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

仪器信息网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专题为您整合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话题讨论。

中美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展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化学工程学院 张锁江任院长
    p   9月25日上午,在雁栖湖畔,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为新成立的化学工程学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中科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等出席揭牌仪式。 /p p   根据国科大 “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新的化学工程学院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承办,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山西煤化所、理化技术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青海盐湖所、上海高研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兰州化物所、广州能源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所、成都有机化学所、广州化学研究所等参与共建。该学院由张锁江担任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白春礼、丁仲礼、张锁江一起为新学院揭牌。 /p p   丁仲礼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是化工大国,需要大量的化工高端人才,化学工程学科是中科院的优势学科,有很好的学科基础,希望化学工程学院的成立为提升国科大的工程技术教学水平做出更好的贡献。 /p p   张锁江在代表13家共建单位发言时表示,新学院的揭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新起点,为化学工程的科研—教育—产业协同创新、引领支撑化学工业未来变革,开创“新化工”揭开了新篇章。学院将在中科院和国科大的领导下,汇全所之力,聚全院优势,践行“四个率先”,把国科大化工学院逐步建成科、教、产一体化的典范。 /p p   此次揭牌仪式由国科大副校长杨国强主持。会后,中科院原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做了介科学展望的学术报告。 /p
  • 德祥携Lauda和Radleys圆满参加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德祥携Lauda控温和Radleys反应釜系统圆满参加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10月29日-10月31日,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在长沙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生物化工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11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1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工作者的105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涉及化学工程基础及过程强化、生物化工基础、能源化学工程等11个专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领域近年来取得的具有创新性的研发成果,展示了化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最近进展。 德祥作为国内实验室仪器的领导供应商参加了会议,提供的英国和德国实验室合成方案引起各位老师、学者的广泛关注。 LAUDA低温循环浴 Radleys反应釜 英国Radleys在制造反应釜系统领域已享有近半个世纪的盛名,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化学家的专用仪器,客户遍布各大知名高校、制药和化工企业。Radleys反应釜的便利性,独特性以及实用性吸引广大化学家的眼球!德国LAUDA处于全球性的行业*地位。劳达具有50多年的设计生产经验,独特的产品系列覆盖了全部紧凑型实验室恒温浴领域,Lauda专业生产恒温浴,循环冷却器,加热,制冷系统,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工业领域, Lauda温控设备的稳定性深受给为化学家的信赖。 德祥集团作为Radleys独家代理和LAUDA一级代理,将会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更加专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更多产品详情,敬请登陆: 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822-822 info@tegent.com.cn
  • BioSpace:2016科研工作者薪资TOP8 化学工程师最赚钱
    都说学化学既劳累又不赚钱,最近,BioSpace在美国范围内统计的一项“科研工作者职业薪资排行TOP8”彻底为化学人正了名。化学工程师不仅以97,360美元平均年薪登上榜首,8个上榜职位更是被3个与化学相关学科包揽。 从生物技术到制药,从化学到动物学,从企业再到科研院所,等等,许多行业的雇主期望雇用那些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的专业人士。女怕嫁错郎,男女都怕入错行!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作机会,科研工作者该如何选择?哪个学科更赚钱?哪个学科高新的同时,还供不应求?接下来,从这份来自BioSpace的基于薪水排名的统计结果(美国)——“科研工作者职业薪资排行TOP8”中,您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科研工作者职业薪资排行TOP8统计表*薪资和相关数据从美国劳动统计局获取*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化学工程师2015平均年薪最高,达到97,360美元;医学科学家需求量最大,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为9,000,其学位要求也最高,为博士学位;就业增长率化学工程师最低只有2%。综合来看,美国与国内相符,薪资水平与行业相关性更大,不同行业学位与薪资没有明显相关性。  TOP1 化学工程师  2014至2024年新职位:600  就业增长率:2%  2015年平均年薪:97,360美元  学位要求:本科学位  化学工程师利用他们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开发研究并解决相关化学工程问题。工作内容涉及化学品、药物、燃料、食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等。雇主主要为大型制造商的实验室,同时,也包括部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厂商。  TOP2 医学科学家  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9,000  就业增长率:8%  2015年的平均年薪:82,240美元  学位要求:博士学位  医学科学家包括毒理学家、血清学家、神经科学家、免疫化学家、老年学家、临床药理学家、研究组织学家和癌症研究人员等。他们的工作目标通常是通过预防、治疗疾病或制造药品、其他医疗设备来改善人类健康。多数在物理,工程或生命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也有部分人员在高校、医院、制药公司或诊断实验室工作。  TOP3 生物化学家  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2,800  就业增长率:8%  2015年的平均年薪:82,150美元  学位要求:硕士学位  生物化学家研究生物的化学原理及其生物过程,包括细胞的发育、生长、遗传和疾病。他们可以从事基础或应用研究、规划和执行复杂的研究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团队、分析数据、准备报告和呈现研究结果。大多数人从事物理、工程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他被高校、制药、医疗或化学制造商雇用。  TOP4 化学家  预计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2,400  就业增长率:3%  2015年的平均年薪:71,260美元  学位要求:本科学位  化学家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可以计划和完成复杂的研究项目、撰写技术报告,并向其他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人士提供研究结果。化学家经常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工作,也可能与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专家合作。他们可以选择从事分析、无机、有机、药物或物理化学等相关工作。  TOP5 流行病学家  预计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400  就业增长率:6%  2015年的平均年薪:69,450美元  学位要求:硕士学位  流行病学家通常为州或地方政府工作,有些被医院、学院、高校或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机构雇用。工作内容包括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以确定人群中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原因等。他们可以选择专注于传染病、慢性疾病、备灾、紧急反应、环境卫生、职业健康、行为健康或其他公共卫生领域。  TOP6 微生物学家  预计2014 - 2024年的新职位:800  就业增长率:4%  2015年的平均年薪:67,550美元  学位要求:本科学位  微生物学家研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藻类,真菌和微观寄生虫)的生命,及其生长和环境相互作用。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地点计划和进行复杂的研究项目,执行的实验室服务包括诊断和治疗疾病、准备技术报告、提出发现和提出建议等。他们经常被要求与其他领域的技术人员或科学家进行合作工作。专业微生物学家包括细菌学家、真菌学家、寄生虫学家、病毒学家和临床及工业微生物学家。  TOP7 动物科学家  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200  就业增长率:5%  2015年的平均年薪:60,390美元  学位要求:本科学位  动物科学家通常工作对象为家养动物,研究他们的遗传学、营养、繁殖、发育和疾病。他们的研究往往是通过杂交、增加生长率、减少疾病和死亡率来改善粮食生产的方法。  他们可能被高校,物理、工程或生命科学组织,农业产业,科学或技术咨询服务机构雇用。  TOP8 生物技术员  2014至2024年的新职位:4,100  就业增长率:5%  2015年的平均年薪:41,650美元  学位要求:本科学位  生物技术人员通常在实验室工作,协助生物和医学科学家进行实验和分析。他们通常在科研团队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和维护实验室设备、收集和准备样品、记录观察结果和撰写报告等。许多人在生命科学,工程和物理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他在化学制造、高校或联邦政府从事相关工作。
  •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岛津合作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2021年6月11日上午,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岛津合作实验室签约挂牌仪式在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召开。 太原理工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早在2002年即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与岛津密切合作,配备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全二维气质联用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原子光谱等多套设备,有效服务于如针对煤、煤伴生物和煤衍生物的高效洁净转化,煤基含氧燃料及化学品合成、煤转化工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能源战略等重大课题项目。 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永康发表致辞 在签约仪式上,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吕永康教授代表学校高度评价了岛津长期以来对太原理工大学的科研助力和技术服务,并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高端科学仪器及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吕校长期待今后可以借助岛津全面的、高性能的仪器设备以及强大的技术背景,在煤化工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及发展,在未来与岛津形成更加紧密而深入的合作。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胡家祥发表致辞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胡家祥部长代表岛津向合作实验室的成立发表致辞。胡部长提到,作为全球专业的分析仪器供应商,岛津一直致力于“以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并热忱为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服务。在国家能源转型和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煤科学技术将持续成为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方向。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科研需求与岛津的分析技术理念高度一致。此次合作实验室的成立,将成为双方深化合作新的里程碑,未来双方将在前沿科技研究,应用开发,学术成果推广等多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携手为煤化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吕永康副校长和胡家祥部长代表合作双方进行合作实验室的签约及揭牌仪式,宣告“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岛津合作实验室”正式成立。 仪式结束后,双方就煤化工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汇报。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化工行业担当李言老师分享了岛津在能源催化领域的解决方案和最新技术;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李旺分享了煤液化产品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化工行业担当李言原理工大学博士生李旺 会后胡部长一行参观了合作实验室,对于仪器设备使用,后续科研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观合作实验室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 引领科技创新,助力行业繁荣——2023年第七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化工”在北京召开
    7月29日上午,2023年第七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化工”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年会邀请了部委领导,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海外科学院等30多位院士,以及来自工信部、基金委、中国化工学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200余位享有盛誉的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参会人数达1500多人。各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展望未来发展蓝图,为我国化工与生物技术的繁荣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彭孝军主持。图1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作开幕式致辞。谭天伟指出,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领域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工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年会的召开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并呼吁与会者在年会期间深入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共同为推动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行业进步贡献力量。图2 大会主席谭天伟院士致辞  开幕式还邀请到了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作领导致辞。  戴厚良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四个面向”,聚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创造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 于吉红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年会以“低碳经济下的绿色化工”为主题,契合当前国家“绿色发展”、“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科技创新趋势,对加快化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以此次年会为契机,深入推动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化工+生物”对我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江平代表工业与信息化部向第七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积极把握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历史机遇,加强生物制造顶层设计,落实《“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耦合发展,发挥好生物化工对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让绿色成为行业更靓丽的底色。图3 戴厚良院士致辞图4 于吉红院士致辞图5 王江平副部长致辞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徐南平作题为《以平台建设为引领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作题为《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低碳转化方向探讨》大会报告 谭天伟作题为《绿色生物制造》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静海作题为《科学的时代特征:科研范式变革与应对全球挑战》大会报告。图6 院士报告(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徐南平,刘中民,谭天伟,李静海)  开幕式后,大会下设18个分论坛围绕“高端材料与生物基新材料、智能化工与化工安全、工业催化与生物催化、新型分离技术、化工基础理论与前沿交叉、C1转化与利用、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生物质转化与利用、绿色能源与储能、医药与生命健康、过程强化与反应器、低碳经济与产业创新”等领域展开热烈研讨与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7月29日下午开始,年会18个分论坛随即开启,年会各项议程将持续到7月30日。  本次年会的举办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我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持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贡献科技力量。  大会简介:  2023年第七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是在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委会与生物化工专委会联合指导下,由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任其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应汉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彭孝军担任大会副主席。此前已分别于2004年(第一届南京)、2005年(第二届北京)、2006年(第三届南宁)、2007年(第四届杭州)、2008年(第五届西安)、2010年(第六届长沙)成功举办了六届年会。
  • 《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2022年度“颗粒技术”主题的优秀论文
    信息来源:《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期刊《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是一本以工程技术-工程:化工综合研究为特色的国际期刊。该刊由ELSEVIER出版商创刊于1983年,刊期Monthly。该刊已被国际重要权威数据库SCIE、SCI收录。期刊聚焦工程技术-工程:化工领域的重点研究和前沿进展,及时刊载和报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成为该领域同行进行快速学术交流的信息窗口与平台。《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在2022年的影响因子为3.9,Cite Score指数值为6.50。在该刊物2023年3月30日优选出的“颗粒技术主题”的5篇论文中,其中有2篇论文是该技术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力最高的。其中一篇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姜晓滨教授等共同发表的论文《膜结晶:通过微尺度界面技术设计结晶》《Membrane crystallization:Engineering the crystallization via microscale interfacial technology》。文章中提到:高度可控、高效的结晶工艺是超纯固体产品和绿色工艺工程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微尺度成核的精确调控和晶体生长的强化是多学科、多尺度的课题,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系统地讨论膜结晶作为一种新型的微尺度界面技术,在混合过程中对界面过饱和度的控制、成核、颗粒运动和生长的原理进行综述。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膜界面微尺度孔隙和通道的调控理论以及基于膜结晶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最后,概述了膜结晶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对先进结晶工程的发展前景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论文原文地址,请复制到浏览器阅读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3876221005670?via%3Dihub另一篇论文是由LUT大学化学工程学院Soheil Aghajanian教授、LUT大学能源与系统学院Vesa Ruuskanen教授、芬兰Pixact公司Markus Honkanen博士共同发表的《通过在线过程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和洞察微米级碳酸钙的结晶过程》《Real-time monitoring and insights into process control of micron-sized 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lization by an in-line digital microscope Camera》。论文中介绍了芬兰Pixact公司的PCM结晶监测系统及1-10μm的碳酸钙结晶反应过程的在线监测结果。实验证明:芬兰Pixact公司的PCM结晶监测系统可以很好地表征Dv10=3μm、Dv90=10μm的碳酸钙颗粒的颗粒度,并与实验室激光粒度仪的颗粒度表征结果吻合。在线过程成像技术解决了如何更好地对颗粒的成核、运动和生长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的难题。图1 在线过程成像技术的颗粒表征 Fig. 1. I11ustration of 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from a microscope image. 图2 碳酸钙结晶过程中图像分析的PI控制器示意图和实验设备图Fig. 2 Schematics of the image analysis-based PI controller during the calcium carbonate reactiv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a photograph of the experimental equipment 图4 PCM结晶监测系统的在线粒度与实验室激光粒度仪的粒度结果的比较Fig. 4 Comparis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btained by the in-line image analysis-based probe and the offline laser diffraction measurement论文原文地址,请复制到浏览器阅读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3876221005025?via%3Dihub
  • 阿拉丁成功赞助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4年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于2014年11月29日在嘉兴学院顺利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常州大学、浙师大、昌大等学校的导师及学生前来参加,通过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和回顾近年来化学及化工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论坛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及成果展示的平台,对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具有长远的意义。 阿拉丁有幸成为本届论坛的唯一赞助商,并全程协助主办方顺利举行该届论坛。阿拉丁作为一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为基石的高端试剂生产供应商,长久以来同各个高校都有着良好的合作。阿拉丁也一直致力于为科技进步以及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同更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有更加深入的合作,做到同科技接轨,同学术接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多动态请进入阿拉丁试剂官网查看www.aladdin-e.com】
  • 德祥联手英国Radleys和德国LAUDA圆满参加2010化学工程反应大会
    庆“德祥联手英国Radleys和德国LAUDA圆满参加2010化学工程反应大会” 2010年10月20-23日,2010化学反应工程大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此次大会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主办,旨在介绍反应工程研究现状、发展方向,侧重大型多相反应器和新型反应器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同时交流最新科研成果。 此次大会吸引了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德祥作为国内实验室仪器的领导供应商参加了会议,并展出英国Radleys反应釜和德国LAUDA低温循环浴。 Radleys反应釜+LAUDA低温循环浴 Radleys反应釜系统可兼容各种反应体积的反应容器,无需工具便可进行更换,以其简单性,独特性,实用性吸引广大化学家的眼球! LAUDA低温循环浴由微处理控制器控制浴槽的温度变化过程,控温精度高,比例调节制冷,冷量输出功率大,能耗少。为各种工艺过程和实验室检测技术提供稳定的冷源。 Lauda厂家代表在德祥展台 英国Radleys在制造反应釜系统领域已享有45年的盛名,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化学家的专用仪器。 德国LAUDA专业生产恒温浴,循环冷却器,加热,制冷系统,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工业领域,以长周期安全运行而闻名。 德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Radleys独家代理和LAUDA一级代理,将会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更多产品详情,敬请登陆: 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822-822 info@tegent.com.cn
  • 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院士逝世
    著名的化学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汪家鼎先生,于2009年7月30日19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清华大学汪家鼎先生治丧办公室定于8月5日(星期三)上午9:30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治丧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2782243,010-62784590;传真:010-62770304。   汪家鼎(1919.10.18-2009.7.30),重庆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早年研究流态化技术。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核化学化工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所修正的液-液萃取脉冲筛板塔中两相流动特性的关联式,对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有重要作用。在液-液萃取设备的设计放大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如液-液萃取转盘塔的特性及设计方法、将时间域最小二乘拟合法用于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的计算、由稳态浓度剖面和动态响应计算萃取柱中轴向混合系数和“真实”传质单元高度的方法等。汪家鼎先生是我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汪家鼎院士因突发脑梗塞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30日19时35分在北医三院不幸逝世,享年90岁。 更多阅读 百度百科:汪家鼎 清华大学:汪家鼎
  • 2022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评审结果
    根据《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奖奖励办法》相关评审程序,经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名、评选工作小组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段学志、范晓雷、邵敏华为“2022国际杰出青年化学工程师”拟授奖人选。 为便于各界监督,现将拟授奖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7月19日至7月25日。附:2022国际杰出青年化工程师拟授奖人情况简介 段学志,男,39岁,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催化反应工程,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院党委副书记。2019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20年牵头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21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他以反应动力学为研究主线,致力于介观动力学视角下的工业催化剂和反应器设计开发。他创新提出的介观动力学视角下的催化剂与反应器设计开发理论方法,成功应用于指导油品加氢处理、乙烯环氧化、烟气脱硝催化剂及相关工艺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和优化升级。迄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其中化工三大期刊39篇;授权发明专利14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以及个人学术奖励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挪威科学院等多个项目资助。 范晓雷,男,43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研究领域为非均相催化、反应工程、过程强化和多孔材料等。他以原创思维为主旨的科研导向、以可持续低碳技术应用为主体的科研方向,开发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新型催化材料与技术。建立了两种新型分子筛后处理的方法,解决了MOFs 在催化领域应用中稳定性差的痛点问题,首次提出了结合等离子体特性理性设计催化剂的理念和利用原位红外漫反射技术首次开展了低温等离子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Ru 基催化剂的抗CO 中毒机理研究,创新的提出了等离子体催化与膜分离的过程整合及强化。迄今发表论文118篇,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士,获得过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等多个项目资助,作为旅英中国学人化学科学与技术学会理事长,致力于加强中英两国化学与化工科学及技术领域的华人学者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邵敏华,男,44岁,香港科技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化工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电化学工程、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原位光谱和理论计算等,成功拓展了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技术在电催化反应的应用。他提出了全新的复合催化剂概念,将铂-铁化合物合金纳米粒子和铁单原子掺杂的炭复合,解决了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耐久性的难题。他开发的催化剂活性较商业铂增强了近3 倍,耐久性提高了50%。该成就被选为2019 年科技部重大专项亮点成果。多项专利成功转化。他迄今发表论文210 余篇,是国际2%高引学者。获得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美国电化学会能源技术部等授予奖项,以及科技部、香港环保署、香港研究资助局等项目资助。
  • 最新|全国化学、化学工程排名,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了解一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经过3天紧张的考试,2020年全国高考也终于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志愿填报成了考生和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strong 每年都会有大批毕业生选了化学、化学工程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每年也为仪器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2020年排名覆盖54个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五大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化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100所高校进入全球500强,中国科技大学位列全国第1名、世界第11名;其次才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全国排名第2和3名、世界排名第15和18名;第4至第10名分别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1px height: 405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6e10b20-a0b4-4106-84c8-1da8d3dd5b0a.jpg" title=" 大学1.png" alt=" 大学1.png" width=" 521" height=" 405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自软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化学工程学科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116所高校进入全球500强,清华大学位列全国第1名、世界第3名 天津大学全国第2,世界第4;紧随其后的分别为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5px height: 47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30713da-709f-4aec-bafe-4dacfe54661f.jpg" title=" 大学2.png" alt=" 大学2.png" width=" 525" height=" 476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自软科) /p
  • 四川大学绿色磷化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喜添PCM结晶监测系统
    四川大学绿色磷化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喜添PCM结晶监测系统 绿色磷化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磷工程中心”)是依托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从事磷化学工程技术开发的一个研究集群。中心现拥有“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和四川省“磷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几代磷化工人的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磷工程中心成功开发了料浆法磷铵技术、饲料级磷酸氢钙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湿法磷酸制工业级磷酸一铵技术、硫磺分解磷石膏制硫酸技术等,完成了从湿法磷酸生产到各种磷复肥及精细磷酸盐产品的实验室研究开发及工程转化,提供了我国磷化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磷工程中心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形成了以高级专家、教授为核心,中青年专业人员为骨干的磷化工科研工程开发100余人的团队。中心配备有较为完善的实验研究、中试转化条件,一直致力于解决磷化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近日,四川大学-绿色磷化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海菲尔格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喜添芬兰Pixact公司PCM结晶监测系统,PCM结晶监测系统的引进犹如锦上添花,为推动中心的工程转化研究添一把力。 PCM结晶监测系统采用透射光原理设计,由仪器探头末端发出的激光透过测试样品,由探头另一端的高分辨率CCD相机接收透射光并对晶体成像。对于微小晶体也可以清晰成像,并保证图像质量。PCM结晶监测系统利用功能强大的图像算法,可以得到高准确度的晶体颗粒度数据:晶体尺寸D10、D50、D90等、晶体尺寸分布、晶体尺寸变化趋势、晶体形态、晶体径长比、晶体生长速率等数据。 PCM结晶监测系统不需要离线取样,可以原位在线实时监测晶体成核、生长、聚结、破碎、晶型转变等过程。测试过程清晰直观,既大大提高了结晶工艺研究效率和准确性,又可以避免传统显微镜结晶研究的取样问题、以及取样后由于条件变化导致的样品变化问题,可帮助用户优化与控制结晶工艺流程,以及排除工艺过程故障。 PCM结晶监测系统,非常适合结晶工艺的开发与优化,速度快,效率高;帮助工艺问题原因被快速发现及快速解决,可以实现生产质量稳定性监控,原料杂质监控,补料时间确定,晶体颗粒度监控,二次成核控制,晶体颗粒度分布宽度监控,出料时刻判定,加晶种方案优化,晶体颗粒形状调整等。PCM结晶监测系统是结晶工艺研究与控制的强有力工具,是结晶过程的眼睛,代表了当前结晶成像及颗粒度监控领域的国际最高水平。芬兰Pixact公司除了PCM结晶监测系统,还有PPM颗粒监测系统、PDM液滴监测系统、PBM微气泡监测系统等。PPM颗粒监测系统是为在线分析不同形态颗粒而设计,广泛应用于微颗粒、颗粒、纤维、团块、絮状物等;PDM液滴监测系统是为在线分析液滴和乳液而设计;PBM微气泡监测系统是为在线分析气泡悬浮液和泡沫体系而设计,可以得到:气泡尺寸分布、平均气泡尺寸、索特平均直径、体积平均直径、数量平均直径和累积分布参数(D10、D50、D90等);磷工程中心始终紧密围绕磷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加工开展工作,旨在解决磷化工行业技术难题,引领现代磷化工的发展,相信经过磷化工人的努力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助力,磷工程中心必将突破一个个难题,取得一个个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磷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磷化工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平台,成为国际领先的磷化工技术研究中心。
  • 三德科技总工程师出席武汉大学 “水质科学与技术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奖学金”颁奖典礼
    12月26日,2015年武汉大学“水质科学与技术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奖学金”颁奖典礼在该校动力与机械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作为奖学金设立单位之一,湖南三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德科技”)总工程师吴汉炯代表公司应邀出席。 “水质科学与技术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奖学金”项目五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设立的奖学金总额为210万元,由包括“三德科技奖学金”在内的十余个企业奖学金构成,用于资助和奖励报读武汉大学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颁发一次,奖励额度为每人每年5000元,本年度共计76名优秀学生获奖。吴汉炯代表三德科技为其中5名优秀学子颁奖,并作为企业代表发言。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传中教授,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彭启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党委书记郭新立,党委副书记汪思明,水质工程系主任曹顺安教授等校方领导出席典礼。 三德科技总工程师吴汉炯发言
  • 沉痛悼念著名化学工程学家郭慕孙院士
    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中国当代颗粒学奠基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郭慕孙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噩耗传来,我们无比哀痛!痛彻心扉! 郭慕孙院士是麦克仪器的老朋友,早在20多年前,他就受邀访问了美国麦克仪器总部,对麦克仪器公司的质量与服务做出高度评价。从麦克仪器进入中国以来,他始终关心麦克仪器在中国的发展,2011年更是亲自出席了麦克仪器在中国过程工程研究所的技术讲座,和我们共同探讨最新的吸附技术和理论,并向我们签名赠送了中国颗粒学报纪念他90高寿的专集。郭先生的渊博知识与长者风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先生的离去,是中国颗粒界的重大损失,也是麦克仪器的损失,我们少了一位良师益友,少了一位鞭策激励我们的朋友。我们和郭先生的亲属、同事和朋友们一样感同身受。&ldquo 天山缺星宿,全报驾鹤临&rdquo ,我们泣泪祝郭先生一路走好!并向郭先生的亲属、同事和朋友表示由衷地哀悼! 图:郭先生在2011年莅临麦克仪器讲座时,与麦克仪器公司许人良博士、Simon Yunes博士、Andres Lobeiras亲切合影
  • 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亮相“第二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暨成果展”
    2018年8月3日-5日,由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交流年会暨成果展”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单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环保监测领域的“领跑者”,携水质监测超级站、水质监测微型站、大气网络化综合监管系统、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大气光化学环境监测等系列代表性创新技术成果亮相本届展会,备受观展嘉宾关注与好评。  8月4日上午,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莅临中心展位参观指导,听取了中心代表对水质、大气监测领域创新成果及工程化产业化实施经验的介绍。黄部长对中心的技术成果及产业化水平表示赞许,同时鼓励并期待中心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为全国提供绿色发展模式的技术示范和经验借鉴。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展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参观监测仪器中心展台  在同期举办的“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大气污染监测创新技术”分会场上,工程技术中心大气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师马玉芳做了名为《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和光化学污染监测技术》报告分享。 大气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师马玉芳作主题报告  马玉芳工程师针对当前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治理现状,详细阐述了中心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面开拓创新成果与转化应用经验。她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中心自主研发的AMMS-100大气重金属分析仪、OCEC-100大气碳质组分分析仪、WAGA-100大气水溶性离子成分在线分析仪以及基于PMF模型的在线源解析软件和PSAS-1000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系统。PSAS-1000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系统已落户南开大学并使用,为我国颗粒物来源分析和治理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数据支撑。
  • 2010年度中美化学领域研究项目开始申请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之间的科学合作框架,为促进两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双方将共同资助我国和美国科学家之间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NSFC对每个项目将提供最多1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共资助3-5项,项目执行期为三年,用于资助中方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费用、赴美的国际旅费和美方研究人员在华的生活费 NSF也将提供相应的资助用于美方科学家的科研、中方研究人员在美期间的生活费和美国研究人员访华的国际旅费。从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受理2010年度的中美化学领域双边合作研究项目申请。 详情请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化学领域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指南
  • 139万!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中大招(货)[2022]517号/1210-2241YDZB5553项目名称: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39.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39.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招标采购项目内容及数量: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1 套。2、经费来源:财政性资金。3、本项目允许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外的进口货物投标。合同履行期限:收到发货通知120个日历天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聚焦“启航——化学工程师”,莱伯泰科精彩亮相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7月16日,备受瞩目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东北赛区竞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以“启航——化学工程师”为主题,旨在深度推进高校化工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全面提升本科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并着重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莱伯泰科携超级微波消解仪、超纯酸制备系统以及热裂解仪惊艳亮相大赛现场。 大赛期间,莱伯泰科客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与浓厚兴趣,展位前人头攒动,来自不同院校的师生纷纷驻足咨询,探讨技术前沿与应用创新。我们的专业团队以极高的热情与专业素养,耐心细致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不仅展现了莱伯泰科在化工实验设备领域的深厚积累,更赢得了与会师生的高度认可与一致好评。 此次大赛,不仅是对莱伯泰科产品实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我们积极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助力培养未来化学工程师的重要举措。莱伯泰科将继续为推动我国化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 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名单公示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了2013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共63项。   根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项目已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为体现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监督,现将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予以公示,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及其内容持有异议的,应采取书面形式,写明提出异议的事实依据、本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地址(含邮政编码)等,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提出异议。我办将按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的有关规定对异议内容进行核实、查证,对持异议者身份予以保护。匿名异议将不予受理。对逾期未提出异议的项目,视为无异议予以确认。对无异议的项目或虽有异议但查证后该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条件的,予以奖励。   附件: 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获奖等级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一等奖 1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 陈吉宁、李天威、任景明、金凤君、刘 毅、李 巍、刘 洋、黄沈发、韩保新、李彦武、王亚男、高 晶、李小敏、段飞舟、刘小丽 2 中国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基地、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 鲍晓峰、李昆生、陆红雨、丁 焰、龙 军、岳 欣、刘双喜、李 凯、解淑霞、艾 毅、尹 航、杜建波、纪 亮、葛蕴珊、王鸣宇 3 苏州河底泥污染评价、疏浚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 林卫青、付融冰、刘立坤、卢士强、朱南文、孙远军、邵一平、陈义中、余 江、顾珏蓉、矫吉珍、艾丽丽、朱永青、杨漪帆、刘 芳 4 军事装备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 张 统、万 全、李志颖、侯军祥、杜 博、董春宏、王守中、谢思桃、钟 铖、刘士锐、方小军、侯瑞琴、马 文、王开颜、朱安娜 5 生活垃圾分质资源化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席北斗、岳东北、张 益、李鸣晓、霍守亮、姜永海、文一波、于家伊、祝超伟、聂永丰、何小松、苏 婧、诸 毅、贾 璇、王世平 6 固定式汽柴一体化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宝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康 宇、丁 焰、王子磊、洪顺坤、张玉钧、尹 航、虞 统、李宏斌、卓邦远、赵 越、季海波、胡 峰、奚宏生、王 永、张士巧 二等奖 1 东莞运河水环境修复技术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宋乾武、王之晖、代晋国、温志良、吴 琪、李 志、白 璐、赵秀芹、刘 飚 2 电石渣石膏法烟气脱硫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浙江天蓝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吴忠标、莫建松、官宝红、程常杰、王海强、夏纯洁、盛海强、徐卫平、倪伟敏 3 功能化多孔纳米吸附材料及其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同济大学 李风亭、张冰如、吴一楠、王洪涛、徐 冉、乔俊莲、滕敏敏 4 全国重点湖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郑丙辉、金相灿、谢 平、高俊峰、王圣瑞、王雨春、王丽婧、姜 霞、贺 彬 5 基于水平流复氧与生物膜联合的景观水直接净化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佳业佳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年跃刚、黄建军、宋英伟、闫海红、殷 勤、聂志丹、雪 梅、刘玮静、刘晓燕 6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无锡正一生源科技有限公司、卢龙县环境保护局、茌平县环境保护局 李捍东、李 玲、田自强、周志祥、李 霁、刘秀华、王建涛、李宝田、赵 宁 7 基于人核受体超家族监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新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子健、马 梅、饶凯锋、李 剑、李 娜 8 纯聚四氟乙烯覆膜滤料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 黄斌香、黄 磊、陈观福寿、陆妹华、苏韵芳 9 反应器式生物传感器BOD快速测定新方法及仪器研制 清华大学、北京清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同和涂装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王建龙、王业耀、胡 俊、陈 灿、冯叶成、李俊峰、赵 璇、章一心、普利锋 10 高效袋除尘在水泥窑头除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之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 健、穆璐莹、吴 刚、施 勇、杨 飞、张金栋、周永安、于光明、徐祖文 11 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前置库技术研究及应用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 张毅敏、张龙江、唐晓燕、田 猛、高月香、席北斗、刘 超、胡孟春、张永春 1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和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薛达元、高吉喜、李迪强、徐海根、马克平、张惠远、杨庆文、吕世海、武建勇 13 工业锅炉烟气尿素SCR脱硝技术装备 北京市顺义大龙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东南大学、北京西山新干线除尘脱硫设备有限公司 高洪瑞、徐海涛、马瑞彬、魏春旺、沈 凯、周 友、张凤全、周长城、侯蔚然 14 硫酸和制药行业典型难处理废水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中南民族大学、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武汉森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杜冬云、孙 杰、王 勇、杨文斌、段小六、曹龙文、叶恒朋 15 固体废弃物立式旋转热解气化焚烧技术与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浙江泰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刘玉山、聂永丰、鲍海明 16 烧结机烟气湿式镁法脱硫及副产物资源化技术 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朱 彤、宋宝华、王中原、周 欣、何文双、王昕竑、赵文峰、于 方、李玲密 17 沿海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 冰、吴海锁、王 水、周家艳、曲常胜、宛文博、黄夏银、高 鸣、田 颖 18 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关键技术创新、装备产业化及区域解决方案示范 清华大学、浙江环兴机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王凯军、邵 凯、俞其林、汪翠萍、高志永、李彩斌、俞林明、郑明月、王立宁 19 辫带式水处理填料 河北益康针棉织有限公司 苏亿位、赵二军、冯振秀 20 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西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李发生、颜增光、杜 平、曹云者、杜晓明、周友亚、郭观林、李丽和、许端平 21 华南典型流域水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许振成、李 远、曾凡棠、林 奎、曾 东、王振兴、赵学敏、虢清伟、丘锦荣 22 高浊度矿井水井下高效过滤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张春晖、何绪文、秦 强、章丽萍、王春荣、王建兵、于 妍、罗 宏、彭应登 23 半干旱风沙区牧草植被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持技术研发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工业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吕永康、何秀院、何 敏、王 锐、黄俊发 24 河南省燃煤机组二氧化硫减排保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环境监察总队、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南阳天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朱莉娜、董雪峰、王 晓、周晓湘、汪永威、刘全山、马建伟、周新利、蓝晓村 25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关键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任 勇、田春秀、李丽平、冯相昭、陈洪波、杨宏伟、尚宏博、冯升波、郑 艳 26 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付 强、李国刚、高丽荣、吕怡兵、滕 曼、胡冠九、罗财红、杨三明、杨婧 三等奖 1 污泥机械脱水化学改性成套技术与应用 武汉大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侯浩波、周 旻、蔡俊雄、孙 琪、张维昊 2 淡水池塘养殖污染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 刘兴国、徐 皓、谢 骏、张根玉、吴 凡 3油田压裂废液综合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研究 长庆油田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 周立辉、朱国君、冀忠伦、任小荣、蒋继辉 4 北京市噪声污染防治战略研究与规划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张 斌、户文成、宋瑞祥、魏志勇、王世强 5 三峡工程175m试验性蓄水对重庆库区支流饮水安全影响研究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尹忠武、张 惠、柯学莎、刘 琰、付 青 6 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陈 帆、赵欣丰、耿海清、詹存卫、孙大东 7 微生物除臭技术与设备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南方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建军、许玫英、孙国萍、郑理慎、陈志平 8 带独立调湿减温塔的半干式烟气净化装置 杭州新世纪能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王 柯、张星群、方 涛、任少清、裘晓云 9 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工艺应用于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华南理工大学 汪晓军、陈思莉、顾晓扬、简 磊、万小芳 10 集约化水产养殖废水生物生态处理与循环利用成套技术 浩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何连生、蒋进元、张列宇、张清靖、潘远来 11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示范 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张广胜、邹雄伟、文立群、武军贤、童设华 12 固定污染源烟气湿度测量质控方法和连续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杨 凯、王 强、周 刚、刘德允、钟 琪 13 基于多参数监测的电力节能减排优化管控系统 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省能源局、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杜贵和、李晓斌、陈 实、杜晓峰、奚振乾 14 新型废酸焙烧再生系统与应用研究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张启富、王海林、杨 绿、张振林、邱光习 15 基于污染减排的37项环境标志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 刘尊文、曹 磊、陈轶群、冯 晶、柳若安 16 基于净化处理技术的六氟化硫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研究及推广应用 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杜晓峰、苏镇西、祁 炯、李 睿、卢 林 17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关键技术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大学 李俊生、胡理乐、张风春、朴世龙、马 剑 18 南方现代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翁伯琦、王义祥、林代炎、廖建华、应朝阳 19 油田含油污水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东营福斯特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蔺爱国、张贵才、李 彬、杨建刚、孙剑珍 20 绿色油田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设计院) 邓 皓、刘光全、满春志、孟凡彬、周红英 21 工业园区水污染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刘伟京、涂 勇、张 龙、徐 军、白永刚 22 珠江口生境演化特征与污染防控技术及应用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开明、陈中颖、姜国强、黄小平、郑政伟 23 南京市灰霾天气成因、对策与预警技术研究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大学、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中心 包洪新、许建华、魏玉香、傅 寅、刘 铁 24 电磁环境监控与应对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陈 昊、赵 阳、邱晓晖、王千龙、颜 伟 25 高耗能行业污染减排自愿协议制度研究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葛察忠、段显明、龙 凤、董战峰、余福茂 26 中美可持续城市清洁水源研究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卢学强、张 涛、邓小文、马建立、陈 红 27 ± 800kV直流工程电磁环境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陆家榆、鞠 勇、郭 剑、杨 勇、韩 辉 28 第16届广州亚运会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技术和保障措施研究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曾燕君、董天明、琚 鸿、王宇骏、伦伟明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农药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周学双、童 莉、张 波、戴永立、郑韶青30 隧道废气一体式净化处理装置 江苏瑞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杜 峰、鲁 钢、张村峰 31 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产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示范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 刘尊文、卢宝荣、陈 莎、曹 磊、岳文淙
  • 与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同发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绿色化工
    与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同发展,Sanotac平流泵助力绿色化工 2017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交流大会,于2017年5月25~26日,在无锡友谊大饭店隆重举行,流动化学工艺工程技术—化学工艺创新之道,开启绿色化学新时代。 如下是会议的主要专家报告内容:演讲题目:微反应高效化学合成,王凯,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导师演讲题目:连续流动反应器的优势与前景,陈荣业 ,原)大连绿源公司及大连联化总工程师,现任多家企业技术顾问演讲题目:微通道连续流氧化—化工制药危险工艺的安全绿色之路,张国富,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演讲题目:微化学工程与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陈光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演讲题目:流动液体净化技术----活性碳纤维,张庆武,北京日新远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教授演讲题目:精细化工的“智慧”梦-微反应器技术与应用,马兵,上海惠和化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演讲题目:微通道反应器的应用研究,夏春年,浙江工业大学 副教授演讲题目:釜式反应器还是连续流反应器,张海峰,汉鸿泰诺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博士 /首席技术官演讲题目:道法自然--连续流动反应器个性化解决方案,宋伟,福路威流动反应器 ,CTO演讲题目:连续化有机溶剂膜脱水技术,王作荣, 宁波信远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演讲题目:过程专家系统PES在原料药工艺自控的增值应用,俞靓,施耐德电气中国演讲题目:间歇反应安全评估与流动化学反应在线监测,何骏, 梅特勒-托利多自动化化学部 各位业内专家就新兴的微反应技术的研发进展和工业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会后,还进行了专家答疑环节。 有对微反应设备应用提出问题的,也有对硬件提出疑问的,也有希望专家提出指导意见的。展会或交流会上,微反应器依然是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的位置,人气很旺,询问的人很多。目前,已经购买微反应器的企业或科研部门,也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的学习和交流,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成为一个摆设,也是当务之急。企业生产部门,也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研发,做好技术服务,卖设备不是难事,关键是让设备用好,让客户不断的产生购买的需求,乃至重复购买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总之,微反应器不是神器,方兴未艾,还需要集各方所长, 凝心聚力,推动微反应器技术成长壮大。 微反应技术的春天总会到来。 另外,流动化学技术,不仅仅包含微反应技术,还有反应釜,化工装置,包括自己搭建反应装置,都属于流动化学的范畴。上海三为科学作为流动化学装置的配套服务商,此次会议上,微型平流泵与FLOWAY福路威玻璃流动化学装置--可调式流动反应器同台展出,引起了会议嘉宾的极大热情和关注。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除了高流量精度 ,低压力脉冲 ,低流速脉动之外,三为科学Sanotac化工专用平流泵还有以下特点:A 我们在同行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B 自动柱塞后清洗功能,一种可选的自动机制能够清洗柱塞及柱塞密封圈的背面,防止溶液结晶而损害柱塞杆和密封圈。C 占地体积小,相比同行,同等流量下,外壳体积更小,适合配套各种化工成套装置。D 专业配套各种变径接头,适合各种工况条件要求,配套1/16”,1/8”,1/4” ,2mm,3mm,4mm,6mm等外径管路。E 泵头和流路材质可选:316L不锈钢 PEEK聚醚醚酮 PTFE聚四氟乙烯 Ti钛金属 HC哈氏合金.F 10大系列,70多个型号,覆盖0.001ml到10L/分钟。 三为科学提供化工装置的动力之源,“泵”发激情,精确输送,使命必达! 作为化工流体输送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化工反应装置专用平流泵配套服务商! Sanotac不生产微反应器,只是化工流体的搬运工!友情提示:切记:单向阀不堵塞,出口管子就不会堵;不符合流体动力学的使用粗口径管子,单位流量远小于管子通径,系统的死体积更大,系统带压时流路的精度和脉冲,在启动和变速时误差会更大。流动化学,大会日,天高云淡。 抬望眼,行业大咖,科研大牛,化工同行汇无锡,相逢总嫌酒杯浅。 莫等闲,学习微化工,展宏图。微反路,尘心染,千种情,自不言。 笑谈化工圈,谁在期间。初心路,万水千山求索。融入化工眼界宽,追寻梦想再扬帆。 把梦圆,待来年相聚,再言欢。 --------上海三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Sanotac 微反应器专用平流泵
  • 309万!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功能材料实验室、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购置项目
    项目编号:0747-2361SCCGD006项目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功能材料实验室、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购置项目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预算金额:3,092,000.00元采购需求:合同包1(功能材料实验室设备购置):合同包预算金额:1,450,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1-1教学仪器台式分光测色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64,695.001-2教学仪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247,150.001-3教学仪器金相显微镜3(台)详见采购文件70,800.001-4教学仪器差热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64,500.001-5教学仪器压电陶瓷测试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04,500.001-6教学仪器涡旋混匀器3(台)详见采购文件3,900.001-7教学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台)详见采购文件111,000.001-8教学仪器半电池测试系统3(套)详见采购文件313,500.001-9教学仪器超级净化手套箱1(台)详见采购文件165,000.001-10教学仪器高压极化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42,695.001-11教学仪器静态热机械分析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211,000.001-12教学仪器裁板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5,000.001-13教学仪器冷冻干燥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1-14教学仪器电子天平1(台)详见采购文件13,500.001-15教学仪器机械搅拌器2(台)详见采购文件6,760.001-16教学仪器多模光纤耦合红外半导体激光器1(套)详见采购文件8,00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履约期满。合同包2(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室设备购置):合同包预算金额:1,642,000.00元品目号品目名称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2-1教学仪器行星球磨机4(台)详见采购文件28,000.002-2教学仪器平板涂覆机4(台)详见采购文件58,000.002-3教学仪器加热型对辊机4(台)详见采购文件59,600.002-4教学仪器手动纽扣电池切片机3(台)详见采购文件21,600.002-5教学仪器小型液压纽扣电池封装机2(台)详见采购文件10,800.002-6教学仪器双行星真空搅拌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60,000.002-7教学仪器间歇型实验涂布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194,800.002-8教学仪器液压平衡电动对辊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135,000.002-9教学仪器自动裁片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75,000.002-10教学仪器手动切片机2(台)详见采购文件14,000.002-11教学仪器极耳裁切整形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30,000.002-12教学仪器铝塑膜成型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70,000.002-13教学仪器单工位热封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10,000.002-14教学仪器二次真空封装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52,000.002-15教学仪器切折烫一体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82,000.002-16教学仪器电芯微短路测试热压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60,000.002-17教学仪器自动叠片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110,000.002-18教学仪器铝塑膜裁切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30,000.002-19教学仪器过滤装置2(套)详见采购文件16,200.002-20教学仪器软包电池真空注液封口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72,000.002-21教学仪器冷水机2(台)详见采购文件18,000.002-22教学仪器精密内阻测试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10,000.002-23教学仪器空气压缩系统1(台)详见采购文件65,000.002-24教学仪器粘度计1(台)详见采购文件7,878.002-25教学仪器高温管式炉2(台)详见采购文件28,000.002-26教学仪器刮板细度计1(台)详见采购文件330.002-27教学仪器水分测定仪1(台)详见采购文件25,000.002-28教学仪器软包电池夹板套件64(件)详见采购文件2,112.002-29教学仪器电池温度循环试验机1(台)详见采购文件55,000.002-30教学仪器电化学工作站4(台)详见采购文件198,000.002-31教学仪器分析天平6(台)详见采购文件43,680.00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履约期满。
  • “做中国的飞行时间质谱仪”——访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周振研究员
    『编者加注: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 TOF)质谱仪的原理:由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加速后进入无场漂移管,以恒定的速度飞向离子接收器;离子到达接收器所用的飞行时间和离子的质荷比(m/z)相关;通过测量各种离子到达飞行管的飞行时间,就可以得到离子的m/z值。飞行时间质谱仪具有可检测分子量范围大、扫描速度快、仪器结构简单等优点。』   第一次见到周振博士是2008年9月26日在嘉兴召开的第六届分析仪器发展与创新论坛暨第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南湖论坛上,他在“国产质谱研发与产业化”的会议上做了题为“飞行时间质谱的研制”的报告,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振博士从事质谱仪器的研究十几年,目前担任上海大学研究员。在德国吉森大学读物理学博士期间,得到了无网反射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H. Wollnik教授和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A. Dodonov教授的指导,并于2000年成功研制了分辨率达20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2000年开始,周振博士往返于欧美与中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希望把这一技术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周振研究员   2004年周振博士全职回国,创办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开展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同时被聘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潜心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的研究,2006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分辨率达10000的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获得了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7年完成小型化的分辨率达2000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 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现主持国家863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和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   Instrument: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仪器信息网的采访。据了解,您在质谱仪相关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涉及离子源、真空接口、以及质谱整机的系统化等,请您给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周振研究员:从1991年我就已经开始从事质谱仪方面的研究了,硕士毕业论文做的是电子轰击源扇形磁式质谱仪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是做辉光放电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在做整机工作。   质谱的关键部件是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 在我所做的工作中,涉及扇形磁式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Penning(超导)离子阱等质量分析器,研制过辉光放电离子源(GD)、电子轰击源(EI)、电喷雾(ESI)、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APMALDI)、气溶胶电离(A-TOFMS)等离子源,当然还有与质谱相关的四极杆真空接口等重要电子离子光学部件。   目前,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的理论和实践”,同俄罗斯质谱研发科学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目前只专心做飞行时间质谱仪及其相关设备 科学仪器研发是多学科的高度集成,尤其是质谱仪器,它的一个离子源、一个质量检测器、甚至一个零部件就够一个人钻研一辈子,希望我们尽快能把这个分析器做好,做精。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2001-2004年期间您在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和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所做的一些工作。   周振研究员:我在这两个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射频四极杆离子传输器和分子离子反应器、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Canadian Penning Trap(CPT)等。      周振研究员与俄罗斯科学家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A. Dodonov教授一起在吉森大学调试仪器   研制多台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俄罗斯科学院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单位 参与了在天体物理中具有重大意义的64Ge、68Se、108Sb、22Mg等同位素的质量精确测量(世界首次的质量直接测量) 参与研制了一种新型四极杆分子离子反应器,可用于蛋白质,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测试 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制成首个负离子冷却装置,此装置可以将高达40keV能量的负离子束相空间减少10倍以上,以提高离子传输效率。      在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庆贺CPT小组在国际上第一次完成22Mg精确质量测量   科学研究的确需要很好的配套服务,像德国吉森大学物理研究所这样的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电子和机械队伍,有好的想法很容易付诸实施,我们在这方面落后的太多了。   Instrument:请您谈谈飞行时间质谱在质谱家族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与四级杆质谱相比,飞行时间质谱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周振研究员:飞行时间(TOF)和四级杆(Q)都是非常重要的质量分析器。第一台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发明要早于四级杆质谱仪。但由于当时基础技术不过关,比如快电子和大面积的离子探测器技术等,导致飞行时间质谱的总体性能指标一直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四极杆一出现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目前四级杆用的比较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TOF有了较大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增长。特别是当涉及高检测速度和大分子量、高精度方面的测定,首选是TOF。当然,四极杆技术进步也很快,其分辨率和质量上限都在提高。比如串级四极杆定量能力强、检测限很好。串级四极杆一般由三个四极杆相串连,各个四极杆起不同的作用,比如过滤噪声、产生子离子等功能。串级四极杆是实验室仪器,十分娇贵、复杂,对操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且价格都在200万元以上。   与普通单极四极杆相比,TOF在定量、检测限方面基本相当, TOF在一些行业应用领域,如一般的气体检测需求,已经完全能够达到要求。如果从国产化的角度看,实现核心技术完全国产化,价格便宜,维护方便,将更易于普及。针对在工业质谱领域的应用,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Q与TOF的性能指标和生产难度大概作一下对比,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飞行时间(TOF)和四级杆(Q)检测器主要技术指标比较   表2 飞行时间(TOF)和四级杆(Q)检测器生产难度比较   Instrument:目前,飞行时间质谱的具体应用领域有哪些?您所研制的飞行时间质谱的应用定位方面又是如何规划的?   周振研究员:飞行时间质谱仪器主要有三种特殊应用。利用其大质量上限,可以做大分子的检测,如与MALDI相连 利用其高质量检测精度,如Q-Star这一类型的仪器是做分子式判定的最好工具之一 利用其快速特点,如作为高效毛细管电泳,全二维气相色谱的检测器。其他领域的应用TOF与Q相似,但还没有Q广。   目前我们做的仪器还不能与国外进口仪器竞争,因此主要是定位在中低端应用客户,比如工业应用。我们拟先完成气体实时在线监测仪的产业化,应用于环保和工业领域,获得一定经验后再做气相色谱的检测器,最后再考虑与MALDI、ESI等离子源联用,做高端应用的质谱仪器。   另外,在防恐、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将是一个重点,由于进口的限制问题,只能靠自主研发,希望我们也能在这方面为国家做些贡献。   Instrument:请谈谈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成立背景、以及目前发展情况?   周振研究员:质谱仪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食品、环境、人类健康、药物、国家安全、和其他与分析测试相关的领域,而我们国家的中高端质谱完全依赖进口。我们掌握了TOF的核心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与背景下,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质谱仪器,非做不可 并且根据自身的优势,目前只做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并一定要把它做好。   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立至今,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开发区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近期即将获得一些风险投资,这将为公司的发展增添更强大的动力。公司的定位是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及相关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专业公司,目前有研发人员15人,配合生产的人员10多人。      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去踏青   目前,已完成EITOF500型TOF分析器产品样机、2000 ESI/TOFMS实验室样机(小型化)、手提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等的研发。其中EITOF分析仪正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进行测试,将用于冶金行业的气体在线分析。这些质谱仪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多项专利。     EITOF500型TOF分析器产品样机参加广东省产学研展   在市场方面,公司目前的定位是针对专业市场、中低端用户做市场,不与国际成熟产品竞争,尽量不与国内其他同行竞争。计划用1年的时间,实现产品投放市场;几年后达到批量销售的目标 同时与相关同行广泛合作,实现共赢。   Instrument:您在回国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周振研究员:资金缺乏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前面也提到过,很多投资企业或投资人根本就不知道质谱为何物。另外,作为一个新的企业,从国家层面上申请经费也有一定困难。相关专家曾经到我们公司来调研,认为有研制大型仪器的条件和经验,因此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支持。现在我们只能埋头苦干,要用事实来证明我们是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的。   在人员方面面临的问题也很大,尤其是目前国内能从事质谱研究的专业人才奇缺,完全要靠自己培养。在仪器设计和精加工方面,能满足要求的人员也非常缺乏。国内基础工业相对落后,导致在电子、机械零配件选用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筛选工作。相关人员还没有深刻意识到精密分析仪器的生产制造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靠钱就能解决的,需要花时间进行团队培养。   比如,虽然我曾在实验室成功研制出了20000以上高分辨率的飞行时间检测器,但是我们目前主推样机的分辨率定位是2000。其主要原因,一方面高性能的TOFMS需要的成本更高,产业化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还不具备与国际高端仪器面对面竞争的实力 另一方面我们所定位的专业市场,对性能指标的要求不是很高,而高端的产品还有待其他条件的进一步成熟。   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属于大型仪器,技术上的高端仪器,涉及多方面的理论、专业技术以及复杂的工艺细节等,需要丰富的整机研制经验,只能说我选择了一个做高难度产品的道路。我想质谱仪的技术含量高应该是我们国家一直没有实现有冲击力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   Instrument:请谈谈国内分析仪器企业如何才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   周振研究员:国内少数分析仪器企业做的不错,但是更多的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生存。在我们目前还很弱小的情况下,想成为能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只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认认真真一个一个地出每一个产品,深入研究相关行业需求,或直接走专用仪器的路线,避免与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   另外,国家对分析仪器企业的要求最好与其他行业区别对待。比如科技创新方面,分析仪器企业属于高科技企业,就我们现在的水平,大部分的仪器能够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就算是很好了,慎提世界首创、国际一流等指标。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即使有什么创新,可能也只是在枝节上的,因为在质谱领域,大的革新几乎都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不能盲目冒进,只能一点点攻关。国家在研发、采购政策能方面加以支持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与国外公司相比太弱小了,竞争管理机制也不完善。   当然,在总体上,我们是乐观的,我们面对的市场很大。“千人千山千担柴”,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也不要担心别人可能在做同样的事,发展好自己的团队最重要。   Instrument:对我国仪器研发人才的培养您有什么建议?   周振研究员:首先,要大力培养仪器人才。我们国家的科学仪器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系统地培养科学仪器研发人才至关重要,而且我们现在比西方其他国家已经晚了很多年了。早在80年代,天津大学和厦门大学就已经建立起了分析仪器专业,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都已经不一样了。我想尽自己的能力,从质谱仪器入手,着手进行分析仪器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们正与上海大学一起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以上海大学作为新技术、新应用的研发平台,为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培养专业人才。如果进一步能在上海大学重新开启分析仪器学科,那么意义更加重大,具体事宜正在筹划之中。   其次,作为一个企业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并留住人才。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优秀人才学成之后到外企工作去了,有关部门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能够采取灵活的措施,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这些优秀的人才回国创业。      周振研究员的研发团队召开技术研讨会   采访即将结束时,周振研究员向我们表示,要特别感谢傅家谟院士。当年参加广州留学生交流会的初次见面,傅家谟院士就给予他足够的信任与厚望,“两天内就决定了一个大型仪器的开发”,直接促成了广东省第一台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的研制成功,“也使我义无反顾地回国创业。同时也十分感谢863、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开放、创新的态度”。   采访手记   质谱仪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成为保障人类健康、促进环境安全,以及探索未知世界不可或缺的工具,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我国的质谱仪一直存在核心技术不足、“空心化”现象,国内逐年扩大的质谱仪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器。   在与周振研究员交谈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执著、专注”,对飞行时间质谱研发工作的无比热情,十几年如一日、专心做这一件事情,就是为了心中那份梦想:“做中国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我们衷心期待周振研究员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我国的国产质谱事业贡献力量。   采访编辑:刘向东   附录:周振研究员简介.doc
  •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环科技[2016]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科技厅(科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科技局,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环科技[2016]160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pdf  环境保护部  科技部  2016年11月9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1月14日印发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一、“十三五”环保科技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保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不断加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对环保科技的支持力度,《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水专项共设置100个项目、259个课题,开展了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研究 在其他科技计划中,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评价、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简易垃圾填埋场、废弃矿井等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和管理等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和“蓝天科技工程专项”,开展了大气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的地区间输送机理、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形成过程机理、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大气污染预测预警和大气重污染应急技术,以及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和汞、含氢氯氟烃等控制技术研究。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开展了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等研究。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开展了生态环境基础研究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生态风险评估、生态安全监控、环境监管、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在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开展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审评关键技术、环境中低水平放射性气溶胶与碘监测、核电厂安全监督运行执照文件规范化、核与辐射数据交换标准及其应用、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措施等研究。  此外,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化学品管理、环境与健康、环境监管技术、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以及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部署了一批科研项目。通过上述研究,产出了一批环境保护急需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十二五”环保科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丰硕。围绕水、大气、土壤、生态、核与辐射安全、环境健康等领域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丰硕。其中,水专项重点突破了1000余项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等,申请国内国际专利2300余项(已获得授权1221项)。“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突破了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来源解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构建、人群健康影响评估、移动源污染控制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等理论与技术,探索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等理论与技术。探索了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突破了有机物污染土壤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关键修复技术。  截至2015年底,共有675项基础理论类、软科学类和应用技术类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及腐植酸高效提取循环利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中国生态交错带生态价值评估与恢复治理关键技术”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58项,科普类奖2项。  二是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环境管理。按照环境管理的需求,建立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工作机制。水专项成果支持了一批水环境领域国家政策、标准的制定,支撑了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提升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地方的污染减排、水质改善和水环境修复。依托“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先后制定发布《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8项技术指南,初步形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支撑体系,为污染物总量减排、空气质量达标等提供了核心支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果大大提升了国产化监测仪器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利用高分一号卫星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灰霾、大气污染源排放和湖泊水华等遥感监测应用,为南京青奥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环境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农用地、工业场地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等研究成果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出台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技术基础。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调查、评价和观测等工作为《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方法研究等成果支撑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关键技术与保护战略研究推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了核电厂安全监管运行执照文件规范化研究,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一系列国际先进压水堆安全审评技术,并应用于自主设计的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000)和“华龙一号”的核安全审评工作。  三是环保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环保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通过验收,为我国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科研平台。“十二五”期间,批准建设了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14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及大气、土壤等领域19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启动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制定并发布《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建成核电厂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平台,提高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能力。环境保护部与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了22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环保系统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名。发布《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首批选拔环境保护领军人才19名、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54名。  (三)环保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环保科研前瞻引领不够。部分环保科研工作疲于应对当前的环境管理工作需求,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适度超前预判研究,有时甚至处于被动应对局面。在环境基础理论和基础工作方面,对大气复合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电子废物污染、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以及重大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等新型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研究不足,科技引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环保科研整体统筹协调不足。环保科研顶层设计不足,部分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和管理存在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一些研究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对国家环保形势、环保政策分析不够,对国家环保科技需求定位不准,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环保系统科研队伍规模小,环保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地方环保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尚不完善,建设与运行资金缺乏保障,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刚刚起步。环保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境管理需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环保科技体制机制亟待深化改革。科技投入中竞争性投入比例过大,缺乏对公益性科研机构长期稳定支持,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开展。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不畅,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对环保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尚需建立有效的评估和退出机制。  (四)环保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  1.国际环保科技发展趋势一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风险和人群健康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过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常规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现阶段重点关注环境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问题。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物和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注重过程高效、结果准确、物种本土化的全生命周期毒性测试与预测技术的开发。重视源头上的绿色替代和末端治理的协同控制,以降低环境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二是更加注重解决复合性、系统性环境问题。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目的的全球立体观测体系和研究网络,为各级政府提供了科学服务。环境问题需要系统解决,国际上环保科技已从单要素转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局部地区污染防治向区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转变。主要表现在:环境科学研究进入以地球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开展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了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三是更加注重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环保科技将绿色技术融入各行业各领域,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分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发达国家突破了一批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促进了环境质量监控、预警和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分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杂交、测序来揭示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和表现性状,为在生物反应机理上认识环境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手段。无人机遥感技术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大大提高了环境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环保科技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环保产业大发展。  2.“十三五”我国环境保护科技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面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大、国际履约任务繁重等形势下,国内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仍然在一些地区具有“锁定效应”,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型难度大。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期,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更加突出,环境事故呈高发频发态势,核能核技术利用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的任务尤为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环保科技要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为改善环境质量保驾护航。  一是识别环境演变成因,引领国家环境保护方向。充分发挥环保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需要探明水体、大气、土壤污染成因与作用机理,为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环保工作将更加注重环境风险的防控,需要针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复合生态毒理效应,探索环境风险评估、控制和监测预警技术,完善支撑绿色发展和全过程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需要针对环境质量标准制订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完善环境基准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支撑平台,建立国家环境基准体系。  二是攻克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支撑环境质量改善。按照水体、大气、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要求,为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需要突破以环境质量为约束的污染负荷削减、环境修复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针对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需突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综合评估与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建立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突破一批核设施安全运行、放射源安全使用、核废物处理处置、辐射与核事故应急等监管技术。面向我国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需要不断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解决国家相关战略过程中面临的区域环境问题。  三是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针对我国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学观测研究站创新机制,建立开放的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队伍,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与国家环保科技需求相适应的国家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立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为依托,提升我国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科技支撑。  (二)工作原则  1.理论创新与技术支撑相结合通过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探索新型环境问题,深化对现有环  境问题成因和机理的认识,引领环保工作的开展。通过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环境管理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和成套技术,建立环境管理的基础数据、模型和方法,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提升其科学化水平。同时,建立环境治理技术推广机制,培育环保产业发展。  2.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面向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  安全监管中可能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环保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既要鼓励原始创新,也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同时,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加强环保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  三、规划目标  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围绕重大区域、流域的环境、生态及核设施安全问题,面向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保护公众健康目标,深化对典型环境过程的认识,形成针对多污染物及多介质的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监督执法、环保产业等科技支撑体系,实现环保科技全方位的跨越发展以及部分领域的赶超引领。  (一)从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出发,进一步探明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调控机理,揭示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机理与机制,初步构建我国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体系,夯实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引领国家中长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和方向。  (二)突破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修复成套技术100套以上,重要授权专利300项以上。创新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管理模式,形成技术政策30项以上,技术标准100项以上,全面满足国家中长期环境保护技术需求。  (三)新建一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完善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环保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争取新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科技人才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环保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环保科学决策1.环境污染的成因与环境过程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及生态效应。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来源与过程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面向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流域地表水质和近海水质的影响,揭示氮、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等机制及环境生态效应,为建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及反应机理。针对日益严峻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进一步阐明不同自然条件下污染排放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研究我国大气污染形成条件和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过程,揭示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复合污染前体物的排放特征,构建我国主要排放源的源成分谱。观测研究典型大气环境下的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活性,诊断影响大气中化学活性的关键组分,揭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规律及其对区域细颗粒物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量化研究主要大气活性组分对臭氧和细颗粒物形成的贡献,分析我国典型城市群地区大气污染形成的科学机理。研究大气环境对水体和土壤环境的交互影响以及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双向反馈机制。  土壤污染成因及控制修复原理。针对我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和发展态势,研究工业影响区、矿区和高背景值地区土壤污染、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揭示区域土壤污染成因规律。研究农用地土壤——生物系统污染物吸收富集、生态效应,揭示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迁移富集规律、生态毒性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开展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研究。揭示复杂场地条件下土壤及含水层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净化规律,以及重金属价态变化与毒性削减控制因素。研究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原理及影响机理,以及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的基本原理。  地下水污染过程与迁移规律。针对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和效应,研究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赋存与迁移动力学规律,突破地下水污染同位素示踪技术、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解析技术等,阐明土——水、水——岩界面之间的物质交换,揭示平原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污染机理及阻控途径,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再生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新兴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环境风险等。研究土壤——地下水系统主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和预测模型,制定保护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土壤环境阈值。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理。针对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产品供需不平衡、人类活动剧烈等特点,重点开展区域生态格局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格局耦合机制等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理论体系。针对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典型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演变机理、外来物种入侵与扩散机制、区域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机制、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理论、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机制等研究。针对我国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研究生态系统动态干扰机理、演替规律、功能与稳定性维持机制以及生态退化机理与驱动因素,阐明生态退化演变规律和趋势,形成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理论体系。研究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固体废物危害识别与风险控制原理。针对新时期生活源和工业源固体废物变化特征,研究互联网时代消费品物质流动规律,揭示生活源固体废物产生、组成、回收规律。研究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条件变化和清洁生产要求条件下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组成和污染规律,识别其环境风险。研究重点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特性、污染特性及处置利用特性,揭示工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的关键原理,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清单,支持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更新。  2.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和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毒理作用与暴露参数。针对我国社会人群特征和环境健康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区域性、流域性环境健康问题调查和评估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和暴露组学技术,研究我国主要高风险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快速筛选理论方法,提出健康效应终点评价指标。建立污染物多途径、多介质人群暴露贡献率研究方法、健康毒性数据筛选和评价方法,加强特殊人群暴露参数研究,为制定水、气、土健康基准提供依据。  优控污染物清单与优先序。针对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污染特征,基于健康风险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识别,研发优先控制污染物筛查、生物毒性综合测试、人群早期健康效应检测和早期危害筛查等技术,突破局部区域小概率环境健康效应的调查、判别和风险评估技术。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如重金属、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等)对生殖健康、癌症发生及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建立环境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南和系列技术规定,研发生物有效态浓度监测评价技术、瞬时暴露和连续暴露动态监测技术。
  • 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探索“无缝对接”——访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李曙光主任
    前言 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发展程度及普及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种标志、为推动国家经济腾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虽然很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植和支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尚未完全形成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尤其,在中国分析仪器行业领域中,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各个方面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需求日益猛增,优化分析仪器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顺应分析仪器行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是极为值得关注、亟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与生物技术系李曙光主任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历经三十四年的沉淀与积累,推进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目前,学院下属的“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在深化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地尝试和探索。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就带着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问题拜访了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李曙光主任…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业教育探索 李曙光主任所领导的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下设两个特色精品专业: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生物制药专业;设有18个实训室,配备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总价值2300余万元。 1、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职业教育概况 关于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的发展历程,应该追溯到1974年建校初期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作为北京焦化厂的厂办学校而开设化工工艺专业;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学校自身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终于2001年,化工专业进行改革,成立环保专业,并被定位为北京市精品特色专业;2002年,随着北京市大力发展制药业,生物制药成为北京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学院加大投入而成立生物制药专业。 李曙光主任向笔者谈到:“2005年,将环保教研组分为环保教研组、生物制药教研组及试验中心三部分,由我担任环保教研组组长,学校将环保与生物制药专业定位为学院两大精品特色专业,并在环保专业开始培养高级工。2007年初,在环保教研组、生物制药教研组及试验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由我担任系主任。” 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已经配备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电位滴定仪、水分滴定仪、电子天平等仪器设备。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实训室一角 李曙光主任说:“为了应对环保与生物制药行业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市场需求,为北京市分析仪器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能够保证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筹建理化测试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计量认证,使学生在学校即可完成专业实习、完成企业实际工作,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我们教师的能力水平已将大幅提高,又能实现节约教学成本、利用现有仪器有效地服务社会。” 2、坚持教育创新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找到符合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化学检验专业实际情况的合作方式,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随着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北京大型化工企业日益减少,如果本专业与一家特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该单位提供从业人员的可行性及可发展性均较小。而食品安全、用药安全、环境污染等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特别是北京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为相关的检验单位购置大批先进的理化检验仪器,其相关操作人员极度匮乏。” 依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在其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生物制药专业下确定两类技工培养模式:高级工培养,定位为研究机构及测试机构的实验员、国内企业技术支持、维修工程师、仪器销售人员等;中级工培养,为中小企业的实验员、药厂的操作人员等。 “在确定培养方向后,决定中级工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仪器等仪器,利用化学分析测定物质的含量;高级工学习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大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在教学实训中,我们特别注重把企业实际工作或具体项目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无缝对接’。” 笔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已经具有测定各类水质、大气成分和噪声声级及频谱的能力,与戴安公司、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等企业或单位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生物制药专业:能够进行药物分析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与双鹤药业、紫竹药业、利祥药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业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 分析仪器行业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实践 总结我国过去职业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分析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教育模式等,都是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议题;在教育实践中,色谱班、理化班、光谱班等系列极具特色的班级相继推出。 1、与戴安公司共建色谱班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戴安公司与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联合成立的色谱实验室 以合作培训为契机,在戴安公司刘静经理的大力支持下,著名离子色谱专家牟世芬研究员的关注下,克服了各种困难,“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与“戴安公司”于2007年7月签订了共建色谱班的合作协议。 针对与戴安公司的合作,李曙光主任说:“学院负责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的人才适应的市场需求,按照戴安公司的要求设置专业,选拔学员,人数为30人/班,安排教学任务。” “在戴安公司的协作下,我们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以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并为戴安公司的用户培训班提供方便。根据制定教学计划及学材的需要,举办各种活动开拓学生的眼界,戴安公司提供相应的培训资料及相关支持。戴安公司安排相关专家不定期开办讲座,择优选聘毕业生推荐就业等。” 戴安奖学金颁奖现场 戴安公司为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色谱班提供奖学金,奖学金分为三档:一等奖学金1人,金额3000元/年人,二等奖学金3人,金额1500元/年人,三等奖学金6人,金额1000元/年人。同时,戴安公司为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选拔的教师提供专项的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免费技术培训。 2、与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共建理化班 在刘国诠理事长、桂三刚秘书长的支持下,“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与“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于2007年8月签订了共建理化班的合作协议。 “通过了解,依据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会员单位的需求为建立定单式培训班,合作编写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并选定相关教材;建制为25-30人/每班,每年为毕业的15-20名高级工推荐到起学会会员单位的实验室进行实习和就业;安排学员开展仪器分析应用培训和仪器操作技能培训,为分析仪器培训提供场地、仪器、教员等方面的支持。” 关于此次共建理化班的意义,李曙光主任进一步表示:“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理事及会员单位不定期为我们进行实验室建设和专业发展发展的咨询、实验室仪器应用技术指导;我们技术人员和教员参加学会主办的学术会和技术交流会,及时了解分析检验的最新发展。” “双方应创造条件,促使我们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实施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LIMS),使学生了解实验室的最新发展,促进实验室规范管理和测试数据的准确。双方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联合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对社会承揽测试任务,开展分析方法研究,促进教学研究。” 3、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共建光谱班 在闫成德理事长、刘长宽秘书长的支持下,“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于2008年7月签订了共建光谱班的合作协议。 李曙光主任说:“这个光谱班;主要是为北京市的光谱仪器制造厂家培养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及生产人员;通过国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金支持,以及戴安公司为部分优秀的学生提供较高的奖学金,可完全解决个别优秀学生继续学习的经费问题;我们一直利用多方资源、努力帮助学生通过实现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戴安公司的全面合作,为学生创作了良好平台和机会;与学会合作,是我们为我们未来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克服了‘订单培养’方式的不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一直认为,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仪器生产厂家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进行合作是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新的突破口。”李曙光主任总结到。 深化校企合作 拓展合作领域 李曙光主任说:“我们在院系管理模式、师资培训体系、项目教学、课程设置、实习环节等方面,在积极学习和借鉴德国以企业培训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等国际先进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子。为了明确实习项目,保证实习项目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我们一直在积极拓展校企广泛合作的模式。” 1、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具备何种素质?是职业院校办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合作方可以为学校提供全面、直接的市场信息与咨询服务。完善和丰富现有校企合作办学方式,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曙光主任如此诠释“职业教育”概念。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以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辅导等工作,要走专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可以利用其广泛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网络和实践经验,弥补学校自身专业指导教师的不足,从更贴近市场需求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辅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就业观。 李曙光主任进一步向笔者谈到:“按照学校确定的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选择符合要求的接收企业及岗位,可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按照企业的要求,实行定向强化培养,使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扎实做好实训安排、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发展和完善以“订单培养”为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目前,北京市需求化学检验高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数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每家单位所用人的数量有限,针对这种情形,李曙光主任认为:“我院理化检验仪器较为先进,仪器种类及数量基本可以满足化学检验高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仪器生产厂家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进行合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订单培养’为主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方位面向市场办学,是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 李曙光主任最后表示:“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工作: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扩大合作的领域,进一步培养出分析仪器行业对口需求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组建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实验室认证,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我院在2007年取得的北京市唯一的化学检验工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拓宽培训的范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招聘引进企业人才,不断提升本系专业教师的能力,争取使青年教师成为技师及讲师的双师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内涵。” 编者手记 采访之前,笔者曾经直接或间接听闻过“莱伯泰科总裁胡克博士、戴安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杜平先生、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张经华博士”等都对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给予充分肯定… 采访之中,笔者参观了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的价值2300余万元国际一流分析仪器、聆听了李曙光主任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的曲折历程、亦深刻理解了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采访之后,笔者有感于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与未来趋势,坚信随着行业内多方的支持与努力,中国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与模式将进一步完善、培养出越来越多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备注: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系 李曙光主任 lsgly@sina.com 13801274552, 有意于分析仪器行业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联合培养或有招聘需求的仪器厂商,请与之联系 附录: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简介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1月在北京化工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升格建立起来的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的综合教育培训基地;现占地130亩,固定资产2.16亿元。学院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北京市化工职业技术学校,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技工学校,199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0年被评为高级技工学校。 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执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下设教务处、学工处、市场部(招生、就业、培训、鉴定)、职教研究所和院办等机构,现有教职工近500人,在校生9000人,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年社会培训鉴定量9000人次。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网址:http://www.bitc.org.cn/bitc/default.htm 采访编辑: 王海
  • 化学工程上榜!美国大学毕业后最赚钱专业排名TOP10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专业与专业不同,毕业生找工作,哪个专业就业率高?怎样的专业毕业后赚钱最多?在分析了174个专业的毕业生在29至31岁时的收入后,职业规划网Zippia列出来平均薪酬最高的10个专业。出乎意料的是,石油工程专业位居第一,而当今最火的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却不在其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也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U.S. News and World Report)》、Niche等权威网站的大学排名,整理出了哪几所大学的这些专业最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一名: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169,68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 德州农工大学;3. 斯坦福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二名:应用数学(Applied mathematics)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95,35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纽约大学;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3. 麻省理工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三名:工程力学和物理(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physics)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90,08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麻省理工学院(并列);1. 斯坦福大学(并列);3. 加州理工学院(并列);3. 哈佛大学(并列);3. 普林斯顿大学(并列) ;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 /p p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四名:地质科学(Geosciences)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9,799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加州理工学院;2. 麻省理工学院(并列);2. 斯坦福大学(并列);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 /p p & nbsp & nbsp strong 第五名:海军建筑和海洋工程(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6,94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未找到排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六名:精算(Actuarial science)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4,10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宾夕法尼亚大学;2. 纽约大学;3.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七名:采矿和矿物工程(Mining and mineral engineer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3,754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2. 麻省理工学院;3. 斯坦福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八名:经济(Economics)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2,56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哈佛大学;2. 斯坦福大学;3. 芝加哥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九名:商科(Business)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80,048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宾夕法尼亚大学;2. 麻省理工学院(并列);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4.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第十名: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平均年收入:$79,086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学排名:1. 麻省理工学院;2. 加州理工学院(并列);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4. 斯坦福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已经不是石油工程第一次在薪水榜上占据首位。2018年的一次调查就发现,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平均起薪就有9.4万元,平均薪水更是高达17.5万。不过除了赚得多,这个行业的工作压力也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工作时间灵活性比较低,而且雇员普遍反映很难维持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一点,考虑到石油天然气行业前景未卜,这几年许多大石油公司纷纷裁员,更给这个专业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p p br/ /p
  •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发布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   附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环境保护部 二〇一一年 目   录   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   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   3.当前环境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   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2.“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四、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水污染防治领域   1.流域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水质改善   2.“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3.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研究   4.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   (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1.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与灰霾综合控制研究   2.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3.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开发和示范   4.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5.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   (三)生态保护领域   1.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   2.城市生态保护研究   3.农村生态保护研究   4.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   1.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2.固体废物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   3.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   4.化学品及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   (五)土壤污染防治领域   1.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究   2.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   3.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4.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支撑技术研究   (六)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   1.低碳经济环境评估和绿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工业污染预防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3.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七)环境与健康领域   1.环境健康调查技术和相关政策研究   2. 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3.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八)环境监管技术领域   1.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2.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   3.环境政策与法规研究   (九)环境基准与标准领域   1.环境基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2.环境保护标准制订技术和方法研究   (十)核与辐射安全领域   1.核安全设备质量保障及核材料安全与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技术研究   2.核应急与反恐技术研究   3.辐射照射控制技术与辐射源安全管理研究   4.放射性废物安全和核设施退役安全研究   5.电磁辐射环境容量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6.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技术和法规标准研究   (十一)全球环境问题研究领域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支撑技术研究   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3.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4.保护臭氧层研究   5.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研究   6.全球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7.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研究   (十二)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   1.依托重大专项建立产业化平台   2.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   3.环境服务业支撑技术研究   五、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一)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   (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1.共性和关键技术类   2.重点行业污染控制类   3.城镇污染控制类   4.农村污染控制类   5.环境保护产业类   (三)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   六、投资估算和落实途径   (一)投资估算   (二)落实途径   七、实施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环境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环境科技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三)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环境科技队伍建设   (四)加强国际交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倡导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普及   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环境科技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科技发展要求,开拓创新,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任务部署,大力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国家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   (1)“科技兴环保战略”正式确立,三大建设工程不断推进。200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期间,在环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34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6项、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几十项。在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数量年增幅超过100项,总数已达到1250项,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先后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新发布了20余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余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技术引领总量减排取得成效。   (2)“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全面实施。2007年12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十一五”期间,“水专项”任务已全面部署落实,共设置33个项目,238个课题,总资金投入为112.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预算45.43亿元。目前围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建设,已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重点突破了一批“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综合集成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示范流域水质改善。   (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序开展,阶段性成果显著。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截至2010年年底,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的项目总经费已达7.8亿元,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区划、政策创新和环境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   (1)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共有443项基础理论类、软科学类和应用技术类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有218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其中部分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方面,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8年,在多年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发射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A、B星,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初步实现天地一体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产排污系数核算”,完成了覆盖全国32个大类工业行业、362个小类工业行业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完成了城镇生活污染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填补了我国相关行业产排污系数基础数据空白。全面完成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环境科技保障战略研究,确立了未来10~20年环境科技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谋划“十二五”及至更长远的环境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环境科技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形成了环境保护“统一战线”的基本构架,广聚了国内环保领域的顶级专家,建立了环境科技的国家级人才库,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决策发挥了关键科技支撑作用。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院所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环境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十一五”期末,环境保护系统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涌现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截至2010年年底,建成1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另有9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与环境科技、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和运行高效的科研实验平台,使其成为我国环境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原始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水、气、土壤、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和产业重点领域,已建成11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另有9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   3.当前环境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环境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   (1)环境管理决策中部分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环境科技需要进一步与环境管理决策紧密结合。针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水平整体比较落后。   (2)基础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复杂、潜在和新型环境问题。部分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研究不足,环境污染过程、演变规律、污染物传输和控制途径等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环境监测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研究明显不足。   (3)现有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目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科技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环境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科技支撑能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匮乏。   (4)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环境保护野外观测与综合实验条件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评价表征技术亟须深入研究,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科研仪器设备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特别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科研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5)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防治、生物安全管理、汞污染防治、污染物跨境输送等方面的举措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我国相应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履行国际公约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   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当前,环境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科技的研究对象、内容不断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内涵不断丰富。   (1)研究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整体转变。发达国家在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并通过数字地球技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我国在环境基础研究中,也加强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在具体研究领域,表现出研究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研究内容由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研究范围由小尺度到区域,以至全球性大尺度的转变。   (2)研究手段从传统技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针对复杂的自然过程及重大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也不断融入到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分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和深入,使环境科研与高技术发展融为一体。在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方面,已由常规监测向集多种类型、多种手段监测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方向发展。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立,为环境科学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   (3)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防全控转变。环境科技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需要把绿色技术融入各个领域,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而使环境与发展协调。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发达国家引入了清洁生产理念,本世纪又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当前,全球又兴起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浪潮。   (4)环境应急技术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和事后应急并重转变。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欧美各国在其主要河流上都建有完善的水质预警系统,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起到积极有效的监控作用。近年来,随着突发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和预警水平,保障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应急处置等环境预警和监控技术已成为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   (5)研究热点向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环境风险转变。随着对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在关注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代表的常规污染物及其控制的同时,国内外越来越关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纳米材料等新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导致的突发性和累积性健康风险。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已成为国内外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环境健康基准、标准及法律法规,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体系等是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   2.“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需求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环境科技要遵从“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 的环境保护总体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保护新道路,为“十二五”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1)面向改善质量的环境保护目标,探明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逐步强化环境质量的约束性要求。为此,迫切需要面向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开展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研究。针对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进一步探索污染物在区域、流域尺度和多介质环境下的演变机理和调控机制,探索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环境管理技术,以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针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影响人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其复合生态毒理效应,探索其控制和削减的技术原理。   (2)面向污染减排的环境保护目标,研发污染控制技术、培育环保产业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按照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要求,进一步实施环境污染全防全控战略,有效控制重点污染物的排放。为此,迫切需要研究环境污染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高效治理的对策和技术途径。需要探索我国环境保护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并开展环境基准与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生态管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要加强水、大气、土壤、固废等污染控制技术、快速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提高环境保护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3)面向风险防范的环境保护目标,提升环境综合监管能力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重点领域的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针对支撑环境管理从常规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关键技术问题,急需开展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预防与应急、监测与预警、生态修复与恢复等一系列环境应急管理的技术研究。针对我国环境与健康方面研究分散、基础数据缺乏、风险性大、事故频发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健康调查和管理研究,构建环境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突发环境健康事件应急处理和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技术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与辐射应急与反恐防恐、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退役核设施安全防范、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技术研发,促进核与辐射安全科技进步。   (4)面向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提升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针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技术和方法研究,同时需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安全控制方法、消耗臭氧层物质环境管理技术、全球汞污染控制支撑技术、国际水域与跨境河流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机理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面向环境保护主战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建设的需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能力建设要紧扣环境科技发展趋势,结合环境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重点任务,立足于提高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需要继续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同时针对环境科技基础数据与信息获取能力薄弱的现状,为阐明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需要建设长期的、多要素的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紧密围绕制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引领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规划原则   1.需求引导、自主创新   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引导,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2.立足全局、突出重点   适应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优先安排制约区域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或共性技术研发,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质量。   3.技术优先、夯实基础   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真正发挥环境科技在环保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跟踪深化、注重实效   集成已有科技成果进行跟踪深化和系统开发,及时攻克实际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整合资源、保障实施   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各方优势,鼓励竞争,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适应“十二五”以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初步阐明区域、流域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与演化机理,基本建立起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全防全控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围绕约束性指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源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 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围绕风险防范构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技术体系。调查和掌握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状况,夯实环境基准、标准制订的科学基础 逐步搭建起国家环境科技基本能力、基础数据信息获取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1)初步构建国家环境科技的理论体系。阐明我国区域/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形成机理和机制。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优控污染物筛查、环境暴露和风险评价优先/关键技术,提出应对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评估方法和缓减措施,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2)产出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最佳可行技术体系。引导和培育5家以上环保产学研联盟,创新流域、区域污染治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3)提供满足国家环境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初步建立以总量削减和源头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综合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及应对生态退化的全防全控科技支撑体系,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对策。初步形成环境应急监测、风险评估、预报预警及环境质量管理等技术体系,为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约束性指标、实现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4)形成与国家环境科技需求相适应的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新建10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中心的布局,启动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环境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获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撑能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生态环境杰出人才”,在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中,中青年科研人才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   四、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水污染防治领域   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态监测和饮用水净化与输送成套工艺与装备。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撑重点流域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确保饮用水安全。   1.流域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水质改善
  • 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在京成立
    日前由中国化工集团下属蓝星集团组建的“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在北京空港工业基地成立。“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国家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组织重大膜科技成果在环保领域内的工程化、产业化为主要任务,因此,该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环境技术、工程和膜产业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突出工程化示范项目建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科技需求,为国家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会议现场   2005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复了由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膜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可研报告,报告提出蓝星集团以中蓝膜技术有限公司(蓝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等单位为依托,在北京空港工业基地组建了“国家环境保护膜工程技术中心”,经过4年的建设,2009年7月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司组织了专家评审,经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内容和配套设施的完成情况评审,膜工程中心通过了项目验收。2010年7月13日经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复函,此次会议正式宣告“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技术中心”组建完成。   膜工程中心将按照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对工程中心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形成由相关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工程中心管理机构,推动膜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程化工作。
  • 聚光入选“2014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名录
    聚光科技“杭州环境监察支队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平台建设项目”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和地方协会及专家委员会评审,入选2014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第一批)。 “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旨在示范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环境保护技术,提高环境保护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投资效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推广工作,经过20余年的培育,现已成为环保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推广品牌。对于入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名录》的项目,中环协将结合环保部委托的技术推荐职能,向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发改委《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工信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等技术推广项目推荐,并利用协会现有业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促进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公示网址:http://www.caepi.org.cn/p/2728/357901.html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通知
    随着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渗透到医药、工业、农业、海洋、食品安全和国防等各个领域。为推进和提升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搭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定于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此次大会是中国生物工程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将邀请在生物工程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院士、专家作大会报告,众多高水平的一线研究人员将到会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关会议的具体信息通知如下:   一、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   二、 会议时间、地点: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三、 会议内容:   1. 大会特邀报告   2. 分会场学术交流   3. 学术墙报展示   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   5. 赞助单位产品展示   四、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   杨胜利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平凯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旭日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范云六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   饶子和 清华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君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南 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   麦康森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 京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 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 分会场设置与征文范围   1. 医药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征文范围: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基因药物(生物药物) 基因疫苗 抗体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转基因与克隆技术 基因打靶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生物安全 仿生学 生物药物新剂型 生物技术产业中试工艺。   2. 农业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协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征文范围: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为基础,与农业科学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成果 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医学、病理学、能源和药物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主要议题包括:(1)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技术方法改进与创新   (3)农业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4)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及展望。   3. 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南京工业大学   征文范围:   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微生物催化剂的选育与改造(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应用工业酶的发现与改造(酶的功能基因组学、酶结构模拟与设计、酶的定向改造技术及应用)、工业生物过程技术(反应器设计、生物加工过程模型、生物加工过程单元技术及集成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污染物的生物处理加工过程、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工业废物的环境生物技术。   4. 糖生物工程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征文范围:寡糖的降解与制备技术 寡糖生物工程产品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寡糖产品在畜牧业养殖中的应用。   5. 海洋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   征文范围: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海洋生物产品和生物活性物质,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藻类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微生物技术,海洋生物矿化、生物材料和纳米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能源与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降解,宏基因组学。   6. 资源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筹)   南京工业大学大丰海洋产业研究院   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征文范围:生物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物种信息资源的挖掘、标记和利用 耐盐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型生物反应器与细胞育种 固碳和纤维生物质的工业用途 生物废弃物资源化。   7. 营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征文范围:生物技术在营养、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控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   8. 院士专家恳谈会   9. 地方学会工作交流会   六、会议注册   2012年8月15日前缴纳会议费的参会代表,会议费标准:非会员900元,会员700元,学生500元 参会代表现场报到注册,会议费标准:非会员1000元、会员800元、学生(凭有效证件)600元。会议报到现场接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申请。参会代表的差旅及会议期间的食宿等费用自理。   七、青年优秀论文奖   为鼓励广大青年生物工程工作者和在学研究生在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和开发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其在科研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大会将设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经专家委员会评议,大会将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八、报告及论文征集   年会征文要求:研究论文要求报道比较完整、全面的原创性研究工作 综述性文章要求分析和评述本领域相关的现状和发展、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内容,要有独到见解和指导性意见。征文可以只提交详细摘要(1000字左右),参加优秀论文评奖或希望在年会指定学术期刊发表者需按相应期刊著录格式提交全文。   本次学术年会除编辑出版会议论文摘要集外,会议论文将优先在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及相关核心刊物上发表。获奖的青年优秀论文及通过专家评审的学会会员提交的论文,将优先发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和协办期刊免收版面费。   学会主办期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生物产业技术》   学会协办期刊:《生物加工过程》   其他合作的核心期刊或一级期刊:《生物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生物技术进展》、《生物技术通讯》   论文摘要或全文截稿时间:2012年7月31日,文后附作者简况,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现工作单位、职称、拟投稿期刊及详细联系方式等。   论文提交信箱:csbt@im.ac.cn   大会网址:http://csbt2012.biotechchina.org   九、汇款账户   单位名称: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北京银行中关村支行   银行账号:0109 0302 9001 2010 5051 305   十、会议联系人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蒋玉清 010-64807678(电话/传真)   王连琴 010-62539102   任红梅 010-82624544   电子邮件:csbt@im.ac.cn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杨倩 0471-4304172(电话/传真)   电子邮件:ruigangwang@imau.edu.cn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   会 议 回 执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是否论文投稿: □ 是 □ 否 论文投稿 (可多选) □ 医药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农业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糖生物工程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海洋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资源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营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论文拟发表 期刊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生物产业技术》 □ 《生物加工过程》 □ 《生物工程学报》 □ 《过程工程学报》 □ 《生物技术进展》 □ 《生物技术通讯》   特别提醒:   论文投稿请务必于2012年7月31日前通过电子信箱csbt@im.ac.cn传至会务组。   参会代表回执请于2012年8月15日前通过电子信箱csbt@im.ac.cn传至会务组。
  • 展会预告 | 锐视诚邀您参加第五届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年会
    会议介绍第五届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年会由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CASNN)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承办。大会将于2023年12月8日至10日在中国广州举办。大会将邀请来自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士、专家和青年才俊参会,围绕全球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领域面临的瓶颈、挑战展开充分研讨,激发新思想、变革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学科交叉融合水平,推动产业转化,创造更美生活。会议议题会议议题涵盖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纳米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纳米肿瘤学、肿瘤免疫治疗、纳米疫苗、纳米生物界面、精准医学纳米技术、组织工程、分子影像、纳米传感与检测、纳米安全性、人工智能纳米药物、纳米医药转化等多个领域。会议详情日期:2023年12月8日-10日地点:广州万富希尔顿酒店(白云区云城东路515-517号)锐视展位号:C15&C16本次大会锐视科技将携Micro-CT成像系统、三维光学成像系统、三维多模态精准成像系统、X射线辐照仪、多模态图像引导精准放疗系统等科研设备精彩亮相,全面呈现“多模态影像导航技术”和“超精准放疗技术”在疾病诊断、肿瘤治疗、科学研究等多元化领域的市场应用。会议日程锐视科技期待与您不见不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