学仪器发展规律的践行者。[align=center][img=,339,40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2/uepic/e59d0ba3-f942-4d2c-a42d-9da96d8d0abd.jpg[/img][/align][b]未来在分析仪器的赛道上只有智者能够胜出![/b]随着国内分析仪器厂商的不断涌现,各类产品均出现井喷式发展,国产厂商数量快速增加,竞争愈加激烈。市场规律中唯有一条不变规则:" 竞争不仅需要勇气,更加需要智慧 "。生物医药、食品检测、环境中持久性污染物检测等新领域、新赛道正在验证每一家分析仪器厂家的产品研发理念和市场销售策略。珂睿科技的产品研发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分析仪器产品用户的使用痛点为目标,以智能化、自动化的样品制备分离检测方案获得市场认可。在热点领域中,珂睿科技也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秉承差异化的方案,更好的实现业绩增长及加强营收能力。珂睿科技表示,在新领域的探索中,一批更加优秀的色谱及自动化产品也将投入市场;同时珂睿科技持续深度关注各类新业态的发展规律,以不断扩充产品线和更加多元化的智能化方案,提升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 2024 年可以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b]博行资本张岚表示[/b]:"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是科学仪器中最大的市场之一,过去一直被进口垄断。珂睿科技从技术壁垒较高的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切入,通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完成了所有核心零部件的自研和生产,并且实现了超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仪[/color][/url]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我们期待珂睿推出更多好产品,加速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市场的国产化进程。"拓展阅读:[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40202/704460.shtml][b]珂睿科技吕辉访谈录——攻坚高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关键技术,把握市场机遇,以专业化产品应用方案助力销售业绩的逆势增长![/b][/url][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诚聘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博士人才,坐标广东,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博士人才[b]职位描述/要求:[/b]招聘岗位一、科技领军人才1.资历:国家级或省级高层次人才,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的正副教授、高级研究人员、知名企业研发部门负责人或高级研发人员;在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或有重大的技术创新经验和成果;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2.专业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3.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广州、三亚提供住房,具体面议。4.大力支持申报国家、省级人才专项计划。二、入站博士后人才1.专业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2.待遇:按广东省委省政府给予广东省科学院的优惠政策,年薪20-35万元3.出站考核优秀者,可留研究所工作。三、博士人才1.专业领域: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学、作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2.待遇:事业编制和广州市户口,工资待遇参照副高级岗位,生活补贴10-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5万元以上,两房一厅以上周转房一套,特别优秀的可面议。[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0288]查看全部[/url]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职位,坐标阿克苏地区,敢不敢来试试?

    [b]职位名称:[/b]【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b]职位描述/要求:[/b]塔里木大学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于1958年创建。60年来,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中亚,紧紧围绕疆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总目标,以提高质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为主线,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南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特殊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兵团向南发展,南疆纺织行业成为聚集科技与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农业兴疆,纺织聚才。世界上最好的长绒棉,当年就是由兵团培育和大规模种植的,当年新疆大规模种桑养蚕,如今,南疆深入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新型纺织原料化纤产品,将承担起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纺织服装全球化的新征程。塔大纺织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一师阿拉尔市是兵团向南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南疆兵团产业升级发展步伐,是兵团向南发展的必然选择。纺织服装产业是阿拉尔的支柱产业,阿拉尔市已经具有较好的纺织产业基础,华茂、新野、洁丽雅、富丽达等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阿拉尔均有投资项目,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协同合作。在现有纺织产业基础上,产业园的建设将继续紧紧抓住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依托当地的优质原料资源,积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纺纱织布和服装制造,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将纺织服装做大做强,促进经济发展。阿拉尔市及周边地区,共积聚了近四百家纺织服装企业,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带动百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发展。阿拉尔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且制造业“偏重”,在制造业中,以水泥为主导的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通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居民消费、繁荣当地市场、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兵团向南发展提供稳固的产业支撑。其次,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亟需教育资源。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富余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国语基础差,企业培训工人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大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需要在短期内进行岗前培训,当地专业培训资源不足,而大规模输送到外地培训难以实现。同时,在新疆纺织服装企业中,员工流动率要高于内地,就业稳定性不高。最后,发展塔里木大学纺织服装学科大势所趋。为适应兵团政策及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需求,塔里大学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专业,整个南疆地区只有塔里木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具有纺织类专业,目前该专业附属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三人,现面向内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的纺织类人才。主要职责: 教学有关工作。 职位要求: 1. 纺织类硕士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内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者。2.如果具有纺织集团高管工作经验或者在已经高校任职的教师,年龄不限。2. 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4.具有一定的科研教学能力。[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48098]查看全部[/url]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正在寻找【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职位,坐标阿克苏地区,谈钱不伤感情!

    [b]职位名称:[/b]【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b]职位描述/要求:[/b]塔里木大学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于1958年创建。60年来,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中亚,紧紧围绕疆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总目标,以提高质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为主线,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南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特殊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兵团向南发展,南疆纺织行业成为聚集科技与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农业兴疆,纺织聚才。世界上最好的长绒棉,当年就是由兵团培育和大规模种植的,当年新疆大规模种桑养蚕,如今,南疆深入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新型纺织原料化纤产品,将承担起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纺织服装全球化的新征程。塔大纺织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一师阿拉尔市是兵团向南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南疆兵团产业升级发展步伐,是兵团向南发展的必然选择。纺织服装产业是阿拉尔的支柱产业,阿拉尔市已经具有较好的纺织产业基础,华茂、新野、洁丽雅、富丽达等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阿拉尔均有投资项目,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协同合作。在现有纺织产业基础上,产业园的建设将继续紧紧抓住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依托当地的优质原料资源,积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纺纱织布和服装制造,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将纺织服装做大做强,促进经济发展。阿拉尔市及周边地区,共积聚了近四百家纺织服装企业,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带动百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发展。阿拉尔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且制造业“偏重”,在制造业中,以水泥为主导的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通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居民消费、繁荣当地市场、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兵团向南发展提供稳固的产业支撑。其次,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亟需教育资源。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富余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国语基础差,企业培训工人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大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需要在短期内进行岗前培训,当地专业培训资源不足,而大规模输送到外地培训难以实现。同时,在新疆纺织服装企业中,员工流动率要高于内地,就业稳定性不高。最后,发展塔里木大学纺织服装学科大势所趋。为适应兵团政策及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需求,塔里大学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专业,整个南疆地区只有塔里木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具有纺织类专业,目前该专业附属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三人,现面向内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的纺织类人才。主要职责: 教学有关工作。 职位要求: 1. 纺织类硕士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内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者。2.如果具有纺织集团高管工作经验或者在已经高校任职的教师,年龄不限。2. 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4.具有一定的科研教学能力。[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48100]查看全部[/url]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刚刚发布了【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职位,坐标阿克苏地区,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可应届】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专业招聘教学人才[b]职位描述/要求:[/b]塔里木大学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于1958年创建。60年来,学校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培育出以“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胡杨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学校振兴与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中亚,紧紧围绕疆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建设总目标,以提高质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为主线,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南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特殊作用,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兵团向南发展,南疆纺织行业成为聚集科技与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农业兴疆,纺织聚才。世界上最好的长绒棉,当年就是由兵团培育和大规模种植的,当年新疆大规模种桑养蚕,如今,南疆深入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新型纺织原料化纤产品,将承担起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纺织服装全球化的新征程。塔大纺织专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一师阿拉尔市是兵团向南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南疆兵团产业升级发展步伐,是兵团向南发展的必然选择。纺织服装产业是阿拉尔的支柱产业,阿拉尔市已经具有较好的纺织产业基础,华茂、新野、洁丽雅、富丽达等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阿拉尔均有投资项目,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协同合作。在现有纺织产业基础上,产业园的建设将继续紧紧抓住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依托当地的优质原料资源,积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纺纱织布和服装制造,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将纺织服装做大做强,促进经济发展。阿拉尔市及周边地区,共积聚了近四百家纺织服装企业,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带动百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发展。阿拉尔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且制造业“偏重”,在制造业中,以水泥为主导的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通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居民消费、繁荣当地市场、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兵团向南发展提供稳固的产业支撑。其次,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亟需教育资源。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富余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国语基础差,企业培训工人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大量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需要在短期内进行岗前培训,当地专业培训资源不足,而大规模输送到外地培训难以实现。同时,在新疆纺织服装企业中,员工流动率要高于内地,就业稳定性不高。最后,发展塔里木大学纺织服装学科大势所趋。为适应兵团政策及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需求,塔里大学与2011年成立纺织工程专业,整个南疆地区只有塔里木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具有纺织类专业,目前该专业附属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其中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只有三人,现面向内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的纺织类人才。主要职责: 教学有关工作。 职位要求: 1. 纺织类硕士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内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工作经验者。2.如果具有纺织集团高管工作经验或者在已经高校任职的教师,年龄不限。2. 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4.具有一定的科研教学能力。[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48099]查看全部[/url]

  • 【转帖】-------售价32万人民币的家用电脑!!!!!

    【转帖】-------售价32万人民币的家用电脑!!!!!

    售价32万人民币的家用电脑Thermaltake在CeBIT 2008上展示了一套相当强劲的系统:基于Intel Skulltrail双路平台,配备两颗Core 2 Extreme QX9775四核心处理器和两块GeForce 9800 GX2“双核心”显卡。在系统任务管理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八个QX9775核心、四个9800 GX2核心,并且GPU-Z显示QX9775已经从默认的3.2GHz超频到4.0GHz(400MHz×10),不过Tt只允许查看,不让进行测试,所以无从得知这套“Quad SLI”系统实际表现如何。考虑到单卡9800 GX2显卡的驱动都尚未完善,所以两块并行的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除了内部配件,Tt使用的机箱也非常抢眼,正面和侧面都是火焰图案,看起来仿佛机箱已经被烧焦了,着实非常拉风。Tt还透露说,这套系统的售价在3万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32.5万元。[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3/200803051544_80599_1637970_3.jpg[/img]

  • 【分享】据称中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内地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目前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70%,约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这是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杨志寅 1月3日披露的数据。他在《健康报》发表的文章称:中国使用、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人均年消费抗生素约138克,而美国仅为13克。2006至2007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美英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22%至25%。杨志寅提供的不完全统计资料称,中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约有250万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治疗;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60%是由药害所致;全国1000万聋哑人中,60%至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而普通感染的病死率仅有5.4%。他认为,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他指出,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应用能为人类造福,而使用不当则对人类危害无穷。由于长期以来对抗生素的滥用,致导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于是出现了能抵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为滥用抗生素敲响了警钟。他强调,开发一种新抗生素约需10年,而新一代耐药菌的进化仅需两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远跟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因此,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对抗“超级细菌”首要的措施。

  • 《科学》杂志:万人审稿,科学家唱主角

    美国的《科学》杂志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然而在它131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学》遭遇了种种困难,曾两度停刊。但在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1880年,来自美国纽约的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一本名叫《科学》的杂志,这份杂志创立伊始,就先后得到了两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亚历山大·贝尔的资助。然而,名人的青睐并没有给杂志带来好运,《科学》经营得并不顺利。在此后的131年中,《科学》遭遇了其他困难,曾两度停刊。尽管如此,在那些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心血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今天,《科学》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与爱迪生不欢而散1880年,在纽约记者圈小有名气的记者麦克尔决定和大发明家爱迪生联手合办一份科学杂志。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重要成员,爱迪生欣然投资1万美元,让麦克尔担任主编,兼管发行。这一年的6月3日,第一期《科学》杂志出版了。一开始,《科学》杂志由于缺少可供稿的科学家,订阅者寥寥,根本无法和同类型的科学期刊竞争。爱迪生给麦克尔开的周薪也只有区区30美元。面对无法支撑的局面,麦克尔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比如增加副总编、设立编委会等等,但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在杂志出版18个月后,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爱迪生撤出所有经济支持,把杂志推给了麦克尔一个人。麦克尔没有放弃,1881年底,他通过努力又获得了另外一名大发明家贝尔的支持。然而没过多久,两人的办刊理念再度发生冲突。1882年3月,苦苦支撑了3期的《科学》因为财政问题停刊,麦克尔被迫转让杂志。只值500美元一年后,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接管杂志,并使《科学》一度取得不错成绩。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和资助人贝尔在管理上又出现矛盾,加上印刷公司不合作,斯卡德最终被迫辞职,助手霍奇斯担任主编。霍奇斯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科学》的发行和广告,却没有得到资助人贝尔等人的支持。加之当年的印刷质量糟糕,《科学》举步维艰。贝尔等人撤资以后,霍奇斯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单干,1894年,《科学》杂志再度停刊。同一年,《科学》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詹姆斯·卡特尔。卡特尔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命运。他接手后,将1894年1月4日重新出版的第一本杂志,重新编号为“新卷”第一期。卡特尔重新对《科学》进行了定位,他明确了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应该是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有一定科技知识背景对科技进展感兴趣的人们。他的办刊方针、编辑思想至今对《科学》杂志影响至深。在卡特尔担任杂志总编的50余年间,在《科学》上发表重要论文的科学家们包括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托马斯·亨特·摩根,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以及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0年,卡特尔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利兰·霍华德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卡特尔辞世后,《科学》杂志被转让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但今天的《科学》杂志仍在延续卡特尔的编号,以表明原先的办刊原则不变。审稿人有万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美国科学界都面临重整旗鼓的局面,《科学》杂志在这期间先后匆匆经历了6位主编。1954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戴尔·沃尔夫担任《科学》总编,他在危难之际采取了避免刊物继续滑坡的措施。1956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厄姆·杜沙恩任总编。《科学》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1962~1984年间,錼的发现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埃布尔森担任杂志主编。在他的任期内,《科学》的论文审核程序得以极大改进。埃布尔森首先建立了审稿人制度,他的审稿人人数一度达一万人之多。《科学》上刊登的论文由审稿人决定优劣,决定取用还是退稿。这一严格的审核方法,也是现在《科学》杂志审核制度的雏形。此后,担任《科学》杂志的主编均为在各科学领域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其中包括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和生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特等人。PK《自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来自英国的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一直被视为《科学》的最大竞争对手,两本杂志竞相刊登最新的科学成果与报道。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度见证了这两本杂志的竞争与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科学史上的又一伟大工程。有趣的是,2001年2月15日,《自然》率先发表HGP(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的最初测序和分析”;第二天,《科学》杂志不甘示弱,发表了Celera(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其中,由HGP和Celera相互竞争而又各自独立完成的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里程碑。这两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成为当年最火的科学论文,《科学》与《自然》杂志也因为发表人类基因组草图,同时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传播与人文奖。来稿审核严格《科学》杂志对来稿的审核平台非常严格,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参与整个审核过程,来自中科院的卢柯也是编辑之一。2010年,《科学》收到了全世界大约1.25万篇科学论文,不过最后只有7%的论文可以发表。对于有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被拒率高达98%的说法,《科学》表示,它也刊登过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论文。作为全球性的科学平台,《科学》希望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学论文。事实上,其最近发表的论***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