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仪器信息网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话题讨论。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相关的资讯

  • “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启动
    p   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医学科学报》、《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正式启动。 /p p   本次活动旨在评出推动2015年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具有优秀创新能力与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p p   获奖人应于2015年间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过重大创新贡献,获得过重大荣誉 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有独特表现 推动所在企业创新行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p p   为了方便公众参与,本次活动开通了三种投票渠道:官网投票、微博投票、微信投票。综合投票结果,经评委会评议,将最终确定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终评名额及名单。 /p p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此前已成功举办五届,在科技界具有良好口碑和影响力。 /p p br/ /p p    /p p br/ /p p    /p p br/ /p
  •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启动,谁是你心中的“知识英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中国科技界发生了不少振奋人心的大事,涌现出很多推动科技进步的人物。为此,科学网推出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向那些对中国科技进步和我们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致敬。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1月17日,“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正式启动,该活动意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推动中国跻身第四次科技革命大潮的“科学明星”和“知识英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这一评选关注并涵盖:推动2018年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具有优秀创新能力与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评选标准,入选者应于2018年间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过重大创新贡献,获得过重大荣誉;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有独特表现;推动所在企业创新行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11月17日起,科学网博主可以参与推选候选人。候选人确定后,将于2018年12月5日启动网上投票,活动开通了三种投票渠道:官网投票、微博投票、微信投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综合投票结果,经评委会评议,将最终评出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委会有权提议并评选特别新闻人物。 /p
  • 2011中国科学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1月18日,由科学网主办的“2011中国科学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开所有谜底,根据广大网友的投票结果,两大奖项各归其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10人当选“2011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袁隆平等11人当选“2011中国科学年度杰出创新人物”。   “2011中国科学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11年12月10日启动,旨在评选出公众心目中的2011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及2011年中国科学杰出创新人物。历经40天征集及评选过程,上万名科教界专家、科技新闻工作者及网友参与推荐、投票。   2011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当选者为王晓东、方舟子、朱清时、杜光东、杨宝峰、周其凤、赵跃宇、饶毅、屠呦呦、颜宁 2011年中国科学杰出创新人物当选者为邓涛、史玉升、李传锋和黄运锋、刘泽金、安芷生、张俐娜、何芳良、袁隆平、董树文、韩家淮。(以上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   本次活动以“影响力”和“创新力”为评选标准,在关注国内科技界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人物的基础上新增了“杰出创新人物”的评选,侧重于那些在2011年度的重大科研进展成果中做出突出创新和贡献的人物。获奖人物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工程材料等前沿科研领域,通过解读获奖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2011年中国科技界的热点和脉搏。   为鼓励用户推荐、投票,组委会特设优秀评论奖、最佳伯乐奖及参与奖,获奖者将获赠精美礼品一份。   活动同时得到了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腾讯网、新浪网、人民网、中国科学院网等媒体的支持。   全部当选者详情请见:http://2011people.sciencenet.cn/
  • “2017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p   2017年12月31日,“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正式揭晓。黄大年、南仁东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匡光力、施一公、杨超、刘中民、王泽山、徐芑南、王雪纯、顾明、何华武、胡郁等十人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p p   据介绍,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医学科学报》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7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p p   据了解,“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因评审的权威严谨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在科技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本届评委会由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担任主任,“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众多院士和资深媒体人出任评委。 /p p   根据“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的评奖标准,获奖人应于2017年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过重大创新贡献,获得过重大荣誉 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过杰出成就 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有独特表现 推动所在企业创新行业生态,引领市场应用,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p p   经过众多网友的推选和投票、院士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选出了上述四个领域的十位当选者。同时,鉴于黄大年、南仁东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评委会一致推举二人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b180235-1467-44bb-afa8-ceb399d41fe3.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rong   黄大年 /strong /p p strong   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strong /p p   2009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黄大年从英国剑桥返回祖国,被选为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7年间,黄大年带领团队,夙兴夜寐,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p p   其中,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 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 /p p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积劳成疾病逝于长春,年仅58岁,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p p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p p   2017年5月26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244cf69-542c-4533-b32a-b90c5b4535a9.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rong   南仁东 /strong /p p strong   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strong /p p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取得的首批成果:FAST望远镜调试进展超过预期 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两颗通过国际认证。 /p p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正式建成投入使用。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从FAST提出设想到最终建成,南仁东花了22年。1994年4月,FAST选址工作启动,南仁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预研究工作。为了在贵州找到最适合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位置,1994年到2005年,11年间,南仁东的足迹遍布贵州上百个窝凼,最终选择了克度镇绿水村作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最佳选址。从2011年正式开工以后,随着支撑框架建设、反射面面板拼装、综合布线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升舱试验、主体工程完工、全系统联合调试的相继完工,这只“慧眼”终于开启。 /p p   历经20余年,南仁东终于率团队完成了建造我国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梦想,而他曾经翻越无数山岭的矫健身影已变得蹒跚而迟缓……南仁东22年心血的结晶——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生命起源,开启了“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广的世界。 /p p   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中宣部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e958e45-c457-4da8-88a5-7e1cfa5765e3.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rong   匡光力 /strong /p p strong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主任 /strong /p p   2017年9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验收,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p p   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装置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显著超过国家批复的性能指标,“磁体技术和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世界著名高场磁体专家汉斯· 施耐德· 蒙塔表示,作为全球仅有的两台40T以上混合磁体之一,合肥的混合磁体有潜力达到45T,使中国在国际强磁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c3d78d1-30a9-4e36-94fd-bdaaba9ced78.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rong   施一公 /strong /p p strong   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strong /p p   2017年11月,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于《细胞》杂志再次发表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呈现RNA剪接反应完成后状态、整体分辨率为3.6埃的三维结构。 /p p   2017年5月,施一公研究组于《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论文。这是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结构,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酵母以外的、来自高等生物的剪接体的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1837367-b867-49da-a95b-09c831317f3a.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rong   杨超 /strong /p p strong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strong /p p   2017年10月27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荣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p p   杨超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的研究,2016年11月,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杨超率领的研究团队,凭借在“神威· 太湖之光”上运行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研究成果,获得“戈登· 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cc0d2b0e-aaa0-4da4-b6ef-7002f9ed3c35.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strong   刘中民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strong /p p   2017年1月11日,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纯度达到99.71%,主要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p p   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于2010年开展“煤基乙醇技术关键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2014年,大连化物所和延长石油启动“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2016年底开始试车,并于2017年1月11日产出合格产品。该示范项目的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将率先拥有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大型煤基乙醇工厂的能力,对于缓解我国石油供应不足,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油品清洁化、煤炭清洁利用及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49e8e5-1164-4727-a16a-a3358f71900f.jpg" title=" 7_副本.jpg" / /strong /p p strong   王泽山 /strong /p p strong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strong /p p   2017年1月,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凭借着在火炸药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p p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p p   这位82岁的院士,凭着在火炸药领域一个甲子的努力,上演了他在科学界的“帽子戏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90c61f77-fb2a-45e7-ba33-5d4cd9bd824b.jpg" title=" 8_副本.jpg" / /p p strong   徐芑南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strong /p p   随着2017年度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 /p p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下海实验,已是73岁高龄的徐芑南和年轻人一样,坚守在船上。此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一年一个新深度,1000米、3000米、5000米……直到挺进海底7000米,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下潜至7062米,至今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f9981ee-a500-4810-9995-8136eff44b1a.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strong 顾明 /strong /p p strong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strong /p p   2017年11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在江苏启东的船坞成功下水。“天鲲号”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堪称“造岛神器”。“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绞刀电机最大功率可达7500千瓦,是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多项性能位居亚洲第一、国际领先水平。 /p p   从整船进口,到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再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天鲲号”的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65a1f66-5254-4c37-b743-d54ccd51358a.jpg" title=" 10_副本.jpg" / /p p strong   何华武 /strong /p p strong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strong /p p   2017年6月26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两列不同型号的“复兴号”连接以时速350公里运行,并实现各辆列车间电气和网络的联通,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复兴号”拥有纯正“中国血统”,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p p   何华武院士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主持了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 组织了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系统集成总体优化,为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7c23cf2-c132-44f6-ae3d-524092d7119c.jpg" title=" 11_副本.jpg" / /p p strong   胡郁 /strong /p p strong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 /strong /p p   在2017年11月9日的发布会上,科大讯飞一口气发布了多个领域里10款以上的人工智能产品,从教育到医疗,从客服到智能家居,再到移动手机端和车载环境,讯飞“智医助理”机器人、智慧微课工具1.0、晓译翻译机1.0、译呗等“黑科技”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p p   在胡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科大讯飞一直是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技术领域里的佼佼者。 /p p   他们的技术曾多次在国外比赛中,击败微软、谷歌等公司,获得第一。他们也是最早随着互联网浪潮,开始以语音为接入口,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司。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1e000df-b708-40b8-bc1e-80587baaad59.jpg" title=" 12.jpg" / /p p   strong  王雪纯 /strong /p p strong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 /strong /p p   《加油!向未来》是央视综合频道在2016年暑期档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节目中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大型室内外科学实验转为益智答题,王雪纯担任《加油!向未来》节目制片人。 /p p   2017年7月《加油!向未来》播出第二季。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升级,赛制转变为纯素人比拼答题模式,除了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还有学霸与学霸之间的巅峰对决:30位“未来队”的未成年学霸PK 30位“加油队”的成年学霸。在权威科学工作者和团队的鼎力支持和通力协作下,节目以最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科学实验,以最浅显易懂的形式解释科学原理。 /p
  • 庞国芳院士等入围“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曹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28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医学教授,40岁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他没有显示出脚步放缓的迹象:当选《细胞》杂志新一届编委 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又&ldquo 发现&rdquo RNA病毒逃逸人体天然免疫机制,提出免疫调控新观点。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面对迅速蔓延的疫情,有一群中国人选择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投身于这场危险而持久的战役,高福就是其中一员。这支来自中国的检测队主要负责在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由59名医务和科研人员组成,高福是检测队负责人。   高会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在30岁时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及国际权威期刊《IEEE系统人控制论汇刊》最年轻的编委。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了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高会军教授成为该榜单17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孔庆平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跟随葛庭燧院士进行固体内耗和蠕变的研究,已经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他在晶界内耗的机制和应用、纳米晶材料的内耗和蠕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结果。2014年9月23日,孔庆平被授予国际内耗学术界的最高奖&mdash &mdash 甄纳奖。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传染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她探索钻研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2014年,她进入&ldquo 感染微生态&rdquo 全新研究领域,为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检测首席研究员   制定2项国际AOAC标准和65项国家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庞国芳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荣获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为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获第128届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年会颁发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年,其研究组与牛津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全颗粒晶体结构。2014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主席,是IUPAB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他的当选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肖红梅   中南大学教授   2014年其团队首次发现人卵&ldquo 外衣&rdquo 缺失及其致病基因,并对致病机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卵子透明带缺失及导致人类透明带缺失的致病基因,为&ldquo 对症下药&rdquo 治愈不孕找到一种新途径。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4年,其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被《细胞》杂志选为2014年全球40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曾艺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2014年,《自然》在线发表了曾艺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ldquo 刷新&rdquo 了由国外科学家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潜能性的理论,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奠定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应用的基础。   张天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升级工程部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7月4日,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它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和调试,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特大型超精密的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的高频技术、强流离子源与高效率注入技术等一批质子回旋加速器核心技术。张天爵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总设计师。   赵忠贤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作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走在国际前列。2014年初,赵忠贤以铁基高温超导研究获得空缺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周斌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7月4日,《科学》杂志以亮点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其研究组关于冠状动脉起源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除已经认知的心外膜下血管干细胞外,冠状动脉还有一个重要&ldquo 起源地&rdquo &mdash &mdash 心内膜。这一重大发现为临床心肌梗死血管再生治疗和体外人工心脏血管生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朱日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ldquo 创新研究群体&rdquo 学术带头人等。2014年10月14日,获得法国研究院下属的科学院学院年度颁奖大会颁发的首个&ldquo 法中奖&rdquo 。   宗传明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经过23年的苦心钻研,宗传明关于希尔伯特第十八问题的突破终于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2014年5月4日,纯数学领域的权威杂志《数学进展》发表了这篇论文。欧美同行称其为一项辉煌的工作。荣获2014年莱维· 柯南特奖,这是美国数学会首次将学会大奖颁发给在中国工作的数学家。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包信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5月,包信和团队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称,基于&ldquo 纳米限域催化&rdquo 新概念构建的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可实现甲烷在无氧条件下的选择活化,从而一步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反应过程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使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ldquo 蛟龙&rdquo 号第一副总设计师。这位&ldquo 载人深潜英雄&rdquo 已将探索的目光瞄准下一个更高目标&mdash &mdash 10年内,要亲自驾驶中国设计、制造的载人潜水器,潜入海底11000米,到达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下一个世界奇迹。2014年,崔维成团队正在研发的1.1万米载人潜水器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支持。   戴建武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   戴建武及其再生医学团队成功引导了人体受损子宫内膜的再生,为胚胎的着床和发育提供了保障。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应用再生材料修复子宫内膜技术诞生的婴儿在南京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生见证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有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组织器官再生的梦想。   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邓中亮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国际上始终无法解决的卫星导航&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瓶颈,即室内外如何高精度无缝定位。2014年,他领衔的&ldquo 羲和&rdquo 系统导航定位技术,使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个大型商场、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参与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重点专项》,是我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研究者、组织者和决策支持者之一,是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架构者。目前,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正在华夏大地飞驰,成果有目共睹。   廖湘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研究员   2014年11月20日,&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国际TOP500组织首次正式发布的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共轭梯度(HPCG)基准测试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该组织前一天发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天河二号再次位居榜首,获得&ldquo 四连冠&rdquo 。廖湘科是 &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   刘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是构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刘红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ldquo 月宫一号&rdquo 。2014年5月&ldquo 月宫一号&rdquo 成功完成105天的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该成果持平于国际最高水平,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提供了基础技术。   刘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其团队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原理的室温液态金属打印方法,研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目前,该团队研发的面向个人终端用户的打印设备即将进入市场。在2014国际传热大会上,刘静获得威廉· 伯格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和荣誉。   钱华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   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钱华林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工程建设。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基本原则设计,到域名服务器搭建,到路由器的自主研发设计,钱华林及其团队对互联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4月,国际互联网协会发布&ldquo 互联网名人堂&rdquo 名单,钱华林成功入选。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医学领域临床及科研工作27年,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机理的系统研究。2014年9月和11月,世界首例及第二例应用MALBAC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获得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孙兴怀所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是目前同疾病中样本数量最大的亚洲人群研究。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难以治疗的关键所在。血小板上的TLR4在癌症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王红阳小组通过研究TLR4与肿瘤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l的相互作用,发现血小板促进了肿瘤转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TLR4以及它的内源性配体HMGB1是抗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2014年,谢和平课题组提出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发电的新矿化反应及化学原理。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的CMFC新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将二氧化碳作为潜在低位能源直接发电的世界性难题。利用该技术,矿化1吨二氧化碳,能够产出140度电能,同时产出1.91吨、价值人民币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氢钠。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ldquo 杂交水稻之父&rdquo 袁隆平及其团队牵头的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ldquo 863&rdquo 计划课题&ldquo 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rdquo 成果&ldquo Y两优900&rdquo 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近年来,随着&ldquo 风云二号&rdquo &ldquo 风云三号&rdquo 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业务定标质量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在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14年5月,在第十五届全球空间交叉定标系统执行委员会(GSICS-EP)会议上,张鹏当选为新一届GSICS-EP主席。这也标志着近年我国气象卫星定标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冯其器   中央电视台&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   曾担任《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编导、主编,获得&ldquo 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rdquo 称号,带领《科技人生》栏目获得第三届&ldquo 纪录中国&rdquo 金牌栏目奖,创作的多期节目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2014年担任被称为中国科技界奥斯卡的CCTV&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让&ldquo 盛典&rdquo 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CEO   姬十三倡导&ldquo 让科学流行起来&rdquo &ldquo 科技有意思&rdquo ,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2014年,果壳网获得来自好未来教育集团的1500万美元战略投资 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创业先锋。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三次进入南极科考,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获得&ldquo 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奖&rdquo 、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奖、&ldquo 知识中国&rdquo 年度十大知识人物荣誉称号等。2014年参加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mdash &mdash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   林鹏   科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年,曾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第十届&ldquo 韬奋出版奖&rdquo ,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ldquo 四个一批&rdquo 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4年,科学出版社迎来60华诞。60年来,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一路同行,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ldquo 赵闯和杨杨&rdquo   科学艺术家组合   赵闯是一位科学美术家,杨杨是一位科普作家。两人作为科普界的一对著名搭档,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艺术作品。2014年与古生物学家合作,在《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及知名网站,发布古生物生命形象复原图。出版《绘本恐龙》丛书等大量科普图书。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芯片研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并产业化。2014年,带领团队研发的30项创新分子诊断产品获得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进入申报阶段。其中国际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系统已推广到30个省市自治区,检测样品总数超过100万。   程维   滴滴打车创始人,小桔科技创始人兼CEO   2014年1月,滴滴打车获得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共计1亿美元的融资,成为首个获得C轮融资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用两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先锋企业之一,程维也因此被视为善于洞察商机和具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家,同时也是未来移动出行信息平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长期从事铁路机车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2014年,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线在株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近2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IGBT芯片技术上的垄断,实现了产业化突破。   胡季强   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荣获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等奖项 获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医药经济十大人物、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等称号。在二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胡季强提出了&ldquo 现代植物药&rdquo 的概念,并在国内最早开发了中药缓释制剂和口崩制剂,有力促进了中药现代化进程。2014年,康恩贝被评为&ldquo 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rdquo 。   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4年,雷凡培接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带领其向更高更远处前行。2014年8月19日,该公司的拳头产品&ldquo 高分二号&rdquo 在太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在许多方面突破极限,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具备米级空间分辨率、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李德福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9月25日,李德福宣布将捐赠1亿元创立&ldquo 中源协和生物治疗公益基金&rdquo 。这是我国第一支由个人发起的生物治疗方面的公益基金。中源协和是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成功运营数家国内干细胞知名企业,市值近百亿。2014年,该公司推出生命银行卡业务,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历军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   2014年,历军带领中科曙光荣登中国A股市场,成为中科院继联想之后创造的又一个IT领域上市公司。曙光背靠中科院计算所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研发与技术基础。曙光已经掌握大量高性能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及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曲道奎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2014年,他首创40吨&ldquo 重载双移动&rdquo 机器人系统,又以20千克大负载真空机器人领先全球。这位技术出身的中国最大机器人企业的总裁,几乎与机器人研究、应用打了一辈子交道,而现在,无论是他还是他所从事的行业,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任晓倩   魔漫相机CEO   魔漫相机是一款将真人拍成幽默漫画的手机应用软件,曾创下单日新增用户325万、4日新增用户破千万、7个月破亿、在全球140多个国家的App Store总排名第一等多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纪录,将国产的原创软件带向了全世界。就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一天,魔漫相机对外宣称:已获得阿里千万美金融资。   单祥双   中科招商投资集团董事长   中科招商从6个人、60万元资金的全行业资本规模最小的投资公司,一跃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所投资的企业有50家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单祥双多年来活跃于科技金融领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奔走不疲。2014年,他创立国内首个创新创业新型综合体&mdash &mdash 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荣获&ldquo 发明创业奖· 人物奖· 特别贡献奖&rdquo 。   王炳华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2014年,核电地位再次凸显,国核技表现不俗。国核技结合我国核电研发设计和建设运行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AP1000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目前CAP1400核电初步设计已经通过国家审查,有望在近期开工建设。   王坚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   他领导计算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mdash &mdash &ldquo 飞天&rdquo 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ldquo 飞天&rdquo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公开资料显示,&ldquo 飞天&rdquo 平台单集群规模达到5000台,拥有超过10万核计算的能力、100PB存储空间,可处理15万并发任务数,承载亿级别文件数目。   汪滔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从《爸爸去哪儿》使用的航拍器到热播美剧《摩登家庭》中出现的飞行设备,都令大疆创新风头无两。他被誉为中国无人驾驶飞行技术的领先者。2006年成立的大疆创新公司,最近3年的销售额成长79倍,跻身全球增速最快的公司行列,销量占全球一半,更令&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级教授企业家,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发展国药,真正为人民解决病痛。以岭医药作为一家民营医药企业,投入了上亿元资金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和研发平台建设,铸就了&ldquo 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rdquo 五位一体的现代医药研发与生产的高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许晓椿   博雅干细胞集团董事长兼CEO   他以&ldquo 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改善&rdquo 为使命创办博雅干细胞集团。2014年,中国首例纯种克隆藏獒在博雅干细胞集团诞生,标志着博雅干细胞集团达到了商业化克隆服务的先进技术水平。许晓椿的梦想是&ldquo 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lsquo 最后一公里&rsquo &rdquo ,他立志要做生命科学的前瞻者,打造一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说 明   1.候选人共50人,其中: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15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15人、科技传播者5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15人。投票者须按类别进行投票,分别不能超过: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6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6人、科技传播者2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6人,总共不超过20人。   2.投票截止日期为1月22日(以邮戳时间为准,逾期无效)。   3.选票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编辑部   邮编:100190 收信人:张婧。
  • 白春礼被《科学》列为本周新闻人物 接受采访谈创新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当选《科学》杂志本周(3月26日—4月1日)新闻人物。《科学》杂志就创新的有关问题对白春礼进行了采访:   《科学》:您认为是什么阻碍着中国的创新发展?   白春礼:中国曾希望以市场份额为交换,就可以获取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并增强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我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用这种方式,还是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都无法获得核心技术。那些(对我们的经济)至关重要的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发展。   《科学》:您对中科院“创新2020”计划的想法是什么?   白春礼:(创新2020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那些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中科院发展成世界级科研院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科技问题。中央政府的投入将强调对科研人才、大型计划以及基础设施发展的稳定支持。   《科学》:中科院将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白春礼:我们将围绕三种观念: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突出人才重要性。   此外,刚刚辞世的“化学生态学之父”托马斯艾斯纳(科学网相关报道)、获得2011年度阿贝尔奖的约翰米尔诺(科学网相关报道)和获得2011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的梅贝伦鲍姆(科学网相关报道)也一同入选《科学》杂志本周新闻人物。
  • 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揭晓 施一公等当选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薛其坤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ldquo 量子霍尔效应&rdquo 的研究已数次斩获诺贝尔奖。但关于这一家族中的&ldquo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rdquo ,却一直进展缓慢,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苦苦探索。2013年,他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ldquo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rdquo 。他们的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其&ldquo 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rdquo 。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他们的成果让中国科学界站在了下一次信息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施一公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hellip &hellip 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学生爱戴。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   陈宇翱     他是量子世界里的追梦人。15年前,他在国际竞赛上以实验和总分双项第一一举成名,填补了中国学生从未在国际物理奥赛中取得实验第一的空白。2013年,凭借在光子、冷原子量子操纵和量子信息、量子模拟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在32岁生日那天,他荣获2013年度&ldquo 菲涅尔奖&rdquo 。这时的他,已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重要研究骨干,是一位真正享受科研的青年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宇翱。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张柏楠     张崇猛      航空母舰是维护海洋权益的终极武器,建设与发展航母是海军战略转型、走向深蓝的重大标志,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重要起点。他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关键配套导航系统的领航人。他和他的年轻团队面对国内一无图纸资料、二无设计经验、三无标准规范的困难局面,以&ldquo 兴船报国、创新超越&rdquo 的集团精神, 聚焦落实需求,依靠自主创新 ,砥砺攻关,成功突破关键技术,完成了辽宁号航母、潜艇、驱逐舰等舰艇导航系统研究工作,建立了航母第三代舰艇综合导航系统体系,解决了舰载机惯导系统和航母动态条件下的精确传递对准保障等关键技术问题。辽宁号航空母舰第一次驶向大洋,飞鲨舰载机第一次顺利起飞和着舰,见证了中国海军发展的重大历程,也承载着他和亿万国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强军梦。他就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研究员张崇猛。   唐长红      40岁出头,他就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内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在他的主持下,有着一颗纯正&ldquo 中国心&rdquo 的&ldquo 新飞豹&rdquo 歼击轰炸机研制成功。他告诉自己:&ldquo 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的怯懦、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奇迹的产生在于战胜自我!&rdquo 2013年,运-20试飞成功,这是国内研制的最大的飞机,具备战略空运能力,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大飞机生产国行列。作为运-20总设计师,在中国实现航空强国梦的道路上,他着实功不可没。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唐长红。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刘庆峰     他创立的&ldquo 科大讯飞&rdquo 不仅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且成为民族语音产业的领跑者。他将中国的语音产业带入&ldquo 智能时代&rdquo 他带队创新计算机口语评测技术,被评价为&ldquo 普通话推广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rdquo 2013年,其公司研发的语音产品占据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整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其公司的语音云平台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 他说:&ldquo 未来两三年,很多场合已经不需要用眼睛看屏幕,80%以上的应用都能靠语音解决。&rdquo 他捧起了CCTV2013年度经济人物的奖杯。他就是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张小龙      17年前,Foxmail在他手中诞生,造福了400万邮箱用户 6年前,他带领团队锐意创新,以七星级的产品追求重塑了QQ邮箱,使这一产品起死回生。3年前,他成功开发微信这一划时代的产品,开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2013年,他继续完善微信,微信支付风生水起,亿级用户遍布世界。崇尚技术的他是天生的完美主义,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用户体验一次次接近极致。他把一款互联网产品打造得老少咸宜。他信奉简单就是美,他崇尚颠覆性思维。他就是,微信开发者、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曹红光     他如此低调,媒体报道几乎寥寥 他又如此高调,在母校以自己的名字设立了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贫困学生 他另辟蹊径,以独到眼光汇集国内一流人才,组建上海奕瑞光电子公司,打造了X光机核心部件&ldquo 平板探测器&rdquo ,三年时间以国产品牌在X射线探测器领域跻身全球前五、国内第一 他潜心钻研,创立了中国首条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全产业链,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他豪心壮志,用国际最前沿的X线数字成像技术,成功打破欧美公司对该领域的垄断 他眼光高远,2013年将公司分部拓展到欧洲,客户遍布全世界。他就是TCL医疗集团董事、首席科学家曹红光。 科技传播者   李象益     他是我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他是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dquo 卡林加奖&rdquo 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75岁的他至今仍默默耕耘,写下了他科普人生光辉的30年。他第一个率领他的团队将&ldquo 科学中心&rdquo 理念践行于我国 他第一个发起在全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他是第一个加入国际博协领导层的中国人。2013年,他荣获世界科普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称他不仅为中国而且为世界的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期,他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亲切会见。他就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协原科普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国际博协原执委、北京市政府科普工作顾问李象益教授。
  •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及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p   2018年1月1日,由《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主办的“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p p   2017年,我国医疗领域群星闪耀、成果颇多。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此次评选活动希望评选出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健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年度医学进展和医学新闻人物。 /p p   经过对2017年度中国医学领域内重大科技进展、突破性的临床发现或应用,以及对医疗行业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进行信息梳理、网络平台展示、征求专家意见,最终评选出了“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基础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发现病毒免疫逃逸与复制新途径 /strong /p p   2017年10月3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诱导产生的lncRNA能够通过调控宿主细胞代谢状态,以反馈方式促进病毒免疫逃逸和病毒复制。该研究揭示了表观遗传、细胞代谢和病毒感染之间的新调控网络,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p p strong   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strong /p p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团队等联合开展研究,围绕脑缺血后胶质细胞-神经元信号失衡、结构功能改变以及相关调控机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电偶联特性。为确立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证据,并且为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治疗靶向。 /p p   strong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 /strong /p p   暨南大学叶文才团队、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团队的联合研究,对6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中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明确了上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还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p p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创新三萜皂苷类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等。 /p p    strong 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成立 /strong /p p   2017年9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有关单位,依托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以期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创新资源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努力为我国医学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p p    strong 揭示传统中药苏木作用新靶点 /strong /p p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屠鹏飞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药苏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的直接作用靶点蛋白为IMPDH2,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17年7月《美国科学院院刊》。研究同时在IMPDH2蛋白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位点,对于今后以IMPDH2蛋白为靶点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临床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生物人工肝有望实现产业化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惠利健团队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科学家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统。生物人工肝是一种体外肝功能支持系统,可以短时间代替肝脏功能,促进肝衰竭患者自体肝功能的恢复。 /p p   同时,国内首条人源性生物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也已在嘉定区建成,产品预计三到五年内投放市场。 /p p    strong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建立与推广 /strong /p p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团队,在创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基础上,围绕肺癌靶向治疗,开始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的一系列临床转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团队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标本,并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p p    strong 成功研制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设备 /strong /p p   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团队研制成功我国超声微泡造影成像首套实验系统和首台原型样机,推出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和灌注参量成像产品设备,形成两个系列共14个型号的产品设备,产品设备已获得国际行业认证。除主要用于疾病的常规造影临床应用以外,进一步用于肿瘤检测、心血管疾病、早期小肿瘤定性分级检测与边界确定,以及其他临床诊断和前沿科学研究。 /p p   strong  红斑狼疮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strong /p p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陆前进团队、深圳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围绕红斑狼疮这一复杂性疾病诊治难题,历经19年共同攻关,创新性地建立了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技术,突破了现有的诊断瓶颈,解决了临床关键问题。从整体上提高了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水平。 /p p   strong  研究并建立推广新型戊肝病毒检测技术 /strong /p p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自1996年开始从事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并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共同攻关。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HEV4型和兔HEV,并围绕着这两个新型HEV开展了病毒结构、致病性、传播因素、流行特点、动物模型以及诊断技术等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p p   (获奖进展排序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 /strong /p p   我们关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也关注这些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医药行业工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018d9d4-03b3-4cd3-b97f-8053ef89ae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蒋立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p p   蒋立新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大规模人群调查工作。2017年10月,《柳叶刀》刊发了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文章,研究表明,我国35岁~75岁人群中约1/3为高血压患者,但仅有6%得到控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开展的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两项高血压管理现况调查。这些研究结果为推进我国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各项政策的细化和深化提供了靶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56122a4-98e3-49f2-a09c-cd850259db5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乔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p p   乔杰在一线工作30年,制定了适用于中国PCOS的诊断标准,改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妊娠成功率,并首次解析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网络。4月,乔杰领导北医三院与北大团队联合揭示了人类胚胎期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成果发表于《细胞》。该项研究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靶标。 /p p   2017年,乔杰获“何梁何利奖”“2017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9cabb60-7f5d-4ba5-9c6a-5ab169dac4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夏宁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p p   夏宁邵在疫苗、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领导团队研制出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国外的宫颈癌疫苗,开辟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新途径。他累计获得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戊肝诊断试剂成为国际金标准,他研制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成为艾滋诊断试剂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 /p p   2017年,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夏宁邵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511a92d-b530-49a1-bd71-2a2aef70d9a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姚玉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学三系眼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p p   姚玉峰自上世纪80年代成为眼科医生后,就致力于角膜疾病的研究与临床。2017年,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几个世纪难题。这一成就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 /p p   2017年,在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8b985dff-7dc0-4d5b-b25d-f74c4130ea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廖新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曾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 /p p   2004年,廖新波履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当时,廖新波是最早开设博客、微博的官员之一。他以“医生波子哥”的身份写了两千多篇篇博客,实名微博近2万条。他关注医疗政策和热点话题,剖析问题一针见血,观点犀利恳切。他的博客访问量约1700万,新浪微博粉丝363.5万。 /p p   在互联网上实名发言的官员中,廖新波因率直发言被评为“最出位”官员。树立了新时代敢于亮剑、敢为人先的官员形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08306b2-cb3c-41a1-b21f-eadbfb1722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玉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 /p p   2006~2016年,刘玉村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强调医院发展必须“先文化后经济”。北大医院有一块铜牌,上面是刘玉村书写的一封信:尊敬的来者,无论您因为什么来到北大医院,您都是我们尊贵的客人,您都应该受到礼遇。他说,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理当具备的态度。 /p p   2016年,刘玉村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颁奖词中说,“在他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已成为中国医师培养的领袖,更是国家的典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2cf50d5-054a-4b15-9001-5c8247f478a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骆抗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 /p p   从医66年,骆抗先从未发生医患纠纷,几乎没休过一次假。如今86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甚至自掏腰包2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不仅如此,骆抗先还从零开始学习电脑,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开通博客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周更新文章。目前,博客访问量已超过1300万人次,骆抗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 /p p   骆抗先说,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此生圆满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b27c3597-b81a-4f7a-b435-4797c90d2c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徐根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麻防科科长,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 /p p   1989年至今,徐根保已做了28年“麻风医生”,他也是这家康复中心唯一一个坚持15年以上的人。该康复中心最高峰时有280多人,如今只剩下77位,平均年龄73岁,徐根保陪伴了老人们的最后时光。 /p p   几十年来,徐根保带领团队跑遍了江西省60多个市县,筛查群众7万余次,累计会诊治疗4000余名麻风病人,提高了基层麻风病诊疗水平,减少了麻风病肢残的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f3cfc2a-7926-484d-a73d-70c6149caed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刘海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p p   2001年,刘海鹰组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至今已完成15000多例手术,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2011年,他发起成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7年来,基金会,深入中西部地区,义诊4000余名脊柱病患者,培训150 余名基层医生,其中数十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p p   2017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播映了刘海鹰发起倡导的公益救助活动宣传片,世界窗口看中国公益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0036a499-3d09-4080-8612-20957659d15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 何义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何义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主治医师。 /p p   2016年,缪中荣与爱好漫画的何义舟结缘,共同为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创作内容。缪中荣书写文稿故事,何义舟将文字转化成漫画,将生涩的医学知识可视化。公号阅读量长期居健康科普公号前三甲,目前粉丝突破3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破200万。截止2017年11月,“10万+”文章数量共计30余篇。 /p p   2017年,“小大夫漫画”获得“今日头条金处方奖”。 /p p   (获奖人排名不分先后) /p p & nbsp /p
  •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评选201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p   记者2018年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量子通信、国产大飞机、“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p p   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依次是: /p p   ——中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p p   ——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p p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p p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p p   ——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p p   ——中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p p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 /p p   ——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p p   ——中国科学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 /p p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 /p p   两院院士也评选出201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中包括华人科学家宣布发现“天使粒子”、引力波研究获重要进展、“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回收、3D打印卵巢具有生育能力、科学家成功用引力为星球测重等前沿话题。 /p p   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4次,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专家表示,通过评选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p p   此外,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p p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7届,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人们心中的“知识英雄”。今年的10位当选者是: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主任匡光力、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何华武、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雪纯。 /p p /p
  • 中国2009检验医学年度评选揭晓
    中国二〇〇九检验医学年度评选结果1月31日揭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丛玉隆等获杰出贡献专家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等获得优秀检验科室奖。   由《科学时报》与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等联合举办的本次评选,使中国检验医学从幕后走到公众视野。为全面反应检验医学界的发展,本届评选评选增设了“杰出贡献人物”、“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医学独立实验室” 等奖项。   评选组织者称,中国检验医学仅有三十年历史,随着循证医学、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环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检验医学年度评选”将成为这一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
  • 两院院士评出201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31日晚间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1次。评选结果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   1.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国防科技工业局宣布,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科研人员将对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4500米级深海遥控作业型潜水器海试成功   &ldquo 海马号&rdquo 的研制是&ldquo 863&rdquo 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国土资源部作为该项目的主持部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业主单位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共同协作完成研制与海试。在南海进行的三个阶段的海试中,&ldquo 海马号&rdquo 共完成17次下潜,3次到达南海中央海盆底部进行作业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完成91项技术指标的现场考核,并通过专家组验收。此次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关键技术,是继&ldquo 蛟龙号&rdquo 之后又一标志性成果。   3.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发展高速独立激光干涉技术,结合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并将成码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创下新的世界纪录。11月7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重要成果,审稿人评论认为&ldquo 实用量子密钥分发的重要里程碑&rdquo 和&ldquo 物理和技术上的重大进展&rdquo ,并被选为&ldquo 编辑推荐&rdquo 论文。同时,欧洲物理学会下属网站《物理世界》也以《安全的量子通信传输到远距离》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4.甲烷高效转化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领衔的团队基于&ldquo 纳米限域催化&rdquo 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与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技术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项&ldquo 即将改变世界&rdquo 的新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目前,这项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进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5.超级稻亩产首破千公斤   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团队牵头的国家&ldquo 863&rdquo 计划课题&ldquo 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rdquo 取得重大突破。9月24日和10月10日,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任组长的专家组和农业部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等专家,在牛形村和红星村现场测产,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006.1公斤和1026.70公斤,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创造了一项里程碑式的世界纪录。这是农业部首次针对超级稻千公斤攻关品种组织的国家级测产验收。2014年,&ldquo Y两优900&rdquo 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示范片开展高产示范攻关,在较为不利的气候下仍获得丰收。   6.能量最高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   7月4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建的100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这标志着国家重点科技工程&mdash &mdash .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关键设施全面建成。该加速器是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能量最高质子回旋加速器。其设计突破70兆电子伏以上能区回旋均采用分离扇或螺旋扇的国际惯例,表明我国已掌握该领域一系列创新技术。工程建成后将填补我国中能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的空白,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国家。在国防核科学研究、新核素合成、天体物理研究、医用同位素研发、治癌技术研究等前沿领域中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7.首次获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   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制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据介绍,该成果不仅是针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为理解其他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糖转运蛋白的转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揭示了人体内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进入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 克比尔卡评价,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该成果对于研究癌症和糖尿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8.光通信技术取得新突破   &ldquo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rdquo 国家&ldquo 973&rdquo 项目在武汉通过验收,在国内首次实现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普通单模光纤中以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复用传输80公里,传输总容量达到100.23Tb/s,相当于12.01亿对人在一根光纤上同时通话。这一项目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牵头,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参与,实现了我国光传输实验在容量上的突破。网络传输容量是衡量国家网络承载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这一项目致力于打造超高速度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网络,为下一代光传输网络进行的技术储备,推动我国在光通信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9.首次揭示阿尔茨海默氏症致病蛋白三维结构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与阿尔茨海默氏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gamma 分泌酶复合物(&gamma -secretase)精细三维结构,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不但给病人及家属造成极大痛苦,也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该研究组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过量表达并纯化出纯度好、性质均一、有活性的&gamma -secretase复合体。同时,通过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冷冻电镜分析,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4.5埃的&gamma -secretase复合物三维结构。据此,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将开启新篇章。   10.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集成功研制并捐赠联合国   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完成的这一&ldquo 863&rdquo 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涵盖全球陆域范围和两个基准年(2000年和2010年),包括水体、耕地和林地等十大类地表覆盖信息,提供着全球地表覆盖空间分布与变化的详尽信息,将同类全球数据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10倍,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规划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料。9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将这一成果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供联合国系统、各成员国和国际社会免费使用。《自然》杂志也作了专题报道。目前已有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和用户下载和使用了超过3万幅数据,成果正在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研制出新一代模仿人脑计算机芯片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8月7日宣布,模仿人脑结构和信息处理方式研制出新一代计算机芯片&ldquo 真北&rdquo ,可能给计算机行业带来革命。相关论文刊登在《科学》杂志上。据介绍,&ldquo 真北&rdquo 包含54亿个晶体管,按此衡量是IBM制造的最大芯片。根据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结构,&ldquo 真北&rdquo 模拟了100万个神经元和2.56亿个神经突触,具有4096个处理核。这些处理核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与传统芯片总是在运行不同,&ldquo 真北&rdquo 只在需要时运行,使所消耗能量和运行环境温度大为降低。它运行期间功率仅为70毫瓦,其运算能力可折合为每瓦功率下每秒460亿次。   2.&ldquo 菲莱&rdquo 成功登陆彗星   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11月12日确认,欧航局彗星着陆器&ldquo 菲莱&rdquo 已成功登陆彗星&ldquo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rdquo 。&ldquo 菲莱&rdquo 成功着陆令欧航局专家兴奋不已。&ldquo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rdquo 欧航局局长让-雅克· 多尔丹说。同样在欧洲空间运转中心等待登陆结果的德国联邦参议院议长福尔克尔· 布菲耶表示,&ldquo 菲莱&rdquo 成功着陆具有划时代意义。载有&ldquo 菲莱&rdquo 的彗星探测器&ldquo 罗塞塔&rdquo 2004年3月升空。经过10年追赶,终于在2014年8月追上彗星&ldquo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rdquo 。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科学家希望通过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   3.确认117号元素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利用新实验成功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这一成果使得该超重元素向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更近了一步。117号元素是以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为首的一个国际团队于2010年首次成功合成的。但此后,只有2012年曾成功重复这一实验。最新实验在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进行,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多国研究人员参与。他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成功生成117号元素。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学评论通讯》上。   4.基因疗法首次降伏HIV 或可促&ldquo 功能性治愈&rdquo 艾滋病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一种名为锌指核酸酶(ZFN)的酶瞄准并破坏了12名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基因,从而增强了他们抵抗病毒的能力。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从12名HIV感染者体内提取未被感染的T细胞,并对该细胞的CCR5基因进行改造,让HIV无法通过其合成的CCR5蛋白质受体进入这些细胞。这项研究表明,可以安全有效地改造HIV感染者自身的T细胞,模拟针对HIV的抵抗性,这些细胞注回感染者体内后会维持一段时间,即使不服药也能将HIV拒之门外。改造T细胞是免于终身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促使&ldquo 功能性治愈&rdquo 艾滋病的关键。美国分子生物学家John Rossi说:&ldquo 这是HIV基因疗法的第一个重大进步。&rdquo   5.用激光束从太空传回高清视频   太空的宽带时代就要到来了吗?美国航天局6月6日宣布,该机构利用激光束把一段高清视频从国际空间站传送回地面,成功完成一种可能根本性改变未来太空通信的技术演示。这一通信试验名为&ldquo 激光通信科学光学载荷&rdquo (OPALS)。据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在5日进行的技术演示中,一段时长37秒、名为&ldquo 你好,世界!&rdquo 的高清视频,只用了3.5秒就成功传回,相当于传输速率达到每秒50兆,而传统技术下载需要至少10分钟。据介绍,OPALS利用极为细小的激光束传输数据,速率可比现有基于无线电波的通信方式提高10倍到1000倍。&ldquo 这就好比从拨号上网升级到了宽带上网。&rdquo 负责这一项目的工程师波格丹· 瓦伊德说。   6.&ldquo 猎户座&rdquo 载人飞船成功首飞   12月5日,全世界最大型的火箭第一次将新型的&ldquo 猎户座&rdquo 载人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作为航天飞机的替代产品,此次飞行并没有将宇航员送上天,在环绕地球运行两圈即进行约4个半小时的飞行后,在3个主降落伞的拖曳下,&ldquo 猎户座&rdquo 平稳落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以西的太平洋海域。等待在那里的美国海军帮助回收飞船。此次试飞的最大高度达到距离地面5800公里,是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高度的15倍。&ldquo 猎户座&rdquo 的成功降落标志着人类第一艘以深空探索为目标的载人飞船首次试飞取得成功。美国航天局称,这是火星探索之旅的重大里程碑,&ldquo 猎户座&rdquo 有能力超越以往任何的美国宇宙飞船。   7.首个埃博拉疫苗通过临床试验安全有效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11月26日宣布,首个埃博拉疫苗成功通过临床试验,被证实安全有效。这一成果当天发表在美国的一家医学杂志上。文章称,NIH下属的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与葛兰素史克公司的研究人员从埃博拉病毒中提取出部分基因,并植入人体细胞内,最终制成疫苗。虽然这种疫苗目前被证实安全有效,但研究显示,人体免疫系统需要大剂量的疫苗才能产生出足够的抗体,这意味着短期内该疫苗的产量还无法满足需求。   8.受控核聚变研究首次实现能量总增益   受控核聚变是人类安全利用核能的终极目标。美国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研究人员2月12日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先将极少量的氢同位素核燃料均匀地裹在一个直径2毫米的球状颗粒上,核燃料的厚度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然后将小球装入一个微型&ldquo 胶囊&rdquo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将&ldquo 胶囊&rdquo 迅速加热到比太阳还高的温度,使其内部发生剧烈爆炸,最终释放出的能量超出了整个实验所投入的能量,首次在完成&ldquo 点火&rdquo 时实现了能量&ldquo 盈余&rdquo 。   9.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暗物质可能存在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9月18日公布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根据研究小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布的数据,阿尔法磁谱仪观察到的410亿个宇宙射线事件中,约有1000万个是电子或正电子。正电子似乎来源于宇宙空间的各个方向,而不是某个特定方向。研究人员说,观测到的正电子分布特征与暗物质理论的某个模型一致,该模型认为暗物质由一种称为&ldquo 中轻微子&rdquo 的粒子组成。此外,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系的奥列格· 瑞查尔斯基和阿列克谢?波雅尔斯基带领的科研团队称,他们通过分析英仙座星系团和仙女座星系发出的X射线,可能发现了被科学家苦苦追寻的暗物质的信号。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10.绘制最详尽海底地图   多国科学家利用欧美民用卫星数据,制作出历来最详尽的海底地图,令2万座位处深海的神秘山峰曝光,一些深海海沟面貌也可呈现人前。专家指出,新海图有助于军事、能源开发及地质考古等方面的应用。新海图采用的地引力模型准确程度较1997年的上一个版本旧海图高出1倍。此前的海图只能显示海洋中超过2公里高的约5000座山峰,而新海图则可望包罗超过1.5公里高的海底山峰资料,并能标示出被海洋沉积物覆盖的地貌。研究报告发表于《科学》。   当晚,由《中国科学报》等主办的&ldquo 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rdquo 评选活动正式公布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等10人当选&ldquo 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rdquo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于敏被评为&ldquo 2014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rdquo 。
  •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在世界碳科学年度大会的基调报告获得各方好评
    2011年7月24日-29日,世界碳科学年度大会(Carbon 2011)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成功举行,800多名中外科学工作者出席会议。7月27日上午,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会(IUPAC)物理吸附新项目部的主席Dr. Matthias Thommes在多孔材料分会场做了基调报告(Key note)。其报告题目《用高分辨吸附和迟滞扫描实验结合最新QSDFT方法表征有序球形介孔碳材料》受到各方赞誉。 该研究致力于可裁剪孔径的三维有序介孔(3Dom)碳材料高级物理吸附表征。这种碳材料可以从赖氨酸-氧化硅纳米粒子形成的三维胶体晶体模板剂中获得。利用这个胶体晶体结合各种一级粒子(如10nm、20nm、40nm),可以制成各种相应孔径的3DOm介孔碳材料。为了获得准确和全面的孔径和孔结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吸附研究,包括1. 从相对压力(P/P0)10-7到1的高分辨氮吸附(77.4K)和氩吸附(87.3K)实验; 2. 高分辨吸附/脱附迟滞扫描实验; 3. 用新兴的QSDFT(Quenched Soli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方法对球形碳孔的氮吸附和氩吸附进行进行准确的孔径分析。 QSDFT模型方法已经专门发展用于具有球形孔的碳材料分析。与以裂隙孔和筒形孔为代表的孔径模型相比,QSDFT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因为裂隙孔或筒形孔不足以代表3DOm类的碳材料。令人感兴趣的是,所测吸/脱附等温线属于IV类等温线H1型迟滞环,这是具有筒形孔或蠕虫状孔的典型图形,虽然已知这种碳材料是主要以气穴为主的球形孔。但是高分辨吸附/脱附迟滞扫描实验清晰地指出蒸发/脱附受到了孔道阻塞/渗流的影响(说明球形孔网结构确实存在)。这一点令人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通常是H2型迟滞环(而不是这里出现的H1型)。 基于球形孔碳材料的氮吸附和氩吸附分析的QSDFT新方法可用于吸附曲线的吸附分支分析,因为它们正确考虑了孔凝聚因亚稳态吸附膜的存在和液桥成核受阻而延迟的。有关孔径分布的结果与电镜和SAXD等孔网形态学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该研究工作解决了由球形孔组成的有序碳孔径分析的问题,并且强调了孔网结构分析中孔凝聚迟滞环扫描的重要性。这个结果进一步表明,需要对IUPAC(1985)的迟滞环分类进行修正。 *新的QSDFT方法和迟滞环扫描功能已经内置在Autosorb-iQ V2.0应用软件中。美国康塔仪器公司首席代表和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碳材料研究界的杰出代表人物稻垣道夫(Michio Inagaki)在一起。
  • 华大基因入选《科学》年度新闻 并再次亮相《自然》
    记者12月28日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相关部门获悉,继12月17日该院的联合研究成果入选《科学》杂志&ldquo 2010十大科学突破&rdquo 及&ldquo 本世纪前十年十项科学卓见&rdquo 之后,再次入选该杂志的&ldquo 年度新闻&rdquo 。同时,专题报道&ldquo 中国的生命科学&mdash &mdash 世界测序工厂&rdquo 也在《自然》杂志&ldquo 年度特写&rdquo 再次亮相。   《科学》杂志的年度新闻回顾了这一年全球在科学研究及政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个事件和成果。这些新闻拓宽了世人的科学认知,并对全球各大研究机构产生影响。据介绍,该杂志在年度回顾的最后一条,以华大基因作为主题,报道了其跻身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测序中心,陆续完成了蚂蚁基因组、古人基因组、人类甲基化组以及人类胃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等研究工作。   此外,最新出版的一期《自然》杂志也推出了2010年年度专刊&mdash &mdash 《回顾2010》,对2010年的重要人物、重大新闻以及科技进展等进行了评点。该专刊包括了年度新闻人物、&ldquo 这就是2010&rdquo 及年度热点研究等部分。其中&ldquo 这就是2010&rdquo 评选了年度新闻和年度图片等2010年所被关注的重点。《自然》杂志于2010年3月3日发表的华大基因专题报道&ldquo 中国的生命科学&mdash &mdash 世界测序工厂&rdquo 入选为&ldquo 年度特写&rdquo 报道之一。
  • 打造未来之“光”——HORIBA 2023学年度奖学金活动精彩回顾
    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HORIBA奖学金”颁奖仪式圆满举行。这也意味着HORIBA 2023学年度的奖学金合作项目接近尾声。据统计,2023学年度HORIBA共计举办了14场奖学金活动,与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达成了合作,分别是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苏州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长春工业大学,惠及近百名英学子,覆盖先进材料、化学、能源、生命科学及考古等多个前沿领域。△“HORIBA奖学金”在各高校材料学院的颁奖现场作为光学光谱技术领军企业,HORIBA 始终牢记企业人才培养、促进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HORIBA奖学金”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自2009年 “HORIBA奖学金”项目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首次落地,如今已走过了14个春秋,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逐年攀升。在2023年的14场奖学金活动中,HORIBA为材料领域颁发的奖学金高达6场,为历年之最。而在化学及能源领域也分别颁发了3场,较往年有所增长。此外,生命科学及考古领域也各有1场精彩活动,其中与北京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合作,更是HORIBA首次在考古领域设立奖学金。HORIBA奖学金项目发展至今,离不开众多行业领袖的支持。多年来,HORIBA在材料、化学、能源、生命科学及考古等多个应用领域潜心深耕,其分子光谱、表面测量、粒度分析、元素分析等核心技术都展现出了卓越的优势,推动HORIBA综合实力持续稳步提升。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HORIBA得到了更多用户的认可,与更多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奖学金项目也随之赢得了行业先锋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李彦、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任斌、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明耀、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闫胤洲、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徐茂文、西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黄承志、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能源光子学研究部执行主任王磊等专家学者先后为多项奖学金合作项目倾注了心血,共同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来自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西南大学药学院获奖学生的感谢信为了切实履行企业育才和推动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HORIBA不仅设立奖学金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探索更多元化的运作模式。2023年 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Analytical Solution Plaza,简称:ASP)正式成立。ASP汇集了诸多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拥有技术精湛的专家团队,并设有多个培训功能区、创意空间等区域。基于ASP强大的资源优势, HORIBA 已与各大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基地”、“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诸多战略合作。未来HORIBA将基于ASP不断探索多种合作模式,与HORIBA奖学金项目相辅相成,助力更多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推动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HORIBA前沿应用开发中心(Analytical Solution Plaza,简称:ASP)位于HORIBA在中国投资落成的大楼上海厚立方(C-CUBE)。ASP内设有分子光谱、元素分析、表面分析、颗粒表征等多款仪器,可为多个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多元化支持回望过去,HORIBA在助力中国的高校教育和科研发展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展望未来,HORIBA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与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携手前行,让“HORIBA奖学金”等项目继续照亮科研之路,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行业高速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光”的力量,我们相信一定能够遇见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新闻人物之2019“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庄小威、陈志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0月17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名单揭晓。总计2200万美元的奖金分别给了婴儿死亡主要遗传因素治疗、超分辨率成像、发现一种新型电子材料以及其他重大突破。 br/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华裔科学家庄小威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陈志坚等 5位生物学家获得2019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借此机会,小编带大家了解两位华裔科学家。 br/ /p p   “突破奖”高额奖金背后是一份令人瞩目的捐赠人名单,包括俄罗斯富翁尤里· 米尔纳及夫人茱莉亚· 米尔纳、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 布林、Facebook创始人马克· 扎克伯格及夫人普莉希拉· 陈、23andMe创始人安妮· 沃希斯基。腾讯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则于去年开始捐赠该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命科学奖华裔获奖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2d31cb6-0f7c-4094-8cb1-cbfe5884c574.jpg" title=" u=263688262,3294321564& amp fm=214& amp gp=0.jpg" alt=" u=263688262,3294321564& amp fm=214& amp gp=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庄小威 br/ (哈佛大学/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 br/ /strong /span strong style="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获奖理由:开发出超越光学显微镜的空间分辨率基本限制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以发现细胞中的隐藏结构。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87年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留下“四大力学满分”的神话。199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研究,师从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06年,庄小威实验室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即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STORM),并应用该方法实现三维超高分辨率成像。基于光化学机制,她的实验室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荧光蛋白,将分辨率进一步推进到几纳米,比光学衍射极限高近两个量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活细胞快速三维高分辨荧光成像。这一系列技术发展使得荧光显微技术进入分子水平成像时代。全世界众多实验室采用了这些技术,而基于该技术的商用STORM显微镜已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影像平台和实验室中,大大促进了生物医学研究& nbsp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5年,庄小威领导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单分子成像技术MERFISH(multiplexed error-robus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该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空间分辨的高度多重化RNA分析,打破了目前的技术限制& nbsp & nbsp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庄小威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一过程& nbsp & nbsp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庄小威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Methods》、《Nature Biology》、《Neuron》、《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nbsp & nbsp ,截止到2015年,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a19fec2-57d4-4246-8036-bf1a04e319d1.jpg" title=" 001e101fb4df14cbd18101.jpg" alt=" 001e101fb4df14cbd18101.jpg" width=" 377" height=" 511" style=" width: 377px height: 51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陈志坚 br/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 /strong /span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获奖理由:发现DNA感知酶cGAS,从细胞内部阐明DNA如何引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陈志坚,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陈志坚从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大学。1985年本科毕业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任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获得杜奈尔奖。2012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志坚在生物医学上贡献突出。1996年起,他在世界一流刊物《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各国科学家引用2万3千多次。他曾先后获得美国海克曼化学奖(2005年度)、杜奈尔科学奖(2007年度)、美国科学院杰出科学家奖(分子生物学)(2012年度)。 /p
  •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揭晓!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便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  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  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  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周欣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  “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  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  “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  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  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  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  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  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  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  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  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  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  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  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祝贺毕克总经理Chris Harvey先生荣获“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奖
    北京,2015年12月20日,“2015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人物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大会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精神,对2015年全社会各行各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发展力和经营力的行业领军人物进行了严格评选,并最终经过活动组委会初评、复评和实地考评,评选出了“2015中国十大商业领袖”“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杰出女性”“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等相关奖项。PEAK毕克气体(中国)总经理Chris Harvey荣获“中国经济新领军人物”奖项。同时获奖的有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联想集团副总裁乔健,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翌等。颁奖现场获奖荣誉关于毕克气体: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系英国毕克集团在中国大陆的100%全资子公司,负责毕克气体旗下Peak Scientific及Peak Industrial所有产品在大中华地区的市场拓展,近30年的气体发生器研发制造历史以及公司本地化的销售与技术队伍为中国客户带来了更迅捷的服务响应。毕克科技PeakScientifi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室气体发生器技术研究和制造商,专业生产高品质氮气/氢气/零级空气发生器系列产品,适用于各类实验室紧密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大科研院所、政府以及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微生物实验室。已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了来自英国毕克科技优质精湛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同时毕克科技也是著名质谱仪公司安捷伦 Agilent, AB Sciex, Bruker,Shimadzu,Thermo, Waters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毕克工业Peak Industrial专业生产工业用制氮机,适用于食品和药品的气调包装,惰性气体储藏和保鲜,激光切割与焊接,气体辅助注射铸模,高压气瓶填充及大型实验室用气需求。旗下i-Flow系列制氮机其氮气生产解决方案为生产源源不断助力!若您想了解更多,请联系毕克气体中国: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科路2889弄6号长泰广场E座501-502室热线电话: +86 400 888 1612电话: +86 21 5079 1190+86 21 5079 1190传真:+86 21 5079 1191网址: http://www.peakscientific.cn
  • 丛玉隆等获中国2009年度检验医学杰出贡献专家奖
    中国二00九检验医学年度评选结果1月31日揭晓,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丛玉隆等获杰出贡献专家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验科等获得优秀检验科室奖。   由《科学时报》与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等联合举办的本次评选,使中国检验医学从幕后走到公众视野。为全面反应检验医学界的发展,本届评选评选增设了“杰出贡献人物”、“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医学独立实验室” 等奖项。   评选组织者称,中国检验医学仅有三十年历史,随着循证医学、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环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检验医学年度评选”将成为这一领域的有效交流平台。
  • 媒体:中国人有诺奖情结 莫过度消费屠呦呦
    p   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更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p p   获得诺奖后,屠呦呦近日接受采访时称,是否得奖已经“无所谓”,也不在意是不是“三无教授”。老人还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个挺欣慰的事。” /p p   字里行间,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之中,浸润着质朴情怀。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获不获诺奖,确实称不上大事,自己所研制的“神药”能够抚平苍生苦痛,才最紧要。 /p p   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但是,在捕捉热点乃至挖掘花絮的同时,是不是更该回到事件原点?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 /p p   不得不说,屠呦呦已被消费,她被迫重复莫言当初获得诺奖后的一系列遭遇。比如,无休止的采访,比如奖金能买多大房子,再比如故居如何开发…… /p p   中国人有诺奖情结,屠呦呦是最热的新闻人物,不追逐和追踪屠呦呦身上的故事,显然是舆论的失职,但如果把握不当就成了过度消费。 /p p   对于这位注定彪炳史册的科学家,我们除了抱以由衷的敬意之外,也许还应该把握一些底线。 /p p   其一,能不能少打扰一些屠呦呦?屠呦呦获奖后,她告诫在老家宁波的亲戚“不要宣传”,这种清醒令人肃然起敬。屠呦呦已是85岁高龄,她希望不要宣传,我们是不是应尊重她的建议,起码不那么狂轰滥炸? /p p   其二,不要造神。据报道,屠呦呦高一高二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高三时急起直追,顺利考入北大。这说明屠呦呦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该还原真实的屠呦呦,不要把她塑造成天纵英才式的人物。 /p p   其三,不要把她打造成道德完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上确实居功至伟,但一路走来也颇受争议,比如有人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还有人认为屠呦呦或有性格弱点。这都很正常,屠呦呦有没有冒功的道德瑕疵,如今已不重要,获奖后她接受采访时已坦承“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就够了。 /p p   截至7日,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天获得诺贝尔奖,使日本的诺奖得主数量增至24人。据悉,2001年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正因为如此,请别过度消费屠呦呦,而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p
  • 首届“金国藩青年科技创新奖”颁布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5月10日,2016年国际光电技术与应用系列创新研讨会(OTA 2016)在京开幕,同时举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颁奖典礼。  在本次颁奖典礼中,首次颁发了“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国藩青年科技创新奖”。  为了感谢金国藩院士对我国光学工程领域科技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经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同意,特设“金国藩青年科技创新奖”,旨在激励我国光学工程领域青年科技人员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表彰和培养光学科技前沿的青年领军学术人才,共同促进我国光学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  首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国藩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朝阳金国藩院士为获奖者颁奖  获奖者简介:  陆朝阳,1982年12月生于浙江东阳,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于2011年从剑桥回国创建固态量子光学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可实用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目前主持5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已经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篇),Nature (3篇),Nature Physics (3篇),Nature Photonics (3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 (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4篇)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篇,被SCI引用1800余次。研究成果入选2015年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榜首、2006年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重大事件、三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二次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教育部评选的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近年来,获得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Fellow、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教师事业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中国科大杰出研究校长奖、上海市千人计划、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新锐科技人物特别贡献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 【新闻资讯】见证中国电镜技术新进展|中镜科仪亮相“2023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
    2023年12月17日,“2023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此次会议旨在提升北京及周边省市电子显微学的学术和技术水平,促进电子显微学工作者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和交流。会议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报告,同时多家仪器厂商也介绍了最新仪器设备和相关应用技术进展。中镜科仪应邀出席了本次年会,并展现了国产品牌的最新成果与技术创新水平。韩华研究员首先详细讲解了微观脑连接图谱的三维电镜技术进展,他指出,随着科技及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电镜技术也在日益精进。接着,他介绍了面向切片阵列的三维电镜高通量成像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跨平台的电镜切片阵列智能化成像和成像质量质量检测与反馈,为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高效的路径。这一技术的出现,无疑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更为显著的进展。报告初,孙飞研究员指出,目前我国整体高端科学仪器产品进口率超70%,随着一批核心技术、一批科研机构被美国列入管制名单,严重影响了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亟需探索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仪器企业等在扫描电镜、冷冻电镜、透射电镜行业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未来有望持续突破海外厂商垄断。 孙飞研究员团队在电镜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30kV开始,到突破关键部件(120kV)再到向整机研制进发,成功突破了高压场发射电子枪技术、高稳定高压电源技术、100kV电磁透镜组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最后他提出我国要实现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制,应该从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整机研制三个层面切入,整合全国力量,统筹经费投入和项目布局;其次应形成产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态势;最后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为高端仪器自主研制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先进TEM表征技术对于研究离子、中子、电子辐照产生的晶体缺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TEM分析技术可以对辐照位错环柏氏矢量、间隙空位特性、位错以及空洞尺寸数密度等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辐照产生的成分偏析、相变等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辐照损伤产生的机理。 原位辐照+TEM表征技术对于理解辐照损伤产生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原位离子辐照技术可以快速获得不同辐照温度、剂量等条件下的辐照损伤情况;此外可以对辐照损伤产生的实时过程和机理进行理解分析。四维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4D-EELS)是基于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角分辨、并行电子散射探测方案的一种测量技术。它能够实现空间、动量、能量的同时分辨,其空间分辨能力提升了约5个数量级,并且更便利、高效。这一技术的应用为纳米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4D-STEM技术以其卓越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单电子灵敏度,为材料微观结构的精确表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报告中,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地阐述了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示了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孙异临研究员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解答了如何做好一名超微病理医生。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准备诊断的病理标本的组织学、解剖学等超微结构特点要了如指掌,并了解该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方位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电镜诊断结论。其次要熟悉生物电镜标本制备技术,严谨、细致的把好每一关,苛求把每例标本都做成精品。最后要熟练操作和使用电镜仪器设备,只有精益求精,将每一个步骤都尽可能做到极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镜病理诊断医生。会议期间,中镜科仪凭借出色的研发创新能力和优异的产品性能,吸引了众多参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和价值。中镜科仪将始终坚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
  •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获奖名单揭晓
    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ldquo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rdquo 揭晓。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ldquo 天宫一号&rdquo 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ldquo 中国4G掌门人&rdquo 、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科学家获奖。   本届年度人物特设5项特别奖。其中,中国&ldquo 氢弹之父&rdquo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ldquo 终身成就奖&rdquo ,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获&ldquo 杰出大学校长奖&rdquo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等11人获&ldquo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rdquo ,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卫等5人被授予&ldquo 科技型企业家&rdquo ,北京太华兄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华获&ldquo 文化艺术创新奖&rdquo 。   为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研究中心依据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两项评价指标,为本届年度人物评审建立了评价体系。整体评选活动依据&ldquo 影响力、创造力、转化力、责任感&rdquo 等多项评选标准,最终确定了获奖名单。   &ldquo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rdquo 评选,目的是激励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扬创新和奋斗精神。   该评选活动2002年正式启动,在前十二届的评选中,共评选出了包括袁隆平、师昌绪、杨振宁、闵恩泽、徐光宪、陈可冀、卢世璧、白春礼、顾秉林、孙家栋、黄伯云、王小谟、邓中翰、冯军等多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和科技型企业家。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基础研究领域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邓宏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李 栋 湖北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   石 智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生物系/生物医药研究院教授   陈 康 苏州大学教授   机械与运载领域   雒建斌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 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窦华书 浙江理工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主任、教授   包起帆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   吴光辉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   吕 剑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   梁发云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信息与电子领域   邬江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原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肖虎 东南大学教授   韩崇昭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张 龙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任   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   丁文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工程院士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建新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系副主任   魏 飞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申烨华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   马建泰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田素贵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王喜章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能源与矿业领域   蔡美峰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缪正清 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陈皓勇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院长助理   金晓剑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规划计划部总经理   董新洲 清华大学ALSTOM电网研究中心主任   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   胡春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肖绪文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顾问总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修力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李颜强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李引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院长助理   汤立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   环境与轻纺领域   朱蓓薇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国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何静仁 武汉轻工大学质检中心主任   陈 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   农业领域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设计中心主任、研究员   崔金杰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主任、研究员   陈松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教授   段学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   代方银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院长   医药卫生领域   李兰娟 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中国工程院士   崔大祥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戴 勇 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 良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李维勤 南京军区总医院重症医护中心主任、教授   黄亚东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王智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   张 赛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武警脑科医院院长   齐忠权 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工程管理领域   杨善林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耿汝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胡晓峰 国防大学教授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特别奖:   终身成就奖   于 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大学校长奖   杨福家 诺丁汉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徐铭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张 弛 中国&mdash 澳大利亚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涛 华中科大自动控制系主任   王嗣岑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 军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刘 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金子兵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   王雨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王 洋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宋志飞 北方工业大学岩土工程与矿山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吴范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科技型企业家   单晓昌 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钱长庚 广州必贝特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 卫 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薛 景 宁波宝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 顺 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文化艺术创新奖   田太华 北京太华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 2013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出炉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度&ldquo 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rdquo 评选活动揭晓,以下为年度十大新闻。   十大新闻之一:国务院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食品安全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310/093020.shtml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披露,国务院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承担。此次改革,意在调整之前食品安全管理&ldquo 九龙治水&rdquo 的局面。改革难度大,跨度时间长,具体操作延续到了2014年。同时,对食品安全的治理也逐渐向&ldquo 溯源&rdquo 转变,对食品检测行业影响深远。   十大新闻之二:水、气、土污染严重引发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大热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621/102190.shtml   虽然2013年度环境领域最热的词汇是&ldquo PM2.5&rdquo ,但显而易见的是,从大气到水以及土壤,中国环境污染已呈全方位、立体化。环境污染由此一举取代食品安全,成为2013年度最热词汇。伴随着食品安全大部制改革,环境监测及治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从PM2.5标准更新,到多项重污染工业相关排放标准的制订,都不断强化着对环境监测及治理的迫切需求。   十大新闻之三:&ldquo 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rdquo 正式启动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909/108596.shtml   2013年9月5日,&ldquo 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rdquo 正式启动。活动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为指导单位,仪器信息网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为支持单位。活动启动以来,已经开展了包括分析仪器可靠性培训、研讨 国产科学仪器史料 &ldquo 国产好仪器&rdquo 用户使用意见征集 科学仪器企业走进高校等多项活动。国产科学仪器正面临上升期,越来越面对着与跨国巨头的直接竞争。国产科学仪器的腾飞也将是长期过程,通过该活动,将找到并扶持一批优秀的科学仪器企业快速壮大。   十大新闻之四:嫦娥三号携8台仪器 实现3大探月任务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203/118342.shtml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ldquo 长征三号乙&rdquo 运载火箭成功将&ldquo 嫦娥三号&rdquo 探测器发射升空。&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其携带了8台探测仪器。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更需要国内科技企业的参与。我们期待国内科学仪器企业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ldquo 嫦娥三号&rdquo 的研发以及探测工作中,尤其是民营科学仪器企业应为我国航天科技做出更多贡献。  十大新闻之五:&ldquo 东西分析&rdquo 收购澳大利亚GBC仪器公司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820/105588.shtml   2013年,东西分析收购澳大利亚GBC科学仪器公司,使其拥有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飞行时间质谱仪产品,成为行业内重要并购事件。此前,包括天美等企业均面向海外进行并购,并在2013年度形成一股&ldquo 收购漩风&rdquo ,先河环保亦出手收购美国CES。类似的收购,预示着中国科学仪器企业越来越直面与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   十大新闻之六:我国大范围整合业务相同/相近检测机构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724/104019.shtml   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其中提出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要求中央编办会同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并应于2013年12月底前完成。从当前进度来看,该工作仍然在进程中,虽然已延后,但势不可挡。   十大新闻之七:1507个工业制成品取消出口法检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814/105292.shtml   2013年8月15日, 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出口商品涉及机电、轻纺和资化3大类47个子类、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占2013年列入法检目录的2141个海关商品编码的70.43%,涉及产品货值超4000亿美元。在国有检测机构市场化的呼声中,此动作意味着第三方检测市场迎来变数。   十大新闻之八:天瑞14.79亿元收购宇星科技51%股权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222/119853.shtml   天瑞仪器2013年12月22日晚发布购买资产预案,公司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向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股东购买其持有的宇星科技51%的股权,交易对价合计为14.79亿元。通过此次交易,天瑞仪器将利用宇星科技扩大公司产品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实现产品的网络化和产业化,进一步延长产品线,扩大市场份额。这是目前为止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并购。   十大新闻之九:全球并购整合减缓,赛默飞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415/098236.shtml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923/109901.shtml   2013年4月,基因测试设备制造商Life Technologies公司同意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以136亿美元现金价格收购,这是2013年度最大的企业并购之一。2013年,仪器行业全球并购整合减速,与赛默飞收购相比,另一起较轰动事件是安捷伦拆分为医疗器械和电子测量两家公开上市的公司。   十大新闻之十:环保部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器须采购国产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0527/100723.shtml   2013年5月,环保部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取性价比高的监测仪器设备,按政府采购有关要求采购国产设备。此是仪器信息网所知第一个在采购仪器设备时明确提出要求采购国产设备的案例。在此之前,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主要被进口产品掌握。据仪器信息网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此文发布之后,虽然进口设备仍然占主流,但国产空气质监测仪器的采购中标结果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国产企业的身影。   一年一度的&ldquo 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rdquo 评选始自2006年,至今已举办8次。每次评选由仪器信息网编辑部对上一年度行业内新闻进行梳理和筛选,形成候选新闻,并由仪器信息网网友以及行业内资深专家等投票,按权重产生结果。
  • 2014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之电镜仪器与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23日,为推动北京及周边省市电子显微学的学术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电子显微学工作者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和交流,由北京市电镜学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主办的&ldquo 2014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rdquo 在北京格林豪泰酒店举行。 会议现场   在北京市电镜学会的精心组织下,本次会议报告内容精彩纷呈,除了电镜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电镜技术的应用探究、电镜人才培养、以及电镜实验室运行模式的探讨,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电镜仪器、能谱仪器供应商,以及电镜样品制备设备供应商介绍了最新的电镜及相关仪器技术的最新进展。其中FEI、日立、日本电子、蔡司、泰思肯等主要的电镜供应商悉数到场。 蔡司公司秦艳   蔡司公司秦艳介绍了蔡司的光学显微镜(LM)与电子显微镜(SEM/FIB-SEM)的联动解决方案,以及X射线显微镜与双束FIB联用方案。据介绍,通过在光镜观察中,利用一体化软件,标记感兴趣区域,然后利用关联显微镜样品台,将样品从光学显微镜快速传送至蔡司的电子显微镜平台,再用一体化软件调取标记的区域进行观察,获取样品的形貌和成分信息,从而实现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联用。而X射线显微镜与双束FIB联用,则可以观察样品的深层次信息,获取三维图像信息。 天美中国高敞   天美中国高敞介绍了日立今年最新推出的SU5000热场发射扫描电镜。SU5000采用新的用户操作界面&ldquo EM Wizard&rdquo ,据介绍EM Wizard具有两种模式:&ldquo Standard mode&rdquo 具有高度自动化功能、操作简便,使用户无需专业技能即可得到符合需求的样品图片 &ldquo Advanced mode&rdquo 则使技能熟练的用户能像过去一样自由的设定所有参数。另外,SU5000强大的电子光学系统使着陆电压可低至100V,而大型样品室和大束流则增强了其扩展能力。该仪器获得了日本&ldquo GOOD DESIGN AWARD&rdquo 奖项。 日本电子朱明芬   日本电子朱明芬介绍了日本电子最新推出的JSM-IT300,该仪器的一个特点是可以进行直观的触摸屏操作,如同操作智能手机那样高效获取数据 全新设计的抽真空系统,可实现样品室开放在大气中的抽真空时间小于3分钟 另外采用专利的可变焦聚光镜系统,实现在束流发生变化时,第二级聚光镜中束流的汇聚点几乎不发生变化察,用对称安装的两个探测器减少样品表面凹凸的阴影效应。 泰思肯焦汇胜   泰思肯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捷克布尔诺。其VEGA系列扫描电镜目前在国内的销量已超过250台。2014年7月,牛津仪器原纳米分析部中国区销售经理冯骏加入泰思肯担任中国区总经理。报告中泰思肯焦汇胜介绍了泰思肯独有的氙等离子双束系统,该系统最大刻蚀速度是镓离子源聚焦离子束的50多倍,而且对样品损伤小。另外,利用泰思肯的SEM/FIB与TOF-SIMS集成技术,可以实现深度分布、轻元素探测、同位素测定。还有利用SEM-Raman联用装置可进行共聚焦纵向观察,纵向分辨率小于2微米。 FEI潘锡江   FEI潘锡江介绍了大容量三维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据介绍,大容量三维重构技术从1997年问世,近年来随着电镜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发展越来越快,该技术在神经生物学、细胞间相互作用、组织功能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9月,FEI推出了用于大容量三维成像分析的扫描电镜Teneo VS&trade 。Teneo平台紧密集成了FEI最新一代具有VolumeScope功能的扫描电镜、室内显微切片机、专有的全自动分析软件、显著改善Z轴分辨率的大容量平台。 韩国酷赛姆公司葛庆华   韩国酷赛姆公司葛庆华介绍了酷赛姆EM-30台式电镜及EM-30AX能谱一体化台式电镜的特点。据介绍EM-30的分辨率可达8.0nm@30kV(SE),加速电压1kV-30kV,1kV步长,多档可选 除标配SE外,用户可选配BSE及EDS。而ED-30AX的能谱分析系统则是与赛默飞合作开发。 阿美特克丁昊冬   EDAX是全球成立最早的X射线能谱仪制造商,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同时提供EDS、WDS、EBSD、UXRF四元整体X射线微观分析仪器的制造商,现隶属于阿美特克集团。丁昊冬在报告中介绍了EDAX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用能谱仪、升级版Hikari XP EBSD探测相机、专门为EDAX的EDS、EBSD研制的原位加热和拉伸技术,以及透射EBSD系统(t-EBSD)。 牛津仪器杨小鹏   牛津仪器纳米分析部杨小鹏介绍了牛津最新分析平台AZtec的自动化功能及应用。AZtec分析平台很好的解决了用户在微观分析当中遇到的精度差、操作繁琐、速度慢等问题。其自动化算法提高了定量的精度和准确度,自动化参数设置中的EDS/EBSD采集参数设置和Autolock防止漂移降低了操作的难度,提高易用性 自动化运行的多任务设计、LAM大面积分布功能,AZtecFeature特征分布提高了工作效率。 Gatan中国区销售经理雷运涛   Gatan中国区销售经理雷运涛介绍了Gatan推出的OneView相机及最新样品制备技术。OneView相机是一款1600万像素CMOS TEM数码相机,能够同时实现高质量和高速成像 并可以提供每秒25帧4kx4k&ldquo 实时&rdquo 视频。OneView相机具有实时样品漂移校正、动态范围扩展,以及多种图像纪录模式的强大功能。另外OneView相机还具有特别为原位电子显微学实验而设计的&ldquo in-situ&rdquo 选项,以及&ldquo 回看&rdquo 技术,使用户不必再为错过纪录原位反应的起点而烦恼。另外,雷运涛还介绍了Gatan推出的精密刻蚀镀膜仪PECSll,该仪器可同时实现离子刻蚀和精密镀膜,超大面积可以直接放置标准金相样品。 徕卡中国LNT应用部程路   徕卡中国LNT应用部程路介绍了徕卡的各类电镜制样仪器,包括超薄切片系统、冷冻固定、冷冻蚀刻及断裂、冷冻传输系统、真空镀膜仪、临界点干燥仪、定点加工和离子束抛光减薄仪器等。据介绍,徕卡的高压冷冻仪在2100Bar高压下,30ms内冷冻固定样品,冷冻速率超过15000摄氏度每秒。样品内的液态水不经过结晶过程冷冻成玻璃态,厚度可达200微米。 相关新闻:2014年北京市电子显微学年会举行
  • 大昌华嘉即将亮相Carbon 2011世界碳材料科学大会
    世界碳科学2011年度大会(Carbon 2011)将于2011年7月24-2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届时大昌华嘉公司科学仪器部将会现场展出美国麦奇克(MICROTRAC)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 以及日本拜尔BEL公司 比表面/孔隙度分析仪,欢迎各位专家、代表莅临指导。 自2000年以来,世界碳科学年度大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国家轮流举办,是全球碳科学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2011年,世界碳科学年度大会(Carbon2011)再次回到中国(2002,中国北京)。 Carbon2011会议主题是&ldquo 碳让生活更美好&rdquo ,大会学术讨论内容主要为石墨烯,纳米碳,碳储能和转换,多孔碳吸附,碳纤维和复合材料,前躯体、碳化和石墨化,计算和模拟,生物碳和安全,新的实验技术和表征,块状碳及工业应用等,涵盖了目前全世界碳科学领域最前沿、最热门、最普遍的研究方向。大会期间,将举办5场此领域领衔专家主讲的特邀报告会,超过300个学术报告以及超过500个的墙报展示,此外,大会将代表全世界碳科学领域向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颁发多项荣誉,借此向为碳科学领域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以及有潜力的青年人表达敬意。 本次大会期间,除了碳科学最新理论,如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的石墨烯以及引领碳科学前沿多年的纳米碳(1996年的富勒烯获得诺贝尔奖)等研究成果之外,包括已经应用于世博会公交系统的超级电容器以及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系统的锂离子电池等核心炭材料技术与应用型研究成果也将会亮相于全世界面前。
  • HORIBA前沿用户动态|余睽教授课题组研究工作入选 “四川大学2018年度十大基础科学进展”
    文章转载自: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2018年,我所余睽教授课题组在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材料反应机理及形成路径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研究工作“胶态半导体量子点成核前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入选“四川大学2018年度十大基础科学进展”。 图片来自网络“四川大学年度十大基础科学进展”于2018年启动,评选过去一年中我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中,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具有创新性和重要学术影响的标志性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余睽教授团队针对半导体量子点(colloidal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QDs)应用研究领域存在的small-size QDs合成转化率低,可重复性差等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到量子点成核过程发生前的前驱体转化机理上。希望能通过研究胶态量子点晶核形成之前,体系中所发生的详细化学反应历程,建立相关化学反应的系统理论,为量子点材料的合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在2018年度,余睽教授课题组在胶体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普适生长路径,包括成核前的反应机理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该课题组阐明了幻数团簇 (magic-size clusters, MSCs)二步合成法 (Yu)的普适性;报道了MSCs基于自组装的形成路径与机理,以及其与常规QDs的形成路径的关系,并且初步建立了常规QDs成核前的具有普适性的二步演化路径 (Yu)。图片来自网络具体有如下重要科学发现:余睽教授课题组提出的MSCs二步演化路径(Yu),丰富了非经典成核理论。并且,二步合成法 (Yu)可以指导半导体MSCs和QDs的设计和合成,为提高small-size QDs合成产率、降低成本,和发展QDs纳米材料合成的化学反应理论和制备技术,提供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为促进QDs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可靠的实验和基础理论的支撑。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结合旗下具有近 200 年发展历史的 Jobin Yvon 光学光谱技术,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今天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
  • 施一公获“影响中国”2015年度科技人物
    p   2015年即将过去。这一年,谁在影响中国? /p p   《中国新闻周刊》自2000年1月正式创刊以来,一以贯之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奉为办刊宗旨。每年岁末,梳理一年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评选并发布“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是对这一年最好的盘点和总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c47dbfba-7bab-4fb3-8c61-e2005da27aec.jpg" title=" 年度人物.jpg" / /p p   今年也不例外。2015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各界的嘉宾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影响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揭晓。 /p p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物理学家王志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任启亮,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邵秉仁,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朱锡生,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袁亚非,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钱小军,著名作家阎连科、著名编剧严歌苓,以及《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社长夏春平和总编辑李径宇参加庆典并给获奖人颁奖。 /p p   通过《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的郑重遴选,并结合专家以及读者的意见,评选出的“影响中国”2015年度人物,来自各个领域,其中施一公获得年度科技人物称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9b539b3e-2bde-41b9-bfbe-1ecf052e91d2.jpg" title=" 施一公.jpg" width=" 600" height=" 18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83px " / /p p   年度科技人物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他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p p   据介绍,施一公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他以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p p   施一公在获奖感言中改编了邓亚萍的话,他说:“刚刚邓亚萍说到,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那么我想说,Science is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科学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这么大的群体,将踩前辈的足迹一起前行,中国的科学一定会很辉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03df90d7-8da8-45c3-94d7-f24595d0f118.jpg" title=" 屠呦呦.jpg" width=" 600" height=" 186"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86px " / /p p   我们将年度致敬给予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是他们的奋进和坚守,缔造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奇迹,造福于人类,无愧于时代。 /p
  •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发布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26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目前最高级别的峰会——“2011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1) ” 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隆重召开。年会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王順昌先生宣读了“2010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结果。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王順昌先生宣读评选结果   本次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是经过2011年会主办单位谨慎评估,遴选出发生在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的35个重大事件作为候选新闻,然后在仪器信息网进行网上投票,在2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3561张有效投票,结合投票结果和专家意见,评选出了2010年度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如下:   十大新闻之一:   《中国药典》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已由卫生部2010年第5号公告颁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公告指出,凡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自执行之日起,原收载于历版药典、卫生部颁布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新药转正标准和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的同品种药品标准同时废止。药品注册标准不符合中国药典有关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提出补充申请。对于药品注册标准中收载的检验项目多于中国药典规定的或质量指标高于中国药典要求的,在执行中国药典的基础上,应同时执行原标准的相应项目和指标。   十大新闻之二: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搭载多种精密仪器   嫦娥二号卫星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二期先导星,将在半年的既定时间内,携带执行探测任务的七种仪器:TDI—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X射线谱仪、γ射线谱仪、微波探测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完成四项科学目标:获取分辨率优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十大新闻之三:   《生乳》等多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   2010年4月22日消息,卫生部日前公布《生乳》(GB19301-2010)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基本解决了现行乳品标准的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十大新闻之四:   “地沟油”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地沟油返回餐桌。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针对此种情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19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 一些相关企业及检测机构也开发出检测方法来应对,相关检测标准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十大新闻之五:   国家制定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 并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2010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提高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机构检验装备水平,国家局制定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保健食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2011-2015年)》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化妆品检验机构装备基本标准(2011-2015年)》。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提升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此外,在2010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多项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检测方法征求意见、质检总局就进出口化妆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征意见以及多种化妆品中禁用物质检测方法公布,说明国家在2010年正在加大力度构建和完善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体系。   十大新闻之六:   斥资21亿美元 赛默飞世尔科技收购美国戴安公司   2010年12月15日,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与戴安公司共同宣布:经双方董事会一致通过,赛默飞世尔将以每股118.50美元的价格收购戴安公司的所有已发行股份,总收购价约为21亿美元。此次交易将扩大公司的液相色谱产品线及其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并帮助赛默飞世尔科技增加在环境分析、水测试以及食品安全等行业的业务机会。目前,该并购已经取得了反垄断监管机构的批准。   十大新闻之七:   工信部把精密仪器纳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智能制造装备范围   2010年11月24日工信部消息,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要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能制造装备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决定》的出台对加快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色谱、光谱、质谱检测器件,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试验设备已被工信部列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并被列为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   十大新闻之八: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发布 环境监测仪器位列其中   2010年4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十二五”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通知,提出一批国家鼓励发展包括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在内的的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2010年5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节能与可再生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八个领域,共计147项产品。   十大新闻之九:   中国投资逾十亿元人民币建设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新院   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27日消息,拥有60年历史的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正式更名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并获国家10.9亿元人民币投资,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建设新院。新院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00383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药品检验楼、生物制品检验楼、医疗器械检验楼、生物安全实验楼、特殊实验楼、动物资源中心、标准物质楼、以及专家公寓、教学报告楼等。   十大新闻之十:   打破国外垄断:我国研制成功蛋白指纹图谱检测试剂盒   2010年6月14日理财周刊消息,此前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的蛋白指纹图谱检测试剂盒,日前由浙江湖州赛尔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与该试剂盒配套使用的蛋白指纹图谱仪可广泛用于医学、食品、环境、药物开发和国家安全等分析测试领域,但却长期依赖进口,目前其国产化工作正在积极研制中,预计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3。   相关新闻:“2010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开始评选
  • “2012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发布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帮助广大业内人士梳理、回顾2012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仪器信息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共同举办了“2012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本次十大新闻评选活动首先经过仪器信息网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的谨慎评估,遴选出发生在2012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的30个重大事件作为候选新闻,然后在仪器信息网进行网上投票,最终评选出了2012年度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2012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如下:   十大新闻之一:   2012年科学仪器重大专项企业主导 共批66项国家投入十亿   2011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共推荐项目65项,最终审批通过53项。2012年该项目继续实施,项目预算达10亿元,获批项目66项。优先支持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以及以科学仪器设备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重点关注高端电子显微镜、电子测量仪器、成像仪器、电化学仪器、X射线类仪器、色谱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在巩固2011年度专项试点部门(地方)的基础上,本次选择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新增了总装备部、总后卫生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以及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广东等地区。   十大新闻之二:   毒胶囊事件爆发 相关科学仪器大显身手   媒体曝光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铬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2年4月15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所涉及的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的都是常用药品,负面影响较大。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共有空心明胶生产批号6226个。事件曝光后,仪器厂商对此次事件做出了积极响应,快速推出了针对明胶空心胶囊样品中铬含量的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光谱、ICP-AES、ICP-MS等分析仪器作为重金属铬的有力检测手段,为保证药用空心胶囊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大新闻之三: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 支持仪器国产化   2012年6月2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支持食品检验检测设备国产化。其中,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主体责任、监管能力、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关注食品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十大新闻之四:   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新国标出台   农业部与卫生部2012年12月6日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新标准制定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2293个残留限量。新标准中蔬菜等鲜食农产品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数量最多,并首次制定了同类农产品的组限量标准(如谷物、叶菜类蔬菜、柑橘类水果等28种作物组780项限量标准)和初级加工制品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小麦粉、大豆油等12种加工制品59项限量标准)。另外,还涵盖了艾氏剂等10种持久性农药的再残留限量标准。新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将于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6项国家标准和10项农业行业标准将同时废止。   十大新闻之五:   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出台 多领域对科学仪器需求提升   截至目前,国家正式发布并与科学仪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 “十二五” 规划文件数量已达120多个 而且,还有个别与科学仪器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正待出台。众多领域的仪器需求明显提升,如农业部2011-2015年规划总投资72.02亿元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加大对中检院的投入 改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条件 加快推进药品快速检验技术在基层的应用,配置快速检验设备搭建检验技术共享平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其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等。   十大新闻之六:   环保部正式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2012年2月29日,环保部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本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 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调整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二氧化碳、铅和苯并[a]芘等的浓度限值 调整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环发〔2000〕1号)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废止。   十大新闻之七:   四川某采购案国产仪器遭“歧视”   2012年9月,某政府采购网站发布发布了一条仪器采购招标信息,招标方对国产仪器几乎全盘否定,以此认为应当采购国外仪器产品。此事激起国产仪器企业集体反思。包括上海伍丰等一批国产仪器企业纷纷“表态”,从国产仪器在招标采购中存在的不公正待遇、因为用户对国产仪器缺乏了解导致拒绝以及招标方对国产仪器的有争议评价等多角度发表观点,并引发产业界反思。在《中国质量发展纲要》等相关文件出台,支持科学仪器国产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让更多用户认知和接受,将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十大新闻之八: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投入12.22亿   2012年11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北京市投资12.22亿元,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建的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单体项目。   凤凰工程”总部科研大楼建筑面积为3.73万平方米,计划于2015年全部竣工。大楼根据使用需求设计了不同功能分区,将构建以蛋白质组分析系统、蛋白质结构解析系统、蛋白质功能研究系统为核心,以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大规模制备等分系统为支撑的蛋白科学研究平台,可为大约500名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学术交流场所和生活综合服务保障。   十大新闻之九:   首批5家食品企业安全检测示范中心确定   2012年,工信部发布《关于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第一批名单的通知》,确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等5家单位为首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通知》要求,各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食品行业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切实发挥指导、服务、引领的示范带动作用,为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检测示范、人员培训、委托检测和应急检测等服务,并为食品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食品安全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服务支撑。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支持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开展工作,加快推进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十大新闻之十:   布鲁克公布贿赂案结果 全面审查中国公司   2012年初,布鲁克宣布“其已经发现布鲁克光谱某些员工在中国贿赂官员,并且公司已经将他们解雇。”由此揭开了外企在华销售过程中的行贿内幕。与以往一些企业遭受类似风波后低调处理的风格不同,布鲁克在2012年进行了大量调整工作。“布鲁克事件”不会是中国科学仪器领域的第一件,也不会是最后一件。但2012年开始漫延的中国(亚太)区高管离职潮,似乎预示着外企在华市场行为正规化的开始。   相关新闻:   “2010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 发布   “2011年度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发布
  • “2009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候选新闻公布
    经过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及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谨慎评估,遴选出在2009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发生的30多个重大事件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候选新闻。为了使覆盖范围尽量宽广,本次侯选新闻涉及食品安全、生命科学、环境监测、药物检测、仪器研发、分析技术、法规标准等领域被当前行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网上投票时间为2010年1月12日至2010年2月28日,共收到有效网上投票4727张。最终评审结果将在2010年4月9日召开的“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及网站公布,并可从2010年五月号《仪器快讯》上看到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这一年度传统活动,能够帮助广大业内人士重新梳理、回顾2009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行业未来的前进方向。 2009年度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36条侯选新闻 01、工信部发布2009-2011年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 电镜色谱质谱位列其中 02、国务院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 建立国内自主研发首台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03、科技部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04、《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05、35项科学仪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千万元资助经费 06、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优先发展技术领域(2010)确定 多项领域涉及科学仪器 07、新国标《饮用天然矿泉水》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严限潜在致癌物溴酸盐 08、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分析方法》 09、血铅超标等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环保部抓紧修订污染治理方案 10、2010版《中国药典》编制完成 药品标准大幅提升 11、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2、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与考核体系启动 13、甲型H1N1流感肆虐 中国紧急开发检测方法及试剂来积极应对 14、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建成并试开放 15、中国股市首开创业板 汉威电子与华测检测获批上市 16、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开建 17、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基地签约 264个重点实验室13112台仪器向社会开放 18、假试剂问题需关注 监管上处于空白 19、普析通用推出M6单四极杆气质联用仪 20、PerkinElmer 4.35亿收购上海新波生物 21、赛默飞世尔科技环境仪器事业部全球总部迁至上海 加强亚太区竞争力 22、上海飞乐1.9亿转让上海精科100%股权 23、安捷伦斥资15亿美元收购瓦里安 24、丹纳赫11亿美元收购AB质谱业务 25、舜宇恒平推出国产全自动在线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 26、中国加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建设 国际著名检测机构纷纷在华落户 27、“国内首创工业制备液相色谱系统”研制成功 28、石油分析仪器厂商上海神开上市拟募资5亿 29、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江桂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0、聚光科技全资收购大地安科 大力提升大气监测领域地位 31、天美收购法国HCC集团75%股权 向欧洲市场迈出重要步伐 32、庞国芳院士获AOAC中国分部主席杰出贡献奖 33、我国首张基因芯片投产 将进780家三甲医院 34、我国自主研发出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 使图质量提高3至5倍 35、华东理工发明快速检测特征污染物系统 36、《运动饮料》等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专题网址: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http://accsi.instrum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