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仪器信息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专题为您整合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话题讨论。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相关的资讯

  • 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建成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科学依据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获悉,经过近三年努力,“一站多用、一网多能”的青藏高原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已初步建成。青藏生态屏障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空间载体,其生态脆弱、敏感。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围绕“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加强气候变化观测、预估、服务业务技术体制建设,强化基础观测网络、科研基地等平台建设,统筹谋划构建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基地,大力推进高原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于今年6月15日完成了6个生态站、12个冰冻圈站、19个智能自动站的建设,高原重点区综合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该系统填补了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羌塘自然保护区、高原多类型典型冰川、江河源头综合生态气象监测空白。据介绍,该系统采用国内先进探测技术和成熟设计方案,大量使用防冻电缆、高精度传感器等设备,几乎全部配备北斗传输系统,增设10米至50米不同高度的风塔,以及辐射、土壤水分、冻土、GNSS测量系统、通量、自动雪深探测、有效光合、涡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观测设备,并在冰冻圈站首次增设径流量监测。今年还将在拉萨建立温室气体观测站,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组网。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常规气象观测与草原生态、通量梯度、冰川、冻土、积雪、径流量观测的有效融合,为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天气气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该系统的建成,为高原水汽通道、温室气体监测和森林生态保护、防沙治沙、水土涵养等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 中国气象局“牵手”中山大学 联合开展大型科学实验及气象观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在广州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牵手”确定多项合作内容,其中包括依托“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联合开展大型科学实验及气象观测,共享科学数据和成果。这次“局校合作”将给我国大气学科发展、国家高层次大气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等多方面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title=" 5c861462eeb7482ab021d7d864925545.pn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alt=" 5c861462eeb7482ab021d7d864925545.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18b82534-4b75-4f07-9353-a137605a7a6e.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中山大学依托大气学科和科考船等优势将参与中国气象局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引领计划等新一代气象观测设备研制。双方还将在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未来地球计划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展开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在签约仪式上说,中国气象局与中山大学的“局校合作”始于2002年,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平台建设、气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持续深入合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尤其是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在区域精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取得多方面科研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山大学的大气学科,历史悠久,并于2015年建立专门的大气科学学院。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学院教职工规模快速扩大,并于去年产生了一位院士戴永久教授。同时,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产出也显著增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中山大学大气学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罗俊表示,8月28日下水的“中山大学”号综合科考船就是瞄准包括大气学科在内的海洋学科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大平台,这将大幅拓展和提升双方合作空间与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根据合作协议,双方还将在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共建博士联合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等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雅鸣表示,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一些方面对外依存度高,迫切需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多获得从“0”到“1”突破是破解当前难题的科技创新之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介绍,目前中国气象局已与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事业等发展。 /p p br/ /p
  • 交通气象观测解决方案
    交通气象观测解决方案道路交通安全与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而变化多端的天气对道路交通运行安全与畅通具有极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公路运输体系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和安全理念的提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道路行车安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交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这些极端天气的影响体现在强风、强降水、雨后路面积水、降雪、冻雨、霜冻、雨后降温结冰、夏季高温(爆胎)、低能见度(如:雾、降水、沙尘、霾)等等。 为了缓解天气对于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和生命损害,我们必须密切监测道路交通气象的变化,并且进一步预测预警可能发生的天气不利影响,为道路使用者及时提供有价值的道路气象状况信息,同时为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无安全,不智慧!Lufft作为交通气象行业的专业制造商,在道路交通气象安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Lufft构建的整套智慧交通道路监测方案亦可以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系统架构 整套道路监测方案系统包括三层结构:前端、传输层和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器。 前端由遥感式路面传感器、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构成传输层由3G\4G无线或有线数据传输单元构成,前端气象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中心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器由中心服务器替代,服务器运行的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储存、显示、统计的功能 系统架构图 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器 中心服务器(软件)传输层无线传输单元前端路面状况传感器六要素自动气象站能见度 系统组成系统设备主要包括遥感式路面传感器STARWIS、六要素自动气象站WS601、能见度VS20K、机箱、立柱和云平台软件组成。路面传感器检测路面温度、水膜厚度\雪厚\冰层厚度、路面状况(干、潮、湿、冰、雪、冰水混合、冰雪混合、含融雪剂湿)、露点温度、含冰量、相对路面温度的相对湿度、摩擦系数等。六要素自动气象站检测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降水强度、降水量等。风——采用超声波原理测量,启动风速低,不存在长期使用导致的磨损情况的发生;超声波探头具有加热功能,防止冰冻。能见度检测采用前散射红外测量原理,监测由于雾、团雾、大雨等导致的能见度降低;具有通过振动主动防蜘蛛结网功能;防盐雾设计;实时监测收、发镜头污染程度,为现场维护提供决策依据。机箱配有高压电源线路防雷保护装置,在雷击发生时保护整机不受直接损坏。数据处理器主要是采集、处理、存储前端传感器的监测数据、设备状态,并通过无线方式实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中心平台需预设一个固定的域名或IP地址和端口来接受无线数据传输单元的自动连接和数据传输。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器中心软件安装、运行在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器之上,完成数据接收、处理、存储、显示、报表等功能。
  • 河南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仪器投入运行
    日前,河南省首个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仪器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业务运行。   据介绍,该仪器除了能对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实时监测外,还可以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图像并通过网络传输至远程服务器。未来3年,河南气象部门将充分利用这套仪器在河南省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人工和自动化仪器对比观测试验,研究农作物的非接触式、非破坏性、近距离、全视角的发育期及长势、密度等自动化观测技术,为制定农业气象自动化仪器安装技术标准与农作物自动化观测规范积累资料。
  • Airmar超声波气象站200WX批量应用于志愿船气象观测
    青岛艾尔玛超声波气象站大批量应用于志愿船气象观测,产品独特的性能,内置GPS,定位精度3米,对地航速对地航向。三轴加速度计,一流的俯仰和滚动精度,三轴固态罗盘,优于1度的静态精度,2度的动态精度。可准确测量,风速,风向,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露点,风寒,热指数。目前船舶和车载所使用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只能保证在静态下准确测量。当船舶摇摆时,或车辆上下坡时,迎风角改变且改变速度不确定,因 而引起测量误差。针对上述问题,根据超声波风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动态下产生测量误差的机理,搭建了模拟船舶摇摆和倾斜的测量平台,测量了各种摇摆角度及不同摇摆速度下的风向风速数据,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多变量非线性拟合的补偿算法,实现了船舶摇摆影响下风速风向的高准确度动态测量。我们的产品在动态情况下测量真风是行业领先者。
  • 支持观测装备国产化,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出炉
    2月28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形势和需求中指出,高精度观测仪器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气象观测智能化水平落后,空基、海基气象观测能力薄弱,非传统观测起步晚、发展慢,多源综合数据的获取和完备度亟待加强,资料同化技术落后。《规划》提出了九个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分别为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天气气候机理研究和科学试验、地球系统模式、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气象服务技术和方法、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保障以及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规划》部署了四个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包括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球系统模式工程和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针对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分别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布局、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与全球气象科学治理和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中指出,着眼多源观测数据的获取,开展新型探测设备和观测方法研究。研究面向地球系统的协同观测关键技术,实现对大气和其他圈层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提高对典型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实时、立体、精密观测的技术能力。提升协同观测技术水平。开展非传统观测应用技术研究。完善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标准体系。在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中,《规划》提出,研发地面、高空和大气成分高精度国产化传感器;研制基于国产芯片,具备超低功耗、声光电物理信号一体化测量处理能力的气象专用系统级模组;研究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及相关扫描 28 技术、观测模式和定标技术;研制基于拉曼散射、差分吸收、多普勒效应等原理的激光雷达,突破激光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研究基于毫米波、地波、太赫兹和量子技术的新制式气象雷达; 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探空、水汽及反演应用的观测系统;研制基于北斗导航的短基线闪电通道精细化定位系统和超长基线的全球闪电定位系统;研制基于机载平台的空基气象载荷;研制大气成分、生态环境高精度观测装备、在线监测技术和标定技术;研究高海拔、酷热、台风、强辐射、重污染等极端恶劣环境的装备适应性技术和工艺;研制适应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用途的特种气象观测装备。通过工程实施,到2025年,综合探测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非传统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气象装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 2035 年,气象综合观测整体技术自主可控,我国成为气象装备强国。在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中,《规划》提出要推进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开放共享,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在关键区域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原文链接:中国气象局 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 关于印发《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 (2021 - 2035年)》的通知
  • 国家航天局: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投入使用
    1月23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投入使用仪式。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1月该卫星完成在轨测试总结评审,卫星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功能正常,性能达到研制建设总要求规定的各项指标,具备投入使用条件。该卫星具有高光谱、大范围、定量化探测等特点,可实现污染气体、内陆水体、陆表生态环境、蚀变矿物、岩矿类别等要素的综合探测,能够为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气象等行业应用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高光谱数据,特别是可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目前,卫星地面系统共接收数据245.2TB,生产1级产品数据85638景,生产应用专题产品19类。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光谱数据立方体(天津市)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用户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等领域开展了典型示范应用。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发布了卫星在轨交付应用产品,包括全球臭氧柱浓度监测图、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监测图、土壤水分监测图、海冰监测图、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级监测图、水质监测图等高光谱数据图像,展现了卫星在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管、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污染气体动态监测、海冰监测等方面的综合观测能力和重要应用成果。此外,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上也将共享该卫星数据,持续为各层次用户,提供包括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数据在内的国家民用遥感数据和产品应用服务,推动中国遥感数据共建共享共用。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叶面积指数产品图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土壤水分产品图国家航天局负责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工程组织实施,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卫星工程大总体工作。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负责应用系统建设和示范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负责地面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 中国气象局首批1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业务运行
    3月1日,通过业务运行准入,中国气象局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正式业务运行,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首批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包含山西、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10个台站,涉及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应用气象观测站(环境),均满足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观测系统组成及性能要求等,并历经3个月试运行。此次业务准入工作持续近一年,并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大气成分室高级工程师娄梦筠介绍,与此前的温室气体观测站相比,首批准入运行的台站多了一个限定词“高”——技术标准高,直接对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 GAW)及欧洲综合碳监测系统(ICOS)等温室气体监测指标。江西省对口指导组组长为台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供图:江西省气象局业务运行及质量要求高,观测过程质量保证对标国家大气本底站,包括但不仅限于运行监控、数据质控、考核评估等多个关键环节,数据获取率和正确率参考国家大气本底站水平(≥95%)。观测系统及仪器精度高,能够实现对温室气体浓度的准确、精密测量,以及对温室气体超低浓度变化的灵敏监测。标气溯源等级高,统一溯源至气象部门最高计量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可比性。业务准入门槛高,通过严格把关,首批申请业务运行准入台站仅四分之一通过评估。广东省探测中心举办业务准入培训班 供图:广东省气象局在业务运行准入过程中,专家发现部分台站使用的除水设备在运行期间对温室气体浓度存在一定影响。为此定期开展业务运行准入工作会,完善相关指标要求,排除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保证业务运行台站观测数据的高质量。对口指导组现场指导、推进安徽省业务准入工作 供图:安徽省气象局作为首批入选台站,2012年建站的山西临汾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温室气体观测方面积累了较好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和经验。站长李乐乐说,下一步,台站将持续优化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业务运行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助力减污降碳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未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的业务运行准入工作。据悉,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成立国家级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建成了我国碳中和行动有效性评估系统,并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下一步,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现有温室气体观测站网与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网,规范全国气象部门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的业务运行。
  • 亚洲第一的气象观测塔
    1978年,我国在北京北郊建造了第一座高为325米的专用气象塔,为亚洲第一。它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基础科研设备之一,可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提供高质量的观测资料,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服务。这个铁塔设有15层观测平台,每层装有测定风、温、湿等气象要素的传感器,可以获得15个不同高度上的观测数据。测量结果用电缆传输至地面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每层的信号可用单片机控制。在塔上还装有三分量风速仪、超声测风仪等先进仪器。气象塔现有PDP-11-37小型计算机系统和一套微机系统,实现了观测和数据处理自动化。
  •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发布
    3月28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首批影像成果,包括全球臭氧柱浓度监测图、全球二氧化氮柱浓度监测图、亮温监测图、海冰监测图、高光谱数据立方体图等数据图像,展现了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温室气体探测、内陆水体水质定量遥感监测、地物精细分类、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在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的组织下,首批影像图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联合制作。综合考虑图像质量、地物类型、成像模式等因素,选择了能够体现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特有功能和性能的影像成果共14幅。包括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影像产品7幅、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影像产品4幅和宽幅热红外成像仪影像产品3幅。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该卫星2022年12月9日成功发射后,随即转入为期6个月的在轨测试阶段。2023年1月21日,卫星平台系统和载荷完成功能测试,各载荷预处理图像质量良好,在轨状态稳定,正式转入星地一体化测试阶段。截止目前,卫星地面系统共接收数据320Tb,生产1级产品数据12256景,后续将按照计划向用户推送1级产品数据,同步开展应用系统产品测试。为大力推广高分数据的广泛深层次应用,该卫星的数据也将在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上共享,持续为各层次用户提供包括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数据在内的国家民用遥感数据和产品应用服务,推动中国遥感数据共建共享共用。高分数据已累积分发4000余万景,在28个行业、31个省域、28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国已经设立了31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和3个区域特色中心,并向市县级应用拓展。高分数据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减灾、气象等行业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空间信息支持,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我们将按照国家推动大数据建设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遥感数据的共享交换和应用服务工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为实现“航天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 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邛崃现代农业的新探索和实践
    邛崃,天府南来第一州,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落址地。岷江流经,天台山遮挡,独特的地势水文,造就了邛崃拥有着丰富的种植业生产历史。盛夏时节,在邛崃的田间地头,刚齐竹节高的嫩绿秧苗趁着微风和每一个路过的人致意,地块整齐的水田里除了水稻,还有被隔起来的高科技设备。 也许有人不经要问,田间还放设备,都能有什么作用?更专业地说,这其实是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但它的作用远不止监测耕地。由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和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省级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位于邛崃市高梗街道火星村高标准农田区域内,通过自动监测功能区、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的建设,成功实现了田间地情、肥情、环情、墒情的数字监测,对邛崃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在邛崃的火星村高标准农田里,常年栽种小麦、油菜、水稻等粮食作物。田间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条件优越,排灌设施齐全,田形方正且交通便利,水稻土层发育深厚,养分均衡。托普云农在此建设的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通过小区隔断、灌水渠、排水渠等的基础设施打造,再加上土壤多参数自动监测设备、物联网和视频监控支撑系统等田间管理监测设备的布设,可以实现自动监测土壤水分、温湿度、紧实度等。 同时农田气象观测仪、移动式作物生长监测站的构建,实时了解农田区域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数据,以及油菜、水稻等农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和作物长势,为农业施肥、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最重要的是,所有系统记录的数据均可应用于培肥改良试验监测功能区,在保证耕地质量监测的基础功能上,可以结合当地主推技术,开展肥效校正、新型肥料推广等田间试验示范,优化施肥配方,指导改良土壤生态,更好进行农事生产。 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打造高效节水、绿色农田的重要步骤,据了解,邛崃市从2021年开始,不断强化监测点数据监测、分析与利用,建设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土壤培肥试验,推进耕地质量监测点向自动化、多功能的方向转变,切实促进了邛崃市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如今,在邛崃的乡野农村里,高标准农田的打造,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的建设,使得原生态农业与科技文明交相呼应,不断推进着邛崃的美丽乡村更上一层,实现更高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样板图。
  • 我国建成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2013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指出,我国已建立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郑国光表示,目前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主要气象灾害已实现测得到、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5年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近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由1.22%降低至0.6%。   郑国光说,我国有419个地面观测站、87个高空观测站被列入全球气象监测网,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观测资料为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在防御气象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 建气象站、追踪极高海拔大气污染输送...珠峰科考创多项纪录
    5月4日中午,我国13名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此次珠峰科考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地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5个科考分队、16支科考小组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科考任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图源:新华社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气象站登顶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架设气象站。4日中午12时46分,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科考队员成功架设一台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并成功传回实时数据。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可实现珠峰极高海拔区气象梯度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获取的实测数据可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据介绍,该自动气象站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正常情况下可使用2年,经过卫星通信等手段,传送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气象信息。图源:新华社珠峰地区架设8个极高海拔梯度气象站此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珠峰北坡搭建海拔梯度气象站。今年以来,科考队已陆续在海拔5200米、7028米、7790米和8300米,架设了4个自动气象站。加上去年在海拔6500米、5800米及5400米架设的3个自动气象站,一个从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间的7个梯度自动气象站已建成运行。而在海拔8830米架设的这个自动气象站,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相当于海拔梯度气象站的最后一块“拼图”。图源:新华社8个气象站呈阶梯分布,立体、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并可实时远程传输。目前我们的高海拔地区相对缺少这种气象观测,常规的气象观测一般都在5000米以下,5000米以上很少。通过收集的气象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我国建设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开展系列极高海拔综合科考工作,“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有望超过9000米此次珠峰科考还开展了一系列极高海拔综合科考工作,比如极高海拔大气污染的输送和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带领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首次释放了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获取了从地面至万米高空的臭氧浓度信息,为解密青藏高原如何影响大气自净能力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积累了首批珍贵数据。坐落于珠峰北坡地区、海拔近4300米的珠峰站,是此次科考的主要营地之一。在这里,一个体格硕大的“飞艇”浮在半空,十分“抢镜”。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在这次科考任务中,科考队将利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展开高空大气环境的综合测试。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传输科考分队在西藏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开展区域水循环观测研究,就曾利用“极目一号”系列浮空器综合观测地表至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大气黑碳和大气甲烷含量等大气组分,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这为揭示亚洲水塔的水从何处来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这一次,“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将挑战世界最高升空海拔,升空目标预计将超过珠峰峰顶。浮空艇的体积是9060立方米,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个高空观测科学平台,主要目标是希望浮空艇升空高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超过9000米。
  •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综合实验场分系统建设取得进展
    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于8月9日在京组织项目综合实验场分系统现场评审。综合实验场分系统通过初步验收,后续将逐步面向行业应用部门和区域用户单位开展卫星共性产品综合实验业务服务。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综合实验场分系统是真实性检验场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空基卫星数据产品高质量应用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六个综合实验场,拥有辐射、几何、水体、陆表、大气、植被六类先进的遥感实验设备,具备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实验观测能力。   综合实验场具有区域多样性、多要素、多领域、综合性、开放性等数据采集优势,可提供覆盖范围广、地物类型丰富、观测手段多样的星空地同步大型综合实验地面数据集,是真实性检验站点时序观测的有力补充,为开展空基卫星在轨测试评价、遥感产品反演、算法优化和应用验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项目已全面完成全国重点区域的六大综合实验场建设工作,可开展多周期的地表反射率、水体反射率、几何定位控制点、水质参数、土壤含水量、植被含水量、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气溶胶光学厚度、大气含水量、地表覆盖、地面粗糙度等参数测量。   “十二五”期间,项目共完成12次多行业联合实验,采集样方超过5000个,数据条目超过12万条,形成了16种共性产品检验数据集,先后为8颗卫星提供在轨测试和产品检验服务。数据集涵盖空基和高分系列卫星以及航空激光雷达和多光谱数据,累计星地同步航空与卫星影像300余景,为全国重点区域的地表多参数遥感监测,提供多尺度、全谱段和高分辨率数据支撑。   此外,综合实验场正逐步完成智能观测高端仪器装备建设和研制工作,拥有地面、机载、车载等共计44台(套)设备,具有智能化、高精度的走航式及面阵数据采集优势。   经过综合实验场的五年稳定试运行,空天院与用户单位、合作单位、设备研制单位等协同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2018年至今,先后为2米/8米光学卫星(3颗)、高分七号、5米光学卫星(多光谱和高光谱相机)、高分多模卫星、资源04A卫星、资源1-F卫星、高分三号B/C卫星、高分五号 01A卫星的在轨测试和共性产品的验证提供了数据支撑和验证报告。从2021年开始,分别在东北综合实验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基地以及华中综合实验场——五湖典型水体实验基地,持续开展激光雷达、多光谱飞行实验,同步开展地面观测实验,并协调多颗卫星同步观测,发挥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和产品在区域业务应用中的作用,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与长三角水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本次验收团队包括项目建设单位、用户单位、监理单位、设备研制单位、软件研发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和技术骨干。专家组认为项目按照规划建成了六大综合实验场,实验设备指标先进,采集数据类型丰富,有效支撑了空基项目共性产品检验和共性技术算法模型优化,一致同意综合实验场分系统通过验收。   专家组提出继续进一步完善六大综合实验场的建设,同时加强与行业应用部门的联系,做到卫星遥感应用中的共性、基础性服务需求对接,提升真实性检验大型综合实验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为行业用户提供空间信息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保障服务,提高遥感卫星的精细化、定量化应用水平。综合实验场建设初步成果
  • 为了奥运,"雾都"伦敦特别安装气象观测仪器
    2012年7月28日凌晨,全球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就将揭开神秘的面纱。这座全球唯一三度举办奥运会的名城即将被推到聚光灯下,伦敦会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全世界挑剔的目光?在大本钟倒计时的最后时刻,伦敦已经开始冲刺了。   根据英国气象局对伦敦奥运天气总体预报显示,伦敦奥运将在晴朗干爽的天气中开幕,但天气很快就会在奥运进行到一半前转为英国典型的阴雨天。   开幕式天气成英国人焦点话题   “雾都”伦敦这几天晴空万里,而在一周前,这里还连日阴雨,曾出现10 左右的低温。得到消息的中国运动员,在踏上奥运征程前,纷纷将秋衣秋裤甚至羽绒服放进了行李箱。如今,烈日下的伦敦,白天最高气温已在30 左右,清凉的夏装才是最合适的衣着。不少伦敦人在享受这难得阳光的同时,却也开始担心,一旦老天爷恢复了本来面目,阴雨可能会给两天后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带来麻烦。   天气成了许多伦敦人挂在嘴边的话题。在伦敦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班车站和奥运村国际区等处,奥运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常常会主动向记者表达他们享受阳光的兴奋之情。不过,伦敦人也很清楚,现在的天气的确反常,“等到伦敦最需要晴天的时候,也许雨水就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天气节目主持人的担忧很符合伦敦人的想法。   初来英国的外国人,多半会奇怪英国人何以对天气的话题如此津津乐道。依照BBC目前发布的天气预报,当地时间7月27日奥运会开幕当天,伦敦晴天的概率较高,有可能出现短时阵雨。但英国人往往不把天气预报真当回事,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经历证明,雨云常常会无法预知地突然飘至伦敦上空。   每小时发布天气预报   万众瞩目的奥运开幕式将于当地时间27日晚揭幕。据英国气象局预测,27日当天伦敦阴有阵雨,阵雨集中在早晨10点至下午1点,及晚上7点。气温较这几天有所下降,平均温度为20 。   “雾都”伦敦奥运前后天气变化很大。从本周开始就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平均温度为25 。而在此之前,伦敦已连续下了两个月雨,均温在18 左右。6月雨水之多更是创下英国气象纪录。   为了奥运,英国气象局特别加装了许多天气观测仪器,包括每日空气质量检测仪器、高分辨率风能和海浪建模仪器,并升级了天气预报系统。   除了英国气象局,英国广播公司气象台每小时发布一次天气预报,并时常在新闻节目里穿插气象专家对天气的预测,以便奥运相关人员和观众出行。   恐怖威胁级别“严重”安保是重中之重   开幕前夕,伦敦奥运会接连爆出安保人员不足、巴基斯坦犯罪集团伪造假奥运证件、以色列代表团对来自伊朗的恐怖威胁表示担忧等一系列问题。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跨国威胁与政治风险专家奈吉尔英克斯特表示,跨国恐怖主义仍是伦敦奥运会安全保障的最大威胁。   伦敦警方日前宣布,奥运会的恐怖威胁级别目前仍为“严重”,这意味着奥运期间,伦敦很有可能遭受有策划、有组织的恐怖袭击。   《太阳报》本周披露,巴基斯坦一犯罪集团大量伪造英国护照和奥运签证,持有者能够以巴基斯坦奥运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身份混进伦敦奥运会。对此,英国内政部强调,各国或地区奥运代表团的名单是经过严格审核的,不可能经过伪造证件而混进奥运会。内政部同时表示,将加强对奥运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审查,不会让持有假护照的人混进奥运会。   英国政府为打击恐怖势力动用了1.8万多名军人。海陆空三军、伦敦警方及情报机构等均参与到反恐安保计划中。英国体育大臣杰里米亨特称,这是“英国有史以来和平时期最大的安保行动”。   伦敦政府将为奥运安保一项开出高达10亿英镑的支票,共有10万相关人员加入安保队伍的行列。   奥运路线通行交通运营能力引发质疑   伦敦城市奥运路线开始运行,整体状况良好。但是地铁和火车运行方面的问题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伦敦应对奥运交通能力的质疑。   随着充满争议的奥运路线在周三早上开始运行,禁止非奥运机动车驶入,伦敦街道上的拥堵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在一些路段的阻塞以及在地铁和火车运营上的问题仍然让人产生了不少的担忧。   英国交通部门官方规定,所有车辆都不得在规定的时间段驶入任何一段长30英里的奥运赛道。有媒体报道了较长的堵车现象,受堵的车辆形成了长长的车队,而奥运路线上却空空如也,有的司机被发现冒着被罚130英镑的危险驶入奥运路线。   在伦敦的大街小巷,虽然7000辆红色大巴和1.4万辆黑色出租车,在24小时昼夜不停地穿梭运营,但这并不足以保证奥运期间大家可以畅通出行。近日英国发布的一份专项评估警告,交通运输问题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面临的“最大隐忧”。由伦敦市议会交通委员会所作的这份评估报告说,伦敦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处于接近满负荷运转的状态。   地上交通如此,地下也不会好多少。面对交通高峰,地铁本身也显得有些信心不足。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伦敦地铁资深雇员向媒体介绍,一旦迎来可能多达100万的额外奥运游人,伦敦地铁定然成为“世界的笑柄”。这位资深雇员还透露,“简而言之,我们系统到时候准备不好,谁也没办法改变现状。”他警告,到时候列车会停运,线路会关闭。“伦敦地铁管理方的态度就是,我们等着瞧吧,反正也没有什么办法”。   伦敦人小日子照旧奥运关注度不高   各色皮肤的人走在街头,匆匆忙忙。不少人佩戴着跟奥运有关的证件,其中有记者、志愿者、工作人员。伦敦市中心的街头随处可以看见奥运会标志物,一条单独开辟的奥运通道也从昨天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关于奥运会的氛围,也就这么多了。在人们的生活区,哪怕你绞尽脑汁,也很难再嗅到太多的奥运气味。海德公园内,随处可见悠闲的散步者。在难得的大晴天里,人们躺在草皮上,呼吸着阳光的味道。   从英国到曼彻斯特的火车上,一个中年人聊起奥运会时显得很平静,他说自己不太关注奥运会的比赛,“因为我只喜欢自行车运动。”这个中年人曾从英国骑车到法国,并且观看环法比赛。他只想看自己喜欢的比赛,“奥运会,我只关注自行车比赛。我应该不会去现场看比赛。不过我喜欢滑雪,要是冬奥运在这里举办,我是肯定要看的。”   和伦敦相比,曼彻斯特的奥运氛围就更加清淡。这里将承办奥运会足球比赛,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英国国家队,将在老特拉福德体育场迎战塞内加尔。地标性建筑老特拉福德静静地呆在那里,它就像一个老者,从容、淡定,等待着奥运会的到来。   一位年轻的奥运安保志愿者说,他认为曼彻斯特奥运气息不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必须要有奥运。”   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他们或许不喜欢奥运,但却无法拒绝足球。向来对奥运足球比赛不屑一顾的英国人,这次也组建了一支足球队。这或许就是体育的魅力,重要的不是金牌,而是诠释公平、公正、公开。当然,还有自由和激情。
  •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2月28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北京启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为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副局长宇如聪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郑国光许小峰为该中心揭牌。   郑国光许小峰为该中心揭牌。   宇如聪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宇如聪指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的要求,又是推进现代气象观测业务、提升自动气象观测能力的重要需求。他希望,其发展方向要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为指导,努力适应气象观测自动化和现代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 其发展目标要着眼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吸收、掌握国际先进的气象探测工程技术 在完善中国气象探测技术规范、标准方面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搭建中国气象探测集约发展的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努力构建成中国气象探测人才队伍成长的中心。同时,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中心的运行机制,明确适度的短期目标和长期努力方向,多渠道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规范管理、严格制度、严肃纪律。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研发等工作,提高气象科技对观测业务的支撑能力。其组建方式为,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气象探测技术研究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作为气象探测中心的处级业务机构。   新成立的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气象探测中心,共享相关气象仪器研发单位、企业的技术资源,按气象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方式进行管理,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并负责提出气象探测设备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技术标准、数据格式和协议以及气象观测业务的规范和流程等,承担着气象探测设备的考核、比对,气象探测领域重大和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工作等。
  •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正样通过验收
    1月18日,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简称“安光所”)承研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在北京、上海、合肥三地视频验收会上,通过了正样产品验收。 验收专家组由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八院科技委、气象环境卫星总体部、509所和合肥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经现场听取汇报、质询和评议,验收专家组指出:EMI经过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星等型号任务的多次迭代,已经是比较成熟的载荷产品,之前高光谱观测卫星搭载的EMI在轨应用优秀,相信本次验收的EMI在轨运行后将取得预期效果。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探测谱段涵盖了从紫外到长波红外的光学波段,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观测能力,覆盖环境、资源、气象用户的主要观测需求。EMI在卫星任务期间主要用于获取紫外到可见波段的高光谱遥感产品,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成分分布和变化的定量监测,为全球/区域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提供科学数据。面向国家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污染气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成分、气候变化等高光谱遥感监测应用示范。EMI载荷于2020年10月立项,2021年5月完成零部件装配,10月完成系统调试、测试,11月完成环境试验,12月完成测试定标工作。2022年1月10日完成出所质量评审,2022年1月1日交付验收评审。在型号研制、完成进度中处于领先序位。承研的安光所载荷研制团队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克服疫情等影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航天产品质量特殊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严格按照航天管理要求,落实航天载荷的研制工作,产品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测试及试验,事前严密策划,全过程严格控制,按照“零缺陷”要求,保证了项目研制满足航天管理要求。测试现场正样视频验收会
  • 我国首次实现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
    p   近日,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1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多谱段集成红外探测器为核心器件的高分五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国家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中最有应用特色的高光谱能力形成。用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br/ /p p   高分五号于2018年5月9日成功发射,是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可实现多种观测数据融合应用,为中国环境监测、资源勘查、防灾减灾等行业提供高质量、高可靠的高光谱数据,在中国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p p   中国电科11所研究员王成刚介绍,高分五号搭载的全谱段光谱成像仪和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的核心红外探测器组件均由中国电科11所自主研发。 /p p   全谱段光谱成像仪是我国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相机中光谱范围最宽的载荷,覆盖可见、近红外、段波、中波、长波共12个波段。其中,长波四谱段分裂窗空间分辨率达到40米,为国际民用卫星最高。该载荷在环保、国土、气象三大领域的水体热污染监测、重点湖库水华和水质监测、内陆大型水体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矿物信息提取、植被长势监测、青藏高原典型冰川群及北京积雪监测、干旱遥感信息提取、局地高温监测等业务应用产品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p p   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是国内首台掩星观测模式的大气探测载荷,是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光谱探测器。基于大气环境红外甚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数据,气象用户完成了大气成分遥感监测与评价应用示范,通过对多轨数据的精确反演,获得了南极地区上空痕量气体的垂直廓线产品。 /p p br/ /p
  • 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随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12月9日,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上装载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自主研制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是由国家生态环境部牵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综合性观测卫星。该卫星探测谱段涵盖了从紫外到长波红外的光学波段,具有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观测能力,服务于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国土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和气象用户需求。其搭载的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主要用于获取紫外到可见波段的超光谱遥感数据,实现对全球大气痕量成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甲醛等)分布和变化的定量监测,为全球/区域痕量污染气体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提供科学数据;未来将面向国家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监管、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污染气体、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大气成分、气候变化等超光谱遥感监测应用示范。EMI-II载荷于2020年10月立项,2021年10月完成系统调试、测试,2022年1月上旬完成出所质量评审,2022年1月中旬交付航天八院验收评审。载荷开机运行后,将与2021年9月发射的“高光谱观测卫星”、2022年4月发射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的EMI-II载荷组网运行,增加我国大气环境卫星观测频次,提高重访能力和全球覆盖能力,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EMI-II
  • YSI在太湖建成国内首个内湖水质气象综合浮标站
    安装调试 准备投放 顺利入水 投放成功 近日,苏州气象局经多方考察,引入两套YSI水质垂直剖面自动监测系统,在太湖上建成了国内首个内湖水质气象综合浮标站。苏州太湖水质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的建成,将进一步加强太湖蓝藻监测预警工作,为开展治理太湖蓝藻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确保苏州饮用水安全。 两个水质气象综合浮标站分别布设在太湖上山和金墅港取水口外5公里左右的水域中。浮标站上挂置、集成的监测系统 将分层实时监测太湖中的 蓝绿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电导率、pH值等水质参数,水流、水深、水温等水文参数,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从而实现对太湖水体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监测。 YSI水质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成功运行、表现出色的一款自动剖面系统,它可以根据水位变化自动测量水深,确定剖面监测点位置;坚固、抗腐蚀的绞车和驱动装置,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自动检测非预定活动和错误,自动恢复程序;可集成气象传感器、日辐射传感器、雨量计和声纳测深仪;可选多种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剖面管理软件,便于剖面设定、数据报告、分析和输出。 苏州太湖水质气象自动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太湖水体中不同水层的水质、水文情况,并进行自动分析,然后通过GPRS系统把相关数据发送至苏州气象预警中心。实时监测太湖蓝藻产生和发展趋势,有效对比卫星影象图,提高对太湖蓝藻的监测精度,将有利于深入开展蓝绿藻分布规律和生长机制研究,进一步提高太湖蓝藻监测和气象预警服务能力。
  • 我国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
    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高分五号01A卫星)。该星是高分专项天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分专项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的自给率。  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运行于高度705公里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采用 SAST1000 平台,主要配备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宽幅热红外成像仪等有效载荷,可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大气成分探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3次发射。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198.00万元采购气象站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气象站 开标时间: 2022-04-11 14:00 采购金额: 198.00万元 采购单位: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 王薇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谢明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21 招标文件: 附件1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2022年03月21日 15:38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品目 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云自动观测仪器,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自动气象站 采购单位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行政区域 长安区 公告时间 2022年03月21日 15:38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03月22日至2022年03月28日每日上午:8:00 至 14:00 下午:12:00 至 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500 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 开标时间 2022年04月11日 14:00 开标地点 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会议室 预算金额 ¥198.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王薇 项目联系电话 0311-67108307 采购单位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采购单位地址 石家庄市裕华区槐中路253号河北省气象局南院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王薇 0311-67108307 代理机构名称 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谢明 0311-87769799 附件: 附件1 白洋淀气象监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pdf 项目概况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BDGC-2022-03 项目名称: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198.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98.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项目拟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烧车淀、藻苲淀、采蒲台、圈头、捞王淀、关城、前塘等重点水域和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赵王新河、北四门堤北何庄和新安北堤留通等河道入淀口、出淀口、泄洪口建设27套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观测站,通过布设湿地气象观测仪、植被生态自动观测仪、水体流速液位仪等设备,实现气象要素、植被长势、水位、水流速的自动观测;升级改造邵庄子生态气象观测站,扩大平台面积,设置1层(水上8m)涡度相关系统(动量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甲烷通量观测系统、辐射系统(净辐射传感器、有效光合传感器)、红外温度系统、1层(5m)多光谱生态植被指数仪、水体温度观测系统(-20cm、-80cm、-160cm、-300cm、底泥)1套;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与安装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投标人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只需提供营业执照);银行开户许可证或基本银行账户开户信息证明;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承担本项目的能力。 3.未被列入 信用中国 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pp://zxgk.court.gov.cn/)等渠道查询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投标人。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投标人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只需提供营业执照);银行开户许可证或基本银行账户开户信息证明;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承担本项目的能力。 3.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pp://zxgk.court.gov.cn/)等渠道查询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投标人。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03月22日 至 2022年03月28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 方式:网上下载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采用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凡有意且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 帮助中心 - 投标指南 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文件,在网上发布后视为已送达所有潜在投标人。 2.潜在供应商应及时查看有无澄清或修改内容,如未在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 网站下载相关资料,或未获取资料,导致投标无效的,自行承担责任。 3.河北 CA 办理:本次招标需要使用企业 CA,CA 办理有一定周期,请及时办理以免影响本次投标。登录河北 CA 官网(http://www.hebca.com)进行咨询办理。(CA办理流程及咨询电话:400-707- 3355) 4.通过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www.zcbidding.com) 的 招采云投标文件制作工具 生成电子版投标文件,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使用 招采云投标文件制作工具 加密并上传至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www.zcbidding.com) 如潜在投标人未能上传投标文件,一切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担。(招采云技术支持电话:400-161-8186) 5.本项目各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不再到开标地点现场投标。响应文件均需供应商自行远程解密,各供应商应自行准备电脑、网络等解密条件,响应文件解密时间规定为:自开标时间起30分钟内,未在规定的解密截止时间内完成解密的电子投标文件,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将予以拒收。 6.本公告发布媒体:中国政府采购网、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槐中路253号河北省气象局南院 联系方式:王薇 0311-6710830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 联系方式:谢明 0311-87769799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王薇 电 话: 0311-67108307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气象站 开标时间:2022-04-11 14:00 预算金额:198.00万元 采购单位: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21 招标文件: 附件1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2022年03月21日 15:38 公告信息: 采购项目名称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品目 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云自动观测仪器,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天气现象自动观测设备,货物/专用设备/专用仪器仪表/气象仪器/地面气象探测仪器设备/自动气象站 采购单位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行政区域 长安区 公告时间 2022年03月21日 15:38 获取招标文件时间 2022年03月22日至2022年03月28日每日上午:8:00 至 14:00 下午:12:00 至 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售价 ¥500 获取招标文件的地点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 开标时间 2022年04月11日 14:00 开标地点 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会议室 预算金额 ¥198.000000万元(人民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 王薇 项目联系电话 0311-67108307 采购单位 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采购单位地址 石家庄市裕华区槐中路253号河北省气象局南院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王薇 0311-67108307 代理机构名称 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地址 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谢明 0311-87769799 附件: 附件1 白洋淀气象监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pdf 项目概况 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BDGC-2022-03 项目名称: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预算金额:198.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98.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项目拟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烧车淀、藻苲淀、采蒲台、圈头、捞王淀、关城、前塘等重点水域和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赵王新河、北四门堤北何庄和新安北堤留通等河道入淀口、出淀口、泄洪口建设27套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观测站,通过布设湿地气象观测仪、植被生态自动观测仪、水体流速液位仪等设备,实现气象要素、植被长势、水位、水流速的自动观测;升级改造邵庄子生态气象观测站,扩大平台面积,设置1层(水上8m)涡度相关系统(动量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甲烷通量观测系统、辐射系统(净辐射传感器、有效光合传感器)、红外温度系统、1层(5m)多光谱生态植被指数仪、水体温度观测系统(-20cm、-80cm、-160cm、-300cm、底泥)1套;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90日历天内完成供货与安装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投标人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只需提供营业执照);银行开户许可证或基本银行账户开户信息证明;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承担本项目的能力。 3.未被列入 信用中国 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pp://zxgk.court.gov.cn/)等渠道查询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投标人。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投标人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只需提供营业执照);银行开户许可证或基本银行账户开户信息证明;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承担本项目的能力。 3.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htpp://zxgk.court.gov.cn/)等渠道查询信用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投标人。 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2年03月22日 至 2022年03月28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 登录具体流程请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帮助中心”-“投标指南”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 方式:网上下载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2年04月11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采用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凡有意且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在 帮助中心 - 投标指南 查看,进行网上采购文件的下载,并在系统中及时查看有无澄清及变更文件,在网上发布后视为已送达所有潜在投标人。 2.潜在供应商应及时查看有无澄清或修改内容,如未在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 网站下载相关资料,或未获取资料,导致投标无效的,自行承担责任。 3.河北 CA 办理:本次招标需要使用企业 CA,CA 办理有一定周期,请及时办理以免影响本次投标。登录河北 CA 官网(http://www.hebca.com)进行咨询办理。(CA办理流程及咨询电话:400-707- 3355) 4.通过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www.zcbidding.com) 的 招采云投标文件制作工具 生成电子版投标文件,在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使用 招采云投标文件制作工具 加密并上传至 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www.zcbidding.com) 如潜在投标人未能上传投标文件,一切后果由投标人自行承担。(招采云技术支持电话:400-161-8186) 5.本项目各供应商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不再到开标地点现场投标。响应文件均需供应商自行远程解密,各供应商应自行准备电脑、网络等解密条件,响应文件解密时间规定为:自开标时间起30分钟内,未在规定的解密截止时间内完成解密的电子投标文件,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将予以拒收。 6.本公告发布媒体:中国政府采购网、招采云电子交易平台。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河北冀云气象服务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槐中路253号河北省气象局南院 联系方式:王薇 0311-6710830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石家庄标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669号商业综合楼2楼 联系方式:谢明 0311-87769799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王薇 电 话: 0311-67108307
  • 青海湖鸟岛建成一座大气环境综合性观测塔
    近日,一座综合性大气环境观测塔在青海湖鸟岛景区建成。这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共同协作,首次在青海湖高寒封闭湖泊流域建成的综合性大气环境观测塔,也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项目中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大气观测塔。   综合观测塔位于青海湖鸟岛景区,塔高13米,观测平台置于12米水平。并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目的和强度样品采集对其进行物理化学分析,解析影响大气变化因子,获得大气环境质量长期变化趋势。通过这些观测研究,分析自然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进一步查清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退化的根源、类型及其程度,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 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11月25日,标准化与气象两个致力于国家基础性公益事业的部门再添新“结晶”,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标志我国气象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它的成立将统筹推进我国气象仪器及观测方法标准化工作,提高气象仪器产品质量,确保气象观测数据准确可靠,并进一步推动气象标准化的整体工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成立大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出席成立大会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担任标委会主任委员   据了解,第一届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57名委员组成,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担任标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主任刘霜秋,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参气象水文局、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气象防化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代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等6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人员,中国气象局各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华云公司和华风集团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
  • 无锡中科光电和杭州一起守护“G20蓝,大气环境立体综合观测车助力G20空气安保
    为了保证G20峰会期间天蓝水清,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其他城市近期开始出台一系列举措,减少空气污染。前不久,在中科光电全公司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大气环境立体综合观测车项目在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中标,我们用强大的技术力量实时监测杭州的空气质量,助力“G20蓝”。怪不得小编发现最近无锡的天气简直傲娇到了一定的境界,蔚蓝的天空、翠绿的柳树、清澈的湖面,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清新的空气,名副其实的“G20蓝”令人心旷神怡。改装这台立体综合观测车的初衷,是为了掌握G20峰会前、中、后期杭州市区域大气质量动态特征。有效获取杭州及周边省市区域污染物传输机理,研究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规律,支撑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做好G20峰会期间杭州市空气质量监控、预警、评估、减排防控工作。细说下来,这台观测车不仅可以:获取杭州市及周边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强度、沉降规律。掌握“G20前期”首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形成机理,做好减排评估。监控“G20期间”杭州市大气质量动态,切实做好预警评估。衡量“后G20时期”杭州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还可以实现:走航立体观测,能够对重点排放区域进行扫描监测,绘制扫描路径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还可以获取走航路径中的垂直风场、温湿度场数据。典型过程的强化观测,立体走航观测车搭载的立体观测设备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观测到污染过程,并能准确地发现污染物所在的高度,及时获取“污染团”移动的速度与方向等第一手资料。与预警预报模式的交互反馈,基于观测数据建立重污染过程中气象变量,构建与近地面PM变化的关键函数,与现有的预期警预报体系进行交互,解决未来6小时内的空气污染预警难题。废话不多说,小编先给这高颜值的雷达改装车上一波美照有没有被这低调有内涵的改装车帅倒?这非一般的改装车搭载了扫描气溶胶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微波辐射计等,能走航立体监测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SO2、NO2、风速风向等时空分布信息。我们中科光电将使出洪荒之力协助杭州市站,做好空气质量监测的工作,让蓝天白云为G20峰会添彩。
  • 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强化高光谱技术
    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关键目标中提到要尽快实现气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应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以下为通知全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2022年4月28日(本文有删减)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制定本纲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二、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国家气象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气象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和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强化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展暴雨、强对流天气、季风、台风、青藏高原和海洋等大气科学试验。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国际气象科技深度合作,探索牵头组织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青藏高原、沙漠等区域气象研究能力建设,做强做优灾害性天气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统筹重大气象装备、气象卫星、暴雨、台风等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和能力建设。推进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在关键区域建设一批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强化气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气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实施气象科技力量倍增计划。(五)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数值预报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气象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揭榜挂帅”制度。深化气象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健全气象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气象科研诚信体系。三、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六)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按照相关规划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国家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和空间气象观测网,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持续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强化遥感综合应用,做好频率使用需求分析和相关论证。加强全球气象监测,提升全球气象资料获取及共享能力。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气象探测装备,推进国产化和迭代更新,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科学加密建设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七)构建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加强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能力建设,发展自主可控的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逐步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完善台风、海洋、环境等专业气象预报模式,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高全球重要城市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重要气候事件预测水平。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八)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构建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发展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气象部门与各类服务主体互动机制,探索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九)打造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在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地球系统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获取、存储、汇交、使用监管制度,研制高质量气象数据集,提高气象数据应用服务能力。适度超前升级迭代气象超级计算机系统。研究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数字孪生大气,提升大气仿真模拟和分析能力。制定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发展太阳风暴、地球空间暴等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能力建设。(十一)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根据气象灾害影响修订基础设施标准、优化防御措施,提升重点区域、敏感行业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程,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小区广播等技术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十二)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编制和实施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区域、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国家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和高性能增雨飞机等新型作业装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重大活动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十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督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五、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十四)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建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十五)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力保障海洋生态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强化全球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运输重要航路和重要支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十六)实施交通强国气象保障行动。探索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铁路线路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和部分重点水域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建立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全球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十七)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健全相关制度政策,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实施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气象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中西部地区气象加快发展,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十九)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增强农村、山区、海岛、边远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二十)加强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二十一)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按照有关规划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力,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将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数据大脑,探索推广保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智能管理的气象服务系统。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二十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加强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等气候承载力脆弱区影响的监测。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交通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等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强化气候承载力评估,建立气候安全早期预警系统,在重点区域加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和智能决策能力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动态跟踪研究。建立气候变化监测发布制度。加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增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二十三)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工作,建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研究加快相关监测网建设。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对全国可利用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进行全面勘查评价。研究建设气候资源监测和预报系统,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探索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二十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实施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气象服务。建立“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及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生态气象服务机制。加强面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气象服务,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八、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二十五)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国家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气象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深化气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对气象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集聚。(二十六)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加强大气科学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鼓励和引导高校设置气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气象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气象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高水平气象人才培养体系。将气象人才纳入国家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强化气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发展和素质提升。(二十七)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有关规定。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人才发展,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气象工作,优化基层岗位设置,在基层台站专业技术人才中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九、强化组织实施(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中国气象局要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为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示范。(二十九)统筹规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三十)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加强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健全气象标准体系。(三十一)推进开放合作。深化气象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全球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气象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在世界气象组织等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气象事务规则、标准制修订。(三十二)加强投入保障。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支持气象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项目建设。完善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机制,支持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按规定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气象工作者有关待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 402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采购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试验及数据融合应用系统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试验及数据融合应用系统(一期) 招标项目公告,预算402万元。潜在投标人需于2022年06月09日09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项目详细信息如下:采购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项目编号:ZQC-H22059项目名称: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试验及数据融合应用系统(一期)预算金额:402.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多波段雷达协同控制和数据融合示范应用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协同控制系统和数据融合系统建设。协同控制系统包括雷达状态管理分系统、协同策略判定及下发分系统、协同全过程展示分系统、系统仿真模拟分系统和协同知识库5个部分。数据融合系统包括数据质控分系统、产品融合与监测告警分系统、分析评估分系统和数据展示分系统4个部分。协同控制系统与数据融合系统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数据融合系统识别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位置等信息为协同控制的扫描模式智能切换提供依据;协同控制获得更加全面的天气过程三维精细化结构数据,为精细化精准化产品的生成提供支撑。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在国家级部署和使用,还可以推广部署于具备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能力的省/市运行,使平台具备灵活的拓展能力和适应性。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 如何搭建校园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关键看着几点!
    如何搭建校园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关键看着几点!  当教育遇上智能化校园的变革,我们的孩子将会在什么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成长?看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实际上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校园智能环保这个话题。学校园气象站作为智能环境监测的一个部分,不仅部署简易,更便于教学及展示,成为许多学校步入智能化校园的初步选择。那么校园气象站如何搭建呢?  一、什么是校园气象站?  校园气象站是指以校园所在范围为监测区域,以智能环境在线监测设备为基础,通过云服务器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从而集成整体的校园环境质量在线系统。校园气象站可以进行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检测(温度、湿度、噪声、PM2.5、PM10、CO2、TVOC、HCHO、CO、NO2、SO2、O3等),对各项数据实现实时可视化收录,形成专门的数据库,可实现环境治理效果的数据分析,也能与国控站环境监测数据比对,同时在环境监测展示屏幕实现寓教于乐,让孩子看得到学得到。  二、校园气象站如何建设?  校园空气检测的小型站的建设不是随随便便安装空气质量检测仪这么简单。我们不仅要知道校园所需要的监测项,更必须了解校园的布网模式,服务器搭建情况等。看似是基础的技术问题,但在后期的建设中决定了校园气象站运行稳定与否的关键。专业的团队需要在每一个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的项目中,项目经理全程跟踪服务,从前期方案设计到后期安装调试均能获得专业的辅导与支持,确保校园气象站系统能够顺利建设。  三、校园气象站有哪些优势?  一方面能够帮助校园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校园环境情况,有助于让学生和老师关注环保问题。其次,便于完成空气污染与治理的数据比对,利用超标预警与历史数据分析提供数据依据,可以更有效掌握环境治理方案与效果。此外,还能够培养孩子对于智能化传感器、气象、环保领域的认识,将对于校园空气质量的研究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  四、YT-QC9校园气象环境监测系统  符合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贴心的家校互通服务丰富的科普教学应用  专属的校园生活指数趣味性科普实践园地  精/准的校园环境测量及时的防灾减灾预警  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增强地理实际观测能力  系统基本配置:  1、监控平台一套,具有自动接收数据、数据存贮展示、数据通讯、数据统计、历史曲线绘制、超限报警等功能。  1、液晶监测记录仪1台,自动采集记录数据,每秒高可达60条,数据使用滚动存储   2、具有外部U盘存储扩展功能。  3、传感器: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传感器、蒸发量传感器、总辐射传感器、露点温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紫外线辐射传感器、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等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可根据需求选配)   3.1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采用19防辐射罩保护,该辐射罩采用BBS塑料,强度硬,防辐射,通风度好   3.2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先进的温度采样方式,功耗低于0.8mA,采用高强度铝型外壳,防水,防腐蚀,强度硬,可直接埋入土壤中   3.3风速风向传感器采用法兰连接,变送器采用先进的电路模块技术   3.4雨量传感器采用单干簧管通断,4PLUS/MM(抗干扰电阻100欧及电容0.01微法)   4、小气候观测支架1套   5、数据通讯及传感器连接电缆1套
  • 我国三年内将布设1500套土壤水分观测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在河南郑州召开的2009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气象局拟用3年时间,在现有的1500个人工测墒点建成以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以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国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以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干旱监测服务的需求。老农业气象观测员眼中“一把尺子一杆秤,牙一咬、眼一瞪”的传统农业气象观测方式,将随着一批科技含量高、全自动化运行的现代观测仪器的使用而发生质的改变。   土壤水分贮存量及其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及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干旱监测预测和其他相关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服务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气象部门的干旱监测一直使用土钻和烘干的人工测量方法,观测频率为每月3次或6次。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干旱问题日益突出,干旱发生频次和程度明显增加,严重威胁农业生产,阻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特别是去冬今春河南、山东等地以及目前东北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使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农业气象观测的自动化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建设一个疏密均匀且能有效监测干旱发生情况和作物生长实际土壤水分环境的全国土壤水分观测网,将可实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和实时显示,实现单个站点的连续时间土壤水分变化监测,以及结合云图、降雨等气象资料,实现区域性干旱预警等功能。”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胡雯说,“此举将达到及时监控农田干旱程度、科学灌溉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大大提高和改进农业气象观测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的能力,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相关安排,中国气象局今年将首先在华北、黄淮地区冬小麦(资讯,行情)主产区和西南干旱易发区域优先开展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同时,在31个省(市、区)每省配备3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开展移动土壤水分观测试验示范。
  • 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
    经过两年在轨测试,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今天正式投入使用。这颗卫星在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共搭载2台对地观测载荷和5台大气环境观测载荷,具备同时对大气环境、地表水体和陆表生态变化等环境要素开展定量化、高光谱观测的能力,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部监测司生态监测处处长 董明丽:大气监测,目前这颗卫星能够覆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臭氧,还有颗粒物,都有监测,而且精度也有很大提升。对地表,过去我们可能只能测到地表的一个类型,比如说水体,或者是陆地、森林这些。通过这颗卫星我们可以测到不同的森林类型,比如说针叶林、阔叶林,它都能区分。卫星在轨交付后,将在我国大气、水、自然生态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