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

仪器信息网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专题为您整合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话题讨论。

专访中国科大熊伟教授相关的论坛

  • 【转帖】地震使自然保护区受损 大熊猫野生种群面临三大威胁

    中国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总工程师严旬日前表示,汶川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森林大面积损毁,使大熊猫主要分布区内1400多只野生大熊猫面临栖息地损毁、食源和水源受到影响和“生殖孤岛”三方面威胁。  中国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于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岷山大部、邛崃山北部和秦岭南部,该区域内共有野生大熊猫1400多只,约占整个野生种群的88%。在地震中,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8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被彻底毁坏。与震中汶川相距仅250公里的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也损毁严重,栖息在该保护区境内的102只大熊猫生存状况不明。  严旬介绍,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和森林大面积损毁,使很多大熊猫居住的洞穴受损或坍塌,栖息环境受损严重;同时,熊猫赖以生存的一部分箭竹被埋没和砸毁,保护区内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威胁到熊猫的健康;大面积、大区域的山体垮塌,还给熊猫的迁移造成自然阻隔,形成“生殖孤岛”,可能加剧大熊猫濒危状况。

  • 【分享】我国首次绘制完成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 据介绍,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有染色体21对,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 这项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参与。 研究结果还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和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已经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中,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还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 据悉,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的层面上为大熊猫的保护、疾病监控及其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 棕色大熊猫走红 体色变化原因还未知

    棕色大熊猫走红 体色变化原因还未知

    棕色大熊猫走红 体色变化原因还未知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一向以黑白两色示人,但也有罕见的例外。8月6日,陕西省周至县大熊猫保护区内发现了一只6岁雄性大熊猫,正常大熊猫黑色毛发的部位在它身上却变成了棕色。饲养员表示,这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由于某种基因突变,有些大熊猫会呈现出棕色或褐色,如同穿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图中的棕色大熊猫名字叫“七仔”,当时它才2个月大。2009年11月,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员工在秦岭山脉中发现了七仔。与众不同的颜色使它很容易同另外几只幼崽区分开来。在被发现的时候,年幼的七仔体重只有2公斤,力量弱小甚至不能自己走动,它的眼睛也没有睁开。为了进行更好的保护,它和母亲以及其他幼崽都被小心翼翼地捕捉起来,重新安置在陕西省的熊猫保护区中。从被送到保护区以后,七仔的发育情况良好,如今已经达到了健康成年个体的体重。保护中心的研究者计划在明年让七仔进行繁殖,但它的后代是否还会继承它独特的皮毛颜色,目前还不得而知。科学家还没有确切地了解大熊猫体色变化的原因。第一只棕色大熊猫名叫“丹丹”,同样发现自佛坪地区。丹丹被送到了大熊猫研究中心后,与普通的黑白色大熊猫进行交配,并最终生下了3只正常颜色的后代,不过都不幸夭折。尽管七仔看起来十分健壮,但实际上大熊猫的幼崽死亡率很高。考虑到秦岭山区大熊猫孤立种群的规模很小(估计为200只到300只),科学家推测近亲繁殖可能是棕色大熊猫出现的原因。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大部分生活在秦岭的大熊猫身上已经混杂了一些棕色的皮毛。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1/201401020632_486334_2231913_3.jpg

  • 【新闻评选】2009年度“业内专家”类专访优秀稿件评选---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参与有奖)

    “人物专访”栏目是仪器信息网的品牌栏目之一,以结合社会热点及时报道为中国仪器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人物为宗旨,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采访百余位业内知名专家、仪器厂商负责人,以其专业性、独特性深得读者喜爱。人物专访: http://www.instrument.com.cn/interview/为了让人物专访栏目做的更加精彩,特开展一期专栏优秀文章评选活动,请您在如下稿件中,选出您认为优秀的1-3篇文章,请做简要文字说明([B][color=#DC143C]参与调查的奖励10个积分[/color][/B]);同时,诚挚地希望您对该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回帖格式:[B]我认为优秀的文章是:我选的理由:(不少于20字)我对人物专访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B]==========================================================[I][B]以下为“业内专家”类专访优秀稿件(11篇)[/B][/I]1、“中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开拓者”——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牟世芬研究员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1110/035633.shtml2、中国环境光学仪器正在崛起——访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研究员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1015/035004.shtml3、本草物质组计划:给中药“一本护照”——访“本草物质组”提出者梁鑫淼研究员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921/034533.shtml4、打造中国检验认证的“航空母舰”——访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CTC)常务副主任马振珠教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819/033679.shtml5、得标准者行天下——访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朱玉华教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727/033186.shtml6、食品感官分析:传统技术焕发新的光芒——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感官分析实验室赵镭博士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706/032767.shtml7、发展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需循序渐进——访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张德添教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623/032528.shtml8、国产TOC分析仪之路 任重道远——访烟台大学环保仪器研究所总工徐滋秋教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414/031231.shtml9、“做中国的飞行时间质谱仪”——访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周振研究员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401/031061.shtml10、致力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访国家质检总局食品专业首席研究员庞国芳院士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303/030594.shtml11、前景广阔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技术——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90224/030497.shtml

  • 质谱技术、市场“大扫描”——《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质谱技术、市场“大扫描”——《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质谱仪摆脱了“贵族仪器”的身份,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质谱仪也成为分析仪器中最受关注的仪器。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关注质谱技术、质谱公司以及质谱人。 过去六年间,我们共撰写质谱相关专访19篇,二三十名与质谱相关的人物走入我们的专访中,其中既有国际质谱大师Cooks教授,也有海归质谱创业者周振博士、朱一心先生;既有国际知名质谱供应商布鲁克、AB SCIEX,又有国内质谱先锋东西分析、质谱新秀力可……,他们让我们了解质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在此,我将回顾人物们的精彩观点,也是对《人物专访》质谱系列采访的一个总结。中国质谱再出发 何时“突出重围” 国内质谱制造商及其产品公司名称类型型号上市时间东西分析单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2006年普析通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M62009年舜宇恒平在线过程质谱仪SHP8400pms2009年聚光科技便携式气质联用仪Mars-4002010年禾信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2010年东西分析车载式气质联用仪GC-MS31102010年聚光科技台式离子阱气质联用仪Mars-61002011年毅新兴业(与英国科学仪器公司合作)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Clin-TOF2011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 68002012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液质联用仪LC-MS 10002012年天瑞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2000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1年部分质谱立项项目序号项目名称牵头单位经费1新型高分辨杂化质谱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开发昆山禾信质谱技术有限公司6581万元2基于质谱技术的全组分痕量重金属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449万元3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align=cent

  • 旅日大熊猫“香香”

    旅日大熊猫“香香”在日本生活5年多后回到中国。[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20604258752_9924_1642069_3.png[/img]

  • 共同欣赏大熊猫

    美国华盛顿动物园为旅美大熊猫“美香”一家举办告别派对。[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021102145918_4392_1642069_3.png[/img]

  • 那些年,我们一起“聊”质谱——《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那些年,我们一起“聊”质谱——《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回顾  【编者按】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质谱仪摆脱了“贵族仪器”的身份,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质谱仪也成为分析仪器中最受关注的仪器。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自2005年创立以来,一直关注质谱技术、质谱公司以及质谱人。  过去六年间,我们共撰写质谱相关专访19篇,二三十名与质谱相关的人物走入我们的专访中,其中既有国际质谱大师Cooks教授,也有海归质谱创业者周振博士、朱一心先生;既有国际知名质谱供应商布鲁克、AB SCIEX,又有国内质谱先锋东西分析、质谱新秀力可……,他们让我们了解质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在此,我将回顾人物们的精彩观点,也是对《人物专访》质谱系列专访的一个总结。  中国质谱再出发 何时“突出重围”  说起质谱,就不得不先说说中国质谱。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进口的各类质谱仪的数量达6000余台。然而如此庞大的市场上却鲜有中国厂家的身影,技术上的差距是主要原因。据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选培先生介绍,“我国质谱仪的发展始于1959年,当时苏联援助筹建北京分析仪器厂(简称北分厂),而其主导产品就是质谱计,当时北分厂总共生产了数十台磁式质谱。1965年以后的十来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与质谱相关的生产科研全部陷于停顿状态,而此时,世界上质谱技术的发展异常活跃,特别是色质联用技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但通过引进发现,当时我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从此以后,大量的国外质谱产品开始涌入中国。”http://bimg.instrument.com.cn/lib/editor/UploadFile/20127/2012724111145678.jpg中国分析仪器工业的奠基人朱良漪先生和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选培先生一起揭开中国首台商用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的面纱  至此,中国质谱的首次“突围”以失败告终,而中国质谱的再出发时间则来到了二十一世纪。2006年,中国仪器界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东西分析推出国产首台商用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打破了中国在实验室质谱仪市场上近三十年的沉寂,由此吹响了中国质谱再出发的号角。随后,普析通用、舜宇恒平、聚光科技、禾信、毅新兴业、天瑞仪器等一批国内厂商也先后加入到中国质谱队伍中,产品种类也从单四极杆拓展到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从实验室台式质谱拓展到在线、车载、便携式质谱。(详细情况见表一)表一:国内质谱制造商及其产品公司名称类型型号上市时间东西分析单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31002006年普析通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M62009年舜宇恒平在线过程质谱仪SHP8400pms2009年聚光科技便携式气质联用仪Mars-4002010年禾信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2010年东西分析车载式气质联用仪GC-MS31102010年聚光科技台式离子阱气质联用仪Mars-61002011年毅新兴业(与英国科学仪器公司合作)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仪Clin-TOF2011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 68002012年天瑞仪器单四极杆液质联用仪LC-MS 10002012年天瑞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20002012年  在表一所列的国产质谱产品中,东西分析的GC-MS3100、聚光科技的Mars-400、禾信的SPAMS 05等产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GC-MS3100标志着中国质谱的再次出发,并且由于她的推出,国外仪器公司的相关产品不得不降低价格;据东西分析项目经理苏岩松先生介绍,目前该产品已经销

  • 共同欣赏大熊猫

    欣赏大熊猫![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130509313691_9979_1642069_3.png[/img]

  • 【转帖】韩国大学教授研究孙氏族谱 称孙中山有韩国血统

    [size=4][color=#DC143C][B]非常欣赏happy姐说的:珍惜生命,远离韩剧。请看下面这则新闻。另韩国外交通商部申请让中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大家说中国该不该答应? [/B][/color][/size] 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经过对孙氏家族族谱仔细发掘研究,包括对中国姓氏文化古籍的研究,已经发现中国伟大革命先驱——中国人孙中山,实际上身上流的是韩国的血。 孙氏起源于韩国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表示,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 ,生活在朝鲜最南端、今天的济州岛附近的古朝鲜人,曾组成军队为周朝作战。其中一部分由于战功显赫,被周文王封于孙(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其首领称为孙伯,即孙国首领之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孙氏,周文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孙,子孙因以为氏。”《翠亨孙氏家谱》二修一卷载:“吾姓系出周孙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由此证明,孙氏起源于韩国。 孙家古籍有朝鲜字 朴芬庆称,根据对广东孙氏家族聚居遗址的调查,可以认为,孙氏家族的生活带有明显的朝鲜色彩,不属于中国本土文化。在原始的孙氏家族古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古朝鲜文字转化的外来字,充分说明孙中山具有韩国血统。《朝鲜日报》记者正在对这一重大发现进行跟踪报道,预计今年年底将写成关于孙氏家族起源真相的系列书籍。关于孙中山祖先从韩国迁往中国的考古纪录片的拍摄也在计划之中。 ●韩国研究“成果”选摘 ●西施是韩国人。 ●李时珍是韩国人。 ●姚明是韩国人后裔。 ●毛泽东是韩国人后裔。 ●熊猫的故乡发源地在韩国。 ●“端午”起源于韩国,为其申遗。 ●佛教创始人、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人的释迦牟尼是韩国人。 ●韩医针灸为国际标准,“超过中国,证明了韩医的优秀性”。 ●在其新版的万元纸币上印着中国古代天文发明“浑天仪”,称是其发明,为“国宝”。(东方网-新快报 何振涛 杜克)

  • 大熊猫“奂彩”离世

    大熊猫“奂彩”离世,死因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60516438627_6893_1642069_3.png[/img]

  • 对话主流质谱厂家,获悉最新质谱前沿技术——ASMS 2011系列专访

    由美国质谱学会(ASMS)主办的第59届美国质谱学术交流会于2011年6月5日-9日在美国丹佛市召开,仪器信息网编辑亲临现场。在此次质谱界大腕云集的会议现场,本网编辑现场采访了力可、岛津、Advion BioSciences、布鲁克、IonSense、安捷伦六家公司的相关人员,就各家质谱新品、质谱技术发展前景、质谱市场等进行了探讨。  力可:质谱领域的“后起之秀”——访力可公司亚太及非洲区域副总裁庄皓谨(John Hawkins)先生  美国力可公司(LECO)在金属工业分析领域尤其是元素分析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打产品有碳硫分析仪、氧氮分析仪以及氢分析仪等。力可公司在70年代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据力可公司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销售超过4000台设备。近年来力可公司大力向质谱领域扩展,虽然目前力可公司在这方面还是一个新“玩家”,但是推出的产品极具特色和冲击力,其最新产品飞行时间质谱仪在Pittcon 2011展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三重四极质谱需求大增 岛津意在以速度取胜——访岛津美国分公司Scott A. Kuzdzal先生和岛津公司飯田顺子博士  Scott A. Kuzdzal博士预计在很短的时间内,三重四极杆质谱的需求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在各类质谱市场中成为份额最大的一部分;与去年同期相比,三重四极杆质谱的市场竞争不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都将加剧,应用领域持续扩大,例如越来越多的质谱仪器应用于临床领域;很多质谱厂商的重点也会放在UHPLC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上。岛津公司是质谱类产品主要供应商之一,去年岛津首次推出了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是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  质谱NanoMate离子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访美国Advion BioSciences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康奈尔大学Jack Henion教授  Advion BioServices是康奈尔大学Jack Henion教授1993年创办的公司,当时主要业务是CRO(医药外包)服务,即专门向制药公司提供LC及LCMS分析服务。在2002年,Advion推出了NanoMate芯片纳升电喷雾电离源(chip-based nanoelectrospray ion source)。NanoMate集馏分收集和芯片电喷雾技术于一体,把质谱和液相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为分析复杂样品提供更多的信息。结合FTMS、Orbitrap 或是TOF等高分辨率的质谱技术,NanoMate特别适合蛋白质鉴定、药物分析、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等涉及复杂基质和分析物的研究。布鲁克、IonSense、安捷伦的专访随后发布,请密切关注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http://www.instrument.com.cn/interview/

  • 中国科大张斗国教授团队在单个纳米尺度物体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张斗国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矢量光场调控原理的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将该滤波器件安装于传统无标记光学显微镜的出射端,它可以对出射光场的背景噪声进行高效抑制,进而采集到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光学显微图像。研究成果以“Cascaded momentum-space-polarization filters enable label-free black-field microscopy for single nanoparticles analysis”为题在线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align=center][img=,600,174]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8c3b2c4-6d3d-4349-b5d2-5c096ac0f32f.jpg[/img][/align]单纳米级物质的无标记光学成像对于各种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研究极为重要。其中一个核心挑战是背景强度远远大于单个纳米物体的散射光强度。在这里提出了一种由级联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组成的光学模块,它可以进行矢量场调制,阻挡大部分背景场,使背景几乎变黑;相反,只有一小部分散射被阻挡,从而明显提高成像对比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斗国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它可在动量空间进行矢量场偏振调控,大幅度过滤、抑制各类背景噪声,只有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光散射信号能透过该滤波器件,被探测器采集到,从而实现了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成像探测。[align=center][img=,500,508]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b5f63213-6cee-41d0-8519-3a9bc7fc69aa.jpg[/img][/align]作为一种应用展示,该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被加载到传统全内反射显微镜(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croscopy, TIRM)的出射端,用于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成像与传感。加载该滤波器后,TIRM被转化为黑场光学显微镜(Black field microscopy (BFM),相对于常规的无标记暗场光学显微镜,BFM具有更低(更黑)背景噪音,更高探测灵敏度)。BFM可以实时记录了此变化过程,证明BFM可应用于单个纳米颗粒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记录,为实时探测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物性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探测提供了新型光子学技术。该动量空间滤波器件的突出特点是:在不改变显微镜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它可以使常规的无标记光学显微镜,如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TIRM等近场光学显微镜,具有黑场成像功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其对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的探测灵敏度。本研究工作所发展黑场显微镜为单个纳米颗粒的分析提供了新平台,有望在生物学、物理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科技厅、唐仲英基金会等项目经费的支持。相关样品制作工艺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的仪器支持与技术支撑。[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转帖】教授的裸体教育

    2006年9月27日新华网首页社会频道滚动新闻栏目引自扬子晚报消息:江苏技术师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最近一次“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据介绍,9月14日国内首家“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常州揭牌成立,“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编号为05BF035的国家年度课题。2005年9月30日课题立项2006年3月启动,课题资金投入预计103万元,莫教授还做了数万言的开题报告,这次56岁的莫教授为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挑战禁忌的“裸体版”的言传身教颇令人惊诧。   对莫教授的惊天一脱人们褒贬不一,有的说莫教授裸教冲破人性禁区的教育方式颠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要载入史册的,有的说莫教授全裸授课让人害臊是亵渎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本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著名艺术史论家也是本课题的负责人陈醉先生表示“作为教育者来说,主要还是应该是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教会一种具体的技巧”,文化部有关机构的官员对“裸体教学”的“奇思妙想”被赤裸裸搬到教学中也持不赞同的态度。   是否研究人体艺术就得教授脱光腚?我国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917年在上海美专举办的学生毕业成绩展览中陈列人体习作素描曾触发了“裸体模特风波”,刘海粟当时被斥为“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人体模特儿与裸体艺术就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后来的阶级斗争时代,人体都被草绿色蓝色裹的死死的。现在则今非昔比了,喝酒用大碗了搞破**鞋没人管了,裸更是简直成了国人的一剂猛药,比如想出名的秀臀秀乳沟还有下体写真镶镜框展览的,想出书的闹市裸奔,排电影电视的半裸床上戏全**裸**裸替的,让人眼球疲劳和反胃。只是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上**访**告**状的也裸起来,我也不知道裸的作用裸的张力和引力咋就这么大!   莫教授以近耳顺之年也裸教了,他“很激动,完全一副忘我的境界,说着说着就解开了衣带,赤露着身体站在讲台中央的位置”,“此时画室里挤满了三十多人,画室外还围着很多看稀奇的大学生”。从照片上看莫教授果然艺术,长发一束轻披右肩,他老人家光着腚很自豪地说他的“虎背熊腰”也是因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劳动经历而在身体上烙下的“历史印迹”、“可以反映我那个时代的特点”。还说:“我的情绪可以反映在自己的身体上,只要一上火一着急,大腿就会起疙瘩。”看来莫教授身边除了男女学生还立一老头和坐一老太模特,模特木然立或和衣呆坐教授倒先裸了,讲大腿鸡皮疙瘩内裤脱了露阴做甚又不是那东东长了疙瘩,展示虎背熊腰脱光膀子也就够了又何必光腚。   我们不知在场的年轻学子有何心理感受,但消息说莫教授“裸体教学”的过程前后持续近一个小时,面对老师“惊世骇俗”的表现,大多同学表情显得十分惊讶和不自然,有的同学低着头侧耳倾听,有的目光呆滞地仰视,有的同学则尴尬地埋头“专注”着地面。谁也不能说裸体不好,人体美是艺术,许久以来女人也不再是老虎。但是,裸是得分场合的,比如在家可裸在澡堂子在产房都需一丝不挂等。也许莫教授会说这是艺术是科研课题,那么照此说来哪位性学大师,讲性科学课程也就可当着众学子的面做**爱演示了。艺术与低俗的分野的界定,在艺术家和民众不会一样,然而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那么就有一个公序良俗问题。你的艺术如果引起他人的不适,比如教授光腚授课,引起男女学生不适,就是不宜的。记得去年某地的一个中学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吃大便,说是行为艺术。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不是用来光腚或吃大便的,教师用自己出格的教学方式如裸教就是强暴学生的意愿,教育是科学不是杂耍,教师裸教只能是出滑稽剧。教学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违背主流社会的价值准绳和公序良俗,在这一点上人体艺术教学并没有“豁免权”。   当我们赞赏人体的美仑美奂时不能不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还有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娜“人体,最能充分、最真诚、不隐蔽地表现人的情欲和内在的精神面貌(不是一切都可以加上裤衩的)”的话语,这是艺术层面上的对人体的赞美和理解,而并不是裸教。我们知道,在公共场所露阴是不被我们的道德伦理做接受的,也是为法律所禁止。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教室虽然还不能说是车站、广场那样的“公共场所”,但绝不是私人场合,教室实际上是与机关、职场一样是一种特定的一定范围的多人的场所,是有公共的属性的,莫教授不过是打了艺术的招牌的擦边球而已。 据报道莫教授家中楼上楼下挂满他的裸体自画像和艺术创作品,我等俗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按教授的年岁或许该是祖父或外祖父级的了,晚辈份的看了您老的玉体该做何想呢?当然这是教授的家事,与我等无关。莫教授认为“全裸授课”、“这种“阳光教育”,能够避免人因为暗地了解性知识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然而,受众能否与莫教授的思维同拍,更况脱的施与与被裸体“强暴”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而且艺术更需要有廉耻之心。   自上世纪初西方人体艺术输入国门,其内涵和意义就非常复杂,一方面被视为洪水猛兽对以服饰礼仪文明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构成巨大冲击和威胁;另一方面又被看作是反封建反传统的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资料,需要全面的收集、整理、甄别、鉴定,其史实需要建构。莫教授的课题是要理性认识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与现状,开展对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思辨与批判,开掘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崭新角度,这无疑是高尚的,只是光着腚大讲鸡皮疙瘩虎背熊腰面对几十个男女子是否走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题呢?

  • POPs专委会主任余刚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余刚教授 当选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align=center][img=image.png,197,27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311/uepic/c089f11c-9ef9-4a57-bd85-c0e49d5523e0.jpg[/img][/align][align=center]余刚教授[/align]余刚,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主编。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b]POPs专委会简介[/b]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POPs专委会)成立于2008年,宗旨是加强国内从事以POPs为代表的新污染物的基础理论、政策法规以及削减控制技术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之间的学术联系,促进与相关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以POPs为代表的新污染物的知识普及,密切科研单位、政府管理机构、企业、公众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履行 POPs 公约以及消除POPs等新污染物提供决策支撑和技术服务。自成立以来,POPs专委会已连续十五年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为优秀分支机构。[来源:POPs论坛][align=right][/align]

  • 【转帖】朱清时谈中国为何无一流大学 称文化比硬件重要(中国青年报)

    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 追求卓越,大学却躲不开平均主义  学术小偷,为什么学校领导却恨不起来  骨干教授要应付的事情太多韩国的浦项科技大学是一所只有十几年建校历史的理工类学校。 学校不大,只有七八个系,2000多名在校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但是师资力量却很雄厚,韩国的浦项钢铁公司出巨资从世界各地聘请一流人才。结果这所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在最近几年《亚洲周刊》评选的亚洲地区理工类高校中,多次名列第一。  “这不正是印证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吗?”很多人分析这所“小”大学成功的原因。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今天,正在参加两会的朱清时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大学要关注硬件建设,所谓的硬件既包括大楼、实验室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一流人才的引进。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硬件层次是建不成一流大学的。  中国科技大学有位年轻的教授,学术上非常优秀。另外一所知名大学开出高价挖人:5000万元的研究经费和很高的薪水。无论是薪水还是条件都要比中科大所能提供的要高得多。这位教授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拒绝了高薪诱惑。他留下的理由很简单:这里的氛围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不少国外知名大学的校长都有这样的共识: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到大学工作,钱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看这所大学能否为一流人才的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  “很多高校的校长都有了相同的认识,那就是要建成一流大学,需要比硬件更深入的东西——就是文化。”朱清时委员说:“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

  • 【讨论】名人做教授!(附:名人教授榜)

    ●2001年2月,牛群被聘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6月,赵本山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2003年11月,主持人水均益担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9月,成龙担任北大影视编导课程的“特座教授”,任期一年。 ●2004年10月,唐国强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4年12月,周星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新片《功夫》时还被聘为人大商学院的兼职教授。 ●2005年1月,张铁林接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聘书。 ●2006年6月30日,曾志伟受聘为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大家发表下意见!~~~~

  • 【问题征集】Waters公司人物专访问题征集---质谱部分

    [size=4][color=#DC143C]仪器信息网将专访Waters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监舒放、市场服务部经理伍小薇,您想对这两位负责人说些什么?如果您的问题很有意义,我们会将这些问题反馈给以上两位负责人。欢迎大家前来提问......[/color][/size]背景介绍:舒放、伍小薇二人具有资深技术背景,目前负责Waters公司大中华区相关市场业务。参与奖励: [color=#DC143C]凡积极参与提问的,将有积分奖励,如果您提的问题被我们在采访中使用到,将有奖励您50个积分哦~机不可失!快来参与吧~[/color]提问格式:Waters公司市场业务两位负责人请问:[color=#DC143C]提问时间:即日起4月27日结束~[/color]另外也欢迎大家针对Waters公司的质谱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地址:[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90417/1843880/]【问题征集】Waters公司人物专访问题征集---质谱部分[/URL]

  • 中国科大等在智能磁共振造影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立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Controlled intracellular self-assembly of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as smart molecular MR contrast agents。该文章报导了一种新型、智能、肿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剂的研制,并在肿瘤模型小鼠上验证了其优异的肿瘤靶向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显像(MRI)是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种功能影像方法,此技术对检测组织坏死、局部缺血及各种病变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临床医学上对疾病早期诊断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造影剂大都为小分子,采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用来装载造影剂以提高生物组织局部的造影剂浓度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基于纳米材料的这类造影剂除了要克服制备方面的技术难度外,还要面对低摄取和靶向难等问题。 继利用梁高林博士发展出的一个独特的缩合反应平台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磁共振造影剂后,该课题组此次与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和南京大学金陵医院合作,成功研制出第二代肿瘤靶向智能磁共振造影剂。该技术把两个用于缩合反应的官能团设计到一个含Gd的磁性小分子上,在肿瘤细胞内的还原剂和高表达的蛋白酶作用下,小分子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多聚体,两亲性的多聚体在肿瘤细胞内自组装成磁性纳米粒子,从而产生大大高于小分子单体的MRI信号。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大博士生曹春艳和中山大学博士生沈莹莹。该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大重要方向项目培育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 【转帖】值得一读: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专访

    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专访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温家宝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专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30日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了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 艾伯茨的专访。卫生部长陈竺、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等在座。《科学》杂志由托马斯• 爱迪生创办于1880年,是目前国际科学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发行最广、最受科学家重视的科学类专业学术期刊。艾伯茨是著名生物化学家,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2008年3月起担任《科学》杂志主编。访谈内容如下:   温家宝:我非常高兴接受这次采访。我想先说两句话:一是如果我不从事政治的话,我也可能成为一位很好的科学家。二是在我从政这几十年当中,一直没有离开过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我认为一位好的领导者,是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的。我今天把您作为朋友,倾心交谈,我们彼此之间都不必拘束,您可以问我问题,我们也可以讨论问题。   艾伯茨:我很高兴今天能来到这里。首先我想对中国的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表示祝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多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成果。最近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介绍中国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不仅减少了棉花杀虫剂的使用,而且也减少了附近其它农作物杀虫剂的用量。   温家宝:在10年前没有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时候,棉铃虫泡在农药里都死不掉。自从我们实施了棉花转基因工程后,棉花不仅抗虫害能力增强,而且产量也提高了。因此,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   艾伯茨:我祝贺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曾经联合一些科学院和研究机构,试图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农业领域。您知道,转基因作物在欧洲遭到强烈抵制,从而影响这一重要技术在非洲广泛应用。   温家宝:不要把转基因这种科学同贸易壁垒联系在一起,那就会阻挡科学的发展。

  • 【讨论】2006中国10大生猛教授。

    1. “学术超男”——易中天 在2006年的学术界和出版界,“易中天现象”无疑是道亮丽的风景。由于绘声绘色地将汉朝、三国的历史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一炮而红,并且还有一大帮老中青少人群成为了“易迷”,受到疯狂追捧。借着这股气势,《易中天品三国》以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招标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册首印,版税14%,三年内保证该书发行不低于20万册”的条款中标。假如该书每本25元,版税就是3.5元,55万册的版税就是200万之巨。 不过,易中天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在学术被娱乐化的同时,当然也要顺应娱乐产业的规律,娱乐产业就是要制造明星,就是“赢家通吃”,易中天何错之有? 2. “哭穷教授”——阿忆 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北大副教授,著名主持人阿忆在节目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这本来和北大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网友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他们炮轰阿忆“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转而,网民开始指责其作为教师“整天主持电视节目,做电视节目嘉宾,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阿忆决定反击。他把这些人称为“无脑人”,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向他们列出了自己在北大的收支,结果是“入不敷出”。阿忆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能不能活下去?新浪网将这篇文章顶到头条,标题赫然改成“一位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随后,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高校教师的真实收入。 在目前高校腐败、教育高收费令人深恶痛绝的形势下,阿忆坐拥300万豪宅,但依然“勇敢地”跳出来揭示高校教师收入的另一面而搅起一淌混水,不可不说非常生猛。 3. “弃龙教授”——吴友富 作为炎黄子孙,国人一向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今年11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的一番“弃龙”高论,却让举世惊诧。吴友富认为,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因此,“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故而,吴教授“大胆”提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也就是说,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 对于中国龙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吴友富教授却敢于从国外人的感受角度提出异议,可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确实有够生猛。

  • 【资料】离子色谱 独领风骚三十载——戴安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平先生专访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03302]À ë ×Ó É « Æ × ¶ À Á ìç É §È ý Ê Ô Ø ¡ ª ¡ ª ´ ÷°² Ö Ð ¹ úÓ Ð Ï Þ ¹ « Ë ¾ ×Ü ¾ À í¶ Å Æ ½ Ï È É úרà [/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03302][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 独领风骚三十载——戴安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平先生专访[/url]

  • Lab Manager专访糖链研究大牛Linhardt教授

    Lab Manager专访糖链研究大牛Linhardt教授

    2017年9月,Lab Manager杂志采访了糖生物学泰斗Robert J. Linhardt教授。小编原篇照搬采访资料,转载如下。[img=,640,36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9/201709221430_01_2154612_3.jpg[/img][b]Professor Robert J. Linhardt[/b][color=#333333] received his PhD in chemistry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1979 and did postdoctoral studies at MIT. He is the Anne and John Broadbent Jr. ’59 Senior Constellation Chair in Biocatalysis 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a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glycoscience and he is an expert on glycosaminoglycans. He has received multiple honors, including the ACS Isbell, Hudson, and Wolfrom Awards the Volwiler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 and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10. Dr. Linhardt is a fellow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holds over 50 patents, and has authored over 800 research articles.[/color][b]Q: What does your lab do?A:[/b] We’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the analysis of carbohydrates, particularly charged carbohydrates. There are a lot of big names for them—but some examples are heparin, which is a drug, and chondroitin sulfate, which is also a drug. We are very experienced in analyzing these types of carbohydrates.[b]Q: How did your lab get involved in CE-MS?A:[/b] A lot of my colleagues work on proteomics while we’re more interested in glycomics, so glycan analysis. With proteomics, there are really good separation methods for peptides that are HPLC -based, so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s not as important, but there is some potential there as well to do proteomics using CE or CE-MS. With carbohydrates, though, they’re very hydrophilic and often they’re very charged. The carbohydrates we work with in particular are highly negatively charged. There are limited ways that you can analyze them on columns and most of those ways would require salts. And those are generally not compatible with mass spectrometry. So we began working on CE-MS with colleague—Qiangwei “James” Xia. He’s very skilled and runs a company called CMP Scientific, which is a small start-up in Brooklyn, New York. developed something that I think is really important in this area, which is the CE-MS interface.[b]Q: Why is the interface so important?A:[/b] Before this interface,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interfa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mass spectrometry. We can us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dely to do analysis of glycans, and we think it’s a profoundly important technique because, again, carbohydrates don’t work very well in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like HPLC. Separations are not very good and you have very restrictive conditions. But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e don’t have a packing material so w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partition or binding to a column and then releasing, we’re just separating carbohydrates based on their migration times from an open capillary. We think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s an excellent way , but until we had a CE-MS interface that worked, we were unable to do these types of experiments. We could separate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but then we couldn’t really analyze what we had separated. So we basically had to first make standards, and then we would use these standar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to just do the separations and use co-injection or spiking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what was eluted. An online CE-MS technique was really challenging until we had a good interface.[b]Q: How has working with the interface gone so far?A:[/b] We used the interface at CMP Scientific and found that it worked really well for glycan analysis for the types of glycans we work with. Using the interface, we were able to separate by two primary methods used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 and then we used a simple mass spec method on the separated analytes that relies on an LTQ Orbitrap mass spectrometer that’s available in almost any analytical lab nowadays. We were able to get really good data with interface with both separation methods. So in glycan analysis, we think this type of approach is good. I know James is also interested in peptide analysis, and he thinks would work well there also. We knew that both CE and mass spectrometry worked well for us, but once we saw an interface that worked and used it, we were able to apply it and answer some really major questions.[b]Q: What is your lab currently working on with CE-MS?A:[/b] We’re looking at analysis of biological samples like urine or plasma using this type of CE-MS method. Its advantages over HPLC are that it takes less sample prep requires smaller sample size, and the columns don’t really clog the same way that HPLC columns would because there’s no packing to these columns they’re open capillary. We’re working with a colleague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Jon Amster, and he was able to get an R21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hat we’re coinvestigators on. We’re now using CE-MS there on some samples that we’ve prepared to try to do rapid analysis of either biological fluids or drug products. We’re trying to optimize the mass spec side of the interface now, since the CE side is pretty good.[b]Q: What are some of the key trends in CE-MS?A:[/b] CE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ertainly not widely used by clinical chemists. It’s more of a niche technology, but it has some advantages over HPLC, which is the mostly widely used separation method. Certainly a lot of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is used right now in both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by clinical chemists. Why we like CE is its resolution is higher than HPLC and LC, and it can be faster. Why there are some issues about it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linical chemistry groups is that, first of all, they don’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ince they have less experience, they go with what they know, which is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instead of CE-MS. There’s some variability in the time it takes an analyte to go through a CE separation, and that variability makes clinical chemists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tists worry about using this technology. But when it’s linked to MS, the migration time variability is less of a problem because MS can measure exactly what’s coming out at what moment. That removes on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 The idea would be to get into core laboratories. My colleague at CMP Scientific would love to sell the interface and hopefully promote the use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mass spectrometry in both the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 industries and also in clinical chemistry labs.[b]Q: What other applications of CE-MS do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or promising?A:[/b] Certainly the glycan analysis is something I’m interested in. Most biotherapeutics today are things like antibodies or recombinant proteins that are glycosylates, so they’re glycoproteins. It’s important to know the glycan component of those products in both the biotech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In clinical chemistry, they realize that metabolomics and proteomics are really important. Right now, the throughput is pretty low because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do these analyses. If they had an interface that gave them a faster analytical time, then it would just be a question of processing the data faster. So I think that CE-MS will provide shorter run times than HPLC and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It’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b]Q: Where do you see the technology going in the distant future?A:[/b] We develop a lot of new analytical technology in the glycan area. In the distant future, a lot of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laboratory-on-a-chip analysis. You can do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n a chip, on a very small device—so you can miniaturize it. The problem right now is that we can’t miniaturize the mass spectrometer, but people are working on this. NASA is interested in putting mass spectrometers in probes that are landing on Mars or other planets, so I think as miniaturiz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takes place, there is potential there in the distant future of having laboratory-on-a-chip that can do this type of analysis. In the not-so-distant future, people are resistant to trying new technology, but I’m sure they’ll find problems that they can solve using this method that they can’t solve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b]Q: What do you enjoy most about working with CE-MS?A:[/b] I always like to answer really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the technology allows us to answer some questions that we couldn’t answer otherwise. I also like to learn from people who design instrumentation and interfaces—the mechanical parts—since, by training, I’m a chemist. I know the chemistry and separations really well, but I’m always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people who know the instrumentation as well because I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that’s always exciting. I always want what we do to move out into the real world. We’re hoping that these types of technologies get applied where they can help people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help develop new products in the pharmaceutical or biotech industries.[b]Q: Any advice for those new to CE-MS or thinking of adding it to their labs?A:[/b] It’s not that different, with this interface, from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If they have experience with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putting in CEMS doesn’t require very much additional learning. It’s not a big learning curve, and a lot of that learning curve has probably been achieved in developing this CE-MS interface at CMP Scientific. There are other interfaces out there as well, but this one we just believe works really well and it’s pretty simple.Categories: Ask the ExpertTags: Electrophoresis, Mass Spectrometers, mass spectrometry, Product Resource: Resources, Capillary Electophoresis臻汇医药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CE-MS联用技术,是美国CMP Scientific公司在中国总代理,关于CE-MS联用系统及相关资料,欢迎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您也可以直接发送邮件到yh_biochem@163.com索取相关产品资料及相关论文。[img=,690,487]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9/201709221434_01_2154612_3.jpg[/img]

  • 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正式揭牌,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冷冻电镜设施中心

    2018年11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揭牌仪式在南科大生物楼举行。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冷冻电镜技术开创者之一Richard Hendersen,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蔡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等出席仪式。[align=center][img=1.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83644de-356d-4e5f-9341-72a1a5e4725a.jpg[/img][/align][align=center]揭牌仪式现场[/align]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是深圳市政府出资、我校牵头建设的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平台,旨在支撑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南方在生物医药、精准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升级。南科大冷冻电镜实验室拟安装300千伏冷冻电镜6台,200千伏冷冻电镜2台,120千伏电镜2台,共计10台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它71台/套相关辅助仪器和样品制备设备,全部建成后,将是我国配套最齐全、最先进的冷冻电镜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项目一期的2台300kv冷冻电子显微镜已经完成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冷冻电镜技术改变了许多生物领域的研究方式,使得诸多研究能够快速取得重大突破。冷冻电镜技术已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利器,这项技术克服了生物分子结构解析中的许多难点,被诺贝尔奖官方称为“使得生物化学进入一个新时代”。[align=center][img=2.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a1b61e0-a88d-4542-9e00-fb3cdc96a122.jpg[/img][/align][align=center]陈十一致辞[/align]陈十一在仪式上致辞,他代表南科大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冷冻电镜中心负责人王培毅和工作人员前期的辛勤工作表示肯定。他表示,未来几年,冷冻电镜中心将致力于把基础知识和药物开发结合起来,在深圳的工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南科大将以此为契机,秉承和发扬“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为深圳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align=center][img=3.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7b55b90-20aa-4b77-85b2-0fddf9d79466.jpg[/img][/align][align=center]Richard Henderson致辞[/align]Richard Henderson在致辞中对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的落成表示祝贺,并表示为这个优秀的冷冻电镜中心的建立感到由衷高兴。他指出,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落成之后,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三个冷冻电镜中心之一,另外两个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目前,世界上大概有100个类似的研究机构,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落成之后,其研究能力将会达到全球的前5%,对相关科研领域的研究产生更大的影响。[align=center][img=4.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24b4e7f-e049-43a5-8cb4-e08283ee6ed4.jpg[/img][/align][align=center]蔡羽致辞[/align]蔡羽表示,南科大冷冻电镜中心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研设施,填补了深圳市、广东省、中国南方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市及地区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支撑平台,希望冷冻电镜中心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及进一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随后,冷冻电镜中心负责人王培毅、Richard Henderson、蔡羽、隋森芳共同为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揭牌。Thermofisher Scientific亚太区材料与科学事业部总经理Marc Peeters、Thermofisher Scientific公司代表Jonathan Jing、中国航天科工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崔玉平、中国国际金融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十游也在仪式上致辞。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正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程亦凡,牛津大学教授章佩君等参加了揭牌仪式。冷冻电镜发展国际研讨会也于同日在南科大图书馆111报告厅举行。

  • 潍坊学院副教授被指9篇论文全涉剽窃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吴 金彪字体大小: “9篇论文全部涉嫌抄袭,所谓获奖文章竟然是整段整段剽窃他人的。”近日,潍坊一名读者向本报反映,潍坊学院一名副教授公开发表的9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而被举报者回应,举报人是因利益关系才“胡编乱造”的。13日下午,记者从潍坊学院了解到,举报人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对涉事副教授作出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举报人:别人的论文她换个地名就发表在约记者见面的地方,举报人张女士整理的材料有厚厚的一沓,堆满了桌子,其中就包括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涉嫌剽窃的9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张姓副教授发表的论文大多为系统控制理论方面的文章,专业性比较强,主要发表在《潍坊学院学报》、《微计算机信息》、《山东纺织经济》、《电子质量》等刊物上。很多文章段落与他人先前发表的同类文章“高度一致”,有些段落甚至做到了“一字不差”。核对该副教授在2005年-2009年的9篇文章可以发现,这种“高度一致”现象并非个例,9篇论文几乎每篇都可以找到“原型”。其中5篇为“摘抄”他人单篇论文,4篇论文为“参考”他人多篇文章综合而来。“都是拼凑起来的。更可笑的是,别人发表了一篇关于广东省一座桥闸的文章,她把桥闸名称改成山东的,就发了。人家论文研究的是陕西一家医院的供电设备,她改成山东的,就用了。”举报人张女士说,经过她的检索,目前一共发现了该副教授9篇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我也是从这名副教授的一个获奖证书发现端倪的。当时她好像是因为某篇论文获奖了,我就去检索了一下,结果发现不止获奖论文有问题,其他8篇文章也都涉嫌抄袭,而且相当严重。”举报人张女士说。副教授:举报人因利益关系“胡编乱造”对于张女士的举报,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是何态度?13日下午,潍坊学院的张姓女副教授通过电话对此进行了回应。对于举报人的说法,她表示对方就是“想敲诈”,双方有利益纠纷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举报人“天天到学校闹,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件事,学校很多领导都知道。那么撇开两人的所谓“利益纠葛”,举报人的材料是否属实呢?9篇论文是否涉嫌剽窃?然而对于“剽窃”一说,这名副教授在电话中并不承认,称只是论文“有个别的地方有类似的地方”,记者没必要对此事进行采访。在电话中,记者提出与这名副教授见面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但这名副教授表示,最近学校已经放假,因为这件事她已经十分疲惫,不愿与记者见面。记者询问她任职期间一共发表了几篇文章,她也表示“并没有计算过”。最后这名副教授表示,所谓“剽窃”的事学校已经查过了,记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向学校询问具体情况。“(调查结果)学校知道,你们可以问学校领导。她还在网上发布信息,我还没追究她呢!”这名副教授愤愤地说。学校:已对涉事副教授做降级处分那么对于张女士举报副教授涉嫌抄袭一事,学校到底是怎么认定的?在位于潍坊市东风东街的潍坊学院,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的一位负责人承认,这名副教授确实是系里的老师,目前仍是副教授职称。举报人递交材料后,院系和学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很快就进行了研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也对此事进行了讨论。最后由学校出具了一份处理决定,认为这名副教授确实存在“剽窃行为”,并对这名副教授作出了处罚。13日下午,学校提供了一份处理决定书。这份盖有“潍坊学院监察室”公章的处理决定称“经调查核实,举报所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这名副教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专业技术七级),处分期24个月(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1月1日)。有关该副教授抄袭的论文,不得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岗位聘用与考核、成果评奖、荣誉评选、项目申报等的依据。不过举报人张女士对学校这份处理结果并不满意,她表示,这名副教授非“一般抄袭”,剽窃论文数量多,剽窃情节特别恶劣,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应该重罚,“现在的处罚太轻了。我会继续向上反映。”“七级是副教授职称的最低一级,岗位等级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七级,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了。”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一位负责人说。至于为何没有取消副教授资格,这位负责人表示,涉嫌抄袭的9篇论文都是这名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后发表的,这就是说,这9篇论文不涉及副教授职称评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于这名副教授的处罚决定,不是某个人做出的,而是学校相关部门集体讨论决定的。

  • 【有奖征集】仪器信息网 “人物专访”栏目意见征集,意见被采纳可以获得20积分奖励~

    “人物专访”栏目是仪器信息网的品牌栏目之一,以结合社会热点及时报道为中国仪器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人物为宗旨,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经采访近200位业内知名专家、仪器厂商负责人,以其专业性、独特性深得读者喜爱。【详情】为了促进“人物专访”栏目办实办好,进一步扩大采访面和影响效果,现向大家征集:(1)您认为目前仪器信息网 “人物专访”栏目存在主要问题在哪些方面?(2)您对栏目建设或采访稿件应该涉及内容与方向,有什么建议或看法?或者您想知道某些人的某些情况?(3)热烈欢迎您为本栏目推荐或自荐“采访对象”:http://www.instrument.com.cn/interview/recommend.asp奖励:参与相关问题,被采纳的可以获得20个积分的奖励~

  • 【问题征集】Waters公司专访问题征集---液相色谱部分,提问时间延长

    [color=#DC143C][size=4]仪器信息网将专访Waters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您想对其负责人说些什么?如果您的问题很有意义,我们会将这些问题反馈给Waters公司负责人。欢迎大家前来提问......[/size][/color][B]参与奖励:[/B] [color=red]凡积极参与提问的,将有积分奖励,如果您提的问题被我们在采访中使用到,将有奖励您50个积分哦~机不可失!快来参与吧~[/color][B]提问格式:[/B][color=#DC143C]Waters公司市场业务负责人请问:[/color][B]另外也欢迎大家针对Waters公司的质谱方面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地址:[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90417/1843880/]【问题征集】Waters公司人物专访问题征集---质谱部分[/URL][/B]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