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

仪器信息网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专题为您整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话题讨论。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逝世相关的资讯

  •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孙伟院士逝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共产党党员、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9时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孙伟院士1935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孙伟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和科技事业。她在国际上较早提出了纤维增强间距理论、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体系,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及寿命预测方法,并指导了数十项国家重大工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为我国土木工程材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孙伟院士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6部;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10余项,并于2011年荣获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终身成就奖。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2011 MTS土木工程试验技术研讨会邀请函
    MTS中国将于2011年5月26-27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的2011MTS土木工程试验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土木工程试验专家Steve Mahin博士和Andreas Schellenberg博士,中国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及来自清华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的著名学者与广大用户分享土木工程研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MTS在此诚挚地邀请各位新老用户参加本次会议,会议期间,您还将了解MTS试验方法创建、软硬件开发的最新情况,参观实验室,观看远程实时混合模拟仿真试验和地震台振动试验,并且将有机会与您的业内同行们一起交流试验经验,获取最新的业内资讯,拓展您的专业知识。 日期:2011年5月26日至27日地点: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邮编: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话:029-82668888费用:本次研讨会会议费免费。交通/住宿:与会者需自行承担来往交通以及住宿费用。住宿推荐: 为方便您参加本次研讨会,我们推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园宾馆作为您的下榻宾馆。如果您有意向,我们可代为订房(敬请在回执中)告知您的入住及离开时间。(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建设东路(近雁塔路),电话:029-85516022,房费:200元/晚,含早餐)报名:如果您有意向参加本次研讨会,请填写完成附件中的报名回执表,并且于2011年5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者传真的形式发给我司工作人员窦怡瑾小姐、顾晓洁小姐(联系方式如下)。一旦回执信息被整理确认后,初步的议程表将会发出给报名者。 我和您所在地区的销售代表都很乐意回答您一切有关本次会议的问题。望您届时参加!联系人: 窦小姐, 顾小姐Tel: 86-21-54271122-320(Anna)/416 (Joy)Fax: 86-21-64956330Email: anna.dou@mts.com, Joy.gu@mts.com MTS工业系统(中国)有限公司2011年4月
  • 343万!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名称: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第二次)项目类型:货物类(含药品集中采购)项目编号:2022zfcg04396招标人:兰州理工大学招标代理机构:甘肃衡一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资格审查方式:资格后审招标方式:公开招标资金来源:招标组织形式:集中采购监督机构:甘肃省财政厅审批、核准或备案机构:甘肃省财政厅是否重大项目:否项目概算(万元):343.000000保证金缴纳方式:该项目不需要缴纳保证金是否委托代收代退保证金:否招标方案说明: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单位 1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 1 台 2 Zeta电位测定仪 1 台 3 无电极水泥混凝土电阻率测定仪 1 台 4 压汞仪 1 台 5 恒温量热仪 1 台 6 综合热分析仪 1 台 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1 台 8 5KN电子万能试验机 1 台 9 粗骨料混凝土增材制造智能建造系统 1 台 10 混凝土流变仪 1 台 11 高精度力传感器 1 台招标内容与范围:序号 仪器名称 数量 单位 1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 1 台 2 Zeta电位测定仪 1 台 3 无电极水泥混凝土电阻率测定仪 1 台 4 压汞仪 1 台 5 恒温量热仪 1 台 6 综合热分析仪 1 台 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1 台 8 5KN电子万能试验机 1 台 9 粗骨料混凝土增材制造智能建造系统 1 台 10 混凝土流变仪 1 台 11 高精度力传感器 1 台
  • 343万!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计划采购仪器设备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2022zfcg04396项目名称: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创新研究中心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第二次)预算金额:343.0(万元)最高限价:343.0(万元)采购需求: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按合同约定执行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1)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并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所要求的材料: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企业“三证合一”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原件彩色扫描件);②供应商须提供投标截止日前近一年内任意一个月缴纳税收的凭据(原件彩色扫描件);依法免税的投标人,应提供依法免税的证明材料(原件彩色扫描件);③供应商须提供投标截止日前近一年内任意一个月(按年缴纳的提供上年度)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凭据(原件彩色扫描件);④供应商须提供2021或2022年度经第三方审计的财务报告原件彩色扫描件(当年新成立的公司可提供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原件彩色扫描件,开具时间为本项目招标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时间前);⑤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原件彩色扫描件(截至开标日成立不足3年的供应商可提供自成立以来无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原件彩色扫描件);⑥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需提供书面声明或承诺书原件彩色扫描件);(2)授权委托书原件彩色扫描件、法定代表人及被授权人身份证(正、反面)彩色扫描件(法定代表人直接投标,只须提交其身份证正反面彩色扫描件);(3)信用记录:供应商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的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以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日前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供应商需提供以上网站查询结果的相关证明资料,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供应商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02-01至2023-02-07,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地点: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s://ggzyjy.gansu.gov.cn)在线免费获得方式:社会公众可通过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免费下载或查阅招标文件。拟参与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潜在投标人需先在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上注册,获取“用户名+密码+验证码”,以软件认证方式登录;也可以用数字证书(CA)方式登录。这两种方式均可进行“我要投标”等后续工作。售价:0(元)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02-2009:00:00地点: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兰州市城关区雁兴路68号)第五电子开标厅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无①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s://ggzyjy.gansu.gov.cn②信用中国”网站:https://www.creditchina.gov.cn③中国政府采购网网址:http://www.ccgp.gov.cn/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兰州理工大学地 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287号联系方式:1505183978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甘肃衡一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986号第2幢第7层第702室联系方式:15379006998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张一琴电 话:15379006998
  • 万测试验机助力山东省土木工程检测人员技能竞赛,获得突出贡献奖
    近日,由山东省总工会指导,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山东省建设工会、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中心、山东土木建筑学会联合承办的山东省土木工程检测人员技能竞赛决赛圆满落幕。万测为本次竞赛赞助了4台电子万能试验机,并获得突出贡献奖。 本次竞赛所使用的设备为万测5kN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该试验机具有结构紧凑、简单易用等特点,可应用于拉伸、压缩、弯曲、剪切、剥离、撕裂等测力试验。主机采用高强度的立柱支撑,高精度滚珠丝杆传动,具有很高的刚性和良好的线性运动特性。选配不同量程的载荷传感器,可以为小到微米级的纤维,大到满载的结构件等试样提供精准的测量数据。此外,丰富的夹具工装、变形测量等附件,几乎可以满足客户所有需求。配套的灵活易用的TestPilot软件,使用户试验过程更加轻松。试验解决方案涵盖医疗设备、生物材料、纺织品、弹性体、食品、小型部件、线材、纸、塑料、薄膜等。 通过本次竞赛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司的产品也得到了广大检测人员的一致好评。作为材料力学测试设备制造商,万测将持续关注检测行业,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桥接未来,路通四方:揭秘波兰土木工程与岛津的高科技防护策略
    桥梁、铁路和公路是一个国家的动脉,它们是关键基础设施,使货物之血畅通无阻地在全国流动。这些设施的丧失将会导致一个城镇的停滞。就像我们人体的动脉设计能持续数十年一样,桥梁、铁路和公路的结构也必须具备同样甚至更长的使用寿命。然而,从它们离开制造现场的第一刻起就已经遭受了裂缝和缺陷的困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只会因人口增长带来的交通增加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温度而加剧。因此,城市将监测民用工程结构的任务外包给土木工程公司,这些公司部署传感器来检测并关注早期异常情况。在这一领域展现出非凡创新力的来自波兰克拉科夫的一家公司:SHM System,这家拥有30名员工的公司开发了分布式光纤传感(DFOS)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这一品质通过岛津仪器得到了验证和发展。民用工程结构的监测传统上依赖于点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被部署在结构沿线的多个位置,但在它们之间不收集数据,从而形成了盲区。相比之下,DFOS是市场上非常接近连续系统的产品,SHM System现在将其传感器销售到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01新型结构安全技术SHM System成立于2012年,一直致力于开发监测工程结构安全的技术。然而,DFOS最初并不在其计划之中。“大约八年前,我们接触到DFOS,发现其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空白。于是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针对这一领域的新解决方案进行研究。”SHM System的工程师Dr. Tomasz Howiacki说。DFOS技术最初在1960年代 开发,但是当NASA将其应用于监测航天器时,才巩固了这项技术在测量应变和温度方面的潜力。然而,将DFOS技术应用于民用工程结构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几乎没有可靠的商业DFOS传感器的原因。随着方向的转变,SHM System承担了巨大风险,但三年后他们拥有了首个DFOS产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整体式传感器。在这些设备中,DFOS光纤嵌入到复合整体核心内部。这种设计非常适合保护光纤免受外部应力,同时确保更高的准确度。其整体式传感器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可以嵌入新结构中,这样传感器既对结构功能有所贡献,又充当检测器。对于较老的结构,传感器可以外贴。无论哪种情况,传感器都能检测微小事件,从而避免结构失效可能导致的重大事件发生,并延长它们所测量结构的使用寿命。然而,在产品投放市场前,需要进行多项测试。“我们需要不仅需要测试传感器本身,还需要测试其组件,如测试环氧树脂的延伸率、杨氏模量。SHM的材料专家Kamil Badura解释说:岛津设备参与了整个过程:从材料的开发、测试到传感器的制造和最终传感器的质量。”。02一个伙伴,一个实验室对于没有自己设备的公司来说,这些测试是繁重的。“我们依赖于几所拥有自己设备的大学,带上我们的样品和非常特定的设备,这些设备需要用大学的设备校准,”Howiacki说道。这种情况在SHM System于 2020年购入第一台岛津仪器后发生了改变。现在,该公司使用三台岛津仪器进行测试分析:AGS-X和AGX-V系列仪器用于测量应力和应变,以及一台EHF-U系列的疲劳试验机。03效率的飞跃结果就是原本需要数周的测试现在一天就能完成。“这简化了物流。现在我们只需从架子上取下设备进行测试,”Howiacki说。能够将所有测试整合到一个地点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岛津产品正是放置在其最初的实验室中。除了使工作流程更加高效之外,岛津还让SHM System联系上了其他关键合作伙伴,这让这家小公司变得更加高效。"我们一直在与SHM System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不仅提供联系方式,还安排在其他客户处更专业的岛津仪器上免费测试DFOS传感器的服务,"位于波兰的岛津战略合作伙伴SHIM-POL的科学代表Dawid Pijocha说。有时,这些会议会引导出新的解决方案,因为第三方拥有支持SHM System的DFOS传感器的技术。这是SHM System用来验证传感器准确性的数据记录仪的情况。数据记录仪连接到参考箔式应变片,这是SHM System工作流程中展示其产品优越性的必要步骤。“我们自己测试了很多设备,但找不到符合我们需求的。岛津介绍给我们的数据记录仪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卓越的质量,”Badura说。04合作与创新Badura是将岛津引入SHM System的人。他在学习期间接触到了岛津仪器,当他寻求建议时,以前的同事也一致推荐岛津。“我们正在开发我们的整体式传感器,需要提高热导率,同时测试应变。我们正在寻找万能试验机。我的同事们说[岛津]有非常好的机器,他们让我与岛津取得了联系。现在,当我们需要特定测试时,我们就去找岛津,”他说。这种关系体现了岛津的战略。岛津寻求拥有出色创意但需要优秀设备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商业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我们与SHM System的合作是我们在进入不同国家市场的典型方式。我们寻求与大学和小型公司建立关系——那些开展专业项目的组织——因为我们也希望创新,”在波兰的岛津战略合作伙伴SHIM-POL公司工作的科学代表Dawid Pijocha说道。05共同进步SHM System与岛津的合作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专业知识和技术,将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共同推进科技前沿,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与持久。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
    2010年6月13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南京对依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的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江苏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依托单位的领导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计划汇报,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确定的高性能结构工程材料、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资源与环境友好型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现代测试技术等研究方向,定位准确,符合本领域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建设计划合理可行,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并建议实验室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完善中长期规划,突出已有特色和优势。   2010年初,科技部发文批准了第二批5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请。目前已完成了对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的26家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待全部56家实验室论证结束后,科技部将统一发文对论证工作的结果予以确认,并通知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 2012年工程及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名单公布
    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   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经研究,我司定于9月2日至8日开展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现场评估工作。请各有关高校接到通知后,尽快组织相关实验室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总体要求和《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教技司[2012]118号)的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现场评估分十个组进行,详见附件1。每个实验室现场评估一般8:30分开始,会期一天。内容包括:实验室工作报告(报告50分钟、答辩15分钟)、3至5个学术报告(报告时间共50分钟、答辩时间共30分钟)、现场考察(30分钟)、实验室人员访谈(40分钟,5人左右,其中科研骨干2人、青年教师2人、学生1人)、专家组讨论评议(60分钟)、专家组意见反馈(30分钟)。其中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报告、现场考察三个环节半天,实验室人员访谈、专家组讨论评议、专家组意见反馈三个环节半天。   2.请各参评实验室在评估前,按要求填报相关材料(见附件2、3、4)。现场评估时,将对实验室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   3.请相关高校做好实验室评估的后勤保障工作,提早落实专家(评估专家组一行7人)食宿、交通等事宜。并请各高校先期垫付相关评估经费,评估结束后根据有关要求统一报送经费决算。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附件:(点击下载.doc)   1. 2012年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分组 工程一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先进成形制造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2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东北大学 李畅15940033767 3 承压系统与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 曹学18917102692 4 生态纺织 东华大学江南大学 朱方亮13621842742 5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邹勇13541003998 6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付晔13610184629 工程二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2 智能电网 天津大学 李静13652047793 3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珠梅13772102669 4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周婧13918700865 5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曹学18917102692 工程三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水沙科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何洁13810429046 2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北京科技大学 刘青13331116466 3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4 岩土及地下工程 同济大学 李利平13621969046 5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东南大学 方红13801581689 6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重庆大学 王开成13983468352 工程四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2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3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华北电力大学 朱正茂13261466503 4 煤气化及能源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曹学18917102692 5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周婧13918700865 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付晔13610184629 工程五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王永娣18220580891 2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杜兴浩15129272300 3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东南大学 方红13801581689 4 精密与特种加工 大连理工大学 于晓13591199512 5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吕辛13903610085 6 工程仿生 吉林大学 温庆波13756097480 工程六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北京大学 何洁13810429046 2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陈野13059004260 3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周婧13918700865 4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曹学18917102692 5 光子/声子晶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刘波13308490263 材料一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北京大学 何洁13810429046 2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陈野13059004260 3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周婧13918700865 4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曹学18917102692 5 光子/声子晶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刘波13308490263 材料二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先进材料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2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 东北大学 李畅15940033767 3 汽车材料 吉林大学 温庆波13756097480 4 三束材料改性 大连理工大学 于晓13591199512 5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 同济大学 李利平13621969046 6 材料先进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李怀龙13689035471 材料三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环境断裂 北京科技大学 刘青13331116466 2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 山东大学 盛楠15953136963 3 生物冶金 中南大学 王敏13874853515 4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王敏13874853515 5 磁学与磁性材料 兰州大学 安娴18809310576 材料四组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联系人、电话 1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清华大学 丁帆18610728788 2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李静13652047793 3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姜洋13796057477 4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王永娣18220580891 5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朱方亮13621842742 6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中山大学 王喜梅13538880775   2. 2012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资料审核表   3. 2012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基本情况表   4. 实验室基本情况审核表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8月3日
  • 工程和材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2年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包括35个工程领域和22个材料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部关于发布2012年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函[2012]77号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2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35个工程领域和22个材料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结果   1.工程领域 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等6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6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2.材料领域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4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16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教育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实验室限期整改。较差类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抓紧组织实验室就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于2013年2月底前将整改方案报送教育部科技司。教育部将在2年后对该类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四、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附件:2012年度工程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2012年度工程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1.工程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精密与特种加工 大连理工大学 2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清华大学 3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4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东南大学 5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6 轨道交通安全 中南大学 良好类 7 水沙科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8 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9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道路与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11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12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13 承压系统与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 14智能电网 天津大学 15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 清华大学 16 煤气化及能源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 17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18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长安大学 19 先进成形制造 清华大学 20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21 岩土及地下工程 同济大学 22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华北电力大学 23 工程仿生 吉林大学 24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西南交通大学 25 生态纺织 东华大学、江南大学 26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重庆大学 27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28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29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长安大学 30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北京科技大学 32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东北大学   2.材料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优秀类 1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北京大学 2 先进材料 清华大学 3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清华大学 4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良好类 5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6 三束材料改性 大连理工大学 7 磁学与磁性材料 兰州大学 8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 山东大学 9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0 汽车材料 吉林大学 11 环境断裂 北京科技大学 12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13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14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 东北大学 15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同济大学 16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17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18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中山大学 19 材料先进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20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注:各类实验室排名不分先后)
  • 基金委2023工程与材料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公布
    近日,《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其中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为更好地服务材料领域相关科技工作者,本文特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的优先资助领域进行了梳理。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工程、材料、工程与材料交叉三方面优先支持14个重点项目资助领域。2022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819项,资助118项,资助直接费用31742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269万元/项。2023年度拟在以下14个领域中资助重点项目11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注意事项: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共14个,领域名称分别为:(1)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E01);(2)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2);(3)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3);(4)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E04);(5)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E05);(6)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E06);(7)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E07);(8)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E08);(9)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E09);(10)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E10);(11)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E11);(12)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E12);(13)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E13);(14)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E01~E13)申请书的“附注说明”栏请务必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下的具体研究方向,“附注说明”栏未选择具体研究方向或选择错误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申请人可根据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中的具体研究方向,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并在“申请代码1”一栏中准确选择具体研究方向所属重点项目资助领域所对应的一级申请代码或该一级申请代码下的二级代码。例如:“附注说明”栏选择研究方向“2.1 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则“申请代码1”一栏应选择E02或E02下的二级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可选择作为补充。1. 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E0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 钢铁与有色金属材料在设计、制备、加工、服役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2 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13 金属结构材料性能提升中的关键问题;1.4 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1.5 金属功能材料;1.6 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1.7 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1.8 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效应探索。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2.1 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2.2 无机非金属材料瓶颈技术中的基础问题研究;2.3 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效应研究;2.4 无机非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体系、新效应探索;2.5 极端环境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问题研究;2.6 面向“双碳”目标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基础研究;2.7 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应用基础研究;2.8 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低成本制备与工程化应用基础研究;2.9 高性能多元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结晶热力学和动力学协同调控制备研究。3. 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3.1 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与新原理;3.2 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调控;3.3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3.4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5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3.6 智能高分子材料;3.7 生态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3.8 高分子复合材料;3.9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4. 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E04)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4.1 深地、深海、非常规油气高效绿色钻采工程基础科学问题;4.2 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关键科学问题;4.3 深部战略矿产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协同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4.4 矿山修复、固废低碳处置与高值化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4.5 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及公共安全精准预控理论与方法;4.6 关键战略性矿产绿色分离提取理论与过程强化调控机制;4.7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绿色环保的基础问题;4.8 复杂难处理金属资源低碳冶金、制备和循环利用新技术与理论;4.9 金属(合金)超纯净冶炼、控制凝固、控制成型新技术原理;4.10 高性能金属材料短流程、复合成形、智能化加工技术基础研究。5. 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E05)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5.1 先进装备综合性能驱动下的机构设计新理论、新方法;5.2 高性能驱动传动系统与高可靠基础件的设计与制造;5.3 机械系统与装备的动力学设计、性能评价与预测;5.4 面向极端环境的机械结构强度设计与寿命评估;5.5 复杂机械表面/界面力学和摩擦学行为机理、测试及控制;5.6 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5.7 仿生设计与生物制造;5.8 高性能复杂构件精准成形制造理论、方法、技术;5.9 超精密、超高速、超强能场加工理论与方法;5.10 智能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新装备、新系统、新模式;5.11 多维、多参数传感与测量新机理、新方法;5.12 微纳制造的原理、方法及系统。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6.1 低碳能源系统的分析、控制和优化;6.2 流体机械能功转换、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6.3 能量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基础;6.4 燃料燃烧理论、污染物生成和减排机理与燃烧新技术 6.5 能源动力中的多相流基础;6.6 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原理和方法;6.7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7. 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E07)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7.1 电磁与等离子体等电气工程共性基础与新技术(含传感测试、多场耦合、数字孪生、新型发电、电能传输、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等);7.2 电工材料、器件与装备 7.3 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 7.4 机电能量转换与电力驱动;7.5 电能变换与控制;7.6 电能存储及其应用;7.7 生物电磁技术。8. 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E08)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8.1 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8.2 城乡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8.3 低碳健康建筑基能理论与关键技术;8.4 复杂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设计与建造;8.5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8.6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和运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8.7 土木工程其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性能提升;8.8 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基础理论;8.9 道路与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及防灾;8.10 土木工程多灾害效应、抗灾韧性理论与技术。9. 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E09)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9.1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9.2 流域与城市雨洪灾害成因及防控;9.3 流域干早监测及旱灾预防;9.4 农业高效节水;9.5 盐碱地水盐运移与排灌调控;9.6 水沙过程变化与河床演变适应机制;9.7 河流湖库生态系统模拟与调控;9.8 水力机电系统调控与安全运行机制;9.9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运维与灾害防控;9.10 水工岩土工程灾害智能防控;9.11 区域智能水网与输配水工程。10. 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E10)本领城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0.1 低碳水处理及水质安全保障;10.2 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过程;10.3 可持续城乡水系统构建及水生态安全;10.4 室内空气污染快速净化与健康风险控制;10.5 区城多维度大气污染源协同控制;10.6 新兴固废安全处理与资源化;10.7 复合污染场地生态修复 10.8 区域物质能量循环过程模拟与生态风险控制 10.9 多介质污染物安全转化及精准调控。11. 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E1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1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底资源开采;11.2 海洋工程结构与海洋动力学;11.3 面向海洋和极地开发利用的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和新装备;11.4 海岸工程与安全防护;11.5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技术装备;11.6 绿色智能船舶与智慧航海;11.7 海洋环境观测与深海探测;11.8 海洋智能无人航行器。12.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E1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2.1 自动驾驶技术关键测评与验证技术/特殊场景(特定区域/特殊空间/典型作业运输环境)下的应用技术;12.2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2.3 面向复杂环境作业运输的可重构/多栖特种车辆关键理论与技术;12.4 600km/h速度级常导高速磁浮系统性能评估及协同优化关键理论与技术;12.5 基于过冷推进剂的空天往返运输系统能源一体化与推进剂管理基础理论与技术;12.6 国家空域系统融合运行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2.7 LNG液态管道输送的基础科学问题。13. 新概念材料、材料业性与工程交叉(E1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3.1 新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表征等中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13.2 面向前沿交叉的新概念材料、新性能;13.3 新型复合与杂化材料;13.4 面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微型化等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13.5 面向高端制造和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新材料;13.6 面向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新材料;13.7 面向“双碳”目标的关键新材料。14. 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请根据相关软件应用领域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一级申请代码)针对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与材料领域通用工具软件、工业软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基础理论,为开发自主可控的关键工具软件提供基础支撑。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4.1 工程系统多物理耦合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14.2 多时空/多尺度工程与材料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14.3 工程与材料离散-连续混合体系的理论建模与模拟方法;14.4 工程系统的数据与目标混合驱动建模理论及仿真优化方法;14.5 AI赋能的工业软件理论与算法。对不符合本《指南》要求,未反映出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特征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不支持单纯的信息类软件项目申请。
  • 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4年工程与材料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1月11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其中,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为更好地服务材料领域相关科技工作者,本文特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的优先资助领域进行梳理。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814项,资助103项,资助直接费用23690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30万元/项。2024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以下14个领域中资助重点项目11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1) 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 (E01);(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2);(3) 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3);(4) 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 (E04);(5) 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 (E05);(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7) 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07);(8) 绿色建筑与高性能土木工程 (E08);(9) 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E09);(10) 环境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10);(11) 水下航行器 (E11);(12)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 (E12);(13) 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 (E13);(14) 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 (E01~E13)。2024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 (E0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 钢铁与有色金属材料在设计、制备、加工、服役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2 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1.3 金属结构材料性能提升中的关键问题;1.4 低维与亚稳金属材料;1.5 金属功能材料性能调控新策略与多功能耦合;1.6 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1.7 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1.8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金属材料基础研究;1.9 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效应探索。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2.1 前沿及交叉无机非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体系、新效应探索;2.2 无机非金属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调控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2.3 极端环境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研究;2.4 面向“双碳”目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研究;2.5 面向生命健康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研究;2.6 关键战略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2.7 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器件的多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应用基础研究;2.8 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理论、绿色低成本制备与回收以及工程化应用基础研究;29 集成电路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3. 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3.1 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与新原理;3.2 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3.3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3.4 高分子复合材料;3.5 生态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3.6 智能高分子材料;3.7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8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3.9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4. 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 (E04)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4.1 深地、深海、非常规油气高效绿色钻采工程基础科学问题;4.2 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关键科学问题;4.3 深部战略矿产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协同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4.4 矿山修复、固废生态处置与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4.5 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及公共安全精准预控理论与方法;4.6 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分离与过程强化;4.7 钢铁低碳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绿色环保的基础问题;4.8 非常规复杂金属资源高效提取与循环利用新理论及新技术;4.9 金属(合金)超纯净冶炼与成型新技术原理;4.10 材料短流程、复合成形、智能化加工技术基础研究;4.11 冶金过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大数据与元素行为。5. 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 (E05)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5.1 性能驱动的机构设计新理论、新方法;5.2 高性能驱动传动系统与高可靠基础件的设计与制造;5.3 机械系统与装备的动力学设计、性能评价与预测;5.4 面向极端环境的机械结构与机电装备可靠性设计;5.5 复杂机械表面/界面力学和摩擦学行为调控;5.6 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5.7 机械仿生设计与生物制造;5.8 复杂构件高性能精准成形制造理论与方法;5.9 超精密、超高速、超强能场加工理论与方法;5.10 智能制造工艺、装备与系统;5.11 多维、多参数传感与测量新原理、新方法;5.12 微纳制造的原理、方法及系统;5.13 原子级制造理论与技术;5.14 人形机器人。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6.1 低碳能源系统分析、控制和优化;6.2 动力与流体机械能功转换、流动机理及控制;6.3 能量转换与利用传热传质基础;6.4 燃烧理论、污染物控制与燃烧新技术;6.5 能源动力多相流基础;6.6 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原理和方法;6.7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6.8 碳中和与储能技术。7. 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07)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7.1 电磁与等离子体等电气工程共性基础与新技术(含传感测试、多场耦合、数字孪生、新型发电、电能传输、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等);7.2 电工材料、器件与装备;7.3 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7.4 机电能量转换与电力驱动;7.5 电能变换与控制;7.6 电能存储及其应用;7.7 生物电磁技术。8. 绿色建筑与高性能土木工程 (E08)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8.1 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8.2 城乡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8.3 低碳健康建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8.4 复杂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设计与建造;8.5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8.6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和运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8.7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性能提升;8.8 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基础理论;8.9 道路与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理论与技术;8.10 土木工程多灾害效应、抗灾韧性理论与技术。9. 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E09)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9.1 变化条件下复杂水系统多目标调控;9.2 流域极端水文过程形成机制与预测;9.3 城市雨涝灾害成因及防控;9.4 农业绿色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9.5 农田水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制;9.6 流域水沙输移与平衡机制;9.7 流域水生态系统模拟与调控;9.8 新型水力机械高效安全运行;9.9 复杂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9.10 极端条件下水工岩土工程安全与风险防控;9.11 现代化农业灌排系统智能管控(重点项目群)。10. 环境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10)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0.1 低碳水处理及水质安全保障;10.2 可持续城乡水系统构建及水生态安全;10.3 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10.4 建成环境空气污染与健康风险防控;10.5 固废低碳处理处置与高效资源化;10.6 土壤与地下水绿色修复及固碳增汇;10.7 重点行业多介质减污降碳协同过程;10.8 城乡/区域代谢过程模拟与调控。11. 水下航行器 (E1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1 跨介质关键力学问题及流动控制;11.2 通信与导航;11.3 水下新型能源动力与补给;11.4 水下航行器控制与集群。12.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 (E1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2.1 综合立体交通多网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2.2 600km/h速度级高速磁浮系统车-磁-轨长期服役性能及协同优化关键技术;12.3 自动驾驶共性关键技术测评与验证/超大重载运输自动驾驶场景构建与驾驶性能加速测试技术;12.4 分布式电驱动车辆主动安全控制技术;12.5 面向复杂环境作业运输的可重构可变构特种车辆关键技术;12.6 枢纽机场飞行区交通系统协同运行关键技术;12.7 超低温能源物质水路运输/管道输送关键技术与协同;12.8 国家空域系统资源规划与协同运行关键技术;12.9 可重复使用空天往返运载系统关键技术。13. 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 (E1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3.1 新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表征的关键科学问题;13.2 原始创新的新概念、新性能材料;13.3 新型复合与杂化材料;13.4 智能化、信息化和微型化的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13.5 高端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新材料;13.6 面向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新材料;13.7 面向“双碳”目标的关键新材料。14. 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请根据相关软件应用领域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一级申请代码)针对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业软件开发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基础算法,为开发自主可控的关键工业软件提供基础支撑。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4.1 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理论、求解器与软件;14.2 跨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器与软件;14.3 数据与机理混合建模技术、求解器与软件;14.4 AI赋能的工业软件核心算法与应用软件;14.5 工业软件几何与物理内核的高效求解算法与软件;14.6 面向重大需求的工程与材料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此外,鼓励具有工程与材料领域学科背景、工业软件实际开发能力与经验的申请人围绕专业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牵头申报。对不符合《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要求,未反映出底层代码自主可控,未反映出工程与材料领域工业软件特征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不支持单纯的信息类软件项目申请。
  • 四川建立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6月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专家论证并投入建设。该实验室将为高耐震性再建工程提供关键技术,为大型生命线结构设施的抗震评价和建设提供成套技术,据悉,这是我国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目前,我国缺乏对西部山区防震抗灾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例如对地震带山区农村学校、医院、农民宿舍房屋的建设要求防震标准、一些山区道路、桥梁建设特殊性结构的要求与建设等问题,都缺乏强制性的要求与规定等,从而导致这次震情发生后,大量不合格抗震级别要求的房屋、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坍塌,造成巨大损失。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四川省科技厅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等,多个与抗震密切相关的传统学科,以及在抗震工程技术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组建了我国首个针对西南山区抗震工程技术的重点实验室,构建西南地区抗震技术研究中心,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防震抗震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的李乔院长说:“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围绕抗震工程中的土木结构展开研究。如何在重建以及以后的再建中,加固加强防震抗震的性能,抵御地震灾害的破坏,为重建与再建提供科学的技术要求与标准,是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据悉,现在已有4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了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 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入选项目实施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公布
    2023年7月31日,中国科协公布第九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拟入选项目实施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按照《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修订)》,经专家评审,拟定79个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为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共获得中国科协资助名额302个、自筹资金资助名额397个。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拟入选项目实施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排序学会编号申报单位中国科协资助名额(人)自筹资金资助名额(人)1A-01中国数学会202A-02中国物理学会203A-03中国力学学会544A-04中国光学学会105A-05中国声学学会306A-06中国化学会507A-09中国空间科学学会348A-10中国地质学会339A-11中国地理学会2210A-27中国心理学会2011A-28中国生态学学会2012A-2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413A-31中国感光学会0214A-3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31215A-35中国系统工程学会2016A-39中国运筹学会2017A-46G国际动物学会3018B-0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619B-05中国电机工程学会1620B-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3521B-08中国水利学会3022B-10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123B-12中国制冷学会2024B-14中国自动化学会41225B-16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226B-18中国图学学会2227B-19中国电子学会53028B-20中国计算机学会3229B-21中国通信学会41730B-22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231B-27中国公路学会2632B-35中国化工学会41033B-38中国煤炭学会51034B-3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3235B-40中国能源研究会2236B-43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237B-50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3238B-51中国粮油学会3239B-54中国仿真学会2040B-56中国振动工程学会2241B-60中国惯性技术学会3242B-62中国电源学会1243B-65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11044B-66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645B-68中国工程机械学会1246B-71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3247B-73T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2248B-74中国密码学会2049B-75T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250B-76T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151B-9中国内燃机学会2052C-01中国农学会5053C-02中国林学会3054C-03中国土壤学会3055C-04中国水产学会3056C-08中国植物保护学会3057C-12中国水土保持学会1058C-13中国茶叶学会2059C-14中国草学会2060C-15T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61D-02中华中医药学会3262D-04中国药学会3363D-09中国病理生理学会1164D-18中国毒理学会2165D-23T中华口腔医学会3366D-26T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1467D-27W中国睡眠研究会2168E-03中国技术经济学会2169E-04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2070E-07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3071E-10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272E-16T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1273E-26T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74E-30T中国发明协会2275E-33T中国检验检测学会2276E-34T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2077L-1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431978L-2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4311279L-6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3459合计302397
  • 甘肃建成新型建材实验室基地 配1217万设备
    从近日召开的首届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术交流会,暨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建材专委会年会上了解到,由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建设的甘肃省首个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已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   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曹万智教授介绍,西北民族大学于2010年申报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并获甘肃省科技厅批准进入建设期。目前,培育基地已形成建筑节能实验室、玻璃幕墙检测室、中空玻璃综合检测实验室、材料扫描电镜检测室、材料微观性能及放射性检测室、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实验室、材料烧结实验室、水泥物理性能实验室、建材力学性能实验室、大型结构实验大厅、空气质量检测室、材料力学及软件分析室、新型建材与成套设备开发示范园等10多个分项实验室和建材开发园区。实验室总面积已达到2900平方米,设备总值1217.11万元,获得的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对外检测服务产值已实现150多万元。   同时,培育基地已开展过多次跨省级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并完成了包括国家政策研究课题&ldquo 我国城镇住宅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及未来需求研究&rdquo 、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ldquo 两项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rdquo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ldquo 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rdquo 及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ldquo 农村及民族地区节能型秸秆砌块的研制开发&rdquo 等在内的多项国家与省级重点研究课题。   在本次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会上,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除对甘肃省首个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外,还就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冬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控与评定、组合式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体系成套技术等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 2013年通过验收的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等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国科发基〔2013〕725号   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科技厅(委),青岛市科技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按照《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基[2012]716号)的要求,2013年科技部对&ldquo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rdquo 等19个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完成情况分别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这些实验室在凝练研究方向、条件建设、队伍建设、运行管理和制度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要求,能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正常运行。科技部对验收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批准这19个实验室通过验收(名单见附件)。   希望上述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验收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加强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开放交流,继续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在成果、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请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继续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为实验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附件:2013年通过验收的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1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2 固废资源化利用与节能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委 3 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科技厅 4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江苏省科技厅 5 光纤光缆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湖北省科技厅 6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海油研究总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7 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化工研究院 青岛市科技局 8 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科技厅 9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10 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1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2 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13 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市科技局 14 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科委15 数字出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委 16 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委 17 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科技厅 18 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科技厅 19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技厅   科 技 部   2013年12月30日
  • 2024年国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申报宝典!
    在材料科学领域,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长链有机分子构成的材料。根据它们的组成,可以将高分子材料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高分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由碳、氢、氮、氧等有机元素构成的长链聚合物。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可塑性、高强度、耐热性和绝缘性等优良特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领域。无机高分子材料是由无机元素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相比,无机高分子材料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但通常缺乏可塑性。无机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催化、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新材料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吸引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和支持高分子材料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积极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国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最重要的科研资助机构之一,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泛的资金支持和研究平台。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了一大批优秀研究项目,如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联合基金项目等,涵盖了材料的合成、性能研究、应用等多个方向。这些项目在推动学科发展、培养科研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月11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2024年,工程与材料学部拟在以下14个领域中资助重点项目11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1) 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 (E01);(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2);(3) 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3);(4) 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 (E04);(5) 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 (E05);(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7) 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07);(8) 绿色建筑与高性能土木工程 (E08);(9) 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E09);(10) 环境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 (E10);(11) 水下航行器 (E11);(12)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 (E12);(13) 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 (E13);(14) 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 (E01~E13)。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纽迈用户,本文特对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 (E03)领域中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3.1-3.9),纽迈可提供的应用解决方案进行梳理归纳。针对3.1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与新原理方向,纽迈可以实现聚合物结晶度测定;针对3.2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方向,纽迈可以实现聚合物软硬段比例与分子运动性、交联度、交联密度分析;共聚物聚合度分析;针对3.3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方向,纽迈可以实现增材材料加工性能快速判断;针对3.4高分子复合材料方向,纽迈可以实现复合材料相容性分析;树脂含量测定;PS/ABS中的油和橡胶含量测定;聚酰胺共聚物中弹性体或聚乙烯含量测定;固化反应过程研究针对3.5生态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方向,纽迈可以实现PLA等聚合物结晶度测定;针对3.6智能高分子材料方向,纽迈可以实现环境响应性高分子相变过程表征;智能高分子液相分子动态表征;颗粒表面接枝率测定;活化能、相转变温度测量;针对3.7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方向,纽迈可以实现聚合物水化分析;水凝胶溶胀性分析针对3.8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纽迈可以实现水分相态分析;颗粒团聚分析;分散性评价;湿式比表面积分析;聚氨酯抛光垫硬段占比分析;针对3.9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方向,纽迈可以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含量测定纽迈提供应用解决方案(部分)如需了解完整版的纽迈材料特性分析应用解决方案,欢迎关注纽迈分析微信公众号。
  • 福建34家省重点实验室授牌,涉及海洋碳汇、生物技术、检验医学等
    近日,根据《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对34家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进行了验收。经研究决定,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等34家重点实验室(具体名单附后)通过验收,予以正式授牌运行。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1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焦念志2福建省海洋经济生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徐 鹏3福建省海岸带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大学白敏冬4福建省智慧基础设施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华侨大学许 斌5福建省大数据智能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侨大学杜吉祥6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鲍晓军7福建省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与无线传输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州大学赵铁松8福建省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州大学魏明灯9福建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郑 怡10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陈新华11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学与绿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缪 颖12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欧启水13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洪华山14福建省药物靶点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俞昌喜15福建省烧创伤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昭宏16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 江17福建省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 厦门理工学院 麦克奥迪(厦门)医疗诊断系统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王大寒18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厦门理工学院陈昌萍19福建省先进微纳光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廖廷俤20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李永贵21福建省海洋传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吴克琛22福建省复杂动态系统智能辨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 豪23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杨 军24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 锋25福建省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温庆放26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傅建炜27福建省妇儿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曹 华28福建省医疗大数据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叶 青29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陈 锋30福建省力值计量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姚进辉31福建省水动力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水利厅付开雄32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州大学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文彬33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局高建芸34福建省适配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兰小鹏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福建省海洋碳汇等34家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授牌的通知.doc
  • 独立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七雄
    当你留心看一些大学简介,如果该校有某个学科拥有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着重笔墨,大书特书。这些重点实验室往往会得到大量的政府资金扶持,在科研探索和人才发展上,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而拥有“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也往往是该校的王牌学科,成为历年该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不过,“国家重点实验室”不算最牛,更厉害的还数国家实验室。它是目前我国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最顶级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最强的科研力量。每个国家实验室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数亿建立,这种最高规格的实验室,目前国内仅仅建有19个。要是独立承建国家实验室的高校就更是屈指可数了,目前只有7所大学独立拥有国家实验室,称这些学校为“校中龙凤”也不为过。如果能有机会进入国家实验室,也就意味着你走在了国际科研的最前端,如果你醉心于科研,愿与最前沿的科学探讨牵手,那这七所高校,你一定不该错过。   同步幅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中国科技大学   提起中国科技大学,相信在每位学子的心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无论现在网上炒得火热的“国内大学排行榜”把中国科技大学排到多少位,在人们心中,这所院校都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这是一所年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国着名高等学府,“创新”是它的灵魂,“勤奋”是它的本质。这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全国第一个尝试“前期不分专业、后期自由选择”的教育模式。而提到国家实验室,更是中科大人的骄傲。作为唯一一所独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中科大,凭借这双剑合璧,即便是地处在内地都不能算是最发达地区的合肥,仍然挡不住万千学子的热情。   其中,中科大的同步幅射国家实验室是国内第一所国家实验室,这里建有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的成果可以应用在环境保护、计量科学、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众多领域。同步辐射对大家来说可能有一点陌生,它是一种强度大、亮度高、频谱连续、方向性及偏振性好、有脉冲时间结构和洁净真空环境的优异的新型光源,主要还是归到核工程方面的科研领域。而中科大的另一个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则是纳米材料与纳米化学、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和量子信息等交叉领域的科研成果。   这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最直接的指明了中国科技大学在理工科方面的强势。特别是跟国家实验室有关联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学、数学、量子物理、计算科学及核工程等学科专业,在这几个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一直是走在国内最前端,也正是因为数十年来学科优势的累积,才能让中科大令人艳慕的拥有了两个国家实验室。   中科大素以“治学”而闻名,这里的学生是国内高校中,出国深造比例最高的院校之一,特别是以上推荐给大家的几个基础学科,如果你能有机会在国家实验室中锻炼的话,相信四年后的你,就有很会拿到不少国外名校的入学申请。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清华大学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历经了百年风霜的清华大学在全国学子心中依旧有着殿堂般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徜徉在水木清华,是多少人萦绕在心中的梦想。状元荟萃,精英聚集,这些溢美之语,用在清华大学身上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大家来说,能上清华,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这里没有所谓的强势专业或薄弱学科,几乎每一门都是精品,都站在前沿。   清华大学的简介在此就不多费笔墨,不过对于这里建有的国家实验室,可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清华大学建有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这个国家实验室是第一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研究方向覆盖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信息的获取与采集、信息的通信与网络、信息的处理与计算、信息技术基础器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以先进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探索等诸多方面。   国家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依托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的学科优势,而与此相关的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类专业也都是清华大学的王牌专业,代表了国内最高的研究水准,也是有余力、有兴趣的同学要追逐的焦点所在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调整中,清华大学调出了相当多的专家和专业。幸运的是,当家专业土木工程还是保留下来了,除此之外,建筑类专业同样是他的优势专业。关于建筑的就业方向大家应该清楚,并不都是简单的去建筑工地工作,像清华这类大学培养出来的这方面的学子,进机关搞大的城市规划,在学校开展教学,在大的科研部门做学术研究,出国深造都是常规的就业渠道。电子信息、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等都是清华的优势学科。说到这里还是要多说两句。虽然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三本甚至专科学校也都开设如软件工程这样应用类的专业,但是他们与清华这一类以软件工程为优势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内容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今后发展与就业方向是有根本性区别的,所以一定要清楚每个专业大名称是相同的,但是深入了解其中有多少的不同。当然,想进入这些王牌专业,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和艰辛。追求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而充满汗水的,坚持梦想就是最重要的。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上海交通大学   一位在上海交大学习船舶专业、毕业已经好几年的朋友告诉笔者:船舶是上海交大最好的专业之一,上海造船厂的主要工程师都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上海交大的船舶类专业在国内绝对是独具鳌头的。雄厚的学科底蕴和广阔的人才分布也许就是上海交大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理由所在。   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是依靠本校的船舶海洋工程学科为基础,与机械、电信、材料和生命等强势学科交叉融合而成,而能设立这个国家实验室,主要还是依托了该校原有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平台搭建而成。目前这个国家实验室已率先建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并不可替代性的实验装置,如我国首座海洋工程水池、国内第一座双轨道船模拖曳船池、国内第一座工程实用空泡水筒和我国首座装备与功能已居世界前二位的海洋深水试验池等。对船舶专业感兴趣的同学,上海交大能让你不出国门,就能与该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除了船舶类专业,上海交通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样“风起云涌”。计算机是上海交大第一大系,与微软中国合作最紧密 机械系培养出不少名人,如香港大福证券上海首席分析师 新合并的二医大以前是排在上海第五的学校……上海交大的很多学生在微软、IBM、甲骨文等公司工作,现在也跳出来自己搞创业。提起上海交大,很多当地人都会用严谨、踏实来形容,还有人说上海交大的学生比较“傻”,其实他们很乐意人家这么说,毕竟在日益浮躁的今天,交大的思源湖边还有一片宁静的天空。在中国“四大交大”之中,上海交大是最善于培养管理人才的,在上海汇丰银行的高层之中,上海交大毕业生占了半壁江山 在上海的跨国机构的一把手,技术类行业交大人数最多。   依靠强大的工科背景实力,上海交通大学则在管理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上海交大在制造业相关领域和IT类专业的实力名列全国前茅,而上海恰恰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所以上海交大的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有许多机会可以和大众、西门子、松下、索尼等大公司接触。   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   承建院校:南京大学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至今还存留着“王者风范”。虽然在中国的古代近代史都扮演着重大的角色,但南京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温厚平和的,连这里高校的代表——南京大学也是如此,没有北京大学的霸气,却处处流露出深厚的文化气息。细数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可以直追到那个秦淮河边的杨柳青青,佳人才子有暗香来嗅的年代。   南京大学曾数次头顶国立的光环,又曾是地处国民政府的首都,可谓是出身不凡。如果我们排除其他的因素,客观地再考虑下在1943至1944年间曾由蒋介石先生亲任过校长的这一历史,对这所金陵城下的第一学府,是不是应该另加青眼呢。且其前身即以“科学名世”,而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成为南大着名传统。   温和不代表没有实力,南京大学拥有国内一流的物理学、天文学等专业,拥有即使放到国际上去比较也毫不逊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南大物理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人们认为是国内惟一能与北大相媲美的物理系。其中凝聚态物理专业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此外它的声学专业也是全国高校中最强的。由于比邻紫金山天文台,南大的天体物理专业在国内更是一枝独秀。我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南大诞生、组建和拓展。南大天文系设有天文学本科专业,是国家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由于它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做出的特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正是因为在理工科方面有这么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拥有一个国家实验室对南京大学来说可谓实至名归。以国际前沿微结构科学研究为核心,以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建成国际一流、人才汇聚、管理创新、流动开放的国家级微结构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这个国家实验室的建立,直接印证了南京大学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电子科学等专业上的优势。当然,管理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等文史、管理类专业也不错。在南京大学,挑选专业也成了一个“甜蜜的负担”。   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西南交通大学   提到交通类院校,似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名气更为响亮一些,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的西南交通大学却显得有些沉默。不过西南交通大学可不是泛泛之辈,竺可桢、茅以升等我们熟知的人物都出自该校。除了位列“985优势学科平台高校”和“211工程高校”之列,它还是国家“111计划”①成员高校之一 这所创立与山海关的交通类院校,几经迁徙,最终落户天府成都。   作为交通大学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唯独西南交通大学建有全国轨道交通(铁路、轻轨、地铁等)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产业包含交通车辆设计及制造、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供电系统设计及制造、道路和车站工程设计、检测、管理等方面。“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是层次最高的国家级实验室,这也有力的验证了西南交大是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尖端研发单位。因此,在轨道交通等相关学科方面,西南交大绝对稳坐国内第一把交椅。   除此之外,这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还拥有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地质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以土木起家,也是我国近代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如果说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方向是以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见长,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则是在桥梁建设和铁道工程上独树一帜。与之类似的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都与交通方向有所关联,独辟蹊径的风格让该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独具自己的魅力,同样是每年的抢手货,像铁路、公路、房建、城建、市政、机场、水利、港口工程等部门的勘察设计院、工程集团公司、管理局等都是不错的去处。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连中文、法语、行政这类文科专业的学生都被铁路局、工程局等单位所青睐。   备注①: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抓住我国政治和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又是一段青春伴着梦想飞,志在四海处处家的浪漫人生,时代催生出的一所大学,新中国建立的志向高远的一所大学。如今航天航空早已不再是神秘的话题,年轻的我们飞翔在天空的梦想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及。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一年都牢牢吸引着对蓝天渴望的学子的关注。以航天航空专业见长的该校能拥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航空科学技术、竞争前高技术的创新基地,以重大航空科学基础问题为研究主线,根据国际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并积极发展我国自主的航空科研行业。可以说,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肩负着我国领空未来安全和技术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国防、科技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由“空气动力学”“飞行器综合设计”“航空动力”“航空材料与结构”“空天电子与信息”“航空数字化制造”和“网络化协同空管”等7个科学研究部组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北航在飞行器设计及航空飞行等学科方面的雄厚实力,因此想选报这一类的专业,北航算是殿堂级的院校了。除此之外,空气动力、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是航天航空的理论基础 相关的基础专业还必然有导航、材料学(航天与航空的材料学)。因为这些历来就是北航的传统优势专业。   除了航空类专业很强势,以工科为龙头学科的北航在计算机科学及软件开发方面同样有着很强的实力。另外,北航的管理科学与工程虽然也必然是与他的专业相关联的管理与工程,但是我们要知道航空部在没有把自己的学校交给地方时,他们曾经有一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其管理学科的专业水平是很高的,至今这所二本大学的会计专业是业内公认的强势专业,他们毕业生在现在国内航空领域里做高管的可是比比皆是的。因此北航的这一专业成为优势专业也算是行内的传统特点吧。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   承建高校——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学一直在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先因为某些误解,农学类院校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然而最近几年,随着科技兴农热潮的兴起及农学类专业就业的走高,同学们对于农业类院校逐渐热捧起来。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国内最好的带“农”的大学自然吸引了最多的目光。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中国农大,可以说是我国农学院校的发源地了。由这所高校来承建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正如实验室名称反映出来的,主要是为国内重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储备,以实验科研为模板,逐步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成现代农业成果的场所。可以说,是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农大在农学“老大”的位置。就拿国际ESI学科评价指标来说吧,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态与环境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而这些学科涉及的相关专业,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另外,在国内的评核中,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其数量在全国排第三,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指标。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物价节节攀升的今天,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似乎收益并不明显,而我国的现代农业化进度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曾经是我们大有作为的行业,至今我们在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不可能忽视农业的命脉作用,对农业感兴趣的同学,相信农大就是你的首选了。   编者寄语: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有机会进入这些拥有国家实验室的高校自然会让你的求学、就业之路畅通得多、豁亮很多。不过以上这些院校均是各个领域的领航者,每年也是高考中的“热中之热”,获得成功虽有艰辛,但也应努力争取之。与此同时,也要善意地奉劝大家,虽然这些涉及国家实验室的专业很好,但一切还是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不然空抱个“金碗”却无缘享用美食,那可是得不偿失啊。
  • 低场核磁与磁共振成像技术撞上科研灵感,专家这样讲成果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对样品无损伤、无需预处理、实时获得数据等特点,同时还能够反映样品中水分子的存在形式及分布状态,目前,该项技术在多种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此项技术在医学领域对于人类有着长远的帮助。在第六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2022)中的低场核磁(LFNMR)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仪器信息网共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为大家深度解析低场核磁(LFNMR)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胡一南《基于光泵式原子磁力计的非接触检测方法》 (点击报名)胡一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高级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基于高灵敏原子磁力计的非接触检测方法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任工程师期间,参加了搭建SQUID脑磁系统,对脑磁图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有了深入了解。并发现原子磁力计在脑磁图仪上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带领团队从事基于原子磁力计的可穿戴脑磁图系统研究,研发面向脑磁图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原子磁力计,承担并完成了基于主动磁补偿线圈的稳场等科研项目。如何快速地高精度地对锂电池的电量(SoC)和健康状况(SoH)进行检测是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以及循环使用的瓶颈问题,胡一南工程师提出基于使用原子磁力计测量电池磁化率的检测方案,通过突破背景磁场以及环境磁场强度对原子磁力计的灵敏度限制实现了毫秒级的电池非接触检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 文祎《如果核磁有了光》 (点击报名)文祎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药物化学专业结构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主要工作是以异核多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以及基于弛豫的蛋白质动力学分析。2017年加入牛津仪器任磁共振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低场台式核磁的应用开发以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本次文祎科学家的报告题目为《如果核磁有了光》,具体将聚焦台式核磁。牛津仪器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X-Pulse,具备宽带多核、流动化学、自动进样、变温和数据库等功能特性,在现场即可完成研发、质控和教学中多样的核磁分析任务。本次研讨会文祎科学家将分享台式核磁与光相结合,在实验室中实现光催化过程的原位分子水平监测技术。西湖大学副教授 孙磊《基于金属有机框架中电子自旋的锂离子量子传感》 (点击报名)孙磊,2021年10月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组建分子量子器件和量子信息实验室。孙磊实验室致力于设计分子材料以研究量子现象,并通过器件实现分子级别的量子操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向展开:(1)制备单分子自旋电子学和量子信息处理器件;(2)开发基于分子电子自旋量子比特的量子传感器,探索其在能源和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3)制备单层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异质结,探索量子输运现象。孙磊实验室设计合成了含有稳定自由基的金属有机框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实现了室温下、溶液相中的锂离子鉴定和定量检测,并验证了多种离子并行传感的可行性。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 杜婧雯《Spinsolve台式核磁用于在线反应监测》 (点击报名)杜婧雯,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专业,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目前在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主要致力于向不同行业的核磁用户推广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和MestreNova软件产品的多种应用,同时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化学反应的实时监测便于化学家们及时了解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和反应进程,本次杜婧雯工程师将结合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技术及应用优势,介绍Spinsolve台式核磁针对于在线反应监测的应用,包括硬件装置和软件系统,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导出。清华大学博士后 李文郁《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理论模型及应用》 (点击报名)李文郁,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研究领域:水泥基材料,水泥水化机理,低场核磁,固体核磁,核磁方法。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水为探针来表征水泥基材料。相比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压汞、氮吸附等传统测孔方法,低场核磁具有快速、原位、无损、预处理要求低等特殊优势。除广泛认可的孔结构表征外,低场核磁还具有物相定量和水分动力学研究的能力。李文郁博士后将各应用中所用到的理论模型归纳为四种,重点指出了各理论模型中的本征限制条件,为目前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分别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此外,以多项水泥水化研究为例,通过低场核磁及其与X射线衍射、热重、量热仪等技术的结合,展示了低场核磁用于缓凝机理研究的可行性。山东职业学院教授 赵晓丽《植物特有插入序列诱导膜融合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 (点击报名)赵晓丽,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蛋白结构,并联合其他技术对膜融合蛋白诱导膜融合的机理进行研究。本次赵晓丽教授将就《植物特有插入序列诱导膜融合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进行报告。会议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2/
  • 同济大学-上海城建沥青混合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4月29日下午,同济大学和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共建的&ldquo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rdquo 和&ldquo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rdquo 在同济大学召开2014年度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校党委副书记方守恩,上海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叶国强等专家委员,同济大学教务处、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及上海城建集团组织人事部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     会上,实践教育中心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各项建设内容的进展、成果和近期安排。与会专家围绕联合课程建设、多元专业实习、联合毕业设计、联合实验室、创新能力训练工场、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充分肯定了中心自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效,并对中心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叶国强认为中心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同济大学和全国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辐射。方守恩在总结中强调,强化中心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深化创新训练与企业生产的结合,通过中心建设形成稳定的卓越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是中心建设的一贯目标与重点。   随后,&ldquo 同济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沥青混合料联合实验室&rdquo 揭牌成立,为后续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训练,提供了有力条件。
  • 利用固废制备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计划论证
    2010年6月8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综合利用固废制备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依托单位的领导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综合利用固废制备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的同志们就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重点、人才培养和实验室运行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经过质疑、讨论,形成了论证意见,一致同意通过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同时,专家组还对实验室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通过论证,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目标、建设措施以及建设经费的落实渠道,为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 41家!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名单公布
    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加强省内基础科学研究,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于2021年5月启动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申报工作。申报条件包括,近三年内主持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10项以上;科研集中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依托单位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在申报前三年连续投入建设与运行经费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等等。根据《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经费,主要由依托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承担。依托单位每年应提供50万元以上运行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实验室的开放运行、队伍建设与科研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专款专用。2022年3月,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1年度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拟认定建设名单。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无机氧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等41家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拟认定建设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负责人1福建省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罗正钱2福建省滨海土木工程数字仿真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东东3福建省乳腺癌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张国君4福建省移动机械绿色智能驱动与传动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林添良5福建省城乡建筑遗产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6福建省氢能关键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温珍海7福建省大气臭氧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8福建省水循环与生态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李亚松9福建省海洋物理与地质过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 坚10福建省海岛资源生态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海峰11福建省太赫兹功能器件与智能传感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钟舜聪12福建省新能源金属绿色提取与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衷水平13福建省国土空间分析与模拟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罗 涛14福建省先进无机氧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郑寿添15福建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研究院黄 维16福建省肿瘤智能影像与精准放疗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徐本华17福建省肺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奕明18福建省糖脂与骨矿盐代谢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严孙杰19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葛继荣20福建省认知功能康复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薛偕华21福建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倪立坚22福建省畜禽病原感染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陈吉龙23福建省农业信息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叶大鹏24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谷 宇25福建省绿色智能清洗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陈水宣26福建省智能加工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童 昕27福建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永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陈建明28福建省金融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莆田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陈智雄29福建省毒物与药物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宁德师范学院(医学院)艾克拜尔热合曼30福建省茶产业大数据应用与智能化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杨 昇31福建省轻纺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卓东贤32福建省空间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黄风华33福建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张玉树34福建省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黄勤楼35福建省肿瘤早筛早诊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刘景丰36福建省疑难重症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郑晓春37福建省特种智能装备安全与测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曾钦达38福建省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与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王占祥39福建省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儿童医院庄德义40福建省智能运维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李瑞峰41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韦新宇
  • 中国材料研讨会暨科学仪器展览会即将召开
    2009中国材料研讨会暨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展览会将于2009年10月15-17日隆重登陆苏州新国际博览中心,再次为材料及科学仪器行业奉上一场激动人心的饕餮盛宴。   中国材料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担任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屠海令、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罗宏杰博士担任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秘书长韩雅芳教授组织。   将有数十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家就材料LCA与节能减排技术、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先进碳材料、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绿色电子材料、热电材料及应用、先进电池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镁冶金和镁合金材料、环境友好陶瓷材料、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及其应用、纳米金属材料与塑性变形、铝、钛合金及其材料制备与构件成形等十几个议题作大会报告及主题发言,将使此次大会受到全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另外还会有20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业内人士参加研讨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教授、博士,他们会在会上提交论文,学习并研讨材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同期举办的展会,预计会有自来国内外100多家展商参与,其中国际展商代表有英国顾特服剑桥、日本HORIBA、瑞士华嘉、美国麦克、德国新帕泰克、美国CETR、日本A&D、美国INSTRON、威讯科技、奥林巴斯等 国内展商代表有天津中环、丹东新东方、宜兴前锦、合肥科晶、丹东百特、珠海欧美克、济南微纳、上海纽迈、上海实研、北京东方德菲、北京纳克等 另外,苏州本地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代表有昆山富泽、勤运国际、苏州海兹思等。如此令人振奋的数据,反应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   此次,中国材料年会和国际科学仪器展会同期举办,一定会给展商和观众带来更多的附加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 天津大学牵头建设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b43fd2d-1e29-415a-897c-2f97db925cbf.jpg" title=" 1.jpg" /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该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该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总投资预计超过15亿元人民币,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建设可望对我国工程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为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超长隧道、海底管线、海上风电、海上平台、大型核电等重大工程越来越多。这些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对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提出了迫切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研究员指出,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搞清工程结构的抗震薄弱环节,提升其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是最根本措施。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f9c1fea7-d5a8-4482-bf5e-f93e36ef6799.jpg"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跨桥梁水下振动台台阵波流耦合试验现场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地震模拟振动台是开展抗震模拟研究的有效试验平台。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地震模拟振动台由于规模较小或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其它多种灾害荷载的作用),已经不能满足一旦地震时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服役的需要。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建设尺寸和载重量更大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水下波流耦合作用的振动台台阵试验装置。该设施建成后,可大幅提升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该装置将建设在崭新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该系统的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交叉,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防灾安全等多个学科领域。天津大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丰富的科研设施建设管理经验,可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2974ac49-8534-4365-b78b-33cbd7da5860.jpg" title="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型水坝-库水-岩体大型振动台试验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科学装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创新潜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继贵州天眼(FAST)、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建成后将对全世界开放,实行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可以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来这里共同工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p p br/ /p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确定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按照2009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评审的要求,有关专家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的土建类、环境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能源动力类、资源勘探类、交通运输类、航空航天类、水产类、农林工程类、临床技能类、中医类、公共卫生类、法学类、传媒类、艺术类、考古类、文科综合类、其他类等18个学科类别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评审。经过网上初评、终审评议和网上公示等程序,经研究,现批准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142个实验教学中心为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通知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培训、交流和合作方式,增强示范辐射能力,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附件: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   土建类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武汉大学测绘实验教学中心   环境类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兰州大学环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轻工纺织食品类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实验教学中心   江南大学食品发酵实验教学中心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实验中心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能源动力类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   资源勘探类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交通运输类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东南大学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航空航天类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实验教学中心   水产类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   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林工程类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河北农业大学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技能类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海南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通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山西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实验教学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中医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   青海大学藏医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综合教学实验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心   公共卫生类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   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法学类   四川警察学院警务实验教学中心   西南政法大学证据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湘潭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传媒类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深圳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   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艺术类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实验教学中心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实验教学中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实验中心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太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表演实验教学中心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影视动画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造型实验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美术实验教学中心   考古类   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山东大学考古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文科综合类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河北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   黑龙江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辽宁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该校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并入其中,不再单独建设)   青岛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工商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其它类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邮电大学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实验中心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实验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8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 将优化仪器配置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决定批准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80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据悉,此次批准的8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根据教育部开展2014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军队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了形式审核、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   通知指出,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先进实验教学理念和文化,构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和标准,开发和运用先进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知要求,地方和军队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所属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建设力度,健全配套政策,落实支持措施,积极组织所属高校与其他高校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的优秀经验,共同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教育部将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成果和经费支持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2014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序号 学校名称 中心名称 1 北京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 北京印刷学院 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3 北京农学院 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 4 首都医科大学 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 天津科技大学 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 天津工业大学 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 8 天津医科大学 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9 石家庄经济学院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10 河北金融学院 金融实验教学中心 11 中北大学 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12 内蒙古大学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13 内蒙古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1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过程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15 大连医科大学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16东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17 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18 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19 哈尔滨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 20 哈尔滨医科大学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21 上海海事大学 现代港口物流实验教学中心 22 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3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24 常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5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6 徐州医学院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27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中心 28 江苏师范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9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30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31 浙江农林大学 林学类实验教学中心 32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实训中心 33 浙江工商大学 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34 安徽大学 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35 安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36 安徽建筑大学 楼宇控制与节能优化实验教学中心 37 福州大学 装备设计制造实验教学中心 38 集美大学 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39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40 厦门理工学院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1 华东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2 江西师范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43 青岛理工大学 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4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45 山东协和学院 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46 郑州大学 物理实验中心 47 河南理工大学 煤田地质与勘探实验教学中心 48 河南农业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49 河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50 武汉科技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51 武汉工程大学 &ldquo 大化工&rdquo 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 52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53 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实验中心 54 湖南城市学院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55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56 广东药学院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57 华南师范大学 运动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58 深圳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5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 60 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62 广西师范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63 重庆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64 重庆科技学院 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5 重庆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6 成都理工大学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6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68 贵州师范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69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70 西北大学 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71 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 7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73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4 新疆医科大学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教学中心 75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 76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军事测绘实验教学中心 77 解放军理工大学 军用机械装备实验教学中心 78 第二军医大学 航海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79 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80 空军工程大学 飞机与发动机维修保障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论证
    3月16日,由成都理工大学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环保部专家组论证。此次专家组由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庆研究员,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吴艳宏研究员,环保部土壤司土壤环境管理处调研员李义,四川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姚东升,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钱俊研究员,四川大学蒋文举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丹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邓仕槐教授组成。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林玉锁研究员任组长。  论证会前,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了成都理工大学水土污染协同控制实验中心、环境地球化学实验中心、环境功能材料实验中心。   实地考察1   实地考察2  论证会上,校长倪师军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情况。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论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机会,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促进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和四川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证会现场1     论证会现场2  在听取拟建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的汇报后,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表示,该实验室定位准确,符合环境保护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和建设目标明确。最后,专家组达成一致意见,“该实验室建设计划合理、可行,一致同意通过可行性论证”。     许强教授汇报实验室建设计划  据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我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揭示其污染成因、环境风险及保护与修复机理,构建土壤和地下水保护和修复技术体系和管理技术体系,为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环保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禹军,四川省环保厅科技标准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谭驰,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助理谷建国以及校办、科技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装备处、地球科学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参加了论证会。
  •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0年6月28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广州对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叶玉江副司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郭哲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司、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出席了会议。   验收专家组由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领域知名专家组成,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楼梦麟教授担任组长。专家组听取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硕贤院士和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建设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的同志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组认为,以何镜堂院士、吴硕贤院士为首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验室自身优势和地域特点,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和我国建筑科学发展现状,在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等方面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开放交流、运行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一致同意该实验室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还就实验室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与重点等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   验收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实验室建设的总结,也是实验室进入正式运行轨道的开始,得到了各部门和实验室的高度重视。
  • 5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名单公布
    为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教育部科技司决定今年对中央直属高校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参评实验室清单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   2.以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的评价为重点,突出实验室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及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和团队、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成绩,同时注重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   3.以实验室近五年的成果产出为评估依据,突出实际成效和未来发展趋势。纳入统计的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等)验收通过后必须署名实验室,建设期间的成果可按固定人员进行统计,且成果需与实验室方向相吻合。   4.强调依托单位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实质性支持(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等),突出实验室人才、项目、基地的紧密结合。   二、评估程序   评估工作分现场评估和综合评估两个阶段,计划于9月进行现场评估,10月中旬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时间和分组安排另行通知。   1.现场评估   包括如下内容:(1)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50分钟) (2)听取实验室代表性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不多于5项,总时间50分钟 (3)实验室现场考察(包括人文学术环境、重大成果演示、实验室人员座谈、实验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等) (4)专家组评议,形成评估意见并向学校和实验室反馈。   2.综合评估   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各组现场评估排序前30%和后20%的实验室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中会议答辩和评议。   在现场评估意见和综合评估意见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确定本年度“优秀”、“良好”以及“较差”实验室名单。对“优秀”实验室,教育部将予以一定的支持。“较差”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评估要求   1.评估工作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托高校和实验室要高度重视实验室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本着严谨、求实的原则,为实验室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学校要认真组织撰写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报告要突出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突出实验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与合作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汇报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成绩和经验。   3.要充分做好实验室工作报告、代表性学术报告的汇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实验室人员尤其是骨干研究人员要全力配合实验室主任做好评估工作。现场评估时专家组对实验室主任报告的质询原则上由实验室主任解答。   4.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规定,所有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两年以上的实验室(验收时间为2010年6月底前)原则上必须参加此次评估。通过验收但开放运行未满两年的实验室可自愿向教育部科技司提交评估申请,并按照本通知要求报送评估申请书。若对参评实验室有异议或者申请参加评估的实验室,请于2012年5月31日前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说明或申请,逾期未提出的不予受理,须严格按照本通知执行。   四、实验室评估申请书编制   实验室评估申请书各项指标只统计评估期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底)的成绩和数据。   请有关高校认真组织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格式及说明详见www.dost.moe.edu.cn“下载中心”栏),并于2012年8月31日前将纸质材料和电子版光盘(各一式1份)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Email:kjs413 @126.com   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参加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实验室名单 工程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1 水沙科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2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北京科技大学 3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长安大学 4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长安大学 5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重庆大学 6 精密与特种加工 大连理工大学 7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东北大学 8 生态纺织 东华大学、江南大学 9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东南大学 10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东南大学 11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13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华北电力大学 14 承压系统与安全 华东理工大学 15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 16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17 工程仿生 吉林大学 18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 清华大学 19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清华大学 20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 清华大学 21 先进成形制造 清华大学 22 动力机械与工程 上海交通大学 23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24 皮革化学与工程 四川大学 25 智能电网 天津大学 26 道路与交通工程 同济大学 27 岩土及地下工程 同济大学 28 高速船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29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0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31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32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西南交通大学 33 轨道交通安全 中南大学 材料领域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1 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北京大学 2 环境断裂 北京科技大学 3 三束材料改性 大连理工大学 4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 东北大学 5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 6 纺织面料技术 东华大学 7 微纳光子结构 复旦大学 8 光子/声子晶体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9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 11 汽车材料 吉林大学 12 磁学与磁性材料 兰州大学 13 先进材料 清华大学 14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清华大学 15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 山东大学 16 薄膜与微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7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天津大学 18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 同济大学 19 电子陶瓷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20 材料先进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 21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南大学 22 生物冶金 中南大学 23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中山大学
  • 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候选名单公示
    2012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从10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理事会终评的候选人26位。根据《光华工程科技奖管理细则》的规定,现予公布。投诉受理截止日期2012年3月21日。 工程奖(13名) 姓 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初评学部 张卫华 50 机车车辆动力学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运载工程 学部 马佳光 70 光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赵葆常 72 光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李东英 91 冶金技术 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林 民 53 催化化学与化工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胡见义 77 石油地质与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王运敏 56 非能源矿产开发(金属采矿工程)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葛修润 77 岩石力学、岩土与水利水电工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聂建国 53 结构工程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刘鸿亮 79 环境工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许健民 67 卫星气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宋湛谦 69 林产化学加工、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农业学部 曹雪涛 47 医学免疫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医药卫生学部 青年奖(13名) 姓名 年龄 专业与专长 工作单位 初评学部 李志辉 43 跨流域空气动力学计算与应用研究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夏长亮 43 电机与电器 天津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陈山枝 42 通信与信息系统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吕金虎 37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张福明 44 冶金与材料工程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张立群 42 高分子材料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汤广福 44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张 农 43 采矿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杨庆山 43 结构工程、风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江正强 40 食品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吴明红 43 核技术环保应用 上海大学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张友军 43 植物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农业学部 黄璐琦 43 中药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医药卫生学部   以上候选人年龄以提名时为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