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组成研究

仪器信息网组成研究专题为您整合组成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组成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组成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组成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组成研究话题讨论。

组成研究相关的资讯

  • 研究人员建立高精度测定汞同位素组成方法
    近期,中科院地化所研究人员针对贵州万山汞矿区汞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他们找到了示踪土壤汞来源的有效工具,并发现汞在水稻体内迁移转化过程可发生较大汞同位素变化,同时汞矿冶炼过程能导致汞同位素分馏。相关成果先后发表于《科学通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期刊。   据了解,该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新斌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高精度测定汞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典型生态系统的汞污染源示踪研究。   最近,研究人员又通过测定贵州省不同汞污染区表层土壤的汞同位素组成,发现不同汞污染区土壤汞存在不同的汞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证实,汞同位素的&ldquo 质量分馏(MDF)&mdash 非质量分馏(MIF)&rdquo 二维体系,可能成为未来示踪土壤汞来源的有效工具。尤其是汞同位素的MIF特征,对于示踪和定量表层土壤大气汞的贡献率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汞在水稻体内迁移转化过程可以发生较大汞同位素分馏,从而为进一步解释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分别测定土壤汞和大气汞的同位素组成,研究人员得出了水稻植株不同部位汞的二元同位素混合模型,并根据水稻不同部位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的强弱,估算了其大气汞的相对比例。   研究人员还通过测定万山汞矿的汞矿石和汞冶炼废渣样品,发现汞矿冶炼过程能导致汞同位素质量分馏,这对示踪汞矿区不同汞污染源的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对汞矿区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的汞进行提取,并测定了其汞同位素组成,为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专家谈机器视觉检测技术【1】:研究背景+典型系统组成
    《产品外观缺陷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一文由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卢荣胜教授投稿分享,包括自序、研究背景、典型系统组成、成像技术及实现策略、关键核心单元部件、缺陷识别与分类、结束语、致谢几个部分。由于篇幅较长分为四篇发布,以下为第一部分:自序、研究背景、典型系统组成。1.自序本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量仪厂从事量具、刃具、工装、专机与机加工工艺开发等技术工作,于1992年从师费业泰教授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从事精密机械热变形误差、精密仪器精度理论方面研究, 1998年末博士毕业后又拜师天津大学叶声华教授,从事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随之聚焦于机器视觉与光学精密测量领域。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进行了为期6年的三维机器视觉、自动光学检测和光学测量技术研发工作,于2006年5月返回母校合肥工业大学任教。回国后继续从事机器视觉与光学测量方面的研究,坚持面向平板显示、新能源、软性电路板、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产业,注重技术的应用开发。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以及其它省部级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在机器视觉与光学测量领域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0余人。鉴于在机器视觉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方面20余年的研究积累,2021年无锡市锡山区政府与我们科研团队合作,联合创立了一个新型科技研发机构——无锡维度机器视觉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实体化运营模式,面向先进制造产业链,从事机器视觉与光学精密测量方面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究内容与产业化业务范围涉及机器视觉缺陷在线检测、三维机器视觉精密测量、机器人视觉引导、半导体检测、机器视觉关键零部件开发等。开发的视觉系统与仪器已经在平板显示、光伏、锂电池、软性电路板、半导体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鉴于篇幅问题,本文重点聚焦于产品外观缺陷视觉在线检测技术,归纳了我20多年来在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进展情况与心得体会。2.研究背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由于生产环境不理想、制造工艺不规范等各种原因,零部件和产品外观难免会含有多种缺陷,如印制电路板上出现孔位、划伤、断路、短路和污染,液晶面板的基板玻璃和滤光片表面含有针孔、划痕、颗粒,带钢表面产生裂纹、辊印、孔洞和麻点,铁路钢轨出现凹坑、鼓包、划痕、擦伤、色斑和锈蚀,等等。这些缺陷不仅影响产品外观,更重要的是影响产品性能,严重时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对用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现代制造业对产品的表面质量控制非常重视。产品外观缺陷在线检测最传统的方法就是采用人工目视检测法,目前高端制造工厂大部分都采用自动化生产,但人工目视检测岗位仍占据工厂整体人员的15%-30%。鉴于人工目视检测存在对人眼伤害大、主观性强、准确率低、不确定性大、易产生歧义和效率低下等缺点,已很难满足现代工业对产品质量及外观越来越高的严格要求。随着电子技术、图像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基于图像传感技术的视觉在线检测方法已逐渐成为外观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因为这种方法具有自动化、非接触、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目前,外观缺陷视觉在线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等行业,尤其在现代制造业,如平板显示、光伏、锂电池、半导体、汽车、3C电子(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对能够实现机器换人的外观缺陷视觉检测技术需求越来越旺盛。3.典型系统组成产品外观缺陷机器视觉检测是基于人眼视觉成像与人脑智能判断的原理,采用图像传感技术获取被测对象的信息,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增强缺陷目标特征,再通过Blob(Binary large object)分析、模板匹配或深度学习等算法从背景图像中提取缺陷特征信息,并进行分类与表征。在工业应用领域,外观缺陷视觉检测系统实际上是一种智能化的数字成像与处理系统,即采用各种成像技术(如光学成像)模拟人眼的视觉成像功能,用计算机处理系统代替人脑执行实时图像处理、特征识别与分类等任务,最后把结果反馈给执行机构,代替人手进行操作,执行产品的分类、分组或分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任务。(左)6代线液晶阵列和彩色滤光片缺陷检测仪 (中)8.5代线玻璃基板缺陷检测仪 (右)ITO导电膜表面缺陷检测仪图 1 高世代液晶面板关键工艺节点缺陷视觉在线检测系统图 2 表面缺陷视觉在线检测系统组成原理图图1为我们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资助下,针对6代线和8.5代线液晶面板显示器制程中关键工艺节点,开发的三种缺陷视觉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很好地揭示一个视觉在线检测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关键技术难点,以及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参数为:待测幅面大小≤1800x2200mm, 快速发现缺陷分辨率10μm, 复检显微分辨率0.5μm, 并行图像处理与缺陷识别系统采用CPU+FPA+GPU 主从分布式异构并行处理架构,检测时间节拍20s。系统组成与关键零部件单元可用图2示意图来清晰地描述,它由精密传输机构、光源、相机阵列、显微复检、并行处理、控制、主控计算机、服务器等单元模块,以及与工厂数据中心互联的工业局域网组成。图 3 展示了我们开发的手机液晶显示屏背光源模组缺陷转盘式多工位视觉在线检测系统的结构组成,该检测系统包括自动上料、编码、对准、检测、分选、返修识别等几个部分。图 3 背光源模组在线自动光学检测系统3.1 自动上料机构自动上料机构包括装配线上传输来的背光源模组位姿探测、电动与气动机构抓取、位置校正、送料等部分组成。工作原理如下:1. 在装配线传输带工位(1)的上方放入一个监视相机,当前道工序组装系统装配好背光源模组传输到工位(1)后,监视相机拾取到有待测模组时,计算模组在工位(1)处的位置与模组姿态信息,并发出工作同步指令给后续上料与检测系统。2. 监视相机发出工作同步指令后,气动与电动缸组成的送料系统把工位(1)处的背光源模组从传输带上吸起来,然后在气动滑台的带动下,把工位(1)处的背光源模组搬运到工位(2)处。在放到工位(2)上之前,计算机根据工位(1)上方的相机拍摄到的模组位置与姿态,发出指令给真空抓取吸盘角度校正电缸,初步校正背光源模组在空间的角度。当背光源模组运送到工位(2)后,模组在工位(2)处由4个气动滑缸从四边向中间对中,校正模组的位置,然后背光源模组下方的相机,对模组成像,识别待检背光源模组喷码序列号,作为有缺陷模组在返修过程中,从缺陷数据库中自动调出缺陷信息,指导返修任务。3. 在工位(1)处吸盘抓取背光源模组的同时,右边的吸盘在工位(2)处把已经校正好的模组吸起来,然后在气动滑台的带动下,把校正后的模组输送检测转盘工位(3)处。至此,一个上料循环完成。3.2 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由间隙转动工位转盘、上料位置对准探测、异常检测、画面检测和外观检测工位组成。工作原理如下:1. 背光源模组被自动送料机构传输到工位(3)后,转盘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转到工位(4)。在工位(4)的上方安装一个相机,检测背光源模组定位是否正常,模组LED灯工作是否正常,并把信息传给主控计算机。如果一切正常,则后续检测工位按预定的方案进行检测;如果不正常,后续检测对该模组不检测,然后传送到工位(9),由分选机构抓取,传送到不良品传输带上。2. 当模组转到工位(5)~(8)处后,缺陷扫描成像系统对画面缺陷进行扫描检测,缺陷扫描成像系统由高速扫描相机、一维滑动台、光栅、伺服系统、调整机构组成。由于外观检测项目较多,一个工位难以不够,故把工位(7)和(8)两个工位作为外观检测机构。3.3 分选机构分选机构由良品与不良品气动抓取机构、间隙运动传输带组成。结构布局参看图 3 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1. 如图 3 所示,画面(外观、异常等)缺陷检测完毕后,模组继续向下道工位转动,当模组运动到工位(9)后:分选机构左边的气动吸盘抓取工位(9)上的模组,传输到工位(11)处。2. 如果该模组是不良品,在分选机构向工位(9)移动的过程中,不良品传输带向前移动一个工位,把工位(11)清空,等待放置下个模组。3. 如果是良品,在下一个时刻分选机构抓取工位(9)上的模组时,右边的吸盘同时抓取工位(11)上的模组,在分选机构左吸盘把模组放到工位(11)处时,右吸盘把良品模组放置到良品传输带上工位(12)处,然后良品传输带向前移动一个工位,清空工位(12)等待放置下个模组。传输带之所以作间隙运动,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另一方面考虑到不良品只是少数,这样可以让不良品按顺序一个一个经凑地排列在传输带上,不需要有人监视,返修人员只要传输带上放满了不良品后取走返修。3.4 复检与不良品返修对于检测到的不良品,再采用人工目视复检,并对不良品进行返修。在返修工作台上放置一个电脑,并安装一台成像系统,拾取不良品背面的编码。返修显示电脑通过工业以太网与缺陷数据库服务器相连,相机在电脑的控制下,获得带返修的不良品编码后,根据编码从服务器中调用缺陷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导引返修人员对不良品进行合理的返修。
  • 研究揭示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对月球SPA表面物质组成的约束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  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美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实时可调节等离子体激光器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27日电 由美国西北大学和杜克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液体激光增益材料,成功研发出实时可调节的等离子体激光器。该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通过传统激光技术,光只能聚焦到其频率的一半,即所谓的衍射极限。对此,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突破这一极限的办法,通过建立等离子体激光,将激光束和金属(例如黄金)表面的等离子体(振动表面电子)结合,排在一个阵列中。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不得不依赖固体激光增益材料,导致激光不易调整,且不是实时的。而美联合研究小组的新研究成果,通过利用一种液体作为激光增益材料的方法,能够达到实时调节激光。   研究人员使用金阵列、等离子体纳米谐振腔阵列和液体染料溶剂作为增益材料,这样就可通过改变染料的折射率改变激光的波长。与以固体为基础的增益材料相比,新成果具有两个主要优势:首先染料能够快速溶解在不同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可实时调节激光 其次,因为增益材料是液体,可以通过通道灌入腔体,即可通过使用不同的液体动态改变。
  • 2022年度医学科学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公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度医学科学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卞修武曹 彬曾 辉常俊标陈 林陈 旻陈 彪陈 棣陈义汉程 涛慈维敏丁楅森董家鸿高 平高绍荣胡 颖黄爱龙吉训明鞠振宇孔德领黎 健李 梢厉力华刘 峰刘江宁罗凌飞毛 颖聂勇战秦成峰秦 骏邱晓彦曲 静任秋实施 一舒跃龙松阳洲孙倍成滕皋军田 捷田志刚王 利王晨辉王健伟王 洁王久存王秀杰吴丰昌吴 缅吴玉章熊 伟徐 波徐 洋于洪涛余 鹰袁钧瑛张国林张泽民郑海荣郑俊克周 斌周 欣   公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至2022年11月2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   2022年11月22日
  • “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并组织第一次集中研究
    为更好地发挥高层次战略研究专家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中的咨询指导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力求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010年6月24日,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科技部部长万钢和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主持召开“十二五”科技规划专家顾问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马俊如、傅志寰、胡启恒等专家顾问组成员,以及“十二五”科技规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   专家顾问组在听取了“十二五”科技规划文本起草组组长、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王晓方同志关于规划基本考虑的汇报后,对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及“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专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科技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开门做规划”的做法,对专家顾问组的组织和工作机制给予了认可,表示将在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履行专家顾问组职责,切实做好关于“十二五”科技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咨询工作。   李学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成立专家顾问组是总结实践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成功经验的重要举措。科技部党组和部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在“十二五”科技规划工作中发挥专家顾问组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共同认真学习领会近期党中央国务院新的精神和部署,在“十二五”科技规划编制中积极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确保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   万钢部长总结时强调,要深刻结合“十二五”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需求,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各项战略任务,要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科技发展全局的高度、确定未来竞争优势的高度来研究和编制好“十二五”科技规划。希望专家顾问组从“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规划文本和专项规划编制等多个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按照规划工作的整体部署要求,6月25日-26日,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第一次集中研究,请专家顾问组听取“十二五”科技规划发展思路专题研究汇报并提供咨询意见。   专家顾问组总体认为,“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专题研究积极贯彻《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宏观科技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初步明确了各自研究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战略重点,为“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五个思路专题研究选题合理,充分考虑了“十二五”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国家未来重大需求,专题研究组织到位,研究深入,在形势判断、思路目标和重大任务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结论,有力地支撑了“十二五”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专家顾问组也对各专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专题研究组将充分吸收专家意见,进一步深化专题研究。
  • 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征集《化妆品微生物防控效能验证方法》团体标准参编单位和起草组成员
    各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广东化妆品行业团体标准建设,构建广东省化妆品行业团体标准体系,引导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标准,根据《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我会标委会专家组研究审议,批准《化妆品微生物防控效能验证方法》团体标准立项。化妆品微生物防控体系是确保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基础,传统化妆品防腐挑战实验采用标准菌作为目标挑战菌种,但其难以应对微生物进化性导致的微生物防腐体系崩溃的情况。建立根据企业日常击破微生物体系的事故菌种库,利用它们补充传统防腐挑战实验利用标准菌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挑战结果即时升级产品防腐体系,确保整个公司产品的微生物控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和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标准编审工作,确保标准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使标准更具实用性、广泛性、代表性,现公开征集标准参编单位与起草人,申报事项如下:一、参编单位、起草人资格条件1.参编单位应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且为依法经营的企业;2.标准起草人由参编单位推荐,应熟悉标准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积极参与标准起草的各项工作,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全面性、创新性和可验证性。二、参编单位、起草人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1.参与标准制定,成为标准起草组成员,并在标准文本中体现单位名称和起草人姓名(原则上每个单位限定为1人);2.标准升级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国际标准或修订时,优先享有参与标准制修订的权利;3.优先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4.全面负责所参与起草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按时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5.全程参加标准起草相关工作会议、调研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活动,按时完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6.保证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三、申报要求申请参与标准起草的相关单位需填写《团体标准起草参编单位申请表》并加盖单位公章,将申请表以邮件形式发送至研究会邮箱:3126145286@qq.com,并将原件快递至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四、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联系方式联系人:林芝电话:18520226299邮箱:3126145286@qq.com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110号中创汇赛宝科技园E栋104室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2024年3月4日
  • 浙江大学罗忠奎研究团队揭示青藏高原不同气候梯度下土壤碳矿化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的解耦
    2018年,由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系统在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Q10及其调控机制方面提供了一整套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科研人员提供室内变温培养模拟野外环境的条件,让科研可以更广、更深层次地开展。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6篇。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忠奎研究团队在研究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Q10)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之间关系方面取得的进展。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PRI-8800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土壤微生物驱动着有机碳的矿化,由于不同微生物群落在代谢效率以及对不同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因此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Q10)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之间应该存在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关系很少被检验。 基于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忠奎研究团队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评估了藏东南地区不同海拔(气候)梯度中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对温度的响应以及r-和k-策略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图.培养第128天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Q10与门水平微生物群落丰度的相关性。灰色表示相关性不显著(即P 0.05),彩色网格表示相关性显著(P 0.05),颜色梯度表示相关性的大小和强度。R5°C-128和R25°C-128分别为5°C和25°C培养温度下第128天的有机碳矿化速率。Q10-128为土壤有机碳在128天培养期间的温度敏感性。F:新鲜土壤样品;5、25分别为在5°C和25°C培养的土壤样品。 在土壤培养实验设计及有机碳矿化测定的过程中,研究团队采用由普瑞亿科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培养温室气体分析系统测定土壤CO2排放速率(μg CO2-C g&minus 1 SOC day&minus 1),每个土壤样品测定时间设置为3分钟,此数据的获取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基于不同温度下测定的土壤CO2排放速率,计算了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 研究结果表明:培养128后测定的α多样性以及r-和k-策略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受温度的显著影响(P 0.05),但是这些微生物变量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同步测定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相反,新鲜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r-和k-策略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Q10的影响是一致且显著的(P 0.05)。与此同时,路径分析表明,当考虑到气候、土壤有机碳化学、物理保护和土壤性质的变化时,微生物α多样性以及r-和k-策略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Q10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是土壤有机碳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但它们并不是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Q10的根本的决定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以“Decoupling of soil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a climate gradi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在国际SCI期刊Geoderma(IF2022=6.1,中科院一区)。Zheng, J., Mao, X., Jan van Groenigen, K., Zhang, S., Wang, M., Guo, X. et al. (2024). Decoupling of soil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a climate gradi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441, 116736.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3.116736 截至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6篇,分别发表在10余种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期刊上——数据来源:https://sci.justscience.cn/ 很荣幸PRI-8800可以为这些高质量学术研究贡献一份力量,感谢各位老师对普瑞亿科产品的支持和信任。即日起,如果您成功发表文章,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普瑞亿科的国产仪器设备,请与我们公司联络,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以感谢您对国产设备以及普瑞亿科的信任和支持!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针对国内“双碳”行动有效性评估,普瑞亿科全新升级了PRI-8800 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结合了连续变温培养和高频土壤呼吸在线测量的优势,模式的培养与测试过程非常简单高效,这极大方便了大量样品的测试或大尺度联网的研究,可以有效服务科学研究和生态观测。PRI-8800的成功推出,为“双碳”目标研究和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R)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可以刻画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Q10是指温度每升高10℃,R所增加的倍数;Q10值越大,表明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就越敏感。Q10不仅取决于有机质分子的固有动力学属性,也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Q10能抽象地描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不同生态类型系统、不同研究间架起了一个规范的和可比较的参数,因此其研究意义重大。 以往Q10研究通过选取较少的温度梯度(3-5个点)进行测量,从而导致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无法被克服。Robinson最近的研究(2017)指出,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为Q10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不仅能用于测量Q10对环境变量主控温度因子的响应,也能用于测量其对土壤含水量、酶促反应、有机底物、土壤生物及时空变异等的响应。PRI-8800为Q10对关联影响因子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快捷、高效、准确的整体解决方案。可设定恒温或变温培养模式;温度控制波动优于±0.05℃;平均升降温速率不小于1°C/min;307 mL样品瓶,25位样品盘;一体化设计,内置CO2 H2O模块;可外接高精度浓度或同位素分析仪。 为了更好地助力科学研究,拓展设备应用场景,普瑞亿科重磅推出「加强版」PRI-8800——PRI-8800 Plus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 1)原状土冻融过程模拟:气候变化改变了土壤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频率和强度。这些波动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关键驱动力,即土壤水分利用率。虽然这些波动使土壤微生物结构有少许改变,但一种气候波动的影响(例如干湿交替)是否影响了对另一种气候(例如冻融交替)的反应,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如何响应的?通过PRI-8800 Plus 的冻融模拟,我们可以找出清晰答案。 2)湿地淹水深度模拟:在全球尺度上湿地甲烷(CH4)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位变化,而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不受水位影响。复杂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和调控着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该如何量化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下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借助PRI-8800 Plus,通过淹水深度和温度变化的组合测试,可以查出真相。 3)温度依赖性的研究:既然温度的变化会极大影响土壤呼吸,基于温度变化的Q10研究成为科学家研究中重中之重。2017年Robinson提出的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曲线的建议,将纠正以往研究人员只设置3-5个温度点(大约相隔5-10℃)进行呼吸测量的做法,该建议能解决传统方法因温度梯度少而导致的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更能提升不同的理论模型或随后模型推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上述至少20个温度点的设置和对应的土壤呼吸测量,仅仅需要在PRI-8800 Plus程序中预设几个温度梯度即可完成多个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自动测量,这将极大提高科学家的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变温应用案例外,科学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诸如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甚至年度温度变化的模拟培养,通过PRI-8800 Plus的“傻瓜式”操作测量,将极大减少科学家实验实施的周期和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PRI-8800 Plus除了具有上述变温培养的特色,还可以进行恒温培养,抑或是恒温/变温交替培养,这些组合无疑拓展了系统在不同温度组合条件下的应用场景。 4)水分依赖性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Q10很容易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水分依赖特性。PRI-8800 Plus可以通过手动调整土壤含水量的做法,并在PRI-8800 Plus快速连续测量模式下,实现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土壤呼吸的精准测量,而PRI-8800 Plus的逻辑设计,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湿度控制条件下的土壤呼吸的连续、高品质测量提供了可能。 5)底物依赖性的研究:底物物质量与Q10密切相关,这里的底物包含不限于自然态的土壤,如含碳量,含氮量,易分解/难分解的碳比例、土壤粘粒含量、酸碱盐度等;也可能包含了某些外源底物,如外源的生物质碳、微生物种群、各种肥料、呼吸促进/抑制剂、同位素试剂等。通过PRI-8800快速在线变温培养测量,能加速某些研究进程并获得可靠结果,如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土壤呼吸研究、缓释肥缓释不同阶段对土壤呼吸的持续影响、盐碱土壤不同改良措施下的土壤呼吸的变化响应等等。 6)生物依赖性的研究:土壤呼吸包含土壤微生物呼吸(90%)和土壤动物呼吸(1-10%),土壤微生物群落对Q10影响重大。通过温度响应了解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应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外源微生物种群的添加,或许帮助科学家找出更好的Q10对土壤生物依赖性的响应解析。1.Li C, Xiao C, Li M, et al.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M determin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recently added labile C and priming of native SOM in grazed grasslands[J]. Geoderma, 2023, 432: 116385.2.Ma X, Jiang S, Zhang Z, et al. 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J].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3, 14(3): 981-990.3.He Y, Zhou X, Jia Z, et al. Apparent thermal acclimation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mainly mediated by substrate availability[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3, 29(4): 1178-1187.4.Mao X, Zheng J, Yu W, et al. Climate-induced shifts in composition and protection regulat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arbon decomposition through soil profil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2, 172: 108743.5.Pan J, He N, Liu Y, et al. Growing season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e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Q10 incubation experiments of SOM decomposi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5: 109749.6.Li C, Xiao C, Guenet B,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labile organic C addition on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in a temperate stepp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2, 167: 108589.7.Jiang ZX, Bian HF, Xu L, He NP. 2021. Puls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carbon emissio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9: 673310.8.Liu Y, Xu L, Zheng S, Chen Z, Cao YQ, Wen XF, He NP. 2021.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soils with lower substrate availability is enhanced more by labile carbon inpu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4: 108148.9.Bian HF, Zheng S, Liu Y, Xu L, Chen Z, He NP. 2020.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ate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long water table gradients in cold-temperate forest swamps. Catena, 194: 104684.10.Xu M, Wu SS, Jiang ZX, Xu L, Li MX, Bian HF, He NP. 2020. Effect of pulse precipitation on soil CO2 release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101: 103250.11.Liu Y, He NP, Xu L, Tian J, Gao Y, Zheng S, Wang Q, Wen XF, Xu XL, Yakov K. 2019. A new incubation and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38, 107596.12.Yingqiu C, Zhen Z, Li X, et al. Temperature Affects new Carbon Input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es: Evidence Based on a Rapid δ13C Measurement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 10(2): 202-212.13.Cao Y, Xu L, Zhang Z, et al. 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9, 29: 1001-1010.14.Liu Y, He NP, Wen XF, Xu L, Sun XM, Yu GR, Liang LY, Schipper LA. 2018.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Patterns and control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21: 35-42.15.Liu Y, Wen XF, Zhang YH, Tian J, Gao Y, Ostle NJ, Niu SL, Chen SP, Sun XM, He NP. 2018.Widespread asymmetric response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to warming and cooling.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635: 423-431.16.Wang Q, He NP, Xu L, Zhou XH. 2018. Important interaction of chemicals, microbial biomass and dissolved substrates in the diel hysteresis loop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Plant and Soil, 428: 279-290.17.Wang Q, He NP, Xu L, Zhou XH. 2018. Microbial properties regulat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differences in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from tropical to cold-temperate zones. Agriculture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62, 81-88.18.He N P, Liu Y, Xu L, Wen X F, Yu G R, Sun X M.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New insights into models of incubation and measurement.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11): 4045-4051.19.Li J, He NP, Xu L, Chai H, Liu Y, Wang DL, Wang L, Wei XH, Xue JY, Wen XF, Sun XM. 2017. Asymmetric responses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to rising and decreasing temperature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06: 18-27.20.Liu Y, He NP, Xu L, Niu SL, Yu GR, Sun XM, Wen XF. 2017.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in China’s forests and grassland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3: 3393-3402.21.Wang Q, He NP*, Liu Y, Li ML, Xu L. 2016. Strong puls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event on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temperate forests. Geoderma, 275: 67-73.22.Wang Q, He NP, Yu GR, Gao Y, Wen XF, Wang RF, Koerner SE, Yu Q*. 2016.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rate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long a north-south forest transect in eastern China: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1: 399-410.23.He NP, Wang RM, Dai JZ, Gao Y, Wen XF, Yu GR. 2013.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M decomposition with grassland succession: Implications for soil C sequestration. Ecology and Evolution, 3: 5045-5054.24.Liu Y, Kumar A, Tiemann L K, et al. Substrate availability reconciles the contrasting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SOC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soil profiles[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23: 1-15.25.Liu YH,Xiong DC,Wu C,et al.Effects of exogenous carbon addition on soil carbon emission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J]. Journal of Forest & Environment, 2023, 43(5).26.Zheng, J., Mao, X., Jan van Groenigen, K., Zhang, S., Wang, M., Guo, X. et al. (2024). Decoupling of soil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a climate gradi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441, 116736.
  • 首个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立(附名单)
    首个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12月29日成立。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今后环保部门将推广环保、消防部门联合对应突发事件的做法,重点防范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关于组建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专家组的通知如下: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为增强环境应急决策咨询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公正性、可行性,经有关单位推荐,我部决定组建第一届环境应急专家组,并聘任马放等26名同志为第一届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任期5年(名单详见附件)。   我部对专家组实行动态管理。实际工作中,将根据需要和专家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环境应急决策咨询工作。专家的咨询工作、水平和保密情况将记录于专家信息库。   希望各位专家在任期内,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为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附件:第一届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名单   二○○九年十二月十日   附件:   第一届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马 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王 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教授   王金生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王树义 武汉大学 教授   田廷山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研究员   冯宗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院士   刘凤枝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刘永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齐文启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研究员   齐玉娥 中国纯碱工业协会 高级工程师   孙承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张 荣 华东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级高工   张晓健 清华大学 教授   李政禹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环保所 教授级高工   李战国 防化研究院防化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   陈家强 公安部消防局 少将、教授   杨文彪 中国炼焦协会 教授级高工   林玉锁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范维澄 清华大学 教授、院士   郝吉明 清华大学 教授、院士   钟玉征 总参兵种部防化局 少将、教授   陶遵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教授级高工   曹承宇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教授级高工   高映新 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研究员   蔡道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院士   樊晶光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教授级高工
  • 质谱学组成立大会圆满召开
    5月5日,在美丽的长沙,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装备技术与应用学术大会暨第六届SAC/TC 136高峰论坛隆重召开。 5月7日上午,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副主任邱玲发起成立质谱学组并现场颁发证书。 邱玲主任致辞并主持会议 首先,邱主任发起成立致辞:“质谱技术是一门广受关注、优势独特、但又特点鲜明的新型技术,现如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临床检验的应用逐渐增多。搭建质谱学组旨在搭建质谱技术与临床实验室的桥梁,以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的规范化应用。” 值此良好契机,解放军总医院全军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丛玉隆教授发起成立质谱学组,担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副主任邱玲教授担任学组组长,副组长为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马庆伟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检验教研室主任黄宪章教授以及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居漪教授。目前该学组成员包括国内质谱临床及科研应用专家及国内外质谱领军企业代表,最终核定学组委员共计27人。邱玲主任强调,质谱学组成立之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基于质谱技术的临床方法的建立及推广,同时要规范化自建方法,推动其商品化及自动化发展。在工作模式上,应与其他学组有所交叉,尝试与其他学会合作,共同将有关项目进行推进。同时,邱主任还对学组初步的计划进行了构想,学组初期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团队的培育与建设,接下来可以在学组内共同联合承担一项重点研究以增加学组内彼此的了解。 随后,毛远丽主任代表丛玉隆主任发表致辞,并为质谱学组组长及副组长颁发聘书。毛主任在致辞中提到:“质谱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检验科来说,更是意义重大。质谱(MALDI)引入到微生物特别是临床微生物,是对临床微生物的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使得微生物鉴定变成一站式可实现的事情。“毛主任认为,由丛主任组建、各个在行业和国家中处于前列的学组成员组成的质谱学组一定会对整个IVD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致辞的最后,毛主任表达了对学组成立的祝贺以及良好发展的祝愿。毛远丽主任为马庆伟教授颁发证书毛远丽主任为黄宪章教授颁发证书毛远丽主任为居漪教授颁发证书 最后,学组全体成员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及研究进展讨论分享,承诺共同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应用上的发展。
  • 科技部调整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科技部决定对第三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进行增补和调整。   中南大学钟掘教授、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研究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于渌研究员不再担任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现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白以龙研究员、朱剑英教授从综合交叉领域调整到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增补国防科技大学温熙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林忠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虞烈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雷源忠教授、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梁文灏研究员、河海大学吴中如教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赵振东研究员、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为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白以龙研究员、林忠钦教授分别担任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组长、副组长。   增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培德教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李家春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施蕴渝教授、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张玉奎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陈标华教授为综合交叉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现咨询组成员于景元研究员、曹竹安教授分别担任综合交叉领域专家咨询组组长、副组长。   增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金铎研究员为重大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并担任副组长,现重大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佟振合研究员任组长。
  • 科技部火炬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公布
    关于成立科技部火炬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国科办火[2011]52号 机关各司、局、办,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日报社:   根据2011年5月24日部务会的精神和我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科发火 [2011]259号),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经部领导批准,我部决定成立科技部火炬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火炬工作的重大问题,统筹火炬工作,制定工作指导意见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曹健林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副组长:王晓方 发展计划司司长   赵玉海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赵明鹏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   成 员:李桂华 办公厅副主任   林 新 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刘 敏 发展计划司副司长   金奕名 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   邓天佐 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副巡视员   彭以祺 基础研究司副司长   胡世辉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   王 喆 农村科技司副司长   马燕合 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   靳晓明 国际合作司司长   孙晓明 人事司副司长   余华荣 驻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   张志宏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名单如下:   主 任:赵明鹏(兼)   副主任:刘 敏 发展计划司副司长   胡世辉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   张志宏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成 员:郝 蓉 办公厅宣传处处长   唐玉立 政策法规司综合与政策处处长   赵红光 发展计划司高技术研究发展处处长   田荣斌 重大专项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沈文京 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综合处(科技金融处)处长   沈建磊 基础研究司综合计划处处长   薛 强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工业发展处副处长   秦卫东 农村科技司基层科技处调研员   沈建忠 社会发展科技司综合与气候变化处处长   孙 键 国际合作司综合与计划处处长   韩文胜 人事司机构与劳资处处长   黄 河 驻部纪检组监察局检查室   副处级纪律检查员、监察员   唐凤泉 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计划财务处处长   特此通知。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 FT-ICR MS助力石油地质样品精细组成分析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引进了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 MS),该仪器超导磁体强度为12T(特斯拉)。FT-ICR MS具有超高的分辨率( >200 万)、质量准确度(<0.3×10-6),可以精确确定石油分子中所含的C、H、O、N、S及它们主要同位素组成,结合所配置的电喷雾电离源(ESI)、大气压光电离源(APPI)及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该仪器可以在分子层面上实现对石油地质样品弱极性的多环芳烃、含硫化合物及中、高极性的NSO杂原子化合物的精细组成分析。与传统的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相比,该仪器可以突破样品沸点限制,对未经分离的原油样品进行直接分析,大大拓展了对有机大分子极性化合物的检测范围,可以对分子量在100~10 000 Da 的极性化合物进行检测,获取复杂有机混合物中化合物类型、分子式、相对丰度及分子缩合度(DBE)等信息。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领域,该技术主要应用于:(1)石油组学研究,包含非烃、沥青质中NSO等化合物组成剖析;(2)油气田排出水中有机质组成分析;(3)烃源岩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特征研究;(4)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示踪研究;(5)高酸稠油成因和次生改造研究;(6)非常规领域中页岩油、致密油成藏示踪研究等。由于石油地质样品中的NSO杂原子化合物包含有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该技术将极性化合物的检测范围拓展到分子量更大、极性更强的石油分子,研究成果推动了大分子非烃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理论和应用价值巨大;同时,该技术形成的一些创新性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日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史权教授在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做演讲报告,题为“面向分子炼油的质谱分析技术”,详细视频可点击此处观看。
  • 13家单位组成广东省土壤三普省级技术支撑队伍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上壤普查的通知》(粤府〔2022〕26号)要求,经组织专家评审,现确定由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等13家单位组成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技术支撑队伍。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技术支撑队伍名单: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广东省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深圳市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家组成立
    p   为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任务,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专项任务顺利实施和任务目标的实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成立“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并于2017年7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专家组第一次工作会。生物中心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专家组成员,生物中心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共12名(名单后附),由生物中心聘任,任期五年。专家组组长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中心王卫东研究员担任,副组长由清华大学李秀清研究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孙京昇处长担任。 /p p   会上,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向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并讲话。他强调,应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组织实施,希望专家组能够在工作中注重创新,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组织管理机制,协助生物中心共同推进专项总体目标的达成。 /p p   专家组成员对专项的实施和管理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就如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加强部门沟通、开展专题调研以及切实做好项目的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为推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3E0]1K`[8`~I`_1(ACN[0K.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3da3feb-c627-4925-aad9-f4acc79e667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_UP}(RCYP9X0`U29QEZAY.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d36d1a2-ec4e-44b2-8b59-69e3baa71b91.jpg" / /p
  • 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名单公布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成立第五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   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由47位科学家组成(见附件),任期3年。周光召同志任荣誉组长,徐冠华同志任组长,陈佳洱、林泉、朱道本同志任副组长。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支持专家顾问组工作。   附件: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名单 荣誉组长: 周光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组 长: 徐冠华 科学技术部 副 组 长: 陈佳洱 北京大学 林 泉 科学技术部 朱道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成 员: 许智宏 北京大学 朱作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张启发 华中农业大学 方荣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贾承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周孝信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邬贺铨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周炳琨 清华大学 潘云鹤 浙江大学 林惠民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苏纪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莫宣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强伯勤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裴 钢 同济大学 林其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王晓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苏国辉 香港大学 叶恒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祝世宁 南京大学 翁宇庆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薛群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杨胜利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刘经南 武汉大学 曹湘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叶朝辉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郭 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于 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饶子和 南开大学 艾国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万惠霖 厦门大学 魏奉思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程耿东 大连理工大学 钟 掘 中南大学 熊有伦 华中科技大学 陈祖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依依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 重点分析仪器测试技术标准项目专家组成立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2月5日,北京中苑宾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以下简称&ldquo 协会&rdquo )《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专家组成立大会召开。会议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渝英女士主持,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向先生到会并致辞,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本次会议共有行业专家和专业生产厂商代表近50人到会。   协会张渝英秘书长   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方向副主任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为到会代表作了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情况介绍。首先介绍了2009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中5个子项目的完成情况:(1)标准体系研究及建立,(2)开展质谱及质谱联用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3)开展原子荧光光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 ,(4)以紫外/可见光谱仪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5)分析仪器数据格式标准及通用接口标准研究。该项目已经提交了11份研究报告,提交了4项国家标准草案,并已获得国标委立项。   协会汪正范研究员   报告中还介绍了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中8个子项目的立项内容、承担单位、具体的考核指标。8个子项目是: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质谱性能测试方法研究、&ldquo 液相色谱仪&rdquo 的性能测试方法研究、原子荧光光谱与液相色谱联用仪的性能测试方法、基于紫外可见光谱仪的快速检测仪器性能测试方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性能测试方法、离子色谱柱性能测试方法、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数据格式。   为更好地完成2013年《重点分析仪器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制(II)》项目,特别对项目组织形式加以规范:   (1)项目的承担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2)项目负责人:张渝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3)项目办公室:汪正范、尹碧桃、赵羽   (3)按项目课题成立7个课题组,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工作组,明确负责人和联系人   (4)各课题承担单位成立专家组,指导工作   大会宣布成立7个课题组,8个课题分别由下述单位承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锐光仪器有限公司。   大会宣布成立4个项目专家组:高效液相色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用空心阴极灯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离子色谱柱的性能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专家组。4个项目专家组共计47人,方向先生为项目组专家现场颁发聘书。  方向副主任为项目组专家颁发聘书   各课题组随后召开小组讨论会。会议中,讨论气氛热烈,通过讨论基本明确小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初步拟定项目内分析仪器性能测试的项目,明确课题组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和规范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形式。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小组讨论会
  • 中国地质大学开发同时测定嫦娥五号月壤粒度和矿物组成的新方法
    月壤的粒度和矿物组成对于解释轨道遥感光谱数据和理解月球岩浆活动和空间风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研究月壤样品,但前人所采用的方法通常需要消耗较多样品,并且难以同时获得矿物组成和粒度、形貌等方面的信息。近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同时在线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佘振兵和汪在聪教授团队对嫦娥5号月壤粒度和矿物组成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曹克楠。该研究团队基于拉曼光谱微颗粒分析技术,开发了以极低的样品消耗量同时测定颗粒样品粒度和矿物组成的新方法,并成功运用于嫦娥5号月壤样品的研究(图1)。图1 用拉曼光谱自动微颗粒分析技术同时测定月壤粒度和矿物组成的流程研究人员将约30μg的嫦娥5号样品分散于镀铝载玻片上(图1a),然后用用50倍物镜在暗场反射光模式下对月壤颗粒进行大面积图像拼接和景深合成,根据获得图像中不同位置的亮度来自动识别颗粒并重建颗粒分布图(图1b)。获得了粒度信息后,选择其中1~45μm的月壤颗粒进行自动拉曼分析获得高信噪比的光谱(图1c),并通过团队自建的月壤矿物光谱数据库对颗粒进行自动识别,获得每一种矿物相的粒度和体积等信息(图1d, 图2),计算得出矿物模式丰度。图2 对6mm×3mm范围内7307个月壤颗粒矿物组成和分布的重建结果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矿物对24881个颗粒的分析结果显示,嫦娥5号月壤平均粒度为3.5μm,并且呈单峰式分布(图3a),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尽管大多数颗粒的粒径很少(6μm),但大于8μm的颗粒占总体积的90%以上(图3b)。图3 嫦娥5号月壤粒度分布特征在对嫦娥5号月壤的矿物模式丰度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在1~45μm粒度范围内的矿物组成为:辉石(39.4%)、斜长石(37.5%)、橄榄石(9.8%)、铁钛氧化物(1.9%)、玻璃(8.3%)等(图4a),该结果与前人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发现随着粒度变小,月壤中的橄榄石和辉石含量逐渐减少,而斜长石含量增加:粒径在20~45μm之间的月壤样品中辉石含量最高(49%), 其次是斜长石(32%)、橄榄石(11%)和玻璃(8%),而铁钛氧化物、磷酸盐和硅质矿物则未出现;随着粒度的减少,斜长石的丰度逐渐增加, 而辉石和橄榄石的丰度显著下降(图4b-4c)。这种趋势在阿波罗样品中也普遍存在(图4d),可能是在空间风化过程中(如微陨石撞击),斜长石比镁铁质矿物更容易破碎所导致的。图4 嫦娥5号月壤的矿物组成((a)~(c))及其与阿波罗月壤对比(d)该研究还识别出了月壤中的一些微量矿物相,例如磷灰石、石英、方石英和斜方辉石等,其中斜方辉石的发现为首次报道,这表明嫦娥5号月壤中可能含有极少量来自于月球高地的物质。上述成果为解译嫦娥5号着陆的风暴洋北部地区光谱遥感数据提供了地面真值参考,为理解月球该区域深部和表面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方法优点在于:(1)每次仅需约30μg样品,在获取多维度信息的同时将样品损耗降到了最低,并且样品制备流程简单,极大地降低了该环节可能带来的样品污染问题;(2) 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一个矿物粒度和组成的多元化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发现稀有的矿物相;(3) 进一步发展将为未来火星和小行星等其他天体返回的微颗粒样品进行快速分析提供技术支撑。致谢 该研究使用的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供,分析测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所采用的仪器为WITec α300R型共聚焦拉曼光谱和ParticleScout(v5.3.14.106)自动微颗粒分析系统。研究得到了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技术预研究项目(D020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2337)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GBL12101)的支持。
  • 江桂斌院士荣膺973专家顾问组成员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科技部近日宣布成立第五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被聘为专家组成员,任期3年。   科技部973专家顾问组的主要职责是:1)开展973计划发展战略研究,对973计划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2)对973计划年度申报指南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3)受科技部委托主持立项综合评审和咨询工作 4)承担科技部委托的其他相关工作。
  • 不同加工方式对榛子油脂质组成的影响:一项脂质组学分析
    榛子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榛子油是一种营养丰富、保健作用广泛、具有独特坚果风味的高级食用油。榛子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0%。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物质也赋予了它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促进胆固醇降解和代谢的作用。 脂质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质可分为八大类:脂肪酰(FAs)、甘油脂(GLs)、甘油磷脂(GPs)、鞘脂(SPs)、固醇脂(STs)、孕烯醇酮脂(PRs)、糖脂(SLs)和聚酮(PKs)。脂质组学(lipidomics)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利用现代质谱技术分析脂质的内在化学性质。高分辨率脂质组学平台的出现,包括鸟枪法脂质组学、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和成像脂质组学等都成为了分析脂质的工具。脂质组学的研究涉及脂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构和功能特性分析以及在生理和病理阶段的动态变化分析等等。其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在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高分辨率质谱已广泛用于研究食品成分、产地溯源、质量鉴定和真伪鉴别。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榛子油脂质组成的影响,鉴定不同榛子油样品的特征脂质。在本实验中,沈阳农业大学的孙嘉阳、吕春茂教授等将脂质组学应用于榛子油的研究。使用冷压法、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提取分别得到不同的榛子油样品(CPO、UHO和EAO)。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榛子油中的脂质进行全面表征与分析。探讨了不同加工方法对榛子油脂质组成和油脂品质的影响。这些数据为榛子油的加工利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将有助于榛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榛子油脂质的定性利用UPLC-QTOF-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3种不同的榛子油样品进行扫描,利用二级质谱数据库进行光谱匹配,实现脂质的定性。在榛子油中共鉴定出98种脂质,包括负离子模式下的63种脂质和正离子模式下的35种脂质(图1A)。这些脂质分为3个大类(GL、GP和SP)和10个亚类。GLs包含2个亚类(二酰甘油(DG)和三酰甘油(TG)),GPs包含7个亚类(甘油磷脂酸(PA)、甘油磷脂酰胆碱(PC)、甘油磷脂酰乙醇胺(PE)、甘油磷脂酰甘油(PG)、甘油磷脂酰肌醇(PI),和其他GPs(PEtOH、PMeOH)),SP包含的1个亚类(神经酰胺(Cer))(图1B)。(A)正负离子模式下鉴定的脂质数量;(B)脂质亚类数量的百分比。图1 榛子油中脂质的定性分析榛子油脂质的定量CPO、UHO和EAO中的总脂质含量分别为1248646.6325、1056993.7416和1027794.9027 nmol/g。图2A~C显示了各亚类脂质含量所占百分比情况。CPO、UHO和EAO中TGs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98.49848%、98.32412%和98.42983%,其次是DGs、PAs和PEs。图2D进一步比较了3种不同榛子油中同一亚类脂质含量的差异。CPO组中GLs(TGs和DGs)含量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机械挤压导致的较高脂质浓度所致。UHO组中GPs含量最高,PCs、PIs和PE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UHO组中PAs的含量是EAO的117倍。GPs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加工时榛子被浸泡在有机溶剂中,溶剂会破坏细胞膜,从而增加GPs的释放,产生这一结果。而EAO组中Cer含量更高,主要是Cer-NS。图2 (A)CPO中脂质亚类的百分比;(B)UHO中脂质亚类的百分比;(C)EAO中脂质亚类的百分比;(D)CPO、UHO和EAO中同一亚类脂质含量的比较在榛子油样品中共鉴定了15种脂肪酸(表1)。除C12:0月桂酸、C14:0肉豆蔻酸、C17:0十七烷酸和C18:3亚麻酸外,CPO组的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在计算每种脂肪酸的百分比后,发现CPO、UHO和EAO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93.39%、93.30%和93.55%。表1 CPO、UHO和EAO中的脂肪酸组成(%)多元统计分析首先对不同加工方式的榛子油样品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可以初步了解不同处理组之间的自然聚类趋势。在图3A的PCA得分图中可以观察到3种榛子油样品分离明显。图3B的PCA的载荷图显示出TG类脂质是区分榛子油的最重要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显著差异脂质。图3C得分图显示,PLS-DA模型可以有效区分三种不同的榛子油样品。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我们进行了200次交叉验证,以评估其稳定性和预测能力。R2和Q2值分别为0.8687和0.7769(图3D)。这表明建立的PLS-DA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预测能力,且不存在过拟合现象。(A)PCA得分图;(B)PCA载荷图;(C)PLS-DA得分图;(D)PLS-DA交叉验证图。图3 无监督和有监督模式的多元统计分析EAO、CPO和UHO间的显著差异脂质基于构建的PLS-DA模型,将VIP 1且P 0.05作为筛选条件。图4A显示了鉴定出的12种显著差异脂质情况,包括6个TAGs,3个DAGs、1个PC、1个PA和1个PE。这12种脂质在不同加工方式榛子油中具有显著差异。与UHO组相比,CPO组中9种脂质显示上调,3种下调,其中PC(PC 36:2|PC 18:1_18:1)变化最大(图4B)。与EAO组相比,CPO组有11种脂质显示上调,1种下调,PE(PE 36:3|PE 18:1_18:2)变化最大(图4C)。与EAO组相比,UHO组中有10种显著差异脂质显示上调,2种下调,其中PC(PC 36:2|PC 18:1_18:1)变化最大(图4D)。我们发现在不同加工方式榛子油中GP类脂质差异最大。这些脂质含量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油脂的质量和功能。因此,未来对特定亚类脂质进行靶向研究十分重要。这12种显著差异脂质也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对这三个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脂进行质量控制。图4 (A)PLS-DA VIP得分图,右侧热图表示相应脂质的含量;(B)CPO和UHO之间的差异倍数图;(C)CPO和EAO之间的差异倍数图;(D)UHO和EAO之间的差异倍数图在本研究中,使用UPLC-QTOF-MS对榛子油进行了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对CPO、UHO和EAO的脂质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10个亚类的98种脂质。通过有监督和无监督的多元统计分析,确定了12种显著差异脂质。这些脂质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来区分三种加工方式的榛子油以及其他掺假检测和质量鉴别。本研究明确了榛子油的脂质成分,并证实了不同加工方式对植物油脂质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油脂加工的机理,为今后特定脂质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促进榛子油的开发和应用。作者孙嘉阳,女,中共党员,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2019年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020年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团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榛子油加工及贮藏氧化机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 。以第一作者在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发表一篇SC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吕春茂,男,博士,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三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市高层次“拔尖人才”,沈阳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团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果蔬精深加工、食品生物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一直针对北方特色果蔬农产品的高值化利用和加工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包括东北特色经济林作物榛子的食品加工、加工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与关联机制、深加工产品及其功能性评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寒富苹果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及功能性评价、果渣等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越橘精深加工产品研制与功能性评价等。共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5篇,完成专著2部,参与编著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目前主持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榛子深加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课题5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经济林采后果实与副产物增值加工关键技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富含油脂的食品热加工过程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机理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术兼职:中国经济林协会榛子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休闲食品加工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经济林协会加工利用分会理事;中国经济林协会板栗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食品质量与安全学会理事;辽宁省农科院专业学位评审专家等。
  • 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
    全国首个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昨天在深成立,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组长单位。该工作组将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领域标准,引领我国乃至世界生物领域标准化工作。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院士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家、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院士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华因康公司董事长盛江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摄影 王静 李桥) 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11月20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华因康董事长盛江透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图为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员在成立大会上合影。(摄影 王静 李桥) 昨天,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方法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展中心召开。大会授予深圳华因康科技有限公司为组长单位,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副组长单位,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1家单位为组员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院士赵国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和平等我国生物领域的专家为工作组顾问。会议透露,我市还将制定生物产业产学研联盟计划,加快推进联盟的建设,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华因康公司董事长盛江在昨日的会议上透露了华因康的最新研发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高通量检测仪正式量产。
  • 简述电子点天平的组成部分
    电子天平构造原理基本构造是相同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秤盘      秤盘多为金属材料制成,安装在天平的传感器上,是天平进行称量的承受装置。它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厚度,以圆形和方形的居多。使用中应注意卫生清洁,更不要随意掉换秤盘。      (2)传感器      传感器是的关键部件之一,由外壳、磁钢、极靴和线圈等组成,装在秤盘的下方。它的精度很高也很灵敏。应保持天平称量室的清洁,切忌称样时撒落物品而影响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3)位置检测器位置检测器是由高灵敏度的远红外发光管和对称式光敏电池组成的。它的作用是将秤盘上的载荷转变成电信号输出。      (4)PID调节器      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的作用,就是保证传感器快速而稳定地工作。      (5)功率放大器      其作用是将微弱的信号进行放大,以保证天平的精度和工作要求。      (6)低通滤波器      它的作用是排除外界和某些电器元件产生的高频信号的干扰,以保证传感器的输出为一恒定的直流电压。      (7)模数(A/D)转换器      它的优点在于转换精度高,易于自动调零能有效地排除干扰,将输入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8)微计算机      此部件可说是电子天平的关键部件了o它是电子天平的数据处理部件,它具有记忆、计算和查表等功能      (9)显示器      现在的显示器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数码管的显示器 另一种是液晶显示器。它们的作用是将输出的数字信号显示在显示屏幕上。      (10)机壳      其作用是保护电子天平免受到灰尘等物质的侵害,同时也是电子元件的基座等。      (11)底脚      电子天平的支撑部件,同时也是电子天平水平的调节部件,一般均靠后面两个调整脚来调节天平的水平。 下面为欧洲瑞德威电子天平的图片:
  • 青岛添个国字号:环境监测仪器检验方法工作组成立
    p   7月8号上午,全国检标委环境监测仪器检验方法专业工作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p p   全国检标委秘书长尹建军在会上宣读了有关批复,同意依托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成立环境监测仪器检验方法专业工作组,青岛10多家行业知名环保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和部分高校参与其中,会上向20名工作组委员颁发了委员证。工作组成立后将围绕环境保护、标准化及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等战略,整合青岛全市优势资源搭建技术交流、科研与服务平台,积极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等工作,提升国产环境监测仪器产业核心竞争力。 /p p   市质监局局长纪家栋表示,青岛市是全国首个把“标准化+”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2017年成功举办了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国际标准支撑平台。工作组成立后将凝聚全市行业资源,瞄向全国环保监测仪器行业发展前沿,提高我国在该领域标准制定水平,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p
  • 质谱成像新科研动态:髓鞘疾病脑脂质体空间分布和组成变化定义
    美国 Abbvie (Cambridge)、Biogen 和 Moderna Therapeutics 生物技术公司*联合在最近一期的 JHC 期刊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 Cytochemistry 2019, Vol. 67(3) 203–219) 发表了髓鞘疾病脑脂质体空间分布和组成变化定义的研究论文。本文的主要作者之一李晓萍(音译)是 Biogen 的研究人员,她带领的研究小组使用solariX MALDI 高分辨质谱成像(MALDI-IMS)、免疫组织化学(IHC)和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LC-ESI-MS)评价由 Shi 和 Cz 小鼠模型构建的髓鞘疾病的脑脂质成分变化。MALDI-IMS 结果显示出磺胺肽和磷脂酰胆碱物质在胼胝体白质区域空间分布减少,而在 Cz 小鼠模型中,这些脂质物种的变化在发病后得到一定程度的自发恢复。通过 IHC 肯定了脂质分布变化和局部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同时也被 LC-ESI-MS 分析所验证。这些发现强调了磺胺肽和磷脂酰胆碱物质在维持正常髓鞘结构中的作用。Biogen 的方法为定义髓鞘疾病相关的脂质组成异常提供了形态学基础。*Biogen 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神经科学研究公司, 主要从事重度神经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研究,Moderna 和 Abbvie 分别是 mRNA 个体治疗方案和生物医药开发的公司。
  • 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分会表面仪器标准工作组成立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化制修订工作计划任务,进一步做好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和标准体系建设,于2010年8月24日-25日在南京召开无损检测仪器表面工作组成立和标准起草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专家和代表有辽宁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东电检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轴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射阳盛捷达探伤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市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化所、中国南车集团北京二七车辆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代表应到18人,实到16人。   本次会议由南京东电检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承办。   会议由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洪国主持。   南京东电检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奇夫致欢迎词。   一、会议内容:   (一)成立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暨一届一次会议。   1、无损检测仪器标委会秘书长李洪国系统地回顾、总结了近期所做的工作,并对目前标准化的重点工作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做了情况介绍。强调要跟踪国际国外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李洪国秘书长宣读了关于成立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批复文件。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第一届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由17名委员组成。曾德文为组长,李洪国为副组长。工作组承担单位为南京东电检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并宣布了工作组 17名成员名单,颁发了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成员证书。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任期五年。   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主要负责:表面检测仪器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如磁粉探伤仪器、渗透探伤设备、电磁轭探伤设备及功能设备附件等。   3、南京东电检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奇夫代表表面仪器专业工作组   讲话,并宣读本届工作计划和行业标准计划项目。   4、宣读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章程   5、落实2010年行业标准化任务。   (二)《无损检测仪器电磁轭探伤仪技术条件》标准草案审查工作   由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智力介绍了《无损检测仪器 电磁轭探伤仪技术条件》项目来源和标准起草过程等情况,与会专家和代表对JB/T7411-××××《无损检测仪器 电磁轭探伤仪 技术条件》标准草案按章条段进行深入细致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建议起草单位会后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整理尽快形成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全体委员和代表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研讨,取得一致意见,达到预期目的圆满结束。
  • 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应军一行参观视察盛瀚色谱
    10月22日,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应军,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科技与标准处夏志向处长,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杜继涛,青岛市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华,浙江啄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国华一行参观视察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新勇、首席科学家崔成来及研发团队针对公司产品和应用情况进行汇报。  在科技展厅,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应军一行详细了解了盛瀚在离子色谱领域的自主研发成果以及行业应用情况。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新勇向来访客人详细介绍了盛瀚近年来在全产业链生态、IC+开发、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  参观交流过程中,国家邮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应军介绍了国家邮政局的相关情况,并指出,盛瀚在以离子色谱为核心的科学仪器生态方面的成就展示了过硬的实力,这也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科学仪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更令人钦佩的是盛瀚秉持的工匠精神,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双方在很多方面拥有值得期待的合作前景。  未来,科学仪器全产业链国产化生产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企业的共同探索和研究。盛瀚将秉承着自主创新和绿色、生态、智能、科技的坚定理念,不断为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注入活力。
  •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名单公布(附43人全名单)
    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决定成立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并公布总体组成员名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共4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任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赵鹏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治平4人任副组长。具体内容如下:
  •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国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立
    p   为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任务,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专项任务顺利实施和任务目标的实现,近日,“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专家组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成立并召开专家组第一次工作会。生物中心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专家组成员、生物中心相关处室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共10名,由生物中心聘任,任期五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奚廷斐教授担任组长,东南大学顾宁教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欧阳宏伟教授担任副组长。会上,生物中心领导向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并讲话。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强调,“十三五”期间,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来部署和实施“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希望专家组在专项实施过程中从专业角度积极参与项目管理,密切跟踪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对项目任务内容、技术指标和经费安排等相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生物中心一起管好专项,通过科学、规范、公正、高效的专业管理,确保“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p p   医药生物技术处工作人员向专家组成员介绍了专项启动以来的部署和实施情况,以及生物中心对“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相关考虑。专家组成员对专项的实施和管理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就如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开展专题调研以及切实做好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专项项目的后续组织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p p   会上,专家组还对“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7年立项项目任务书进行了专业、细致地审核,提出了修改意见供项目承担单位参考,并对今后专项年度总结、现场检查、中期检查与验收等工作安排提出了宝贵建议。 /p p /p
  • 上风高科收购宇星科技新进展:并购重组成功过会
    2015年7月16日,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风高科)发布关于上风高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获得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暨公司股票复牌的公告: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员会于2015年7月15日召开的2015年第60次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审核,上风高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获得无条件通过。  重组准备充分,无条件通过  上风高科6月5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后,上风高科积极准备,主动出击,会同独立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逐一落实,并与6月29日按照《反馈意见》的要求对所涉及的事项进行了资料补充和问题答复。 准备期间上风高科还通过了商务部审批通过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和关于 Zara Green HongKong Limited 战略投资本公司的申请。  此次证监会审核的无条件通过,无论是在收购标的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的质量、上风高科的准备工作上来看都是一次充分的肯定,为上风高科在重组后的工作开展注入了强心剂。上风高科将会按照重组预案的相关内容,最大限度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  成功过会,再添发展新动力  重组成功过会后,上风高科将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宇星科技将成为上风高科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将给上风高科在环保领域提供软件新动力。收购成功后,“软硬兼施”的上风高科将成为国内唯一的拥有硬件和软件“双优势”,可以完全提供环保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上风高科未来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作为环保监测领域的综合性服务龙头企业,上风高科旗下宇星科技以“监测、治理、和谐、发展”为战略目标,逐步发展成为环保领域以及水利领域的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树立了“监测、治理、运营”多行业应用的品牌形象。未来三年,宇星科技将向上风高科贡献至少1.2亿元、1.56亿和2.1亿元的利润。极大的提升了上风高科的盈利能力,将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 2021年度医学科学领域部分项目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1年度医学科学领域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安华章、毕艳、卞修武、蔡剑平、曹佳、曹君利、柴人杰、常江、常智杰、车永胜、陈彪、陈丰原、陈厚早、陈凯先、陈立典、陈琪、陈万金、陈晓春、陈雁、陈义汉、陈有信、崔大祥、戴爱国、邓红雨、丁霞、杜惠兰、范祖森、凤志慧、高秀梅、顾月清、管又飞、郭彩霞、郭兰萍、韩为东、韩晓、何玉先、贺浪冲、胡波、胡刚、胡兰靛、胡清华、黄波、黄河、贾立军、蒋建东、焦建伟、金顺子、金征宇、孔德领、冷晓萍、李斌、李建生、李鲁远、李满祥、李宁、李涛、李卫、李于、梁兴杰、廖专、林安宁、林洪丽、林灼锋、刘必成、刘光慧、刘克良、刘林、刘明耀、刘迎龙、刘芝华、刘祖国、娄昕、卢春、罗素兰、罗振革、吕建新、吕万革、吕志民、马翔、缪小平、牛俊奇、欧启水、潘巍峻、潘亚萍、皮静波、钱友存、卿国良、曲显俊、邵立健、申远、施小明、施一、史庆华、宋锦璘、宋伟宏、孙备、孙兵、孙宏斌、孙宏晨、孙仑泉、孙洋、汤其群、田小利、田志刚、童明汉、王福生、王红梅、王红艳、王红阳、王辉、王建祥、王利、王明贵、王前飞、王秋菊、王盛典、王彤、王晓良、王延江、王佐林、魏敏杰、文富强、翁杰敏、吴开春、吴李君、吴乔、武胜昔、武淑芳、肖俊杰、肖小河、谢维、辛洪波、邢金良、熊思东、熊伟、徐德祥、徐开林、徐礼胜、徐强、徐天乐、许华曦、薛天、杨安钢、杨俭、杨培增、杨旗、杨晓、杨永广、杨泽、叶京英、易凡、尹立雪、于洪涛、于舒洋、余鹰、袁钧瑛、岳伟华、张光霁、张惠茅、张健、张瑞平、张学、张毓、张云武、张占军、张志荣、章卫平、赵明辉、赵强、赵勇、赵志河、郑玉新、钟劲、周光飚、周洁、周平坤、周文华、朱海珍、朱明昭、朱永群、邹卫国公布时间:2021年6月28日至2021年7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2021年6月28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