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

仪器信息网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专题为您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话题讨论。

现代生物技术与海南新型产业研讨会相关的资讯

  • 沃特世支持并参加2014年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
    上海-2014年8月18日--日前,由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2014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于北京顺利举办,会议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典委员会及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与检验检测机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生产机构的科技人员240人参会。会议专家们围绕着当前生物制药领域关注热点,做了相关的专题报告。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饶春明研究员在“重组药物质量标准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新版药典对生物技术药物的相关要求以及现代分析技术如液质联用在理化对照品分析上的应用,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糖基化作为蛋白质的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直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自爱尔兰国家生物工艺研究培训所(NIBRT)的Pauline M. Rudd教授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工作流程进行蛋白质糖基化分析:完整蛋白、游离N-链接寡糖和肽图分析。从样品处理、不同机理色谱分离的运用、系列外切酶酶切、荧光检测、质谱分析以及数据库和UNIFI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沃特世共同开发的这一整套方案帮助生命科学实验室解决对糖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巨大挑战。 饶春明研究员做“重组药物质量标准研究”的报告 爱尔兰国家生物工艺研究培训所Pauline M. Rudd教授与与会专家交流抗体及抗体偶联物也是国际生物制药行业的热点。来自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张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王皓教授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介绍了利用UPLC-Q-Tof-BiopharmaLynx方案和QbD原则指导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的早期工艺开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高凯研究员作了题为“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药学分析的特殊性”的报告,通过科学数据分析了N-端测序作为抗体鉴别和异质性检测的适用性,介绍了2015版药典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产品总论,生物类似药的可比性研究等内容。沃特世公司应用开发中心的陈熙博士通过具体分析数据和与Pfizer合作的数据介绍了沃特世基于UNIFI的生物制药平台化方案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分子结构表征和质量研究上的应用,利用UPLC/Xevo G2-S QTof/UNIFI系统,能够自动进行DAR计算、药物结合位点确定以及游离药物的定量分析。王皓教授介绍LC-MS在一种新型抗体融合蛋白的早期工艺开发应用生物医药将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强大经济增长支柱之一,然而生物制药门槛高,生产过程复杂,且天生具有“非均一性”的特点。沃特世同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了解生物药物开发的挑战,专注于不断开发和完善针对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应用方案。沃特世高级市场策略总监John Gebler博士在会上,回顾了10年以来沃特世公司在生物药分析表征上持续不断地技术和方案创新,以帮助满足法规监管机构对生物药品分析表征日益严格的要求,沃特世提供的方案包括从氨基酸分析、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到高级结构分析。沃特世基于UNIFI生物制药平台化方案,将稳定耐用的UPLC/MS系统和功能强大的UNIFI?软件结合在一起, 是业界第一个符合GxP要求且涵盖生物制药分析表征各个方面以及相应工作流程完整的解决方案。Gebler博士还介绍了沃特世LC/MSMS方案残留宿主细胞蛋白(HCP)分析和氢-氘交换质谱技术在蛋白质高级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上的应用进展。沃特世高级市场策略总监John Gebler博士介绍UNIFI生物制药平台化方案作为分离科学和分析技术的引领者,沃特世专注于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开发,包括UPLC, UPLC/MS的多项产品和技术被USP、EP等各国药典收录为标准方法。不久前,沃特世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开放实验室合作协议,以期对中国药物质量控制做出积极贡献。沃特世一直秉承The Science of What’s Possible的理念,致力于帮助客户推动生物药品的研究开发,以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相关新闻链接:http://www.nifdc.org.cn/CL0521/6023.htmlhttp://www.cpa.org.cn/Article/xhdt/201408/2033.asp沃特世生物制药分析:http://www.waters.com/waters/zh_CN/Biopharmaceutical-Analysis/nav.htm?cid=134528454UNIFI生物制药系统解决方案:http://www.waters.com/waters/zh_CN/Biopharmaceutical-Platform-Solution-with-UNIFI/nav.htm?cid=10195515&locale=zh_CN糖苷分离技术色谱柱http://www.waters.com/waters/zh_CN/Glycan-Separation-Technology-Columns/nav.htm?cid=10108578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通过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在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等领域创造了业务优势。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续的先进平台。2013年沃特世拥有19亿美元的收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 会议邀请 I 瀚辰光翼邀您参加第八届全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大会暨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
    第八届全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大会暨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将于9月23日-25日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由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分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大会将邀请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科学家做特邀报告,展示我国基因编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加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瀚辰光翼参加此次大会并设立展位,诚邀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交流指导!会议信息大会主题 ▼基因编辑技术与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与机遇时间地点 ▼9 月23-25日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分会大会专题▼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基因编辑衍生工具开发利用基因编辑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安全评价与产业化青年论坛期刊论坛瀚辰光翼展位展位号:7大会日程详情
  • 沃特世出席第五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
    中国上海 - 2017年7月24日 -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沃特世公司(Waters)协办的“第五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18 - 20日在辽宁本溪成功举办,这已是沃特世公司连续第五年支持该大会。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及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家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吸引300余人参会。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期间,沃特世美国总部应用科学家杜敏博士、亚太区总部应用科学家陈熙博士、沃特世中国信息学与法规遵从部门运营经理金勇先生、沃特世中国区解决方案中心王晖经理、信息学专家陈洪亮顾问与与会者围绕“生物制品药学研究及评价工作中所涉及的理化特性分析及质量控制”、“LC-MS检测技术在生物制药开发过程中的新应用”、“实验室信息化规划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内容紧扣行业发展热点和实施限速点,并结合仪器现场演示实验呈现多关键质量属性同时监控策略的新颖培训,取得了与会代表的良好反响,并展示了沃特世务实的良好形象。 沃特世中国信息学与法规遵从部门运营经理金勇先生及美国总部应用科学家杜敏博士分享精彩报告 此外,美国TA仪器(沃特世公司全资子公司)也在大会上带来了其全新的Nano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该款产品可用于测定稀释溶液中蛋白质和其它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和热容,具有所需样品量少、低噪音、基线稳定的特点。 在7月18日下午同期举办的“第五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会前应用培训班”上,来自沃特世的多位专家围绕“LC以及LC/MS分析工作中样品前处理”、“色谱柱选择和分析方法开发与优化”、“分析数据完整性法规要求与稽查热点”、“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要求”、“实验室数据管理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等话题与与会者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多位沃特世资深应用科学家、信息学与法规遵从顾问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满足法规要求的最佳实践。 沃特世亚太区总部应用科学家陈熙博士及信息学专家陈洪亮顾问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法规实践 时值沃特世与大会并肩走过第五年,沃特世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包括“沃型沃秀”— 新型质谱ACQUITY QDa在生物制药中的特色应用现场演示、“汇聚分析先进技术”大型学术海报展示、打造领先应用培训平台 — 治疗性蛋白药物理化表征与质量研究联合培训中心课程咨询、“爱沃就跟沃走”幸运抽奖等纪念活动。 ACQUITY QDa是一款新型质谱检测器,可辅助高分辨质谱对蛋白药物分析表征,帮助提高生物制药分析工作效率、降低工艺监测成本、提高LC方法的灵敏度和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在蛋白质、肽图分析、寡糖、吐温等定性定量分析工作中发挥了灵活互补的作用。 “沃型沃秀”— 新型质谱(ACQUITY QDa)在生物制药中的特色应用现场演示 沃特世中国生物制药市场高级经理宋兰坤女士在研讨会期间表示:“这是沃特世携手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走过的第五年,我们非常高兴可以见证新的历史机遇下中国生物技术药物蓬勃的发展势头。同时,我们也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一起共同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同仁和专家们打造一个技术交流与学习平台,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带来全新的信息与视野,并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沃特世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今年更是前所未有地将生物制药作为全球金牌项目加速驱动,全面增强了包括生物分离色谱产品、生物质谱解决方案、符合GxP法规要求的生物信息学软件方案及生物分离消耗品、全球服务系统在内的支持,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和赞誉。同时,沃特世强大的应用支持团队也正在不断推出新的生物医药方案,引领行业创新与发展,并通过深入合作与技术交流,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创新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
  • 2009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生物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研讨会现场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同支持与承办的“2009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仪器/生物技术研讨会”,于6月18-19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开幕式由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江韩研究员主持,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副理事长到会并致辞。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副理事长致辞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色谱及相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张玉奎院士在报告中,以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为引子,阐述了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分析技术:样品预处理技术、分离技术以及在农残分析、兽药、食品添加剂的应用等,并指出高分辨率,高灵敏,快速、高通量,简便、易操作,在线分析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杰高工   报告题目:实施标准战略,打造食品行业国际知名品牌   刘杰高工在报告中阐述了对食品品牌的认识,影响食品品牌建设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培育和维护食品品牌:构建人才高地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建立标准体系是维护品牌的保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标准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周海云博士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不确定度的应用   周海云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食品检验的要求及标准新动态,色谱技术在影响食品质量的化学物例如三聚氰胺、抗生素等检测中的应用;分析在色谱定量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并根据计量技术规范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华斌教授   报告题目: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理化测试技术   李华斌教授的报告内容涉及了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样品前处理技术及进展(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分离与富集方法、样品的衍生化处理)、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及进展(光学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几个方面。      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郭新东博士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应用   郭新东博士的报告内容涉及了食品安全现状及对检测技术的需求,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及其应用,检测技术在食品成分分析、有毒有害物质分析的应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吴侔天教授   报告题目: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奋剂检测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张新荣教授   报告题目:光谱分析进展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教授   报告题目:多维色谱技术分析植物萃取液     中山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攻科教授   报告题目:复杂体系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药典执行委员、原广州市药检所所长、顾问杨仲元教授   报告题目:制药用水和总有机碳测定      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齐文启研究员   报告题目:现代分析仪器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美国珀金埃尔默公司大中国区色谱产品经理周延平先生   报告题目:Perkin Elmer全新Flexar液相色谱平台,提供更多液相色谱分析选择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黄文经理   报告题目:最新红外光谱技术及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代羽经理   报告题目:液质联用仪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李彤博士   报告题目:LIFD230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研制与应用      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暨第14届CBA年会现场   同期举行的“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暨第14届CBA年会”,两位诺贝尔获奖者、美国FDA官员、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物医药技术前沿资讯及发展趋势。
  • 科技部召开《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编制专家研讨会
    p   2017年12月12日、14日,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分别主持召开《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战略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研讨会。科技部社发司司长吴远彬、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等出席会议,北京大学詹启敏院士等30余位专家,以及中科院刘光慧研究员等29名中青年专家分别参加2次会议。会议由吴远彬司长主持。 /p p   徐南平副部长强调,生物技术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和颠覆性等特征,已经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我们应当在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布局、主攻重点等方向上做好四个把握:一是把握好生物技术内涵,明晰生物技术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意义。二是把握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要求,科学研判分析,分阶段、分领域明确纲要的战略目标。三是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差异,明确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找准主攻方向和科技着力点。四是把握《纲要》的本质特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双轮驱动,站在国家的角度从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环境建设的全局上谋划。针对中青年科学家,徐南平副部长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国家的责任感、行业的责任意识,要充满激情,激发潜能,承担重任。二是要摆正心态,要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为《纲要》编制献言献计,并妥善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单位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与会专家对《纲要》编制工作提出了加强产业支撑,优化改革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加大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支持等建议。 /p p   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科技部高度重视《纲要》编制工作,前期制定了工作方案,进行了战略研究部署。会议强调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国际视野,将生物技术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争领域予以重点发展加强前瞻战略研究,广泛收集基础资料,切实做好《纲要》的编制工作。 /p
  • 沃特世鼎力支持第六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
    沃特世公司于7月22至24日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针对国内外生物医药、转化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为行业专家们搭建了生物分析与质量研究的交流平台,并分享和借鉴了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和质量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分为技术培训与学术报告两部分。在 22日的技术培训会中,沃特世的多位技术专家们结合沃特世的各项分析技术,在“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及“生物活性方法开发与验证”两个会场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左起:沃特世公司科学运营部科学总监陈维斌先生、沃特世中国区制药市场高级经理宋兰坤女士、生物大分子应用经理聂爱英女士、解决方案应用工程师韩治国先生、美国TA仪器(沃特世公司全资子公司)微量热亚太区技术专家林明申先生沃特世公司科学运营部科学总监陈维斌先生发表了题为“蛋白酶切和LC-MS相结合在蛋白质药物表征中的应用”的演讲,其中详细介绍了沃特世LC-MS技术如何与前沿的蛋白质药物研究相结合,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更合规、精确、高效、便捷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在题为“蛋白聚集体及片段的分析:如何进行SEC方法的开发和优化(原理,实验条件及应用案例)”的报告中,沃特世中国区制药市场高级经理宋兰坤女士分享了开发稳健及精确的SEC方法所需的各项条件、SEC方法表征/评估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成功执行SEC方法的判断依据。除此之外,生物大分子应用经理聂爱英女士、解决方案应用工程师韩治国先生、美国TA仪器(沃特世公司全资子公司)微量热亚太区技术专家林明申先生也参与其中,分别以“基于UNIFI的蛋白药物的深度肽图解析及肽药杂质鉴定应用”、“质谱检测器QDa在肽段水平进行关键质量属性监测”、“先进微热量技术用于生物药物稳定性与结合活性分析”为题,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取得了与会代表的良好反响。而在23日的学术报告环节,沃特世公司科学运营部科学总监陈维斌先生在题为“生物药特性表征、工艺开发和质量控制中关键质量属性的分析和监测”的报告中与业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了沃特世新型分析技术和方法对生物药结构表征、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他表示:“沃特世公司在生物药分析表征上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和方案创新,以帮助满足法规监管机构对生物药品分析表征日益严格的要求,提供的方案包括从氨基酸分析、蛋白质一级结构分析到高级结构分析。未来,我们将通过深入合作与技术交流,继续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崛起和发展提供创新的技术支持。”沃特世公司科学运营部科学总监陈维斌先生做学术报告在会议期间,沃特世还在其展位现场进行了“差示扫描微量热法在生物药物研究与制剂配方开发稳定性评价之应用案例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参观。众多观众驻足沃特世展位,观看案例展示沃特世中国区制药市场高级经理宋兰坤女士表示:“今年是沃特世携手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走过的第六年。作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积极参与者、创新者和支持者,沃特世为能与众多行业同仁和专家们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而深感荣幸。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并看好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并愿意为行业的不断进步贡献自己的行业经验与创新努力。”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现代冷冻干燥、灭菌与发酵技术应用研讨会
    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前沿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生物、医药、检验检疫和疾病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而冷冻干燥、灭菌和发酵技术的应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常规和必不可少的过程,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德国Martin Christ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冻干机制造商,经历50多年的冻干机生产设计,对各种冻干工艺的应用和优化有着丰富的经验;Systec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实验室及中试型高压蒸汽灭菌锅的德国制造商,在德国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其宗旨是根据市场客户的需要设计及制造安全、精确及高度重复性及符合认证标准的灭菌过程之灭菌器;瑞士Infors公司在微生物与细胞培养器领域拥有超过40年的设计制造经验,其摇床和发酵罐产品享誉欧美市场,是摇床和发酵罐设计制造行业的领先者。 基于对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充分理解和Know-how信息的传递,以及用户对建立GLP标准实验室和GMP标准生产企业的需要,以上三家公司定于2006年6月23日在深圳生物孵化器内联合举办现代冻干、灭菌与发酵技术应用研讨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届时光临指导! 时间:2006年6月23日9:00-16:00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园区高新中一道生物孵化器大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深圳现代生物技术学会 协办单位: 深圳市尚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博劢行仪器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 联系人:郑爱中 先生 电话:0755-83481852 传真:0755-83481853 E-mail:szzheng@gmail.com marketing@upetech.com 详细情况请登www.upetech.com新闻动态栏目查询,欢迎索取参加表格 北京博劢行仪器有限公司 2006 年 6 月
  • 农业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研讨会广州召开
    2009年12月22日,华南农业大学与植保(中国)协会在广州联合召开以“农业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媒体研讨会,研讨会由华南农大副校长陈志强教授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黄大昉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晓光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分别在座谈会上作了主题报告。科学家们就目前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农业生物技术作物安全性和转基因木瓜的应用等内容做了详细介绍,并同与会媒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近,在经过了多年严格的安全性试验评估后,农业部已向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品种发放了安全证书。获得安全证书意味着这两种产品的安全性已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可以投入生产应用。此举,必将促进中国的水稻和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并能加速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在2009年11月的世界粮食安全峰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更为恶化,与2008年相比,全球正在忍受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口可能将增加1亿之多,总数将达到10亿多人,这个数字创下了近40年的最高纪录。而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增加三成达到91亿,粮食产量必须提高70%才能满足人口需求。与此同时,农业投资不足、金融和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等因素又使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黄大昉教授表示:“在应对我国粮食缺口,资源短缺,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种种挑战方面,农业生物技术能对农作物的质量、数量进行精确的改良和提高,生物技术作物在产量、抗病、抗虫、抗冻、抗旱、抗除草剂等抗逆能力和营养品质等方面较传统作物有显著改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作物品质和产量,并能有效缓解环境的不断恶化。”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在其应用的十多年里显示了在提高粮食生产力、增加产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生物技术,能够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   杨晓光教授指出:“与传统食品相比,生物技术作物及其食品在微生物毒素、农药残留等方面更安全,而且通过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的基因改造,生物技术作物及其食品还为消费者带来更营养、更健康的食品选择。在全世界数亿人食用生物技术作物及其食品至今尚未出现一例食品中毒或医疗事故。生物技术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批准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凡是经过政府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作物及其食品均是安全的。应该让生物技术更多更好地造福人们的生活。”   国内唯一申报转基因番木瓜商业化种植的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李华平教授在研讨会上畅谈了倍受媒体关注的转基因番木瓜的应用情况,转基因番木瓜的种植户也介绍了自己受益的亲身经历。李华平教授表示:“转基因番木瓜高抗番木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番木瓜环斑花叶病的危害,这样将极大提高番木瓜产量和品质,使得人们能品尝到质优价廉的番木瓜果品。转基因番木瓜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任何威胁和隐患,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番木瓜具有食品和环境安全性的任何风险。”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为保障粮食安全,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粮食增产目标:“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11,000亿斤以上,比现在增加1,000亿斤。”华南农大副校长陈自强教授表示:“农业生物技术是一场新的绿色产业技术革命,只有依靠农业生物技术,我们才能应对和解决粮食危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农业生物技术未来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它将给中国以及全世界的农民、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方便和安全保障。”   农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是目前国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已为农业发展起到重大地推动作用,随着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农业部安全批准,农业生物技术必将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链接:   关于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设有农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兽医学院、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食品学院、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22个学院。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86个本科专业, 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多个国家、农业部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并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关于作物国际协会(CropLife International):   作物国际协会是全球性作物科学行业联合会。其网络支持的地区和国家级协会已经超过90多个。国际植保协会致力于推广作物保护和生物技术产品,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和食品生产,同时负责作物种植的全过程“责任关怀”管理等。植保(中国)协会生物科技分会是作物国际协会在中国的常设机构,隶属作物国际协会亚洲分会,负责在中国境内开展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和活动。
  • 会议邀请 I 瀚辰光翼邀您参加2023分子植物育种与生物技术交流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进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应用,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全国植物育种行业协同创新优势,加强科研团队间的交流,促进我国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分享当前最新育种技术成功经验,为大学和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分子育种服务企业建立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届时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学术报告,以高端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等方式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交流最新成果。瀚辰光翼参加此次大会并设立展位,诚邀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交流指导!大会时间:2023年12月15日-12月17日 (15日周五全天报到)主办单位:2023NMPB大会组委会、中国健康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农博后(北京) 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农博后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术委员会、中食高科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承办单位: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科农业分子植物育种科创平台协办单位:果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农村部热带果蔬遗传资源评价利用实验室、德诺杰亿 (北京)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雅欣理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集思慧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慧诺瑞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媒体:《中国生物器材网》《溪远讲植物科学》《中国果菜》《活动家会议网》《植物生物技术pbj》《分析仪器网》《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果蔬产业前沿动态》《种业商务网》《植物科学SCI》等大会地点:重庆雅诗特酒店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解读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 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09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加强统筹规划,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引导全社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务院领导关于“要抓紧起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政策,报国务院审批”的要求,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20个有关部门或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在对全国重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上报稿。国务院于9月8日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决定》。   二、《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哪些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决定》主要着眼于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七个问题:   (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发展重点。各方面普遍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国家的战略需求,要体现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应将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调研看,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地方基于当地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将石化深加工、绿色食品、林产业、海洋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为制定重点任务和政策着力点奠定基础。要进一步明确某一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并为此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从调研情况看,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亟待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管理程序复杂、评估作价困难、周期长,职务创新股权激励措施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通用航空发展的空域管理规定,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现行管理办法制约相关行业发展。五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没有形成合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三)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规模上虽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组装加工能力强,技术集成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 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 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 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工程化技术与装备 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不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控制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前沿性、战略性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需政府推动应用示范、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试验网等培育市场和新技术应用示范的措施,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各方面普遍反映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手段单一,试点示范推进缓慢,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市场环境,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   (五)财税金融投资政策急需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调研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 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要在系统梳理、评价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形成有效引导和有利于发挥社会投资积极性的政策体系。   (六)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加强分工与合作等新的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但调研中发现,除少数新兴产业形成了开放式发展的格局外,目前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不注重前期技术合作,也没有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合作发展渠道不畅。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七)加强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调研中感到,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中的位次。但是也发现存在急于求成的趋向。为此,既要保护好、发挥好和引导好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也要高度重视区域间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避免盲目低水平投资建设等问题。   三、怎样理解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高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但其中也有一些技术相对成熟、不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将催生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制定《决定》的原则是什么?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决定》是指导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指导文件。制定《决定》坚持了以下主要原则:   一是突出战略性、阶段性、针对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行超前部署和统筹安排 也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制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还要有系统性、针对性地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完善市场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等重大政策措施。   二是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摆好政府位置。《决定》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引导培育市场机制,政府更多地采取宏观调控和间接手段,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要有所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   三是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为核心,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使《决定》的相关政策向企业聚焦,促进各种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   四是体现统筹协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涉及经济、科技、改革、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既关系当前也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决定》必须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做出长远安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决定》提出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哪些?选择这些重点领域和方向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现阶段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 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决定》从上述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中选择了若干重点方向作为现阶段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节能环保产业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以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   从新能源产业看,绿色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是解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的根本出路。近10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发展应以巨大内需市场为后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 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信息技术正在纵深发展并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新兴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做强我国信息产业的需求出发,未来应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为主线,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发展能力,加速网络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壮大发展。   从生物产业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要以巩固基础研究、加速推进产业化、有序促进大规模应用为主线,大力利用生物技术开发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强化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育种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和产品对传统化工工艺路线的技术替代和对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   从高端装备制造业看,它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对于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和高速铁路交通等先进运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建设以卫星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发展为目标的空间基础设施。   从新材料产业看,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瓶颈。其发展要以发挥我国在纳米、超导、稀土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巩固学科研究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新型材料产业化,大力推进大宗高端材料规模化生产应用。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升级转型的方向。我国要在未来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汽车工业体系,必须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当前,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产业联盟系列化为途径,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知识产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需要强调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应当适时进行调整。   六、《决定》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确定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综合考虑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趋势,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目标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 二是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新要求的客观能力 三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展的新优势。从发展阶段上看,应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到2030年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5年力争达到8%左右、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等定量目标,是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提供的基础数据测算的,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得少,产品进入市场面临诸多障碍。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必要的条件,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从强化科技创新看,应针对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等问题,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核心工作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发展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 三是释放我国已形成的科技潜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四是应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形成突破口和发展优势 五是大力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大规模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六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积极培育市场看,应围绕促进处于发展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克服产品和服务市场认知度低、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等市场进入障碍,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示范应用,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规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将需求潜力转化为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信息惠民等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通用航空等产业的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三是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从深化国际合作看,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密集”的特征,突出“招才引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 二是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突出利用全球资本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我国企业到境外投融资,多层次多元化有效利用国外资金 三是应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需要,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推动技术和产品“走出去”,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八、《决定》突出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请问在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上有哪些新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在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决定》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在税收激励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在金融政策方面,针对战略性
  • 科技部发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这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列
    近期,科技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通知》,共有46个产业集群入选,其中包括6个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分别是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详情如下: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科火字〔2020〕85号),引导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参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的有关要求,经建设主体申请、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专家评议论证、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等46家集群确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评价管理工作体系(名单见附件)。各有关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提高创新服务与监督管理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集群建设单位要积极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对标对表完成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任务。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序号集群名称建设单位推荐单位1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滨海新区科技局天津市科技局2石家庄市鹿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石家庄市科技局河北省科技厅3保定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4承德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承德高新区5锦州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锦州市科技局辽宁省科技厅6大连市金普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金普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大连市科技局7长春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春高新区吉林省科技厅8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哈尔滨市科技局黑龙江省科技厅9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苏省科技厅10苏州工业园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11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12宿迁高新区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宿迁高新区13萧山临江高新区集成电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萧山临江高新区浙江省科技厅14宁波市江北区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江北区科技局宁波市科技局15滁州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滁州高新区安徽省科技厅16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马鞍山慈湖高新区17芜湖市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芜湖市科技局18南昌高新区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南昌高新区江西省科技厅19赣州高新区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赣州高新区20青岛高新区轨道交通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青岛高新区青岛市科技局21安阳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安阳高新区河南省科技厅22焦作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焦作高新区23平顶山高新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平顶山高新区24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省科技厅25黄石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黄石大冶湖高新区26荆州高新区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荆州高新区27咸宁高新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咸宁高新区28襄阳高新区航空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29孝感高新区(应城)生物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孝感高新区30长沙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长沙高新区湖南省科技厅31郴州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郴州高新区32衡阳高新区下一代信息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衡阳高新区33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科技厅34惠州仲恺高新区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惠州仲恺高新区35深圳市福田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福田区科技创新局深圳市科创委36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四川省科技厅37重庆市巴南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巴南区科技局重庆市科技局38重庆市大足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大足区科技局39重庆市涪陵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涪陵区科技局40重庆市九龙坡区铝及铝合金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九龙坡区科技局41重庆市綦江区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綦江区科技局42宝鸡市新能源汽车装置及配件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宝鸡市科技局陕西省科技厅43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44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科技局45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甘肃省科技厅46昌吉高新区智能电力控制设备及电缆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昌吉高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  附件: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docx                                                             科技部火炬中心2023年2月17日
  • 沃特世鼎力支持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
    由沃特世公司(Waters)协办的2016 年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近日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生物药品与质量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于7月13至15日在北京广西大厦举行。大会邀请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及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家进行报告,超过400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沃特世应用科学家Tom Wheat、杜敏博士、俞映清博士和与会者围绕生物制品药学研究及评价工作中所涉及的理化特性分析及质量控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研讨会现场沃特世公司华北区总经理薄美萍女士在14日上午的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自2013年起,沃特世公司已开始与中国药学会共同合作举办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共同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同仁和专家们打造一个技术交流与学习平台,并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带来全新的信息与视野。经过数年的发展,我们欣喜地见证了会议规模的扩大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沃特世公司华北区总经理薄美萍女士发表开幕致辞来自沃特世美国总部的高级市场经理杜敏博士作了“质谱技术新进展”的报告,介绍了行波离子淌度高分辨质谱技术在生物药分析上的最新应用进展,成熟的行波离子淌度分离技术为常规高分辨质谱增加了更多一个维度的分离能力,即根据离子的CCS(碰撞横截面积)进行分离,它在蛋白质药物常规结构表征如二硫键错配、氢-氘交换质谱技术进行蛋白质药物高级结构和动态变化研究以及HCP(宿主细胞蛋白)残留的鉴定和定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来自美国总部的俞映清博士介绍了质谱分析在抗体仿制药理化特性比对研究上的应用案例,对英夫利昔单抗原研药Remicade和已经上市的Inflectra仿制药进行了糖基化修饰、氢-氘交换质谱(HDX-MS)以及残留宿主细胞蛋白杂质谱的对比,分析数据表明:仿制药与原研药基本一致,但存在细微的差别。 此外,在7月13日下午同期举办的“2016年生物技术药物理化特性分析与质量研究技术研讨会会前应用培训班”上,沃特世围绕蛋白糖基化分析、荧光标记N-糖定性与定量分析流程以及糖数据库的选择和使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特别安排了多位来自沃特世全球的国际知名分析科学家为与会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与答疑。沃特世始终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非常重视,所提供的包括液相色谱、质谱和生物信息学软件方案等产品均已经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赞誉。同时,沃特世强大的应用支持团队不断推出新的生物医药方案,引领着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更通过深入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帮助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崛起和发展。 关于沃特世公司(www.waters.com)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 ###Waters是沃特世公司的商标。
  • 院士领衔|生物计量促进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
    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生物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推动新时期我国生物计量学科的发展,加强生物计量与生命科学和生物产业的深入交流,兹定于2023年6月14日至6月1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生物计量促进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推荐—— 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会议时间2023年6月28日-30日三、会议日程第七届PCR前沿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iCPCR 2023)时间专场主题6月28日 上午新产品与新技术6月28日 下午分子诊断应用6月29日 上午药品/生物制品应用6月29日 下午农林育种应用6月30日 上午动植物疫病应用(上)6月30日 下午动植物疫病应用(下)详细日程点击查看: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pcr2023/扫码直达报名页面
  • 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海口站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海南澄迈召开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集合。为进一步提升科技资源建设水平、对外服务成效,探索科技资源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26日-28日,由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联合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办公室、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等多地科技资源统筹管理单位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科技资源与产业服务高峰论坛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海南澄迈举办。来自各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责任单位(部门)负责人、全国高校院所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市场化服务机构及实验室服务商代表等260余人参加了本次高峰论坛。  本次高峰论坛得到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理事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海南德方培训管理有限公司、北京赋智科技发展中心、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牵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科颐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锐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佰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埃德伯格电气有限公司、仪器学习网等有关单位为高峰论坛的举办提供保障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会议现场  会议先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王海洁、海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艳凤、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事长黄绵佳主持。王海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刘艳凤 海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黄绵佳 海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理事长  开幕式上,黄绵佳理事长代表高峰论坛组委会等主办单位致欢迎词,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对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给予关心、支持的各位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高峰论坛包含五部分内容:  区域共享与分析测试中心技术支撑报告主题:长三角科技资源协同共享服务模式报告嘉宾:于伟东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科创资源推进小组副组长报告主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测试与计算服务平台的定位与发展报告嘉宾: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主任报告主题: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技术开发,构建服务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测试平台报告嘉宾:王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报告主题:当前形势下科研仪器维修维护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报告嘉宾:李桂平 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报告主题:功能离子液体及其固载化材料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应用报告嘉宾:周鑫魁 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实验室安全主题专场报告主题: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指导性文件要点解读报告嘉宾:艾德生 清华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报告主题:高校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报告嘉宾:吴祝武 中国矿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报告主题:智能 共享 安全 低碳 高校实验室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嘉宾:刘中孙 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合伙人兼CEO报告主题:高校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报告嘉宾:杜武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健康、安全及环境处副处长报告主题: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报告嘉宾:任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导  开放共享创新模式主题专场报告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系统信息化建设报告嘉宾:张三军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副处长/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主题:共建共管,共享互联,构建集约化管理新模式报告嘉宾:席海涛 吉林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报告主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仪器开放共享模式报告嘉宾:钟灿涛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邀请到黄绵佳理事长、席海涛处长、钟灿涛副部长、张三军副处长、杜武俊副处长等五位嘉宾发表了大仪开放共享的有关见解与观点,同时与参会代表围绕制度建设与执行、有偿服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海南大学参观交流  高峰论坛期间组织参会代表参观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校史馆、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结语  高峰论坛环节形式多样,大咖报告精彩纷呈,圆桌会议研讨深入、参观交流实操落地,与会代表积极参与,收获颇丰。活动内容满满、形式多样,干货颇多,对促进大家工作开展十分有价值。高峰论坛接近尾声大家仍意犹未尽,希望能组织更多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共同推进大仪开放共享工作。  高峰论坛期间,与会代表积极与组委会交流互动,使组委会方向更加明确。在未来的活动组织中,组委会将围绕大仪开放共享、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组织更加深入,更加贴近与会代表工作需求的活动与内容。  同时,高峰论坛也为大仪开放共享、实验室建设等有关单位与实验室服务行业间建立了一个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高效率平台,对各自的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精彩回顾:  赞助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广州锐竞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仪速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佰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科颐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国马斯尔福实验室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埃德伯格电气有限公司  建发(广州)有限公司  海南瀚海质诚科技有限公司  参会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延边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  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辽宁有限公司  锦州医科大学  盘锦检验检测中心  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武汉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武汉联影生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京林业大学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大连交通大学  西南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汕头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杭州研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汕头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建发(广州)有限公司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华中农业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心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东北石油大学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昆明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辽宁省轻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南医科大学  季华实验室  沈阳化工大学  上海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大连医科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海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  辽宁工业大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渤海大学  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北京库巴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南昌大学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海南省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海南大学南繁研究院  上海万欣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海南大学三亚南繁院
  • 泽泉科技成功参加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7月26-28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研究会主办,大连海洋大学承办的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Marine(Freshwater)Ranching)在内蒙古赤峰市成功召开,泽泉科技作为本次会议的赞助单位之一,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携带产品和资料参加会议展览。 大会现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与驱动发展,会议议题涵盖: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人工鱼礁及人工生息场建设,环境修复技术,苗种繁育技术、生物技术,鱼类行为跟踪及控制技术,资源探测及评估技术,环境监测装备及技术,生态调控技术,选择性 捕捞技术,海洋牧场先进生产装备,海洋牧场经营管理、文化建设等。同期还举办了国家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国内的渔业和水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约300人出席会议,其中约60位专家学者上台进行了口头报告与交流。 学术报告 作为渔业资源探测及评估、环境监测装备、生态调控技术等渔业和水生态环境相关技术和产品领先供应商,泽泉科技一直关注和积极支持海洋牧场领域的科研和技术进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本次大会,泽泉科技展示了多功能回声探测仪(鱼探仪)、水下荧光仪、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营养盐在线分析仪、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产品,受到与会嘉宾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多功能回声探测仪。本次参与会议的多家单位,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海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早就成为了我们的客户。泽泉科技展台填写客户登记表展台交流
  • 2016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会暨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通知
    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定于2016年11月11-1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2016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会暨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Chengdu International Summit of Biomedicine 2016 Biomedicine China:Quality & Innovation 2016 II)。  一、会议介绍  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由我国从事蛋白药物行业的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等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产品质量自律与产业技术创新专业团体,力图通过生物制药企业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国蛋白药物的质量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生物药质量标准与监督保障体系,提高我国生物药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联盟成员包括中信国健、苏州金盟、沃森嘉和、复宏汉霖、海正药业等国内近40余家生物制药领域领军企业与学术研究机构,这些联盟成员占据着中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制高点。自2013年联盟成立以来,联盟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六届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逐渐成为我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蛋白药/生物药学术产业交流平台。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II(BioMed China 2016II)将聚集来自权威法规部门、生物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等相关领域顶尖专家,探讨最新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法规政策、生物制药关键技术、质量与安全、临床研究与应用、产业平台及供应链等医药行业当下关注的焦点问题,如生物制药相关政策法规更新、生产过程优化、药学与质量分析、质控及标准、临床研究设计及生物药国际注册等。  会议亮点  产业高端:联盟成员单位近40家,遍布各省市直辖市,基本涵盖了中国主要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学术机构   影响广泛:联盟成员单位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议影响深远,吸引了众多生物医药相关产业和学术人士参会,会议预计人数300人以上   焦点关注: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与注册经验分享、技术转移及投融资   地理优势:成都是中国西南政治经济区,天府国际生物产业城是四川省、成都市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支撑性项目,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大健康服务等领域,建设生物医药园、生物医学工程园、健康产业园等三大园区。积极促进创新合作模式,加速高端资源的聚集热土。  二、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6年11月11-13日(11月11日全天注册签到)  地点:成都望江宾馆(成都市下沙河铺街42号)一楼五福堂  三、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  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  承办单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  四川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筹)  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  支持媒体:成都市电视台、成都日报、成都商报、仪器信息网、易科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药学》(英文版)、生物谷  四、会议同期活动  闭门座谈会、招商引资及签约  五、会议日程  2016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会  暨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  同期培训  (2016年11月11日)  会议日期:11月11日(星期五)  会议地点:成都望江宾馆一楼五福堂(成都市下沙河铺街42号)  2016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会  暨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  (2016年11月12-13日)  会议日期:11月12日(星期六)  会议地点:成都望江宾馆一楼五福堂(成都市下沙河铺街42号)时间 主题/内容 上午注册登记,领取会议材料史晋海博士,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秘书长,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总裁,介绍来宾彭红卫,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理事长,苏州金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介绍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成都高新区管委会领导致欢迎辞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领导介绍当地及其发展规划参会人员合影、茶歇主题演讲主持人:吴辰冰博士,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前理事长,上海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午魏于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七、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委员 题目一:TBDXinjing Wang, Director, NEI DNADiagnostic Laboratory (CLIA certified) National Eye Institute/NIH Bethesda, Maryland 题目二:Precise molecular diagnostics after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张嗣良 博士,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题目三:大数据時代的生物过程研究与生物医药产品生产(我国生物反应器装备技术的发展机遇)小组讨论中午午餐:与会人员请至餐厅用餐新药研发主持人:王海彬博士,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前理事长,海正药业高级副总裁下午邓声菊,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副总经理 题目四:创新生物药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周新华 博士, 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沃森生物副总裁,研发总监 题目五: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Biologics in China—Key consideration for mAb and biological therapeutics苏建华 博士, 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恒瑞全资子公司)总经理 题目六:From Discovery to Commercialization – A Long Journey for a Successful Biological Product Development茶歇李浩 博士,杭州泰格益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题目七:Good Clinical Development Plan汪裕 博士,北京博纳西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题目八:肿瘤药物早期临床研发的关注的问题 园区参观晚上欢迎晚宴:与会人员请至马六甲餐厅(望江会馆一楼),期间抽奖 主持人:彭红卫,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理事长,苏州金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晚上创新药物研发闭门论坛 (限质量联盟成员高管及特邀嘉宾参加) 主持人:周新华博士, 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前理事长创始人,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沃森生物副总裁,研发总监  2016成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高峰会  暨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  (2016年11月12-13日)  会议日期: 11月13日(星期日)  会议地点: 成都望江宾馆一楼五福堂(成都市下沙河铺街42号)新技术新产品 主持人:TBD上午Morris Zalman Posenberg,founder and CEO,Ardeagen 题目九:The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innovative biologics development屈向东 博士,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副总经理,上海海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题目十:Developability Assessment of Novel Antibody Therapeutics 吴辰冰 博士,上海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题目十一:使用双特异性抗体进行新一代生物靶向药物的开发田文志 博士,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题目十二: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产品、临床茶歇分析质控 主持人:TBD 上午孟淑芳 副主任,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细胞室 题目十三:生物技术产品生产用细胞要求中的要点及问题 李婷婷,SCIEX高级应用工程师 题目十四:CE及CESI-MS技术在生物药领域的应用 李孟捷 高级总监, 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题目十五:从数据完整性到数据可靠性到药品数据管理黄岗 博士,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分析和制剂开发以及生物制药全球法规事务 题目十六:Analytical Strategy in Development of Protein Therapeutics and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 Quality Attributes中午午餐:与会人员请至餐厅用餐下午贾国栋 博士,GE Healthcare Lifesciences Fast Trak China Leader 题目十七:单抗工艺放大的挑战及产业化成本分析俞小淙 博士,Instructor of Medicine,Harvard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题目十八:A robust platform for generating fully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infectious diseases茶歇 生物药项目&投资论坛, Partnering Session 主持人:李梅 下午Dr. Dave Tapolczay,CEO,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Technology, UK 题目1:How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cooperation leads to a healthier ChinaDr. Lulu Li, Senior Innovation Officer, Innovation Centre Denmark, Shanghai 题目2:Building Strategic and Innovative Life Science Partnerships between China and Denmark倪振民 医学博士,美国南加创投平台发起人,美国汇盛科技转化平台合伙人,海西中美医疗项目牵头人 题目3:跨境医疗科技投资和转化平台Dr. Laszlo Urge, CEO DBH Investment Honorary Professor, Pannon University 题目4:Innovation ecosystems to expedite bio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U. Potential for transcontinental technology transfer Dr. Shelby Yue Zhang, Commercialization division / Senior Manager,Exploit Technologies–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题目5:Innovation & Enterprise, A*STAR - a case from Singapore 主持人:夏芳 蔡胜和 博士,天津石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题目6:hyF-CAR-T迈向攻克癌症治愈的生物学障碍 邹培建 博士,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特聘研究员 题目7:蛋白质药物载体技术-ZT技术杨成民 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协和同仁科技(天津)有限责任公司 题目8:新型肿瘤治疗增敏剂研发及其产业化 张加慧 修正生物医药(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题目9:PEG修饰蛋白药物技术平台 于山 上海海抗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工商管理学硕士 题目10:碘[131I]爱克妥昔单抗注射液(DK-001) 杨志行 博士,中科院生命科学院湖州创新中心 题目11:生物技术药物和医疗产品的质控工具与服务 Vasilii Stepanovich Gvozdetsky博士Professor,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The Ukraini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AS) 题目12:电子癌症治疗仪(野战急救止血仪)(翻译:胡连军 博士)TBD 题目13:TBD马兴元 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题目14:新型抗肿瘤重组蛋白药物及抗体研发技术平台简介Q&A  六、目标参会人员  制药生产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决策者、技术负责人,负责药物研发、法规事务、临床开发、工艺开发、分析开发、药品生产、质保,质控等领域的人员, 以及医药工业设计院、医药工程公司、制药设备和仪器制造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项目负责人和监管机构相关人员。  七、注册事宜  1)注册费用  2016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Ⅱ  会议注册价格  注:注册费包含会议费、资料费和会议期间午餐、晚宴(12日)  参会代表住宿费、交通费用及早晚餐费用自理,联盟可协助订房。  2)银行汇款信息:  户名: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泰星支行  账号:1200 1830 4510 5251 5897  联系人:蒋婉莹  电 话:+86-22-65378072  手 机:+86-15900209767  邮 箱:office@cpdqa.org jiangxiaowan@126.com  2016年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II筹备组  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秘书处  2016年10月16日
  • 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
    12月14至15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省微生物学会、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共同承办的“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在山西汾阳召开。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等19名酿酒微生物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酿酒企业、科研院所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看,香醇美酒实际上是酿酒微生物新陈代谢和酿造工艺技术完美融合的结果,微生物作为传统白酒酿造的关键性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白酒酿造技术的科技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态学、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技术深入研究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的关系,探讨我国传统白酒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受到业内高度关注。研讨会从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等六大方面开展专业交流和研讨: 1、白酒酿造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 2、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 3、白酒酿造微生物代谢产物与分析技术 4、微生物研究前沿技术与传统白酒酿造技术 5、微生物与白酒香型、特征、风味和品质 6、酿酒企业微生物菌种管理的意义与措施 在大会上迅数科技向与会者展示了新一代“全自动菌落计数分析系统”以及“抑菌圈抗生素效价测定系统”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系统的高度自动化以及强大的功能赢得了广大与会者的好评。 在酿造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迅数新一代菌落仪在微生物菌落的统计筛选分析上去的重大突破,成功解决了“培养基中杂质剔除、粘连菌落分割、多菌混杂、霉菌与酵母区分、晕圈干扰、菌落培养基相似等疑难菌落计数问题;科研领域,特征菌筛选、荧光菌落识别、显色致病菌识别、多区域统计、菌落特征化描述、抑菌圈透明圈等筛选问题。”
  •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导 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在“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十四五”和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4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兴产业 特征定位 发展方向 十四五 2035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本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展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炼产业发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就产业重点领域的“十四五”和2035年主要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议等开展论述,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  (一)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  1.国际宏观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2013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产业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AI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生物产业正处于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2020年前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关键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础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煤炭依然是很多国家的主体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将持续受到关注,核电技术已经从第二代核电为主进入到第三代核电升级转型、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与堆型示范应用的阶段。  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步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当前的源头削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市增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充电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超级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新高度。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确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方向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产业涉及的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三)我国发展经验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壮大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开放融合,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发展经验[8]。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也是新兴产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关键特征。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原材料在相当比例上依赖进口。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供给。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现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契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创新与合作平台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优势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和国际化应用,面向全球配置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比全球产业同期发展态势、对照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些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产业区域布局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分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足,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调配套不齐备。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例如,节能环保相关立法仍属空白,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明显滞后。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 部分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  (一)发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路径  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找准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  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部分领域迈向技术领先,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如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追赶并缩小与强国的差距。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9]。为应对这一战略部署,准确认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把握其阶段特征并推动创新网络形成 变革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动实施并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引导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合作、共赢来谋取我国新兴产业层级的提升。四、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见图1),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图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注:VR/AR表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为9.5万亿元 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提升 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IC、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半导体、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边缘计算、操作系统与软件、AI、大数据。  (二)生物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新药创制领域,形成并壮大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奠定持续产生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基础。围绕构建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的能力目标,以精准药物设计为核心,综合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建立原创新药发现体系 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代谢调控等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重视出原创新药、出引领技术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尽快推动我国从医药生产大国转为医药创新强国。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技术与药物、康复及再造、中医药,能源生物炼制、化工与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应器及装备技术。  到2035年,力争成为世界生物科学技术中心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多个领域涌现出重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国际顶尖的科学大师,成为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应对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大飞机、海洋工程、民生领域重大装备的能力提升和对高档制造装备的亟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沿布局和应用示范。  (1)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军用无人机等制式装备,兼顾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装备。  (2)航天装备领域,统筹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系统。  (3)海洋装备领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海洋油气开发和高技术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装备与技术体系。  (4)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国家重点领域亟需装备,如航天航空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装备、新型舰船及深海探测等海工关键制造工艺装备、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  (5)民生高端装备领域,推进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纺织工业未来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突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生产装备瓶颈 食品装备发展强调柔性自动化、集成化、综合化、系统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 医疗装备注重基础、对标应用,加快高端国产医疗装备的产业化。  (四)新材料产业  瞄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新材料产业系统建设创新体系,推行大规模绿色制造使役和循环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重大转变。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与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电子信息材料创新体系完善,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利用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由大变强,金属材料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碳纤维材料技术体系与产品系列符合军民需求 以可再生组织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稀土材料及制备的核心专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绿色低碳产业  1.能源新技术产业  立足能源发展规律、能源国情现状、能源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的发展阶段,聚焦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术及关联产业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核能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  “十四五”时期,突出提高环境质量这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需求,加强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倚重和发挥科技创新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等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突破主要污染要素、主要污染点源、主要生态破坏类型、污染物监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促进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转的环境工程科技体系。  面向2035年,产业发展重点在于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实现普遍性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环境质量收益。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四五”时期,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达到700万辆,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累计达到5万辆。  面向2035年,全面实现产业商业化与高质量发展,汽车技术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取得重大进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70%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产业全面成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六)数字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应用,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模式。通过10~15年的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将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设计体系、数字内容生产体系、数字内容传播体系、泛信息消费体系、泛沟通交互体系。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超高清产业、VR/AR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和创新设计软件,数字文化内容创作、智能内容生产平台、文化资源转换,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万物互联的无障碍信息获取、1Gbps级速率的数字内容有线/无线端传播、数字内容精准分发,具有真实体验的视音频内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体验、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体验,无障碍创意创新协同、无障碍想法设计传递、无障碍设计生产联动,定制化的数字内容消费、内容生产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 加强国家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消除各类信息隔离、以邻为壑、部门争利的不良现象,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并完善生物技术产业、民生装备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点行业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例如,建立生物技术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成立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群体性技术的涌现 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中心,探索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三)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依据竞争性原则,布局建设一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运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理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稳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行“产学研用”合作和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转向实际产出和拓展应用。  (四)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长板”,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产业平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行业技术特点推行差别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双向有序流动。
  • 2008广州分析测试仪器/生物技术展今日开幕(附研讨会日程)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共同承办的“2008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仪器/生物技术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将于5月13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本展会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科学仪器专业大会,始于1999年,其宗旨是提高仪器分析技术在华南的基础研究、产品研发(R&D)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现在逐渐发展成集仪器分析、实验室技术、生化技术、诊断技术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科学仪器展览。 据悉,本届展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技术研讨会(详情见“附件1:技术研讨会安排表”),还将组织与会者参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详情请见“附件2:参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通知”),这将是本届展会的两大亮点。 本网作为支持媒体也将参加本届展会,展台号“B51”,届时专业观众可在现场免费领取最新一期《仪器快讯》,欢迎广大网友光临本网展台与本网工作人员当面交流。 附件1: 2008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生物技术研讨会安排表 4号会议室(广州流花路119号锦汉展览中心二楼): 日期 时 间 研 讨 会 内 容 13日 主持: 张汉英 陈江韩 9:40 - 10:30 卫生部营养卫生研究所吴永宁教授:怎样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10:30 - 12:00 广州艾威公司特邀张俊燕高级工程师: 食品安全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3:30 - 16:30 Thermo Scientific专场 1. AA.FTIR新产品发布会; 2. Thermo Scientific 最新红外光谱仪及显微镜; Thermo Scientific最新激光拉曼光谱仪及应用。(讲座人:黄文) 3.Thermo元素分析仪器技术新进展(讲座人:Thermo产品经理李小波先生) 14日 主持: 薛献席 李攻科 9:30 - 10:20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彤教授: 二维液相色谱的接口技术及应用。 10:20 -11:10 广州吉尔森仪器贸易有限公司陈小华博士:制备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11:10 -12:00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吴惠勤教授: GC/MS联用技术及其在日用品检测中的应用。 13:30 -14:20 岛津公司 万乐人博士:岛津飞行时间质谱应用技术最新进展。 14:20 -15:50 广东进出口检验检疫局 林峰研究员: LC/MS联用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号会议室(广州流花路119号锦汉展览中心二楼): 日期 时 间 研 讨 会 内 容 13日 主持: 张展霞 汪正范 廖苑其 9:30 - 10:30 德祥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 朱智华先生:最新型色谱分离技术及应用,自动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先进的谱图解析、数据处理软件。 10:30 - 12:00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舒永红高级工程师: 分析样品预处理。 13:30 -14:20 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 LIMS顾问陈敏女士: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应用。 承办单位: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 020-83604287,83558271,83549125。李小姐,王先生 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  联系人:张汉英老师020 – 83500157 附件2:关于参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通知 各位嘉宾、各位厂商: 为了加强科学仪器的“产、学、用、研”的合作,增进科学仪器的供需双方互动。2008广州分析测试仪器/生物技术展览会的主办方于展览期间特安排参观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具体行程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5月14日09:15 广州锦汉展览中心门口集中乘车达到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自行前往的可于09:30在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先烈中路100号)测试大楼前集中。 09:30---9:50 广州测试中心领导在中心7楼会议室向来宾介绍中心情况 09:50---10:50 参观中心各实验室 10:50---11:20 测试中心领导在中心7楼会议室集中回答来宾提问。 11:20--- 集中乘车返回广州锦汉展览中心 注:参观人员需将如下回执填好于2008年5月11日前传真回广东科展公司 名额有限,报名从速! 参观预先登记表:(请回执) 单位名称: 联系人: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E-mail: 手机: 姓名 性别 职务 手机 EMAIL 查询联系: 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 E-mail: bio@ste.cn, 电话:020-83549125, 83558271,83604287 传真:020- 83549078
  • 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研讨会在京召开
    随着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继而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11月30日,植保(中国)协会在京召开以“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媒体研讨会,会议分别就农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测试、转基因食品安全以及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情况进行了探讨。   转基因食品可放心食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晓光介绍说,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在主要营养成分及对人的有益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虽然两者来源不同,但本质相同。所以,广大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转基因产品,不必过多担忧。   杨晓光说,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的“杂交技术”,十多年来得到广泛推广。据统计,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被安全食用累计超过一万亿次,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使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和成本,丰富食品来源,增强营养功能。同时,转基因技术能为作物带来天然抗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须经严格审批   杨晓光介绍,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过程中,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依照科学原则、风险性分析原则、实质等同性原则、个案原则和逐步原则、预防为主原则、重新评价原则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进行安全评价。这些安全评价旨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转基因作物或食品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主要成分、微量营养成分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方面与非转基因作物或食品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的种类齐全。无论是转基因的植物、转基因的动物,还是转基因的微生物,以及由这些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所衍生的转基因的产品,在安全评价管理的时候,都全面覆盖。另外,从转基因技术从研发、市场加工到进出口贸易等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都实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目前未发现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杨晓光说。   转基因棉花造福农民   “自从种植抗虫棉以来,棉农就不再为虫害发愁了,不仅节省了买农药的钱、打农药的时间,而且村里再也没有人因为打农药而中毒身亡了。”来自高碑店的棉农祖茂堂谈起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情况时说。   抗虫棉一直是最受广大棉农欢迎的品种,种植抗虫棉可为棉农节省大量的时间、劳力和农药成本。祖茂堂说:“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棉花种植补贴 希望国家能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别让我们棉农买到假种子 更希望有更好的技术让棉花能够抗更多的虫、抗更多的病!”   6年前,祖茂堂还创建了“高碑店北城农民技术协会”,致力于转基因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目前,该协会已吸收农户6000多户,深受转基因技术之惠的祖茂堂也由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农业专家。   “未来研发的第三代的转基因作物将能够改良品质、实现抗病、生产功能食品成分、生产可食性疫苗成分,如降血糖、降血压的稻米、高蛋白的玉米、带有乙肝疫苗的西红柿,甚至含有胰岛素的胡萝卜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说,“转基因技术未来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技术的日益完善,转基因技术会更多更好地造福人类。”
  • 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   ——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7年12月29日,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科学时报社在北京举办以“用政策构筑生物产业新时代”为主题的2007生物产业政策高级研讨会。   来自管理部门和产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建言献策。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任志武:   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已经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十一五”期间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并进一步营造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如果不加速发展我们将错过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快更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尚不尽完善,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为加快发展我国生物产业,2004年至今国家发改委重点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生物产业规划。二是制定和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三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十五”期间,我们每年都实施了相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总投资近400多亿元,涌现出了一大批生物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四是大力推动生物技术创新。   我们将继续努力寻找生物产业政策最有效的着力点,探索完善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和市场配给资源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努力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   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的生物产业、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生物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要针对我国生物产业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集中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成果,同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布局。   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在这个问题上,不仅要发挥科学家、企业和政府的作用,提高他们在知识传播上的社会责任,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素质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企业要超前介入产业链。事实上,我们现在生物产业的上游研究有不少成果,但从实验室的成果到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和企业要有更多的超前意识,同时要加强国家和地方各部门的联合,加强官产学研结合。如果等到技术成熟再想起转化,可能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四是要真正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解决整个产业问题,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实实在在地整体推进 同时需要国家的正确引导,需要我们大家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使生物产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白京羽:   合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产品突破   “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要努力形成技术和产品的突破。我个人认为,未来2~3年是生物产业技术和产品形成突破的时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任务去开展的。   我们正在会同19个部门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起草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在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社会各领域对生物产业布局、投融资、财政税收、市场、人才、生物安全管理等各方面政策的意见。   我们已经实施了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中九大专项的3个产业化专项,即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生物医学工程。   在过去若干年中,我们支持了500多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数百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布局建设的40多个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为迎接未来几年生物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产业布局的政策,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我们一方面促进产业集聚,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已经认定的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一类是综合性的生物产业基地,一类是专业性的生物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全国生物产业总体布局。我们希望相应的生物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金等都能够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一种集聚的效应。   加强生物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是推动中国和古巴之间的生物技术合作 二是和德国在生物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2007年,13个行业协会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成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了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国家发改委正在加强生物产业领域中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并与国家统计局共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数据、动态、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国家开发银行刘勇:   为排头兵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2007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后,国家开发银行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 二是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将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是在首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在生物产业方面的设想和政策 四是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对我国的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份作了调研,对生物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一些成熟的项目进行了贷款。   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物产业所跨的领域非常广泛,很难对生物产业进行一个总体的概念性的描述或者分析判断 二是与生物产业有关的宏观层面的权威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统计。   生物产业在未来10年或20年将成为一个支柱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如果等到5年或10年后才作决策,再发展,那时可能就晚了,又要落后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贷款给一些生物产业的排头兵企业,帮助这些实力较强并且具有连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生物产业行业的发展。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马延和: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生物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科技界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个亟待发展壮大的产业,一个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的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   除了政府、科技界、企业界以外,发展生物产业还需要中介机构,像行业协会、学会以及金融机构等的支持和推动,这一点可能正是我们非常需要加强的。要加强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普宣传,包括市场宣传、政策宣传等方面,行业协会、学会等完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来自各界的更多支持。   河北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杜斌:   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   生物产业的发展除了科学家团队外,企业家团队尤为重要,现在特别紧缺的就是企业家团队。目前不乏高水平的成果,资本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关键是如何能运作成功,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不能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合作,应该看合作伙伴的综合实力。找一个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各自的不足,这样更容易成功。一方面,成果容易转化,实现产业化 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信誉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些地方的政府领导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物产业的认识还不清,往往把一些错误的信息当成正确的信息。为了提高对生物产业的认识,需要专家学者、特别是高层的科学家,多拿出点时间来向群众普及正确的知识。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科学家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宣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向政府介绍,要侧重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向企业介绍,要侧重如何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   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我是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的,我们植酸酶玉米在国际上是首创并且技术上已经成熟,接近了产业化。这一消息刚刚透露出去后,就有很多企业来找我们商谈合作事宜。这些企业有搞房地产的,有搞金融投资的,还有研究所下属的一些小企业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热衷于炒作的企业。   我们这么好的技术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企业呢?我们的确没有经验。房地产有钱但我们怕糟蹋了这项好技术。有的企业热衷于炒作高科技产品,最后把好东西吹得乱七八糟。怎么来评估这些企业,什么叫做核心的企业还没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就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来讲,应该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合理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搞关系,或者把喜欢搞炒作的企业认作是有“实力”的企业。需要借鉴国际标准,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经验标准、推广标准等作为企业评估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科学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把好的技术交给放心的企业。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   鼓励优秀人才投身生物产业   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可谓精彩纷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多项重大科学进展都有着巨大的产业化前景。如诱导性干细胞技术的问世,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避开了长期困扰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问题,为干细胞在更多医学治疗领域的应用扫除了障碍,产业化前景诱人。   我们要想在生物产业领域后来居上,就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人才,但是这些优秀人才直接投身生物产业的并不多。   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一定要产学研相结合,但产学研结合谈何容易?“结婚”又“离婚”的事并不少。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其中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生物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其中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必须靠人才。可现在很多很优秀的人才进不了市场、进不了产业,因此要制定政策鼓励他们去创业,而现实的情况是技术的“胳膊”扭不过资本的“大腿”。   中国科学院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陈凌:   优化政策扶持“大树型”企业   生物产业要更好更快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企业来实现,我国生物技术正处在一个跨越发展的前期。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际上政府是最大的资源,而政策一定意义上可以比喻成阳光、雨水、肥料。   政府在制定生物产业发展政策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研讨IT行业成功的案例,将它们的成功经验适当借鉴到生物产业中来。生物产业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决策者要有长远眼光。我们国家现在生物医药企业很多,但很多是资产很少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比较艰难。政策作为阳光、雨水、肥料,要选择培养、扶持那些可以成为大树的企业。从农业上讲,杂草有时候长得比大树还快,最后却是浪费了资源,所以政策确实需要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的发展只要政策好了,在很多具体的细节上,科学家、企业家会做得更好。   生物芯片北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程京:   国产创新产品呼唤政府采购政策   我们国家的政府采购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细则,因此在政府采购方面,中国企业做起来非常难。政府采购涉及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印度制定了10年不收税的政策,对个人和企业都不收税。不收税后,印度就发展起来了,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销售方面,我们目前基本上是靠自己在拼,如果政府采购能够跟进的话,局面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现在要占领市场真的很艰难,要覆盖全中国,还要出口其他国家,企业家大多是自己花钱到处飞。我曾经接待过丹麦、德国等国家驻华使馆的科技参赞,他们主动向我们介绍他们国家在生物产业有什么企业,主动帮助他们本国企业寻找合作商机。我认为,如果国家把驻外大使馆利用好的话,可能真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帮大忙。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在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少数几个企业就可以将中国的生物产业支撑起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黄建始:   学会科学地投资健康   发展生物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的健康。但是,有证据显示我们还不会科学地进行健康投资。例如在控制传染病方面,比硬件更重要的软件不受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报销大病,这似乎在客观上鼓励农民把小病拖成大病……   为什么不会科学地投资健康?原因有5个:第一,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往往根据短期需求来进行,不是依据长期的研究成果。第二,公共卫生与宏观健康投资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进行。第三,卫生领域的政策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医疗保障、医疗机构改革和社区筹资与组织等方面,较少开展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第四,公共卫生资料不系统、不全面,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少。第五,公共卫生和宏观投资决策者没有认识到循证医学决策的重要性,也没有掌握循证公共卫生决策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投资健康需要做到16个字:思维转变,体制改革,细节着手,长远规划。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   抗虫棉推广十年成效显著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生产的经济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已经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取了巨大的效益,并将从其他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一是生产率。仅在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的情况下,如果40%农户种植抗虫棉,我们国家每年的经济福利是10.97亿美元 如果同时批准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在40%的农户采用率的情况下,每年国家可以获得52.49亿美元的经济福利。   第二是农民健康。我国从1987年~1995年,每年农民因使用农药中毒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转基因抗虫棉商业化一经批准,农户采用率就迅速提高,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益于农民健康。相信随着更多的转基因作物批准商业化,对农民健康的影响肯定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是环境。转基因抗虫棉种了10年以后,我们还没有发现棉铃虫的抗性出现问题,相反,随着抗虫棉的广泛采用,显著降低了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减少了农药的总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元基因公司总裁程永庆:   要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生物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需要我们用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在政策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责任分割造成政府相关的政策很难配套实施。如很多比较昂贵的进口医药产品都进了医保,而国内的同类产品尽管价钱便宜却进不了医保。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在定价上造成国外药品与国内药品的巨大差距。国家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政府投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制定公平的市场经营规则。   我对我们国家的生物产业链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将来中国生物产业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发展生物产业企业是主体,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家正确认识和判断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规律。我们不仅要掌握很好的技术,还要尊重市场、适应市场,不断地改变市场。在生物产业这个行业,只要对国家有责任感,所有的事情都好解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启联:   生物农药市场亟待规范   病毒生物农药是一类前景非常广阔的生物杀虫剂,从生产、市场、田间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将会把整个行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在昆虫病毒生产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加上我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的优势凸显,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某些厂家利用人们普遍认同病毒生物农药,但对其了解又不够的现状,炒作病毒生物农药的概念,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利用人们对病毒计量概念比较模糊的情况,注册登记病毒含量极低的产品,而实际产品中主要含化学农药。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生物农药的市场声誉。呼吁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病毒生物农药的市场和销售。
  • 战略新兴产业七大方向包括生物领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这是发改委首次对外透露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方向。   张晓强表示,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抓紧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及时报国务院审批。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各方人士普遍认为,一定要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重点,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大投融资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从而努力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张晓强说,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以及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任务,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之首,但中国GDP总量约4.7万亿美元,仅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并且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 迎利好!河北雄安发布《关于支持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
    2月18日,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正式公布《关于支持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鼓励研发创新投入。支持在新区注册并实质运营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对承担国家、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且符合雄安新区发展方向的,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每个项目年度支持金额最高为2000万元。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的科技型企事业单位,按其上一年度享受省级后补助金额予以1:3配套后补助,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优先支持申报科技部雄安科技创新专项。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予以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按照实际获得国家、省级专项经费1:1配套资金支持,配套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全文如下:关于支持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视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23〕10号)、《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冀政办字〔2023〕98号),加快推动雄安新区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制定如下措施。1.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疏解落地。支持生物医药类大型央企在雄安新区布局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围绕生物制剂、细胞治疗、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等加强重大疾病新药创制,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向雄安新区疏解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符合条件的企业参照疏解政策在企业总部、办公用房、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先支持。2.鼓励生物医药领域开放合作。支持雄安新区注册的指定医疗机构依法依规使用未获我国批准注册、国内已上市品种无法替代的药品(不包括疫苗)或已在境外批准上市,且在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支持国际创新药械产品利用国外已完成注册的临床试验证据,结合临床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和临床评价,按特许审评审批通道加快完成中国注册上市;鼓励新区生物企业、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申报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支持新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专业服务单位等承办生物医药国际会议。3.鼓励研发创新投入。支持在新区注册并实质运营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对承担国家、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且符合雄安新区发展方向的,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每个项目年度支持金额最高为2000万元。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的科技型企事业单位,按其上一年度享受省级后补助金额予以1:3配套后补助,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优先支持申报科技部雄安科技创新专项。4.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予以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按照实际获得国家、省级专项经费1:1配套资金支持,配套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5.加快产业生态布局。支持国际化团队、持有全球专利、预期有重大突破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或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对独立自建产业化基地,且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购置费用除外,下同)超过1亿元,按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20%的比例,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单个项目补贴年限不超过3年。对在雄安新区新设立且实缴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相关生物医药类企业,综合对新区的地方贡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开办补贴,相关经费分3年按40%、30%、30%比例拨付。6.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对新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新区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包括产业园区等),自认定当年起,按照年度运营经费20%给予补贴,每年不超过500万元;对入驻基地的相关企业,连续3年按照年租金50%给予资助,每家企业每年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7.支持发展数字医疗。鼓励数字医疗产品在新区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先行先试,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按当年采购总金额(含设备购置及服务)的10%予以资助,单个产品资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个机构每年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生物医药重点细分领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项目单位补助,最高不超过500 万元。探索建设新区内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运行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8.支持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及产业化(1)临床前研究。在研创新药(含生物制品,下同)、生物类似药(含境内外已经上市的生物制品,下同)和获批纳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或优先审批通道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获得临床批件后,按品种给予产品注册申请人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获得临床批件后给予产品注册申请人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临床试验。在研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完成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后,分阶段给予产品注册申请人每年奖励额度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临床试验补助。其中,完成Ⅰ期临床后补助200万元、完成Ⅱ期临床后补助300万元、完成Ⅲ期临床后补助500万元。获批纳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或优先审批通道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完成临床试验研究后,给予产品注册申请人3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其他第三类医疗器械完成临床试验研究后给予产品注册申请人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本事项的独立法人企事业单位每年最高累计奖励额度2000万元。(3)药品新成果产业化。对获得药品注册证书的创新药、改良药、生物类似药,且在雄安新区内落地的产业化项目,分别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 30%、20%、15%,最高 5000万元、2000 万元、1000 万元的资金补助。对新获得中药创新药注册证且在雄安新区内落地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 20%、最高 1000 万元的资金补助。(4)医疗器械成果产业化。对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新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雄安新区内落地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20%、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其他新获得第三类、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雄安新区内落地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 15%、最高 1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高端医疗器械和首批次生物医用新材料,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和300万元资金支持。以上每个单位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5)支持企业申请国外注册认证。对首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欧洲共同体(CE)、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等机构批准,获得境外上市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择优按照不超过研发和临床费用的40%给予资助,单个企业每年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新取得新药临床试验批文(IND)的药品,每个药品按实际投入研发费用的40%给予资助。对通过美国药物主文件(DMF)、欧洲药典适应性证书(CEP)、日本药物主文件(MF)注册的生物原料药,每个生物原料药按实际发生费用的40%给予资助。对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的药用辅料,每种辅料按实际投入研发费用的40%给予资助。以上每年每家企业资助金额最高200万元。对年度出口规模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药品或原料药,单个品种给予50万元资助,对同一企业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9.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加快在新区培育引进组建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MO)、合同销售组织(CSO)等公共服务平台,按经评审核定项目总投资的20%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10.鼓励特医食品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获得国家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遴选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获证意愿和能力的企业,着力解决企业产品配方注册的难点问题,帮扶企业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证。新获批国家注册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首次在雄安新区生产结算后,按该品种年营业收入的5%予以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连续奖励3年。11.推动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支持新区医疗机构搭建临床研究信息平台、临床试验招募平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参与药物、器械临床试验,对仅用于临床试验的病床不计入医疗机构总病床,不规定病床效益、周转率、使用率等考评指标。雄安新区的注册药企在中国境内完成Ⅰ—Ⅲ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上市许可的创新药,鼓励新区医疗机构按照“随批随进”的原则直接使用,给予其最高不超过实际使用产品金额3%的奖励,单个医疗机构奖励每年合计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且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和耗占比的考核范围。对于按照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获得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每年为相关企业提供临床试验服务项目,达到5、15、30项以上的,给予新区牵头医疗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资助。12.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开放创新发展集聚区。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加快推动一系列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创新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开放创新发展集聚区在自贸试验区内申请开展天然牛黄进口监管一体化试点,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优先在自贸试验区布局建设基因数据中心。优先支持区内企业开展新型生物治疗业务和跨境电商零售药品进口业务,积极申请国家试点并给予配套政策支持。13.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支持新区医疗机构、重点企业引进创新资源,瞄准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创新创业、落户、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特岗特薪等方面享受相应政策优惠,具体按照新区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予以支持。14.按照“一事一议”予以支持。对雄安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产品上市、成果转移转化有重大贡献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的企事业单位,或对地方经济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医药类项目,按照“一事一议”予以支持。本政策与新区已出台的政策重复或同一事项适用于多项优惠政策内容的,按“就高、从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且奖励总额不得超过其当年对新区地方财力的实际贡献,获得资金支持的单位5年内若主动迁离新区的需退还支持资金。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 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出台:生物制药掘金10万亿市场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19 日,该文件在中国政府网挂出。其中,涉及医药产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在医药领域,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  经梳理,《规划》中涉及医药领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信息技术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加快行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交通、旅游等服务智慧化。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智能制造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生物技术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支持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发和生产,加快制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制药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创新生物医药监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医药审评审批方式,加快推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加快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探索开展医疗新技术临床实验研究认可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发展高效工业生物催化转化技术体系,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建立甾体药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线,实现医药化工等中间体绿色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化工、食品、医药、轻纺、冶金、能源等领域全面进入和示范应用,显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符合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断等新型技术诊疗服务机构。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移动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推动构建生物大数据、医疗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试点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档案,鼓励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推动医学检验检测、影像诊断等服务专业化发展。  提高生物技术服务对产业的支持水平。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研发与生产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应用转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度,提升产品质量。  战略性产业  构建基于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的医学新模式。加快布局体细胞重编程科学技术研发,开发功能细胞获取新技术。完善细胞、组织与器官的体内外生产技术平台与基地。规范干细胞与再生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转化机制,持续深化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肿瘤免疫治疗技术。  推进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开发针对重大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基因治疗新技术。建立相关动物资源平台、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基地,促进基于基因编辑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政策支撑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电信、新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放管结合,区分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对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看得准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 对看不准的领域,加强监测分析,鼓励包容发展,避免管得过严过死 对潜在风险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切实加强监管 对以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坚决予以取缔。严格执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反垄断法配套规则,进一步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企业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大对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行为的查处力度。  另值得一提的是,《规划》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部分提出,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推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
  • 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2023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通知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我国将生物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是,国际产业发展生态变化对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冲击和挑战。为做好“十四五”新药重大专项接续工作,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兹定于2023年10月14-15日,在湖北孝感举办“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关注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最新动态,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探求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攀升的实现路径及对策,聚焦“后疫情时代”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直面前瞻性专题报告与高规格产业对话。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决策者、技术负责人,负责药物研发、法规事务、临床开发、工艺开发、分析开发、药品生产、质保,质控等领域的人员,生物医药高科技园区及主管部门、医药工业设计院、医药工程公司、制药设备和仪器制造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项目负责人及监管部门等相关人员。※ 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原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成立十周年,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曾成功参与主办过20余场线下专业技术研讨会及培训会,获得行业内参会人员一致好评。※ 四大研发专题,20+精彩报告,200+生物制药行业专业人士;※ 覆盖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创新药物全生命周期研发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等;※ 深入探讨国内外生物制药企最关心的热点与挑战;※ 解读最新国内外法规动向,剖析审评、市场准入政策,助力研发与产品上市;※ 聚焦热点——抗体新产品及技术,细胞和基因治疗,分析与质控,产业化与供应链,CDMO等;※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中华孝文化之乡,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0公里,是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正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孝感国家高新区位于孝感主城核心区域,在2022年科技部考核的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70位,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落地政策、优质的投资平台、优良的营商环境,建设有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3D科学计算中心,助力分子动力学仿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10月13日星期五闭门晚宴10月14日星期六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生物制药发展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史晋海博士专题一:生物药组合药械产品及相关产业链 主持人:于磊博士10月15日星期日专题二: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创新和开发 主持人:熊长云 博士专题三:分析质控与产品研发战略 主持人:郑子荣 博士园区参观10月16日星期一招商项目对接交流登山活动(注:最终会议主题将依据会议实际情况调整)会议注册费用免费门票门票团购注册联盟成员/学生注册价格(现场出示学生证)转发朋友圈集赞38个300元/人≥3人 8折150元/人注:1、免费门票:要求转发公众号会议信息到朋友圈,不屏蔽,不删除,集赞38个截图发给会务组工作人员,获得免费门票一张,可参加两天会议(不含午餐券);2、 门票,包含两天主题大会,午餐券2张,茶歇,会议摆渡车及相关会议资料等;团购注册:同一家企业/单位,一次性报名3人享受门票的8折优惠;3、会务组可协助订房(孝感乾坤国际大酒店,含早大床318元/晚,标间298元/晚)。银行汇款信息:收款人:金赢海捷(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开户行: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红桥支行帐 号:2059 3930 1300 0186转发集赞拿好礼参与方式:1.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58个,将获得“联盟定制天堂伞”一把!(限20名)2.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98个,将获得“小米减压指尖积木”或“小米电蚊香液”一个!(限10名)3.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158个,将获得小米质零茶水分离保温杯”或“小米经典商务双肩包”一个!(限前10名)4.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288个,将获得“小米耐用拉杆箱”一个!(限前 3名)(分享需所有人可见,并保留至大会结束,验证务必注明:公司名+姓名。会前三天将集赞截图发给组委会联系人,签到时现场核验领取礼品/会后邮寄,先到先得,不接受现场集赞,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会务组所有)。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参会参展,获取更多资讯,敬请联系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筹备组或研究会秘书处(手机微信同号):蒋老师 +86-15900209767 蔡老师 +86-18702257197 李老师 +86-18322696168邮箱:jiangxiaowan@126.com 18702257917 @ 126.com781494221@qq.com
  • 聚焦生物药与新型疫苗 2017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6月8日,第19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上海白玉兰广场外滩W酒店盛大召开,来自全球的近700名与会者参与了盛会,群贤毕至,高朋满座。 “2017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也在同期举行,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积极参与。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全程参与了这场聚焦于生物药与新型疫苗的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c6ebc75-976e-4d12-863a-b923c80afa52.jpg" title=" 分会场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中国蛋白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现场 /span /strong /p p   会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宾教授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秘书长史晋海博士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30f8c02-a7e7-484d-91b5-a165befbcf7c.jpg" title=" 王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治疗性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宾教授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2ff5a27-c0eb-4dd1-a50f-e6e0891e1d71.jpg" title=" 史晋海.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秘书长史晋海 /span /strong /p p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的主席,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CEO、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创始人、首任理事长周新华博士致开幕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567d7cd-5118-4666-9831-6adcb6ccf642.jpg" title=" 周新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CEO周新华博士 /span /strong /p p   近年来,全球生物药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对中国生物制药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疫苗全球市场保持良性发展的同时,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呈突飞猛进之势,且近来二者的联用也逐渐成为免疫治疗中的一个新的趋势。周新华博士简要介绍了单抗药物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创新药物与生物类似药在开发过程中的区别以及美国FDA和中国CFDA的最新动态等。另外,周新华博士还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的成立背景、概况、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等。   /p p   会议的第一个报告由上海泽润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CEO史力博士带来,题目为“21世纪世界疫苗发展现状:中国发展战略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c677ce9-89b2-4280-acf7-92727ae13eab.jpg" title=" 史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泽润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CEO史力博士 /span /strong /p p   疫苗接种是20世纪公共卫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其开发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疫苗拯救的生命和防止的疾病超过了任何医疗的救治。报告介绍了200年来人类疫苗开发技术的演变历史,并以乙肝疫苗和宫颈癌疫苗为例介绍了疫苗对人类的贡献。全球疫苗销售2014年复合增长率已达到12%,几乎是同期制药行业年增长的2倍。未来,世界疫苗市场预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而预计到2020年,中国疫苗市场也将达到30亿美元。国内疫苗与世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疫苗企业的成长具有很大的空间。 /p p   关于MAH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上市后的监管问题,来自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的张华副主任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MAH制度试点上市后监管探讨”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714a991-56ca-4db9-8bd6-4c2e8ecc3b0d.jpg" title=" 张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副主任张华 /span /strong /p p   报告主要介绍中国MAH试点的背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MAH试点方案中有关上市后监管的要求,结合中国现行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和MAH制度的特点,探索提出MAH制度试点的上市后监管模式,包括建立针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监管制度、并针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生产或经营的情形,建议开展跨省监管合作,实行监管信息分享、联合检查或调查,以落实对持有人的属地监管责任。 /p p   关于生物类似药的发展和市场情况,来自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CEO刘世高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中国生物类似药产业的发展”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56ca05b-3069-43ef-bc0e-d42eb4e279d1.jpg" title=" 刘世高.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EO刘世高博士 /span /strong /p p   单抗类药物昂贵的价格和低可及性,造成了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生物类似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虽然中国本土开发的生物类似药在产品质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其生产质量据国际GMP标准水平依然有一定的差距。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缺乏具备后期CMC经验的专业人员,是限制我国生物类似药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性因素。报告对国内生物类似药的竞争局面做出了简要的介绍,同时还深入解读了CFDA和CDE所发布的《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文件。最后,报告还简要介绍了该公司的生物类似药开发研究案例,诠释了中国生物类似药的法规要求。 /p p   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CDMO(合同式开发和制造)企业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来自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张继博士带来了题目为“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CDMO参与者的机遇”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1ef7f83-7e61-4a02-b5a7-a08120890e83.jpg" title=" 张继.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继博士 /span /strong /p p   目前,大量研发投入和科技基金正在持续扩展生物药产品线,并推动药品需求向生物药转向。同时,由于大量专利到期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生物类似药市场正在高速增长。市场相对应的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将生物药的开发和制造外包给CDMO公司,以降低成本,并满足政策法规要求。报告介绍了面对全球CDMO市场的机遇,中国企业应如何发展、如何转型,并详细介绍了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以及优势。 /p p   接下来由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傅道田博士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精准医疗的展望和丽珠集团的思考”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320d244-80c6-44b2-a1cd-1c05e45b344f.jpg" title=" 傅道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傅道田博士 /span /strong /p p   报告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及全世界范围内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情况。精准医疗并不完全等同于基因检测,因为疾病可以在基因层面反映出来,基因的变异却不一定导致疾病。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还会用到许多其他方法。基因检测只是实现精准医疗的一种手段。异质性是肿瘤诊断的难点,应对这一难点的重要手段即为液态活检。傅道田博士介绍了循环肿瘤细胞的发展历史、液态活检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丽珠集团近年来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布局情况。 /p p   高质量的药用辅料在生物药的开发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为此,来自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吴幼玲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关键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44c92a0-c915-4169-b561-9f964941baab.jpg" title=" 吴幼玲.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浙江特瑞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幼玲博士 /span /strong /p p   报告介绍了辅料的定义和功能,以及辅料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辅料质量对产品质量的具体影响。 /p p   随后,针对药用辅料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会议还组织了相关主题的小组讨论。各位嘉宾针对议题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同在场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35ee61b-9e60-4b77-a23a-3bbd6712dd55.jpg" title=" 论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讨论现场 /span /strong /p p br/ /p
  • 即将召开!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全日程公布
    会议背景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令人瞩目,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我国将生物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更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是,国际产业发展生态变化对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冲击和挑战。为做好“十四五”新药重大专项接续工作,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发展环境,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兹定于2023年10月14-15日,在湖北孝感举办“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2023中国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关注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最新动态,探求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攀升的实现路径及对策,聚焦“后疫情时代”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直面前瞻性专题报告与高规格产业对话。参会人员生物制药生产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决策者、技术负责人,负责药物研发、法规事务、临床开发、工艺开发、分析开发、药品生产、质保,质控等领域的人员, 和生物医药高科技园区及主管部门、医药工业设计院、医药工程公司、制药设备和仪器制造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项目负责人及监管部门相关人员。会议亮点※ 行业影响力: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原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成立十周年,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曾成功参与主办过20余场线下专业技术研讨会及培训会,获得行业内参会人员一致好评。※ 四大研发专题,20+精彩报告,200+生物制药行业专业人士;※ 覆盖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创新药物全生命周期研发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等;※ 深入探讨国内外生物制药企最关心的热点与挑战;※ 解读最新国内外法规动向,剖析审评、市场准入政策,助力研发与产品上市;※ 聚焦热点—抗体新产品及技术,细胞和基因治疗,分析与质控,产业化与供应链,CDMO等;※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中华孝文化之乡,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0公里,是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正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孝感国家高新区位于孝感主城核心区域,在2022年科技部考核的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70位,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落地政策、优质的投资平台、优良的营商环境,建设有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3D科学计算中心,助力分子动力学仿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缩短新药研发周期,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会议组织机构、时间地点会议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湖北孝感国家高新区承办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孝感市经信局、孝感市招商局、孝感市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蛋白药物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会(原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注册签到:2023 年 10 月 13 日签到地址:乾坤国际大酒店(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乾坤大道 9 号)会议时间:2023 年 10 月 14-15 日会议地点:湖北孝感高新区管委会报告厅(孝感市文昌大道 1 号)会议主题(注:最终会议主题将依据会议实际情况调整)会议日程(注:最终会议主题将依据会议实际情况调整)注册费用转发集赞拿好礼参与方式 :1.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58个,将获得“联盟定制伞”一把!(限20名)2.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98个,将获得“小米减压指尖积木”或“小米电蚊香液”一个!(限10名)3.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158个,将获得“小米质零茶水分离保温杯”或“小米经典商务双肩包”一个!(限前10名)4.转发(公众号)至朋友圈集赞288个,将获得“小米耐用拉杆箱”一个!(限前 3名)(分享需所有人可见,并保留至大会结束,验证务必注明:公司名+姓名。会前三天将集赞截图发给组委会联系人,签到时现场核验领取礼品/会后邮寄,先到先得,不接受现场集赞,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会务组所有)。报名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进行报名!!!!重要提示:参会人员购买孝感东站的动车票或者武汉天河机场均可,千万不要购买孝感北站对的动车!!!(距离极远!!!)联系方式: 欢迎大家参会参展,获取更多资讯,敬请联系2023湖北孝感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大会暨生物制药质量与技术创新研讨会筹备组或蛋白药研究会秘书处(手机微信同号):蒋老师 +86-15900209767jiangxiaowan@126.com 蔡老师+86-18702257197 18702257917@126.com 李老师 +86-18322696168781494221@qq.com
  • 科技部召开生物技术系列研讨会 涉生命科学仪器、试剂发展战略等
    p   为支撑《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编制,进一步了解我国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的发展现状、厘清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生物中心近日分别在武汉、北京召开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 发展战略”、“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三次专题研讨会。生物中心董志峰,湖北省科技厅领导,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专家代表出席会议。生物中心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2017年12月13日,在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召开了“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湖北省科技厅吴麟章副厅长从区域创新综合水平的提升、科技项目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总结了湖北省近几年在生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生物中心董志峰介绍了《报告》编制的背景,强调编制工作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希望各位专家从国家生物技术发展全局的层面进行深入思考,瞄准2035年和205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展望生物技术领域中长期发展前景,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及政策建议。与会专家代表围绕各自专业领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以及发展的新态势、新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会后,参会人员还将按照生物中心的要求进一步凝练思路,为此次战略调研工作提供支持。 /p p   2017年12月13日,在武汉东湖宾馆组织召开了“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生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此次调研工作的背景,并希望各位专家代表针对生物技术发展对生命科学仪器及试剂的重大需求,提出面向2035年和2050年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主攻方向。与会专家代表围绕我国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展开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会议还就《国家生命科学仪器和试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进行了任务部署与分工,会后,相关专家将进一步凝练生物科学仪器和试剂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未来主攻方向,为此次战略调研工作提供支撑。 /p p   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万寿庄宾馆组织召开了“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会上,生物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工作背景,希望各位专家代表从国家生物技术发展全局的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出瞄准2035年和2050年该领域的主攻方向,以及能够解决生物技术发展对医疗器械重大需求的技术群。与会专家就我国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及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后,相关专家将进一步凝练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现状、趋势及未来主攻方向,并形成《国家医疗器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p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 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
  •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 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的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   二○一○年十月十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