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

仪器信息网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专题为您整合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话题讨论。

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相关的资讯

  • 什么前沿分析技术能让业内大腕云集,三会合一?——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5月7日上午,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开幕词。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邀请六十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一系列报告,吸引了国内外五百余名专家学生参会。开幕式现场  上午大会特邀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做精彩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和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陈洪渊院士从多个角度回顾了近30年微纳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做以总结和展望。由于微纳流控起源于分析学科的电泳微型化,始终与分析学科紧密联系,因此陈院士主要以微纳流控分析系统的学科交叉为主线进行讲述,报告中选择了数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纳流控服务于科学前沿的核心优势。最后,回溯微纳流控的根本物性,以期从根源上推陈出新,实现方法学上的创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对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蛋白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且发现的关键蛋白质对于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以及建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样品的复杂性给蛋白质组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张玉奎院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通过发展样品预处理、分离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台,显著提高了对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  Pavel Neuzil教授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受聘于西北工业大学,是微机电系统、微纳流体、微流控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其研制的手持型快速PCR仪成功用于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的快速检测,并在疾病诊断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  陈勇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科技及其在信息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在纳米加工制作新技术及新工艺,纳米加工(包括高分辨率X光光刻,纳米膜压及软光刻),纳米结构物理(纳米磁学及超高密存储,纳米光学及集成光学,近场光学及光子晶体)以及微流体器件制备和应用等领域均有卓越成果。目前主持研究大规模纳米结构及纳米器件制备的新工艺及应用、微流体生物分子及细胞的检测、基因芯片改进、微流体集成光路等课题。  此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多种交流形式,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展览会,共持续四天。此外,会议特设四个分会场,包括多个主题: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或超高效液相色谱、微纳生物分析,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以及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更多精彩会议内容,请继续关注仪器信息网的跟踪报道。上图:第一分会场,下图:第二分会场上图:第三分会场,下图:第四分会场编辑:史秀明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顺利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方群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致辞。杨芃原教授从三点总结了本次会议。   第一,会议规模大。本届会议参会人数300多人,近20多个大会报告,50个邀请报告,40个口头报告,108篇墙报展,会议规模较大。   第二,参会人员层次高。江桂斌院士、张玉奎院士和陈洪渊院士都是微纳流控领域首席科学家,多数国内的重要高校和课题组参与了此次会议,17位杰出青年参加了此次会议,分析界4位长江学者其中3位都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三,本届会议上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委对分析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浙江大学 方群教授主持闭幕式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致辞   在闭幕式上,杨芃原教授宣布了本届会议“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5名获得者及20名“优秀报展奖”获得者,杨芃原教授、林秉承教授、方群教授等多位专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优秀报展奖”获得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为感谢会务组人员的大力支持,方群教授向有关人员赠送鲜花,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会务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1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会议现场   本届大会邀请了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Hubert H.Girault教授、高丽大学SanHong Lee教授、香港科技大学I-Ming HSING教授、延世大学Myeong Hee Moon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卢森堡大学Bruno Domon教授、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大学 Hubert H.Girault教授   报告题目:Functional electrospray chips   Hubert H.Girault教授主要从事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电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生物芯片、毛细管电泳、质谱等与生化分析相关的研究。其在会上主要介绍了Offgel® 毛细管电泳技术、聚合物的微机械加工,以及一种与质谱联用的新型电喷雾芯片,该芯片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高丽大学 SanHong Lee教授   报告题目:Microfluidic microenviroment for cell study an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SanHong Lee教授来自高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从事芯片实验室及生物微机电加工技术研究。他为与会者作了关于“微流控微环境用于对细胞和干细胞分化的研究”方面的报告。SanHong Lee教授介绍了目前模拟体内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生物融合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显微技术可用于控制微环境,将显微技术用于生物研究将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 I-Ming HSING教授   报告题目:Nucleotide-mediated size fraction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nd a new immunoassay platform utilizing Yeast surface display and direct cell counting   I-Ming HSING教授主要从事生化分析微系统、DNA杂交的电化学监测、PCR-电化学微装置的集成等方面研究。在会上,I-Ming HSING教授介绍了核苷酸介导的黄金纳米粒子大小分馏技术,以及利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和直接细胞计数形成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平台。   延世大学 Myeong Hee Moon教授   报告题目:High speed two-dimensional protein separation using isoelectric focusing/asymmetric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Myeong Hee Moon教授来自延世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二维分离、等电聚焦-场流分离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研究。Myeong Hee Moon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利用等电聚焦/非对称流场流分离技术实现二维蛋白高速分离方面的研究情况。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报告题目:PDMS表面功能及其应用研究   陈洪渊院士介绍了构建PDMS/PDDA-纳米金属杂化膜,及其表征和应用。该材料可作为细胞及其表面糖蛋白检测的优异基体材料,可用于剧毒农药的选择性研究及用于研制细胞区分芯片等。   卢森堡大学 Bruno Domon教授   报告题目:The Luxembourg personalized medicine life sciences initiative   Bruno Domon教授介绍了鸟枪法研究蛋白质组学的局限性,有针对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以质谱为基础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此外,Bruno Domon教授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要注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梁文平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与“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   梁文平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化学基础研究现状与地位,“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以及“十二五”我国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详请请见本网新闻报道:“十二五”化学学科优先发展领域确定 分析仪器位列其中。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召开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现场 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本次学术会议倡议者杨芃原教授致开幕辞。在大会报告环节,张玉奎院士、刘爱群教授、林炳承研究员、刘冲教授、蒋兴宇研究员、庄乾坤教授分别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定量蛋白质组分析的挑战   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发展的多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   在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的通用型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一次运行可去除58 种高丰度蛋白质,并将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数目提高2倍以上。此外,还发展了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选择性去除技术和基于蛋白质均衡器技术的降低蛋白质丰度分布范围的方法。利用上述策略,均显著提高了低丰度蛋白质的鉴定能力。   在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多种固载金属亲和色谱材料,包括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聚合物颗粒和介孔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此外,还研制了亲水材料和硼酸功能化材料,实现了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在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方面,研制了多种固定化酶反应器,实现了蛋白质组的在线快速酶解。研制了多种色谱柱和毛细管等电聚焦柱,提高了蛋白质和多肽分离的柱效和分辨率。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芯片毛细管电泳分离方法;通过与样品预处理或在线酶解的集成,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分析通量,而且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可靠性。   在液质联用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合成了新型磁性微纳米材料,提高了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对蛋白质鉴定灵敏度。发展了针对磷酸化肽的衍生技术,可不经过富集,直接实现磷酸化肽的高灵敏度鉴定。此外,还建立了多种质谱数据处理新方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刘爱群教授 报告题目:A Breakthrough Tuning Point from Microfluidics to Optofluidics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 是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微量化学或生物样品的合成与分析等操作的技术,微流控光学技术(Optofluidics)则是在微观尺度上通过操控流体,探索微流控系统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规律,目的是开发具有可调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微流控光学器件与系统。微流控光学技术用于光学器件的研究是可谓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林炳承研究员 报告题目: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构建   林炳承研究员长期从事毛细管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以医学诊断和药物筛选为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背景,在理论、技术平台、方法发展及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主要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已经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从原理上讲,几乎所有的分析化学操作模式均可以在微流控芯片及其周边完成。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具有微型、可控的操作单元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的本质特征,还可用于复杂体系从而在系统层面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和完善微流控芯片分析化学实验室应当成为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分析化学领域发展和研究的主流趋势之一。   以细胞生物学的系统研究为基本目标的微流控芯片细胞实验室正呼之欲出。微流控芯片研究的热点正逐步转向构建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实验室,从化学、生物到信息、光学、材料,林林总总。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流动通常通过通道或液滴实现,通道和液滴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炳承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微泵微伐对通道网络中流体的控制,实现了大样本量线虫的衰老研究,显示了环境、营养等因素对线虫寿命的显著影响,对人类衰老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有望在此基础上构建微流控芯片衰老研究实验室。借助于大规模液滴操控技术,实现了不同生物材料的液滴内合成,是微流控芯片材料实验室的一种理想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 刘冲教授 报告题目:聚合物多层微流控芯片及新型无源仿生微泵的设计与制作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阵列的多层微流控芯片,利用厚胶光刻工艺和干法刻蚀工艺分别制作了SU-8 胶模具和硅模具,浇注PDMS制得芯片。   该芯片由4 层PDMS 键合而成:第一层可以实现细胞培养及检测,水滴状微结构为细胞培养腔,其一端具有微柱阵列,相邻微柱间隙为5μm,用于拦截细胞;第二层为浓度梯度发生器,从两个入口分别注入含药物和不含药物的培养液,经过混合,在通道末端形成5种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经通孔垂直进入第一层的细胞培养腔;第三层为30μm 的微阀薄膜;第四层为气体通道层,与第三层共同构成微阀,用于对浓度梯度发生器和细胞培养腔之间连通与关断的控制。   利用制作的芯片进行了A549肺腺癌细胞的培养实验,该细胞可很好地贴壁生长,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抗癌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提供了条件。   刘冲教授设计与制作了一种新型无源仿生微泵,该泵具有植物通过气孔蒸腾进行水分运输的优势。其蒸腾速率远大于自由水面,可以获得较高液体流速;运输水分是一个被动运输的过程,无需外部能源;可以通过调整参与蒸腾的微孔开度或微孔数量来控制水分流量;可以持续不间断进行水分运输,工作时间长。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化分析及读出技术   建立在芯片系统中的生化分析具有自动化、即时现场检测、快速等特点,其中很多都应用到了微流控技术。由于微流控芯片分析中所需的样品、试剂量少,集成度高,使其在各类芯片分析中都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但是在芯片分析微型化的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号的读出技术,很多芯片使用本身体积很小,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体积过大而限制了其微型化的相关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优良性能的材料以及基于这类材料的新型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效率更加提高。   利用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薄膜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生物大分子在表面的吸附,结合微流控芯片,纳米纤维薄膜可以提高固相免疫检测的灵敏度。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建立的新型HIV免疫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效率。一般需要4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试验减少到8分钟之内,将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加速进行,大大加快了检测物质相互作用的速度,并且减少了疾病检测以及检测物质相互作用试验的时间、降低对于试验条件的要求。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能够检测细胞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并且可以得到目标蛋白质的近似分子量。但是传统的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技术的缺点是一次实验只能检测到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并且会消耗相对大量的抗体溶液。然而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中都需要对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含量进行监测,这导致生物学家往往需要收集大量细胞来进行多次免疫印迹分析,并且会消耗较大量的昂贵的抗体溶液。开发新型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一直备受生物技术产业界和生物学家关注。   蒋兴宇研究员课题组将微流控技术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以上难题。该方法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将细胞中的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为蛋白质条带,然后将凝胶中的蛋白质条带在电场的作用下转移到PVDF高分子膜上。在传统的免疫印迹分析技术中,后续的免疫检测会将这张PVDF印迹膜直接浸泡在抗体溶液中进行免疫反应。本方法创造性的将印迹了蛋白质条带的PVDF膜作为PDMS微流控芯片的基底,微流控芯片上平行的排列了很多微流管道,微流管道的方向与膜上蛋白质条带方向垂直。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微流管道中通入针对不同蛋白质的抗体,可以实现一次实验检测细胞中的多种蛋白质(n10),并且将抗体溶液的用量从原来的大约1毫升降低到小于1微升。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不亚于传统的免疫印迹方法。   这种微流控免疫印迹的新方法可以大大的降低免疫印迹实验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并且所需的微流控芯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该方法有望运用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 庄乾坤教授 报告题目:分析化学资助现状与思考   庄乾坤教授介绍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科学基金最新动向、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等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的定位是:引导源头创新、支持基础研究;强调三大战略(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和创新环境),资助种类已形成了三大系列(研究项目系列、人才培养系列、科研环境系列)。科学基金的新动向:青年基金纳入到人才基金板块,并降低资助额度(约18~20万/项),扩大青年基金的资助率,希望逐步达到30%;控制面上项目的资助率约为申请面上项目总数的1/5,并增加资助额度,近两年将逐步达到40万/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更加侧重前沿。   各类项目资助侧重点分别是:面上项目起到全面协调的作用,强调可持续、创新;重点项目鼓励学科前沿分析发展;重大项目强调集成、力争出重大成果;杰青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学科带头人;重大研究计划保护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注重强强合作、平等互惠、以我为主;仪器专项则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近两年,在基金委的支持下,已培养了一大批创新的团队和人才,比如: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属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优秀团队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分析化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据AC统计,1996年-2008年中国分析化学论文数在全球排名已达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在引用因子和被引用数目上还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尤其是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还低于很多国家。所以中国的分析化学研究还有待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庄乾坤教授谈到了几点思考。从分析化学的研究目标来说,是要追求“3S+2A”,3S即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Speediness灵敏度、选择性、高速度;2A为Accuracy, Automatics,准确度、自动化。从研究创新方面来说,庄乾坤教授强调3点: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庄乾坤教授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学科源头论,认为数学是源头,物理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科学、环境等应用领域是下游,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准则是“下游”离不开“上游”,“上游”可独立于“下游”。   本次会议历时2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 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   2012 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Bioanalysis, 7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3rd International (West Lake) Forum on Microfluidic Analysis   (第一轮通知)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定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召开。届时将有三百余名国内学者参会,此外还将邀请十余名国外知名学者作报告。此次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可实现广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3天,含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组委会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会议同时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展览会,欢迎国内外相关分析仪器公司、厂商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   会议主题和征文范围:   (1) 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2) 微全分析系统 MicroTAS   (3)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4)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Capillary HPLC   (5) 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6) 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7) 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   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和Email,并于2012年2月20日前在线投稿(网址: http://www.microtas2012-hangzhou.com)。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组织机构、征文格式、日程安排、宾馆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http://www.microtas2012-hangzhou.com)查询。相关内容将陆续完善。   联系人:何巧红,电话:0571-88206773,Email:heqh@zju.edu.cn   赵 璇,电话:0571-88273496 Email:weifx@zju.edu.cn
  • 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岛津积极参与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
    岛津积极参与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会议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的&ldquo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2010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 6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rdquo 于2010年10月17&mdash 2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杨芃原等教授倡议,由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期间,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耶鲁大学Thomas A Steitz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张玉奎院士、江桂斌院士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本次会议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在这次学术盛会中,岛津公司积极参与,为大会提供了赞助。上海分析中心赵宁伟先生做了题为《MultiNA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的报告,就MultiNA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与会者反响强烈。另外,赵宁伟先生的一篇题为《MultiNA毛细管电泳对DNA外显子的定性与定量》也被本次大会收录。 MultiNA微芯片毛细管电泳装置,解决了用户对于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不满,提供了基因分析的新平台,具有以下主要特长: 全自动分析 可自动分析最多至108个样品。 低运行成本 微芯片的重复使用/使用专用试剂套件,实现了可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匹敌的低分析成本。 不使用有害物质溴化乙啶的高灵敏度检测 不使用有害的溴化乙啶。使用SYBR色素,能够以约10倍以上的灵敏度进行检测。 维护简便 分析结束后自动进行清洗,可继续下一个样品的分析。即使分析在夜里或周末结束也没有问题。 作为有着135年悠久历史的分析仪器界最大供应商之一,岛津公司一直秉持着&ldquo 为人类做贡献&rdquo 的宗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仪器的开发与推广。岛津现有的产品线覆盖了生命科学的很多领域,相信一定会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 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上的厂商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19日期间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微纳让科技更奇妙”。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将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小型仪器展览会,国内外十余家著名的仪器厂家和专业供应商展示其产品。 安捷伦科技 AB Sciex中国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 环球分析测试仪器有限公司 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烟台海诚高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燕京电子有限公司 成都维克光谱仪器技术有限公司   大会开幕式晚宴由安捷伦公司赞助。晚宴期间,安捷伦公司为与会代表精心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安捷伦之夜”。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先生与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牟一萍女士共同举杯 安捷伦之夜   会议期间还设有墙报展,为鼓励优秀墙报,会议赞助商和组委会特为此次大会设立 “优秀墙报奖”、“墙报最佳人气奖”、“优秀展台奖”和“幸运奖”,分别由安捷伦公司、AB Sciex公司、贝克曼公司以及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部分获奖学生合影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1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2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盛大开幕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国化学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历时4天,吸引了众多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前来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9a3fdd9-064f-4f33-ae93-08cb32e55d9a.jpg" title=" 大会现场.jpg" alt=" 大会现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幕式现场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进义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大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作为大会主席,致辞并宣布大会开幕。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江桂斌院士先后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7878f8c-ab3a-4cd7-ab0c-214bfe74cc88.jpg" title=" 王进义.jpg" alt=" 王进义.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教授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7500ad7-fc97-46c2-a912-e5a785c85fb4.jpg" title=" 李兴旺.jpg" alt=" 李兴旺.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为开幕式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14e5635-d51d-4038-a03b-f4f93753e80f.jpg" title=" 陈洪渊1.jpg" alt=" 陈洪渊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d9c8f02-b7aa-4441-b3fb-fc27a7fc7541.jpg" title=" 汪尔康.jpg" alt=" 汪尔康.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汪尔康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汪尔康院士做了第一个大会报告,题目为《A Study of Nanozymes》。近年来,纳米酶的研究进展迅速,有30多个国家的课题组进行相关研究,近五年共发表了1000多篇研究论文,引用量达20000余次。汪院士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关于纳米酶的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f52b4bb-b65a-48d1-9bbb-8017723c7a6a.jpg" title=" 陈院士2.jpg" alt=" 陈院士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陈洪渊院士的报告题目为《微纳流控生命分析最新进展》。我国微纳流控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微纳流控研究在学术产出方面相比三年前不到10%的份额增长到超过24%,已成为微流控学术强国。微纳流控技术奖持续推动生命分析化学的发展,在时间、空间和分析对象的精密操控上进行突破,能够解决生命分析的许多关键问题。陈院士报告过程中,多次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一定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620e28-6b03-410b-8b53-d73be66534c2.jpg" title=" 董院士.jpg" alt=" 董院士.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董绍俊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董绍俊院士的报告题为《基于新型能源的微小型生物传感器研究》,从纸上酶生物燃料电池、折纸型微流控自供能生物传感器、双极电色电极阵列自供能可视化传感器、自供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等几个方面做了精彩详实的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59229512-6546-4831-82a0-d8591a8a6964.jpg" title=" 江桂斌.jpg" alt=" 江桂斌.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江桂斌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江桂斌院士的报告题目为《纳米细颗粒的分子转化与示踪方法》。江院士认为纳米科技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及生活中。他表示,做纳米材料的初衷是为找到更多的新型材料应用到环境领域当中,以及回答纳米材料毒性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方面,江院士对团队所做的研究内容作了详细阐述。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邀请到24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博览会。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附会议组织机构: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学术委员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大会组委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主任:王进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3i生仪社 /span ”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不定期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41, 179, 226) " 免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29, 185, 183) " strong 生命科学技术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0) " strong 在线大会 /strong /span strong 等你来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96px height: 1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041aa210-8adc-42b4-a234-52d9e65b7cfc.jpg" title="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alt=" qrcode_for_gh_91d290758d40_344.jpg" width=" 196" height=" 19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3c816d8-d31a-47b4-b17d-dc18e9d3c42b.jpg" title="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alt=" 企业微信截图_20190520102956.png" / /p
  •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6th m-TAS) 第二轮通知   时间:2010年10月17-20日   地点:上海复旦大学复宣大酒店   主办单位: 国家基金委化学部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    中国色谱学会   承办单位: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2010 Symposium on Micro/nano-scal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6th  -TAS)定于2010年10月17-20日上海复宣大酒店举行。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和中国色谱学会主办,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承办。届时将有400余名国内同行和20余名国外专家参加,讨论交流微/纳尺度分离、微全分析、以及微/纳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学术问题。会议历时4天,含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耶鲁大学ThomasA Steitz教授将临会报告。本次会议是我国微/纳技术近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将对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进行展望。   会议征文范围包括:(1)微流控学 Micro-fluidics (2)微全分析 Micro-TAS (3)纳流控学 Nano-fluidics (4)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5)毛细管高压液相色谱 Capillary HPLC (6)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7)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质谱、光谱和波谱技术等。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分析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   稿件要求:作者提供中文摘要,用WORD软件编辑,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单位、主要结果和讨论、主要参考文献。全文不超过2页(A4纸、可含图表),具体格式参考如下:题目—小三号黑体 作者—小四号宋体 单位地址—五号宋体 摘要—五号宋体 小标题—五号黑体 参考文献—小五号黑体 图表标题—小五号黑体 图表中其他文字—小五号宋体。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和Email地址,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在线投稿(网址http://meeting.973microfluidics.org)。   有关会议的介绍、组织机构、征文格式、日程安排、宾馆住宿等会议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查询。   会议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对稿件进行审理,录用的论文将在会议上报告或参加墙报展出。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会议相关事宜请与会议秘书刘芸、沈和平老师联系,电话:021-65642009 Email:liuyun@fudan.edu.cn或shenhp@fudan.edu.cn   会议筹备组   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
  • 安捷伦参加第24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
    安捷伦科技参加第24 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并举办&ldquo 安捷伦之夜&rdquo 晚宴 2009年10月18日-22日,第24 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The 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24th MSB)在中国大连举行,安捷伦公司参加了大会及展览会,并举办安捷伦之夜盛大晚宴。 本次大会是目前国际上生物分离分析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迄今为止MSB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成功举办了23届。本次大会旨在加强该领域各国专家学者间的相互交流, 促进面向生命科学的现代分离分析科研水平在各国的平衡发展。中国在分离分析科研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 尤其近年来在蛋白质组、代谢组、微流控芯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微柱分离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 邹汉法研究员、张玉奎院士、Frantisek. Svec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三百余位科学家和学者。 安捷伦新颖别致的展台是本次大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众款2009年刚出炉的1290 Infinity LC,6540 Q-TOF,6430 QQQ,7100 CE以及7000A GC/QQQ等悉数上阵,加上一排丰富的墙报(Poster)展示,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们。大会特邀安捷伦公司总部的资深科学家Gerard Rozing博士和 Dayin Lin 博士,分别作了题为I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Going Into a Renaissance 和 Recent Advances in Microfludic Chip-based LC in LC/MS Analysis 的精彩大会主题报告,获得了参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大会众多的精彩报告中,美国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Shiaw-lin Wu教授题为Explore Glycan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的前沿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利用安捷伦近来推出的LC-Chip/QQQ和LC-Chip/QTOF平台在蛋白质,尤其是富有挑战性的糖蛋白质的鉴别和定量的最新研究结果,他将上述两种技术的组合称为蛋白质学研究的&ldquo 双响炮&rdquo 。 安捷伦公司展台 安捷伦公司独特的墙报展示墙(部分) 会议期间,安捷伦资深的应用技术专家安蓉经理和冉晓蓉女士,分别作了Agilent 1290 Infinity LC and its Applications 和Chip Technologies in Bio-seperations的午餐研讨会演讲,博得了大会各位专家和与会代表的强烈关注。 安蓉经理在午餐研讨会上演讲 10月21日晚,安捷伦公司举办了名为&ldquo 安捷伦之夜(Agilent Night)&rdquo 的盛大晚宴。晚宴由安捷伦科技公司医药市场经理庄晨杰和沈阳分公司的客户经理高露莎联袂主持。MSB大会的奠基人Barry Karger博士和安捷伦公司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分别致辞,对大会组委会表示感谢并祝贺大会圆满成功。随后,牟总邀请大会主席邹汉法研究员、张玉奎院士和Frantisek Svec教授共同上台敬酒,感谢海内外在蛋白质组、代谢组、微流控芯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微柱分离分析等领域各位朋友多年来对安捷伦公司的厚爱和支持。晚宴当天适逢日本科学院寺部茂先生的生日,安捷伦公司安排的生日蛋糕与生日歌成为一个惊喜,在座嘉宾共同祝寺部茂先生生日快乐。 牟一萍总经理致辞,并与大会主席团向来宾祝酒 牟总向日本科学院寺部茂先生祝贺生日 晚宴上精彩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京剧,号称&ldquo 瞬间艺术&rdquo 的川剧变脸,展示安捷伦员工多才多艺文化底蕴的精彩舞蹈和靓丽歌声,以及轻松悠闲的Jazz流行乐曲等互动节目,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参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教授当场即兴高歌一曲,赢来在座来宾的热烈响应和互动。大家在紧张的会议期间多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疲惫,席间充满了祥和的欢乐气氛。 主持人妙语连珠 安捷伦员工的精彩演出 安捷伦团队与大会组委会合影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是通讯、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19,000 名员工在110多个国家为客户服务。在2008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58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 沃特世(Waters)公司在第24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中的产品展示
    大连 – 2009年10月22日–第 24 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于2009年10月18日-22日在中国大连举行。沃特世公司作为大会的赞助商之一,在会议期间展示了全新SYNAPT™ G2系统、Xevo Q-tof ™ 以及Nano UPLC® 系列产品。   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MSB) 是目前国际上生物分离分析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迄今为止MSB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成功举办了23届。为加强该领域各国专家学者间的相互交流, 促进面向生命科学的现代分离分析科研水平在各国的平衡发展, MSB委员会选择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组织承办MSB国际会议。   鉴于我国在分离分析科研领域的迅速发展, 尤其近年来在蛋白质组、代谢组、微流控芯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微柱分离分析等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MSB委员会将第24届定于在中国大连举行。   此次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口头报告、学术墙报展示等部分。沃特式公司在大会主题报告部分邀请来自沃特世公司美国总部的Patricia M. Young和Steven Cohen分别作了“新型的纳升级UPLC-MS联用技术”和“陶瓷制微流体UPLC流路与质谱无缝串接技术”的演讲。 沃特世公司专题研讨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会期间沃特世公司也举办了专场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客户的参与。会议主要介绍了nanoACQUITY UPLC MS 系统,包括色谱柱内径及流速范围、nanoACQUITY UPLC MS 系统构造和不分流的Trapping上样技术。 来自沃特世公司美国总部的Patricia M Young女士也带来了最新的TRIZAIC nanoTile™ 集成芯片技术及应用介绍,包括TRIZAIC™ 集成芯片的构造及原理和TRIZAIC集成芯片与SYNAPT HDMS及Xevo系列质谱的串接及应用。位于展台的TRIZAIC样品,吸引了客户到场咨询。 TRIZAIC nanoTile技术   沃特世公司的仪器和技术可以非常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分离科学的最新研究以及协助推动技术的发展。会议期间展示了如“nano LC™ MS分析磷酸化肽段方案”、“结构蛋白质组学解决方案”、“代谢谱分析方案”、“高清蛋白质组学应用”等数十种产品应用解决方案。   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   沃特世(Waters)公司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企业提供实用、可持续的创新技术,帮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命科学、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水质监测等领域保持领先水平,获得业务优势。沃特世公司技术创新和实验室解决方案在一系列相关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包括分离科技、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和热分析等,为客户提供长久的运作平台。   2008 年,沃特世公司的年收入达 15.8 亿美元,全球拥有 5000 名员工,为不断推动全球客户的科学发现和卓越运营贡献自己的力量。   沃特世, ACQUITY, ACQUITY UPLC, ACQUITY UltraPerformance LC, UPLC和Xevo是沃特世的公司的商标。   联系人:张立猛
  • 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杨凌)(第二轮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35dee69-713d-4f01-b85a-d02f95f737b8.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613" height=" 135" style=" width: 613px height: 13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陕西· 杨凌) /p p   The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s / The 7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Nano 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Bioanalysis /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Microfluidics (Yangling) / 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chemistry and Microsystems (ISMM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轮通知) /p p   会议时间:2019年5月17日―5月20日 (5月17日全天报到)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1452193-f754-4929-a83c-cc8d7268fac5.jpg" style=" float: right width: 179px height: 179px "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179" height=" 179" / /p p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p p   承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协办单位: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 /p p   大会主席:陈洪渊 院士 /p p   执行主席:王进义 教授 /p p   会议地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凌会展国际酒店(陕西· 杨凌) /p p   会议网址: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p p    strong 1、会议宗旨 /strong /p p   大会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4天,含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组委会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并到会交流。会议同期举办相关仪器设备和产品的展览会,欢迎国内外相关分析仪器公司、厂商到会介绍和展出产品。 /p p    strong 2、会议主题 /strong /p p   (1)微流控学与纳流控学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p p   (2)微全分析系统 MicroTAS /p p   (3)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p p   (4)毛细管电色谱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p p   (5)高效液相色谱或超效液相色谱 HPLC / UPLC /p p   (6)微纳生物分析 Micro/NanoScale Bioanalysis /p p   (7)与上述技术联用的检测技术如光谱、质谱和电化学技术等 /p p   (8)上述技术与系统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应用。 /p p    strong 3、会议组织机构 /strong /p p   学术委员会 /p p   主 席:陈洪渊 院士 /p p   副主席:张玉奎 院士 /p p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p p   陈兴国 陈 义 程 京 崔大付 方 群 黄岩谊 江桂斌 江云宝 /p p   蒋兴宇 金庆辉 鞠熀先 孔继烈 李战华 林炳承 林金明 刘宝红 /p p   刘笔锋 刘 冲 陆祖宏 罗国安 庞代文 蒲巧生 秦建华 任吉存 /p p   田中群 汪尔康 王建华 王进义 王立鼎 夏兴华 徐静娟 徐章润 /p p   杨朝勇 杨芃原 杨秀荣 朱俊杰 庄乾坤 /p p   大会组委会 /p p   主任:王进义 /p p   委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p p   陈淑伟 韩 翔 李保新 李 菲 李 华 李天保 李 延 刘成辉 /p p   刘书慧 刘文明 聂 飞 漆红兰 任 丽 申烨华 佟珊珊 涂 琴 /p p   王东恩 王建龙 王 丽 徐 峰 徐勇前 许 娟 余瑞金 袁茂森 /p p   张成孝 张艳荣 赵 磊 赵永席 郑建斌 /p p    strong 4、已确定的邀请报告学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strong /p p   国际学者: /p p   Hsian-Rong Tse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p p   Kim Tae Song,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p p   Yan Xu,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Japan /p p   Je-Kyun Park,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ea /p p   Yoon-Kyoung Cho, 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Korea /p p   Takehiko Kitamori,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p p   Kyojiro Morikaw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p p   国内学者: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张玉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汪尔康,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董绍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p p   江桂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谭蔚泓,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刘虎威,北京大学,教授 /p p   黄岩谊,北京大学,教授 /p p   白玉,北京大学,教授 /p p   赵美萍,北京大学,教授 /p p   郭少军,北京大学,研究员 /p p   林金明,清华大学,教授 /p p   李景虹,清华大学,教授 /p p   张四纯,清华大学,教授 /p p   梁琼麟,清华大学,副教授 /p p   鞠熀先,南京大学,教授 /p p   朱俊杰,南京大学,教授 /p p   夏兴华,南京大学,教授 /p p   刘震,南京大学,教授 /p p   练鸿振,南京大学,教授 /p p   许丹科,南京大学,教授 /p p   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 /p p   杨竼原,复旦大学,教授 /p p   刘宝红,复旦大学,教授 /p p   陆豪杰,复旦大学,教授 /p p   邓春晖,复旦大学,教授 /p p   隋国栋,复旦大学,教授 /p p   方群,浙江大学,教授 /p p   潘远江,浙江大学,教授 /p p   牟颖,浙江大学,教授 /p p   唐波,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p p   张春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p p   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陆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李攻科,中山大学,教授 /p p   欧阳钢锋,中山大学,教授 /p p   戴宗,中山大学,教授 /p p   栾天罡,中山大学,教授 /p p   张志凌,武汉大学,教授 /p p   黄卫华,武汉大学,教授 /p p   夏帆,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p p   曹成喜,上海交大,教授 /p p   王晓林,上海交大,教授 /p p   杨朝勇,厦门大学,教授 /p p   巫金波,上海大学,教授 /p p   陈兴国,兰州大学,教授 /p p   蒲巧生,兰州大学,教授 /p p   张海霞,兰州大学,教授 /p p   汪宝堆,兰州大学,教授 /p p   贾琼,吉林大学,教授 /p p   蒋兴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p p   孙佳姝,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p p   张袁健,东南大学,教授 /p p   刘松琴,东南大学,教授 /p p   卫伟,东南大学,教授 /p p   王建华,东北大学,教授 /p p   徐章润,东北大学,教授 /p p   吕弋,四川大学,教授 /p p   侯贤灯,四川大学,教授 /p p   屈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p p   陈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马会民,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于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上官棣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齐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赵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吴海臣,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聂宗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毛兰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秋泉,厦门大学,教授 /p p   江云宝,厦门大学,教授 /p p   逯乐慧,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宏达,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振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杨帆,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编辑部,副研究员 /p p   徐国宝,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唐纪琳,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姜秀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陈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康经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p p   刘笔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p p   聂舟,湖南大学,教授 /p p   袁荃,湖南大学,教授 /p p   陈金华,湖南大学,教授 /p p   赵书林,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段学欣,天津大学,教授 /p p   黄承志,西南大学 ,教授 /p p   袁若,西南大学 ,教授 /p p   卓颖,西南大学 ,教授 /p p   邱建丁,南昌大学,教授 /p p   秦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p p   邓兆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p p   严秀平,江南大学,教授 /p p   邱洪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琛,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 /p p   李东浩,延边大学,教授 /p p   刘定斌,南开大学,研究员 /p p   肖乐辉,南开大学,研究员 /p p   尹学博,南开大学,教授 /p p   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 /p p   谢小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 /p p   陈星星,辽宁科技大学,教授 /p p   古志远,南京师大,教授 /p p   刘利红,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 /p p   汪乐余,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p p   王志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p p   孙晶,大连大学,教授 /p p   夏云生,安微师大,教授 /p p   董川,山西大学,教授 /p p   阴彩霞,山西大学,教授 /p p   杜文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汪海林,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 /p p   王树涛,中国科学院化学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p p   胡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p p   王坤,江苏大学,教授 /p p   黄成军,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p p   唐点平,福州大学,教授 /p p   宋继彬,福州大学,教授 /p p   毛红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p p   段忆翔,西北大学,教授 /p p   亢晓峰,西北大学,教授 /p p   李华,西北大学,教授 /p p   李延,西北大学,教授 /p p   谢彦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常洪龙,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Pavel Neuzil,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p p   徐峰,西安交大,教授 /p p   赵永席,西安交大,教授 /p p   李菲,西安交大,教授 /p p   张成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李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唐艳丽,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漆红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刘成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p p    strong 5、征文要求 /strong /p p   (1)凡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均为本次大会的征文范围,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全国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征之列,请作者在递交论文摘要时仔细检查,论文一经录用,文责自负。 /p p   (2)登录会议网站: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下载会议摘要模板,根据要求撰写并上传摘要 /p p   (3)在线提交论文摘要:登录会议网站,根据在线投稿说明,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会议摘要。征稿截止日期:2019年4月15日 /p p   (4)若个别作者不能顺利通过网站投稿,可采取e-mail形式投稿,邮箱:conference @nwafu.edu.cn /p p   (5)论文请务必提供稿件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和e-mail /p p   (6)拟参加ISMM2019国际会议的参会者请参阅网站: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下载会议摘要模板,根据要求撰写并上传摘要。 /p p    strong 6、论文交流及奖励 /strong /p p   本次会议采用中文(国内会议部分)和英文(国际会议部分)两种语言交流。会议组织有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会期拟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墙报进行评选,设立优秀墙报奖与优秀论文奖。 /p p   strong  7、网上注册 /strong /p p   (1)为便于安排和统计参会人数,请拟参会的代表于2019年4月15日前进行网上注册。有关会议交费手续、报到地点、住宿等事宜详见会议网站(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 /p p   (2)拟参加ISMM2019国际会议的参会者请通过网站(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注册。 /p p   (3)参会者根据自己情况仅需注册和缴费一次,无需在两个网站同时注册。 /p p   strong  8、缴费信息 /strong /p p   正式代表(包括展商):1800元/人(4月15日前),2000元/人(4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p p   学生代表:1200元/人(4月15日前),1400元/人(4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p p   缴费方式包括通过电汇和现场缴费两种方式 /p p   (1)银行汇款 /p p   户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p p   账号:102810820826 /p p   开户行:中国银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支行 /p p   行号:104795000248 /p p   *汇款用途必须标注:微分析(姓名+单位)。 /p p   *为了方便核对和提早开具会费发票,缴费成功后,烦请邮件告知,并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p p   (2)现场缴费 /p p   现金、POS机刷卡或者支付宝 /p p   strong  9、会务联系人 /strong /p p   袁茂森 (Tel: 15102944990 email: conference@nwafu.edu.cn) /p p   陈淑伟 (Tel: 13072965818 email: conference@nwafu.edu.cn) /p p    strong 10、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strong /p p   杨凌,全称为“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别称“中国农科城”,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正在建设的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会”的举办地。 /p p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国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等10家农科教单位,因农业科教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著名“农科城”。这个小城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是我国重要的农科教基地。杨凌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杨凌地处西安和宝鸡之间,距西安约80公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距离风景宜人的太白山风景区、佛教圣地法门寺、历史遗迹乾陵、杨贵妃墓等仅有半小时车程,距离秦始皇兵马俑、华山约有1个半小时车程(高铁1小时), 距离西安高铁半小时。 /p p   有关会议的详细介绍、组织机构、日程安排、酒店住宿等相关信息请登陆会议网址( a href="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_src="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http://microtas2019.nwsuaf.com /a 和 a href=" http://ismm2019.nwsuaf.com" _src=" http://ismm2019.nwsuaf.com" http://ismm2019.nwsuaf.com /a )查询。相关内容将陆续完善。 /p p br/ /p
  • 安捷伦科技大力支持“第28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
    安捷伦科技大力支持 &ldquo 第28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MSB2012 Shanghai )&rdquo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以&ldquo MSB in MSB&rdquo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and analyses in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为主题,旨在谈论微尺度分离分析在分子系统生物学中应用的第28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于2012年10月22日-24日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隆重召开。作为目前国际上生物分离分析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本次会议汇集了一批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微流控芯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微柱分离分析等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研发专家,呈现了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面向系统生物学复杂系统的微尺度研究方法。安捷伦科技作为本次会议的赞助商积极支持了本次大会。 (图为:第28届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大会现场) 10月22日,曾作为MSB2009大会主席及MSB2012(Geneva)大会共同主席的来自安捷伦科技公司德国总部的Gerard Rozing教授作了题为&ldquo CE-MS: New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rdquo 的技术报告,阐述了CE-MS分离技术青春永在的应用前景。 (图为:安捷伦公司Gerard Rozing演讲现场) 10月23日,安捷伦公司资深液质联用系统应用工程师冉小蓉博士向大会作了&ldquo Agilent New Integrated Biology Solution&rdquo 的精彩演讲,博得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热烈掌声和好评。 (图为:安捷伦公司资深液质联用系统应用工程师冉小蓉博士演讲现场) 另外,安捷伦公司在大会召开期间还设立了展台,向参会人员展示了安捷伦公司先进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转化医学概念,并为与会专家和代表提供咨询和服务。 (图为:安捷伦科技的展位)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18,7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 2011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66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有关安捷伦蛋白质组学解决方案,请访问: http://www.chem.agilent.com/zh-cn/solutions/proteomics/pages/default.aspx 订阅Access Agilent电子刊物,请登录: www.agilent.com/chem/accessagilent:cn
  • 精彩纷呈:2017微流控微尺度分析会议进入第二天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9月24日,第六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沈阳)、第十一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迎来第二天日程。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东北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相关报道: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924/229891.s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2017微流控微尺度分析会议:三会联合在沈召开 /span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587b335-146e-4c16-be7d-0e844c86faf2.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二日大会报告现场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日大会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主持,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研究员分别奉献了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4259605-1786-4729-8301-5c4eeb1e064d.jpg" title=" 2.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复旦大学教授& nbsp 杨芃原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乐晓春主讲了题为《DNA nanomachines designed for the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intracellular targets》的报告。乐晓春介绍,利用DNA和蛋白的某些特异性结合来做信号转导,再结合不同的放大机制,能够对不同的靶标物(microRNA)进行分析,且有很好的灵敏度。基于这个方法,乐晓春向与会者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发明的一种DNAzyme纳米装置,该装置能够进入活体细胞内对靶标物进行检测和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dd1fd523-2d2b-479b-8283-25ee04e69c8b.jpg" title=" 3.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乐晓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陈勇主讲了题为《Insight on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tall trees》的报告。陈勇首先介绍了微纳制造技术、程控设备、微流芯片技术、干细胞器件及器官芯片的技术的应用和他们课题组开展的相关工作。之后他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开展的仿生微流控模型的研究,该模型的灵感来自于树木中水的运输现象。树木的微孔状结构可以高效地帮助其将水从根部上升至顶部,相对很高的高度,却消耗极少的能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bcb045a3-f535-4b9d-bc32-cf44a3698545.jpg" title=" 4.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陈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炳承主讲了题为《Organ chip prepared with both on-chip culture and tailored bio-printing》的报告。林炳承介绍,器官芯片已经成为当今操控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最重要的技术。之后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已经开展的肿瘤芯片、单器官芯片、多器官芯片、生物打印的相关工作,如:肾小球微流控芯片病理模型的构建及可行性验证;用实验室自制3D生物打印机和生物墨水打印血管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eef2d64-ce86-44bb-8ae6-317f8d6e5f3b.jpg" title=" 5.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林炳承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墙报展示厅,本次会议共展示墙报143份,吸引了大批与会者浏览学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8c8eb49-7654-4edd-b358-e96bf405b7d9.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墙报展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本次会议十余家国内外知名公司设立展台,向与会者展示最新最热的微流控相关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6d2a4a5-6c49-478c-93d5-33505bc2f5d2.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厂商风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会议设立了Micro/Nanofluidic Chip-Foundation、Micro/Nanofluidic Chip-Applications、Micro/Nanoscale Separation、Micro/Nano Bioanalysis四个主题分会场,多位著名学者奉献了精彩报告。稍后仪器信息网将为您带来更多会议详情。 /p
  • 电泳微流控芯片:生物分析的里程碑
    电泳微流控芯片是一种结合了电泳和微流控技术的创新型生物分析工具。该技术整合了微流体学的优势,通过微小尺度的通道、电场和高度灵活的流动控制,实现了对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检测和分析。——技术原理——电泳原理:在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的现象。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毛细管电泳和芯片上电泳。毛细管电泳利用单根毛细管作为分离通道,而芯片上电泳则将电泳所需的缓冲液、电极等组件集成到一个微流控芯片上,实现设备的微小化和自动化。这种集成化设计使得电泳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低样品消耗和快速分离等优点。电泳微流控芯片的原理主要基于电场驱动下的带电粒子在微尺度流道中的迁移与分离。具体来说,电泳微流控芯片利用微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微米级的流道,这些流道用于容纳电泳缓冲液。当在芯片两端施加电场时,缓冲液中的带电粒子(如DNA、蛋白质等)会根据其电荷和电场方向发生迁移。不同带电粒子由于其电荷、质量和形状的差异,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会有所不同,从而实现粒子的分离。——应用领域——电泳微流控芯片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科学和工业领域。以下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1、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主要用于DNA片段、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和分析。它被认为是后基因时代中最有希望攻克蛋白质研究、基因临床诊断等科学难题的分离分析手段之一。此外,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也被用于PCR反应,可以大大简化操作步骤,显著提高检测效率。2、新药物合成与筛选: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分离和筛选,从而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3、食品和商品检验: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添加剂、污染物等的检测和分析,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合规性。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商品的质量控制和检验。4、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领域,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可用于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样本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5、刑事科学:电泳微流控芯片在法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DNA分离、检测和分析方面,对于个体身份的鉴定和犯罪现场的物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6、其他科学领域:此外,电泳微流控芯片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航天科学等其他重要科学领域,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优势——1、高分辨率和快速分离:微流控芯片中的通道尺寸小,因此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分离速度。这使得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分离和识别出各种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等。2、低样品和试剂消耗:由于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通道尺寸微小,所需的样品和试剂量大大减少。这既降低了分析成本,也减少了生物样本的浪费,对于珍贵的生物样本尤其重要。3、高通量分析能力:微流控芯片可以并行处理多个样品,实现高通量分析。这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使得在短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样本,适用于大规模的生物分子分析任务。4、易于集成和自动化:电泳微流控芯片可以与其他技术(如质谱联用)实现联合分析,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易于实现自动化,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微型化和便携性:电泳微流控芯片采用微型化设计,使得整个分析系统更加紧凑和便携。这使得它可以在现场进行实时分析,无需复杂的实验室设备,为现场检测和即时分析提供了便利。保利微芯公司简介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中国保利集团公司,由保利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设计研发微流控生物芯片,公司具备技术先进的微流控生物芯片设计制造能力,已形成创新性的、技术领先的微流控芯片整体解决方案。可以承接国内外芯片设计、应用公司的微流控芯片生产订单,为即时诊断(POCT)、基因测序、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科学研究等应用领域的客户提供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性价比芯片产品。
  • 微纳尺度分离 赛默飞世尔展风采
    由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化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微纳尺度分离与分析会议于日前落下帷幕,共计近三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 服务科学、世界领先的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以金牌赞助了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Thermo Scientific Accela高效液相色谱仪、Transcend 超高速液相色谱仪、TSQ Quantum系列三重四级杆液质联用仪、LTQ Velos双压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和LTQ Orbiitrap Velos组合质谱仪。并重点展示了今年收入囊中的Easy nLC纳升级液相色谱,其拥有精确而无需标记的定量功能,稳定的无脉冲梯度可达100nL/min。可高效用于双向电泳与LC-MS联合分析蛋白质鉴定。ProteinCenter---数分钟内即可将复杂数据组转换为有意义的生物学数据;StageTips---- 快速可靠地完成样品制备;EASY-柱---对每个色谱柱进行单独检测,保障出色的色谱性能;Emitters&mdash 高效提升质谱分析能力。各个组件保障了Easy-nLC的卓越性能。让其成为专业人士在微尺度分离应用领域的得力助手,从而吸引了众多专家咨询。 19日中午,赛默飞世尔科技应用工程师李静做了题为:利用iSRM和Pinpoint软件进行目标蛋白质定量的报告。Thermo Scientific全新推出了一种灵敏度高、选择型好、高通量的定量方法并能同时确证目标蛋白质的策略。利用高灵敏度的TSQ Vantage质谱仪、Pinpoint软件和智能选择性反应监测(iSRM)来实现,与Western Blot或ELISA相比,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能进行与同一疾病相关的多个标记物同时测定且不需制备其相应的抗体,具有极大的应用优越性。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度营收达到100多亿美元,拥有员工35,000多人服务客户。这些客户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 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这两大品牌,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面临的各种分析方面的挑战。Thermo Scientific向客户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以实现实验室工作流程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供应品和服务的组合。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并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 www.thermofisher.com, 或中文网站www.thermo.com.cn;www.fishersci.com.cn。
  • 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艾玮得生物亮相第十四届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
    由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东南大学共同主办,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承办,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分会、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共同协办,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于2023年8月26日至28日在苏州高新区圆满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众多国内微流控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医生,旨在深入探讨与分享微流控学、微全分析系统、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等微流控技术在各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应用,为微流控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01 现场活动与微流控技术大咖同行,现场精彩不断。艾玮得生物携生物材料、单腔器官芯片、高通量器官芯片、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摇摆灌注仪等系列产品亮相,完整展示了从上游生物材料/试剂盒,中游器官芯片,到下游生命科学仪器的全产业链的布局,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观看和了解。 艾玮得器官芯片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其结构设计采用微流控技术,可在器官芯片内精准控制流体,实现可持续高仿生的流动。 02 同期分论坛演讲主题演讲8月27日,艾玮得生物副总经理、CTO陈早早博士在第一分会场做题为《人体器官芯片的模型构建和药物有效性评价研究》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器官芯片发展历程与市场前景,艾玮得器官芯片产业化实施情况等方面内容。口头汇报8月27日下午,艾玮得生物生命科学设备研发工程师在分论坛进行口头汇报,题目为《基于人工智能的类器官识别》,为现场嘉宾生动演示了艾玮得高内涵智能分析系统中类器官识别研发成果。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VATARGET)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学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创新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疾病建模、美妆安全性评价等科研场景中。 目前,艾玮得已与恒瑞、先声、齐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多所医院、研究机构及高校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推动器官芯片在更多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助力生命科学快速发展。
  • 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坚持中迎来曙光——访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方群教授
    微流控芯片分析是当前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目标是通过对芯片微通道网络内微流体的操纵和控制,完成化学实验室中取样、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分析功能,实现分析装备的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最终实现芯片化,即所谓“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微流控芯片已被列入21世纪最为重要的前沿技术的行列。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是国内建立较早的专门从事微流控芯片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建所十年来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2010年8月21日,在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上,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Instrument”)就该研究所的情况与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技术发展、产业化等问题采访了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方群教授。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 方群教授   Instrument:方教授,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下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的相关情况,以及贵所建立以来在微流控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方群教授: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是我国已故的著名分析化学家方肇伦院士于2000年1月创建,其目标是借助浙江大学学科比较齐全、综合交叉优势明显的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与系统。目前,研究所有教师11名,研究生40余名。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围绕微流控芯片展开,研究方向涉及:微纳流控芯片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工艺 微流体操控技术、方法和理论;微流控芯片取样、试样引入和前处理、反应技术;微流控芯片光谱、电化学、质谱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微流控原理的液滴分析、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生物传感器分析系统研究,以及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型化分析仪器研制;微流控系统在生物分析、单细胞分析、蛋白质组研究、临床检验、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   目前,研究所在微流控芯片简易加工技术、微流控试样引入技术、微流控单细胞分析的集成化、微流控荧光和光度检测系统的微型化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十年间,研究所发表了140余篇高水平的SCI论文,共承担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20余项已获授权。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方肇伦院士主编,研究所全体老师参加撰写的国内第一部有关微流控芯片的专著“微流控分析芯片”。研究所还研制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控分析仪器装置或样机,为相关仪器的产业化创造了有利基础。   Instrument:您是973项目“微流控学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高速及多通道阵列微流控分离检测新方法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请谈谈该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困难?   方群教授: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由全国11家单位参加的973项目“微流控学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分为6个课题,我所负责的是其中第三课题,参与单位有浙江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进行高速及多通道阵列微流控分离检测新方法的研究。目前,该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取得一些出色的研究成果,预计能够完成既定目标。   我的研究组主要进行了微流控系统的试样引入技术研究,将微流控芯片与缺口管阵列结合,进样通量最快可以达到6000个样品/小时,这是目前文献报道中单通道通量最高的芯片进样方法。同时,我们通过将自发进样技术与基于短毛细管和缺口管阵列的毛细管电泳(CE)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微流控平移自发进样方法,将进样量减少至低于100pL的水平,并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高速毛细管电泳(HSCE)分析,建立了一种通用型的HSCE系统。该系统应用于氨基酸试样的电泳分离,其分离速度和效率等性能已经达到甚至优于芯片HSCE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还将皮升级平移自发进样方法及其HSCE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基于胶束电动色谱模式的氨基酸手性分离和基于凝胶电泳模式的DNA片段和蛋白质分离中。   近期,我们研究组还研制了一种用于纳升级试样测定的全集成微型化手持式光度计。该光度计所有部件包括双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光电二极管检测器、长光程液芯波导检测池、微量试样驱动装置、控制电路、液晶显示器和电池均集成于12cm×4.5cm×2.1cm 的仪器内。该仪器成功应用于微量DNA 试样的纯度和含量测定,以350nL的试样消耗获得了约15mm的有效光程。对比商品化的微消耗光度计,手持式光度计以其1/3的试样消耗量获得了其15倍的检测光程,且价格低廉,在现场分析和即时检验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我们还将该光度计与缺口管阵列结合,成功用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的快速自动分析。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研究组研制的手持式光度计   在研究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寻找能产生原创性成果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是一个难点。其次,微流控芯片的研究是多学科综合性交叉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光学、机械、电子等其他研究领域人员的参与,但我们现在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再有,微流控芯片的研究成果产业化困难。实验室的研究出来的装置距离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有相当大的距离,这里面还涉及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诸多问题,所以比较困难。   Instrument:下一步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方群教授:研究所成立之初,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对我们的期望是“顶天立地”。“顶天”即要做好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立地”就是要把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做成商品化仪器,应用于各种实际应用领域。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目前,在某种意义上,其研究已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的阶段了。所以根据建所之初的规划,以及微流控芯片技术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研究所明确了下一个“十年”的工作方向:   (1)坚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   研究所建立之时,方肇伦院士就一直强调要做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和要有“小米加步枪”的创业精神。近些年来,我们更是把工作的原创性和系统性放在首位。我们试图走通这样一条道路,即从新现象的发现,到新方法的提出,新系统的建立,一直到新仪器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的道路。微流控芯片因其结构微型化,因而具有许多宏观系统不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研究中能够产生一些新现象,基于这些新现象建立的新方法新技术则具有较强的原创性,而基于此研制出的仪器装置和系统是全新的,研究者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然后可以将其产业化。所以,原创研究是后续应用和产业化的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   (2)研究所将在微流控芯片的应用和产业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让微流控芯片产业化,是我们研究所的更高目标。在原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将现有的微流控技术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构建出完整的仪器,然后将这些仪器推广到多个应用领域,尤其是化学、生物医学、药学、临床检验和现场分析等一些重要领域,希望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产生一些推动作用。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将尽力而为。   Instrument:您前面所说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已处于‘十字路口’阶段”,其具体涵义是什么?能否为我们解释下?   方群教授:这里我是用“十字路口”这四个字来形容当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在分析化学中的情况为例,微流控芯片出现之初,研究者众多,大家在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普遍地尝试。然而,十多年已过去,微流控芯片分析领域内相对容易研究的领域已基本了解清楚,而剩下的领域和任务都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研究难度大、耗费时间长、不易出成果且成果产业化难度大,这需要研究者具有极大的毅力、耐力以及坚持的信心。   在这样的情形下,研究者们面临着多种选择,也即处在“十字路口”。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不容易决定的。而我们研究所不会轻易改变研究方向,一定会坚持啃“硬骨头”。   Instrument:能否谈谈当前我国微流控芯片研究的情况以及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方群教授:我国科学家们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大部分从2000年以后开始。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题目为“微流控生化分析系统的基础研究”的重大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对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到2006年,相关的研究几乎是“遍地开花”。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发表的以“微流控(microfluidic)”为主题词的SCI论文数目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可以说,我国的微流控技术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的地位,在部分研究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国际领先优势。   从已发表的论文来看,目前微流控芯片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纳流控或微-纳流控;(2)微流控芯片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3)液滴微流控系统。   我个人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微流控芯片研究可能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微流控芯片研究将向极限发展:从微米到纳米,从多细胞到单细胞,从大量分子到单分子,从单一通道到多通道阵列,分析通量越来越高;   (2)微流控技术不断向其它相关学科渗透,相互间的结合将更为紧密;   (3)微流控液滴分析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在分析化学和高通量筛选领域;   (4)微流控芯片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展,将有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   (5)微流控芯片将实现产业化,相关仪器将得到推广。   Instrument:微流控芯片目前的应用领域是哪些?将来可能向哪些领域拓展?目前科学家们是否已经找到微流控芯片的“Killer Application(关键性应用)”?   方群教授:目前,微流控芯片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已超出了其创始人原先预料的那些领域。微流控芯片出现后,其应用领域很快从分析化学扩展到医学、药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环境分析、化工、材料科学,甚至物理光学、计算机学等领域,而且目前还在持续拓展中。   就目前的情况看,国际上对具体什么是微流控芯片的“Killer Application”,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微流控芯片可能没有“Killer Application”,而是有很多“Application”。通常我们认为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比较适用于药物筛选、疾病诊断,这主要是针对微流控芯片的快速、高通量和低消耗的特点来说的。因为在这两个领域,所要筛选的样品的数量非常之大,并且要求筛查速度快、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量低,而这正好是微流控芯片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在这方面将会大有可为。此外,微流控芯片系统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特点使得它很适合应用于现场和个体分析。我个人认为:微流控芯片的“Killer Application”最有可能出现在POCT(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领域。   Instrument:至今为止,国内外仪器厂商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推出过微流控芯片的仪器,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进程发展比较缓慢。您认为当前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困难在哪里?以及应当如何推进其产业化?   方群教授:目前,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确实进行得较为缓慢,相关仪器的销售也不尽如人意。追溯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历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微流控芯片出现之初,大家都非常看好它,很多的风险投资蜂拥而至,所以在这个领域,一下子建立了许多的公司,并有相关产品推出。但随后不久,投资企业发现这个领域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就转向了,这就形成了微流控芯片这个领域产业化的低谷。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最开始大家都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光明前途,但却低估了该领域研究的难度和技术的复杂性。但是,伴随着产业化的低谷,微流控芯片的基础研究却蓬勃发展起来,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就说明当初人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研究还不够深入,这直接影响了其产业化的进程。   而先前推出的产品在市场定位上并不明确,这些产品虽有一定的应用领域,但其介于通用与专用之间,难以打开广阔的市场。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困难就在于其相关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科学家们也还没有找到一致公认的“Killer Application”。而促进其产业化,就是要加强相关研究,在技术和应用上寻求突破。目前,微流控芯片历经十几年的基础研究积累,已经到了一个可以出一些重要的产业化成果的阶段。最近,已经出现了一些好苗头,一些公司又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利用微流控芯片完成样品的前处理,然后与其他仪器联用。这些仪器可以手提,可以做现场检测,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说明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虽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已曙光初现。我们希望有远见和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一进程中,与科学家们一起合作努力,以早日实现微流控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和广泛的普及应用。   后记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之中,方群教授一直强调:“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基础研究为主,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需要较长时间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之路才走得如此艰难。但即便如此,方群教授以及他所在的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一直“顶天立地”,从未放弃过在微流控芯片科研与产业化方面的努力,他们这种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让人着实敬佩。   采访编辑:杨丹丹   附录1:方群教授简历   方群,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辽宁大学分析化学学士(1985年-1989年),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学硕士(1989年-1992年)和博士(1994年-1998年)。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微流控高通量试样引入和前处理技术、微流控液滴分析和毛细管电泳分析、微流控光谱和质谱检测技术、微型化分析仪器研制,以及微流控系统在生化分析、临床检验、药物筛选、蛋白质组和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加出版专著2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9项获得授权。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2006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Analytica Chimica Acta”、“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色谱”、“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和“化学传感器”的编委。   附录2: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介绍   浙江大学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由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方肇伦院士创建于2000年初,目标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分析技术和系统。微流控芯片分析是当前的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目标是通过对芯片微通道网络内微流体的操纵和控制,完成化学实验室中取样、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分析功能,实现分析装备的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最终实现芯片化-即所谓“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使分析效率成百倍、千倍地提高。   研究所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实验技术人员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研究所每年在化学一级学科和分析化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并接受博士后人员和访问学者,同时欢迎生物、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研究生。   研究所研究方向涉及微纳流控芯片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工艺,微流体操控技术、方法和理论,微流控芯片取样、试样引入和前处理、反应技术,微流控芯片光谱、电化学、质谱检测技术研究,基于微流控原理的液滴分析、毛细管电泳、流动注射分析、生物传感器分析系统研究,以及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型化分析仪器研制,微流控系统在生物分析、单细胞分析、蛋白质组研究、临床检验、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微流控分析仪器的产业化之路。   研究所成立近十年来,在全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微流控芯片分析的有效途径。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包括:微流控玻璃芯片的简易加工技术、微流控芯片高通量试样引入技术、微流控单细胞分析的集成化、微流控吸收光度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微型化等在相关学术领域已具备一定国际领先优势。研究所成立以来,共承担和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课题1项,973项目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1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21项已获授权。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方肇伦院士主编,研究所全体老师参加撰写的国内第一部有关微流控芯片的专著“微流控分析芯片”。此外,研究所还研制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流控分析仪器装置或样机,为相关仪器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利基础。
  • 2016年国际微流控和芯片实验室学术大会(ICMFLOC)召开
    大会现场 6月10日至12日,由大连海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联合举办的“2016年大连国际微流控和芯片实验室大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大连市副市长刘岩、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靳国卫、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刚、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姜斯进以及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副校长潘新祥等出席开幕式。大连海事大学“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李冬青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名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参会。  大连市副市长 刘岩 开幕式上,刘岩代表大连市政府向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为相关领域专家搭建了展示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探讨当今微流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产业化发展前景,将进一步推进微流控芯片这一技术的转化、应用以及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他说,当前,以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我国已确定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大连市拥有像大连海事大学在内的一批具有扎实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大连市政府正在规划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科学研究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人才的成长以及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最后,他祝愿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事微流控芯片研究的专家和各项成果能够为推动世界各地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贡献。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孙玉清  孙玉清在欢迎词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应对经济危机、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型经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微纳米流体力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在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信通过与会专家的智慧碰撞,一定能够产生新的科技创新理念与成果,并为创新资源的深度交融带来新的机遇。他强调,我校在微纳流体和微流控芯片领域已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形成了多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支撑着国家外专局“绿色航运与海上安全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家级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发展,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深远海资源探测和海洋环境监测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希望各位专家借此机会与我校深入广泛交流,共同探讨协同创新的平台和途径。大连海事大学“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李冬青  李冬青致开幕词。他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微纳流体和微流控芯片研究迅猛发展,对分析、监测和诊断等一系列技术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直接影响到生物、医疗、化学、环境、航运等科学和工程领域,本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全球该领域的尖端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他代表大会组织委会,对大连海事大学以及各位参会人员的支持表示感谢。大会现场  据了解,此次会议是首次微流体及微全分析系统在机械工程、海洋、能源、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应用方面的国际会议。会议历时3天,以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企业等提供一个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互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与会者就微纳流体基础理论及应用、微全分析系统、微流控芯片便携式检测仪器研发及在船舶以及海洋、能源、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其中,来自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Jonathan Cooper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Freiburg大学Roland Zengerle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多伦多大学David Sinton教授、清华大学的程京院士,东京大学前副校长Takehiko Kitamori教授、世界知名微流体和微流控芯片学者瑞士ETH Zurich的Andrew deMello教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Hywel Morgan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Shuichi Takayama教授、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Je-Kyun Park教授等一批国内外学者作相关报告。  微纳米流体力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对其蕴含的基本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有效支撑微全分析系统、微机电和微能源装置、晶体生长、稀薄气体流动和磁流体等研究的发展,并且在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分析化学、生物、医学以及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方群教授谈微流控分析高端学术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次会议旨在为从事相关领域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可实现广泛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会议历时3天,分为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及全国会议两大部分,大会包含大会报告、专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等交流形式。仪器信息网作为协作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值此会议召开之际,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编辑就本届会议总体概况及大会主题采访了大会组委会主席方群教授。 大会组委会主席方群教授   Instrument:请您总体介绍一下本届会议概况?   方教授:本届会议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微流控分析学术会议,基本上全国微流控领域的专家都会参加本次会议,同时这个会议的专业性也是很强的。此次会议参加人数预计在350人左右,国外近20位专家在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此次举办的会议是由三个会议合并在一起召开的,把这三个高水平的会议集中在一起,可以让微流控芯片、毛细管色谱和毛细管电泳领域的研究学者、专家通过一次性会议就能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最新进展、仪器研发最新成果等信息。   Instrument: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会议的发展历史?今后是否还将继续共同举办?   方教授:这三个会议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到本届已经是第七次,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半举行一次,历届会议分别在北京、杭州、武汉、大连、南京和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为第七届,再次在浙江大学举办。   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是由方肇伦院士倡议举办的,目的是邀请一些高水平的外国和国内专家做大会报告,就世界最前沿的微流控发展与国内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2007年,第一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在沈阳东北大学举办。第二届是在南京大学举办,由陈洪渊院士任大会主席,而在当时,国际微流控分析论坛和全国微全分析系统会议已经合并在一起。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倡议举办的,第一次举办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由复旦大学承办,杨芃原教授任大会主席。国际上也有国际微尺度生物分离分析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Scale Bioseparations, MSB),主要涵盖三大主题:微流控芯片、微色谱(毛细管色谱)以及毛细管电泳。本次会议是第二次在举办国内的MSB会议。   关于今后是否会共同举办的问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具体由哪个单位承办,会议学术委员会及与会专家正在积极讨论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   Instrument:微分析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否限于生物分析领域?   方教授:微流控研究目前关于生物分析方面的内容很多,但不是完全局限于生物领域。本次会议合并了三个会议,将涉及领域范围拓宽很多,比如毛细管电泳、色谱、光谱、质谱、电化学等领域的专家都会参加此次会议,可以使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的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   Instrument:请你谈谈目前国内和国际微流控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什么样情况?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瓶颈或困难主要在哪里?   方教授:目前国内和国际在微流控研究领域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整体上应该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微流控技术发展到今天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应用突破口,在产业化方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微流控技术和方法,但是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出口。这个应用出口应该是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微流控技术的优势,并且在这个应用领域能起到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不过业内人士还是坚信微流控技术具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8年9月25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主办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微流控细胞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发展。会议邀请19位国内外杰出专家学者作精彩报告,100余位从事微流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及企业研发人员与会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d1202ce-e0a0-4d45-a320-4777a91e01b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致欢迎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议第一天,共有14位专家作精彩主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3d8d662-abcc-46de-ac86-a95d035d3b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Katsumi Uchiyama(内山一美) 首都大学东京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内山一美介绍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在线液滴数字PCR方法。通过喷墨打印技术产生可控大小的液滴,使每个液滴反应单元至少包含1个拷贝分子;随后将液滴以稳定分散体的形式引入毛细管连续流动式的PCR扩增系统;最后通过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对扩增后的液滴进行荧光信号的检测和计数。这种方法显著降低了实验试剂的样品量,并避免发生样品污染,提高了实验操作的简易性,为在线全自动化的数字PCR提供了新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对重大疾病在早期进行单分子水平的检测,将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该研究由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团队与首都大学东京的内山一美教授团队合作完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alt=" 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f7984c4-4073-4473-b5e7-890e0b29d4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熊春阳 北京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及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定量理解细胞的力学-生物学耦合过程对揭示疾病发病机理、发展新的诊疗方法及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熊春阳介绍了他和团队在微流控细胞力学检测技术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可定量表征细胞与胞外基质物理力学相互作用的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基于介电泳力的细胞粘弹形变测量芯片技术等,以及它们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淋巴细胞活化、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测试等方面的应用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alt=" 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0428c00-d2eb-4532-9054-33c2fe38c6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朱永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用于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的微流体设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细胞及其代谢物分析技术在生物制药、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朱永刚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单细胞及多重生物标志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磁珠和声波微混合技术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多重癌症标志物的微流体装置;用于大量单细胞分离、分析的可调节微通道阵列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alt=" 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34fb666-91ad-46ac-8cfc-d7bc6dd34f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刘笔峰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笔峰介绍了他和团队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提出了单细胞蛋白质组并应用于神经与肿瘤细胞的表征;系统建立了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辨的细胞信号分析平台,实现了精准、可控、高时间-空间分辨和高通量细胞信号传递与细胞组分析;以线虫为模型,建立了活体原位水平单细胞信号分析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alt=" 6.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62b470e-7dc4-422d-bb00-9f8b6b5055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间蛋白质表达的个体差别、鉴别细胞免疫功能差异得到方法,在疾病诊断、药物疫苗开发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应用。陆瑶和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高通量、高内涵单细胞蛋白分析平台(单细胞抗体条形码芯片),可对数以千计的活体单细胞所分泌的42种蛋白分子分别进行同时检测。基于此平台实现了单细胞功能蛋白免疫分型、单细胞分泌蛋白动态分析、单细胞三维培养/分析等应用。目前已有十余家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利用该技术帮助CAR-T肿瘤免疫治疗药品开发及临床测试,被科学家杂志(The Scientist)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医疗技术发明首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jpg" alt=" 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1fe46dc-9849-42b5-8307-d6f333f94a8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兢 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Microwell as a biomedical device》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微孔阵列在生物制药和临床领域的高通量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研究中被广泛应用。PDMS是目前被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广泛采用的材质,然而与热塑料和玻璃相比,PDMS并不适合用于临床,且难以大规模生产。陈兢介绍了含光微纳的热塑料芯片注塑、玻璃芯片制模工艺和技术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alt=" 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4dce68-4cf1-4b48-bb40-b442b54d7f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杨朝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肿瘤液体活检新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是一项有望替代肿瘤组织活检的液体活检新技术。然而,目前依赖于单一上皮源性抗体的CTC免疫富集及计数检测方法无法对不同分型的CTC进行全面捕获、难以无损释放CTC、无法提供深度的分子病理信息。基于微流控技术,杨朝勇团队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利用流体调控与表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alt=" 9.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54fb486-89a4-4a0a-9a4d-7167ea5beac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黄卫华 武汉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细胞微环境构建及实时电化学监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细胞在体内处于复杂而又动态平衡的微环境中。黄卫华团队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结合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细胞生理微环境,在此基础上与电化学实时监测手段集成,实现了接近生理环境下的细胞实时监测,为在接近体内真实环境下研究细胞及组织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alt=" 1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4ff17a2-55a3-4c40-b8a2-cadad2852dd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孙佳姝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循环肿瘤标记物检测技术》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和外泌体等循环肿瘤标记物,发展高灵敏、高效率的循环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和新原理是肿瘤无创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孙佳姝团队开发设计了多种以细胞尺寸为依据,根据不同原理分离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实时分选、富集、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TC;开发设计了黏弹性流体微流控器件,实现了尺寸依赖的无标记外泌体和大囊泡的精准操控分离,分离效率和回收率均高达90%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jpg" alt="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b68b5af-8d72-4513-b165-70a7404e653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许岩 大阪府立大学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Pioneering Nanofluidics for New Chemistry,Biology,and Materials Science》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许岩团队开发了“nano-in-nano integration”纳流控芯片,在纳米级的流路里可以整合流体学、电学、光学、热力学、磁学、化学、生物学等各种功能元件。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从升、毫升、微升,到纳米颗粒、单分子等不同水平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alt=" 1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bc6bf15-8387-486e-9468-ea4851db2c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方群 浙江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液滴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年,方群团队开发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ODA)系统,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体的复杂操作,包括微量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与迁移等。在报告中,方群介绍了他和团队将SODA技术应用于微流控细胞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在液滴系统内完成细胞的3D培养;建立半开放三维液滴链阵列系统;单细胞基因定量表达分析;单个鼠卵细胞的蛋白质组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alt=" 1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cd1a21e-763b-428c-9bee-1094e9a2f4d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王进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操控与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王进义课题组近年来一直以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生命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系列时空可控的“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和生理病理仿生微平台,并发展了系列基于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蛋白分析新方法,进而体外构建了肝小叶微器官及其药物互作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alt=" 1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c81bf58-a5d1-4efd-b259-96a000afdaa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梁琼麟 清华大学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药物基因毒性筛选的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系统》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将药物基因毒性的高通量筛选与缺氧微环境模拟结合起来,对于构建新一代肿瘤药物筛选平台具有必要性。梁琼麟团队集成了单细胞微阵列-微流控芯片技术,采用微流控耗氧反应构造了氧气浓度梯度细胞培养微环境,采用单细胞阵列凝胶电泳技术构建高通量基因毒性检测芯片,在同一芯片上对不同氧气浓度下药物作用后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和DNA损伤程度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对抗肿瘤药物氧气浓度依赖的基因毒性评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5.jpg" alt=" 1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0f442d-8615-4815-81d0-a08faf3a118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罗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用于脂质分析方法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罗茜介绍了发展快速、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微流控质谱技术用于分析血液样本中脂质的种类和变化。研究表明,黑磷基质对磷脂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富集效率,并可直接用于MALDI质谱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关于本次会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p
  • 肿瘤细胞分离检测中微流控芯片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作为液体活检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外周血中的含量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癌症病发状况。除此以外,CTCs对于肿瘤细胞转移行为等基础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人体血液中的CTCs含量极其稀少,通常仅有0~10个/mL,与之相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含量则分别达到5×109 个/mL、4×106 个/mL和3×108 个/mL,而且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上皮转化(MET)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特征。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和异质性,以及血液中复杂基质的干扰,CTCs的精准检测成为巨大的难题。 由于常规的光学分析手段在检出限和灵敏度上均难以达到直接检测的要求,因此通常在进行外周血中CTCs的检测之前,要通过一些样品前处理方法来实现其分离和富集。常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根据细胞在物理特征上的差异来进行分离,例如膜过滤分离和密度梯度离心,就是分别依据细胞的大小和密度来完成筛选。化学法则主要依靠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例如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核酸适配体与靶标的选择性结合。  上述样品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CTCs的分离富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非连续性的,在吸附、洗脱和转移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细胞的丢失,加之CTCs本身的稀缺性,很容易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产生。利用微流控芯片功能集成的特点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CTCs的捕获、释放、计数及检测等操作均可在芯片上完成,连续的自动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人为误差的干扰。此外,微流控芯片所需要的进样量非常小,可以大大减少珍贵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降低检测成本。并且在微尺度下表面力的作用会明显放大,可以有效提高物质混合和反应的效率,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分析。因此,近年来多项研究尝试利用微流控芯片平台开展CTCs分离检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CTCs分离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将采用的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同时囊括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种策略。此外,对于近期发展的芯片原位检测CTCs新方法也进行了介绍。  1、CTCs分离芯片研究进展  作为商品化较为成功的CTCs分离检测系统,强生公司的CellSearch产品采用的是基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抗体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方法,类似的方法在CTCs分离芯片中也被广泛使用,可以视作利用生物亲和作用进行CTCs分离富集的代表。  另一方面,依据细胞在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无须生物标志物的条件下即可实现CTCs的筛选,其中有无外力介入的被动分离方法,例如利用微尺度下流体力学中的惯性效应和黏弹性效应来进行筛分。  也有外加物理场的主动分离方法,诸如介电泳、表面声波和光镊技术等。除了直接对CTCs进行特异性识别实现正向富集外,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结合诸如白细胞等干扰,再将其排除,从而达到反向富集的效果。  2、、芯片原位CTCs检测  对于CTCs的检测,通常采取先进行细胞染色,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但该方法在灵敏度上有待提高,且重现性较差,需要手动操作和人工计数。  此外,以荧光光谱为代表,一些常见的光谱检测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在芯片上CTCs的检测中。  除了光学分析方法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传感元件实现了CTCs芯片检测结果的数字化直读或可视化分析。  3、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的技术原理、分离策略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技术原理主要分为物理筛选和生物亲和两大类,分离策略分为正向富集和反向富集两个方向。同时,介绍了CTCs芯片原位检测的主要技术方法和优化策略。随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微尺度流体操控、微结构加工和集成传感检测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了CTCs分离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多项研究显示,以微流控芯片为平台来分离检测外周血中的CTCs,可以充分发挥芯片本身微量、高效、易于自动化和集成化的优势,最终实现对临床血液中CTCs的快速精准分析,在肿瘤早期诊断、复发与转移监测以及抗肿瘤药物评价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空间。  现阶段,CTCs芯片在筛选精度和筛选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挑战,由于精准与高效二者难以兼得,未来的芯片设计应该更专注于单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应当注重于提高CTCs筛选的细胞纯度及细胞活性。可以先利用惯性效应对血液进行粗分离,筛分出尺寸较大的白细胞和CTCs。再采用液滴分选的方法,通过免疫磁性分离实现CTCs的精确筛选。液滴分选技术能够达到单细胞分析的精度,利用液滴分选进行肿瘤细胞筛选也已有文献报道。另一方面,针对临床检测领域,研究重点则在于实现临床样本的高通量分析。可以采用电分析方法,依据不同种类细胞的比膜电容和细胞质电导率差异来设置恰当的阈值,对流经检测窗口的CTCs实现快速分析。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CTCs芯片的发展同时也受益于微机电系统(MEMS)、材料学、流体力学和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随着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发展,CTCs芯片未来有望成为肿瘤基础研究和癌症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平台。
  • 2017微流控微尺度分析会议:三会联合在沈召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9月23日,第六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沈阳)、第十一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蔡冠深报告厅联合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东北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微流控领域的专家、学者500余人前来参会学习,更有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董绍俊院士、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乐晓春院士亲临现场与会交流。此外,还有来自日本、奥地利的专家、学者带来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f542bd2-fb7f-4133-b21d-e41043aecd18.jpg" title=" 2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会议现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大会组委会主席、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2dd0024a-4724-4b29-afba-60fe229a2684.jpg" title=" 1.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东北大学副校长 王建华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致开幕辞,他对参加大会的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并祝贺大会胜利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9ad20d56-0783-446d-b0b7-5ba560b23514.jpg" title=" 2.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东北大学副校长 唐立新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院士致开幕辞,他首先代表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对大会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祝贺,欢迎各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对东北大学会务组团队的会议筹备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讲到,本次大会的主题包括了微/纳流控科学与技术,微全分析系统,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微纳单细胞、单分子分析,微纳生物分析,相关联用技术及其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他相信,经过本次大会广泛的学术交流,必将对我国微流控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张玉奎院士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ed83cb2-ab0e-4cd5-a5c0-4cc404a377e6.jpg" title=" 3.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院士 张玉奎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乐晓春院士主持了当天会议第一场全体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db9df66-4917-438c-a253-a1bc8f3ac782.jpg" title=" 4.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乐晓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主讲了题为《Novel Bipolar Electrode and Microfluidic Based Bipolar System With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的报告。汪尔康院士首先解释了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的含义及优点。之后他介绍自己课题组近几年的杰出工作——微型USB2.0电化学系统及相关工作,包括新型的双通道封闭式双极电极的建立、多通道封闭式双极电极、裂分式BPE系统、纳米级双极电极阵列的构建、基于普鲁士蓝可视化的BPE传感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f904829-cfcd-4d9f-a84f-8ab0f564089a.jpg" title=" 5.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院士& nbsp 汪尔康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华主讲了题为《深度覆盖的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研究》的报告。她向与会者介绍了她们课题组开展的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工作,包括高效低残留样品制备新材料、新技术,高峰容量色谱分离新材料、新模式,高精准质谱定量新方法、新算法等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离子液体溶解膜蛋白,建立了基于离子液体提取的样品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制高柱效、高峰容量、稳定性好的超长桥联杂化整体柱;发展了准等重二甲基化标记(plDL)定量方法;研制了全自动样品处理装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ff78166-9155-4053-967f-02129ce4791e.jpg" title=" 6.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丽华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东京大学教授Takehiko Kitamori主讲了题为《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based on UnitOperations and Its Innovations into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Implementation》的报告。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基于微流体和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的创新技术在生物医学科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6eb5036-de0b-4640-acd5-e91590d55fd1.jpg" title=" 7.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东京大学教授 Takehiko Kitamori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绍俊主讲了题为《Advanced Miniature Biofuel Cells and Other Energy Sources》的报告。董绍俊院士向与会者介绍了几种先进的微型生物燃料电池和其他能源来源。包括一种微型自供电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阴离子和阳离子,如检测食品中内源性的、痕量的CN-和Hg2+;一种微流体折纸式ECL生物传感装置,它是一种微小的纸质生物电池,其具有便携、价廉等优点,可用于过氧化氢的pH检测和血糖的检测;可用于催化剂评价显示分析,生物催化剂评估和酶底物分析的新型的化学能双极电致变色电极策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b7f03a9-81a7-4e57-8ec3-dd66d3461faf.jpg" title=" 8.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董绍俊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主讲了题为《微液滴萃取-皮升电喷雾用于单细胞分析》的报告。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微液滴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单细胞分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最近,微液滴和质谱联用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张新荣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单细胞电喷雾质谱离子源(Pico-ESI)研究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包括皮升样品的离子化方法、信噪比问题的解决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28bb6fb-60c1-441f-a985-4b4bad8dab02.jpg" title=" 9.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教授 张新荣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名古屋大学教授Yoshinobu Baba主讲了题为《Nanobiodevices and AI for Society 5.0; Super Smart Society》的报告。他介绍了纳米生物元件和AI在生活中各领域的应用,如纳米DNA测序仪用于肿瘤外泌体诊断,能实现对外泌体基于纳米线的超高速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0f80bc7-9cdb-4c48-bf96-21b77332ac0e.jpg" title=" 10.png" width=" 400" height=" 4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名古屋大学教授 Yoshinobu Baba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将为您带来本次会议后续更多精彩报道。 /p
  • 第8届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交大举办
    6月1日,由西安交大主办,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学院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承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协办的第8届微纳尺度材料性能国际研讨会在南洋大酒店国际会议厅如期举行。开幕式上,著名材料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Robert Ritchie教授被授予西安交大名誉教授称号。   本次会议主席马恩教授主持开幕式,热忱欢迎远道而来的诸位外宾和与会者 材料学院副院长单智伟教授致开幕辞,并简要介绍本次会议的由来和历史。之后马恩教授邀请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院长孙军教授向Robert Ritchie教授颁发名誉教授证书。Ritchie教授表示荣幸和感谢,之后以一场题为&ldquo Conflicts of strength and toughness: concepts of intrinsic vs. extrinsic toughening applied to biomaterials and advanced multi-element metallic alloys&rdquo 精彩的大会报告拉开了本次研讨会的序幕。   Ritchie教授被授予名誉教授证书   Ritchie教授是材料科学领域尤其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方向的的世界顶级学者,1982年至今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被誉为H.T. & Jessie Chua杰出工程教授 曾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TMS(美国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终身研究员、Acta Materialia 金奖(著名材料领域学术期刊Acta Materialia设立材料科学工程领域国际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Ritchie教授的报告富含激情,逻辑清楚,语言简单易懂,引发了与会者们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之后是当场提问和交流。   Ritchie教授在做大会报告   之后研讨会精彩继续,报告人包括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伦斯勒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乔治梅森大学等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学院微纳中心的新晋青年老师刘博宇的口头报告也引来与会者的关注,他清晰且风趣的报告获得与会者的好评。   本次会议包括1个大会报告(Plenary Report),9个主旨报告(Keynote Report),16个邀请报告(Invited Report)和7个口头报告。会议26个邀请报告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中国等多地,除以上提及的研究机构外,还包括匹兹堡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大阪大学等。国内参会人员来自约20所高校和研究所,包括北大、清华、上海交大、浙大、中科院金属所,厦门大学、哈工大、中国石油大学等。目前会议正在有序进行中。   大会合影
  • 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革命性技术
    原标题: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本文由霆科生物创始人、贝壳社BioShow嘉宾叶嘉明原创分享。微流控芯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材料、化学、物理、微机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我从2003年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田昭武院士的引领下有幸进入这个前沿领域,先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作,到今天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也仅仅只能说局部地领略到微流控芯片这个伟大“艺术平台”的魅力。因此,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主要结合个人体会谈谈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本人在博士后阶段师从于微流控芯片领域著名专家——林炳承教授,此次分享的内容部分引用了中科院团队近二十年来在微流控芯片领域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导师林炳承教授的观点。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微流控芯片——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一)微流控芯片简介1.1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微机电加工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由当年的“庞然大物”演变成由一个个微小的电路集成芯片组成的便携系统,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能手机。与之发展类似,今天我们介绍的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在整体可控的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1.2 各种材质和功能的微流控芯片及实验室相关配套仪器微流控芯片早期也是从MEMS技术发展而来,通过微加工工艺在硅、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玻璃、石英等材质的基片上,加工出微米至亚毫米级的流体通道、反应或检测腔室、过滤器或传感器等各种微结构单元,而后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配合流体控制或分析仪器自动完成生物实验室中的提取、扩增、萃取、标记、分离、分析,或者细胞的培养、处理、分选、裂解、分离分析等过程。1.3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A.Manz等人采用芯片实现了此前一直在毛细管内完成的电泳分离,显示了它作为一种分析化学工具的潜力;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提出对士兵个体生化自检装备的手提化需求催生了世界范围内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在整个90年代,微流控芯片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分析化学平台,因此往往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 u-TAS)概念混用。因此,原则上,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全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如生化医疗诊断、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刑事科学、军事科学和航天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其中生物医学分析是热点。2000年G. Whitesides等关于PDMS软刻蚀的方法在Electrophoresis上发表,2002年S. Quake等以微阀微泵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芯片大规模集成”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这些里程碑式的工作使学术界和产业界看到了微流控芯片超越“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而发展成为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的潜在能力。例如,利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反应器,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开展组合化学反应或结合液滴技术,有望用于药物合成与筛选,或纳米粒子、微球、晶体等的高通量、大规模制备,甚至形成一种“芯片上的化工厂或制药厂”。(二)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自微流控芯片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01年,“Lab on a Chip”杂志创刊,它很快成为本领域的一种主流刊物,引领世界范围微流控芯片研究的深入开展。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把芯片实验室列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2006年7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期题为“芯片实验室”专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芯片实验室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在编辑部的社评中指出:芯片实验室可能成为“这一世纪的技术”。至此,芯片实验室所显示的战略性意义,已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同。2.1 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发展有它的内在必然性首先,微型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我们所生存的已经消耗过度的地球,微型化反映了人类对资源枯竭的忧虑和对资源利用的优化。其次,世界上有太多的技术和流体操控有关,而当被操控的流体在一个微米尺度的空间里流动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新的现象,其中的一部分至今还没有被我们所充分认识。第三则是基于对系统研究的需求。系统学研究整体,更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缺少微小但又能操控全局的工具,微流控芯片能承载多种单元技术并使之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系统研究的重要平台。2.2 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还根植于它和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特殊关系一般认为,在二十世纪,人们借助于电子在半导体或金属中流动得到的“信息”,成就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而在二十一世纪,通过带有可溶性生物分子或悬浮细胞的水溶液在微流控芯片通道或平面上流动以研究生命,理解生命,以至部分地改造生命,将有可能同样成就一种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技术:微流控学。因为,“生命”和“信息”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2.3 微流控芯片——当今国家产业转型的一种先导型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是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这种判断首先当然是源于全球性产业转型需求的不可逆转,需求加剧,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的,则是基于对这一科学技术在一些重大领域不可替代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是在最近的若干年内才被人们所逐步接受。它很可能发展成为当今产业转型的一种模式,对以生物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未来几年内,如果将微流控芯片与“生物手机”、“互联网+”进一步结合,这样一个由一种新兴技术引发的可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趋势,是否能够因此诞生一批“风口”行业值得大家期待。(三)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代表性关键技术3.1 新一代床边诊断(point of care test,POCT)技术——Microfluidics-based POCTPOCT可直接在被检者身边提供快捷有效的生化指标,现场指导用药,使检测、诊断、治疗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POCT仪器发展趋势应是小型化、“傻瓜”式,操作简单,无需专业人员,直接输入体液样本,即可迅速得到诊断结果,并将信息上传至远程监控中心,由医生指导保健。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即时诊断方法,简单的流动测试工作没有流体管理技术,而当测试复杂性增加时,微流控技术是必要的。微流控芯片所具有的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点已使其成为现代POCT技术的首选,经过近年的发展,已涌现了一批微流控芯片POCT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的成功案例。(Cited from: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luidic point-of-care diagnostic devices, Lab Chip, 2012,12, 2118-2134)3.2 超高通量筛选的主流平台——微流控液滴芯片在微流控芯片通道上加入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将其中的分散相以微小体积单元(10-15 L-10-9 L)的形式和极快的速度(100-10000个/秒)分散于连续相中,即可形成用作微反应器或微量生化样品载体的液滴。微流控芯片液滴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微反应器,能提供一种在单分子和单细胞层面快速开展超大规模,超低含量反应的平台。液滴操控灵活,形状可变,大小均一,又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产生频率已达数十到数百KHz,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材料筛选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Cited from: Reactions in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336-7356)3.3 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操控平台——微流控芯片仿生实验室由于微流控芯片的构件尺寸和细胞吻合,并可同时测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它已成为对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进行操控的最具潜力的平台。目前已可以构建微米量级且相对封闭的三维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操作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成功延伸到组织和器官。器官芯片是一种更接近仿生体系的模式,可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中培养各种活体细胞,形成组织器官,乃至由不同器官芯片进一步组成活体芯片,从而模拟一个活体的行为并研究活体中整体和局部的种种关系。在药学领域,器官芯片将被部分替代小白鼠等模型动物,用于验证候选药物,开展毒理和药理作用研究。(四)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4.1 微流控芯片的市场前景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平台,其市场前景显然是极其巨大的。最近几年微流控芯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产业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涌现出一批关健性技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因此形成以医学和药学为代表,覆盖面很宽的应用领域,例如最近发展起来的器官芯片、液滴微流控芯片。其中,器官芯片或人体芯片,有望部分代替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最大限度地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且解决动物权等伦理问题,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二是其中的一些应用已经或正在形成规模产业,例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新一代床边诊断(Microflluidics-based POCT)系统,被产业界认为目前最有可能成为“Killer Appliction”(杀手级应用)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其市场预计从201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6亿美元。(微流控即时诊断市场预测,法国市场研究机构Yole Development提供的数据,转载自互联网)4.2 目前市场上几种代表性微流控芯片产品4.3 微流控分析芯片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当前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及发展趋势总结如下(个人观点,供探讨):4.4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关键问题(个人观点,供探讨):(1)技术:需要解决微流控芯片批量生产工艺(微加工、键合、表面修饰);重点是要解决芯片质控问题。(2)人才:急需多学科交叉人才、企业研发人员、专业化市场人员进行微流控芯片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国内芯片人才特别是在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的芯片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很重要。(3)产品:急需具有“Killer Application”特征的微流控产品引领行业市场(产业界一致看好microfluidics-based POCT 系统);普遍认为poct最大市场是应用于医疗诊断行业,这个行业市场最为巨大毫无争议;或许在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检测是否能够首先成为“中国特色”的killer application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4)资本:需要有长远目标的资本或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与扶持;个人认为,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已经到了产业化的前夕,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尽快介入到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来,大家同舟共济,一起滚打几年,一起来改进技术,培育市场,共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机会,等市场完全成熟了再介入进来可能就太晚了一些。(5)政策支持、强强合作: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丰富技术积累的科研院所鼎力合作)。(五)我们的工作和未来展望5.1 霆科生物介绍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inkerBio)是一家专注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知名的微流控芯片CDMO(合约研发与制造)服务商和先行者。公司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浙江省应用酶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围绕食品安全、环境水质检测、医疗体外诊断等领域,坚持“让微流控变得更简单”发展使命和“微流控技术为用户赋能,实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微流控芯片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整体解决方案。5.2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进展霆科生物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投入研发经费数千万元,具备PMMA、PC、COC、PDMS、玻璃等材质的微流控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全流程转化能力。目前,公司已为国内外上百家食品安全、环境水质与IVD领域的龙头企业与上市公司提供产品(联合)开发与生产服务,已有多项微流控POCT产品实施转产。 霆科生物研发团队承担及参与国家、省市级重点研究课题10多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软著共50余项,公司已被认定为“杭州市青蓝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最具成长性科技型百强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 未来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微流控芯片注定成为一种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世界范围内的微流控芯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被认为是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的微流控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为数不多的微流控产品面世,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微流控技术专家、市场化专业人士,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投资机构,关注并投身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芯片在中国的成功产业化值得期待。最后希望更多关注微流控芯片的人,更多地参与到这个领域来,共同努力!MicroChip,BigWorld!
  • 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 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9月26日,历时两天的“首届微纳流控细胞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主办,共邀请到19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现场就微流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展开了多次讨论。会议次日,5位从事微流纳控分析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及企业研发人员进行了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265b5de-5f78-4bf8-b8bf-4bed658ac76c.jpg" title=" 1清华 刘鹏.JPG" alt=" 1清华 刘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副教授 刘鹏 /strong /p p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鹏在演讲题目为:“High-throughput superhydrophobic microwell arrays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imaging”的报告中指出,自动共焦荧光显微镜和自动化制样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基于细胞表型的观察进行大规模高含量药物导联和基因功能筛选。然而,传统显微镜的有限分辨率可能会掩盖细胞结构或蛋白质位置的许多细微变化。超分辨率显微镜,如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STORM),可以打破衍射极限,但缺乏对于细胞筛选目的必不可少的通量。刘教授首次将超分辨率STORM系统与超疏水微孔阵列相结合,可以实现细胞的高通量,超高含量成像功能,并通过实验证实。他同时表示该高通量超高含量筛选系统可能在未来的药物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31be3f5-3c5a-4286-84d0-315b31905474.jpg" title=" 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 alt=" 2 北大医学部 艾晓妮.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 艾晓妮 /strong /p p   北京大学医学部讲师艾晓妮在题目为“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技术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 的报告中主要阐述了以离子通道为靶的药物硏发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但传统的离子通道药靶筛选平台存在试剂消耗较大、结果重现性差、技术门槛较高、仪器造价昂贵等问题 传统钙荧光技术筛选结果存在大量假阳性,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由于技术门槛高和通量低,不适于大规模筛选。近年来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分析取得较大进展,因此艾老师团队以离子通道TRP通道为范例,设计加工了一种高通量单细胞微流控芯片,用于离子通道药物筛选。实验验证表明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高通量单细胞钙荧光筛选体系与传统钙荧光方法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结果重现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结果准确度、降低假阳性率,从而大大降低膜片钳验证的工作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8a0fef3-092b-4ebb-a616-68bb4cbfc74f.jpg" title=" 3 清华 林金明.JPG" alt=" 3 清华 林金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金明 /strong /p p   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林金明教授做了题目为“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药学代谢分析方法研究”的报告,通过设计微流控芯片,尝试构建了肠-肝-胶质瘤仿生系统以评估联合用药治疗胶质瘤。系统评价了联合用药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并通过与质谱分析平台联合进一步研究了CPT-11和TMZ的代谢机制。该仿生模型能够执行长期细胞共培养,药物递送、代谢和药物作用的实时分析,有望系统模拟体外生理和药理过程。而后发展了一种专门研究联合用药吸收、代 谢动态过程的微流控肝肠芯片,证明能够药物代谢过程的模拟,有望为临床药物开发提供良好的体外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057454-becb-4f5a-957a-20fa8714bf3e.jpg" title=" 4 吉大 董彪.JPG" alt=" 4 吉大 董彪.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吉林大学教授 董彪 /strong /p p   吉林大学董彪教授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研究” 为题目的报告中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和分离在癌症的诊断和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而CTCs的高捕获效率和纯度难以同时实现。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硅纳米线(SiNWs)/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结构和多功能磁性纳米复合材料(Fe3O4@C6Ce6@硅烷)的CTCs捕获倒置芯片,提高了CTCs的捕获效率和纯度,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实现了实时检测和原位光动力学治疗(PDT)。初步实现了基于局域场效应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fa610a8-c512-47fa-9ca5-1faabeed88af.jpg" title=" 5 岛津 Yuki Hashi.JPG" alt=" 5 岛津 Yuki Hashi.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 端裕树博士 /strong /p p   最后由岛津中国事业战略本部长端裕树(Yuki Hash)博士做了题目为“Shimazu latest instrumentation for cell researches”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岛津的仪器设备在细胞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使用LC,GC,LCMS和GCMS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以提高分析效率。同时他和团队也正在开发新的色谱系统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制药和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16b4e6e-820b-40fd-83e4-9eb907fa420e.jpg" title=" 大会人员合影.JPG" alt=" 大会人员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strong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926/472030.shtml" target=" _self" 更多会议详情请查看 /a /p
  • 前沿、专业、高端|第十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会议第一轮通知
    大会详情一、会议名称第十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二、会议时间2023年9月22-24日(9月22日全天报到)三、会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昆山皇冠国际会展酒店四、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大学协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承办单位: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支持单位:仪器信息网、动脉网、体外诊断网、麦姆斯咨询、桔园平台、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西湖大学工学院先进神经芯片中心、热心肠研究院、零壹人工智能研究院、国科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探针资本、磐霖资本大会主席:林炳承大会执行主席:叶嘉明、张秀莉五、大会专题(一)微纳加工技术:微纳米制造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二)微流体驱动及控制技术:光、电、力、磁场流体驱动新技术;光流控技术、电化学技术、纳米机器人;(三)微流体力学:微纳尺度流动、计算流体力学、流动物理;(四)微流控与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的集成;识别传感新原理、新元件;光、电、磁信号转化新方法,信号放大新技术等;(五)液滴微流控:微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筛选、定位与迁移技术新方法新技术及相关应用;液滴PCR技术及应用;(六)器官芯片:器官芯片的发展现状及挑战、流体运动及组织-组织界面动态模型、不同器官微流控芯片面临的问题、3D 打印技术在器官芯片方面的应用;(七)单细胞分析:单细胞分离、培养、分析新方法;单细胞组学分析;(八)微流控在医疗体外诊断中的应用:体外诊断(生化分析、免疫检测、分子诊断等)POCT即时检测、液体活检、药物开发等;(九)微流控新方法、新应用:微流控创新方法在化工合成、药物筛选、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的应用;(十)微流控产业化:工程化与产业化经验交流、微流控芯片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及共性问题、微流控产品展示及推介;本届论坛还将增设“微流控投融资项目路演”专场。六、注册报名(一)报名方式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完成线上报名,或填写附件1报名表发送至大会指定邮箱:(二)缴费方式线上转账或现场缴费(三)注册费用说明:食宿统一安排,住宿费和交通费自理。如需进一步了解报名参会、参展与赞助事宜,请咨询会务组。(四)汇款账户信息单位名称: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税号:91330109MA2GKD9A9E地址电话:杭州市萧山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星路371号2幢17楼1707室,057183697712开户行:中国银行浙江自贸区杭州萧山桥南支行,372775980132注意:汇款时请务必在备注栏注明“姓名+单位+FLOCA2023”,并将汇款凭证发送至floca2023@163.com,邮件主题为“注册缴费确认+姓名+单位”,会议结束后会务组将统一把电子发票发到填报的邮箱。七、会议征稿(一)论文摘要诚挚邀请各位代表投稿会议论文中文摘要(500-1000字左右),摘要集将在大会报到时发放,供大会交流。投稿请用word格式(模板参见附件),请于8月15日前发送至floca2023@163.com,邮件主题、文件名命名为:“论文摘要+投稿人姓名+篇名”;申请口头报告的代表投稿论文的同时请附个人照片及简历(400字以内)。(二)会议墙报为了提高交流效果,鼓励大家进行墙报交流,请自行制作墙报电子版PDF,并于8月15日前发送至floca2023@163.com,邮件主题、文件名命名为:“会议墙报+投稿人姓名+墙报主题”,由组委会统一印刷张贴。八、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联系人:蒋悦,15071287112(微信同号)企业参展联系人:陈敏,15925674062(微信同号)会务联系人:张丽丽,15988118609(微信同号)投融资项目联系人:邱波,15011578036(微信同号)赞助及媒体合作联系人:叶嘉明,13738180906(微信同号)大会邮箱:floca2023@163.com大会官网:www.lab-on-chip.com附件1:FLOCA2023报名回执.doc 附件2:FLOCA2023报告摘要模板.docx 会议简介“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是中国微流控领域顶级的年度学术盛会。2020年11月,首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与“第八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同期召开,由林炳承教授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叶嘉明博士联合发起,旨在进一步凸显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在微流控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2023年9月22-24日,本届“双论坛”将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苏州大学联合主办。“双论坛”立足微流控芯片这一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促进理、工、医、产业界、投资界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也将助推微流控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往届回顾第八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20年,嘉兴)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22年,杭州)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