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仪器信息网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专题为您整合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话题讨论。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相关的资讯

  • 科技日报:中国质谱仪卖到美国
    前言:2013年11月29日,科技日报首页对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振博士的“中国梦”进行了报道。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11/28/content_235921.htm?div=-1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对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周振博士来说,他的“中国梦”就是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 质谱仪是用来分析各种元素的同位素并测定它们各自的质量及含量百分比的仪器。截至目前,已有6位科学家因对质谱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 2004年,海外学成归来的周振在广州创办禾信公司,致力于中国新一代质谱仪器自主创新研究与正向开发。历经10年创新发展,禾信依托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以及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先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全球首台基于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金属残余气体检测仪、国内现阶段最复杂的高端商品化大型仪器——在线气溶胶质谱仪、国内首台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等,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的国家,周振也因此被业界冠以“我国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研发的开拓者”之名。 由他主持完成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空白,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2012年,首台国产高端质谱仪出口美国。 从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PM2.5)源解析、金属材料检测,到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从东方红Ⅱ号海洋大气科考等重大工程,到粤北地区重大血铅事故的污染源解析,在对许多重大事件、现象的处理过程中都活跃着禾信质谱的身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禾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是全球该技术产品的唯一供应商。它采用基于国际先进的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能够实现气颗粒物的在线源解析功能,不仅对快速变化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监测,还能在短时间内对污染来源进行判定,具备无需样品前处理简单、使用费用低等优点,成为解决PM2.5污染来源解析问题全国推广的关键工具。目前,该产品已开始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实地应用监测。 不仅如此,禾信质谱项目,还先后自主培养了高端的质谱研发及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飞行时间质谱“正向开发”平台及产业化基地。 周振算了这么一笔账:“目前,我国每年进口质谱仪器已超过5000台套。这一项目的市场推广,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产品垄断,逼迫相关产品进口价格的降低,直接抑制了国外仪器公司巨大的超额利润的获取。假设以每台质谱仪器单价降低5万元,每年将为我国节约2.5亿元。”
  • 科技日报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调研基地揭牌
    积极探索与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   3月30日,科技日报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努力探索与建立长效机制。今天,永中“云办公”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汇报会暨《科技日报》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调研基地揭牌仪式,在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举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陈泉涌、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晓红共同为该基地揭牌。   无锡永中是国内基础软件产业的一家重点企业。多年来,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以及江苏省和无锡市政府等全力支持下,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注重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瞄准基础软件产业的难题,组织实施科研开发,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至今,成功开发出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个版本的永中Office产品,形成了一批专利技术和版权、著作权。尤其是去年来,新开发成功并快速推向市场的一款集桌面网络办公、手持平板移动签批办公及手机端浏览办公全新理念的移动“云办公”系统——永中“云办公”,以及在国内第一个实现了对OOXML格式的读写双向兼容的永中Office2012专业版,不仅贴近和满足了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更是打破了长期来跨国公司对中国办公套件等领域的垄断,树立起了中国软件产业民族的产品、民族的品牌。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借助中国办公基础软件战略转型的良好契机,当好国产软件产业的‘领头羊’,进一步加快科研攻关与实施大规模产业化,使企业实现由单一软件产品向‘软件产品+系统服务’的战略转型。同时通过与科技日报社的深度合作,加速发展面向政府、企业、个人市场的办公产品和服务,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用企业的实际市场行为回报国家与社会,真正走好产业化发展之路。”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存好说。   “永中Office是民族的品牌。当前,我国的基础软件产业仍然遇到种种困难,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中国基础软件产业要有突破,必须坚定不移谋求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做强做大企业和整体产业。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宣传,是科技日报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中,把调研基地建在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就是要为更好地推动自主创新而‘鼓与呼’。今后我们将经常组织记者深入到基地采访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发挥媒体作用,帮助与支持企业、产业基地发展。并以永中为联系点,把科技宣传服务辐射到国家无锡软件产业园和无锡市重点产业中去。”陈泉涌表示。   应邀出席揭牌仪式的无锡市科技局、信电局、发改委等有关方面领导纷纷表示,全力支持《科技日报》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化调研基地的工作。调研期间,陈泉涌还与无锡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嵇克俭等,就深化合作达成了一系列意向。
  • 《科技日报》评出2008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评出2008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及本报读者参与评选的“2008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今天揭晓。 2008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是(按事件公布时间排序): 一、器官移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血管修复中心科学家1月13日在《自然—医学》杂志在线版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给“脱细胞化”处理后的动物尸体心脏注入活细胞,成功地使这些心脏恢复了跳动。这是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人类首次在生物体外用组织培养出完整器官。 由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则利用部分由成人干细胞培养的气管,于6月12日成功为30岁西班牙女患者实施了器官移植,术后反应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移植用患者自身干细胞再造器官的病例,证实了成人干细胞与经过重新改造的生物材料结合,能够用来定制人体器官,治疗以往难以治愈的顽症。 二、首次人工构建完整基因组 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科学家1月24日在《科学》杂志在线版刊登文章称,他们通过合成生殖支原体细菌JCVI—1.0中的58.297万个碱基对,成功制造出生殖支原体的完整基因组,创造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人工合成DNA组织,成为合成基因组学的又一大突破。该成果使人类以化学方法制造DNA片段成为可能,并为合成与复制DNA的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三、电路世界存在第四种基本元件 美国惠普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称电路世界中存在第四种基本元件———记忆电阻器,并成功设计出世界首个能工作的忆阻器原型。这种元件即使在被关闭的情况下仍然具备记忆自身历史的功能。这项重大发现将对电子科学的发展历程产生重大影响。 四、“凤凰”号确认火星有水 7月31日,“凤凰”号火星探测器项目小组宣布,“凤凰”号在加热火星土壤样本时鉴别出有水蒸气产生,从而确认火星上有水存在。除发掘到水冰外,“凤凰”号还探测到了碳酸钙和某种黏土的层状颗粒,并发现了高氯酸盐。这些成果将帮助专家进一步推断火星现在或者以前是否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 五、受活脑组织控制的机器人问世 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8月13日展示了他们研制的全球首个受活脑组织控制的生物化机器人米特戈登,其原始大脑灰质由人工培育的30万个老鼠神经元聚合而成。这项实验科研和医学意义深远,目的是探索天然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逐渐趋于模糊的界限,揭示人脑奥秘,可能有助于找到对抗神经退化性疾病(包括早老性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等)的有效治疗方法。   六、发现新的三夸克粒子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9月初宣布,在对撞实验中发现一种新型粒子———欧米伽b重子,这是迄今为止物理学界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重子。该粒子与常见的由第一类夸克(上、下夸克)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不同,由2个奇异夸克和1个底夸克组成,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由后两类夸克混合组成的重子,从而证实了夸克模型的成功。这一成果对于逐步认识夸克组成物质的全貌,了解凝聚和分离夸克的亚原子力,以及完善重子周期表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七、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启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9月10日启动,将第一束质子束流注入长达27公里的对撞机隧道,并贯穿了整个对撞机。虽然随后的实验进程因机械故障而暂停,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启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可望创造出与宇宙大爆炸之后万亿分之一秒时的状态相类似的条件,为研究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八、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漫步 9月25日21时10分04秒,发射神舟七号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成功,搭载3名中国航天员的飞船腾空而起。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自行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九、物质第五态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德国美因茨大学科学家10月19日在《自然—物理学》在线版发表论文宣称,他们对物质第五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出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首次成功观察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中单个原子的空间分布,竖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一成果将加深对物质第五态的了解。 十、看到系外行星“真面目” 美国天文学家11月13日发表一组太阳系外4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从而在弄清太阳系以外是否存在类地行星,以及其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 【科技日报】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1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2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入选的202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脑机接口能将脑中“笔迹”转为字句;迄今最精确测量结果揭示缪子行为异常;宏观物体量子纠缠证据确凿;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LHC揭秘宇宙诞生瞬间的“第一种物质”;CRISPR基因编辑对人类疗效首次证明;猪肾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可对抗新冠病毒变异的特效药不断出现;首个可自我繁殖活体机器人问世;AI能“构想”新蛋白质结构。
  • 科技日报:把创新的梦想放飞在民族复兴之路上
    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又一批用创新书写中国梦的科技英才闪亮登场,光荣地站在了领奖台上。科技日报代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读者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过去一年是中国科技界的丰收年。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对接天宫一号,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 嫦娥三号呵护怀中的&ldquo 玉兔&rdquo 婀娜落月,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ldquo 天河二号&rdquo 重夺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hellip &hellip   累累硕果支撑起科技创新的&ldquo 中国高度&rdquo ,辉煌背后凝结的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驱动中国巨轮乘风破浪,承载民族复兴的梦想扬帆远航。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卷裹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前行至今。&ldquo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dquo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取得的科技成就灿若星河,印刻在世界文明史的卷轴之上。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经验也充分表明,仅有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强盛,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是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ldquo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rdquo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涌动的浪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重任,勇立时代潮头,在激烈的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中加快从&ldquo 跟踪者&rdquo 向&ldquo 并行者&rdquo 、&ldquo 领跑者&rdquo 转变,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中不断刷新&ldquo 中国高度&rdquo ,把创新的梦想放飞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让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继续镌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 科技日报: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更严了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荣获殊荣。“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不仅严格控制数量,还对项目的评审更加严格、更加规范,采取了强化推荐单位责任、增加公示内容和拓宽公示渠道、加强评审过程管理等新举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邹大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据悉,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所有推荐项目和人选,经过形式审查、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网络评审和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等严格程序和层层筛选,由科技部核准后,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选报国家主席签署,从25位推荐人选和1125项推荐项目中评选出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最终结果。   “国家科技奖励坚持少而精、高标准的原则,评审标准非常严格,并对获奖项目数量适当控制。”据邹大挺介绍,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近几年获奖项目都是300多项。2007年至2009年,每年获奖项目数量与当年的科技成果的比例达到1%以下,2010年比例为0.9%,至2011年则下降到0.88%。“获奖项目数量占比减少的趋势今后将更加明显。”   邹大挺说,除了数量严格控制,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选更加严格,如进一步强化推荐单位责任,要求各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推荐的项目及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2011年,全国118个推荐单位都按要求首次增设了正式推荐前的公示环节。   此外,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审进一步规范评审管理,如项目答辩顺序首次采用随机抽取的做法,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评审中试行了视频答辩新模式等。   “2011年度我们加大了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度,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邹大挺说,去年对受理和评审结果实行三次公示,并延长了公示时间,扩大公示渠道。去年首次尝试评审现场向媒体开放。项目公示内容在原来公布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和推荐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示信息。自然科学奖增加公示主要完成人的贡献和代表性学术论文、论著 技术发明奖增加公示拥有授权的发明专利情况 科技进步奖增加公示项目推广应用情况。   邹大挺还介绍,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异议处理程序,加强异议项目审查力度。2011年共进行了为期80天的受理公示和初评结果公示,其间共收到异议50件。按规定,对实名、匿名、冒名等不同类型异议进行处理,共处理异议32件,涉及30个项目,经过调查核实,其中14个项目通过了评审,对有问题的项目终止评审。
  • 科技日报▕▏黄韶辉:造出最“懂”科学家的仪器
    黄韶辉:造出最“懂”科学家的仪器  【奋进者】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科研仪器是个特殊行业,科学家不亲自做产品,是很难做好的。我曾经只想做个教授,不想做更复杂的技术转化工作。不过,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我就要一心一意做下去,争取做出些成绩,造出最“懂”科学家的仪器。  黄韶辉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黄韶辉的采访前后进行了一年。也恰恰是这一年,他的科研仪器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现在,公司正开足马力完成订单交付。“我们在忙着完善用户培训和应用服务支持方面的工作。客户把采购的仪器用好,产出优质的科研成果,我这条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研发之路才算走通了。”4月7日黄韶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  看到新闻后,黄韶辉更觉使命在肩。与多数科学家不同,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边搞科学研究边搞技术攻关,做国产高端科研仪器。  “科研仪器是个特殊行业,科学家不亲自做产品,是很难做好的。”黄韶辉坦言,曾经他只想做个教授,不想做更复杂的技术转化工作。不过,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他就要一心一意做下去,争取做出些成绩,造出最“懂”科学家的仪器。  在市场大潮中搏击  黄韶辉的研究对象是荧光相关光谱单分子技术(以下简称FCS)。这种技术可以对微量溶液中或单个活细胞内的分子特性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在生物学、医学、化学、药物研发、微纳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2014年,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彼时,国内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科研仪器依然受制于人,大部分高端科研仪器为进口。他长于仪器研发,而国内又需要国产仪器,“我想将个人事业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  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支持下,黄韶辉不仅是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还“亲自下场”,从事科研仪器技术研发。2017年,黄韶辉在广东成立了广东中科奥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奥辉)。  “我们不缺人才,不缺技术,也不缺市场,为什么仪器行业的发展还是落后?”多年实操下来,黄韶辉认为主要卡在了两个环节——从技术走向产品,从产品走向市场。  在这两个环节中,科学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FCS技术有广阔前景,但要把这种先进技术转化为普通研究人员可用的产品,对产业化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他们既要有数学、物理、光学、机械与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又要懂用户需求、了解相关领域前沿科学问题。  因此,在国产科研仪器行业还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家就得亲自参与“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转化。  一切并不容易。  黄韶辉记得,当年公司准备将样机运送到国外参展。此前在实验室中,他们已经做了各种测试,模拟长途运输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但当仪器被空运到美国后,依然无法正常运行。  “真实世界和模拟的不一样。” 黄韶辉说,“这么多年来,在公司层面我们并没有在仪器产品上进行太多颠覆性创新。我们需要面对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不断提升原理样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  而且,要想让新产品被用户接受,对推广人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我是科研人员,所以潜在客户愿意坐下来听我说话。我能讲清楚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同时能匹配他们的需求。”黄韶辉说。  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  虽然竞争对手都是仪器巨头,但黄韶辉相信,国产企业也能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黄韶辉团队依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技术成功研发出世界首款桌面式荧光相关光谱单分子分析仪CorTector SX系列样机。它体积小、操作简单、性价比高,获得国内外许多高端客户的青睐。  “我本身就是科研人员,知道什么样的仪器才是对用户最友好的。”黄韶辉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他们研发的样机已经逐步进入国内外大量用户视野。如今,黄韶辉常年在各地奔波。要搞研究、带学生,也要作报告、听意见。拥有科研人和研发者的双重视角,谈起仪器行业,黄韶辉有很多思考。  “很多人不信任国产仪器。”黄韶辉说,在国内的仪器采购流程中,从终端用户、平台到单位,都倾向于采购进口产品。因此,黄韶辉希望国家能有具体政策,支持目前还较为弱小的国产科研仪器行业。  “好仪器是用出来的,对创新国产仪器更要宽容,在仪器采购和使用层面要给予试错和改进机会。”黄韶辉呼吁。  一年后再聊起自己的仪器之路,黄韶辉觉得,艰难的试错探索期已经过去,从0到1的开拓已经完成。“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性工作越多,对创新性仪器的需求就越大,国产科研仪器企业也就有更多机会。”接下来,黄韶辉想要壮大团队,整合更多资源,完成从1到100的跨越,为科研仪器设备国产化出份力。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4/10/content_551807.htm?div=-1
  • 两会特刊《科技日报》专访岛津中国
    日本岛津对华&ldquo 全面移植&rdquo 岛津中国30年,战略思变恰逢时机? (转载自:两会特刊《科技日报》/2009年3月5日刊)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泽宏二:未来10年,岛津中国可能超越岛津日本! 作为岛津中国的执掌人,古泽宏二先生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朴实、睿智。日本企业的沉稳、踏实很多时候可以从其领导人身上找到精髓点。 岛津中国兢兢业业30年,给中国整个精密仪器行业的推动、全中国人民的健康安全起了重大作用。今后岛津中国更贴近中国市场的本土化&ldquo 全面移植&rdquo 战略的实施,古泽先生对于这一点非常清晰。并且,对于和中国政府、企业间相互支持、协作制造双赢格局的努力从来没有放弃过。 岛津中国 董事长兼总经理 古泽宏二    30年3步走,岛津与中国发展齐头并进   &ldquo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岛津的30年发展我们同样也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rdquo   作为全球精密仪器的龙头企业,岛津正式进驻中国已有30年,30年当中,岛津从原先在全国只设立仅有几个人的办事处发展到今天拥有12个分公司的&ldquo 中国本土化&rdquo 的企业,岛津做出了诸多努力。岛津中国企业领导人古泽宏二先生表示,岛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整个大环境的转变与政策支持。从1978年开始,岛津就与中仪公司开展合作,在中国国内成立了基础服务站,拉开了岛津中国发展、贡献的帷幕。   古泽先生指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30年前政府工作向经济重心转移,纯国有经济体系慢慢向民营经济腾挪空间,加之政府法津、法规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是中国自由贸易快速推进的10年。同时,岛津也从纯硬件销售开始转变,基础服务站的设立使得与客户的交流变得密切。   在第2个10年,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真正步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旺盛阶段,在这个阶段,岛津把眼光放在了现地化生产方面,不满足仅仅是产品的进口,不满足仅仅停留在技术服务的改善方面,迈开了现地化生产的步伐。当时在北京、天津、苏州都建立生产基地,分别从事医疗器械、液压产品、分析仪器等的生产。   与此同时,古泽先生特别强调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岛津中国的巨大变化,即第3个10年。&ldquo 这个变化对中国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并且在日本来看或者作为一个外资企业来看我们同样感到这个变化的强烈。&rdquo 中国从当时的世界工厂变成世界的市场、变成世界的研发中心。同时,岛津也从纯硬件销售、到生产、到研发转向,事实上,今天的岛津,我们更可以称之为&ldquo 一揽子方案解决&rdquo 企业。   30年华丽转身,岛津中国构筑&ldquo 本土梦&rdquo   &ldquo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在岛津全球的活动当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构筑、人才培养方面本土化&rdquo   岛津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审度、并且与日本总部的依托、关联方式发生转变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华人才战略的变革。企业的本土化,除了研发、生产、销售等本土化,重点是人的本土化。这一点,岛津显得非常自信。古泽先生说,企业在应对中国市场不断扩容、市场化的需求时,我们的生产、研发就必须和中国的需求相契合。中国的资源特别是人才方面的贡献实在太重要了,企业想要发展,想要在一个国家站稳,首先要确保的资源就是人才。   古泽先生指出,岛津有40%左右的员工是从事技术支持方面的。同样在中国,岛津的本土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应用面非常广。无疑,&ldquo 现地化管理&rdquo 是岛津在中国培养、并且守住人才的关键。所谓&ldquo 现地化管理&rdquo ,即,岛津中国要逐步实现依托岛津全球的技术支持、培养,实现岛津中国研发、生产、包括销售团队本土化,并且品质与岛津全球一致。   在岛津中国30周年之际,日本岛津对华&ldquo 全面移植&rdquo 策略实施阶段,&ldquo 本土化&rdquo 更为彻底。特别是在人才方面,目前,像岛津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事业部长等高级职务都是由中国人担任,这在日资企业中还并不是很多见。   岛津30年的转身,可以说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同时也是&ldquo 全新跨步&rdquo 的转身。   以中国为立足点,岛津中国走全球发展路   &ldquo 希望把我们在中国所作出的努力化作为对全球的影响&rdquo   对于许多企业来讲,特别是跨国企业,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从原先的世界工厂到后来的世界市场、研发中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领导力,岛津中国领导人古泽宏二先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潜力大国,与日本相比,岛津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迅速,此前,通常可以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竞争者也比较多,如果能够在中国市场胜出、站住脚,那么在全球市场站住脚或许不是那么难。因此,从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全球市场成为持续的胜者的话,那么,就请留在中国这个市场上。   古泽先生表示,目前正处在岛津集团对华全面移植的实施阶段:一方面,岛津产品线全面本土化,全面加强政府及企业协作。目前岛津与国家级、省级的科研机构合作密切,主要是高端产品的应用。对于国家突发性的事件支援也比较多,比如说松花江污染事件、四川地震等都提供了产品及技术支持。今后,对于面向县、市级应用的常规检测仪器、监控设备;面向中小企业用的分析仪器等岛津也要加强投入。另一方面,岛津目前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经完善。包括成立与全球顶尖、英国曼彻斯特岛津技术中心同一体系的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贴近更多、更广泛中国用户、更高性价比产品的研发中心&mdash &mdash 岛津苏州研发部构成了岛津中国全面移植、&ldquo 本土化&rdquo 构筑的核心环节。   岛津在华的步伐曾经影响过同行业的欧美及其他国家企业在华的战略,同时,岛津集团对通过岛津中国的全面发展对世界产生影响也寄予了厚望。     关于岛津企业文化的&ldquo 附值&rdquo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很多人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同时,许多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做着这样的事情&mdash &mdash 企业文化建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所寒,文化、底蕴同样需要时间沉淀。   岛津中国执掌人古泽宏二先生表示,日本岛津所在地京都历来年轻创业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的联动机制传统比较强劲、文化氛围浓厚。对于日本岛津向中国岛津&ldquo 全面移植&rdquo 的过程中,大的研发理念、企业宗旨是&ldquo 移植&rdquo 的出发点。   从岛津企业的思想、宗旨层面来说,1875年创始人岛津源藏的&ldquo 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rdquo 的创业宗旨岛津人持之以恒、秉承至今;而在企业产品的研发方面,&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理念同时是岛津人一直走到今天的另一助推力。   岛津企业与产品的&ldquo 2个坚持&rdquo ,2条线&ldquo 并行走路&rdquo ,构成了岛津企业文化最核心的环节。也是岛津产能高附加值产品、构筑和谐持续企业氛围的基础。   如今,全球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岛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理念,伴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副作用产生了显明的后遗症,使得岛津的这个理念更加难能可贵,回头来看,当时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所以,企业的文化或者说企业的使命,不单单是美好愿望、美好理想的汇集,同时也与企业创办时所规划的未来成长模式有关。岛津130多年来对这个理念的遵循发展道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岛津中国的30年也佐证了岛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发展之路,未来&ldquo 本土化岛津中国&rdquo 将继续这一理念、不断发展。   从仪器的角度看岛津的优势所在   1.唯一一家可以提供实验室全面解决方案的厂商,仪器种类多,品种全,性能优良。   2.岛津自动在线样品前处理仪器GPC-GCMS是目前商检、质检、农检和疾控等政府实验室受欢迎产品。同时,岛津的MDGC/GCMS多维杂交产品、即将全球推出的GC× GC/MS在香料、天然产物、石化等需复杂化合物分析领域中应用前景良好。   3.岛津液相色谱-电喷雾源-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曾获2005年美国PITTCON国际分析仪器展览会最大奖项。在2007年和2008年中国计量院一项代表国家最高级别国际样品分析比对中,岛津LCMS-IT-TOF给出的数据获得最优秀的结果。   4.岛津仪器在全国公安系统中占有率最高,产品具有超强抗污染能力、极高的灵敏度以及长期耐用性。同时,岛津还专门开发了用于滥用药物和麻醉抢劫等棘手案件分析的专用数据库,帮助公安系统的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破案。   5.岛津与国际知名儿科专家共同开发应用于新生儿代谢疾病筛查的&ldquo 新生儿代谢筛查软件&rdquo ,目前在国内几家顶级医院使用,专门对新生儿的代谢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6.岛津率先推出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实验室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分析仪器、实验室解决方案及培训企业用户进行卓有成效的分析。   7.岛津公司和中国生物制品药品检定所合作研发&ldquo 车载液相色谱现场快速检测系统&rdquo ,该系统适于商检、质检、工商、药检、环境等单位,在去年奶制品三聚氰胺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8.岛津拥有使用率最高的进口紫外光谱仪、全球市场使用率最高的总有机碳分析仪、在中国台数最多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总安装台数最多的气相色谱仪。 刘文玉:中国&ldquo 安全守门员&rdquo ,岛津中国任重而道远 来自岛津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的刘文玉事业部长,说起岛津中国的30年发展,感触颇深。从1991年就进入岛津,其间离开过2年,总共在岛津中国工作了16年的刘部长,是岛津中国30年发展变迁的见证人。在他眼里,岛津首先是一个崇尚研发、致力于&ldquo 人类与地球健康&rdquo 的机构,其次才是作为企业而存在。 对于岛津与政府协作、企业合作,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刘文玉先生深有体会。   岛津中国 分析仪器事业部事业部长 刘文玉 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岛津、中国30年同行同进   &ldquo 岛津是第一家来中国设厂的分析仪器外资企业,它带动了整个分析界,引发了包括欧美企业在中国设厂的热潮&rdquo   中方员工对于岛津公司的理解,恐怕没有谁能够比刘文玉部长来得深。初入岛津从技术中心开始做起的刘部长,可以算是最早进入外资企业的一代人。刘部长表示,作为日本高科技分析仪器企业,岛津公司管理规范、同时也非常锻炼人,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因此企业发展迅速,员工人数由当初50人左右的团队,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人。   岛津中国发展的30年,是随着中国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刘部长说,谈到环境保护、治理,食品安全等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或是从政府的重视角度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虽然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等问题需要从源头上来治理,但检验、检测是国家前期治理、后期立法所必需的手段。   岛津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涉足很多,如有机物、毒物、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检测,都是岛津中国重要业务之一。岛津与政府部门的协作较多,例如在国家污染源在线监测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部长指出,岛津与中国的渊缘很深,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有很多对华的无偿援助项目,像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单位的分析仪器都是由岛津公司提供。同时,在80年代各个大学、品质监控、进出口检测等方面,日本政府给予中国很多无偿的援助。这些方面的分析仪器90%甚至更多均出自岛津公司。   从近期来说,岛津与中国的联系已经相当密切。特别是在监测、检疫等分析方法开发领域,与中国环境科学院、国家级、省级环境研究机构、各大学环境问题专家学者一起合作共赢。   刘部长表示,岛津中国的发展事实上是外资企业在华谋求&ldquo 融入&rdquo 发展的真实写照,1982年开始,岛津在北京开始成立技术中心,这是中国首个精密仪器类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核心基地。从而引发了欧美及其他地区同类企业的思考、并涉足进入中国,对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纯硬件销售到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捍卫岛津&ldquo 安全卫士&rdquo 形象   &ldquo 就目前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而言,不仅需要面对众多海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加入到分析仪器领域。压力比较大,同时也是动力&rdquo   在30年的发展之后,岛津在中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品监测、检疫等方面已经深入人心,&ldquo 安全卫士&rdquo 的形象突出。然而,如何在对手林立的中国持续发展、开拓进取?刘部长表示,今天的岛津在不断发展,当时纯粹销售硬件的岛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岛津是精密仪器行业的解决方案专家,硬、软结合、相辅相成。   刘部长指出,岛津的拓展并非盲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岛津建立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4个核心点,同时也是岛津在中国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首先,在高端仪器方面,岛津和许多专家、权威实验室合作,进行方法开发等工作,并利用岛津全球的技术与专家进行协作。其次,面向国内更广泛用户的基础产品方面,岛津除了给用户提供产品,还包括使用培训、后续支持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例如,在国家食品安全法、水法等出台以后,岛津会给用户提供相关的全套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都是岛津首先在自己的技术中心,用自己的仪器设备,经过多次实测数据所得出的智慧成果。此外,岛津作为日企比较稳定,对于员工的应用和培养方面追求的是&ldquo 石墙文化&rdquo &mdash &mdash &mdash 每个员工就好比一颗石头,每块&ldquo 石头&rdquo 虽各有大小,但用得恰当,终究能砌出一堵能抵挡风雨的坚实之墙。   最后,岛津拥有北京、广州、上海、沈阳4个应用中心,这是国内任何一家大型分析仪器公司所不具备的,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接触仪器,没有购买仪器也同样可以进行样品分析,并有许多后续服务,这也是岛津强有力、独有的竞争力之一。 有观点表示,在对华&ldquo 全面移植&rdquo 战略实施之际,岛津在中国的另一次&ldquo 起飞&rdquo 发展才刚刚开始。 【产业观察】 &ldquo 石墙&rdquo 人才战略对岛津意味着什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给予人才的回馈也越来越多。然而调查却显示,人才的安全感日渐降低。 企业使用人才,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是采用&ldquo 砖墙文化&rdquo ,按照职位要求,找到像砖一样尺寸规整的合适人才,符合规格的留用,不合规格的淘汰。这样砌成的砖墙,未免单调,也让很多有棱有角的人才失去用武之地。 日本企业则有所不同,刘文玉先生告诉笔者,像岛津这样的日资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可以称之为&ldquo 石墙文化&rdquo ,不同大小的石头,尽管规格不统一,你只要不断尝试,不断调整,总会找到适合的位置摆放,再经过抹灰、勾缝,就能成为最结实、最漂亮的石墙。所以在岛津眼里,员工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一名员工在现岗位不胜任,不代表必须淘汰,企业会根据情况安排其转岗、培训,直到发现他真正的价值。 以构筑石墙来铸造企业,对每一块&ldquo 石头&rdquo 都不抛弃不放弃,讲求人尽其用,追求团队协作价值,所以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幸福感都比较多。 同时,刘部长也表示,像岛津这类的企业,给予员工充分的成长空间,在进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的同时,还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以企业的归属感来留住员工,所以不会沦为其他企业的&ldquo 员工职能制造企业&rdquo 。在中国的日企里,起用中国员工来担任事业部长级职务的,岛津可能算是&ldquo 先行者&rdquo 。这让所有在岛津中国工作的中方员工充满希望。 岛津中国腾飞的速度或许会与岛津给予员工的归属感和发展空间成正比。 强化、渗入&ldquo 县、市&rdquo 级防范意识 岛津&ldquo 本土化&rdquo 之路会否顺利? 岛津公司透露:目前在中国,除了很多国家级、省级监测检验单位在使用岛津高端产品以外,其实岛津的产品线中还囊括了许多基础产品。特别是许多基础产品都是面向中国国内 &ldquo 县、市&rdquo 级市场及中、小生产企业用于日常产品品质管理的。该类产品的性能延续着岛津品牌的一贯优良传统,但操作更便捷、价格更实惠。为了真正贴近更广泛的中国用户,岛津下大力气,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岛津公司同时也表示,岛津集团对华&ldquo 全面移植&rdquo 并非口号宣传。在中国,目前岛津建立起两个体系的研发中心。一个是针对科技前沿研究、位于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岛津研发,另一个就是岛津苏州公司研发部门,主要从事面向中国市场、高性价比产品的研发。 在岛津未来10年的规划,除了加强岛津中国已有的与国家级、省级科研监测机构、大学教研实验室协作以外,对县、市级政府商、质检单位协作及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岛津的美好愿望:中国研发、中国制造、中国出口、中国销售的本土化&ldquo 岛津中国&rdquo 能否顺利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事件 松花江污染事件   在2005年年末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岛津在第一时间向水污染可能波及的吉林、黑龙江及俄罗斯提供20余套精密分析仪器,并紧急派出数十名技术人员赶往事发地区,紧密配合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水质监控,为顺利解决水污染事件做出突出贡献,并因此收到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俄罗斯政府的感谢信。 四川大地震   去年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岛津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积极进行募捐活动,共捐款达3500万日元,并向四川省卫生厅捐赠一套灾区急需的移动式X光机(MUX-100H)。与此同时,灾区水质检测急需有毒生物胺的检测方法,作为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之一的岛津,积极参与方案设计的验证与实施,并进行灾区实际样品测试,为灾区人民饮水安全及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与技术支撑。   震发第4天,岛津医疗部门还将原本设在中国国内各地用于展示的移动式数字X光拍片机无条件地空运到了成都,该设备在拍片后3秒钟就可以通过数字影像确认患者的伤情,大大缩短了拍片后的等待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和各界的学术合作   岛津分析仪器部门加强与中国顶级高等学府,研究院所,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粮油检测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众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密切合作。合作领域涉及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分析、环境化学、新药研发、新材料研究等众多领域。通过岛津和各界的合作,对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推进作用。   同时,岛津的合作实验室还将共同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各行业内,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岛津分析中心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分析方法起草中的数据验证工作,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顺利建立助一臂之力。
  • 科技日报: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5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入选的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夸父一号”开启太阳探测之旅;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2022年,载入史册的科技成就,令人目不暇接。从无垠的太空到泥泞的稻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个个领域踏下深深足印,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澎湃力量。芳华绽放,梦想生长,创新的力量托举起一个强盛的时代,创新的火炬照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01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人类又向摩尔定律的极限发起挑战。这一次,中国人扮演了探索者的角色。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3月15日的《自然》杂志上。亚1纳米栅长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过去几十年,晶体管的栅极尺寸不断微缩。随着尺寸进入纳米尺度,电子迁移率降低、静态功耗增大等效应越发严重。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开发迫在眉睫。目前主流工业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12纳米以上。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的瓶颈,清华大学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来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钼(MoS2)沟道的开关,从而实现等效的物理栅长为0.34纳米。石墨烯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终于被实验性地体现在芯片上。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纳米电子学家李华民评价:这项新工作将栅极的尺寸极限进一步缩小到仅一层碳原子的厚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打破这一纪录是非常困难的。单层石墨烯厚度仅0.34纳米,本身是平面结构,这就要求沟道是垂直结构,这是一大难题。另外石墨烯除了侧壁能够栅控,其表面也能栅控,因此屏蔽石墨烯表面电场也是难点,中国团队使用自氧化铝层来完成这一点。大家期待的二维薄膜的未来集成电路将会带来柔软、透明、高密度的芯片。如果使用新材料,就有机会实现全柔性的手机——其CPU、存储器都是软的,而且更加节能。02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除了“淀粉”,人工合成“粮食”又有新招。4月28日,《自然催化》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二氧化碳和水高效合成高纯度乙酸,并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油脂)。通过电化学耦合生物发酵实现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长链产品的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葡萄糖和油脂是重要的粮食成分,通过催化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或者油脂,长期以来只有靠农作物种植这一条路径。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将二氧化碳电解高效还原合成高纯度乙酸,然后用酿酒酵母对乙酸进行发酵。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酿酒酵母的“食物”——醋,然后酿酒酵母不断“吃醋”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李灿评价,该工作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认为,这项研究工作开辟了电化学结合活细胞催化制备葡萄糖等粮食产物的新策略,为进一步发展基于电力驱动的新型农业与生物制造业提供了新范例。接下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研究电催化与生物发酵这两个平台的适配性和兼容性。同时,未来如果要合成淀粉、制造色素、生产药物等,只需保持电催化设施不改变,更换发酵使用的微生物就能实现。03“中国天眼”发现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位于贵州的那口“大锅”,今年又“炖”出了不少“好菜”。6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快速射电暴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天眼”(FAST)的加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全球首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一毫秒的时间内能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自2007年被发现以来,快速射电暴一直是天文学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但其物理起源、辐射机制和周围环境等,至今尚不明晰。2019年,研究人员在系统处理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数据时发现,5月20日的数据存在重复的高色散脉冲。他们很快确定该脉冲来自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在后续观测中,研究人员发现FRB 20190520B并不像其他快速射电暴闪烁一次便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持续活跃,一直在闪耀。为找到这一快速射电暴的家,也就是其宿主星系,研究人员组织了多台国际设备天地协同观测,综合射电干涉阵列、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空间高能天文台的数据,成功将FRB 20190520B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的矮星系,确认近源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并发现了一颗与之对应的致密的持续射电源。对此,快速射电暴领域创始人邓肯洛里默评价说:“我认为快速射电暴可能有不同的分类。随着快速射电暴样本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够拨开快速射电暴神秘的面纱。”04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6月17日上午,一个新闻不胫而走,传遍了中国军迷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当天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了下水命名仪式。这是继辽宁舰、山东舰之后的福建舰,舷号“18”。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比上一代航母山东舰高了2万吨。美国《外交家》杂志编辑罗伯特法利认为,福建舰将成为“有史以来在美国以外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外观的一个明显改进是采用了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平直通长飞行甲板相比滑跃甲板有更多的空间用于停放舰载机,滑跃甲板因为上翘构型,只能在舰艏靠后位置停放数架歼-15战机。而福建舰停放战机的空间显著增加,舰载机可以一直排到甲板前端。福建舰还配备2具升降机、3部电磁弹射器,采用创新的电磁弹射起飞/电磁拦阻降落装置。据分析,福建舰在航母最大着舰能力状态下,在最大回收状态可以回收20架以上的战机。有专家认为,电磁弹射器可让甲板的三个起飞点同时具备满载起飞的能力,同时原来的长起飞点在安装第三台弹射器后,起飞方向转向斜角甲板,使航母能同时多向“出机”。05稳态强磁场刷新世界纪录8月12日,安徽合肥传来好消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创造出场强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保持了近23年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图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高度重视强磁场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别位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科学岛。早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团队就自主研制成功中心场强40万高斯的混合磁体,场强一举跻身世界第二。经过5年多紧张的技术攻关,强磁场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研发了新材料、优化了制造工艺,终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此次产生的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据悉,2017年9月,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投入运行以来,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06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星空浩瀚无垠,探月研究开启新篇章。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这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嫦娥石理想晶体图。中核集团核地研院供图“嫦娥石”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它的发现改变了我国月球矿物发现历史,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专家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微小柱状,颗粒大小为2—30微米。2021年,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申请获批成为首批次开展嫦娥五号月壤科研样品研究的单位之一,先后获得月壤科研样品50毫克、一件月壤光片样品。该院研究团队在对月壤粉末样品进行矿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矿物的线索。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07“夸父一号”开启太阳探测之旅10月9日,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式开启对太阳的探测之旅。“夸父一号”示意图。卫星研制团队供图该卫星设计寿命4年,运行在约720公里的太阳同步晨昏轨道。它的科学目标瞄准“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同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支持。为实现科学目标,“夸父一号”搭载了三台有效载荷。其中,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用来观测太阳全日面矢量磁场;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主要用来观测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和近日冕传播;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主要用来观测太阳耀斑的非热辐射形态及能谱特征。12月13日,“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在轨运行两个月,获取的若干对太阳的科学观测图像对外公布。这些科学图像实现了多项国内外首次,验证了“夸父一号”三台有效载荷的观测能力和先进性。下一阶段,“夸父一号”将继续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并完成在轨测试,早日转入在轨科学运行阶段。同时,“夸父一号”将充分发挥三台有效载荷组合观测的特色,加强国内外合作和数据开放共享工作,早日实现“一磁两暴”科学目标,为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观测和研究作出有显示度的中国贡献。08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被认为是一大创新,具有深刻意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一整个章节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了重大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种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回顾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则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成为百年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的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科技创新实力决定中国发展前途,这已成为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09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完成“合体”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天宫空间站的第二个科学实验模块——梦天实验舱,搭载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地与之前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完成精准对接;梦天实验舱接下来实施水平转位,三舱形成平衡对称的“T”字构型。中国空间站历史性地完成“合体”。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它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梦天实验舱的构型有点像套娃,四个舱段首尾相连。工作舱位于整个实验舱的最前部,配备科学实验装置。其后的另两个舱室中则配备货物出仓通道。建设中国天宫空间站的主要目的,就是建成水平先进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服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它已规划安排了约40项在轨科学实验项目。科学家计划利用“梦天”在10年内完成1000多次科学实验。作为性能最强的实验舱,“梦天”可以研究微重力下的植物细胞、骨骼肌肉、材料熔融、蛋白质结晶等各个领域的现象。10云南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年年育种插秧,本来是水稻种植的常态。而云南大学的一项创新,却可能让水稻成为多年生作物,栽种一次,多季收割;省种省钱,轻简劳力。云南大学研究团队今年10月测产成功,确定培育出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多年生水稻品种,相关研究成果11月7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多年生稻试验田。新华社发利用长雄野生稻发达的地下茎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还有配套耕作栽培技术,只需栽种一次,从第二季起无需犁田耙地、买种播种、育秧插秧,只要田间管理得当,即可“割完一茬又一茬”。云南大学团队1997年开始进行多年生稻试验。2016年开始大田试验,针对多年生稻的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以及病虫害防控等各环节耐心实验。他们利用多年生野生水稻,与一年生的栽培水稻杂交,经过多次自交,筛选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系,最终3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系水稻,在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3.5℃,持续低于4℃的时间不超过5天的稻作区均可种植。这些多年生水稻可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亩产量还略高于一年生水稻。多年生水稻可跳过育秧和栽种等耕作环节,总体上节约一半的生产投入。而且,种植多年生水稻,能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一项生态友好的技术。
  • 科技日报|每年1亿美元采购 什么卡了中国扫描电镜脖子
    p   对材料微观结构的观测离不开“微观相机”——扫描电子显微镜,一种高端的电子光学仪器,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材料、生物、医学、冶金、化学和半导体等各个研究领域和工业部门。 /p p   “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它是非常基础的科研仪器,毫不夸张地说,材料领域70%—80%的文章都要用到扫描电镜提供的信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毅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但是,目前我国科研与工业部门所用的扫描电镜严重依赖进口,每年我国花费超过1亿美元采购的几百台扫描电镜中,主要产自美、日、德和捷克等国。国产扫描电镜只占约5%—10%。 /p p   strong  高质量电子光学系统生产困难 /strong /p p   曾毅说,扫描电镜的图像分辨率与电子束的直径密切相关,电子束汇聚越细,图像分辨率就越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4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431db309-a82a-47f9-bf56-c81caa40031a.jpg" title=" 01.jpg" height=" 346"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是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即用汇聚得很细小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通过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信号(如二次电子信号)来获得材料表面细节信息。 /p p   扫描电镜由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收集及显示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源系统组成。其中,电子光学系统又由电子枪、电磁透镜、扫描线圈和样品室等部件组成。工作时,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被电磁透镜汇聚成极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产生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由探测器收集,并被闪烁体转变成光信号。 /p p   二次电子产生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的形貌有关。样品不同区域所激发出的二次电子的数量不同的,那么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成的电压信号就有相应的差别,反映在荧光屏上相应部位也有或亮或暗的衬度差,最终得到一幅样品表面放大的黑白图像。 /p p   为了获得较高的图像分辨率,汇聚的电子束的束斑直径应尽可能细。而电子束的汇聚必须通过电子光学系统来完成。“现在的电子光学系统需要将电子束聚焦到1纳米左右,也就是电子束在样品表面形成一个直径小到1纳米的斑点,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万分之一,这就要求电子光学系统各个部分设计完美,才能形成如此细小的电子束斑,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曾毅说。 /p p    strong 透镜内探测器设计难度较大 /strong /p p   除了需要极细的电子束,扫描电镜图像的获得还需要高效的二次电子探测器。“现在主流的扫描电镜大多采用半磁浸没式或者全浸没式透镜技术,也就是将探测器装到电磁透镜上方,利用磁场力的作用来收集二次电子。”曾毅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5eb960a-b5e4-4dca-8daa-aee5284544ca.jpg" title=" 02.jpg" height=" 285"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分辨率较低的钨丝灯扫描电镜的探测器一般位于电磁透镜和样品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探测器和样品的距离就比较近,样品和透镜的距离(工作距离)就比较远。事实上,扫描电镜的图像分辨率与工作距离密切相关,距离长会导致图像分辨率降低,而距离近则能提高图像分辨率。 /p p   为了提高扫描电镜的图像分辨率,就要尽可能地缩短样品和透镜之间的距离,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探测器往电磁透镜上方移。这样,工作距离就可以缩得很短。2000年以后,工作距离更短、图像分辨率更高的场发射扫描电镜应运而生,并成为主流产品。而目前主流场发射扫描电镜都采用半浸没式或全浸没式电磁透镜,也就是将探测器装在电磁透镜上方或者里面。 /p p   探测器在样品和电磁透镜之间的钨丝灯扫描电镜设计简单,利用电场的作用来探测二次电子,只需要在探测器的前端加一个正电压,探测器就可以将二次电子“吸过去”,收集起来。而场发射扫描电镜将探测器装到电磁透镜里面以后,虽然样品和透镜的距离拉近,但是探测器和样品的距离却变得更远了,收集二次电子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p p   “此时仅仅靠在探测器前端加正电压吸引二次电子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需要借助磁场力作用将二次电子吸到电磁透镜内部。场发射扫描电镜如何利用磁场力的作用将二次电子高效地吸到电磁透镜内,在提高采集效率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所突破。”曾毅说。 /p p    strong 低电压分辨率需要突破 /strong /p p   传统扫描电镜在观察非导电样品时,样品表面必须镀导电膜层才能对其进行观察。这种情况下,导电膜会对样品表面真实形貌造成一定程度的掩盖。目前主流的扫描电镜的重要突破之一是,通过降低入射电子的加速电压,就可以不镀导电膜层直接观察非导电样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4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4da37df-c332-4cc5-9bd0-8579da66cc20.jpg" title=" 03.jpg" height=" 341"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虽然降低加速电压带来了直接观察非导电样品的好处,但是也给电镜生产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速电压降低到3kV以下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会导致电子枪的亮度降低,同时它的色差也会增大。这样,原来细聚焦的电子束“探针”的直径就会显著增加,导致图像分辨率严重降低。这也是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采用降低扫描电镜加速电压以对不导电样品直接观察的理论,但直到2000年后才真正实现商业化的低电压扫描电镜的原因所在。目前主流场发射扫描电镜的低电压分辨率(0.7—1nm@1kV)已经很好地满足不导电样品表征需求,不久前国产场发射扫描电镜也推出了能在低电压下获得图像的最新型扫描电镜,其1kV下的分辨率为3nm。 /p p   为了在低电压观察样品的同时不降低图像分辨率,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施加减速电压、镜筒内减速或者单色器技术等。“但是不管哪种方案都涉及到整个电子光学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加工。施加减速电压以后,就相当于将样品表面作为一级透镜,多了这样一个‘透镜’,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就会更复杂,同时对系统的均匀性、稳定性要求就更高,些许的缺陷都会严重影响扫描电镜的低电压分辨率。”曾毅说。 /p p   “尽管目前国产扫描电镜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技术指标也和主流电镜有一定差距。但是同主流产品相比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如果能加大对自主科研装备的研发投入,同时配以政策引导,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扫描电镜出现在我国的科技事业舞台上。”曾毅说。 /p
  • 科技日报专题报道欧普图斯光纳科技纳米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检测地沟油
    10月26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日报大篇幅专题报道了欧普图斯光纳科技纳米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该项技术应用于快速检测&ldquo 地沟油&rdquo 。目前公司正与国内油料及油酯专家、规范的地沟油回收加工企业合作,进行专项研发,并积极参与地沟油检测标准及油料、油酯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10/26/content_362013.htm
  • 科技日报:广东质谱技术攻克PM2.5污染来源解析难题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4-01/10/content_242044.htm?div=-1 科技日报讯 (刘笑楠 刘丹)近日,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经过10年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已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直接测量法的“在线源解析技术”,成功攻克了实时、快速弄清PM2.5污染物来源的这个世界性技术难题。 据介绍,应用禾信公司的这项技术成果,可在1小时内直接得到污染来源信息。它无需样品前处理,可以快速对一个一个的细颗粒进行分析,同时测量其直径和化学成分。和传统方法比较,检测速度可提高1000倍,检测成本降低100倍,有望成为大规模解决多城市PM2.5污染来源连续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工具。 该技术,不仅能够快速实现“说得清”空气污染有多严重,还能快速“说得清”污染是什么、从哪里来,进而开展准确、及时的实时动态源解析工作,迅速判断主要污染源及其影响程度,确定优先治理对象,满足极端条件下第一时间进行空气污染预警及应急的高要求,为PM2.5污染评估、治理等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支撑。 该技术主要负责人周振博士谈到,“在多位院士的指导和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早在7年前就开始提早布局,集合国家及社会资本,我们瞄准大气灰霾和PM2.5污染问题专心开发核心技术。在这过程中顶住各种压力,4000多万元投入,终于成功研制出这台能够用于PM2.5与灰霾研究的大型高端质谱仪器。” 前不久,由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制定的我国首个PM2.5在线源解析工作方案——《广州市环境空气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直接测量法)工作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来自国内权威单位的资深环保专家组一致认为,PM2.5在线源解析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全新质谱技术手段,具有显著创新性。 目前,禾信公司是全球PM2.5在线源解析技术方案的唯一供应商;已经在包括广州、北京、上海、石家庄、南京等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监测,将在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研究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当然,再下一步,科学家们还将利用这个技术,研究污染物组成、污染来源与健康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周振补充说。 图为中国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在广州禾信专题调研在线源解析技术。万本太评价该技术是对传统源解析技术的一种发展创新和重要补充,将在我国大气污染来源监测与分析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科技日报:专注应用 走向国际——毅新博创的临床质谱中国梦渐行渐近
    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科技日报 第6版陈 捷 本报记者 操秀英2017年 1月,美国Biodesix公司宣布和北京毅新博创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宣布利用毅新博创Clin-ToF质谱平台,对Biodesix公司持有的VeriStrat多肽组质谱检测方法进行商业化开发,并有望共同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的比例由原来的21%提升至79%。与美国Biodesix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一合作将质谱技术产品临床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功开启2017智谱元年。这也标志着毅新博创的国际化之路迈出重要一步,意味着中国的医疗质谱企业已具备进入高端市场的实力。 让质谱技术惠及更多人,实现临床质谱的中国梦,这是毅新博创为之奋斗的目标。十多年来,凭着一路坚持和百折不挠的专注,毅新博创正逐步成长为临床质谱行业的领头羊,并成为中国智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国内高端医用质谱仪“零的突破”2002年,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平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1年后,基于该技术的微生物快速鉴定产品通过美国FDA注册,开启质谱技术进入临床检验的新时代,而此时,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已超过40年。药物研发虽然周期长,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却非常之快,从某种程度而言,甚至超过了IT行业的摩尔定律,尤其是微生物蛋白、质谱技术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在国内,包括很多业内人士,都不了解什么是质谱。虽然代理国际知名质谱仪赚得第一桶金,但毅新博创创始团队越来越体会到,只卖国外的仪器,为外国人做“嫁衣”不说,自己也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开始思考转型之路,酝酿“制造中国医疗器械”之梦。随后,毅新博创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临床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研发、生产的企业。此时,在美国,临床质谱技术已相对成熟,服务于临床检测的项目已达400余项。对于刚刚起步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的国内企业而言,要在短时间内赶超“家底”丰厚的国外质谱仪巨头异常困难。因此,毅新博创将目光聚焦到如何满足我国日益多样化和个体化的临床需求上。2014年,FDA又批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可以应用于基因检测,这吹响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的号角。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就在这一年,毅新博创自主研发的飞行时间临床质谱系统Clin-ToF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检测,并获得注册证书,可在市场上进行销售。该医疗器械上市销售的门槛,国内还没有其他同行跨过,在全球范围内,也仅有另一家国际企业获此资质。Clin-ToF系统可测定蛋白、基因、糖基等的变化,从而发现肿瘤、缺陷基因等突变,其在优生优育、精准医学、分子遗传育种等领域有着极广泛的应用。来自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Clin-ToF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装置和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特点,同时,该系统的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被国外公司高度垄断的临床质谱产业,终于被毅新博创撕开一道口子。 质谱四大检验平台日趋完善在飞行时间质谱生产企业中,有布鲁克、ABI、岛津等世界巨头,在临床诊断领域像罗氏诊断、西门子、si贝克曼也都是世界巨头,毅新博创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找到了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应用于临床需求这个突破口。几年来,加强飞行时间质谱的临床应用研究和推广是毅新博创始终努力的方向,目前已形成四大质谱平台:微生物鉴定、核酸检测、蛋白多肽指纹图谱检测和糖基检测平台。毅新博创实验室利用Clin-ToF进行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自然界中微生物属、种数以百万计以上。在面对突发传染病或生物安全事件时,需要迅速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来源,才能快速采取有效措施。这已成为当前技术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毅新博创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301医院等国内十几家顶级研究机构共同合作,研制出完全自主的、基于飞行时间质谱的微生物鉴定数据库,包括超过2200种细菌。该数据库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3月底在协和医院做了2000株的测试,测试结果准确率超过95%。“我们的质谱数据库在不断完善,将来要建立一个快速鉴定平台,基于这个数据库存建设的云中心,希望也能贡献给北京市或国家卫计委。目前传统的上报体系是从县级到地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现在我们通过质谱云中心能够让卫计委第一时间了解和把握这些信息。”毅新博创创始人、董事长马庆伟说,Clin-ToF在国内超过30家用户,成为全球第一个质谱云中心。两台质谱仪在核酸检测即基因检测方面,该质谱仪对肿瘤的检测灵敏度,要比基因测序检测提高十倍。用质谱进行基因检测对精准用药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例如,高血压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用药是不一样的,随着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准确的用药指导,这也是全球精准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系统用在分子遗传育种领域,可以快速、准确找到优势基因,实现精确杂交,过去几年才能完成的杂交育种筛选,有望一两年内就能完成;用在优生优育领域,可以无创检测侏儒症、先天性耳聋等基因,完成产前检查、新生儿筛查。据国家卫计委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也就是说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出生。最可靠的办法之一是及时查找出生缺陷发病原因并积极防治。目前,毅新博创已与北京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湖南湘雅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全国数十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开发了新生儿耳聋基因检验、无创产前软骨发育不全、无创产前RhD血型鉴定等十多个试剂盒,并投入使用。 2016年,毅新博创成功申请成为国家发改委出生缺陷防控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基组学课题组在王嵬教授的带领下,利用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首次证实IgG糖基化水平是用于中国人群生物年龄预测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此研究阐明了多种IgGN-糖基化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模式,并建立了基于糖基化水平的年龄预测模型。研究还发现由此模型得出的年龄预测值与多个应用于临床生物衰老及炎性疾病检测的指标密切相关。同时,过去几年,毅新博创以Clin-ToF为载体进行了系列高水平科研,而这些学术成果又验证了Clin-ToF的效果,实现了产品和科研的良性循环。例如,《临床应用蛋白组学》杂志封面文章报道了运用毅新质谱平台进行2型糖尿病蛋白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Oncotarget》发表了运用Clin-ToF进行2型糖尿病蛋白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毅新博创还受美国贝勒医学院邀请,为《Biomarker》学术论著撰写了若干重要章节;等等。截至目前,毅新博创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广州中山肿瘤医院等合作单位,合作发表SCI论文累计超过20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获授权32项,申请3项国际PCT专利,20项耳聋试剂盒获批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5项产品/服务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认证。 搭建平台引领行业发展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到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端质谱仪研发生产商,除了深厚的技术积累,毅新博创的迅速成长受惠于各级政府及政策的支持。而在这过程中,毅新博创承担起领军企业的责任,致力于质谱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平台搭建,将蛋糕做大。2014年,为鼓励临床质谱技术进一步快速实施,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以毅新博创为龙头成立了北京市临床质谱国际合作基地,旨在与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拥有单位进行合作;另外,在中关村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毅新博创成立了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开放实验室。从2015年开始,毅新博创已连续两年承办“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2016年12月份召开的“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议题涉及精准医学在肿瘤精准检测领域的前沿进展,精准医学优生优育策略指导下的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研究进展,精准医学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的进展等方面。与会专家认为,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今年1月22日,毅新博创与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重庆医疗产业基金签署三方合作谅解备忘录,依托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政府平台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质谱科研转化平台,带动整个质谱业界机构发展,在毅新国产质谱平台进行科研临床合作。依据备忘录精神,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医疗产业基金合作成立毅新重庆子公司。毅新博创公司将以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重庆医疗产业基金作为北京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指定的投资主体,成立后的毅新重庆子公司作为毅新博创质谱仪生产销售企业,将主要致力于毅新博创质谱仪和其他研发产品的产业化。此次合作有助于建立质谱专业的科研转化平台,使质谱仪技术、试剂技术资源得以集聚。与重庆医疗产业基金签约此外,毅新博创还是HUPO中国人类蛋白组计划企业工作组组长单位,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产业化示范单位,同时也是北京市临床质谱国际科研合作示范基地,以及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开放实验室。2016年,毅新博创又成功通过科技部重大专项“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第一轮审核;成功申请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沿储备项目并被国家指定参与双创周;作为首批北京市“生命科学与健康”协同创新联合体参与单位;被科技部选为同行专家,评审863重大专项课题。走出国门服务全球 格局决定高度。“我们始终瞄准的是国际一流质谱公司,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大事,就要立足国际,有全球视野。”马庆伟如是说。十多年来,该公司积极与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建立合作基地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英国皇家内科医生学会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ECU)全职教授王嵬说,毅新博创与ECU已合作完成多个科研项目,包括“欧盟第七框架—疼痛组学”项目,以及澳大利亚医学健康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截至目前,毅新博创已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等高端专业人才。正如前文所述,今年1月份与美国博德思公司(Biodesix)的战略合作成为毅新博创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根据合作协议,毅新博创将开发和商业化博德思公司的肽谱分(VeriStrat)多肽组质谱检测,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精确医学诊断。Clin-ToF成为肽谱分的肽谱分多肽组智谱检测全球独家合作质谱平台。毅新博创将在其临床TOF基质辅助激光解吸和电离质谱平台上执行博德思公司的肽谱分测试版本。两家公司还将合作开发肿瘤学和其他临床领域的新的基于质谱仪的分析。“癌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博德思首席执行官David Brunel说,“患者需要基于精确医学的癌症治疗,包括我们的多变量,分子和蛋白质组学检测提供的全方位生物信息的治疗选择。通过与毅新博创合作,我们正朝着使我们的技术可用于世界上大部分肺癌患者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很高兴与博德思合作,为大中华区以及更广泛区域的患者提供肽谱分测试版本,巩固我们在质谱临床应用领域的领导地位。毅新博创期待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治疗决定,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和预后的可能性。”马庆伟则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毅新博创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希望在全球的产业中有自己的创新立足点。围绕飞行时间质谱的应用,我们申请了超过30项的发明专利,未来还会有100多项的发明专利申请。”在毅新博创人看来,短期利润从来不是首要追求。让中国的质谱仪造福全球更多的人,让中国企业在人类健康这个大命题上贡献力量,这才是前进的不竭动力。朝着这一目标,未来,毅新博创将探索人工智能在临床质谱中的应用,探求“智谱”的发展,规划中的北京智谱大厦已具雏形;同时,毅新博创将继续关注人类健康,联合合作伙伴建设“人类健康+质谱大数据(出生缺陷)”,并与合作伙伴建立包括仪器、软件、数据库和配套试剂盒一整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农作物品种DNA大数据平台。
  • 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
    12月6日,中国科协公布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马伟明、王恩哥、尼玛卓玛(女,藏族)、杨宝峰、张喜刚、张新友、张曙光、陈进、易小刚、钟南山十人获此殊荣。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介绍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有关情况。   据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于1997年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2009年经全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保留。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协对原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9月30日至10月14日期间,中国科协联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农民日报、健康报、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科协网、中国公众科技网等11家媒体,开展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公众投票活动,共有448.3万人参与投票,有效选票341.1万张。10月25日,评审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终评。10月31日,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了审议。经上述程序,评选产生了“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0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977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据了解,此次评选产生的10名“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为53岁,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布在科研(含国防科技)、企业、农业、卫生医疗、科普等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荣耀!中科光电荣膺首届创新中国“新锐科技企业”
    5月20日,首届创新中国• 2018年度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此次评选面向全国,由科技日报社主办、中国科技网承办,经过激烈评比,产生了新锐科技企业、新锐科技产品等6类大奖,共计287个获奖单位和获奖个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荣膺“新锐科技企业”。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黄孟复出席颁奖典礼并作主旨演讲,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余华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典礼上,主办方和参会嘉宾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杯和证书。新锐科技企业代表上台领奖 中科光电荣膺“新锐科技企业”公司简介:  中科光电成立于2011年8月,由聚光科技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是致力于大气环境高端监测仪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近8年时间的快速发展,中科光电一直坚守创新,先后研发了颗粒物激光雷达系列、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拉曼雷达系列,并率先推出集成产品大气环境立体监测走航车、大气环境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大气超级监测站等,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绩效服务等多套解决方案。  中科光电占据着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空气质量改善绩效服务细分市场主导地位,享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美誉。  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产品被列为大气超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设备,产品在南京青奥会、第二届互联网大会、杭州G20会议、厦门金砖会议、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海进博会等多项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行动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 荣耀!中科光电荣膺首届创新中国“新锐科技企业”
    荣 耀 5月20日,首届创新中国• 2018年度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此次评选面向全国,由科技日报社主办、中国科技网承办,经过激烈评比,产生了新锐科技企业、新锐科技产品等6类大奖,共计287个获奖单位和获奖个人。 中科光电荣膺“新锐科技企业”。 新锐科技企业代表上台领奖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黄孟复出席颁奖典礼并作主旨演讲,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余华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等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典礼上,主办方和参会嘉宾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是致力于大气环境高端监测仪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经过近8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公司一直坚守创新,先后研发了颗粒物激光雷达系列、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拉曼雷达系列,并首先推出集成产品大气环境立体监测走航车、大气环境光化学监测移动方舱、大气超级监测站等,提出空气质量改善绩效服务等多套解决方案。 公司占据着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空气质量改善绩效服务细分市场主导地位,享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美誉。 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产品被列为大气超级监测站的常规监测设备,产品在南京青奥会、第二届互联网大会、杭州G20会议、厦门金砖会议、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海进博会等多项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行动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 科技日报:莫把彼“院士”当此院士
    近年来,有关国内学者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等组织“外籍院士”的消息时有出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些听起来名头不小的组织,是不是官方举办的机构?其“院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是不是和我们的两院院士一样?通过不太复杂的查证,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一个“非政府公共协会”;联合国科学院与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也非国家学术机构,而是“全俄罗斯公共创造性科学组织”。对于这些机构,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民间注册的学术组织。它们与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名称相近,但学术水平不可相提并论。在机构的注册和名称使用上,国内外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些国家,冠以“世界”“亚太”“全美”等字样的组织,都可以随便注册。而在我国,注册含有“中国”“全国”“国家”等的名称,是要遵循严格审批程序的,因为名字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公信力。不难理解,诸如联合国科学院、欧洲自然科学院之类的组织,同我们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比,无论是机构性质,还是权威性、公信力、学术地位,以及院士评选的程序和标准,都有着很大差别。简言之,彼“院士”非此院士。遗憾的是,有人利用中外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利用我们对院士的尊崇,故意混淆概念,误导了很多人。现实中,有的个人以获得“外籍院士”自居,有的单位以拥有此类“院士”为荣。有的地方因国内两院院士评选难度大,在申报院士工作站时,不加差别地把“外籍院士”作为项目申报条件之一。更有一些深谙中外文化差异的中介机构,甚至把“洋院士”做成了一项供需两旺的生意。无疑,国内学者加入外国科技组织,对于增进中外科技交流、促进我国科技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我们也必须对形形色色的“外籍院士”有一个正确认知。一方面,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厘清“院士”虚实,不能随便给人站台、背书;另一方面,教育科研机构也要切实防范学术投机主义,不能盲目把拥有多少“洋院士”作为衡量学术实力的指标,更不能当成装点门面的道具。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院士”称谓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而外国民间科技组织成员,实际上是“会员”“会士”。因此,媒体在报道中也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对此类情况加强识别,作出准确翻译。要防止“院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被滥用甚至被利用,避免给一些人“浑水摸鱼”以可乘之机。
  • 华洋科仪关于日本分光中国独家代理权的声明
    特 别 声 明 尊敬的广大客户: 近来我公司由多方信息来源得知广大的用户及同业间就我公司起诉日本分光公司(JASCO)一事存在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不同说法, 我公司再次郑重声明,关于维护本公司持有的日本分光公司产品中国独家代理权, 我公司早已在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本案还在审理之中, 我公司将继续依法维护我公司的合法权益。 另我公司早在2007年2月即在北京招开记者会就此事向社会大众说明, 并且各主要媒体如新华网、科技网、仪器信息网及科技日报等都有报导此事,鉴于目前存在与事实不符的总总说法,本公司将再择期招开记者会说明,并将在网上公开所有证明文件及证据来厘清事实,望广大用户及相关人士周知。    特此声明。 大连华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009年7月13日
  • 科技日报头条:广州禾信 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4-01/28/content_245180.htm?div=-1 ■创新驱动发展 羊城。马年春节的喜气越来越浓。 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连日来喜事不断。由禾信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承担的2014年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大课题 ——“低成本高性能环境质谱监测仪研制”日前正式启动,而同样是今年新立项的环保部公益项目中,还有两项是支持禾信公司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应用研究,项目将分别开展环渤海地区大气灰霾特征与控制途径研究、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在线监测研究。 环境污染,灰霾漫天。建立起我国第一条高端质谱仪器的生产线广州禾信,通过反复试验、建模、数据分析,总结出灰霾在线源解析的方法,将传统源解析方法速度提高了1000倍,费用降低100倍,作为我国灰霾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保障,将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这项成果在广州、北京、石家庄、南京等城市的大气PM2.5污染源解析、大气联合监测、空气质量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器(SPAMS 05型)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签订采购意向合同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0%。据估算,SPAMS 05型质谱仪所提供的精细数据,将为治理PM2.5节省近千亿元。 千呼万唤的创新 质谱仪是直接检测物质分子量或原子量的唯一手段,也是国际上最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质谱技术在水质检测、土壤分析、空气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新生婴儿产前筛查、药物合成、过程控制、石油化工、核工业、探月工程等领域都会用到,是多个重要产业的战略支撑。 “十一五”之初,我国质谱仪整体研制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缺乏核心技术,以模仿、逆向开发为主,无整机工程化能力、无批量化产品,高端质谱仪器更是完全依赖进口。进口仪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严重影响了国内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因此,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立足国内,加强自主研发,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环境分析和监测仪器尤为迫切。 为改变我国质谱技术的落后现状,2006年,科技部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单颗粒气溶胶实时在线监测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研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滚动设立了“气溶胶质谱仪分析器工艺化及数据处理系统优化课题,连续支持由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等单位,开展气溶胶质谱仪研制。 然而,自主研发质谱仪器谈何容易。质谱仪主要由离子源、离子传输系统、质量分析器、离子探测器以及相关的真空、电子、软件系统组成,其研发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至少有三个方面: 仪器原理复杂,离子的产生、传输、分离、探测等涉及深层次的物理化学及电子离子光学原理,要求对离子长距离传输进行精确操控、对几十万分子量的离子实现微秒级的分离、对微弱电信号(最小电荷单位1.6×10-19库仑)实现纳秒级的检测; 技术综合性强,要求几百个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同时达到微米量级、几十个电源的稳定度同时达到万分之一、仪器真空度跨越9个数量级; 整机集成难度高,开发周期长。 2006年,第一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禾信公司,当时刚成立两年。8年来,这个年轻的项目团队渡过了怎样的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中国质谱的骄傲 8年来,在“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信念支撑下,海归博士周振带领着他的禾信团队,系统地攻克了小到200nm的单个颗粒物精确激光打击电离、正负离子质量同时检测、4GB海量数据采集及快速数据分析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 更重要的是,项目团队在此基础上工程化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器(SPAMS 05型)产品,成功攻克了“快速弄清PM2.5污染物的来源”这一世界性难题。SPAMS 05型质谱仪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实现大气PM2.5实时在线源解析的关键工具,也是我国唯一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大型商品化质谱仪器。该仪器不仅能告诉我们“空气污染有多严重”,还能告诉我们“污染是什么、从哪里来”:可以在几个小时里获得北京市某监测点PM2.5中汽车尾气的贡献有多大,传统技术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由于SPAMS 05型质谱仪在检测范围、检测速度、准确性等关键指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在可靠性、软件友好性等方面则优于国外同类商品化仪器,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因而实现了对同类进口仪器的全面超越和替代。 2011年,广州禾信以超过300万元的单台价格,实现了国产高端质谱仪器首次中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项目”。2012年,禾信更实现了首台国产高端质谱仪器出口美国。 创新从未止步 创新从未止步,新的目标更在远方。周振介绍,目前禾信连续成功开发了不同应用领域的8种质谱仪,1项为国际首创,1项达到国际商品仪器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国际封锁;经过10年的技术储备,禾信团队规模已至近200人,正在研制开发的质谱仪器已经规划至2018年。今年,禾信还将计划推出2—3款商品化质谱仪器,整体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首台或国际首创。 在谈到刚刚启动的863项目“低成本高性能环境质谱监测仪研制”时,周振说,该项目基于国际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离子迁移谱、快速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端环境监测质谱仪器,实现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精确、快速、实时在线检测,将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谱仪器研制整体水平。
  • 《科技日报》:为什么麦乐鸡让我们如此紧张?
    最近,美国爆出麦当劳出售的麦乐鸡中含有两种化学成分——玩具泥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从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对苯二酚”。这一消息被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之后,引起轩然大波。   最新的消息是,国家药监局已介入,监测麦乐鸡中这两种成分的含量是否超标。但这并未能平息舆论的喧嚣。   一样的麦乐鸡,不一样的反应   尽管麦当劳中国公司已经发布“无害声明”,国家药监局也宣布介入调查、监测,然而恐慌仍在蔓延,新浪网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近7成网友不相信麦乐鸡中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无害。   “我的孩子经常吵着吃麦当劳,麦乐鸡也常买。现在发现有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不知道会怎么样。其实平时不让她吃这些东西,但总是拗不过孩子。”北京的成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7岁,和周围的很多小朋友一样,对这些“垃圾食品”情有独钟。“我们都关注着进展,不知道是不是另一个三聚氰胺。”成女士忧心忡忡地说。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消息源产生地美国,人们对这一消息却表现得很平静,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也不多,彭博新闻社只是在7月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麦当劳中国表示麦乐鸡无害》的新闻,还被归在财经新闻里头。   记者采访了两位在美留学的博士生。他们分别在普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其中一个学的还是传播学专业,对记者采访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不是听你说,我都不知道。”他们表示,未曾在当地媒体看到相关报道。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风声鹤唳”   当然,安全性仍是国内消费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特丁基对苯二酚都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如果麦当劳的用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就没问题,现在主要还是要等国家药监局的评测结果。”   就在昨天,国家药监局就“麦乐鸡事件”召开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也认为,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这两种物质允许使用在食品中,关键是具体含量是否超标。   但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低于发达国家标准,监测的标准低,项目也少,标准未必代表安全。但罗云波则认为:“以我对目前国家标准的理解,‘麦乐鸡’事件不存在标准偏低的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罗云波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旦出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恐慌。   “信息不对称”易造成恐慌   罗云波认为,在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上中国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这一差距导致我们的判断力较弱。比如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很多人受媒体宣传的误导,以为只要是食品添加剂就是坏的,盲目追捧标注‘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商品。事实并不如此,有些食品不含添加剂的后果也许更加严重。”他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曾提出制定《国家食品安全科学普及专项应急预案》的提案,包括培养科普信息员等,在应对食品安全应急事件时,向普通百姓普及相关科普知识。   全国人大代表、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也建议,加大食品科普推广力度,解决因大众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他认为,食品企业应多参与其中,以提高食品行业的透明度。   “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恐慌。”罗云波说,实际上,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美国也时有发生,2006年大肠杆菌污染菠菜事件造成美国26个州受影响,200余人染病,3人死亡。2009年,沙门氏菌污染花生酱事件造成多人染病,1000多种商品被召回。“但是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恐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接下来如何应对,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做得很不够。”罗云波说。
  • 不忘初心 实至名归——石松董事长荣获创新中囯新锐企业家
    5月20日,广东达元绿洲食品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松受邀出席由科技日报社主办、中国科技网承办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百人谈暨“创新中国2018年度评选”颁奖典礼,接受创新中国2018年度新锐企业家颁奖仪式,并与参会人员共同展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成就发展的成就,交流经验。  本次评选共收到来自人工智能、智能装备、集成电路、医药健康、软件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农业等八大领域、全国18个省份的参评项目近千件,初步筛选后共有608件参评项目参加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0个新锐科技企业、100位民营企业家、12个新锐科技产品、16个创投资家、63个创新服务平台及21个创新管家入围。其中广东省(46%)、北京(27%)、江苏(11%)排前三。  本次参加评选的项目均是由各科技厅局、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组织推荐,反映了科技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报社邀请了院士和行业专家对参选项目进行了严格评选,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确保评选的权威性、公正性、公益性。
  • 科技日报头版评论反思韩春雨事件:有一种私欲叫“不求功利”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一篇论文得到的所有荣誉,如今因一纸调查离他而去。而新近曝出的涉嫌买卖论文的录音,更是彻底撕下了韩春雨“不求名利”的伪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一所普通高校的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到各种名誉加身,韩春雨曾被看成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典范。在出名后鼎沸的声名映衬下,他那破旧的自行车、简陋的实验室更是被标榜为是“不求名利,潜心做科研”的写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看来,“不求名利”只是人们选择相信的假象,归根结底,韩春雨事件依旧是追名逐利惹的祸。事实上,披着“不求名利”外衣的功利行为危害更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一项“诺奖级成果”让韩春雨迅速从籍籍无名成为众人膜拜的“科学家”后,一个个头衔和帽子也接踵而至。当然,这些荣誉并非他申请或要求,但是当自己的技术并未被同行证实或检验,当实验的可重复性被质疑时,欣然接受这些褒奖并甘之如饴,还能说韩春雨“不求名”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前,在面对各种赞誉时,韩春雨的一句“我是一个科学家”十足吸睛。然而,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在面对成果时的审慎和克制,面对质疑时的求真和坦诚,我们都没有从韩春雨的身上看到。不愿更多公开实验的原始数据、拒绝与同行交流、听不进反对之声、为实验无法重复找各种托词和借口……这样的做法显然不是以追求真理、探究科学为目标的,相反,或许更多是为了维护因成果而来的名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一味谋求利益固然可耻,但追求好名声的弊端更隐蔽、影响更大。事实上,自古名利不分家,人们都是先追求名声,当名声在外,利便顺势而来。假设一切顺利,等待“知名科学家”韩春雨的无疑将是多个课题、大笔经费,以及随各种头衔而来的优厚待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放眼现今的科技界,“帽子”、头衔满天飞成为很多人诟病但却无法规避的现象;导师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学生的论文上,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行规”“潜规则”。究其原因,无非是“帽子”、头衔意味着“名”,而其背后则跟着课题、收入等实实在在的“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当现代科学成为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完全脱离功利不太现实。但是,科研又确实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需要对科学的尊重和敬畏,因而更需要对名利保持足够的冷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媒体也将其解读为“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但这并不意味着搞科研是为了名利。科研人员更应意识到,名利只是科研活动的附属品,当自己的行为和成果够得上“科学家”这个“名”时,社会自然会赋予他应得的待遇。若深陷名利的“泥潭”,则只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同时,一些科研单位也应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宜将晋升和待遇与头衔、项目、经费等简单对应,要简化和规范“帽子”满天飞的现状,让“名”回归纯粹的对科研成果的肯定,斩断背后的利益关联,也就可以让名利对科研人员的诱惑小一些,再小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科技日报评论:诺奖并非万金油,刹住诺奖得主“站台”的歪风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263b7e9-1032-467a-ae9a-dcc7c82db8c4.jpg" title=" 905.jpg" alt=" 9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日,某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6位诺奖得主齐聚。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 nbsp & nbsp 最近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不少,刚刚过去的8月,从南到北的数个论坛都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所属的领域亦是多种多样——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一句话总结就是,诺奖嘉宾很忙!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要说跟诺奖得主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分享行业新动态新方向,论谁都要真心点赞。但问题就在这些多姿多彩的论坛没几个是奔着学术去的。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分析起来也好理解。毕竟咱已不是一穷二白的年代了,几万美元的劳务费花起来,嘉宾举家的头等舱机票买起来,中华深度游走起来??只要人家有诺奖的头衔,咱都能请得到,大把的中介公司做着这个生意。这年头连奥巴马都要来中国跟微商合影了,诺奖嘉宾来讲科学才是真正的高大上不是。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这事办好了自然有人很高兴。主办方可高兴了——利用国人的诺奖情结,不管是论坛还是会议立马高端起来了,只要挂上诺奖嘉宾出席,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来了;领导可高兴了——我们这地方开个会,把诺奖获得者都请来了,看看我们有多么重视科学技术,看看我们多么倡导科技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至于这些嘉宾从事的是什么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是不是与会议主题相关,谁在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说这些年各个领域都在猛刮这股歪风,科学家们吐槽也不是一两天了。曾有科技界业内人士亲历乌龙时刻:在研讨科技政策的研讨会上,当地政府愣是请来了研究细菌的诺奖获得者讲述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观众都是一脸懵——讲的是什么?怎么完全听不懂;嘉宾也是一脸懵——台下的人完全没有反应,说好的热爱科学的中国听众呢?怎么看起来什么都不懂?如此尬聊半个小时,各回各家,大家都挺愤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过没关系,只要领导高兴了,有政绩了,爱科学、重科技的形象传递出去了,谁还在意听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真正的学术交流?夸张的时候,一个论坛请来六七位甚至二十位不同领域的诺奖获得者做嘉宾,还像模像样地开起了研讨会甚至是圆桌会议,研究引力波的嘉宾、研究宏观经济的嘉宾要同场尬聊几个小时也是不容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说起来,诺贝尔科学奖从一开始就是用来奖励科学家们在基础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的,表彰的是获得者们在各自学科的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世界前沿的、领先的成果。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一直都是诺奖的基本准则。正因为如此,诺奖获得者们所从事的研究在本领域内一定是前沿的,即便是同行交流都颇感费力,更何况让外行人听懂。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外行人听不懂,而另一个是外行人也不必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诺奖嘉宾自然有值得交流的方面——同行想要获得行业最新研究信息,进行科学研讨自然是好,但出了本学术圈,这诺奖可不是万金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若是地方政府非要拿着纳税人的钱营造爱科学、讲创新的人设,那更是全无必要了。一听诺奖就被“唬住”的年代早已过去,人民群众见过的世面多了,科学技术发展得好不好,创新搞得好不好,大家心里明镜似的,不会因为你请几个诺奖嘉宾办场论坛就多几个点赞。 /p p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 艾滋病治愈奇迹或再诞生!全球第二例HIV感染缓解病例出现
    p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消息称,英国《自然》杂志即将于6日发表一项重要传染学报告,科学家团队报道了38年来全世界第二例“稀世奇迹”——经干细胞移植后HIV-1感染得以缓解的病例。到目前为止,患者的病情已经缓解了18个月。 /p p   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有一例病例是一名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艾滋病被治愈了,其中供体携带有两个CCR5-Δ32突变拷贝。CCR5是HIV-1感染的共同受体,该突变的纯合型携带者对使用该共同受体的HIV-1病毒的感染具有抗性。这个曾被称为“柏林病人”的病例发生在10年前,但是治疗方法非常具有侵略性,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成功复制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8f07cce-8fcf-416f-a45a-d8649a809303.jpg" title=" 柏林病人.png" alt=" 柏林病人.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柏林病人”TimothyRayBrown /p p   此次,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拉文德拉· 古普塔及其同事,在一名2012年被诊断为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并感染HIV-1的患者身上,证实了这种治疗方法的一个侵略性较低版本的有效性。为了治疗癌症,这名患者接受了来自携带有两个CCR5-Δ32等位基因拷贝的供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且对移植只产生了轻度反应。 /p p   研究团队报告说,患者在接受移植后成为CCR5-Δ32纯合子,16个月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断。科学家证实无法检测到HIV-1 RNA,而且患者病情持续缓解了18个月。 /p p   这一消息公布后,无数外媒立刻频传该男子艾滋病“被治愈”。研究人员提醒,要说患者的艾滋病已经“被治愈”还为时尚早。但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柏林病人”并非异常个例,并且也为开发靶向CCR5以缓解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p
  • 专家:已找到700吨氰化钠下落 尚未大范围泄露
    p br/ /p p   专业人员正在对氰化钠以及可能含有氰化钠的土壤进行回收处理 从目前检测的数据看尚未发生氰化钠的大范围泄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uepic/a421c8ff-2310-4635-92df-eb0fc8e42d8d.jpg" title=" 123745434.jpg" width=" 300" height=" 33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333px " / /p p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8月15日快讯(记者 冯国梧)记者今天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消防专家处了解到,昨日上午8时左右,河北一家生产氰化钠的货主(生产厂家)主动来到爆炸现场,并派出专业人士全力排查氰化钠的分布情况,组织实施对氰化钠的清理回收。 /p p   据介绍,昨日上午8时左右现场的消防专家在爆炸现场发现一处白色固体,并及时将氰化物货主找来辨识,确认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查找氰化钠可能分布的区域。考虑这里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爆炸,有些氰化钠可能散落,专业人士从爆炸现场开始展开大范围的搜索,查找氰化钠的下落,目前已找到氰化钠的分布范围,许多氰化钠的包装被炸开。然后以发现氰化钠的相距最远的两点划定重点排查区,只允许专业人士在现场作业,在此基础上再扩大1.5倍距离为缓冲区,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和处理。 /p p   如何处理已找到的氰化钠?那些已爆炸散落的氰化钠又该如何处理?据介绍,氰化钠生产厂家已派出专业人员将氰化钠以及可能含有氰化钠的土壤进行回收处理。从目前检测的数据看尚未发生氰化钠的大范围泄漏。此外,天津市安监部门已准备了数百吨双氧水用于分解可能残留的氰化钠。 /p p   据氰化钠生产厂家介绍,这批货物是用于出口的,总量约700吨。 /p p br/ /p
  • 中国科技出版物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p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相关专家表示,这次超越是我们早已期待的,并不令人惊讶,但我国的科研质量登顶仍需再接再厉。 /p p   报告认为,尽管美国面临的来自中国等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美国仍是科技强国,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研究、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而且在将科学转化为宝贵的知识产权方面也表现突出。 /p p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发表了超过42.6万份研究 占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全球最大文献摘要与科研信息引用数据库)总量的18.6% 美国约40.9万份 印度超过日本,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p p   但在论文被引用数量方面,美国排名第三,低于瑞典和瑞士 欧盟和中国分别排名第四、第五。 /p p   此外,在研发投入方面,美国仍居世界第一,2015年约500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入的26%,中国以4000亿美元紧随其后。但美国增长缓慢,而最近几年,中国增长迅速。 /p p   NSF每两年会推出一个“科学与工程指标”,最新分析报告是这一指标的最新版本。NSF首次在统计分析中囊括了技术转让和创新部分。数据显示,美国在专利、知识产权收入和创新技术的风险投资等方面继续领跑全球。 /p p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中国出版物数量已问鼎全球冠军,但科研质量登顶会滞后一些,正如美国约在上世纪初经济首先达到第一,而科技是二战后才超越欧洲,中国也会经历类似的发展过程。” /p
  • 习近平参加政协科技组讨论 强调科技创新
    “当了总书记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   “在党中央工作的前五年,我每年都去港澳组,当了总书记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向记者复述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开场白,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刘建委员仍激动不已。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会上。聆听、记录、思考,在一个半小时的委员发言时间里,他全神贯注,一语未发,认真记录每个委员的发言。   要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紧迫性和措施、壮大航空工业的建议、重大专项应更多与民生领域结合……会上,干勇、王光谦、刘建、甘晓华、李维斗、万建民、徐晓兰等11位委员从不同角度,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听完委员发言后,习近平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具体要求。   “总书记没有说什么大话、空话,他的讲话几乎都是脱稿的,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和例子。看得出来,他确实对科技问题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运-20总设计师、中航工业一飞总设计师唐长红委员会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习总书记主要讲了四点。”翻开笔记本,中科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委员一字一句给记者念道,“一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二是要增强创新自信,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 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习总书记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怎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他希望科技界能更有作为。”陈平平说,语重心长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科技界的厚望。   “过去我们的技术都是在追赶人家,现在国际创新环境变了,这需要我们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共性技术支持平台。”第一个发言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委员对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了他的发言内容。   “习总书记在今天的讲话里让我们看到国家对科技充满信心,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定能抓住机遇。”干勇信心十足。   “我理解总书记的讲话就一个中心意思,科技强则国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光辉委员快人快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最后的一段话。”歼-15总设计师孙聪说,他还没平复激动的心情。“他说,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孙聪说,这是对科技人员的殷切期望,也是最大的鼓励和深切的关怀。   座位离习近平不远的唐长红则注意到,在说这段话时,总书记的表情格外凝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沈文庆委员同样对这段话印象深刻。“习总书记在这样的时间点来科技界强调这个问题,让我们感受到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作了题为《繁荣基础研究 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发言。记者看到的这份发言稿上很多字句都被画上了重重的黑线标注。沈文庆在发言中重申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战略部署、培养创新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等建议。   “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多少在世界上起到引领作用?几乎没有?”这位年近70岁的老科技工作者迫切希望早日实现总书记所说的“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   刘建在发言中建议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以及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武器装备的“强国梦”。   “总书记充分吸纳了我们发言中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他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刘建激动地说。(原标题:“当了总书记后,我第一个来科技组”)
  • 田莉娟:创新研发,永远在路上——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发展纪事
    编者按科学仪器是国家工业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智能制造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关乎民生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一些列问题的浮现使得我国仪器制造业、检测服务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为攻克国产仪器关键共性技术与核心瓶颈技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和路径,让科研成果走入市场,促进“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的参与,北京市科委自2012年启动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结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新要求,积极挖掘突出创新导向、前瞻性、带动性的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重大民生需求、发挥市场配置的导向作用、与国家现有科技计划衔接配套。同时,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吸引人才,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搭建促进共享首都科技资源、共同发展的“北京模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多篇高端访谈,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诠释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面向市场之所需,开展了多项企业需求与科技条件资源对接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今天推出的是第一篇《田莉娟:创新研发,永远在路上》, 记录了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受惠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助逐渐做大做强,是中小企业成功的一个典范。 田莉娟:创新研发,永远在路上——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发展纪事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张克 尹晗 )田莉娟和他的公司——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在仪器制造业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不仅因为她在行业内是一个成功的女士,更多的是她在这个行业里对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田莉娟每天的日程安排的很满,与田总约定的采访也早在一周前。说话快人快语,办事利利落落。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她谈代理,谈转型,谈创新,谈的更多的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给公司带来的质的飞跃。十几年前,她从Waters的销售做起,因业绩出色,迅速被提拔为Waters公司北区销售经理;之后又选择到路易公司做全国经理,在把路易公司的业绩做到如火如荼时,她又和几个伙伴一起创业成立了绿绵科技,专心代理当时ThermoFinnigan的色谱质谱仪器。之后她在当时GPC前处理市场为零的中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市场,把中国的J2仪器销售做到连年获“全球最佳代理商奖”,并从此掀起了中国购买GPC前处理仪器的高潮。现在,她又创办了普立泰科仪器公司,希望把公司转型为高科技研发企业。十二五期间,国家逐步开始在科学仪器制造行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了很多重大课题。2012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启动,以期挖掘利用平台资源优势,主动引导各类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成果转化等各类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结合。共动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34家次,仪器研发生产企业机构等504家次参与到培育项目中。“我们很幸运有两个项目获得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资助。”田莉娟说。2013年公司《基于固相萃取的智能化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研发培育》和2015年公司的《全自动的二噁英前处理净化系统》得到了培育项目资助。特别是《全自动的二噁英前处理净化系统》,培育项目在研发上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权,也给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在爬坡阶段很‘缺钱’。”作为和市场对接的公司,田莉娟直言钱对公司的重要性。“有钱可以自己搞研发呀,才能在行业中生存发展。”作为一家创新型的民营企业,怎样找到既适合自身情况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道路?田莉娟发现,企业开始创业一定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前提和基础,而创新则是一种提高及升华。但是当企业发展到第10个年头的时候,搞研发开发自己的产品,发现没有政府的帮助,没有资本的力量是不行的。恰在此时,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向公司伸出了橄榄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田莉娟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当时国内水产养殖的大闸蟹中检出二噁英,而我们公司的二噁英项目起初已有样机,市场有需求,一拍即合;又赶上国内垃圾焚烧等污染事件的爆发使很多检测机构对二噁英检测仪器的需求大幅增加,公司正苦于没有足够的研发资金对二噁英检测仪的进一步研发。就在这时北京市科委2015年的培育项目开始征集,在这个节点上对我们进行了助推,最后产品销售供不应求。在经营市场这边,北京市科委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主权。“产品卖得好出乎我们的想象。当时市场的火爆,很多客户都是直接过来开车拉走。”田莉娟表示:“我们这种草根出身的企业,没有什么积累,在企业经营相对困难、市场发展机会又大的时候,资本市场给了我们机会,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用小资金投入支持企业研发,在全行业内引起全面的关注。我们这种小公司能跟大科学家近距离接触,拉近了科学家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帮助企业创新,而且客户在得知是政府支持的项目也会产生信任,这也是政府的公信力所在。政府公信力高,就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项政策措施就能落到实处。”得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界反响很大。”田莉娟坦言,“搞研发就像爬坡,当做研发规模大的时候,力不从心。这是一个坎,过了这个坎,公司就会有未来。这时候政府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他让我们有经费的支持,也让科学家们了解了我们。有政府的帮助让我们更容易和客户打交道。”有了第一次跟政府的亲密接触,尤其是2015年自主研发的二噁英检测仪器给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此前,首都科技资源服务曾被形容为“一边捆着草,一边饿死牛”。如何让“沉睡”的科技创新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北京市科委进行了系列顶层制度设计,着力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促进共享首都科技资源、共同发展的“北京模式”。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一系列振兴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的计划,助力国产检测仪器的发展,为国产检测仪器的发展搭建对接和交流平台。北京作为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聚集地之一,拥有国内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企业。北京市科委将这些优质资源与首都科学仪器企业对接,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仪器企业,并为这些企业提供长期的、持续性的扶持,给企业长大、做强提供良好的“土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仪器公司纷纷在中国建厂,制造生产仪器。在技术上,现有国内中低档产品大部分可替代进口产品。田莉娟希望“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国产仪器快速发展,希望能细化落实国产科研仪器装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机制,对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实行加分和优先采购机制。”田莉娟认为,近十年国产科学仪器和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上差距不断缩小。“然而技术进步却没有带来相应的销量增长,低档同质化竞争、招投标‘遭排挤’,国外隐性技术壁垒制约等因素造成当前国产科学仪器处境尴尬。”在“政府采购”中,“国货优先”难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国内很多用户把中国制造关在招投标门外”。例如,在仪器行业,很多用户在制作招标文件时,就把很多指标倾向进口仪器。国家似乎也注意到此问题,据悉国家正在开展应用项目测试工作,即对国产仪器的应用前景进行评估,如果确实能满足国家的应用要求就不再允许进口该类仪器。近年来,在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与中科院、清华、北航等院校合作交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仪器行业创业变成小公司很容易,但是要变成一个事业很难,尤其到一定阶段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让客户能接受新研发的东西非常难。”她坚信做企业只要坚守才有未来。一个能持续发展的好的企业,会把赚来的利润一部分一定要投入研发,回报给社会。田莉娟感言北京市科委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企业生命周期全链条的支持,从创新券、培育项目、验评项目、科技金融等,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爬坡期给予助力与支持,政府帮助企业增强声誉,以政府为导向,为企业引进更多人才,把公司做好是社会责任。“国家政策性倾斜帮助国产仪器只能是辅助性,国产仪器只有在质量、性能上赶上或超过进口仪器,让用户爱用、喜欢,这才是国产仪器厂家的发展之道。” (作者:张克 尹晗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部张晓原司长解读“十二五”科技投入
    用好科技投入 给力自主创新——访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司长张晓原   优化配置、科技金融、科研条件、监管服务……科技投入的得与失,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等战略性全局问题。   “十二五”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全面落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各项任务,需要统筹配置科技投入资源,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科技投入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在《规划纲要》颁布之际,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司长张晓原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解读“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讲述“十二五”科技投入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优化科技经费配置结构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日报:针对《规划纲要》各项任务,“十二五”科技投入将做出怎样安排?   张晓原:现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在科技投入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为推动科技投入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我们将聚焦科技投入、科技金融结合、科研条件建设三条主线,加强宏观配置和统筹协调,为“十二五”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将在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监管、提高绩效 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发挥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对科技金融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金融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科研条件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大科研条件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日报:那么,“十二五”科技投入会聚焦哪些重点方面?   张晓原:科技投入配置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安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撑和储备。   《规划纲要》已经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科技发展总体目标、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科技投入配置要紧密围绕《规划纲要》的部署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进行安排,切实保障各项任务的完成。   在“十一五”基础上,我们将继续优化科技经费配置结构,重点是扶弱壮强,弥补投入短板。   一是重点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的投入力度,尽快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入机制,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二是重点加大对科研机构基本运行、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以及科研条件资源建设和平台开放运行等的稳定支持力度。三是加大科技人才投入,重点是加快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实施,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科技计划经费中加大对科研人员智力投入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培育的支持力度,引领经济增长。五是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   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日报: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科技投入方式会有何创新?   张晓原:总结“十一五”的经验和不足,分析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十二五”期间首先将继续完善无偿资助方式。在前资助方式的基础上,实施后补助、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等方式,形成无偿性资助体系。其次是完善包括投资引导基金等在内的权益性资助体系,引导金融资本等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 第三是完善包括税收加计扣除、快速折旧、高企优惠等在内的政策性优惠体系。   科技日报:“十二五”规划将科技和金融结合作为优化创新环境、支撑和保障规划实施重要措施之一,要如何落实?  张晓原:“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通过发挥科技资源对金融资源、地方政府资源和民间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的新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融合。   首先是要健全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通过深化试点示范,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发挥试点地区对全国科技金融工作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二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国家高新区内建立一批主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色专营机构等。三是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工作,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进入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等。四是深化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五是继续深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与创业投资的对接。   加大科研条件投入 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科技日报:科技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十二五”开发和利用科研条件资源将分几步走?   张晓原:科研条件资源的水平往往决定着自主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达国家都把科研条件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不断加大科研条件投入,持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加强科研条件资源总量建设的同时,切实增强战略性科研条件的自主研发和装备自给能力,促进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大幅提升科研条件的保障支撑能力。   首先,进一步优化科研条件建设布局。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台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等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建设,逐步建立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条件体系。加强创新方法、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研试剂、实验动物等方面的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建设。加快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强军民科研条件的共建共享工作,推动一批军用技术向民口转移。   第二,加强科研条件自主研发和应用也将是重点。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以新原理、新方法为突破口,研发若干前沿重大科研仪器设备,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一批重大通用科学仪器,提升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科技文献信息知识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和实验动物新品种新品系的研发,提高科研条件的支撑服务能力。   第三,大力推进科研条件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强化面向科学研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探索推进绩效评价 健全监管服务体系   科技日报:在“十二五”科技投入全过程中,科技经费监管的角色和定位又是怎样的?   张晓原:“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建立健全面向结果的,职责明晰、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科技投入监管服务体系。   首先是深入推进“十二五”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坚持和完善科技计划(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简化优化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建立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渠道,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服务和绩效评价,深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公示,逐步形成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体系。形成由国家财政和审计部门、科技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经费监管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合力。   探索推进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机制将同步开展。我们将会积极探索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完善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在以后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应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