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燃现象

仪器信息网自燃现象专题为您整合自燃现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燃现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燃现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燃现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燃现象话题讨论。

自燃现象相关的论坛

  • 什么是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什么是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自然现象就是指我们看到的一切天然现象,如:生命现象,星球宇宙现象等。所有自然现象都是自然形成的结果,都是一个自然变化模式中不同级别罢了,它们都受同一个自然规律所掌控,都属于一个宇宙系统。都有类似变化特征和规律。

  • 关于自然界中自然现象的“本质”要怎样才能认识出来?

    关于自然界中自然现象的“本质”要怎样才能认识出来?“本质”是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出的,只有通过拿不同自然现象进行相互类比以后才会明白的认识,这才是“本质”。“本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科学家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徒劳的,如同瞎子摸象,一是永远也摸不完这个宇宙,二是即使能摸完,也不会真正能理解这个宇宙,也就是认识宇宙本质的问题(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宇宙),这就是我藐视科学家的依据所在。科学家们别再妄想能从技术层面认识宇宙本质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死结。正因为这样,所以科学家们提出的物质理论都是错误的表象理论或错误现象理论。

  • 现在的科学认识为什么总是误解自然现象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在的科学理论总不是本质理论?

    我们要如何理解自然现象,才能得到自然的本质认识? 所谓认识自然就是理解自然,它就像我们理解朋友的心一样,要将心比心的进行类比体会,才不会误解朋友的心思。同样,我们理解自然现象时,也只有将心比心的进行类比体会,才不会误解自然现象,才能得出自然现象的本质理解,即本质理论。例如拿生物的生长合成现象与地球的合成(形成)进行相互类比,可知地球也是生长形成的。现在的科学认识为什么总是误解自然现象呢?或者说为什么现在的科学理论总不是本质理论?就是因为这些认识或理论的来源不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类比体会得出的,而是他们单凭直观就主观臆断出来的认识。

  • 【原创】雾霾是自然现象,还是环境污染,我是傻傻搞不清楚!

    记得小时候(本人81年生),一遇到雾天,就要到外面玩,现在依稀记得那时候能有个雾天,就觉得非常高兴,朦朦胧胧仿若仙境一般,呵! 记得刚上班(本人05年工作),遇到了雾天,听新闻上说,好像得持续好几天。当时没感觉有啥不好,自然现象吗,我们能怎么样? 记得2012年江苏出差时,第一次听到了有单位在做雾霾研究,臭氧研究,那时候有位前辈还说,“我们江苏这边的环境污染和你们北方城市不大一样,你们的可能SO2是主要污染物,而我们这边主要是雾霾!”当时听到雾霾这两个词,第一反映是雾霾算什么污染物,顶多是一个自然现象,还是我们那边的SO2污染厉害呀! 记得2013年年中的时候,天气预报上已经开始频繁说雾霾了,当时觉得我们北方城市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追赶上南方城市了,SO2我们控制的很好,已不再是首要污染物,我们南北方城市都是雾霾! 记得前几日看报道东北持续雾霾,霆还在评说,今早我所在的城市雾霾也来了,看来说雾霾这个事,还是得慎重一些啊!~ 雾霾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我是傻傻搞不清楚的!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条件就是有风,有风就能稀释污染物,就能扩散污染物,就能没有雾霾。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物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雾霾,就会PM2.5爆表......而我们的环境容量去哪里了?污染物已经溢出容量去了?可喜的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十三五”时期从以控制环境总量为目标,提升为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 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环境污染,起码PM2.5的数值,我们还是要相信的,因此,在这样恶略的天气下,霆建议大家伙还是尽量减少外出,在家多陪陪孩子,多陪陪父母,再看看网购些啥东东,毕竟快到年底了吗~ 欢迎关注“霆说环境检测”公众号。

  • 【分享】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

    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抗燃油自燃点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电厂用抗燃油的自燃点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件。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T 571-1995 电厂用抗燃油验收、运行监督及维护管理导则。3、方法概述 用注射器将0.05mL的待测试样快速注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200mL开口耐热锥型烧瓶内,当试样在烧瓶里燃烧产生火焰时,表明试样发生了自燃。若在5min内无火焰产生,则认为在该温度下试样内有发生自燃。发生上述自燃现象时的最低温度,确定为被测试样的自燃点。4、操作步骤a 加热 将加热炉升温到预定温度(大多数磷酸酯抗燃油的自燃点在500℃以上),且稳定10min左右。b 样品注入 用注射器将0.05mL试样注入锥型烧瓶底部,应避免样品飞溅到四周瓶壁上,并迅速拿开注射器,开始计时。c 确定自燃点 1、借助加热炉上方的反光镜观察样品在烧瓶内的燃烧情况,如果在5min内未观察到火焰,停止计时。 2、如果在5min内观察到火焰产生,则表明试样在该温度下发生了自然现象,停止计时。 3、用电吹风将烧瓶内被污染的气体彻底吹出,如果瓶内留有参余样品,应彻底清洗或更换干净的烧瓶。 4、在以下每个试验温度下重复步骤1至3 5、每次将温度降低10℃进行试验,至观察不到自燃点现象产生为止 6、每次讲温度升高10℃进行试验,直到杨平发生自燃点为止,记录该温度(t1) 7、将t1降低约5℃(t2)进行试验,如果不发生自燃,则再降低约2℃(t3)试验,若自燃,则t3确定为样品的自燃点,否则t2确定为自燃点。 8、若t2下未发生自燃,将温度升高2℃(t4),如果在t4下发生燃点,则t4确定为样品的自燃点,否则,t1为自燃点。 9、最后一次确定自燃点的试验应重复进行两次,并记录当时的大气压。

  • 【转帖】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金丝猴同性恋现象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金丝猴同性恋现象 http://i3.sinaimg.cn/IT/dy/c/2010-11-29/1291025625_b4ZHsb.jpg_U5081P2DT20101129182610.jpg公猴同性恋http://i3.sinaimg.cn/IT/dy/c/2010-11-29/1291025625_lZlEjz.jpg_U5081P2DT20101129182630.jpg母猴同性恋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蔚培龙 罗永斌)11月29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惊奇地发现,区内金丝猴存在同性恋现象。  几天前,神农架大龙潭金丝猴科研基地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跟随着猴群,对金丝猴的社会行为进行观察。眼前奇怪的一幕让科研人员惊呆了,只见全雄单元的一只成年公猴“大杨”快步地走到另一只公猴“一撮毛”身后,紧紧地抱住它的腰部,“一撮毛”做出了类似母猴邀配的请求,“大杨”径直上前爬跨,姿势与两性交配没有两样。这种景象让科研人员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其实这种行为在以前也发生过,只是当时行为发生的背景比较复杂,所以很难认定行为的类型。这次清晰的、一连串的动作表明,上述的行为是金丝猴雄性同性恋。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科研人员又几次观察到金丝猴的同性恋现象,而且公猴同性恋的概率多于母猴。通过研究分析,科研人员认为这与金丝猴的社会结构有很大关系。因为金丝猴的社会分两种单元,一种是家庭单元,由一只成年公猴担任家长,拥有多个妻妾和众多儿女;另一种是全雄单元,就是全是公猴子的单元,这个单元里的成员身份复杂、背景多样,包括已经退位的家长,还没有当上家长的亚成年公猴,刚被家长赶出来的少年公猴。对全雄单元的公猴来说,除非当上家长,它们基本没有权利和母猴发生性行为。所以,公猴之间的同性恋行为可以缓解它们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维持金丝猴和谐的社群生活。  科研人员表示,虽然动物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不足为奇,但是作为与人类同祖先的灵长类动物金丝猴,其同性恋现象更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对金丝猴同性恋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同性恋的起源。

  • 【分享】硫化亚铁为什么会自燃,如何防止?

    由于硫化亚铁化学性质不稳定,遇到氧气(空气)会发生氧化反应,当反应热积累到其自燃点时,硫化亚铁就会发生自燃。防止的方法是阻止氧气(空气)与硫化亚铁的接触,如发现有硫化亚铁自燃现象,应立采取水冲洗、隔离氧气(空气)等措施,保证设备安全。

  • 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

    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是油品的安全性指标,是大多数油品的必检项目之一,为了能更好的的进行检测实验室,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们的意义和油品组成之间的关系。在油品检测的指标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闪点。闪点是衡量油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程度的指标,因此做好闪点检测至关重要。1.闪点油品的闪点是预示出现火灾和爆炸危险程度的指标,采用标准的开口闪点测定仪或闭口闪点测定仪来进行测定,是评价石油产品安全性的指标。闪点是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同空气的混合气在临近火焰时,发生短暂闪火的最低温度。闪火是微小的爆炸,意味着在此温度下油品挥发产生的油蒸气已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所需的浓度。只有混合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数值时,遇火才能爆炸。浓度过小或过大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界限。在爆炸界限内,可燃气在混合气中的最低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下限 最高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上限。油品的闪点就是指常压下,油品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下限或爆炸上限的油温。通常情况下,高沸点油品的闪点为其爆炸下限时的油品温度。因为该温度下液体油品已有足够的饱和蒸气压,使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恰好达到油品的爆炸下限.因此一遇明火立即发生爆炸燃烧。由于在试验条件下油品用量很少,着火后瞬间可燃混合气即已烧尽,所以人们看到的只是短暂的火苗一闪。而低沸点油品,如汽油及易挥发的液态石油产品,在室温下的油气浓度已经大大超过其爆炸下限,其闪点实际上是它的爆炸上限的油品温度。若冷却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也可以测得爆炸下限所对应的闪火温度。由于闪点是衡量油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程度的指标,所以测定低沸点油品爆炸下限的温度没有实际意义。2.燃点在测定油品开口杯闪点后继续升高温度,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混合气能被外部火焰点燃,并连续燃烧不少子5s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通常称为开口杯法燃点,是采用标准开口闪点和燃点测定仪进行测定,原则与测定开口闪点一致。闪点低子45℃液体的称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3.自燃点将油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再使之与空气接触,无需引火点燃,油品即因剧烈氧化而产生火焰自行燃烧,这就是油品的自燃现象,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油温,称为自燃点。,用标准的自燃点测定仪进行测定。各类油品的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大致范围如下表:三者的组成关系:1.与化学组成有关:通常情况下,烷烃比芳烃容易氧化,故含烷烃多的油品自燃点比较低,但其闪点却比粘度相同而含环烷烃和芳烃较多的油品高。在同类烃中,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自燃点降低,而闪点和燃点增高。对碳原子数相同的烃类,自燃点的顺序为: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2.与馏分组成有关:油品的闪点与其蒸气压有关,亦与其馏分组成有关,油品的沸点越高、馏分越重、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闪点越高。反之,油品的沸点越低,馏分越轻,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越易挥发,其闪点和燃点越低。油品闪点和燃点的高低取决于低沸点烃类含量,烷烃的闪点比对应的烯烃要高。油品闪点的高低取决于油品中沸点最低的那部分烃类的含量。当有极少量轻油混人到高沸点油品中时,就能引起闪点显著降低。例如,某润滑油中掺人1%的汽油,闪点可从200℃降至170℃。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原油的闪点是很低的,它和低闪点油品一起被列人易燃物品之中。与燃点相反,油品的沸点越低,越不易自燃,其自燃点就越高 反之,自燃点越低。对同一烃类:沸点越高其燃点越高 沸点越高其自燃点反而较低。

  • 现象理论与本质认识的根本区别

    现象理论与本质认识的根本区别:现象理论的最大弊端就是以看到的某个自然现象为依据,然后加上毫无约制的猜想而得出来的理论,他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想,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学说,这就是当代科学的现实,而本质理论就不是这样的,它的推测或猜想是会受到类比法中的对比方的限制的,所以你不可能再胡思乱想了,就是不同的人也会因相同的类比主体而得出相同的结果,统一思想认识是不必强求,而是必然之结果。

  • 花露水达到一定的问题会自然吗?

    "花露水里面的乙醇浓度在70%—75%,最低也会达到30%以上;且燃点仅为24℃。所以,涂完花露水后如遇明火...将会发生闪燃现象!"我是知道酒精遇明火会燃!但照他那么说,岂不是室温就会自燃?

  • 【讨论】对于现在还不能科学的解释的现象,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还有许许多多不能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外星人”。大家都说是来自外星,但为什么不能是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与我们平行的世界中的地球人呢。或者是宏观世界中的人类的投影,而我们只是生活在氟(元素周期排名第九)原子中一个电子上的微微微小生物呢。再者“黑客帝国”也许是记录片,而不是科幻片呢。对于这些现象,大家都是怎么想的,畅所欲言吧。

  • 化学发光基本常识普及系列之化学发光现象及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利用化学发光测定化学发光反应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抑制剂,偶合反应中的反应物、催化剂、增敏剂的方法叫做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是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其物质分子吸收化学能产生光的辐射现象。

  • 【资料】自燃物品介绍!

    (一)自燃物品定义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二)自燃物品特性自燃物品多具有容易氧化、分解的性质,且燃点较低。在未发生自燃前,一般都经过缓慢的氧化过程,同时产生一定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越来越多,积热使温度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时便会自发地着火燃烧。凡能促进氧化反应的一切因素均能促进自燃。空气、受热、受潮、氧化剂、强酸、金属粉末等能与自燃物品发生化学反应或对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它们都是促使自燃物品自燃的因素。

  • 【分享】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 关于荧光增白剂与荧光现象

    近日,有网络媒体,曝出一些品牌的化妆品使用荧光增白剂,有关荧光增白剂及荧光现象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一、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 根据国家标准《染料名词术语》(GB/T 6687-2006)2.21条款的规定,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在紫外光照射下,可激发出蓝、紫光与基质上黄光互补而具有增白效果。荧光增白剂的发现和工业化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最早应用于纺织行业,后拓展到洗涤剂、造纸、涂料、塑料、皮革等行业,如今一些高科技领域也在使用荧光增白剂,如荧光探测、防伪印刷、高空摄影用的高感光度胶片等等。 荧光增白剂是能发出荧光,且具有“增白”效果的一大类物质的统称,涵盖了众多的化合物。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荧光增白剂的商品牌号有近2500个,分属15个基本结构类型。我国研究开发的不同结构的荧光增白剂有40多个。 荧光增白剂通过光学上的补色作用起到“增白”效果。 “增白”效果是通过物理的光学现象而产生的,而非化学或生物反应。二、 荧光现象 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的物理现象,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多种动物体如虾、蟹、水母等海洋生物,许多食品如酱油、普洱茶、白酒和咖啡(如图)等,在紫外灯的照射下都能够产生荧光现象。人们日常吸收的作为营养及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如维生素A、B2、B12,蛋白质,色氨酸、酪氨酸等等,也都能产生荧光现象。 通过特定的紫外光源照射,可以判断试样是否能产生荧光现象,但是如果要检测试样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含有哪种荧光增白剂、含量是多少,则要复杂得多,对试样处理、实验条件和环境、检测仪器和实验操作等都有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 中国学术论文投稿抄袭现象严重

    作者张月红说,从2008年10月起,《浙江大学学报》接到的投稿当中31%有抄袭。张月红在文中说,他们因此提醒作者,研究人员和编辑防止抄袭,避免文化误解。例如,在古代中国学生一般受到鼓励去使用大师的原话。浙江大学学报使用了一种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研发的防剽窃软件“CrossCheck”。两年来该编辑部用该软件对国内外2233份投稿学术论文在审稿和发表前进行检查,发现里面有31%的论文存在抄袭。近年来诸如《科学》和《自然》等国际著名多次讨论中国科研当中存在的剽窃和造假问题。中国媒体报道说,张月红在《自然》杂志投稿的初衷是表明中国许多学术期刊已经使用中国开发的“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来查对和遏止学术抄袭现象。张月红说她最初使用的标题是“创新软件帮助中国应对抄袭”,但《自然》编辑在付印前把标题改成“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这篇短文近几天在海内外学术界引发热烈议论。有人肯定作者的勇气,赞扬作者敢于面对中国学术界的阴暗面;也有人说作者是哗众取宠,取悦国际舆论。据统计,目前“中国制造”的论文约占全球研究出版物论文发表总量的8%,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论文产出国。不过中国科技论文的单篇引用率,仅排名全球第42位。

  • 【分享】超绝缘现象

    《科技日报》2008年4月21日讯 一个由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和强磁场状态下,从氮化钛薄膜中发现了超绝缘现象,奇怪的是,超绝缘现象是由超导现象引起的。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时,汞的电阻会突然消失,从而首次发现了超导现象。 1957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库柏和斯里弗提出了著名的“巴库斯超导量子理论”,他们认为,在超导态金属中电子以晶格波为媒介相互吸引而形成电子对,无数电子对相互重叠又常常互换搭配对象形成一个整体,电子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产生了超导电流。由于拆开电子对需要一定能量,因此超导体中基态和激发态之间存在能量差,即能隙。这一理论的提出使超导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2年,年仅20多岁的剑桥大学实验物理研究生约瑟夫逊提出,在超导结中电子对可以通过氧化层形成无阻的超导电流,这个现象称作直流约瑟夫逊效应。 超导现象研究中的上述三次重大发现与近期多国科学家的发现有何关系?表面上看,虽然研究结果相反,但从整体上看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将氮化钛薄膜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状态,也就是说符合瑟夫逊效应,在这样的薄膜上外加直流电后发现,电流无损耗地经过薄膜,薄膜中产生了超导现象。但具有瑟夫逊效应的氮化钛薄膜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际上的薄膜是一种微小尺寸的颗粒结构,在低温环境下颗粒是一种超导磁畴,并被绝缘区包围。 研究人员将薄膜置于0.9特斯拉(为地球磁场2000倍)的强磁场、温度为70mK(K为绝对温度)的环境中后发现,薄膜的表现就像普通的绝缘体一样,但当温度降低到20mK后发现,电流急剧接近零,也就是电阻无限增大。原来,这里发生了量子现象,出现了与超导完全相反的现象———超绝缘。虽然这很奇怪,但超绝缘效应在实验中与超导现象同时存在,因为磁畴仍然具有超导性。 超绝缘现象具有多大的稳定性?众所周知,当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外界磁场高于临界场和外加电流高于临界电流的情况下,超导现象将被破坏。研究发现,在某些状态,超绝缘现象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上述研究目前只是基础研究,但该超绝缘现象的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它能解决一系列化学电源上的重大问题。

  • 【讨论】为何——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一年中空缺8次

    为何——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又空缺??为何——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十一年中空缺8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在中国五大国家级科技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其一等奖更是堪称自然科学领域之翘楚。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出现多次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我国公民。所谓“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候选人应当是相关科学技术论著的主要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 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   (二) 发现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并阐明科学理论和学说;   (三) 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以及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特等奖除外。特等奖项目的具体授奖人数经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确定。   23年来,共有716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7项。

  • 氙灯老化试验箱模仿自然阳光直射环境测试

    氙灯老化试验箱模仿自然阳光直射环境测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材料的老化现象,受自然环境的高温、光照、氧气、机械应力、臭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材料会引起内部物理和化学反应,对其原始功能和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失去其原始价值。然后我们可以通过[url=http://www.linpin.com/][b]氙灯老化试验箱[/b][/url]了解其变化。  各种材料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在老化后也会发生外观变化,如:边缘皮肤变色、整体或局部硬软、材料开裂等;物理或化学变化,如:材料导热降低、摩擦等级变化;机械性能变化,如:材料硬度、抗拉强度、抗冲击能力等。[align=center][img=,348,34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6/202206231704545884_6767_1037_3.jpg!w348x348.jpg[/img][/align]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这些材料,由于它们自身的结构、制造配方和组合,在环境和日常使用中会逐渐老化和降解。材料老化降解速度慢,降解时间长,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提前了解材料的老化现象,根据这些老化数据提高我们的抗老化能力,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阳光在自然环境老化中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为了获得更快、更准确、更可靠的新能量,必须使用能够模拟阳光的仪器。仪器应能模拟自然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雨水等。这种设备被称为氙灯老化试验箱。氙灯老化试验箱适用于长时间暴露在全阳光下或透过玻璃窗的材料。  氙灯老化试验箱都有良好的互补性,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在具体的模拟环境试验应用中,可以根据材料性能要求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应的试验设备。

  • 发现利用碳纳米管新发电现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发现了利用碳纳米管的新发电现象——“热力波”(Thermopower Wave)(英文发布资料)。麻省理工学院在《自然—材料学》([i]Nature Materials[/i])上发表了有关详细内容。发现这一现象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副教授Michael Strano称,热力波是一种当热波在碳纳米管上高速传播时,会同时搬运电子或空穴(Hole)的现象。比如用环三次甲基三硝铵(RDX,塑料炸弹的主要材料)对多层碳纳米管(MWCNT)进行涂层,并在其一端通过激光器半导体点“火”。热波就会像导火线似的在多层碳纳米管上高速移动。其移动速度在2860K温度下超过2m/s,“是普通化学反应速度的1万倍”(麻省理工学院)。Strano等人发现,在这种波传递的同时能够形成非常大的电力。论文中的输出密度为7kW/kg。麻省理工学院表示,“论文发表之后开发工作仍在继续,现在已经实现了相当于锂离子充电电池100倍的输出密度”。Strano称,这种现象无法通过在热电转换元件中广为人知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进行合理解释。“虽然被称作‘燃烧波’(Combustion Wave)的现象从100多年前就已经能够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但在碳纳米管上产生燃烧波、而且燃烧波还会产生电流,却是此前一直不为人知的现象”(Strano)。虽然利用这种现象的具体应用实例尚未出现,不过Strano表示“有望用于米粒大小的超小型传感器和可嵌入体内的电子产品等,或是散布在空气中使用的环境传感器”。上述现象为不可逆反应,因此无法用于充电电池,不过Strano表示“能够制造出不漏电不放电、可半永久性保存的(一次)电池”。资料来源:[url]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4231042214218903.shtm[/url]

  • 自燃点测定仪安装方法

    自燃点测定仪,依据《DL/T706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厂用抗燃油自燃点测定方法》,为各大、中型发电企业及电厂用抗燃油的生产、检验部门专门设计制造,本仪器仅适用于执行DL/T706的试验、检验部门。(吉分已用 05.20)仪器安装1仪器在严寒和酷热高湿环境中运输、贮存后,应在5℃~40℃的正常工作温度下放置12小时后,方可使用。2开箱后,应按装箱单所列各项认真清点,确认备件是否齐全,并仔细检查仪器外观有无损伤,如有异常,请及时与本公司或售卖给您的经销商联系。3将仪器放置在实验室试验平台上。4将仪器的接地端子(在仪器后部)与大地良好、牢固地连接。5确认仪器上所有开关均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接好电源线。自燃点测定仪的国产生产厂家北京得利特的就符合多种标准,型号也比较多。他们主要产品仪器有动粘度测定仪,微量水分测定仪,颗粒计数器,酸值测定仪、界面张力测定仪、石油密度测定仪,自燃点测定仪,空气释放值测定仪、馏程测定仪等多种润滑油分析仪器、燃料油分析仪器、绝缘油分析仪器,水质分析检测仪器、气体检测仪器。

  • GB/T 21756-2008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 固体物质相对自燃温度的测定

    SH706C全自动自燃点测定仪是固体自燃点试验仪: GB/T 21756-2008《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 固体物质相对自燃温度的测定》;法国国家标准NF T20-036-1985《工业用化学制品 固体自发着火点相对温度的测定》; NY/T 1860.24-2016《农药理化性质测定试验导则 第24部分:固体的相对自燃温度》的要求设计制造的。该仪器采用先进的微计算机技术和带触摸屏的彩色显示器,采用先进的控温方式,自动完成自燃点的测定。[b]性能特点[/b]1、试验过程全自动化,无须人工干预,支持参数设置、数据存储、查看报表等功能2、自动加热控制、温度控制、燃烧检测3、实时显示时间温度曲线图,可查看原始数据4、试验结果也可以通过U盘导出至电脑,对总的数据进行对比。[b]技术参数 [/b]1.温度测量范围:0-800℃2. 温度测量分辨率: 0.1℃;3. 测试对象:固体4. 控温精度: 350 ℃以下为±1 ℃;350 ℃以上为±2 ℃5. 加热速率:0.5℃/min;6. 网笼尺寸:边长20mm,孔径0.045mm;7. 铂电阻精度等级:A级精度;

  • 专家称的“色谱研究重前沿轻应用现象”,你怎么看?

    近日,第19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在福建落幕。这次会议共吸引了包括院士、协会代表、色谱仪器生产厂商负责人等在内的900多人参加。多名与会专家向记者表示,色谱学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分离材料领域,但与生产相关的应用研究数量却非常少,这种现象亟须改变。在欣喜于中国近年来在色谱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多名专家也指出,我国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误区——重前沿而轻应用。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看来,目前,我国科学家都热衷于前沿科学研究,而对于应用性研究关注太少。总是先建立分析方法,再去寻找其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针对问题去建立方法。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关亚风认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造成了色谱科研领域的此种境况。“就应用技术而言,10年前,各大仪器公司开发应用方法的能力就超过了很多学术及研究机构。如果评价体制不变,这种状况很难改变。”  陈洪渊则表示,科研工作者要能坐“冷板凳”,将“井底”坐深,高影响力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中国要成为色谱研究强国,需要加强原始创新,需要有世界级、有辨识度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色谱产业中来。”专家称的“色谱研究重前沿轻应用现象”,你怎么看?

  • 石油产品闪点、燃点、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1.与化学组成有关:通常情况下,烷烃比芳烃容易氧化,故含烷烃多的油品自燃点比较低,但其闪点却比粘度相同而含环烷烃和芳烃较多的油品高。在同类烃中,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自燃点降低,而闪点和燃点增高。对碳原子数相同的烃类,自燃点的顺序为: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2.与馏分组成有关:油品的闪点与其蒸气压有关,同时与其馏分组成有关,油品的沸点越高、馏分越重、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闪点越高。反之,油品的沸点越低,馏分越轻,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越易挥发,其闪点和燃点越低。油品闪点和燃点的高低取决于低沸点烃类含量,烷烃的闪点比对应的烯烃要高。油品闪点的高低取决于油品中沸点zui低的那部分烃类的含量。当有极少量轻油混入到高沸点油品中时,就能引起闪点显著降低。例如,某润滑油中掺入1%的汽油,闪点可从200℃降至170℃。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原油的闪点是很低的,它和低闪点油品一起被列人易燃物品之中。与燃点相反,油品的沸点越低,越不易自燃,其自燃点就越高 反之,自燃点越低。对同一烃类:沸点越高其燃点越高 沸点越高其自燃点反而较低

  • 【分享】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云雨至则雷电击”,明确地提出云与雷电之间的关系。在其后的古代典籍中,关于雷电及其灾害的记述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明代张居正(1525~1582)关于球形闪电的记载最为精彩,他在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地记述了闪电火球大小、形状、颜色、出现的时间等,留下了可靠而宝贵的文字资料。  在细致观察的同时,人们也在探讨雷电的成因。《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雷电是阴阳两气对立的产物。王充也持类似看法。明代刘基(1311~1375)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可见,当时己有人认识到雷电是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表现。  尖端放电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现象。古代兵器多为长矛、剑、戟,而矛、戟锋刃尖利,常常可导致尖端放电发生,因这一现象多有记述。如《汉书西域记》中就有“元始中(公元3年)……矛端生火”,晋代《搜神记》中也有相同记述:“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避雷针是尖端放电的具体应用,我国古代地采用各种措施防雷。古塔的尖顶多涂金属膜或鎏金,高大建筑物的瓦饰制成动物形状且冲天装设,都起到了避雷作用。如武当山主峰峰顶矗立着一座金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高耸于峰巅却从没有受过雷击。金殿是一座全铜建筑,顶部设计十分精巧。除脊饰之外,曲率均不太大,这样的脊饰就起到了避雷针作用。每当雷雨时节,云层与金殿之间存在巨大电势差,通过脊饰放电产生电弧,电弧使空气急剧膨胀,电弧变形如硕大火球。其时雷声惊天动地,闪电激绕如金蛇狂舞,硕大火球在金殿顶部激跃翻滚,蔚为壮观。雷雨过后,金殿经过水与火的洗炼,变得更为金光灿灿。如此巧妙的避雷措施,令人叹为观止。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即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全属被融化。而窗户为木制,仍保持原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类似现象叙述更为详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共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刚),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其实,只因漆器、刀室是绝缘体,宝刀、银扣是导体,才有这一现象发生。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为琥珀及玳瑁。早在西汉,《春秋纬》中就载有“瑇瑁(玳瑁)吸衤若(细小物体)”。《论衡》中也有“顿牟掇芥”,这里的顿牟也是指玳瑁。三国时的虞翻,少年时曾听说“虎魄不取腐芥”。腐芥因含水分,已成为导体,所以不被带电琥珀吸引。琥珀价格昂贵,常有人鱼目混珠。南朝陶弘景则知道“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以此作为识别真假琥珀的标准。南北朝时的雷敩在《炮炙论》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他一改别人以手摩擦为用布摩擦,静电吸引力大大增加。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唐代段成式描述了黑暗中摩擦黑猫皮起电:“猫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摩擦起电也有具体应用。据宋代的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孔雀毛扎成的翠羽帚可以吸引龙脑(可制香料的有机化合物碎屑)。“皇宫中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避)秽。过则以翠羽扫之,皆聚,无有遗者”。关于摩擦起电的记载还很多。  近代电学正是在对雷电及摩擦起电的大量记载和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学者对电的研究,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电的认识。

  • 【分享】2011.06.05世界环境日主题-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覆盖着地球上31%的陆地面积,它们是80%陆地生物的家园。许多世界濒临灭绝和极危的动物们都生活在森林中。森林对于维持这些生态系统而言至关重要。森林不仅仅给动物提供生存之处,它们还是世界各地超过3亿人民的家园。 然而,人类是如何对待森林家园的呢?全球毁林现象以一种令人担忧的速度继续着——每年有大约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破坏,这个面积相当于整个葡萄牙的国土面积!10年、50年,直至100年后,地球上的森林将是什么样子?那些神奇的土地会成为永远的记忆吗?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forest:nature for your service)”,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 【资料】自然通风技术

    自然通风技术(非常有价值)1.自然通风的实现方式2.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3.自然通风整体设计4.高层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问题5.自然通风研究方法6.设计与研究工具7.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方式[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43973]自然通风技术[/url]

  • 【求助】自燃点测定仪,说明书

    [size=4]大家好啊!请问有谁用过德国 petrotest ZPA-3自燃点测定仪吗?现在写这个仪器的标准操作规程,里面的德式英语看得云里雾里的。需要高人指点一下,谢谢哦![/siz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