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仪器信息网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专题为您整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话题讨论。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相关的资讯

  • CNAS秘书处与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p !--enpproperty articleid 5117622 /articleid date 2017-11-16 09:10:44.0 /date author /author title CNAS秘书处与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title keyword /keyword subtitle /subtitle introtitle /introtitle siteid 2 /siteid nodeid 20576 /nodeid nodename 第一版 /nodename nodesearchname /nodesearchname picurl /picurl /enpproperty-- !--enpcontent-- !--enpcontent-- /p p style=" MARGIN: 0px 3px 15px TEXT-INDENT: 30px" strong 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推动工程科技质量提升 /strong /p p style=" MARGIN: 0px 3px 15px TEXT-INDENT: 30px" strong CNAS秘书处与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strong /p p style=" MARGIN: 0px 3px 15px TEXT-INDENT: 30px" & nbsp 11月14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与中国工程院所属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在北京签署《共同推动国家认可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CNAS秘书长肖建华,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主任宋德雄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舟主持签约仪式。 /p p style=" MARGIN: 0px 3px 15px TEXT-INDENT: 30px" 此次合作,旨在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开拓认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渠道。标志着夯实国家质量基础和科技创新引领将迈出了全新步伐,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科技的质量提升。 /p p style=" MARGIN: 0px 3px 15px TEXT-INDENT: 30px" 根据合作协议,CNAS秘书处和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实现资源汇聚、知识交互,构建双方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新机制,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重要科技支撑计划实施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与国家质量基础资源,共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双方将从4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为科技创新和重大决策咨询提供认可服务,二是集聚国家质量基础资源为工程科技创新服务,三是为国家认可科技创新提供专题服务,四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服务。& nbsp /p p !--/enpcontent-- !--/enpcontent-- /p
  •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孙进一行莅临三德科技参观调研
    3月20日下午,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孙进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三德科技承担的2018年长沙市专利预警分析研究项目——智能制样系统全球专利预警分析研究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并对三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深入调研,董事长朱先德、总工程师吴汉炯等陪同接待。首先,孙局长一行来到三德科技产品体验中心参观,总工程师吴汉炯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自主创新情况,并重点讲解了优势® 燃料全过程管控系统。参观标准实验室。参观自动存查柜系统。参观过后,董事长朱先德、总工程师吴汉炯等公司领导与孙局长一行就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深入交流。其中,公司知识产权工程师系统汇报了三德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具体情况,并强调三德科技长期以来,积极推动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力、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能力、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知识产权风险管控能力,秉承“市场未动、专利先行”的理念,在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和专利保护的同时,带动公司业绩突破。随后,董事长朱先德结合知识产权工作,对公司企业发展进行深入介绍:三德科技自成立以来,习惯于创新,在公司看来,知识产权工作本质上并非追求专利数量,而是追求企业长期的发展与生存。对此,三德科技根据公司发展,不断进行技术乃至管理创新,在分析检测仪器领域持续突破,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积极转型升级,开拓智能化业务,虽距期望目标仍有差距,但一直潜心耕耘,不吝资源、财务投入,带来产品综合竞争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持续进步。未来,三德科技仍会积极把握行业趋势,努力抓住细分市场机遇,实现健康、稳健发展。孙局长听取汇报后,对三德科技的追求表示赞许,并充分认可公司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他指出: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三德科技真心实意做实事,以专业创新为生命线,积极转型拓展产品领域的方向是正确的。随着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市场的变化以及新业态的不断出现,三德科技凭借细分市场优势、专业的研发创新水平,不断将产品做细、做好、做深入,长期发展,必能成为行业的领军者。长沙市知识产权局亦乐于培育像三德科技这种成长性好、质量高的优势企业。三德科技(股票代码:300515.SZ)系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湖南省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从1995年开始申请首件专利,陆续布局分析检测、样品制备及智能化等产品领域专利技术,为公司产业升级保驾护航。截至目前,三德科技已累计申请专利859件,其中发明申请285件,PCT及国外专利申请49件,授权有效专利446件,目前仍维持有效的最“年长”的发明专利已有17岁;拥有注册商标71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项,著作权59件,处于同行领先地位。
  • 喜讯:三德科技获批湖南省首批“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项”
    近日,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发布2017年度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项目立项通知,三德科技“全通采制一体化成套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在近百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获批立项。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关于2017年度湖南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项目立项的通知2017年度湖南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立项项目安排表本次评选是湖南省首次征集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项目,旨在通过加大政府对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支持力度,引导优势知识产权企业围绕创新链开展创新成果的专利布局,因此,对于入选对象的研发投入及实力、知识产权培育情况等有严格要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三德科技坚持知识产权管理“质”、“量”并重,已获得首批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试点企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认证企业、湖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企业、湖南省十大知识产权领军企业以及首批长沙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截至2017年12月底,累计申请专利70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22件;授权专利31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2件,获得国外授权专利7件,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专利证书(部分)此次“全通采制一体化成套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项目获批立项,不仅是对三德科技知识产权整体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新技术/新产品知识产权化工作的肯定及激励。近年来,三德科技着力开展样品采制技术创新,并同步开展知识产权布局与建设,截至2017年12月底,围绕全通采制一体化系统项目,已申请专利376件(发明专利申请133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5件)。凭借科学的专利布局,有效保护和促进了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优势。未来,三德科技将通过利用专利布局路线图与专利导航分析,对全通采制一体化成套技术与产品进一步开展专利布局,形成严密的专利保护网,为重点产品及技术的研发提供开发策略,将专利的布局、储备等环节融入至产品开发全过程,持续提升重点产品的创新效率和专利运用经济价值效益。
  • “双喜”临门!三德科技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复核,翻开第三个知识产权认证周期新篇章
    近日,三德科技再次收到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复核的通知。此前,公司于2013年获评湖南省第一批知识产权贯标企业,2015年获评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18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复核,今年再获此殊荣,不仅意味着三德科技已一跃成为行业内目前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同时更反映了国家及政府对三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的突出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将激励公司持续不断创新,继续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复核通过的邮件截图三德科技一期园区实拍三德科技二期制造基地效果图三德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的建设和耕耘,不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同时还将这一理念延伸至其子公司。今年4月,三德科技及其子公司湖南三德盈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德环保”)已双双获得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正式颁发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这既是三德环保初次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亦是三德科技第三次通过认证,同时也标志着三德科技第三轮认证周期的成功开启。2022年第三次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评审,并获得第三张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真可谓“双喜”临门!未来,三德科技及三德环保将通过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有效推动自主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科学管理和运用,为公司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 三德科技荣获2022年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项目立项
    ‍‍‍‍‍‍近日,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2022年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专项项目立项名单,三德科技 “样品采制化智能装备与无人化验系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项目”榜上有名。‍△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部分截图‍ “样品采制化智能装备与无人化验系统”主要包括三德科技的无人化验系统、机器人制样系统、采样系统、采制长距离对接系统、智能封装系统、样品自动传输系统、自动存查柜系统、除尘系统等,涵盖煤炭采制输存化全环节。系统所涵盖的产品均为我司自主研发,且适配智能维护系统,可实现全环节无人操作,智能运行,其中无人化验系统、机器人制样系统的可视化设计,使结果更可控、可信、可追溯,有效助力客户优化决策,全面提升经营掌控力度和管理水平,达成企业安全、经济、高效、环保运行之目标。目前,我司已针对样品采制化智能装备与无人化验系统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已形成了有效的专利布局。‍SDIAS无人化验系统实拍‍SDRPS机器人制样系统实拍‍‍ 三德科技自创立以来,始终注重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近年来积极开展专利挖掘与布局、专利导航分析,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产出和高效转化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数量密集、价值高,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历经近三十年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沉淀积累,三德科技掌握了量热仪、定硫仪、工业分析仪等煤质分析仪和自动采样、自动制样的核心技术及基础专利,围绕基础专利申请一定的衍生专利和改进专利,形成了全面的专利布局网。截至目前,已累计申请1031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5件,PCT及国际专利申请52件),授权有效专利597件(其中国内授权有效发明专利136件,获得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等国外授权专利27件),专利保有量位居行业榜首。此次成功获批“2022年度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专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项目”,体现了三德科技知识产权密集型培育工作获省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进一步认可,未来,三德科技将继续围绕采制输存化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布局、高价值专利培育及成果转化。湖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专项是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为推进全省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提高全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而设立的由省级财政预算支持的专项支持项目。该专项由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和湖南省财政厅联合组织申报,面向全省知识产权工作成果显著、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完善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支持。 ‍‍‍
  • 三德科技荣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p & nbsp & nbsp 12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确定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的通知 》(国知发管函字[2015]212号),共确定58家企业为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三德科技与中联重科、中国中车(南车株洲电力研究所)等3家湘企名列其中,此举标志着三德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再次获得相关部委认可,成为具有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标杆企业。 /p p & nbsp & nbsp 三德科技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分析检测及燃料智能化管控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成立20余年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知识产权的积累与保护,在煤质分析仪器设备、燃料智能化管控系统等方面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截至目前,公司已申请专利450个,已授权专利328个,国外授权专利4个;著作权登记证书47项;注册商标23个。近年来,针对客户在燃料智能管理(特别是燃煤采、制样环节)方面的需求,三德科技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切实为客户解决了传统燃料管理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干预过多的技术难题,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近3年来,三德科技申请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产品相关专利138项、占同期专利申请总数的69.7%,已授权80项、占同期授权专利总数的67%。此次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是对三德科技持续创新的极大肯定。 /p p & nbsp & nbsp 在此之前,三德科技已先后获评“国家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湖南省十大知识产权领军企业”、“长沙市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专利的申请、著作权的登记、商标的注册,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形象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三德科技将以此次获评为契机,推行以品牌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一体化战略,建立知识产权支持生产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应用的模式,更好探索知识产权激发科技创新的路线路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59px HEIGHT: 269px" title=" b.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uepic/e0e02ef0-6090-4eda-a529-712bd9e84492.jpg" / /p p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4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4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0px CURSOR: nw-resize LEFT: 0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0"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4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4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0px CURSOR: n-resize LEFT: 168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1"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4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3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0px CURSOR: ne-resize LEFT: 336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2"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4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4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97px CURSOR: w-resize LEFT: 0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3"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4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3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97px CURSOR: e-resize LEFT: 336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4"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3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4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194px CURSOR: sw-resize LEFT: 0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5" /span span style=" POSITION: absolute LINE-HEIGHT: 36px BACKGROUND-COLOR: rgb(60,157,208) MARGIN-TOP: -3px WIDTH: 6px DISPLAY: block FONT-FAMILY: Simsun HEIGHT: 6px MARGIN-LEFT: -4px FONT-SIZE: 0px OVERFLOW: hidden TOP: 194px CURSOR: s-resize LEFT: 168px" class=" edui-editor-scale-hand6" /span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部分获评企业名单,三德科技名列其中 /p
  • 开封市妇儿协会携手中镜科仪开展第11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元宵佳节寻宝藏,走进电镜科技新时代”活动
    2024年2月24日上午,由开封市妇儿协会主办、中镜科仪集团和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协办的妇儿协会第11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元宵佳节寻宝藏,走进电镜科技新时代”活动在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成功举行。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开封市妇儿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河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保杰,开封市妇儿协会副会长张丽、黄志刚,秘书长李惠平,监事樊民玲,法律顾问陈宝玲以及协会60多名会员和孩子们参加了这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第二阶段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参观感想。中镜科仪集团郭芳铭、赵胜蓝现场讲解第一阶段,协会会员在中镜科仪集团两位讲解员的讲解引导下,系统参观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是由中镜科仪集团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合作共建,始建于2014年10月,是一座经河南省文物局备案的科技类行业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电镜科技博物馆。藏品主要以电子显微镜及其周边仪器设备和史料为主,于2016年10月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馆藏有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捐赠的电子显微镜等展品3000余件,不仅记录了电镜的近百年发展史,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电子显微科研领域从无到有的风雨历程。博物馆先后荣获了开封市青少年科普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等荣誉。大家兴致勃勃在显微镜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每个人都收获颇丰。座谈会现场小朋友们制作元宵节龙年大吉灯笼第二阶段,座谈会和制作灯笼环节。一边是充满激情的,热情洋溢的发言,一边是小朋友们专心致志的,在制作元宵节龙年大吉的灯笼。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李励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杨红珊讲话协会会员代表陈宝玲讲话协会会员代表樊民玲讲话张芫嘉分享体会黄翌彭博分享体会马炳权分享体会张议心分享体会座谈会由赵芸主持。中镜科仪集团副总经理王萍为大家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协会会员代表李励、杨红珊、陈宝玲、樊民玲上台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他们说,参观显微镜博物馆学习了解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科技知识,非常震撼。参加沙龙的孩子张芫嘉、黄翌彭博、马炳权、张议心也上台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们表示,参加妇儿协会这样的科普活动真的是太好了,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很多原来没有接触到的显微镜知识,说以后还要继续参加协会举办的科普阅读沙龙活动。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讲话开封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学功祝贺妇儿协会沙龙的成功举办,肯定了妇儿协会举办多期家庭科普知识阅读沙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这样的活动对于家庭、对于孩子们和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总结讲话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作了总结讲话,她说,感谢市委宣传部、中镜科仪集团长期以来对协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开封市妇儿协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向大家表示感谢,通过大家参观以及参观后谈的感想,感受到科技要深入人心,要从娃娃抓起,协会将尽我们所能,把科学的种子从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面,融化在脑海里,能够成为孩子们不断前进的翅膀。在今后的道路上展翅高飞,能够有所成就。今后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中镜科仪的帮助下,在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开展更多的科普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兴旺。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开封市妇儿协会一定会不负众望,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她衷心地祝愿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授牌仪式赠送书法作品“遨游电镜”开封市妇儿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张宛红向电子显微镜博物馆递交“开封市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协会科普基地”匾牌,并向中镜科仪赠送了开封市著名书法家韩伟业题写的书法作品“遨游电镜”。合影留念最后,合影留念时,孩子们一个个,十分高兴的举着自己制作的红彤彤的灯笼,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中镜科仪集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始终贯彻“从商育人”的经营理念,发挥科普基地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方位宣传展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生动实践,投身电镜产业、电镜教育和电镜科普主战场,致力将开封打造成中国“电镜之都”,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 中国光学科技馆2010年在长春开馆
    12月7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建设方案论证会在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为论证委员会主任的光学专家和有关领导40余人参会。   据介绍,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是集光学科普教育、光学科技史与科技成果展示、光学科技信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展馆,预计201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建筑主体已经封顶。   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作为中国第一个展示光学科技的专业展馆,整个光学馆的内部装饰将以光学科技的神奇变幻为设计理念,各个展厅将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展现不同特色。目的就是让广大青少年和社会人群在科学探索和创新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同时也为光学科技工作者与国际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论证会上,论证委员会听取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姜会林代表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作的《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复旦上科公司总策划师胡学增作的《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建设方案》的汇报后,经过质询和充分讨论,认为该建设方案定位准确,技术路线可行 建馆的主题思想“科技之光、引领未来”,体现了时代特征 建设方案中展厅设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展品展项初步设置基本满足科学性、群众性、时代性的建馆原则。   论证委员会指出,国家批准在长春建设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对普及光学科技知识、展示光学科技成果、加强国内外光学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光学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以及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等单位为该馆的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上海仪盟侵犯安捷伦知识产权案官司开打
    p   近日,据外媒报导: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对上海仪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仪盟)及数名安捷伦科技前雇员提起民事诉讼,控告理由是上海仪盟侵犯安捷伦科技气相色谱仪产品方面的商业秘密,提请法院停止上海仪盟使用安捷伦科技专属技术并赔偿安捷伦科技的经济损失。 /p p   起诉书称,安捷伦科技前雇员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商业秘密,之后成立了上海仪盟,并使用非法获得的信息仿造安捷伦气相色谱仪。 /p p   安捷伦科技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 Michael Tang 表示:安捷伦科技将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将对全球范围内的任何侵害安捷伦科技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2fc9186a-2d30-49bc-890a-43051d79b408.jpg" title=" tang_300_formal.jpg" / br/ strong Michael Tang /strong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此次事件的后续进展,本网将会持续关注。 /span /p
  • 科技部:科普正当时!双碳/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包括在内
    原文标题: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情况发布会举行——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这是党中央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9月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时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提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强调全社会都有科普责任;突出科普能力建设,打造与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科普内容、科普队伍、传播方式、技术手段和工作范式,这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  科学普及要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出台的《意见》将怎样助力“两翼”同频共振?  李萌说,《意见》提出了落实“同等重要”的工作思路、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特别强调加强制度保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同时,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完善科普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科普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短板和不足。”李萌以科普场馆覆盖不足的问题为例说,目前,全国共有1500多个科技类场馆,场馆数量远低于公众的实际需求,大部分场馆多为综合性场馆,且内容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意见》提出,要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场馆服务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的前沿科普是通过热点问题来促进的,比如新冠疫情带来了病毒学的大普及。”李萌坦言,从病毒传播等科技知识通过热点问题在公众中广泛普及的现象可以看出,广大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前沿的最新知识。  对此,《意见》要求,要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技术新成果,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多措并举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意见》提到,要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那么,科技部将通过什么举措推动落实?  “(科技部)依托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强化关键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设置央地、部门科普合作项目,构建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李萌指出,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比如聚焦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关注度较高的前沿科技,采取项目式定制、特约创作的方式推出一批优质科普作品。  此外,科技部还支持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普场馆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场馆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在与各部门、各地方共同打造国家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将推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公众深度参与互动的场景基地,用场景驱动科普工作。此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论坛。  “新时代赋予我们一个重大历史责任”  谈及科协组织如何落实强化科普工作职能要求,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说,《意见》明确提出各级科协组织要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首次提出要强化科普工作职能。“作为科协组织,我认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大历史责任。”  针对落实好《意见》,孟庆海表示,将从4个方面做好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构建“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完善四级联动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科协组织做科普工作,最大的优势是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孟庆海表示,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群团改革的要求,中国科协通过推动各级科协工作重心下移,构建起了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科协已在全国500个文明新时代实践中心实现科技志愿全覆盖,有实名注册的科技志愿服务者345万名,1200万“科普中国”信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孟庆海透露,近期,中国科协将联合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共同实施“科普中国”平台建设工程和“科普中国”创作联合行动,以求打通科普创作的内容供给、评价认证、渠道传播、体系联动、社会协同的全链条发展路径,向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资源。
  • 国务院印发重要文件!科技奖项等评定将纳入科普工作!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内容摘录如下:(1)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3)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全文如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2021年6月3日(此件公开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战略规划,特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二)原则。——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扩大开放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目标。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普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四、重点工程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期,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十三站:国家地质测试实验中心。   图一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大楼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地质部北京化验室),隶属于国土资源部,是国家科技部所属的十三个国家级行业分析测试中心之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命名的地质实验测试基地,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挂靠单位。中心先后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并且获得国土资源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   测试中心主任尹明研究员和中心条件保障处负责人曹亚平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据测试中心尹主任介绍,中心定位为全额拨款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地球科学的发展,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需要,开展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推动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分析技术的优势,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开展环境地球化学、能源地球化学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中心现有在编人员103名,其中科技人员86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3人,并拥有一支由14名具有博士学位、22名硕士学位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中心是国家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环境地球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中心设有新技术研究室、环境与能源地球化学研究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无机分析研究室和有机分析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   中心集科学研究与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检测服务于一体。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70项,总经费1700余万元,其中来自国家、行业、部门的项目占95%。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技术平台课题、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来自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的科技项目。2001年以来中心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5项 中华医学会(原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以及国家分析测试学会科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   中心检测服务领域为化学领域,涉及矿石与矿物、粘土、建材、陶瓷与有关材料、油页岩、原油、食品与农产品中残留物、室内空气、环境构成及其中的残留物等分领域。通过“二合一”认证认可的检测能力覆盖了72个产品,1027个参数,包括物质的主、次、痕量化学组成分析、形态分析、同位素分析。2008年对外测试收入近900万元,其中纵向任务占近80%。   中心占地7000平米,拥有总值4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如:高分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GC-ICPMS、LA-HR-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分子荧光光谱分析仪、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仪、制备型中压色谱仪、薄层色谱仪、凝胶色谱仪、大型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大型负离子-热电离质谱仪等。 图二 PE公司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图三 Thermo Fisher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图四 理学公司X荧光光谱仪   图五 岛津公司气相色谱 图六 安捷伦气相色谱   图八 耶拿原子吸收光谱仪   图九 milestone 汞测定仪   图十 IATROSCAN棒状薄层色谱   图十一 Sykam 制备液相     中心尹主任还介绍,中心一直以来就与国产厂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如与北京吉天、上海光谱及大连化物所联合合作研发快速溶剂萃取仪,与北京吉天合作研发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以及与莱伯泰科合作开发凝胶渗透色谱(GPC)的方法等,可以说中心与企业合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产品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中心的硕士生毕业后成为合作企业的员工,解决了中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此外中心的老师还自己研发仪器,如高频熔样机。对于中心研发的技术,中心倾向于依托企业开发或直接转让给企业。   图十二 吉天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图十三 无锡高速分析仪器厂高频红外碳硫仪   图十四 测试中心研发的高频熔样机   参观过程中,中心条件保障部曹亚平老师对中心的一些国产仪器给出了好评,认为某些国产仪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并不比进口仪器逊色。对于中心各类仪器的售后服务,曹亚平老师表示都还比较满意,但是觉得国外仪器的维修费用比较高。   此外,作为国土资源部下属的实验室,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测试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接受来自学校、社会代表的参观,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先进的分析仪器,了解有关的科技知识。
  • 国务院印发重要文件:职称评聘、科技奖项评定将纳入新指标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1)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3)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  全文如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  2021年6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战略规划,特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 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 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 建立以科普法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 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  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二)原则。  ——突出科学精神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深化供给侧改革。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价值导向,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目标。  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普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普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显著提高,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升行动  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  (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  (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  ——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  ——在公务员录用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任职考察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要求并有效落实。  四、重点工程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依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设施和资源,打造科学家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全民族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自强,建功立业,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  (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  ——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强“科普中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构建国家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倾斜。  (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推行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  ——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教品创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  ——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  (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突发事件状态下,各地各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订单认领模式。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  ——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加强专
  • 食安科技获“广东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
    3月6日,食安科技在广州总部举行“广东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食安科技研发中心、管理中心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 谢总介绍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 卢总和谢总揭牌 揭牌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合影 2016年11月,经过重重选拔,食安科技和广东省637家优秀企业一起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 食安科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生产场地10000平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双软企业,已通过质量体ISO 9001,ISO14000, ISO18000认证,公司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快检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国内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领导者。首创建立“没有围墙研究院”企业研发模式,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及研究机构长期合作,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拥有各类专利近百项,其中发明专利十多项,软件著作权证二十多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获得此项认定,标志着食安科技在研发、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跳上了一个重量级的平台,是公司中长期战略里程碑的一块重要基石。相关背景: 广东省科技厅于2016年3月开始进行2016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认定的条件有:1、工程中心依托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必须在广东省内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综合能力。有工程技术试验基础设施和条件,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不包括生产用设备),且设备原值应当不低于500万元。依托企业组建的工程中心原则上需已建有市级工程中心,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上一年度销售额原则上不低于2000万元,上一年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企业年销售额收入的3%,或不少于600万元。3、有一支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开发能力强的工程技术队伍,其中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不低于30%。4、已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开发转化,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成熟配套的先进技术、工艺、产品和装备,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拥有5项以上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等自主知识产权。5、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内部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模式高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工程中心必须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 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2023)”
    9月2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香港同步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2023)”。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席卷而来,科学技术发展已进入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集群创新时代。据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启动相关研究工作,至今已连续9年发布“趋势”或“挑战”等系列成就。此次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2023)”包括:一、数字领域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2522”整体框架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急需解决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挑战。二、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全面赋能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如何组织和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创新跨越总方针,建立中国特色数字生态环境,确保核心能力自主可控、先进可靠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三、微电子光电子数字芯片3nm制程已规模量产,并继续向2nm、1nm挺进,但日益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三维集成、Chiplet、2.5D/3D封装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多样化系统集成,新器件、新结构、新材料探索不断深化。光模块速率向Tb/s演进。硅基光电融合成为重要路径,我国在微电子、光电子先进制造能力与集成芯片设计方面面临重要挑战。四、光学工程在传统光学工程逼近技术极限的背景下,时、空、频多维矢量光场调控是突破光学信息和能量传输瓶颈的关键。如何实现跨尺度矢量光场的智能精准调控、高效数字光学器件和系统开发、实时精确健康评估的新型成像和传感、低功耗高集成光子和高效绿色能源光子技术突破、面向战略自主性的核心光学组件自主可控等面临重要挑战。五、测量计量与仪器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和仪器产业体系建设已启动,重要场景下的关键测量技术亟待突破,特别是支撑超精密光刻机、高端航空发动机和高端工业母机等为代表的高精尖装备研发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亟待率先突破,制造质量调控能力亟待提升;支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测量的新形态精密仪器及传感技术将面临重要挑战。六、网络与通信人网物三元万物智联背景下网络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满足全行业、巨容量、大连接、强算力、强智能、全覆盖、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绿色节能需求,新型网络理论与技术架构、日益逼近物理极限下的传输能力提升、核心设备与器件、算力网等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6G面向通感算网融合、天地一体等更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存在应用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发展范式创新等重要挑战。七、网络安全如何有效应对海量存量威胁治理及其有效防护不足、网络安全边界的削弱,如何构建威胁画像、威胁情报运营机制及安全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可应对“未知的未知”攻击的“护卫+自卫”的防御体系;如何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形成运行和防御并行双结构;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都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八、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九、控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中,由于运行条件和被控对象动态特性频繁变化,要求控制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与最优动态性能。如何将建模、控制、优化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紧密协同,如何采用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协同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弹性/韧性、自适应、自主调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十、认知以“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通用智能能力,但依然存在可解释性差、能效比低、缺乏决策能力等瓶颈,在开放复杂环境中,难以实现可靠感知、理解和决策。突破脑智能与脑决策机制启发的认知智能技术,研制多类型、可重构、高效、绿色节能的新型脑模型与软硬件系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十一、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当前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大模型、网络安全等前沿创新需求,在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下,亟需突破多元异构计算体系、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类脑、量子等前沿技术,研发智能水平更高、能耗更低、更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新型基础软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十二、计算机应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重大变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融合发展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二是“万物智联、智能引领、跨界融合、万众创新”新业态对智能感知、协同、学习、分析、决策、控制及安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在理论、技术与工程方面存在重要挑战。理论方面需建立水下非线性声场理论,实现水下声场优化控制和利用;技术方面需突破海洋精细化遥感、非声探测等新型感知、远洋船舶气象导航、跨域通信和水下信息处理;工程方面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化应用,强化海洋战略空间一体化管理,构建数字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十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化快速反应决策体系,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立应对黑天鹅、灰犀牛等重大事件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 中国院士群像扫描:挺起共和国科技脊梁
    相关新闻: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顾:从火车头到思想库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28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   ■本报记者 吴昊   “两弹一星”升空,世界东方崛起中国巨人   国情规划落地,持续发展引领华夏辉煌。   6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贫弱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神奇。   在这被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功不可没。   邓稼先、钱学森、陈景润、王选、袁隆平……每一个名字都掷地有声,都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们利用科技知识,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永载史册。   他们,正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领军者,千千万万科学技术人员的杰出代表——中国院士。   自力更生,实现上天入海   邓小平同志多次评价“两弹一星”的历史贡献。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55年的10月,被美国政府软禁5年、饱受磨难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两年后,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刻开始组建中国国防航空工业体系。一大批学部委员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他们坚守深山、大漠,把宝贵的青春留在了祖国西部。   在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等学部委员和其他年轻人的一同努力下,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外电评论:中国闪电般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不但要保家卫国,还要富民强国,实现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4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王永志担任首位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一干就是14载。很多院士专家也为了这个共同的强国目标团结在一起,如戚发轫、邢球痕、沈荣骏、张贵田……   在他们的带领下, 从1999年起,国人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飞船从无人到有人,飞船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两个无人航天器实现成功对接……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又一个掌握飞行器太空行走、完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不仅要“飞天”,还要“探月”。   嫦娥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到处闪耀着院士们的科学光芒。   “蛟龙号”“下海”深潜5188米,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祖国交出了一份不亚于“上天”的辉煌答卷。   深谋远虑,建言发展策略   自古以来,谋者治国。   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也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一个院士如果不站在国家的肩膀上考虑问题,是对不起国家的。”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立三就是这样一位“顾问”。   1986年,年近八旬的周立三受命成立中科院国情研究小组。他不顾个人身体状况,与课题组同志一起深入调查,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任务。   “周先生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总是从大局着眼,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前瞻性思考国家未来发展需求。”每每提及,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难掩崇敬。   1989年10月,第一份国情研究报告《生存与发展》出炉,之后,几份国情报告陆续公布。   在这些引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关注的报告中,周立三和他的团队用“掠夺资源的经营方式”来直陈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2002年,可持续发展被置于突出地位,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中央作出英明决策,中国院士功不可没!   而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上,中国院士更是高瞻远瞩,为中国能够紧跟、创新国际尖端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专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863”计划),邓小平以战略家的高度作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已经成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尽心尽力,致力民生发展   2001年,中国首个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了一个“农民”。这位“农民”,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这是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交出的沉甸甸的答卷——如果全球现有的水稻一半都换成杂交稻,地球将会多养活4亿人!   历史回转到1960年,中国正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7月的一天,时年30岁、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书的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从课堂上来到校园外的试验田。   于是,一株与众不同的野生稻突破了杂交稻育种的瓶颈。   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所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一举突破900公斤,创造了926.6公斤的新纪录!   就在袁隆平一步步攻克超级杂交稻难题的同时,在中国大西北,另一位和袁隆平年纪相仿的院士也在默默地进行着小麦育种。   扎根陕西杨凌31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经过20年的努力,带领课题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通过远源杂交育成“小偃”系列品种。该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05年4月,站在博鳌论坛的演讲台上,李振声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不仅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养活自己!”   一心一意,屡创尖端成果   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无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还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一流的研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1965年9月17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这一天,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应睐、汪猷、钮经义、邹承鲁、龚岳亭为首的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上世纪50年代末,牛胰岛素的结构已经清楚,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想用化学的人工方式合成蛋白质。但由于难度很大,国际上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们国家当时在科研的物质、人才和设备方面都相当落后,连合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都没有。”参与当年工作的北京大学教授叶蕴华如此回忆。   困难并没有把这样一群立志在中国最早合成蛋白质的科学家吓倒。   他们通力合作,经过几乎没有休息日、夜以继日的7年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成果一经公布,引起了世界的极大轰动。科学界评价道,这“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如果说这项伟大的成果是通力合作的结果,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则是依靠个人强大的信念,摘取了数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详细证明。国际上公认这“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同时,结果也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了美、英、法、苏、日等国的数论教科书中。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到来。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院士们更是勇当先锋,以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成果为祖国献礼。   1988年10月16日凌晨5时56分,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又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   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建设、高温超导研究、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   这每一项激动人心的成果背后,都凝聚了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并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为共和国树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科技丰碑!   中国院士,挺起祖国科技脊梁!
  • 国家将继续支持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中国科学院关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决定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着力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会议指出,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目前,试点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会议强调,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至2020年要继续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生态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按照“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要求,经过10年努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整体跨越。为此,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在战略性科技问题、创新跨越重要方向、前沿领域先导研究三个方面,重点安排和组织创新活动。二要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调整优化布局,建设区域创新集群和开放的创新基础设施。深化院所改革,形成有利于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三要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建设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创新队伍。完善竞争择优聘用机制和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四要加强与企业、产业部门、地方、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的科技合作,吸纳国际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中国科学院要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
  • 科技助力环保: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担重任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清废行动2018”是生态环境部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据生态环境部官方消息,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清废行动2018”第六批11个部级挂牌督办问题整改情况。生态环境部介绍,这批问题主要涉及除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固体废物之外的其他废物,还包括渣土、石料渣、其他物料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清废行动2018催生了我们整个危废市场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近日主办的第二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上,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重庆)中心主任、新中天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辉荣表示,希望今后政府还要发挥指导监督作用,提高企业自管能力。“政府要规范、布点,还要助推好的、适合处理危险废物的技术,发挥传导作用,推进区域资源信息共享共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是主要环保力量,突发事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天津)中心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工程技术中心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环保领域挑起大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推动环保智能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姜艳萍介绍,为解决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原国家环保总局自1998年开始,编制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建设及已近建成的工程技术中心共有44家,在水、气、固废、危废、监测等主要污染控制领域取得诸多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工程技术中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为宗旨,解决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环保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一些中心的牵头单位已经在为国家的管理和政策的制订提供支持。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斌表示,“‘十五’到‘十三五’期间,中钢天澄就承担了不少大气污染处理的课题。另外,还承担了一大批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工程技术中心的定位是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和行业带动,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行政牵头、科技支撑的服务体系。利用专家团队、实施团队、分析测试平台、研发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的优势,对环保企业、企业、园区提供不同价值的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这个支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去仅凭专家力量支撑远不够,我们建立了智慧化+综合管控的模式,以第三方专业服务模式作为依托,以指挥化管控平台为全局引导,以期达到化工和环保联合发展的目的”。有机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益尧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生态环境微观监测站”是罗克佳华集团创新驱动的缩影之一。“大气网格化布点监测已经倡导很多年,现在我们做到了区域精细化监测、多元数据融合,天地空一体化解决方案。”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罗克佳华科技集团技术总监王振廷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从水、气、声、渣的污染源监控,到以环境管理、精准大数据服务为基准的一站式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罗克佳华集团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力求创新性、先进性、颠覆性。”唐天溥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技术创新之外,管理也要创新。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德兰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付建议,一定要转变思维,进行全工艺链的管理才能提升效率。“高污染行业要从政策的角度推动,科研还在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危废行业运营水平待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取得成绩的同时,各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也遇到行业发展难题。“清废行动在2018年也让我们的市场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重庆)中心主任、新中天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林辉荣介绍,截至2016年,全国累计颁发危废处置经营许可证2195份,核准规模6470吨/年,但实际经营规模仅为1629.3万吨,“事实上行业整体运营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致力于危险废物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的新中天目前重点做的是危废体系建设与智慧危废管理系统。林辉荣表示,“最近几年我们的处理规模都在300吨以上,并且系统可追溯、可监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天津)中心副主任马建立指出,危废行业处于环保行业的末端,处理能力还比较弱。“一旦遇到特殊事件,危废的处理能力很关键,这需要长期积蓄,才能保证应急事故的妥善处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参与过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处理工作的危废天津中心,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方面经验颇丰。马建立提出,一方面要强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专业库存和危险废物名录的更新或修订都要随着工业废物的产生和工艺的提升进行更新,速度一定要快,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新产生的危险废物无法界定其危险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还要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对解决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作用,这是政府或者当地管理机构更关注、更能体现工程技术中心价值的事情。最后,还要加强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和储备。”马建立提议建立一个应急事故案例库,结合全国近几年发生的应急案例、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和归属,“我们当然不希望再次出现恶性环境事件,但一旦出现,我们就能参照某类事件采取应急反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探寻“协同创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承担着环保行业规范、政策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任务的工程技术中心,如何促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各中心皆有共识,“围绕一个领域下的几家工程技术中心应该抱团发力,可以对一些共性的技术、管理、标准等问题共同交流、培训,单打独斗往往影响力不大。”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沈发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对此,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北京京城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传军表示赞同,“环保是综合性学科,还需要加强各方面联合,包括企业之间的多项联合,工程技术中心才能发展得更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同时,他还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既然是一场战斗,就需要好的武器——技术,一个企业或行业没有过硬的技术,就会站不住脚跟。“搞技术研发非常辛苦,要耐得住寂寞,同时还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性。技术是我们环保污染防治的根本,也是各工程技术中心追求的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为使各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沈阳)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扬建议应该成立工程技术中心联盟,“我们把区域或者行业需求找出来,然后再组织各个工程技术中心看谁家能干什么。技术、人才、资本整合起来,技术才能落地,否则这个技术只是放在那儿,中看不中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创面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赵英提醒,新技术在进行成果转化时存在“非标准”风险——没有适合新技术的标准,套用过去的标准,会影响成果转化效率,这是今后应重视的问题。 /p p br/ /p
  • 科技部发通知国重实验室科技周开放
    2013年4月10日,科技部网站发布通知,“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3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公众开放活动的通知”,详情如下:   各有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国家实验室:   按照国务院规定,每年五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等19个部门共同举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科技活动。今年定于5月18日至24日举办科技活动周,主题确定为“科技创新美好生活”,具体内容为:讲解相关科技知识,让公众走进科学殿堂,近距离接触科研活动,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科技部自2004年启动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各实验室积极响应,并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面向广大科技爱好者在开展科普教育、宣传科学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外开放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贯坚持的运行方针,请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关于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的通知》(国科发基字[2004]277号)有关要求,根据自身特色,在原公众开放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所在科研院所和大学,结合今年科技活动周要求,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公众开放活动。活动结束后,请将有关活动情况、取得的效果等及时总结,并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系统进行上报。   特此通知。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2013年4月1日
  • 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暨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启动
    6月28日上午,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暨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出席会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为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授牌,共同启动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暨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并现场为广西电力技术研发中心揭牌。   实施重大科技攻关“350”工程和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1823”工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350”工程指在广西组织实施35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823”工程指在广西18个重点产业中建设23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这是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打造18个重点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关键,也是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   会议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全面推进重大科技攻关“350”工程和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1823”工程的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实施计划,广西将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到2012年,广西将实施350项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对千亿元产业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配套集成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力争获取500项以上重大发明专利,促进食品、汽车、石化、农业等14个千亿元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接近先进水平。   首批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包括:广西乘用汽车研发中心、广西商用汽车研发中心、广西内燃机研发中心、广西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广西工程机械研发中心、广西数控机床研发中心、广西有色金属研发中心、广西铝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广西化工研发中心、广西锰业研发中心、广西钢铁研发中心、广西电力技术研发中心、广西糖业研发中心、广西水泥研发中心、广西生物农业研发中心、广西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广西船舶机械研发中心、广西纺织研发中心、广西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广西药物提纯研发中心、广西造纸研发中心、广西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中心、广西生物能源研发中心。
  • 白春礼:要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
    12月4日,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求是论坛”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为主题,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了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在报告中,白春礼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及中科院实际,谈了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白春礼指出,基础前沿研究是创新之源泉,支撑引领是创新之责任,改善民生是创新之根本,超前部署是创新之必然,造就人才是创新之关键,开放合作是创新之智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进一步推进中科院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中科院应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既抓好理论学习,又突出实践特色,努力把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既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从根本上、长远上为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白春礼指出,世界科学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半个世纪的沉寂后,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发生发展,世界科学中心集中在美国一国的局面可能转变为科学中心的多元化,为我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二是根据经济长波论,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波,很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加快促成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潮来临;三是当前中国政府大规模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的良好机遇。对中科院来说,当前的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将成为中科院能否真正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 白春礼最后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从科学院来讲,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虽然这几年全院及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和大学、部委的行业院所等在经费增长速度上还有差距。“面对这种竞争态势,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中科院京区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党办主任参加了报告会。 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求是论坛上,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作专题辅导报告。 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报告会由中科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主持。 大会现场
  • 三德科技荣获"长沙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
    8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授牌仪式在长沙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授牌仪式还对长沙市首批知识产权三百工程的示范企业、转化优秀项目和创造领军人物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包括三德科技在内的13家企业获评&ldquo 长沙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rdquo ,总工程师吴汉炯代表公司参会并接受表彰。 三德科技自1993年成立至今,始终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每年将10%左右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积累了大量的原创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三德科技是行业内唯一&ldquo 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rdquo 、湖南省第二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截至7月,已累计申请专利247项(其中发明专利86项),获得授权专利189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5项),无论是专利申请总数、授权专利数还是发明专利数均位居行业首位。 作为中国领先的煤质分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三德科技将继续发挥研发和产业优势,加大知识产权投入,以创造出更多先进技术及经验,为行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树立典型和标杆。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专利管理司副司长雷筱云;长沙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张迎龙;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仲伯、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购三、长沙市政协副主席彭继球、长沙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秋成等领导出席仪式。
  •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评选2017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p   记者2018年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量子通信、国产大飞机、“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p p   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依次是: /p p   ——中国科学家利用化学物质合成完整活性染色体 /p p   ——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p p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p p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p p   ——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p p   ——中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p p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突破传统分类新型费米子 /p p   ——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 /p p   ——中国科学院推出高产水稻新种质 /p p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 /p p   两院院士也评选出201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中包括华人科学家宣布发现“天使粒子”、引力波研究获重要进展、“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回收、3D打印卵巢具有生育能力、科学家成功用引力为星球测重等前沿话题。 /p p   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4次,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专家表示,通过评选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p p   此外,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特别新闻人物”。 /p p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7届,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人们心中的“知识英雄”。今年的10位当选者是:国家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主任匡光力、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杨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何华武、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雪纯。 /p p /p
  • 2022年中国海科中心科技周主题讲座通知
    根据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发文[国科发才〔2022〕69号], 5月21日-28日将共同主办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走进科技,你我同行”活动主题,将与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2022年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周” 系列主题线上技术讲座。主要分设五个专场,邀请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等领域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交流的形式,针对当下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冬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惠民活动。主办单位: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协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直播平台: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平台 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trckjz20220521/会议形式:线上直播,免费报名参会(报名入口见会议官网)一、 会议日程安排时间专场名称报告主题报告人5月23日 下午消费品安全海关贸易管制措施制度与执行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通关监管研究所 配合人 陈立国涂改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及测试方法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刘超子碳中和、碳排放趋势及数据库介绍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黄劲松5月24日 下午科技冬奥冬奥会口岸快速通关智能监管技术及装备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边勇海科中心仪器验评与认证平台工作进展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正高级工程师 刘鑫浅谈5G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检测部 丁少华5月25日 下午生物多样性打私查危,技术赋能海关濒危物种保护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蒲静教科文组织的管理架构和知识产出过程的概况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高级农艺师 江丽辉5月26日 下午食品安全疯牛病防控与食品安全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员 史喜菊食品微生物鉴定和分析新方法 — MALDI-TOF MS &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汪琦5月27日 下午疫情防控走进卫生检疫实验室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张晓龙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前处理设备验证评价进展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高级工程师 孔维恒口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及启示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韩辉 二、会议联系会议内容:王老师(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81318370 hkzx_zhywb@163.com 会议报名:杜老师(仪器信息网)13671073756 dufang@instrument.com.cn 会议赞助:魏老师(仪器信息网)13552834693 weihh@instrument.com.cn
  • 科技部公布通过验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名单
    各有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主管部门:   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有关管理办法要求,科技部经组织现场验收评估和验收委员会综合评议,目前已完成2013年度38个国家工程中心的验收工作。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6个工程中心已完成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和计划任务书要求的各项组建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组建目标,具备了较强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及辐射扩散能力,达到了验收标准。经研究,同意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6个工程中心通过验收,并予以正式命名(见附件)。   请通过验收的国家工程中心进一步完善保障条件,做好工程中心的建设运行工作 请各有关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并加强对工程中心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使国家工程中心发挥应有的作用。   附件:2013年度通过验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序号 工程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1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 3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4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 5 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6 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7 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8 国家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9 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10 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夏农林科学院11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 12 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 13 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14 国家皮革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15 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16 国家炭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17 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18 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播科学研究院 19 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 21 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22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3 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24 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 国家金属线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 26 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27 国家大容量注射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8 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洛阳惠中兽药有限公司 29 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30 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31 国家大型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2 国家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33 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4 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 35 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 36 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 技 部   2014年1月6日
  • 聚光科技工业工程中心第三届技能竞赛成功举办-“炼精湛技术、创品牌服务”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事业部工程现场和运维人员的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强化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工程技术技能的培养、客户有效沟通的提升以及规范标准工程作业。由杭州高新区第二工会工作委员会主办、聚光科技工会和工业事业部工程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工程技能竞赛于1月23日圆满举办。公司工会副主席王鲁平致开幕词并作赛前动员讲话。本次竞赛传承第一届、第二届一个竞赛项目,对两个项目和参赛方式进行创新,新设立一个项目。参赛选手来自工程中心全国6个区域的现场服务工程师和2个运维项目部的运维服务工程师。新人的技术难度关——仪表故障排查项目 仪表故障排查项目,作为主业还是分析仪表售后服务的部门,这个项目从第一届、第二届竞赛一直传承下来,该项目能够检验现场服务工程师的“核心技能”和“硬本领”,在竞赛的四个项目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因此奖项的奖金设置也高出一筹。为鼓励新人成长,今年报名的7位选手中有3位是14年、15年入职的新员工,3位是11年入职的次新员工,新人们的报名体现了突破自己心理技术难度关的勇气。 为了适应参赛都是新手的特点,组委会综合前两年的故障题目,对复杂、中等、简单的题型难度进行了一番调整和配对,设置的题型均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讲解过,属于基础型故障问题,通过比赛就能检验出新人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程度和在现场实际使用的熟练程度。仪表故障排查讲究的是思路清晰和知识全面,从比赛过程中看,那些对仪表故障表象和深层原因及触发机制了解透彻、知识点掌握全面、排查时层层递进和思路清晰的选手更胜一筹,在15年年中现场服务工程师第二次任职资格评审知识测试后努力学习的选手更具优势。从比赛结果上看,虽然今年新人选手们解决故障的难度个数和速度不及去年6-7年经验丰富的老将们,但是通过比赛,让新人们普遍看到了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向老将请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令人欣慰的是每个选手比赛结束后,就会向裁判问个不休,展示出了新人们好学的精神。 最终,西南区域曹铎均后发制人获得冠军,华北区域老将郭伟获得亚军,华东区域新人肖文初生牛犊不怕虎获得季军。思考、总结、提炼——经验案例分享项目 工程中心多年来一直倡导思考、总结、提炼、分享在现场工程实施和维护仪表时产生的经验案例,由此产生了工程实施和维护技术方法的创新、仪表及预处理系统的改进、工程实施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双提升。工程中心每季度会评审工程人员提交经验案例的有效性,评选出季度“经验之星”进行荣誉奖励,并通过培训等形式进行分享,从机制上保障了这一优良做法的持续进行。 经验案例分享项目,要求参赛选手在10分钟内完成一个自主总结出来的经验案例进行讲解,评委从总结提炼深度、可推广价值、分享效果三个角度单独打分,综合得分较高者获得前三名。今年报名该项目的不仅有现场服务工程师,义马和永坪两个运维项目部的运维工程师也报名参加。在竞赛现场,选手们制作了精美的PPT案例,从问题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实际效果评估和标准化五个方面娓娓道来,并进行了图标和数据的详细展示,总结的经验不仅涉及到仪表安装调试、还有故障处理以及和客户工艺配合检查问题等等。 “经验案例分享”项目是对去年“技术培训”项目的升级,不一样的是“经验案例分享”项目需自主开动脑筋进行总结、提炼,一样的是比赛现场有参赛选手观摩、还有很多未报名的人员同堂听讲。这不仅仅是一个竞赛项目,同时成为了选手们自主总结开发案例、进行现场分享的过程。最终,来自华南区域的贺水春凭借对GRD-2000氢气分析仪CO2补偿问题,现场详尽的试验、数据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厂家改进获得第一名,来自永坪运维项目部的明剑对水中油分析仪测量不波动问题的分析处理获得第二名,华北区域赵吉奎详尽总结了激光气体分析仪中的氮气校准仪安装、调试、标定和维护获得第三名。团队的力量——弯管接力项目 不锈钢弯管是现场仪表安装、技改一定会操作到的基础项目,同时也是客户“一眼看出”现场服务工程师技术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今年组委会对竞赛的参赛方式和要求进行了调整,由个人参赛升级成了区域内两人团队接力作战,由参照一张图纸进行弯管升级成了一个预处理实物加参照两张图纸进行弯管,竞赛要求和难度变高、变大了。 不锈钢弯管项目要求选手们在30min内按照给定的尺寸和角度,弯出3个合格的管路,要求管路横平竖直。这个项目看上去简单实际却不易,一根笔直的8mm不锈钢管要经过多个不同角度三维空间弯转,弯角之间的各段直管路都有长度限制,如果不符合,基本上无法进行实物安装,同时会影响美观程度,选手们比拼的是一个具有标准尺寸规格的工艺品,而非随性的创意品。在比赛现场,有几组选手一个量长度、一个切管两人一起完成一个一个项目,有几组选手则两人分开各自完成一个项目;有几组选手先控制总长度再弯管,有几组选手则先控制单边长度再弯管,合作的方式变多了,控制方式更灵活了,拉开差距的可能性也变大了。 经过一下午比拼,裁判对每组选手的成品进行评判,以总长度偏差、总角度偏差、美观度、平整度进行打分。从竞赛成绩上看,3个项目弯管的总长度偏差前三名都控制在2cm内,比第一届一个项目总长度偏差控制更好,团队作战的人均工程实施效率比第一届更是高出一截,最终华南区域贺水春带领新人余俊坚获得第一名,西南区域梁华、曹铎均配合默契获得第二名,东北区域宋腾飞、张建涛不甘落后获得第三名。系统集成项目的缩影——中央单元组网 随着工业事业部销售系统集成项目不断增加,工程人员在现场要求进行仪表组网和系统集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组委会根据此种情况今年新设置了中央单元组网项目,此项目是众多系统集成项目的缩影。对于现场人员来说,比拼的已经不只是在单台仪表这个层面,而是在更高一层的系统集成层面,组委会设置此项目也是对部门一直强调现场人员技术能力要走在事业部销售产品前面的具体响应。报名参加此项目的选手大多已经在近三年参加过现场组网和系统集成工程服务。 中央单元组网项目要求在20分钟内将2台LGA仪表和LGA-C300中央单元之间进行组网,正确组网并能正常通信,同时正确设置GPDP参数,时间短为胜。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项目,只有同时满足RS485组网线路连接正确、仪器地址设置正确、GPDP添加通信通道正确才能最终成功。在比赛现场,选手们基本上能够在2分钟内布置好组网的线路,但是网络拓扑采用总线型结构、星形结构还是环形结构却绕晕了一些选手,有些选手比较仔细,不仅正确接线还综合考虑了组网后是否会产生共模干扰问题、EMI问题,GPDP通道配置和仪器地址设置没有难倒任何一位选手,展示出了选手们扎实的技术功底。 6名参赛选手全部完成了组网和通信,原先设置10分钟的时间上限,有5位都在10分钟内完成。比赛结束后,选手们顾不上休息热烈讨论起了各种网络拓扑的优劣势、操作步骤、思路和注意点,让自己的知识技能最大化共享。最终华南区域贺水春凭借3分58秒成绩勇夺第一,华北区域的李世领以4分零2秒的微弱劣势屈居第二,华东区域的李怀强则以5分16秒获得第三。 1月23日17:30,工业事业部工程中心第三届工程技能竞赛圆满落下帷幕,工程中心负责人徐瑞传作为总裁判宣读了四个项目各个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并对每个项目进行了点评。徐瑞传表示这是工程中心连续第三次开展工程技能竞赛,工程中心始终弘扬“炼精湛技术、创品牌服务”工程文化,贯彻“卓越服务、客户至上”服务理念,今年的竞赛在公司工会一如既往支持基础上又得到了杭州高新区第二工会工作委员会的关爱。本次竞赛在项目设置上即强调核心业务如仪表故障排查、不锈钢弯管项目专业技术比拼,也强调了现场和运维人员要积累总结经验,进行自我能力提升,同时结合了事业部系统集成业务不断拓展的对工程技术能力的需求,组委会希望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工程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为客户生产提供更多的价值。总结颁奖仪式上,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陈荧平为各个项目获得前三名的选手进行了颁奖,陈总强调公司工会一直非常支持有利于提高工程服务技能的竞赛活动,勉励工程和运维人员在岗位上不断提高自身工程技能,努力做好工程服务和运维服务工作,打造更具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工程队伍,为提升客户服务价值、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图:公司工会副主席王鲁平作赛前动员讲话图:公司工会副主席王鲁平作赛前动员讲话图:仪表故障排查竞赛项目图:仪表故障排查项目裁判讲解题目图:经验案例分享竞赛项目图:弯管接力项目 图:中央单元组网项目 图: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陈荧平为获奖工程人员颁奖
  • 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揭晓
    记者从中国科协今天召开的2013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2年度全国十大科普事件评选结果揭晓。“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黄金大米”事件讨论等引发公众对相关科技知识强烈需求的十大科普事件上榜。   根据投票数从多到少,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分别为:PM2.5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瞩目 “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 《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发布,力促科普工作开展 北京暴雨险情和悲剧震撼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成焦点话题 “高校科学营”试点活动启动,为高校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探路 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首次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指标,有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与中国”活动十年辉煌,科学家勇担科学传播重任 “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启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受追捧,航天科普掀起新一轮热潮 “黄金大米”事件引发科研伦理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关注。   据悉,此次中国科协公布的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经全国征集,并在初评和终评等环节下,由专家委员会客观、公正地遴选后得出。
  •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困境——中国科技现状审视与反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20px " strong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困境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李侠 2、缪秋民 3、吕慧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2、3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 200240 ) /p p   摘要: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施行近20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导致项目执行效果不理想,如半截子项目与钓鱼工程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研究建议:自由申请类项目可以采用“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让项目牵头人承担连带责任;部门推荐制项目则要坚决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采用国家集中管理模式。 /span /p p   关键词:重大仪器;组织困境;管理困境;评审困境 /p p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p p   在党和国家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为国策的当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引擎已经开始转向以科技知识为表征的创新驱动(推与拉的混合型,即push and pull),任何创新都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没有知识的高效产出就没有创新涌现的可能,这已成世界范围内的共识。而知识的产出是严格受条件约束的行为,大体可以把知识生产链条分解为:(经费+人才+环境)*工具(仪器等)=科技知识。在其他变量等同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工具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知识产出水平。最近10年国家在科研经费(R& amp D)的投入,引进人才以及科研环境的营造上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原创性高端科研成果的产出仍然严重不足,发展瓶颈已经从隐性向显性转化,那就是加速知识生产的工具环节已成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解决重大关键科研仪器问题就是推动科技与创新进入新台阶的一个关键举措。 /span 而且对于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不仅仅可以解决当下知识生产中面临的工具性问题,而且仪器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行为,并且蕴含巨大商机。长期来看,重大仪器研发可以带来三方面的进步:首先,降低知识生产的成本,加快知识生产与更新的脚步;其次,通过仪器研发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第三,通过仪器研发可以培育相关领域的人才。基于这种现实考量,我国在1998年起相关部门就开始有计划地加大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时至今日,已经运行近20年的时间,期间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导致项目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力图梳理两个问题:其一,近20年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其二,现有项目组织架构下重大仪器研发中存在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strong /span /p p   我国自1997年起相关部委就科技发展的现状,开始有计划地考虑设立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以其改变科技发展面临的短板问题,并于1998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20年。这里所谓的重大仪器设备是指: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重大民生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方面有重要作用,需要投入更多研发方法、研发技术以及部件,投资成本较大,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科学仪器设备。 /span 在研发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集成创新比较重视;其次,软硬件的共同开发。”【1】这也意味着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涉及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并且通过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为未来的市场化提供准备。对于这些要求,我们的准备普遍不足。 /p p   根据最新一期C& amp EN杂志(2016年4月)公布的 2015年度全球仪器公司排名前25名的分布中,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占有10席,其中前四名全部是美国公司,日本有6席,居全球第二位,紧随其后的德国,占有3席,其次,瑞士3席,英国2席,荷兰1席。排名第一的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2014年的销售额高达42.4亿美元,排名第二的丹纳赫(Danaher)的销售收入约为24亿美元。据学者研究: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2年赛默飞世尔亚太区收入占公司总收入17%,中国区收入逾7亿美元,中国首次跃居为赛默飞世尔全球第二大市场。同样,沃特世(Waters)的中国区域也在2012年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仪器和应用市场发展的强劲情况。” /span 【2】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到中国现在是世界科技仪器生产商的主要销售对象和进口国,虽然目前无法查到我国每年用于科研仪器采购的准确数据,但一个相关的信息可以佐证这种情况:“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说,近年来我国每年购买国外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至少在400亿元以上,由于缺乏信息沟通,有些设备重复购置,有的利用率很低,而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3】学者王大洲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指出:“(1991-2010年)购置和研制比例有一定变化。“八五”、“九五”期间,仪器研制比例分别为3.0%和2.7%,但“十五”期间研制比例下降到2.3%,这与自2004 年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购置的快速增加有关。“十一五”期间研制比例出现微弱提高,较“十五”上升了0.1 %。”【4】换言之,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十一五期间在重大仪器来源中,有95.9%是采购的,仅有2.4%是研制的,这种情况已经很能说明我们在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制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形势。 /span 客观地说,我国在高端科研仪器研发方面起步较晚,虽然这些年的大力推进取得一些进步,但总体落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把影响重大仪器开发的原因分为内外两部分,那么来自外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根据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最关键的三个制约因素是‘国内加工能力无法支持仪器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不鼓励仪器的创新研制’、‘缺乏实现创新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被调查者认为其重要和最重要的应答率分别为68.9%、56.5%、45.8%。” /span 【5】其中第二条的绩效评估机制所带来的制约因素,可以看作是影响研发的组织内部因素。因此,重大仪器研发效果不理想,除了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外,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就是项目设置的组织架构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仍是小科学时代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大科学时代的高度集成式创新的要求,正是这些内外制约因素的互动,最终导致研发的预期目标出现严重打折现象。我们在本文主要关注来自组织内部的因素对研发的影响。在讨论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的运行困境之前,我们需要对过去近20年的投入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由此,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重大仪器研发中所呈现出的“投入——产出”、“质量——进度——成本”诸多目标之间存在的问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1af1ee25-3a7f-4852-a788-c11abf7b65bc.jpg" title=" 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总投入(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自1998年以来,国家在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上的投入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1998-2010年之间的增长幅度非常缓慢,多有政策性试探意味,直到2010年以后投入和支持的数量都曾现快速增加的态势。 /span 从1998年的总投入400万元,立项5项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到2016年总投入5.5亿元,立项85项,投入增长了138倍,立项数量增长了17倍,总体而言,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的。2010年显然已成科技发展拐点,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有待挖掘,当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6%,已从2007年顶点(14.2%)一路开始下滑,当年R& amp D投入占GDP的1.76%,此后R& amp D的占比逐年上升,可以明显感觉到决策层希望通过科技来保障GDP增长的目的。总之,这个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升曲线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决策层对于科技的认识与期待在实质性的提升,科研仪器问题显然已经成为阻碍科技快速发展的显性瓶颈因素之一,这个时候加大仪器研发就是整体推动中国科技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5f153904-f83f-4eea-88f7-55c8ca37f89b.jpg" title=" 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平均知足额度(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2显示近20年来重大仪器资助额度从最初的80万元/项,上升到2016年的647万元/项,即便扣除物价因素,资助强度也在加大。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部门对申报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重大仪器项目采取自由申请模式,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自2011起,对于1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项目采取部门推荐制。 /span 这种区分,可以看做是管理部门对于特大型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增加一道筛选与监督的门槛。但是一旦中标后,在运行流程上与自由申请类项目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下面整理出2011-2016年间,部门推荐类重大科研仪器的相关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94839ee6-986b-46bb-bc69-b395dfc49ddb.jpg" title=" 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总投入(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3显示,六年间采用部门推荐制的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一共立项45项,总投入35亿元。自2012年以后,立项数量逐渐减少,2016年仅立项4项。这个变化趋势预示着此类项目的管理方式或许有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a205e9c0-d180-4b4b-9994-a573eb108178.jpg" title=" 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平均资助额度(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strong /p p   图4显示,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这些超级项目的资助额度都非常巨大,平均每项7778万元,2014年更是达到平均每项资助1亿元。 /span /p p   综合上述图表,我们看到在过去的19年间,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共立项622项,总投入22.47亿元,平均每项资助额度为361万元。部门推荐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6年间共计立项45项,总投入35亿元,平均每项资助额度7778万元。部门推荐类项目每个的资助额度相当于21个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项目。现在,我们想知道,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国家为此投入了接近58亿元,总计667项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到底有多少变成了现实?很遗憾,我们无从找到这些相关项目后期成果的信息。不难猜测这些项目的产出率并不是很理想。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仪器研发项目运行到现在暴露出哪些问题呢?检视这些巨型项目的组织架构模式大体是这样的:“牵头单位+合作单位”模式,尽管这个组合模式拥有很大的弹性,可以涵盖产、学、研与政多重力量,看起来研究团队很齐全,但是,由于产、学、研、政之间在理念与偏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旦无法统一并达成充分共识,那么,所谓产学研政强强联合的操作在实际运作中就必定出现能力打折现象。 /span 由于这些项目都是临时组建的团队,其联系是松散的。众所周知,科研仪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受益于各种前沿技术最新成果的运用,但由于团队间松散组织模式,各个子系统处于平行状态,相互之间调动资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协调机制,导致各个部分在组织的结合度与“质量——进度——成本”的目标安排上都无法达到最优。 /p p   很多学者从宏观层面撰文强调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观点没有错,只是这个过程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存在严重问题 /span ,如于海婵认为:“大型仪器研制项目的管理模式可划分为行政/管理和科研/技术两条线。行政/管理系统包括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行政领导及管理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担重大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备,策划执行,过程监督和服务保障等工作。”【6】我们不妨就这个过程管理结构回到实践层面检验一下,看看是否可行。据我们的统计,19年来自由申请类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平均资助额度为361万元/项,只有2014、2015、2016年每项平均资助额度达到600~700万元之间。通常一个研究团队包含4~5个合作子课题组,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子课题的经费额度在72~140万元之间,试想,这个规模是否有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领导愿意实质性的介入管理,真实情况是,这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行政主管部门大多是虚设的,起不到实际监管作用,具体运作还是由项目牵头人来组织,同样在这个体量中设置专门的财务人员、质量监督员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也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span ,项目本身无力支撑这些人员的费用支出。因此,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对于自由申请类项目在实际运作中真正肩负管理职责的就是项目牵头人与合作单位的子课题负责人。 /span 相反,对于部门委托类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由于每项平均资助额度都在7778万元/项,他们有能力支付这些人员费用,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如项目综合办公室、项目指挥部等。但是,他们采用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运行模式仍然是“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导致本该拥有的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被多个平行单位分解与稀释,换言之,管理的垂直度不够,而且这些超级项目的整合复杂度也远远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与管理幅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仪器研发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组织架构与管理问题的本质特性上。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组织与管理困境 /span /strong /p p   为了更加清晰地揭示出目前组织框架下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面临的组织与管理困境,我们把这些困境划分为内部管理困境与外部管理困境。对于内部管理困境来说,我们需要把仪器研发的常规路线图揭示出来,然后就能清晰发现问题产生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正常的研发路线图应该是这样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技术能力——多种能力整合——重大仪器样机——中试——规模化量产 /span ,在这七个环节中与仪器研发直接相关的环节就是前面5项,即“基础理论——技术原理——技术能力——多种能力整合——重大仪器样机”,后两项与仪器的市场开发有关。 /p p   为了实现仪器研发的路线图,我们可以把这个链条梳理出一个标准的组织模板:某单位潜在项目牵头人A拥有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的先进性与技术原理的可行性),然后寻找合适的技术合作单位B(对项目的技术原理与技术能力的实现提供支撑,也是未来的主要子课题负责任人)支撑项目的可行性,并构建基本技术框架与技术路线图。在此基础上,项目牵头人A召集一批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C联合申报(B未来是核心子课题承担者,也是众多合作单位中的一元)。在这个组织架构下,一旦申报成功,A按计划把具体研发任务分解为各合作单位的子任务,然后分头行动。 /p p   在这个重大仪器开发的组织模板里,存在着如下无法避免的组织困境: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的强制性管理力度欠缺。 /span /strong 牵头人与各合作团队负责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而且在学术声望上非常接近,无法在组织架构上形成明显的声望梯度差,这就为整个研发项目中的管理权威的树立留下困难,导致管理的指令性强度不够。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团队合作的组织模式,使各团队之间处于扁平状态,从而导致任务的推进在各团队内部处于随意状态,造成在子系统内人员、资金与时间的投入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也是重大仪器研发项目表现欠佳的深层原因所在。 /span 这种困境缘于当下申报机制内在的悖论:没有豪华团队,在评审中不容易中标;有了豪华团队,易中标但不出活。由于豪华团队的各路学术诸侯,大多项目堆积,无暇全力以赴投入研发。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有豪华团队背书感觉放心,即便未来不出活或者项目失败,遭受到谴责与社会压力时也会大部分转移到豪华团队的负责人身上;如果团队不豪华,即便肯干活也不放心,如果项目一旦失败,管理者要承担项目团队失察的部分责任。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这种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内在偏好差异,决定了基于团队声望支持项目的游戏规则符合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然而,这种内在组织悖论却是以牺牲项目的成功性为代价的。 /span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一个好的合作系统在产出上要达到系统能力大于部分之和,然而现实却是团队之间的机械式组合模式,让团队之间处于松散的联系状态,结果导致系统能力等于或小于部分之和。豪华团队对组织管理而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拉平了系统间的声望梯度差。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我们曾提出一个命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适合采取扁平式的松散组织模式来推动,而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适合采取垂直式的组织来完成。前者要求的条件是自由,后者要求的条件却是强制力的有效传递。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最大的内部管理困境在于子项目之间的技术整合的匹配度很难协调。 /span /strong 由于重大仪器研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集成度比较高,涉及声、光、电、理、化、生等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任何一个部分要做到最好都需要大量投入,由于各个团队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那么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投入成本最小则是收益最大的 /span ,这种可能性制约了各子系统的投入最优化动机。在时间节点处,各个合作单位(子项目)要把自己的研发部分整合起来,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各个部分在监督弱化的情况下,以及投入的有限性,导致任务的实际完成进度与完成质量与预期存在巨大差异,进而整合后的样机功能无法达到目标要求。 /span 这种问题处理起来异常困难,即便问题排查出来,项目牵头人要求各相关合作单位进行整改、返修与调适所遇到的难题,由于结题时间与经费的硬性约束,整改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当初申报时为了增加中标的可能性,把各项指标定得过高,这一切都导致整合而成的样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至于后面的中试与规模化量产更是遥遥无期。因此,在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团队内部的组织困境与管理困境的双重限制下,已造成仪器研发领域出现大量“烂尾项目”,或者“钓鱼项目”,这几乎是当下重大仪器研发专项的通病。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仪器研发中的外部管理困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知识产权管理的制约和后期应用开发不足。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知识产权的管理制约导致了各个子项目之间出于保护的目的对知识产品的使用心存芥蒂,难以共享,削弱了项目的整合度与创新性,进一步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和推广,导致前期投入的资源出现沉没效应(同类项目未来很难再获得资助),这已成常态。 /span 试问我们在过去20年间立项的接近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00项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有多少形成了批量化生产 /span ,并被社会所认可,又有多少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所有这些数据都很难查找,相信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否则,早就被媒体披露并广为人知了。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还与另外一种常见的外部管理困境有关,即风险管理的困境,按照学者吴家喜等人的观点,重大仪器研发中的风险管理困境主要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目前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实施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往往对项目实施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估计不足,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目标难以实现,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失败,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7】风险管理原本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研判也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的。在社会分工如此细化以及专业化的时代,这些事情往往不是一个项目的牵头人与合作者所能够直接掌控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研判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实践中项目牵头人往往都是凭借个人经验与直觉做出判断,根本谈不上科学性与针对性。这种情况也是导致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经常遭到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重大科研仪器研发中的验收困境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验收作为项目质量把关的最关键环节,在实际的运行中往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实施重大仪器研发项目20年取得重大成果寥寥的原因所在。 /span 对此,根据我们近年来对于项目验收实际状况的考察,发现在项目验收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可以称作项目验收困境。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所谓项目验收困境是指:验收者在面对一个既成事实时所遭遇到的价值观判断与世俗规则之间的矛盾冲突:要么坚持个人的价值观果断放弃世俗规则;要么坚持世俗规则,变相放弃个人价值观。 /span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作为个人评判标准,对于评审者而言都面临巨大的道德与现实的成本-收益考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两种标准所追求的形而上目标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客观原则;而世俗规则追求的是个人收益最大化,一切基于利己主义的计算考量。对于科技界不用拔高,也不用贬低,它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科技界里的从业者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成果质量验收方面,评审人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是矛盾的,为了避免这种矛盾,验收者通常采用一种折中模式,即半价值观原则+半世俗规则模式,这种兼顾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评审者的道德困惑,但却是以牺牲项目评价的完全客观性为代价的。 /span 这也就是我国的项目评审结论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深层原因所在,诸如填补国内空白之类的说法,对此哪个人又会去较真呢?结果评审者与被评审者达成一种微妙的共谋关系,牺牲的却是国家的利益。试问这些年又有哪项重大仪器项目没有通过验收评审? /p p   为了探讨评审困境的成因,不妨从行为者的社会与心理层面深入挖掘一下。为什么评审者在评审中愿意放弃价值原则,而采取世俗原则的半推半就或者干脆放水呢?这里涉及到两个认知判断:首先,在权力本位的社会,权力资本相对于其他资本(如经济资本、学术资本等)具有最高的兑换率,这就意味着评审者个体面对来自管理者与被评审者的双重压力;其次,项目团队的组织架构在被评审中具有消解评审压力的功能,换言之,豪华团队的光环效应对评审者产生实实在在的心理压力,一次否定性评判有可能遭到对方未来惩罚性的报复;第三,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当下评审的收益与未来可能的损失不对称,因此,做出否定性评判结果得不偿失。还存在一种隐约的担忧,面对一项不完全达标的项目,如果完全否定了,管理者与社会都接受不了,与其彻底否定,还不如既让其通过,又让其整改,至于改与不改和评审的关系就不大了。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目前的评审架构下,半推半就与放水是符合多方利益的,损失的是国家。这也间接证明了为何我国的科研项目评审质量不高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为了避免这种评审困境,目前一个热门的解决方案是采取第三方评估策略,希望以其中立客观的位置,来提高项目的评审质量。 /span 从理论上说,第三方评估从制度设置上最大限度上隔离了评审者与被评审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科技界的范围是极其狭小的,再加上能够中标重大仪器研发项目的被评审人都是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因此,对于评审者来说,被评审人是透明的,那么如何避免被评审人与评审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呢?因此,对于第三方评估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可以采用评估结果的社会公开化,扩大约束人群的规模,这样来自社会的评价力量会遏制第三方的越轨动机以及约束被评审人的行为选择,如果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并被发现,将会遭到来自社会的信任危机,以及连带的信誉与职业生涯危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目前还有一个被热议的补救性评估阶段,即项目的后评估。根据我们的考察,这种后评估理论上很有意义,在实践中意义有限。 /span 之所以得出如此暗淡的结论,是因为在项目通过验收结项后。项目预留的尾款以及各项目组的余款都不多了,对于项目本身无法做出大的改进,而且由于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是由一个组合团队完成的,一旦项目结项后,临时组建的合作团队也就自动宣布解散,此时即使项目牵头人想做大的改进,也无法有效地召集研发人员来攻关,除非这个项目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后续资助介入,否则,后评估仅具有理论意义。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更何况对于项目牵头人来说,通过中标项目能够获得的个人荣誉基本获得,项目本身已经变为鸡肋,除非这个项目有巨大商业前景,否则,大多数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就成为烂尾项目。 /span /strong /p p   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真正具有强制力的评审是财务评审,因为财务评审背后是有国家法律法规在支撑的,如果不符合这些规矩很有可能触犯法律。但是,由于任何重大研究项目都无法事先预料到所有可能的研究变化,因此,项目预算的变更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项目实际进展的变化与几乎不变的项目预算之间也存在评审矛盾,虽然近年来一直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松绑声音,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是按照老规矩执行。相信现实中很多重大项目都遭遇到有钱无法花的困境,这也制约了重大仪器的研发进展。 /span /p p strong   四、结语 /strong /p p   综上所述,目前立项的很多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自身无法破解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导致项目运行中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大核心问题:“质量——进度——成本”的三元控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众多重大仪器研发项目沦落为半截子项目与烂尾工程,而又无人负责,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span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如下两项解决建议: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其一,“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仅限于自由申请类项目,即资助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采用,这几乎是个人管理能力的极限,为了避免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和烂尾项目,可以采用倒逼机制,即项目牵头人对于项目达成的目标负有连带责任。 /span 因为在当下的科研评价体系下,此类项目的最大获益者是项目牵头人,因此,他也要承担最大的责任。通过倒逼机制,迫使项目牵头人努力在“质量——进度——成本”之间实现最优管理,从而保障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其二,对于部门推荐类超级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必须坚决放弃“牵头人+合作单位”模式,改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该项目的主要理念与构想的提出者可以成为首席科学家,但不能由他全权管理项目。 /span 重大仪器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与繁琐程度远非个人能力所能驾驭,因此,这种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结构性改革能够最大程度上破解重大仪器研发中遭遇的组织困境、管理困境与评审困境。 /span 从科学史上看,那些成功的大科学项目,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航天飞机,以及中国的两弹一星等项目,都不是采用“牵头人+合作单位”的承包模式,而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科学是自由探索的事业,而技术则是目标导向下的集中攻关。 /span 如果采用现在的研发模式,中国是造不出两弹一星的。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1】饶蕾、陆力、马素萍、刘娟.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与科研经济一体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2). /p p   【2】李昌厚.现代科学仪器发展现状和趋势【J】.分析仪器,2014(1). /p p   【3】我国每年购国外科研仪器设备投入400亿元以上.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05/132831.shtml(2017年7月24日查询). /p p   【4】【5】王大洲、何江波、毕勋磊.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制状况及政策建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6(4). /p p   【6】于海婵.浅谈如何加强大型仪器研制项目的过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 /p p   【7】吴家喜、于忠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1(12). /p p   作者简介: /p p   李侠(1967-)辽宁辽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与心灵哲学。 /p p   缪秋民(1993-)浙江绍兴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科技政策。 /p p   吕慧云(1991-)女,江苏淮安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伦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Study on the R& amp D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The Status Quoand the Dilemm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Li xia 2、Miao qiumin3、Lv huiyu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2、3 School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0, China) /p p   Abstract:Since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R& amp D projects havebeen carried out, recent 20 years has witnessed som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Yet some commonproblems are still inevitable in practice, which results in unfinished ordefective projects. The main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lie in the rigid organization,the poor management and the unfair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onthe one hand, those free Application Project should apply Leader-Cooperation model, which requires the project leader toundertake joint and li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as for those projects thatare recommended by departments, the previous management model should beabandoned. In stead, national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hould be applied. /p p   Keywords: Major Instruments, Organizational Dilemma,Management Dilemma, Evaluation Dilemma /p p   【博主跋】这篇文章是应好友易显飞教授之邀而写,完成于2017年上半年在台湾访学期间,现发表于《创新》2018(1)上,这也是我构想中的关于中国科技现状的三大审视与反省之一,第二篇已经写好,第三篇根据时间情况再说吧,合作愉快,是为记! /p p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p p   2018-2-9于南方 /p
  • 力合科技成为首批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日前,力合科技收到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第一批)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576号)文件,依托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成为首批(全国共38家)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更名为“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创新能力,搭建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要求对现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按整合重构后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功能定位,合理归并,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进行管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布局和发展需要,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本次全国共有89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参与优化整合重组,最终仅有38家纳入新序列管理。“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力合科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建设,将继续坚持以“引领、支撑、服务”的功能定位,针对水环境监测领域核心部件及高端设备依赖进口、国产化仪器设备质量可靠性不高等技术难题,围绕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安全预警、湖泊智慧监管、污染源精细化管控、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迫切技术需求,开展水环境智能化自动监测、水环境生物生态监测与评价、新污染物及高风险污染监测、水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与分析等技术攻关,研制满足我国环境管理需求、质量稳定可靠、国产化替代的智能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支撑我国构建水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数字化运行、科学化决策的技术体系,引领水环境监测行业技术与装备向国产化、智能化、系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完善国家级开放服务的创新平台建设,为全行业提供水环境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工程化、可靠性验证以及成果转化等支撑服务,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如下:关于力合科技:力合科技位于长沙高新区,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以自主研发生产的环境监测仪器为核心,采用自动化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为客户提供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服务 ,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市政、水利等具有环境监测需求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污染源企业的环境监测 。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2月28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北京启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为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副局长宇如聪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郑国光许小峰为该中心揭牌。   郑国光许小峰为该中心揭牌。   宇如聪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宇如聪指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的要求,又是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提升自动气象观测能力的重要需求。他希望,其发展方向要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为指导,努力适应气象观测自动化和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 其发展目标要着眼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吸收、掌握国际先进的气象探测工程技术 在完善中国气象探测技术规范、标准方面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搭建中国气象探测集约发展的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努力构建成中国气象探测人才队伍成长的中心。同时,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中心的运行机制,明确适度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努力方向,多渠道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规范管理、严格制度、严肃纪律。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研发等工作,提高气象科技对观测业务的支撑能力。其组建方式为,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气象探测技术研究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作为气象探测中心的处级业务机构。   新成立的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气象探测中心,共享相关气象仪器研发单位、企业的技术资源,按气象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方式进行管理,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并负责提出气象探测设备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和协议以及气象观测业务的规范和流程等,承担着气象探测设备的考核、比对,气象探测领域重大和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工作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