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仪器信息网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话题讨论。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相关的论坛

  •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话题】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神奇”的与《Science》十大突破有7个相对应!

    美国《科学》杂志在2015年12月17日公布了其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而科技部在2016年2月25日在京公布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者景有7项是有所对应的,对此,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有何看法呢? 中国的基础研究有重大进展?效仿《科学》十大突破的评选标准?对应进展: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41_585294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558_585297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2/201602261602_585299_2984502_3.jpg 科技部十大进展:探测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科学》十大突破:“新视野”探测器与冥王星“约会”科技部十大进展:揭示埃博拉病毒演化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科学》十大突破:研制埃博拉疫苗科技部十大进展: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科学》十大突破:用酵母合成阿片类止痛药科技部十大进展:理论预言并实验验证外尔半金属的存在《科学》十大突破:地幔柱存在证据被找到剩余进展项目:科技部十大进展:实现对反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研制出碳基高效光解水催化剂、实现对单个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探测。《科学》十大突破:脑内也有淋巴管、改善心理学研究、早期美洲人来自亚洲。 十个当中有7个都有所对应有木有!!你对中国的基础研究怎么看??详情请查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221/180610.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226/184871.shtml

  •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陈磊)记者从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获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日前揭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等基础研究成果榜上有名。 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及其复苏模式和原因;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科技日报》(2013-03-09 三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204.jpg▲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205.jpg▲拓扑量子纠错原理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6.jpg▲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量子纠缠分发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7.jpg▲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8.jpgBt棉花种植促进害虫生物控制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9.jpg通过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获得的转基因小鼠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309/50b7c34a1a5812a4b4430a.jpgTAL效应蛋白dHax3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1.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与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首次成功访问在轨飞行器。6月24日,在航天员刘旺的操纵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可靠地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和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关键是,通过发展多粒子量子系统相干操纵技术实现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亮度、高纯度量子纠缠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同时,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簇态,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证明拓扑编码可以显著减少量子比特错误率,显示了容错量子信息处理的强大能力。此外,潘建伟小组还发展了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展了高精度光跟瞄技术。在上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证明了借助卫星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和开展大尺度基本物理问题检验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和《自然》(Natur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树深:要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升量子相干操纵和多粒子纠缠的数目、如何实现量子态的远距离传输等。针对这些重大挑战,潘建伟小组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我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日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及其原因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几次影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最具灾难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生态系统历经近5百万年才得以复苏。确定这次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速度和过程是探明其原因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和王玥研究组与合作者, 在华南、西藏、西南等地开展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化石生物地层以及十万年级高精度综合年代框架,并运用最新的CONOP化石生物多样性定量统计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论证了此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时空模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约在252.28±0.08百万年前,其灭绝的整个过程不超过20万年。他们并通过中国海、陆相剖面的系统对比和碳循环模拟,认为二叠纪末由于大规模地下岩浆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大规模快速释放以及与火山喷发等的共同作用,使得温室效应迅速加剧,这是最终导致整个地球海陆生态系统同时在极短时间内全面崩溃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和孙亚东研究组与合作者,通过对华南地区二叠纪末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牙形石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古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的一次快速极热事件,并在此后近5百万年的时间内一直延续极端高温的过程。从而以实际数据证实了二叠纪末快速极热事件是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并且揭示持续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早三叠世生态系统的复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地史时期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以二叠纪末的最为惨烈,世界各国各领域科学家对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究。上述成果基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生物与年代地层框架和晚二叠—早三叠世牙形石氧同

  • 【转帖】2010年生命科学领域十大创新产品公布

    《科学家》网站日前评选出了2010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十大创新产品。美国西北大学分子化学家Neil Kelleher、普林斯顿大学基因组研究学者Amy Caudy、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生物学家H. Steven Wiley以及454 Life Sciences的创始人Jonathan Rothberg受邀担任评委,从参评的60多种产品中选出前10名,作为今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十大创新产品,它们分别是: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1.png第一名:PacBio RS第三代基因测序系统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2.png第二名:可用来定制细胞株的CompoZr™锌指核酸酶技术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3.png第三名:Scepter手持式细胞计数器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4.jpg第四名:RapidTip快速PCR产物纯化吸头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5.jpg第五名:心肌细胞产品iCell™ Cardiomyocytes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6.jpg第六名:Maestro Dynamic活体成像系统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7.jpg第七名:Alvetex 3D细胞培养支架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8.jpg第八名:Attune™声波聚焦流式细胞仪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599.jpg第九名:GelDoc EZ凝胶成像系统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10/12/03/1291291600.jpg第十名:Preddator微孔板分液器

  • 中国急需提升生命科学仪器研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教授18日会见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顾立军时表示,中国急需提升科研仪器的设计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顾立军社长一行参观了该院的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论文研讨室、教学室等,详细询问了该院研究的近期进展。干细胞研究是该院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据介绍,2007年中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该研究院诞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地位。近几年来,该院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又获得了多项新进展,成绩可喜。 顾立军社长仔细参观了仪器室、实验室,对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购置、用途、技术含量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裴端卿院长对基因操作仪、蛋白质剪切仪、基因筛选仪等高端仪器进行细致的介绍。 裴端卿院长表示,中国科学院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科学家,而最可惜的是大量实验仪器不是中国制造的,实验室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科研仪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院进口的科研仪器近1.9亿元,估计全院科研仪器所需达5.6亿元。若全部仪器由中国研发设计,不仅会节省大量经费,而且能够更好地推进研究的进展。 裴端卿院长指出,生命科学是先锋的科学,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中国研究生命科学的科研仪器是进口的,也就是说“枪支”是进口的。科学家用进口的“枪支”做装备来打仗,很难达到全世界的最顶尖水平。中国亟需提升科研仪器设计能力,自己设计和生产科研仪器,进而取得科研战役的胜利。 “科学界就像一个战场,我们要的不是步枪,而是最先进的核武器,否则在战场上只能输得一败涂地,不会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今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答。 走进研究院实验室,蛋白纯化系统、PCR机、液相芯片系统、多肽合成仪等先进设备跃然于眼,科学家正是运用各种设备完成科研任务和目标。 裴院长解释,公共仪器、实验动物、信息情报是保证科学实验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实验的支撑体系。其中各种仪器是科学家研究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已经极大程度影响到科研成果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徒手进入战火弥漫的战场一样,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裴院长介绍,2009年仪器使用记录次数超过35000次。其中院外服务2800余次,检测样品数量超过15万。通过仪器中心的技术支持,研究员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仪器中心的流式细胞仪在干细胞研究所发表于《Cell Stem Cell》上的Vitamin C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Mouse an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据悉,2009年该院购买设备经费超过730万,购买10万以上的设备13套,其中20万以上的设备8套,新增一套500M核磁共振仪,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支持能力。2009年该院仪器中心被纳入中科院大型仪器管理系统,成为在中科院第一批所级技术支撑中心,是新建研究院所中第一个被中科院认定的所级技术支撑中心,获得连续四年约40万的运作经费补贴。 虽然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是在科学界战场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裴院长说:“研究院进口装备,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我们不能总用外国的枪支设备。中国有很强的组装力,但是极度缺乏设计能力,中国应该努力把组装型转化为自我制作和设计型,自己制造设备才是必选之路和发展之计。” 最后,裴院长呼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鼓励和帮助研究院更好的发展,提高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 【讨论】2009特别聚焦之“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b]这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分别是:[/b]  [color=#dc143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发现金属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阐明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鉴别出与超级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相关的潜在功能基因   找到鸟类起源的一些关键证据。[/color]  据介绍,本次评选活动的新闻来源由《科技导报》、《中国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刊》和《中国基础科学》共同推荐。通过初评,从184项推荐新闻中遴选出30项候选新闻。随后以问卷形式将候选新闻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结果。  本次入选项目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显示出持续创新能力。如我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学术资源和地域优势,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诸多领域已经与国际同步。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澄江、瓮安动物化石群,引起了全球古生物学界的轰动。2009年,我国又在鸟类起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为研究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有关手指进化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物理学家对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形成机制的阐释、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均有良好发挥。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有关铁基超导的重要成果不仅入选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且入选了《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技进展,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年又有一项高温铜氧化物超导研究的成果入选,表明我国在高温超导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具有了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潜力。  其次,群体性突破不断涌现。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说,医学一直是我国的薄弱领域,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有3项医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基础研究十大进展,表明我国医学领域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已经出现群体性突破的势头。这样的势头往往孕育着重大的革命性突破。  如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小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小组合作开展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也被称为iPS细胞的全能性验证研究,一直困扰着生命科学向纵深推进。两个研究小组合作,在实验中通过对iPS细胞的培养基以及iPS克隆挑取时间等因素的优化,提高了iPS细胞的获得效率及iPS克隆的质量,制备出37株iPS细胞系,并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囊胚后,其中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只成活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小鼠确实是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目前,这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此项研究首次证实,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全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2009年9月3日《自然》杂志上。  此外,关于全球性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成绩。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2006年关于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成果入选了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7年有关碳汇的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通过氧同位素研究东亚季风变化的成果入选,2009年又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的研究成果入选。这些研究不断深入,为我国应对全球变化,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生命科学逐渐取代物理学而成为世界的主导科学,预计今后1-2个世纪多半还会是生命科学主导的世纪。由于物理学占据头把交椅的时间最长,在科学史中所占的份量最重,再加上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也多以物理学为案例基础,所以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在生命科学领域,除了达尔文等极个别妇孺皆知的牛人外,大多数生物学家并不像物理学家那样出名。今夜无眠,顺便排一下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生命科学领域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很多,要列出十大科学家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要排出座次。本文不以诺贝尔奖为参照,主要依据候选者的学术贡献对生命科学的宏观影响与实际推动作用,如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关键节点性作用、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等。(一)达尔文之所以将大家最为熟悉的达尔文排在第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最大。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是“生命科学的最高理论”。仅此一点,其他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逾越老达的历史高度,达尔文在生命科学领域排第一应该没有悬念,即使在整个科学界,能与他争第一的也不多。事实上,除了进化论,达尔文在其他领域也有一系列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在他所处的时代也基本算得上最顶级的成果,但这些贡献往往不为专业外的人所熟知。达尔文曾提出多个超越时代的学术观点,比如他准确地预测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等。将达尔文排第一,主要是根据他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人类思维变革的巨大影响作用。(二)孟德尔这个科学史上最悲摧、也最成功的“民科”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和尊敬。将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孟德尔排在第二位,主要是根据现代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孟德尔在现代遗传学中的鼻祖地位而综合评价的。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中,孟德尔解决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两个,您说他牛不牛?鼻祖的地位是其他生物学家难以撼动的,排第二,没问题,要说有问题,也是要不要排第一的问题!(三)沃森与克里克这两个算作半路出家的愣头青打败了若干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竞争者而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模型。您可别小看两条“绳子”相互缠绕的螺旋,它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对于当代生命科学的意义怎么夸大也不为过,可以这么说,没有分子生物学,也就没有目前生命科学的一切。所以,将沃森与克里克这一组合排进前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们的学术贡献远不止DNA双螺旋结构,还包括DNA复制的原始模型、中心法则等,而这些都成了全世界教科书的经典内容。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沃森被推举为首任牵头人可以看出,沃森与克里克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绝对是领袖级的!(四)摩尔根在摩尔根与沃森组合之间,谁排第三真的很难取舍,将摩尔根排第四并不意味着摩尔根的地位绝对要逊于沃森组合。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遗传理论中,摩尔根完成了其中最难、最复杂的第三大遗传规律,他是现代遗传基本理论大厦的完成者。摩尔根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伴性遗传、连锁定位等方面有诸多理论和发现,其中遗传距离的度量单位就以摩尔根命名。摩尔根不仅是最富盛名的遗传学家,他还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果蝇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最广的模式动物。事实上,虽然分子生物学的建立直接归功于沃森、克里克的双螺旋理论,但也同样离不开摩尔根在前面的学术贡献。摩尔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除了他自己属于超一流的泰山北斗之外,他的弟子也是牛人成群,摩尔根学派先后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某些学者为了显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血缘的正统性,往往以摩尔根的第几代弟子的弟子为荣,甚至以在摩尔根第几代弟子的实验室工作过为炫耀资本。由此可见,摩尔根的学术影响力是多么的恐怖,稍微夸张一点,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无第二人能及其左右!(五)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免疫学家,他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巴斯德是理论、实践并重的伟大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创立了一整套细菌理论,他建立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针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人体免疫法等方法至今仍在造福于人类。在科学方法论上,他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等一整套方法。巴斯德的科学贡献推动了整个医学的空前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仅此一点,将巴斯德排进前五位一点也不为过。(六)施莱登与施旺非组合,他俩是细胞学说的独立创立者!但凡上过中学《生物》课的人,都能大致判断细胞学说的价值,细胞学说的学术影响或重要性不言而喻!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生命体的一般性构造,也是探索生命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在宏观影响上,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后面的染色体(遗传学)、生物分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堪与化学上的原子理论相提并论。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加速器,没有细胞学说,也就没有后面生物学一系列的高速发展。细胞首先由胡克提出,随后也有不少学者对动植物细胞进行过观察性描述,但这些人没有理论贡献,只能算作匠人,不能算作科学家,而将其一般化,首先建立规律性的概念和学说,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只有施莱登与施旺。(七)高尔顿与皮尔逊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挤掉林奈、巴甫洛夫等牛人而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可能颇具争议。虽然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倚重于实验生物学,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实验生物学。从最早高尔顿开展的人类学研究开始,历经群体遗传学、生物进化、数量遗传学、生态学、统计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到最新的系统生物学,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至今,面对高通量数据,离开了统计学更是寸步难行!今后,统计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从对生命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来看,既然统计的作用平行于实验生物学,那么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还是可以的。需要说明的是,统计学的先驱如高斯、凯特勒等很多,但将生物学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早的关键人物是高尔顿与皮尔逊。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他是最早开展生物统计研究的人,算作生物统计学派的奠基人。但作为一门显化的学科,对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建立和发展作出系统贡献的人是皮尔逊,所以皮尔逊被誉为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皮尔逊后期主攻生物统计问题直接受到了高尔顿的影响。皮尔逊39岁就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长期兼任《生物统计学杂志》和《优生学年刊》的编辑,他于1900年创办的《生物计量学杂志》,对推动生物统计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皮尔逊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数理统计学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数理统计学家,推动了生物统计学科的发展。国内了解皮尔逊的人不多,皮尔逊先后师从劳思、斯托克斯、麦克斯韦、凯利等名师,是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型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民俗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者、律师、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优生学家、弹性和工程问题专家、教育改革家、伦理学家、作家等。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费歇尔,从具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费歇尔在数理统计、统计遗传、进化等方面的实际贡献比皮尔逊还要大,但费歇尔比皮尔逊要出道晚,在学科发展的节点性作用上不及皮尔逊。

  • 【分享资料】再论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李昌厚教授)

    再论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李昌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0233)摘要 从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全面论述了当代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必然性,介绍了生命科学仪器目前发展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可供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关键词 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现状,最新进展,应用The recent Developments forLife Science Instrunments and Its ApplicationLi Chang-hou(Reserch Centre of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233)Abstract Thispapergivesabriefreviewtolifescienceinstrunments. Therecentdevelopmentoflifescienceinstrunmentsdiscussed.Meanwhile, 5significantviewpointsuggestedinthispaper. Itwillprovidetheskillinthisfieldwillgetsomethingvaluablefromthispaper.Keywords Lifescienceinstruments, Currentsituation, Newdevelopments, Application.1 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和生物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据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报道,人类癌症的90% 来自有机物,其中主要是农药及其残留物的危害。因此,认真研究人类生活、生存、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是当代和今后时期全球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研究人类生活、生存、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生命科学仪器。否则,将一事无成。这就是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必然性。目前人类和生物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哪些方面急需生命科学仪器?从下面几方面可以清楚的看到:1.1 空气 英国剑桥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烟灰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有毒有害固体微粒的主要组成部份;据报道,在英国这种有害固体微粒每年至少导致1 万人死亡。英国科学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烟灰时,发现不同污染源的烟灰颗粒具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方法很难发现这种化学标志,很难鉴别其污染源。据美国Analyst报道:世界上城市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城市居民每天平均要吸入20m3 以上的污染空气。这些空气中至少有1012个各种有毒有害微粒:其中小于10 μ m 的微粒大部分将沉积在人的肺泡中,它将引起人们生肺癌及引起其它有关疾病。我国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近几年虽说我国已经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监测,但空气污染的情况不容乐观。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烟草大国,吸烟危害极大,因吸烟导致早逝的潜在寿命损失为334万人/年;导致经济损失300 多亿元/ 年;20 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超过120 万人/ 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年报道,全世界死于吸烟的人300万/年,平均13 秒钟死1 人。由于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是肺结核高发地域,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再加上空气污染严重,我国受到肺结核菌感染的人有4.2亿,现有肺结核病人约500万人。以上事实清楚地说明人们急需生命科学仪器。1.2 水水在维持生命和保护环境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行业新闻 - 技术进展!活动进行中!好礼等着你!】

  •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1/201001071611_194887_2961690_3.jpg[/img][/center] 近日,《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推出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In China),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现状。 专刊中包括了Zhu Shen撰写的2篇长篇评论文章——《生命科学繁盛》(Life Science Blossoms)和《全民医保》(Healthcare For All)。 《生命科学繁盛》一文开篇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着巨大的生物学实验,回国的“海龟”能否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生命科学强国甚至是世界强国,值得期待。在《全民医保》一文中,Zhu Shen从医改的益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医改政策。 [URL=http://www.the-scientist.com/supplements/china/toc.jsp]《科学家》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英文)[/URL] [B][color=#DC143C]中国的生命科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作为生命科学人,您又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畅谈感想!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者给予5—10分积分奖励![/color][/B][em09505][em09505]

  • 【分享】杂志2010十大科学进展 "量子"装置问鼎

    美国《科学》杂志16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一种在量子范围内运作的机械装置荣登榜首。  在这一装置发明前,所有人造物体的移动都遵循经典力学法则。而今年3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学家安德鲁·克莱兰德、约翰·马丁尼斯等人利用一个0.0002毫米见方、由金属片包裹的石英晶片设计了一种精巧装置,其运动方式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这项研究成果当月17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科研人员期望有朝一日能在量子水平上完全控制一种物体的振动,上述成果帮助研究者在这一方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种控制人造装置运动的新技术将允许科学家操控那些极小的运动,这与他们现在对电流和光粒子的控制很相似。这种能力可能会导致光量子态控制器、超敏感力探测器等新装置的出现以及最终对量子力学界限的研究。  其他9项进展包括:  合成生物学:一个美国研究小组5月20日报告说,他们合成了一个人工基因组,并用它使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单细胞细菌“起死回生”。这是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胞,它是人造生命研究历程中的关键一步。研究人员预计,定制的合成基因组将来可用于生物燃料、医药制品或化学制品的生产工艺。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研究人员对约4万年前生活在克罗地亚的3个女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做了基因组测序。这种对DNA降解片段进行测序的新方法,使专家得以首次对现代人基因组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直接比较。  艾滋病病毒预防:科学界今年在艾滋病病毒预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种含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泰诺福韦的阴道凝胶可使女性感染该病毒的风险降低39%,另一种药物可使男同性恋者和通过变性手术告别“男儿身”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减少43.8%。  外显子测序与疾病基因:通过只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导致12种疾病的基因突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人员用超级计算机跟踪观察一个正在折叠的蛋白质中的原子运动,这种跟踪观察的持续时间能比过去任何一种方法延长至少100倍。  量子模拟器:量子模拟器能帮助研究人员较快速地解答凝聚态物理学中的某些理论问题,并可能有助于最终揭开物质超导性等领域的谜团。  下一代基因组学:更快更廉价的测序技术使人们能够对远古和现代的DNA进行大规模研究。  核糖核酸的重新编程:重新编程细胞,也就是把细胞的发育时钟“往回拨”,使它们的“表现”如同胚胎中的非特异性“干细胞”,是研究疾病和发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今年,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用合成核糖核酸来完成这一研究的新技术。与以往的方法相比,采用这种新技术的“回拨”速度要快两倍,效率要高100倍,在治疗应用方面可能更为安全。  大鼠的回归:小鼠是科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实验动物,但研究人员其实更希望使用大鼠。大鼠实验操作起来相对更容易,大鼠在解剖学上与人类更相似,但现有的准确关闭特定基因的研究技术对小鼠适用,却对大鼠无效。为解决这一矛盾,科研人员在今年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结果有助于关闭大鼠的某些特定基因,从而有望让大鼠大批进入实验室。  上述十大进展榜单将刊登在17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 【分享】《生命科学仪器》杂志 征稿

    《生命科学仪器》是在各级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为配合国家重点科技发展领域 “生命科学”而诞生的一本专业学术性刊物。刊期为双月刊,每期发行量2万册。刊号:CN11-4846/TH,邮发代号:2-262,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杂志是生命科学领域科技学术性A类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被全国各大图书馆资料中心收录,是高新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流专业期刊。《生命科学仪器》读者对象广泛,涉及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从事生命科学、医疗卫生、药品制造、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医药卫生实践工作者、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实验室、试验室、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及购置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等。征稿范围:生命科学学术研究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仪器应用领域包括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实验室技术、生物工程等学科。主要内容是对生命科学学术及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新发现进行综述和评介;报道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数据完善、有原创性的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成果;报道对生命科学领域某一研究方法或某项实验技术的重要改进;报道国内外生命科学仪器技术与应用;交流仪器升级改造,各种仪器的应用论文;仪器的选购、选用及维护保养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等。[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87073]生命科学刊例new.doc[/url]

  • 鼠标一点,40积分落袋!“2014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开始评选啦!!!

    为了帮助广大业内人士梳理、回顾2014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由仪器信息网发起举办“2014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我们已经遴选出2014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发生的15个重大事件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候选新闻。本次候选新闻覆盖范围极广,涉及国家战略决策、食品安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仪器研发、分析技术、法规标准等领域被当前行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参与方式:  1、“点击进入投票页面”进行投票;  2、登录仪器信息网后,从本网首页导航栏点击进入“市场研究”栏目进行投票;  3、登陆您的VIP账户后,进入VIP用户个人中心的“市场调查”栏目即可看到。 4、投票完成即可获赠40积分!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 注:40积分是投票结束后才统一发放的,大家稍安勿躁哈!再啰嗦一下,投票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market/onlineInvestInfo.aspx?TID=296该活动网上投票时间为2015年1月14日至2015年1月27日,根据最终投票结果评选出“2014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并将评选结果在仪器信息网公布。

  • Nature:中国等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风投呈下滑趋势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981968272_small.jpg随着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转移至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这些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发的投入,同时市场的扩容也让众国内外投资者看到机遇,纷至沓来。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加速回流至新兴市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物和专利技术,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据媒体报道,由大型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也在加速向新兴市场涌入,从行业协会的相关数据反映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成立的数量和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领域PE来看,新兴市场的投资也正在激增。然而,支持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初期项目和研发的风险投资却不没有多少对外公开,因为现有衡量投资创新初期的标杆不仅仅包括新产品开发公司,而且还包括那些制造工业或者那些缺乏研发能力的服务型公司。已公布的研究数据可靠性也不强,以中国为例,只有2008年一个季度的健康领域风投研究详细数据,而且没有将投资创新项目初期的风险投资从中分离出来。《自然》(生物科学篇)在2013年3月发布的《生命科学风投在新兴市场》一文,收集了从2000年1月到2012年8月主要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案例。投资在下滑该文所指的创新性风投是建立在创新型风险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这些项目主要开发的都是基于创新型技术发明,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人用产品,包括生物制药、疫苗等。为了维持一致性和公平性,作者排除了制造业和传统医药企业,比如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中药,在国际风险投资方面,要求投资机构、公司及其他投资人至少在一个新兴市场拥有至少一项创新开发项目,在上述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投资项目统计中,作者收集了上述国家的25家风投基金投资项目案例,这些基金参与了样本案例中一半以上的风投项目。同时,作者根据各个国家的第三方独立数据库进行纠偏,其中包括清科集团、风头智力、道琼斯风投资源等权威研究数据。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157908939_small.png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89835193_small.png研究这些数据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国政府的创新政策和风投策略。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新兴市场风险投资项目数量在增加,但是数据显示,作者界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风投活动并不多。此外,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很不成比例,从治疗领域来看,有78%的资金选择抗肿瘤领域。更重要的是,有联合投资和轮投等大型联合投资支持的风投规模远小于美国和欧盟,迫使本国和外来的投资者不得不创新投资策略以降低特殊国家的风险。与普遍认为的"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VC和PE活动激增"不同,该文的研究数据表明,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投资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从报告的116家VC基金支持的创新公司融资来看,其中有76家公司为上市公司,市值为1.065万亿美元。数据方面,作者估计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8月,VC和PE总共在生命科学公司创新性方面投资了1.618万亿美元到1.724万亿美元之间,在数量上有25%-30%发生在印度和中国的过去五年间。相比之下,美国在2011年第三季度就有1.1万亿美元基金投资于96家生命科学公司。在上述几个国家中,中国投资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总共有70个基金支持的创新性项目,而印度有34个项目,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个和5个。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间,创新性的投资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而到了2009年有所回落,反映了金融危机对投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到2011年,中国的投资数量下降了42%,而投资金额方面则从2010年的1.013万亿美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5.72亿美元,从已公布数量和资金来看,中国和印度在2012年延续了投资水平下滑的趋势。其实,上述新兴市场的创新性投资不仅水平较低,投资项目也比较集中。根据标准普尔资本IQ估计,美国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VC基金和PE基金达到711只,然而在研究中,中国只有89只基金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公司,印度更少,只有39只。各国差异显著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931502881_small.png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04/13/36634914_small.png从各个市场来看,中国的89只基金中,只有19只基金投资多个领域,其中香港晨兴创投投资生物科技项目最多,投资了18.5%的生物科技公司创新型项目,此外晨兴创投还投资房地产等其他项目。而中国政府支持的VC基金不容忽视,虽然金额上只占到所有PE基金和VC基金的21%,但是参与了40%的生物制药创新项目。这些政府基金包括江苏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23亿美元)、深圳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12亿美元)和湖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资金1.25亿美元)等。这些投资机构的投资领域都很广泛,它们都拥有政府支持的科技园和孵化器,不过近年来的基金,如江苏高科在2009年设立的1亿美元基金,主要投资与生命科学领域。政府基金有时候会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私人基金,如启明创投(投资资金12亿美元)、深圳绿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资金5亿美元)。其他政府控制的投资机构还包括投资银行,如软银中国和中国招商科技集团。印度的投资也比较集中,在35只基金中,只有11只投资多个领域,印度全国最前列的四家基金公司包括APIDC、Kotak、ICICI和LifeSpring,囊括了印度所有生命科学领域创投的47%。相比中国,印度政府在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小得多,政府基金只参与了17.7%的投资项目。包括三家投资多领域的基金:APIDC、Gujarat和印度创新基金。其他投资者包括初始策略投资者,一般属于工业集团,如TATA和Reliance,还有私募股权银行,包括Kotak和ICICI等。相比中国和印度,巴西和南非的投资就少得多,每个国家都少于5只基金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型企业。在南非,只有BioVentures,目前该基金已经停止,并且至今未投资新项目。尽管有报道称,通过该国的技术创新基金会,南非政府有进行股权投资,但是至今未有任何报道进一步消息披露的,而且该技术创新基金会似乎也仅是初期授权机构。南非风险资金协会估计,从2000年到2010年间,南非生物科技领域的VC投资金额在7900万美元左右,但是该数据包括政府孵化授权、天使基金以及所有生物科技领域。巴西的投资也是同样不景气,在过去的三年,没有任何VC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最新的建立起来的Burrill拉丁美洲基金也只是刚开始寻找它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新兴市场引力和阻力并存[u

  • 【原创参赛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原创参赛作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color=#00008B][URL=http://biotech.ustc.edu.c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URL][/colo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位于科大西区生命科学院,隶属于中国科技大学公共实验中心,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五个公共实验中心之一,始建于2000年初。作为学校和生命学院重点建设的公共实验平台,由于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整合了实验仪器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技术药物GMP中试基地,现已是四位一体,成为学校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重要技术支撑系统。目前用房面积近3600M2,拥有资产近5000万(仪器中心近4500万,其它几个中心近350万),有近100台套具备现代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一批具有博士、硕士等学位的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增强了学校和生命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竞争实力。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生命学院所承担的“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仪器分析实验等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也吸引了一批“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国内外优秀人才,使生命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更上台阶。[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21538_184030_1613111_3.jpg[/img][color=#00FFFF][color=#00008B][size=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主要由4个分中心组成:实验仪器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工程中试基地。[/size][/color][/color]实验仪器中心位于生命学院3楼,由细胞分析仪器组、蛋白质分析仪器组、核酸分析仪器组所组成。其中蛋白质分析仪器I组主要提供分子水平的各种研究手段,包括各种色谱、光谱、药物筛选、材料研究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仪器-如BIACORE3000,等温滴定微量热仪等;蛋白质分析仪器II组提供组学水平的各种研究手段,主要以各种质谱仪为代表,另外还有高速及超速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等;细胞分析仪器组提供细胞水平的各种研究手段,包括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显微切割及活细胞培养工作站等。这些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生命科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要求。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实验动物中心于2005年1月建成,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2005年8月25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现场验收,获得安徽省科技厅发放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中心在组织管理、人员结构、环境设施、实验动物来源、饲养与使用等方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条件,建立了一整套标准操作规程,达到SPF级实验动物使用的要求,目前正在使用的动物有SPF级的小鼠、大鼠,清洁级小鼠、大鼠、豚鼠、兔,普通级猕猴,尚有部分转基因鼠、基因敲除鼠用于科研研究。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04年9月30日建成,总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其设计方案经科技部、农业部和卫生部有关专家集体会审通过,配套设施按国内最高标准配置,目前正在准备申请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称P3实验室)认证。将主要用于A类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该生物安全实验室同时建有二级标准的实验(P2实验室),可用于B类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生物工程中试基地于2004年9月30日建成,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主要进行基因工程创新药物中试产品的研制和细胞治疗制剂以及基因治疗方案的应用研究。该中试基地由具备国家一级资质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GMP标准设计和施工,净化、水、气体、人流、物流等均符合国际标准,建立了原核基因工程药物、真核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纯化分析和细胞大规模培养四条中试工艺。[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21538_184031_1613111_3.jpg[/img]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当选

    科学网发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结果显示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9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复旦大学进化遗传学专业金力,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赵继宗,清华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施一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高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遗传育种专业桂建芳,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韩家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韩斌,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专业程和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赫捷,共计9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5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竞猜开始啦!(登录后可投票)

    2015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竞猜开始啦!(登录后可投票)

    2015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竞猜开始啦! 2015年度已接近尾声,为了帮助广大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内人士梳理、回顾本年度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仪器信息网及特邀专家共同举办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根据各新闻的行业热点、浏览量、用户关注度等,经过谨慎评估,有34篇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的评选,作为候选新闻。本次候选新闻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检测、生命科学、分析技术、仪器研发、法规标准等领域,均为行业内被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欢迎广大用户踊跃投票!!竞猜规则: 投票为多选,每位用户可猜出自己认为的年度十大新闻(最多可投10个),投票后,将自己所猜的10个新闻序号回复至本帖。同一个ID只能投票一次。官方将在结果即将公布的前2天统计回帖结果,再做更改无效。奖励规则: 一等奖:猜对10个新闻的用户,奖品为THERMOS膳魔师 470ml 不锈钢真空食物焖烧罐 。 二等奖:猜对8-9个新闻的用户,奖品为南极人电热毯 双温 调温 全线路安全保护控。 三等奖:猜对6-7个新闻的用户,奖品为时尚帅气实验服。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91545_577034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91546_577035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091546_577036_2984502_3.jpg 竞猜可以开始啦,点击新闻标题可查看新闻内容哦!

  • “2011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开始评选(参与投票至少可以获得30积分奖励)

    )为了帮助广大业内人士梳理、回顾2011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仪器信息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共同举办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过仪器信息网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谨慎评估,遴选出2011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发生的30多个重大事件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候选新闻。本次候选新闻覆盖范围极广,涉及食品安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药物检测、仪器研发、分析技术、法规标准等领域被当前行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欢迎大家踊跃投票,每一位参与者最多可以选出十条新闻。凡参加投票的网友,普通VIP用户将获赠VIP积分30分作为奖励,认证VIP用户将获得45个积分。该活动网上投票时间为2012年1月9日至2012年2月29日,根据最终投票结果评选出“2011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该评选结果将在2012年3月23日召开的“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公布,并在仪器信息网、《仪器快讯》(2012年5月刊)刊登发布。点击进入投票页面)2011年度的“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候选新闻:  (1)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启动  (2)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  (3)中国首个“十二五”国家规划获批 剑指重金属污染  (4)新版药品GMP正式发布 大幅提高对企业要求  (5)史上最严欧盟新规冲击我玩具业 检测仪器需求“被”增  (6)五方法被否 卫生部再征地沟油检测方法  (7)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实施规则公布  (8)我国首个食品塑化剂行业标准制订完成  (9)中国光学、仪器仪表奠基人王大珩先生逝世  (10)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 屠呦呦领“准诺奖”拉斯克奖  (11)聚光科技以1.95亿元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  (12)丹纳赫68亿美元收购贝克曼库尔特  (13)PerkinElmer完成2011年第七次收购案-6亿美元Caliper收购案  (14)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化工程启动  (15)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台177.3nm深紫外区拉曼光谱仪  (16)新技术能从一滴血中查出癌症  (17)山大教授获美宇航局嘉奖 研制仪器随奋进号升空  (18)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计划建国内一流科学仪器研发基地  (19)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成立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415/059

  • 【原创】生命科学仪器论坛亟待加强

    仪器信息网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仪器网站了,生命科学仪器厂商也进驻很多,但是生命科学仪器论坛发展得太慢,亟待加强,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有关的业务,产业。有如下建议:1。论坛多发与生命科学进展以及仪器有关的帖子,与分析和实验室常规仪器要区分开。2。首页也多发布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新闻,进展和国家政策。3。多向生物通和生物器材网学习,仪器信息网其实有更光辉的发展前景。4。招聘几名生命科学专业的人员,做编辑,记者或者其他业务人员。

  • 重磅:NIR证明月球存在水冰----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color=#5e6d77]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近日揭晓。[/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其中,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等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中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入选201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5次。[/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51abe7df636657c3b3c3f6b77554fc2b.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2.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51abe7df636657c3b3c3f6b77554fc2b.jpg[/img][/url][color=#5e6d77]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开工。[/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如今,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color][list][*]我国新一代“E级超算” “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688235e6a267c1b3422136b3dce34e43.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3.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688235e6a267c1b3422136b3dce34e43.jpg[/img][/url][color=#5e6d77]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于5月17日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这也是该原型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据了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称“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它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color][list][*]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d111836600900267680a68b820b1ba7d.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4.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d111836600900267680a68b820b1ba7d.jpg[/img][/url][color=#5e6d77]9月18日,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上,“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其在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成果于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color][list][*]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222ebdb9e1a866e91a063b0d367c681.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5.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222ebdb9e1a866e91a063b0d367c681.jpg[/img][/url][color=#5e6d77]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杂志封面,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color][list][*]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99529bd09151b3b82a0ffaf0a57fa000.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55.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99529bd09151b3b82a0ffaf0a57fa000.jpg[/img][/url][color=#5e6d77]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历经30年艰辛工作,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以往G值测量的相对精度虽然接近10-5,相互之间的吻合程度仅达到10-4水平。因为精度问题,很多与之相关的基础科学难题至今无法解决。[/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此次罗俊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color][list][*]科学家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list][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b6cf7a14001cb651dba022cde1dd243d.jpg][img=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6.jp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b6cf7a14001cb651dba022cde1dd243d.jpg[/img][/url][color=#5e6d77]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马约拉纳任意子。[/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这种马约拉纳任意子纯净度较高,能够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该发现或对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有极大帮助,于8月16日发表于《科学》杂志。[/color][list][*]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10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8月2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color][color=#5e6d77]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成功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为1条,染色体“16合1”后的酿酒酵母菌株被命名为SY14。[/color][color=#5e6d77]经鉴定,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除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外,SY14酵母表现出与野生型几乎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谱。[/color][list][*]8.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水上首飞[/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2644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10月20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color][color=#5e6d77]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color][color=#5e6d77]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color][list][*][b]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b][/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4087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有重要应用前景。[/color][color=#5e6d77]该成果5月14日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color][list][*]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495513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1月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据介绍,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color][color=#5e6d77]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13467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6日14时54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color][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的直播画面显示,“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约7分钟完成了进入、下降和着陆,此后顺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卫星于15时许传回了火星的照片。[/color][color=#5e6d77]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罗伯曼宁表示,这张照片意义重大,标志着“洞察”号已经正式开始工作。[/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用[/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1499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杂志6月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其机制与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color][color=#5e6d77]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用来搜寻外星生命,在一些存在近红外光的地方也可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命;该发现还可用来指导设计新作物,让作物能利用更广谱的光。[/color][list][*]首架离子驱动飞机研制成功[/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034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11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他们创造并试飞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动部件的飞机。[/color][color=#5e6d77]这架2.45千克的实验飞机不依靠任何旋转涡轮叶片的推动,在直接使用电动力推进的情况下自主飞行了60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未来将能够生产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飞机。[/color][color=#5e6d77]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可以完全不释放燃烧后的排放物,因为整个飞行过程完全由电池作为能源。[/color][list][*]美科学家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晶体[/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183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家3月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能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超薄晶体的新技术。这将为制造高质量新型电子产品提供可能。[/color][color=#5e6d77]在电子学领域,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界面区域“异质结”是[url=http://www.im2maker.com/tags/%e5%a4%aa%e9%98%b3%e8%83%bd]太阳能[/url]电池、LED(发光二极管)或计算机芯片的重要构件。两种材料的接触界面越平坦,电子流动越容易,产品性能越优越。[/color][color=#5e6d77]这种材料将有助于开发出柔性LED、几个原子厚度的二维电路以及拉伸后可以变色的纤维等。[/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30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复明,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致盲疾病带来了新希望。这项研究成果8月15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胶质细胞”分裂并发育为可感光的视杆细胞。[/color][color=#5e6d77]新发育的视杆细胞在结构上与天然视杆细胞没有差别,且形成了突触结构,使其能与视网膜内其他神经细胞交流。[/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宇宙高能“幽灵粒子”来源首度现踪[/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2479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多国科学家7月12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来源。这项突破性进展将为认识宇宙提供一种新方法,推动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color][color=#5e6d77]由于中微子能自由穿过人体、行星和宇宙空间,难以捕捉和探测,科学家也将它称为宇宙中的“隐身人”。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主要利用X射线、可见光、无线电波等电磁波来研究天文现象。[/color][color=#5e6d77]2016年,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历经13年小麦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list][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018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color][color=#5e6d77]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8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以一种叫做“中国春”的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条小麦染色体参考序列,获得107891个基因的精确位置、超过400万个分子标记以及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信息。[/color][color=#5e6d77]科学家相信,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可帮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指出,全球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96亿,小麦产量需每年增长1.6%才能满足未来需求。[/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科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152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科学家2月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这批行星数量约有2000颗,远在38亿光年之外,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color][color=#5e6d77]他们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该天体是一个星系的核心区域,中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很久以前脱离了母星的引力束缚,成为星际流浪儿。[/color][color=#5e6d77]光谱中的这些微小偏移也可能来自类星体自身活动或其他小星系。[/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研究人员用基因剪刀技术开发“基因试纸”[/list][color=#5e6d77] [/color][img]http://oss.im2maker.com/uploadfile/2019/0104/20190104115330409.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1200[/img][color=#5e6d77]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华裔专家张锋带领团队开发出“基因试纸”,在实验室中成功检测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肿瘤标记物。[/color][color=#5e6d77]2月15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只需将“基因试纸”浸入处理过的样品,一条线就会显示出是否检测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之一张锋说,这种工具可用于检测病毒、肿瘤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质。[/color][color=#5e6d77]基因试纸最多可一次检测4个标靶,从而节约了样品用量。[/color][color=#5e6d77] [/color][color=#5e6d77] [/color][lis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让月球存在水冰获确切证实[/list][color=#5e6d77][/color][url=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f7818710edf6b148db1664fd5736c1f.png][img=近红外月球水.png]http://www.zhidian.la/uploads/article/20190104/ef7818710edf6b148db1664fd5736c1f.png[/img][/url][color=#5e6d77]月球黑暗、寒冷的极地地区,一直被推测含有水冰。[/color][color=#5e6d77]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8月21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月球两极表面存在水冰的确切证据,这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月球探测甚至定居提供便利。[/color][color=#5e6d77]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矿物质绘图仪所得到的数据,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color][color=#5e6d77]而此前观察结果仅间接发现了月球南极存在水冰的迹象。[/color][color=#5e6d77][/color][color=#5e6d77]注:原文稿件由[color=#aaaaaa]指点传道者发布在指点网。[/color][/color][color=#5e6d77][color=#aaaaaa]原文链接链接:http://www.zhidian.la/article/477.html[/color][/color]

  • 2011年十大科学进展:人类的起源之谜

    每年年底,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杂志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11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名列第一位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成果:HIV临床试验,其它生物学相关的包括: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生物类占据了十大科学突破的六成。人类寻找自身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自DNA遗传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起来,2011年几项成果为我们更进一步探究人类起源带来了新信息,为解开进化之谜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古代和现代人类的遗传编码,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现在仍然携带着从远古人类――诸如亚洲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以及至今仍未发现的非洲的人类祖先――那里继承的DNA变异株。2011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远古人类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现代人的免疫系统的,而一项对南非的源泉种南方古猿的化石分析显示,这些古代的人科动物兼具原始的和智人样的特质。远古人类在非洲的繁殖(Genetic evidence for archaic admixture in Africa)来自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的古人属动物可能曾经杂交繁殖。这项研究在当代人类人群中发现了前者的基因。Michael Hammer及其同事从CEPH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库中收集了DNA样本,然后对基因组的60多个中性区域进行了测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上,这3个人群分别是Mandenka、Biaka和 San。研究人员寻找了表明古代杂交繁殖的不寻常的模式,诸如大块的趋异的DNA序列。由杂交繁殖造成的遗传物质的混合的信号在Biaka 和San人群中特别强烈。对一个趋异的单体型的更广泛调查显示,它在来自非洲中部以西的Pygmy人群中最明显。另一个趋异的单体型几乎仅限于非洲中部的Mbuti人群,在这个人群中它的频率是14.8%。这组作者说,考虑到Mbuti人与其他Pygmy人群以及邻近的非Pygmy人群相对隔绝,这些发现提示非洲中部可能是一种如今已经灭绝的与现代人杂交繁殖的人属物种的故乡。这些发现反驳了长久以来人们持有的一种看法,即古代人科动物没有与智人杂交繁殖就灭绝了。由于其他的研究也提供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与古代人科动物(如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的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今天的所有人可能都携带了来自如今已经灭绝的人属物种的基因。远古人类的免疫系统(The Shaping of Modern Human Immune Systems by Multiregional Admixture with Archaic Humans)看来某些现代的人类可能需要感谢--至少是部分感谢--他们远古的祖先: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因为这些祖先给了他们令人满意的强健的免疫系统。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早期现代人和这些先祖人类的某些基因混合可能第一次给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引进某种形式的HLA-B基因,HLA-B基因以其在免疫防御中所起的作用而著称。该基因接着在欧亚地区的这些基因混合人群的后裔中扩散开来。Laurent Abi-Rached及其同事进行了人群的遗传学研究以追踪这种HLA基因在早期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组合途径。他们发现了源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古老的HLA基因形式,这些基因最终进入到现代的欧亚人群和南太平洋人群的基因组中。研究人员提示,现代人在他们走出非洲的时候在西亚从丹尼索瓦人那里获得了一种特殊形式的HLA-B,而丹尼索瓦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在那个时候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病原体。这些发现揭示,远古人类的有限量的杂交繁殖加上自然选择可能对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群的HLA免疫防御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说,如今,这些远古HLA基因的新的形式和组合可在超过一半的现代欧亚人的基因组中看见。尼安特人的基因交换(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inferred from observed patterns of introgression)群体间基因交换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近期就有研究人员证实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这种病毒基因交换导致基因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物种间的基因交换将对于这些物种的进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之前的研究曾显示非非洲人群基因组的2%到3%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这与传统的版本“走出非洲”的人类进化模型不同。为了能搞清楚其中的真相,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收集了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情境中,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只有很罕见的杂交繁殖的情况,这或者是因为他们不常交配,或者因为他们的交配不常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计算机模型根据不同水平的杂交繁殖估计了可能在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尼安德特人世系的数量。该模型模拟了从5万年前开始现代人从非洲东北部扩展开来之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可能的冲突。他们发现即便是稍微大一点的成功率也会导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基因组发生高程度混合。不同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特征应该存在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中间,这是由于在这些人群分离之后的两个独立的基因混合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提示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是有限的,这与此前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相符。

  • 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组织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卫星遥感碳核算、大气污染会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有什么新进展、如何高效控制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等热点研究入选。这些进展是由两院院士、联合体成员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由15位院士组成评委会评议投票产生。它们都破解了哪些生态环境难题?记者一一解析。  [b]一、国产超光谱卫星痕量气体遥感及应用[/b]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组成的项目团队围绕“痕量气体时空分布表征”关键科学问题,研制了我国分辨率最高的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载荷,研发了从超光谱卫星发射前定标、在轨定标到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的完整遥感算法。数据结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成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和分析的业务化标准产品。  ●突破之处:在载荷关键部件遭到国际禁运的不利客观条件下,实现国产卫星多组分痕量气体反演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最先进卫星的同等水平。 [b] 二、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b]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针对科学、精准治理空气污染,聚焦从污染源到健康效应的证据链及因果关系,开发暴露组学技术识别关键危害组分,量化生物质燃烧源颗粒物的全球健康风险,揭示臭氧非均相氧化对室内污染的影响。  ●突破之处:揭示空气污染显著影响脂质代谢,提出臭氧造成氨基酸代谢紊乱的原理,发现空气污染导致的新型健康结局;建立以“准实验”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健康效益的新范式。 [b] 三、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与环境应用[/b]  水污染治理关键新材料和技术创新突破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重要科技保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以“纳米材料可控制备—原理与关键技术突破—工程示范应用”为主线,在可控制备和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在制备原理、高效水处理技术应用和工程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突破之处:实现了新型功能性工程纳米材料的自主研发、环境应用和工程示范的有机融合,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科技支撑。 [b] 四、大气污染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b]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研制了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时空变化近实时追踪数据集。定量了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环境政策、气象条件变化和人群脆弱性等4个方面共8项因素对PM2.5污染和健康风险的影响,揭示了近年来污染治理和能源结构转型措施对推动PM2.5浓度下降的决定性作用。  ●突破之处:突破了大气污染多驱动因素解耦技术,解析了我国PM2.5污染长期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成果支撑了国家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和冬奥会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保障工作。 [b] 五、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b]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组成的团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观测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2021年,《自然》杂志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进行专题报道,《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将该网络作为重要成果进行重点推介。项目成果已应用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突破之处:累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1.1万余条样线,涵盖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态系统。 [b] 六、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b]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针对农畜牧业氨减排的技术与模式瓶颈,提出了氨减排理论框架;实现了密闭堆肥反应器等设备的产业化;创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分步式氨减排模式。集成了全国可复制的县域畜牧业全链条氨减排“射阳模式”和农牧双循环氨减排“南小吾模式”。  ●突破之处:编制了我国高精度动态氨排放清单,建立了氨排放评估与预警平台;为我国氨减排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路径、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和可复制的运行模式。  [b]七、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和中国碳卫星全球高精度碳产品[/b]  中国碳卫星TanSat,是我国首颗、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团队,自主研发了碳反演数据分析系统IAPCAS。反演获取了TanSat全球XCO2数据,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列入欧空局第三方卫星计划;研究我国碳通量时空格局,揭示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巨大潜力;计算获得了首个通量产品,降低不确定性30%~50%。  ●突破之处:为基于我国碳卫星研究碳排放、碳汇等碳中和重大科学问题奠定基础,利用该系统设计论证我国下一代碳卫星。  [b]八、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b]  硫酸盐是颗粒物的重要组分,对我国北方冬季重污染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大学等国内多家单位合作,首次揭示二氧化硫气溶胶表界面锰催化反应主导重污染硫酸盐的快速生成,北方冬季低温、高湿、高离子强度等会使表界面化学生成速率相比传统反应高2至3个量级。结合外场观测和区域数值模式,发现新机制可解释超过九成的硫酸盐生成。  ●突破之处:首次揭示北方冬季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为我国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和区域联防联控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国家空气污染控制提供借鉴。[b]  九、污泥全链条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b]  围绕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同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项目团队突破了适合我国泥质特征的污泥处理关键技术和装备;编制了覆盖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的工艺包,发布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系列标准、指南、规程。  ●突破之处:建成了北京、上海两大全链条综合示范区,初步构建了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标准体系,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b]十、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b]  兰州大学团队建立了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规律的一般性理论模型;揭示了不同环境下植物根茎叶生物量与元素含量等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解析了我国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并验证了环境胁迫—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互作原理及其转变机制的理论假说。  ●突破之处:在对我国旱区生态系统进行8年大规模野外调查基础上,揭示了中国旱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

  • 【分享】2008年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主办2008年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家第一轮通知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和造就青年生命科学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于2008年7月21日—7月27日在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以及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黄山主办2008年度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夏令营现主要面向全国211高校招生,现将相关的安排及注意事项公告如下:一、主题内容:生命科学前沿二、举办时间:2008年7月21日—7月27日三、举办地点:2008年7月21日—25日(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生物楼); 7月26日—27日(安徽黄山)四、申请办法1.申请条件: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高年级在读本科生(全国“211工程”高校:年度年级(或专业)成绩排名前25%;非“211工程”高校:年度年级(或专业)成绩排名前5名)。专业不限,包括任何与生物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等。2.招生名额:50名。3.申请流程 下载2008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申请表.doc  将申请表电子版发送到zhut@ustc.edu.cn (同时将申请表、成绩单(学院盖章)以及个人获奖、发表论文等材料寄送到中科大西区生命科学学院院办(信封左下角注明“黄山夏令营”)。 夏令营组委会根据书面材料进行筛选,并于2008年6月30日确定录取名单,以电话和e-mail通知。4.录取原则:(1)申请和推荐符合要求,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相关;(2)申请者的受教育背景和科研背景;(3)英语水平。五、注意事项1. 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中科大生命学院的相关规定,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学习和活动。2. 夏令营期间由中国科大生命科学院安排食宿、学习和游览观光的相关费用。学员往返交通费用自理。六、联系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联系人:鲍杨(0551-3602461) 左泽华(0551-3602461)E-mail: zhut@ustc.edu.cn 七、夏令营网址http://bio.ustc.edu.cn/summerschool/

  • 【原创大赛】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就是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生命科学领域里亦是如此,本文将简要介绍信息化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渗透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资源(这一点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及时地掌握到第一手资料,迅速了解到这一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向,以便于进一步制定下一步的科研计划并发掘新的研究方向,避免了过去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等问题而导致的多个实验室重复做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人研究过并解决的课题。在生命科学的领域提到互联网,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http://www.ncbi.nlm.nih.gov,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免费的生物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型资源平台(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包含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权威书籍、基因组和蛋白质的数据库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信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内生物学研究人员最常利用的网站之一生物谷(http://www.bioon.com)也是一个免费的提供了大量研究动态、相关软件、硬件及供应商资料等信息的大型资源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谷的BBS为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如果你在科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将它发到BBS上,很快,就会有很多人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并给你一些好的建议,发挥了类似于“大脑风暴”的作用。总之,离开了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库,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恐怕要比现在滞后很多!第二,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在各领域的迅速渗透和发挥作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间的合作、互助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计划”是1990年由美国最先发起,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的科学家参加,计划于2005年完成的破译人类生命天书的计划。伴随着信息科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个课题的进展速度日益加快,经过13年努力就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另外,2003年的SARS,给了世界各国的病毒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遗传学家、医学家等一个合作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全球多个国家多个实验室组成联合网络,公开科研成果,共寻“非典”病原。由于有了发达的互联网,使得在共同遭遇的灾难面前,不同领域、不同国度的科学家们可以并以最高的效率组织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一位科研人员在BBS中这样写道:“在时时更新的互联网上,我触摸到了这个生病的世界还跳动着的真正活力。”当然,对于禽流感的研究也是如此。可见,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各国的科研人员不可能如此高效的合作,一些科研计划可能会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SARS这样的传染病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第三,伴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大量软件的应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依赖各类生物软件及统计软件,离开了这些软件,很难想象科研人员该如何工作。首先,在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今天,实验设计便离不开软件的应用,数据的搜索、引物的设计、载体的设计等等都必须应用软件来处理。离开了这些软件,科研人员将举步维艰。其次,现在很多试验的操作也必须由各类生物软件和各种仪器关联来共同完成,如测定各种物质的吸光度、基因组测序等等。再次,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各类软件,如最常用的生物统计软件SPSS等。离开了这些软件,科学家们大概会在仅仅由“A、G、C、T”四种碱基组成的遗传密码面前,在庞大的实验数据面前显得手忙脚乱。第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实验室和生物公司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多的依赖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多数生物仪器公司、生物试剂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页,都可以进行网上交易,而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进行网上订购。生命科学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很多试剂或者是基因工程中的引物、载体等都需要“量身定做”,就是实验室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向提供商订购,然后提供商根据买方的需要,进行合成,然后发货。而这种订购基本上都依赖于电子商务,因为买方和卖方多处于地理上距离遥远的地区,甚至不同国家,面对面地交易几乎不太可能,所以必须依赖于网上订购和邮递配送。最后,谈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信息化,我们不得不谈到生物信息学这一生命科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的产物。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伴随着20世纪[

  •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031105_352149_2019107_3.jpg施一公(左)与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建华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贺会上交谈 何姣/摄  作者:王丹红  近日,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第五届年会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博士和本次会议组委会成员鲁白、饶毅共同向北京的部分新闻记者介绍本次大会的情况。施一公说:“我相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华人生物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施一公说:“我可以先用3个数据从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美国科学院有1900多位院士,其中1100多位院士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第二,美国最大的工业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美国民间投资最多的工业也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资助科学研究的预算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2006年度的预算就有280亿美元。”  施一公认为,华人生物学家将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说:“我们将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实施25年的庆祝会。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提出并创立了CUSBEA项目,在1982年至1989年期间,该项目共派出420多位学生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如今,近200位CUSBEA学子在美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华人生物学家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人有2500多位,而这一数字在1997年时还不到100,10年间涨了25倍,说明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是如此的兴旺发达。”  据介绍,为表彰吴瑞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中的领导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Christopher Tang )博士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年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该协会在华人生物学家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为此,“吴瑞协会”2004年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许多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袁钧英教授,HHMI研究员许田教授、韩珉教授,西北大学饶毅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施洋教授,杜克大学王晓凡教授等等都是它的成员。  施一公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使命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搭建海外与中国生命科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鲁白指出:“我们的协会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些生物学家从大陆出去、在西方取得研究成果,他们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在努力和国内的科学家一道,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饶毅认为,做科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他却发现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大约只有15%愿意今后做科学。他说:“现在好多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是为了让父母或老师高兴,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目标了,这非常令人担心。”  施一公说:“我个人认为,这次的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都是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工作,会议有80多个专题学术报告,范围很广,报告人中还有非常优秀的女生物学家。希望记者们有机会采访这些优秀的生物学家,请她们讲述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她们,从而鼓励更多的年轻学生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

  • 直播 | 第十三届 质谱网络会议,质谱技术最新成果及食品、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新进展,听这场会议就够了!

    直播 | 第十三届 质谱网络会议,质谱技术最新成果及食品、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新进展,听这场会议就够了!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质谱仪涉及所有的分析测试行业,国际竞争的技术壁垒较高、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工具、也是高科技产业共性技术。随着关系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学科的发展,质谱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时也推动了质谱技术与仪器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自2010 年开始举办质谱网络会议,旨在为国内外质谱相关科研工作者及行业一线工作者提供实时便捷的沟通平台,以促进业内交流,提高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水平。2022年仪器信息网联合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于12月13-16日联合举办第十三届质谱网络会议(iCMS 2022),会议分设质谱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质谱、质谱在禁毒/司法毒品分析领域的新进展、质谱在生命科学与医药领域的技术应用进展、质谱在环境/食品分析领域的技术应用领域、北美华人质谱学会等专场,聚焦质谱技术最新成果,以及在食品、环境、制药、生命科学、医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size=18px][color=#ff6666][b]分享参会学习到的知识,以主题帖形式分享至仪器社区,然后将主贴链接回复至评论区,将获得200积分奖励![/b][/color][/size][size=24px]点击参会[/size]:[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6ya]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6ya[img=,690,41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3868_4673_3295121_3.png!w690x418.jpg[/img][img=,690,49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3887_3934_3295121_3.png!w690x498.jpg[/img][img=,690,46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6010_5023_3295121_3.png!w690x464.jpg[/img][img=,690,5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4454_6085_3295121_3.png!w690x552.jpg[/img][img=,690,39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7104_356_3295121_3.png!w690x392.jpg[/img][img=,690,70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1/202211140913156362_3960_3295121_3.png!w690x703.jpg[/img][size=24px]点击参会[/size]: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6ya[/url]

  • [资源集锦] 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类 国家重点实验室 汇总

    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类 给大家一个参考吧。国家重点实验室1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3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学院4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5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6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8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9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11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12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13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4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6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17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等18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19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20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等21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22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u

  • 2016年生命科学工具市场将达810亿美元

    纽约,2011年10月17日消息- 市场研究公司Reportlinker日前最新发布了一项新的市场研究报告——《全球生命科学工具和试剂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供了目前生命科学工具和试剂行业的整体状况,详细分析了当前市场现有产品及竞争环境,包括新型产品与实验发展台式的潜在市场,突出说明了生命科学工具和试剂行业及其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当前和未来的市场趋势、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还有对生命科学工具和试剂行业未来5年的预测。   1  该份报告显示,尽管过去几年经济不景气,但是生命科学工具市场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目前全球生命科学工具市场销量已超过420亿美元,并且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高达13.6%,预计2016年全球生命科学工具市场销量将提高到约810亿美元。  其中,用于DNA和RNA研究的试剂和工具目前市场销量已达到27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2.2%,预计2016年该部分市场销量将会达到480亿美元。此外,细胞生物学试剂至少占到生命科学研究工具市场的30%,目前其市场销量预计已高达100亿美元。在未来5年这一特殊的细分市场预计至少增加一倍,市场销量将达到240亿美元,其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9.1%。  其中,报告中涉及公司包括安捷伦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贝克曼库尔特、布鲁克、珀金埃尔默、岛津、沃特世、Caliper Life Science、Affymetrix、BD Biosceices、GE Healthcare、Bio-Rad Laboratories、Life Technologies、Millipore(EMD GROUP)、Sigma-Aldrich等70余家国际知名生命科学工具和试剂供应商。

  • 【报到送积分】生命科学仪器人员大搜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这么前沿的学科怎能没人关注呢!为了让大家对生命科学能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现开始在论坛范围内征集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的有识之士!回复格式仪器品牌+型号:【如能附上仪器照片将奖励5-20积分(图片多多益善哦)】使用年限:仪器功能:工作地区:研究方向:生命科学仪器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仪器、细胞生物学仪器、微生物检测仪器、植物生理生态仪器、动物实验仪器、临床检验仪器设备、生物工程设备、芯片系统、成像系统;想更多了解生命科学仪器的朋友还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详细了解!http://www.instrument.com.cn/list/main/04.shtml大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以便让大家更好的认识你,想成为生命科学版块达人吗~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 【分享】《科学家》盘点09年影响生命科学五大人物

    2009年即将走到尽头,在这一年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些人因其对生命科学的贡献、支持或领导而凸显出来。以下是《科学家》杂志评选的5位2009年对生命科学最具影响的人物。 Francis Collins Francis Collins于2009年8月被任命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其上任后,积极推行个性化医疗和干细胞研究。 相关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者有望出任NIH新院长 丁盛(Sheng Ding)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成长于北京。他与同事仅利用重组蛋白诱导出小鼠胚胎细胞多能性,完全避免了基因操作。 相关报道:Sheng Ding: As Cell Fate Would Have It Bart Gordon 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主席,是美国众议院内科研的最大支持者之一,对于美国科学能在奥巴马经济刺激资金中分得大笔资助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已经宣布于2010年引退。 相关报道: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主席将引退 Henry Gustav Molaison 著名“失忆”人,被认为是脑科学历史上最重要的病人之一。在其逝世一周年后,科学家于12月初对其大脑进行了切片研究。 相关报道:科学家对“著名”失忆大脑进行切片研究 Erika Sasaki 日本川崎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首批能够遗传植入基因的转基因猴。由于可以“复制”人类所患的部分最具破坏性的疾病,它们为研究相应的疾病成因和治疗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模型。

  • 生命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    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生物界(见下图左)。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不仅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中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以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遗传、大脑和生物进化、生物分布等规律,即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生物和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见上图右)。21世纪将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生命科学的广泛开发和应用。21世纪生命科学将在不同的层次开展。在空间尺度上,将从原子、分子、细胞、基因组、个体、群体、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层次开展。从时间的尺度来讲要从飞秒(10-15秒)→皮秒(10-12秒)→纳秒(10-9秒)→毫微秒(10-6秒)→毫秒(10-3秒)→秒→分→时→月→年→世纪开展研究,探讨生命科学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相互关系。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不仅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而且包括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地学、天文学和技术科学等广泛的交叉,而且不仅是自然科学一级学科的交叉,它与人文科学也存在交叉,像行为学、人类学等等。21世纪我们不仅要揭示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探索新技术,而且还要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广泛的运用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食品、人口、健康、资源、生态、环境、能源、信息和材料等问题。由于世界人口和资源的严峻情况,迫使人类把利用资源的范围扩大到世代繁衍生息的地球以外,空间生命科学即将应运而生。空间生命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在空间特殊环境条下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产生了空间植物学、空间动物学、空间微生物学、空间生理学和航天生命科学等。21世纪,生命科学将会在更加广泛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去探讨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开发生命科学厂家在工业、农业、高新技术等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20世纪生命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于20世纪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和突破,它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生命科学取得了两次重大的突破。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孟德尔遗传定义的再度发现,及摩尔根的基因论(见右图),也就是摩尔根及其学派用实验证明了孟德尔的遗传物质,即有序排列在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载有遗传的信息,即基因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载体。到20世纪中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波动力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物理学家薜定谔提出必然存在一种生物大分子晶体,它包含着数量巨大的遗传密码和排列组合。20世纪中生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重大突破是美国生物科学家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Click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Watson是个生物学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来到英国做博士后。Click从大学毕业后做生物学的研究生,他主要用X光衍射研究蛋白质的晶体结构。他们两个年轻人共同的兴趣是研究DNA结构。Watson的贡献是确定了碱基特异性的配对表明了遗传密码自我复制的机制;而Click则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他从原子的距离和原子间的角度提供了最强大的限制条件,而规则的螺旋模型结构极大减少了变量的数目。因此一个生物学家和一个物理学家的完美结合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Franklin和Welkins通过X光衍射研究DNA结构完全证明了Watson和Click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的分子结构的正确性。 我们可以说: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建立是20世纪生命科学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当代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开辟了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揭示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生命种群和个体在分子结构和遗传机制上的统一性,并为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生命科学批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模型的建立,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技术科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识破本身的遗传密码,因此在20世纪末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堪称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科学计划之一;另两个是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APOLO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广义来讲不仅包括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而且包括主要的动物,植物基因组的研究。比如植物水稻基因组的研究,水稻是我们东南亚最主要的作物,也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通过基因的同线性,使我们在对禾本科植物水稻基因组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了解遗传背景更为复杂的玉米、小麦等重要作物的基因调控模式。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还包括主要农作物及动物的基因组计划,这对于医药、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到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31亿个碱基对有35000多个基因,但它们产生的蛋白质则有几十到上百万。 人类基因组计划,包括有关动植物的基因组测序在21世纪初将会完成。紧接着是破译基因密码,也就是要研究基因的功能,后基因组学的研究。基因的功能包括它产生的蛋白质的功能,只有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搞清楚,才能更好的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人类基因组和有关动植物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对后基因组学的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标志着结构生物学的大发展,也就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和本质,无疑结构生物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产品最前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最富于挑战性的是膜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膜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膜上的蛋白质,而不是水溶性蛋白(下图)。对于这类蛋白质的研究是最富于挑战性的。    目前在世界上已有15,000多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被解析出来,在15,000多个蛋白质中,膜蛋白质只有20多个。但在生物体内,膜蛋白质占整个蛋白质的25%—40%,而这些膜蛋白质对于能量转换、物质跨膜运送、信息传导,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如线粒体,它是动植物体内呼吸、代谢的场所。进行呼吸代谢时,物质分解产生能量,形成ATP,需要ATP酶(下图)。ATP酶是怎样形成ATP,产生高能物质呢?    几十年前迈耶提出了Y亚基旋转的理论,但直到前几年,英国的沃克结晶了这个蛋白质,并进行了X光的衍射,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这块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结构上证明γ亚基的旋转。沃克和迈耶两人从旋转理论到空间结构的解释获得了Nobel奖。进行光合作用光能转换的反应中心也是膜蛋白质。米葛尔等三人对紫色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膜蛋白进行分离、提纯和结晶,并进行了X光衍射,阐明了它的空间结构也获得了Nobel奖。这充分说明当代结构生物学不仅在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方面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原子水平上对蛋白质空间结构揭示以后,对于药物的设计和研制将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分子机理模型。这一领域的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将会在21世纪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 【分享】浅析生命科学仪器最新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和生物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据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报道,人类癌症的90% 来自有机物,其中主要是农药及其残留物的危害。因此,认真研究人类生活、生存、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是当代和今后时期全球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研究人类生活、生存、发展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生命科学仪器。否则,将一事无成。这就是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必然性。目前生命科学仪器已经涉及到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实验室技术、生物工程等学科。  上世纪八十代中期,人们只是把[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基因扩增仪[/color][/url][/color][/url](P C R )、核酸蛋白分析仪、酶标仪、细胞检测仪、生化分析仪等为数不多的仪器认定为生命科学仪器;今天,除过狭隘定义所包含的那些仪器外,科学家已经把四大基础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认定为生命科学仪器的主干产品;把光谱、色谱、质谱以及有关的联用技术,都称之为生命科学仪器。目前,人们对生命科学仪器的定义越来越明确,从很多文献上都能看到“Live Scince Instrument(生命科学仪器)”这个引人注目的名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可“Live Scince Instrument”  目前生命科学仪器以由原来的低速,缓慢,效果差的情况逐渐向新的方向发展。“三超”是目前生命科学仪器发展的趋势,所谓“三超”是指:超高速、超微量和超小型。[b]1(1)超高速:[/b]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DNA 合成仪,2 分钟可合成一个碱基;2 小时的工作效率,相当于过去25 个专业人员手工操作4-5 年的工作量。即它1 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人的手工操作9 万小时的工作量。也就是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九万倍。可以说, DNA 合成仪是生命科学仪器向超高速发展的典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瑞典Phamacia 近几年推出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试仪(DEFIA)每秒钟可分析一个样品,每小时可分析3600 个样品,而且其灵敏度 可达10-17mol(Eu),这又是一个生命科学仪器向超高速方向发展的典型例子。  2006 年,日本岛津推出了超快速的液相色谱(U F L C ),进样动作仅需1 0 秒钟,分析速度提高10 倍(2007 年10 月的BCEIA 上已经展出)。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新进展之一。美国的Waters 近几年推出的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TM),其最大操作压力达到15000psi,大大提高了分析速度,但不降低分离度。这种仪器更是值得科技工作者注目。  中国北京普析通用公司近年推出的MB5[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一只五元素灯,一滴血,3 秒钟可以同时得到Cu 、Z n 、Ca 、M g 、F e 五种元素含量测试的结果,这也是值得重视的发展之一。[b]  (2)超微量[/b]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AAS)是近几年发展特别快的分析仪器之一,检测限可达到10 - 13 g。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AAS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近几年,国际上的科学家发现,很多稀有元素是强致癌物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报道:人类癌症90%来自有机物(包括微量重金属元素)。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主要用AAS,所以它发展很快。例如:2006 年德国J e n a 公司正式推出了商品的ContruAA连续光源AAS,一只灯可分析60多个元素。目前已小批生产。因为一般常规的AAS,一只元素灯只能分析一个样品。所以应该说德国Jena 公司的ContruAA 连续光源AAS,是AAS 的一个革命性的突破。2007 年的BCEIA 已有展品。  还有,原子荧光光度计是我国发明的一种分析仪器,我国已有几家公司在生产该类仪器。2005年,北京瑞利公司推出的的AF - 630/640 环保型多道原子荧光光度计,获2005 年BCEIA 金奖,它具有8 项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很好的生命科学分析仪器,很值得大家重视。 [b] (3)超小型[/b]  超小型既要超高速、超微量,又要超小型,在同一台仪器上实现是很困难的。而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工作和许多家用分析仪器,却往往希望“三超”在同一台仪器上实现,既要仪器稳定可靠,又要求超小型、占地方小、便于携带。所以,近几年国外陆续出现了茶杯里能放进的水质分析仪、口袋里可放进的葡萄糖检测仪等等超小型生命科学仪器。大家知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它被认定为生命科学仪器的主干产品之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