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

仪器信息网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专题为您整合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话题讨论。

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相关的论坛

  • 【分享】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协会联合主办,山东省化学会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5月12-15日在山东聊城市召开,我们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相聚美丽的“江北水城”,共同探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另外:关于举办第十三届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

  • 【原创】老师推荐:书名:分析样品的预处理,作者:李树信,出版社: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

    这本书是我的导师推荐给我的,我想该书虽然可以买但是还是要钱,本人有PDF文本可以与大家分享。书名:分析样品的预处理,作者:李树信,出版社: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要内容:临床化学试样的调制;食品试样的调制;药物试样的调制;无机,有机工业试样的调制;钢铁试样的调制;铁合金试样的调制;有色金属试样的调制;陶瓷试样的调制;大气,水试样的调制;土壤试样的调制;高分子试样的调制;不稳定试样的预处理等等,很多很难输入,后面多是样品预处理,制备的技术等,如有兴趣可以下载参考,[em61] [em61] [em61]

  • 【第二届网络原创大赛】由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看分析仪器市场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化学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等离子体、微波技术、生物技术、功能材料、数理统计方法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分析化学和仪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大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分析化学正处于第三次变革时期,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正在成长为一门建立在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以上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B]1 分析化学的现状[/B]目前分析化学是化学中7个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分析、无机、有机、高分子,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从分析化学来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中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学科中最热门的课题,从分析方法来看,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和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分析化学实际上不再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已远远超出化学学科的领域。分析化学的飞跃发展使分析化学的定义、基础、原理、方法、仪器及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经典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定性分析系统、重量法、容量法、溶液反应、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而与现代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化学计量学、传感器过程控制、自动化分析、专家系统、生物技术和生物过程,以及分析化学微型化所要求的微电子学,显微光学和微工程学等。因此,现代分析化学正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即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从单纯的数据提供上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B]2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B]分析化学发展至今天,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快速、简便、准确的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使得分析化学十分丰富.但是,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到当代水平,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分析化学将会更加迅速地、不断地发展。随着分析化学向应用领域的转移,各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及其研究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继续快速发展之外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2.1 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包括分析方法中不同技术的联用)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分析化学的发展有了可能。因此一个时期分析化学的发展能达到什么水平,要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析化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什么条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2.2 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就是要求消耗少量材料,缩短分析测试时间,减小风险,少支经费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化学信息。因此,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是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高选择性(复杂体系)、快速、自动、简便、经济、分析仪器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并向智能化、信息化纵深发展。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可概括为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而21世纪必将是仿生化和进一步信息智能化。当今,分析化学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等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选择了DNA、蛋白质、手性药物和环境毒物等与生命活性相关的物质 分析研究体系由简单体系转向复杂体系 分析研究层次已进入单细胞、单分子水平和立体构象 分析研究区间已由主体延伸至表面、微区及形态 分析研究方法除发展各类仪器分析手段之外,开始较多地研究酶和免疫学等生物化学方法,并注意结合应用化学计量学对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处理。[B]3 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B]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战略是: 应把分析仪器创新作为分析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有关分析仪器和方法的研究。鼓励面向生命科学、环境化学、新材料科学问题中的分析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将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新概念、新成就引入分析化学,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创造出一批具有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该战略的实施,我国分析化学近5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些分支学科如电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和化学计量学以及流动注射分析等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B]4 分析化学的展望[/B]近几年内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向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领域转移,适应应用领域的转移,分析方法的研究热点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近两年来申请项目数在各分支学科的分布情况来看,以色谱、电化学、光谱和生化分析的研究居多。研究内容较多涉及疾病早期诊断的分析方法,微区、表面、形态的分析方法,以及微流控芯片、纳米、仪器联用等分析技术。有原始性创新的分析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的研究逐年增多 与生命、材料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我国的分析科学将对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国的分析科学早日步入国际先进行列。[B]5 分析仪器的市场和潜力[/B]作为仪器仪表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仪器,在农业、能源、生物、信息、环境、材料等众多领域高速发展的多重需求剌激下,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潜力,再加上分析仪器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分析仪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世界分析仪器市场已经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厂商的注意,热电、安捷伦、岛津等已经各自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国内厂商还仅仅扮演着配角的角色,大约70%的分析测试仪器都需要进口,而在一些高档精密仪器领域,这个比例更高。虽然目前国内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但同国际先进技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技术系统性差、集成度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等。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分析仪器的发展将向实时在线的分析检测方向倾斜,产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更趋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专用化。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应该重点围绕科研、生产、人类环境三大领域展开,以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环保、防病治病等领域需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含量高的中档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开发高灵敏度检测器、样品预处理装置和高效快速专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分离分析仪器,工业在线分析仪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及微型化分析仪器和专用软件等。国内用户要增强对国产仪器的信心,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仪器的发展,同时国产仪器行业也应该借助我国的技术优势,在加工工艺、装配等方面寻求突破,早日打破国外产品在高档、精密分析仪器市场的垄断局面。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8 学术峰会

    为了促进我国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协同发展,促进标记免疫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实验室的转化和应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于[b]2018 年6 月29 日-7 月1 日[/b]在江苏省宜兴市举办[b][color=#FF0000]2018 学术峰会[/color][/b]。会议将围绕“跨界融合创新转化,精准高效自主智能”主题,邀请相关领域院士、专家作精彩大会报告,共同探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最新进展、人工智能和质谱检测在临床检验中的优势与前景等热点问题,为参会者建立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广标记免疫新技术、行业优秀新产品,推动学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会议期间还将举办企业卫星会、开展优秀青年论文评选,为企业、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展示技术交流平台和机会。

  • 【转帖】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转帖】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7/200707081332_57545_1634962_3.jpg[/img]孙羲,著名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对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机制和作物有机营养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土壤植物营养理论。 孙羲,别名师贤,1914年3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并读完初中。高中时,他先就读芜湖高中,后进入上海惠灵中学,并跳班提前一年毕业。他在上海耳闻目睹殖民主义分子在我国领土上为所欲为、肆行无忌、深感痛心,遂矢志努力学习,走“科学救国”之路。1931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学系学习。当时农学院缺乏基础课教师,便去理学院选修生物化学,这为他以后研究农业化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5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代办的高级农校担任教员。1937年转入浙江省土壤研究所任技术员。同年,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1月,研究所解散,他离开杭州来到成都,在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3年进入成都川康农工学院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飞到成都投掷燃烧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杭州,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并代理农业化学系主任,常参加浙江大学校务会议,时有机会与竺可桢校长一起开会讨论和接触,长期接受竺可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的科学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的熏陶。正是这种精神风范鼓舞着他树立为我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农学院教授。1952年被聘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57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并被教育部评为较好的教材。以后陆续主编和编写了10部教材和专著,为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坚信科学知识在中国不远的将来定会得到重视。就在那不准他上讲台的年代里,他编写出了《植物营养和肥料》、《水稻营养与施肥》两部讲义。   孙羲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以科学研究推动教学,而科研教学又必需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不间断科研工作。将植物生理生化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引入植物营养研究是他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对植物营养机理、有机营养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用中、英文发表了科技论文60余篇,对丰富和完善植物营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羲曾先后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全国农业化学教材编审组组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第一、二届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土壤学会会员,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农业化学卷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等职。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 【分享】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的学术带头人 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教授

    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的学术带头人 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教授徐如人,1932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到原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79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原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无机水热合成开放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与合成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召集人,中国化学会第22届和23届理事,第3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香港)顾问。现任与曾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以及J. Mater. Chem.Catal. Lett. Top. Catal.Inorg. Chem. Commun.Microporous Mater.Solid State Sciences Trends Inorg. Chem.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等国际性专业杂志的顾问编委。  徐如人院士与其研究集体曾获1987与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2年、1994年和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2001年吉林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1995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获得者,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现已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著有《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Progress in Zeolite Sci A China Perspective》以及《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等学术专著。   徐如人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合成化学,分子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并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其主要贡献与成就为:1、以他为主席的组织委员会主持筹办首次在我国举行的第15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 IZC 2007 北京)。2、他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的学术带头人。在他的领导下,1987年以合成化学为主要学术方向的全国无机化学重点学科在吉林大学建立;在国内,首次在吉林大学开设无机合成化学课程,并出版编著《无机合成化学》(徐如人,庞文琴,1991,高教出版社)与《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徐如人,庞文琴,2001,高教出版社);2001年在吉林大学成立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自70年代起,他与其研究集体对我国水热合成化学与技术的创建与开拓起了奠基作用,1993年在吉林大学成立了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4、他对新型微孔无机物的合成与开发有重要贡献。他与其研究集体首次系统开发出MⅢXⅤO4型、硼铝等多个新型微孔晶体体系,为打破组成元素与结构单元的传统观念作出了贡献。他又创新开拓了一些微孔化合物的新合成路线。自80年代后期起,他与其研究集体就率先在国际上系统的开展了溶剂热合成,开发研究了沸石、开放骨架磷酸铝与磷酸镓三大类微孔晶体的溶剂热合成路线。此外,他对分子筛的晶化机理研究(包括自发成核与非自发成核的晶化,液相机理的证明),开放骨架结构磷酸铝的结构化学与新类型(诸如混合键合型、Al/P非等比阴离子骨架、低维开放骨架、具有B酸中心与具有手性结构特征的磷酸铝开放骨架,以及以开放骨架磷酸铝为主体的主—客体复合体等)的开拓,以及近10年来对微孔骨架结构的设计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的建设(诸如合成反应与结构数据库的建立,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路线的提出等)和进入国际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

  •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2014年04月18日 发布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4月15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上,宣读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举行了委员聘任仪式,审议通过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章程》。  委员们就如何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作用、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大家认为,成立专家委员会,有利于充分发挥专家学者“资政启民”积极作用,这是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品行业链条长、业态复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迫切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共治。大家表示,要利用好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围绕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重大政策措施提供咨询意见。要发挥专家专业技术优势,坚持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风险交流、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理性认知方面积极传递正能量。会议还就风险管理、科普宣传、标准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专家委员会自身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完善专家库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  据了解,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依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设立,作为国务院食安委的决策咨询机构,主要承担食品安全技术咨询、政策建议、科普宣传等工作,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由51名委员组成,委员经多方推荐和严格遴选产生,既有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公共政策、危机应对以及犯罪侦查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权威专家,也有多年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风险管理、标准制定、应急处置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具有广泛代表性、权威性和独立性。

  • 【转帖】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新增委员遴选工作已经启动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新增委员遴选工作已经启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于2010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新增委员的遴选工作已着手启动。日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已在其网站发布“关于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新增委员遴选的通知”。  为保证《中国药典》2015年版顺利编制,根据药品标准工作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将适当扩大名称与术语、微生物、民族医药、标准物质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委员会的委员职数,减少管理、行政等委员数量。对于新增委员,首次采取个人自荐的形式向社会公开遴选药典委员。候选委员通过资格审查,将根据各专业委员会空置名额和专业方向,由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新增委员。对于委员的遴选条件,将综合考虑专业结构与学术背景、年龄、业务水平、身体状况、职称学历及工作经历等多方面,并明确要求获得正高级职称3年以上、具有在相应专业领域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者方可申报。此外,为加强交流与合作,此次遴选也面向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报名截止时间为2010年11月15日。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的委员遴选工作标志着《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编制工作已着手启动。土豆点评:看来以前都没考虑到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哦。

  • 【分享】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院士

    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在自主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普遍行为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为源头部署的基础研究更肩负着空前重要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未来十五年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牢牢抓住今后五年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精心谋划、制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勾画了蓝图。那么,"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的各项工作会有哪些发展变化?将推出什么新举措?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道本院士。   记者:在战略安排上,"十一五"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与"十五"时期有何显著不同?   朱道本:本次规划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特点,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把握好战略定位,加强了统筹。规划对如何全面、辩证地认识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新时期24字工作方针、基础研究双力驱动问题、学科均衡发展与优先领域重点部署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说明,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统筹全面布局与重点部署;统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统筹继承完善与改革发展;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   记者:科学基金在"十一五"期间的资助重点与主要任务是什么?   朱道本:在"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将围绕源头创新战略、科技人才战略和创新环境战略,培育创新思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加强条件支撑,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制定和实施学科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瞄准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应对未来挑战,部署一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优先领域。   记者:我们注意到,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尊重首创精神,鼓励自由探索,注重保护非共识项目,支持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为什么要对非共识的风险性项目进行支持和保护?   朱道本:我认为,对基础研究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态度,虽然我们不鼓励失败,但要允许探索,不能用简单的投票方式来决定一个申请项目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国内比较早地提出支持和保护非共识项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在评审过程中会有专家或评审组对有不同认识的项目推荐进行讨论。此外,科学基金还对非共识项目进行了小额资助试点,将自由申请项目经费的3%-4%左右用于支持创新性较强的非共识项目。   记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有什么作为?   朱道本: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基金组织在推动和协调本国科学研究发展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曾经和正在对繁荣各国基础研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好基金工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发挥重大作用。首先,通过实施基金制,我们可以培养、训练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不仅局限于基础研究领域,还可能在企业管理和高技术等领域大显身手。其次,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源头。我国必须超前部署、储备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来源于本国的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整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都不会有大的发展和进步。第三,基础研究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准也有重要作用。   记者: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如何理解与科学基金相关的创新文化?其含义是什么?   朱道本:回顾过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下,开展了成功的实践。20年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与基金创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我认为,与科学基金相关的创新文化的涵义是丰富的:   对于科学家,我们倡导自主创新、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鼓励潜心探索;促进合作,倡导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科学评论,鼓励学术争鸣,推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想火花;构建尊重科学、平等宽容、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科学基金文化氛围,为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贡献。   基金委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品位、教养,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甚至是他们的所思、所想,都反映了一种基金文化。对于基金委的工作人员来讲,我们倡导"依靠科学家,服务科学家",把科学家的困难放在心上;善于听取各方意见,真正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为科学家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科学基金文化氛围。   朱道本简介1942年出生;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有机系;1977-1979、1985-1986年为德国马普学会海德堡研究所Staab教授实验室访问学者;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8-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92-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94-1998年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2000-2003年任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学通报》主编等。专业: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长期从事有机固体领域的研究,在有机晶体电磁性质、C60、有机薄膜和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有影响的工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为推进我国有机固体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农业部成立第二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

    2010年组建了第一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农药残留专业分委员会),届期已满。经有关部门和单位推荐,我部遴选产生了第二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60名),并向社会进行了公示。本届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专家委员和单位委员组成,下设残留化学、毒理学、分析方法3个工作组,主要负责审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审议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和长期规划,提出实施农药残留标准工作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对农药残留国家标准相关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等工作。第二届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名单 主任委员 曾衍德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司长  副主任委员  周 普国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所长  陈友权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副巡视员  金发忠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副局长  张志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副司长  毕克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副局长  任玫玫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和标准司 副巡视员  乔雄梧 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 主席/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研究员  秘 书 长 季颖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总农艺师 研究员  副秘书长  李文星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处 处长  董洪岩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标准处 处长  李富根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残留审评处 处长  残留化学组  组 长 郑永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副组长 花日茂 安徽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中心 教授  委 员  潘灿平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教授  骆鹏杰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李建军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研究员  吴亚玉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研究员  王凤池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 研究员  何 娟 河南工业大学 教授  刘贤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研究员  欧晓明 湖南化工研究院 研究员  王 强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研究员  杨 松 贵州大学 教授  单炜力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政管理处 研究员  简 秋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残留审评处 研究员  叶贵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CCPR秘书处办公室研究员  李永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毒理学组  组 长 李 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副组长 陶传江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研究员  委 员  丁日高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关勇彪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徐海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邢立国 沈阳化工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郝卫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王 莹 沈阳医学院 副教授  张丽英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高级工程师  分析方法组  组 长 周志强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教授  副组长 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  委 员  苗 虹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研究员  李 立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王海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副研究员  王 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  刘 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  刘潇威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研究员  李 青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技师  姜 俊 大连市食品检验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志强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研究员  王建华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研究员  林 峰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室 研究员  邵 兵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龚 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残留审评处 研究员  董丰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单位委员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 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和标准司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标准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与标准管理部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  中国消费者协会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426/189643.shtml

  • 你知道NTC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吗

    最近想买本ICP的参考资料深入学习下,看到了一本来自NTC的教材ATC00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技术,然后对这个机构百度了一下,发现原来还有个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NTC),化学分支为ATC。化学分析方面又划分为许多模块,如电感耦合,酶标分析,气相液相等等,每个模块都会有对应的培训、考核(应该是收费的)。看了一下其中ICP模块的考核要求:1-1 仪器检定校准内容、指标及周期 1-2 仪器的开机/关机 1-3 辅助设备/仪器附件的连接/开关 1-4 仪器参数的设定/检验 1-5 仪器的实验室条件检查 2-1 分析溶液制备 2-2 分析方法文件建立/调用 2-3 波长校准(定位) 2-4 绘制工作曲线/回归及校正 等等,都是很常见的部分,一般都是以现场查看及提问的方式考核。我不知道同行们有没有人参加这样的认证,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含金量大不大,还是主要针对国企事业单位的一个“荣誉证书”一样的东西

  • 【讨论】大学分析化学学习讨论 之一 考试篇

    前言综述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中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科。正因为此,所以,我大学时候选择了分析化学学科,从而走向化验测试的工作。而虽然我至今也只不过在工厂中做化验员工作,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滴定等工作,但是,正因为十年前在大学里面的学习,让我感到了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大学里面,我们常常发现,我们大学学习的分析化学却和实际生活脱节。因为在工作中发现好多刚刚毕业的青年朋友们,化学的动手能力,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能力相对薄弱(也许我当年也是一样),具体的情况我在之后的几个专题中详细讨论。而学校的教育,却往往教了那些比较抽象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很派用处),如何能够引导青年朋友的聪明才智,如何把他们的技术和理论水平更好地结合,这是我最近在考虑的问题。在我毕业的9年时间内,中国出现了许多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而分析化学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十年间,HPLC, GC等仪器由原先的不普及到现在几乎家喻户晓,这些都昭示着分析化学将在后20-30年中会有大发展。然而我们如何培养新一代分析化学的人才呢?以下就是我个人的看法。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01.gif

  • 中国色谱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国旺研究员

    在我国色谱行业,谈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几乎无人不知。1961年10月,第一届全国色谱报告会在大连召开,我国色谱行业学者交流的盛大舞台从此开启。四年后即1965年,第二届全国色谱大会在兰州举办,而由于历史原因,直至十多年后的1979年,第三届全国色谱大会才得以在大连举行。此后,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便每两年举办一届,几乎从未间断。  时隔多年,2017年5月全国色谱大会重回兰州,而此时,会议报告数量已经超过600篇,会议规模超过1000人。由此可见,我国色谱行业从业人员队伍已经逐渐发展壮大,色谱会议规模的扩大彰显我国色谱事业的迅速发展。时值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暨仪器展览会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编辑就我国色谱事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国旺研究员。[align=center][img]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e810cb1-1853-4173-b74c-e0f1699226be.jpg[/img][/align][align=center]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许国旺[/align]  [color=#00b0f0][b]色谱研究成果累累 产研结合得到发展[/b][/color]  1984年,许国旺获得浙江工学院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师从卢佩章院士,并于1991年获得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是年,许国旺留所就职于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开启了他的色谱人生。现年,许国旺任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部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组(1808组)组长、生物技术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致力于色谱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以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开展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及其在疾病、中药、植物表型、食品安全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几十年的色谱研究生涯使许国旺对我国色谱事业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其看来,在国家的长期支持下,我国色谱技术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成果,色谱事业已经获得长足发展。“张玉奎院士在第21届全国色谱大会上的报告中讲到,自2011年以来,我国色谱相关文章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被引用频率,都获得国际同仁的认可。这表明,我国色谱研究在世界上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许国旺讲到。  第21届色谱大会上开设了色谱分离材料和色谱基础等多个分会场,各分会场参会人员爆满。许国旺认为,对学者尤其是初入色谱行业的青年学者,选择此两方面研究主因有两个:其一,研究费用相对较低 其二,发表文章难度相对较小,而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率较高。虽然我国色谱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队伍已经在不断发展,但许国旺却看到了该研究领域现下存在的问题。“最本质的问题是缺乏原创性,比如研究理念、研究思路等,这是我们始终要为之奋斗的事情。”而与此同时,许国旺也认为,开展原创性研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难度,国内外学者均面临该问题。“我国的色谱事业若要成为世界科学历史舞台的主角还需要增加原创性研究,我希望未来色谱行业出现以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公式、定律等。”许国旺表达了其对中国色谱事业发展的期望。  “色谱应用的研究不能以发表文章为终点,产业化应用才是最终的检验。但将研究成果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不容易。”许国旺讲到。第21届全国色谱会上,超过半数参展企业为国产仪器厂商,并且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这些企业主要的科学技术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体现了基础研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色谱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科研与生产如何更好的协同发展,许国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产研结合需要多方互动,逐步开展,需坚持不懈走下去,核心技术突破才是根本。“色谱工作者可以开展有中国特色即当前国民经济急需的技术研究,逐步取得突破,‘并行’甚至‘领跑’先进国家也不是不可能,而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坚持。色谱发展需分步进行,当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仪器水平,改善国产仪器低档次重复的局面,要向高品质产品努力。”许国旺对当前色谱研究发展方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color=#00b0f0][b]分析化学由配角变成主角 色谱质谱技术亟待发展[/b][/color]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如火如荼。在传统分析化学家看来,分析化学在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属于“配角”。但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上世纪末开始,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许国旺如是说。目前面临的食品、环境、生命科学、中草药等领域的样本越来越复杂,分析工作正由成分分析逐渐转向功能研究和特征研究,并且由目标化合物分析转向全景信息分析。许国旺表示,全景信息分析测定对象有成千上万个,是一种高分辨分离分析,结果是以庞大的数据呈现,在分析过程中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色谱质谱联用等被使用,以提高灵敏度、分离度等。  20世纪末期,生命科学研究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组学研究的确立,大量未知生物分子被列入待分析物质行列,传统分析化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基因组学研究为例,DNA测序需要分析研究3万多个基因,用单个毛细管来测序,需要很多年,阵列毛细管电泳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分析速度。可以说分析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分析科学的发展,加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进程。”许国旺讲到。  谈及分析化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作用,许国旺着重强调了色谱、质谱两项技术的重要性:“生命科学研究面对的样本极其复杂,无论是代谢物还是蛋白质,运用现下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完全掌握其基本组成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作为重要的分析手段,色谱、质谱技术的发展愈来愈重要,此两项分析化学技术的突破一定可以促进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在许国旺看来,分析化学依然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的瓶颈。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显著特点是成分众多、性质各异、浓度范围大、分子种类多、样本动态变化甚至是活体研究等等,当前的分析方法无法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这也表明生命科学研究对色谱、质谱等仪器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许国旺讲到。  [color=#00b0f0][b]打造高端色谱学者交流平台 为色谱事业培养后继人才[/b][/color]  近年来,在分析化学行业的学术会议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频频出现,就此现象,许国旺认为,“青年是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强。任何事业都需要年轻人的加入、继承和发展,色谱事业也不例外。全国色谱大会是我国色谱行业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是一个品牌会议,青年人有机会在这样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或许影响其一生。一旦得到业界人士的鼓励,其将更加坚定投身色谱事业的决心,从而成为未来色谱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据了解,近几年每届全国色谱大会开设青年口头报告奖,鼓励青年人积极展示色谱相关研究成果,激励青年人进一步加深钻研色谱技术研究的兴趣。许国旺还透露,在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老中青结合的理事组成的议题已经提出,主旨在提拔年轻力量,使其能够更快的成长。“无疑,没有年轻人就没有未来。当下的科研环境适合年轻人成长,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发挥和展现才能的空间是我们作为色谱人应该做的事情。”许国旺如是说。  在色谱人的眼里,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是一个高端品牌学术会议,是一个展示自己和学习知识的前沿平台。许国旺认为,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首先是一个学术会议,顶尖科学家的参与必不可少,他们带来的是当前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前沿的色谱学术研究。而色谱会议也是一个关注实际问题、接地气的会议,食品安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关乎民生的研究与会议的主题又紧密吻合。再进一步,色谱技术研究的成果展示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高端学术会议上。通过展示产品,可拉近科研专家与仪器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新产品进入应用领域的时间。  依照原始初衷,全国色谱学术会议的会议规模设定在600-800人之间,而近年来,参会人员每每超千人,会议内容逐渐扩展到基础研究、材料研究、仪器开发、仪器应用等多个方面,众多年轻人的参与带来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思想,为色谱研究注入了新生命力。“每一届都是最好的,期待今后的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依然更高、更好。”许国旺讲出自己的期待。  [b]采访后记:[/b]  采访中,许国旺老师言语间流露出对我国色谱事业快速发展的肯定与自豪。从1980年正式进入分析化学领域,到现如今,许国旺老师已经从事分析化学研究37年,对我国分析化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热爱和期许。在其研究生涯中,曾经发表过三百六十多篇SCI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其中40多项已授权)。作为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更增加了对所从事的色谱、质谱事业以及后继年轻学者的关怀。  此前,许国旺老师研究涉及石油、环境、轻工等多个领域,如今选择生命科学尤其是代谢组学作为研究重点,其所在课题组命名为“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组”,正应他那句研究要“接地气”。如今,课题组研究已经在生命科学、重大疾病病变标志物发现、疾病分型、中医药现代化、及食品非法添加剂的非靶向筛查中取得了许多成果。  曾经,许国旺老师拒绝了留德、赴新加坡工作的机会,归国后开创了各种多维色谱-质谱为核心的高分辨、高灵敏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将其用在石油、环境、临床样品、食品及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评价中。他希望年轻学者能够踏踏实实、坚持、努力工作,定下目标要坚持,要专注,对待科学问题,诚挚的坚持下去。我们也期待更多优秀的分析化学年轻工作者能够如许国旺老师所言,在分析化学舞台上展现出年青一代的魅力。

  • 【转帖】大陆高校化学学科排名全面分析

    1.北大 北大当之无愧在高校化学排名第一,各个方向都不错。(真的有那么强吗?怎么不见发science nature?) 2-5 复旦,南开,清华,南大 复旦,南开,清华,南大处于第二梯队,其中复旦上升速度非常快,光从这两年发表的论文高分子和物化都处在最前列。南开,南大都是传统化学强校,南开的有机,南大的无机都是强势学科,南开的无机上升很快Inorg.Chem.已经超过南大。清华也是强在物化,清华高水平的文章不少,但相对规模较小。(南大现在连自己最强的无机化学界地位都被南开夺取……lol) 6-7 吉大 科大 科大化学因为内乱,IF7的文章不多但整体实力还是挺强;吉大化学不如从前但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尤其是理论计算化学。(貌似吉大太大,什么鸟都有……老化学基地啊……倚老卖老?) 8-9 厦大 浙大 厦大化学的年轻院士很多,文章却不是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批评浙大高水平的文章不多,但IF3的化学文章远多于厦大,而且高分子发展神速,仅次于复旦。 10.中山 应该是中山大学,不温不火。但中山大学是大陆化学学科明显的分界线,中山肯定不如前9所学校,而又比后面的学校强不少,后面学校唯一的特色是兰大的有机。 11-14 上海交大 山大 武大 兰大 上海交大不仅工科好医学也有了,理科文科都飞速发展,大概工科发展高分子比较容易,像浙大一样高分子不错。(可怜的兰大……唉) 山大IF3的化学文章是非前十名学校里最多的,和厦大差不多,但好像没什么特色,CRYSTALLOGRAPHY还不错。 武大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文科也越来越差,如果没有合并学校武大就变成3流了。理科除了生物外,就算分析化学还行。(whu有那么没落吗?真恐怖) 兰大化学出去的牛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兰大毕业的,这点和吉大很像,有机很好。 15-17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都一般化,华东理工的化工还是很强,北师大的化学不想数学和物理那么强。 新一轮重点学科遴选: 高分子 复旦肯定没有问题,浙大科大南开属于第二梯队,然后上交大、北化工、南大、北大、吉大都不错,中山比较够呛,在广州华南理工和中山差不多。 分析化学 北大应该是第一,其他的几个学校武大、复旦、南大、厦大都差不多,接下来湖大,然后南开的分析也有所起色(南开加油了xixi,何锡文小组的分子印记,严秀平的仪器分析很强啊,南开超分子化学超过东京大学,世界第四名了)。 无机化学 南大以前是绝对第一,但现在南开可以与之一比高低,吉大也很强,接着是北大,再下来科大和苏州大学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然后东北师大,山大,厦大都差不多。 有机化学 前三名优势明显,北大和南开并列第一,感觉北大稍强,第三兰大。接下来应该是浙大和清华,再次厦大和科大。 物理化学 物化强校很多,因为物化是化学最容易发好文章的方向,处于上升期的学校也不少。 第一梯队的数量就很多:科大、北大、清华、吉大、南大,复旦也很好,浙大物化处于其下。 接下来南开厦大,厦大物化以前不错,但近几年很一般,感觉名大于实,姑且放在这一档次。 然后山大武大上海交大都不差,福大也还行,整个福建的物化还是不错的。大连理工、北化工也过得去。

  • 【分享】Y分析化学专家-俞汝勤

    俞汝勤(1935年11月21日——)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分析化学家。曾任湖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俞汝勤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参加了建立我国丰产稀有元素铌、钼的标准分析矿样及其分析方法的工作,在梁树权教授指导下,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实验室及课程建设。1962年调湖南大学任教,参与新开设的分析化学专业的建设。 俞汝勤院士长期从事化学传感器、化学计量学及有机分析试剂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培养了20余名博士;30余名硕士,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成果获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0年),机械工业部1985年授予优秀教师称号。曾获机械工业部高校科技突出贡献奖(1993年)、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及湖南省劳动模范(1982、1994年)、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等荣誉。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1993—1999年),任《化学传感器》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电化学》副主编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及厦门大学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分析家”(Analyst)中国地区顾问编委(1987—1994年),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期刊“化学计量学杂志”(Journalof Chemometrics)编委(1994— )及国际分析化学期刊“分析化学学报”(Analytica ChimicaAcfa)顾问编委(1997— )。 研究所(实验室)及他的学术梯队: 俞汝勤教授在化学传感器、化学计量学及有机分析试剂等方面研究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中,研制出了多种新型电化学及光化学传感器,为实现晶体膜氟电极与气敏氨电极的国产化作出了贡献,创立了几种新型稳健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及化学模式识别分类方法,倡导化学计量学教学并提出作为化学测量基础理论与方法学的独特教学体系。合成多种新的分析及曾敏试剂与离子载体,建立为有关部门采用的稀有金属分析方法。出版“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等著作。 从六十年代起,俞教授开展了稀有元素分析化学及有机分析试剂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分析试剂,建立了铌等稀有元素的灵敏分析方法,他提出的新铌试剂已被冶金地质部门采用。有关分析试剂的研究与化学传感器的研制结合,已发展为新型载体的合成。通过合成一系列有机载体,研制了多种药物及难测试离子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及非玻璃膜氢离子敏感电极;通过合成光化学载体制备光化学传感器。参与将一些重要的晶体膜及气敏电极如氟、氨电极国产化的工作,实现在国内批量生产这些传感器。主持的研究成果“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离子选择性电极”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在电化学传感器、光化学传感器及新型分析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曾获多种部、省级奖励。曾应邀在太平洋化学大会(夏威夷,1989年)作有关增敏分析试剂的特邀报告,在瑞士联邦工业大学(苏黎士,1985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鲍尔曼,1989年)、俄罗斯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莫斯科,1991年)等地作有关化学传感器专题讲学。出版离子选择性电极教科书。 从八十年代起,俞院士以化学计量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基础,致力于分析化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以研究生学计量学教学为基础,出版了“现代分析化学信息理论基础”(1987年)及“化学计量学导论”(1991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他主持了高校青年教师化学计量学讲习班。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国家标准机构主讲了2期化学计量学讲习班(1993、1994)。主持了2项化学计量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展了较系统的分析化学计量学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稳健多元校正与滤波、基于形态分析概念的多元校正,以及运用模拟退火算法的多续元校正、人工神经网络的稳健化及其在分析校正与化学定量构效关系方面的应用等。应邀在第二届斯堪地纳维亚化学计量学国际会议(培尔根,1991年),第四届亚洲分析化学国际会议(福岗,1997年)及三届华裔分析化学国际会议上作化学计量学方面的大会报告。任化学计量学国际会议(张家界,1997年)中方主席并作中心大会报告。与三位院士共同发起召开分析化学首届香山科学讨论会(北京,1995年),并在会上作化学计量学与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中心发言。应邀在美国、香港、日本等国家的大学中作化学计量学的专题讲学,在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多种部、省级奖励。

  • 【原创】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

    9月7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国家卫生部规划财务司赵自林司长,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总后卫生部药品器材局石虹副局长,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叶晓炜所长、孙喜文副所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李泮岭常务副理事长、白知朋秘书长等出席会议并致词祝贺。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是经国家民政部和卫生部批准登记的二级学术团体。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医学装备计量检测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计量对医疗质量的技术支撑与技术保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计量发展的一大热点。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正是适应这一形势而应运产生的。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更好地通过团结和凝聚各级医疗卫生管理、科研、教学、临床、技术监督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与技术保障方面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提高医学计量的保障能力和医学装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家医学科技的发展服务,为医疗卫生使用和人民健康服务。  在该专业委员会成立期间,还举办了以“强化医学计量 确保医疗质量”为主题的2007中国医学装备论坛。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宣湘司长为此次论坛撰写了题为《计量的发展与医学计量的形成》的学术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量的概念与发展趋势,从传统计量到生物计量和医学计量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国计量》杂志社陆志方副主编作了题为《探索医疗计量管理有效途径》的专题报告,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彭明辰教授则论述了医疗装备计量测试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此外,其余7位计量专家也围绕此次论坛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医学计量检测对保证医学装备安全使用、加强大型医用设备质量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反映,此次论坛对提高人们对医学计量的重视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国际电工委员会系统委员会秘书处首次落户中国

    3月26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秘书处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出席会议。  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国际标准化工作覆盖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涉及汽车、轨道交通、船舶、飞机等重要交通工具的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对多个支柱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承担该系统委员会秘书处,有助于我国推动全球交通电气化转型,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合作中扮演积极角色。  会议要求  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秘书处要认真履职,服务好各成员协同共建国际标准体系 要立足我国在可持续电气化交通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支撑好国内各方协力贡献中国智慧 要以承担IEC系统委员会秘书处为新起点,在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化跃升上再立新功。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秘书处要认真履职,服务好各成员协同共建国际标准体系;要立足我国在可持续电气化交通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支撑好国内各方协力贡献中国智慧;要以承担IEC系统委员会秘书处为新起点,在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化跃升上再立新功。[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市说新语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CNAS第二届实验室技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组成名单

    CNAS第二届实验室技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组成名单发布时间:2011-05-24 09:34:22序号委员会职务姓名委员单位单位职务备注1主任孙颖杰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新调整主任2副主任王竹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3副主任昃向君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新调整副主任4副主任胡清源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新调整副主任5副主任周卫龙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工 新调整副主任6副主任张志强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食品标准处处长新增委员单位7副主任张庆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处长新增委员单位8副主任曹志军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处长新调整副主任9秘书郭兰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科长/工程师10秘书李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处 项目主管11委员尹建军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高工12委员徐锐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所副主任/副研究员13委员鲍晓霞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证认可协会秘书长/高工14委员王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能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5委员卢行安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工16委员焦红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 主任/研究员17委员陈金东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所所长/主任技师18委员俞秋蓉上海检验检疫局动植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副主任/高工19委员乔建淮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高工20委员[td=1,1,

  • 欧盟委员会提议将硅氧烷D4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

    3月17日,欧盟委员发布一项理事会决定的提案,拟在关于持久性有机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附件A,B或C中新增一种化学物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 欧盟委员会认为D4具有远距离环境迁移(LRT)的可能性,在国家层面甚至欧盟层面上的管制措施,都不足以全面保护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应该被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 3月初的会议上,ECHA的风险评估委员会RAC和社会经济分析委员会SEAC表态支持在REACH法规下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另一种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的限制提案。ECHA委员会发现D4和D5满足附件XIII高持久性高生物累积性(vPvB)物质和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PBT)物质的标准。 D4和D5的主要用途是生产硅树脂的原料,如果其被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欧盟的POPs法规也会做出相应修订,而只有在POPs法规豁免范围内的用途,其基于REACH法规的授权申请才会被允许。

  • 第十六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2011.10.13-17

    会议开始时间 2011-10-13 会议结束时间 2011-10-17 会议地点 重庆市重庆大学主办单位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会议概览 由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六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定于2011年10月13-17日在重庆市重庆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重庆大学承办。 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是国内规模化、系列化的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以此推动国内电化学领域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这次会议是我国电化学界的又一次高水平、高信息容量的学术交流。会议将构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电化学和技术发展中的基础问题,提出创新观点,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最新成果。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热诚邀请大陆、港、澳、台地区从事电化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仪器开发以及产业界同仁聚会重庆, 交流和展示最新成果,讨论电化学学科的前沿和基础问题,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电化学科学和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热忱欢迎海外华裔电化学家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11年10月13-17日 会议地点:重庆大学 会议主题:电化学研究要为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做贡献 http://www.instrument.com.cn/conference/Detail/index.asp?CName=CONF894

  • 【原创大赛】中等职业学校分析化学学生培养之我见

    这次去了帝都,见了官人。官人们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谈谈对于分析化学人才建设问题。对于人才建设,我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就我待的学校吧,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呢,是分析化学专业。那么我就对中等职业学校分析化学学生培养,谈谈我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大侠批评。分析化学实验员的前景 如今,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生活用品安全十分讲究,同时,国内外分析仪器的专业化,精细化,通用化,高级化。分析化学将在近20年内,会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不高,行政级别的限制,使得分析化学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人员的待遇和工资想对较低。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使得分析化学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眼界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分析化学的种类繁多,不可能每个分析化学实验员,工程师熟练掌握全部仪器设备,“通天塔效应”也阻碍着这个团体收入问题。同时,企业对于分析化验人员的重视和不重视,都影响着这个团队的稳定性。由于工资不高,责任心大,许多优秀的分析化学从业人员,转行到销售行业,行政行业,分析化学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值得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方面 由于笔者是中等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校教师对于整个分析化学的了解十分有限。在学校中,人为地把分析化学分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然后按照不同种类分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环境分析,物理常数测试,有机分析定量,无机定量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在许多地方是有重复。同时没有用一个宏观的眼光来看分析化学这座大厦。每个人讲一块。造成了一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分析化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把分析化学模块化地切割,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缺乏迁移。比方说,在药物分析课程中,有用滴定方法测定甘氨酸含量,而在有机定量分析中又有用滴定方法测定氨基。而某些不以药物分析见长的学校,也开设药物分析。在药物分析中,不介绍溶出度,崩解时限,不介绍基本的药物分析理念和方法,学校也没有一本药典,却用一本教科书,从教科书简单地选取一个测试做,使得学生对于药物分析的看法,只是做做测试而已。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往往分散了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学习一知半解。 再讲讲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往往是从大学毕业到学校这条路。他们对于企业的认识有限,他们往往认为,教分析化学,就是做几个实验,讲讲大致的原理。书本上如何写,就如何讲。这一点确实不错。但是,分析化学从80年代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有老师讲苏丹红测试,将瘦肉精测试,但是,往往没有把问题的实质说清楚。也就是为了测试而测试。企业中的质检科有着完备的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学校教学,往往把测试看作实验。缺乏质量的概念。 学校教师安全意识,我觉得需要讲讲。企业中,对于安全意识的教育,十分普遍。员工的安全防护,安全措施和保障做的相对规范。然而,学校中,某些教师自己对于安全意识淡薄,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当然,学校教师缺乏一个宏观的视野,使得他们只是对自己学校仪器熟悉。不知道好的仪器或者现在流行的品牌。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没有研发任务,所以,许多职业学校教师对于ICP,HPLC-MS,GC-MS,PCR等不知道。学化学的不懂生物化学。我想这就是西方分科教育的问题吧。通天塔造不起来,就是因为大家学了一块东西,不能够整合。没有一个通才去领导学科的整合。教师眼界不宽。学生的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确实基础略差些。而且由于他们没有高中的基础知识积累,许多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使得他们学习分析化学只是为了考证,毕业证书。或者为了三校生高考。职业考证问题 最近国家取消了1oo多项职业考证的科目。我觉得国家是知道有许多职业资格证是没有用处的。而分析化学职业考证,有用吗?也许有用吧。对于理论考试,依旧用是非选择题,大家觉得有用吗?而且,职业考证往往学习内容全而不精,许多内容老化,也许考学生的老师,未必有学生的技能。专业英语问题 对于分析化学,没有一本合适中专生学习的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而专业英语应当教什么,教育工作者也许参考了化工类的标准。而我认为,专业英语应当教授基础的分析化学专有词汇,包括SI unit中的单位和名称,玻璃器具(glassware) 英文表述,分析化学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滴定,干燥失重,重金属测试,天平,天平校准等。这些只要学生说出它们的英语表达即可。而对于HPLC,GC, AAS等仪器,我觉得,学生只要掌握它们的英语表达,能够知道其中的重要专有名词即可。有必要和分析化学学生去将化工单元英语吗?有必要和分析化学专业学生讲化工原理中湍流,什么流的英语吗? 如果用着这良心去说,那么我想,我是从自己的观察中,讲了这些问题。当然,教学和实际有区别,教学不一定要培养技术。但是,我想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人民教师,我用自己的良心,去给学生讲讲真实环境中的分析化学,讲讲现代分析化学的理念,讲讲质量观念。能够为他们工作做点贡献,那么我觉得已经值得了。

  • 化学计量学将催生“傻瓜”式分析仪器乎?——未来科学仪器将走向何方?

    化学计量学将催生“傻瓜”式分析仪器乎?——未来科学仪器将走向何方?

    进入20世纪之后,分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拥有众多仪器分支的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和化学信息学科。伴随着大量现代分析仪器出现带来的“数据爆炸时代”,化学计量学得以快速发展并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那么化学计量学在分析仪器的研制方面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及指导作用?能否指引分析仪器研制领域的“蹊径”?带着这些疑问,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吴海龙教授。采访中,吴海龙教授介绍,化学计量学注重分析策略的研究,是分析化学中的“高级医生”。我们希望通过化学计量学研究,设计出“傻瓜”式实用分析仪器,让用户得到最大的便利”。您认为,化学计量学在分析仪器研制方面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相关话题————————————————————化学计量学能给分析仪器带来什么?——访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海龙教授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1216/071983.shtml

  • 【分享】F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方肇伦

    方肇伦,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汉族。1934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定海。195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任东北大学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教授,国际分析化学期刊J.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Talanta, Analytica Chimica Acta,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J.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析仪器》等十余种学术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流动分析、原子光谱分析及微芯片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联用技术。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在有关领域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二部,中文专著、译著五部。代表作有《Flow Injection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微流控分析芯片》等。他在流动注射在线分离浓集、复杂试样的自动化前处理及流动注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分析等重要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因为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他曾获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90年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93年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82年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94年获首届海光分析化学奖。个人简介: 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现任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流动注射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分析化学期刊Lab on a chip, J.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Talanta, Analytica Chimica Acta,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J.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分析仪器》等十余种学术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研究方向: 流动注射分析、微流控芯片分析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就。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微流控芯片分析、流动注射分析、毛细管电泳、原子光谱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在分析仪器微型化、自动化、联用技术,及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等。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在2002年,方肇伦教授作为项目总负责人,联合国内9家科研院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微流控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20299030)的资助。 发表论文\著作: 在有关领域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二部,中文专著、译著五部,其中SCI检出论文与专著80篇(部)。论文的引用次数已超过1000次。他在流动注射在线分离浓集及流动注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分析等重要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为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他曾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年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辽宁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1994年获首届海光分析化学奖。 1.Zhi-Jian Jia, Qun Fang, Zhao-Lun Fang,Bonding of Glass Microfluidic Chips at Room Temperatures,Anal.Chem.2004,76,5597 2.Jian Gao, Xue-Feng Yin, Zhao-Lun Fang, Integration of single cell injection, cell lysis,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constituents on a microfluidic chip, Lab Chip,2004,4,47 3.Qun Fang, Guang-Ming Xu, Zhao-Lun Fang,A high-throughput continuous sample introduction interface for microfluidic chip-bas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ystems ,Aanl. Chem.,2002,74,1223 4.方肇伦,微流控分析芯片,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5.方肇伦,流动注射分析法,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6.Zhao-Lun Fang,Flow Injec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John Wiley & Sons, 1995 7.Zhao-Lun Fang,Flow Injection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John Wiley & Sons, 1993 8.Lei Zhang, Xue-Feng Yin , Zhao-Lun Fang, Negative pressure pinched sample injection for microchip-based electrophoresis, Lab Chip, 2006, 6, 258 9.N. Gao, W-L. Wang, X-L. Zhang, W-R. Jin, X-F. Yin, Z-L. Fang,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analysis for enzyme activity without cytolysis, Anal. Chem., 2006, 78, 3213 10. Zhao-Lun Fang,Microfluidics in China, Anal. Bioanal. Chem.,2005,381,4,807

  • 【转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2002年7月,我国结合认证认可国际国内发展实际,相继成立了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B)、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等三个认可委员会,实现了我国国家认可工作的初步统一。随着认证认可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国际认证认可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员注册工作被明确为认证活动范畴,按照国际组织的要求,需从认可实体中分离出来。国家设立一个认可机构实体,成立一个覆盖认证机构、实验室、检查机构等全部认可制度的委员会,以一个认可机构的名称和标徽开展国家认可工作已经成为大趋势。根据国际国内认证认可形势的发展,国家认监委决定对我国认可组织体系进行调整,成立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英文缩写为:CNAS)在原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作为国家认监委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其宗旨是推进我国合格评定机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等要求加强建设,促进合格评定机构以公正的行为、科学的手段、准确的结果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国际认可组织在贺信中都对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认为认可委员会的工作将更加高度与国际认可界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同时表示,自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在认证认可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效的发展,令国际认证认可界非常钦佩。并相信,中国认可体系结构的发展将会给国际认可论坛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孙大伟主任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强调认可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集中管理认可工作的需要,也是适应认可工作国际发展的需要,此举将有助于认可工作的统一、规范和高效,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认可工作对认证市场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王凤清同志在当选为认可委员会首任主任后,向与会代表致词,并主持了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她分析了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形势,介绍认证认可工作状况,特别是对认可工作进行了深刻剖析,希望新成立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要继承和发扬原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优势,在尽短时间内整合机构,形成合力,争取做到1+1大于2,以提高我国认可机构在国内、国际的形象和地位。同时,也代表首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各位委员向原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委员邓楠、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委员陆燕荪、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委员舒惠国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认监委。在成立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认可委员会章程,确定了全体委员会组成,选举了全体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首届委员由来自政府部门、合格评定机构、合格评定服务对象、合格评定使用方、专业机构与技术专家等利益方的63名委员组成。首届主任委员王凤清,常务副主任孙大伟,副主任郎志正、李怀林、李科浚、童光球、林树青、南存辉,秘书长肖建华。

  •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color=red][b]分析化学发展趋势[/b][/color]来源: internet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第三次变革的基本特点:从采用的手段看,是在综合光、电、热、声和磁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新成就对物质进行纵深分析的科学;从解决的任务看,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仪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家也不能只满足于分析数据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逐步成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近些年来,在全世界科学界和分析化学界开展了“化学正走出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科学”等热烈议论,反映了这次变革的深刻程度。本书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学科(分析)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在美国、前苏联这两个发达国家分析化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八个方面,以论述分析化学整体的发展:

  • 武大分析化学家百岁华诞 中外10位院士共贺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近日发生了一件喜事——中外10位院士共贺著名分析化学家曾云鹗先生的百岁生日。  这10位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董绍俊、俞汝勤、姚守拙、陈洪渊、张玉奎、江桂斌、杨秀荣、张俐娜,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乐晓春。他们或当面为老先生祝寿,或专门发送了贺词。 满头华发的曾云鹗,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显得十分精神。他将大家的祝福一一笑纳,把学生送的花束一直抱在怀里。虽因行动不便没在大会上发言,但老人家坐在轮椅上全程出席了活动。http://alumni.whu.edu.cn/_mediafile/whu_news/2014/10/23/54gs0541vk.jpg 武汉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黄泰岩致辞,高度评价曾云鹗对我校及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为教育事业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并送上美好祝福。 张俐娜深情回顾了曾云鹗的学术人生和立德树人的崇高风范,并谈到,曾老以精深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为人风范、真挚的爱国情怀,勉励青年,提携后学,令人敬佩,其崇高师德师风为后学垂范。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卢昌宁指出,作为珞珈山下的世纪老人,曾云鹗历经风雨沧桑,为我校化学学科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智慧和心血。他的大师风范、为人为学,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典范,是武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解孝林教授,曾云鹗的学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新祥教授,曾云鹗的女儿曾祥生等分别发言。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及曾云鹗的同事、朋友等,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先生百岁华诞的深情祝福。  曾云鹗1915年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是我国老一辈化学家和分析化学家。他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阿里马林院士,1957年获莫斯科大学化学副博士 学位,回国后被聘为武大化学系教授。1979年,曾云鹗教授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对我国稀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老先生80岁时还在带博士研究生。当年的学生说,老人80岁时每周仍至少到实验室两次,博士论文细到标点都帮助修改。成为学界经典的《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就是他主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对我国稀土分析和稀土化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曾云鹗一辈子研究的稀土,对中国有何意义?据了解,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大幅度提高其他 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我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市 场供应。

  • 【转帖】中科院院士高鸿教授---西大化学系的领头人

    中科院院士高鸿教授---西大化学系的领头人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高先生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高先生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高先生还为我国科学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在学术界声望高,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构多次聘任他兼各种学术职务。他于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他长期(1981-1992年)担任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高鸿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着无私奉献。

  • CFDA加入国际联盟委员会

    经国务院批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于2015年6月正式加入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临时阶段管理委员会,并参加相关工作。   联盟是一个定位在各国药品监管机构首脑层面的全新国际合作机制,目的是在充分利用和指导现有国际合作行动的基础上,加强战略规划,创新监管手段,提高国际合作的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推动药品监管合作,针对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推动监管机制趋同化,并为各国药品监管机构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目前,联盟临时阶段管理委员会中有中国、加拿大、爱尔兰、美国、巴西、欧盟、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南非、英国等13国和地区药品监管机构。  正式加入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临时阶段管理委员会,有助于总局学习借鉴国际药品监管成功经验,了解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提升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药品监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总局进一步在多边外交平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力争用好多边资源,并在关注的战略优先领域开展监管合作,为我国争取更多利益。【普及知识】 2014年11月20日-21日,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临时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临时管理委员会章程》,标志着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的诞生。联盟临时管理委员会的22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药品监管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是在现有国际合作行动基础上,由联盟成员共同进行战略规划,分享知识、信息和经验,创新监管手段;通过合作,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并为各国药品监管机构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联盟目前处于规划阶段,由中国、加拿大、爱尔兰、美国、巴西、欧盟等13个国家药品监管机构组成联盟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统筹联盟在临时阶段的相关工作。  此次联盟临时管理委员会除通过了《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临时管理委会章程》外,还讨论了秘书处工作、项目进展和展望等主要议题。对国际合作行动的汇总及规划、与其它国际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联盟成员之间的快速信息共享、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GMP)检查、仿制药监管等联盟临时阶段相关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检查。  联盟成员22个是: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德国、法国、韩国、荷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南非、尼日利亚、欧盟、日本、瑞典、瑞士、新加坡、新西兰、意大利、英国、中国、世界卫生组织  13个管理委员会核心成员是:爱尔兰、澳大利亚、巴西、荷兰、加拿大、美国、南非、欧盟、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国、中国

  • 【分享】ECHA将为新BPD法规组建专门委员会

    2010年酝酿已久的欧洲新生物杀灭产品法规(取代旧BPD指令)即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完成法案终审。日前,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为这项新法案拟定了自身的责任计划。ECHA预计在2013年启动新的及低风险生物杀灭产品审批工作;2017年起则预备完全接管整个欧盟地区的生物杀灭产品审批。 ECHA在工作计划中提到预备组建一个专门的生物杀灭产品委员会(BPC),建议每个欧盟成员国派出一名代表进入BPC委员会。BPC委员会负责从以下方面为ECHA提供指导意见: • 定期审批活性物质的申请 • 鉴定可替代淘汰物质的候选活性物质 • 生物杀灭产品的授权申请 ECHA指示,BPC委员会应在新生物杀灭产品法规生效后即刻成立。这份工作计划拟定了未来3年的生物杀灭产品管理规划,2012年ECHA预计投入540万欧元管理生物杀灭剂活性物质,2013年这笔预算将增加到1360万欧,2014年增加到1540万欧。 ECHA的申诉董事会(Board ofAppeal)有权审议任何关于生物杀灭产品审批方面的ECHA行政决定。ECHA的联络小组会在新法规生效后迅速展开提高法规认识的宣传活动,并针对新法规波及的特定行业作特别法规宣传。此外,ECHA还将在联合国OECD经合组织的生物杀灭剂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欧盟委员会正在起草的一项欧盟法规事前知情制度(PIC)将授予ECHA更大的生物杀灭产品管理干预权利。PIC制度可在2014年前变为现实。• 新生物杀灭产品法规工作计划草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