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仪器信息网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专题为您整合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话题讨论。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相关的资讯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三十站: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是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1994年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在药物毒物分析、新药研发、蛋白质组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细胞分析、环境和食品分析等领域拥有雄厚实力,是我国在上述领域科学研究、新药研发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托基地。与此同时,中心也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全军环境保护研究监测中心和北京市生物医药分析测试中心。   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可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和检测报告。中心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展生物医学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可承担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核酸、蛋白质分析,有机药物,有机毒物分析,基因工程重组药物分析,微生物分析,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分析,免疫分析,生物自由基分析,细胞分析,微区元素分析,放射计量分析等科研任务。2004年,国家科技部和北京科委决定在中心共建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质谱开放技术平台”,为我国在上述领域的科学研究、新药产品开发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2009年,中心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新药报批服务、科研技术平台、测试服务以及专项服务。     资质证书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要由以下技术服务平台组成:代谢组学技术平台、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环境和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微量元素分析技术平台、药物与毒物分析技术平台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分析技术平台。   中心分为7大专业实验室:质谱实验室、核磁共振实验室、电镜实验室、色谱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光谱和元素分析实验室,这些专业实验室拥有大量高尖端分析仪器支撑科研工作的进行:   质谱实验室主要核心仪器为9.4T超高性能混合型四极杆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Q-FT-ICR-MS) ,配套仪器有:高性能多肽测序质谱、高通量飞行时间质谱、磁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电喷雾串联质谱、离子阱质谱、高分辨气质联用以及无机质谱等,已建立完善的一、二、三代生物质谱系统。     Bruker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立叶质谱(Q-FT-MS):9.4T Apex Qe 仪器说明:全球最新版双离子源(DualSource),分辨率超过140万,准确度优于1.0ppm,主要进行小分子物质结构快速解析、蛋白质与核酸序列测定及翻译后修饰分析以及疾病多肽组学研究。   Waters Micromass 高解析离子淌度质谱Synapt HDMS 仪器说明:该仪器为亚洲第一台引进的,主要进行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复合物研究以及复杂体系离子淌度分离分析。     Bruker 高速高灵敏多功能串联飞行时间质谱 Ultraflex III TOF/TOF 仪器说明:该仪器为全球第一台,主要进行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质谱成像、物药报批、修饰分析以及寡核苷酸分析。   电镜实验室配备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等,为研究组织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测试手段和技术方法。 Bio-Rad Radiance210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仪器说明:可对细胞内各种荧光标记物及其组分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细胞、细胞器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定量分析。  Hitachi H7650投射电子显微镜 仪器说明:主要对组织、细胞等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形态结构观察和组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Varian 600MHz NMR核磁共振 仪器说明:主要进行核磁共振方法学、天然及合成小分子结构、毒物分析、活体核磁共振、代谢组学以及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等领域的研究。 国家医学生物分析中心充分发挥人才、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证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数据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攻关和国际合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成为集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中心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应急分析基地,多次出色完成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样品分析。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承担的课题: 课题来源 项目名称 “863”项目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在肿瘤泛素通路研究中应用 “973”项目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定位图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973”项目 定位整合、原位修复技术及机理的研究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人胎肝蛋白质组学及重要细胞调控因子的发掘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蛋白质定位技术平台建立及应用 北京市肝脏及重大肝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科技计划项目 肝再生中系列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阻断泛素通路中Bcl-2蛋白形成复合体的生物质谱分析 “863”项目 蛋白质组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其在肿瘤细胞泛素通路与凋亡调控研究中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阻断泛素通路对正常和肿瘤细胞影响的巨大差异机制研究 “863”项目 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高通量鉴定 国家科技部 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复合体的鉴定 “863”计划青年基金 基于Bcl-2蛋白结构的创新药物发现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微丝相关新蛋白Lca295的空间结构及其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寡糖溶液构象的核磁共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分子成像技术——质谱扫描成像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部 一维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结合生物质谱直接鉴定混合蛋白质的方法初探 国家科技部 质谱(MALDI-TOF-MS)扫描成像技术初探 国家科技部 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分析肿瘤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性抗原   附录: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http://www.ncba.cn/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组学网   http://www.proteomics.com.cn/
  • 十五周年庆典:采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杨松成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19日,科学仪器行业门户仪器信息网在京隆重举办了&ldquo 感恩十五载,点亮新未来-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年庆典暨北京信立方成功登陆新三板庆祝活动&rdquo 。来自业界各位领导、专家、用户、仪器厂商及仪器信息网全体员工等300余人欢聚一堂,庆贺仪器信息网十五周岁生日的同时,共叙未来,共望发展。   活动期间,部分企业负责人、业内资深专家和热心网友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采访,畅谈了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仪器行业年轻人的期望。   来自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杨松成对国内质谱行业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最近几年国家政策已经从原来的不重视趋于重视,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对在行业奋斗的年轻人,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在努力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动科学的发展,做出有中国rese的质谱仪器。
  • 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康定情歌
    2013年1月10日,仪器信息网在北京举办了“‘仪器’同行,共创未来’-2013科学仪器行业新年联欢晚会”,200位行业专家、热心用户,与100位厂商朋友共聚一堂,喜迎新春。在联欢会上,业内同仁们同台献艺,其乐融融。 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经典名曲:《康定情歌》。
  • 开创生命科学的新时代--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魏开华博士
    随着被称为生物学史上划时代工程的人类基因图谱测序工作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更为艰难和复杂的“后基因时代”。大规模的结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药物基因组的研究计划已经成为新的热点,而质谱分析法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近日,本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专门走访了国内最早应用该方法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魏开华博士(以下简称:魏)。  Instrument:魏博士,您好!目前,人类已经进入“后基因”时代, 蛋白质组学是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新事物”,那么究竟什么是蛋白质组学,能否请您简单地为其下个定义呢?  魏:好的。“蛋白质组”一词是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于199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基因组编码的各种蛋白质成分。虽然给蛋白质组学下的定义因人而异,但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了解某种特定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制造的蛋白质种类;明确各种蛋白质分子是如何形成类似于电路的网络的;描绘蛋白质的精确三维结构,揭示它们结构上的关键部位---与药物结合并且决定其活性的部位。  Instrument:那么,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蛋白质组学呢?  魏:众所周知,所有生命现象(包括遗传、健康、疾病等)的执行体都是蛋白质。过去在基因、核酸水平分析生命现象,认为核酸水平的变化能代表蛋白质的变化,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基因对应一个蛋白序列,但实际上蛋白质的变化远比核酸的变化要复杂得多。虽然人类基因组包含了我们身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但那也只是制造蛋白质的原材料,而构成细胞并发挥各种功能则是由蛋白质来完成的。蛋白质也是机体各种不同类型细胞之间差异的决定因素,尽管所有的细胞都拥有同样的基因组,但在不同的细胞内会有不同的基因处在活跃状态,从而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同样,病变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功能基因及其合成蛋白质的不同来决定的。  而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发现和鉴定在疾病作用下表达异常的蛋白质的方法。这种蛋白质可以作为药物筛选的作用靶点,即通过对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蛋白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一些疾病不同时期的蛋白标志物,这样不仅可以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重要的诊断指标,还对药物的发现具有指导意义。  以癌症研究为例,挽救病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采用质谱技术的方法研究正常组织、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蛋白质的表达谱,通过差异比较,可以发现与肿瘤早期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并经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可以有效地发现肿瘤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蛋白质组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是药物开发商。目前,在世界各大生物公司和生命科学界工作的科学家们正试图列出所有的蛋白质种类,并揭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明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新药。  Instrument:相对于研究基因而言,为什么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困难得多?  魏:确实如此,这一点从2001年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的主题“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基因微不足道”就可以略见端倪。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艰苦努力已基本完成,围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热闹喧嚣使人们以为一旦知道了人类基因组中大约30亿个编码子或DNA碱基对序列,特别是搞清了各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序列,就能对蛋白质本身有深入的认识了。但实际上,蛋白质组要远比基因组复杂得多。DNA只有4种不同的化学碱基,按它们的第一个字母分别称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和T(胸腺嘧啶)。而蛋白质组则不同,是由20种被称为氨基酸的物质组成的。由哪些氨基酸组成什么种类的蛋白质是基因决定的,但即使科学家知道了某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不见得就能推断出其功能或与其它蛋白质的相互关系,同样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准确地推断出其三维结构。与基因的简单线状结构不同,蛋白质会折叠成不同的形状,有时可能跟人们想象的情况完全相反。  不仅如此,细胞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还常常通过增加糖基或/和脂质而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其方式也是很难预料的。对于一个新发现的基因,科学家无法只靠基因结构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来推测它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还必须明确其脂质和糖基的修饰情况。研究人员还要考虑到有些蛋白质是溶于水的,而有些则通常只在油性环境中才具活性,或者蛋白质的一部分结构域可能被包埋在充满脂质的细胞膜中。了解了所有这些,才可能对蛋白质的特性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蛋白质的复杂性还不止这些,尽管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基因组大约包括40000个基因,但仅仅单个细胞就能制造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蛋白质。要认识蛋白质组,科学家就必须逐一研究所有这些蛋白质的特性。人类基因组计划所获得的数据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一个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局限性,只是简单地把那些数据拿来其实意义不大。一个基因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这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就是一个分析手段的问题,特别是在生物质谱技术出现以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对蛋白质进行快速、通量地分析,用传统方法分析、鉴定未知的蛋白质,必须先分离纯化,对一个蛋白质点的分析,就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这也极大阻碍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Instrument:您刚才谈到了生物质谱技术,那么该项技术的出现,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  魏:生物质谱技术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两项成果之一,你们网站也曾经就此作过相关报道。采用生物质谱技术对蛋白质的复杂性进行分析,较之传统方法更加准确,更加灵敏,所需样品量大大减少,而且,一天就能完成上千个样本的分析,这大大缩短了科研时间,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分析、鉴定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也重新激发了传统的双向电泳技术,使之向与生物质谱技术兼容的方向发展。  另外,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这就是生物信息学。可以说搜索引擎技术和蛋白质数据库的完善与生物质谱技术的成熟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具有同等的地位。因为人们想要知道的是我们究竟测得是什么蛋白,而不是一大堆实验数据,这时就需要借助于生物信息学来完成了,也就是通过软件对数据库中蛋白质序列数据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理论肽“指纹”谱与实测的肽“指纹”谱进行逻辑比较,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比较,给出一个评判标准,从而判断蛋白质是否被鉴定。  Instrument:那么,生物质谱技术和传统意义上的质谱技术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魏:我想区别主要体现在电喷雾质谱技术(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技术(MALDI)这两项诞生于80年代末期的软电离技术。生物大分子多为极性、难挥发化合物,不易气化,用传统质谱无法测定,传统的有机质谱只适合于分析小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而随着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现已能高效地电离一些完整或片断的大分子生物化合物,从而进行质谱测定,获得整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此基础之上,又开发出了一系列鉴定蛋白质的技术,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肽“指纹”谱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酶降解过程使蛋白质分子形成不同的片段,不同蛋白形成的片段不同,因而具有一定的“指纹”性,通过“指纹”谱来鉴定蛋白,而前面所说的MALDI技术是进行肽“指纹”谱鉴定蛋白最有力的工具。可以说,这两项技术的成熟标志着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真正的开始。  Instrument:最后,能否请您谈谈国内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过程和近期的一些进展情况吗?  魏:就目前国内而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形势一片大好,欣欣向荣。尤其是过去的两年,蛋白质组学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1995年,我院的贺福初院士和一些国内生物专家最先开始关注蛋白质组学这一新兴生命科学领域,到97年,国家“863”计划里有一个蛋白质组学的重点项目,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标志着中国蛋白质组学的正式启动,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建立蛋白质组学平台的单位之一。到了2002年,蛋白质组学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尤其是以生物质谱在国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一个重要标志。另外,从国家到地方申报蛋白质组学项目的单位也大大增加,特别是2001年正式启动的“973重大研究项目——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涉及到了三十几个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该项目的启动极大推动了国内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像我们分析中心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平台的建立,该平台包括电泳平台、生物质谱平台和生物信息学平台三个部分,2001年该平台已初具规模。随后,国内其他单位,像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等也纷纷启动了类似的技术平台计划。  今后5年该项目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平台;选择与人类重大疾病和人类重要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系统、器官、细胞,建立1~2种具有基因表达谱研究基础的重要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谱和蛋白质连锁群,确认或发现500种以上人类新型蛋白质,探索蛋白表达的群集调控规律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以严重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炎、肝癌、心血管病等)为对象,发掘与上述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群,为重大疾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的预警、诊断标志物和新的药物靶标;建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生物信息技术体系、蛋白质组系列数据库、蛋白质组功能连锁群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相应的算法。通过对蛋白质组学的不断研究,使我国蛋白质组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国际同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我国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蛋白质组学的学术、技术支撑。  整个采访的上午,魏博士的谈兴一直很浓,特别谈到蛋白质组学研究在蛋白质功能和人类疾病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尽管它还处于刚刚起步的不成熟期,很多技术还有待完善和发展,但它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人类重大疾病防诊治措施的突破,需要蛋白质组学提供“全景式”的病理机制认识,人类蛋白质组的研究将可能导致一大批新型药物靶标与药物的问世,在将来,蛋白质组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也必然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下去。   联系方法:   联系电话:010-66931434   E-mail:wkh@proteomics.com.cn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 100850
  • 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表演:《康定情歌》
    2013年1月10日,仪器信息网在北京举办了“‘仪器’同行,共创未来’-2013科学仪器行业新年联欢晚会”,200位行业专家、热心用户,与100位厂商朋友共聚一堂,喜迎新春。在联欢会上,业内同仁们同台献艺,其乐融融。 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经典名曲:《康定情歌》。
  • 发展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需循序渐进——访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张德添教授
    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其衍射现象限制了光学显微镜分辨本领的进一步提高,所以观察尺度在200nm以下的物体几乎是光学显微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时就需要波长更短的发射源来“照亮”被观察物体。1932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率先想到利用电子束进行成像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50多年后终于得到科学界的认可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开启了一扇大门。 近年来各种病毒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以及目前正在蔓延的甲型H1N1型病毒等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人类在抗病毒过程中关键要研究病毒、了解病毒,才能够采取进一步应对措施;电子显微镜是目前研究病毒的最有效工具。 张德添教授1965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军事科学医学院工作,先后10次参与了我国核爆炸实验。80年后从事了两年教学任务,然后组建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一干就是29年,大部分时间在进行常规细胞生物学观察。期间张教授还研究了肌细胞中钙流失的分析,例如研究爪蟾、小鼠、大鼠以及兔子等在超负荷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主要是利用超低温快速冷冻超薄切片技术及电子显微镜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并从肌膜受损、肌浆网调控以及线粒体调控理论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肌肉研究所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该工作对极端条件下肌细胞中钙离子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科学地设定运动量、保护骨骼肌以及预防高原缺氧引起的猝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科学医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张德添教授 这次我们很荣幸采访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电子显微学一线工作近30年的张德添教授,请他来谈谈电子显微镜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电镜产业化的一些情况。 一、提高分辨率一直是电子显微镜的主要发展方向 透射电镜(TEM)照片:冠状病毒(SARS) 扫描电镜(SEM)照片: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其纤毛 张德添教授首先为我们讲述了目前电子显微镜的一些特点、种类、应用领域及前沿技术。 目前电子显微镜主要应用的两个领域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主要是进行成份与结构分析以及纳米材料的形貌观察,要求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在生命科学主要研究细胞、病毒、生化物质定位、生物大分子等,要求中等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比如目前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分辨率分别达到0.07nm和0.4nm;另外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范围宽,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放大倍数范围都能达到几十~几百万倍以上。 电子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有各自的实用范围。按照大类分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是观察物体的表面形貌,能够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也可以从各种角度对样品进行观察,样品制备过程简单。扫描电子显微镜有普通电子显微镜、分析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电子束透过样品经过聚焦与放大后产生物像,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吸收,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必须经过专业的手段使样品厚度在100纳米范围内,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重原子的像。 透射电子显微镜有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原子尺度电子全息显微镜、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枪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张德添教授谈到,“目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方向基本都是针对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比如努力发展新一代的单色器、球差校正器、发展高性能的场发射枪电子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的小型化等;在生物电子显微学方面一是使用低温冷冻技术,使分子在含水的状态下,观测分子的结构,更加接近真实状态;其次可利用计算机三维像重构技术,直观的研究蛋白的三维结构图像。”二、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化现状 1、电子显微镜市场稳步增长 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制药、生命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显微镜市场近年来的稳步增长;虽然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单台价格达两三千万元,但是相关单位仍然希望得到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比如:FEI公司生产的Titan Krios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一上市即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订购进行结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所以,电子显微镜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张德添教授说“全国目前能够使用的各种电子显微镜大概是3500-4000台,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约2500台,其余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材料学领域拥有量约3000台,生物医学领域拥有1000台左右,而且每年以大约超过100台的数量在增长,显然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张德添教授还提到,欧美很多国家的医院已经在使用电子显微镜作为诊断工具,患者不仅仅要求知道诊断结果,同时还要求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所以电镜将来的前景非常看好,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部分电子显微镜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今后对于电镜的需求肯定会增加。 2、我国电子显微镜产业化情况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1956年王大珩、钱临照等在制定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提出了研制电子显微镜,黄兰友、郭可信、姚骏恩等老一辈科学家都参与了我国电子显微镜的研制。195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辩率达2.5 nm;1975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KYKY)成功制成了我国第一台DX-3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达10nm。我国对于电子显微镜的研制起步不算晚,也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国产电子显微镜数量基本与进口电子显微镜数量相当,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电子显微镜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每年约三四十台。进入九十年代,对于电子显微镜的需求大增,而且在市场的带动下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像差校正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加之生物技术的发展,促使更加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出现;同时国外电子显微镜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电子显微镜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样的多重因素导致我们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张德添教授认为,“以我国目前的技术实力是完全能够制造出中低端电子显微镜的(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工业基础薄弱,制造出来的电子显微镜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与进口电子显微镜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加上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电子显微镜产业链,一台电子显微镜从头到脚都要靠一个厂家独自完成,这也是发展国产电子显微镜的瓶颈所在。” 3、发展我国电镜产业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张德添教授认为,发展我国电镜需要依照我国国情,实事求是,从基础做起,不能好高骛远。 (1)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是长久之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在前面;而目前我国在“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例如,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为了培养电子光学人才,只能把员工送到德国去学习。 (2)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产业链 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市场上电子显微镜需求量小(每年三四十台),“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而电子显微镜研发所需的投入又非常大、研发周期长,导致国内的仪器公司不敢上电子显微镜项目。没有相关产业的带动,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研发投入少,导致一些专家转行干其他方面的工作。 张德添教授告诉笔者,现在需要逐步建立起我们自己科学仪器产业链,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共享的,比如很多科学仪器都用到真空设备、电子电路、精加工等。没有仪器产业就谈不上仪器的研发。 (3)把发展我国科学仪器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张德添教授告诉我们,国家对于这样重大科研设备的研制需要多投入、持续不断的投入才能见效,不可能一次投入就希望造出一台合格的仪器来,即使是仪器生产出来了,后期还有很多应用的工作需要做。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电镜研发方面的投入是2200万,其实这个数目只相当于进口一台高档电镜的价格。我们国家“神州”系列飞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投入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才有今天的这样的结果。 (4)整机的研发以企业为主导 整机的研发需交给企业来做,因为一方面企业具备机械加工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生存的问题,企业更加有动力和决心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来;借鉴国外经验,凡是涉及到实际的产品,必是有企业的参与。 (5)采购过程中应该优先采购国产仪器 张德添教授曾多次参加并负责过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和招标活动,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内单位在采购仪器时候的大手笔,对于采购仪器的指标求高、求全,实际上对于常规检测单位,仪器购买回来之后,很多功能都用不着,也没有能力开发,造成巨大的浪费;采购仪器的时候希望能够真正的听取专家组的意见、以符合实际需要为准。 张德添教授说,“我曾到日本田中耕一先生(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共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所在的实验室参观过,结果令我十分震惊。田中耕一先生所在的实验室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级,也没有很多高级的仪器设备,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实验室,却做出了如此娇人的成绩;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是否真的每个实验室都需要配备那么高端的科研设备,我们目前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所以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采购国产仪器,特别是对于这一条需要详细的规定,使其具有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条款,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规定。 三、培养综合型科研人才 对于我国科学仪器人才培养的问题,张德添教授向我们表达他自己的观点: 仪器研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对于多个学科都有很好的理解,并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所以仪器人才的培养和仪器研发本身的特点一样:投入大、周期长。发展自己的科学仪器产业,系统地培养人才必不可少;而我国近十来年培养出的仪器研发人才却非常有限。 张德添教授指出,在重视研究系列人才的同时,同样要重视工程系列的人才,对于仪器研发这样针对性、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工程系列人才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不简单以文章作为工作的评价指标,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我们通过验收的项目很多,专利也不少,而由此导致的新产品却很少,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反思。另外,仪器整机的研发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既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又能够整合各方面资源的人才,我国目前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四、不论多么困难,我国的电镜产业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张德添教授曾参与了我国“十一五”计划中关于电子显微镜项目的起草,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研发难度,张教授提出优先发展中低档电子显微镜,夯实基础然后再发展中高档电子显微镜。 最后当被问道“‘十一五’即将结束,您对‘十二五’有什么期待”时,张德添教授表示,不论多么困难,我国的电镜产业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像电子显微镜这样的大型仪器,既要有资金的支持,又要先进的管理措施,系统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够实现国产化。 采访手记 作为认识微观世界的必备工具,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述。我国的电子显微镜产业其实和其他科学仪器产业如质谱,光谱等相似,由于基础薄弱,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需要一点一点地攻克某个部件、某个技术;必须有一个积累过程。 我们的航天事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不仅有三四十年的积累,并且还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投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比起这些产业,我们科学仪器以往不论在重视程度,还是在产业化方面显然要弱一些,但是已经不能再等。 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学仪器产业,尤其是像电镜这样的大型仪器设备,正如张德添教授所说,“需认清客观现实,循序渐进,以市场为驱动,系统地加强我国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微加工、电子电路、真空系统、软件平台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生产出和跨国公司同样水平的科学仪器自然会是水到渠成。” 采访编辑:刘向东 附录:张德添教授简介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65-1979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工作,主要从事电子学、光学、生物医学工程及放射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期间曾十次参加了我国的核武器爆炸试验工作。 1980-至今,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从事电子显微学(包括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仪等)、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如原子力扫描显微镜(AF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1年-2000年期间,曾承担国家科技部关于“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专题研究”,“生物样品电镜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方法的建立与研究”等基金课题。 2001年以来,多次参加并负责过“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招标活动;多次参加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项评审项目。 2007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三部门聘任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条件领域相关项目、课题实施管理咨询专家。 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奖“CAIA奖”、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九项。发表的论文、论文摘要共计50余篇。 现任中国电镜学会理事,北京市理化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电镜学会理事长,“现代科学仪器”编委等社会职务。
  • 细胞样本处理自动化、标准化成流式分析“刚需”——访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万瑛教授
    仪器信息网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流式细胞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目前,流式细胞分析已普遍应用于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等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领域,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药物开发、临床检测和环境监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流式细胞仪的标准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检测技术标准化以及数据分析标准化等。近日,仪器信息网在ACCSI2021现场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万瑛教授,请他分享流式细胞术多色化发展以及多色流式样本处理标准化的进展。流式细胞术多色发展成“刚需”流式细胞术多色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细胞生物学家的需求。细胞生物学家们在更细致地描述细胞表型,区分稀有细胞群体,筛选新的未知表型,解构复杂的细胞系统,实现节约稀有样本,提升通量等方面都有需求。与此同时,细胞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对于流式细胞仪参数数量或检测数据维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基于流式细胞仪硬件多参数能力的提升和新型荧光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地对多色流式参数提升有了更大的需求。万瑛教授表示,从20世纪70年代流式细胞技术问世之初只能做单色水平分析,到2020年可最多实现60色的水平,流式多色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多色流式的进展也为数据分析带来了变革,随着数据参数的增多,也从传统的级联分析方法(先根据目标细胞类型选择参数,再进行分析)转变为降维分析方法(使用全部参数进行降维计算,将细胞群体所有异质性展现在二维平面上,再进行分析)。多色流式发展趋势一览实现流式样本制备标准化、高通量化意义重大关于流式细胞的样品制备,万瑛认为该过程中因为人为操作因素会可能导致数据差异化影响,因此他长期专注于实现流式样品标准化制备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的研究。随之而来的,也会对一些标准品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会对流式样本全自动制备过程,以及流式的精准检测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有很重要的发展意义。据万瑛教授介绍,样本处理是多色流式标准化的关键环节。他的团队针对样本处理中离心洗涤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液流速度梯度的细胞洗涤技术。和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具备洗涤效率高、细胞丢失少、状态影响小、重复性好的优势。结合自动化移液技术,可实现样本处理全过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高通量化,为多色流式标准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 复旦大学携手沃特世创立国内首个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
    2018年5月2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与沃特世(Waters)共同举办了“质谱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暨沃特世-复旦大学IBS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揭幕仪式”,宣布国内首个针对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研究的应用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利用双方在质谱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力争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建立中国在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思想领袖地位,培养顶尖科学家。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首先介绍了应用研究中心的概况。他表示,应用研究中心未来将针对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糖基化修饰、糖组学、糖生物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生物质谱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致辞 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在致辞中说道:“精准医学研究目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伴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作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在生物医学发展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沃特世作为全球液相及液质联用技术的引领者,希望在此领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生物医学质谱应用研究中心的成立揭开了复旦大学和沃特世公司战略合作的新篇章,我相信这一平台将开启双方共享成果的窗口,让先进技术更好地为生物医学领域广大研究者服务。” 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致辞 随后,杨芃原教授与萧伟志先生分别代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沃特世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共同为应用研究中心揭幕。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右)与沃特世公司华东区总经理萧伟志先生(左)签署合作协议 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来自全球生命医学研究领域的著名教授及沃特世公司的应用专家,共同分享交流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使用智能技术实现通用的糖蛋白分析”的主题报告,针对世界级难题“蛋白质糖基化的高效、精确的定位鉴定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辨识策略和搜寻引擎,其中包括:PGlyco1.0、pGlcyo2.0和pGlyco3.0,成功建立了N-糖肽的大规模N-糖体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做精彩报告 随后,爱尔兰国家生物工艺研究和培训研究所、著名糖组学专家Pauline Rudd教授作了题为“药物生产、系统生物学和医学中糖分析的新策略和自动化技术”的主题报告,详尽介绍了如何通过找到修饰后的糖基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帮助开发和发现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靶标。她表示,近年来,沃特世研究开发了各种可应用于该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平台,这些方法为健康科学和疾病研究领域的系统糖生物学研究开创了新纪元。 糖组学专家Pauline Rudd教授做精彩报告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陆豪杰教授的报告则分享了其课题组在过去几年对于糖蛋白和糖肽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了基于糖肽直接富集技术,以及衍生化技术如何提高选择性和效率等。过去几年,陆豪杰教授的课题组发现了一系列适用于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的糖肽富集及定量技术,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陆豪杰教授做精彩报告 最后,沃特世公司生物医学总监Jose Castro-Perez博士在“转化研究和质谱分析法在溶酶体贮积症的生物标记发现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报告中介绍了如何将DIA和DESI方法应用于戈谢病患者体液组织脂质含量的分析、鉴定和量化。他指出,一些最初的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揭示代谢异常为戈谢病提供新的见解。 沃特世公司生物医学总监Jose Castro-Perez博士做精彩报告 该应用研究中心将建立基于UPLC和离子淌度质谱的组学分析平台,并在合作研究、共建组学数据库、组学方法开发、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关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拥有基因组与表观遗传学子平台、分子细胞学子平台、结构与药物子平台、蛋白质组学子平台、影像和形态子平台、生物信息学子平台。研究院成立至今,共发表SCI论文约1600篇,影响因子大于20(含CNS刊物)的论文共计22篇。其中表观遗传学团队在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代谢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团队在乙酰化蛋白质组及共代谢通路、代谢与肿瘤研究领域居于世界前列。 关于沃特世公司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UT3D电镜成功进军国家级生物医学成像中心,纳克微束参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成像设施
    近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顺利完成招标工作,纳克微束(北京)有限公司成为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UT3D的唯一提供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承接建设任务,未来将成为国家级的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此次合作的达成,是行业客户对纳克微束卓越技术水平的认可,也意味着微束将承担项目中心建设的重要使命。(怀柔科学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平台)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旨在快速提升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为实现我国生物医学研究整体水平,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及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在连接生物医学介观到微观尺度的这一关键节点,相关的多模态跨尺度串联技术和产品级的解决方案长期处于研发摸索阶段。因此,生物物理所希望通过合作,找到志同道合的订制成像方案服务方。由于国内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起步较晚,国外企业几乎主导国内市场,为响应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创造”的号召,纳克微束做出部署、展开攻关,以本次订制方案服务为契机,迎难而上,踔厉奋发,在国际上先人一步提出解决方案。高效解决生物样品从介观到微观的成像难点和痛点,改善微观尺度高效率切割和最终电子断层成像效率低的问题,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纳克微束秉承钢研的技术创新基因,积极探索新方向,守正创新,在钢研集团70周年之际,敢于“亮剑”,力战国内外厂商,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唯一的国产厂家,以达成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合作这一成绩为集团庆祝,吹响了解决生物医学介观到微观尺度问题的时代号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行业崭露头角。作为一家新创立公司,纳克微束成为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唯一服务商,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中国创造”吹响了进征的号角,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微观世界的探索与发现。此次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将持续投入综合显微成像的研发,开拓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助力国产电镜行业实现崭新发展,致力成为中国电镜技术引领者。
  • 专家揭晓!iCEM 2024之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六: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6月27日下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李英 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 工程师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十周年主题报告】: 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徕卡在SEM/FIB SEM的制样方案介绍包沈源(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中国区应用主管)特殊亚结构形成性肾小球病的电镜诊断任雅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植物多模态跨尺度技术及其应用张曦(北京林业大学 讲师)光电关联及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对沙门氏菌引发的宿主异源自噬的原位结构研究李美静(深圳医学科学院 特聘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李英 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 工程师【个人简介】2017年参加了第一届超薄切片大赛,获得第二名。参与了201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大亮等老师主编的《医学组织学图谱与实习指导》一书中第一章内容的编写,该书被评为2020年“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参与了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明孝等老师主编的《生命科学中的电子显微镜技术》,该书中收录了植物扫描电镜制样、基于单层细胞原位包埋的APEX2标记方法以及光电光联制样方法。参与了清华大学俞立教授课题组关于迁移体的发现及机制与功能研究工作,该成果荣获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9/13)陈曦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陈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SCIENCE、CELL REP、IJCAI等期刊和会议中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6项。长期从事生物序列切片电镜图像体重建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中体重建的通量瓶颈,为国家脑计划提供突触水平神经环路重建所必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报告题目: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摘要】随着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技术的发展,如何获得更大体量的生物样品三维电镜数据成为该领域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基于连续切片的三维体电镜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也随之引入一系列的计算难题。本报告首先介绍微观脑联接图谱绘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国际进展,其次是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包沈源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中国区应用主管【个人简介】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专业。博士后工作于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现任职于徕卡显微系统电镜制样技术主管。主讲人长期从事材料、生物样品电镜制备和分析工作,精通常温机械处理、离子束加工、冷冻处理、真空转移等路线,涵盖新能源、半导体、高分子、蛋白质、细胞、组织等领域,从理论基础到分析表征均具有丰富经验。报告题目:徕卡在SEM/FIB SEM的制样方案介绍【摘要】近年来,随着各类电镜表征技术的发展,生物领域的SEM/FIB的制样要求日益增加,特别针对含水冷冻生物样品进行定位加工需求不断增加。对于这类样品,我们需要在极低温的环境下,完成样品固定、定位观察等处理工作,并安全地将其转移至电镜中,同时还需要实现各设备测试数据相匹配,这对于各设备性能和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Leica提供了一整条完整的样品低温制备、共聚焦定位、低温镀膜路线,并借助真空冷冻传输系统连接各样品加工、观察设备,保证样品结构的真实性,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同时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为生物样品研究提供一条完整可行的SEM/FIB的制样制样路线。任雅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个人简介】任雅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副主任医师;从事病理和超微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肾小球病的发病机制与肾脏的组织计量学;擅长非肿瘤性肾脏病的病理和超微病理诊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课题若干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 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60余篇;现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视学学会生物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报告题目:特殊亚结构形成性肾小球病的电镜诊断【摘要】电镜在非肿瘤性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伴有亚结构形成性肾病的诊断优势更为突出,本报告将就此类肾小球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和思路进行解读,内容从单克隆和非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到非免疫球蛋白相关疾病,疾病谱从相对常见的淀粉样变性病到非常罕见的冷纤维蛋白原血症肾损伤。张曦 北京林业大学 讲师【个人简介】张曦,从事树木细胞分子生物学、树木生命活动多模态跨尺度成像与分析和树木规模化繁育研究等,担任J of Plant Physiol顾问编辑,Trees-Struct Funct、Plant Methods和电子显微学报等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面上项目和博士后面上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项目等。发表3篇教教改论文,主持1项校级教改项目,参编《植物细胞壁与木材形成》著作1部。近年来,以第一、共一或通讯作者在《Plant Physiology》、《Genome Biology》、《Trends in Plant Science》、《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Plant Method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带领团队开展良种树木规模化繁育项目,创制“三元三步”促生根技术,入选国家林草局2021年重要推荐成果,获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百万经费资助,在中林种子集团及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几十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报告题目:植物多模态跨尺度技术及其应用【摘要】植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从微观的蛋白质分子到宏观的完整生物体,跨越了多个空间尺度。这些多层次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赋予了植物器官更高级的功能,为其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维成像技术,从单细胞到整个生物体,已成为揭示细胞复杂结构和系统功能的强大工具。我们运用单分子技术、Micro-CT、LSFM和Auto-CUTs等多模态跨尺度成像技术,对植物的种子、茎、花粉等结构进行精细的三维重构与深入分析,揭示植物细胞活动规律,为植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模式。李美静 深圳医学科学院 特聘研究员【个人简介】李美静博士,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至2019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雪明教授。2019至2023年在马克斯普朗克生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cryoET领域先驱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2023年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组建病原与宿主互作的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课题组。目前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文章2篇,PNAS,3篇,elife,1篇;其中以共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文章1篇。李美静课题组以原位结构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分子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免疫等方法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复杂相互作用。课题组网站https://www.meijingli-cryolab.net。报告题目:光电关联及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对沙门氏菌引发的宿主异源自噬的原位结构研究【摘要】原位结构生物学(in situ structural biology)联合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冷冻聚焦离子束切割(cryo-focused-ion beam (FIB) milling)及冷冻光电关联成像技术(Correlative light electron microscopy, CLEM),研究复杂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在细胞内不同功能状态下的结构。原位结构生物学不仅能提供纳米级分辨率的结构信息,更能提供不同分子间的时空相互作用。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复杂相互作用是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宿主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涉及多种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协同作用。我们利用基于冷冻光电关联和聚焦离子束切割的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系统地观察了沙门氏菌在宿主细胞内引发的异源自噬反应过程。同时,我们在细胞原位研究了异源自噬的关键载体自噬小体的发生、生长及排布的特征,为自噬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带来新的思考。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共建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沃特世和华威大学签署研究合作协议,旨在推进新型质谱技术的应用 协议核心是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   2009年4月15日,米尔福德,马萨诸塞州, 沃特世公司(WAT:NYSE) 宣布和英国沃里克郡考文垂华威大学共同签署了合作研究协议,支持新型质谱技术包括沃特世SYNAPT 高分辨(HDMSTM)质谱仪的发展、开发和应用。该项合作协议为科学家们借助生物医学质谱仪为研究项目获得更有意义的影响铺平了道路,该项影响已由经同行评论的刊物、国际会议中的报告以及顶尖学术项目证实。   该项合作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在华威大学内建立“沃特世生物医学质谱中心”,是质谱技术研究进展的中心。该中心将为全球的科学家们提供资源以在生命科学领取内使用基于LC/MS的尖端技术。   “我相信这种在被公认的技术领导者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合作,为众多令人振奋的新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华威大学生物医学系教授James Scrivens说道,“我期待着能作为团队一分子,将我们的研究成果传递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华威大学已连续位列顶尖研究型大学名单,并拥有在生物医学质谱方面历史性的记录,”沃特世公司质谱营运部副总裁Brian Smith说道,“然而,该项协议不是仅基于盛誉,它是建立在与华威大学,尤其是James Scrivens教授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上。沃特世期待着通过互利研究,将这种关系带到下一个水平上,同时借助尖端的基于质谱研究的战略,为生命科学家们提供世界级的学术资源。”   关于质谱技术的更多信息,沃特世近期已出版了MS质谱入门书,内含现代质谱的实践描述,哪些人使用质谱仪,各种质谱类型,质谱数据准确和分辨率的重要性,以及质谱词汇表。   (http://www.waters.com/waters/nav.htm?cid=10073244)   关于华威大学   在众多英国大学中,华威大学是其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一所成功的学院。尽管华威大学是相对年轻的大学,但如今它已是英国名列前茅的大学之一,在研究和教学上以及创新方面享有广泛被认可的盛誉,其与商业界及制造业企业也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在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的研究评估测试中,华威大学位列全英第七名,得分为4星(世界领先)或3星(国际优秀)的大学性研究占到了65%。   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   沃特世公司(NYSE:WAT)为基于实验室机构创造商业优势条件已有50年的历史,通过实际可持续的创新使其在很多领域都能取得重大的研究进步,比如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等。   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等领先分离科学的联合,沃特世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全球的客户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平台。   沃特世2008年年收入为15.8亿美元,拥有5000名员工。它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为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操作方法
  • 访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为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同时将好的检测机构及其优势检测项目推荐给广大用户,“仪器信息网”与“我要测”自2011年9月1日开始,对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联合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与“我要测”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八十二站: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与“我要测”到访人员。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分析测试中心”)始建于1978年,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首批建成的近代分析测试中心之一,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第一个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现在的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由原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原成都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原华西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先后合并组成。   据介绍,“目前,分析测试中心拥有核磁共振仪、扫描探针显微镜、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四圆单晶衍射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数字图像分析系统、热分析系统、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及相应辅助、配套设备,总价值5000万人民币以上。而且985工程第三期还预算有2900万的资金来购置仪器。”   “分析测试中心于1991年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对本中心的检定测试能力及其可靠性的评审、认证,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于1996、2001、2006、2010年四次顺利通过复查评审。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微区形貌和成份分析、晶体结构分析、材料力学性能分析等。”   “目前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在学校内我们是最好的共享平台,而且我们每台仪器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测试人员的经验很丰富 同时我们也在认监委认定的能力范围内积极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除承担分析检测任务外,分析测试中心教师还直接招收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对外开展检测人员培训等。近年来,分析测试中心教师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纳米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以及其它省部级和横向课题等。近年来,每年科研总经费都超过1000万元左右(2011年超过2000万元),在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分析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在采访中,分析测试中心的负责人除了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外,还特别就目前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以及实验室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人员待遇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在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分析测试中心正在做一些相关的课题研究,据介绍:“目前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是完全共享的,但是若要将学校内各个课题组的仪器纳入共享平台,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如:第一,没有专门的人来操作仪器为课题组以外的测试服务 第二,课题组的有些仪器是专门针对某项研究课题购置的,所以其性能参数及测试范围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适用的样品范围比较窄 第三,如何收费 第四,如何实现各个课题组间共享仪器的信息化联系等。”   关于实验室分析测试人员的待遇问题,也是实验室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据介绍:“测试中心现在有89人,包括测试岗、科研岗和管理岗三类岗位的老师,其中测试岗有50多人。现在如何解决科研岗老师和测试岗老师的考核平衡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测试岗位上有不少老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业务能力也很强,但是测试工作量上不去,升职晋级相对较难。   “四川大学现在设置了高级实验师这一职称系列,专门为做测试和实验技术服务的老师提供的,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最后,谈到目前仪器用户都特别关心的售后服务问题,分析测试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一些小的维修问题,测试岗的老师就可以解决,但是大的问题还是要请专门的工程师过来。现在进口仪器基本都是模块式的,自己很难拆开去维修。”   “但是请厂家的工程师来维修,人工费、差旅费,还有更换损坏的零部件的费用,这些消费都特别高。而且约工程师过来以及耗材配件从国外运过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老师学生们的实验时间又比较紧,所以碰到仪器维修的问题我们很着急。”   以下是分析测试中心的部分实验仪器: 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AFS-9600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赛默飞世尔科技Finnigan TSQ Quantum Ultra三重四级杆串联液相色谱质谱仪 布鲁克 AVANCE III 500MHz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FEI Tecnai G2 F20S-TWIN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法国HORIBA LabRAM HR激光拉曼光谱仪 斯派克SPECTRO ARCO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附录: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http://atc.scu.edu.cn/
  • 1375万!湖南工业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BHGJ20240820002项目名称:仪器设备采购(十七)预算金额: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标的标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本包预算金额(单位:万元)01二代超高通量长读长测序系统(本项目允许进口)1详见公开招标文件900.00 合同履行期限:①若投进口产品(境外供货):合同签订且货物免表办理完毕之日起2个月内完成供货安装,并通过验收。 ②若投进口产品(国内供货)或国产产品:接到采购人通知之日起30天内完成供货安装,并通过验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23日 至 2024年08月29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优质采云采购平台(https://www.youzhicai.com/)网上下载方式:①供应商在优质采云采购平台(https://www.youzhicai.com/)免费注册账号(本项目无需办理CA锁),注册成功后登陆优质采云采购平台,找到对应项目后上传企业资料(企业合法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法定代表人针对本项目的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等,以上资料原件扫描件或复印件且加盖供应商公章)。本次采购实行资格后审,供应商在线提交的申请资料查验,不代表资格审查的最终通过或合格;②申请资料审核通过后,供应商通过在线扫码缴纳招标文件工本费,下载招标文件。售价:¥3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城市之光西座        联系方式:0531-8178960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山东滨海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117号科汇大厦            联系方式:侯经理、孙经理16653179701、16653179760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侯经理电 话:  16653179701二、项目二(一)采购项目基本信息1、采购项目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建设项目(第三次)2、政府采购计划编号:湘财采计[2024]000468号3、委托代理编号:1073886-20240729-3364、采购项目预算:4,750,000元支持预付款,预付比例: %5、本项目对应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属行业:6、评标方法: 最低价法 综合评分法7、合同定价方式: 固定总价 固定单价 成本补偿 绩效激励8、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240日历天内完成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9、本项目分阶段要求投标人提供以下保证:投标保证金:采购项目预算的 %;履约保证金:中标金额的 %;质量保证金:合同金额的 %;(二)采购人的采购需求包名称最高限价(元)标的名称简要技术要求数量标的预算(元)节能产品进口产品包12,350,000二维x射线衍射仪详见招标文件12,350,000包22,40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建设详见招标文件12,400,000说明:1.节能产品实行强制采购的,需提供国家认证机构出具的、处于有效期内的节能产品证书。2.同意购买进口产品的,不限制满足采购需求的国内产品参与投标。(三)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期限、地点及方式有意参加投标者,于2024年08月22日 至2024年08月29日, 全天24小时, 在 http://www.hnsggzy.com 获取招标文件 本项目实行电子交易,有意参加投标者,在 http://www.hnsggzy.com获取电子版招标文件。本项目进行资格预审,招标文件将向所有通过资格预审的供应商提供。(四)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法1、采购人信息(1)名 称:湖南工业大学(2)地 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3)联系人:聂向前(4)邮 编:/(5)电 话:0731-22183171(6)电子邮箱:/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1)名 称:湖南建衡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地 址:长沙市雨花区美林路35号华雅花园1栋32楼(3)联系人:徐闻泽、牙敏、黄鸿麒、宋敏玲(4)邮 编:410000(5)电 话:0731-85410131(6)电子邮箱:251600540@qq.com3、电子交易平台服务机构信息(1)名 称: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2)联系人:交易平台技术支持(3)电 话:4009980000/0731-84121592(4)电子邮箱:/
  •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报告
    2008年3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全球科技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UEDC2蛋白质通过招募PP1灭活IKK激酶》的文章,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当笔者与文章的作者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始终在谈工作的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是这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人才济济、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集体,给他们提供了事业的平台,创造了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机会。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教授MichaealKarin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后,认为这个中心是一个科学仪器配套、技术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明显且运转高效的科学研究基地,主动提出要在免疫和肿瘤生物学等若干研究领域与该中心进行细胞信号转导的合作研究。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加快中国军事医学研究步伐的光荣与梦想,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同时又是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   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应运而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开启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紧闭的大门。   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年,中国的科技界迎来了历史性的新发展,注定要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这一年,为了促进军事医学研究发展,加快军事医学研究步伐,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军事医学研究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作出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全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资源共享;集中财力办大事,用有限的科研资金引进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建设和发展带有共性的学科。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以分析化学中的药物分析和生物医学中的形态分析为主的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   中心组建之初,从全院各单位抽调所需的初中高级研究、工程、实验人员20多人,集中全院大型仪器设备,成立了质谱、核磁共振、光谱、色谱、元素分析、电镜等实验室。他们在人员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了“面向科研优质服务”的口号。先后为军事医学、药物毒物、放射医学、高原医学、微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及多种生物高技术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测试数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二十世纪末期,国内一批仪器测试中心难以为继。这个中心同样面临困境,他们没有退缩,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科技人员能进能出,实验室能设能撤,奖金能高能低“四能机制”。同时,提出“精诚团结、精通技术、精益求精“三精”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中心的机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壮大   1994年8月经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为基础,吸收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生物医学分析实验室,组建了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1995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授权证书;1995年12月,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2001年4月,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评审和“国家计量认证”复审;2006年9月再次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和“国家计量论证”的复审。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并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质谱系列以及自动化样品制备等全套高性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设备,建立起了蛋白质组技术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在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袭击了大半个中国,中心科技人员勇敢地站在了抗病毒前沿,配合研究所,发挥透射电镜的技术优势,最早拍摄到了SARS冠状病毒高清晰图像;发挥刚刚组建的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优势,对数百个病毒样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开展了“病人血样SARS蛋白鉴定”研究,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纷纷入住仪器测试分析中心,2003年8月,总投资7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大楼通过验收。这幢按国际实验室标准设计建造的大楼,把军事医学科学院装扮得更加气势雄伟。质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元素分析、毒物药物分析、基因芯片等实验室成为这座大楼的主人。   2003年,质谱学领域新一代质谱仪———超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问世,引起了生命科学界的关注。为此,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科技部、北京市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出资引进了我国第一台“9.4T混合型四级杆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质谱仪,并建立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于2004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挂牌。该中心拥有的质谱仪器群,相继为我国400多个单位在新药开发、生物反恐、毒物和环境污染分析、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等领域提供了高水平的分析测试,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中心之一。依托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双双被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建设。中心也是全国唯一被批准同时成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单位。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创新突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滞后和薄弱,已成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瓶颈”。为此,军事医学科学院把建设一个技术先进、体系完备、共享高效的科学仪器中心提升到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相继建立完善了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了全国性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网络,发展了若干以重要功能为单元的技术平台。在中心的实验室,这里装备着高分辨磁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导核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200余台国际先进科学仪器,在国内生物医学研究行业独领风骚。   任何具有创新思路的科研项目,离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与条件保障绝非仅仅是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本身的硬件问题,而是技术、人才、智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科研创新支撑。中心先后推出了“育人工程”、“聚才工程”,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人才创新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不但吸引了多名留学回国博士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专业人才,还培养了一支善于将高新仪器的先进性能与军队、国家重大课题中难点问题相结合的分析测试队伍,形成了一支包括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药学、环境、食品营养、生物安全、生物计算和工程等多学科博士学位人员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精通、素质可靠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他们加大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生源前来报考,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百余名专业博士、硕士。在中心工作的10余名博士后,都在这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引进、培养、重用人才,不仅使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为搏击科学发展大潮作好了充分准备。   科学孕育技术,技术催生科学。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仪器测试中心在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提供精准技术服务保障的同时,为了谋求发展和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他们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相继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生物无机分析技术等技术平台。   今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和进展对最先进科研仪器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是发现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先导,为此,中心先后引进了MALDI—TOF/TOF、HDMS、Zeiss新型光谱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MDLC多维液相,对Q-FT-ICR-MS成功升级为“双离子源”系统的同时,建立了“在线二维液相———质谱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着改革开放乐章———扩大服务   从2005年开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院校在仪器引进方面呈现爆炸式增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测试服务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中心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设备,为一些单位和专家的科学研究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一位素不相识的院士对一项研究课题的样本测试分析不太满意,几经周折慕名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中心人员经过认真研究,采用最合适的技术体系对院士带来的100多个样本,进行了300多项的分析,鉴定出蛋白质近2000个。这样的测试相当于一个仪器近半年的工作量,而中心人员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院士既惊讶又高兴,先赞不绝口,并由此不仅与中心建立了常年的合作关系,而且逢人便说,无形中成了中心的形象代言人。某工厂突然发生塔板层聚集大量异物,清洗非常困难,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直未找到原因,每天损失数百万元,心急如焚的厂长经人介绍连夜赶到北京求助,中心紧急为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当日便查明了原因,并为工作建立了多套正负离子质谱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类似这样的服务还有很多,每年到中心寻求科研合作的单位络绎不绝。   中心发挥着国家队的作用,发挥着技术平台的作用,发挥着技术与人才优势,面向全国、全军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先后推出了“全委托服务”、“承包服务”、“代理服务”、“团体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仅去年,就有全国200余个单位或课题组来中心寻求服务,许多课题因为得到了中心的技术支撑而获得了国家或地方科技基金的资助。   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要确保明日的辉煌,就必须面向世界。2005年,中心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蛋白质组学网为代表的生物信息系统,同时构建了以“电泳—质谱—蛋白质序列”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自开通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丹麦、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知名学者、专家登录访问中心技术平台,累计访问量已达到了60万人次。如今,这个中心已成为国际科学交流的舞台,国际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日内瓦大学医学院院长DenisF.Hochstrasser教授等20多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纷纷飞抵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与中心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今后的发展,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信心十足:“中心将继续坚持研究和发展生物医药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基本方向,不断追踪国际前沿领域技术动态,努力为国家、军队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测试、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生物医药分析中心。”   后记:今天,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迎来自己30岁生日!   从1978年到2008年,多少往事成云烟。但对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来说,刚刚过去的30年,仍如同昨天!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没有今天的骄人成绩:中心已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拥有200余台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新建成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拥有的14个实验室,几乎涵盖了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大部分学科。   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不会有今日的辉煌。中心先后建立了质谱技术、结构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药物毒物分析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析技术等平台,拥有的600兆超导核磁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序列分析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大型科学仪器参加了北京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为军内外分析测试各类样品达68万多个,涉及国家、军队各类课题数千个,测试服务已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单位。   没有这30年艰苦奋斗,中心更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科技成果:中心先后获得国家、地方、军队科技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累计达1000余篇,出版各类科学专著10余部,1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为国家、军队建设和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广”。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30年艰苦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如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们正迈着自豪的步伐,向着辉煌的明天挺进!
  • iCMR 2017特邀报告: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颜贤忠.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4a57a14-9b39-4c56-aa37-ee7850b91e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颜贤忠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strong /p p & nbsp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的有效中药组学手段,它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及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等。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和研究策略,以及在疾病模型及肿瘤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nbsp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颜贤忠,理学博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波谱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波谱学杂志》编委。198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1989年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应用波谱学硕士,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博士。曾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活体动物的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动物缺血、缺氧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目前主要开展药物分析及代谢组学相关研究,为国内最早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之一,建立了综合性的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并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重大疾病和肿瘤细胞代谢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支持。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Angew. Chem. Int. Ed,J Biol Chem,J Proteome Res,J Magn Reson, Sci Re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生12名,博士生5名。 /p p strong   报名地址: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strong /p p & nbsp /p
  • 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月7日,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轮值召集单位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兴奋剂检测实验室的徐友宣主任主持。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王伟中司长出席了会议。 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等14个分析测试中心分别总结了2008年度的工作,提出了2009年的一些工作重点,并就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支撑科技发展,服务经济、服务民生,帮助行业企业度过难关,帮助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8年度,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围绕奥运场馆建设、反兴奋剂等奥运重大任务,围绕国家应急分析体系建设,围绕节能减排,围绕民生科技,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科学研究重大任务等重点工作提供了一流的分析测试服务,为奥运会胜利召开、抗震救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各中心在科研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分别获得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标志各中心在科研方面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包括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测试中心、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建工测试部)、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中国上海测试中心以及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等14家,业务上归口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统筹指导。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高水平的分析测试服务,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生物医学遭遇大数据
    目前获取海量数据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一家机构与另一家产生的资料有很多差别,把这些信息集中分析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   标准化虽然艰难,但与会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困境。   大数据时代正在深刻影响生物医学研究:海量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和机构间共享和分析,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使研究者无从下手 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两者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也明显缺乏。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数据,如何更好地利用,成为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来临   2012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旨在利用大量复杂数据集合获取知识和提升洞见能力,投入金额高达2亿美元。   所谓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2月18日至20日,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举办的以“信息技术与未来医学”为主题的第二届“与大师同行”学术交流活动上,来自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劳德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中国工程院等研究机构的国际知名学者,对大数据对生物医学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生物医学研究标准化困境和复合型人才缺乏难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生物医学正进入大数据时代,很多研究都是大数据研究、大数据存储,从大数据里面挖掘新信息。”   她举例说,比如现在诊断某种疾病,医生可能需要调用患者的基因数据、从小到大的病历等大量数据。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近日曾表示,大数据与大科学是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点。“要解决当前生命科学的问题,需要从时空状态对生老病死进行解读,这就需要大数据。这种大数据揭示的就是大科学,从而衍生出大产业。”   仅以深圳国家基因库为例,其中的样本量已达130万份,其中人类样本115万份,动植物、微生物等其他样本15万份。至2013年底,预计实现1000万份可溯源生物样本的存储,2015年底实现3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存储。   而这仅仅是不断膨胀的大数据的冰山一角。   标准化困境   不同系统和科研机构之间难以实现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分析,这令很多科学家无所适从。   美国特拉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生物学中心主任吴慧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上述问题是生物医学与信息科学结合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难题。目前获取海量数据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一家机构与另一家产生的资料有很多差别,把这些信息集中分析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标准。   以对大数据需求最为迫切的医院为例。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基因组科学部主任鲁宾(Rubin)表示,理想状态下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各个医院存储的数据标准不同,而且不同系统存储的信息也不一样。   据吴慧华观察,目前在美国等国家,不同机构和资料库产生和存储的数据都是遵从不同的标准,标准化问题在业内尚未达成共识。   对于标准化之难,鲁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数据量大并非关键,而是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难以统一标准。   他说,比如基因测序,虽然数据量很大,但属于同一类型,就比较容易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分析,而生物医学方面的数据就困难得多,涉及血压、心跳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临床和数字化信息,有些数据之间难以关联,这便造成了标准化的挑战。目前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信息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学者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吴慧华看来,中国科学家应该积极加入国际标准的讨论、设计和制定中,更多参与国际上的生物医学信息共享。   复合型人才缺乏   标准化虽然艰难,但与会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困境。因为两者结合过程中的标准化及一系列问题的化解,需要研究者对两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据与会专家介绍,目前鲜有高校主动设置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和院系,横跨这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源自学者自发或在导师引导下的选修。   耶鲁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林海帆对自己的一位学生印象深刻。这位学生曾经主动提出关注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当年很多老师以为他不务正业。最后他选择了兼修信息科学,现在已经是生物医学和信息科学兼备的稀缺人才。   “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选择生物专业,但其实很有数学天分,我们研究所信息部的主任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林海帆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吴慧华也是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典型。她同时具备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教育背景,曾获台湾大学理科学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第二硕士学位(计算机学)。   为促进多学科研究和教育,她2009年在特拉华大学创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中心(CBCB),由来自5个学院的60多名教师组成,并创立或负责多个生物信息学教育项目。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劳德研究所副主任、首席信息官梅西罗夫(Mesirov)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美国政府正在推动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教育,从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层面促进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开始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   这也许对中国会有所借鉴。
  • 学术界的福利:《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教材即将面世
    第三届全国生物医学拉曼光谱学术会议刚刚在上海圆满落幕。会议期间,一场小型的研讨会也如期悄然进行——这场研讨会围绕着《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教材而展开。《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教材编写研讨会现场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举措对培养创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教材创新。当前,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正处于临门一脚的关键时间点,若干相关技术在快速发展和产业化阶段。但是,我国拉曼光谱的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较广泛开展,相关的中文教材仍较少,主要的教材包括1998年出版的《拉曼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2005年的《拉曼光谱及其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和2008年的《拉曼光谱的分析与应用》等,出版年代都比较久远,内容无法涵盖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应用。目前,国内尤其缺乏聚焦“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教材。因此,自202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叶坚教授开始倡导并提议编写一本《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教材,联合厦门大学任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杨海峰教授共同组建教材编写核心团队。截止目前,教材编委会有34名来自各大院校的拉曼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加入。在2023年光散射会议期间,编委会已组织召开第一次线下会议,会议确定了各章节编写规范和大纲。此次召开的教材编写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协调各章节内容,推进教材整体有序发展。3月28日晚8点,教材编写研讨会如期召开。此次会议议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叶坚教授介绍教材的基本情况。据叶老师介绍,本教材旨在传递最基础、最翔实、最前沿的拉曼光谱学知识,有利于研究生在理解其技术基础应用的同时、了解目前的最新国际学术前沿进展,从而拓宽基础、开阔思维、发挥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优化知识结构。教材全书共13章,将系统阐述拉曼光谱的基础理论、仪器和检测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生物医学各领域的拉曼光谱应用。这本教材面世之后,将适合从事于生物医学工程、纳米光子学、生物光子学、分析化学、应用光学等专业的相关学者、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参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叶坚教授介绍教材的基本情况教材编委会成员林俐老师介绍教材编写规范和进度。她提到,教材撰写应该以介绍原理和方法学为主,不涉及太多应用,尤其避免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此外,本教材已获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指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并获交大出版社的基金支持,计划于今年完成统稿和提交出版社。随后,各章节的负责老师依次发言、介绍本章节的推进情况。教材将首先阐述“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随后,全面介绍拉曼光谱的仪器和检测方法、非线性拉曼光谱及多种增强光谱技术、数据挖掘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教材将全面介绍拉曼光谱在体液、病原体和微生物、细胞、组织、活体、药物分析等各个领域的检测应用,并着重介绍获取高质量样本拉曼光谱的方法学;最后,教材还将介绍拉曼光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并对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和发展提出展望。刘玉龙教授介绍”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章节刘国坤教授介绍“拉曼光谱中的数据挖掘”章节王平教授介绍“非线性拉曼光谱技术”章节韩晓霞教授介绍“生物分子的拉曼光谱“章节叶坚教授介绍“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以及“拉曼光谱在体液检测中的应用”章节崔丽教授介绍“拉曼光谱在微生物和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章节徐抒平教授介绍“拉曼光谱在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章节季敏标教授介绍“拉曼光谱在组织检测中的应用”章节林俐助理教授介绍“拉曼光谱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章节陆峰教授介绍“拉曼光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章节会议最后,各章节的其他参与专家也纷纷发表看法。厦门大学吴德印教授提出可以将生物分子的光谱指认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提高指认的准确性;中南大学张志敏教授虽未亲临现场,他撰写的化学计量学分析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光谱预处理、谱库检索、化学模式识别和模型评价等内容,为数据挖掘奠定了良好基础;厦门大学王翔教授表示已完成表面等离激元纳米材料模拟仿真的内容撰写,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本形式出发引导读者一步步推演;中科院的宋一之教授和付钰教授分别完成了拉曼光谱用于“抗生素药敏快速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的内容,是细菌拉曼检测方面的重要补充;中科院杨勇教授也将参与拉曼光谱在临床病原体和微生物检测应用的内容撰写;武汉纺织大学沈爱国教授将补充沉默区拉曼信号分子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相结合的最新进展;暨南大学周海波教授参与撰写“拉曼光谱药物分析”的章节,补充药物代谢分析等相关内容;徐蔚青教授提出将推动教材仪器章节的实验设计,将其与多功能拉曼光谱教学仪器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实验与教学的联动。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讨论踊跃,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教材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为各章节之间的内容协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讨论环节当晚10点,教材编写研讨会在众人的热烈讨论声中落下帷幕,教材编委会专家合影留念。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展现了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而且影响深远,将推动该领域教材的飞速发展和创新!教材编委会专家合影留念
  • 赛默飞参加第18届东亚生物医学讨论会议暨第10届两岸生物医学研讨会
    中国上海,2011年12月15日&mdash 2011年12月7日-9日,第18届东亚生物医学讨论会议暨第10届两岸生物医学研讨会于上海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主办。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赞助了此次会议的欢迎晚宴,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此外,赛默飞还在会场设立了展台,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赛默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先进产品及解决方案。 此次会议约有100位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60人为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参会者。本届会议的组委会由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林安宁(主席),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景乃禾,周金秋、龚祖埙等专家组成。会议的主题为&ldquo 分子与细胞&rdquo ,讨论的议题包括&ldquo 信号传导:途径与调控&rdquo ,&ldquo 肿瘤生物学和肿瘤治疗&rdquo ,&ldquo 免疫学&rdquo ,&ldquo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rdquo ,&ldquo 微生物学与传染性疾病&rdquo 等。 由赛默飞赞助的欢迎晚宴上,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林安宁教授、台湾大学生化与分子研究所的前任所长,台湾&ldquo 中研院&rdquo 院士林荣耀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副所长Yoshinori MURAKAMI教授和前任所长,AIMBN的首任主席新井贤一教授、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Masao Matsuoka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分子与生物遗传研究所所长Jae Bum Kim教授、韩国三星Sungkyunkwan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Joobae Park教授分别上台致辞,对赛默飞公司对我们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发表了演讲,预祝会议成功举办。晚宴中,迈世福和林安宁所长、景乃禾所长以及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科研管理处处长江舸就中国科研发展、青年PI培养等话题进行了交谈。 赛默飞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迈世福先生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新井贤一教授(右一) 赛默飞展台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 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安捷伦科技参加第 26 届生物医学联合学术年会
    安捷伦科技参加第26 届生物医学联合学术年会   由中华民国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华民国临床生化学会、中华民国毒物学学会、中国生理学会、台湾药理学会、中华民国解剖学学会及台湾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学会联合举办的第 26 届生物医学联合学术年会(http://www.jacbs.org.tw/Default.aspx) 于 3 月 19~20 日在台北国防大学国防医学院举行。   会中邀请到上千名来自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研究人员参与此次活动。 主要活动包含大会演讲及各学会、厂商演讲、poster 比赛。现场有 40 多家厂商参与,共有 72 个摊位。而安捷伦科技也透过 Genomics 的经销商 - 威健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此次活动,有一展示摊位,每天安排了两场 15 分钟的 LincRNA 芯片等新产品介绍,并与现场客户进行有奖征答,最后抽出填写问卷的客户参加摸彩活动,现场反应热烈。   有鉴于今年参加人数踊跃,安捷伦科技预计明年也将与经销商连手共同参与此年会活动,向客户展现安捷伦科技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力。                                摊位前客户询问产品讯息                              新产品介绍吸引许多客户聆听                              威健公司代表介绍新产品信息                              客户填写问卷参加摸彩活动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NYSE: 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18,500名员工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安捷伦2010财政年度的业务净收入为54亿美元。了解有关安捷伦科技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 “医工融合,协同创新”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11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江苏省免疫学会联合主办的“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在苏州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主题为“医工融合,协同创新”,展示了近年来生物医学传感、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检验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围绕基础研究、临床检验和创新成果转化等交流“生-医-工交叉融合”的成果和心得,以期推动生物医学检验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高质量发展。2023姑苏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年会现场会议伊始,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杨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周连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徐博,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谭伟良,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长许化溪先后致欢迎辞,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杜鸿担当主持。杨亮 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主任王传新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周连群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博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谭伟良 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许化溪 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长杜鸿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顾宁教授,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传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工程院士李晨钟教授,美国哈肯萨克默里迪恩探索与创新中心陈亮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叶社平教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王平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崔巍研究员7位报告嘉宾带来精彩报告分享。报告人:顾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报告题目:《细胞生物信息学》报告人:王传新 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报告题目:《检验医学在肿瘤诊疗中面临的难题与应对策略》报告人:李晨钟 加拿大工程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报告题目:《医疗物联网IoMT中的智能传感》报告人:陈亮 美国哈肯萨克默里迪恩探索与创新中心(HMH-CDI) 研究员报告题目:《Tackle AMR superbugs: a genomic and genetic paradigm》报告人:叶社平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主任报告题目:《Myopia genetics: From a ssociation to causation (近视遗传研究:从关联分析到致病机制)》报告人:王平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报告题目:《仿生传感技术与智能感知仪器的研究进展》报告人:崔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报告题目:《多组学技术挖掘检验标志物实践分享》大会合影大会掠影除了大会报告,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微生物检测新技术论坛,智能生物医学传感论坛,医用质谱技术检验论坛,医、研、产创新发展论坛,分子检验论坛,临床检验前沿技术论坛,生物医学工程前沿论坛和青年学术论坛(会前会)8个专题分论坛,内容同样精彩纷呈。
  • 英国斥资5亿英镑创建生物医学研发中心
    12月7日,英国众多科学家、政府与生物医学慈善团体官员,共同对外公布了一座“超级实验室”的设计图和科研计划。这一“超级实验室”即英国医学研发中心(UKCMRI),计划耗资超过5亿英镑,2014年底建成后可望容纳1250名科学家和250名支持人员。   这一计划将集合英国4家顶级的医学研究机构,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维康基金会、英国癌症研究(CRUK)以及伦敦大学学院(UCL)。   UKCMRI的科研计划由Paul Nurse主持设计,他曾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urse表示,这四家合作伙伴意在创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机构,将主要由年轻科学家组成,他们将不会拘泥于部门间的屏障以及单一的疾病或医疗策略。UKCMRI有着一个“简单的目标,即保持英国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前沿地位。”
  • 雷尼绍:助力生物医学发展“加速度”
    赶在18年的尾巴,雷尼绍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生物医学拉曼光谱学术会议。这是一场汇集了学术、医学界和仪器厂家等各行业的年度跨界盛典,也是引领未来生物医学拉曼光谱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在会议上,我们被“聚众围观”的是作为首次在中国展出的全新雷尼绍RA816生物分析仪。 作为一款操作简单的紧凑型台式拉曼成像系统,RA816生物分析仪将拉曼光谱的化学分析能力和先进的光学及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专为生物研究领域设计。RA816能够快速揭示生物样品的详细生化信息,包括组织活检、组织切片及生物流体等,具有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发现和验证早期疾病,目的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推向临床研究。目前我们的解决方案已应用在众多客户的实验室中,为研究工作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帮助用户发现更多信息,加速研究工作的进展。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跨界交流、增强合作,在现场处处得到完美展现。展位的圆桌交流会上各位专家讲解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浓厚兴趣,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地交流和讨论,碰撞出的智慧火花闪烁在会场之中。远道而来的英国雷尼绍Martin Isabelle博士在会议中讲到,拉曼光谱及成像可以分析特定的生物分子结构,区分不同的组织或细胞器,同时结合空间信息,得到生化物种的分布及大小。报告中通过对具体的组织或细胞的案例分析,包括结肠组织、皮肤组织、脑胶质瘤细胞等,揭示了拉曼光谱快速鉴别/区分癌变、异变及正常组织/细胞的能力,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开始、进展及治疗响应,揭示了拉曼光谱分析走向临床研究的巨大潜力。会议顺应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日新月异发展的现状,旨在推动国内拉曼光谱学界同仁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纳米科学等相关领域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拉曼分析小福利 衬底选择中的大学问对组织或者细胞做拉曼分析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衬底会对样品信号有较强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在测试前选择合适的制样衬底。生物样品拉曼分析常用的衬底材料:CaF2和MgF2是最理想选择,对生物拉曼信号的干扰最小,但成本相对较高;熔融石英也可以接受,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拉曼背景;高度抛光的金属载玻片非常适用于组织切片成像和部分细胞成像。
  • 液态金属靶光源—安东帕SAXSpoint进入欧洲生物医学技术中心
    这期谈到生物医学,利用安东帕小角X射线散射仪(SAXS)或原子力显微镜 (AFM) 可获得复合结构表征,也可用于药物释放控制体系的聚合物薄膜结构和形貌特性等。近期,捷克查尔斯大学生物科学与生物医学科学中心近期购买了一台安东帕的SAXSpoint 2.0小角/广角X射线散射仪,配备液态金属靶,Eiger 1M探测器及自动进样器;同时,安东帕根据BIOCEV需求研发原位SAXS-UV/VIS测试模块,可实现原位测试小角和紫外/可见光光谱,仪器已安装并通过验收。BIOCEV是捷克六所科研院所的联合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欧洲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卓越中心,SAXSpoint 2.0将在核心的项目上使用。From Website:http://www.biocev.eu液态金属靶光源具有独有的液态金属射流,以镓合金的液态束为阳极材料产生高亮度光束,具有高稳定性,是目前通量最高的实验室光源。此外,针对生物医学领域安东帕研发的自动进样器可实现192位样品自动测试,该自动进样器可实现4°C控温,可用于测试生物大分子等液体样品。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中,精密度和可追溯性最为重要。安东帕高端分析设备可用来进行材料特性分析、样品制备、合成等应用。
  • 科研专家共议生物质谱在生物医学中的前沿应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4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办、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生物质谱与生物医学前沿技术研讨会”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召开。该会议为期2天,包括专题学术报告和现场实操学习。 /p p   在21日进行的专题报告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福全、清华大学教授邓海腾、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智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友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工罗元明等科研专家与厂商应用专家共同讨论了以生物质谱为基础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生物质谱在生物一些领域的应用。沃特世科技应用专家殷薛飞博士、陈静博士、陈熙博士、仇雯丽博士、钟慧琴博士与到场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了Waters新技术在生物制药、临床医学、组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774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4e671af-09d0-46e0-81c7-1db20ccd0fa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会议报告会场 /strong /p p   在生物制药和临床领域,液质联用与MALDI等质谱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应用手段。沃特世科技在解决该领域的技术应用需求方面不断提出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如离子淌度质谱、小型质谱检测器等。Waters ACQUITY QDa是一款可以与Waters UPLC系统集成控制的小型单四极杆检测器,该产品从2015年推出以来,得到了行业内分析实验室及制药、食品企业的关注。在本次会议上,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QDa产品经理陈静博士。陈静表示,QDa 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沃特世引入的“质谱检测器”的新概念。“目前,全球多家知名跨国药企都是QDa的用户,QDa在化药、生物药的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小巧易维护,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沿用原液相方法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质谱分析。与液相紫外检测器互补,但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出限。”陈静博士介绍说。 /p p   沃特世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将LC/MSMS技术应用于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也是目前液质联用技术更有发挥潜力的领域。沃特世科技临床应用专家仇雯丽在会上介绍了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新生儿筛查应用解决方案。据介绍,沃特世科技有多款串联四极杆质谱取得了临床检测的国际IVD认证。目前国内医院和独立医学实验室都是沃特世临床质谱的重要用户和方法开发合作方。在仪器信息网编辑的采访中,仇雯丽博士提到:“沃特世三重四极杆质谱在新生儿筛查中最大的优势是其性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新生儿筛查等医学检验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检测控制要求很高,并且样品量巨大,仪器保持精准和稳定对于新筛检验科来说最为重要。另外,沃特世在新生儿筛查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研究经验,目前能够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757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52311b4d-f6d0-49c8-9045-dfe8a002e8a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处处长杨怀义开幕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6769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7032496-8497-4a65-a1f3-7b35a4c4d74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福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定量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6784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a6e48909-6109-41ec-9f56-813402bb645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清华大学教授邓海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细胞抗氧化系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6789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082aed21-499a-45fe-b4c1-de96697c283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敞开式离子化质谱新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6794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42b065cf-4e95-4eb8-bee5-11d1c739342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科瑞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李彬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高分辨率常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809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7f3d5eaf-c965-4592-852d-1c090b565e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沃特世科技应用科学家殷薛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生物质谱采集新技术及其在PPM级HCP检测中的应用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81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a9fb3c5a-11d0-4dba-a6a2-d5affe69662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智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原位探究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代谢谱的差异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830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d92b47f6-eace-4c64-baa4-3e61ab5da1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友鹤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尿液中早期标志物的发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848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20620ae-440a-4535-ac96-cc3850aae48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沃特世科技QDa产品经理陈静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ACQUITY QDa 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900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9aa6cf88-8873-4386-aa99-0708bc00509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工罗元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蛋白药物的翻译后修饰分析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909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5cce1ab9-4d71-4e69-93f9-ad0ce981ee9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沃特世科技AHQ高级科学家陈熙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HDX技术在结构蛋白质组分析中的应用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921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ca907964-7037-422c-a2ee-b5135723dc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沃特世科技应用科学家仇雯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Waters针对新生儿筛查的解决方案 /strong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6953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49483ad1-05bf-4fa5-9ed4-db83ef1331a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沃特世科技应用科学家钟慧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报告题目:沃特世代谢组学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p & nbsp /p
  • 医大生物医学研发中心落户棋盘山
    1月6日下午,棋盘山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医科大学正式签署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协议,这标志着又一个高端研发平台项目落户泗水科技城。   中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力争于今年3月动工,年内竣工。
  • 行业应用 |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纳米压痕仪应用
    力学性能表征对生物医学和生物材料的研发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生物材料,有时不得不在非常局部或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研究其力学性能。此外,临床前研究通常在小动物模型(如大鼠或小鼠)上进行。因此,测试方法必须适用于局部区域测试,以便在如此小的样本上也可以进行检测。最近几年引入生物医学的纳米压痕技术尤其适用于这类表征。本应用报告展示了纳米压痕在骨骼、牙齿和隐形眼镜性能测试中的一些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已成为其重要的发展需求。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有兴趣了解生物材料(软组织和硬组织、骨骼、肌腱、软骨、牙齿等)和人工(人造)生物材料(植入物、可溶解缝合线、永久或临时性的支架等)的力学性能。了解组织和器官等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开发人体内的新材料和组织以及评估不同医疗方法的效果是必要的。在以上许多应用中,需要去研究相对较小的局部区域内的表面力学性能,此外,临床前研究通常在小动物模型(如大鼠或小鼠)上进行。测试方法必须适用于局部区域测试,以便在如此小的样本上也可以轻松进行检测。纳米压痕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应用了大约二十年。若干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研究骨关节炎或不同营养方案对骨骼力学性能的影响。纳米压痕技术非常有用,主要是因为与表征骨骼整体结构性能的宏观拉伸或压缩测试相比,它提供了骨骼中不同组织的微观力学性能。压痕表征材料的局部特性在研究药物治疗或病变的效果时极其重要,因为这些处理方式通常会导致生物材料局部刚度的变化。只有对健康骨骼结构的特性有很好的了解,才能在相应的药物治疗中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对治疗过的骨骼进行测试外,还必须对健康骨骼进行类似的测试。此外,测试参数应该满足对应压痕测试的材料体积总是相同的(或至少非常相似)且代表可以观察到处理结果的相关的结构单元。牙釉质是另一种通过纳米压痕测试进行研究的材料。纳米压痕技术确实是对这种小样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的最适合的方法之一。尽管硬质生物材料或生物体材料的纳米压痕测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局部力学测试,但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中,需要测量更软的(生物)材料。这些软材料可以具有远低于 100MPa 的弹性模量,并且经常必须保持在流体中。此外,它们的表面可能不平整,无法通过标准方法(如切割或抛光)进行制备。这种软材料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关节软骨。最近针对各种类型的支架对软骨再生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柔性隐形眼镜因其使用简单、成本低廉而被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同隐形眼镜的刚度(以弹性模量表示)和最终蠕变可能会因所用材料的类型不同而显著变化。材料的选择受到光学性能、佩戴舒适性或镜片使用时间的影响。隐形眼镜的刚度可以使用生物压痕仪进行局部测量,该生物压痕仪能兼容在液体中进行测试。仪器压痕是一种表征生物医学和生物体材料局部力学性能的新技术。安东帕仪器化压痕测试的优势是可以测试硬质和软质生物材料和生物体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纳米压痕测试仪适用于许多类型材料的局部力学分析,比如干燥的或浸泡在液体中的,硬的或软的材料都可以被测试。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公示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
    各有关单位:为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学会团体标准工作,优化学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学会团体标准的质与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于2020年筹建了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库专家与学会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与学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随着学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提升学会团体标准的质量,现对学会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人员进行补充调整,增补共计91人为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现公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 附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性别单位名称1王金武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王伟明女清华大学3温贤涛女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注册及品质管理、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生物学评价及标准修订)4郑万挺男温州医科大学5张 菁女河南驼人医疗器械研究院有限公司6蒲江波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7何军明男广东省中医院8张清奎男国家知识产权局9张俊霞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0马毓昭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11柴国生男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12黄长斌男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3宋 贝男中原工学院14郑业焕男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5李尊然男中原工学院法学院与知识产权学院16田小伍男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17钱 虹女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18沈 永男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19柯 军女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20岳卫华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21胡济民男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22蒋时霖男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3苏 健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4李 澍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5刘重生男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6花松鹤男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7王 浩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8孙智勇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9王建军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30金玉?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31陈思平男深圳大学32王云兵男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马小兵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4许 零女厦门大学35臧柏林男大连理工大学36周长忍男暨南大学37王深琪女华中科技大学38贾凌云女大连理工大学39陆小左男天津中医药大学40任 力男华南理工大学41梁浩文男中山大学42金承刚男北京师范大学43吴 凯男华南理工大学44唐晓英女北京理工大学45谢 兰女清华大学46顾忠泽男东南大学47董 华男华南理工大学48陈 波男中央民族大学49康静波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50江浩川男浙江省明峰核医学影像系统研究院51程金生男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52查云飞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53李绍林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54史海斌男苏州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55张惠茅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56张龙江男东部战区总医院57徐海波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58李跃华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59吕 滨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60陈 峰女海南省人民医院61杨 旗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62白荣杰男北京积水潭医院63柯碧莲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64张冠军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王贵生男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71汪建华
  • 第三届怀柔论坛 生物医学成像:未来技术与未来科学家
    成像技术作为生物医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动力。北京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为充分发挥成像设施作为国家设施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助推生物医学成像前沿科学与技术发展,促进我国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的自主创新,我们创办了“怀柔论坛”,集各领域生物医学研究者智慧,利用多模态跨尺度先进系统成像能力推动原创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多解决方案。第三届“怀柔论坛”计划于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至5日(星期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举办,论坛主题为“生物医学成像:未来技术与未来科学家”。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一、会议时间:2023年11月3日-5日二、会议地点:北京怀柔日出东方酒店三、会议主题:生物医学成像:未来技术与未来科学家四、组织单位: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五、日程安排:11月3日13:30-14:30开幕式14:30-16:55主题报告16:55-19:00成像设施参观19:00-21:00晚宴11月4日08:30-18:00主题报告及圆桌讨论11月5日08:30-17:50主题报告及圆桌讨论六、会议规模:线下约200人七、特邀报告嘉宾(姓名首字母排序)• Stefan W. Hell,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马克思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医学研究所所长• 杜江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Jan Ellenberg,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所长,Euro-Bioimaging总协调人• Yale E. Goldman,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莉亚研究园区(HHMI Janelia Research Campus)教授,4D Cellular Physiology科学计划负责人• 骆清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 Lihong V. Wang,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谢晓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徐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八、报告嘉宾(姓名首字母排序)• Xiaoyuan Chen,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方宁,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郭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韩铭,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助理教授• Julian Kompa,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博士• 刘贝,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Rong Li,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 W Jonathan Lederer,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刘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Hanchuan Peng,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小组负责人、教授,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 齐志,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 孙赫,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Longsheng Song,爱荷华大学卡佛医学院心血管内科终身教授,Edith King Pearson心血管研究主席• Lingyan Shi,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 Till Stephan,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Zheng Shi,罗格斯大学助理教授• 田华,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 Jin Wang,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和物理学系教授• Micheal Weber,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Yingxiao Wang,南加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教授• 熊汗青,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Sheng Xu,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副教授• Miao Yu,美因茨大学博士后• Yaoheng Yang,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后• 郑鹏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九、会议网站及报名:https://mp.weiqihd.com/msite/site/11269/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析、食品安全和生物医学方向博士后招聘
    p    strong 一、课题组简介 /strong /p p   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组是在许国旺研究员领导下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最具综合实力的课题组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色谱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家重大应用领域的需求与自身技术优势,以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生命科学、重大疾病、中医药现代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复杂样品分析为切入点,开展极端复杂体系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等工作。学科背景涵盖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药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cfc6db0c-1666-4a4d-ae69-a6444d5f9ae1.jpg" title=" 01111.jpg" alt=" 01111.jpg" width=" 600" height=" 31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二、博士后招收方向 /strong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565"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方向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要求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样品预处理、色谱分离材料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具有在样品预处理材料、分离材料、色谱填料等方面的经验,科研创新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论文撰写素质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暴露组学、食品安全和残留检测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对暴露组学,或农产品、食品或体液中的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残留的检测有较好的经验。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单细胞分析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熟悉单细胞操作技术。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小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分析、材料相关专业,对代谢物-蛋白相互作用、代谢途径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转化医学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对细胞分子生物学或肿瘤糖尿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信息学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医学或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熟悉多组学数据处理。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肠道菌群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微生物相关专业,熟悉菌群表征、宏基因数据分析。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rong   三、薪酬待遇 /strong br/ /p p   大连化物所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与事业编制职工同样实行三元工资,研究所为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缴纳社会保险,建立住房公积金。具体薪酬结构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9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bd65933-1d05-4eee-a8f8-78c8ddd53990.jpg" title=" 00.jpg" alt=" 00.jpg" width=" 600" height=" 29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五、生活保障 /strong /p p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p p   2、全职在所工作的博士后子女可进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博士后出站可优先留所工作,子女可直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和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就读。 /p p    strong 六、未来发展 /strong /p p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可以优先留所工作,并为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 /p p   1、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按事业编制有关规定执行,年薪15万起,可申请大连市30万人才安家补贴。 博士后即为特别研究助理,出站后留所工作不受招聘1:3比例限制,通过考核后可直接入事业编制 /p p   2、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博士毕业学校全球排名TOP200),可享受辽宁省优秀博士后来辽工作奖励30万 /p p   3、大连化物所出站的博士后留所工作,可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择优评选,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 /p p   4、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可申请“大连化物所国际英才计划”,择优评选,由研究所提供资助,公派前往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资助金额20万—40万/年,资助期1—3年。 /p p   strong  七、咨询方式 /strong /p p    a href=" http://www.402.dicp.ac.cn/" target=" _blank" 可登录课题组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a /p p    a href="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D4y1D7jq/" target=" _blank" 课题组宣传视频 /a /p p   许国旺研究员: xugw@dicp.ac.cn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