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科院过程所

仪器信息网中科院过程所专题为您整合中科院过程所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科院过程所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科院过程所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科院过程所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科院过程所话题讨论。

中科院过程所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过程所千万元采购三台高端进口仪器
    近日,中科院过程所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招标消息,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第一批)进行公开招标,预算金额总计1035.57 万元,采购双光源X射线单晶衍射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及热喷涂系统各一台,均允许进口。  详细预算如下:包号货物名称数量(套)预算金额(万元人民币)是否涉及进口1双光源X射线单晶衍射仪1249是2飞行时间质谱仪1350是3热喷涂系统1436.57是
  • 中科院过程所90万美元采购布鲁克700MHz NMR
    2013年12月5日,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消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90万美元采购了瑞士布鲁克拜厄斯宾有限公司700MHz核磁共振谱仪。   购人名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委托招标单位: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编号:OITC-G13033178   结果确定日期:2013年12月5日   招标公告日期:2013年5月16日   第2包 700MHz核磁共振谱仪   成交供应商: 瑞士布鲁克拜厄斯宾有限公司   成交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1号光大国信大厦5216室   成交金额:美元900000.00   评审小组专家名单:赵胜年、顾利民、王少亭、潘品良、梁向峰   本项目联系人:于峰 联系电话:68729912
  • 先进能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亟需强化——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日前召开的哥哈会议最后仅达成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低碳经济仍是大势所趋。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开发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是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任务。2010年我国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重磅出台,预计未来1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清洁能源和节能产业将大有可为。   由许光文研究员领衔的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以清洁煤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众多企业合作紧密,如:与中石油合作开发重质油的综合加工新技术,与泸州老窖等企业合作研发利用白酒糟生产能源、燃气及材料的成套技术工艺,与大型焦化企业合作研发工业煤气生产的新型气化技术等。此外,该课题组还研制了代表国际首创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与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厂合作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加压热重分析仪”、“燃料解耦热转化研究装置”等能源装备与测试仪器。   另外,许光文研究员还担任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主要负责评价筛选清洁能源技术,指导公司的技术方向,发展技术合作伙伴。该公司是由中科院与BP公司于2009年2月共同投资建立,一期投入1.62亿,五年内将投入4.62亿 主要从事煤的高效转化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促进国产技术的产业化,并积极抢滩国际市场。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近日,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课题组组长许光文研究员,就目前我国清洁煤技术、新型分析仪器研制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问题与许光文研究员做了深入探讨。 清洁煤技术是当前重点发展对象 关键技术与装备亟需强化   访谈伊始,许光文研究员就开门见山说到:“我国富煤,但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并且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大,单位GDP(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发展高效清洁煤技术是当前能源技术的研发重点。另外,节能也就意味着减排,节能的同时也在环保,因此发展节能技术也是用好煤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型能源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关键能源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亟需强化。”   当前我国正积极地从多种途径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的一个重要补充。“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太阳能,但短期内用太阳能彻底替代现有主要能源还不太现实。对于我国,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核心能源,可再生资源等其他能源是补充。”   许光文研究员还谈到:“目前国内从事煤炭利用技术研发的人很多,但高效率、低成本、清洁生产工业燃气或工业煤气的技术却未受到足够重视。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就是研发利用低阶燃料生产工业煤气的气化技术,其应用涉及钢铁、冶金、陶瓷、建材等重要工业行业,可替代天然气或燃料油,有效降低这些工业过程的燃料成本,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不足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几乎无功而终,在量化责任和资金落实两大关键问题上未能形成共识。对此,许光文研究员表示,“我国不会因为二氧化碳问题就少用煤炭,少用能源。但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国内企业应该采用先进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包括CO2排放,使工艺流程、设备装置更清洁,为健康的地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作为国家的技术储备,科研院校可设置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课题任务。” 在能源工艺实践中进行仪器创新 填补国内空白   许光文研究员领导的先进能源课题组成立3年来,承担了国内外多项重要科研任务,主要研发先进能源转化技术和能源转化过程的环境保护技术。课题组以煤炭、生物质、重质油作为研究的燃料对象,基于“解耦”的科学方法,研究高效、高价值、低污染利用这些燃料的解耦热转化技术,同时研发转化过程的污染物控制技术、燃料预处理技术和合成气利用的重点技术。   “具体研究包括:煤解耦气化技术生产工业煤气,高水分工业生物质废物解耦燃烧及炭化活化生产功能性材料技术,低阶煤提质技术,煤炭/生物质分级与预热调试技术,烟气脱硝催化剂,新型合成气甲烷化技术等。其中,生产工业煤气气化技术、工业生物质废物炭化活化技术、以及煤的预处理技术正在进行中试,并计划了应用示范;课题组成功研发了同时抗SOx、水蒸汽中毒的宽活性温度范围脱硝催化剂,正组织长时间催化剂寿命中试。”   许光文研究员继续谈到:“从事能源技术研发需要用到许多分析测试仪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关键技术和装备能力还未得到突破,因此通常只能高价购买进口仪器,但是很多高价购置的国外仪器与装置的利用率不高,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结合多年的国外科研经历,许光文研究员回国后带领其课题组团队研制了一些高性能的新型仪器,以解决研究过程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相关行业的仪器空白。    许光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   上图为许光文研究员团队研制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 Micro Fluidized Bed Reaction Analyzer),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仪器的研发报道,该仪器将形成与商业吸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并列的新型仪器,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探讨   在谈到科研成果产业化时,许光文研究员谈到:   (1)“企业希望投入钱很快就能见到科技成果,这与技术研发本身有差距”   “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技术 通常完成小试后再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中试、示范,最后形成可商业化技术,推广应用。因此,希望科技投入马上就见效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科技投入的收获速度慢,很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这种价值链缺乏理解,都希望投入钱很快就能见到科技成果,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特别对于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高价值的创新技术与成套工艺、大型装备等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投入。”   (2)“凭空想象,是想不出来创新的,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创新不等于‘新概念’,不付诸实践,‘新概念’就没有任何价值。创新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实践的成果和发展。例如日本研究人员发明纳米碳管,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有纳米碳管,而是在开展其他研究时发现纳米碳管这种结构的。另外,科学研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需要善于总结和提升,通过这个过程去提炼问题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新发现。凭空想象,不能有创造创新,要在实践中创造创新,这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3)“研究工作与生存关联,难以创新”   “现在的房价、物价非常高,研究人员的薪酬又与科研项目直接相关,多数情况下收入不高。这种科研人员背负着生存重担做研究的体制不利于创新。最好不要给科研人员过多的外来压力和外来干扰,压力可以有,但不要太大。”   “我国为研究人员设立了各种荣誉、等级,一方面激励了研究人员,但一方面也可能使研究人员急功近利,难以潜心开展研究。为促进创新,政府和社会可以尝试改变一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使研究尽量与研究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营造一个更平静、非激烈竞争荣誉和资源的环境,使研究人员能专心、静心搞研究,享受科研,这将一定会促进发现创新、创造创新。”   (4)“技术合作固然重要,诚信更重要”   “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基于用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效益。在中国,目前解决问题型的科研合作不少,但更多是投资者希望形成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商机。这两种情形的合作的产出和期待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后一种,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让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因为企业希望很快有产出,但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需要过程,双方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距,应该多沟通,缩短认识差距,充分认识到技术合作需要投入,同时也需要时间,研究人员需要以自己的研发能力、敬业精神、责任心等,与合作的企业建立诚信关系,使其承认研究人员的价值,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从近期、长期考虑双赢。”   (5)“仪器装备国产化需要国家支持,企业自强,国人自信”   “仪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是我国科技的脆弱环节之一,需要强化并亟待改变当前现状。从国家层面上,要支持国产仪器与装备的研发,鼓励更多的自主创新;国产化需要财力、人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才能搞研发创新,国产装备与仪器的质量才能提升 从研发单位及生产企业层面,一定将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追求国际标准质量,新产品一定要经过多方验证、试用,再推向市场,推出让客户信得过的产品,才能稳步进入市场;从用户角度,国内客户需要更新观念,相信国产仪器,支持国产仪器的应用。” 采访手记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转化水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缘何艰难?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期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讨论,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增砖添瓦。   (1)我国部分科研院校存在不同程度地“重研发、轻成果产业化”的现象。科研院校偏重于上课题、担项目,科研人员重视发表SCI论文、评职称,甚至部分科研经费完全被“自娱自乐”,最终导致课题项目与国家发展需求脱节,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2)除了科研成果先天不足之外,生产企业接受能力不足或不愿接手,亦是导致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部分企业因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就停止投入,导致部分课题中途夭折 还有部分企业因担心科研院所将成果专利变相卖给其他企业,而不敢投入,以免蒙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官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但因科研体制不完善,缺乏具体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不过,我国官方六部门已联手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这将促进“官产学研用”各方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正如许光文研究员所言:“我国不缺少‘点子’,但关键是如何把‘点子’做踏实、做彻底。政府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 科研院校所应以市场和应用为主导,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科研人员不仅要懂原理,还要懂应用,对交叉行业也要有所了解,争取将‘点子’做成适用范围较广的产品。”   采访编辑:刘玉兰 附录:许光文研究员简介   许光文,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AS-BP合资公司-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国(北京)石油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株式会社IHI客座主任研究员。   196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时获得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自2009年兼任中科院与BP合资公司: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被他人引用2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三项,日本专利14项,国内发明专利10多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   目前带领40多人的研究团队,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煤热解气化、低阶煤提质加工、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煤预热调试等;(2)生物质能技术,涉及高水分生物质解耦燃烧、生物质燃气制备、工业生物质废弃物基炭材料;(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制备SNG新工艺,烟气脱硝SCR,以及催化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磁体研制过程实现完全国产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场超导磁体团队研制的全国产超导二极实验磁体,在新一轮性能测试实验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磁体在4.2K下两个孔径内实现超过12特斯拉(T,Tesla)磁场强度,达到超导线材临界性能的85%以上。该磁体从结构设计,超导材料、电缆及磁体的制备,到相关的装备与测试平台,均基于国内自主技术路线,并实现了完全国产化。目前,加速器超导磁体的最高场强记录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保持的16T无孔径二极实验磁体,以及美国费米实验室(Fermilab)于2020年创造的14T单孔径二极实验磁体。12T双孔径的性能指标,居于国际前列,且该磁体是迄今国际上唯一一个采用不同超导材料组合线圈结构达到12T二极场强的磁体,也是加速器高场超导磁体自主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进展。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高亮度升级(HL-LHC)原项目负责人、意大利米兰大学物理系教授Lucio Rossi等对该工作给予积极评价。高场超导磁体提供的强磁场可以实现高能量带电粒子束流的轨迹及尺寸控制,是基础物理研究、先进核聚变能源技术以及高能量粒子加速器建设的核心需求。欧美未来十年高能物理发展战略中均把高场超导磁体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国内外正在开展的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也依赖高场超导磁体技术。同时,性能大幅提升的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技术,有望在高精度医疗、低损耗电力及交通系统等民生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助推我国国民健康的发展、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相关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关键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的支持。自主路线超导二极磁体场强达到12特斯拉
  • 邀请函 | 10月31日· 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过程所-珀金埃尔默共建示范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邀 请 函尊敬的各位客户: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共建示范实验室诚挚邀请您参加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生物材料主题)技术交流开放日活动。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共建示范实验室自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实验室具备全球最先进的小动物活体影像平台,多光谱定量病理平台、细胞影像与分析平台、多功能生化样品分析平台,提供从分子、细胞到动物、组织最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验室将于2019年10月31日(周四)在中国院过程所举办高内涵影像( 生物材料主题)技术交流开放日活动,希望届时能帮助您更全面、深入、直观地了解如何将高内涵成像和分析这一快速发展的技术与生物材料研究相结合,与您探讨材料体外实验经验,为您的课题插上强有力的翅膀。注:食宿交通自理!诚邀您的拨冗莅临!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共建示范实验室2019年10月行程安排时间内容讲解人9:00-9:30现场签到9:30-9:50协同创新共建实验室介绍马文瑞(实验室主管&活体影像技术专家)9:50-10:30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介绍王瑜(高内涵技术资深专家)10:30-11:10高内涵分析系统在纳米材料领域中的应用赵欢博士(材料学)11:10-12:10高内涵分析系统在医用修复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李想(高内涵技术资深专家)12:10-13:00午餐13:00-14:30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多功能酶标技术原理及应用Muvicyte记录细胞每时每刻应用分享黄幸(活体影像技术专家) 刘治东(分子和细胞检测技术专家)14:30-15:00高内涵常规操作展示,上机操作李想(高内涵技术资深专家) 王瑜(高内涵技术资深专家)15:00-16:00材料相关应用的高内涵采图方法展示,上机操作16:00-17:00材料相关应用的高内涵分析方法展示,上机操作17:00-17:30实验室其他仪器参观及合影时间:2019 年10月31日地点:北京市中关村北二街1号中科院过程所生化科研楼一楼104室高内涵技术在生物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材料可分为药物和医用材料,前者常见的是纳米药物,即纳米级微粒药物载体输送系统。将药物包封于亚微粒中,可以调节释药的速度,增加生物膜的透过性、改变在体内的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等。后者指用于治疗、修复或替换机体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如骨骼、牙齿、肌肉和器官。二者用于体内之前都需要进行体外测试,对于纳米药物而言,因其结构相对复杂,是多个药物单体聚合或者小分子结合高分子材料而成,聚合方式和单体的数目都影响着药物性质,实验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材料和工艺的优化过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技术能够在体外水平完成对药物的安全性、药效、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作用机制进行综合研究。而医用材料则需要进行毒性、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等检测。高内涵分析技术能够提供单细胞水平的多参数定量结果,具有高通量,多指标,客观,高效,低成本的优点。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在一次实验中对药物影响细胞的多种属性和生理状态(如细胞形态、生长分化状态、迁移与凋亡、细胞代谢途径以及信号通路的各个环节)的改变进行同步检测,用以阐述药物作用机制和毒性评估。与此同时借助药物的荧光标记,我们还可以动态追踪药物进入细胞的过程、评估不同材料结构和工艺的药物对膜通透性的差异。从而把材料特性与功能、毒性检测进行了有效对接,在细胞水平建立起综合、快速的检测方案。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9, 14: 799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仪器信息网20周年--中科院过程所周蕾研究员视频祝福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200" height=" 274" title=" 周蕾-中科院-仪器信息网20周年.jp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74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周蕾-中科院-仪器信息网20周年.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632c716-90f6-49ba-84a0-1383bdb4b295.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63, 63, 63) "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 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党委委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周蕾老师为仪器信息网建网20周年送来视频祝福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pan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373F860DEE50EB7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周老师表示与仪器信息网的不解之缘始于2012年,她认为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是通过内驱、主动、创新性的行为,为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业界同仁提供了形式灵活多变、线上与线下的交流平台,积极主动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周老师表示与仪器信息网的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接触过程中见证了网站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2012年至今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断蓬勃壮大的过程,她也衷心祝福仪器信息网能够发展的更好更快,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广大同仁提供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前往20周年专题网站查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event.instrument.com.cn/event/year20" _src=" https://event.instrument.com.cn/event/year20"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s://event.instrument.com.cn/event/year20 /span /a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41b9550-d7c0-4313-a7ce-4a37c57d6fb4.jpg" title=" 20周年专题-二维码.png" alt=" 20周年专题-二维码.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p
  • 在“产、学、研、用”的路上需要交“学费”——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周蕾研究员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周蕾研究员在基于新材料、新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产、学、研、用”之路。谈起自己的科研转化历程,她笑称:“ strong 在产、学、研、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是要交学费来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没有哪个产业转化是一蹴而就的。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近期,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周蕾研究员,听她谈谈在“产、学、研、用”这条道路上的感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08c4e64b-d003-4e69-8030-9f8b15cb7a88.jpg" title=" image001.png" alt=" image0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蕾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党委委员,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周蕾研究员在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方面有多年经验,目前已拥有授权国际专利12项(澳、日、港各2项,美、英、法、德、意、荷各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8项,知识产权保护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23篇,IF97.6,总引用289次;建立了日产上转发光纳米材料100g、试剂20000 份、生物传感器10 台的三条生产线,现已在临床急诊、生物事件处置领域推广应用,以共同第一贡献者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4项,2015年单年销售突破1亿元;以排名第2,先后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等奖励;2017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个人奖;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学研究与产业化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周蕾所在课题组属于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字叫做“生物检测监测课题组“。课题组研究方向结合了周老师十几年的前期科研积淀与自身学术探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strong 基于新材料、新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strong 。这句话既代表了对于科学的探索、尝试,也指明了课题组要在探索中不断发掘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并将其在生物检测监测应用中得到体现,最终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她表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新技术必须基于坚实的科学探索与积淀,才有性能突破的可能;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要做产业化,就必须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选择更稳定、更可靠、更有可能实现产品化的技术路线。[Zl1]& nbsp 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是科技转化的坚实基础,而科技转化是基础研究价值体现的重要形式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需求和技术之间的不匹配是研究的切入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周蕾表示,具体的技术实施是由需求来决定的,需求和技术之间的不匹配正好是研究的切入点 /strong 。站在一线生物检测监测用户的角度,可以知道用户主要有以下 strong 四个方面的需求 /strong :一、定性定量需求,当用户关注一种靶标的时候,要尽快确定“有没有”;二、需确定靶标(如:微生物)的生存状态;三、希望仪器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成本并提升操作标准化;四、希望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实时监测以防患于未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上述四个方面的需求就会转化成 strong 五个方向的研究 /strong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现场微生物死活判别技术研究、现场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实时在线总菌监测技术研究和实时在线总菌监测与鉴别技术研究。课题组主要依托上转换发光材料、聚焦发光AIE、碳量子点、通讯光纤、叉指电极的研究基础,以新材料、新应用的挖掘为主来开展上述五个方向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秉承“优+优”原则,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周蕾表示,课题组依托十余年在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研究积累,主要围绕军民融合从事生物检测监测相关方法、技术、装备的研究,应用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涉及的食品安全(黄曲霉素)、饮水安全(大肠杆菌),医疗保健涉及的家庭自检(血糖)、临床检验(肿瘤标记物)、社会安全涉及的疾控应急(埃博拉)和生物反恐(鼠疫)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谈到与外部进行合作时,周老师表示每个团队都有自身的优势,秉承“优+优”原则,每个团队做自身最擅长的工作,合作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课题组建立了基于新材料、新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新型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平台,包含微生物资源、工业级抗体资源(自主研制克级抗体,可保证5-10年销售量)、生物技术方法创新能力、仪器设备研发能力。这些结合在一起使得课题组可以将材料应用到生物方向,如上转换材料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通讯光纤用于现场微生物死活判别技术、叉指电极用于现场自动检测技术、碳量子点用于实时在线总菌检测与鉴别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8c6642f-ffec-4a12-adc1-7728174de2f3.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实验室一角 /span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资本市场才能验证真正的需求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对于国内科研团队创新创业的现状,周蕾认为自己的团队与大多数团队一样,因为不是直接对接市场,因而难免会出现想象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现象,由此往往与真正的需求有很大偏差,而只有资本市场才能验证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资本对创新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费,而是更为专业的对市场的分析掌控,是更为规范的对企业的成长管理。与国内大部分研究团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一样,大家都会面临两个问题,首先就是工程产业化(保证高成品率、控制成本),然后就是产品上市后是否会被市场接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科研领域存在“最好”,但是市场中永远强调“最平衡”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周蕾表示,科研与产业有所不同,科研思路会极大关注技术的最佳性能并不断追求极致,而产业思路会更注重产品的稳定性和量产化。只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够更好的互相支撑、互相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周蕾指出,企业的立身根本是生产工艺文件,当企业投资的生产线还未能回钱变现时,科研团队通过研发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产品性能,立刻希望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这对于企业而言代价过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市场有时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市场中的劣币成功驱逐良币,那说明劣币在市场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有时候更佳的产品性能对于市场而言是冗余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削减了部分性能,但是能进行更好的量产、成品率更高、成本更好控制,这就是产品中的良币,而这一点是科研团队与企业融合的难点。科研领域存在“最好”,但是市场中永远强调“最平衡”。就科研与产业而言,各自的思维模式有各自生存场景的考量,无所谓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差,而是在产业化过程中进行“创新技术与成熟产品的转化”,更是进行“科研思维与产业思维的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产、学、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据周蕾介绍,她从2001年就开始从事“ strong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生物应用研究 /strong ”,2008年就以研究所为主体将成果技术转让给了企业,2015年产品单年销售额就已经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已经为多个省市上千家医院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就在笔者感叹成果转换相当成功时,周老师表示这些科研转化成果的背后包含着很多经验和教训,为此交过不少“学费”,但也收获了很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对于产业化,周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认为实现产业化不能只是简单的实验室生产。“就算产品性能再好,那样只能叫做作坊式生产。产业化最终一定要建立标准的生产线,拥有质量体系,生产证书,医疗器械证书等,而 strong 吸纳投资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转折点 /strong 。”她还指出,实现产业化还要对产品的专利进行全面合理化布局,专利核心的价值两点:逻辑(保护范围)和布局(核心专利 、外围专利、产品专利)。此外, strong 成熟的转移转化机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保证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足够坦诚与相互信任才能极大保证产业化的最终实现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科研人员都会秉承一定要做到性能最佳,这与企业家的量产思维不同。周蕾谈到:“没有人会轻易质疑自身价值观存在问题,但同一种价值观在科研领域和市场领域是不完全相通的。我和其他从事应用转化的科研人员一样,在进行科研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交过学费”,才能在价值观方面去适应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27237b7-7da4-483b-ad03-f5aa699a4a7b.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笔者与周蕾研究员合影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normal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后记:实验室与成员属于养分共生关系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据周蕾介绍,课题组是2017年10月份在过程所正式启动的,现在还处于一个正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实验室和课题组成员是养分共生关系,每个成员的发展代表着实验室的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点是,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0, 0, 0) " 周蕾认为一个优秀的实验室不仅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经济物质条件,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生存压力相对大的城市。 /span 此外,她表示在选拔实验室成员的时候很看重成员的价值观和对科研的热情。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撰稿编辑:刘立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扫码关注【3i生仪社】,获取更多生命科学行业资讯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扫码添加小编好友微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备注单位+职位+姓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进入生物制药用户交流群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none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99fb88a-c172-4afa-a5c4-a6e19d72e53a.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828172054.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828172054.png" / /p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首家分所落户山东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四方联合共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落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这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目前在国内设立的首个分所。   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由烟台高新区管委和绿叶制药集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高度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共同投资建设的国际化生物科技研发园区,是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山东创新药物(烟台)孵化基地”和“烟台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   烟台市副市长于爱军认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所落户烟台是烟台市2012年科技工作中的一件头等大事,将为带动烟台地区生物医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表示,双方将优势互补,这个平台的目的是要研发中国人用得起的药物、早日实现把中国新药国际化、做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建一系列药物研发平台、推动民族医药发展、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双方一起做好新药创新工作。
  • 中科院在上海天津 新建两家直属研究所
    为促进长三角经济和环渤海经济的发展,中科院与地方密切合作,在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两个新的研究所。11月29日上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揭牌。此前的11月27日,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也在浦东正式宣告成立。   天津工生所是中科院在天津建设的第一个整建制的研究所。它面向国家生物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需求,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国家战略的实施,目前已组建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系统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工业生物系统与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还与天津金耀、中粮集团等企业共建了8个联合实验室,主持或参与了973计划项目课题17个、863计划项目14个、科技支撑项目2个。   上海高研院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产学用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教机构。上海高研院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195项,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天津市委常委朱丽萍等分别为两个新建研究所揭牌。
  • 《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出版中科院化学所专刊
    值中科院化学所建所55周年到来之际,国际著名刊物《物理化学化学物理》(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于2011年2月为化学所出版了一期专刊,报道了化学所在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及与环境、能源及材料科学交叉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物理化学化学物理》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组织发行的物理化学化学物理以及交叉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影响因子4.12)。   专刊选用醒目的中科院化学所所徽为封面图案,收录化学所论文15篇,包括4篇综述和11篇研究性论文,集中报道了化学所在一些重要基元化学反应过程、瞬态物种结构、绿色溶剂催化加氢反应、锂离子电池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合成及性质研究、相变微胶囊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新型富勒烯受体用于太阳能电池、可见光降解有毒污染物、Gemini表面活性剂及团簇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化学所长期以来在相关领域形成的研究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显示了化学所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研究能力。   该专辑也是继2008年《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出版中科院化学所专刊之后,又一重要国际学术机构为中科院化学所出版学术专刊。
  • 探访中科院六大所新材料最新动态
    一种新材料,是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走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带着这样的好奇,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决定再次探访中国顶尖的材料科学实验室,在专家的带领下看个究竟。   中国科学院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据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研究结果,中科院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已属世界一流水平。   早在2009年,中科院的材料科学学科竞争力就已经位列全球所有大学和研究机构首位。这也是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本期重点关注中科院旗下相关研究所的原因。   根据理财周报记者与众多中科院研究人士和国内著名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交流,得知中科院旗下研究所中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金属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都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东,让我们逐一敲开这些顶尖实验室的大门,揭开其神秘面纱。   东北:长春应化所LED全球第一,金属所制备出柔性锂电池   在东北地区,中科院金属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代表着该地区材料科学的科研前沿。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这是个环境优美、让人向往的科研基地。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夏云龙向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详细介绍了该所的各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研究成果。根据夏主任的介绍,交流LED项目是该所目前最值得关注的科研项目。在该项目的研究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跨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通过稀土荧光粉生产低频闪交流LED产品的国家。   中科院金属所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研究成果方面,该所利用该材料作为高导电的柔性集流体,设计并制备出可快速充放电的柔性锂离子电池。   华北:化学所和物理所 注重基础科研   华北地区的材料科学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京城。其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更是材料科学界两颗闪耀的明星。   从中关村东路的保福寺桥南站穿过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走大概五分钟的路程,就到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这里,我们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软物质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   今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实验室的团队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共同研究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研究发现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之为&ldquo 诺贝尔奖级&rdquo 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团队的领衔人物是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ldquo 我们课题组现在用的实验室就是当时薛其坤院士做研究时用过的。&rdquo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软物质物理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而据专业人士透露,薛其坤教授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有望冲刺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位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实验室课题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则向记者透露,&ldquo 物理所大部分研究内容离产业化比较远,完全以科研为导向,所有研究经费都是来自于国家科研基金。&rdquo   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来,穿过中关村三桥,沿着中关村北一街直走,就能到达中国科学院化学院研究所,这里是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圣殿。   理财周报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该研究人员告诉记者,&ldquo 有机固体实验室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是进行有机合成,在疾病的检测和癌症的诊断方面能起到作用。&rdquo   华东:硅酸盐所军工新材料出色,宁波所注重民用新材料   华东地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这两大研究所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结合都做得非常好。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位于东经121° 25&prime 20&Prime ,北纬31° 12&prime 59&Prime ,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该所是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   该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副主任告诉我们,&ldquo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超微结构与计算科学是该实验室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rdquo   &ldquo 无机非金属材料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可能并不像外界看起来的那样轻松。&rdquo 上海硅酸研究所所地合作处的项目主管李懋峰表示,&ldquo 目前我们在产业化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航空航天和军工方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此外是新能源、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等相关的材料。&rdquo   而另一位内部人士则透露,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ldquo 最出名的可能就是BGO晶体&rdquo 。在不久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实现了超长BGO晶体产业化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单炉次产能提升10余倍(达22根/炉),平均生长成品率超过80%,在极短的周期内为中国空间暗物质探测卫星(DAMPE)项目提供了320根25× 25× 600mm3的成品晶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功和技术上的突破。   另一个顶尖研究所&mdash &mdash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位于东经121° 38&prime 10&Prime ,北纬29° 55&prime 35&Prime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大道519号。除了研究能力出色,该所产业化也做得很好。   其中,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该所未来五年中科研工作的首要研究领域。理财周报材料科学实验室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韦玮主任和复合范欣愉博士等人进行了交流。   &ldquo 宁波所对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下设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rdquo 范欣愉博士向记者表示,&ldquo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原来依附于高分子与复合材料事业部,2009年独立建所,重点研究方向是汽车等民用工业中使用的轻量化复合材料。&rdquo
  • 中科院理化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作为一个只有14岁的年轻研究所,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摸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正在走独具风格的路线,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ldquo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所工作的重心。&rdquo 理化所副所长刘新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理化所是中科院诸多研究所中唯一一个偏重中下游产业链,并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其重要任务之一的研究所。   费劲的成果转化   &ldquo 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件费劲的事,分好些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决定着结果的好坏。&rdquo 刘新建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前两个阶段,一是实验室成果,也就是科技上新的理论和发现 二是在实验室成果上的应用性研究。   比如理化所研发并在2001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可以用于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质制冷技术,在那之前,只有美国和日本掌握着相关技术和制备工艺。这样一个早期案例,可以算是该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2002年,借助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理化所邀请了一些企业的技术总工来参观他们利用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研制的一个冰箱样机,这台样机能够将温度降到零下120多摄氏度(如今利用这项技术可以下降到零下200多摄氏度)。   &ldquo 我们期望企业能掏钱来做中试试验,推进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但当时没有企业愿意为此买单。&rdquo 刘新建说,他们当时只好自筹了200万元左右做中试试验,最终吸引了企业花钱购买了相关技术,回报是2200万元。   在他看来,这次成功的技术转让,重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入,更是在这方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的延伸应用上,他们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要知道,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高低温试验箱、天然气液化装置等。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线就此打通,这是一个典型事例,也是理化所的追求。   探索&ldquo 理化所模式&rdquo   &ldquo 有别于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lsquo 学科建所&rsquo 的思路,理化所结合自身的实际凝练出&lsquo 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建所&rsquo 的思路,高度重视与支持具有明确应用背景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rdquo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的曾明彬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此前所作的《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资与监管模式研究》报告中就曾对理化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主导模式进行过相关分析。   一方面,理化所侧重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到产业化前期的带有明显中下游研究特色的&ldquo 全过程&rdquo 研究活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身优势的技术创新活动。   另一方面,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方式。理化所已初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成果转移转化&ldquo 理化所模式&rdquo 。   有数据显示,&ldquo 十一五&rdquo 期间,理化所共实施专利82项,平均专利转化价格近200万元,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余项,转让经费总额2.08亿元,股权投资近8000万元,培育成功1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家企业已经正式挂牌上市,预计投资收益2亿元,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转化模式多元化   为了解决技术转移方面的操作问题,加强对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推动,理化所还在2002年4月成立了产业策划部。   该部门主管张彦奇告诉记者,他们的定位,就是在开展对外技术转移工作的过程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对产业发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成果的调研、策划及转移,集成各方面资源加速研究所中试工艺线或工业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技术转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多年的探索,使得理化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不断开拓,逐步形成有效、有特色的多元化转化模式。   比如知识产权投资入股模式,这种转化模式主要是以单项科技成果及相关的知识产权为基础,与已有的企业或创业投资合作,组建新的科技型企业。例如中科力函,该企业以热声及相关技术为核心,与创业投资结合组建,开展太阳能热声发电、热声制冷等系列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及产业推广。   此外,还包括股权重组模式、现金+股权模式、技术授权模式以及技术孵化与高新技术企业育成结合模式。这些模式目前都已有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共同构建了理化所多元化的转化模式。   让科研人员懂企业   &ldquo 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一道鸿沟横亘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之间,在过去,这一点让我们伤透了脑筋。&rdquo 刘新建谈到,早期他们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无法交流,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他们曾遇到这样的尴尬,企业人员会问:&ldquo 这项技术成熟不成熟&rdquo ,他问的成熟是指相关技术至少做完了中试试验,或是已经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应用 而科研人员会说&ldquo 已经成熟了&rdquo ,但其理解的成熟是指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实验室阶段,得到了科学论证,并非已应用。这就出现了明显的理解差异。   再比如,双方讨论一项技术的好坏时,科研人员是通过发表的文章、同行的评价等等来介绍技术的特性和优势,而企业人员关心的则是这项技术投入应用后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报率等等,这就导致双方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   &ldquo 后来,为了让科研人员听得懂企业的语言,我们所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去学习企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相关知识。&rdquo 刘新建说。   理化所还依托外部智力资源,通过&ldquo 走出去、请进来&rdquo 的工作思路,邀请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展开系列培训活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研究所科技工作人员的共识,涌现出了一支以产业策划部为核心的懂科研、善经营、精策划的技术经纪人团队和技术转移带头人。   有别于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ldquo 学科建所&rdquo 的思路,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结合自身的实际凝练出&ldquo 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建所&rdquo 的思路,高度重视与支持具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 中科院高能所超导磁体技术中心成立
    在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过程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了一整套超导磁体应用技术。在对撞机改造完成后,科研人员并没有让发明的新技术“锁在深闺”,而是带着技术,走向企业。日前,一个以超导磁体技术应用为方向的研究单位——中科院高能所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潍坊成立。   该中心是在潍坊市政府和潍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支持下,在高能所与山东华特磁电公司多年合作的基础上落户潍坊的。中心将主要开展工业应用超导磁体的研制与开发,力争建成我国超导磁体的工程技术研发基地,进行超导磁体产业化。   据了解,目前我国超导核磁共振市场为若干国外大企业所控制。这些国外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关键核心部件——超导线圈的供应,封锁和限制国内企业向高端产品发展,导致超导核磁共振设备价格高昂,进而给患者带来高额的诊疗费用。该中心的成立对打破国外大企业对超导核磁共振产业的垄断,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核磁共振检查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 中科院声学所团队:给大地“做B超”,用声波找油气
    2011年至2021年,我国用10年时间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其间累计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端牢能源的饭碗,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能源资源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学实验室固体声学与深部钻测团队,数十年如一日不懈探索用井下声波来探测能源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性能更优越的井下声学探测仪器,对支撑我国深地勘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编者找到油气田,有哪些步骤?“望闻问切”定位置,测井仪器作“眼睛”油气勘探是一项复杂而又有高难度的工作,并且存在巨大风险。那么,要想找到油气田,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超声学实验室主任陈德华说:“找油气田的过程,可以用传统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字来概括。”首先,地质学家会进行区域概查,确定可能存在油气田的地区和范围。这一步相当于“望闻问切”中的“望”和“闻”;然后进行区域普查,利用人工地震方法推断地下岩石的结构,这一步相当于“问”,可以大体确定地下哪些位置存在油气储层;接下来,工程师会钻开潜在油气田的第一口井——探井,进行区域详查,相当于“切”。陈德华说:“如果想了解油气层的具体位置以及油气的开采价值,以上的‘望闻问切’还不够,还需要结合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测井技术。”测井被称为“石油工业的眼睛”,因为在漆黑而又高温的地下,无法直接观察到地层岩石信息,必须通过测井仪器记录数据并传输到地面,这个过程就好比人的眼睛接收到光信号,并处理成图像以供辨别。“将先进的测井仪器放入钻孔内,我们就可以对地下几千米处的油气层进行精细探测,精度能达到厘米级甚至更高。通过测井,可以确定地层的性质,进一步对地层作出准确评价,从而确定地层是否含有油气、含油气量多少、油层厚度以及评估油气可采量。” 陈德华说,“这个过程就好比人们在医院体检时‘做B超’。”测井方法通常分为声法、电法、核物理法和核磁共振法四种。其中,向地层发射声波、接收处理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声波从而获取地层信息的方法,被称为声波测井。“相比其它几种方法,声波测井不仅环保,成本相对还低,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许多至关重要的地层岩石力学参数。”陈德华说。国产高端声波测井装备,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从零开始”解难题,反复试验终量产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竞争不断升级。“当时,我们缺乏自主研发的偶极子声波测井换能器,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偶极横波测井的先进技术。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高端声波测井装备的国产化,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我国油气勘探、开采的进度。”陈德华回忆。面对棘手难题,中科院声学所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研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团队成员们除了能看到市面上已有换能器嵌入仪器后的“长相”,了解它可以实现的一些基本功能外,其余相关材料、结构、参数等具体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此后,经过近3年的反复摸索、试验,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后,团队终于研制出了换能器的第一批样品。陈德华说:“但是,这批换能器样品一旦放入高温环境中进行测试,要么整体开裂,要么压电陶瓷破碎,导致试验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近4个月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反复研究材料选型,换了十几批材料,并不断改进粘接工艺,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耐高温、高压声波测井换能器的制作难题,研制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品。国产换能器交付后,随即投入实际应用,并进行了小规模的量产。如何克服测井技术的“一孔之见”?优化设计“探得远”,激发声源“听得清”常规声波测井的探测范围往往局限在井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范围内。这就像两个人说话时,双方距离越远,越难以听清对方的话;而如果藏在密闭空间里说话,外面人听到的声音会更小。由于测井是在非常狭小的钻孔中进行的,常规测井技术的探测范围非常有限,因此测井技术常被人形容为“一孔之见”。如何既“探得远”又“听得清”?“对声波测井来说,这就需要不断优化设计激发声源,让声波不仅传得更远,还能‘戴上瞄准镜’,具有‘指哪打哪’的方向性。”陈德华介绍。我国超声学领域几代科技工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中科院超声学实验室不断发展低频横波远探测技术,将声波测井的探测范围拓展到了井周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偶极横波远探测的声源相较于普通声波测井的频率范围要低很多。低频声波衰减较小,故而能实现更远的横向探测距离。”陈德华说,“同时,偶极声源的信号存在方位差异性,采用多分量的声波发射和接收,通过信号处理可以确定声波反射体的方向,这就让声波具有了指向性。”2012年,中科院超声学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偶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2013年,开始着手横波远探测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2021年底,第三代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在超深井中实现了清晰的井外地质成像及8340米深度的探测纪录,创下该类国产仪器深度探测纪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中科院力学所实验室遭强拆 已发严正声明
    中科院力学所在网上声明中发布的17日强拆照片。   7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官网发表声明称,从7月17日到昨天,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持续暴力拆毁。声明中称,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初步统计直接 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 但是目前无任何一方站出来承认是强拆方。   网上声明   损失高达1700余万   7月23日,记者在中科院的官网上看到《关于中科院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被非法拆毁的严正声明》。声明中称,2010年7月17日上午,试验基地的保安人员被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控制,失去人身自由。在此期间,共计9处房屋被大型铲车与推土机夷为平地,一批重要的科研装置和设备被砸毁掩埋。2010年7月22日至23日,该试验基地再遭肆意毁坏。   声明中介绍,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目前,该试验基地正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 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批我国现代科技史上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被肆无忌惮地捣毁和清运,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被迫停滞”。   事发现场   多辆挖掘机正在施工   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位于中科院研究生院怀柔新区。昨天下午6点,记者看到,现场四周皆有围挡,上面写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园区建设项目”。围挡内工地多辆挖掘机正在施工。   工地周围几个大门口都有两名保安把守,保安称力学研究所的确位于研究生院内,目前正在施工,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施工工人称对于强拆事件并不知情。   力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称,强拆怀柔试验基地的是北京城建集团下属一单位,他们是中科院研究生院项目施工方。但记者昨天联系城建集团,他们的外宣负责人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直有一名白衣男子对记者进行跟踪和拍摄。   留守人员   不明身份者强行进入   随后,记者在附近村内一家宾馆找到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的两名保安。保安李先生称,两个月前,他接受力学研究所安保处处长的委派,赶到力学研究所位于怀柔的试验基地负责安保工作。他到达现场发现,试验基地周围都是工地,基地的7栋平房就像孤岛般立在工地内。“处长要求我们一定要守住试验基地,不让任何人拆”。   李先生称,还有几名退休职工和保安留守试验基地。一个月前基地停水,他们每天走到大门口驮水用。7月12日,试验基地停电,“对方想逼走我们”。   7月17日上午8点多,李先生回忆,20多名保安涌入了试验基地,“他们一进来,未说明身份就说不准我打电话,不准我动,不准我拿东西”,李先生被带出门外,他看到门口停放五六辆挖掘机,“挖掘机动工拆基地,留守人员的被褥和生活用品均被埋,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尚未搬出”。李先生称,试验基地内有很多贵重仪器,其中一台设备是钱学森用过的,看着仪器被毁,他很心疼。   中科院力学所   警方介入未能阻止持续强拆   17日当天下午,力学研究所的负责人赶到现场,将李先生和另一名保安安排到附近宾馆居住。他们还向警方报了案。3点钟左右,怀柔派出所警察赶到现场,现场停止了强拆。   “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破坏还在继续”,中科院力学所工作人员介绍,昨天凌晨,他们前去整理损毁物品时发现,此地再次被封闭起来,一些未来得及整理的珍贵设备和资料,包括钱学森先生回国初期指导研制的科研装备等大量历史性文物、国家973项目试验装备、国防重大科研任务的仪器装置和备件等已经作为废弃物进行了清理。“在此地驻守多年的一名老员工,由于受不了基地被毁的刺激已经住院了”,该名工作人员说。   附:关于中科院力学所怀柔试验基地被非法拆毁的严正声明   我们以沉痛和愤怒的心情正式宣告,我所怀柔试验基地遭暴力拆毁,钱学森先生回国建立的首批实验室被夷为平地。   2010年7月17日上午,试验基地的保安人员被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控制,失去人身自由。在此期间,共计9处房屋被大型铲车与推土机夷为平地,一批重要的科研装置和设备被砸毁掩埋。2010年7月22日至23日,该试验基地再遭持续地肆意毁坏,钱学森先生回国初期指导研制的科研装备等大量历史性文物、国家973项目试验装备、国防重大科研任务的仪器装置和备件等以“垃圾”的名义被清除出场,值守该试验基地的工作人员深受刺激入院治疗。   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我国“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目前,该试验基地正承担着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此次试验基地被毁,初步统计的国有资产直接损失高达1700余万元。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批我国现代科技史上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被肆无忌惮的捣毁和清运,一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被迫停滞。   在我国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下,在中国科学院这一神圣的科学殿堂,发生了如此野蛮的暴力事件,令人震惊!力学所参与试验基地建设和“两弹一星”攻关任务的院士和科学家们悲愤交加,全体科研人员极为愤慨。“炎夏似隆冬,白昼如夤夜”是我们此刻共同的感受。   事件发生后,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向中科院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汇报,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我们要相信党、相信组织,让我们一起期待法律的公正判决!   请全体职工和学生克制情绪,保重身体,克服困难,团结起来,勤奋工作,以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报效祖国,告慰钱学森先生等的在天之灵!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010年7月23日   新闻解析:中科院实验室也遭强拆的根源
  • 超大型盾构机的“中国心”——走近中科院金属所研发团队
    成功应用于沈阳地铁工程的我国自研直径3米的盾构机用主轴承。我国自研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科研人员针对材料微观组织进行讨论。科研人员与加工人员现场交流大型套圈锻件扩孔工艺细节。大型套圈环扎现场。 (中科院金属所 供图)穿山越岭、过江跨海……有着“世界工程机械之王”之称的盾构机,是开挖隧道的神器,在地铁、高铁、水利等基建领域大展神威。作为基建大国,我国虽然已经实现了盾构机的国产化,但盾构机的核心部件——主轴承却长期依赖进口。令人振奋的是,这一现状将得到扭转。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牵头攻关的直径8米的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研制成功。这是我国制造的首台套直径最大、单重最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打通了超大型盾构机全国产化和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据了解,这个重达41吨的主轴承将安装在直径16米级的超大型盾构机上,用于隧道工程挖掘。那么,被喻为盾构机“心脏”的主轴承设计制造难在哪儿?其关键核心技术是如何攻克的?记者最近采访了中科院金属所研发团队有关负责同志。高端轴承长期依赖进口是我国轴承行业的痛点盾构机被主轴承“卡住脖子”对于许多机械设备而言,轴承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存在。我们身边常见的自行车、汽车、高铁、风电机组、航空发动机,等等,凡是需要转动的,都离不开这一核心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回转精度。以盾构机为例。主轴承是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有盾构机“心脏”之称。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主轴承“手持”刀盘旋转切削掌子面,并为刀盘提供旋转支撑。如果把盾构机刀盘比作一把正在挖掘的铁锹,那么主轴承就相当于控制它的双手。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专业是研究金属材料,也是“高端轴承自主可控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负责人。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深知轴承对一个国家工业的重要性,尤其是以盾构机主轴承、海洋工程轴承、高铁轴承、风电机组轴承等为代表的高端轴承。“可以说,高端轴承关乎国民经济安全,代表一个国家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李殿中告诉记者。然而,高端轴承长期依赖进口是我国轴承行业的痛点,也是我国工业被“卡脖子”的堵点之一。据了解,用于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掘进的15.03米超大直径盾构机“振兴号”、用于北京东六环路掘进的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用于珠海兴业快线路掘进的中国首台超大直径同步掘进机“兴业号”、用于江阴靖江过江通道掘进的直径16.09米盾构机“聚力一号”等一大批盾构机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8%,但主轴承还是依赖进口。“靠进口,我们不仅买不到最好的轴承,而且无论在技术服务、供货周期还是价格方面,都受制于人。”李殿中说,这也是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心中的“痛”。为什么我国无法生产自己的高端轴承?“关键在于制造轴承的材料和大型滚子的加工精度不过关,全流程技术链条不贯通。”李殿中告诉记者,这也正是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自主可控制造久而未成的主要原因。据介绍,大型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只能前进,不能倒退,主轴承一旦失效,会造成严重损失,轻则在掘进区拆除地面构筑物、新建造接收井“刨出”盾构机后更换主轴承;重则导致建设的隧道作废、盾构机永远深埋地下。因此,主轴承要具有极高的承载力和可靠性。这对制造盾构机用主轴承的轴承钢,以及主轴承成套设计、加工精度、润滑油脂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需求,就是研究方向。2020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高端轴承自主可控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金属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7家中科院所属科研单位组成建制化团队,联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进行协同攻关,先后解决了主轴承材料制备、精密加工、成套设计中的12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发出直径从3米级到8米级的盾构机主轴承共10套,可用于6米级到16米级的盾构机,打通了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的“最后一公里”。“现实告诉我们,还是要做自己的高端轴承,而且要走出自己的技术路线。”李殿中告诉记者,“如果只靠复制国外的技术路线,不仅容易‘形似神不似’,而且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跑。”高纯净、高均质、高强韧、高耐磨低氧稀土钢“点石成金”高端轴承的“卡脖子”问题,根源在材料,难点也在材料。据了解,盾构机的主轴承材料主要包括轴承钢、润滑油、保持架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轴承钢材料。那么,好钢的标准是什么?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盾构机主轴承技术总师胡小强给记者列出了几个关键词:高纯净、高均质、高强韧、高耐磨。高纯净,是指钢材的纯净度高、杂质少;高均质,是指零件不同部位的成分、硬度等相对均匀;高强韧,是指强度和韧性好、承载力和稳定性高;高耐磨,则是指轴承的使用损耗小、服役周期长。“像直径8米的主轴承在运转过程中承载的最大轴向力可达105千牛,如果一头成年亚洲象的体重有4吨,这个轴向力就相当于2500头成年亚洲象的重力。”胡小强进一步解释道。普通钢材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寻找一款能满足上述标准的特殊钢材。李殿中想到了稀土。“有大量研究表明,钢中添加微量稀土能够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耐磨性、耐热性、耐蚀性等。”李殿中告诉记者,在工业领域,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而稀土恰恰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不过,稀土钢在工业化生产时遭遇两大难题:一是工艺不顺行,存在浇口严重堵塞问题;二是稀土添加在钢中后,钢的性能剧烈波动,存在稳定性不好的问题。而这也是导致我国稀土钢的研究与应用一度由热变冷的原因所在。李殿中他们当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我们尝试过各种纯度的商业稀土,但与钢结合生产的稀土钢,性能还是不稳定。”李殿中回忆道,为了查找原因,他和团队成员几乎跑遍了我国的稀土产地,并到生产现场观察稀土的冶炼过程。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中,他们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加工厂做出来的稀土和他所需要的稀土,在概念上存在偏差。“厂商为了让稀土更为纯净,将其中的铁、碳等元素分离了出去,而这对于炼钢来说正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反倒是忽视了应该被去除的氧元素等。”李殿中告诉记者,经大量研究,他们发现稀土钢性能波动、浇口堵塞问题的根源在于氧含量,“不仅钢水中的氧含量影响稀土钢的性能,稀土中的氧和稀土中由氧产生的夹杂物对稀土钢的性能影响也很大。”经过大量实验、计算和表征,他们揭示了稀土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并通过控制氧含量,制备出性能优越、稳定性好的低氧稀土钢。低氧稀土钢关键技术的秘诀是:既控制钢水的氧含量,又控制添加的稀土中的氧含量,因此又被称为“双低氧”。“在12项关键核心技术当中,低氧稀土钢的成功研制是关键中的关键。”李殿中告诉记者,1吨钢中只需要加入100克左右的稀土,成本只增加了十几块钱,但疲劳寿命却可以提升一个数量级。与不加稀土的轴承钢相比,该稀土轴承钢拉压疲劳寿命提高40多倍,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提升40%,有效解决了稀土钢工业应用中的瓶颈问题。在这场稀土钢的技术攻坚战中,科研人员“点石成金”。经有关部门立项,中科院金属所牵头制定多项稀土钢行业标准,并逐步推广应用。目前,由相关合作企业生产的稀土轴承钢综合力学性能优于进口产品。突破滚子精密加工技术直径8米的主轴承使用寿命超过1万小时临近年关,胡小强再次前往位于河南洛阳的一家轴承加工制造企业,现场讨论有关盾构机主轴承制造的工艺流程。而这里也是胡小强近几年来往返次数最多的地方。据介绍,盾构机主轴承通常由套圈、保持架、滚子等元件组成。“构成并不复杂,但工艺却十分复杂。”胡小强告诉记者,要把高端材料变成高端轴承,需要经过锻造、机加工、热处理等10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最后都会导致轴承的服役寿命不长、性能失控,“要想做一个好轴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滚子,是盾构机主轴承运转时承受负荷的关键元件,也是大型滚子轴承中最薄弱的零件。高端轴承对滚子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滚子是一个轴承中数量最多的元件,包括径向滚子、主推滚子和副推滚子三类。”胡小强介绍说,一个直径3米的盾构机用主轴承中有400多个滚子,8米的主轴承中滚子更多,有近千个。它的制造质量对轴承工作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是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这成百上千个滚子的直径误差、表面光洁度等指标都要控制在1微米以内,超过这个数值就会导致盾构机运行偏差。”胡小强曾与团队成员一起专门对滚子的质量和生产情况做过调研分析,发现进口的主轴承里的滚子精度非常高,无论是从粗糙度、硬度均匀性,还是工作面素线来看都非常好,但国内由于受设备限制,大型滚子加工精度只能达到二级,不能实现一级精度加工。深入生产一线,与骨干企业联合集智攻关……胡小强与团队成员一起成功攻克了主轴承高精度加工和精度保持性难题,研制出直径100毫米以上的一级滚子,使我国轴承行业突破了一级大型滚子精密加工技术。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这样,在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金属所整合所内轴承钢、热处理、保持架等12个团队,凝聚中科院7家研究所的力量,组成了覆盖研发、材料、制造、评价与服役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团队,实现了从0到1、从材料到部件的创新。“起初,我们要想做一个好的轴承,差不多要跑遍半个中国。”李殿中说,比如,锻造在广东,车加工在山东,热处理在辽宁,磨加工在浙江,组装在黑龙江、浙江,轴承现场测试又要回到广东。而现在,已经实现了加工制造、装配调试、检测评价等全流程自主可控的“一条龙”服务。轴承研制耗时3年。科研团队用1467.4吨稀土轴承钢,研制出41支大型套圈、7996粒滚子、492段铜钢复合保持架,光焊缝就焊了36.9万条。最终,国产的直径覆盖3米级到8米级的盾构机主轴承逐一诞生。目前,盾构机用直径3米的主轴承已在沈阳地铁工程中成功应用。直径8米的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也已交付有关盾构机制造企业,“使用寿命将超过1万小时,持续掘进长度将超过10公里。”李殿中告诉记者,研究团队的下一步目标,是要打造出寿命超过1.5万小时、掘进长度超过15公里的盾构机用主轴承,并根据需求研制出不同直径的盾构机用主轴承。贯通技术链、打造创新链、对接产业链……这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保障行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我国高端基础零部件攻关提供了良好范式。
  • 中科院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挂牌重庆巴南
    10月25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正式签约授牌,落户重庆巴南麻柳沿江开发区。该研究所将面向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实行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主要开展针对肿瘤、代谢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同时开展一些前沿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市政府副市长沐华平,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区长陈刚,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杨红军,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虎、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仁生等参加授牌活动。  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说,近几年来,巴南围绕市委市政府对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谋划打造生态健康体验区,在麻柳沿江开发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麻柳沿江开发区已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医药产业集聚区之一,巴南正成为国内外医药企业竞相抢滩投资发展的热土。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与智飞生物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的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签约落户巴南,使得巴南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添了新平台、再添了新引擎,必将为推动巴南乃至全市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将充分聚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企业、技术、团队、成果、资金等创新驱动要素,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研究所、企业和产业共同进步。同时,该平台将面向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社会化研发服务并带动本地产业化发展,成为吸引、培养和造就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医药领军人才的平台,大力提升全市生物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麻柳沿江开发区已聚集了智睿生物、美国Athenex、重庆医药、万全药业、伍舒芳、日本参天等20余个重点医药项目,引进了植恩高端仿制药研发平台、香港理工大学转化医学中心、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孵化、技术转化平台,成立了杏融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五聚六合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着力打造涵盖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投融资等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0月25日,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智睿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睿投资)及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重庆签订《共建协议书》,四方拟共同设立项目公司,主攻方向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此次合作各方希望,集成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生产力。  共建生物医药研究所  据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是由中科院、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于2011年开始组建。  目前,该单位下属参控股公司25家,总注册资本超10亿元,并下设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三峡生态环境三个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300余人。2016年初,受重庆市政府委托组织筹建下辖第四所——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飞生物、智睿投资将在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框架下,共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共建单元),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指定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智飞生物、智睿投资共同出资组建“重庆中科智飞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  记者了解到,上述共建单元与项目公司由同一建制队伍开展研发、经营等业务活动,项目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出资200万元,持有项目公司20%的股权 智飞生物出资510万元,持有项目公司51%的股权 智睿投资出资290万元,持有项目公司29%的股权。  促科研成果产业化  面对此次合作,智飞生物表示,借助合作项目,顺利履行可扩大上市公司在生物制药行业内的影响力,有利于智飞生物软实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共建单元和项目公司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开展针对肿瘤、代谢类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前沿生物技术等的研究。这样的合作形式,可有利于集中优势,尽可能加快研究项目的进展与科研成果的转化,降低上市公司自身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的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  此外,智飞生物董事长蒋仁生进一步指出,此次通过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紧密合作,并借助中科院科研平台,使得公司能够吸引更多国际上拥有先进技术和优秀项目的团队加入到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促使科研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在坚持做好传统疫苗、新型疫苗的同时,智飞生物注重防治结合,开拓治疗类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领域。在重庆巴南依托智睿投资,集中力量做好肿瘤、心血管、代谢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几大病种药物研发,目前在抗体、糖尿病新型生物药物、预防和治疗性肿瘤疫苗、基因诊断、CAR-T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智睿投资成立于2014年,是智飞生物以自筹资金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蒋仁生共同出资设立的股权投资公司,两者分别出资1000万元和9000万元。2016年6月初,智飞生物拟使用自有资金与蒋仁生对智睿投资进行分期增资。其中,上市公司出资4000万元,蒋仁生出资3.6亿元,共计4亿元。按照方案,此次投资全部使用自有资金,并采取增资方式计入注册资本,待增资完成后智睿投资注册资本由1亿元变更为5亿元。目前,智睿投资只是在早期研发、技术上进行投资布局,主要投向就是大生物医药的三大块,即肿瘤、心血管、代谢类。
  • 康塔仪器与中科院过程所交流IUPAC物理吸附新规范
    2015年11月30日,美国康塔仪器中国区总经理杨正红造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起,就“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技术进展”进行了技术交流。杨总详细阐述了8月份国际化学领域权威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所公布的物理吸附分析新规范。 IUPAC物理吸附新规范将是随后制定新的比表面积、孔径分析的ISO、ASTM标准的最重要的科学基础。美国康塔仪器公司的首席科学家Matthias Thommes博士作为第一起草人,在这份规范的制定中做出了主要贡献。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结合新规范,双方就气体吸附法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技术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研讨会上,杨总提出“分析的关键是测得准、算得准,那么,如何做到呢?”这个命题。算得准,要求透彻掌握理论,并了解其工作原理;测得准,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并熟练操控。不同的吸附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BET理论的适用范围如何?含微孔样品的BET比表面计算需要注意什么?气体吸附法测量孔径分布测试,经典方法的局限在哪儿?氩吸附和CO2吸附的各自的用武之地何在?为什么评估微孔材料比表面的气体探针推荐选择氩气?如何选择恰当的孔分布计算模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NLDFT和QSDFT方法? 本次交流会,杨总和各位专家针对上述问题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彼此都获益良多。 IUPAC新规范 简介:近30年来,随着新的材料如各种有序介孔分子筛、微孔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不断地被合成得到,原有的规范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科研的要求。新规范中,吸附等温线的类型由原来的6类增加了2种亚分支、现在共有8种吸附等温线,完善了微孔和介孔的类型;脱附迟滞环的类型也增加了2种。 图2 新的吸附等温线和脱附迟滞类型 对于孔道吸附的表征,Ar(87K)的分析条件被确立为表面有活性基团的微孔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微孔氧化物的唯一推荐方法,因为Ar分子具备下列好处:1. 球形分子,截面积确定,比表面积分析比N2更加准确;2. Ar没有四级矩,吸附起始压力高,有利于气体分子在微孔中的扩散,分析速度大大加快。 该规范还推荐了CO2(273 K)方法分析碳材料的微孔孔径分布、Kr(77 K)方法分析超低比表面积样品的比表面积值的方法等。此外,DFT方法被推荐于分析微孔、介孔材料的孔径分布。 美国康塔仪器已经对此规范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各种配置可以全方位的支持N2(77 K)、Ar(87 K)、CO2 (273 K)、Kr(77 K)等条件的分析,完善的DFT模型可以对应各种分析条件的微孔、介孔孔径分析。
  •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突破益生菌质检关键技术
    据悉,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开发了基于拉曼组原理的益生菌单细胞质检技术SCIVVS,为快速、准确、全面、低成本的益生菌产品质检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iMeta杂志。长期以来,益生菌质检大多依赖于分离培养或元基因组测序,存在耗时长、成本高、复合益生菌产品深度质检困难等瓶颈。针对这一瓶颈,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联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青岛东海药业和青岛星赛生物等团队,基于拉曼组原理,开发了一种名为SCIVVS的单细胞精度益生菌质检技术。针对益生菌产品,SCIVVS提取所有细胞进行重水饲喂和单细胞拉曼光谱的高通量采集。在每一张拉曼光谱上,利用其指纹区,基于与益生菌单细胞拉曼光谱参照数据库的比对,快速完成每个细胞的种类鉴定环节。通过构建21种法定可食用益生菌的标准菌株拉曼光谱数据库,SCIVVS可实现平均高达93%的分辨准确度。同时,利用其重水利用峰(C-D峰),则可针对每个物种,量化每个细胞的活性、代谢活力等。进而可通过拉曼激活单细胞分选技术,快速获得目标种类或目标代谢活力的单细胞,从而对接下游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或培养。为了支撑SCIVVS,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和青岛星赛生物合作,成功研制单细胞拉曼光镊分选仪、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运用单细胞拉曼光镊分选仪,研究人员直接从纯种或复合益生菌产品出发,在5个小时之内,完成了精确到每个物种的活细胞计数、活力定量和活力异质性测量。同时,针对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或链球菌等各种益生菌,均能产出高质量的单细胞基因组(覆盖度可高达99.4%),从而完成精准溯源。对比目前的益生菌产品质检方法,SCIVVS具有快速、准确、全面、低成本、易于自动化等优势,较传统方法快20倍以上,而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1/10,且能免培养、高精度、自动化、一站式地完成产品中每个物种的活细胞计数、活力定量、活力异质性测量和溯源,有望形成新的技术标准。
  •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采购3台大型仪器
    2013年9月2日,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招标人)的委托,就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招标全文如下:   日 期: 2013年9月2日   招标编号: OITC-G13030371   1.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招标人)的委托,就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   2.现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列货物及有关服务提交密封投标。有兴趣的投标人可从招标代理所在地址得到进一步信息和查看招标文件。   3.本次招标货物分为 2个包,每个投标人可对其中一个包或多个包进行投标,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对包中全部内容进行投标,不得拆分,评标、授标以包为单位。 包号 品目号 货物名称 数量 (台/套) 1 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1套 2 2-1 400M 宽腔固体超导核磁共振谱仪 1套 2-2 400M高分辨液体超导核磁共振谱仪 1套   4.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信誉,具有履行合同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具有良好资金、财务状况的法人实体。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按本投标邀请的规定获取招标文件。   5.有兴趣的投标人可从2013年9月2日至 2013年9月24日每天上午9:00-11:30至下午13:00-17:00(北京时间)在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7号 银都大厦15层)1507室查阅或购买招标文件,本招标文件售价为500元/包,如需邮寄另加100元的邮资费用,邮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问题由购买标书人自己负责,招标代理机构不负责任。售后不退。   6.所有投标文件应于 2013年9月24日上午9:30时(北京时间)之前递交至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1513会议室,并须附有不低于投标金额1%的投标保证金,以招标机构为承受人。   7.兹定于 2013 年9月24日上午9:30在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1513会议室公开开标。届时请投标人派代表出席开标仪式。   8. 招标机构名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7号 银都大厦15层   邮  编:100142   电  话:68729912 / 68725599-8442   传  真:68458922   电子信箱:qzhao@osic.com.cn   联 系 人:赵倩   开户名(全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开户银行:招行西三环支行   帐号:862081657710001   备注:以电汇方式购买招标文件、递交投标保证金、支付中标服务费须在电汇凭据附言栏中写明招标编号及用途。
  • 中科院化学所:立足分析化学,为生命科学奠定基础
    上世纪50年代起,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让生命科学走进了分子时代。作为我国分子科学研究的先锋,中科院化学所较早时期即瞄准了生命化学的前沿,敢为人先地开展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化学分析工作,为生命过程化学本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分析化学为基础  中科院化学所生命科学分析研究始于分析化学的牢固基础。六十年来,化学所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历经多次变迁,最终确定以生命科学为研究对象,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  据化学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形式上,分析化学的发展双轨并进,一是依托于分析专业研究队伍的集中发展,二是寓于其他学科的分散发展。  建所初期,以分析化学为中心的研究单元立足无机化学,属无机分析方向。而有机分析最早隶属于有机合成,直到1960年前后并入分析单元,两个方向合称为“分析化学研究室”,由梁树权先生领衔。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分析化学研究室逐渐发展完备。当时,科研人员们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开展了多项前瞻性创新研究。  1985年,随着化学所撤销研究室建制,分析室分散为组,两年后复建,并于1989年更名为“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研究室”。  在业内科学家们看来,该研究室较早部署了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活体电分析示意图  毛细管电泳的先驱  对从事分析化学的研究人员而言,生命分析化学的难点在于,从相对简单的无机分析体系转至复杂生命体系样品的研究。首当其冲的便是分离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该研究室研究员竺安便开始思考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问题。“生物大分子相对慢的扩散速度,会限制它们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效率,但在电泳过程中却正好相反,分子越大、扩散系数越小,电泳分离的效率反而越高。”当时,竺安敏锐地意识到了毛细管电泳将在生命分析化学上大有可为。  于是,当毛细管电泳尚未引起国际权威分析化学专家注意的时候,化学所在竺安的带领下,开始了毛细管电泳的探索,成为毛细管电泳研究的先驱。  如今,毛细管电泳已经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利器,人类的科技到20世纪末才能测定分子庞大、结构复杂的人类和动物基因的DNA序列,靠的正是这一技术。毛细管电泳研究也在化学所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化学所成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中心之一。化学所研制低温毛细管电泳仪  瞄准生命科学前沿  2009年,“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群体”也在这里诞生。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将生命分析化学推向更高层次,并极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  十多年来,毛兰群课题组创新性地发展了系列活体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实现了模型动物的活体原位和活体在线分析,进而展开了诸如脑缺血和耳聋等神经生理和病理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探索。  陈义课题组在毛细管电泳、色谱及其与质谱联用等活体分离分析方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建立了针对活植物、活昆虫直接取样的超痕量分析方法。生物分子真实生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平台也随之发展起来,包括免标记、可仿生的高通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方法等。基于此方法,他们自主研制了商品样机和软件工作站,能用于约两千个识别反应的同时监测。  同时,马会民、方晓红、王树、高明远等课题组也系统地开展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创新研究,例如,他们创制了结合STED超分辨成像、扫描探针成像和质谱成像等三大成像技术的高分辨化学成像系统。部分成果可用于重大疾病标志物的快速分析和药物等研究。  此外,细胞质谱测定技术、亲和色谱技术、脂质组学研究、氢氘交换质谱等新的生命科学分析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活体分析化学是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虽然备受关注,但是系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急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未来,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研究将依据化学与生命交叉研究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活体分析化学新原理和新方法的前沿探索。
  • 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奠基 设3研究所
    重庆两江新区长江上游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1月28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两江新区奠基,标志着两江新区建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速。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雷加富出席奠基仪式并讲话,市领导何事忠、陈存根、翁杰明、吴刚、谢小军出席奠基仪式。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两江新区奠基。   三方共建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科院与市政府正式签约共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11月国务院三峡办参与共建。   仪式上,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雷加富、市政府副市长吴刚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筹)协议》,三方将按照“共同投入、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建设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该院将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牵引,以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化为方向,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紧密结合,提升重庆创新发展能力。   下设3个研究所   据了解,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由4个模块组成,包括科技研发模块、产品产业化与成套技术开发模块、技术支撑模块和管理服务模块,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环境工程等领域进行了布局,下设三个研究所,分别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   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主要面向重庆和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源头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   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主要面向重庆和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及技术需求,以绿色、智能为目标,突破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助推产业升级,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主要面向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重大需求,以及重庆高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污染和排放治理需求,集成研发环境防治技术、装备与管理体系。   确定7大重点发展方向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占地300亩。目前已完成研发基地选址和规划建设方案,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括综合科研楼、学生公寓、孵化楼、产房等,预计明年基本完成土建工程,201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记者从重庆市科委了解到,该院利用国家、院、市相关人才政策,抓紧对重点领域学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等人才的引进,已到位各类科研及管理人员百余人。   从今年7月开始,该院结合“五个重庆”建设、重庆重点行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难题以及行业未来发展,广泛调研,目前确定了云计算、三峡环境监测及治理、页岩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基于北斗的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一体化工业设计、智能动态图像识别等7个方面的重点发展方向。
  • 优势互补携手创新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岛津合作实验室成立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岛津公司)基于双方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的良好合作关系,从各自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优势互补,决定共同组建合作实验室。 6月2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岛津(中国)合作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在中科院青岛能源所隆重举行。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所长助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陈骁处长、科技处处长梁向峰研究员、公共实验室主任高峻正高级工程师、公共实验室杨孟龙正高级工程师等与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黄涛宏部长、张建军部长、魏雅馨经理、黄卫平经理、侯艳红经理以及岛津山东代理商/山东康惠科技有限公司田洪孝总经理等共同出席了合作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 仪式开始前,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所长助理陈骁处长带领岛津公司一行参观了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展厅。在参观过程中,陈骁处长详尽介绍了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的发展历程、科研成果、总体科技布局以及与国际合作等情况。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是中国首家整建制进行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所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涵盖生物、能源、过程三个核心研究领域,尤其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和新材料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是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的高端基地。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所长助理陈骁处长在仪式上首先发表致辞,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送上祝福。他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合作实验室的成立是双方合作历程中里程碑式事件。他谈到,山东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为此,中科院、山东省政府与青岛市政府正大力度投入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希望与岛津公司进一步加深合作共同为此项重要建设项目的成功做出贡献。在致辞的最后期待未来在该所公共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持续加深与岛津公司的合作。 岛津公司吴彤彬事业部长随后也为合作实验室的成立送上了祝福。他在致辞中表示,岛津公司作为领先的分析仪器供应商之一,不断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其精良的设计和卓越的耐用性在广大客户中享用盛誉。岛津公司不仅提供品质优良的软硬件产品,还提供各个应用领域的全面应对方案,从用户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结合岛津先进分析技术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非常期待本次揭牌仪式后双方技术资源的共享,思想理念的碰撞,在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等应用分析领域并肩前行。 在仪式上,岛津公司分析中心黄涛宏部长介绍了岛津公司的悠久历史与在发展历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高峻主任介绍了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公共实验室的总体情况以及运行效果与贡献。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所长助理陈骁处长与岛津公司吴彤彬部长在合作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 在全体仪式出席者热烈的掌声中,陈骁处长与吴彤彬部长为合作实验室揭牌。中科院青岛能源研究所与岛津公司的合作事业掀开了新篇章。合作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 中科院理化所量子点荧光检测病变研究获新进展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临床上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来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理化所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唐芳琼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超声雾化法制备的水溶性碲化镉量子点,实现对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   日前,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电化学与传感器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杂志《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相继发表两篇论文。相关工作已申请两项中国发明专利。   拓展纳米材料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监测多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来测量乙酸、乳酸、乳糖、尿酸、尿素、抗生素、谷氨酸等各种氨基酸,以及各种致癌和致变物质。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并有着一定的正常范围。机体代谢异常,出现病变会引起乳酸脱氢酶含量的变化。因此,开发新型、快速、高效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实现对常见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肾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实时调控。   “而将具有激发范围宽,发射光谱窄,荧光量子产率高,可通过调节尺寸、组成或结构来调节发射峰位,实现多色发光等优异光学特性的量子点用于开发信息容量大、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的生物传感器,成为光学生物传感器研究的新热点。” 该团队成员之一、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任湘菱说。   唐芳琼领导的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应用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用价廉、可工程化的方法制备量子点并应用于生化检测,采用超声雾化法制备的水溶性碲化镉(CdTe)量子点实现对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她们制备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150~1500U/L,最低检测限达75U/L。   研究人员进而把这种方法拓展到血清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并初步实现了对这两种物质的同时检测。她们构建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与其他的量子点光学生物传感器(例如基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不需要昂贵而复杂的生化分子修饰,方法简单快捷,操作易于掌握。此方法拓展了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为开拓生化检测分析的新途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验和理论基础,促进了酶生物传感器的实用化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家庭化”   “通常用于检测乳酸脱氢酶的传感器制备过程复杂,需要一些复杂的分子,或者酶自身需要修饰,这样就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来操作。我们这个检测体系可以用一些商品化的酶,医疗或生物制品市场可以买到的酶直接进行配制,配制过程一般只需要半个小时。”任湘菱说。   大多数人会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医生们却认为这个时间过长。不过,去医院体检是件很麻烦的事。通常要排队、挂号、检查要花上大半天时间,过几天还要再去取结果。很多人嫌麻烦,就不去体检了。   “如果我们能做到检测设备微型化,检测方法很容易掌握,而且能快速检测。自己在家隔几个月检查一下,既能发现疾病隐患,又方便了居民。” 任湘菱说,“现在家庭自己检查血压、血糖的多些,检测其他指标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检测设备技术复杂,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体检家庭化。”   该团队用这一新技术作了血清检测,其结果和医院常用的设备对比十分吻合。   “要实现体检家庭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未来我们会考虑做成试剂盒或试纸,和现在的血糖仪一样是用试纸插进去读数。”任湘菱说,“这属于光学传感器,我们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生物试剂和纳米材料,因此也希望能和进行光传感、光器件研究的人合作,将比色转化成读数。”
  • 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公司共建示范实验室新福利来啦!
    “组织多重标记及定量病理专题开放日活动”北京站招募学员啦,本次活动将在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公司共建示范实验室举办,聚焦在肿瘤及肿瘤微环境应用领域,时间为2018年3月21日,我们诚挚邀请您一起探讨基于聚焦于定量病理学的组织切片多重标记和量化技术,探寻多重标记技术和定量病理学技术在肿瘤研究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成像分析是研究组织形态和组织原位抗原表达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是临床病理诊断和医学及生物学研究的金标准。切片样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但是受制于传统单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限制,通常只能对组织中的一到两种抗原进行染色分析,而且定量结果的判读往往依赖于肉眼观测,缺乏客观标准。随着测序技术以及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对组织切片的量化和标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erkinElmer定量病理技术方案包含多重标记、成像、定量检测三大环节,该技术体系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样本上同时检测多种靶标分子并针对组织类型进行量化,从组织切片挖掘出更为丰富的信息。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蛋白共表达和共定位分析、低丰度分子的检测、肿瘤异质性、细胞表型统计乃至复杂组织微环境的描绘等,这对于理解组织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关系,推演信号通路上下游蛋白表达的关系,制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科院过程所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珀金埃尔默公司共建示范实验室是定位于转化医学的开放实验室。这是一个面向全国科研工作者的实验室,旨在打造全国最先进的转化医学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平台。实验室具备全球最先进的小动物活体影像平台,多光谱定量病理平台、细胞影像与分析平台、多功能生化样品分析平台,提供从分子、细胞到动物、组织最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技术交流开放日当天,我们将邀请PerkinElmer公司资深组织成像分析技术科学家就多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谱成像和信号拆分以及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多个环节对定量病理学技术方法进行讲解以及上机示范。定量病理学技术交流开放日(肿瘤研究应用主题)日程安排如下:日期时间内容讲解人9:20-10:00 实验室整体及定量病理学技术整体介绍赖萌(成像技术专家)10:00-10:10讨论10:10-11:10组织多重标记技术体系建立及注意事项白宗良(病理技术专家)11:10-11:20讨论11:20-12:00组织切片量化方法介绍及上机操作王瑜(成像技术专家)12:00-12:10讨论12:10-13:00午餐13:00-14:30酶标、小动物活体成像的肿瘤应用刘治东分子和生化检测技术专家石晓月活体影像技术专家14:30-14:40讨论14:40-15:30组织多重标记技术体系参观及操作示范白宗良(病理技术专家)15:30-4:50光谱扫描及定量病理分析示范及上机赖萌/王瑜(成像技术专家)4:50-5:00合影及总结全体No one flies alone , PerkinElmer影像技术平台伴您在科研的星光大道上一路前行。技术交流开放日,期待您的到来!此次组织多重标记及定量病理专题开放日技术交流开放日限定名额20人,先到者先得,快快注册参加吧!即刻扫码报名:
  • 中科院电子所研发中心落户无锡滨湖
    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携手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共建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无锡研发中心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副市长谈学明,市政府秘书长、太湖城党工委书记吴峰枫,滨湖区领导袁飞、陈锡明、吴建昌,太湖城领导戴锁洪、孙海东等出席签约仪式。   作为我国较早从事传感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科院电子所在微传感技术与系统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协议,新组建的研发中心将利用电子所现有技术,建立基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的传感网络示范应用平台,进而带动核心传感器件的研发及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无锡政、产、学、研合作步伐,从而又好又快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无锡企业、商业和教育等领域带来新的转型契机,同时必将为传感业发展和传感网、物联网建设产生极为深远的战略影响,成为无锡传感信息产业根植华东地区、辐射全国和海外的新坐标。   副市长谈学明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无锡与中科院电子所等权威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在产业变革的进程中实现科研院所和产业的共同发展,共同推动无锡"感知中国"中心的建设。   中科院电子所所长吴一戎表示,研发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紧密中科院与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联系。中科院电子所将充分发挥其在新型传感器及传感器系统研制领域的技术优势,致力于传感网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开发及应用,推进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速传感网信息技术产业链的形成。   签约当天,中科院电子所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无锡研发中心、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锡工程中心、无锡中科传感器网络信息技术中心等3个中心同时在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揭牌。滨湖区与中科院还就"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传感网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正式揭牌
    日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地球所,RADI)在京举行组建工作报告会,正式揭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出席报告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孙鸿烈、曾庆存、欧阳自远、李德仁、童庆禧、薛永祺、姚檀栋等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文物局等部委领导,高校及国际组织代表、国际知名科学家等近600人出席报告会。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地球所,RADI)在中科院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为中科院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目前国内该领域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研究所旨在研究遥感信息机理、对地观测与空间地球信息前沿理论,建设运行国家航天航空对地观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形成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和全球环境与资源空间信息保障能力,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学科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遥感地球所的组建,使中科院进一步加强了在该领域的骨干引领作用,形成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钦敏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亟需以对地观测为主导的空间技术提供近实时、高质量的空间数据产品。希望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增强我国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为建设国家级天空地一体化对地观测基础设施与技术体系提供支撑。   白春礼充分肯定了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的整合组建工作,特别强调了该所在芦山地震灾情监测与分析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这是科技服务民生重大问题的具体体现。他指出,遥感地球所各项整合、建设工作是中科院长期探索的结果,是实施“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他对遥感地球所发展提出三点希望:要立足前沿,瞄准国计民生,凝神聚力求重大突破 要坚持开放兴所,进一步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积极推进协同创新 要坚持人才强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凝聚更多优秀人才、领军人才。   徐冠华作为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学术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委员会主任指出,空间信息科技在国家科技发展布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遥感科学技术及其兴起的数字地球科学技术,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产生深远影响。他指出,遥感地球所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在新的基础和起点上大力推动科技改革,走出一条成功的科技发展之路 要把发现、培养、造就青年科学家作为最优先的任务之一,培养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 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和合作,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排头兵。   会上,地球观测组织(GEO)秘书长Barbara Rya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分别代表国际组织和国家有关部委发表了讲话。   中科院遥感数字地球所所长郭华东作了组建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遥感地球所组建背景、五项建设成果,重点分析了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遥感科学与空间地球信息基础研究能力、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全球环境资源信息分析能力、学科齐全的队伍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等研究所四大核心竞争力,详细汇报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和实施情况,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所开展的四川芦山地震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   随后,举行了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揭牌和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国际专家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用户委员会聘书颁发仪式。
  • 中科院过程所拟采购一批高端仪器
    日 期:2011年7月1日   招标编号:OITC-G11033180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1、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招标代理”)受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委托,邀请合格投标人就下列仪器设备提交密封投标:   第1包:600兆核磁共振谱仪 1套   第2包:多色高速流式分选细胞仪 1套   第3包:纳米光镊 1套   第4包: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1套   第5包:能谱仪 1套   第6包:气凝胶飞行时间质谱仪 1套   2、发放招标文件时间:自2011年7月1日——7月21日起每天(节假日除外)9:00-11:30、14:00-17:00(北京时间)到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查阅和购买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售价为每包500元人民币,售后不退(邮购须另加50元人民币)。   3、投标截止时间及开标时间:2011年7月22日上午9:30(北京时间)   4、递交投标文件及开标地点: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1513会议室   5、投标人的资质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要求   招标代理: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5层(100142)   (航天桥西500米路北)   电  话:(010)68729912   传  真:(010)68458922   联 系 人: 于峰   开户银行与帐号:招行西三环支行 862081657710001
  • 中科院力学所实验室遭强拆 部分实验设备被毁坏
    17日上午,怀柔区中科院研究生院新园区,力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的实验室等房屋被拆毁。留守人员称,中科院研究生院项目施工方强拆实验室,他们私人物品被埋,目前被临时安置在附近旅馆。昨日,中科院力学所保卫处负责人证实该消息。怀柔警方已介入调查。   怀柔区中科院研究生院新园区工地封闭管理,不许外人进入。园区内力学所试验基地4名留守人员被安置在附近一家旅馆。   力学所基地保安李先生称,最近研究生院新园区一直在施工,但园内力学所基地尚未完全搬迁,有退休职工、实验助理6人在此留守看护。前日上午8时许,工地施工方突然找来20多名保安,要求留守人员离开。随后,他们将实验室、库房和看守人员房间强行砸毁。其中不少实验设备被毁坏,留守人员的私人物品也被埋在废墟里。工地方预付了两天房费,把留守人员安置到了旅馆。   昨日,施工人员称工地一直在正常施工,不愿接受采访。有知情人称,施工方是为赶工期才匆忙拆了力学所的房屋。   中科院力学所保卫处负责人证实,在未通知力学所情况下,工地方拆毁了实验室,一些设备被砸。   对于力学所人员所称私人物品被埋,怀北派出所民警表示,已介入调查。
  •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揭牌
    11月26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苏州共同为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简称医工所)揭牌,该所正式成为中科院直属研究所。   2008年,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签署了共建苏州医工所协议书。4年来,该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多项,成立了高科技公司和成果转移转化公司5家。   白春礼要求苏州医工所要不断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符合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模式,建设形成有利于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走出院地共建研究所的新路,成为院地合作又一新的典范。   李学勇指出,中科院与江苏省合作项目已覆盖江苏省所有市县区域,目前达1160多个,去年销售收入524亿元。院地合作对江苏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州医工所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承担了一批重大项目,孵化了一批成长较快的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成立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苏州高新区共建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有力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