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

仪器信息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专题为您整合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话题讨论。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相关的资讯

  •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各相关高等学校、单位: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条件,尤其是其中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日益发挥出关键作用,其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加强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高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已成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许多高校在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中积累经验、开拓进取,建立了适合学校具体情况,满足校内广泛需求的(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与服务体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弥足珍贵。   为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共享研究成果,推进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共同发展,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管理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共同倡议召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承办。   会议将邀请有关领导、学术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探讨对策,展望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评价和技术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现将会议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参会人员   1. 特邀领导及嘉宾   2.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3. 高校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   4. 获奖优秀论文作者   二、 会议内容   1.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机制研究与应用   2. 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及开放共享的组织管理与服务   3. 仪器设备技术队伍建设   4. 仪器设备功能开发、维修维护与共享服务   5. 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6. 仪器设备研制与应用   7. 仪器设备与人才培养   会议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技术讲座与展示。   三、 会议交流形式   1. 大会主题报告   2. 分会场专题报告与交流   3. 墙报、展板交流及自由交流   4. 仪器设备新产品学术报告   四、 会议分组   本次会议规模较大,大会后将按领域分为5个分会场进行专题交流。分会场如下:   1. 高校管理部门分会场   2. 理化测试类平台分会场   3. 材料测试类平台分会场   4. 生物医学测试类平台分会场   5. 其它各类平台分会场   五、 会议论文的提交   1. 本次会议欢迎高校积极投稿,论文内容请围绕会议主题撰写。会议将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合格的论文列入会议论文集,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并安排在《实验技术与管理》上发表。会议将从获奖论文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在分会场进行专题交流   2. 稿件类型不限,管理类、技术方法类以及与仪器设备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类文章均可   3. 投稿方式:通过注册报名系统提交   4. 投稿截止日期:2011年5月15日。为保证论文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请投稿者于投稿截止日前提交论文。提交的论文请按照附件5要求的格式撰写。   六、 会议时间、地点及费用   时间:2011年7月20日~23日   地点:北京九华山庄   会务费:900元/人   用餐、住宿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不安排接送。   参加会议的人员可自2月15日~3月15日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网站注册报名,网址:http://baoming.cers.edu.cn(或http://166.111.229.91)。参加会议的人员在网上注册报名时请准确选择合适的分会场,以便于会议的组织安排。   七、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清华大学9号楼二层):   郭英姿,010-62799011,13269795365,guoyz@tsinghua.edu.cn   2.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   唐云霞,010-59893212,13601081522,tangyunxia@moe.edu.cn   八、 会议其他相关事项见附件   附件1:会议组织机构.doc   附件2:研讨会日程安排.doc   附件3:会议代表网上注册须知.doc   附件4:会议论文格式要求.doc   九、 关于会议的第二轮通知   根据会议各项工作的进展,将于5月中旬发出第二轮通知,确认会议的相关信息。第二轮通知除通过常规渠道发布外,还将发送到每一位注册报名者的邮箱中,请参会者关注。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管理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   二○一一年二月八日
  • 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7月20日,由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500余位专家教授应邀参会。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第五届理事会的相关工作报告,选举并产生了第六届学会理事会理事成员,理事会通报了2011年下半年的学会工作计划;相关专家领导就“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如何建设、各高校仪器平台最新建设成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现场   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范文耀,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教育部高教司实验室处处长孙丽为,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武晓峰,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长张新祥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马传峰副理事长主持,周远清会长和孙丽为处长分别在会上致辞。 周远清会长 范文耀秘书长 程建平副校长 孙丽为处长 武晓峰处长 张新祥部长 出席会议的专家领导 马传峰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周远清会长表示,在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高校实验室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致辞中,他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新一届理事会提出了几点希望:一、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频次的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对实验室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二、结合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高校实验室装备水平,实验室工作交流,有关行业标准研究和相关教育的培;三、充分发挥分会的影响力和组织力,进一步办好每年的高校仪器设备展示会;四、不断加强分会的组织建设,扩大分会的影响力,进一步规划分会的工作;五、加强分会的宣传政治建设,办好有关的学术刊物、参考资料和分会的网站。   孙丽为处长孙处长在致辞中提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实验室的条件明显改善,支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实验室设备数量和总值、实验室面积等,与10年前相比都超过了3倍。截止2010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共有实验室28156座,全国建设了50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9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新的时期,高校实验室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的发挥好高校实验室整体效益,如何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如何提高实验室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来满足国家对人才需求,是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重要命题。   会上,代表们听取并审议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章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第五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现场选举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在319名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中,选举产生了93位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副校长程建平当选为理事长。   会议期间,还隆重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表彰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的10个先进集体、23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33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和颁奖,并对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的优秀论文颁发了奖项。 颁奖现场 部分获奖代表合影   大会邀请了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和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代表,就实验室研究会工作进行经验交流;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领导就“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如何建设、各高校仪器平台最新建设成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   除大会报告外,“仪器平台建设与共享”、“仪器技术与分析测试方法”、“实验室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等3个分会场报告会也于7月21日召开。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优秀论文板报展和仪器展。 参会代表们观看板报
  • 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
    关于召开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会员单位及研讨会参会人员: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7月19—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将进行换届工作,同时举行学术研讨会,并表彰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论文。截止7月1日,理事、常务理事推荐,先进工作者推荐,学术研讨会报名以及论文提交等工作已结束,根据会议筹备组的意见,现发出第二轮通知,望参会人员周知。   本通知为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及会员大会通知的补充和修正,内容不尽之处请参阅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及会员大会通知(见全国研究会网站)。本通知中与上述两个通知不同之处,以本轮通知为准。   一、 会议及报到时间   会员大会和学术研讨会的报到时间同为2011年7月19日(全天)   开会日期:7月20日-21日   二、 会议报到地点   北京九华山庄16区一楼大堂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   九华山庄咨询电话:010-61782288   三、 会议地点   主会场:北京九华山庄16区三楼一号多功能厅   分会场:北京九华山庄16区三楼会议室   四、 会议日程安排 日期 时间 活动安排 7月 19日 全天 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仪器平台建设成果展板、会议优秀论文板报栏、企业展台搭建、布展 会议代表报到注册 7月20日 9:00-12:00 (主会场) 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 13:30-17:30 (主会场) 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大会 7月21日 8:30-12:00 (各分会场) 理化测试及材料测试类平台技术服务与管理分会场 生物医学测试类及其它类平台技术服务与管理分会场 高校管理部门分会场一 高校管理部门分会场二 13:00-16:00 延续各分会场报告 16:30-17:00 大会总结 优秀论文颁奖 17:30 晚餐 19:00以后 代表离会、撤展  五、 会议联系人   魏 婧,010-62799012,13439697141,wei-j@tsinghua.edu.cn   王旭东,010-62771946,13521757847,wxd2008@tsinghua.edu.cn   郭英姿,010-62799011,13269795365,guoyz@tsinghua.edu.cn   唐云霞,010-59893212,13601081522,tangyunxia@moe.edu.cn(会务方面)   刘 婷,010-59893237,15901238687,liuting@moe.edu.cn(会务方面)   六、 其它   请各会员单位的候选理事与会议联系人联系,报名参会并核对个人信息。因特殊原因不能参会的,请委托代表参会。   学术研讨会报名工作已结束,报名系统已关闭。如确需补充报名,或需调整报名资料,请与唐云霞或刘婷联系。   此次会务接待工作由中国教学仪器总公司负责,会务费900元/人。会议统一安排酒店,费用自理。   会议报到时提供会务手册,介绍会议的详细安排。   往返机票、车票请大家自行解决。会议不安排接送,交通说明见第一轮通知的附件2.   本会议通知的原件会上领取。   附:交通路线   一、 驾车路线   l机场高速公路:出机场后,上机场高速公路直接进入机场北线,从“北七家”出口下,向西直行至定泗路口后,往北小汤山方向至大柳树环岛,向东500米即是。   京承高速公路:经过四元桥继续向北,路过望京西桥,即遇到京承高速公路入口,上高速继续向北至北六环后向西(昌平方向)到小汤山北苑口下高速,再向北(小汤山方向)约2公里,至大柳树环岛,右转500米即是。全程约25公里,需20分钟左右。   二、 地铁城铁路线   从北京南站乘坐地铁4号线至西直门换乘城铁13号线,至立水桥下车,下车后可乘坐出租车至九华山庄,约15公里。   从北京站乘坐2号线至崇文门转乘5号线地铁,至天通苑站下车,下车后可乘坐出租车至九华山庄,约13公里。   从北京西站乘坐出租车至长椿街(3公里),转乘2号线地铁至雍和宫转乘5号线地铁,至天通苑站下车,下车后可乘坐出租车至九华山庄,约13公里。
  • 2023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启动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基〔2023〕63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科技部、财政部决定开展2023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价考核目的评价考核是《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奖惩机制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通过后补助予以支持,并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中优先考虑;对于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视具体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核减相关经费等相应的处理。同时,评价考核结果还将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机构等评估的重要依据。二、评价考核范围本次评价考核范围为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以法人单位为考核对象,对其拥有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2022年度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21年评价考核结果为较差的8家单位已完成整改(整改期1年),参加此次考核。2022年评价考核结果为较差的6家单位尚处于整改期,不纳入此次考核范围。三、评价考核内容1. 运行使用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应开放仪器的运行使用总体情况,支撑服务重大科研任务情况等。2. 共享服务成效,包括围绕重大科技创新和中小微企业需求,对法人单位以外的单位提供共享服务情况,支撑服务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用户评价情况等。3. 组织管理情况,包括科研仪器购置统筹管理情况,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仪器情况,仪器开放共享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及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情况,实验队伍建设情况等。四、有关要求1.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对本部门参评单位的指导和督促,对所属单位报送的数据和自评报告审核把关,汇总相关材料,确保本次评价考核工作顺利开展。2. 请各参评单位对本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按照自评报告提纲(见附件),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nrii.org.cn)上填报相关信息,形成自评报告,并打印纸质版(一式2份)报送主管部门汇总。3. 请各参评单位于7月23日前,将经主管部门审核的自评报告电子版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提交,各有关部门将汇总的纸质材料寄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4. 参评单位要认真准备相关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评价考核将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核实相关数据,对发现数据造假的单位,将根据相关规定记入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5. 本次评价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承担。联系人及电话:科技部平台中心:岳琦、王晋,010-58881464、58881465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010-58881505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孙力强、刘瑞,010-82319708、82338083附件: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自评报告(提纲)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2023年6月29日(此件主动公开)附件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自评报告(提纲)一、运行使用情况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基本信息,年度运行使用情况,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主要成效等。二、共享服务成效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法人单位以外的单位提供共享服务情况和收入情况,服务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及产生的重要成果等。三、组织管理情况科研设施与仪器新建和新购统筹管理情况,应开放仪器数量,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开放仪器数量,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情况,仪器开放共享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情况等
  • 关于开展2022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国科办基〔2022〕98号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科技部、财政部决定开展2022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价考核目的  评价考核是《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奖惩机制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通过后补助予以支持,并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中优先考虑;对于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视具体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核减相关经费等相应的处理。同时,评价考核结果还将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机构等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评价考核范围  本次评价考核范围为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以法人单位为考核对象,对其拥有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2021年度的开放共享情况进行评价考核。2020年评价考核结果为较差的9家单位已完成整改(整改期1年),参加本年度考核。2021年评价考核结果为较差的8家单位尚处于整改期,不纳入考核范围。  三、评价考核内容  1. 运行使用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应开放仪器的运行使用总体情况,支撑服务重大科研任务情况等。  2. 共享服务成效,包括围绕重大科技创新和中小微企业需求,对法人单位以外的单位提供共享服务情况,支撑服务外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用户评价情况等。  3. 组织管理情况,包括科研仪器购置统筹管理情况,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的仪器情况,仪器开放共享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及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情况,实验队伍建设情况等。  四、有关要求  1.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对本部门参评单位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对所属单位报送的数据和自评报告审核把关,汇总相关材料,确保本次评价考核工作顺利开展。  2. 请各参评单位对本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按照自评报告提纲(见附件)的要求,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nrii.org.cn)上填报相关信息,形成自评报告,并打印纸质版(一式2份)报送主管部门汇总。  3. 请各参评单位于7月20日前,将经主管部门审核的自评报告电子版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提交,各有关部门将汇总的纸质材料寄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4. 参评单位要认真准备相关材料,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评价考核将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核实相关数据,对发现数据造假的单位,将根据相关规定记入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  5. 本次评价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承担。  联系人及电话:  平台中心:岳琦、王晋,010-58881464、58881465  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010-58881505  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孙力强、刘瑞,010-82319708、82338083   附件: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自评报告(提纲)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2022年7月4日(此件主动公开)附件 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自评报告(提纲)    一、运行使用情况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基本信息,年度运行使用情况,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主要成效等。  二、共享服务成效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对法人单位以外的单位提供共享服务情况和收入情况,服务支撑外单位科技创新及产生的重要成果等。  三、组织管理情况  科研设施与仪器新建和新购统筹管理情况,应开放仪器数量,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开放仪器数量,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接情况,仪器开放共享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情况等。
  • 首都师范大学召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师范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做好2022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绩效考核工作,11月16日上午,国有资产管理处牵头召开学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研讨会。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首都师范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兴山主持会议。国有资产管理处首先介绍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的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学校相关工作整体进展,对首都师范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情况以及2022年相关绩效考评任务要求等进行详细介绍。随后,与会领导畅所欲言。对首都师范大学平台建设和共享开放工作中的绩效奖励、制度建设以及绩效考评工作的任务分工、指标填报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建议。雷兴山作总结讲话。他对首都师大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重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就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科学为依据,将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考虑;二是要充分展开调研研讨,提质增效,并探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三是要建立资源“共建、共管、共享”理念,更好的促进教学科研发展。最后他强调,要以此研讨会议为契机,发扬首都师大“攀登精神”,总结经验、团结协作,使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更上一层楼。
  • 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 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发展研讨会会议通知(正式通知)
    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发展研讨会会议通知(正式通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效能,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兹定于2023年7月6日-9日在安徽六安举办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发展研讨会。本届高峰论坛由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科技投融资中心)、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福建省高教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上海万欣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并获得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理事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1、 时间地点时间:2023年7月6日报到,7月9日离会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许继慎路168号曙光铂尊酒店2、 参会人员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各地方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部门领导专家,各高校院所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实训部、教务处、科技处、分析测试中心、公共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和管理相关负责人;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市场化服务平台负责人;实验室服务商,仪器厂商;合作媒体等。3、 高峰论坛主要内容1.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机制创新与实践2.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区域联盟与市场化机制探索3.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有偿服务持续发展模式探索4.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考核的实施与实践5. 地方高校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6. 智慧实验室与开放共享信息化建设7. 实验室建设与信息化管理8. 先进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制备(具体日程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4、 报名及缴费(1) 报名方式1. 个人报名请微信扫描右图二维码,填写对应信息进行报名。2. 团体报名请填写附件报名表,并在报名截止时间内发送到指定邮箱:office@nuis.org.cn,收到回复后即为报名成功。会务组将于6月30日开始向报名成功的人员发送《报名成功通知》,请及时查看接收邮箱(报名人员须提供有效邮箱)。(2) 缴费事宜1. 收费标准线上缴费:980元/人;或现场缴费1180元/人(含会议资料、会务服务费、培训费、证书费等)。所有参会代表,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不安排接送站。2. 付款方式(1) 对公转账账户名称: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银行账号:110939255710401开户银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支行(汇款请备注“姓名+单位+7月峰会”,为避免疏漏,汇款成功后可将汇款单或截图等凭证发送至会务组邮箱。)(2) 扫码支付扫码缴费请核对收款方为“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支持报到当天现场刷卡缴费,缴费标准为1180元/人。培训费电子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由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统一开具,缴费成功并在培训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邮件发送至联系人预留邮箱中,请注意查收。5、 培训证书参会代表按照规定完成培训课时,由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与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联合颁发电子版“培训证书”,证书中注明培训课程名称及学时。6、 联系方式1.报名及会务咨询:李晨光:17701282863(会务组)2.缴费及发票事宜杜娟:18612990975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组委会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23年6月日 论坛日程(拟):(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时间报告主题/嘉宾7月6日14:00-20:00参会人员报到7月7日主持人:毛昌杰 安徽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采购管理中心)处长/安徽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9:00-9:30致辞(有关领导、嘉宾、主办方致辞)9:30-12:00大会报告报告主题: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考核指标及未来工作报告嘉宾:待定报告主题: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生态,高质量支撑创新发展报告嘉宾:孙兴莲 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报告主题:面向世界一流的实验技术体系建设报告嘉宾:唐睿康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 教授报告主题:打造开放共享的一流公共实验教学平台报告嘉宾:黄斌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材料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12:00-14:00自助午餐/午休主持人: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副部长14:00-18:00报告主题:高校区域共享联盟建设——以闽西南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联盟报告嘉宾:施芝元 厦门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报告主题: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与标准化工作进展报告嘉宾:罗元明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主任/中关村国基条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联盟团体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报告主题:加强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服务科技创新报告嘉宾:韩玉刚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报告主题:河海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探索和实践报告嘉宾:陈红 河海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报告主题:地方高校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报告嘉宾:刘艳凤 海南大学/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18:00-20:00自助晚餐7月8日9:00-12:00高峰论坛-处长论坛主题:开放共享有偿服务与分配激励机制召集人(主持人):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部副部长形式:报告引导(2)+圆桌研讨20家高校院所参与报告、研讨,探索开放共享有偿服务与分配激励机制创新模式发展。高峰论坛-院长论坛主题:开放共享学院有作为召集人(主持人):金葆康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形式:报告引导(2)+圆桌研讨20家高校院所参与报告、研讨,分享二级单位开放共享典型做法与成效,推动开放共享工作深入落实。先进光学制造和检测技术主题沙龙召集人(主持人):王孝坤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形式:报告引导(2)+现场研讨拟邀嘉宾:报告题目: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高精度集成制造技术报告嘉宾:王孝坤,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学系统先进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分析与测试中心,主任/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导报告题目:光学元件面形精密干涉检测技术与仪器报告嘉宾:沈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互动交流12:00-14:00自助午餐14:00-18:00“促共享 共交流”高校行安排前往安徽大学参观、交流。18:00-20:00自助晚餐会议结束酒店信息酒店名称:六安曙光铂尊酒店酒店位置:安徽,六安,金安区,许继慎路168号与迎宾大道交汇处西北角酒店预订事项:1.会务组根据报名缴费情况为参会人员提供酒店预订,请完善订房需求;2.如行程有变,请于7月2日前与会务组联系,调整酒店预订信息;3.到店后请于酒店前台办理住宿费缴费及开票等事宜;4.住宿标准:单间、标间均为350元/间日,含双早,最晚于退房当日下午14:00前退房。交通信息六安站:距六安站11.06公里,车程约15分钟;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离61.67公里,车程约50分钟;可乘坐机场巴士至六安市中心,六安市中心距酒店约9公里,车程约15分钟。新桥机场至六安市区机场巴士:票价38元,车程约1小时,目的地:梅山南路公安局旁。
  • 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工作现场交流会
    9月22日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场交流会今天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   据了解,目前高校实验仪器设备数量、仪器设备总值、实验室用房面积等与10年前相比都增长了3倍。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高校实验室工作也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教学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等问题。   会议提出,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分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标准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实验室资源等 加强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专职实验教学队伍的规模和岗位等 加快建设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从管理上实现协同创新。   来自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共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宝特科技助力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江西省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增进各高校分析化学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3-25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本次会议围绕质谱分析、电分析、纳米技术应用、化学计量学等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来自井冈山大学、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会议邀请了多位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不同专题进行了讨论。宝特科技作为本次会议的特约仪器厂商,在会议现场以展台方式向与会者展示产品莱弛Emax高能球磨仪,并介绍其他合作厂家的主打产品——Elementar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GE总有机碳测定仪、Frontier热裂解仪、赛默飞分析仪器以及睿科仪器样品前处理产品等,引起众多与会老师与同学的关注;宝特现场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对咨询的客户做出热情的回应,对客户所提的疑问之处对答如流,通过实机展示加深客户对仪器的了解。宝特科技和国内外知名的仪器设备厂家建立了长期的代理与合作关系,并不断加强和世界著名的分析仪器公司合作,以专业的知识、快速的反应、有效的沟通来解决您在仪器选型采购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您提供从咨询、选型、定货、安装调试、用户培训、维护保养到维修等一系列的全程服务。我们一直在“成为厂家可靠的合作伙伴,客户值得信赖的供应商”的路上不断前行着,拼搏着。
  • 吉天仪器应邀参加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江西省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增进各高校分析化学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江西省第十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3-25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天仪器”)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吉天仪器工作人员向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产品  本次会议围绕质谱分析、电分析、纳米技术应用、化学计量学等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来自井冈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专家、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吉天仪器作为本次会议的特邀仪器厂商,在会议现场展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5000,同时,ICP产品经理齐悦涵就ICP及ICP-MS的产品原理及应用做了大会报告。 吉天仪器ICP产品经理齐悦涵在研讨会上做报告  ICP-5000是集中阶梯光栅的二维分光系统、自激式全固态射频电源、科研级高速CCD为一体的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最多可以同时分析72个元素,覆盖元素周期表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检出能力达到ppb级别。小型、智能化ICP-5000告别了过去的单道扫描时代,带您体验国际一流的快速、全谱分析技术。  “EXPEC 7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激式全固态射频电源技术、两次离轴式离子传输技术、四极杆驱动技术、高速动态碰撞池技术、基于分类和版本的方法管理系统和智能化数据分析技术。 ICP-5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EXPEC70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吉天仪器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完备的售前和售后服务。愿与全国的广大客户共同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我国的科学仪器贡献力量。
  • 西北大学构建共享平台推进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室重要的资源和标识,开放共享是仪器效能发挥与运行的现实需求。为落实学校整体工作部署,西北大学聚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通过机制创新、开放共享、分级分类、全成本核算、跨学科交融的实践探索,试点运行,积极构建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设立试点运行,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2020年7月,该校地质学系出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实验室共享发展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系发﹝2020﹞9号)文件及系列办法制度。经过近一年的建设、运行,地质学系仪器设备共享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共享单价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  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基础保障。该校根据院(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试点运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科学规划,整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制度选编》,编写《西北大学实验室贵重仪器设备信息手册》等系列制度与资料,积极推进共享工作,制定出台《西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暂行)》(西大发﹝2021﹞1号),保障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构建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该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优势学科,实行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简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管理,调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相关人员积极性,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实行导向性政策,在制定各种奖励和鼓励措施激发相关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考核机制,综合运用奖惩手段,规范、约束、引导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探索考核和效益评价体制,按照考核及效益评价指标对所属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机时利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开发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采取相应奖惩措施。  ——搭建信息平台,助力仪器共享。根据“一院一策”改革思路,结合学校共享工作的需要,建立“总分总”的仪器共享模式,学校集中管理,对资源实施分层授权使用。定制研发具有西大特色,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特点,安全可靠、实时高效、便捷普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委托测试、费用计算、绩效考核、工作量统计和信息交流等功能。  该校以加入“陕西省大仪共用协作网”为依托,面向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单位等提供大型仪器设备、专业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等服务。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学校与其他单位从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到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从开放共享走向合作共赢。  ——积极推广试行,倡导共享理念。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初期,该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推广运行。化材学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可直接通过信息平台预约自主测试。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贡献度,实验消耗,服务等进行评价,并定期对仪器分类进行合理优化调整,保障设备高效运行。生命学院中心实验室共享平台拥有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大型仪器,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硬件支持。  在前期试点运行工作的基础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结合“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做好长远规划,加大试点建设单位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力度,以试点为突破口,在全校树立典型标杆,引领全校的开放共享工作开展 根据共享工作推动的需要,引入并构建全校共享软件信息化平台,实现共享工作的高度自动化和人性化,提高共享效率 扩大共享业务覆盖范围,吸纳更多的用户和仪器设备参与,形成规模效应并进入运行的稳定期,实现良性循环。  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学校顶层设计规划、完善的制度保障与信息化技术的支持,还需各管理部门和一线教职工的广泛参与。西北大学立足实验室资源的统筹、协调、开放、共享,积极联动智慧校园信息建设的技术支持,推进贵重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 《2012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发布
    2013年10月,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教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发布了《2012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础条件,也是抢占科技前沿高地,引领自主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利器。科学仪器设备的质量、水平及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的编制发布,是推进大型科学仪器信息公开和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必将方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查询大型科学仪器的信息,共享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包括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可对外共享的单台(套)科研仪器设备14720台(套)(不含涉密信息的仪器),原值总额211.15亿元。分别从仪器隶属关系、仪器类型、分布区域和仪器原值等方面对仪器进行目录编制。每台仪器目录中包含了仪器的名称、型号、类型、所属单位的名称、仪器的所在地、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关键信息。   今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目录》将每年定期发布并向全社会公开,以网络版,纸质版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
  • 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海口站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海南澄迈召开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集合。为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建设水平、对外服务成效,探索科技资源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26日-28日,由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联合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等多地科技资源统筹管理单位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海南澄迈举办。来自各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责任单位(部门)负责人、全国高校院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市场化服务机构及实验室服务商代表等260余人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  本次高峰论坛得到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理事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海南德方培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科颐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锐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佰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埃德伯格电气有限公司、仪器学习网等有关单位为高峰论坛的举办提供保障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议现场  会议先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王海洁、海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艳凤、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黄绵佳主持。王海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刘艳凤 海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黄绵佳 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事长  开幕式上,黄绵佳理事长代表高峰论坛组委会等主办单位致欢迎词,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对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给予关心、支持的各位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高峰论坛包含五部分内容:  区域共享与分析测试中心技术支撑报告主题:长三角科技资源协同共享服务模式报告嘉宾:于伟东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科创资源推进小组副组长报告主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测试与计算服务平台的定位与发展报告嘉宾: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主任报告主题: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技术开发,构建服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测试平台报告嘉宾:王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报告主题:当前形势下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报告嘉宾:李桂平 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报告主题:功能离子液体及其固载化材料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报告嘉宾:周鑫魁 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安全主题专场报告主题: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指导性文件要点解读报告嘉宾:艾德生 清华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报告主题:高校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报告嘉宾:吴祝武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报告主题:智能 共享 安全 低碳 高校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嘉宾:刘中孙 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合伙人兼CEO报告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报告嘉宾:杜武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健康、安全及环境处副处长报告主题: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报告嘉宾:任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导  开放共享创新模式主题专场报告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系统信息化建设报告嘉宾:张三军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副处长/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主题:共建共管,共享互联,构建集约化管理新模式报告嘉宾:席海涛 吉林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报告主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仪器开放共享模式报告嘉宾: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邀请到黄绵佳理事长、席海涛处长、钟灿涛副部长、张三军副处长、杜武俊副处长等五位嘉宾发表了大仪开放共享的有关见解与观点,同时与参会代表围绕制度建设与执行、有偿服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海南大学参观交流  高峰论坛期间组织参会代表参观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校史馆、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结语  高峰论坛环节形式多样,大咖报告精彩纷呈,圆桌会议研讨深入、参观交流实操落地,与会代表积极参与,收获颇丰。活动内容满满、形式多样,干货颇多,对促进大家工作开展十分有价值。高峰论坛接近尾声大家仍意犹未尽,希望能组织更多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共同推进大仪开放共享工作。  高峰论坛期间,与会代表积极与组委会交流互动,使组委会方向更加明确。在未来的活动组织中,组委会将围绕大仪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组织更加深入,更加贴近与会代表工作需求的活动与内容。  同时,高峰论坛也为大仪开放共享、实验室建设等有关单位与实验室服务行业间建立了一个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高效率平台,对各自的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精彩回顾:  赞助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广州锐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佰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科颐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埃德伯格电气有限公司  建发(广州)有限公司  海南瀚海质诚科技有限公司  参会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延边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辽宁有限公司  锦州医科大学  盘锦检验检测中心  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武汉联影生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林业大学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大连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汕头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杭州研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汕头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建发(广州)有限公司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华中农业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心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昆明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辽宁省轻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南医科大学  季华实验室  沈阳化工大学  上海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大连医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海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  辽宁工业大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渤海大学  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北京库巴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南昌大学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海南大学南繁研究院  上海万欣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院
  • 国务院再次发文: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p   2017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提到: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六)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仪器设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对于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探索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科技部牵头负责) /p p   这已经不是“仪器共享”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为解决科研仪器闲置问题、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提供支撑,近年来国家对“仪器共享”工作越来越重视,连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 /p p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现状不容乐观 /strong /span /p p   “从我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我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尖端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率不是很高,存在科研仪器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国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p p   根据相关数据,65.9%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小于标准机时,其中又有60.8%的仪器年有效工作机时不到标准机时的1/2。 /p p   很多学者和决策部门将共享作为大型仪器使用效率低下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仪器的重复购置,降低仪器购置增量;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现有仪器的使用范围,提高存量仪器的使用率。 /p p   基于此种考虑,2004年国家启动“科技基础体系平台”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为代表的通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为代表的中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尖端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合作研究体系等四种框架模式。 /p p   不过遗憾的是相关研究显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情况仍不容乐观。只有43%的大型科研仪器提供对外服务,其中27.9%的大型科研仪器对外服务机时超过标准机时的1/10。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助推共享经济 /span /strong /p p   随着“互联网+”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经济成为近两年的热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科技资源相比过去有了更大共享利用的可能性。以“易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仪器共享与研发服务互联网平台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服务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 /p p   “目前,我国大型仪器的共享主要还是体现在课题组或者是熟人之间的共享,呈体系化的共享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许多科研仪器共享平台都是本单位内的区域性的共享。”易科学创始人孙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易科学所从事的仪器共享服务是跨地域的,“各个学校的平台提供的服务是比较有限的,易科学除了帮需要科研仪器做实验的人找到仪器以外,还有很多市场和销售的增值服务,这是前者所不具备的。” /p p   杨国梁也认为,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大学的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或者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共享企业等。 /p p   “从设备持有方来说,应该更多、更好地去宣传自己的仪器,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本身及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共享,共享之后有什么权责利,使用仪器后产生的成果如何体现科研仪器在其中的贡献等。”杨国梁提示,随着“双创”的不断推进深入,很多科技型初创企业有对大型科研仪器或仪器共享平台的需求,但未必了解相关的信息。“所以通过‘互联网+’搭建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是与广泛的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接口,制度建设和政策也需要有相应的配套。”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尚有制约因素 /span /strong /p p   孙磊坦言,现在制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因素还是在制度方面,“缺乏好的利益分配方式”。 /p p   “大型科研仪器的所有权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但使用权和管理权在具体的课题组。”杨国梁解释道,这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产生仪器共享过程中的成果分配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者成果分配的机制,从课题组的角度来讲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 /p p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一般有专门针对大型科研仪器的资助基金,有些仪器资助项目为提高共享,还特别规定需要2~3名得到研究资助的学者共同发起才具有申请资格。 /p p   “国外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好的经验,从仪器专项资金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共享的问题,比如大致有多少共享的用户,才可以去购置。”杨国梁认为,设立专项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有一些课题组为了把项目预算中购置科研仪器的经费花掉,买的科研仪器放在楼道里长期闲置,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 /p p   孙磊相信,未来大型仪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很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这样对科研仪器的共享,特别是作为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大型科研仪器的盘活产生积极作用”。 /p
  • 天津港东协办天津市高等学校首届物理演示教学研讨会
    2008年7月11日,天津市高等学校首届物理演示教学研讨会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25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由天津港东独家承办。 天津港东销售副总李经理在会议上发表了精彩演讲。向各位老师详细介绍了港东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形势、产品研发、科研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蓝图等情况。尤其对港东公司近期研发的物理演示实验系列产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在会议之后,各位老师参观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物理实验室,并对我司的物理演示实验产品展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对各项产品进行现场操作,同时向我司技术工程师进行详细的询问,并得到满意的答复。 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要经常举办,给天津各高校老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天津高校物理实验教学。
  • 岛津助力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
    创办于1921年的南昌大学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ldquo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rdquo 和&ldquo 英雄城&rdquo 美誉的南昌市。值南昌大学创办90周年之际,由南昌大学承办的江西省第六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于11月17日在前湖校区前湖大厦举行。岛津公司为此次研讨会全面提供了赞助。岛津公司自1875年创立之初一直到1950年,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教育行业,为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工具。在成长为世界著名分析测试综合厂家之后,对教育领域的关注依旧。岛津公司进入中国后,通过各种方式为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中国教育领域享有盛誉。 来自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等院校的60多位专家、老师参加此次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报告。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庄乾坤教授主持并发表致辞。庄教授一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化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情况和分析化学相关课题的增长趋势,勉励江西省高校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再接再厉,申请更多课题,发表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对当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讲解方法提出真知灼见,寄希望高校广大的分析化学教师更加重视教学,培育更优秀的学生。 研讨会现场 受南昌大学邀请,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了题为《岛津色谱质谱技术最新进展》的报告。报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岛津公司介绍;岛津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岛津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岛津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产品丰富且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岛津公司的高端气相气质产品包括GCMS-QP2010 Ultr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MDGC-GCMS多维气相气质联用仪、GC× GC-qMS全二维气质联用仪以及GPC-GCMS在线联机处理系统等。岛津公司的高端液相液质产品包括Nexera UHPLC LC-30A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MS-8030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LCMS-IT-TOF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岛津公司始终秉承&ldquo 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rdquo 的创业宗旨和&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的经营理念,不断钻研领先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开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全方位支持广大分析化学工作者的科研需求。 岛津公司市场部的郭帅先生发表报告 此次会议结束之际,南昌大学理学院倪永年教授作总结发言。倪教授一方面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在促进江西省高校分析化学领域学术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衷感谢岛津公司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能为江西分析化学的发展出一份力,岛津公司也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山东农业大学: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促进学校资产高效利用
    大型仪器设备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的基础条件,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严格论证、合理配置、专管共用、有偿使用”的原则,从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持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有效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一是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组织体系。学校明确资产管理处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并成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强化对学校大型仪器设备配置和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学院层面也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学校、学院分级管理,切实做到职权清、责任明,有人管、管得好,协同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  二是完善全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印发《山东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及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构建了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有偿使用等管理机制,并在大型仪器设备采购论证和开放共享管理、资产损坏丢失赔偿、资产处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基础上,针对大型仪器设备这一特殊的资产类别,完善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岗和操作岗的设置与管理、人员技术培训、仪器设备维修、有偿使用、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与上级和学校政策性文件一起构成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制度体系,切实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做细。  三是打造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线上线下平台。学校搭建统一的线上管理平台,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共享管理,配套手机APP,安装设备智能控制器,师生可通过平台预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送样检测等服务,各学院以此为基础,搭建单位内部的线上共享平台。同时学校加强校院两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实体平台建设,凡是共享价值较高、年使用机时较低的大型仪器设备,均纳入实体平台管理,实行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学校还将371台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加入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拓宽了开放共享渠道。  四是健全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体系。学校探索以产出和需求为导向,以仪器设备管理情况、使用机时、科研成果产出(获奖情况和论文发表)、测试费收入等为主要内容,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以此推动全校共享意识的提高,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理念的更新,增强实施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全面落实有偿使用机制。学校为各单位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财务专户,各单位落实仪器设备使用的全成本核算制度和校内外有别的收费制度。共享收入大部分返还学院,用于试剂耗材采购、水电费支出、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超工作量补贴等,通过收入合理分配有力调动了各单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积极性。  经过校院两级共同努力,2021年度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收入同比增长32.1%; 2022年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平均机时数同比增长9.63%,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得到明显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山东科技大学召开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领导小组会议
    3月30日,山东科技大学校长曾庆田主持召开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审议通过了“2023年仪器设备开放收费标准”和“2022年学校维修调节基金补贴方案”。曾庆田对学校实验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并对今后工作提出要求: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创新实验设备采购管理机制,加大学校统筹力度,加强设备建设规划,建好实验设备项目库。二要进一步优化设备购置论证流程,加强论证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设备购置要优先服务学科专业公共平台建设,避免重复购置,加强共建共享,切实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三要进一步扩大实验设备开放共享,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既要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又要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设备资源解决学校发展需求。四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实验设备安全管理与开放运行监督,将各单位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成效、设备利用率和资源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与校内审计范围。
  • 西安石油大学召开2022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会议
    8月30日,西安石油大学召开了2022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会议,该校副校长陈军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院(系)分管大型仪器设备工作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时保宏主持。陈军斌指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不仅是上级部门的要求,也是学校统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内在需求,希望各部门和相关院(系)高度重视。陈军斌对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提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二是要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和人员培训;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会上,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李庆本介绍了2018年以来科技部、财政部针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就学校2020-2021学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重点对各院(系)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情况进行了通报,分析了目前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成效的意见。时保宏宣布启动学校2021-2022学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工作,并征求了各部门和院(系)对考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据介绍,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对2020-2021学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工作结果进行了审议,并就进一步做好学校新一轮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 全国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交流研讨会召开
    5月1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交流研讨会,会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办。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设施与仪器设备处王晋处长,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规划处顾纳调研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经济师、装备部主任骆庆君以及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谢国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型仪器装备共享情况,分享了地质行业仪器共享的成果与经验,讨论了《全国地质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建设方案》。会议强调,共享中心各参建单位要团结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开放共享,扩大服务规模,建设成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地质行业专业化、智能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地质事业健康发展。   会议认为,要有力保证仪器共享相关政策精神、制度举措在共享工作中扎实落地。一要做好支撑服务工作,协调地质行业大型仪器共享共用。二要充分发挥共享平台的作用,做好共享信息发布、使用情况的统计和监管。三要提高认识,抓好共享日常管理,参建单位要加大共享工作投入,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四要加强参建单位的团结合作,做好线上线下联动统一部署、共享调度,有序推进共享工作的开展。五要尽快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组织好大型仪器共享考核工作。六要加快共享管理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和奖励,调动各参建单位积极性,提升共享水平。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宣告了首家全国性的行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正式投入建设,对提高科技创新、打造平台高地、开创新时代地质行业大型仪器共享工作新局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科技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局属单位、省地质实验测试单位相关人员共267人在分会场参会,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相关人员在主会场参会。
  • 河海大学承办首届江苏省高校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研讨会
    6月22日,由我校和江宁区高新区联合承办的首届江苏省高校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王晋、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景茂、江宁区政府副区长、江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爱军、河海大学校长徐辉、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巩建鸣以及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副校长郑金海主持会议。 徐辉在致辞中指出河海大学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聚力深化科研创新与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力求通过系统化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学校专门成立了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从校级层面统筹协调,构建了一套适合我校水利学科特色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方法,充分释放服务潜能,为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江苏新篇章和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景茂表示河海大学营造了仪器共享氛围,强化了共享意识。同时,也对全省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集成化”“集智化”“集约化”共建共享的要求。 王爱军表示,园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积极做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对接,用好各项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推动下,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签署了《在宁高校大型科学仪器校际开放共享合作协议》。会议同时举行了河海大学大型仪器“资源共有,你我共享”主题月颁奖仪式。 研讨会上,王晋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来自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及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河海大学的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聚焦“资源共享、赋能创新”主题,按照“十四五”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的新要求,建立健全统筹服务体制机制、构建共享服务生态体系,营造开放共享社会氛围,让人才、成果、装置、资金、数据等充分活跃起来,服务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 我国科研仪器开放:一种多维度的开放共享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是清华最早的公用开放实验室平台之一。上图为实验室的高精尖科研设备。右图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仪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助机制。近年来,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不断增长,但由于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倾向,科研设施仪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自国务院出台《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有9个月时间,据调查,约占全国数量三分之一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对外开放了科研设施与仪器。我国科研仪器开放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哪些问题,如何为创新而“绽放”?《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一种多维度的开放共享  仪器开放含设备维护、专业化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和推广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开门迎客”  一天夜里12点,外边下着雨。于红云被频频发来的“神秘”短信吵醒。她马上从床上爬起来,冒雨赶到了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原来,为了随时掌握仪器的运转情况,这位管理人员专门做了一个无线通讯设备安装在仪器上。只要设备压缩机停止工作,就会马上给她发信息。  于红云告诉记者:“有的设备需要极低温等特殊的内部状态,如果有断电等意外情况发生,内部状态就会受到影响。不及时处理的话,恢复到正常可能需要一周多时间,就会影响实验。”因此,她对短信格外敏感,多次深夜都被仪器“召唤”到实验室。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清华最早的公用开放实验室平台之一,目前逸夫技术科学楼部分共有价值约6000万元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受技术垄断等原因,设备维修必须从国外公司请来工程师。这种费用通常是从工程师下飞机就开始算起,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徐晓明、姜鹤和于红云都是材料相关专业的名校硕士或博士,每人负责不同种类的设备。这些“娇贵”的仪器因专业管理呈现出稳定良好的工作状态,很少“闹脾气”,极大节约了维护成本。严谨的机制也让大部分仪器进实验室1周之后就能对外开放快速共享。  “我们的用户北到哈尔滨,南到福建,甚至还有新加坡过来的。”姜鹤说。记者随手翻开一个登记册,看到上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来做检测的人员信息。仅从今年6月份到9月份,就记满了几十页,每页不少于20条。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谢谦说,她们已经在这个平台做了一两年测试。“就拿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说,价值数百万元。我们不可能因为一个项目要用就去买。借助这种平台做测试,可能只花几百元甚至100元就能解决。他们管理水平高、可信度好,收费也合理。”谢谦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质量,实验室管理团队不断创新。他们花多年心血开发出数据分析软件平台,让满是英文、复杂难懂的设备管理界面变成了简洁清晰的中文界面,方便更多人操作。“就像称体重,站上去就知道多少。”徐晓明说。新系统不仅更加简洁,而且能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这一创新又为实验室节约了一大笔费用,因为如果购买国外同类软件,最少也要花几万美元。  在30多年的开放共享中,这个实验室积累的新技术和经验,完全够出几本书。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对一些进口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这些技术目前已推广到国内数十个单位。徐晓明等老师也把这些经验技术带到了实验教学和培训中,来听讲的人常常挤满了楼梯和教室。  一项近半个世纪的探索  我国一些高校院所在仪器设备开放上历经多年探索,现已被纳入开放服务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会同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农业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落实〈意见〉试点工作方案》,选择了清华大学等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北京中关村等3家科技园区以及北京市等7个省市先行开展了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试点,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开放模式”。  在清华大学一幢红砖墙的老楼里,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武晓峰对记者说,在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上,清华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那时,由于大学科研经费有限,大设备又有运行维护费用,为支持科研、提高设备使用率,清华成立了分析测试基金,用来补助老师们的设备使用费。  “从刚开始的学校出80%,老师出20%,到后来学校出小头,老师出大头。学校支持的费用总额一直在增加,很好地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这种模式被很多所国内高校借鉴。”武晓峰说。  后来,清华在分析中心成功建设的基础上,陆续支持建设了10个校级公共平台。通用性强的设备,尽可能在公共平台上建设,专业性强的设备主要放在对应的院系和研究所里。  在武晓峰眼里,这种校级共享平台有多层意义:节约了资源,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资金使用率 集中管理以后,平台会有专人维护,提高了设备使用质量,延长了设备寿命 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环境,推动不同用户间的交叉交流 为每一位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提供利用仪器设备的机会,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最近一年多时间,清华正在努力开发仪器设备开放的管理服务系统。这相当于在实体平台的基础上,再建一个虚拟平台,方便用户通过网络系统搜索所需设备。用户在网上预约成功后,刷卡使用,使用结束后系统就会自动扣除费用。” 武晓峰说。这种方式进一步整合了校内设备资源,也把使用者从打电话预约、找人、开发票、付费、报销等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  武晓峰告诉记者,“我们就是想通过网络平台把尽可能多的大型设备纳入开放服务系统,因此要求各单位自身利用率不是很高的设备要注重开放共享。如果各单位拥有的仪器设备不开放,别的用户用不了,必然导致重复购置。更多高校一起做这项工作,肯定会极大提高设备使用率”。  据了解,清华大学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CERS项目)的牵头单位。目前CERS项目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整合了60多所高校超过1万台的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一场需合力应对的挑战  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设施与仪器目前对外开放率45%,仍面临来自人才、制度等多方面挑战  据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截至2014年底,已掌握了5.5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原值总额780亿元。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所属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对外开放率为45%。目前,教育部所属高校共制定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管理办法总计80多项。  探索多年后,武晓峰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触:“开放共享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做支撑。越做好顶层设计,越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就拿仪器使用收费来说,必须要有一套定价制度。按照“运行成本补偿、非盈利”的原则,清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费标准审核委员会。某仪器开放前,要申请报价,通过审核、公示后才确定最终的收费标准。  近些年,我国高校仪器设备硬件条件发展迅速,但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仍相对缺乏,制约了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质量。武晓峰说:“针对这一问题,CERS项目在对大型设备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遴选了示范机组,由示范机组负责组织面向兄弟高校的技术人员培训。”  武晓峰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打通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各项具体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合力。“希望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一些公共技术条件平台,尽量减少研究人员拿自己的科研经费买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台湾就在大学建贵重仪器中心,大学教授、校外的科研人员等都可以使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武晓峰说。  “作为企业,我们特别希望能有更便捷的网络平台去搜索设备资源,而不是靠撞运气去碰、去找。”谢谦说。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快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建立。2016年指导管理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本单位在线服务平台,并完成管理单位在线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平台的对接。  后补助机制是《意见》的核心内容,它能充分调动科研设施与仪器管理单位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开放共享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科技部将密切配合财政部,结合试点工作,做好试点单位与后补助的有效衔接,共同推动后补助机制的落实。”
  • 教育部:高校50万元以上科研设施仪器均应开放共享
    p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研设施与仪器在保障本校教学科研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共享,并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购置,杜绝闲置浪费现象,切实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p p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开放共享机制。高等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管理制度。除涉密、功能特殊、技术要求特殊、研究目的特殊等仪器设备之外,其他用于教学科研且具有一定共性需求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特别是单台套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均应纳入开放共享范围,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p p   《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信息服务平台。高等学校应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管理和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和服务平台,实现科研设施与仪器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有机衔接,并根据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统一纳入国家与地方网络管理平台,逐步形成跨学校、跨领域、多层次的网络服务体系。 /p p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加强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用户独立开展科学实验形成的知识产权由用户自主拥有,成果发表时应明确标注利用科研设施与仪器情况。高等学校要加强网络防护和网络环境下数据安全管理,依法保护用户身份信息以及在使用科研设施与仪器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数据、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 /p
  • 江西省第九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6年10月15日-17日,江西省第九届高等学校分析化学学术交流会在江西省上饶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围绕光谱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化学计量学等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会议邀请了多位分析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不同专题进行了讨论。 天美公司作为本次会议的特约仪器厂商,携公司两款高端分析仪器SCION 456-GC气相色谱仪和爱丁堡一体化荧光光谱仪FS5亮相,引起与会老师和同学的广泛关注。 天美公司分析与色谱产品市场部经理姜振喜先生,应邀对公司色谱、光谱产品在制药行业综合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天美公司完整的产品体系、丰富的应用案例和售后支持,可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召开实验室安全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专题工作会议
    9月2日,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实验室安全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专题工作会议,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高继周,学院党委书记肖万里,副院长沈国清、张宇宁,科研平台负责人、各研究所(或团队)负责人、全体实验员及实验室管理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肖万里主持。高继周传达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时发现的安全问题,要求切实落实责任体系尤其是实验室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要负起责任,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考核准入,要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的风险评估。要充分认识到大型仪器设备的公共财政属性,转变观念,积极作为,做好做实日常管理等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工作任务清单,努力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水平。肖万里强调,能动学院教学和科研平台多,实验室分散,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全院师生要认真学习学校新学期实验室安全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部署会精神。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安全红线,确保稳定大局,喜迎二十大,并促进新学期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提高专业能力,实现实验室科学、规范的管理,做实做细安全管理工作。三是要建立标准体系,通过严格的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管理。四是要明确改进措施和进度计划,确保实验室安全,并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沈国清汇报了能动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从责任体系、督查检查、信息管理、分级评估、教育培训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新学期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国家火电工程中心席新铭汇报了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其它参会人员对实验室安全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下一步,能动学院将以三风建设为抓手,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完善安全行为规范,加强教育培训和督查巡查,不断提升全院师生的安全意识与职业素养,全面做好实验室安全和大仪开放共享工作。
  • 天美公司参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学术会议
    为了分享交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理念及最新的分析测试技术,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9月17-18日举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启用仪式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等教育仪器设备展。西安交大邀请了国家部委领导、省市领导、两院院士、全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成员、全国高校院所公共平台领导及全球著名仪器设备厂商代表共同见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启用仪式。启动仪式上,省市领导、校方领导及两院院士分别进行了精彩致辞并进行了隆重的揭牌启动仪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致辞提到此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的启动,正体现着创新港建设顺应“融合、共享”的理念,并希望各高校、行业同仁共同加入资源共享事业,使“共享”成为二十一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启动仪器结束后,大会进入“公共平台运行管理高峰论坛”及“科学研究与实验技术(超高分辨和超快测试技术)论坛”系列的学术活动,在“科学研究与实验技术论坛”中,天美公司分析仪器市场部产品经理张轩分享了题目为《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的新技术及应用》的报告,在报告中介绍了对爱丁堡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相关应用及其各类高端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美公司)应邀作为厂商代表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启动仪式的间隙,众多老师及学者莅临天美公司展示台,进一步的了解天美旗下光谱产品的新技术以及新应用。通过参加此次的启动仪式以及会议期间,加深了天美公司与用户的感情,增强彼此的了解。与此同时,天美公司也展示了新型的仪器技术,并作为知名供应商,会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好相关的技术服务,为科研事业保驾护航。最后,天美公司对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型仪器共享实验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 西南交通大学举办跨学科科教融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沙龙活动
    6月9日,西南交通大学举办“‘智能+’——‘芯’力量、‘数’我强”跨学科科教融合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沙龙活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专委代表,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科学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单位负责人,微电子、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数据科学高水平人才培养集体、大学生集成电路科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代表;微电子、先进传感器、芯片开发设计、大数据、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数据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员、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参会。活动以“交大‘智能+’——‘芯’力量、‘数’我强,跨学科科教融合共享”为主题,围绕集成电路与传感器芯片设计与开发、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两大热点的科研和教学成就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议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卫飞飞主持。会上,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副处长刘尧、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贺剑、科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平、信息化与网络管理处处长赵彦灵、四川省计算机学会高专委副主委李天瑞教授分别就共享发展、科技导向、开放支持等省、校开放共享政策做了介绍。刘尧围绕四川省科技创新券和省共享平台促进科创主体与四川省优质研发资源的对接,提升创新能力,助力科创工作发展做了说明,指出科创券和省共享平台将努力为科创主体拓宽创新视野,提高创新研发效率,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贺剑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大仪开放共享书写高质量发展,从能力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手段创新为抓手的软硬件建设和高密度,高强度,持续性的实干、实绩,回顾和总结学校2021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介绍了“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服务、精准投放”为目标的2022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工作新思路。王平以科研工作更加聚焦国家需求,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找准目标,做自身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技“特长生”为主题,介绍了学校以“智能微纳传感”专项为牵引推动学校物理、材料、计算机、通信、机械等学科进行更新迭代、交叉融合相关工作,展望学校下一步在“智能感知”的拓展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智能+”交叉融合。赵彦灵回顾了交大计算平台从80年代计算站到如今的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发展历程,指出计算能力不断发展,但是计算平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的建设的初心不变、效果不变。李天瑞就国家“东数西算”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战略布局,说明了四川省和学校对接国家部署,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全网算力服务资源池、网络互联互通等科研基础能力的机遇和挑战。共享交流由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个板块组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板块中唐小虎教授和邸志雄讲师分别用高水平人数据科学才培养和大学生芯片设计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案例,展现了交大的教授很简单:用科研成就团队,用育才成就未来;交大的讲师也很简单:入职6年,国家级科技创新实验竞赛奖21项,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过半的风采。各美其美板块中,张帼威等7名在读博士生以在生物传感器、MEMS芯片、超导量子芯片、低噪声放大芯片的研制和物联网边缘计算、交通感知GPU计算、帕金森病与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跨学科科研交流,分享了科研经验、成果和大型仪器共享共用的成效。美美与共板块中,信息学院微电子系主任向乾尹副教授、西南交大-中车微电子学院宋文胜教授、材料学院冯庆国研究员就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前沿,用详实的数据、稳妥的规划和感人的成绩,为与会者打开了一幅幅通向未来的美丽画幅。交流活动中充满了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和情感的交融,交流环节后大家又意犹未尽的参观了犀浦校区先进传感器/精密制造实验室。“十四五”开局伊始,西南交通大学完成了以分析测试中心新址搬迁的能力创新、以助管队伍和自主上机的机制创新、以信息开放共享平台实时预约使用和APP手机端软件开发的条件创新为抓手的硬件建设。完成了以大信息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和测试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发布为基石的制度创新、以“高密度,高强度,持续性”的大仪平台及测试仪器设备使用培训、青年科技人才技术交流、研究生跨学科仪器操作交流和显微摄影大赛及大学生高水平科创竞赛的手段创新为支撑的软件建设。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越来越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使用和推荐。该校表示,将以本次沙龙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精准规划、精准建设、精准服务、精准投”放为目标的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管理工作,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 教育部将编制《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
    2013年6月18日,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编制出版《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的函,具体内容如下:   各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   高校实验室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全面反映中国高校实验室的现状,系统整合实验室资源,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产服务,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拟编制出版大型工具书《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   此书编写整理过程中,不向参与高校收取费用,希望各高校及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提供详实、准确的实验室信息,共同促进此项工作如期完成。   咨询电话: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肖玲妮 010-62514751   联系方式:《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编委会   电 话:010-64129013 13681265132   传 真:010-64129748   联系人:郭伟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5号院4区科研楼304室   邮 编:100012   邮 箱:gxsysdq@gmail.com   网 址:www.jys.edu.cn   附件1:编制说明 附件2:入编回执 点击下载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2013年6月1日   附件1:《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编制说明   一、入编范围   全国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与军事院校等各类学校实验室。   二、入编内容要求   (一)入编模板   学校名称、实验室名称、实验室类型、实验室队伍、实验室主任、地址、邮编、电话、邮箱、网址。   正文概述:   1、实验室基本简介 2、实验室研究队伍   3、实验室装备及设施 4、实验室研究贡献   5、实验室研究方向   (二)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简介、工作照   (三)实验室风采展示   1、学校标志性建筑照、大门照等。   2、实验室外景、内景、设备、领导视察照等。   (四)实验室在管理创新、发展规划、资源共享等方面文章   三、资料提供形式   文字材料、照片请以电子文本发至邮箱gxsysdq@gmail.com或打印稿清晰原照片寄至编委会。   四、编排、印刷规格   该书按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与军   事院校顺序编排,印刷规格为国际大16开,彩色插页为128克铜版纸,黑白内文页为胶版纸,豪华精装。   五、发行范围与对象   1、海内外各级各类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科研机构。   2、全国各级各类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   3、全国各大图书馆。   4、全国各类实验室。   六、出版时间   该书以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为编辑准则,并采用图书光盘相结合的跨媒体传播方式,全力打造最有效的宣传方式。   1、该书信息入编《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2015版多媒体光盘。   2、《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拟于2013年12月底截稿,于2015年3月正式出版,并通过新华书店发行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请各高校对本次出版《中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大全》给予积极支持,尽快安排专人提供最新资料,以利我们出色地完成出版任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 岛津亮相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学术会议
    为充分交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理念及最新的超高分辨和超快分析测试技术,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9月17-18日如期举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启用仪式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高等教育仪器设备展。学校邀请了国家部委领导、省市领导、两院院士、全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成员、全国高校院所公共平台领导及全球著名仪器设备厂商代表共同见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启用仪式。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作为厂商代表受邀出席了本次学术会议。 启动仪式上,省市领导、校方领导及两院院士分别进行了精彩致辞并进行了隆重的揭牌启动仪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致辞提到此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的启动,正体现着创新港建设顺应“融合、共享”的理念,并希望各高校、行业同仁共同加入资源共享事业,使“共享”成为二十一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主流。 启动仪器结束后,大会进入“公共平台运行管理高峰论坛”及“科学研究与实验技术(超高分辨和超快测试技术)论坛”系列的学术活动,在“科学研究与实验技术论坛”中,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生命科学产品专家韩美英博士分享了题目为《新一代高分辨成像质谱显微镜 iMScope QT 技术》的报告, 韩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岛津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是光学显微镜与质谱仪完整融合的成像系统,既可以对样品进行形态学上的细微观察,又可以对特定的分子进行鉴定和可视化分布分析。同时还提到iMScope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包括医学研究,药学领域,农业和环境领域等。岛津iMScope QT具有5um高空间分辨率,50像素/秒成像分析速度,可实现速度、特异性、空间分辨率、灵敏度为一体的质谱成像分析。 iMScope QT是由显微镜-MALDI单元与LCMS-9030组合而成,显微镜-MALDI单元可移动分开使用,是成像质谱与LC-QTOF的兼用系统,用一台仪器可实现定性、定量、以及定位分析。岛津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QT 除此之外,岛津新一代高分辨成像质谱显微镜系统可提供从前处理到数据采集,软件分析的质谱成像的整体解决方案。使用一台质谱仪就能完成所有分析,通过叠加不同检测原理的图像以及不同离子化方法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成像分析提供全新的工具。 会议期间,岛津在相应仪器设备展位与到访专家及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学生的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直至大会圆满结束。
  •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全文)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 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  规划原文如下: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具有引领作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精心谋划,奋发有为,实现了科技工作新突破。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593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承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的5项,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在暗物质、干细胞、拓扑绝缘体、量子隐形传态、高强度氮化硼、半浮栅晶体管、超级计算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主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新跨越。“十二五”期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028亿元,占高校科研经费总量的33.8% 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19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26.3%。 依托高校建设的各类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新型科技智库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成为服务国民经济的新生长点。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结合高校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改革试点,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联动效应逐渐彰显。  --——国际学术影响力再上台阶。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达到全球八分之一,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同步提升。若干高水平大学国际学术排行榜位置不断前移。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2010年到2014年期间,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335个增加到61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04所增加到164所。受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专题和主题报告,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著名学术期刊编委,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人数均大幅度提高。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引领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等方面成为重要战略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和新任务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调结构、转方式、增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 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是“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高校敢于担当历史重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  ——应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引领型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兴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竞争全面展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继推出国家创新战略,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吸引全球顶级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重大科技装备和设施等方面展开部署,以求得主导权和竞争力。高校是引领创新的主体,各国科技创新的综合竞争力往往由其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决定,提升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步伐迫切需要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和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等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才能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度实施,更加迫切需要高校服务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防科技和军事实力已成为决定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国际地位和保障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发达国家对国防关键技术的防范遏制,更加需要高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支撑。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机遇,高校应加强国防科技原始创新,为国防科技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人才储备,成为支撑国家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高校科技发展方式和科技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使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推动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共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形成联动效应。高校科技发展方式转型和科技治理能力必须紧紧围绕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适应发展新环境,强化改革新动力。  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与国家需求和社会期待,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明显差距。原创理论、原创发现仍然缺乏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引领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有组织科研、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稳定投入等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发展环境需要不断优化,高校科技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 激励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尚未普遍形成。  “十三五”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固树立教学决定生存、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制度决定成败的办学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凝练战略目标,落实战略举措,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二、发展理念与主要目标  (一)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教育、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引领创新,支撑发展,科教融合,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牢固确立服务需求导向,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促进科教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开放协同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并举,全面提升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种能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 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  ——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造就一批具有卓越国际声誉的科学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涌现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引领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方向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牵头或参与组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一批标志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技术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培养汇聚高端人才,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学术水平显著提升 以创新链引领学科群建设,以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 科教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军民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 牵头建成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牵头组织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评价改革、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推进。  三、坚持引领创新,抢占原始创新战略制高点  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一)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特色,建立遴选和组织高校优势领域重大项目的运行机制。引导科学家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快重点突破,提升高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源头供给能力和水平。  ——围绕可能催生重大创新和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前沿科学领域,组织高校积极参与脑科学、纳米科技、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量子信息、蛋白质、发育与生殖、合成生物学、变革性技术的科学基础等重大科学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  ——围绕严重制约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信息、能源、安全、材料、核、网络、海洋、工程制造、深海、深地、深空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攻关。  ——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民生领域,引导高校加强对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现代农业、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资源开采利用、环境修复、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实现关键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加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性、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将行业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转化凝练为基础性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衔接。  (二)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面向市场需求,立足基础研究和多学科协同优势,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源头供给。  ——发展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开发移动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加强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等技术研究。  ——发展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技术。突破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加强大规模供需互动、储能和并网关键技术攻关。  ——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水、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技术研究,加强城乡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加快海洋立体同步观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资源开发等技术研究,大力提升空间进入、利用和控制等技术研究,推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位置服务技术研究。  ——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发展交通、电力、通讯、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村镇规划、环境整理、新型民宅、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技术研究。  ——发展人口健康技术。促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加强重大疾病、公共卫生、生殖健康、新药创制等技术研究,发展精准医疗、建立医学大数据库,研发基于分子诊断的遗传基因筛查技术和慢性病易感基因筛查技术。  ——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作物新品种,保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丰产增效。发展畜禽和水产的健康、高效、安全养殖技术,提升精准施肥施药和减施降残能力,发展农业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强智能农机技术,加强食品加工、保藏以及有害物质检测等新技术的研发。  (三)加快培养聚集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  ——坚持人才驱动,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共享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面向学术大师、全球顶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科学家工作室,进一步加强对未来领军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大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推动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建立国际访问学者制度,加快构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机制 成建制引进海外学术团队,提升人才引进效益。  ——创新科研团队资助模式。支持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加强对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及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教师协议工资制,保证科技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四)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高校培育和建设若干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形成引领科学前沿发展,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提供长期战略支撑的创新能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  ——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优势,加强顶层规划和组织预研,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建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提出若干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计划,凝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代表国家水平、有效应对重大需求、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优化技术创新和工程化平台体系,聚焦产业需要布局创新链,建设一批国际领先、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强培育和布局,争取依托高校建设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对高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提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结构布局,聚焦科学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新增需求,面向问题导向的交叉综合研究新布局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继续在数理和生命等基础学科领域建设若干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国际化的科学研究机构,为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和开展原创性基础前沿研究提供平台和创新环境,力争产出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成果,历练出一批中国的世界知名学者。  ——加强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组织高校优势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开发和研制专项项目,鼓励自主研制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科研设备,提升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引导高校加强野外观测平台和基地的建设。  (五)推进高水平的交叉学科研究  ——保持自由探索优势,鼓励高校科技人员根据科研兴趣自主选题开展原创研究。引导高校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鼓励在思想、知识、原理、方法的原始创新上积极进取,大力支持开展交叉研究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和鼓励高校积极争取自然科学基金的非共识项目。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地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并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面向综合性科学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大力开展促进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及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与信息科学、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的交叉研究。  四、坚持支撑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科技与经济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动力转换,是高校科技支撑发展的直接体现。  (一)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依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与工业控制安全及清洁能源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大数据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增强高校对我国优势制造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技术支撑作用。  ——支撑服务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高校在工艺、材料、信息、控制等领域的优势,服务能源、制造、交通等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技术性能升级,通过科技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条的中高端转移。  ——面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在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基因组、智能交通技术、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和核能、互联网+等方面,加快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  (二)支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联盟,加强高校间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和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支持各具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接中关村、东湖、张江、深圳、苏南、天津滨海、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杭州等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署,加强高校与示范区科技优势互补和协同联动。发挥行业院校与所属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传统和创新优势,对接示范区技术与产业布局,支撑主要产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加强区域内和跨区域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协同。联合行业产业专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和合作组织,发挥高校科技管理战略联盟的协调作用,组团服务东北、西部、中部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区域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支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持力度。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高校制造、信息、材料、交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当地,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专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分园等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支持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发挥桥头堡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三)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  ——围绕《中国制造2025》,面向汽车、航空、能源、高铁、石化等典型行业产业,组织开展工业软件与传感器、高端数控加工与成品制造智能化工艺、柔性电子制造技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示范,参与智能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  ——围绕工业信息化,组织开展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云计算与大数据、未来网络安全防御、智能融合媒体网络等创新研究,重点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交通、医疗)及智慧工厂协同工程上取得突破。  ——围绕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煤炭清洁利用与新型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传输系统的可靠高效技术、特大城市交通的布局协同优化与决策支持、城市交通系统效能提升和安全保障等开展创新研究,支撑“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围绕航空航天、深海工程和核能与核安全等重大装备制造,在材料领域重点开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建立材料基因组工程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技术的研究,支撑重大工程关键材料保障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优势,在信息-物理-社会三元空间融合系统、超高速高精制造、脑科学、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抢救保护及综合利用、超重力效应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超前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原创资源。  (四)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推动高校整合现有各种类型转移机构,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登记、公示和奖励制度,加强高校、企业的人才双向流动。  ——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制。探索高校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完善资金筹措、市场对接和技术保障,形成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体系。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和年度报告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统计和报告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将作为高校绩效拨款的依据。  ——加强高校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职能,支撑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建设。  (五)服务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  ——建立健全高校国防协同创新机制和组织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主管部门在政策、规划、投入、信息、科技计划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和工作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防科研环境,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批高校与涉军行业部门联合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空天、海洋与制造、新材料、信息控制与网络空间等领域组建国防科技战略联盟,充分发挥教育部联合研究中心作用,引导高校开展有组织的国防科研活动。  ——大力推进高校原始创新在国防中的应用。组织引导高校开展国防基础研究和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围绕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等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在先进设计与制造、新材料、信息与控制、电子元器件、动力与能源、仿生等领域,培育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与国防科技及武器装备主管部门联,用于支持开放共享。  ——引导和鼓励高校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开放共享后补助机制。  (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计划  ——继续实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坚持高标准、有特色,稳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对“一带一路”、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加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培育。  ——继续实施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坚持服务需求,提升建设质量,推进规划化管理,实现高水平、实质性、可持续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全球顶级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计划。  ——组织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网络联盟。  ——实施“海桥计划”,推进产业技术国际创新合作与国际技术转移,支持高校在境外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九、组织实施  ——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教育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省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高校科技工作的领导。  ——建立高校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建立本规划实施和高校科技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反馈机制,开展中期评估,形成政策预调、微调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统一高校科技战线对提升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科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