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

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专题为您整合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话题讨论。

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暨生物治疗峰会相关的论坛

  • 十一位科学家获生命科学巨奖

    据《自然》网站消息,来自美国、荷兰和日本的11位科学家获得了首届生命科学大奖——“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他们分别获得该奖的五个奖项,每个得奖人将获奖金300万美元,该数目是诺贝尔奖单项奖金(2012年为120万美元)的2.5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Botstein和哈佛大学教授Eric S. Lander获得基因组学奖;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Lewis C. Cantley、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Hubrecht研究所教授Hans Clevers、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Napoleone Ferrara、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教授Charles L. Sawyer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Bert Vogelstein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A. Weinberg获得癌症奖;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Titia de Lange获得端粒奖;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获得干细胞奖;神经生物学奖则授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Cornelia I. Bargmann。 “生命科学突破奖”是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等企业家共同设立。去年,Milner曾设立同样奖金的“基础物理学奖”,授予了霍金等九位理论物理学家。此次,他联合的企业家有美国遗传技术公司前CEO Art Levinson、谷歌创立者之一Sergey Brin、23andMe公司创立者Anne Wojcicki,以及Facebook创立者Mark Zuckerberg及其夫人Priscilla Chan。 据悉,该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给他们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获得者将加入评选委员会,参与下一届获奖者的评选。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上提名获奖候选人。候选人没有年龄限制,而且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和个人获奖次数也没有限制。 “脸谱”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联合谷歌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俄罗斯风险投资家尤里·米尔纳20日宣布共同设立“生命科学突破奖”,专门激励那些致力于治疗顽疾和延长人类寿命的科学家。由于每名获奖者将得到高达300万美元的奖金,该奖被称为豪华版“诺贝尔奖(127万美元)”。 每年选出5位获奖者除今年首批获奖的11位科学家,今后每年将有5位科研人员有机会获得这一大奖。奖金捐助来自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及其妻子安妮·武伊齐茨基、脸谱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及其妻子普丽西拉·陈,和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来自俄罗斯的尤里·米尔纳。 科学界奖金最丰厚的奖项该基金会的设立旨在激励那些资金不足却仍默默无闻从事对抗癌症、糖尿病、帕金森和其他疾病研究的科学家,是科学界奖金最丰厚的奖项。 米尔纳表示,5位发起人决定将奖励研究5种特定疾病的科学家,布林的妻子武伊齐茨基已决定将其捐赠奖励帕金森氏症研究人员,其他4种疾病还未最终敲定。 然而这一奖项也招致一些批评。生物学者论坛node载文说,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通常来自多位科研人员的合作,而不是在某个领域已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奖励应当注重保持研究人员间的合作关系。 研究者可以多次获奖这一奖项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几乎没有任何参选规则,完全靠研究的质量。任何人都可以提名候选人,获奖者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另外,只要研究做得好,研究者可以多次获奖。“如果你是爱因斯坦,你可以连获三次。”米尔纳称。该奖项本着公开透明的选拔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在基金会官方网站提名候选人进行评审。组织者希望获奖者是仍在全盛时期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不同的是,“生命科学突破奖”并不限制分享奖项的人数,此外,该奖每年的得奖者都将加入评审委员会,匿名投票选出下一年的获奖者。 获奖者不敢相信以为是骗局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荷兰的获奖者们在获悉自己得奖时都感到震惊。 51岁的洛克菲勒大学神经学科学家科妮莉亚·巴格曼说:“我当时在地上坐了一会儿。我觉得这肯定是个恶作剧或骗局。”当被问到将如何使用300万美元的奖金时,她犹豫了一下说:“我还不知道怎么花,先把车修了?” 荷兰分子遗传学教授克莱弗斯上周就已经接到了列文森的通知,他将拿出一部分奖金请大约150名合作伙伴到阿姆斯特丹参加一场盛大的派对。 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癌症中心主任路易斯·坎特利得知该消息时差点摔一跤,“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奖的存在。”坎特利20日刚刚度过64岁生日,他因发现参与癌症代谢过程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而获得300万美元大奖。 据新华社“我的两个近亲都不幸患上了非常糟糕的疾病,其中一人得了癌症。所以我成立这个奖项也有一点私心。”“我认为,未来拥有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和有生命科学技能的人才将有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俄罗斯风险投资家米尔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英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该奖项不仅是为了奖励一个领域最顶级的研究人员,也是为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的成长。”

  •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讨论】《科学家》推出专刊关注中国生命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人畅谈您的感想

    [cente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1/201001071611_194887_2961690_3.jpg[/img][/center] 近日,《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推出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In China),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现状。 专刊中包括了Zhu Shen撰写的2篇长篇评论文章——《生命科学繁盛》(Life Science Blossoms)和《全民医保》(Healthcare For All)。 《生命科学繁盛》一文开篇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着巨大的生物学实验,回国的“海龟”能否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生命科学强国甚至是世界强国,值得期待。在《全民医保》一文中,Zhu Shen从医改的益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医改政策。 [URL=http://www.the-scientist.com/supplements/china/toc.jsp]《科学家》专刊——《中国的生命科学》(英文)[/URL] [B][color=#DC143C]中国的生命科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作为生命科学人,您又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畅谈感想!感情真挚,言之有物者给予5—10分积分奖励![/color][/B][em09505][em09505]

  • 【分享】《科学家》盘点09年影响生命科学五大人物

    2009年即将走到尽头,在这一年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些人因其对生命科学的贡献、支持或领导而凸显出来。以下是《科学家》杂志评选的5位2009年对生命科学最具影响的人物。 Francis Collins Francis Collins于2009年8月被任命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其上任后,积极推行个性化医疗和干细胞研究。 相关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者有望出任NIH新院长 丁盛(Sheng Ding)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成长于北京。他与同事仅利用重组蛋白诱导出小鼠胚胎细胞多能性,完全避免了基因操作。 相关报道:Sheng Ding: As Cell Fate Would Have It Bart Gordon 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主席,是美国众议院内科研的最大支持者之一,对于美国科学能在奥巴马经济刺激资金中分得大笔资助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已经宣布于2010年引退。 相关报道: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主席将引退 Henry Gustav Molaison 著名“失忆”人,被认为是脑科学历史上最重要的病人之一。在其逝世一周年后,科学家于12月初对其大脑进行了切片研究。 相关报道:科学家对“著名”失忆大脑进行切片研究 Erika Sasaki 日本川崎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研究小组成功培育出首批能够遗传植入基因的转基因猴。由于可以“复制”人类所患的部分最具破坏性的疾病,它们为研究相应的疾病成因和治疗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模型。

  • 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生命科学逐渐取代物理学而成为世界的主导科学,预计今后1-2个世纪多半还会是生命科学主导的世纪。由于物理学占据头把交椅的时间最长,在科学史中所占的份量最重,再加上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也多以物理学为案例基础,所以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在生命科学领域,除了达尔文等极个别妇孺皆知的牛人外,大多数生物学家并不像物理学家那样出名。今夜无眠,顺便排一下生命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十位科学家。生命科学领域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很多,要列出十大科学家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要排出座次。本文不以诺贝尔奖为参照,主要依据候选者的学术贡献对生命科学的宏观影响与实际推动作用,如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关键节点性作用、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等。(一)达尔文之所以将大家最为熟悉的达尔文排在第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最大。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是“生命科学的最高理论”。仅此一点,其他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逾越老达的历史高度,达尔文在生命科学领域排第一应该没有悬念,即使在整个科学界,能与他争第一的也不多。事实上,除了进化论,达尔文在其他领域也有一系列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在他所处的时代也基本算得上最顶级的成果,但这些贡献往往不为专业外的人所熟知。达尔文曾提出多个超越时代的学术观点,比如他准确地预测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等。将达尔文排第一,主要是根据他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人类思维变革的巨大影响作用。(二)孟德尔这个科学史上最悲摧、也最成功的“民科”赚得了无数人的同情和尊敬。将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孟德尔排在第二位,主要是根据现代遗传学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孟德尔在现代遗传学中的鼻祖地位而综合评价的。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中,孟德尔解决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两个,您说他牛不牛?鼻祖的地位是其他生物学家难以撼动的,排第二,没问题,要说有问题,也是要不要排第一的问题!(三)沃森与克里克这两个算作半路出家的愣头青打败了若干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竞争者而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论模型。您可别小看两条“绳子”相互缠绕的螺旋,它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对于当代生命科学的意义怎么夸大也不为过,可以这么说,没有分子生物学,也就没有目前生命科学的一切。所以,将沃森与克里克这一组合排进前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们的学术贡献远不止DNA双螺旋结构,还包括DNA复制的原始模型、中心法则等,而这些都成了全世界教科书的经典内容。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沃森被推举为首任牵头人可以看出,沃森与克里克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绝对是领袖级的!(四)摩尔根在摩尔根与沃森组合之间,谁排第三真的很难取舍,将摩尔根排第四并不意味着摩尔根的地位绝对要逊于沃森组合。在现代遗传学的三大遗传理论中,摩尔根完成了其中最难、最复杂的第三大遗传规律,他是现代遗传基本理论大厦的完成者。摩尔根在染色体遗传理论、伴性遗传、连锁定位等方面有诸多理论和发现,其中遗传距离的度量单位就以摩尔根命名。摩尔根不仅是最富盛名的遗传学家,他还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的果蝇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使用最广的模式动物。事实上,虽然分子生物学的建立直接归功于沃森、克里克的双螺旋理论,但也同样离不开摩尔根在前面的学术贡献。摩尔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除了他自己属于超一流的泰山北斗之外,他的弟子也是牛人成群,摩尔根学派先后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某些学者为了显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血缘的正统性,往往以摩尔根的第几代弟子的弟子为荣,甚至以在摩尔根第几代弟子的实验室工作过为炫耀资本。由此可见,摩尔根的学术影响力是多么的恐怖,稍微夸张一点,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无第二人能及其左右!(五)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免疫学家,他的研究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巴斯德是理论、实践并重的伟大科学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创立了一整套细菌理论,他建立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针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人体免疫法等方法至今仍在造福于人类。在科学方法论上,他创立了“实践―理论―实践”等一整套方法。巴斯德的科学贡献推动了整个医学的空前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仅此一点,将巴斯德排进前五位一点也不为过。(六)施莱登与施旺非组合,他俩是细胞学说的独立创立者!但凡上过中学《生物》课的人,都能大致判断细胞学说的价值,细胞学说的学术影响或重要性不言而喻!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生命体的一般性构造,也是探索生命微观机理的重要窗口。在宏观影响上,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后面的染色体(遗传学)、生物分子(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性堪与化学上的原子理论相提并论。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加速器,没有细胞学说,也就没有后面生物学一系列的高速发展。细胞首先由胡克提出,随后也有不少学者对动植物细胞进行过观察性描述,但这些人没有理论贡献,只能算作匠人,不能算作科学家,而将其一般化,首先建立规律性的概念和学说,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只有施莱登与施旺。(七)高尔顿与皮尔逊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挤掉林奈、巴甫洛夫等牛人而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可能颇具争议。虽然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倚重于实验生物学,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讲,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实验生物学。从最早高尔顿开展的人类学研究开始,历经群体遗传学、生物进化、数量遗传学、生态学、统计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到最新的系统生物学,统计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生命科学发展至今,面对高通量数据,离开了统计学更是寸步难行!今后,统计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从对生命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来看,既然统计的作用平行于实验生物学,那么将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纳入前十位还是可以的。需要说明的是,统计学的先驱如高斯、凯特勒等很多,但将生物学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最早的关键人物是高尔顿与皮尔逊。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他是最早开展生物统计研究的人,算作生物统计学派的奠基人。但作为一门显化的学科,对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建立和发展作出系统贡献的人是皮尔逊,所以皮尔逊被誉为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皮尔逊后期主攻生物统计问题直接受到了高尔顿的影响。皮尔逊39岁就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长期兼任《生物统计学杂志》和《优生学年刊》的编辑,他于1900年创办的《生物计量学杂志》,对推动生物统计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皮尔逊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数理统计学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数理统计学家,推动了生物统计学科的发展。国内了解皮尔逊的人不多,皮尔逊先后师从劳思、斯托克斯、麦克斯韦、凯利等名师,是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型传奇人物。他不仅是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民俗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者、律师、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优生学家、弹性和工程问题专家、教育改革家、伦理学家、作家等。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费歇尔,从具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费歇尔在数理统计、统计遗传、进化等方面的实际贡献比皮尔逊还要大,但费歇尔比皮尔逊要出道晚,在学科发展的节点性作用上不及皮尔逊。

  • 【分享】2008年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主办2008年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家第一轮通知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和造就青年生命科学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于2008年7月21日—7月27日在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以及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黄山主办2008年度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夏令营现主要面向全国211高校招生,现将相关的安排及注意事项公告如下:一、主题内容:生命科学前沿二、举办时间:2008年7月21日—7月27日三、举办地点:2008年7月21日—25日(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生物楼); 7月26日—27日(安徽黄山)四、申请办法1.申请条件: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高年级在读本科生(全国“211工程”高校:年度年级(或专业)成绩排名前25%;非“211工程”高校:年度年级(或专业)成绩排名前5名)。专业不限,包括任何与生物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学科,比如物理、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等。2.招生名额:50名。3.申请流程 下载2008黄山生命科学夏令营申请表.doc  将申请表电子版发送到zhut@ustc.edu.cn (同时将申请表、成绩单(学院盖章)以及个人获奖、发表论文等材料寄送到中科大西区生命科学学院院办(信封左下角注明“黄山夏令营”)。 夏令营组委会根据书面材料进行筛选,并于2008年6月30日确定录取名单,以电话和e-mail通知。4.录取原则:(1)申请和推荐符合要求,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相关;(2)申请者的受教育背景和科研背景;(3)英语水平。五、注意事项1. 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中科大生命学院的相关规定,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学习和活动。2. 夏令营期间由中国科大生命科学院安排食宿、学习和游览观光的相关费用。学员往返交通费用自理。六、联系方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联系人:鲍杨(0551-3602461) 左泽华(0551-3602461)E-mail: zhut@ustc.edu.cn 七、夏令营网址http://bio.ustc.edu.cn/summerschool/

  • 【有趣呢】科学家称陨星撞击或曾孕育地球早期生命(图)

    http://i2.sinaimg.cn/IT/2011/1014/U5385P2DT20111014082253.jpg科学家称,大约发生于39亿年前的大撞击时期可能为后来产生地球上的生命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4日消息,科学家们的研究显示,人们一直将陨星视为摧毁地球万物的“终结者”可能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似乎正是早期地球和这些小天体之间发生的灾难性撞击事件奠定了后来生命在这颗星球上出现和发展的基础。  尽管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在大约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天体撞击了地球,那场浩劫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科学家们现在指出,早在这一事件发生前数十亿年,地球早期历史上,正是这些陨星的撞击事件才为后来生命的生生不息打下了根基。  葛尔丹·奥新斯基(Gordon Osinski)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一位行星地质学教授,他在本周召开的美国地质学会会议上就近期的陨石坑以及撞击影响研究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看法,其中他就说:“当人们想起陨星撞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时,99%的人都会立刻想到恐龙的灭绝事件。”他说:“确实,陨星撞击当然是极具破坏力的,但是在那之后,尤其是如果你是一个微生物的话,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有利于生命发展的。”  陨星雨  在地球诞生初期,有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们将其称为“大撞击时代”。这是名副其实的:当时地球诞生不过5亿年左右,大量陨星体疯狂地轰击着这颗年轻的星球,这些撞击体融化后为地球带来了后来形成水热系统的关键物质,就有点像是今天海洋地质学家们在海底观察到的海底烟囱的作用差不多。围绕这些海底烟囱,在海底的生命禁区形成了地球上唯一一片不依赖阳光而存在的完整生态链。  奥新斯基说:“要发生水热活动的条件是什么?热源,和水而已。”而撞击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条件:巨大的陨星撞击将融化地表深达数百公里的岩层,提供巨量的热量;陨星还带来了大量的水,它们逐渐开始形成地球上最早的地表水体系和降雨天气。  奥新斯基说:“随着时间推移,地球上的温度将逐渐降低,但是不同撞击坑之间在冷却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撞击坑越大,它所蕴藏的热量越大,冷却地就越慢。但是具体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冷却过程却仍然是一个大大的谜团,但是对于那些较小的撞击坑而言,它们的冷却过程只要数十万年就足够了。”而地球上的深海水热系统正是科学家们认为是地球上生命最早出现的可能地点之一。  奥新斯基说:“学界认为热泉附近是生命最初诞生之处是有道理的,因为当你回溯进化链条,你会发现那些最古老的低等生命形式都是嗜热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60~80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下才能生存,这样的热泉环境在深海海底,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温泉地区都存在。他说:“基本上,我们并不清楚生命起源于何处。这是地球上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不过热泉系统确实是一个选项。在这里你可以得到能量,食物和水,这是所有生命体所需要的全部。”  生命摇篮  在最近一次大洋海底钻探获取的洋底火山岩样本中找到了玻璃质成分,这是早期地球撞击期的高热产物。分析显示这种玻璃可能是饥饿的微生物们喜欢食用的营养物。科学家们在这些多孔的岩石样本中发现了化石痕迹,这可能正是因为那些饥饿的微生物吃光了岩石样本中含有的玻璃质成分导致的千疮百孔。  除此之外,剧烈的撞击可以让岩石变得更加多孔,也因此更加适合微小生命体的居住,为它们提供了无数可以在里面繁衍生息的“小窝”。  不过对于这些致力于回溯地球历史的科学家们来说,不幸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陨石坑的年龄也仅有大约20亿年。地球是一个活跃的体系,剧烈的板块运动,风沙河水,生物风化,这一切内力外力的联合作用早就已经让更古老的陨石坑从地表消失殆尽。  然而科学家们还是有一些办法:当年的撞击产生的岩石和碎屑物质,有一些保存到了今天。这也正是科学家们借以了解到早期大撞击时期情形的第一手材料。  奥新斯基表示,地球上的这种侵蚀作用困扰着科学家们,这也是他们希望重返月球的原因之一,那里同样有着相似的撞击历史,但是不同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侵蚀作用,当年的这一切现在还斗完好无损的保存着。他说:“月球还保有它最初的面貌。”  而假如这些撞击真的打开了地球这个动荡行星上的生命之门,那么在月球这颗有着同样经历,然而死寂的星球上,科学家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奥新斯基说:“关键的一点在于,大撞击时代的撞击事件是普遍的,这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因为这是唯一一件到处、普遍发生的同一地质事件。如果你考察我们的太阳系,你可以找到从未有过火山活动的星球,可以找到没有任何板块活动的星球,但是撞击产生的陨石坑却存在于每一颗拥有固体表面的星球之上,它是普遍发生的。”

  • 【原创】生命科学仪器论坛亟待加强

    仪器信息网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仪器网站了,生命科学仪器厂商也进驻很多,但是生命科学仪器论坛发展得太慢,亟待加强,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和有关的业务,产业。有如下建议:1。论坛多发与生命科学进展以及仪器有关的帖子,与分析和实验室常规仪器要区分开。2。首页也多发布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新闻,进展和国家政策。3。多向生物通和生物器材网学习,仪器信息网其实有更光辉的发展前景。4。招聘几名生命科学专业的人员,做编辑,记者或者其他业务人员。

  • 【建设新闻】美国科学家成功创造 “人造生命”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 凡特(Craig Venter)和其科研团队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创造出完全由人工合成基因组合成的“人造生命”—人造细菌内核。凡特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许多科学家担心,人造细菌内核(属于人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初始阶段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风险。  凡特声称,这种“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可以制造生物燃料,可以帮助人类从岩石和工业废料中提取金属,可以帮助人类将泄漏的石油转化为无毒物质。科学家可以利用“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制造新药物和疫苗,制造可以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机声明等。  但其他科学家同时指出,“人造生命”的人造细菌同样会为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风险。这种可以不遵守生命进化自然规则的人造生命,极有可能摧毁自然界中的所有粮食作物,甚至摧毁人类自身。[/font]

  • 科研周报速读|科学家找到能快速起效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标

    6月19日-6月25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b][color=#333333]科学家找到能快速起效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靶标[/color][/b][color=#333333]氯胺酮能迅速稳定严重抑郁症患者但有较大的副作用。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在6月21日的Nature上报道他们发现了氯胺酮在大脑中的靶蛋白,这是寻找新的替代药物的关键一步。[/color][b]美用化学方法创建四进制编程系统[/b]凯斯西储大学化学副教授艾米丽彭泽和同事在最新一期《材料化学C》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化学方法创建的一种荧光存储系统,用无色、蓝色、绿色和青色四种颜色代替二进制中的数字0和1进行四进制编程,获得的信息数据占用空间会缩减一半。[b]ImmunoCellular Therapeutics停止ICT-107临床试验[/b]由于未能获得研究所需的资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mmunoCellular Therapeutics被迫停止了其主要在研产品癌症疫苗ICT-107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该公司表示,正在寻找商业合作伙伴或将其出售。ICT-107被用于对付胶质母细胞瘤,是基于树突细胞的免疫疗法。2013年在一项2期临床试验中,研究显示药物能对总体生存率产生影响。[b]中国科大等首次揭示T细胞淋巴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b]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中心及中科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教授瞿昆课题组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Howard Chang实验室,首次揭示了T细胞淋巴瘤(CTCL)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该研究成果以Chromatin accessibilitylandscape of 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 and dynamic response to HDAC inhibitors 为题发表在6月15日的国际期刊《癌细胞》(CancerCell)上。[b][color=#333333]官方宣布CFDA正式成为ICH成员[/color][/b][color=#333333]2017[/color][color=#333333]年6月19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方网站和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官方网站正式公布,总局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正式成员。[/color][b][color=#333333]宁光院士团队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color][/b][color=#333333]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一系列丰度显著异于正常人群的肠道共生菌,多形拟杆菌(BT菌)口服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浓度,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从而降低脂肪堆积,达到减重效果。[/color][b][color=#333333]10000[/color][color=#333333]例样本证实,患癌风险≈精准基因突变+家族史[/color][/b][color=#333333]近日,一项涉及近10000名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研究预估了女性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高峰年龄区间。此外,家族史是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癌的强力风险因子,而罹患癌症风险会因突变部位而异;因此个性化咨询应该结合考虑家族史档案和基因突变部位。[/color][b]360搜索升级医疗垂直搜索[/b]360搜索近日宣布,旗下良医升级上线2.0版本。良医是360搜索推出的聚合专业医疗、医药、健康信息的垂直搜索频道。此次升级,良医2.0将携手数千家权威医院和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用户查症、找药、寻医等医疗全过程。介绍,此次升级,360搜索与国内众多主流医疗网站建立了深度合作,其中包括好大夫、百科名医、寻医问药网、微医等知名互联网医疗平台。此举不仅满足了用户最为关注的医院、医生、病症信息的需要,还保障了内容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 从液氮罐到DNA:解密生命科学的冷藏利器

    从液氮罐到DNA:解密生命科学的冷藏利器

    液氮罐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作为一种冷藏设备,液氮罐能够提供极低的温度,使得科学家们可以保存和研究各种生物样本,特别是DNA。DNA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它包含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在研究和解析DNA时,液氮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液氮罐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运作原理以及其对DNA研究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液氮罐在生命科学中的关键作用。生命科学的研究需要保存大量的生物样本,以便随时进行分析和实验。然而,许多生物样本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存储,以保持其活性和完整性。这就是液氮罐的作用发挥的地方。液氮罐能够提供低至-196摄氏度的温度,远远低于临界温度,可将氮气液化并存储在罐内。这种极低温度的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样本的腐败和降解,使其能够长时间保存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液氮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冷藏利器。[img=液氮冻存,606,3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3351176_984_3312634_3.jpg!w606x335.jpg[/img]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url=http://www.cnpetjy.com/]液氮罐[/url]的运作原理。液氮罐是由双层结构组成的,内层储存液氮,外层则提供绝缘层,以减少温度流失。液氮罐通过真空技术来减少热量传递和气体扩散,从而保持内部的低温状态。当液氮罐中的液氮蒸发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会通过排气管道排出。为了确保液氮罐的正常运作,科学家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补充液氮。  最关键的是,液氮罐对DNA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DNA是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分子,它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为了研究DNA,科学家需要保存DNA样本以及操控和操作DNA分子。液氮罐提供的低温环境可以有效地保护DNA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液氮罐中,DNA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会受到降解的影响,这为科学家们进行DNA分析和实验提供了便利。此外,在一些研究中,科学家们还使用液氮罐对DNA样本进行冷冻保存,以便日后的再分析和复制。[img=细胞,690,47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2/202312010943576649_3321_3312634_3.png!w690x472.jpg[/img]  然而,液氮罐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首先,液氮罐的操作需要技术和经验。由于液氮罐中的液氮温度极低,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操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害。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以了解正确和安全地使用液氮罐的方法。其次,液氮罐中的液氮并非无限供应,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定期监测并添加液氮。另外,液氮罐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需要特别注意,以避免泄漏或损坏。  总结起来,液氮罐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冷藏利器。它提供了极低的温度环境,能够有效地保存和保护生物样本,特别是DNA。液氮罐的运作原理通过真空技术和绝缘层的设计来减少温度流失,确保低温环境的稳定性。在DNA研究中,液氮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长时间保存DNA样本,并为科学家们进行DNA分析和实验提供便利。然而,科学家们在使用液氮罐时需要注意安全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未来,液氮罐将继续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支持。

  • 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

    美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211155_325497_2348170_3.jpg这张显微镜图像展示了从一个单一生物细胞中释放的绿色激光。作为光通信、数据存储,以及其他许多现代技术的核心,激光通常是由无生命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所产生的。如今,两位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束生物激光。以一个单细胞为基础,有朝一日,生物激光或许能够用于光基疗法,进而杀死位于身体内部的癌细胞。50多年前发明的激光在本质上是一个光放大器。它通过用电、化学方法或另一束激光将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原子或分子“激发”到一个更高的能级来进行操作。一旦激发,“受激”原子中的一个将最终衰变并释放出一个光子,而这个光子将开始撞击其他激发态的原子,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新光子的“洪流”。这些光子通过在两个镜面之间来回反弹而进一步放大它们的数量。其中一个镜面只有部分镀银,以便让一些光线能够以典型的聚焦束的形式释放出去。美国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物理学家Malte Gather和Seok-Hyun Yun如今解决了如何在一个活体细胞中复制这一过程的问题。“我们在工作的开始着眼于生物激光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科学好奇心。”Gather说,“去年恰逢激光诞生50周年。我们意识到,尽管人们用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制造激光,但生物学物质却从未扮演过一个重要角色。”Gather和Yun的生物激光的关键是绿色荧光蛋白(GFP)——自从这种分子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在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被发现以来,它不断被证明对生物学家是非常有用的,这部分缘于活体细胞通过生物程序能够很容易地合成这种分子。Gather和Yun用源自人体肾脏的细胞完成了这一过程,并加入了用于编码GFP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人员随后将一些产生了GFP的细胞置于两面镜子之间——它们的距离仅仅相当于一个细胞的宽度,即只有约20微米。为了发出激光,细胞中的GFP需要被另一束激光——约1毫微焦耳的低能蓝光脉冲——所激发。通常情况下,蓝光只能够使GFP在细胞中发出荧光,也就是说,随机向所有方向发光。但是在紧密的光学共振腔内,光线被来回反弹,将GFP的发射放大为一束连贯的绿光。虽然这种激光很微弱,但能被清晰地探测到,而用于生成激光的这个细胞仍然存活。研究人员在6月12日的《自然—光子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Qingdong Zheng推测,这种生物激光能够在新型传感器或光基治疗中找到应用,例如,这种激光的使用通过使已有药物产生反应从而杀死癌细胞。他说:“这是一项很棒的工作。”Gather和Yun也对自己的这种装置在治疗上的发展潜力很感兴趣。尽管生物激光尚处于研发的最早期阶段,但他们预测,从长远来看,它可能有助于光通信的主干从无生命的电子设备向生物技术转移。Gather表示,这将使开发直接的人机界面变得更为容易——即大脑的神经细胞用闪烁的激光作为其运作信号,从而能够被一个外部设备捕捉到。例如,这样的装置将使得残疾人能够在没有鼠标或键盘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

  • 【讨论】后基因时代10年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所面临的挑战

    8月2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在人类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肝癌的易感基因区域。这将为肝癌的风险预测、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事实上,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迄今,科学家已经相继发现七十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基于此的基因诊断产业已经初现端倪,但十年前人们所基于厚望的“基因药物”、“个体化医疗”尚未实现。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耗资三十亿美元,耗时十余年的伟大科学工程完成之际,人们以为得到了揭开自身生命奥秘的天书,生命科学也划时代的进入了 “后基因组时代”。十年间,一方面,生命科学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人类基因组的后续工作陆续展开;另一方面,基于此的基因药物却迟迟不能问世,基因产业逐渐沦为“泡沫经济”。今年恰逢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十周年,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温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之时所报以种种美好的愿景,回顾十年间生命科学取得伟大成就,分析生命科学当下面临的挑战,或许更能厘清“后基因组时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脉络与走势。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续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结构基因组时代”之后,后正式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即“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首个十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依旧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主线。在此基础上,2002年,启动旨在研究人类染色体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2003年启动旨在鉴定人类基因组功能元件的“基因组功能元件百科全书”(ENCODE)计划,和旨在绘制人类基因组甲基化可变位点图谱的“表观基因组图谱”计划,2008年,启动“千人基因组计划”对27个不同族群,2500人的基因组测序,绘制更为精确的遗传多样性图谱。我国科学家也于2007年,完成首个黄种人“炎黄一号”的基因组测序;于2009年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学”的概念。通过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解读,借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手段,重点关注人类基因组上SNP位点,先后发现了癌症、糖尿病等七十余种疾病的易感基因。除此之外,已经有近四十种的真核生物,和近千种的原核生物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基因组数据呈指数增长,基因图谱解读能力不断加强,生命科学在后基因组时代加速度般的高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经典理论不断修正、甚至颠覆。新生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诞生,这些都促使生命科学由传统的“生物学”蜕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成为引领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前沿学科”。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系统生物学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学。达尔文环游世界,收集物证,他更多的被称为“博物学家”;上世纪,孟德尔利用豌豆、摩尔根利用果蝇探寻遗传规律的时候,生物学研究还停留在宏观性状的描述;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沃森和克里克阐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人们借助限制性内切酶,PCR扩增技术可以任意的扩增、剪切、拼装DNA片段,并形成了规范式的基因工程技术。但此时生命科学的发展,多来自于现代物理学、化学的贡献,生命科学更像是“生命的化学”。直至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及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表观遗传学等陆续诞生。这些新兴学科共同构建起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框架。使人类能够从整体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基因、转录、翻译,修饰等)认识“从DNA到蛋白”,“从基因到表型”的发生过程。由此,传统的“生物学”蜕变为“现代生命科学”,为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意义上的生物学,《经济学家》杂志,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定义为生物学2.0(biology 2.0)。更为重要的是,十年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给生命科学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促成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解放”。生物学中关于“基因”的定义,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关于基因调控等基本概念都已经修正,甚至颠覆。分子生物学时代,基因被定义为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人们发现miRNA、siRNA等可以直接影响DNA的转录。此外。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基因的表达不仅仅依赖于DNA序列,环境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基因”的概念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基因”概念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上世纪生物学经典的“中心法则”,表明遗传信息是传递沿着“DNA-RNA-蛋白质”的方向线性进行。但是,如今看来,细胞内部DNA的自身结构,DNA与RNA,DNA与蛋白,基因与环境,这些复杂的关系都会影响表型,遗传信息的传递更像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基因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基因、一种酶或一种蛋白”,基因的调控也不能用“乳糖操纵子”那样简单的模型去描述。人们开始将细胞内部复杂的代谢调控网络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因此,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生命科学被公认为 “系统生物学”。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基因药物”、“个人化医疗”尚未未实现十年前,发起“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初动机是,从基因层面找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线索,设计基因药物,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之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对付自身疾病上,将会有革命性的突破”。根据“个人基因组图谱”,借助“基因药物”,通过“个性化医疗”,所有困扰人类的顽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此后十年间,人类基因组完全图谱、单体型图谱相继绘制完成。在人类染色体上已经明确了与表型和疾病相关的众多SNP位点。但是,至今却没有一个基于致病基因的“基因药物”问世;十年前人们所憧憬的“个人化医疗”,也由于个人基因图谱的绘制成本不能被市场接受、基因图谱的解读能力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依旧还是个泡影。十年前被誉为朝阳产业的基因制药行业,如今被经济学家嘲讽为“基因泡沫经济”。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除却十年前过于乐观的估计外,更多的还是应该归于生命科学自身发展不足。现有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尚不能完全解读人类基因组图谱。目前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不能建立基因与疾病的确证关系。目前科学界流行的研究方式是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根据Hapmap计划所发现的人类基因组的SNP位点,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病例与对照的关联,以此,来确定引起复杂性疾病的可能基因,即易感基因。但是,几乎所有已发现的SNP位点都只是轻度增加疾病风险的“易感基因”,大多数疾病与基因之间关联仍然难以明确;而且,人们又发现除了单核苷酸多样性外,还存在着基因拷贝数变异等多种形式的基因组多样性。SNP位点不是人类寻找疾病成因的唯一线索。此外,GWAS研究方法,不基于任何假设,只是依赖于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这显然有悖于传统生物学“先假设,后求证”的实验学精神。今年四月《自然》杂志,曾同时刊发两篇文章“数据第一”,和“假设第一”,对此进行讨论。后基因组时代的未来——个人基因组时代的个性化治疗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如此迅速。即便是柯林斯,这位组织和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要求其对十年后生命科学的发展程度作出准确判断,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柯林斯的预言至少可以体现,目前科学界对生命科学发展方向的主流看法。以下是今年6月,柯林斯在“纪念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十周年”讲座上,关于后基因组未来的预言:“2020年,基于糖尿病、高血压基因靶点设计的基因药物将进入市场;癌症的治疗将更多的借助肿瘤分子图谱技术。基因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的常规方法;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将发生改变;同源重组技术将保证种系间基因治疗的安全性。”“2030年,基于个体基因图谱的个性化医药将得到的广泛应用;医学实验将被计算机模型所取代。人类平均寿命将到90岁;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将出现反技术运动。关于人类掌握自身进化的议题,将继续争论。”从柯林斯的预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人基因组图谱”、“基因药物”以及“个性化治疗”这些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研究,依旧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如何解读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促成这一科学成果走向临床应用,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服务,这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未来数十年科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柯林斯将后基因组时代未来十年称之为“个人基因组时代”,并引用《沙之箴言》的名句作为结语。

  • 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大病毒:或成第四个生命域

    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307/20130722095322261.jpg2013年7月19日一项研究指出,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已知最大的病毒:Pandoravirus。这一发现也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科学问题,甚至预示着第四个生命域(domain)的出现。在生物分类系统中,三域系统的生物演化树包括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域,而作为非细胞生物的病毒并不包含在生物分类系统中。新发现的超大型病毒被归为Pandoravirus属(属是介于科和种之间的分类级别),其长度约为1微米——这已经使其他的病毒相形见绌。大部分病毒的大小在50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与其他病毒相比,Pandoravirus除了体积超大之外,还具有超大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共有2500个基因。大部分的病毒DNA只有10个基因。十年前,巨型病毒Mimivirus的发现也在微生物学界引起了类似的轰动。Mimivirus是首次发现的从实体及基因角度都极其巨大的病毒,其长度大约为0.7微米。在发现Mimivirus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比其更大的病毒Megaviruschilensis。研究合著者,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微生物学家让·米歇尔·克拉维莱(Jean-MichelClaverie)说:“我们对病毒的大小的极限思考了很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更多实验室,来寻找这些奇异事物的原因。”克拉维莱目前属于微生物学家尚塔尔·阿贝热尔(Chantal Abergel)的研究团队。他们从水体沉积物中开始寻找更多的巨型病毒。这些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变形虫(阿米巴),而变形虫正是巨型病毒的宿主。不出所料,研究者发现了两种超大型病毒:Pandoravirussalinus是从智利Tunquen河口的沉积物中采集到的;Pandoravirusdulcis则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一个淡水池塘。二者都寄生在变形虫的体内。研究团队称:“发现这样一种全新的病毒,其意义每隔五十年就会有巨大的不同——这是一次重大的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为何之前未发现Pandoravirus?那么,为何科学家在之前没有发现Pandoravirus?答案有好几个,但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是:许多科学家依然认为病毒比细胞微小得多——他们还不习惯在更大的尺度上看待病毒。克拉维莱说:“当人们在观察细胞内部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大小比较奇怪,或者含有未知的内容物,或者几何形状超出常规的物体。他们不会想到病毒,而是认为这有可能是某种细菌。”当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试图培养这些“细菌”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这也不会使他们感到意外,因为海洋中的细菌最多只有60%能够在实验室里培养成功。研究人员还指出,Pandoravirus可能早在13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但当时科学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研究团队在相关文献时,发现在一篇描述变形虫“Acanthamoeba”体内寄生生物的文献中,提到了类似Pandoravirus的颗粒物质。Pandoravirus与其他病毒的不同之处简而言之,Pandoravirus与其他病毒之间的共同点很少——“有些方面让我们感到特别惊奇。”研究团队称。例如,这些病毒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繁殖。大多数病毒会先建造一个空的衣壳,然后逐渐将DNA填充进去。奇怪的是,Pandoravirus会同时完成这些过程,研究团队将其称为“编织”(knitting)过程。或许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在Pandoravirus的基因组(共2500个基因)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任何的生物演化支系中。换句话说,它们和我们相比几乎就像是外星生命一样。研究团队指出,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是“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证据。现在被广为接受的三域系统中包括了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人类等复杂生命体都属于真核生物域。研究者称,三域系统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忽略了一部分拼图”。需要了解的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病毒并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研究团队强调:绝大多数病毒感染的是其他微生物。事实上,许多Pandoravirus以及类似的海洋病毒可能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有益的角色,只是这种机制很难被发现。例如,这些病毒会感染海洋浮游植物,调节其密度变化。海洋浮游植物制造了地球近一半的氧气,也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研究团队补充道,Pandoravirus的发现“显示了我们对地球微生物的了解有多么浅薄。”

  • 【分享】科学家首次计算出霍伊尔状态

    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及生命的起源2011年05月1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霞  本报讯 碳是宇宙形成的基石,在宇宙形成的过程中,碳核的某种状态——霍伊尔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4年,科学家在实验中观测到了这种状态,但一直未曾计算出这种状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9日报道,德国、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计算出了碳核的这种状态,新进展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   霍伊尔状态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提出,其是一种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对生命以及宇宙的形成至关重要。霍伊尔认为,3个氦原子核(α粒子)在恒星温度下发生聚变反应形成一个碳核时(该反应发生在重星球炽热的内部)必须经过该状态。如果该状态不存在,宇宙只会形成很少量的碳或氧、氮、铁等其他更高级元素。如果没有这种碳核,生命或许不会存在。  早在1954年,科学家就通过实验证实了霍伊尔状态确实存在,但一直无法计算出这种状态。因为这种形式的碳仅包含三个连接非常松散的氦核,它也从不单独“现身”,只同碳的其他形式结伴而行。  科学家使用一种新的、经过改进的计算方法,利用当今欧洲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巨人”(JUGENE),耗时一周精确地计算出几个核粒子之间的作用力,计算结果同实验数据完美匹配。因此,科学家确信,他们计算出了这种霍伊尔状态。  德国波恩大学亥姆霍兹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乌尔夫·梅贝勒表示,有了该计算结果,科学家就能分析这种不稳定的、富含能量的碳核形式的每个细节,最终知道它多大、结构是什么,这也意味着科学家能深入了解宇宙中各种元素如何形成的整个链条。  未来,科学家甚至能用该最新进展回答哲学问题。几十年来,人择原理一直认为,自然常数必须毫无例外地拥有确定值,否则,我们就无法观测宇宙。拥护该理论的科学家一直以霍伊尔状态为首要例子。  梅贝勒表示,将这种理论应用在霍伊尔状态,就意味着其必须精确地拥有它应该拥有的能量数量,否则,人类就不会存在。现在,我们能在一个拥有其他参数的变化了的世界中,计算出霍伊尔状态是否确实拥有不同的能量值,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就证实人择原理是正确的。(刘霞)

  • 【技术@创新】科学家:人类血红细胞变形机制 利于治疗疾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李巨研究小组首次在分子层面上设计一种模型,能够描述血红细胞是如何从正常的扁圆形缩成子弹形,穿过比它们的正常直径还小的血管。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3月1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血红细胞如何从柔软的物体变成几乎液化的形态,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疟疾、镰状细胞贫血症以及球形红细胞贫血症等。  人类血红细胞在其4个月的生命中,要成百万次地挤过细小的毛细血管,以便输送氧气,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这是生命必需的过程。血红细胞的直径约为8微米,它们在流动过程中,常常穿过直径只有2微米的血管。血红细胞会拉长成子弹形状,然后在穿过血管后,恢复成本来的扁圆形。  李巨研究小组设计的这种模型显示,血红细胞的细胞骨架在这个变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每个血红细胞都有一个细胞骨架,它由一种名为“血影蛋白”的蛋白分子构成,以一种类似毛刷的结构附着在细胞膜内侧。当这层蛋白质结构之间的键接破裂,或者这层结构与细胞膜之间的附着破裂,细胞就会变得更加柔软,从而能够穿过狭窄的通道。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变化或者是由于两个血影蛋白分子之间的键被断开,或者是由于血影蛋白与一种细胞膜中的肌动蛋白的键被断开。而加诸机械力(如挤压或者切断)或者化学能(如ATP),都足以断开这些化学键,进而引起细胞骨架的变形。  研究人员将利用该模型进一步研究几种血液疾病,包括疟疾、镰状细胞贫血症以及球形红细胞贫血症等。在疟疾患者中,细胞里的寄生虫会改变细胞膜和细胞骨架,从而使细胞失去原有的弹性,无法穿过血管。在镰状细胞贫血症中,红细胞会变成镰刀状,而在球形红细胞贫血症中,红细胞会变成球形,因而都无法正常地通过血管。  李巨博士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技术系博士学位,之后在该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曾获美国材料学会2006年度青年科学家奖。

  • 【分享】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科学家尝试人工合成生命 或10年内试验成功在世界各地,少数科学家在尝试从无到有创造生命。专家们期待,在3至10年内,现在几乎不为人知的“湿人工生命”领域会有人宣布试验成功。 据美联社20日报道,加入该领域竞争的意大利威尼斯原始生命公司首席运营官马克贝多说:“这将是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将知道。我们谈论 的是一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技术——事实上,以一种无法预言的方式改变世界。”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造生命形式有朝一日将提供解决各类问题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包括与疾病作斗争、锁定温室气体以及吞噬有毒废料等。 不过,贝多认为,创造合成生命有三大难关。首先,需要创造细胞容器(即细胞膜),以使细胞可以将坏分子阻挡在细胞外,允许好分子进入,并拥有繁殖能力。其次需要可以控制细胞各项功能的基因系统,使其可以繁殖并针对环境变化产生变异。另外,需要让合成生命拥有从环境中获取原材料作为食物,然后将其转换为能量的新陈代谢功能。 合成生命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预计,未来6个月内,科学家们将提出证据,证明第一步——即创造细胞膜———“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使用脂肪酸解决这一问题。 绍斯塔克对第二步骤也表示乐观。第二步是取得核苷酸,建立DNA组,以形成可以起作用的基因系统。绍斯塔克认为,一旦细胞容器造成,如果科学家们加入适当比例的核苷酸,那么接下来自然会发生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过程。 绍斯塔克说:“我们没有聪明到可以设计一切,我们只是让进化过程完成困难的部分,然后我们推算出发生了什么。”

  • 【转帖】美科学家发现用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的“另类”细菌

    美科学家发现用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的“另类”细菌 说起砷元素,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剧毒化合物——砒霜。美国航天局科学家2日宣布,他们新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细菌,能利用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 这是首次发现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可以由其他元素取代。如果得到进一步确认,该发现将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 碳、氢、氧、氮、磷、硫是组成地球生命的六大基本元素。磷元素在细胞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遗传物质DNA和RNA的骨架、参与形成细胞膜、以三磷酸腺苷(ATP)分子的形式输送能量等。 但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费丽萨·沃尔夫-西蒙等人发现,磷的这种地位并非不可代替。他们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生活的一种细菌,能利用砷来代替磷完成这些功能。 由于周边地区矿物中富含砷,莫诺湖的砷浓度极高。科学家从湖底采集淤泥,用高砷低磷的人工盐进行培养,然后进行一系列稀释过程,尽量去除溶液中剩下的磷,用砷取代。 结果发现,有一种微生物的长势明显比其他细菌要好。分离培养证实,这种细菌在砷溶液里的生长速度,能够达到在磷溶液中生长速度的60%。如果环境中既没有磷也没有砷,它就完全无法生长。

  • 【社会人文】《科学》公布20家生命科学领域最佳雇主

    《科学》杂志自2002年开始每年都要进行生物科技领域“最佳雇主”网上调查,主要测评对象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传统制药以及相关行业的公司。近期《科学》公布了2011年的生命科学行业最佳雇主,此次网上调查的受访者主要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该促进会网站的“科学职业”子网站的注册会员以及《科学》杂志网站的注册者等,受访者需要针对23项特征标准对目前行业内雇主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包括财政实力,对变化的适应性,以及科研环境。今年来自美国麻省的Vertex生物技术制药公司从去年的第三名攀升至榜首,这是这家公司第一次夺得最受尊敬的生物制药雇主桂冠,排在其后的分别是纽约的Regeneron制药公司,以及加州Genentech公司——Genentech公司曾在过去的10年评选中获得过8次最佳雇主的称号。Vertex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口服小分子药剂新的开发方法、使用基于结构的合理药剂进行设计的先驱性的医药品研究开发企业,主要设计开发防止HIV感染、AIDS自免疫系统缺失、癌症、血红蛋白障碍、炎症等新药。近年来这家公司的一些新药频受关注,比如今年,其囊性纤维化治疗药物VX- 770的临床三期研究被分析师认为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种药物起效明显,在一秒钟内就能引发肺功能改善——即FEV1用力呼气量——在48周与安慰剂的对比试验中,所有关键的次要终点在参与VX- 770试验组的成员都得到改进。除此之外,其最新的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telaprevir)也通过FDA的审批。今年雇主调查共访问了3784人,包括来自北美(80%)、欧洲(12%)以及环太平洋圈(6%)的参与者。最终调查结果由一家独立调研公司进行分析,公布于9月16日的《科学》杂志上,以及10月7日的纸媒上。除此之外,5月份《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也公布了一项企业最佳工作场所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小型公司是Epizyme公司,这家公司近年来倍受关注,Epizyme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主要生产针对攻克错误蛋白(errant proteins)的抗癌药物,吸引到了来自风险投资企业Astellas公司以及药品制造商Amgen公司的大笔投资。2010年也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公司之一。大型企业中,荣膺榜首的是杜邦公司,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在全球70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8万多人,这家企业入选MIT Technology Review国际最具创新企业,近期新获得689个专利,以及1786个新产品。先锋良种(杜邦)公司排列第二,这家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不少于销售额的10%,因此在生物技术、分子标记与育种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拥有全球领先优势。更多阅读《科学》网站相关报道(英文)2011生物医药领域博士后最佳雇主排名公布美《科学》杂志评出生物科技领域“最佳雇主” 0票 票数

  • 科学家研制“芯片上的器官”测试药物疗效

    2013年06月20日 来源: 腾讯科学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可以不再对小白鼠进行实验了,目前,科学家采用一种硅芯片进行医学测试,这将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620/00241dd2ff15132c901e46.jpg美国科学家工程设计一种芯片能够模拟人体肺器官 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芯片上的器官”,在一个硅芯片上“缠绕”重要的细胞,例如肺细胞,之后模拟该器官的关键性功能。之后研究人员测试分析哪种药物将对肺器官具有显著的疗效,这种“芯片上的器官”并不大,仅有几厘米长。 美国默克公司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使用微芯片模拟设计成一个功能不健全的肺器官,进行一系列药物实验寻求新型哮喘治疗方法。该公司呼吸药物研究部负责人唐-尼科尔森(Don Nicholson)称,公司的科学家们希望“芯片上的器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哮喘疾病的生物特征,鉴别发现疗效最好的药物。 如果默克公司的这项医学实验效果显著,药物制造商将拥有一个新的工具,能够节省数百万美元。美国国家推进转化科学中心主管克里斯多夫-奥斯汀(Christopher Austin)称,芯片上的肺器官证实这个概念的可行性。据悉,奥斯汀所在机构致力于复制多样化人体组织和器官。 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迈克尔-舒勒(Michael Shuler)说:“最终我们将建立一个‘10个芯片上的器官’。” 目前为止,这项技术仍在研究之中,药物监管部门尚未准备完全废止动物实验,或者采用当前的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 多家药物制造商仍在审核这项技术的可行性,期间多个实验室开始芯片模拟肾脏、肝脏和其它器官的功能。

  • 【转帖】美国细胞生物学50届年会:预测未来50年的生命科学重大进展

    美国细胞生物学会(ASChttp://i.0dxy.cn/images_new/smiles/smile_blackeye.gif第50届年会上,嘉宾与参会者共同回顾了近50年来科学家们在该领域取得的进展及突破。2010-2019表观遗传抗癌药 垃圾DNA功能确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达纳米级高通量筛选 墙报的数字显示 完全的siRNA药物递送技术 2020-2029 艾滋病疫苗 多动症的治愈 生物人工器官 破 解 蛋白质折叠的奥秘 首个克隆人出现细胞中纳米晶体的结构 可取代睡眠的药物 2030-2049 再生器官 以藻类作为生物燃料的汽车 治疗普通感冒的抗病毒药物 极端气候条件下,植物生命的延续,世界不再有饥饿人类血液的工厂化生产截肢后的肢体再生术 2050-2060 记忆的机制实验室人造生命的诞生导致老年个体猝死的关键因子预测人类行为的科学模型植入人脑的微型计算机

  • 科学家发明向血液注射氧气延长生命新疗法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科学家近日发明了一种新型辅助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让病人在没有呼吸的情况下通过向他们的血液中注射氧气来维持病人的生命,可以为他们提供长达30分钟的额外生命。 这种令人称奇的“去呼吸治疗法”将给医学界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医疗过程中为了维持病人呼吸而做的种种繁琐的工作,给许多治疗过程打开了另一扇窗。该治疗方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向血液中直接注射富含氧分子的脂肪分子液体,使血液保持供氧能力,并为病人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提供长达30分钟的额外生命时间。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约翰-凯尔博士对这项开创性的医疗方法充满了兴趣,他刚刚经历了一次病人在治疗中悲剧性的死亡。当时他正在为一个小女孩进行手术,小女孩的肺炎已经开始对大脑造成伤害,但是因为医生们无法及时地将她放置于呼吸辅助器上而无法挽救她的生命。 于是,凯尔博士开始研究这种可以绕过肺部呼吸系统,直接向血液中注射氧气的方式。早期的试验显示这种氧气注入方式在理论上是非常成功的,凯尔博士介绍说,“我们互相对各自的血液取样,放入极细的试管中,然后我们亲眼看到了蓝色的血液马上变成了红色的动脉血。” 但是,早在100年前,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向血液中直接注射气态氧气,但因为这种做法会在血液中形成危险的气泡而最终宣告失败。因为凯尔博士在找到合适的携带氧分子的载体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尝试,因为其对载体的要求十分苛刻,不仅要能携带氧分子,还需能保持液体状态以便被注射入人体。 凯尔博士最后发现,一种叫做脂质的脂肪分子是最理想的氧分子载体,它可以用声波将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它们可以在极其微小的形态,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形态下完美地混合在一起。凯尔博士说,“然后混合物就被制成一种富氧的液体,这种液体能携带3到4倍于人体血红细胞浓度的氧气。” 当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该种试验的时候,本来很低的血液氧气浓度在几秒钟内回复了正常水平。而当他们在无法呼吸的动物身上进行该试验的时候,动物们能提供额外15分钟的生命,而且呼吸性并发症的风险非常低。 当在人体进行该项试验的时候,注射的氧气能够为人提供额外30分钟的生命,如果再进行更长时间的氧气注射的话,有可能会对病人的血液造成一定损害。凯尔博士说,“这是一种短时间的氧气输入替代手法,是一种能够在关键时刻安全地为病人注入氧气的手段。”他还补充道,他认为这种方式应该能够被大多数医生掌握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更加有价值。甚至这种药剂可以被储存于注射器中普遍摆放在医院、救护车和直升飞机的急救包里,在遇到呼吸困难的病人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逃脱死神的魔爪。

  • 【转帖】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首例转基因猕猴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10月25日向媒体透露,由季维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成功培育出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人类重大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小组成员牛昱宇介绍,此项课题共耗时3年,目前成功培育了两只转基因猕猴,该项研究证明了一种适合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基因操纵的非人类灵长类模型,对于有关疾病机制的生物医学研究及基因疗法和再生医学方面治疗方法的开发极有价值。由于非人灵长类在生物学、遗传学和行为学等方面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使之成为人类疾病理想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动物模型,在治疗、药理药效的临床前安全评价致关重要。转基因动物模型非常适合人类疾病的研究,特别是那些因遗传缺陷引起的疾病,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模型能很好表达人类疾病的变异基因,这种变异不会在转基因动物中存在个体差异,并能遗传致下一代。据悉,此项研究已于10月12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牛昱宇称,由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小动物模型,如啮齿类很难对人类疾病的治疗做出有效判断。例如,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已建立了啮齿类动物模型,但这些模型在脑内都未重现相关神经的损伤和丢失。然而,由于灵长类动物较长的生殖和生育周期,使灵长类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较为困难,此前国际上仅有2009年日本科学家成功获得一例转基因猴报道。此前,科学家一直在老鼠、苍蝇身上研究转基因技术,2009年,日本科学家们在转基因研究上有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他们通过改变基因的方式,让几只美洲绒猴长出绿色荧光的四肢,而其中一只的后代现在也遗传了这种特性。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出现这种遗传,将大大有助于对人类疾病的研究,意味着将来只要对患者使用一次转基因技术或者基因治疗法,患者后代都将获益。比如,红绿色盲患者只要进行一次基因治疗,后代就能根绝这种遗传缺陷。

  •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迪马用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品与技术

    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031105_352149_2019107_3.jpg施一公(左)与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建华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贺会上交谈 何姣/摄  作者:王丹红  近日,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第五届年会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施一公博士和本次会议组委会成员鲁白、饶毅共同向北京的部分新闻记者介绍本次大会的情况。施一公说:“我相信,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华人生物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施一公说:“我可以先用3个数据从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美国科学院有1900多位院士,其中1100多位院士从事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第二,美国最大的工业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美国民间投资最多的工业也是现代生物制药业;第三,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资助科学研究的预算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在2006年度的预算就有280亿美元。”  施一公认为,华人生物学家将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说:“我们将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实施25年的庆祝会。在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的198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提出并创立了CUSBEA项目,在1982年至1989年期间,该项目共派出420多位学生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如今,近200位CUSBEA学子在美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以上的职位。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华人生物学家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人有2500多位,而这一数字在1997年时还不到100,10年间涨了25倍,说明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是如此的兴旺发达。”  据介绍,为表彰吴瑞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美学生交流项目中的领导作用,1997年,新加坡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邓兆生(Christopher Tang )博士提议设立吴瑞基金会,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在美华人学者的积极响应。1998年2月,“吴瑞协会”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该协会在华人生物学家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为此,“吴瑞协会”2004年更名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成为代表北美及其他地区3000多名华人生物学精英的专业组织。许多著名的华裔生物学家,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袁钧英教授,HHMI研究员许田教授、韩珉教授,西北大学饶毅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施洋教授,杜克大学王晓凡教授等等都是它的成员。  施一公说:“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使命是为华人生物学家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搭建海外与中国生命科学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鲁白指出:“我们的协会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些生物学家从大陆出去、在西方取得研究成果,他们和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在努力和国内的科学家一道,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饶毅认为,做科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他却发现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大约只有15%愿意今后做科学。他说:“现在好多学生对科学没有兴趣,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是为了让父母或老师高兴,大学毕业后就没有目标了,这非常令人担心。”  施一公说:“我个人认为,这次的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都是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工作,会议有80多个专题学术报告,范围很广,报告人中还有非常优秀的女生物学家。希望记者们有机会采访这些优秀的生物学家,请她们讲述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她们,从而鼓励更多的年轻学生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

  • 科研周报速读|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

    5月29日~6月4日一周科研动态不可不知1[b]中国科学家首获“德国诺贝尔奖”洪堡教席奖[/b]2017年度德国最高资助金额的“亚历山大冯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简称洪堡教席奖)于5月16日在柏林举办颁奖典礼,六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柴继杰教授。柴继杰教授是自2009年该奖设立后58位获奖者中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是研究蛋白质以及特定受体结构构成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2[b]浙大与耶鲁大学联手培育生命科学领域顶尖人才[/b]5月31日,浙江大学与耶鲁大学联合学位项目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举行,浙大与耶鲁大学达成校际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备忘录的框架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率先开展“3+2”联合学位项目,强强联手,合作培养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该项目落地之后,浙大学生最早有望在2018年去耶鲁大学学习。3[b]Nature:抗生素重大突破!新法战胜革兰氏阴性菌[/b]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他们如今知道如何构建一种能够穿透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子特洛伊木马,从而解决了一个几十年来一直阻止着为越来越有耐药性的细菌开发有效的新的抗生素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dictive compound accumulation rules yield a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4[b]Cell重要发现:一种常见化学物质会“增加癌症风险”[/b]6月1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题为“A Class of Environmental and Endogenous Toxins Induces BRCA2 Haploinsufficiency and Genome Instability”的研究证实,一种随处可见的化学物质能够增加癌症风险。这类化学物质存在于汽车尾气、烟、建筑材料、家具、化妆品和洗发精中,具有破坏DNA修复机制的能力。5[b] 肿瘤新疗法:病毒介导的免疫细胞毒杀作用[/b]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报道他们设计了一种可以靶向癌细胞的病毒。这种病毒能刺激免疫系统,使其产生可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T细胞。这篇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 的报道为临床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可能。6[b]日本推出能检测上千遗传病的夫妇孕前基因检测[/b]日本的GenesisHealthcare公司和美国的基因检测公司GenePeeks合作,于上个月向日本市场推出了针对非患病人群的夫妇基因检测。这是日本首次推出能检测1050种遗传病患的、多项目夫妇基因筛查。公司方面从4月18日就能开始接受委托进行筛查分析。7[b]青年科研人员生存现状:超6成每周工作50+小时,最大压力来自跑项目,女性难登“金字塔尖”[/b]今年5月30日,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发起“青年科研人员生存发展状况调查”。 在参与调查的1066位青年科研人员中,每周工作时间60小时以上的占30.86%,50~60小时的占32.74%,40~50小时的占27.39%,小于或等于40个小时的仅占9.01%。调查还发现,尽管如今女硕士女博士数量比之男性已不占少数,但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女性人数却越来越少,科学“金字塔顶尖”为人所熟知的女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8[b]刘强东宣布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b]近日,京东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宣布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京东基金。此次捐赠金额也创下了人民大学建校以来的最高捐赠纪录。[color=#222222]虫洞实验室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买方(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和企业)、卖方(制造商、经销商)提供了包括商务、物流、资金、信息和技术新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有虫洞旗舰店、虫洞集采、虫洞易购。[/color]

  • 中国急需提升生命科学仪器研发能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教授18日会见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顾立军时表示,中国急需提升科研仪器的设计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顾立军社长一行参观了该院的仪器室、实验室、阅览室、论文研讨室、教学室等,详细询问了该院研究的近期进展。干细胞研究是该院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据介绍,2007年中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该研究院诞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地位。近几年来,该院对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又获得了多项新进展,成绩可喜。 顾立军社长仔细参观了仪器室、实验室,对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购置、用途、技术含量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裴端卿院长对基因操作仪、蛋白质剪切仪、基因筛选仪等高端仪器进行细致的介绍。 裴端卿院长表示,中国科学院有优秀的学生、优秀的科学家,而最可惜的是大量实验仪器不是中国制造的,实验室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科研仪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院进口的科研仪器近1.9亿元,估计全院科研仪器所需达5.6亿元。若全部仪器由中国研发设计,不仅会节省大量经费,而且能够更好地推进研究的进展。 裴端卿院长指出,生命科学是先锋的科学,是至关重要的科学。中国研究生命科学的科研仪器是进口的,也就是说“枪支”是进口的。科学家用进口的“枪支”做装备来打仗,很难达到全世界的最顶尖水平。中国亟需提升科研仪器设计能力,自己设计和生产科研仪器,进而取得科研战役的胜利。 “科学界就像一个战场,我们要的不是步枪,而是最先进的核武器,否则在战场上只能输得一败涂地,不会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今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答。 走进研究院实验室,蛋白纯化系统、PCR机、液相芯片系统、多肽合成仪等先进设备跃然于眼,科学家正是运用各种设备完成科研任务和目标。 裴院长解释,公共仪器、实验动物、信息情报是保证科学实验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实验的支撑体系。其中各种仪器是科学家研究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已经极大程度影响到科研成果和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没有这些东西,就像徒手进入战火弥漫的战场一样,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裴院长介绍,2009年仪器使用记录次数超过35000次。其中院外服务2800余次,检测样品数量超过15万。通过仪器中心的技术支持,研究员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仪器中心的流式细胞仪在干细胞研究所发表于《Cell Stem Cell》上的Vitamin C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Mouse an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据悉,2009年该院购买设备经费超过730万,购买10万以上的设备13套,其中20万以上的设备8套,新增一套500M核磁共振仪,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支持能力。2009年该院仪器中心被纳入中科院大型仪器管理系统,成为在中科院第一批所级技术支撑中心,是新建研究院所中第一个被中科院认定的所级技术支撑中心,获得连续四年约40万的运作经费补贴。 虽然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是在科学界战场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裴院长说:“研究院进口装备,需要花费巨大的资金,我们不能总用外国的枪支设备。中国有很强的组装力,但是极度缺乏设计能力,中国应该努力把组装型转化为自我制作和设计型,自己制造设备才是必选之路和发展之计。” 最后,裴院长呼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鼓励和帮助研究院更好的发展,提高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

  • 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诚聘首席科学家助理,坐标北京,你准备好了吗?

    [b]职位名称:[/b]首席科学家助理[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 根据首席科学家的指导,完成文献调研、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等撰写工作。2. 协助首席科学家管理项目,按进度完成研究计划,完整、规范、准确、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汇总和分析试验数据,编写相关文件。3. 在授权范围内协助首席科学家进行商务谈判、来访接待等对外公关及联络工作。4. 对首席科学家交办的事项进行督办,及时汇报进度和结果。5. 协助首席科学家做好工作日程安排及内部对接。6.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任职资格:1. 分子生物学、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2. 熟悉质谱仪等生命科学仪器者优先。3. 有较强的文案工作能力,尤其熟练使用PPT等办公软件。4. 熟练的英语读写能力,能独立翻译生物医药文献、查阅检索国内外医学相关的法规文献。5. 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办事机敏、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决断力。6. 能接受出差。[b]公司介绍:[/b] 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由资深质谱研发专家创立,是专业致力于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设备、耗材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北京、青岛、南京和杭州等地布局了研发、生产、应用开发、销售、服务等分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研发项目。 作为...[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988]查看全部[/url]

  • STM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

    STM最初应用在表面物理,并引起了纳米科学的迅速发展,最近几年STM在生命科学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生命研究十分热门,在此讲一下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STM独具的优点http://emuch.net/bbs/images/smilies/sad.gif1)能够在较高的分辨水平上观察样品的实三维表面结构.在STM出现以前,没有一种显微技术在横向纵向都能达到原子级分辨率.尽管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场离子显微镜的横向分辨也比较高,但扫描电镜要求样品表面镀上导电层;透射电镜仅适用于研究非常薄样品的体相和界面结构;场离子显微镜仅能探测吸附在直径小于100nm针尖上的样品原子二维几何结构.因此,它们都有一定局限性.利用衍射手段都不是对样品实空间直接观察,而是从得到的间接信息中反推样品结构.STM则能够直接获得样品表面的结构信息.(2)可适用于不同的探测环境.在生命天然条件下,即常温、常压、大气、潮湿或水溶液等条件下,对生物样品结构进行直接观察,是生命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STM提供了这种可能.(3)STM可改变观测范围,为研究各种不同层次的生命结构提供了可能.目前STM的扫描范围可从数纳米到100μm,使得STM能分别在接近原子、分子、超分子、亚细胞乃至细胞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全面研究生物样品的结构.(4)STM相对于电镜和X射线衍射操作简便,所需样品量少且成本低.

  • [资源集锦] 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类 国家重点实验室 汇总

    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类 给大家一个参考吧。国家重点实验室1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3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医学院4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5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6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8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9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11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12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13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4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6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17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等18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19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20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等21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22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u

  • 【原创大赛】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就是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生命科学领域里亦是如此,本文将简要介绍信息化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渗透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资源(这一点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科研人员可以快速、及时地掌握到第一手资料,迅速了解到这一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向,以便于进一步制定下一步的科研计划并发掘新的研究方向,避免了过去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等问题而导致的多个实验室重复做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人研究过并解决的课题。在生命科学的领域提到互联网,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http://www.ncbi.nlm.nih.gov,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免费的生物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型资源平台(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包含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权威书籍、基因组和蛋白质的数据库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科研信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内生物学研究人员最常利用的网站之一生物谷(http://www.bioon.com)也是一个免费的提供了大量研究动态、相关软件、硬件及供应商资料等信息的大型资源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谷的BBS为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如果你在科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将它发到BBS上,很快,就会有很多人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并给你一些好的建议,发挥了类似于“大脑风暴”的作用。总之,离开了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库,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恐怕要比现在滞后很多!第二,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在各领域的迅速渗透和发挥作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间的合作、互助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众所周知,“人类基因组计划”是1990年由美国最先发起,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的科学家参加,计划于2005年完成的破译人类生命天书的计划。伴随着信息科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个课题的进展速度日益加快,经过13年努力就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另外,2003年的SARS,给了世界各国的病毒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遗传学家、医学家等一个合作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全球多个国家多个实验室组成联合网络,公开科研成果,共寻“非典”病原。由于有了发达的互联网,使得在共同遭遇的灾难面前,不同领域、不同国度的科学家们可以并以最高的效率组织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一位科研人员在BBS中这样写道:“在时时更新的互联网上,我触摸到了这个生病的世界还跳动着的真正活力。”当然,对于禽流感的研究也是如此。可见,如果没有这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各国的科研人员不可能如此高效的合作,一些科研计划可能会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SARS这样的传染病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第三,伴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大量软件的应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依赖各类生物软件及统计软件,离开了这些软件,很难想象科研人员该如何工作。首先,在生命科学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今天,实验设计便离不开软件的应用,数据的搜索、引物的设计、载体的设计等等都必须应用软件来处理。离开了这些软件,科研人员将举步维艰。其次,现在很多试验的操作也必须由各类生物软件和各种仪器关联来共同完成,如测定各种物质的吸光度、基因组测序等等。再次,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各类软件,如最常用的生物统计软件SPSS等。离开了这些软件,科学家们大概会在仅仅由“A、G、C、T”四种碱基组成的遗传密码面前,在庞大的实验数据面前显得手忙脚乱。第四,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实验室和生物公司可能比其他行业更多的依赖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多数生物仪器公司、生物试剂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页,都可以进行网上交易,而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进行网上订购。生命科学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很多试剂或者是基因工程中的引物、载体等都需要“量身定做”,就是实验室首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向提供商订购,然后提供商根据买方的需要,进行合成,然后发货。而这种订购基本上都依赖于电子商务,因为买方和卖方多处于地理上距离遥远的地区,甚至不同国家,面对面地交易几乎不太可能,所以必须依赖于网上订购和邮递配送。最后,谈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信息化,我们不得不谈到生物信息学这一生命科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的产物。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伴随着20世纪[

  • The Scientist公布2013年度生命科学薪酬调查结果

    薪水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近期《科学家》(The Scientist)杂志公布了最新的生命科学行业薪水调查结果,向大家展示了北美、欧洲等多处薪水水平的差异。总体来说,美国从事生命科学行业的科学家收入最高,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工作的科学家们的收入每年几乎可达到 96000 美元的平均报酬总额,其中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其他收入,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66700 美元。加拿大地区的研究人员薪水水平则介于其间,为 78200 美元,而印度的则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仅为 11200 美元。这些工资差距其实并不出乎人意料,因此造成了生命科学行业所谓的 “人才外流”,也就是说外国的研究人员涌向美国寻找更好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然而过去几年间,由于预算大幅削减,使得美国这一学术界天堂的名声受到了影响,甚至引起一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冒险进入薪水更高的行业寻找就业机会。另外,研究人员也转向一些高薪职位,如药理学和生理学,就比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报酬更高,而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博士后薪水水平虽然说欧洲的博士后薪水水平大约为全职教授的一半,但是美国的博士后只能赚到全职教授的三分之一。而且在欧洲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后,薪水水平也高于美国同样职位的博士后:欧洲博士后的薪水报酬约为每年 55000 美元,美国的平均总收入则为 47000 美元。五十年前,《同工同酬法案》禁止男人和女人同工不同酬。但工资差距仍然存在,即便在生命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在今年的调查中,在美国,男性研究人员平均总收入为每年 111000 美元,而他们的女同行平均仅为 77000 美元。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高级别职位男性数目多于女性。哪些专业薪水高今日生命科学的热门专业往往会造成明日的人才拥堵,比如说基因组学与遗传学的对比。基因组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数学和计算机建模。但是很少有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具有这些技能,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基因组学的研究人员要求的薪水比遗传学专业的更高,而后者正是几十年前的一个热门专业,但目前已经成为了供大于求的一个饱和专业。据这一最新调查显示,美国基因组学研究人员,每年的收入超过 92000 美元,而遗传学专业的薪酬则为 77600 美元。另一个曾经的朝阳专业:分子生物学,薪水水平为 71000 美元,是此次调查中薪水最低的专业之一。 “这反映了一个巨大的供求关系。”其它薪水高专业包括药理学和生理学,薪水总额约 116000 美元,其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数这些专业的科学家受聘于医学院,学术研究的薪水本来就比基础研究部门高。学术界VS. 产业界今年的调查还突出了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薪金差异。据有关数据显示,产业界的研究人员每年的薪水大约 136000 美元,而学术界则为 85000 美元。尽管两者差距明显,学术界仍然是许多年轻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部分是因为在学术界,可自由选择和发表自己的研究。产业界较高的工资可以帮助补偿其学术声誉较为“隐秘”的事实。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